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六
卷六 第 676a 页

大佛顶首楞严经疏解蒙钞卷第六(之一)
海印弟子 蒙叟钱谦益钞

(○疏科蹑上诸圣證门第五返闻真实證今标)
(○第四观音圆證耳门)
(○【疏】此门次第合次那律以是六
根之耳根故。今以圆通义广。庆说相继。敕简连环。故最后说。以表臻极真实故尔〔释要云〕一圆通义广者。
正明此方便宜。备显修證之门。广化仪之相故。二庆说相继者。若于那律次说。若不庆赞。不彰观门最优。
若便庆赞此门。则诸圣无功。故观音说后。即便庆赞。以表正赞观音。旁兼馀圣故。三敕简连环者。观音说
竟便敕文殊料简。连绵相接。事无断绝故。文二)。
([?∴]一正陈修證三)
([○@卐]一正叙因修二)
(◑一遇佛禀教)。】

「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
尊。忆然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
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
三摩地。」

【【疏】梵音阿那婆娄吉底输。此云观世音。从能所境
智。以立名也。值佛观法。皆其所师。师资相承。无相
违耳。(〔清凉云〕梵云婆卢枳底。观也。湿伐罗。此云自在。若云摄伐多。此云音。梵本不同。译者随异。而法
华观音品中云。观其声音。皆得解脱。即观世音也。若其三业。摄化。即观自在故。彼中初语业。称名。除七灾。
二身业。礼拜满二愿。三意业。存念净三毒。而今多念观音者。以语业用多故。又人多称故)。
(△〔别行玄云〕西
土正音名阿耶婆吉低轮。此言观世音。能所圆融有无谦畅照穷本性。察其本末。故称观也。世音者。是所
观之境也。万象流动。隔别不同。类言殊唱。俱蒙离苦。菩萨弘慈。一时普救。故云观世音。对梵翻名。华语㸦
卷六 第 676b 页 X13-0676.png
出。或云观自在。旧译光世音。亦自在。惟千手眼大悲经云。观世音自在。其义似足。然约境智。明感应。则
今三字。诠显无亏。此菩萨不可思议威神之力。过去无量劫中。巳成佛竟。号正法明如来。大悲愿力。安乐
众生。故现作菩萨)闻思修慧。诸佛通途。无有一佛。不以音
声而化群品。无有一机。不从耳根闻教解悟。由是
彼佛。教从此入(〔温陵云〕达耳之谓闻。著心之谓思。治习之谓修。三者圆明。是名三慧)

(○〔引證〕〔瑜伽云〕三贤为闻所成地。加行为思所成地。十地为修所成地)
(△〔清凉云〕闻思修慧。初闻即受。随
闻受持。如水不嚼。随饮而得。次求思慧。嚼所闻以助智力。次求修慧。依闻思行。能去惑智。如药除病)。
(◑二
如教修观)。
(△〔通释〕初于闻中七句。长水判明闻慧。尽闻不住二句。明思慧。空觉极圆二句。明修慧。孤山判
初五句明闻慧。次四句明思慧。后二句明修慈。二师并约三慧。科段小别。吴与节文为四。初入流亡所。为
亡前尘。二闻所闻尽。为尽内根。三觉所觉空。为空观智。四空觉极圆。为灭谛理。此师所判。亦无大异。准古
释三慧三空。依佛菩萨语贴释。义门了然。今钞准长水孤山旧文不复改作)。】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如是渐增。闻所闻尽。」

【△〔宗镜合释〕初于闻中。乃至寂灭现前者。初从
闻性入时。先亡动静。声尘之境。(初五句)次亡能闻所
闻之心。(如是渐增二句)既心境俱亡。又不住无心境。及能
觉所觉之智。(尽闻不住二句)则觉智俱空。所空亦空。故云。
空觉极圆。空所空灭。始尽生灭之源。到寂灭本妙
觉心之地。

△【疏】入流。犹返流也。初观闻性。返照离缘。不随前
尘流转起灭。故云入流亡所。(〔标指〕入流亡所。返缘归性也)
(△〔温陵云〕入
流亡所者。不随声尘。顿入法流。而亡其所入也)所缘声相。由不动故。寂入
不起。起即是动。既亡动相。静亦不生。以动静境。是
耳所取。今观无性。本无所有。故云了然不生。即所
卷六 第 676c 页 X13-0676.png
取无相也。圆觉云。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

(○〔孤山云〕明闻慧中。初二句标。初于闻中。谓始闻言教也。入流。谓体言入理。则是反观闻性也。亡所。谓不
滞名言。则是离缘尘也〔补遗云〕流谓照理也。闻教则照理。理明则亡诠。故曰亡所)。
(○次三句释。所入既寂。
即释上入流也。所入之理。无文字相。故云既寂。动静至不生。即释上亡所也。既达闻性。惟一真寂。则不得
前尘。有说无说。动静二相。故云了然不生)。
(△〔私谓〕观音因地。元以闻慧起修。闻慧者。从闻圣教得慧。长水
云。无有一机。不从。耳根闻教解悟。非汎指一切声尘也。孤山云。闻中。谓始闻言教。入流谓体言入理。于此
中正明闻慧。又符顺偈中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宗旨。今人依岳师通指声尘。不知古释。故表而明之)
复增观行。所缘既亡。闻相不起。此能闻相。即是思
慧。能所俱寂。故闻所闻尽。此遣闻慧也。一根既尔。
馀根亦然。亦是前文。此根初解。先得人空也。圆觉
云。心如幻者。亦复远离。
(○〔孤山云〕次明思慧。如是渐增。明转闻成思也。闻中
亡所。故云闻所闻尽。此则亡言达理。即结上闻慧也〔补遗云〕所入者。所指能诠。入指所诠。闻所闻尽者。所
闻是声教。今亡能闻之根。带所闻言之)。
(△〔吴兴云〕如是渐增者。前尘既亡。内根难尽。以由亡智。有疏有亲。
故云渐增也。闻所闻尽者。谓能闻所闻之根。亦复不生也。此乃举所以显能耳。觉所觉。空所空。例亦如是)。

(△〔私谓〕如是渐增。增上增进之义也。张无尽曰。以声为闻。则声巳入耳。云何成所以闻流动。则闻巳奔声。
声云何入。入流亡所。所入两亡。则不可增也。以渐增为增减之义。欲改增为持。则大缪矣。入流亡所。所闻
既尽。如是渐增。闻所闻者亦尽。闻所闻之根。即能闻也。前文云。无痛痛觉。亦即是此亦见见也。此三句。正
显三空。故古释云闻所闻尽。是闻慧中能所尽。馀二例知。长水云。此遣闻慧也。正符此义)。】

「尽闻不住。觉所觉空。」

【【疏】尽闻之处。即思慧为体。名之为觉。此之觉慧。属
等六识。是则舍闻而观于义。今亦不住此尽闻处。
更修观行。观破此觉。及所觉闻。二俱不立。故名为
空。此遣思慧。(〔吴兴云〕上句遣前尽相。下句正空观智。觉谓觉照。即智体也)即前
文云。空性圆明。成法解脱也。圆觉云。远离为幻。亦
卷六 第 677a 页 X13-0677.png
复远离。
(○〔孤山云〕尽闻不住者。理无闻相。故曰尽闻。亦不滞理。故曰不住。此则言理俱亡。生
后思慧也。觉所觉空者。正示思慧也。所觉。是尽闻之理。今觉知此理亦无。即是释上尽闻不住〔补遗云〕尽
闻不住者。指前空耳根之观为尽闻。不著此能空。故曰不住。由不住故。能空之觉。皆空寂矣。所觉。指前耳
根。相带言耳)。
(△〔海印云〕根尘双泯。为尽闻处。复不住尽闻之觉。闻根既泯。观智亦亡)
(○〔清凉云〕所觉是相。
能觉是性。远离觉所觉。名自觉圣智。楞伽云。一切无涅槃。无有涅槃佛。无有佛涅槃。远离觉所觉。即斯义
也)。】

「空觉极圆。空所空灭。」

【【疏】觉空之处。思慧俱尽。惟与修慧相应。观行增微。
修慧圆极。故云空觉极圆。此能空修慧。与所空觉。
亦俱不存。故云空所空灭。此遣修慧。(〔标指〕空觉极圆。修慧现前
也)。
(△〔吴兴云〕上句显前重空之智。下句正灭重空之理)
(△〔补遗云〕空觉等。指前重空之观。故曰空觉。既空
之又空。无以加也。故曰极圆。言极圆者谓前重空。亡所冥理。理则圆极。今又亡其圆极之相也)即是
前文。解脱法巳。俱空不生也。圆觉云。离远离幻。亦
复远离。
(○〔孤山云〕后明修慧。上思慧虽言理俱空。而有觉空之智。是则。俱空成境。能觉成智。
今境智俱泯。故曰极圆。以极圆故。能空觉智。所觉空境。悉不可得。故云空所空灭。当知此明三慧。闻则亡
言达理。思则言理俱亡。修则境智齐泯。以此寻文。文无不晓。此皆住前修行也)。】

「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疏】生灭既灭。即结前三慧三空尽也。既展转空。俱
属生灭。至此巳极。故云既灭。无生真理。寂常妙性。
了然明现。故云寂灭现前。(〔标指〕都结前三慧。皆是生灭门修證。前文云。菩
提心生。生灭心灭。此亦生灭。三空既尽。寂灭现前。藏性圆明。故发妙用)故上文云。是
名菩萨从三摩地。入无生忍。此乃圆观闻性。无前
境界。渐澄粗念。稍除细想。以至无念。如上文云。静
深不动。沙土自沉。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
卷六 第 677b 页 X13-0677.png
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明相精纯。一切变
现。不为烦恼。皆合涅槃清净妙德。此即始从观行。
至相似觉。名生灭位。入随分觉。證无生忍。名无生
位。然此初證境界。不可思议。与佛无殊。故经云。初
心毕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前心难。入此位后。心心
寂灭。自然流入萨婆若海。此之观门。即是圆修一
心三观。今为从闻思修。返照离缘。显自闻性。粗念
不起。细念不生。以至寂灭。挟空义说。是则一空一
切空也。闻性显处。中道理现。名寂灭现前耳。
(○〔孤山云〕
生灭既灭。三慧俱亡也。以住前三慧。是生灭相故。寂灭现前。初住理显也。以分證三谛。无生灭故)。
(○〔私谓〕
准华严十地品。菩萨得入第八不动地。离一切相。离一切想。一切执著。离诸谊诤。寂灭现前。此即观音生
灭既灭。寂灭现前也。又此菩萨。于不可说三千大千世界。随众生身。信解差别。普现受生。于不可说佛刹
众会中。悉现其身。所谓于沙门众中。示现沙门形。乃至应以如来身得度者。现如来形。此即观音忽然超
越。十方圆明。现身示应也。观首古佛。现八地菩萨。巳属影响。台家诸师。执本宗六即判位。但许初住分證。
长水略引其文。即曰。此初證境界。不可思议。与佛无殊。则巳自拂之矣。憨山大师释观音三十二应。普门
示现。正当楞伽三种意生身中。第三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此则由等觉入妙觉位。圣种类身。一时俱
现。今以华严八地为准。而尽刊台家烦琐刊位之文。庶亦吾大师所印许也)。
(卐二具彰果德二)
(◑一获果
德)。】

「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
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
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疏】前寂灭现前。是断德。本妙觉心。是智德。慈悲二
力。是恩德。三德圆證。故超世间凡夫。出世三乘。此
最上乘。惟佛与佛。乃能究尽也。十方圆明者。證此
卷六 第 677c 页 X13-0677.png
境界。见十法界。三种世间。无不是如。无不成佛。圆
故无德不备。明故无障不尽。无缘慈悲。是佛心相。
具足众德。是德之首。胜中胜法。故云殊胜。本妙觉
心。即是巳心。与诸如来。无二圆满。今日亲證。故名
为合。合故得乐。故同慈力。一切众生。亦是此心。无
二无别。故亦彼合。合故见其本成佛道。枉自流浪。
故可悲仰。自下现应拔苦。皆由此二而流演耳(〔吴兴
云〕云慈力者。慈既与乐。必能拔苦。应以力字兼于悲义。云悲仰者。悲谓悲苦。仰谓仰乐。菩萨所證圆通之
理。遍在众生悲仰之中。故曰。与也同也)。
(○〔引證〕〔法华文句云〕始自人天。终至菩萨。生法两缘。慈体既偏。被
缘不广。无缘与实体相同。慈靡不遍。如磁石吸铁。任运相应。如此慈悲。遍熏一切。名慈悲普〔玄义云〕约慈
以明应相者。或单以慈为应。经云。慈善根力。象见师子。广说如涅槃经。或单以悲为应。如请观音经云。或
游戏地狱。大悲受大菩。或合用慈悲为应。良以悲心熏于智慧。能拔他苦。慈心熏于禅定。能与他乐。经云。
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
(△〔法集经云〕观世音白佛言。菩萨若受持一法。一切诸佛法。自然如在掌中。何
者是一法。所谓大悲。释曰。此同体大悲也。以此大悲性。遍一切众生界)。
(△〔增一云〕有六种力。小儿以啼为
力。女人以瞋为力。沙门婆罗门以忍辱为力。国王以憍傲为力。阿罗汉以精进为力。佛以大悲为力)。
(◑二
明妙用三)。
([○@卐]一三十二应三)
([?(○/○)]一标举)。】

「世尊。由我供养观音如来。蒙彼如来。授我如幻闻熏
闻修。金刚三昧。与佛如来。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
二应。入诸国土。」

【【疏】以如幻力。熏修闻思修慧。成金刚三昧。(〔證真云〕幻喻三
慧体不可得。金刚喻摧坚之能)能破无始微细无明。圆證如来藏。
体。依体起用。随缘能应。入国土身。(〔温陵云〕幻人作为。本于无作。此
言如幻。三昧后云无作妙力。此之三昧。皆闻慧熏修以成。修兼于思。三慧斯备。无能沮坏。故称金刚。依此
三昧。随缘应化。凡皆如幻而巳)。
(○〔涅槃云〕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得金刚三昧。安住是中。悉能破散一切
卷六 第 678a 页 X13-0678.png
诸法。见一切法。皆是无常念念灭坏。无有真实。菩萨安住是金刚三昧。于一念中。遍至恒河沙等诸佛世
界。还其本处。亦不念言我能如是。于一念中。能断十方恒河沙等世界众生所有烦恼。而心初无断诸众
生烦恼之想。何以故。以是三昧因缘力故)华严云。清净妙法身。湛然应
一切。今言三十二者。以能感之类。不出斯数。非所
现应有限量耳。
(○〔入法界品疏〕此经或以布施摄众生等。有十一句。方法华经三十
五应乍观似少。义取乃多。彼三十五应。各云。即现其身而为说法。但是其中或现色身及说法耳。以长者
居士宰官婆罗门。共一即现妇女身而为说法。故谓之三十二应。理实四类。各各不同。明知四类有四妇
女。况妙音中。有转轮王及菩萨身。又加地狱饿鬼畜生。及诸难处。则三十五。亦未为尽。若加四妇女。各成
二人。以妻女别故。则此巳有三十九矣。明知观音及诸大菩萨。各能万类之化。皆略举耳。以上同如来妙
觉真心。故常在一切如来所。下与众生同大悲体。故普现一切众生之前。普现。即普门示现。然大圣久成
正觉。号正法明。示为菩萨。义言等佛耳)。
(△〔私谓〕观音大士。普门示现在法界则十一句。在妙音则三十五。
在佛顶则三十二。或相或用。或因或果。或差别。或平等。或佛说。或自说。经文各殊。普现则一。清凉依妙音
以释法界。即引用智者十普。以佛说观音说。无二无别故。孤山谓因中自行。果上化他。法华楞严。两经各
举二边。固哉此师。岂所谓分舟各月者耶)。
(○〔观音义疏云〕经云。众生应以佛身得度。即现佛身。为独现佛。
为兼馀身。同度彼生。又为一界独感于佛。为兼馀界同感于佛。诸身乃至执金刚神。能应共独。能感共独。
不可偏执。故今通就十法界应。对十法界机。一多相对。立以四句。方见经文感应之相。初机应四句。自有
一界身度一界。自有十界身度十界。自有一界身度十界。自有十界身度一界也。初即三土。以现佛身。必
遍三处。盖等觉下至凡夫。皆能成佛。故须三土以明其应。此一界身度一界也。若寂灭道场。禀教之徒。诸
界不同。或人或天。龙神鬼等。又根性圆别两异。同见一佛身而为说法。即是一界度多界也。若有一界之
机。但见一界身现。则不得度诸时诸会。三乘八部。眷属围绕。共逗一缘。或诸大机共成化事。或佛自遍现
而度一机。若有一人。实以十界身得度者。观音即现十身而为说法。是名多界身度一界也。若佛身菩萨
身。遍作十法界身。遍入诸道。各令得见。同其形像。而为说法。此是多界身度多界。用此四句。历五味五时。
现身皆如此。复次。约说法多少者。则多法为一人说。一人用一法为一人说。一法为多人说。多法为多人
说。复次。因果相对者。或因少。果亦少。或因多果少。或因小果多。或因多果亦多。观音明了众生机之所趣。
卷六 第 678b 页 X13-0678.png
或示现身多少。或说法多少。或修因多少。或證果多少。逗彼机宜。必无有差)。
(○〔法华文句云〕若二乘以一
心入一定。一心作一。不得众多。又为定所缚。故不名普。若别历诸地。浅深阶差。亦不名普。若入王三昧。一
切三昧。悉入其中。不起灭定。现诸威仪。故名法门普)。
([?(○/○)]二别释四)
([│/○]一圣身四)
([?(▽/○)]一佛身)。】

「世尊。若诸菩萨。入三摩地。进修无漏。胜解现圆。我现
佛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资中〕胜解现圆。将登正觉。坐道场也。将登者。蹑
上进修无漏言之。秪为进修。未登正觉。是故现身。
而为说法。令其胜解。现前圆满【疏】第十地菩萨。坐
华王座。垂成正觉。亦须别佛。设教闻熏。令断最后
微细无明。故观世音现第十重受用身而为说法。
言胜解者。于决定境。忍可印持。不为异缘之所引
转。此指最极根本。无分别智。将圆满时。故名胜解。
然此菩萨。登住巳去。虽为因位。便能现上位身。为
彼说法。以此圆證。一位即诸位。更无浅深。故能见
耳。(〔无尽云〕虽在因位。巳得佛之受用。台教云。从真起应。法眼称机也)
(△〔天如云〕只据今经。既谓超越世
间。又言上合诸佛。同一慈力。则现佛说法。机应宜然。岂容以初住分真。为妨为难)。
(○〔观音别行义疏〕应以
菩萨得度者。或上地下地。三藏通别圆等。辅佛不同。若佛于实报土作佛。观音即为实报菩萨形。或作方
便同居士菩萨形。赴利钝两缘。节节兴废。若权若实。广利众生。问佛云何度佛。答等觉菩萨作佛身。度初
地佛。何意不得。如人亦能度人。四明〔疏记云〕横论四教。竖则三土。同居四教。各有教主。各有菩萨。辅翊化
机。方便二教。实报一圆。各须菩萨。辅佛逗机。等觉度初地者。约别教义也。别教三贤。用于三乘所修观法。
入地證中。迥超九界。始本分合。功用同佛。然是分證。惑必厚薄。智论浅深。是故。上位现化他佛。度于下位
自行之佛。取譬人中。师度弟子。须知能度之佛。或现八相。或坐华王。所度之佛。必现因身。以佛威仪。非禀
法相。故四教佛。皆无师智。又今一往。且云等觉度于初地。若本下迹高。可云初地度于等觉。以示佛迹。是
妙觉身。乃由极果加被故也〔證真云〕若初住能现妙觉。是本下迹高。若妙觉现菩萨等像。是本高迹下。俱
卷六 第 678c 页 X13-0678.png
高俱下。二句可知)。
([?(▽/○)]二独觉)。】

「若诸有学。寂静妙明。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独觉身。
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疏】麟角独悟。出无佛世。厌喧乐静。独处山林。资加
二位。名为有学。此后断惑。便證无学。约自乘理智。
将證未證。名寂静妙明。(〔温陵云〕观物变易。自悟无生。故名独觉。乐独善寂。求
自然慧。言寂静妙明)菩萨现同类身。先称本习。后令近佛。(〔别行
云〕应以支佛者。如文殊二万劫作支佛。化众生。现身说法〔疏记云〕支佛见华飞叶落。即得道。此因少果多)。

([?(▽/○)]三缘觉)。】

「若诸有学。断十二缘。缘断胜性。胜妙现圆。我于彼前。
现缘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疏】辟支迦罗。云独觉。亦云缘觉。前但自悟。今依教
悟。观十二缘。作流转旋灭二种观法。以集谛为初
门。(〔温陵云〕知迷胜性。由十二缘。自无明灭。至忧悲苦恼灭。则缘断而胜性现。性因缘断而显。故曰
缘断胜性)未发真前。名为有学。理智将圆。菩萨身同。必
诱令进也(〔證真云〕有学者。资加二位也。独觉亦观十二因缘。亦可名为缘觉。但约根有利
钝。值佛不值佛之殊。分成二类。皆言胜妙现圆者。各约自乘理智。将欲现前。得此名也〔私谓〕别序叙云集
众。总标辟支无学。此文分列二应者。独则寂妙自悟。缘则断缘发真。其悟證各有不同。非有根性利钝。值
佛不值佛之殊也。广如蒙钞第一)。
([?(▽/○)]四声闻)。】

「若诸有学。得四谛空。修道入灭。胜性现圆。我于彼前。
现声闻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疏】因闻四谛声教悟。故名声闻也。发真之后。三果
三向。俱名有学。(〔證真云〕三果巳前。贤位圣位。俱为有学)未发真前。在
忍位中。用有漏智缩观。观四谛。作三十二行相。见
卷六 第 679a 页 X13-0679.png
道一十六心。断四谛下八十八使。分别烦恼。證生
空理。故云。得四谛空。从初果后。断三界八十一品
俱生。品品皆證一分择灭无为。(證灭谛理)故云修道入
灭。(〔补遗云〕旧谓数缘灭。今云择灭。维摩疏曰。虚空无为。数缘灭非数缘灭无为。一是涅槃。二非涅
槃。證一分择灭无为者。断一品惑尽处。名为證一分择灭无为。涅槃择力所得灭。名为择灭。谓断智推令
灭。故名择灭。孤山云。数灭。即是择也)将登无学。名胜性现圆。现身说
法。令其速證。然后诱之。不滞化城。令进大果。(〔孤山云〕二
乘。藏通机也。虽有菩萨而藏同人天。不断惑故。通同二乘。所證齐故)。
(○〔别行云〕应以声闻身者。或作三藏。
或作通教声闻。或作随五味转声闻。内秘外现。庄严四荣四枯。引导众生〔疏记云〕涅槃云。六人及以如来。
能严双树。观音示现声闻。其意如是。善财所见诸善知识。如海云善住。现声闻身。说别圆法。二乘机扣。即
说藏通。既住不思议法门。何所不说。大经四种智。观十二因缘。得四乘果。观音若修别观。则次第用四智
观缘。若修圆观。则一心用四因缘智。而于一一皆起誓愿。度诸众生。行愿成。故作四种圣人。遍法界现四
形声。普应一切。今于四中。的取下智为能现法)。
([│/○]二天质四)
([?(▽/○)]一释梵自在对)。】

「若诸众生。欲心明悟。不犯欲尘。欲身清净。我于彼前。
现梵王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疏】若有希欲心明开悟。身光清净。生于四禅。不为
欲界烦恼尘染。为现梵王。说四禅法。出入禅支。修
證次第。令其离欲。生于梵世。(〔法华文句云〕梵者。此翻离欲。离下地系。上
升色界。故名离欲)。
(○〔别行云〕梵即色天主。名为尸弃。此云顶髻。璎珞名四禅皆有王。此言梵者。应是初禅
顶犹有觉观语法。得为千界之主也。观音修白法三昧。不取不舍。不取。故不随禅生。不舍。故应为梵王。说
出欲论。四句现身。以权引实〔疏记云〕此天依正。多是白法。观音因时。观于白色。即空假中。住白法界。即此
是有真常我性。名王三昧。不取此禅有相。见思也。不取此禅空相。尘沙也。不取此禅非有非无。亦有亦无
相。无明也。则不随三惑生于此禅三土也。以不舍故。即能应而为凡夫梵王。同居也。即能应为方便梵。王。
即阿含云。巳證三果。将入方便土也。复能应为实报梵王。即仁王云。證七地故说出欲论。三惑。欲也)。
(△〔净
卷六 第 679b 页 X13-0679.png
名曰〕若在梵天。梵天中尊。诲以胜慧。什曰。小乘中初梵有三种。大乘中有四种。梵王虽有定慧。而非出要。
诲以佛慧故名胜)。
(○〔金光明云〕大梵天王说出欲论。即是修定。出欲淤泥。亦是爱摄)
(△〔熏闻云〕说法。说出
欲论。解脱。令离欲尘)。】

「若诸众生。欲为天主。统领诸天。我于彼前。现帝释身。
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疏】众生爱统诸天。菩萨现为帝释。说上品十善。令
戒根清净。生地居顶。住善见宫。为忉利王也。(〔别行云〕应
以帝释身者。此地居天主也〔疏记云〕菩萨修难伏三昧。不取不舍。就种种胜论。四句现身。以权引实。按金
光明云。释提桓因。种种善论。盖十善意耳。修十善。上符天心。诸天欢喜。求天然报。此法为胜。故言胜论)。
(△
〔清凉云〕释迦。能也。因陀罗。主也。具足应云释迦提桓因陀罗。提桓。天也。即云能天主。抚育劝善。能为天主
故。又楞伽大云疏云。天帝名有一百八。此略举也。一因陀罗。此云尊重。二释迦。此云勇猛。三不兰陀。此云
降伏。以降伏阿修罗故婆沙云。释迦桓因。华严天王。帝释者。华梵兼举也)。
(△〔净名曰〕若在帝释。帝释中尊。
示现无常。什曰。梵垢薄而著浅。故为现胜慧。释爱重而著深。故为示无常)。
(△〔起世经云〕以何因缘。诸天会
处。名善法堂。佛言。三十三天集会坐。则于中论微细妙法深意。指量观察。皆是世间诸胜要法。真实正论。
以此诸天称为善法堂)。】

