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第二显体
第二显体 第 208c 页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玄义卷下
明菩萨沙弥古吴智旭 撰述
明菩萨比丘温陵道昉 参订

* 第二显体
为十初明须显体二释体义三正出体
四引證五会通异名六广简伪滥七明入体之门
八遍为众经体九遍为诸行体十遍为一切法体。

** 初明须显体者
前释通别二名共二十字皆是
能诠之名文义浩博今更点示名下所诠要理正
显一经之主质意欲令人寻名得体如因指见月
盖标指非欲令其玩指见月始知别无他月又释
名总示三德显体别在法身明字别在般若辨用
别在解脱教相分别总别故释名之后须先辨体
体虽法身必具二德虽具二德还属法身具二德
故非纵属法身故非横不纵不横方是经体又经
若无体则邪倒无印同于魔说故须显体又得此
体巳方能全性起修以修合性如有虚空方可驾
屋既成屋巳仍取屋空是故须显体也。

** 二释体义者
体是主质亦释为礼亦释为底亦释
为达只一主质具此三义非三体也言体礼者如
第二显体 第 209a 页 X13-0209.png
君尊臣卑父贵子贱臣子虽多君父惟一经体亦
尔惟是一理统摄万法种种众行之所归趣无量
功德之所庄严言说问答之所诠辨以贵极故称
为礼体经云妙湛总持不动尊又云顶礼如来藏
无漏不思议此之谓也言体底者如恒河大海莫
测浅深唯香象修罗乃穷其底佛法亦尔释论云
如度大海惟佛穷底此经云如来常说诸法所生
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又云我
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惟妙觉明圆炤法界
又云如来发明世出世法知其本因随所缘出此
之谓也知此体者即知一切法之源底故名体底
言体达者如风行空中通达无碍如天王号令万
国齐奉佛法亦尔知此体者即能遍达一切诸法
无有留碍故名体达经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又
云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于其自住三摩地中见与
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元
是菩提妙净明体此之谓也礼体是法身体底是
般若体达是解脱只一德而三德宛然总三义而
惟是一体是谓体义。

** 三正出体者
此经以如来藏妙真如性为体于三
名中取大佛顶名于竖义中取大字义于横义中
取体大义本觉义最尊义于三德中即是取法身
德复次于三因中取正因佛性于三了义中取理
了义于十毕竟中取毕竟理复次于经文辨见中
第二显体 第 209b 页 X13-0209.png
取见见非见义于阴入处界取随缘不变义于冰
水喻中取湿性义于如来藏取离即离非是即非
即义以繇离即离非是即非即义故前之俱非俱
即二义并成问曰既取离即离非是即非即之如
来藏为此经体何故阿难问果地七名但云空如
来藏观音十四无畏中亦但云空如来藏耶答曰
只此空如来藏便是离即离非是即非即之体非
更别有不空等二藏以为之对巳如前辨今更于
一名中点示三义空字即显离即离非义藏字即
显是即非即义如来二字即显妙明心元义又繇
空义故则一非一切非十界三谛俱非繇藏义故
则一即一切即十界三谛俱即繇如来义故则一
离即离非是即非即一切离即离非是即非即十
界三谛俱离即离非是即非即夫一非一切非体
底义成一即一切即体达义成离即离非是即非
即礼体义成今更就经中盛谈一一皆云本如来
藏妙真如性故以此名而显经体当知即是中道
理性非空非不空仍双炤空与不空以如来藏三
字点示众生本具理体即是诸佛究竟果德之本
以一妙字点示如来藏如实不空义以一真字点
示如来藏非空非不空双炤空不空义以一如字
点示如来藏如实空义以一性字总上三义结成
不变之体此理极成无容异议矣问曰既云事理
圆融性修不二何须于诸法中别简正体答曰譬
第二显体 第 209c 页 X13-0209.png
如梁柱成屋所取性是屋中之空若无屋空梁柱
何用如来藏性亦复如是非因非果所依因果如
梁柱藏性譬屋空梁柱可多屋空惟一以譬事相
因果虽多理性惟一又如日月星辰可多太虚惟
一宰辅臣吏可多帝主惟一为此义故须显正体
虽三德秘藏不纵不横不一不异以便于显示必
简般若解脱惟以法身当名既显法身即显般若
解脱以本不即不离故也三德既尔馀法例然可
以意知不复委出。

