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 第 696a 页
楞严圆通疏前茅卷之下
天台山幽溪沙门 传灯 述
又曰。旧注文云阿难厌多闻。而欣妙定。如来欲谈是
卷二 第 696b 页 X14-0696.png

若观先诘妄缘。似知破识而末言为止散入寂之本。
则亦知之未的也。良以如来破识。非徒止其缘境散
心。入于寂定而巳。其曰。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
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又曰诸脩学人。现前虽成九
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皆由执此妄想。误为真
实。是岂但以止散入寂为是乎。当知佛意。要明此识
不论散乱寂定。全不是心。但是尘影。无自体性。欲□
奢摩等。最初要须舍尽此心而不用。然佛所以必取
发心出家之识而破之者。别有深故自古未明。良以
此识。胜善劣恶之用最多破劣恶。则必留胜善。破胜
善。岂复存于劣恶哉。且此识胜善之用。略有五种。一
者缘佛色相心。二者缘佛声教心。三者闻法领悟心。
四者止散入寂心。五者界外取證心。此等胜义识心。
佛于斯经总皆破尽。故此首破出家所发之心者。即
破第一缘佛色相心也。下文云。如汝今者承听我法。
此则因声而有分别。即破第二缘佛声教心也。又下
文阿难不舍悟佛现说法音。佛告此法亦缘。乃至缘
声之心。离声无性。即破第三闻法领悟心也。又下文
云。纵灭一切见闻。乃至犹为分别影事。即破第四止
散入寂心也。又下文云。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乃至皆
由执此误为真实。即破第五界外取證心也。此五尚
皆破除。而其他劣恶者。安有遗馀哉。然此更要知佛
破意。不是为此五用。有过差处而破之也。盖五用仍
卷二 第 696c 页 X14-0696.png

本心。方为大过。以无边生死。皆为错认此识为心故
也。观佛诃云。咄阿难。此非汝心。此是前尘虚妄相想。
乃至认贼为子。故受轮转。方是如来破之本意。但所
以必带五用而破之者。有二意。一者离用则识无相。
从何施破。二者五用。是此识胜善功德。恐人重此功
能。遂执吝此识。不能舍尽。故伹从此五施破。此而不
吝则妄识。舍尽无馀矣。以是意甚深难识。故旧注不
达。见佛首从见相发心破之。便向发心处求觅过差。
而云见相实有等。岂知破意。不在执相为有。但在执
识为心耳。是则佛本决定分明全分破除此心。无毫
发姑息迟留之意。其奈众生无始劫来。执为巳心。除
此更不知其别有真心。极为难舍虽以如来极力破
夺。犹不能生决定信。成决定舍。而性复狐疑。执吝犹
豫者纷纷皆是。其他不足为怪。
雪谤曰。此师往往以迷名失义之故。多搆是非。多废
唇舌。若原他说意。如云若观先诘妄缘。似知破识。而
末言止散入寂。则知之未的。正以妄缘与散心。分为
两样。又不知止散入寂文之来历。盖昏散二法。世人
生死之大病也。直至等觉。犹称以寂以照。故知微细
昏散。金刚后心。犹须观之破之则散为妄缘岂浅浅
哉若曰止散而入寂之语。此本为阿难厌多闻小慧。
以大定为请。则多闻小慧之妄属于散。而定又为□
之对。故为对偶之辞。则下文所显常心见性。为寂定
卷二 第 697a 页 X14-0697.png

大定之本。义为乎此。然有散因止而后得入寂定者。
有入寂定而妄散自止者。如欲谈是义。先诘妄缘。则
破妄止散为之先。若照理入定。而妄散自除。则照理
为之先。应病与药。初无定谓。而交光乃曰。非徒入于
寂定而巳。若然者。则下文观音。所入既寂。与寂灭现
前之寂。亦并可非之乎。此又不通之甚也。且又引经
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閒。犹为法尘分别影事。
并诸脩学人。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
汉皆由执此妄想误为真实。是岂但以止散入寂为
是乎云云。此又不明如来破斥之所以也。盖凡修行。
要明真妄。识去取。知择从。于真妄二途既巳明之。方
择其真者而取之。其不真者而去之。如来立二种根
本。正明乎去取也。其曰纵灭一切见闻觉知等。乃至
执此妄想误为直实者。盖一斥凡夫外道。一斥小乘
外凡此二种人。见道不真。取舍不谛或以所不当取
者而取之。所不当去者而去之。谓之错乱脩习。岂依
此经脩寂定者。比小乘九次第定。与外道内守幽间
乎。此巳知之。下分五种胜善。不待言而鱼目明珠之
伪。了然可别矣。
又破会解中。原夫妄无自性。全体即真所谓破无所
破。无明即明。乃至世尊前云。众生不知真心。用诸妄
想。今云执此妄想。误为真实。然则妄想果非真心耶。
当知法无得失。迷悟在人。若利根惑薄者。了达妄想
卷二 第 697b 页 X14-0697.png

此处发之。置之此处。坏尽楞严旨趣。以众生到此。正
当执吝狐疑。方摇未稳之际。那堪复闻雪上加霜之
语。引人多少犹豫。长人多少迷情。盖如来从经初费
了许多气力。七番破其无处。觌面呵为非心。极力表
其无体。今乃公抗。出其全体。又言便是真心。岂不令
人依旧成决是真心之见乎。且阿难往复强腾疑辩。
到此方才得个默然自失。将有撒手放舍消息。末世
伶利。众生闻经到此。亦同此意。若闻此语。宁不依然
把住。不肯撒手。将谓如来破。斥亦是假意。此识元来
即是真心。凡遇顺经言破斥者。便以此言遮救。岂但
不成决定舍将复还成决定执矣。宁不坏尽如来之
本意乎。
雪谤曰。此又不通之甚也。盖末世释经。与佛在世法
会中。觌面宣扬时异。若佛在世。正当破识。而天如□
突然出众。为阿难作如此分辩云云。则天如真是□
抗佛言。大违经旨。今末世弘经。必须览经始末。融通
而说。如经前首之以悬谭。尚约法华开显而判。岂亦
公抗佛言乎。况佛之本意。正在显真。至于破妄皆不
得巳而然。且今之看佛经。必欲遍究始末。或生平疑
执。因佛言而随处消融有之。或因经前文起疑。又必
读后文。即便开悟有之。即如正脉。先陈悬示。专以显
见性为指归。岂亦使读之。便执众生生死六受用根。
为菩提涅槃耶。盖六受用根。虽即菩提涅槃。要必拣
卷二 第 697c 页 X14-0697.png

来示此见性。亦不曾蓦头与说。直须先破妄心。然后
示之。即子正脉。先之以悬示。岂亦公抗佛言乎。天如
继此文后。又立以譬喻云。譬如因镜观像。则无像不
是于镜。而阿难大似不识镜体。却认去来之像云云。
此政天如默以宝镜三昧示人处。而读者不能直下
承当。于此而反生毁谤。辜负婆心多矣。况云阿难大
似不识镜体。却认去来之像。即与人解粘去缚。此又
婆心太切之甚也。若虑人闻此语。依然把住。不肯撒
手。此则极钝根众生。虽佛亦无奈之何天如其奈之
何。
客又问曰。识心若果全妄。毕竟当破。后经四科□□
何又许其同是如来藏心。答。天如疑根。正在于此。□
由方便平等二门。未通达也。方便者。决择意也。平等
者。普融意也。经初破识全妄。而戒其勿用者。方便门
决择意也。经后许识亦真。而同称藏性者。平等普融
意也。顺佛旨而不失其序。则二门可互相资。违佛旨
而矫拂杂乱。则二门乃互相背。客曰。何谓顺旨则互
相资。答。识虽藏心。而为生死根本。不破除则错乱修
习。蒸砂作饭。故破除。所以为入圆方便。又识虽妄本
岂外惟心所现不融入。则心外有法。圣性不通。故融
入。所以令方便不泥。斯则前后皆但顺奉佛言。各成
妙旨。岂不互相资乎。客曰。何谓违旨则互相背。答。如
佛正当决择之时。则取后平实之意以抗之曰。同为
卷二 第 698a 页 X14-0698.png