「若诸众生。欲身自在。游行十方。我于彼前。现自在天
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疏】欲身自在。游行十方。现二天身。说法教化。即夜
摩睹史天也。名自在者。慈恩云。得异熟果。随意所
念。胜下二天。下二天果。依树而得。今随欲得。名为
自在。
(○〔别行云〕自在天。是欲界顶。具云提婆跋提。此云他化自在。假他所作。以成巳乐。即是魔
王也。菩萨住赤色三昧。不取不舍。应为魔王。令诸魔界。即是佛界。四句现身。以权引实)。】

「若诸众生。欲身自在。飞行虚空。我于彼前。现大自在
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卷六 第 679c 页 X13-0679.png

【【疏】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名大自在。不乐异熟果。乐
自乐他。变为乐具。而受用之。名大自在。然若止以
他乐他化二天所配。即摄义不尽。(〔法华文句〕自在即第五天。大自
在即第六天)故从慈恩。摄四天也。
(○〔别行云〕大自在。即色界顶摩醯首罗也。
华严称色究竟。智论云。过净居天。有十住菩萨。号大自在。十住经云。大自在天光明。胜一切众生。涅槃献
供。大自在天最胜。故非第六也)。
(△〔清凉云〕三乘中立此为净土。是报身所居。约实是十地菩萨摄报之果。
多作彼主耳)。
(○〔通释〕上二天。凡有三释。以五六二天分配者。法华文句也。以四天总摄者。慈恩玄赞也。以
色欲顶二天结释者。观音疏义也。长水依慈恩。则摄四天。孤山温陵依义疏。则从二顶。各有援据。未审适
从。然义疏文句。出于台家。皆智者所说。义疏则曰。大自在故非第六。文句则曰。诸经多称大自在。是色界
顶天。此不应超至此。一家之书。不应自相矛楯。温陵曰。初举梵王。至此乃自欲天色天。而超至色顶。意兼
无色。以明无刹不现。取以和会三家之说。庶可通也)。
([?(▽/○)]二统摄鬼神对)。】

「若诸众生。爱统鬼神。救护国土。我于彼前。现天大将
军身。而为说法。其令成就。」

【【疏】天大将军。即天帝所管将也。分住三十三天。各
领鬼神。镇护四方(〔别行云〕如金光明。即以散脂为大将。大经云。八臂健提。天中力
士。释论称摩醯首罗。此称大自在。骑白牛。八臂。三眼。是诸大将。鸠摩伽。此云童子。骑孔雀。擎鸡。持铎。捉赤
幡。韦纽。此称遍闻。四臂。捉贝。持轮。骑金翅〔马〕皆是诸天大将。未知此定是何等。光明疏云。二十八部。巡游
世间。赏善罚恶。皆为散脂所〔营〕)。
(○〔宣律师感通传〕天人费氏云。一王之下。有八将军。四王三十二将。周四
天下。往还护助诸出家人。四天下中。三天下佛法大弘。东西天下。人少黠慧。烦恼难化。南方一洲。虽多犯
罪。化令从善。心易调伏。佛临涅槃。亲受嘱付。并令守护。天人韦琨。南天王八大将军之一。三十二将之首。
魔子魔女。轻弄比丘。将军恓惶奔赴。应机除剪。有事至王所。王见皆起。为韦将军修童真业。受佛嘱护正
法故)。】

「若诸众生。爱统世界。保护众生。我于彼前。现四天王
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卷六 第 680a 页 X13-0680.png

【【疏】四天王者。上升之元首。下界之初天。于须弥山。
各居一埵。所领鬼神。每王二部。共八部众。救护国
界(〔金光明云〕四天王白佛。我等四王。二十八部。百千鬼神。以净天眼。常观拥护此阎浮提。是故我
等名护世王)。
(△〔法华文句云〕四大天王者。帝释外臣。如武将也。居四宝山。各领二鬼。不令恼人。故称护世。
本迹者。本为常乐我净四王。护持佛法。不令外人取其枝叶。斫截破坏。常王护东方常无常双树。乐王护
南方乐无乐双树。我王护西方我无我双树净王护北方净不净双树。枝干喻常。叶喻于我。果喻于乐。茂
叶喻净。护此华果。常能利益一切众生。故迹为四王而护世也)。
(△〔净名曰〕若在护世。护世中尊。护诸众生。
什曰护世。四天王也。诸恶鬼神残食众生。护世四王。不令害也。今言道力所护。兼及十方)。
(△〔智论云〕一切
山河树木。土地城郭。一切鬼神皆属四天王管。有不得般若经卷者。故皆随从共来)。】

「若诸众生。爱生天宫。驱使鬼神。我于彼前。现四天王
国太子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疏】天王太子即那吒之类。辅政统摄。跨握鬼物。护
世益人。菩萨身同。先令成就。后使厌离。(〔大吉义经云〕护世四
王。各有九十一子。姿貌端正。有大势力。皆名曰帝。此天王合有三百六十四子。能护十方)。
(○〔感通传〕四天
王臣佐白律师言。弟子是第一欲界南天王之第五子。王有九十一子。各御邦都。并依佛法。南方天王第
三子张与。撰述祗桓图经一百卷。北方天王第十六子。造立五精舍记。有五百卷。各在当天)。
([│/○]三人位三)

([?(▽/○)]一帝王臣佐对)。】

「若诸众生。乐为人主。我于彼前。现人王身。而为说法。
令其成就。」

【【疏】四轮粟散。皆人之王也(〔别行云〕就人王中。四种转轮王。自有大小。(如次
王四三二一天下)非转轮者。名粟散王。自有大小。若中下品十善。报为粟散小王。众多如彼粟故。又言粟
散。如人把粟散置盘中。各得分位。王喻亦尔。何独为福业受报。入同居土。具足化他。共修功德。慈心利物。
是为王也)。
(○〔大集经云〕国王护法。增长三种精气。一地精气。谓五谷丰熟。二众生精气。谓形貌端严。无诸
疾疫。三善气精气。谓修施戒信等)。】
卷六 第 680b 页 X13-0680.png

「若诸众生。爱主族姓。世间推让。我于彼前。现长者身。
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疏】长者十德。谓姓贵。位高。大富。威猛。智深。年耆。行
净。礼备。上叹。下归。十德具焉。名大长者(〔法华文句云〕一姓贵。
姓则三皇五帝之裔。左貂右插之家。二位高。位则辅弼丞相。盐梅阿衡。三大富。富则铜陵金谷。丰饶侈靡。
四威猛。威则严霜隆重。不肃而成。五智深。智则胸如武库。权奇超拔。六耆年。年则苍苍棱棱。物仪所伏。七
行净。行则白圭无玷。所行如言。八礼备。礼则节度庠序。世所具瞻。九上叹。上则一人所敬。十下归。下则四
海所归。内合如来。十种功德)。
(△〔净名云〕若在长者。长者中尊。为说胜法。什曰。声闻于凡夫为胜。如是展转。
佛法最胜。肇曰。凡人易以威顺。难以理从。故大士每处其尊。以弘风靡之化。长者豪族望重。多以世教自
居。不弘出世间胜法也)。】

「若诸众生。爱谈名言。清净自居。我于彼前。现居士身。
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疏】博闻强识。不求仕宦。居财大富。秉志廉贞。故名
居士(〔净名云〕若在居士。居士中尊。断其贪著。什曰。外国白衣。多财富乐者。名为居士。按须达维
摩诘。皆西国长者。居士。如此方庞蕴)。】

「若诸众生。爱治国土。剖断邦邑。我于彼前。现宰官身。
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疏】国。域也。大曰邦。邦。封也。邑即是县〔别行云〕宰是主义。官是功能义。三台以功能辅政于王。故曰宰官。郡
邑亦称宰官。宰政民下也)。
(△〔净名云〕若在大臣。大臣中尊。教以正法)。】

「若诸众生。爱诸术数。摄卫自居。我于彼前。现婆罗门
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疏】婆罗门。云净行。咒禁算艺。调养方法。皆为数术。
菩萨乘机现相。奖而成之。何物不化(〔别行云〕称为梵行。劫初种
族。山野自闲。人以称之)。
(△〔净名云〕若在婆罗门。婆罗门中尊。除其我慢。什曰。广学问。求邪道自恃知慧。骄
卷六 第 680c 页 X13-0680.png
慢自在。故名婆罗门。肇曰。秦言外意。其种别有经书。世世相承。以道学为业)。
([?(▽/○)]二出家在家对)。】

「若有男子。好学出家。持诸戒律。我于彼前。现比丘身。
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女人。好学出家。持诸禁戒。
我于彼前。现比丘尼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疏】尸罗云戒。毗尼云律。由依律法。防非止恶。故名
为戒。即二百五十戒也。(〔智论云〕受戒时。自言我是某甲比丘。尽形寿持戒。故
名比丘)尼。女声。即女比丘。持五百戒也。既戒德自严。
轨物成化。进行弥速。远出三界(〔涅槃疏云〕尼姨女。通是二方女人之
称。别论者。在俗者为女。受五戒者为姨。出家者为尼。律中亦呼阿姨阿姊〔翻译云〕以爱道尼是佛姨故。效
唤阿姨)。】

「若有男子。乐持五戒。我于彼前。现优婆塞身。而为说
法。令其成就。若有女子。五戒自居。我于彼前。现优婆
夷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疏】佛为提谓长者等在家众。受三归巳。即受五戒。
为优婆塞。经说五戒者。天下大禁忌。若犯此五。在
天违五星。在地违五岳。在方违五帝。在身违五藏。
如是等世间。违犯无量。若约出世。则坏五分法身。
一切佛法。以五戒是大小尸罗根本故。好学此者。
现清净男女。与说此法。(〔肇曰〕义名信士男。信士女〔净名疏云〕此云清净士。清
净女)。
(△〔涅槃疏云〕通名在家二众。形虽在俗。元未昏娶。今持五戒。永断俗法则于佛法有功。名曰勋士勋
女。若俗。法不亏。而持五戒。后加八斋。名善宿男女〔西域记云〕唐言近事男。近事女。言亲近承事诸佛法故。
后汉西域传。名伊蒲塞。注即优婆塞也。中华翻为近住。言受戒行。堪近僧住)。
([?(▽/○)]三女主童身对)。】

「若有女人。内政立身。以修家国。我于彼前。现女主身。
及国夫人。命妇大家。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卷六 第 681a 页 X13-0681.png

【【疏】掌理王之内政。谓之内宰。天子后妃曰女主。诸
侯曰国夫人。卿大夫之妇。受命于后妃。曰命妇。大
家者。后妃所师之女。如曹惠姬(〔别行云〕王家禁固。不得游散。化物为
难。如妙音即云。于王后宫。变为女像也)。】

「若有众生。不坏男根。我于彼前。现童男身。而为说法。
令其成就。若有处女。爱乐处身。不求侵暴。我于彼前。
现童女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别行云〕童男女者。取妙庄严二子释之。华严童子。算沙游戏也)
([│/○]四鬼神三)
([?(▽/○)]一天龙夜叉乐神类)。】

「若有诸天。乐出天伦。我现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有诸龙。乐出龙伦。我现龙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有药叉。乐度本伦。我于彼前。现药叉身。而为说法。
令其成就。若乾闼婆。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乾闼婆
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疏】天能厌乐。龙能怖苦。乐神荡逸。药叉勇健。各慕
出伦。非圣不拔(〔什公云〕八部皆有大神力。能自变本形。在座听法也。今按此经。阙第
六迦楼罗一部)。
(○〔别行云〕上列大威德天。今更举二十八天。或可星宿掌人间者也。经云。诸天当自思。我
等何当得人身。生释迦如来法中。受比丘戒)。
(△〔法苑珠林云〕夫论天报。识复丰华。服玩光新。身形轻妙。而
自在天上。便是魔王。无想定中。翻为外道。四空之顶。迷执不轻。六欲之间。迷惑殊重。不能受持般若。供养
涅槃。憍慢转增。我人逾盛。所以头华萎髻腋汗流衿。宝殿歇光。罗衣聚腻。凭斯净心。悉皆忏悔。契经说。人
有三事。胜于诸天。一勇猛。二忆念。三梵行)。
(○〔别行云〕龙有四种。一守天宫。持令不落。二兴云致雨。益人间
者。三地龙。决江开渎。四伏藏龙。守转轮王大福人藏。肇师但出三。不出天龙)。
(△〔长阿含十八〕阎浮提诸龙
有三患。一热风热沙著身。烧皮肉及骨。以为苦恼。二恶风暴起。吹其宫殿。失宝饰衣等。龙身自现。以为苦
恼。三诸龙娱乐时。金翅鸟入宫。抟撮始生龙子食之。怖惧熟恼。阿耨达池。无此三患。故名无热恼池)。
(△〔僧
祗律云〕商人问龙女言。汝有如是庄严受用。布萨何为。答言。我龙法有五。事苦。为生时。眠时。淫时。瞋时。死
卷六 第 681b 页 X13-0681.png
时。一日之中。三过皮肤落地。热沙抟身。复问汝欲求何事。答言。乐人道中生。为畜生中苦。不知法故。欲就
如来出家)。
(△〔清凉云〕智论云。此龙是七地菩萨。须弥藏经云。佛告须弥藏龙仙菩萨。汝于然灯佛所。为化
诸龙。起大勇猛。今四生龙。有于恶毒。气毒。见毒。触毒。齧毒。贪瞋痴毒。云何当令如法除灭。彼菩萨言。我入
其窟。入深三昧。彼当降伏。此诸龙王。安住大乘。精进修行。有大威德。是大龙王。各各佛前。率诸眷属。不令
起作如上灾祸。于佛法僧。三宝种性。久住于世。不令速灭)。
(○药叉〔西域记云〕旧讹曰夜叉。什曰秦言贵人。
亦言轻疾。(亦云捷疾)有三种。一在地。二在虚空。三天夜叉也。地夜叉但以财施。故不能飞空。天夜叉以车
马施。故能飞行。佛转法轮时。地夜叉唱。空夜叉闻。空夜叉唱。四天王闻。如是乃至梵天)。
(△〔清凉云〕此云轻
捷。飞空速疾故。亦云苦活。此类飞空啖人故。菩萨示为其王。翻加守护。亦令爱见罗刹。不害法身慧命)。
(○
乾闼婆〔法华文句云〕四乾闼王。此云嗅香。以香为食。亦云香阴。其身出香。天帝俗乐之神也)。
(△〔清凉云〕此
云寻香。亦云食香。止十宝山间。食诸香粖〔什公云〕天乐神也。处地上宝山中。天欲作乐时。此神身有异相。
即上天也〔泐云〕帝释宫欲作乐。烧沉水香。此神即寻香气而往。故翻寻香气也)。
(△〔净名疏云〕此亦陵空之
神。不啖酒肉。惟香资阴。是天帝幢倒乐神。在须弥南金刚窟住〔起世经云〕雪山右面黑山。北有香山。其中
常有歌舞唱伎音乐之声。山有二崛。七宝所成。柔软香洁。犹如天衣。妙香乾闼婆王。从五百乾闼婆王。在
其中止)。
([?(▽/○)]二无酒疑神蟒形类)。】

「若阿修罗。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阿修罗身。而为说
法。令其成就。若紧那罗。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紧那
罗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摩呼罗伽。乐脱其伦。我
于彼前。现摩呼罗伽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疏】修罗丑状而多慢。疑神。似人而戴角。蟒形田蚥。
腹行之类。因多毁戒。微行惠施堕此道中。各愿出
类。皆从其欲(〔应法师云〕阿修罗。正言阿素洛。译云。阿者无也。素洛云酒。亦云天。名无酒
神。亦名非天)。
(△〔别行云〕此云无酒。一持不饮酒戒。由过去宿习馀力。云不饭酒。二因由好酒。见天饮甘。露
四天下采华。置四海中酿。海中业力持。进失甘露退。不成酒。即令断酒。得大力也)。
(△〔阿毗昙论云〕以不能
忍善。不能下意。谛观种种教化。以憍慢故。非善健儿又非天故。名阿修罗〔翻译云〕新翻非天。以谄诈非天
卷六 第 681c 页 X13-0681.png
行故。依业报差别经中。具说十业得阿修罗报。一二三。身口意。行微恶。四起于憍慢。乃至九起于慢慢。十
回诸善根。向阿修罗道。若约馀经。多因嗔慢疑三业。得生彼故)。
(△〔智论云〕罗睺阿修罗王。亦是大菩萨)
(○
紧那罗〔别行云〕亦呼为疑神。亦为人非人。今不取人非人释紧那罗。此乃是结八部数耳)。
(△〔什曰〕秦言人
非人。似人而头上有角。人见之言。人耶。非人耶。故以名之。亦天伎神也。小不及乾闼婆)。
(△〔清凉云〕杂心论。
畜生道摄。亦云歌神。以能歌咏。是天帝执法乐神。即四王眷属。表菩萨。似众生形而非众生。常以法乐娱
众生故。歌神。即唐三藏译)。
(△〔菩萨处胎经云〕紧那罗住须弥山北。亦在十宝山间。由昔布施之力。居七宝
宫殿。寿命甚长。以瞋怒沙门故。八十四劫。常无手足。诸天燕会。与乾闼婆分番上下。天欲奏乐。腋下汗流。
便自上天。有紧那罗。名头娄磨。琴歌诸法实相。以赞世尊)。
(△〔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云〕此王以所弹琉璃
之琴。阎浮檀金。华叶庄严。善净业报之所造作。在如来前调琴。及馀八万四千伎乐。其音普闻大千世界。
隐蔽欲界诸天音乐。诸山药草丛林。悉皆遍动。如人极醉。前郤颠倒。须弥𡶅峨。涌没不定。一切凡圣。惟除
菩萨不退转者。大迦叶等。一切声闻。放舍威仪。诞貌逸乐。如小儿舞戏。不能自持〔法华文句云〕天帝法乐
神。佛时说法。诸天弦歌般遮于瑟。而奏四教法门。紧那罗奏于别圆之乐。故使声闻不能自安)。
(○摩呼罗
伽〔手鉴云〕亦云莫呼落伽。此云大腹。田蚥虾蟆蟒蛇等类。皆此所摄。田蚥。蟾蜍别名。即虾蟆也)。
(△〔什曰〕是
地龙而腹行也〔肇曰〕大蟒神。腹行也〔清凉云〕此云大腹行。即蟒之类。亦表菩萨。遍行而无行也。经言皆勤
修广大方便永割痴网。以此类聋騃。故令方便舍痴)。
(△〔净名疏云〕即世间庙神。受人酒肉。悉入蟒腹。毁戒
邪谄。多瞋小施。贪嗜酒肉。戒缓堕鬼神。多瞋虫入其身而唼食之〔私谓〕高僧传。安世高同学。以多瞋堕大
蟒身。为䢼亭湖神得度。即其类也)。
([?(▽/○)]三人非人等杂趣类)。】

「若诸众生。乐人修人。我现人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诸非人。有形无形。有想无想。乐度其伦。我于彼前。
皆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疏】人身难得。见佛受化。非天之著乐。馀之多苦。故
乐修也。(裴相云。可以整心虑。趣菩提。唯人道为能耳)有形有色蕴。如下
休咎精明等。无形无色蕴。如下空散消沈等。有想
有四蕴。如下鬼神精灵等。无想无四蕴。即下精神
卷六 第 682a 页 X13-0682.png
化为土木金石等。此皆非人也。斯则形想杂类。蠢
物皆沾。必一其身。乘机即化(〔吴兴云〕如上及普门品。于十界中。皆阙菩
萨及地狱身。智者依正法华。具现菩萨界身。又准释论。菩萨亦化地狱。故知十界不可阙〔温陵云〕六凡不
举三涂者。此类幽沈。未能闻法。则以施无畏力拔之)。
([?(○/○)]三结成)。】

「是名妙净。三十二应。入国土身。皆以三昧。闻熏闻修。
无作妙力。自在成就。」

【【疏】以如幻力。熏闻思修。成金刚三昧。證真起用。自
生如是(〔合论云〕如来神用十方。随根成就。而言无作者。如文殊师利。回观善财童子。如象王
回旋。随根对现不背众生。如应见者。皆如对面。而诸众生各不相知。皆谓圣者独对我语。此杂华所称对
现法身法华所称喜见一切色身三昧也)。
(△〔法华文句云〕观世音者。譬药树王。遍体愈病。普门者。譬如意
珠王。随意所与。能以一音。称十法界机。随其宜类。悉得解脱。如修罗琴。是名说法普)。
([○@卐]二十四无畏。有难
必济有危必救恐怖获安。总号无畏大悲为体。文三)。
([?(○/○)]一标举)。】

「世尊。我复以此闻熏闻修。金刚三昧。无作妙力。与诸
十方三世六道。一切众生。同悲仰故。令诸众生。于我
身心。获十四种无畏功德。」

【【疏】由前观行。證真具德。从体起用。令众生得一十
四种无畏功德(〔疏记云〕一切依正。皆是观音妙身妙心。一切众生。于斯色心而自为
难。求救三业。亦即观音。是故机成。即时而动)。
(△〔温陵云〕由我不自观音。彼获脱苦。由我知见旋复。彼不能
烧。是故云。于我身心获无畏等)。
([?(○/○)]二列释四)
([│/○]一闻声离苦)。】

「一者。由我不自观音。以观观者。令彼十方苦恼众生。
观其音声。即得解脱。」

【【疏】由我不观所听首声。但观闻性。(资中文)音声既寂。
闻性无生。尘境不拘。自然解脱。自既如是。故令十
方众生。闻我音声。即得度苦(〔真际云〕由我不自观音。不循前尘也。以观
卷六 第 682b 页 X13-0682.png
观者。用无缘之慈。观彼世间观音者也)。
(△〔温陵云〕不自观音。不随声尘所起知见。以观观者。旋倒闻机。返
照自性也。此为真观。净观。智慧观。苦恼众生。蒙其观者。亦得解脱。则真净慈悲。观力加被也)。
(○〔法华普门
品云〕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
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荆溪记云〕经云。观世音菩萨即时等者。有人以观世音三字。著下句上。兴
皇著上句末。于下句上。又足观世音三字。二俱不然。依下句头。亦不须足)。
(△〔私谓〕此经由我不自观音一
章。十四种无畏之总文也。法华文句。分总答别答之科。此即总答。次即别答也。以普门品證之。彼是佛说
菩萨。机在持名拔苦。此乃菩萨自说。机在同悲利〔佛〕此经云。令彼十方苦恼众生。观其音声。即得解脱。彼
经即云。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理而言之。所观之音声。乃十方苦恼众生。号呼观世音之
音声。能观之人。则皆以观观者之观世音也。由我不自观音者。一切众生。同悲仰故。不但自观声音。得解
脱也。以观观者。观彼一切众生。能念观世音之人。如节师所云。用无缘慈。观世间观音者也。此菩萨自叙
圆通法门。如下文水火七难等。即在菩萨观其音声。一念返闻之中。同时拔济。故曰。于我身心。获十四种
无畏功德。若曰。众生自观其音。不但违法华明文。观世音菩萨即时之语。以本经于我身心之义。贴文消
释。亦不相符顺也。苕溪谓众生止称名号。罔识闻熏。此中正取众生自观。以通圣应。当知众生七难三灾。
身心焚灼。尔时只办呼名。何暇作观。菩萨同体大悲。冥机冥感。如磁吸铁。宁复计其能观与否。天台别答。
分三业机。七难是口机应。以称名故。三毒是意机应。令常念故。二求是身机应。以礼拜故。是则闻熏力异。
过现缘差。当问观智于从容皈命之日。不当求观门于急难呼号之顷也。观音此语。以佛说为證明。无可
疑者。今谓普门是菩萨观。首楞是众生观。顺后人之臆度。以批判经宗。则亦不循其本者矣)。
(○〔法华文句
云〕自有多苦苦一人。多人受一苦。一人受多苦。一人受少苦。今文百千万亿众生。此言十方多人也。受诸
苦恼多苦也。多尚能救况少苦耶)。
(△〔别行云〕譬如父母。念子心重。多智多财具大势力。众子在难。即能俱
拔菩萨亦如是无缘慈悲重。权实二智深。圣财无量。神通力大。十界虽多应。有馀裕。又如毒龙罪报。尚能
以一眼遍视一切视之皆死。何况菩萨种智圆明耶)。
([│/○]二遭难消危三)
([?(▽/○)]一三灾恶国难)。】

「二者。知见旋复。令诸众生。设入大火。火不能烧。」

【【疏】本由四大分湛。旋令觉知。令复本闻。知见归湛。
湛性圆遍。无尘可得。尘火既歇。何物能烧。故令众
卷六 第 682c 页 X13-0682.png
生。大火不坏(〔补遗云〕知见属心。心属火。知见旋复。
不免火灾。内有觉观。非心而何)。
(△〔别行云〕火有果报火。业火。烦恼火。果报火。至初禅。业火通三界。烦恼火
通三乘。果报火难者。如阿鼻鬲子。八万四千。内外洞彻。上下交炎。饿鬼支体烟起。举体焦然。畜生燠煮汤
炭。修罗亦有火难。人中焚烧现见故。若至劫尽。须弥洞然。初禅巳下。无免报火。凡二十五有众生。百千万
亿诸业苦恼。持是观世音名。火不能烧何但止就阎浮人作解耶。次明修因恶业火者。若五戒十善。多为
恶业所难。故经云烧诸善根。无过瞋恚。虽生有顶。头上火然。术婆伽欲火所烧金光明云。忧愁盛火。今来
烧我。能破善业。退上堕下。皆名为火。若能称名。得离恶业。次明烦恼火。若声闻人。见三界因果。犹如火宅。
四倒结业。烟炎俱起竞相推排。求免焚灼。一心称观世音。乘于羊车。速出火宅。入有馀无馀涅槃。即得解
脱也。复以行人修道之时。并为五住烦恼惑火之所烧害。方便未成大难恒逼。称观世音。方便即成。即得
解脱。何者菩萨初发菩提心。见果报火烧诸众生。即起慈悲。誓当度脱。受持禁戒。亦起慈悲。救诸业火。修
无漏观白骨流光。入火光三昧。一切处皆起慈悲。为众生灭烦恼火。悉是因缘所生法。即空。次假。后中。见
火实相。节节慈悲。誓当利物。今位补处。以本誓力。熏诸众生。随有机感。即能垂应)。
(△〔疏记云〕经列七难止
在人中智者深穷救难之功。在王三昧。即二十五有真常我性。观音證巳。乃能遍拔众生之苦。故知其示
七难浅深。正论观行始末之相也)。】

