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四
卷四 第 416b 页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如说第四卷

「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
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善
为众生敷演如来第一义谛。世尊常推说法人中。我
为第一。今闻如来微妙法音。犹如聋人。逾百步外。聆
于蚊蚋。本所不见。何况得闻。佛虽宣明。令我除惑。今
犹未详斯义。究竟无疑惑地。世尊。如阿难辈。虽则开
悟。习漏未除。我等会中。登无漏者。虽尽诸漏。今闻如
来所说法音。尚纡疑悔。世尊。若复世间一切根尘阴
处界等。皆如来藏。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诸
有为相。次第迁流。终而复始。又如来说地水火风。本
性圆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世尊。若地性遍。云何容
水。水性周遍。火则不生。复云何明水火二性。俱遍虚
空。不相陵灭。世尊。地性障碍。空性虚通。云何二俱周
遍法界。而我不知是义攸往。唯愿如来宣流大慈。开
我迷云。及诸大众。作是语巳。五体投地。钦渴如来无
上慈诲。」

【满慈闻三科七大。皆如来藏性。故执性难相。以兴
二问。善为众生敷演如来第一义谛者。正领三科
卷四 第 416c 页 X13-0416.png
本如来藏。七大遍周法界。此第一义谛。理极深微。
即世尊推我说法人中。最为第一。今闻如来微妙
法音。喻如聋人。逾百步而聆蚊蚋。抑且本所不见。
焉能闻其声乎。佛虽宣明此法。令我除疑。然我不
能入于无疑之地。且阿难辈。虽得开悟。然根中无
始虚习。宛然尽在。其疑固然。即我等辈。无学巳證。
诸漏巳除者。尚纡疑悔。况未得无漏者乎。旧修巳
悔。新闻尚疑也。世尊下。先牒三科以呈疑。番上本
如来藏妙真如性之义。既曰清净本然。不应忽生
秽染器界。根身业果。从旷劫来。相续不断。又如下。
次牒七大以陈疑。番上圆融周遍之义。若谓七大
本性。圆融周遍。则土能尅水。地水不合相容。水能
尅火。水火何能共遍。通塞各异。地空安得互周。不
知是义之所归趣。唯愿下。所谓审除微细惑也。】

「尔时世尊。告富楼那。及诸会中。漏尽无学。诸阿罗汉。
如来今日普为此会。宣胜义中真胜义性。令汝会中
定性声闻。及诸一切未得二空。回向上乘阿罗汉等。
皆获一乘寂灭场地。真阿练若。正修行处。汝今谛听。
当为汝说。富楼那等。钦佛法音。默然承听。」

【如来常依二谛说法。世俗谛。胜义谛。今又胜义中
胜义也。二空。人空法空也。人空巳得。未得二空。一
乘。即佛乘也。灭场。即大寂灭海。得果之地。练若。即
兰若。此云离諠诤。修因之处。借静境喻大定也。正
修行处者。除此一乘。其馀皆是旁蹊。不名正修。】
卷四 第 417a 页 X13-0417.png

「佛言。富楼那。如汝所言。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
地。汝常不闻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富楼那
言。唯然。世尊。我常闻佛宣说斯义。佛言。汝称觉明。为
复性明。称名为觉。为觉不明。称为明觉。富楼那言。若
此不明。名为觉者。则无所明。佛言。若无所明。则无明
觉。有所非觉。无所非明。无明。又非觉湛明性。性觉必
明。妄为明觉。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
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
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
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起为世界。静成虚
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

【性觉妙明者。此性觉。是极妙之明。盖寂而常照之
明也。本觉明妙者。此本觉。是明之极妙者。盖明虽
照。而未常不寂也。本字。即清净本然也。与性字相
承不相对。欲示本清净心。所以生出山河大地诸
有为法者。由妄起明觉而致。先举性觉妙明。本觉
明妙之语。问富楼那。此觉明义。作何理会。为是性
本自明。不须再明。故称明为觉耶。为是性觉尚有
不明。必加明字于觉字上。而称为明觉耶。富楼那
爱著明字。言觉是所明之理。须有能明。方有所明。
若便以不明为觉。则无所明矣。安得谓之觉耶。佛
顺其辞而破之曰。汝虑无所明。则无所觉。然则必
有所。而后为觉耶。不知真妄分界正在一所字。有
所。则是明非觉。无所。则是觉非明。然真觉只是无
卷四 第 417b 页 X13-0417.png
所。不是无明。若并无本明。又非觉湛明性矣。本性
之觉。必具湛明。所谓妙明明妙也。不知觉本自明。
妄加一明于觉之上。便生出许多事来。何也。性觉
之体。本非所明。因有妄明。遂立妄所。所既妄立。益
生妄能。宛转相生。无有穷时。无同异下。承生汝妄
能来。本性之觉。无同异也。能所既立。则无同异中。
炽然成异矣。异彼所异。是因异又立同也。同异互
相是非。复立无同无异矣。因明立所。扰乱真性。因
所生能。因异立同。因有同异。复立无同无异。晴空
净眼。变成劳目矣。劳久发尘下。正山河大地生起
相续之状。尘即世界虚空众生。自相浑浊。即下文
从始至终。五叠浑浊也。因世界众生而有业果。晴
空之中。别见种种华相矣。诘其根元。总是妄明一
念所生。一念中。纷起者为世界。晦昧者成虚空。虚
空为妄明中所现同相。世界为妄明中所现异相。
众生业果。诸有为法。即妄明中所现无同无异之
相。彼谓无同无异者。乃真有为法。岂待众生业果。
炽然顿兴之日。而后谓之有为哉。】

「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执持世界。因空生摇。
坚明立碍。彼金宝者。明觉立坚。故有金轮。保持国土。
坚觉宝成。摇明风出。风金相摩。故有火光。为变化性。
宝明生润。火光上蒸。故有水轮。含十方界。火腾水降。
交发立坚。湿为巨海。乾为洲潬。以是义故。彼大海中。
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水势劣火。结为高山。
卷四 第 417c 页 X13-0417.png
是故山石。击则成𦦨。融则成水。土势劣水。抽为草木。
是故林薮遇烧成土。因绞成水。交妄发生。递相为种。
以是因缘。世界相续。」

【觉明者。觉中妄起之明。空昧者。顽空全是晦昧。相
待成摇者。明昧相倾。不觉心动也。风以动为性。由
心动之所感。风轮持世者。最下依风轮而住也。因
空生摇。牒上文。坚明立碍者。坚凝妄明。成立质碍。
金以坚为性。由心坚之所感。金轮保持国土者。大
地最下。依金轮起也。坚觉宝成。摇明风出。牒上二
文。风金相摩因生火。如钻燧。一坚一动。而火出者
然。变化性者。火能变生为熟。化有成无也。宝明。即
含润相。如珠光出水者然。火光上蒸者。火有蒸郁
之气。即能成水。如蒸物汗流者然。世界下有水轮。
兼承载涵润意。四大俱由二法相合而成。初则明
与昧合而成风轮。次则摇与碍合而成金轮。次则
风与金合而成火轮。次则金与火合而成水轮。总
以觉明为最初根本。坚□。□觉。摇明。宝明。俱带此
明相来。交发者。水火既济也。立坚者。结成器界也。
海亦由立坚而成者。注水巨坎。全是坚体。海中火
起。潭中水注。水火共生之义也。水势劣火者。水少
火多也。土势劣水者。土少水多也。融则成水。如炼
金矿成汁者然。交妄发生者。互以妄相生也。递相
为种者。初由妄心而生四大。复由四大而成器界
也。世界相续者。成住坏空。终而复始。相续不断。永
卷四 第 418a 页 X13-0418.png
无清净之期也。由无明为风轮种。执心为金轮种。
瞋心为火轮种。爱心为水轮种。若无明破而风轮
息。坚执消而金轮坏。瞋心歇而火轮空。爱心尽而
水轮涸。器界应念化成无上知觉。】

