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
卷三 第 309b 页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合辙卷第三
明 二楞庵释 通润 述

「复次阿难云何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此下显如来藏不离六根也梵语钵啰吠奢此云
入不言根而言入者以通能入所入故如眼根流
逸奔色耳根流逸奔声等为能入眼以虚受色耳
以虚受声等为所入也亦为迷内色者别开故以
十一色法同名内色而六尘属现量五根属比量
以能发识比知是根故本如来藏者一切如来从
此流出故妙真如性者以六根门头触处菩提故
大经云眼耳鼻舌身心意诸情根以此常流转而
无能转者又云知眼无生无自性说空寂灭无所
有此即妙真如性之旨也。】

「阿难即彼目睛瞪发劳者兼目与劳同是菩提瞪发
劳相因于明暗二种妄尘发见居中吸此尘象名为
见性此见离彼明暗二尘毕竟无体。」

【此是阿那律陀以葡萄朵换天眼处也先引事以
显眼根是妄直视曰瞪劳因瞪目而发故曰瞪发
劳相前文云譬如净目瞪以发劳别见狂华是以
卷三 第 309c 页 X14-0309.png
目睛喻真性以瞪喻劳以狂华喻劳相此言不但
狂花是劳相即目睛亦是瞪菩提心所发劳相也
以见相二分总属无明业识故因于下释成瞪发
劳相义因明暗二尘粘湛发见而即居见尘之中
见精映色即吸此尘象而成见性此见由尘而发
离尘无体故知见性亦是菩提心中瞪发劳相也
问前说缘心离尘无体以显见性有体此又言见
性离尘毕竟无体者何故答前以阿难认定缘心
不肯放舍世尊欲其舍缘心而认见性故托见性
以显其有体今欲其即见性而认妙真如性故复
言见性无体亦是菩提心中瞪发劳相所谓以楔
去楔也。】

「如是阿难当知是见非明暗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
何以故若从明来暗即随灭应非见暗若从暗来明
即随灭应无见明若从根生必无明暗如是见精本
无自性若于空出前瞩尘象归当见根又空自观何
关汝入是故当知眼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初三句先标无生若从明来下破不从尘生以明
暗相背故若因明生即不当见暗以暗时无明见
随明灭故因暗反此若从根生下破不从根出以
离尘无根故若于空出进既观象退可观根又空
自能见何关汝根是故下结妄即真三科七大总
是指示阿难在日用见色闻声穿衣吃饭处讨寻
头脑祖师家教人看话头便是此法但祖师不肯
卷三 第 310a 页 X14-0310.png
轻易与人说破令其自猜自疑自寻自觅毕竟此
见从何处起久久挨拶到工夫纯熟向冷地里蓦
然亲见便得千了百当决不轻易道出眼入虚妄
四字。故香严云。我不重先师佛法。只重先师不与
我道破如来慈悲。大煞急推赤心置人腹中。故开
口便为人说破此如来禅。祖师禅之所以异也。】

「阿难。譬如有人。以两手指急塞其耳。耳根劳故头中
作声。兼耳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动静二种
妄尘。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听闻性。此闻离彼动静
二尘。毕竟无体。如是阿难。当知是闻。非动静来。非于
根出。不于空生。何以故。若从静来动。即随灭应非闻
动。若从动来静即随灭应无觉静。若从根生必无动
静。如是闻体本无自性。若于空出有闻成性。即非虚
空。又空自闻。何关汝入。是故当知耳入虚妄本非因
缘非自然性。」

【此是观音以新卷叶换圆通根处也。先以事显耳
根之妄。耳根劳与瞪发劳之劳。同义兼耳与劳之
劳。是指声言即劳耳根所现之相也。瞪目是眼家
劳塞耳。是耳家劳若狂华。若作声皆属劳所现相
故曰劳相。由瞪目故眼见狂华由塞耳。故耳中作
声。劳眼根而色发劳耳根而声发言能劳所劳。皆
是劳菩提心而现故曰同是菩提瞪发劳相也。因
于下释成劳相。如是下标无生处。何以故。下破若
谓此闻从静境生若动境现时。此闻即随静灭。应
卷三 第 310b 页 X14-0310.png
非闻动而闻万窍怒号者是谁。若谓此闻从动境
生。若静境现时。此闻即随动灭。而知寂然无声者
是谁。若从根生不假动静亦复无闻。若从空出是
空能闻应名为耳。不名虚空。又空自闻。何干于耳
观音大士證圆通时。其发轫工夫亦从是闻非动
静来。非于根出。毕竟在甚么处。如是思惟。如是修
习。得入此门。故下文云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
渐增闻所闻尽等。】

「阿难。譬如有人急畜其鼻。畜久成劳则于鼻中闻有
冷触。因触分别通塞虚实。如是乃至诸香臭气。兼鼻
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通塞二种妄尘发闻
居中。吸此尘象名嗅闻性。此闻离彼通塞二尘。毕竟
无体。当知是闻。非通塞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何以
故。若从通来塞则闻灭。云何知塞如因塞有通则无
闻。云何发明香臭等触。若从根生必无通塞如是闻
机。本无自性若从空出。是闻自当回嗅汝鼻。空自有
闻。何关汝入。是故当知鼻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
性。」

【此是槃特迦。以双垂爪换辽天鼻孔处也。畜缩气
也。急畜是鼻家之劳冷触是劳相。古人道有些气
息亦是病。故曰兼鼻与劳同为劳相也。志公云。终
日添香换水不知身是道场果能向闻香闻臭处
打失鼻孔。便与三世诸佛同一鼻孔出气。所以世
人急畜而成劳。特迦调息而成道。】
卷三 第 310c 页 X14-0310.png

「阿难譬如有人。以舌舐吻熟舐令劳其人若病则有
苦味。无病之人微有甜触。由甜与苦显此舌根不动
之时。淡性常在。兼舌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甜
苦淡二种妄尘发知居中吸此尘象名知味性。此知
味性。离彼甜苦及淡二尘。毕竟无体。如是阿难当知
如是尝苦淡知非甜苦来。非因淡有。又非根出不于
空生。何以故。若甜苦来淡则知灭云何知淡。若从淡
出。甜即知亡。复云何知甜菩二相。若从舌生。必无甜
淡及与苦尘斯知味根本无自性。若于空出虚空自
味。非汝口知。又空自知何关汝入。是故当知舌入虚
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此是憍梵钵提在嚼饭处所證法门也以舌舔物
曰舐舐之不巳曰熟。熟舐是舌家劳甜苦是舌家
劳相也。由此舌根知甜知苦。名知味性。此知味性
离彼甜苦毕竟无体。且道将甚么吃茶吃饭。若向
此中寻得舌头落处便知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广
长舌相元不曾离却舐吻边嚼饭处。】

「阿难譬如有人。以一冷手触于热手。若冷势多热者
从冷。若热功胜冷者成热。如是以此合觉之触。显于
离知涉势。若成因于劳触兼身与劳。同是菩提瞪发
劳相。因于离合二种妄尘。发觉居中吸此尘象名知
觉性。此知觉体离彼离合违顺二尘毕竟无体。如是
阿难当知。是觉非离合来。非违顺有。不于根出。又非
空生。何以故。若合时来离当巳灭。云何觉离违顺二
卷三 第 311a 页 X14-0311.png
相亦复如是若从根出必无离合违顺四相则汝身
知元无自性必于空出空自知觉何关汝入是故当
知身入虚妄本无因缘非自然性。」

【此毕陵婆蹉在忍痛处所證法门也触是身家所
对之尘此以二手之冷热为触尘也合觉之触显
于离知者知觉即身根也言此身根必藉冷热二
触相合而后觉亦藉冷热二触相离而后知正见
身根由二尘而知离知合也涉势若成因于劳触
者涉势有胜负义谓以热涉冷使冷成热以冷涉
热使热成冷而发觉知也涉势是身家劳冷热因
劳所现之相也违顺者如热见重裘冷得絺绤则
违夏得凉风寒得暖火是顺若果向动手时搔著
痒处兜鞋时踏著脚跟便与婆蹉觌面相见。】

