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四
卷四 第 617b 页

大佛顶首楞严经疏解蒙钞卷第四(之一)
海印弟子 蒙叟钱谦益钞

(○长水判经。第一大科显如来藏心之二。从此下尽本卷中如何自欺尚留〔视〕听)
(○今谦益判经。从此去
至第六卷文殊说偈竟。为经次分之一)。

(○蹑上显如来藏心大科。破满慈执相难性显如来藏。为大文下之第二大科。次下以致。请许宣答释三
科为承起科。以初答藏性生相。次答大性俱遍。为大科下。第一子科。藏性科中。以一正答所疑。二别答违
妨为第二子科初中。又以初破满慈能所执见。次正显迷真起妄之由。为重起母科。又以通明妄觉托真
之相。广辨三相展转生由。为重起子科)。
([○@║]又以一立因相。二辨果相。为别起母科。次下因明三相。果明四
轮子母细科。以次生起。以结答一科为齐其次答大性科。至答满慈庆喜别难二科方竟。今初文有三)。
([?∴]
一致请三)。
(卐一总述未了三)
([○@(?∴)]一展敬伸叹)。】

「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
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善
为众生。敷演如来。第一义谛。」

【【疏】如来藏心。不空不有。即性即相。名第一义。是佛
所證。决定无妄。审实名谛。

([○@(?∴)]二引喻述迷)。】

「世尊常推说法人中。我为第一。」

【(〔智论云〕富楼那于四众中。用十二部经。种种法门。种种因缘譬喻说。能利益众生第一。又曰。舍利弗智慧
中大富楼那说法。种种庄严。牵引众情说法中大)。】
卷四 第 617c 页 X13-0617.png

「今闻如来。微妙法音。犹如聋人。逾百步外。聆于蚊蚋。
本所不见。何况得闻。佛虽宣明。令我除惑。今犹未详。
斯义究竟。无疑惑地。」

【【疏】满慈子善说法要。众推无上。今闻佛说。未尽领
解。犹坏耳者。对微细声。远逾百步。讵能明辨。第一
义谛。微妙寂灭。微细声也。闻而不解。与不闻等。犹
聋人也。言语道断。心行处灭。逾百步也。说斯等法。
令我除惑。犹拘疑网。未尽悔结。故引比也(〔标指〕未达藏性。
本所不见。何况得闻。五目不睹其容。二听未闻其响)。
([○@(?∴)]三比论得失)。】

「世尊。如何难辈。虽则开悟。习漏未除。我等会中。登无
漏者。虽尽诸漏。今闻如来。所说法音。尚纡疑悔。」

【〔资中〕罗汉虽断烦恼障。而所知障在【疏】开悟者。
如前获本妙心。常住不灭也。小乘有学。方断分别。
俱生全在。名习漏未除。(〔补遗云〕熏习之习指俱生。思为有漏。即下文根中积
生。无始虚习)满慈无学。断尽俱生。此约小乘烦恼障说。
问。何故无学。尚纡疑悔。初果之辈。解悟不疑。答。烦
恼所知。二障差别。人执法执。轻重不同。故正理论
云。或有于境智。不及愚所论。凡夫善通三藏。罗汉
不识赤盐。(〔标指〕藏中说。法预婆罗门问罗汉。何名赤盐。盐有几种。罗汉曰。我知法预轻慢
比丘。今复恼我盐止是盐。佛言。此罗汉未从师学。不能答盐。有比丘名弗迹卢。汝可往问。比丘答云。盐有
二义。一种味。如大海水。同一盐味。二性昧。有黑盐。赤盐。辛头卢盐。拔遮盐。毗蓝遮盐。私多盐。略语二种。若
生若煮是名盐义)以所知障。障法界理。罗汉虽得无漏。烦
恼轻故。尚纡疑悔。所知重故。阿难虽得开悟。所知
轻也。习漏未除。烦恼重也(〔熏闻云〕阿难从初。据人法二执。迷空如来藏。其
卷四 第 618a 页 X13-0618.png
迷则重。满慈于此。怀性相两疑。迷不空如来藏。其迷则轻。又则空如来藏。理犹易明。不空如来藏。义复难
解。是故阿难初果。发起于前。满慈无学。对扬于后。审除细惑。意在兹矣)。
(△〔交光云〕疑悔。二心所也。疑属根
本。悔属不定。纡者。疑悔交缠。未决定义)。
(卐二别叙所疑二)
([○@(?∴)]一藏性生相疑)。】

「世尊。若复世间。一切根尘。阴处界等。皆如来藏。清净
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终而
复始。」

【〔资中〕前破人法二执。显空如来藏。今显不空如
来藏。故有此疑(〔熏闻云〕前文但总略而说。且未委明诸法生起之由。故今疑问。广谈
世间等义。山河大地。依报也。诸有为相。正报也。依正各有生住异灭。故云次第迁流等)。
(△〔温陵云〕清净则
宜无诸相。本然则宜无迁流)【疏】前五句。引所闻。即同圆觉刚藏
云。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也。云何下五句。叙疑难。即
同彼云。何故复有一切无明。彼反难云。若诸无明。
众生本有。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今经无
此难者。意巳含故。复有牒而纵之。责无穷过。即同
下文。别答违妨也。然刚藏所问。反覆成难。文聚一
处。钩锁相连。如来答释。亦总示云。世界始终。念念
相续。一切对待。皆由分别。生死垢心。轮回妄见。未
离妄见。而辨觉性。遂令觉性。成诸轮转。乃至结云。
如是分别。非为正问。今经问既前后。答亦随问。二
经答意。广略虽别。大旨攸同。如彼经云。种种取舍。
皆是轮回。未出轮回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
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等。此即责刚藏不了圆觉
自性。绝诸对待。生死涅槃。犹如昨梦。遂引无明生
死有为。以斥众生本来成佛。故佛斥此。正是生死
卷四 第 618b 页 X13-0618.png
垢心。分别妄见。遂令圆觉成流转也。由是举喻。云
駃月运。舟行岸移等。今经即以常说本性觉体。妙
明明妙。反而责之。以辨满慈解惑之心。解则巳知
觉体本妙。无明本空。山河大地。如空华相。夫何致
疑。惑则能所妄分。强觉俄起。三细为本。四轮成界。
遂有世界众生业果相续。斯皆未出轮回而辨圆
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故二经之意。问答并同也。
然此是法空门下。疑难大节。最障修證。满慈迹虽
小圣。今经圆通述悟。无非大途。故所陈难。刚藏无
异。学者至此。请细观之。

([○@(?∴)]二大性俱遍疑)。】

「又如来说。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
世尊。若地性遍。云何容水。水性周遍。火则不生。复云
何明。水火二性。俱遍虚空。不相凌灭。世尊。地性障碍。
空性虚通。云何二俱周遍法界。」

【【疏】此约世谛。水火性异。难第一义。性相俱融。下文
答云。观相元妄。无可指陈。观性元真。唯妙觉明。妙
觉明心。先非水火。云何复问相凌灭义(〔吴兴云〕佛示诸大。本
性周遍。以如来藏。妙真如性。为彼诸法性故。法相则虚妄。法性则圆通。满慈起难。则迷诸法所依一真如
性。以为坚湿煖动之诸性故)。
(○〔引證〕〔法华玄义云〕所谓观一切无相。如四大各各不相离。地中有水火风。
但地多。以地为名。今观无此异相。若火中有三大。三大应并热。若三大火中。三大遂不热。则不名火。若
三大并热。则三大舍自性。皆名为火。无复三大。若言有三大而细不可知。此与无何异。则火中诸相不可
得。一切法相。亦不可得)。
(卐三双结求诲)。】

「而我不知是义攸往。惟愿如来。宣流大慈。开我迷云。
卷四 第 618c 页 X13-0618.png
及诸大众。作是语巳。五体投地。钦渴如来。无上慈诲。」

【【疏】据说。则本然清净。㸦遍互融。据今。则宛尔山河。
硕乖水火。莫知所往。孰是孰非。

([?∴]二许宣二)
(卐一叙诠)。】

「尔时世尊。告富楼那。及诸会中。漏尽无学。诸阿罗汉。
如来今日。普为此会。宣胜义中。真胜义性。」

【【疏】如来常依二谛说法。谓世俗谛。胜义谛。今所说
者。异乎常说。(资中文)谓胜义胜义谛也。一真法界。中
道实相。无法不收。无法不遍。上圣下凡。情与非情。
皆成佛道。斯为极唱。最法垂范也(〔桐洲注云〕牒前七大。皆胜谛第
一义。今说性觉妙明等。生山河之本。即胜义中真胜义性)。
(○〔唯识云〕胜义谛。略有四种。一世间胜义。谓蕴
处界等。二道理胜义。谓苦等四谛。三證得胜义。谓二空真如。四胜义。胜义谓一真法界。此中胜义。依最后
说。是最胜道。所行义故。为简前三。故作是说。此诸胜义法)。
(卐二显益)。】

「令汝会中。定性声闻。及诸一切未得二空回向上乘
阿罗汉等。皆获一乘。寂灭场地。真阿练若。正修行处。」

【【疏】方便教说。定性二乘。无性阐提。不得成佛。如焦
芽败种等。今此会通。咸归一乘。究竟涅槃。(〔通释〕定性声闻
一类也。及诸一切乃至阿罗汉等。二类也。定性不定性。𢌞心不回心。皆归一乘也。温陵别开回心向大者
为一类。则未会五性成佛之宗)涅槃经云。我于馀经。说有声闻。不
得作佛。非于此经。作如是说。涅槃佛性。即如来藏。
亦名一乘。亦名首楞严。二经同味。不云宜乎。斯则
会五性。融三乘。了义极谈。莫斯为最。(〔楞伽云〕一声闻性。二辟支
佛性。三如来乘性。四不定乘性。五无性。谓一阐提。佛地庄严瑜伽三论。大同楞伽)。
(△〔孤山云〕经指定性。皆
获一乘。遂知五性之宗。乃方便之说。五性者。三无二有。祖于弥勒。宗于天亲。析薪于玄奘。克荷于慈恩。立
卷四 第 619a 页 X13-0619.png
言垂范。自为极唱。今准此经。乃知权说)。
(△〔清凉钞云〕疏引法华二文。以證定性二乘。皆成佛义。言减损佛
性者。以五性之中。唯一性半。有佛性耳。谓菩萨性。及不定性之半。以不定性。容有无故。馀三性半。一向言
无。谓一无种性人。二定性声闻。三定性缘觉。言一半者。即不定性中。或无是也。言恐谤一乘者。以罪怖之。
然以佛昔说三乘五性。今法华云。一乘一性。谓一切众生。有如来知见。更无馀性故。涅槃亦云。佛性者。名
为一乘。以凡是有心。定当作佛故。彼疏自立为一乘。而其立义。定有五性。却以一乘而为方便。此岂不是
谤一乘耶)阿练若。云无喧杂。首楞严王。即诸佛之大寂
定。名真无喧杂。正修行处也。(〔释文〕〔翻译集云〕阿练若或言阿兰若。大论
翻远离处。萨婆多翻閒静处。天台云。不作众事。名之为闲。无愦闷故。名之为静。或翻无诤。谓所居不与世
静。即离聚落五里处。应法师翻空寂。苑师分二类。一达磨阿兰若。即华严之初。谓说诸法湛寂。无起作义。
二摩登伽阿兰若。谓冢閒处。去村落一俱卢舍。大牛吼声不及处。三檀陀阿兰若。谓沙迹之处〔宗镜云〕大
乘本生心地观经云。当修学者。但有一德。是人应住阿兰若处。云何为一。谓观一切烦恼根元。即是自心
了达此法。堪能止住阿兰若处。不悟自心。徒栖远谷。避喧求静。举世未有其方。若顿了自心。是真阿兰若)。】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富楼那等。钦奉法音。默然承听。」

([?∴]二答释二)
([○@│]一答藏性生相疑二)
([○@║]一正答所疑二)
([○@(?∴)]一牒疑)。】

「佛言富楼那。如汝所言。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二正答二)
([○@卐]一唯一真心)。】

「汝常不闻。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富楼那言。
唯然世尊。我尝闻佛。宣说斯义。」

【〔永明心赋注云〕此二觉义。幽旨难明。若欲指陈。
须分皂白。大约经论。有二种觉。一性觉。一本觉。有
二种般若。一本觉般若。二始觉般若。有二种心。一
自性清净心。二离垢清净心。有二种真如。一在缠
真如。二出缠真如。此八种名。随义分异。体即常同。
(〔长水疏云〕一真如心。是佛常说。或名法界。或名实相。或如来藏性。或妙净明心。一经之内。尚有多名。况诸
卷四 第 619b 页 X13-0619.png
经耶。名虽有异。一体无别。皆显法界一相。本来平等)令一切众生。秪具性觉。
本觉般若。自性清净心。在缠真如等。于清净本然
中。妄忽出于山河大地。以在缠未离障故。未得出
缠真如等。若十方诸佛。二觉俱圆。巳具出缠真如
等。无有妄想尘劳。永合清净本然。则不更生山河
大地。诸有为相。如金出矿。终不更染尘泥。似木成
灰。岂有再生枝叶。将此二觉。巳豁疑情(〔疏云〕三科七大虚妄
有生。虚妄名灭。生灭去来。本如来藏。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若了
斯旨。何山河之忽起。有为之迁流耶。何致问于如来耶。故兹责问。巳释疑尽)。
(巳上皆永明文。宗镜三界
初因章并同)。

○〔永明第一总科〕如疏释云。世界相续文中有
三。一先辨二真。二明其三相。三明其四轮。(今按宗镜第七
十七。问答三界初因。巳详解此章讫。厥后永明自注心赋。又将此解。重立科段。订正贴释。较前义门。尤为
精密。长水疏禀承于此。惟无所非明科稍异。今钞引据心赋全文。仍依经文。定其伦次。而以宗镜馀义。及
长水经疏。参合夹注。勿厌繁文)且第一先辨二真者。(此中先辨二真。即长水唯
一真心科也)言二真者。一性觉妙明。二本觉明妙也。性
觉妙明者。是自性清净心。即如来藏性。在缠真如
等。本性清净。不为烦恼所染。名为性觉。(〔宗镜〕引下经云。佛告
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当知有漏世界。十二显生。本觉妙明。觉圆心体。与十方佛。无二无别。乃至一人发真
归元十方虚空。皆悉消殒等。以此文證。即知凡圣本同此妙明之觉)本觉明妙者。出
缠真如等。从无分别智。觉尽无始妄念。名究竟觉。
始觉即本觉。悟本之觉。名曰本觉。故起信论。于真
如门。名为性觉。于生灭门。名为本觉。由迷此性觉。
而有妄念。妄念若尽。而立本觉。以性觉不从能所
卷四 第 619c 页 X13-0619.png
而生。非假修證而得。本自妙而常明。故曰性觉妙
明。以始觉般若。明性觉之妙。故曰本觉明妙。又真
如之性。性自了故。则性觉妙明。以始觉之智。了本
性故。则本觉则妙。(〔宗镜〕又摩诃衍论。有四种觉。一清净本觉。二染净本觉。三清净
始觉。四染净始觉。若论本始明昧之事。皆依染净之觉得名。若清净觉原。愚智俱绝。非迷悟之所得。岂文
义之能诠)故经中常说。真如为迷悟依。(如万象依虚空虚空无所依)
故言。我常闻佛。宣说斯义。(所以满慈领言云云。即同起信。立一心分真如
生灭二门)以本性清净。是性觉义。但以性中说觉。如水
中火性。(本具因缘。有而无用)非是悟巳而更起迷。故悟时始
立本觉之号。悟本觉巳。更不复迷。故诸佛重为凡
夫。无有是处。故将二觉之名。以答富楼那难讫。

△【疏】此就真如门。约体绝相以告也。性觉本觉。指
体也。妙明明妙。显用也。显不由他。故云性觉。性自
觉故。性自明故。岂由于他。显非有始。故名本觉。本
来觉故。本来明故。岂因始有。(〔真际云〕兴福以性觉为妄。本觉为真。资中
以在缠为性。出缠为本。今言性觉妙明者。性谓自性。其体灵鉴。性即觉故。此觉圆明。绝诸名相。故名妙明。
本觉明妙。重释上句也。本觉者。本性自觉。非有所觉故。明妙者。觉体自明。非因所明故)又体无
改易。故名性觉。相非生起。故名本觉。体相寂灭。心
言不能及。故称妙。灵鉴不昧。昏惑不能暗。故名明。
妙明明妙。左右言耳。或可寂而常照。故称妙明。照
而常寂。故曰明妙。(〔孤山云〕本亦性也。变其文耳。寂则三谛俱寂。照则三谛俱照。秪
是本性之觉。妙明互融。故作两句说)此显法界一相。真觉无二。圆觉
亦云。一切觉故。圆觉普照。寂灭无二。古人所解。各
随其意。云云在彼。不能具叙。(〔吴兴云〕二句义。与性色真空。性空真色。辞
卷四 第 620a 页 X13-0620.png
异意同。上云。忽生山河大地。下云。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即循业发现之谓。又前正明破妄显真。此多说从
真起妄。故资中以空不空二藏收之。颇得其旨)。
(△〔天如云〕佛欲显山河大地。由妄觉生。先标真觉以立本。
下乃双举真妄。诘其所解。方便勾引以显妄觉)。

○〔永明第二总科〕上来虽于迷悟二门。说二觉
相。而未广辩起妄因由。先真后妄。故次下明。即当
第二明三相门。文分为二。初立因相。次立果相。即
起信论三细义。初立因相。文又分三(第一总问觉明之号。第二
别答能所斯分。第三同异发明结成三相)。
(○[○@卐]二起诸妄法即约生灭门随缘成事以释)
(卐文三一总问
觉明(又为承起科))。】

「佛言。汝称觉明。为复性明。称名为觉。为觉不明。称为
明觉。」

【〔永明〕且初总问觉明之号者。(科)佛言云云。释曰。
何故作此问耶。谓前标二觉之号。性体即是觉明。
妄起必托于真。故使依真起问。且佛问意。汝称觉
明。为复觉性自明。名为觉明。为复觉体不明。能觉
于明。故称觉明。是明之觉【疏】此之一问。定其解惑
也。解则不合致疑。惑则此非正问。问意云。汝闻我
说。性觉妙明。为作何解。为此觉体。本性自明。名为
觉明。为复觉自不明。由觉他明。明与觉异。名为明
觉。觉明之号。由谁而立。故云汝称等。此之二意。一
正一邪。定满慈答。为得何意。得正则无疑。认邪则
生妄。故此一问。定其解惑也(〔温陵云〕汝所谓觉。所谓明意作何解。为复
本性自明灵然不昧故称为觉耶为复性自不明。用心觉之。故称为明觉耶。灵然不昧者。真觉也。用心觉
之者。妄觉也)。
(△〔吴兴云〕不明犹云无明也。为是觉了无明。显于明性。方称明觉耶)
(卐二答由所觉)。】
卷四 第 620b 页 X13-0620.png

「富楼那言。若此不明。名为觉者。则无所明。」

【〔永明〕第二别答能所斯分者。(科)富楼那言云云。
释曰。准富楼那答意。必有所明当情。为其所觉。若
无所觉之明。则无觉明之号。但可称觉。而无所明。
故云则无所明。据佛本意。性觉本体自明。不因能
觉所明。方称觉明。以真如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
故。秪缘迷一法界。强分能所。故成于妄【疏】据斯答
意。觉体自不能明。必须别假他明。为其所觉。若无
所觉之明。但可独名为觉。不得兼称觉明。若欲兼
称觉明。必有明为所觉。斯则但认于邪。以为妄法
生起之本。(〔雪浪云〕佛以明与不明二义。双徵满慈。满慈但认明之一边。故如是答也)
之本意。觉性元明。必不因他而称明觉。觉妙明妙。
觉圆明圆。明觉一相。无二无别。此唯真觉。更无别
法。除一实相。馀皆魔事。满慈起教。示自不知。妄认
所明。遂成迷倒。(〔天如云〕若谓觉了无明。称为明觉。则有能觉与所明矣。既有能所非
妄而何。富那未解诘意。乃以觉不明为是。意谓必有所明。方名为觉。不知才有所明。即堕明觉。无穷妄槩
由是而生。故下文云。觉非所明。因明立所等)。
(△巳上总问别答二科。永明长水并同。永明释若此不明三
句。别有又释一科。释若此不明巳下。为满慈领悟之词。通释至立因相科尽。文云)又释。若
以不明名为觉者。则无所明者。故知觉体本无明
相。佛證实际。实不见明。若见于明。即是所明。既立
所明。便有能觉。但除能所之明。方称妙明。此妙之
明。是不明之明。不同所明。因明立照。故华严经云。
无见即是见。能见一切法。肇论云。般若无知。无所
不知矣(宗镜结云。离此立见。皆成诸过。心赋注广释。乃至因此复立无同无异。逐章随释。至文详之)。】
卷四 第 620c 页 X13-0620.png

「佛言。若无所明。则无所觉。有所非觉。无所非明。无明
又非觉湛明性。」

(按此章。永明长水。科段少异。今先依永明。后依长水。以次列释)〔先永明科〕第三
同异发明。结成三相者。经曰。佛言若无所明。则无
明觉。(云云)乃至因此复立无同无异。释曰。此文正
释迷真起妄之相也。若无所明。则无明觉者。牒富
楼那语也。有所非觉。无所非明者。正破也。若要因
所明。方称觉明者。此乃因他而觉。非自性觉。故言
有所非觉。如缘尘分别而有妄心。离尘则无有体。
岂成真觉。(〔宗镜〕不可将断灭之心。以为本来真觉故)无所非明者。若能
觉之体。要因所明。方称觉明者。若无所觉之明。则
能觉之体。便非是明。故云无所非明。故知觉之与
明。互相假立。本无自体。岂成自性圆明之觉。故云。
有所非觉。无所非明。此文虽简约。道理昭然无明。
又非觉湛明性者。纵破也。显妄觉之体。无湛明之
用。若言但觉于明。何须觉体自明者。则自性非明。
便无觉湛之用。故云。无明又非觉湛明性。(永明科。若无所
明二句牒。有所非觉。无所非明。正破。无明二句继破)。
(△长水科。初二句。总牒所计。有所非觉破。无所非明
一句。别牒所明。次二句破)。
(△次长水科)
(卐三约计叙妄二次承起下又生母科)
(◑初且破满慈能所执见。
二正显迷真起妄之由。初中文三)。
([○@(?∴)]一破真性堕能所释。佛言若无所明等三句)初二句。总
牒所计。若汝执言。必有所明。方称明觉。若无所明。
无明觉者。佛即破云。有所非觉也。意云。若有能所。
焉称真觉。夫真觉者。离能所相。见道偈云。若时于
所缘。智都无所得。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经云。
卷四 第 621a 页 X13-0621.png
不了心及缘。则生二妄想。了心及境界。妄想则不
生。上文云。觉所觉眚。觉非眚中。故知有所。非直觉
也。
([○@(?∴)]二破妙性非湛明释。无所非明等三句)初一句。别牒所明。若如汝
言。必有所明。方称觉明。若无所明。但可名觉者。次
二句破云。如来常说觉湛明性。岂得无明。若实无
明。不合名为觉湛明性。(〔温陵云〕觉离能所。故有所非觉。照了诸相。故无所非
明。若果非明。又不得谓之觉湛明性。当知有所无所。是明非明。皆为妄度。非妙明明妙之真也)。
(△〔私谓〕有
所无所。永明二句对破。皆以正破所明为主。无明二句。乃纵破妄觉也。长水别牒有异。难破则同。总是于
因相中。指出因明立所。为建立同异之元本耳。温陵诸师。逐文对破。谓离能所。则非有所。能照了。则非无
所。是中了无宾主。又舍离因明立照之旨。而别责非明失照之过。则迂而无当矣。则师解若无所明二句。
谓如来痛斥明觉之妄。如云。若得果无所明。则无明觉矣岂不幸哉。如来将幸人之不明。得全于浑沌墨
穴之中乎。斯有文无理之谈也)。
([○@(?∴)]三结示真妄二觉)。】

「性觉必明。妄为明觉。」

【〔永明〕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者。释妄觉托真之相
也。何以得知妄觉初起。有觉明之相耶。秪缘性觉
必有真明。所以妄觉。托此真明。而起影明之觉。执
影像之明。起攀缘之觉。迷真认影。见相二分。自此
而生。觉明之号。因兹而立。问曰。此之妄觉。为见性
明而起。为不见明而起。若见真明。不合成妄。若不
见真。则不名为觉明。答曰。本性真明。非妄所见。妄
心想像。变影而缘。不了从自影生。妄谓见明之觉。
以初无别相。唯有真明。妄心想像此明。故有觉明
之号。
△【疏】上句结真。下句结妄。性觉必有真明。故
云性觉妙明。本觉明妙。妄谓明异于觉。是故汝言。
卷四 第 621b 页 X13-0621.png
若无所明。则无明觉。以有所明。方称觉明故。解惑
之见。于焉可辨(〔吴兴云〕本性之觉。必具湛明之性。以不了故。妄为能觉之明。所觉之
觉)。
(△〔私谓〕上真下妄。古释大同。温陵言寂照曰妙明。了别曰必明。妙真而必妄。此曲说也)
(◑二正显迷真
起妄之由二)。
([○@║]一通明妄觉托真之相)。】

「觉非所明。因明立所。」

【〔永明〕觉非所明。因明立所者。次下正明三相相
因而起也。夫一真之觉。体性虽明。不分能所。故云
觉非所明。由影明起觉。能所即分。故云因明立所。

【疏】真觉之体。本有妙明。不逐缘生。非由境起。本来
寂照。法界一相。故云觉非所明。因此真明。无明不
了。妄执为所。由是一念才起。四惑俱生。本识初相。
莫不是此。起信云。由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不觉
心动而有于念。又云。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
非异名为阿梨耶识。是此真明。为执所认。而立所
明也。此即真如不守自性。为妄所见。便为所相。如
前灯光。为眚所见。便成圆影。此名无始住地无明。
璎珞经云。四住地前使。无法起故。最极微细。即此
所相也。
△〔永明合释〕起因明立所。尽因此复立
无同异。(接前文般若无知一段)若因明起照。则随照失宗。此
则元因觉明。起照生所。所立照性遂亡。则是识精
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乃是但随能缘之相。覆
真唯识性。一向能所相生。如风鼓水。波浪相续。澄
湛之性。隐而不现。从此迷妄。生虚空之相。复因虚
空。成立世界之形。于真空一心。毕竟无同异中。炽
卷四 第 621c 页 X13-0621.png
然建立。成诸法究竟之异。皆因情想扰乱。劳发世
界之尘。迷妄昏沈。引起虚空之界。分世界差别为
异。立虚空清净为同。于分别识中。又立无同无异。
皆是有为之法。尽成生灭之缘。未洞本心。终成戏
(是永明立因相一科总文。依经文移置于此。宗镜文同)
([○@║]三广辨三相展转生由二又重生毋
科二)。
(◑一立因相。二辨果相。初中二)
([○@(?∴)]一别示三相三)
([○@卐]一异相)。】

「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

【〔永明〕所既妄立。乃至炽然成异者。最初异相
也。起信云。由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不觉心起。而
有其念。名为动相。即是业相。既云不了一法界相。
不觉而起。即是无同异中炽然成异【疏】起信名为
业相。故云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觉则不动。
动即有苦。果不离因故。此经名为异相者。异有二
义。一相望论异。谓不觉则动。觉则不动。动异不动
故。二当体论异。谓此业相。具能所故。有生灭故。今
此文云。所既妄立。生汝妄能者。即当体论异也。真
觉妙明。本非所相。无明不觉。妄认为所。妄所成故。
妄能随生。能所二心。不相离也。(〔吴兴云〕能所同时。前后异语)
同异中。炽然成异者。即相望论异也。一真之体。离
言说相。离心缘相。故无同异。能所妄分。二相俄起。
显然成立。相异无相也。亦名动相。异静心故(〔拍庭月云〕
三相。依不觉心动义。多于有情言之。然亦非无世界。现相中境界是也。上文总明。无同异下。方言世界始
起。世界众生。有情依报。理而言之。实不异时。当知此相。正如梦事。一念忽生。万境顿现。后六粗相。对之可
知)。
([○@卐]二同相)。】
卷四 第 622a 页 X13-0622.png

「异彼所异。因异立同。」

【〔永明〕异彼所异。因异。立同者。即转相也。异彼动相。
故云异彼所异。初之动相。异一真故。此之同相。异
动相故。因异立同者。前之初起。名之为动。动必有
静。相形而立。故云因异立同。静相似真。故名因相。

【疏】起信名为转相。故云。以依动故能见。不动则无
见。转者起也。转前动心。起成能见故。今言异彼所
异者。能异即同相。所异即异相。欲异异相。须立同
名。前异于真。今异于异。(〔补遗云〕前业与真巳自成异。今境界之异。与前不同)
待异立同。又粗显故。亦名静相。动静异故。此静待
动。非绝待静。故云因异立同(〔海印云〕所异。即炽然成异。谓无明为能异。
世界为所异。今就异中。拣有一法。不同所。异之世界。乃虚空也。所谓迷妄有虚空。以恒一故)。
([○@卐]三无同异
相)。】