准此。则至后如来融入之时。亦可取前方便之意以
抗之。曰生死根本。岂真藏心。何必普收。则方便泥。而
圆旨永隔矣。是则拨佛前后妙旨。全成自语相违岂
不互相背乎。当知平等普融。收法须尽。方便决择。取
舍须严。后之普收。初不碍于前之破斥。岂可因后疑
前而不决定依佛破斥乎。若必执后藏心而疑□□
决定破。则水火二大。亦是藏心。崇水事火者。即□□
决定外道。岂可脩楞严者。亦许其崇水事火耶。是明
水火虽藏心。而崇之事之。决堕于邪见。而不成正觉
固决定当破斥也。亦犹六识虽藏心。而用之脩之。决
滞于生死。而不成菩提。亦决定当破斥也。子何惑乎。
客曰。识虽藏心。脩终不用。后经身子等。何复依之成
六种圆通乎。答。此亦诸家畜疑之一端也。既经文殊
拣除。何劳更问。如其不了。可寻后偈文及彼处疏文
研之。无不明矣。
雪谤曰。子谓天如疑根。正在于此。良由方便平等二
门。未通达也。作如此说。不惟子有讥侮先贤之过。抑
且自立二门。理未尽善。子胡不禀先德之言曰。实际
理地。不受一尘。佛事门头。不舍一法乎。不受一尘。故
须尽破。不舍一法。故须并立。所以天台释经。必顺佛
意以立二门。一荡著门。一空一切空。不惟九法界生
死烦恼。悉皆扫荡。即佛法界。苟生着心。亦须净尽。禅
宗云。佛之一字。吾不喜闻。即此意也。二建立门。一立
卷二 第 698b 页 X14-0698.png

烦恼。亦皆妙法。以净名云。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
故。故曰。阐提有佛性。二乘亦成佛。墙壁瓦砾。与□□
妙体。无二无别。盖理体本真。迷情须破迷。情须破□
经初先破识心。法体本真。故根尘器界。皆如来藏□
其此理交光未梦见也。以其有云。若必执后藏心。而
疑前非决定破。则水火二大。亦是藏心。崇水事火者。
即应非决定外道。岂可修楞严者。亦许其崇水事火
耶。是则水火虽藏心。而崇之事之。决堕于邪见。而不
成正觉。固决定当破也。亦犹六识虽藏心。而用之脩
之。决滞于生死。而不成菩提。亦决定当破也。至无不
明矣。盖交光此语。似小是而大非。何谓小是。以其知
妄情决定当破也。何谓大非。以其不知情可破。而法
不可破也。曷为情。六道众生分别妄想。与外道计有
计无。执断执常。此总属为有。实有也。二乘灭妄證真。
有涅槃菩提之可得。此总属为空。遍空也菩萨有众
生之可度。有佛道之可求。此总属为中。但中也。如此
三种。见理不谛。总束为情。曷为法。十法界依正二报
不出此经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及以七大。如此
等法。莫不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当体真常。无一毫□
加损于其间。总称为法。又复应知。情虚理实。情虚□
照之即破。理实故。体之即神。又复应知。虚情无体。□
以实法为体。实法其犹形声。虚情其犹影响。故□□
界世出世间所有情伪。悉从实法形声中。描写□□
卷二 第 698c 页 X14-0698.png

生死烦恼。即菩提涅槃。又曰。六十二见。为如来种。眼
耳鼻舌身意。皆为净土。以此而言。六识果决定生□
乎。不决定乎。崇事水火者。果决定堕于邪见乎。不决
定乎。惟不决定。所以迦叶尊者。先为事火外道。一闻
佛言。即證道果。非以情虚理实。六十二见为如来种
乎。若曰崇事水火。决堕外道。此周然也。而水之与火。
独不可观之脩之。以成佛道乎。如乌刍瑟摩。因观火
以成道。月光童子。因脩水以證圣。水火有何过哉。过
在于情尔。以例六识。有何过哉。亦过在于情尔。故执
此妄想。误为真实。则轮回生死。不成圣果照此妄想。
如虚空花。本无所有。元是菩提妙净明体。则为十方
诸佛诸大菩萨。妙三摩提。心经云。照见五蕴皆空。度
一切苦厄。圆觉云。知是空花。即无轮转。法体果何过
哉。而独许眼根可显见性。意根不许显知性乎。又交
光不知文殊拣选之所以。古德云。拣圣全在拣机谓
馀门。非不可入道。以不合此方之机故须拣之。又若
依文殊所拣。独取耳根。而那律眼根并非。则一二卷
中。先显见性。总不可脩之而入道耶。故凡为释经□
师。要具宗教二眼。宗眼通。方识一经之大体。教□□
方识一经之曲折。余尝谓今人释经有两失。一失之
太高。以高谈阔论。为自标榜。动以大冒盖人。所谓篱
笆桩戴平天冠是也。如此之人。与之谈儱侗禅可也。
入如来室不可也。一失之太卑。以分别名相为自拘
卷二 第 699a 页 X14-0699.png

如此之人。与之寻章摘句可也。入如来室不可也。释
经者。要如以六律则一器。宫商角徵羽轻清重浊。各
不失其调。一气不离五音。五音不离一气。如此吹出
曲来。自然合雅交光之论经。堕此二失。以不识经之
大体。及以曲折故也。以予观之。一经自有正脉。交光
非知正脉者也。下当重示。今且截断葛藤。雪破识不
决定谤竟。
二者显见不决定。观其大意。谓如来本为阿难。但显
真见。而诸师判为破见。使此经受屈。故亦着实破斥。
以余言之。亦不尽然何者。盖虽显见。不无有破。如前
略巳言之。有真见。真见精。有缘尘之见。真见固是经
文所显者。重简缘心。非破见乎。至于屈指飞光。验见
不动。观河之见。童耄无迁。若清净。若广大等。虽显□
见。犹带见精而辩。如是见精。还当破去。直须如□□
尊所谓吾不见时。何不见吾不见之处。又□□□□
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处。方是清净实相。
方是妙菩提路。此交光虽知其一。未知其二也。诸师
所以为过者。但未曾著实提醒人。于此见性。悟奢摩
他路尔。岂有总不知如来正显真见。如交光之破乎。
余于此真见。亦大有悟入处。岂不欲引交光。以为巳
同者助。特惜交光破斥太过。将他尽底掀番。无君子
之厚道。故亦聊为之洗不平尔。其馀所说种种。非不
尽善。亦非尽善。与余天台家人。既无交涉姑不辩之
卷二 第 699b 页 X14-0699.png

