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佛顶五录总目¶
佛顶五录总目¶ 第 790b 页

大佛顶首楞严经疏解蒙钞卷第十(之一)
海印弟子 蒙叟钱谦益钞

(○大文陈禅那现境之四)
([○@(?∴)]四破行阴三)
([○@卐]一尽未尽相二)
([?(○/○)]二明区字二)
([│/○]一想尽益相)。】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想阴尽者。是人平常。梦想
销灭。寤寐恒一。觉明虚静。犹如晴空。无复粗重。前尘
影事。」

【【疏】想阴若存。寤即想像。寐即成梦。今想因尽。即无
有梦。以想阴是梦之元故。虽有寤寐。以无想故。寤
亦如寐。寐亦如寤。故云恒一。(〔吴兴云〕准智论。明阿罗汉有眠无梦。验今
相尽。即六根尽。论云。眠有二种。一者眠而梦。二者眠而不梦。阿罗汉非为安隐著乐故眠。但是四大身法。
应有食息眼觉。少许时息。名为眠。不为梦眠)圆明心体。名为觉明。离想
浮动。故名虚静。空喻觉明。暗喻离想。粗重即烦恼
佛顶五录总目¶ 第 790c 页 X13-0790.png
也。以想阴是烦恼浊故。前尘影事。即所想境。能想
既亡。所想不立。故云无复(〔吴兴云〕以圆观所破通别二惑。犹如冶铁粗垢
先除。故云无复粗重)。
(△〔温陵云〕五阴前粗后细。故想尽则无粗重影事)。】

「观诸世间。大地山河。如镜鉴明。更无所粘。过无踪迹。
虚受照应。了罔陈习。唯一精真。」

【【疏】观缘也。虽有根识。缘诸境界。而不想像。系念在
意。故如其镜。照物无迹。但虚受虚照。虚应而巳。(〔标指
云〕镜有四义。虚者。能含万象。受者。物来不拒照者。随物显形。应者。无所取舍)亦可。如镜
照于光明。虽鉴无影。故云虚受。了。毕竟也。罔。无也。
陈。旧也。习。妄想也。毕竟无有无始妄习。唯有一灵
真如性也。(〔吴兴云〕谓受之与想。巳无离故习气也)
(△〔海印云〕想阴既破无前六浮想习气
沾带。八识真精之体。迥然独存。此想尽之相也)又了。谓分别。即诸识也。罔。
谓罔象。陈习。谓无始种子也。唯一精真者。唯一识
阴也。如下文云。则湛了内。冈象虚无。微细精想。以
对行阴。故云精真也。显此行人。得想阴尽。唯识阴
及行阴在。今此行阴。又现披露。故名识阴为精真
也。

([│/○]二行阴现相)。】

「生灭根元。从此披露。见诸十方。十二众生。毕殚其类。
虽未通其各命由绪。见同生基。犹如野马。熠熠清扰。
为浮根尘。究竟枢穴。此则名为行阴区宇。」

【【疏】行阴。是生灭元。以迁流造作故。想尽行现。故云
披露。(〔熏闻云〕下文云。唯生与灭。是行边际。今想尽唯行。故云披露)毕殚其类者。
殚。尽也。尽此十二类生。皆从行出。以行是业体故。
佛顶五录总目¶ 第 791a 页 X13-0791.png
(〔孤山云〕以行是业。能招报故〔温陵云〕行为万化生灭根元。其相披露。则十二类生之元。无不殚见)
通各命者。虽了知十二类生。总从行出。而未知众
生别种。在识阴中。此即本识业苦种子。是众生各
别性命。因由端绪也。(〔孤山云〕谓虽未能别相见彼众生。修因趣果。由因端绪。巳
能总相见彼生类。俱由行起。名此行阴为同生基〔海印云〕各命由绪。乃异熟种子。其体深细。故不能知)
见同生基者。同分生基。即行阴也。同以行阴。为其
基本。(〔宗通云〕若通别相。能见众生各命由绪。慧福不同。由于多生积习。种子发现。为识阴边事。
故非行阴所测)犹野马者。尘合阳气。鼓而为之。熠熠。即光
起闪烁。喻乍生乍灭也。清扰者。即此行阴。扰动生
灭。微细不停。以无想阴尘垢。故名清也。(〔孤山云〕谓行阴微细。
迁流生灭。同于野马。无复粗重。故云清扰。即下文幽清扰动也)。
(○〔引證〕郭象注庄云。野马者游气也。陆德
明引司马彪云。春月泽中游气也。崔云。天地间气。如野马驰也。沈括云。野马乃田野间游气。远望如群羊。
又如水波。佛书谓如热时。野马。阳焰〔孤山云〕如阳焰尘埃。则误也。熠熠。萤光也。取诗熠耀宵行之义)为
浮根尘。究竟枢穴者。门簨曰枢。门臼曰穴。此皆动
转之要处也。根尘生灭。皆以行阴为机纽处。了知
此者。正在行阴。故云区宇(〔融室云〕枢之有穴。门用开闭。谓奔色声眼耳诸
根。究竟归处。则以行阴同生之基。为彼枢穴)。
(○〔释文〕同生基。流俗本作生机浮根尘。有本作浮尘根。皆讹)

([?(○/○)]二明尽相)。】

「若此清扰。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习。如波澜灭。
化为澄水。名行阴尽。是人则能。超众生浊。观其所由。
幽隐妄想。以为其本。」

【【疏】性入元澄者。行阴若尽。迁流性澄。归一藏识。名
入元澄。经云。藏识海常住也。(〔吴兴云〕性即生灭之性。以旋复为入也。元
即枢穴之元。以精真为澄也〔海印云〕行阴。乃八识体上生灭之相。故云元性。八识为湛渊之体。唯一精明。
佛顶五录总目¶ 第 791b 页 X13-0791.png
故曰澄曰一)以观行增胜。能纯生灭根元习气。(〔吴兴云〕元习。谓
习气。即通惑耳)
令其不动。归一识阴。犹如澄水也。(〔标指云〕此湛入
合湛也)以行是众生迁流业性故。此若尽。即超众生
浊也。(〔吴兴云〕行阴。为生灭根元。众生揽生灭为体。其元既尽。斯浊亦超)行阴生灭。
微细难究。故名幽隐(〔海印云〕行阴复归元性。则八识了无生灭。性入元澄。如水
无波澜。唯一止水。名行阴尽〔二楞云〕想阴如大流。行阴如细流。识阴如无波之流想阴尽。如大流息。行阴
现。如细流生。若元习一澄。则细流皆为澄水。此即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
(△〔宗通云〕行阴习扰成
性。故曰元性元习。习不能澄习。唯性归元。则能澄习。迁流相尽。无风匝匝之波。化为澄水。至湛不摇处。名
行阴尽)。

(○合释行阴外道)
(○〔唯识第六云〕云何恶见。一萨伽耶见。谓于五蕴执我我所。一切见趣所依为业此见
差别有二十句。六十五等。分别起摄。二边执见。谓即于彼随执断常。障处中行出离为业。此见差别。诸见
趣中。有执前际四遍常论。一分常论。及计后际有想十六。无想俱非。各有八论。七断灭论等。分别起摄。三
邪见。诸见趣中。有执前际二无因论。四有边等。不死矫乱。及计后际五现涅槃。或计自在世主释梵。及馀
物类。常恒不易。或计自在等是一切物因。或有横计诸邪解脱。或有妄执非道为道。诸如是等。皆邪见摄)。

(○〔瑜伽八十七云〕又诸外道。萨迦耶见以为根本。有六十二诸恶见趣。谓四常见论。四一分常见论。二无
因论。四有边无边想论。四不死矫乱论。如是十八诸恶见趣。是计前趣说我论者。又有十六有见想论。八
无想论。八非有想非无想论。七断见论。五现法涅槃论。此四十四诸恶见趣。是计后际说我论者)。
(○〔清凉
功德品钞〕论中约迷前际后际为次。今依唯识。约所见分之。谓于前际。计四遍常。四一分常。及依后际。有
想十六。无想俱非各有八论。共四十种常见差别。有计后际。七断灭论。此四十七。共因我见而起边见。(前
四十见为常后七见为断此皆见断名分别起)有计前际二无因论。(言有计前际二无因论等者此皆因
邪见起见不正故名之为邪)四有边论。四不死矫乱。及计后际。五现涅槃。故六十二。此六十二。以邪见边
见二为自体。以馀二见。(见取戒取)而为眷属。依于身见。以为根本。故名差别诸见趣也)。
(○〔彼疏又云〕依身
见为本。生六十二见。此有二说。一依三世五蕴。至下当明。(十藏品)二依外道邪见。具如瑜伽八十七说。钞
云。依三世五蕴说者。萨迦耶见名为身见。身见依五蕴。起此我见。此为依故诸见得生。对法第一云。如计
佛顶五录总目¶ 第 791c 页 X13-0791.png
色是我。我有色。色属我。我在色中。一蕴有四。五蕴合有二十句。五为。我见。馀皆我所。此即分别行缘蕴。不
分别所起处。若历三世。便有六十。加身即我。为六十一。我复异身。为六十二。又计常无常等。为六十二。如
十藏品。婆沙论云。谓如以色为我。于馀四蕴。各三我所。谓是我璎珞。我童仆。我器。即有十二。色为一我。即
总有十三。五蕴总有六十我所。见有五我见。为六十五。此即分别行缘蕴。亦分别所起处。此等皆是分别
我见二。依外道邪见等。如上说)。
(○〔私谓〕准清凉释六十二。见杂引唯识瑜伽诸论。比较今经行阴文。章门
历别者。亦有二说。经言奢摩他中。诸善男子。于圆元中。起计度等者。此指修心误堕。之行人。即清凉所明。
依三世五蕴者。是也。经言是人坠入二无因论者。此。指立计邪执之外道。即清凉所明。依外道邪见者。是
也。诸论破斥。是外道边邪恶见。是佛怨家。此经分别是行人邪慧现发。成附。佛法外道。成立不同。出过亦
异。是故经论差别。不容会而为一也。其言历三世五蕴者。此中亦各各异。言历三世之异者。中论邪见品
云。我于过去世。为有为是无。世间常等见。皆依过去世。我于未来世。为作为无作。有边等诸见。皆依未来
世。涅槃品偈云。灭后有无等。无边等常等。诸见依涅槃。未来过去世。今经四遍常论中。初三知二万等劫。
即指过去。第四因心所度。即属现在。一分常论中。第一神我。即指过去。亦兼现在。第二劫坏不坏。即属未
来。三四观心知荫。即指现在。亦兼未来。不同论以常等诸见。皆依过去世也。四有边论中。第一计过未有
边。兼指过未。计相续无边。即属现在。第二观八万劫前。即指过去。第三计我遍知。即属现在。第四众生世
界。半在半灭。即兼指过去未。不同论以边等诸见。皆依未来世也。清凉云。此我不同。不出三世。涅槃为起
见处。云此我不同者。以先世我。即今世我。若先有未有。皆有过故。云不出三世者。以通三世间。正显众生
世间。兼明五蕴世间。众生是五蕴假者。外道计以为我故。云涅槃为起见处者。以外道计无想天为涅槃
故。此经正明三世古今。不离一念。涅槃世间。无有差别。拣异外道。执今世我。曲分过未也。言历五蕴之异
者。诸论同指身见依五蕴起。一明五蕴有二十句。历三世成六十二。一明五蕴有六十我所。依五我见。成
六十五。此经四阴四句。成十六句。以行阴依止前三识。由行阴覆故。故不言也。外道论师。六十二见。总以
断常二见为根本。计常者曰。见五众常。即自谓色受想行识。今世虽灭。未来更生。计断者曰。见五众断。即
自谓色受想行识今世灭巳。更不再生。今此经六十二见。独立于行阴中者。清凉云。以诸蕴性。性皆迁流。
随胜立名。行之一种。虽标总称。即受别名。又摄法多者。依大乘百法。略明摄法多少。识蕴唯摄八识心王。
色蕴唯摄十一种色。想受二蕴。但摄心所遍行中二数。四蕴但摄二十一法。除六无为。馀所不摄。馀七十
佛顶五录总目¶ 第 792a 页 X13-0792.png
三。皆行蕴摄。故云多也。此经于行阴文中。广破六十二者。以诸蕴性皆迁流。行为总相故。以行蕴摄法多
故。以诸见皆依行。缘分别不分别所起处故。是故依清凉所明。历五蕴者。理通而义别也。然行人至此。奢
摩他中。巳破色受想三阴。巳过欲色二界。天魔销殒。可谓殊胜而如来谆复告戒。以堕落外道为言。当知
行阴中所指外道。即外道天也。准诸论中二无因者。一从无想天没。来生此天。四一分常中。一者从梵天
没。来生此天。四遍常者。依上中静虑等。起宿住通。随念生四常论。十六相。无想俱非各八论者。皆从有想
无想生四静虑。得无想定乃至生无所有。非想非非想处。死后断灭者。从欲色界。乃至非非想。执彼彼地。
为生死顶四不死矫乱者。计梵天常住名为不死。计不乱答得生此天。五现涅槃者。从受五欲乐。至现住
第四定。以为涅槃。此皆无想外道天。修习行相。与其得生之阶差。在四禅四空两楹之间。与经文精研七
趣之文。互相證明也。清凉释杂华于功德品。广明前后二际。六十二见。于十藏品别明常非常等。六十二
见论其相。不出于我法二执。出其过不出断常。别之以二见。曰边曰邪。总之以一见。曰我。释此经者。但主
贴释消文而未及广为和会。又别取阿含诸论取次配合。无当经义。今撮其大略。著于卷首。以俟夫博通
经论者。详而考焉)。
(○〔长阿含云〕若沙门婆罗门。于末劫末见。皆入此四十四见中。或有于本劫本见。尽入
十六见中。或有于本劫本见。末劫末见。尽入六十二见中。唯有如来知此见处。如是执如是持。其所知亦
复过是。虽知不著。是为如来微妙大法光明。今按长阿含所说。多与经合经中皆依世界情量起计。故自
四遍常。四矫乱。总十六见为本劫本见。从十六我见。至五涅槃。总四十四见。为末劫末见。长阿含以二无
因论居本末之间共六十二。此经论次第。所以各依本起也)。
([○@卐]二正明现境十)
([?(○/○)]一二无因论二)
([│/○]一标)。】

「阿难当知。是得正知。奢摩他中。诸善男子。凝明正心。
十类天魔。不得其便。方便精研。穷生类本。于本类中。
生元露者。观彼幽清。圆扰动元。于圆元中。起计度者。
是人坠入。二无因论。」

【【疏】止观增胜。想念不起。故云凝明正心。欲界爱染
不生。故云魔不得便。于此推穷生类之本。唯一行
阴。幽隐清虚。以为一切生灭之元。今既披露。此外
更无众生之本。便执众生无因而起。以不知善恶
佛顶五录总目¶ 第 792b 页 X13-0792.png
因由。差别种子。在识阴故。(〔吴兴云〕不知善恶好丑。种子含藏。皆第八识〔温
陵云〕生类本。即同生基。于本类中生元露者。于同生基。见巳行元也。遂以一切生灭。皆圆于此。而不进穷
识阴本末。即坠二无因论)即外道论。因此而有。皆修行至此。邪
慧忽生。非是本来。别有外道(〔海印云〕此生元。通依七识。故云圆元。以但
见行阴。遂起妄计。是知西天外道。皆有深禅定功力。但不知赖耶藏识中。微细染净种子耳)。
(△〔二楞云〕得
正知者。想阴巳破。不遭邪虑。方得正知。破后二阴。名遍知矣。方得精研者。想阴既破。天魔不扰。方得加功
用行。研穷十二类生之根本也)。
(△〔吴兴云〕阴阴既伏。烦浊且澄。故云观彼幽清。殚见类生。迁流阴穴。故云
圆扰动元)。
([│/○]二释二)
([?(▽/○)]一计本无因二)
(▽一正辨)。】

「一者是人。见本无因。何以故。是人既得生基全破。乘
于眼根。八百功德。见八万劫。所有众生。业流湾环。死
此生彼。秪见众生。轮回其处。八万劫外。冥无所睹。便
作是解。此等世间十方众生。八万劫来。无因自有。」

【〔资中〕善知生灭。即是行阴。又见行阴熠熠清扰。
同于阳焰。而无实体。穷尽生元。更无别理。名生基
全破(〔吴兴云〕生机全破者。机喻扰动。即行阴也。不为想阴所覆。故云全破〔补遗云〕此解与资中不同。
但资中以破为开显之义耳)【疏】生基全破。行阴现也。八百功德。
谓由定力。发其眼根。本分功德。百倍增胜。(巳下。孤山文〔彼
云〕从定发通。乘于眼根本分八百。通力发用)乘此通力。见八万劫众生。
死此生彼。过此不见。亦是行阴势力尽处。(〔温陵云〕生机既
破。则离枢穴而眼清净。故能洞见。业流湾环者。随业流转。如水在湾。洄漩其处。漩澓不断。不能自出也)
不知识阴。生因种子。无明所熏。感果差别。以不知
故。便执本来无因自有。如见飞鸟。远不及处。便谓
为无。以眼根取尘。本唯八百。世间通力。不越本因。
若出世通。过此无碍(设罗汉得。亦得世通。小乘无漏。不见世境)
(△〔吴兴云〕眼根
佛顶五录总目¶ 第 792c 页 X13-0792.png
八百功德。既约三世三方论之。今见本无因。即乘过去功德。下见末无因。即乘未来功德。斯由定中。修宿
命通。乃令眼根彰此力用。业流湾环。行阴流转也。冥无所睹。外道冥谛也。夫善恶业缘。唯识变造。是人八
万劫外。尚不见行。何况于识。故从此来。起无因计)。
(△〔起信记云〕数论师以彼依非。想定。发世俗通。应于邪
道。知过去八万劫事。过此身不知。以生死智。通知未来八万劫。死此生彼之事。彼亦不知也〔中川云〕此以
方涉世之数依本劫本见起计。故八万劫外。冥无所睹)。
(○〔释文〕生基全破。吴兴合论诸本。基并作机。今谓
牒上见同生基。又合下既见其根。应从长水本作基。末句八万劫来。吴兴诸本并作八万劫外。今亦从古
本)。
(▽二结成)。】

「由此计度。亡正遍知。堕落外道。失菩提性。」

【【疏】如文(〔合解云〕涅槃中。佛言。云何正遍知。正者。名不颠倒。遍知者。于四颠倒无不通达。又复
正者。名世界中。遍知者。毕竟知修习中。得阿耨菩提。外道反此。故云亡正遍知)。
([?(▽/○)]二计末无因二)
(▽一正
辨)。】

「二者是人。见末无因。何以故。是人于生。既见其根。知
人生人。悟鸟生鸟。乌从来黑。鹄从来白。人天本竖。畜
生本横。白非洗成。黑非染造。从八万劫。无复改移。今
尽此形。亦复如是。而我本来。不见菩提。云何更有成
菩提事。当知今日。一切物象。皆本无因。」

【【疏】初二句标。何以下。出所以。今尽下。正显末无因
义。以本无因故。末亦如是。八万劫前。不见菩提。八
万劫后。亦复如是。以见本无。末亦无也。(〔海印云〕由执本无因
故。执末亦无因也。温陵谓合是皆末无因。非是)知人生人等者。(资中文)此人
既知一切从行阴生。本无异因。从此向后。一切常
定。亦无异因。故言知人生人。悟鸟生鸟。人只生人。
无因生鸟。鸟只生鸟。无因生人。此皆不知新造异
业。感异类生。故曰执末无因。本既无因。末亦不得
佛顶五录总目¶ 第 793a 页 X13-0793.png
(〔吴兴云〕无复改移者。此见一分人畜之类。有经长时。业果未转。故起斯计。如智论明舍利弗观鸽子身。前
后皆八万劫。不改其报。今行阴中。既见此相。乃执一切自然而然。此即不知十二类生。各命由绪也。今尽
此形。明未来无形。亦应见八万劫。以外道通。同声闻故。论云。有阿罗汉知一世。或二世三世。十百千万劫。
乃至八万劫。过此巳往。亦不能知)。
(△〔中川云〕与上义同。但观未来自体。依末劫末见起计)
(▽二结成)。】

「由此计度。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
第一外道。立无因论。」

【(〔私谓〕苕溪云。外道即末伽梨等。是断见摄。非也。清凉疏云。第十一无因论师。计一切万物无因。无缘。自然
生。自然灭故。此自然是常。是万物因。是涅槃因。此计一切无染净因。如棘剌自纤。乌色非染。鹤色自白。瑜
伽显扬俱云。由如是故。起无因见。立无因论是也。又依清凉云。言有计前际二无因论者。皆因邪见起。外
道所计。微尘世性。前无有因。故说为常。此是邪常。则无因自有。是常见摄。非边见摄也。瑜伽论中十六种
异论差别。五计常论。十一无因见论。十二断见论。则无因非断见可知)。
([?(○/○)]二四遍常论三)
([│/○]一标)。】

「阿难。是三摩中。诸善男子。凝明正心。魔不得便。穷生
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圆常中。起计度者。是人
坠入。四遍常论。」

【【疏】圆常者。行阴生灭。相续不失。故名常。由计四种。
遍一切法。故名圆也(〔温陵云〕前言圆扰动元。此言常扰动元者。以生灭之元。皆
圆于此。遂执为常。而起遍常论。遍即圆也。故此标名遍常。后结名圆常)。
(△〔海印云〕行阴乃八识中微细生
灭之相。今以定力研穷。见行阴无始巳来。相续不续。有似常住。故名圆常)。
(△〔直解云〕前以横遍为圆。今以
竖穷为常。圆常双举。兼横竖说。常亦遍故)。
(△〔如说云〕前计无因为因。故曰圆元中起计度。此计无常为常。
故曰圆常中起计度)。
(△〔清凉云〕四遍常者。谓我及世间。一切皆常。但有隐显。依上中静虑等。起宿住通。随
念生四常论)。
([│/○]二释四)
([?(▽/○)]一二万劫常)。】

「一者是人穷心境性。二处无因。修习能知。二万劫中。
十方众生。所有生灭。咸皆循环。不曾散失。计以为常。」

【【疏】于胜定中。以心境二法。为所穷处。(〔温陵云〕想阴尽者。依心境
佛顶五录总目¶ 第 793b 页 X13-0793.png
二法修观故〔如说云〕想破行现。乘此心开。穷研内心外境。本元何自而起。故曰二处无因)由是观
成。知二万劫十方众生。生灭循环。不曾散失。如水
为冰。冰还成水。虽循环而体不失。故名为常(〔真际云〕心
境二处。虽则无因。二万劫来。生灭不断。故计为常)。
(△〔温陵云〕以妄计行阴为生灭圆元。故于心境四大等。
皆计为常也)。
([?(▽/○)]二四万劫常)。】

「二者是人。穷四大元。四性常住。修习能知四万劫中。
十方众生。所有生灭。咸皆体恒。不曾散失。计以为常。」

【【疏】此人观中。以四大为所观处。(〔海印云〕四大乃八识相分。今八识未
尽。故用四大作观)观成。能知四万劫中。众生生灭。咸皆体
常。以众生皆以四大为体。四大既常。众生亦常。故
无散失(〔孤山云〕众生生灭。不离四大。大性不失。于是计常)
(△〔温陵云〕众生依四大生灭。而四
性元则常住。则诸生灭法。咸皆体常。此于生灭而计常也)。
(○〔引證〕〔清凉云〕外道顺世论师。计一切色心等
法。皆用四大极微为因。能生粗色。虽是极微。其体实有。以世间粗物无常。极微之因不坏也)。
(△〔显扬第六
云〕由不如实知缘起故。计有为先。有果集起。离散为先。有果坏灭。由此因缘。彼谓从众微性。粗物果生。渐
析粗物。乃至极微住。是故。粗物无常。极微常住。释曰。从四大生。后还归大)。
([?(▽/○)]三八万劫常)。】

「三者是人。穷尽六根。末那执受。心意识中。本元由处。
性常恒故。修习能知八万劫中。一切众生。循环不失。
本来常住。穷不失性。执以为常。」

【〔资中〕此于六根。及第七识。并执受心。本元由处。
性恒不失。计以为常。言六根者。举所依根。显能依
识。既云心意识中。故知观八识也(〔空印云〕此依八识观行。故修习
能知八万劫中。众生相续。心意识中。总牒八识。即起名心。即目第八。相应名意。即目第七。了别名识。即是
前六。本元由处。总指八识。无始相续之元由也)【疏】梵云讫利瑟吒耶末那。
此云染污意。执受者。即第八识。穷此八识性。元是
佛顶五录总目¶ 第 793c 页 X13-0793.png
常。(〔私谓〕唯识言八识恒而非审。六识审而非恒。七识亦恒亦审。故云。性常恒故。指八识也)
(△〔温陵云〕此
文通举八识。心意识中本元。即识性也)由是能知八万劫中。众生生
灭。不断不散。以众生无不具有八种识故。八识既
生灭不失。众生亦然。故名常也(〔吴兴云〕楞伽云。阿梨耶识。除佛及入
地菩萨。诸馀二乘外道。及修行者。皆不能知。今行阴未尽。岂能于此计常。应知言心意识者。通举八识也。
本元由处者。别指行阴也。良以首楞严定。顿穷八识。圆伏五住。而于想阴尽处。不了行阴微细生灭。妄认
为常。非谓定中巳见第八。悫师云。若了第八。何得异计。斯语善焉)。
(△〔补遗云〕心意识三。竖对六七八识。于
此三处。凡有生灭。并是行阴众生之元。虽历七八只观行阴境。未知识中之源。此中圆教行人失意之类。
若了八识。何论异计)。
(△〔空印云〕八识既是有为。刹那生灭。皆依行阴相续流转。八万劫来。相续不失。以不
了故。计以为常。了别境界者名识。相续不失者由行。行与识。俱是所迷。故依之起计矣。吴兴引楞伽。说八
识乃地上菩萨境界。證此不能观识者。地上乃转灭有漏。洞见其源。今虽观识依之妄计。正是所迷。不应
以彼例此也。按会解独取吴兴通释八识。别指行阴之说。竹庵空印。并有料拣。今依二师通妨。仍从古释)。

([?(▽/○)]四不生灭常)。】

「四者是人既尽想元。生理更无。流止运转。生灭想心。
今巳永灭。理中自然。成不生灭。因心所度。计以为常。」

【【疏】生理即行阴。以见想尽。(〔温陵云〕想元。想阴也。生理。行阴也)想能
运动。今巳息故。运动既无。不生灭理。自然现前。(妄谓
流转生灭。皆属想心。今巳永灭。则不生灭理。自然属行。不知行阴即生灭元也)此于生灭。
计不生灭。故执为常(〔吴兴云〕前指本元为常。即于生灭。计不生灭。如见细流。谓
之止水。今取理中为常。乃于永灭。计不生灭。如见虚空。谓之常住。斯亦妄认行阴为理耳)。
(△〔补遗云〕前二
乃于三处。计其生灭。不断为常。此计想心灭处。细相心灭。执为不生灭也。想心乍伏。生理根元乃现。指行
阴细相为生理也。更无流止等者。以生灭细故。不见动静之相也。理中自然者。指细相生灭为理。有自然
相也)。
(△〔海印云〕行人定中。粗浮想阴巳灭。微细行阴。一类相续不断。妄谓生灭既灭。不知现在流注种子。
犹在识阴中。生灭根元。正在此也)。
([│/○]三结)。】
佛顶五录总目¶ 第 794a 页 X13-0794.png

「由此计常。亡正遍知。墯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
第二外道。立圆常论。」

【【疏】正遍知。即菩提性。邪倒分别。故失正。唯局二四
八万劫中。馀不能知。故失遍。正知遍知既亡。故成
外道邪论。

([?(○/○)]三四一分常论三)
([│/○]初标)。】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
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自他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
四颠倒见。一分无常。一分常论。」

【【疏】或执我能生他。我常他无常。或执我从佗生。他
常我无常。皆计一分无常。一分常论(〔二楞云〕目即巳身。它即众
生国土。平等性中起自它妄计)。
(△〔如说云〕瑜伽常见外道。有计一切常者。有计一分常者。此与四遍常论。
俱执动元为真常。彼则计一切常。此则计一分常)。
([│/○]二释二)
([?(▽/○)]一我常他无常)。】

「一者是人观妙明心。遍十方界。湛然以为究竟神我。
从是则计。我遍十方。凝然不动。一切众生。于我心中。
自生自死。则我心性。名之为常。彼生灭者。真无常性。」

【【疏】此人修定。既未證真。有漏观中。观妙明心。遍十
方界。假想而见。不知无明妄识。变影似真。执此真
心。遍十方界。以为真我。凝明不动。定力持故。见诸
众生。于我心中。自生自死。即是无常。我不动者。即
是常故(〔吴兴云〕观妙下。重举观行。湛然下。正明起计。亦由不了行阴生灭。妄谓此处心性湛
然。以为神我。外道名主计。谓一切法。皆是我所。悉以此神而为其主。智论明外道神我。即是六识。今于行
阴起计。亦是分别事识。妄认行阴为不动我)。
(○〔海印云〕观智研穷。妄想巳销。八识精明。遍十方界。以不知
是识体精明。执为神我。此单观自也)。
(○〔宗镜云〕外道不达诸法因缘。和合成诸蕴。凡有所为。皆是识蕴。便
佛顶五录总目¶ 第 794b 页 X13-0794.png
于蕴上。执有实我。受用自在。名为神主。于似常似一相续之中。说有神性。是外道义。若了内外和合因缘
所成。唯识所变。似境所现。即第八识任持不断。似有相续。即佛法义)。
([?(▽/○)]二劫坏劫不坏)。】

「二者是人不观其心。遍观十方。恒沙国土。见劫坏处。
名为究竟无常种性。劫不坏处。名究竟常。」

【【疏】此人定中。乘通见十方界。(〔标指云〕此相似通也)于中见界
未坏。便执无常。见巳坏处。执无常性。此虽观器。必
带正报(〔熏闻云〕恒沙国土。秪于一大千界内。见诸国土耳。谓三禅巳下。终为三灾所坏。名无
常种性。四禅巳上。灾不能坏。为究竟禅〔幽溪云〕以巳所历阶位。升至三四静虑。观了三灾可坏不可坏之
处。计常无常。常则自所證涅槃处。无常则为他生死处)。
(△〔桐洲云〕此不观心。乃不观常住真心耳)
(△〔海印
云〕此人定中。不依心观。但依土观。此单观他也)。
([?(▽/○)]三我如微尘转)。】

「三者是人别观我心。精细微密。犹如微尘流转十方。
性无移改。能令此身。即生即灭。其不坏性。名我性常。
一切死生。从我流出。名无常性。」

【【疏】我心如微尘者。以心性微密难见。故如微尘。非
谓其小也。此执微细心性。以之为我。(〔交光云〕外道计我相有三。
一微细我。二广大我。三大小我〔合解云〕行阴是七识我执。故云我心。是幽隐妄想。故云精细)我者
自在。主宰为义。故能流转。生无移改。(〔海印云〕定中观〔息〕微密。流
转十方。以行阴微细。故不觉流动。计无改易。故称为我)却能令此粗蕴身心
有生有灭。以此粗蕴。皆从我身所流出故。所流出
者。名为无常。能流出者。名为常性(〔吴兴云〕我既微细。生灭亦尔。故
云即生即灭。而此生灭。从细至粗相续无间。故云一切死生等)。
(△〔无尽曰〕别观我心。将心觅心也〔温陵云〕
不能即身即心。故云别观)。
(△〔直解云〕唯识云。外道执我。体常至细。如一极微。潜转身中。作事业故。今文正
同彼执流转无改者。同彼潜转作事性恒常故。十方指六道说。谓我心流转六道。性未尝改。故云能令此
身即生即灭等)。
(△〔清凉云〕身异神异者。有人言。神微细。五情所不得。亦非凡夫人所见。摄心清净。得禅定
佛顶五录总目¶ 第 794c 页 X13-0794.png
人。乃能得见。是故身异神异)。
(△〔智论云〕得禅者。宿命智力。乃见八万劫事。但见身始中阴识而自思惟。此
识不应无因无缘。但忆想分别。有法名世性。非五情所知。极微细故。于世性中初生觉。觉即是中阴识。(第
八识)从觉生我。从我生五种微尘。从声微生虚空大。乃至从空生耳根等。如是等渐渐从细至粗。世性者。
从世性以来至粗。从粗转细。还至世性。譬如泥丸中。具有瓶瓮等性。以泥为瓶。破瓶为瓮。如是转变。都无
所失。转变为粗。世性是常法。无所从来。如是僧祛。广说世性。私谓此计即同第一神我。用观妙明心。别观
微细也。论中有法名世性。非五情所知。极微细故。即经精细微密。犹如微尘也。言从世性生觉。乃至从细
至粗者。即经微尘心性。流转十方。而此粗蕴身心。即时生灭。亦从细至粗也。又言从粗转细。还至世性。如
是转变。都无所失者。即此中其不坏性。名我性常也。当知此三。皆计神我。皆观十方。但以究竟劫土微尘
等观。为分别耳)。
([?(▽/○)]四行常馀无常)。】

「四者是人知想荫尽。见行荫流。行荫常流。计为常性。
色受想等。今巳灭尽。名为无常。」

【【疏】行阴披露。现见迁流。故执为常。想等观中。暂伏
不起。故执无常。(〔孤山云〕知想阴尽者。得意即入相似。初心失意。则因兹起见。即是命
伏为断。非断尽也。前后准此)是故此身。一分无常。一分常也(〔吴兴
云〕前观我心。流转十方。性无移改。不知我是行阴。其体常流。今虽见流。仍未见识阴之相。故对色受想等。
为常无常也)。
(△〔海印云〕定中观四阴先后。以行阴计常。以三阴计无常。此合观四阴。起一分常。一分无常
计也)。
([│/○]三结)。】

「由此计度。一分无常。一分常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是则名为第三外道。一分常论。」

(〔融室云〕四计各一分常无常。所计颠倒之见。实在于常。故总结一切常论)
(○〔合释〕〔智论云〕诸法不应是常。
何以故。若常即无罪无福。无所伤杀。亦无施命。无缚无解。世间则无涅槃。如是等因缘故。诸法不应常。若
诸法无常。则是断灭。亦无罪无福。亦无增损功业。因缘果报亦失。如是等因缘故。诸法不应无常。常无常
非定相。二俱过故。若诸法非有常非无常。是为愚痴论。诸法若有边。若无边。若有无边。若非有无边。若死
后有去。若死后无去。若有去无去。若非有去非无去。是身是神。身异神异亦如是。皆有失。于六十二见中。
佛顶五录总目¶ 第 795a 页 X13-0795.png
观诸法亦皆不实。如是一切除却。信佛清净不坏根。心不悔不转是名法忍)。
([?(○/○)]四四有边论三)
([│/○]一标)。】

「又三摩地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
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分位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
四有边论。」

【【疏】想阴尽处。有四分位。计此以为有边无边(〔温陵云〕谓
三际分位。见闻分位。彼我分位。生灭分位)。
(△〔融室云〕正心尽行。观常扰动元。不越行阴。则曰分位也)
(△〔贺
中男曰〕上二计真常。此种计广大也。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岂有分位。此人但知法性无边。未尝亲见
法性。遂妄立分位。取著一分。以为无边。其馀谓之有边。故曰四有边论)。
([│/○]二释四)
([?(▽/○)]一三际)。】

「一者是人心计生元。流用不息。计过未者。名为有边。
计相续心。名为无边。」

【【疏】此人心计行阴。现今流注不息。名为无边。过未
不见。名为有边。此约流用。生灭不息。无有边际。说
无边耳(〔孤山云〕生元即行阴也)
(△〔温陵云〕生元流用。行阴也。因迁流计三际。以过者巳灭。来
者未见。故名有边。现在相续。故名无边。不知真际本非有边。非无边也)。
(△〔直解云〕流用不息者。八万劫来。
业流湾环。无有尽时。故计同生基。纷纷流动。为用不息也。相续心即现在。此约一期前后。论三际耳)。
([?(▽/○)]二
众生)。】

「二者是人观八万劫。则见众生。八万劫前。寂无闻见。
无闻见处。名为无边。有众生处。名为有边。」

【【疏】虽八万劫。见于众生。然有分剂。故曰有边。此外
寂然。不见有生。则无分剂。故曰无边(〔吴兴云〕后八万劫。亦合如
前。今恐存略)。
(△〔融室云〕众生即行阴。类生所生。是众生故。无边有边在于观劫。所以观八万劫。见有众生
处。则名有边。劫前无所见闻。名无边也。前门与此。皆不越行阴。按苕溪欲于经。文中。补明明后如前。故吴
江拣之)。
(△〔讲录云〕前以有见闻处。计过未有边。以无见闻处。计现在无边。今计劫内有见闻有边。劫外无
见闻无边。乃回互倒计耳)。
([?(▽/○)]三心性)。】
佛顶五录总目¶ 第 795b 页 X13-0795.png

「三者是人计我遍知。得无边性。彼一切人。现我知中。
我曾不知彼之知性。名彼不得无边之心。但有边性。」

【【疏】我能遍知。一切众生。一切众生。现为我知。故我
即得无边心也。(〔二楞云〕此人计自神我。自谓于一切法周遍了知。惟我一人得无边
性)我曾不知下。彼一切人。虽有于知。此知且不现
我知中。以不现故。即是有边(〔孤山云〕我曾下。谓但见彼人。现我知中。而
不能知彼人性遍。故计彼性。以为有边)。
(△〔融室云〕行阴如瀑流。微细流动者。政当所计之我故。此人亦不
越行阴分位。计我遍知。因遍知故。得无边性)。
(△〔通释〕此人观巳行阴。执为真我。妄计我能周遍了知。自谓
于诸法中。唯我一人。得无边性。而彼一切众生。皆现我性之中。然我为能知。一切人为所知。遍与不遍。但
彼自知。我曾不知。以彼所知人。现我能知中。曾不见彼能知之性。现我知中。是故。观我遍知之性。其知无
涯。名无边。彼所观者。其境有极。名有边)。
([?(▽/○)]四生灭)。】

「四者是人穷行荫空。以其所见。心路筹度。一切众生。
一身之中。计其咸皆半生半灭。明其世界。一切所有。
一半有边。一半无边。」

【〔资中〕此计行阴灭处为空。空故无边。以心筹度。
复见有生。生故有边。世界所有。义亦如是【疏】穷行
阴空者。想尽行露。今于观中。研取令空也(〔融室云〕是人虽
能穷行阴空。以其所见心路筹度。又是行之流动。今正于此处。能观行之生灭也)以研穷
心。计度行阴。一切众生。一身之内。即生即灭。世界
亦尔。(凡众生一身中。莫不半生半灭。谓生而又灭。灭而又生。故生灭相半。非谓生秪常生。灭秪常灭)
生处有边。灭处无边。生现见故。灭不见故(〔温陵云〕因穷行
空。昔有今无。遂以一阴为半生半灭。内根外器。一切皆然。以生为有边。灭为无边〔讲录云〕由此行阴。本无
根据。前依想阴为根。后依识阴为根。行阴空时。前半分巳随想灭。后半分犹同识生。行人计众生身中。亦
如是半生半灭。又见行阴通于一切。遂判世间一切法。皆如是也。按此人观行阴一阴。半生半灭。故计众
佛顶五录总目¶ 第 795c 页 X13-0795.png
生一身。半生半灭。今人指行阴为半生。前三阴为半灭。非也)。
(△〔如说云〕应以前阴半灭者名有边。行阴流
用不息名无边。准上文。过未者名有边。相续心名无边。可以例知)。
([│/○]三结)。】

「由是计度。有边无边。墯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
第四外道。立有边论。」

(〔融室云〕总结四计。唯在有边。故名立有边论)
(○〔私谓〕诸经论以坏劫成劫。及上下静虑。计有边无边。多与
今经未合。今以清凉十藏钞通之。钞引中论出过破云。若世间有边。云何有后世。若世间无边。云何有后
世。释曰。有边则与阴同尽。无边则是今身。有边则后无续。故无后世。无边则常相续。故无后世。有边则断。
无边则常。此同今经。计过未者名为有边。计相续心名为无边也。又立理破云。五阴常相续犹如灯火焰。
以是故世间。不应边无边。如焰从缘。不可为无。无定实故。不可为有。此重破相续一计。并离二边也。显扬
云边无边论者。是中若依断边际。求世边时。若忆念坏劫。即于世间起有边想。若忆念成劫。即于世边起
无边想。今应问彼。从前坏劫巳来。为更有世间生。起为无起耶。若言有者。汝计世间有边。不应道理。若起
无者。汝今依此世间而住。念世间无边。不应道理。此即同今经第二。见八万劫众生有无之计也。钞又云。
四有边者。一由一向能忆。下至无间地狱。上至第四静虑。执我于中。悉皆充满。便作是念。过此有我。我应
能见。故知无边。二由一向能忆。傍无有边。执我遍满。故执无边。此即同今经第三。计我遍知得无边性之
计也。又引中论云。若先五阴坏。不因是五阴。而生后五阴。世间则有边。若先阴不坏。亦不因是阴。而生后
五阴。世间则无边。今经第四。计一切众生一身之中。及与世界。此正计五阴世间也。五阴和合。为众生世
间。今言一身之中。破五阴也。言明其世界。一切所有。即破众生也。五阴众生即假我。外道依之计我。则知
四有边皆依我起计。不但第四计我也)。
([?(○/○)]五四不死矫乱论三)
([│/○]一标)。】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
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知见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
四种颠倒。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疏】此人于知见中。不能决择。有人问者。皆矫智乱
答。言不死者。准婆沙说。外道计天常住。名为不死。
计不乱答。得生彼天。若实不知。而辄答者。恐成矫
佛顶五录总目¶ 第 796a 页 X13-0796.png
乱。故有问时。答言秘密言辞。不应皆说。或不定答。
佛法呵云。此真矫乱。
(○〔显扬云〕此中第一是善清净天。第二是不善净清天。前
清净天。于自不死。无乱而转。是故说名不死无乱。后不清净。若有依于不死无乱。有所诘问。便托馀事。矫
乱避之。以于诸谛无相心定。不善巧故)。
(○〔瑜伽云〕彼诸外道。若有人来。依最胜生道。问善不善。依决定胜
道。问苦集灭道。尔时便自称言。我是不矫乱者。依不死净天。不乱诘问。即于彼所问。以言矫乱。或设馀事。
方便避之。或但问者。言辞而转)。
(△〔法数云〕净天。即梵天。梵天不死。故云不死净天。不乱诘问者。梵天常居
清净故)。
([│/○]二释二)
([?(▽/○)]一八亦)。】

「一者是人。观变化元。见迁流处。名之为变。见相续处。
名之为恒。见所见处。名之为生。不见见处。名之为灭。
相续之因。性不断处。名之为增。正相续中。中所离处。
名之为减。各各生处。名之为有。互互亡处。名之为无。
以理都观。用心别见。有求法人。来问其义。答言我今
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于一切时。皆乱其语。
令彼前人。遗失章句。」

【【疏】别义观行也。于一生灭行阴。分为八义。别见。谓
常变生灭。增减有无也。不见见者。见不见也。灭处
不可见故。(〔融室云〕变化元。即同生基也。谓念念迁变故。互互。即是各各。皆言行阴生灭之
相。以行尽之理。总观变化之元。是以理都观。若变若恒等说。是用心别见)答言下。约义
答问。略举六义。(文略变恒一对。意总摄六义中)以不能定其道理。
但两楹答。故云亦生亦灭等。令彼前人。于章句中。
不得义理。故云遗失章句。
(△〔清凉云〕一恐无知。念我不知善不善等。有馀
问我。不得定答。我若定答。恐他鉴我无知。因即轻笑于我彼天秘密。不应皆说等)。
(△〔显扬云〕彼若于中。诘
问于我。我若记别。或为异记。或拨实有。或许非有。彼于记别。见如是等诸过失巳。作是思惟。我于一切所
诘问中。皆不应记)。
([?(▽/○)]二唯无)。】
佛顶五录总目¶ 第 796b 页 X13-0796.png

「二者是人。谛观其心。互互无处。因无得證。有人来问。
唯答一字。但言其无。除无之外。无所言说。」

【【疏】念念灭处。名互互无。以心才生即灭。无体可得。
(〔融室云〕谛观行阴尽处。前念后念。互相为无。名互互无)行既如是。诸法亦然。
故云因无得證。故有问者。但言无耳。
(△〔瑜伽云〕第二于自所證。
未得无畏。惧他诘问。怖畏邪语。怖畏邪见。故不分明说。我有所證)。
([?(▽/○)]三唯是)。】

「三者是人。谛观其心。各各有处。因有得證。有人来问。
唯答一是。除是之外。无所言说。」

【【疏】念念生处。名各各有。因是得證。一切皆有。有人
来问。但答是者。虽见其心。念念有生。意许皆有。又
见其灭。不敢答有。故但答是。拟防其失。
(△〔显扬云〕彼既如是。
住邪思惟。遍布其心于彼最上清净天所。故称我是不死无乱。由怀恐怖。而无记别。勿我劣昧。为他所知。
由是因缘。不能解脱。以此为室。而自安处)。
([?(▽/○)]四俱见)。】

「四者是人。有无俱见。其境枝故。其心亦乱。有人来问。
答言亦有。即是亦无。亦无之中。不是亦有。一切矫乱。
无容穷诘。」

【【疏】此有无俱计也。其境枝故。其心亦乱者。以不定
是一义。故成乱也。(〔温陵云〕枝如树枝。差互不一)以前二论。但偏
證有无。今此一论。即有无俱见也。亦有即是亦无
者。意许亦有之中。即有于无。得成有无计也。亦无
之中不是亦有者。虽于有中说无。二相各别。故云
不是亦有。无容穷诘者。若诘有即是无。又云无中
不是亦有。若诘无不是有。又云亦有即是亦无。互
相遮防。故难穷诘(〔吴兴云〕从二至四。于前八句有无分出也。二三单计。第四两亦。
佛顶五录总目¶ 第 796c 页 X13-0796.png
有即是无。如水是水。无不是有。如水作冰。四句之中。但见三句。未见双非。其计犹粗)。
(△〔瑜伽云〕唯惧他诘。
于最胜生道。及决定胜道。皆不了达。而不分明说言。我是愚钝。都无所了。但反问彼言词。而转以矫乱。随
彼所答。我当一切如言。无灭而印顺之)。
([│/○]三结)。】

「由此计度。矫乱虚无。墯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
第五外道。四颠倒性。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疏】如是四论。长阿含云。一者。若沙门婆罗门等。作
如是见。云不知善恶有报耶。若如是问我。我不能
答。有愧有畏。我当答言。此事异。此事不异。此事非
异非不异。是为初见。二以他世有无问。亦作此答。
三以何者为善恶问。亦作此答。第四愚冥暗钝。若
他有问。俱随言印可。但云如是。如有问云。蕴有几
种。彼反问云。汝意谓几。他即答言。我意谓五。彼云
如是。或云此事异等(〔瑜伽云〕由彼外道。多怖畏故。依此见住。若有人来。有所诘
问。即以谄曲而行矫乱。当知此论。是恶见摄)。
(△〔二楞云〕上计常无常。边无边等。尚有区别。此则亦常亦无
常。亦边亦无边。是矫乱也。违理为矫。失正为乱。一四言皆两可。乱意居多。亦兼于矫。二三言惟一遍。矫意
为多。同归于乱)。
([?(○/○)]六十六有相论三)
([│/○]初标)。】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
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无尽流。生计度者。是人坠入
死后有相。发心颠倒。」

【〔资中〕无尽流。即行阴也。由见无尽。故言死后有
相【疏】无尽流。行阴也。今见行迁。却执于我。死后有
相者。以行是我所有故。行既迁流不息。故我死后
有相也(〔融室云〕于行阴无穷迁流。而生计度。计其身后而流不断。故落死后有相)
([│/○]三释二)

([?(▽/○)]初本计)。】
佛顶五录总目¶ 第 797a 页 X13-0797.png

「或自固身。云色是我。或见我圆。含遍国土。云我有色。
或彼前缘。随我回复。或色属我。或复我依。行中相续。
云我在色。皆计度言。死后有相。如是循环。有十六相。」

【【疏】初约色蕴。具出四句。谓色是我。我有色。色属我。
我在色。皆云死后有相。如是循环。例作后三阴十
二句也。(〔真际云〕例馀三阴。各十四句。共成十六)固身者。固。坚也。坚执
现今形色。是我本体。色阴既尔。受想行等。例此而
作。各有四句。故成十六。(〔融室云〕或自固身云。色是我。四大之色是我故。或见
我圆。含遍国土。云我有色。所含所遍。国土之色。我所有故。前缘即前境。前境随成。回复。言色属我。青黄等
色。属我回转故。我依行中相续。云我在色。行之心色。我所在故。皆计度言身后有相者。色身虽死。我犹在
故。按五阴四句。吴江于本阴四句。互转循环。成十六句。理虽不无。经文未有。今所不用)问。前
三阴尽。唯行识二阴。何得更执前三。又不言识。答。
前之三阴。观中虽破。但约观法增胜。不被阴迷。善
巧安忍。不生过患。岂可都无。谓之破耶。今观行阴。
依止前三。迁流相续。故执三也。不言识者。行阴覆
故。由是通前而不言识也(〔携李云〕不言识阴者。所计之我。即是识阴也〔吴
兴云〕不尔。外道六法。我与识异。今行阴既破。识未当情。故不言耳。问三阴既破。何故与我复计四句。答但
破其计。不破其法。色等生灭。念念不停。即无尽流也。应知五阴前后。粗细不同。若约百论。前三但是无记。
行阴方起烦恼。造作诸业。所以行阴最粗。今观行中。巳破受想。即行阴粗相亦尽。唯细相在。故通前三阴。
但见迁流。幽隐之元。其实离晓。按岳师此解。拣證真而扶长水也。温陵亦云。不计识阴者。以幽秘未现故)。

(○〔引證〕〔宗镜云〕二附佛法外道者。犊子读舍利弗毗昙。自制别义。言我在四句外。第五不可说藏中。云何
四句。外道计色即是我。离色有我。色中有我。我中有色。四阴亦如之。合二十身见。大论云破二十身。成须
陀洹。即此我也。犊子计我。异于六师。彼非佛法〔私谓〕准唯识明萨迦耶见。谓于五取蕴。执我我所。一切见
趣所依为业。此见差别。有二十句。六十五等。分别起摄。清凉引对法释二十句。谓计色是我。我有色。色属
佛顶五录总目¶ 第 797b 页 X13-0797.png
我。我在色中。一蕴有五。五蕴合有二十句。今经四四句全同。以不开识蕴。故但有十六句也。宗镜引犊子
四句。正同今经。与涅槃四种见。次第不同。彼文云。计色大我小。我在色中。为一见。即此第四计也。又计我
大色小。色在我中。为二见。即此第二计也。又计离色是我。为三见。即此第三计也。又计色即是我。为四见。
即此第一计也。彼释云。我即神我。外道计识神为我。对馀四阴一异大小而起四计。当知死后有相。亦是
计执神我也。若功德钞中。释后际有想十六四四句者。一我有色。二我无色。三双亦。四双非。虽同开四四
句。而行相迥别。不敢繁引)。
([?(▽/○)]二别计)。】

「从此或计。毕竟烦恼。毕竟菩提。两性并驱。各不相触。」

【【疏】既十六相皆死后有。烦恼亦尔。以是生死根故。
菩提亦尔。以是觉元明故。(〔融室云〕行迁流即烦恼。行阴尽即菩提)
妄两驱。毕竟无改。二皆有相也(〔吴兴云〕上四阴兴我。既死后有相。或
复妄计烦恼菩提。理亦如是以烦恼由阴而生。菩提由我而證。言毕竟者。即两性并驱。入未来际也)。
(△〔藕
益云〕行阴不可尽。烦恼菩提亦不可尽。此错认性具圆宗。无作妙旨也)。
([│/○]三结)。】

「由是计度。死后有故。墯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
第六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有相。心颠倒论。」

(〔吴兴云〕通结五阴。正在前四。虽在前四。义唯行阴耳)
(△〔标指云〕法华会中。叱此计云。若有若无等。依止此
诸见。具足六十二。深著虚妄法)。
([?(○/○)]七八无相论三)
([│/○]初标)。】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
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先灭除色受想中。生计度者。
是人坠入死后无相。发心颠倒。」

【【疏】见前三阴巳灭。当知行阴亦应还灭。即计死后
断灭。总名无相。

([│/○]二释二)
([?(▽/○)]初本计)。】

「见其色灭。形无所因。观其想灭。心无所系。知其受灭。
无复连缀。荫性销散。纵有生理。而无受想。与草木同。
佛顶五录总目¶ 第 797c 页 X13-0797.png
此质现前。犹不可得。死后云何更有诸相。因之勘校。
死后相无。如是循环。有八无相。」

【【疏】此约四阴。现在因亡。未来果灭。都成于八(〔吴兴云〕由
见先来三阴灭故。乃计现第四阴俱无。明八无相)。
(△〔融室云〕色受想灭。阴性。如是销散。纵有诸行。为类生
所生之理。而无受想以润于生。与非情不异。生理即行阴。此质即四阴也)。
(△〔讲录云〕色居受前。心居受后。
有受居中。连缀身心。故受灭则无复连缀)。
([?(▽/○)]二别计)。】

「从此或计。涅槃因果。一切皆空。徒有名字。究竟断灭。」

【【疏】阴既因果俱无。涅槃因果。亦即断灭。斯则有为
无为。染净诸法。因果俱无。故云一切皆空(〔吴兴云〕涅槃因
果。依现阴而修。后阴而證。阴既叵得。修證何有)。
(△〔温陵云〕与上计敌体相反)
([│/○]三结)。】

「由此计度。死后无故。墯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
第七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无相。心颠倒论。」

(〔标指云〕此毗罗外道执死后断灭)
([?(○/○)]八八俱非论三)
([│/○]初标)。】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
见彼幽清。常扰动元。于行存中。兼受想灭。双计有无。
自体相破。是人坠入死后俱非。起颠倒论。」

【【疏】此先将巳灭三阴。例现存行阴。得四个非有偏
句。又将行存一阴。例前巳灭三阴。得四个非无偏
句。前后相望。每阴皆得非有非无。或四俱非。现在
既尔。死后亦然。现在未来。共成八也。故云死后俱
非(〔温陵云〕行存则有相也。受想灭则无相也。以前后相例。存者终无。虽有非有。灭者曾有。虽无不
无。四阴双计。故成八非)。
(△〔温陵云〕双计有无。非谓只计有无而巳。计有非无计无非有。二二者相破。成双
非也)。
(○〔引證〕〔止观云〕真如自相。唯离念境界。则不可以有无思。故云。非有相。非无相。非非有相。非非无相。
非有无俱相。何以故。若有二可得名俱。今有即无故。则有外。无无。可与有俱。今无即有故。则无外无有。可
佛顶五录总目¶ 第 798a 页 X13-0798.png
与无俱。故亦有亦无。相违不立。言不俱不立者。若定有定无。遮彼有无。有俱非句。今有即无。何有非无。今
无即有。何无非有。故双非亦寂。故知言亡四句。无句可亡。了此无句。即真亡矣)。
([│/○]二释二)
([?(▽/○)]初本计)。】

「色受想中。见有非有。行迁流内。观无不无。如是循环。
穷尽荫界。八俱非相。随得一缘。皆言死后。有相无相。」

【【疏】色等三阴。先虽是有。而今破尽。故云非有。例行
亦尔。此四非有也。行迁流内。观无不无者。若将行
阴。例前为无。现且念念。迁流不断。此又非无。行既
非无。前三亦尔。此四非无也。(〔温陵云〕三阴为灭相。故见有非有。迁流为
存相。故观无不无)如是循环。穷尽阴界者。现将四阴循历
相例。一一皆见非有非无。故云循环。推至死后。故
云穷尽阴界。随得一缘者。即此四阴。随举一阴。皆
悉死后非有非无。(于四阴中或有或无随举一缘皆成计执)令言有无
者。(言有相无相)有即非无。无即非有也。(〔吴兴云〕行阴生灭之细。不可破
灭。因计为有。反非前无。又将前无。可非今有)。
([?(▽/○)]二别计)。】

「又计诸行。性迁讹故。心发通悟。有无俱非。虚实失措。」

【【疏】此但现见行阴迁改。生中有灭。故非有。灭中有
生。故非无。由是通悟。(〔如说云〕通悟。增长邪见也)一切皆是非有
非无。何啻于八。虚实。即无有也。有不定有。实何曾
实。无不定无。虚何曾虚。举著皆非。故云失措(〔吴兴云〕色
受想等。皆名诸行悉有迁讹。下文云。甲长发生。气消容皱。及念念不停。即其相也。于前四阴。双计有无。亦
有八俱非义。此见既细。所以的就行阴言之)。
([│/○]三结)。】

「由此计度死后俱非。后际昏瞢。无可道故。墯落外道。
失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八外道。立五阴中。死后俱非。
心颠倒论。」
佛顶五录总目¶ 第 798b 页 X13-0798.png

【【疏】后际下。释死后非义。无可道者。言有不有。言无
不无。有无二途。俱道不得也。现在尚尔。岂况死后。
不觉不知。而言有无耶。故云昏瞢。
(△〔私谓〕准清凉钞。后八俱非论。
有二四句。一云执我有色。死后非有想非无想。执色为我。见诸有情入非想非非想定。想不明利。作如是
执。唯寻伺执。非得定也。二执我无色。三执亦有色亦无色。四执我有边。如是一切。皆执四无色为我。以得
非想非非想定。容有此执。上来有想非无论。无想八论。行想略同。举要言之。论言非有想十六想。乃至得
非想非非想定。正今经所谓死后无相俱非也。计执虽多。不出无想天外道。会通详定以俟智者)。
([?(○/○)]九七
断灭论三)。
([│/○]初标)。】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
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后后无。生计度者。是人坠入
七断灭论。」

【【疏】是人见行阴。念念灭处。名后后无。设生七处。后
皆断灭。故成此论(〔孤山云〕七断灭者。欲开人天。色开四禅。无色合一。计此七处。灭
巳不生也)。
([│/○]二释)。】

「或计身灭。或欲尽灭。或苦尽灭。或极乐灭。或极舍灭。
如是循环。穷尽七际。现前销灭。灭巳无复。」

【【疏】或计身界。即欲界人天也。同界地故。欲尽即初
禅。欲染巳尽故。苦尽即二禅。极喜无忧念故。极乐
即三禅。三禅之乐极故。极舍即四禅及无色。四禅
舍觉观。无色舍色碍故。(〔孤山云〕然则极舍之言。含其二也)现前销
灭者。三阴巳灭。行阴亦尔。七处皆现断灭。死后不
复生也。
(△〔阿含云〕或有沙门婆罗门。于末劫末见。起断灭论。总有七见。或计我身从因缘生。
必归磨灭。或计我于欲天断灭。(经总立人天)或计我于色天断灭。(经合四种)或计我于无色空处断。或计
我于识处。不用处。有想无想处断灭(经合四空为七))。
([│/○]三结)。】
佛顶五录总目¶ 第 798c 页 X13-0798.png

「由此计度。死后断灭。墯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
第九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断灭。心颠倒论。」

【(○〔清凉钞云〕七断灭论者。一执我有色。粗四大种所造为性。死后断灭。毕竟无有。见身死后。有而无故。二
我欲界天。死后断灭。三我空无边处。乃至非有想。皆云死后断灭。有想巳下。离生彼地。乃生死顶故)。
(○〔显
扬云〕断见论者。彼如是思。若我死后后有身者应不作业而生异熟。若我体性。一切永无。是则所受业果。
亦应无有。观此二种。理俱不可。是故。起如是见。立如是论。我身死巳。断灭无有。犹如瓦石。若一破巳。不可
还合。彼亦如是。今应问汝。汝何所欲。为蕴断灭。为我断灭耶。若言蕴断灭者。蕴体无常。因果展转。生起不
绝。而言断灭。不应道理。若言我断者。汝先所说。粗色四大所造之身。有病有。痈有箭。欲缠诸天。色缠诸天。
若无色界空无边处所摄。乃至非想非非想处所摄。不应道理)。
([?(○/○)]十五现涅槃论三)
([│/○]初标)。】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
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后后有。生计度者。是人坠入
五涅槃论。」

【【疏】行阴灭而复生。故云于后后有也。

([│/○]二释)。】

「或以欲界。为正转依。观见圆明。生爱慕故。或以初禅。
性无忧故。或以二禅。心无苦故。或以三禅。极悦随故。
或以四禅。苦乐二亡。不受轮回。生灭性故。迷有漏天。
作无为解。五处安隐。为胜涅槃。如是循环五处究竟。」

【【疏】以欲界为正转依者。因修观行。发欲界未到定。
于观心中。见圆明相。不舍欲界。即是涅槃。为正转
依。(〔补遗云〕欲定成时。不见床铺事障。乃是定心之正报。故云观见圆明〔直解云〕天台释禅。欲界有
二定。一欲界定。二未到定。此二定中。心目圆明。依此圆明定境。为安隐定故。正转依者。转生死为涅槃也)
或以初禅性无忧者。巳离欲染。无复忧心。得轻安
乐故。或以二禅心无苦者。即是极喜也。或以三禅
佛顶五录总目¶ 第 799a 页 X13-0799.png
极悦随者。即极乐也。或以四禅苦乐二亡。即舍受
也。不识教相。得此四禅及欲界定。少分安乐。便计
涅槃。执有漏天。作无为解者。因修正定。忽发此禅。
得少轻安。未是究竟。便妄执计。以为涅槃。
(△〔清凉钞云〕瑜
伽八十七云。涅槃惟是无行所显。绝诸戏论。自内所證。绝戏论故。施设为有。不应道理。亦复不应施设非
有。勿当毁损。施设妙有。清净涅槃。又此涅槃。极难知故。最微细故。说名甚深。种种非一。诸行烦恼。断所显
故。说名广大。现量比量。及正教量。所不量故。说名无量。三义通显。离四句。绝百非)。
([│/○]三结)。】

「由此计度。五现涅槃。墯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
第十外道。立五阴中。五现涅槃。心颠倒论。」

【(○〔清凉钞〕五现涅槃者。一见现在受若天若人。诸五欲乐。便谓涅槃。二虽厌五欲。现住初定。以为涅槃。引
在身中。名为得乐。见他现在。住定亦尔。三厌寻伺故。现得第二定。以为涅槃。四厌诸寻伺喜故。现住第三
定。以为涅槃。五厌喜乐。乃至出入息。现住第四定。以为涅槃。待过去故。名为后际。又此计我。现既有乐。后
亦有乐。故后际摄。以现为先而执后乐。总名现法。此不依我起见。故邪见摄)。
(○〔瑜伽云〕妄计清净论者。如
有若沙门。若婆罗门。起如是见。立如是论。若我解脱。心得自在。观得自在。谓于诸天微妙五欲。坚著摄受。
嬉戏娱乐。随意受用。是则名得现法涅槃。第一清净。又有外道。起如是见。立如是论。若有离欲恶不善法。
于初静虑。得具足住。乃至得具足住第四静虑。是亦名为现法涅槃。第一清净。今应问彼。汝何所欲。若有
于妙五欲。嬉戏受乐者。为离欲贪。为未离耶。若巳离者。于世五欲。嬉戏受乐。不应道理。又汝何所欲。诸得
初静虑。乃至具足住第四静虑者。彼为巳离贪欲。为未离耶。若言一切离者。但具足住。乃至第四静虑。不
应道理。若言未离一切欲者。计为涅槃。究竟清净。不应道理)。
([○@卐]三结劝弘宣二)
([?(○/○)]初结前诸境)。】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狂解。皆是行阴。用心交互。故现
斯悟。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现前。以迷为解。自言
登圣。大妄语成。墯无间狱。」

【【疏】此十种境。乃是邪见。因修正定而忽发生。故云
狂解。由三阴灭。觉至行阴。用心差异。故云交互。苟
佛顶五录总目¶ 第 799b 页 X13-0799.png
能深入禅定。以慧照察。不取不著。自然销歇。若以
为證。即墯邪见。成地狱因(〔雷庵云〕入此行阴。唯一精明而巳。虽众魔不得
其便。然于凝明中起计度者。则墯入二无因。四遍常。于坚凝中起计度者。则坠入四颠倒。乃至五涅槃等)。

(△〔无尽云〕有漏执身。不行淫欲。即为人天。穷行阴空。邪慧凌率。诸过不禁。沦坠必矣。故古德云。钝鸟离巢
易。灵龟脱壳难)。
(○〔引證〕〔止观云〕第七观诸见境者。诸邪解称见。又解知是见义。推理不当。而偏见分明。作
决定解。名之为见。此见或因禅发。或因闻发。因闻发者。本听不多。广能转悟。现解分明。聪辨问答。因禅发
者。初因心静。后观转明。翻转自在。有如妙达。南方习禅者寡。发见人微。北方多有此事。盲瞑不识。谓得真
道。或时不信。拨是狂痴。今言非狂非圣。夫鬼著能语。鬼去则痴。其既不尔。故知非狂。寻其故惑。贪瞋尚在。
约其新惑。更增烦恼。八十八使。系缚浩然。故知非圣。乃是见慧发耳。通论见发。因闻因禅。而多因禅。众生
久劫。靡所不作。曾习诸见。隔生中忘。罪覆本解。心不速开。今障若薄。能发诸禅。或禅见俱发。或禅巳见发。
或闻他说。豁然见生。如有泉水。土石所碍。决却壅滞。𤀹以成川。阇障既除。分别远去。一日十日。绵绵不巳。
审番自难。番番自解。所执之处。实而有通。所不执处。虚而自破。又辨才无滞。巧说巳法。庄严言辞。他来击
难。妙能申释。如是见慧。彼何处出。由禅中有观支。观支是慧数。逸观诸法。莫自知止。快马著汗。不可控制。
若人见发。利智根熟。能自裁正。或寻经论。勘知巳过者。此人难得。若不能自正。遇善知识。明示是非。破其
见心。此亦难得。故云。真法及说者。听众难得故。既不自觉。又不值师。邪画日增。生死日甚。如稠林曳曲木。
何得出期)。
([?(○/○)]二敕劝弘宣)。】

「汝等必须将如来语。于我灭后。传示末法。遍令众生。
觉了斯义。无令心魔。自起深孽。保持覆护。消息邪见。
教其身心。开觉真义。于无上道。不遭歧枝。勿令心祈。
得少为足。作大觉王清净标指。」

【【疏】想阴未尽。犹引外魔。今想阴尽。行阴明露。但于
所觉境界。别生异见。执此为是。故云心魔。故能觉
察。善能消息。不失正见。能至无上。故深嘱付。传而
示之。俾修行者。无入邪网。失正觉路。枝歧。邪道也。
佛顶五录总目¶ 第 799c 页 X13-0799.png

(○〔观心论云〕不了一念自生之心。故起见思二惑。思惑即是魔。非第七天魔也。见惑即外遣。非六师也)
(○
〔私谓〕行人巳度欲界。过于魔事。于五阴中。介尔起身见。起边见邪见。是诸见执。皆是厌欲色阴。求胜净依。
计其行相。在四禅四空。两楹之间。无想天中。双厌苦乐。精研舍心。圆穷舍道。身心俱灭。即想念尽时。梦想
销灭。犹如晴空。无复粗重前尘影事之行相也。四空天中。识性不动。以灭穷研。如存不存。若尽不尽。即行
阴尽时。同分生机。感应悬绝。诸类不召。发现幽秘之行相也。以不了无明见惑。附体而生。见网蒙密。执为
最胜。舍魔入外。粗细迢然。梯磴孤危。升沈峻崄。如来则于天趣之中。预防而蚤诫之。于四禅有二岐路。直
而之广果。间而之无想。宁居三之凡夫天。无往四之外道天也。于色顶天。复有二歧路。直而出尘界。迂而
历四空。宁为不还之钝罗汉。无为无想之空外道也。外道天之寿。极于八万劫而止。外道天之位。极于非
想非非想而止。唯其深求出离。苦行宿作。弥历多劫。永不唐捐。是以离五道得天报。又离欲色界得无色
报。唯其遭遇邪师。学乖谛理。邪心发智。生灭为因。是以得无想报。得不见佛闻法报。一落邪因。终沈生死。
辛苦旷劫。仍作邪魔。如来辨行识二魔结成告戒。一则曰不遭枝歧。一则曰不遭歧路。正所以證明无色
二天。四种歧路。画人天之疆界。树魔外之堤防。弘护进修。力扶沦溺者也。于乎。深慈广智不亦深切著明
矣乎)。】

(穷尽六根末那执受。正脉辄改六识者妄)

(四矫乱中。互互亡处。名之为亡。亡即灭也。对上各各生处。故言互亡。次文互互无处。因无得證。此乃
正牒名之为无句也。定本执下句互互无处證。上亡字为无。此不通文理之过)。

(初禅无忧。二禅无苦。正依经文不须倒换)

(自起深㜸。乾道本云。有本云自作沉㜸)

大佛顶首楞严经疏解蒙钞卷第十(之一)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00a 页 X13-0800.png
大佛顶首楞严经疏解蒙钞卷第十(之二)
海印弟子 蒙叟钱谦益钞

(○大文陈禅那现境之五)
([○@(?∴)]五破识阴三)
([○@卐]一尽未尽相二)
([?(○/○)]初明区宇二)
([│/○]一行尽益相)。】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行阴尽者。诸世间性。幽清
扰动。同分生机。倏然隳裂。沈细纲纽。补特伽罗。酬业
深脉。感应悬绝。」

【【疏】前三句标人。诸世下。正明行尽。世间性者。行阴
即是世间体性。(〔海印云〕谓行阴为世间生死之体)
(△〔吴兴云〕诸世间性。即十二类生。
行阴体性也)世间有三义。一有生灭。二性有漏。三可破
坏。既堕世间。同以行阴生灭为性也。隐密故幽。离
想故清。扰即是动。同分生机。前是基本。今是枢要。
(〔吴兴云〕同分生机。即与诸类同其分齐生灭之机〔海印云〕以众生生死。皆依行阴生灭。故为同分生机)
忽尔而破。故云倏然隳裂。沉细下。重释尽义。(行阴深沉
微细。网罗诸趣。结不可解。今以定力。研穷顿破。)网上大绳曰纲。衣领结处
曰纽。皆喻其要也。十二类生。如网如衣。行阴贯通。
微细结要。如纲如纽。(〔吴兴云〕行是业性。能持诸阴。如网衣之有纲纽)补特
伽罗。云数取趣。即总指十二类也。行阴能持此类
生。故云沈细纲纽。纲纽是业因。伽罗是业报。业因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00b 页 X13-0800.png
亡。则孰为引果。果报息。则谁能作酬。因果既亡。故
绝感应。深脉。亦喻行阴幽隐也(〔补遗云〕脉者幕也。幕络一体也。业能
牵生。如幕络不断)。】

「于涅槃天。将大明悟。如鸡后鸣。顾瞻东方。巳有精色。」

【【疏】三德涅槃。名为第一义天。得无生忍。名大明悟。
明悟在近。故名曰将。将。当也。欲也。如鸡后鸣者。鸡
第二鸣。天将晓也。五阴在。如全夜。阴都尽。如大明。
色受二阴破。如鸡初鸣。天全未变。(〔孤山云〕前受想尽。似證尚遥。如
鸡初鸣。天色犹昧)今想又除。唯有识阴。明悟在即。如鸡后
鸣。天有精色。(〔温陵云〕涅槃性天。为五阴所覆。昏如长夜。前三阴尽。如鸡初鸣。虽为曙兆。
犹沉二阴。精色未分。此行阴尽。如鸡后鸣。唯馀一阴。故将大明悟也)若约位说。此当
第二渐次人也。彼文云。禁戒成就。则于世间永无
相生相杀之业。偷劫不行。无相负累。亦于世间。不
还宿债。即是今文酬业深脉。感应悬绝。彼文又云。
是清净人。修三摩地。父母肉身。不须天眼。自然观
见十方世界等。即此文云。顾瞻东方巳有精色。此
则正得似位。相似通发也(〔补遗云〕指前行阴若破。即入相似。将登分真。于
中道涅槃之天将晓。如鸡后鸣。东方将明之精色。相似三谛也)。
(△〔吴兴云〕五阴伏有次第。断无前后。今取
将破别惑为后。初破通惑为先。断伏顿渐。如下所辨)。
(○〔释文〕如鸡后鸣。乾道本如鸡候鸣。绍兴本如候鸡
鸣)。
([│/○]二识阴现相)。】

「六根虚静。无复驰逸。内内湛明。入无所入。」

【【疏】由定所摄。无行阴使。虽存六根。识不驰散。故云
虚静。无复驰逸。(〔融室云〕行既销灭。识无所动。则六根虚静。无复驰逸取六尘矣。单指
六根者。以是识阴所执受。行阴所开合故)唯专内境。定心内照。故云内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00c 页 X13-0800.png
内湛明。(既六根虚静则眼内耳内。乃至身内意内。无有不湛明者内内。如是六入但是虚名。
则入而无所入矣)又内内者。深深寂照也。穷到识阴。更无
所见。名入无所入(〔吴兴云〕识阴披露。故曰湛明。下文云。又汝精明湛不摇处)
(△〔海
印云〕内照识体。唯一湛明。湛入合湛。更无可入)。
(○〔释文〕内内湛明。吴兴温陵并作内外。云栖云。长水疏言
深而又深也。至识阴尽。方云内外明彻耳)。】

「深达十方。十二种类。受命元由。观由执元。诸类不召。
于十方界。巳获其同。精色不沉。发现幽秘。此则名为
识阴区宇。」

【【疏】受命元由。即是识阴。(〔二楞云〕受命元由。即各命由绪。指第八识也)
观识阴。既是种子类生元由。不起烦恼。不作诸业。
由是执持。不令起果。无受生分。故云诸类不召。(根尘
既销。藏识始露。既观见受命元由。复执守受生根本。十二类中。不复能牵。召受生矣)。
(△〔吴兴云〕识息煖三。
和合成命。受生之际。识阴为先。而此元由。复是人法二执之本。今观中所见。虽未销尽。且无行业。招引果
报。故云诸类不召)。
(△〔温陵云〕行灭识现。故深达。无枢穴。故可观。无迁流。故可执。无生机。故不召〔王舜鼎曰〕
召者。同分生机。一动咸动。所谓群召也。有召则诸类互缠。世界纷然。不召而感应悬绝。通世界惟一识性
耳)既知识是生类元由。故十方界。依之与正。皆识
所变。同一识体。斯则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先虽信
教。今观中明见也。(〔海印云〕身心世界。唯识变现。今观归识性。故云巳获其同)
色不沈。所观境现也。由观力故。境界明白。故云不
沉。发幽秘者。似通发也。(〔补遗云〕精色不沉。即湛明也。发现幽秘。无所覆也。二
句。是识阴区宇之相。前受想行巳伏。今观识心明湛。故精色不沉。幽秘发现也)未至此位。
诸根暗昧。不能远观。故云幽秘。(识心望受想行。最为幽秘。譬若郎主
处室。使令居外。故识阴体。得幽秘名)今由观力。六根清净。不由天眼。
彻见诸界等。故云发现(〔海印云〕识体幽秘。今明入观境。故云发现)
(△〔桐洲云〕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01a 页 X13-0801.png
精色下牒瞻东方巳有精色谓天将晓。见有精微之色不沈。复发昏晕。然后大明也。识秘藏于群幽。故称
幽秘。名识阴区宇)。
([?(○/○)]二明尽相)。】

「若于群召。巳获同中。销磨六门。合开成就。见闻通邻。
互用清净。十方世界。及与身心。如吠琉璃。内外明彻。
名识荫尽。是人则能。超越命浊。观其所由。罔象虚无。
颠倒妄想。以为其本。」

【【疏】初二句。指在识阴中也。若于此中。以定慧力。销
磨根隔。令其开通合成一体。则见闻觉知。互相为
用。斯则明不循根。寄根明发也。故云互用清净。(〔吴兴
云〕群召虽异识体是同。若于同中销磨见爱之惑。则能合成一体。开为六用。六用不隔。悉皆通邻。法华所
明六根清净也)。
(△〔直解云〕群召。即诸类不召。诸类皆应。故曰群召。通邻。即互用也)此识尽
获證。是第三渐次。證无生法忍也。文云。如是清净
持禁戒人。心无贪淫。于外六尘。不多流逸。因不流
逸。旋元自归。尘既不缘。根无所偶。返流全一。六用
不行。既云六用不行。即是销磨六门。既云返流全
一。即是开合成就。互用清净也。彼说由戒。故与此
异。世界身心。皆唯识现。今识阴尽。唯见觉体。觉体
明妙。如净琉璃。一无障碍。名内外明彻。前文云。十
方国土。皎然清净。譬如琉璃。内悬宝月。身心快然。
妙圆平等。获大安隐。一切如来密圆妙净。皆现其
中。是人即获无生法忍。即知识阴尽者。是随分觉
也。文殊亦云。一处成休复。六用皆不成。尘垢应念
销。成圆明净妙。命体。即识阴也。以命煖识三。俱时
而转。识既巳离。命煖随亡。故超命浊。(〔无尽云〕命者。识阴微细。不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01b 页 X13-0801.png
断。犹如命根。今既全破。六门开合。身心明彻。故超命浊。非命煖随亡之说〔直解云〕识煖息三。依持为命。阙
一则死。故云命浊。长水义。本古释。无尽拣之。而以命根为识阴之喻。则粗而无据矣)罔象虚
无者。此是觉明初起。影象之相。揽此妄想。虚无影
象。以为识体。即业转二相也(〔孤山云〕罔象。亦仿象也)
(△〔温陵云〕识乃妄
觉影明。元无自体。由颠倒起。故名罔象虚无颠倒妄想)。
(△〔海印云〕罔象虚无。乃法身之影明。指最初生相
无明。以为识体)。
(○〔释文〕〔翻译云〕琉璃。具云吠琉璃耶。此云青色宝。亦翻不远。西域有山。去波罗奈域不远。
山出此宝。因以名焉。应法师云。或加吠字。或加毗字。或言毗头梨。从山为名。大般若云。安住布施波罗蜜
多。或化世界。如吠琉璃)。
([○@卐]二正明现境十)
([?(○/○)]一因所因执二)
([│/○]一约其所解)。】

「阿难当知。是善男子。穷诸行空。于识还元。巳灭生灭。
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疏】行阴虽尽。巳灭生灭。返识循元。未归寂灭。故云
精妙未圆。(〔温陵云〕识由行流。故行空即还元。既空识阴。即巳灭。生灭。尚依识元。故寂灭未
圆)以识未破。正在细生灭故。精妙。即真精妙明也
(〔吴兴云〕识阴湛不摇处。即是还元。此望前巳灭行阴得名。然于当体。未證寂灭)
(△〔补遗云〕于识还元者。心
体只一。本无王数之别。由揽境故。受等潜生。今因观力。受等乍伏。旋见心元。只指心王为元也。下十魔初
并云。若于所归。盖指今还元也。去彼受等。还归心体。以为照览。因而生计也)。
(△〔孤山云〕前后发境。并性观
心中。今为显示境界所依。故寄阴尽次第。相由而说。应知阴尽。纵发。弥益正解。若在观行心中。发动者。随
之则邪。制之则正。当以此意。统括其文。则于行位不惑方隅)。】

「能令巳身。根隔合开。亦与十方。诸类通觉。觉知通㳷。
能入圆元。」

【【疏】观中暂尔也。暂于观中。似开根隔。未全互用也。
(〔吴兴云〕此示观中所发之相也)诸类通觉者。于此观中。巳见十方
众生。及与我身。同一觉性。互相融合。无知觉殊。此
即能入圆元也。(〔温陵云〕圆元。即融根隔。通诸类之识元也)
(△〔补遗云〕于识心元。用禅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01c 页 X13-0801.png
那故。能解达圆融。六根不隔。故曰圆元。即所计真常之因也。诸类通觉。谓达其觉性不同前文巳获其同。
是唯识也)。
(△〔海印云〕观十方诸类。唯识所现。觉知通㳷。入圆元觉性)此之境界。全是
识影。未为寂灭。故云而于寂灭精妙未圆(〔交光云〕能入圆
元。四阴荡尽。归宿于斯。如诸浪巳停。销归于海。正识阴区宇也)。】

「若于所归。立真常因。生胜解者。」

【【疏】正生计也。于此所入通觉之境。认为真常。便立
为因。能生一切。即为所归。究竟之处。决定不缪。故
云胜解(〔二楞云〕所归。即圆元也。即于圆元。认归休处。于是中起法执。墯外道也)
([│/○]二判属邪
徒)。】

「是人则堕因所因执。娑毗迦罗。所归冥谛。成其伴侣。
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一。立所得心。成所归果。
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外道种。」

