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五 第 428c 页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如说第五卷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来虽说第二义门。今观世间解
结之人。若不知其所结之元。我信是人。终不能解。世
尊。我及会中有学声闻。亦复如是。从无始际。与诸无
明。俱灭俱生。虽得如是多闻善根。名为出家。犹隔日
疟。唯愿大慈哀悯沦溺。今日身心。云何是结。从何名
解。亦令未来苦难众生。得免轮回。不落三有。作是语
巳。普及大众。五体投地。雨泪翘诚。伫佛如来无上开
示。」
【如来前卷开示第二决定。始令审详烦恼根本。次
云汝观世间解结之人。不见所结。云何知解。烦恼
根本。即是所结。阿难欲深知此结。故请世尊发明。
元。本也。即最初结起本元。此有远近。远即因明立
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近即识精元明。遍在根门。
名为所结之元。从无始际。与诸无明俱灭俱生。谓
之俱生无明。亦是此物。故此结元。关系极重。】
卷五 第 429a 页 X13-0429.png
「尔时世尊。怜悯阿难。及诸会中诸有学者。亦为未来
一切众生。为出世因。作将来眼。以阎浮檀。紫金光手。
摩阿难顶。即时十方普佛世界。六种震动。微尘如来。
住世界者。各有宝光。从其顶出。其光同时于彼世界。
来祇陀林。灌如来顶。是诸大众得未曾有。于是阿难
及诸大众。俱闻十方微尘如来。异口同音。告阿难言。
善哉阿难。汝欲识知俱生无明。使汝轮转生死结根。
唯汝六根。更无他物。汝复欲知无上菩提。令汝速證
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此经名大佛顶者。正谓开示无上顶法也。含生本
具极果。所宗识精元明。超出理表。见道者。见乎此
也。修道者。修乎此也。證道者。證乎此也。将欲开示
此法。先摩当机之顶而表示之。诸佛又各放顶光
灌如来之顶者。意明当机识精中之元明。即如来
果位究竟之明元。同一顶法。表示之方。至详尽矣。
如来既以此形示之。复以此明告之。曰。生死涅槃。
烦恼菩提。皆是六根。更无他物。足为发明结元之
謦欬。开示解结之先容。无明。即结也。无明而曰俱
生。见有六根。即有无明。问云何是结。答以唯汝六
根。问从何名解。答以亦汝六根。此就今日身心。确
实指陈。离此更无结元。离此更无解处。】
「阿难虽闻如是法音。心犹未明。稽首白佛。云何令我
生死轮回。安乐妙常。同是六根。更非他物。佛告阿难。
根尘同源。缚脱无二。识性虚妄。犹如空华。阿难。由尘
卷五 第 429b 页 X13-0429.png
发知。因根有相。相见无性。同于交芦。是故汝今知见
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云何
是中更容他物。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恐阿难误执六根结尘流逸。故佛言此根与尘。同
是湛圆妙觉心。迷时结水为冰。悟时冰还为水。故
曰缚脱无二。恐阿难误执六根引识。自劫家宝。故
佛言识体全空。不但缚脱无二。亦且本未尝缚也。
识性二句。明自證分之虚。由尘四句。明相见二分
之虚。知即见分。相即相分。根尘为缘。识生其中。见
分似由根引。然离尘则不能发知。相分似因尘起。
然离根则不能取相。是则离相无见。离见无相。了
无自性。彻底虚妄。执知见实有。名立知见。此即妄
心。达知见无性。名无知见。此即真心。于知见处明
暗妄形。粘湛发见。流逸奔色。即此知见。便是无明
根本。于知见处。不随前尘。脱粘内伏。内莹发光。即
此知见。便是涅槃根本。阿难问云何是结。从何名
解。知见立知。即是结。知见无见。即是解。】
「真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华。
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犹非真非真。云何见所见。
中间无实性。是故若交芦。结解同所因。圣凡无二路。
汝观交中性。空有二俱非。迷晦即无明。发明便解脱。」
【真性二字。颂同源源字。有为空至交芦。颂识性虚
妄。真性本空。则诸有为法。云何而生。皆托缘而生。
其体如何。如幻而巳。如幻故无为。无为故无起灭。
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云何
是中更容他物。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恐阿难误执六根结尘流逸。故佛言此根与尘。同
是湛圆妙觉心。迷时结水为冰。悟时冰还为水。故
曰缚脱无二。恐阿难误执六根引识。自劫家宝。故
佛言识体全空。不但缚脱无二。亦且本未尝缚也。
识性二句。明自證分之虚。由尘四句。明相见二分
之虚。知即见分。相即相分。根尘为缘。识生其中。见
分似由根引。然离尘则不能发知。相分似因尘起。
然离根则不能取相。是则离相无见。离见无相。了
无自性。彻底虚妄。执知见实有。名立知见。此即妄
心。达知见无性。名无知见。此即真心。于知见处明
暗妄形。粘湛发见。流逸奔色。即此知见。便是无明
根本。于知见处。不随前尘。脱粘内伏。内莹发光。即
此知见。便是涅槃根本。阿难问云何是结。从何名
解。知见立知。即是结。知见无见。即是解。】
「真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华。
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犹非真非真。云何见所见。
中间无实性。是故若交芦。结解同所因。圣凡无二路。
汝观交中性。空有二俱非。迷晦即无明。发明便解脱。」
【真性二字。颂同源源字。有为空至交芦。颂识性虚
妄。真性本空。则诸有为法。云何而生。皆托缘而生。
其体如何。如幻而巳。如幻故无为。无为故无起灭。
卷五 第 429c 页 X13-0429.png
无起灭。故如空华。所谓真性者。亦因言妄而显耳。
妄与真。同为二妄也。真尚不立。何况于妄。极言妄
之必无。真非真者。即真妄二字。见谓根。所见谓尘。
真妄犹且皆非。云何有见所见乎。若相若见。俱无
实性。岂不若交芦之互倚。而其中实空者哉。结解
下。颂缚脱无二。所因。谓六根也。结即为凡。解即成
圣。圣凡结解。不离六根。故曰同所因。无二路也。汝
观交中性。牒前喻。言空。则芦有外相言有。则芦中
本空。喻根境妄执似有。其体元空也。迷晦即无明。
所谓失彼精了。可以结也。发明便解脱。所谓发本
明耀。可以解也。发者。翻迷发悟。明者。转晦成明○
真性四句。总显有为即无为耳。有为。通指根尘识。
前云决定弃捐诸有为相。又云汝但不循十二诸
有为相。阿难谓离此有为。别有无为。故疑云何同
是六根。更非他物。佛言汝今分妄分真。总未达根
尘之源耳。源者何。真性是也。以真性观之。诸有为
法。当体即空。全是无为。求起灭不可得。求真妄不
可得。何必离缚求脱。离结求解。离有为求无为哉。】
「解结因次第。六解一亦亡。根选择圆通。入流成正觉。
陀那微细识。习气成暴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无非幻。非幻尚不生。
幻法云何立。是名妙莲华。金刚王宝觉。如幻三摩提。
弹指超无学。此阿毗达磨。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
【蹑前结解之义。起后圆通之文。因者。解因结之次
妄与真。同为二妄也。真尚不立。何况于妄。极言妄
之必无。真非真者。即真妄二字。见谓根。所见谓尘。
真妄犹且皆非。云何有见所见乎。若相若见。俱无
实性。岂不若交芦之互倚。而其中实空者哉。结解
下。颂缚脱无二。所因。谓六根也。结即为凡。解即成
圣。圣凡结解。不离六根。故曰同所因。无二路也。汝
观交中性。牒前喻。言空。则芦有外相言有。则芦中
本空。喻根境妄执似有。其体元空也。迷晦即无明。
所谓失彼精了。可以结也。发明便解脱。所谓发本
明耀。可以解也。发者。翻迷发悟。明者。转晦成明○
真性四句。总显有为即无为耳。有为。通指根尘识。
前云决定弃捐诸有为相。又云汝但不循十二诸
有为相。阿难谓离此有为。别有无为。故疑云何同
是六根。更非他物。佛言汝今分妄分真。总未达根
尘之源耳。源者何。真性是也。以真性观之。诸有为
法。当体即空。全是无为。求起灭不可得。求真妄不
可得。何必离缚求脱。离结求解。离有为求无为哉。】
「解结因次第。六解一亦亡。根选择圆通。入流成正觉。
陀那微细识。习气成暴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无非幻。非幻尚不生。
幻法云何立。是名妙莲华。金刚王宝觉。如幻三摩提。
弹指超无学。此阿毗达磨。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
【蹑前结解之义。起后圆通之文。因者。解因结之次
卷五 第 430a 页 X13-0430.png
第也。六解则根拔。一亡则湛圆。选得圆根。则入圣
流。成正觉矣。陀那下。俱承入流成正觉来。如何谓
之流。即陀那习气。故成暴流。云何入流。即不取无
非幻等。云何成正觉。即是莲华等。阿陀那。此云执
持。第八识也。含藏种子为习气。积生识浪为暴流。
湛由是分。结由是起也。此识依真如而起。杂乎真
妄之间。若以为真。恐迷妄习而自误。以为非真。恐
迷自性而外求。故非时非机。宁不开演。一切诸法。
唯心所现。而于中取著。妄成根结。是自心取自心。
非幻成幻法也。由妄取。故有幻非幻。若不妄取。非
幻亦无。非幻尚无。幻法何有。则根尘顿净。圆通现
前矣。不取二字。入流之法。是名下。所谓成正觉也。
是字。指不取法门。以其用果觉为因。于净不著。于
污不染。名妙莲华。究竟坚固。根境结惑。拟之即销。
各金刚王觉。真妄俱泯。幻与不幻。二俱不取。名如
幻三摩提。正受依此修道。一弹指间。可超无学。而
入圆位。十方如来。迥出生死。速證寂常。莫不由斯。