前文。直出斯经要义。以见其特异于诸经诸论。而独
为显了亲切也。其目有四。今不能一一录其繁文。略
举其宜辨纲领而言之。
彼云。一者决定不用识心。余则曰。不决定不用识心。
盖今经虽不用第六识心。不能不用第八。如第二根
本。指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
诸缘。缘所遗者。识精。即八识。元明。方是第九白净识。
下文辨见性。俱就见精上辨。使人循妄以归真。见精。
即八识中能见缘相若住此而不前。正是生死根本。
下文阿难不知所结之元。此正是结元。即□□□□
当于结心。亦指乎此。若破此。名为菩提涅槃□□□
为生死根本。故曰。不决定不用识。能知乎此。馀文不
必辨也。
又云。二者决定认取根性。余则曰。不必决定如交光
所认取根。性盖如来就根而辨性者。意使人得性而
忘根。如曰。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又曰闻复翳根
除。尘销觉圆净。盖此根真妄其辨有三。若能生诸缘。
则全属于妄。若见见非见。即复乎元明。则全属于真。
若但如镜中无别分柝。此即识精。则真妄相杂。所谓
陀那微细识。种子成瀑流。如天亲云。有分别。及无分
别皆名为识。有分别名识识。无分别名似尘识。七大
文云识动见澄文殊云想澄成国土。皆指见精。即八
识也。而交光乃认此。以为真性。何异认鱼目作明珠
卷二 第 699c 页 X14-0699.png

真实。又云非色非空。拘舍离等。昧为冥谛。皆指此湛
不摇处。八识见精也。故知众生执缘尘分别为心。其
犹百步而后止。交光执见精为真心。其犹五十步而
后止。均一生死根本。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然走百
步者。决能免死。五十步者。尚在生死之半。以喻众生
六识。破妄易明。交光同外道。执八识为真□□□□
坚极为难破。况天台不过就众生日用近□□□□
六识。以为所观之境。如即波以澄水。乃即妄以观真
用三观观之破之。何尝如交光。执此为真乎。故曰不
必如交光决定认此根性。
彼又云。三者决定不用天台三观。余则曰。不决定不
用天台三观何者。盖圆觉与楞严。同出而异名。圆觉
三观。如来自释。既与天台合岂不与楞严合乎。但所
观之境。用六识与用六根。似有不同。若原其识精。又
大同而小异也。
彼又云。四者决定推重耳根。余则曰。不决定如交光
所推重耳根。惟以耳精为极则。盖其有云。但取体无
分别。单刀直入。若收之。则三法中。但得奢摩他一法。
若拣其但如镜中无别分拆为闻性。则见道不谛。伹
认识神为主人翁。而奢摩他真谛之理。未梦见在。故
曰不决定如交光所推耳根。其馀辨难种种。厌繁不
与之论。但取其膏盲之穴。而针之灸之。则百病不药
而愈矣。更有结略指广。破会解数十馀处之非。此□
卷二 第 700a 页 X14-0700.png

者而攻之。
或者又问曰。虽无暇细究其非。其大节□□□□□
略示之。答曰。大节目错处。如将奢摩他□□□□□
卷经文。后当明之。是第一大差错处。将见精作见性。
是第二大差错处。不知二根本。与二决定。大不相同。
一明生死根本。即攀缘心是。一明烦恼根本。即六根
是。一明菩提涅槃元清净体。是性德。一明因果名目
相应。是脩德。而交光说为同。是第三大差错处。阿难
问所结之元。正是识精。而交光指俱生烦恼。是第四
大差错处。耳根圆通。交光虽能引前三藏等。备为能
入所入。境之与观。然观其所论工夫。但以体无分别
者为极则。是则于三藏中。但知一空藏。于空藏。又但
识得一见精。不知一二卷会差别归无差。正是空藏
奢摩。二三卷扩充无差。而出乎差别。正是不空藏三
摩。三卷中双收差与无差。统以中道。正是空不空藏
禅那。如此三种道理。俱要收拾到耳根圆通中用。彼
皆不然。是第五大差错处。此五处。是极紧关节要。此
而差错。虽千是而莫掩一非矣。
或又问曰。若如所说而交光正脉。尽非乎。亦有不可
非者乎。答曰。余既雪谤矣。岂不为子一。定其是否。试
举其厓略盖得惟一。而失之有十也。何谓一。以显□
见释蜜因是也。至于见性犹住焉而不□□□□□
精十科迷主空之大旨。而滥漫不纯。见□□□□□
卷二 第 700b 页 X14-0700.png

知性德。二不知药病。三不知脩性。四不熟本经。五不
熟会解。六不晓科节。七不熟圆觉。八不熟台宗。九不
知判教。十不识法华。第一不知性德。第二不知药病
者。性之为德。虽复无量。大而为语。惟二惟三。二者何
明与静也。三者何。法身般若解脱也。夫生佛本有明
静之德。譬如明灯之朗于长夜也。蜜室为之护焉。膏
油为之资焉。明炷朗然。光辉盈满。能破暗。而暗不敢
与之共居。方是时。何其明而静耶。设高或为之亏。油
或因之浊。室或为之有隙。门或为之不谨。内照既微
境风复入。其先之烛物昭昭不昧。广大圆满。不与暗
俱者为之毙矣。灯之明静。喻吾性德明而静也。光辉
充满。喻法身也。明炷朗然。喻般若也。破暗不与暗共。
喻解脱也。此众生本有之性德也。自无始来。乏膏油
之圆助。失蜜室之妙严。向清净本然中。俄生晦昧□
而有身焉。心焉。依报焉。正报焉。既迷其广大。复亏其
照明。寓诸物。而为物蔽。惟以昏扰扰者。而为心性。一
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佩衣珠而不知。怀国宝
而无用。既孤且露。巳渴又饥。幸而有先觉□□□□
无师而自悟。不脩而自成。自觉巳竟。转以□□□□
觉法王之垂范于后昆也。仰观乎性德。俯察乎病源。
如众生从无始因明而为之昏缘静而为之动。故令
全性体之静。而起乎止。止其动焉。全性体之明以为
观。观其昏焉。又因昏动之为惑。有迷于法身者。谓之
卷二 第 700c 页 X14-0700.png

见思。故所设法药也。又有空焉。假焉。中焉。寂动之三
者谓之止。照昏之三者谓之观。故脩圆顿止观者。谓
之全性起脩。全脩在性。若惑若智。曰性曰脩。悉法本
真。皆称无作。前有释迦。中生龙树。迨乎像季。南岳天
台而继兴。言地位。皆有證入。原授受。自有师承。故所
立法门。莫不以心印心。前佛后佛。理归一揆。千贤万
圣。脩无二门。论逗机。不无差别以分门。会旨归。终合
殊途而归海。梵僧西来而悬谶。大圣华顶而亲宣。自
行兼人。吾皆影响。岂虚赞哉。岂轻许哉。故后度支那
之经。有圆觉焉。楞严焉。楞严既先为之印矣。圆觉又
后为之释焉。惜乎今之弘法。心多不古。每好新而厌
常。复离同而党异。谓止观不足脩。天台无足尚。家传
户习。巷语路宣。然皆捕风捉影。口吻交谈。又不若交
光之为甚。乃著悬谈。专事排斥。何怪乎□□□□□
罪五帝。而海内逐臭之夫。又有从而和之□□□□
三皇五帝之功德。如杲日丽天。彼骂之罪之者。第浮
云之点太清尔。以其所垂范者。上法乎天。下法乎地。
中法乎人心之所宜。故其为道。博也。大也。高也□□
悠久无疆也。吾天台止观之道亦然。仰法乎□□□
察乎人心。故所立止观法门。随人心便宜而设。使止
之观之。破之立之。一复其性德而巳。交光既不知性
德之本。与药病之原。必欲毁之。何异毁释迦与楞严
乎。非独毁佛与法也。交光又自毁乎性德。不识自巳
卷二 第 701a 页 X14-0701.png