【【疏】于所因识阴。执为真常。是万物之因。故云因所
因执。(〔真际云〕因所因执者。认圆明为真常。计真常为妄本〔吴兴云〕上因指体。即圆元也。下因对
用。既真为妄本。能生万法。故对诸法之用。立所因之名)万法无因。虚妄生灭。
今计有因。是真常性。即与外道所执冥谛是常。能
生一切。无有差别。(〔海印云〕世间万物。因妄有生。妄本无因。故曰无生。今执此识能
生万物。则与冥谛无别)此即计阿赖耶识。未形兆前。冥然之
初。为真谛也。(〔温陵云〕娑毗外道。认阿赖耶识未形之前。冥然初相。为所归真因)〔资
中〕因所因执者。迷识阴为冥谛。执冥谛为生因
(〔吴兴云〕沇节两说似同。正取节义)

【疏】迷佛菩提者。菩提云觉。觉体离念。离念相者。等
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起信文)今执有法。从一
因生。能所差别。故云迷也。不如实知。故云亡失知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02a 页 X13-0802.png
见。所得心。即识阴也。因中为所得。果上为所归。(〔补遗
云〕从此真常之因。成于常果。是我所归)。
(△〔温陵云〕真因非所。有所皆妄。以心有所得。果有所归。即因即果。
所堕为妄)问。据下七段。皆云能非能等。独有此文为因
所因耶。答。以一切诸法。皆从识变。正是所因。以不
了虚妄。执为实因。故同外道。下文直显当体虚妄。
故云非能等也。
(△〔月公云〕娑毗伽罗。师事梵天。计非色非空。认藏识为冥谛。今按佛
记优蹋蓝生不用处天。寿四万八千劫。罗迦罗生有想无想天。寿八万四千劫。删阇夜亦言。八万劫满。自
然得道。故知冥谛论师。八万劫外冥然无知。应生无色界外道天。非想非非想处也)。
(△〔涅槃云〕随有小王
之所住处。名为小城转轮圣王之所住处。名为大城声闻缘觉八万。乃至一万住处。名为涅槃。无上法王
圣主住处。乃得名为大般涅槃。又云城喻涅槃。门喻八正。守门之人。喻于如来)。
(○〔智论二十云〕三十七品。
是趣涅槃道。行是道巳得到涅槃城。诸法实相。是涅槃城。城有三门。所谓空。无相。无作〔圆觉威德章云〕世
尊。譬如大城。外有四门。随方来者。非止一路)。
(△〔桐洲云〕初文于寂灭精妙未圆者。经云。若得如来寂灭随
顺。实无寂灭及寂灭者。无所能取。方得极圆。前标二决定义。以为修因。一者远契常乐我净。依不生灭圆
湛性成。谓圆湛性。名涅槃城也)。
([?(○/○)]二能非能执二)
([│/○]一约其所计)。】

「阿难。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巳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
未圆。若于所归。览为自体。尽虚空界。十二类内。所有
众生。皆我身中。一类流出。生胜解者。」

【【疏】前计虽执。识阴为真常因。而未取为自体。今计
即是我之自体。(〔融室云〕若于识尽所归。观览是为自体。谓灭生灭地。能生一切众生。
今为自体也)一切众生。皆从我出。我能生彼。决定不谬
(〔海印云〕以见识性圆满。遍虚空界。则计十二类生。皆我身中一体流出)
(△〔如说云〕此误认十方
唯识及识性流出无量如来等也。前以识为所归。以我为能归。此以我为能生。十二类为所生)。
([│/○]二判属
邪徒)。】

「是人则堕。能非能执。摩榼首罗。现无边身。成其伴侣。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02b 页 X13-0802.png
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二。立能为心。成能事果。
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大慢天。我遍圆种。」

【【疏】实非能生。执以为能。名能非能。摩醯首罗。即大
自在天。三目八臂。外道所宗。(如俱舍破能生世间。有何义利耶)
能生因也。现无边身者。以执我能现起无量众生
也。因既能为。果能成事。因果相称也(〔温陵云〕执识元为自体。谓
一切众生自此流出。遂执我能生彼。而实不能。故曰能非能执。能为心。能事果者。计我能为彼依。能成彼
事也。不能谓能。故名大慢。大慢天。即摩醯首罗也。遍圆者。计我体遍圆空界也)。
(△〔补遗云〕立能为心者。计
我心为能生。将感自在天。能现无边身之果。以彼有现无边身之能事故。如云生大我慢天是也。计一切
众生。皆从我生。故我心周遍。又因前薄有圆解。而生此计。故存圆名)。
(○〔合释〕〔摩醯自在〕〔私谓〕此经第二云。
摩醯首罗。成其伴侣。第三云计自在天。成其伴侣。二天计执。妨难纷如。准诸经论。请为和会。今先论摩醯。
有人云是第六天非也。诸经论并云。摩醯首罗。居色界顶。主三千界于三千界。最自在故。法华文句云。色
究竟。亦大自在。即摩醯首罗。智论云。过净居。有十住菩萨住处。亦名净居。号大自在天王。经律异相云。色
界二十二。色究竟天二十三。摩醯首罗天过五净居而有八处。法华开自在天子。大自在天子。故知摩醯
首罗。过色究竟。别有一天。故云。居色界顶。非色究竟。即摩醯首罗也。若就欲界言之。此不应超至彼也。涅
槃云。供养摩醯首罗。知是人巳供养一切诸天故。竺法兰告汉明帝。西域梵志。常修梵行。事摩醯首罗天
王。以为天尊。求生四空天。其他事大梵天王。欲界天王者。求生天位。亦以次而降。此天非欲界第六。依智
者大师所判是也。其执计云何。清凉言涂灰外道。并诸婆罗门。共计自在天。是万物因。故唯识第一云。有
执有一大自在天。体实遍常。能生诸法。谓彼计此天。有其四德。一体实。二遍。三常。四能生诸法。又计有三
身。一者法身。体常周遍。量同虚空能生万物。二受用身。在色天之上。三变化身。随形六道。教化众生。今经
云若于所归。览为自体。此所谓体实。即彼法身。尽虚空界。十二类内。所有众生。皆我身中一体流出。此所
谓体实遍常。能生诸法。即彼后二身。摩醯首罗。现无边身。即彼变化身。行人穷诸行空。见众生一类流出。
即同自在天为万物因。故堕彼计中也。智论言摩醯韦纽鸠摩罗等诸天。各各言大。皆自谓一切智。有人
作弟子。学其经书。亦言是一切智。以心不清净。嗔恚憍慢心著故。此不应一切智。夫自谓一切智。憍慢未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02c 页 X13-0802.png
伏。非大慢天而何。论言受用身在色天之上。有二住处。有兄弟同往雪山。求见彼天者。有身往自在天。乞
寿命者。则有其住处矣。五天悉谈章。小学俗书。为自在天之所传。则有其经书矣。鸿儒波尼你。为大自在
天之所加被而现三目。则有其弟子矣。西域外人。新学比丘。多有事摩醯首罗。事梵天。及事水火。事六师
弟子等。亦有后投佛翻邪者。此言成其伴侣。犹前言是人应念身为梵侣。亦曰。必为魔子。成就魔人。故曰
中途成狂。故生斯位。非前四魔禅那现境之比也。次论自在者。初计魔醯。次计自在。云何一天而有二计。
此大自在天之别计也。围陀论师。计耶罗延为始。(华言钩锁力士)次生梵王。梵王能生万物。是故梵天。是
常是一。是涅槃因。摩醯首罗。论师不尔。说果是那罗延所作。梵天是因。所谓梵天那罗延。乃至自在天。是
生灭因。一切从自在天生。自在天灭今云计自在天者。正总。围陀那罗梵天之计。摄归自在。并我身心。从
彼流出。既有异于梵天。亦少别于初计。涅槃中。迦罗鸠驮迦旃延说。一切众生。悉是自在天之所作。一切
众生。若罪若福。乃是自在天之所为作。此论师正同此计。唯识云。二遍三常。初计。计遍也。次计。计常也。以
是故。一天而有二执也)。
([?(○/○)]三常非常执二)
([│/○]一约其所计)。】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巳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若于所归。有所归依。自疑身心。从彼流出。十方虚空。
咸其生起。即于都起。所宣流地。作真常身。无生灭解。
在生灭中。早计常住。既惑不生。亦迷生灭。安住沉迷。
生胜解者。」

【〔资中〕自在天与前不别。此天现有生灭。妄计为
常。故云。在生灭中。妄计常住【疏】所归即识阴。前览
所归为自身。今认所归为他体。故疑自身及一切
法。从彼生起。(〔吴兴云〕从彼流出者。指所归识阴为彼)都宣流地者。即
识阴也。妄认为他。是真是常。是无生灭。(〔温陵云〕以识元为所
归依。故疑彼能生我。及一切法。遂计生起流出之处。为真常无生之体)惑不生者。本
觉常住。不生诸法。迷而不解也。亦迷生灭者。妄认
识阴为真常也。(此则在生灭中。妄计常住。既惑真不生性。亦迷现生灭法)二俱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03a 页 X13-0803.png
不识。故曰沈迷。坚执不转。故云安住(〔补遗云〕行者因观识心。体
了寂灭。而谓寂灭是心所依。不解达阴即理。却疑身心从此流出。此执心外有理为能生。故属邪矣。即于
下。乃判彼成邪寂灭之解。未能即阴犹在生灭。而计常住太早计也。不了理即于阴。故曰既惑不生。而弃
阴于理外。故曰亦迷生灭)。
([│/○]二判属邪徒)。】

「是人则堕。常非常执。计自在天。成其伴侣。迷佛菩提。
亡失知见。是名第三。立因依心。成妄计果。违远圆通。
背涅槃城。生倒圆种。」

【【疏】于无常处。妄计为常。名常非常执。(〔吴兴云〕以识阴圆元为常。
自巳身心及十方虚空为非常。非常。即生灭也。既见非常。从常流出。乃计生灭。即是常住。下文知无知执。
义例亦然)自在天。即首罗也。前计他从我生。今执我从
他起。故云计自在也。因依心。即识阴也。立为他体。
计能生我。故同外道。计彼为常(〔温陵云〕由依识元妄计常住。故曰立
因依心。成妄计果。前计我圆生物。此计彼圆生我。故曰倒圆)。
(△〔补遗云〕立因依心。欲依此求常住果也。言
因依者。即识阴依理也。生倒圆种者。心外求理。非倒而何)。
([?(○/○)]四知无知执二)
([│/○]一约其所解)。】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巳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若于所知。知遍圆故。因知立解。十方草木。皆称有情。
与人无异。草木为人。人死还成十方草树。无择遍知。
生胜解者。」

【【疏】所知。即识阴也。是彼观行所知境故。识阴能变
一切诸法。名知遍圆。悟此诸法。从知变起。以知为
体。故云因知立解。(〔温陵云〕谓识有知。而一切法。由知变起。因计知体。圆遍诸法。遂
立异解。谓无情遍皆有知)十方草木下。即解之行相也。既此依
正。皆从知有。何得一知一无知耶。故无拣择。一切
皆知。自谓决定不谬。故云胜解(〔补遗云〕由观心中。发于知解。既遍一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03b 页 X13-0803.png
切。便谓草木与众生同。原其所计。并由僻解经论。因兹生计。如上所计。识阴自体。能生十方众生。岂非因
闻黎耶生法乎。又计寂理出生诸法。岂非因闻法性生法乎。今计草木有生。岂非由闻涅槃瓦砾佛性之
说乎。十方草木。唯识变现。草木有性。圆顿正理。不了此义。正堕邪见。岂有人死而复为其草木耶)。
([│/○]二判
属邪徒)。】

「是人则堕。知无知执。婆吒霰尼。执一切觉。成其伴侣。
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四。计圆知心。成虚谬果。
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倒知种。」

【【疏】草木无知。而执有知。故云知无知执。波吒霰尼。
二外道也。(涅槃云。波私吒及先尼。梵音小转。按涅槃有梵志。姓婆和吒。又有梵志。名曰先
尼。如来为广说常无常法涅众常乐我净。皆得正法眼。證阿罗汉果〔孤山云〕彼谓一切觉知。乃云草木有
命。今所发见。正与彼同)既执一切觉。即草木有命也。圆知。即
遍知也。虚谬果者。斥成妄想。此即不了。皆是妄识
所变。妄想凝结。假立无情。妄想流动。假名有情。如
前文云。想澄成圆土。知觉乃众生。以不善分虚妄
识。有内分外分。故成计执(〔孤山云〕前说无情有性。无情成佛。何异此邪执
耶答常住真心。一体无二。用诸妄想。依正乃分。是故众生草树。悉如空华。皆是有情。自心所变。说有情有
佛性时。即草树有性。既有情成佛时。即草树成佛。以心外无境故。华外无空故。波外无水故。执情不了。谓
一一草木。各各有知。遂说木死为人。人死为木。未明一体。妄见遍圆。违远圆通。职由于此)。
(○〔清凉疏云〕经
云佛性除于瓦石。论云。在非情数中。名为法性。在有情数中。名为佛性。明知非情非有觉性。故应释言。以
性从缘。则情非情异。为性亦殊。钞曰。此疏为遮妄执一切无情有佛性义。就计此义。自有浅深。一谓精神
化为土木金石。枭镜。负块。以成于子情变非情。非情变情。斯为邪见。不异外道众生计生。草木有命。故不
可也。若说无情同一性故。则稍近宗。亦须得意。云云。今谓此释。太即太过。失情无情。坏于性相。若以涅槃
第一义空。该通心境。涅槃何以拣于瓦砾。言无性耶。今直显正义。谓性与相。非一非异。情与无情。亦非一
非异。故应释言。以性从缘等)。
([?(○/○)]五生无生执二)
([│/○]一约其所计)。】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03c 页 X13-0803.png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巳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若于圆融。根互用中。巳得随顺。便于圆化。一切发生。
求火光明。乐水清净。爱风周流。观尘成就。各各崇事。
以此群尘。解作本因。立常住解。」

【【疏】根互用中。得随顺者。以于似观。暂得相应。故云
随顺。(〔温陵云〕识阴尽者。销磨六门。诸根互用。今此未尽。相似观中。暂时相应。才得随顺而巳)
便于圆化。一切发生者。一切诸法同名变化。故云
圆化。皆可修习。能成圣果。故云一切发生。(因随圆互。于是
计一切法。皆能圆化。以四大为常。发生圣果)以于一根。暂得诸用。由此
例知。一切亦尔。皆可于无知见中。修成知见。取常
住果。故求火乐水。爱风观变也(〔吴兴云〕圆化者谓。观中所见圆融变
化。唯识之境也。一切发生。即四大之相也。观尘成就。别名地大。以此群尘。通指四大。既见此等。并由圆化。
乃计修因證果。不出火之光明。水之清净等。故曰发作本因)。
([│/○]二判属邪徒)。】

「是人则堕。生无生执。诸迦叶波。并婆罗门。勤心役身。
事火崇水。求出生死。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是名第五。计著崇事。迷心从物。立妄求因。求妄冀果。
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颠化种。」

【【疏】四大之性。实不能生常住之果。执为能生。故云
生无生执。迷心从物者。迷失唯心所现。而各随顺
崇事。以求常住。因果俱妄。故成妄求妄冀也(〔讲录云〕既
迷真心。从物求冀。将妄想所结之尘。为能生能化之主。颠倒化理。名颠化种)。
(○〔引證〕〔法华文句云〕三迦叶。
兄为瓶沙王师。五百弟子。两弟各二百五十。行兄法。佛作十种变。广出瑞应。语曰。汝非罗汉。亦不得道。若
不舍邪见。长劫受苦。师徒皆伏。并以事火术具。投之于水。二弟及弟子。见火具下。亦皆善来。以成沙门。迦
叶波。婆罗门别姓也)。
(○〔瑜伽十六〕妄计吉祥论。谓如有一沙门。婆罗门。起如是见。立如是论。若世间日月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04a 页 X13-0804.png
薄蚀。星宿失度。所欲为事。皆不成就。若彼随顺。所欲皆成。为此义故。精勤供养日月星等。祠火诵咒。安置
草茅。满瓮频螺。累及饷祛。等谓历算者。作如是观。按西域有服水论师。及祠火诵祝等。皆此类也)。
(○〔佛道
论衡云〕佛生难遇。百亿小劫。一佛出世。佛未出前。造化之始。或有大力诸天。或有自在圣人。恐世无训降
生此俗。或作帝主或作师儒。各举巳一。或教梵行。或可教礼敬行。或教事佛。或教事日月神。或教事水火
神。众生劫初巳来。学习久远。虽值佛出世。有钝根者。或言我之所事。从元皇巳来。世之尊仰。佛虽神异。其
教近尔。何能舍本。从尔今时。执见若在。其道不灭)。
([?(○/○)]六归无归执二)
([│/○]一约其所解)。】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巳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若于圆明。计明中虚。非灭群化。以永灭依。为所归依。
生胜解者。」

【【疏】明中虚者。圆明之理。即所观识也。巳灭生灭。故
明中虚。非即是灭。故云非灭。(〔孤山云〕明中虚者。前云罔象虚无是也。非
灭群化。非。犹破也。群化。即四大等)。
(△〔海印云〕以观照研穷。观识性虚明。即于此中。见前四阴巳灭。则一切
永灭。非。绝灭也)色受想行。摄一切法。名为群化。永灭依。即
明中虚也。此计空为所归依处。即涅槃也(〔标指云〕此计即
认为究竟涅槃)。
(△〔温陵云〕观理不谛。误堕虚无。故于圆明性中。计皆虚空。灭绝群化。归于永灭)
([│/○]二判属
邪徒)。】

「是人则墯。归无归执。无想天中。诸舜若多。成其伴侣。
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六圆虚无心。成空亡果。
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断灭种。」

【【疏】此明中虚。实无所归。而计于归。故云归无归执。
(〔孤山云〕归于无归。故曰归无归执)无想天。五百大劫。想心不行也。
(无想天灭心心所。令不恒行。心心所灭)舜若多。曰空处也。圆虚无心。
断灭因也。空亡果。断灭果也(〔温陵云〕永灭依。即外道之涅槃也)
(△〔私谓〕
无想天。灭想生无想。外道谓为涅槃。舜若多。四空处也。八百大劫。报尽。皆落空亡断灭。经云。从外道天。穷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04b 页 X13-0804.png
空不归。正指此等。阿难亦言。舜若多性可销亡也)。
([?(○/○)]七贪非贪执二)
([│/○]一约其所计)。】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巳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若于圆常。固身常住。同于精圆。长不倾逝。生胜解者。」

【【疏】执识阴为圆常。欲固此身。亦同识阴。故云同于
精圆。长不倾逝(〔吴兴云〕识阴精明。湛不摇处。名之为常。乃执色身。同此精圆也)
(△〔交
光云〕圆常亦识阴区宇。上来圆元圆融圆明圆常。同是识阴周遍。故皆称圆。均是识阴。是一是常之相。行
人不了。随见起执)。
(△〔私谓〕行人行阴巳破。精研识阴。取次超越劫浊。而近师以仙家性命双修。解固身常
住。非也。受阴尽处。贪求永岁。巳云弃分段生顿希变易。如何此处翻说固身。十种仙趣。坚固变化。报尽还
来那得识阴将破。仍墯此趣。准唯识第四。谓不定性。独觉声闻及得自在大愿菩萨。巳永断烦恼障故。无
容复受当分段身。恐废长时修菩萨行遂以无漏胜定愿力。如延寿法。资固身因。令彼长时。与果不绝。今
于生灭既灭之后。认识性圆常。为大寂灭。便欲如罗汉菩萨。资现身。之因。为延寿之法。此计比受阴中。变
粗身为细质。其相转细。南岳发愿文云。作长寿仙见弥勒。得长命力求佛道。又云。不贪身命发此愿。识阴
未尽。命根未断。而求固身其不堕于贪非贪者亦罕矣。大论云。阿〔秘〕陀仙命尽。生无色天。即非十种坚固
之伦明矣。般若灯论云。声闻菩萨等亦名仙)。
([│/○]二判属邪徒)。】

「是人则堕。贪非贪执。诸阿私陀。求长命者。成其伴侣。
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七执著命元。立固妄因。
趣长劳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妄延种。」

【【疏】根身虚妄。本是无常。实不可贪。以为永久。今坚
贪著。妄执长生。故云贪非贪执。阿私陀。即长寿仙
也。(〔翻译云〕阿私陀。或云阿夷。此云无比。又翻端本)长劳果者。劳即牢固。字
之误耳。(〔无尽云〕劳。徒劳也。不得法乐。而空长寿。不亦劳乎〔补遗云〕庄周言。劳我以生。今求妄
延。非法性身。祗成劳苦之果。依二说。劳字即依经文。不必改也)妄执延年。故云妄
(〔直解云〕识息煖三。连持为命。识为元本。故曰命元)
(○〔智论云〕阿私陀仙。白净饭王。我以天耳。闻
诸天鬼神说。净饭王生子。有佛身相。故来请见。相巳涕零。不能自禁。曰。太子必当作佛。我今年暮。当生无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04c 页 X13-0804.png
色天上。不得见佛闻法。故自悲耳。准瑞应经云。命终生无想天。即长寿天。八难中之二也。论云。生无色天。
一切无色定。通名长寿天。无想无色。皆于佛说。不能闻解故)。
([?(○/○)]八真非真执二)
([│/○]一约其所解)。】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巳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观命互通。却留尘劳。恐其销尽。便于此际。坐莲华宫。
广化七珍。多增宝媛。纵恣其心。生胜解者。」

【【疏】观识阴为十方众生之命元。是十二类命之通
要。由是我命通彼。彼命通我。故云互通。今观识阴
若尽。十方众生。命即皆尽。我命亦尽。尽即教谁證
真常理。谁为所化众生。徒有真常。无證真者。故留
尘劳。却起贪欲。化莲华宫。及诸欲境。恣受欲乐。图
命不灭。俾要證真。起用化物。(〔真际云〕观命互通者。谓于群召巳获同中。
无彼召因。恐亡其果。故留却尘劳也)。
(△〔补遗云〕命即性也。行人观识之性。通乎真俗。共有此性。故曰互通。
今观空性。欲存俗谛。不达体空。便谓永寂则绝事相。故留尘劳。即致兹魔境也)作此执计。
定不移转。故云胜解。媛女。宝也(〔如说云〕此人渐见众生同体。故学菩
萨。不入泥洹。留惑润生。以了度众之愿。恐其销尽者。恐尘劳尽。非恐识阴尽也。以误认一切变现。不为烦
恼。皆合涅槃清净妙德故)。
([│/○]二判属邪徒)。】

「是人则墯。真无真执。吒枳迦罗。成其伴侣。迷佛菩提。
亡失知见。是名第八发邪思因。立炽尘果。违远圆通。
背涅槃城。生天魔种。」

【【疏】起惑恣欲。实非證果。计此即能證真起用。故云
真无真执(〔孤山云〕真无真执者。将欲复真。而反恋于俗也)叱枳迦罗。未见
正译。此既能化。欲境受用。即是欲界。自在天类也。
(〔温陵故〕欲顶自在天类)邪思因者。既于定中。发此邪念。不能
善察。由此炽盛。起尘劳事。故同天魔耳(〔私谓〕行阴灭后。魔境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05a 页 X13-0805.png
阻绝。无想天中。心想再行。长寿天中。天报将舍。灰凝复然。鱼冰旋泮。留尘劳以润生。起伏断而饱欲。于无
色中。发欲色因。于无想中。发邪想因。此外道之远因也。于冥谛中曰。生外道种。明外道天为外道之祖。于
今文曰。生天魔种。明外道天。还为天魔之母。外道天之因因果果。具于此矣)。
([?(○/○)]九定性声闻二)
([│/○]一约其
所解)。】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巳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于命明中。分别精粗。疏决真伪。因果相酬。唯求感应。
背清净道。所谓见苦断集。證灭修道。居灭巳休。更不
前进。生胜解者。」

【【疏】识阴露现。故曰命明。(〔孤山云〕命明。即识也〔藕益云〕识精元明。九界受生元
本也)识既含藏漏无漏种。今于此中。分别决择。苦集
有漏。名粗名伪。道灭无漏。名精名真。(谓于识阴。圆明之中。忽发
小解。因此分别苦集。是粗是伪。灭道是精是真也)择去粗伪苦集。而留精
真道灭。故云分别精粗等。修道为感。證灭为应。但
取于此。故云唯求。(又知苦果酬集因。灭果酬道因。于是见苦断集。唯求道灭感应
也)背清净道者。本修圆观。法界平等。离二边垢。名
清净道。今发小乘。清净之解。故名曰背。(既发小解。乃背圆融
常乐我净之道。今于四德但举其一)所谓下。释前义也(〔二楞云〕永嘉云。知苦常怀
厌离。断集但畏其生。慕灭独證无为。修道唯论自度。一居寂灭。即便休息。恋住化城。不趣宝所)。
(△〔如说云〕
因果相酬二句。与前文酬业深脉感应悬绝。相对。分别疏决。此中最宜明了)。
([│/○]二判属邪徒)。】

「是人则墯定性声闻。诸无闻僧。增上慢者。成其伴侣。
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九圆精应心。成趣寂果。
违远圆通。背涅槃城。成缠空种。」

【【疏】定性者。且就一期。趣寂无改。判为定性。实有劫
数。终回上乘。(〔清凉云〕因果不易。名曰定性。闻佛声教而得觉悟。名曰声闻。唯习声闻之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05b 页 X13-0805.png
因。而證声闻之果。更不求进佛道。故曰定性声闻)无闻僧者。不了识阴。迷
为涅槃。故同此也。(〔孤山云〕无闻僧者。妄执小道。以为究竟故。与夫谓四禅为四果。
增上慢人。为害一揆)圆谓周遍。精谓非粗。巳离行阴。为诸命
元。故曰圆精。称乎妄计。故云应心(〔温陵云〕圆精应为因心。成趣寂
之小果。精应。即决择粗业。唯求精应。證于偏真。缠空趣寂而巳)。
(△〔标指云〕未得谓得。未證谓證。沉空滞寂。
如焦谷芽。不能发心。随入魔境也)。
([?(○/○)]十定性缘觉二)
([│/○]一约其所解)。】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巳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若于圆融。清净觉明。发研深妙。即立涅槃。而不前进。
生胜解者。」

【【疏】本观圆融。清净觉体。今见识阴。离行生灭。谓深
且妙。立为涅槃。不知流注。故不前进(〔孤山云〕今观识阴。二谛圆
融。偏著妙空。遂生小解。故即安立涅槃化城。不前进中道宝所)。
(△〔标指云〕行人定中。观十二缘生。皆从识
阴而起。认此识阴。便为究竟)。
(△〔海印云〕觉明。即识精元明。未离于识。故云觉明。此亦将破。无复粗垢。故曰
圆融清净。于此研穷。斯为深妙也)。
([│/○]二判属邪徒)。】

「是人则墯定性辟支。诸缘独伦。(略二觉字)不回心者。成其
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十圆觉㳷心。成湛
明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觉圆明。不化圆种。」

【【疏】认识阴为圆觉。符妄计为㳷心。寂焉不动。非无
觉了。故云湛明。(〔温陵云〕觉㳷。如心精通㳷。觉知通㳷之㳷。谓仅与正觉通㳷。而不前
进也。湛明。即觉明也)。
(△〔补遗云〕圆觉之性。寂照双运。㳷心只是求寂一边。今于圆觉三谛。僻取㳷心。成支
佛湛明之果也。生觉圆明。指支佛空寂)證识觉之圆明。无悲化之妙
用。故云不化圆种〔资中〕耽寂灭果。成舍生障。是
名不化圆种。故唯识云。声闻畏苦障。缘觉舍生障。
是此类也(〔吴兴云〕化。变也。以定性不回。故云不化)
(△〔补遗云〕以支佛不能化物。故云不化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05c 页 X13-0805.png
圆种)。
(△〔无尽云〕止观说。定慧巳成。而起见著者。此空想诸佛不化。何故不化。观心发一分细定。生一分空
解。此是空见法尘。与心相应。所以有焚身移徙之事。自谓与佛不两立也)。
(△〔清凉云〕观因缘生灭之法。觉
悟真空之理。故曰缘觉。唯习缘觉之因。而證缘觉之果。更不求进佛道。故名定性缘觉)。
(△〔标指云〕一定性
缘觉。依教体缘。但离缘生虚妄。名为解脱。二定性独觉。不随佛教修行。居山野。观四时荣枯。即立究竟涅
槃)。
(○〔引證〕〔智论云〕菩萨初发心时。所可怖畏。无过声闻辟支佛地。正使墯在地狱。无如是怖畏。不永破大
乘道故。于诸外道魔众。及诸恶使结业。无如是畏。如阿罗汉辟支佛。何以故。声闻辟支佛。于菩萨道。亦如。
彼鸽。败大乘心。永灭佛业)。
(○〔说妙法决定业障经〕佛言。若三界中。梵释四王。沙门婆罗门。皆与修行为善
知识。唯除声闻非善知识。声闻缘觉。为巳利故。劝引初修行菩萨。回入小乘。一切破戒邪行之人。不能障
于菩萨佛道。声闻缘觉。以世谛无我。复无烦恼。以是智故。能令初学菩萨。入于声闻教道。非菩萨善知识
也)。
(○〔合解云〕华严明十种魔业。所谓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根。是为魔业。乃至乐求二乘。不乐受生。志向涅
槃。离欲清净是为魔业。菩萨应速远离。勤求佛业。以是故。声闻缘觉。亦堕魔数也)。
([○@卐]三结劝弘宣四)
([?(○/○)]一
结前斥失)。】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中途成狂。因依迷惑。于未足中。
生满足證。皆是识阴。用心交互。故生斯位。众生顽迷。
不自忖量。逢此现前。各以所爱。先习迷心。而自休息。
将为毕竟。所归宁地。自言满足。无上菩提。大妄语成。
外道邪魔。所感业终。墯无间狱。声闻缘觉。不成增进。」

【【疏】中途成狂者。方在似觉。未成不退。邪慧发生。故
云成狂。不察识阴。微细生灭。便谓巳證。故云。因依
迷惑等。(〔标指云〕中途成狂二句。结前八种。于未足中二句。结指定性)
(△〔温陵云〕穷道失趣。故
中途成狂。转遭枝岐。故因依迷惑)。
(△〔二楞云〕因依迷惑者。言此十种。皆依无明妄执生起。所爱先习。即无
始来。墯贪爱境。所熏习气。今于定中。各自发现)。
(△〔王舜鼎曰〕十种从执著生。执著从胜解生。胜解从发现
幽秘生。发现幽秘。与罔象虚无。妄想交织。故曰皆是识阴用心交互。故生斯位)。
(△〔私谓〕行阴云。故现斯悟。
识阴云。故生斯位者。悟者。织空而言也。位者。[蹗-比+(人*人)]有而论也。冥谛者。僧祛论师。六师之元祖。非想非非想八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06a 页 X13-0806.png
万劫之位也。遍圆倒圆。摩醯首罗自在天之位也。婆吒迦叶波。计大梵天之位也。舜若多。无想天之位也。
阿私陀。长寿天之位也。坐莲华宫。菩萨将受职之位也。乃至定性二乘。行位历然。不同行阴。但以身见邪
见等。立解计执也。生位既尔。一向修习。于菩提涅槃亦渐近。僧祛等三。根隔合开。空界一类。非无因常非
常之妄计也。先尼迦叶。翻邪入正之外道也。舜若多。现在楞严会上。阿斯陀。如来之相师也。观命留尘。巳
超于无想穷空。无闻缘独皆究竟回心成大者也。如蹑空然。其梯恍以次而高。如履地然。其脚踵以次而
近。悟则无咎。不遭岐路。毕竟所归宁地。亦不遥矣。故下文云。识阴若尽。乃至入于如来妙庄严海等)。
(○〔私
谓〕上来识阴十种。皆有位次劫数。不同行阴外道。但是执计邪论。成于狂解。今复举天趣之文。合而研之。
迦毗罗冥谛。四空天之顶位也。摩醯大自在。色究竟之顶位也。今言堕因所因。能非能执。婆毗伽罗等。成
其伴侣。岂非四空天中。从无想诸外道天。穷空不归者乎。曰成所归果。曰能成事果。未足满足。将谓毕竟
所归宁地。劫外冥然。终成沦坠。则亦终成穷空不归而巳矣。后二门。堕定性声闻辟支诸缘独伦者。即四
空中。从不还天。圣道穷者是也。彼云。名不回心。钝阿罗汉。此云成趣寂果。诸不回心者。成其伴侣也。其识
阴尽。能入金刚乾慧者。即五不还中。慧光圆照。便出尘界者也。彼云入菩萨乘。名为回心。大阿罗汉。此云
入于如来妙庄严海。圆满菩提也。要而言之。外道报尽入轮。则四空天其退位也。钝罗汉经劫回心。则非
非想天其修位也。大阿罗汉圆明发化。则五那含天其寄位也。是中外道。不免轮堕者。以无想中。心想再
生。入四空天。仍带细想故。钝罗汉能回心者。以有顶非想地。更求上进。得灭尽定故。定性二乘。不成增进
者。以依灭尽定之有馀依。是一向果。未尽识阴故此经研天趣。辨心魔。升沈登坠。行相微细。壹皆以破除
五阴。识。尽与未尽。尅定其梯阶径路。二门中。行位因果。钩锁映望。罗网交摄。能微密观照者。审而详之)。
([?(○/○)]
敕劝弘宣)。】

「汝等存心。秉如来道。将此法门。于我灭后。传示末世。
普令众生。觉了斯义。无令见魔。自作深孽。保绥哀救。
消息邪缘。令其身心。入佛知见。从始成就。不遭歧路。」

【【疏】深劝后世。令了识阴未尽。有此十境发相。知而
觉察。见爱自息。迷而取著。必落偏邪。入佛知见。證
真位也。从始。初修也。成就。果满也。不遭歧路。中间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06b 页 X13-0806.png
更无委曲相也。即前十类耳(〔吴兴云〕见以违理为名。前八违真中二理。
起界内邪见。后二违中道理。起界外邪见。以二乘智即无明故。问前受阴巳超见浊。何至行识二阴。又发
诸见耶答。前约断位。得意生身者。言之。今在伏位。于二阴区宇中发也。此五阴文。若迷断伏之义。何以销
之〔王舜鼎曰〕从始成就。不遭岐路。始者。即是最初发心。不堕先所爱习。从始成就。彻底澄清。方是因真果
正。所谓中间永无诸委曲相也)。
(○〔私谓〕前三阴。结云天魔。后二阴。结云心魔见魔。此开合言之也。开之。则
曰天魔。曰外道。合之。则外道亦邪魔也。天魔亦心魔见魔也。心魔见魔。不出爱见二惑。爱见二惑不出五
阴。佛教弟子。色众是魔。受想行识亦如是。魔属爱。外属见。除魔即破爱论。摧外即破见论。故曰。思惑即是
魔。非第六天魔也。见惑即外道。非六师也。如来初首徵问。即立心见二门。立知立见。即是五阴区宇。徵心
辨见。全依五阴主人。斯则五阴起尽为一经修證都门。最后垂范。莫要于此)。
([?(○/○)]三显佛所乘)。】

「如是法门。先过去世。恒沙劫中。微尘如来。乘此心开。
得无上道。」

【【疏】无有一佛。不破五阴。而得菩提。皆能觉了。故无
歧路(〔标指云〕乘此法门一门超出妙庄严路。前文云。过去诸如来斯门巳成就)
([?(○/○)]四阴尽功用)。】

「识阴若尽。则汝现前。诸根互用。从互用中。能入菩萨。
金刚乾慧。」

【【疏】现前互用者。即前第三渐次。證无生忍也。前文
巳见。从互用中入乾慧者。即此互用。便是巳入乾
慧地也。互用。即是自在位故。如前文云。返流全一。
六用不行。乃至一切如来。密圆净妙。皆现其中。此
人即获无生法忍。从是渐修。随所发行。安立圣位。
是则名为第三增进修行渐次。斯则始从乾慧终
至等觉。俱不离此第三渐次而建立也。今约从总
入别。故云从互用中入也。言金刚者。以此行人。从
始至终。皆由修习金刚三昧。而得成就。故前文云。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06c 页 X13-0806.png
是种种地。皆以金刚观察如幻。十种深喻。奢摩他
中。用诸如来。毗婆舍那。清净修證渐次深入。或可
此约利根之者。到乾慧地。精心发化。遂超因位。直
入妙觉。故得别受金刚之号。若钝根者。随所发行。
更历诸位。故不得受金刚之名。但称乾慧耳。若将
此位。立在等觉后心。其如前文何。(〔孤山云〕能入金刚乾慧者。从相
似位。超入等觉后心也〔补遗云〕以圆修正观。得金刚名。此非等觉后心。由乾慧之名滥通。特以菩萨金刚
拣之。菩萨拣二乘。金刚拣偏教)文云。如来逆流。如是菩萨顺行而
至。觉际入交。名为等觉。岂可于入交后。更立乾慧
地耶。古人迷此。于等觉后。更立金刚乾慧一位。诚
误后学。理例俱无。不敢闻命。
(○〔私谓〕识阴尽位。孤山吴兴。咸判七信巳
去。依长水疏。受阴尽。得无生忍。当第二渐次。识阴尽。證无生法忍。当第三渐次。今文从互用中。能入菩萨
金刚乾慧。互用得忍。皆由第三增进。良有诚證。经文初信云。一切妄想。灭尽无馀。二信云。阴处界三。不能
为碍。知初入信时。巳销尽五阴灭尽五种妄想。又云。一切圆通。则知违远圆通。必未入信位明矣。当知初
乾慧地。即识阴尽。行人尽四阴。不尽识阴。则虽其巳尽者。亦隔日之疟也。亦诈死之永也。生死结根。宛然
犹在。可谓得无生忍乎。今言识阴者。非究竟尽也。乃分尽也。何言乎其分尽也。起信云。依无明熏习所起
识者。菩萨从初正信。发心观察。若證法身。能少分知。乃至菩萨究竟地。不能尽知。唯佛穷了。又以唯识义
通之。初心欢喜。犹现缠眠。不动地前。才名舍藏。准此。则地上犹为分尽。初位岂得顿尽。故曰是为分尽。即
能證法身之少分也。然经言识阴尽。不言分尽者。以三渐次人。得无生忍。入金刚乾慧。净修圆證。直趋果
海。异熟究竟空。赖耶究竟舍。亦犹阿罗汉第四人。结使有不尽。果中说因。而知其必当尽也。经云。从乾慧
心。至等觉巳。是觉始获金刚心中。以一金刚心。由乾慧而历等觉。则乾慧之尽识阴也必矣。故曰。金刚道
后。异熟空。又曰。金刚后心。即是佛。初乾慧地。获金刚心。即当识尽之位。获无生忍。所谓住圆位者也。诸师
薄视乾慧。别立等觉后心。长水斥理例俱无。岂不信哉)。
(○〔空印云〕六根乃黎耶执受。未破识阴。色心相执。
连持交固。不得互用。才破识阴。无执受故。即得互用。此中识阴摄。无明住地惑。此识未破。容有顶堕。及退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07a 页 X13-0807.png
二乘地。此无明识才破。即證法身。入菩萨金刚慧。直趣果海而无退也。然此言从互用中。入金刚慧。亦历
位而入也。若。善财一生取果。虽曰顿證。岂不历位耶)。】

「圆明精心。于中发化。如净琉璃。内含宝月。如是乃超
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菩萨所行。金刚十
地。等觉圆明。入于如来妙庄严海。圆满菩提。归无所
得。」

【【疏】于乾慧中。既證圆妙。此之心性。顿发诸行。顿具
诸德。故云发化。慧心如琉璃。因行如实。果德如月。
此喻一中现无量。无量中现一。因行果德。一时具
足。无阂圆明。故如琉璃内含宝月。超因入果者。由
前发化。因果具故。乃得超也。福足。故名庄严海。慧
足。故圆满菩提。理极故归无所得。即大涅槃。常寂
无得也(〔孤山云〕妙庄严海。是福究竟。圆满菩提。是智究竟。归无所得。是理究竟。福即解脱。智
即般若。理即法身)。
(○前文云。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一门超出妙庄严路。今云。如是乃超十信等
位。又云。入于如来妙庄严海。一经大总门法〔门〕结成于此)。
△〔宗镜〕若上上根
人。顿了心空。入真唯识。现行馀习。种子俱亡。则何
用更立地位。只为中下之根。或有缘信。或有正信。
或有解悟。或有證悟。根机莫等。见解不同。于妄用
功中。分其深浅。虽即明知。信入唯识。心境俱空。以
微细想念不尽。未得全除。分分鍊磨。于心境中。故
有地位差别。以根尘五阴。微细难亡。若得识阴尽。
方超地位。了无所得(〔疏云〕此是圆顿下根。又利者也。由下品故。至识阴尽。方得
入位。由又利故。于此发化。乃超诸位。问前受阴尽。即云上历菩萨六十圣位。今识阴尽。何故言超。答前约
上根稍钝者说。例今亦合有顿超者。今约下根又利者说。故得言超。例前受破。亦合有历圣位者。前后互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07b 页 X13-0807.png
见耳。想行阴尽。合是中根超越之处。略故不说。按长水释五阴尽未尽广辨三根。此中与想阴文。前后相
应。亦略顺宗镜古释。蒙于前文。巳僣为料拣。今复引憨大师通议。以證前义)。
(△〔憨大师云〕从互用中。即入
金刚乾慧者。此以金刚如幻三昧。直观八识根本无明。即转生死而为涅槃。故识阴一尽。则不历诸位。一
超直入。圆證佛果。此乃上根利智。如观音耳根圆通。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无超越世出世间。是则但破
生相无明。便成佛果。不必定历诸位也。上同诸佛慈力。下合众生悲仰。普门示现。利益众生。故云。圆明精
心。于中发化。以身心世界。诸佛众生。圆融交彻。故云。如净琉璃。内含宝月〔二楞云〕圆明发化者。所谓圆明
初发成无漏。三类分身息苦轮也。此圆教上上根本。一生顿超。故云。初发心时。即成正觉。非若别教一位。
多劫修證。满三祇劫。因圆果满。方證菩提也。以圆顿法门。中间更不取證。当下即是更无乏少。故云。则汝
现前等)。
(△〔孤山云〕金刚乾慧。是觉无间道。转入解脱道。即妙觉也)
(△〔雷庵云〕五阴既尽。能入菩萨初发大
乘。金刚乾慧。圆明精心。此心犹如金刚。十地以坏障惑。发真如。故名金刚十地。又能于中发化。如琉璃宝
月。故不住外凡内凡等位。直入如来妙庄严海。孤山指金刚乾慧。圆明精心。为等觉后心。妙觉之无间道
者。误矣。自如是乃超。至等觉圆明。方为无间道也。若以金刚乾慧为无间道。则超之一字安归)。
(△〔殷秋溟
曰〕经言金刚乾慧。未尝称有等觉也。言金刚十地。等觉圆明。未尝称有乾慧也。其言六根互用。即前六相
不行也。如净琉璃。中含宝月。即譬如琉璃。内悬明月也。转识为智。故云。纯是智慧也。初乾慧地。岂非金刚。
乾慧何待等觉后心耶)。
(△〔东溟管氏曰〕前称金刚心中。初乾慧地。则乾慧者。从凡入圣之初心也。后称金
刚十地。等觉圆明。则圆明者。从圣入圣之后心也。举金刚乾慧。圆明精心。则通三贤。十圣之前后心矣。经
文自从互用。至于中发化等。当一句读下。犹曰。能入菩萨通前彻后之心。于中发化。云尔)。

([?∴]三结劝四。此为悬起之科。蹑前第八卷。总别开示。下总明别显二科。为第三科。文势直接当处禅那。觉
悟无惑等经文。是中结明过去先佛奢摩他中。毗婆舍那。微密观门。汝当恭钦。最后垂范。即同金河末命。
叮咛遗嘱。不但总释。五阴辨魔。实一经中地位修證。会通卷摄之广文也。奢摩他路。最初方便。尅定于兹
矣)。
([○@●]文四。一先佛观门)。】

「此是过去。先佛世尊。奢摩他中。毗婆舍那。觉明分㭊。
微细魔事。」

【【疏】觉明。即观慧也(经言。奢摩他中。用诸如来。毗婆舍那。补处委明。凭几重告。今复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07c 页 X13-0807.png
结劝于此)。
(△〔海印云〕三观乃佛佛成道之本。定中魔事。乃先佛所经。故须预识)
([○@●]二降魔观力)。】

「魔境现前。汝能谙识。心垢洗除。不落邪见。荫魔销灭。
天魔摧碎。大力鬼神。褫魄遁逃。魑魅魍魉。无复出生。
直至菩提。无诸乏少。下劣增进。于大涅槃。心不迷闷。」

【(○〔涅槃经云〕涅者言不。槃者言去来生灭等。不去不来。名涅槃等。又涅槃者。名为佛性。解脱第一毕竟空。
又名屋宅洲渚。毕竟归依也。大名不可思议。一切众生所不能信。名大涅槃。唯佛菩萨之所见故。名大涅
槃。是大涅槃。强立名字。不同小相。名大涅槃。故名三德秘藏。真常真乐。真我真净。无上大涅槃也)。
(○〔释文〕
褫撒去也。东都赋。夺气褫魄)。
([○@●]三伏魔咒力)。】

「若诸末世。愚钝众生。未识禅那。不知说法。乐修三昧。
汝恐同邪。一心劝令。持我佛顶。陀罗尼咒。若未能诵。
写于禅堂。或带身上。一切诸魔。所不能动。」

【【疏】不别修定次第。故云未识禅那。未学智慧方便。
故云不知说法。定慧不习。而乐安禅。魔境现前。孰
分邪正。当劝持咒。安其正解。防其邪虑。即不墯魔
(〔吴兴云〕未识禅那。即法行者。不知五阴现境也。不知说法。谓不知以信行而资法行也。由是之故。名为愚
钝。嘻。世学大乘。孰不自谓得真三昧。果以信法二法审之。空空如也。或读此经。有自省愚钝。诵写其咒。而
防诸魔事乎。大明不能破长夜之昏。慈母不能救亡子之苦。悲夫)。
([○@●]四恭钦垂范)。】

「汝当恭钦。十方如来。究竟修进。最后垂范。」

【【疏】是诸如来。究竟了义之说。又是出世最后时说。
故云最后垂范(按月公以大悲付瞩远离魔事为垂范。圆师以夏满说经。前春入灭
为垂范。长水疏兼二义。融室云。以此经开示三摩提。大佛顶。首楞严王。显密修行。为十方如来。究竟垂范。
不但指修行五阴也)。
(○〔涅槃云〕大觉世尊。将欲涅槃。一切众生。若有所疑。今悉可问。为最后问)。】

大佛顶首楞严经疏解蒙钞卷第十(之二)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08a 页 X13-0808.png
大佛顶首楞严经疏解蒙钞卷第十(之三)
海印弟子 蒙叟钱谦益钞

(○上来如来无问自说科竟)
(◎二阿难因闻请益二尽正宗分)
([?∴]初阿难申问)。】

「阿难即从座起。闻佛示诲。顶礼钦奉。忆持无失。(牒上恭敬
垂范)于大众中。重复白佛。如佛所言。五阴相中。五种虚
妄。为本想心。我等平常。未蒙如来微妙开示。(一问)又此
五阴。为并销除。为次弟尽。(二问)如是五重。诣何为界(三问)。」

【【疏】一问妄想也。未闻五阴总是妄想。而名有殊。二
问除断顿渐也。并。即顿也。三问边际也。界。分也(〔钟惺
云〕历观五阴魔境。皆生于各阴将尽未尽。交界之处。所谓边际也。此问最宜著眼)。】

「唯愿如来。发宣大慈。为此大众。清明心目。以为末世。
一切众生。作将来眼。」

【【疏】眼目。左右之言。皆喻心也。心明照了。如眼之见。

([?∴]二如来正答三)
([○@●]一答妄想三)
(卐一总明三)
([○@(?∴)]一迷真起妄二)
([○@卐]一显真觉圆净)。】

「佛告阿难。精真妙明。本觉圆净。非留死生。及诸尘垢。」

【【疏】精真。法身也。妙明。般若也。圆净。解脱也。三德圆
融。唯一本觉。生死。苦道也。尘垢。业烦恼也。斯则妙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08b 页 X13-0808.png
性圆明。离诸名相耳(〔吴兴云〕精真。中道也。妙明。寂照也。寂故即假。照故即空。三
谛融通。元无尘垢。应名本觉圆净。此单论真性也。乃至下。单论妄想发生诸法。斯元下。合明真妄发生世
问)〔合释〕〔宗镜〕故知真妄无因。空有言说。皆是
狂迷。情想建立。若不执妄。尚不说真。幻影才销。智
光息𦦨。首楞严经。佛告阿难。精真妙明。乃至何况
不知。推自然者。肇法师穷起妄之因。立本际品云。
夫本际者。即一切众生。无碍涅槃之性。何为忽有
如是妄心。及种种颠倒者。但为一念迷也。此一念
者。从一而起。又此一者。从不思议起。不思议者。即
无所起。故经云。道始生者。谓无为。一生二。二谓妄
心。乃至三生万法也。心生万虑。色起万端。和合业
因。遂成三界种子。所以有三界者。为以执心为本。
迷真一故。即有浊辱。生其妄气。(经云。妄以发生诸。器〔界〕间)澄清
为无色界。所谓心也。澄浊现为色界。所谓身也。散
滓秽为欲界。所谓尘境也。故经云。三界虚妄不实。
唯一妄心变化。(乃至虚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夫内有一生。即外
有无为。内有二生。即外有有为。内有三生。即外有
三界。既内外相应。遂生种种诸法。及恒沙烦恼也。
(彼虚空性。犹实幻生)故知三界内。无有一法。不从自心生。因
心想念。分别造作。如幻术力。变化万物。于外似有
发现。现无现性。惟自心生。但能内观一念无生。则
空华三界。如风卷烟。幻影六尘。犹汤沃雪。廓然无
际。唯一真心矣。

([○@卐]二明妄想发兴)。】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08c 页 X13-0808.png

「乃至虚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斯元本觉。妙明真精。
妄以发生。诸器世间。如演若多。迷头认影。」

【【疏】不更具叙色之与心。三种相续。故云乃至虚空
无为。尚是妄生。岂况有为。一切诸法。狂痴故有。故
如认影(〔桐洲云〕因迷妄有虚空。故曰皆因妄想所生。此虚空元是本觉。妙明真精。以晦昧为
空也。依空立世界。故曰妄以发生等)。
([○@卐]二推破妄因二)
([○@卐]一示无因)。】

「妄元无因。于妄想中。立因缘性。」

([○@卐]二斥妄计)。】

「迷因缘者。称为自然。彼虚空性。犹实幻生。因缘自然。
皆是众生。妄心计度。」

【【疏】既称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不名为妄。故云
无因。自诸妄想。展转相因。交妄发生。递相为种。故
云于妄想中立因缘性。说有因缘。犹是妄执。更认
自然。迷中倍者。故言众生妄心计度(〔吴兴云〕立因缘性。谓自他
共性。并下自然。自然即无因。四性备矣。彼虚空性。此指体性之性。既由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空犹幻
有。世界可知。故法华云。知法常无性也。众生于无性中。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妄心分别计度)。】

「阿难。知妄所起。说妄因缘。若妄元无。说妄因缘。元无
所有。何况不知。推自然者。」

【【疏】若知妄起。许说因缘。妄元无生。说谁因缘。因缘
尚是妄中建立。而况不知是因。推为自然耶(〔吴兴云〕今
言诸妄而说因缘者。纵而言之。即以诸妄为后妄之因也。若妄下。夺而言之。因缘尚无。自然安在)。
([○@(?∴)]三结
成妄想)。】

「是故如来。与汝发明。五荫本因。同是妄想。」

【【疏】五阴之因。元妄所结。此即于妄想中。立因缘性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09a 页 X13-0809.png
也。此因缘性。妄中权立。欲令了法。元无所有。是故
同名一妄想耳(〔标指云〕起信云。众生以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不觉动念现六尘境。
即是五阴妄想也。同一虚妄。更无由绪)。
(○〔宗镜云〕若举眼见色。由有色阴。举身受苦乐。由有受阴。举心即
乱。由有想阴。举眼见生灭。由有行阴。精明湛不摇处。即识阴。故知一念才起。五阴俱生。微识未亡。六尘不
灭)。
([○@卐]二别显五)
([?(○/○)]一色)。】

「汝体先因父母想生。汝心非想。则不能来想中传命。」

【【疏】正指是想也。揽父母遗体。而成此身。遗体即是
想爱流出。故云父母想生。汝之托阴。亦是想爱而
来。以想遗体为胜境故。识即趣彼。结成胎藏。故云
汝心非想。不来传命。斯则三处妄想。和合成此体
(〔吴兴云〕想谓欲想。子在中阴时。若无欲想。则不能来父母欲想中受胎)
(○〔谷响云〕世有不因交合。而
因想有胎。体因想生。弥为可验〔熏闻云〕千宝搜神记。汉末。零陵太守有女。悦门下书佐。而因于牖间。乃使
婢取佐盥水而饮之。有娠。既而生子。至能行。太守乃见椽吏。抱儿众中。使求其父。儿直上书佐掖。推之。化
为水。众大惊。遂以女聘书佐焉。由是明之。虽有因合不因合之异。莫不皆由想乎。人见儿化为水之说。以
为诡谲。不顾百年在世。亦同此儿矣。揽遗体而成。遗体亦水也。一旦死灭坏烂。仍是水矣。果零陵小儿之
可惊。则人尽可惊也。彼既诡谲。此安得不诡谲乎。妄想而生。大哉佛说)。】

「如我先言。心想酢味。口中涎生。心想登高。足心酸起。
悬崖不有。酢物未来。汝体必非虚妄通伦。口水如何
因谈酢出。是故当知。汝现色身。名为坚固第一妄想。」

【【疏】引前释成也。即引破想阴文。悬崖酢物。俱不到
身。由汝所思。便能生汝口足酸水。若非妄想同类。
孰有水等生焉。通伦。犹同类也。是故下。结归立名
也。以此验之。如何非想。是故应知妄想凝结。即成
色阴。故云坚固(〔温陵云〕体因想生。心因妄起。命因想传。诸妄交固以成色阴。故名坚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09b 页 X13-0809.png
固妄想)。
(△〔直解云〕谓由坚执之想。以成色质。即坚觉宝成之意)
([?(○/○)]二受)。】

「即此所说。临高想心。能令汝形。真受酸涩。由因受生。
能动色体。汝今现前。顺益违损。二现驰驱。名为虚明
第二妄想。」

【【疏】前四句。蹑前色阴。动身之想。即明受阴是妄想
也。由因下。正显也。因想梅等。便有受领。若非领纳。
焉得水生。此受亦是妄想转变。妄生领纳也。(〔吴兴云〕由
因受生。因想故受生也。能动色体。即形受酸涩也)二驰驱者。领此顺违。生
苦乐法。遂成损益。为彼所使。(汝今下。正示受相。顺益即乐受。违损即苦
受。合有非违非顺。即不苦不乐受。但文略耳)照境而领。虚通无碍。故曰
虚明(〔温陵云〕临高空想。而酸涩真发。违顺皆妄。而损益现驰。斯则受阴无体。但虚相妄想耳)
(△〔吴兴
云〕色受想三阴妄想。相由而起。故前文云。汝体先因父母想生。下文云。种种取像。心生形取。皆同悬崖酢
物之想。非如行阴。幽隐难见也)。
(△〔直解云〕想酢涎生。想高酸起。初因想而生受。崖酢想虚。酸涩受实。今因
受而生想。既因受生想。则念念相续。相续为行阴。前四阴皆由识了别。岂非互想互通。今约次第。别中会
通。方知五阴本因。同是妄想也)。
([?(○/○)]三想)。】

「由汝念虑。使汝色身。身非念伦。汝身何因。随念所使。
种种取像。心生形取。与念相应。寤即想心。寐为诸梦。
则汝想念。摇动妄情。名为第三融通妄想。」

【【疏】初二句标。念虑即想。身之驱役。皆想所为也。(〔补遗
云〕由前文云。因受动色。则是由汝念虑。便汝色身也)身非下释。初三句。反质。
若非想类。何以随念。(〔熏闻云〕身之与念。色心两殊。且非伦类。汝身何因。至与念
相应者。诚由妄想融通。使之然耳)种种下五句。正显。凡取前境。先
须想像。后身随之。想若是实。何须形取。形若非想。
自不能行。二既相须。岂非虚妄。故云。与念相应。(〔吴兴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09c 页 X13-0809.png
云〕心生形取。谓心念若生。形贸必取。语高酸起。取之验也〔温陵云〕心生虚想。形取实法。心形异用。而相应
者。由想通也)寤寐虽异。皆是想为。寐既成梦。梦非有实。
应知寤想。岂是实耶。(〔吴兴云〕非但融于色身。亦乃通诣梦寐。故曰寤即想心等。
由想成梦。以显妄念。当无间然)则汝下结。是知现今想像念虑。正
由妄情摇动故尔。焉不是妄。融色质。通心念。变境
像。成梦寐。故云融通妄想(〔温陵云〕寤寐摇变。使心随境。使境融心。皆融通
妄相也)。
([?(○/○)]四行)。】

「化理不住。运运密移。甲长发生。气销容皱。日夜相代。
曾无觉悟。阿难。此若非汝。云何体迁。必如是真。汝何
无觉。则汝诸行。念念不停。名为幽隐第四妄想。」

【【疏】化理下。显行相也。初二句标。行阴迁流。微细难
觉。故云不住密移也。甲长下释。前三句。释不住。后
一句。显密移。阿难下。示虚妄也。真犹实也。行阴若
非汝体。何得相代不停。又若实是汝身。何不觉知
生灭。非汝不可。是汝无凭。故知虚妄。则汝下。结想
名。密移不觉。故曰幽隐(〔吴兴云〕此若非汝。指化理不住等。云何体迁。指甲长
发生等。如必下。若谓体迁。实是汝者。何不觉此相代之相。以不觉故。行阴生灭。名为幽隐)。
(△〔补遗云〕上文
只就色阴。明迁变理。此通例诸法变迁之行)。
([?(○/○)]五识二)
([│/○]一正明其相)。】

「又汝精明。湛不摇处。名恒常者。于身不出。见闻觉知。」

【【疏】牒指识体也。初三句。标计也。行人所认。微细明
了。离行生灭。湛然不动。目为常住者。即识阴也。于
身下。指体也。识阴岂越见闻觉知。此约用指也(〔真际
云〕此阴通收八识。用动体常。见闻精明。同一识阴)。
(△〔吴兴云〕节公以见闻为用则动。精明为体则常。不知
今文即以见闻为精明。动用为常体。何则。识无所存。遍在诸根。根对境时。虽涉于用。用在无记。未起善恶。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10a 页 X13-0810.png
指此无记。名为精明湛不摇处。若约分齐言之。五识五意识。及第六心王。皆是其处也。佛恐众生计此为
常。故寄阿难。先且定云。名恒常者。下即判此。不出见闻觉知。还成第六王数故也)。
(△〔合解云〕第五妄想。即
赖耶识阴也。精明等。同前识精元明。见闻觉知。即六根)。
(△〔二楞云〕精明。即前文一精明也。湛不摇处。即湛
若止水。皆指第八识也)。
(△〔直解云〕识精元明。即第八藏识。湛然不动。无覆无记者。楞伽云。藏识海常住。是
也。于身下。谓此执受身根。为诸识所依。此识所游之处。不出六根见闻觉知。先牒后破。明其非常也)。】

「若实精真。不容习妄。何因汝等。曾于昔年。睹一奇物。
经历年岁。忆忘俱无。于后忽然。覆睹前异。记忆宛然。
曾不遗失。则此精了。湛不摇中。念念受熏。有何筹算。」

【【疏】正显虚妄也。初二句。反标。若此湛明。是真实性。
不合容受虚妄习气。习气即种子也(〔宗镜云〕种子有二类。一本
有者。谓无始时。异熟识内。法尔而生蕴处界等。功能差别。一切种子。与第八识。一时而有。二新熏者。谓无
始来。数数现行。熏习而有。名新熏故。护法意云。有漏无漏种子。皆有新熏本有。合生现行。亦不杂乱)何
因下九句。顺释。忆忘俱无者。初若有忆。则有忘时。
元既无忆。故不说忘。覆睹者。再见也。再见既无所
遗。此则容受妄习。故知虚妄。非真湛明。则此下。结
示也。受熏持种。发起现行。流注生灭。不可计矣(〔吴兴
云〕以昔睹奇物。纳种在识。若不受熏。覆睹前异。必无记忆之相。既不忘失。则知中间。常为前七念念熏习。
熏习即妄何精真之有乎)。
(△〔讲录云〕最初领纳记忆。虽由前六熏习。而持种不失。则是第八功能。前六如
聚敛之臣。第八如库藏之吏。历年睹物。记忆宛然。皆由第八。精了湛不摇中。念念受熏也。有何筹算。不思
议变也)。
(○〔引證〕〔宗镜云〕问八识之中。既具本有新熏之义何识是能熏因。何识是所熏果。答依经论正义。
即是前七现行识。为能熏因缘之因。熏生新熏种子。第八识是前七现行识所熏生因缘之果。熏者。资熏
〔系〕发之义。生者。生起从因生出之义。如本识中。善染等种。能引次后。自类种子。虽有生义。无自熏义。如谷
麦等种。虽有生芽之能。若不得水土等。资熏击发。亦不能生。其现行本识。虽有生种之能。然自力劣。须假
六七与熏方生)。
(○又云。大乘说能记忆分有三。一自證分。能记忆见分。二别境中念。能记忆曾所更事。王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10b 页 X13-0810.png
识中种子。能不妄生自现行。唯识疏云。如不曾更境。必不能忆。如现。行识。曾被见分缘者。后必能忆。若不
曾为见分缘者。后时必不能记忆也。以能缘见分。于过去时。及现在世。但缘相分。不曾自缘。前巳灭心。既
巳过去今时见分。有何所以。能自忆持。以于昔时。曾返缘自见分故。既许今时。心心所法。能自记忆。明由
昔时。有自證分。證彼缘境。作量果故。故今能忆)。
([│/○]二重显微细)。】

「阿难当知。此湛非真。如急流水。望如恬静。流急不见。
非是无流。若非想元。宁受妄习。非汝六根。互用合开。
此之妄想。无时得灭。」

【【疏】正显微细也。识阴离行。故名为湛。不是当生。故
云非真。喻急流者。凡夫二乘。全不觉知。十地巳前。
虽觉未尽。故云流急不见。(〔标指云〕微细生住异灭。流注不息。妙觉方尽)
若非想元等者。显此正是妄想根本。以第八识为
界趣生本也。(〔温陵云〕湛非真湛。特幽潜不觉耳。故譬急流之水。幽潜流注不可测知。此
正忆想之元。容妄之体。直待消磨六门。妄习无寄。然后可灭也)。
(△〔二楞云〕以此是前四妄想根元。故受妄
习。若非妄想根元。宁受前四妄习哉)非汝下四句。明难断。互用合开
者。寄根明发。故云互用。开令无隔。合为一体也。前
文云。返流全一。六用不行。开即是合。故无二别。若
非證真。此难灭矣(〔空印云〕以此精明湛不摇处。似一似常。特判之曰。此湛非真。使
不误认。楞伽诏此为流注生住灭也。以分齐言之。即六和合之一精明。执受根身者。以惑言之。即无明住
地。非见思家种子也。岳师指为见思粗惑。种现虽尽。根本无明犹在。非如前文返流全一。六根得真互用。
亦泥而未通也)。】

「故汝理在。见闻觉知。中串习几。则湛了内。𠕀象虚无。
第五颠倒。微细精想。」

【【疏】因细得名也。此是诸识之中。串习机要。亦名精
明湛不摇处。故云湛了。即本识也。(〔温陵云〕串。常习也。几。微也。精明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10c 页 X13-0810.png
湛识。为六用常习之本故。见觉几微。即湛识𠕀象。潜于见觉之中。故云中串习几)。
(△〔合解云〕此湛了见精。
非是真见。以赖耶识体。无覆无记。望如恬静。中串习几。妄想细微。非是无妄。合上流急不见非是无流也)
有而若无。故云𠕀象。𠕀。无也。象。似也。非有形质。故
曰虚无。望前行阴。最为其细。再三示云。微细精也
(〔海印云〕汝现在见闻觉知。粗现于外。而其中有串习几微生灭之相。于湛了内似有似无。不可穷诘者。斯
识阴微细之体)。
(△〔王舜鼎曰〕识阴不出见闻觉知。此中历劫相串。熏习之几至微至细。汝今现在其中。不
自知耳。此几正是想元。此想元。正是湛了内𠕀象虚无。微细精想。中串习几。正是念念受熏之处。言颠倒
者。由颠倒妙圆真净而有也)。
([?∴]二总结)。】

「阿难。是五受阴。五妄想成。」

【【疏】此五即是众生所受报法。故通名五受阴。亦曰
五取蕴。众生取此为自体故(〔海印云〕乃补特伽罗所数取故)
(△〔中川云〕
五受阴。亦名五取阴。然有简别。俱舍云。是有取。说名阴。有但阴非取。谓无漏有为。释曰。唯识云。佛果报身。
有为无漏。非惑业所生故。俱舍云。此中以惑为取阴。从取生。故名取阴。如草糠火。由一言迷妄。受此取此。
自蔽藏也。或阴属取。名取阴。如王臣)。
(○〔合论云〕杂华微尘数万偈。枣柏摄取其要。为十二缘生论。其因有
十二种。其实即五种阴生也。世尊于此重叙之。使知皆即众生念力所成耳。如止观二法。澄鍊五阴。则于
内分获六根功德。于外分超五浊恶世。以定力精严则离五十种魔事。义理粲然。学者当熟观之)。
(○〔宗镜
云〕若见五阴有。即众生世间。若了五阴空。即真谛世间。若了五阴实相。即中道第一义。正智世间。离此五
阴三世间外。更无一法。能建能立。能俗能真。为一代时教所诠。除此别无方便。悟此成佛。迷此为凡。唯是
一心。开合无异)。
(○〔删修〕张无尽海眼经。移此文妄本无因下。至此三十五行。入第三卷十四纸。第一义谛
句下。无尽不了如来重叙五阴。叮咛教戒深意。拘牵文势。妄率改修。其过不小。故特明之)。
([○@●]二答边际)。】

「汝今欲知。因界浅深。唯色与空。是色边际。唯触及离。
是受边际。唯记与忘。是想边际。唯灭与生。是行边际。
湛入合湛。归识边际。」

【【疏】答诣何为界也。界即因义。(古释。界者因义。如地生物。而地为物因也)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11a 页 X13-0811.png
亦是分义。因依界分。际限判故。故云因界。(〔温陵云〕本无有
界。由妄相因也)。
(△〔王舜鼎曰〕凡是想阴。俱落边际。故谓之界)色谓形色。空谓显
色。俱色蕴摄妄色妄空。互形显故。略举色空。摄一
切尽(〔孤山云〕四大围空而成色质〔融室云〕色空之色。外四大色。非空不色。故唯色与空。是四大色阴
之边际。以外成内故)触有违顺。即成苦乐二受。离无违顺。但
一舍受也。(〔资中云〕触离是受者。触有苦乐。离即成舍。俱名为受)
(△〔桐洲云〕所触是境。能触
是身。能所相对名触。相远名离。故名触离。受阴边际)。
(△〔融室云〕以离显触。是受边际)记忆忘
失。取像攀缘。俱为想阴之分齐耳。(〔真际云〕记忆忘失。亦可云。记如
寤。忘如寐)。
(△〔融室云〕因忘有记。是想边际)生灭迁流。刹那四相。但是生
灭。皆行分也。(〔吴兴云〕三相迁流。皆属行阴。略举。生灭。以摄于异)
(△〔融室云〕灭是迁流。迁
流是行。非生无灭。是行边际)湛前行阴。合归识阴。见识不动。认
为真湛。齐此名为识阴边际。以见行阴是生灭法。
虽生灭处。名是湛寂。就所认处。即识分齐也(〔吴兴云〕湛
入合湛者。湛生灭之际。人精明之处。方名合湛。合。同也。以行相异而识体同故)。
(△〔定林云〕如波澜灭。化为
澄水。名行阴尽。内内湛明。人无所入。名识阴区宇。则所谓湛入者。识阴也。湛入为识阴。则湛为性识明知。
明知即智。智之与识。是识边际。故说五阴。而曰湛入合湛。归识边际。性识不名湛入。所谓内内湛明。入无
所入者。湛出为行。行如水流。湛入为识识灭行阴则内内湛明。入至想元。更无所入矣)。
(△〔融室云〕湛是急
流。急流喻识。受想行阴。心生则湛精出应。心生而灭。则湛精复合。合于本识之湛。故云湛入合湛。归于识
之边际)。
(△按巳上三家。皆指湛前行阴。合归识阴。与长水疏大同。唯吴江以湛精出入。通指上三阴。为少
异也)。
(△〔东溟管氏曰〕温陵解上湛字。是行不流逸。下湛字。是湛了本体。或以上湛为微细业识即自證分。
下湛为本觉妙明。即證自證分。四阴主妄。识独指真。义颇难通又前四阴。各不相粘。古释偏以识阴粘行。
似与上四相相违。今谓上湛为前六识之性境现量。下湛为第八识之性境业相。六根粘湛发用。见闻觉
知之中。任运而起。未经分别。元不离乎湛体。此上湛也第八为前六之总根。六和合会归一精明。其体常
湛。此下湛也。外之六用。任性境而未尝分别。合于内之微细业识。此湛入合湛义也。前文见闻觉知。中串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11b 页 X13-0811.png
习几者。即六用也。湛了内。𠕀象虚无者。即业识也〔中川云〕上湛六识湛精。下湛八识湛体。六湛精明。元八
识所分。今入合妙湛。两湛相冥。是其边际)。
(△〔私谓〕以本经释之。上湛字。即所云。此湛非真。如急流水也。下
湛字。即所云如汝精明湛不摇处。及湛了内。罔象虚无。是也。以赖耶识变现诸趣。如海浪身。常生不断。故
曰。望如恬静流急不见。此上湛也。赖耶识体。无覆无记。自性无垢。毕竟清净。就此流急不见。即知性入元
澄。此下湛也。湛串习之急流。合湛了之罔象。识阴边际。分齐在此。上湛是生。下湛是灭湛入合湛。正明如
来藏。生灭与不生灭和合。为阿黎耶识也。此二湛字。亦以色空触离等例之。其义自明)。
(△〔云栖云〕此湛非
真。正八识之边涯分齐也。行阴中。如波澜灭。化为澄水。即此湛耳。行人乍获轻安。尚谓得道。何况四阴巳
灭。唯识独存。岂知此湛。正是生死微细根本)。
(△〔交光云〕人但知流逸奔尘。勿汝湛圆为识。不知湛入合湛。
湛了内微细流注未息。终未出识阴边际也。以此总较因界浅深。但知色界为色者浅。知空色皆色者深。
乃至但知湛入为识者浅。知湛入合湛皆识界者深。斯则如来发明五重妄想边际极矣)。
([○@●]三答顿渐)。】

「此五阴元。重叠生起。生因识有。灭因色除。」

【【疏】答前为顿销除。为次第尽也。生起则从细至粗。
从内感外。一切诸法。唯识变故。故云生因识有。除
断则先粗后细。从外向内。如浣衣磨镜。粗垢先落。
(〔孤山云〕约生则由内造外。从细至粗如著衣也。故迷理。有识乃至有色。约灭。则由外至内。从粗至细。如脱
衣也。故悟理。色尽乃至识尽)然生起时。实非前后。一念顿变。以
约粗细。作此说耳。圆顿观法。断亦非次。功行成时。
自然尔也(〔融室云〕阴元生起。重叠成五细由无始。迷性为识及托胎时。先投其识然后有
蕴身故。粗从色阴。五阴之首。灭从其首。为次第故〔空印云〕经约入胎次第成身而说迷真成妄莫先乎识
既成识则念念不停随业流转有行阴生以流逸故于所缘境起爱憎心有想阴生由想爱故识托其中
揽为自巳令生觉受则受阴生受巳成身妄自保固则有色阴此生起次第也七支业净身见微薄则色
阴销身见既亡根境不偶则受阴灭违顺不受憎爱想亡则想阴灭爱想不生心不流逸则行阴灭识精
还元同乎本觉则识阴尽此还灭之相也)。
(△〔合释〕既云五阴叠起又云生因识有。何也。答涅槃亦云。梵志
问佛如瞿昙说。无量世中。作善不善。未来还得善不善身。又说因烦恼故。获得是身。若因烦恼获得身者。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11c 页 X13-0811.png
身为在先。烦恼在先。若烦恼在先。谁之所作。住在何处。若身先在。云何说言。因烦恼得。是故。若言烦恼在
先。若身在先。若言一时。先后一时。义皆不可。佛言。一切众生。身及烦恼。俱无先后。一时而有。虽一时有。要
因烦恼。而得有身。终不因身有烦恼也。世间眼见。炷之与明。虽复一时。明要因炷。终不因明而有炷也)。】

「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

【【疏】前约生起除断。道理合然。若定作此解。焉知虚
妄。故须先理后事。顿悟渐除。方了修證之义耳。理
则顿悟者。若约證悟圆理。即一断一切断。无前后
也。如前文云。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尘垢应念
销。成圆明净妙。解悟亦然。圆觉云。知幻即离。离幻
即觉。亦无渐次。以一切法。皆从心起。妄念而生。念
即无念。一切顿尽。由真性中。本无妄故。故云乘悟
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者。五阴妄法。名之曰事。
阴既粗细不同。法尔粗者先去。解行虽顿。断自有
序。日出孩生。皆喻此也。
△〔宗镜〕楞伽经中。有四
渐四顿。今取顿悟渐修。深谐教理。首楞严经云。理
虽顿悟等。先顶顿悟。方可渐修。若约断障说者。若
日顿出。霜露渐销。若约成德说者。如孩初生。即具
四支六根。(喻性上恒沙功德)长即渐成志气功用。(万行资庄。报化
圆满)如华严云。初发心时。即成正觉。三贤十圣。次第
修證。若未悟而修。非真修也。良以非真流之行。无
以称真。何有饰真之行。不从真起。经云。若未闻此
法。多劫六度修行。竟不證真。(巳下并清凉文)今论明是本
明。渐是圆渐。六祖直显本性。破其渐修。今为顺经。
明其渐證。随渐渐明。皆本明矣。渐为圆渐者。即天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12a 页 X13-0812.png
台智者意。彼云。渐渐非圆渐。圆圆非渐圆。谓渐家
亦有圆渐。圆家亦有圆渐。渐家渐者。如江出岷山
始于滥觞。渐家圆者。如大江千里。圆家渐者。如初
入海。虽则渐深。一滴之水。巳过大江。况滥觞耶。圆
家圆者。如穷海涯底。故今云渐。是圆家渐。尚过渐
家之圆。况渐家之渐(〔私谓〕永明依楞伽四渐四顿。诠释此章独取顿悟渐修。今
以经义證之。徵心常住。辨见不还屈指飞光。观河垂手。获不历僧祇之法身。了山河大地之终始。悟钟声
而解六结拣耳根以照一门皆指悟指顿也。三决定义。木叉自持四种律仪。冰霜同皎。道场结清净轨则。
咒心应神力冥资三种增进皆言渐次修行。六十圣位。总是渐修安立。皆指修指渐也。永明云。经言。阿难
巳悟妙。觉明心知宗不昧。方乃重告善逝启请修行。故知先悟后修。应须理行合一。但取一期知解。次證
究竟菩提无有是处此则顿悟圆修首楞严一经旨归也顿不舍渐。则有万行具足之三摩地门。五十五
位。行布单复。若天网之罗宝珠。渐不碍顿则有一门超出之三摩地门。二十五行。圆融绮互。若琉璃之含
宝月。悟则决定要悟。百千万劫只仗一悟。一念心开。便如十日并照。故曰。狂性自歇。歇即菩提。非顿曷悟。
非悟曷修也。修则毕竟要修。百千万劫只圆一修。十地行满。才如望月孤圆。故曰。菩提涅槃尚在遥远。非
渐曷修。非修曷悟也。约悟。则唯顿无渐。三生。巳入果海。缘起只由于一念。是故。登伽宿为淫女。遂超登无
学之位。正悟时。何须说渐也。约修。则唯渐无顿。一生即圆劫果。行门。转急于多生。是故阿难巳获法身。更
审除微细之惑。正修时。何须说顿也。经初曰。有三摩地。示顿门也。曰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此顿解悟也。经
中曰。修三摩地。示渐门也。曰于奢摩他中。用诸如来毗钵舍那。渐次修證。此渐解悟也。阿难偈赞巳上。理
则顿悟。理穷于是。满慈妨难巳去。事因渐除。事备于是。如来于法会巳终。付嘱巳毕。特宣此义。传示当来。
一经十轴。纶贯以一十六言。使末法行人。永为标准。最后垂范。即同金河顾命。岂不信哉)。
(○〔柏庭云〕理则
顿悟等。乃依事理而有顿渐也。以理言之。唯一真性。妄想无实。如是而悟。则乘悟并销。不容前后。如前诸
念皆离入三摩地。是也。以事言之。五阴既列前后。生起妄想不一。宁悉顿除。如前文次第而尽是也。言五
阴次第尽者色阴尽。则曰见色阴销。受阴明白。受阴尽。曰受阴虚妙。想阴尽。曰凝明正心。至识尽。则曰穷
诸行空等。皆次第而尽非顿尽也)。】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12b 页 X13-0812.png

「我巳示汝。劫波巾结。何所不明。再此询问。」

【【疏】此引前说。结责未解也。如前文云。巾体是同。因
结成异。又云。毕竟同中。生毕竟异。又云。六结同体。
结不同时。即结解时。云何同除。此皆理则顿悟。事
非顿除。如何再问耶。顿渐悟修。如圆觉疏(〔温陵云〕真譬劫
波巾体。识譬初结。色譬最后结也。生因识有。如后结依初结生。灭从色除。如解从后解也。五阴生起。从
细至粗。由迷智有识。乃至由受有色也。灭则从粗至细。必破色而后受现。乃至破行而后识现也。理则顿
悟乘悟并消者。谓了阴无体。五阴并亡。如巾本无结亦不有也。事非顿除。因次第尽者。理虽顿悟。事假渐
修。如巾虽无异。结须渐除也)。
(○〔私谓〕经言。我巳示汝劫波巾结何所不明再此问讯。此如来结答阿难。五
阴并销次第之问。四答中决定答也。苕溪岳师。立六根义横。五阴义竖二门。法喻不齐。妨难锋起。今以五
阴六根。循本论之。众生生死重沓。以五阴为重担。肩荷五阴之担者。六根也。众生杂染沈沦。以五阴为覆
盖积聚五阴之盖者。六根也。六根为六和合。一识为一精明。识为五阴之窟。即六根之窟宅也。灸病得穴。
故云生因识有。色。为六根之首。即五阴之元首也。伐树除根。故云灭从色除。是则除六根。无五阴法。除六
根解结。无破五阴法。明矣。今于此中。曲分横竖。根阴既对待宛尔。解除则境智历然。使前后章门。转成隔
别耳。窃观首棱一经。最后垂范。总括于顿悟渐除之两言。永明所谓顿悟知宗。圆修办事也。七徵巳后。何
往非顿悟知宗。阿难顿获法身。解除细惑。皆顿悟并销之能事也。圆修办事。选根深入下手功夫。尅定于
绾巾舒结。解除次第一章。则如来显以六根解结。为彼除五阴之明文矣。阿难问舒结伦次。世尊用六结
绾除。初云此结非彼。彼结非此。如来今日若总解除。尚不名一。六云何成。佛印言。六解一亡。亦复如是次。
云。是结本以次第绾生。今日当须次第而解。六结同体。结不同时。则结解时。云何同除。佛又印言。六根解
除。亦复如是。此皆事非顿除。因次第尽之明文也。此根初解。先得人空。次得法空。后俱空空。从色阴尽。乃
至识阴尽。观网绮互。彼此摄入。正圆修办事。无次第中之次第也。阿难以五。阴销尽问。佛以六根解结答。
申告之。曰何所不明。再此询问。根阴同根。解除一体。佛语决定。较然明白。若以横竖言之。则理为横。事为
竖。悟为横。修为竖。顿为横。渐为竖。销为横。尽为竖。若以圆修言之。则即理即事。即横即竖。以圆渐之修。妙
契于顿圆之悟。又何容比量法喻。自生妨难也哉。岳师释经至此。诠解滋烦。竹庵观师助之尤力。岳师以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12c 页 X13-0812.png
相似观行。配释顿渐。所云圆破五阴。即顿悟知宗一分之义耳。而观师谓拣境用观。以一阴居初为境。即
齐上解萦之喻。则明以解根拣观。分为两橛矣。若其分判信位。广引别圆。古人所谓多费纸墨。徒扰扰观智。
愿与智人。共为荡拂。故知天如可作。亦首肯斯言)。
(△〔空印云〕生因识有者。谓迷真成妄。必先无明。即识阴
也。次依无明住地。变起色心。尘劳粗垢。即馀四阴生。同前依一精明。妄生六根识用。犹依一巾绾六结也。
此则五住备。灭从色除者。谓返妄复真。亦必除四住。后断无明。即先除受想。后尽识阴也。同前先解六和
合用。后亡一精明体。犹先解六结。后弃一巾。故云六解一亦亡。又云。此根初解先得人空也。岳师科判根
阴。横竖分隔。六根五阴元无二体。岂有根生不俱于阴。岂有阴灭不俱于根。色阴即六根中萨迦耶见执
吝为我者。受即六根领纳。爱非爱等。想即六识攀缘心。行即六根中动作迁流。识阴即六根之一精体。是
故。六消即四阴尽。一亡即识阴尽。佛恐众生。更阴异教。义门乖错。故前后会通。申责之曰。有何不明。再此
询问也。此文亦拣岳师)。
([?∴]三结劝弘宣)。】

