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六入¶
△六入¶ 第 635a 页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卷第三
淮海参佛弟子蕴空居士陆西星述旨
淮南后学(夏范 龚延庚)同校定

** △六入

根缘于尘发觉居中。名为觉性。此觉性者。离尘
无体。全是虚妄。知妄者谁。乃真如性。

「复次阿难云何六入(至)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自眼入言。即彼目睛发劳。空华狂乱。同是菩提。瞪
发劳相。此相因于明暗二种。发见居中。吸此尘象。
名为见性。若使此见离于明暗二尘。毕竟无体。无
体之见。非妄而何。又此虚妄之见。无所从来。非明
暗来。非于根出。非从根生。若从明来。遇暗则灭。应
无见暗。若从暗来。遇明随灭。应无见明。若从根生。
必无待于明暗。离此明暗。则如是见精。无自性矣。
是又似从明暗生。非根生也。若从空出。空属前尘。
归当见根。又空自观。何关汝入。既无所从。则非因
非缘。非自然性。而眼入之虚妄。不言可知。妄无自
性。全体即真。了知虚妄。则如来藏妙真如性。显矣
△六入¶ 第 635b 页 X14-0635.png
如圆觉经云。空华既灭。空性不灭也。】

「阿难譬如有人以两手指(至)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以耳入言。譬如有人以指塞其两耳。耳根发劳。则
闻头中作声。此亦菩提劳相。因于动静发闻。耳吸
尘象名听闻性。此闻虚妄。离此动静二种妄尘。毕
竟无体。此个闻性。非动静来。非于根出。不自空生。
本无自性。当知耳入虚妄。了知虚妄。闻者是谁。本
如来藏妙真如性。】

「阿难譬如有人急畜其鼻(至)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以鼻入言。譬如有人急畜其鼻。畜久成劳。则于鼻
中闻有冷触。因触分别通塞虚实及诸香臭。同是
菩提劳相。因于通塞二种妄尘。发闻居中。吸此尘
象名嗅闻性。离此二尘。毕竟无体。当知是闻非通
塞来。不于根生。不于空出。本无自性。鼻入虚妄。从
可知巳。妄无自性。不离本觉。非如来藏妙真如性
乎。】

「阿难譬如有人以舌舐吻(至)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以舌入言。譬如有人以舌舐吻。熟舐令劳。有病觉
苦。无病觉甜。不舐之时。淡性常在。兼舌与劳。同是
菩提劳相。其因则由二种甜苦。与淡妄尘。发知居
中。吸此尘象名知味性。此性离彼甜苦。与淡二尘。
毕竟无体。不因淡有及甜苦来。不由根出。不自根
生。本无自性。舌入虚妄。不言可知。知味者谁。非如
来藏妙真如性乎。】
△六入¶ 第 635c 页 X14-0635.png

「阿难譬如有人以一冷手(至)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以身入言。譬如有人以一冷手触于热手。若冷势
多则热者成冷。若热功胜则冷者成热。是触也。冷
热互夺。初无定势。合则有觉。离则无知。亦无定性。
如是以此合觉之触。显于离知。宁有自性。但相涉
之势一成。则或冷或热。均为菩提劳触。其因则由
离合二种。二尘之妄。发觉居中。吸此尘象名知觉
性。此知觉者。离彼离合违顺二尘。毕竟无体。非离
合来。非违顺有。不于根出。又非空生。若合来时。离
当巳灭。云何觉离。违顺二相。亦复如是。若从根出。
必无离合违顺四相。则汝身知都无自性。若从空
出。空自知觉。何关汝入可见。全是虚妄。】

「阿难譬如有人劳倦则眠(至)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意入生于忆知。忆知生于寤寐。故托睡寐以明之。
览忆为生。失忘为灭。而住异处乎。其中既览而忆。
旋失而忘。是谓颠倒。吸习妄尘中归意根。前念后
念次第相续。尘尘不绝。故曰不相踰越。此意入之
相。兼意与劳。同是菩提劳相。其因则因于生灭二
种妄尘。集知居中。吸撮内境法尘。想像内发。闻见
所及。能反缘五根。缘所不及之地。如追忆梦境。五
根不能及也。五根但能顺缘现境。意根则能逆缘
前境。故曰见闻逆流。流不及地。此名觉知之性。离
彼生灭寤寐二尘。毕竟无体。然是觉知之根。非寤
寐来。非生灭有。不于根出。亦非空生。反复穷诘。一
△六入¶ 第 636a 页 X14-0636.png
无实义。何以故。若从寤来。寐即随灭。将何为寐。必
生时有。灭即同无。令谁受灭。若从灭有。生即灭无。
谁知生者。若从根出。寤寐二相随身开合。庄子云。
其寤也形开。其寐也。形交。故云随身开合。离斯寤
寐。则此觉知同于空华。必无体性。若从空生。自是
空知。何关汝入。是故当知。意入虚妄。本非因缘。非
自然性。】

