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五
卷五 第 653b 页

大佛顶首楞严经疏解蒙钞卷第五(之一)
海印弟子 蒙叟钱谦益钞

(○蹑上卷别破疑情科之二)
([○@│]二解结同体疑二)
([?∴]一阿难伸请二)
(卐一迷巳犹迷)。】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来虽说第二义门。今观世间解
结之人。若不知其所结之元。我信是人。终不能解。世
尊。我及会中。有学声闻。亦复如是。从无始际。与诸无
明。俱灭俱生。虽得如是多闻善根。名为出家。犹隔日
疟。」

【〔孤山〕牒前二决定义。审详烦恼根本(〔泐潭标指〕备引二决
定义中。应当审详烦恼根本。乃至汝观世间解结之人等文)。
(△〔温陵云〕前第二义文云。不见所结。云何知
解。故此牒而请也〔私谓〕第二义门。确指第二决定义。圆月环三师之解是也。阿难巳知六根是结。今所请
根元正是俱生无明。生死结根也。以虽得六销。犹未亡一故)【疏】前疑因果同异。
今疑根尘结解。故云第二义门。然根起之由。前虽
广示。而不的指何处为结。结解之义。尚未辨明。欲
期指陈。皎然可识。故引前文佛所举义。以况巳迷
也。诸无明者。谓全界无明也。总摄一切二障见思。
故名为诸(〔孤山云〕同体无明。品数至多。又迷境不一。故曰诸〔温陵云〕诸无明。通根本枝末
也。按枝末无明。对根本无明得名。见思以无明为根本故。界内惑。对界外得名。见思为界内。尘沙无明为
卷五 第 653c 页 X13-0653.png
界外)始自迷真。随逐有情。生灭不离。故上文云。和合
妄生。和合妄死。故云俱灭俱生也。(〔孤山云〕生灭去来。常在妄中。故
曰俱)初果有学。虽未断思。巳名破烦恼障。得人空證。
而全未破所知障。法执犹存。故云犹隔日疟(疟病隔日
而发。通惑除。如安日。别惑在。如发日。涅槃哀叹品二乘白佛。亦举此喻)。
(△〔二楞云〕此即前文根中积生无
始虚习。亦名俱生无明。隔日疟。谓说时似悟。对境还迷。楞伽谓之鼠毒发)。
(卐二请示结解)。】

「唯愿大悲。哀悯沦溺。今日身心。云何是结。从何名解。
亦令未来。苦难众生。得免轮回。不落三有。作是语巳。
普及大众。五体投地。雨泪翘诚。伫佛如来。无上开示。」

【【疏】无始生死。不能超越。盖由结缚。今待解除。无碍
无系。不以恳至。莫由开晓。故雨泪求示也。

([?∴]二如来广演五)
(卐一世尊摩顶)。】

「尔时世尊。怜悯阿难。及诸会中。诸有学者。亦为未来。
一切众生。为出世因。作将来眼。以阎浮檀紫金光手。
摩阿难顶。」

【【疏】头是诸根之总。手为解结之要。摩而警动。将有
解期。拊而安慰。令知深旨。

(卐二诸佛放光)。】

「即时十方。普佛世界。六种震动。微尘如来。住世界者。
各有宝光。从其顶出。其光同时。于彼世界。来祇陀林。
灌如来顶。是诸大众。得未曾有。」

【【疏】无明住地。为六情根。震动不安。因兹解结。(〔孤山云〕六
种震动。表破六根惑也)诸佛流光。灌一佛顶。以表一多无碍。
自他平等。下文诸佛标示。此佛释成。同说同證。更
卷五 第 654a 页 X13-0654.png
无异路(微尘如来。光灌此佛。表同依顶法。得成正觉)问。从至前此。四度
放光。独有今文。诸佛同放。仍又同说。何特异乎。答。
初为说教破邪。次为拣妄显真。次为定见生智。今
为入观成行。前三依教发解。未能除障。今文观成
破惑。正动无明。入法界理。故诸佛放光。同示解结。
体无二源。从前所表。皆为今日。成行取證。故与前
文异耳(〔孤山云〕由解结法门。是修證的要。以因此说。生起后文耳根入处。故兹现瑞而为表
报)。
(△〔无尽云〕顶圆而无上。以光表法。圆通成行。极于此矣)
(卐三彼佛同宣)。】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俱闻十方。微尘如来。异口同音。
告阿难言。善哉阿难。汝欲识知俱生无明。使汝轮转。
生死结根。唯汝六根。更无他物。汝复欲知无上菩提。
令汝速證。安乐(乐)解脱。(我)寂静(净)妙常。(常)亦汝六根。
更无他物。」

【【疏】觉明初起。能所妄生。湛性既分。六恨成异。根尘
偶对。业性即生。轮转无穷。生死长缚。斯六根为生
死结缚之源也。一念无念。能所俱亡。根尘识心。应
时销落。无真可得。无妄可除。觉性圆明。法眼清净。
斯六根为自在解脱。安乐妙常之源也。其犹冰水。
由气之动移。相虽变异。湿性常一。结解同贯。亦复
尔也(〔温陵云〕俱生。即根本无明也)
(△〔海印云〕异口同音。表十方如来。一道出生死故)
(卐四此佛
亲说二)。
(◎一长行三)
([○@(?∴)]一再问)。】

「阿难虽闻如是法音。心犹未明。稽首白佛。云何令我。
生死轮回。安乐妙常。同是六根。更非他物。」

【【疏】染净根本。唯此六根。更无别法。于此起见。生死
卷五 第 654b 页 X13-0654.png
轮回。于此忘情。涅槃常乐。法执未破。孰能洞明。故
再咨询。欲期开示。

([○@(?∴)]二双标)。】

「佛告阿难。根尘同源。缚脱无二。识性虚妄。犹如空华。」

【【疏】根境识三。无别体性。唯一真觉。故曰同源。(〔吴兴云〕根
尘识三。摄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故曰同源)执见不亡。妄生取著。强
分染净。横计身心。从始洎终。念念生灭。故云为缚。
了相无相。分别不生。能所寂然。念想虚尽。一法无
取。一真体现。心与虚空。等无差别。故名为脱。(凡夫迷真
故缚。圣人悟真故脱。迷悟虽殊。始终理一。故曰无二)识性虚妄如空华者。与
上根尘。绮互相影。上言根尘。影此识性。今言识性。
影彼根尘。故三同源。亦同虚妄。(同源必兼识性。虚妄必具根尘。犹织
绮之法。㸦现其文也)故前文云。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
华。即此识性虚妄也。又云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
净明体。即此根尘同源也。
(○〔引證〕〔魔逆经云〕魔请文殊解缚。文殊云。无人
缚汝。汝自想为缚也。魔即语云。我毕竟永不解脱。经云本自无缚。其谁求解。若使法界有系缚。我即解
脱)。
(△〔圆觉疏〕解缚一对。引释云。烦恼依识。识性既空。烦恼何缚)
([○@(?∴)]三双释二)
([○@(?∴)]一总显无生)。】

「阿难。由尘发知。因根有相。相见无性。同于交芦。」

【〔宗镜释〕知由前尘而发者。所谓见分也。相因眼
根而有者。所谓相分也。相见俱无有性者。心境互
生。各无自体。心不自立。故由尘发知。境不自生。故
因根有相。二虚相倚。犹若交芦。(〔海印云〕见相二分。元是无明所成。故
喻若交芦。芦体本空。而交处亦空也〔私谓〕古释双指根尘。实含三法。以第八识。具相见二分故)【疏】
揽尘成根。对根有相。根境立矣。妄识生焉。妄识能
卷五 第 654c 页 X13-0654.png
变根境二法。故根境识。互相假藉(〔温陵云〕此根尘识。譬如束芦。互
相依倚。粗有其相。其体全空)。
(△〔吴兴云〕尘相。通指六境。知见。略示二根。根境对论。摄十二处。斯皆两法相
涉。内无实性。故喻若交芦。以根境识三释者非也。经语巧妙。从宽至狭。上摄界义故三。此释处义故二。下
文略境单言其根。故云立见立知等〔雷庵受駮曰〕圆觉云。此虚妄心。若非六尘。则不能有。虚妄心。非分别
事识乎。上曰根尘同源等。下曰由尘发知等。重颂曰中间无实性。是故若交芦。非具明根境识三乎。胡为
以巧妙自取。以宽狭自执耶)。
(○〔引證〕〔唯识云〕契经说。识缘名色。名色缘识。如是二法。展转相依。譬如束芦。
俱时而转〔摄大乘云〕阿赖耶识。与杂染法。㸦为因缘。如炷与焰。展转相烧。又如束芦。互相依住)。
(△〔清凉云〕
生灭因果。如二束芦。㸦相依立。不能独成。则知无性。二我俱空。言束芦者。又取中空。十二因缘。相有名生。
虚无名灭。生灭假集。亦如束芦)。
([○@卐]二别明解脱)。】

「是故汝今。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
无漏真净。云何是中。更容他物。」

【【疏】由阿难再问。云何令我生死轮回。安乐妙常。同
是六根。更无他物。故佛先示根境识三。唯一虚妄。
同一性源。迷缚解脱。诚非异辙。由此别示结答。令
无所疑。因解成观。妙果可冀。言知见者。略举六根
之二也。立知者。又略见字。形在次文。(〔孤山云〕立知略见。无见略
知。经文㸦影也)意谓若于六根三事。不了性无。立为实有。
起遍计执。惑业由生。自取轮回。抂入诸趣。斯则六
根是无明生死结缚之本。苟或于此。体真达妄。执
取不生。妄知见觉。泯然虚寂。唯一圆成。清净宝觉。
斯则六根是菩提涅槃元清净体。更欲何物。说为
异因。故般若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上文云。
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此正破无明法执
成就圆通观门也(〔孤山云〕执知见实有。名立知见。此即妄心。是生死轮回之本。达
卷五 第 655a 页 X13-0655.png
知见无性。名无知见。此即真心安乐妙常。是则唯一真心。更无别法)。
(△〔温陵云〕于知见立识知之心。则结
为无明之本。于知见无见觉之妄。则解为涅槃真净。既曰真净。岂容立知。故曰云何是中更容他物。此总
示妄结。根尘识起。但妄识不立。则妄结自解。是为解结真要)〔宗镜释〕但了了
见无可见。即通法界见。即是涅槃。若了了闻无可
闻。即通法界闻。即是涅槃。一切诸法。本来涅槃。以
分别心。妄见所隔。不知自识。翻作无明。(〔孤山又解云〕知见立
知。是迷真知见。立缘尘等妄知见。故即无明。知见无见。是达真知见。无缘尘等妄知见。故即涅槃。故前文
云。入佛知见也。佛知见外。更无别法。故言不容他物。前释。约常心即寂。一切皆泯后释。约常法即照。有真
知见。故兹两释。并符佛旨〔私谓〕孤山二解。前释即同长水。后释即同宗镜。今谓涅槃真净。性净妙明。岂非
真知见耶。似不妨以前释摄后也)。
(△〔熏闻云〕阿难请云。今日身心。云何是结。从何名解。如来开示即汝现
前知见。若立知者。即名为结。若无见者。即名为解。无明是所结之元。涅槃为解结之果)。
(△〔圭峰圆觉序云〕
弥满清净。中不容他。钞云。上推心境俱空。圆明知觉。真觉境中。无别一尘有体之法。何以故。色乖空故。如
火乖水。水不容火。故云中不容他。此即法界观中。真空绝待观也。于中正当泯绝无寄观矣。然中不容他
之言。乃佛顶经文势。彼云。云何是中更容他物〔私谓〕云何是中二句。以弥满清净。中不容他之文消之。深
有意趣。环师云。既曰清净岂容立知。可谓妙得圭山之旨)。
(△〔中川云〕阿难言俱生俱灭。无明果相也。如来
言知见为本。无明因相也。知见立知。示无明本始也。俱舍以痴为无明。唯识以愚为无明。婆沙以三界无
知为无明。三无性论云。无明者。即阿黎耶识。为诸惑本而起三界业果。故圆觉云。身心等性。皆是无明。宝
性论云。声闻辟支。及大力菩萨。皆不离无明住地。所谓漏无漏二无明为缘。而起三界意生之果。璎珞云。
妙觉地中。所断无明。名不了三界法而成三界因果。则知三乘与佛。所有无明。皆依三界而断也。又宝积
论云。明与无明。无异无别。为横执谤边。显示中道。以明即无明故。同是六根。别非他物。无漏真净。中不容
他。斯即涅槃矣)。
(◎二偈颂二)
([○@│]初标举)。】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疏】汎论偈颂。约有四种。一阿耨窣睹婆颂。不问长
行并偈。但数字满三十二。即为一偈。(〔手鉴云〕慈恩云。室卢迦。三
卷五 第 655b 页 X13-0655.png
十二字处中之颂也。西方五种句。一短句。上五字。下三字。四句为偈。二前句。唯六七字。还四句。为偈。三中
句。八字成句。四后句。成九字。乃至二十六字。五长句。从二十七字巳上。不限之也。诸论指诸大乘经。皆云
若干偈。即是此也。如云华严十万偈等。其中结偈处极少。馀悉是长行。故知十万之数。即三十二字之颂也)
二名伽陀。此云讽诵。或云不颂颂。不颂长行故。或
名直颂。谓直以偈说法故。(妙玄云。此云孤起。不重颂者名孤起。亦云讽诵。
讽即是诵。谓孤起偈。即下六解一亡等。荆溪云。伽陀经。一云不等句。二云不等颂三云直偈。无长行者。即
孤起偈。西域记云。旧曰偈。梵本略也。或曰偈他。梵音讹也。正音宜云伽陀。唐言颂)三名祇
夜。此云应颂。(妙玄云。此云重颂。重颂上直说修多罗也。亦云应颂。一与长行相应之颂。
由于长行说未尽故。荆溪云。不了义经。应更颂释。二为后来应更颂故。涅槃云。佛昔为诸比丘说契经竟。
有利根众生。为听法故。来至佛所。即用本经。以偈颂曰。我昔与汝等。不识四真谛。是故久轮转。生死大苦
海。即是重宣此义也)四名蕴驮南。此云集施颂。谓以少言摄
集多义。施他诵持故。(如云。一切有为法等四句。即摄大般若八十馀科。二十万
偈)为何意故。经多立颂。略有八义。一少字摄多义
故。二诸赞叹者多以偈颂故。三为钝根重说故。四
为后来之徒故。五随意乐故。六易受持故。七增明
前说故。八长行未说故。(巳上并清凉疏文)今此经内。于前
四中。二三所摄。八意之内。正唯三七。兼二五八。然
又长行偈颂相望。有五对之例。谓有无。广略。离合。
先后。隐显。至文。详而知之。(〔清凉云〕又长行偈颂。有十例五对。谓有无。广略。
离合。先后。为八。九或超间。十或颂巳重颂。故释颂文。不可一例。上下准之)此颂九行。应
颂讽颂。间杂相糅。连环起伏。展转相生。大意破无
明法执。令观门明净。修行證入。一真法界也。

([○@│]二正颂六)
([○@(?∴)]初二颂标宗破执二)
([○@卐]一比量正破)。】

「真性有为空 缘生故如幻 无为无起灭 不实
卷五 第 655c 页 X13-0655.png
如空华。」

【【疏】此文正破无明法执。执为无为。有实体者。皆迷
真性。一真法界。本非对待。故此双破。即是解结之
所因也。此中四句。前二句破有为。后二句破无为。
此二不立。方显法界一相义耳。言真性有为空者。
真性之言。正是标宗拣法。通下第二量转。谓一真
中道。第一义谛也。(〔證真云〕问下半颂无真性言。今何强添。答上真性言。须通下转
云云)。
(△〔百法慈恩疏云〕破胜义谛中。有为无为。二俱是空。钞云。为遮犯世间相违过故。以诸有为。学者世
间。非学世间。皆许有故。诸无为法。学者世问。许是有故。若不拣之。故成此过。今言真性。依胜义谛。不依世
间。故无此过)应立量云。真性有为。元空不有。从缘生故。
犹如幻事。真性无为。本来不实。无起灭故。犹如空
华。由此二量。三支无阙。标拣分明。无诸过非。掌珍
论中。取为善立(〔清凉云〕掌珍论者。清辩菩萨所造。一论唯释此偈)第二量
中。先因后宗。译人语便。亦无所失。(〔證真云〕初半颂。立有为是空。即
真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具足三支比量。量云。真性有为是有法。定空为宗。因云。从缘生故。同喻。如幻事)。

(△今按掌珍初偈云。真性有为空。如幻缘生故〔百法疏〕第一量云。诸有为真性故空。从缘故如幻事。钞云。
真性有为。前拣。定是空。后说。前拣后说。㸦相差别。不相离性。合以为宗。因云。缘生。如幻事等喻。应知真性
之言。为防过故。该通二量。但远指初过总宗。非正是宗有法。意先指云。我依真性。立有为是有法。定空故
宗。或欲显示无过道。故无违也。应立量云。有为是有法。依真性皆空故宗。便无过也。故掌珍云。且如眼处
一种有为。就胜义其体空等。今经文宗因喻。三支具足论即先宗。次喻。后因。故清凉云。此中因喻前却。或
回文不尽。而言真性者。即有为性。亦合云有为真性空。此则经顺而论倒也)。
(○〔證真云〕次半颂。立无为无
起灭。不实如空华。亦具三支比量。若取义便。应移不实两字归上句。移无起灭三字归下句。以不实是宗
中空义故。应立量云。真性无为是有法。定空为宗。因云。无起灭故。同喻如空华)。
(△今按掌珍次偈云。无为
无有实。不起似空华〔百法疏〕第二量云。诸无为法真性故非实。以不起故。犹如空华。钞云。拣过如上。又此
卷五 第 656a 页 X13-0656.png
后量元依胜义谛立。不同前量。或准前量理亦无违。论中宗因喻。三支无失。而经文先因。后宗。则论顺而
经倒也。长水依洪敏移置之言。故云亦无所失)此义所显。一真平等。无诸
对待。真妄染净。生死涅槃。凡夫诸佛。皆如空华。乱
起乱灭。故下文云。一切世界。山河大地。生死涅槃。
皆即狂劳。颠倒华相。故中论云。若法为待成。是法
还成待。今则无因待。亦无所成法。斯显第一义中。
离一切相。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无相法执。于斯尽
矣。
(△〔吴兴云〕真性即根尘之源。有为即缚脱之相也。此缚与脱。皆即真而俗。故曰有为。亦即俗而真。故
曰空也。缘生故如幻。释真有空义。此颂根尘同源。缚脱无二也。无为下。颂识性虚空。犹如空华。上言如幻。
助成空义今云空华。正显虚妄也(幻居界云岳师不以有为无为立宗失经论意))。
(△〔私谓〕人知掌珍。全释
一偈。不知此即清辩之注楞严也。西域记言。清辩论师。外示僧祛之服内弘龙猛之宗而清凉判此偈。入
第八真空绝相宗。得般若三论一分之义。则清辩之释此偈。即同龙猛之释般若。华严法界。真空观门。盖
巳具足于此。敏璿二师。依清凉慈恩引释。古师章门远有承禀。今人乐趋浅略。咸顺苕溪一往遣拂之谈
反谓此宗不了。清凉固云。斯言可怖。请谛思之)。
([○@卐]二显过况破)。】