故曰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圣足所履。其乘无
二。曰一路。此偈发明如幻之义。首提缘生如幻。次
明结解俱幻。然后以自心取自心。成如幻三摩之
义。次卷观音如幻闻熏。可见此偈巳暗选观音法
门。后五十五位真菩提路。又以如幻结之。】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闻佛如来无上慈诲。祇夜伽陀。
杂糅精莹。妙理清彻。心目开明。叹未曾有。阿难合掌。
流。成正觉矣。陀那下。俱承入流成正觉来。如何谓
之流。即陀那习气。故成暴流。云何入流。即不取无
非幻等。云何成正觉。即是莲华等。阿陀那。此云执
持。第八识也。含藏种子为习气。积生识浪为暴流。
湛由是分。结由是起也。此识依真如而起。杂乎真
妄之间。若以为真。恐迷妄习而自误。以为非真。恐
迷自性而外求。故非时非机。宁不开演。一切诸法。
唯心所现。而于中取著。妄成根结。是自心取自心。
非幻成幻法也。由妄取。故有幻非幻。若不妄取。非
幻亦无。非幻尚无。幻法何有。则根尘顿净。圆通现
前矣。不取二字。入流之法。是名下。所谓成正觉也。
是字。指不取法门。以其用果觉为因。于净不著。于
污不染。名妙莲华。究竟坚固。根境结惑。拟之即销。
各金刚王觉。真妄俱泯。幻与不幻。二俱不取。名如
幻三摩提。正受依此修道。一弹指间。可超无学。而
入圆位。十方如来。迥出生死。速證寂常。莫不由斯。
故曰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圣足所履。其乘无
二。曰一路。此偈发明如幻之义。首提缘生如幻。次
明结解俱幻。然后以自心取自心。成如幻三摩之
义。次卷观音如幻闻熏。可见此偈巳暗选观音法
门。后五十五位真菩提路。又以如幻结之。】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闻佛如来无上慈诲。祇夜伽陀。
杂糅精莹。妙理清彻。心目开明。叹未曾有。阿难合掌。
卷五 第 430b 页 X13-0430.png
顶礼白佛。我今闻佛无遮大悲。性净妙常。真实法句。
心犹未达六解一亡。舒结伦次。唯垂大慈。再悯斯会。
及与将来。施以法音。洗涤沉垢。」
【此因领悟而复请未明也。祇夜。此云应颂。应上长
行而颂故。伽陀。此云讽颂。不应长行。但孤起而讽
美称颂故。杂糅精莹者。谓二颂合明。无不精透也。
无遮大悲。言其博济。性净妙常。真实法句。称性之
谈也。沉垢。微细结惑也。阿难至此。方信根性为修
證之门。不复致疑。但请伦次及选择一门而巳。】
「即时如来。于师子座。整涅槃僧。敛僧伽梨。揽七宝几。
引手于几。取劫波罗天所奉华巾。于大众前。绾成一
结。示阿难言。此名何等。阿难大众俱白佛言。此名为
结。于是如来绾叠华巾。又成一结。重问阿难。此名何
等。阿难大众又白佛言。此亦名结。如是伦次绾叠华
巾。总成六结。一一结成。皆取手中所成之结。持问阿
难。此名何等。阿难大众亦复如是次第酬佛。此名为
结。佛告阿难。我初绾巾。汝名为结。此叠华巾。先实一
条。第二第三。云何汝曹复名为结。阿难白佛言。世尊。
此宝叠华。缉绩成巾。虽本一体。如我思惟。如来一绾。
得一结名。若百绾成。终名百结。何况此巾祇有六结。
终不至七。亦不停五。云何如来祇许初时。第二第三
不名为结。佛告阿难。此宝华巾。汝知此巾元止一条。
我六绾时。名有六结。汝审观察。巾体是同。因结有异。
于意云何。初绾结成。名为第一。如是乃至第六结生。
心犹未达六解一亡。舒结伦次。唯垂大慈。再悯斯会。
及与将来。施以法音。洗涤沉垢。」
【此因领悟而复请未明也。祇夜。此云应颂。应上长
行而颂故。伽陀。此云讽颂。不应长行。但孤起而讽
美称颂故。杂糅精莹者。谓二颂合明。无不精透也。
无遮大悲。言其博济。性净妙常。真实法句。称性之
谈也。沉垢。微细结惑也。阿难至此。方信根性为修
證之门。不复致疑。但请伦次及选择一门而巳。】
「即时如来。于师子座。整涅槃僧。敛僧伽梨。揽七宝几。
引手于几。取劫波罗天所奉华巾。于大众前。绾成一
结。示阿难言。此名何等。阿难大众俱白佛言。此名为
结。于是如来绾叠华巾。又成一结。重问阿难。此名何
等。阿难大众又白佛言。此亦名结。如是伦次绾叠华
巾。总成六结。一一结成。皆取手中所成之结。持问阿
难。此名何等。阿难大众亦复如是次第酬佛。此名为
结。佛告阿难。我初绾巾。汝名为结。此叠华巾。先实一
条。第二第三。云何汝曹复名为结。阿难白佛言。世尊。
此宝叠华。缉绩成巾。虽本一体。如我思惟。如来一绾。
得一结名。若百绾成。终名百结。何况此巾祇有六结。
终不至七。亦不停五。云何如来祇许初时。第二第三
不名为结。佛告阿难。此宝华巾。汝知此巾元止一条。
我六绾时。名有六结。汝审观察。巾体是同。因结有异。
于意云何。初绾结成。名为第一。如是乃至第六结生。
卷五 第 430c 页 X13-0430.png
我今欲将第六结名成第一不。不也。世尊。六结若存。
斯第六名。终非第一。纵我历生尽其明辩。如何令是
六结乱名。佛言如是。六结不同。循顾本因。一巾所造。
令其杂乱。终不得成。则汝六根。亦复如是。毕竟同中。
生毕竟异。」
【涅槃僧。云里衣。僧伽梨。云大衣。劫波罗。云时分。即
夜摩天。叠华。西天之帛。织成华卉繁多。天献尤为
贵重。同谓一真之性。理本无差。如巾之体。异谓六
根之精。事用有别。如巾之结。一一致问者。明不绾
则巳。绾必成结。喻六尘粘湛。定生六根也。世尊以
性中相知。难其可将六成一。阿难以用中相背。答
六结不可乱名。将六成一者。六根互用也。毕竟同
中生毕竟异者。未结之先。元是一体。本无异同。既
结之后。各有界限分隔。不得互用。以上结之伦次。】
「佛告阿难。汝必嫌此六结不成。愿乐一成。复云何得。
阿难言。此结若存。是非锋起。于中自生此结非彼。彼
结非此。如来今日。若总解除。结若不生。则无彼此。尚
不名一。六云何成。佛言。六解一亡。亦复如是。」
【佛谓必欲反异为同。将六作一。用何筹策。方可得
成。阿难谓六结若存。则彼此各有定位。若以六作
一。则诤论锋起。决不可得。莫若解除。则结惑不生。
而同异圆泯。六根之精。元是一真之性。以随缘故。
在眼曰见精。在耳曰听精。若能随拔一根。脱粘内
伏。六既融一。一亦斯亡。一亡非并真体而亡之。但
斯第六名。终非第一。纵我历生尽其明辩。如何令是
六结乱名。佛言如是。六结不同。循顾本因。一巾所造。
令其杂乱。终不得成。则汝六根。亦复如是。毕竟同中。
生毕竟异。」
【涅槃僧。云里衣。僧伽梨。云大衣。劫波罗。云时分。即
夜摩天。叠华。西天之帛。织成华卉繁多。天献尤为
贵重。同谓一真之性。理本无差。如巾之体。异谓六
根之精。事用有别。如巾之结。一一致问者。明不绾
则巳。绾必成结。喻六尘粘湛。定生六根也。世尊以
性中相知。难其可将六成一。阿难以用中相背。答
六结不可乱名。将六成一者。六根互用也。毕竟同
中生毕竟异者。未结之先。元是一体。本无异同。既
结之后。各有界限分隔。不得互用。以上结之伦次。】
「佛告阿难。汝必嫌此六结不成。愿乐一成。复云何得。
阿难言。此结若存。是非锋起。于中自生此结非彼。彼
结非此。如来今日。若总解除。结若不生。则无彼此。尚
不名一。六云何成。佛言。六解一亡。亦复如是。」
【佛谓必欲反异为同。将六作一。用何筹策。方可得
成。阿难谓六结若存。则彼此各有定位。若以六作
一。则诤论锋起。决不可得。莫若解除。则结惑不生。
而同异圆泯。六根之精。元是一真之性。以随缘故。
在眼曰见精。在耳曰听精。若能随拔一根。脱粘内
伏。六既融一。一亦斯亡。一亡非并真体而亡之。但
卷五 第 431a 页 X13-0431.png
不对乎六结。自不立乎一真。】
「由汝无始心性狂乱。知见妄发。发妄不息。劳见发尘。
如劳目睛。则有狂华。于湛精明。无因乱起。一切世间
山河大地。生死涅槃。皆即狂劳颠倒华相。阿难言。此
劳同结。云何解除。如来以手将所结巾。偏掣其左。问
阿难言。如是解不。不也。世尊。旋复以手偏牵右边。又
问阿难。如是解不。不也。世尊。佛告阿难。我今以手左
右各牵。竟不能解。汝设方便。云何解成。阿难白佛言。
世尊。当于结心。解即分散。佛告阿难。如是如是。若欲
除结。当于结心。」
【狂乱者。清净心中。不觉心起而有其念。遂成业识。
知见妄发者。由业识而转成见分。劳见发尘者。由
见分而复生相分。一切世间山河大地。即相分。生
死涅槃。即见分。若执相分为有。而堕我见者。为生
死。若空相分为无。而堕法见者。为涅槃。本觉湛性
之中。一法叵得。世出世间一一名数。皆是狂劳华
相也。阿难谓劳见发尘之劳。即是一巾所成之结。
不知用何等工夫。方可得解。世尊示左右各牵而
不能解。喻凡夫执有。二乘著空。皆是以结去结。尽
属偏邪。俱不能解。当从结心下手。方得解除。结心
者。即陀那细识。是根结之心。】
「阿难。我说佛法从因缘生。非取世间和合粗相。如来
发明世出世法。知其本因。随所缘出。如是乃至恒沙
界外。一滴之雨。亦知头数。现前种种松直棘曲。鹄白
「由汝无始心性狂乱。知见妄发。发妄不息。劳见发尘。
如劳目睛。则有狂华。于湛精明。无因乱起。一切世间
山河大地。生死涅槃。皆即狂劳颠倒华相。阿难言。此
劳同结。云何解除。如来以手将所结巾。偏掣其左。问
阿难言。如是解不。不也。世尊。旋复以手偏牵右边。又
问阿难。如是解不。不也。世尊。佛告阿难。我今以手左
右各牵。竟不能解。汝设方便。云何解成。阿难白佛言。
世尊。当于结心。解即分散。佛告阿难。如是如是。若欲
除结。当于结心。」
【狂乱者。清净心中。不觉心起而有其念。遂成业识。
知见妄发者。由业识而转成见分。劳见发尘者。由
见分而复生相分。一切世间山河大地。即相分。生
死涅槃。即见分。若执相分为有。而堕我见者。为生
死。若空相分为无。而堕法见者。为涅槃。本觉湛性
之中。一法叵得。世出世间一一名数。皆是狂劳华
相也。阿难谓劳见发尘之劳。即是一巾所成之结。
不知用何等工夫。方可得解。世尊示左右各牵而
不能解。喻凡夫执有。二乘著空。皆是以结去结。尽
属偏邪。俱不能解。当从结心下手。方得解除。结心
者。即陀那细识。是根结之心。】
「阿难。我说佛法从因缘生。非取世间和合粗相。如来
发明世出世法。知其本因。随所缘出。如是乃至恒沙
界外。一滴之雨。亦知头数。现前种种松直棘曲。鹄白
卷五 第 431b 页 X13-0431.png