「复次富楼那。明妄非他。觉明为咎。所妄既立。明理不
踰。以是因缘。听不出声。见不超色。色香味触。六妄成
就。由是分开见觉闻知。同业相缠。合离成化。见明色
发。明见想成。异见成憎。同想成爱。流爱为种。纳想为
胎。交遘发生。吸引同业。故有因缘。生羯罗蓝。遏蒲昙
等。胎卵湿化。随其所应。卵唯想生。胎因情有。湿以合
感。化以离应。情想合离。更相变易。所有受业。逐其飞
沈。以是因缘。众生相续。」

【明妄。指众生见闻觉知。诸妄境界也。谓此妄境。非
他法所成。是于觉体上。加一明字为过咎耳。理。犹
体也。明理不踰者。觉明之体。隔碍不成圆通。能所
为局也。听不出声。见不超色。不踰之相也。六妄。即
六尘。成就。具足义。分开见觉闻知。揽六尘以成六
根也。同业二句。六道四生之始也。同业。即胎卵类。
因父母巳三者同业。故相缠著而有生。合离。即湿
化类。不因父母。但由巳业。或合湿成形。或离异托
化。见明八句。别示胎生之相也。妄心见妄相。故云
见明色发。即于中阴见父母也。依妄境起妄惑。故
云明见想成。想成之中。又有憎爱。违情者名异见。
顺情者名同想。流爱为种者。见彼交遘之色。则流
卷四 第 418b 页 X13-0418.png
爱想入于母胎。成胎生的种子。纳想为胎者。有福
之人。想母胎如华林殿堂。薄福之人。惟棘树圊厕。
交遘发生。谓男女会合。染心成就。吸引同业。谓吸
引过去同业而入胎也。故有三句。明成胎历位的
名相。胎中有五位。一七名羯罗蓝。此云凝滑。二七
名遏蒲昙。此云疱。三七名闭尸。此云软肉。四七名
健南。此云坚肉。五七名钵罗祛。此云形位。举其二。
故曰等。胎卵六句。示四生感应。各从其业也。四生
起时。业与情想相应之处。即便受生。情想合离。四
生皆具。据多分说。卵中生者。多分是想。如飞鸟鱼
龙。皆迅疾故。胎中生者。情多想少。以情多重坠。不
能轻举。湿气中生。不由父母。但情想与湿气合。即
便受生。化亦由想。悬想胜处。情爱彼境。即便化生。
情想四句。重明四生更变不常。或情变为想。合变
为离。无定业也。卵易为胎。湿易为化。无定质也。所
受业报。或升或沉。无定趣也。众生相续之由也。】

「富楼那。想爱同结。爱不能离。则诸世间。父母子孙。相
生不断。是等则以欲贪为本。贪爱同滋。贪不能止。则
诸世间。卵化湿胎。随力强弱。递相吞食。是等则以杀
贪为本。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
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是
等则以盗贪为本。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
百千劫。常在生死。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
百千劫。常在缠缚。唯杀盗淫三为根本。以是因缘。业
卷四 第 418c 页 X13-0418.png
果相续。」

【欲贪通乎四生。今就人伦辨之。想爱同结。不专受
生时。在世亦然。贪爱同滋者。贪爱身命。同赖滋养
也。人羊生死。互来相啖。名盗贪者。亦杀亦盗也。夺
财为盗。况夺其生命乎。命属杀。债属盗。爱怜属欲。
汝我命债负还。文义互见。心色爱怜亦然。欲贪。杀
贪。盗贪。皆曰为本。生死轮回之本也。故知三界流
转。唯一贪爱。若断贪爱。便出三界矣。】

「富楼那。如是三种颠倒相续。皆是觉明。明了知性。因
了发相。从妄见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因
此虚妄。终而复始。」

【如上世界众生业果。三种颠倒相续。皆是本觉明
中。妄起明了。因了而发相。从妄而见生耳。前问云
何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终而复始。
今答皆因虚妄了知所发也。】

「富楼那言。若此妙觉。本妙觉明。与如来心。不增不减。
无状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如来今得妙空明觉。
山河大地。有为习漏。何当复生。佛告富楼那。譬如迷
人。于一聚落。惑南为北。此迷为复因迷而有。因悟而
出。富楼那言。如是迷人。亦不因迷。又不因悟。何以故。
迷本无根。云何因迷。悟非生迷。云何因悟。佛言。彼之
迷人。正在迷时。倏有悟人。指示令悟。富楼那。于意云
何。此人纵迷。于此聚落。更生迷不。不也。世尊。富楼那。
十方如来。亦复如是。此迷无本。性毕竟空。昔本无迷。
卷四 第 419a 页 X13-0419.png
似有迷觉。觉迷迷灭。觉不生迷。亦如翳人。见空中华。
翳病若除。华于空灭。忽有愚人。于彼空华所灭空地。
待华更生。汝观是人。为愚为慧。富楼那言。空元无华。
妄见生灭。见华灭空。巳是颠倒。敕令更出。斯实狂痴。
云何更名如是狂人。为愚为慧。佛言。如汝所解。云何
问言诸佛如来。妙觉明空。何当更生山河大地。又如
金矿。杂于精金。其金一纯。更不成杂。如木成灰。不重
为木。诸佛如来。菩提涅槃。亦复如是。」

【众生觉体。与佛无别。无端忽生诸有为相。则如来
既證空觉。何时复生诸有。乃常情所惑。故特发问。
昔本无迷。非众生未妄前也。正当迷时。无迷可得。
如迷方者。方实不移也。无迷则亦无觉。似有迷而
觉之耳。故不觉则巳。但一觉迷。迷即顿灭。永不复
生。盖迷时巳无迷可得。况觉后岂复生迷乎。妄本
无生。成非佛始灭。真本无变。非成佛始生。众生分
中。尚自无生无变。况成佛者。有生有变乎。四喻兼
举。使知迷悟虽妄而不废修證。盖方本不移。空本
无华。此指清净本然。矿必用鍊。木必用烧。说向工
夫去也。迷喻烦恼永不起。华喻生死永不续。金喻
菩提永不灭。灰喻涅槃永不还。】

「富楼那。又汝问言。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疑
水火性。不相陵灭。又徵虚空。及诸大地。俱遍法界。不
合相容。富楼那。譬如虚空。体非群相。而不拒彼诸相
发挥。所以者何。富楼那。彼太虚空。日照则明。云屯则
卷四 第 419b 页 X13-0419.png
暗。风摇则动。霁澄则清。气凝则浊。土积成霾。水澄成
映。于意云何。如是殊方诸有为相。为因彼生。为复空
有。若彼所生。富楼那。且日照时。既是日明。十方世界。
同为日色。云何空中更见圆日。若是空明。空应自照。
云何中宵云雾之时。不生光耀。当知是明。非日非空。
不异空日。观相元妄。无可指陈。犹邀空华。结为空果。
云何诘其相陵灭义。观性元真。唯妙觉明。妙觉明心。
先非水火。云何复问不相容者。真妙觉明。亦复如是。
汝以空明。则有空现。地水火风。各各发明。则各各现。
若俱发明。则有俱现。云何俱现。富楼那。如一水中现
于日影。两人同观水中之日。东西各行。则各有日随
二人去。一东一西。先无准的。不应难言。此日是一。云
何各行。各日既双。云何现一。宛转虚妄。无可凭据。」