「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

【〔永明〕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即现相也。
形前二相而立。故云同异发明。非前二相。故云因
此复立无同无异。起信即云。业相。转相。现相。此经
即云。异相。同相。无同异相。此为无明强觉。能所初
分。展转相形。立此三相。以刹那生住异灭体虽总
是赖耶。约生灭相熏。有其因种。因必有果。约当现
行。所感位别。至果相中。当广料简【疏】起信名为现
相。故云。以依能见故。境界妄现。离见则无境界。此
则梨耶三境现也。今云同异发明者。由前同异二
相。相形显发故。遂令心相转粗。能成外境。形对前
卷四 第 622b 页 X13-0622.png
二而立此名。非前静相。故名无同。非前动相。名为
无异。此则待同异之无同异。非绝待之无同异。故
云同异发明也。此之三相。本识分齐。流注生灭。念
念不息。非凡夫二乘之所能觉。由彼一念无明所
起。起信名为不相应染。唯佛究尽。故文云。依无明
熏习所起识者。非凡夫能知。亦非二乘智慧所觉。
谓依菩萨从初正信。发心观察。若證法身。得少分
知。乃至菩萨。究竟地。不能尽知。唯佛穷了(〔海印云〕以虚空
静而世界动。动静发明。则又立一法。以为无同无异。乃众生也。以众生有色相。不同虚空。有知觉。不同世
界。此则迷中从三细现相。而有虚空众生之异相。所谓依空立世界。知觉乃众生)。
(△〔吴兴云〕因明立所。所
既妄立。生汝妄能。此三句。巳具三相。明即业相。能即转相。所即现相。斯由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
异而分三相。微而未著。故曰三细。今文既云炽然成异。又云同异发明。应是六粗境界。又若以惑性所具。
应在性觉必明。及觉非所明。二句中摄。其犹木具火性。未有烧相。今炽然发明。岂是性具耶资中以论业
转现三细。配今三义。乃至长水。亦复承用。诸有学者。试为甄明。苟失大涂。请从良导)。
(△〔通释〕〔云栖云〕吴兴
配释三细。先能而后所。不曰业转现。而曰业现转皆所未安〔幻居云〕无同异中。炽然成异等。因动发相。因
妄忽生。乃现相也。岳师指因明等为三细。炽然等为六粗。一失也。如是扰乱等。牒前三细。引起六粗。指为
牒前三六。二失也〔空印云〕成异立同从此一念于心光中。同异相待。又现一相。非虚空同。非器界异。正是
现识中所现境界。如镜现像。未有分别。不立名言。故直言同异等。不言空界等名。论释现识云。能现一切
境界犹如明镜。现于色像。随其五尘。对至即现。无有前后。何乖此中炽然之义。决定不应属六粗也)。
(△〔竹
庵补遗云〕今研味经文。斟酌起信。配三细相。准起信业相初动。与真差异。不分能所。即此经妄为明觉也。
彼疏云。此虽动念而极微细。能所不分。即当梨耶自体分也。觉非所明。至生汝妄能。转相也。疏云。如是转
相。虽有能缘。以境界微细。犹未辨之。此经以本性为所。岂非微细。是本识转相义也。论云。三者境界相。以
能见故。境界妄现。即此经明同异中炽然成异也。前业转微细。能所不分。故无同异。生起依报色空。故曰
炽然成异。对上业转。得炽然名。对下六粗。还成三细耳。同异发明巳下。谓依现相境界。生起六粗也)。
(△
卷四 第 622c 页 X13-0622.png
〔私谓〕业转现三相。依论配经。资中永明。义门详确。后师配释纷如。唯竹庵指妄为明觉为业相。可扶昔义。
以业相相及境界。不可分别。即当梨耶自体分也。岳师竖义。一往遣拂。竹庵巳下。相继料拣。清凉云。无明
能生一切染法。皆是不觉相。故六粗远亦从无明生。就显者说境界耳。故知名曰无明则三细六粗。一念
皆具动必有苦。果不离因。故楞伽云。境界风所动。论亦云。依无明风动。清凉此文迢然玄解。殆亦岳师之
良导也)。
([○@(?∴)]二总指释成)。】

「如是扰乱。相待成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

【〔永明〕第二果相者。经文如是扰乱。乃至彼无同
异真有为法。释曰。彼前三相。㸦相形待。刹那刹那。
生住异灭。动息不住。相待成劳。劳久发尘。自相浑
浊者。劳是劳累。尘是尘垢。既迷清净之体。乱成尘
相。尘想相浑。能覆真性。故名为浊【疏】如是三相。互
相扰恼。互相杂乱。形待不息。遂成劳倦。如劳目睛。
则有狂华。三相虚妄。染污真性。故名为尘。汩清净
体。令失明洁。故名为浊。浊之粗细。名相五重。皆由
此三而为根本也。

(◑二辨果相二)
([○@(?∴)]一由因致果二)
([○@卐]一由细引粗)。】

「由是引起尘劳烦恼。」

【〔永明〕由是引起尘。劳烦恼者。觉明熏习。积妄成
尘。扰恼相熏。故名烦恼【疏】由前三细。引起四粗。谓
智相。相续。执取。计名也。此四正是二障之体。以妄
想内熏。境界外熏。因缘具足。由是方生。故云引起。
染污劳累。造业受报。轮转无穷。皆由于此。即烦恼
道也(〔温陵云〕上三即根本烦恼。下引六粗即枝叶也。染污为尘。扰动为劳忧煎为烦。迷为恼。
四粗之总相也)下业果众生。即后二粗。(世界众生相续。即起业相。业果相续。
卷四 第 623a 页 X13-0623.png
即业系苦相)起信云。以有境界缘故。复生六种相。此即
六粗也。

([○@卐]二因内感外)。】

「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
真有为法。」

【〔永明〕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者。果相现前也。起是
动相。动即是风。因风动摇。积成世界。故云起为世
界。动息之处。即名为静。是前同相。结成虚空。故云。
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者。彼前
无同异相。结成有情含藏识也。此之识体。无分别
性。故云无同无异。而能变起一切之相。故云真有
为法。自后一切诸尘境界。能熏所熏。随所发现。皆
从此识而生。故起信名为现识。能现六尘境界故。
问曰。起信三相。总是赖耶。何故此中别配现识。答
曰。此之三相。总是无明。前后相熏。分能立所。起信
揽前因种。总是赖耶。此经以果相现行。分能变所
变。即世界为所变。现识为能变。能变既是赖耶。故
配现识。又起信云。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
异。名阿梨耶识。即此经无同无异相。名阿赖耶识。
起信举初摄后。此经举后摄初。因门果门。体亦不
别【疏】起即是动。动即异相。(论云起念。起即是动。动即是业相也)异名
差别。为世界体。世为迁流。界为方位。前后改转。隔
别不同。故名世界。皆由内有异相为本。故云起为
世界。静即同相。同名不异。形前差别动乱。故名为
卷四 第 623b 页 X13-0623.png
静。即虚空之体也。虚空无差别动转。由内有同相。
对动之静。为此因故。故云静成虚空。下二句。结由
二相也。彼无下。指现相。亦名现识。此就梨耶三相。
具足成就位。说名真有为法。以能成就八识六尘。
及根身种子等。前之二相。虽亦有为。三相未具。能
事未办。故成就位。方说有为。又此一相。名无同异。
滥前所说真如觉体。亦无同异。故此特指是有为
法。即知非是真无同异。无同异言。真妄俱有。由此
拣故。无相滥失。(〔吴兴云〕彼。指上之词。真犹实也。上云无同无异。名滥于理。今指其体。
实有为法耳)然此三相。说虽次第。起即同时。所感外器
虚空。及有情根。一念顿现。亦非前后。不可以说之
次第。而责现之后先耳。(〔无尽云〕彼无同异。非无同异中。炽然成异之同异。乃
同异发明。复生同异之同异)。
(△〔雪浪云〕起为世界等者。以即今一念之迷。例同无始之迷。汝清净心中。
起因明立所之一念。即无始成世界之迷也。汝一念无能所之静。即无始迷妄有。虚空之迷也。虚空为同。
即立异立同之同。世界为异。即炽然成异之异。彼无同异。即复立无同无异之词。(比无尽之解为顺)言彼
无同无异。非本然无同异之理。故是真有为法也)。

○〔永明第三总科〕第三明四轮成世界。即承前
三相。起为世界。静成虚空。彼无同异。真有为法。既
言世界虚空。及有情相。世界即地水火风。四轮次
第。从何妄想。变此不同。有情即内根外尘。四生果
报。受业轮回。此之分位。即有众生相续业果相续。
自此巳下。三一广明。今且辩四轮成世界。文又分
(初明四轮成界。后辨草木山川【疏】)
([○@(?∴)]二正明果相二)
([○@卐]一世界相续二)
([?(○/○)]一辨其相二)
([│/○]一明四轮
所起四)。
([?(▽/○)]一风轮)。】
卷四 第 623c 页 X13-0623.png

「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执持世界。」

【〔永明〕且四轮成界者。释曰。觉明空昧。相待成摇
者。释风轮及空界相也。由初妄觉。影明不了。遂成
空昧。(〔疏曰〕由前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所即影明。能即妄觉。此之觉明。全是无明。无明昏钝。遍迷
法界。即成空昧。故下文云。汝见虚空。遍十方界。空见不分等。见即妄觉也)如障明生闇。
二相相形。觉明即是动相。空昧即是静相。一明一
昧。一动一静。刹那相生。如风激浪。相待不息。于内
初处。(于内生灭)即名为摇。于外即成风轮世界。(风轮初起)
故。世界之初。风轮为始。空昧即是虚空。既无形相。
不名世界。(虚空即为世界所依。故下文云。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也)
(△〔海印云〕世界乃
唯识所变之相分。由迷一真法界。依觉明之无明。对晦昧之顽空。为世界生起之本。能所相待。明昧相倾。
由此知见与无明风。鼓动成气。充满虚空。如生空室。又如鼓扇积阴不休。风力愈火。故曰一切世界。风力
所持。又一切世界。皆依无明妄心而得住持。故有风轮执持世界。此风大种也)。
(○〔引證〕〔华严出现品云〕如
依虚空。起四风轮。能持水轮。何等为四。一名安性。二名常住。三名究竟。四名坚固。此四风轮。能持水轮。水
轮能持大地。令不散坏。是故说。地轮依水轮。水轮依风轮。风轮依虚空。虚空无所依。能令三千大界而得
安住。疏曰。四轮相依。准俱舍论。次上水轮。次上更有金轮。然其世界或说三轮成。谓风水金。或说五轮。谓
下加虚空。上加大地。今欲称法。合成四轮。则地中含金。金亦地故)。
(○〔俱舍颂云〕空界大风起。傍广敷无量。
厚十六洛叉。金刚不能坏。此名持界风。空界者。前界坏劫之后。第二十空劫也。洛叉。此云亿。谓此风轮厚
十六亿。阿毗昙论云。世界空二十劫后。乃有毗岚风鼓之为风轮。最居其下厚九亿六万由旬。广十二
亿三千四百五十由旬。数量小不同。大抵风轮居下也。瑜伽论云。有大风轮。量等三千大千世界。从下而
起。与彼世界。作所依持。为欲安立无有宫殿诸有情类〔论云〕谓诸有情。业增上力。先依最下。依止虚空。有
风轮生。如是风轮。其体坚密不可沮坏。设有洛叉力人。以金轮杵。奋威悬击。金刚有坏。风轮无损)。
(○〔智论
云〕此三千大千世界在虚空中。风上水。水上地。地上天。须弥山有二天处。至夜摩天等七宝地。风擎空中。
乃至大梵天。皆七宝地。皆在风上)。
([?(▽/○)]二金轮)。】
卷四 第 624a 页 X13-0624.png

「因空生摇。坚明立碍。彼金宝者。明觉立坚。故有金轮。
保持国土。」

【〔永明〕因空生摇。坚明立碍者。释地相也。因空异
明。相待成摇。摇能坚明。以成于碍。(〔疏曰〕无明生灭。形待不息。故云
因空生摇。执认所明。坚持不舍故云坚明立碍)如胎遇风。即成坚凝。亦是
执明生碍义。于内即是觉明坚执。于外即成金宝。
(金轮次起)故云。彼金宝者。明觉立坚。故知宝性因觉明
有。是故众宝皆有光明。(是故众宝皆体坚而明也)小乘但知
业感。而不知是何因种。(〔吴兴云〕金以坚为义。亦由情坚之所感也。辅行以地
大为事坚。执心为情坚。应知七识六识。俱有执义。等七名染污意。报取第八为我。第六即人法。二报。是以
空既妄立。摇于妄明。执坚凝故。有金轮矣)。
(△〔海印云〕既有无明风。依空鼓动。返吹藏识体中。无知觉明。报
揽愈固。结成相分外色。故云结暗为色。彼金宝者。乃明觉所成之坚。宝有光明。得坚觉之性也。须弥以下
地底为金刚际。故有金轮。保持国土)。
(○〔引證〕〔俱舍颂云〕光明金藏云。布及三千界。雨如车轮下。风遏不听
流。深十一洛叉始作金刚界。释曰云色如金。注水无穷。故曰金藏云升至光音天也。北山云。大云升空。降
雨如轴。积风轮上。结为水轮。水轮最上。坚凝为金。如乳停膜。是为金轮。俱舍云。水轮厚八洛叉。又因本经
云。水聚六十万由旬。水上别有大风。吹转此水。于上成金。如熟乳上生膏。是名金轮厚三洛叉二万由旬。
通取水八金三成十一洛叉也。此明金轮依水轮。水轮依风轮。风轮依空轮。空轮最在下。金轮最在上〔论
云〕诸有情业。别感风起。搏击此水。上结金轮。如熟乳停。上凝成膜。故水轮灭。唯厚八洛叉。馀转成金〔瑜伽
论云〕即由彼业。增上力故。于虚空界金藏云与。从此降雨注风轮上。次复起风鼓水令。坚此即名为金性
地轮。上堪水雨之所激注。下为风飙之所冲薄。此地成巳)。
([?(▽/○)]三火轮)。】

「坚觉宝成。摇明风出。风金相摩。故有火光。为变化性。」

【〔永明〕释火性也。坚执觉性。即成于宝。摇动所明。
即出于风。动静不息。即是风金相摩。于外即成火
光。能成熟万物。故言为变化性【疏】前二句。指前二
卷四 第 624b 页 X13-0624.png
性。为生火之由。于内则生灭不停。坚执不舍。于外
则动摇不息。坚刚难坏。互相摩触。而有火生。如取
火法。钻燧与木。一坚一动。火能镕散。成熟万物。故
云为变化性(〔孤山云〕变化性者。火能变生为熟。化有成无也)
(△〔海印云〕坚觉之宝既成。
摇明之风复出。二者相对。一刚一柔。相摩相荡。为火大种)。
([?(▽/○)]四水轮)。】

「宝明生润。火光上蒸。故有水轮。含十方界。」

【〔永明〕释水轮也。宝明之体。性有光润。为火爇蒸。
水便流出。又觉明生爱。爱即是润。于内即是爱明。
于外即成宝润。(〔疏曰〕于内则爱明坚执。懆心炽盛。于外则实润火蒸。遂成流水)
性上蒸。融爱成水。(如世蒸物必有汗流)一切业种。非爱不生。
一切世间。非水不摄(一切草木。非水不长)
(△〔孤山云〕既风金起火。而火复蒸金。
故金润下流。遂成水火。以五行论之。金生水。金是水之母。水是金之子。故生润。即金之含育也。火尅金。火
是金之贼。既母被尅。故子下流。为水轮也。如釜中含水。下以火蒸。则其水腾气。流汗而下也)。
(△〔海印云〕宝
为地体。何以火蒸。逆火为水。大论云。须弥山四宝所成。亦名金刚山。知金刚为地体也。日月行于山腰。照
临一四天下。下界视之苍苍在上界则宝地也。下方众生。业火所蒸。空中雨雪霜露。皆宝气上蒸之水。众
生常居宝界中。而宝中有水。岂非水轮含十方界耶)。
(○〔引證〕〔俱舍论云〕又诸有情。业增上力。起大云雨。注
风轮上。滴如车轴。积水成轮。众生业力。水不流散。如食未消。不堕识藏。又如仓贮米。水轮。亦尔。由风所持。
令不流散〔颂云〕次第金藏云。布雨满其内。先成梵王界。乃至夜摩天。风鼓金水成。须弥七金等。释曰。此明
器界成立之相。北山云。三轮既成。雨自空飞。注金轮上。滴如车轴。风吹此水。清者上升。自上至下。先成色
界梵王天。及欲界空居四天也。须弥七金等。在清浊之间〔瑜伽云〕即由彼业。增上力故。空中复起诸藏界
云。又从彼云降种种雨然其雨水。乃依金性地轮而住。次复风起。鼓水令坚。即由此风力所引故。诸有清
净。第一最胜精妙性者。成须弥卢山。若中品性者。成七金山)。

○〔合释〕〔永明〕故四大性。互相假藉。体不相离。同
一妄心。所变起故。如虚空华。不离心(疏作翳)故。愚人
卷四 第 624c 页 X13-0624.png
不了。心外执法。颠倒见故【疏】然小乘宗。水轮在前。
金轮在后。与此不同者。而不知风轮持水。即是坚
碍。约相在后。举性在初。故风轮后。即说金轮。(〔手鉴云〕秪
此风轮。其性坚碍。便是金之本性。又地以坚持为义。即是金之相也)又彼但知增上业
感。而不知是何因种。以教非了义。粗相说也(〔吴兴云〕此
与俱舍异者。彼约安立世界。自下升上以成其次。此约生起世界。由内感外。以成其次。大小义别。不须通
会〔释要云〕此约性。故金先水后。彼约相。故水前金后。悫师云。论妄则金乃居先。说常则水居其下。安立论
其理势。了妄推本为先。两义既成。宁劳贮妨。不知何因种者。不知赖耶变生也。内身外器。皆谓增上业之
所感。而不知一念妄心。变兹三境。此结判也)。
(△〔孤山云〕四轮不言土轮者。土与金。同是坚性。俱属地大故。
彼说四大。此谈五行。五行数广而义狭。以不言风故。四大数狭而义广。地摄土木故)。
(△〔云栖云〕温陵谓万
法自五行变起。五行由妄觉发生。盛谈子母生尅。夫劣妻胜之事。此皆出日者家。经中罕言只用四大为
正)。
(○永明科次下辩山川草木之异。疏)
([│/○]二明诸相发生)。】

「火腾水降。交发立坚。湿为巨海。乾为洲潬。以是义故。
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

【〔永明〕妄性不恒。前后变异。所感外相。优劣不同。
爱心多者。即成巨海。执心多者。即成洲潬。风性生
慢。火性生嗔。于色起爱。潬中流水。违爱生嗔。海中
火起。水边平地曰潬。(〔释文〕尔雅。水中可居曰洲潬。沙出。郭璞曰。水中沙潬曰潬。
海赋阴火潜然)【疏】火炎上而就燥。水降注而流湿。交互击
发。立成坚碍。火虽炎上而相击发。终为水克。故大
海广而洲潬狭也(〔孤山云〕水交于火。火交于水。其势相敌而立于物。故曰交发立
坚。湿为巨海。水降之所立也。乾为洲潬。火腾之所立也。观海中火起。则知火交于水也。视洲中河注。则知
水交于火也)。
(△〔海印云〕由四大种为后天之五行。生成万物。此火金生水。水火生土也。火炎土润。交合空
中。水火既济。阴阳和而生子。故水火俱坚实成形。其本元湿性。流为四大海水。本元火性。结而成土。故有
卷四 第 625a 页 X13-0625.png
四大洲。诸小洲等。水含父之性。故海中火光常起。土得母之性。故洲潬中江河常注。以水火乃称性之水
火。比交发立坚。水火相敌。乃水火相济。故相生也。下水势劣火。故有山石草木。乃相尅以成物也)。】

「水势劣火。结为高山。是故山石。击则成𦦨。融则成水。
土势劣水。抽为林木。是故林薮。遇烧成土。因绞成水。」

【〔永明〕慢增爱多。结为高山。(〔疏曰〕外则水势劣火。内则嗔增爱彻。嗔复
加慢。结为高山)爱增慢轻。抽为草木。(外则土势劣水。内则爱增慢轻。爱能生水。
水能长养。故抽草木)或嗔爱慢三。互相滋蔓。异类成形。草木
山川。千差万品(〔孤山云〕水势劣火。谓水大少。火大多。以此相合。则结成高山。举融击
以验其二大所成也。土势劣水。可知)。
(△〔海印云〕以前水火既济而势相敌。故为洲为海。今水火未济。水势
劣火。势不能敌。而火上燄。遂结为高山巨石。以其受父之性。故击石成燄。得母之性。故融则成水。石中有
火。山顶有水。石根多涧。类可知矣。此犹属先天性火。但性不相敌。故成有形之山石耳。土势劣水下。此五
行水土生木也。以受父之气分。故林薮遇烧成土。以得母之气分。故草木遇绞成水也)。
([?(○/○)]二结相续)。】

「交妄发生。递相为种。以是因缘。世界相续。」

【〔永明〕先从妄想。结成四大。从四大性。爱慢滋生。
离有情心。更无别体。故云。交妄发生。递相为种。以
是因缘。世界相续。是以云。世界欲成之际。举念全
收。非唯世界。但有成坏万法。悉从心生。故经云。成
劫之风。坏劫之风。皆是众生共业所感。业由心造。
岂非心耶【疏】先从明昧摇动有风轮。风摇明立有
金宝。金风相摩生火性。火蒸金润有水生。水火相
交。势有胜劣。水胜火劣为海洲。火胜水劣为山石。
土劣水胜为草木等。外相虽尔。皆由内心。内心无
变。外岂差别。经且约外。故云递相为种(〔孤山云〕交妄发生。谓
二妄交合而成诸事也。觉明空昧相待成摇。为风轮种。因摇立碍。为金轮种。风金相摩。为火大种。金火复
卷四 第 625b 页 X13-0625.png
为水大种。水火又为海洲种。水土复为草木种。应了此诸妄法。于一真性。如空中华。华处空处。本无有异。
为种发生。即是妄具。妄体无实。唯是觉明。故观妄具。唯见真具)。
(○〔引證〕〔楞伽经云〕大慧。彼四大种。云何生
造色。谓津润妄想大种。生内外水界。堪能妄想大种。生内外火界。飘动妄想大种。生内外风界。断截妄想
大种。生内外地界。注云。首楞叙四大。则起于觉明。楞伽叙四大。则生于妄想。是知匍匐三界酝酿四生。皆
觉明妄想之咎也)。
([○@卐]二众生相续二)
([?(○/○)]一辨其相二)
([│/○]一明根尘创结二)
([?(▽/○)]一指前因相)。】

「复次。富楼那。明妄非他。觉明为咎。所妄既立。明理不
踰。」

【〔宗镜〕三界有法。识外无文。皆从内外四大成。尽
是一心虚妄变。古钞释首楞严。明妄非他者。其妄
最初。因自心动有风。因执有金。因爱有水。因求有
火。皆是自心变起四大。还自分别。结业受生。故非
他累。觉明为咎者。由强觉了本体明为咎。则无知
觉明。有知明觉。如人见不净。便生厌心。由分别故。
但无分别妄见。唯见法性净土【疏】明谓显发。妄之
显发。别非他缘。但由自巳一念不了。能所妄分。以
为过咎。觉明。即能所也。所明既巳成立。引生能觉
之心。念念相续。莫能离念。故真明妙理。为念所碍。
隐而且废。不能踰越而显现也(〔雷庵云〕所妄既立。则妄明之理彰焉。
理法也。性也。六妄因之成就。四生以之变局。不能超此妄明之性法也)。
(△〔吴兴云〕明妄。即妄明也。言此妄
明之体。更非他法所成。全是真觉起于妄明而为过咎。觉明为咎。巳是妄能。故但言所妄既立。即前因明
立所。妄明之性。非局而局。故曰明理不踰)。
(△〔温陵云〕明妄者。指坚明明觉摇明之性。特觉明妄心为咎)
(○
〔通释〕明妄二字。古释以明为显发之义。而苕溪即指为妄明。桐洲注云。谓明了交妄发生。世界之相续。非
从他有。融室广注云。明为妄者非他。本觉要明为咎。二师皆仍依长水)。
(△〔定林云〕世界以空昧为体。众生
以觉明为性。由觉明故。得有空昧。世界如此。众生力也。二者相续。故曰觉明为咎)。
([?(▽/○)]二结成根尘)。】
卷四 第 625c 页 X13-0625.png

「以是因缘。听不出声。见不超色。色香味触。六妄成就
由是分开。见闻觉知。」

【〔宗镜〕六识取尘。由业识发起。后有第七识。执第
八识中明。变起外四大。引起六根尘。六根尘引起
六识。六识依六根尘。因外有色。内引眼根等【疏】无
明为因。所明为缘。展转相形。至无同异。于此一相。
分出根尘。根尘既偶。识生其中。根境识三为业之
性。各自取吸。不行他缘。故云不超等。即于前所明。
分出六尘。于前妄觉。开成闻见等。由是前云。觉明
为咎也(〔吴兴云〕以是下。示不踰相。下云。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
(△〔温陵云〕以不踰故。听见
六根。于是妄局。色香六尘。于是妄染。觉知六识。于是妄分。根尘识三。为业性故。发起妄业。此六道四生之
始也)。
(△〔融室云〕妄既立为所妄。明则实为妄明。因此缘此。不达本觉。妙明之性。以视听为视听。堕在声色
之中。致令六尘而成六妄。遂将一妙觉性。分开为见闻觉知)。
([│/○]二辨生类初因二)
([?(▽/○)]一举类总标)。】

「同业相缠。合离成化。」

【【疏】胎卵有情。要因父母同业相感。故云同业相缠。
(资中文同)湿化有情。但因自巳情想合离。合处湿生。离
处化生。不由父母同业相感。故云合离成化。化即
生之总名也。皆名变化故(右长水依古释。分判四生)
(△〔證真云〕合离成化
者。四生之总名也。下文云。情想合离。更相变易。是也。右敏师合判四生)。
(△〔孤山云〕同业相缠者。与父母同
业。皆起想爱。更相缠缚也。合离成化者。于爱境则合。于僧境则离。由此爱憎。成其变化而托胎也)。
(△右圆
师顺下二节单判胎生。上来三解不同。今从苕溪温陵。依古释分判四生为当)。
([?(▽/○)]二就因别辨二)
(▽一揽
尘成种二)。
([?╳]一情想所因)。】

「见明色发。明见想成。异见成憎。同想成爱。」

【【疏】见谓妄见。明即所明。因见有明。明能发色。(〔孤山云〕妄
卷四 第 626a 页 X13-0626.png
心见妄境。故云见明。色发。即于中阴见其父母也〔海印云〕众生既造妄业。得中阴身。所谓游魂也。鬼无色
身而有五通。六根猛利。眼见极远。爱染习气。极寻所爱之境。爱境立现。故云见色明发)因明
起见。见能生想。(明见想成者。依妄境。起妄惑也〔海印云〕既见其境。识神必超其所。既
见明色。其想遂得成就。故云明见想成)境与想异。异即违也。乃成于
憎。色同于心。同则顺也。遂生于爱。(异见。谓父是所憎境。同想。谓母
是所爱境。女子托胎反此〔海印云〕男女交合之际。识神守之。男则爱母憎父。女则爱父憎母)异
则但想无爱。同则想爱俱行。由是受胎。须资想受
(〔定林云〕从性见起。名为见明。见明然后色发。如盲眼前。唯见黑暗。则不能发色。从见明起。见为明见。明见
然后想成。如明眼人。无分别见。则不能戊想)。
(○〔引證〕〔瑜伽第一〕云何生。由我爱无间巳生故。无始乐著戏
论因。巳熏习故。净不净业因。巳熏习故。彼所依体。由二种因。增上力故。从自种子。即于是处。中有异熟。无
间得生。死生同时。如称两头。低昂时等。而此中有。必具诸根。造恶业者。所得中有。如黑羺光。或黑闇夜。作
善业者。所得中有。如白衣光。或晴明夜。又中有眼。犹如天眼。无有障碍。唯至生处。所趣无碍。如得神通。亦
唯至生处。又此中有。有种种名。或名中有。在死生二有中间生故。或名健达缚。寻香行故。香所资故。或名
意行。以意为依。往生处故。此说身往。非心缘往。或名趣生。对生有起故。当知中有。除无色界。一切生故。又
由三处现前。得入母胎。于中有处。见其父母共行邪行。乃起倒觉。见巳自行。或唯见男。或唯见女。如是渐
渐近彼处所。不见父母馀分。唯见男女根门。即于此处。便被拘碍。死生道理。如是应知)。
([?╳]二结成种类)。】

「流爱为种。纳想为胎。交遘发生。吸引同业。故有因缘。
生羯罗蓝。遏蒱昙等。」

【【疏】种。谓巳受爱取所润。即异本之种也。故云流爱
为种。(〔释要云〕异本之种者。此不同藏识中。未受润散。名言种子。此是泡疱异本。巳受爱之种也。
即有支。如世间谷麦。巳苞浸者也〔手鉴云〕异本种者。爱取未润时。名未起种。由爱取润巳。即泡疱异本。名
现起种)胎即正约现行。一念识心生起之时。然种即
想爱俱为种。胎即想爱俱为胎。经文存略。各举一
也。(〔圆觉钞云〕流爱者。谓无始爱之习气。任运流注。相续不断。为种者。如女人欲受胎时。必藉男子
卷四 第 626b 页 X13-0626.png
之种胤。纳想者。前是分别之爱。此是俱生之爱。俱生之爱。方能助润。于业受生故也。如俱舍说。男胎。〔于〕母
如妻想。而忌于父。女胎于父如夫想。而忌于母)父母于子。三处情想。互相
交合。互相遘遇。引发吸取。界趣同业。令归一处。结
成胎藏。故云。交遘发生。吸引同业。(交遘。是种子现行。㸦相资熏。和
合之义。吸引者。因缘相牵。如磁〔叶〕针。同业者。宿所造之业成熟。今为人为畜等也)自业为
因。三处情想为缘。(〔释要云〕三处情想。子亦于父母起爱想也。俱舍云。九处命终时。
皆须生爱想。界趣同业同其界类也。若异界异类。则无受生理)羯罗蓝等。胎中前
二七也。若至三七。胎卵即分。故约前二。未分位说
(〔吴兴云〕爱之与想。十二因缘中识也。若想巳入胎。即属于名。羯罗蓝等。即是色也)
(○〔俱舍偈云〕最初羯剌
蓝。次生頞部昙。从此生闭尸。闭尸生健南。次钵罗奢祛。后发毛爪等。及形根色相。渐次而渐增。释曰。羯剌
蓝。即歌罗暹。或羯逻蓝。此云薄酪。亦云凝苏。胎中五位。此初七日内。名杂秽。父母精血相和名杂。自体不
净名秽。大集经云。歌罗逻时。即有三事。一命。二煖。三识。出入息者。名为寿命。不臭不烂。名之为煖。此中心
意。名之为识。即是刹那知觉心也。三法和合。从生至死。依此识亲生种子。即是命根。頞部昙。或遏蒱昙。胎
二七日内。名疱。犹如豌豆。疮疱之形。表里如酪。未生肉故。闭尸。此云耎肉。胎三七日内。名凝结。谓稍凝结。
状如就了肉。健南。此云坚肉。胎四七日。名凝厚。渐次坚硬。钵罗奢祛。此云肢节。亦云形位。内风所吹。生诸
根形。一身四肢。生差别故。胎五七日。名胎中五位。六七日。名毛发爪齿位。七七日名具根位。以五根圆满。
渐次生识。即未具空明等缘)。
(○〔引證〕〔宗镜云〕有情于中有。自临末位。第八识初。一念受生时。有执取结生
相续义。结者。系也。属也。于母腹中。一念受生。便系执为彼故。亦如磁毛石吸铁。铁如父母精血二点。第八
识如磁毛石。一刹那间。便揽而住。同时根尘等种。从自识中。亦生现行。名为执取结生故)。
(○〔瑜伽第一〕尔
时父母贪爱俱极。最后各出一滴浓厚精血。二滴和合。入母胎中。合为一段。犹如熟乳凝结之时。当于此
处。一切种子异熟所摄。执受所依。阿赖耶识。和合依托。云何和合依托。谓此所出浓厚精血。合成一段。与
颠倒缘中有俱灭。与灭同时。即由一切种子识力功能故。有馀微细根。及大种和合而生。及馀有根。同分
精血。和合抟生。于此时说识巳住。结生相续。即此名为羯罗蓝位。又此羯罗蓝色。与心心法。安危共同。故
名依托。由心心法。依托力故。色不烂坏。色损益故。彼亦损益。是故说彼安危共同。又此羯罗蓝识。最初托
卷四 第 626c 页 X13-0626.png
处。即名肉心。如是识于此处最初托即。从此处最后舍)。
(▽二分为四生)。】