「汝应将此。妄想根元。心得开通。传示将来。末法之中。
诸修行者。令识虚妄。深厌自生。知有涅槃。不恋三界。」

【【疏】如上五种妄想。即是五阴根本。五阴摄一切法。
故一切法。皆妄想也。如上文云。娑婆世界。并洎十
方。诸有漏国。及诸众生。同是觉明无漏妙心。见闻
觉知。虚妄病缘。和合妄生。和合妄死。汝既悟此。故
云心得开通。亦令他解。故云传示令识。若知依正
自他。俱一妄想。即可厌患五蕴自体。求趣涅槃常
乐。何三界之可恋乎。故此嘱劝弘宣自他俱益也
(〔海印云〕一切世界。妄想所持。了知五蕴身心。皆是妄想建立。身心世界。当下消亡。何涅槃难證。三界足恋
哉)。
(△〔补遗云〕付嘱流通。唯行与教。自辨魔齐此。流通行也。次下。流通教也)
(○巳上正宗分竟)

(◎〔三流通分二〕)
([○@●]一如来况显经能二)
([?∴]一举施福无边二)
(卐一问多)。】

「阿难。若复有人。遍满十方。所有虚空。盈满七宝。持以
奉上微尘诸佛。承事供养。心无虚度。于意云何。是人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13a 页 X13-0813.png
以此施佛因缘。得福多不。」

([○@●]二答胜)。】

「阿难答言。虚空无尽。珍宝无边。昔有众生。施佛七钱。
舍身犹获转轮王位。况复现前。虚空既穷。佛土充遍。
皆施珍实。穷劫思议。尚不能及。是福云何。更有边际。」

【【疏】此文较量。文虽不多。意巳周尽。七宝。财之胜也。
满空。多之胜也。微尘诸佛。福田胜也。承事供养无
虚度者。心之胜也。又虚空珍宝。广大心。奉上诸佛。
承事供养。第一心。心无虚度。长时心。如是布施。心
境俱胜。所获福德。其大矣哉。施佛七钱。获轮王位。
显福田中。佛福为胜。轮王之福。七宝具足。千子围
绕。况尽虚空珍宝。以奉如来。所施之物。穷劫难思。
其所招福。宁有边际。非一切智莫能知矣(〔熏闻云〕问中三
意。以三多为较量本。答中略举种子福田。自摄敬心施佛七钱。田种俱少也)。
([?∴]二显经益超胜二)
(卐一说
者转业显福德门)。】

「佛告阿难。诸佛如来。语无虚妄。」

(【疏】告语不虚。令深信佛所说真实也)。】

「若复有人。身具四重。十波罗夷。瞬息即经。此方他方。
阿鼻地狱。乃至穷尽。十方无间。靡不经历。(示人具极罪也)
以一念。将此法门。于末劫中。开示末学。(显弘经时少也)是人
罪障。应念销灭。变其所受。地狱苦因。成安乐国(灭罪胜也)。」

【【疏】波罗夷。此云弃。或云不可乐。弃故即现无僧用。
不可乐即当入地狱。小乘四弃。大乘十重。具犯此
罪。受报无穷。故历十方。靡不皆至。阿鼻。五无间狱。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13b 页 X13-0813.png
一念。心之边际也。夫弘经者。时必长久。岂有一念
而宣说者。今显弘经力大。故举至少。以显殊胜。重
罪之人。一念弘经。其力能翻极重苦报。成极乐报
(〔熏闻云〕准仁王云。一念中有九十刹那。幸哉一念之顷。灭恶如此。况多时乎。况终身乎。般若受持四句。胜
舍三恒之全身。圆觉分别半偈。超化百恒之小果。句偈尚尔况全章乎。况全经乎。愿诸见闻。励力敷赞。成
安乐国者。以果显因也。即地狱因。成安乐果)。
(○〔引證〕〔宗镜云〕法华经云。我灭度后。能窃为一人。说法华经。
乃至一句。当知是人。则如来使。如来所遣。行如来事。何况于大众中。广为人说。窃者私也。若私地只为一
人。说此一句。是人则是从一心真如中。遣来作使。告报异生。直了一如之理。即是行真如中事。以真如无
边至一切处故。则所得法利。亦随真如之性。无量无尽)。】

「得福超越前之施人。百倍千倍。千万亿倍。如是乃至。
算数譬喻。所不能及(得福胜也)。」

【△〔宗镜〕首楞严经。佛告阿难。若复有人。乃至笇
数譬喻所不能及等。所以赞弘此典。善利无边。谓
首楞严经。以如来藏心为宗。如来藏者。即第八阿
赖耶识。密严经偈云。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如
金与指镮。展转无差别。以诸佛了之。成清净藏。异
生执之。为阿赖耶。如真金随工匠炉火之缘。标指
镮之异名。作圆木之幻相。金体不动。名相妄陈。类
真心随众生染净之缘。成凡圣之异名。现升沈之
幻相。心性不动。名相本空。认假名而二见俄分。悟
真体而一心圆證。迷悟即于言下。法喻皎在目前。
昧之者历劫而浪修。达之者当体而湛寂。

【疏】前之施福。巳自难量。今此复超千万亿倍。喻所
不及。何奇之若此乎。问。极重罪人。极少时分。为人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13c 页 X13-0813.png
演说。未足可称。何以灭业得福。如此殊胜耶。答。此
有多义。故获胜报。(下资中文)此经有四不思议。谓教理
行果。且如来藏体。理不思议。次辨圆通。行不思议。
及说神咒。教不思议。后明地位。果不思议。

【疏】一所弘之经。是佛极谈。教理行果。皆不思议故。
谓显如来藏心。法法皆是。有情无情。有性无性。齐
成佛道。此理不思议也。佛顶心咒。因人果人。皆依
此法。灭恶生善。入理化他。防邪护正。进行弥速。能
成菩提。此教不思议也。圆通行门。二十五圣。观音
为最。此行不思议也。六十圣位。第三渐次。便證无
生。复说乾慧。能超因位。直入果海。此果不思议也。
二末世多障。能于此时。弘此极谈。信解真正。实希
有故。三施福唯得生死之报。仍但自利。弘经法利。
能至无漏。能令闻者。信解无谬。展转利乐。无穷尽
故。由是一念虽少。其利博哉。是故能胜。前宝施福
(〔寂音云〕凡经终说获福殊胜。世尊悲心。摄异种故。以有一种贪著福德菩萨。闻空义。起邪执。防退墯。故金
刚般若曰。须菩提。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议。无著曰。为令一类贪著福德菩萨。深妙广大之
妙堪任故。若不言无住布施。有大福德。非唯不能广摄下根。亦于无住法。失自宗故)。
(卐二持者得果显智
慧门)。】

「阿难。若有众生。能诵此经。能持此咒。如我广说。穷劫
不尽。依我教言。如教行道。直成菩提。无复魔业。」

【【疏】广说不尽者。即前文云。若我说是佛顶光聚。悉
怛多咒。从旦至暮。音声相连。字句中间。亦不重叠。
经河沙劫。终不能尽。此显经义。及持者功德。皆不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14a 页 X13-0814.png
可量也。依我下。以能得最极之果。能离内外魔事。
用劝如说而行也。斯则弘持经者。所得所离。唯佛
与佛。乃能知之(〔熏闻云〕能诵能持。显密二教也。依教行道。谓依显密二教。行正助二
道。亦可依显教依正道。依密教行助道。又依显密二教。皆行正道也)。
(△〔融室云〕华严云。忘失菩提心。修诸
善根。是为魔业。今〔依〕佛教道。真菩提心。修进善根。直至成佛。都无魔业也)。
([○@●]二大众钦闻礼退)。】

「佛说此经巳。比丘比丘尼。(出家二众)优婆塞优婆夷。(在家净行
二众)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及诸他方。菩萨二乘。圣仙
童子。(此仙众之一也。经中有此真言)并初发心。大力鬼神。(初发心。即护法鬼神
也)皆大欢喜。作礼而去。」

【〔悫公疏〕此听法欢喜者。可列为三十六众也【疏】
二十五圣。及妙吉祥。虽各有说。功归于佛。总名佛
说。三种世间。故云一切。器界。所住境也。菩萨二乘。
智正觉摄。馀皆有情世间。大欢喜者。近得世间欢
喜。远得出世初地。由三义故欢喜〔智论文〕一说
人清净。二所说法清净。三所得果清净。由斯义故。
皆大欢喜(〔文殊所问经云〕有三种义。欢喜奉行。一说者清净。不为取著利养所染故。二所
说清净。以如实知法体故。三得果清净。即说益也)。
(△〔孤山云〕既闻扶律谈常。即解偏圆。同服醍醐。咸沾妙
益。故大欢喜)。
(△〔海印憨大师云〕以如来最极之至圣。集凡圣同居之法会。现无量光明之瑞相。演秘密难
思之神咒。说微妙难解之法门。断历劫生死之爱根。销五阴邪思之魔业。嘉会亲闻。菩提可冀。所以咸大
欢喜)。
(○〔合解云〕结集经家。列比丘等居菩萨前者。以菩萨多他方应化。为影响众。比丘属此方所度。当机
起教。證阿罗汉。常随众也。在家二众。居家清信。亲近佛僧。虽未出家尽漏。巳墯当机四部众中。准涅槃中。
迦叶菩萨问云何得长寿。佛言。如来今以无上正法。付嘱诸王大臣宰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是
诸国王大臣。四部之众。应劝励诸学人等。令得增上戒定智慧。若有不学是三品法。懈怠破戒毁正法者。
国王大臣四部之众。应当苦治。善男子。是诸国王及四部众。当有罪不。不也世尊。是诸国王及四部众。尚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14b 页 X13-0814.png
无有罪。何况如来。如来善修如是平等。于诸众生。同一子想。菩萨如是修习。得寿命长。亦能善知宿世之
事等。是故当机四众。得与圣僧并列。居菩萨天仙之前也)。
(○〔中川新疏云〕俱舍云。分别种种法门。皆为弘
持。若正说者。佛正法教。便住世间。所以者何。颂曰。大师世眼久巳闭。堪为證者多散灭。不见真理无智人。
由鄙寻思乱圣教。释曰。堪为證者。谓佛正教法。由多散灭。故不能引證。既不引證。乃以寻思为断。故凡著
疏释例。当以圣言为證量也)。】

(长水请加偈云。稽首我大师。十方调御尊。佛顶首楞严。大觉如来藏。圆明诸圣众。上首龙尊王。常辟
大慈门。救摄众生者。愿垂加护我。显说妙难思。普共诸含灵。速證真如海)。

(绝笔偈云。以此少分赞经力。施他流演无穷尽。所获利乐悉回向。菩提实际众生界)

大佛顶首楞严经疏解蒙钞卷第十(之三)(终)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15a 页 X13-0815.png

* 佛顶五录总目


* 第一

* 佛顶图录
* 第二

* 佛顶序录
* 第三

* 佛顶枝录(分七 一传译 二證本 三藏教 四弘法 五义解 六悟解 七随喜)
* 第四

* 佛顶通录
* 第五

* 佛顶宗录(分作四卷)(分三 一垂示宗旨(上下) 二参会公案 三举拈偈颂)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15b 页 X13-0815.png
大佛顶首楞严经疏解蒙钞卷末五录(之一)
海印弟子 蒙叟钱谦益集

* 佛顶图录第一

序曰。目虽在面假镜以寻。图像引目可此镜心。心
如𦘕师。巧幻迁改。茫茫七趣填设绘彩。道场法界。
天宫地狱。观网交罗。灿然尺幅。辑佛顶图录。


* 楞严持咒结坛十事表法图
* 又十三种表法图
* 三千世界图
* 大千三界图
* 须弥山图
* 忉利天宫图
* 二十五有之图
* 首楞圣位之图
* 三科色心开合图
* 三界结惑之图
* 见修九品断惑图
* 十二颠倒相因图
* 六交报十习因图
* 八寒八热地狱图
* 首楞严五十种禅魔图
* 楞严咒心十乘观法图(四明依佛顶咒心。消通天台十乘妙观)
* 流变三叠图(台家永嘉元操造)
* 总会楞严十义之图(右三图皆出圆净教乘法数。咒心流变二图。皆以楞严传合台教。非此经本义也。后一图。所谓总会十义者。未知出于何宗。以古人立此观法。师资相承。必有来自。今既未能根寻原委。对决是非。则宁过而存之。庶后之君子。或参考而有得焉)
* 雪浪恩公楞严科判略图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16a 页 X13-0816.png

** 首楞持咒结坛十事表法之图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17a 页 X13-0817.png

** 楞严结坛十三种表法图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18a 页 X13-0818.png

** 大千世界万亿须弥之图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19a 页 X13-0819.png

** 大千三界图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20a 页 X13-0820.png

** 须弥山图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21a 页 X13-0821.png

** 忉利天宫之图

中住善法堂天四峰三十二天一方八天。



巳上四图皆出三世出兴志。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22a 页 X13-0822.png

** 二十五有图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23a 页 X13-0823.png

** 首楞五十七圣位图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24a 页 X13-0824.png

** 三科色心开合之图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25a 页 X13-0825.png

** 三界结惑之图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26a 页 X13-0826.png

** 见修九品断惑图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27a 页 X13-0827.png

** 楞严十二颠倒图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28a 页 X13-0828.png

** 楞严六交报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29a 页 X13-0829.png

** 楞严十习因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30a 页 X13-0830.png

** 地狱总图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31a 页 X13-0831.png

** 首楞严五十种禅魔图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32a 页 X13-0832.png

** 约十乘妙观消咒心十因图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33a 页 X13-0833.png

** 流变三叠图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34a 页 X13-0834.png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35a 页 X13-0835.png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36a 页 X13-0836.png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37a 页 X13-0837.png

** 总会楞严十义之图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38a 页 X13-0838.png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39a 页 X13-0839.png

** 雪浪恩公楞严科判略图



* 第一卷

* 一七处徵心

* 初执心在内
* 二执心在外
* 三计潜根
* 四开合明暗
* 五随所合处
* 六在中间
* 七一切无著
* 二二种根本

* 一者生死
* 二者菩提涅槃
* 三举拳辨见
* 四垂光验见
* 五徵说客尘



* 第二卷

* 初观河定见
* 二垂手无违
* 三八还辨见

* 初明还日轮
* 二暗还黑月
* 三通还户牖
* 四壅还墙宇
* 五缘还分别
* 六顽虚还空
* 七郁𡋯还尘
* 八清明还霁
* 四二种二妄见

* 一同分妄见
* 二别业妄见



* ○初佛说五阴

* 初色阴
* 二受阴
* 三想阴
* 四行阴
* 五识阴



* 第三卷
二六入。

* 三十二处
* 四十八界

* 六根
* 六尘
* 六识
* 五七大

* 地
* 水
* 火
* 风
* 空
* 见
* 识
* 六阿难偈赞



* 第四卷

* 初云何忽生此(合答)
* 二三相续

* 初世界相续
* 二众生相续
* 三业果相续
* 三有为习漏
* 四二决定义

* 初因地发心
* 二审烦恼根本
* 五五种浑浊

* 初劫浊
* 二见浊
* 三烦恼浊
* 四众生浊
* 五命浊
* 六六根功德优劣

* 初阿难汝身
* 又汝又汝汝等
* 七六根细辨相伏
* 八击钟验常



* 第五卷

* 初六解一亡
* 二绾巾示结
* 三二十四圣自陈宿因

* 初陈那二优婆
* 三香严四药王
* 五跋陀六迦叶
* 七那律八周利
* 九憍梵十毕陵
* 十一空生十二身子
* 十三普贤十四难陀
* 十五富那十六波离
* 十七目连十八乌刍
* 十九持地二十月光
* 廿一琉璃廿二虚空
* 廿三弥勒廿四势至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40a 页 X13-0840.png



* 第六卷

* 四观音自陈圆通

* 初上下合
* 二十四无畏
* 三三十二应
* 四四不思议
* 五文殊拣选圆通



* ○初四种律仪

* 初淫
* 二杀
* 三盗
* 四妄



* 第七卷

* 初安立坛场
* 二重请说咒
* 三阿难问四十四心
* 四世尊说十二类生

* 初卵生
* 二胎生
* 三湿生
* 四化生
* 五有色
* 六无色
* 七有想
* 八无想
* 九非有色
* 十非无色
* 十一非有想
* 十二非无想



* 第八卷

* 初三种渐次

* 一除其正因
* 二刳其正性
* 三违其现业
* 二五十五位真菩提路

* 单乾慧位
* 复(十信位 十住位 十行位 十向位)
* 单四加行位
* 复十地位
* 单等觉位妙觉位
* 三文殊问经名
* 四阿难问七趣

* 地狱饿鬼畜生
* 人道仙道修罗
* 天趣

* 初六欲天

* 初四天王天二忉利天
* 三夜摩天四兜率天
* 五化乐天六他化天



* 第九卷

* 二色界四禅

* 初禅三梵众天
* 梵辅天大梵天
* 二禅三少光天
* 无量光天光音天
* 三禅三少净天
* 无量净天遍净天
* 四禅九无云天
* 福生天广果天
* 无想天无烦天
* 无热天善见天
* 善现天色究竟天
* 三无色界四空

* 一空无边处
* 二识无边处
* 三无所有处
* 四非非想处



* ○初佛说五阴魔

* 初色阴魔
* 二受阴魔
* 三想阴魔



* 第十卷

* 四行阴魔
* 五识阴魔



* ○佛说五种妄想

* 一坚固
* 二虚明
* 三融通
* 四幽隐
* 五熏习


赞曰。

「 科段烦璅
 昙鸾所讥
 细料烟𩗺
 杂砺尘飞
 云浪说法
 心眼如月
 十轴迢然
 眉目行列
 系表象外
 孤情绝照
 郢人逝矣
 谁与观妙」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41a 页 X13-0841.png
首楞严经疏解蒙钞卷末五录(卷二)
海印弟子 蒙叟钱谦益钞

* 佛顶序录第二

序曰。肇表三空。睿赞二匠。圆觉宗通。弘传神唱。随
具宗眼。宿承台嗣。义海互腾。藻火交炽。都为序录。
庸表正令。展卷历然。交网县镜。辑佛顶序录。

** ○首楞严经长水疏义序

大佛顶密因了义首楞严经者。乃竺乾之洪范。法苑
之宝典也。昔能仁以出震五天。独尊三界。假金轮而
启物。现玉毫而应世。观四生之受苦也。惠济庶物。悯
群机之未悟也。力垂善诱。于是俯仰至理。述宣微言。
辟大慈之门。廓真如之海。以为一切诸法。唯依妄念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41b 页 X13-0841.png
而起。一切众生。不出因缘而有。乃知生死轮转。贪欲
为本。修證常乐。禅慧为宗。则斯经也。可以辨识诸魔。
破灭七趣。谓止及观。修圆教妙明之心。发真归元。證
上乘至极之说。懿其般剌译其义。房相笔其文。今江
吴释璿师。学识兼高。辨才无碍。以是经典。为时教于
一代。分妙理于十门。功济大千。道传不二。瞪目合手
以明妄。毁相泯心以会宗。信受则为世津梁。开悟则
入佛知见。乃显经以作疏。因疏以明理。故可以开前
疑而决后滞。披迷云而睹慧日。然后知色空无异。同
归实际。生佛靡殊。不离方寸。随志在外护。惭无内学。
因获览阅。辄述序引。归依法宝。幸精究于真诠。赞[改-己+易]
佛乘。愿普沾于圣果者巳。

(大宋天圣八年青龙庚午孟冬二十一日辛丑道斋东轩叙中散大夫守御史中丞充理检使权判吏部流内
铨上护军琅琊郡开国侯食邑一千九百户食实封二百户赐紫金鱼袋王随撰)

(续。传灯录。丞相王随居士。得法于首山念禅师。临终偈曰。𦘕堂灯巳灭。弹指向谁说。去住本寻常。春风扫
残雪)。

(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光梵大师赐紫惟净谨上书于中丞阁下。窃以大佛顶首楞严经者。菩萨
行门。诸佛心印。开有为。即尘沙妙用。归无相。即法界真源。不有不空。绝名相于言罤之外。现因示果。分阶
位于神化之中。境不碍心。惑不碍智。七大之性。大无所待。八还之法。还无所从。所以了真如心。息虚妄本。
起方便慧。宣秘密言。万法以之圆融。诸佛以之自在。入不二之二谛。悟不空之三空。伟矣真宗。不可思议。
聿有高士。著述疏章。焕决秘诠。简谈佛旨。恭惟中丞入佛知见。解法因缘。为护法城。作不请友。高制序引。
恢阐教乘。永代作程。长冥示炬。惟净夙承道顾。󳖟𧢇奇文。浅学缁流。叨窥章句。身心适悦。种智增明。顶奉
归依。不任抃跃)。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41c 页 X13-0841.png

** ○重修长水疏主楞严大师塔亭记

昔玉氎既灰。世眼将灭。有大智慧。集修多罗。以一切
众生。迷失真心。分为四缠。叠为五浊。妄想于烦恼尘
劳之境。汩没于生死苦海之中。能仁悯之。此大佛顶
首楞严所由作也。开示第一义谛以斥因缘自然。举
二源以證真妄。设三观以融法界。标四轮以明所起。
观五阴以辩众魔。破六入以指根尘。论七大以诃妄
计。列八还以别色相。释九位以成胜果。谈十种禅那
以息邪静虑。至于绾结华巾。开合宝手。飞光晃昱。照
彻真精。则是经也。作亿劫之津梁。实生灵之耳目。去
圣既久。遗文未剖。宋兴。有大法师讳子璿。觉性圆通。
辨智渊博。撰义疏一十卷。并科旨二篇。演畅微妙。学
者宗之。世号长水。因所居之地。故丞相王公。遂为序
以冠其首。法师俗氏郑。钱塘人。生有异禀。九岁礼普
慧寺契宗为师。十二为沙弥。十三度具戒。太平兴国
中。如秀州灵光寺。(即精严寺)依洪敏法师。传贤首教观。探
道睹奥。而于楞严尤明隐赜。厥后登法席。开绣缁褐。
无虑三十馀会。(今嘉兴楞严寺。有雨华堂。相传长水讲楞严时。感天雨华而建)于金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42a 页 X13-0842.png
刚著刊定记。于起信著笔削记。又讲法界观圆觉十
六观等。亦无虑数十会。大中祥符六年。翰林学士钱
公易。奏赐号楞严大师。宝元元年夏四月灭度。瘗塔
于城南真如院。(建炎中。金虏发其塔。师危坐缸中。爪发绕身。虏惊悸罗拜。掩之而去)
杭州慧因道场住持法师净源。素学于长水之门。犹
南岳之一。思之迁也。(即晋水法师。贤首宗次长水下。居第七)元祐元年。
高丽国王子祐世僧统义天。承佛夙记。杭海来朝。请
益慧因之室。为长水嗣法孙。过真如。礼谒灵塔。葺新
损陋。请主客员外郎杨公杰题其额。净源师求余文
以记。夫鸡林之远中国也。数千馀里。长水之弃世也。
五十馀载。师其言。不遗其德。怅其亡。事之如生。可谓
笃厚好学君子矣。予因乐道其善而书之。

(元祐三年五月既望
朝散大夫提举杭州洞霄宫上护军吴兴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鱼袋章衡撰)

** ○首楞严经泐潭标指要义序

长老月公。居道济庵。日与其徒论楞严要义。而参学
应乾者记而集之。书来嘱余为序。余以为真无自性。
全物而彰。物无自体。全真而现。故妙性无为者。其光
明受用。历然素备。非言迹之所测。而昧者迷方以狗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42b 页 X13-0842.png
物。则偏滞染缚之不穷。虽复以学解驰求。而去真愈
背矣。夫学解于声论。起于本闻。闻明循声。则能所兹
建。而国土由之以生。故此经开示密路。使学者知根
归元以消垢念。则六门真用。本尔圆成。如木人息机。
则诸幻皆灭。而月所在者。则于表亦亡。故兹论集。以
标指为目。斯尽之矣。若闻义者超然證悟。与群圣交
光。其所密非从外得。乃可知月公未尝言也。

(熙宁六年二月
十五日将仕郎秘书省著作郎洪州监苗米仓兼遣发纲运范峋序)

** ○首楞严经吴兴集解序

夫经者。传道之器。复性之路。妙有之韫。固息于名言。
解脱之说。弗离于文字。因心以会道。见月而遗指。圣
者有作。明者能述。微言之绪。㡭㡭不绝焉。大佛顶首
楞严经者。迦文转物之机。庆喜开权之教。实第一之
义谛。不二之法门也。原夫真心常住。本体无生。三界
缘兴。始由于妄念。一精体变。遂汩于前尘。色相外冥。
心目随转。涅槃迷而生死作。菩提昧而烦恼兴。流为
众生。溺于浊劫。如来哀其然也。为说斯经。近取诸身。
诱致于性。除攀缘之妄。七处而推其心。破封执之迷。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42c 页 X13-0842.png
八还以研其赜。以至飞光左右。宝手开合。显真性不
动之妙。展观智无涯之照。洞诸根之幻妄。识自心之
广大。则是经也。以三摩提为根力。以六入为藏性。真
如常遍。妙用在前。无法而弗圆。无入而非道。所谓證
金刚三昧。超妙严之一门者。不其然乎。当是时。佛尚
住世。人未去圣。室罗筏之会。千二百五十人。皆是大
阿罗汉。妙堪遗嘱。故佛与之说法。其言简。其旨明。直
破咎根。不存枝叶。而阿难詶诘。犹多悲泪。系辞云。作
易者其有忧患乎。乃知大权起教。不为佛世众生。正
忧五浊末世耳。先是唐神龙初。制止宣译。宰相房融
为之润文。笔高语奇。音旨清畅。冥契佛志。绰同神会。
乃知大经因缘。岂偶然哉。宋长水大士子璿。解行高
妙。名称普闻。特禀圆机。振发大教。为之注解。王丞相
冠其篇。福唐可度。亦复胜流。尝笺了义。夏英公序其
首。吴兴大士仁岳。辩才无碍。多闻第一。道力全于正
定。智性了于真空。栖神斯文。入佛正解。多历年所。广
集言诠。有若资中兴福孤山[橘-矛+隹]李真际诸家之文。即
正经之说。傅致其上。仍以地著。各以义解。独于巳说。
标为私谓。总成十卷。题曰集解。莫不文义璀璨。华梵
宣明。亦犹室中千灯。多光互入。堂下六乐。正声相通。
鼓吹大经。藻火圆教。噫。佛灭后仅二千年。经至于唐。
又四百年。而教始兴于宋。神僧大士。精文密旨。续佛
慧命。为世导师。津梁未来。药石病者。法施功德。岂有
涯哉。后之济彼岸。入法界者。当以此解为舟楫。为门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43a 页 X13-0843.png
户云。

(嘉祐巳亥七月十一日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朝散大夫尚书左司郎中知制诰充史馆修撰
判馆事兼判尚书礼部提举在京诸司库务上骑都尉安定郡开国侯食邑一千三百户赐紫金鱼袋胡宿撰)

(宿字武平。常州武进人。治平中。由枢密使出镇杭州。谒岳师于灵芝。咨询道要。执弟子礼。为师请净觉之
号。为净觉法嗣)。

** ○首楞严经义海序

大佛顶首楞严经。是诸佛之法印。群生之心宗。得此
印者。成正觉于十方。迷此心者。沦生死于尘劫。是以
释迦如来。独佩此最上乘之法印而出现于世。全提
直指。曲折开遮。五十年间。普印群生心地。末后再垂
洪范。重起真慈。阿难示遭魔娆。启发宣明。遂有首楞
严王。无见顶法之称。审问心见。拣辩圆通。宣胜义中
真胜义性。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全彰顿悟。
并销权乘。发真归元。入如来藏。以至天魔外道。感悟
心宗。无量法门。一印印定。所谓是名无上宝印。不虚
语也。般刺持此印。逾海越漠。铄祛用此印。译梵成华。
相国房公。秉笔授而润文。主法璿师。立科条而疏义。
自唐至宋。阅五百年。笺注相望。皆此印也。闽僧咸辉
于禅学之馀。综集多书。圆成大部。题曰楞严义海。华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43b 页 X13-0843.png
严主山之神。所得法门。名出现无边大义海者。诚有
在于是焉。余三复其文。义海冲深。法流㳽漫。事理俱
备。性相混融。惟心法之大旨。尽于兹矣。读者能颖脱
名相。旋复根尘。翛然游戏宝明空海。直下取證楞严
圆照三昧。岂非悟自本心。得此法印者与。

(皇宋乾道八年十一
月十五日左太中大夫参知政事鲁郡开国侯食邑一千一百户食实封二百户赐紫金鱼袋尝熟曾怀序)

** ○后序

清净海眼。照映千门。妙莲华王。开敷万行。销庆喜之
爱习。获本妙心。荡满慈之疑情。入如来藏。星罗众义。
月满一乘。乃大觉能仁最后垂范。三观妙门。入如来
性海。谓妙奢摩他三摩禅那也。然与圆觉三观静幻
寂者。名同义异。涅槃三相定慧舍者。名异义同。今经
正显心见性也。二十五圣。皆于此三。单复圆修。达磨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玄沙地藏。清凉法眼。琅琊广照。
皆得斯经深妙。大畅宗风。禅教同归。定慧齐运。其惟
此经焉。大唐悫法师精鍊十载。梦文殊乘狡猊入口。
首解此经。目为玄赞。巨宋长水法师参琅琊广照。言
下大悟。遂依贤首五教。起信五重。而释通之。教彻终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43c 页 X13-0843.png
顿圆融。法穷一心玄极。华严圆觉楞严起信。一真法
界。常住真心。一以贯之者也。泐潭月禅师亦见琅琊。
妙悟心宗。观长水义疏文广。略其要义。名曰标指。净
觉法师笔削诸疏。目为集解。私有助释之文。符会宗
教焉。福唐禅人辉公书记。遍观众解。集成义海三十
卷。智彬嘉其运心广大。因为较證其文。序诸简末。

(时乾
道三祀孟冬既望平江府前住松江华严教院传贤首祖教神照大师智彬于重玄古刹书)

** ○义海缘起序

首楞严经。如来世尊最后垂范也。鞠其指归。在乎徵
心辨见两门。辨见则恐人认妄觉所明。便同吾不见
处之真见。徵心则使渠离前尘影事。见自巳性觉妙
明之本心。悟此心而山河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所
现物。得真见而父母生身。犹彼十方虚空吹一微尘。
尘物直下两忘。心境自然双泯。无上宝觉。圆明真净。
在于是矣。昔隋智者大师。闻西竺有性宗楞严。昼夜
西向作礼。遂宗法华作止观。止观即此经中妙奢摩
他毗婆舍那一义耳。此经旨趣渊赜。不可名言。故云。
此法亦缘。非得法性。又云。如何以所知心。测度如来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44a 页 X13-0844.png
无上菩提。皆是离于见闻觉知。绝乎修證行解。逮文
殊禀命。料拣圆通。则曰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信
知此法。还假闻思修三慧相须而作。庶几尽證反闻
自闻之道。善哉微尘诸佛。涅槃妙门。在明悟而巳矣。
余初读楞严。即依月禅师标指。及得长水义疏。则知
月亦师长水也。长水亲蒙记莂。荷负教乘。发扬无上
顶法妙旨。悲愿宏广。悟解详明。学海澜翻。锋词辨利。
大文七科。括尽楞严大要。随文疏决。真俗镕融。会色
归空。教兼圆顿。俾学者即疏證经。如得门而入屋。不
遭枝岐。达佛知见。月公依长水义疏。标指要义。宗眼
明白。见彻法源。直截撷掇不务名相。皆前辈禅讲中
圭璋也。小子修习既久。取疏义标指。科行线路。合经
而集之。兼采吴兴岳师集解。名曰楞严义海。经传震
旦。将五百年。义海中诸圣师。师承不同。或各以智證。
递递铨衡。以事相观之。互有得失。以理性质之。正是
相与抑扬圣教。洗荡物情。华严文殊问明。涅槃纯陀
答难。皆此意也。余乃宗徒而于此二初无适莫。故综
而收之。恭请姑苏神照讲师较證其文。照师著语发
明处凡数段。谓姑苏曰者是也。总三十万言。分三十
卷。手自书写。入版流通。聊以弊文。记其缘起云尔。

(时钜
宋乾道乙酉福唐灵凤兰若禀释迦遗教比丘咸辉谨序)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44b 页 X13-0844.png

** ○寂音尊者洪觉范尊顶法论自序

会万物之谓心。冥一心之谓道。心也者。虚融包博。焕
发邃凝。应变无方。威神莫测。恢远微妙。无得而思议
焉。良以沤生大海。云点太清。鼓识浪而渺弥。滓清尘
而纡郁。由是正遍知者。利见五天。洞开实际之门。广
示真修之路。使识真者造忘言以极。怀宝者免穷丐
之勤。前圣后圣。莫不由斯悟入矣。首楞严经者。开如
来藏之要枢。指妙明心之径路。了根尘之妙诀。照情
妄之玄猷。所谓入一乘之坦途。辟异见之宏略。始自
阿难循乞。遭幻术所加。文殊承言。宣神咒以护。殷勤
请最初方便。大慈示本觉元常。唯一直心。无委曲相。
以斯内外七处。破妄心而显真心。明暗八还。破妄见
而显真见。空五阴之处界。廓七大之性圆。各各知心
遍十方。如观掌果。一一悟性湛巨海。不认浮沤。获本
妙心。不从他得。加以满慈疑山河大地。无状忽生。庆
喜请华屋天王。必由门入。那知瞖目。妄起狂华。分彼
湛圆。成兹混浊。体六一之无二。究结解以同源。解虽
密圆。行由人显。遂乃敕诸无学。各说圆通。无非真实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44c 页 X13-0844.png
法门。咸是本来因地。文殊大智。择法眼以无差。观音
大悲。被娑婆之根器。微尘诸佛。同契真常。解行證成。
于焉罄矣。厥后开物成务。请益陈疑。禁戒防非。垂四
种明诲。清净修證。列十地阶差。放光宣神咒之功。颠
倒成类生之异。精研七趣。广示六交。重回紫磨金山。
为说禅那现境。五种妄想为其本。一切魔事因之兴。
乘悟并销。由次第尽。真无上宝印。诚微妙莲华。穷彻
果因。备殚理事。袪十恶之重障。喻七宝以难斋。开示
未来。菩提可到。一经旨趣。略举于斯。或曰。诸师造疏。
巳广通明。何藉方今。更为论义。答曰。如来慧辩。理义
联环。房公渊文。词釆简洁。而守章句者。滞筌罤之学。
求理本者。陋文字之烦。未能和会折衷。雅符上器。不
揆蠡管。拟测高深。略正纲宗。粗分科段。比前注疏。诚
有所遗。剪稗莠而显出嘉苗。忘义象而专趋妙悟。与
我同志。谅无诮焉。

** ○后序

序曰。世尊于法华后说此经。备足诸经奥义。毕殚一
乘要旨。五百年来。传注笺释十馀家。宗趣每多异同。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45a 页 X13-0845.png
文义因之黯昧。全尝深观之。得世尊意于诸家传著
之外。将造论排斥异说。端正经旨。世缘羁縻。未遑楷
笔。政和元年十月。以宏法婴难。窜于朱崖。明年二月
至海南。馆琼山开元寺。寺空如逃亡家。坏龛惟有此
经。余曰。天欲成余经论之志乎。自非罪戾投荒。渠能
整心绪研。深谈而思之耶。属草未就。蒙恩北还。依止
故山。又二年而克成。二三子进曰。经论各有师承。奈
何以禅宗经论乎。余曰。马鸣龙胜。西天祖师也。而造
论释经。浩如山海。流传此土。尚数百万言。达磨曹溪。
此方祖师也。而说法则曰楞伽可以印心。传心则释
金刚般若之义。禅。佛祖之心。经。佛祖之语。佛祖心口。
岂尝相戾。有人于此。称祖师。用棒喝。则谓之禅。置棒
喝而经论。则谓之教。于实际中。受此取舍乎。玄沙曰。
宗门教乘。由汝舌本自回转耳。岂有实相。韶国师举
今人看古教偈。谓众曰。诸人唤甚么作教。莫道见说
教之一字。滞在教内。道我宗门不恁么。教不迷人。人
迷于教。只如五千四十八卷。若识得。不剩一字。不欠
一字。若剩一字。佛法有增。若欠一字。佛法有减。佛法
且无增减底道理。又曰。祖师是佛弟子。若穷得佛语。
祖师语自然现前。此殆天下之名言也。嗟乎。此经说
尊顶法。明见佛性。而传注之家。从而汩之。学者即付
受不妙。乃疑以为教乘。其自障有如此。可为叹惜。我
释此论。有能于中发明自心。契会佛意者。愿世世以
法为亲。同本愿力。共济众生。化令成佛。

八年五月一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45b 页 X13-0845.png
日谨序

** ○重开尊顶法论跋语

华严经以诸善根回向。为善学智地。大方便海。而大
要皆愿以妙辩才。为诸众生随机广演。悉令解了。盖
如来以平等慈印。现世出世法。无上义谛。非有超诣
辩才。以祛邪解。释妄执。使知境智历然。则随顺无明。
长眠生死。徒自障隔耳。是故菩萨于善慧地。作大法
师。演说诸法。必以无量善巧之智。起四无碍大辩。而
四者所示。皆种种智。由是知辩才出于智地。利益众
生。无暂舍离者。以其通悟如阿耨池流。周浃无碍。于
我法中。无戏论故。寂音尊者宝觉圆明禅师。从堕地
初。有冲天志。得法于文关西。英气四靡。智海湛然。出
慧光三昧。为翰墨自在游戏。其见于文者。皆道之馀
也。然以之藻饰教乘。发明要奥。璀璨飞动。如以阿僧
祇宝。间错诸地妙庄严具。凡见闻者。耸然增胜。随其
根器。各有所得。岂非有大辩才者乎。滞于迹者。不究
所归。往往惜其牵于儒习。则第知其吐词奋笔。波澜
一世而巳。尝观此经注论。专以了知自心入道之门。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45c 页 X13-0845.png
成佛显决以定宗趣之立。性相洞该。顿渐悉證。词约
而达。理尽而明。要其本际内融。而力以弘法为巳任。
见道之审。率自肺肝中流出。无往而不通也。昔竺道
生悟涅槃未传之旨。讲辈憎疾以为邪说。生盟于众。
以舍身时为誓。巳而升座说法。堕麈而化。寂音尝论
至此。以谓生所见者纯全。而义学相与挤去之。小智
自私。无足怪者。余以是知生与寂音啐啄之机。默契
于千载之下。造车合辙。固自有道耶。余于寂音同宗
兄弟也。以旧本讹缺。手钞作小楷以便学者阅习。又
摭其实以识卷末。

(绍兴丁卯元日双溪彭以明谨书)

** ○首楞严经合论序

首楞严经之垂世也。指如来之藏性。与众生之本源。
了无差别。但能穷尽妄心。自然发露真见。庆喜自无
迷悟中而立问。善逝于无言说中而对詶。玉转珠回。
圣言弥布。繇是有七徵八还四缘尘二颠倒之密示。
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圆通之详辩。七趣
三增进四明诲五十五位洎五十种魔之显决。其旨
洞达。若大明丽天。而昧者不识。故寂音之论作。岂得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46a 页 X13-0846.png
巳哉。观其以智照三昧。区分派别。振发大义。于诋辟
之閒。无施不可。虽生远笔削。复何以加。或谓论非见
谛菩萨。莫能为之。安知寂音果非见谛者耶。愚取其
文。列于经右。犹昔人以李长者之论。合诸华严。间有
阙遗。辄事补缉。庶几栖神斯文者。了然无惑。直證真
常。馀则具于本序云。

(嘉泰癸亥上元日沙门正受谨书)

** ○首楞严经温陵要解序

像季巳还。道术既裂。明心之士。妄认缘尘。为物所转。
义学之徒。虚骄多闻。不全道力。奇才茂器。皆流为蒸
砂迷客。说食饥夫。首楞严王。悬知其然。诞敷秘典。力
救倒妄。陶汰启迪。谆谆之慈。靡所不至。而末世初机。
罕能究尽。温陵环师。一生掩关。与世异好。独陪黄卷
圣贤。冥搜博访。藉其筌筏。以探如来藏。游遍知海。而
造乎一切毕竟之地。思与同志共。因为是解。昔月盖
比丘。尝问药王如来法供养义。药王告言。诸佛所说
难信深经。清净无染。能令众生成无上觉。离诸魔事。
若于是经方便解脱。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
义不依不了义。依法不依人。直使无明生死。毕竟灭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46b 页 X13-0846.png
尽。而无灭尽相。是名最上法之供养。月盖蒙教。通达
妙道。得无碍辨。即于药王所转法轮。随顺分布。化百
万亿人。于无上觉。立不退转。环师既达妙道。仰晞月
盖。于释迦如来所转法轮。最初华严。最后法华。及此
楞严无上宝印。皆以方便健相分别。迥脱语言。离心
意识。唯义所在。曾不依人。觉眚见病。廓无纤翳。于清
净经。能不染污。我愿以此流布无穷。其所化人。何啻
亿万。直如一灯然百千灯。使冥者皆明。而明终不尽。
故述序引。翼赞流通。于尘墨劫。作法供养。

(建炎改元吉州前住
福州上生禅院嗣祖沙门及南撰)

○首楞严经。乃释迦如来之骨髓也。唐神龙初。方流
东震。训释者数家。唯长水子璿师疏。及苏台元约师
钞。盛行于世。文义浩博。学者泛其波澜。益昧元本。温
陵宝胜戒环禅师。少达妙理。深悟大乘。而首楞严尤
得意。乃为要解。钩深索隐。续断截繁。错节盘根。恢恢
游刃。言约义丰。词畅理诣。披文见经。如指诸掌。呜呼。
谁无是佛。谁无是经。斗没额珠。醉迷衣宝。苟能依要
解以明经。洞真经而见性。则妙湛总持王。首楞严万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46c 页 X13-0846.png
行。不从人得也。乃知宝胜之切老婆心。泗州之饰𦘕
蛇足。不徒然矣。

(建炎巳酉中秋日住湖山万安比丘行仪谨跋)

** ○中峰和尚徵心辩见见或问引语

玄枢密运。亘刹土而无法不周。灵鉴高悬。统沙界而
有形莫隐。有形莫隐之谓见。无法不周之谓心。曾无
外见之心。宁有离心之见。类纯金之铸像。犹湛水之
兴波。舍像无以见其金。全金是像。拨波何以求其水。
即水生波。名虽异而似差。体常一而无别。是以世尊
据玄枢之正体。设问多端。阿难昧灵鉴之真光。指归
七处。徵七处于二千年外。阿难独未曾迷。拈一华于
百万众前。迦叶何尝解悟。裂开一味平等之体。演出
万般差别之名。教海斯彰。兔角杖挑潭底月。禅关斯
启。龟毛绳缚树头风。走杀天下参禅人。惑倒世间求
佛者。盖为当时卤莽。虚延幻影浮光。今日思惟。触著
银山铁壁。客有以徵辨之疑见诮。余故引问答之义
相酬。不过借彼杖绳。谩尔控佗风月。英灵上士。获真
心于形名未兆之先。俊迈衲僧。具妙见于言象不该
之表。讵肯按图索马。指迹云牛。扫空生佛之狂言。荡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47a 页 X13-0847.png
尽妄真之魔说。尔如加诮。我何敢辞。

** ○首楞严经会解序

首楞严经者。诸佛之慧命。众生之达道。教网之宏纲。
禅门之要关也。世尊成道巳来。五时设化。无非为一
大事因缘。求其总摄化机。直指心体。发宣真胜义性。
简定真实圆通。使人转物同如来。弹指超无学者。无
尚楞严矣。释其名。则一切事究竟坚固。彻法底源。无
动无坏。而如来密因。菩萨万行。靡不资始乎此。归极
乎此。考其所诠。则淡圆理以明真性。开圆行以示真
修。其性也。体用双彰。其修也。果因一契。原始要终。了
义之说也。良由诸修行人。背真向妄。不成无上菩提。
或爱念小乘。得少为足。或欲漏不除。畜闻成过。故阿
难以多闻邪染为缘。浚发大教。而世尊首告之曰。一
切众生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
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又曰。有三摩提名大佛
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
路。斯一经理行之大本也。由是破七处攀缘。别二种
根本。因见显心。因心显见。虽心见互显。而正显在心。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47b 页 X13-0847.png
如以盲人瞩暗。喻见非眼。屈指飞光。验见不动。印观
河之非变。比垂手之无遗。辩于八还。择于诸物。非舒
非缩。无是无非。使悟圆净真心。妄为色空及闻见耳。
既悟妄为。尚疑混滥。故又破自然因缘。示见见之非
见。合别业同分。指见妄之所生。且以一人例多人。以
一国例诸国。总显器界根身。同一妄耳。自浅而深。自
狭而广。虽多方显妄。而所显唯真。故又举阴入处界。
广及七大。融入于如来藏性。使悟物我同根。是非一
体。妄无自性。全体即真。凡十界依正之相。皆循业发
现而巳。既悟即真。尚迷循发。故又答山河大地之难。
深穷生起之由。譬虚空不拒诸相发挥。显真妙觉明
圆照法界。一多互应。小大相容。即体即用。非俗非真。
至于离即离非。是即非即。则藏心妙性。不涉名言矣。
复引照镜狂走。喻妄无因。结责多闻。劝修无漏。通而
言之。皆圆理也。理解虽圆。非行莫證。故又明二决定
义。初审因地发心。伏断无明。为修行之要。次审烦恼
根本。意择圆根。为发行之由。于是定六根优劣。令一
门深入。击钟验常。绾巾示结。陈二十五圣所證法门。
敕选耳根为初心方便。而又教以摄心轨则。安立道
场。遂闻四重律仪。顶光神咒。通而言之。皆圆行也。乃
至由三增进。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虽谈證位。未
尽行因。下而戒业习于七趣情想。防禅定于五阴魔
邪。无非行门之事。必期于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始得
名为究竟坚固之證也。然则依究竟坚固之理。立究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47c 页 X13-0847.png
竟坚固之行。修究竟坚固之行。證究竟坚固之理。楞
严教旨。大抵如是。是知教行理三。悉号楞严。了义之
说。莫此加矣。科经者合理行为正宗。离正宗为五分。
一见道。二修道。三證果。四结经。五助道。谓见道而后
修道。修道而后證果。此常途之序固尔。究论上根修
證。如发明藏性之后。谓不历僧祇获法身。请入华屋
之前。谓疑惑销除。心悟实相之类。又岂局于常哉。是
经无教不收。无机不摄。或言偏意圆。或名同体异。自
唐而宋。解者凡十馀家。始余见长水璿孤山圆泐潭
月温陵环之说。又阅吴兴岳集解。并得兴福悫资中
沇真际节[橘-矛+隹]李敏诸师。意本大同。见各小异。行者泣
岐。莫辩良导。余乃会诸家要解以通大途。若合殊流。
同归于海。故谓之会解。噫。道本无言。非言不显。佛不
得巳而有言。而诸师与今会解。又岂客自巳哉。览者
因会解以知人言。因人言以知佛言。佛言知矣。究竟
坚固者得矣。曰行曰理。曰教曰禅。曰慧命曰达道。皆
剩语矣。况所谓解与会哉。

(至正二年壬午佛成道日庐陵沙门惟则述于姑苏
城中之师子林)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48a 页 X13-0848.png

** ○劝持叙

首楞严王。具足万行。总持三昧熏修。奢摩他路。开示
众生。妙在一门超出。由庆喜恨多闻而未全道力。故
迦文因妄见而直指人心。七处之徵宝镜磨尘而本
明自现。八还之辩。金錍刮膜而幻影随销。斥攀缘则
心不是心。示真觉则见犹离见。既显真而破妄。仍即
妄以谈真。穷阴入处界而列为四科。因缘自然。二俱
排摈。会地水火风而通名七大。真俗中道。三谛圆融。
本如来藏而含吐十虚。随众生心而发挥诸相。乃至
一多相即。少大互容。现宝刹于毛端。转法轮于尘里。
得无挂碍者。倒想销于亿劫。不随分别者。狂心歇即
菩提。圆顿机巳解密因。中下器须陈妙行。于是开远
客还家之路。指天王赐屋之门。诘诸圣之本因。依證
悟说最初方便。顺此方之教体。选音闻为第一圆通。
次为摄心。乃重施戒。依先世尊。举扬清净明诲。现化
身佛。宣演秘密伽陀。三学圆具。所證非偏。诸妄销亡。
不真何待。况复精研七趣。随业受生。痛喻六交。因习
招报。示五十重禅那之境。深防爱见魔邪。具八万种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48b 页 X13-0848.png
解脱之机。对治尘劳烦恼。保持覆护。嘱劝弘宣。在始
在终。无非修證了义。或破或立。不离常住真心。琴瑟
箜篌。既逢妙指。林木池沼。皆演法音。令诸阐提隳弥
戾车。从三摩地得无生忍。或自分真而安立圣位。或
从互用而超至后心。坐大道场。登无上觉。一切事究
竟坚固。广开菩萨多方便门。十方界任运纵横。同入
如来妙庄严海。其教至矣。厥功𢡟哉。愧余之谬。妄拟
会通。乐法之深。重加赞劝。幸诸方之学者。试一披而
览焉。

(师子林惟则再拜述)

○琦楚石书楞严经云。觉性妙明。亘古今而不变。本
觉明妙。在迷悟而皆如。假喻虚空而不空。发挥群相
而非相。超乎闻见。异彼因缘。交光相罗。弥满清净。十
方诸佛。同宣了义之玄音。一切众生。咸具圆通之正
体。只为客尘扰扰。岂知日用昭昭。耳目所拘。孰解骑
声盖色。根尘未脱。安能息虑忘缘。堕情想之樊笼。感
升沈之业报。譬如眚目。晕此明灯。宛若沤华。发于巨
海。外列山河世界。中分鬼畜人天。本因织妄而成。莫
匪瞪劳而现。四三宛转。十二轮环。生死死生。有无无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48c 页 X13-0848.png
有。直下断除爱欲。还他调御丈夫。自今疾至菩提。教
我多闻弟子。超越五蕴区宇。廓清十种禅那。如能宣
此咒心。乃可制诸外道。利人利巳。世出世间。證不动
尊。成无上觉。

○宋濂跋戒环师首楞严经解后云。首楞严经。其立
题凡三。其本旨则五。以人法为名。常住真心为体。圆
通妙定为宗。返妄归真为用。上妙醍醐为教。大槩欲
使众生开圆解。立圆行。登圆位。證圆果而巳。若稽其
何时所说。其在法华开权显实之后。涅槃扶律谈常
之前乎。盖波斯琉璃之异代。持地耶输之所證。左右
参验。诚足取信。长水璿孤山圆长庆巘泐潭月诸师。
号为科判名家。未有易斯说者。予在虎林。见五台沙
门善摄解本。独判楞严在般若之后。法华之前。心虽
奇其说。而颇意其为一家之私言。今观温陵戒环师
所论。正与善摄同。其谓阿难既于法华诸漏巳尽。不
应于楞严未尽诸漏。而经中言最后垂范。实楞严法
会之最后。非临灭之最后。尤发善摄之所未发。予窃
自叹玄理之在人心。虽南北之殊。风土顿异。而其不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49a 页 X13-0849.png
随物以变迁者。未尝不同。惜予儒家者流。弗悟健相
分别之理。无以知其孰浅而孰深也。谨用识其立题
本旨。及异同之说于卷末。具金刚观察智者。当能有
以决之。

** ○首楞严经通议自叙

叙曰。从前释经者。凡解当经。必尅指何时。判属何教。
独此经前后解者。各据所见。指时判教。诤论不决。余
观经结名云。亦名灌顶章句。诸菩萨万行首楞严。别
题云。一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于灌顶部录出
别行。灌顶部。乃我中央毗卢遮那佛所说之法。毗卢
乃法身佛。从法垂报。名卢舍那。坐菩提场。演大华严。
谓之根本法轮。但被一类大根众生。而小根之者如
盲如聋。故我舍那世尊。入刹那际三昧。现应化身。示
生三界。名释迦牟尼。成道说法。入大涅槃。始终不出
刹那际三昧。所说一大藏教。名摄末归本法轮。亦名
引摄教。为引五性三乘。摄归华严妙庄严海。所谓一
路涅槃门也。今观此经。该五时。贯五教。首从大权发
起。示堕淫室。正阿含之时也。徵心则破执心常见。观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49b 页 X13-0849.png
河则破断见。乃阿含之教也。辩妄见以显真见。破见
精以显本觉。义与深密同时。方等教义也。五蕴三科。
会归藏性。根尘识界。一一本空。般若教义也。本如来
藏妙真如性。法法全真。会归实相。法华终义也。又历
乎真空实相两时之间矣。七大周遍。性真圆融。四卷
中一为无量。乃至转大法轮等。互显华严理事无碍。
事事无碍法界。正是妙庄严海。究竟归宁之地。三身
一体。至是乃显。释迦出世本怀。化度群生。必引摄至
此而后巳。是故。此经所诠理趣。始从阿含。终至涅槃。
尚系化佛所说之法。而圆融法界。圆归华严。乃报佛
所说。岂可定一时一教哉。就法界海慧照之。四十九
年说法。劫念齐收。不出刹那际三昧。若就应化门头。
一代时教。各对当机。三根普收。行布亦异。结集者推
报化二佛所说。从本垂末。摄末归本。二种法轮。总于
一代时教中。拈出灌顶一部。此经既判入灌顶。不应
定收何时何教。诚无疑也。经入此土。笺解弘多。近代
缁白。各出手眼。综诸理观。未见会通。使学人有摸象
之叹。余居五台冰雪中。参究向上。以此经印證。坚凝
正心以照瞩之。豁然有得。及至东海。枯坐三年。一夕
偶阅此经。于海湛空澄。雪月交光之际。身心世界。当
下平沉。恍然大悟。如空华影落。秉烛述悬镜一卷。依
一心三观。融会一经。于文则略。如华严法界之作。得
意而言可忘也。投荒瘴海。二十馀年。万历甲寅。归老
南岳。门人超逸请益悬镜。触发先心。遂放笔成帙。广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49c 页 X13-0849.png
发一心三观之旨。题曰通议。取庄周议而不辩之意
也。先德有言。依经解义。三世佛冤。离经一字。即同魔
说。有能具金刚正眼。于此文句中。融入观心。则知余
之悬镜一章。不欠一字。通议十轴。不剩一字。其他一
时一教。科判迢然。又是𦘕蛇添足矣。

(万历丁巳端阳日憨山道人德
清书于吴门之贝叶斋 大师悬镜通议。各自制序文。流通巳久。蒙窃谓通议经首悬谈。乃大师特标灌顶章
句。为一经判教之纲宗。而序中未及举扬。谨撮略其大意。和会二序。合为一篇。俾大师制作之指要。学者开卷
一览。便自了然。大师寂光土中。当为开颜印可。不深咎其僣踰也。谦益。拜手谨识)。

** ○首楞严经白文序

是经译梵以来。疏解者十馀家。唯天如会解。学者翕
然宗之。以为是足尽楞严矣。不知此天如之楞严。非
如来所说之楞严也。达观可禅师。往往拈楞严妙旨
示人。明白直截。一扫支离。余问师从何处得来。师笑
不言。又问求通楞严。当作何方便。师曰。勿观诸家之
说。但将十卷经文熟读。自有入处。语云。诵之万遍。其
义自见。况文字般若。皆从世尊大悲心中流出。我等
众生。过去世时。或闻此经题。及一字一句妙义。种子
藏八识田中。机感合熏。自力佛力。俱不可思议。信无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50a 页 X13-0850.png
有逾于熟读者。善男子等。信受是经。当生难遭想。生
尊重想。千遍万遍。以熟为期。以悟为则。庶几上不负
佛恩。而下不孤达观师方便开示之意。余盖有深望
焉。

(万历甲申长至后四日翰林院编修冯梦祯谨序一雨润师。传示雪浪看经法曰。楞严一经。文虽
十轴。实大藏之都序也。有志教法者。不可不先读。又不可不熟读。熟则心目口齿间。隐隐隆隆。自有入路。不必
借人颏颊。拾人睡馀。若果先明经义。回视诸家注疏。泾渭立见。否则为注疏覆心。经义反晦矣 私谓二师示
看经法。如出一揆。盖当会解盛行之后。义学紏缠。应有此应病之药。学人执此方便。认为普施之法。则又因药
致病。六祖开示法达之语。宜熟察之)。

** ○楞严纂注序

余读楞严。询经中如是世界。因动有声。因声有色义。
幻居界上人答曰。动为业本。一切诸法。本自寂灭。一
念心动。六乱横生。其言因动有声。因声有色。谓一涉
于有。则法法皆有耳。予洒然异之。越十有七年。携所
辑纂注示予曰。曩予言因动因声之义。实囊括全经
矣。夫因动有声。颠倒众生因之流转也。入流亡所。观
音大士以之圆通也。众生不觉一念妄动。由尘发知。
妄见于心。因根起相。妄见于相。由是而七趣昏扰。没
溺长夜。动也。若达相见无性。犹若交芦。由是而动静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50b 页 X13-0850.png
二相。了然不生。空所空灭。寂灭现前。亡也。动则见空
见色。故曰。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亡则空色皆真。
故曰。一人发真归元。十方虚空。悉皆销殒。七徵之所
破者。破此动也。八还之不可还者。还此亡也。动则听
不越声。视不踰色。亡则阴入处界。莫非妙圆。地水火
风。不相陵灭。二十五圣之所證。五十五位之所诣。皆
尽此动。竟此亡耳。故曰入于如来妙庄严海。圆满菩
提归无所得。予曰。归无所得。又何以见。何以修。何以
證也。曰。动则有苦。非见无所得。修无所得。證无所得。
无以息苦也。虽在十地。犹有学佛烦恼。况具缚哉。予
闻之。若暍者之得冷风也。上人命余卒读其书。或有
参定。予笑曰。子既巳示我矣。见狻猊而复欲试其猛
力。不亦过计乎。予盖卒未尝展卷。述斯语而归之。

(万历
甲午十月晦日那罗延窟学人虞山瞿汝稷槃谈撰)

首楞严经卷末五录(卷二)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50c 页 X13-0850.png
首楞严经疏解蒙钞卷末五录(卷三)
海印弟子 蒙叟钱谦益集

* 佛顶枝录第三

序曰。灌顶密部。月邦秘籍。佛陇遥礼。极量重译。后
五百年。信奉流通。月光未出。海墨何穷。裒为枝录。
捃拾土苴。勿哂库刀。或解王马。辑佛顶枝录。


* 一传译
* 二證本
* 三藏教
* 四弘法
* 五义解
* 六悟解
* 七随喜

** 传译第一

续古今译经图记(开元庚午沙门智升撰)云。沙门般剌蜜帝。唐
云极量。中印度人也。怀道观方。随缘济度。展转游化。
达我支那。(印度国俗呼广府为支那。名帝京为摩诃支那)乃于广州制旨道
场居止。众知博达。祈请亦多。利物为心。敷斯秘赜。以
神龙元年。龙集乙巳。五月己卯朔。二十三日辛丑。遂
于灌顶部中。诵出一品。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證了
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一部十卷。乌苌国沙门弥
伽释迦译语。菩萨戒弟子前正议大夫同中书门下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51a 页 X13-0851.png
平章事清河房融笔受。循州罗浮山南楼寺沙门怀
迪證译。其僧传经事毕。汎舶西归。有因南使。流通于
此。

○赞宁宋高僧传第一译经篇。广州制止寺极量
传。全依此文。末云。量翻传事毕。会本国怒其擅出经
本。遣人追摄。泛舶西归。后因南使入京。经遂流布。有
惟悫法师。资中沇公。各著疏解之。

○释氏稽古略云。
神龙元年。天竺般刺蜜帝。于广州制止道场居止。于
灌顶部中诵出一品。名首楞严经。弥伽烁祛译成。一
部十卷。宰相房融笔受。融时贬于高州。因得以写于
译所。沙门怀迪證译。传经事毕。朝廷责以私译。蜜帝
遂泛舶携梵夹以归。

○佛祖通载云。蜜谛赍楞严梵
夹至。刺史请就制止道场宣译。

赞宁论译经云。陈寿国志。述临儿国云。浮屠所载。
与中国老子经而相出入。是知若用外书。须招此
谤。童寿译法华。可谓折中。有天然西域之语趣矣。
今观房融润文于楞严。僧肇徵引而造论。当此诮
焉。然则糅书不如无书。与其典也宁俗。傥深溺俗。
厥过不轻。折中适时。自存法语。斯谓得译经之旨
矣。
○苏子瞻书大鉴禅师碑后云。释迦以文教。其
译于中国。必托于儒之能言者。然后传远。故大乘
诸经。至楞严则委曲详尽。胜妙独出者。以房融笔
授故也。
○蒙谓声论宣明。婆娑教体。大化东流。弥
文日盛。房公雄文润色。冥契佛旨。正欲不离文字。
摄化此方。妙义流传。机缘熏习。慧业者得意于筌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51b 页 X13-0851.png
罤。小根者染神于点墨。宁公诮其多用外书。滥招
儒雅。斯则住相之谈。非被机之论也。昔者谢康乐
以昙无谶所翻大涅槃经语。小小朴实。不甚流靡。
品数疏简。初学者难以厝怀。乃与沙门二慧。共为
润色。义理昭畅。质文相宣。历代宝之。盛行于天下。
如宁公之云。则涅槃之改治。宁不犯糅书之诮与。
唐之道士。称僧肇著论。盛引老庄。奘师谓佛教初
开深文尚壅。老谈玄理。微附佛言。肇论所传。引为
连类。岂以喻词而成通极。宁公岂不见此论。而妄
诋肇公也。谈润文者。考證于奘师。当以子瞻之言
为正。
○今按房公润文之妙。就世间文字。约略言
之。有章法铺舒之妙。始自七徵八还。后及七趣五
魔。一经首尾。襵叠钩锁。如一章一段。是也。有文法
映照之妙。如琉璃举喻。一经四见。增进之二曰。譬
如琉璃。内县明月。住位之二曰。如净琉璃。内现精
金。识阴尽处曰。如吠琉璃。内外明彻。圆明精心曰。
如净琉璃。内含宝月。法喻层累。次第历然。又如旅
亭主客。初喻客尘。次明法性。月轮标指。初标一月
二月。次标非体非影。责认迷中。则云浮沤大海。自
知开悟。则云巨海浮沤。是也。有句法攒簇之妙。如
云迷中倍人。如云日劫相倍。累言未该。束归四字。
如云出指非指。如云于横陈时。冶铸外书。销归佛
语。是也。有字法点缀之妙。如标海潮音。则结以全
潮瀛渤。标无上法王。则蹑以文殊师利法王子。七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51c 页 X13-0851.png
大文中。点七不知。自全至元。浅深历别。四大文中。
点六受用。自粘之奔。根尘映望。诸馀琐言只字。无
不玲珑漏穿。是也。十轴之文。横竖开阖。正如弥勒
楼阁。弹指开现。四科七大。因缘自然。重重立量。节
节推简。用以楷定四性。破除四见。能使欲言词丧
欲虑智穷。东坡称其胜妙。可谓心眼如月。宁公嗤
其糅文。尚是扪烛为日耳。未能更仆。聊举一隅。诸
有智人。临文自了。

(附杂记二条)
(○楞严通议云。此经五天宝重。禁不出境。般剌三藏欲流东震。屡窃被获。以微妙细氎书之。
破臂藏于膊内。潜达广州)。
(○圆通疏云。密帝割膊藏经。渍血坚纸。房相夫人以水渍之。方得开展。或云融
女。以水乳和而浸之 二事流俗盛传。诸书互载。未详所据。续俟根简)。

智升开元释教录第九云。楞严经十卷。右一部十卷
其本见在。

○沙门释怀迪。循州人也。住本州罗浮山
南楼寺。其山乃仙圣游居之处。(赞宁译经篇传云。其山半在海涯。半连陆
岸。乃仙圣游居之灵府也。南楼寺亦云石楼)迪久习经论。多所该博。九流
七略。粗亦讨寻。但以居近海隅。数有梵僧游止。(以海隅之
地。津济之前。数有梵僧。寓止于此)迪就学书语。复皆通悉。往者三藏
菩提流志。译宝积经。远召迪来。以充證义。所为事毕。
还归故乡。后因游广府。遇一梵僧。(未得其名)赍梵经一夹。
(多罗叶经一夹)请共译之。勒成十卷。即大佛顶万行首楞严
经是也。迪笔受经旨。兼缉缀文理。其梵僧传经事毕。
莫知所之。有因南使。流经至今。

○传云。后因南使。附
经入京。即开元中也。

(升公图记目录。记载互异。僧传经疏。传疑未决。蒙详为辨證。具在十门通释。第八传译篇中)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52a 页 X13-0852.png

** 證本第二

经律异相云。佛告阿难。我泥洹后。法欲灭时。五浊恶
世。魔道兴盛。眼见沙门。视如粪土。无有信心。法轮殄
没。菩萨比丘。众魔驱逐。不预众会。菩萨入山福德之
处。淡泊自守。月光出世。得相遭值。(南岳誓愿文。末法过九千八百年后。
月光菩萨。出真丹国说法)共兴吾道。五十二岁。首楞严经。般舟三
昧。先灭化去。一切十二部经。寻复化灭。不见文字。圣
王去后。吾法灭尽。如是久后。弥勒当下世间作佛(出法
灭尽经卷中)。

法显佛国记云。耆阇崛山。未至头三里。有
石窟南向。佛本于此坐禅。西北三十步。复有一石窟。
阿难于中坐禅。天魔化作雕鹫。住窟前恐阿难。佛以
神足力。隔石舒手。摩阿难肩。怖即得止。鸟迹手孔今
悉存。故曰灵鹫窟山。窟前有四佛坐处。佛说法堂巳
毁。止有塼壁基在。法显于新城中。买香华油灯。送上
耆阇窟山。华香供养。然灯续明。慨然悲伤。收泪而言。
佛昔于此住。说首楞严。法显生不值佛。但见遗迹处
所而巳。即于石窟前。诵首楞严。住止一宿。

晋于潜董吉。恒斋戒诵首楞严经。村中有病。辄请吉
诵经。所救多愈。同县何晃。卒得山毒之病。骤往救之。
山水瀑涨。不复可涉。必欲赴期。便脱衣。以囊经戴置
头上。径入水中。水正著膝。既得上岸。失囊经。甚惋恨。
进至晃家。三礼忏悔。流涕自责。俛仰之间。见经囊在
高座上。吉悲喜取看。浥浥如有湿气。开囊视经。尚燥
如故。于是村人一时奉法。吉所居西北。一山高峻。中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52b 页 X13-0852.png
多妖魅。犯害居民。吉以经戒之力。欲伐降之。于山际
手伐林木。搆造小屋。安设高座。转首楞严经百馀日。
寂然无闻。民害稍止。后山中鬼数人至吉所。请作界
分。当杀木为断。不见侵尅。经一宿。前所芟地。四际之
外。树皆烧死。

○晋山阴谢敷。隐于东山。笃信大法。手
写首楞严经。当在都白马寺中。为灾火所延。什物馀
经。并成煨烬。此经止烧纸头界外而巳。文物悉存。无
所毁失(法苑珠林二验出王惔冥祥记)

长安释帛远。字法祖。常注首楞严经。晋惠之末。为张
辅所害。后少时。有一人姓李名通。死而复苏。云见祖
法师在阎罗王处。为王讲首楞严经。云讲竟。应往忉
利天(慧皎高僧传)

后梁法聪。住襄阳景空寺禅堂。白鹿白雀。驯伏栖止。
行住所及。慈救为先。忽遇屠者驱猪百馀头。聪三告
曰。解脱首楞严。猪遂绳解散去。诸屠大怒。将事加手。
并仡然不动。便归过悔罪。因断杀业(道宣续高僧传习禅篇感通篇
和阇黎亦同)。

张无尽辨教篇云。天台智者大师禀禅要于南岳。立
藏通别圆四教。开摩诃止观法门。首楞严三昧经。即
别教也。经略曰。佛告坚意菩萨。云何以一念行于三
昧。答曰。是菩萨一切悉舍。心无贪著。名檀。心善寂灭。
毕竟无恶。名尸。知法尽相。于诸尘中而无所伤。名羼
提。勤观择心。能知离相。名毗黎耶。毕竟善寂。调伏其
心。名禅那。知心无心。通达心相。名般若。又曰。云何当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52c 页 X13-0852.png
学是三昧耶。佛言。譬如学射。先射大准。次射小准。次
射的。次射钱。次射杖。次射毛。次射毛百分之一。如是
射成。闻声皆中。习三昧者。亦复如是。先学爱乐。次学
深心。大悲次之。四无量次之。五神通次之。成就六波
罗蜜。即能成就第三地观。坚意问现意天子。当修何
法得是三昧。天子答。若见凡法。不合不散。是名修楞
严三昧。又问佛法有合散耶。天子曰。凡法尚无合散。
况佛法耶。若见凡法佛法不二。是名修习此经。自什
法师翻译。南岳师弟传授。经历南北。隋唐房融始于
广州获今经本。余以二经参详。虽同归止观。而教意
不同。元和中。东蜀僧神清著北山录。讥异说云。禅莫
极乎吾师。其禅曰首楞严。自迦叶至达磨。与吾师心
心相付。馀宗不吾若也。北山所指。即什译者。西蜀惠
实以融本注之。误矣。

蒙考隋僧法经众经目录。首楞严经二卷。自后汉
中平年至后秦。凡九译。皆同本异译。有勇伏定经。
又有新首楞严经。蜀首楞严经。及后出杂出之目。
皆即弘始中鸠摩罗什所译首楞严三昧经。支敏
度有合首楞严三昧经记。帛远有首楞严经注解。
开元释教录。于首楞严三昧经下标云。或直云首
楞严经。是也。法苑珠林引王惔冥祥记二验。皆在
东晋之世。法显佛国记。耆阇崛山石窟。佛于此住
说首楞严。首楞严三昧经首云。一时佛在王舍城
耆阇崛山中。是知晋宋间持诵。皆是首楞严三昧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53a 页 X13-0853.png
经。王舍城耆阇崛山所说。非舍卫国祇桓精舍所
说之首楞严也。近代虞淳熙云。法显诵之于宋。法
聪持之于梁。而智者不得见之于隋。彼此隐显。传
经不定。此失考之过也。
○今经题一十九字。是极
量于灌顶部中诵出。准怀迪传。或云大佛顶万行
首楞严经。从省。或去万行二字。其单标首楞严经
者。即今大藏秦鸠摩罗什所译首楞严三昧经也。
依今藏本目录。秦译标首楞严三昧经。唐译标首
楞严经。本既各殊。文无相滥。不须以古译为嫌。或
可依圭峰圆觉疏钞。别标为佛顶经。张无尽不依
唐译。改题为清净海眼经。辄云。房融不见古本。今
依梵本改正。房笔受竺文。何云未见古本。张所据
梵夹。岂是极量重来。无稽之言。良所不取。
○又案
无尽改题。略云清净海眼经。具云大佛顶神咒无
上宝印十方如来清净海眼经。人谓新旧二经。是
越僧慧印标目。无尽有付百丈山丐者流通海眼
经偈云。归命新经愿力深。决知一字直千金。蓦然
豆子灰中爆。莫笑先生错用心。故知新旧二经。无
尽自标。而惠印因之也。道安法师云。阿难出经。去
佛未久。大迦叶令五百六通。迭察迭书。今虽千年。
而以近意裁量。彼阿罗汉。乃兢兢若此。此生死人。
而平平若此。岂将不知法者勇乎。禅人无眼。响附
妙喜。妄谓面决金颜。位偕亲證。无尽亦自言焚香
佛前。剖露志愿。苟契圣心。丐无魔事。昔者慧严思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53b 页 X13-0853.png
改涅槃。黑神责数。三藏志删般若。恶梦谴诃。毁谤
大乘。佛有金科。吾为此惧。不知其可。

** 藏教第三

按隋经师小乘修多罗藏录。有舍头谏经一卷。摩
登伽经二卷。摩登女经一卷。摩登女解形中六事
经一卷。并是摩登伽经别本重出。今按本经第四。
佛告阿难。且汝宿世。与摩伽登伽。历劫因缘。恩爱
习气。非止一生。及与一劫。则诸小乘经所载。庆喜
摩登。宿世因缘。世尊于楞严会上。金口證明。未可
以为人天小教。槩从镌削也。今通会诸经。节而录
之。亦證本之馀耳。

经律异相。引戒因缘经第三及摩邓女经云。阿难行
路。中道焦渴。(摩登伽经度性女品云。阿难乞食分卫巳讫。还祇洹林。于其路次池侧。有女旃
陀罗种。执持瓶器。始来取水。阿难渴乏。从女乞水)有旃陀罗女。名钵吉蹄。汲
水。阿难请从乞水。女曰。君母种成就。沙门瞿昙第一
弟子。波斯匿王所敬。末利夫人阿阇黎。我是下贱。不
敢持水相与。阿难言。我不问是。但水见与。(女言大德我无所吝。
身是旃陀罗女。若相施者。恐非所宜。阿难言姊。我名沙门。其心平等。豪富下劣。观无异相)女许时。
女先掬水浇阿难足。复掬水浇阿难手。便生淫意。(女即
以净水授与阿难。便取阿难容貌音声等相。深作是念言。我母善咒。或能令彼来为吾夫。持水还家。具宣斯事)
(○摩邓女经曰。女归告母。母名摩邓)阿难饮巳便去。钵吉蹄还白父母
言。阿母。愿以沙门阿难为婿。母言其转轮王子。刹利
释种。圣师贵族。天人宗奉。我小家种。云何得为夫。女
言。不得者会当饮毒。以刀自剌。若自绞死。母曰。有摩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53c 页 X13-0853.png
邓伽神语符咒。能移日月以堕著地。亦能咒因帝梵
天使下。况不能得。沙门阿难使来。(咒时。作是言曰。若天若魔。若乾闼婆。
天神地神。闻我是咒。宜应急令阿难至此)若巳死。若生不能淫。若瞿昙所
护者。我不能得。除此皆可得耳。(母言。有二种人。虽加咒术。无如之何。一者
断欲。二是死人。自馀之者。我能调伏)女便起澡浴。庄体身体。著白服饰。
敷诸卧具。遥相想望。母以牛屎涂地。以五色线结缕。
盛满四瓶水。盛满四碗[麨]浆。以四口大刀竖牛屎四
角。头四箭。然八明灯。取四死人髑髅。种种香涂其上。
以华布地。捉熨斗烧香。绕三匝。向东方。跪而诵摩邓
伽咒术。时阿难在祇洹林。意便恍惚。为咒所转。如鱼
象被钩。随咒术至旃陀罗家。(于自舍内。牛粪涂地。布以白茅。然大猛火。百有
八枚妙遏迦华。诵咒一周。以一茎投火中。阿难心即迷乱。便行往诣旃陀罗舍)母便语女。阿
难以至。时女前抱阿难。坐著床上。牵掣衣裳。捻挃阿
难。譬如力人。手捉长毛小羊从力人手。阿难见十方
尽闇冥。譬如日月。为罗祜所厌。阿难有大人力。当十
大力士力。而不能得动。阿难以圣谛道力。念还得悟。
我今困厄。世尊大慈宁不悯我。(彼女喜踊。庄饰堂阁。安置宝座。净治洒扫。
散众名华。阿难悲哽泣泪。我何薄祜。遇斯苦难。大悲世尊宁不垂悯)。

(○摩邓女经云。母知蛊道。请阿难饭。母便
闭门。以蛊法缚阿难。至于晡时。阿难不就。母令中庭地出火牵阿难衣。汝不为我。女作夫。我掷汝火中。阿难自
鄙为佛作沙门。今反不能自出)佛即知之。便诵佛语(云云。)阿难以此
实义。于旃陀罗舍得解。(性女品云。尔时如来以净天眼观见。说咒拥护阿难。以佛
神力及善根力。旃陀罗咒无所能为。即出其舍)诵偈通适竟。旃陀罗家所设
咒具。刀箭碎折。瓶破灯灭。髑髅迸碎。黑风起。展转不
相见。母便告女。此必瞿昙沙门神力所为。众物碎散。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54a 页 X13-0854.png
咒术不行。阿难念言世尊恩力也。阿难得解。如大象
王。盛年六十。醉暴凶恶。身大牙长。从铁靽得解。从城
走到空閒处。阿难亦尔。世尊诵佛语。从旃陀舍得解。
还向祇洹。时此女人逐阿难至祇洹门。并作是语。阿
难是我夫。阿难是我夫。逐阿难后。不离须臾。阿难具
以白佛。佛曰。我于诸法中。不见幻惑。如此女人。以淫
系意。阿难平旦著衣持钵。入舍卫城分卫。而此女人
亦逐其后。语诸长者。阿难是我夫。阿难是我夫。(女于夜过。
著新净衣。首戴华鬘。金银环佩。璎珞其体。阿难晨朝入城乞食随阿难背后。视阿难足。视阿难面。阿难惭避。终
不舍离)阿难还至佛所。又前白佛。佛曰。汝往共语。如姊
妹相向。何以故。此女人应当作比丘尼。女白佛言。唯
愿世尊。还我夫婿。佛曰。若须阿难者。于我法中作比
丘尼。当以相与。女人欢喜。(佛告女人。汝欲得阿难以为夫者。宜应出家。学其容
饰。答曰唯然。愿承尊教。佛言善来。便成沙门。鬓发自落。法衣在身)女还奉辞。父母欢
喜。本植善根。各应得道。父母及女同往诣佛。(摩邓女经云。佛
问女云。汝追逐阿难。何等所萦。女云。阿难无妇。我又无夫。欲为作妇也。佛告女言。阿难无发。汝今有发。汝能剃
发。我使阿难为汝作夫。女言能剃。佛言。归报汝母。剃发竟来。母言。我生汝来。护汝头发。如何欲得沙门作妇。女
云。我宁生死为阿难作妇。母曰。辱我种。为下刀剃头。还到佛所)世尊广为说法。无数
方便。现诸法义。柔软义。檀义。尸义。说淫不净义。增长
生诸结根义。出家义。诸道品义。又说四圣谛。时此女
人即在座上。解四圣谛。(性女品云。即为说法。广说四果。豁然意解。即于座上得罗
汉道)父母得阿那含道。女得须陀洹道。譬如纯白氎衣。
易为染色。(摩邓女经云。佛言。汝爱阿难何等。女言。我爱阿难眼。爱阿难鼻。爱阿难口。爱阿难耳。
爱阿难手。爱阿难行步。佛言。眼中但有泪。鼻中但有洟。口中但有睡。手中但有垢。身中但有𡱁尿处不净。其有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54b 页 X13-0854.png
夫妇者。便有恶露。恶露中便生儿子。巳有儿子。便有死亡。便有哭泣。于是身中。有何所益。女即思念。便自正心。
既得罗汉。佛知得道。即告女言。汝往阿难所。女即惭愧低头。长跪白言。女实愚痴。故逐阿难。今我心开。如冥中
有灯火。如人乘船。船坏依岸。如盲人得扶。如老人持杖。今佛与我道。令我心开如是)时父母归
佛归法归众。佛听为优婆夷。向佛阿难悔其痴罪。乞
为比丘尼。得依世尊。修行梵行。佛告阿难。将二比丘
尼。及此女人钵拓钵提瞿昙弥所。以此女人为道。授
具足戒。大爱道问阿难。云何阿难。世尊许旃陀罗为
道耶。阿难言。瞿昙弥然。即与剃发受戒。得阿罗汉。


度性女品。佛为诸比丘。及波斯匿等。说本性比丘尼
往昔因缘。乃过去阿僧祇劫。有旃陀罗摩登种。名帝
胜伽。有子名师子耳。有媻罗门。名莲华实。女名本性。
莲华实闻帝胜伽说法。遂以其女妻摩登伽之子。时
摩登伽。我身是也。莲华实者。舍利弗是。师子耳者。阿
难是也。尔时女者。今性比丘是是。以于往昔日。曾为
夫妻。爱心未息。今故随逐(摩邓女经云。佛告诸比丘。是摩邓女先世时。五百世
为阿难作妇。常相爱敬。故于我法中得道。于今夫妻相见。如兄如弟)。