【此下答富楼那第二问也。虚空体。非群相。不拒发
挥。喻如来藏体。非诸大。不碍随缘。巳尽大意。下详
明之。殊方者。随处而发也。彼指日云等。且日至空
日。单举日明。以例六妄者。无体之意。诸大无体。云
何得相陵灭。且观如来藏性。虽有真火真水等名。
元一妙觉明心。实无质碍润湿烧燥之相。何有不
相容耶。空明空现。是循空业而现空相。如凿井而
空出也。各明各现。各循业而各境现。如一处求火。
一处火出。一处求水。一处水出也。俱明俱现。同循
业而境同现。如遍法界执。满法界起也。正表随众
生心应所知量之妙。二卷显如来藏体。故以真月
卷四 第 419c 页 X13-0419.png
喻真。以月影为妄。此显如来藏随缘不变。不变随
缘。非借水中日影。不能形容俱现之妙。但观如来
藏。随七大俱现。如一日影。随东随西。其妙自见。】

「富楼那。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而如来藏随
为色空周遍法界。是故于中风动空澄。日明云暗。众
生迷闷。背觉合尘。故发尘劳。有世间相。我以妙明不
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是
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
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毛端。现
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灭尘合觉。故发真如妙
觉明性。」

【上文七大之相如此。不可诘其相陵灭义。七大之
性又如此。不可问其不相容者。然则七大何故而
有。由汝业识不空。相见未破。循色空之业。互相倾
夺于如来藏。而如来藏。即循汝业而现空现色。故
见色空周遍法界。于开眼时。但见物象森罗。尘劳
满前。全成秽土。不知相本虚而无可凭据。良由众
生内为无明所蔽。业力所使。心自迷闷。不自了知。
背清净觉。和合妄尘。故发尘劳。见世间相。不见真
如妙觉明性。所以全性成相。我则无明巳尽。业识
巳空。唯是清净妙明智体。更无所有。即以妙明智
体。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见妙觉明心。遍十方界。
更无一物为障为碍。是故于中事事无碍。所以全
相成性。故知心有也。娑婆境现。心无也。华藏合空。
卷四 第 420a 页 X13-0420.png
一为二句。一多相容也。小中二句。广狭无碍也。不
动二句。即一为无量。身含二句。即无量为一。毛端
现刹者。正中现依。微尘转轮者。依中现正。即小中
现大也。此皆如理智中。现如量境。如来藏。如镜之
体。妙觉明。如镜之光。圆照法界。如镜现像。虽三而
一。虽一而三。一为无量等。皆显此义也。】

「而如来藏本妙圆心。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风非火。
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声香味触法。非眼识界。
如是乃至非意识界。非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
非老非死。非老死尽。非苦非集。非灭非道。非智非得。
非檀那。非尸罗。非毗梨耶。非羼提。非禅那。非般刺若。
非波罗蜜多。如是乃至非怛闼阿竭。非阿罗诃。三耶
三菩。非大涅槃。非常非乐。非我非净。以是俱非世出
世故。即如来藏元明心妙。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风
即火。即眼即耳鼻舌身意。即色即声香味触法。即眼
识界。如是乃至即意识界。即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
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尽。即苦即集。即灭即道。即智
即得。如檀那。即尸罗。即毗梨耶。好羼提。即禅那。即般
刺若。即波罗蜜多。如是乃至即怛闼阿竭。即阿罗诃。
三耶三菩。即大涅槃。即常即乐。即我即净。以是俱即。
世出世故。即如来藏妙明心元。离即离非。是即非即。」

【言虽灭尘合觉。一多小大相摄相容。起大神用。而
如来藏中。实纤尘不立。非一切也。虽非一切。又万
法悉备。即一切也。又互泯互存。不可思议也。何疑
卷四 第 420b 页 X13-0420.png
诸大周遍法界。不相陵夺哉。心至火。七大五阴也。
心即识大而摄五阴。眼至意识界。十八界也。亦摄
十二处。以上世法。明无明至老死尽。缘觉界也。苦
集灭道。声闻界也。智得。二乘界也。六波罗蜜。菩萨
界也。怛闼阿竭。乃至常乐我净。如来界也。以上出
世法。世乃六凡。出世乃四圣。是即非即。犹云亦即
亦非即也。明无明。由真明而起之无明也。檀那。此
云布施。尸罗。此云灭恶。戒之总名。毗梨耶。此云精
进。羼提。此云忍辱。禅那。此云静虑。般刺若。此云智
慧。波罗蜜多。此云到彼岸。六度究竟。方称到彼岸。
故分说也。如是乃至者。出世法教理行果。名数既
多。不能尽述。故超而言之。以至佛之十号。非怛下。
是遣能證之号。怛闼阿竭。此云如来。阿罗诃。此云
应供。三耶三菩。即三藐三菩陀。此云正遍知。是佛
十号之三。非大涅槃。是遣所證之法。涅槃是体。常
乐我净。是涅槃之四德。不死名常。无苦名乐。具八
自在名我。无染名净。俱非。约真谛示如来藏。俱即。
约俗谛示如来藏。藏理即无而有。十界宛然也。】

「如何世间三有众生。及出世间声闻缘觉。以所知心。
测度如来无上菩提。用世语言。入佛知见。譬如琴瑟
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汝与众生。
亦复如是。宝觉真心。各各圆满。如我按指。海印发光。
汝暂举心。尘劳先起。由不勤求无上觉道。爱念小乘
得少为足。」
卷四 第 420c 页 X13-0420.png

【前文灭尘合觉。故发真如妙觉明。及一为无量等。
所谓如我按指。海印发光也。前文背觉合尘。故发
尘劳。有世间相。所谓汝暂举心。摩劳先起也。前文
是法。此是喻。海印者。阎浮所有色像。大海皆有印
文。喻如来法身性海。普现一切世间之相。】

「富楼那言。我与如来宝觉圆明。真妙净心。无二圆满。
而我昔遭无始妄想。久在轮回。今得圣乘。犹未究竟。
世尊诸妄一切圆灭。独妙真常。敢问如来。一切众生
何因有妄。自蔽妙明。受此沦溺。」

【此穷索妄因而拟断也。我与下。根上宝觉真心。各
各圆满来。而我下。领前妄为明觉也。世尊下。领金
矿木灰喻也。敢问下。正请妄因。言蒙佛慈诲。巳知
妙明真心。与佛无二。巳知我因妄想。故久在轮回。
佛因妄灭。故独妙真常。但未知此妄何因而有耳。
前问清净本然。云何忽生。世尊答以因妄明起。今
问此妄明复因何起。所谓直穷到底也。】

「佛告富楼那。汝虽除疑。馀惑未尽。吾以世间现前诸
事。今复问汝。汝岂不闻室罗城中。演若达多。忽于晨
朝以镜照面。爱镜中头。眉目可见。瞋责巳头。不见面
目。以为魑魅。无状狂走。于意云何。此人何因无故狂
走。富楼那言。是人心狂。更无他故。佛言。妙觉明圆。本
圆明妙。既称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自
诸妄想。展转相因。从迷积迷。以历尘劫。虽佛发明。犹
不能返。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识迷无因。妄无所依。尚
卷四 第 421a 页 X13-0421.png
无有生。欲何为灭。得菩提者。如寤时人。说梦中事。心
纵精明。欲何因缘。取梦中物。况复无因。本无所有。如
彼城中演若达多。岂有因缘。自怖头走。忽然狂歇。头
非外得。纵未歇狂。亦何遗失。富楼那。妄性如是。因何
为在。」