乌玄。皆了元由。是故阿难。随汝心中选择六根。根结
若除。尘相自灭。诸妄销亡。不真何待。」
【既说解结当于结心。欲选根而修圆行。故示佛法
从因缘生。若前四大因缘。则世间和合粗相。故一
向排摈。今之因缘。是欲拣选圆根。一门深入。发明
大事因缘也。世谓六凡。出世谓四圣。知此十界皆
随所修而得果。所谓因缘也。悬知界外雨滴。及松
棘鹄乌等元由。有情无情。种种因缘。照了不昧。佛
智如此。则今所说选根解结。圆修因缘。岂差谬乎。
以上舒结方法。】
「阿难。我今问汝。此劫波罗巾。六结现前。同时解萦。得
同除不。不也。世尊。是结本以次第绾生。今日当须次
第而解。六结同体。结不同时。则结解时。云何同除。佛
言。六根解除。亦复如是。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圆
明。成法解脱。解脱法巳。俱空不生。是名菩萨从三摩
地。得无生忍。」
【解结次第。即在选根选字之中。一根在先。其结巳
解。其馀五根。次第而除。互相为用。六结不同时。喻
六根不同位也。结不能一时并解。喻根不能一时
尽消也。此根下。明结解所得之功能。得人空者。于
我无著。破烦恼障。空性圆明。成法解脱。则破所知
障。得法空矣。俱空者。人法俱空。而俱空亦空。始得
不生不灭。为因地心。入发心住。是名得无生忍。】
「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开示慧觉圆通。得无疑惑。一时
若除。尘相自灭。诸妄销亡。不真何待。」
【既说解结当于结心。欲选根而修圆行。故示佛法
从因缘生。若前四大因缘。则世间和合粗相。故一
向排摈。今之因缘。是欲拣选圆根。一门深入。发明
大事因缘也。世谓六凡。出世谓四圣。知此十界皆
随所修而得果。所谓因缘也。悬知界外雨滴。及松
棘鹄乌等元由。有情无情。种种因缘。照了不昧。佛
智如此。则今所说选根解结。圆修因缘。岂差谬乎。
以上舒结方法。】
「阿难。我今问汝。此劫波罗巾。六结现前。同时解萦。得
同除不。不也。世尊。是结本以次第绾生。今日当须次
第而解。六结同体。结不同时。则结解时。云何同除。佛
言。六根解除。亦复如是。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圆
明。成法解脱。解脱法巳。俱空不生。是名菩萨从三摩
地。得无生忍。」
【解结次第。即在选根选字之中。一根在先。其结巳
解。其馀五根。次第而除。互相为用。六结不同时。喻
六根不同位也。结不能一时并解。喻根不能一时
尽消也。此根下。明结解所得之功能。得人空者。于
我无著。破烦恼障。空性圆明。成法解脱。则破所知
障。得法空矣。俱空者。人法俱空。而俱空亦空。始得
不生不灭。为因地心。入发心住。是名得无生忍。】
「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开示慧觉圆通。得无疑惑。一时
卷五 第 431c 页 X13-0431.png
合掌。顶礼双足。而白佛言。我等今日身心皎然。快得
无碍。虽复悟知一六亡义。然犹未达圆通本根。世尊。
我辈飘零。积劫孤露。何心何虑。预佛天伦。如失乳儿。
忽遇慈母。若复因此。际会道成。所得密言。还同本悟。
则与未闻无有差别。唯垂大悲。惠我秘严。成就如来
最后开示。作是语巳。五体投地。退藏密机。冀佛冥授。」
【承上赐与华屋。请乞入门。佛陈二决定义。又决定
义中。开示慧觉圆通。悟知一六亡义。犹未的晓圆
通本根。乃思多劫飘零。何意今得值佛。可谓奇际
矣。若复因此际会。名为成道。而所得密言。只同向
悟一六亡义。依然不知圆通本根。与未闻开示何
别。故愿更惠秘严。成就最后开示。盖冀佛的指一
门。令得深入。是谓圆通本根也。】
「尔时世尊。普告众中诸大菩萨。及诸漏尽大阿罗汉。
汝等菩萨及阿罗汉。生我法中。得成无学。我今问汝
最初发心。悟十八界。谁为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
【阴入处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佛欲显诸菩萨万
行首楞严。故寄选根。令二十五圣。各开众妙之门。
明彼皆为正修也。一切法。不出十八界。只十八圣
足彰万法矣。必陈七大者。七大为总。十八界为别。
若总若别。皆可入法界也。二十五圣證圆通处。皆
从三科七大中。非从根来。非从境生。非从空出等。
悟诸法不自生。不他生。不无因生。證到圆通周遍。
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之妙。即是圆通地位。宗门一
无碍。虽复悟知一六亡义。然犹未达圆通本根。世尊。
我辈飘零。积劫孤露。何心何虑。预佛天伦。如失乳儿。
忽遇慈母。若复因此。际会道成。所得密言。还同本悟。
则与未闻无有差别。唯垂大悲。惠我秘严。成就如来
最后开示。作是语巳。五体投地。退藏密机。冀佛冥授。」
【承上赐与华屋。请乞入门。佛陈二决定义。又决定
义中。开示慧觉圆通。悟知一六亡义。犹未的晓圆
通本根。乃思多劫飘零。何意今得值佛。可谓奇际
矣。若复因此际会。名为成道。而所得密言。只同向
悟一六亡义。依然不知圆通本根。与未闻开示何
别。故愿更惠秘严。成就最后开示。盖冀佛的指一
门。令得深入。是谓圆通本根也。】
「尔时世尊。普告众中诸大菩萨。及诸漏尽大阿罗汉。
汝等菩萨及阿罗汉。生我法中。得成无学。我今问汝
最初发心。悟十八界。谁为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
【阴入处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佛欲显诸菩萨万
行首楞严。故寄选根。令二十五圣。各开众妙之门。
明彼皆为正修也。一切法。不出十八界。只十八圣
足彰万法矣。必陈七大者。七大为总。十八界为别。
若总若别。皆可入法界也。二十五圣證圆通处。皆
从三科七大中。非从根来。非从境生。非从空出等。
悟诸法不自生。不他生。不无因生。證到圆通周遍。
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之妙。即是圆通地位。宗门一
卷五 第 432a 页 X13-0432.png
派。明是诸圣逗出。问金刚经云。实无有法。名阿罗
汉。又云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何故诸圣
历言所得所證。答法华会上。世尊说诸大弟子。皆
是内秘外现。助宣大教之人。今楞严会中。特问远
因。欲其转教菩萨。故诸圣方敢恣口自陈。从无量
劫中。种诸善根。是现身说法。非存所得心也。】
「憍陈那五比丘。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在
鹿苑。及于鸡园。观见如来最初成道。于佛音声。悟明
四谛。佛问比丘。我初称解。如来印我名阿若多。妙音
密圆。我于音声。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證。音声
为上。」
【此因声尘而入。憍陈那。此云火器。先世为事火外
道。后世以为姓。五比丘。乃佛最初得度者。佛出家
时。父王命本族三人。母族二人随卫。后逃鹿苑修
外道。佛成道巳。即往为彼三转四谛。问言解否。陈
那答巳解。佛命彼阿若多。此云解也。因闻四谛。了
声性空。唯如来藏。妙音。即音之实相。密圆者。密悟
圆理。于声教发悟也。四谛。苦集灭道也。苦是苦果。
集是苦因。无始积集业行。故名为集。由业因而招
苦果。是世间因果。灭是寂灭。灭苦集而證涅槃。道
是三十七道品。修此道品得證灭。是出世因果。】
「优婆尼沙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亦观
佛最初成道。观不净相。生大厌离。悟诸色性。以从不
净白骨微尘。归于虚空。空色二无。成无学道。如来印
汉。又云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何故诸圣
历言所得所證。答法华会上。世尊说诸大弟子。皆
是内秘外现。助宣大教之人。今楞严会中。特问远
因。欲其转教菩萨。故诸圣方敢恣口自陈。从无量
劫中。种诸善根。是现身说法。非存所得心也。】
「憍陈那五比丘。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在
鹿苑。及于鸡园。观见如来最初成道。于佛音声。悟明
四谛。佛问比丘。我初称解。如来印我名阿若多。妙音
密圆。我于音声。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證。音声
为上。」
【此因声尘而入。憍陈那。此云火器。先世为事火外
道。后世以为姓。五比丘。乃佛最初得度者。佛出家
时。父王命本族三人。母族二人随卫。后逃鹿苑修
外道。佛成道巳。即往为彼三转四谛。问言解否。陈
那答巳解。佛命彼阿若多。此云解也。因闻四谛。了
声性空。唯如来藏。妙音。即音之实相。密圆者。密悟
圆理。于声教发悟也。四谛。苦集灭道也。苦是苦果。
集是苦因。无始积集业行。故名为集。由业因而招
苦果。是世间因果。灭是寂灭。灭苦集而證涅槃。道
是三十七道品。修此道品得證灭。是出世因果。】
「优婆尼沙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亦观
佛最初成道。观不净相。生大厌离。悟诸色性。以从不
净白骨微尘。归于虚空。空色二无。成无学道。如来印
卷五 第 432b 页 X13-0432.png
我名尼沙陀。尘色既尽。妙色密圆。我从色相。得阿罗
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證。色因为上。」
【此因色尘而入。优婆尼沙陀。此云近少。亦云尘性。
谓微尘是色之少分也。因尘解悟。故得此名。昔多
贪欲。佛令作不净观。因观色尘本如来藏。故曰悟
诸色空。幻色既空。空亦不住。故曰色空二无。幻垢
永消。證真实相。故曰色尘既尽。妙色密圆。始以色
为病。九想与空为药。至此则药病皆除。忽然悟入。
九想者。一䏺胀想。二青瘀想。三坏想。四血涂漫想。