(○净觉云。名为本性。出摩登伽经。据彼经。
女之母名摩邓耳)。

(○孤山云。悫公疏云。若据登伽经。但是世尊自说一咒。解彼淫术。且非文殊提奖而归。及闻
说法。亦得阿罗汉。然则两经并由闻经方證四果。但是大小机见不同。然约实行。则机熟得道之时。由阿难牵
以欲钩。故使后入佛智。若使大权。则同阿难发起期教。以益群机耳。问彼经闻小。乃得四果。此经闻大。何故亦
證罗汉。答彼经明小。故隔于大。此经说圆。何妨證小。机既不同。故无妨也)。

(○藕益云。大小两机。并行不悖。一席
异闻。条然各别。或时互知。名不定教。或互不知。即秘密教。此经佛顶放光。文殊将咒。是一类大机所见。据摩邓
伽经。佛自说咒。为遍解形中六事。得證四果。次即具说宿劫因缘。是一类小机所见。央掘魔罗事亦尔。皆一席
异闻之明證也)。

(○姚少师道馀录载朱晦庵云。楞严经只有阿难一事。及那烧牛粪出一咒。馀底皆是文士添
造。那烧牛粪。便如爇茅样。后来有人祈雨后烧此。烧牛粪诵咒。是登伽母人。邪术。今却指斥佛顶。又云。楞严是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54c 页 X13-0854.png
房融所作。发口鄙秽。三家村夫子所不道。而谓朱子有是言乎。此中略述藏教。不避琐猥。亦以间执破法之口。
为吾晦翁先生雪谤也)。

** 弘法第四

首楞严三昧经云。尔时会中诸释梵护世天王。皆作
是念。我等今当为佛如来敷师子座。正法座。大人座。
大庄严座。大转法轮座。当令如来于我此座。说首楞
严三昧。须臾之间。于如来前。有八万四千亿那由他
宝师子座。悉于众会无所妨碍。一一天子。不见馀座。
各作是念。我独为佛敷师子座。馀人不能。佛当于我
所敷座上说首楞严三昧。即时世尊现大神力。遍坐
八万四千亿那由他师子座上。诸天各各见佛。坐其
所敷座上。不见馀座。有一帝释。语馀释言。汝观如来
坐我座上。如是释梵护世天王。各相谓言。汝观如来
坐我座上。有一释言。如来今者但坐我座。不在汝座。
尔时如来还摄神力。诸佛及座。皆不复现。一切众会。
唯见一佛。佛告坚意菩萨。首楞严三昧。非初地二地。
乃至九地菩萨之所能知。唯有住在十地菩萨。乃能
得是首楞严三昧。首楞严三昧。如是无量。悉能示佛
一切神力。无量众生皆得饶益(金刚三昧经云。菩萨所得功德地法。十地
菩萨如十五日月。圆满可观。明明具足。其心澹薄。安住不动。不没不退。住首楞严三昧)。

(○观佛三昧经云。佛当
往忉利天。为母说法。持地菩萨入首楞严定。从金刚际。作金刚华。华叶相次。四龙各持七宝台。持地为佛作三
道宝阶)。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未曾有也。今说首楞严
三昧。而是恶魔不来娆乱。佛告舍利弗。汝欲见魔衰
恼事不。唯然欲见。尔时佛放眉间白毫大人相光。一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55a 页 X13-0855.png
切众会。皆见恶魔被五系缚。不能自解。佛告舍利弗。
汝见恶魔被五缚不。唯然巳见。此恶魔者。为谁所缚。
佛言。是首楞严三昧威神之力。在所佛土。说首楞严
三昧。其中诸魔。欲以恶心作障碍者。首楞严三昧。及
与诸佛威神力故。其诸恶魔。皆自见身被五系缚。舍
利弗。在所说首楞严三昧处。若我现在。若我灭后。其
中所有诸魔及馀人众。怀恶心者。以首楞严三昧威
神力故。皆被五缚(大经四依品。四依驱逐魔云。天魔波旬。若更来者。当以五系系缚于
汝。章安疏云。系有二种。一者五尸系。二者系五处。五尸系者。如不净观。治于爱魔。五处如理。治于见魔。五尸。表
五种不净观。五系。表五观门)。

○佛言。诸菩萨得住十地。一生补处。
受佛正位。悉皆得是首楞严三昧。名意菩萨及诸众
会。见三千大千世界。诸阎浮提。其中皆是弥勒菩萨。
或见在天上。或见在人间。或见出家。或见在家。或见
侍佛。皆如阿难。或见智慧第一。如舍利弗。乃至坐禅
第一。如离婆多。如是一切诸第一中。皆见弥勒。名意
菩萨及诸天众。皆见弥勒菩萨。现首楞严三味神通
势力。即大欢喜。

○佛告摩诃迦叶。过去无量阿僧祇
劫。于此世界南方。过于千佛国土。国名平等。有佛号
龙种上。岂异人乎。即文殊师利法王子是。迦叶。汝今
且观首楞严三昧势力。诸大菩萨。以是力故。示现入
胎初生出家诣菩提树坐于道场转妙法轮入般涅
槃分布舍利。而亦不舍菩萨之法。于般涅槃不毕竟
灭(涅槃四相品。我巳久住是大涅槃。于此三千大千世界。百亿日月。百亿阎浮提。种种示现。如首楞严经中
广说)。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55b 页 X13-0855.png

文殊师利涅槃经云。文殊师利生于此国多罗聚落
梵德婆罗门家。于佛所出家学道。住首楞严三昧。佛
涅槃后。四百五十岁。当至雪山。为五百仙人。宣扬十
二部经教化。令住不退巳。至本生地。于空野宅尼拘
楼陀树下。结跏趺坐。入首楞严三昧。身诸毛孔。出金
色光。遍照十方世界。度有缘者。若礼拜供养者。生生
之所。恒生佛家。若未得见。当诵持首楞严。称文殊师
利名。一日至七日。文殊必来至其人所。

观佛三昧经云。过去久远。有佛出世。号释迦牟尼。灭
度之后。有一王子。名曰金幢。憍慢邪见。不信佛法。有
一比丘名定自在。语王子言。可暂入塔。观佛形像。王
子入塔。见像相好。白比丘言。佛像端严。犹尚如此。况
佛真身。比丘告言。汝今见像不能礼者。应尚合掌称
南无佛。王子即便合掌称南无佛。还宫系念塔中像
故。即于后夜梦见佛像。梦巳欢喜。舍离邪见。归依三
宝。由一入塔。称佛善根。命终得值九百万亿那由他
佛。于诸佛所。逮得甚深念佛三昧。得三昧故。诸佛现
前。为其授记。从是巳来。经于百万阿僧祇劫。不堕恶
道。乃至今日。获得甚深首楞严定。昔王子者。今贤首
菩萨是。以是因缘。智者应当如是念佛。

法华文句曰。释提桓因得首楞严三昧。内證不同。过
贤劫二千二十四劫作佛。号无著世尊。记云。华严经。
帝释在第二地。故知别圆两教。并得首楞严定明矣。

○谨按经言。彼之天王。即是菩萨。阎浮提王即初地。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55c 页 X13-0855.png
四天王及忉利天王。即二三地。仁王亦云。十信菩萨
铁轮王。十住菩萨铜轮王。十行菩萨银轮王。十向菩
萨金轮王。铁冠道人张中。颂我。

圣祖高皇帝曰。非非想天才出定。其所以转轮御世。
总持三教。弘开华严法界于阎浮提者。岂偶然哉。帝
释得首楞严定。受记作佛。非非想天。亦是寄位。未敢
尅定其因地也。岁在强圉作噩壮月臣谦益恭记于
弘法篇中。

双林善慧傅大士。日常营作。夜则行道。见释迦金粟
定光三如来。放光袭其体。大士乃曰。我得首楞严定。
梁头陀隐法师云。若能于深山旷野。城邑聚落。唱三
昧名首楞严法。其利甚深。能成众行。慧和法师从之。
每至下讲后。辄于岐路间。高唱是言。不逞弟子。或骂
辱殴捶。怡然自若。后依双林大士(并出傅大士传)

宗炳明佛论云。今以神明之君。游浩然之世。𢹂七圣
于具茨。见神人于姑射。一化之生复。何足多谈。微言
所精。安知非穷神亿劫之表哉。广成之言曰。至道之
精。窈窈冥冥。即首楞严三昧矣。得吾道者。上为皇下。
为王。即亦随化升降。为飞行皇帝。转轮圣王之类也。
失吾道者。上见光。下为土。亦生死于天人之界者矣
(弘明集)

南岳思大师云。发菩提心。立大誓愿。求无上道。为首
楞严。遍历齐国诸大禅师。学摩诃衍(立誓愿文)

林间录曰。天台宗讲徒曰。智者大师闻西竺异比丘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56a 页 X13-0856.png
言。灌顶部有大佛顶首楞严经。皆诸经所未闻之义。
唯心法之大旨。五天世主。保护秘严。智者闻之。日夜
向西礼拜。愿蚤至此土。续佛寿命。然竟不及见。今市
工贩鬻遍天下。学人有毕生不识者。法轻则信种自
劣。可叹也(僧文莹清话曰楞严本在西域。智者闻之。忍死以俟。既而入灭。遗记之曰。此经入汉。
吾不得见之矣。当有宰官身菩萨。以文章翻译此经。又数百年。当有肉身比丘。以吾教判此经归中道)。


晁说之明智碑论云。仰唯智者之为智也。大矣哉。三
观单复之旨。实著于圆觉。十境互发之论。方见乎楞
严。智者先言之于隋。此经后译之于唐。虽欲不信。其
可得乎。所谓灵山亲闻者。此亦其躅与。

○洪觉范尊
顶论曰。天台智者释法华经。不悉六根功德之义。停
笔思之。有梵僧谓曰。唯首楞严著明此义。可以證成
不必释也。智者于是日夕西拜。求见此经。今智者释
六根功德。媲法之数未明者。以未见三叠流变。一十
百千之旨耳。

(○天台山志云。智者大师拜经石。在天台山华顶峰上。是大师于此一十八年。
遥望西竺。拜首楞严经处。今南岳天台寺左畔。亦有智者大师拜经台遗址。按大师拜经石。应在华顶。南岳亦
有遗址。盖后人仿而为之)。

(○今案台家引梵僧悬记。出宋僧莹师清话。非实录也。大师释法华经。但言等庄严
者。眼根六千。乃至显其能盈能缩。无盈无缩无等。未悉楞严所说流变三叠。总括始终。具明六根功德媲法之
数。故知大师阁笔。梵僧合符。正为六根功德。不为止观也。若言止观。则楞严中未尝有止观明文。智者大师所
立止观。原本于璎珞。契悟于龙树。取宗于华严。亦无待乎此经之證成也。僧莹。南宋人也。所记载殊非本分事。
亦多失实。此义断以尊顶为正)。

释崇惠。姓章氏。杭州人也。稚秫之年。礼径山国一禅
师为弟子。虽勤禅观。多以三密教为恒务。初于昌化
千顷最峰顶。结茅为庵。专诵佛顶咒数稔。又往盐官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56b 页 X13-0856.png
硖石东山。卓小尖头茅屋。复誓志于潜落云寺遁迹。
俄有神白惠曰。师持佛顶。少结莎诃。令密语不圆。莎
诃者。成就义也。今京室佛法为外教凌轹。其厄若缀
旒。待师解救耳。惠趋程西上。于章信寺驻锡。大历三
年戊申岁九月二十三日。(诸书皆载大历九年。误也)太清寺道士
史华上奏。请与释宗当代名流。觕佛力道法胜负。(于时
代宗钦尚空门异道愤其偏重。故有是请。诸书载史华以术得幸。非是)遂于东明观坛
前。架刀成梯。史华登蹑。如常磴道。缁伍互相推排。无
敢蹑者。惠谒开府鱼朝恩。鱼奏请于章信寺庭树梯。
横架锋刃。若霜雪然。增高百尺。东明之梯。极为低下。
朝廷公贵。市肆居民。骈足摩肩而观此举。惠徒跣登
级下层。有如坦路。复蹈烈火。手探油汤。仍餐铁叶。号
为馎饦。或嚼钉线。声犹脆饴。史华怯惧惭惶。掩袂而
退。时众弹指叹嗟。声若雷响。师遣中官巩庭玉宣慰。
赐紫方袍一副。诏授鸿胪卿。号曰护国三藏。敕移安
国寺居之。世谓为巾子山降魔禅师(宋高僧传护法篇赞宁系曰。或
谓惠公为幻僧与。通曰。夫于五尘变现者曰神通。若邪心变五尘事则幻也。惠公持三密瑜伽护魔法。助其正
定。履刃蹈炎。夫何幻之有哉。瑜伽论有诸。三神变矣)。

(○憨山大师云。昔于五台遇梵师。专持此咒。其声猛厉。如
诃遣之状。问之曰。此鬼神之名。今呼遣付嘱。非心力猛利。不能成就。此正取不思议力也)。

(○陈时。蜀中一士登
科者。因赴调。投宿失道。至暮不遇店。一仆一马。悽怆窘怯。忽见一野次。灯烛甚盛。罗列几案。五六客据坐。酒肉
盈前。士就揖之。皆相顾有喜色。曰我曹相聚。得官人肯临。大幸。遂邀住同饮。请居东向。士辞不敢。往复良久。竟
处主席。且使著公服拜神。酌数杯。一髯者起白曰。敢问吾官所能。士曰。本书生。窃科第。只解作诗赋。他无所长。
固问之。曰实然。髯怒。发语抵突。意若不善。士徉起如厕。跨马疾驰。彼亦不追逐。行三四十里。且五更。得孤寺。扣
门僧出问故。即推之出。曰切勿相累。士垂泪乞救。僧云。君于释道二典中。有所习否。曰粗记白伞盖真言。僧曰。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56c 页 X13-0856.png
足矣。但坚坐金刚背后。仆马莫相远。若见异境。但诵此文。士如其戒。俄顷。刀剑铿然。飞集无数。士闭目默诵真
言。又闻兵器戛击。甲骑纵横。而俱不能相向。迨天明愈剧。逼暮方止。士饥渴忧危。始见僧来招入寺。谓曰。此辈
皆习南法。害人极多。每一岁。必择曰祭神而馂胙。然后较艺。或新得一法。彼此传授。渠见君来。以为同业。故
相待如此。既不如所欲。故谋加祸。昨日吾不敢纳君。畏其迁怒也。今不得有所施。彼行且自促衅咎。留至明日
登途。沿路戈甲斧剑。以千万计。悉剪纸所为者。白伞盖者。二千一百三十字。在诸咒中。最为难读。颇与孔雀明
王经相似。僧徒亦罕有能诵习者。故妖魔外道敬畏之云 大明仁孝皇后劝善书卷十。按陈时陈字应有误。
当是唐字)。

周洛京福先寺道丕。世宗尹釐府政。嫌空门繁杂。欲
奏沙汰。丕抗议停寝。及世宗登极。丕谓僧曰。吾皇宿
昔有志。汝当相警护持。坚乞解归洛阳。又立礼首楞
严二年。果敕并毁僧寺。并立僧怅。毁教不深。乃丕之
力也(赞宁高僧传)

张伯端。一名用成。字平叔。天台人。少得混元之道。龙
图陆诜守成都。往依之。遇异人。授金丹火候。道成。著
悟真篇。遍参禅门。大有省发。后读雪窬祖英集。发明
心地。作歌颂以伸其旨。且曰。独修金丹而不悟佛理。
即同楞严十仙人诸趣之报。未几。趺坐而化。鍊其蜕。
得舍利子百。绀碧色(出佛法金汤)

○真人张平叔。在丹丘
之廛。遇顶冰贫士。出龙马所负之数。遂领厥旨。功成。
著悟真篇。且曰。吾形虽固。而未究本觉之性。遂探内
典。到楞严有省。作禅宗歌颂。叙中引楞严十种仙。寿
千万岁。不修正觉。报尽还来。散入诸趣之语。又曰。为
此道者。当心体太虚。内外如一。若立一尘。即成渗漏。
此不可言传之妙。晓得圆觉金刚。则金丹之义自明。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57a 页 X13-0857.png
何分老释异同哉。则知平叔乃求出离生死之法。必
归仗于佛。为究意耳(出人天宝鉴)

如一庵者。永嘉人。年十五。师事方山和尚。出家登具。
久依竺元和尚。得其要领。住保福。退居西涧十年。道
望益隆。师早年发志暗诵首楞严经。至第五卷。得呕
血疾乃辍。疾瘳。一夕梦见所未诵经。皆金书布空中。
厉声读之。既觉犹存。移时始隐。故师再诵足此一经。
每日诵一过。至终弗替(出国初恕中。无愠禅师山庵杂录。如庵至正间人)

(○宣律
师神州塔庙感通传。载隋新繁县书生荀氏。空中书金刚经因缘。与此略同)。

金坛王肯堂曰。余为庶吉士时。馆师韩敬堂先生尝
言。赵文肃公(贞吉)为教习时。一日至馆。谓诸吉士曰。
昨晤张太岳。(居正)讯吾何以课诸君。吾应之曰。方令
读楞严经。太岳摇首曰。也太奇。然吾思之。诸君少者
逾三十岁。长者逾四十矣。人寿几何。不以此时奇。更
待何时耶(出王宇泰郁冈斋笔麈)

** 义解第五

赞宁宋高僧传。唐京师崇福寺惟悫传云。惟悫。俗姓
连氏。齐大夫称之后。本冯翊人。官居上党。为潞人也。
九岁割爱。冠年纳戒。澜漪内湛。葳蕤外发。嗜学服勤。
必无倦色。或经筵首席。或论集前驱。或参问禅宗。或
附丽律匠。其志渊旷。欲皆吞纳之。年临不惑。尚住神
都。因受旧相房公融宅请。未饭之前。宅中出经函云。
相公在南海知南铨。预其翻经。躬亲笔受首楞严经
一部。留家供养。今筵中正有十僧。每人可开题一卷。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57b 页 X13-0857.png
悫坐居第四。舒经见富楼那问生起义。觉其文婉。其
理玄。发愿撰疏。疏通经义。及归院矢誓。写文殊菩萨
像。别诵名号。计一十年。厥志坚强。遂有冥感。忽梦妙
吉祥乘狡猊。自悫之口入。由兹下笔。若大觉之被善
现。谈般若焉。起大历元年丙午也。及将彻简。于卧寐
中。见由口而出。在乎华严宗中文殊智也。勒成三卷。
自谓从浅智中流出矣。于今盛行。一说。楞严经初是
荆州度门神秀禅师。在内时得本。后因馆陶沙门慧
震。于度门寺传出。悫遇之。著疏解之。后有弘沇法师。
蜀人也。作义章开释此经。号资中疏。其中亦弘震法
师义例。似有古今之说。此岷蜀得之。近亦流江表焉
(悫疏盛行神都。沇疏流传江表。亦如法华门。慈恩之书。盛行于北。天台之书。盛行于南也。圆觉经是罽宾觉救
译出。与楞严皆是近译。悫公并为撰疏。悫诚有功于法苑矣)。

(○万松请益录。举楞严经云。阿难言如来现今徵
心所在。乃至失汝元常。故受轮转。唐惟悫法师科此经。名八处徵心。一神汤内泻。二灵膏返熁。三针治内障。四
火角返搜。五神咒鞭治。六金刀坼脑。七针骸补助。此科第八。名膏肓出鬼。按悫师分科。万松举云。八处徵心。此
科第八。则知前七科。乃七处徵心之科也。此科名膏肓出鬼者。有师云。十类异生。同将识心居在身内。此膏肓
之鬼也。世尊云咄。此非汝心。是出鬼也。或金拳举处。言下要识本心。亦出鬼也。悫师玄赞。虽经先德采撷。然微
言奥义。湮没不传者多矣。偶因评唱。得窥剩义。谨为附缀于此。昔薪巳烬。后火未然。搜访疏通。良有望于后贤
也)。

秀州长水子璿讲师。自落发诵楞严不辍。初依洪敏
法师讲。至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有省。谓敏曰。敲空击
木。尚落筌罤。举目扬眉。巳成拟议。去此二途。方契斯
旨。敏拊而證之。然欲探禅源。罔知攸往。闻琅邪慧觉。
道重当世。即趋其席。值上堂次。出问曰。清净本然。云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57c 页 X13-0857.png
何忽生山河大地。琅玡凭陵答曰。清净本然。云何忽
生山河大地。师俛伏流汗。豁然领悟。礼谢曰。愿侍巾
缶。玡曰。汝宗不振久矣。宜厉志扶持。报佛恩德。勿以
殊宗为介也。乃如教。再拜以辞。后往长水。承禀日。顾
众曰。道非言象得。禅非拟议知。会意通玄。曾无别致。
由是二宗归之。以贤首宗旨。述楞严经疏十卷。盛行
于世(今五灯诸书。璿师列大鉴下十二世。嗣琅玡觉。台家撰贤首宗教志。五祖圭峰法师。次长水子璿法
师)。

宋景濂撰华严法师古庭学公塔铭。载其升堂示
众曰。吾蚤通法华。虽累入法华三昧。然长水璿问
道于琅玡觉。又从灵光敏传华严教。灵光。天台之
人也。古人为法如此。吾徒可专守一门乎。灵光敏
者。慈光恩公之弟子。台家以其别宗华严。斥为山
外者也。五灯诸录。皆云依敏学楞严。古庭云。问道
琅玡。又从灵光传华严。唯章衡长水塔院记云。从
洪敏法师学贤首教观。而于楞严尤明隐赜。其叙
长水传教次第。最为有据。琅邪曰。汝宗不振久矣。
宜励志扶持。勿以殊宗为介。言汝宗者。正指贤首
本宗。二宗师之。职此故也。灵光。台师也。通贤宗以
辅教。慧觉。禅师也。勖长水以扶宗。然则台家后人。
谓学华严唯识者为它宗。立有教无观。诃斥贤首。
宁非担板之见乎。

孤山法师智圆。字无外。自号中庸子。或名潜夫。钱唐
徐氏。年二十一。闻奉先清师。传天台三观之道。负笈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58a 页 X13-0858.png
造焉。(慈光恩公之嗣。为清敏二师。庆昭智圆。并嗣清师。所谓恩清昭圆者也)凡二年而
清亡。遂往居西湖孤山。二十四年。著书百二十卷。撰
述经疏。世号十本疏主。乾兴元年入灭。遗戒敛以陶
器。断所居岩以瘗之。后十五年。积雨山颓。开视之。爪
发俱长。唇微开露。齿若珂玉。乃更袭新衣。屑众香散
其上。而重瘗之。尝谓楞严一经。剧谈常住真心的示
一乘修證。为最后垂范之典。研覈大义。以为一心三
止。即首楞严大定。诸佛一路圆證之门。智者三止之
说。与经悬契。以三观四教。约文申义。以启后人。净觉
谓其得经之深。非诸师所可及也。

吴兴法师仁岳。霅川姜氏。闻法智南湖之化。往依为
学。至水月桥。掷笠水中以誓。居东厦。白昼焚膏。专事
䌷绎。因出境分卫。乘舟水行。偃卧舒足。豁然自得。若
拓虚空。樯为之折。每请益函丈。撷大屧。关大钥。众望
风畏之。初为山家之学。赞助四明甚力。修请观音三
昧。病间晏坐。恍如梦觉。谓向学皆非。述三身寿量解。
以难妙宗。上十谏雪谤。抗辩不巳。山家斥为背宗。晚
年还霅。专修净业。然三指以供佛。治平元年春。留偈
安坐而亡。师于楞严用意尤至。会诸说为集解十卷。
熏闻记五卷。楞严文句三卷。张五重玄义。则有楞严
说题。明修證深旨。则有楞严忏仪。复于咒章。调节声
曲。以为讽演之法。

(山家撰佛祖通纪。孤山为高论旁出世家。义学之士。有习其说者。指为山外诸师之见。吴兴则斥其〔皆〕宗。
置之杂传。广在四明诸文。此不赘录)。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58b 页 X13-0858.png

泐潭禅师晓月。字公晦。得法于琅玡广照。住洪之泐
潭宝峰精舍。晚年引退于卢仙山之道济庵。与其徒
论楞严旨诀。依长水义疏科目。掇其要义于科文之
下。题曰标指要义。时有开士应乾。从师参学。录而藏
之。后继东林法席。乃出其文遗禅林中。

金陵殷祭酒迈曰。宋温陵环禅师。半生掩关。栖息超
然。冥搜神解。宗教淹通。而研精楞严。尤多妙悟。自天
如会解出。义学宗之。讲席相沿。环公要解。遂掩而莫
传。会解所辑诸家。每贵多闻。旁引他经以證本经。不
知楞严自有本经宗旨。乃了义之谈。终极纯圆之教。
岂他经可得而尽符者哉。温陵直吐胸中所得。以经
解经。发宣要眇。而亦未尝遗闻也。诸家虽各臻玄奥。
要之善说楞严。似无出温陵之右者(殷公辑楞严解。独主温陵。而撮
会解诸家。略附其后。滇南陶仲璞。访求其遗本。嘱余流通。余谓环师要解。与会解互有得失。法海无涯。未可遽
判为定本也。环师解华严。自叙三复方山长者疏论。稍解端倪。故以方山为正。清凉为助。殷公读华严。亦深于
合论得力。观其宗致相同。则知其水乳之因矣)。

天如则禅师答木林和尚云。昔幻住老人语余。楞严
一经。禅者多取以为准的。吾尝就徵心辨见处。略加
指点。而全经大旨。尚欠发明。又命足下取武昌魏静
复新刊小本付余。余亦默领其意。当时此一段话。独
足下与闻之。今忽见索。是代老人刷稽迟耶。催宿逋
耶。使余愧悚不巳。又与昱藏主云。二十年前。余受先
幻翁嘱累。至近年始成会解。学者不可不细读。读之
不可不深思。思之不可不力行。既读既思而不行。则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58c 页 X13-0858.png
白纸黑字而巳(按幻住师弟。于楞严一经。郑重付嘱如此。今会解巳为故纸。而二公嘱累
之深意。禅讲之家。知之者鲜矣。读师子林别录为之三叹)。

雷庵受合论叙云。寂音。讳德洪。字觉范。筠阳人。年十
四通唯识。十九参宝峰真净。毕大事门。寂音尊者其
自号。甘露灭其别号也。无尽居士罢相为逐客。寂音
亦羁縻罪地。乃成此论。圜悟禅师见而叹曰。真人天
眼目也。肇法师在圜扉中。终宝藏论。大慧焚牒窜梅
阳。著正法眼藏。寂音亦然。少年俊异。自儒生祝发。文
字脍炙人口。遂目为诗僧。大慧处众时。叹其妙悟辨
慧。尝尊以师礼。住双径日。图其像而赞之。自贬所还
同安。首修其塔。近有作公论者。肆笔诋诃。多见其不
知量也。始寂音著论。灵源以书抵之。谓窒后人自悟
之门。寂音后叙。答禅宗经论之问。因巳辨之力矣。未
达者以为矛盾。宝觉尝与老南和尚。分座黄檗。寻从
泐潭月。授此经要。及居晦堂。日读此经不辍。每掩卷
拊几。告参徒曰。此禅髓也。有以知前代宗师。互相激
扬。未可以差殊观也(灵源谓寂音曰。闻在南中。时究楞严。特如笺释。非不肖所望。盖
文字之学。不能洞当人之性源。徒与后学障先佛之智眼。病在依佗作解。窒自悟门。资口舌。则可胜浅闻。廓神
机。终难极妙證。故于行解多致参差。而日用见闻。尤增隐昧也)。

(○双溪彭以明曰。滞于迹者。不究所归。往往惜
其牵于儒习。嗟夫。盘之走珠。珠之走盘。了无不可。而妄议其横斜曲直。是岂真知寂音者。不几堕于戏论欤。双
溪之论。盖为灵源言之也。而寂音之深心誓愿。则谓元丰以来。师法大坏。诸方以拨去文字为禅。以口耳传授
为妙。是以搜剔五家纲宗。和会马龙性相教网。防闲魔外于像季之秋。使佛祖微言宗师轨范。不致埽地而尽。
此则其造论著书之宗旨。灵源固未能尽知。而雷庵双溪。尊奉顶论者。殆亦引其意而未发也。呜呼。今日宗门。
视元丰巳后何如。寂音于篆面鞭背。炎荒九死之日。犹不惜笺释文句。唱导末法。而今之学者。昧石门之苦心。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59a 页 X13-0859.png
掠灵源之剩句。沿波逐流。往而不返许彦周之称寂音曰。于佛法。与救鸽饲虎等。于世法。程。婴公孙杵臼贯高
田光之用心也。呜呼。尚念之哉)。

慈云法师遵式。居天竺日。有贵宦注楞严。求师印可。
师烹烈𦦨谓之曰。閤下留心佛法。诚为希有。今先申
三问。若答之契理。当为流通。若其不合。当付此火。宦
许之。师曰。真精妙元。性净明心。不知如何注释。三四
四三。宛转十二。流变三叠。一十百千。为是何义。二十
五圣所證圆通。既云实无优劣。文殊何得独取观音。
其人罔措。师即举付火中。于是楞严三关。自兹而出
(出佛祖统记)

** 悟解第六(上)

崇福法师悫公。梦狻猊入口因缘。(具上义解门)永明宗镜。
引悫公论楞严六十圣位曰。首楞严经。于一念上立
六十位。如珠中影像。物类虽多。珠全是一。一一珠中
含众象。众像还入一珠中。如六十位。一一位含六十
位。且如位位全是心證。一心能生多心。多心还入一
心。心心互含。有何妨碍。盖悫公以华严法界。圆融具
德宗旨。释通楞严。地前地后。圆融行布。帝网交罗。一
心具足。斯则楞严疏解之祖。亦百代心宗之祖也。撰
疏辍简。梦文殊乘狻猊从口入出。传以谓在华严中。
得文殊智。岂不信乎。

长庆道巘禅师。赵州嗣法孙也。撰楞严说文。宗门引
重。注狂性自歇。歇即菩提。引楼子和尚经过酒楼。闻
你既无心我便休之偈。迢然玄解。出于义学之表(见宗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59b 页 X13-0859.png
门评唱)。

大慧杲曰。长水虽是讲人。与他讲人不同。尝参琅琊
广照禅师。请益首楞严中富楼那问清净本然云何
忽生山河大地之义。于言下大悟。后方披襟。自称座
主。座主多是寻行数墨。依句而不依义。长水非无见
识。亦非寻行数墨者(答孙知县书)

泐潭月初与长水同参琅琊。妙契心宗。晚居济庵。与
其徒应乾论楞严旨诀。撮略长水义疏。命为标指。科
行文句。一如其旧。参详印定。俨然师资。乾师得證于
东林照觉。出世开法。仍以月公标指。开示禅林。题其
首曰。宜阳参学比丘应乾集录。其郑重如此。

黄龙晦堂心公。依翠岩二年。乃还黄檗。南公使分座
接纳后来。南迁住黄龙。往谒泐潭月禅师。月以经论
精义入神闻诸方。同列笑之。以为政不自歇去耳。乃
下乔木入幽谷乎。师曰。彼以有得之得。护前遮后。我
以无学之学。朝宗百川。(灵源拾遗云。晦堂心和尚。参月公晦于宝峰。公晦洞明楞
严深旨。海上独步。晦堂每闻一句一字。如获至宝。喜不自胜。衲子中有窃议者。晦堂曰。扣彼所长。厉我所短。吾
何慊焉)师示谢景温曰。真性既因文字而显。要在自巳
亲见。若能亲见。便能了知目前是真是妄。是生是死。
既能了知真妄生死。反观一切语言文字。皆是表显
之说。都无实义。如今不了。病在见闻觉知。为不如实
知真际所诣。认此见闻觉知为自巳所见。殊不知此
见闻觉知。皆因前尘而有分别。若无前尘境界。即此
见闻觉知。还同龟毛兔角。并无所归。其指法亲切。方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59c 页 X13-0859.png
便妙密。得之楞严也(今按长水发悟于琅琊。宗门龙象也。一受扶宗之嘱。不惮披襟。
自称座主。月公与长水同参琅琊。同门兄弟也。标指疏义。承禀科行。说法领法。居然四众。晦堂既扣老南分席
黄檗。却谒月公。咨问楞严要义。一字一句。如获珍宝。乾师得證东林。出世为人。指示禅林。仍标师说。逊志集录。
自命学人。此四公者。虚巳通怀。为法忘我。信可以师表法门。广厉末俗者也)。

** 悟解第六(中)

唐睦州陈尊宿。问讲楞严座主。经中有八还四义是
不。云是。宿以杖点童子头一下。云是什么义。主无语。
宿云。此义文长。赴在来日。

禅月大师贯休。酬韦庄见寄诗云。秦客奕棋抛巳久。
楞严禅髓更无过(晁文元云。贯休之诗。以楞严为禅髓。乐天之诗。以坛经为佛心。凡此
类例。予并称美)。

玄沙师备和尚。兄事雪峰存。既而师之。尝提囊出岭。
欲历诸方。度岭伤足。叹曰。此身非有。痛从何来。是身
是苦。毕竟无生。休休。达磨不来东土。二祖不住西天。
回筇岭峤。入室咨诀。因阅楞严。发明心地。由是应机
敏捷。与修多罗冥契。每与雪峰徵诘。亦当仁不让。峰
曰。备头陀再来人也。

南岳唯劲。师雪峰而友玄沙。闻鉴上座注楞严。问曰。
二文殊作么生注。曰。请师鉴劲乃扬袂而去。

仙岩遇安禅师。因看楞严经。至知见立知。即无明本。
知见无见。斯即涅槃。乃破句读云。知见立(句)知即无
明(句)本知见无(句)见斯即涅槃(句)(诸录皆以知见立知即无明本为句。
今依万松评唱。及雷庵合论补。点句为正)于此悟入。即印心于韶国师。有
人语师。破句读了也。师曰。此是我悟处。毕生读之不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60a 页 X13-0860.png
易。时谓之安楞严(万松云。也是因邪打正。珠丝度九曲)

(○师将示寂。澡身易衣。舁棺至
室。良久。自入棺。经三日门。人启棺哀恸。师乃再起。升堂说法。呵责曰。此度再启吾棺。非吾之子。言讫。复入棺长
往。如此人。方可破句读楞严也。今邪师动以破句为口实。斯言可怖)。

圆明大师无演。年二十。以诵经落发。授首楞严于继
舒。舒殁。卒业于性凤文昭。赵清献公请登法席。师于
楞严了义。抵掌剧谈。席下道俗。如饮醇酒。无不心醉。
如肉贯丳。处处同其义味。盖于此一经。心融形释。出
入内外篇籍。风行电击。无不如意(黄山谷塔铭)

报慈文邃导师。究首楞严。甄会真妄缘起。本末精博。
节科注释。文句交络。谒法眼。述巳所业。眼问楞严岂
不有八还义。曰是。眼曰。明还甚处。曰明还日轮。眼曰
日还甚么。懵然无对。眼诫令焚其所注之文(出宗门统要)

湖州西余净端禅师。字表明。年二十六。始获僧服。既
而观弄师子顿契心法。乃从仁岳法师受楞严要旨。
一日。岳以经中疑难十数。使其徒答之。唯端呈二偈
曰。七处徵心心不遂。懵懂阿难不瞥地。直饶徵得见
无心。也是泥中洗土块。又云。八还之教垂来久。自古
宗师各分剖。直饶还得不还时。也是虾跳不出斗。岳
视而惊异曰。子知见高妙。必弘顿宗。按端师子悟明
心地之后。乃受楞严要旨于岳法师。岳能以楞严宗
致。勘辨端师子。且为印可。岂是寻常座主。今之称宗
师者。于此可以深省(出罗湖野录)

天童觉禅师。岁莫过卫寺丞进可之庐。有堂曰六湛。
盖取楞严六处休复。同一湛然之义。觉作偈云。风澜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60b 页 X13-0860.png
未作见灵源。六处亡归体湛存。诸法性空方得座。一
弹指顷顿开门。寒梅篱落春能早。野雪棂窗夜不昏。
万象森罗心印印。诸尘超豁妙无痕。妙喜老人继至。
和云。非湛非摇此法源。当机莫厌假名存。直须过量
英灵汉。方入无边广大门。万境交罗元不二。六窗昼
夜未曾昏。翻思庞老事无别。掷剑挥空岂有痕。寺丞
名堂。欲资坐进此道。二老皆指以入道捷径。略不少
惜眉毛耳(罗湖野录)

华藏民禅师。讲楞严有声。谒圜悟。悟问座主讲何经。
曰楞严。悟曰。楞严有七处徵心。毕竟心在甚么处。师
多呈解。悟皆不肯。一日白悟曰。寻常拈椎竖拂。岂不
是经中道。一切世界诸所有相。皆即菩提妙明真心。
悟笑曰。汝元来在者里作活计。又曰。下喝敲床时。岂
不是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悟曰。岂不闻妙性圆
明离诸名相。本来无有世界众生。民于言下释然。

宋佛照禅师奏对孝宗皇帝云。欲得径捷。须离却语
言文字。真实参究。所以古德道。念得楞严圆觉经。犹
如涧水响泠泠。有人问著西来意。恰似蚊䗈咬铁钉。
上曰。直是难入。师云。正好著力。

灵隐瞎堂远禅师。孝宗皇帝问云。前日睡梦中。忽闻
钟声遂觉。未知梦与觉是如何。师云。陛下问梦中底。
觉来底。若问觉来底。如今正是寐语。若问梦中底。梦
觉无殊。教谁分别。梦即是幻。知幻即离。离幻即觉。觉
心不动。所以道若能转物。即同如来。帝曰。觉幻既非。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60c 页 X13-0860.png
且钟声向甚处起。师云从陛下问处起。帝大悦(宗门统要
续集)。

千光环省禅师。精究律部。栖心天台圆顿止观。因阅
楞严经。文理宏深。未能洞晓。一夕。诵经既久。就案若
假寐。梦中见日轮自空降。开口吞之。自是倏然发悟。
差别义门。涣然无滞。后参永明潜和尚。永明唯印前
解无别指喻。

温州龙翔士圭禅师。醉心楞严。逾五秋。南游。谒诸尊
宿。始登龙门。(嗣龙门远)即以平时所得白佛眼。眼曰。汝解
心巳极。但欠著力开眼耳。俾职堂司。侍立次。问云。绝
对待时如何。眼曰如汝僧堂中白椎相似。师罔措。眼
晚至堂司。师理前话。眼曰。闲言语。师遂大悟。

建宁宗元庵主。室中垂语云。楞严经中。五十种魔界。
如今尽大地人参禅。更高也出他魔界不得。僧云。和
尚落在第几界。师云。和你在里许。僧云。某甲不入者
保社。师云。驴汉。你拟向那里去。

嘉兴报恩法常首座。于首楞严经。深入义海。谒雪巢
机契。命掌笺翰。首众报恩。室中唯一矮榻。馀无长物。
宣和庚子九月。语寺僧曰。一月后不复留此。十月二
十一日。往方丈谒饭。将晓。书渔父词于室门。就榻。收
足而逝。词曰。此事楞严曾露布。梅华雪月交光处。一
笑寥寥空万古。风瓯语。迥然银汉横天宇。蝶梦南华
方栩栩。斑斑谁跨丰干虎。而今忘却来时路。江山暮。
天涯目送鸿飞去。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61a 页 X13-0861.png

断崖和尚。坐径山西禅庵。自誓七日不證则决去。未
及所期。豁然大悟。驰至死关呼曰。老和尚今日瞒我
不得也。明日高峰上堂。举扬其事。师便夺峰拂子。为
众举扬。诃厉同学。复曰。尽大地有一人发真归元。从
一皆知之。峰叹其俊快(虞道园撰塔铭)

湖州妙觉期堂僧净。吴江田家子。既得度。谒妙峰玄。
玄中峰之子也。令参父母未生前。那个是我本来面
目。参之三十年。无所入。明州华严寺僧照公至湖。勉
其诵楞严经中。观音圆通一品。忽一日。诵至生灭既
灭寂灭现前处。豁然有省。通身欢喜。口不能言。唯手
足舞蹈而巳。或问曰。汝风颠耶。答云。寂灭现前。洪武
初十月二十五日。谓照公。十一月旦是我生日。我于
此日死去也。至期。沐浴更衣。嘱云。我死后三日茶毗。
七日煅骨。但恐不受煅耳。及以骨入锻。骨镕溢作汁。
火冷。结作灵芝一枝。光彩烨烨。五色相间。扣之作声。
虽雕镂绘画。有所不如。至今在妙觉期堂(恕愠中山庵杂录)

琦楚石禅师。阅首楞严经。至缘暗因明。暗成无见。不
明自发。则诸暗相永不能昏。恍然有省。历览群书。不
假师授。文句自通(宋潜溪塔铭)

憨山大师自叙云。万历丙戌。予居东海那延罗窟。禅
室初就。身心放下。一夕静坐夜起。见海湛空澄。洞然
一大光明藏。了无一物。即说偈曰。海湛空澄雪月光。
此中凡圣绝行藏。金刚眼突空华落。大地都归寂灭
场。归室中。案头见楞严经。展卷即见汝身汝心。外及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61b 页 X13-0861.png
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全经观境。了然
心目。随命笔述楞严悬镜一卷。手不停腕。烛才半枝。
属草巳竟。侍者入候。讶残烛犹在案。时禅堂方开静。
即唤维那入室。为余读之。自亦如闻梦语也(大师别记云。一
夕。坐入身世俱空。海印发光。山河震动境界。得相应慧。有顷。悟入楞严著紧处。恍然在目。急点笔书之)。

** 悟解第六(下)

房融游始兴广胜寺果上人房。有诗云。零落嗟残命。
萧条托胜因。方烧三界火。遽洗六情尘。隔岭天华发。
凌空月殿新。谁怜乡国思。从此学分身(猗觉寮杂记云。房融在韦
后时用事。谪南海。过韶之广果寺。今之灵鹫也。有诗云云。融之文章见楞严经。诗止一篇。盖律诗之祖也。按房
公以宰相长流。诗句萧然。都无悽惋之致。岂非笔授首棱之后。超然有以自得者耶)。

杜祁公。张文定公。皆致政居睢阳。里巷相往来。有朱
承事者。以医药游二老之间。祁公劲正。未尝杂学。每
笑安道佞佛。对客嘲之。文定但笑而巳。朱乘间语文
定。杜公天下伟人。惜未知此事。公有力。盍劝发之。文
定曰。君与此老缘熟胜我。我止能助之耳。朱詟应而
去。一日。祁公呼朱切脉甚急。朱谓使者。汝先往白相
公。但云看首楞严未了。使者如所告。祁公默然。久之
乃至。隐几揖令坐。徐曰。老夫以君疏通解事。不意近
亦例阘葺。如所谓楞严者。何等语。乃尔耽著。圣人微
言。无出孔孟。舍此而取彼。是大惑也。朱曰。相公未读
此经。何以知不及孔孟。以某观之。似过之也。袖中出
其首卷曰。相公试阅之。祁公熟视朱。不得巳。乃取默
看。不觉终轴。忽起。大惊曰。世间何从有此书耶。遣使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61c 页 X13-0861.png
尽取来。遍读之。捉朱手曰。君真我知识。安道知之久。
而不以告我。何哉。即命驾见文定。文定曰。譬如人失
物。忽巳寻得。但当喜其得之而巳。不可追悔得之早
晚也。仆非不相告。以公与朱君缘熟。故遣之耳。虽佛
祖诲人。亦必藉同事也。祁公大悦(出林间录)

朱炎节推。问义江禅师。未审此身死后。此心何往。师
云。此身未死。此心何往。朱契旨述偈云。四大不须先
后觉。六根还向用时空。难将语默呈师也。只在寻常
语默中。师云。更须吐却(出禅林类聚)

○真宗朝。节度判官
朱炎。忽于楞严有所得。作偈(云云)。后竟坐化(出佛法金汤)

(○
炎即林间所载以楞严劝发杜祁公。所谓朱承事者。沈括笔谈。记尹师鲁临终。手书别范文正公。掌书记朱炎
在座。炎老人。好佛学。文正令往开谕之。师鲁与之坐谈。隐几而化。即此人也。滇南陶珙曰。生死大事。吾儒所讳
言。不知四大六根。果能觉能空否。以是知楞严果不可不读也)。

王文公罢相。归老钟山。见衲子必探其道学。尤通首
楞严。尝自疏其义。其文简而肆。略诸师之详而详诸
师之略。非识妙者莫能窥也。每曰。今凡看其经者。见
其所示性觉妙明。本觉明妙。知根身器界。生起不出
我心。窃自疑今钟山山川。一都会耳。而游于其中。无
虑千人。岂有千人共一外境耶。借如千人之中。一人
忽死。则此山川何尝随灭。人去境留。则经言山河大
地生起之理。不然。何以会通。称佛本意耶(出林间录)

(○含光旁
论曰。法相宗明共种变。不共种变。如山河大地乃一切众生共相种子所变。唯识论云。如众灯明。各遍似一。谓
一人死。其第八识未尝灭也。荆公所拈人去境留之义。以相宗参之始得)。

(舒王女吴安持之妻蓬县县君。工诗。有诗寄舒王曰。西风不入小窗纱。秋气应忆我忆家。极目江山千里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62a 页 X13-0862.png
恨。依前和泪看黄华。舒王以楞严新释付之。和其诗曰。青灯一点映窗纱。好读楞严莫忆家。能了诸缘如
幻梦。世间唯有妙莲华 出洪觉范冷斋夜话)。

大慧法语云。天台智者大师。悟法华三昧。见世尊在
灵山说此经。俨然未散。无尽居士张公。阅首楞严经。
至是人始获金刚心中处。忽思智者当时所證。非表
法也。尝谓余曰。当真正證入时。全身住在金刚心中。
李长者言无边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十世古今。始
终不离于当念。智者见灵山一会。俨然走散。唯證是
三昧者。不待引喻。自默默点头矣(药山初参石头。闻而不领。至江西。见
马祖。示曰。我有时教伊扬眉瞬目。有时不教伊扬眉瞬目。有时教伊扬眉瞬目者是。有时教伊扬眉瞬目者不
是。山闻祖语。便获金刚心中。更无奇特玄妙。可通消息。但作礼而巳。祖知其巳證入。问近日所见如何。山曰。皮
肤脱落尽。唯有一真实。祖曰。既然如是。将三条篾束取肚皮。随处住山去。此亦获金刚心中之效验者)。

东坡书金光明经后云。常闻之张文定公曰。佛乘无
大小。言亦非虚实。顾我所见如何耳。万法一致也。我
若有见。寓言即是实语。若无所见。实寓皆非。故楞严
经云。若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涅槃。若诸菩萨
急于度人。不急于成佛。尽三界众生皆成佛道。我乃
涅槃。若诸菩萨觉知此身。无始以来。皆众生相。冤亲
拒受。内外障护。即卵生相。坏彼成此。损人益巳。即胎
生相。爱染流连。附托有无。即湿生相。一切物变。为巳
主宰。即化生相。此四众生相者。与我流转。不觉不知。
勤苦修行。幻力成就。则此四相。伏我诸根。为涅槃相。
以此成佛。无有是处。此二菩萨。皆是正见。乃知佛语。
非寓非实。

○大悲阁记。夫大悲者。观世音之变也。观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62b 页 X13-0862.png
世音由闻而觉。始于闻而能无所闻。始于无所闻而
能无所不闻。能无所闻。虽无身可也。能无所不闻。虽
千万亿身可也。而况于手与目乎。虽然。非无身。无以
举千万亿之众。非千万亿身。无以示无身之至。故散
而为千万亿身。聚而为八万四千烁迦罗首。八万四
千母陀罗臂。八万四千清净宝目。其道一尔。昔吾尝
观于此。吾头发不可胜数。而身毛孔亦不可胜数。牵
一发而头为之动。拔一毛而身为之变。然则发皆吾
头。而毛孔皆吾身也。彼皆吾头而不能为头之用。彼
皆吾身而不能具身之智。则物有以乱之。吾将使世
人左手运斤。而右手执削。目数飞雁而耳节鸣鼓。首
肯傍人而足识梯级。虽有智者。有所不暇矣。而况千
手异执。而千目各视乎。吾燕坐寂然。心念凝然。湛然
如大明镜。人鬼鸟兽。杂陈乎吾前。色声香味。交通乎
合体。心虽不起。而物无不接。接必有道。即千手之出。
千目之运。虽未可得见。而理则具矣。彼佛菩萨亦然。
虽一身不成二佛。而一佛能变河沙诸佛。非有他也。
触而不乱。至而能应。理有必至。而何独疑于大悲乎
(觉范尊顶论解观音圆通章。全引此文)

(○紫柏曰。鱼活而筌死。意活而言死。故曰承言者丧。滞句者迷。予读大
悲阁记。乃知东坡得活而用死。则死者皆活矣。坡尝称文章之妙。宛曲精尽。胜妙独出。无如楞严。以二记观之。
公非但得楞严死者之妙。苟不得楞严活者。乌能即文字而离文字。离文字而示手目者哉)。

苏子由书金刚经后云。予读楞严。知六根源出于一。
外缘六尘。流而为六。随物沦逝。不能自返。如来怜悯
众生。为设方便。使知出门即是归路。故于此经指涅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62c 页 X13-0862.png
槃门。初无隐蔽。若众生能洗心行法。使尘不相缘。根
无所偶。返流全一。六用不行。昼夜中中流入。与如来
法流水接。则自其肉身。便可成佛。如来犹恐众生于
六根中未知所从。乃使二十五弟子。各说所證。而观
世音以闻思修为圆通第一。其言曰。初于闻中入流
亡所。乃至寂灭现前。若能如是圆拔一根。则诸根皆
脱。于一弹指顷。遍历三空。即与诸佛无异矣。既又读
金刚经。说四果人。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
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乃废经而叹曰。须陀洹
所證。则观世音所谓初于闻中入流亡所者耶。入流
非有法也。唯不入六尘。安然常住。斯入流矣。至于斯
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
无不来。盖往则入尘。来则返本。斯陀含虽能来矣而
未能无往。阿那含非徒不往而亦无来。至阿罗汉则
往来意尽。无法可得。然则所谓四果者。其实一法也。
但历三空。有浅深之异耳。予观二经之言。本若符契。
而世或不喻。故明言之。

○子由书楞严经后云。予自
十年来。于佛法中渐有所悟。经历忧患。皆世所希有。
而真心不乱。每得安乐。崇宁癸未。自许迁蔡。杜门幽
坐。取楞严经翻覆熟读。乃知诸佛涅槃正路。从六根
入。每趺坐燕安。觉外尘引起六根。根若随去。即堕生
死道中。根若不随。返流全一。中中流入。即是涅槃真
际。如净琉璃。内含宝月。稽首十方三世一切佛菩萨
罗汉僧。慈悲怜悯。惠我无生法忍。无漏胜果。誓愿心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63a 页 X13-0863.png
心护持。勿令退失。三月二十五日记。

○子由谪筠阳
榷管。洪州景德顺禅师。与其父文安先生有契分。往
访焉。咨以心要。顺举示楞严中搐鼻因缘。有省。呈偈
云。中年学道觉前非。邂逅相逢老顺师。搐鼻竟参真
面目。掉头不受别钳锤。枯藤破纳师何事。白酒青盐
我是谁。惭愧东轩残月上。一杯甘露滑如饴(宗门统要)

(○东
坡集云。子由在筠。作东轩记。或戏之为东轩长老。其婿曹焕往筠。余作一绝句送曹。以戏子由云。赠君一笼牢
收取。盛取东轩长老来。曹过庐山。出示圆通慎长老。慎欣然亦作一绝。送客出门。归入坐。趺坐化去)。

(○诗话总
龟云。子由诵楞严经。悟一解六亡之义。自言于道更无碍。然作风痹诗。乃有数尽吾则行。未应堕冥漠之句。则
于理尚有碍也。而东坡乃谓子由闻道先我。何耶。东坡奉新别子由云。何以解我忧。粗了一事大。笑遁儿诗云。
中年忝闻道。梦幻讲以详。赠钱道人云。首断故应无断者。冰消那复有冰知。主人苦苦令侬认。认主人人竟是
谁。又云。有主还须更有宾。不如无镜自无尘。只从半夜安心后。失却当年觉痛人。呈东林总老云。溪声便是广
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如此善句。虽宿老衲不能屈也)。

子由解老子视之不见章云。视之而见者色也。所以
见色者不可见也。听之而闻者声也。所以闻声者不
可闻也。搏之而得者触也。所以得触者不可得也。此
三者。虽有智者。莫能诘也。要必混而归于一而后可
尔。所谓一者性也。三者性之用也。人始有性而巳。及
其与物搆。然后分裂四出。为视为听为触。日用而不
知反其本。非复混而为一。则日远矣。若推而广之。则
佛氏所谓六入皆然矣。首楞严有云。反流全一。六用
不行。此之谓也(子由从楞严反流全一有悟。故其解老如此。子瞻叹之。谓不意老年。见此
奇特也)。

吴人郑夷甫。少年登科。有美才。嘉祐中。监高邮军税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63b 页 X13-0863.png
务。常遇一术士。能推人死期。无不验者。令推其命。不
过三十五岁。忧伤感叹。殆不可堪。人劝其读老庄以
自广。久之。润州金山一僧。端坐与人谈笑间遂化去。
夷甫闻之。喟然叹息曰。既不得寿。得如此僧。复何憾
哉。(续灯录云。闻了元佛印谈笑化去。曰。吾得如元公。复何憾哉)乃从佛者授首楞
严经。往还吴中岁馀。忽有所悟。曰。生死之理。我知之
矣。遂释然放怀。无复芥蒂。后调封州判官。预知死日。
旬日。作书与交游亲戚叙诀。及次序家事备尽。至期。
沐浴更衣。公舍外有小园面溪。一亭洁饰。夷甫至其
间。亲督人洒扫焚香。挥手指画之间。屹然立化。家人
奔出呼之。巳僵矣。亭亭如植木。一手犹作指画之状。
郡守而下。少时皆至。士民观者如堵墙。明日乃就殓。
高邮崔伯易为墓铭。略叙其事。余与夷甫远亲。知之
甚详。士人中盖未曾有此事(沈括梦溪笔谈)

元祐中。签判刘经臣。字兴朝。初未尝信佛。见东林长
老总公。与语七日。始发信心。历参禅席。至智海逸公。
入室徵诘。海举波罗提尊者对至香王因缘。如拈出
怀中旧物。参看至七日夜。五鼓起坐双眼便开。如百
千日光照宇宙。平昔因缘。俱上方寸。六根震动。天地
回旋。百千神灵。俱来会集。海为證据。且曰。更须用得
始得。自记其始末曰。初得发明此事。但觉境界非常。
尚未知其何等门户。后十月馀。于智海侍者案中。见
悟宗集。乃知佛祖方便。提接初机。令得悟入。自有门
户。若从文殊门入者。(眼根先开)大者山河大地。小者土木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63c 页 X13-0863.png
瓦砾。悉皆助汝发机。(助发自巳见性。非逐彼色)若从观音门入者。
(耳门先开)巨至雷霆钟鼓。细至虾蟆蚯蚓。悉皆助汝发机。
(助发自巳闻性。非逐彼音)若从普贤门入者。(心地先开)不须动著跬步
纤尘。而能透过山河石壁。(心洞十方。不资后劫)余初悟入。得此
三门。乃作入三门歌一首。普示多人。奇哉。人人具此。
难得开通。若能开通。头头是文殊境界。步步是观音
道场。处处是普贤床榻。不亦快乎。文殊门从眼根入。
观音门从耳根入。普贤门从意根入。楞严二十五门
以六根为本。而六根中此三根为本。广有八万四千
门户。若得一门悟入。则六根皆通。所谓一根既返源。
六根成解脱。又曰。一处成休复。六用皆不成。是也。余
初悟时。得此三门。次第开通。故诸根顿歇。而今运用。
唯一精明耳。学人若不得此而欲般若现前。不可得
(刘公有自述悟道集。其云三门六根。一根返源。知其从楞严悟入)

修撰曾会居士。幼与明觉同舍。及冠异途。天禧间。公
守池州。会于景德寺。公遂以中庸大学。参以楞严。符
宗门语句质明觉。觉曰。者个尚不与数乘合。况中庸
大学耶。学士要径捷理会此事。乃弹指一下曰。但恁
么荐取。公于言下领旨。

侍郎李浩居士。字德远。幼阅楞严经。如游旧国。志而
不忘。造明果入室。应庵揕其胸云。侍郎死后向甚么
处去。骇然汗出。退参不旬日。竟跻堂奥。

吴克巳。字复之。号铠庵。淳熙中。四魁待补。去隐左溪。
忽患目疾。持大士号。良巳。于是深信。读楞严。至虚空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64a 页 X13-0864.png
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豁如发蒙。著楞严集
解。台家北峰印公之法嗣也(出佛祖统纪)

宋无逸。馀姚人。别号庸庵。经明学修。晚年酷嗜禅学。
皇朝召至京师。预修元史。得请而归。无逸因吾徒居
顶叩入道之要。余以环公所注楞严经。及大慧书问
遗之。无逸自是常敛目危坐。而反覆究二书旨趣。有
證入。洪武九年六月。因疾。命门人王至等为书示子
诗一首。谈笑自若。忽以扇摇曳。止其家人曰。我方静
坐。汝无挠我。遂闭目。以扇掩面而终。时天隆暑。比敛
容色含喜笑。益鲜润(恕中愠山庵杂录)

金陵殷侍郎迈。号秋溟。以宰官身修头陀行。缚禅长
干。澄心静照。从楞严发悟。行履萧然。华亭陆文定公。
以杨次公晁文元方之。有牛首山阅楞严夜坐诗云。
一轴楞严阅未终。四山风静暮林空。忽逢华屋身能
入。自得神珠道不穷。树影欲连云度处。经声遥听月
明中。共传鹿鸟春深后。犹向烟萝礼法融(公又有自述诗云。萧
条长干寺。十年厌齑粥。旷然绝缘想。道心中夜。肃清晨简楞严。披衣灯下读。从闻悟无生。心空神自复。公自记
年二十一。初心学道。经过城南。见梵宇民居。如水晶空界。清凉光明。归卧僧舍。回光偶照。忆得七八岁时赤子
之心。便觉二十年心地。如打成一片。戊申守制。习静牛首山中。阅楞严。至是觉始获金刚心中初乾慧地。恍然
有悟。證之华严。善财见弥勒后。却令见初友文殊。永明云。因位将极。令返照心原。更无有异。故云。文殊之妙智。
宛是初心。益信初所悟为无疑也)。

穆文简公孔晖。号玄庵。山东堂邑人。阳明之门人也。
有病中忆楞严经诗云。四外虚空尽本心。却将形识
认来深。阿难忽听如来咄。恸极劝生泪满襟。紫柏大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64b 页 X13-0864.png
师称玄庵著述。发挥儒释精奥。凡若干部。观病中之
偈。则玄庵之所得可知矣。

** 随喜第七

晁文元公云。楞严会上。文殊师利较量二十五入道
法门。最许观音闻中入流。清净音闻。圆照三昧。予爱
重此法。独闻灵响。殊常清妙。凝听怡怡。乃是天赐神
奇吉祥。助发乐欲。俾成大事因缘也。自今了达。委顺
而过。凡诸魔境。我当以观空觉妄之智。平定于外。唯
此佛境。我当以闻和摄念之力。修诣于内。决定不退
转。不复别求入道法门也。

○楞严云。想明斯聪。想幽
斯钝。予年近八旬。耳聪心爽。清宵静卧。或闻前后左
右。儿孙列宇。言音所及。辨其谁何。有效白体诗云。介
居僧尚杂。警听鹤犹聋。想明斯聪。予得万一。

○石林
燕语云。晁文元晚年。晏坐萧然。耳中闻声。自言如乐
中簧。始殷殷如雷。渐浩浩如潮。或如行轩百子铃。或
如风蝉曳绪。每五更起坐。闻尤清彻。以为学道灵感
之验(陆文定公树声云晁文元法藏碎金。标揭妙悟。如耳音目光。见闻觉澄。就中似得究竟。而叶石林惜
其未遇明眼人。文元于佛法。皈依不二。就目前所得境相。住欢喜地要之法爱未忘住在宝所首楞严论色阴
尽者。各有殊胜境界现前。非为圣證。文元于此认为究竟。是得到法身为法执。未透法身去。殷秋溟亦谓此老
若遇明眼人。则世间无是书余谓文元巳于世谛中出流。此等语言文字。所以庄严世界。接续慧命。天地间自
不可少。菩萨亦有留惑润生之事。正寓接引一机。但其法爱未忘住在安乐果中耳)。

(○逍遥翁云。五鼓梦回。意
念未起。灵响清彻。闻和达聪。为三妙音。一曰幽泉漱玉。二曰清磬摇空。三曰秋蝉曳绪。凝听静专。颇资禅悦安。
住妙境何胜如之。逍遥翁即晁太傅也。近师解入流亡所。杜撰观法。颇似为文元想明斯聪所误。咨决第七。巳
经广破)。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64c 页 X13-0864.png

晁文元云。明法身之体者。莫辨乎楞严。明法身之用
者。莫辨乎华严(金人屏山李之纯曰。杨龟山云。儒佛之轩轾者。不唯佛者不读儒书之过。
亦儒者不读佛书之过也。吾读首楞严经。知儒在佛之下。又读阿含等经。谓佛或似在儒下。至读华严经。无佛
无儒。无大无小。无高无下。能佛能儒。能大能小。存泯自在矣)。

晁氏题圭峰所撰圆觉疏云。圆觉之旨。佛为十二大
士说如来本起因地。修之以三观。楞严之旨。阿难因
遇魔障娆。问学菩提最初方便。终之以二义。盖圆觉
自诚而明。楞严自明而诚。虽若不同。而二义三观不
出定慧。其归岂有二哉(出象教皮编)

(○又载冯延巳序楞严经云。首楞严经者。始
破阿难之迷。终證菩提之悟。然阿难古佛也。岂有迷哉。迷者悟之对也。迷苟不立。悟亦何取。是故因迷以设辨
凭悟而明解)。

林间录引王文公曰。梵语三昧。此云正定。正定中所
受境界。谓之正受。异于所缘受故。圆觉曰。三昧正受。
释者谓梵语三昧。此云正受。而宝积云三昧及正受。
则此释非也。栾城遗言云。王介甫解佛经三昧之语。
示阙西僧法秀。秀曰。相公文章。和尚不会。介甫悻然。
秀曰。梵语三昧。此云正定。相公用华言解之。误也。公
谓坐客。字说穿凿儒书。亦如佛书矣。按介甫之解三
昧。犹为秀铁面所诃。张无尽以数目释楞严三昧。又
将如何(张无尽释惠我三昧曰。三昧者。根境识。亦曰彼此中间。方其在定。三者茫然无相。若不善以健
力观察。即邪受而不正受。入于天魔外道邪观矣。圆觉云。三昧正受。光严住持。考其诠释。盖以三为二三之三。
昧为闇昧之相也)。

朱子语类云。楞严经是房融说得如此巧。佛当初也
不如此说。如四十二章经。最初传来中国的文字。其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65a 页 X13-0865.png
说却自平实。又云。楞严前面咒是他经。后会说道理
是附会。又云。佛书中六根六尘四大十二缘生之类。
皆极精巧。佛说本言尽去世间万事。其后黠者出。却
言实际理地。不染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沈士荣曰。楞严
经岂房融所能。巧说。说有前后。以灌顶密因。集为一部。非附会也。四十二章。乃佛法初来。未宜深旨译者姑从
平浅之文。如法华旧译。有瞪目视世尊之句。后什云。瞻仰尊颜。目不暂舍。比旧文藻多矣。房融笔授楞严。不过
润释其文安敢巧说佛意哉。东溟管氏曰。楞严后分。说到五十五位真菩提路十二类生。二十五有。升沉变态
五种阴魔。五蕴边际。以及识蕴尽处。此是何等道理。而可谓之附会哉。使房融能自撰楞严。便是孔子之后一
人。何必更求佛于西竺晦翁谓楞严经是房融说得如此巧。此中年未定之见也。若晦翁晚年。作开善道谦禅
师祭文。痛悔辟佛。悟到金刚经灭矣度无馀之旨。其见则巳超过伊川)。

逃虚子曰。程明道语韩持国。如说妄说幻。是不好底。
则请别寻一个好底性来。换了此个不好底性著。佛
未尝有此说。首楞严云。因妄有生。因生有灭。生灭名
妄。灭妄名真。圆觉云。诸幻尽灭。觉心不动。依幻说觉。
亦名为幻。佛说幻妄。如是而巳。明道既言道即是性。
性岂有好不好耶。此妙真如性。本然清净。岂容外物
染污。故佛以莲华为喻。莲华生淤泥。不为淤泥之所
垢染。此妙真如性。在众生烦恼心中。不被烦恼之所
浊乱。南岳让白六祖。说似一物即不中。修證即不无。
污染即不得。祖曰。祗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汝既
如是。吾亦如是。若然。性岂有污坏修治者哉。明道言
禅学者总是强生事。至如山河大地之说。是他山河
大地。干你何事。楞严经中佛告富楼那一章。乃至引
金木为喻。极是明白。言人既證寂灭。更不再起生灭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65b 页 X13-0865.png
之相。若会得孟子万物皆备于我。决不说禅者强生
事也(出道馀录)

屏山李之纯曰。伊川言禅者言性。犹太阳之下置器。
其间方圆大小不同。特欲倾此与彼耳。然在太阳几
时动。此语出于徐钞误解楞严经。五阴之识。如频伽
瓶盛空以饷他国。空无出入。岂知佛以此喻识情虚
妄。本无来去。其如来藏妙真如性。正是太阳。元无动
静。无修而修。无證而證。但尽识情。即如来藏妙真如
性。伊川谓其学者善遁。若人语以此理。必曰我无修
无證。此尤误也(出屏山诸儒鸣道集说)

寓山沈作哲曰。列禦寇御风而行。冷然善也。盖深悟
性空真风之理。诸器世间。皆为风力所转。我反乘之。
周流无碍。孰知风之为我。我之为空耶。庄子尤善言
风。其言曰。汝闻人籁而未闻地籁。汝闻地籁而未闻
天籁。乃至于吹万不同。咸其自取。其言风之变略备
矣。二子皆不为风力所转者。观风之动而入于神。可
谓妙矣。然未若首楞严之奥也。佛之言曰。风性无体。
动静不常。乃至如来藏中性风真空。性空真风。清净
本然。周遍法界等。又琉璃光一章。观此世界及众生
身。皆是妄缘风力所转。乃至我以观察风力无依等。
呜呼。天下之至理。惟圣人能言之。而心悟至道。有大
辩才者亦能言之。然相去远矣。列禦寇庄周之视瞿
昙也。夸雄曼衍。则可观矣。孰若句句皆入妙理而极
于圣处者乎。若宋玉之赋。则为文章讽喻而巳(韩退之作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65c 页 X13-0865.png
陆浑山火诗。极于诡怪。读之便如行火所焮。郁攸冲喷。其色绛天。阿房欲灰而回禄煽之。然不见造化之理。未
可与语性空真火之妙也 出沈明远寓简)。

○欲界第五化乐天。寿八千
岁。人间八百岁。为此天一昼夜。然则彭祖八百。不过
此天一昼夜耳。庄子曰。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
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不亦悲乎。孰谓庄列之书。
不通佛法哉。

○沈明远曰。玄沙示众云。诸方尽道接
物利生。忽遇三种病人来。如何接得。患盲者拈椎竖
拂他又不见。患聋者语言三昧他又不闻。患哑者伊
说又说不得。若接此人不得。佛法无灵验。予观楞严
会中。阿那律陀无目而见。跋难陀龙无耳而听。殑伽
神女非鼻闻香。骄梵钵提异舌知味。舜若多神无身
觉触如来光中映令暂现既为风质其体元无。诸灭
尽定得寂声闻摩诃迦叶久灭意根圆明了知不因
心念。佛法可谓灵验也哉。

叶梦得云。吾闻如来会中阿那律陀无目而视乃至
无觉无触等。此自根尘中来。为复在根尘外。若言根
尘中来。彼自无有。谁为受者。若言在外。我既无内。云
谁为外。若能解此。则老氏言视之不见名曰希。抟之
不得名曰微。犹是落第二义。人生十二时中。要须常
体会此一段事。勿令冷眼有人看见(岩上放言)

陈白沙有午睡起绝句诗云。道人本自畏炎炎。一榻
香风昼卷帘。无奈华胥留不得。起凭香几读楞严。蜀
人安磐云。公甫自是禅学。如此诗云。又云天涯放逐
浑閒事。消得金刚一卷经。又云。是身如虚空。乐矣生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66a 页 X13-0866.png
灭灭。是也。予谓公甫禅学。直是满盘托出。何曾如昔
人所谓改头换面者耶。

刘文卿曰。罗近溪先生谓楞严与中庸相合。余久而
渐悟。庄氏知无无矣。未知常住之性也。如如不动。岂
非不巳哉。七徵八还。四科七大。和合二相。四大狂头。
二十四圆通。微细不漏。乃人间日用之理。彷佛明则
诚之旨。无声无臭之说也。

徐渭文长曰。玉芝大师名法聚。居湖郡之天池山。渭
尝请师作首楞严晦昧为空一章解。又代济法师答
白居易书。合千有馀言。据案落笔。应手而成。奥旨精
辞。一时皆澈(文长玉芝聚和尚传。文长喜读楞严。谓得其妙义。有楞严解。惜未行于世)

(○玉
芝尝参阳明。得悟于梦居禅师。密藏开公评其集曰。茕绝法舟之类耳)。

陆庄简公光祖讲楞严集缘疏云。觉皇出世。广设化
门。随大小利钝之根。设半满顿渐之教。求其密因显
示。发上机中之最上机。妙谛全提。闻胜义中之最胜
义。俾转凡成圣。在弹指间。离妄契真。如伸臂顷。莫尚
于首楞严经矣。何者。蠢尔兆庶。生兹五常。遭浊欲障。
多值退缘。故如来因阿难陀为缘起。特说了义之经。
文殊赞观世音为圆通。直指闻修之路。徵心辨见。总
是即迷而破迷。断惑祛魔。无非以幻而除幻。盖弥高
而弥深。亦至易而至简。非一切修多罗所能及也。

西昌萧士玮春浮园偶录云。二十八日早课楞严二
(波斯匿王章)张湛云。生质根滞。百年乃终。化情枝浅。视
瞬而灭。弘明集云。人理飘纷。存殁若幻。笼以百年。命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66b 页 X13-0866.png
之孩老。无不尽矣。时则无止。运则无穷。既往积劫。无
数无边。皆一瞬一阅以及今耳。今积瞬以至百年。曾
何难及而又鲜克半焉。何一甘臭腐于漏刻。以枉长
存之神。而不自疏于遐迩之风哉。念之凄然。初一诵
五六卷。(三决定义章)无上法王。三章森然。衽席之上。饮食
之间。殊死相枕。而世固恬然乐而就之。相刃相劘而
莫之能止。亦可痛也(伯玉排日读楞严。苦语警策。近时士大夫学佛者。如此亦鲜矣)

首楞严经卷末五录(卷三)
首楞严经疏解蒙钞卷末五录(卷四)
海印弟子 蒙叟钱谦益集

* 佛顶通录第四

序曰。古师疏经。必先通释。假此鱼筌。量彼鸟迹。近
师枣柏。远晞月盖。宗通说通。横竖自在。釐为通录。
披衣挈领。毋依灵源。而拂尊顶。辑佛顶通录。

** 永明智觉禅师宗镜录

序云。伏以真源湛寂。觉海澄
清。绝名相之端。无能所之迹。最初不觉。忽起动心。成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66c 页 X13-0866.png
业识之繇。为觉明之咎。因明起照。见分俄与。随照立
尘。相分安布。如镜现像。顿起根身。次则随想而世界
成差。后则因智而憎爱不等。从此遗真失性。执相徇
名。积滞著之情尘。结相续之识浪。锁真觉于梦夜。沉
迷三界之中。瞽智眼于昏衢。匍匐九居之内。遂乃縻
业系之苦。丧解脱之门。于无身中受身。向无趣中立
趣。约依处。则分二十五有。论正报。则具十二类生。皆
从情想根繇。遂致依正差别。向不迁境上。虚受轮回。
于无脱法中。自生系缚。如春蚕作茧。似秋蛾赴灯。以
二见妄想之丝。缠苦聚之业质。用无明贪爱之翼。扑
生死之火轮。用谷响言音。论四生妍丑。以妄想心镜。
现三有形仪。然后违顺想风。动摇觉海。贪痴爱水。滋
润苦芽。一向徇尘。罔知反本。发狂乱之知见。翳于自
心。立幻化之色声。认为他法。从此一微涉境。渐成戛
汉之高峰。滴水兴波。终起吞舟之巨浪。

○尔后将欲
反初复本。约根利钝不同。于一真如界中。开三乘五
性。或见空而證果。或了缘而入真。或三祇熏鍊。渐具
行门。或一念圆修。顿成佛道。斯则尅證有异。一性非
殊。因成凡圣之名。似分真俗之相。若欲穷微洞本。究
旨通宗。则根本性离。毕竟寂灭。绝升沉之异。无缚脱
之殊。既无在世之人。亦无灭度之者。二际平等。一道
清虚。识智俱空。名体咸寂。迥无所有。唯一真心。达之
名见道之人。昧之号生死之始。

○复有邪根外种。小
智权机。不了生死之病原。罔知人我之见本。唯欲厌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67a 页 X13-0867.png
喧斥动。破相析尘。虽云味静冥空。不知埋真拒觉。如
不辨眼中之亦眚。但灭灯上之重光。罔穷识内之幻
身。空避日中之虚影。斯则劳形役思。丧力捐功。不异
足水拒冰。投薪益火。岂知重光在眚。虚影随身。除病
眼而重光自消。息幻质而虚影当灭。

○若能回光就
巳。反境观心。佛眼明而业影空。法身现而尘迹绝。揭
疑关于正智之户。薙妄草于真觉之原。愈入髓之沉
疴。截盘根之固执。则物我遇智火之𦦨。融唯心之垆。
名相临慧日之光。释一真之海。斯乃内證之法。岂在
文诠。知解莫穷。见闻不及。今为未见者演无见之妙
见。未闻者入不闻之圆闻。未知者说无知之真知。未
解者成无解之大解。所冀因指见月。得兔忘罤。抱一
明宗。舍诠简理。

○虽标法界之总门。须辩一乘之别
旨。种种性相之义。在大觉以圆通。重重即入之门。唯
种智而妙达。但以根羸靡鉴。学寡难周。不知性相二
门。是自心之体用。若具用而失恒常之体。如无水有
波。若得体而阙妙用之门。似无波有水。且未有无波
之水。曾无不湿之波。以波彻水源。水穷波末。如性穷
相表。相达性源。须知体用相成。性相互显。

○了知成
佛之端繇。顿圆无滞。明识归家之道路。直进何疑。或
离此别修。随他妄解。如𣪬角取乳。缘木求鱼。徒历三
祇。终无一得。若依此旨。信受弘持。如快舸随流。无诸
阻滞。又遇便风之势。更加橹棹之功。则疾届宝城。忽
登觉岸。可谓资粮易办。道果先成。能令客作贱人。全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67b 页 X13-0867.png
领长者之家业。忽使沉空小乘。顿受如来之记名。过
去觉王。因兹成佛。未来大士。仗此證真。则何一法门
而不开。何一义理而不现。无一色非三摩钵地。无一
声非陀罗尼门。尝一味而尽变醍醐。闻一香而皆入
法界。焕兮开观象之目。尽复自宗。寂尔导求珠之心。
俱还本法(宗镜全序。皆发扬首楞宗妙。故撮而录之)

宗镜第三。问以心为宗。理须究竟。约有情界。真妄似
分。不可雷同。有滥圆觉。如金鍮并爇。真伪俄分。砂米
同炊。生熟有异。未审以何心为宗。答。诚如所问。须细
识心。此妙难知。唯佛能辨。只为三乘慕道。见有差殊。
错指妄心。以为真实。认妄贼而为真子。劫尽家珍。收
鱼目以作骊珠。空迷智眼。遂使愚痴之子。陷有狱之
重关邪倒之人。溺见河之骇浪。戏焰炽于朽宅。忘苦
忘疲。卧大梦于长宵。迷心迷性。皆为执斯缘虑。作自
巳身。遗此真心。认他声色。斯则出俗外道。在家凡夫
之所失也。乃至三乘慕道。法学禅宗。亦迷此心。执佛
方便致使教开八网。乘对四机。越一念而远骤三祇。
功虚大劫。离宝所而久淹化垒。迹困长衢。斯即权机
小果。乃至禅宗不得意者之所失也。所以首楞严经
云。佛告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乃至而
不自觉枉入诸趣等。释曰。此二种根本。即真妄二心。
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即根本无明。此是妄心。二者无
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此即真心。亦云自性清净心。
亦云清净本觉。由此众生失本逐末。一向沉沦。唯知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67c 页 X13-0867.png
变心作境。以悟为迷。从迷积迷。空历尘沙之劫。因梦
生梦。永昏长夜之中。故经云。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
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
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以不了不动真心。而随轮回
妄识。此识无体。不离真心。元于无相真原。转作有情
妄想。如风起澄潭之浪。浪虽动而常居不动之源。似
瞖生空界之华。华虽现而匪离虚空之性。瞖消空净。
浪息潭清。唯一真心。周遍法界。又此心不从前际生。
不居中际住。不向后际灭。升降不动。性相一如。则从
上禀受。以此真心为宗。离此修行。尽萦魔罥。别有所
得。悉陷邪林。是以能动深慈。倍生怜悯。故二祖求此
妄心不得。初祖于是传衣。阿难执此妄心。如来所以
呵斥。如经云。佛告阿难。汝今欲知奢摩他路。乃至其
谁修證无生法忍。古释云。能推者即是妄心。皆有缘
虑之用。亦得名心。然不是真心。妄心是真心上之影
像。故云。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僧宝
传云。僧问长沙偈云。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来认识神。无始时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岂离识性别有
真心耶。智觉曰。如来于首楞严会上。为阿难拣别详矣。而汝犹故不信。阿难以推穷寻逐者为心。遭佛呵之。推
穷寻逐者识也。若以识法随相行则烦恼名识。不名心也。意者忆也。忆想前境起于妄。并是妄识。不干心事。心
非有无。有无不染。心非垢净。垢净不污。乃至迷悟凡圣。行住坐卧。并是妄识。非心也。心本不生。今亦不灭。若知
自心如此。于诸佛亦然)若执此影像为真。影像灭时。此心即断。
故云。若执缘尘。即同断灭。以妄心揽尘成体。如镜中
之像。水上之泡。迷水执波。波宁心灭。迷镜执像。像灭
心亡。心若灭时。即成断见。若知湿性不坏。镜体常明。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68a 页 X13-0868.png
则波浪本空。影像元寂。故知诸佛境智。遍界遍空。凡
夫身心。如影如像。若执末为本。以妄为真。生死现时。
方验不实。故古圣云。见矿不识金。入垆始知错。问真
妄二心。各以何义名心。以何为体。以何为相。答真心
以灵知寂照为心。不空无住为体。实相为相。妄心以
六尘缘影为心。无性为体。攀缘思虑为相。此缘虑觉
了能知之妄心。本无自体。但是前尘。随境有无。境来
即生。境去即灭。因境而起。全境是心。又因心照境。全
心是境。各无自性。唯是因缘。故圆觉经云。妄认六尘
缘影为自心相。故知此能推之心。若无因缘。即不生
起。但从缘生。缘生之法。皆是无常。如镜里之形。无体
而全因外境。似水中之月。不实而虚现空轮。认此为
真。愚之甚矣。所以庆喜执而无据。七处茫然。二祖了
而不生。一言契道。则二祖求此缘虑不安之心不得。
即知真心遍一切处。悟此为宗。遂乃最初绍于祖位。
阿难因如来推破妄心。乃至于五阴六入十二处十
八界七大性。一一微细穷诘。彻底唯空。皆无自性。既
非因缘自他和合而有。又非自然无因而生。悉是意
言想识分别。因兹豁悟妙明真心。广大含容。遍一切
处。即与大众俱达此心。同声赞佛。故经云。尔时阿难
及诸大众。蒙佛如来微妙开示。乃至不历僧祇获法
身等。即同初祖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宗镜三十六。
问若境本无生。心常不住。又何烦立观。背自天真。答
为未达本无生。而欲向外妄修者。令自内观。冥合真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68b 页 X13-0868.png
性。渡海先须上船。非船何以能渡。修心必须入观。非
观何以明心。心尚未明。相应何日。如上所说诸观门。
一心之旨。义理昭彰。解虽分明。行须冥合。因解成行。
行成解绝。不可一向执解。背道迷宗。行解相应。方明
宗镜。如首楞严经所明。全为见性修行。不取多闻知
解。所以如来诃阿难言。非汝历劫辛勤修證。虽复忆
持十方如来十二部经(云云)不能免离摩登伽难。乃
至阿难白佛言(云云)摄伏畴昔攀缘得陀罗尼入佛
知见等。(第四卷)是以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
说修行三决定义。乃至若不断大妄语者。如刻人粪
为栴檀形。欲求香气无有是处。(第六卷)乃至造十习因。
受六交报。(第八卷)是以阿难巳悟妙觉明心。知宗不昧。
方乃重告善逝。密请修行。故知先悟后修。应须理行
冥合。若但取一期知解。不慕进修。欲證究竟菩提。无
有是处。故经云。纵得妙悟。皆是淫根。以生死根本不
断故。直须保护浮囊。方渡业海。十习因既作。六交报
宁亡。皆是一念恶觉心生。颠倒想起。对境作因所之
假。随情运相续之心。不以智眼正观。遂陷凡夫业道。
虽则一期徇意。罔思万劫沈身。是以一切如来同宣。
审宜刻骨。十方菩萨皆惧。实可惊心。(上来二章。该摄一部首楞大义)