【此借事发明。妄本无因。突然而起也。言汝巳知相
续起于妄明。七大唯是真性。如来得妙明觉。不生
山河大地。犹不知妄本无因。故曰汝虽除疑。馀惑
未尽。达多头本不失。巳非魑魅。忽自以为魑魅。无
状狂走者。此狂何因而起。满慈当下分明。答云此
人心发颠狂而走。更无他故。佛言。妙觉明心。本来
自圆。本来自明。本来自妙。未尝有妄。既称为妄。云
何有因。若有所因。即名为真。云何名妄。究其现在。
是自巳妄想。展转相生。初无定处。推其本始。是一
迷积迷。历乎尘劫。亦无有因。我前与汝发明。汝犹
不能自巳反求。而从人索妄本耶。如是迷因。是迷
自巳本圆妙心而有。别无他故。若汝识此迷本无
因。则汝妄想。元无所依。汝今虽遭妄想。久在轮回。
尚无有生。云何说世尊诸妄圆灭。独妙真常。索妄
本于我耶。我今虽得菩提。但能说此妄本无因。岂
能拈出无因之妄。以示人乎。正如寤人说梦中事。
别无方法。取梦中之物以示人也。梦中物似有因。
尚不能取。况本无之妄想。乃欲索其生起之因。恶
可得哉。此妄无因。正如达多狂性相似。不是本来
卷四 第 421b 页 X13-0421.png
有狂。元是迷头认影而狂。其因岂有定在耶。】

「汝但不随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三缘断故。
三因不生。则汝心中演若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
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何藉劬劳肯綮修證。
譬如有人。于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觉知。穷露他方。
乞食驰走。虽实贫穷。珠不曾失。忽有智者。指示其珠。
所愿从心。致大饶富。方悟神珠非从外得。」

【此告以歇狂之方也。不随。是歇狂初步。分别。是分
别二执。言汝但不随顺世间业果众生三种分别。
现行相续心。则三种现行相续心。一时顿歇。所谓
缘断而因不生。又答迁流终始之问。三缘。世界众
生业果之缘。觉明空昧。相待成摇等。为世界因缘。
明妄非他。觉明为咎等。为众生因缘。欲贪杀贪盗
贪等。为业果因缘。又借达多之狂。迷头认影。以例
满慈之狂。认明堕所。狂事不同。狂心无异。此狂一
歇。当下即證菩提。不劳馀力。则知胜净妙心。本然
周遍。元是巳物。何藉粘皮带骨。动经劫数。勤苦修
證哉。衣喻无明。珠喻胜净明心。言虽有此胜净明
心。而为无明包里。有而不觉也。所愿从心。致大饶
富者。现尘现刹。无不如意也。】

「即时阿难。在大众中。顶礼佛足。起立白佛。世尊现说
杀盗淫业。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心中达多。狂性自歇。
歇即菩提。不从人得。斯则因缘皎然明白。云何如来
顿弃因缘。我从因缘。心得开悟。世尊。此义何独我等
卷四 第 421c 页 X13-0421.png
年少有学声闻。今此会中。大目犍连。及舍利弗。须菩
提等。从老梵志。闻佛因缘。发心开悟。得成无漏。今说
菩提不从因缘。则王舍城拘舍梨等。所说自然。成第
一义。唯垂大悲。开发迷闷。」

【富楼那问意巳圆。复以阿难起问。仍还当机也。杀
盗淫。举业果因缘。该世界因缘众生因缘。顿弃句。
指歇即菩提。何藉修證等语。此阿难第三番执因
缘也。必带自然者。若曰今弃因缘。则外道自然之
说为当矣。所说自然。谓八万劫后。自然成道。】

「佛告阿难。即如城中演若达多。狂性因缘。若得灭除。
则不狂性。自然而出。因缘自然。理穷于是。阿难。演若
达多。头本自然。本自其然。无然非自。何因缘故。怖头
狂走。若自然头。因缘故狂。何不自然。因缘故失。本头
不失。狂怖妄出。曾无变易。何藉因缘。本狂自然。本有
狂怖。未狂之际。狂何所潜。不狂自然。头本无妄。何为
狂走。」

【阿难不执自然。但执因缘。佛言。汝不说因缘则巳。
若谓狂性以因缘故而得灭除。则正灭除时。不狂
性便自然而出。是则本排自然。翻堕自然。因缘自
然之理。至此穷矣。阿难下。拂头非自然也。谓头本
自然。则本自其然也。当常常自然矣。何故忽怖失
而狂走乎。此因缘二字。只是故字。法合当云。本性
若属自然。众生当常见自性。何故有迷而背驰者。
可见菩提不属自然。若自下。拂狂非因缘也。头若
卷四 第 422a 页 X13-0422.png
因缘而狂。即宜因缘而失。今本头不失也。狂怖特
妄出耳。当狂怖时。本头实无变易。则狂歇而觉有
头。何藉因缘乎。法合当云。性本不失。无端迷背似
失。当迷背时。性无变易。则迷破见性。何假因缘哉。
可见菩提不属因缘。本狂下。拂狂非自然也。上文
狂非因缘。恐转计狂属自然。故以此破之。法合当
云。清净本然。原无妄想也。不狂下。拂不狂非自然
也。不狂自然。应上文不狂性自然而出。恐转计不
狂为自然。故以此破之。】

「若悟本头。识知狂走。因缘自然。俱为戏论。是故我言
三缘断故。即菩提心。菩提心生。生灭心灭。此但生灭。
灭生俱尽。无功用道。若有自然。如是则明自然心生。
生灭心灭。此亦生灭。无生灭者。名为自然。犹如世间
诸相杂和。成一体者。名和合性。非和合者。称本然性。
本然非然。和合非合。合然俱离。离合俱非。此句方名
无戏论法。菩提涅槃。尚在遥远。非汝历劫辛勤修證。
虽复忆持十方如来。十二部经。清净妙理。如恒河沙。
秪益戏论。」

【此下发明正义。悟字。知字。是歇狂妙诀。由悟本头
非自然。非因缘。然后知狂走非自然。非因缘。悟本
头。方见本来面目是真。知狂走。才觉向外驰求是
妄。言汝自迷家宝。向外驰求。执缘执自。固所不免。
若使亲见本来。狂心顿歇。则知因缘自然。俱成戏
论。非实义也。我说三缘断故。即菩提心者。即歇狂
卷四 第 422b 页 X13-0422.png
悟本之法。岂因缘自然之可拟哉。虽然。若执狂心
歇。而菩提心生者。亦是因缘。亦是狂心。亦是戏论。
犹然生灭。不独尔也。即使灭生俱尽。至于无功用
处。若有自然。作自然想。此名自然心生。生灭心灭。
亦是戏论。亦是狂心。亦是生灭。何以故。以生灭为
因缘。而以无生灭为自然。喻如世间杂和而成一
体者。名和合性。对此和合。则以非和合者。称本然
性。即此本然。是对待法。非真本然。故亦如戏论。直
至本然非本然。和合非和合。二俱远离。离与不离。
二俱双非。方是正句。方是无戏论法。复恐以解为
證。故当头一点云。得到这个田地。菩提涅槃。尚遥
远在。得句之时。才是发心。正好修行趋向菩提。苟
非历劫修證。虽持多经妙理。亦是祇添戏论。与本
分事。了无交涉。此经为见性修行不取多闻知解。
阿难巳悟妙觉明心。下乃密请修行。理行冥合。】