五脓烂想。六虫啖想。七散想。八骨想。九烧想。】
「香严童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闻如来
教我谛观诸有为相。我时辞佛。宴晦清斋。见诸比丘
烧沉水香。香气寂然。来入鼻中。我观此气。非木非空。
非烟非火。去无所著。来无所从。由是意销。发明无漏。
如来印我得香严号。尘气倏灭。妙香密圆。我从香严
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證。香严为上。」
【此因香尘而入。因香成道。悟香性空。得坚固定。故
名香严。初成觉道。具体而微。故称童子。宴晦。安坐
冥心之谓。清斋。静室也。香乃有为中一法。寂然者。
无相也。观香无从。心相亦尽。故曰由是意销。狂心
顿歇也。发明无漏。即见如来藏性也。染幻既空。实
相常住。故曰尘气倏灭。妙香密圆。】
「药王药上二法王子。并在会中五百梵天。即从座起。
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无始劫。为世良医。口中尝此
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證。色因为上。」
【此因色尘而入。优婆尼沙陀。此云近少。亦云尘性。
谓微尘是色之少分也。因尘解悟。故得此名。昔多
贪欲。佛令作不净观。因观色尘本如来藏。故曰悟
诸色空。幻色既空。空亦不住。故曰色空二无。幻垢
永消。證真实相。故曰色尘既尽。妙色密圆。始以色
为病。九想与空为药。至此则药病皆除。忽然悟入。
九想者。一䏺胀想。二青瘀想。三坏想。四血涂漫想。
五脓烂想。六虫啖想。七散想。八骨想。九烧想。】
「香严童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闻如来
教我谛观诸有为相。我时辞佛。宴晦清斋。见诸比丘
烧沉水香。香气寂然。来入鼻中。我观此气。非木非空。
非烟非火。去无所著。来无所从。由是意销。发明无漏。
如来印我得香严号。尘气倏灭。妙香密圆。我从香严
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證。香严为上。」
【此因香尘而入。因香成道。悟香性空。得坚固定。故
名香严。初成觉道。具体而微。故称童子。宴晦。安坐
冥心之谓。清斋。静室也。香乃有为中一法。寂然者。
无相也。观香无从。心相亦尽。故曰由是意销。狂心
顿歇也。发明无漏。即见如来藏性也。染幻既空。实
相常住。故曰尘气倏灭。妙香密圆。】
「药王药上二法王子。并在会中五百梵天。即从座起。
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无始劫。为世良医。口中尝此
卷五 第 432c 页 X13-0432.png
娑婆世界草木金石。名数凡有十万八千。如是悉知
苦酢咸淡甘辛等味。并诸和合俱生变异。是冷是热。
有毒无毒。悉能遍知。承事如来。了知味性。非空非有。
非即身心。非离身心。分别味因。从是开悟。蒙佛如来。
印我昆季药王药上二菩萨名。今于会中为法王子。
因味觉明。位登菩萨。佛问圆通。如我所證。味因为上。」
【此因味尘而入。苦酢等。六味也。众味共成。名和合。
直尔采用。名俱生。修炼炮火。名变异。世尝药草。即
神农之俦。事佛闻法。即于味性。了知无生因。而證
觉空有。味非空。故非离身心。味非有。故非即身心。】
「跋陀婆罗。并其同伴十六开士。即从座起。顶礼佛足。
而白佛言。我等先于威音王佛。闻法出家。于浴僧时。
随例入室。忽悟水因。既不洗尘。亦不洗体。中间安然。
得无所有。宿习无忘。乃至今时从佛出家。令得无学。
彼佛名我跋陀婆罗。妙触宣明。成佛子住。佛问圆通。
如我所證。触因为上。」
【此因触尘而入。跋陀婆罗。此云贤护。亦云贤守。能
护自巳。不为物转。故得此名。破诸无明。始开佛觉。
故称开士。威音见谛。是为初心。今从释迦。證于深
位。外尘内体。内外俱无。安有中间为水洗者。触之
为义。以水与我交涉得名。今皆无之。触果安在。无
触而触。触实无触。触处道场。触目菩提。故曰妙触。】
「摩诃迦叶。及紫金光比丘尼等。即从座起。顶礼佛足。
而白佛言。我于往劫。于此界中。有佛出世。名日月灯。
苦酢咸淡甘辛等味。并诸和合俱生变异。是冷是热。
有毒无毒。悉能遍知。承事如来。了知味性。非空非有。
非即身心。非离身心。分别味因。从是开悟。蒙佛如来。
印我昆季药王药上二菩萨名。今于会中为法王子。
因味觉明。位登菩萨。佛问圆通。如我所證。味因为上。」
【此因味尘而入。苦酢等。六味也。众味共成。名和合。
直尔采用。名俱生。修炼炮火。名变异。世尝药草。即
神农之俦。事佛闻法。即于味性。了知无生因。而證
觉空有。味非空。故非离身心。味非有。故非即身心。】
「跋陀婆罗。并其同伴十六开士。即从座起。顶礼佛足。
而白佛言。我等先于威音王佛。闻法出家。于浴僧时。
随例入室。忽悟水因。既不洗尘。亦不洗体。中间安然。
得无所有。宿习无忘。乃至今时从佛出家。令得无学。
彼佛名我跋陀婆罗。妙触宣明。成佛子住。佛问圆通。
如我所證。触因为上。」
【此因触尘而入。跋陀婆罗。此云贤护。亦云贤守。能
护自巳。不为物转。故得此名。破诸无明。始开佛觉。
故称开士。威音见谛。是为初心。今从释迦。證于深
位。外尘内体。内外俱无。安有中间为水洗者。触之
为义。以水与我交涉得名。今皆无之。触果安在。无
触而触。触实无触。触处道场。触目菩提。故曰妙触。】
「摩诃迦叶。及紫金光比丘尼等。即从座起。顶礼佛足。
而白佛言。我于往劫。于此界中。有佛出世。名日月灯。
卷五 第 433a 页 X13-0433.png
我得亲近。闻法修学。佛灭度后。供养舍利。然灯续明。
以紫金光涂佛形像。自尔以来。世世生生。身常圆满
紫金光聚。此紫金光比丘尼等。即我眷属。同时发心。
我观世间六尘变坏。唯以空寂。修于灭尽。身心乃能
度百千劫。犹如弹指。我以空法成阿罗汉。世尊说我
头陀为最。妙法开明。销灭诸漏。佛问圆通。如我所證。
法因为上。」
【此因法尘而入。摩诃迦叶。此云大饮光。姓也。其身
金色。光吞日月。名毕钵罗。紫金光尼。在家眷属。供
养舍利等。叙往因也。观尘变坏。悟法空寂。遂修灭
尽定。以灭意根。不缘法尘。得无生灭。故超百千劫
如弹指顷。持金袈裟于鸡足山入定。待弥勒降生。
此其證也。六尘竟。六尘皆言妙者。不缚于尘故。】
「阿那律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
常乐睡眠。如来诃我为畜生类。我闻佛诃。啼泣自责。
七日不眠。失其双目。世尊示我乐见照明。金刚三昧。
我不因眼。观见十方。精真洞然。如观掌果。如来印我
成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證。旋见循元。斯为第一。」
【此因眼识而入。阿那律陀。此云如意。是佛堂弟。过
去以饭施辟支佛。感九十一劫受如意乐。佛在给
孤园说法。那律眼睡。佛说偈云。咄咄何为睡。螺蛳
蚌蛤类。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乐见照明。略似
修净土作日观。目虽不见。而以心目乐见。忽得照
明。体无时昏。物莫能蔽。不失不坏。故曰金刚。精真
以紫金光涂佛形像。自尔以来。世世生生。身常圆满
紫金光聚。此紫金光比丘尼等。即我眷属。同时发心。
我观世间六尘变坏。唯以空寂。修于灭尽。身心乃能
度百千劫。犹如弹指。我以空法成阿罗汉。世尊说我
头陀为最。妙法开明。销灭诸漏。佛问圆通。如我所證。
法因为上。」
【此因法尘而入。摩诃迦叶。此云大饮光。姓也。其身
金色。光吞日月。名毕钵罗。紫金光尼。在家眷属。供
养舍利等。叙往因也。观尘变坏。悟法空寂。遂修灭
尽定。以灭意根。不缘法尘。得无生灭。故超百千劫
如弹指顷。持金袈裟于鸡足山入定。待弥勒降生。
此其證也。六尘竟。六尘皆言妙者。不缚于尘故。】
「阿那律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
常乐睡眠。如来诃我为畜生类。我闻佛诃。啼泣自责。
七日不眠。失其双目。世尊示我乐见照明。金刚三昧。
我不因眼。观见十方。精真洞然。如观掌果。如来印我
成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證。旋见循元。斯为第一。」
【此因眼识而入。阿那律陀。此云如意。是佛堂弟。过
去以饭施辟支佛。感九十一劫受如意乐。佛在给
孤园说法。那律眼睡。佛说偈云。咄咄何为睡。螺蛳
蚌蛤类。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乐见照明。略似
修净土作日观。目虽不见。而以心目乐见。忽得照
明。体无时昏。物莫能蔽。不失不坏。故曰金刚。精真
卷五 第 433b 页 X13-0433.png
洞然者。真性之中。精光显发。洞见大千。犹如掌果。】
「周利槃特迦。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阙诵
持。无多闻性。最初值佛。闻法出家。忆持如来一句伽
陀。于一百日。得前遗后。得后遗前。佛悯我愚。教我安
居。调出入息。我时观息。微细穷尽生住异灭。诸行刹
那。其心豁然。得大无碍。乃至漏尽成阿罗汉。住佛座
下。印成无学。佛问圆通。如我所證。反息循空。斯为第
一。」
【此因鼻根而入。槃特迦。此云继道。以生路边故。周
利其兄也。是双生儿。故兼标兄名。过去为大法师。
秘吝佛法。不肯教人。感愚钝报。以宿善故。遇佛出
家。佛令调息摄心。因而了悟出息入息。皆具四相。
初起曰生。不断曰住。渐微曰异。巳断曰灭。诸行。即
四相迁流也。暗钝虽有远因。而近缘亦由杂乱。调
息摄住。不杂馀缘。所以心得豁然。定能发慧也。反
息循空。谓反穷气息。至极细处。亦归于空也。】
「憍梵钵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有口业。
于过去劫轻弄沙门。世世生生。有牛呞病。如来示我
一味清净心地法门。我得灭心。入三摩地。观味之知。
非体非物。应念得超世间诸漏。内脱身心。外遗世界。
远离三有。如鸟出笼。离垢销尘。法眼清净。成阿罗汉。