○僧宝传引宗镜二条。僧问。如和尚所论宗镜一心
之旨。能摄无量法门。此心含一切法耶。生一切法耶。
若生者。是自生与。从他而生与。共生无因而生与。答
曰。此心不从。不横。非他非自。何以知之。若言含一切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68c 页 X13-0868.png
法。即是横。若言生一切法。即是从。若言自生。则心岂
复生心乎。若言他生。即不得自。矧曰有他乎。若言共
生。则自他尚无有。以何为共哉。若言无因而生者。当
思有因尚不许言生。况曰无因哉。僧曰。审非四性所
生。则世尊云何说意根生意识。心如世画师。无不从
心造。然则岂非自生乎。又说心不孤起。必藉缘而起。
有缘思生。无缘思不生。则岂非他生乎。又说所言六
触因缘生六受。得一切法。然则岂非共生乎。又说十
二因缘。非佛天人修罗作。性自尔故。然则岂非无因
而生乎。师笑曰。诸佛随缘差别。俯应群机。生善破恶。
令入第一义谛。是四种悉檀方便之语。如以空拳示
小儿。岂有实法哉。僧曰。然则一切法是心不。曰。若是
即成二。僧曰。审尔。则一切不立俱非耶。曰。非亦成二。
岂不闻首楞严曰。我真文殊。无是文殊。若有是者。则
二文殊。然我今日非无文殊。于中实无是非二相。


又尝谓门弟子曰。佛祖正宗。则真唯识。才有信处。皆
可为人。若论修證之门。诸方皆云。功未齐于诸圣。且
教中所许。初心菩萨。皆可比知。亦许约教而言。先以
闻解信入。后以为思契同。若入信门。便登祖位。且现
约世间之事。于众生界中。第一比知。第二现知。第三
约教而知。第一比知者。且如即今有漏之身。夜皆有
梦。梦中所见。好恶境界。忧喜宛然。觉来床上安眠。何
曾是实。并是梦中意识思想所为。则可比知觉时之
事。皆如梦中不实。夫过去未来现在。三世境界。元是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69a 页 X13-0869.png
第八阿赖耶识亲相分。唯是本识所变。若现在之境。
是明了意识分别。若过去未来之境。是独散意识思
惟。梦觉之境虽殊。俱不出于意识。则唯心之旨。比况
昭然。第二现知者。即是对事分明。不待立况。且如现
见青白物时。物本自虚。不言我青我白。皆是眼识见
分。自性任运分别。与同时明了意识。计度分别。为青
为白。心意辨为色。以言说为青。皆是意言自妄安置。
以六尘钝故。体不自立。名不自呼。一色既然。万法咸
尔。皆无自性。悉是意言。故云。万法本閒。而人自闹。是
以若有心起时。万境皆有。若空心起处。万境皆空。则
空不自空。因心故空。有不自有。因心故有。既非空非
有。则唯识唯心。若无于心。万法安寄。又如过去之境。
何曾是有。随心念起。忽然现前。若想不生。境终不现。
此皆是众生日用。可以现知。不待功成。不假修得。凡
有心者。并可證知。故先德云。如大根人。知唯识者。恒
识自心。意言为境。此初观时。虽未成圣。分知意言。则
是菩萨。第三约教而知者。经云。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此是所现本理。能诠正宗。广在下文。诚證非一。

○问
曰此根本识心。既称为一切法体。又云常住不动。只
如万法即此一心有。离此一心有。若即心。万法迁变。
此心云何称为常住。若离此心。复云何得为一切法
体。答曰。开合随缘。非即非离。以缘会故合。以缘散故
开。开合但缘。卷舒无体。缘但开合。缘亦本空。彼此无
知。能所俱寂。密严经偈云。譬如金石等。本来无水相。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69b 页 X13-0869.png
与水共和合。若水而流动。藏识亦如是。体非流动流。
诸识共相应。与法同流转。如铁因磁石。周回而转移。
二俱无有思。状若有思觉。赖耶与七识。当知亦复然。
习绳之所系。无人而若有。普遍众生身。周行诸阴趣。
如铁与磁石。展转不相知(寂音曰。一切众生。迷于动转迁移之中。生心执著。以
为实然。以是横计有生有死。罪行福行。如婴儿自旋。见屋庐转。诸佛大悲。为作方便。以无情之类。无有心念。而
亦有迁流。为譬识心。本来自寂。即入无生大解脱门)。

** 洪觉范尊顶法论(七条)

论曰。成佛显决。唯了知自心。
入道要门。但随顺心体。何谓随顺。曰称性观照也。何
谓了知。曰起情悟明也。所以悟明不碍精严。观照谓
之方便。古之圣师宏经。必立方便也。问曰。既曰了知
自心。便为显决。又曰修證。何也。曰。圆觉曰。一切众生。
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如来因地
修圆觉者。知是空华。即无轮转。则如来以了知为修
明矣。又曰。一切众生。皆證圆觉。逢善知识。依彼所作
因地法行。尔时修习。便有顿渐。则如来又以修为方
便也。非显决乎。经言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
世界微尘。因心成体。则知众生自心力用至大。特以
诸尘染污。故昏劣耳。要当以止观定慧。方便净治之。
使合本妙。龙胜曰。佛说心力为大。行般若波罗蜜故。
散此大地以为微尘。以地有色香味触重故。自无所
作。水少香故。动作胜地。火少香味故。热胜于水。风少
色香味故。动作胜火。心无四事故。所为力大。又以心
多烦恼结使系缚故。令心力微少。诸佛及大菩萨智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69c 页 X13-0869.png
慧无量无边。常处禅定。于世间涅槃。无所分别。诸法
实相。其实不异。但智慧有优劣。行般若波罗蜜者。毕
竟清净。无所挂碍。一念中。能散如恒河沙三千大千
国土大地诸山为微尘。故知真心有此大力。众生妄
隔而不觉知耳。知而能以止观照之。非要门乎。

○经
云。我今为汝建大法幢。亦令十方众生获妙微密性
净明心。得清净眼者。示此经之宗。所谓明见性者也。
又曰。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
觉明圆照法界。为灭尘合觉。夫灭尘合觉。又示趣也。
世尊以众生迷故。背此觉体之久。既遇了缘。则当亲
近随顺之。止观两法者。亲近随顺之要也。马鸣又谓
之方便。欲显现真如法故。有二种行。谓观一切法。修
诸善行。以真如离于生死涅槃相故。此行随顺以为
根本。是名行根本方便。以真如离一切过失相故。随
顺真如。止息众恶。是名能止息方便。杂华曰。佛子。譬
如金翅鸟王。飞行虚空。回翔不去。以清净眼。观察海
内诸龙宫殿。奋勇猛力。以左右翅鼓动海水。悉令两
辟。知龙男女命将尽者而搏取之。如来应正等觉金
翅鸟王。亦复如是。住无碍行。以净佛眼。观察诸宫殿
中一切众生。若曾种善根。巳成熟者。如来奋勇猛十
力。以止观两翅。鼓扬生死大爱海水。使其两辟而撮
取之。置佛法中。令断一切妄想戏论。安住如来无分
别无碍行。十明论曰。以迷十二有支。名一切众生。悟
十二有支。即是佛故。众生及以有支。皆无自性。若随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70a 页 X13-0870.png
顺烦恼无明。行识名色。六根相对。生触受爱取有。成
五蕴身。即生老死。常流转故。若以戒定慧观照方便
力。照自身心境体相。皆自性空。无内外有。即众生心。
全佛智海。如马鸣根本止息二方便观照。此戒定慧
三方便观照。与此经欲灭尘合觉之意同也。

○般若
经言一切智智清净。开法空道也。而一十六会至数
千万偈。但举色一法破之。色有质。尚尔虚伪。况受想
行识四者。但名言乎。此经以明见佛性。示见闻觉知
之性无有也。而两会数万言。但论见一法者半之。适
今所标者。盖其源也。(如来问阿难当汝发心将何所见。及因于心目一章)词义
奕奕连缀。至缘见因明。暗成无见。不明自发。则诸暗
相永不能昏处。譬如淘金者。砂矿都尽而金自现矣。
犹在无见之见则不可。何以故。以非真见。故曰见犹
离见。又当遗闻。故曰心精遗闻。又当离觉。故曰无身
觉触。又当离知。故曰圆明了知不由心念。夫见闻觉
知。既巳远离。非明见佛性之旨与。

○杂华曰。佛子。菩
萨摩诃萨。如是十种逆顺。观诸缘起。所谓有支相续
故。一心所摄故。自业差别故。不相舍离故。三道不断
故。观过去现在未来故。三苦聚集故。因缘生灭故。生
死系缚故。无所有尽观故。枣柏曰。此十种逆顺。观十
二有支。缘起相续。皆一心所摄。但以自业苦乐不同
而有差别。不离十二有支。但如前道断者。所谓心境
无明。此三无者馀皆无。若不断者三苦聚集。言三苦
者。即行苦。苦苦。坏苦聚也。而能断者。以无无明。即成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70b 页 X13-0870.png
不苦之妙用理智故。问三种行相何若。曰。无明至六
根。是谓行苦。以迷攀缘不自知故。触受。是谓苦苦。以
受诸触时即有苦。又加爱恋及以憎妒故。馀皆坏苦
也。依止三苦成五阴。依五阴成六入。由六入成十二
处。因十二处立十八界。然则五阴者。盖是无始生死
之处。一切苦业之原。当细披剥之。使知虚诳。涅槃云。
五阴者。念念生灭。如其生灭。谁有缚。谁有解。因此五
阴。生后五阴。此五阴自灭。不至彼阴。虽不至彼阴。能
生彼阴。如因子生芽。子不至芽。虽不至芽而能生芽。
众生亦尔。以是究观。了不可得。如皮既无。毛则安附。
问曰。世尊不正言无生。乃曰本非因缘非自然性。其
意安在。曰。佛所说法。有密说。有显说。如本非因缘非
自然性者。密说也。何谓显说。曰。如杂华曰。譬如河中
水。湍流竞奔逝。各各不相知。诸法亦如是。又如大火
聚。猛𦦨同时发。各各不相知。诸法亦如是。又如长风
起。遇物咸鼓扇。各各不相知。诸法亦如是。又如众地
界。展转因依住。各各不相知。诸法亦如是。根耳鼻舌
身。心意诸情根。以此常流转。而无能转者。法性本无
生。示现而有生。是中无能现。亦无所现物。眼耳鼻舌
身。心意诸情根。一切空无性。妄心分别有。如是而观
察。一切皆无性。涅槃又曰。如磁石者。是义不然。何以
故。石不吸铁。所以者何。无心业故。善男子。异法有故。
异法出生。异法无故。异法坏灭。无有作者。无有坏者。
犹如猛火。不能焚薪。火出薪坏。名为焚薪。譬如葵藿。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70c 页 X13-0870.png
随日而转。如是葵藿。亦无敬心。无识无业。异法性故。
而自回转。如芭蕉树。因雷增长。是树无耳。亦无意识。
异法有故。异法增长。异法无故。异法灭坏。如阿迦叔
树。女人摩触。华为之出。是树无心。亦无觉触。如橘得
尸。果则滋多。如是橘树。无心无触。如安石榴。塼骨粪
故。果实繁茂。安石榴树。亦无心触。善男子。磁石吸铁。
亦复如是。异法有故。异法出生。异法无故。异法变灭。
众生佛性。亦复如是。不能吸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无明不能吸取诸行。行亦不能吸取识也。亦得名
为无明缘行。行缘于识。有佛无佛。法界常住。杂华意
以水火风地。皆动转而无作无造。谁使之然。初不闻
水火风地等受生死。受业报。如眼耳鼻舌身意诸情
之根。亦皆动转。无作无造。谁使之然。而云独受生死
受业报乎。涅槃意以芭蕉葵藿等。皆无敬心耳识觉
触。而能成就发生。如无明行识乃至老死。岂独有分
别乎。大矣哉世尊显演无生法者此也。

○既曰歇即
菩提。胜净明心。本周沙界不从人得。何藉劬劳肯綮
修證。及阿难请问从何摄伏畴昔因缘。又示发觉初
心二决定义谓止观也。止观虽未至肯綮。非修證乎。
曰新学菩萨。不知佛意。则于修行有二种疑。疑有修
證即成败坏之法。疑断修證。则无成办之期。故世尊
既显说顶法。深妙微密。毕殚无馀。乃开方便。为发觉
初心者。说此二义。夫谓之方便。则非究竟法。马鸣曰。
上说法界一相。佛体无二。何故不唯念真如。复假求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71a 页 X13-0871.png
学诸善之行。答曰。譬如大摩尼宝。体性明净。而有矿
秽之垢。若人虽念宝性。不以方便种种磨治。终无得
净。如是众生真如之法。体性空净。而有无量烦恼垢
染。若人虽念真如。不以方便种种熏修。亦无得净。故
为初心则为方便。法华经说四种安乐行。至常在閒
处。收摄其心。观一切法如实相。则曰是名亲近处。譬
如穷子舍父逃逝。竛竮归来。下劣之心。未能舍故。见
其父宝几承足。白拂执卫。疑非巳有。则以方便。二十
年间。但令除粪。然后出入。心相体解。即与名子。以是
知佛涅槃时。说众生佛性。有二种因。一者正因。二者
缘因。正因谓众生佛性。缘因谓六波罗蜜。如乳中之
酪。因酵醹发之。乃得成就。

○三十二应身。十四种无
畏。所言无作妙力。自在成就者。杂华所称普贤对现
色身。法华所称喜见一切色身三昧也。夫对现色身
三昧。可以义理尽哉。盖其冥熏法界。慈善根力。不动
真际。应迹十方者也。以圣行慈悲应空机。则执持粪
器。状若所畏。以天行慈悲应空机。则駃马见鞭影。行
大直道。无所畏留。以梵行慈悲应假机。则踞师子床。
宝几承足。商估遍他国。出入息利。无处不有。是三种
机空中假。自然令诸众生见如是事。此法华色身三
昧也。如来神用十方。随根随时。对现色身。以普光明
智。不属方所。同众生心。任物现形。无往来故。如文殊
师利菩萨回观善财童子。如象王回旋。盖随根对现
不背众生。一切众生。如应见者。皆如对面。而诸众生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71b 页 X13-0871.png
各不相知。皆谓圣者独对我语。此杂华对现色身也。
让禅师居南岳。有僧总众事二十年。县官勘其出纳。
僧以无籍记之。卧念于狱中曰。和尚能救我乎。一夕
通悟。二十年赀用。件件不遗。乃得释。让师初不知也。
故人号让为观音应身。

○石头大师作参同契曰。谨
白参玄人。光阴莫虚度。法眼注曰。住住。恩大难酬。法
眼可谓见先德之心矣。众生日用。以妄想颠倒。自蔽
光明。故多违时失候。谓之虚度光阴。有道者无他。能
善用其心耳。故赵州曰。一切但仍旧。从上诸圣。无不
从仍旧中得。智论曰。众生心性。犹如利刀。唯用割泥。
泥无所成。刀日就损。理体常妙。众生自粗。楞严云。譬
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汝
与众生亦复如是。宝觉真心。各各圆满。如我按指。海
印发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华严偈曰。若有欲知佛
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远离妄想及诸取。令心所向
皆无碍(沈士荣曰。只如视听。言动皆真性发现。若无心体会。即森罗万象。一鉴昭然。此按指发光。所谓
一念不生全体现也。若说是性。即是认著影子。毫釐系念。瞥尔情生。业相宛然。仍前迷倒。此举心尘起。所谓六
根才动被云遮也)。

○白乐天与济上人书曰。五蕴十二因缘。
盖一法也。盖一义也。略言之则为五。详言之则为十
二。虽名数多少或殊。其于伦次转迁。合同条贯。今五
蕴中。则色受想行识相次。而十二缘中。则行识色入
触受相缘。一则色在行前。一则色次行后。正序之既
不类。逆伦之又不同。若佛次第而言。则不应有此杂
乱。若谓偶然而说。则不当名为因缘。前后不伦。其义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71c 页 X13-0871.png
安在。寂音补其答曰。色等五蕴。乃三苦巳成之躯。十
二有支。乃三世生因之法。华严十地品云。于第一义
不了。故名无明。所作业果是行行。依止初心是识。共
生四取蕴为名色等者。其叙本末沿袭。理固然也。般
若经则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破有法不真故也。且色体尚尔。
况四蕴但名色而巳哉。般若诸经破有之教。故言五
蕴则色居行之前。华严诸经序沿袭之因。故色在行
之后。非略言则五。详言则十二也。

** 王介甫楞严经解(四条)

正出为本。旁出为根。首为元。
本为命。元为性。根为相。根。若所谓浮尘四根。离尘无
相。故根为相。元。若所谓根元清净四大。四大性空。清
净本然。故元为性。本。即如来藏也。涅槃皆从如来藏
出。本一而巳。根则不一。涅槃受性于本。故本为命。所
谓浮根者。以有根元故。流逸奔境者。名为浮尘也。所
言尘者。一切有相。皆揽尘成体。及其蔽也。还散为尘。
此经以摇动者名为尘义。根亦尘也。谓之根者。譬如
木根。以尘为相。无有自性。非四尘不生。非四尘不养。
若离根尘。即乾而死。死即还空。众生六根。亦复如是。
以尘为相。无有自性。非四尘不生。非四尘不养。若离
根尘。欲爱乾枯。无复津润。即现前残质。不复续生。还
合空性。本异于此。但以根元所出。得名为本。故经以
无住为本。为无住本。

○所谓见精明元者。见受识精。
又受觉明。以有见根。根首为元也。既为见元。不可互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72a 页 X13-0872.png
用。即非妙精明心。故如第二月。所谓一月真者。本觉
所现。妙精明心也。所谓月影者。相见无性。见闻觉知
也。若无真月。则无第二月。说无月影。第二月依真月
旁出。故如见元。月影离月别现。故如相见。相见待缘。
如影待水。与俱生灭。见元虽妄。不待外缘。但无见劳。
则灭此妄。见精明元。如第二月。尚不可还。则妙精明
心。如一月真。其不可还明矣。见精明元。即是见性。性
见觉明。妙德莹然。而以见元譬第二月者。若背本起
见。即捏所成月。若了见唯心。不背本明。即所谓彼见
真精。性非眚者。

○所谓见精明元非本。是元非本。是我
非物。是见非心。是为见精明元也。所谓本觉明心者。
是本非元。是心非见。非有我。非无我。何则。众生认物
为巳。则谓之无我计我。然则无我者物也。有我者巳
也。性见觉明。是我非物。所谓性也。若本觉明心。则是
从本所现一心。心一而巳。谁与为敌。云何有我。性一
切物未尝灭。云何无我。故维摩经曰。我无我不二。是
无我义。以心如此。故我不足以言之。见所缘眚觉见
即眚者。觉明起见。而见所缘眚。彼所觉见。即是眚。也
本觉明心觉缘非眚者。此本觉明心。觉彼见觉能缘
所缘。而此本觉明心。非是眚也。觉所觉眚觉非眚中
者。觉明起见觉有所。是名所觉。此本觉明心。觉彼所
觉即眚。而此本觉明心非眚中也。觉非眚中。即是见
见也。

○寂音尊顶论引定林曰。识精为水。水不摇。则
名之为湛。所谓圆湛者。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不分为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72b 页 X13-0872.png
六。则湛圆矣。所谓妙湛者。以妙力总持不动。则湛圆
矣。所谓觉湛明性者。觉合识精。如日合水而有明性
也。所谓湛精圆常者。即圆湛识精也。所谓此湛非是
不流。如急流水望如恬静者。经云。识动见澄。则识有
动性。名为想元。自非妙湛总持。则念念爱业。习气暴
流。成诸行矣。经于诸行喻如流者以此。然识比诸行。
犹名为湛。所谓湛入合湛者。如波澜灭化为澄水。名
行阴尽。内内湛明。人无所入。名识阴区宇。则所谓湛
入者。识阴也。湛入为识阴。则湛为性识明知。明知即
智。智之与识。是识边际。故说五阴而曰湛入合湛归
识边际。性识不名湛入者。周遍法界。无出入故。所谓
内内湛明入无所入者。湛出为行。行如水流。湛入为
识。识灭行阴。则内内湛明。入至想元。更无所入矣。所
谓识精者。即阿陀那识也。所谓黏湛者。黏此识精也。
如水清洁。本无黏性。妄起分别。与色合故。水土杂矣。
乃能成黏。若识此识者。如水清洁。本无黏性。能不合
色。脱黏内伏。湛有圆湛。有妙湛。有觉湛。有精湛。有湛
入。有黏湛。如前义锱铢之分较。尽法之喻也。

** 张无尽海眼总要息诤论第六

问曰。文殊偈云。觉
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迷
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此
与吾中国之书。谈天地之始终。孰是孰非耶。对曰。周
易不云乎。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
八卦。又曰。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老子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72c 页 X13-0872.png
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
而不殆。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又曰。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万物。庄周曰。未始有物者至矣。又曰。夫
道。生天生地。神鬼神帝。列子曰。气形质具而未相离。
谓之浑沦。又曰。无极之外复无无极。无尽之外复无
无尽。黄帝内书曰。太一之先。其形自然。上开下廓。变
化灵源。正元君曰。太一者。元一之气。始生于太虚之
上。有玉京之天。乃玉京山也。四方各有八天。三十二
帝居之。玉京之上。有玉清上清太清。三清之上。有虚
皇十天。元老元君元尊与天真九皇居之。天皇真人
降天真元气。分六元而为混沌之象。风轮下降。水轮
上升。二气停泽。上自玉京。下至玄泉。由此故有南正
北正。五运六气。通乎人身。一昼一夜。为一万三千五
百息。噫。古之圣人神人。穷理尽性。殚乎此矣。庄周谓
之未始有物。列子谓之混沦。老子谓之浑成。易谓之
太极。内书谓之太一。意者天地既分之后。始可以开
物成务。与民同患。盖佛之色界欲界也。涅槃经曰。劫
初众生非器。佛不出世。且夫庄周之见独疑始。老氏
之恍惚杳冥。周易之神而明之。仁者见之谓之仁。智
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而况于六合之外
哉。然则易之四象八卦。黄帝之五运六气。德经之道
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以参合乎佛之四轮。风金相摩。
水火相劣。逆顺详略。曷不殊途而同归与。内书所谓
玉京山三十二帝者。岂非佛之所谓须弥山顶忉利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73a 页 X13-0873.png
天乎。虚皇天者。非佛之大梵天乎。(内书以天皇降九气为混沌。西天以
大梵天为世界主)所谓三清天者。非佛之空居天乎。(三教息诤图序
曰。大梵天为世界因主。不知上有光音诸天。而谓我能有所生。有所生。则气有所降。此天真九皇所以降气于
风泽之中而造世界也。气有阴阳。则道有男女。如道家之三清。侍以金童玉女。此吾判欲界空居为三清天也。
易之八卦。盖本乎天真九皇之气也)列子所谓无极之外无极。无尽之
外无尽。非佛之所谓无量无边河沙世界乎。(若夫大梵天王
之上。阴阳之所不及。其天曰少光无量光光音。乃至色究竟天。虽大梵天王有所不知。六合之外。孔老亦置而
不论。此释迦文佛。所以超乎无想之外。出乎空识之表。而谓之不可思议也)佛书日月绕
须弥山。以为世界。周易乾坎艮三卦。与虞书之辛壬
癸甲。即须弥山之西北正北东北也。璇玑玉衡。周天
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以为天运。四天下度数。
局于是矣。此方之教。有神人。有至人。有真人。有圣人。
有贤人。有士君子。能依三皇孔子之道而修之。则其
为必矣。西方之教。有四果。有权教菩萨。有实教菩萨。
有等觉。有妙觉。能依佛说而修之。则其證必矣。佛教
诃心曰。前尘妄想。非汝真心。此方之言心也。易之咸
卦是也。咸。惑也。去心而曰咸。则有心不可以感物。九
四。心之位也。不曰咸其心。而曰朋从尔思。则心之至
大至虚。不可以爻位而效此也。又曰。复其见天地之
心乎。王弼曰。动息则静。非对动者也。老子所谓归根
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天地之心。于此可见。庶几
乎佛所谓寂灭现前与。今黄老之教。讹缪为方士神
仙之书。羲孔之教。破碎为传注诸子之学。而惑者以
迹求之。远之远矣。佛之生于西方也。功行具足。因果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73b 页 X13-0873.png
圆满。师弟成就。时节会合。然犹成道之初。于波罗奈
城转法轮。所出音声。上闻于梵天。临入涅槃。于拘尸
那城。转法轮。所出音声。始遍于十方。二百恒河沙等
诸佛世界。由此言之。调伏刚强众生。岂不艰乎为力
哉。经曰。从无始来。世界颠倒。又曰。本觉明妙。性觉妙
明。无始。则何时而非始也。本觉。则何觉而非妙也。修
之现前。證之如实。非能仁其孰能与于此。今疏钞诸
家。不以此尊其师。而纷纭诤论。卑老庄为凡鄙。指太
极为邪因。非佛之所谓善来也。因著于篇。以息其诤
(无尽疑清凉疏钞。不应斥老子自然。周易太极。并为邪因。致书于随州大洪山报恩禅师。望纸后批示。以断疑
网。师答书最为详确。三教息诤论图。盖缘起于此。然蒙观无尽此文。不过施设门庭。未是彻法源底。执是以料
简清凉则过也。天台清凉两家。判此方儒道得失。以周弘正释三玄为准。天台但破二玄。清凉。广破三玄。各有
理在。清凉谓西方外道。明说三世。多信因果。知厌生死。欣求涅槃。但真源小差。致去道悬远。况此方儒道。善止
一身。纵有终身之丧。而无他世之虑。气变为神。神由气就。气非缘就。出于自然。聚散气为死生。归无物为至道。
不知三界。由乎我心。方之释氏。岂可同年。自始无始别。乃至归异归别。广明十异。深诫滥同。天台云。今世多有
恶魔比丘。越济道士。誇谈庄老。以佛法义。偷安邪典。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均齐佛法不可说示。检
校道理。邪正悬绝。如前所说诸生诸不生。诸四句诸不可说。汝尚非单四句外不可说。何况复外。何况具足外。
何况犊子耶。尚非犊子。何况三藏通别圆耶。教相往望。巳不得齐。况以苦集往检。过患彰露。云何得齐。况将道
品往望。云何得齐。大洪答无尽书云。三界唯心。万缘一致。若谓太极阴阳。能生万物。常无常有。斯为众妙之门。
阴阳不测。是为无方之神。虽圣人设教。示悟多方。然既异一心。宁非四见。此是天台清凉判教之大纲。而慈恩
永明所同宗也。天台破二玄云。贪恚心息。安一怀抱。以自然训物。作入理弄引。此其得也。得有多种。若言常无
欲观其妙。无何等欲。此乃弃欲界之欲。攀上胜出之妙。即以初禅等为妙。庄公黄帝问道。观神气。见身内众物。
以此为道。似通明观中。发得初禅之妙。若言诸苦所因。贪欲为本。若离贪欲。即得涅槃。此无三界之欲。得灭止
妙离之妙。又法名无染。若染于法。是染涅槃。无此染欲。得一道微妙。妙此诸欲。欲妙皆无。汝得何等。尚不识欲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73c 页 X13-0873.png
界欲。初禅妙。况后欲妙耶。若与权论。乃是逗机渐引。覆相论欲妙。不得彰言了义而说。又止观入假识药云。众
生应堕三涂。圣人悯念。以世善法。权接引之。令免恶趣。然施法药。凡愚本自不知。皆是圣人托迹同凡。出无佛
世。诱诲童蒙。大经云。一切世间外道经书。皆是佛说。非外道说。光明云。一切世间所有善论。皆因此经。若深识
世法。即是佛法。何以故。束于十善。即是五戒。深知五常五行义。亦似五戒。周孔立此五常。为世间法药。救治人
病。出假菩萨。当别于通明观中。勤心修习。大悲誓愿。精进无怠。诸佛威加。豁然明解。于世法药。永无疑滞。然世
法药。非毕竟治屈步移足。虽垂尽三有。当复退还。如雨彩衣。其色駮脱。世医虽差。差复还生。此之谓也。又应病
授药者。既知苦集之病。又识道灭之乐。若众生无出世机。根性薄弱。不堪深化。但授世药。如孔子周公。制君臣。
定父子。礼律节度。此扶于戒也。乐以和心。移风易俗。此扶于定。先王至德要道。此扶于慧。元古浑沌。未宜出世。
边表根性。不感佛兴。我遣三圣。化彼真丹。礼义前开。大小乘经。然后可信。真丹既然。十方亦然。故前用世法而
授与之。大洪答无尽书云。古人有言。缘昔真宗未至。孔子且以系心。今知理有所归。不应犹执权教。是亦周孔
老庄。设教立言之本意。一大事因缘之所成始所成终也。此则智者大师通释三玄。识药授药之微旨。圭峰原
人论。会通本末一门。儒道二教。同归真源。亦此义也。无尽之论。此二何居。其所判虚皇为大梵天者。盖影略台
家印老子为发初禅之说。不知道书玉京虚皇。乃刺取内典须弥忉利。荟蕞成之。初不可以为典要也。以周易
之三卦。虞书之辛壬癸甲。算须弥山之三垂。竖亥之步。自北极以至于南极。将谁使正之。既不考古义之源流。
又不依大洪之和会。偏举其影响测量之见。用以齐教门而息诤论。吾未知其可也。自永明圭峰巳后。禅讲师
席。咸欲收合外宗。以明广大。迄于今日。盲师目学。掇拾三玄。剽略其残膏剩饭。以相誇诩。昔以加水。丧失醍醐。
今抨驴乳。但成屎尿。清凉有言。求一时之小名。混三教之一致。习邪见之毒种。为地狱之深因。可不诫哉。可不
惧哉。蒙故于海眼息诤之论。略发其端而谨录海印本师。发明世界相续。风金四轮持世奥义。比类标举。以从
其后。非敢以方隅之眼。妄判教宗。轻议往哲也)。

○憨山和尚通议云。世界乃
唯识所变之相分。始因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故
推觉明之无明。以对顽然之虚空。而为世界生起之
本。空晦昧中。结暗为色。此正结色之始也。四大乃世
界种。正儒家所推先天之五行。谓由无明而成四大
之世界。则天地以之而位。由四大而为五行。故万物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74a 页 X13-0874.png
以之而育。然世界即吾人所居之天地。非别有一世
界也。云有风轮执持世界者。老氏指觉明之无明为
道体。故曰。杳杳冥冥。其中有精。又以空体为虚无大
道。指此风相为冲气。故曰。专气致柔。又曰。天地之间。
其犹橐籥乎。此老氏之道源也。儒氏以识神为天命
之性。指空大为太极。指此风大为混元一气。由一气
以生成万物。是皆不知唯识所变也。太极图黑白相
参。白即觉性。黑即无明。政不生灭与生灭和合。成阿
赖耶识。为生万物之始。以此识有三分。而虚空世界
乃相分也。云有金轮保持国土者。此儒家所言一阴
一阳之谓道。以为生天生地之本也。此中空静也。暗
幽也。故为阴。摇动也。觉明也。故为阳。故曰。动静有常。
刚柔断矣。由动静以成金轮。为地大种。即天地初成
之始也。动为乾体。静为坤体。故形而上者为天。形而
下者为地。所谓乾坤成列。而易在乎其中矣。斯则阴
阳未形。而动静刚柔巳具。故曰。想澄成国土。所谓先
天之易也。云有火光为变化性者。此易所言刚柔相
摩而成变化。形而上者。在天成象。为日。乃太阳之火
精也。形而下者。在地成形。为火。乃变化性。谓变生为
熟。化有为无。且后天五行。巽为风为木。故钻木取火。
以得先天之性也。此四象中日也。云有水轮含十方
界者。此即易所谓形而上者。在天成象。为月。太阴之
精为星辰。形而下者。为江河湖海流注之水。此四象
具矣。由因觉明空昧。二妄相待。而有风金二大。因风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74b 页 X13-0874.png
金相摩。而有火大。因火蒸宝润。而有水大。由因四大。
而成天地阴阳日月星辰之四象。故易言太极生两
仪。两仪生四象。以为八卦之体。又曰。天尊地卑。乾坤
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在天
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四大部洲。江河湖海。山川
草木。一气流行。阴阳错综。五行相生。八卦流变。至六
十四。故易卦始于乾坤。终于既济未济。经曰。交妄发
生。递相为种。以是因缘。世界相续。此后天之易也。以
此而推。世界从觉明。唯识所现。皎然不爽。予昔遇梵
僧。谓楞严经盛谈五行之妙。大慧禅师亦云。楞严世
界相续。说五行生起极详。故极意研详。约此文以明
唯识之旨。

(○原人论议曰。从空初成世界者。空界劫中是。道教指之云。虚无之道。然道体寂照
灵通。不是虚无。老氏或迷之。或权设务绝人欲。故指空界为道。颂曰。空界大风起。空界中大风。即彼混沌一气
故。故彼云。道生一也。颂曰。光明金藏云。金藏云者。气形之始。即太极也。雨下不流。阴气凝也。阴阳相合。方能生
成矣。梵王界须弥者。彼之天也。滓浊者地。即一生二矣。三禅福尽下生。即人也。二生三。三才备矣。地饼巳下。乃
至种种。即三生万物。此当三皇巳前。穴居野处。未有火化等)。

(○又曰。即彼始自太易。五重运转。乃至太极。太极
生两仪。彼说自然大道。如此说真性。其实但是一念能变见分。彼云元气。如此一念初动。其实但是境界之相)。

(○东溟管氏曰。四大即先天之五行。五行即后天之四大。儒家从阳变阴合说五行。故以二五之真。合无极之
真。而曰五行一阴阳。阴阳一太极。太极本无极。其实五行皆自觉迷起也。不迷则何以分一真而为五。又有游
气纷扰之说。纷扰非妄想而何。释家从无始妄想说四大。故以不生灭之真如。含生灭之无明。而曰由津润妄
想起水大等。其实四大俱自一真来也。不真则何以同觉皇而称大。又有大性不坏之说。不坏非真常而何。毕
竟儒家五行。说到至精至密。是天地定位后事。释家说四大。推到生天生地之初。谓世界依空而立。空轮之上
为风轮等。又推其所以然之故。而曰觉明空昧相待成摇。乃至交妄发生递相为种。此则世界最初缘起之由
也。儒家圣人。何以不推及此。则以身在纲常中。但当从阴阳五行中。调剂宣燮。不应外阴阳五行。以求无极。所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74c 页 X13-0874.png
谓隐实显权也。佛氏则权实双显矣。故儒家多从一岁气机上说动静。而释家则从大劫成住坏空上说动静。
此非凡智所能及也)。

大慧语录云。有蔡州道士话间。忽问佛具正遍知。世
界上事一一说尽。何故不说金木水火土之缘起。山
僧是时自家漆桶未破。未暇理会。逮至夷门。打发此
事了。因读楞严经。佛言富楼那如汝所言清净本然。
乃至以是因缘世界相续。说金木水火土可杀分晓。
看教乘文字。也要大法明后。自然不费力。自家参得
禅了。便见得富楼那执相难性。又见如来就性上说
地水火风。一一清净本然。周遍法界。胸中了无疑滞。
心地未明底。不免疑道世界从甚么处起将来。向甚
么处灭。为复先有世界。为先有人。若复先有世界。古
德不应云三界唯心所现。万法唯识所变。若道先有
人。既未有世界。人却在何处安顿。者些子不妨被他
窒碍。大法一明。自然分晓。所谓变大地作黄金。挽长
河为酥酪。不是差事。张无尽有言。先佛所说。于一毛
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是真实语。法华会
上。多宝如来在宝塔中。分半座与释迦文佛。过去佛。
现在佛。同坐一处。实有如是事。非为表法。智者大师
悟得法华三昧。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山僧尝爱老
杲和尚提唱至此。辄欢喜踊跃。以手摇曳。曰真个有
恁么事。不是表法。你辈冬瓜瓠子。那里得知。

无尽居士。不知几百生中学般若来。今生如此却见
得彻。识得根本得大受用。注楞严海眼经。说八成就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75a 页 X13-0875.png
云。理无不如之谓是。事无不是之谓如。三界独尊之
谓我。心洞十方之谓闻。多之所宗之谓一。一之所起
之谓时。始觉合本之谓佛。随缘赴感之谓在。具此八
义。则处处道场。尘尘法会。自来不曾有人如此说。往
往邪师辈。以无言默然为始觉。以威音王那畔为本
觉。固非此理。既非此理。何者为觉。若全是觉。岂更有
迷。若谓无迷。争奈释迦老子于明星现时。忽然便觉。
知得本命元辰在者里。所以言始觉而合本觉。谓始
觉时。从明星上起信。忽然觉悟自性本来是佛。大地
有情。更无差别。唤作始觉合本觉。方始成佛。如禅和
家忽然摸著鼻孔。便是者个道理(古人依龙树释论。经首置六成就。无
尽立异。开六为八。而妙喜极称之。经初应称如是我闻。是佛遗嘱阿难。我者。阿难海我也。闻者阿难闻也。而无
尽释之曰。三界独尊之谓我。心洞十方之谓闻。违背经论结集明文。大言无当。初无妙义也。清凉释成佛义云。
始本不二。目之为成。起信云。谓始觉同本觉。无复始本之异。名究竟觉。长水释题曰。佛顶者。究竟觉也。始本不
二。名究竟觉今谓自来不曾有人说到。岂是中别有秘密藏也。无尽删修楞严。恣意改削。越僧慧印。谓妙喜所
称誉。标为新旧二经。雷庵受师。駮正备矣。妙喜语录有答孙知县书。谓不当以臆见删改金刚。援据经书。指陈
因果。词严义博。累数千言。蒙谓引雷庵之论以駮无尽。不若移妙喜之书以駮无尽。所谓借婆裙帔拜婆年也。
同是大藏也。安得尊般若而易首楞。同是刊经也。安得赞张相而诃孙尹。识法者惧。自语相违。若不以妙喜駮
无尽。殆又将以妙喜駮妙喜也。龙舒王日休。更定金刚六译。宋学士谓日休与大慧同时。惜不一见而箴其失。
令日休而果遇妙喜也。则未知其将从孙尹之例乎。抑亦蒙海眼之印乎。吾何足以定之哉)。

** 中峰和尚徵心辨见或问六条

问曰。心体既遍于
山河大地。缘何离身外。咸无知觉。岂曰心遍而不具
知觉耶。答万窍并号。扶摇莫知其有力。群幽洞烛。晨
曦自若其无功。至理未尝不融。迷妄以之自惑。汝谓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75b 页 X13-0875.png
离身不具知觉。且置勿论。言身内之知觉者不过饭
之而饱。衣之而煖。染之则垢。澡之则净。至于顺喜逆
瞋。乐荣苦辱。与夫博通事物。记持古今而巳。如上所
缘。皆似知觉而非知觉也。何谓似。乃因根境相对。虚
妄缘尘。和合而有。非真知觉。如来之徵辨者。政所以
发明于此也。汝犹不悟。复认此为知觉。且汝身中咸
舍此妄。则何以为知觉乎。或曰。此身既无知觉。岂可
同土木耶。答此身离却虚妄缘气。政同土木无殊。或
曰。如是虚妄。必从何起。答亦无起处。但是汝一念。自
背真觉之体。即其真觉。转为如上虚妄缘尘。或曰。悟
达之士。宁有饭而不饱。衣而不暖者乎。知则亦同虚
妄。不知则还同土木耶。答汝言不知。则真觉之体。安
有暂时不在乎。迷而为识。悟而为智。换名不换体也。
故云根尘同源。缚脱无二。识性虚妄。犹如空华。何谓
识。认体为我。执持分别之谓也。何谓智。了体非我。离
诸分别之谓也。或曰。悟达之者。见山不曰水。见僧不
曰俗。谓之无分别可乎。答真寂体中。本具灵鉴分别。
而与识分别异者。识乃起心分别。智乃无念分别也。
或曰。既云无念。凭何分别。答子不见明镜乎。镜乃无
情。不具诸识。安有念体。妍则现妍。丑则现丑。现有分
别。而实无有能分别念。与吾灵鉴之体何殊。万窍因
风而号。风何意于号万窍。群幽由日而烛。日何念于
烛群幽。皆体本如然。似有为而实无能为之心耳。汝
如知此。则终日吃饭。不妨言饱。何曾嚼破粒米。终日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75c 页 X13-0875.png
著衣。不碍言温。何曾挂得寸丝。修习空华梵行。宴坐
水月道场。真知灵觉。一道齐平。岂分其身内身外乎。
汝问云。身外咸无知觉。今复问汝。汝今离此四大身
外。觉有物耶。觉无物耶。若曰不觉有物。应同土木。既
曰有觉。能了知耶。不能了知耶。纵汝失心。不能了知。
认明为暗。指色为空。虽曰谬陈。非无知觉。况是纵手
所指。虚空物象。大小美恶。靡不明了。若无知觉。孰臻
于此忽然之间妄惑顿空执情销落。则知十方虚空
是大圆镜。不加磨拭而照古照今。三千刹海。即楞严
王。岂假證修而融凡融圣。到此则所谓虚妄知觉。将
无地可寄矣。永喜大师谓若以知知寂。此非无缘知
此破依文字能所而知。此灵知之体也。即经所谓立
知立见。即无明本。何则。盖欲妙契灵鉴体中。本具无
念之知。此无念之知。不容别有所知也。又云。若以自
知寂。亦非无缘知。谓不假文字因缘。夙根不昧。生而
能知。言非无缘者。尚存能知之迹耳。故云自心取自
心。非幻成幻法。何则。真寂体中之知觉。元不因一法
而具也。苟不依体而證。傥存毫末许言其知见者。皆
堕戏论。汝言身内外者。岂特戏论。斯实狂愚矣。

○或
问众生知觉。与如来知觉。同耶异耶。答众生食盐曰
咸。诸佛乃云不淡。诸佛指火曰熟。众生则曰不寒。遮
表之诠殊途。知觉之性同辙。苟真妄而不隔。则生佛
以何殊。然而知觉约有二种。一曰真知真觉。一曰妄
知妄觉。此二种似同而异。虽异而同。故凡圣以之区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76a 页 X13-0876.png
分。迷悟以之隔越也。圆觉序谓血气之属必有知。凡
有知者必同体。此正指真知之体。众生本来具足。与
诸佛常住法身。觌体不别。此体湛然常寂。廓尔灵知。
名之曰心。遍含法界。诸世间相。刹那刹那。生住异灭。
而此体不动。如来所徵者。直欲显此心耳。此心离一
切名相。及与圣凡染净。因缘自然。真妄和合。以至见
闻觉知等法。所谓妄者。即今四大为身。根尘相对。蕴
藏阴识。随处执持而生分别。取舍爱憎。念念迁流者
也。此之妄体。由根尘虚妄和合。似有其体。根尘忽消。
此妄亦灭。此即阿难所指之心也。如来云胡不斥之
哉。故曰。此虚妄心。离于前尘毕竟无体。又曰由尘发
知。因根有相。相见无性。同于交芦。此所谓似同而异
也。

○或问此虚妄体。为是依真而有。为是离真别有。
若曰依真而有。则妄即是真。若曰离真别有。则宛成
二体。答依真立妄。似结水以成冰。由妄显真。若见烟
而知火。固是坚冰即水。奈何冰无流动之形。虽曰猛
火即烟。而乃火无郁㶿之象。执之则千涂各立。了之
则一道齐平。法界之理既然。则如来不容其默矣。良
由众生不达圣人善权方便。随其语言而生执缚。无
同异中。炽然成异。如来所以对同立异。真妄斯彰。破
异立同。真妄俱泯。而经中举一巾六结。立喻详明。一
巾喻真。六结喻妄。非一巾无以成六结。真为妄所依。
非六结无以显一巾。妄为真所倚。故如来谓结解因
次第。六解一亦亡。则知群妄既消。一真何有。以妄望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76b 页 X13-0876.png
真。虽异而同也。

○或问真该妄末。妄彻真源。真妄既
同。生佛之途常异。何也。答起而无生。诸佛入涅槃于
众生识海。寂而常动。众生堕生死于诸佛心源。理求
之则全同。事推之则迥隔。虽曰同具知觉之体。诸佛
自空劫以来。如理而解。如解而行。如行而證。而众生
有迷而未解者。有解而未行者。有行而未證者。以故
异耳。然迷而未解者。固未可论。而况口该实相而意
逐攀缘。迹履虚空而情沉有海。虚叨了解之虚名。实
堕凡愚之劣行。然真妄同源。言其性具。未有不绝妄
而返真。不遣真而契理者。惟顿渐之等差耳。此约事
行而言。若约理则十法界同具一心。经云。心佛众生。
三无差别。岂心佛之果异耶。其所异而不能同者。乃
妄未遣也。真未泯也。总而言之。惟心之所以未明也。

○或问真妄之外。别有心耶。别无心耶。答屋是总名。
依屋以显其成坏。心为正体。因心以发其妄真。曲引
喻文。重下注脚。一心喻虚空也。真喻明也。妄喻暗也。
当明时。空与之俱明。暗时。空与之俱暗。真妄似与心
同也。非虚空无以显其明暗。则真妄不离心也。极而
究之。则虚空之体。今古廓然。了不为明暗之所迁。乃
知一心与真妄泮然矣。列群峰于五岳。咸消高下之
形。引万派于四溟。共失浅深之迹。岂真妄之复云哉。

○或问久为妄所缠。欲断绝之。未有其方。如何。答不
识妄从何起而欲断妄。若妄从心起。则妄可断而心
亦可断。心既可断。则诸佛之一乘。菩萨之六度。缘觉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76c 页 X13-0876.png
之十二缘。声闻之四谛。天人之十善。皆可断也。使其
果可断。则眼之所见。耳之所闻。乃至舌味意缘。水湿
火热。风动地坚。世出世间。俱可断也。如上诸缘。不可
断故。则汝所谓妄者。亦无有可断之理也。曰苟不可
断。则未免相续去也。咄。是何言与。其起心断妄。尚尔
不许。岂容其相续耶。据尔云。则尔之妄体。果有断灭
之时也。苟未尝断灭。则何续之云乎。汝元不知自无
始劫前。最初不觉。瞥兴寸念。违背真心。引起迁流。迨
今新新不住。乃至诸佛出世。祖师西来。皆汝妄情之
所执受。欲绝此妄。当明自心。自心一明。则无边妄缘。
觌体融会矣。辞曰。妄非心明而不绝。心非妄绝而非
明。心明则绝妄而明。妄绝则明心而绝。妄绝故色空
明暗。不碍眼光。何见之可辨。心明故见闻觉知。收归
毫末。何心之可徵。诚为祖祢不了。殃及后人。更或有
疑。请求达者。

** 紫柏可大师楞严解七条

夫明心是明何心。为明
真心耶。为明妄心耶。若明真心。真外无妄。更教谁明
真心耶。若明妄心。为妄心有可明以明之耶。为无心
可明以明之耶。有心可明。则阿难认能推穷者为心。
世尊直咄之不许。世尊之意。冀阿难回机返照。照此
能推穷之心。为在七处。为不在七处。若在七处。则处
处推心所在。皆一无所在。若不在七处。则根境都无。
心托阿处。阿难于七处徵心时。推穷不精。呈答未了。
以为能推穷者。即七处推之无在。然知无在之心。又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77a 页 X13-0877.png
是何物。若初计在七处之心。一一推之无在。然现前
能知无在者。又是何物。前是依根尘而有之心。后是
离根尘而有之心。虽直下推之无在。而知无在者是
必我心。故阿难曰。我以能推穷者为心。不知既经七
处推穷。则有在之心。巳了无在久矣。然有在之心。是
托有境而有知。无在之心。是托无在而有托。有在而
有之心。阿难巳忘之矣。惟托无在而有之心。尚认为
心。所以佛虽咄之。阿难心终不死。至于见闻觉知俱
离。内守幽閒。犹为法尘分别影事。阿难心稍有肯处。
终不能全肯者。似未悟法尘分别之影。此尘此影。即
无在之异名故也。如果知此尘此影。本无在之境。牵
引而起。初无有性。则分别此影者。又转为无尘智矣。
夫无尘智者。从凡而至圣。从迷而至悟。苟微此智。则
一切众生。终不可成佛矣。此章题曰明心。不亦宜乎。

○灵光寂照。弥满清净中不容他。外此有法。无有是
处。凡众生见心外有法。瞥尔念生。念生即有我。有我
即有限量。有内有外。内则根识是。外则依报是。因有
是是。有我我所。三细六粗。次第生起。元是一个圆常
佛性。众生念起之后。胶于根尘。识托其中。恋能恋所。
能即六根。所即六尘。根尘能所。彊界确然。根尘之初。
本光本自圆满。此光元无常性。瞥尔不觉。变起根尘。
光陷其中。即名为识。故曰。失彼精了。黏妄发光。根尘
是所黏。识是能黏。如眼识不能自生。必由明暗二尘
引起。若无前尘。识终不有。故心外见法者。则有前尘。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77b 页 X13-0877.png
有前尘。则有妄识。既有妄识。即有疆界。六根次第应
用。一点融通不得。皆情识封蔀故也。若能当下照此
一念。即念本无。念尚不有。安有前尘。凡有前尘留碍。
只是自家直下。不能观破此念。故枣柏云。十世古今。
终始不离于当念。无边刹海。自他不隔于毫端。天台
智者云。一念具三千。谓有念时。念息三千泯。谓无念
时。行者当于起念时。了不可得。念息时。洞照十方。真
心发照。起不托尘。圆满本光。迢然迥脱。心外无法。又
唤甚么作根尘。经云。缘见因明。暗成无见。此是陷根
尘的样子。不明自发。则诸暗相永不能昏。此是拔根
尘的样子。云门云。尽大地是沙门一只眼。即同经云。
今汝诸根若圆拔巳。乃至化成无上知觉等。器世间
是无情。众生有情。云何众生悟了。一切无情器世间。
亦化成无上知觉。者个窍子。不知在何处。云门话头。
有照处。便有用在。经旨直饶会得。只是一个照用处。
六根互用。也不甚奇特。会得从缘荐得相应捷之句。
即便受用得来也。

○缘明有见。是谓众人。不缘明有
见。是谓圣人。然鸱鹗夜撮蚤虱见秋毫。昼则瞑目不
见丘山。因暗有见。明成无见。又虎狼猫犬。昼夜俱见。
则与不缘明之见何别。猫犬根全则见。圣人根全亦
见。根不全亦见。至于顶亦见。足亦见。背腹亦见。周身
八万四千毛孔。无不见者。大悲菩萨八万四千母陀
罗臂。臂有手。手有眼。楞严会上。大觉圣人。于六根之
中。略举眼根。临济曰。汝等诸人赤肉团上。有一无位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77c 页 X13-0877.png
真人。在人六根。放大光明。此光岂待成佛而有。以横
计明暗之执未消。藉明尘则见。不藉则昏。如明暗执
谢。于大夜中见。不殊白日。而白日之中。光亦不增。不
惟根尘迥脱。即根尘皆复本光矣。嘉靖中。有僧书华
严经。精诚坚至。能于暗室书经如白昼。余不敢自秘。
愿与天下共之。

○琦楚石禅师阅首楞严经。至缘见
因明暗成无见。不明自发则诸暗相永不能昏。遂大
悟。根与尘初不相到。众生横计未消。于无明暗中。横
见明暗耳。教中谓之非量。以第六识不能检名责实。
乘理折情。从由尘发知之知。知奔前境。故被好丑所
转。若第六识未起。五根照镜。如镜之光。了无分别。谓
之现量。若于缘见因明之见。能以由尘发知。因根有
相。互夺而痛观之。观之有入。则所不待忘。而所未尝
有累于见精。即有心观察。无尘智也。谓之比量。此观
不熟。不能以理折情。智通之信不开。故不能出依通
之信也。一切明暗非明暗。与吾见精何交涉。声尘动
静。亦复如是。楞严会上。庆喜计现前能推穷分别为
心。佛敕罗睺击钟。欲令于声尘动静起灭处荐得。如
香严屡参沩山不契。罢去。巳闻击竹大悟。向沩展礼。
喜当时不曾为我说破。有偈曰。一击忘所知。更不假
修持。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香严所知。即庆喜能
推穷寻逐之心。此心即由尘发知之知。此知不忘。则
智通之信。终不能入。饶汝谈玄谈妙。辨齐佛祖。不过
依通之信而巳。又由尘发知之知。即香严未见沩山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78a 页 X13-0878.png
时能所心也。此能所心。虽沩山大善知识。不能使其
顿忘。须待闻击竹声自忘始得。故知此事决不可以
情求。情求不出乎根尘妄想。如了达根尘无性。则由
尘之知。亦自可忘。能作是观察。方谓之比量也。

○般
若有三种。所谓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也。又
此三般若。名三佛性。缘因佛性。了因佛性。正因佛性
也。娑婆教体。实在音闻。有音声。然后有文字。有文字。
然后有缘因佛性。有缘因佛性。然后能熏发我固有
之光。固有光开。始能了知正因佛性。正因佛性。既变
而为情。苟不以了因契之。则正因终不能会也。了因
虽能契正因。若微缘因熏发之。则了因亦终不能自
发也。缘因。即文字三昧之异名也。了因。即音闻之机
之异名也。学者能触类而长之。则文殊文字三昧。与
观音音闻三昧。皆不在文殊观音与释迦文佛。在我
日用而巳(又云。夫清净本然。则无方所。云何忽生之后。山河世界列焉。自是有方所。方有东西
南北之名。有名则必有实。故西方属兑。东方属震。北方属坎。南方属离。华严善财童子。何故略三方而独询南
方。得非南方离卦在耶。盖离中虚。虚则明。明则文。故曰。离乃文明之象也。夫文字语言。必本于音声。音声又本
于自心之虚灵。华严四十二字。字字包含义理无尽。诚以字本于声。声本于心。心乃我固有之虚灵也。且此四
十二字。摄四十二位法身大士。因诸大士皆处南方。故善财不惮百城烟水。境风逆顺。誓于百尺竿头更进百
步者。盖欲历尽诸大士门庭故也。呜呼。诸大士门庭。岂易历哉。苟不能以理折情。则死生祸福之关。诚不易破。
即首楞严五十五位真菩提路。自初信以至于等觉。金刚道后。于四十二品无明。重重历煅。无明煅尽。妙觉始
圆。亦不出以理折情四字。良以理无我。情有我。能以无我折有我。则有我日消。无我日光。故善财馀方不询。独
询南方者。盖离心之譬也。亦心外无法故也)。

○夫眼梦色。耳梦声。鼻梦香。
舌梦味。身梦触。意梦法。而一身之微。六根皆梦。脱无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78b 页 X13-0878.png
有觉之者。则一梦永梦矣。于是我大悲菩萨。教之以
眼观音。以耳听色。以鼻尝味。以舌嗅香。以身攀缘。以
意觉触。是以六梦忽醒。覆盆顿晓也。即此观之。以顺
流用六根。则六尘皆梦媒。以逆流用六根。则六尘皆
觉雷。如二十五圆通。以六根六尘六识。与地水火风
空见识。迭互为雷。震惊梦者。

○人之所以有生死者。
以见思未断耳。见则五利使也。思则五钝使也。历三
界九地而言之。所以有开合也。(开合行相具天台四教仪注中)此十
断尽。藏教果头位也。圆教七信相似位也。果头七信。
二位贤圣。断此十惑。初修空观。空分别我法二执。二
执即十惑也。亦开合之异耳。唯圆教一心三观。圆修
满进。最初志在直破根本无明。不在见思尘沙。观志
坚猛。任运而进。见思初惑。带落之也。如壮夫入阵。射
马禽王。然刀头展处。王之左右。任运而伤者。未尝不
有也。王者。根本无明也。左右者。见思惑也。见思如尽。
将破尘沙矣。然非空能破。惟用假观。此惑可破。尘沙
云者。言其不明者多也。世出世法。为数无量。一皆通
彻。则尘沙无明断矣。此假观工夫。不过博访先觉。无
事不知也。尘沙既破。将破根本无明矣。根本云者。言
其为一切众生惑业根本故也。此根本无明。最初本
净。不觉故迷而循动。三细生焉。此三细者。为见思尘
沙根本。见思尘沙是其枝条。枝条虽则先断。根本犹
在。行者其际。唯以中观之斧破之。然此三细。于楞严
经中。分为四十二品治之。四十二位者。谓十住十行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78c 页 X13-0878.png
十回向十地。等觉后心。兼前尘沙无明。(开此一位与今经立位异)
故曰四十二品。初住菩萨。以中观力。四十二品。断最
初一品无明而入初住。即能王百佛土封疆矣。

** 先海印憨山和尚楞严悬镜纲要

将通大义。总启二章。

○初大开修證之门。(从初启请至结经名)
次曲示迷悟差别(从精研七趣至五十重阴魔)

○初中略有四意。
一示三观之体。(从初卷至四卷终)二示三观之相。(从四卷半至六卷初)
三示三观之用。(从七卷初至八卷中)四结三观之名。

○初示三
观之体。而此体者。所谓常住真心。性净明体。即一真
法界。如来藏心也。依此一心。建立三观。依此三观。还
證一心。先示此体为所观之境。要依此体。启大智用
故。一空如来藏者。谓此藏性。其体本空。一法叵得。如
摩尼珠。其体空净。了无色相。虽有随方之色。色不离
珠。以即珠故。真心本净。了绝妄缘。虽有随缘之妄。妄
不离真。以即真故。名曰真空。观者先示真心以为观
体。能观此体。名真空观。二不空如来藏者。谓此藏体
虽空。具有恒沙称性功德。包含融摄。纤悉不遗。如摩
尼珠。其体虽净。具有圆照之用。而能随方现一切色。
色即是珠。以珠现故。藏性虽空。而能随缘显现十界
依正之相。相即是性。以性起故。名不真空。观者示此
藏性以为观体。能观此体。名不空观。此空不空二种
之藏者。谓此藏性。其体清净。能应能现。如摩尼珠。其
体净圆。净故非色。以即珠故。圆故能应非不色。以即
色故。非色非珠。而此藏性与体净圆。净故非相。以即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79a 页 X13-0879.png
性故。圆故能现非不相。以即相故。非相非性。名空不
空。非相故空。非性故不空。非即非离。平等如如。名曰
中道。观者示此藏性以为观体。能观此体。名中道观。
然上三谛。体虽不二。举一即三。终带名言。犹存历别。
未极一心之源。难契圆融之旨。必若离即离非。是即
非即。则藏心妙性。彻底穷源。绝诸对待。良以双离则
双泯。双是则双存。存则三谛灵然。泯则一心无寄。寂
照同时。存泯无碍。唯在忘言者神会。绝虑者心通。泯
同法界。圆融圆融。深思深思。历然不昧。故佛开示巳
毕。乃总告曰。上来所说藏性之理。如此深妙。如何汝
等以所知心而能测度。世间语言而能入哉。且此妙
理人人本具。隐而未现。琴瑟虽有妙音。非妙指不能
发。众生虽具妙心。非妙观不能显。如我今證此真心。
安住大定。圆照法界。凡有动作。皆是大用现前。汝等
迷之。举措云为。皆是尘劳业用。此无他故。盖由不肯
勤求。得少为足耳。当机遂请何因有妄。要显妄元无
因。使悟妄不离真。亦似头非外得。天然妙性。不假修
成。但能一念回光。方悟神珠本有。故随结责戏论。切
劝修持。阿难疑惑销除。心悟实相。遂乃请入华屋。摄
伏攀缘。冀得陀罗。入佛知见等。然则一期问答。开示
藏性。岂非先悟一心。依之建立妙观。然后行成解绝。
顿證一心者乎。

○二示三观之相者。一真法界。如来
藏体。具有广大智慧光明义故。说名为智。以即体之
智。还照寂灭之体。理智一如。离念离相。名一心源。了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79b 页 X13-0879.png
无说示。今约真妄生灭之门。会返妄还真之路。方便
施设。亦有三重。以智照理。故单以观名。约妄相以名。
故曰观相。

○今先略示观门。一奢摩他空观。二三摩
钵提不空观。三禅那中道观。奢摩他名空观者。谓了
一真法界。如来藏心。本无生灭。亦无诸相。盖因一念
不觉而有无明。因此无明。生起三细六粗。四大六根。
种种诸法。而此诸法唯心所现。本无所有。但是一心。
心体圆明。离一切相。如珠中色。本来不有。以即空故。
故曰色即是空。以色非色故。色不异空。故名真空。作
是观者。名真空观。三摩钵提名不空观者。谓了根身
器界。一切诸法。既是一心。心体圆明。清净本然。周遍
法界。随缘显现。此则诸法当体虚假。如幻不实。如珠
中色。分明显现。全珠即色。以即色故。故曰空即是色。
以空非空故。空不异色。故名不空。作是观者。名不空
观。禅那名中道观者。谓依此寂灭一心。照明诸法。诸
法法尔。当体寂灭。寂故名空。照故不空。如珠与色。非
色非珠。名空不空。非寂非照。如如平等。唯一心源。湛
然不动。离即离非。是即非即。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心
心无间。任运流入萨婆若海。作是观者。名中道观。


次正示观相。文中大科为四。初总示迷悟之根。二正
示一心三观之相。三略示解结之方。四广示最初方
便。

○初总示迷悟之根者。以原迷此圆明湛寂之真
心。结为四大。妄分六根。根尘和合。虚妄生灭。引起五
浊业用烦恼。使妙圆之体。隔越而不通。若群器参乎。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79c 页 X13-0879.png
太虚。湛渊之心。浑浊而失照。似尘沙投于清水。今欲
即生灭以證真常。旋虚妄而复妙觉。要先以不生灭
心。为本修因。照破生灭之原。次审所结之根。谁是烦
恼之本。若生灭入照。则当下真常。若烦恼知根。则迎
刃而解。斯则能照之一心。心心寂灭。所照之万法。法
法圆通。是以旋复一元。顿超五浊。然所迷之一心。虽
是本圆周遍。能迷之六根。现前力用不齐。今若即迷
返悟。就路还家。必须直指当阳。要在一门深入。由是
备显六根优劣。令审谁浅谁深。果能入一无妄。则六
湛圆明。诸妄消亡。而一心清净。吾家之故物可还。诸
佛之涅槃可證。所谓返妄归真。无出二决定义也。


二正示一心三观之相者。根尘识性。同一真源。缚脱
两途。元无二致。迷一真而妄见六根。知见立知。即名
生死。了六根而同归一体。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此实
结解之元。岂可更容他物。然此虽明空有。未极一心。
何则。一真之性。不属生死涅槃。如来藏中。本无去来
迷悟。至若有为起而无为灭。俱是缘生。如目前之幻
化。无为起而有为灭。尽为不实。若眼底之空华。况非
真与非真。何有能见所见。(能见六根所见六尘)然而根尘之间。
元无实体。虚有其相。故若交芦。是以结解同根。圣凡
无二。汝但试观交中识性。(第八阿黎耶识)空有何名。盖由明
昧因依。真妄互立。迷之而六妄同生。悟之而一真何
寄。良由此体甚深微细。熏变难思。执之则真巳非真。
取之则非幻成幻。苟不取而非幻尚无。不执而幻法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80a 页 X13-0880.png
何立。如是则六根圆湛。空有双祛。三谛圆观。是非齐
泯。妙圆之旨。尽在斯乎。

○三略示解结之方者。上来
一心三观之相。乃佛佛成道之门。初心不知直捷之
方。故有六解一亡之问。世尊巧示玄机。绾巾成结。以
明依一巾而有六结。结若解而巾亦不存。依一真而
分六妄。妄若消而真亦不立。良以真净界中。本无此
事。生死涅槃。皆即狂劳颠倒华相。随请解结之方。审
明下手之处。除结当心。以显二边无力。当阳直入。必
须中道收功。恐汝不能圆观顿脱。是须次第销镕。先
且选择一根。任运五黏随脱。若所观人法双空。则能
空观智亦泯。药病俱遣。真俗双融。三谛灵然。一心无
寄。是则从三昧以證无生。即六根而證常乐。初心方
便无尚此矣。

○四广示最初方便者。从前观相分明。
巳悟随根證入。今兹最后开示。应须冥授密机。勾引
二十五圣。会说圆通。不知此界当根。谁为要妙。若是
尘中作主。非大智无以潜眸。闹里夺尊。非大悲不能
下手。故敕文殊拣选。唯取观音耳根。此是微尘诸佛。
一路妙门。三世圣贤。修行捷径。于是当机闻说。身心
了然。识路还家。归真无惑。然而得正熏修。须资定慧。
违制行业。必禀戒轮。生死之海滔天。始于滥觞之念。
烦恼之枝翳日。生于萌蘖之根。今若绝末停流。端在
拔源塞本。果能四事不遗。自然远诸魔事。又复现行
易制。宿习难除。是须安立道场。诵持神咒。显密双资。
三慧并运。指日以取菩提。刻期而成圣果。妙圆之行。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80b 页 X13-0880.png
诚在斯矣。二示三观之相。属修行分竟。

○三示三观
之用者。世尊所示。先明二种颠倒妄见之因。后示五
十五位真家之路。所以然者何也。良以妙性圆明。真
源湛寂。本无迷悟。安有圣凡。一念才兴。则三有之空
华乱起。寸心方歇。则一真之幻影全消。所以生灭名
妄。迷之则生死无端。灭妄名真。悟之则轮回顿息。然
且生死界宽。总之不出一十二类。涅槃道远。要之不
过五十五程。迷一真而为六想。则二种颠倒相因。悟
六想而本一真。则二种转依是号。汝今欲修三昧。直
诣涅槃。先当识此诸颠倒因。斯可圆成真三摩地。良
由迷真觉而成不觉。故号无明。迁无生而作众生。是
称颠倒。此则本不生而生。斯有无生之众生。本无住
而住。故有无住之世界。迷轮不息。则生死之业何穷。
妄念不休。则迁流之世何巳。且既以一念之迷妄动。
而六想横发。轮回于十二类生。则可以一念之悟无
生。而三观齐修。證取于五十五位。由是观之。则众生
实约四蕴之心。世界端指色蕴之质。此则全凭正报
以显悟迷。总属众生以明真妄。所谓使汝流转生死。
速證妙常。皆汝六根。更非他物。岂非知见立知。即无
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者乎。全真即妄。颠倒具于
妙圆真心。全妄即真。修證本于元所乱想。故三种渐
次。因之而建立。五十五位。由是而进趣。是使初心创
志。则知观相分明。然后任运一心。法尔浅深。具有断
惑證真。高下之用。重重观察。位位研穷。莫不皆以首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80c 页 X13-0880.png
楞大定。三观妙门。单复圆修。渐次證入者矣。修證巳
极。结归观心以终其请。故曰。是种种地皆以金刚观
察如幻十种深喻奢摩他中用诸如来毗婆舍那等。
三示三观之用。属證果分竟。

○四结三观之名。如文。

○巳上大开修證之门竟。次曲示迷悟差别。

○上来
七轴半文。判为大开修證。为观者。先请熟读经文。然
后安心观法。览斯文而通会。忘言象以冥符。一日常
光显现。根尘识销。则佛法身心。皆为馀事矣。然迷唯
一念。因情想乱发。取七趣之升沉。悟止一心。因妄见
横生。取五阴之魔扰。故曰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
我世尊真慈痛发。摘胆刳心。精研七趣。因情想而分
内外多少之不同。详辨阴魔。约妄见而显心观浅深
之不一。直欲吾人思地狱苦。发菩提心。知有涅槃。不
恋三界。苟能执此金刚宝剑。如幻定门。斩爱根于当
下。则三有之空华影灭。世界平沈。拔见刺于刹那。则
一心之幻翳全消。虚空粉碎。直使纤尘不立。一念不
存。成佛果于今生。销习漏于旷劫。斯所谓圆满菩提。
归无所得矣。

憨山大师答武昌段幻然给谏书云。读来问。楞严破
阴浅深。与五十五位相对同别。此乃诸佛菩萨。自住
三摩地中。亲證境界。非凡情所可妄测。从前诸师。都
未疑及。宗镜深穷性相之源。然亦未谈及此。山野肤
浅暗昧。安敢妄言。敢依圣言量。略陈其概。如来一代
时教。只是破众生五阴生死之具。楞严一经。统摄迷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81a 页 X13-0881.png
悟修證因果。备弹圣凡二路。为一路涅槃门。故修證
位次。始终详悉。且又特申定中破阴境界者。以此经
真修。专以禅定一门深入。而以破阴验其浅深。故其
位次不同华严缨珞等说。以华严圆圆果海。一位具
足一切位。虽设行布。不说断證。要在藉显圆融。缨珞
位次虽详。意在分断分證。故约见思尘沙无明。以定
列行布。如天台所明。此经与彼。迥然不同。单约楞严
大定。顿悟渐修。故以不生灭心为本修因。先悟妙圆
真心。乃本发心。即以此心渐断习气。以定位次浅深。
正同起信论发心修行。以悟真如为本。至其断惑。论
又多依相宗断證。特约六粗三细以定位次。是为先
悟后修。亦与经义相符。然论就破惑定位则易明。经
以破阴定位则难合。何也。若约论。则信位断执取计
名字起业三种粗惑。三贤断相续智相二惑。为粗中
之细。细中之粗。初地至七地。断三细中现相。八地至
等觉。断转相。金刚最后断业相。此论中断證明文也。
今以五阴对惑。合位高下。则经义大不然矣。以经有
明文。理须顿悟。乘悟并消。此则不历诸位矣。事须渐
除。因次第尽。此又约断以明位也。详今经三渐次中。
即获无生法忍。从是渐修安立圣位。然无生法忍。乃
登地巳證平等真如。方得此忍。是经三渐次中。专以
真如为行本。且云。反流全一。六用不行。十方国土。皎
然清净。譬如琉璃。内悬宝月。后文云。识阴若尽。如净
琉璃。内含宝月。如是乃超十信。以至等觉圆明。入于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81b 页 X13-0881.png
如来妙庄严海。以此證之。则三渐次中。巳超诸位。应
于未登位前。巳破识阴。又不待相似信位矣。又何敢
妄以破阴次第。配诸位耶。此经正义。重在单破生死
根本。专指淫习为生死之根。大定乃破敌之具。特出
发业润生二种无明。是以大定直破八识根本无明。
而以定研穷。纵八识未破。见思尘沙粗惑。任运先落。
至若以不生灭心为本脩因。正是以金刚心为禅定
本。故经云。是名妙莲华。金刚王宝觉。由是观之。则初
修定时。在三渐次中。巳破八识。透出金刚心地。正是
理须顿悟。乘悟并消。则能超越诸位矣。若云从此安
立圣位。则自入信巳来。乃至等觉。正是事须渐除。因
次第尽。仍约侵断历劫无明习气。特就厚薄轻重。约
位以判浅深高下耳。顿悟渐修。由破阴而人位。元无
二路。沩山云。若人一念顿了自心。是名为悟。即以所
悟净除现业流识。是名为修。非此外别有修也。以众
生随生死流。盖有四种。谓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今
三渐次中。欲爱乾枯。根境不偶。乃断欲有见三流也。
名乾慧地者。言乾有其慧。未与如来法流水接。是无
明流尚未乾耳。此无明流。乃金刚心中无明流。宗门
目为真常流注。故经结位文云。是觉始获金刚心中
初乾慧地。此言从前渐次。得乾慧以来。直至等觉金
刚心中。无明习气之流。才得乾耳。所以无明必历诸
位而后尽者。以从真净界中。瞥生一念无明。遂起生
死。无量劫来。起惑造业。生死时长。染著爱欲。习气深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81c 页 X13-0881.png
厚。必须以金刚心。重重磨炼。方始得还本源心地。故
从信位。即云圆妙开敷。中道纯真。末后乃云。如是重
重单复十二者。正显以此大定消磨习气之功也。且
如经云。五阴皆是妄想为本。若破阴对位。则经初信
文中。便云。即以此心。中中流入。一切妄想。灭尽无馀。
又安可以带阴而入诸位耶。且乾慧文云。欲爱乾枯。
根境不偶。现前残质。不复续生。此则巳出三界生死
矣。后文识阴尽则超命浊。岂但破色阴耶。受乃执受
四大。有苦乐等。若受阴不破。则不得正受。若想阴不
破。则难入妙奢摩他。若行阴不破。则生灭不停。非为
正定。若识阴不破。则未悟真心。难立诸位。由此證之。
则在三渐次中。巳破五阴。决不带五阴而入诸位明
矣。由五阴俱破。方名真悟。由破八识进脩。乃名真修。
是则破五阴乃顿悟其理。其后诸位。但约大定消磨
历劫无明习气。正谓事须渐除。至若五十五位诸妙
功德。以如来藏中。具有恒沙称性功德。向被无明变
作恒沙生死业习。今以金刚如幻三昧。磨炼业习。化
作神通妙用。以所化者浅。故其位下。所化者深。故其
位高。圭山云。觉前前非。名后后位。此经大义。单以观
心研穷。进破无明。约位以明證入之浅深。非分断分
證之可比。由先破阴而后入位。非约破五阴以配诸
位明矣。破阴之说。佛恐诸修行人得少为足。错乱修
习。故特申明以防邪误。非就此以明位也。若禅门顿
悟自心。顿出生死。不落阶级。乃是三渐次中。顿破八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82a 页 X13-0882.png
识。自然超越诸位。然祖师虽云超越。但云素法身佛。
未必具有相光庄严。神通妙用。诸佛如来。未有不悟
自心而成佛者。若一悟便了无事。则诸佛又何假更
历三大阿僧祇劫耶。今人蒲团未稳。以世智聪明。掠
古人公案。自逞知见。妄言證圣。超佛越祖。乃是增上
慢人。未得谓得。堕大妄语。可不惧哉。昨东行。见禅者
甚多。而堕上慢者不少。白衣谈禅。多堕此病。惟今真
修。但以三渐次行。顿悟自心。顿出生死为急务。若自
心一明。识阴自破。则前四阴不待破而自破。且如将
头临白刃。一似斩春风。岂是色阴能碍。又云老僧能
转十二时。又云入息不居阴界。出息不涉众缘。岂在
受想行阴里。吾人只贵究明自心。求出生死一著。且
不必论破阴与位次合不合也。

首楞严经卷末五录(第四)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82b 页 X13-0882.png
首楞严经疏解蒙钞卷末五录(卷五)
海印弟子 蒙叟钱谦益集

* 佛顶宗录第五

序曰。魔民乱宗。蛇鬼横从。拂荡教网。拍盲鼓聋。亦
有邪慧。掠宗附教。吹网贮风。离镜觅照。摄为宗录。
證明别传。春在华枝。月落万川。辑佛顶宗录。


* 一垂示宗旨
* 二参会公案
* 三举拈偈颂

今初。

*** 巳下二土诸祖

初祖述安心法门云。迷时人逐法。解时法逐人。解则
识摄色。迷则色摄识。但有心分别计校自心现量者。
悉皆是梦。若识心寂灭。无一动念处。是名正觉。问云
何自心现量。答见一切法有。有自不有。自心计作有。
见一切法无。无自不无。自心计作无。乃至一切法亦
如是。并是自心计作有。自心计作无。又若人造一切
罪。自见巳之法王。即得解脱。若从事上得解者气力
壮。从事中见法者。即处处不失念。从文字解者气力
弱。即事即法者深。从汝种种运为。跳踉颠蹶。悉不出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82c 页 X13-0882.png
法界。亦不入法界。若以法界入法界。即是痴人。凡有
所施为。终不出法界心。何以故。心。体是法界故。问世
间人种种学问。云何不得道。答由见巳故不得道。巳
者我也。至人逢苦不忧。遇乐不喜。由不见巳故。由亡
巳故。得至虚无。巳自尚亡。更有何物而不亡也。问诸
法既空。阿谁修道。答有阿谁须修道。若无阿谁。即不
须修道。阿谁者亦我也。若无我者。逢物不生是非。是
者我自是而物非是也。非者我自非而物非非也。即
心无心。是为通达佛道。即物不起见。名为达道。逢物
直达。知其本原。此人慧眼开。智者任物不任巳。即无
取舍违顺。愚者任巳不任物。即有取舍违顺。不见一
物。名为见道。不行一物。名为行道。即一切处无处。即
是法处。即作处。无作处。无作法。即见佛。若见相时。即
一切处见鬼。取相故堕地狱。观法故得解脱。若见忆
想分别。即受镬汤垆炭等事。现见生死相。若见法界
性。即涅槃性。无忆想分别。即是法界性。心非色故非
有。用而不废故非无。又用而常空故非有。空而常用
故非无。

祖演化本国。喟然叹曰。彼之一师。巳陷牛迹。况复支
离而分六宗。我若不除。永缠邪见。至第一有相宗所
问曰。一切诸法何名实相。有萨婆罗者答曰。于诸相
中。不互诸相。是名实相。祖曰。一切诸相而不互者。若
名实相。当何定耶。彼曰。于诸相中实无有定。若定诸
相。何名为实。祖曰。诸相不定。便名实相。汝今不定。当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83a 页 X13-0883.png
何得之。彼曰。我言不定。不说诸相。当说诸相。其义亦
然。祖曰。汝言不定。当为实相。定不定故。即非实相。彼
曰。定既不定。即非实相。知我非故。不定不变。祖曰。汝
今不变。何名实相。巳变巳往。其义亦然。彼曰。不变当
在。在不在故。故变实相。以定其义。祖曰。实相不变。变
即非实。于有无中。何名实相。萨婆罗以手指虚空曰。
此是世间有相。亦能空故。当我此身。得似此不。祖曰。
若解实相。即见非相。若了非相。其色亦然。当于色中。
不失色体。于非相中。不碍有故。若能是解。此名实相。
至第二无相宗所问曰。汝言无相。当何證之。有波罗
提者答曰。我明无相。心不现故。祖曰。汝心不现。当何
明之。彼曰。我明无相。心不取舍。当于明时。亦无当者。
祖曰。于诸有无。心不取舍。又无当者。谁明无故。彼曰。
入佛三昧。尚无所得。何况无相。而欲知之。祖曰。相既
不知。谁云有无。尚无所得。何名三昧。彼曰。我说不證。
證无所證。非三昧故。我说三昧。祖曰。非三昧者。何当
名之汝既不證。非證何證。至第三定慧宗所问。曰。汝
学定慧。为一为二。有婆兰陀者答曰。我此定慧。非一
非二。祖曰。既非一二。何名定慧。彼曰。在定非定。处慧
非慧。一即非一。二亦不二。祖曰。当一不一。当二不二。
既非定慧。约何定慧。彼曰。不一不二。定慧能知。非定
非慧。亦复然矣。祖曰。慧非定故。然何知哉。不一不二。
谁定谁慧。至第四戒行宗所问曰。何者名戒。云何名
行。当此戒行。为一为二。有一贤者。答曰。一二二一。皆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83b 页 X13-0883.png
彼所生。依教无染。此名戒行。祖曰。汝言依教。即是有
染。一二俱破。何言依教。此二违背。不及于行。内外非
明。何名为戒。彼曰。我有内外。彼巳知竟。即得通达。便
是戒行。若说违背。俱是俱非。言及清净。即戒即行。祖
曰。俱是俱非。何言清净。既得通故。何竞内外。至第五
无得宗所问曰。汝云无得。无得何得。既无所得。亦无
得得。有宝静者答曰。我说无得。非无得得。当说得得。
无得是得。祖曰。得既非得。得亦非得。既云得得。得得
何得。彼曰。见得非得。非得是得。若见不得。名为得得。
祖曰。得既非得。得得无得。既无所得。当何得得。至第
六寂静宗所问曰。何名寂静。于此法中。谁静谁寂。有
尊者答曰。此心不动。是名为寂。于法无染。名之为静。
祖曰。本心不寂。要假寂静。本来寂故。何用寂静。彼曰。
诸法本空。以空空故。于彼空空。故名寂静。祖曰。空空
巳空。诸法亦尔。寂静无相。何静何寂。