「阿难譬如有人劳倦则眠睡熟便寤览尘斯忆失忆
为忘是其颠倒生住异灭吸习中归不相踰越称意
知根兼意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生灭二种
妄尘集知居中吸撮内尘见闻逆流流不及地名觉
知性此觉知性离彼寤寐生灭二尘毕竟无体。」

【此是空生从意知根入宝明空海处也此意知根
是指第八识精言以能生意为意之根名意知根
劳倦则眠睡熟便寤者以此识精揽此根身领以
为境令生觉受安危共同故曰寤曰寐以显根身
是其亲相分也览尘斯忆失忆为忘者如见奇物
而忆忘都无睹前异而宛然不失故曰忆曰忘以
卷三 第 311b 页 X14-0311.png
显器界是其疏相分也是其颠倒生住异灭者谓
此识精本是妙圆真净妙心由彼不觉而起其念
颠倒妙圆真净妙心转此不生灭性而成生灭业
识能缘根身器界故有寤寐有忆忘是即颠倒生
灭也吸习中归不相踰越者谓能含藏相见二分
种子以种子皆归此中而念念受熏无有间断故
具此三义缘此三境故称意知根也兼意与劳同
是菩提瞪发劳相者言不但业识所现三类性境
是劳相即业识亦是菩提心中瞪发劳相也集知
居中者前五根皆言发见发闻等唯此言集知者
发以现行言集以种子言以前五根现行皆从此
中种子发生故吸撮内尘者吸谓吸习撮谓撮取
内尘即内色是指三类性境谓此觉知性念念吸
取此三类境亦时时受此三类性境熏也见闻逆
流流不及地名觉知性者言前五根但能缘自分
现量性境不能一一返缘故五根见不到闻不到
嗅不到尝不到觉不到处此意知根皆能缘能知
名意知根此意离彼寤寐生灭毕竟无体者以寤
寐属身生灭属心身是彼之相分心是彼之见分
故离彼见相二分即无体性也。】

「如是阿难当知如是觉知之根非寤寐来非生灭有
不于根出亦非空生何以故若从寤来寐即随灭将
何为寐必生时有灭即同无令谁受灭若从灭有生
即灭无谁知生者若从根出寤寐二相随身开合离
卷三 第 311c 页 X14-0311.png
斯二体此觉知者同于空华毕竟无性若从空生自
是空知何关汝入是故当知意入虚妄本非因缘非
自然性。」

【先标无生次破若谓此觉知性从寤来者寐时即
随寤灭而令昏昏熟睡者为谁是则在寤在寐未
尝暂离所谓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也若谓此
觉知性从生时有灭时即随生巳灭其受灭者是
谁若从灭有生时则同灭巳无其知生者又是谁
一何字二谁字皆是教阿难揣摩令其自省自觉
耳若谓此觉知性唯从根生不知寤寐二尘随身
开合以劳倦则形交而眠熟眠则形开而寤若离
寤寐二尘则此觉知之性毕竟无体以单根不生
故殊不知此意知根不独为天地根为万物根为
无明根为诸识根为生死根抑且为涅槃根为菩
提根转凡成圣正在乎此若打破此关唤作正遍
知唤作始觉本觉圆觉妙觉无上觉一切觉究竟
觉此是开佛知见一大关键处可惜世尊无端道
破经云六自在王常清净是以眼根任运观色自
在无碍又常在现量本性不迁岂非如王常得自
在故曰眼门放光照破山河大地乃至意根一念
千里如云应意时绝分别照瞩森罗终不歇透过
山河石壁间要且照时常寂灭故曰六根所对无
非佛法如耆婆揽草无非是药若摩诃男执瓦砾
无非是宝故下文云轮生死證妙常唯汝六根更
卷三 第 312a 页 X14-0312.png
非他物故大经云法性本无生示现而有生是中
无能现亦无所现物眼耳鼻舌身心意诸情根一
切空无性妄心分别有如是而观察一切皆无性。】

「复次阿难云何十二处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先总徵此十二处为愚色而不愚心者别开也处
谓处所以十一色法皆是心之所虑所托处意之
一法是十一色法所现所生处也此十二处元一
圆融清净宝觉由众尘隔越无状异生各分疆界
如六国然不得混成一统故令阿难处处攻击若
破一处则十一处不待招降而自服矣故其攻击
处皆不施巧计不设云梯但借现前梴杖直驱之
耳初卷七处是破心无处所此十二处是破处无
处所也。】

「阿难汝且观此祇陀树林及诸泉池于意云何此等
为是色生眼见眼生色相阿难若复眼根生色相者
见空非色色性应销销则显发一切都无色相既无
谁明空质空亦如是若复色尘生眼见者观空非色
见即销亡亡则都无谁明空色是故当知见与色空
俱无处所即色与见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此优波尼沙陀悟入处也法相宗以见相二分喻
如蜗牛两角出则成双缩则为一以彼皆从自證
分变现故故世尊举现前见色处诘之曰且汝寻
常但说一切法仗因托缘而生即今开眼见祇陀
林还是因祇陀林生汝眼中之见见此祇陀林乎
卷三 第 312b 页 X14-0312.png
抑亦因汝眼中之见生祇陀林而汝得见之乎此
二句便是金刚圈栗棘蓬即三世诸佛分疏不下
若谓是汝眼根生此祇陀林而汝得见者则汝眼
根见空之时不见祇林而祇林便应销灭若所生
之色性既销则能生之见性亦灭见既销亡又无
色相更有何物显其空质耶空亦下例破若谓此
祇陀林生汝眼见而令汝见祇陀林者则汝眼观
空时非是观色既无能生之色自无所生之见见
既销亡而见空见色者更是何物殊不知色不生
眼眼自寂灭眼不生色色自寂灭故宗镜云心外
无有一毫𨤲法而有体性各各不相知各各不相
到何者以是一法故无法可相知相到若有二法
即相往来肇公云是各性住于一世有何物而可
往来此物之所以称不迁而事之所以名究竟坚
固也。】

「阿难汝更听此祇陀园中食办击鼓众集撞钟钟鼓
音声前后相续于意云何此等为是声来耳边耳往
声处阿难若复此声来于耳边如我乞食室罗筏城
在祇陀林则无有我此声必来阿难耳处目连迦叶
应不俱闻何况其中一千二百五十沙门一闻钟声
同来食处若复汝耳往彼声边如我归住祇陀林中
在室罗城则无有我汝闻鼓声其耳巳往击鼓之处
钟声齐出应不俱闻何况其中象马牛羊种种音响
若无来往亦复无闻是故当知听与音声俱无处所
卷三 第 312c 页 X14-0312.png
即听与声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此憍陈如悟入处也前曰色生眼见眼生色相此
曰声来耳边耳往声处虽是看孔著楔只是用不
及时若向阿难初番答出我见如来三十二相心
生爱乐时世尊应合问云为是眼生色相色生眼
见管取阿难杜口无言不敢施呈鎗法既巳放过
应向第二番请问悟佛现说法音处世尊亦合问
云为是声来耳边耳往声处管取阿难塞断咽喉
寻个转身活路世尊两番放过致令尊者东卜西
卜所谓当断不断反招其乱直待此中拈出亦是
贼过后张弓也若谓声来阿难耳边则应馀人耳
边悉皆无声不合诸人齐听若谓耳往鼓处则钟
处无耳不合更闻钟声故知声尘生灭动静皆空
声不至于耳根根不往于声处既无往来则心境
俱虚了不可得则汝能闻与彼所闻毕竟从何出
乎世人一往在声色门头蹉过者多故世尊审问
亦与寻常不同若向二问处荐得方信一切色是
佛色一切声是佛声亦知古人道即此见闻非见
闻无馀声色可呈君个中若了元无事体用何妨
分不分是真实语。】