** 四引證者
经于阴入处界之首即总标云殊不能
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
如性而于下文复徵起云何五阴本如来藏妙真
如性乃至十八界文亦皆如是又七大中一一皆
云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等至
后三大文中各各更加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
生灭之语重重昭示不一而足直至答满慈问方
乃圆结如来藏性一体三义然后阿难领诲请修
喻以虽获大宅要因门入是明指此如来藏性为
天王所赐华屋矣以藏性虽人人本具迷强不知
知繇佛示义如佛赐譬如诸侯失国天王为之继
绝举废亦名为赐也又文殊选圆通毕结云顶礼
如来藏无漏不思议岂非以众生所具即具此体
耳门所显即显此体诸佛所證即證此体故藉此
同体法性之力以加被于未来也哉明文在兹可
第二显体 第 210a 页 X13-0210.png
为诚證也。

** 五会通异名
又为二初会本经异名次会他经异
名。
初会本经异名者初卷佛告阿难一切众生
生死相续皆繇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即指此
体次则阿难自悔责云当繇不知真际所诣真际
亦是此体异名佛示第二根本云无始菩提涅槃
元清净体又云何况清净妙净明心性一切心而
自无体皆指此体阿难又自责云良繇不知寂常
心性佛又告云吾今为汝建大法幢亦令十方一
切众生获妙微密性净明心亦指此体第二卷云
云何汝等遗失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性又云本
是妙明无上菩提净圆真心又云汝等声闻狭劣
无识不能通达清净实相又云其性真为妙觉明
体第三卷云故我今时为汝开示第一义谛又云
亦令当来修大乘者通达实相第四卷云普为此
会宣胜义中真胜义性又云一乘寂灭场地又云
性觉妙明本觉明妙又云观性元真惟妙觉明又
云故发真如妙觉明性又云宝觉真心各各圆满
又云胜净明心本周法界第六卷云觉海性澄圆
圆澄觉元妙又云是则圆真实是则通真实是则
常真实第七卷云妙性圆明离诸名相第九卷云
妙圆明无作本心又云本觉妙明觉圆心体第十
卷云于涅槃天将大明悟又云精真妙明本觉圆
净如是等种种异名不同义或各有所取而体性
第二显体 第 210b 页 X13-0210.png
是一义则或寂炤双明或空有圆显或但约双离
或但约双即或兼明遮炤直指本体而尅实为论
惟取本有性德不取修成又虽取性德多就出障
圆明之性以彰在缠本有之性例前所明如来藏
心三义虽是在缠本具必于灭尘合觉之后明之
以非灭尘合觉不显自性本理故也然此正取自
性本理不兼修德若兼修德便涉宗用且令三无
差别之旨六而常即之致反成隐晦非是直指人
心见性成佛本意故不可也惟性德明则修德自
显以离性无修故故显体后方可明宗用矣。

会他经异名者释论云除诸法实相馀皆魔事是
故诸大乘经同以实相为印为经正体今如来藏
妙真如性即是实相正印但有异名更无异体又
此实相正印华严名一真法界维摩名不思议解
脱般若名一切种智法华名一乘实相涅槃名常
住佛性又智者大师观音玄中名为灵智合法身
光明玄中名为法性四明尊者妙宗钞中名为上
品寂光如帝释一人有千名字会须寻名得体不
可昧体而徇名也。