「三者。观听旋复。令诸众生。大水所漂。水不能溺。」

【【疏】声能漂荡。如水腾波。观听旋真。尘相不起。虚明
湛寂。何物能漂。故令念者。大水不溺。(〔孤山云〕达声无声。水声岂
溺)。
(△〔温陵云〕见业交则见猛火。闻业交则见波涛。今既旋复。故水火不焚溺。于听言观犹于音言观也)
(△
〔别行云〕初果免见流。三果免欲流。四果免有流。圆教方免无明流。菩萨所以遍应水难者。本修别圆二观
慈悲。今日方就。王三昧力。寂而常照。众生报水所漂。称名为机。对事慈悲。救果报水。戒定慈悲。救恶业水。
三观慈悲。救烦恼水。一切一时。皆得解脱)。】

「四者。断灭妄想。心无杀害。令诸众生。入诸鬼国。鬼不
能害。」

【【疏】妄想生灭。能杀法身。能害慧命。苟或断绝。真性
卷六 第 683a 页 X13-0683.png
无伤。故入鬼国。鬼不能害(〔补遗云〕九道众生。莫非妄想。虚诈不实。乃鬼之
因内灭其因。虽入其国不能害我)。
(△〔海印云〕妄想如鬼。能杀法身)
(△〔别行云〕罗刹是食人鬼。人尸若臭。能
咒养之令鲜大经云。罗刹妇女。随所生子食之。复食其夫)。
([?(▽/○)]二鬼狱恶贼难)。】

「五者。熏闻成闻。六根销复。同于声听。能令众生。临当
被害。刀段段坏。使其兵戈。犹如割水。亦如吹光。性无
摇动。」

【【疏】熏修妄闻。成真闻性。一根亡对。诸根亦融。心水
虚朗。智光无动。谁为自他。而当被害(〔吴兴云〕淮南子云。光可见
不可握。水可循不可坏。喻意如此)。
(△〔别行云〕非但世间杀具。名为刀杖。恶业亦能伤善业身命。烦恼六尘
三毒等。皆名刀箭从地狱去即有刀山挂骨。剑树伤身。锯解屠脍。狼籍痛楚饿鬼自相斩刺。畜生自相触
突修罗昼夜征战。龙王降雨。变成刀刃人中。前履白刃。郤怖难诛。复有横尸塞外。衔刀东市。天共修罗斗
时。五情失守。皆有刀杖怖畏。失命之苦。若能称观世音。若应刑时。刀寻段坏。若应战阵。立之等力。令得安
和。次明修诸善因。为三毒刀箭恶业破坏善心割断戒皮定肉慧骨。微妙心髓。法身慧命。退失堕落。失人
天道。乃至正命。登难崩易。万劫不复。起怖畏心。称观世音。即蒙救护。三毒不伤。清升受乐。次声闻人。厌患
生死。即时观三界见思。剧于刀箭。一心持观世音。机成感彻。则能裂生死券。度恩爱河。不为烦恼刀杖所
害。次通别圆变易等。五住刀箭。伤法身。损慧命。若能称名。即蒙圣应。免离通别刀杖。脱二死地。菩萨住王
三昧中。无量神力。以十三昧。救果报刀杖以二十四三昧。救三毒刀杖。以二十五三昧。救入空烦恼刀杖。
救出假无知刀杖。救入中无明刀杖。一切一时。皆得解脱)。】

「六者。闻熏精明。明遍法界。则诸幽闇。性不能全。能令
众生。药叉罗刹。鸠槃茶鬼。及毗舍遮。富单那等。虽近
其傍。目不能视。」

【【疏】闻熏观行。成就精明。智照既融。法界圆遍。无明
邪暗永不能生。药叉等类。咸受幽气。故令恶鬼。目
不能视(〔补遗云〕见真妙理。无幽不烛。根尘是黑暗稠林。为我所破。故曰性不能全)
(△〔释文〕药
卷六 第 683b 页 X13-0683.png
叉罗刹。北方多闻天王所领二鬼。药叉。即夜叉罗叉。此云速疾鬼。又云可恶。亦云暴恶。鸠槃荼及薜荔多。
南方增长天王所领〔清凉云〕鸠槃荼。此〔释〕为阴囊。其状稍隈。故指在音义耳。旧云冬菰鬼。亦以状翻〔翻译
云〕此云瓮形。旧云冬瓜。此神阴如冬瓜。行著肩上。坐便踞之。又云厌魅鬼。卧厌不寤者。毗舍遮。亦毗舍阇。
及乾闼婆。东方〔治〕国天王所领。此云啖精气。啖有情及五谷精气故。梁言颠倒鬼〔别行云〕有啖精气鬼。人
心中有七渧甜水。和精气神。鬼啖一渧令头痛。三渧閟绝。七渧尽即死。富单那及龙。西方杂语天王所领。
此云臭饿鬼亦云热病鬼)。
(△〔别行云〕若论果报鬼难者。地狱道有弊恶大力鬼。恼诸罪人。鬼道中。力大者
恼于小鬼。畜生道鬼。亦啖畜生。人中可知。诸天既领鬼。阿含云。有大力鬼。坐帝释床。帝释大瞋。鬼光明炽。
释还发慈心。鬼光明灭。天主既为鬼所恼。何况四王修罗道耶。次恶业鬼者。阿含云。淫亦有鬼。鬼入人心。
则使人淫佚无度。当知鬼亦破善。毁损人天动不动业。次烦恼鬼者。见心为男鬼。受心为女鬼。若论此鬼。
即得满三千大千世界。非复假设之言。以见使历三界有八十八。爱历三界。合有九十八。岂不遍满。此鬼
恼二乘人。乃至六度通别圆等行人。大经云。惟愿世尊。善良咒师。当为我等。除无明鬼。又云。愚痴罗刹。止
住其中。岂非烦恼鬼耶。菩萨初发心时。见障恶鬼。恼乱世间。与起慈悲。为作拥护。成王三昧。住鬼法门。能
以鬼身。广作佛事。三障之鬼。或破或用。得自在故。一切鬼难。一时普救)。】

「七者。音性圆销。观听返入。离诸尘妄。能令众生。禁系
枷锁。所不能著。」

【【疏】尘累相萦如禁系。六根质碍如枷锁。(〔藕益云〕所既妄立。明
理不踰。以为枷锁)既而入流亡所。系碍不成。是故念者。枷
锁解脱(〔补遗云〕音信圆销。六用返入。言观听者。且举其二。尘缚俱消。则禁系等事。成锁梦关
空耳)。
(△〔别行云〕地狱体是囹圄。鬼及畜生。亦有笼系。修罗亦被五缚。北方及天上自在。应无此难。降是巳
还。无免幽厄。若能称观世音。重关自开。铁木断坏。次名修因恶业。即名枷锁也。若人修习善业。被恶业覆。
如大山映覆于心。使善败坏。再增恶业。恶业即招果缚。无由可解。若欲脱此业者。应时可救。急称观音。能
令三恶业坏。大品云。摩诃那伽。虽有罪无罪。同在三界狱中。若发定慧。是械断。若发权实。是杻断。若破无
明。是枷断。法身显现。是锁断。入无馀涅槃。是缚断。免三相。是离检。出三界。是出狱。菩萨起无缘慈悲。熏诸
众生。十法界有机。即能一切一时而得解脱)。】
卷六 第 683c 页 X13-0683.png

「八者。灭音圆闻。遍生慈力。能令众生。经过险路。贼不
能劫。」

【【疏】声能劫心。害善为贼。声销意净。慈力遍熏。平等
在怀。善恶同贯。故能涉险。贼不能劫。(〔海印云〕六尘既空。慈心平
等。了无自他敌对。何有劫贼)。
(△〔宗镜云〕经过险路者。即是三界之险阻。六趣之迷津)
(△〔智论云〕魔若魔民。
及内身结使。种种罪报。皆是贼。近此诸贼故。应一念敬慎。譬如入贼中行。不自慎护。为贼所得)。
(○巳上七
难。法华约口机应。结劝称名)。
([?(▽/○)]三三毒恶心难)。】

「九者。熏闻离尘。色所不劫。能令一切多淫众生。远离
贪欲。」

【【疏】声尘既亡。色境销歇。贪欲念虑。拟从何生。故令
众生。远离贪欲(〔温陵云〕众生以欲习合尘。故为色劫。能以金刚三昧。熏闻成性。遂能
离尘。性成则欲爱乾枯。尘离则根境不偶。虽有色境。不能劫动)。
(△〔别行云〕净住及禅经。明多欲人有欲虫。
男虫泪出而青白。女虫吐血而红赤。又言有欲鬼。娆动其心。令人倒惑。二经明虫鬼各是有情。以共业故。
资人倒惑如大经云。若习近贪欲。是报熟时。此举多欲相也。若少欲人。虫鬼潜伏。无多狂醉是少欲相)。】

「十者。纯音无尘。根境圆融。无对所对。能令一切忿恨
众生。离诸瞋恚。」

【【疏】音声差别。三昧能纯。(〔辅遗云〕纯音。中道法音也)尘既不生。根
无所偶。顺违之境不得。瞋恚之心自亡。故令念者。
离诸瞋恚(〔温陵云〕音声纯净。无复妄尘。圆融无违。无能所对。无违无对。则不瞋矣)
(△〔起信
记云〕论外缘即通举六尘。音即别指。耳所对也。首楞云。纯音无尘。根境圆融无对所对。又云。不自观音。以
观观者。斯则同诸法无行经。人音声观法门。何所动耶。于六尘中。唯举声尘者。阿含说此。以为禅剌也)。
(△
〔别行云〕瞋恚多者。令世人不喜见。如渴马获水。如射师子母。故遗教云。劫功德贼。无过嗔恚。华严云。一念
嗔起。障百法明门。菩萨以瞋乖慈。障道事重。大集云一念起嗔。一切魔鬼得便。涅槃云。习近瞋恚。例淫亦
应。有鬼。如柰女经。瞋则有蝎虫。是多瞋相。否是少瞋相)。】
卷六 第 684a 页 X13-0684.png

「十一者。销尘旋明。法界身心。犹如琉璃。朗彻无碍。能
令一切昏钝性障。诸阿颠迦。永离痴暗。」

【【疏】消除尘暗。旋复真明。世界身心。洞然无碍。一切
唯觉。谁为痴暗。故令阐提。咸生实信(〔补遗云〕阿颠迦。痴暗人也。
我以消六尘。复真明。推巳及之。令离暗钝)。
(△〔别行云〕愚痴多者。邪画诸见。拨无因果。谤毁大乘。如大经云。
习近愚痴。是报熟时。此乃邪痴。习报二果。痴心习成。地狱报熟。例前亦有虫鬼)。
(△〔圆觉钞云〕梵语一阐提。
此云多贪。是乐欲义。乐生死故。即〔梵〕烧一切善根。二阿阐底迦。此云无欲。是不乐欲义。不乐涅槃故。即楞
伽菩萨大悲。三阿颠底迦。此云极恶。名为毕竟。以毕竟无涅槃性故。即无性阐提。孤山云。阿颠迦亦云阿
阐底迦。不乐欲涅槃者。误之甚矣)。
(○〔合释〕〔法华文句云〕若用一切智。断四住尘沙等惑。如郤枝条。不名断
惑普。若用一切种智。断无明者。五住皆尽。如除根本。名断惑普)。
(○〔别行云〕二乘欲。乐涅槃名贪。厌生死名
瞋。不达此理名痴。二乘未断此三毒。即变易三毒相也。未断别惑菩萨贪求佛法。于恒沙劫。未曾暂舍。多
学问。无厌足。即贪相。恶贱二乘。不喜闻其名。言宁起恶癞野干心。不起二乘心。如大树折枝之譬。岂非瞋
相。无明重数甚多。佛菩提智之所能断。佛性未了了者。皆是痴相。此三毒即为三法门。一取。即大贪法门。
二舍。即大瞋法门。三不取不舍。即大痴法门。一切圣人。自行化他。无不从此三门而入)。
(○巳上三毒。法华
约意机应。结劝常持)。
([│/○]三随欲应求)。】

「十二者。融形复闻。不动道场。涉入世间。不坏世界。能
遍十方。供养微尘诸佛如来。各各佛边。为法王子。能
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男者。诞生福德智慧之男。十
三者。六根圆通。明照无二。含十方界。立大圆镜。空如
来藏。承顺十方微尘如来。秘密法门。受领无失。能令
法界无子众生。欲求女者。诞生端正。福德柔顺。众人
爱敬。有相之女。」

【【疏】融通形碍。旋闻真闻。所以不动道场。涉入世界。
身无限量。遍至十方。绍继法王。种姓不断。由三昧
卷六 第 684b 页 X13-0684.png
力。福慧具故。应求男者。皆无虚愿。(〔温陵云〕融形涉世。遍事诸佛。为
法王子之力。加之即生男)。
(△〔别行云〕士有百行。智居其首。若但智而无福。则位卑而财贫。触途壈坎。智与
福合。弥相扶显。福则财位高升。慧则名闻博远。故云福德智慧之男)六根圆遍。融通
照明。含现十方。无二无别。唯一宝觉。名大圆镜。复
能承顺微尘诸佛。受领含容无量法门。不失不坏。
名为空藏。以女德坤仪。资生承顺。柔明真正。相好
圆备。由此念求。故能生也(〔温陵云〕圆通含界。承顺如来。受领法门之力。加
之即生女)。
(△〔别行云〕女人端正。七德之初。但端正无相者。或早孤少寡。相禄不隹。貌与相扶。弥显其德。端
正则招宠爱。相则招于禄敬。故经云。众人爱敬。若爱带慢。何谓为德。爱而敬之。故是相也)。
(○〔證真云〕涉入
世间。不坏世界。即方便智。方便属权。权能干事。故生于男。立大圆镜。空如来藏。即属实智。实智诣理。理能
含育。故生于女。如净名云。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即其义焉)。
(○〔别行云〕果报求男女者。如阿含。地狱界
巳上。乃至诸天。皆有无子之苦。无明为父贪爱为母。六根男。六尘女。识为媒嫁。出生无量烦恼子孙。此男
女不劳愿求。任运成眷属也。佛为国王。经教为夫人。出生一切菩萨佛子。又善权方便父。智度菩萨母。一
切诸导师。无不由是生。又慈悲心为女。善心诚实男。(据净名文立于悲智乃类此法立诸男女)或禅定静
细为女。观慧分别为男。次分三乘以对男女。复约照性自具男女。佛性正观。决破无明。为福德智慧之男。
中道慈悲。含覆一切。为端正有相之女。今借世间男女以表法门尔。初明五戒者。不杀不盗属女。表定法。
不妄语不淫不饮酒属男表慧法。言定即有慧。言慧即有定譬如女人而有左手。亦如男子而有右手。文
云。便生福德智慧之男。此语自具两法门。又云。便生端正有相之女。端正无邪丑。表中道正观。离二边之
丑。即慧义也。相即三十二相。慈心所种。即表定义也。虽具二而名女。若不得此五戒男女。则失人天道孤
独。堕在三途。归命求救五戒完全即男女愿满。十善及四禅等。例可知。次明声闻男女者。五停心观。治瞋
治散。此二属女。治贪治痴治障。此三属男。又直缘谛理正智决断为男。出观用法缘慈为女。五停心男女
生。即得入真。出观男女生。得入假二义既满则不复畏二十五有也。次支佛者。缘方便道。起慈观为女。慧
观为男。若发真缘理名男。出观缘慈名女。支佛譬鹿。犹有回顾之慈也。次六度菩萨。有慈悲。不断惑。在死
生利物名女。行六度方便智慧名男。次通菩萨。既断烦恼。则有智断缘谛理之慧为男。慈悲扶馀智入三
卷六 第 684c 页 X13-0684.png
界为女。次别教十信菩萨修福德庄严五波罗蜜为女。从一地二地智慧庄严为男。三十心名男女交处
圣胎。初地时。慈智合发。名男女双生。生此男女。不堕二乘生死两边之过。生大欢喜。名欢喜地。初生慈智
男。女既是真因。任运能生上地男女。上地复生极果男。女是故诸佛皆以初地为祖父母。大慈大悲能成
佛道。出生般若。是诸佛之祖母。故称为大女。次圆教。以无缘慈悲。种三十二相业名女。此女端正有相。以
中道智慧为男。此男质直福德。十信六根清净。名为处胎。初住慈智。男女双生。即男女具足。二求愿满也。
复次从五戒十善。齐第六天巳来。皆无禅定。番番悉是散心慧法。狂男子也。从三界定慧男女。男无破惑
之功。女无出生无漏之力。此无用之男女。从二乘通教等。慧有断惑之用。则是干事之男女有发生无漏
绍继之德也。从二乘通教。所有定慧。不能破无明。见佛性。虽男而女。定则不能怀于中道之子。犹如石女
虽女而男惟有别教登地。真明慧发。无缘悲成。此乃名为真正男女。圆教初住见中道时。定慧具足。男女
相满。方称经文男则福德。女则端正也)。
(○巳上二求。法华约身机应。结劝礼拜)
([│/○]四称名获福)。】

「十四者。此三千大千世界。百亿日月。现住世间。诸法
王子。有六十二恒河沙数。修法垂范。教化众生。随顺
众生。方便智慧。各各不同。」

【【疏】所比多众。方便。权也。智慧。实也。下能比一名(〔熏闻
云〕修法约自行。随于何根。修习行法也。垂范约化他。即以自行作范。转化于他也)。
(△〔疏记云〕既是现住娑
婆菩萨。是故特举为括量本)。
(○〔引證〕〔长阿含云〕一日月行四天下。为一世界。如是千日月。千须弥。千阎罗
王。千忉利。千梵天。名为小千。即数小千。至满一千。名为中千。即数中千。复满一千。名为大千。其中须弥山
王。四洲日月。各有万亿皆是一佛化境。号为娑婆世界)。
(○〔感通传云〕宣律师问韦天曰。余闻一佛化境。三
千国土。日月岁数。或言百亿。或言千百亿。广略不同。何耶。答曰。如师问百亿千百亿者。经文分明。千百亿
化身。一佛化一日月。则成千百亿日月。总要言之。万亿日月。为一大千。良由天竺亿数有大小。应以一百
小亿为一大亿。乃成百大亿日月。故云百亿)。】

「由我所得。圆通本根。发妙耳门。然后身心。微妙含容
周遍法界。能令众生。持我名号。与彼共持六十二恒
河沙。诸法王子。二人福德。正等无异。世尊。我一名号。
卷六 第 685a 页 X13-0685.png
与彼众多。名号无异。由我修习。得真圆通。」

【【疏】先出所以。观音所修。从三慧入。是众行之根本
也。佛佛演教。皆以音声。机机领悟。尽由闻慧。能于
声尘而亡所得。复根结而归真际。元明心妙。一多
之境融通。本湛觉圆。彼此之名平等。以一切身即
一身。故云微妙含容。一身即一切身。故云周遍法
界。此即福等之所以也。能令下。正比福等。谓由自
證平等理故。遂令他得平等福也。由我下。结所以
也。
(○〔法华文句云〕入大乘论云。法身唯一。应身则多。格六十二亿应。等一法身也。智者云。圆人唯一。偏
人则多。格六十二亿偏菩萨。等一圆菩萨也)。
(△〔法华论云〕彼福平等。有二种义。一信力故。二毕竟知故。毕
竟知者。决定知法界故。法界者。名为法性。初地菩萨。能證入一切诸佛平等身故。平等身者。谓真如法身。
是故。受持观音。与受持六十二亿恒沙菩萨名字。功德无差)。
(△〔别行云〕今明一多性不可得。无有二相。一
则非一。多则非多。同入如实际。是故无异〔疏记云〕一中解无量。故说六十二亿。无量中解一。故说观音。以
实际之多。生观音之一。故一无一实。以实际之一。生河沙之多。故多无多实。其理正均。故言无异。照其事
理。一多融即。故言正等)。
(△〔私谓〕此中格量功德。文句以偏圆格量。别行以正等格量。一家之文。宗旨各别。
今且以天亲论为准。既云證入平等。非无偏圆。不须格偏等圆也。既云能知法身。非无报化。不须格应等
法也。岂惟符智者之旨。没偏用圆。而入大乘论中。法应之文。亦兼举矣。今参合诸家之解。折衷于本论。贴
文于别行。则知孤山以选根利钝。比较胜劣。谓多偏不敌一圆。良难免于料拣。而竹庵斥长水携李。失正
途而用次意。亦非通义也)。
([?(○/○)]三结成)。】

「是名十四。施无畏力。福备众生。」

【(〔法华玄义云〕菩萨饶润成熟一切众生。而无限量。譬如大雨。四方俱下。一切卉木丛林。遍令生长。华果悉
皆成就。故名成就众生普)。
([○@卐]三四不思议。德用殊绝。非言智之所能及也。即显大圆镜体。功德之相。然功
德力用。其体一也。以内蕴曰德。外施曰用。前虽随机现应。适时御物。拔苦与乐。数仍有限。而未备陈自在
现化。无方之德。妙妙无比。难可思议。故今述也。文二)。
([?(○/○)]一标举)。】
卷六 第 685b 页 X13-0685.png

「世尊。我又获是圆通修證。无上道故。又能善获四不
思议。无作妙德。」

【【疏】内德不充。外用不起。以金刚三昧。熏本四无量
心。由斯果證。实德现前。故成四事。俱不思议无作
而现。

([│/○]二列释四)
([?(▽/○)]一现形说法)。】

「一者。由我初获。妙妙闻心。心精遗闻。见闻觉知。不能
分隔。成一圆融。清净宝觉。故我能现。众多妙容。能说
无边。秘密神咒。」

【〔悫疏〕妙妙闻心者。初妙。则脱黏声境。后妙。则圆
听无遗【疏】此叙德本也。闻性本真。非粗非妙。由绝
待故。故云妙妙。(下释云。即此闻心。知妙妙者)非粗曰精。离相曰
遗。(遗闻。即闻所闻尽)一根脱黏。五根圆拔。故不分隔。成一
宝觉。下列所现。故我下。标也。妙容多现。不可以形
量拘。秘咒无边。不可以言说取。此则由三昧力。熏
本慈无量心。现种种形。说种种咒令诸见闻。获其
妙乐(〔温陵云〕言初获者。指本因也)。】

「其中或现一首三首。五首七首。九首十一首。如是乃
至一百八首。千首万首。八万四千烁迦啰首。(〔携李云〕烁迦罗。
有云具足〔真际云〕类拔折罗。即金刚也)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
臂。十四十六。十八二十。至二十四。如是乃至一百八
臂。千臂万臂。八万四千母陀罗臂。(母陀罗。或云印义)二目三
目。四目九目。如是乃至一百八目。千目万目。八万四
千清净宝目。或慈或威。或定或慧。救护众生。得大自
卷六 第 685c 页 X13-0685.png
在。」

【【疏】首出众圣。法身也。臂能提接。化身也。目以导明。
智身也。物无虚见。见必利益。故能救护(〔孤山云〕首表法身超
出两边。臂表解脱提拔众苦。目表般若照了万境。或慈或威。结现首也。或定或慧。结臂目也。人首只一。故
从奇数以增。臂乃有二。故从耦数以辨。人眼二。天或三。故兼畸耦以明)。
(△〔无尽云〕由耳门入。而现首现臂
现目。所谓本妙圆通也。一首二臂二目。乃至八万四千。尘劳烦恼。数极于此)。
(△〔温陵云〕此十一地等觉妙
行也华严十地巳前。犹依本智。长养大悲。至十一地。长养功终。纯是大悲而为法体。与智圆现。故观音手
眼。通身遍身。而以大悲称也。二十四圣。各现一门。圆而会之。咸极于此。使悟入者。不第二十五门。顿了尘
劳万法。法界理事。不离吾圆融净觉之体。斯则无边刹海。法法周圆。十方身土。尘尘具足矣。或曰。八万四
千。特表法耳。一身何所施乎。夫身含十虚。毛端现刹。又不啻如首臂而巳。八万四千首臂。犹人身有八万
四千毛孔。未足异也。圣人之言。即事即理。既曰不思议德。勿以凡心。思之议之)。
([?(▽/○)]二无畏众生)。】

「二者。由我闻思。脱出六尘。如声度垣。不能为碍。故我
妙能现一一形。诵一一咒。其形其咒。能以无畏。施诸
众生。是故十方微尘国土。皆名我为施无畏者。」

【【疏】由如幻力。熏本等悲。故能一身现无量身。无量
身现一身。十方微尘。无刹不现。说一一咒。拔众苦
恼。无畏众生。得大自在。
(○〔引證〕〔涅槃云〕如来即是施众生无恐畏者。若放一
光若二若三。若有过者。悉令远离一切诸恶。如来今者具有如是无量势力。若有菩萨。得住如是无所畏
地。则不复畏贪恚瞋痴。生老病死。亦不复畏恶道地狱畜生饿鬼。亦不复畏沙门婆罗门。外道邪见天魔
波旬。亦不复畏二十五有。是故此地名无所畏。菩萨住无畏地。得二十五三昧。坏二十五有。如得无垢三
昧。能坏地狱有等)。
([?(▽/○)]三舍宝求哀)。】

「三者。由我修习。本妙圆通。清净本根。所游世界。皆令
众生。舍身珍宝。求我哀悯。」

【【疏】由三昧等。熏本喜心。故能所游世界。众生见者。
卷六 第 686a 页 X13-0686.png
咸生欢喜。不惜身财。以求哀慜(按普门中。无尽意菩萨。解颈众宝珠
璎珞。供养观世音。佛告菩萨。当悯此无尽意菩萨。及四众天龙等故。受是璎珞。即其事也)。
(△〔别行云〕问经
言游于娑婆。不言实报方便等。答总答中云。游诸国土。(此云所游世界)诸是不一。岂独娑婆。大本文中。若
能深观。常见我耆阇崛山。共声闻菩萨僧。此即娑婆而是方便。又云即见我纯诸菩萨。不共声闻。即此是
实报也。即于堪忍而见二土。观音深智。游于娑婆。岂容独应同居机耶)。
([?(▽/○)]四所求随欲)。】

「四者。我得佛心。證于究竟。能以珍宝。种种供养。十方
如来。傍及法界。六道众生。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三
昧得三昧。求长寿得长寿。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
涅槃。」