「言妄显诸真 妄真同二妄 犹非真非真 云何
见所见。」

【【疏】初二句。重显前过。有为无为。是对待故。亦是破
执。真性是有。还同虚妄。惑者议云。真性之中。虽亡
有为无为。而此真性。应有所得。是佛所證。离诸伪
妄。故名曰真。是诸法性。毕竟应有。故此破云。若言
离妄所显。有真性者。还同妄法。俱为妄也。以是遍
计所缘境故。离妄之真。还因妄显。如前文云。菩提
心生。生灭心灭。此亦生灭。起信亦云。言真如者。亦
无有相。谓言说之极。因言遣言。此真如体。无有可
卷五 第 656b 页 X13-0656.png
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无可立。以一切法。皆同
如故。当知一切法。不可说。不可念。故名真如。应知
若有真性为所得者。皆为妄矣。故云妄真同二妄。
(〔孤山云〕诸。之也。语助耳。言根尘虚妄。则显涅槃真实。对妄说真。待对不绝。真亦成妄。故言二妄。龙树云。若
法为待成。是法还成待)。
(△〔吴兴云〕长行但破于妄。今恐舍妄取真。故重遣之)
(△〔融室云〕此偈暗通妨难。难
云有为之法。可说虚幻。无为之法。何言不实。通云。因言妄以显真对妄之真。同第二妄故)下半
颂。况破执妄。初句蹑前。所非尚无真与不真。不真
即妄也。次句正况。云何更存能见所见。根之与识。
俱名为见。所见即境也。(〔孤山云〕对妄说真。犹皆遣荡。云何更有妄中根境乎。
犹非。能遣也。真非真。所遣也)斯则总破真妄二心。诸对待法。皆
无所有。方名显净法界。一真平等(〔合论云〕偈首标真性。示顶法之
宗。曰有为空。对无为无起灭者。有无二法。对待而成。并为增语。以有无为增语。则真之一字。岂亦显妄而
立乎。但形言彩。即是染污。离诸染污。则一切无所有。宁存见哉。故曰。犹非真非真。云何见所见。今日能见
者为眼眼非有见也。龙胜曰。是眼则不能自见其巳体。眼如有见者。先自见其眼。今不能自见。而曰能见
一切。无是理也)。

△此上二颂。正是颂前根尘同源也。本源自性。尚
非真妄。岂得存乎根境识耶。故根境识同此一源
(颂文配释长行。多师各别。今并以长水为准)
([○@(?∴)]二两颂解结同体)。】

「中间无实性 是故若交芦 结解同所因 圣凡
无二路。」

【【疏】上半颂。颂前根尘相发。相见无性。犹如交芦。(〔孤山
云〕中间。谓根境二法。体中无性)。
(△〔空印云〕根尘无性。如交芦并立。去一即倒。根尘既妄。中间识性。安有实
体。言中间即具三法矣)下半颂。颂前缚脱无二也。六道凡夫。
业惑所系不得自在。故名为缚三乘贤圣。断惑證
卷五 第 656c 页 X13-0656.png
理。不随业系。故名为解。此则皆由六根迷悟所致。
更非别岐。故无二路(〔吴兴云〕欲明解结。汎举所因。所因者六根也)
(△〔温陵云〕颂
同是六根。更非他物)。】

「汝观交中性 空有二俱非 迷晦即无明 发明
便解脱。」

【【疏】交中无性。将何遣有。而更存无。一性之中。无对
待故。肇公云。有既不有。则无无矣。此则正显根尘
中道。亦是上根尘同源之义。(〔孤山云〕汝观者。重牒前喻。令审观也。言空
则芦有外相。言有则芦中本空。以喻根境。妄执似有。其体元无)下半颂。颂前立知
立见等文也。迷根执境。不了性空。妄取为有。即无
明矣。了性无性。真妄一如。根境识三。不能为缚。故
名解脱。斯则涅槃无漏真净(〔海印云〕言空言有。皆依无明。交中之性本
无真结。能如是观无明解脱。皆是湛寂一心。空有双绝矣)。
([○@(?∴)]三一颂生起下文)。】

「解结因次第 六解一亦亡 根选择圆通 入流
成正觉。」

【【疏】上半颂。生起六解一亡疑也。因次第者。下文云。
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圆明。成法解脱。解脱法
巳。俱空不生。是名菩萨从三摩地。得无生忍。一亦
亡者。下文云。今日如来。若总解除。结若不生。则无
彼此。尚不名一。六云何成。下半颂。生起下文圆通
修證也。即取观音。从耳根门。入三摩地。文殊所选。
堪与阿难及此界人。入流正觉(〔温陵云〕六解则根拔。一亡则湛圆选
得圆根。则入圣流。證圣果矣)。
(△〔空印云〕六根之体。即一精明。精明流逸。六用斯结。一精还源。六用斯解。一
精即阿陀那识。即所谓如来藏也。经云。依如来藏故有生死。即结也。依如来藏有涅槃。即解也)。
([○@(?∴)]四一颂
卷五 第 657a 页 X13-0657.png
无明习气)。】

「陀那微细识 习气成暴流 真非真恐迷 我常
不开演。」

【〔證真〕梵云阿陀那。义翻执持。即第八异名。以能
执持种子根身等。令不散坏故(〔手鉴云〕且阿陀那识。真谛谓之第七。
别取第八染分立名。唯识百法谓之第八。通取染净和合为目。解深密经谓之第九。乃别取第八净分言
之。陀那之名。既通三识。何故携李独取第八异名。答以顺现文。名义便故。既云习气成暴流。又曰真非真
恐迷。是则显有染净二分。虽解深密名为第九。不如唯识第八义亲)。
(△〔补遗云〕携李曰。阿陀那。义翻执持。
只就此一名。可以会通诸异。七识云执持者。以执六识为外我。八识为内我故。解深密陀那执持者。取第
九为诸识所依故。今经则取执持根身种子为陀那也。深密中陀那。乃九识异名。楞严乃用唯识百法。是
八识异名。由此中真非真之言。通乎真妄。第八之义也。吴兴以第八中具有三分。译人随取一义以立其
名。果尔。则使第七末那。亦第八之异名耶。今黎耶外自有陀那。如何指八中染分耶)。

【疏】阿陀那云执持。即第八识。能执持种子。起现行
故。第八多名。此名最通。三位之中。相续执持位也
(〔手鉴云〕多名者。或名为心。或名阿陀那。或名所知依。或名种子识。此四名通一切位。次局名者。或名阿赖
耶。此名唯在异生有学非无学位。或名异熟识。此名唯在异生二乘诸菩萨位。或名无垢识。此唯佛地。然
通名中。唯阿陀那名义最宽。通因及果。所以不标馀名也。三位者。一我爱执藏位。即一切异生。及七地巳
前菩萨。小乘前三果。皆起我执。执第八见分为我。故第八识名阿赖耶。此言执藏。二善恶业果位。即通一
切异生。至十地满心。二乘无学等位。由善恶因。感无记果。果异于因。名异熟识。三相续执持位。即通因果
一切位。以第八执持诸法种子等。令不散失。故名阿陀那也)。

〔證真〕言习气者。谓熏习气分。乃种子异名也。以
第八识中。无始习气。微细生灭。流注不息。故如暴
流。解深密经云。如暴流水。生多波浪。诸波浪等。以
水为依。五六七八。皆依此识。然彼经中。别显染中
卷五 第 657b 页 X13-0657.png
净相。故离八外。别说九识。理实陀那。更无别体(〔疏云〕
无明熏习。种子不断。如暴流水。流注不息。微细境界。唯佛能知。故起信云。无明熏习所起识者。非凡夫能
知。亦非二乘智慧所觉。谓依菩萨。从初正信。发心观察。若證法身。得少分知。乃至菩萨究竟地。不能尽知。
唯佛穷了)。
(○〔宗镜云〕此识体净。被无明熏。水乳难分。唯佛能了。以不觉妄染故。则为习气。变起前之七识。
瀑流波浪。鼓成生死海。若大觉显了故。则为无漏净识。执持不断。尽未来际。能成智慧海)。

【疏】下半颂。谓此识单真不立。独妄不成。真妄和合。
方有所为。起信云。谓不生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
异。名阿黎耶识。若说即真。妄习如何得尽。凡夫外
道。起于常见。执为真我。若说为妄。恐拨为断灭。以
真相不灭故。(〔證真云〕若说即真。则生怖难信。若说为妄。又拨同断灭)
(○〔宗镜云〕真非真
恐迷者。佛意我若一向说真。则众生不复进修。堕增上慢。以不染而染。而无客尘垢故。又外道执此识为
我。若言即是佛性真我。则扶其邪报。有滥真修。若一向说不真。则众生又于自身拨无生断见故。无成佛
之期)是故。于小乘藏。及大乘权教。不说第八。(上皆依證真文)
深密经云。阿陀那识甚微细。一切种子成暴流。我
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唯识第三〕解深密经。亦作是说。
阿陀那识云云。以能执持诸法种子。及能执受色根依处。亦能执取结生相续。故说此识。名阿陀那。无性
有情。不能穷底。故说甚深。趣寂种性。不能通达。故名甚细。是一切法真实种子。缘击便生。转识波浪。恒无
间断。犹如暴流凡即无性愚即趣寂。恐彼于此。起分别执。堕诸恶趣。障生圣道。故我世尊。不为开演。唯第
八识。有如是相)。
(△〔宗镜云〕是以对凡夫二乘。不定开演。恐生迷倒。不达如来密旨。以此根本识。微细难知
故)意显前文。根境识三。六种结缚。皆是此识。熏习
变生。执真执妄。见有见空。唯此识影。乃至十地菩
萨。所见佛身。业识上见。若佛如来。巳离业识。无自
他相见。如起信说。此则正显巳离俱生无明耳(〔补遣
云〕此下颂文。重示前解结法体。前云立知立见未知法体是何。此中明为指无始八识妄执也)。
([○@(?∴)]五一颂
卷五 第 657c 页 X13-0657.png
一句遣幻非幻)。】

「自心取自心 非幻成幻法。」

【〔资中〕此示前陀那识。能变起世间之相。还是自
心分别。故云自心取自心【疏】一切诸法。唯识所变。
故皆自心。前六不了。见从外来。取而分别。故起信
云。三界虚伪。唯心所作。离心即无六尘境界。以一
切法。皆从心起妄念而生。一切分别。即分别自心。
故云自心取自心也。(〔论云〕一切分别。即分别自心。心不见心。无法可得。记云。心
是一心。不合自见。当知有所见者。皆是妄也。故楞伽云。如刀不自割。如指不自触。而心不见心。其事亦如
是〔摄论云〕所说诸法。唯识所变。无有少法。能取少法)。
(△〔宗镜云〕不问即离。计为我有。影像必有故。无有少
法。能取少法。唯有自心。还若自心)若以妙性圆明。离诸名相。本来
无有世界众生。故云非幻。而由见妄忽生。觉明相
现。四大分湛。根尘宛成。故云成幻法。而言幻者。以
一一法。皆无性故(〔證真云〕心本非境。迷心为境。故云非幻成法)。】

「不取无非幻 非幻尚不生 幻法云何立。」

【【疏】分别不生。前后际断。真尚不辨。妄何所立。是故。
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斯则一
相平等。迷悟都亡。生死涅槃。犹如昨梦。故肇公曰。
夫不存无以观法者。可谓见法实相矣(〔證真云〕了境即心。心
尚不生。尚更存境)。
(△〔海印云〕良由此识。熏变难思。执之则真巳非真。取之而非幻成幻。不取而非幻尚无
不执而幻法何立)。
(△〔孤山云〕幻能解亦如幻。故下文云。如幻三摩提)
([○@(?∴)]六一颂三句赞法令忻)。】

「是名妙莲华 金刚王宝觉 如幻三摩提 弹指
超无学。」

【【疏】此平等性观。能破无明开佛知见。此知见性。处
卷五 第 658a 页 X13-0658.png
妄常真。在染不污。今得显发。如开敷出水。故以为
喻。(〔宗镜云〕妙法即是绝待真心。称之曰妙。莲华以出水无著为义。即喻心性。随缘堕凡而不染垢。返流
出尘而不著净)无明坚牢。最为难坏。一念能破。金刚定力。
此定尊上。更无能过。于法自在。是可宝重。如摩尼
珠。随意生育。无上觉果。名王宝觉。(〔孤山云〕真空荡相。若金刚宝。所
拟皆碎)。
(△〔私谓〕首楞严究竟坚固。即金刚不坏。用金刚观察一切三昧。名王三昧。即金刚王三昧也)
幻三摩提。此观现前。了一切法。皆如幻化。犹如明
镜。现诸色像。一一色像。体不可得。同一镜明。不即
不离。三摩云正受。不受诸受也。(〔贺中男曰〕此偈总明如幻之意。巳含
观音如幻闻熏法门。后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以如幻结成也)弹指超无学。此显
速疾能至大觉故。一念不生。即名为佛。超过地位
劫数之说。故前文云。歇即菩提。圆觉亦云。离幻即
觉。亦无渐次。然至觉时。亦无自果。可为所得。故云
超无觉耳。亦是约迟速校量。故说为超。非是都越
地位。直至无上觉耳(〔温陵云〕即为无为。亡情绝解。名如幻正受。依此修进。一弹
指顷。可超无学而登圆位也)。
(△〔融室云〕宝觉无相。是名如幻大佛顶三摩地门。以此为因地觉心。而超越
无学之地也)。】

「此阿毗达磨 十方薄伽梵 一路涅槃门。」

【【疏】阿毗达磨。云无比法。即指此三昧也(〔孤山云〕即指前法。无
以比喻也)亦云对法。即以大乘平等大慧。对向一真法
界。体用显现。理智一如。故名对法。(阿毗达磨。旧译为无比法。谓无
漏法。慧为最胜故。以是圣人智慧。分别法义故。新译为对法。阿毗名对。达磨名法。法之对故。以对法藏。特
名慧论故。法有二种。一胜义法。谓即涅槃。二法相法。通四圣谛。对亦二义。一者对向。谓向涅槃。以乘圣道。
无漏之因。感趣涅槃圆极之果。二者对观。对观四谛。谓以净慧之心。观察四谛之法。今疏言对向者。即是
卷五 第 658b 页 X13-0658.png
对向涅槃也)薄伽梵。具足六义。谓自在。炽盛。端严。名称。
吉祥。尊贵(〔大论云〕薄伽名破。婆名烦恼。能破烦恼故)十方诸佛。取證菩
提涅槃妙果。唯此一路。能通至故。故名为门。由前
请云。要因门入。故此开示。金刚三昧。为能入门也。

(○〔海印云〕是名巳下。总结观相。谓此首楞严大定。本来无染。故名妙莲华。无惑不破。名金刚王宝觉。即有
观空。名如幻三摩提。弹指超无学。显法利也。此阿毗达磨。显法胜也。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显十方如
来。异口同音。同修同證也)。
(○〔宗镜云〕此一心法门。如镜顿现。不待次第。如印顿成。更无前后。一见一切见。
一闻一切闻。若待了达而成。皆为权渐。若能观于心性之一。则是一道甚深。即正道之一。是唯一之一。千
佛同辙。古今不易之一道也。亦云一路涅槃门。亦云一道出生死。亦名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
([○@│]
三六解一亡疑二)。
([?∴]一伸疑请决二)
(卐一叙庆所闻)。】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闻佛如来。无上慈诲。祇夜伽陀。
杂糅精莹。妙理清彻。心目开明。叹未曾有。」

【【疏】能诠之文。讽应交间。辞句妙净。所诠之理。清明
洞彻。的然可见。故使心开。如目之鉴(〔私谓〕此中能诠之文。长水
科初二偈为孤起。次三偈为重颂。后五偈又为孤起。孤山科前四偈重颂。后五偈孤起。馀师皆以二师为
准。有人谓后五偈中。解结因次第应长行阿难请解之文。亦未可定为孤起也。既云祗夜伽佗杂糅精莹。
势变多端。难以局取。如清凉云。故传授者。善消息之。可也)。
(卐二正陈疑意)。】

「阿难合掌。顶礼白佛。我今闻佛。无遮大悲。性净妙常。
真实法句。心犹未达。六解一亡。舒结伦次。唯垂大悲。
再悯斯会。及与将来。施以法音。洗涤尘垢。」

【【疏】由前偈云。解结因次第。六解一亦亡。阿难疑意。
前文既云。根尘同源。缚脱无二。迷晦即无明。发明
便解脱。斯则结无前后。解亦不伦。六根若亡。一觉
应显。云何复云。解结因次。六解一亡。故云心犹未
卷五 第 658c 页 X13-0658.png
明等。

(卐二举事广明三)
([○@(?∴)]一且明结之因起二)
([○@卐]一举事二)
([?(○/○)]一问答结名二)
([│/○]一绾巾问结二)
([?(▽/○)]一绾巾初
问)。】

「即时如来。于师子座。整涅槃僧。敛僧伽黎揽七宝几。
引手于几。取劫波罗天。所奉华巾。于大众前。绾成一
结。示阿难言。此名何等。阿难大众。俱白佛言。此名为
结。」

【【疏】涅槃僧。僧里衣也。(唐言裙。连接裙幅也)僧伽黎。大衣也。劫
波云时分。巾是彼天所奉献故(〔兴福云〕劫波罗天即髑髅天。四天王
太子奉如来巾。或曰。时分天。即夜摩天也)。
([?(▽/○)]二再结再问)。】

「于是如来。绾叠华巾。又成一结。重问阿难。此名何等。
阿难大众。又白佛言。此亦名结。如是伦次。绾叠华巾。
总成六结。一一结成。皆取手中。所成之结。持问阿难。
此名何等。阿难大众。亦复如是。次第詶佛。此名为结。」

(〔标指〕如是伦次。绾成六结。喻众生一念才动。六根取境。迷心逐物。卒不能解)
(△〔桐洲云〕因问舒结伦次。故
先示绾结次第)。
([│/○]二约体问名)。】

「佛告阿难。我初绾巾。汝名为结。此叠华巾。先实一条。
第二第三。云何汝曹复名为结。阿难白佛言。世尊。此
宝叠华。缉绩成巾。虽本一体。如我思惟。如来一绾。得
一结名。若百绾成。终名百结。何况此巾。秪有六结。终
不至七。亦不停五。云何如来。秪许初时。第二第三。不
名为结。」

【【疏】巾喻真性。结喻六根。逐绾而问。相由妄别。令知
根本是一。妄结生六。无同异中。炽然成异。故一一
卷五 第 659a 页 X13-0659.png
绾。皆名为结。

([?(○/○)]二微释同异二)
([│/○]一问答)。】

「佛告阿难。此宝华巾。汝知此巾。元止一条。(牒上虽本一体)
六绾时。名有六结。汝审观察。巾体是同。因结有异。于
意云何。初绾结成。名为第一。如是乃至。第六结生。吾
今欲将。第六结名。成第一不。不也世尊。六结若存。斯
第六名。终非第一。纵我历生。尽其明辨。如何令是六
结乱名。」

【【疏】体元是一。妄结成六。既巳成根。六种名相。随心
计执。不可移易。故云不可乱名(〔中川云〕六终非一。如眼根名终不可
作耳等)。
([│/○]二印成)。】

「佛言如是。六结不同。循顾本因。一巾所造。令其杂乱。
终不得成(如文)。」

([○@卐]二合显)。】

「则汝六根。亦复如是。毕竟同中。生毕竟异。」

【【疏】迷心执境。毕竟成异。故下文云。元依一精明。分
成六和合(〔吴兴云〕同谓如来藏性。一真之性。理本无差。如巾体也。异谓众生分别。六用之
精。派成根境。如巾结也。二法由来。未曾改易。故皆言毕竟)。
(○〔引證〕〔宗镜云〕如自證分。起见相二分。更执二
分为我法。如结巾成兔。手巾是有。喻自證分。结手巾为兔头。手巾上本无兔头。今结出之。是故名无。如自
證上本无见相二分。由不證实故。似二分起。是故名无。如所结手巾为兔头。巳是一重假。更结出一耳。又
是一重假)。
([○@(?∴)]二正示六解一亡二)
([○@卐]一就事问答)。】

「佛告阿难。汝必嫌此。六结不成。愿乐一成。复云何得。
阿难言。此结若存。是非锋起。于中自生。此结非彼。彼
结非此。如来今日。若总解除。结若不生。则无彼此。尚
卷五 第 659b 页 X13-0659.png
不名一。六云何成。」