曰。交光正病古人不知脩性。故以性作脩。硬配止观。
何反谓交光不知脩性乎对曰交光徒知前四卷明
性。后来明脩。不知性中影脩脩中影性。故答性。正是
答脩。答脩兼乎答性。交光既不达此意。是以锐意破
人。盖解行證。闻思脩。二种三法。莫不相须而进。但随
闻法者。利钝不同。有躐等不躐等之异。如阿难□□
所请。虽曰请行。其实解行證三。悉具于中。如曰十方
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等。此举證以请行。正请佛
所脩法。岂不知楞严大定。由照性以成脩乎。故请□
正请如来为我开解。庶因解以成行也。□□□□□
来下文所示。别无其方。始则决择真妄。次□□□□
融。乃至第四卷中。皆是发明圆理而巳。盖此圆理。乃
大定之本也。旨哉言乎。只此数言。可以定楞严之大
旨。明一经之脩性。矧其他乎。此谓正开解说性。而又
寓乎脩。如曰吾不见时。见见之时。若能转物。皆即性
明脩之流例也。故阿难上根顿机人。即于言下。心地
开通。览解成行。故奢摩他等三法。一念圆脩。一心圆
證。说偈赞佛。深明三法。则一期所请。在阿难分上。答
之巳竟答满慈之问不过释馀疑。重明圆融三谛之
性尔。继此请入华屋。乃重伸别请最初方便也。对前
显性。虽曰显脩。盖为后人。曲施方便要必以前所显
之性。用为此中之脩。是以虽曰显脩。又必带性而说。
而正意在脩。故前四卷。正答通请三法也。后三卷。正
卷二 第 701b 页 X14-0701.png

光不知脩性相须之所以。闻性便定之以性。闻脩则
定之以脩。又性脩两不能分。便以前四卷明性。谓之
性定。不知性自属理。而定属于脩。岂可一法。而受两
名。既称为性。又可称为脩乎。不知脩性相须。往往谬
说如此。总谓之不知脩性可也。
第四不熟本经者。非谓其不洛诵如流也□□□□
也。亦非谓其不能笺释章句也。谓其不识□□□□
体也。经之大体。如前所说要知性德。识药病。知脩□
相须。而不相倍。如此一一了得。谓之熟经。其不然□
何异丛林蒙童初学。何异教黉学究小师。然学究蒙
童。或初未解义。或随人脚跟转。自无决定见。犹不□
罪。若如交光者。错乱大途。颠倒正脉其罪过非小。□
又叙已悟解。谓弥陀观音。曾为之印可。其曰。闻佛琅
然语云楞严旧注。诚然杂乱。今以此语。反质交光。是
谁杂乱乎。吾因知交光之所见三圣。非病中梦境。必
为魔所摄持。不然。胡敢肆狂言。而诋呰古圣先贤。若
此大甚乎。
第五不熟会解者。凡欲破人。须熟读彼论有大不是
处。梗塞法门。方事攻破。苟小过焉。犹当委曲。为之掩
饰。今交光者。于会解最初一节。引孤山大判一经之
旨趣云。阿难既以多闻小慧自咎。故以首楞大定为
请。然如来下文所示。别无其方。始则决择真妄。次则
真妄和融。乃至第四卷中。皆是发明圆理而巳。盖此
卷二 第 701c 页 X14-0701.png

何者。皆是发明圆理。要知四卷。皆是明性。而不言脩
此与交光所判。前四卷说性何异而又释□□□□
此圆理。乃大定之本。以脩大定。必然圆理□□□□
谓全性以起脩。全脩而在性是也。故答圆理。是如来
正答大定处。孤山以三止消文。雅合其宜。而交光□
破之曰。问答不相应。如此不知。岂是熟会解乎。至于
下文所破。前巳雪之。皆为不熟会解。故皆成曲破□。
第六不晓科节者。凡为释经。科节最要。故识科者。谓
之知大途。不知科而俱解文义者。谓之通小节。所以
讲下有推车撞譬住之讥。然有大科焉。小科焉。宁失
其小。弗失其大。苟失其大。则一经大旨。俱成错乱。如
阿难所请奢摩他三摩禅那。为一经之要领。下文所
说。十卷经文。举不外乎此。而交光乃见阿难。既请三
法。如来下文。又不见明示孰奢摩。孰三摩。孰禅那。而
会解虽约三止而释。文不曾明判出。谁为奢摩他等。
既巳破人三止不当。终不然问答两不相应。便逞胸
臆。谓经中明屈指飞光验见不动。观河之见童耄□
迁等。近乎定。又见古人翻奢摩他为定。是则前四卷
皆说性定。岂非奢摩他耶。又三摩翻观照。便谓□□
卷既请入华屋属脩。观照岂非脩耶。故判之为三□。
又见下文顿悟禅那脩进圣位之语。便将后来脩證
地位等。皆判属禅那。不知前四卷。是约性□□□□
三法巳竟。次请入华屋。是别请三止脩入之门□□
卷二 第 702a 页 X14-0702.png

脩三法者。破阴动魔。所现境界尔。但经中三法。既□
圆融。随举一名而说。或谓之奢摩他路。或谓之□□
观照。或谓之禅那顿悟。举一即三。初无定指。固不□
以性为定。据名失义。错乱科判。科判既谬。则凡有所
说。皆随之而谬矣。一经血脉路。悉皆倒置。岂足称正
脉哉。
第七不孰圆觉者。盖圆觉与楞严。同出而异名。伹彼
此广略有异尔。凡释经与夫脩定者。要须二经参互
而修。相望而说。其馀同处实多。固无暇论。即如奢摩
他三摩禅那之名既与之同矣。而所诠之义。独不同
乎。此经云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彼经云。十
方诸佛。因中脩圆觉者。故知二经三法。俱是佛法。□
此参互。极为𠃔当。彼经三法。既云奢摩他。以取静为
行。三摩以幻化为行。禅那。以不取为行。明属于脩。□
曰。若诸菩萨。悟净圆觉。正同此经。先与开解也。□□
以净觉心。取静为行。正令即解以成行。全性以成□
脩故方名奢摩他。方名为定。何言奢摩他。但是□□
不属于修。直待第四卷。请入华屋。方名为脩。判□□
摩乎。故知孤山天如。深得楞严大旨。而吾智者□□
又深合释迦之心。以若无楞严。无足以印摩诃止观
之妙。若无圆觉。又无足以印一佛一祖。心心相契□
妙。然则三师者。幸有圆觉为之證也。不则。其柰□□
乎。今既援圆觉以为證矣。而交光必欲非之。又□□
卷二 第 702b 页 X14-0702.png

第八不熟台宗者。或问曰。立宗判教。各有宗途。彼□
自有师承。何必定熟台宗。对曰。余岂敢以台宗望交
光。亦岂敢以台宗责交光乎。第彼所破台宗。举皆不
当。故谓其不识台宗尔。今约其所破大途言之。盖不
识台宗脩观。有五重能所。曷为五。一能起所起。二能
观所观。三能用所用。四能破所破。五能證所證。第一
能起者。三德之性也。所起者。三观之脩也。凡圆脩者。
先识如来所说诸大乘经之名。次寻名下所诠之□
故曰寻名意在忘名。忘名意在得体。得体者。悟众生
本有大觉圆明之体。即诸佛所證法身般若解脱□
体廓然。量周沙界者。法身也。当体照明。无幽不烛□
般若也。难染清净。纤尘不立者。解脱也。即于此性□
诸观照。照了法身周遍者。中观也。照了般若大□□
空观也。照了解脱清净者。假观也。此是圆脩第□□
关要法门。若能悟此。与佛齐肩。若不悟此。谓之□□
脩习。所以此经前四卷。令阿难先悟性体。能照了□
此。便名为奢摩他三止之脩。无别脩也。第二能观者。
三观也。所观者。三谛也。此以前所起。而反为能观。能
起而反为所观。盖诸佛。法身般若解脱。全是我众生
本有三谛之境。故第一重。谓之全性起脩。今第二重。
谓之全脩照性。然须了知离即以分偏圆。何谓之离。
偏教人。要须离三惑染。显三佛性。故三观圆脩。初心
绝分。要登十地。方得现前。何谓之即。圆顿教人。知三
卷二 第 702c 页 X14-0702.png