异见王问波罗提尊者。何者是佛。提曰。见性是佛。王
曰。师见性不。提曰我见佛性。王曰。性在何处。提曰。性
在作用。王曰。是何作用。今不睹见。提曰。今现作用。王
自不识。王曰。师既所见。云有作用。当于我处。而有之
不。提曰。王若作用。现前总是。王若不用。体亦难见。王
曰。若当用之。几处出现。师曰。当出用时。当有其八。以
偈告曰。在胎曰身。处世名人。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
鼻辨气。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遍现俱该法
界。收摄不出微尘。识者知是佛性。不识者唤作精魂。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83c 页 X13-0883.png
(金山普宁禅师举云。虽然如是。秪见锥头利。不见凿头方。若是金山则不然。有眼觑不见。有耳听不闻。有鼻不
知香。有舌不谈论。有身不觉触。有意不攀缘。一念相应。六根解脱。敢问诸禅林。与前来是同是别)。

(○刘签判经
臣发明心地颂 在胎为身。随缘托质示天真。分明见得当时事。昼夜舒光转法轮 处世名人。我今知是释
迦身。堪悲扰扰昏昏者。个个埋藏无价珍 在眼曰见。昨夜三更光击电。照破根尘一物无。始知身坐空王殿
 在耳曰闻。如何昏睒满乾坤。那知鼓响钟鸣后。一夜齐开众妙门 在鼻辨香。栴檀林里亲闻得。彻地熏天
只自知。相逢觌面难相识 在舌谈论。方便海开法施门。若是知音两相见。何劳一默与多言 在手执捉。放
开捏聚总由伊。笑他庞老当年道。运水搬柴未是奇 在足运奔。草鞋踏破无消息。吾今了了报君知。只是不
归归便得)。

(○明道先生论中庸。鸢飞戾天章云。识得便活泼泼地。不识只是弄精魂)

二祖可大师曰。我心未宁。乞师与安。初祖曰。将心来
与汝安。曰。觅心了不可得。祖曰。与汝安心竟。

○祖曰。
凡夫谓古异今。谓今异古。复离四大。更有法身。解时。
即今五阴心。是圆净涅槃。此心具足万行。正称大宗
四祖示融大师云。百千妙门。同归方寸。恒沙功德。总
在心源。一切定门。一切慧门。一切行门。悉皆具足。神
通妙用。并在汝心。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
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
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如是之门。汝今巳得。更
无阙少。与佛何殊。

五祖云。欲知法要。心是十二部经之根本。唯有一乘
法。一乘者一心是。但守一心。即心真如门。

六祖慧能大师云。汝等诸人。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心
外更无一法而能建立。皆是自心生万种法。经云。心
生种种法生。其法无二。其心亦然。其道清净。无有诸
相。汝莫观净。及空其心。此心无二。无可取舍。行住坐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84a 页 X13-0884.png
卧。皆一直心。即是净土。依吾语者。决定菩提。

○告众
云。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
是。莫闻吾说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静坐。
即著无记。空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辰。山
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
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悉在空中。世人性空。亦
复如是。

○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
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
提。善知识。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如此修
行。定成佛道。变三毒为戒定慧。我此法门。从一般若
生八万四千智慧。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
若无尘劳。智慧当现。

○何名无念。见一切法心不染
著。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但净本
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
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

○师言。
大众。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门。外有五门。内
有意门。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
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佛向性中作。莫向身
外求。自性迷即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
喜舍名为势至。能静即释迦。平直即弥陀。人我是须
弥。邪心是海水。烦恼是波浪。毒害是恶龙。虚妄是鬼
神。尘劳是鱼鳖。贪瞋是地狱。愚痴是畜生。善知识常
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须弥倒。无邪心。海水竭。烦
恼无。波浪灭。毒害除。鱼龙绝。自心地上觉性如来。放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84b 页 X13-0884.png
大光明外照。六门清净。能破六欲诸天。自性内照。三
毒即除。地狱等罪一时消灭。内外明彻。不异西方。不
作此修。如何到彼。

○三科法门者。阴界入也。界是十
八界。六尘六门六识是也。自性能含万法。名含藏识。
若起思量。即是转识。生六识。出六门。见六尘。如是十
八界。皆从自性起用。

○法海问即心即佛。祖曰。前念
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
即佛。

○答薜内侍云。明与无明。其性无二。无二之性。
即是实性。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任
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
在中间及其内外。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问
不灭不生。何异外道。答外道说不生不灭。将灭止生。
以生显灭。灭犹不灭。生说无生。我说不生不灭。本自
无生。今亦无灭。所以不同外道。

○智通禅师看楞伽
经。约千馀遍。不会三身四智。祖曰。三身者。清净法身。
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
也。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若舍三身。无
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问四智之义可得闻乎。曰。既
会三身。便明四智。若离三身。别谈四智。此名有智无
身也。偈云。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妙观
察处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五八六七果因转。但
用名言无实性。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
(僧问长沙岑。第六第七及第八识举竟无体。云何名转第八为大圆镜智。岑示偈曰。七生依一灭。一灭持七生。
一灭灭亦灭。六七永无迁)。

(○寂音曰以五识第八亲相分。故曰成所作智同圆镜。是皆果上方转。第六第七无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84c 页 X13-0884.png
别体故。但能了知。即性平等。是皆因中转也)。

(○紫柏曰。楞伽以八识二无我。五法三自性。转识成智为宗。不达
此义者。以为得心之后。再无一事。不知道可顿悟。情须渐除。鼻祖所传之心道也。楞伽转识成智之法。治情之
具也。若闻道而不治清。此必魔外也。我如来法中必无是事)。

○祖示僧志彻曰。佛
性若常。更说什么善恶诸法。乃至穷劫。无有一人发
菩提心者。故吾说无常。正是佛说真常之道也。又一
切诸法若无常者。即物物皆有自性。容受生死。而真
常性有不遍之处。故吾说常者。正是佛说真无常义
也。佛比为凡夫外道执于邪常。诸二乘人于常计无
常。共成八倒。故于涅槃了义教中。破彼偏见。显说真
常真乐真我真净。汝今依言背义。以断灭无常。及确
定死常。而错解佛之圆妙最后微言。纵览千遍。有何
所益。

○僧志道览涅槃经请益曰。一切众生。皆有二
身。谓色身法身也。色身无常。有生有灭。法身有常。无
知无觉。经云。生灭灭巳。寂灭为乐。不审何身寂灭。何
身受乐。祖曰。汝是释子。何习外道断常邪见。而议最
上乘法。据汝所说。即色声外别有法身。离生灭求于
寂灭。又推涅槃常乐。言有身受用。佛为一切迷人。认
五蕴和合为自体相。分别一切法为外尘相。好生恶
死。枉受轮回。以常乐涅槃。翻为苦相。佛悯此故。乃示
涅槃真乐。刹那无有生相。刹那无有灭相。更无生灭
可灭。是则寂灭现前。当现前时。亦无现前之量。乃谓
常乐。听吾偈曰。无上大涅槃。圆明常寂照。凡愚谓之
死。外道执为断。诸求二乘人。目以为无作。尽属情所
计。六十二见本。妄立虚假名。何为真实义。惟有过量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85a 页 X13-0885.png
人。通达无取舍。以知五蕴法。及以蕴中我。外现众色
相。一一音声相。平等如梦幻。不起凡圣见。不作涅槃
解。二边三际断。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别一切
法。不起分别想。劫火烧海底。风吹山相击。真常寂灭
乐。涅槃相如是。吾今强言说。令汝舍邪见。汝勿随言
解。许汝知少分。

○荷泽阅大藏经。请问六处有疑。第
一问。(所用戒何物。定从何处修。慧因何处起。所见不通流)祖曰。定即定其心。将
戒戒其心。性中常慧照。自见自知深。第三问。(将生灭却灭。将
灭灭却生。不了生灭义。所见似聋盲)祖曰。将生灭却灭。令人不执性。将
灭灭却生。令人心离境。未即离二边。自堕生灭病。第
四问。(先顿而后渐。先渐而后顿。不悟顿渐人。心里常迷闷)祖曰。听法顿中渐。悟
法渐中顿。修行顿中渐證。果渐中顿。顿渐是常因。性
中不迷闷。

天竺第四祖优波鞠多尊者。出家證果。行化至摩突
罗国。诸天雨华。地祇皆现。由是魔宫振动。波旬愁怖。
以其魔力。屡化华与玉女。欲乱听法者。尊者即入三
昧。察其所以。魔乘在定。持璎珞縻其颈。尊者出定。取
人狗蛇三尸。化为华鬘。软语令魔系之。虫蛆臭秽。魔
尽自神力。不能得去。即升六欲天乃至梵天。求其解
免。梵王曰。汝可归心尊者。乃得除之。为说偈曰。若因
地倒还因地起。离地求起。终无其理。波旬即下天宫。
礼足哀忏。尊者曰。汝自今迁善。于佛正法不娆害不。
波旬曰。誓向佛道。尊者曰。汝可自唱。皈依三宝。波旬
合掌三唱。三尸悉除。作礼赞叹而去(经言。一切魔王及与鬼神。见其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85b 页 X13-0885.png
宫殿。无故崩裂。大地振坼。果有是事)。

五祖授多迦尊者。游化至中印度。彼国有八千大仙。
弥遮伽为首。率众瞻礼。谓尊者曰。念昔同生梵天。我
遇阿私陀仙。授以仙法。师逢十力弟子。修习禅那(一云
尊者證果。乃得应真)自此报分殊途。巳更六劫。者曰。支离累劫。
诚哉不虚。今可舍邪。归入佛乘。迦曰。昔阿私陀仙人
授我记云。却后六劫。当因同学。获无漏果。今之相遇。
岂不然耶。即度出家。其馀仙众。寻皆率服。得戒成四
果(第十经识魔云。是人则堕贪非贪执。诸阿私陀求长命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今云同生梵天。
授阿私陀仙法。报分殊途。支离累劫。痛哉其言之也。弥伽既绍祖位。馀众皆證四果。则识阴外道。所證之地位。
可以比知。故非十种仙趣。可以同年而语也)。

十祖胁尊者。憩一树下。有长者子富那夜奢。当会前
立。者曰。汝从何来。奢曰。我心非往。者曰。何处所住。奢
曰。我心非止。(阿难言。佛手不住。而我见性尚无有静。谁为无住。我头自动。而我见性尚无有
止。谁为摇动)者曰。汝不定耶。奢曰。诸佛亦然。者曰。汝非诸
佛。奢曰。诸佛亦非。奢说偈赞曰。师坐金色地。常说真
实义。回光而照我。令入三摩谛。

十二祖马鸣大士。于华氏国转妙法轮。有小虫类蟭
螟。潜其座下。取示众曰。此魔所变。盗听吾法。放之去。
魔不能动。祖令皈依三宝。即复本形。作礼曰。我名迦
毗摩罗。眷属三千。祖曰。尽汝神力。变化若何。曰。我化
巨海。极为小事。祖曰。汝化性海得不。曰。何谓性海。非
我所知。祖为说曰。此性海者。山河大地。皆依建立。三
昧六通。由兹发现。魔闻法大起信心。与其徒属皆求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85c 页 X13-0885.png
出家。后付正法眼藏。

十六祖罗睺罗多大士。至室罗筏城。溯金水河源。见
僧伽难提禅定于石窟中。经三七日出定。乃问之曰。
汝身定耶。心定乎。提曰身心俱定。祖曰。身心俱定。何
有出入。提曰。虽有出入。不失定相。如金在井。金体常
寂。祖曰。若金在井。若金出井。金无动静。何物出入。提
曰。言金动静。何物出入。许金出入。金非动静。祖曰。若
金在井。出者何金。若金出井。在者何物。提曰。金若出
井。在者非金。金若在井。出者何物。祖曰。此义不然。提
曰。彼义非著。祖曰。此义当堕。提曰。彼义不成。祖曰。彼
义不成。我义成矣。提曰。我义虽成。法非我故。祖曰。我
义巳成。我无我故。提曰。我无我故。复成何义。祖曰。我
无我故。故成汝义。提曰。仁者师谁。得是无我。祖曰。我
师迦那提婆。證是无我。提以偈赞曰。稽首提婆师。而
出于仁者。仁者无我故。我欲师仁者。祖答曰。我巳无
我故。汝须见我我。汝若师我故。知我非我我。难提心
意豁然。即求度脱。祖曰。汝心自在。非系我所。何须依
托。而求解脱。

十七祖僧伽难提尊者。领童子伽耶舍多。游化古寺。
殿上铜铃。被风摇响。祖问曰。彼风鸣耶。彼铃鸣耶。彼
铜鸣耶。子曰。我心鸣耳。非风铜铃。祖曰。非风铜铃。我
心谁耳。子曰。二俱寂静。非三昧耶。祖曰。善哉真比丘。
善会诸佛理。

十九祖鸠摩罗多。往世尝生梵天。贪爱菩萨璎珞。堕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86a 页 X13-0886.png
生忉利。为彼天人说法。彼天遂證初果。以故天众尊
为导师。其时有天玉女。来礼法会。会众千二百人。辄
起情爱。故相牵累。绍祖冥数适至。降生月氏。(天女亦堕此国。
为梵志氏)传法后。行化中天竺。有智士名阇夜多。问曰。我
父母素敬三宝。常萦疾瘵。邻家久为旃陀罗行。康强
如意。善恶报应。岂虚说乎。祖曰。佛说业通三世。有此
生为善而不得福。前恶报胜也。今世作恶而不受殃。
前善报胜也。若今生善恶之业。随福报而增上。则来
世善恶之趣滋深。苟宿生善恶之因。逐心行而移改。
则当生罪福之果不定。凡人见仁夭暴寿。逆吉义凶。
便谓亡因果。虚罪福。不知形影相随。毫釐靡忒。百千
万劫。永不磨灭。岂可以一世求之耶。汝巳信三世之
业。而未明业从惑生。惑因识有。识依不觉。不觉依心。
心本清净。无生灭。无善恶。有为无为。皆如梦幻。夜多
领发宿慧。遂求出家(皓月供奉问长沙曰。了即业债本来空。未了应须还宿债。只如
师子尊者。二祖大师。为甚么得偿债去。沙曰。大德不识本来空。月曰。如何是本来空。沙曰业债是。如何是业债。
曰。本来空是。沙以偈示曰。假有元非有。假灭亦非无。涅槃偿债义。一性更无殊)。

五天有僧达磨达者。有辨慧。师事二十四祖师子尊
者。尊者知其悟解。对众称之。至传法嗣祖。则属婆舍
斯多。达磨达心恨之曰。尊者知我之深。至嗣祖位。不
以见授。岂有说乎。尊者化去久之。达磨达一日独行
渡水。有女子浣。露其足。念曰。此胫乃尔白晰耶。师子
尊者忽在其旁曰。汝每念我不以祖位授汝。今日之
心。可授祖位乎。达磨达于是摄念。礼足求哀曰。微细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86b 页 X13-0886.png
误犯。如是之难敌乎(寂音曰。世尊四决定明诲。进淫机于杀盗妄之前。是大慈父。造
次不忘。曲折垂诲。新学菩萨。所当知恩)。

*** 巳下此土圣贤

志公和尚问梵僧。承闻尊者唤我作屠儿。曾见我杀
生么。曰见。师曰。有见见。无见见。不有不无见。若有见
见。是凡夫见。无见见。是声闻见。不有不无见。是外道
见。未审尊者如何见。僧曰。你有此等见耶。

傅大士谓弟子曰。无为大道者。离于言说。说者无示。
听者无闻。学者无得。说者无方故无示。听者无受故
无闻。学者无取故无得。何以故尔。法无色。离形相故。
法无受。离取舍故。法无行。离足迹故。法无名字。离分
别故。如是道者。即为无为真一无漏之道。断绝攀缘。
究竟无染。上不为结使所牵。漏落三界。流转生死。下
不为结使所牵。漏落三涂地狱。受诸苦恼。故言无漏。
即寂定无为。岿然常住。

秦跋陀禅师问生法师。作么生说色空义。曰。众微聚
曰色。众微无自性曰空。师曰。众微未显。唤作甚么。生
罔措。其徒追问。未审如何说色空义。师曰。不道汝师
说得不是。汝师秪说得果上色空。不会说得因中色
空。曰。如何是因中色空。曰。一微空。故众微空。众微空。
故一微空。一微空中无众微。众微空中无一微(天衣怀颂
曰。色空空色色空空。阂却潼关路不通。劫火洞然毫末尽。青山依旧白云中)。

鸠摩罗什答后秦主姚兴曰。佛说色阴。三世和合。总
名为色。五阴皆尔。又云。从心生心。如从谷生谷。以是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86c 页 X13-0886.png
故知必有过去。无无因之咎。又云六识之意识。依巳
灭之意为本而生意识。又正见名过去业。未来中果
法也。又十力中第二力。知三世诸业。又云。若无过去
业。则无三涂报。又云。学人若在有漏心中。则不应名
为圣人。以此诸比。固知不应无过去。若无过去未来。
则非通理。经法所不许。又十二因缘。是佛法之深者。
若定有过去未来。则与此法相违。所以者何。如有谷
子地水时节。芽根得生。若先巳定有。则无所待有。若
先有。则不名从缘而生。又若先有。则是常倒。是故。不
得定有。不得定无。有无之说。唯时所宜耳。以过去法
起行业。不得言无。又云今不与昔对。不得言有。又大
品所明。过去如。不离未来现在如。未来现在如。亦不
离过去如。此亦不言无也。

肇公物不迁论曰。昔物自在昔。不从今以至昔。今物
自在今。不从昔以至今。故仲尼曰。回也见新。交臂如
故。如此则物不相往来明矣。既无往返之微朕。又何
物而可动乎。(宗镜释曰。意明物物常自新。念念不相到。交臂之顷。巳失前人。岂容至老而后
变耶。又前念巳故。后念恒新。终日相见。恒是新人。故云如新。如此新人。见之只如交臂之顷。早是后念新人。非
前念时也。故云非故耳。若前念巳故。后念巳新。新不至故。故不待新。前后不相至故不迁也。又虽两人初相见。
只如举手交臂之顷。早巳往矣。此取速疾也。故云昔物自在昔。今物自在今。如红颜自在童子之身。白首自处
老人之体)然则庄生之所以藏山。仲尼之所以临川。斯皆
感往者之难留。岂曰排今而可往。人则谓少壮同体
百龄一质。徒知年往。不觉形随。是以梵志出家。白首
而归。邻人见之曰。昔人尚存乎。梵志曰。吾犹昔人。非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87a 页 X13-0887.png
昔人也。邻人皆愕然非其言也。所谓有力者负之而
趋。昧者不觉。其斯之谓与(俱舍论颂云。如以一睫毛。置掌人不觉。苦置眼睛上。
为苦极不安。凡夫如手掌。不觉行苦睫。智者如睛睛。缘极生厌怖)。

(○幽溪云。以恒河无异为客。所谓江河竞注
而不流也。以身中贸迁为尘。所谓交臂而非故也)。

(○王肯堂曰。世说。客问乐令旨不至者。乐亦不复剖析文句。
直以麈尾柄确几曰。至不。客曰至。乐又举尘尾曰。若至者那得去。然则至去初无定名。本体元自不动。故云观
方知彼去。去者不至方也。法华偈曰。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藏疏之不变。肇论之不迁。皆谓是耳)。

南岳思大和尚云。若言学者。须先通心。心若得通。一
切法一时尽通。闻说净不生净念。即是本自净。闻说
空不取空。譬如鸟飞于空。若住于空。必有堕落之患。
无住是本。自性体寂而生其心是照用。即寂是自性
定。即照是自性慧。即定是慧体。即慧是定用。离定无
别慧。离慧无别定。即定之时即是慧。即慧之时即是
定。即定之时无有定。即慧之时无有慧。何以故。性自
如故。如灯光虽有二名。其体不别。即灯是光。即光是
灯。离灯无别光。离光无别灯。即灯是光体。即光是灯
用。即定慧双修。不相去离(宗镜第九十七)

(○坛经云。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
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法有二相。定慧不等。犹如灯光。有灯即光。无灯即暗。
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虽有二。体本同一)。

南岳思大师获宿智通。寻复障起。四支缓弱。不能行
步。自念曰。病从业生。业从心起。心源无起。外境何状。
病业与身。都如云影。如是观巳。颠倒想灭。轻安如故
(万松云。古人病中。犹为佛事。南岳病障忽生。便就病作一则因缘参云)

智者大师与陈宣帝书云。学道之法。必须先识本原。
求道由心。又须识心之体性。分明无惑。功业可成。一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87b 页 X13-0887.png
了千明。一迷万惑。心无形相。内外不居。境起心生。境
亡心灭。色大心广。色小心微。乃至知心空寂。即入空
寂法门。知心无缚。即入解脱法门。知心无相。即入无
相法门。觉心无心。即入真如法门。若能知心如是者。
即入智慧法门。

杜顺和尚摄境归心真空观云。谓三界所有法。唯是
一心。心外更无一法可得。故曰归心。谓一切分别。但
由自心。曾无心外境。能与心为缘。何以故。由心不起。
外境本空。论云。由依唯识故。境本无体。真空义成故。
以尘无有故。本识即不生。由此方知由心现境。由境
显心。心不至境。境不入心。常作此观。智慧甚深(宗镜)

贤首解摄论偈曰。此中一刹那者。即谓无念(楞伽解曰。以一
刹那流转。必无自性故。即是无生。若非无生。即不流转。是故契无生者。方见刹那也)。

○还源观
曰。由于尘相。念念迁变。即是生死。由观尘相。生灭相
尽。空无有实。即是涅槃(寂音曰。于色声等法。念念分别。名为迁变。观此色声等法。
起灭无从。当处解脱。先观巳眼。曰。是眼即不能。自见其巳体。自体尚不见。云何见馀物。次观前境曰。若见是树。
复云何树。若见非树。云何见树。次观三际曰。若现在是有耶。则过去未来亦应是有。若过去未来是无耶。则现
在亦应是无)。

枣柏长者曰。有作之法难成。随缘无作易办。作者劳
而无功。不作随缘自就。无功之功。功不虚弃。有功之
功。功皆无常。多劫积修。终归败坏。一念缘起无生。超
彼三乘权学等见(寂音曰。读枣柏论。于是顿见迦叶波说偈。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灭
之旨)。

○经曰。智入三世而无来往。枣柏曰。此华藏世界
海。明此教法。一念三世故。一念者。为无念也。无念即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87c 页 X13-0887.png
无三世古今等法。以明法身无念。一切众生妄念三
世多劫之法。不离无念之中。以是义故。此华藏世界。
所有庄严境界。能现诸佛业。众生三世所行。行业因
果。总现其中。或过去业现未来中。或未来业现过去
中。或过去未来业现现在中。或现在业现过去未来
中。如百千明镜。俱悬四面。前后影像。互相彻故。为法
界之体性无时故。妄计三世之业。顿现无时法中。偈
曰。三世无有时。妄计三世法。以真无妄想。一念现三
世。三世无时者。亦无有一念。计著三世法。总现无时
中。了达无时法。一念成正觉。(世尊在摩竭提国。阿兰若法菩提场中。始成正
觉。于普光明殿。入刹那际三昧。明以法界。身为定体。无三世性故。从兜率下降神。及入涅槃。四十九年住世。转
一切法轮。总不出刹那际。以此三昧。圆通始终。非三世古今故。如是叙致。以总言之。一切过去现在未来诸佛。
皆尽一时成佛。并众生生死。亦不移刹那际。但众生妄计有年岁长短。如佛所说。即生即死。皆不移时。夫随情
言说。无有实义。以济迷倒。谓之方便。若出情之法则不然。但入刹那际三昧。即成无上觉道)。

(○寂音云。阿难偈
曰。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予观法华经。诸菩萨摩诃萨。从〔初〕涌出以诸菩萨种种赞法而赞于佛。
如是时间。经五十小劫。是时释迦牟尼佛默然而坐。及诸四众亦皆默然。五十小劫。佛神力故。令诸大众。谓如
半日。夫半日之间。历五十小劫。颠倒想所持也)。

○又曰。十定品法门。其定名
入刹那际。如三乘说。八十生灭为一刹那。八十刹那
为一念。如此一乘。但以刹那是极短促思虑不及之
故。终不别论有生灭。明如来出世。终始不离刹那际
为一乘。道理情解。有以情解者。疑网不除。且信佛语。
自疑不断。

○论法华龙女成佛云。以法华经对权教
三根。见未尽者。令成信种。且将女相速转成佛。令生
奇特。方始发心趣真知见。不堪本法而起善根。此明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88a 页 X13-0888.png
且引三权。令归一实。又破彼时。劫定执三僧祇。令于
刹那證三世性。本来一际。无始无终。称法平等。裂三
乘之见网。撒菩萨之草庵。令归法界之门。入佛真实
之宅。故令龙女成佛。明非过去久修。年始八岁。又表
今非旧学。转女时分。不逾刹那。具行佛果。无亏毫念。
法本如是。自体无时。权学三根。自将见隔。迷自实法。
反称为他。不知躬巳。本分如斯。全处宅中。犹怀滞见。
云何界外。悬指三祇。此见不离。定乖永劫。回心见谢。
方始旧居。何如今时灭诸见业。徒烦多劫。苦困方回。
如华严经法界缘起门。明凡圣一真。犹存见隔。见存
即凡。情亡即佛。称性缘起。俯仰进退。屈伸谦敬。皆菩
萨行。无有一法。可转变相。有生住灭故。不同龙女转
身成佛。寂音曰。龙旁生。女有五障。八岁非久积功力。
忽然之顷非历尘劫。乃化而成佛者。超越脱离。凌跨
十世。猛利成就之象也。方等深经有正言之者。首楞
严曰。金刚王宝觉。弹指超无学。华严曰。超诸方便成
十力是也。

澄观和尚华严疏云。上来诸门。乃至无尽。不离一心。
一心即法界。故起信云。所言法者。谓众生心。心体即
大。心之本智。即方广。观心起行即华严。觉心性相即
是佛。觉非外来。全同所觉。故理智不昧。理智形夺。双
亡寂照。则念念皆是华严性海。则物我皆殊。泯同平
等。为未了者。今了自心。若知物物皆心。方了心性。故
梵行品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88b 页 X13-0888.png
然今法学之者多弃内而外求。习禅之者好亡缘而
内照。并为偏执。俱滞二边。既心境如如。则平等无碍。
昔曾莹镜两面。鉴一盏灯。置一尊容。而重重交光。佛
佛无尽。见夫心境互照。本智双入。心中悟无尽之境。
境下了难思之心。心境重重。智照斯在。又即心了境
界之佛。即境见惟心如来。心佛重重而本觉性一。皆
取之不可得。则心境两亡。照之不可穷。则理智交彻。
心境既尔。境境相望。心心互研。万化纷纶。皆一致也。
唯證相应。名佛华严矣(释云。今人只解即心即佛。是心作佛。不知即境即佛。是境
作佛。今明以如为佛。心境皆如。心如即佛。境如焉非。又心有心性。心能作佛。境有心性。安不作佛。以心收境。则
心中见佛。是境界之佛。以境收心。境中见佛。是唯心如来)。

清凉国师答皇太子问心要云。迷现量则惑苦纷然。
悟真性。则空明廓彻。有證有知。则慧日沉没于有地。
若无照无悟。则昏云掩蔽于空门。迷悟更依。真妄相
侍。若求真弃妄。犹弃影劳形。若体妄即真。犹处阴影
灭。若无心忘照。则万虑都捐。若任运寂知。则众行爰
起。言止则双忘知寂。论观则双照寂知。语證则不可
示人。说理则非證不了。是以悟寂无寂。真知无知。以
知寂不二之一心。契空有双融之中道。般若非心外
新生。智性乃本来具足。然本寂不能自现。实由般若
之功。般若之与智性。翻覆相成。本智之与始修。实无
两体。双忘證入。则妙觉圆明。始末该融。则因果交彻。

*** 巳下宗镜引證

高僧灵润云。舍外尘邪执。得意言分别。舍唯识想。得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88c 页 X13-0888.png
真法界。前观无相。舍外尘相。后观无生。舍唯识想。常
与法侣登山游观。野火四合。众皆奔散。独安步顾陟。
语曰。心外无火。火实自心。谓火可逃。无由免火。及火
至润。而潜然息灭。

○复礼法师曰。观业者。业因心起。
心为业用。业引心而受形。心随业而作境。然则因业
受身。身还造业。从心作境。境复生心。若影随形而曲
直。犹响随声而大小矣(智證传云。广百论偈云。眼中无色识。识中无色眼。色内二
俱无。何能令见色。高僧灵润。尝修此观也)。

法照禅师云。经云。三阿僧祇百千名号。皆是如来异
名。即真心之别称也。夫缚从心缚。解从心解。缚解从
心。不关馀事。出要之术。唯有观心。乃至若举一心门。
一切唯一心。若一法非心。则是心外有。谁能在心外。
别制一条者。

○梵禅师云。若知一切法皆是法。即得
解脱。眼是法。色是法。经云。不见法还与法作系缚。亦
不见法还与法作解脱。

○藏禅师云。于一切法无所
得者。即心是道。眼不得一切色。耳不得一切声。

○缘
禅师云。譬如家中有大石。寻常坐卧。或作佛像。心作
佛解。畏罪不敢坐。皆是意识。笔头画作。自忙自怕。石
中实无罪福。

○安禅师云。直心是道。何以故。直心直
用。更不观空。亦不求方便。经云。直视不见。直念不思。
直受不行。直说不烦。

○觉禅师云。若悟心无所属。即
得道迹。眼见一切色。眼不属一切色。是自性解脱。经
云。一切法不相属故。心与一切法。各不相知。

○圆寂
尼云。一切法唯心无对。即自在解脱。经云一切法不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89a 页 X13-0889.png
与眼作对。何以故。法不见法。法不知法。

古德问云。若言自他俱是自心现。离心无实我人者。
诸佛亦见有众生。岂可有妄心未尽耶。答诸佛见有
众生。俱是缘生幻有。众生不知。谓实有我。所以造业
受报。枉有轮回。此由无实我。感诸佛慈悲。若实有我。
非是妄有者。诸佛何故。妄救众生。以我实有。不可救
故。今为救者。定知无我。妄计有也。故知众生不离佛
界。迷不觉知(宗镜)

学人问安国和尚。若未悟时。善恶缘业是有不。答非
有。喻如夜梦。被恶人逐。或作梵王帝释。将为是有。豁
然睡觉。寂然无事。信知三界本空。唯是一心。

○学人
又问。何名识心见性。答喻如夜梦。见好与恶。若知身
在床上安眠。全无忧喜。即是识心见性。如今有人闻
作佛便喜。闻入地狱即忧。不达心佛在菩提床上安
眠。妄生忧喜。

*** 巳下此土诸祖法嗣

向居士云。影由形起。响逐声来。弄影劳形。不知形是
影本。扬声止响。不识声是响根。除烦恼心而求涅槃。
喻去形而觅影。离众生心而求佛道。喻默声而寻响。
故知迷悟一途。愚智非别。无名作名。因其名则是非
生矣。无理作理。因其理则诤论起矣。幻作非真。谁非
谁是。虚妄非实。何有何空。将知得无所得。失无所失
矣。

牛头初祖云。诸佛于此得菩提者。此是心处得菩提。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89b 页 X13-0889.png
色处转法轮。眼处入涅槃。若尔者。身中究竟解脱。法
身常在。净土具足。更少何物。复更何求。初发心时便
成正觉。

○融大师云。一切凡圣三涂巳上。种智巳还。
皆妄想谓有。并是梦中。如人梦中见在地狱。种种方
便求脱。浪生辛苦。但抖擞令觉。即一切事尽无。如今
尽是梦中所作。还受梦报。

○又云。不离五阴有佛。


镜像本无心。说镜像无心。从无心中说无心。人说有
心。说人无心。从有心中说无心。有心中说无心。是末
观。无心中说无心。是本观。众生计有身心。说镜像破
身心。众生著镜像。说毕竟空破镜像。若知镜像毕竟
空。即身心毕竟空。假名毕竟空。亦无毕竟空。佛道非
天生。亦不从地出。直是空心性。照世间如日。

○博陵
王问曰。境发无处所。缘觉了知生。境谢觉还转。觉乃
变为境。若以心曳心。还为觉所觉。从之随随去。不离
生灭际。师曰。色心前后中。实无缘起境。一念自疑忘。
谁能计动静。此知自无知。知知缘不会。当自检本形。
何须求域外。前境不变谢。后念不来今。执月求玄影。
讨迹逐飞禽。欲知心本性。还如视梦里。譬之六月冰。
处处皆相似。避空终不脱。求空复不成。借问镜中像。
心从何处生(志公云。大士肉眼圆通。二乘天眼有医。融大师云不取天眼等五通。造事外道。
唯取入理凡夫耳)。

牛头下石窟和尚。问佛身无漏戒定熏修五阴。不缚
不脱。且如大品经云。众生不善五阴之身。亦不缚不
脱。令人惊疑。答若向众生五阴外。别有诸佛解脱。无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89c 页 X13-0889.png
有是处。众生不了色心清净。妄想颠倒。不得解脱。若
知人法常空。其中实无缚脱。

佛窟下云居和尚云。世出世间。俱不越自一念妄心
而有。一念才起。万象分剂。一念相生。便成心境。若非
心境。何得有念。可见。既有所见之念。又有能见之心。
将知念即是境。见即是心。所见之念。便成色蕴。能见
之心。便成四蕴。经云。五蕴是世间。一念具五蕴。一一
蕴中。皆具五蕴。故得一不碍多。多不碍一。所以心境
交通。互为宾主。经云。境智互相涉入。重重无尽。即是
一尘含法界。一一法皆遍也。观自一念动。即恒沙世
界。一时振动。观自一念常定。即六道众生。悉皆常定。
若谛了一念之体。即恒沙世界。常现自心。由迷一念。
即境智胡越。

天后问慧安国师。甲子多少。师云不记。后云。何不记
耶。师云。生死之身。其若循环。环。无起尽。安用记为。况
此心流注。中间无间。见沤起灭者。乃妄想耳。从初识
至动相灭时。亦只如此。何岁月而可记乎。后稽颡信
受(粱时请百大德至朝门。严备甲兵。试其怖否。九十九人悉皆惊走。唯一人不生怖畏。王问和尚何故不怕。
答云。怕何物。我初生孩童时。刹那刹那。念念巳死。何得今日。反怖死乎)。

杜鸿渐诣白厓无住问法。时闻鸦鸣。杜问师闻不。曰
闻。鸦去又问。曰闻。杜曰。鸦去无声。云何言闻。师曰。闻
与不闻。非关闻性。有声之时。是声尘自生。无声之时。
是声尘自灭。而此闻性不随声生。不随声灭。悟此闻
性。则免声尘流转。色香味触。亦复如是。当知闻无生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90a 页 X13-0890.png
灭。闻无去来(释念常云。无住说法。妙合楞严闻无生灭之旨)

寿州道树禅师得法于北宗秀。卜寿州三茅山结茅
而居。常有野人。服色素朴。言谈诡异。时忽化作佛及
菩萨罗汉天仙等形。或放神光。或呈声响。学徒睹之。
皆不能测。涉十年后。寂无形影。师告众曰。野人作多
色伎俩。眩惑于人。只消老僧不见不闻。伊伎俩有穷。
吾不见不闻无尽(楞严中天魔附人。其形斯须或为帝释。或比丘尼。起信亦云。或现天
像菩萨像。亦作如来像。相好具足。应知此之野人。非为山鬼。即天魔也)。

司空山本净禅师曰。若作见闻觉知解会。与道悬殊。
即是求见闻觉知之者。非是求道之人。经云。无眼耳
鼻舌身意。六根尚无。见闻觉知。凭何而立。穷本不有。
何处存心。

○为有妄故。将真对妄。推穷妄性本空。真
亦何曾有故。故知真妄。总是假名。二事对治。都无实
体。曰。既言一切皆妄。妄亦同真。真妄无殊。复是何物。
师曰。若言何物。何物亦妄。经云。无相似。无比况。言语
道断。如鸟飞空。偈曰。推真真无相。穷妄妄无形。返观
推穷心。知心亦假名。会道亦如此。到头亦只宁。

○善
恶二根。皆因心有。穷心若有。根亦非虚。推心既无。根
因何立。经云。善不善法。从心化生。善恶业缘。本无有
宝。偈曰。善既从心生。恶岂离心有。善恶是外缘。于心
实不有。舍恶从何处。取善令谁守。伤嗟二见人。攀缘
两头走。若悟本无心。始悔从前咎。

○问曰。此身从何
而来。百年之后。复归何处。师曰。如人梦时从何而来。
睡觉时从何而去。曰。梦时不可言无。既觉不可言有。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90b 页 X13-0890.png
虽有有无。来往无所。师曰。贫道此身。亦如其梦。偈曰。
视生如在梦。梦里实是闹。忽觉万事休。还同睡时悟。
智者会梦悟。迷人信梦闹。会梦如一般。一悟无别悟
忠国师问禅客。南方知识如何示人。曰。彼方知识。直
下示人即心即佛。佛是觉义。汝今悉具见闻觉知之
性。此性善能扬眉瞬目。去来运用。遍于身中。挃头头
知。挃脚脚知。故名正遍知。离此之外。更无别佛。此身
即有生灭。心性无始以来未曾生灭。身生灭者。如龙
换骨蛇蜕皮。人出故宅。即身是无常。其性常也。师曰。
若然者。与彼先尼外道。无有差别。彼云。我此身中。有
一神性。此性能知痛痒。身坏之时。神则出去。如舍被
烧。舍主出去。舍即无常。舍主常矣。审如此者。邪正莫
辩。苦哉。吾宗丧矣。若以见闻觉知是佛性者。净名不
应云。法离见闻觉知。若行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
非求法也。又问法华了义开佛知见。此复若为。师曰。
他云开佛知见。尚不言菩萨二乘。岂以众生痴倒。便
同佛之知见耶。又问阿那个是佛心。师曰。墙壁瓦砾
是。僧曰。与经大相违也。涅槃云。离墙壁无情之物。故
名佛性。今云是佛心。未审心之与性。为别不别。师曰。
迷即别。悟即不别。譬如寒月。水结为冰。及至暖时。冰
释为水。众生迷时结性成心。悟时释心成性。华严云。
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今且问汝。无情之物。为在
三界内。为在三界外。为复是心不是心。若非心者。经
不应言三界唯心。若是心者。又不应言无性。汝自违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90c 页 X13-0890.png
经。我不违也。问无情既有佛性。还解说法否。师曰。他
炽然常说。无有间歇。曰。某甲为甚么不闻。师曰。汝自
不闻。曰谁人得闻。师曰。诸圣得闻。曰众生应无分耶。
师曰。我为众生说。不为诸圣说。曰某甲聋瞽。不闻无
情说法。师应合闻。师曰。我亦不闻。曰师既不闻。争知
无情解说法。师曰。赖我不闻。我若得闻。则齐于诸圣。
汝则不闻我说法。曰众生毕竟得闻不。师曰。众生若
闻。即非众生。曰无情说法。有何典据。师曰。不见华严
云。刹说众生说。三世一切说。众生是有情乎。曰师伹
说无情有佛性。有情复若为。师曰。无情尚尔。况有情
耶。又问若然者。南方云。见闻觉知是佛性。不合判同
外道。师曰。不道陀无佛性。外道岂无佛性耶。但缘见
错。于一法中而生二见也。曰众生佛性既同。只用一
佛修行。一切众生应时解脱。今既不尔。同义安在。师
曰。华严六相义云。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成坏总别。类
例皆然。众生佛虽同一性。不妨各各自修自得。未见
佗食我饱。曰有知识示学人。但自识性。了无常时。抛
却壳漏子。灵台智性。迥然而去。名为解脱。师曰。犹是
二乘外道之量。二乘厌离生死。欣乐涅槃。外道亦云。
吾有大患。为吾有身。乃趣乎冥谛。须陀人八万劫馀。
三果人六四二万劫。辟支佛一万劫住空定中。外道
八万劫住非非想中。二乘劫满犹能回心向大。外道
还即轮回。曰佛性一种为别。师曰。不得一种。或有全
不生灭。或半生半灭半不生灭。我此间佛性。全不生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91a 页 X13-0891.png
灭。汝南方佛性。半生半灭半不生灭。曰如何区别。师
曰。此则身心一如。身外无馀。所以全不生灭。南方身
是无常。神性是常。所以半生半灭。半不生灭。曰师亦
言即心是佛。南方知识那有异同。师曰。或名异体同。
或名同体异。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名异体同。真心妄
心。佛智世智。名同体异。南方错将妄心言是真心。认
贼为子。取世智称为佛智。鱼目乱珠。不可雷同。事须
甄别。曰若为离得此过。师曰。汝但仔细返观阴入界
处。一一推穷。有纤毫可得不。曰仔细观之。不见一物
可得。曰。汝坏身心相邪。曰身心性离。有何可坏。曰。身
心外更有物不。曰身心无外。宁有物耶。曰。汝坏世间
相邪。曰世间相即无相。那用更坏。师曰若然者。即离
过矣。

○问即心即佛。可更修万行否。师曰。诸圣皆具
二严。岂拨无因果耶。

○学人问忠国师。不作意时。得
寂然不。答若见寂然。即是作意(宗镜云。所以意根难出。动静皆落法尘。不
唯作无著任缘之解。堕于邪思。即起冥合寂然之心。亦存见地。故知尽是意见为禅。说病为法。如蒸砂作饭。缘
木求鱼。费力劳功。枉经尘劫。心若不起。万法无生。才有起心。即成住著)。

永嘉奢摩他颂云。若以知知寂。此非无缘知。如手执
如意。非无如意手。若以自知知。亦非无缘知。如手自
作拳。非是不拳手。亦不知知寂。亦不自知知。不可谓
无知。自性了然故。不同于木石。手不执如意。亦不自
作拳。不可为无手。以手安然故。不同于兔角。(清凉疏云。云何
超言。若取知能知寂。未免于言。有所缘故。知自知知。亦非无缘。故须能所平等。等不失照故。无知之知。不同木
石。故云能见。斯为禅宗之妙)定中三。应须别。一安住定。谓妙性天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91b 页 X13-0891.png
然。本自非动。二引起定。谓澄心寂泊。发莹增明。三办
事定。谓定水凝清。万像斯鉴。慧中三。应须别。一人空
慧。谓了阴非我。即阴中无我。如龟毛兔角。二法空慧。
谓了阴等诸法。缘假非实。如镜像水月。三空空慧。谓
了境智俱空。是空亦空。见中三。应须识。一空见。谓见
空而见非空。二不空见。谓见不空而见非不空。三性
空见。谓见自性而见非性。

○料简之法。须明识一念
之中五阴。谓历历分别。明识相应。即是识阴。领纳在
心。即是受阴。心缘此理。即是想阴。行用此理。即是行
阴。污秽真性。即是色阴。此五阴者。举体即是一念。此
一念者。举体全是五阴。历历见此一念之中。无有主
宰。即人空慧见如幻化。即法空慧。

○毗婆舍那颂云。
夫境非智而不了。智非境而不生。智生则了境而生。
境了则智生而了。智生而了。了无所了。了境而生。生
无能生。虽智而非有。了无所了。虽境而非无。无即不
无。有即非有。有无双照。妙悟萧然。如火得薪。弥加炽
盛。薪喻发智之多境。火比了境之妙智。其辞曰。若智
了于境。即是境空智。如眼了华空。是了华空眼。若智
了于智。即是智空智。如眼了眼空。是了眼空眼。智虽
了境空。及以了智空。非无了境智。境空智犹有。了境
智空智。无境智不了。如眼了华空。及以了眼空。非无
了华眼。华空眼犹有。了华眼空眼。无华眼不了。

○优
毕叉颂云。第三语其相应者。心与空相应。则讥毁赞
誉。何忧何喜。身与空相应。则刀割香涂。何苦何乐。依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91c 页 X13-0891.png
报与空相应。则施与劫夺。何得何失。心与空不空相
应。则爱见都忘。慈悲普救。身与空不空相应。则内同
枯木。外现威仪。依报与空不空相应。则永绝贪求。资
财给济。心与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应。则实相初明。
开佛知见。身与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应。则一尘入
正受。诸尘三昧起。依报与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应。
则香台宝阁。严土化生。(宗镜云。是以若不断四种深𠍴。欲求一乘妙果。如塞耳大
叫。难免佗闻。徒灌漏卮。终无满日)第七明其是非者。心不是有。心不
是无。心不非有。心不非无。是有是无即堕是。非有非
无即堕非。如是秪是是非之非。未是非是非非之是。
今以双非破两是。是破非是犹是非。又以双非破两
非。非破非非即是是。秪是非是非非之是。未是不非
不不非。不是不不是。是非之惑。绵微难见。神清虑静。
细而研之。

○三乘渐次云。三乘虽殊。同归出苦之要。
声闻虽小。见爱之惑巳祛。故于三界无忧。分段之形
灭矣。三明照曜开朗。八万之劫现前。六通纵任无为。
山壁游之直度。时复空中行住。或坐卧之安然。㲹沼
则轻若鸿毛。涉地则犹如履水。九定之功满足。十八
之变随心。然三藏之佛。望六根清净位。有齐有劣。同
除四住。此处为齐。若伏无明。三藏为劣。(天台文)佛尚为
劣。二乘可知。望上伏断虽殊。于下悟迷有隔。如是则
二乘何咎。而欲不修者哉。如来为对大根。引归宝所。
令修种智。同契圆伊。或毁或誉。抑扬当时耳。

○事理
不二云。性之既空。虽缘会而非有。缘之既会。虽性空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92a 页 X13-0892.png
而不无。是以缘会之有。有而非有。性空之无。无而非
无。会即性空。故言非有。空即缘会。故曰非无。今言不
有不无。非是离有别有一无也。亦非离无别有一有
也。如是则明法非有无。故以非有非无名耳。不是非
有非无。既非有无。又非非有非非无也。何独言语道
断。亦乃心行路灭也。

荷泽显宗记云。涅槃般若。名异体同。随义立名。故云
法无定相。涅槃能生般若。即名真佛法身。般若能建
涅槃。故号如来知见。知即知心空寂。见亦见性无生。
知见分用。不一不异。故能动寂常妙。理事皆如。六根
不染。即定慧之功。六识不生。即如如之力。心如境谢。
境灭心空。心境双亡。体用不异。真如性净。慧鉴无穷。
如水分千月。能见闻觉知。见闻觉知而常空寂。空即
无相。寂即无生。

○僧问荷泽会师。见闻照声色时。唯
复抗行耶。唯有先后。会曰。抗行先后即且置。汝毕竟
将什么作声色。僧曰。如师所论。则无声色可得也。于
是再拜。即日发去。后隐于蒙山。

草堂和尚云。夫帝网未张。千缨焉觌。宏纲忽举。万目
自开。心佛双照。观也。心佛双亡。止也。定慧既均。亦何
心而不佛。何佛而不心。心佛既然。则万境万缘。无非
三昧也。

○圭峰示温造尚书曰。众生无始劫来。未曾
了悟。妄执身为我相。随情造业。随业受报。生老病死。
长劫轮回。然身中觉性。未曾生死。如梦被驱役。身本
安閒。如水作冰。湿性不易。若能悟此性。即是法身。本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92b 页 X13-0892.png
自无生。何有依托。灵灵不昧。了了常知。无所从来。亦
无所去。然多生妄执。习以性成。喜怒哀乐。微细流注。
须常觉察。损之又损。如风顿止。波浪渐停。岂可一生
所修。便同诸佛力用(唐宣宗问弘辨禅师。何为顿见。何为渐修。曰。顿明自性。与佛同
俦。然有无始染习。故假渐修对治。令顺性起用。如人吃饭。不一口便饱)。

○偈曰。作有义
事。是惺悟心。作无义事。是狂乱心。狂乱随情念。临终
被业牵。惺悟不由情。临终能转业。释曰。既随妄念。欲
作即作。不以悟理之智。简择是非。犹如狂人。故临终
时。牵于业道。被业所引。受当来报。故涅槃云。无明郎
主。贪爱魔王。役使身心。策如僮仆。情中欲作而察理
不应。即须便止。情中不欲作而照理相应。即须便作。
但由是非之理。不由爱恶之情。即临命终时。业不能
系。随意自在。天上人间也。通而言之。但朝暮之间所
作。被情尘所牵。即临终被业所牵而受生。若所作所
为。由于觉智。不由情尘。即临终由我自在而受生。不
由业也。当知欲验临终受生。自在不自在。但验寻常
行心于尘境。自由不自由。

*** 巳下五灯诸宗

让大师云。一切万法。皆从心生。森罗及万象。一法之
所印。凡所见色。皆是自心。心不自心。因色故心。从心
所生。即名为色。知色空故。生即不生(宗镜)

吉州思和尚云。即今语言。即是汝心。此心是佛。是实
相法身。佛经云。有三阿僧祇百千名号。随世界应处
立名。如随色摩尼珠。触青即青。触黄即黄。宝本色。如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92c 页 X13-0892.png
指不自触。刀不自割。镜不自照。随像所现之处。各各
不同。此心与虚空齐寿。若入三昧门。无不是三昧。若
入无相门。总是无相。随立之处。尽得宗门。语言啼笑。
屈伸俯仰。各从性海所发。故得宗名。相好之佛。是因
果佛。即实相佛家用。经云。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皆从
心想生。亦云法性家焰。又云法性功勋。随其心净。即
佛土净。诸念若生。随念得果。应物而现。谓之如来。随
应而去。故无所求。一切时中。更无一法可行。自是得
法。不以得更得。是以法不知法。法不闻法。平等即佛。
佛即平等。不以平等更行平等(宗镜)

马祖示众云。自性本来具足。但尽三界心量。一念妄
生。即是三界生死根本。但无一念。即除生死根本。无
量劫来。凡夫妄想。谄曲邪伪。我慢贡高。合为一体。故
经云。但以众法合成此身。起时唯法起。灭时唯法灭。
此法起时不言我起。灭时不言我灭。前念中念后念。
念念不相待。念念寂灭。唤作海印三昧。摄一切法。如
百千异流。同归大海。都名海水。如人在大海中浴。即
用一切水。所以声闻悟迷。凡夫迷悟。不知圣心本无
地位因果。阶级心量。妄想修因證果。住于空定。八万
劫。二万劫。虽即巳悟。悟巳却迷。诸菩萨观。如地狱苦。
沉空滞寂。不见佛性。一切众生从无量劫来。不出法
性三昧。长在法性三昧中。著衣吃饭。言谈祇对。六根
运用。一切施为。尽是法性。若能一念返照。全体圣心。
汝等各达自心。莫记我语。纵饶说得河沙道理。乃至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93a 页 X13-0893.png
分身放光。现十八变。不如还我死灰来。淋过死灰无
力。喻声闻。妄修因證果。未淋死灰有力。喻菩萨道业
纯熟。诸恶不染。若说如来权教三藏。河沙劫说不尽。
犹如钩锁。亦不断绝。若悟圣心。总无馀事。

○道不用
修。但莫污染。何谓污染。但有生死。造作趣向。皆是污
染。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只如今行住坐卧。应
机接物。尽是道。道即是法界。乃至河沙妙用。不出法
界。若不然者。云何言心地法门。云何言无尽灯。若于
教门中。得随时自在。建立法界尽是法界。若立真如。
尽是真如。若立理。一切法尽是理。若立事。一切法尽
是事。举一千从。事理无别。皆由心之回转。譬如月影
有若干。真月无若干。诸源水有若干。水性无若干。森
罗万象有若干。虚空无若干。说道理有若干。无碍慧
无若干。种种成立。皆由一心也。建立亦得。埽荡亦得。
尽是妙用。非离真而有立处。立处即真。尽是自家体。
一切法皆是佛法。诸法即是解脱。解脱者即是真如。
经云在在处处。则为有佛。人法俱空。凡圣情尽。转无
等轮。超于数量。如天起云。如画水成文。不生不灭。是
大寂灭。在缠名如来藏。出缠名净法身。应物现形。如
水中月。不尽有为。不住无为。有为是无为家用。无为
是有为家依。不住于依。故曰如空无所依。心生灭义。
心真如义。心真如者。如明镜照像。镜喻于心。像喻于
法。若心取法。即涉外因缘。即是生灭义。不取于法。即
真如义。在迷为识。在悟为智。顺理为悟。顺事为迷。迷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93b 页 X13-0893.png
则迷自本心。悟则悟自本性。一悟永悟。不复更迷。如
日出时。不合于暗。智慧日出。不与烦恼暗俱。了心境
界。妄想即除。妄想既除。即是无生法性。本有今有。不
假修道坐禅。不修不坐。即是如来清净禅。若见此理
真正不造诸业随分过一生。一衣一衲。坐起相随。戒
行增熏。积于净业。但能如是。何虑不通。

○若此生所
经行之处。及自家田宅处所。父母兄弟等。举心见者。
此心本来不去。莫道见彼事。则言心去(宗镜云。心性本无来去。亦
无起灭。所经行处及父母眷属等。今所见者。由昔时见故。皆是第八含藏识中。忆持在心。非今心去。亦名种子
识。亦名含藏识。贮积昔所见者。识性虚通。念念自见名巡旧识。亦名流注生死。此念念自离。不用断灭。若灭此
心。名断佛种性。此心本是真如之体。甚深如来藏。而与七识俱。傅大士云。心性无来亦无去。缘虑流转实无停)。

○汾州大达国师问马祖。即心是佛。实未明了。祖云。
即你不了底心是。更无别物。迷即众生。悟即是佛。如
拳作掌。如掌作拳。师言下知归(宗镜作无业和尚)

石头和尚上堂。不论禅定精进。唯达佛之知见。即心
即佛。心佛众生。菩提烦恼。名异体一。当知自巳心灵。
体离断常。性非垢净。湛然圆满。凡圣齐同。应用无方。
离心意识。三界六道。唯自心现。水月镜像。岂有生灭。
汝能知之。无所不备。诸圣所以降灵垂范。广述浮言。
盖欲显法身本寂。令归根耳。

僧问百丈。从上祖宗。皆有密语递相传受。如何。丈曰。
无有密语。如来无有秘密藏。秪如今鉴觉语言分明。
觅形相了不可得。是密语。从须陀洹向上。直至十地。
但有语句。尽属法之尘垢。但有语句。尽属烦恼边收。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93c 页 X13-0893.png
但有语句。尽属不了义教。但有语句。即不许也。了义
教俱非也。更讨什么密语。

○学人问。对一切境。如何
得心如木石。答一切诸法。本不自言是非垢净。亦无
心系缚人。但人自虚妄计著。作若干种解。起若干种
见。生若干种畏爱。但了诸法不自生。皆从自巳一念
妄想。颠倒取相而有。知心与境。本不相到。当处解脱。
一一诸法。一一诸心。当处寂灭。当处道场。本有之性。
不可名目。本来不是凡。不是圣。不是智。不是愚。不是
垢。不是净。亦非空有善恶。与诸染法相应。名众生界。
与诸净法相应。名人天二乘界。若垢净心尽。不住系
缚。不住解脱。无一切有为无为缚脱。平等心量。处于
生死。其心自在。毕竟不与诸虚幻尘劳。蕴界生死。诸
入和合。迥然无计。一切不拘。去留无碍。往来生死。如
门开相似。

○百丈和尚上堂。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
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
如如佛(丛林举唱。谓之百丈门风)

○广录云。修禅学慧。须辨清浊
语。浊法者。贪瞋爱取等多名也。清法者。菩提涅槃解
脱等多名也。只如今鉴觉。但于清浊两流。凡圣等法。
色声香味触法。世间出世间法。都不得纤毫爱取。既
不爱取。依住不爱取。是初善。是住调伏心。是声闻人。
是恋筏不舍人。是二乘道。是禅那是。既不爱取。亦不
依住不爱取。是中善。是半字教。犹是无色界。免堕二
乘道。免堕魔民道。犹是禅那病。是菩提缚。既不依住
不爱取。亦不作不依住知解。是后善。是满字教。免堕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94a 页 X13-0894.png
无色界。免堕禅那病。免堕菩萨乘。免堕魔王位。为智
障地。障行障故。见自巳佛性。如夜见色。如云。佛地断
二愚。一微细所知愚。二极微细所知愚。若透得三句
过。不被三段管。教家举喻如鹿三跳出网。唤作缠外
人。无物得拘系渠。是属然灯后佛。是使得无所碍风。
是作车运载因果。处于生。不被生之所留。处于死。不
被死之所碍。处于五阴。如门开相似。去住自由。不被
五阴碍。不论阶梯胜劣。乃至蚁子之身。尽是净妙国
土。不可思议。此犹是解缚语。彼自无疮。勿伤之也。佛
疮菩萨等疮。但说有无等法。尽是伤也。有无管一切
法。十地是浊流。河众作清流。说竖清相。说浊过患。向
前十大弟子舍利弗富楼那。正信阿难。邪信善星等。
个个有榜样。个个有则侯。一一被导师说破。不是四
禅八定阿罗汉等。住定八万劫。他是依执所行。守初
知为解。名顶结。亦名堕。顶结是一切尘劳根本。自生
知见。无绳自缚。所知故系。世有二十五。又散一切诸
烦恼门。缚著于佗。此初知。二乘见之。名为尔𦦨识。亦
名微细烦恼。便即断除。既得除巳。名为回神住空窟。
亦名三昧酒所醉。(一云被净法酒醉)亦名解脱魔所缚。世界
成坏。定力所持。漏向别国土。都不觉知。亦名解脱深
坑可畏之处。一念心退。堕地狱如箭射。垛生招箭。言
鉴觉犹不是。从浊辨清。许说鉴觉。是除鉴觉外别有。
尽是魔说。若守住如今鉴觉。亦同魔说。亦名天然外
道。说如今鉴觉。是自巳佛。是尺寸语。是图度语。似野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94b 页 X13-0894.png
干鸣。犹属黐胶门。若执住自知自觉。是禅那病。是彻
底声闻。如水成冰。救渴难望。亦云必死之病。世医拱
手。过去诸佛皆说三乘法。假立名字。本不是佛。说是
佛。本不是菩提。说菩提涅槃解脱等。知渠担百石担
不起。且与一升一合担。知难信了义教。且与说不了
义教。且得善法流行。亦胜恶法。善果限满。恶果便到。
得佛则有众生到。得涅槃则有生死到。得明则有暗
到。但是有漏。因果翻覆。无有不相酬献者。若心有少
许作解。即被量数管著。亦如卦兆。被金木水火土管。
亦如黐胶。五处俱黏。魔王捉得。自在还家。如今能于
自巳五阴。不为其主。被人割截支解。无怨吝心。一一
等事。都无一念彼我。犹依住无一念。名法尘垢。十地
人脱不去。流入生死河。常劝人惧法尘烦恼。如惧三
涂。乃有独立分。假使有一法过于涅槃者。亦无少许
珍重想。此人步步是佛。不假脚踏莲华。分身百亿。如
于一切有无等法有纤毫爱染。纵脚踏莲华。亦同魔
作。若执本清净解脱。是佛是禅道解。即自然外道。若
执因缘修成證得。即因缘外道。执有即常见外道。执
无即断见外道。执亦有亦无即边见外道。执非有非
无即空见外道。亦云愚痴外道。有病不吃药是愚人。
无病吃药是声闻人。定执一法。名定性声闻。一向多
闻。名增上慢声闻。知他名有学声闻。沈空滞寂。及自
知名无学声闻。贪瞋等是毒。十二分教是药。毒未销。
药不得除。无病吃药。药变成病。

○问二十年中常令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94c 页 X13-0894.png
除粪。如何。师云。但息一切有无知见。一切贪求。个个
透过三句外。是名除粪。如今求佛求菩提。求一切有
无等法。是名运粪入。不名运粪出。如作佛见作佛解。
但有所见所求所解。是名戏论之粪。(黄檗云。净名言除去所有。法华
言常令除粪。秪是除去心中作见解。又云蠲除戏论之粪)亦名粗言。亦名死法。如
云大海不宿死尸等閒说话。不名戏论。说者辨清浊
名戏论。

○唯贪义句知解。不知却是系缚烦恼。故云
见河能漂香象。问僧见不。答见。又问见复如何。答见
无二。丈曰既云见无二。不以见见于见。若见更见。为
前是见。为后见是。经云。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
见。见不能及。所以云不行见法。不行闻法。不行觉法。
诸佛疾与授记。

○智浊照清。慧清识浊。在佛名照慧。
在菩萨名智。在二乘及众生边名识。亦名烦恼。在佛
名果中说因。在众生名因中说果。在众生名五阴丛
林。在佛名本地无明。是无无明。故云无明为道体。不
同众生暗蔽无明。彼是所。此是能。彼是能闻。此是所
闻。

○宝积经云。法身不可以见闻觉知求。非肉眼所
见。以无色故。非天眼所见。以无妄故。非慧眼所见。以
离相故。非法眼所见。以离诸行故。非佛眼所见。以离
诸识故。若不作如是见。是名佛见。同色非形色。名真
色同空非太虚。名真空。色空亦是药病相治语。

○百
丈云。无诸魔来。即是咒。

南泉王老师云。佛出世来。只教会道。不为别事。大道
无形。真理无对。等空不动。非生死流。三界不摄。非去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95a 页 X13-0895.png
来今。所以明暗自去来。虚空不动摇。万象自去来。明
暗实不鉴。如今有人将鉴觉知解者是道。皆前境所
引。随他生死流。何曾得自由。所以智不是道。可不难
矣。云是什么智。是什么道。若论世间福智。只得唤作
庄严具。亦云福智二严。亦云受用具。皆是对治。唤作
什么佛出世。只唤作三界智人。未出世时。唤作甚么
物。若论无渗。本自具足。妙用自通。无人觉知。潜行密
用。踪迹难寻。所以天魔波旬。将诸眷属。久远劫来。觅
菩萨一念起处不可得。天魔赞叹云。佛法至妙。我实
难测。如今但会如如之理。直下修行。无量劫来。性不
变异。即是修行。妙用而不住。便是菩萨行。达诸法空。
妙用自在。色身三昧。炽然行六波罗蜜空。处处无碍。
游于地狱。犹如变观。不可作伊不得作用。众生无量
劫来。迷于本性。不自了体。云尘暂瞖。著诸恶欲。云駃
月运。舟行岸移。暂时岐路。不得自在。种种受苦。不自
觉知。乃至今日。会取从来性。与今日不别。若言即心
即佛。如兔马有角。若言非心非佛。如牛羊无角。所以
如来藏实不覆藏。五蕴本空。师子何曾在窟。亦云性
水。亦云法水。法水如波。性水如湿。水不洗水。佛不度
佛。演若达多迷头认影。便道失却头。傍家觅。纵觅得。
又不是巳头。功德天。黑暗女。有智主人。二俱不受。直
道性无住处。是筑著物。亦云闻闻。是大涅槃。道者个
物不是闻不闻。兄弟。粗细想念分剂。但是贪求皆属
境。三乘五性。粗细而论。不出情量。纤毫瞥起。精魅所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95b 页 X13-0895.png
附。他且不许见闻觉知。自似个痴钝人。少神人。百事
不知最好。普贤其时道。我将心闻。文殊云。初心不能
入。云何获圆通。被一棒粉碎。无事珍重。

○示众云。然
灯佛道了也。若心相所思。出生诸法。虚假皆不实。何
以故。心上无有。云何出生诸法。犹如形影。分别虚空。
如人取声。安置箧中。亦如吹网。欲令气满。故老宿云。
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且教你兄弟行履。据说。十地
菩萨住首楞严三昧。得诸佛秘密法藏。自然得一切
禅定解脱。神通妙用。至一切世界。普现色身。转大法
轮。入涅槃。教化无量众生。得无生法忍。尚唤作所知
愚。极微细所知愚。与道全乖。大难大难。

○僧问大道
不属见闻觉知。未审如何契会。师曰。须会冥契自通。
亦云了因。非从见闻觉知有。见知属缘。对物始有。者
个灵妙。不可思议。不是有对。故云妙用自通。不依傍
物。所以道通不是依通。事须假物。方始得见。所以道
非明暗法。冥会真理。非见闻觉知。故云息心达本源。
故号如如佛。必竟无依自在人。亦云本果。文殊云。惟
从了因之所了。不从生因之所生。从上巳来。只教人
会道。更不别求。若思量作得道理。尽属句义。三乘五
性义理。无不唤作行履。处处受用。具足即得。若论道
即不是。一向耽著。被他识拘。亦云世间智。所以云佛
不会道。我自修行。我自有妙用。亦云正因。了六波罗
蜜空。即物拘我不得。如今多有人唤心作佛。唤智为
道。见闻觉知皆是道。若如是会者。何如演若达多。迷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95c 页 X13-0895.png
头认影。设使认得。亦不是汝本来头。故大士诃迦旃
延。以生灭心说实相法。皆是情见。汝心若是佛。亦何
用非他。有无形相。以何是道。所以教中不许。宁作心
师。不师于心。心如工伎儿。意如和伎者。故云佛有道。
心不离见闻觉知。皆属因缘而有。皆是炤物而有。不
可常炤。所以心智俱不是道。且大道非明暗法。虽有
无数。数不能及。如空劫时。无佛名。无众生名。与么时
正是道。只是无人觉知见他。数不及他。唤作无名大
道。早属名句了也。所以真理一如。更无思想。才有思
想。即被阴拘。便有众生名。有佛名。今日既如是会道。
即无量劫来。六道四生。皆有去来。是暂时行履处。先
圣本行集云。我无所不行。一切众生。虽在如是行处。
为无了因。故生贪欲。名为在缠。不得自在。今既如是
会。却向里许行履。不同前时。为了因会本果。故了阴
界空。六波罗蜜空。所以得其自在。若不向里向行履。
如何摧剉得五种贪。二种欲。不守住声闻。随于劫数。
所以诸佛菩萨。具福智二严为了因。了六波罗蜜空。
体者个受用。所以不存知见。始得自在。若有知见。即
属地位。便有分剂心量。被因果隔。唤作酬因答果佛。
不得自在。所以大圣诃他为内见外见情量。不尽三
障二愚。所以见河能漂香象。今日行六波罗蜜。先用
了因会本果。故了此物。是方便受用。始得自在。亦云
方便勤庄严。亦云微妙净法身。具相三十二。只是不
许分剂心量。若无如是心。一切行处。乃至弹指合掌。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96a 页 X13-0896.png
皆是正因。万善皆同。无终始。得自在。天魔外道。求我
不得。唤作无住心。亦名无渗智。不思议妙用自在。菩
提涅槃。皆是修行人境界。皆属明句。若会本来非凡
物。即水不能洗水。何以故。本来无物故。故经云。我王
库中实无如是刀。所以道非明暗。故云性海。不是觉
海。觉海涉缘。即须对物。他便妙用无人觉知。唤作极
微细透金水色尘。菩萨所因。唤作受用具。若水不洗
水。即体不是明暗。亦云无渗智。又云无碍智。若如是
即一切处拘我不得。

○如汝所问。元只在因缘边看。
你且不奈何。缘是认得六根门头事。兄弟。莫恁么寻
逐不住。恁么不取古人语。行菩萨行。唯一人行。天魔
波旬。领诸眷属。常随菩萨后。觅心行起处。便拟扑倒。
如是经无量劫。觅一念异处不得。方与眷属礼辞。赞
叹供养。犹是进修位中下之人。便不奈何。况绝功用
处。如文殊普贤。更不话他。兄弟。作么生道行是无。觅
一日行底人不可得。

○若以意会。即思量得也。教中
亦云。种种生身。我说为量。那个不可思议。不是意会
得底物。如水里有水即有影。若无水时。唤什么作影。
法身由对报化得名。若无报化。法身向那边认。法身
亦云是影。经论极则头。只到法身实人理地。那个早
晚同于经论。经论不管伊如何排遣他。且不到者里。
大难大难。

学人问大梅和尚。师常言神性独立。学人不识。乞师
指示。答阿难教汝问。问莫不问者便是不。答若不是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96b 页 X13-0896.png
是。阿谁能如是问。问神性非是声色。师示问是神性。
学人只识得声色。不识真性。答譬如大宝藏。众宝皆
具足。上福德人见。直捉得明月宝珠。薄福德者。只见
铜铁。非是藏中无宝。亦非主藏者不与。我今向汝道。
性不是声色。汝只见声色。我亦无过。此神性火不能
烧。水不能溺。须臾能到千里万里。山河石壁不能碍。
汝今扬眉动目。弹指[声-耳+亥]咳。口喃喃问答。总是此性。若
是上根者闻。言下便会。中根者亲近善知识。数数闻
说。不久还会。若下下根。千遍万遍与说。元来不会。虽
然记得少许。如破布里明珠。出门还漏却。

盘山和尚云。大道无中。复谁前后。长空绝迹。何用量
之。空既如是。道岂言哉。心月孤圆。光吞万象。光非照
境。境亦非存。光境俱亡。复是何物。譬如掷剑挥空。莫
论及之不及。斯则空轮无迹。剑刃非亏。

章敬晖云。至理亡言。时人不悉。强习佗事。以为功能。
不知自性元非尘境。是个微妙大解脱门。所有鉴觉。
不染不碍。如是光明。未尝休废。曩劫至今。固无变易。
犹如日轮。远近斯照。虽及众色。不与一切和合。灵烛
妙明。非假锻鍊。为不了故。取于物像。但如捏目。妄起
空华。徒自疲劳。枉经劫数。若能返照。无第二人。举措
施为。不亏实相。

大珠和尚初参马祖。祖曰。来此拟须何事。曰。来求佛
法。祖曰。我者里一物也无。求甚么佛法。自家宝藏不
顾。抛家散走作么。曰。阿那个是慧海宝藏。祖曰。即今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96c 页 X13-0896.png
问我者是汝宝藏。一切具足。更无欠少。使用自在。何
假外求。

○大珠顿悟入道要门论云。问经云。不见有
无。即真解脱。何者是不见有无。答證得净心时。即名
有。于中不生得净心想。即名不见有也。得想无生无
住。不得作无生无住想。即是不见无也。楞严经云。知
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亦名解脱。问
正见物时。见中有物不。答见中不立物。正见无物时。
见中有无物不。答见中不立无物。

○对一切善恶。悉
能分别。是慧。于所分别。不起爱憎。不随所染。是定。即
是定慧等用也。譬如明镜。照像之时其光动不。不也。
不照时亦动不。不也。何以故。为镜用无情明照。所以
照时不动。不照亦不动。为无情之中。无有动不动故。
又如日光照世之时。其光动不。不也。若不照时动不。
不也。何以故。为光无情故。用无情光照。亦无动不动
故。照者是慧。不动是定。菩萨用是定慧。得三菩提。故
曰定慧等用。即是解脱。

○讲止观座主问。师辨得魔
不。师曰。起心是天魔。不起心是阴魔。或起不起是烦
恼魔。我正法中。无如是事。问一心三观义。师曰。过去
心巳过。未来心未至。现在心无住。中间用何心起观。
曰禅师不解止观。师曰。座主解不。曰解。师曰。智者大
师说止破止。说观破观。住止没生死。住观心神乱。为
当将心止心。为复起心观观。若有心观。是常见法。若
无心观。是断见法。亦有亦无。成二见法。请座主子细
说。曰若如是问。俱说不得也。师曰。何曾止观。

○佛法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97a 页 X13-0897.png
无种。应物而现。若心真也。一切皆真。若有一法不真。
真义则不圆。若心幻也。一切皆幻。若有一法不幻。幻
义则有定。若心空也。一切皆空。若有一法不空。空义
则不圆。迷时人逐法。悟罢法由人。森罗万象。至空而
极。百川众流。至海而极。一切贤圣。至佛而极。十二部
经。五部毗尼。四围陀论。至心而极。心是总持都院。万
法之原。亦是大智慧藏。无住涅槃。百千名号皆是心
之异名。

无业国师云。学般若菩萨。不得自谩。如冰凌上行。似
剑刃上走。临终时。一毫凡情圣量不尽。纤尘思念未
忘。随念受生。轻重五阴。向驴胎马腹里托质。泥犁镬
汤里煮煠。一遍了。从前记持忆想。见解智慧。都卢一
时失却。依前再为蝼蚁。从头又作蚊虻。虽是善因而
遭恶果。只为贪欲成性。二十五有。向脚跟下系著。无
成办之期。大丈夫儿。如今直下便休歇去。顿息万缘。
越生死流。巍巍堂堂。三界独步。

杨岐甄云。群灵一源。假名为佛。体竭形销而不灭。金
流朴散而常存。性海无风。金波自涌。心灵绝兆。万象
齐照。如何背觉。反合尘劳。于阴界中。妄自囚执。

药山和尚示众。汝见律师说。尼萨耆。突吉罗。最是生
死本。穷生死且不可得。上至诸佛。下至蝼蚁。尽有此
长短好恶大小不同。若也不从外来。何处有閒汉。掘
地狱待你。你欲识地狱道。只今镬汤煎煮者是。欲识
饿鬼道。即今多虚少实。不令人信者是。欲识畜生道。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97b 页 X13-0897.png
现今不识仁义。不辨亲疏者是。岂须披毛戴角。斩割
倒悬。欲识人天。只今清净威仪。持缶持钵者是。切须
保任。免堕诸趣。第一不得弃者个。者个不是易得。须
向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此处行不易。方有少相
应。恁么道。犹是三界边事。莫向衲衣下空过。到者里
更微细在。

○药山夜坐次。僧问兀兀地思量个甚么。
山曰。思量个不思量底。曰不思量底如何思量。山曰。
非思量。僧问蜀州西禅。如何是非思量处。禅云。谁见
虚空夜点头(丹霞颂云。一点灵光六不收。昭然何用更凝眸。个中消息人难委。独有虚空暗
点头)。

○僧问巳事未明。乞和尚指示。良久曰。吾今为汝
道一句也不难。祗宜汝于言下便见去。犹较些子。若
更一思量。成吾罪过。不如且各合口。免相累及。

丹霞和尚云。汝等保护一灵之物。不是汝造作得。不
是汝詺邈得。吾此地。无佛无涅槃。亦无道可修。无法
可證。道不属有无。更修何法。唯此馀光。在在处处。则
是大道。佛之一字。永不喜闻。阿你自看善巧方便。慈
悲喜舍。不从外得。不著方寸。善巧是文殊。方便是普
贤。你更拟趁逐什么。若识得释迦。即老凡夫是。

大颠初参石头。头问那个是汝心。师曰。见言语者是。
头便喝出。经旬日。却问前者既不是。除此外何者是
心。头曰。除却扬眉瞬目一切事外。直将心来。师曰。无
心可来。头曰元来有心。何言无心。无心尽同谤。师言
下大悟(上堂云。但除却一切妄运。想念现量。即是真心。此心与尘境。及守寂默时。全无交涉。应机随照。
冷冷自用。穷其用处。了不可得)。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97c 页 X13-0897.png
首楞严经卷末五录(卷五)
首楞严经疏解蒙钞卷末五录(卷六)
海印弟子 蒙叟钱谦益集

佛顶宗录第五

垂示宗旨下

巳下五灯诸宗

黄檗和上示裴公美云。此心无始巳来。不曾生。不曾
灭。不青不黄。无形无相。不属有无。不计新旧。非长非
短。非大非小。超过一切限量名言。纵迹对待。唯此一
心即是佛。佛与众生。更无别异。但是众生著相外求。
求之转失。使佛觅佛。将心捉心。穷劫尽形。终不能得。
不如息心忘虑。佛自现前。此心明净。犹如虚空。举心
动念。即为著相。无始以来。无著相佛。修六度万行。欲
求成佛。即是次第。无始以来。无次第佛。佛与众生。一
心无异。犹如虚空。无杂无坏。如大日轮。照四天下。日
升之时。明遍天下。虚空不曾明。日没之时。暗遍天下。
虚空不曾暗。明暗之境。自相陵夺。虚空之性。廓然不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98a 页 X13-0898.png
变。佛及众生。心亦如此。若观佛作清净光明解脱相。
观众生作垢浊暗昧生死相。作此解者。历河沙劫。终
不得菩提。为著相故。恒河沙者。佛说是沙。诸佛菩萨。
释梵诸天。步履而过。沙亦不喜。牛羊虫蚁。践踏而行。
沙亦不怒。珍宝馨香。沙亦不贪。粪尿臭秽。沙亦不恶。
此心即无心之心。离一切相。学道人若不直下无心。
累劫修行。被三乘功行拘系。不得解脱。然證此心有
迟疾。有闻法一念。便得无心者。有至十信乃至十地。
乃得无心者。长短得无心乃住。更无可修可證。实无
所得。真实不虚。一念而得。与十地而得。功用恰齐。更
无深浅。秪是历劫。枉受辛勤耳。

○学道人莫疑四大
为身。四大无我。我亦无主。故知此身无我亦无主。五
阴为心。五阴无我亦无主。故知此心无我亦无主。六
根六尘六识。和合生灭。亦复如是。十八界既空。一切
皆空。唯有本心。荡然清净。有识食。有智食。四大之身。
食疮为患。随顺给养。不生贪著。谓之智食。恣情取味。
妄生分别。唯求适口。不生厌离。谓之识食。声闻者不
了自心。于声教上起解。或因神通。或因瑞相。言语运
动。闻有菩提涅槃。三僧祇劫。修成佛道。谓之声闻。佛
直下顿了自心。本来是佛。此是真如佛。八万四千法
门。对八万四千烦恼。秪是教化接引门。本无一切法。
离即是法。知离者是佛。但离一切烦恼是无法可得。

○问学人不会和尚如何指示。师云。我无一物。从来
不将一物与人。你无始巳来。秪为被人指示。觅契觅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98b 页 X13-0898.png
会。可不是弟子与师。俱遭王难。你但知一念不受。即
是无受身。一念不想。即是无想身。决定不迁流造作。
即是无行身。莫思量卜度分明。即是无识身。汝如今
才别起一念。即入十二因缘。无明缘行。亦因亦果。乃
至老死。亦因亦果。善财童子。一百一十处。求善知识。
秪向十二因缘中求。最后见弥勒。弥勒却指见文殊。
文殊者。即汝本地无明。若心心别异。向外求善知识。
一念才生即灭。才灭即生。所以汝等比丘。亦生亦老。
亦病亦死。酬因答果巳来。即五聚之生灭。五聚者。五
阴也。一念不起。即十八界空。即身便是菩提华果。即
心便是灵智。亦云灵台。若有所住著。即身为死尸。亦
云守尸鬼。

○问。声闻藏形于三界。不能藏于菩提。如
何。师曰。形者质也。声闻人能断三界见思。巳离烦恼。
不能藏形于菩提。故还被魔王。于菩提中捉得。于林
中宴坐。还成微细想菩提心也。菩萨人巳于三界菩
提。决定不舍不取。不取。故七大中觅他不得。不舍。故
外魔亦觅他不得。汝但拟著一法。印子早成也。印著
有。即六道四生文出。印著空。即空界无想文现。但知
决定不印一切物。此印与虚空。不一不异。虚空不空。
本印不有。见十方虚空世界诸佛出世。如电一种。观
一切蠢动。如响一种。千经万论。只说汝一心。一切法
不生不灭。即是大涅槃果。

○问。本既是佛。那得更有
四生六道。种种不同。曰。诸佛体圆。更无增减。流入六
道。处处皆圆。万类之中。个个是佛。如一团水银。分散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98c 页 X13-0898.png
诸处。颗颗皆圆。若不分时。秪是一块。种种形貌。喻如
屋舍。舍驴屋。入人屋。舍人身。至天身。乃至声闻缘觉。
菩萨佛屋。皆是汝取舍处。本源之性。何得有别。

○问。
秪如目前虚空。岂不是境。岂无指境见心。答。甚么心
向境上见。设尔得见。元来秪是照境心。如人以镜照
面。纵得眉目分明。秪是影像。何关汝事。问。若不因照。
如何得见。答。若涉因。常须假物。有甚么了时。汝不见
道。撒手似君无一物。徒劳谩语数千般。

○云。如今现
有种种妄念。何以言无。师云。妄本无体。即是汝心所
起。汝若识心是佛。心本无妄。那得起心更认于妄。汝
若不生心动念。自然无妄。所以云。心生则种种法生。
心灭则种种法灭。云。今正妄念起时。佛在何处。师云。
汝今觉妄起时。觉正是佛。可中若无妄念。佛亦无。为
汝起心作佛见。便谓有佛可成。起心作众生见。便谓
有众生可度。若无一切见。佛有何处所。如文殊才起
佛见法见。便贬向二铁围山。云。今正悟时。佛在何处。
师云。问从何来。觉从何起。语默动静。一切声色。尽是
佛事。何处觅佛。不可更头上安头。嘴上加嘴。又云。世
人秪认见闻觉知为心。为见闻觉知所覆。所以不睹
精明本体。空却见闻觉知。即心路绝无入处。但于见
闻觉知处认本心。莫于见闻觉知上起见解。亦莫于
见闻觉知上动念。亦莫离见闻觉知觅心。亦莫舍见
闻觉知取法。

○佛真法身。犹如虚空。常人谓法身遍
虚空处。虚空中含容法身。不知法身即虚空。虚空即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99a 页 X13-0899.png
法身也。若定言有虚空。虚空不是法身。若定言有法
身。法身不是虚空。但莫作虚空解。虚空即法身。莫作
法身解。法身即虚空。虚空法身无异相。佛众生无异
相。生死涅槃无异相。烦恼菩提无异相。凡夫取境。道
人取心。心境双忘。乃是真法。