「汝虽谈说因缘自然。决定明了。人间称汝多闻第一。
以此积劫多闻熏习。不能免离摩登伽难。何须待我
佛顶神咒。摩登伽心。淫火顿歇。得阿那含。于我法中。
成精进林。爱河乾枯。令汝解脱。是故阿难。汝虽历劫
忆持如来秘密妙严。不如一日修无漏业。远离世间
憎爱二苦。如摩登伽宿为淫女。由神咒力。销其爱欲。
法中今名性比丘尼。与罗睺母耶输陀罗。同悟宿因。
知历世因。贪爱为苦。一念熏修无漏善故。或得出缠。
或蒙授记。如何自欺。尚留观听。」
卷四 第 422c 页 X13-0422.png

【此下极言多闻之弊激其进修也。言汝谈说自然
因缘。决定明了。毫无差误。声闻众中。推汝多闻以
为第一。用此多闻。积劫熏修。不能远离淫术之难。
若果多闻可脱苦离缚。何须神咒冥加之力。立使
登伽淫火顿歇。便證三果。不生欲界。汝亦得脱。则
知咒力与多闻力。日劫相倍。汝虽忆持如来秘密
妙严。不如一日肯修秘密妙严。便可远离憎爱二
苦。以此二苦。从投胎异见成憎。同想成爱处便有。
是与生俱生。极难除者。若肯一日修无漏业。即能
永断。况其他乎。但恐不肯进修耳。复举劣机得益
以痛责之。一念熏修。非徒口说。出缠。指登伽。授记。
指耶输。耶输女身。巳为弱质。登伽淫女。更是劣机。
但以一念熏修。皆获大益。汝以丈夫。为众知识。反
自迷闷。耽著戏论。不肯修无漏业。真自欺也。】

「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疑惑销除。心悟实相。身意
轻安。得未曾有。重复悲泪。顶礼佛足。长跪合掌。而白
佛言。无上大悲。清净宝王。善开我心。能以如是种种
因缘。方便提奖。引诸沈冥。出于苦海。世尊。我今虽承
如是法音。知如来藏妙觉明心。遍十方界。含育如来
十方国土。清净宝严。妙觉王刹。如来复责多闻无功。
不逮修习。我今犹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赐与华屋。
虽获大宅。要因门入。唯愿如来不舍大悲。示我在会
诸蒙暗者。捐舍小乘。毕获如来无馀涅槃。本发心路。
令有学者。从何摄伏畴昔攀缘。得陀罗尼。入佛知见。
卷四 第 423a 页 X13-0423.png
作是语巳。五体投地。在会一心。伫佛慈旨。」

【实相无相。如来藏体。周遍十方。本性清净。绝名离
相者是也。前卷佛责声闻不达实相。许令修大乘
者。通达实相。今重重开释。故惑销而心悟。失性如
旅泊。见性如华屋。见性不修。如获屋不入。故请如
来本发心路。入佛知见也。无馀涅槃。圆果也。本发
心路。圆因也。既巳见性。又求入佛知见者。见方开
示修乃悟入。要因门入。起后一门深入意。畴昔攀
缘应首卷攀缘心。此不复认为自性。但未知从何
摄伏。首卷决择真妄。发明觉性。乃至深穷万法。决
通疑滞。使信解真正。为因地心。因地既真。斯可圆
成果地修證。以上为见道分。下别起修道分。】

「尔时世尊哀悯会中缘觉声闻。于菩提心未自在者。
及为当来佛灭度后。末法众生。发菩提心。开无上乘。
妙修行路。宣示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决定发菩提心。
于佛如来妙三摩提。不生疲倦。应当先明发觉初心。
二决定义。」

【发觉。从本觉而发始觉也。初心。最初起修之心也。
决定义。谓决定而不可易者。初义令审因地发心。
为进修基。而指五浊为生死根本。即虚妄灭生者
也。令其择之旋之。而依圆湛不生灭性以成功。次
义令审烦恼根本。使知所降伏。取如来位。而指六
根媒贼劫家。继以世界相涉之义。备显六根数量
优劣。令知所择也。既得无生灭性为因地心。又审
卷四 第 423b 页 X13-0423.png
烦恼根本。选择圆根一门深入。则六根俱降伏。而
可圆成果地觉矣。】

「云何初心二义决定。阿难。第一义者。汝等若欲捐舍
声闻。修菩萨乘。入佛知见。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
地觉。为同为异。阿难。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
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以是义故。汝当照明
诸器世间可作之法。皆从变灭。阿难。汝观世间可作
之法。谁为不坏。然终不闻烂坏虚空。何以故。空非可
作。由是始终无坏灭故。则汝身中。坚相为地。润湿为
水。煖触为火。动摇为风。由此四缠。分汝湛圆妙觉明
心。为视为听。为觉为察。从始入终。五叠浑浊。云何为
浊。阿难。譬如清水。清洁本然。即彼尘土灰沙之伦。本
质留碍。二体法尔。性不相循。有世间人。取彼土尘。投
于净水。土失留碍。水亡清洁。容貌汩然。名之为浊。汝
浊五重。亦复如是。」

【第一义者。即前第一义谛。正如来藏心也。汝等欲
舍小修大。入佛知见。应当审详观察。此因地心。与
果地觉。是同是异。以末后牢关。不离最初一念故。
阿难向所用者。皆是因缘生灭心。今欲入佛知见。
故先令其审察。当以不生灭心。为大事因缘。方能
入佛知见。发心者。谓此觉心。本来清净。周遍法界。
但为二障所缠。郁而不起。若得此心开发。则于菩
提果觉何有。若不以此为因地心。仍用名言所熏。
业种所起。生灭之心。以为本因。而欲求佛果觉。恶
卷四 第 423c 页 X13-0423.png
可得哉。以是下。令其在器界审观有坏不坏。世间
可作之法。皆有变坏。唯是虚空不坏。无造作故。则
知以不生灭为因。方得金刚不坏之体。若以生灭
为因。多劫终成败坏。故求佛乘者必审因心也。然
此不生灭心。不离现在生灭识中。但为四大六根。
浑浊而不得见。故令其审观也。四缠。即四大。汝具
有湛圆妙觉明心。清净本然。一为四大所缠。则不
周遍。裂为六根。则不本然。翻为五浊。则不清净。云
何下。喻明浊相。清水喻净觉。尘土喻四大六根。清
净觉心。本与四大六根。了无交涉。由最初一念忽
起。遂分能所。而清净觉心。浑浊不见○首卷言各
种错乱修习。先辨因地生灭与不生灭。巳将攀缘
心。为生死根本。作生灭因。指出识精元明。为菩提
涅槃。元清净体。作不生灭因。则生灭与不生灭。因
果皎然矣。此处云云。不重出乎。曰识精元明。虽属
不生灭性。然如第二月。真中带妄。真者何。即湛圆
妙觉明心也。真中之妄者何。即四缠分此心为视
听觉察。始终五浊也。必澄去五浊。无复真中之妄。
方名不坏。方是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良
由因果明白。故未入信前。巳得无生法忍。下文先
择生死根本。不是首卷所破缘心。所谓旋妄伏元。
乃澄去识精元明中所带一分之妄。是经末破识
阴境界。前问从何摄伏攀缘。此答以旋妄伏元。业
识破尽。则缘心不求摄伏而自伏矣。】
卷四 第 424a 页 X13-0424.png

「阿难。汝见虚空遍十方界。空见不分。有空无体。有见
无觉。相织妄成。是第一重名为劫浊。汝身现抟四大
为体。见闻觉知。壅令留碍。水火风土。旋令觉知。相织
妄成。是第二重名为见浊。又汝心中忆识诵习。性发
知见。容现六尘。离尘无相。离觉无性。相织妄成。是第
三重名烦恼浊。又汝朝夕生灭不停。知见每欲留于
世间。业运每常迁于国土。相织妄成。是第四重名众
生浊。汝等见闻元无异性。众尘隔越。无状异生。性中
相知。用中相背。同异失准。相织妄成。是第五重名为
命浊。」