【【疏】由圆照力。熏本舍心。既而果證。得以珍宝。上施
菩萨。下及众生。亦令所求。世出世法。无不随愿。此
上喜舍二段。互言皆得(〔交光云〕證于究竟。巳入妙庄严海。佛法宝藏悉开。福
慧无量。手中出无量珍宝。身中运无量神通。故能生佛等供。财施无尽。六道。并兼三涂。亦言供者。菩萨观
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悉皆生心。如佛想也。国土妻子。谓之外财。长寿身命。谓之内财。三昧。所摄法广。
罗汉菩萨。一切境位皆是〔私谓〕次长寿于三昧之下。涅槃之上。则知不为延年。取长命报。中印度宝掌和
上。有愿住世千岁。清辩菩萨。持观音名。入修罗宫。待慈氏下生。皆为度人闻法故也)。
(△〔法华文句云〕供养
诸佛者。若作外事供养。以一时一食。一华一香。普供养一切佛。无前无后。一时等供。于一尘中。出种种尘。
亦复如是。若作内观者。圆智导众行。圆智名为佛。众行资圆智。即是供养佛。若行资馀智。不是供养佛。众
行资圆智。是名供养佛。普门者。福能转寿。如珠雨宝罗汉尚能回福为寿。况普门示现。以不思议福。转成
种智。即福智不二。名之为转)。
(△〔玄义云〕行有五种不同。一圣行。二梵行。三天行。四婴儿行。谓示同三乘七
方便人所修之行。五病行。谓示为六道之身。现有三障之相。此之次第五行。菩萨所修。如涅槃云。复有一
行。名如来行。所谓大乘。大般涅槃。大乘是圆因。大涅槃是圆果。菩萨能修此之一行。故名修行普)。
([○@卐]三总
结释成二)。
([?(○/○)]一结答所问)。】

「佛问圆通。我从耳门。圆照三昧。缘心自在。因入流相。
卷六 第 686b 页 X13-0686.png
得三摩提。成就菩提。斯为第一。」

【【疏】圆照三昧者。即一行三昧也。(〔起信疏云〕文殊般若经。云何名一行
三昧。佛言。法界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入一行三昧者。尽知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论云。依是
三昧故。则知法界一相)谓初缘实相。造境即中。无不真实。系
缘法界。一念法界。故云缘心自在。(〔补遗云〕耳识初缘音声。故云缘
心。不循前尘。故云自在〔温陵云〕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是从耳门得圆照也)此即一经所
宗。首楞严定。文殊所赞。得真圆通。诸佛交光。同庆
此说。后学至此。幸冀留心。无谓聊尔也。复次。总上
诸文。对三观者。由泯相澄神观。故寂灭现前。由起
幻销尘观。故获二殊胜。由绝待灵心观。故四不思
议。亦是即空即假即中观也。详文可见。

([?(○/○)]二叙叹得名)。】

「世尊。彼佛如来。叹我善得圆通法门。于大会中。授记
我为观世音号。由我观听。十方圆明。故观音名。遍十
方界。」

【【疏】眼观耳听。略举六根之二也。或观此听闻(〔补遗云〕于
闻听中用观。观其闻性也)一根旋复。六用不成。故十方圆明。惟
一宝觉。由此得名。亦遍一切。
(○〔法华文句云〕观有多种。谓析观。体观。次
第观。圆观。㭊观者。灭色入空也。体观者。即色是空也。次第观者。从析观乃至圆观也。圆观者。即析观是实
相。乃至次第观亦实相也。今拣三观惟论圆观。世亦多种。谓有为世。无为世。二边世。不思议世。有为世者。
三界世也。无为世者。二涅槃也。二边世者。生死涅槃也。不思议世者。实相境也。简却诸世。但取不思议世。
音者。机也。机亦多种。人天机。二乘机。菩萨机。佛机。人天机者。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也。二乘机者。厌畏生死。
欣尚涅槃也。菩萨机者。先人后巳。慈悲仁让也。佛机者。一切诸法中。悉以等观入。一切无碍人。一道出生
死也。拣郤诸音之机。唯取佛音之机而设应。以此机应因缘。故名观世音)。
(○〔清凉云〕观即能观。通一切观。
卷六 第 686c 页 X13-0686.png
世是所观。通一切世。云音者。亦通所观。即所救一切机。今别释观者。谓三业归依。观通心眼。了见诸相而
无所著。彻见体性。空有无碍。一切种智。圆顿观察。故经云。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悲观及慈观。常愿常
瞻仰。无垢清净光。慧日破诸暗。能伏诸风火。普明照世间。皆是观义。世略有三。谓三世界。若山若水。县厓
邃谷。畏难之处。器世间也。无量众生。即众生世间。亦观佛会所有众生。常在一切诸如来所。即是观察智
正觉世间)。
(○〔悲华经云〕往昔过恒河沙等阿僧祇劫。此佛世界。名删提岚。佛名宝藏如来。有转轮王。名无
诤念。时王千子。及八万四千诸小王等。悉皆供养如来。第一太子不眴。终竟三月供养。作如是言。世尊。今
我以大音声。告诸众生我之所有。一切善根。尽回向阿耨菩提。愿我行菩萨道时。若有众生。受诸苦恼恐
怖等事。退失正法。堕大暗处。若能念我。称我名字。若为我天耳所闻。天眼所见。是众生等。不得免斯苦恼
者。我终不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尔时宝藏佛。寻为授记。善男子。今当字汝为观世音。于第二恒河沙
等。阿僧祇劫。后分之中。当得作佛。号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来。其第二子得大势。第三子文殊师利。
第八子普贤。皆同时授记。按清凉入法界钞。引千手眼陀罗经。依无量寿经。继无量寿。次当作佛。号宝王
功德山王佛。此悲华经。是苕溪熏闻所引。并是大圣迹门。故略载之)。
([?∴]二庆说难思。正在观音。旁兼馀圣。
文四)。
(卐一诸佛交光)。】

「尔时世尊。于师子座。从其五体。同放宝光。远灌十方
微尘如来。及法王子诸菩萨顶。彼诸如来。亦于五体。
同放宝光。从微尘方来灌佛顶。并灌会中诸大菩萨。
及阿罗汉。林木池沼。皆演法音。交光相罗。如宝丝网。」

【【疏】耳根圆通。五根总摄。称可诸佛。说證皆同(〔释要云〕五
体放光。表馀五根。一时解脱故)及大菩萨。阿罗汉者。即前二十五
圣。说圆通人。印说皆是。无非圆通。故放宝光。流灌
其顶。林木池沼。演法音者。既号圆通。彼我同畅。智
周万物。何法不宣。交光如网。圆张大教也(〔孤山云〕宝光交
照。表自他之理㸦融。林木演音显依正之性不二。印前所證。尽契佛心)。
(△〔无尽云〕此所谓尘尘尔。法法尔)

(卐二大众蒙益)。】
卷六 第 687a 页 X13-0687.png

「是诸大众。得未曾有。一切普获金刚三昧。」

【【疏】耳闻圆观。顶触智光。观音三昧。一时同获。此则
二十四圣。同会观音一门。皆得名为金刚三昧也。
(〔补遗云〕通指圆定。名为金刚。亦首楞严之异名也。下文云。是种种地。皆以金刚观察等)
(卐三雨华饰界)。】

「即时天雨百宝莲华。青黄赤白。间错纷糅。十方虚空。
成七宝色。」

【【疏】法身体素。天龙之所忽劣。今将显现。如空宝严。
万行集成。故华间错(〔释要云〕百宝华者。万行因华。庄严本有法身。方彰妙果也)

(△〔吴兴云〕此表大众。于第一义天。以四十位真因之华。而严果德也)
(卐四合国宣音)。】

「此娑婆界。大地山河。俱时不现。唯见十方微尘国土。
合成一界。梵呗咏歌。自然敷奏。」

【【疏】根尘销复。法界圆成。故山河不现。合成一界也。
(〔释要云〕山河不现。九界依正。一念全空。合成一界。佛界圆显也)
(△〔吴兴云〕又表发真归元。空界殒裂。唯一
寂光土。是事希有。故咏歌之)。
(△〔温陵云〕天雨宝华空现宝色。地隐山河。界含刹土。表證圆通性。无作妙行。
自然纷披。宝明空觉。自然发现。有为习漏。当不复生。众尘廓然。无复隔越。梵呗敷奏者。使法界永离众苦。
常得妙乐也)梵摩云净。具云呗匿。正云婆师。此翻赞叹
(〔孤山云〕以梵天之音。赞叹歌咏于三宝也)
(○〔引證〕〔法苑珠林云〕西方之有呗。犹东国之有赞。赞者从文以
结章。呗者短偈以流颂。经言以微妙音声。歌赞于佛德也。长阿含云。具有音声。五种清净。乃名梵声。十诵
律云。为诸天闻呗心喜。故开呗声也)。
(○〔宣律师云〕梵者。净也。实惟天音。色界诸天。来观佛者。皆陈赞诵。经
有其事。祖而习之。故存本因。谓声为梵。寻呗匿也。亦本天音。唐翻为静。深得其理。谓众将散。恐涉乱缘。故
以呗约令无逸也)。
(○〔寄归传云〕西国礼敬。盛传赞叹。大乘小乘。咸同修习。此有六意焉。一能知佛德之深
远。二体制文之次第。三令舌根清净。四令胸藏开通。五令处众不惶。六乃长命无病)。
(○〔宣验记云〕陈思王
曹植。每读佛经。流连嗟玩。以为至道之宗极也。尝游鱼山。忽闻空中梵天之响。清雅哀婉。深感神理。弥悟
法应。遂摹其声节。写为梵呗。制转赞七声。升降曲折之响。梵音显世。始于此焉。其所传呗。凡有六契
卷六 第 687b 页 X13-0687.png
经文十者纯音无尘。唯其纯音无尘。是以称观音也。交光云。音字应是闻字之误。此师穿凿。背理如
是)。】

大佛顶首楞严经疏解蒙钞卷第六(之一)
大佛顶首楞严经疏解蒙钞卷第六(之二)
海印弟子 蒙叟钱谦益钞

([○@│]四佛敕文殊料拣三)
([?∴]一佛敕文殊二)
(卐一指说显同)。】

「于是如来。告文殊师利法王子。汝今观此二十五无
学。诸大菩萨。及阿罗汉。各说最初成道方便。皆言修
习真实圆通。彼等修行。实无优劣前后差别。」

【【疏】修行之要。入实为期。今皆获證。成无优劣。然有
日劫相倍。故成前后差别。(此明但约所至。圆通无二。所入之门。不无迟速。
无优劣而有前后也)或可就彼各各得所。亦无前后之差别
(此则若约佛语。判无优劣。所入之门。亦各平等。即无前后差别也)
(△〔补遗云〕无学有小乘四果菩萨
之异。今證圆通。皆菩萨无学耳)。
(卐二应根令拣)。】

「我今欲令阿难开悟。二十五行。谁当其根。兼我灭后。
此界众生。入菩萨乘。求无上道。何方便门。得易成就。」
卷六 第 687c 页 X13-0687.png

【【疏】若以三科七大。专门独善。随根各入。此皆方便。
若于此界。现在未来。设教通方。上中下机。咸得悟
入。永为众生成道方便者。于二十五。何门为胜。由
先所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三摩提。最初方便。
故今令选。通途法门。令其成就(〔吴兴云〕前从證性。会同圆通。今为选
根。令简方便。性如华屋。根如入门。若得其门。方受其赐)。
([?∴]二说偈料简二)
(卐一奉旨伸敬)。】

「文殊师利法王子。奉佛慈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承
佛威神。说偈对佛。」

【【疏】文殊智德之主。言用莫测。断割无疑。与夺众心。
谁不缄默。故承佛旨。敬而说偈(〔李长者曰〕普贤为智相。主万行。观音
为大悲。治凶危。为上将。文殊为觉蒙之首。常为接信之师。互体交参。以持佛家之法)。
(△〔私谓〕承佛威神者。
以文殊奉佛慈旨。选择当根。乃是承佛威神加被。非敢以巳意。差别诸圣也)。
(卐二正说偈辞四)
([○@│]一颂真
妄双源二)。
([○@(?∴)]一略明真妄二)
([○@卐]一惟一真源)。】

「觉海性澄圆 圆澄觉明妙。」

(【疏】先合释略明真妄科。次离释本偈)将拣行门。先明真妄者。若无迷
悟。岂有修行。盖迷一真。遂成诸妄。物不终否。故有
悟期。悟逐根门。遂分迟速。悟所极处。名大涅槃。故
下文云。妙性圆明。离诸名相。本来无有世界众生。
由妄有生。因生有灭。生灭名妄。灭妄名真。是称菩
提涅槃二转依号。故先明也(〔吴兴云〕欲简圆通。先明觉性。次辨迷妄。后
示归元)。
△此显一真性海。离名绝相。非真。非妄。不悟
不迷。惟一圆常。馀无所得。即下妙性圆明。离诸名
相。本来无有世界众生也。觉性周遍。甚深湛然。故
如海也。下句重叹。不可思议。绝诸对待。故曰妙也
卷六 第 688a 页 X13-0688.png
(〔吴兴云〕真觉之性。譬如大海。澄湛圆融。此喻寂而常照也。复牒圆澄所喻之觉。示其本来。照而常寂。故曰
元妙。此类前文性觉妙明。本觉明妙。但法喻相参耳)。
(△〔温陵云〕觉湛性海。本自圆澄。此标圆体。圆澄之觉。
妙乎万物。此标圆用。此人人本来圆通也)。
(△〔宗镜云〕如来藏心。湛然常住。即是六七识灭。建立八识。经云。
一念无明风。鼓动真如海。无明风尽。识浪不生。则觉海性澄圆。圆澄觉明妙)。
(△〔圆觉云〕众生国土。同一法
性。钞引此释曰。众生国土。既本从觉海中起。即知全同觉海。觉海即法性也)。
([○@(?∴)]二因迷起妄二)
([○@卐]一正明
起妄)。】

「元明照生所 所立照性亡。」

【【疏】圆澄觉体。本来明照。妄觉不了。认为所相。所既
妄立。而生妄能。从毕竟无。成究竟有。故名生所。非
谓从真而生也。暗相既现。明性即隐。隐故曰亡(〔真际
云〕于彼元明性上。妄生照用。而形所相。有相当情无相则隐。故照性亡)。
(△〔标指〕元明照者。所谓般若无知。
无所不知。众生不了寂照于绝待本觉上。立所明强觉。觉既强立。观慧照用即隐。因此迷真起妄也)。
(△〔吴
兴云〕照即能见相。所即境界相照字义通真妄。犹明觉二义也)。
(△〔定林云〕亡者。入亡而巳)
(△〔无尽云〕所不
自所因照而生。照不归元遂亡本性)。
(△〔东溟管氏曰〕无始妄想由因。只在元明照生所中。种种法界。起于
一照照则起于元明。起信言不觉心动。而有其念。则念又从不觉中起也。照处即是动处。元明不能无照。
即此便是最初一念矣。照必生所。此大觉之所乎。众生之所乎。曰有所非觉。照性本从大觉中来。有所便
入众生界上。众生依世界。世界依虚空。所之立。自虚空界也。空界既立。性还照不。曰。经言所立照性亡也。
照性之亡。亡于何所。曰。亡在藏识海中。第八阿赖耶。是为无明业识。此识本从觉性中来。引出见分之识
浪。相分之境风。以自覆其本性。照性安得不亡。亦有不随照而亡者乎。曰言照性亡。不言寂性亡也。寂本
无所照乃生所。所既生时。此照性即散入众生界中。各成众生自性。大觉不复收既散之性以为性矣。是
以权谓之亡。照性亡。寂性不亡。喻如父母之生子生孙。元精虽亏。而觉性自若也)。】

「迷妄有虚空 依空立世界 想澄成国土 智觉
乃众生。」

【【疏】世界初起。顽空先现。从妄想生。故云迷妄有也。
卷六 第 688b 页 X13-0688.png
如下文云。乃至虚空。皆是妄想之所生起。(〔海印云〕由无明
力。覆蔽灵明之虚空。变为顽然无知之虚空。所谓晦昧为空也)依空立世界者。世
界之体。即是四轮。皆依空有。如前文云。觉明空昧。
相待成摇。故有风轮。执持世界等。(依此顽空。结成四大幻色。即空
晦味中。结暗成色也)妄想凝结。成外国土。妄心知觉。成内众
生。依正既彰。总成世界〔永明〕经云。一切国土。惟
想持之。华严颂云。一切诸国土。想网之所现。幻网
方便故。一念悉能入(〔吴兴云〕身器二种。情与无情。皆妄想所成。如天亲说。有分
别。及无分别。皆名为识。有分别。名识识。无分别。名似尘识。想澄成国土。即似尘识也。知觉乃众生。即识识
也。宗惟识者。但谓此识不与真如同以一心为源。故说真如。无觉无知。凝然不变。不许随缘。惟谈八识。生
起诸法。与法性宗。义同水火。若晓今家破四性巳。随宜而说。情通妙契。诤计成失)。
(○二贴喻释成)。】

「空生大觉中 如海一沤发 有漏微尘国 皆依
空所生。」

【【疏】虚空惛钝。体是不觉。不觉生觉。如海一沤。起信
云。即依觉故而有不觉。下文云。当知虚空生汝心
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海印云〕虚
空广大。于大觉心中。如海一沤。况依妄所生之世界。不益眇乎小哉)。
(△〔圆觉疏〕如来随顺圆觉。湛然真常。
是虚空之体性。觉为空体者。佛顶云。空生大觉中。又云寂照含虚空)。
([○@卐]三反妄归真)。】

「沤灭空本无 况复诸三有。」

【【疏】下文云。汝等一人。发真归元。十方虚空。悉皆销
殒。云何空中所有国土。而不震裂。良以妄元无本。
毕竟不生。故虚空如沤。不灭而灭。三有如幻。不无
而无(〔熏闻云〕三有兼情器。婆沙以苦集灭谛。为三有体)
(△〔无尽云〕顽空不觉而迷生。三有元无而妄
起。一沤还海。海自非沤。三有归元。真元非有)。
(△〔温陵云〕大觉海中。本绝空有。由迷风飘鼓。妄发空沤。而诸
卷六 第 688c 页 X13-0688.png
有生焉。迷风既息。则空沤亦灭。所依诸有。遂不可得。空觉圆融。复归元妙矣)。
(○〔合释〕〔私谓〕古今诸师。诠释
此偈。咸谓妙德仰承佛旨。俯拣群机。义别长行。文从孤起。蒙翻閦良久。触卷心开。顿了斯文。长偈行布。此
中对[改-己+易]敕命。全是开演长行。自满慈妨难山河。洎庆喜广明根结。迨诸圣各标观境。尽观音独转圆轮。糅
合三卷之经文。参求五对之法例。宣剔微妙。拣择精严。广略兼资贯散无在。信矣哉。伽陀祗夜。精莹杂糅。
赞叹歌咏。叶彼天音。清净教体。焕兹声论矣。不揆捣昧。敬荷冥加。用敢成立义门。疏通宗趣。务俾长行应
颂。钩钻分明。名句文身。科段络释。后有智者。抚卷豁然。庶亦心目开明。得未曾有云耳)。
(○此偈初首。先颂
富楼那问如来藏。及世尊答释一段经文。觉海性澄圆。圆澄觉明妙。颂长行性觉妙明。本觉明妙二句。此
中体用迭举。法喻一齐。法性空明。谄之为觉海。二觉明妙。赞之以圆澄。不待诠解。而宗趣了然。盖长隐而
偈显也)。
(○偈云。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此颂长行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
生汝妄能六句。长广而偈略也。曰照生所。则搜及大觉起迷。无始和合之根抵处。曰照性亡。则指出无明
业相。藏海盖覆之种子处。是为能所通举。影略隐显。长偈互有也)。
(○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此颂长行。
佛言富楼那。如汝所言。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乃至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四
句。亦长广而偈略也。此中迷妄依空。追穷无量劫来。世界安立之根元。则长广而隐。偈略而显。亦互相影
略也)。
(○想澄成国土一句。总颂长行。世界相续一章。以长行觉明空昧。相待成摇乃至有四轮保持世界
等。正是安立国土义。知觉乃众生一句。总颂长行。众生相续一章。以长行见色明发。明见想成等。正是建
立众生义。长离而广。偈合而略也。业果相续。长有偈无。以偈文窄故。亦影略也)。
(○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
发。有漏微尘国皆因空所生。此颂长行。皆是觉明。明了知性。因了发相。从妄见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
第迁流。因此虚妄。终而复始九句。长行牒结妄相。偈文标释觉性。亦隐显㸦见也。偈文首标觉海次牒海
沤。是中迷妄依空等。正显觉海中。境风识浪无状忽生之因。沤灭空无等。正显觉海中。真如法海。妙空明
觉之相。偈中法喻映望。自相影略。亦是长无偈有也)。
(○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此颂长行。此迷无本。性
毕竟空。空元无华。妄见生灭。乃至何当更出山河大地等。长显而离。偈隐而合也。此偈先后。符顺长行。次
下离出。不复伦次。对文委释。观者详之)。
(○今按清凉明长行偈颂。通重颂及与孤起。有十例五对。谓有无
广略。离合。先后为八。九或超间。十或颂巳重颂。圆觉疏于有无八例外。加隐显为十。清凉别明孤起。于十
例中。会释为六对。一因果。二体用。三影略。四难易。五法喻。六能所。然此六对。亦不出于十例。今依圭峰所
卷六 第 689a 页 X13-0689.png
开十例。仍依清凉经离颂合。经有颂无等例。二文相映。约而明之)。
([○@(?∴)]二修證异同二)
([○@卐]一理同行异)。】

「归元性无二 方便有多门。」

【【疏】同归一理。理则无殊。行有偏圆。迟速不等。圆觉
云。无上妙觉。遍诸十方出生如来。与一切法。同体
平等。于诸修行。实无有二。方便随顺。其数无量。

([○@卐]二圣同凡异)。】

「圣性无不通 顺逆皆方便 初心入三昧 迟速
不同伦。」

【【疏】若圣人根性。或是巳證圣性。若顺若逆。俱得入
觉。更无浅深。初心入道。故须拣选。令其速进。(〔温陵云〕二
十五圣。同一圆通。所谓无二。所谓多门。在乎圣性。顺逆皆便。不容料简。其如初心迟速异宜。日劫相倍。故
须选择)〔宗镜〕法无迟速。见有浅深。遮障之门。各任
轻重。故文殊颂(云云)。此自心之性。遍一切处。随处
得入。非独见闻。或意销香界而入圆通。或心开尘
境而證法忍。或入水观而悟性。或审风力而悟空。
或剌足疼痛而纯觉遗身。或了心无际而入佛知
见。或观煖触而成火光三昧。或闻法音而降伏妄
想。当此大悟之时。终不见有一境可生。一言可执。

(○〔合释〕〔私谓〕偈云。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此颂长行。十方如来。于十八界。一
一修行。皆得圆满无上菩提。于其中间亦无优劣。但汝下劣。未能于中。圆自在慧。故我宣扬。令汝但于一
门深入。及后云。吾今问汝。最初发心。悟十八界谁为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等。长离而偈合也)。
(○初心
入三昧。迟速不同伦。此颂长行。若能于此。悟圆通根。逆彼无始。织妄业流。得循圆通。与不圆根。日劫相倍
等七句。长广而偈略也。迟速不同伦。亦颂长行。彼等修行。实无优劣。前后差别三句。前后差别。即明迟速
之义。长后而偈先也。此中长先偈后。长后偈先。广有多文。以类例之。不能悉举)。
(○巳下二十四偈。文殊承
卷六 第 689b 页 X13-0689.png
佛圣旨。各依诸圣所说长行。而拣别颂之也。其作颂为拣别。则皆长无偈有。虽云重颂。实则孤起。此清凉
十例中。所谓超间颂也。间有杂颂长行者至文别指)。
([○@│]二颂料拣诸圣四)
([○@卐]一依尘显悟门六)
([?(○/○)]一色境)。】

「色想结成尘 精了不能彻 如何不明彻 于是
获圆通。」

【【疏】优波尼沙陀。因观不净白骨微尘。㭊色明空。尘
色既尽。妙色密圆。今此拣云。色由妄想所结。染污
真性。其体本粗。性是质碍。不能明彻。如何以此不
明彻法。而取圆通(〔吴兴云〕色由妄想。结成诸尘。尘质留碍。故于精明了别之性。不
能通彻)。
(△〔温陵云〕色能起想结尘。使精性不彻。此等各因六尘悟圆。而皆拣去者。彼所谓圣性无不通。此
所谓初心不同伦。则凡所不取。皆以不宜初心。意取耳根独宜也)。
(△〔补遗云〕下文并将十八界七大法。相
对此土凡夫根境拣选。以诸圣人虽因是而悟圆通。若以声色。对今初心。只成尘碍杂相。不能入圆通也)。

([?(○/○)]二声境)。】

「音声杂语言 但伊(有本作依)名句味 一非含一切
云何获圆通。」

【【疏】陈如悟四谛声。妙音密圆。于是得道。今此拣云。
音声不离诸杂语言。语言即是名句文耳。(〔孤山云〕杂谓种
种语言。而此语言但惟名句味耳。新翻皆云名句文)名句诠显。各有分限。以
名诠自性。句诠差分别。文即是字。为二所依。(四句是唯
识论文〔释要云〕名诠自性。如云火秖诠得火。更不含水风等。并是何火等。句诠差别。即言炭火艾火等。文
即是字。为二所依。古以文为味者。字能显二如味能显食中之咸淡也)故非一能含
一切也。伊犹是也(〔融室云〕言有方分。一非含多。一多既殊。圆通何得)
(△〔孤山云〕此
与观音耳根相类。而被拣者。声是佛语。根乃自身。认尘则著他语言。观根则了巳心性)。
(○〔引證〕〔仁王云〕是
名句昧。诸佛所说〔瑜伽云〕佛菩萨等是能说者。语是能说相。名句文身是所说相〔婆沙云〕名身。句身。文身。
次第行列。安布联合。为名句文。此名句师也〔慈恩云〕文身者。为名句依。而显所表。显有四义。一扇。二相好。
卷六 第 689c 页 X13-0689.png
三根形。次盐。如次能显风凉大人男女昧故。故名为显。即喻此文身。能显于理。若依古释。翻文为昧。但是
所显。非能显也)。
(△〔长庆说文云〕昧身。或曰文身。或曰字身)
(○〔释文〕但伊名句昧。长水训伊为是。温陵云。伊
犹惟也。乾道绍兴二本作依。或曰。语业但名句昧三。作依为正。伊字。语转而讹也)。
([?(○/○)]三香境)。】

「香以合中知 离则元无有 不恒其所觉 云何
获圆通。」

【【疏】香严童子。宴晦清斋。闻香入鼻。观此无生。来无
所从。去无所至。尘气既灭。妙香密圆。今此拣云。香
之一法。合有离无。既非其常。未为圆观(〔熏闻云〕香味触尘。皆
合中知。离则不觉。简意大同)。
([?(○/○)]四味境)。】