○问。如何是见性。云。性
即是见。见即是性。不可以性更见性。闻即是性。不可
以性更闻性。他分明道。所可见者。不可更见。你云何
头上更著头。他分明道如盘中散珠。大者大圆。小者
小圆。各各不相知。各各不相碍。起时不言我起。灭时
不言我灭。所以四生六道。未有不如时。且众生不见
佛。佛不见众生。四果不见四向。四向不见四果。三贤
十圣不见等妙二觉。等妙二觉不见三贤十圣。乃至
水不见火。火不见水。地不见风。风不见地。众生不入
法界。佛不出法界。所以法性无去来。无能所见。因什
么道我见我闻。故曰实相如是。岂可说乎。又汝妄生
异见。言隔物不见。无物言见。便谓性有隔碍者。全无
交涉。性且非见非不见。法亦非见非不见。若见性人。
何处不是我之本性。所以四生六道。山河大地。总是
我性净明体。故云。见色便见心。色心不异故。秪为取
相作见闻觉知。去却前物。始拟得见。即堕二乘人中
依通见解也。虚空中近则见。远则不见。此是外道中
收。

○问。佛穷得无明不。师云。无明即是一切诸佛得
道之处。云。无明者。为明为暗。师云。非明非暗。明暗是
代谢之法。无明且不明。亦不暗不明。秪是本明。不明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99b 页 X13-0899.png
不暗。秪者一句子。乱却天下人眼。所以道。假使满世
间。皆如舍利弗。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你如今把
什么本领拟学他。云。既是学不得。为什么道归源性
无二。方便有多门。师云。归源性无二者。无明实性。即
诸佛性。(證道歌。无明实性即佛性)方便有多门者。声闻人见无明
生。见无明灭。缘觉人但见无明灭。不见无明生。念念
證寂灭。诸佛见诸众生。终日生而无生。终日灭而无
灭。无生无灭。即大乘果。所以道。果满菩提圆。华开世
界起。

○为有贪瞋痴。即立戒定慧。本无烦恼。焉有菩
提。祖师云。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
用一切法。本源清净佛上。更不著一物。譬如虚空。虽
以无量珍宝庄严。终不能住。佛性同虚空。虽以无量
功德庄严。终不能住。但迷本性。转不见耳。

○六和合
者。六根也。六根各与尘合。眼与色合。耳与声合。鼻与
香合。舌与味合。身与触合。意与法合。中间生六识。为
十八界。若了十八界无所有。束六和合为一精明。一
精明者。一心也。

○法无凡圣。亦无沉寂。法本不有。莫
作无见。法本不无。莫作有见。有之与无。尽是情见。犹
如幻翳。所以云。见闻如幻翳。知觉乃众生。

○销我亿
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若以三无数劫修行。有
所證得者。尽恒沙劫不得。若于一刹那中。获得法身。
直了见性。犹是三乘教之极谈也。何以故。以见法身
可获故。皆属不了义教中收。

○若是上根人。何处更
就他觅他。自巳尚不可得。何况更别有法当情。不见
佛顶五录总目¶ 第 899c 页 X13-0899.png
教中云。法法何状。

○问。文殊执剑于瞿昙者如何。师
云。五百菩萨。得宿命智。见过去生业障。五百者。即你
五阴身是。以见此宿障故。求佛求涅槃。文殊将智解
剑。害此有见佛心故。故言你善害。云何是剑。师云。解
心是剑。云。解心既是剑。断此有见佛心。秪如此断见
心。如何除得。师云。还将你无分别智。断此有见分别
心。云。如作有见有求佛心。将无分别智剑断。争奈有
智剑在何。师云。若无分别智。害有见无见。无分别智。
亦不可得。云。不可以智更断智。不可以剑更断剑。师
云。剑自害剑。剑剑相害。即剑亦不可得。智自害智。智
智相害。即智亦不可得。母子俱丧。亦复如是。

○以身
空故名法空。以心空故名性空。身心总空。故名法性
空。乃至千途异说。皆不离你本心。如今说菩提涅槃。
真如佛性。二乘菩萨者。为指叶为黄金。拳掌之说。若
也展手之时。一切大众。若人若天。皆见掌中都无一
物。所以道。本来无一物。何处有尘埃。本既无物。三际
本无所有故。

○所以道。天下忘巳者有几人。如今于
一机一境。一经一教。一世一时。一名一字。六根门头
领得。与机关木人何别。忽有一人。不于一名一相上
作解者。我道尽十方世界。觅者个人不可得。以无第
二人故。继于祖位。

○岂不见阿难问迦叶云。世尊传
金襕外。别传何物。迦叶召阿难。阿难应诺。迦叶云。倒
却门前刹竿著。此祖师之标榜也。甚生阿难三十年
为侍者。秪为多闻智慧。被佛诃云。汝千日学慧。不如
佛顶五录总目¶ 第 900a 页 X13-0900.png
一日学道。

大安和尚云。汝各自身中。有无价大宝。从眼门放光。
照破山河大地。耳门放光。领览一切善恶音声。六门
昼夜常放光明。亦名放光三昧。汝自不识。在四大身
中。内外扶持。不教倾侧。两脚牙子大。檐得石二檐。从
独木桥上过。亦不教伊倒地。且是什么。汝若觅毫发。
即不可见。故志公云。内外推寻觅总无。境上施为浑
大有。

赵州上堂云。金佛不度炉。木师不度火。泥佛不度水。
真佛内里坐。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尽是贴体衣服。亦
名烦恼。实际理地。甚么处著。一心不生。万法无咎。千
人万人。尽是觅佛汉子。于中觅一个道人无。若与空
王为弟子。莫教心病最难医。未有世界。早有此性。世
界坏时。此性不坏。一从见老僧后。更不是别人。秪是
个主人公。者个更向外觅作么。与恁么时。莫转头换
面。即失却也。

○问。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无。云。上
至诸佛。下至蝼蚁。皆有佛性。狗子为甚么无。州云。为
伊有业识性在。又僧问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有。
云。既有。为甚入者皮袋里来。州云。知而故犯。

○赵州
上堂。如明珠在掌。胡来胡现。汉来汉现。(圆照法界)老僧把
一枝草为丈六金身用。把丈六金身为一枝草用。(小中
现大大中现小)佛是烦恼。烦恼是佛。(不用灭尘合觉)僧问佛是谁家
烦恼。州云与一切人为烦恼。曰。如何免得。州云。用免
作么。
佛顶五录总目¶ 第 900b 页 X13-0900.png

长沙岑和尚示众。尽十方世界。是沙门一只眼。尽十
方世界。是沙门全身。尽十方世界。是自巳光明。尽十
方世界。在自巳光明里。尽十方世界。无一人不是自
巳。我常向汝诸人道。三世诸佛。共尽法界众生。是摩
诃般若光。光未发时。汝等诸人。向甚么处委悉。光未
发时。尚无佛无众生消息。何处得山河国土来。

○问。
如何是文殊。师曰。墙壁瓦砾是。如何是观音。曰音声
语言是。如何是普贤。曰众生心是。如何是佛。曰众生
色身是。问。河沙诸佛。体皆同如。何故有种种名字。师
曰从眼根返源名文殊。耳根返源名观音。从心返源
名普贤。文殊是佛妙观察智。观音是佛无缘大悲。普
贤是佛无为妙行。三圣是佛之妙用。佛是三圣之真
体。用则有河沙假名。体则总名一薄伽梵。

○华严座
主问。虚空为是定有。为定无。师曰。言有亦得。言无亦
得。虚空有时。但有假有。虚空无时。但无假无。曰。和尚
所说。有何教文。师曰。首楞严云。十方虚空。生汝心内。
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岂不是虚空生时但生假名。又
云。一人发真归元。十方虚空。悉皆消殒。岂不是虚空
灭时但灭假名。所以道有是假有。无是假无。

○示众。
若心是生则梦幻空华。亦应是生。若身是生。则山河
大地。万象森罗。亦应是生(觉范岑大虫赞曰。如来语阿难。汝元不知一切浮尘
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龙胜曰。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
是故说无生。以佛祖之辨。谈心法之妙。其清净显露。如掌中见物。无可疑者。而末世众生。卒不明了。盖其迷妄
之性。非其所闻之习故也。禅师闵之。故于所知之境譬之曰。若心是生云云。大哉言乎。与首楞严中观论相终
佛顶五录总目¶ 第 900c 页 X13-0900.png
始也)。

○问。经云。如净琉璃中。内现真金像。如何。师曰。以
净琉璃为法界体。以真金像为无漏智体。体能生智。
智能达体。故云。如净琉璃中。内现真金像。

子湖踪示众。声色两字。作么生讨得。若了根源。终非
他物。譬如圆镜。男来男现。女来女现。乃至僧俗青黄。
山河万物。随其色相。一镜传辉。不可是镜有多般。但
能映物而露。仁者还识得镜未。若不识镜。尽被男女
青黄。山河类等。碍汝光明。有甚么出气处。若识镜去。
乃至青黄男女。大地山河。有想无想。四足多足。胎卵
情生。天堂地狱。咸于一镜中。得其分剂。长短劫数。若
色若空并能了之。更非他物。问。如何是大圆镜。云。一
切物著不得。问。为甚么一切物著不得。师云。汝是一
切物。还著得汝不。

○本自具足。本自周备。直教无纤
尘法。碍你眼光始得。若有微尘底不尽。不是一生半
劫。赚汝皮囊。汝性命根境法中。造诸妖怪。山精鬼魅。
附汝行持。得少为足。鼓弄片皮。于佛法却为毒害。讥
礼塔庙。毁彼持经。师子身中虫。自食师子身中肉。


祖师西来。也只个冬寒夏热。夜暗日明。只为你无意
立意。无事立事。无内外强作内外。无东西谩说东西。
所以奢摩不能明了。以至根境不能自由。僧问。如何
不被诸境惑去。师云。你试点惑你境出看。进云。某甲
不见。师云。你既不见。惑境何来。僧礼拜。师云。又见妄
想去也。

千顷和尚云。一切众生。驴骡象马。蜈蚣蚰蜓。十恶五
佛顶五录总目¶ 第 901a 页 X13-0901.png
道。无明妄念。贪瞋不了之法。并从如来藏中显现。本
来是佛。众生从无始劫来。瞥起一念。从此奔流。迄至
今日。佛出世来。令灭意根。绝诸分别。一念相应。便超
正觉。岂用多知多解扰乱身心。菩提光明。不得发现。
学人问。和尚夜后无灯时如何。师曰。悟道之人。常光
现前。有甚么昼夜。问。何不见和尚光。师曰。拟将什么
眼见。云。世人同将现在眼见。师弹指曰。苦哉一切众
生。根尘相涉。从无始来。认贼为子。至于今日。常被枷
锁。汝将眼见意识分别。儗求佛道。即是背却本心。逐
念流转。如此之人。对面隔越。

大隋照师上堂。三千世界。收在一微尘。四大海水归
一滴。须弥纳芥子中。若求自巳。秪在一毫毛。你若一
毫毛处。见得三千大千。总成经卷。秪是自巳动者个
境界不得。所以真境不现。说什么纤毫觉处。总是偎
刀避箭。惧镜藏形。你唤者个作性么。兄弟。如石压草
相似。或然捻却石。依旧习气秪在。须是随处了却。始
得与境为主。免尘境使唤始得。大难大难。千难万难。
秪是壳解他后。衔铁负鞍。阿谁苦。

灵云勤师云。诸仁者。所有长短。尽在不常。且观四时
草木。叶落华开。何况尘劫来。天人七趣。地水火风。成
坏轮转。因果将尽。三恶道苦。毛发不曾添减。唯根带
神识常存。上根者。遇善友伸明。当处解脱。便是道场。
中下痴愚。不能觉照。沉迷三界。流转生死。释尊为伊。
天上人间。设教證明。显发至道。汝等还会么。僧问如
佛顶五录总目¶ 第 901b 页 X13-0901.png
何得出离生老病死。云曰。青山元不动。浮云自去来。

○镜清问灵云。混沌未分时。含生何来。云曰。如露柱
怀胎。曰分后如何。云曰。如片云点太清里。曰。秪如太
清还受点也无。云不答。清曰。恁么则含生不来也。云
亦不答。曰。直得纯清绝点时如何。云曰。犹是真常流
注。曰。如何是真常流注。云曰。似镜常明。曰。向上更有
事也无。云曰有。曰如何是向上事。云曰。打破镜来与
子相见(万松云。楞严道。如急流水。望为恬静。流急不见。非为无流。灵云唤作真常流注。圆觉道。潜
续如命。为寿者相。诸方谓之命根不断。一条红线掌中牵。分未分。点未点。是衲僧家常茶饭。最好是打破镜的
时节。命根断处。妄识销镕。流注乾枯。正恁么时。向何处与灵云相见。天地黯黑。如一铤墨相似。唤作衲僧夺胎
换骨转身一路。吹残劫尽灰飞后。突出虚空未兆前)。

(○楞伽第一。佛言。诸识有二种生。谓流注生及相生。有二
种灭。谓流注灭及相灭。古注云。流注。唯目第八识。到金刚定等觉。一念断本无明。名流注灭)。

思空山本净禅师。语京城诸大德云。汝莫执心。此心
皆因前尘而有。如镜中像。无体可得。若执实有者。则
失本原。常无自性。圆觉经云。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
尘缘影为自心相。楞伽经云。不了心及缘。则生二妄
想。了心及境界。妄想则不生。维摩经云。法非见闻觉
知。且引三经。證斯真实。

长庆巘上堂。弥勒朝入伽蓝。暮成正觉。说偈曰。三界
上下法。我说皆是心。离于诸心法。更无有可得。看他
恁么道。也太煞惺惺。若比吾徒。犹是钝汉。所以一念
见道。三世情尽。如印印泥。更无前后。生死事大。快须
荐取。莫为等閒。业识茫茫。盖为迷巳逐物。

沩山和尚上堂。从上诸圣。秪说浊边过患。若无如许
佛顶五录总目¶ 第 901c 页 X13-0901.png
恶觉情见想习之事。譬如秋水澄渟。清净无为。澹渟
无碍。唤他作道人。亦名无事人。问。顿悟之人。更有修
不。师曰。若真悟得本。他自知时。修与不修。是两头语。
如今初心。虽从缘得。一念顿悟自理。犹有无始旷劫
习气。未能顿净。须教净除现业流识。即是修也。不可
别有法。教渠修行趣向。从闻入理。闻理深妙。心自圆
明。不居惑地。纵有百千妙义。抑扬当时。此乃得坐披
衣。自解作活计始得。

○沩山谓仰山曰。吾以镜智为
宗。出三种生。所谓想生。相生。流注生。楞严经云。想相
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即汝法眼应时清明。云何
不成无上知觉。想生。即能思之心杂乱。相生。即所思
之心历然。微细流注。俱为尘垢。若能净尽。方得自在。

○问僧。汝甚处人。曰幽州人。师曰。汝还思彼处不。曰
常思。师曰。能思者是心。所思者是境。彼处楼台林苑。
人马骈阗。你返思的。还有许多般也无。曰。某甲到者
里总不见有。师曰。汝解犹在心。信位即得。人位未在。

○仰山于僧堂前三昧次。中夜忽然不见山河大地。
寺宇人物。以至巳身。全同空界。明晨。举似大沩。沩曰。
我在百丈时得此境。是融通妄想销明之功。汝向后
说法。有人过汝。无有是处(万松道非仰不證。非沩不识。楞严经云。若动念尽。妄
念销除于。觉明心。如去尘垢。一伦生死。首尾圆照。名想阴尽。是人则能超烦恼浊。观其所由。融通妄想以为其
本。此又见沩仰父子。妙契佛心也)。

○仰山一日呈解云。若教某自看。
到者里无圆位。亦无可断。沩曰。据汝见处。犹是法在。
亦未离心境。仰曰。既无圆位。何处更有心境。沩曰。适
佛顶五录总目¶ 第 902a 页 X13-0902.png
来汝作恁么解。是不。仰云是。沩云。若恁么具足。是心
境法。争得道无。许汝信位显。人位隐在(宗通云。如此勘验。方知从
真妙圆。重发真妙。真信与解路。迥然县隔)沩山谓仰山。寂子速道。莫入阴
界。仰云。慧寂信亦不立。沩云。子信了不立。不信不立。
仰云。只是慧寂。更信阿谁。沩云。若恁么。则是定性声
闻也。仰云。慧寂佛亦不见(一作不立)

○沩山一日索门人
呈语。乃曰声色外与吾相见。仰山凡三度呈语曰。如
两面镜相照。于中无像。沩曰。此语是也。我是你不是。
早立像了也。仰山却问沩山。某精神昏昧。拙于秪对。
未审和尚于百丈师翁处。作么生呈语。沩曰。我于先
师处呈语。如百千明镜鉴像。光影相照。尘尘刹刹。各
不相借。仰山于是礼谢(宗通云。二尊宿善说楞严。一如双镜光明相对。一如妙影
重重相入)。

○李骘常侍问。未审此之苦报。自何而来。师曰。
苦因业来。曰。业因何生。师曰。业因结生。曰。结因何生。
师曰。结依妄心生。曰。心依何住。师曰。心即无物。无依
无住。所以苦因业。业依结。结依心。心即无所依。譬如
地轮依水轮。水轮依风轮。风轮依虚空。虚空无所依。

○又问如何得业结消融。师曰若言下识是妄心。本
来无所依住。即是常侍无依妙神。此妙神即是本身。
本来无有业结及苦乐等事。众生迷此无依。妄随颠
倒。种种结业苦乐之事。便从此起。若顿了此无住之
神。一切妄业。本无所有。亦无所灭(宗镜云。准此妄境依妄心。妄心依本
识。本识依如来藏。如来藏无所依)。

临济云。如今学者不得。病在不自信处。自信不及。便
佛顶五录总目¶ 第 902b 页 X13-0902.png
忙忙地徇一切境被他万境回换。不得自由。约如今
见处。与释迦何别。你且欠少什么。六道神光。未尝间
歇。你一念心上清净光。是你屋里法身佛。一念心上
无分别光。是你屋里报身佛。一念心上无差别光。是
你屋里化身佛。此三种身。是你即今目前听法底人。
此三种身。是名言。亦是三种依。古人云。身依义立。土
据体论。法性身。法性土。明知是光影。大德。你且识取
弄光影底人。是诸佛之本源。一切处是一切道流归
舍处。是你四大色身。不解说法听法。脾胃肝胆。不解
说法听法。虚空。不解说法听法。是你目前历历底。勿
一个形段孤明。是者个解说法听法。所以向你道。向
五阴身田内。有无位真人。堂堂显露。无纤毫许间隔
何不识取。心法无形。通贯十方。在眼曰见。在耳曰闻。
本是一精明。分成六和合。心若不生。随处解脱。秪为
一切驰求心不能歇。上佗古人閒机境。不达三祇劫
空。有此障碍。你只有一个父母。更求何物。你自返照。
古人云。演若达多失却头。求心歇处即无事。

○你且
随处作主。立处皆真。境来回换不得。纵有从来习气。
五无间业。自为解脱大海。今时学者。犹如触鼻羊。逢
著物安在口里。奴郎不辨。宾主不分。邪心入道。正是
出家俗人。若魔佛不辨。正是出一家。入一家。唤作造
业众生。未得名为真出家。秪如今有一个佛魔。同体
不分。如水乳合。鹅王唼乳。如明眼道流。魔佛俱打。你
若爱圣憎凡。生死海里浮沉。

○光阴可惜。念念无常。
佛顶五录总目¶ 第 902c 页 X13-0902.png
粗则被地水火风。细则被生住异灭。四相所逼。且要
识取四种无相境。免被境摆扑。如何是四种无相境。
曰。你一念心疑。被地来碍。你一念心爱。被水来溺。你
一念心瞋。被火来烧。你一念心喜。被风来飘。若能如
是辨得。不被境转。处处用境。东涌西没。南涌北没。中
涌边没。边涌中没。履水如地。履地如水。缘何如此。为
达四大如梦如幻故。你如今听法得。不见你四大。能
用你四大。若能如是见得。便乃去住自由。

○你道佛
有六通。是不可思议。一切诸天神仙阿修罗大力鬼。
亦有神通。应是佛不。阿修罗与天帝战败。领八万四
千眷属。入藕丝孔中。莫是圣不。皆是业通依通。佛六
通者不然。入色界。不被色惑。乃至入法界。不被法惑。
达六种尘相。皆是空相。不能系缚。此无依道人。虽是
五蕴陋质。便是地行神通。秪么幻化上头。作模作样。
皆是野狐精魅。外道见解。

○你欲识三界。不离你今
听法的心地。你一念心贪。是欲界。你一念心瞋。是色
界。你一念心痴。是无色界。是你屋里家具子。三界不
自道。我是三界。还是目前灵灵地。照烛万般。酌度世
间的人。与三界安名。你一念心歇得处。唤作菩提树。
一念心歇不得处。唤作无明树。无明无住处。无明无
始终。若念念心歇不得。便上他无明树。便入六道四
生。披毛戴角。你若歇得。一念不生。便是上菩提树。三
界神通变化。意生化身。

○你若取不动清净境为是。
即认他无明为郎主。古人云。湛湛黑暗深坑。实可怖
佛顶五录总目¶ 第 903a 页 X13-0903.png
畏。你若认他动者是。一切草木皆解动。应可是道也。
所以动者是风大。不动者是地大。动与不动。俱无自
性。你若向动处捉他。他向不动处立。你若向不动处
捉他。他向动处立。譬如潜泉鱼。鼓波而自跃。动与不
动。是二种境。还是无依道人。用动用不动。

德山示众云。莫取次用心。万劫千生。轮回三界。皆为
有心。心生则种种法生。一念不生。永脱生死。瞥起一
念心。便是魔家眷属。破戒俗人。汝莫爱圣。圣是空名。
更无别法。只是个炟赫灵空。无碍自在。不是庄严得
底物。向三界十方世间。若有一尘一法可得。与汝执
取生解。皆落天魔外道。别无禅道可学。亦无神通变
现可得。诸行无常。是生灭法。若言入定。凝神静虑得
者。尼乾子等外道师。亦入得八万劫大定。莫是佛不。
老汉从生至死。是个老比丘。虽在三界生而无垢染。
欲得出离。何处去。设有去处。亦是笼槛。魔得其便。身
心无可得。只要一切时中。莫用他声色。无思无念。无
一法可当情。出家儿乃至十地满心菩萨。觅他踪迹
不著。所以诸天欢喜。地神捧足。十方诸佛赞叹。魔王
啼哭。何以故。缘此虚空活鱍鱍地。无根株。无住处。若
到有里。眼孔定动。即没交涉。

○德山上堂。若也于巳
无事。则勿妄求。妄求而得。亦非得也。汝但无事于心。
无心于事。则虚而灵。空而妙。若毛端许言之本末者。
皆为自欺。何故。毫釐系念。三途业因。瞥尔情生。万劫
羁锁。圣凡名号。尽是虚声。殊相劣形。皆为幻色。汝欲
佛顶五录总目¶ 第 903b 页 X13-0903.png
求之。得无累乎。及其厌之。又成大患。终而无益。

洞山和尚语曹山云。末法时代。人多乾慧。若要辨验
真伪。有三种渗漏。一曰见渗漏。机不离位。堕在毒海。
二曰情渗漏。滞在向背。见处偏枯。三曰语渗漏。究妙
失宗。机昧终始。浊智流转。于此三种。子宜知之(瑞鹿先云。
聪明不敌生死。乾慧岂免苦轮)。

九峰虔云。兄弟还识得命么。流泉是命。湛寂是身。千
波竞涌。是文殊境界。一亘晴空。是普贤床榻。其次借
一句子是指月。于中事是话月。诸兄弟。约甚么体格
商量。到者里不假三寸。试话会看。不假耳。试釆听看。
不假眼。试辨白看。所以道。声前抛不出。句后不藏形。
尽乾坤大地。都来是汝当人个体。向甚么处安眼耳
鼻舌。莫但向意根下图度作解。尽未来际。亦未有休
歇处。

○问。尽乾坤都来是个眼。如何是乾坤眼。师曰
乾坤在里许。曰。乾坤眼何在。师曰。正是乾坤眼。曰。还
照瞩也无。师曰。不借三光势。曰。既不借三光势。凭何
唤作乾坤眼。师曰。若不如是。髑髅前见鬼神无数。


九峰虔禅师受印于石霜。僧问教中有言。三光缘就。
始成其见。三光未就。还成见否。虎曰。缘有差殊。见无
亏损。僧云。既无亏损。暗中为甚么不见物。虔曰。虽不
见物。宁无见暗。僧云。离却三光。如何是真见处。虔曰。
匝地日头黑似漆。(石头参同契曰。当明中有暗。勿以暗相遇。当暗中有明。勿以明相睹)
涌泉欣曰。见解人多。行解人万中无一个。敢道轮回
去在。为何如此。盖为识漏未尽。
佛顶五录总目¶ 第 903c 页 X13-0903.png

洛浦元安师曰。玄关固闭。识锁难开。疑网罗笼。智刀
劣剪。若不当阳晓示。迷子何以知归。欲得大用现前。
但可顿忘诸见。诸见若尽。昏雾不生。智照洞然。更无
他物。今学人因他数量作解。被他数量该括。方寸不
能移易。所似听不出声。见不超色。假饶并当门头洁
净。自巳法眼未明。此人秪具一只眼。是非贯系不得。
脱坼自由。

雪峰存自制塔铭曰。夫从缘有者。始终而成坏。非从
缘得者。历劫而弥坚(法眼云。秪今是成是坏。人莫能对)

南禅契璠上堂。若是名言妙句。诸方总道了也。今日
众中还有超第一义者。致将一问来。僧问如何是第
一义。师曰。何不问第一义。曰。见问。师曰。巳落第二义
也。

曹山和尚云。诸佛心墙壁瓦砾。是者亦唤作性地。亦
称体全功。亦云无情解说法。若知有。者里得无辩处。
十方国土。山河大地。石壁瓦砾。虚空与非空。有情无
情。草木丛林。通为一身。唤作得记。亦云一字法门。亦
云总持法门。亦云一尘一念。亦唤作同彻。若是性地。
不知有。诸佛千般喻不得。万种况不成。千圣万圣尽
从者里出。从来不变异。故云。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
(宗镜)

○示众。僧家在此等衣线下。须理会通向上事。
若也承当处分明。即转他诸圣。向自巳背后。方得自
由。若也转不得。直饶学得十成。却向他背后义手说
什么大话。若转得自巳。一切粗重境来。皆做得主宰。
佛顶五录总目¶ 第 904a 页 X13-0904.png
假作泥里倒地。亦做得主宰。不论天堂地狱。饿鬼畜
生。但是一切处不移易。元是旧时人。只是不行旧时
路。若有忻心。还成滞著。若脱得。拣什么。人人有一坐
具地。佛出世。侵他不得。欲知此事。饶今成佛成祖去。
只者是。便堕三途六道去。也只者是。须与他作主宰
始得。若作主宰不得。便是变易去也。

僧问云居智和尚。师言见性成佛。清净之性。不属有
无。因何有见。师曰。见无所见。曰。既无所见。何更有见。
师曰。见处亦无。曰。如是见时。是谁之见。师云。无有能
见者。曰。究竟其理云何。师曰。妄计为有。即有能所。乃
得名迷。随见生解。便堕生死。明见之人即不然。终日
见。未尝见。求见处体相不可得。能所俱绝。名为见性。
曰。此性遍一切处不。师曰。无处不遍。曰。凡夫具不。师
曰。无处不遍。岂凡夫而不具乎。曰。诸佛菩萨。不被生
死所拘。凡夫独萦此苦。何曾得遍。师曰。凡夫于清净
性中。计有能所。即堕生死。诸佛大士。知清净性中。不
属有无。即能所不立。曰。若如是说。即有能了不了人。
师曰。了尚不可得。岂有能了人乎。汝即应念清净性
中。无有凡圣。亦无了不了人。凡之与圣。二俱是名。若
随名生解。即堕生死。若知假名不实。即无有当名者。
此是极究竟处。若曰我能了。彼不能了。即是大病。见
有净秽凡圣。亦是大病。作无凡圣解。又属拨无因果。
见有清净性可栖止。亦大病。作不栖止解。亦大病。然
清净性中。具不坏方便应用。及兴运慈悲。如是兴运
佛顶五录总目¶ 第 904b 页 X13-0904.png
之处。即全清净之性。可谓见性成佛矣。

○如人头头
上了。物物上通。只唤作了事人。终不唤作尊贵。将知
尊贵一路自别。便是世间极重极贵物。不得将来向
尊贵边。须知不可思议。不当好心。所以古人云。犹如
双镜。光光相对。光光相照。更无亏盈。岂不是一般。犹
唤作影像边事。如日出时。光照世间。明朗是一半。那
一半唤作什么。如今未认得光影。门头户底。粗浅的
事。将做屋里事。又争得。

○从天降下即贫穷。从地涌
出即富贵。门里出身则易。身里出门则难。动则埋身
千尺。不动则当处生苗。一言迥脱。独拔当时。语言不
要多。多则无用处(永明释云。若从心地。涌出智宝。有何穷尽。故云无尽之藏。但若得心
真实去。根脚下谛去。自然出语与实相相应。言下救人生死。变凡为圣。捉砾成金。若心中未谛。圆信不成。空任
虚浮。只增狂慧。直饶说得天华坠。石点头。事若不真。总成妖幻。所以志公见云光法师。讲法华经。感天华坠。云
是咬蚤之义)。

白水本仁云。老僧寻常不欲向声前色后。鼓。弄人家
男女。且声不是声。色不是色。问。如何是声不是声。曰
唤作色得么。如何是色不是色。曰唤作声得么。僧礼
拜。师曰。且道为汝说。答汝话。若向者里会得。有个入
处。

龙牙和尚云。法者是轨持之名。道是众生体性。未有
世界。早有此性。世界坏时。此性不坏。唤作随流之性。
常无变异。动静与虚空齐等。唤作世间相常住。亦名
第一义空。亦名本际。亦名心王。亦名真如解脱。亦名
菩提涅槃。百千异号。皆是假名。虽有多名而无多体。
佛顶五录总目¶ 第 904c 页 X13-0904.png
会多名而同一体。会万义而归一心。若识自家本心。
唤作归根得旨。欲得诸流水。但向大海中求。欲识万
法之相。但向心中契会(宗镜)

颙禅师云。文殊问金色女。汝身有五阴十二入十八
界不。女言如我身有五阴十二入十八界。梵网经云。
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是我本体。又依正二
身。互相依立。华严经云。一切法无相。是则佛真体。经
明若计灵智之心是常。色是败坏无常者。则外道断
常之见。华严明众生界即佛界。佛界即法界。法界之
外。更无别法。乃至万法虽异。其体常同。若不迷于所
同。体用常无有二。无二之旨。盖出世之要律。一念相
应。不隔凡成圣矣(宗镜)

福州玄沙师备和尚示众云。情存圣量。犹落法尘。巳
见未忘。还成渗漏。西天外道。入得八万劫定。闭目藏
睛。灰身灭智。劫数满后。不免轮回。盖为道眼不明。生
死根源不破。出家儿不可同他外道也。阿那个便是
平生得力处。切须在急时中。如丧身命。冥心自救。放
舍閒缘。歇却心识。方有少许相应。若不如是明朝后
日。尽被识情带将去。有甚么自由分。如今却不如他
无情之物。敷唱分明。土木石头。说法非常真实。只是
少人能听。若闻此说。始可商量。大凡三条椽下。具者
个真实发明。便向四生六道中。同于诸佛净土。更惧
何生死。且阿谁知他。一切诸法。都无实体。至于灵山
曾上。迦叶亲闻。犹如话月。古德云。善恶都莫思量。犹
佛顶五录总目¶ 第 905a 页 X13-0905.png
如指月。乃至三乘。行位解脱。菩萨涅槃。圣德圣果。并
如空华兔角。不见道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有为
心法。不可相依。只为违真弃本。厌凡忻圣。作此见知。
不出他限量。抛他五阴不去。

○汝诸人且承当得甚
么事。在何世界安身立命。若辨不得。恰似捏目生华。
见事便差。如今目前现有山河大地。色空明暗。种种
诸物。皆是狂劳华相。唤作颠倒知见。出家人达心识
本源。如今看著。尽黑漫漫地。墨汁相似。秪如从上宗
乘。是诸佛顶族。汝既承当不得。所以我方便劝汝。且
从迦叶门。接续顿超去。此一门超凡圣因果。超毗卢
妙庄严世界海。超他释迦方便门。直下永劫。不教有
一物。与汝作眼见。何不自急急究取。秪如释迦说十
二分教。大作一场佛事。向此门中。用一点不得。用一
毛头伎俩不得。如同梦事。亦如寐语。识得即是大出
脱大彻头人。超凡越圣。出生离死。离因离果。超毗卢。
越释迦。莫祇长恋生死爱网。被善恶业拘将去。无自
由分。饶汝鍊得身心同虚空去。饶汝到精明湛不摇
处。不出识阴。古人唤作如急流水。流急不觉。妄为恬
静。恁么修行。出他轮回际不得。更有一般说昭昭灵
灵。灵台智性能见能闻。向五蕴身田里作主宰。我今
问汝。若认昭昭灵灵。是汝真实。为甚瞌睡时。又不成
昭昭灵灵。若瞌睡时不是。为甚有者昭昭时。者唤作
认贼为子。是生死根本。妄想缘气。汝欲识根由么。我
向汝道。昭昭灵灵。秪因前尘色声香等法而有分别。
佛顶五录总目¶ 第 905b 页 X13-0905.png
便道此是昭昭灵灵。若无前尘。此昭昭灵灵同于龟
毛兔角。真实在甚么处。汝欲得出五蕴身田主宰。但
识取汝秘密金刚体。汝还见南阎浮提日么。世间人
所作兴营。养身活命。种种心行。莫非承日光成立。只
如日体。还有许多般心行么。还有不周遍处么。金刚
体亦如是。如今山河大地。十方国土。色空明暗。及汝
身心。莫非尽承汝圆成威光所现。天人群生类。所作
业次。受生果报。有情无情。莫非承汝威光。乃至诸佛
成道果。接物利生。莫非尽承汝威光。只如金刚体。还
有凡夫诸佛么。有汝心行么。不可道无。便当得去也。
汝有如是奇特当阳出身处。何不发明。却随向五蕴
身田鬼趣里作活计。

○动则起生死之本。静则醉昏
沈之乡。动静双泯。即落空亡。动静双收。颟顸佛性。直
须对尘对境。如枯木寒灰。临时应用。不失其宜。镜照
诸像。不乱光辉。鸟飞空中。不杂空色。所以十方无影
像。三界绝行踪。不堕往来机。不住中间意。钟中无鼓
响。鼓中无钟声。钟鼓不相交。句句无前后(寂音曰。中观论曰。无
物从缘起。无物从缘灭。起惟诸缘起。灭惟诸缘灭。以是知色生时但是空生。色灭时但是空灭。譬如𦘕水成文。
未尝生灭。玄沙云。钟中无鼓响。鼓中无钟声。钟鼓不交参。句句无前后。此真缘起无生之旨也)如壮士
展臂。不藉他力。师子游行。岂求伴侣。九霄绝翳。何在
穿通。一段光明。未曾昏昧。个中纤毫道不尽。即为魔
王眷属。句前句后。是学人难处。所以一句当天。八万
门永绝生死。直饶得似秋潭月影。静夜钟声。随扣击
以无亏。触波澜而不散。犹是生死岸头事。道人行履
佛顶五录总目¶ 第 905c 页 X13-0905.png
处。如火消冰。终不却成冰。箭既离弦。无返回势。所以
牢笼不肯住。呼唤不回头。古圣不安排。至今无处所。
若到者里。步步登玄。不属邪正。识不能识。智不能知。
动便失宗。觉即迷旨。如今不悟个中道理。涉事涉尘。
头头系绊。纵悟则尘境纷纭。名相不实。便拟凝心敛
念。摄事归空。细想才生。即便遏捺。如此即是落空亡
的外道。魂不散的死人。者里分别则不然。也不是隈
门傍户。句句现前。不得商量。不涉文墨。本绝尘境。本
无位次。真如凡圣。地狱人天。秪是疗狂子之方。虚空
尚无改变。大道岂有升沈。悟则纵横。不离本际。若到
者里。凡圣也无立处。若向句中作意。则没溺杀人。若
向外驰求。又落魔界。如如向上。没可安排。恰似𦦨垆。
不藏蚊蚋。便是千圣出头来。也安一字不得。

○镜清
道怤上堂。如今事不获巳。向汝道。各自验看亲切。到
汝分上。因何特地生疏。秪为抛家日久。流浪年深。一
向缘尘。致见如此。唤作背觉合尘。亦名舍父逃逝。

太原和尚云。欲发心入道。先须识自本心。若不识自
本心。如狗逐块。非师子王也。即今语言是汝心。举动
施为。更是阿谁。若言更别有者。即如演若觅头(甘泉和尚
云。信心是佛。无始无明。轮回生死四生六道。只为不敢认自心是佛。若能识自心。心外无别佛。佛外无别心。除
此心外更无别心若言别更有者。即是演若达多。将头觅头)。

云门和尚拈起柱杖云。山河大地。三世诸佛。尽在拄
杖头上。有甚滞碍。如今明也。暗向什么处去。秪者明
便是暗。一切众生。只被色空明暗隔碍。便见有生灭
佛顶五录总目¶ 第 906a 页 X13-0906.png
之法。

○日里往来。日里辨人。忽然半夜。无日月灯光。
曾到处则固是。未曾到处。取一件物还取得么(圜悟勤曰。
参同契云。当明中有暗。勿以暗相睹。当暗中有明。勿以明相遇。若坐断明暗。且道是个什么。所以道心华发明。
照十方刹)。

○尽大地有什么物。与汝为缘为对。若有针锋
许。与汝为隔为碍。与我拈将来。唤什么作佛祖。唤什
么作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将什么为四大五蕴。

○若
从学解机智得。秪如十地圣人。说法如云如雨。犹被
诃责。见性如隔罗縠。故知一切有心。天地悬殊。若是
得底人。道火何曾烧口。

○光不透脱。有两般病。一切
处不明。面前有物是一。又透得一切法空。隐隐地似
有个物相似。亦是光不透脱。(万松云。云门道。一切处不明面前有物是一。不
是教你除幻境。灭幻心。别觅透脱处。三祖云。六尘不恶。还同正觉。与圆觉经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
无渐次。便见作止任灭。如金刚与泥人揩背也。又云。隐隐地有个物相似。正是圆觉存我觉我。潜续如命。细四
相病。故普觉云。大悲世尊快说禅病。沩山言。无一法可当情。情犹在境。楞严云。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閒。
犹为法尘分别影事。南院颙云。我当时如灯影里行相似。所以道。亦是光不透脱)。

(○大慧云。有人说静是根本
悟是枝叶。静得久。自然悟去。山僧敢道他乱道。又引净极光通达为證。且莫错会好。先圣不奈何。说个净极光
通达。寂照含虚空。譬如良医。应病与药。如今不信有妙悟底。反道悟是建立。岂非以药为病乎)。

(○云栖宏公曰。
世人巳知见闻觉知为识神。既灭见闻觉知。将谓不落识神。宁知仍是识神窠臼。生死根本。千百人中。且无一
二至此。即至此。十个有五双。摆不脱。放不下。嗟乎。此幽閒处。埋没古今几许豪杰。参禅秘要。殆尽泄于是)又
法身亦有两般病。得到法身为法执。不忘巳见。犹存
坐在法身边。是一。直饶透得法身去。放过即不可。仔
细点检将来。有甚么气息。亦是病(万松云。前二病少。后一种。师家应病
施药。各垂方便。其二种光与光不透脱有两般。病无别。洞上宗风。静沈止水。动落今时。名二种病。你但出不随
应。入不居空。外不寻枝。内不住定。自然三病二光。一时透脱。然后透脱。不透脱。拈放一边。子细点检将来。有什
佛顶五录总目¶ 第 906b 页 X13-0906.png
么气息亦是病。云门但指其病。不说治法如何。还知么。病多谙药性。得效敢传方)。

地藏琛禅师问保福僧。彼中佛法。如何示人。僧云。有
时示众。塞却你眼。教你觑不见。塞却你耳。教你听不
闻。坐却你意根。教你分别不得。师云。吾问你。不塞你
眼。见个甚么。不塞你耳。闻个甚么。不坐你意根。作么
生分别。僧有省。

○上堂云。汝唤甚么作平实。把甚么
作圆常。莫相埋没。得些子声色名字。贮在心头。记持
得底是名字。拣辨得底是声色。若不是声色名字。汝
又作么生记持拣辨。风吹松树也是声。虾蟆老鸦叫
也是声。何不那里听取拣辨去。即今声色摐摐地。为
当相及不相及。若相及。即汝灵性。金刚秘密。应有坏
灭去也。何以如此。为声贯破汝耳。色穿破汝眼。因缘
即塞却汝。幻妄走杀汝。声色体尔。不可容也。若不相
及。又什么处得声色来。相及不相及。试裁辨看。

安国球禅师示众云。我此间粥饭因缘。为兄弟提唱。
终是不常。如今欲后省要。却是山河大地。举明其事。
却常亦能究竟。若从文殊门入者。一切无为。草木瓦
砾。助汝发机。若从观音门入者。一切音响。虾蟆蚯蚓。
助汝发机。若从普贤门入者。不动步而到。以此三门
方便示汝。如将一只折箸。搅彼大海。令彼鱼龙。知水
为命。离水一分。鱼龙不全性命。若无智眼。审而谛之。
任尔百般巧妙。不为究竟。

国清师静上座问玄沙云。教中道不得以所知心。测
度如来无上知见。又作么生。沙曰。汝道究得彻底。所
佛顶五录总目¶ 第 906c 页 X13-0906.png
知心还测度得及不。师因此信入。有人问。弟子每当
夜坐。心念纷飞。未明摄伏之方。愿垂示诲。师曰。如或
夜间安坐。心念纷飞。却将纷飞之心。以究纷飞之处。
究之无处。则纷飞之念何存。反究究心。则能究之心
安在。又能照之智本空。所缘之境亦寂。寂而非寂者。
盖无能寂之人也。照而非照者。盖无所照之境也。境
智俱寂。心虑安然。外不寻枝。内不住定。二涂俱泯。一
性怡然。此乃还源之要道也。

洞山初示众。举唱宗风激扬大乘。不道全无。其奈还
少。只缘未达其源。落在第八魔境界中。(受阴第八云巳言證圣。得
大自在)识得个不名不物。无是无非。头头物物。无不具
足。道我得安乐田地。更不求馀。凡有扣击问难。即便
敲床竖拂。更不惜便施便设。便行便用。向恶水坑里。
头出头没。弄个无尾胡孙。到臈月三十日。鼓也打破。
胡孙又走却了。手忙脚乱。悔将何及。若是个衲僧。乍
可冻杀饿杀终不著他鹘臭布衫。

法眼和尚示僧。汝道六处不知音。眼处不知音。耳处
不知音。若也根本是有。争解无得。古人道。离声色著
声色。离名字著名字。所以无想天修得。经八万大劫。
一朝退堕。诸事俨然。盖为不知根本真实。次第修行。
三生六十劫。四生一百劫。直到三祇果满。犹道不如
一念缘起无生。超彼三乘权学等见。又道弹指圆成
八万门。刹那灭却三祇劫。宝公曰。暂时自肯不追寻。
历劫何曾异今日。还会么。今日只是尘劫。

○僧问十
佛顶五录总目¶ 第 907a 页 X13-0907.png
二时中。如何得顿息万缘去。师曰。空与汝为缘耶。色
与汝为缘耶。言空为缘。则空本无缘。言色为缘。则色
心不二。日用果何物而为汝缘乎。

天台韶国师云。眼中无色识。色中无眼识。眼识二俱
空。何能令见色。是眼则不能自见其巳体。若不能自
见。云何见馀物。古圣方便。皆为说破。若于此明得寂
静法。不寂静法也收尽。明得远离法。不远离法亦收
尽。未来现在。亦无遗馀。名一法界。何有遮障。各自信
取。

灵隐耸云。见色便见心。且唤甚么作心。山河大地。万
象森罗。青黄赤白男女等相。是心不是心。若是心。为
什么却成物像去。若不是心。又道见色便见心。秖为
迷此而成颠倒。于无同异中。强生同异。如今直下承
当。顿豁本心。皎然无一物可作见闻。若离心别求解
脱。迷波讨源。卒难晓悟(经云。若树非见。云何见树。若树即见。复云何树)

崇寿稠云。第一义现成。佛性常照。一切法常住。若见
有法常住。犹未是法之真源。佛言一人发真归元。十
方虚空悉皆销殒。还有一法为意解么。

法眼之子慧明道人。问禅者近离何处。曰成都。曰。上
座离成都到此山。则成都少上座。此山剩上座。剩则
心外有法。少则心法不周。说得即住。僧无对(佛眼上堂。山僧
适在寝堂中。法堂无山僧。寝堂有山僧。下至法堂。法堂有山僧。寝堂无山僧。有则心外有法。无则心法不周。诸
上座在衣钵下。闻打鼓便上法堂。法堂上添得上座。衣钵下减却上座。添则成增。减则成灭。灭故落断。增故落
常。行脚人如何得离有离无。离常离断。生死疑情。大难透脱。此是如来清净心要。宜须决择。不可等閒)。

(△林间
佛顶五录总目¶ 第 907b 页 X13-0907.png
录云。慧明法眼之子。知见甚高。下视诸方。禅宗贵大机大用。不贵知解。云庵每曰。汝辈皆知有。只是用不得。如
慧明道人。可谓善用者也)。

居讷禅师留止洞山十年。读枣柏华严论。至第三会。
于须弥山顶上说十住。表入理弃智。非生灭心所得
至故。如须弥山在大海中。高八万四千由旬。非手足
攀揽可及。以明八万四千尘劳山。住烦恼大海。众生
有能于一切法。无思无为。即烦恼海自然枯竭。尘劳
山便成一切智山。烦恼海便成一切智海。若更起心
思虑。即有攀缘。即尘劳山愈高。烦恼海愈深。不能以
至诸佛智顶也。三复之。叹曰。石巩云无下手处。而马
祖曰。旷劫无明。今日一切销灭。非虚语也(寂音曰。楞严经云。汝
但弃其生灭。守于真常。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时销落)。

寂音作永明智觉禅师传云。指法以佛祖之语为铨
准。曰迦叶波初闻偈曰。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灭。我
师大沙门。尝作如是说。此佛祖骨髓也。龙胜曰。无物
从缘生。无物从缘灭。起唯诸缘起。灭唯诸缘灭。乃知
色生时但是空生。色灭时但是空灭。譬如风性本不
动。以缘起故动。倘风本性动。则宁有静时哉。密室中
若有风。风何不动。若无风。遇缘即起。不特风为然。一
切法皆然。维摩曰。善来文殊。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
见。文殊言如是。若来巳更不来。若去巳更不去。所以
者何。来者无所从来。去者无所至。所可见者。更不可
见。此缘起无生之旨也(林间录云。起信云。若心有见则有不见之相。心性离见。即
是遍照法界义故。乃知心外无法。遍照义成。苟有去来相见。则遗正义也。如人言。风性本动。是大不然。风本不
佛顶五录总目¶ 第 907c 页 X13-0907.png
动。能动诸物。若先有动。则失自体。不复更动。则知动者。乃所以明其未尝动也。去来相见。亦复如是)。

○宗
镜问。万境无明。与一心法性。为是一。为是二。若是一。
不分染净二名。若是二。云何教中说无明即法性。答。
体一是真。名二是假。名因情立。真以智明。情智自分。
真原不动。不可定同。不坏世谛故。不可定异。不失真
谛故。涅槃云。明与无明愚人为二。智者了达。其性无
二。无二之性。即是真性。古德约十法界释云。愚人者。
九界之愚也。愚人取相。见一切法二性。随其取相。心
悉无明也。如寒谷千年。坚冰未尝作水也。智者。佛界
之智也。圆观行人。开佛眼者。见同古佛也。圆眼不见
无明根本。元是清净法性。如太阳常照。海水未曾作
冰也。冰水性一。随缘成二。一不守性。恒自随缘。虽复
随缘不坏法性。况法无明亦何定一。亦何定异。则不
随事而失体。非共非分。不守性而任缘。亦同亦别。


问。菩提即自身心者。云何教中说不可以身心得。答。
菩提之心即心者。乃是自性清净心。湛然不动。盖是
正觉无相之真智。其道虚玄。妙绝常境。聪者无以容
其听。智者无以运其知。辨者无以措其言。像者无以
状其仪。以迷人不了。执色阴为自身。认能知为自心。
故经云。身如草木。无所觉知。心如幻化。虚妄不实。以
除其执取之心。故云。菩提者。不可以身心得也。菩提
非是触尘。不可以身得。菩提非是法尘。不可以心得。
若体了人。即达阴界本空。妄心无相。以本空故。法身
常现。以无相故。真心不亏。如此发明。五阴即菩提。离
佛顶五录总目¶ 第 908a 页 X13-0908.png
是无菩提。不可以菩提而求菩提。不可以菩提而得
菩提。文殊云。我不求菩提。何以故。菩提即我。我即是
菩提。维摩云。菩提非所观之境。则无能缘之心。所观
境空。即实相菩提。能缘心空。即自性菩提(经云。圆满菩提归无
所得)。

○问。所云五根作用。皆称光明宝摩尼王。悉能雨
宝。凡夫根器。亦如是耶。答。经云。六自在王常清净。所
以称王。王是自在义。是以眼根任运观之。自在无碍。
又常在现量。本性不迁。岂非如王。常得自在。如云应
眼时若千日。万像不能逃形质。岂非雨宝义。眼门放
光。照破山河大地。岂非放光义。则玄鉴无遗。幽微洞
悉。五根随用。亦复如是。乃至意根。一念千里。无有障
碍。如云。应意时。绝分别。照烛森罗终不歇。透过山河
石壁间。要且照时常寂灭。故知六根不恶。还同正觉。
智者无为。愚人自缚。可谓身之宝藏。心之明珠。不说
不知。空沈苦海。

永明智觉禅师垂诫云。学道之门。别无奇特。只要洗
涤根尘下。无量劫来业识种子。深嗟末世。诳说一禅
只学虚头。全无实解。步步行有。口口谈空。自不责业。
力所牵。更教人拨无因果。便说饮酒食肉。不碍菩提。
行盗行淫。无妨般若。生遭王法。死陷阿鼻。受得地狱
业消。又入畜生饿鬼。百千万劫。无有出期。除非一念
回光。立即翻邪为正。若割心肝如木石相似。便可食
肉。若吃酒如吃矢尿相似。便可饮酒。若见端正男女
如死尸相似。方可行淫。若见巳财他财如粪土相似。
佛顶五录总目¶ 第 908b 页 X13-0908.png
便可侵盗。饶你炼得到此田地。亦未可顺汝意在。直
待證无量圣身。始可行世间逆顺事。古圣施设。广行
遮护千。经所说。万论所陈。若不去淫。断一切清净种。
若不去洒。断一切智慧种。若不去盗。断一切福德种。
若不去肉。断一切慈悲种。三世诸佛。同口敷宣。天下
禅宗。一音演畅。如何后学。略不听从。自毁正因。反行
魔说。只为宿熏业种。生遇邪师。善力易消。恶根难拔。
岂不见古圣道。见一魔事。如万箭攒心。闻一魔声。如
千锥劄耳。速须远离。各自究心(永明垂诫。允合先佛四种清净明诲。刻骨
沥血。真实为人。而雷庵受师拣之曰。此亦方便语也。以如来之言观之。则正为空魔所入。噫嘻其可哉。末法邪
魔或借永明言。又增狂解。莽荡招殃。则雷庵之云。亦可助永明当头一棒也)。

端鹿先上堂。诸法所生。唯心所现。如是言语。好个入
底门户。你等诸人。眼见一切色。耳闻一切声。鼻嗅一
切香。舌了一切味。身触一切软滑。意分别一切诸法。
秪如眼耳六根所对之物。为复是你等心。非是你等
心。若道是你等心。何不与你等身都作一块。为甚么
所对之物。却在你等六根外。若非是你等心。又争奈
唯心所现言语。留在世间。何人不举著。

○又云。夜间
眠熟。不知一切。既不知一切。且问那时。有本来性。无
本来性。若道是有。又不知一切。与死无异。若道是无。
睡眠忽省。觉知如故。如是等时。是个甚么。

云居道齐禅师谓门弟子曰。吾读楞伽经偈曰。诸法
无法体。而说惟是心。不见于自心。而起于分别。可谓
大慈悲父。如实极谈。我辈不自领受。背负恩德。如恒
佛顶五录总目¶ 第 908c 页 X13-0908.png
河沙。或曰。然则见自心遂断分别乎。曰。非然也。譬如
调马。马。自见其影而不惊。何以故。以自知其影。从自
身出故。吾是以知不断分别。亦舍心相也。秪今目前
如实而观。不见纤毫。祖师曰。若见现在。过去未来亦
应见。若不见过去未来。现在亦不应见。此语分明。人
自迷昧。

○云居齐示疾集众。老僧以风火相逼。特与
诸人相见。且向甚么处见。向四大五阴处见耶。六入
十二处见耶。是种种处不可见。只今相问者是谁。

或问龙济曰。一切钟鼓本无声。如何信之无声。师曰。
祖师曰。如鼓声无有作者。无有住处。毕竟空故。但诳
凡夫耳。若鼓声是实有。钟声俱击。应不相参。所以玄
沙云。钟中无鼓响。鼓中无钟声。钟鼓不交参。句句无
前后。若不当体寂灭。如何得句句无前后耶。

承天嵩云。全众生之佛性。寂寂涅槃。三世坦然。十方
不泯。只为众生不了。迷巳认他。便乃尘劳扰扰。妄想
攀缘。即相离真。迷巳逐物。都为一念不觉。便见空里
生华。不觉眼中有瞖。此迷无本。性毕竟空。觉本无迷。
似有迷觉。觉迷迷灭。觉不生迷。所以经云。诸法如是
生。诸法如是灭。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

天衣怀示众云。二千年前。大觉世尊。将诸圣众往第
六天上。说大集经。敕他方此土。人间天上。一切狞恶
鬼神皆集会。受佛付嘱。有不赴者。四门天王。飞热铁
轮追之。唯有一魔王谓世尊曰。瞿昙。我待一切众生
成佛尽。众生世界空。无有众生名字。我乃发菩提心。
佛顶五录总目¶ 第 909a 页 X13-0909.png
临危不变。真大丈夫。诸仁者作么生著一转语。与黄
面瞿昙出气。寻常神通妙用。智慧辨才。到此总使不
著。尽阎浮大地人。无不爱佛。到者里。何者是佛。何者
是魔。还有人辨得么。良久云。欲识魔么。开眼见明。欲
识佛么。合眼见暗。魔之与佛。以拄杖一时穿却鼻孔
(妙喜云。天衣老汉。恁么批判。直是奇特。虽然如是。未免话作两橛。若向何者是佛。何者是魔处便休去。不妨使
人疑著。却又道开眼合眼。郎当不少。又云。魔之与佛。以拄杖一时穿却鼻孔。雪上加霜。妙喜却为黄面瞿昙代
一转语。待者魔王道。众生界空。我乃发菩提心。只向他道。几乎错唤你是魔王。此语有两负门。若人点简得出。
许你具衲僧眼)。

(△南堂静云。我即向他道。大众。魔王巳发心竟。魔常如是住。不然。道汝唤什么作众生。拟开口
与一铁轮)。

节使李端愿问达观曰。天堂地狱。毕竟是有是无。观
曰。诸佛向无中说有。眼见空华。太尉就有里寻无。手
揸水月。堪笑。眼前见牢狱不避。心外闻天堂欲生。殊
不知忻怖在心。善恶成境。但了自心。自然无惑。

云峰悦上堂。举教中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
又道林木池沼。皆演法音。交光相罗。如宝罗网。古圣
与么说。唤作回首尘劳。曲开方便。所以道。如我按指。
海印发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会么。拂子且将挥世
界。拄杖权为答话人。

○未达境惟心起。种种分别。达
境惟心巳。分别即不生。知诸法唯心。便舍外尘相。只
如大地山河。明暗色空。法法现前。作么生说个舍。于
此明得。尚在半涂。须知向上更有一窍在。

大洪报恩禅师答张无尽曰。西域外道。不出有无四
见。不即一心为道。则道非我有。故名外道。不即诸法
佛顶五录总目¶ 第 909b 页 X13-0909.png
是心。则法随见异。故名邪见。如谓之有。有则有无。如
谓之无。无则无有。有无则有见竞生。无有则无见斯
起。亦有亦无见。非有非无见。亦犹是也。不能离诸见。
则无以明自心。无以明自心。则不能知正道。经云。有
见即为垢。此则未为见。远离于诸见。如是乃见佛。邪
正殊途。正由见悟殊致故也。夫三界唯心。万缘一致。
弥纶万有而非有。究竟寂灭而非无。非无亦非非无。
非有亦非非有。四执既亡。百非斯遣。则自然因缘。皆
为戏论。虚无真实俱是假名矣。西天诸大论师。皆以
心外有法为外道。万法唯心为正宗。然西天外道。皆
大权菩萨。示化之所施为。横生诸见。曲尽异端。以明
佛法是为正道顺逆皆宗。非思议之所能知也。

黄龙晦堂与夏倚公立谈。至肇论会万物为自巳。及
情与无情共一体。时有狗卧香桌下。师以压尺击狗。
又击香桌曰。狗有情即去。香桌无情自住。情与无情。
如何得成一体。公立不能答。师曰。才涉思惟。便成剩
法。何曾会万物为巳哉。

○居士吴敦夫。偶阅邓隐峰
传。见其倒卓化去。而衣亦顺身不褪。窃疑之曰。彼化
之异固莫测。而衣亦顺之。何也。以问晦堂考人。晦堂
曰。汝今衣顺垂于地。复疑之乎。曰。无所疑也。晦堂笑
曰。此既无疑。则彼倒化。衣亦顺体。何疑之有哉。敦夫
言下了解(此可以悬解楞严垂手正倒之义)

真净师上堂。南阎浮提众生。以音声为佛事。所谓此
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三乘十二分教。一一从音声
佛顶五录总目¶ 第 909c 页 X13-0909.png
演出。乃至诸祖宗师。种种禅道。皆从音声演出。庭前
柏树。北斗藏身。德山喝。临济棒。无不从音声演出。何
况世间一切所有事法。音声无尽。演说无尽。见闻无
尽。利乐无尽。苟入此法门。得旋陀罗尼三昧自在海。

○要得生死不相续。但直下识取常住真心。性净明
体。自然生死不相关。若信不及。不听受。则沈在业识
无明海。

○真净文解夏示众。以拂子击禅床云。天地
造化有阴阳生杀。日月照临。有明暗隐显。江河流注。
有高下雍决。明王治世。有君臣礼乐赏罚。佛法在世。
有顿渐权实。有结有解结也。四月十五。十方法界。是
圣是凡。是草是木。以拂子左边敲云。从者里一时结。
举拂子云。总在拂子头上还见么。乃喝云解也。七月
十五文同。但以拂子右边敲云。向者里一时解。还见
么。乃喝云。秪如四月十五巳前。七月十五巳后。且道
是结是解。举拂子云总在拂子头上还见么。

泐潭英阅华严十明论。至为真智慧无体性不能自
知无性。故为无性之性。不能自知无性。故名曰无明。
华严第六地曰。不了第一义故。号曰无明。将知真智
慧本无性。故不能自了。若遇了缘而了。则无明灭矣。
是为成佛要门。

黄龙新示众云。空谷传响。时时闻于未闻。色里呈真。
处处见而无见。见既无见。闻所未闻。唤作无尽藏三
昧门。神通门。智慧门。解脱门。若能如是知见信解。修
證悟入。我说是人达佛心宗。入佛知见。既是入佛知
佛顶五录总目¶ 第 910a 页 X13-0910.png
见。为是能见见。为是所见见。若是所见见。且以何为
能。若是能见见。且以何为所。若作能所二见。俱非佛
乘。作么生是佛乘。是以如来非智巧。智者必以如来
为宗。祖师非妙得。妙者必以祖师为旨。

兜率悦谓张无尽曰。参禅只为命根不断。依语生解。
如是之说。公巳深悟。然至极微细处。使人不觉不知。
堕在区宇中。遂作颂證之云。等閒行处。步步皆如。虽
居声色。宁滞有无。一心靡异。万法非殊。休分体用。莫
择精粗。临机不碍。应物无拘。是非情尽。凡圣皆除。谁
得谁失。何亲何疏。拈头作尾。指实为虚。翻身魔界。转
脚邪涂。了非逆顺。不犯工夫(经云。如此颠倒。首尾相换)

僧问古塔主。如何一言之中。须具三玄三要。古曰。空
空世界。本自无为。随缘应现。无所不为。所以虚空世
界。万像森罗。四时阴阳。否泰八节。草木荣枯。人天七
趣。圣贤诸佛。五教三乘。外道曲籍。世出世间。皆从此
出。故云。无不从此法界流。究竟还归此法界。楞严曰
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故知万法
本无。揽真成立。真性无量。理不可分。到此境者。一法
一尘。一色一声。皆具周遍含容四义。理性无边。事相
无边。参而不杂。混而不一。何疑一语之中。不具三玄
三要耶。

洪觉范住清凉。举楞严鼻嗅旃檀义曰。入此鼻观。亲
證无生。又智度论。闻者云何闻。用耳根闻耶。用耳识
闻耶。用意识闻耶。若耳根闻。耳根无觉识知故。不能
佛顶五录总目¶ 第 910b 页 X13-0910.png
闻。若耳识闻。耳识一念故。不能分别。不应闻。若意识
闻。意识亦不能闻。何以故。先五识识五尘。然后意识
识。能识现在五尘者。盲聋人亦应识声也。何以故。意
识不破故。师曰。究此闻尘。则合本妙。既證无生。又合
本妙。毕竟是何境界。良久曰。白猿巳叫千岩晚。碧缕
初横万象垆。

○宗镜曰。虽然心即是业。业即是心。既
从心生。还从心受。如何现今销其妄业报。答。但了无
作。自然业空。所以云。若了无作恶业。一生成佛。又曰
虽有作业而无作者。即是如来秘密之教。又凡作业。
悉是自心横计外法。还自对治。妄取成业。若了心不
取境。境自不生。无法牵情。云何成业。为作偈释曰。举
手炷香。而供养佛。其心自知。应念获福。举手操刃恣
行杀僇。其心自知。死入地狱。或杀或供。一手之功。云
何业报。罪福不同。皆自横计。有如是事。是故从来。枉
沈生死。雷长芭蕉。铁转磁石。俱无作者。而有是力。心
不取境。境亦自寂。故如来藏。不许有识。

○楞严曰。汝
元不知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涅
槃云。譬如猛火。不能烧薪。火出木尽。名为烧薪。般若
灯论云。根境理同然。智者何惊异。衲子于此见彻。方
入阿字法门。

○道明上座见六祖于大庾岭上。既发
悟曰。此外还有密意也无。祖曰。我所说者。非密意也。
一切密意。尽在汝边。释迦于然灯佛所。但得授记而
巳。如有法可传。则即付与之矣。阿难亦尝猛省曰。将
谓如来。惠我三昧。前圣语训具在。可以镜心。不然。香
佛顶五录总目¶ 第 910c 页 X13-0910.png
严闻击竹声。望沩山再拜。保寿隔江见德山。即横趍
而去。何以密耳语哉(三祖商那和修尊者。语优波鞠多曰。如是五百三昧。汝皆当知。
如来三昧。辟支不识。辟支三昧。罗汉不识。吾师阿难三昧。即我不识。今我三昧。汝岂识乎。是三昧者。心不生灭。
住大慈力。递相恭敬。其至此者。乃可识之)。

(△沩山问香严。闻汝一问则能十答。我问汝父母未生前。试道一句。
严屡答不契。乞沩代答一语。沩曰我道得。是我之三昧。与汝有何交涉)。

○入大乘论曰。
诸法体相。世间现见。云何言无耶。曰。凡愚妄见。此非
可信。生灭之法。皆悉是空。生灭流转。无暂停时。相似
相续故。妄见有实。犹如灯𦦨。念念生灭。凡夫愚人。谓
为一𦦨。盖一切诸法。念念灭绝。而今现见者。相似相
续故。首楞严曰。谛观法法何状。则知但自灯明。法自
无暗。明暗俱空。无作无取。明若有作。不应容暗。暗若
可取。不应受明。今观夜室之暗。何自而来。忽有灯𦦨。
暗何所往。石头曰。当明中有暗。以明无作故。当暗中
有明。以暗无取故。

○楞严尊顶法论云。于此特言真
发明性。则亦有妄发明性乎。曰有之。曰。何以辨之。曰。
任运遍知。本妙而常寂者。真发明性。所谓十方如来。
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是也。违时失候。妄觉
而强知者。妄发明性。所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
轮转。是也。本一体也。以无性无时故。随所用之有异
耳。任运常寂而知。则合本妙。违时失候而觉。则合妄
尘。马鸣曰。本性清净。无明不觉。染心相现。虽有染心。
性常明洁。染心之相。即现行无明。明洁之性。即不动
智体。有僧问云庵。杂华论称现行无明。即是如来不
动智。此实难信。如何得解。有童子方埽地。庵呼之。童
佛顶五录总目¶ 第 911a 页 X13-0911.png
子回首。庵曰。非不动智乎。又问如何是汝佛性。童子
左右视。罔然而去。庵曰。非现行无明乎。真发明性。譬
如明珠之光。常自照珠。孔子曰思无邪。近之矣。妄发
明性。譬如东方将旦。澄滓之间巳有精色。易曰蒙杂
而著。近之矣(仰山云。若有僧来。即召云某甲。僧回首。乃云是甚么。待伊拟议向道。非唯业识
茫茫。亦乃无本可据。沩曰善哉。万松云。云庵呼埽除童子。仰山召僧回首。正是者个时节。童子惘然与拟议不
别。无明住地烦恼。业识茫茫亦同。云庵仰山。勘僧验人。剋的如此)。

清凉普明和尚云。如是之法。不假修而自就。不假得
而自圆。一切现成。名不动地。用而非有。不用非无。体
合妙用。应备无为。心无自性。触事全彰。不动道场。遍
十方界。如斯境界。略暂回光。背觉合尘。妄为影事。此
之事意。如王大路。行之即是。假使不行。亦在其路。

五祖演上堂云。目犍连双足越坑。大迦叶闻琴起舞。
毕陵诃骂河神。迦留陀夷埋身粪壤。教中一一有出
处。总道是习气。秪如祖师门下。达磨面壁。秘魔擎叉。
香山打鼓。石巩弯弓。雪峰辊毬。国宗水碗。归宗拽石。
德山不问便棒。临济入门便喝。无业才有人问。便道
妄想。且道是个什么。众中久参大德。具顶门上眼的
衲僧。出来为白云證据也(佛眼云。佛弟子目连迦叶等是习气。是妙用。擎叉打
地。竖拂敲床。睦州一向闭门。鲁祖终年面壁。是为人。不是为人。信知一切凡夫。埋没宝藏。诸人何不摆柁扬帆。
抛江过岸。不可钉桩摇橹。何日到家)。

佛眼清远师云。现今山河相对。刹土从横。分别思惟。
千差万别。怎生说个是你底道理。者里若不了。一切
处碍塞杀人。秪为历劫循尘。为物所转。你试拈来。那
佛顶五录总目¶ 第 911b 页 X13-0911.png
个是物。何者是你。僧问玄沙。乞师指个入路。沙云。还
闻偃溪水声么。云闻。沙云。从者里入。人不明了。秪管
道心性周遍。更是谁闻。如此言论。有何交涉。

○不见
祖师道。风鸣耶。铃鸣耶。便好休歇也。更烦他道。非风
铃鸣。乃心鸣耳。你更讨甚么参请。乃至此土。道非风
幡动。仁者心动。祖师恁么印證。因何不会。秪为个能
所。所以道。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
炽然成异。

○诸人旧时曾到处。忽然思量著。一一在
目前。为将眼见。为将心见。若道将眼见。思量旧时到
处。如何是眼见。若道是心见。心岂有见耶。现今目前。
灯笼露柱。是心见耶。是眼见耶。世尊道。从本巳来。非
心非眼。且道是个甚么。

○明来暗谢。智起惑亡。正当
明时。暗向甚么处去。祖师道。秪者明便是暗。明暗觌
体不可得。黑地里行时。为什么脚高脚低。

○一切众
生。眼见耳闻。者里有个指示人处。道即此见闻非见
闻。问。正当见闻时。作么生见。得非见闻。师云。忽然被
人称名道姓。唤你一声时。你去者里还入得么。

○眼
不至色。色不至眼。声不至耳。耳不至声。法法皆尔。元
是自心功德藏。无可得取舍。此正是那伽大定也。

大慧语录云。众生迷巳逐物。耽少欲味。甘心受无量
苦。逐日未开眼。未下床时。半惺半觉时。心识巳纷飞。
随妄想漂荡矣。作善作恶。虽未发露。未下床时。天堂
地狱。在方寸中。巳一时成就。及待发时。巳落在第八。
佛不云乎。一切诸根。自心现器身等藏。自妄想相。施
佛顶五录总目¶ 第 911c 页 X13-0911.png
设显示。如河流。如种子。如灯如风如云。刹那展转坏。
躁动如猿猴。乐不净处如飞绳。无厌足如风火。无始
虚伪习气因。如汲水轮等事。于此识破。唤作无人无
我智。天堂地狱。只在当人半惺半觉。未下床时方寸
中。并不在别处。发未发。觉未觉时。切须照顾。

○佛云。
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永嘉云。损法财。灭功德。
莫不由兹心意识。盖心意识。乃思量分别之窟宅也。
猛著精彩。把者个来为先锋。去为殿后底。生死根本。
一刀砍断。方是出头时节。正当恁么时。方用得口议
心思著。何以故。第八识既除。生死魔无处栖泊。生死
魔无栖泊处。则思量分别的。浑是般若妙智。更无毫
发为我作障。所以道。观法前后。以智分别。是非审定。
不违法印。

○心火炽然。熠熠不息。贪欲瞋恚痴继之。
如钩锁连环。相续不断。若无猛烈志气。日月浸久。不
觉被五阴魔所摄持。若能一念缘起无生。不离三毒。
倒用魔王印。驱诸魔侣。以为护法善神。且非强为。法
如是故。

○如水潦和尚。因采藤次问马祖曰。如何是
祖师西来意。祖曰。近前来向你道。水潦才近前。马祖
当胸一蹋蹋倒。水潦忽然大悟。不觉起来。呵呵大笑。
祖曰。你见个甚么道理。潦曰。百千法门。无量妙义。只
在一毛头上。便识得根源去。者个教中谓之入流亡
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才得个入处。便亡
了定相。定相既亡。不堕有为。不堕无为。动静二相。了
然不生。便是观音入理之门。他既悟了。便打开自巳
佛顶五录总目¶ 第 912a 页 X13-0912.png
库藏。运出自巳家珍。乃曰百千法门云云。又呵呵大
笑。马祖知他巳到者个田地。更不采他。亦无后语。后
来往水潦庵。才举扬。便卖者一蹋云。自从一吃马师
蹋。直至而今笑不休。者个便是第一个入流亡所动
静二相了然不生底样子。又云门问洞山。近离甚处。
山曰。查渡。门曰。夏在何处。山曰。湖南报慈。门曰。几时
离彼。山曰。八月二十五。门曰。放你三顿棒。古人淳朴。
据宝秪对。我此回实从查渡来。有甚么过。便道放我
三顿捧。大丈夫汉。须共者老汉理会始得。明日便去
问曰。昨日蒙和尚放三顿棒。未审过在何处。门曰。饭
袋子。江西湖南。便恁么去。山忽然大悟。更无消息可
通。亦无道理可拈。便礼拜而巳。既悟了。便曰。他后向
无人烟处。住个草庵。不蓄一粒米。不种一茎菜。接待
十方往来。尽与伊出却钉。拔却楔。拈却灸脂帽子。脱
却鹘臭布衫。教伊洒洒地作个衲僧。岂不俊哉。门曰。
你身如椰子大。开得许大口。者个是第二个入流亡
所动静二相了然不生的样子。又鼓山晏国师。在雪
峰多年。一日。雪峰知其缘熟。忽然搊住曰。是甚么。晏
释然了悟。唯举手摇曳而巳。峰曰。子作道理耶。晏曰。
何道理之有。杨大年收在传灯录中。谓之亡其了心。
者个是第三个入流亡所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底样
子。又灌溪和尚。一日见临济。济下绳床。才擒住。溪便
云。领领。者个是第四个入流亡所动静二相了然不
生底样子。

○善财方于楼阁之前。早巳赞叹许多殊
佛顶五录总目¶ 第 912b 页 X13-0912.png
胜之事。然未能得入。乃白弥勒菩萨言。唯愿大圣。开
楼阁门。令我得入。时弥勒菩萨。前诣楼阁。指弹出声。
其门即开。命善财入。善财心喜。入巳还闭。闭时如何。
便是观音入流亡所底消息。

○古圣得了。便于得处。
灭却生灭心。亦不住在寂灭地。谓之寂灭现前。于寂
灭地获二殊胜云云。所谓兴慈运悲。救拔恶道是也。
众生为不觉故。轮转恶道。先觉之士。若无慈悲。如何
得众生界空。信知佛恩难报。

万松老人云。福州罗山道闲禅师。先问石霜。起灭不
停时如何。霜云。直须寒灰枯木去。一念万年去。函盖
相应去。纯清绝点去。山不契。往问岩头。头喝云。是谁
起灭。山于此有省。罗山问处。天下人榜样。而今初机
往往在者里作活计。水上捺瓜相似。伏断烦恼。智觉
道。莫与心为伴。无心心自安。若将心作伴。动即被心
谩。伴即伴妄心。无亦无妄心。祖师西来。直指人心。见
性成佛。岂是教你普州人送贼。认奴作郎来。罗山问
处。迷真执妄。严头咄处。即妄即真。若是万松。咄了便
休。真妄向上有事在。楞严经阿难言。即能推者。我将
为心。佛言咄阿难此非汝心。阿难矍然避席合掌。起
立白佛。此非我心。当名何等。此咄如金刚王宝剑。岩
头一喝。如踞地师子。全威大用。不欺之力也(海印云。如来四
十九年。唯向阿难施此一咄。如金刚王宝剑。实能剿绝命根。阿难向执。缘心。故今被喝。乃矍然向佛)。

○万
松曰。人皆谓天地生人。谓之三才。佛教反以人生天
地。所以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者里打做一团。鍊做一
佛顶五录总目¶ 第 912c 页 X13-0912.png
块。周法界。无表里。楞严经佛告阿难。汝观地性。粗为
大地。细为微尘。至邻虚尘。析彼极微色边际相。七分
所成。更析邻虚。即实空性。万松常举信心铭。极小同
大。忘绝境界。极大同小。不见边表。

○有道士问万松
曰。弟子三十馀年。打叠妄心不下。松曰。我有四问。全
似全真。一问妄心有来多少时也。二问元来有妄心
不。三问妄心作么生断。四问妄心断即是。不断即是。
其人拜谢而去。黄山赵文孺。亲觐圆通善国师。尝作
颂曰。妄想元来本自真。除时又起一重尘。言思动静
承谁力。子细看来无别人。

○陈秀玉学士。尝问万松。
弥勒菩萨为甚么不修禅定。不断烦恼。松曰。真心本
静。故不修禅定。妄想本空。故不断烦恼。士复问香山
大润和尚。润云。禅心巳定。不须更修。断尽烦恼。不须
更断。复问竹林海巨川。川曰。本无禅定烦恼。士曰惟
此为快耳。

屏山李纯甫曰。如人初梦。一刹那顷。根身器界。异类
众生。一时顿现。种种各别。一念力顿成就无量境界。
觉人呼觉。始知梦中。元无我人众生寿者诸相。亦无
地水火风等物。毕竟虚空。唯依第六意识以为根本。
然则觉人所见山河大地。十二类生。并自身相。唯依
第八业识。有大觉者。开说真空。始知长夜。宛如大梦。
等无有异。

中峰和尚云。楞严谓狂心未歇。歇即菩提。华严谓了
知卢舍那。自性无所有。者是如来禅。少林直指。未必
佛顶五录总目¶ 第 913a 页 X13-0913.png
如此亲切。有人于此说下。痛快领略。瞥转狂心。返照
自性。便尔歇去。不真何待。昔僧谒玄沙。乞指个入路。
沙问还闻溪水声不。曰闻。沙曰从者里入。僧领悟。非
痛快领略而何。当知狂心苟不自歇。虽佛如来。具百
千万亿种不测神变。乃至旋乾转坤。碎山竭海。不劳
神力。独不能与众生歇狂心于俄顷。此事苟非当人
自肯休。自肯歇。自肯超越。自肯照了。则自性卢舍那。
万劫不得归家稳坐。且今日历尽诸趣。备受毒楚。尚
不肯痛自歇心。一念狂情。驰逐诸妄。与生死根种。念
念交接。复不知更待何时。有自休自歇。自超自越。自
照自了之日也。于乎惜哉。

紫柏和尚云。楞严云妙触宣明。此语开剖本光无剩。
学人当面蹉过。昔有堂头问僧。隔壁听钗钏声即破
戒。戒作么持。僧云。好个入路。由是而观在身为妙触
宣明。在耳为妙声宣明。一根既尔。何根不然。又四祖
年十四。参粲大师。愿和尚与个解脱法门。粲曰。解脱
则且止。即今谁缚汝。信遂大悟。古云。磕著撞著。无非
入路。良不我欺也。

○吾读楞严。始悟圣人会物归巳
之旨。而古人有先得之者。则曰。若人识得心。大地无
寸土。又曰。我今见树。树不见我。我见何见。

○举吾不
见时何不见吾不见之处一段。师曰。大慧禅师问礼
侍者竹篦语不省。向他道。你是福州人。且如将名品
荔枝。和皮壳一时剥了。以手送在你口边。只是你不
解吞。达观灯下看此。不觉失笑。且道笑个甚么。如荐
佛顶五录总目¶ 第 913b 页 X13-0913.png
得。不劳饶舌。既荐不得。老汉为汝说破。此段经如来
为阿难老婆心切至矣。何异妙喜和皮壳剥了荔枝。
送在礼侍者口边。只是他不解吞。大抵此事苟不到
智讫情枯之地。断然承当不下。且道如何是智讫情
枯的样子。咄。泥牛夜半归来远。踏破前峰万顷云。

首楞严经卷末五录(卷六)
首楞严经疏解蒙钞卷末五录(卷七)
海印弟子 蒙叟钱谦益集

佛顶宗录第五

** 二参会公案

富楼那问佛。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琅琊
觉云。老僧即不然。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迷时
三界有。悟后十方无)。

○荐福信云。先行不到。末后太过。

○五祖
演云。金屑虽贵。落眼成翳。

○佛眼远云。既生山河大
地。如何得复清净本然。既复清净本然。云何却见山
河大地。大众如何即是。良久云。水自竹边流去冷。风
从华里过来香。

○净因成禅师上堂。拈拄杖云。清净
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看看。富楼那穿过释迦老
佛顶五录总目¶ 第 913c 页 X13-0913.png
子鼻孔。释迦老子钻破虚空肚皮。且道山河大地在
甚么处。掷下拄杖云。虚空翻筋斗。向新罗国去也。是
你诸人。切忌认叶止啼。刻舟求剑。

○僧问韶国师。一
切山河大地。自何而起。师云。此问从何而起。

一人发真归元。十方虚空。悉皆消殒。

○五祖演云。一
人发真归元。十方虚空。筑著磕著。

○佛性泰云。若是
德山即不然。一人发真归元。十方虚空。只是十方虚
空。

○慧明道人问彦上坐。从上先德。有得悟者无。曰
有。师曰。一人发真归元。十方虚空。悉皆消殒。举手指
曰。只今天台山岿然。如何得消殒去。彦俊辨自负。瞪
目遁去。

○佛眼远云。从前先圣。岂不发真归元。如何
十方虚空。至今尚在。又云。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
幻沤既灭。虚空殒无。三有众生。从兹殄瘁。四生九类。
如何得无。

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

○僧问云
门。混沌未分时如何。师云。露柱怀胎。云分后如何。师
云。如片云点太清。云太清还受点也无。师不对。(详见宗旨)
若能转物。即同如来。

○僧问破灶堕。物物无形时如
何。堕曰。礼即惟汝非我。不礼即惟我非汝。僧礼谢。堕
曰。本有之物物非我也。所以道心能转物。即同如来。

○举雪峰云。尽大地是你。将谓别更有。云门云。不见
楞严云。众生颠倒。迷巳逐物。若能转物。即同如来。


先净照禅师。问楞严大师。经中道若能转物。即同如
来。若被物转。即名凡夫。即如升元阁。作么生转。

○僧
佛顶五录总目¶ 第 914a 页 X13-0914.png
问韶国师。如何是转物即同如来。师曰。汝唤甚么作
物。曰恁么则同如来也。师曰。莫作野干鸣。

○僧问石
门慈照。若能转物。即同如来。未审山门佛殿如何转。
师云。我向汝道。汝还信么。云。和尚诚言。安敢不信。师
云者漆桶(僧问延庆傅殷师。若能转物。即同如来。未审转甚么物。师曰。道甚么。僧拟议进语。师
曰者漆桶)。