【初浊依于色阴。色阴单言空见者。迷妄最初。唯有
空相。因见吸揽。结而为色。顽空妄见。浑合为一。曰
不分。前云纵令虚空。亦有名貌。是空本有清净之
体。今与见相混。则空为扰扰之空。而亡其空之体。
前云见非是空。是见本有明了之觉。今与空相混。
则见为蒙蒙之见。而亡其见之觉。所谓土失留碍。
水亡清洁也。二妄生灭不停。绵密相缠。有织成义。
梵语劫波。此云时分。众生无始自晦昧为空时。便
是时分不净。故曰劫浊。汝身下。浊依于受阴。受以
领纳为义。抟即受也。湛圆性中。本无身相。抟四大
为之。性无留碍。为四大之壅。而有留碍。四大无觉
知。为性所旋。而有觉知。一旋一壅。密织而不可分。
以见领纳。故名见浊。又汝下。浊依于想阴。忆过去。
识现在诵习未然。皆想也。想念力。发知见性。此意
卷四 第 424b 页 X13-0424.png
识性。从六根发。此意识相。在六尘现。是则离尘无
意识相。离根无意识性。根尘识三。混作一处。起贪
瞋等。烦恼由此生。名烦恼浊。又汝朝夕下。浊依于
行阴。念念迁流。曰行。知见是主人。业运是善恶。此
身是主人执受。无奈业力推移。不能作主。欲留者
因业力迁而不能常存。欲迁者因主人留而不能
即去。以此业运是众生同分生基。名众生浊。汝等
下。浊依于识阴。性唯一耳。六尘不同。牵生六识。故
云众尘隔越。无状异生也。性中相知。牒元无异性。
用中相背。牒无状异生。言同则用相背。言异则性
相知。曾无定准。以此交织。妄成识阴。识住命在。识
去命谢。不得自在。故名命浊。妙觉明心。唯一湛圆。
自晦昧为空之后。外被十方器界所浑。而为劫浊。
内被四大身相所浑。而为见浊。更被六尘缘影所
浑。而为烦恼浊。由是断续迁流。被生死所浑。而为
众生浊。众尘结滞。六根不复通融。而为命浊。五叠
浑浊。全失湛圆性矣。欲复湛圆。须求澄浊之法。】

「阿难。汝今欲令见闻觉知。远契如来常乐我净。应当
先择死生根本。依不生灭圆湛性成。以湛旋其虚妄
灭生。复还元觉。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然后
圆成果地修證。如澄浊水。贮于静器。静深不动。沙土
目沉。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去泥纯水。名为
永断根本无明。明相精纯。一切变现。不为烦恼。皆合
涅槃清净妙德。」
卷四 第 424c 页 X13-0424.png

【迷真起妄。见闻觉知。返妄归真。常乐我净。问审因
心。而因见闻觉知者何也。答由此四缠。分汝湛圆
妙觉明心。为视听观察。故见闻觉知。全是妙觉明
心。既由见闻觉知而成浊。必由见觉闻知而澄浊。
以凡望圣。故曰远。择者。择去不用也。生死根本。即
五浊业用。不生灭圆湛性。即二卷圆满菩提。不生
灭性。圆满。指果。依。指因。以湛旋其虚妄灭生。复还
元觉。是灭除生死因功夫。得元明觉。无生灭性。则
菩提圆满。以此为因地心。则用果为因。即因即果
矣。二卷见见之时。见非是见。是照见生相无明时
也。此处旋妄复真。是进断生相无明时也。一切变
现。俱是净用。故云不为烦恼。即用即体。故云皆合
涅槃。如来所责阿难修无漏业意盖如此。】

「第二义者。汝等必欲发菩提心。于菩萨乘。生大勇猛。
决定弃捐诸有为相。应当审详烦恼根本。此无始来。
发业润生。谁作谁受。阿难汝修菩提。若不审观烦恼
根本。则不能知虚妄根尘。何处颠倒。处尚不知。云何
降伏取如来位。」

【诸有为相。权小旧修之行。发业润生。指烦恼也。良
以业不发处。是真发心。生不润处。是真无生。故令
详审发业润生。谁作谁受。意显六根自作自受。既
知业识造业受报。则知转业识方得发心證果。】

「阿难。汝观世间解结之人。不见所结。云何知解。不闻
虚空被汝隳裂。何以故。空无形相。无结解故。则汝现
卷四 第 425a 页 X13-0425.png
前眼耳鼻舌。及与身心。六为贼媒。自劫家宝。由此无
始众生世界。生缠缚故。于器世间。不能超越。」

【真空无结。由六根与世界相涉。烦恼缠缚。不能超
越。斯成结矣。正虚妄根尘颠倒之处。六根非烦恼
之根本乎。宜解之矣。贼必有媒。外之六尘。内之六
识。皆由眼等引发和合。恼害如来藏性。故云六为
贼媒。自劫家宝。则知此六根者。实为生死结元。】

「阿难。云何名为众生世界。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
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
未来现在为世。方位有十。流数有三。一切众生。织妄
相成。身中贸迁。世界相涉。而此界性。设虽十方。定位
可明。世间祇目东西南北。上下无位。中无定方。四数
必明。与世相涉。三四四三。宛转十二。流变三叠。一十
百千。总括始终。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

【界四世三。彼此相涉。以三乘四。以四乘三。俱成十
二。是一叠。即此十二。一各变十。成一百二十。是二
叠。即此一百二十。十各变百。成一千二百。是三叠。
众生在世界之中。见闻知觉。刹那刹那。生灭不停。
粗细之相如许。六根能了别处为功德。但论凡夫
所具耳。若六解一亡。数当无量。】

「阿难。汝复于中。克定优劣。如眼观见。后暗前明。前方
全明。后方全暗。左右旁观。三分之二。统论所作功德
不全。三分言功。一分无德。当知眼唯八百功德。如耳
周听。十方无遗。动若迩遥。静无边际。当知耳根圆满
卷四 第 425b 页 X13-0425.png
一千二百功德。如鼻嗅闻。通出入息。有出有入。而阙
中交。验于鼻根。三分阙一。当知鼻唯八百功德。如舌
宣扬。尽诸世间出世间智。言有方分。理无穷尽。当知
舌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如身觉触。识于违顺。合时
能觉。离中不知。离一合双。验于身根。三分阙一。当知
身唯八百功德。如意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间。出世
间法。唯圣与凡。无不包容。尽其涯际。当知意根圆满
一千二百功德。阿难。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穷流根。
至不生灭。当验此等六受用根。谁合谁离。谁深谁浅。
谁为圆通。谁不圆满。若能于此悟圆通根。逆彼无始
织妄业流。得循圆通。与不圆根。日劫相倍。我今备显
六湛圆明。本所功德。数量如是。随汝详择其可入者。
吾当发明。令汝增进。十方如来。于十八界。一一修行。
皆得圆满无上菩提。于其中间。亦无优劣。但汝下劣。
未能于中圆自在慧。故我宣扬。令汝但于一门深入。
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