「味性非本然 要以味时有 其觉不恒一 云何
获圆通。」

【【疏】药王药上。因尝众味。了味无生。非即身心。非离
身心。由味觉明。位登菩萨。今云。味性本无。待根方
觉。无根无味。故非圆通。味时者。尝时也。

([?(○/○)]五触境)。】

「触以所触明 无所不明触 合离性非定 云何
获圆通。」

【【疏】跋陀婆罗。忽悟水因。既不洗尘。亦不洗体。中间
安然。得无所有。妙触宣明。由是證果。今明此触。因
所触身。而得显发。无所不显。性非常定。故不圆通
(〔融室云〕今拣其触。由所触明。无所触处。则不明触。合时成触。离无所成。或合或离。性则无定)
([?(○/○)]六法境)。】

「法称为内尘 凭尘必有所 能所非遍涉 云何
获圆通。」

【【疏】摩诃迦叶。因观世间。六尘变坏。惟以空寂。修于
卷六 第 690a 页 X13-0690.png
灭尽。妙法宣明。销灭诸漏。今拣。虽称妙法。乃是内
尘。凭仗此修。岂越能所。(〔融室云〕凭尘作观。必分能所。分能分所。性非遍涉)
觉非能所。故非圆通(遍圆。涉通也〔真际云〕独散遍缘。不依五根所取。称为内尘。
〔如说云〕法尘非外五尘之实质。乃五尘影子。意中独缘。故称内尘)。
(△〔补遗云〕法尘为所缘。意为能缘。心无
并虑。如缘善心数。则不能缘恶。故非遍涉)。
([○@卐]二依根證入门五)
([?(○/○)]一眼根)。】

「见性虽洞然 明前不明后 四维亏一半 云何
获圆通。」

【【疏】阿那律陀。因修乐见照明三昧。旋见循元。由斯
得證。今云。见性虽有洞然照了之义。而又前方全
明。后方全暗。左右傍观三分之二。故云四维亏一
(〔證真云〕纵其见性。虽云洞然。夺其见相。故不见后)
(○〔私谓〕偈云。明前不明后。四维亏一半。此颂
长行。如眼观见。后暗前明。乃至眼唯八百功德等。长云。前方全明。后方全暗。故偈言明前不明后也。长云。
左右旁观。三分之二。故偈言四维亏一半也。长但约四方而说。偈委约四维以明。则长略而偈广。隐显影
略。亦互见也。亦清凉十例中。第四难易云。不见颂本。难为解释者也)。
([?(○/○)]二鼻根)。】

「鼻息出入通 现前无交气 支离匪涉入 云何
护圆通。」

【【疏】周利槃特。因作数息。微细穷尽。生住异灭。返息
循空。因是得道。今云。鼻息虽通出入。出入各据而
不相交。支分既离。岂成圆观(〔冥枢云〕入则为支。支身而巳。出则为离。离
身而巳。有出无入。有入无出。故匪涉入)。
(○〔私谓〕鼻息出入通。现前无交气。此颂长行。如鼻嗅闻。通出入息。
有出有入。而阙中交四句。长偈广略。亦互见也)。
([?(○/○)]三舌根)。】

「舌非入无端 因味生觉了 味亡了无有 云何
获圆通。」

【【疏】憍梵钵提。观味之知。非体非物。还味旋知。成无
卷六 第 690b 页 X13-0690.png
学果。今云。舌入非是无端自有。由味境合。方有觉
知。境灭知亡。未为通贯(〔吴兴云〕舌根为舌所依。亦名舌入。今文语倒。但是舌
入非无端耳〔补遗拣之曰〕由甜与苦。显此舌根。舌非味入。则舌无知。言舌非味入。则无端者。由知为舌根
也)。
([?(○/○)]四身根)。】

「身与所触同 各非圆觉观 涯量不冥会 云何
获圆通。」

【【疏】毕陵伽婆蹉。因观痛觉。觉清净心。无觉无痛。遗
身纯觉。获无学果。今云。能觉身根。与所觉触。互相
假有。各无自性。义例相类。俱非圆观。知无知异。各
有涯量。互不相冥。故为所拣。(〔补遗云〕涯量。犹言边畔)
(△〔雪浪云〕物不触
知。身知有触。能所相合。方成觉观。在能非所。在所非能。既有边涯限量。不能冥合一体也)。
([?(○/○)]五意根)。】

「知根杂乱思 湛了终无见 想念不可脱 云何
获圆通。」

【【疏】须菩提旷劫巳来。心得无碍。由是观察十方成
空。空性圆明。顿入如来宝明空海。同佛知见。今谓
意根杂乱思念。若以寂定湛旋。毕竟无有知见。依
此修行。想念何逃。(〔讲录云〕乱思想念。俱指第六识。六以七为根。故名意根。意想无
体。由杂念思量显故。湛是澄湛。了是明了。意中湛了。想念圆脱。则意根终无见矣)亦可。若
望湛觉真明。必无知见。即无知觉明也。应知有知
见者。未脱妄想。
(△〔吴兴云〕湛了终无见。如前精了不能彻也。以杂乱念。于湛了性。终
不能见。按湛了终无见。长水二解。吴兴又一解。今师多宗吴兴)。
([○@卐]三依识修断门六)
([?(○/○)]一眼识)。】

「识见杂三和 诘本称非相 自体先无定 云何
获圆通。」

【【疏】舍利弗旷劫巳来。心见清净。由遇佛故。见觉明
卷六 第 690c 页 X13-0690.png
圆。光极知见。今拣眼识。杂在三和之内。穷其本性。
无相可得。自体不常。如何圆遍(〔證真云〕论云。二和生识谓根境和合。
识生其中。今言三和者。能所合说也。根境乖时。识自无体。故云无定)。
(△〔温陵云〕三缘和合。四性无生。穷之
本自无体。故云非相)。
([?(○/○)]二耳识)。】

「心闻洞十方 生于大因力 初心不能入 云何
获圆通。」

【【疏】普贤菩萨。本用心闻。分别众生所有知见。得大
自在。今拣太高收机不尽。既法界为体。心闻为用。
故洞十方。此由普贤因修大行之所感故。中下之
机。于斯绝分。故云不能入。以众生心中。发明普贤
行者。方现其身。非同观音。触物随现。
(△〔孤山云〕唯以心闻。不以
根听。斯是分真所得。故非初心能入)。
(△〔温陵云〕普贤用心闻故。能知他方沙界外事。此由修法界行。大因
所生。非初心能入也)。
(○〔私谓〕初偈云。初心入三昧。迟速不同伦。此偈正与相应。即清凉十义中。所谓增明
前说也。初心被拣。通十八界。而独发于此颂者。以普贤行弥法界。是佛长子故。疏云收机不尽。不同观音
随现。亦指初心言之耳)。
([?(○/○)]三鼻识)。】

「鼻想本权机 秖令摄心住 住成心所住 云何
获圆通。」

【【疏】孙陀罗难陀。观鼻端白。见出入息。化为光明。身
心内明。圆洞世界。遍成空净。今拣观鼻。非为究竟。
故曰权机。(〔孤山云〕数息乃调心方便。是权机也)若令摄心。必成所住。
真元无住。所住便非〔资中〕经云。若心有住。则为
非住。有所住。著也。非观也。真则无住。

([?(○/○)]四舌识)。】

「说法弄音文 开悟先成者 名句非无漏 云何
卷六 第 691a 页 X13-0691.png
获圆通。」

【【疏】富楼那辨才无碍。秘密法门。微妙开示。得无所
畏。今拣说法。不离声名句文。所开悟人。须先成熟。
不由无种。便能入道。若散心说。但成有漏。非曰圆
(〔融室云〕有名句身。非无漏道)
(△〔雪浪云〕说法弄音文。谓说法但弄音声文句而巳)
([?(○/○)]五身识)。】

「持犯但束身 非身无所束 元非遍一切 云何
获圆通。」

【【疏】优波离因持清禁。由是执身。身得自在。次第执
心。心得通达。然后身心一切无碍。今拣持犯细行。
唯检于身。身若不生。将何检束。故于法法。不能圆
(〔吴兴云〕波离次第执心。今但言身者。声闻执身。亦防六聚七支之非。况今言身。识在其中矣)
(○
〔宗镜云〕一切众生。皆本具自性之律。首楞严云云。傅大士云。持戒本为制生心。我今无心过戒律。如是之
教。岂须戒耶。巳自知具佛性戒故。然于初心凡夫。及出假菩萨。亦不坏于事相。遮性二戒。悉皆等持。又出
曜经云。身被戒铠。心无慧剑。则不能坏结使元首。故知若不观心。妙慧成就。则不能断无明根本。所以首
楞偈云云)。
([?(○/○)]六意识)。】

「神通本宿因 何关法分别 念缘非离物 云何
获圆通。」

【【疏】大目犍连因于修定。旋湛意识。心光发宣。得大
神用。今拣神通。乃是夙因本有。由加行力之所显
发。何关修定。轨则意识。然后得生。法者。轨则义。分
别者。意识也。意识念缘分别。一切不离根境。故非
圆通(〔熏闻云〕漏尽通。是意识内證。前五通。是意识外用。目连神通。夙因成熟。从三迦叶边。闻法
而发。非关于法分别而现。小乘神通祗是作意。谓一心秖能作一。不同大乘无记。化化通也。缘物则有。离
物则亡)。
([○@卐]四依大归性门七)
([?(○/○)]一地大)。】
卷六 第 691b 页 X13-0691.png

「若以地性观 坚碍非通达 有为非圣性 云何
获圆通。」

【【疏】持地菩萨。因平心地。见内外尘。本无自性。不相
触摩。皆如来藏。今拣地性。坚碍有为。体非通达。不
成圣性。故非圆通(〔补遗云〕此全以地大法相。对初心以拣。如温陵言。持地平填。初
心尚涉有为。非实圣性。此则明是拣圣。非拣根矣)。
([?(○/○)]二水大)。】

「若以水性观 想念非真实 如如非觉观 云何
获圆通。」

【【疏】月光童子。因作水观。见身中水。与外香水。性合
真空。一味流通。得无生忍。今谓此观。不离寻伺想
念岂是真实。如如之性。(〔温陵云〕未离想念。难契如如)觉观。即寻
伺也(〔补遗云〕初心欲用寻伺心。想念水性能所不合。故难契如如也)
([?(○/○)]三火大)。】

「若以火性观 厌有非真离 非初心方便 云何
获圆通。」

【【疏】火头金刚。观多淫心。成智慧火。身心煖触。无碍
流通。生大宝𦦨。今谓此由多淫。生厌离故。观成性
火。此即厌求之心。岂称圆照。(闻说欲火而生厌离。是厌有也)非是
真实离念之门。初机不合。故须拣也(〔补遗云〕初心治欲。自有方
便。如五停心不净是也)。
([?(○/○)]四风大)。】

「若以风性观 动寂非无对 对非无上觉 云何
获圆通。」

【【疏】琉璃光菩萨。因观身心世界。皆是妄缘风力所
动。风力无依。本无所有。于动见不动。即證实相。今
谓风性是动。由动有寂。动寂相对。对即非真。(观风性动。
卷六 第 691c 页 X13-0691.png
即与寂对。有对非觉)岂同圆观。入流亡所(第十无畏云。根境圆融。无对所对)。
([?(○/○)]
五空大)。】

「若以空性观 昏钝先非觉 无觉异菩提 云何
获圆通。」

【【疏】虚空藏菩萨。由观四大无依。妄想生灭。虚空无
二。佛国本同。得无生忍。今谓虚空昏闇。无明所生。
(晦味为空故云昏钝)非是觉明。异于本觉。故须拣也(〔补遗云〕从迷空
是无明。故为昏钝。望今妄心。故先非觉)。
(△〔融室云〕空由迷妄所成。昏闇顽钝。初非是觉。觉是菩提。不觉则
与菩提成异。良恐初心。不观真空。但执无记。沈空昏钝。先无觉慧。故此拣也)。
([?(○/○)]六识大)。】

「若以识性观 观识非常住 存心乃虚妄 云何
获圆通。」

【【疏】弥勒菩萨。修唯识观。尽空如来国土。净秽有无。
皆是我心变化所现。今谓识性念念生灭。攀缘不
息。体非常住。若但亡境。不亡其心。还成虚妄。岂是
圆通(〔孤山云〕心本无心。存之即妄)
(△〔熏闻云〕初心以识为境。则念念流动。入道良难。以就初心
观识。不能即阴是真故)。
(△〔融室云〕拣有识性可观。所观识性生灭。非常住无生灭心。存心观识。乃为虚妄)

([?(○/○)]七根大)。】

「诸行是无常 念性元生灭 因果今殊感 云何
获圆通。」

【【疏】大势至菩萨。由念佛三昧。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入无生忍。今谓凡是有为。皆属行阴迁变。念性生
灭。正是无常。如何以无常因。获常住果。故非圆通
(〔补遗云〕初心动念。即属行阴无常。此念性既在凡位。元是生灭。如何以生灭因。尅圆通果耶)
念佛法门。此方最要。虽云生灭。要因想念。专注在
卷六 第 692a 页 X13-0692.png
怀。兼佛愿力。且生净土。生彼国巳。进行弥速。取證
有期。今显圆根。观音为上。抑扬之道。故须拣也。
(△〔吴
兴云〕势至念佛。都摄六根。所念之境。必通三身。然子母相忆之喻。多就应身而说。是故同无常生灭也)。

(○〔私谓〕应知文殊此偈。非拣念佛法门。正拣念佛不了之人。为此土众生。开示真实念佛法门也。念佛三
昧。是真常行。非行阴无常之诸行。以念佛心。入无生忍。是不生灭之念性。非生灭之念性。都摄六根。净念
相继。是念佛之真因。念佛现前。必定见佛。是念佛之正果。心佛众生。因果无二。何殊感之有哉。若以无常
行念佛。以无常心念佛。欣厌炽然。系缚宛尔。口净而心不净。事净而理不净。一念净而多念不净。多念净
而少念不净。不护心城。空希净土。既植虚妄之因。定招纡曲之果。佛言。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
生不灭。无有是处。故知净念相继。其行为真常。是为以不生灭心。求不生灭果。若净念不相继。其行为无
常。是为以生灭心。求不生灭果。心土相应。生佛历然。斯所谓因果殊感。决定不谬者也。起信开一心二门。
心真如门。圆通实性也。心生灭门。即诸行无常。是生灭法也。论言离念相者。等虚空界。又言以无念故。本
来平等。既云心体离念。则应无佛可念。既云本来平等。则亦何土可生。向后示专心方便。劝修净土。则曰
专意念佛因缘。发愿往生他方佛土。又曰。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观彼佛真如法身。毕竟得生。住
正定故。是则以离念之心念佛。乃为念佛以无念之念见佛。乃为往生。今谓此中料拣念佛。是生灭无常
之法。则论中初标真如法身。巳尅指不生灭之果。而后劝专意念佛。乃别修生灭之因。自语矫乱。宁有是
哉。吴兴岳师。谓势至喻子母相忆。但是念应身佛是故指同无常生灭。若指念应身佛。是生灭法。亦应指
应身佛。是生灭身。如来广明念佛法门。但言专念一佛。未闻分别三身。既应化不是法身。即名号有何实
相。且如凡夫下品。乘华往生。带业出缠。猛利回向。彼所念是何身之佛。彼所应是何佛之机。未知岳师作
何科判也。若言此中独显圆根。抑扬宜尔。则弥陀为慈父。观音势至为二子。何以耳根一门。为大为圆。念
佛一门。为偏为小。既知三身一身。即知三圣一圣。抑扬之道。吾不知其可也。云栖。净土师也。怵于岳师之
言。而未能奋笔。不辞狂瞽。僣为疏通。敢云解围。聊以送难云耳)。
([○@│]三颂观音圆通三)
([○@(?∴)]一广显圆门三)
([○@卐]
一标指教体)。】

「我今白世尊 佛出娑婆界 此方真教体 清净
在音闻 欲取三摩提 实以闻中入。」
卷六 第 692b 页 X13-0692.png

【【疏】娑婆世界。耳根最利。故用音声。以为佛事。由从
耳根发识闻声。引生第六识中闻慧。缘名句文。熏
成解心种子。纳为教体。故云。教体在音闻也。教体
既成。然后思惟修习。入三摩提。成大解脱(偈文离苦得解
脱一句。今依温陵。截置下偈之首)。
(○〔温陵云〕圣人设教。随方不同。加净名经中佛言或有佛土。以佛光明
而作佛事。或有佛土。以佛菩提树而作佛事。乃或以园林台观。或以虚空。或以寂无说示。如香积佛国。无
文可说。但以众香。令诸天人。得入律行。而此方教体。必藉音闻。欲取正定。必由闻入者。盖彼诸佛土。无非
利智。故机缘默契。出乎言象。堪忍众生。迷本循声。昏惑障重。必藉闻熏闻修。以销尘除障。然后可入。然以
闻为入者。特得其门而巳。必期于遗闻。反闻。则佛光明。菩提树。乃至寂无说示处。皆可入矣)。
(△〔标指〕此界
以音声为佛事。真教相也。诠显一真清净。即真教体也)。
(△〔吴兴云〕教体应具声名句文。今言音闻者。以声
是实法。馀三是假。摄假从实。故但云音)。
(△〔荆溪云〕此土入者不假馀尘。虽有灭后色经。净名香饭。及以法
行思惟悟等。并以金口声教为本)。
(○〔合释〕〔私谓〕巳下诸偈。承佛威神。拣选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二十四
圣修行。一门圆照。开示阿难大众。令未来学人。当依如是修习也。我今白世尊巳下。乃承敕报命之词。阿
难汝谛听巳下。则奉敕宣告之文也。此中伽陀祇夜。展转相生。其广略隐显。随文参互。与夫长先偈后。长
后偈先者。皆祇夜也。其长无偈有者。皆伽陀也。上来料简十八界修行方便巳觉。偈文自我今白世尊。乃
至实以闻中入。凡六句。乃结上起下之辞。正明音声教体。尅示二十五圣。修證圆通。取三摩地。总相法门。
以会通十八界。料简方便之法。以證明如来彼等修行。实无优劣之文。上半颂。孤起也。下二句。则重颂也。
初颂云。我今白世尊。佛出娑婆国。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者。标世尊为法王。立娑婆为化土。取音闻为
教体。以摄集一颂之根本。以生起应颂讽颂多颂之节段。审此一颂。为孤起也。次颂云。欲取三摩提。实以
闻中入。此颂长行。吾今问汝。最初发心。悟十八界。谁为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乃至观世音自叙。彼佛
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等。长广而偈略也。偈只两句。而观音之耳门。与二十四圣之根门。含摄映望。观
网交罗。此即集施颂。以少言摄多义者也。长云。初于闻中。入流亡所。偈云。实以闻中入。闻中二字。长偈互
显也)。
(○〔通曰〕楞严会上。文殊亲奉佛敕。选择圆通法门。进退拣收。迄今未有定义。良以实无优劣。如来之
慈旨圆融。承佛威神。文殊之选择谛审。单言拣。即优劣之相历然。单言收。则选择之文何据。孤山圆师。横
卷六 第 692c 页 X13-0692.png
分别钝。尅定胜劣。吴兴岳师非之。谓诸圣所得圆通本根。非此土当根。乃为所拣。山家竹庵观师扶其义
曰。实无优劣。会同诸圣。彰通义也。谁当其根。从土顺机。彰别义也。既云入道皆通。则根土一切融通。复云
何别。若云顺土各别。则人土一向违背。复云何通。今置通义。且明顺土。谓观音独顺此土之机。而诸圣咸
不顺者。此义何居。诸圣所居之土。在娑婆耶。不在娑婆耶。如不顺此方之土。则此方诸圣。有言尝娑婆世
界草木金石者。有言于此界中有佛出世者。此委属何方之土。诸圣所顺之根。在此土耶。抑在他土耶。如
不顺此土之根。则他方世界。有以佛光明。菩提树作佛事者。乃至有以香饭作佛事者。将别顺何方之根。
此观自在。乃他方来游之菩萨。不应此方诸圣偏违教体。如诸圣所承事。威音王日月灯等佛是往昔娑
婆之教主。不应多生修习重舍宿因。是则顺土一解。牒而责之。有无穷过也。诵文之师。依语生解。颟顸笼
统。义居两楹。此拣彼收。那有明文。即拣即收。都无诚證。斯所谓张网贮风。织空为缕者矣。窃谓选择正义。
不出拣收二法。直须对决分明。然后遮表无惑。偈文自初心入三昧。乃至云何获圆通等。此全拣也。我今
白世尊巳下。偈有六句。此全收也。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二句。此正拣正收也。何言乎全拣也。归元性
无二。方便有多门。故拣。初心入三昧。迟速不同伦。故拣。众生迷本明。循声故流转。故拣。何言乎全收也。圣
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故收。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故收。自馀诸方便。皆是佛威神。故收。即事舍尘劳。
非是长修学。浅深同说法。故收。观音固独顺此方之根。诸圣亦未尝不顺此方之土。以言乎一门圆照。即
十八界齐收。以言乎迷本循声。则耳门亦拣。今谓此之所拣。即彼之所收。一法界中。谁拣谁收。作此差别
耶。何言乎正拣正收也。偈云。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以一娑婆世界。是释迦一佛国土住
此说法度生故。以此世界众生。乐小法。刚强难化。又耳根偏利。佛用柔软刚强杂说三语。以清净音闻而
调伏故。故曰。声论独宣明。所谓以声音语言文字而作佛事也。偈云。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此娑婆国
土。释迦为法王。观音为净圣。二十四圣为眷属。同居忍土。并领金言。无一门不宣声论。无一法不归教体。
此二句文势。紧蹑上十八界中。云何获圆通而来。故曰正拣。尅而论之。正在观音。傍参馀圣。凡取三摩提
未有不以闻中入者。故曰正收也。以从尘入言之。陈如于佛音声。悟明四谛此以音声为教体也。最初得
解。声彻梵天空神传唱。此其證也。若优波尼沙陀。若香严童子。若药王药上。皆言如来教我。亦言如来印
我。此亦闻中入也。跋陀婆罗于威音佛。闻法出家。大迦叶于日月灯佛。闻法修学。此亦闻中入也。以从根
入言之。阿那律陀。闻诃失明。佛示照明三昧。得半头天眼。非关眼观也。周利槃特半偈遗忘。诵帚开悟。豁
卷六 第 693a 页 X13-0693.png
然漏尽非关鼻观也。骄梵钵提牛呞异舌。如来示一味心地法门。灭心入定。非关舌观也。毕陵伽婆蹉纯
觉遗身。因于数闻如来说苦空法门。非但由观身也。须菩提入宝明空海。因于如来发性觉真空。非但观
意也。此六人者。亦皆以闻中人也。以从识入。言之。舍利弗闻迦叶波宣说因缘。悟心无际。从佛口生。非闻
中入而何。普贤菩萨用心闻。分别众生知见。我说本因。心闻发明。非闻中入而何。孙陀罗难陀心常散乱。
如来教我。观鼻端白。非闻中入而何。富楼那辨才无碍。宣说苦空实相。以音声轮。助佛转论。非闻中入而
何优波离闻佛教戒。广说戒法。结集律藏。非闻中入而何。大目连亦闻三迦叶宣说因缘。心得通达。神通
第一。非闻中入而何。以从大性入言之。持地菩萨。初毗舍如来摩顶。谓我当平心地。今闻诸如来宣妙莲
华我先證明。此于闻中。證地性圆通也。月光童子。闻水天佛教。修习水观。得无生忍。此于闻中。入水观三
昧也。火头金刚。承事空王。说多淫猛火。教以遍观。诸佛呼召。名为火头。此于闻中。入火光三昧也。琉璃光
菩萨。遇无量声佛。开示本觉妙明。大千众生。如一器中贮百蚊蚋。啾啾乱鸣此于闻中。證性空真风也虚
空藏菩萨。于定光如来。得无边身。纯现虚空相。以音声答问说法。此于闻中。證性觉真空也。弥勒菩萨。蒙
日月灯明佛。教修习唯心识定。单传十方唯识之宗。娑婆国之声论。莫深于此。大势至菩萨。蒙无量光佛。
教念佛三昧。广摄此土念佛之人。娑婆国之教体莫弘于此。如上诸圣。与观世音菩萨。同发闻慧齐證圆
通。一行三昧。无二无别。然而不能无拣者。诸圣自以多根入道。而观音正以耳根入道。诸圣各以多根。分
證耳门。而观音独以一根。圆證耳门。浅深迟速由此旁分。偏圆秘现因而侧出。所以示有一多。各成方便
也。今此会上。经文殊一番选择。于观音则叹大褒圆。于诸圣。则开权显实。一色一香。总归三昧。尘尘法法。
圆照一门。以一根接诸根也亦以诸根接一根也。以一机抽诸机也。亦以诸机抽一机也。以一圣显诸圣
也。亦以诸圣显一圣也。十八界各启一门而观音为一总门。总门一启。则门门通达。不以一门闭多门也。
十八界各悬一镜。而观音为大圆镜。圆镜一照。则镜镜交光。不以一镜遮多镜也。净名中诸菩萨。广说不
二法门。苏子瞻颂之曰。忽见默然无语处。三十二说皆光焰。蒙所谓全拣全收。亦复如是。古师以圆通拣
法设楞严三关。若拣根顺土之解。妨难盘互。此关之揵闭。终不可得而破也。不有曲说。孰资哢引。山家诸
师。实唯良导矣次下赞叹观音。指陈修證拣收之法。次第委释。世之君子。忽厌繁文)。
([○@卐]二褒叹当根)。】

「离苦得解脱 良哉观世音 于恒沙劫中 入微
尘佛国 得大自在力 无畏施众生 妙音观世
卷六 第 693b 页 X13-0693.png
音 梵音海潮音 救世悉安宁 出世获长住。」