「胎卵湿化。随其所应。卵唯想生。胎因情有。湿以合感。
化以离应。」

【【疏】略即四生。广即十二。如下广辨。四生起时。业与
情想相应之处。即便受生。故云随其所应。情想合
离。四生皆具。今各举一。据多分说。下经自有情想
多少等。(巳下同资中文)想多情少。即受卵生。(卵壳中生。多分是想)
想轻利故。如飞鸟鱼龙。皆迅疾也。故云想生。情多
想少。即受胎生。以情多重坠。不能轻举也。故云情
有。湿化染香处。不因父母同业相感。但以情润。即
受湿生。(但自情想。与湿气合。既便受生)故云合感。但随想处。不假
情润。即受化生。(化亦自想。悬想胜处。情爱彼境。即便化生)故云离应(〔俱舍
偈云〕倒心趣欲境。湿化染香处〔论曰〕若湿生者。染香故生。谓远嗅。知生处香气。便生爱染。往彼受生。随业
所应香有净秽。若化生者。染处故生。谓远观。知当所生处。便生爱染。往彼受生。随业所应。处有净秽。岂于
地狱。亦生爱染。由心倒故。起染无失。云云)。
(△〔吴兴云〕沇师以第八卷情想多小。释卵胎二生。误也。彼据众
生善恶二业。开内外二分。情为内分。想为外分。此但约爱取之心。以此望彼。兹属内分耳。又内外二分。其
义甚宽。今之情想。唯说受生之时。与彼大异。且胎生之龙。岂不迅疾。卵生之人。岂便轻举。又岂可胎生俱
属内分。卵生悉属外分耶。节敏璿师皆用沇义。盖未之思也)。
(△〔私谓〕岳师辨駮。一往纵横。尅实求之。未为
应理。一者情想纷飞。业识变现。缘境起灭。刹那不住。安得区分界分。判后之情想。别开二分。此之情想。专
属内分。二者善恶二业。皆因爱取一念。离爱取无善恶。离善恶无爱取。以是故造业殊因。则黑白时闇。横
分中有之光。得福异报。则棘厕天宫。自现入胎之相。因果同根。因缘具足。安得判今之爱取为内分。后之
善恶为外分。三者多生业识。种为命根。一报千生。辘轳轮转。今以受生。临命。限隔初终。胎位肉身。比量广
狭。岂知舍身受身。不离三事。来先去后。谁是主人。乃至鱼龙迅疾。或属胎藏。人道重坠。或依卵㲉。斯乃变
化弘多。岂可致疑多分。节敏璿师。咸宗沇义。三占从二。请事斯言)。
(○〔引證〕〔俱舍偈云〕于中有四生。有情谓
卷四 第 627a 页 X13-0627.png
卵等。人傍生具四。地狱及诸天。中有唯化生。鬼通胎化二。论曰。人傍生趣。各具四种。人卵生者。谓如世罗。
邬波世罗。生从鹤卵。鹿母所生三十二子。般遮罗王五百子等。人胎生者。如今世人。人湿生者。如曼驮多
罗遮罗。邬波遮卢。鸽鬘。庵罗卫等。人化生者。唯劫初人。傍生三种。共所现见。化生如龙揭路荼等。一切那
落诸天中有等。具根无缺。支分顿生。无而欻有。皆唯化生。鬼趣唯通胎化二种。鬼胎生者。如饿鬼女白目
连云。我夜生五子。随生皆自食。昼生五亦然。虽尽而无饱。(或云昼夜各生五百子))。
(○〔诸经要集云〕婆沙问
曰。四生六趣。相摄云何。为生摄于趣。为趣摄于生。即自答云。生摄一切趣。非趣摄于生。谓生中阴增。当知
非趣摄。故知生宽趣狭。以化生宽故。全摄二处。及三趣少分。地狱趣中。一向化生。问六欲诸天。既行欲同
人。何故无有胎生。答欲爱虽同。行事不等故。楼炭等经言。四天忉利。男女形交。而无泄精。自上四天。一向
全异。以天化生故。从母膝化起)。
([?(○/○)]二结相续)。】

「情想合离。更相变易。所有受业。逐其飞沈。以是因缘。
众生相续。」

【〔资中〕情想不常。刹那变易。或先胎而后卵。或先
湿而后化。离合无定。故云更相变易等。(〔补遗云〕卵存出壳之
思。故曰想。胎钟俱生之爱。故曰情。湿以物合受生。化以形离自变。皆一往分属。不可尽理而求也)如
下十二类生中。一一皆有八万四千飞沈乱想。唯
佛与佛。乃能知之。故俱舍云。于一孔雀伦。具一切
种因。非馀智境界。唯一切智知(〔證真云〕有情无始。熏造一切界起种
子。在本识中。唯佛能了。且举孔雀一类尚难知。况馀类耶)【疏】所有受报。随业善
恶。故云逐其飞沈。(飞沈。犹升降也)舍身受身。无能断绝。故
云众生相续(〔标指〕由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遂乃情生智隔。相变体殊。随其善恶业缘。
升沈受报)。
(△〔金刚刊定云〕梵语仆呼缮那。此云众生。智论云。五蕴和合中生。故云众生。瑜伽云。思业为因。
卵胎湿化为缘。五蕴初起为生。然三界众生。不出五道。以四摄五。亦得具足)。
([○@卐]三业果相续二)
([?(○/○)]一辨其
相二)。
([│/○]一正辨三)
([?(▽/○)]一欲本)。】

「富楼那。想爱同结。爱不能离。则诸世间。父母子孙。相
卷四 第 627b 页 X13-0627.png
生不断。是等则以欲贪为本。」

【【疏】爱欲情深。互相缠缚。结滞难舍。故云不离。父母
生子。子复生孙。子子孙孙。续生不断。皆欲为本也
(按清凉钞引瑜伽云。贪有五种。一于内身欲贪。二于外身。淫欲淫贪。三境欲境贪。四色欲色贪。五萨迦耶
欲萨迦耶贪。大乘法。于欲欲欲贪有多解。今疏依经淫杀盗三。故但云欲为本也)。
(○〔引證〕〔圆觉经云〕若诸
世界。一切种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由有诸欲。助发爱性。(心也
即爱之种子)是故能令生死相续。欲因爱生命因欲有。众生受命。还依欲本。爱欲为因。性命为果〔疏曰〕既
性命由淫。淫复由爱。故云爱为根本。由爱身故。还为欲因。复感未来。生死果报。如是展转。相续无穷)。
([?(▽/○)]二
杀本)。】

「贪爱同滋。贪不能止。则诸世间。卵化湿胎。随力强弱。
递相吞食。是等则以杀贪为本。」

【【疏】为贪故杀。用滋我命。以强制弱。杀害不止。故为
杀本。

([?(▽/○)]三盗本)。】

「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
死死生生。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是等则以
盗贪为本。」

【【疏】不与而取。故名为盗。今非理食他。即夺其命也。
以恶业故。同处一世。令怨对相值。更互詶偿。尽未
来际。相夺不止。皆盗为本。
(○〔楞伽第四〕佛告大慧。有无量因缘。不应食肉。
谓一切众生。从本巳来。展转因缘。尝为六亲。以亲想故。不应食肉〔实叉云〕从无始来。在生死中。转回不息。
靡不曾作父母兄弟。男女眷属。易生而受鸟兽等身。云何于中取而食之)。
(△〔交光云〕如八万释种。遭琉璃
诛杀。人知毁骂近缘。不知食鱼远因。此方太平时。恣意杀啖。三五百年。人之享福者。福尽业现。畜之詶报
者。杀尽为人。皆带杀冤。遂成杀劫。佛智深远。敕断杀业。乃止杀禁乱之元本也)。
([│/○]二释成)。】
卷四 第 627c 页 X13-0627.png

「汝负我命。我还债汝。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

【【疏】释杀盗也(按长水本。经文云。汝负我命。我还债汝。乾道本卷后注。有本云。我还汝债。
此会解及流俗本之所宗也。今以文义委释。汝负我命。犹言汝曾杀我。汝是我冤家也。我还债汝。犹言我
重杀汝。汝又作我债主也。多生业债。如汲井轮。两言之内。展转含摄。佛言善巧。非可思议。亦见古人润文
以妙也。若云我还汝债。则文义违背。词俚浅而意不该。其为传写之误明矣。则师以为文义互见。应补足
四句。近师又衍为八句。𠒎胫蛇足。莫悟其非。今所考据者。长水疏古本。乾道绍兴官本。海眼温陵融室宋
元雕本。先后画一。文理灼然。故敢断为是正。讲徒口耳习串。溺于所闻。却云。古本未必是今本未必非。此
虽粗义。亦熏习积迷之一端也)。】

「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

【【疏】释欲贪也。

([?(○/○)]三结相续)。】

「唯杀盗淫。三为根本。以是因缘。业果相续。」

【【疏】杀盗淫三。正是业道。皆由贪爱。以之为缘。故此
三种皆云贪也。业因苦果。相生不断。故云相续。

([○@(?∴)]三结答。是答释总科)。】

「富楼那。如是三种。颠倒相续。皆是觉明。明了知性。因
了发相。从妄见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因
此虚妄。终而复始。」

【〔永明注〕问。三界初因。四生元始。莫穷本末。罔辨
根由。庄老指之为自然。周孔詺之为浑沌。最初起
处。如何指南。答。欲知有情身土。真实端由。无先我
心。更无馀法。谓心法刹那。自类相续。无始时界。展
转流来。不断不常。凭缘凭对。非气非禀。唯识唯心。
肇论钞云。老子云。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母。若佛
卷四 第 628a 页 X13-0628.png
教意。则以如来藏性。转变为识藏。从识藏变出根
身器世间。一切种子。推其化本。即以如来藏性为
物始也。无生无始。物之性也。生始不能动于性。即
法性也。光未发处。尚无其名。念欲生时。似分其影。
初因强觉。渐起了知。见根才分。心境顿现。首楞严
经云。皆是觉明明了知性。乃至因此虚妄终而复
始。释曰。此皆最初因迷一法界故。不觉念起。念起
即是动相。动相即是第一业识。未分能所。乃觉明
之咎也(〔海印云〕因无始妄动一念而有无明。故曰觉明)从此变作能缘。流
成了相。即明了知性。为第二见分转识。(牒上因明立所)
因见分而生相分。即因了发相。为第三相分现识。
(牒上生汝妄能)
(△〔温陵云〕觉明明了知性。妄为明觉也。了发明。因明立所也。妄见。生汝妄能也)能所
才分。尽成虚妄。皆因强觉觉明。分能立所。起明了
之解。心境历然。运分别之情。自他宛尔。何者。见分
生于翳眼。相分现于幻形。于是密对根尘。坚生情
执。从此隔开真性。分出湛圆。于内执受知觉。作有
识之身。于外离执想澄。成无情之土。遂使镜中之
形影。灭而又生。梦里之山河。终而复始。(因兹有情心内遂憎
爱而结怨亲无情境中。随想念而标形碍。遂使外则桑田变海。海变桑田。内则亲作怨由。怨为亲种。互为
高下。反覆相酬。从兹业果恒新。苦缘不断)但以本原性海。不从能所而
生。湛尔圆明。照而常寂。只为众生违性不了。背本
圆明。执有所明。成于妄见。因明立所观之境。因所
起能观之心。能所相生。心境对待。随缘失性。莫返
初原。不觉不知。以历尘劫【疏】觉明妙体。本有明了
卷四 第 628b 页 X13-0628.png
知性。即性觉妙明也。(长水孤山。指觉明为性觉妙明。与宗镜有别)因本
明了。迷成所相。即因明立所也。故云因了发相。此
之所相。由妄分别。故云从妄见生。此即总结前来
三种相续。皆由迷本真明。立成所相。所必生能。展
转粗著。遂成世界众生业果。次第迁流。皆不离一
念无明妄觉也(〔私谓〕此文以总结为正。孤山以山河大地结世界。诸有为相结众生
业果。分配依正。似非通义。世界文中。结三相云。真有为法。岂可说正报耶)。
(△〔二楞云〕世有过未现。界有成
住坏空。生有卵胎湿化。业有淫杀盗。三种相续。不断现行。皆由最初一念忽生之种子。所谓种种幻化。皆
生如来圆觉妙心)。
(○〔引證〕〔首楞严三昧经云〕文殊师利言。迦叶。是耆阇崛山。谁之所造。是世界者。亦从何
出。迦叶言。一切世界。水沬所成。亦从众生不可思议因缘出。文殊言。一切诸法。亦从不可思议业因有)。
(○
〔原人论云〕从初一念业相。分为心境之二。心既从细至粗。展转妄计。乃至造业。境亦从微至著。展转变起。
乃至天地。此心识所变之境。乃成二分。一分与心识和合成人。一分不与心识和合。即是天地山河国邑)。

(○〔宗镜云〕八地巳去菩萨。能任运变大地为黄金。搅长河为酥酪。此是境随真智转。所变事皆成。若离心
有外实境。如何大地山河等能变。肇法师云。万事万形。皆由心成。岂待变而后饰。盖是变众人之所见耳。
是以众生见为土石山河。皆是自业之影现。菩萨纯为妙慧。即是真智之所流)。

([○@║]二别答违妨二。初答藏性生相疑。第一子科下。分正答所疑。别答违妨。为第二子科。第二科下。以伸难
喻释为承起科。次约真如生灭二门释明。答藏性生相一科方竟。今二问答违妨科。有二)。
([?∴]初满慈伸难。
二如来喻释。今初也)。】

「富楼那言。若此妙觉。本妙觉明。与如来心。不增不减。
无状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如来今得妙明觉空。
山河大地。有为习漏。何当复生。」

【【疏】妙觉明心。与佛同体。本来无妄。由乎强觉。忽认
所相。便有妄生。佛今巳得妙空明心。何时忽然。复
起诸妄。此即牒而纵之。责无穷过也。即同刚藏云。
卷四 第 628c 页 X13-0628.png
十方异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一切如来。何时复
生一切烦恼(〔圆觉钞云〕刚藏所述疑情。佛顶经富楼那亦有此难。彼云。若此妙觉本觉
妙明。此云。十方异生本成佛道。彼云。与如来心不增不减。无状忽生山河大地。此云。后起无明。彼云。如来
今得妙空明觉。此云。一切如来。彼云。山河大地有为习漏何当复生。此云。何时复生一切烦恼。将彼对此。
昭然可解〔疏云〕此上三难者。意云。本来是佛。烦恼何生。若无生中。妄生起者。如来成佛。同本无生。无生之
中。还应妄起。成佛义等。生否应齐。齐生。即果佛何尊。齐否。即因违现事。进退不可。故有斯云〔钞云〕言成佛
义等者。天真成佛。无所不成。非除却妄染尘劳添益真净功德。不增不减故。众生本来成佛亦然。故云等
也。生否应齐。谓生与不生也。众生与如来。俱无生故。皆应不生烦恼。若云无中不妨生者。皆应生也。因违
现事者。因位凡夫之流。现见贪惑炽然。如何言无故云违也)。
(△〔孤山云〕无状犹言无故也)
(△〔海印云〕满慈
要显迷悟同源。本无生灭。故有此问)。

(○【疏】[?∴]一如来喻释二。一约真如门释。二约生灭门释。初门泯相显实。故约迷方空华。以喻无明及山河
等。元来不起。体不可得。迷心翳眼。虽有起灭。正方虚空。了不移动。妄心妄境。似有生灭。真觉妙明。何曾变
改。次门即揽理成事。故约金矿灰木。可鍊可烧。以喻果成惑灭。二门四喻。虽各不同。皆显悟后更不再迷
也)。
([○@(?∴)]一约真如门释二)
([○@卐]一除迷方正喻无明本空二)
([?(○/○)]一正喻二)
([│/○]一问答迷本无因)。】

「佛告富楼那。譬如迷人。于一聚落。惑南为北。此迷为
复。因迷而有。因悟所出。富楼那言。如是迷人。亦不因
迷。又不因悟。何以故。迷本无根。云何生迷。悟非生迷。
云何因悟。」

【【疏】人聚可居。故云聚落。迷人。众生也。聚落。如来藏
也。南。性明也。北。所明也。惑。无明也。南相不动。惑故
见北。性明无变。迷故立所。此迷妄出。故今徵之。令
知无生。即见无明本空也(〔起信云〕如人迷方。谓东为西。方实不转。众生亦
尔。无明迷故。谓心为念。心实不动)。
([│/○]二问答悟后不妄)。】

「佛言。彼之迷人。正在迷时。倏有悟人。指示令悟。富楼
卷四 第 629a 页 X13-0629.png
那。于意云何。此人纵迷。于此聚落。更生迷不。不也世
尊。」

【【疏】悟人。善友也。指示。教行也。令悟。十方如来也。满
慈于法有疑。于喻明解。故佛举喻以问。令解法如
喻。

([?(○/○)]二合显)。】

「富楼那。十方如来。亦复如是。此迷无本。性毕竟空。(合初
喻)昔本无迷。似有迷觉。觉迷迷灭。觉不生迷(合次喻)。」

【【疏】迷即无明。亦名为痴。亦名不觉。不觉即觉。故云
性毕竟空。约真如门。昔本无迷。约生灭门。似有迷
觉。觉即所迷本觉。亦即始觉也。觉迷迷灭者。始觉
智起。觉尽无始妄念。合本觉时。更无始本之异。唯
一妙觉。岂更生妄。故云觉不生迷(〔宗镜云〕从来迷悟似迷。今日悟
迷非悟)。
(△〔海眼注〕觉迷者。始觉也。不迷者。本觉也。始本一觉。无复重述。岂不觉成觉。觉犹不觉耶。本觉无
迷。因迷立悟。悟迷迷灭。本觉湛然)。
(○〔引證〕〔圆觉文殊章云〕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疏云〕背
觉合尘。由颠故倒。如由迷自。故认他也。如人乍至川原。或入聚落。忽然心惑。以东为西。既一方迷。馀三俱
转。然正迷时。方亦不转。忽然醒悟。还是旧方。反推此迷。了无踪迹。无本来处。无今去处)。
([○@卐]二翳差华亡喻
山河不实二)。
([?(○/○)]一约喻问答二)
([│/○]一待华愚慧问)。】

「亦如翳人。见空中华。翳病若除。华于空灭。忽有愚人。
于彼空华所灭空地。待华更生。汝观是人。为愚为慧。」

【【疏】翳喻妄见。华喻山河。妄见若亡。山河自灭。故下
文云。见闻如幻翳。三界若空华。闻复翳根除。尘消
觉圆净。空无华处。故云空地。

([│/○]二颠倒狂痴答)。】
卷四 第 629b 页 X13-0629.png

「富楼那言。空元无华。妄见生灭。见华灭空。巳是颠倒。
敕令更出。斯实狂痴。云何更名。如是狂人。为愚为慧。」

【【疏】真元无相。妄见起灭。见山河灭。巳是倒见。若待
更起。斯同狂人(〔刚藏章云〕譬如幻翳。妄见空华。幻翳若除。不可说言此翳巳灭。何时
更起一切诸翳。何以故。翳华二法。非相待故。亦如空华灭于空时。不可说言。虚空何时更起空华。何以故。
空本无华。非起灭故。生死涅槃。同于起灭。妙觉圆照。离于华翳〔疏曰〕言圆觉离华离翳。则双拂生死无明。
众生既如华起。约谁更难无明。无明生死既空。何责本来成佛。空华终不再起。果位何得还迷。若如是解。
顿遗三疑。下金矿喻。唯答佛不再迷。此疑过深。故重喻也)。
([?(○/○)]二反质结酬)。】

「佛言。如汝所解云何问言。诸佛如来。妙觉明空。何当
更出山河大地。」

【【疏】据汝于喻所解。不合更疑如来空觉生山河也。
维摩云。佛为增上慢人。说离淫怒痴。若无增上慢。
佛说淫怒痴性。即是解脱。是知如梦勤加。空名惑
绝。幻因既满。镜像果圆。凡在断證。当体斯旨。

([○@(?∴)]二约生灭门释二)
([○@卐]一喻二)
([?(○/○)]一喻果成)。】

「又如金矿。杂于精金。其金一纯。不更成杂。」

【【疏】众生觉隐。如金杂矿。诸佛觉显。如金一纯。巳入
果海。不重为因。故云更不成杂。然因果虽殊。觉性
平等(〔刚藏章云〕如销金矿。金非销有。既巳成金。不重为矿。偈云。一成真金体。不复重为矿。按此
与刚藏章。皆指金不生矿。以喻佛不再迷。而义有少别。此但明金不为矿。彼兼明金非销有也)。
(△〔吴兴云〕
金喻菩提。矿喻习漏)。
(△〔二楞云〕杂者。无明与觉性和合)
([?(○/○)]二喻惑灭)。】

「如木成灰。不重为木。」

【【疏】觉性如地。惑障如木。加行如燧。智照如火。涅槃
如灰。燧动火起。木尽灰成。灰归于地。不重为木。修
卷四 第 629c 页 X13-0629.png
行智起。惑灭觉显。显处唯真。不重起妄(〔熏闻云〕山河如木。涅
槃如灰)。
([○@卐]二合)。】

「诸佛如来。菩提涅槃。亦复如是。」

【【疏】菩提智果。涅槃断果。双合二喻也。(〔孤山云〕炤真不变。则菩提
之用彰。达妄本无。则涅槃之功著。因中。全菩提为习漏。即涅槃为山河。犹矿之与木也。果上。全习漏为菩
提。即山河为涅槃。犹金之与灰也。矿木不再。显妄法之永亡。金灰不渝。示真證之常住。四喻交映。妙旨存
焉)。
(△〔温陵云〕金喻菩提果觉不变。灰喻涅槃果德不生)然上四喻。二二同意。
(刚藏章。但空华金矿二喻。今加迷方灰木为四)前就圆悟之理。生佛俱是
本真。以成前文清净本然。皆如来藏。与如来心。
不增不减。(疏全用圭峰刚藏章疏文。彼疏云。以成普眼段中。众生本来成佛之义。馀文仿
此)故举迷方空华。元来不起。非后始灭。故法合
此迷无本。性毕竟空。又云。空元无华。妄见生灭。(彼法
合云。生死涅槃。同于起灭)斯则以责满慈见妄有灭。尚是颠倒。
岂况复待习漏再生也。后约不坏修證因果之相。
故说消矿出金。烧木成灰也。迷方空华。则始终元
无。金之与灰。烧鍊方现。(彼云。华则终始本无。矿则因消始尽)意云。圆
顿之理虽齐。迷悟不妨成异。既有多生习障。还须
背妄显真。真显则究竟清净。更无再迷也。若但用
前二喻。则拨迷悟因果之相。便成邪见。若但用后
二喻。即成众生觉性本来不净。失真常理。亦成邪
见。道理微妙。一喻难齐。故说四事。(彼云两事)各喻一法。
以尽其理也(〔无尽云〕真犹聚落之定方。因迷妄认。妄似空华之乱眼。因翳妄生。消矿成
金佛无他佛。木灰为烬。斯大涅槃)。
(○〔宗镜云〕故知圆觉妙心。如虚空之性。生死涅槃。即空华之相。瞖眼不
无起灭。真性何曾有无。如矿藏金。金非矿有。又非销得。要以销成。迷时如未净之金。悟了若巳成之宝。真
卷四 第 630a 页 X13-0630.png
金不动。垢净俄分。妙性无亏。迷悟自得)。

(○二答大性具遍。疑为破满慈大科。下第二子科。子科下生母科二)
(◑一释本疑。二释别难。次科下。又分
二子科)。
([○@║]一释满慈重徵妄因。二庆喜再执缘起。尽本卷第二大科经文。今初一释本疑二)
([?∴]一牒疑)。】

「富楼那。又汝问言。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疑
水火性。不相陵灭。又徵虚空。及诸大地。俱遍法界。不
合相容。」

【【疏】前既伸疑。今将答释。故此牒举。

([?∴]二正释二)
([○@(?∴)]一寄喻略释三)
([○@卐]一举喻二)
([?(○/○)]一总举喻本二)
([│/○]一标)。】

「富楼那。譬如虚空。体非群相。而不拒彼诸相发挥。」

【【疏】虚空。藏性也。群相。七大也。真元无相。不守自性。
随缘现相。故云不拒(〔吴兴云〕譬如来藏。本非七大。而不拒彼七大发生)
(△〔温陵
云〕虚空非诸相。诸相依空而发。真体非四大。四大揽真而成。先非水火。故不相拒)。
([│/○]二释)。】

「所以者何。富楼那。彼太虚空。日照则明。云屯则暗。(屯聚
也)风摇则动。霁澄则清。气凝则浊。土积成霾。(霾。风而雨土也)
水澄成映。」

【【疏】此举七事。可喻七大。随义对法可知(〔释要云〕随义对法。当
以明对识大。能了别故。暗空大。动风大。清根大。根能照境。体清净故。浊气火大。热气上蒸故。映水大。霾地
大)。
(△〔云栖云〕满慈疑诸大性遍。故佛即虚空为喻。日照云屯等七。一切皆空中现相。举一虚空以显藏性。
空中不碍诸相。知性中不碍七大。解者泥文分配。斯圭峰所诃。岂识喻焉者也)。
(△〔私谓〕满慈初问。难地水
火三大。不相容遍。次问地性障碍。空性虚通。难地空二大。不相容遍。就其问目。巳拣去根识二大。故知非
通难七大也。如来初举四轮。先答地水火三难。此文答释次难。初譬太虚空不拒群相。中显空明空现。及
地水火风。各各发现。结言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色以质碍为义。色即地也。言色空。即言地空。此
正答满慈次难地空二性之义也。举色而地在其中。举色与空。而地水火风。亦含具其中。问虽专问地空。
元含四大。答虽专答色空亦摄四大。如因陀罗网。映望交互。斯皆随意之语。称性之谈。法此义。则古人分
卷四 第 630b 页 X13-0630.png
配七相。良为陈迹。不容不埽矣)。
([?(○/○)]二略难喻相三)
([│/○]一微)。】

「于意云何。如是殊方。诸有为相。为因彼生。为复空有。」

【【疏】方。法也。即明等诸法。(〔熏闻云〕方。所也。以诸相发挥。不同一方故)彼即
日等也。举此诸相。以明七大相空。都无实法。虚空
无相。不碍诸相显发(诸有为相。是明暗等)
([│/○]二难)。】

「若彼所生。富楼那。且日照时。既是日明。十方世界。同
为日色。云何空中。更有圆日。若是空明。空应自照。云
何中宵。云雾之时。不生光耀(如文)。」

([│/○]三结)。】

「当知是明。非日非空。不异空日。」

【【疏】此结即离俱无生也。又非日非空显无生处。不
异空日。随缘似有(〔私谓〕非空非日。引下文而如来藏。非心非空等。不异空日。引下
文即即来藏。即心即空等)。
([○@卐]二指法二)
([?(○/○)]一相无所指)。】

「观相元妄。无可指陈。犹邀空华。结为空果。云何诘其
相陵灭义。」

【【疏】七相无生。本自寂灭。既称为妄。将何可指。指尚
不得。仍使相陵。何异空华。结为空果。(〔融室云〕以所喻空中明暗
等相。观彼四大诸法之自相。一一皆妄。故曰观相元妄)。
([?(○/○)]二性〔无〕不容)。】

「观性元真。唯妙觉明。妙觉明心。先非水火。云何复问
不相容者。」

【【疏】七大性真。元如来藏。如来藏中。无水火异。于一
妙觉。约何等义。说不相容。犹如虚空。体非群相。说
何陵灭(〔熏闻云〕妙觉明心。先非水火。譬珠非水火。水火从缘。若人以缘而难于性者。非其智
也)。
(△〔空印云〕满慈执相难性。今性相双明。若以正眼观水火等相。如空华落影。阳燄翻波。且唤谁作地水
卷四 第 630c 页 X13-0630.png
火风。而欲诘其相陵灭。岂非空华空果。若观其本性。性水真火等。元是一真如性。妙觉明心。此中先无质
碍润燥等相。既非彼相。何有不相容者耶)。
([○@卐]三合显二)
([?(○/○)]一正合前文)。】

「真妙觉明。亦复如是。汝以空明。则有空现。地水火风。
各各发明。则各各现。若俱发明。则有俱现。」

【【疏】真妙觉明。合虚空无相也。汝以下。合诸相发挥。
汝心分别。有空发明。妙明真心。随现空相。(〔释要云〕汝心既
有空相。藏性即随业感。乃现空相)。
(△〔王舜鼎曰〕真觉妙明。不惟四大。即虚空亦其中所现物。故空明则空
现)地水火风。于汝心中。各各互发。随心各现。心中
俱发。七大俱现。又随人各发。人各见别。多人俱发。
俱现一相。(或发地则现地。发水则现水。或尽法界众生。同发空相。则遍法界现空相)
即真如不守自性。随缘所现。有种种相。上文云。随
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起信中因熏习镜。现
诸境界。亦此意也。
△〔宗镜〕内外四大。地水火风。
念念发现。所以经云。或各各发明。若俱发明。各各
发明者。汝见圆明。知心欲取。失却本明性空。思想
摇动。心生风轮。性爱相续。性感水轮。执心炽盛。金
轮则现。求心苦欲。火轮方兴。若俱发明。初起强觉。
四大俱现。如人恨忆。嗔则火生。身心动转。以况于
风。目中泪盈。则表于水。面发赤相。则表于地(又引佛地经释
云。清净法界者。即一心无杂之法界。以法为界。岂有边畔。则一切色中。皆有虚空性。况一切法。皆有安乐
性。以隐覆此性故。随所知境。应其情量。现种种境界。若以空明。则有空现。若以色明。则有色现。但随处发
明。而随处现。所现种种皆妄心生。相不可得。唯一味真心。湛然不动)。
(△〔交光云〕俱现之相有二。一者同时
异处。如吹火者。口中现风。薪中现火。鼓炽同时。口薪异处。二者同时同处。如一恒河。人见水现。鬼见火现
也)。
([?(○/○)]二重喻俱现二)
([│/○]一正喻)。】
卷四 第 631a 页 X13-0631.png

「云何俱现。富楼那。如一水中。现于日影。两人同观。水
中之日。东西各行。则各有日。随二人去。一东一西。先
无准的。」

【【疏】七大体虚。如日之影。东西随去。如分七别。随方
虽异。不离一影。七大虽分。不离一妄。东可为准。西
复是何。如的是一。不合各去。若知是影。一多自亡
(〔孤山云〕目喻真性。水喻妄心。水中之日喻妄境。两人喻妄业。各行则循业俱发。随去则妄境俱现)
(△〔熏闻〕
匠人之法。平物以水。的谓射的。丹面白的是也。皆取定则之义)。
(○〔引證〕〔清凉云〕澄江一月。二舟南北。南者
见月。千里随南。北者见月。千里随北。停舟之者。见月不移。是为此月。不离中流而往南北。设百千共睹。八
方各去。则千百月。各随其去)。
([│/○]二〔正〕难)。】