【【疏】此中译家。缉缀不足。应云。欲得不成。愿乐一成。
复云何得。佛意云。汝意嫌此六根妄隔。乐成一体。
有何方便而得成一。(六结不成者。嫌此六根妄隔。不欲其成也。愿乐一成者。乐
成真净一体。如成一净巾也。疏主既拣缉缀。又复委释消文。海眼注尚疑有误赘矣)答意。若
解此六。亦不成一。以一对六而立。六若不生。则无
所对。故无一义(〔私谓〕阿难言尚不名一。六云何成。此则巳悟六消亡一矣)
([○@卐]二贴喻
释成)。】

「佛言。六解一亡。亦复如是。(此印可阿难之言)由汝无始。心性
狂乱。知见妄发。发妄不息。劳见发尘。如劳目睛。则有
狂华。于湛精明。无因乱起。一切世间。山河大地。生死
涅槃。皆即狂劳。颠倒华相。」

【【疏】心性发狂。见闻妄隔。根境识三。一时俱现。生死
为六。涅槃名一。由对待成。本无所有。故如狂劳。虚
妄华相。三种世间。故名一切。佛界生界。一切境界。
俱不离此。以是分别妄念起故。离心即无六尘境
故(〔吴兴云〕六根之精。元是一真之性。以随缘故。在眼曰见精。在耳曰听精等。皆第二月。捏所成故。若能
随缘。脱粘内伏。六既融一。一亦斯亡。如解结巳。巾亦无用。次取不用巾为一亡也。知见发妄。此属能见之
相劳见发尘。即对所见之境。唯妄与劳。五住备矣)。
(△〔中峰云〕一巾喻真。六巾喻妄。非一巾无以成六结。真
为妄所依。非六结无以显一巾。妄为真所倚。佛言六解一亡。则知群妄既消。一真何有。以妄望真。虽异而
同也)。
(△〔二楞云〕知见妄发。由业识转成见分。劳见发尘。由见分复生相分。复因见分在相分上。引起分别
俱生我法二执。成六结也。世间山河大地即相分。生死涅槃即见分。大经云。有诤说生死。无诤说涅槃。生
死与涅槃。二俱不可得。故云皆即狂劳等)。
([○@(?∴)]三却辨解结次第二)
([○@卐]一示解因三)
([?(○/○)]一拣非显是二)
([│/○]一
二边俱非)。】
卷五 第 659c 页 X13-0659.png

「阿难言。此劳同结。(牒上劳见)云何解除。如来以手。将所结
巾。偏掣其左。问阿难言。如是解不。不也世尊。旋复以
手。偏牵右边。又问阿难。如是解不。不也世尊。」

【【疏】若执此根有实体者。即堕常见。若谓都无。成恶
取空。诸佛不化。宁起有见如须弥山。不起空见如
芥子许。以堕断故。既左偏有相。右堕空门。空有二
边。俱不见性。无明根结。如何解除。故前偈云。汝观
交中性。空有二俱非。故此二边。不能令脱。

([│/○]二中心方是)。】

「佛告阿难。吾今以手。左右各牵。竟不能解。汝设方便。
云何解成。阿难白佛言。世尊。当于结心。解即分散。佛
告阿难。如是如是。若欲除结。当于结心。」

【【疏】意明空有二边。既不能解。当须中道正观。照无
始结根。非有非无。不异而异。见全无明之法性。断
全法性之无明。不断而断。非證而證。方得解成。

〔宗镜古释〕左右偏掣。况有见无见。当于结心。即
正明中道。昧真空而有无见起。执根尘而一六义
生。谛了自心。解缚俱泯。(〔吴兴云〕左右偏掣。喻观二边。皆不能破。根本无明。凡
夫外道。以断常为二边。二乘菩萨。以空有为二边。虽曰伏断。犹存中结。知见立知。即名为结。观知中道。是
为结心。结不离心。解之则一。知不异道。亡之则中)。
(△〔温陵云〕前文明所结惑业之理。上文明能结狂妄之
心。欲解狂劳。当解狂心。偏掣左右。喻依偏权之教。不知真要也〔云栖云〕旧解指中道为结心。前后文都无
此意。温陵依上文狂劳颠倒。指狂心为结心。良是今谓古释指空有为两边。岳师指知见为两边。空有知
见非虚妄狂心乎。中道正观非当解结心乎。诸解自可会通。不应取舍)。
(○〔引證〕〔广博严净经云〕自在世导
师。不可说而说。能空中作结。即空而解之。释曰。心有所结。心空即解。若无于心。无结无解)。
([?(○/○)]二正示因缘
卷五 第 660a 页 X13-0660.png
二)。
([│/○]一显今说意)。】

「阿难。我说佛法从因缘生。非取世间。和合粗相。如来
发明。世出世法。知其本因。随所缘出。」

【【疏】中道正观。如幻三昧。能解无始无明根结。能于
弹指超證无学。能起无方不思议用。此名佛法从
因缘生。岂同世间所说粗相。(〔雪浪云〕非取世间等者。犹云。不取世间三
缘和合生身等粗相也。不如忽兴。指三藏事中六度等)以佛无明永尽。得一
切种智。故能知此结解因由。非馀境界(〔孤山云〕世谓六凡。出
世谓四圣。知此十界。皆因于心。随无明染缘。则出九界。随教行净缘。则出佛界。故法华云。佛种从缘生。涅
槃云。亦有因缘。因灭无明。则得炽然三菩提灯)。
(○〔引證〕〔宗镜云〕楞伽经。佛告大慧。彼诸外道。无有常不思
议。以无因故。我说常不思议有因。因于内證。安得同耶。是则真常亦因缘显。又经云。一切诸法。因缘为本。
中论云。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则真空中道。亦因缘矣。涅槃云。我观诸行。悉
皆无常。云何知耶。以因缘故。若一切法从缘生。则知无常。是故。外道无有一法不从缘生。是故无常。则外
道有因缘矣。释曰。此明外道在因缘内。执于缘相。以为常住。是故破之言无常耳。今明教诠因缘妙理。具
常无常。岂得同耶)。
([?(○/○)]二别示所知)。】

「如是乃至。恒沙界外。一滴之雨。亦知头数。现前种种。
松直棘曲。鹄白乌玄。皆了元由。」

【【疏】一切世间。色心染净。诸有境界。皆依无明而得
住持。今无明巳变成明。明即一切种智。佛既證得。
一切境界。有何难了。是故即能皆了元由(〔吴兴云〕佛有权
实二智。实智冥理。权智鉴物。权实一念。物理同时。肇公云。圣心无知。无所不知。上云发明世出世法。乃至
皆了元由者。皆权智所鉴也。情无情等。照了不昧。显今解结之法。选择之义。鉴物宣然。固无差忒)。
(○〔引證〕
〔圆觉云〕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犹如目睹。所受用物。疏曰。净心是圆觉自体。世界本在其中。观行
成就。全合灵源。知雨渧数。固宜本分)。
(○〔宗镜云〕但解得一微尘法。即数得等周世界微尘。是以如来能知
卷五 第 660b 页 X13-0660.png
四大海水滴数。大地须弥。皆知斤两〔贤首品偈云〕摩醯。首罗智自在。大海龙王降雨时。悉能分别数其滴。
于一念中悉辨了)。
([│/○]三总彰解益)。】

「是故阿难。随汝心中。选择六根。根结若除。尘相自灭。
诸妄销亡。不真何待。」

【【疏】上文云。若能于此悟圆通根。与不圆根。日劫相
倍。乃至汝今但于一门深入。入一无妄。彼六知根。
一时清净。故云选择。下文云。见闻如幻翳。三界若
空华。闻复翳根除。尘销觉圆净。是故诸妄销亡。不
真何待。

([○@卐]二明次第二)
([?(○/○)]一就事问答)。】

「阿难。吾今问汝。此劫波罗巾。六结现前。同时解萦。得
同除不。不也世尊。是结本以次第绾生。今日当须次
第而解。六结同体。结不同时。则结解时。云何同除。」

【〔悫师疏〕当明六根不可齐观。但依一根入證。自
然销六【疏】此显六根不能顿解。但应从一根门。即
得六根解脱。非谓六根相望。成次第耳。但观合显。
义自昭然(〔吴兴云〕绾巾成结。虽有次第。黏湛成根。必无伦绪。不可以喻而难乎法也。盖言
见闻觉知。六用差别。如次第绾生耳。选择六根。随于一根发观。如次第解也。悫师之解。斯会经意)。
(△〔补遗
云〕观一根时。此根脱黏。馀五圆拔。据一根居先。故云次第。终非约喻必次第解也。正同止观。去尺就寸之
义)。
(△〔标指〕六结同体。结不同时。故下文云。理虽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须次第尽〔海印云〕此答舒结伦
次也。次第而绾者。借显生因识有。次第而解者。借显灭从色除)。
([?(○/○)]二约法合显)。】

「佛言。六根解除。亦复如是。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
圆明。成法解脱。解脱法巳。俱空不生。是名菩萨。从三
摩地。得无生忍。」
卷五 第 660c 页 X13-0660.png

【【疏】此正明次第也。如下文云。初于闻中。入流亡所。
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
尽。斯则此根初解。先得人空也。尽闻不住。觉所觉
空。即成法解脱也。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即得无生
忍也。维摩云。又此病起。皆由著我。是故于我。不应
生著。既知病本。即除我想。当起法想。应作是念。但
以众法。合成此身。起唯法起。灭唯法灭。当作是念。
此法想者。即是颠倒。我应离之。云何为离。谓不念
内外诸法。行于平等。谓我等涅槃等。所以者何。我
及涅槃。是二皆空。乃至得是平等。唯有空病。空病
亦空。此则维摩正就于身。作三空观门。故次第观
而次第离。今经但于一根深入。自然粗执先断。次
第以證。观行虽别。所得攸同。即正约圆顿观法。但
从一根而入。非约六根顿解。故云次第。不同渐次
法门。约钝根说。诸解云云。不能具叙。(〔温陵云〕了诸烦恼。皆由著
我。则于我无著。离烦恼障。是得人空。了所知结。皆由著法。则于法无著。离所知障。是得法空。名法解脱。人
法双解。是名俱空。而俱空亦空。心无所起。是从正受得无生忍也)。
(△〔别行钞云〕一生空无分别慧。谓證生
空。人无我理。二法空无分别慧。谓證法空。法无我理。三俱空无分别慧。谓證二空。空无我理)。
(△〔智论三十
一〕有二种空。众生空。法空。空空者。以空破内空外空内外空。破是三空故。名为空空。先以法空破内外法。
复以此空破是三空。是名空空。空破五受众。空空破空)。
(△〔海印云〕任运先断见思。灭分段生死。此从观行
以满十信也。成法解脱者。灭尘沙惑。分破无明。从初住去。历三贤以至登地也。俱空不生者。入初地。中中
流入萨婆若海。历十地以至等觉也。结归观心。曰是名菩萨。从三摩地得无生忍)。
(○〔吴兴云〕小乘析观。乃
是作意。先破人执。次破法执。然后会入空平等理。毗昙人空法不空。成实人法俱空。会入空平等理。谓偏
真涅槃也。此涅槃亦空。名平等空。大乘体观人法无殊。空非前后。衍门三教。真名体观。通教但破界内二
卷五 第 661a 页 X13-0661.png
惑。不破界外二执。别教先内次外。圆教内外顿融。今言。此根初解。先得人空。亦犹前文如澄浊水。沙土自
沉。盖任运而然。沇师以天台别教释之。孤山斥云。其失非小。应知人空。是破五阴假名。即见惑也。法空。是
破五阴实法。即思惑也。乃至破涅槃净法。即无明也。俱空不生。即平等空。所空既尽。能空亦灭。如前火木。
然诸薪巳。亦复自然。如是三空。皆以中道而为观体。从所空言之。则有人法平等之异。故分三空。就能空
言之。祗一真如空耳。空前知见立知。故特先言人空。一空一切空。其法执等。任运自空。故曰空性圆明等)。

(△〔云栖云〕人空法空。是六根上之人法也。根根有人法二执。亦根根有人法二空。虽有先后。而法尔如然。
注引沙土自沈之文。盖菩萨本意。在断无明。自然粗垢先落。无先后中之先后也)。】

(经文此宝华巾。乾道本。一本云此实华巾)

大佛顶首楞严经疏解蒙钞卷第五(之一)
大佛顶首楞严经疏解蒙钞卷第五(之二)
海印弟子 蒙叟钱谦益钞

【([○@●]三广引修證。即修行方便下。三大科之三。是中分七大科。一阿难请问圆根。二如来询诸圣众。三诸圣
各说證门。四观音圆證耳门。五交光现瑞印可。六佛敕文殊简辨。七当机普会获益。尽六卷中经文。大文
中。第二修行方便科。齐此。今初文四)。
([○@│]一阿难请问圆根四)
([?∴]一述解伸疑)。】

「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开示。慧觉圆通。得无疑惑。一时
卷五 第 661b 页 X13-0661.png
合掌。顶礼双足。而白佛言。我等今日。身心皎然。快得
无碍。虽复悟知。一六亡义。然犹未达。圆通本根。」

([?∴]二叙迷遇佛)。】

「世尊。我辈飘零。积劫孤露。何心何虑。预佛天伦。如失
乳儿。忽遇慈母。」

【【疏】慧觉圆通。由蒙开示。本根入路。未得通明。故今
申敬。欲求达解。背觉合尘。名为孤露。萍游六道。故
曰飘零。忽然邂逅。厕为堂弟。名预天伦。由斯遭遇。
如子得母。法身可久矣。

([?∴]三结愿彰益)。】

「若复因此。际会道成。所得密言。还同本悟。则与未闻。
无有差别。」

【【疏】遭时遇佛。从兹得道。始觉合本。故云本悟。悟。觉
也。既不曾迷。唯是一觉。夫何更有见闻之异。故云
未闻无有差别。(〔孤山云〕禀言达理。了迷非迷。故云还同本悟。既昔本无迷。故今亦无
悟。迷悟性一。本自常然。则闻后之性。与未闻性。无有差别)此略举六中之耳根
也。阿难所请。意在此根。微露其机。求佛显发。如来
知微敕众。各说悟门。观音乘机述怀。感应相济。化
道曲成。于今受赐。岂得忘本。
(△〔张无尽云〕如二十五圣。各悟入圆通法
门。若不密示秘严。达其本根。则与未闻。有何差别。集解唯是一觉等。误也)。
(△〔云栖云〕所得密言者。谓巳领
六解一亡之义。言本悟者。即悟知六解一亡也。只悟此义。未證秘严。即与未闻何异〔私谓〕无尽海眼。料拣
集解。自雷庵温陵。逮近世海印云栖。皆宗其说。然谛观此文。上云。若复因此际会道成。下云。成就如来最
后开示。启请郑重。良非聊尔。师资际遇。菩提道成。圆通本根。更得密言冥授。慧觉圆通。法尔自具。方信神
珠。不从外得。故曰。则与未闻。有何差别。所谓悟了还同未悟时也。近师唯藕益标表密严。不傍时说。趣举
卷五 第 661c 页 X13-0661.png
其义。以助我焉)。
([?∴]四请示法门)。】

「唯垂大悲。惠我秘严。成就如来。最后开示。作是语巳。
五体投地。退藏密机。冀佛冥授。」

【【疏】秘密妙严。即首楞严定。最后开示。究竟说也。机
微细念。静然不动。故曰退藏。即欲以湛旋其虚妄
灭生。伏还元觉。故云冀佛冥授(〔孤山云〕圆通本根。佛若不说。馀莫能
解。故称秘严。五时教极。示灭非久。故此宣说。名为最后。口说身礼。显请既毕。唯以内心。默念为机。故云退
藏密机。冀佛冥授。谓望佛冥鉴密机。授其要道也)。
([○@│]二如来询诸圣众)。】

「尔时世尊。普告会中。诸大菩萨。及诸漏尽。大阿罗汉。
汝等菩萨。及阿罗汉。生我法中。得成无学。我今问汝。
最初发心。悟十八界。谁为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

【【疏】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法分。名生我法。向下
虽有二十五门。诸圣入道。总而摄之。不离十八。故
举以问。令各叙述。(〔孤山云〕二十五圣。观十八界。及以七大。乃开合之殊耳。识大合
于六识。根大合于六根。馀五大总收六境。以六境之体。不出地水火风及空。故但言十八。则巳摄七。文云。
十方如来。于十八界〔二〕修行。皆得圆满无上菩提。又此十八。祗是六根。以各开根境识三故。是则言其六
根。其义亦周。故曰令汝生死安乐。唯是六根。更非他物)。
(○〔巳下合释圆通〕〔孤山云〕或曰。涅槃说身因。而皆
小圣。净名入不二。则俱大士。唯此二十五圣。大小相参。而云方便多门。归元不二。且陈那身子。近悟偏空。
普贤弥勒。久證圆理。久近两异。偏圆二殊。安得圆通。其归一揆。答曰。涅槃叙昔。则大无小分。净名方等。则
大隔小乘。其谈所證。岂得相混。今经二乘作佛。与法华同涂。阐提有性。将涅槃共辙。教以开显。偏即圆融。
故使鹿苑之所證。同成一乘之顿理。均乎普贤。谅无惭德。此约实行声闻也。若乃内閟大道。外现小乘。则
鹿苑巳来。何尝非大。既经发迹。一揆何疑。此约权行声闻也。悟理既同。谁拘远近。以此观之。小大相参之
说。怡然理顺。远近偏圆之惑。涣然冰释)。
(○〔吴兴云〕若陈那等。本大迹小。鹿园所證。不亦小乎。妙音密圆。但
是闻生灭四谛。中阿含云。我至波罗奈。击妙甘露鼓。又云。如来说法。初中后妙。岂彼妙名。便同法华。诸圣
卷五 第 662a 页 X13-0662.png
说竟。如来方告文殊。彼等修行。实无优劣。斯则开权会实之明文也)。
(○〔海印云〕此秘严之旨。乃佛自證根
本法门。果海离言。曲垂说示。故假二十五圣。各说方便。意显三科七大。随处还元。大小三乘。一往趁入。是
以诸圣奉敕。用解先登。或析色体色。以取单真。或即俗离俗。要归中道。偏圆㸦焕。星月交罗。深浅齐驱。牛
羊共渡。门门总是圆通。法法全成解脱。苟能入此三昧。證是妙门。随境而常光普炤。应念而诸佛现前。水
流风动。共演一音。世界山河。全呈圆观。是以圆觉修心。有二十五轮之观网。首楞入道。有二十五行之妙
门〔私谓〕此圆通根本法门。所谓密言密机。秘严冥授。非诸圣莫證。非佛莫知。如身子等。自叙本地。咸云旷
劫。而岳师广引阿含。追寻鹿苑。比量小大。科简偏圆。古师近德。弹駮多文。今独标憨大师会通一章。举一
例诸。无容繁叙)。
([○@│]一诸圣各说證门四)
([○@卐]一灭尘合觉證六)
([?(○/○)]一憍陈如三)
([│/○]一遇佛获悟)。】

「憍陈那五比丘。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在
鹿苑。及于鸡园。观见如来。最初成道。于佛音声。悟明
四谛。」

【【疏】憍陈那。姓也。此云火器。其先事火。从此命族。(〔法华
文句记云〕其先事火者。虽事火者多。非初得道。火不成德。故初得道。得照烧名。以火有照烧二义故。照暗
因灭。烧物果亡)五比丘。具第一卷。佛得果巳。思度五人。即
往为彼三转法轮。问言解否。陈那先答。巳解巳知。
诸天在空。亦言其解。故佛命彼。名阿若多。阿若多
者。此云解也。或言巳知。(〔文句记云〕此翻巳知。或言无知。非无所知也。乃是知
无。梵音倒耳。所知之无。即知真谛。以无生智为名也。或翻为得道〔增一云〕我佛法中。宽仁博识。初受法味
者。拘邻如比丘第一〔章安云〕在先得道。是最初上座。左面右面前佛灭度。持法领法。于今未来。为最后座
首)鸡园。精舍名也。(〔中阿含云〕佛灭度后。诸上德比丘。皆住鸡园)。
([│/○]三正陈悟旨)。】