「阿难汝又嗅此炉中栴檀此香若复然于一铢室罗
筏城四十里内同时闻气于意云何此香为复生栴
檀木生于汝鼻为生于空阿难若复此香生于汝鼻
称鼻所生当从鼻出鼻非栴檀云何鼻中有栴檀气
卷三 第 313a 页 X14-0313.png
称汝闻香当于鼻入鼻中出香说闻非义若生于空
空性常恒香应常在何藉炉中爇此枯木若生于木
则此香质因爇成烟若鼻得闻合蒙烟气其烟腾空
未及遥远四十里内云何巳闻是故当知香鼻与闻
俱无处所即嗅与香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此处香严得五分法身香处也终日闻香不知香
之来处故令其详究从何而出故曰为从木生空
生及鼻生也若谓此香从鼻出者鼻非栴檀云何
鼻中而有香气称鼻闻香当是取香入鼻方可称
闻若是鼻中出香而说为闻又不合义若谓此香
生于空者空常在而香亦常存何藉炉中爇而后
有若生于木则此香气因爇成烟而鼻得闻若鼻
得闻合当蒙其烟气其烟未远四十里内云何巳
闻既知此香非木非空又非鼻出则知香性本来
周遍何待合知哉。】

「阿难汝常二时众中持钵其间或遇酥酪醍醐名为
上味于意云何此味为复生于空中生于舌中为生
食中阿难若复此味生于汝舌在汝口中秪有一舌
其舌尔时巳成酥味遇黑石蜜应不推移若不变移
不名知味若变移者舌非多体云何多味一舌之知
若生于食食非有识云何自知又食自知即同他食
何预于汝名味之知若生于空汝啖虚空当作何味
必其虚空若作咸味既咸汝舌亦咸汝面则此界人
同于海鱼既常受咸了不知淡若不识淡亦不觉咸
卷三 第 313b 页 X14-0313.png
必无所知云何名味是故当知味舌与尝俱无处所
即尝与味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此是药王得一味禅处也人皆饮食知味者鲜故
令其向钵盂边讨个滋味出处故曰此味为复生
于空中舌中及食中也若谓此味生于汝舌则汝
一舌应知一味不应变移更知别味若不变移而
独知一味则不名知味若变移而知别味云何一
舌而知多味是则此味不生舌中明矣若谓此味
生于食中食非有识云何自知为甜为苦纵使食
能自知甜苦此食即同他人无预于汝何故称汝
名知味者是则此味不生于食明矣若谓此食生
于空中汝啖虚空作何滋味若作咸味则此界人
受其咸味皆同海鱼既常受咸必不识淡若不知
淡必不识咸既两不相识又不可名知味之人是
则不生于空明矣既不在此三处则知此味不离
当处若果识得地头不劳咀嚼百味具足。】

「阿难汝常晨朝以手摩头于意云何此摩所知谁为
能触能为在手为复在头若在于手头则无知云何
成触若在于头手则无用云何名触若各各有则汝
阿难应有二身若头与手一触所生则手与头当为
一体若一体者触则无成若二体者触谁为在在能
非所在所非能不应虚空与汝成触是故当知觉触
与身俱无处所即身与触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
然性。」
卷三 第 313c 页 X14-0313.png

【此是跋陀婆罗在澡浴边摸著脚跟处也世尊寻
常戒敕弟子一日三摩其头口自诵云守口摄意
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故佛弟子一遵其法今
汝虽依我法一日三度摩头即摩头处亦不知蹉
过多少且汝正当以手摩头时则手知有头头知
有手是谁为能触而生此知为手触头即手为能
触而生此知乎为头触手即头为能触而生此知
乎若以手为能触而生此知者则触知在手头则
成无知之物云何知手之触我头而成触乎若以
头为能触而生此知者则触知在头手则成无用
之物云何知头之触我手而名触乎若头与手各
有一知则汝阿难应有二身若头与手只有一知
则手与头应成一体若一体者不应成触若二体
者此触当何所属为属能触为属所触若触属能
则在手在头皆成能触而无所触既无所触岂虚
空与汝成所触乎若触属所则在手在头皆成所
触而无能触既无能触岂虚空与汝成能触乎是
知寻常日用最浅最近者尚不能知安能知其深
者远者乎若果在摩头处撞著道伴则触处菩提
无劳揣摩矣。】

「阿难汝常意中所缘善恶无记三性生成法则此法
为复即心所生为当离心别有方所阿难若即心者
法则非尘非心所缘云何成处若离于心别有方所
则法自性为知非知知则名心异汝非尘同他心量
卷三 第 314a 页 X14-0314.png
即汝即心云何汝心更二于汝若非知者此尘既非
色声香味离合冷煖及虚空相当于何在今于色空
都无表示不应人间更有空外心非所缘处从谁立
是故当知法则与心俱无处所则意与法二俱虚妄
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此迦叶悟入处也生成法则者是前五根所取三
性现行落卸现成影子各有轨则而为意家所缘
之境名曰法尘此法与心不即不离故审其即心
离心也若此法尘即是心者此法则非是尘不是
意家所缘之境云何得成意根所缘之处乎若此
法尘离心而别有处所则法尘自性是有知乎是
无知乎若以为知则应名心不名法尘若此有知
之法尘不是汝心则同他人心量与巳无预之此
有知之法尘即是汝心云何一人而有二心故大
集经云如是心缘为异不异若心异缘则一时中
应有二心若心即缘不应复能观于自心犹如指
端不能自触若此法尘是无知者则此法尘既离
无知五尘之外当在何处今于色空之间既无表
示不应人间更有空外而为法尘所容之处乎纵
居空外又非内尘定非意家所缘之境则此法尘
从谁而立然则举心动念尚不知其落处岂终为
无主孤魂耶故知六根无对皆是无诤法门诸境
含虚尽冥不二之道即今众生境界真是不可思
议曷用远求诸圣作用而自鄙劣哉涅槃经云譬
卷三 第 314b 页 X14-0314.png
如葵藿随日而转如是葵藿亦无敬心无识无业
异法性故而自回转如芭蕉树因雷增长是树无
耳亦无意识异法有故异法增长异法无故异法
坏灭如阿迦叔树女人摩触华为之出是树无心
亦无觉触异法有故异法出生异法无故异法坏
灭滋石吸铁亦复如是异法有故异法出生异法
无故异法坏灭众生佛性亦复如是不能吸取阿
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男子无明不能吸取诸行
行亦不能吸取识亦得名为无明缘行行缘于识
有佛无佛法界常住此世尊显演诸法无生为若
此。】

「复次阿难云何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此十八界开色开心为色心俱愚者说也梵语驮
都此云界界者因义种族义界限义今取界限不
相紊乱为义以对尘者根当根者尘中间了别者
识各有界限故三六合成一十八界然界虽三六
体即是一故曰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阿难如汝所明眼色为缘生于眼识此识为复因眼
所生以眼为界因色所生以色为界阿难若因眼生
既无色空无可分别纵有汝识欲将何用汝见又非
青黄赤白无所表示从何立界若因色生空无色时
汝识应灭云何识知是虚空性若色变时汝亦识其
色相迁变汝识不迁界从何立从变则变界相自无
不变则恒既从色生应不识知虚空所在若兼二种
卷三 第 314c 页 X14-0314.png
眼色共生合则中离离则两合体性杂乱云何成界
是故当知眼色为缘生眼识界三处都无则眼与色
及色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此即舍利弗悟入处也如汝所明者就其明处而
导之也言我从前种种开导复恐汝不得明了今
复就汝所巳明者更为汝说即汝寻常解得眼色
为缘生于眼识此识为从眼生名为眼所生识即
以眼为界限乎为从色生名为色所生识即以色
为界限乎若谓此识从眼根生即以眼根为界限
者识以了尘若无色空纵生汝识将何所用且汝
见根本不可见又无色相可以表显从何立此见
根为识之界限乎若谓此识从色尘生即以色尘
为界限者空相现前识随色灭不合识空云何识
知是虚空性若谓虽从色生汝亦识其色变而识
不变此则类既不同岂有不变之识从可变之色
为界乎故曰界从何立若谓色变而识亦随色变
则能生所生皆无自体此则界相自无亦不可说
以色为界若谓色变而识不随色变则识体是恒
既从色生当恒识色不合识空今既识空定非以
色为界若谓此识根境二法合而共生现见根尘
二法敌体相对如敌国然若以为合则各不相到
中间本离若以为离则开眼便知现见两合然则
根尘体性混殽杂乱两无准的从何为界而共生
此识耶如是推求则此眼识不自生不他生不共
卷三 第 315a 页 X14-0315.png
生如汝所解眼色为缘生于眼识义不成矣则此
眼识毕竟从何所来请自著眼。】