「不应难言。此日是一。云何各行。各日既双。云何现一。
宛转虚妄。无可凭据。」

【【疏】一巳是影。复现随去。影复现影。何实可据。而欲
致难。唯一所明。复现七大。大与所妄。唯一影像。无
实可得。故云宛转虚妄(〔孤山云〕同观唯一。知二是虚。各行既二。验一是妄)
(○
〔合释〕〔宗镜云〕妙觉明心。湛然不动。因业发现。随为色空。周遍法界。众生背其本觉。妄执情尘。随发明处。强
说是非。如于虚空体中。定其差别。实谓虚妄颠倒。无理可凭。(宗镜此段通释上下经文故置于此))。
([○@卐]二约
义广释二)。
([○@卐]一约体用正释二)
([?(○/○)]一约迷悟显用二)
([│/○]二迷成世间相)。】

「富楼那。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而如来藏。随
为色空。周遍法界。是故于中。风动空澄。日明云暗。众
生迷闷。背觉合尘。故发尘劳。有世间相。」

【【疏】汝以分别色空之心。于真觉中而现倾夺。彼真
觉性。随成色空。互相凌灭(〔融室云〕藏心不守自性。随其倾夺。是以为色为
空。周遍法界〔雪浪云〕汝等见有色有空处。即是倾夺于如来藏。色空之妄显。则如来藏之真隐也。倾夺。乃
卷四 第 631b 页 X13-0631.png
遮蔽之意)色空。即地空二大也。二大既尔。馀皆例然。故
云是故于中等。上文云。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巳
为物。故于是中。观大观小。圆觉亦云。圆觉自性。非
性性有。循诸性起。斯则众生起无明风。鼓真如海。
成八识波浪。变起世间种种诸相。为相所碍。失于
本心。故云。背觉合尘。有世间相(〔孤山云〕真理随缘。变起妄境。如全水
成波。其水既遍。故其波亦遍。以此波即水故。众生迷闷。谓九界众生。不了即理而变。而以无明妄心。执之
为实)。
(△〔吴兴云〕前问地水火风本性。疑水火性不相陵灭。即相倾。虚空大地不合相容。即相夺)
([│/○]二悟成
出世用)。】

「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
圆照法界。」

【【疏】悟藏体也。不灭不生。无生智也。如来藏。无相理
也。理智冥契。故名为合。当尔之时。唯一妙心。无理
智别。即始觉合本。无本始异。唯一觉故。故云。唯妙
觉明。圆照法界(〔吴兴云〕而如来藏。牒所合之理。唯妙觉明。牒能合之智。圆照法界。示
鉴物之用。如来藏。如镜之体。妙觉明。如镜之光。圆照法界。如鉴现像)。】

「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
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毛端。
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

【【疏】起妙用也。前五句。标二种自在。不动下二句。释
一多自在也。(〔清凉云〕言一多者。以一身全现故。非一非多也。一身现多。故一不碍多。多
现而常一。故多不碍一。如觉品偈云。一身为无量。无量复为一。了知诸世间。现形遍一切等)
下六句。释大小自在。前二句。正中现依。于一下二
句。正中现依正。亦是依中现依正。坐微下二句。依
卷四 第 631c 页 X13-0631.png
中现正。馀句含在其中。可以意得。华严十种自在。
亦不离此(〔清凉云〕果德有二。一依果。谓华藏世界海。二正果。如来十身等。此二无碍。以为
佛德。然依正无碍。通有六句。一依内现依。如尘中刹海。(即经毛端现刹)二正内现正。如毛孔现佛。(即经毛
端现宝王)三正内现依。四依内现正。五依内现依正。六正内现依正。上来依正六句。略举清凉玄谈。以释
今疏。其他多义。避广不录。须者往检。苕溪明一为无量等四句为总别。不动下八句为分释。又毛端尘里。
偏释小中现大。配释未惬。今所不取)。】

「灭尘合觉。故发真如。妙觉明性。」

【【疏】结所以也。下文云。闻复翳根除。尘消觉圆净。净
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斯则无大小之可拘。非一
多之可限。尘毛刹海。俱遍俱纳。以性本然。至果斯
显耳。

([○@卐]二约三谛示体三)
([?(○/○)]一约非相以示真谛)。】

「而如来藏。本妙圆心。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风非火。」

(【疏】非七大也。心即识大。亦即五阴〔孤山云〕心含四阴。地水火风是色阴)。】

「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声香味触法。非眼识界。
如是乃至非意识界。」

(【疏】非十八界也。摄十二处〔孤山云〕非心下。总非六凡界也)。】

「非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尽。」

(【疏】非十二因缘。流转还灭〔孤山云〕非缘觉界。以缘觉观十二因缘故)。】

「非苦非集。非灭非道。非智非得。」

(【疏】非四谛。及能證所證〔孤山云〕非声闻界。总非二乘理智。得即理也)。】

「非檀那。非尸罗。非毗梨耶。非羼提。非禅那。非般刺若。
非波罗蜜多。」

(【疏】非六波罗蜜也〔孤山云〕非菩萨界。先非能趣行。非波罗蜜多。总非所趣理)。】
卷四 第 632a 页 X13-0632.png

「如是乃至。」

(【疏】即超过因中三十七品。一切因行。果上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等。一切果德)。】

「非怛闼阿竭。(秦言如来)非阿罗诃。(应供)三耶三菩。(正遍知非如来三号
也)非大涅槃。非常非乐。非我非净。」

(非涅槃四德也〔孤山云〕非佛界也。先非能證人。三号是也。次非所證法。四德是也。涅槃是总。四德是别)。】

「以是俱非世出世故。」

【【疏】谛缘观智。及道灭。六度巳下。皆出世法。苦集。十
二缘。三科。七大。皆世间也。此上总非诸相者。(〔孤山云〕世
结六凡。出世结四圣。藏理即空。无有十界。故并非之)即约真如门。显真谛义。
一切皆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以相待故。但有名
字。名字即空。(巳下疏全用孤山又)今次第非者。初由无明。故
有妄识。妄识所变。即有空界。空界现故。结成四大。
四大起故。即有根尘。根尘合故。遂有诸识。根境识
三。为业性故。乃成十二因缘。流转生死。为对治故。
即有出世观智诸法。出世利钝不同。遂分三乘次
第。会三归一。即有佛果。果有能證所證。即分菩提
涅槃。涅槃具德。即有常乐我净。是故。展转相由。以
立名字。各无自性。一切皆空。

([?(○/○)]二约即相以明俗谛)。】

「即如来藏。元明心妙。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风即火。
即眼即耳鼻舌身意。即色即声香味触法。即眼识界。
如是乃至即意识界。即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
即老即死。即老死尽。即苦即集。即灭即道。即智即得。
即檀那。即尸罗。即毗梨耶。即羼提。即禅那。即钵剌若。
卷四 第 632b 页 X13-0632.png
即波罗蜜多。如是乃至。即怛闼阿竭。即阿罗诃。三耶
三菩。即大涅槃。即常即乐。即我即净。以是即俱世出
世故。」

【【疏】前约真如。不变绝相。此约随缘生灭门。显俗
谛也。(〔孤山云〕此约俗谛。示如来藏理。即无而有。十界宛然故也)此即不离一真。
随染幻差别。成种种相。非相现相。非名现名。随世
建立。不坏假名。故名为即。

([?(○/○)]三约遮炤以明中道)。】

「即如来藏。妙明心元。离即离非。是即非即。」

【【疏】此约二门不二。唯是一心。双遮真俗。故曰离即
离非。双照真俗。故云是即非即(〔孤山云〕此约中谛。离即离非。双遮之
体也。是即非即双照之用也)三谛一体。是故皆云即如来藏。且
法界一如。本无名相。因迷有妄。对妄说真。真妄相
形。名言不息。随名执相。颠倒何穷。是故因言遣言。
以至无遣。初且以非遣相。次乃以即遣非。终带
言。未极一真之旨。离即非即。无非不非。言语道断。
心行处灭。方显一真法界。如来藏心。故净名经。三
十二菩萨。说不二法门。皆以言遣相。文殊以言遣
言。维摩无言遣言。方为究竟。此之三义。亦复如是。
又如天台以一心三观。释法华十如是义。初言是
相如。乃至本末如。如名不异。即空义也。次言如是
相等。点空性相。即假义也。若言相如是等。即如于
中道实相之是。即中义也。诸法性相。微妙如是。唯
佛与佛。乃能究尽(〔温陵云〕初曰本妙圆心。是本非末。是圆非偏。自体言也。次曰元
卷四 第 632c 页 X13-0632.png
明心妙。是元非本。是明非体。自用言也。终曰妙明心元。是妙之明。是心之元。合体用言也)。
(○〔雷庵受师曰〕
经言以是俱非世出故。明空如来藏也。以是俱即世出故。明不空如来藏也。此一节文。全生于汝以色空
相倾相夺四句。意谓。汝于如来藏。则以色空相倾相夺。而如来藏随为色空。故举心则尘劳起。我于如来
藏则以不灭不生合之。故按指则海印发光也。孤山以如来藏。约三谛分之。恐非如来本意。如楞伽佛语
心品曰。有时说空无相无愿。如实际。法性。法身涅槃。离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相涅槃。如是等句。说
如来藏。入楞伽又曰。一切世间法皆如幻。而诸外道凡夫。不知楞伽王。若能如是见。如实见者。名为正见。
若异见者。名为邪见。若分别者。名为取二。楞伽王。譬如镜中。像自见像。譬如水中。影自见影。如月灯光在
屋室中。影自见影。如空中响。声自出声。取以为声。若如是取。法与非法。皆是虚妄妄想分别。是故不知法
及非法。增长虚妄。不得寂灭。寂灭者名为一心。一心者名如来藏。二经以空无相无愿。离自性寂静等。说
如来藏。较此经非诸法之旨。初无有异。但楞伽唯显空如来藏。此则兼显不空如来藏也。故于非诸法之
下。则曰即如来藏。于即诸法之下。亦曰即如来藏。大义炳然。何必以三谛局而分之。愚于前文尝辟净觉
者此也)。
(△〔私谓〕受师辨三谛之义韪矣。尅而论之。所云兼显不空如来藏者。亦兼带之辞耳。准宝积经。胜
鬘夫人说二种如来藏。谓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起信即云。一者如实空。二者如实不空。此双标二藏名
也。此经则单立空如来藏。阿难请果位七名。言空如来藏。观世音亦曰。立大圆镜。空如来藏也。初云。我以
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此正立空如来藏之文。次下圆非。则为空藏。复次圆
即。即不空藏。起信曰。净法满足。则名不空。亦无有相可取。清凉云。法身在缠名藏。谓空不空。空为能藏。藏
不空故。故知二如来藏。即唯一味。言空言不空。皆依言说分别耳。如受师所引佛语心品。言空无相无愿。
三解脱门。宁非空藏。言如实际法性法身。宁非不空藏。而大意归于寂灭无相。故不可随言执取也。近师
误引宝积。立三如来藏。判妙明元心巳下。为空不空如来藏。古人指忽生山河大地等文。显不空如来藏。
巳非了义。又可立空不空藏耶。离即离非。是即非即。体用圆泯。情谓俱绝。此正结显空如来藏。法界相应。
真如自性。空不空二藏。双照在此。双遮亦在此。此中又别立空不空一藏。则亦待华再生。难言双日者矣。
三如来藏。误立缘起。具在咨决。智者请详)。
([○@卐]二举法喻结责四)
([?(○/○)]一总责)。】

「如何世间。三有众生。及出世间。声闻缘觉。以所知心。
测度如来。无上菩提。用世语言。入佛知见。」
卷四 第 633a 页 X13-0633.png

【【疏】境界微妙。心言叵测。凡天著事。偏小滞空。俱所
知心。莫及斯境。故圆觉云。但诸声闻。所圆境界。身
心语言。皆悉断灭。终不能至彼之亲證。所现涅槃。
何况能以有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如聚萤
火烧须弥山。终不能著。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
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三有者〔智论云〕六道各随所作善恶之业。因果
不亡。故名为有。一欲有。谓欲天人乃至饿鬼地狱。二色有。谓色界四禅诸天。三无色有。谓无色界四空诸
天)。
([?(○/○)]二举喻)。】

「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

【【疏】琴等。众生也。妙音。藏性也。妙指。实智也。发起用
也。

([?(○/○)]三合显)。】

「汝与众生。亦复如是。宝觉真心。各各圆满。如我按指。
海印发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

【【疏】汝与众生。合前琴等。宝觉真心。合前妙音。按指。
约喻指法。即无生智。合无相理。发光。即大用现前。
即前云。我以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
觉明圆照法界。乃至于中一为无量等。汝暂举心
等。合前无妙指也。即前云。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
如来藏。而如来藏随为色空等〔资中〕言海印者。
大集经云。阎浮所有色像。大海皆有印文。喻佛如
来法身性海。普现一切妙用之光也(〔大集第十四〕如阎浮提一
切众生身。及馀外色。海中皆有印像。以是故名大海为印。菩萨亦尔。得大海印三昧巳。能分别见一切众
生心行。于一切法门。皆得慧明。是为菩萨得海印三昧。见众生心行所趣)。
(△〔华严出现品偈云〕如海印现
卷四 第 633b 页 X13-0633.png
众生身。以此说名为大海。普提普印诸心行。是故说名为大觉〔贤首品疏云〕一圆明海印三昧门。以十义
释之。一无心能现义。经云。无有功用无分别故。二现无所现义。如光影故。三能现与所现非一义。四非异
义。五无去来故。水不上取。物不下就。而能显现故。六广大义。七普现义。八顿现义。谓无前后。如印顿成。九
常现义。非如明镜。有现不现时。十非现现义。非如明镜。对至方现。具兹十义。故称海印。诸佛穷究。菩萨相
似)。
(△〔宗镜云〕善逝按指。发海印之光。含识举心。现尘劳之相。如古释。众生佛性。譬若箜篌。具有五义。一
有箜篌身。二有中间声。三有弦绦。四有弹箜篌人。五有所弹得曲。我身五阴如箜篌。身中真如物性是声。
六度万行如弦滔。巧便智慧。似弹箜篌人。以巧便智慧。修行六度。前来成佛。一尘一毛。皆遍法界。似弹奏
之曲也)。
([?(○/○)]四结斥)。】

「由不勤求。无上觉道。爱念小乘。得少为足。」

【【疏】无上觉道如宝所。小乘涅槃如化城。但恋权乘。
不求究竟。得少为足。故发尘劳。

(○二释别难)
([○@║]一释满慈疑妄因。二释庆喜难缘起。初中二)
([?∴]一伸疑)。】

「富楼那言。我与如来。宝觉圆明。真妙净心。无二圆满。
(疏显体无二也)而我昔遭。无始妄想。久在轮回。今得圣乘。犹
未究竟。(指巳犹迷)世尊诸妄。一切圆灭。独妙真常。(明佛障尽)
问如来。一切众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受此沦溺(障尽
者必知妄始。故此问也)。」

【【疏】由满慈初疑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如
来遂举性觉妙明。验其迷解。满慈既迷性明为所
明。佛遂斥云。性觉必明。妄为明觉。所既妄立。生汝
妄能等。由是展转。相续流浪。皆由虚妄之所生起。
虽知能所妄立。又疑妄从何生。故此伸问妄所因
(前问忽生山河大地。佛说因迷而有。此中复问因何有迷)
(△〔孤山云〕若就外现。则无学小圣。无明全
在。故未究竟。若就内閟。则分真大士。有上地惑。故未究竟。诸妄圆灭。即极果断德。独妙真常。即究竟智德)。
卷四 第 633c 页 X13-0633.png

(△〔海印云〕满慈问何因有妄。要明妄元无因。以显天然妙性。本自圆成。顿悟顿得。不假渐次。此问彻底穷
元。如来亦难措口。只借演若发明耳)。
([?∴]二答释二)
([○@(?∴)]一总告)。】

「佛告富楼那。汝虽除疑。馀惑未尽。吾以世间。现前诸
事。今复问汝。」

【【疏】虽知诸法皆妄。犹惑妄有所因。故云馀惑未尽。
(〔标指〕谓所知障未销)现前诸事。现见之事也。

([○@(?∴)]二别释二)
([○@卐]一明妄本无因三)
([?(○/○)]一举事问答二)
([│/○]一举事)。】

「汝岂不闻。室罗城中。演若达多。忽于晨朝。以镜照面。
爱镜中头。眉目可见。嗔责巳头。不见面目。以为魑魅。
无状狂走。」

【【疏】演若达多。此云祠授。(〔證真云〕从邪神庙中乞得。故云祠授)本头与
镜。俱喻性觉。照面。喻强觉忽生。所相妄立。爱喻坚
执不舍。认相为真。既喜有想。反恶无相。故嗔巳头。
不见面目。真无形相。不顺妄情。便生惊怖。执相迷
性。轮回不息。故云狂走(〔孤山云〕晨朝是喧动之初喻起妄心之始。照镜。喻妄
心。推画分别。爱镜中头。喻取著妄境。妄事易著。如眉目可见。真理〔虽〕知。如嗔责巳头等。背悟向迷。如无状
狂走)。
(△〔手鉴云〕此有理有事。而理实事虚。理实故不变。即头与镜也。事虚故随缘。即照爱瞋走也。斯则由
照故爱。爱故瞋。瞋故走。返此即不走矣。故下文云。汝但不随分别世间。乃至云演若达多。狂性自歇。望下
走歇。可为四句。一走。六凡也。二歇。菩萨也。三亦走亦歇。权小也。四非走非歇。如来也。俱喻性觉走歇二途。
两俱存故〔私谓〕忽然狂歇。歇之一字。对走而言。此妙义也。三缘分别證在后文)。
(△〔王舜鼎曰〕前云无状忽
生山河大地。此云无状狂走。前以迷人喻。此以狂人喻。迷人之迷。尚在外境。狂人之惑。即在本头)。
([│/○]二问
答)。】

「于意云何。此人何因。无故狂走。富楼那言。是人心狂。
更无他故。」
卷四 第 634a 页 X13-0634.png

【【疏】心狂而走。无别所以。故无他故。强生分别。故称
为妄。岂别有因。

([?(○/○)]二约法正明三)
([│/○]一就名责因)。】

「佛言。妙觉明圆。本圆明妙。既称为妄。云何有因。若有
所因。云何名妄。自诸妄想。展转相因。从迷积迷。以历
尘劫。」

【【疏】初二句。唯一真心。本无妄法。即称为妄下。直明
妄无因也。妄必无因。有因不妄。妄之一字。甚好思
量。若了此名。自无法起。复疑有因。岂非迷倒。(巳下资中
文)心境不实。故名为妄。若实有因。岂立斯称耶。如
初一人。忽然妄说。递递相承。从妄说妄。及推其本。
递递皆虚。乃至多人。及与后人。二俱是妄。何者为
因。故历尘劫。递相诳妄。莫之能悟。(〔熏闻云〕既称为妄。云何有因。即
无住则无本。自诸妄想。展转相因。即见爱四住之本。若论通别二惑。同在一念。念体无始。犹如空华。则见
爱亦无因耳)。
(△〔温陵云〕妙觉明圆。指我与如来。无二圆满者。本圆明妙。言本无亏欠。本无迷妄。此人人本
来面目也)。
([│/○]二引悟释相)。】

「虽佛发明。犹不能返。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识迷无因。
妄无所依。尚无有生。欲何为灭。」

【〔资中〕迷真既久。虽佛与汝。发明是义。犹未能返
还其本。此寄满慈以责群妄。如是迷因。因迷自有。
谓无状忽生。非从他有。若了迷性无因自有。亦无
别法而为所依。是则妄体犹如空华。元无生灭。因
指自体。依谓依他。二俱叵得。故无生灭【疏】此文释
有二重。初约佛自悟释。发明。犹开悟也。佛虽开悟。
卷四 第 634b 页 X13-0634.png
诸妄圆灭。尚不能返觉至妄本。以妄无因而可觉
故。故云。犹不能返如是迷因也。复将如是迷因一
句。连下句牒。应云。如是迷因。因迷自有。意云。若约
妄法。展转生起而说因者。此即因妄说因。非谓妄
有初因。故云因迷自有。既识迷之无因。则知妄无
依处。说何为生。而说有灭。此约佛自悟。无妄因之
可返也。次约佛为他说。(即资中义)不能返迷成悟。发明。
犹宣辨也。虽佛广为宣辨。犹自不能返迷令悟也。
良由此理难明。人多惑甚。如为病目。说无空华。孰
能领悟。为妄执者。说无诸妄。谁肯信从。忽若了悟。
自知无因将何为妄。而有生灭耶(〔桐洲云〕因迷自有者。迷自成迷。
无有因故。识迷无因等。如圆觉云。了达于无明。知彼如空华)。
([│/○]三贴喻况显)。】

「得菩提者。如寤时人。说梦中事。心纵精明。欲何因缘。
取梦中物。况复无因。本无所有。」
【〔资中〕得菩提者。义
通解悟。

【疏】梦寤之人。记梦中事。说虽可尔。取必不可。以所
梦境。毕竟无故。得菩提者。返观因时。灭诸妄惑。说
虽可尔。毕竟无体。可断灭故。将何为妄。而推其因。
起信云。觉心初起。心无初相。又云。以四相本来平
等。同一觉故(〔标指〕菩提云觉。未得真觉。常在梦中。故佛说为生死长夜。得真觉巳。如梦
忽寤。圆觉亦云。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
(△〔雪浪云〕因满慈问。世尊诸妄一切圆灭。敢问
众生何因有妄。故佛答云。我虽是得菩提者。欲要为汝说此妄法。若寤时人。说梦中事等。今循浪公之解。
印知上文。虽佛发明。资中之义为顺)。
([?(○/○)]三提喻合显)。】

「如彼城中。演若达多。岂有因缘。自怖狂走。忽然狂歇。
卷四 第 634c 页 X13-0634.png
头非外得。纵未歇狂。亦何遗失。富楼那。妄性如是。因
何为在。」

【〔资中〕迷者自失。理无失也〔宗镜〕问。悟既现前。
迷何处去。答。一切境界。皆因动念。念若不生。境本
无体。返穷动念。念亦空寂。即知迷时无失。悟亦无
得。以无住真心。不增减故。譬如演若达多。乃至亦
何遗失【疏】狂故怖头。因缘何有。头无得失。狂自复
行。惑但妄有灭生。真性何曾出没。汝观如狂之妄。
今指何为处因(〔标指〕合显前问。一切众生何因有妄。如来举此以徵也)
([○@卐]二显真元
无失二)。
([?(○/○)]一正明二)
([│/○]一劝息妄缘)。】

「汝但不随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三缘断故。
三因不生。则汝心中。演若达多。狂性自歇。」

【〔古解〕三缘是惑。三因是业。惑。谓分别三种相续
之心。业。谓杀盗淫也【疏】烦恼为缘。能润业故。(〔刊定记云〕
惑者。即烦恼也。根本中三。谓贪嗔痴。即此三种。便能成就三界众生)杀等为因。正是
业故。分别是识。能生烦恼。三种相续。是所分别。分
别此三。故名三缘。三即缘也。或杀盗淫。三之助缘
故。三之缘也。分别既亡。业因不作。于三界中。狂心
自歇。故起信云。一切众生。不名为觉。以从本来。念
念相续。未曾离念。故说无始无明。又云。以远离微
细念故。名究竟觉。念即分别也。由是一念不生。即
名为佛。即斯义也(〔私谓〕以本文举事證之。忽于晨朝。以镜照面。非三种相续境界
乎。爱境中头。嗔责巳头。照镜之中。起爱起憎。非分别事识乎。有爱有嗔。即具贪瞋痴三惑。非三缘乎。无状
狂走。即杀盗淫三业成就。是则三因三缘。皆依识心分别而立。因缘道理。皎然明白。今不顺长水古解。而
卷四 第 635a 页 X13-0635.png
依文生解。吾不知其可也)。
(△〔空印云〕起信云。以有妄境界。染法缘故。即熏习妄心。令其念著。造种种业等。
今分别世界等。即妄境界缘也。以能生心造业。故为相续染法之缘。其妄心所造杀盗淫业。能招相续染
法之果。望果亲故。称之为因。分别境界。正是无明法执。不随分别。因缘两空。故云狂性自歇。问杀盗淫三。
因缘俱有者何。答缘取现行。因取种子。由分别现行爱非爱境。起贪嗔痴。作杀盗淫。熏成业种。而为亲因。
招感未来三种现行。以因生缘。以缘生因。现行种子。㸦为缘故。是以缘断而因不生也)。
(△〔吴兴云〕三缘。即
业果相续中杀盗淫。三因。即三种贪。亲生为因。疏助为缘。杀盗淫。是身根所造之业。三种贪。是意根能造
之惑。惑亲业疏。因缘之义彰矣。下文阿难云。世尊现说杀盗淫业。三缘断故。三因不生。显是以业为缘。安
得别取于惑)。
(△〔私谓〕有分别世界业果众生三种之识。即生欲贪等烦恼之缘。有烦恼缘。即生杀盗淫三
因。如恶叉果如环不断。但不随分别。烦恼缘断。则恶业无由发生。故曰。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吴兴谓杀盗
淫三缘断故。欲贪等三因不生。斯乃伐木遗根灸病失穴。殆必倒换经文。三因断故。三缘不生。而后可也。
此文明标世间业果众生。三种并列。岂得独指业果。次下阿难牒问。单举业果。即该世界众生。约义则正
取分别耳。上文结三种相续。皆云是等皆以欲贪为本。既曰以欲贪为本矣。此言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宁
非拔本之义乎)。
(△〔温陵云〕世欲业果众生。皆妙心影明。如镜中头。分别则妄。不随分别。则狂性自歇也。世
界业果众生为三缘。杀盗淫为三因)。
(△〔私谓〕温陵指世界业众生为三缘。小异长水。以杀盗淫为三因。正
拣苕溪。亦和会之说也。天如补注。尽拣岳环诸师之解。别指三种相续之因缘。谓三缘三因。即以是因缘。
世界相续等。相续。即无明所立等。微细结惑也。经云。三种颠倒相续。皆是觉明明了知性。因了发明等。岂
非指分别妄识是三种相续根本。此言不随分别。正断无明立所等。微细惑结也。下经明云。世尊现说杀
盗淫业。三缘断故。三因不生。世尊巳现说为业因矣。而斥为断业粗相。有妨下文佛藉修證之旨。亦未免
公违佛语也。诸师多说。莫知适从。请以古解断之)。
(○二显自真体)。】

「歇即菩提。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何藉劬劳。
肯綮修證。」

【〔资中〕但能了妄本空。真性自显。岂同二乘。分九
品惑。作次第解。如解筋节。以求于道。盖译家取庄
子事润之【疏】分别不生。前后际断。故名为歇。菩提
卷四 第 635b 页 X13-0635.png
云觉。起信云。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
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
身。依此法身。说名本觉。故云。胜净明心。本周法界。
不从人得。即显不从他缘。本自觉耳。劬劳修證。本
息分别。只为显觉。今分别既亡。觉性自显。故云何
藉劬劳。非谓全不修行。兀然空坐。苟妄想宛然。自
谓即是者。误之甚矣。言肯綮者。骨边细肉也。(肉间骨曰
骨。骨肉之间小结可启曰綮)庄子云。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
觚乎。若执惑有实体。不能达妄即空。四相平等。一
切唯觉。便谓从粗至细。断尽无明。方至妙觉者。何
异解牛。不能游刃于大窾。不能亡见于全牛。但解
皮肉以至若骨。岂曰妙得牛理哉(〔温陵云〕肯綮。喻微细惑。劬劳修
證只为妄惑。妄因既息。惑结自除。所谓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补遗云〕劬劳。言时长行远。三阿僧祇之谓。
肯綮修證。喻诸教地位委。曲经云。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
([?(○/○)]二喻显)。】

「譬如有人。于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觉知。穷露他方。
乞食驰走。虽实贫穷。珠不曾失。忽有智者。指示其珠。
所愿从心。致大饶富。方悟神珠。非从外得。」

【【疏】于自衣中。五阴盖覆也。(枝末与根本无明。重重包里故)系如意
珠。圆明觉性也。(珠喻藏性)不自觉知。无明不了也。(由无明故
不觉)穷露他方。乞食驰走。喻五道流浪。轮回不息。(乏妙
用。故穷露〔吴兴云〕佛界如本国。九界如他乡。求人天乐。取偏小益。犹乞食驰走)虽实贫穷。
珠不曾失。喻虽流生死。觉性常然。(妄情暂失。真性本圆。犹虽穷珠在)
忽有智者。指示其珠。佛为开示也。(佛如智者。教如示珠)所愿从
心。致大饶富。大用现前也。(證理起用。致大饶富也)方悟神珠。
卷四 第 635c 页 X13-0635.png
非从外得者。始觉合时。本不曾动。今无始静也。法
华中亦有此喻。彼约结缘。此约本有。意不同耳(〔宗镜
云〕龙女云。我欲献珠。世尊纳受。是事疾不。答言甚疾。女云。以汝神力。观我成佛。复速于此。故知一切含生。
心珠朗耀。理无前后。明暗随机。或因斗而隐肤中。对明镜而显现。或因游而沈水底。在安徐而得之。或处
轮王髻中。建大功而受赐。或系贫人衣里。惺智愿而犹存。宗镜明文。同證于此)。
(△非从外得。牒前文头非
外得。及不从人得。答众生自蔽妙明。受此沦溺之问)。
([○@║]二释庆喜难缘起二)
([?∴]一伸疑四)
(卐一叙所闻)。】

「即时阿难。在大众中。顶礼佛足。起立白佛。世尊现说。
杀盗淫业。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心中达多。狂性自歇。
歇即菩提。不从人得。(如文)。」

(卐二正生难)。】

「斯则因缘。皎然明白。云何如来。顿弃因缘。我从因缘。
心得开悟。」

【【疏】由无三缘方尽三因。因缘俱灭。菩提始显。故云
皎然明白。小乘开悟。皆由因缘。故引昔悟。以并今
说。成此难也(〔孤山云〕云何顿弃。指现说也〔吴兴云〕谓今言歇即菩提不从人得。按古释
指现说为顿弃。近师从温陵解。谓通指排摈诸文则迂)。
(卐三引他例)。】

「世尊。此义何独我等年少。有学声闻。今此会中。大目
揵连。及舍利弗。须菩提等。从老梵志。闻佛因缘。发心
开悟。得成无漏。」

【【疏】老梵志者。并是年长。从外道来。翻邪入正。得成
无学也。
(卐四结同邪)。】

「今说菩提。不从因缘。则王舍城拘舍梨等。所说自然。
成第一义。唯垂大慈。开发迷闷。」

【【疏】因缘自然。依假建立。菩提真性。众相都亡。恐相
卷四 第 636a 页 X13-0636.png
滥失。故此再疑。以洗物情(〔私谓〕末伽梨起见。众生罪垢。无因无缘。肇公曰。
谓不由行得皆自然耳。以无因无缘。不由修得为自然。亦滥何藉修證之义)。
([?∴]二答释二)
([○@(?∴)]一正破疑情
二)。
([○@卐]一推破三)
([?(○/○)]一标质所疑)。】

「佛告阿难。即如城中演若达多。狂性因缘。若得灭除。
则不狂性。自然而出。因缘自然。理穷于是。」

【【疏】若狂性因缘得除。不狂自然而出。所计不出斯
二。故曰理穷于是(〔雪浪云〕谓因缘自然之理。如是而巳)
(△〔融室云〕有狂性因缘之
灭。则有不狂性自然之出。若因缘自然俱非。则无有出者灭者。辨至于此。方尽其理)。
([?(○/○)]二就疑㸦破二)
([│/○]
一双破因缘自然二)。
(▽一以因缘破自然)。】