人。即以第六识心。为所观境。照了此心。即空假中。良
以此心。体即法界。既是凡夫近要之心。复是诸佛圆
融之体。故谓之反以第一能起之性。而为此中所观
之境。此第二重能所。亦是脩行极吃紧处。若能悟□
则脩而无脩。谓之绝待妙观。若不知此。谓之错乱脩
习。又不可不知也。如此经能观者。是奢摩他三止。所
观者。是三如来藏三谛之理。此三谛理。元我本有□
闻中性德。三止既从此起。而为能观。复以此而为□
观。故曰我以不灭不生合如来藏。岂非无作妙观□
第三重能用者。亦三观也。所用者。万行法门也。□□
举要。以六度言之。此之六度该乎四教。大小偏□□
随能用之观以分。此中明禅。又且以禅度言之。禅□
最多。有九次第禅。八背舍禅。六妙门。十二禅门。十一
切处。八胜处。九不净。以至那伽大定。首楞严定。百八
三昧等。不能枚举。一往言之。惟那伽等是大乘禅。馀
皆小乘禅。再往言之。禅无大小。大小由人。观其能□
者。果何如尔。若能用者大。则所用禅门亦大。能用□
卷二 第 703a 页 X14-0703.png

小。圆教以圆融三观观之。称无作四谛十二因缘。六
度名相。本在于大。三藏菩萨。以偏空观慧脩之。称为
事六度。故所随能转。事逐理融。大小偏圆。初无定体。
是以今家正脩。在于法华三昧。首楞严定。至于用对
治法。未尝不以小乘诸禅法门为用。正如韩信用兵。
多多益善。劲卒以战。弱卒以守。以正以奇。以冲以伏。
在吾用智何如尔。人不知此。见天台屡用小乘禅。便
指斥以为偏小。岂不谬哉。如此经题。称具足万行。□
乏诸禅。正以首楞严王。体是法界。无法不具。亦无法
不用。所随能转。悉成无作万行。又如此经明戒。但□
声闻四种根本律仪。盖为当机。元是比丘。心虽圆□
相属声闻。因人明戒。且用小乘。岂以初级戒基□□
而类判此经定慧重楼。亦属小乎。此第三重能□□
是脩行。极要紧法则。若能了此。一切大小乘法门。□
来无非是我妙用。其或不然。何异着弊絮荆棘中行
触处挂碍乎。第四能破者。三观也。所破者。三惑也。三
惑虽多。不出现前一念识心。故华严云。若人欲了知
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惟心造。盖迷之。则此
心能造六道。造九界。悟之。则此心。能造四圣。造诸佛。
所以此心。至近至要。以至近故。初心可观。以至要故。
无法不具。今立三观。观此识心。即真俗中。即真故。破
见思。即俗故。破尘沙。即中故。破无明。又复应知。心法
本妙。情故成粗。今秪破情。而不破法。情者何。一念识
卷二 第 703b 页 X14-0703.png

是也。故曰情可破。而法不可破。执法成病。亦须破。是
则今家法门。约能破言之。用智而不用识。约所破言
之。破情而不破法。如此经首请三止。正明用智。而□
用识也。七处徵心之后。约寻常见闻。以显真性。正□
情而不破法也。一部经文。无非明此道理。故此第四
重能所。最是紧关节要法门。若了乎此。知所择从。□
之识二种根本。其若不然。总谓之错乱脩习。第五□
能證。三观也。在因名观。至果转名三菩提。所證□□
也。在因名谛。至果转名三涅槃。故此经明菩提□□
指众生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即下去□□
明三如来藏三谛是也。阿难所请十方如来得成菩
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如此因果。悉是转名不转体。
故此第五重能所。犹为切要法门。若了乎此。谓之□
果名目相应。其若不然。何异以生灭之本为因脩行。
以求不生不灭之果者乎。譬如国王。为贼所侵。发兵
讨除。是兵要当知贼所在。国王。喻本有妙性也。为贼
所侵。喻性为惑染也。发兵讨除。喻第一重能所。全性
以起脩也。兵中主帅。喻第二重能观三观。知贼所在。
喻所观之境。用正用奇。喻第三重能用所用。群贼□
风臣伏。喻第四重能破所破。奏凯还朝。功归圣主。喻
第五重能證所證。如此五重能所。为天台一家所传
秘旨。亦是楞严一经所诠法门。而交光悉所不知。由
不知能起所起。能观所观。两重能所。故以已问答□
卷二 第 703c 页 X14-0703.png

者。反破古师科释相应之释。由不知能用所用。能破
所破。两重能所。故毁天台家。用识不用智。由不知能
證所證一重能所。故但知六根妙。而不知六识□□
此何异田家儿。见摩尼珠。作怖畏状。谓是光怪□□
驰走。而反生嗔恨哉。
第九不识判教者。盖凡判教。有程式。有大途。不可□
意。偏拘一文一义而判。故古德云。佛法不思议。唯教
相难解。详此楞严一经。说时非一。故致古今判教。诸
说各异。若准天台一家。判摄之式。凡为通别五时。□
则显其说时次第。通则彰其教法融通。勿以凡情□
见。应知并是如来赴机之相。而于通中。有乎文通义
通。如后分华严。及方等陀罗尼之流。乃结集经家。收
通归别。皆文通也。若义通者。如般若明华严海空。与
夫莲华藏海。通至涅槃之后。此于他部明华严义不
必结归本部。今楞严前分有次。后分不次。收归方□
似合其宜。如先达所谓一代教中。除华严。般若。法华。
涅槃。别部帙外。凡所说小乘。皆收归鹿苑。凡所说大
卷二 第 704a 页 X14-0704.png

方等通收之。此经既不专馀四时部类。谓属方等。□
无馀论也。虽经有定性声闻。皆获一乘寂灭场地□
言。但云令汝会中而巳。固不与法华授记同日而语。
政使出于方等。不妨以弹斥意。密示与进。况时在□
后。说亦无违。此则经之前分。正属方等。是故云□□
经有耶输受记。持地證经等文。应是后分经。及□□
家。收通归别。结归前分。此正通五时中。文通之□□
金光明记云。以凡判教。有前后分。前分有次。后分□
定。后虽不定。须摄归前。故报恩经优波离问佛曰。□
云何一切说。为应时适会。随宜说耶。为当部党相从
说耶。答。佛随物适时说一切法。后诸弟子。结集法□
以类集之。此判教大途。明文了义。万世不刊之定□
而交光初不知此。乃据一文一义而定判此经。属□
法华涅槃之间。不知作如此说。令人生无穷疑。兴无
穷难。余曾有楞严百问答。难破法华。今复引而诘之。
一问。若在法华涅槃之间。则味同醍醐。时同当午。□
既同。云何容有未全道力之馀味耶。时既同。云何容
有不知真际之侧影乎。二问。法华云。我今无复疑。此
经云。若此发明不是心者。我乃无心。同诸土木。我实
惊怖。兼此大众。无不疑惑。若谓法华之后。云何法华
无疑。此又惊疑耶。三问。法华云。安住于佛道。此经□
为彼所转。溺于淫舍。若谓法华之后。云何法华安□
而于此经转溺耶。四问。法华化城之人。既到宝所。彼
卷二 第 704b 页 X14-0704.png