「阿难又汝所明耳声为缘生于耳识此识为复因耳
所生以耳为界因声所生以声为界阿难若因耳生
动静二相既不现前根不成知必无所知知尚无成
识何形貌若取耳闻无动静故闻无所成云何耳形
杂色触尘名为识界则耳识界复从谁立若生于声
识因声有则不关闻无闻则亡声相所在识从声生
许声因闻而有声相闻应闻识不闻非界闻则同声
识巳被闻谁知闻识若无知者终如草木不应声闻
杂成中界界无中位则内外相复从何成是故当知
耳声为缘生耳识界三处都无则耳与声及声界三
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此是普贤悟入处也若因耳生下辩耳识不从胜
义根生也动静二相既不现前者无境也根不成
知者无闻也必无所知知尚无成者牒上二句言
无境则无闻也识何形貌者言无闻则无识也若
取下辩浮尘根不能生识也前三句牒上胜义根
尚不能生识云何将此杂色尘触尘无知之耳形
为识界而欲生识耶既胜义不可浮尘不可决知
耳识非因耳生亦非以耳为界矣若谓识从声生
不假闻根岂知无闻则声且不有从何生识纵许
识从声生亦许因闻根而有声相是则闻声之时
亦应闻识以识从声生故若不闻识则声非识界
卷三 第 315b 页 X14-0315.png
若果闻识则识亦同声全无知觉识既无知巳被
耳闻知闻识者又是何物若谓更无有知知闻识
者则汝便应同于草木既单根不出独境不生不
应根尘交杂以成中界而识生于根境之间耶界
既无中又无内外则此耳识复从何立正好参详。】

「阿难又汝所明鼻香为缘生于鼻识此识为复因鼻
所生以鼻为界因香所生以香为界阿难若因鼻生
则汝心中以何为鼻为取肉形双爪之相为取嗅知
动摇之性若取肉形肉质乃身身知即触名身非鼻
名触即尘鼻尚无名云何立界若取嗅知又汝心中
以何为知以肉为知则肉之知元触非鼻以空为知
空则自知肉应非觉如是则应虚空是汝汝身非知
今日阿难应无所在以香为知知自属香何预于汝
若香臭气必生汝鼻则彼香臭二种流气不生伊兰
及栴檀木二物不来汝自嗅鼻为香为臭臭则非香
香应非臭若香臭二俱能闻者则汝一人应有两鼻
对我问道有二阿难谁为汝体若鼻是一香臭无二
臭既为香香复成臭二性不有界从谁立若因香生
识因香有如眼有见不能观眼因香有故应不知香
知即非生不知非识香非知有香界不成识不知香
因界则非从香建立既无中间不成内外彼诸闻性
毕竟虚妄是故当知鼻香为缘生鼻识界三处都无
则鼻与香及香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此孙陀罗难陀悟入处也若因鼻生下辨鼻识不
卷三 第 315c 页 X14-0315.png
从鼻生肉形双爪之相指浮尘根言嗅知动摇之
性指胜义根言若取肉形下辨浮根无体肉质乃
身身知即触者双表无鼻之实名身非鼻名触即
尘者双表无鼻之名名实皆虚从何立界若取嗅
知下辨胜义根无体若以肉为嗅知之性则肉知
同于身知身知即身家之触尘何预于鼻则鼻非
嗅知矣若以空为嗅知之性空若有知则汝鼻根
应无知觉是则虚空是汝而阿难应无所在矣以
香为知下辨鼻中所闻之香亦非嗅知性也若香
下反显香臭二气不从鼻生非嗅知性也伊兰臭
树也吴兴云二物不来下以根从境破境既有二
根应成两若鼻是一下以境从根破根既唯一境
何有二巳上展转破不从根生也若因香生下辩
非尘生若见因眼有而不能见眼则识因香有亦
应不知香若曰知香即非香生若不知香不应名
识香非从知而有安能生识而成香界此转释知
即非生也识不知香亦不得名从香生识此转释
不知非识也前云中位此云中间皆指根境之中
以识生其中故也内外根境也应云既无内外不
成中间。】

「阿难又汝所明舌味为缘生于舌识此识为复因舌
所生以舌为界因味所生以味为界阿难若因舌生
则诸世间甘蔗乌梅黄连石盐细辛姜桂都无有味
汝自尝舌为甜为苦若舌性苦谁来尝舌舌不自尝
卷三 第 316a 页 X14-0316.png
孰为知觉舌性非苦味自不生云何立界若因味生
识自为味同于舌根应不自尝云何识知是味非味
又一切味非一物生味既多生识应多体识体若一
体必味生咸淡甘辛和合俱生诸变异相同为一味
应无分别分别既无则不名识云何复名舌味识界
不应虚空生汝心识舌味和合即于是中元无自性
云何界生是故当知舌味为缘生舌识界三处都无
则舌与味及舌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此富楼那悟入处也若谓识从根生则五味未合
时汝自尝舌为甜为苦若谓舌性是苦则汝舌性
巳成苦味谁来尝舌既不能自尝其舌云何得知
舌之成苦味耶若谓舌性非苦则此舌者尚不能
自生其味云何立界以生识乎若谓识从味生识
即是味则不能尝味同于舌根不自尝舌云何知
其是味非味又一下言味多识亦应多识体下言
识一而味亦一应不知其味之多种若不知其味
之多种不得名之为识云何乃以味为识界乎吴
兴曰和合者众味共成也俱生者本性不易也变
异者烧煮异味也不应下辩非无因生舌味下辩
非共生言根尘既合为一尚无自性岂有中间空
隙之处可容识界之生乎既非自生他生共生无
因生即是无生岂因缘所生者哉。】

「阿难又汝所明身触为缘生于身识此识为复因身
所生以身为界因触所生以触为界阿难若因身生
卷三 第 316b 页 X14-0316.png
必无合离二觉观缘身何所识若因触生必无汝身
谁有非身知合离者阿难物不触知身知有触知身
即触知触即身即触非身即身非触身触二相元无
处所合身即为身自体性离身即是虚空等相内外
不成中云何立中不复立内外性空则汝识生从谁
立界是故当知身触为缘生身识界三处都无则身
与触及身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此优波离悟入处也若因身下辩单根不立觉观
即身识也必有合离二缘方有身识以合觉之触
显于离知故若因触下辩独境不生以有身而后
知离知合故凡言触者是物触身而身知其为冷
暖涩滑之名若未及身祗名为色不名为触阿难
下辩非共生若谓徒物则不能自触而生知必与
身合方知有触是身与触合而后共生此识乎然
知有身是知即从触生非因身有若知有触是知
即从身生非从触出若此知即触所生决非身出
若此知即身所出决非触生且此知在身在触元
无定所若离触而合身则此知为身自体性若离
身而合触则此知为虚空等相即此触知在内在
外皆无定在云何而言身触合而为中耶既无中
位内外不成则汝识生从何立界则知当处出生
明矣。】