「阿难。演若达多。头本自然。本自其然。无然非自。何因
缘故。怖头狂走。」

【【疏】此以因缘破自然也。(孤山文同)初二句牒。(头本自然。牒其计也)
本自下二句定。(次二句释其义。将欲难破。故先释出)自。本也。然。是也。
头本如是。(本自其然者。然犹如此也。故曰自然)无有如是之头。不是
于本。故云无然非自。(无然非自者。苟不如此。则非自然也)何因下破。
可知。(何因下。正破。若本自然。则无因缘。何得因其照镜。缘其失头而狂走耶)
(△〔温陵云〕自然者。本自
天然。不假因缘也。若本自然。则或狂不狂。无所然而非自矣。何又假照镜因缘而后狂走。则自然之计堕)。

(△右解以因缘破自然。吴兴合下节。判以自然破因缘〔初破云〕头本自然。不可转变也。本自其然。不藉因
缘也。无然非自。其头始终。无变无失。无非自然也。何因缘而狂走耶)。
([?(▽/○)]二以自然破因缘)。】

「若自然头。因缘故狂。何不自然。因缘故失。本头不失。
狂怖妄出。曾无变易。何藉因缘。」

【【疏】此以自然破因缘也。初二句牒。次二句破。若自
然头。由因缘故。得成狂走。(若谓头本自然因照镜故狂走)亦应自
然不失。由因缘故而失其头。(何不亦因照镜故。并失其头)本头
卷四 第 636b 页 X13-0636.png
下四句结。今既本头无失。狂自妄出。狂之与头。了
不相触。何曾变改。而假因缘(〔温陵云〕若本自不狂。假因缘故狂。则本自
不失。盍假因缘故失。今头既不失。特因狂走。则因缘之计堕)。
(△右解以自然破因缘。吴兴合上节为一科。
即同长水破文)。
([│/○]二单破转计自然)。】

「本狂自然。本有狂怖。未狂之际。狂何所潜。不狂自然。
头本无妄。何为狂走。」

【【疏】若汝执言。既非因缘。即属自然。狂亦自然。不狂
亦自然者。(〔孤山云〕由前以狂为因缘。头是自然。既因缘被破。故转计云。狂与不狂。皆自然
者。故此破之)初一句牒。次一句定。未狂下二句。破如文。
(〔桐洲云〕次破本狂。防转计云。头既不失。不从因缘有狂。即是本狂自然。遂破云。未狂之际。狂何所潜。非本
狂自然矣)不狂下。破不狂自然。初句牒。头本下破。(后破不狂。
防转计云。既无狂妄之潜。显是不狂自然。就破云。何因缘故。怖头狂走。非不狂自然矣)此显一
真之体。尚无真妄之异。岂立因缘自然。斯则亦显
妄无因也。(右解单破转计自然。吴兴判以因缘破自然温陵判总破因缘自然)
(△〔温陵云〕
若狂怖本于自然。则是本有狂怖。然既无所潜。非本狂矣。若狂怖不本于自然。则头本无妄。何为狂走。非
本不狂矣。既非本狂。非本不狂。知因缘自然。皆妄立也)。
(△〔雪浪云〕上明头不属因缘自然。此明狂体亦无
因缘自然也)。
(○〔通释〕此章破法。孤山长水大同唯岳师硕异。温陵上二节对破如孤山。后一节总破。海印
雪浪皆宗之。今谓阿难伸难。计立自然。则后文应单破转计。上拂头自然。此拂狂自然。既拂狂自然。又拂
不狂自然。妙辨连环。束归于因缘自然。俱为戏论。要在解者各得耳)。
([?(○/○)]三结归悟旨)。】

「若悟本头。识知狂走。因缘自然。俱为戏论。是故我言。
三缘断故。即菩提心。」

【【疏】本真不动。妄自强生。说谁因缘。及自然性。若知
因缘自然。俱是戏论。分别自亡。真觉自显。斯则正
是我说三缘断故。即菩提也(〔吴兴云〕真头本来无妄。亦显妄本无因。是
卷四 第 636c 页 X13-0636.png
则因缘自然。俱无安立)。
(△〔王舜鼎曰〕本头。即所谓佛顶。人人共有。只为迷头认影。逐影生狂。人若悟达本
头。便知无状狂走。有何真实。由是因缘自然。俱成戏论)。
(△〔宗镜云〕若实发明。悟了本头。一灵真性。非动非
静。非得非失。非生非灭。非合非离。则知无始巳来三界伶俜。六趣狂走。是迷是倒。是妄是虚。皆是情想结
成。识心鼓动。则知本觉真性。非因非缘。非自然。非不自然。非和非合。非不和合。尽成戏论。俱堕邪思)。
([○@卐]二
结示三)。
([?(○/○)]一俱尽灭生显无功用)。】

「菩提心生。生灭心灭。此但生灭。灭生俱尽。无功用道。」

【【疏】若有执言真心可得。分别可亡。斯则菩提心生。
生灭心灭。(〔标指〕正是药病对治。生灭心在。下文云。生灭既灭。寂灭现前)无菩提
生。无生灭灭。方无功用。如圆觉云。有照有觉。俱名
障碍。是故菩萨。常觉不住。照与照者。同时寂灭。此
显地上證无生理。得无功用也(〔吴兴云〕菩提名智。生灭名惑。智生惑
灭。未得无功用道)。
([?(○/○)]二纵立自然寄显生灭二)
([│/○]一纵立正显)。】

「若有自然。如是则明。自然心生。生灭心灭。此亦生灭。
无生灭者。名为自然。」

【【疏】设若我教。有自然者。岂存生灭。名为自然。今汝
所明。自然心生。生灭心灭。此亦生灭。何名自然。夫
自然者。必无生灭。故云。无生灭者。名为自然(〔补遗云〕若
有二字。牒阿难前计本有觉性为自然。绝待无生灭之迹。可假名自然)。
([│/○]二举况重明)。】

「犹如世间。诸相杂和。成一体者。名和合性。非和合者。
称本然性。」

【【疏】举浅况深也。世人说生灭和合。名和合性。非和
合者。则无生灭。方名自然。岂况我教。有生灭者。却
名自然。(〔孤山云〕诸相杂和。喻自然心生。生灭心灭。非和合者。喻本无生灭。元是菩提)
人于此。不言纵立。认真自然。斯则不唯增戏论心。
卷四 第 637a 页 X13-0637.png
反令圆文。成外道教。焉敢闻命(〔私谓〕长水科经云。纵立自然。寄显生
灭者。以佛正法中。有因缘而无自然。故须重重简拂。用纵立而施破斥也。初文显无功用者。生灭既灭。寂
灭现前。即此无功用道。本非自然也。次纵立自然者。彼妄执无功用道。名为自然。非我教中有自然也。后
则就彼纵况。以非和合。反显非自然耳。苕溪释初文云。此简住前生灭。以显登住自然。如是。则外道有自
然。登住亦有自然矣。释次文云。此简分證自然。以显究竟自然。如是。则外道有神我自然。我佛法中。亦有
分證究竟之自然矣。长水所诃认真自然。成外道教。岂非古人本有此解。为岳师所承用乎。蒙于此中。率
助一解。窃谓是故我言巳下。有三段文。总结成上文因缘自然。俱为戏论也。我言三缘断故。即菩提心。此
正破因缘也。菩提心生一段。明菩提生灭。尚属因缘对待之法。至地上无功用道。生灭心尽。而后因缘始
尽也。若有自然一段。结破自然。犹如世间一段。带破和合。如是。则三卷中。广破因缘自然和合义门。钩锁
无馀。而次下本然非然。和合非合之文。亦不孤起。以此小补长水纵立寄显之科。未知得否)。
(○又竹庵温
陵科经。以第一节灭生俱尽。无功用道二句。割属下文为标举之词。而温陵之解。尤为近德所宗。今附见
于后)。
(△〔温陵云〕菩提心中。本无生灭。亦无自然。若谓菩提心生。生灭心灭。此但生灭边事非菩提也。若谓
灭生俱尽。无功用道。有自然者。因是而明自然心生。生灭心灭。此亦生灭边收。是对待法。非自然也。所谓
但名法身边事。非法身向上事也。而反指无生灭者。名为自然。则皆属戏论。(无生灭者名为自然二句亦
割属下科)譬如因有杂合。故说和合。而反指非和合。称本然性。是皆对待妄立。戏论之法也)。
([?(○/○)]三双非二
离正示忘情)。】

「本然非然。和合非合。合然俱离。离合俱非。此句方名
无戏论法。」

【【疏】本然。自然也。和合。因缘也。二皆不立。故名俱离。
此离亦离。故云俱非。此文语略。具足应云。离合离
然之离。亦复俱非也。药病齐遣。空病亦空。圆觉亦
云。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斯则
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方无戏论耳(〔孤山云〕对破和合说本自然。和
合既非。本然焉是。苟执为实。还成戏论。如对短说长。既无其短。长名岂在。绝待之理。于兹显矣。合然俱离。
卷四 第 637b 页 X13-0637.png
牒其境绝。离合俱非显智亦绝。离则能亡智。合谓所亡境。言合以彰其然。其境既亡。其智亦泯。如前火木。
薪既烧矣。火亦自烧。此则对待既绝。能所亦亡。恍如托空。唯觉无得。如是解者。方无戏论。释论云。佛坐道
场时。不得一法实。空拳诳小儿。诱度于一切)。
(○〔引證〕〔般若经云〕佛言。非所有。非无有。无诸戏论。是名得道。
性不戏论。无性不戏论。无性离性。无性更无法可得。所得戏论者。戏论法。戏论处。色性无。乃至一切种智
性无。若法性无。即是无戏论〔论云〕凡夫人戏论诸法。菩萨于不可戏论。随法不戏论。何以故。自性不能戏
论自性。性从因缘生故。但有假名。云何能戏论。若性不能戏论。何况无性离性。无性。更无第三法可戏论。
所谓戏论者。戏论法。戏论处。是法皆不可得)。
(○〔法华玄义云〕中论云。若法为待成。是法还成待。今则无因
待。亦无所成法。华首云。既得无生忍。亦不生无生。无生即无生。是名绝待。除此巳外。若更作者。绝何物。显
何理。流浪无穷。则堕戏论。乃是迷情分别。绝待不绝。非绝非待。待于亦待亦绝。言语相逐。永无绝矣。何者。
言语从觉观生。心虑不息。语何由绝。如痴犬逐块。徒自疲劳。块终不绝。若能妙悟寰中。息觉观风。心水澄
清。言思路绝。如黠师子。放块逐人。块本既除。块即绝矣)。
([○@(?∴)]二广斥执见五)
([○@卐]一斥成戏论)。】

「菩提涅槃。尚在遥远。非汝历劫。辛勤修證。虽复忆持
十方如来十二部经。清净妙理。如恒河沙。只益戏论。」

【〔宗镜〕如上剖㭊。此为未识本头不知狂走之人。
令离句绝非。言思道断。此方始除世间分别戏论
之法。于自见性。大道之中。尚犹赊远。(〔桐洲云〕此句方明无戏论
法解云。若依此句。取无上道。了不相干。故云尚在遥远)。
(△〔温陵云〕戏论本断。即狂心未歇。难契菩提。故云
遥远。苟非历劫修證。虽持多经妙理。只益戏论)应须亲到。不俟更言。似镜
照容。直须心眼相似。如人饮水。方能冷煖自知。故
云。唯證乃知。难可测度。未到之者。徒自狂迷。(〔吴兴云〕此
蹑上文斥之也。如我所说。一切俱非。且是能诠文句而巳。所诠菩提涅槃。尚在遥远。以闻而未證故)。
(△〔雪
浪云〕此是结覆上文。必要修證乃得也)又曰。解虽分明。行次冥合。因
解成行。行成解绝。不可一向执解。背道迷空。行解
相应。方明宗镜。如首楞严经所明。全为见性修行。
卷四 第 637c 页 X13-0637.png
不取多闻知解(〔私谓〕此一段经文。是此经中解行相资。紧关大节。故永明宗镜。于此
章深致其意。盖此经自阿难得悟。顿获法身。富那腾疑。审除细惑。至于破除因缘自然。诸戏论法。离句绝
非言语道断。见性解悟之法门。无馀蕴矣。得句之后。才是发心。正好修行。目足相助。恐其解而忘證。得少
为足。即遮之曰。菩提涅槃。尚在遥远。又恐其多闻熏习。不修无漏。故复遮之曰。非汝历劫。辛勤修證等。以
阿难多闻记持。辛勤累劫。不舍戏论法。终堕无始名言习气。此之辛勤修證。即前文所斥。何藉劬劳。肯綮
修證者也。前云肯綮修證。此云辛勤修證。其指陈修證之药病一也。宗镜问曰。既即心是。何用更修。答曰。
只为是故。所以修。如铁非金。即不可锻成妙器。至哉言乎。禅人籍口何藉修證。以解此章。指见性修行之
明文。为豁达拨无之诚證。斯言可怖。岂不然乎。约宗镜大意明之。上来遣拂。名无戏论。斯则顿悟知宗。次
下遮表。祗益戏论。正为圆修办事。阿难于是重复悲泪。求入华屋之门。所谓重告善逝。密请修行。是为经
中解行相资。紧关大节。而末法狂禅。迷空执解之病。永明斯文。巳为悬镜。故曰于此中深致其意也。初二
句。长水消文。不依宗镜。学者择善而从。未应执一)【疏】若执因缘自然。取佛
果者。虽经劫数。勤苦修习。终莫能及。故云尚在遥
远。忆持妙理。分别不亡。系念相续但滋生死。不能
无心忘照。反闻自性。于无了知。不辨真实。故圆觉
云。种种取舍。皆是轮回。未出轮回而辨圆觉。彼圆
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故云秪益戏
论。
(△〔翻译集云〕十二部经者。一修多罗。此云契经。即是偈颂长行。二祇夜。此云重颂。三和伽那。此
云授记。四伽陀。此云孤起。五优陀那。此云无问自说。六尼陀那。此云因缘。七阿波陀那。此云譬喻。八伊帝
目多伽。此云本事。九阇陀伽。此云本生。十毗佛略。此云方广。十一阿浮达摩。此云未曾有。十二优波提舍。
此云逐分别所说义。此十二分经。旧云十二部者。妙玄云。部别各有类从也。新译恐滥卷帙。改名为分)。
(△
〔涅槃云〕阿难自侍我来。持我所说十二部经。一经于耳。曾不再问。如写瓶水。置之一瓶。唯除一问)。
([○@卐]二引
事验知)。】

「汝虽谈说。因缘自然。决定明了。人间称汝。多闻第一。
以此积劫。多闻熏习。不能免离摩登伽难。何须待我
卷四 第 638a 页 X13-0638.png
佛顶神咒。摩登伽心。淫火顿歇。得阿那含。于我法中。
成精进林。爱河乾枯。今汝解脱。」

【【疏】佛果菩提。若以因缘自然而可取者。汝于此义。
甚得明了。何不免难而速證耶。何假我咒。方解脱
耶。应知理观兼脩。定慧双运。岂但辨义说文而巳
哉。问阿难尚在初果。何以登伽却證第三答。一约
权实。阿难示迹。现多闻无功。故在初果。登伽实人。
显咒力功大。速證第三。二约根行。阿难圆顿根发。
前文悟解。或入信住。登伽小机。虽得第三。望圆顿
位。霄壤有异(〔熏闻云〕阿那含。此云不来。不来欲界生故。巳断欲界九品俱生。名为出欲
淤泥。以接引小乘故。重施小而皆解圆。今云那含。即圆教相似位也)。
(△〔交光云〕胜多曰林。以其进速而證
多也。报居不迁。不来欲界。故曰爱河乾枯。以欲爱溺人。如瀑河故)。
([○@卐]三结劝真修)。】

「是故阿难。汝虽历劫。忆持如来。秘密妙严。不如一日。
修无漏业。远离世间。憎爱二苦。」

【【疏】多闻无功。岂如定力。首楞严王。名无漏业。得此
定者。一切诸法。皆如幻事。岂能复生憎爱二苦(〔交光
云〕一日。翻上历劫也)。
([○@卐]四举他为證)。】

「如摩登伽。宿为淫女。由神咒力。消其爱欲。法中今名。
性比丘尼。与罗睺母耶输陀罗同悟宿因。知历世因。
贪爱为苦。一念熏修无漏善故。或得出缠。或蒙授记。」

【【疏】过去为婆罗门女。名为本性。(义翻本性)今从昔号。名
性比丘尼。(〔孤山云〕以初见性净明体。乃立嘉名)耶输陀罗。云华色。(〔法华
文句云〕罗睺母耶输陀罗者。以子标母。此翻华色。亦曰名闻。或云无翻。在家为菩萨之妻。天人知识。出家
为尼众之主。位居无学。十二游经。出三夫人。五梦经。出三妃。未曾有及瑞应。皆云。罗睺是瞿夷子。法华涅
卷四 第 638b 页 X13-0638.png
槃。皆云。耶输子。或可彼经举大母。此经举所生。释论明瞿畹陀。宝女不孕。知定是耶输子)出缠。
登伽也。受记。耶输也(法华会上。蒙佛受记。于善国中。当得作佛。号具足千万光
相如来。授记。亦云受记。受决。记莂。中根人闻法譬二周。开三显一。具足领解。如来述成。虽自知作佛。而时
事未审。若蒙佛诚言。受其当果。劫国决定。近远了别。则大欢喜)。
(△〔交光云〕宿为淫女。具含三障。宿为。业障
也。淫习。烦恼障也。女身。报障也。销其爱欲。则烦恼障破。名之以性。则业障除。作比丘尼。则报障转。障消性
转。神咒力故)。
(△〔私谓〕佛本行经云。佛言。耶输陀罗。非但今嫌馀释童。取我为夫。往过去世。亦复如是。释论
载耶输进欢喜丸。佛具言耶输为淫女。巳为独角仙人宿缘。故知宿为夫妇。恩爱相逐。不但庆喜摩邓为
然。故曰。同悟宿因。知历世因。贪爱为苦。法身应化。俯仰随缘。故知如来此会。不嫌以耶输比登伽。亦不妨
以佛身况庆喜也)。
([○@卐]五责随尘境)。】

「如何自欺。尚留观听。」

【【疏】彼尚女人。一修无漏。便获圣果。如何汝今厌离
小乘。志乐大道。而以世间因缘自然戏论名相。而
自缠绕。随逐根尘。为境所碍。不能超越。故云尚留
视听(〔吴兴云〕观听略举见闻。以摄觉知。即六妄也)
(○大文明如来藏心第二科破满慈执相难
性显如来藏竟)。】

(经文则无所明。乾道本云。则无无明。有本云。则无所明。应是古本以则无无明为正也。记以俟考)

(逐其飞沈。乾道本云。遂其飞沈有本云。逐其飞沈亦如上例)

(杂于精金。乾道本 有本云。离于精金)
(如我按指乾道本 有本云。而我按指)

(肯綮修證。乾道本 有本云。肯綮修證)

大佛顶首楞严经疏解蒙钞卷第四(之一)
卷四 第 638c 页 X13-0638.png
大佛顶首楞严经疏解蒙钞卷第四(之二)
海印弟子 蒙叟钱谦益钞

(○长水科大文第二明修行方便。从此去尽第六卷文殊说偈)
(○今按第二大文下。初分三母科。一正明
二义。二别破疑情。三广陈修證。以阿难领悟所修。及总告许宣等四。为承起科。大科第一下。分子科有二。
一因果同异门。即第一义。审观因心与果地觉。一段经文。二根尘解脱门。即第二义。审观烦恼结解根元。
是中子科。生起母科。广摄别破疑情。广陈修證二科。起第二义。尽六卷文殊说偈经文。正宗分之次分。亦
齐于此)。
(○【疏】上来破执破疑。显如来藏。约信解为真修之本。答最初方便竟。次下约依解修行。成就止观。
为入理之方便。既能信解如来藏体。周遍十方。本性清净。绝名离相。我等云何修诸方便。与此相应。故此
第二名修行方便)。
(○〔吴兴云〕诸师以解行分经。前开解竟后示行也。若于此经。欲分三根。从阿难请行以
前。随闻获證。皆上根也。楞严大体。亦巳备矣。请行以后。方被中下。更俟谈行。思而修之。故假阿难等请入
华屋。广示入三摩提路也)。
(○〔海印云〕发心修行。远取菩提。非观行不能入。止观乃入法界之门。古人谓观
理直入为正行也。昔判为修道分。愚判为示观相)。
([?╳]初文二)
([?∴]一阿难领悟所修二)
(卐一经家总叙)。】

「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疑惑消除。心悟实相。身意
轻安。得未曾有。重复悲泪。顶礼佛足。长跪合掌。」

(△二阿难别叹)。】

「而白佛言。无上大悲。清净宝王。善开我心。能以如是
种种因缘。方便提奖。引诸沈冥。出于苦海。」

【【疏】因缘自然。前巳广破。今复重释。纤疑不挂。故云
疑惑消除。(〔补遗云〕惑除。舍生死重担。息肩于藏性。轻安之义。法华所谓其心安如海也)
心悟实相者。实相无相。远离戏论。今离戏论。即悟
卷四 第 639a 页 X13-0639.png
实相。重复悲泪者。喜悟藏心故。恨无行法故。超过
一切世出世间。故云无上。佛诸功德大悲为首。故
独称也。离垢末尼。随意出生。赈给无尽。佛亦如是。
故称宝王。譬喻言辞。约事约理。故云种种方便。沈
谓久沦生死。冥谓永覆无明。方便能开。提奖能出。
俱称引导。

(卐二叙巳得失)。】

「世尊。我今虽承如是法音。知如来藏。妙觉明心。遍十
方界。含育如来。十方国土。清净宝王。妙觉王刹。如来
复责多闻无功。不逮修习。我今犹如旅泊之人。忽蒙
天王。赐与华屋。虽获大宅。要因门入。」

【【疏】如来藏心。量遍十方。德含一切。虽信而解。非行
莫臻。故此叙之。以彰得失。(〔桐洲云〕十方一切众宝。庄严佛刹。皆如来藏。妙
觉明心。周遍含育而出生故。身土圆融故。云妙觉王刹)天王。佛也。赐予。开示
也。华屋。藏体也。虽获。信解也。门入。修行也。行能通
理。故曰门也(〔孤山云〕心游理外。喻以旅泊。佛有法界。喻以天王。华屋如真心。受赐如开
解。宅因门入。喻由理行)。
(卐二正请修路)。】

「唯愿如来。不舍大悲。示我在会。诸蒙暗者。捐舍小乘。
毕获如来。无馀涅槃。本发心路。令有学者。从何摄伏。
畴昔攀缘。得陀罗尼。入佛知见。作是语巳。五体投地。
在会一心。伫佛慈音。」

【【疏】无馀者。无明永尽。二死巳亡。究竟之无馀也。(〔清凉
云〕二乘上有三馀。非曰无馀。今二种涅槃。无馀第一。四涅槃中。无住涅槃。方为第一。今言无馀。即佛无住。
往昔但有二涅槃。故不言无馀耳)。
(△〔补遗云〕小乘烦恼子缚断。名为有馀。生死果缚断。名为无馀。今此大
卷四 第 639b 页 X13-0639.png
乘。五住生死究尽。常住真心究显。故云毕获无馀涅槃)愿示我等。如来本昔。
因地发心。入涅槃道。即真三昧也。故云本发心路。
攀缘妄想。无始本有。故云畴昔。如何摄敛。折而伏
之。故云入佛知见(〔孤山云〕涅槃圆果也。心路圆因也。举果以请因耳)
([?∴]二如来广
陈修修證二)。
(卐一总告许宣二)
([○@(?∴)]一开妙修行路)。】

「尔时世尊。哀悯会中。缘觉声闻。于菩提心。未自在者。
及为当来。佛灭度后。末法众生。发菩提心。开无上乘。
妙修行路。」

【【疏】菩提之心。具悲智愿。智求佛道。务在修證。苟或
不明。于菩提心。未得自在(〔标指〕二乘所知未断。有法执者。名未自在)
([○@(?∴)]二
明发觉初心)。】

「宣示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决定。发菩提心。于佛如来。
妙三摩提。不生疲倦。应当先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

【【疏】妙三摩提。香楞严定。即真如观。欲修此观。先须
方便。方便若成。真修可冀。故以止观二门。名为发
觉初心。即最初方便也。(〔王舜鼎曰〕初心。即阿难所请最初方便。学人之因地
也)然此二门。三世诸佛。修行證道。同途之法。故华
严云。譬如有力王。率土咸仰载。止观亦如是。一切
所依赖。故此二法。名为初心。决定义也。一者。审观
因地及与果心。起随顺行。即依真如门修止也。真
如无相。向即心绝。故起信云。所言止者。谓止一切
境界相。随顺奢摩他观义故。二者。审观烦恼解结
根元。起对治行。即依生灭门修观也。生灭法相。染
净不同。起智拣择。对治令断。故起信云。所言观者。
卷四 第 639c 页 X13-0639.png
谓分别因缘生灭相。随顺毗钵舍那观义故。修前
方便。未能相即。故名随顺。修之成就。即观明止。即
止明观。止观不二。名为正修。即成三昧也。今是初
修。故名发觉。

(卐二别明二义三)
(○一正明二义二)
([○@│]一因果同异门三)
([○@(?∴)]初标劝审观)。】

「云何初心。二义决定。(徵)阿难。第一义者。汝等若欲捐
舍声闻。修菩萨乘。入佛知见。(牒)应当审观。因地发心。
与果地觉。为同为异。」

【【疏】既能信解。果海无念。绝名离相。本非生灭。将契
此心。须亡生灭。与之相应。故上文云。我以不灭不
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若异
此者。即暂举心。尘劳先起。合尘背觉。岂曰正修(〔融室
云〕圆觉云。如来本起因地修行。皆起圆觉。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桐洲云〕谓初因发心依。与果
地觉时。證菩提之依。为同为异耶)。
([○@(?∴)]二须审所以)。】

「阿难。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
不灭。无有是处。」

【〔宗镜〕绍佛乘人。先须得本。悟自真心。不生不灭。
为因。然后以无生之旨。遍治一切。所以华严论云。
若有习气。还以佛知见治之。若不入佛知见。设有
修行。但成折伏。终不能入诸佛驶水之流。如法华
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只是于众生心中。而论开示。
以佛知见。蕴在众生心中故。若未悟心无生之理。
唯以生灭心为因。欲求无生之果。如蒸砂作饭。种
苦求甘。因果不同。体用俱失。邪妄修因。犹九十六
卷四 第 640a 页 X13-0640.png
种。捏目生华。生死趣寂。似三乘道人。劳神费力【疏】
维摩云。无以生灭心行。说实相法。尚不可以生灭
说。况以生灭为因而求證耶。普贤观云。大乘因者。
诸法实相。大乘果者。诸法实相。若不以止门相应。
此生灭心。终无暂息若便以此心为修行者。因果
相违。终无获證。如上广破。

([○@(?∴)]三正辨行相)
([○@卐]一料拣因门二)
([?(○/○)]一举喻总彰生灭)。】

「以是义故。汝当照明。诸器世间。可作之法。皆从变灭。
阿难。汝观世闻。可作之法。谁为不坏。然终不闻坏烂
虚空。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终无坏灭故。」

【【疏】妄心如器界。所作性故。真心如虚空。理无为故。
常无常无常性。于焉可知。(〔清凉云〕世间者。世即隐覆义。隐覆胜义故。又可
破坏义。三世所迁故。间者。堕虚伪中故。隐覆之性。即堕虚伪故。世即是间。持业释也)。
([?(○/○)]二就身广辨虚妄
二)。
([│/○]一总明二)
([?(▽/○)]一示其浊因)。】

「则汝身中。坚相为地。润湿为水。煖触为火。动摇为风。
由此四缠。分汝湛圆。妙觉明心。为视为听。为觉为察。
从始入终。五叠浑浊。」

【【疏】湛觉无生。妄成所相。所既妄立。生汝妄能。于所
明分为四大。于能觉派成六根。六根四大。互相杂
乱。于湛圆明。汩成浊相。(〔温陵云〕四大假幻妄之身。缚性为缠。五叠织见觉之
妄。汩湛为浊。缠为生死根本。浊为惑业根本)即同起信。不生不灭。与生
灭和合。名阿梨耶识。从此识心。变起世间。即是浊
义也。
△〔永明〕元于一精明。分成六和合。内外四
大。合成其身。(〔瑜伽第三〕如薄伽梵说。于各别内身。若发毛等。乃至粪秽。是内地界。若小
卷四 第 640b 页 X13-0640.png
便等。是内水界。若于身中所有煖等。是内火界。若上行等风。是内风界〔楞伽疏云〕佛顶经。火腾水降四句。
叙外界外四大也。坚相为地四句。叙内界内四大也)众生第八藏识。相分之
中。半为外器。不执受故。半为内身。执为自性。生觉
受故。首楞严钞云。且妄见心动故。外感风轮。由爱
心发故。外感水轮。由坚执心故。外感地轮。由研求
躁故。外感火轮。由四大形起六根。由六根故见六
尘。故知三界。离有情心。更无自性(〔熏闻云〕五浊言五叠者。叠。重也。
此以五阴为五重。何则。四缠是色阴。视听觉察。既是六根。根必发识及受想行。即五阴具矣。准雪。浪标文
云。由此四缠乃至为觉为察。此是五浊业用之总。次下五浊。此是四大见闻觉察之别。四大以六根。分于
湛圆。交互汩乱。而成浊相。故云四缠等是五浊之总五阴是四大等之别。岳师释五重。以四缠六根。分配
五阴。非也)。
(△〔私谓〕从始入终者。由此四缠。始也。乃至为觉为察。终也。于五浊。则劫浊。为始。命浊为终。于劫
浊。则空见为始。相织为终。圆岳二师。委辨五阴阴始终。非经义也)。
([?(▽/○)]二喻其浊相)。】

「云何为浊。阿难。譬如清水。清洁本然。即彼尘土。灰沙
之伦。本质留碍。二体法尔。性不相循。有世间人。取彼
土尘。投于净水。土失留碍。水亡清洁。容貌汩然。名之
为浊。汝浊五重。亦复如是。」

【【疏】清水。觉湛明性也。土尘。地水火风也。(〔吴兴云〕妙明之心。合
于清水。缠叠之体。合于土尘)循。顺也。法尔。犹自然也。真妄染净。
性相违背。非使之然。法如是也。(〔清凉云〕梵云达摩多。此云法尔。亦云
法界。或曰法性。云法尔者。言法如是也。谓问言何以诸佛众生。起于刹土。答曰。法应如是。不可致诘)有
世间人。无明不了。非出世智也。取彼下四句。不生
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也。(众生历劫熏染。生灭与不生灭。和合
混浊。如何能得清脱。九界苦想攀缘翳理。如世界人。取土投水)容貌。色心相也。汩。
乱也。(下文别显五浊。则水土汩然之容貌也)
(△〔定林云〕土。色也。识。水也。识色杂乱。故名为浊。若
卷四 第 640c 页 X13-0640.png
根不缘尘。则识色不偶。水不杂土。成清莹矣)。