「佛问比丘我初称解。如来印我。名阿若多。妙音密圆。
我于音声。得阿罗汉。」

【【疏】虽悟四谛。复了音声本常。微妙圆满。未尝生灭。
唯一觉性。此则了音声性空。唯如来藏。故云妙音
卷五 第 662b 页 X13-0662.png
密圆。此经所明圆通法门。唯取实證。则不可约相。
而解。下文言二十五无学。皆言修习。真实圆通。彼
等修行。实无优劣。前后差别。故知此文。正是入音
声慧法门。了声实相也(〔释要云〕了唯声法门。离声更无一法。一切法趣声也
〔直解云〕音即四谛法音。四谛粗浅。从此发真。故曰妙音)。
△〔宗镜古释〕憍陈
那因声悟道。妙音密圆。若有能所。未得名密。悟四
谛理。惟能闻及所闻。皆是自心。心即是本觉光明。
圆照法界。始觉智心。亦圆照法界。即是因声得悟。
一切众生依此观。亦是解脱。若闻声可意不可意。
生憎爱。便被声缚。但观心海中。是声出处。以心海
元无有相。心虽含声。声亦无相。无相。即于一切音
中而得解脱(〔无尽云〕三问解不。三答巳解。佛以解印。非音声得道而何)
([│/○]三结詶所问)。】

「佛问圆通。如我所證。音声为上。」

(〔温陵云〕二十五门。初标音声。以此方教体故)
(○〔法华文句云〕长夜巨寝。无人能觉。日光未出。明星前现。憍
陈如初得无生智。譬若明星在众明之始。一切人智明。无如陈如。故名阿若。最先破暗。莫过明星。陈如亦
尔。一切人暗灭。无前陈如。故名阿若)。
([?(○/○)]二优波尼沙陀三)
([│/○]一值佛显悟)。】

「优波尼沙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亦观
佛最初成道。观不净相。生大厌离。悟诸色性。」

【【疏】亦云优波尼杀昙。此言近少。或云尘性。谓微尘
是色之近少分也。(〔清凉云〕此不近少。谓少许相近。以类之分也。亦云近对。或云极
少。音义译为坞波尼杀昙。邬波。近。泥杀昙。少也)因观不净白骨微尘。故以
为名。由多贪欲。故作此观以为对治。复了色尘本
如来藏。故云悟诸色性(〔吴兴云〕不然。观不净相。正是小乘无漏行法。悟诸色
性。乃声闻悟性念处。南岳云。观五阴理性。是性念处)。
(△〔私谓〕优波尼观不净相。作白骨微尘观。因此观。了
卷五 第 662c 页 X13-0662.png
知色尘即如来藏。悟实相中道。岳师引次第禅门。九想对治。谓是小乘无漏行法。究竟成就九想。发真破
惑。不许是俱罗汉。而但许慧罗汉。则泥而不通矣。龙树释论。释初品中。八背舍九想诸声闻法云。以是九
想披析。见是身相。贪嗔三毒薄故。一切九十八使山皆动。九想虽是不净观。依是能成大事。菩萨怜悯众
生。知众生三毒因缘。为著色众生。说是青瘀想等。破除内外所著身相。是为菩萨行九想观。涅槃圣行品。
菩萨如是。专念观时。除去皮肉。唯观白骨。章安云。菩萨以大涅槃心。修业法。如浮囊白骨八苦等观。今云
观不净相。生大厌离。即同菩萨行。九想观。非如声闻。厌离求涅槃也。岳师局引禅门。故为刊正)。
([│/○]二正陈
悟旨二)。
([?(▽/○)]一观成得道)。】

「以从不净。白骨微尘。归于虚空。空色二无。成无学道。」

【【疏】初作不净想。后入骨锁观。皆为治贪。复因骨锁。
入析色明空。(〔禅波罗蜜云〕不净观中。有三种善根发相不同。一九想善根者。亦于欲界
未到静定。心中忽然见他男女。死尸䏺胀惊悟自伤。往昔惛定厌患。所受五欲。永不亲近。或见青瘀。血涂
脓烂。啖残狼藉。白骨散坏等相。此为九想善根发相。二明背舍善根发者。亦于此中。忽见内身不净。䏺胀
狼藉。或见自身白骨。从头至足。节节相拄。乃至骨人。光明昱耀。定心安隐。厌患五欲。不著我人。此是背舍
善根发相。三明大不净观善根发者。云云)复因此空。见色实相。悟中道
理。色之与空。唯一实性。故云空色二无。(〔吴兴云〕修对治法。成
就九想。发真破惑。即坏法罗汉也。备如次第禅门)。
([?(▽/○)]二重指释成)。】

「如来印我。名尼沙陀。尘色既尽。妙色密圆。我从色相。
得阿罗汉。」

【【疏】从悟得名也。真善妙色。即毕竟空。相尽性显。悟
如来藏。周遍法界。故曰密圆。成于无学(〔补遗云〕先叙昔證。成
无学道。在小也。色尘既尽去。叙圆通)。
(△〔熏闻云〕九想成时。得慧解脱。于诸色相。发明无漏。故曰妙色妙圆。
按岳师不许昔小今大。判下诸声闻。多是小乘观。实有灭空之义。诸菩萨所悟。亦应有历别圆融之异。今
以开显为宗。槩从刊削)。
([?(▽/○)]三结詶所问)。】

「佛问圆通。如我所證。色因为上。」
卷五 第 663a 页 X13-0663.png

([?(○/○)]三香严童子三)
([│/○]一叙承尊教)。】

「香严童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闻如来。
教我谛观诸有为相。」

【【疏】观香悟道。得童真位。名为童子。(〔会玄记云〕言童子。表初入佛法
故。亦显非童真行。不能入故。经中呼文殊善财等。诸大菩萨为童子者。即非稚齿)观有为
相不的言香。如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等。

([│/○]二依教修观三)
([?(▽/○)]一标观境)。】

「我时辞佛。宴晦清斋。见诸比丘。烧沈水香。香气寂然。
来入鼻中。」

【【疏】我于向晦。宴然安息。在于清净之室。洗心之处。
故名清斋。静室闻香。是有为相。即所观境也。

([?(▽/○)]二正观察二)
([?╳]一观行)。】

「我观此气。非木非空。非烟非火。去无所著。来无所从。」

【【疏】木空烟火。以理推穷。非香生处。既来无因。去复
何往。以何为香。而馨我鼻。此则观察香无生也。

〔资中〕非木等者。观性空也(〔熏闻云〕言性空。必推四性。当以木为自。烟
火为他。和合为共。空为无因。此似衍门观幻有即空之相)。
([?╳]二观益)。】

「由是意销。发明无漏。如来印我。得香严号。」

【【疏】香既无生。复何分别。故云意销。分别不有。能所
俱亡。真觉不动。湛然常遍。尘垢既销。圆明妙净。故
号香严(〔交光云〕发明无漏。达炽然香体。即如来藏心。香严以妙香庄严法身也)
([?(▽/○)]三重释成)。】

「尘气倏灭。妙香密圆。我从香严。得阿罗汉。」

【【疏】相尽归如。真香妙发。一念不辨。即登无学(〔标指〕妙香
密圆者。性香清净也)。
(△〔吴兴云〕前云香严童子。则从菩萨受称。今云得阿罗汉盖叙往昔所證。如月光童
卷五 第 663b 页 X13-0663.png
子。初得小果。复于佛所。得童真名。预菩萨会)。
([│/○]三结酬所问)。】

「佛问圆通。如我所證。香严为上。」

([?(○/○)]四药王药上三)
([│/○]一叙宿因)。】

「药王药上二法王子。并在会中。五百梵天。即从座起。
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无量劫。为世良医。口中尝此
娑婆世界。草木金石。名数凡有十万八千。如是悉知
苦酢咸淡甘辛等味。并诸和合俱生变异。是冷是热。
有毒无毒。悉能遍知。」

【【疏】堪任补处。绍继佛种。令不断故。名法王子。五百
梵天。是彼徒属。未详缘起。叙昔为医。能疗众疾。尝
药知味。分别性用。对治不差。昔既妙辩味尘。今亦
因此发悟。
(○〔引證〕〔观药王经云〕过去有佛。号琉璃光。有比丘名曰藏。宣布正法。有长者名
星宿光。闻说法故。将呵黎勒诸药。奉日藏大众。愿我未来。能治众生身心两病。举世欢喜。立名药王。弟名
电光明。以醍醐上妙之药供养。立名药上)。
(△〔悲华云〕愿贤劫一千佛巳。我皆供养。诸佛入灭。我皆起塔。劫
尽苦世。我皆救护。刀兵疾疫。作大医王。然后作佛。宝藏佛言。今日字汝。为大净药王。在后作佛。即楼至如
来)。
(△〔十二门论云〕大乘者。普贤文殊大人之所乘也。药王以苦行乘乘。观音以三昧乘乘。佛瞩累巳。大事
功毕。故为乘乘之人)。
([│/○]二获现悟二)
([?(▽/○)]一正陈悟旨)。】

「承事如来。了知味性。非空非有。非即身心。非离身心。
分别味因。从是开悟。」

【【疏】观味之因。从何而有。空有身心。若即若离。俱无
生处。了知。即观察也。无生处故。尘味寂然。分别即
息。能所亡泯。二俱绝朕。唯是一味清净宝觉。故云
从是开悟。即證无生忍也(〔吴兴云〕由事佛故。必闻正法。即于味性。了生无
生。空有。味尘也。身心。舌识也。以味从合中知。故相对言之。味非空故。非离身心。味非有故。非即身心。中道
卷五 第 663c 页 X13-0663.png
之性。于是乎显)。
(△〔温陵云〕分别味因。谓了知味性。发明非空离即之圆因。乃指圆通本根。非谓因之悟入
也。色因水因等同此)。
([?(▽/○)]二蒙印获益)。】

「蒙佛如来。印我昆季。药王药上。二菩萨名。今于会中。
为法王子。因味觉明。登位菩萨。」

【【疏】发觉明悟。由了药味。故印此人。药王药上。

([│/○]三结酬所问)。】

「佛问圆通。如我所證。味因为上。」

([?(○/○)]五跋陀婆罗三)
([│/○]一遇佛开悟)。】

「跋陀婆罗。并其同伴。十六开士。即从座起。顶礼佛足。
而白佛言。我等先于威音王佛。闻法出家。于浴僧时。
随例入室。忽悟水因。」

【【疏】跋陀婆罗。云贤护。(大论翻为善守。思益云。若众生闻名。毕竟得三菩提。故云
善守。孤山云。此云贤守。自守护贤德。复守护众生。或云贤首。以位居等觉。众贤之首。亦名跋陀和。此云善
护。善即贤也。王城在家菩萨。言开士者。菩提萨埵。无正名译。安师云。开士始士。荆溪云。心初开故。始发心
故。净名疏云。古本翻为高士)准法华说。威音王佛。有二万亿。相
继出世。此人初佛。像法之中。为上慢者。毁常不轻。
由是堕狱。经于千劫。罪毕得出。值后威音。出家获
悟。(资中文)随例入俗。观此水性。了不可得。不从因生。
故悟水因。

([│/○]二正陈悟旨二)
([?(▽/○)]一叙悟获益)。】

「既不洗尘。亦不洗体。中间安然。得无所有。宿习无妄。
乃至今时。从佛出家。令得无学。」

【【疏】尘无自性。才生即灭。体是幻有。性相本空。水无
所因。安然不动。三俱无得。孰为浴事。无始妄习。顿
卷五 第 664a 页 X13-0664.png
然销落。乃至今时。得成无学(〔吴兴云〕水因所触之因也。尘体。能触之缘
也。尘既无染。体亦常净。能所如幻。二边俱空。中问觉触之心。安然契性矣)。
(△〔云栖云〕谓水洗尘。尘无自体。
冷煖涩滑。何尘被洗。谓水洗体。体属四大。地水火风。何体被洗。外尘内体。内外俱亡。安有中间。为水洗者。
从此悟入。相尽性现。本如来藏。斯为妙触也)。
(○〔释文〕宿习无妄。依长水本释云。谓宿劫妄习。如增上慢。毁
常不轻是也。他本宋雕者。并作宿习无忘。谓宿命智无忘失。故云乃至今时。语意相应。二本皆通)。
([?(▽/○)]二重
指释成)。】

「彼佛名我跋陀婆罗。妙触宣明。成佛子住。」

【【疏】由斯观察。尘触既尽。妙触现前。得无生忍。名佛
子住。以善能守护。令妄不起。令觉不动。名跋陀婆
(〔标指〕触具三和。今翻为三德秘藏。故名为妙)
([│/○]三结詶所问)。】

「佛问圆通。如我所證。触因为上。」

【【疏】因触悟道。故云触因。

([?(○/○)]六迦叶三)
([│/○]一叙遇胜缘三)
([?(▽/○)]一佛在依学)。】

「摩诃迦叶。及紫金光比丘尼等。即从座起。顶礼佛足。
而白佛言。我于往劫。于此界中。有佛出世。名日月灯。
我得亲近。闻法修学。」

【【疏】摩诃迦叶。云大饮光氏。名毕钵罗。头陀上行。众
推无上。紫金光尼。在家时妇。缘起如常。日月灯所。
便得亲近。闻法修行(〔法华文句云〕此翻大龟氏。或翻光波。亦言饮光。迦叶身光。
能映物故。名毕钵罗。是母祷树得故。增一云。妇名婆陀。其家千倍。胜瓶沙王。付法藏言。毗婆尸佛灭后。塔
像金色缺坏。时有贫女。丐得金珠。倩匠为薄。金师欢喜。治莹佛毕。立誓为夫妇。九十一劫。人中天上。身恒
金色。心恒受乐。又经云。身有三十相。剡浮那陀金。在浊水底。光彻水上。迦叶身光。胜于此金。身光照一由
旬。故诸天请结集时赞言。其形譬如紫金柱。上下端严妙无比。舍此家业。又纳金色妇。迭卧无欲。舍而出
家。身披无价宝衣。截为僧伽梨四叠。奉佛为座。如是三舍。世无伦匹。佛弟多名迦叶。如十力三迦叶等。皆
卷五 第 664b 页 X13-0664.png
是大人。于诸同名中最长。增一阿含。佛法中行十二头陀。难行苦行。大迦叶第一。故标大迦叶也)。
([?(▽/○)]二灭
后遵承)。】

「佛灭后度。供养舍利。然灯续明。以紫光金。涂佛形像。」

【【疏】室利罗。云如来体骨。(或云设利罗。此云骨身。亦云灵骨。通名舍利。光明云。
此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最上福田)然灯涂金。皆是身金光耀之
因。累劫皆尔。非止一佛。故得然也。

([?(▽/○)]三由因感果)。】

「自尔巳来。世世生生。身常圆满。紫金光聚。此紫金光
比丘尼等。即我眷属。同时发心。」

([│/○]二正陈悟旨二)
([?(▽/○)]一陈观行)。】

「我观世间。六尘变坏。唯以空寂。修于灭尽。身心乃能
度百千劫。犹如弹指。」

【【疏】六尘生灭。是意家境。今观此法。本自不生。今则
不灭。以心生故种种法生。心灭故种种法灭。心不
见心。无相可得。能所都寂。法性现前。身之与心。本
来不动。故令能度多劫如弹指也(〔孤山云〕修于灭尽。即九次第中。
灭受想定也。今于鸡足山。尚入此定。以待弥勒)。
(△〔讲录云〕此观六尘。正观在法尘。由法尘乃前五尘落谢
影子。故兼言之。法尘托意识。暂现即过。刹那生灭。厌此变坏。加修空观。入灭尽定。此定能断意根。空法尘。
定深想灭。故能度多劫。如弹指顷)。
([?(▽/○)]二重释成)。】

「我以空法。成阿罗汉。世尊说我。头陀为最。妙法开明。
销灭诸漏。」

【【疏】尘法既空。妙法宣现。故获无漏。成无学果。
(○〔法华文
句〕初从佛闻增上戒定慧。即得无漏。受乞食法。行十二头陀。逾老不舍。后时佛语。汝年高可舍乞食。归众
受食。可舍粗重粪埽衣。受坏色居士轻衣。迦叶白佛。佛不出世。我当为辟支佛。终身行头陀。我今不敢放
卷五 第 664c 页 X13-0664.png
所习。更学馀者。又为当来世作明。未来世言。上座迦叶。为佛所叹。我亦当学难行苦行。佛言善哉。头陀既
久。须发长。衣服毙。来诣佛所。比丘起慢。佛命就佛半座共坐。迦叶能负荷佛法。至未来佛。付法传衣。然后
入灭。迦叶将隐。密上天礼佛发。为诸天说法乃去。头陀者。约教名抖擞抖擞。十二种过。义通四教也)。
([│/○]三
结酬所问)。】

「佛问圆通。如我所證。法因为上。」

(巳上六人依尘开悟)
([○@卐]二旋根归性證五)
([?(○/○)]一阿那律三)
([│/○]一叙悟因由)。】

「阿那律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
常乐睡眠。如来诃我。为畜生类。我闻佛诃。啼泣自责。
七日不眠。失其双目。世尊示我。乐见照明。金刚三昧。」

【【疏】或阿泥楼豆。或阿㝹楼驮。皆梵音小转。此云无
灭。或云如意。(此翻无贫。亦如意。亦无獦。名也)是佛堂弟。白饭之子。
(〔法华文句〕师子颊生三饭。斛饭二子。长摩诃男。季阿那律。净饭王之侄儿。斛饭王之次子。世尊之堂弟。阿
难之从兄。罗云之叔。非聊尔人也)多乐睡眠。如来诃云。咄咄胡为
睡。蛳螺蚌蛤类。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常言半
头天眼。今言金刚三昧。此显实證。与昔不同。当以
意得(〔孤山云〕此经开显。故约内闷以谈。昔引物机乃约现小而说)
(△〔净名疏云〕作意境界。忆数
对阿那律。因其失眼。佛令起此数。修天眼入道。故声闻中。天眼第一。夫修天眼。必须住心缘境。取日月星
光相而修。发天眼通也〔文句云〕忆数对阿那律。忆动发取境。修天眼。易三摩提。那律精进。七日七夜。眼睫
不交。眼是眠食。即七日不眠。眼则丧睛。失肉眼巳。佛令求天眼。系念在缘。四大净色。半头而发。彻障内外。
明闇悉睹)。
(△〔直解云〕天台言。系念在缘。经文标三昧名。正系念在缘之义。眼失见故。最初作想。乐见障外
之色。则系外缘而乐见也。照明属智。发智乐见。而照明故。定力现前。自然开明。发本心光。照破色相。譬如
破惑。发本真见故。称金刚。此定断一切结。如金刚能断一切故)。
(△〔吴兴云〕非谓金刚唯喻大定。地论云。二
乘得金刚喻定。如阿难入电光三昧。此喻小乘无漏之智耳〔私谓〕岳师抑金刚三昧为小。如阿难求尽残
漏。廓然得悟。如电光出。如是入金刚定。断最后思惑。作大阿罗汉。恐未应判居小乘也。净觉于圆通一门
卷五 第 665a 页 X13-0665.png
每多诤论。故委辨之)。
([│/○]二正陈悟旨)。】

「我不因眼。观见十方。精真洞然。如观掌果。如来印我。
成阿罗汉。」

【【疏】金刚三昧。所发之用。同佛见用。故云精真洞然。
见十方也。
(○〔净名经云〕阿那律答梵王。吾见此释迦牟尼佛土。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中
庵摩勒果)。
(△〔智论云〕阿泥卢豆。色界四大造色。半头清净。是天眼。佛天眼。四大造色。遍头清净。是为差别)