【【疏】初一句。总标叹。(〔温陵云〕初二句总叹。观世音言。拔苦与乐也)次二句。
叹三十二应。次二句。叹十四无畏。兼四不思议。次
二句。叹德号。妙音是体。观世音是用。亦是真俗二
谛。亦是自利利他。梵是净义。释成体也。海潮要不
失时。释成用也。救世下。结叹利益。初得世间安乐。
终成究竟涅槃(〔孤山云〕智冥妙理。故曰妙音。悲化群生。故观世音。智冥理故。无二边
染污。如梵音清净。悲化生故。赴十界机感。如潮不过限。救世结潮音赴机。出世。结梵音冥理)。
(△〔四明疏记
云〕菩萨妙智观故。皆成妙境。三智照故。音成三境。双遮空有。即成妙音。双照空有。即成世音。梵是四等。慈
悲喜舍四观照之。即成俗谛。故名梵音。称俗照机。若熟若脱。时节不差。名海潮音)。
(○〔私谓〕上来既标显音
闻教体。此偈乃别叹观世音当根胜妙。以发起圆通修證之文也。偈云。离苦得解脱。此颂长行。忽然超越
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四句。乃至后文。十方苦恼众生。观其音声。即得解脱等。长广而离偈略而
合也。长行云。彼佛如来。叹我善得圆通法门。于大会中。授记我为观世音号。由我观听。十方圆明。故观音
名。遍十方界。文殊举扬昔记。同佛叹德。故曰良哉观世音也(书曰股肱良哉观音补处安养助化娑婆亦
叶外典股肱之义也补遗文))。
(○于恒沙劫中。入微尘佛国。此颂长行。与佛如来。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
二应。入诸国土。乃至是名三十二应。入国土身等。法华言游于娑婆。此言入微尘国。智者大师。用三土释
彼经。未见此经。而理相符顺也)。
(○得大自在力。无畏施众生。此颂长行。与诸十方。三世六道。一切众生。同
悲仰故。令诸众生。于我身心。获十四种无畏功德。乃至是名十四施畏力。福备众生等。皆长广偈略也)。

(○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此二句。长无偈有。孤起颂也。普门品颂曰。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
间音。文殊盖重宣佛所说偈。极成巳赞。以此信知持世菩萨。證明妙莲华。定指今佛所说经也)。
(○救世悉
安宁。此颂长行。故我能现众多妙音。能说无边秘密神咒。乃至八万四千宝目。救护众生。得大自在等。此
四不思议之一也。其二能以无畏施诸众生者。经文与此偈互摄。故不累书也。出世获常住。此颂长行。供
养十方如来。旁及法界六道众生。求三昧得三昧。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等。此四不思议之四也。第三
舍身珍宝。略而不颂者。影在第四段中故。即六对中三影略也。于赞叹四音之后。颂四不思议者。谓三十
卷六 第 693c 页 X13-0693.png
二应。十四无畏。以是四无作妙德。为大总相法门。故于颂后牒结。以叹德也)。
([○@卐]三广辨圆根二)
([?(○/○)]一正显
闻性三)。
([│/○]一圆真实)。】

「我今启如来 如观音所说 譬如人静居 十方
齐击鼓 十处一时闻 此则圆真实。」

【【疏】解脱德也。如前观音所陈三昧。所得殊胜。赴感
不差。周遍皆应。十方者。十界也。击鼓者。机动也。一
时闻者。应不失也。此则应身无量。无感不应。故云
圆真实。
△〔宗镜〕此是直说如今一切众生。日用
现行。闻性三真实之体。即今闻性。具三真实。文殊
简出。现證可知。观音入门。圆通立验。非从行得。不
堕有为。岂假功成。本来如是。一圆真实者。以闻性
遍一切处。十方声尘。应时无有前后。以同时周遍。
一一皆不出自性。如水起波。波不离水。以声性全
闻。闻外无法。即是本闻。自具圆通之性。非待證圣。
方有斯事。故法华偈云。父母所生耳。清净无瑕秽。
以此常耳闻。十方世界声。又云。持是法华者。虽未
得天耳。但用所生耳。功德巳如是。

([│/○]二通真实)。】

「目非观障外 口鼻亦复然 身以合方知 心念
纷无绪 隔垣听音响 遐迩俱可闻 五根所不
齐 是则通真实。」

【【疏】般若德也。前四句。拣不通。口鼻下二句。经文语
倒故。先举所例口鼻。后举能例身根。盖翻译者。略
顺根次也。(〔孤山云〕口鼻身皆合中知。当移身合句居上)隔垣下四句。正
卷六 第 694a 页 X13-0694.png
显耳根。不同前五。由是得名。通真实耳(〔标指〕由眼观障内事。
隔窗纸。不见外物。隔皮囊。不见五藏。口鼻身意。不及耳根。洞彻无碍。故曰五根所不齐)。
△〔宗
镜〕二通真实者。且眼根见性。虽即洞然。能观前
而不观后。鼻舌身等三根。皆合中知。因能所而生
起。若意知根。所缘不定。念念迁移。故五根所不齐。
唯耳根圆通无碍。听响之际。任隔碍而远近俱闻。
妙应之时。无拣择而大小咸备。高城和上歌曰。应
耳时。若幽谷。大小音声无不足。十方钟鼓一时鸣。
灵光运运常相续。斯则处凡身而不减。居圣体而
不增。常现常通。尘劳不能匿其神彩。非閒非断。天
魔不能挫其威光。不坏缘生之耳根。圆是一灵之
妙性。

([│/○]三常真实二)
([?(▽/○)]一正显)。】

「音声性动静 闻中为有无 无声号无闻 非实
闻无性 声无既无灭 声有亦非生 生灭二圆
离 是则常真实。」

【【疏】法身德也。声于闻中。自有动静。说为有无。非谓
闻性是有无也。若以不闻声时。号无闻者。闻性巳
灭。声尘更起。遣谁更闻。是知声有。闻性不生。声无。
闻性不灭。生灭既而遍离。由是得名常真实也(〔真际
云〕如罗睺罗击钟)。
△〔宗镜〕三常真实者。动静是音声之
体性。于闻中似有似无。若无声时。号无闻。非实无
闻性。以闻性常在。若闻性随声尘灭。则前声灭时。
后声不合更闻。故知声尘自无。闻性非灭。声尘自
卷六 第 694b 页 X13-0694.png
有。闻性非生。又非唯闻性无生。返观声尘。亦无起
灭。以从缘而起。自体全无。如华严论云。一切诸法。
皆如谷响。

([?(▽/○)]二释成)。】

「纵令在梦想 不为不思无 觉观出思惟 身心
不能及。」

【【疏】如前重睡。心想不行。闻舂捣声。别作他物。此时
岂忆静摇。应知闻性不断。故云不为不思无也。觉
观出思惟者。此既不与念想相应。即出觉观思惟
之表。(〔资中云〕真闻。性。出觉观思惟之外)译人回文不尽。故令语倒。
觉观。即寻伺也。思惟。即是遍行思也。俱是心所。皆
不相应。故名为出。又觉是本觉。即闻性也。观即是
照。此即文顺(〔无尽云〕梦闻捣练之声。虽不思惟。闻性不灭。及乎觉观。尽闻不住。觉所觉
空。则身心岂能及乎。因粘上句。不为不思无。故言觉观出于思惟耳)。
(△〔温陵云〕五根皆待意思。有无不常。
惟耳在梦。能闻杵声。不为不思而无也。其为觉观。乃出乎思惟。胜馀根矣)。
(○〔私谓〕偈云我今启如来者。此
颂长行。汝今观此二十五无学。诸大菩萨。乃至皆言修习真实圆通等。应选根之敕旨。而启告以报命也。
如观音所说者。此颂长行。初于闻中。入流亡所。乃至忽然超越世出世间等。一十五句。以观音所自说。闻
熏闻修金刚三昧法门。正以入流亡所。一往寂灭。證合闻性三真实体。今于其所證。说圆。说通。说常。文殊
代为宣说。即观音所自说函盖不差。伏请世尊为證明也)。
(○初一偈。十方俱击鼓。十处一时闻。此颂长行。
如耳周听十方无遗动若迩遥。静无边际四句也。长举法。偈举喻。即六对中第五。法喻不同。隐显㸦见。成
圆义也)。
(○次二偈。目非观障外。乃至五根所不齐。此颂长行。如眼观见。后暗前明。乃至如意。默容等。一十
行文长拣优口意二根。而偈则并劣五根。二文相望。亦长无偈有也。隔垣听音响。遐迩俱可闻。此颂长行。
由我闻思。脱出六尘如声度垣。不能为碍。此亦举观音所自说成通义也)。
(○次三偈。音声性动静闻中为
有无。无声号无闻。非实闻无性。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此颂长行。自是声尘。或无或有。岂彼闻性。为汝
卷六 第 694c 页 X13-0694.png
有无。闻实云无。谁知无者。是故阿难。声于闻中。自有生灭。非为汝闻。声生声灭。令汝闻性为有为无等。一
十三句。重颂长行。彼此映彻。最为明了。初偈取喻击鼓。此偈隐喻击钟。法喻隐显之妙也。又音声性动静。
闻中为有无。重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生灭二圆离。是则常真实。重颂生灭既灭。寂灭现前。覆举观音所
说。极成常义。所谓颂巳重颂。增明前说也)。
(○后一偈云。纵令在梦想。不为不思无。此颂长行。如重睡人。熟
眠床枕。乃至此性云何为汝销灭等。二十九句。是人梦中。岂忆静摇。其形虽寐闻性不昏。偈言不无。长言
不昏。皆托梦想。显此闻性也。是中闻舂捣声。别作他物。或为击鼓。或为撞钟。即圆义也。自怪其声。为木石
响。于时忽寤。𨓏知杵音。即通义也。纵汝形销。命光迁谢。此性云何。为汝销灭。即常义也。长行具有三义。偈
文标释。亦离合互显也。觉观出思惟。身心不能及。即叠举观音所说。空觉极圆。忽然超出等文牒。结圆通
实三义也)。
([?(○/○)]二正明观行五)
([│/○]一标示旋流)。】

「今此娑婆国 声论得宣明 众生迷本闻 循声
故流转 阿难纵强记 不免落邪思 岂非随所
沦 旋流获无妄。」

【【疏】前二句。通明此方。由声教入。声名句文。能诠法
义。众生由此。闻而解了。故云宣明。(〔融室云〕声即是教。此堪忍界。以
音声为教而得宣明显了)次四句。正显过非。苟随声教。不能亡
缘。入流返照。即迷本闻性。循声转也。故举阿难。虽
得多闻。不能亡相。为声所转。生灭妄想。无由得免。
后二句。结非显是。旋流者。返流也。斯则入流亡所。
唯照闻性。生灭既灭。寂灭现前。故云无妄(〔标指〕声名句文。
显诠其义。因义生解。因解起行。解行相应。旋根归性)。
(△〔温陵云〕声论者。依声论明本闻自性。以觉迷本循
声妄取沦替者)。
(△〔吴兴云〕邪思。指摩登伽矣)
(○〔引證〕〔寄归传云〕大圣一音。则贯三千而总摄。或随机五道。
乃彰七九而弘济。时有意言法藏天帝领无说之经。或复顺体谈诠。支那悟本质之字。梵云摄施苾驮。摄
施是声。苾驮是明。即五论之一明。大数有五。即神州之五经也)。
(○〔私谓〕文殊奉敕拣根。十八界初心方便。
料简巳毕。遂乃安立教体。发明三昧。会通诸圣。圆归于观音耳根一门。复次说偈。自今此娑婆国巳下。乃
卷六 第 695a 页 X13-0695.png
至将闻持佛佛。何不自闻闻。凡有三偈。复次汝闻微尘佛六句。正释阿难纵强记。不免落邪思二句。闻非
自然生。乃至圆通实如是。正释旋流获无妄句。皆正拣耳根一门。明旋机反闻之妙。尅示修證。为一期拣
法之宗要也。良以众生无始巳来。盘洄五浊。多生身土。既偏结于娑婆。此土根机。又偏利于声教。是以三
贤十圣不出同居。即彼下品钝根。亦知循响。谁不顺此方之土。谁不顺此土之根。但以结使弘多。习气浓
厚。不认恒常之闻性。却徇生灭之声尘。本闻一失。即随闻相而钩牵。声教不真。翻依声论而颠倒。妄以逐
妄。迷而积迷。过误滋深沦替何巳。今欲开陈方便。疏沦根门。须直指倒闻之机。乃尅示旋流之法。由循声
流转者。即以声音解脱。则循声乃休复之因。以多闻畜悟者。仍以闻性蠲除。则多闻是返闻之路。斯则娑
婆忍土。普现妙严。烦恼音闻。无非清净所以悯兹沦转。仗此捞拢欲證圆门。重须拣别者也。上来拣根。为
拣十八界多根。故结文曰。云何入圆通。此中拣根。单拣耳门一根。故结文曰。圆通法如是。偈不牒云何。而
但结如是。此互相隐显。影略之妙也。十八界遍拣多根。只为开显耳根。今耳门又加拣别。则娑婆国中。声
论教体。清净宣明。无馀法矣。故结示曰。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又曰。于此门无惑。方便易成就。言此门
者。一路涅槃之门也。即耳根之一门。亦即十八界之多门也。此门中即收是拣。是故。十八界悉拣。即耳根
亦拣此门中即拣是收。是故。知耳根亦拣。方知十八界齐收。经云。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此所谓
全拣全收者也科经者不晓大涂。定指十八界全拣。耳门全收。遮表予夺。迄今都无正义。有由然矣)。
(○〔偈
云〕今此娑婆国。声论得宣明。应上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体之颂。长无偈有。此孤起也。众生迷本闻。循声
故流转。此颂长行。以诸众生。从无始来。循诸色声。逐念流转。曾不开悟性净妙常。不循所常。逐诸生灭等。
阿难纵强记。不免落邪思。此颂长行。虽复忆持十方如来。十二部经人间称汝多闻第一。以此积劫。多闻
熏习。不能免离摩登伽等。岂非随所沦旋流获无妄。此颂长行。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穷流根。至不生灭
等然此颂实承佛敕。加被当来。故重举娑婆声论。以彰教体。文多重颂。义实孤起也)。
([│/○]二谛听返源二)
([?(▽/○)]
一结指定门)。】

「阿难汝谛听 我承佛威力 宣说金刚王 如幻
不思议 佛母真三昧。」

【【疏】金刚如幻。巳见上文。三世如来。一门超出。故曰
佛母。又金刚。空也。如幻。假也。佛母。中也(孤山文)
(△〔涅槃经云〕
卷六 第 695b 页 X13-0695.png
佛性者。即首楞严三昧。是一切诸佛之母〔标指〕此即首楞严定。体上具摩诃般若解脱。三德秘藏也)。
(○〔私
谓〕世尊重宣偈曰。是名妙莲华。金刚王宝觉。如幻三摩提。弹指超无学。世尊宣说此偈。乃是不可思议威
神之力。故文殊承佛威力。重为开演。而嘱阿难以谛听也。经云。承佛威神。说偈对佛。下偈云。皆承佛威神。
皆此义也。以此文长行未说。则为孤起。以增明如来前说。则亦为重颂也。观音言蒙彼如来。授我如幻闻
熏闻修。金刚三昧。古佛所授。今佛所说。真三摩地。无二无别。故偈不重举。亦影略也)。
([?(▽/○)]二斥责过误)。】

「汝闻微尘佛 一切秘密门 欲漏不先除 畜闻
成过误 将闻持佛佛 何不自闻闻。」

【【疏】虽持法藏。不能舍闻而观自性。故成过矣。(〔宗镜云〕以
多闻强记。是识边际。本非实故。若因闻见性。则多闻有助显之功。若背性徇闻。则畜闻成邪思过误)若
将世间随声闻相。持他佛法。不如返照自巳闻性。
成真三昧。故云闻闻(〔孤山云〕上闻能观之智。下闻所观之理)
(△〔温陵云〕佛佛。谓
佛之佛性。闻闻谓我之闻性)。
(△〔融庵云〕佛佛。佛之佛法。闻闻。我之闻性)
(△〔海印云〕诸佛言教。文字般若。即
法身所在。法亦名佛。故言佛佛)。
(○〔私谓〕偈云。汝闻微尘佛。一切秘密门。欲漏不先除。畜闻成过误。此颂长
行。汝虽历劫。忆持如来秘密妙严。不如一日修无漏业。及何须持我佛顶神咒。摩登伽心。淫火顿歇。爱河
乾枯。令汝解脱等。长广而偈略也。将闻持佛佛。何不自闻闻。此颂长行。菩提涅槃。尚在遥远。非汝历劫辛
勤修證。虽复忆持如来十二部经。清净妙理。如恒河沙。秪益戏论等。长显而偈隐也)。
([│/○]三显示观相三)
([?(▽/○)]
一顿證旋脱)。】

「闻非自然生 因声有名字 旋闻与声脱 能脱
欲谁名 一根既返源 六根成解脱。」

【【疏】见闻觉知之闻。随声而有。非本然性。(〔私谓〕非自然生。即四
性非无因生也。因即声教。是因缘所生法)如上文云。如汝今者。承听我
法。此则因声而有分别等。若能离缘观性。闻相不
起。动静境亡。能所不拘。故名解脱。缚既无得。脱亦
不名。一根既然。六根皆尔(〔宗镜云〕今时多迷自性本闻。但随能所闻相。一
卷六 第 695c 页 X13-0695.png
向循他声流转。此声是对因缘所生法。非真实有。但因声而立名字。因名字而有诠表。若旋复本闻。则脱
声尘之境。所脱之境既虚。能脱之名何立。则能脱所脱皆空。若耳根归本元。六根皆寂灭。以六根同一心
故)。
(△〔吴兴云〕当以三慧。旋此根境。俱令脱黏)
(○〔私谓〕偈云。闻非自然生。因声有名字。此颂长行。声于闻中。
自有生灭。非为汝闻。声生声灭。汝尚颠倒。惑声为闻等。亦应前颂。音声杂语言。但依名句味等。亦是后来
应更颂也。旋闻与声脱。能脱欲谁名。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此颂长行。汝但不循动静合离。恬变通塞。
生灭明暗。如是十二诸有为相。随拔一根。脱黏内伏。伏归元真。发本明耀。耀性发明。诸馀五黏。应拔圆脱
等。亦如观音所说。熏闻成闻。六根销复。同于声听。乃至音性圆销。观听返入。纯音无尘。根境圆融。无对所
对等。此一颂證明耳根圆脱三昧。义该先后。长广而偈亦非略也。圭峰圆觉疏。引此偈释曰。此文是判观
音菩萨。返闻于性。馀即皆通。故得圆通也)。
([?(▽/○)]二尘销觉显)。】

「见闻三幻翳 三界若空华 闻复翳根除 尘销
觉圆净。」

【〔宗镜〕在眼曰见。在耳曰闻。若摄用归根时。见闻
如幻翳。若摄境归心时。三界若空华。则翳灭尘销。
觉圆心净【疏】见闻觉知。迷成翳眼。三界有法。悉是
空花。见闻体虚。本不可得。复如幻喻。故起信云。三
界虚伪。唯心所作。上文云。见闻觉知。虚妄病缘。故
有十方。诸有漏国。翳除华灭。闻复尘销。妙觉明心。
显然圆净。此分證也(〔熏闻云〕复其本闻。分破无明。故名为除。觉净。谓分真智。净
极。谓真智究竟)。
(○〔私谓〕偈云。见闻如幻翳三界若空华。此颂世尊重宣偈真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无为
无起灭。不实如空华。又颂长行。由汝无始。心性狂乱。知见妄发。发狂不息。劳见发尘。如劳目睛。则有狂华。
于湛精明无因乱起。一切世间。山河大地。生死涅槃。皆即狂劳。颠倒华相等。一十四句。长广而偈略也。闻
复翳根除。尘销觉圆净。此颂长行。根结若除。尘相自灭。诸妄销亡。不真何待等。又四不思议中。由我初获
妙妙闻心。心精遗闻。见闻觉知。不能分隔。成一圆融。清净宝觉。亦是观音所说也)。
([?(▽/○)]三觉后却观)。】

「净极光通达 寂照含虚空 却来观世间 犹如
卷六 第 696a 页 X13-0696.png
梦中事 摩登伽在梦 谁能留汝形。」

【〔宗镜〕但以未觉悟前。于染净中。有一毫见闻取
舍之处。皆在三界无明。长夜生死梦中。才得见性。
便同觉后。自觉觉他。故名为佛【疏】净极。谓满净。解
脱圆也。光通达。谓满觉。般若备也。寂照。谓真理。法
身极也。三德既圆。三障永尽。如大梦寤。如莲华开。
返观世间。欲谁留碍。此极證也(〔融室云〕所含虚空。性虚空也。楞伽及
释论。皆言性虚空故。迥无所有。唯性空耳)。
(○〔私谓〕偈云。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此颂长行。而如来藏。唯
妙觉明。圆照法界。乃至不动道场。遍十方界。心含十方无尽虚空等。一十二句。亦即观音自说。忽然超越
世出世间。十方圆明。及销尘旋明。法界身心。犹如琉璃。洞彻无碍也。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此颂长行
得菩提者。如寤时人。说梦中事。心纵精明。欲何因缘。取梦中物。况复无因。本无所有等。摩登伽在梦。谁能
留汝形。此颂长行摩登伽心。淫火顿歇。得阿那含。于我法中。成精进林。爱河乾枯。令汝解脱。及如摩登伽。
宿为淫女。由神咒力。销其爱欲。法中今名性比丘尼。与罗睺母耶输陀罗。同悟宿因等)。
([│/○]四合喻根结二)

([?(▽/○)]一设喻六根息幻)。】

「如世巧幻师 幻作诸男女 虽见诸根动 要以
一机抽 息机归寂然 诸幻成无性。」

【【疏】幻师。真性也。有随缘义。故名为幻。幻法。无明也。
男女。六根也。一机即幻法。机息幻无。妄灭根复。(〔吴兴
云〕幻师喻真如。幻作喻随缘。真妄和合。变成六根。如幻作诸男女)或幻师。无明也。
幻法。心识也。馀同前配。所幻男女。必有所依。喻真
性也(〔融室云〕幻作诸男女。喻幻无明力。幻出诸众生)
(△〔圆觉钞〕虽见诸根动。要以一机抽。即论中一
识应六根也。分离识者。依于六根。别取六尘故。即是一体成多用也〔标指云〕第八识成六根。虽见诸根动
者。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也)。
(○〔引證〕〔列子云〕周穆王西巡守。有献工人名偃师者。曰。臣之所造能倡者。
穆王惊视之。趣步俯仰。信人也。巧夫顉其颐。则歌合律。抚其手。则舞应节。王以为实人也。与盛姬内御并
卷六 第 696b 页 X13-0696.png
观之。伎将终。倡者瞬其目而招王之左右侍妾。王大怒。立欲诛偃师。偃师大慑。立剖散倡者。以示王。皆传
会革木胶漆。白黑丹青之所为。内则肝胆心肺。脾肾肠胄。外则筋骨支节。皮毛齿发。皆假物也。而无不毕
具者。合会复如初见。王试废其心。则口不能言。试废其肝。则目不能视。废其肾。则足不能步。穆王始说而叹
曰。人之巧。乃可与造物者同功乎。张湛曰。此皆以机关相使。去其机关之主。则不能相制。智论曰。佛所说
法。皆无有我。亦无我所。但诸法和合。假名众生。如机关木人。虽能动作。内无有主。亦同偃师之喻也)。
(○〔私
谓〕解此偈者靡不取喻幻巧。贴释六根。以长偈类例取之。长无偈有。应在孤起之科。蒙再三翻绎。窃谓此
偈。当为应颂。乃颂长行。阿难请问舒结伦次。如来取华巾绾结。次第舒解。一分问答之文。文虽孤起。义实
重颂也。何以明之。西国诸大幻师。作种种幻事。大者能幻化城邑楼阁。象马牛羊。伎乐男女。种种诸物。小
者结手巾成免。结巾为兔头。又结出兔耳。皆所谓幻法也。如来绾叠华巾。与夫幻师幻作男女。皆是幻事。
此颂取幻人幻作之男女六根。譬如来手中之解萦六结。正以幻事喻幻法也。于幻巾绾为六结。则以六
结为六根。于幻人作为六根。则以六根为六结。根结无二。法喻一齐。不待比量也。偈云。如世巧幻师。幻作
诸男女。长行则曰。汝知此巾元止一条。我六绾时。名有六结。巾体是同。因结有异。偈云。虽见诸根动。要以
一机抽。长行则曰。佛言如是。六结不同。循顾本因。一巾所造。令其杂乱。终不得成。偈云。息机归寂然。诸幻
成无性。长行则曰。当于结心。解即分散。若欲除结。当于结心。又曰。根结若除。尘相自灭。此根初解。先得人
空。六结之绾成。由于一结。六根之发动。由于一机。结之与根。曾无二幻。解结之与息机。亦无二法。以是中
解结一门。自说第二决定义去。牒释多端。文长理变。撮略纲要。束归一颂之中。取六对之例。亦所谓法喻
不同者也。复次。巧幻师。喻如来藏心。长行言。清净本然。妙觉明空者。是也。幻师幻法。喻由妄明而起能所
三细六粗如以幻法。幻作男女。六根宛然。长行言。色香味触。六种成就。从妄见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是
也。根动机抽。根息幻寂。喻于了妄达空。顿息妄明。离诸能所。故曰。息机归寂然。诸幻成无性。长行言。此迷
无本。性毕竟空。觉迷迷灭。觉不生迷。又曰。则汝心中。演若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胜净明心。本周法界。
是也。复次。幻师作男女是幻。世间六根男女亦幻。庆喜登伽。岂非幻人男女乎。偈曰摩登伽在梦。谁能
留汝形。机抽机息。机关在手。如来则巧幻之偃师也。重宣偈曰。非幻成幻法。即此偈幻作诸男女也。非幻
尚不生。幻法云何立。即此偈诸幻成无性也。如幻三摩提。金刚王宝觉。佛与菩萨转相传授。同此如幻不
思议。真三昧法门也。央掘罗经偈曰。如来所作幻。众幻中之主。又曰。当知佛世尊。一切幻中王。若我世尊。
卷六 第 696c 页 X13-0696.png
岂非十方十界。世出世间第一大幻师乎。是二经皆以文殊。为證明也)。
([?(▽/○)]二合明六用返源)。】

「六根亦如是 元依一精明 分成六和合 一处
成休复 六用皆不成。」

【【疏】初句总标。次句合幻师。次句合男女。后二句。合
息机等。耳根无明若破。馀根亦破。故皆不成(〔标指〕一精
明。合真性无明也。谓生灭依不生灭而起。名阿赖耶。成六根。耳根若破。馀根清净)。
(△〔谷响云〕休。善也。善复
其性也。又歇也。歇脱黏合而复其性也)。
(△〔紫柏云〕开眼与醒中色尘和合。合眼与梦中色尘和合。六根与
六尘和合。若醒若梦。尘尘相受。自无始巳来。无刹那顷。不和合者)。
(○〔私谓〕偈云。六根亦如是。即同舒结中
长行。则汝六根。亦复如是。及六解一亡。亦复如是等。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此颂长行。当知是根。非一
非六。由无始来。沦替颠倒。故于圆湛。六一义生。乃至由明暗等。二种相形。于妙圆中。黏湛发见等。文凡二
十行。一处成休复。六用皆不成。此颂长行。今汝但于一门深入。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及如来今
日。若总解除。结若不生。则无彼此。尚不名一。六云何成。皆长广而偈略也)。
([│/○]五观成利益二)
([?(▽/○)]一略明观
位)。】