如来亲印。登无学道。佛问圆通。如我所證。还味旋知。
斯为第一。」
【此因舌根而入。憍梵钵提。此云牛呞。牛不食亦虚
「周利槃特迦。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阙诵
持。无多闻性。最初值佛。闻法出家。忆持如来一句伽
陀。于一百日。得前遗后。得后遗前。佛悯我愚。教我安
居。调出入息。我时观息。微细穷尽生住异灭。诸行刹
那。其心豁然。得大无碍。乃至漏尽成阿罗汉。住佛座
下。印成无学。佛问圆通。如我所證。反息循空。斯为第
一。」
【此因鼻根而入。槃特迦。此云继道。以生路边故。周
利其兄也。是双生儿。故兼标兄名。过去为大法师。
秘吝佛法。不肯教人。感愚钝报。以宿善故。遇佛出
家。佛令调息摄心。因而了悟出息入息。皆具四相。
初起曰生。不断曰住。渐微曰异。巳断曰灭。诸行。即
四相迁流也。暗钝虽有远因。而近缘亦由杂乱。调
息摄住。不杂馀缘。所以心得豁然。定能发慧也。反
息循空。谓反穷气息。至极细处。亦归于空也。】
「憍梵钵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有口业。
于过去劫轻弄沙门。世世生生。有牛呞病。如来示我
一味清净心地法门。我得灭心。入三摩地。观味之知。
非体非物。应念得超世间诸漏。内脱身心。外遗世界。
远离三有。如鸟出笼。离垢销尘。法眼清净。成阿罗汉。
如来亲印。登无学道。佛问圆通。如我所證。还味旋知。
斯为第一。」
【此因舌根而入。憍梵钵提。此云牛呞。牛不食亦虚
卷五 第 433c 页 X13-0433.png
哨。往昔见老沙门无齿而食。说其似牛。世世感此
报。佛为遮谤。赐之数珠。令常念佛。断诸杂缘。纯一
清净。既得念佛三昧。复观味性。非体知。不随根也。
非物知。不著尘也。虽举味尘。盖显于舌。能知乃舌
耳。佛欲教以舌根圆通。先令止散入寂。后教从寂
起照。观察尝性。根尘两忘。豁悟藏性。故诸漏顿尽。
内脱身心。是正报解脱。外遗世界。是依报解脱。远
离三界缠缚。如鸟出笼。所向无碍也。离垢销尘。明
断惑功。法眼清净。明得果义。还味旋知。谓还味之
流。旋归真如觉也。】
「毕陵伽婆蹉。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发
心。从佛入道。数闻如来说诸世间不可乐事。乞食城
中。心思法门。不觉路中毒刺伤足。举身疼痛。我念有
知。知此深痛。虽觉觉痛。觉清净心。无痛痛觉。我又思
惟。如是一身。宁有双觉。摄念未久。身心忽空。三七日
中。诸漏虚尽。成阿罗汉。得亲印记。发明无学。佛问圆
通如我所證。纯觉遗身。斯为第一。」
【此因身根而入。毕陵伽婆蹉。此云馀习。五百世为
婆罗门。种性傲慢。馀习未忘。世间不可乐事。即苦
谛也。奉教思苦。适遇苦事。入道之缘也。木石无知。
则刀割香涂。了无所知。我唯有知。故知此痛。虽有
觉而觉此痛。吾本觉心。原是清净无痛。盖清净觉
心。痛不能及也。且我一身。宁身双觉乎。止有清净
之真觉。原无觉痛之妄觉。真妄不两立。故身心忽
报。佛为遮谤。赐之数珠。令常念佛。断诸杂缘。纯一
清净。既得念佛三昧。复观味性。非体知。不随根也。
非物知。不著尘也。虽举味尘。盖显于舌。能知乃舌
耳。佛欲教以舌根圆通。先令止散入寂。后教从寂
起照。观察尝性。根尘两忘。豁悟藏性。故诸漏顿尽。
内脱身心。是正报解脱。外遗世界。是依报解脱。远
离三界缠缚。如鸟出笼。所向无碍也。离垢销尘。明
断惑功。法眼清净。明得果义。还味旋知。谓还味之
流。旋归真如觉也。】
「毕陵伽婆蹉。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发
心。从佛入道。数闻如来说诸世间不可乐事。乞食城
中。心思法门。不觉路中毒刺伤足。举身疼痛。我念有
知。知此深痛。虽觉觉痛。觉清净心。无痛痛觉。我又思
惟。如是一身。宁有双觉。摄念未久。身心忽空。三七日
中。诸漏虚尽。成阿罗汉。得亲印记。发明无学。佛问圆
通如我所證。纯觉遗身。斯为第一。」
【此因身根而入。毕陵伽婆蹉。此云馀习。五百世为
婆罗门。种性傲慢。馀习未忘。世间不可乐事。即苦
谛也。奉教思苦。适遇苦事。入道之缘也。木石无知。
则刀割香涂。了无所知。我唯有知。故知此痛。虽有
觉而觉此痛。吾本觉心。原是清净无痛。盖清净觉
心。痛不能及也。且我一身。宁身双觉乎。止有清净
之真觉。原无觉痛之妄觉。真妄不两立。故身心忽
卷五 第 434a 页 X13-0434.png
空。正是悟处。身空故无痛者。心空故无觉痛者。摄
念者。随顺无痛清净之真觉。不随顺觉痛之妄觉
也。诸漏虚尽者。真觉藏性现前。妄觉了不可得也。
纯觉遗身。唯一圆融清净宝觉。更无身相。】
「须菩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嚝劫来。心
得无碍。自忆受生如恒河沙。初在母胎。即知空寂。如
是乃至十方成空。亦令众生證得空性。蒙如来发性
觉真空。空性圆明。得阿罗汉。顿入如来宝明空海。同
佛知见。印成无学。解脱性空。我为无上。佛问圆通。如
我所證。诸相入非。非所非尽。旋法归无。斯为第一。」
【此因意根而入。解空非止一世。在胎知空。空慧不
为胎阴所迷也。生而即能谈空。亦令众生證空。虽
解空而修惑未尽。发者。与之发明也。性觉真空。即
第一义空。入宝明海。同佛知见。證空如来藏。而具
不空之德也。诸相入非。诸相皆入于非相也。非所
非尽。空相亦空矣。旋法归无。无即空也。六根竟。阙
耳根者。选当机。特留殿后。五根内四有旋反字面。
以根性门中。俱有旋根脱尘之义。与尘识不同。】
「舍利弗。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旷劫来。心
见清净。如是受生如恒河沙。世出世间种种变化。一
见则通。获无障碍。我于中路。逢迦叶波兄弟相逐。宣
说因缘。悟心无际。从佛出家。见觉明圆。得大无畏。成
阿罗汉。为佛长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佛问圆通。如
我所證。心见发光。光极知见。斯为第一。」
念者。随顺无痛清净之真觉。不随顺觉痛之妄觉
也。诸漏虚尽者。真觉藏性现前。妄觉了不可得也。
纯觉遗身。唯一圆融清净宝觉。更无身相。】
「须菩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嚝劫来。心
得无碍。自忆受生如恒河沙。初在母胎。即知空寂。如
是乃至十方成空。亦令众生證得空性。蒙如来发性
觉真空。空性圆明。得阿罗汉。顿入如来宝明空海。同
佛知见。印成无学。解脱性空。我为无上。佛问圆通。如
我所證。诸相入非。非所非尽。旋法归无。斯为第一。」
【此因意根而入。解空非止一世。在胎知空。空慧不
为胎阴所迷也。生而即能谈空。亦令众生證空。虽
解空而修惑未尽。发者。与之发明也。性觉真空。即
第一义空。入宝明海。同佛知见。證空如来藏。而具
不空之德也。诸相入非。诸相皆入于非相也。非所
非尽。空相亦空矣。旋法归无。无即空也。六根竟。阙
耳根者。选当机。特留殿后。五根内四有旋反字面。
以根性门中。俱有旋根脱尘之义。与尘识不同。】
「舍利弗。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旷劫来。心
见清净。如是受生如恒河沙。世出世间种种变化。一
见则通。获无障碍。我于中路。逢迦叶波兄弟相逐。宣
说因缘。悟心无际。从佛出家。见觉明圆。得大无畏。成
阿罗汉。为佛长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佛问圆通。如
我所證。心见发光。光极知见。斯为第一。」
卷五 第 434b 页 X13-0434.png
【此因眼识而入。心见。即眼识。清净。无障碍也。世出
世间。一切凡圣境界也。由眼识明利。故一见即通。
名为法眼。迦叶说偈。诸法从缘生。亦复从缘灭。我
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从缘生灭。生即无生。灭亦
无灭。以悟此故。得心无际。即见离念之相。获慧眼
矣。见觉明圆。幻识巳销。真觉圆现也。得大无畏。见
之彻也。智慧第一。名德居长。称长子。如来开示妙
法。故云从口从法。获佛眼矣。心见发光。光极知见。
从于眼识。发显智光。智光极处。即佛知见也。】
「普贤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巳曾与
恒沙如来。为法王子。十方如来。教其弟子菩萨根者。
修普贤行。从我立名。世尊。我用心闻。分别众生所有
知见。若于他方恒沙界外。有一众生。心中发明普贤
行者。我于尔时。乘六牙象。分身百千。皆至其处。纵彼
障深。未得见我。我与其人暗中摩顶。拥护安慰。令其
成就。佛问圆通。我说本因。心闻发明。分别自在。斯为
第一。」
【此因耳识而入。行弥法界曰普。位邻极圣曰贤。无
行不修。无德不满也。凡具大根。修菩萨行者。皆名
普贤之行。心闻。即耳识发明也。象表行步安详。常
行不暴。象有六牙。表普贤行遍于六度。白者。众色
之本。表一真之理。为万行之本。拥护不令魔扰。安
慰不令心退。心闻发明。内證也。分别自在。外用也。
即用耳识自性分别。不用意识计度分别也。】
卷五 第 434c 页 X13-0434.png
「孙陀罗难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
家。从佛入道。虽具戒律。于三摩地。心常散动。未获无
漏。世尊教我。及拘絺罗。观鼻端白。我初谛观。经三七
日。见鼻中气。出入如烟。身心内明。圆洞世界。遍成虚
净。犹如琉璃。烟相渐消。鼻息成白。心开漏尽。诸出入
息。化为光明。照十方界。得阿罗汉。世尊记我。当得菩
提。佛问圆通。我以销息。息久发明。明圆灭漏。斯为第
一。」
【此因鼻识而入。孙陀罗。云好爱。妻名也。难陀。云欢
喜。巳号也。为简放牛难陀。故连妻标名。是佛亲弟。
先叙欲心未忘。于入定时。心常散动。拘絺罗志性
明敏。狂慧数多。心亦散动。佛令同观鼻端之白。驻
心于此。勿令异缘。息由风火而起。鼓烦恼浊。其状
如烟。净观发明。烦恼渐销。内明外虚。烟销成白。及