(△〔法苑珠林云〕依如来教。修得天眼。重复思惟。便得罗汉。凡得罗汉。皆有三眼。(肉眼天眼慧眼)三眼视者。
恐肉眼乱天眼。争功精粗。以杂眼故。专用天眼。观大千界。精粗悉睹。故言天眼第一)。
(△〔翻译集云〕净名疏。
引首楞严半头天眼。神悟云。齐眉上半。如琉璃明彻。此违首楞明前不明后。南屏云。前之半头。见大千界。
但见于前。不见于后。则违净名疏。那律修得四大清净造色。半头天眼。从头上半。皆是见色。今约而通之。
净名疏以头上为半者。乃示天眼之体也。天眼以报得者。在肉眼中。以修得者。在肉眼外。既在眼外。则发
半头之色。虽半头净。及其视物。但见前矣。所以首楞约用说焉。然声闻所发。天眼半头。与佛全头。优劣硕
异。佛能见一切佛土。那律但见大千。二乘虽有天眼。作意欲见千界。乃至大千。净名云。佛得真天眼。常住
三昧。不以二相见诸国土。又肇公云。二乘在定则见。不在定则不见。如来未尝不定。未尝不见。故常在三
昧也。荆溪云。若约那律。失眼出观。但同世人。坏眼不见。(那律有倩诸比丘缝三衣缘)若那律天眼。与大梵
王有四异。一报修异。如上说。二总别异。净名疏云。梵王是总相见。见不分明。那律及诸罗汉。皆别相见。见
则了了。三自他异。梵王报得。于自住处见。馀方不见。那律以修根本得。五种四禅。八色清净。发真天眼。随
所至处。皆见三千。四通明异。梵王天眼。是通非明。罗汉天眼。是通是明)。
([│/○]三结酬所问)。】

「佛问圆通。如我所證。旋见循元。斯为第一。」

【【疏】旋其妄见。循彼真元。尘见既销。精真洞发。一切
无碍。岂止障外细色而巳(〔补遗云〕旋根本之妄见。循藏性之真元。圆通之
要也)。
([?(○/○)]二周利槃特三)
([│/○]一叙其因由)。】

「周利槃特迦。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阙诵
持。无多闻性。最初值佛。闻法出家。忆持如来。一句伽
卷五 第 665b 页 X13-0665.png
陀。于一百日。得前遗后。得后遗前。佛悯我愚。教我安
居。调出入息。」

【【疏】周利槃特伽。云蛇奴。于路所生。或云继道。(翻译引佛
本行经。长者之女。随夫他国。二度产子于路。大即周陀。或云周利。此云大路边生。小即莎伽陀。或云槃陀
伽。此云小路边生。又翻继道。以其弟生。继于路边。故准此。则槃特伽乃周利之弟。增一阿含。朱利槃兄曰。
汝不能持诵。还作白衣。槃特诣祇桓门泣泪。知槃特有兄也)性多愚钝。过去为
大法师。善解经论。有徒五百。秘吝佛法。不肯教人。
后生暗钝。(〔宝积曰〕吝惜法故。得不闻障报。依不闻故。得愚痴报〔手鉴云〕成论。悭有五种。五
曰法悭。法悭有七报。后生暗钝。法悭之馀报也)以宿善故。遇佛出家。五百
比丘。同教一偈。经九十日。不得成就。为治散乱。教
数息也。(〔法句经云〕槃特出家。禀性暗塞。佛令五百罗汉。日日教之。三年之中。不得一偈〔譬喻
经云〕持绳至后园树下。欲自绞死。佛化树神呵曰。迦叶佛时。卿作三藏沙门。有五百弟子。吝惜经义。世世
所生。诸根暗钝。但当自责。何为自残。世尊即现光像。为说妙偈。思惟偈义。即入定意。寻在佛前。得罗汉道。
自识宿命。无数世事。三藏众经。即贳在心)。
(△〔增一云〕佛语槃特。勿怖我。成无上觉。不由汝兄。手牵诣净室。
教执埽帚。令诵。诵埽忘帚。诵帚忘埽。经数日。埽帚更名除垢。槃特思念。灰土瓦石若除。即清净也。结缚是
垢。智慧是除。我今以智慧。埽除结缚也〔功德论云〕系心拭屣物。中念忆禅定。除心垢法。乃得罗汉。如此矇
矇。尚得圣道。何况利人)。
([│/○]二正陈悟旨)。】

「我时观息。微细穷尽。生住异灭。诸行刹那。其心豁然。
得大无碍。乃至漏尽。成阿罗汉。住佛座下。印成无学。」

【【疏】初观息风。念念生灭。微细穷尽。生灭无从。息风
既空。心亡分别。豁然大悟。一切无碍。此则岂唯对
治散乱。亦乃见息实相矣(〔温陵云〕佛令数息摄心。因而了悟生住异灭。诸
行无常。故返生灭息。循无生而得圆證)。
(△〔殷氏迈曰〕华严论谓刹那是极短促。念虑不及之际。一念具九
十九刹那。一刹那具九十九生灭。推穷了悟。一息之外。别无一息可得。此所以尘销觉净。豁然得大无碍
卷五 第 665c 页 X13-0665.png
也)。
(△〔孤山云〕此似于数息中。修六妙门观〔圆觉疏云〕修出入息。有六妙门。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还。六净。
〔钞云〕修出入息。非唯系心不散。抑亦易悟无常。万物皆由此息而有。今觉此气息。都无根源。易悟诸法空
故。瑞应经说。世尊初诣道树。加趺坐草。欲习佛法。内思安那般那。(此云出息入息)一数二随。乃至六净。万
行开发。降魔成道)。
([│/○]三结酬所问)。】

「佛问圆通。如我所證。返息循空。斯为第一。」

【【疏】返生灭息。循无生空。从息发明。斯为无上。
(○〔删修〕张
无尽海眼经。依阿含大论。佛悯槃特。教以守口摄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槃特诵偈上口。佛为解说。
㸌然心开。得罗汉道。增一及法句经。亦不云调息。今删廿六字。添二十字。庶与经论无违。又二十五门阙
思而剩鼻。减息入思。观门具足。下文文殊偈。亦修三句。惠印云。经论不言调息。恐是译有详略。无尽删修
足十八界。减息入思。恐非经意〔私谓〕无尽删修。敢于变乱经文。改窜偈颂。非圣用罔。莫此为甚。印师尊奉
海眼。缪谓面决金颜。今于此文。未免退有后言。则予亦可以无讥矣)。
([?(○/○)]三憍梵钵提三)
([│/○]一叙悟因由)。】

「憍梵钵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有口业。
于过去劫。轻弄沙门。世世生生。有牛呞(呞音诗)病。如来
示我。一味清净。心地法门。我得灭心。入三摩地。」

【【疏】亦云笈房钵底。此云牛呞。牛凡不食。亦事虚哨。
此人口相。如牛之哨也。大论出缘。与经有异。(〔法华文句〕
此翻牛呞。无量寿翻牛王。增一云牛迹。昔五百岁。曾为牛王。牛若食后。恒事虚哨。馀报未夷。唼唼常嚼。时
人称为牛呞。(呞尔雅作龄郭璞云食之巳久复嚼出之)〔功德论云〕牛脚比丘。以二事不得居世间。此比丘
却似牛甲。食饱则哨。若外道见。生诽谤心。佛遣上天。在善法讲堂坐禅)教观舌根。尝
味得道。当得心地。一味法门。了味之知。从此永灭。
故云灭心。入三摩地(〔孤山云〕了味无味。名为一昧。虽举味尘。盖显于舌。故下即
云。观味之知。能知乃舌耳)。
(△〔论补云〕此圣者有牛呞病。异舌知味。故如来示以一味清净法门。令于舌本。
观味旋知。自尔缘虑心灭。入于正定。大论云。如来教观舌根。尝味入道。当得心地一味法门。则知此经所
叙教缘。有所略也。按教观舌根。义本大论。张无尽漫以静观心地。料拣古释。不应理)。
([│/○]二正陈悟旨二)
卷五 第 666a 页 X13-0666.png

([?(▽/○)]一叙观行)。】

「观味之知。非体非物。应念得超。世间诸漏。」

【【疏】观此尝味之根。不自体生。不他物生。各犹无生。
共岂能有。缘中不得。非缘亦无。了味之知。竟从何
有。一根既尔。诸根亦然。由是应念。得超诸漏(〔孤山云〕非
体。舌也。非物。味也)。
([?(▽/○)]二叙观益)。】

「内脱身心。外遗世界。远离三有。如鸟出笼。离垢销尘。
法眼清净。如来亲印。登无学位。」

【【疏】根复故内脱。尘销故外遣内外既亡。孰为三有。
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得无生忍。故云法
眼清净(〔论补云〕反观舌味之知。非觉非物。则精真现前。如是世间诸漏。应念超越。得意生身。
如鸟出笼。飞腾自在)。
([│/○]三结酬所问)。】

「佛问圆通。如我所證。还味旋知。斯为第一。」

【【疏】旋妄根尘。归真实相。心地法门。一时开显。此为
第一。

([?(○/○)]四毕陵伽婆蹉三)
([│/○]一叙悟因由)。】

「毕陵伽娑蹉。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发
心。从佛入道。数闻如来。说诸世间。不可乐事。乞食城
中。心思法门。不觉路中。毒刺伤足。举身疼痛。」

【【疏】此云馀习。呼恒河神为小婢。非是故心。由过去
为婆罗门。我慢馀习耳。(〔智论云〕长老毕陵伽婆蹉。常患眼痛。是人乞食。常渡
恒河水。到水边弹指咄言。小婢。住莫流水。即两断而过。恒神诉佛。佛令忏谢。合掌。语恒神言。小婢莫恼。今
忏谢汝。大众笑之。云何忏谢。而复骂耶。佛语恒神。当知非恶。此人五百世生婆罗门家。常自憍贵。本习如
此〔增一云〕树下苦坐。不避风雨。婆蹉比丘第一)最初入道。闻佛所说世间
卷五 第 666b 页 X13-0666.png
苦空。无常不净。都不可乐。因行乞食。思入此观。忽
遇苦缘。故云疼痛(〔标指〕此观身根入道。如来令观一切有为法。皆如幻故)
(△〔温陵
云〕思观不可乐法。而触不可乐事〔净名经〕迦旃廷白佛。忆念昔者。为诸比丘。略说法要。谓无常义。苦义。空
义。无我义。寂灭义)。
([│/○]二正陈悟旨二)
([?(▽/○)]一叙观行)。】

「我念有知。知此深痛。虽觉觉痛。觉清净心。无痛痛觉。
我又思惟。如是一身。宁有双觉。」

【【疏】念。观也。知。觉也。因痛起观。观我此身。有于知觉。
觉此深痛。然虽起观。观觉及痛。(〔释要云〕虽觉觉痛者。虽觉。即能观也。
虽观能觉知。所觉痛也)觉清净心。无痛无觉。(觉清净心者。觉亦观也。无痛痛
觉者。无所觉痛。及能觉痛之觉也)以根尘念虑。妄身中有。真净心
无。又更观察。觉痛之心。净心之觉。即成二觉。从何
而有。一身二觉。应成两佛。(双觉者。两观也。即能观观慧也)故知此
觉。皆属虚幻。清净心中。一无所有(〔温陵云〕我念有知。知此深痛者。
以因而正观。为有知心。知此深痛也)。
([?(▽/○)]二明得悟)。】

「摄念未久。身心忽空。三七日中。诸漏虚尽。成阿罗汉。
得亲印记。发明无学。」

【【疏】有所得心。一念不起。名之为摄。当尔之际。能觉
所觉。能观所观。一时俱寂。无分别智。即得现前。證
无生忍。故云身心忽空(〔标指〕诸漏虚尽者。欲有无明。三漏顿除也)
([│/○]二结酬
所问)。】

「佛问圆通。如我所證。纯觉遗身。斯为第一。」

【【疏】能观所观。能痛所痛。寂无一法。故云纯觉遗身
(〔论补云〕身心既空。纯觉之现前。所知之性身遗忘矣)
([?(○/○)]五须菩提三)
([│/○]一叙宿悟)。】

「须菩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旷劫来。心
卷五 第 666c 页 X13-0666.png
得无碍。自忆受生。如恒河沙。初在母胎。即知空寂。」

【【疏】须菩提。云空生。亦善现等。以生时现空。心达于
空。常行空行。故以为名。既云旷劫。如恒河沙。便知
空寂。岂止今日。方始證得(〔智论云〕须菩提于弟子中。得无诤三昧第一。好
行空三昧。于石窟中住。自思惟。佛从忉利天下。四众庄严。佛常说。若人以智慧眼观佛身。则为见佛中最。
今此大众。势不久停。磨灭之法。皆归无常。因此无常。观之初门。悉知诸法。空无有实。作是观时。即得道證。
佛告莲华色比丘尼。非汝初礼。须菩提最初礼我。所以者何。须菩提观诸法空。是即见佛法身。得真供养。
以是故。须菩提常行空三昧。与般若波罗蜜相应。又常行无诤三昧。与菩萨同事。巧便乐说一种空相法
门。须菩提常行乐空。故能巧说空)。
([│/○]二明悟旨二)
([?(▽/○)]一悟但空)。】

「如是乃至。十方成空。亦令众生。證得空性。」

【【疏】以修空观。了心空寂。一切依正。自他染净。乃至
十方。由心变者。悉皆成空。自行既尔。亦令他人證
得空性。此一向空。未能具法。故云但空。

([?(▽/○)]二悟中空)。】

「蒙如来发。性觉真空。空性圆明。从阿罗汉。顿入如来。
宝明空海。印成无学。解脱性空。我为无上。」

【【疏】性觉真空。即中道理。以空是如来藏故。满足周
遍。具一切法。光明遍照。法界性故。如摩尼宝。随意
出生。如大溟渤。深广含摄。平等性智。通解照了。境
智一如。名佛知见。虽證于空。不为空缚。故云解脱
(〔温陵云〕二乘證空。于性觉真空。犹未圆明。迄今发明顿入宝明妙性真空之海。离二乘见。入佛知见)
([│/○]三
结答所问)。】

「佛问圆通。如我所證。诸相入非。非所非尽。旋法归无。
斯为第一。」
卷五 第 667a 页 X13-0667.png

【〔资中〕初以单空。空于诸相。故云诸相入非。次以
重空。空于空相。故云非所非尽。无亦尽也。(疏文同)
(△〔合解
云〕此云旋法。单结意根。乃意根之法。百法论皆名法也。若作法根。则滥前迦叶)。
(△〔合释〕〔吴兴云〕空生身子
满慈。所叙昔因。权实甄分。须明二义。若据旷劫无碍。曾获无漏由方等般若。弹诃洮汰。显闻圆教。既涉开
权。故彰实證。即同法华真罗汉也。若约内闷。且权就解。以声闻人宿命。能知八万劫事。虽云在胎知空。犹
然未断结使。蒙佛开发。方成无学。沇师亦以石室见佛身。释兹空义。近人偏执。岂曰通方〔补遗云〕三人叙
昔。乃是垂迹之小。不同鹿园。直且在小也。既叙圆通。皆为本地。即陈如等。含容小乘。同为同体权耳)。
(○巳
上五人依根證入毕)。

([○@卐]三循识循源證六)
([?(○/○)]一舍利弗三)
([│/○]一叙宿悟)。】

「舍利弗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旷劫来。心
见清净。如是受生。如恒河沙。世出世间。种种变化。一
见则通。获无障碍。」

【【疏】心见清净。谓眼识发智。见世出世间。一切诸法
无不通达根本元由。斯则得世俗智。分别诸法。名
为法眼(〔二楞云〕一见则通者。谓眼识照了前境。不劳意识。起念比量。正显宿生。眼识明利也)

([│/○]二明今悟二)
([?(▽/○)]一获慧眼)。】

「我于路中。逢迦叶波。兄弟相逐。宣说因缘。悟心无际。」

【【疏】迦叶兄弟。即三迦叶也。宣说因缘。即三谛法。因
说生解。悟真空理。得初果證。即慧眼也。馀处即说
逢马胜者。或同时所遇。非独一人。经互举耳。既闻
因缘。因缘即空。即获慧眼。见真谛理(〔私谓〕准大论释舍利弗因
缘。与经异者有三。经文舍利弗目连自叙。皆言遇迦叶波兄弟。宣说因缘。论言比丘阿说示入城乞食。舍
利弗就而问之。一异也。经言二人途中共闻。论言舍利弗闻偈。即得初道。还报目连。二异也。陈憍如五比
丘。三番初度者。楞严会上。文巳再见。阿说示。即马胜。是五比丘之第二人。此时巳为老比丘。而论载答偈
卷五 第 667b 页 X13-0667.png
曰。我年既幼稚。受戒日初浅。三异也。论言佛度迦叶兄千人。次游诸国。到王舍城。二梵志师。闻佛出世。俱
入王舍城。欲知消息。舍利弗于尔时。得遇阿说示说偈。所载缘起如是。而经言遇迦叶波兄弟相逐。次文
又备列三迦叶之名。似乎结集家。有意欲證明其事者。故未可以论而疑乎经也。若第四卷中。阿难言从
老梵志。闻佛因缘者。二梵志师外。又举须菩提。则缘起各出。不妨互见耳)。
([?(▽/○)]二获佛眼)。】

「从佛出家。见觉明圆。得大无畏。成阿罗汉。为佛长子。
从佛口生。从法化生。」

【【疏】见觉明圆。即真觉妙明。圆满成就。从眼识显。(吴兴
判亦从小说。今不取)斯由如来开示妙法。令我获證。故云从
口从法(〔引證〕〔智论云〕世出世愿。于释迦文尼佛所。作智慧第一弟子。字舍利弗。是为本愿因
缘名字。智慧多闻。有大功德。闻因缘偈。即得初道。受成就戒。过半月后。佛为长爪梵志。说法时。得阿罗汉
道。是人当作逐佛转法轮师。应在学地。现前自入诸法。种种具知。是故得阿罗汉道)。
(△〔法华文句云〕本迹
者。本住实相。智度为母。从境生智慧。智即是子。悲悯众生。迹为五味身子。欲转烦恼恶血。令成善乳。示为
外道智慧。作大论师。欲烹乳为酪。示三藏智慧。为第二世尊欲引酪为生苏。讷大现小。受净名之屈。欲引
生苏为熟酥。安慰饶益同梵行者。于般若领教。欲引熟酥为醍醐。于法华初悟。迹中外现。而本地内闷。其
实久矣)。
([│/○]三结答所问)。】

「佛问圆通。如我所證。心见发光。光极知见。斯为第一。」

【【疏】从于眼识。显发智光。智光极处。即佛知见。即三
智五眼。一时具足。故名为极。

([?(○/○)]二普贤菩萨三)
([│/○]一事佛发行)。】

「普贤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巳曾与
恒沙如来。为法王子。十方如来。教其弟子。菩萨根者。
修普贤行。从我立名。」

【【疏】行弥法界曰普。位邻极圣曰贤。(〔法华文句云〕伏道之顶。其因周
遍曰普。断道之后。邻于极圣曰贤〔證真曰〕此非地前之贤。乃是金刚喻定。居众位之顶。名之为贤)河
卷五 第 667c 页 X13-0667.png
沙佛所。为法王子。诸佛弟子。发我行者。皆名普贤
(〔翻译〕或三曼跋陀。此云普贤。观经大论。并翻遍吉〔行愿品疏云〕普贤。有三位。一位前普贤。即以地前资加
二位菩萨是也。二当位普贤。即十地菩萨。及等妙觉位以来。总是如初地菩萨。具證二空真如。遍满法界。
三位后普贤。则是得果。不舍因门菩萨也。谓巳成佛竟。不舍悲愿。唯务济生。即文殊普贤等。是则果无不
极曰普。不舍因门曰贤也。又别说十普。自一所求普乃至十修行普。参而不杂。为普贤行)。
(△〔李长者云〕文
殊为小男。普贤为长子。二圣合体。名之为佛。普贤为长子者。谓依根本智起行。行差别智。治佛家法。诸波
罗蜜。各自在故。常以行门。建佛家法。治佛家事)。
([│/○]二行成起用二)
([?(▽/○)]一指体略标)。】