「尘垢应念销 成圆明净妙 馀尘尚诸觉 明极
即如来。」

【【疏】一根若复。尘垢自销。上文云。想相为尘。乃至应
时清明等。故云成圆明净妙。此则三德圆显。不纵
横并列。故名为妙。后二句。结成位。前句。断德未圆。
后句。智德备满。互现可知(〔标指〕结成因果之位也。十地满心。尚居有学。盖
有佛地障。观法身如隔罗谷观月。为断德未圆。下句约妙觉位。即究竟觉也)。
(△〔合论云〕净心菩萨。以尽微
细用。名受用身者。以有业识细相。谓之菩萨位中。故曰。馀尘尚诸学。若离业识。则无可见。谓之如来法身。
故曰明极即如来)。
(△〔温陵云〕细惑未尽曰馀尘。分證未满曰诸学)
(○〔私谓〕尘垢应念消。成圆明净妙。此颂
长行。缘见因明。暗成无见。不明自发。则诸暗相。永不能昏。根尘既销。云何觉明。不成圆妙等。又云。若弃生
灭。守于真常。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时销落。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云何不
卷六 第 697a 页 X13-0697.png
成无上知觉。馀尘尚诸学。明极即如来。此颂长行。如澄浊水。贮于静器。器深不动。沙土自沈。清水现前。名
为初伏客尘烦恼。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明相精纯。一切变现。不为烦恼。皆合涅槃。清净妙德)。
([?(▽/○)]
二尅示观门)。】

「大众及阿难 旋汝倒闻机 反闻闻自性 性成
无上道 圆通实如是。」

【【疏】劝复颠倒闻根。返观闻性。闻性圆成。菩提可冀。
(〔温陵云〕能旋倒妄。反闻自性。必资此性。成无上道)后一句。结指印成。
△〔宗
镜〕无始巳来。皆是执声为闻而生颠倒。如今以
声为文。背心循境。岂不是倒闻之机。若能旋声尘
之有流。复本性之无妄。则是返闻自性。得本归元。
内灭翳根。外销尘境。能所既脱。本觉道成。寂照圆
通。真实如是(〔标指〕从闻思修而见性。印成观音也)
(△〔补遗云〕反闻。不循尘也。闻自性者。
即以耳闻之性为所闻。能闻即观也。何不自闻闻亦然)。
(○〔私谓〕此一颂。乃文殊奉佛慈旨。拣根巳毕。宣告
阿难大众。劝修策进之词。次下三颂。尅示一门。广明加被。回环慑叠。以结成一颂之体也)。
(○偈云。旋汝倒
闻机。返闻闻自性。此颂长行。以湛旋其虚妄灭生。复还元觉。及逆彼无始。织妄业流。得循圆通等。亦颂观
音所说。知见旋复。观听旋复。观听返入。灭音圆闻。销尘旋明。融形复闻。得圆通本根。发妙耳门也。上云。要
以一机抽。此云。旋汝倒闻机。抽机是喻。旋机是法。只此一机。偈中法喻㸦显也。性成无上道。此颂长行。依
不生。灭圆湛性成。及汝今诸根。若圆拔巳。内莹发光。如是浮尘。及器世间。诸变化相。如汤消冰。应念化成。
无上知觉。巳上诸文。大率长广而偈略。亦长显而偈隐也。圆通实如是一句。古人判为结指印成。蒙谓结
指者。结指十八界。云何获圆通之文。印成者。即印成耳门。是则圆真实之义。文殊承旨简根。其纲要实总
萃于此)。
(○四颂敕拣告成三)
([○@卐]一结显同證)。】

「此是微尘佛 一路涅槃门 过去诸如来 斯门
巳成就 现在诸菩萨 今各入圆明 未来诸学
人 当依如是法 我亦从中證 非唯观世音。」
卷六 第 697b 页 X13-0697.png

【【疏】前二句。总指一切诸佛。皆从此门得涅槃也。过
去下。别列三世。并引文殊。皆同此證也(〔标指〕此娑婆国。以闻
思修三慧。證寂灭性。三世如来。一门超出。当来同證也)。
([○@卐]二报命成就)。】

「诚如佛世尊 询我诸方便 以救诸末劫 求出
世间人 成就涅槃心 观世音为最 自馀诸方
便 皆是佛威神 即事舍勤劳 非是长修学
 浅深同说法。」

【【疏】前四句。颂佛令拣。成就下二句。正指圆门。显是
雅当。自馀下五句。明二十四圣。各随所因事相而
成观行。皆是佛之威神。方便令其得道。非是久长
修学。浅深二机同入之法门也。反显观音。即是浅
深二机。同说同入。久长修学之法门耳(〔温陵云〕佛威神加被。
令即巳事而舍勤劳。非始终长修。浅深同说之法也。如那律失明旋见。毕陵触刺遗身。持地待佛销尘。皆
巳事而巳)。
(○〔私谓〕自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巳下。凡有三颂。乃文殊奉旨拣根。选择事竣。义门成立。于
是奉[改-己+易]佛敕。宣告阿难大众。以及未来。精详报答。郑重顶礼。结成皈命之明文。不定属重颂。亦不定属孤
起。要是与长行相应者也。先是十方如来。异口同音。告阿难言。使汝轮转。生死结根。惟汝六根。令汝速證
安乐解脱。寂静妙常。唯此六根。世尊说偈。亲为證明曰。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今文殊结劝。首引此偈。
以明旋流闻性。圆通一门。是微尘诸佛。无上宝印。三世则过未同修。现在则从中齐證。佛说广演以度生。
我亦重宣以报命也。偈云。诚如佛世尊。询我诸方便。以救诸末劫。求世出间人。以长行云。世尊怜悯阿难。
及此会中。诸有学者。亦为未来一切众生。为出世因。作将来眼。佛世尊询我方便。慈旨如是。故不敢不审
谛以报命也。成就涅槃心。观世音为最。所以报我今欲令阿难开悟。二十五行。谁当其根。兼我灭后。此界
众生。入菩萨乘。求无上道。何方便门。得易成就之命也。自馀诸方便。乃至浅深同说法五句。所以报汝今
观此。二十五无学诸大菩萨。及阿罗汉。各说最初成道方便。皆言修习真实圆通。彼等修行。实无优劣前
后差别之命也。有人曰。佛言实无优劣。偈言观音为最。地位历然。云何符顺。答曰。以耳根方便。成就涅槃。
卷六 第 697c 页 X13-0697.png
故云观世音为最。非谓最于诸圣也。以因修言之。如圆觉二十五轮。观网交罗。指二十四圣为单复交络。
指观音为如意圆修。其悟净圆觉一也。何名为最。以地上言之。普贤为长男。文殊为幼男。普贤为上相。观
音为上相。什公有言。弥勒维摩。大小之量。未可定也。复何云最。即以比量言之。诸圣曰。如我为上。观音即
上中之上也。诸圣曰。斯为第一。观音即一中之一也。十方如来。皆言重重主伴。法界善友莫不推胜他人。
平等法会。有何优劣。文殊良恐世多目论。妄有低昂。遂乃结赞之馀。重示拣收之法。故曰自馀诸方便。皆
是佛威神。以诸圣各成方便。各入圆通。皆是佛威神说法。令从闻中入三摩地故。又曰。即事舍尘劳。非是
长修学。以诸圣发心悟十八界。圆通方便。即现前之事相。舍积劫之尘劳。不同偏人钝根。劬劳肯綮。久长
修学故。是中因地有远近。则有浅深。习气有厚薄。则有浅深。本迹有高下。则有浅深。或久远多淫。或恒沙
悟空。则有浅深。或半偈闇钝。或旷劫辨才。则有浅深。然而同悟本心。同取三昧。同入圆门。同宣妙法。则所
谓龙象齐驱。牛羊并渡者也。今判自馀诸方便巳下。为别拣二十四圣之文。一则曰。除耳根圆通外。馀根
入圆通者。皆是佛威神方便。令其得道。独不曰。将谓如来。惠我三昧乎。又不曰。虽佛发明。犹不能反乎。方
便既应料简。何谓圆通。馀根既入圆通。何当复拣。一则曰。就馀根尘之事。能舍尘劳。非正逗此土机宜。非
是久长修学。浅深同说之法门也。顺土之说。如上结弹广明。今谓馀根能舍尘劳。何妨久长修学。娑婆正
循流转。岂是不逗机宜。以彼拣根破其顺土。斯亦进退失据。敌对必穷者矣。此偈拣收。良非小法。期于此
门无惑。非敢破斥古师。导瞽开蒙。敬须法匠)。
([○@卐]三请加宣劝)。】

「顶礼如来藏 无漏不思议 愿加被未来 于此
门无惑 方便易成就 堪以教阿难 及末劫沉
沦 但以此根修 圆通超馀者 真实心如是。」

【【疏】如来藏。即一体三宝。是所入之理。具足无漏性
功德故。愿加下五句。正结愿。但以下二句。劝学。最
后一句。文殊指巳选圆通心。真实无妄。非挟情故
(〔温陵云〕真实心要。如是而巳)
(△〔海印云〕请加。宜独请佛。今顶礼如来藏。乃指法也。如来藏。乃三德秘藏。三
身圆證。三宝圆具。一体无漏云不思议。但礼其法。三身三宝皆具也)。
(○〔私谓〕此偈末归请加之辞。体佛慈
旨。欲令阿难开悟。兼被此界末劫众生也。偈云。顶礼如来藏。即同阿难所请。果位名目相应。菩提涅槃。真
卷六 第 698a 页 X13-0698.png
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是七种名。称谓虽别。清净圆满等。观音亦曰。立大圆镜。空如来藏
也。归命顶礼。不言佛身而言如来藏。佛亦自言。须菩提先汝。礼我法身也。文殊此偈。元从第四卷。富楼那
请问如来藏。如来答示真觉妙明发起。偈结赞云。顶礼如来藏者。即是重颂长行。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
如来藏。我以妙明。不生不灭。合如来藏。乃至即如来藏妙明心元。离即离非。是即非即等。共二十五行文
也。经之立颂。名蕴陀南者。即以少言摄多义故如一切有为法四句。即摄大般若八十馀科。二十万偈。今
此偈宣说将竟。结归如来藏义。即是将富那请问巳去三卷经文。含摄于此。亦将阿难所请七名。标总于
此。长行。偈颂。钩锁交罗。斯所谓少言摄多义者。不但长广而偈略也。由是下文云。阿难大众。明了所归道
路。登伽顿起无学。海众同发大心。一期获益。莫大乎是。是则阿难馀惑未亡。权为失路之旅客。文殊大智
受敕。代为接引之导师。指彼群迷。唱兹一偈。应潮音之自说。合金口以同宣。所以加被无惑。料简超馀。捞
漉沈沦。叮咛末劫。兼我灭后之云。即同金河顾命。最后垂范也。此中长偈。脉络昭然。偶有枨触。怡然理顺。
敢云识路。聊藉问津云尔)。
([?∴]三时众获益)。】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身心了然。得大开示。观佛菩提。
及大涅槃。犹如有人。因事远游。未得归还。明了其家。
所归道路。普会大众。天龙八部。有学二乘。及诸一切
新发心菩萨。其数凡有十恒河沙。皆得本心。远尘离
垢。获法眼净。性比丘丘。闻说偈巳。成阿罗汉。无量众
生。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疏】一会之众。根器各异。大小不同。前文观音说竟。
诸佛放光。互来灌顶。兼灌大菩萨及阿罗汉。受彼
光者。一时俱获金刚三昧。此即显会二十四圣。诸
别观门。一时圆入观音修證。今此阿难及诸初心。
闻说偈巳。随其位次。悟入有异。阿难等方悟圆通。
从耳根入。犹未有證。故云明了其家所归道路。(〔吴兴
云〕阿难偈赞。巳获法身。凡经五番。领悟彰灼。何总排未證乎。经家指妙觉菩提涅槃为家。真修耳根圆通
卷六 第 698b 页 X13-0698.png
为路。圆师判阿难增道。理必然矣〔手鉴云〕初明常住真心。洎乎七大圆融。解中之悟也。次请圆通本根。既
承敕选。遂领云。是中修行。得无疑惑。行中之悟也。于解于行。坦然明白。故有了家归路之喻。未證明矣)
其天龙众。及小有学。大乘地前。十恒河沙获法眼
净。即人初地见道位也。(〔资中云〕庄严论法眼净。初地见道也。若依圆教。即十
住初心〔补遗云〕以小乘法眼净。乃初果见道。故别圆拟之初地初住也。若依天台。破尘沙为法眼净。当在
圆家十信巳上)。
(△〔私谓〕准维摩诘经。佛国品文。叙国土严净后。正同今经获益。彼云。求声闻乘。三万二千
诸天及人。诸天及人。可知。言求声闻乘者。即今经有学二乘。及一切新发心菩萨也。肇公注彼云。法眼净。
即须陀道也。始见道迹。故得法眼名。尘垢。八十八结也。此言远离尘垢。获法眼净。当如肇公所解。资中谓
初入见道。是也)性比丘尼。是三果人。今成无学。(〔吴兴云〕四卷登伽方
得三果。孤山准涅槃。依四依判位。恐升之太高。以第四依住十地故。祗应示作声闻。同除四住。證阿罗汉。
如涅槃中。闻常取果之比也。涅槃解圆行渐。权用小乘苏息。即自入圆也。登伽以圆位配之。前得三果。圆
七信巳前。今云罗汉正入七信。所谓名偏义圆耳)。
(△又按彼经云。八千比丘。不受诸法。漏尽意解。肇公云。
无著之道。于法无受无染漏尽。九十八结。漏既尽故。意得解脱。成阿罗汉也。此中性比丘尼。成阿罗汉。即
同彼经。漏尽解脱。孤山依四依判位。信太高也。什公解弟子问疾云。声闻法中。诸罗汉无漏智慧。胜菩萨
世俗智慧。大乘法中。菩萨二事俱胜。今用声闻法明大小。故先命弟子。今经叙庆喜登伽得果。并从小说。
二经同属方等。正如什公所云。用声闻法。不须广引天台圆教耳)未发心者。其数
无量。皆发道心。即悟解大乘也。(〔吴兴云〕天台释分别功德品。发菩提
心。初入十信也。仁王云。十善菩萨发大心。长别三界苦轮海)。
(△〔苑师云〕阿云无。耨多罗翻上。三藐翻正。三
遍也。等也。菩提觉也。肇曰。秦言无上正遍知)。
(△〔智论云〕阿婆磨。翻云无等等。般若波罗蜜。利益众生。能与
佛等。故名无等等)。
(△〔法华文句云〕九法界心。不能等理。佛法界能等此理。故云无等而等。又究竟之理。是
无等。初缘究竟理而发心。能等于理。故云无等等。又心之与理。俱不可得。将何物等何物。而言无等等耶。
心之与理。俱不可说。不可说而说。说此心等。此理。故云无等等)。】

大佛顶首楞严经疏解蒙钞卷第六(之二)
卷六 第 698c 页 X13-0698.png
大佛顶首楞严经疏解蒙钞卷第六(之三)
海印弟子 蒙叟钱谦益钞

【(○长水科大文第三。明离魔业行。从此去尽第七卷宣说神咒。今谦益判阿难请建立道场。至八卷结经
名为次分之二)。
(◎大文第三离魔业行下。分二大科。以自力离魔。四种清净明诲。为第一科。以他力离魔。
道场轨则。诵咒行道。为第二科)。
(○【疏】三辨离魔业行者。前虽广说圆通修證。凡夫始学障难尤深。况末代
邪宗。纷然竞起。邪言惑正。魔辨逼真。滥述既多。朋流者众。若不甄辨。妨正修行。故以戒定慧验之。邪元自
露。故九十六种外道。皆能修禅。而无戒德。涅槃经云。魔尚能变身为佛。岂不能为四依菩萨。惑乱世间。是
故佛广说。若言听畜八不净物者。是魔所说。身外之物。尚不许畜。何况淫杀盗妄。根本贪嗔。嘻。世有愚人。
为魔所惑。诽毁戒律。言是小乘。自称大乘。无碍自在。下文广破此等。并是魔业。故佛深诫。是称决定大乘
明了之教。阿难大权。悯我将来。必陷魔难。故殷勤致请。永为真诫耳)。
(○离魔有二。一自力离魔为正行。二
他力离魔为助行。北峰印师云。观理直入名正行。带事兼修名助行。助行有二。初惑重者唯持禁戒。二习
重者兼假秘咒。憨大师云。初令持四根本戒。制断发业无明。二令持秘密神咒。熏断俱生无明。今自力离
魔。文二)。
([?∴]一阿难观时请问二)
(卐一叙所悟)。】

「阿难整衣服。于大众中。合掌顶礼。心迹圆明。悲欣交
集。欲益未来诸众生故。稽首白佛。大悲世尊。我今巳
悟成佛法门。是中修行。得无疑惑。」

【【疏】圆通。即是心所行路。故曰心迹。领悟既深。得无
疑惑。未来多难。更欲伸陈。悲欣者。欣今所悟。悲后
卷六 第 699a 页 X13-0699.png
行人(〔吴兴云〕悲昔不闻。欣今得悟。又悲未来众生未悟。欣现前大众获益)
(卐二陈所愿)。】

「常闻如来。说如是言。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
自觉巳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我虽未度。愿度末劫
一切众生。」

【【疏】菩萨有二类。一智增。先取佛果。后度众生。二悲
增。度生心切。故意留惑。润生三界。今愿未度而度
众生。即悲增也(〔吴兴云〕菩萨四誓。度人为先。如来十号。应世为本)
(卐三述所请)。】

「世尊。此诸众生。去佛渐远。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欲摄
其心。入三摩地。云何令其安立道场。远诸魔事。于菩
提心。得无退屈。」

【【疏】此诸众生。根劣也。去佛渐远。时劣也。邪师说法。
难多也。此则时浇解昧。惑障犹多。修定摄心。难为
进趣。况遭魔惑。邪见弥增。加行修證。如何无退(〔熏闻
云〕梁肃止观统例云。去圣久远。贤人不作。庸昏之徒。含识而巳。致使邪魔鬼惑。诸党并炽。空有云云。为坑
为阱。有胶于文句而不敢动者。有流于渀浪不能住者。有太远而甘心不至者。有太近而我身即是者。有
枯木而称定者。有窍号而称慧者。有奔走非道而言权者。有假于鬼神而言通者。有放心而言广者。有罕
言而为密者。有齿舌潜传而为口诀者。凡此之类。自立为祖。继祖为宗。反经非圣。昧者不觉。今阿难请意。
深防末劫邪师正虑此也)。
([?∴]二如来广为宣说二)
(卐一赞请许宣)。】

「尔时世尊。于大众中。称赞阿难。善哉善哉。如汝所问。
安立道场。救护众生。末劫沈溺。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阿难大众。唯然奉教。」

【【疏】道场加行。事理两修。内秉戒根。外假心咒。内外
相济。道力易成。为汝宣扬。当善思念。

([?∴]二正为广说二)
([○@●]一自行离魔二)
([○@卐]一总明三学)。】
卷六 第 699b 页 X13-0699.png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
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
漏学。」

【【疏】诸行或对机。不同此三。决定须说。又是决定成
佛之因。佛佛皆尔。故云三决定义。(〔翻译云〕毗奈耶或毗尼。什云。秦
言善治。谓自治淫怒痴。亦能治众生恶也。圆觉钞云。此云调伏。谓调练三业。制伏过非。南山云。正翻为律。
安法师云。戒律禅定智慧三者。至道之门户。泥洹之关要。戒者。断三恶之干将也。定者绝分散之利器也。
慧者。齐药病之妙医也。什云。持戒能折伏烦恼。令其势微。禅定能遮烦恼。如四山断流。智慧能灭烦恼。毕
竟无馀。故遗教云。依因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
(○〔智论云〕持戒之人。能以精进。自制五情。不受五
欲。若心巳去。能摄令还是为于戒。能护诸根。则生禅定。生禅定。则生智慧。得至佛道。戒为检粗。禅为摄细。
戒摄心口。禅止乱心。如人上屋。非梯不升。不得戒梯。禅亦不立。破戒之人。结使风彊。散乱其心。禅不可得。
持戒之人。烦恼风轻。心不大散。禅定易得。复次持戒之人。观此戒相。从何而有。皆从众罪而生。若无众罪。
则亦无戒。戒相如是。从因缘有。以是悟心。不令生著。是为持戒。生般若波罗蜜。不持戒人。虽有利智。以营
世务。慧根渐钝。譬如利刀。以割泥土。遂成钝器。若出家持戒。不营世业。常观诸法。实相无相。先虽钝根。以
渐转利)以定慧二门。前巳说故。符律谈常。同涅槃矣
(〔释要云〕从初至第四半经。总是开解。即慧学。从阿难举喻华屋至此。是明定学。故此下唯明戒学。扶律谈
常者。今经圆顿。合明大乘持戒。何以但明四根本戒。以符合小乘律制。为最后诫勖。此中扶小律故。淫戒
居初。部属实故。摄心为戒。断性亦无。即大乘持戒。不同小乘。治心口而巳)。
(△〔温陵云〕三藏中。毗奈耶律藏
大小乘通摄也。小乘禀法为戒。大乘摄心为戒。法戒则无犯而巳。心戒则无思犯也。此下别示四重。则十
戒之初。淫杀盗妄。四波罗夷。为根本重罪。所谓其心不淫不杀者。皆使无思犯也)。
([○@卐]二别示戒学)。】

「阿难。云何摄心我名为戒。」

(〔标指云〕戒是根本。心起为犯)
([?(○/○)]初淫戒分六)
([│/○]一标示断淫出缠)。】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疏】淫为生死根本。返之则不续矣。圆觉云。一切众
卷六 第 699c 页 X13-0699.png
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具云。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
淫欲等)当知轮回。爱为根本。由诸有欲。助发爱性。是
故能令生死相续(〔彼疏云〕皆因淫欲正性命者。此中性字。不是真灵之性。意说人
中性命也。淫谓耽染爱著。但是情染。总得名淫。纵使化生。亦依业染。俱舍云。六受欲交抱。执手笑视淫。四
州之人。同四王界。馀诸异类。心染气传。受性禀命。莫不由之。既性命由淫。淫复由爱。故云爱为根本)。
(△〔清
凉云〕小乘四戒。淫戒最前。一者此戒。人之喜犯。二者劫初起过。此为最先。馀之三戒。亦皆次第。三者淫爱
惑业。招润生死。二乘厌离。故制在先)。
([│/○]二正辨欲为魔因)。】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
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
下品魔女。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疏】魔不断淫。而修禅定。魔定顺惑。易得成就。功深
者为上品。功浅者为中下。虽不断欲。而修定得福。
随福优劣。故成三品。以邪定力。故得五通。以有漏
福。生天魔界。随得少定。不辨邪正。各各自谓成无
上道(〔孤山云〕犯四重禁。罪在地狱。以修禅力。且落魔界。若约未来流转。则应备历三途)
(△〔温陵
云〕魔亦多智修禅。带淫修禅。必落此类)。
(△〔讲录云〕三昧。指定慧。尘劳。即见思二惑〔王舜鼎曰〕世尊言纵有
多智。禅定现前。又云。纵得妙悟。皆是淫根。痛哉斯言。妙悟尚然。况未悟乎。多智禅定尚然。况未得定慧少
分乎)。
([│/○]三嘱诫灭后魔惑)。】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行贪淫。
为善知识。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

【【疏】末世众生。无正法眼。多被魔惑。广行贪淫。假称
善友。诱化无识。失正遭苦(〔标指〕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正当今日。多此魔民)

(△〔讲录云〕爱即思惑。见即见惑)
(△〔清凉钞云〕一切众生。不知善法。令其知之。不识诸恶法。令其识之。名善
知识也)。
([│/○]四明诫依教坚持)。】
卷六 第 700a 页 X13-0700.png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淫。是名如来。先佛世尊。
第一决定。清净明诲。」

【【疏】此戒虽与小乘名同。而持随有异。(〔补遗云〕即律中受随二戒
也。初誓受于师。后随而行之也)此则一一内防心念。轻重等持。彼
则事逐缘成。轻重随戒。故云先断心淫。论云。心生
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故与小乘。持戒全
别(〔熏闻云〕先断心淫。乃防萌杜渐之意。非谓起心。便同初篇。一例结罪。如大经云。言语嘲调。壁外
钏声。男女相追。皆污净戒。天台菩萨戒疏。指此为污定共戒。又称叹摩触等。皆是淫戒方便。悉犯轻垢。当
知大经云。菩萨持遮制戒。与性重戒等无差别者。盖慎小过。如护夷愆耳)。
([│/○]五痛指犯淫过失)。】

「是故。阿难。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砂石。欲其成饭。
经百千劫。秪名热砂。何以故。此非饭本。砂石成故。」

【【疏】戒定慧法。能生法身戒根不完。徒修禅慧。岂有
清净妙体。从淫欲生。砂饭异因。孰论劫数。】

「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纵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
轮转三涂。必不能出。如来涅槃。何路修證。」

【【疏】非戒不禅。非禅不慧。戒根不净。所翻禅慧。那得
净乎。以不净故。虽有如无。戒定慧亡。自成流转。终
非圣果〔宗镜〕经云。纵得妙悟。皆是淫根者。以生
死根本不断故。直须保护浮囊。方渡大海。若犯此
篇。其过尤重。非唯有障大道。不出尘劳。以恶业相
酬。果牵地狱。不以智眼正观。遂陷凡夫业道。虽则
一期徇意。罔思万劫沈身。是以一切如来同宣。审
宜尅骨。十方菩萨皆惧。实可寒心。