「阿难又汝所明意法为缘生于意识此识为复因意
所生以意为界因法所生以法为界阿难若因意生
卷三 第 316c 页 X14-0316.png
于汝意中必有所思发明汝意若无前法意无所生
离缘无形识将何用又汝识心与诸思量兼了别性
为同为异同意即意云何所生异意不同应无所识
若无所识云何意生若有所识云何识意唯同与异
二性无成界云何立若因法生世间诸法不离五尘
汝观色法及诸声法香法味法及与触法相状分明
以对五根非意所摄汝识决定依于法生今汝谛观
法法何状若离色空动静通塞合离生灭越此诸相
终无所得生则色空诸法等生灭则色空诸法等灭
所因既无因生有识作何形相相状不有界云何生
是故当知意法为缘生意识界三处都无则意与法
及意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此目连悟入处也先辩非根生言汝意中必有所
思法尘而后意根之相方显若无前法则意根尚
无将何生识抑且离法尘而别无形相可辩即使
意能发识亦将何所用乎又汝下辩根识异同识
心即意识从意根生故思量即意根恒番思量故
兼了别性者言意识意根皆以了别为自性故曰
兼意谓意识与意根皆能了别而分能生之根所
生之识毕竟根识是同是别故曰为同为异若谓
识同于意则识即是意云何乃名意为能生识为
所生若谓意识不同于意则所生之识应无所识
既无所识不得名为从意所生若有所识则识与
意同了别性云何是识云何是意根识二体尚不
卷三 第 317a 页 X14-0317.png
能辩凭何而立生识之界限乎若因下辩不从境
生现见五尘历历分明以对五根皆非意根所摄
若谓意识不从意生从法尘生汝观法尘之法作
何形状若离五尘别无形状可得是则法尘生灭
即是五尘生灭离五尘而别无法尘生灭可得且
所因之法尘求其体相尚不可得况因法尘所生
之识有何形相可见乎既法尘之相状尚且不有
而欲立界以生识恶可得哉故知十八界中皆是
意识建立根本立处尚空所生枝叶何有既无处
所可得又无界限可凭事诳理虚情危势劣恶见
之根株尽拔妄识之巢穴齐倾独朗真心周圆法
界故宗镜云若直下能了内心莫疑外境心若了
得外境皆空则独目寓情无非妙性泥涂瓦砾尽
是家珍巳上可当法界观中明空即色观。】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来常说和合因缘一切世间种
种变化皆因四大和合发明云何如来因缘自然二
俱排摈我今不知斯义所属惟垂哀悯开示众生中
道了义无戏论法。」

【前破妙觉不属因缘巳次破阴界入处不属因缘
故阿难复执因缘以兴四大和合之问也意谓妙
觉性是寂灭法是第一义不属因缘巳闻命矣阴
界入处是生灭法是第二义定属因缘云何世尊
例皆摈弃且世尊寻常谈说世间种种诸变化相
皆因四大和合而生则应摈弃自然不应摈弃因
卷三 第 317b 页 X14-0317.png
缘云何因缘自然二俱排摈若昔日之不摈是
则今日之摈非也若今日之摈是则昔日之不摈
非也且昔日之不摈似堕有见今日之摈似堕无
见既落一偏殊非中道似属戏论亦非了义也故
我等不知斯义定何所属愿为开示中道了义无
戏论法问此经阿难先后三度执因缘而世尊亦
三度逐破亦有异乎答曰三问三答各有深旨此
亦经中一大关节也由阿难虽在法华会中预闻
授记而向所熟闻熟习者皆小乘因缘法不知世
尊对初机说因缘法者正欲引入一大事因缘也
故因阿难请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时而世尊即乘
其便而渐引之始由阿难执妙觉性为因缘世尊
乘机即与发明见见非见见不能及此借因缘引
入妙奢摩他也复因世尊破阴入三界本非因缘
之后阿难亦乘机发问而世尊答以七大遍周本
如来藏是借因缘引入三摩钵提大陀罗尼门也
及至下文闻三缘断故三因不生阿难复执因缘
以问世尊答以本然非然和合非合合然俱离离
合俱非此句方名无戏论法此借因缘以引入禅
那也故曰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
亦名中道义此即一心三观之深旨皆藉因缘发
明如来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盖如此。】

「尔时世尊告阿难言汝先厌离声闻缘觉诸小乘法
发心勤求无上菩提故我今时为汝开示第一义谛
卷三 第 317c 页 X14-0317.png
如何复将世间戏论妄想因缘而自缠绕汝虽多闻
如说药人真药现前不能分别如来说为真可怜悯
汝今谛听我当为汝分别开示亦令当来修大乘者
通达实相阿难默然承佛圣旨。」

【此先痛责愚迷而后许说也言汝昔日爱乐小乘
故我为说因缘和合诸小乘法不了义教今汝厌
离诸小乘法殷勤启请无上菩提故我今日为汝
显示最上第一义谛汝既不能领荷反将昔日所
闻世间戏论妄想因缘自缠自绕而不肯舍者何
耶且世间人皆称汝为多闻第一及闻真谛不能
信解正如有人熟记本草不识真药及乎拈示不
能分别反生疑惑不亦可怜悯哉然此第一义谛
离言说相离心缘相本不可分别不可开示今汝
既以戏论妄心因缘缠绕故我亦以方便为汝分
别开示然此番开示不独令汝通达实相亦令当
来求大乘者通达实相言实相者即指七大幻妄
本如来藏也。】

「阿难如汝所言四大和合发明世间种种变化阿难
若彼大性体非和合则不能与诸大杂和犹如虚空
不和诸色若和合者同于变化始终相成生灭相续
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轮未有休息阿难如水
成冰冰还成水。」

【此是持地菩萨所證法门也先立量以楷定然后
逐破令其无遁辞也如汝下牒前问辞次立量云
卷三 第 318a 页 X14-0318.png
大性是有法体非和合为宗因云则不能与诸大
杂和故同喻如虚空不和诸色言大性者谓四大
种性诸大者即四大实色又量云大性是有法和
合为宗因云始终相成故生灭相续故喻如旋火
轮先立此二量者正为阿难向来执定世间种种
诸变化相皆因四大和合发明一闻世尊说阴入
处界本非因缘自然遂遽生疑问而反指世尊两
摈为偏说则其迷执可知故世尊先立三支以楷
定若谓四大之性不与四大和合犹如虚空不和
诸色此即偏于自然堕于常见以知不变而不知
随缘故若谓四大之性实与四大和合如旋火轮
始终相成同于变化此则偏于因缘堕于断见以
知随缘而不知不变故而如来藏性岂如是哉而
汝以为偏乎故复标正量之同喻示之曰如水成
冰冰还成水直至下文辨破始终不得相成非真
和合然后立正量以成立巳宗万显因缘自然二
说皆偏非中道也厥旨深玄最宜详玩。】

「汝观地性粗为大地细为微尘至邻虚尘析彼极微
色边际相七分所成更析邻虚即实空性阿难若此
邻虚析成虚空当知虚空出生色相汝今问言由和
合故出生世间诸变化相汝且观此一邻虚尘用几
虚空和合而有不应邻虚合成邻虚又邻虚尘析入
空者用几色相合成虚空若色合时合色非空若空
合时合空非色色犹可析空云何合。」
卷三 第 318b 页 X14-0318.png

【此下正显始终不能相成以破和合之计也尘之
细者曰微细之又细者曰极微微之又微者曰邻
虚以极微犹有微相故名色边际相更析极微为
七分则微色殆虚故名邻虚若将邻虚更析即成
虚空此正显大地可析成虚空也若此邻虚既可
析成虚空当知虚空必能出生色相是则可名始
终相成真和合相今殆不然汝今下正破虚空不
能生色故曰汝今问言由和合故出生世间诸变
化相则汝观此一邻虚尘用几虚空和合而有以
析色至邻虚而终若更析邻虚即实空性故欲合
邻虚必以虚空为始抑岂不用虚空合成邻虚即
将此邻虚合邻虚乎若虚空不能合成邻虚则知
虚空不能出生色相明矣又邻下二句正破色相
不能合空若谓析彼邻虚即实空性则此虚空用
几色相合成虚空而今析此色相成虚空耶若色
相不能合成虚空足知析邻虚不能出生空性明
矣若色下二句言色但合色不能合空云何邻虚
析成虚空若空下二句言空但合空不能合色云
何虚空出生色相如是则始终相成之同喻瓦解
冰消反成虚空不和诸色之异喻矣故纵破之曰
若色相犹可析而为空若虚空断不可合而为色
如是则不但破其析色明空是假即向来从空生
色之计皆负堕矣以彼不知空生大觉如海一沤
故也。】
卷三 第 318c 页 X14-0318.png

「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净本然
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世间无知
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
都无实义。」