** 六广简伪滥
复为四初约如来藏义简二约妙义
简三约真如义简四约性字义简一一简示复各
五番一就世间法简二就偏小法简三就权渐法
简四就开示简五就悟入简。
初五番者一就世
间法简如来藏系辞传云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
第二显体 第 210c 页 X13-0210.png
下之故寂然有似如义感通有似来义又云乾坤
其易之缊耶有似藏义而止是言易非是言心又
仅推太极为天地万物之生因太与西竺冥谛相
类尚未明知正因缘境况不思议如来藏耶又老
聃云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玄牝之
门是谓天地根庄周云枢始得其寰中以应无穷
亦复片似如来藏义而究其归趣仅以虚无自然
为宗太与西竺本无因论相类是亦未知正因缘
境况不思议如来藏耶二就偏小简者析空教门
本无如来藏名即空教门有二分别一者利根既
见于空亦见不空二者钝根但见于空不见不空
利根接入别圆兹所不论钝根虽见真空终与析
空同成灰断尚未能见如来藏性如实不空之义
况能见彼离即离非是即非即之正体耶三就权
渐简者根虽见不空复有二种若见不空次第断
结从浅至深见思尘沙惑尽空与不空二义双明
方乃得见非空非不空体此则證道虽同教道永
别不达始终惟是一如来藏故名权渐不识正体
若了达因缘生法即空即假即中阴入处界一一
本如来藏随拈一法三义圆彰方是此经之正体
也四就开示简者理性微妙不惟会之最难亦复
说之不易故才涉语言动成转计自非荐言外之
旨归融文中之脉络鲜有得其实义者且如此经
最初佛告阿难即称常住真心性净明体悬示定
第二显体 第 211a 页 X13-0211.png
名即称大佛顶首楞严王何尝不直指此如来藏
性若向破计内处了达缘影非心便可狂心顿歇
而阿难县知末世钝根从此荐取者少故示同未
悟曲尽七番妄计情态直至水穷山尽咄破前尘
虚妄相想止属遍计全体非心方更直指之云诸
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
可谓和盘托出更无馀蕴予谓此是初番破显也
但妄执破处真性必彰真未明时验妄仍在故阿
难犹执缘影不达性真遂永隔于寂常心性必须
借客尘以显主空拣前尘而彰见性于生灭中偏
指无灭性迨阿难不知颠倒所在佛又彻底道破
云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心中所现物是第二番
破显也阿难复执缘心听法者为是佛又拣去可
还独以不可还者为真汝心次示为物所转则观
大观小若能转物则身心圆明夫既身心圆明则
何物而非妙性是第三番破显也即此所显见精
本指见见非见之性而阿难又妄谓现在我前故
复以是见非见两关齐勘令其二处无依方与文
殊酬唱畅明十方如来自住三昧境界首云见与
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则何所不破
次云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则何所不显
是第四番破显也阿难又以冥谛为疑佛乃广破
因缘自然结云离一切相即一切法夫离一切相
又何所不破即一切法又何所不显是第五番破
第二显体 第 211b 页 X13-0211.png
显也阿难尚执昔时因缘之教佛更并其见闻觉
知俱从栋去独以见不能及者为真阿难重增迷
闷为说同别二种妄见以例明之又为除去和合
及不和合二种馀惑然后广历阴入处界明其一
一本如来藏是第六番破显也如此六番破显性
体方彰性量亦显而性具妙旨犹为引而未发故
阿难再申疑请佛乃畅明本具七大全性即相全
相即性随举一法互融互摄互遍互含然后阿难
顿悟圆三谛理以为修證之本而有学虽悟无学
尚疑以其所知障重仍复摄前而成二难直待事
理性相并融然后圆结藏性三义而又申以怖头
之喻譬以衣里之珠再破因缘自然馀执方名无
戏论法自非妄计尽除何繇识此妙体辄云一言
可了诚未易也五就悟入简者法性虽复本然若
行未会理安知实义经云此句方名无戏论法菩
提涅槃尚在遥远圆觉经云未證无为而辨圆觉
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譬如云驶谓是月运舟行谓
是岸移涅槃经云盲人逐语生迷闻粖谓软闻雪
谓冷闻贝谓硬闻鹄谓动终不能见乳之真色若
更坚执情谓起诸净论言巳是实馀皆妄语是非
蜂起结业滋生转增流动云何名谛若欲见谛发
大惭愧苦到忏悔安立坛仪专持密印除其助因
刳其正性违其现业感通诸佛冥显加持禅慧开
发观心明净尔时犹名暗中见杌人木未明若得
第二显体 第 211c 页 X13-0211.png
无明豁破如明镜无尘色像自现净水不动鱼石
分明如金錍抉眼一指二指三指分明尔时方得
名为见体经云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
无妙指终不能发琴瑟等喻十界阴入处界妙音
喻如来藏理全体大用妙指喻圆修也又云清水
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
本无明又云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圆明成法
解脱解脱法巳俱空不生是名菩萨从三摩地得