乎漏尽。无复烦恼。内莹发光。息化光明。】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我旷劫来。辩才无碍。宣说苦空。深达实相。如是乃至
恒沙如来秘密法门。我于众中。微妙开示。得无所畏。
世尊知我有大辩才。以音声轮。教我发扬。我于佛前。
助佛转轮。因师子吼。成阿罗汉。世尊印我说法无上。
佛问圆通。我以法音。降伏魔怨。销灭诸漏。斯为第一。」
【此因舌识而入。辩才有四。一词。二法。三义。四乐说。
不屈不穷。俱称无碍。宣说下。指小乘法。如是下。示
大乘义。秘密法门者。或如来久默不说之法。或半
卷五 第 435a 页 X13-0435.png
明半暗之法。或言东意西之法。微妙开示者。曲尽
其意而阐明。以彻法源。故无所畏。上叙过去佛事。
世尊下。叙现在佛事。音声轮者。是说法音。声轮是
喻说。能摧惑障。得胜转依。故喻法音为轮。教我发
扬者。令其助佛扬化也。我于下。明功得果。佛问下。
结今问义。说法乃舌根。而咀嚼法味。则舌识。说法
须意识。今用舌识者。见说法自在。不劳计度也。】
「优波离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亲随佛。踰
城出家。亲观如来六年勤苦。亲见如来降伏诸魔。制
诸外道。解脱世间贪欲诸漏。承佛教戒。如是乃至三
千威仪。八万微细性业遮业。悉皆清净。身心寂灭。成
阿罗汉。我是如来众中纲纪。亲印我心。持戒修身。众
推无上。佛问圆通。我以执身。身得自在。次第执心。心
得通达。然后身心一切通利。斯为第一。」
【此因身识而入。亲随亲观。乃至承教。皆身识事。优
波离。此云上首。持戒为众纲纪故。又云近执。佛为
太子时。彼为亲近执事之臣故。三昧经云。太子既
成道。感天动地。放大光明。映蔽魔宫。魔王波旬。恐
怖忧惧。乃统八十亿魔军。殊形异状。来相扰害。扰
之不动。魔心始服。外道者。佛成道后。游化诸国。外
道六师。遍于五天。一师三种。合十八部。皆博学多
闻。悉破邪心。皆从化也。降魔制外。明佛智德。解脱
欲漏。明佛断德。承佛下。正明悟因。三千威仪者。比
丘二百五十戒。对行住坐卧。各二百五十。成一千。
其意而阐明。以彻法源。故无所畏。上叙过去佛事。
世尊下。叙现在佛事。音声轮者。是说法音。声轮是
喻说。能摧惑障。得胜转依。故喻法音为轮。教我发
扬者。令其助佛扬化也。我于下。明功得果。佛问下。
结今问义。说法乃舌根。而咀嚼法味。则舌识。说法
须意识。今用舌识者。见说法自在。不劳计度也。】
「优波离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亲随佛。踰
城出家。亲观如来六年勤苦。亲见如来降伏诸魔。制
诸外道。解脱世间贪欲诸漏。承佛教戒。如是乃至三
千威仪。八万微细性业遮业。悉皆清净。身心寂灭。成
阿罗汉。我是如来众中纲纪。亲印我心。持戒修身。众
推无上。佛问圆通。我以执身。身得自在。次第执心。心
得通达。然后身心一切通利。斯为第一。」
【此因身识而入。亲随亲观。乃至承教。皆身识事。优
波离。此云上首。持戒为众纲纪故。又云近执。佛为
太子时。彼为亲近执事之臣故。三昧经云。太子既
成道。感天动地。放大光明。映蔽魔宫。魔王波旬。恐
怖忧惧。乃统八十亿魔军。殊形异状。来相扰害。扰
之不动。魔心始服。外道者。佛成道后。游化诸国。外
道六师。遍于五天。一师三种。合十八部。皆博学多
闻。悉破邪心。皆从化也。降魔制外。明佛智德。解脱
欲漏。明佛断德。承佛下。正明悟因。三千威仪者。比
丘二百五十戒。对行住坐卧。各二百五十。成一千。
卷五 第 435b 页 X13-0435.png
对三聚戒。成三千。威是威严。端庄持正之谓。仪是
仪表。视听言动。俱有法故。八万等者。重以三千配
身口七支。成二万一千。复配四分烦恼。成八万四
千。今举大数。故称八万。性业。即杀盗淫妄性所造。
遮业。即枝末愆失。因过制遮。印心者。印其持戒修
行之清净心也。依身有识。故执身。次执心。聪利者。
證圆通也。三聚戒。摄善法。无善不积。起助道行。是
智德因。修成报身也。摄律仪。恶无不离。起正道行。
是断德因。修成法身也。摄众生。生无不度。起不住
道行。是解脱因。修成化身也。七支。心三。贪嗔痴。口
四。妄言绮语。两舌恶詈也。四分烦恼。多贪多嗔多
痴。及等分也。】
「大目犍连。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于路
乞食。逢遇优楼频螺。伽耶那提。三迦叶波。宣说如来
因缘深义。我顿发心。得大通达。如来惠我袈裟著身。
须发自落。我游十方。得无挂碍。神通发明。推为无上。
成阿罗汉。宁唯世尊。十方如来叹我神力。圆明清净。
自在无畏。佛问圆通。我以旋湛。心光发宣。如澄浊流。
久成清莹。斯为第一。」
【此因意识而入。目犍连。是姓。此云采菽氏。拘律陀。
是名。此云无节树。优楼频螺。此云木瓜林。伽耶。此
云城。那提。此云江。各从居处得名。大兄门徒五百。
两弟各二百五十。佛因降伏火龙。以诸圣迹而调
御之。故兄弟三人。兼徒一千。从佛出家。因缘深义。
仪表。视听言动。俱有法故。八万等者。重以三千配
身口七支。成二万一千。复配四分烦恼。成八万四
千。今举大数。故称八万。性业。即杀盗淫妄性所造。
遮业。即枝末愆失。因过制遮。印心者。印其持戒修
行之清净心也。依身有识。故执身。次执心。聪利者。
證圆通也。三聚戒。摄善法。无善不积。起助道行。是
智德因。修成报身也。摄律仪。恶无不离。起正道行。
是断德因。修成法身也。摄众生。生无不度。起不住
道行。是解脱因。修成化身也。七支。心三。贪嗔痴。口
四。妄言绮语。两舌恶詈也。四分烦恼。多贪多嗔多
痴。及等分也。】
「大目犍连。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于路
乞食。逢遇优楼频螺。伽耶那提。三迦叶波。宣说如来
因缘深义。我顿发心。得大通达。如来惠我袈裟著身。
须发自落。我游十方。得无挂碍。神通发明。推为无上。
成阿罗汉。宁唯世尊。十方如来叹我神力。圆明清净。
自在无畏。佛问圆通。我以旋湛。心光发宣。如澄浊流。
久成清莹。斯为第一。」
【此因意识而入。目犍连。是姓。此云采菽氏。拘律陀。
是名。此云无节树。优楼频螺。此云木瓜林。伽耶。此
云城。那提。此云江。各从居处得名。大兄门徒五百。
两弟各二百五十。佛因降伏火龙。以诸圣迹而调
御之。故兄弟三人。兼徒一千。从佛出家。因缘深义。
卷五 第 435c 页 X13-0435.png
非世间和合粗相。乃发明诸法空义。十方无碍。正
显神通第一。不测曰神。无碍曰通。出没聚散。一多
大小。更互移易。忽隐忽显。皆不可测知。名为神通。
然此是迹。若究其本。元我妙觉真心本有之光。旋
湛者。旋意识而复妙湛。即转意识而證如来藏心。
心光发宣。神通妙用也。六识竟。识与根何分。姑以
眼论。眼照境时。一念不动。如镜中无别分折。此见
性也。名眼根用。因循历黑白大小善恶等相。历然
分别。即眼识也。由是次第标指。差别计度。即眼家
意识矣。馀四例知。】
「乌刍瑟摩。于如来前。合掌顶礼佛之双足。而白佛言。
我常先忆久远劫前。性多贪欲。有佛出世。名曰空王。
说多淫人。成猛火聚。教我遍观。百骸四肢。诸冷煖气。
神光内凝。化多淫心。成智慧火。从是诸佛。皆呼召我
名为火头。我以火光三昧力故。成阿罗汉。心发大愿。
诸佛成道。我为力士。亲伏魔怨。佛问圆通。我以谛观
身心煖触。无碍流通。诸漏既销。生大宝𦦨。登无上觉。
斯为第一。」
【此因火大而入。乌刍瑟摩。此云火头。依德立名。不
言座起者。良由示金刚身。卫护侍从。不设本座。将
叙其悟。先陈其迷。因迷得悟。则迷是悟因。淫由煖
触迫发。生为欲火。死为业火。业力增炽。成猛火聚。
问水从贪致。火因嗔心。何故多淫为猛火。答法无
定喻。淫心渐渍。润生死根。则喻水。淫心昌炽。枯清
显神通第一。不测曰神。无碍曰通。出没聚散。一多
大小。更互移易。忽隐忽显。皆不可测知。名为神通。
然此是迹。若究其本。元我妙觉真心本有之光。旋
湛者。旋意识而复妙湛。即转意识而證如来藏心。
心光发宣。神通妙用也。六识竟。识与根何分。姑以
眼论。眼照境时。一念不动。如镜中无别分折。此见
性也。名眼根用。因循历黑白大小善恶等相。历然
分别。即眼识也。由是次第标指。差别计度。即眼家
意识矣。馀四例知。】
「乌刍瑟摩。于如来前。合掌顶礼佛之双足。而白佛言。
我常先忆久远劫前。性多贪欲。有佛出世。名曰空王。
说多淫人。成猛火聚。教我遍观。百骸四肢。诸冷煖气。
神光内凝。化多淫心。成智慧火。从是诸佛。皆呼召我
名为火头。我以火光三昧力故。成阿罗汉。心发大愿。
诸佛成道。我为力士。亲伏魔怨。佛问圆通。我以谛观
身心煖触。无碍流通。诸漏既销。生大宝𦦨。登无上觉。
斯为第一。」
【此因火大而入。乌刍瑟摩。此云火头。依德立名。不
言座起者。良由示金刚身。卫护侍从。不设本座。将
叙其悟。先陈其迷。因迷得悟。则迷是悟因。淫由煖
触迫发。生为欲火。死为业火。业力增炽。成猛火聚。
问水从贪致。火因嗔心。何故多淫为猛火。答法无
定喻。淫心渐渍。润生死根。则喻水。淫心昌炽。枯清
卷五 第 436a 页 X13-0436.png
净种。则喻火。嗔心猛烈。炎炎难灭。可喻火。嗔心汹
涌。滔滔难禦。可喻水。人身气有冷煖。以多淫心。酝
酿薰蒸。诸冷煖气。悉皆成煖。以正念观照。气从何
来。因何成火。观力所注。此气化为神光。向之欲火。
今成智火。向爇功德藏。今烧烦恼薪。故曰火光三
昧。力士。是金刚本名。亲伏魔怨。是大愿实迹。由护
法而伏魔怨也。佛问下。结今问义。初因谛观身中
煖触。与外世界火大。无二无别。不相为碍。诸漏尽
者。破无明也。宝燄约喻说。宝是心宝。𦦨是般若。此
指圆心实慧。方證无上觉故。因中说果也。】
「持地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念往昔
普光如来出现于世。我为比丘。常于一切要路津口。
田地险隘。有不如法。妨损车马。我皆平填。或作桥梁。
或负沙土。如是勤苦。经无量佛出现于世。或有众生
于阛阓处。要人擎物。我先为擎。至其所诣。放物即行。
不取其直。毗舍浮佛现在世时。世多饥荒。我为负人。
无问远近。唯取一钱。或有车牛被于泥溺。我有神力。
为其推轮。拔其苦恼。时国大王延佛设斋。我于尔时。
平地待佛。毗舍如来摩顶谓我。当平心地。则世界地
一切皆平。我即心开。见身微尘。与造世界所有微尘。