** △十二处

六根六尘。名十二处。或依根辨。或依境辨。二处
俱无自性。同是虚妄。

「复次阿难云何十二处(至)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一眼色处。试观祇陀园林及诸泉池。莫非色也。我
以能观之眼。对此所观之境。为是色能生眼见邪
眼能生色相耶。若谓眼根能生色相者。是眼为色
性。方其举眼见空之时。空巳非色。色性应销。销则
一切都无色相。既无对谁。而明空质。盖以色空二
法对待。而显既无色相。何以显空。然则计眼生色
相者妄也。若谓色尘生眼见者。观空之时。空巳非
色。焉能生见。见既销亡。亡则无见。以谁而明空色。
然则计色生眼处者妄也。可见见与色空。俱无处
所。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阿难汝更听此祗陀园中(至)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二耳声处。汝更听此园中钟鼓音声。先后相续。为
是声来耳边。耳往声处。若声来耳边。既来此处。彼
△六入¶ 第 636b 页 X14-0636.png
处应无。如我乞食城中。则祗林无我。又若声来此
人耳边。彼人应不俱闻。云何一千二百五十比丘
一闻鼓声。同来会食。若复耳往声边。如我归祗林
城中。自是无我。汝闻鼓声。其耳巳往鼓处。钟鼓齐
击。应不俱闻。何况其中象马牛羊种种音响。又若
彼声不来。我耳不往。自是无闻。闻义不立。然则听
与音声。俱无处所。计往计来。二处皆妄。本非因缘。
非自然性。】

「阿难汝又嗅此炉中旃檀(至)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三鼻香处。旃檀一铢香。闻四十里。但取香有殊胜
之力。不须更言圣人根力强利也。】

「阿难尔当二时众中持钵(至)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四舌味处。汝于乞食之时。或遇上味。此味为复生
于空中。生于舌中。生于食中。若生舌中。舌得一味。
何能推移。若不变移。何名知味。又舌非多体。云何
一舌而知多味。若生于食。食非有识。何能自知。纵
食能知。知不在汝。何预于汝。而名知味。若生于空。
汝啖虚空。当作何味。假作咸味。舌触知咸。既触汝
舌。亦触汝面。汝身受咸。当作海鱼。既尝受咸。了不
知淡。咸淡无知。何名知味。是故当知。味舌与尝。俱
无处所。即尝与味。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阿难汝常晨朝以手摩头(至)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五身触处若汝晨朝以手摩头。此摩所知。谁为能
触。为能在头。为能在手。若无手者。头则无知。云何
△六入¶ 第 636c 页 X14-0636.png
成触。若在头者。手乃无用。云何名触。若妄分能所。
则在头在手。各各有触。必须两身方能定其处所。
汝阿难者。岂有两身。若头与手。各为一触。则手与
头。当为一体。触须两物成义。若一体者。触则无成。
若二体者。在手在头。触为谁在。又在能非所。在所
非能。不应虚空。与汝成触。是故当知觉触与身。俱
无处所。即身与触。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阿难汝常意中所缘善恶(至)心非所缘处从谁立。」

【六意法处。汝常意中所缘善恶无记三性生成法。
则此法为即心所生。为当离心别有方所。善恶缘
虑心也。无记昏住心也。意缘不出此三性。而吸撮
内尘。成所缘法。此法若从心生。即法即心。不得谓
之法尘。非心所缘。安得指而成处。若离于心。别有
方所。则试问法之自性。为有知耶。为无知耶。知则
名心。而与汝之非尘者异。同他心量。而与汝之即
心者同。盖非尘乃汝之自性。不缘诸法者也。即心
乃汝之情识。缘法而生者也。云何于汝更有二心。
如此则法性之非知亦明矣。若云非知。则此法尘
既非色声香味离合冷煖及虚空相之有方所。当
于何在。既于色空之内。无所表显。不应存于色空
之外。况空又非有外者也。则心缘意处。终无实矣。
是故当知法则与心俱无处所。则意之与法。二俱
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 △十八界
界种族也。如欲界色界之界言。自为一
△六入¶ 第 637a 页 X14-0637.png
类也。根尘识三。各各有六分内中。外为十八界。一
依根辨。一依境辨。一依根境。合辨皆虚妄无自性。