([│/○]六印定断淫禁戒)。】
卷六 第 700b 页 X13-0700.png

「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

【【疏】真持戒人。尚无持相。岂令身心。犯乎重禁。如下
文云。杀盗淫等。有名鬼伦。无名天趣。有无二无。无
二亦灭。是名妙发三摩提者(〔温陵云〕机者。淫心所自发。如前偈云。要以
一机抽)。
(△〔藕益云〕身断。律仪戒也。心断定共戒也。断性亦无。道共戒也)
(△〔宗镜云〕男女身会名事淫。法门
解者。若心染法是淫。若关禁七支。如猿著锁。擎一钵油。过诸大众。割舍乐触。求乐于未来洁净五欲。如铜
钱博金钱。此乃增长欲事。非不欲也。若断欲界粗敝之欲。染著色无色界禅定之乐。如冰鱼蛰虫。堕长寿
天。是为一难。贪著禅味名大缚。是染欲法。非不欲也)。】

「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疏】正云波卑夜。此云恶者。波旬讹也。

(〔翻译云〕波旬。释迦出世魔王名也。魔字从石。梁武谓此恼人。易之为鬼。什曰。秦言杀者。常欲断人慧命。故
亦名恶中恶。恶有三种。一曰恶。二曰大恶。三曰恶中恶。魔王最甚。诸佛欲令众生安隐。而反坏乱。故言甚
也)。
([?(○/○)]二杀戒分六)
([│/○]一标示断杀出缠)。】

「阿难。又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杀。则不随其生死
相续。」

【【疏】相杀相偿。结詶连祸。苟或止之。故不相续。

([│/○]二正辨杀为鬼因)。】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杀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
禅定现前。如不断杀。必落神道。上品之人。为大力鬼。
中品则为飞行夜叉。诸鬼帅等。下品当为地行罗刹。
彼诸鬼神。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疏】带杀修禅。报为神道。功深福厚。为大力鬼。即五
岳四渎。系祠祀者。功浅福劣。列在中下。八部所管。
及大海边罗刹国类。因修定故。皆有业通。迅疾无
卷六 第 700c 页 X13-0700.png
碍。不断杀故。受此恶趣。为天驱役。若不修禅。及不
修福。但行杀害。直入地狱。无此差降(〔婆沙论云〕鬼中好者。如有
威德鬼。形容端正。诸天无异。鬼神有威德者。住山谷。或住空中。或住海边。皆有宫殿。果报过人。四大天众。
乃至忉利天。亦有威德鬼神。应彼诸天所驱使)。
([│/○]三嘱诫灭后魔惑三)
([?(▽/○)]一鬼神诳世)。】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鬼神。炽盛世间。自言食肉。
得菩提路。」

【【疏】杀生食肉。是众生冤。如何不断。得菩提路。

([?(▽/○)]二敕断权说)。】

「阿难。我令比丘。食五净肉。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无
命根。汝婆罗门。地多蒸湿。加以砂石。草菜不生。我以
大悲神力所加。因大慈悲。假名为肉。汝得其味。奈何
如来。灭度之后。食众生肉。名为释子。」

【【疏】涅槃第四。迦叶问云。云何如来先许比丘食三
净肉。佛言。随事渐制故耳。复有七种九种。今言五
者。随经增减。以意配数。佛以方便。权许令食。非究
竟说(〔携李云〕言三种者。除人蛇象马驴狗师子狐猪狝猴十种。若不见不闻不疑。即名为净。今
云五者。加自死鸟残二也。涅槃复有九种。即于三净。各开正罪。及前后方便也)。
(△〔楞伽经云〕我有时说。遮
五种肉。或制十种。今于此经。一切种。一切时。开除方便。一切悉断)。
(△〔涅槃云〕善男子。从今日始。不听声闻
弟子食肉。应观是食。如子肉想。善男子。夫食肉者。断大悲种。如来所制一切禁戒。各有异意。异意故。听食
三种肉。异想故。断十种肉。一切悉断。及自死肉。我涅槃后无量百岁。于像法中。当有比丘。貌像持律。少读
诵经。贪嗜饮食。长养其身。头须爪发。悉皆长利。虽服袈裟。犹如猎师。细视徐行。如猫伺鼠。邪见炽盛。诽谤
正法。破坏如来所说戒律。正行威仪。各自随意。反说经律。而作是言。如来皆听我食肉。自生此论。言是佛
说。互相诤讼。各自称是沙门释子)。
(△〔孤山云〕鹿苑以来。毗尼渐制。化道将终。于是三经俱唱断肉。楞伽且
制藏通菩萨。此经兼制三乘。涅槃更独制声闻。殷勤告示也)。
([?(▽/○)]三示恶根本)。】
卷六 第 701a 页 X13-0701.png

「汝等当知。是肉食人。纵得心开。似三摩地。皆大罗刹。
报终必沉生死苦海。非佛弟子。如是之人。相杀相吞。
相食未巳。云何是人。得出三界。」

【【疏】似三摩地者。鬼神定也。亦能令人知过去未来
事。与善定相似。如起信说(〔论云〕或令人知宿命过去之事。亦知未来之事。
得他心智。辨才无碍)。
([│/○]四明诫依教坚持)。】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次断杀生。是名如来。先佛世尊。
第二决定。清净明诲。」

([│/○]五别示持犯得失二)
([?(▽/○)]一毁犯破禅)。】

「是故阿难。若不断杀。修禅定者。譬如有人。自塞其耳。
高声大叫。求人不闻。此等名为欲隐弥露。」

【【疏】塞耳修禅。高声行杀。求不闻之道。彰弥露之苦。
岂不悲夫。

([?(▽/○)]二举指结过)。】

「清净比丘。及诸菩萨。于歧路行。不蹋生草。况以手拔。
云何大悲。取诸众生。血食充食。」

【【疏】生草不践。非独护讥。亦深慈念。草尚不踏。况损
命也(〔熏闻云〕草本无情。外计云有。佛遮其谤。故制坏生)
(△〔涅槃云〕佛告迦叶。若人掘地。刈草斫
树斩截死尸等。以是业缘。堕地狱否。迦叶言。应堕地狱。何以故。如佛昔为声闻说法。汝诸比丘。于诸草木。
莫生恶心。何以故。一切众生。为恶心故。堕于地狱)。】

「若诸比丘。不服东方丝绵绢帛。及是此土靴履裘毳。
乳酪醍醐。如是比丘。于世真脱。酬还宿债。不游三界。
何以故。服其身分。皆为彼缘。如人食其地中百谷。足
不离地。」
卷六 第 701b 页 X13-0701.png

([│/○]六印定断杀禁戒)。】

「必使身心。于诸众生。若身身分。身心二涂。不服不食。
我说是人。真解脱者。」

【〔资中〕西国指此方为东。彼尚不许杂野蚕绵。作
新卧具。况有家蚕。律中若有犯者。斩剉涂埵。终不
衣也【疏】丝绵裘毳。众生身分。身既不服。真解脱者。
以不游三界。詶宿债故。(经文语倒。知之〔补遗云〕詶还宿债。只此一生。舍此则
长揖三界矣。语未为倒也)服众生分。为众生缘。辟谷求升。尚有
不至。况食况服。能出离乎。心无贪虑。身不服行。断
性苟亡。自然真脱(〔温陵云〕谓服畜身分。则为作畜之缘。劫初之人。身有光而可飞。
自食地肥。啖地饼。身渐坚重。足不离地。故取以为喻。身。血肉髓脑也。身分。裘毳乳酪等也。身服食。心贪求。
故云二涂)。
(△〔含解〕丝帛伤蚕。靴履伤革。裘毳伤皮毛。酪取乳潼。故皆为身分)
(○〔宣律师感通记云〕迦叶佛
小珠函中。有遗书付嘱云。我初成道。大梵天王施我绢僧伽梨。彼丝是化出。非是缲茧。今付悉达。我成道
至涅槃。唯服粗布僧伽梨。及白氎三衣。何为恶比丘等。谤黩我云。毗尼教中开许著。我于三藏教中。虽听
用缯䌽。供养佛法僧。此阎净提及以大洲之外。千八百大国并有缯帛丝绵。遂从女口出之。非蚕口出。由
不杀害众生故。福业所感。如何谤我害生。取丝绢用)。
(○〔央掘罗经第四〕文殊白佛言。珂贝蜡蜜。皮革缯绵。
非自界肉耶。佛告文殊。若习近世间物者。是方便法。若物展转来者。则可习近。若展转来。离杀者手。则可
习近。文殊言。今此城中。有一皮师。能作革屣。若自死牛。牛主从旃陀罗。取皮付皮师。使作革屣。施持戒人。
此展转可习近不。佛言。若不受者。是比丘法。若受者。非悲。然不破戒)。
(○〔梁武帝诏〕难云若经文究竟断一
切肉。乃至自死不得食者。此则同尼乾断皮革。不得著革屣。若开皮革。得著革屣者。亦应开食肉。通云。若
是圣人。故自不著。著此皆是下行人。所以不同尼乾者。语有所含。若无麻纻之乡。亦有开皮革义。有麻纻
乡。大慈者乃实应不著)。】

「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三盗戒分六)
([│/○]一标示断伦出经)。】
卷六 第 701c 页 X13-0701.png

「阿难。又复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偷。则不随其生死
相续。」

【【疏】不与而取。起心即犯。故云其心不偷。

([│/○]二正辨盗为邪因)。】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偷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
禅定现前。如不断偷。必落邪道。上品精灵。中品妖魅。
下品邪人。诸魅所著。彼等群邪。亦有徒众。各各自谓。
成无上道。」

【【疏】禅智虽现。贪盗不除。纵亡淫杀。亦落邪道。精灵
妖魅。及诸邪人。皆能惑乱。令众归依。不惜衣食。尽
命供给。若不修禅。直入地狱(〔标指〕精灵妖魅。岂越尘劳。因地不直。果招
纡曲)。
([│/○]三嘱诫灭后魔惑五)
([?(▽/○)]一妖邪诳世)。】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炽盛世间。潜匿奸欺。
称善知识。各自谓巳得上人法。詃惑无识。恐令失心。
所过之处。其家耗散。」

【【疏】奸欺盈抱。潜护如淳。诈伪充怀。隐藏若拙。苟求
不与之利。詃惑无识之人。猛炽其贪。显异其语。令
彼愚者。惊恐丧心。顿弃家财。仍遭王难(〔熏闻云〕證真引十诵
律。有六种盗心。谓苦切取。轻慢取。以他名字取。抵突取。受寄取。出息取。五分律有四种。谓谄心。曲心。嗔心。
恐怖心。四分律有十种。谓黑暗心。邪心。曲戾心。恐怖心。常有盗他物心。决定取寄物取。恐怖取。倚托取。今
经潜匿奸欺等。其言虽略。足以蔽诸。而偏指称善知识者。岂非如来悬鉴后世。其徒实烦。持此经者。当以
自省)。
([?(▽/○)]二正示律仪)。】

「我教比丘。循方乞食。令其舍贪。成菩提道。诸比丘等。
不自熟食。寄于残生。旅泊三界。示一往还。去巳无返。」
卷六 第 702a 页 X13-0702.png

【【疏】比丘依法循乞。不自熟食。为舍贪过。深厌自生。
不恋三界。如旅泊人。一往而巳(〔梵网云〕自手作食。犯轻垢罪。律文犯
堕)。
(△〔标指云〕比丘乞士故不置生涯。现前残质。不复续生)
(△〔温陵云〕方。法也。僧祗律。乞食谓之分卫。谓分
施众生。卫护道力。肇师明乞食有四意。一为福利众生。二为折伏憍慢。三为知身有苦。四为除去滞著。皆
循方之义也)。
(△〔私谓〕斯陀含名一往来。阿那含名不来。今云示一往来。去巳不返。则兼二位之果向也)
([?(▽/○)]
三谤毁正法)。】

「云何贼人。假我衣服。裨贩如来。造种种业。皆言佛法。
(言是真正大乘佛法)却非出家(非毁也)具戒比丘。为小乘道。由是
疑误。无量众生。堕无间狱。」

【【疏】身虽出家。心不入道。假衣服以作相。贩如来以
造业。反毁具戒为权小。高现异仪为至极。诳妄愚
者。入恶无穷。涅槃邪正品云。我灭度后。是魔波旬。
渐当坏乱我之正法。乃至作比丘比丘尼。及阿罗
汉等形。以有漏身。称是无漏。坏我正法。乃至说言。
无四重(四波罗夷)僧残(十三僧残)不定(二不定法)舍堕(三十舍堕九十堕)
忏悔(四忏悔法)众学(众多学法)灭净(七灭诤)等法。亦无偷兰(偷兰
遮)五逆一阐提罪。乃至若犯如是等罪。亦无有报。
如是说者。并是魔说。我佛法中。有犯如上等罪。应
当苦治。若不持戒。云何当得见佛性耶(资中文同)
(○〔释文〕〔裨
贩〕张衡西京赋云。裨贩夫妇。鬻良杂苦。注裨。益也。贩谓买贱卖贵。以自裨益也。房相正用选赋糅文耳)。
([?(▽/○)]
四别示转业)。】

「若我灭后。其有比丘。发心决定。修三摩提。能于如来。
形像之前。身然一灯。烧一指节。及于身上。爇一香炷。
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长挹(挹揖字通)世间。永脱
卷六 第 702b 页 X13-0702.png
诸漏。虽未即明无上觉路。是人于法。巳决定心。」

【【疏】杀生偷盗。执对不亡。为三界缘。障菩提路。然身
苦体。能报此因。宿债苟除。世间永脱(〔孤山云〕盗者。取他依报。资
于巳身。令损正报。以供上圣。故能翻破无始盗业)。
(△〔无尽云〕然灯爇指。人所难行。信而行之。身不足情。存
身则因果不昧。亡身则怨对何依。此佛之深旨也)。
(△〔温陵云〕身为业本漏缘。无始巳前。一切难舍。无过此
身。难舍能舍。故曰于法巳决定心)。
(△〔缁门警训云〕机有浅深。教分化制。律明自杀。方便偷兰。烧指然香。违
制得吉。梵网所制。若不烧身臂。非出家菩萨。此盖小乘急于自行。期尽报以超生。大士专在利他。历尘劫
而弘济。是以小制结过。大制令烧。药王赞胜国城。佛顶许詶宿债。荆溪所谓顺小不烧则易从大烧之则
难也)。
(△〔十住断结经云〕过去有女名提谓。孤寡多难。或告之曰。今身之厄。由前世之罪。欲灭前罪。莫若舍
身。有道人。辨才曰。先身罪业。随逐精神。不与身合。徒自烧身。何于苦恼。欲求善报〔私谓〕此经禁烧。正可以
申明如来赞许烧然。詶偿宿债之深旨)。
([?(▽/○)]五反结詶偿)。】

「若不为此舍身微因。纵成无为。必还生人。酬其宿债。
如我马麦。正等无异。」

【【疏】前云。摩登伽在梦。谁能留汝形。今云。纵成无为。
必酬宿债者。此示业报不亡。成无为后。现有为身。
尚还宿债。况全未离有为。而欲妄逃业果。其可得
(〔标指〕此圣人示现自业。果不可逃。因若不作。亦无报果)
(○〔引證〕〔兴起行经〕随罗然国。有婆罗门
王。名阿耆达。请佛及五百比丘三月夏坐。时有天魔。迷惑王心。使还宫内。耽荒五欲。供养六日便止。诸比
丘乞食。三日空还。有波罗国马士。告诸比丘。正有马麦。君能啖不。五百疋马。日食二升。分半以给比丘。一
良马日食。四升。分半供佛。佛言。过去毗婆叶佛时。我为婆罗门。名因提耆利。博达四韦。教五百童子。王设
会请佛。有一比丘。病不能行。佛及大众食巳。为病比丘请食。过梵志山。梵志闻饭香美。询曰。此髡头沙门。
正应食马麦。不应食此。诸童子复曰。此等师主。亦应食马麦。时婆罗门。则我身是。五百童子五百罗汉是。
病比丘。即弥勒是。以是因缘。经历地狱。无数千岁。今虽得道。尔时残缘。于毗兰邑食马麦九十日也)。
([│/○]四
明诫依教坚持)。】
卷六 第 702c 页 X13-0702.png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断偷盗。是名如来。先佛世尊。
第三决定。清净明诲。」

([│/○]五别示犯偷障定)。】

「是故阿难。若不断偷。修禅定者。譬如有人。水灌漏卮。
欲求其满。纵经尘劫。终无平复。」

【【疏】灌禅定水。于破戒卮。欲求满果。尘劫不平。斯则
内德无实。外相惑人。戒器巳穿。善法多漏(〔智论偈云〕不求
而自舍。世间名为贼。汝今又不与。而自一向取。此实名世间。真实盗香贼)。
([│/○]六印定断偷禁戒)。】

「若诸比丘。衣钵之馀。分寸不畜。乞食馀分。施饿众生。
于大集会。合掌礼众。有人捶詈。同于称赞。必使身心
二俱捐舍。身肉骨血。与众生共。不将如来不了义说。
回为巳解。以误初学。佛印是人。得真三昧。」

【【疏】此文劝离四过。谓贪慢瞋痴。配文可见。心不起
瞋。身不加报。故云二俱捐舍。以观众生及与我身。
平等无二。由是身心不加报耳。故云与众生共。不
了义说为巳解者。不将佛方便说。回作自巳心中
独悟之法。以此詃惑无识初学。(〔吴兴云〕圆教之外。皆不了义。今经开
显。同法华圆。则夫去实取权。诱物从巳者。其亦佛法之大盗与)此文亦證不了教
中。得食净肉。必得了教。一切皆断。不执不了教。将
为究竟说。执权谤实。皆此类也。楞伽云。愚痴凡夫。
恶见所噬。邪曲迷醉。妄称一切智说。晖解云。无知
之人。不了如来方便说法。而乃妄称一切智人。作
究竟说(〔标指〕如来制律。比丘当具足受持。三衣六物。十三资具。除此十三物。不得阙一。馀有
分寸之物。皆谓之长财。可施于众生)。
(△〔温陵云〕阿含称所畜物。可以资身进道。萨婆多论。百物各可畜一。
卷六 第 703a 页 X13-0703.png
皆。不了义也)。
(△〔熏闻云〕宝云经言。凡乞食。分为四分。一分奉同梵行者。一分与穷乞人。一分与诸鬼神。一
分自食)。】

「如我所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四妄戒分六)
([│/○]一标示妄语根因)。】

「阿难。如是世界。六道众生。虽则身心。无杀盗淫。三行
巳圆。若大妄语。即三摩提。不得清净。成爱见魔。失如
来种。」

【【疏】妄语之因。起贪痴慢。如不断此。故成爱见(〔融室云〕口
业有四。妄语总摄。以佛法为妄。故称为大)。
(△〔清凉钞云〕亦令爱见罗刹。不害法身慧。命者。涅槃第一。喻罗
刹乞浮囊。合以爱见罗刹。谓一切众生。或因贪爱烦恼破戒。如有人明信因果。正见在怀。但为惑缠。遂破
禁戒。名爱罗刹。二者以见不正。拨无因果。起诸邪见。断常等见。便破禁戒。谓破无罪。名见罗刹〔融室云〕求
我尊胜。贪彼供养。名爱。四果十地。妄言得證。名见。法身慧命。为二罗刹所食。故云失如来。种)。
([│/○]二正辨妄
为苦因二)。
([?(▽/○)]一标列设诳)。】

「所谓未得谓得。未證言證。或求世间尊胜第一。谓前
人言。我今巳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
汉道。辟支佛乘。十地地前。诸位菩萨。求彼礼忏。贪其
供养。」

【【疏】以愚痴心。起大我慢。因求尊胜。贪彼供养。此即
爱见之惑。强而且盛。因起妄语。称得三乘贤圣果
證。实得道果。尚不许说。岂况未得而妄说耶。
(△〔宗镜云〕
法门者。未得谓得。凡夫痴人。于下苦中。横生乐想。坚我慢幢。打自大鼓。执无与有诤。执有与无诤。起六十
二见。破慧眼。不见于真实。备口四过。三十三天黄叶生死。谓是真金。非想自地。缪计涅槃。此非妄语。谁妄
语耶)。
(○〔引證〕〔禅秘要经云〕若有四众。于佛法中。为利养故。贪求无厌。为好名闻。假伪作恶。身口放逸。自言
坐禅。此比丘犯偷兰遮。过时不说。自不改悔。经须臾间。即犯十三僧残。若经一日。至于二日。当知此比丘。
卷六 第 703b 页 X13-0703.png
是人中贼。罗刹魁脍。必堕恶道。犯大重罪。若比丘比丘尼。实不见白骨。言见白骨。乃至阿那般那。诳惑诸
天龙鬼神等。此恶人。是魔波旬种为妄语。命终之日。疾于电雨。必定堕阿鼻地狱。寿命一劫。从地狱出。堕
饿鬼中。八千岁时。啖热铁丸。从饿鬼出。堕畜生中。身恒负重。死复剥皮。经五百年。还生人中。聋盲瘖哑。癃
残百病。以是證知。妄语之人。三世受苦)。
(△〔智论云〕经云。巳除利养名闻。说法无所悕望。是利养法如贼。坏
功德本。譬如天雹。伤害五谷利养名闻。亦复如是。坏功德苗。不令增长。如佛说毛绳缚人。断肤截骨。贪利
养人。断功德本。亦复如是。大慈怜悯。为众说法。不为衣食声名势利故说。若我以此虚妄而得供养。与恶
贼劫盗得食无异。人著利养。则破持戒皮。断禅定肉。破智慧骨。失微妙善心髓)。
([?(▽/○)]二结成招苦)。】

「是一颠迦。销灭佛种。如人以刀。断多罗木。佛记是人。
永殒善根。无复知见。沉三苦海。不成三昧。」

【【疏】一颠迦。即是断善根者。其大妄语。与此罪同。涅
槃邪正品云。若有说言。我巳得成阿耨菩提。何以
故。以有佛性故。有佛性者。必定得成阿耨菩提。当
知是人。犯波罗夷罪。何以故。虽有佛性。以未修习
诸善方便。是故未见。以不见故。不得成就阿耨菩
提。故知略不修断。自称即是佛者。皆大妄语。犯波
罗夷。非佛弟子(〔温陵云〕三苦海者。三涂也)
(△〔智论云〕妄语之人。先自诳身。然后诳人。
虚实颠倒。不受善法。譬如覆瓶。水不得入。妄语之人。心无惭愧。闭塞天地。涅槃之门)。
(○〔释文〕〔翻译云〕多罗。
旧名贝多。此翻岸形如此方棕榈。直而且高。极高长八九十尺。西域记云。南印建那补罗国北。有多罗树
林。三十馀里。其叶长广光润。诸国书写。莫不采用)。
([│/○]三嘱诫灭后魔惑二)
([?(▽/○)]一应化辨真)。】

「我灭度后。敕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
作种种形。度诸轮转。或作沙门。白衣居士。人王宰官。
童男童女。如是乃至。淫女寡妇。奸偷屠贩。与其同事。
称赞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

([?(▽/○)]二密付防伪)。】
卷六 第 703c 页 X13-0703.png

「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泄佛密音。轻言未学。
唯除命终。阴有遗付。云何是人。惑乱众生。成大妄语。」

【【疏】四摄利人。作种种化。初同其道。后劝佛乘。尽为
益他。非贪利巳。(〔释要云〕四摄者。一布施。以财法二施。令彼附巳。二爱语。以软顺之语。
慰彼受道。三利行。三业利他。令生恭敬。四同事。以种种形。同其事业)真圣利物。终不
可测。以承佛制。不妄漏泄。此圣真因。唯圣自證。故
云密因。未学之前。不可轻说。阴有遗付者。不显称
也。此开临终。密有表示。遗嘱弟子。如求那屈指事
(〔孤山云〕非公灼惑众。但私示于人耳。南岳之言铁轮。杜顺之示文殊。功德铠说偈。真观师屈指。即其事也)

([│/○]四明诫依教坚持)。】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复断除诸大妄语。是名如来。
先佛世尊。第四决定。清净明诲。」

([│/○]五尅责犯妄过。失二)
([?(▽/○)]一招其妄果)。】

「是故阿难。若不断其大妄语者。如刻人粪。为旃檀形。
欲求香气。无有是处。」

【【疏】修禅定之旃檀。刻妄语之人粪。遥观可意。近逼
秽闻。欲求道香。终无得理。
([?(▽/○)]二毁其直因)。】

「我教比丘。直心道场。于四威仪。一切行中。尚无虚假。
(净名云。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云何自称。得上人法。」

([?(▽/○)]三取其恶报)。】

「譬如穷人。妄号帝王。自取诛灭。况复法王。如何妄窃。
因地不直。果招纡曲。求佛菩提。如噬脐人。欲谁成就。」

【【疏】三乘所證。为上人法。比文举浅况深。馀小妄语。
尚不可为。况大妄耶。譬如下。初喻大妄。止成苦本。
卷六 第 704a 页 X13-0704.png
后喻求道。终无得理。如人噬脐。了不相及。春秋传
曰。若不早图。后君噬脐(〔杜预云〕若齧腹齐。喻不可及〔敏师曰〕喻求菩提不可
及也〔私谓〕天童颂云智也难知觉噬齐。注云。不及也。智不到处智不能知也。依此消文。却有理在)。
(○〔释文〕
因地不直。惟长水本作不直。他古本并作不真〔私谓〕经文上云。我教比丘。直心道场。下云。若诸比丘。心如
直弦。应从直字为是。智论释三三昧云。秦言正心行处。是心从无始来。常曲不端。得是正心行处。心则端
直。譬如蛇行常曲。入竹筒则直。直心道场。是入三摩地。真实法门。如来初教阿难。直心训问。即云。三世诸
佛。出离生死。皆以直心。此中于诸比丘。叮咛付嘱。良有由也)。
([│/○]六印成断偷禁戒)。】

「若诸比丘。心如直弦。一切真实。入三摩提。永无魔事。
我印是人。成就菩萨。无上知觉。」

【【疏】一切时中。悉无虚伪。斯真求道。岂不速至。若示
相标形。诈称得道。内怀谄曲。外规名闻。岂曰修行。
故法华云。浊世恶比丘。邪智心谄曲。未得谓为得。
我慢心充满。乃至纳衣在空间。假名阿练若。当知
是等。尽行魔业。】

「如我所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合释〕〔中川云〕巳上四重。名根本烦恼。九品所断。各有浅深。如三结断。名须陀洹。薄贪嗔痴。名为三果。故
身肉骨血。与众生共。此断身见也。示一往还。去巳不返。此断戒取也。是人于法。能决定心。此断疑也。楞伽
云。须陀洹身见者。谓缘起妄想。身相妄想。身见断。贪则不生。云何不取戒。谓善见受生处行相故。云何疑
相断谓不于馀处。起大师见。为净。不净。故知四重。皆地上伏断)。】

大佛顶首楞严经疏解蒙钞卷第六(之三)
卷六 第 704b 页 X13-070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