无生忍又云初于闻中入流亡所乃至寂灭现前
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如此皆明随智妙
悟得见经体也简如来藏竟。
二约妙义简有五
番者一就世间法简系辞传云神也者妙万物而
为言者也又云阴阳不测之谓神此赞造化气机
耳老聃云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此赞虚无自然耳
凡外修欣厌定于十二门禅展转指下为苦粗障
指上为净妙离故此经于大梵天则曰身心圆妙
于少净天则曰披音露妙乃至于善见天则曰妙
见圆澄皆不过顺其情计而巳尚非出世之粗况
是出世之妙耶二就偏小法简如六妙门禅妙法
圣念处经等对世间法名之为妙秪是无常无我
寂灭三印所印耳就权渐法简若对析空则体空
为妙若对偏真则出假为妙若对二边则但中为
妙皆非今经义也今经以法法本如来藏不变随
缘随缘不变一体三义不可思议故称为妙四就
第二显体 第 212a 页 X13-0212.png
开示简五就悟入简并如前说。
三约真如义简
有五番者一就世间法简夫愚昧凡夫执其一种
谬计或执一枝一能一巧一术等谁不各自谓我
道真讵知见闻幻翳三界空华且以非非想定八
万四千大劫之后不免穷空轮转降此而下安有
真实治国齐家不过百年活计御风蜕化秪名播
弄精魂既不知四谛法门不明四念处慧穷神极
化总在三界轮回数中出世偏真永非其分况真
如佛性耶二就偏小法简若析色观空则因灭会
真灭非真谛灭尚非真况苦集道斯乃真理全居
事外一向不融若体色即空则解苦无苦而有真
谛苦既即真集灭道谛亦复如是斯乃即事全真
才得如来藏中一切俱非少分之义既未见中道
实体纵使标中道名亦不过是离断离常意耳三
就权渐法简若谓真如是无为法凝然常住不堕
有为法中别藉资粮加行缘修之力至通达位方
断一分重障證一分真如乃至修习位中断十重
障證十真如此则理居事外初心绝分非今经体
今经以阴入处界无非本真如性正向凡夫现前
色心诸法点示本体是故但能远离诸和合缘及
不和合则复灭除诸生死因圆满菩提不生灭性
清净本心本觉常住所谓彻果该因统惟一真魔
界佛界亦无二如若达魔如即是佛如不取不怖
则彼魔事无奈汝何如此方名不可坏印也就示
第二显体 第 212b 页 X13-0212.png
就悟并如前简。
四约性字义简夫如来藏妙真
如性即所谓佛性也有正因佛性有缘因佛性有
了因佛性简此又五番者一就世间法简世间之
人谁不谈心说性然语言虽同旨趣硕异西域性
计乃有多途曰时曰方曰微尘曰冥谛曰神我曰
大自在天乃至别计地水火风等为一切万化之
原称之为性兹不暇辨此土孟子道性善大有功
于世道而亦不指何者为性告子谓生之谓性而
亦不指云何为生独中庸推其原曰天命之谓性
则与西域所计大自在天能生万物者相类但彼
所计大自在天高居色界之顶水火风灾不到世
界将欲坏时一切众生法尔皆得四禅生于彼处
然后三灾方起而世界还复成时彼处众生有福
尽者法尔下生此间故外道有神通力能见劫初
事者见诸众生从此天出便计此天能生一切也
若据此土所称天命如商书云帝臣不蔽简在帝
心周诗云文王在上于昭于天等不过皆指帝释
天王正是居须弥顶统治人间赏善罚恶之主其
去大自在天远矣然唐汉以前溯至三代皆未尝
不谓天地神明有灵有赫直至宋儒见佛书中以
种种天神而为侍从恐谓渠等奉天便出佛门之
下故窃涅槃第一义天此经大涅槃天之意强饰
其词曰天即理也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夫使天
即是理鬼神即良能者则冬至圜丘夏至方泽乃
第二显体 第 212c 页 X13-0212.png
至春秋社稷山川等祀即是祭理祭良能乎且天
既即理则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又安能以阴阳五
行化生万物各成其形各赋以理而称为犹命令
乎唯孔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似指不变者为
性指随缘为习孟子乃于习性之中偏指人性为
善故与犬牛不同则是佛门五戒十善方得人身
意耳孔子之赞易也有曰先天而天弗违似非以
天命为性者天命谓性自是子思以下一切后儒
通计尚未必是尼山性学真传况佛性耶若老庄
所云窈窈冥冥昏昏默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等
即指虚无自然之道颇与冥谛相类何尝指出即
心自性故知世论纷纷终与佛性义无涉也二就
偏小法简者佛以生灭因缘对破外道性计而愚
法声闻但知诸法无实我性不知诸法当体无性
于无性义尚未了了况知无性之性即是三佛性
耶通教体达无生知法无性而一分钝根者仍与
三藏同归灰断亦复不见三佛性也三就权渐法
简者若谓二种人有佛性三种人无佛性即是别
接通意若谓一切众生但有正因佛性无缘了佛
性须别修缘了庄严正因者即别教意若谓性虽
并具三因种子而各不相摄者还是别义或是圆
接别义皆非今经意也今经意者只此阴入处界
大等观相元妄无可指陈观性元真惟妙觉明相
妄则全性亦妄如冰水之外无湿性真则全相亦
第二显体 第 213a 页 X13-0213.png
真如湿外别无冰水故三因在性同名正因正因
在修同名缘了故九界阴入处界七大当体即是
佛界阴入处界七大方得名为本如来藏妙真如
性方得名为蠢动含灵皆有佛性方是此经之正
体也就示悟简亦如前说广简伪滥巳竟。