【上说妄明根结之始。此辨优劣使知所选。三分之
二。谓三分中。止得二分也。动若迩遥。静无边际者。
随彼之动。似有远近。在我之静。周听无边也。阙于
中交者。如调适之息。出尽少停。后乃方入。舌取能
言。不论尝味。离一合双者。离中不知。是阙一分。合
时能觉。有违有顺。是具二分。意识独生。遍缘诸法。
故云默容。流根。即妙湛不动者也。决之而出。流逸
奔境。名生死流。逆之而入。返流全一。名不生灭。领
卷四 第 425c 页 X13-0425.png
纳尘境为受。发作功德为用。合谓合中知。离谓离
中知。离则境远为深。合则境近为浅。通满一意。用
具为圆通。用阙为不圆满。选根取离深圆。舍合浅
阙。但云悟圆通。语略也。日劫相倍。功迟速悬也。】

「阿难白佛言。世尊。云何逆流。深入一门。能令六根一
时清净。佛告阿难。汝今巳得须陀洹果。巳灭三界众
生世间见所断惑。然犹未知根中积生无如虚习。彼
习要因修所断得。何况此中生住异灭。分剂头数。」

【欲逆生死欲流。至不生灭。不知何者是生死欲流。
是我所当逆者。六根功德既有优劣。则根根不同。
云何一门深入。而六门皆得清净。佛先答所当逆
之流相。须陀洹。此云预流。从凡入圣。證初果。而预
入圣流。故见所断惑。亦名见流。谓意根对法尘。起
分别见。因此见惑。流转三界。不能出离。故断此见
惑。即證初果。入见道位。根中积生无始虚习。即思
惑。此习要因修所断者。二果三果。名修道位。三界
有九地。一地具九品思惑。九九八十一品。皆修道
果人所断。断尽此惑。證四果。名阿罗汉。称无学位。
此中。指根中。生住异灭。即菩萨所断惑。为界外见
思也。言汝虽巳断见流。得證初果。尚有界内思惑。
犹未能尽。况界外见思乎。此皆汝所当逆者。】

「今汝且观现前六根。为一为六。阿难。若言一者。耳何
不见。目何不闻。头奚不履。足奚不语。若此六根决定
成六。如我今会。与汝宣扬微妙法门。汝之六根。谁来
卷四 第 426a 页 X13-0426.png
领受。阿难言。我用耳闻。佛言。汝耳自闻。何关身口。口
来问义。身起钦承。是故应知非一终六。非六终一。终
不汝根元一元六。阿难。当知是根非一非六。由无始
来。颠倒沦替。故于圆湛一六义生。汝须陀洹。虽得六
销。犹未亡一。如太虚空。参合群器。由器形异。名之异
空。除器观空。说空为一。彼太虚空。云何为汝成同不
同。何况更名是一非一。则汝了知六根受用。亦复如
是。」

【虽得六销。犹未亡一。只消用本色语。经云元依一
精明。分成六和合。兹巳销六和合。却守一精明也。
除器观空。宁欲除空耶。盖不病其空。病其执有一
空耳。执有一精明。亦犹是也。并一俱亡。方證心体。
虚空无异。由器有方圆。则器中之空。亦有方圆之
异。因除器而后说一。虚空岂有一耶。同即一也。不
同即异也。知虚空之同异是非。了无所立。则一六
并亡。而圆湛不分矣。阿难未明一入六净之说。佛
谓积生虚习。尚未修断。宜其未知。难以一六。令知
根性本无一六。所以一解而六即消也。】

「由明暗等二种相形。于妙圆中。黏湛发见。见精映色。
结色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眼体。如蒲萄朵。
浮根四尘。流逸奔色。由动静等二种相击。于妙圆中。
黏湛发听。听精映声。卷声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
因名耳体。如新卷叶。浮根四尘。流逸奔声。由通塞等
二种相发。于妙圆中。黏湛发嗅。嗅精映香。纳香成根。
卷四 第 426b 页 X13-0426.png
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鼻体。如双垂爪。浮根四尘。
流逸奔香。由恬变等二种相参。于妙圆中。黏湛发尝。
尝精映味。绞味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舌体。
如初偃月。浮根四尘。流逸奔味。由离合等二种相摩。
于妙圆中。黏湛发觉。觉精映触。抟触成根。根元目为
清净四大。因名身体。如腰鼓颡。浮根四尘。流逸奔触。
由生灭等二种相续。于妙圆中。黏湛发知。知精映法。
揽法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意思。如幽室见。
浮根四尘。流逸奔法。」

【此明根结由尘也。湛圆妙心。本无黏著。犹如明镜。
一切影像。皆现其中。由一念妄动。即为明暗二尘
黏著。而湛性被黏。引发见性。然未成根结也。既而
见精。复与明暗二尘。互相照映。混合一处。遂揽结
二尘。为胜义根。此根即是最初清净四大所成。然
微细难显。唯天眼方始得见。故以蒲萄朵显其体。
流逸奔色者。谓此见精。托彼二尘。流逸于外也。由
动下。释耳结也。击者。鼓动义。清浊不遗曰卷。由通
下。释鼻结也。发谓引发。薰莸皆受曰纳。界恬下。释
舌结也。五味相入曰参。细嚼其味曰绞。由离下。释
身结也。冷煖相交曰摩。抟揽取也。由生下。释意结
也。意以思量为性。意之浮根。即肉团心中一窍。最
初吸取父母精血时。意即附著于此以奔法。然在
身中。人不可见。故用思字。以明有思量处。即其所
在也。处明不能见暗。处暗则能见明。意根处杳冥
卷四 第 426c 页 X13-0426.png
之地。为前五根。运筹布策。故以幽室见状其知体。
此即前文由此世界生缠缚故。于器世间。不能超
越。所谓结即同结也。上文既曰非一非六。然则何
由而有六根之异。故此出其根由。见得妙圆性中。
本非有六。但由黏妄发光。遂至流逸。】

「阿难。如是六根。由彼觉明。有明明觉。失彼精了。黏妄
发光。是以汝今离暗离明。无有见体。离动离静。元无
听质。无通无塞。嗅性不生。非变非恬。尝无所出。不离
不合。觉触本无。无灭无生。了知安寄。」

【言此六根。皆由性觉湛明之体。一动而转为能明
之明觉。遂失觉明精了之体。由是黏明暗而发见。
结动静而成听等。光即指六根精光。此即搅尘以
成结也。离明暗则无见性。离动静则无听精等。此
即离尘则无结也。然见性听精等。是六根中识性。
当不得结字。结依于识性。离尘则识性亡。而无黏
妄之光而结亡。此即三卷见道分中。毕竟无体。但
彼论本体到究竟处。此论工夫到究竟处。】

「汝但不循动静合离。恬变通塞。生灭明暗。如是十二
诸有为相。随拔一根。脱黏内伏。伏归元真。发本明耀。
耀性发明。诸馀五黏。应拔圆脱。不由前尘所起知见。
明不循根。寄根明发。由是六根互相为用。」

【此下教以离尘则一解六亡本无一六也。不循。犹
不随也。不字。是制奔色奔声之羁靮。与前逆字反
字旋字同义。但字妙甚。所谓歇即菩提也。言汝欲
卷四 第 427a 页 X13-0427.png
令六根不随六尘流转。当选一圆根为下手处。并
力于此。而先拔之。若使一根外脱内伏。根尘不相
偶合。则熟处渐生。生处渐熟。自然还伏元明本觉
之体。所谓元明觉。为因地心也。从此更不黏妄发
光。外不由尘。内不循根。常光现前。即有鉴照。不过
权托彼根。示有照明之相而巳。虽不易耳目之用。
而视听实不用耳目。则一根能作诸根用。此即入
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也。】