(○〔合释〕〔五浊〕〔宗镜云〕五浊者。一劫浊。四浊增剧。聚在此时。嗔恚增剧。刀兵起。贪欲增剧。饥饿起。愚痴增剧。
疾疫起。三灾起故。烦恼倍隆。诸见转炽。粗毙色心。恶名秽称。摧年减寿。众浊交凑。如水奔昏。风波鼓怒。鱼
龙搅扰。无一聊赖。时使之然。如劫初光音天堕地。地使有欲。如忉利天人粗涩园。园生斗心。是名劫浊相。
烦恼浊者。贪海纳流。未曾饱足。瞋虺吸毒。烧诸世间。痴暗顽嚣。过于漆墨。慢高下视。凌忽无度。疑网无信。
不可告实。是为烦恼浊相。见浊者。无人谓有人。无道谓有道。十六知见。六十二见等。犹如罗网。又似稠林。
缠缚屈曲。不能得出。是见浊相。众生浊者。揽于色心。立一宰主。譬如黐胶。无物不著。流浪五道。处处受生。
如贫如痤。名长名富。是为众生浊相。命浊者。朝生暮殒。昼出夕没。波转烟回。眴息不住。是命浊相。居此浊
乱之时。遮障增剧。境飘识燄。烧尽善根。业动心风。吹残白法。著瞋魑魅之鬼趣。堕痴罗刹之网中。为贪爱
王之拘留。被魔怨王之驱使。孰能顿省。仿此圆修)。
(△〔孤山云〕馀经明五浊。以五利为见。五钝为烦恼。众生
但揽见慢果。立此假名。命以连持一期色心为体。摧年促寿。劫无别体。但以四浊。聚在其时。今文不然。盖
约五阴妄想为五浊也)。
(△〔熏闻云〕皆就阿难现前而示。故云汝见汝身等)
([│/○]后别明五)
([?(▽/○)]一劫浊)。】

「阿难。汝见虚空。遍十方界。空见不分。有空无体。有见
无觉。相织妄成。是第一重。名为劫浊。」

【【疏】梵云劫波。此云时分。法华论说。日月岁年。总名
为劫。乃至成住坏空。不离时分。今此经中。说劫浊
义。谓迷真起妄。世界未形。但有虚空。及与妄见。空
见一体。遍法界迷。未成二别。故云不分。(〔温陵云〕觉非空色。由
一念不觉。妄见空相。以生发遍迷故。空见不分)。
(△〔海印云〕以迷妄最初。有虚空为色体。此妄见所先揽者。
此顽空浑浊真心而成妄见。此见吸取空相。结为色而成色心。此色蕴之始也。迷妙明为顽空。则空本遍。
迷妙明为妄见。则见亦遍。二妄混合。故云不分)又空未派为四大。见未开
为六根。亦名不分。故次释云。有空无体。有见无觉。
体即四大成质。觉即六根取境。既无此异。都成昏
钝。故名为浊。一念初起。无明之始。时之初分。故名
卷四 第 641a 页 X13-0641.png
为劫。非劫末时之劫浊也(〔融室云〕以五浊配三细六粗者。劫浊则当彼业
相。谓不觉心动为业。无明初起。正在晦昧觉明为空之时。时分起于此故。以空见相织成妄。妄成即为时
分)。
(△〔孤山云〕此浊依色阴也。四大五根五尘。同名色阴。今以眼根见空尘而说者。以浑浊义显故。何故名
劫浊耶。以成住坏空。四皆名劫。故指见空为劫浊。如来方便巧示。即指阿难目所见空。成劫浊义也。有空
无体者。空无体质故。有见无觉者。有见而无好丑违顺之觉知故。以无体之空。织无觉之见。而两无其实。
此即土失留碍。浑浊真性。过在兹乎)。
(△相织者〔涅槃经云〕涅槃者。名无织故。佛性论云。涅槃者。无所趣故。
无编织故)。
([?(▽/○)]二见浊)。】

「汝身现搏。四大为体。见闻觉知。壅令留碍。水火风土。
旋令觉知。相织妄成。为第二重。名为见浊。」

【【疏】身之质碍。由见闻知。织水火风。执取滞者。壅翳
不通。遂现四微。形相体质。(〔补遗云〕见闻觉知。本非留碍。为四大所织。见不
超色。耳唯听声)身之觉知。由水火性。织彼妄见。旋转移易。
还复交替。分成六根。(水火风土。本非觉知。为六识所旋。亦能发知。如四大净色。
能见能觉)觉闻知见。如纬织经。互相参杂。故名为浊。前
则业转。今则现相也(〔融室云〕见浊当转现二相。转即见分。于见分中。有境界相
现故〔私谓〕前云有空无体。今言见闻觉知。壅令留碍。则有体也。前云有见无觉。今言水火风土。旋令觉知。
则有觉也。故云前则业转。今则现相)。
(△〔孤山云〕此约受阴。领受所缘之境为受。六触因缘生于六受。境有
违顺非违非顺之别。故六受亦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之异。相织妄成者。四大为六受所壅。故令留碍。六
受为四大所旋。故令觉知也。二法交织。妄为受阴。以见境领纳。浑浊真性。故名为浊)。
(△〔雪浪云〕汝身现抟
取四大以为身体。见闻觉知。元是一体。由四大而壅令留碍。水火风土。元是无知。因见闻而旋令觉知。四
大六根。相织妄成。故为见浊。见即增计长非之谓)。
([?(▽/○)]三烦恼浊)。】

「又汝心中。忆识诵习。性发知见。容现六尘。离尘无相。
离觉无性。相织妄成。是第三重。名烦恼浊。」

【【疏】六识分别。三世遍缘。忆过去境。识现在尘。诵习
卷四 第 641b 页 X13-0641.png
未来。诸有境界。(〔释要云〕意识能缘三世依正之境。复能执受。忆过去境。即独散意识。
缘落谢境。识现在尘。即明了意识。随前五所取。缘现量境。诵习未来。即未形兆事。预思念也。即独散意。缘
比量境。举此三者。正明意能缘三世境也。悫公疏云。忆念过去。识对现在)能分别体。从
前见浊觉知所发。故曰性发知见。(能分别识性。从见闻觉知所发
故)所分别相。即是六尘所现影像。故云容现六尘。
(所分别相。从六尘现故〔补遗云〕六识妄性。附于根尘。生起知见。故云性发。于六尘境。分别六相。故云容现)
容现。容即相也。离尘离觉。无相无性。(离六尘。无所忆识诵习之
相。故曰离尘无相。离见闻觉知。无能忆识诵习之性。故曰离相无性)互相交织。扰乱
相熏。名烦恼浊。即六粗前四也。(〔温陵云〕忆识诵习。即智及相续。执取
计名之相)。
(△〔孤山云〕此依想阴。能取所领之缘相为想。而有六种。谓取所领六尘之相为六想也。性发知
见。谓能取六想。容现六尘。谓所取六尘之相也。以此相织。妄成想阴。既取著所领。则扰乱甚前。既浑真性。
故名烦恼浊)。
(△〔海印云〕想乃六识之妄想。由心中诵习熟串。习气内鼓。忽然起为所知见境。故曰性发知
见。随其妄想所现尘境。即分明形容于妄想性中。妄见六尘缘影。为自心相。故曰容现六尘。是则离尘无
意识相。离根无意识性。根尘识三。混浊一相。起贪嗔等。名烦恼浊)。
([?(○/○)]四众生浊)。】

「又汝朝夕。生灭不停。知见每欲留于世间。业运每常
迁于国土。相织妄成。是第四重。名众生浊。」

【【疏】生灭是行。行即是业。众生执爱。但欲留住。(恋著三界)
业性迁流。每常流动。(随趣受生)一去一住。一动一留。互
相交织。众法生灭。(〔合解云〕以流织迁。以迁织流。业见㸦起。执谢同时。正生住即异
灭。正留住即迁去)名众生浊。即造业也(〔温陵云〕朝夕生灭。即造业相)。
(△〔孤山
云〕此浊依于行阴。造作之心。能趣于果名行。行有六种。大品中说为六思。思即是业。谓于六想之后。各起
善不善无动业也。知见。即六思。业运。即随善恶迁移。国土亦世间也。如私心虽恋乡井。以官事须往他乡。
六道往还。例亦如是。相织者。即知见欲留。业运迁去。妄成行阴。而去留假合。混浊真性。名众生浊)。
([?(▽/○)]五命
浊)。】
卷四 第 641c 页 X13-0641.png

「汝等见闻。元无异性。众尘隔越。无状异生。性中相知。
用中相背。同异失准。相织妄成。是第五重。名为命浊。」

【【疏】命是报法。依业所引。第八识种。连持色心。不断
功能。名之曰命。(〔释要云〕命是报法者。由前世业法之所感故。遂有修短之殊。夫受。身
者。命煖识三。不相离也。命即气息报风。连持不断。色心可久。命不连持。色心则变。煖则遗体之色。识即心
王)前六见闻。元本一识。由六根异。遂成分离。识用
虽分。体唯一种。(总报之主。唯一本识。故云无异。六尘隔别。见听爰分。根尘异故。识乃
分离。取六尘境。性中相知者。唯一本识为体故。用中相背者。眼唯了色不别声等)斯则同
中立异。异处见同。同异失准。互相交织。于总报体。
便立命根。名为命浊。即业系苦相也。(〔融室云〕性命见闻为业。系
于苦故)。
(△〔孤山云〕此浊依于识阴。了别所缘之境名识。即是六识也。元无异性者。了别之心。惟一故。众尘
隔越者。六尘不同故。牵生六识。故云无状异生。性中相知。释元无异性也。用中相背。释无状异生也。适言
其同。则用相背。适言其异。则性相知。故云失准。以此交织。妄称识阴。识在命存。识去命谢。浑浊真性。故名
命浊)。
(△〔王舜鼎曰〕此正生灭与不生灭和合。乃众生之命蒂。故名命浊)上之五重。皆
由能所。妄觉影明。展转相习。从细至粗。互为形待。
次第转生。混真成浊。有此五义耳(〔海印云〕五浊依五蕴而生。将示
不生灭心。为本修因。先示五浊生灭之相。即生灭以證无生。即五蕴以證法身也。佛以众生起倒。皆因五
蕴。故以观五蕴为入道之要门。观者若得其要。则若现若观。皆有所归。故五蕴观门。为此经决定第一义
也)。
([○@卐]二修因契果二)
([?(○/○)]一劝拣妄依真)。】

「阿难。汝今欲令见闻觉知。远契如来。常乐我净。应当
先择生死根本。依不生灭。圆湛性成。」

【【疏】迷真起妄。见闻觉知。返妄归真。常乐我净。不循
生灭。妙證可臻。苟顺尘劳。真常益背。故劝择妄。依
不生灭(〔吴兴云〕见闻觉知。生灭心也。常乐我净。不生灭性也。因果事异。故远。心性理同。故契。
卷四 第 642a 页 X13-0642.png
生死根本。谓六根也〔补遗云〕此初义中。教循止观。以识心为生死根本。既云见闻觉知。远契四德。则应以
六根中六识。为所拣之境也)。
(△〔温陵云〕见闻觉知。六受用根也。常乐我净。涅槃妙德也。生死根本。五浊业
用也)。
(△〔如说云〕生死根本。即四缠五浊。乃赖耶识中所带之妄。前文云。远离和合及不和合。则复灭除诸
生死因。即所拣生死根本也。不生灭圆湛性。即前文圆满菩提。不生灭性也)。
([?(○/○)]二示修定旋觉二)
([│/○]一正
示用心)。】

「以湛旋其虚妄灭生。伏还元觉。得元明觉。无生灭性。
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證。」

【【疏】初习名止。成就曰定。初习后成。俱名曰湛。起信
云。所言止者。谓止一切境界根。境男不生。见闻不
起。渐澄渐伏。粗垢自遣。圆觉云。以净觉心。取静为
行。由澄诸念。觉识烦动。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
永灭。便能内发。寂静轻安。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
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若能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
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是则名为
随顺觉性。得无生性。为因地心。由是渐修。入證登
极。成妙圆果。脩之次第。如天台圆顿止观广明(〔私谓〕
长水释二决定义云。以止观二门。名为发觉初心。即最初方便也。此释最初方便之明文也。今释修定旋
觉。正明依真如门脩止。全引圆觉。此方便者。名奢摩他。一章文字。此指奢摩他为最初方便之明文也。长
水立止观两门。为最初方便。故双取奢摩三摩。蒙立真止一门。为最初方便。故单取奢摩他。然蒙所引据
者。经文奢摩他中。毗钵舍那。微密观照之文。与长水引起信。随顺奢摩他观义之旨。则未尝不同也。近师
见闻。局于会解。请以长水全疏。会而通之。则最初方便。可尅定矣)。
(△〔孤山云〕既以清水浊水。湿性不殊。妄
心真心。谛理不二。当须达妄无妄。了浊元清。故云以湛旋其虚妄灭生也。伏还元觉者。初心了达。惑实未
破。故云伏也。即是伏无明。还法性耳。得元下。唯观常住法性。即是圆因。故云为因地心。此即住前名字观
卷四 第 642b 页 X13-0642.png
行相似位也。初住分證常果。妙觉究竟常果。并由住前观无生灭心而成)。
(△〔释要云〕湛即定。旋即伏。以定
旋伏虚妄乱动之法。成本真性。故曰伏还元觉)。
(△〔海印云〕旋。犹漩也。如水之漩澓。谓念念漩妄以归真也)

([│/○]二喻显修證)。】

「如澄浊水。贮于静器。静深不动。沙土自沈。清水现前。
名为初伏客尘烦恼。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
明相精纯。一切变现。不为烦恼。皆合涅槃。清净妙德。
(结答无馀涅槃)。」

【【疏】真觉如水。见闻如浊。定身如静器。定法如澄静。
砂如烦恼。泥如无明。地前名伏。地上名断。究竟名
精纯。变现即起用。此即同前不灭不生合如来藏。
乃至背尘合觉。故发真如妙觉明性也。(〔孤山云〕既知浊即清。
必澄浊令清。既了妄即真。故能息妄归真。非保其浊守其妄也。澄喻修观。浊水喻妄心。静器。喻圆人身器。
不为境动。静深不动者。深犹久也。观行虽成而能忍。六境虽净而无法爱。故登初住。无明顿破。如沙土自
沉。中理分显。如清水现前。法华明穿凿高原。大师亦以见水为初也。初住所断无明。名为客尘。以初住法
性。如主如空故。而言伏者。望于妙觉。悉名伏道。唯佛名断。仁王云。三贤十圣忍中行。唯佛一人到其源。去
泥下喻极果也。泥喻上地惑也。元品巳尽。故云永断。涅槃云。无上士者。名无所断。明相精纯。究竟理显也。
随机所感。十界现形。皆名净用。故曰不为烦恼。而用显体。故云皆合涅槃等。然德必具四。略举一净耳)。
(△
〔温陵云〕清水现前。牒上旋其虚妄。此则初伏客尘烦恼。旋之使伏。非真无生灭性也。去泥纯水。牒上复还
元觉。以得其本元真觉无生灭性。则无明根断。觉湛精纯。烦恼泥水。一任搅淘无复汩浊。乃可为因地心
也。因心如此。则果地修證无有不圆。涅槃妙德。于斯契合矣)。
(△〔中川云〕初伏客尘。即先除正使。永断根本。
即更侵习气。客尘之体。即奢摩他所治之惑)。
(○〔證真云〕诸经论皆以烦恼障为客尘。天台目为界内见思
等。根本无明。天台目为界外见思。诸经论目为所知障智障等。言永断者。且约从因至果。通相而说。理实
妙觉。方能永断。故曰明极即如来)。
(△〔熏闻云〕准唯识等。初地顿断见惑。二地巳上。渐断思惑。若圆说者。从
初住去。皆见思双破。以违理由见。感报由思。乃至妙觉。方尽其惑)。
(○〔引證〕〔涅槃云〕非五欲淤泥。非无明闇
卷四 第 642c 页 X13-0642.png
浊。离此二边。即佛性清水)。
(○〔智论云〕譬如清净池水。狂象入中。令其浑浊。若清水珠入。水即清净。不得言
水外无象无珠。心亦如是〔宝性论云〕贪等客烦恼。犹如浊水尘。无分别智上。果法如池水)。
(○上明第一义
竟次第二义)。

([○@●]二根尘解结门。第一大科。正明二义下之子科。今以标观约义正辨三科。为承起科。三正辨行相下。生
指事总标别示令拣四科。第三别示功用优劣。第四令拣圆根修證。为子科中重起母科。第三以一约世
界流变。二约根用优劣。为子科。第四以正劝詶请等四为承起科。是中生子科四。一且破六一之见。二广
明根结之由。三正示入一之门。四结显真觉之理。上来正明二义一科始竟。次下别破疑情。广示修證。二
大科。正从第二根尘解结中。一门生起。皆决定第二义之广文也。今初。文三)。
([?∴]一标观审详)。】

「第二义者。汝等必欲发菩提心。于菩萨乘。生大勇猛。
决定弃捐。诸有为相。应当审详烦恼根本。此无始来。
发业润生。谁作谁受。」

【【疏】前第一义。令止妄心。伏还元觉。即是条止。此第
二义。令审详烦恼。观察对治。即是修观。先止后观。
法应如是。无明发业。爱取润生。六识能作。第八能
受(〔空印云〕第六意识。能作引业满业。故颂云动身发语独为最。烦恼根本。六根也。造业受报。虽六识能
作而以第八为根本依。以六根全是八识所现相分。故第八之役诸识。犹身之使手臂。如人用手杀人。而
曰手杀非人杀者。岂有是哉。故今了义。作业受报。皆归第八。即见开精明是也)。
(△〔讲录云〕发业无明。谓发
现业用。如取舍执著等。第六识也。润生无明。谓津润俱生。如依中有身。纳胎成种者。第八识也。攀缘造作
者。六识是作业主。能造染净业因故。受果报者。八识是总报主。能含藏染净种。执持不散故)。
(△〔清凉云〕约
第六识。业是所造。心是能造者。即以第六识名心。从于积集。通相说故。谓第六识。人执无明。迷真实义异
熟理故。以善不善相应思。造罪福不动等三行。熏阿赖耶。能感五趣。爱非爱等。种种报相。但云六者。谓五
识无执。不能发润。故非迷理。无推度故。不能造业。虽造满业。亦非自能。但由意引。方能作故)。
(○〔宗镜七十
五〕问。众生造生死染净二业。受苦乐两报。皆从心起。于八识内。定是何心。答。今古有二解。古师取第六识
为垢净心。为此六识。与善十一相应。能造人天善业。与根随相应。能造三涂恶业。此总别业成。能招当来
卷四 第 643a 页 X13-0643.png
苦乐两报。此据造业者为心。神锴和尚。取第八识为心者。此是总报主。真异熟识。识中能含藏善不善业
种子。种子遇缘。即能招苦乐两报。此约所熏能持种为心。所熏为根本。能熏为枝末。今若双取。正理方圆)。

(△〔清凉云〕烦恼有二。能发能润。虽诸烦恼。皆能发润。于发业位。无明力增。润业受生。爱取力胜。名受偏名。
以无熏发。唯一无明。数数溉灌。故生爱取。言润业位。爱取偏增者。说爱如水。能沃润故。要数溉灌。方生有
芽。且依初后。分二爱取无熏发义。立一无明。谓爱取初后。分爱取二。以爱为初。取为后故。其实有多现行
润也)此唯观门。分别能知。故起信云。所言观义者。谓
分别因缘生灭相故。圆觉云。以净觉心。知觉心性。
及与根尘。皆同幻化。即起诸幻。以除幻者。变化诸
幻。而开幻众等(即同圆觉起幻销尘观也。彼云。此方便者。名三摩钵提)
(△〔吴兴云〕止
观者。定慧之异名也。前文审观之义。及照明诸器世间可作之法。岂非观耶。后文审观之义。及逆彼无始
织妄逆流。岂非止耶。资中分条后人布叶。深惧来者。应知初义明因地发心。即止观当体也。与果地觉。即
止观所依也。次义明烦恼根本。即止观所破也。说有先后。行无二门。合而言之。秪是以无缘智。缘无相境。
破无明惑耳)。
(△〔私谓〕古师约二决定义。安立止观。依经入观观网历然。然长水所明者。圆顿止观。故曰。即
观明止。即止明观。止观不二。斯为正修。是则资中对立观门。霅川独标圆义。可谓破立同时。遮表一法矣。
山家约三门科经。逐文分配。岳师此文。但依了义。不复扶宗。岂非灵龟曳尾。自埽其迹者耶)。
([?∴]二约义显
非)。】

「阿难。汝修菩提。若不审观。烦恼根本。则不能知。虚妄
根尘。何处颠倒。处尚不知。云何降伏。取如来位。」

【【疏】根尘虚妄。为烦恼宅。颠倒沦替。莫不由斯。苟能
识其根元。知其结处。则可希冀解棼。庶几降伏耳
(〔标指〕发业润生。三细六粗。根尘之本也)
(△〔温陵云〕无明发业。爱取润生。第六能作。梨耶能受。潜为烦恼根
本。发为虚妄根尘。知之乃可降伏。降之乃可取果)。
(△〔海印云〕发业润生。通名烦恼。生死皆由此二而有。此
二法元无实体。但依六识妄想为用。于六根门头。缘尘取境。纯是无明用事。以资爱取。故生死结于根尘
之中。今欲审知虚妄根尘。何处颠倒。以根尘相交结处。即颠倒处。乃生死结根之所在。下将审择结根。故
卷四 第 643b 页 X13-0643.png
劝审观也)。
([?∴]三正辨行相四)
(◑一指事正喻审详)。】

「阿难。汝观世间。解结之人。不见所结。云何知解。不闻
虚空。被汝隳裂。何以故。空无形相。无结解故。」

【(〔私谓〕前文明虚空无坏灭。以起则汝身中下。四缠五浊之文。此明虚空无结解以起则汝现前下。六为贼
媒之文。文义对待。皆紧关钩销。言汝观世间解结等。今委详经文。略更长水旧科。非敢改作也。第六卷。阿
难重问解结一科。亦发起于此)。
(◑二总标六根发患)。】

「则汝现前眼耳鼻舌。及与身心。六为贼媒。自劫家宝。
由此无始。众生世界。生缠缚故。于器世间。不能超越。」

【【疏】六根为贼媒者。一引外贼。即六尘也。二起内贼。
即烦恼也。内外恶贼。能劫真性。若知根尘。贼无能
为。(〔吴兴云〕外之六尘。内之六识。皆由眼等引发。和合所起烦恼。害如来藏)故涅槃云。
六入空聚。当有六大恶贼。必断汝命。当即远离。以
根尘相熏。纳识成种。无始相续。莫不由此。不知调
伏。必为所害(由六根所起烦恼。发业润生。乃有无始众生世界等)
(△〔标指〕即前云。此是
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无始。认贼为子)。
(△〔涅槃云〕六大贼者。即外六尘。菩萨观此六尘。如六大贼。
何以故。能劫一切诸善法故。如六大贼。若入人舍。则能劫夺现家所有。令巨富者忽然贫穷。是六尘贼。亦
复如是。若入人根。则能劫夺一切善法。贫穷孤露。作一阐提。是六大贼。若见人物。则能偷劫。六尘不尔。若
见若知。若闻若观。若触若觉。皆悉能劫。六大贼者。唯能劫夺欲界人财。未能劫夺色无色界。六尘恶贼。能
劫三界一切善宝。是故。菩萨谛观六尘。过彼六贼)。
(△〔翻译云〕媒训谋。谋合二姓名媒。六根能生六识令著
六尘。所以六根如媒人也。金光明云。犹如世人。驰走空聚。六贼所害。愚不知避。解云。六根虚假。如空聚落。
六尘染污。害智慧命。劫功德财。故名六贼)。
(◑三别示根用优劣二)
([○@║]一约世界流变总明功德三)
([○@(?∴)]一释
名辨相)。】

「阿难。云何名为众生世界。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
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
卷四 第 643c 页 X13-0643.png
未来现在为世。方位有十。流数有三。一切众生。织妄
相成。身中贸迁。世界相涉。」

【【疏】世界有三。谓众生。五阴。器界也。拣非馀二。故标
众生。此一若超。馀皆解脱。(〔孤山云〕上示二种世界。众生世界是正报。器世
界是依报。以由正报缠缚故。于依界不能超越。今但约正报而明)前四句。释名。汝
今下。辨相。一切下结示。身中。界也。贸迁。世也。世界
交织。故云相涉(贸迁者。交易迁移也。世界相涉。是贸迁相。谓以世涉界。以界涉世也)

(△〔温陵云〕众生世界。亦有四方。即左右前后是也。世者三际迭迁。界者各有定位。界位有十。世敷有三。一
身所具。理自互涉。故云身中贸迁。世界相涉)。
(△〔雪浪云〕一切众生根尘。织妄相成。身中刹那刹那。贸易迁
改。则三世四方。自相涉也)。
(△〔海印云〕三世四方。只就一身而观。以界与世。即在身中。贸易迁谢。所谓有力
者负之而超也)。
(○〔引證〕〔离世间品云〕有十种说三世。何谓为十。所谓过去世说过去世。过去世说未来世。
过去世说现在世。未来世说过去世。未来世说现在世。未来世说无尽。现在世说过去世。现在世说未来
世。现在世说平等。现在世说三世即一念。是为十〔疏曰〕前劫此世。长短有异。通皆时分。并是十世。隔法异
成。前之九世。相望以立。摄本归末。不离一念。即此一念现在。是过去未来。是未来过去。自具三世。此一念
上。虽因前后。而其三世。全在一中。一中之三。更互相因。故为九世。本之一念。故为十耳)。
([○@(?∴)]二拣定方位)。】

「而此界性。设虽十方。定位可明。世间只目东西南北。
上下无位。中无定方。」

【【疏】界之体性。依假施设。虽云十方。若以位次。决定
明显。东方南北。可为准的。馀皆不定(〔融室云〕上下属四方言之。
故云不定〔雪浪云〕言中位之中。东看则西。南观成北。故无定方。非指四隅之中也)。
([○@(?∴)]三流变成功)。】

「四数必明。(东西南北)与世相涉。(过未现)三四四三。宛转十二。
流变三叠。一十百千。总括始终。六根之中。各各功德。
有千二百。」

【【疏】三变之义。古今多解。各见其文。不能具叙。(岳师亦云。
卷四 第 644a 页 X13-0644.png
佛旨难测。人情异端。苟无的据。谁为至当。有宋巳来。异说繁异。今之钞略。且以长水吴兴为准)今所
解者。不加别法。以变其数。只将今文。过现未来。进
动算位。便成一千二百功德。如第一位。三世四方。
宛转十二。便成一叠。算位即是一横二竖。巳成过
去。第二。即变过去一世。以为现在。进动算位。一竖
二横。成百二十。为第二叠。第三。又即变现在世以
为未来。进动算位。一横二竖。成一千二百。为第三
叠。能变之法。既唯三世。所变之数。亦唯千二。故无
增灭。(〔馀姚黄宗𦏁曰〕长水算法。正用今器。其所谓横竖者。以之分别算位。本位是竖。进一位即是横。
本位是横。进一位即是竖。即乾坤凿度所云。立算卧算。非如徐岳太乙算。器实有横竖也。但三世四方。乘
之得一十二。一十二自之。应得一百四十四。今不然者。以经文流变。只变一为十。变十为百。不复以三世
四方为乘母也。未来之变。亦复如是)问。经文既云。世界相涉。三世四
方。宛转十二。何故变数。唯约世论。不以方说耶。答。
方体常定。世义流动。定故不改。动故更移。今既改
十为千。变多从少。约世是顺。方义不符。匪唯义不
相符。抑且叠数难合。经文明言流变三叠。岂非唯
就三世说耶。问。夫三世迁变。合从未来迁为现在。
从现在世改为过去。何故此文返而说耶。答。今约
从微至著。变少为多。巳是十二。当为百千。故不可
先约未来。以对初叠。以未来未见数故。故须返对
也。以变者是逆义故。下文云。生从顺习。死从变流。
经文既言流变。故须逆增其数。
(○〔古师释云〕初变一为十。以三世四
方互成十二次变十为百。三世四方。互成百二十。三变百为千。三世四方。互成千二百。是一根功德之数。
总六根为七千二百。除眼鼻身三根。各亏四百。实得六千。为六根功德也。一为变主。十百千为三叠。织成
卷四 第 644b 页 X13-0644.png
其数)。
(●右台家磐师佛祖统记。引古师注。顺文增数。以定六根功德。略如长水今解)
(○〔吴兴云〕此约十二。
迁流变易。共成三叠也。一十百千者。通举增数之法耳。今且以方涉世。明三叠者。第一。约四方各论三世。
成十二也。第二。于东方三世。变一为十。成三十。南西北方如是。四方各三十。成一百二十也。第三。于东方
三世。变十为百。成三百。三方亦尔。四方各三百。成一千二百也。以世涉方。其例可解)。
(△〔私谓〕流变三叠。长
水吴兴异解。其异有二。长水约分三世流变为过现未。吴兴约就当世流变为过现未。一也。长水专明以
方涉世。吴兴兼明以世涉方。二也。幽溪灯师。禀承净觉。广引华严中十种三世。刹那一念。以释成其义。不
知彼明三世缘起。證成一念体性。此明三世流变。尅定六根功德。二经宗趣。迢然不同。长水约过现以分
三世。通举增数。义归于总括六根。斯符顺经义也。界为方位。故方位有十。世为迁流。故流变有三。天地四
方。既有定位。乃有过现未之时分。长为劫波。促为刹那。自四方定位而起。皆流数也。经文明言四数必明。
与世相涉。不言三数必明。与方相涉也。又明言流变三叠。不言方位三叠也。前指身中贸迁。故云世界相
涉。此辨方位可明。则云与世相涉。良以器界先成。时分次定。世界安立海之相。固应如是。若曰以世涉方。
则世界混殽。不成安立。流变不成。方位亦失。经无以世涉方之明文。故不应依文而补裰也。会解巳后。群
宗净觉。世有具眼。更祈审详)。
(○〔吴兴又云〕悫师约三世四方。具有五根五尘。一一根尘。重成十类众生。为
千二百。沇师非之。节公是之。敏师于十二中。一一皆具十善。成百二十。一一善用。具十如是。成千二百。至
于资中孤山长水。但合数而巳。皆变叠不同。余虽别解。亦未敢配其法相。家哲无党。唯善是从)。
(●右即长
水所谓古师多解者也。悫师成染不成净。敏师成善不成恶。有撮二师之解。随染净缘。顺逆而修。如操师
之圆说者。有约悫师之义。本性恶法门。约十恶以释数者。古人巳经料拣。今钞不复累书。若通人别解。有
与古释相发明者。则略附于后)。
(△〔无尽云〕众生器世界在五阴中。世不能出三之表。界不能出四之外。流
变者。顺一二三数而变也。顺变三叠。一十百千。而始终功德尽矣)。
(△〔温陵云〕三四互涉故曰宛转。三世流
变。故有三叠。自一叠十。十叠百。百叠千。成千二百。六根皆具。然此权依世论。以显妙用大略耳。若六解一
亡互用圆照。夫何数量所及)。
(△〔云栖云〕界四世三。彼此相涉。以三乘四。以四乘三。俱成十二。是一叠。即此
十二。一各变十。成一百二十。是二叠。即此一百二十。十。各变百。成一千二百。是三叠。大意谓。众生身在世
界之中。见闻觉知。刹那生灭。粗细之相如许。古德云。一念中有八万四千尘劳。是也。右云栖依环师解。亦
同长水古释)。
(△〔海印云〕众生无始一念。法尔具该。三世全遍于一身。则四方各有三世。此三四成十二也。
卷四 第 644c 页 X13-0644.png
四方融贯于一念。则每世各有四方。此四三成十二也。以此相织。故曰宛转。初则一念为一叠。但有十二
耳。妄念重变。续生微细。此一念巳包三方。流四方。故成十二流变。而成三叠也。最初一念不立本者。以从
无住本。立一切法故。但言三叠者。生灭一念。法尔迁流。具该三世虽穷劫。亦只言三世耳)。
(△〔私谓〕众生无
明不觉。强立能所。织妄相成。而有依正二报。有依正即有方位。界限三世迁流。交相涉入。而一切数量生
焉。有数量。斯有功德优劣。有优劣。斯有拣选。经文大意。以众生在器世界中。六根缠缚。不能于中。审详根
本。故约三世四方。差别数量。以为克定优劣之本。七卷文云。分段妄生。因此界立。迁流不住。因此世成。三
世四方。和合相涉。变化众生。成十二类。如来自下注脚。明白如是。能于此中克定优劣拣根深入。始知众
生世界。父母所生。肉眼诸根。法尔具足如是功德。根尘同源。依正不二。迷之。起十习因。成六交报。悟之为
六清净。发六解脱。斯则名为发觉初心。第二决定义也。流变叠数。古虽多解。殊非经中齧镞关节。台家有
以此义。立楞严三关。勘辨学人。不巳多乎)。