【此正成立巳宗以显色空皆出如来藏而色不出
空空不合色也言汝寻常但知析色为空而不知
性本自空不待析色而成空但知合空成色而不
知性本自色不待合空而成色以此法性身法性
土本来清净本来不动本来周遍故也但九界众
生心有染净量有大小业有善恶故各随其心各
应其量各循其业而发起现行转如来藏而为识
藏转法性身而为根身转法性土而为器界世间
迷于清净本然周遍法界者则惑为因缘堕于断
灭迷于随心应量循业发现者则执为自然堕于
死常然此皆是众生意识计度分别所生岂知不
变随缘随缘不变之真宗耶应立量云性色真空
性空真色是有法非因缘非自然是宗因云不变
随缘随缘不变故喻如水成冰冰成水故宗镜云
譬如寒月水结为冰及至煖时冰释为水众生迷
时结性成心众生悟时释心为性此则不唯破邻
虚不能析成虚空虚空不能出生色相抑且显自
然因缘之执皆非故前二量深为有用然则世尊
说法初未尝离因缘自然但善用因缘自然耳又
何曾摈弃哉故知向来所说阴入界处本如来藏
卷三 第 319a 页 X14-0319.png
皆是为汝发明大事因缘开示中道了义则知汝
所执者皆是妄想戏论岂了义之谈乎问上文阴
入处界巳显本如来藏与此中所显如来藏是同
是别答法虽同而义则别言法同者以五阴即色
心二法入处界即根尘识三五大是尘见大是根
识大是识故曰法同然三科中所指如来藏是指
薪以告其有火也指井以告其有水也指鞴以告
其有风也指芥孔以告其有空也七大所显本如
来藏是充薪火之量与大千世界之量等充井水
之量与香水海等充鞴风之量与毗岚风等充芥
孔之量与无边虚空等乃至充蜎飞蠕动知见之
量皆与佛知佛见等无差别故总目之为大其义
有不同也。】

「阿难火性无我寄于诸缘汝观城中未食之家欲炊
爨时手执阳燧日前求火阿难名和合者如我与汝
一千二百五十比丘今为一众众虽为一诘其根本
各各有身皆有所生氏族名字如舍利弗婆罗门种
优楼频螺迦叶波种乃至阿难瞿昙种姓阿难若此
火性因和合有彼手执镜于日求火此火为从镜中
而出为从艾出为于日来阿难若日来者自能烧汝
手中之艾来处林木皆应受焚若镜中出自能于镜
出然于艾镜何不镕纡汝手执尚无热相云何融泮
若生于艾何藉日镜光明相接然后火生汝又谛观
镜因手执日从天来艾本地生火从何方游历于此
卷三 第 319b 页 X14-0319.png
日镜相远非和非合不应火光无从自有汝犹不知
如来藏中性火真空性空真火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随众生心应所知量阿难当知世人一处执镜一处
火生遍法界执满世间起起遍世间宁有方所循业
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
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此乌刍瑟摩所證法门也先标定言火性本无有
我寄诸缘而似有我非真如合汝观下验出无我
汝观世人手执阳燧对日求火而有火出因名火
性和合而生即如现前一千二百五十比丘和合
一处名和合众虽千二百总名一众诘其根本各
有身名种族是真和合若汝火性因和合生则彼
手执阳燧及艾对日求火而火出则应一一诘其
根本各有来处此火为从镜出为从艾出为从日
来若日下辨非日来若镜下辨非镜出若生下辨
非艾生汝又下令其审观所自出言此三物各有
处所此火从何所来既于三处诘之了无根本不
应无因而自出耶言必有本也汝犹下方指出火
之来处不在镜中艾中日中元在如来藏中循业
发现非和合也前言元者是本来不知也今言犹
者言我巳为汝说而犹然不知也崔豹古今注云
阳燧者以铜为之如镜之状照物则影倒向日则
火出淮南子云阳燧火方诸也论衡云于五月丙
午日午时销鍊五方石圆如镜中央洼天晴向日
卷三 第 319c 页 X14-0319.png
则火出。】

「阿难水性不定流息无恒如室罗城迦毗罗仙斫迦
罗仙及钵头摩诃萨多等诸大幻师求太阴精用和
幻药是诸师等于白月昼手执方诸承月中水此水
为复从珠中出空中自有为从月来阿难若从月来
尚能远方令珠出水所经林木皆应吐流流则何待
方诸所出不流明水非从月降若从珠出则此珠中
常应流水何待中宵承白月昼若从空生空性无边
水当无际从人洎天皆同滔溺云何复有水陆空行
汝更谛观月从天陟珠因手持承珠水盘本人敷设
水从何方流注于此月珠相远非和非合不应水精
无从自有汝尚不知如来藏中性水真空性空真水
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一处执珠
一处水出遍法界执满法界生生满世间宁有方所
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
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此月光童子所證法门也流息无恒者求则流不
求则不流也迦毗罗此云黄赤色斫迦罗此云轮
钵头摩此云赤莲华诃萨多未详此等外道于定
或睹日月轮或见红莲华及黄赤色故楞伽云譬
如日月形钵头摩深险如虚空灰烬外道道通禅
是也太阴精水也望前为白月月当正中曰昼方
诸阴燧水精珠也淮南子曰方诸见月则津而为
水此水下诘其出处阿难下辨非月来若从珠出
卷三 第 320a 页 X14-0320.png
下辨非珠出若从空生下辨非空生汝更下令其
审详出处陟升也汝尚不知者言我巳为汝说过
两番尚然不知也。】

「阿难风性无体动静不常汝常整衣入于大众僧伽
梨角动及傍人则有微风拂彼人面此风为复出袈
裟角发于虚空生彼人面阿难此风若复出袈裟角
汝乃披风其衣飞摇应离汝体我今说法会中垂衣
汝看我衣风何所在不应衣中有藏风地若生虚空
汝衣不动何因无拂空性常住风应常生若无风时
虚空当灭灭风可见灭空何状若有生灭不名虚空
名为虚空云何风出若风自生被拂之面从彼面生
当应拂汝自汝整衣云何倒拂汝审谛观整衣在汝
面属彼人虚空寂然不参流动风自谁方鼓动来此
风空性隔非和非合不应风性无从自有汝宛不知
如来藏中性风真空性空真风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随众生心应所知量阿难如汝一人微动服衣有微
风出遍法界拂满国土生周遍世间宁有方所循业
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
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此琉璃光所證法门也动静不常者如摇箑则动
不摇则静也僧伽梨大衣也此风下徵其出处袈
裟此云坏色衣阿难下辨非衣生若非下辨非空
出空性常住风应常生者言空常而风亦常也若
无风时虚空当灭者风灭而空亦灭也灭风可见
卷三 第 320b 页 X14-0320.png
灭空何状者风济则众窍皆虚故有状可见空灭
应无状貌可见何苍苍之色常在若有生灭则是
可作之法不名虚空既名虚空则知风非是空云
何执言风从空出此正显名实不相当也风生于
空是凡小之常执故详辨之若风下辨非面生若
谓此风不从自巳整衣而生生于彼人被拂之面
既生彼面应来拂汝自汝整衣应拂彼面云何复
说风生彼面而倒拂耶汝宛不知者言我三番开
示宛然与未闻之时无异也故知风本不动能动
诸物若先有动应失自体不复更动今此风性周
遍法界湛然不动寂尔无形推此动由皆从缘起
且如密室之中若云有风风何不动若云无风遇
缘即起故知风大不动动属诸缘若执自然只合
常生何得紧慢不定动静不恒故知悉从缘起又
推诸缘和合成事各各不有和合亦无缘缘之中
俱无自性但是心动反推自心心亦不动以心无
形起处不可得即知皆从真性起若真性不起方
见真性遍十方界性合真空故曰性风真空性空
真风故龙胜云地若是坚相不应舍其相如凝
酥蜡蜜树胶融则舍其坚相堕湿相中金银铜铁
亦复如是如水为湿相寒则转为坚相如是等种
种悉皆舍相又云若火实有热性云何有人入火
不烧及人身中火不烧身云中火水不能灭以火
无有定热性故神通力故火不能烧身业因缘故
卷三 第 320c 页 X14-0320.png
五藏不热神龙力故水不能灭若热性与火异火
则非热若热性与火一云何言热如火性馀性亦
如是如是总性别性无故名为性空合论云若地
性是实则不可易法身菩萨能变大地为金地种
顿失则岂真实水性若实则不可易天人见水谓
是琉璃饿鬼见水是火鱼见是室庐则岂是实火
性是实则不可易树提伽生于火中又西国有布
以火浣之鲜明名火浣布则岂是实风性是实则
不可易列子御之而行舟得其便而驾之则岂是
实故龙胜设问曰云何地水火风实法亦但有名
字答无智人谓地等诸法以为实圣人慧眼观之
皆是虚诳譬如小儿见镜中像以为实欢喜欲取
大人观之但诳惑人眼诸凡夫见和合而成谓为
实地有天眼者能散此地但是微尘慧眼分别虽
散此地实不可得故知无实地水火风亦非眼见
实地水火风所以盘山云三界无法何处求心四
大本空佛依何住璇玑不动寂尔无言觌面相呈
更无馀事可作此中总注脚。】