*** △一眼色界

「复次阿难云何十八界(至)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阿难如汝所明。眼色为缘。生于眼识。此识为复因
眼所生。以眼为界。因色所生。以色为界。如汝所明。
乃小乘所解因缘生法。皆非实事。不了即空。故据
彼诘之。此识若因眼生。不有空色。则识无所缘。见
无所表。而界亦无从立矣。若因色生。则当空不见
色之时。汝识应灭。云何识知是虚空性乎。若见灭
时。汝独能识其变迁。是色灭而识不灭也。汝识独
存。独则无邻。界从何立。若色灭而识亦灭。是从变
而变。变则无体。界相自无。若不从变。则识性常恒。
既从色生。则有见于色者。宁不知空之所在。理又
不然。非从色矣。又若根境相合。共生识界。则一半
有知。一半无知。中自离异。故曰合则中离。中既相
离。则未免有知者合根。无知者合境。故曰离则两
合。如此体性杂乱。二义推穷。皆不成界。是故当知
眼色为缘。生眼识界。三处都无。俱为虚妄。诸妄并
除。真如自显。】

*** △二耳声界

「阿难又汝所明耳声为缘(至)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耳主声司听。因于动静二相。发识居中。然亦不因
耳生。何以故。若使动静二相。寂不现前。则耳不成
△六入¶ 第 637b 页 X14-0637.png
知。知尚无成。识何形貌。若取耳闻。无动无静。闻性
常在。方其无动无静之时。闻尚不成。云何以杂色
触尘之耳形。便得名为识界。如是则依根而辨者。
皆虚妄矣。又依境而辨。亦复不因声生。若谓识生
于声。则是识因声有。不关我之闻性。若无闻性。何
以能知声相之所在乎。是知识因声生者。许其因
闻而有声相也。闻能闻声。何不闻识。既不闻识。何
成界义。若纵耳能闻识。则识与声闻。识巳被闻。又
有谁来知我闻识邪。盖闻有能所。声为所闻。识为
能闻。若谓耳能闻识。则识不过属于所闻。谁为能
闻。若无能闻。则有所无能。终如草木。又不可也。依
根依境。单论不可。不应以根与境杂成识界。而为
中位。界无中位。则内外二相复从何成中间识也。
内外根境也。中位既无。界从何立。是知声闻与识。
三处俱无。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 △三鼻香界

「阿难又汝所明鼻香为缘(至)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又汝所明鼻香为缘。生于鼻识。此识为复因鼻所
生。以鼻为界。因香所生。以香为界乎。若识因鼻生。
则汝心中以何为鼻。为取肉形双爪之象乎。为取
嗅知动摇之性乎。若取肉形肉质。乃身身之所知
者触也。肉为身质。触乃身尘。奥尚无名。界从何立。
若取嗅知。则汝心中。以何为知。以肉为知。则肉之
所知。触而非香。以空为知。空则自知。肉应非觉。知
△六入¶ 第 637c 页 X14-0637.png
在虚空。则空乃汝身。汝身非知。则阿难之身。空无
所在矣。此计识因鼻生者妄也。若以为香知。知自
属香。何预于汝。若香臭之气必生汝鼻。州彼香臭
二种流气。不生于伊兰栴檀之中。二本不来。汝自
嗅鼻。为香为臭。臭则非香。香则非臭。二气相反。二
俱能闻。则汝一人应有两鼻。对我而问道者有二。
阿难谁为真体。若鼻惟一根。境云何二。臭既为香。
香复为臭。二性互夺。从何立界。是故当知鼻香为
缘生鼻识界。三处都无。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 △四舌味界

「阿难又汝所明舌味为缘(至)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此识若因舌生。则诸世间黄连姜桂之类。都无有
味。汝自尝舌。为辛为苦。若舌性苦。谁来尝苦。舌不
自尝。谁为知觉。问。二谁字分明见有个识性者。在
若舌性不苦。味无所生。无物与对。云何立界。若曰
识因味生。识自为味。即识即味。不能自尝。同于舌
根。何以得知是甜是苦。又使识因味生。则世味既
多。识亦应多。识体若一。云何又能分别诸味变异
不一之相。若无分别。又不名识。云何复名舌味识
界。舌味和合。是中原无自性。云何立界。是故当知
舌味与识。三处俱无。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 △五身触界