诸大众。观佛菩提。犹如有人明了其家。所归道路。此
经菩提。岂非法华佛慧。菩提佛慧既同。宝所其家何
别。云何法华巳到。此方识路耶。五问。法华穷子。□□
宝藏。彼经云。我本无心。有所希求。今此宝藏。自然而
至。此经云。发心勤求无上菩提。若谓同味。云何法华
早巳领藏。此经方勤求。而未得耶。六问。若谓阿难□
权。不妨此语。如吴兴岳师云。大权引物。惟变是宜。□
法华既称开权显实。会权归实。癈权立实。云何阿难
之权。而不开会癈乎。七问。阿难在法华。巳蒙授记作
佛。并得法性觉自在三昧。世尊开权云。我与阿难。空
王佛所。同时发心。阿难即时忆念过去。无量千万亿
诸佛法藏。通达无碍。如今所闻。来至此经。反云不知
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身虽出家。心不入道。岂有
开显自觉之后。又生迷哉。八问。若谓阿难在实后施
权。妙玄云。华开莲现。华落莲成。华开。喻开权。莲现。喻
显实。华落喻癈权。莲成。喻立实。由此观之。则知华落
之后。而不再敷华。岂有开权之后。而又施权者乎。九
问。若谓阿难必欲施权。何不施在法华以前。而待法
华开显乎。十问。若谓法华之后。见有楞严机兴。故阿
难权施方便。接引此一类机。且施权引物。贵生物□。
故空拳杨叶。能止儿啼。若阿难者。未得开权之□□
法华会机。莫不颙望。就得开权之后。而人天之□□
不忺知。今又实后施权。示堕淫室。必将取信于谁□
卷二 第 704c 页 X14-0704.png

法华招开癈不了之咎。何则。教既开前。而不开后□
也。彼经云。诸求三乘人。若有疑悔者。佛当为除断。令
尽无有馀。如此开前四味粗。令成一乘妙。云何独□
此经一人哉。十二问。法华云。若众生住于二地。如来
尔时。即便为说。汝等所作未辨。乃至云。当观察筹量
所得涅槃。非真实也。若楞严经前。先出此语。而收法
华巳前之机。法华之后。未熟之者。又云何耶。岂再说
法华而收之乎。不然。则法华有不了之咎。若然。则法
华有重繁之过。两楹无措。谓楞严同于法华可乎。十
三问。法华乃纯一无杂。独得妙名。如云。十方佛土中。
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
但为菩萨。不为二乘。此经阿难。随闻获證。四果三果
等。岂是惟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但为菩萨。不为小
乘乎。七徵八辩。委曲搜扬。岂是正直舍方便。但说无
上道乎。二十五圣。各陈圆通。大小有殊。偏圆成异。□
是纯一无杂。独得妙名乎。十四问。法华叹教。大如□。
高如山。圆如月。照如日。自在如梵王。极如佛。若以此
经。在法华后。同醍醐味。何处齐其叹耶。如此种种□
破。而交光必欲判入法华之后。毕竟何居乎。
第十不识法华者。以如来五时说教。莫不皆以法华
而为宗源。一切大小偏圆顿渐诸经。悉从法华。一大
事因缘中流出。故法华明纲领。而不言纲目。说意□
不说义。凡为一代说玄说妙。说性说脩。明事明理。明
卷二 第 705a 页 X14-0705.png

楞严一经。虽明佛之知见。是说义而不说意。说纲目
而不说纲领。于前四时纲目义趣中。至周足者。莫逾
于楞严。若以楞严判同法华。则使法华不如楞严多
矣。岂独不如楞严。亦复不如华严般若宝积楞伽维
摩等诸大乘经。以法华不专说脩性因果事理。种种
玄妙。悉所不论。直明佛之权实智慧。于前四时所说
诸法微妙难思。权即是实。实即是权。直开前四时权。
显今一乘实。授九法界众生成佛之记而后巳。譬如
算者。先下后除。惟纪大数。不存斗斛。若以法华。与诸
经而斗多斗富。何异以尧舜之君。土阶三尺茆茨不
剪者。与诸候而斗富哉。不知率天之下皆王土。率土
之滨皆王民。诸侯之多富与多男。正尧舜统而御□
之为贵也。
楞严与止观。特大同而小异。若殊途同归。岂□□
宗小异。而不归楞严之大同。即诸宗若性若相。若
禅若教。莫不归源于性海也。余既雪交先之疑□
矣。复欲邀之而归乎佛祖之大同。仍设一百八问
以论之。庶令读者。知余心非关乎斗争也。
第一问。楞严本以佛之智见为宗。如曰生死涅槃同
是六根。更非他物。又曰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
无见。斯即涅槃。是则六根无非圆通。而佛敕文殊
独选耳根。其意何耶。
第二问。一二卷中。如来盛谈见性。亦可谓至玄妙。极
卷二 第 705b 页 X14-0705.png

虽洞然。明前不明后。四维亏一半。云何获圆通。其
意何耶。
第三问。若如古师云拣圣全在拣机。然文殊虽曰拣
却那律。其实世尊前文金口诚言。亦为所拣。又不
但拣应。即文殊能拣。亦成乎所拣。盖见性中。文殊
曾为阿难发一转语。则无是非之文殊。自亦成所
非矣。此云何通。
第四问。或者为之通曰。既曰拣圣。全在拣机。如来□
文殊。要成众生一时之机。何妨已亦成乎所拣□
论见性之妙。于圣人何间乎。若如此者。见性在圣
既许其妙。而嗅性尝性。觉性知性。皆诸圣悟门。亦
可许其妙否。
第五问。经文显见性后。即会通万法。十八界与七大
皆云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五根在圣既许其妙。□
法亦许其妙否。
第六问。六尘无情。固未暇论。即六识亦许其妙否。
第七问。六根之妙。为即众生六受用根耶。为离六受
用根耶。若离。则众生无妙可显。法华不应云。欲令
众生。开佛知见。若即。云何众生。不唤作佛。不即不
离。请明言之。
第八问。六识亦可同六根。明不即不离否。若不即者。
云何十八界中。云本如来藏。若不离者。世尊云何
首破六识。
卷二 第 705c 页 X14-0705.png

第九问。如来既首破六识。后文明如来藏。云何但显
六识之妙。全然不曾提起八识九识。如识大文云。
汝识于中。次第标指。此是文殊。此富楼那等。然后
约四句推检竟。而显妙云。若此识心。本无所从。□
知了别见闻觉知。圆满湛然。性非从所。(云云)既首
□不宜即。后即。首不宜破。其旨毕竟如何。
第十问。显意根功德中云。如意默容。十方三世。一切
世间。出世间法。惟圣与凡。无不包容。尽其涯际。当
知意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此意根与意识。同耶
异耶。如经云。同意即意。云何所生。异意不同。应无
所识。若无所识。云何意生。若有所识。云何识意。□
同与异。二性无成。界云何立。是则同之与异。俱所
不可。至末结云。三处都无。则意与法。及意界三。本
非因缘。非自然性。若总三处都无。则后显功德。惟
圣与凡。无不包容之谓何。若曰本非因缘自然。而
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因之而愈显。此意
又谓何耶。
第十一问。天台家。明一念意识。具十法界。与此经意
根。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间出世间法。惟圣与凡
无不包容。同耶异耶。
第十二问。依此经脩耳根法门。于四种三昧。为长坐
耶。长行耶。半行半坐耶。非行非坐耶。
第十三问。若长行者。动而非静。闻性难显。所以文□
云。譬如人静居。是则宜坐不宜行明矣。
卷二 第 706a 页 X14-0706.png