「世尊。我用心闻。分别众生。所有知见。」

([?(▽/○)]二约机广释)。】

「若于他方。恒沙界外。有一众生。心中发明普贤行者。
我于尔时。乘六牙象。分身百千。皆至其处。纵彼障深。
未得见我。我与其人。暗中摩顶。拥护安慰。令得成就。」

【【疏】心闻。即耳识发明也。从于耳识。得真圆通。入法
界理。生灭识灭。寂灭现前。境智相冥。一体无二。还
于心闻起用。分别众生知见。可发明者。即现其身。
(〔手鉴云〕不假耳根。而于意根便发耳识。故曰心闻。此即一根发六识。名互用自在)
(△〔温陵云〕分别知见。择
普贤行而成就之)既以心闻。合法界体。境智无二。故法界
中所有众生。心中发明普贤行者。无不了知。无不
起应。冥显二机。皆获其益(〔手鉴云〕若于下。即显机显应。纵彼下。即冥机冥
应。又机召于应。应赴于机。冥机冥应等。各有多句。广如妙玄)。
(△〔止观云〕言六牙白象者。是菩萨无漏六神
通。牙利用。如通之捷疾。象有大力。表法身荷负。无漏无染。称之为白〔无尽云〕乘象。表万行安庠。六牙。表
六根明利。如思大师。梦遍吉乘白象。来摩其顶。即證法华三昧)。
(△〔行愿品钞云〕九所行处普者。上之八门。
遍帝网刹而修行故。即一一刹中。凡修一行具一切行也。下偈云。普尽十方诸刹海。一一毛端三世海。佛
海及与国土海。我遍修行经劫海)。
([│/○]三结答所问)。】
卷五 第 668a 页 X13-0668.png

「佛问圆通。我说本因。心闻发明。分明自在。斯为第一。」

([?(○/○)]三孙陀罗难陀三)
([│/○]一叙承尊教)。】

「孙陀罗难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
家。从佛入道。虽具戒律。于三摩地。心常散动。未获无
漏。世尊教我。及俱絺罗。观鼻端白。」

【【疏】孙陀罗难陀。此云艳喜。兼妻得名。是佛亲弟。(〔翻译〕
孙陀罗。此翻好爱。亦端正。妻名也。或云孙陀罗利。此云善妙。难陀云欢喜巳号也。简放牛难陀。故标其妻。
慈恩两名。共翻艳喜)。
(△〔杂宝藏经云〕佛入城乞食。到弟孙难陀舍。难陀与妇作妆。香涂眉间。欲出看佛。妇
言。汝看如来。使我额上妆未乾。便还入家。难陀取钵。盛食奉佛。佛不为取。过与阿难。阿难言。汝从谁得钵。
还与本处。于是持钵诣佛。敕令剃发。难陀握拳语剃者。忽持刀临阎浮王顶。他日佛出。次当守房。即逃走
去。于路值佛。将还精舍。与说法。一七日即成罗汉。缘多不具述〔功德论云〕舍利弗有二相。目连七相。阿难
二十相。难陀三十相。难陀金色。阿难银色。衣服光耀。金缕履屣。执琉璃钵。入城乞食。自除如来。馀无能及
者)前槃特观出入息。即约鼻根。今约观识。缘鼻端
白。以驻其心。令不散乱。条然有别(〔孤山云〕以多散乱。且以事相止
心。为入道方便也。按禅波罗蜜云。五处系心。各系缘止。即顶上鼻柱等)。
([│/○]二依教修行二)
([?(▽/○)]一明观行)。】

「我初谛观。经三七日。见鼻中气。出入如烟。身心内明。
圆洞世界。遍成虚净。犹如琉璃。烟相渐销。鼻息成白。」

【【疏】初观白相。经三七日后。见息气犹如烟相。此观
成时。身心内发。若身若器。一时空净。内外映彻。犹
如琉璃。此则因观生灭息相。观心融明。将发空慧。
遂洞身界。犹在方便。未能妄缘。故见其烟。遂成白
相(〔温陵云〕息由风火而起。鼓烦恼浊。故其状如烟。味者不觉。谛观能见。六交见火烧息。能为黑烟
紫焰。皆烦恼所发也。净观发明。烦恼渐薄。故内明外虚。烟消成白)。
([?(▽/○)]二明悟益)。】

「心开漏尽。诸出入息。化为光明。照十方界。得阿罗汉。
卷五 第 668b 页 X13-0668.png
世尊记我。当得菩提。」

【【疏】无生空慧。既巳现前。诸息不生。纯是智慧。慧光
明照。一切皆如。世界众生。无非圆妙。由斯漏尽。当
得菩提(〔标指〕观行成就。一时空净。合本觉妙明也)
(△〔温陵云〕及乎漏尽。无复烦恼。内莹发光。
故出入息化为光明)。
(△〔熏闻云〕由观鼻识。似发十六特胜禅也。此禅与六妙门。横竖浅深之异耳。始从知
息出入。乃至观于弃舍。摄四念处。能见三界九地。所證境界。故云圆洞世界等。又能于地地中。以照观了
破四颠倒。发真无漏。故云心开漏尽等。亦可是通明之相。禅门备焉。记即印成。当犹是也。菩提云。如前
文得亲印记。若作授记当来。得佛果菩提者。即二酥密记。或醍醐显记)。
([│/○]三结答所问)。】

「佛问圆通。我以销息。息久发明。明圆灭漏。斯为第一。」

([?(○/○)]四富楼那三)
([│/○]一叙昔辩二)
([?(▽/○)]一具谈权实)。】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我旷劫来。辩才无碍。宣说苦空。深达实相。」

【【疏】富楼那云满。弥多罗云慈。尼女声。(〔法华文句云〕此人从父母
两缘得名。故云满慈子。善知内外经书。靡所不知。就知识故。复名满。增一云。善能广说。分别义理。满慈子
最第一。第一者。说满字也。净名疏云。想数即对富楼那。数偏张。从想入道。是故声闻弟子。说法第一。成论
云。识得实法。想得假名。富楼因想数分明。故能分别名相无碍。辨才无滞)得四辨才。旷劫
便有。非独今日。(〔标指〕四辨才者。一法无碍。知诸法总相。二义无碍。知诸法别相。三辞
无碍。无断尽说。四乐说无碍。无疲厌说)苦空实相。即权实法也。内閟
外现。成就众生。累劫如是(〔温陵云〕世间诸法。皆无常苦空。中有真常。不苦
不空。如涅槃四德。即实相也)。
([?(▽/○)]二备演法门)。】

「如是乃至恒沙如来。秘密行门。我于众中。微妙开示。
得无所畏。」

【【疏】非今一佛。所说法门。河沙佛所。闻秘密法。我皆
为众。宣说无畏。言微妙者。以言辞譬喻方便。随顺
卷五 第 668c 页 X13-0668.png
机感也(〔大疏云〕非器不传曰秘。隐奥难知曰密)
(△〔吴兴云〕始阿含。终般若。故云乃至大品中。
转教诸菩萨摩诃般若。即其相也)。
([│/○]二明现證)。】

「世尊知我。有大辨才。以音声轮。教我发扬。我于佛前。
助佛转轮。因师子吼。成阿罗汉。世尊印我。说法无上。」

【【疏】如来知我有辨才智。遂教我以口轮说法。此则
示令以不生灭心行。说实相法。故能随说法净。则
慧净。随智慧净。即其心净也。师子吼者。无畏说
(〔净名经云〕演法无畏。犹师子吼。什曰。能说实法。众咸敬顺。犹师子吼。威摄群兽也)
(△〔熏闻云〕身
轮现通。口轮说法。意轮鉴机。此口轮也。助佛转轮。此法轮也。口轮是所转。法轮是能转)。
(△〔私谓〕满慈此章。
与法华授记品。参互證明。此云。恒沙如来。秘密法门。微妙开示。彼云。亦于过去九十亿诸佛所。护持助宣
佛之正法。亦于七佛说法人中而为第一。于贤劫当来说法人中。亦复第一。此云。以音声轮。教我发扬。我
于佛前。助佛转轮。彼云。精勤护持。助宣我法。能于四众。示教利喜。此云。因师子吼。成阿罗汉。彼云。彼佛世
人。谓之实示声闻。而富楼那以斯方便。饶益无量百千众生。智者大师释助宣正法曰。迹为下根声闻。即
是助宣酪法。迹在方等。示受弹诃。即是护持助宣生酥法。迹领般若。即是护持助宣熟酥法。迹在法华得
悟。即是护持助宣醍醐法。是则佛前转轮。助宣五味半满之法。旷劫苦空。无非实相。河沙秘密。总是声轮
安陀林中。领身子之萦戴。猕猴池上。服净名之弹呵。咸是啐啄同时。翼轮双举。而岳师牵引藏教。判㭊圆
通。复以阿含般若。比量教相。海形牛迹。无怪乎是非之锋起也)。
([│/○]三结酬所问)。】

「佛问圆通。我以法音。降伏魔怨。销灭诸漏。斯为第一。」

【【疏】内以禅定智慧。伏断爱见。外以神通说法。降制
魔外。则涅槃城存。三宝不绝也(〔补遗云〕中道法音降无明魔怨也)
([?(○/○)]
五优波离三)。
([│/○]一遇佛受教)。】

「优波离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亲随佛。踰
城出家。亲观如来。六年勤苦。亲见如来。降伏诸魔。制
诸外道。解脱世间。贪欲诸漏。承佛教戒。」
卷五 第 669a 页 X13-0669.png

【【疏】优波离。云近执。即如来为太子时。亲近执事之
臣也。(〔翻译〕邬波离。翻化生。或翻上首。以其持律。为众纲纪。故名优波釐。或翻近执。为太子亲近
执事之臣。古人云。佛之家人。非也。讹云优波离)在家执事。出家亦尔。遂见
修行。降魔制外。断惑成道也。故承如来。教以持戒。
此言随佛出家。律云。度诸释种。先度波离。稍似有
异。盖以初虽随佛。后方得度耳。(〔四分律云〕王舍城有童子优波离。为
佛剃发〔法苑珠林云〕是五百释子剃头师。不轻不重。泯然除尽。佛言善来。即成沙门。佛即授戒。得阿罗汉。
次授五百释子戒。优波离为上座〔善见律云〕优波离升座。执象牙装扇。见集律藏)。
([│/○]三因戒获證)。】

「如是乃至。三千威仪。八万微细。性业遮业。悉皆清净。
身心寂灭。成阿罗汉。我是如来众中纲纪。亲印我心。
持戒修身。众推为上。」

【【疏】有威可畏。有仪可象。约二百五十戒。各有四威
仪。合为一千。(行住坐卧。律仪各二百五十)复对三聚。转成三千。
(三聚。谓摄善法。摄律仪摄众生)复将三千威仪。分配身口七支。为
二万一千。(七支戒谓身三口四)复约对治三毒。及四分烦恼。
(谓多贪多嗔多痴。及等分)成八万四千。今举大数云耳。(上资中文)
盗淫妄。性元是罪。不待制止。犯即成业。故云性业。
馀即因过始制。制前犯即无罪。故云遮业。(〔孤山〕云性业不
由佛制。持之性自是善。犯之性自是罪。如杀盗等。遮业由佛遮制。犯之得罪。如垦土等)。
(△〔手鉴云〕且如一
部律中。僧尼二部戒本。对境制戒虽多。不离性遮二种。凡对有情境制者。名性。对非情境制者。名遮。以一
性字收一切性。以一遮字收一切遮。性自是等者。如佛未制戒。轮王以十善戒化人。至佛出世。比丘有犯
而重制故。故南山云。性恶通于化制。又佛出世。方有馀戒。如垦土坏生。外道讥言。无有慈心。损彼命等。故
佛随制。遮彼之谤。故南山云。遮戒因过便起。应知性遮是所犯之戒。业是所招之报。又犯性戒。得两重罪。
一业道。二违制。若犯遮罪。但有违制。故南山引经云受戒者罪重。不受者罪轻。此之谓也)由持
卷五 第 669b 页 X13-0669.png
戒故。不犯诸尘。尘既不生。身亦无得。故身寂灭。我
身不有。我心何依。根尘既亡。心无所有。故亦寂灭。
如是诸法。一时清净。唯一宝觉。本来无染。真持戒
耳。由是获證。言纲纪者。结要之处。以能决断重轻。
开持遮犯。制众行事。令人法高尚。为后轨也(〔智论第一〕
诸罗汉更问。谁能了集毗尼法藏。皆言长老忧波利。于五百阿罗汉中。持律第一〔净名疏云〕念数。对优波
离。用念持律入道。身口对缘。诠量轻重忆持不忘。于诸声闻中持律之上也〔什公云〕在在世世。誓愿持律。
故于今持律第一)。
(△〔净名经云〕如优波离。以心相得解脱时。宁有垢不。不也。一切众生。心相无垢。亦复如
是。其如此者。是名奉律。是名善解。什曰。奉律梵本云毗尼。秦言善法。谓自治淫怒痴。亦能治众生恶也。肇
曰。若能知法如此。乃名善解奉律法耳)。
([│/○]三结酬所问)。】

「佛问圆通。我以执身。身得自在。次第执心。心得通达。
然后身心。一切通利。斯为第一。」

【【疏】持戒修身。禁防尘染。观身实相。尘自不生。能分
别心。依何所有。是故身心。通达自在(〔孤山云〕次第执心者。由持
戒清净。故发定慧也。定持心。则止散。慧持心则照。昏故曰心得通达)。
(△〔补遗云〕下文先持声闻四弃。后行
菩萨清净律仪。执心不起。今云次第执心。指大乘戒。直制心地。以为圆通也。按苕溪引据下文。谓执心非
约定慧。所叙正言其小。故竹庵拣之)。
(△〔中川云〕依身有识。故先从执身。次第执心)
([?(○/○)]六目乾连二)
([│/○]一遇
缘闻教)。】

「大目乾连。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于路。
乞食逢遇优楼频螺。伽耶那提。三迦叶波。宣说如来。
因缘深义。」

【【疏】目乾连姓。云采菽氏。拘律陀名。云无节树。优楼
频螺。云木菰林。(〔法华文句云〕优楼频蠡。亦优楼毗。亦优为。此翻木菰林〔孤山云〕此云
木瓜窿。胸有癃。如木瓜故)伽耶云城。(亦云象山。名即象头山)那提云江。(此翻
卷五 第 669c 页 X13-0669.png
河。亦江。毗婆尸佛时。兄为瓶沙王师。五百弟子。两弟各二百五十。是一千比丘。相随归佛者)缘
如舍利弗中和会。

([│/○]二因教通悟二)
([?(▽/○)]一获悟入道)。】

「我顿发心。得大通达。如来惠我。袈裟著身。须发自落。」

【【疏】前闻因缘深义。即由因缘。深达实相。实相无相。
身心寂灭。由是开悟。名大通达(〔文句云〕观于一心。歘有一切心。观一
切心。歘无诸心。心无有无。通至实相。即神通观也)。
(△〔智论云〕舍利弗目连。俱到佛所。佛遥见二人。告诸比
丘。是我弟子中。智慧第一。神足第一。佛言。善来比丘。即时须发自落。法服著身。衣钵具足。受成就戒。增一
云。我弟子神通轻举。飞到十方者。大目连第一)。
([?(▽/○)]二因悟得通)。】

「我游十方。得无挂碍。神通发明。推为无上。成阿罗汉。
宁唯世尊。十方如来。叹我神力。圆明清净。自在无畏。」

【【疏】谓由开悟。分别不生。意识不起。即是以湛旋其
虚妄灭生。伏还元觉。湛性既深。心光宣发。神通大
用。由此现前。能游十方。无碍自在(〔孤山云〕六神通中。唯漏尽是内
證。馀五皆属外用)。
(△〔法华文句云〕约教论神通者。依四禅十四变化。依观练熏修十一切无漏事禅。能作
十八变。即初教中神通。依空起慧。以空慧心。修诸神通。即通教中神通。次第依三谛习得神通展转深入。
过于二乘。即别教神通。依于实相不以二相见诸佛土。从真起应。不动真际。遍十法界。是圆教神通。本迹
者。本住真际首楞严定。能于一念遍应十方。种种示现。施作佛事。以慈悲故。迹为五味神通。引令入极)。
(△
〔私谓〕目连神通。广如经论。如云。欲知佛声音远近。飞过西方。恒河沙土。彼人惊怪。谓人头虫。彼佛言。东方
无量佛土。释尊神足第一弟子。寻声到此。此则十方如来。叹我神力也)。
([│/○]二结酬重指)。】

「佛问圆通。我以旋湛。心光发宣。如澄浊流。久成清莹。
斯为第一。」

【【疏】旋湛即定。心光即慧。由定发慧。神用无边。如水
澄清。万象斯现(〔温陵云〕旋湛者。旋意识而归妙湛也)
(△〔寂音云〕神通皆以意缘。如净
卷五 第 670a 页 X13-0670.png
名入三昧。亦须作念。然念是生灭。故神通有失获。圆觉云。如幻三摩提。如苗渐增长。故须积久。乃能发光。
宝志初唯习定。定久忽获神通。夫定习之久。非旋湛发光乎)。
(△〔私谓〕宗镜引净名疏云。三摩提数对目连
是定数偏利。修此定进道故。诸声闻中。禅定第一。夫不曰神通第一而曰禅定第一。正此经湛发光之
旨也。故曰。身子目连。为左右弟子者。通因定生。即是定慧一双又曰。本住真际。首楞严定。是知佛不许调
达得通。而天台以三摩提数。对目连者。义在乎此)。
(○巳上六人依识悟入竟)

([○@卐]四复大同本證七)
([?(○/○)]一火头金刚三)
([│/○]一遇佛闻教)。】

「乌刍瑟摩。于如来前。合掌顶礼佛之双足。而白佛言。
我常先忆。久远劫前。性多贪欲。有佛出世。名曰空王。
说多淫人。成猛火聚。」

【【疏】乌刍瑟摩。此云火头。观火性得道。故以名焉。(〔直解
云〕例上不言从座起者。以火头金刚。示现执金刚神。卫〔获〕侍从。不设本座故)因多贪欲。
闻教修观。从此获悟。贪欲盛者。是鬼狱因。因为欲
火所炽。果为业火所烧。因果相当。俱名火聚。

([│/○]二依教修观二)
([?(▽/○)]一观成获悟)。】

「教我遍观。百骸四支。诸冷煖气。神光内凝。化多淫心。
成智慧火。」

【【疏】初观身心。唯见煖触。后观煖触。无相无生。我身
自空。煖依何住。身心既寂。性火妙发。故云神光内
凝。成智慧火(〔吴兴云〕百骸四支。地也。冷煖气。水火风也。三昧既著。神光内凝。以多欲人
火大偏胜。故变淫火而成智火)。
([?(▽/○)]二重指释成)。】

「从是诸佛。皆呼召我。名为火头。我以火光三昧力故。
成阿罗汉。心发大愿。诸佛成道。我为力士。亲伏魔怨。」

【【疏】因观火性。得真三昧。以火为入道初门。故曰火
头。火能破坏一切诸法。故发大愿。为力士身。破魔
卷五 第 670b 页 X13-0670.png
护法也(〔直解云〕言火头者。头现火焰。作降魔相。示为金刚身故。火光三昧者。正由火光三昧
力。断见思。得果證故)。
([│/○]三结酬所问)。】

「佛问圆通我以谛观。身心煖触。无碍流通。诸漏既销。
生大宝𦦨。登无上觉。斯为第一。」

【【疏】煖触即空。故云无碍性火妙发。故曰流通。内凝
外现。故生宝𦦨(〔交光云〕火光三昧。能现外相。佛陀入火光定其室如焚。发智慧火爇
烦恼薪。故能生宝燄也)。
(△〔王舜鼎曰〕此性火真空。性空真火之的證也。下六圣仿此)
([?(○/○)]二持地菩萨二)
([│/○]
一遇佛受教二)。
([?(▽/○)]一历值诸佛具修福乐)。】

「持地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念往昔。
普光如来。出现于世。我为比丘。常于一切要路津口。
田地险隘。有不如法。妨损车马。我皆平填。或作桥梁。
或负沙土。如是勤苦。经无量佛。出现于世。或有众生。
于阛阓处。要人擎物。我先为擎。至其所诣。放物即行。
不取其直。」