「阿难又汝所明身触为缘(至)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此识若因身生。必无离合。云何触合则有。触离则
△六入¶ 第 638a 页 X14-0638.png
无。是无缘则无。识因境而不因根明矣。若因依而
辨。无身则无。知离合者。是又因根而不因境。又以
根境合辨。触不自知。有身方知。是此身识必由根
境相合而显。合则知身即触。知触即身。若身即触。
则身不得单明为身。若触即身。则触不得单明为
触。如此身触互夺。故无处所。合身则身无触位故。
触无体性。离触则身无触用故。即同虚空。内外中
间皆不成立。即使识生于触。从谁立界。然则身触
为缘。生身识界。三处都无。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 △六意法界

「阿难又汝所明意法为缘(至)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意法为缘。生于意识。若识因意生。以意为界。识因
法生。以法为界。今复明其不然。若识因意生。则汝。
意中。必有所思。以发明汝意。有所思者。法也境也。
若无此境。则意无所生。而识将何用。又汝识心与
诸思量。兼了别性。同乎异乎。识心者意。也诸思量
者法也。了别之性识也。同则意云何生。异则不能
起识。何者若使三者相同。则谁为能生。谁为所生。
故曰。同意即意。意云何生。三者相异。则三性乖角。
焉能起识。故曰。异意不同。应无所识。无识则同于
草木。云何意生有识。则意本无形。云何识意。惟同
与异。二性不成。界云何立。若识因法生。则世间诸
法。不离五尘。汝观色声香味与触。均名为法。相状
分明。以对五根。各有所属。而非意之所摄。汝决定
△六入¶ 第 638b 页 X14-0638.png
谓。识依法生。汝今谛观法尘之法。作何状貌。若离
色空。诸相终无所得。生则色空诸法等生。灭则色
空诸法等灭。既非意摄。又无实状。所因既无。因生
有识。作何形相。相状不有。界云何立。是故当知意
法为缘。生意识界。三处都无。则意与法界。二俱虚
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初以六入破六根。虽以尘对破。而正意却在根。次
以十二处虽根尘互破。而正意惟在尘。次以十八
界根境识三相推破。而正意惟在识。】

** △七大

前近取诸身。显如来藏。故依阴入处界四科以
明。虽悟一身。未融万法。根境尚异。见性不圆。此
复远取诸物。圆示藏性。故依地水风火空见识
七大。以明使悟物我同根。是非一体法。法圆成
尘。尘周遍法界。颂云。若人欲识真空理。身内真
如还遍外。情与无情共一体。处处皆同真法界。
此七大之旨也。谓之大者。以性圆周遍含吐十
方为义。所以有七者。万法生成。不离四大。而依
空建立。因见有觉。因识有知。前五无情所具。后
二有情兼之。七大皆因识变。故总之以识。识则
觉性之中妄为明觉者也。所妄既立。生彼妄能。
故有七大。七大先非水火。亦非空识。全一如来
藏体循业发现而巳。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来(至)如水成冰冰还成水。」
△六入¶ 第 638c 页 X14-0638.png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四大和合。发明世间种种变
化。此实权教。虽说和合。都无实义。盖彼四大性。果
非和合。则如虚空。不和诸色。殆不然也。若果和合。
则同彼万变。相成相续。展转虚妄。如旋火轮。无有
实体。又无休息。又不然也。且以大性非和非合之
理。设为譬喻。如水成冰。冰还成水。水何合而成冰。
冰何和而成水。不因和合。循业发现。其相如此。】