【疏】此约众生身中。六根取境本分。功能作用。名为
功德。非同法华。持经所熏。令成净用。然染净虽别。
皆从本有熏力而成。故彼此文。数量无异(〔孤山云〕法华明
依经修行。巳发相似之解。六根清净。㸦用无方。虽眼八百。亦具馀五根功德等)。
(△〔柏庭云〕此与法华论同
异者。彼以功德。庄严六根。故有盈缩能等之异。能等者。以无二之德。显六根清净。则同也。大论以六根分
强弱。与今对根稍殊。彼眼根义强。此舌根为胜。馀虽大同。彼不论数也)。
(△〔吴兴云〕此据六根。了别之性是
同。故云各各功德有千二百。下对六尘。了别之用有异。所以功德全阙不等。是则性中相知。用中相背也)。

([○@║]二约根用优劣别示功德六)
([○@(?∴)]一眼根)。】

「阿难。汝复于中。克定优劣。(总标)如眼观见。后暗前明。前
方全明。后方全暗。左右旁观。三分之二。统论所作。功
德不全。三分言功。一分无德。当知眼唯八百功德。」

【〔资中〕眼者。一方三百。旁观二百。又得二分之馀。
共成五百。并前三百。总成八百【疏】前二句总告。如
眼下正示。左右旁观三分之二者。举一方三百。方
卷四 第 645a 页 X13-0645.png
中二百全。近维二五十。一方既尔。馀皆例然。今左
右观。各得二百全分近维一五十。共成五百(〔论补曰〕如
左右旁观。三分缺者。数之略也。虽各本具二百。以左窥右。则右益五十。以右窥左。则左益五十。故各得二
百五十。资中说是也)及全明三百。都成八百。三分言功者。见
三方也。馀皆可知(〔吴兴云〕统论功德者。指三根也)
(△按天如补注。约四方各二百。
四隅各二百。以拣资中之解。诸方皆非之。今不赘录)。
([○@(?∴)]二耳根)。】

「如耳周听。十方无遗。动若迩遥。静无边际。当知耳根。
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疏】十方俱击鼓。十处一时闻。动有分限。故有迩遥。
静非涯量。故无边际。俱耳家境。故此双显。

([○@(?∴)]三鼻根)。】

「如鼻嗅闻。通出入息。有出有入。而阙中交。验于鼻根。
三分阙一。当知鼻唯八百功德。」

【【疏】出入中交。共成三分。一分四百。阙于中交。故得
八百(〔吴兴云〕鼻中通息出入。前后两不相交)
(○〔引證〕〔瑜伽二十七〕入息有二。一者入息。二者中间入
息。出息亦二。一者出息。二者中间出息。入息者。谓出息无间。内门风转。乃至脐处。中间入息者。谓入息灭
巳。乃至出息未生。于其中间。在停息处。暂时相似。微细风起。是名中间入息。如入息中间入息。出息中间
出息。当知亦尔。此中差别者。谓入息无间。外门风转。始从脐处。乃至面门。或至鼻端。或复出外)。
([○@(?∴)]四舌根)。】

「如舌宣扬。尽诸世间。出世间智。言有方分。理无穷尽。
当知舌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疏】世出世智。所知之境。唯舌诠显。能诠言句。犹可
分限所诠理趣。莫能穷尽。故千二百(〔法华玄义云〕舌根取四辨
无碍。能以一妙音。遍满三千界。而不取知味。知味是报)。
([○@(?∴)]五身根)。】

「如身觉触。识于违顺。合时能觉。离时不知。离一合双。
卷四 第 645b 页 X13-0645.png
验于身根。三分阙一。当知身唯八百功德。」

【【疏】合具违顺。离但舍受。故云不知。(〔补遗云〕离则根境单一。故阙其
知。合则根境双触。故知违顺)违顺各四。故得八百。阙于离知。故
少四百(〔孤山云〕离中不知。是阙一分。合时能觉。有违有顺。故具二分)
(△〔温陵云〕离阙一分。合
全二分。故云离一合双)。
(△〔桐洲云〕合时俱觉曰双。离但不知曰一)
([○@(?∴)]六意根)。】

「如意默容。十方三界。一切世间。世出世法。唯圣与凡。
无不包容。尽其涯际。当知意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疏】意能遍缘三世三性。世出世法。无不具足。文显
易知(〔真际云〕意识独生。遍缘诸法。故曰默容)
(△〔中川云〕意根了境。通于三世。具现比二量。又忆识诵
习。中惯力强。故能默容十方三世等)。
(○四令拣圆根修證二)
([?∴]一正劝令拣四)
([○@(?∴)]一总劝详择)。】

「阿难。汝今欲逆生死欲流。反穷流根。至不生灭。当验
此等。六受用根。谁合谁离。谁深谁浅。谁为圆通。谁不
圆满。」

【【疏】返妄归真。真为流根。故云至不生灭。(〔温陵云〕流根。即圆湛
不动者)此则以觉心源为究竟觉也。欲得此觉。应选
圆根。为趣入之要。若圆听十方。耳根最胜。意令选
拣。以入圆通(〔吴兴云〕此令详择六根。任其去取。云谁。乃审定之词。眼耳则离。鼻舌身合。
意深五浅。耳圆馀非)。
(△〔融室云〕欲流。是色等诸尘。流根。是眼等诸根。言受用者。众生以色声诸尘。为眼耳
等根受用故〔雪浪云〕返穷流根。返穷妄流之根也。右二师释流根为妄根。与长水异)。
(○〔引證〕〔智论云〕菩萨
自念。我不应如诸馀人。常随生死等流。我当逆流。以求尽源。入泥洹道)。
([○@(?∴)]二别示功能)。】

「若能于此。悟圆通根。逆彼无始。织妄业流。得循圆通。
与不圆根。曰劫相倍。」

【【疏】此是如来知时知机。令自选择。乐欲相应。起随
顺行。如下文云。我今欲令阿难开悟。二十五行。谁
卷四 第 645c 页 X13-0645.png
当其根。兼我灭后。此界众生。入菩萨乘。求无上道
何方便门。得易成就。故云日劫相倍(〔孤山云〕佛意令依耳根修
證。一日之功。倍馀根一劫)。
([○@(?∴)]三许为发明)。】

「我今备显。六湛圆明。本所功德。数量如是。随汝详择。
其可入者。吾当发明。令汝增进。」

【【疏】具彰六根功德浅深。随汝自意。审详选择。欲于
一根。得入三昧。我当为汝。显发开明。令得增进。无
上圣道(〔吴兴云〕此指六根妄明功德。全是真明本性所具。由真具故。所以妄具)
(△〔融室云〕六
根本由粘妄所成。故云六湛)。
([○@(?∴)]四须拣所以)。】

「十方如来。于十八界。一一脩行。皆得圆满。无上菩提。
于其中间。亦无优劣。但汝下劣。未能于中。圆自在慧。
故我宣扬。令汝但于一门深入。入一无妄。彼六知根。
一时清净。」

【〔资中〕若约佛根无碍。六根总得圆通。即同央崛
经云。所谓彼眼根。于诸如来常。具足无减脩。了了
分明见。乃至六根。皆作是说。故云亦无优劣(智者于止
观中释云。彼是九界。于诸如来常者。九界自谓各各非真。如来观之。即佛法界。具足无减修者。观诸眼即
佛眼。一心三谛。圆因具足。无有缺减。分明了了见者。炤实为了了。炤权为分明。修论圆因。见论圆證。乃至
六根。皆作是说。今就初门。且辨优劣)【疏】但汝下。约劣根须拣。根非径
要。劫修无益。若得圆门。日功倍胜。故一根返源。六
根清净〔宗镜〕楞严会上。佛告阿难。至一时清净
等。是以陈那因声悟道。沙陀因色悟道。香严因香
悟通。乃至虚空藏因空悟道。则知自性。遍一切处。
皆是入路。岂局一门(〔永明云〕楞严经。入一无妄。李长者论云。一入全真)
([?∴]二詶
卷四 第 646a 页 X13-0646.png
请广说二)。
(卐一伸请。二广释。巳上皆为承起。次生且破六一等四子科)。】

「阿难白佛言。世尊。云何逆流。深入一门。能令六根。一
时清净。」

【【疏】前佛所劝。意明如来藏体。清净本然。由乎强觉。
分成六妄。若能返照。从一根门。入一性海。法界一
相。更无六一之异。故云。深入一门。六根清净。今阿
难将谓六根有实。元是一体。若是一体。又何分六。
故今请示六一之由耳。

([?∴]二广释四)
([○@║]一且破六一之见三)
([○@(?∴)]一况显未〔忘〕法执)。】

「佛告阿难。汝今巳得须陀洹果。巳灭三界众生世间。
见所断惑。然犹未知根中积生。无始虚习。彼习要因
修所断得。何况此中。生住异灭。分剂头数。」

【【疏】一六之情。正是法执。执根是实。有六一故。阿难
初果。虽破我执。尚有所馀。烦恼俱生。犹未断故。况
此法执。是所知障。无明住地。此障最细。名为根中。
生住异灭。分剂头数(〔温陵云〕小乘见道门。断三界贪嗔痴等。十分别惑。乃證初
果。故曰。巳得陀洹。巳灭见惑也。修道门。断三界贪嗔痴慢。四俱生惑。亦曰思惑。此乃根中累生。无始虚习。
三果乃断。所以阿难未知也。况此根中。更有生住异灭。诸微细惑。其分剂头数。又非阿难所知者。断尽此
惑。六湛乃圆)。
(△〔清凉云〕烦恼。即烦恼障。心垢。即所知障。二障各二。一者分别。谓因邪师邪教。及邪思惟。此
见道断。入地时便永断尽。二者俱生。不由上二。生而便有。此修道断。地地断之。此又二种。一者现行。二者
种子。若所知现行。地地断之。若烦恼现行。亦地地断。烦恼种子直至金刚定断。二障习气。即熏习所成。拣
异现障。故云习气。习气有二。谓因与果。于现起障。能为因者。亦名种子。此因习气。根本智断。不起现因但
粗重者。唯名习气。此果习气。后得智断)。
(○〔孤山云〕见谛所断之惑。即八十八使也)
(△〔止观云〕见惑附体而
生。还能障体。如炎依空。而动乱于空。似梦因眠。梦昏于眠。梦若不息。眠不得觉。此惑不除。体不得显。然见
卷四 第 646b 页 X13-0646.png
则见理。见实非惑。见理时能断此惑。从解得名。名为见惑耳。言八十八使者。一身见。二边见。三见取。四戒
取。五邪见。是五利使。六贪。七嗔。八痴。九慢。十疑。是五钝使。如是十使。历欲界四谛。苦下具十。集灭各七。除
身边戒取。道下有八。除身边。合三十二使。历色界四谛有二十八。无色亦尔。例除一瞋。合有八十八使。若
历六十二见。见见各具八十八使。倒浪澜漫。不可称数。邪网弥密。障于体理)。
(△〔四教仪注云〕见惑。见道所
断。思惑。修道所断。约能断位。名所断惑也。言见所断惑者〔清凉云〕须陀洹名预流。谓断见道位烦恼尽。忍
智具足故。断三界八十八使。见惑。有十六心。至第十五道类忍时。名初果向。至第十六。即入修道。名须陀
洹果。谓断三界见惑者。不同脩道。分三界别。一时断故〔泐潭云〕此初果人所断。八十八种。粗重分别烦恼。
兼是能障见谛之惑也)。
(○〔孤山云〕修道所断之惑。即八十一思也)
(△〔止观云〕思假者。谓贪瞋痴慢。此名钝
使。亦名正三毒。历三界为十。又约三界凡九地。地地有九品。合八十一品。皆能润业。受三界生。初果犹七
反未尽如灯灭方盛。虽复有欲。非妇不淫。虽复有瞋。垦地不夭。虽复有愚。不计性实。道共戒力。任运如是。
故称正烦恼也。不同见惑。澜漫无方。触境生著。称思惟者。从解得名。初观真浅。犹有事障。后重虑真。此惑
即除。故名思惟惑也〔教仪云〕三界分为九地。欲界合为一地。四禅八定为八。欲界一地中。有九品。贪瞋痴
慢。八地各有九品。上八地无瞋使故。成八十一。不言疑者。见道巳断。理合无疑故。言修所断惑者〔止观云〕
成论明十六心。正是初果位。异部明十六心。是脩道位。今且依修道。断一品欲惑。次第至第五品尽。皆名
斯陀含向。若超断至第五品。名家家。次断六品尽。名斯陀含果。乃至第九无碍道。断非想第九惑尽。第九
解脱道證。名阿罗汉果。三界思尽。得尽智无生智。證八十一分真空。故言修所断得也。见惑如四十里水。
思惑如十里水。大经云。初果所断。如竭四十里水。其馀在者。如毛一渧)。
(○〔真际云〕此修所断惑。无始时来。
与身俱生。眠伏藏识。故曰根中积生等〔泐潭云〕无始虚习者。谓小乘修道中思惟惑也。亦谓之四俱惑。分
别俱生。一贪二瞋。三痴四慢。此是欲界俱生四惑。到小乘第三果始尽断〔清凉云〕一切烦恼。分别为轻。俱
生为重。分别为轻者。唯识云。烦恼障重。见所断惑者。三乘见道位。真见道中。一时俱断。俱生为重者。修道
位中。类类修习。无分别智。方能断故)。
(△〔泐潭云〕何况此中生住异灭。分剂头数者。大乘中法执也)
(△〔空印
云〕生住异灭。即无明住地。分剂头数。如尘如沙。所知障摄)。
(△〔二楞云〕此中。即根中。以离阿赖识。诸惑无依
故。生住异灭。即菩萨所断惑。天台目为界外见思是也。汝今虽巳断见流。得證初果。界内思惑。犹有未尽。
矧界外见思。故云何况等。按见思惑名枝末无明。以无明为根本故。见思通三乘人断。故名通惑。润有漏
卷四 第 646c 页 X13-0646.png
业。招三界生。故曰界内。尘沙无明。别在菩萨所断。故名别惑。尘沙润无漏业。无明润非漏非无漏业。招变
易生。故云界外。尘沙则通界内外。今言界外见思。亦通指尘沙耳)。
(△〔私谓〕孤山释分剂头数。谓指初住巳
上。至于妙觉四十二品。殊与经文不合。经文正明所知障。微细法执。俱生习气。即圆觉云。心中了知生住
灭念。分齐头数。是也。依起信论疏所说。十信凡夫觉灭相。三贤觉异相。十地觉住相。位满觉生相。此疏主
将四相粗细。寄显反流四位。以明始觉分齐。论中本无明文。此经言脩道断惑。即尅指其中。生住异灭。从
细至粗。甚深微细。本末分齐。头绪数量。却广指寄显之位。以释修断之文。不巳迂乎。自天如会解。拣汰长
水温陵。独立孤山之解。后学沿习。莫知问津。故为表而正之)。
([○@(?∴)]二推破六一疑情三)
([?(○/○)]一徵)。】

「今汝且观。现前六根。为一为六。」

(〔标指〕六一若存。是非锋起)
(△〔熏闻云〕不了六一。即是无明。故约此推破。用显藏性。非一非六。问阿难修惑
尚在。那忽于此。便破无明。答既巳开显。须明圆行。岂复作意。先破俱生。但破无明。俱生自落。冶铁之喻。不
亦然乎)。
([?(○/○)]二破二)
([│/○]一破一)。】

「阿难。若言一者。耳何不见。目何不闻。头奚不履。足奚
无语。」

【【疏】若言一者。六用应同。眼合能闻。足应解说。今汝
不然。

([│/○]二破六)。】

「若此六根。决定成六。如我今会。与汝宣扬。微妙法门。
汝之六根。谁来领受。阿难言。我用耳闻。佛言。汝耳自
闻。何关身口。口来问义。身起钦承。」

【【疏】若言六异。应不相干。一处闻经。二何钦问。

([│/○]三结)。】

「是故应知。非一终六。非六终一。终不汝根。元一元六。」

【【疏】初三句。结前互破。后二句。显无一六。根体元无。
何一六有乎。(〔孤山云〕非一终六。用中相背故。非六终一。姓中相知故。而此六一。同异失
卷四 第 647a 页 X13-0647.png
准。并是虚妄)。
([○@(?∴)]三释成一六俱妄二)
([○@卐]一释成)。】

「阿难。当知是根。非一非六。由无始来。颠倒沦替。故于
圆湛。一六义生。汝须陀洹。虽得六消。犹未亡一。」

【【疏】圆明藏体。非一六之异。无始颠倒。六根强生。闻
说解六。又执是一。一六形虚。待妄相生。没于四流。
迁改不息。知见移易。变一为六。故云沦替。虽得六
销。犹未亡一者。据汝所解。虽欲除六。而不除一。以
执六根是一体故。(〔融室云〕三界凡夫。正执有六。初果修惑未断。不解了一亡六。却
认六结。秪是一结。故亡其六。犹有一存。阿难所结是一。一是转六总归之一。故名一结。世尊所示入一六
净。一是六中之一。是为一门。真妄既异。二一非同)又初果人。不取六尘。名
为六消。执根有体。故未亡一。(〔温陵云〕以后文證。此乃方得人空。而未能
成惑解脱也)般若云。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
色声香味触。涅槃亦云。须陀洹人。虽生恶国。以道
力故不作诸恶。不因六尘所惑。不造新业。或认六
尘消处。见惑不生。执一无为果体。故云犹未亡一
(〔孤山云〕须陀洹人。正得六消。犹未亡一者。执有涅槃也。以小乘所證。全是无明故〔补遗云〕消六之义。且就
初果。破见分齐。一番消六尘义言之。如破无明。有分破之义。今分破六尘亦名销六。以执有涅槃。为未亡
其一)。
△〔资中〕不因六尘所造新业。名为六消。尚迷
六根而为一体。故未亡一(按长水初解用本经解六义。次解用般若破见
义。资中得六消。依般若义。未亡一。用本经义。楷定二解。斯为两合)。
([○@卐]二喻显)。】

「如太虚空。参合群器。由器形异。名之异空。除器观空。
说空为一。彼太虚空。云何为汝。成同不同。何况更名
是一非一。则汝了知六受用根。亦复如是。」

【【疏】太虚。如来藏也。群器。六尘也。异空。六根也。法界
卷四 第 647b 页 X13-0647.png
藏体。非一非六。由尘发知。成六根异。尘若不缘。根
无所偶。六既不立。一亦不成。尚非同异之名。岂安
六一之相(〔吴兴云〕群器喻六根。异空如见精等)
(△〔融室云〕空为圆湛。器即诸根。空交参合
于群器。说名差异之空。湛随黏应于六根。现为生灭之湛。除器观空为一。离根言湛是同。空之同异。在器。
不在于空。湛之六一。在根。不在于湛。空本无同不同。况非是一非一。湛岂有一有六。根归一六亦非。因喻
了法。故云亦复如是)。
(△〔海印云〕虚空参合群器。遂名为异。除器观空。又说为一。虚空岂因形器以成同异。
同尚强名。况说是一非一)。
(△〔藕益云〕浮根四尘如器根中之性。如器中空也)
([○@║]二广明根结之由)
(△〔温陵
云〕一六既无。而现有六根者。由粘湛妄发耳。故原其妄发之源以示之)。
([○@(?∴)]文二。一别明六)
([○@卐]一眼根)。】

「由明暗等。二种相形。于妙圆中。黏湛发见。见精映色。
结色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眼体。如蒲萄朵。
浮根四尘。流逸奔色。」

【【疏】本一圆常。妙湛明性。所相妄现。分明暗殊。明暗
相形。动觉湛性。性相和合。执成妄觉。故云黏湛发
见。斯则所既妄立。生汝妄能也。(〔孤山云〕二种相形。所既妄立也。黏湛
发见。生汝妄能也。流逸奔色。即炽然成异也)。
(△〔直解云〕等字。等取青黄显色。乃至极迥极略等。明暗相淩。
故曰形)。
(△〔释要云〕黏者。和合执著之义)
(△〔王舜鼎曰〕八识生灭。与不生灭和合。即粘义也)见精。即
妄觉也。能所相熏。互相交织。根结便成。故云结色
成根。(〔温陵云〕见精。眼识也。色。眼尘也。二者妄结。以成眼根)
(△〔释要云〕见精即第八见分。最细。故曰精。
色即第八相分。由能见故。境界妄见。由相织故。结成眼根)。
(△〔融室云〕湛入于见。则为见精。此精映于形显
二色。是名映色。缔结此色。以为能见之根)既觉明相杂。黏湛合成。由是
名为清净四大。即胜义根也。(清净四大。染中说净。有增上胜力。非同染
碍为相故)。
(△〔洪敏钞云〕见精下。胜义根。虽用能造所造八法为体。(能造地水火风所造色香味触)是不可
见有对色。能照境发识。乃圣人所知之境。其义深远。非同尘境粗浅。故名清净。此是染中说净。非无漏妙
明之净也)。
(△〔熏闻云〕内五根亦言色者。以清净四大所造。非粗显之质。故不可见)胜义根。
卷四 第 647c 页 X13-0647.png
色属不可见。而有对碍。故寄世俗根所依处蒲萄
之相。表显胜义奔取本境。明暗之相。故云流逸奔
色。下之五根。大意皆然(〔宗镜释云〕清净五色根。即是不可见有净色以为体。
能发生五识。有照境用。谓于眼中一分净色。如净醍醐。此识有故。眼识得生。无则不生)。
(△〔洪敏钞云〕因名
下。即浮尘根。亦名世俗根。以粗浅易知故。翻前立名。亦用能所八法为体。今言四尘者。但举所造也。问浮
尘但以胜义为依处。不能炤境发识。何以言流逸奔色。答理实胜义。然浮尘是所依处。举所依。显能依也。
又连上清净四大为言。义亦无失)。
(△〔熏闻云〕如蒲桃朵。喻浮根之相也)
(△〔释要云〕眼体即浮尘。为胜义所
依之体。浮根奔色。即胜义在浮尘中。流趣奔色也)。
(△〔柏庭云〕如蒲萄朵。即浮尘根也。而曰浮根四尘。流逸
奔色者。非浮尘奔色。言能见者。于浮尘处。趣外奔色耳)。
(△〔温陵云〕此根之元。揽四大而成体。以未奔境。故
名清净。当此之时。如蒲萄朵而巳。体虽具而识未流。所谓但如镜中。无别所知。及流逸奔境则染。故转名
浮根四尘。不名清净四大也)。
(△〔私谓〕竹庵温陵。皆指浮根属胜义。义别携李。然蒲萄朵毕竟是浮根相。古
释未可非也。眼识是现量境。正当流逸奔色。亦如镜中无别分析。温陵解流逸。似同刹那流入意地。即滥
下黏湛发光之文)。
(○〔引證〕〔俱舍论云〕云何眼等诸根极微。安布差别。眼根极微。在眼星上。傍布而住。如香
荾华。清彻膜覆。(陈译青色所覆)令无分散。有说重累。如丸而住。体清彻故。如颇胝迦。不相障碍〔显宗论云〕
眼根极微。居眼星上。对向自境。傍布而住。云云。末云如秋泉池。不相障碍)。
([○@(?∴)]二耳根)。】

「由动静等。二种相击。于妙圆中。黏湛发听。听精映声。
卷声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耳体。如新卷叶。
浮根四尘。流逸奔声。」

【【疏】听精。即妄觉也。既动静互相击发。动真成妄。失
真湛性。遂发听精。卷彼声影。结影成根。声性虚散。
故须卷摄以成听义。既卷成根。还如卷叶。(〔融室云〕舒听精
以映声。遂卷所听声以成根也)。
(△〔俱舍云〕耳根极微。居耳穴内。旋环而住。如卷桦皮)
(△〔瑜伽云〕数数于此。
声至于闻。故翻为耳。是能闻义)。
([○@(?∴)]三鼻根)。】

「由通塞等。二种相发。于妙圆中。黏湛发嗅。嗅精映香。
卷四 第 648a 页 X13-0648.png
纳香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鼻体。如双垂爪。
浮根四尘。流逸奔香。」

【【疏】通塞相发。觉明映香。于妙圆湛。结成鼻处。香气
上腾。根垂下取。如双垂爪(〔俱舍云〕鼻根极微。居鼻頞内。背上面下如双爪
甲。此初三根。横作行度。处无高下。如冠华鬘〔翻译云〕或云鼻如盛针筒)。
(△〔瑜伽云〕数由此故。能嗅于香。故
名为鼻。是能嗅义)。
([○@(?∴)]四舌根)。】

「由恬变等。二种相参。于妙圆中。黏湛发尝。尝精映味。
绞味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舌体。如初偃月。
浮根四尘。流逸奔味。」

【【疏】恬变交参。妄真黏合。心境相结。揽以成根。约所
依相。如初偃月(〔融室云〕纹缚众昧。以成根故。如初生月。偃仆相故)
(△〔熏闻云〕有味为
变。无味为恬。恬。静也。恬变二种。皆能发于觉了之性。是故对根。相待而示。通塞离合。例此可知)。
(△〔俱舍云〕
舌根极微。布在舌上。形如半月。当舌形中。(显宗云传说舌中。)如毛端量。非为舌根极微所遍〔翻译云〕或云。
舌如偃月刀)。
(△〔瑜伽云〕能除饥渴。数发言论。表彰呼召。故名为舌。是能尝义)
([○@(?∴)]五身根)。】

「由离合等。二种相摩。于妙圆中。黏湛发觉。觉精映触。
抟触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身体。如腰鼓颡。
浮根四尘。流逸奔触。」

【【疏】离合触摩。湛圆随妄。觉触相待。抟取成根。能造
所造。二具八法。是不可见。寄所依处。如腰鼓颡(〔俱舍
云〕身根极微。遍住身分。如身形量。女根极微。形如鼓颡。男根极微。形如指鞜。身根极微。定无一切。皆是同
分。乃至极热捺落迦中。猛燄缠身。犹有无量。身根极微。是彼同分。故如是说。设遍发识。身应散怀。以无根
境。各一极微。为所依缘。能发身识〔翻译云〕或云。身如立戟槊)。
(△〔瑜伽云〕诸根所随。周遍积聚。故名为身。是
积聚义。亦依止义〔安般守意经云〕何等为身。何等为体。骨肉为身。六情合为体)。
(△〔熏闻云〕腰鼓颡。或作𣞙。
埤苍云。鼓𣐎也〔补遗〕颡息朗切。额也〔鼓〕桑朗切。鼓匡也。字书鼓材也。今取杖鼓颡。故曰腰鼓颡。腰若今杖
卷四 第 648b 页 X13-0648.png
鼓系著腰中者。颡则鼓之匡也。腰鼓之颡。两头阔中央〔阔〕不知人身何以似彼。按婆沙论。此明女根。非通
明人身根也。旧婆沙云。女根邻虚如大指)。
([○@(?∴)]六意根)。】

「由生灭等。二种相续。于妙圆中。黏湛发知。知精映法。
览法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意思。如幽室见。
浮根四尘。流逸奔法。」

【【疏】妙圆无动。生灭妄陈。和湛成知。知还揽法。(〔合解云〕揽
法成根者。观揽五根落谢诸尘。成意根故)根境既结。奔趣无休。以六根
中。随一摄故。如前五根。亦名四大。居在身中。不彰
外相。如幽室见。(〔手鉴云〕谓此意根。大小乘中。各不同故。正法念经。形如莲华。上有七
合。朝开暮合。色法所摄。光明经云。意根分别一切诸法。大乘意根即第七识。法相宗亦云是心。然云色云
心。皆是虚妄。既迷一真。心亦质阂。如前文云。起为世界。故此妄心。亦同色法而破。终实教中。显圆四之义。
非权小坚执为实。应立量云。意根是有法。定色法故为宗。因云。以六根中。随一摄故。同喻如前五。由是意
根。亦名四大)然此意根。本由生灭妄尘所结。妄尘不离
妄觉影明。若以有色无色为诤论者。犹邀空华。结
为空果。(正显虚妄也。权小说心。但得其末。互相诤论。其过如是)故此所明。六
皆四大。无相违也(〔孤山云〕根元下。此取肉团心根。为虑知之所托也。胜义根。还是
清净四大。如幽室见。即浮尘根。为意思托附。如处幽室。正法念经云。如莲华开合者。是也)。
(△〔补遗云〕旧婆
沙言。意既无体。不可说形量。今经既就虑知所托肉团。则如幽室之见也。清净四大。托于肉团之内。引发
意思。而外缘法尘。如处幽室而见于外。六根中。眼等胜义。皆发于外。唯意之胜义在内。故有室喻。又前五
根。皆有窍穴通外。唯意所托。包在肉团。亦能引思。故譬幽室。又应如幽室。如意之浮尘根也。以胜义附托
其内故云见耳)。
(△〔海印云〕最初所结清净四大。名胜义根。以裹藏识。意识处此暗中。故如幽室见)
(△〔俱舍
云〕或于身中。随所依处。上下差别。说根次第。谓眼所居。最居其上。次耳鼻舌。身多居下。意无方处。有即依
止诸根生者。故最后说。眼耳不定。谓眼于色。有时取小。如见毛端。有时取大。如暂开目见大山等。有时取
等。如见蒲萄。如是耳根。听蚊雷等。所发种种大小音声。随其所应。大小等量。意无质碍。不可辨其形量差
卷四 第 648c 页 X13-0648.png
别)。
(△〔翻译云〕纥利团耶。此言肉团心。即意根所托也)
([○@(?∴)]二总结二)
([○@卐]一结由迷发现)。】