【【疏】勤身苦巳。利益多众。经无量佛。作无畏施。福因
广也。市垣曰阛。市门曰阓。(〔标指〕半治道路。即地性入圆通也)
(△〔法华文句
云〕宝云经云。菩萨有十法。名持地三昧。如世间地。一者广大。二众生依。三无好恶。四受大雨。五生草木。六
种子所依。七生众宝。八生众药。九风不动。十师子吼不能惊。菩萨亦尔)。
([?(▽/○)]二别值毗舍亲承开示)。】

「毗舍浮佛。现在世时。世多饥荒。我为负人。无问远近。
唯取一钱。或有车牛。被于泥溺。我有神力。为其推轮。
拔其苦恼。时国大王。延佛设斋。我于尔时。平地待佛。
毗舍如来。摩顶谓我。当平心地。则世界地。一切皆平。」

【【疏】毗舍浮。云遍一切自在。(庄严劫中最后一佛)平治路地。待
佛经过。佛以自證法门开示。令平心地一切皆平
卷五 第 670c 页 X13-0670.png
者。心为万法所依。平等含育。长养一切。故名为地。
若能平等性观。与此无异。则一切法。无不平等。自
在无碍。由是佛名一切自在耳(〔孤山云〕地由心造。心平则地平)
(△〔智
论云〕内法与外法作因缘。若善若不善。多恶口业故。地生荆棘。谄诳曲心故。地则高下不平。悭贪多故。则
水旱不调。地生瓦砾。不作上诸恶故。地则平正。多出珍宝)。
(△〔观经序云〕心分垢净。见两土之升沈。故知娑
婆心险。感陵谷之高深。极乐心平。致地平之如掌)。
([│/○]二因教获悟二)
([?(▽/○)]一正陈悟旨)。】

「我即心开。见身微尘。与造世界。所有微尘。等无差别。
微尘自性。不相触摩。乃至刀兵。亦无所触。」

【【疏】闻平心地。即悟我心。本来平等。若身若界。所有
微尘。皆无自性。但从虚妄分别所现。唯一实相。本
如来藏。犹如空华。翳故妄见。空本无华。复何相碍。
由是刀兵。亦无所触。(〔孤山云〕刀兵无触者。以身尘界尘。一一平等空寂。各各不
相知。各各不相到。体本无生故无触摩)。
(△〔海印云〕微尘性空。本不相触。如以空合空也)
(△〔交光云〕刀兵为
外地大。身为内地大。以身触身。如斩光截影)。
([?(▽/○)]三因悟获證)。】

「我于法性。获无生忍。成阿罗汉。回心今入菩萨位中。
闻诸如来。宣妙莲华。佛知见地。我先證明。而为上首。」

【【疏】身界二尘。染净诸法。本无自性。唯是实相。如来
藏性。故云法性。于此忍可。元无生灭。决定不谬。名
无生忍。(〔标指〕法性即心地也)此人开悟大乘。而登小果者。以
彼随意乐。要入即入。如西域诸菩萨等。皆悟大道。
嫌弃小乘。犹如咳唾。多因王请。即證小果。由人意
乐。岂不然乎。(〔吴兴云〕准资中引俱舍说。微尘积聚。各有间隙。㸦不相触。此乃析色明空。
悟无生理。论约尘性有间。经约尘性不触。性相既别。大小非类。悟无生等。由分證法身。而权取小果。故以
无生忍简之。初自度。后化他。是谓回心向大)。
(△〔私谓〕资中以析色明空释小。长水巳不取其说。岳师拣之
卷五 第 671a 页 X13-0671.png
是也。我于法性获无生忍。是悟大乘。成阿罗汉。是證小果。故长水有权取小果之说。竹庵泥回心言。谓
获无生忍。乃小教真谛。言平心地等。小乘亦谈诸法由心。则依语之过矣)持经在昔。
證法华经。见普门品(〔證真云〕法华普门品。说闻品益者。即其人焉)
(△〔温陵云〕妙
莲华佛知见地。即诸佛心地法门也。行实圆契。染净双忘。名妙莲华。迥出三乘。深造一实。名佛知见地。持
地所持。持此而巳)。
([│/○]三重指结酬)。】

「佛问圆通。我以谛观。身界二尘。等无差别。本如来藏。
虚妄发尘。尘销智圆。成无上道。斯为第一。」

([?(○/○)]三月光童子三)
([│/○]一值佛受教)。】

「月光童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
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为水天。教诸菩萨。修习水精。
入三摩地。」

【【疏】月是太阴。能生于水。与所值佛。皆由所习而得
其称(〔温陵云〕水性圆明。故号月光。修习水精。谓观水精性也)
(○〔释文〕宋刻别本。作修习水观)
([│/○]
二依教修观二)。
([?(▽/○)]一备陈修行二)
(▽一正成水想二)
([?╳]一正作想)。】

「观于身中。水性无夺。初从涕唾。如是穷尽。律液精血。
大小便利。身中旋复。水性一同。见水身中。与世界外。
浮幢王刹。诸香水海。等无差别。」

【【疏】一味水性。更非馀大之所相倾。故名无夺。(〔补遗云〕身
中之水。净秽不相凌夺。仍与外之香海。大小不相凌夺。以性水真空是同。故使大小无相夺伦也)浮
幢王刹。香水海者。准华严经。华藏海中。有大莲华。
其莲华中。有诸香水海。一一香水海。为诸佛刹世
界之种。今观身水。与彼海同。故无差别(〔华藏世界品云〕此华
藏庄严世界。有须弥山。微尘数风轮所持。最在上者。名殊胜威光藏。能持普光摩尼香水海。此香水海。出
大莲华。名种种光明蕊香幢。华藏庄严世界。住在其中。此中复有不可说微尘香水海。一切世界所有庄
卷五 第 671b 页 X13-0671.png
严。悉于中现。中央香水海。名无妙华光。以现一切菩萨形摩尼王幢为底。出大莲华。名一切香摩尼王
庄严。有世界种而住其上。有不可说佛刹。于中布列此二十重世界。自下而上。各有佛刹微尘数围绕。娑
婆世界正当第十三重。此世界皆在无边妙华光香水海中。皆依现一切菩萨形摩尼王幢庄严莲。华住)。

(△〔释要云〕从海涌现。故曰浮幢。华藏世界在香水海中。故曰浮幢王刹。华藏二十重。累高如幢。最为广大。
故称王)。
([?╳]二叙偏證)。】

「我于是时。初成此观。但见其水。未得无身。」

【【疏】水想成时。但得无我。犹执水相。全是于身。未亡
法见。故未无身(〔资中云〕此定果色。随心所变。如十遍处。入定则有。出定则无)
(△〔手鉴
云〕前身中水。与外香水无差别者。作此观时。所见皆水。即定果色。随心所遍。正同十遍处定。十者。青黄赤
白。地水火风空识。皆从所观境遍满得名。行相如法界次第)。
(△〔温陵云〕但见其水。谓专于一观。未融四大。
故未得无身)。
(△〔藕益云〕初成此观。巳破见思。此即以观水三昧而为其身。不同凡夫。有我身见也)
(▽二因
观值缘四)。
([?╳]一入观值缘)。】

「当为比丘。室中安禅。我有弟子。窥窗观室。唯见清水。
遍在室中。了无所见。童稚无知。取一瓦砾。投于水内。
激水作声。顾眄而去。」

【【疏】初作假想。虽见其水。与香水海。等无差别。但自
心见。非通他人。今定力转胜。果色亦胜。乃通他见。
即实定果也。不同十遍处想。成自见耳(〔孤山云〕定力增胜。能
令外见)。
(○〔引證〕张无尽云。汉州绵竹县。有水观和上故迹。与此相同。宋高僧传系曰。东夏自六祖巳来。多
谈禅理。少谈禅行。南岳思师。乘戒俱急。是以学者。验诸行果。其入火光三昧者。处胎经中以禅定摄意。入
火界三昧。刹土洞然。愚夫谓是遭焚。若入水界三昧。愚夫见谓为水。投物其中。菩萨心如虚空。不觉触娆
者。此非二乘所能究尽也)。
([?╳]二出观如病)。】

「我出定后。顿觉心痛。如舍利弗。遭违害鬼。我自思惟。
今我巳得阿罗汉道。久离病缘。云何今日。忽生心痛。
卷五 第 671c 页 X13-0671.png
将无退失。」

【【疏】身子入定于恒河岸。为鬼所掌。出定头痛。佛语
之曰。汝若无定。身应破碎。今我亦尔。将恐退失所
證道果(〔增一云〕舍利弗在耆阇崛山中。入金刚三昧。有二鬼从虚空过。定伽罗鬼语彼鬼言。
我今堪以拳打此沙门头。优婆伽罗鬼。语第二鬼。汝勿兴此意。彼鬼再三不听。善鬼即舍而去。恶鬼即打
舍利弗头。舍利弗从三昧起。白世尊言。体素无患。唯苦头痛。世尊告曰。有伽罗鬼。手打汝头。彼鬼有大力。
若以手打须弥山者。山便为二分。今此鬼受其罪报。全身堕阿鼻狱中。世尊告诸比丘。甚奇甚特。金刚三
昧力。乃至于斯。正使须弥山打头者。终不能动其毛。〔释要云〕二夜叉。一名为害。二名复害。拳打者乃复害
也)。
(△〔雪浪云〕因过去贪欲为因。感现在分段身。为果缚因现贪欲为因。感未来身。为子缚。阿罗汉果缚虽
存。子缚巳灭。故离病缘)。
([?╳]三审缘指告)。】

「尔时童子。捷来我前。说如上事。我则告言。汝更见水。
可即开门。入此水中。除去瓦砾。」

([?╳]四再定获安)。】

「童子奉教。后入定时。还复见水。瓦砾宛然。开门除出。
我后出定。身质如初。」

([?(▽/○)]二因修获證)。】

「逢无量佛。如是至于。山海自在通王如来。方得亡身。
与十方界。诸香水海。性合真空无二无别。今于如来。
得童真名。预菩萨会。」

【【疏】前犹见水。今合真空。无水可得。皆如来藏。故云
亡身。即證法空也(童真亦云童子。即法王子之号〔大论云〕佛为法王。菩萨入法正
位。乃至十地。悉名王子。又说二十二菩萨。水天优婆塞菩萨。慈氏妙德菩萨。是出家菩萨。皆是补处。绍尊
位者)。
([│/○]三结酬所问)。】

「佛问圆通。我以水性。一味流通。得无生忍。圆满菩提。
卷五 第 672a 页 X13-0672.png
斯为第一。」

(〔标指〕得性水真空。性空真水。合如来藏也)
(△〔桐洲云〕水性一味流通者。与实相相应。故曰得无生忍)
([?(○/○)]四
琉璃光菩萨三)。
([│/○]一遇佛受教)。】

「琉璃光法王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
往昔。经无量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声。开示菩萨。本觉
妙明。观此世界。及众生身。皆是妄缘。风力所转。」

【【疏】具云吠琉璃。此云远山宝。由观身心。风力所转。
观成得用。身心洞彻。犹彼琉璃。故以名焉。所值之
佛。名无量声。亦由观风而立名耳。开示本觉而观
风者。风即动相。既属于妄。元来无动。无动即本觉
也。由是欲显无动而观于动(〔释要云〕初迷觉明。动为妄业。故有众生界
转动之风。菩萨用观。穷动元耳。达其元。则见本妙之不动也)。
(△〔讲录云〕晦昧本觉。则不觉心动。成无明风。
故感风轮。生起世界及众生身。即摇明风出也)。
([│/○]二依教修观二)
([?(▽/○)]一正修观行)。】

「我于尔持。观界安立。观世动时。观身动止。观心动念。
诸动无二。等无差别。我时觉了。此群动性。来无所从。
去无所至。十方微尘。颠倒众生。同一虚妄。如是乃至。
三千大千一世界内。所有众生。如一器中。贮百蚊蚋。
啾啾乱鸣。于分寸中。鼓发狂闹。」

【【疏】我于下七句。标所观境。(〔吴兴云〕界为方位。故安立。世为迁流。故动时。时
即过现未也。动止。谓行住坐卧四仪。动念。心虑生灭也)。
(△〔讲录云〕观界安立。风力执持故。观世动时风力
运转故。观身动止。风力系摄故。观心动念。境风鼓动心海。成识浪故。皆由一念妄动。摇明风出。故云诸动
无二)我时下。正观察也。即世界身心。皆由风动。风自
何生。而动诸物。即不动时。去至何所。风既无从。物
成妄动。故见十方。一切众生。狂自鼓闹。同一虚妄。
卷五 第 672b 页 X13-0672.png
本无所因(〔标指〕观行中。了此群动性。无去无来。自是众生。背觉合尘。迷头认影)
([?(▽/○)]二观成
获益)。】

「逢佛未几。得无生忍。尔时心开。乃见东方。不动佛国。
为法王子。事十方佛。身心发光。洞彻无碍。」

【【疏】未几。犹在近也。依教观察。受教未久。即證无生。
由观生灭。證不生灭。故见东方不动佛国。我身及
器。咸即本觉妙明元体。故云发光。洞彻无碍(〔化城瑜品
云〕东方二佛。一名阿閦。在欢喜国。二名须弥顶。解云。东方震为动。乃群动之本。欢喜亦动也。即动而静。在
动国而不动。华严以东方为不动智也。阿閦鞞。此云不动。法身不动故。须弥顶。不动之极也。净名曰。毁誉
不动如须弥)。
(○〔引證〕〔涅槃云〕文殊师利言。于此东方过二十恒河沙等世界。有佛世界。名曰不动。其佛号
曰满月光明。为琉璃光菩萨。讲宣如是大涅槃经。彼佛告琉璃光。西方去。此二十恒河沙佛土。彼有世界。
名曰娑婆。佛号释迦牟尼。敷衍如是大涅槃经。彼有菩萨。名光明遍照高贵德王。巳问斯事。如汝无异。琉
璃光菩萨闻斯事巳。欲来至此。故现其瑞。有此光明)。
([│/○]三结酬所问)。】

「佛问圆通。我以观察。风力无依。悟菩提心。入三摩地。
合十方佛。传一妙心。斯为第一。」

【〔宗镜〕故知群动无二。唯一妄风。风赖众缘。本无
依处。静观风力无依。顿悟唯心不动。则本觉妙明。
恒照法界。故曰。十方诸佛。唯此一妙心耳。风力既
无依。万法皆无主。来从缘有。去逐幻空。唯本觉心。
本无生灭(〔标指〕得真风真空。性空真风。合如来藏性)
([?(○/○)]五虚空藏菩萨四)
([│/○]一同佛所得)。】

「虚空藏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与如
来。定光佛所。得无边身。」

【【疏】定光。即然灯佛也。(〔翻译〕瑞应经翻为锭光。定应作锭。有足曰镫。无足曰锭。摭
华云。锭音定)由观四大。虚妄有生。无物可得。同于虚空。
卷五 第 672c 页 X13-0672.png
故得身相犹如虚空。周遍无碍也(〔标指〕佛真法身。犹如虚空。即合
如来藏性)。
(△〔孤山云〕法身如空。遍一切处。故云无边)
(△〔温陵云〕于定光所得。无边身者。法身如空。刹海不
碍必假心灯圆照。然后发明也)。
(○〔引證〕〔清凉云〕无阂住檀施等虚空。即金刚宝菩萨亦虚空藏菩萨别名)

(○〔宗镜云〕大集会中。虚空藏来时。纯现虚空相。谓阿难言。我以自身證知。是故如所證知。能如是说。何以
故。我身即是虚空。以虚空證知一切法。为虚空印所印。尔时五百大声闻。各以所著郁多罗僧。奉虚空藏。
奉上衣巳。一时同声。说如是言。其有众生。深发阿耨菩提心者。快得善利。于如是大智法藏中。不堕其外。
所上之衣。即便不现。诸声闻问。衣何所至耶。虚空藏答言。入我藏中。又虚空藏菩萨以虚空为库藏。雨十
方无量阿僧祇世界。所有宝物衣服饮食。故偈云。虚空无高故。下亦不可得。诸法亦如是。其性无高下。虚
空藏菩萨。得虚空库藏。充足诸有情。此藏无穷尽)。
([│/○]二备叙神用)。】

「尔时手执四大宝珠。照明十方。微尘佛刹。化成虚空。
又于自心。现大圆镜。内放十种。微细宝光。流灌十方。
尽虚空际。诸幢王刹。来入镜内。涉入我身。身同虚空。
不相妨碍。身能善入。微尘国土。广行佛事。得大随顺。」

【【疏】观四大性。及以自心。唯是圆明。清净宝觉。觉体
无碍。周遍一切。故能以四宝珠。照十方界。化成虚
空。于心现镜。光照诸刹。来入镜中。身刹互入。不相
妨碍。广大随顺。施作佛事。十种光者。十身卢舍那
也(〔吴兴云〕因观四大色质。既得无边法身。为显此身。遍融一切。故执宝珠照十方等。而表示之。以珠表
色。以镜表心。色从心造。全体是心。故放宝光。灌十方等。华严云。清净妙法身。湛然应一切。同虚空。法也。入
尘国。应也。说三乘法为佛事。称四悉机为随顺)。
(△〔交光云〕十光者。从大圆镜而现十智。如华严三世智。乃
至知无边诸佛智也。大圆镜智。即称法身智体。故能摄诸刹海。涉入我身)。
(○〔引證〕〔华严出现品云〕譬如大
海。有四宝珠。具无量德。能生海内一切珍宝。此四宝珠。一切凡夫龙神。悉不得见。娑竭龙王。以此宝珠。置
于宫中深密处故。如来应正等觉。大智慧海。亦复如是。于中有四大智宝珠。具足无量福智功德。由此能
生一切众生。声闻缘觉学无学位及诸菩萨智慧之宝。所谓无染著巧方便大智慧宝。即一大圆镜智。善
卷五 第 673a 页 X13-0673.png
分别有为无为法大智慧宝。即二平等性智。分别说无量法而不坏法性大智慧宝。即三妙观察智。知时
非时未尝误失大智慧宝。即四成所作智。若诸如来。大智海中。无此四宝。有一众生得入大乘。无有是处。
此四智宝。薄福众生而不能见。置于如来深密义故)。
([│/○]三由观获證)。】

「此大神力。由我谛观。四大无依。妄想生灭。虚空无二。
佛国本同。于同发明。得无生忍。」

【【疏】此叙观成获忍。发此大用。四大身心。虚空佛国。
同一虚妄。唯是宝觉。冥此发用。岂拘方所(〔标指〕四大色法。
皆从真空而现)。
([│/○]四结酬所问)。】

「佛问圆通。我以观察。虚空无边。入三摩地。妙力圆明。
斯为第一。」

【【疏】由观空故。现身现土。互相涉入。依此得名虚空
藏耳(〔标指〕得性空真觉。合如来藏性)
([?(○/○)]六弥勒菩萨三)
([│/○]一遇佛受教)。】

「弥勒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
经微尘劫。有佛出世。名日月灯明。我从彼佛而得出
家。心重世名。好游族姓。尔时世尊。教我修习。唯心识
定。入三摩地。」