*** △一地大

「汝观地性粗为大地(至)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汝观大地。粗为大地。细为微尘。至邻虚尘。析之极
微。极微之尘。犹有微色。名色边际相。更析邻虚而
为七分。即微色邻虚。彼邻虚者。即实空性。若此邻
虚析成虚空。当知虚空与出生色相。一邻虚尘。用
几虚空。和合而有。又邻虚析空。用几色相。合成虚
空。如是则知此变化诸相。非和合法。明矣。又若色
合。则纯是一色。不得名之为空空。合则纯是一空。
不得名之为色。色犹可析。空云何合耶。汝原不知
如来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言空能性色。色亦
性空。性即性一切心之性。当作活看。空能性色者。
自无而有也。色亦性空者。自有还无也。性色故变
化诸相。性空故尘析成空。然皆清净本然。周循法
界。不消和合。随众心生。应所知量。循业发现。而世
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
但有言说。都无实义何者。如来藏中万法一如。而
△六入¶ 第 639a 页 X14-0639.png
循业似异。遂有七大之名。特体用异称耳。性色真
空。一如之体也。性空真色。即循发之用也。色本虚
妄。亦以真言。以其体用不二。故相依而互举。欲人
知其不离妙性耳。亦犹水之成冰。不离于水。众生
背觉合尘。故发尘劳。然使灭尘合觉。则现真如心
量。随应循发。所谓万法一如。意盖如此。然观相原
妄。无可指陈。观性原空。惟觉妙明。理绝情谓。不容
妄度。所以拟心即差。动念即乖。但一切时中。不起
妄念。不用识心。然后相应。】

*** △二火大

「阿难火性无我寄于诸缘(至)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阿难。火性无我。寄于诸缘。汝观城中。求食之家。手
执阳燧。日前取火。然是火相。非和非合。盖凡言和
合者。诘之各有根本。如我与汝等一千二百五十
人和合一处众。虽为一诘。其根本各有各字氏族。
若此火性因和合有。汝试诘之。各无根本。为从镜
生。为从艾出。为于日来。若于日来。自能烧汝手中
之艾。来处林木。皆应受焚。若于镜出。自能于镜。出
然于艾。镜何不镕。纡汝手执。尚无热相。若生于艾。
何假日镜。光明相接。然后火生。若言非和非合。汝
又谛观。镜因手执。日从天来。艾本地生。火从何方。
游历于此。日镜相远。非和非合。不应火光。无从自
生。汝犹不知。如来藏中性火真空。性空真火。清净
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一处执镜。一
△六入¶ 第 639b 页 X14-0639.png
处火生。遍法界执。满世间起。起遍世间。宁有方所。
循业发现。意盖如此。惑为因缘及自然性。是皆识
心分别计度。伹有言说。初无实义。】

*** △三水大

「阿难水性不定流息无恒(至)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阿难。水性不定。流息无恒。如室罗城诸大幻师。求
太阴精。合诸幻药。于白月昼。手执方诸。承月中水。
此水为从珠出。为从空有。为从月来。若从月来。尚
能远方。令珠出水。所经林木。皆应吐流。何以必待
方诸。林木不流。又似此水非从月降。若从珠出。此
珠常应流水。何待中宵对月。若从空生。空性无边。
水当无际。从人洎天。皆当汩没。云何复有水陆空
行。可见本然周遍。非和合矣。若言非和非合。汝更
谛观。月从天陟。珠因手持。承珠水盘。又是人造。水
从何方。流注于此。月珠相远。非和非合。不应水精
无从自有。汝尚不知性水真空。性空真水。清净本
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一处执珠。一处
水出。满法界执。满界水生。生满世间。宁有方所。循
业发现。义盖如此。惑为因缘及自然者。皆是识心
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 △四风大

「阿难风性无体动静不常(至)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阿难。风性无体。动静不常。汝整衣入众。僧伽梨角。
动及傍人。则有微风拂面。此风为复从袈裟角出。
△六入¶ 第 639c 页 X14-0639.png
为发于虚空。及生彼人面。若从衣角。汝乃披风。其
衣飞摇。应离汝体。我今垂衣而坐。汝看我衣。风何
所在。若在虚空。汝衣不动。何因无拂。空性常住。风
应常生。若无风时。虚空当灭。灭风可见。灭空何状。
若有生灭。不名虚空。名为虚空。云何风出。若风自
生披拂之面。从彼面生。当应拂汝。汝自整衣。云何
倒拂。若云非和合者。汝审谛观。整衣在汝。面属彼
人。虚空寂然。不参流动。风自何方。风空性隔。非和
非合。不应风性无从自有。求风何从。杳莫可究。信
谓本然周遍。循业发现。汝宛不知如来藏中性风
真空。性空真风。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
所知量。一人动衣。有微风出。遍界衣动。拂满国土。
周遍世间。宁有方所。循业发现。惑为因缘及自然
性者。皆是识心妄计分别。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 △五空大