等无差别。微尘自性。不相触摩。乃至刀兵。亦无所触。
我于法性。悟无生忍。成阿罗汉。回心今入菩萨位中。
闻诸如来宣妙莲华佛知见地。我先證明。而为上首。
佛问圆通。我以谛观身界二尘。等无差别。本如来藏。
涌。滔滔难禦。可喻水。人身气有冷煖。以多淫心。酝
酿薰蒸。诸冷煖气。悉皆成煖。以正念观照。气从何
来。因何成火。观力所注。此气化为神光。向之欲火。
今成智火。向爇功德藏。今烧烦恼薪。故曰火光三
昧。力士。是金刚本名。亲伏魔怨。是大愿实迹。由护
法而伏魔怨也。佛问下。结今问义。初因谛观身中
煖触。与外世界火大。无二无别。不相为碍。诸漏尽
者。破无明也。宝燄约喻说。宝是心宝。𦦨是般若。此
指圆心实慧。方證无上觉故。因中说果也。】
「持地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念往昔
普光如来出现于世。我为比丘。常于一切要路津口。
田地险隘。有不如法。妨损车马。我皆平填。或作桥梁。
或负沙土。如是勤苦。经无量佛出现于世。或有众生
于阛阓处。要人擎物。我先为擎。至其所诣。放物即行。
不取其直。毗舍浮佛现在世时。世多饥荒。我为负人。
无问远近。唯取一钱。或有车牛被于泥溺。我有神力。
为其推轮。拔其苦恼。时国大王延佛设斋。我于尔时。
平地待佛。毗舍如来摩顶谓我。当平心地。则世界地
一切皆平。我即心开。见身微尘。与造世界所有微尘。
等无差别。微尘自性。不相触摩。乃至刀兵。亦无所触。
我于法性。悟无生忍。成阿罗汉。回心今入菩萨位中。
闻诸如来宣妙莲华佛知见地。我先證明。而为上首。
佛问圆通。我以谛观身界二尘。等无差别。本如来藏。
卷五 第 436b 页 X13-0436.png
虚妄发尘。尘销智圆。成无上道。斯为第一。」
【此因地大而入。持地菩萨。依行立名。平世界地。积
行淳厚。未达尘性本空。闻毗舍浮教。即得心开。观
身界微尘。等无差别。由达天地同根万物一体。空
诸尘矣。以空合空。岂相触摩。刀兵亦尘也。故亦无
所触。悟无生忍者。以达蕴中无我。得證人空也。虽
悟无生。而广修万行。具菩萨道。故遇宣说佛知见
地。我必预会。而作證明。身界二尘。元是如来藏性。
本无差别。由无明一动。知见妄发。故有根尘差别。
今根尘既销。镜智圆满。云何不成无上知觉。】
「月光童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
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为水天。教诸菩萨。修习水观。
入三摩地。观于身中。水性无夺。初从涕唾。如是穷尽
津液精血。大小便利。身中旋复。水性一同。见水身中。
与世界外。浮幢王刹。诸香水海。等无差别。我于是时。
初成此观。但见其水。未得无身。当为比丘。室中安禅。
我有弟子。窥窗观室。唯见清水。遍在室中。了无所见。
童稚无知。取一瓦砾。投于水内。激水作声。顾盻而去。
我出定后。顿觉心痛。如舍利弗。遭违害鬼。我自思惟。
今我巳得阿罗汉道。久离病缘。云何今日忽生心痛。
将无退失。尔时童子。捷来我前。说如上事。我则告言。
汝更见水。可即开门。入此水中。除去瓦砾。童子奉教。
后入定时。还复见水。瓦砾宛然。开门除出。我后出定。
身质如初。逢无量佛。如是至于。山海自在通王如来。
【此因地大而入。持地菩萨。依行立名。平世界地。积
行淳厚。未达尘性本空。闻毗舍浮教。即得心开。观
身界微尘。等无差别。由达天地同根万物一体。空
诸尘矣。以空合空。岂相触摩。刀兵亦尘也。故亦无
所触。悟无生忍者。以达蕴中无我。得證人空也。虽
悟无生。而广修万行。具菩萨道。故遇宣说佛知见
地。我必预会。而作證明。身界二尘。元是如来藏性。
本无差别。由无明一动。知见妄发。故有根尘差别。
今根尘既销。镜智圆满。云何不成无上知觉。】
「月光童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
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为水天。教诸菩萨。修习水观。
入三摩地。观于身中。水性无夺。初从涕唾。如是穷尽
津液精血。大小便利。身中旋复。水性一同。见水身中。
与世界外。浮幢王刹。诸香水海。等无差别。我于是时。
初成此观。但见其水。未得无身。当为比丘。室中安禅。
我有弟子。窥窗观室。唯见清水。遍在室中。了无所见。
童稚无知。取一瓦砾。投于水内。激水作声。顾盻而去。
我出定后。顿觉心痛。如舍利弗。遭违害鬼。我自思惟。
今我巳得阿罗汉道。久离病缘。云何今日忽生心痛。
将无退失。尔时童子。捷来我前。说如上事。我则告言。
汝更见水。可即开门。入此水中。除去瓦砾。童子奉教。
后入定时。还复见水。瓦砾宛然。开门除出。我后出定。
身质如初。逢无量佛。如是至于。山海自在通王如来。
卷五 第 436c 页 X13-0436.png
方得亡身。与十方界。诸香水海。性合真空。无二无别。
今于如来得童真名。预菩萨会。佛问圆通。我以水性
一味流通。得无生忍。圆满菩提。斯为第一。」
【此因水大而入。月乃水精。水性圆明。故号月光。水
天者。證水大彻于性天也。此佛或从此大入圆。或
观时机示号。与观相应耳。无夺者。不相乖异。准华
严经。华藏海中。有大莲华。其莲华中。有诸香水海。
一一香水海。各有一华。为诸佛刹世界之种。华藏
世界。在香水海中。有二十重。累高如幢。故曰浮幢
王刹。香水海无量无边。今观身水。与彼海同。水遍
室中。观成之相也。问室中之水。是从何来。答是定
果色。定心所化。入定则有。出定则无。不同业果色。
共业同感。唯自见之。而能令他人见者。观力殊胜。
不思议境。如世尊伏龙火。石窟洞然。聪禅师入火
光定。山谷如焚。未亡身者。身水为二。犹有我身。同
彼水也。亡身者。与水为一。求于我身。不可得也。身
存因有小苦。观成永无大害。舍利入定于恒河岸。
为宿怨鬼所击。出定头痛。佛曰。汝若无定。身应碎
坏。此身既空。水观亦空。即与性空真水。周遍法界。
得自在也。得童真名者。具童子之真德。预菩萨会
者。證菩萨之法空。水性流通者。从水观得圆通也。】
「琉璃光法王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
往昔。经恒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声。开示菩萨本觉
妙明。观此世界。及众生身。皆是妄缘风力所转。我于
今于如来得童真名。预菩萨会。佛问圆通。我以水性
一味流通。得无生忍。圆满菩提。斯为第一。」
【此因水大而入。月乃水精。水性圆明。故号月光。水
天者。證水大彻于性天也。此佛或从此大入圆。或
观时机示号。与观相应耳。无夺者。不相乖异。准华
严经。华藏海中。有大莲华。其莲华中。有诸香水海。
一一香水海。各有一华。为诸佛刹世界之种。华藏
世界。在香水海中。有二十重。累高如幢。故曰浮幢
王刹。香水海无量无边。今观身水。与彼海同。水遍
室中。观成之相也。问室中之水。是从何来。答是定
果色。定心所化。入定则有。出定则无。不同业果色。
共业同感。唯自见之。而能令他人见者。观力殊胜。
不思议境。如世尊伏龙火。石窟洞然。聪禅师入火
光定。山谷如焚。未亡身者。身水为二。犹有我身。同
彼水也。亡身者。与水为一。求于我身。不可得也。身
存因有小苦。观成永无大害。舍利入定于恒河岸。
为宿怨鬼所击。出定头痛。佛曰。汝若无定。身应碎
坏。此身既空。水观亦空。即与性空真水。周遍法界。
得自在也。得童真名者。具童子之真德。预菩萨会
者。證菩萨之法空。水性流通者。从水观得圆通也。】
「琉璃光法王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
往昔。经恒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声。开示菩萨本觉
妙明。观此世界。及众生身。皆是妄缘风力所转。我于
卷五 第 437a 页 X13-0437.png
尔时。观界安立。观世动时。观身动止。观心动念。诸动
无二。等无差别。我时觉了此群动性。来无所从。去无
所至。十方微尘。颠倒众生。同一虚妄。如是乃至三千
大千。一世界内。所有众生。如一器中贮百蚊蚋。啾啾
乱鸣。于分寸中。鼓发狂闹。逢佛未几。得无生忍。尔时
心开。乃见东方不动佛国。为法王子。事十方佛。身心
发光。洞彻无碍。佛问圆通。我以观察风力无依。悟菩
提心。入三摩地。合十方佛。传一妙心。斯为第一。」
【此因风大而入。以所悟洞彻。得琉璃号。无量声佛。
亦合风大。开示本觉无动。而身界之动。皆风力所
转。琉璃因是观界观世。观身观心。迁流运止。同一
虚妄。大千群动。皆即狂劳。犹百蚊蚋。鼓于方寸耳。
既了狂劳。乃见不动佛也。东为群动之首。而佛号
不动。即动而静也。能即动而静。故身心无碍。传一
妙心者。證无动本觉也。】
「虚空藏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与如
来。定光佛所。得无边身。尔时手执四大宝珠。照明十
方微尘佛刹。化成虚空。又于自心现大圆镜。内放十
种微妙宝光。流灌十方尽虚空际。诸幢王刹。来入镜
内。涉入我身。身同虚空。不相妨碍。身能善入微尘国
土。广行佛事。得大随顺。此大神力。由我谛观四大无
依。妄想生灭。虚空无二。佛国本同。于同发明。得无生
忍。佛问圆通。我以观察虚空无边。入三摩地。妙力圆
明。斯为第一。」
无二。等无差别。我时觉了此群动性。来无所从。去无
所至。十方微尘。颠倒众生。同一虚妄。如是乃至三千
大千。一世界内。所有众生。如一器中贮百蚊蚋。啾啾
乱鸣。于分寸中。鼓发狂闹。逢佛未几。得无生忍。尔时
心开。乃见东方不动佛国。为法王子。事十方佛。身心
发光。洞彻无碍。佛问圆通。我以观察风力无依。悟菩
提心。入三摩地。合十方佛。传一妙心。斯为第一。」
【此因风大而入。以所悟洞彻。得琉璃号。无量声佛。
亦合风大。开示本觉无动。而身界之动。皆风力所
转。琉璃因是观界观世。观身观心。迁流运止。同一
虚妄。大千群动。皆即狂劳。犹百蚊蚋。鼓于方寸耳。
既了狂劳。乃见不动佛也。东为群动之首。而佛号
不动。即动而静也。能即动而静。故身心无碍。传一
妙心者。證无动本觉也。】