【【疏】具云梅咀利曳那。此云慈氏。(〔清凉云〕弥勒。梵音具云迷帝隶。西域
记亦翻为梅怚丽。皆梵音轻重。此云慈氏。姓也。名阿逸多。此云无胜。以生具相好。圣德无过故。今以姓而
呼。但云慈氏。然有三缘。一由本愿。过去值大慈如来。因立大愿。愿得斯号故。二由此得慈心三昧故。三由
母怀时。便有慈心故。如满慈子。得慈心三昧故。母亦慈也。思益云。众生见者。即得慈心三昧。故云慈氏)
灯明佛时。妙光菩萨。八百弟子。中有一人。号曰求
名。是此人也。(〔法华叙品〕日月灯明佛。八子皆师妙光。其最后成佛者。名曰然灯。八百弟
子。中有一人。号曰求名。贪著利养。虽复读诵众经。而不通利。多所忘失。故名求名。偈曰。是妙光法师。时有
一弟子。心常怀懈怠。贪著于名利。求名利无厌。多游族姓家。弃舍所诵习。废忘不通利。以是因缘故。号之
卷五 第 673b 页 X13-0673.png
为求名。亦行众善业。得见无数佛。供养于诸佛。随顺行大道。具六波罗蜜。今见释师子。其后当作佛。号名
曰弥勒。广度诸众生。其数无有量)心重世名。多游族姓者。盖由心
外见境。驰求不息。分别诸法种类名相。不知自心
熏习所现。即是不了心及缘。则生二妄想也。为对
治故。教唯识观(〔真际云〕以不达遍计本空。依他幻有。故耽世名。好游族姓。唯心识定
者。唯遮境有。识简心空。唯有自心。心外无法也)。
(△〔直解云〕唯心识者。心即是识。以第八识元名心故)
(△〔手
鉴云〕然此唯识。具一切法门。而众生有两种。一多著外色。少著内识。二多著内识。少著外色。如上界多著
内识。下二界多著外色。外色多。内识少。如学问人。多向外解。破外向内。故须此观。又唯心识。定有二种。谓
影像真实。地前加行。作影像唯识观。初地见道。作真实唯识观。一切法以识为相。真如为性。影像真实虽
殊。总名唯识观)。
(△〔起信疏云〕凡夫二乘。不知唯识。计有外尘。即妄分别事识义。十解巳去菩萨。能解唯识。
无诸外尘。顺业识义。以见佛有故)。
(○〔引證〕〔玄赞云〕日有二能。一导明。二成熟。月有二能。一除热。二清凉。灯
有二能。一破暗。二传照。显佛能导迷至觉。成器熟根。除烦恼之热。得涅槃之凉。永破痴愚。化生传法。表此
法也。故立其名〔楞严搜玄钞云〕名日月灯者。喻三智也。谓一切智。道种智。一切智智。三智备足。亦三德圆
满也)。
([│/○]二依教修观二[?(▽/○)]一久修离过)。】

「历劫巳来。以此三昧。事恒沙佛。求世名心。歇灭无有。」

【【疏】初修此观。巳得对治。知世名利。有无厚薄。皆我
自巳唯识所变。不从他来。由此驰求。顿尔皆失(〔标指〕
以唯识三昧。了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二观成得道二)
([?(▽/○)]一證唯心)。】

「至然灯佛。出现于世。我乃得成。无上妙圆。识心三昧。
乃至尽空。如来国土。净秽有无。皆是我心。变化所现。」

【〔宗镜〕非唯相见二分。依识体生。乃至凡圣之身。
净秽之土。皆从识现。是以十方法界。净秽国土。皆
是我心中变出。总是我安宅。真妄随心。巧拙由智。
对大菩萨。阐彼净方。逗劣众生。现斯秽土【疏】此观
卷五 第 673c 页 X13-0673.png
初成。位当解行。今得三昧。正入初地。名真见道。谓
以一实根本无分别智。与法界冥合。能所一如。无
有二相故。唯识颂云。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尔
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当尔之时。方名亲證。乃至
尽空。如来国土。净秽有无。皆是我心变化所现。故
五位中。名通达位也(〔吴兴云〕谓尽虚空界。所有佛国等。唯心所现。若以四土言
之。心即寂光。变化即实报方便。同居净秽。但是三土之相。㸦有起灭耳)。
(△〔温陵云〕然灯佛现。乃成妙圆者。
心灯既现。则万境妙圆也)。
(△〔中川云〕我心变现者。唯识言大圆镜智。相应心品。能现能生身土智影。如大
圆镜。现众色相)。
(○〔引證〕〔唯识云〕若变化身。依变化土。谓成事智大慈悲力。由昔所修。利他无漏净秽佛土。
因缘成熟。随未登地有情所宜。化为佛土。或净或秽。或大或小。前后改转。佛变化身。依之而住。能依身量。
亦无定限)。
(○〔清凉云〕言一切净秽者。此通三土。唯除法性。皆是如来通慧力所成故。此有二妨。一皆名佛
土妨。谓土有净秽。秽岂佛土。答曰。秽亦佛土。三界朽宅。属于一人。娑婆杂恶。居华藏内。是我佛土。次秽土
称净妨。秽名佛土。就统以言。秽名净土。复据何理。故有此答。就佛皆净。身子所见。丘陵坑坎。佛言我此土
净。而汝不见也)。
([?(▽/○)]二现诸佛)。】

「世尊。我了如是唯心识故。识性流出无量如来。今得
授记。次补佛处。」

【【疏】既能亲證真唯识理。依正净秽。皆唯心现。故无
量佛。从识性流。今得补佛。亦我识变。非由他也。

〔宗镜〕十方如来皆是我心中流出者。古释云。如
海上沤。各各不同时。由差别心观。即有彼此。但水
体是一。即知一佛出现时。即一切佛出现。离自他
相故。但众生有处。十方如来。为种种身而助化之。
非独如来含于一义。一切众生。亦是我流出。
(△〔又宗镜
云〕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即唯识实性。明知天亲亦用如来藏而为识体)。
(△〔吴兴云〕从法身识
卷五 第 674a 页 X13-0674.png
性。流出报应无量佛身。识性之言。乃庵摩罗(按宗镜明识性即如来藏苕溪指庵摩罗则迂))。
(△〔空印云〕识
性。即是实性唯识。乃真如法身。依于法性。现报化身大圆镜智。现自受用身。平等性智。现他受用身。成所
作智。现变化身。虽依智现。其种在识故)。
(△〔桐洲云〕诸佛皆證唯识。故云流出)
(△〔教乘云〕补处者止此一生。
次补佛位。即等觉菩萨也。什公云。弥勒既绍尊位。又当于此土而成佛。章安曰。实处补位。辅应化佛。示历
五味。又且从权〔手鉴云〕一生补处有二义。一约化相。有三。一人中一生。二天中一生。三下降一生。二约实
报。谓于四种变易中。唯有末后一种。名无有生死一位所系也。如上生疏说)。
(○〔引證〕〔宗镜云〕总持教中说。
三十七尊。皆遮那一佛所现。谓毗卢遮那如来。内心證自受用。成于五智。从四智流出四如来。大圆镜智。
流出东方阿閦如来。平等性智。流出南方宝生如来。妙观察智。流出西方无量寿如来。成所作智。流出北
方不空成就如来。法界清净智。即自当毗卢遮那如来。此三十七尊。各有种子。皆是本师智用流出。与华
严经中海印顿现。大意同也)。
([│/○]三重指结酬)。】

「佛问圆通。我以谛观。十方唯识。识心圆明。入圆成实。
远离依他。及遍计执。得无生忍。斯为第一。」

【【疏】初观染净依正。皆唯识变。本无自性。即不起虚
妄遍执。计我及法。即离遍计。(〔资中云〕横执有情。众生寿者。及我我所。乃
至情非情异。执有实体。周遍计度。名遍计性)次了能变所变。元是菩提
妙觉明性。即离依他。(计有因缘。世间和合。建立名相。执此假相。定从种生。虽无
我执。自然种性。假色心等。为众生五蕴等法。名依他性)唯一圆成。清净宝觉。
故云。远离依他。及遍计执。(无漏智体及真如法界。名圆成性)故唯
识云。初即相无性。次无自然性。后由远离前。所执
我法性。即斯义也(〔宗镜云〕唯识之性。略有二种。一者虚妄。即遍计所执。二者真实。
即圆成实。于前唯识性所遣清净。于后唯识性所證清净。又有二种。一者世俗。即依他起。二者胜义。即圆
成实。于前所断清净。于后所得清净。又相即依他起。该有为之门。性即圆成实。通无漏之道。又色即依他
起之相。空即圆成实之性。斯则虚妄真俗。性相有空。彻本穷源。皆唯识性矣)。
(○〔论云〕)
(●一遍计所执性。颂
曰。由彼彼遍计。遍计种种物。此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论曰。周遍计度。故名遍计。品类众多。说为彼彼(六
卷五 第 674b 页 X13-0674.png
七二识遍于一切染净法上计实我法名遍计所执如绳上蛇))。
(●二依他起性。偈曰。依他起自性。分别缘
所生。论曰。众缘所生。心心所体。及相见分。皆依他众缘而得起故(依他众缘和合互起犹如幻事如麻上
绳))。
(●三圆成实性。颂曰。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论曰。此即于彼依他起上。常远离前遍计所执。二空所
显真如为性。(依他性是唯识体从依他起分别即是遍计从依他悟真实即是圆成唯一真空圆满成实
如麻独存)又解深密云。翳眼人如遍计。青黄如依他。净眼如圆成。三无性论云。尘即分别性。识即依他性。
如如即真实性。摄论云。分别性如蛇。依他性如藤。圆觉钞曰。遍计情有理无。依他相有性无。圆成情无理
有。相无性有。古师总释云。圆成是真。遍计是妄。依他净分同真。染分同妄)。
([?(○/○)]七大势至菩萨三)
([│/○]初遇佛
受教二)。
([?(▽/○)]一标指)。】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
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
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
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疏】亦名无量光。得大势。如观经释。念佛三昧。如下
自明(〔法华文句〕得大势者。思益云。我投足之处。震动三千大千世界。及魔宫殿。故名大势至〔观经云〕
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得无上力。是故号此菩萨为大势至。又云。大势至菩萨。举身光明。照十方
国。作紫金色。有缘众生。皆悉得见。但见此菩萨一毛孔光。即见十方诸佛净妙光明。号此菩萨名无边光)。

(△〔悲华云〕往昔因中。弥陀作轮王时。观音为长子。势至为次子。今在极乐。居于弥陀左右)
(△〔普贤行愿品
云〕速见如来无量光。具此普贤最胜愿〔钞云〕无量光者。即阿弥陀佛名也。十六观经云。无量寿佛有八万
四千相。一一相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复有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
摄受不舍。无量寿经云。若我成佛。光明有限。下至不照亿那由他百千。及算数佛刹者。不取菩提。诸佛行
化。莫先光明。可以反愚成智。拔苦与乐。是故愿求也。彼佛复有异名。谓无边光等。即十二光也。十二者。无
量。无边。无碍。无对。焰王。清净。欢喜。智慧。难思。不断。无称。超日月等。今按彼经无量光。即阿弥陀佛。具十二
名。今经即言。十二如来。相继一劫也)。
(△〔温陵云〕佛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皆以光号。最后名超日月光者。表
念佛三昧。能发智光。念佛之人。自性如来。十二时中。净念相继。则无量智光。超乎日月也)。
(△〔世界妙严品
卷五 第 674c 页 X13-0674.png
云〕即得念佛三昧。名无边海藏门〔疏云〕念佛三昧者菩萨之父。故首明之。乃至十地。不离念佛〔钞云〕菩萨
以般若波罗蜜为母。般舟三昧为父。般舟即念佛。此翻为佛立三昧。良以念佛即真。涉事与方便同。故得
称父。又念佛成佛。是亲种故。言乃至十地不离念佛者。十地之中。皆云。一切所作。不离念佛念法念僧等。
又云。知足天王。皆勤念一切诸佛所有名号。彼天是诸佛上生之处。故合修念佛三昧也。召体曰名。响倾
人天曰号。通号别召。皆悉念也)。
(○〔智论云〕何者是念佛三昧。念佛者。念佛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金色身。
身出光明。遍满十方。如融阎浮檀金。其色明净。又如须弥山王。在大海中。日光照时。其色发明。行者是时。
都无馀色想。所谓山地树木等。但见虚空中诸佛身相。如真琉璃中。赤金外现。亦如比丘入不净观。但见
身体。䏺胀烂坏。乃至但见骨人。是骨人无有作者。亦无来去。以忆想故见。菩萨摩诃萨入念佛三昧。悉见
诸佛。亦复如是。以摄心故。心清净故)。
([?(▽/○)]二叙教二)
(▽一喻显二)
([?╳]一喻不念之失)。】

「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
或见非见。」

【【疏】专忆。如佛念众生。专忘。谓众生不念佛者。如是
众生。见佛不定。故云若逢不逢等(〔孤山云〕佛恒普应。生不能感。是
故。不定逢与不逢。或见非见也)。
([?╳]二喻念佛之〔人〕)。】

「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
不相乖异。」

【【疏】佛与众生。忆念相应。故佛与生。如形影也。

(▽二法合二)
([?╳]一合不念)。】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

【【疏】如母忆子。佛也。若子逃逝。生也。虽忆何为。不会
遇也(〔吴兴云〕前云逢不逢等。此云虽忆何为。纵得逢见。不蒙法利。与逃逝无异。如智论言。舍卫九亿
家。三亿眼见佛。三亿耳闻不见。三亿不闻不见)。
(▽二合念佛二)
([?╳]一提喻贴合)。】

「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
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
卷五 第 675a 页 X13-0675.png
自得心开。」

【【疏】初提喻。若众下。贴合。不假下。得益(〔补遗云〕一心门。忆佛也。
理一心门。念佛也)。
(○〔引證〕〔普贤观经云〕尔时行者。闻普贤说。忆持不忘。其心渐利。普贤教其忆念十方诸
佛。渐以心眼见东方佛身黄金色。端严微妙。见一佛巳。复见一佛。如是渐渐遍见东方一切诸佛。心想利
故。遍见十方一切诸佛)。
(△〔宗镜云〕无量寿经云。诸佛如来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汝等心想佛时。是
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海生。又云。心内辨正八。和合为
莲华体。此华本来无生。即是菩提心。心华自然。开能见佛)。
([?╳]二寄喻重显)。】

「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

【【疏】染香有香气。念佛得见佛。因果相称。谁谓不然
(〔温陵云〕染香则袭香。念佛则见佛。故以念佛妙熏名。香光庄严)
(△〔论云〕熏习义者。如世间衣服。实无于香。
若人以香而熏习故。则有香气)。
([│/○]二修习获證)。】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
归于净土。」

【【疏】念佛入无生者。初即以生灭心缘。念佛之相好。
专住一境。心无间然。见佛相好。光明庄严。依报眷
属。一一乐事。如对明镜。自见面像。周眸遍览。无非
佛界。然后复观所念之佛。诸有境界。俱为虚妄。本
无自性。以从念想之所现故。能念之心。巳起未起。
自何而有。不见一法。毕竟空寂。以心不见心。无相
可得。斯则能所俱寂。本来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
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此则
由念相好。见法身佛。即无生念也。故云。以念佛心。
入无生忍。我既得度。众生法身。与我无异。无异之
性。互相关涉。故念佛者。我皆摄取。故云。摄念佛人
卷五 第 675b 页 X13-0675.png
归于净土。
(○〔观经云〕一切众生。观于西方极乐世界。以佛力故。得见彼清净国土。如执明
镜。自见面像。是故应时即得无生法忍〔疏云〕即得无生忍。是初住初地〔钞云〕如来将说十六观法。预彰所
说。是圆妙观。故曰观成即得无生法忍。经示此观。是取初住径捷之门〔起信云〕众生初学是法。欲求正
信。其心怯弱。当知如来有胜方便。摄护信心。谓以专意念佛因缘。遇缘往生他方佛土。常见于佛。永离恶
道。如修多罗说。若人专念西方阿弥陀佛。所修善根回向。愿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见佛故。终无有退。
若观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习。毕竟得生。住正定故〔记云〕准随愿往生经说。十方皆有净土。云何偏指西
方。答因易缘强。胜馀方故。因易者。十念为因故。缘强者。彼佛愿力故)。
(△〔起信疏〕往生之人。类有三种。一如
莲华未开时。信行未满。未能不退。但以处无退缘。故称不退。二信位满足巳去。华开见佛。入十住位。得少
分见法身。住正信位也。三者三贤位满。入初地巳去。證遍满法身。生无边佛土。如佛记龙树菩萨。住初地。
生净土也)。
(△〔吴兴云〕净土。别指极乐。通及寂光〔观经疏云〕四种净土。各有净秽。五浊轻重。同居净秽。体㭊
巧拙。有馀净秽。次第顿入。实报净秽。分證究竟。寂光净秽。今别指极乐者。娑婆杂恶。荆棘瓦砾。不净充满。
同居秽也。安养清净。池流七种。树列八珍。次于涅槃。皆正定聚。凡圣同居。上品净土也)。
(△〔肇公云〕群生万
行。业行不同。殊化异彼致令。感应不一。是以净者应之以宝玉。秽者应之以砂砾。土之净秽。系之于众生
故曰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也)。
([│/○]三结答所问)。】

「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
斯为第一。」

【【疏】念属意根。即诸根所依。故摄六也。念即无念。故
云净念。不以念间。故云相继。(〔孤山云〕观经言念佛者。不得如弹指顷。念
世五欲)此即于根大性世悟入也(〔补遗云〕念属意根。正论修处。亦旁摄
诸根。根根念佛也。意根若净。诸根咸摄。故无选择。如念佛时。眼不观色。眼念佛。乃至身不著触。身念佛。故
曰。都摄六根。根大明矣)。
(△〔合解云〕识根二大。总合六根六识。一为圆明六识。一为六根互用也。我无选择。
都摄六根。不同馀圣。单修一根也。凡修净业。必具身口意等行。意根观想。舌根称号。眼根见佛。身根礼拜。
耳鼻二根。通作佛事。或口念。或意念。眼观念。耳闻念。鼻知念。身礼念。六根圆念。谓之都摄。六根清净。即佛
土清净矣)。
(△〔海印云〕众生妄见根尘。执取成染。造种种业。临终见地狱恶相。堕落生死。今念佛人。于六根
卷五 第 675c 页 X13-0675.png
门头。一切见闻觉知。纯一净心。唯佛现前。念念成净。故临终见佛。弹指往生。经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此
正不思议熏变之力。净土唯心也)。
(△〔清凉云〕念佛三味海藏门。略有三义。一由此定中。见多佛故。下文云。
以佛为境界。专念而不舍。是人得见佛。其量与心等。由念能见。所以为门。二一一佛德。是无边海藏。由念
能知。所以为门。云何无边海。劫海所修有行愿海。成就色门。有相好海。成就智身。有辨才海。建立念处。有
名号海。修诸助道。有功德海。安处众生。有净刹海。如是诸海。一一无边。各各出生蕴积名藏。三无边胜德。
由念佛生念法性身。则契如理念功德身。成无边德。念相好身。證无边用。故此一门。深广蕴积)。
(△〔起信记
云〕今有人不审利害于两土。察因缘之胜负。说空行有。数宝受贫。往往穷理以无西。沈空而谤教。不知存
我入觉。觉斯远焉。而罔信安养。为息肩脱屣之地者。吾为之伤之。弗能巳也)。
(○〔私谓〕是佛顶经。于圆修办
事中。密开修行方便。别有二门。于众生外分曰。心存佛国。圣境冥现。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净愿。自然
心开。见十方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此为往生净土言之也。于妙足一天曰。上升精微。不接下界。诸人天
境。乃至劫坏。三灾不及。此为上生兜率言之也。二十五圆通章。弥勒势至。与观自在耳根圆通。文相连蹑。
弥勒曰。我了如是唯心识故。识心流出无量如来今得授记。次补佛处。此上生之化主也。势至曰。我本因
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此往生之导师也。经文于此三章。次第连缀。良欲
使末法众生。真实修习。以观自在为一车。以慈氏势至为两轮。运载无量有情。之于妙庄严海。故曰。现权
之教。随机巧施。逐要利生。无过见佛。学者其谛审之哉。无为过头狂慧之谈所误)。
(○巳上七人依七大悟
入竟)。】

(我无量劫。为世良医。乾道本。一本云我无始劫)

(修习水观。乾道绍兴及各本并同。惟长水本作水精)

(遭违害鬼。会解云。应作为害。是夜叉鬼王名。乃身子过去之怨也)

(合十方佛。传一妙心。乾道本。一本云令十方佛)

大佛顶首楞严经疏解蒙钞卷第五(之二)
卷五 第 676a 页 X13-0676.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