「阿难空性无形因色显发(至)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阿难。空性无形。因色显发。如室筏罗。去河遥处。诸
刹利种新立安居。凿井求水。出土一尺。于中则有
一尺虚空。出土一丈。还得虚空一丈。虚空浅深。随
出多少。此空为复因土所出。因凿所有。无因自生。
若无因而生。未凿土前。何不无碍。惟见大地迥无
通达。若因土出。则土出时。应见空入。若土先出。而
无空入。云何谓之空因土出。若无出入。则应空土
合为一体。原无异因。土出之时。空何不出。若因凿
△六入¶ 第 640a 页 X14-0640.png
出。则凿自出空。应非出土不因凿出。则凿自出土。
云何见空。是即因不可离因亦非。汝复谛审谛观。
凿从人手。随方运转。土因地移。如是虚空。因何所
出。凿者是实。空者是虚。虚实二者不相为用。然非
和非合。不应虚空无所从而自出也。以上巧辨。皆
遣识心妄计。而显圆融真体。知此虚空。性圆周遍。
本不动摇。当知现前地水火风。通名五大。均此圆
融周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非因非缘。亦非自然。
妄计忖度皆汝识神。非真实谛义。但尔弟阿难。汝
心昏迷。不悟四大元如来藏。当观虚空。为出为入。
为非出入。若悟虚空。性圆周遍。本无出入。即悟性
真圆融。本无生灭矣。汝全不知如来藏中性觉真
空。性空真觉。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
知量。如一井空。空生一井。十方虚空亦复如是。圆
满十方。宁有方所。循业发现。义盖如此。一井空喻
一法性。十方空喻万法性。由一观万。由自观他。性
无二别。特形器妄辨耳。】

*** △六见大

「阿难见觉无知因色空有(至)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阿难。见觉无知。因色空有。汝在祇陀林中。朝明夕
昏。设居中宵。白月则光。黑月便暗。因见分析。则此
见为复与明暗相。并太虚空。为一体耶。非一体耶。
或同耶。非同耶。异耶。非异耶。若原一体。则明暗二
体相夺。明时无暗。暗时无明。必一于明则明亡。必
△六入¶ 第 640b 页 X14-0640.png
一于暗则暗灭。云何既见于明。又复见暗。若明暗
殊。见无生灭。则又不成一体矣。若此见精。与暗与
明非一体者。试离明暗与虚。分析见元。作何形相。
若明暗与虚。三事俱异。从何立见。是又非异体矣。
夫明暗相背。云何或同。离三无见。云何或异。分空
分见。本无边畔。云何非同。见明见暗。性非迁改。云
何非异。汝更审谛审观。明从太阳。暗从黑月。通属
卢空。壅归大地。如是见精。因何所出。见觉空顽。非
和非合。不应见精无所从而自出也。当知见性圆
遍。本不动摇。亦无生灭。汝更沉沦不悟。汝之见闻
觉知。本如来藏。但观此见闻觉知。为生为灭。为异
为同。为非生灭。为非异同。盖生灭同异。皆因妄尘。
非生非异。不离妄计。离此妄计。即如来藏。汝曾不
知如来藏中。性见觉明。觉精明见。清净本然。周遍
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如一见根。见周法界。听
嗅尝触。觉触觉知。妙德莹然。周遍法界。圆满十虚。
宁有方所。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
性。皆是识心分别。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 △七识大