第十四问。若长坐者。开眼耶。闭眼耶。若开眼者。与□
见何异耶。若闭眼者。与观心何异耶。
第十五问。若开眼者。亦许闻见否。亦许见闻否。□□
眼者。亦许闻心否。亦许心闻否。
第十六问。经明见见。必不动。必无迁。以至必广大。□
清净。是皆开眼观物。触目洞然时显。至于闭目□
观。或昏黑无灯。暗相现前时。云何见其见。与夫□
大等义耶。
第十七问。经显见性之初。谕盲人瞩暗。是心非眼。而
开眼见明见色见空等。亦是心非眼否。
第十八问。盲人瞩暗。是心非眼之心。是常住真心耶。
非耶。若其非者。下十义中。同是此见。若其是者。云
何瞩暗之时。十义不显。
第十九问。阴境中。言外道先心崇事水火。夫崇。尊也。
事。奉也。尊乎道。而事乎佛。莫非其事。同一水火。何
故外道崇事。而成邪。乌刍瑟摩。月光童子。崇事而
成道耶。
第二十问。夫识心亦一也。何故佛祖明之。以成大觉。
迦叶灭之。以證四果。凡夫脩之。以成外道耶。
第二十一问。经文破妄心无所。泐潭云。是破妄无□
令识本真。引證古德云。三际求心心不有。心不有
处妄元无。妄心无处即菩提。生死涅槃本平等。孤
山云。是知如来七处逐破。使介尔妄心。无逃避处。
妄贼既除。真王得显。无生之理。于兹见矣。此等解
卷二 第 706b 页 X14-0706.png

第二十二问。圆觉普眼章明奢摩他之前阵。初令□
四大以推身。了身无身相。次令约六尘以检心。□
心无心相。与此经破妄无所。同乎不同乎。
第二十三问。禅宗二祖问初祖云。吾心未安。乞师为
我安心。初祖云。将心来吾为汝安。二祖云。觅心了
不可得。祖云。吾与汝安心竟。与楞严圆觉徵心推
心。同乎异乎。
第二十四问。天台法华三昧。四句推心性云。为因心
故心。为不因心故心。为亦因心亦不因心故心。为
非因心非不因心故心。与禅宗二经。同乎不同乎。
第二十五问。圆觉与楞严。孰为胜劣。
第二十六问。楞严明见性极亲。圆觉明觉义取切。以
见性言之。则圆觉应退舍。以觉义言之。楞严宜却
步。可乎不可乎。
第二十七问。楞严文长而义细。圆觉文短而理周。□
楞严而弟圆觉。可乎不可乎。
第二十八问。圆觉为菩萨机。圆而顿。楞严为声闻机
圆而渐。伯圆觉而仲楞严。可乎不可乎。
第二十九问。圆觉脩长而性短。楞严脩短而性长。□
其各相逊避。可乎不可乎。
第三十问。圆觉明觉。离众生六识觉心。而别有大。□
觉乎。即众生觉知。而便是乎。若即是者。建章不□
云十方如来有大陀罗尼。名为圆觉。流出一切清
卷二 第 706c 页 X14-0706.png

离幻即觉。亦无渐次。又云。如来因中脩圆觉者。知
是空华。即无轮转。即之与离。请从良择。
第三十一问。法相虽多。以一心为本。行门无量。以觉
义为宗。以圆觉楞严。迭为宾主。可乎不可乎。
第三十二问。阿难本请妙奢摩他三摩禅那。耳根圆
通。应取前义而脩。如圆觉奢摩。取静为行。三摩幻
化为行。禅那不取为行。如交光所云。耳根本取体
无分别。单刀直入。是全豹耶。一班耶。
第三十三问。若果体无分别。便足了事。下文如是渐
增等工夫次第。又作如何理会耶。
第三十四问。天台止观释名中。有停止止。止息止。□
止止。有贯穿观。观达观。不观观。此皆常途分别。□
关圆顿。若但体无分别。不偏于停止止之停心□
理耶。
第三十五问。如子悬谈。不许三止。体无分别。非三□
之一偏而何哉。
第三十六问。若果不用止观。文殊何故又谈及之。□
曰。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非天如所谓奢摩。□
静之义。三摩。观照之义。禅那。寂照不二之义乎。
第三十七问。如来问富那云。本觉妙明。性觉明妙。明
非即寂之照乎。妙非即照之寂乎。性本寂照。非止
观能复之乎。
第三十八问。文殊偈云。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元
卷二 第 707a 页 X14-0707.png

有生死。非止观可归元乎。
第三十九问。如来明众生病根云。昏扰扰相以为心
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昏迷般若。非观
而能破乎。扰迷解脱。非止而能破乎。惑色身内迷
法身。非止观不二而能破乎。
第四十问。经明迷始。凡有四处。始云。晦昧为空。非昏
乎次云。妄为明觉。因明立所。非动乎。三云。觉明晦
昧。相待成摇。非昏动相兼以致大动乎。四云。元明
照生所。非动乎。是则性之本也。本明静。迷之始□
本昏动。而复之初也。非止观。而能致之乎。
第四十一问。二十五圣。各陈圆通。门户乎。堂奥乎。
第四十二问。若是门户。一堂之门户乎。各堂之门户
乎。
第四十三问。所归堂奥。一堂之奥乎。各堂之奥乎。
第四十四问。若各堂之奥。文殊不应云。归元性无二
也。
第四十五问。若一堂之奥。入者有浅深乎。无浅深乎。
第四十六问。若有浅深。而吴兴有全入分入之判。当
乎不当乎。
第四十七问。若许全半。所见奥空。同乎不同乎。
第四十八问。能见奥空之见。有赊切乎。无赊切乎。
第四十九问。所见堂奥。惟空乎。有物乎。贵贱乎。无贵
贱乎。
卷二 第 707b 页 X14-0707.png

第五十问。堂室之人。外能兼见内乎。内能兼见外乎。
第五十一问。若许闻见。观音易名那律可乎。不可乎。
第五十二问。若许见闻。那律易名观音。可乎不可乎。
第五十三问。若许闻心。观音易名普贤。可乎不可乎。
第五十四问。若许心闻。普贤易名观音。可乎不可乎。
第五十五问。菩萨称观音。为是眼观乎。心观乎。
第五十六问。若如温陵释云。以观智观之。不以耳识
闻之也。如其尽然。菩萨独能心观其音。不能□□
其音耶。
第五十七问。菩萨既称观音。则不但闻闻。亦复闻□
音即声也。憍陈那闻声而入道。名观音为陈那。□
陈那为观音。可乎不可乎。
第五十八问。耳门三昧。既圆通矣。即闻闻。而嗅嗅尝
尝。觉觉知知。可乎不可乎。
第五十九问。闻性具圆通常三义。拣见性但云。四维
亏一半。是则惟缺圆之少分。令那律直预普贤菩
萨之上流。可乎不可乎。
第六十问。开眼见明。而观其见性。虽亏少分。若闭眼
见暗。而观乎见性。则无有方所。令那律。与观音同
俦。可乎不可乎。
第六十一问。若鼻根不取闻香。但观其能嗅之性。亦
有圆通常义。令预观音之流。可乎不可乎。
第六十二问。舌根不取尝味。但观恬然觉性。其圆通
常乎。不具乎。
卷二 第 707c 页 X14-0707.png