○僧问谷隐聪禅师。若能转物。即同如来。万象
是物。如何转得。聪曰。吃了饭无些子意智。若有意智。
即为物转也。

○僧问岑和尚。如何转得山河国土归
自巳去。师曰。如何转得自巳成山河国土去。曰不会。
师曰。湖南城下好养民。米贱柴多足四邻。僧无语。师
示偈曰。谁问山河转。山河转向谁。圆通无两畔。法性
本无归(赵州云。汝被十二时辰使。老僧使得十二时)

如我按指海印发光。

○沩山忠道者。阅楞严经次。问
东明迁。如我按指。海印发光。佛意如何。迁云。用按指
作么。云。汝暂举心。尘劳先起。又作么道。迁云。亦是海
印发光。

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

○栯堂益
上堂举此云。石脾入水即乾。出水即湿。独活有风不
动。无风独摇。

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

○僧同归省禅师。未审在
甚么处。师云。南斗六。北斗七。

此大讲堂(至)又观清净。

○雪窦显云。惭愧释迦老子。
说甚还与不还。文殊堂里万菩萨。到处觅不得。元来
总在者里。灵利汉一见。便请拗折柱杖。
佛顶五录总目¶ 第 914b 页 X13-0914.png

吾不见时。何不见吾不见之处。若见不见。自然非彼
不见之相。若不见吾不见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

○雪窦示众。举此经云。阿难意道。世界灯笼露柱。皆
有名相。亦要世尊指出此见精明元。唤作甚么物。愿
令我见佛意。我见香台时。你作么生。阿难云。我亦见
香台。即是佛见处。佛言。我见香台。则可知。我若不见
香台时。你作么生见。阿难云。我亦不见香台即是见
佛不见处。佛言。汝云不见。自是汝知。他人不见处。汝
如何得知。古人云。到者里只可自知。与人说不得(佛果
云。若道认见为有物。未能拂迹。吾不见时。如羚羊挂角。声响踪迹气息都绝。你向什么处摸索。经意初纵破。后
夺破。雪窦出教眼颂。亦不颂物。亦不颂见与不见。只颂见佛也)。

(△天童云。有见有不见。日午点灯。无见无不见。
夜半泼墨。若信见闻如幻瞖。方知声色若空华。且道教中还有衲僧说话么)。

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

○虎丘隆
谒圜悟入室。悟问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
不能及。举拳曰。还见么。隆曰见。悟曰。头上安头。隆脱
然契證。悟叱曰。见个甚么。隆曰。竹密不妨流水过。悟
肯之。

○佛眼嗣竹庵和尚。与伯父持一居士。醉心楞
严。庵曰。若离前尘有分别性。正是生死根本。士骇曰。
佛妄说耶。庵曰。佛固不妄。约只今居士对面徵诘。心
果安在。庵后上堂云。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
见不能及。落华有意随流水。流水无情送落华。诸可
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常恨春归无觅
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万松云。雪窦直颂见佛。佛果单提佛不见处。只可自知。天童颂
沥乾沧海。畐塞太虚。竹庵直明非物之见。亦生死根本。此衲僧鼻孔长。皆出教意外。别具一只眼。古佛舌头短)。
佛顶五录总目¶ 第 914c 页 X13-0914.png

○德山涓禅师上堂。举见见之时四句。喝曰。鲸吞海
水尽。露出珊瑚枝。众中忽有个衲僧出来道。长老休
寐语。却许伊具一只眼。

如是见性。是心非眼。

○相国崔公群。见如会禅师。问
曰。师以何得。会云。以见性得。会方病眼。崔云。既云见
性。其奈眼何。会曰见性非眼。崔稽首谢之(法眼别云。是相公眼)

○云岩作鞋次。洞山近前曰。乞师眼睛得么。师云。汝
底与阿谁去也。曰良价无。师曰。设有。汝向甚么处著。
山无语。师曰。乞眼睛底是眼不。山曰非眼。师便喝。

此诸物象。与此见精。元是何物。

○僧问延庆殷。见色
便见心。灯笼是色。那个是心。师曰。汝不会古人意。曰。
如何是古人意。师曰。灯笼是心。

○晦堂和尚云。碍处
非墙壁。通处没虚空。若能如是会。心色本来同。拂子
是色。那个是心。露利汉才闻举著。隔墙见角。早知是
牛。更若拟议思量。何啻千里万里。

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

○云峰悦云。祖师亦
云。六根不恶。还同正觉。乃云会么。直饶你向者里参
见祖师了。更买草鞋。行脚三千里外。也被翠岩换却
眼睛了也。还有不甘的么。

○大沩问仰山。妙净明心。
汝作么生会。仰云。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沩云。汝秪得
其事。仰云。和尚适来问什么。沩云。妙净明心。仰云。唤
作事得么。沩云。如是如是。

妙性圆明。离诸名相。

○徐龙图阅楞严至此。告海昌
遇禅师。佛意诚谓幽深。师云。你如何会。徐欲祗对。师
佛顶五录总目¶ 第 915a 页 X13-0915.png
以拂子便打。徐云。和尚也无些子人情。师云。我若不
打。你又堪作生么。却问黄龙。释迦老子。到者里。还有
出身处么。龙却打一拂子。师云。且听诸方断著。

无相则无。非无即相。相有则在。云何无著。

○张无尽
曰。昔支慜度云。但无心于万境。万境未尝无。诘其所
谈。稍似今计。肇师破云。此得在于神静。失在于物虚
也。

当知十方无边不动虚空。并其动摇地水火风。均名
六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

○皓月供奉问
长沙岑曰。蚯蚓断为两段。两头俱动。未审佛性在阿
那头。沙曰。动与不动是何境界。月曰。言不干典。非智
者之所谈。秪如和尚言动与不动。是何境界。出自何
经。沙曰。灼然言不干典。非智者之所谈。大德岂不见
首楞严云。当知十方无边不动虚空。并其动摇地水
火风。均名六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乃示
偈曰。最甚深。最甚深。法界人身便是心。迷者迷心为
众色。悟时刹境是真心。身界二尘无实相。分明达此
号知音。

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云际祖禅师问南泉。摩尼珠。
人不识。如来藏里亲收得。如何是藏。泉云。王老师与
汝往来者是。祖云。不往来者。泉云。亦是藏。祖云。如何
是珠。泉召云师祖。祖应诺。泉云。去。汝不会我语。祖从
此信入。

○圆通国师云。如今还有人信入么。若有。罔
象到时光灿烂。若无。离娄行处浪滔天。

○佛果云。尽
佛顶五录总目¶ 第 915b 页 X13-0915.png
大地是如来藏。向甚么处著珠。尽大地是摩尼珠。唤
甚么作藏(天童云。永嘉歌云。如来藏里亲收得。六般神用空不空。一颗圆光色非色。如何是藏。
如何是珠。往来者是。不往来者亦是。南泉指藏拾珠。如放在汝掌中。指似与汝。既往来不往来是藏。唤应不唤
应俱是珠。又何疑)。

无非不非。无是不是。

○稠禅师云。一切外缘。本无定
相。是非生灭。一切由心。若自性不生。谁言是非。能所
俱无。诸相恒寂。

○龙济修山主云。是柱不是柱。非柱
不见柱。是非巳去了。是非里荐取(雷庵受云。文殊问诸物象。与此见精
元是何物。欲请如来拣定是非是义。昭然示之。如来亦欲令大众亲證见与见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于中无
有是非二相。即顾问文殊。如汝文殊等。文殊告云。我真文殊等。而如来复宣明曰。但一月真。乃至是月非月。譬
如击涂毒鼓。远近闻者皆丧。昔修山主尝曰。是柱不是柱云云。此老垂慈之至。与先圣无少异。未知学者。若为
契会)。

若复因此。际会道成。所得密言。还同本悟。则与未闻。
无有差别。

○百丈怀海和上。因拨火示沩山灵祐。因
兹顿悟。百丈谓曰。此乃暂时岐路耳。经云。欲见佛性。
当观因缘时节。时节既至。如迷忽悟。似忘忽忆。方省
旧道巳物。不从他得。是故祖师云。悟了同未悟。无心
得无法。汝今既尔。善自护持。沩山谓香严曰。汝在百
丈先师处。问一答十。此是汝聪明灵利。意解识想。生
死根本。父母未生时。试道一句看。师被一问。直得茫
然。将平日看过文字。从头要寻一句酬对。竟不能得。
屡乞山说破。山曰。我若说似汝。汝以后骂我去。我说
底是我底。终不干汝事。师遂将所看文字烧却。辞归
南阳。一日芟除草木。偶抛瓦砾。击竹作声。忽然省悟。
佛顶五录总目¶ 第 915c 页 X13-0915.png
沐浴焚香。遥礼沩山曰。和尚大慈。恩踰父母。当时若
为我说破。何有今日之事。

○石头迁曰。宁可永劫受
沈沦。不从诸圣求解脱。

不如一日。修无漏业。

○楚南禅师上堂。设使解得三
世佛教。如瓶注水。及得百千三昧。不如一念修无漏
道。免被天人因果系绊。问如何修。曰。未有阇黎时体
取。曰。未有某甲时教谁体。南曰。体者亦无。

昔本无迷。似有迷觉。

○忠国师问紫璘供奉。佛是何
义。云是觉义。师云。佛曾迷不。曰不曾迷。师曰。用觉作
么。

闻实云无。谁知无者。

○秦王判涅槃论曰。若无圣人。
知无者谁。

○妙喜云。今人参禅怕落空。只者怕落空
的还空得么。经云闻实云无谁知无者。

明暗色空。

○天圣道禅师上堂。日月绕须弥。人间分
昼夜。南阎浮提人秪被明暗色空留碍。且道不落明
暗色空一句。作么生道。良久曰。柳色黄金嫩。梨华白
雪香。

譬如琴瑟箜篌。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

○保
宁勇上堂举此文。拈拄杖云。者个且非琴非瑟。有大
妙音。众中莫有妙指者么。试请一发看。若无。保宁自
家品弄去也。横按拄杖云。还闻么。良久云。一堂风冷
淡。千古意分明。

设入大火。火不能烧。大水所漂。水不能溺。

○僧问保
福。如何是入火不烧。入水不溺。福曰。若是水火。即被
佛顶五录总目¶ 第 916a 页 X13-0916.png
焚溺。

从无始来。迷巳为物。

○镜清怤问僧。门外甚么声。曰。
雨滴声。师曰。众生颠倒。迷巳逐物。曰。和尚作么生。师
曰。洎不迷巳。曰。洎不迷巳。意旨如何。师曰。出身犹可
易。脱体道应难(雪窦颂云。虚堂雨滴声。作者难詶对。若谓曾入流。依前还不会。会不会。南
山北山转滂沛)。

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

○天童略举云。若能
推底是汝心。则认贼为子。修山主云。若能推底不是
汝心。则认子为贼。天童拈云。如今推也。是子是贼。买
帽相头。去鱼食骨。

身心圆明。不动道场。

○佛语文殊。汝坐道场乎。文殊
师利言。一切如来。不坐道场。我今云何独坐道场。何
以故。现在诸法。坐实际故(释曰。若如是解者。未必是不坐道场。是坐道场。当坐
道场。是不坐道场矣。何以故。道场等不出实际故)。

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

○法眼问百法座主。
百法是体用双陈。明门是能所兼举。座主是能。法座
是所。作么生说兼举。

虚空云何。随汝执捉。

○石巩问西堂。汝还解捉得虚
空么。堂曰。捉得。巩曰。作么生捉。堂以手撮虚空。巩曰。
汝不解捉。堂却问师兄作么生捉。巩把西堂鼻孔拽。
堂作忍痛声曰。大煞拽人鼻孔。直欲脱去。巩曰。直须
恁么捉虚空始得。

松直棘曲。鹄白乌玄。

○洞山聪禅师上堂。教山僧道
甚么即得。古即是今。今即是古。所以楞严经道。松直
佛顶五录总目¶ 第 916b 页 X13-0916.png
棘曲鹄白乌玄。还知得么。虽然如是。未必是松一向
直棘一向曲。鹄便白。乌便玄。洞山道。者里也有曲底
松。也有直底棘。也有玄底鹄。也有白底乌。久立。

如第二月。谁为是月。又谁非月。

○云岩埽地次。道吾
云。太区区生。岩云。须知有不区区者。吾云。恁么则有
第二月也。岩提起扫帚云。者个是第几月(玄沙云。正是第二月。
长庆棱问玄沙。云被他倒转扫帚拦面𢷾。又作么生。沙休去云门云。奴见婢殷勤。真如云。将勤补拙)。


曹山僧问古人有言。尽大地惟有此人。未审是甚么
人。师云。不可有第二月去也。云。如何是第二月。师云。
也要老兄定当。云。作么生是第一月。师云崄。

○安国
球问玄沙。如何是第一月。沙曰。用汝个月作么。球言
下大悟。

○僧问法眼和尚。如何是第二月。曰森罗万
象。曰如何是第一月。曰森罗万象。

○宗鉴达云。见闻
觉知。思量分别。一见便见。无第二月。又云。拈华示众。
空自点胸。微笑破颜。落第二月。

彼人因指。应当看月。

○玄沙和尚示众云。世尊道吾
有正法眼藏。付嘱大迦叶。犹如画月。曹溪竖拂。犹如
指月。时鼓山出众云。月聻。师云。者个阿师。就我觅月。
山不肯。却归众云。道我就他觅月(护国元云。玄沙鼓山。各说道理。要且
未识月在。诸人要识月么。幸无偏照处。刚有未明人)。

○有僧问法眼。指即不问。
如何是月。眼曰。那个是汝不问底指。又僧问。月即不
问。如何是指。眼曰月。僧曰。学人问指。和尚为什么对
月。眼曰。为汝问指。

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

○圆照上
佛顶五录总目¶ 第 916c 页 X13-0916.png
堂举此。拈起柱杖曰。者个是尘。作么生说个转法轮
底道理。山僧今日不惜眉毛。与诸人说破。拈起也。海
水腾波。须弥岌峇。放下也。四海晏净。乾坤肃静。敢问
诸人。拈起即是。放下即是。当断不断。两重公案。击禅
床下座(尼妙总上堂。向上一路。千圣不传。学者劳形。如猿捉影。山僧今日与此界他方佛祖。山河
大地。草木丛林。现前四众。各转大法轮。交光相罗。如宝丝网。若一草一木。不转法轮。则不得名为转大法轮。所
以道于一毛端。乃至大中现小等。不动步游弥勒楼阁。不返闻入观音法门。情与无情。性相平等。不是神通妙
用。亦非法尔如然。于此倜傥分明。皇恩佛恩。一时报足)。

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

○僧举问乾峰和尚。未审
路头在甚么处。峰以柱杖一画云。在者里。(万松云。天童曾道。十
方无篱落。从本来元没遮栏。四面亦无门只者里便是入处。所以乾峰一画云。在者里。唤作乾峰与僧指路。又
道与他画断。决不是者个道理)僧举似云门。门拈起扇子云。扇子𨁝
跳上三十三天。筑著帝释鼻孔。东海鲤鱼打一棒。雨
似盆倾。会么(黄龙南云乾峰一期指路。曲为初机。云门乃通其变。故使人不倦。者僧不会乾
峰。云门别与一条活路。竹庵早曾点破。颂云。乾峰不用指陈。云门休打骨董。自然东海鲤鱼。筑著帝释鼻孔)。

○云门云。你若不识。大唐国里人。在你眼睫里卖香
药。又云。者个是屋。上头是天。手里是柱杖。作么生是
涅槃门。法云秀以手空中一画。喝云。九流于是乎交
归。众圣于是乎冥会。乃知新罗高丽南番日本。西天
此土。十方世界。一切人民。尽在诸人鼻孔里。叫叫闹
闹。东头买贱。西头卖贵。诸人还闻么。若不闻。还我耳
朵来。

○僧问云门。薄伽梵即不问。如何是一路涅槃
门。师云。我道不得。云。和尚为甚么道不得。师云。你举
话即得。

○道吾和尚示众。古今日月依旧山河。若明
佛顶五录总目¶ 第 917a 页 X13-0917.png
得去。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若明不得。谤斯经故。
获罪如是。

○僧问应乾禅师。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
门。未审路头在甚么处。师曰。踏著石头硬似铁。僧云。
还许学人进步也无。师曰。点滴依前落二三(出续灯录)

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

○云峰悦云。所以道不浪随功涉位。经有经师。论有
论主。你道衲僧门下。还有者个消息么。良久云。一言
既出。驷马难追。

○枯木成禅师上堂。归元性无二。方
便有多门。但了归元性。何愁方便门。诸人要会归元
性么。露柱将来作木杓。旁人不肯任从伊。要会方便
门么。木杓将来作露柱。撑天柱地也相宜。且道不落
方便门一句。作么生道。三十年后。莫教错举。

妙湛总持不动尊。顶楞严王世希有。

○五祖演云。大
众。若作禅会则谤经。若作经会则谤禅。若作一团则
儱侗。有人跳得。日销万两黄金。若跳不得。有处著你
在。

○泐潭准云。同异成坏总别。三四五六七八。欲要
随流入流。无过先解此法。拈柱杖卓一下云。此法非
思量分别之所能解。若也分别。落在众生境界。且道
不分别。不思量。是个甚么。掷下拄杖云。妙湛总持不
动尊。顶楞严王世希有。

不历僧祇获法身。

○僧问利山和尚。不历僧祇获法
身。请师直指。山曰。子承父业。曰。如何领会。山曰。贬剥
不施。曰。恁么则大众有赖去也。山曰。大众且置。作么
生是法身。僧无对。山曰。汝问。我与汝道。僧问如何是
佛顶五录总目¶ 第 917b 页 X13-0917.png
法身。山曰。空华阳焰。

○古德云长者长法身。短者短
法身。天童拈云。且道舜若多神。唤什么作法身。良久
云。还会么。不可续凫截鹤。夷岳盈壑去也。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沩山举临济
辞黄檗。檗唤侍者。将先师禅版拂子来。济召侍者将
火来。檗云。汝但将去。巳后坐却天下舌头在。问仰山
云。临济莫孤负他黄檗也无。仰云不然。沩云。子作么
生。仰云。知恩方解报恩。沩云。从上莫有报恩事不。仰
云有。只是年代久远不欲举似。沩云。子但举看。仰云。
楞严会上。阿难赞佛云。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
报佛恩。岂不是报恩上事。沩云。如是如是。见与师齐。
减师半德。见过于师。方堪传授。

○广慧琏示众。佛法
本来无事。从上诸圣。尽是捏怪。强生节目。压良为贱。
埋没儿孙。更有云门赵州。德山临济。死不惺惺。一生
受屈。老僧者里即不然。便是释迦老子出来。也贬向
他方世界。举未了。琏云。你若恁么会。入地狱如箭。云。
未审作么生会。琏便打。僧拟议。曰会么。僧云不会。曰。
山僧今日不避诸方检责。为你说破。将此深心奉尘
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天衣怀示众。玄黄不真。黑白
何咎。六祖道。叶落归根。来时无口。此个说话。直入维
摩丈室。住金色光中。见十方世界。四圣六凡。如观掌
中庵摩勒果。又见一类众生。寝生死夜。惛惛睡眠。不
觉不知。作金鸡报晓一声。令伊省寤。岂不快哉。若能
如是。方可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文
佛顶五录总目¶ 第 917c 页 X13-0917.png
峰说上堂。娑婆世界。以音声为佛事。香积世界。以香
饭为佛事。翠岩者里。秪于出入息内。供养承事过现
未来尘沙诸佛。无一空过者。过现未来尘沙诸佛。是
翠岩侍者。无一不到。诸上座还会么。将此深心奉尘
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我见如来。举臂屈指。为光明拳。

○赵州有时屈指云。
老僧唤作拳。诸人唤作什么。僧云。和尚何得将境示
人。州云。我不将境示人。若将境示阇黎。即埋没阇黎
去也。云。争奈者个何。师便珍重。

○雪峰一日。伸手向
僧面前握拳云。尽乾坤若凡若圣。若男若女。若僧若
俗。山河大地。都总在者一握里。

○钦山邃见僧来伸
手云。开即为掌。五指参差。复握手云。握即为拳。必无
高下。还有商量分也无。僧竖起拳。师云。汝只是个无
开合汉。

○黄龙心在室中。竖拳示僧云。唤作拳头则
触。不唤作拳头则背。未审唤作甚么。

○道场辨谒佛
眼远。远问从上祖师方册因缘。许你会得。忽举拳云。
者个因何唤作拳。师拟秪对。远筑其口云。不得作道
理。师顿去知见。遂作礼。远云。者钝汉。师笑而趋出。


别峰印因圆悟问。从上诸圣。以何接人。师竖起拳。悟
云。此是老僧用底。作么生是从上诸圣用底。师以拳
挥之。悟亦举拳相交。大笑而止。

斯是如来无见顶相。无为心佛。

○世尊在忉利天。为
母说法。优填王命匠雕栴檀像。世尊下忉利天。像亦
出迎。世尊三唤三应。乃云。无为真佛。实在我身。

○无
佛顶五录总目¶ 第 918a 页 X13-0918.png
边身菩萨。将竹杖量世尊顶丈六了又丈六。量到梵
天。不见世尊顶相。乃掷下竹杖。合掌说偈云。虚空无
有边。佛功德亦然。若有能量者。穷劫不可尽。

○僧问
百丈如何。丈曰。为作有边见。无边见。所以不见如来
顶相。秪如今都无一切有无等见。亦无无见。是名顶
相见。

○赵州云。如隔罗縠(又答云。你是阇黎)

○问黄檗。菩萨
云何不见顶相。答。实无可见。无边身菩萨。便是如来。
不应更见。秪教你不作佛见。不落佛边。不作众生见。
不落众生边。不作有见。不落有边。不作无见。不落无
边。不作凡见。不落凡边。不作圣见。不落圣边。但无诸
见。即是无边身。若有见处。即名外道。外道乐于诸见。
菩萨于诸见而不动。如来者。即诸法如义。所以云弥
勒亦如也。如即无生。如即无灭。如即无见。如即无闻。
如来顶即是圆见。亦无圆见。不落圆边。所以佛身无
为。不堕诸数。

如汝文殊。更有文殊。是文殊者。为无文殊。

○佛在竹
园精舍。与大比丘众结足安居。至自恣日。优波离尊
者。观诸大众。如海清净。无有缺犯。惟有文殊师利菩
萨不乐所止之处。好游聚落。违犯禁戒。优波离具以
白佛。欲摈出文殊。佛曰。但摈得便摈。优波离遂集众。
鸣犍椎。左右上下。皆是文殊。遍虚空界一切之处。悉
是文殊。世尊谓优波离。你欲摈那个文殊。优波离放
下楗椎。礼拜忏悔(一云。才拈椎。乃见百千万亿文殊。尽其神力。椎不能举)

○寒
拾问丰干。去五台作恁么。干曰。礼文殊。山曰。汝不是
佛顶五录总目¶ 第 918b 页 X13-0918.png
我同流。干独游五台。逢一老人。问莫是文殊么。老人
云。岂可有二文殊。干作礼。忽然不见(赵州代干云。文殊文殊)


佛陀波利尊者游五台。遇一老人。问什么处去。云台
山礼文殊去。老人云。大德见文殊还识么。者无对。


语溪文喜师游五台。礼金刚窟。感文殊示现。后参仰
山。充典座。文殊常现于粥镬上。师以搅粥篦便打。曰。
文殊自文殊。文喜自文喜(宗镜引文殊师利巡行经云。文殊师利。遍巡五百比
丘房。皆见寂定。最后难舍利弗。广显性空无碍之理。五百比丘。从座而起。于世尊前唱言。从今巳后。更不复见
文殊身。不复闻其名字。如是方处。应速舍离。所有文殊一切在处。亦莫趣向。所以者何。文殊烦恼解脱等一相
说故。舍利弗令文殊为决了。文殊言。实无文殊而可得故。若实无文殊可得者。彼亦不可见广为说法。四百比
丘得漏尽果。一百比丘更谤陷入地狱。后还得道。所以无见是真见。无闻是真闻。不见不闻文殊。是真见真闻
文殊矣)。

我于尔时。乘白牙象。分身百千。皆至其处。

○世尊因
普眼菩萨。欲见普贤。不能得见。乃至三度入定。遍观
三千大千世界。觅普贤不能得见。而来白佛。佛云。汝
但于静三昧中起一念。便见普贤。普眼于是才起一
念。便见普贤。向空中乘六牙白象。

如寤时人。说梦中事。

○舍利弗问须菩提。梦中说六
波罗蜜。与觉时同异。提曰。此义深远。吾不能说。会中
有弥勒大士。汝往彼问。舍利弗问弥勒。弥勒云。谁是
弥勒。谁名弥勒。

命终之后。上升精微。

○天亲菩萨从弥勒内宫而下。
无著菩萨问曰。人间四百年。彼天为一昼夜。弥勒于
一时中。成就五百亿天子。證无生法忍。未审说甚么
佛顶五录总目¶ 第 918c 页 X13-0918.png
法。天亲曰。秪说者个法。秪是梵音清雅。令人乐闻。

我于彼前。现四天王身而为说法。

○陆大夫与南泉
行次。见天王。乃问天王居何地位。泉曰。若是天王。即
非地位。陆云。闻说天王居初地。是不。泉云。应以天王
身得度者。即现天王身而为说法。

即时阿难。执持应器。

○世尊敕阿难。食时将至。汝当
入城持钵。阿难应诺。世尊曰。汝既持钵。须依过去七
佛仪式。阿难问。如何是七佛仪式。世尊召阿难。阿难
应诺。世尊曰。持钵去。

跋陀婆罗。忽悟水因。

○石梯和尚。侍者请浴。梯曰。既
不洗尘。亦不洗体。汝作么生。者曰。和尚先去。某甲将
皂角来。梯呵呵大笑。

○佛果云。既不洗尘。亦不洗体。
且道洗个什么。忽悟水因。自然了当。且道悟个什么。
洗亦无所得。触亦无所得。水因亦无所得。若向个里
直下见得。便是妙触宣明。成佛子住。

○僧问天盖幽
禅师。有人问。有禅院名无垢净光。为甚么却造浴室。
僧无语。盖代云。三秋明月夜。不是骋团圆。天童颂云。
欲会本来无垢的。莫须入水见长人。

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应庵华云。思是闻之本。闻是
思之用。且道作么生说个入的道理。青原白家三盏
酒。吃了犹道未沾唇。

○普请钁地次。忽有一僧。闻鼓
鸣。举钁头大笑便归。百丈曰。俊哉。此是观音入理之
门。僧归院唤问。适来见什么道理。曰。适来肚饥。闻鼓
声归吃饭。丈乃笑。

○僧问归宗和尚。初心如何得个
佛顶五录总目¶ 第 919a 页 X13-0919.png
入处。宗以火箸敲鼎盖三下。云还闻不。僧云闻。宗云。
我何不闻。又敲三下。问还闻不。僧云不闻。宗云。我何
以闻。僧无语。宗云。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林间录云。观音
悟圆通。与归宗闻不闻之义无别。何也。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动相不生。则世间
生灭之法灭。静相不生则不为寂灭所留系。此二中间。不住动相。亦不困静相。观音所谓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也)。

○僧问历村和尚。如何是观其音声而得解脱。师
将火柴敲柴曰。还闻不。曰闻。师曰。谁不解脱。

○赤干
行者闻钟声。问仰山。有耳打钟。无耳打钟。师曰。汝但
问。莫愁我答不得。曰。早个问了也。师喝曰去。

○僧问
大阳汉禅师。如何是敲磕底句。师曰。槛外竹风摇。惊
起幽人睡。曰。观音门大启也。师曰。师子咬人。乃曰。闻
声悟道。失却观音眼睛。见色明心。昧了文殊巴鼻。一
出一入。半开半合。泥牛昨夜游沧海。直至如今不见
回。

○僧问玄沙。承和尚有言。闻性遍周于沙界。雪峰
打鼓。者里为甚么不闻。沙曰。谁知不闻。

○曹山车一
日闻钟声。乃云。阿㖿阿㖿。僧云。和尚作么。师云。打著
我心。

○僧问云门。生法师云。敲空作响。击木无声。如
何。师以抂杖敲空云。阿㖿阿㖿。又敲板头云。作声么
僧云作声。师云者俗汉。又敲云。唤甚么作声(又僧举前问法
眼。忽闻齐鱼声。谓侍者曰。还闻么。适来若闻。如今不闻。如今不闻。如今若闻。适来不闻。会么)。

(△王肯堂曰。二老所标。一破
根。一破尘。皆生公之义疏也)。

○法眼因四众士女入院。问永明潜。
律中道隔壁闻钗钏声。即名破戒。见睹金银合杂。朱
紫骈阗是破戒。不是破戒。潜曰。好个入路。

○僧问道
场讷禅师。如何得闻性不随缘去。师曰。汝听看僧礼
佛顶五录总目¶ 第 919b 页 X13-0919.png
拜。师曰聋人也唱胡笳调。好恶高低自不闻。曰。恁么
则闻性宛然也。师曰石从空里立。火向水中焚。

○高
僧释法空。入台山幽居。每有清声。(每夜必闻有声)召曰空禅。
如是非一。自后法空知是自心境界。(久而自悟。皆我自心之境。安有
外声哉)以法遣之。遂乃安静(智證传云。楞伽言。彼所见非有。是故说惟心。以风幡
相待。无有定属以无定属缘生。则名无生。六祖所示见境既尔。则空禅所悟闻尘亦然。首楞严云。见闻如幻翳。
乃至犹如梦中事者。讵不信夫)。

观世音菩萨。现八万四千手眼。

○陆亘大夫问南泉。
大悲菩萨。甚处得许多手眼来。泉云。如国家用大夫
作什么(雪窦显别云。不及大夫所问。保宁勇别云。也未为分外)

○道吾问云岩
晟。大悲千手眼。那个是正眼。晟曰。如人夜间。背手摸
枕子。吾曰。我会也。晟曰。作么生会。吾曰。遍身是手眼。
晟曰。道也太煞道。秪道得八成。吾曰。师兄作么生。晟
曰。通身是手眼(万松云。有无目山人卖卜。雨过泥涂著鲜白鞋入市。人问汝无目。如何泥
不污鞋。山人举拄杖云。拄杖头上有眼。以山人为證夜间摸著枕子。手上有眼。吃饭时舌上有眼。听法识人耳
中有眼。苏子瞻与聋人说话。画字而巳。复笑云。我与彼皆异人也。我以手为口。彼以眼为耳。佛言六根互用信
也)。

由是六根。互相为用。

○定慧信和尚问僧。忠国师无
情说法。南方尊宿。如何商量。僧云。诸方皆云六根互
用。信云教中道无眼耳鼻舌身意。将甚么互用。

○药
山一日问云岩云。闻汝解弄师子是不。曰是。云。弄得
几出。曰。弄得六出。云。我亦弄得。曰。和尚弄得几出云。
弄得一出。曰。一即六。六即七(林泉道。古宿出辞吐气。与修多罗合。故经云。一
处成休复。六用皆不成)。
佛顶五录总目¶ 第 919c 页 X13-0919.png

四大五阴。

○赵州示众。未有世界。先有此性。世界坏
时。此性不坏。僧问承师有言。世界坏时。此性不坏。如
何是此性。州云。四大五阴。曰。此犹是坏底。如何是此
性。州云。四大五阴(法眼云。是一个。是两个。是坏不坏。且作么生会。试断看)

○玄
沙与天龙入山见虎。龙云和尚虎。曰。是汝虎。归院。龙
请益。沙曰。娑婆世界。有四种极重事。若人透得。不妨
出得阴界。

○僧问黄龙新。如何是四大毒蛇。曰。地水
火风。如何是地水火风。曰。四大毒蛇。僧乞师方便。曰。
一大既尔。四大亦同。

○药山因施主施裈。提起示众
曰。法身还具得四大也无。道得与他一腰裈。道吾曰。
性地非空。空非性地。此是地大。三大亦然。山曰。与汝
一腰裈。

○僧问太安。一切施为是法身用。如何是法
身。师曰。一切施为。是法身用。曰离却五蕴。如何是本
来身。师曰。地水火风。受想行识。曰。者个是五蕴。师曰。
者个异五蕴。又问此阴巳谢。彼阴未生时。如何。师曰。
此阴未谢。那个是大德。曰不会。师曰。若会此阴。便明
彼阴。

○竺尚书问岑和尚。蚯蚓斩为两段。两头俱动。
未审佛性在阿那头。师曰。莫妄想。曰。争奈动何。师曰。
会即风火未散。书无对。师唤尚书。书应诺。师曰。不是
尚书本命。曰。不可离却。即今秪对。别有第二主人。师
曰。唤尚书作至尊得么。曰。恁么总不秪对时。莫是弟
子主人不。师曰。非但秪对与不秪对时。无始劫来。是
个生死根本。示偈曰。学道之人不识真。秪为从来认
识神。无始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雷庵受曰。入三摩提
佛顶五录总目¶ 第 920a 页 X13-0920.png
者。要在不迷五阴主人。而亲识主人面目。知主人住处。若识主人面目。知其住处。魔将何所施力。世尊谓阿难。
若不识知心目所在。则不能降伏尘劳。是巳古之宗师。皆自召曰主人翁。复自应之曰诺。又曰。惺惺著。他时后
日莫被人瞒。呜呼。此可真为善知识者也)。

(△紫柏曰。众生不知现前日用。能分别好恶之心。是前尘影子。认为
本来人。此认一错。千错万错。沦坠长劫从此起也。长沙岑曰。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前认识神。神若缘境而
有。则此识本自无体。若不缘境而有。则此识神境未触时。本无窠臼。佛言。一切众生皆由不知常住真心。用诸
妄想。楞严常住真心。即此本无窠臼者是。用诸妄想用字。即此认字是)。

六根。六尘。六识。

○世尊因黑爪梵志运神力。以左右
手擎合欢梧桐两株来供养佛。召云仙人。梵志应喏。
佛云放下著。梵志遂放下左手一枝华于佛前。佛又
召仙人放下著。梵志又放下右手一枝华。佛又云。仙
人放下著。梵志云。我今空身而住。更教放下个什么。
佛云。吾非教汝放舍其华。汝当放舍外六尘。内六根。
中六识。一时舍却。无可舍处。是汝免生死处。(免生死处。有本
作放生死处)梵志于言下得无生忍。

○神鼎諲问僧。三界
惟心。万法惟识。惟识惟心。眼声耳色。是甚么人语。僧
曰。法眼语。师曰。其义如何。曰。惟心。故根境不相到。惟
识。故声色枞然。师曰。舌味是根境不。曰是。师以箸夹
菜置口中。含胡而语曰。何谓相入耶。僧不能答。

○僧
问石门照。师子是兽中王。什么却被六尘吞。师云。须
知六尘好手。

○洞山行脚次。逢一婆担水。师索水饮。
婆云。水不妨饮。婆有一问。须先问过。且道水具几尘。
师云。不具诸尘。婆云去。休污我水担。

○问曹山。沙门
岂不是大慈悲人。师曰是。曰。忽遇六贼来时如何。师
曰。一剑挥尽。曰。尽后如何。师曰始得和同(庞居士云。一群六个
佛顶五录总目¶ 第 920b 页 X13-0920.png
贼。生生欺杀人。我今识汝也。不与汝为邻。汝若不伏我。我即到处说。教人尽识汝。使汝行路绝。你若肯伏我。我
即不分别。共汝一处住。同證无生灭)。

○中邑恩禅师。因仰山问如何得
见性去。师曰。譬如一室有六窗。内有一猕猴。外有猕
猴。从东边唤猩猩。猕猴即应。如是六窗。俱唤俱应。仰
山礼谢起云。适蒙和尚譬喻。无不了知。更有一事。只
如内猕猴瞌睡。外猕猴欲相见如何。师下绳床执仰
山手作舞云。猩猩。与汝相见了譬如蟭螟虫。在蚊子
眼睫上作窠。向十字街头叫唤云。地广人稀。相逢者
少。

○僧问赵州。初生孩子。还具六识也无。州云。急水
上打毬子。僧复问投子。急水上打毬子意旨如何。子
云。念念不停留(雪窦显颂云。六识无功伸一问。作家曾共辨来端。茫茫急水打毬子。落处
不停谁解看)。

(△经云。如急流水望如恬静。流急不见。非是无流。湛入合湛。归识边际。华严云。譬如河中水。湍流
竞奔逝。各各不相知。诸法亦如是)。

(△曹山问僧。菩萨定中。闻香象渡河。历历地。出什么经。僧云。涅槃经。山云。定
前闻。定后闻。僧云和尚流也。山云。滩下接取)。

无痛痛觉。

○保福见僧来。以杖打露柱。又打僧头。僧
作忍痛声。福曰。那个为什么不痛。僧无对。

即嗅与香。二处虚妄。

○僧问海宴师。如何是古寺一
垆香。师曰。历代无人嗅。曰。嗅者如何。师曰。六根俱不
到。

是诸天上。各各天人。则是凡夫。业果酬答。答尽入轮。

○云门问陈尚书。看法华经是不。经中道。一切治生
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且道非非想天。有几人退
位。

○雪窦显上堂。僧问如何是时节因缘。师云。瞌睡
汉。僧便喝。师云。诈猩猩。复云。譬若世界坏时。大水竞
佛顶五录总目¶ 第 920c 页 X13-0920.png
作。其间无量众生。或没未没。互相悲号。仰望苍苍。皆
云相救。四禅天人一见。高声便喝。咄哉众生。我曾预
报汝。令频频上来。汝却不听。如今有什么救处。乃拍
手云归堂。

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万松云。第一义且置。你要圣
谛作么。天皇道。但尽凡情。别无圣解。楞严道。若作圣
解。即受群邪。只者达磨道。廓然无圣。石火电光中。不
妨手亲眼辨。

一分无常。一分常论。

○世尊因有异学问。诸法是常
耶。世尊不对。又问诸法是无常耶。亦不对。异学云。世
尊具一切智。何不对我。世尊云。汝之所问。皆为戏论。

首楞严经卷末五录(卷七)
首楞严经疏解蒙钞卷末五录(卷八)
海印弟子 蒙叟钱谦益集

佛顶宗录第五

** 三举拈偈颂
(此中又三○初总明宗本。以一代时教因缘为宗故○次别拈语句。如七
佛顶五录总目¶ 第 921a 页 X13-0921.png
徵八还等文○后通明经义。不取逐文分配)。

*** 总明宗本

涅槃经过去佛所说偈。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
灭巳。寂灭为乐(佛言如是偈句。乃是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所说。开空法道)

(△章安云。半偈
者。但说无常一边。不说常边。故言半偈。有为三相。何故但明生灭而不言住。四句偈迮。是故略之。住法不显。生
灭迁谢。但明始终。中间宜略。文云。所说空义。此偈明无常。那得是空。只无常即是空之异名。大品云。无常即动
相。动即空相。净名云。不生不灭。是无常义。今亦无常。是不生不灭义)。

大智度论阿说示(五人之一)为舍利弗说偈。

○诸法因缘
生。是法说因缘。是法因缘尽。大师如是说(舍弗利闻此偈巳。即
得初道。还报目连。亦得初道。今按本经。舍利弗目连。皆言是三迦叶说。阿难言。是老梵志说。缘起互异)。


法华文句頞[((白-日+田)/拱)*页](亦阿说示此云马胜)答偈。

○诸法从缘生。是故
说因缘。是法缘及尽。我师如是说(有云。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灭。我师
大沙门。常作如是说。又云。如是灭与生。我师如是说)。

(△智證传云。法华经曰。无上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
缘起。是故说一乘。永明曰。缘起佛种者。报身佛。非法身佛也。经以一乘为言。则宁当分别法报身乎。所谓是法
住法位者。马鸣所言随顺世间种种知故。世间之相。既曰种种。则非以本自性而皆从缘起。何哉。知其缘起而
无生。即是佛种。枣柏云。一念缘起无生。超彼三乘权学等见。于是顿见迦叶波说偈之意)。

中论破因缘品偈。

○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
不无因。是故知(一作说)无生。

○释曰。不自生者。万物无
有从自体生。必待众因缘。复次。若从自体生。则一法
有二体。一谓生。二谓生者。若离馀因。从自体生者。则
无因无缘。又生更有生。生则无穷。自无故。他亦无。何
以故。有自故有他。若不从自生。亦不从他生。共生则
有二过。自生他生故。若无因而有万物者。则是为常。
是义不然。无因则无果。若无因有果者。布施持戒等。
佛顶五录总目¶ 第 921b 页 X13-0921.png
应堕地狱。十恶五逆。应当生天。以无因故。

○智论云。
如镜中像。非镜作。非面作。非执镜者作。亦非自然作。
亦非无因缘。何以非镜作。若面未到。镜则无像。以是
故非镜作。何以无面作。无镜则无像。何以非执镜者
作。无镜无面则无像。何以非自然有。若未有镜。未有
面。则无像。像待镜待面然后有。以是故非自然作。何
以非无因缘。若无因缘。应常有。若常有。若除镜除面。
亦应自出。以是故非无因缘。诸法亦如是。非自作。非
彼作。非共作。非无因缘。云非自作。我不可得故。一切
因生法不自在故。诸法属因缘故。亦非他作者。自无
故。他亦无。若他作。则失罪福力。若共作有二过。自过
他过。一切诸法。必有因缘。是苦乐和合因缘。生前世
业因。以实求之。无人作。无人受。空五众作。空五众受。

○天台止观云。根尘相对。一念心生。能生所生。无不
即空。妄谓心起。起无自性。无他性。无共性。无无因性。
起时不从自他共离来。去明不向东西南北去。此心
不在内外两中间。亦不常自有。但有名字。名之为心。
是字不住。亦不不住。不可得故。生即无生。亦无无生。
诸法不自生。那得自境智。无他生。那得相由境智。无
共生。那得因缘境智。无无因生。那得自然境智。当知
四取是生死本。故龙树伐之。有四取。则有依倚。依倚
则是非。是非则爱恚。爱恚生一切烦恼。烦恼生故。戏
论诤兢生。诤兢生故。起身口意业。业生故。轮回苦海。
无解脱期。今以不生等破四性。性破。故无依倚。乃至
佛顶五录总目¶ 第 921c 页 X13-0921.png
无业苦等。清净心常一。则能见般若(当观此一念。为从心自生心。为
对尘生心。为根尘共生心。为根尘离生心)。

(△若心自生者。前念为根。后念为识。为从根生心。为从识生心。若根
能生识。根为有识。故生识。根为无识。故生识根若有识。根识则兼。又无能生所生。根若无识而能生识。谓无识
物。不能生识。根既无识。何能生识。根虽无识而有识性。故能生识者。此之识性。是有是无。有巳是识。并在于根。
何谓无性。根无识性。不能生识。又识性与识。为一为异。若一。性即是识。无能无所。若异。还是他生。非心自生。如
此推求。举竟知心不从自生)。

(△若他生者。若言心不自生。尘来发心。故有心生。引经云。有缘思生。无缘思不生。
若尔。尘在意外。来发内识。则心由他生。今推此尘。为是心故生心。为非心故生心。尘若是心。则不名尘。亦非意
外。则同自生。又二心并。则无能所。尘若非心。那能生心。如前破。若尘中有生性。是故生心。此性为有为无。性若
是有。性与尘亦无能所。若无。无不能生。如是推求。知心毕竟不从尘生)。

(△若共生者。若根尘合。故有心生。根尘
各各有心。故合生心。各各无心。故合生心。若各各有合。则两心生。堕自他性中。若各各无。合时亦无。譬如镜面。
各有像故合生像。各无像故合生像。若各有像。应有两像。若各无像。合不能生。若镜面合为一而生像者。今实
不合。合则无像。若镜面离故生像者。各在一方。则应有像。今实不尔。根尘离合。亦复如是。如是推求。知心毕竟
不从合生。又根尘各有心性。合则生心者。当检此性为有为无。如前自生中破)。

(△若离生者。若根尘各离而有
生心者。此是无因缘生。为有此离。为无此离。若有此离。还从缘生。何谓为离。若无此离。无何能生。若言此离有
性。性为有为无。若性是有。还从缘生。不名为离。若性是无。无何能生。如是推求。知心毕竟不从离生)。

(○智證传
云。如来推检阴入处界。一一皆空。夫非因即是不自生。非缘即是不他生。非自非他。安有和合。即是不共生。非
自然性。即是非无因生。四句无生。界从何有)。

(○熏闻云。龙树尊者。为被末代人根转钝。广作观法。实以推检四
性为本。正顺如来最后垂范)。

(○释要云。因即自性计。缘即他性计。因缘合即共性计。自然即无因性计。即是四
性观推检。令见无生。诸法若自性生。无缘从何生法。如水无风。岂自成浪。若云他缘生者。他又焉能自生法。如
风无水。焉能起波若云共生。未合各无。共时安有。又共涉二边。体属谁耶。共生尚非。无因岂有。此四既空。名字
亦绝。性相执除。三空自显)。

○清凉云。外道谓冥性为自。梵天为他。
微尘和合为共。自然即无因。又此四计。亦是僧祛卫
世若提子勒婆娑也。

中论观四谛品偈。

○众因缘生法。(止观诸本作因缘所生法)我说
佛顶五录总目¶ 第 922a 页 X13-0922.png
即是空。亦为是(亦名为)假名。亦是(亦名)中道义。

○释曰。众
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何以故。众缘具足而物生。是
物属众因缘。故无自性。无自性故空。空亦复空。但为
引导众生。故以假名说。离有无二边。故名为中道。


止观云。今将中观论。合此四番四谛。论云。因缘所生
法者。即生灭四谛也。我说即是空。即无生四谛也。亦
名为假名。即无量四谛也。亦名中道义。即无作四谛
也(北齐慧文禅师读此偈。恍然大悟。顿了诸法无非因缘所生。而此因缘有不定有。空不定空。空有不二名
为中道。得一心三智之文。依论立观。智者大师。禀承南岳。依三观立四教)。

○清凉云。因缘
之言。通于四教。因缘故生灭。因缘故即空。因缘故假
名。因缘故中道。因缘为主故。四教皆带之。又此四教。
由三观起。从假入空。㭊体异故。有初二教。从空入假。
从假入中。有别教起。三观一心中得。有圆教起。

(△孤山云。
此之三止。即天台三观。奢摩他即空观。三摩即假观。禅。那即中观。龙树四句偈。盖谓此矣。阿难始以三法为请
既蒙开示。至乎领解。还以此三而叹乎佛。故曰。妙湛总持不动尊。妙湛即空智也。总持即假智也。不动即中智
也。及佛为富楼那说如来藏。本妙圆心。非心非空即心即空。离即离非。三谛炳然。如指诸掌。及为阿难说六解
一亡而结叹云。是名妙莲华。金刚王宝觉。如幻三摩提。华开莲现。喻即中也。金刚坚利。喻即空也。如幻有形。喻
即假也。洎文殊简示圆通。亦以此为喻。故曰。我承佛威力。宣说金刚王。如幻不思议。佛母真三昧。但以佛母喻
中道为异耳。其于诸文中。重重演说。一一破迷。或用于空。或谈于假。或显于中。言偏意圆。盖悉具三法也)。

(△长
水曰。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即因缘所生法也。如虚空华本无所有。我说即是空也。此见及缘。亦名为假名也。元
是菩提妙净明体。亦名中道义也)。

掌珍论偈颂。

○真性有为空。如幻缘生故。无为无有
实。不起似空华。

○清凉云。掌珍颂者。清辨菩萨所造。
一论惟释此偈。今按此是楞严第五。世尊重宣说偈
佛顶五录总目¶ 第 922b 页 X13-0922.png
之初颂。清凉言清辩造论。一论惟释此偈。乃正释如
来所说之偈也。此中两重比量。具如蒙钞。

*** 别拈语句

七处徵心。

○端师子颂云。七处徵心心不遂。懵懂阿
难不瞥地。直饶徵得见无心。也是泥中洗土块。

○东
林颜云。七处徵心款便成。推穷寻逐案分明。都缘家
贼难防备。拨乱乾坤见太平。

○北涧简云。吹糠著米。
翻成特地。不因一事。不长一智。

○绝岸湘云。七处徵
他天外天。毫光直射阿难肩。瞿昙忒杀怜儿切。逼得
鲇鱼上竹竿。

○佛眼远颂云。善逝明知直不邪。要穷
妄识是空华。故令庆喜推心目。胜相初观始出家。在
内何缘昧肝胃。相知在外又成差。琉璃比眼还同境。
闭障开明未有涯。合处随生难定体。根尘兼带转蓬
麻。世间一切都无著。水陆空行作翳瑕。七处无归全
失措。从兹始得遍河沙。

○古德偈云。七处徵心心不
有。心不有处妄元无。妄元无处即菩提。生死涅槃本
平等。

八还辨见。

○端师子颂云。八还之教垂来久。自古宗
师各分剖。直饶还得不还时。也是虾跳不出斗。

○东
林颜云。明暗色空不可还不可还者绝跻攀。夹截虚
空成畔岸。一重水隔一重山。

○北涧简云。色空明暗。
各不相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绝岸湘云。还
还还后更还还。一个閒人天地间。昨夜大虫遭虎咬。
皮毛落尽体元斑。

○妙喜杲云。佛之一字尚不喜。有
佛顶五录总目¶ 第 922c 页 X13-0922.png
何生死可相关。当机觌面难回互。说甚楞严义八还。

合颂。

○紫柏可读楞严七徵八还。置卷而叹。本是
泥里土块。何乃众生颠倒。支支离离鼓粥饭气。颂曰。
七处徵心心徵心。八还辨见见辨见。从教猛风荡钓
舟。一任吹去水清浅。

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

○天童灭
翁上堂举颂云。不汝还兮复是谁。残红落在钓鱼矶。
日斜风定无人埽。燕子衔将水际飞。(咄咄是无等等咒)

○心
闻贲云。日暖风和景更奇。华华草草露全机。荼[菧-氐+(林/糸)]一
阵香风起。引得游蜂到处飞。

○北涧简云。千山鸟飞
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破庵祖
先偈云。见犹离见非真见。还尽八还无可还。木落秋
空山骨露。不知谁识老瞿昙。

若能转物即同如来。

○白云端颂云。若能转物即如
来。春煖山华处处开。自有一双穷相手。不曾容易舞
三台(竹庵观云。若为物所转。则不同如来。何故一切众生。皆證圆觉。此如荆溪所谓一者示迷。元从性变。
二者示性。令其解迷故也。南禅师颂云云。此老不唯能尽经意。抑且妙得理体)。

○真如哲云。
若能转物即如来。处处门开见善财。华柳巷中呈舞
戏。九衢承醉卧楼台。

○佛心才云。毛吞巨海。芥纳须
弥。乾坤大地。直下同归。一气不言含有象。万灵何处
谢无私。

○径山杲李参政转物庵铭云。若能转物。即
同如来。咄哉瞿昙。诳谑痴呆。物无自性。我亦非有。转
者为谁。徒劳心手。知无自性。复是何物。瞥起情尘。扪
空摸骨。此庵无作。住者何人。具顶门眼。试辨疏亲。


佛顶五录总目¶ 第 923a 页 X13-0923.png
(此庵应云。他人住处我不住。他人行处我不行。不是与人难共处。大都缁素要分明)

(△林泉云。是知头头上显。
物物上明。唯怕常人。不具正眼)。

吾不见时何不见吾不见之处若见不见自然非彼
不见之相若不见吾不见之处自然非物云何非汝。

○雪窦显颂云。全象全牛瞖不殊。从来作者共名模。
如今要见黄头老。刹刹尘尘在半途。

○佛心才云。云
收空阔天如水。月载姮娥四海流。惭愧牛郎痴爱叟。
一心犹在鹊桥头。

○佛鉴勤云。说离百非存轨则。言
无一法尚筌罤。毗耶默默曾缄口。摩竭寥寥镇掩扉。

○湛堂准云。老胡彻底老婆心。为阿难陀意转深。韩
干马嘶芳草渡。戴嵩牛卧绿溪阴。

○径山杲云。妙喜
亦有一偈。不在湛堂之下。荒田无人种。种著有人争。
无风荷叶动。决定有鱼行。

○紫柏可云。苍龙惯喜卧
重泉。颔下骊珠愈灿然。借问有谁能抉得。化为日月
照山川。

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

○鼓山圭
颂云。拄杖头边无孔窍。大千沙界犹嫌少。毗婆尸佛
早留心。直至而今不得妙。

○遁庵演云。色空明暗本
无因。见见犹来亦误人。见不及时犹未瞥。那知殃崇
是家亲。

○海印信云。见不及处。江山满目。不睹纤毫。
华红柳绿。白云出没本无心。江海滔滔岂盈缩。

○径
山杲云。春至自开华。秋来还落叶。黄面老瞿昙。休摇
三寸舌。

○杰峰和尚云。见见之时非是见。石火光中
拿闪电。三冬旱地出莲华。六月炎天飞雪片。见犹离
佛顶五录总目¶ 第 923b 页 X13-0923.png
见见不及。胡饼之中休呷汁。天晴定是日头红。雨落
必然地下湿。

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举僧问琅琊觉和
尚。觉云我则不然(云云)

○白云端颂云。混混玲珑无
背面。拈起有时成两片。且从依旧却相当。免被旁人
来觑见。

○佛鉴勤云。因风吹火徒为妙。借手行拳未
足多。清净本然随口道。忽生大地与山河(万松云。此唤骑贼马
𢆝贼。夺贼枪杀贼)。

○天童觉云。见有不有。翻手覆手。琅琊山
里人。不落瞿昙后(万松云。龙树摩诃衍论曰。一切诸法。一切因缘故应有。一切诸法。一
切因缘故不应有。此翻手覆手也。琅琊上堂云。见闻觉知。俱为生死之因。见闻觉知。俱为解脱之本。譬如师子
返掷。南北东西。且无定止。若也不会。且莫辜负释迦老子。此所以不落瞿昙后也)。

○紫柏可
云。婴儿失怙久飘零。蓦路相逢唤一声。识得阿娘肠
断处。从教铁汉泪须倾。

如汝所言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汝常不闻
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

○卐庵颜颂云。清净
本然遍法界。山河大地即皆现。性觉必明认影明。眼
耳便随声色转。

○北涧简云。弥满清净。中不容他。山
河大地。万象森罗。

妙性圆明离诸名相。

○卐庵颜颂曰。一钱为本万钱
利。富不足而贫有馀。换骨夺胎些子药。输他潘阆倒
骑驴。

○北涧简云。金盘不可动。辘辘转难住。停待良
久间。圆明湛如露。

阿难大众获本妙心。

○卐庵颜云。东西南北捉虚空。
海角天涯信不通。力尽神疲无处觅。万年松在祝融
佛顶五录总目¶ 第 923c 页 X13-0923.png
峰。

狂性自歇歇即菩提。

○长庆巘禅师。注楞严经。说文
云。楼子和尚。因从街市过。经酒楼下。因整袜带少住。
闻楼上人唱曲云。你既无心我便休。忽然大悟。从此
号楼子。

○慈受深颂云。唱歌楼上语风流。你既无心
我便休。打著奴奴心里事。平生恩爱冷啾啾。

○本觉
一云。偶闻清唱发高楼。你若无心我也休。直下狂心
能顿歇。从兹演若不迷头。

○宝峰明云。你既无心我
也休。此身无喜亦无忧。饥来吃饭困来睡。华落从教
逐水流。

○宝华鉴云。你若无心我也休。鸳鸯帐里懒
抬头。家童为问深深意。笑指纱窗月正秋。

○[仁-二+幻]堂仁
云。因过华街卖酒楼。忽闻语唱惹离愁。利刀剪断红
丝线。你若无心我也休。

方悟神珠非从外得。

○寒山子诗云。昔年曾入大海
中。为探摩尼誓恳求。直到龙宫深密藏。金关锁断鬼
神愁。龙王守护安身里。宝剑星寒勿处搜。贾客却归
门内去。明珠元在我心头。

○腾腾和尚一钵歌云。万
代金轮圣王子。只者真如灵觉是。菩提树下度众生。
度尽众生出生死。不死不生真丈夫。无形无相大毗
卢。尘劳灭尽真如在。一颗圆明无价珠。

○石巩和尚
弄珠吟云。如意珠。大圆镜。亦有中人唤作性。分身百
亿我珠分。无始本净如今净。日用真珠是佛陀。何劳
逐物浪波波。隐显即今无二相。对面看珠识得么。


融大师颂云。法忍先将三毒共。佛性常与六情俱。但
佛顶五录总目¶ 第 924a 页 X13-0924.png
信研心出妙宝。何烦依外觅明珠。

六解一亡。

○北涧简颂云。六用无功信不通。一时分
付与春风。篆烟一缕閒清昼。百鸟不来华自红。

○卐
庵颜云。根尘缚脱本同源。一处休时六用捐。手把一
条红断贯。娘生鼻孔一时穿。

缘见因明暗成无见不明自发。

○万回和尚偈曰。明
暗两忘开佛眼。(一云黑白两忘)不系一法出莲丛。真空不坏
灵智性。妙用恒常无作功。圣智本来成佛道。寂光非
照自圆通(智證传云。缘见因明。暗成无见。不明自发。则诸暗相永不能昏。夫不因明尘而自发。不为
暗尘之所昏。则佛眼开矣。又曰。馀尘尚诸学。明极即如来。以纤尘未尽则未至等妙。所以贵不系一法也。佛眼
既开则不受一法。然寂光非照。故首山临终偈曰。白银世界金色身。情与无情共一真。明暗尽时俱不照。日轮
午后示全身。午后泊然而化。黑白两忘之效也)。

○达观和尚举勘凝庵居士。
士曰。见暗之见。即是见明之见。师命侍者灭灯。以掌
障其面。大喝云。见么。士罔措。示偈曰。拄柱飞来一阵
风。烛光触灭暗尘通。谁知别有通天路。一道神光照
不穷。

即汝一身应成两佛。

○虚堂愚颂城东老姥云。城东
圣姥坐莲台。大地众生正眼开。与佛同生嫌见佛。一
身难作二如来。

今此会中阿那律陀等。

○汾阳昭六相颂云。见是阿
那律。分明无一物。大地及山河。演出波罗蜜 闻是
跋难陀。声通总莫过。远近一齐了。更不念摩诃 香
是殑伽女。慈悲心遍普。净秽尽能知。即此我人母
 味是憍梵钵。甜苦寻常说。入口辨辛酸。恰似当天月
佛顶五录总目¶ 第 924b 页 X13-0924.png
 触是舜若多。善恶总能知。屠割无嗔喜。秪个似弥
陀 意是大迦叶。毗卢供一法。幽室显然分。枝派千
光叶。

如摩登伽宿为淫女。

○紫柏可摩登伽经颂云。怪底
瞿昙老滑头。临机纵夺有谁俦。无端赚杀邻家女。嫁
与祇园少比丘。

观世音菩萨成三十二应身获十四无畏法。

○西域
那烂陀寺戒贤论师祈观音文云。闻性空持妙无比。
思修顿入三摩地。无缘慈力赴群机。明月影临千涧
水。

○东坡居士观世音赞云。众生堕八难。身心俱丧
失。惟有一念在。能呼观世音。火坑与刀山。猛兽诸毒
药。众苦萃一身。呼者常不痛。呼者若自痛。则必不能
呼。若其了不痛。何用呼菩萨。当自救痛者。不烦观音
力。众生以二故。一身受诸苦。若能真不二。则是观世
音。八万四千人。同时俱赴救。

○洪觉范赞云。我闻菩
萨昔因地。所供养佛名观音。从闻思修而悟心。心精
遗闻而得道。见闻觉知不可易。譬如西北与东南。而
此乃曰闻可遗。令人惘然堕疑网。龙本无耳听以神。
蛇亦无耳听以眼。牛无闻故闻以鼻。蝼蚁无耳闻以
身。六根互用乃如此。闻不可遗岂理哉。彼于异类昧
劣中。而亦精妙不闻断。况我自在慈忍力。无碍解脱
独不然。钟鼓俱击声不同。知其不同是生灭。而二种
声不同参。即是同时寂灭法。稽首净智功德众。广大
庄严悲愿海。闵我心明力不逮。时时种子发现行。如
佛顶五录总目¶ 第 924c 页 X13-0924.png
人因酒而发狂。戒酒辄复逢佳酝。愿灭颠倒痴暗障。
愿获辨才智慧藏。游戏十方微尘刹。亦施无畏利众
生。凡曰有心能闻者。同入圆通三昧海。

○卐庵颜颂
曰。三十二应不思议。十四无畏如流水。男子身中入
定时。女人身中从定起。

○北涧简云。趁队选圆通。无
端立下风。当时供死款。错说在闻中。

○芙蓉楷上堂。
钟鼓喧喧报未闻。一声惊起梦中人。圆常静应无馀
事。谁道观音别有门(良久云还会么。休问补陀岩上客。莺声啼断海山云)

○二
十五圆通赞。迦叶赞云。然灯续明。奉佛舍利。饰像以
金。报德如是。灭定中巳證圆通。何故拈华重瞥地。


弥勒赞云。修唯识定。證慈氏尊。如风吹水。自然成纹。
一生授记作佛事。三会龙华分不分(咸辉比丘)

十地五位。

○天圣道禅师上堂拈云。不从一地至一
地。寂灭性中宁有位。释迦稽首问然灯。仁者何名为
授记。

远离依他及遍计执。

○傅大士金刚经颂云。妄计因
成执。迷绳为是蛇。心疑生暗鬼。眼病见空华。一境虽
无异。三人乃见差。了兹名不实。长驭白牛车。

跋陀婆罗入浴忽悟水因。

○雪窦显举古。跋陀十六
开士。随例入浴。忽悟水因。诸人作么生会。他道妙触
宣明。成佛子住。也须七穿八穴始得。颂曰。了事衲僧
消一个。长连床上展脚卧。梦中曾说悟圆通。香水洗
来蓦面唾。

○大沩智云。超诸现量。即悟水因。体明无
垢。孰云洗尘。得无所有。了无相身。成佛子住。妙触常
佛顶五录总目¶ 第 925a 页 X13-0925.png
存。

○涂毒策云。洗尘触体两空寂。妙證密圆超见思。
白璧无瑕空受玷。圆通会里受涂糊(空室道人成都范县君。设浴榜
云。一物也无。洗个甚么。根尘若有。起自何来。道取一句子玄。乃可大家入浴。古灵只解揩背。开士何曾明心。欲
證离垢地时。须是通身汗出。尽道水能洗垢。焉知水亦是尘。直饶水垢顿除。到此亦须洗却)。

香严鼻观。

○莫将尚书谒南堂静。使其好处提撕。适
入厕。闻秽气。急以手掩鼻有省。呈偈曰。从来姿韵爱
风流。几笑时人向外求。万别千差无觅处。得来元在
鼻尖头(梅华尼偈云。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岭头云。归来笑撚华枝嗅。春到枝头巳十分)

汝等一人发真归元十方虚空悉皆销殒。

○尼无著
总颂云。一人发真归元。十方虚空销殒。试问杨岐栗
蓬。何似云门胡饼。

(△朴翁铦云。瞌睡茫茫困思来。吃碗浓茶眼便开。四海五湖王化里。
更无一物是尘埃)。

如世巧幻师幻作诸男女。

○国清师静上座。睹教中
幻义。述偈云。若道法皆如幻有。造诸过恶应无咎。云
何所作业不亡。而藉佛慈兴接诱。小静上座答云。幻
人兴幻幻轮围。幻业能招幻所治。不了幻生诸幻苦。
觉知如幻幻无为。

若此妙明真净妙心本来遍圆如是乃至大地草木
蠕动含灵本元真如即是如来成佛真体佛体真实
云何复有地狱饿鬼畜生。

○卐庵颜颂云。双剑峰前
古寺基。天尊元是一牟尼。时难只得同香火。莫听閒
人说是非。

○北涧简云。三蛇六鼠。一亩之地。竿木随
身。逢场作戏。

此等众生不识本心受此轮回经无量劫不得真净
佛顶五录总目¶ 第 925b 页 X13-0925.png
皆由随顺杀盗淫故反此三种又则出生无杀盗淫
有名鬼伦无名天趣有无相倾起轮回性。

○卐庵颜
颂云。七处精研一妄心。更随三业杀偷淫。身心不是
闲家具。前箭犹轻后箭深。

○北涧简云。客舍并州巳
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又渡桑乾水。却望并州
是故乡。

无令心魔自起深孽。

○卐庵颜颂云。瞿昙彻底老婆
心。见明色发理难任。入乡随俗那伽定。佛魔到此尽
平沉。

○北涧简云。挽弓须挽强。用鎗须用长。射人先
射马。擒贼先擒王。

贪瞋痴。

○洞山偈云。贪瞋痴。太无知。赖我今朝识得
伊。行便打。坐便槌。分付心王子细推。无量劫来不解
脱。问汝三人知不知。

○神鼎諲上堂举云。贪瞋痴。实
无知。十二时中任从伊。行即住。坐即随。分付心王拟
何为。无量劫来元解脱。何须更问知不知。

*** 通明经义(但取经义相通不复逐文分配)

宝志禅师大乘赞。

○妄身临镜照影。影与妄身不殊。
但欲去影留形。不知身本同虚。身本与影不异。不得
一有一无。若欲存一舍一。永与直理相疏。更若爱圣
憎凡。生死海里沉浮。烦恼因心有故。无心烦恼何居。
不劳分别取相。自然得道须臾。梦时梦中造作。觉时
觉境都无。翻思觉时与梦。颠倒二见不殊。改迷取觉
求利。何异贩卖𧷮徒。动静两忘常寂。自然契合真如。
若言众生异佛。迢迢与佛常疏。佛与众生不二。自然
佛顶五录总目¶ 第 925c 页 X13-0925.png
究竟无馀。

○报你众生直道。非有即是非无。非有非
无不二。何须对有论虚。有无妄心立号。一破一个不
居。两名由尔情作。无情即是真如。若欲存情觅佛。将
网山上罗鱼。徒费功夫无益。几许枉用功夫。不解即
心即佛。真似骑驴觅驴。一切不憎不爱。者个烦恼须
除。除之则须除身。除身无佛无因。无佛无因可得。自
然无法无人。

○内见外见总恶。佛道魔道俱错。被此
二大波旬。便见厌苦求乐。生死悟本体空。佛魔何处
安著。只由妄情分别。前身后身孤薄。轮回六道不停。
结业不能除却。所以流浪生死。皆由横生经略。身本
虚无不实。返本是谁斟酌。有无我自能为。不劳妄心
卜度。众生身同太虚。烦恼何处安著。但无一切希求。
烦恼自然销落。

○十四科颂。

○声闻厌喧求静。犹如
弃面求饼。饼即从来是面。造作随人百变。烦恼即是
菩提。无心即是无境。生死即是涅槃。贪瞋如焰如影。
智者无心求佛。愚人执邪执正。徒劳空过一生。不见
如来妙顶。了达淫欲性空。镬汤垆炭自冷。

○我自身
心快乐。翛然无善无恶。法身自在无方。触目无非正
觉。六尘本来空寂。凡夫妄生执著。涅槃生死本平。四
海阿谁厚薄。无为外道自然。不用将心画度。菩萨散
诞灵通。所作常含妙觉。声闻执法坐禅。如蚕吐丝自
缚。法性本来圆明。病愈何须执药。了知诸法平等。翛
然清虚快乐。

○迷时以空为色。悟即以色为空。迷悟
本无差别。色空究竟还同。愚人唤南作北。智者达无
佛顶五录总目¶ 第 926a 页 X13-0926.png
西东。欲觅如来妙理。常在一念之中。阳𦦨本非其水。
渴鹿狂趁匆匆。自身虚假不实。将空更欲觅空。世人
迷倒至甚。如犬吠雷叿叿。

傅大士行路难。

○君不见。决定法中无决定。虚妄颠
倒是菩提。若心分别菩提法。分别菩提还复迷。若了
此迷无分别。迷与分别即菩提。分别菩提非一异。恒
同一体不相携。安住性空真实性。空性无空亦不赍。
同体太悲含一切。故知真性不乖迷。即此昏迷即无
性。亦复不论齐不齐。若舍尘劳更无法。喻若净华生
淤泥。如来法身无别处。普通三界苦泥犁。三界泥犁
本非有。微妙谁复得知蹊。行路难。路难本自是泥洹。
内外身心并空寂。颠倒贪瞋何处安。

○君不见。智人
求心不求佛。诸法寂灭即贪淫。爱欲贪淫从心起。我
亦惩心于不心。若也求心复不得。自然无处起贪淫。
贪淫无起亦无灭。颠倒非浅亦非深。又亦不得非贪
欲。无得不得妙难寻。三毒性中恒如此。具足常同坚
固林。余事贪淫为佛事。更无三毒横相侵。若求出离
还沉没。分别出没还复沉。诸佛善得于三毒。众生虚
妄不能任。我亦勤修三毒性。更不愿求诸佛心。行路
难。路难心中本无物。无物即是净菩提。无见心中常
见佛。

○君不见。文殊妙德非为远。三障三毒即三空。
五分法身缠五阴。六入无知为六通。四倒四果何曾
异。八邪八正体还同。七觉菩提性无别。七识流浪会
真宗。一切烦恼皆空寂。诸佛法藏在心胸。恒将法忍
佛顶五录总目¶ 第 926b 页 X13-0926.png
相随逐。只自差舛不相逢。诸佛如来住何所。并在贪
淫爱欲中。今劝断贪淫爱欲。但是方便化童蒙。贪欲
本相真清净。假说空名名亦空。行路难。路难心中非
是心。寄语真修无念士。慎勿分别毁贪淫。

○君不见。
爱欲贪淫诸佛母。诸佛世尊贪欲儿。从来菩提为我
匠。今使我为众匠师。昔日千端外求佛。佛在衣中今
始知。无量痴心本是道。三毒四倒不思议。虚妄行慈
慜众苦。不知诸苦是慈悲。瞋恚无明最微妙。世间智
者不能思。昔日辛勤学知见。不知智见自无知。四趣
三涂悉非有。三障三脱不分离。行路难。路难无有并
俱忘。了知烦恼无生想。即是如来坐道场。

○君不见。
无上菩提最为近。四大五阴皆深奥。(法性无知不可说。有漏无漏并
虚通。若欲知斯殊妙道。但自穷搜五阴丛)其实清净妙难知。不悟此心真
卒暴。和合性中无有实。是故称为诸法要。于中无妄
亦无真。只用无为作微妙。寻其体寂不应言。假为众
生立名号。若知名号即非名。解了众生知佛教。觉知
无因之正因。当得无因无果报。善达贪爱得无生。无
明去来无动摇。不见圣果异凡情。分别圣凡还复倒。
若人无愿亦无修。必定当为世间导。行路难。路难非
秽亦非净。是非双泯复还存。

寒山诗。男儿大丈夫。作事莫莽卤。径挺铁石心。直取
菩提路。邪道不用行。行之转辛苦。不要求佛果。识取
心王主。

○懒残歌。身披一破衲。脚著娘生裤。多言复
多语。由来反相误。若欲度众生。无过且自度。莫谩求
佛顶五录总目¶ 第 926c 页 X13-0926.png
真佛。真佛不可见。妙性及灵台。何曾受熏鍊。心是无
事心。面是娘生面。劫石可动移。个中无转变(经云歇即菩提)

○庞居士偈曰。心如境亦如。无实亦无虚。有亦不管。
无亦不拘。不是圣贤。了事凡夫。易复易。即此五蕴有
真智。十方世界一乘同。无相法身岂有二。若舍烦恼
入菩提。不知何方有佛地。

○灌溪和尚偈云。五阴山
中古佛堂。毗卢昼夜放圆光。个中若了非同异。即是
华严遍十方。

法眼三界惟心颂曰。三界惟心。万法惟识。惟识惟心。
眼声耳色。色不到耳。声何触眼。眼色耳声。万法成办。
万法匪缘。岂观如幻。大地山河。谁坚谁变(地藏问法眼。上座寻
常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乃指庭下片石曰。且道此石在心内。在心外。眼曰。在心内。藏曰。行脚人著什么来由。
安片石在心头。眼无对)。

○融大师颂云。瞎狗吠茅丛。盲人唱贼
虎。循声故致迷。良由目无睹。

○三平和尚偈云。即此
见闻非见闻。(云门举此偈。回视僧曰。唤什么作见闻)无馀声色可呈君。
(谓僧曰。有甚么口头声色)个中若了全无事。(谓僧曰。有什么事)体用何妨
分不分。(乃曰语是体。体是语。举拄杖曰。拄杖是体。灯笼是用。是分不分。不见道。一切智智清净)
又颂云。见闻知觉本非因。当体虚玄绝妄真。见相不
生痴爱业。洞然全是释迦身。

○洞山偈云。也大奇。也
大奇。无情说法不思议。若将耳听终难会。眼处闻声
方得知。

○法眼偈云。见山不是山。见水何曾别。山河
与大地。都是一轮月。

复礼法师问天下学士真妄偈云。真法性本净。妄念
何由起。(密禅师释云。意云本净如空。即妄根本何当起也)许妄从真生。此妄
佛顶五录总目¶ 第 927a 页 X13-0927.png
安可止。(若真能生妄。即除真方得妄除。真既不可除。妄何可断)无初则无末。有
终应有始。(约始终有四句分别。一有始无终。即是始觉。二有终无始。即是无明。三无终无始。谓
实际。四有始有终。是一期生死。立此理者。拟将难法相宗。烦恼有终无始)无始而有终。长
怀懵兹理。(清凉云。即法相事而例难之。今云有妄即真。则同无终始。若分别说。应有四句。真理
则无终无始。妄念则无始有终。真智则无终有始。瞥起妄念。有终有始。若约圆融。同无终始)愿为开
秘密。析之出生死。澄观和尚答云。迷真妄念生。悟真
妄则止。能迷非所迷。安得全相似。(不一不异故。如论中海水风波之喻)
从来未曾悟。故说妄无始。知妄本是真。方是恒常理。
分别心未亡。何由出生死。(意以一念不生。前后际断。不应以念而起于念念无
穷也。观和尚所答。约真如不变不碍随缘。方为契当)宗密试答曰。本净本不觉。
由斯妄念起。知真妄即空。知空妄即止。止处名有终。
迷时号无始。因缘如幻梦。何终复何始。此是众生原。
穷之出生死。又人多谓真能生妄。故疑妄不穷尽。为
决此理。重答前偈。不是真生妄。妄迷真如起。知妄本
自真。知真妄即止。妄止似终末。悟来似初始。迷悟性
皆空。性空无终始。生死由此迷。达之出生死(圆觉疏云。妄托
真起。说真为源。现且迷真。真本无妄。结指经文。以成真不生妄之义。此义是佛法中妨难大节。复礼此问。是法
性宗中齧镞关节。不问二宗)。

(○空即澄云。复体法师所疑真妄偈。于此经。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识迷无因。妄无
所依。尚无有生。欲何为灭。一章正可释明。与圭峰圆觉钞。引證普贤章。亦相符也)。

长庆棱颂云。万象之中独露身。惟人自肯乃方亲。昔
时谬向途中觅。今日看来火里冰(法眼问昭首座。只如万象之中独露
身。是拨万象。不拨万象。昭云。不拨。眼云两个。参随左右。皆云拨万象。眼云。万象之中独露身聻。又举问子方上
座云。唤甚么作万象。方云。古人不拨万象。眼云。万象之中独露身。说甚么拨不拨)。

(○万松云。此见法眼承言会
宗。开发二师之妙。昭方究妙失宗。浊智流转之过也)。

(○内江界澄曰。如来云。见在汝前。是义非实。于万象中不
佛顶五录总目¶ 第 927b 页 X13-0927.png
能剖出。应即物所显矣。僧问赵州。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州云庭前柏树子。是则无一物不播如来之名。无情共
说。义在兹矣。又云。此诸物中。何者非见。前以能所互夺。故除树无见。今以能所互分。故树能有见。长庆云。万象
之中独露身。而法眼举问是拨万象。不拨万象。此辨验之意也。又曰。若有见者。应有所指。是不拨万象。若非见
者。应无所指。是拨万象)。

南泉偈云。虚空问万象。万象答虚空。谁人亲闻得。木
叉丱角童。

○碍处非墙壁。通处勿虚空。若人如是解。
心色本来同。

巳下一经通颂。

云庵真净楞严偈寄许朝散云。十卷楞严万法林。法
门开辟被机深。八还四就且除矿。三渐七徵犹鍊金。
见见见时当见性。闻闻闻处要闻心。使君为物延僧
请。付嘱无忘佛正音。

○琦楚石为招提德严法师讲
首楞严经说偈一十八首。

得道应须广度生。度生
必使性心明。阎浮提有梵天咒。捺落迦无淫欲情。庆
喜出遭魔网罥。文殊来护法舟倾。多闻未可为奇特。
旷劫熏修在力行。

外泊虚空内色身。都卢不出此
心真。浮沤未足穷瀛渤。弃指须当认月轮。听法缘心
非本性。掌亭实主岂游人。离声与色无分别。石上栽
华井底尘。

手开手合宝光飞。左右回观是阿谁。须
信此头摇动处。不妨全体寂然时。明心见性无舒卷。
认物随流妄觉知。无上法王真实语。岂同虚假末伽
梨。

波斯匿性未尝迁。老见恒河似幼年。莫景不须
悲白发。浮云终是散青天。来从旷古人何在。去作荒
丘骨巳捐。劫火洞然无一物。分明父母未生前。


佛顶五录总目¶ 第 927c 页 X13-0927.png
处徵心心不有。八还辨见见元无。擘开秘密千重锁。
迸出圆明一颗珠。从此圣凡知解绝。有何生死性情
拘。话头拈起知音少。留与人间作楷模。

地水火风
空见识。遍周法界本来圆。当知实义非言说。妄计因
缘与自然。起灭无从常住体。粗浮不悟此经诠。众生
那个不成佛。与作当来得度缘。

根尘识是如来藏。
于一毫端洞十方。大地无时相助发。虚空有口自敷
[改-己+易]。众生不守真如性。诸佛皆居常寂光。生灭去来何
所碍。鸟飞不尽碧天长。

觉明明觉异还同。毕竟山
河大地空。演若多心狂自歇。摩登伽女咒难笼。直教
根本无明断。便与如来妙理通。三世有为皆有灭。十
虚无始定无终。

一六义生圆湛中。一亡尽使六销
镕。脱粘内伏心非有。劳发前尘性本空。自在浮沉鱼
出网。无妨去住鹤离笼。根根互用如何说。正与华巾
解结同。

良哉二十五圆通。各各熏修不住空。證入
法门虽有异。悟明心地本来同。思惟妙德言尤审。选
择观音耳最聪。堤畔绿杨新过雨。数声黄鸟啭春风。

断淫除杀又离偷。成佛难将妄语求。此四律仪持
不染。彼诸魔事及无由。道场既立心身净。神咒弘宣
刹海周。无量金刚来护法。愿将杵碎恶魔头。

八万
四千颠倒想。想为十二类生因。妙明觉性如开悟。虚
妄浮心即本真。龙鬼天仙红肉髻。羽毛鳞甲紫金身。
谁能静坐思量看。内外中间绝点尘。

三界众生依
食住。永除酒肉断淫心。相生相杀既无业。外境外魔
佛顶五录总目¶ 第 928a 页 X13-0928.png
终不侵。刻骨铭肌除净戒。随方亲佛奉玄音。琉璃中
更悬明月。一片光华耀古今。

智慧初明欲习乾。位
从四十四心安。信初中道纯真性。灌顶如王付国看。
利行度生心愈旷。回真向俗道何宽。欲登十地须加
行。行觉重重复又单。

吾闻地狱元非有。十习才成
六报来。恶念转教为佛福。刀山喝使作金台。不贪天
上欢娱事。肯受人间爱欲胎。本性弥陀常显现。莲华
一朵待时开。

十类元从十鬼分。命终报尽复为人。
十仙徒此短长寿。三界不离生死身。色究竟天居有
顶。大阿罗汉出凡尘。穷空大道无还处。未免从头再
入轮。

旋消五阴十禅那。十五重重破恶魔。明自不
愁幽暗隔。坚冰争奈沸汤何。自心了悟非登圣。如水
平流岂异波。直至菩提无少乏。大家称赞阿难陀。

五阴由来体是虚。五重妄想待销除。不离本觉妙明
性。要识根元生起初。多劫受熏嗟莫算。六根互用灭
无馀。盈空宝施微尘佛若比弘经福不如。

○紫柏可
示等观读楞严偈云。十卷楞严一柄刀。金牛不见眼
中毛。试将智刃游心马。积劫无明当下销。
首楞严经卷末五录(卷八终)


天和癸亥腊朔以降洎贞享甲子十月二十五
日翻刻时改鲁鲁毕乞上报佛祖恩下豁众生
眼而巳。

雒下大谷后学寓光隆沙弥知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