「阿难识性无源因于六种(至)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阿难。识性无缘。由于六种根尘妄出。汝今遍观此
会圣众。用目循历。犹如镜中。无别分析。此为真性。
汝识于中次第标指。此是文殊。此富楼那。此识了
知。为生于见耶。生于相耶。生于虚空耶。为无所因
△六入¶ 第 640c 页 X14-0640.png
突然而出耶。若云生于见中。如无明暗色空四种。
则无汝见。见性尚无。从何发识。可见生于见者。非
矣。若云生于相中。不从见生。既不见明。又不见暗。
明暗不瞩。即无色空。彼相尚无。识从何发。可见生
于相者。非矣。若云非见非相。而生于虚空。非见则
无辨。非相则灭缘。处此二非之间。若云识生于空。
则同于无辨。若云有识。又不同于物相。纵发汝识。
欲别何物乎。可见非见非相而生于空者。又非矣。
若云无所因突然而出。何不于昼日之中。突然别
见明月乎。汝更细微详审。见托汝睛。相推前境。可
状者成有。不相者成无。如是识缘由何所出耶。识
动见澄。非和非合。闻听觉知亦复如是。何谓识动
见澄。识有分别。名之为动。见无分别。律之为澄。动
则摇其本然。澄则返其真纯。如此非和非合。闻听
觉知。例亦如是。皆非和合。又非自然。可见性真圆
满湛然。不涉诸妄。本无所从。兼之七大。皆如来藏。
本无生灭。汝心粗浮。曾不了悟。识观六处。识心为
同为异。为空为有。为非同异。为非空有。盖元不知
如来藏中。性识明知。觉明真识。妙觉湛然。遍周法
界。含吐十虚。宁有方所。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
因缘自然。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
义。性识明知。言性此识者。皆我之明知。明知即良
知之义。觉明者识也。识虽觉明之咎。其体实真。故
曰觉明真识。体用不二。真妄一如。所以互举。文中
△六入¶ 第 641a 页 X14-0641.png
初言汝元不知。次言犹。次言尚。次言宛。次言全。次
言曾。又复言元。皆有次第浅深。初言元不知者。言
元本自迷。所以不知。再与明知。犹且不谕。故次言
犹。后复与明。而益不知。故次言尚。转不知故言宛。
浑不知故言全。甚不知故言曾。终不知故言元。初
意恕之。终意责之。轻重之序如此。深别曰审。审议
曰详。当理曰谛。谛视曰观。初于地大。独言汝观。于
火大言谛。其言更谛观审谛观。至见大。重叠而言。
至识大番覆而言。意同言宛言曾之类。为其转不
知。浑不知。甚不知故也。】

* △造悟赞谢第八

「尔时阿难及诸大众(至)于如来前说偈赞佛。」

【尔时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如来微妙开示。身心荡
然。自初决择心见。终至阴入七大。多方发明。使悟
器界万法。当体全真。本如来藏。所谓微妙开示也。
既悟器界。性真圆融。故身心荡然。同无挂碍。悟妙
觉湛然。周遍法界。故各各自知心遍十方也。觉湛
周遍。含吐十虚。故见十方空。如手中叶。万法性真。
本如来藏。故一切所有。皆即妙心。悟本心量。广大
如此。故反观妄身。其微如尘。其幻如沤。忽无所有。
而本妙常心。了了悟获。于是深庆。说偈赞谢。】

「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

【妙湛总持。即如来藏体。前之屡称妙觉湛然不动
周遍含吐十方者。是也。人虽本具。要由首楞大定
△六入¶ 第 641b 页 X14-0641.png
而发。佛之所以为佛。持此而巳。故阿难以是赞佛。
又觉海圆澄。物不能汩。曰妙湛。藏心圆遍。含裹十
方。曰总持。体寂如空。常住不灭。曰不动。具此而独
尊三界。由此而为诸法王。求之世间。实为希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

【无始迷真。妄认缘影。即亿劫倒想。一蒙开示。了获
本心。故不历僧祗。法身即获。阿僧祗此云无量数
劫。】

「愿今得果成宝王(至)终不于此取泥洹。」

【既悟自性。深感发明之思。故愿有所成。弘道利生。
称佛心而上报也。愿得成果。智心也。还度众生。悲
心也。智悲双运。广大无量。深心也。誓入五浊。不取
泥洹。则深心之极也。凭此报恩。故请佛为證。】

「大雄大力大慈悲(至)于十方界坐道场。」

【既赞谢巳。重请复说。尽除惑障。成果愿也。前发明
心见。显如来藏。方破见道粗惑。次须决通疑滞。开
修證门。以断修道细惑。详审尽除。乃登上觉。第四
卷决通疑滞。摄伏攀缘。即审除细惑之方也。然既
消颠倒想。顿获法身。疑巳得果。且又愿求。更除细
惑者。佛果有七。曰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
空如来藏。大圆镜智。所谓获法身者。则分得菩提。
自见佛性而巳。见性之后。必须审除细惑。使生灭
灭生俱寂。以合乎涅槃真如。白净纯凝。以合乎庵
摩罗识。廓然圆照。以合乎空如来藏大圆镜智。七
△六入¶ 第 641c 页 X14-0641.png
果圆备。乃登上觉也。】

「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

【舜若多此云空。烁迦罗此云坚固。谓空性无体。尚
可销亡。我心坚固。终无动转。此依楞严定力。结前
愿心。自誓究竟。毕无退堕。愿心如此。然后圣果可
期。佛恩可报也。】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