第六十三问。身根但取能觉之觉。本无涯量。□□□
常乎。不具乎。
第六十四问。意根不取分别法尘。万缘放下。□□□
立。具圆通常乎。不具乎。
第六十五问。色尘不对之结想。但观性色真空。性空
真色。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圆通乎。不圆通乎。
第六十六问。声尘不取说法语言。伹取一切声之□
静。以显发吾之性灵。圆通乎。不圆通乎。
第六十七问。灵云睹桃花而悟道。迦叶见优昙而破
颜。色尘圆通乎。不圆通乎。
第六十八问。香严击竹以明心。观音闻声而复性。声
尘圆通乎。不圆通乎。
第六十九问。二乘本以闻声而入道。称为声闻。今称
香严为声闻。可乎。不可乎。
第七十问。观音亦观音而悟道。称观音为声闻。可乎。
不可乎。
第七十一问。动而求之。香诚以合中知也。静而观之。
嗅性恒觉。圆通乎。不圆通乎。
第七十二问。舌根甘苦不来。亦自有淡然滋味。其觉
恒一。圆通乎。不圆通乎。
第七十三问。人之有身。未尝离乎触者。固不待合□
而觉恒然。圆通乎。不圆通乎。
第七十四问。法尘为五尘落谢影子。五尘尚即空□
法尘乎。体会法本无法。而所亦无所。圆通□□□
卷二 第 708a 页 X14-0708.png

第七十五问。见根见识相去几何。当见色而体无□
别。圆通乎。不圆通乎。
第七十六问。普贤心闻洞十方。至果大洞。而因小洞。
闻根尚曰渐增。不妨乎初心。具体而微。圆通乎。不
圆通乎。
第七十七问。鼻不取其想。而但取其觉。圆通乎。不圆
通乎。
第七十八问。舌弄音文。除却能诠有方分者。而但取
所诠。理无穷尽。亦具一千二百功德。圆通乎。不圆
通乎。
第七十九问。身识不必定于持犯。而但取恒然觉者。
圆通乎。不圆通乎。
第八十问。意识不取依之发通。但观一念识心。性体
无边。变造不尽。远离依他悟圆成实。圆通乎。不圆
通乎。
第八十一问。地大固坚碍而不通达也。至曰微尘□
性。不相触摩。则性色真空。有何差别。以之入道。圆
通乎。不圆通乎。
第八十二问。月光童子之水观。固想念而后□□□
亦有不加想念者乎。如曰。性水真空。性空□□□
净本然。周遍法界。圆通乎。不圆通乎。
第八十三问。身通冷热诸触时时常得现前。性火真
空。周遍法界。圆通乎。不圆通乎。
卷二 第 708b 页 X14-0708.png

第八十四问。琉璃光法王子。本以悟本觉妙明。要于
动中见其不动。始也似有乎对。既得之矣。复有何
对而拣之乎。
第八十五问。琉璃光所师之佛。名无量声。岂不以声
之动。而为寂之对。此与观音对声尘而悟闻性何
异乎。
第八十六问。文殊拣空性。伹以昏钝先非觉而难之。
其若观性觉真空。性空真觉。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异菩提乎。不异乎。圆通乎。不圆通乎。
第八十七问。弥勒菩萨。脩惟心识定。与观音菩萨脩
耳门三昧。同乎异乎。若同者。文殊不应拣云。观识
非常住。若云异者。观音耳门三昧。本观识精元明。
能生诸缘。缘所遗者。夫识精元明。与弥勒观圆□
实何异。而文殊固欲拣之何耶。
第八十八问。弥勒菩萨惟心识定。观何识耶。□□□
成实白净识。文殊不应拣云观识非常住□□□
虚妄。观若生灭妄识。而弥勒不应云我以□□□
方惟识。识心圆明。入圆成实。此云何耶通。
第八十九问。圆顿教人。皆曰观三界惟心。一切唯识。
与弥勒脩惟识定。同耶异耶。
第九十问。据慈氏自叙。谛观十方惟识。识心圆明。入
圆成实。远离依他。及遍计执。得无生忍。谛观十方
唯识。即初观依他起性。即圆成实。此犹地前加行。
作影像惟识定也。入圆成实。远离依他等。即初地
卷二 第 708c 页 X14-0708.png

有影像真实。二种定否。
第九十一问。以弥勒观音。二菩萨。例禅宗直指人心。
见性成佛。台宗观一念心。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亦
有影像真实。二种浅深否。
第九十二问。大势菩萨。本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
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夫无生忍。果也。念佛。因
也。若因果名目不相当。岂能即入无生法忍。若因
果相当。与观音何异。而文殊辄抑为诸行是无□
念性元生灭。因果今殊感。云何获圆通乎。
第九十三问。夫念者。始觉。佛者。本觉。始本相□□□
入无生忍。此与观音菩萨返闻自性。有何□□。
第九十四问。夫念佛有念他方应佛者。有念自□□
佛者。但念他方应佛。如今之单念弥陀者。此失于
自力也。伹念自心果佛。如今之脩定参禅者。此失
于他力也。失于自力。如区区补荫而得官者。失于
他力。如贫儒孜孜程式而科甲者。若自他俱念。如
袭荫而兼程式及第者。大势菩萨。以念佛心。入无
生忍。可谓自他俱念。永明所谓有禅有净土。犹如
戴角虎。岂劣于大悲。而文殊固欲拣之耶。
第九十五问。凡脩圆通。不过令各于一根脱粘内伏。
如大悲尊。则单从耳门而脱粘。若大势尊。则云我
无选择。都摄六根而脱粘。无论兼得耳门。且将超
大悲而兼诸圣。文殊不选大势。而独选大悲何耶。
卷二 第 709a 页 X14-0709.png

第九十六问。或者说曰。此方众生。耳根最利。大悲因
中既脩此法。故与娑婆众生偏多因缘。而此方众
生。独尊事称名观音者。以此。则今众生亦偏于弥
陀有缘而尊事称名者甚众。大势念佛法门。岂□
不与大悲等埒。而文殊推乎一。而抑乎一何耶。
第九十七问。如交光所谓脩耳门者。惟取体无分□
单刀直入。固有利根。一入永入。即得寂灭现前□
亦有中下未得即入。而染习偏多。尚假馀门□□
乎。不假乎。
第九十八问。楞严未度支那。此方往古高僧亦□□
馀门。而入道。否乎。
第九十九问。志公称达磨为观音。而达磨但直指人
心见性成佛。不直指耳根见性成佛何耶。
第九十九问。达磨独指楞伽四卷。可以印心。不指□
严何耶。
第一百问。楞伽与楞严。孰优劣乎。
第一百一问。楞伽相多而性少。楞严相少而性多。兄
楞严而弟楞伽。可乎。不可乎。
第一百二问。达磨独指楞伽以为印心。判禅宗为□
宗。可乎。不可乎。
第一百三问。说者谓达磨直指人心。密用惟识。然乎
非然乎。
第一百四问。若达磨不密用惟识。而永明作宗镜。□
引惟识何耶。
卷二 第 709b 页 X14-0709.png

第一百五问。令今之宗瑜伽惟识者。与禅宗争□□
并驱。可乎。不可乎。
第一百六问。若惟识与禅宗而抗驾。则达磨□□□
来。然乎。不然乎。
第一百七问。说者曰罗鸟者在一目。不□□□□□
顿庆众目。然乎不然乎。
第一百八问。因归元而立门。巳归元而庆门。足□□
限而千殊。足方入阃而玄同。以诸融一。以一□□
然乎。非然乎。
二经义海。诸祖心宗。一滴之水。流通无尽。因而□
难。亿问不穷。为避文繁且止一百八尔。然皆□□
理之所在。即矢口而占。信手而录。初不论起止□
目。若于此义。一一答通。许交光法师。入楞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