「阿难空性无形因色显发如室罗城去河遥处诸刹
利种及婆罗门毗舍首陀兼颇罗堕栴陀罗等新立
安居凿井求水出土一尺于中则有一尺虚空如是
乃至出土一丈中间还得一丈虚空虚空浅深随出
多少此空为当因土所出因凿所有无因自生阿难
若复此空无因自生未凿土前何不无碍唯见大地
卷三 第 321a 页 X14-0321.png
迥无通达若因土出则土出时应见空入若土先出
无空入者云何虚空因土而出若无出入则应空土
元无异因无异则同则土出时空何不出若因凿出
则凿出空应非出土不因凿出凿自出土云何见空
汝更审谛谛审谛观凿从人手随方运转土因地移
如是虚空因何所出凿空虚实不相为用非和非合
不应虚空无从自出若此虚空性圆周遍本不动摇
当知现前地水火风均名五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
本无生灭阿难汝心昏迷不悟四大元如来藏当观
虚空为出为入为非出入汝全不知如来藏中性觉
真空性空真觉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
知量阿难如一井空空生一井十方虚空亦复如是
圆满十方宁有方所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
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此虚空藏所證法门也空性无形者言无大小方
圆之形量也刹利种王族也婆罗门此云净行居
家守道洁白其操者也毗舍商贾也首陀农夫也
此西天之四姓颇罗堕此云利根旃陀罗此云屠
者屠杀人畜故西天淫杀同贱杀者尤目为恶人
国法令其摇铃执帜警人异路不与良民同行故
亦翻严帜此空下诘其生处阿难下辨非无因生
若因土出下辨非土出若因凿出下辨非凿出若
谓此空因凿而出则应随手凿出虚空不须出土
若谓不因凿出凿自出土云何井中得见虚空汝
卷三 第 321b 页 X14-0321.png
更下警令用心观察审谛者审其实也谛审者毋
浮察也谛观者必欲见其端的也若此下会成五
大汝心昏迷下痛责之也言汝昏暗迷痴不知好
恶故执四大和合不肯舍其旧习不悟四大本如
来藏汝但例观空大以审其有出入无出入若悟
空大不动周圆非出非入非不出入即悟四大非
和非合非不和合矣汝全不知者谓愈说而愈昏
若全然不解事之人也性觉真空性空真觉者以
见空生大觉非是无本圆觉亦云无边虚空觉所
显发是也。】

「阿难见觉无知因色空有如汝今者在祇陀林朝明
夕昏设居中宵白月则光黑月便暗则明暗等因见
分析此见为复与明暗相并大虚空为同一体为非
一体或同非同或异非异阿难此见若复与明与暗
及与虚空元一体者则明与暗二体相亡暗时无明
明时无暗若与暗一明则见亡必一于明暗时当灭
灭则云何见明见暗若明暗殊见无生灭一云何成
若此见精与暗与明非一体者汝离明暗及与虚空
分析见元作何形相离明离暗及离虚空是见元同
龟毛兔角明暗虚空三事俱异从何立见明暗相背
云何或同离三元无云何或异分空分见本无边畔
云何非同见暗见明性非迁改云何非异汝更细审
微细审详审谛审观明从太阳暗随黑月通属虚空
壅归大地如是见精因何所出见觉空顽非和非合
卷三 第 321c 页 X14-0321.png
不应见精无从自出若见闻知性圆周遍本不动摇
当知无边不动虚空并其动摇地水火风均名六大
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阿难汝性沉沦不悟
汝之见闻觉知本如来藏汝当观此见闻觉知为生
为灭为同为异为非生灭为非同异汝曾不知如来
藏中性见觉明觉精明见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
生心应所知量如一见根见周法界听嗅尝触觉触
觉知妙德莹然遍周法界圆满十虚宁有方所循业
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
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此大势至證圆通处也见觉即见性常居现量不
起分别故曰无知然必因色空而显所谓不变随
缘也如汝下诘此见之起处此见下辨见性不与
三法一体以明暗二相自相陵夺见性不殊故若
此下辨见性不与三法异体以见性离尘无体故
明暗相背下辨非或同或异分空分见下辨非非
同非异汝更下令其审察见性毕竟从何处来初
云细审次则细不徒细而加以微细审不徒审而
加以详审次谛观巳是密察而又审谛审观者其
意不过令其审详密详实见其起处而后巳也若
见下会成六大必欲作此会者以见相二分元是
一体故汝性沉沦者责其溺于因缘而不能自出
也不悟与当观二字相呼应汝曾不知者言汝前
来因斥破见性无体重加迷闷而我虽与汝发明
卷三 第 322a 页 X14-0322.png
至今还不知此见精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本如来
藏也性见觉明觉精明见者言性中之见即本觉
之光明本觉之光明即性明之见岂汝向以眼为
见哉如一下会六根也尝触即舌根以味合方觉
故觉触觉知身意二根也妙德莹然者言此六根
即妙真如性所具之德相大智慧光明故能昼夜
常然灵明不昧周遍圆满其相如此宁有方所而
汝执为大小舒缩耶不知此等皆是循业发现岂
真见真闻哉。】

「阿难识性无源因于六种根尘妄出汝今遍观此会
圣众用目循历其目周视但如镜中无别分折汝识
于中次第标指此是文殊此富楼那此目犍连此须
菩提此舍利弗此识了知为生于见为生于相为生
虚空为无所因突然而出阿难若汝识性生于见中
如无明暗及与色空四种必无元无汝见见性尚无
从何发识若汝识性生于相中不从见生既不见明
亦不见暗明暗不瞩即无色空彼相尚无识从何发
若生于空非相非见非见无辨自不能知明暗色空
非相灭缘见闻觉知无处安立处此二非空则同无
有非同物纵发汝识欲何分别若无所因突然而出
何不日中别识明月汝更细详微细详审见托汝睛
相推前境可状成有不相成无如是识缘因何所出
识动见澄非和非合闻听觉知亦复如是不应识缘
无从自出若此识心本无所从当知了别见闻觉知
卷三 第 322b 页 X14-0322.png
圆满湛然性非从所兼彼虚空地水火风均名七大
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阿难汝心粗浮不悟
见闻发明了知本如来藏汝应观此六处识心为同
为异为空为有为非同异为非空有汝元不知如来
藏中性识明知觉明真识妙觉湛然遍周法界含吐
十虚宁有方所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
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此弥勒所證圆通门也无源者因根尘而妄出故
汝今下验其无源而妄出观即根圣众即尘标指
者识言眼根周圆而视如镜中像而无分别此眼
识仍兼同时明了意识以眼识缘性境时有自性
分别不带名言无筹度心由彼同时意识于性境
上起第二念执取名字如某某等名随念计度分
别也阿难下辨单根不生若汝下辨单境不生若
生下辨不从空生若谓此识不从见生不从相生
是从空生者若非见则色空莫辩若非相则根无
从立既无相见唯是一空空则识亦同无若必有
识又不与根尘相偶纵发汝识欲何分别是则离
根尘而言识从空生尤不可也若无下辩非无因
生汝更下令彼审观见托二句指根尘可状二句
指色空言此四者历历分明汝识从何而出也识
动见澄者言识有分别故动见无分别故澄动静
不同本非和各定无生处不应识之缘由无从而
自出耶若此下会成七大当知了别见闻觉知者
卷三 第 322c 页 X14-0322.png
了别指识见闻觉知指根谓生了别之见闻觉知
也并前五大均名七大者前则会相归见此则会
相见总归于识也汝心粗浮者痛责其用心粗浅
轻浮不肯深入由不深入不悟六根所发之识是
如来藏汝应观察六处识心是同是异是空是有
非同非异非空非有若是同不应用中相背若是
异不应性中相知若是空不应现有分别若是有
不应了无踪迹非同四句反上应知汝元不知者
言我前来斥破无体而矍然不知如此重重开示
至今元旧不知责之极也性识明知觉明真识者
言本性之藏即妙明之知本觉之明即性真之识
是汝前来所明觉性湛然遍十方界性非生灭者
即是此物岂汝向以意识为心知哉含吐十虚者
含即容义吐即遍周义十虚即十方虚空也其体
如此岂有方所而汝反执在色身之内殊不知在
色身之内者是循业发现之体非真体也初卷七
处破心段段结云无有是处四科之文段段结云
无有处所七大之文段段皆云宁有方所皆是心
目所在一句根本发出许多枝叶以阿难头头认
有方所故世尊法法破除向后世尊说出因明立
所方知所立之处入流亡所方知除所之法所之
一字真迷悟之大关也。】