「阿难。如是六根。由彼觉明。有明明觉。失彼精了。黏妄
发光。」

【【疏】性觉之体。本有真明。由彼妄觉。影明忽起。遂令
真觉。隐于精了。失真照性。妄觉影明。自相黏执。熏
变击发。结成六种知见之光。故此六根。由迷发现。
发现之相。广见上文(〔桐洲云〕粘染妄尘。发六用光。喻火本有烧性。著物则炽然
发生)。
(△〔温陵云〕有明明觉。即性觉必明。妄为明觉也。粘妄发光。则妄有见觉也)
([○@(?∴)]二结离尘无体)。】

「是以汝今。离暗离明。无有见体。离动离静。元无听质。
无通无塞。嗅性不生。非变非恬。尝无所出。不离不合。
觉触本无。无灭无生。了知安寄。」

【【疏】由境有根。如风起浪。境风不息。识浪奚穷。故离
尘境。无根识耳(〔标指〕离于六境。何有六根)
(△〔温陵云〕了知。即意用也)
(△〔紫柏云〕根尘
是所黏。识是能黏。譬如眼识。不能自生。必由明暗二尘引起。才有此识。若无前尘。识无所有。有前尘。则有
识有妄识。则六根次第应用。一点差错不得。皆是情识分蔀也)。
([○@║]三正丁入一之门)。】

「汝但不循。动静离合。恬变通塞。生灭明暗。如是十二。
诸有为相。随拔一根。脱黏内伏。伏归元真。发本明耀。
耀性发明。诸馀五黏。应拔圆脱。」

【【疏】汝但下六句。不随六境也。随拔下七句。一脱圆
消也。执境成根。因根有碍。执心不起。诸境自亡。既
不相缠。自然圆脱。下文云。见闻如幻翳。三界若空
华。闻复翳根除。尘销觉圆净。净极光通达。故云。伏
归元真。发本明耀。楞伽云。不了心及缘。则生二妄
想。了心及境界。妄想则不生。妄既不生。即发明耀。
卷四 第 649a 页 X13-0649.png
皆斯义也(〔吴兴云〕阿难所疑。一入六净。正释在此。如于耳根。不循动静。即是脱黏。智契于
理。名为内伏)。
(△〔补遗云〕应拔圆脱者。应言其疾。圆言其俱也)
(△〔桐洲云〕伏归元真发本明耀。即下文旋见
循元。于本明处。发现心光也。本耀发明。如二禅中。光光相然。炤耀无尽以发明故。馀之五根。无复粘湛。故
云应拔圆脱)。
(△〔私谓〕伏还元觉。则非失彼精了也。发本明耀。则非粘妄发光也)
([○@║]四结显真觉之理二)
([○@(?∴)]
一略标示)。】

「不由前尘。所起知见。明不循根。寄根明发。由是六根。
互相为用。」

【【疏】见闻觉知。由尘所发。毕竟无体。今非此等。斯拣
妄也。明不下。显真。谓真觉妙明。不循根境。即不逐
缘生。不因境起。了然自觉。即是性明。圆觉亦云。无
知觉明。不依诸碍。此亦拣非知觉。显是真明。岂依
根尘而始显发。故云寄也。由是寄故。互相为用(〔吴兴
云〕寄二种根觉明开发。故千二百功德。根根互用也。寄根明发。如智论云。报生天眼。在肉眼中。此乃寄于
肉眼而得天眼。今之觉明知见。寄诸浮尘胜义而发也)。
(△〔温陵云〕粘妄。则由前尘。循浮根。脱粘。则不由不
循。直寄而巳)。
(△〔孤山云〕用有真似。似如法华。真如华严。法华明持经功德。庄严六根。皆得清净。真用则根
根皆明。互互成用。如华严。即于眼处。作耳处佛事等)。
(△〔手鉴云〕此显證真起用。约位明之。即相似分满也。
前云。从何折伏畴昔攀缘。得陀罗尼。入佛知见。斯由随拔一根。脱粘内伏。故得不由前尘所起五眼三智
开明。而互用自在也。无漏意识。引五识生。一一皆能通缘一切境故。然六根既自在。六识六境亦自在。由
是根境识三。皆自在故。方曰㸦用。若细分别。有十二重。谓各有四句。一根自在四句。一根发六识。六根发
一识。一根炤六境。六根炤一境。二识自在四句。一识依六根。六识依一根。一识缘六境。六识缘一境。三境
自在四句。一境应六根。六境应一根。一境牵六识。六境牵一识。前云。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于其自住三摩
地中。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空中华。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下文。诸根若圆拔巳。内莹
发光。如是浮尘。及器世间诸变化相。应念化成无上智觉。皆如此境界耳)。
(○〔引證〕〔清凉云〕诸识身所用别
者。眼唯见色。耳唯闻声等。二缘会不同者。眼与色等而为缘故。耳用声等为缘故。三眼无耳用者。对于果
卷四 第 649b 页 X13-0649.png
位互用而说。初意遮自。此意显他。四又此眼识不合馀根者。亦对六根互用义说。以互用义。或言眼根发
于眼识而了六识。馀根亦尔。即第三意对之。或言眼根能发六识以了六境。此意对之。此识不合馀根。此
根亦不发馀识。更有说言。言互用者。眼根发耳识。而能嗅于香等)。
(△〔智论四十〕是心相无有住处。若内若
外。若大若小。以禅定力故其心调柔。疾遍诸身。还复亦速。譬如十头龙。眼耳各有二十。及有十口。心一时
用。龙及粗身尚尔。何况菩萨)。
(○〔列子云〕外内进矣。而后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口无不同。心凝形释。骨肉
都融。不觉形之所倚。足之所履。心之所受。言之所藏。如斯而巳。则理无所隐矣。又曰。孔丘能废心而用形。
亢仓子能以耳视而目听。亢仓子曰。传之者妄。我能视听不用耳目。不能易耳目之用。张湛曰。形质者心
智之室宇。耳目者视听之户牖。神苟彻焉。则视听不用户牖炤察不碍墙壁)。
([○@(?∴)]二广释成四)
([○@卐]一约人辨
用)。】

「阿难。汝岂不知今此会中。阿那律陀。无目而见。跋难
陀龙。无耳而听。殑伽神女。非鼻闻香。骄梵钵提。异舌
知味。舜若多神。无身觉触。如来光中。映令暂现。既为
风质。其体元无。诸灭尽定得寂声闻。如此会中。摩诃
迦叶。久灭意根。圆明了知。不因心念。」

【【疏】阿那律陀。云无灭。以多睡故。如来呵之。七日不
眠。则失双目。佛令修天眼。系念在缘。四大净色。半
头而发。见障内外。明暗皆瞩。照三千界。如观掌果。
故云无目而见。跋难陀。云欢喜。与难陀龙。常护摩
伽陀国。(〔法华文句云〕难陀名欢喜。跋翻善。兄弟常护摩竭提国)
(△〔慈恩云〕第一名喜。次名贤
喜。此二兄弟。善应人心。风不鸣条。雨不破块。初令人喜。后性复贤。令喜又贤。故以为名)雨泽
以时。民无饥年。瓶沙王年设大会。报龙之恩。人皆
欢喜。从此得名。难陀。云欢喜。为目连所降。无耳而
听。未详缘起。(〔无尽云〕龙耳为聋。神而能听)殑伽。亦恒伽。此云天
堂来。(此河从无热恼池南面。银象口出。流入东印度)主河之神为女。即毕
卷四 第 649c 页 X13-0649.png
陵伽婆提咄小婢者。非鼻未见其缘。骄梵钵提。此
云牛相。有牛呞病。事具第五。异舌未见别缘。或可。
既云牛相。即其牛舌也。而能辨了人所食味。故云
异舌知味。舜若多云空。即主空神也。无色界天。亦
是此类。随其所主。亦无色质。既为风质者。此约体
不可见。故云元无。以佛力故。故能暂现。亦显有定。
自在色。无业色也。无色界天。泪下如雨。正是此事。
得灭尽定。大小俱有。然修意不同。谓灭六全。尽七
染分。(〔释要云〕留净分不断要持种)
(○〔宗镜五十〕问住灭定者于八识中。灭何等识。答但灭六识。
以第八识持身故。论云。契经说住灭定者。身语心行。无不皆灭。而寿不灭。亦不离煖。根无变坏。识不离身。
此位中。若全无识。应如瓦砾。非有情数。谁能执持诸根寿煖。岂得名为住灭定者。小乘是事灭。大乘是理
灭。小乘但明事灭。唯灭六七心心所法。不灭第八等。大乘灭定。具有五蕴。有第八识。及第七净分。末那平
等性智在。故清凉云。一切法灭尽。三昧智通也)摩诃迦叶入鸡足山。待弥
勒佛。俱舍即云巳入涅槃。馀说入定。圣说虽尔。若
例今经。付嘱阿难。故知入定涅槃。俱不可测。既知
身在。巳灭意根。圆明了知。不妨作用。故维摩云。不
起灭定而现诸威仪。即斯义也。(〔熏闻云〕此即九次第中。灭受想定。久
灭意根。谓先曾得定故。圆明了知。此约出定时说。不因心念。还指曾灭意根〔私谓〕温陵云。虽灭意根而能
了知。此应指在定时说。例上无目而见等。义应如是。不因心念。正明不循根之义。熏闻谓约出定时说。非
也)然上所说。欲显真空。不假根尘。且引六人。略以
为比。于中有业报者。有修得者。有发真者。修得发
真。正是真用。业报所感。以浅况深。俱是不由于根。
而觉知无失耳(〔寂音云〕蛇以眼听。不必二龙也。蛟无目能行。水母以虾为目。不必那
律也。蝼蚁以身为鼻。不必恒神也。蜂以腋为舌。不必骄梵也。风拒之则怒。御之而行。不必舜若也。呜呼。众
卷四 第 650a 页 X13-0650.png
生争于口耳鼻舌数寸之间。自以色香触味为异。岂不哀耶)。
([○@(?∴)]二融法就体)。】

「阿难。今汝诸根。若圆拔巳。内莹发光。如是浮尘。及器
世间。诸变化相。如汤消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

【【疏】三界万法。皆由无明妄念而得分别。今六根既
拔。尘无所黏。妄念不生。性明内莹。故得浮尘幻相。
器界虚空。一体圆成。归无上觉。故下文云。闻复翳
根除。尘销觉圆净。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
观世间。犹如梦中事。又云。汝等一人发真归元。十
方虚空。悉皆消殒。况诸世界在虚空耶。斯则万法
融真。一切常住。无情成佛。复何怪耶。若谓无情不
能起行。无成佛义。斯则何异犹邀空华。结为空果。
法空智塞。我相见深。无情若使不成。心外有法宛
尔。空谈圆实。心语相违。岂不谬哉。(〔吴兴云〕真智如汤。妄境如水。了
妄即真。化成知觉)〔宗镜〕含识界中。内为六根所縻。外为
六尘所结。触途现境。寓目生情。如猕猴六处俱黏。
类蜘蛛诸尘尽泊。见不超乎色界。听不出乎声尘。
若投网之鱼。似处笼之鸟。进退俱阻。如羝羊之触
藩。惊惧齐临。若乳燕之巢幕。若能知尘是识。了物
即心。不为延促所抱。岂令大小所转。即能随物应
迹。赴感徇机。不动道场。分身法界。

([○@(?∴)]三举事例显)。】

「阿难。如彼世人。聚见于眼。若令急合。暗相现前。六根
黯然。头足相类。彼人以手。循体外绕。彼虽不见。头足
一辨。知觉是同。」
卷四 第 650b 页 X13-0650.png

【〔宗镜〕如彼世人聚见于外者。此先明世见非。眼
莫观。若令急合。则无所见。与耳等五根相似。彼人
以手循体外绕。虽不假眼。而亦自知。此况真见。不
藉外境【疏】此则近以世人六根隔越。不相通用。尚
有知觉同者。岂况真觉。须假根尘。六根无辨。故云
黯然。头足不分。故云相类。若以手摸。头足明辨。与
见无异。故云知觉是同(〔温陵云〕聚见于眼。圆明有见之时也。急合而暗。暗成
无见之时也。既六根头足。黯然无辨。而触之立辨。一如明时。由是验知。有明自发。暗不能昏者。人人具有
耳)。
(△〔私谓〕循体外绕。彼人以手自绕其体。以头手俱一人之身。假是以显同觉也。苕溪云。循体。谓绕他人
之体。消文殊误。近师又执此说。以證译人阙略。相蒙甚矣)。
([○@(?∴)]四指妄结真)。】

「缘见因明。暗成无见。不明自发。则诸暗相。永不能昏。
根尘既消。云何觉明。不成圆妙。」

【〔宗镜〕缘见因明。暗成无见者。此牒世间眼见。须
仗明暗因缘。根尘和合。方成于见。(〔疏云〕初二句。指妄。谓从根境。缘
所生见。故云缘见)不明自发者。此正明真见之时。见非是
眼。既不属眼。又何假明暗根尘所发。则不明之明。
无见之见。自然寂照灵知。何曾间断。世间明暗虚
幻出没之相。又焉能覆盖乎。是以明不能明。暗不
能暗。故云。则诸暗相永不能昏。真性天然。岂非圆
妙。(〔疏云〕不明下。结真谓不逐缘生。不由境起。湛然常照。明不能发。暗不能暗。纯一真觉。内莹清净。
此体发现。根尘识心。一时圆妙。故前文云。应念化成无上知觉)若不假明暗等见。
见色之时。则见馀根。若离念。遍法界见。铁围山一
切相。皆不能蔽。若六根伏。则不能得六根相。一翳
在目。千华乱飞。一妄动心。诸尘并起。若能离念。则
卷四 第 650c 页 X13-0650.png
当处坐道场。转大法轮。俱成佛道(〔紫柏云〕夫因明而见物。明谢则
不见矣。故曰缘见因明。暗成无见。不见明而见物。一切暗相现前。而我无待之见。本自昭然。故曰不明自
发等。外心别无生。外心别无灭。如生生灭灭。动动静静。通通塞塞。恬恬变变。暗暗明明。本一精明。映彼六
者。流而不返。近取诸心。则为生灭。远取诸物。则为明暗昼夜古今寒暑之多也。而天机深者。悟一尘。溯而
上之。馀根齐拔矣。此指眼根脱粘而入也。乃至意根。则缘知因法。无法无知。不法自知。则诸灭相永不能
惑)。
(○上正明二义科竟)

([○@(?∴)]二别破疑情。即修行方便下。三大科之二。是中分三子科。一真识断结疑。即罗睺击钟一章。二解结因
体疑。即诸佛同音。佛说长偈一章。三六解一亡疑。即天巾解结一章。从此去尽六卷。从三摩地。得无生忍
初文二)。
([?∴]一阿难伸疑二)
([○@(?∴)]一牒所闻)。】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说言。因地觉心。欲求常住。要
与果位。名目相应。」

(牒前起难)
([○@(?∴)]二叙疑难四)
([○@卐]一举果常住)。】

「世尊。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
来藏。大圆镜智。是七种名。称谓虽别。清净圆满。体性
坚凝。如金刚王。常住不坏。」

【【疏】菩提云知觉。即智果。涅槃云寂灭。即断果。离伪
妄。无迁改。故曰真如。(〔唯识第九〕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易〔宗镜
云〕古释。遣妄曰真。显性曰如。藏和尚拂此义云。无法非真。何有妄可遣耶。则真非真矣。无法不如。何称理
可显耶。故如非如矣。斯则无遣无立。为非安立之真如矣)照察不变。名为佛性。
(〔涅槃云〕今日如来所说真我。名曰佛性。如是佛性。我佛法中。喻如净刀)
(△〔宗镜云〕庵摩净识。湛若太虚。佛
性明珠皎同朗月)庵摩罗云无垢。离障所显。即白净无垢
识也。(〔清凉云〕真谛三藏。说有九识。第九名阿摩罗识。若唐三藏。此翻无垢。即第八异名。谓成佛
时。转第八识以成此识。无别第九。若依密严经。心有八种。或复有九。又下卷云。如来清净藏。亦名无垢智。
即同真谛所立第九)。
(△〔宗镜云〕第八本识。居初位而唯号赖耶。处果位而唯称无垢)不与妄
卷四 第 651a 页 X13-0651.png
染相应。含藏无量功德。名空如来藏。能现身土。离
倒圆成。鉴周万有。名大圆镜智。(〔清凉云〕又真谛三藏所翻决定藏论。
九识品云。第九阿摩罗识有二种。一者所缘。即是真如。二者本觉。即真如智。能缘。即不空如来藏。所缘即
空如来藏)。
(△〔十行品疏云〕庄严论颂云。不离心真如。别有心性净。净体即是自心。心即真如。此自性净心。
即如来藏。亦是本来净识。庵摩罗识。即是空不空如来藏。按温陵此中误引宝积。立三如来藏。别有辨駮。
具如咨决)。
(△〔八识颂云〕大圆无垢同时发。谓阿摩罗。即果中第八识。唯与镜智相应。名无垢识〔熏闻云〕摄
论以庵摩罗为第九。地论以大圆镜为第八。两论被物。各有所宜。天台依摄论说。庵摩罗识。名无分别智
光。立第九净识也)。
(△〔宗镜云〕大圆镜智。依法相宗。即本识为镜〔楞伽云〕譬如明镜。依众色像。现识处现。亦
复如是。现识即第八识。依法性宗。即如来藏为镜。如起信云。觉体者。有四种大义。与虚空等。犹如净镜)
七名虽别。一体无殊。坚固凝然。常住不动。如金刚
也。(〔二楞云〕七名虽别。皆如来自證法门。清净即妙湛。圆满即总持。坚凝即不动。金刚王。即首楞严
王。常住不坏。即究竟坚固。常住真心也)。
(△〔私谓〕华严十行品。说住无所得七种。与此经并开七名。彼经具
含因果。此经专目果位。彼疏云。无性之性。即是实性。故举多名。方显深住之深奥。即此疏所云。称谓虽别
耳)。
([○@卐]二显因无常)。】

「若此见听。离于明暗。动静通塞。毕竟无体。犹如念心。
离于前尘。本无所有。」

([○@卐]三进退成疑)。】

「云何将此。毕竟断灭。以为脩因。欲获如来。七常住果。
世尊。若离明暗。见毕竟空。如无前尘。念自性灭。进退
循环。微细推求本无我心。及我心所。将谁立因。求无
上觉。」

【【疏】离尘无体。六根皆然。故前举见听。后指意根。犹
如者。指词也。因缘所起。自体本无。故云毕竟断灭。
进退推求。无我心者。以分别不亡。真觉难显。但有
卷四 第 651b 页 X13-0651.png
断灭。不觉妙常。故云。将谁立因。求无上觉。(〔标指〕阿难执断
为常。示相怀疑。正同圆觉普贤。徵释用心。彼云。若彼众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还修于幻。若诸
幻性。一切尽灭。则无有心。谁为修行。云何复说。修行如幻)。
(△〔吴兴云〕进思常果。退惟修因。进思修因。退惟
断灭。疑情宛转。若循环然)。
(△〔温陵云〕离幻复真。常住不坏。是常住果。见听六用。离尘无体。是断灭法。误揣
缘尘。迷失常住。还揣六用。疑归断灭。果地是常。因心是断。因果违者。安得相应。实修證大患。故须难明也)。

([○@卐]四结难求示)。】

「如来先说。湛精圆常。违越诚言。终成戏论。云何如来。
真实语者。唯垂大慈。开我蒙吝。」

【【疏】如来说有湛精圆常。洎今所推。唯是断灭。明言
难有。考实则无。若此相违。真实何在。岂不同于儿
戏之论耶(〔温陵云〕复揣六用。疑若断灭。而反以佛说湛常。为不诚而近乎戏论。不得为真
实语者)。
(△〔涅槃〕高贵德王白佛。如来诚实。云何发是虚妄之言。按德王责虚妄言。阿难诃真实语。皆所谓
直心詶我所问。理应如是)。
([?∴]二如来为断二)
([○@(?∴)]一斥迷许说)。】

「佛告阿难。汝学多闻。未尽诸漏。心中徒知颠倒所因。
真倒现前。实未能识。恐汝诚心。犹未信伏。(诚心。牒前违越诚言)
吾今试将。尘俗诸事。当除汝疑。」

【【疏】分别见妄。能所强生。为颠倒因。(前云颠倒之处)迷常执
断。名为真倒。(〔私谓〕真倒现前。犹云真药现前也)今以现事。验令知
悉。无执断灭。故云当除汝疑。

([○@(?∴)]二约事广明二)
([○@卐]一约声尘显其倒情二)
([?(○/○)]一问答二)
([│/○]一约根问答二)
([?(▽/○)]一问答有无)。】

「即时如来。敕罗睺罗。击钟一声。问阿难言。汝今闻不。
阿难大众。俱言我闻。(一次审闻)钟歇无声。佛又问言。汝今
闻不。阿难大众。俱言不闻。(二审不闻)时罗睺罗。又击一声。
佛又问言。汝今闻不。阿难大众。又言俱闻(三又审闻)。」
卷四 第 651c 页 X13-0651.png

【(△〔私谓〕罗睺罗为声闻弟子中。密行第一。法华中云。阿难常为侍者。罗睺罗是佛之子。若佛见授记。我愿
既满。众望亦足。观学众记云。当供微尘数佛。护持法藏。即与阿难罗云同德。故以二师总之。今此会中。阿
难当机。而击钟验问。特敕罗云。世尊盖明以挝犍椎。击信鼓。寄显亲因记莂之因缘。岂偶然哉〔什公云〕阿
修罗食月时。名罗睺罗。秦言覆障。谓障月明也。罗睺罗六年处胎。为母所障故。因以为名)。
([?(▽/○)]二问答所以)。】

「佛问阿难。(四次审定)汝云何闻。云何不闻。阿难大众。俱白
佛言。钟声若击。则我得闻。击久声消。音响双绝。则名
无闻。」

【【疏】击钟三问。审定称闻。欲转问宗。又令重击。一则
斥成矫乱。一则显其性常。令知生灭之中。有不生
灭。不因声灭。不因声生。生灭圆离。即常真实。斯则
了然常住。何断灭之有乎(〔温陵云〕此。但无声。非谓无闻。故必再击叠问而
审辨也)。
(△〔补遗云〕钟声为音。振物曰响。生法师云。敲空作响。击木无声)
([│/○]二约尘问答三)
([?(▽/○)]一问答有无)。】

「如来又敕。罗睺击钟。问阿难言。尔今声不。阿难大众。
俱言有声。(一次审声)少选声消。佛又问言。尔今声不。阿难
大众。答言无声。(二审无声)有顷罗睺。更来撞钟。佛又问言。
尔今声不。阿难大众。俱言有声。(三又审声)。」

【【疏】少选。犹少顷也。有顷。犹顷尅也。皆时之少分也。
三问三答。只是定其言声(〔温陵云〕上答为倒。此答为正。声有生灭。闻性常
在。以闻同声。是以常为断也)。
([?(▽/○)]二问答所以)。】

「佛告阿难。(四次审定)汝云何声。云何无声。阿难大众。俱白
佛言。钟声若击。则名有声。击久声消。音响双绝。则名
无声。」

【【疏】问声。有无。令释所以。前答闻之有无。亦以钟声
起歇为释。今答声之有无。亦以钟声起歇为释。将
卷四 第 652a 页 X13-0652.png
验其情。随言印顺耳。

([?(○/○)]二斥破)。】

「佛语阿难。及诸大众。汝今云何自语矫乱。大众阿难。
俱时问佛。我今云何名为矫乱。佛言。我问汝闻。汝则
言闻。又问汝声。汝则言声。唯闻与声。报答无定。如是
云何不名矫乱。」

【〔宗镜疏〕击钟。以辨真妄者。即闻性而可真。举声
尘而辨妄。(巳下长水文同)若因声有闻。此闻不离声。若离
声有闻。此是真闻。汝今但执随声之闻。此闻不离
于耳。只合是声。不合是闻。又言是闻。又言是声。既
随言印顺。故成矫乱。

([○@卐]二就闻性破其断见三)
([?(○/○)]一正破三)
([│/○]一破其执断)。】

「阿难。声消无响。汝说无闻。若实无闻。闻性巳灭。同于
枯木。钟声更击。汝云何知。知有知无。自是声尘。或无
或有。岂彼闻性。为汝有无。闻实云无。谁知无者。」

【【疏】初二句。牒其所计。若实下五句。破其断无。若实
此闻。随声而灭。则汝一身。应如木石。再击钟时。如
何闻响。知有下五句。对释无生。有无之知。自属声
境。且不关闻。故云。自是声尘或有或无。闻法常然
未曾起灭。故云。岂彼闻性为汝有无。闻实二句。反
结有性。闻若实无。證无者谁。既若知此。是无闻者
验知不灭。岂随声无(〔温陵云〕声尘或有或无。闻性未尝有无。所谓声无亦非灭。
声有亦非生。此即不生不灭。真常性也。夫知无者。亦因闻根。不可谓无声则无闻也)。
([│/○]二显其本常)。】

「是故阿难。声于闻中。自有生灭。非为汝闻。声生声灭。
卷四 第 652b 页 X13-0652.png
令汝闻性。为有为无。」

【【疏】闻性不动。其犹镜明。声之生灭。正如影像。(〔标〕指声是
尘。闻是性。性如明镜。尘如影像)岂由影像有去有来。令其镜明。为
生为灭。故下文云。音声性动静。闻中为有无。无声
号无闻。非实闻无性。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生
灭二圆离。是则常真实。(〔宗镜云〕若真闻性。如水不灭。声尘如风。鼓波成浪。故
有闻性。声尘不起。闻相不无。而闻性不灭。以灭不灭。声尘若来。还有闻相。如水不灭。若风动时。即有波相)。

([│/○]三结斥垂劝)。】

「汝尚颠倒。惑声为闻。何怪昏迷。以常为断。终不应言。
离诸动静。闲塞开通。说闻无性。」

【【疏】镜明不动。影像随形。苟见象之去来。而曰镜之
起灭者。倒之甚矣。声闻无辨。断常遂迷。故此结劝。
不可更言。离闻无性。

([?(○/○)]二释成三)
([│/○]一引睡人释成不断)。】

「如重睡人。眠熟状沈。其家有人。于彼睡时。捣练舂米。
其人梦中。闻舂捣声。别作他物。或为击鼓。或为撞钟。
即于梦中自怪其钟。为木石响。于时忽寤。遄知杵音。
自告家人。我正梦时。惑此舂音。将为鼓响。阿难。是人
梦中。岂忆静摇。开闭通塞。其形虽寐。闻性不昏。」

【【疏】睡人六识归种。思觉不行。但任运闻。即真闻性。
(〔融室云〕睡以昧略为性。略拣五识相应。昧拣诸定及了别意)若唯约喻。睡人应
无闻性。但约不随根起。非由作意。故是真闻。故下
文云。纵令在梦想。不为不思无。觉观出思惟。身心
不能及。故知即显真闻。不须约喻(〔补遗云〕惑砧杵声为钟鼓响。睡
卷四 第 652c 页 X13-0652.png
中昏想也。怪钟声是木石音。闻性不昧也)。
(△〔合解云〕重睡眠熟。六根昏昧。识想不行。睡时捣练。显梦境声
尘现前。梦中闻舂。显根尘失偶。根性不昧。别作他物。是独头意识颠倒。梦时自怪。根尘双离。引起乱意识。
非量比度。忽寤知杵。根尘复对。自告家人等。耳意二识。明了如前。是人下三句。反显根尘不对识不记忆。
三皆不和合也)。
(○〔引證〕〔瑜伽十一〕惛昧无堪任性。名惛沈。惛昧心极略性。名睡眠。由此惛沈。生诸烦恼。随
烦恼时。无馀近缘。如睡眠者。诸馀烦恼。及诸睡眠。或应可生。或应不生。若生。惛昧睡眠。必定皆起。是故此
二。合说一盖)。
(△〔宗镜云〕梦寤所受。忧喜苦乐。悉从识变。皆因想成。并是明闇意识。所行境界。觉中是明了
意识。梦中是梦中意识。觉梦虽殊。皆不出意。故云寤则想心。寐为诸梦。若无梦则诸境不现。无想则梦境
不成。以随意生形。从想立法故)。
([│/○]二例死者释成不断)。】

「纵汝形消。命光迁谢。此性云何。为汝销灭。」

【【疏】形命虽迁。真常不动。妄识尚在。况乎闻性。随汝
迁谢(〔吴兴云〕复恐谓寐虽不昧。死岂不灭。故重示耳)
(△〔合解〕现今重睡熟眠。与死何异。睡去不
来。即名为死。身形不觉。根识巳离。彷佛形销。即同命谢。真性历然。不随销灭。寤寐验真。形消验在。观河喻
常。岂不然乎)。
([│/○]三结斥迷倒不循妙常)。】

「以诸众生。从无始来。循诸色声。逐念流转。曾不开悟。
性净妙常。不循所常。逐诸生灭。由是生生。杂染流转。」

【【疏】随尘生灭。逐念流动。无始至今。未尝停息。不能
于妙常寂。绝念而游。于真觉明。亡缘而照。杂染流
转。生之又生。区区若是。何由取證。

([?(○/○)]三结劝)。】

「若弃生灭。守于真常。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时销落。
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
云何不成无上知觉。」

【〔宗镜〕若了闻性。即成正觉。如起信云。一切诸法。
皆由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妄念。则无境界差别之
卷四 第 653a 页 X13-0653.png
相。故知妄念空而根境谢。识想消而尘垢沉。则法
眼应时清明。灵光了然顿现。见闻本性既尔。诸根
所现。亦然。故经云。六自在王。常清净故【疏】若能亡
缘内照。不逐前尘。尘既不缘。根无所偶。返流全一。
六用不行。净觉现前。寂照明露。斯则守于真常。根
尘销落也。想相即境。情即是根。根境识三。俱能染
污。障翳般若。于无生法。不能明了。故名尘垢。今既
远离。于法明见。即是證无生忍。故云法眼应时清
明。于大菩提。斯可希冀耳(〔标指〕守于真常。常光现前者。下文云。尘既不缘。
根无所偶。十方国土。皎如琉璃内含宝月。根尘识三即三德秘藏也)。
(△〔吴兴云〕通别二惑。俱名尘垢。真似
所證。皆归法眼。此眼具五。方曰清明)。
(△〔温陵云〕不悟性常。故逐诸生灭。能守常性。常果可冀矣。前令审择
常性。为因地心。而阿难牒难。故此结答也)。】

(经文虚妄灭生伏还元觉古本世本并同定本伏字作复标云作伏者非谬妄如此)

大佛顶首楞严经疏解蒙钞卷第四(之二)
卷四 第 653b 页 X13-0653.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