「虚空藏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与如
来。定光佛所。得无边身。尔时手执四大宝珠。照明十
方微尘佛刹。化成虚空。又于自心现大圆镜。内放十
种微妙宝光。流灌十方尽虚空际。诸幢王刹。来入镜
内。涉入我身。身同虚空。不相妨碍。身能善入微尘国
土。广行佛事。得大随顺。此大神力。由我谛观四大无
依。妄想生灭。虚空无二。佛国本同。于同发明。得无生
忍。佛问圆通。我以观察虚空无边。入三摩地。妙力圆
明。斯为第一。」
卷五 第 437b 页 X13-0437.png
【此从空大而入。从德立名。故名虚空藏。然非断空。
能容一切利物方便。因加一藏字。定光佛。即然灯
佛也。空体无边故得无边身。华严海中有四宝珠。
能消海水。喻菩萨有四智珠。能消性海中波浪也。
照明尘刹。化虚空者。以性融相也。心境放光。摄刹
入身。而身不妨碍。则空而不空。身同虚空法身也。
身入微尘。应身也。说三乘法为佛事。称四悉檀为
随顺。悉。遍也。檀。施也。初世界悉檀者。随方异说。令
生欢喜益也。二为人悉檀者。生善益也。三对治悉
檀者。破恶益也。四第一义悉檀者。入理益也。此大
下。结归本因。谓由观四大身心。虚空佛国。同一虚
妄。于同发明。而悟性觉真空。性空真觉。故有如此
大用也。妙力圆明。指空色无碍。身土相入也。】
「弥勒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
经微尘劫。有佛出世。名日月灯明。我从彼佛。而得出
家。心重世名。好游族姓。尔时世尊。教我修习唯心识
定。入三摩地。历劫巳来。以此三昧事恒沙佛。求世名
心。歇灭无有。至然灯佛出现于世。我乃得成无上妙
圆。识心三昧。乃至尽空。如来国土。净秽有无。皆是我
心变化所现。世尊。我了如是唯心识故。识性流出无
量如来。今得授记。次补佛处。佛问圆通。我以谛观十
方唯识。识性圆明。入圆成实。远离依他。及遍计执。得
无生忍。斯为第一。」
【此因识大而入。弥勒。此云慈氏。心重世名者。务虚
卷五 第 437c 页 X13-0437.png
名而不务实修也。好游族姓者。不内旋而向外驰
求也。修习唯心识定者。令其审观万法皆从心识
所变。非实有也。求世名心。歇灭无有者。知幻境不
实。名心顿空。一意内观也。然灯下。因观成而悟入。
妙圆识心。如来藏性也。乃至下。悟器界净秽。皆从
识变。不自外求也。世尊下。明诸佛皆从识性流出。
不由他变也。次补佛处者。谓既登等觉。位邻极圣。
释尊法灭之后。弥勒即于此界。补释尊之后化。不
悟唯识。故背心逐境。若了唯识。则摄境归心。经论
载三性。圆成实性。依他性。遍计执性。圆即法身遍
一切处。成即般若觉无漏。实即解脱德无碍。依他
者。从缘所起。指所缘法说。遍计执者。周遍计度。指
能缘心说依他有相无性。遍计有名无实。入圆成
实。约果德说。得无生忍。约果位说。】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
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
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
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
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
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
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
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
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
求也。修习唯心识定者。令其审观万法皆从心识
所变。非实有也。求世名心。歇灭无有者。知幻境不
实。名心顿空。一意内观也。然灯下。因观成而悟入。
妙圆识心。如来藏性也。乃至下。悟器界净秽。皆从
识变。不自外求也。世尊下。明诸佛皆从识性流出。
不由他变也。次补佛处者。谓既登等觉。位邻极圣。
释尊法灭之后。弥勒即于此界。补释尊之后化。不
悟唯识。故背心逐境。若了唯识。则摄境归心。经论
载三性。圆成实性。依他性。遍计执性。圆即法身遍
一切处。成即般若觉无漏。实即解脱德无碍。依他
者。从缘所起。指所缘法说。遍计执者。周遍计度。指
能缘心说依他有相无性。遍计有名无实。入圆成
实。约果德说。得无生忍。约果位说。】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
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
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
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
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
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
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
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
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
卷五 第 438a 页 X13-0438.png
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
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
斯为第一。」
【此因见大而入。大势至。亦名无量光。以智慧光。普
照一切。令离三途。得无上力。名大势至。念佛三昧。
若据理念。念即始觉。佛即本觉。若据事念。冥记不
忘之谓念。放光接引之谓佛。则能念属巳。所念属
佛也。一人专忆者。喻佛念众生。一人专忘者。喻众
生不念佛。佛专念众生。未尝不在众生前。故若逢
若见。众生不念佛。故佛虽在众生前。而不逢不见。
果如母子相忆。则永不相隔矣。十方三句。合一人
专忆。若子二句。合一人专忘。子若四句。合二忆不
离。去佛不远者。常亲近佛。自得心开者。见自身佛。
所谓但得见弥陀。不愁不开悟也。近香。故身亦成
香。近佛。故心亦成佛。香光庄严者。以佛身香光。庄
严自性佛也。都摄六根者。谓一心念佛。则六根皆
念佛。眼不取色是眼念佛。乃至意不取法是意念
佛。唯其六根都摄。故得净念相继。观音势至。皆弥
陀之辅弼。一以念佛接人。一以参禅诲众。皆就此
界根机。各开户牖。问参禅者。不但不容起我人众
生寿者见。即佛见法见亦不容起。此经斥见相发
心为生死。金刚诃声求色见为邪道。念佛者。志在
净念相继。现前当来。决定成佛。空有二门。迥然各
别。答参禅者。志在泯一切相。所以不容起念。善恶
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
斯为第一。」
【此因见大而入。大势至。亦名无量光。以智慧光。普
照一切。令离三途。得无上力。名大势至。念佛三昧。
若据理念。念即始觉。佛即本觉。若据事念。冥记不
忘之谓念。放光接引之谓佛。则能念属巳。所念属
佛也。一人专忆者。喻佛念众生。一人专忘者。喻众
生不念佛。佛专念众生。未尝不在众生前。故若逢
若见。众生不念佛。故佛虽在众生前。而不逢不见。
果如母子相忆。则永不相隔矣。十方三句。合一人
专忆。若子二句。合一人专忘。子若四句。合二忆不
离。去佛不远者。常亲近佛。自得心开者。见自身佛。
所谓但得见弥陀。不愁不开悟也。近香。故身亦成
香。近佛。故心亦成佛。香光庄严者。以佛身香光。庄
严自性佛也。都摄六根者。谓一心念佛。则六根皆
念佛。眼不取色是眼念佛。乃至意不取法是意念
佛。唯其六根都摄。故得净念相继。观音势至。皆弥
陀之辅弼。一以念佛接人。一以参禅诲众。皆就此
界根机。各开户牖。问参禅者。不但不容起我人众
生寿者见。即佛见法见亦不容起。此经斥见相发
心为生死。金刚诃声求色见为邪道。念佛者。志在
净念相继。现前当来。决定成佛。空有二门。迥然各
别。答参禅者。志在泯一切相。所以不容起念。善恶
卷五 第 438b 页 X13-0438.png
尽扫。念佛者。志在佛来接引。要须净念相继。头头
见佛。唯能扫除一切。方能见性。既能见性。何难见
佛。亦唯净念相继。必能见佛。既能见佛。亦易见性。
唯真空者證妙有。唯妙有者见真空。门虽有二。其
究归一○通论二十五门。六尘当始于色。今始于
声。而耳根在最后者。以此方真教体。清净在声音。
揭教体之纲领也。七大当始于地大。而火大为先
者。以多淫召火。合此经堕淫起教。警多闻人先除
欲漏也。七大当终于识大。而终于见大者。以势至
念佛圆通。稍次于观音。所云摄念佛人。归于净土。
自度度人。何等愿力本事。原是最上一乘。】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如说第五卷
见佛。唯能扫除一切。方能见性。既能见性。何难见
佛。亦唯净念相继。必能见佛。既能见佛。亦易见性。
唯真空者證妙有。唯妙有者见真空。门虽有二。其
究归一○通论二十五门。六尘当始于色。今始于
声。而耳根在最后者。以此方真教体。清净在声音。
揭教体之纲领也。七大当始于地大。而火大为先
者。以多淫召火。合此经堕淫起教。警多闻人先除
欲漏也。七大当终于识大。而终于见大者。以势至
念佛圆通。稍次于观音。所云摄念佛人。归于净土。
自度度人。何等愿力本事。原是最上一乘。】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如说第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