「尔时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如来微妙开示身心荡然
得无挂碍是诸大众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见十方空
卷三 第 323a 页 X14-0323.png
如观手中所持叶物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
妙明元心心精遍圆含裹十方反观父母所生之身
犹彼十方虚空之中吹一微尘若存若亡如湛巨海
流一浮沤起灭无从了然自知获本妙心常住不灭
礼佛合掌得未曾有于如来前说偈赞佛。」

【此叙悟也微妙开示者以世尊破心之后阿难有
云何是我真性之请世尊托见精以发明故发轫
之初即曰见性周遍非汝而谁由此一语或认相
为见或认见为相种种誵讹惶惑不定故世尊示
之曰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阿难由此一
语遂认定此见性即是妙觉性故领悟云诚如法
王所说觉缘遍十方界湛然常住性非生灭世尊
见其认定是真则又曰见见之时见非是见先德
所谓你有拄杖子我与你拄杖子你无拄杖子我
夺却拄杖子也阿难由此重增迷闷故世尊复示
之曰此见尚属业识当业轮转若能远离和合不
和合缘则复灭除诸生死因圆满菩提不生灭性
清净本心本觉常住至此则阿难巳知见性是妄
妙觉是真然不知此妙觉性毕竟在甚么处著落
世尊复恐离波求水离像索镜故不待其请而复
示之曰汝将谓我前所破见精为非真而如来藏
妙觉性为真乎然欲识妙觉性又不得离却见闻
觉知阴入处界也故复指阴入处界一一皆如来
藏一一皆周遍法界故自发明地大以至识大妙
卷三 第 323b 页 X14-0323.png
觉湛然周遍法界处而阿难方蓦然省悟故知阿
难之悟实由如来见性周遍一语为发机而后有
诚如觉缘遍十方界之一信由此一信世尊许多
宛转东敲西击挑其悟门故至妙觉湛然周遍处
忽然斗上阿难旧时机括不自知其跃然而起岂
非微妙开示哉身心荡然得无挂碍者二卷叙悟
处虽曰身心泰然尚有许多疑碍故一一详明至
此则触处皆通得大无碍矣是诸下正陈悟处各
各自知心遍十方者是总领妙觉湛然遍周法界
含吐十虚也言自知者意显向来只是藉佛语而
知不是自知今方自肯自信更不随人口吻转换
矣向也见量极于初禅今则见十方空如观掌中
叶物矣向也为物所转分大分小见舒见缩认见
为物认物为见惶惑不定今则见一切世间诸所
有物元一圆融清净宝觉更无一物为障为隔矣
向也昏扰扰相以为心性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今
则巳知心精遍圆含裹十方反观父母所生之身
若空中一尘海中一沤不复弃海认沤认沤为海
矣向也不知真际所诣不知寂常心性不知身心
颠倒所在不知见性是心不知阴入处界是如来
藏不知七大遍周法界今则一一自知毫无疑惑
矣向也世尊与我发明宝明妙性元所圆满常住
心地而我则徒获此心而未敢认今则获本妙心
常住不灭不待认矣此正阿难㘞地一声时悬崖
卷三 第 323c 页 X14-0323.png
撒手处所谓称锤移到彻梢头忽然拶落翻䈥斗
故下文即以所见所悟处说偈赞佛也。】

「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销我亿劫颠倒
想不历僧祇获法身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
沙众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伏请世尊
为證明五浊恶世誓先入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
此取泥洹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令我
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舜若多性可销亡烁
迦罗心无动转。」

【此阿难既悟七大遍周而因悟如来所示大佛顶
首楞严王即是一心三观也即诸法而不染曰妙
湛即诸法而不失曰总持即诸法而随缘不变不
变随缘曰不动由妙湛故曰清净由周遍故曰总
持由本然故曰不动所谓清净者即是上文所说
性净明体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元是菩提妙净明
体圆觉所谓一身清净多身清净乃至十方众生
圆觉清净是也此当奢摩他义所谓总持者即是
上文所说圆妙明心即是大陀罗尼即是如来藏
圆觉所谓根尘四大乃至陀罗尼遍满法界是也
此当三摩钵提义所谓本然者即是上文所说常
住真心即是不动真如即是实相圆觉所谓虚空
如是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是也此当禅
那义由如来證此七大之性三观之体故世间目
之为妙湛总持不动尊非谓三十二相称尊也亦
卷三 第 324a 页 X14-0324.png
由即幻妄而得究竟坚固之体故又目之为首楞
严王不独以破有称王也此即世出世间最上希
有奇特事我初不解一见如来三十二相形体映
彻作奇特想作希有想今日乃知世尊之希有奇
特不在三十二相也向以缘尘分别念念生灭者
为清净心而不知妙湛之体为清净心也向以身
为总持而心居身内而不知心精遍圆含裹十方
者为总持也向以阴入界处为生灭法地水火风
为变化性而不知即是不动周圆妙真如性也此
皆昔日颠倒妄想如来今日一一微细为我开示
将此亿劫颠倒妄想一并销除令我不劳经历三
阿僧祇即见如来大佛顶相平等法身何幸如之
所谓过得桥来岸上行始觉浑身泥水湿也问婆
沙论叙三阿僧祇劫修六度行百劫种相好因然
后获五分法身唯识谓地前历一僧祇初地至八
地历一僧祇九地至佛地历一僧祇然后获究竟
法身何故此中说不历僧祇耶答彼约渐修此约
顿悟以渐修言之则从微至著自信住行向以至
等觉方證极果以顿言之则一念不生前后际断
即名为佛尚不涉地位阶差岂历僧祇哉昔广额
屠儿至佛座下无明顿息乃置刀谓佛曰世尊我
是千佛一数佛即印可夫以广额放下屠刀无明
顿息预千佛数今庆喜法眼清明则其言获也宜
矣但其觉虽佛觉而功行未逮于极果故不言五
卷三 第 324b 页 X14-0324.png
分及究竟耳愿今下重发大愿当我未见大佛顶
平等法身时自谓唯佛一人独得觉性一切众生
悉皆无分故我上不求佛道下不度众生今日乃
知佛与众生平等无二故我愿求佛果亦愿度生
世尊既以种种方便委曲详示令我得见此平等
法如此深恩实难酬报今我办此二种深心上则
承事刹尘诸佛下则度脱刹尘众生是则堪报难
报之深恩所谓真龙得水便解兴波作浪矣伏请
下申明度生之愿以阿难在法华会上畏此五浊
心怀谄曲不堪受化故皆发愿异国持经今见平
等法身重兴大愿故于五浊恶世誓愿先入度尽
众生方入灭度此亦改玉改步之意也泥洹此云
灭度大雄下申明求佛之愿撒无明之重障曰大
雄拔惑业之深根曰大力与众生二灭之乐曰大
慈拔众生二死之苦曰大悲也希更审除微细惑
者言我粗惑虽除根中积生无始虚习与诸无明
分剂头数犹未能尽故冀世尊大雄大力及大慈
悲暗中加被审除细惑令我五住究尽二死永亡
早成正觉遍坐道场方得了当耳舜若下结成大
誓舜若多此云空烁迦罗此云坚固即金刚心也
谓空性无体不可销亡者或可销亡而我金刚坚
固之心终不可转此即虚空可尽我愿无穷之意
巳上可当法界观中空色无碍观。】

卷三 第 324c 页 X14-0324.png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合辙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