「阿难。汝岂不知今此会中。阿那律陀。无目而见。跋难
陀龙。无耳而听。殑伽神女。非鼻闻香。骄梵钵提。异舌
知味。舜若多神。无身觉触。如来光中。映令暂现。既为
风质。其体元无。诸灭尽定。得寂声闻。如此会中。摩诃
迦叶。久灭意根。圆明了知。不因心念。」

【那律等六人。或是凡夫业报。或是小圣修得。斯皆
妄力。尚不依根。何况圆脱。岂无互用。】

「阿难。今汝诸根。若圆拔巳。内莹发光。如是浮尘。及器
世间诸变化相。如汤消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阿难。
如彼世人。聚见于眼。若令急合。暗相现前。六根黯然。
头足相类。彼人以手循体外绕。彼虽不见。头足一辨。
知觉是同。缘见因明。暗成无见。不明自发。则诸暗相。
永不能昏。根尘既销。云何觉明不成圆妙。」

【真智如汤。妄境如冰。了妄即真。化成知觉。前云于
器世间。不能超越。此可谓超越矣。阿那律无目能
见等。示真觉不由于根。此示真觉不假于缘。知觉
卷四 第 427b 页 X13-0427.png
是同者。暗中知觉。与明中所见不殊也。凡夫尚不
假明缘。而能有辨。况圣人真觉。何藉发缘乎。以上
解根。及下手工夫巳尽。但未的指何根是门○通
二义论之。前义略示因果全功。令悬知究竟极果。
此义详示初心方便。令切晓下手工夫。】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说言因地觉心。欲求常住。要
与果位名目相应。世尊。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
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是七种名。称谓虽
别。清净圆满。体性坚凝。如金刚王。常住不坏。若此见
听。离于明暗动静通塞。毕竟无体。犹如念心。离于前
尘。本无所有。云何将此毕竟断灭。以为修因。欲获如
来七常住果。世尊。若离明暗。见毕竟空。如无前尘。念
自性灭。进退循环。微细推求。本无我心。及我心所。将
谁立因。求无上觉。如来先说湛精圆常。违越诚言。终
成戏论。云何如来真实语者。唯垂大慈。开我蒙吝。」

【阿难领第一义内。因地果位相应之说。复发此难。
佛有击钟梦捣之事。验闻非断。始圆第一义。诸佛
所得曰菩提。寂静常乐曰涅槃。不妄不变曰真如。
离过绝非曰佛性。分别一切。而无染著。曰庵摩罗
识。一法不立。烦恼荡尽。曰空如来藏。洞照万法而
无别。曰大圆镜智。七皆果位。一成永成。无复变者。
见听根。举二以该六。明暗动静通塞尘。举六以该
十二。总谓根离尘无体也。念心。即六处识心。佛前
破识心离尘无体。今六根亦离尘无体。则与缘心
卷四 第 427c 页 X13-0427.png
无异。故曰犹如念心云云。若离明暗二句。单就见
体言者。因初卷以见精破缘心故也。无我心者。无
心体也。无我心所者。无心处也。既离尘无见。便同
攀缘妄心。无体无处。便同如来先所难言。其谁修
證无生忍法。乃如来先时。称此见精为湛精圆常。
宁非戏论耶。上段疑因果不相应。若离明暗下。疑
佛语前后不相应。阿难意谓结可亡。六根不可弃。
如佛所说见听等。离尘无体。则六根与攀缘心。俱
是生灭之物。俱当决定弃捐矣。世尊又教我于六
根中。循圆通根。深入一门。是以生灭之因。求不生
灭之果。得无因果名目不相应耶。不知六根黏妄
之光有生有灭。六根中见闻觉知之性原未尝生
灭也。认六根为元明觉。固不可。谓六根外别有元
明觉。亦不可。世尊击钟一段机缘。正就六根门头。
未有黏妄之光。唯一妙觉明心。炯炯常存者。显示
无生灭之性。无生灭性。在六根中。如金在矿中。见
道分。恐阿难认矿为金。故就见精中。指出二种妄
见。修道分。恐阿难离矿不见金。故就六根中。显出
一段闻性。所谓旋妄伏元。只是销矿成金而巳。】

「佛告阿难。汝学多闻。未尽诸漏。心中徒知颠倒所因。
真倒现前。实未能识。恐汝诚心犹未信伏。吾今试将
尘俗诸事。当除汝疑。即时如来敕罗睺罗击钟一声。
问阿难言。汝今闻不。阿难大众俱言我闻。钟歇无声。
佛又问言。汝今闻不。阿难大众俱言不闻。时罗睺罗
卷四 第 428a 页 X13-0428.png
又击一声。佛又问言。汝今闻不。阿难大众又言俱闻。
佛问阿难。汝云何闻。云何不闻。阿难大众俱白佛言。
钟声若击。则我得闻。击久声销。音响双绝。则名无闻。
如来又敕罗睺击钟。问阿难言。尔今声不。阿难大众
俱言有声。少选声销。佛又问言。尔今声不。阿难大众
答言无声。有项罗睺更来撞钟。佛又问言。尔今声不。
阿难大众俱言有声。佛问阿难。汝云何声。云何无声。
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钟声若击。则名有声。击久声销。
音响双绝。则名无声。佛告阿难。及诸大众。汝今云何
自语矫乱。大众阿难。俱时问佛。我今云何名为矫乱。
佛言。我问汝闻。汝则言闻。又问汝声。汝则言声。唯闻
与声。报答无定。如是云何不名矫乱。阿难。声销无响。
汝说无闻。若实无闻。闻性巳灭。同于枯木。钟声更击。
汝云何知。知有知无。自是声尘或无或有。岂彼闻性
为汝有无。闻实云无。谁知无者。是故阿难。声于闻中。
自有生灭。非为汝闻。声生声灭。令汝闻性为有为无。
汝尚颠倒惑声为闻。何怪昏迷以常为断。终不应言
离诸动静闭塞开通。说闻无性。如重睡人。眠熟床枕。
其家有人。于彼睡时。捣练舂米。其人梦中闻舂捣声。
别作他物。或为击鼓。或为撞钟。即于梦时。自怪其钟
为木石响。于时忽寤。遄知杵音。自告家人。我正梦时。
惑此舂音。将为鼓响。阿难。是人梦中。岂忆静摇开闭
通塞。其形虽寐。闻性不昏。纵汝形销。命光迁谢。此性
云何为汝销灭。」
卷四 第 428b 页 X13-0428.png

【阿难以常为断。如来即目前之事。验根性真常以
释之。知有知无一段重知字。言既知有知无。可见
有无是声尘。岂关闻性。若闻性实无。则知无者又
是谁。击钟有声验于动。无声验于静。又引睡中双
离动静验之。舂捣误作鼓钟。但取闻性不昧。纵汝
形销四句。谓非唯梦中不昧。即死后亦不昧也。问
动静生死。闻性不昏不灭。如来何言离动静。原无
听质乎。答离尘无质者。谓聚闻于耳。结滞之质也。
此质若亡。则周遍法界之闻性全彰矣。岂番成断
灭乎。前言离尘无质。后言离尘有体。语自不违。】

「以诸众生从无始来。循诸色声。逐念流转。曾不开悟。
性净妙常。不循所常。逐诸生灭。由是生生。杂染流转。
若弃生灭。守于真常。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时销落。
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
云何不成无上知觉。」

【不悟真常。而不循之。流逸奔尘。则杂染流转。苦果
无尽矣。弃生灭而守真常。即旋根返照也。常光现
前。即伏归元真。发本明耀也。根尘识心。应时销落。
正六解之相。根尘识心。能染污障翳般若。故名尘
垢。今既远离。则于法明见。必成正觉矣。】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如说第四卷
卷四 第 428c 页 X13-0428.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