** 七明入体之门者
如来藏性非情谓之所阶故曰
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纵使超情离
见妙悟泠然譬得大宅要因门入经云彼人因指
当因看月则教是理门又云不如一日修无漏业
则行是理门从教入者是随信行从行入者是随
法行或信行转为法行或法行转为信行或以信
行助法行或以法行助信行信法各有利钝具如
天台止观广明兹不具引今但略明三意一略示
门相二以门摄二十五圣三总示入门观法。

示门相者夫如来藏性清净本然实非迷悟所能
增减但以无始虚妄力故具足根本枝末二种无
明根本无明惟障中道枝末无明兼障空中而此
二种无明复各有轻重不同若二俱轻者开悟则
易故有圆教法门若根本惑轻枝末惑重者證入
则难故有别教法门若根本惑重枝末惑轻者了
空则易故有通教法门若二惑俱重者證空复难
故有藏教法门就一一教赴缘而说必约四句诠
理能通行人入真实地盖空中二理无不圆离四
句圆通四门所谓有句无句亦有亦无句非有非
第二显体 第 213b 页 X13-0213.png
无句苟执著之则成四谤故云般若如大火四边
不可取取则邪见火烧若善用之则成四门故云
四门入清凉池约四教各有四门便有一十六门
就一一门中各有信行法行回转差别成无量门
又约所观十八界七大境中一一皆有通境别境
如内色外色内外色等于彼若通若别境中一一
皆有十六门信行法行差别宁复算数之所能尽
然能通门虽复无量所通之理惟是空中空中只
是一理约界内根不见全体但名为空约界外根
见其全体即空即中当知藏通八门远通于体别
圆八门近通于体即彼远近复分巧拙纡直藏教
四门远复纡拙通教四门远而巧直别教四门近
而纡拙圆教四门近复巧直前三教四门具在台
宗兹亦不引圆教四门今当略说所谓圆融不可
思议之门非一非四而四而一一门一切门一切
门一门经云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此之谓也
更就经中稍明其相若从徵心辨见广历阴入处
界就事显理科中悟入及从而如来藏本妙圆心
十界俱非处悟入者名为不思议空门此空门即
是有门即是双亦门即是双非门空为法界一切
法趣空是趣不过空尚不可得云何更有趣与非
趣若从七大性本具相科中悟入及从即如来藏
元明心妙十界俱即处悟入者名为不可思议有
门此有门即是空门即是双亦门即是双非门有
第二显体 第 213c 页 X13-0213.png
为法界一切法趣有例如前说若从而如来藏妙
明心元离即离非处悟入者名为不可思议非有
非空门此非有非空门亦即是馀三门乃至非有
非空为法界如前说若从而如来藏妙明心元是
即非即处悟入者名为不可思议亦有亦空门此
亦有亦空门亦即是馀三门乃至亦有亦空为法
界如前说复次初闻常住真心性净明体又闻有
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尔时徵心所在觅心
了不可得即入空门一切世界因果因心成体即
入有门无是见者无非见者即入非有非空门见
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此见及缘
元是菩提妙净明体即入亦空亦有门一一门相
互融互摄例如前说略示门相竟。
二以门摄
二十五圣者若论所观二十五境若通若别每境
各具一十六门且如约一内色则有析空观四门
体空观四门次第三观四门一心三观四门约外
色亦如是约内外色亦如是乃至识大通别亦如
是何可具论今就二十五圣巳成法门摄归一十
六门令修行者知此一十六门摄法无遗亦知各
各厝足进修之地言十六门摄诸圣者若论所通
无非如来藏性妙体若能通门杂用四教不专一
途憍陈那于佛音声悟明四谛迹同藏教有门而
妙音密圆则密悟如来藏中性音真空性空真音
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或作生
第二显体 第 214a 页 X13-0214.png
灭四谛解或作无生四谛解或作无量四谛解或
作无作四谛解一一皆是循业发现也馀所悟理
类此可知尼沙陀厌离不净迹是藏教有门香严
谛观诸有为相因推香气四性无生迹是通教空
门药王分别药味初似藏教有门后是圆教非空
非有门跋陀忽悟水因初是别教空门迦叶唯以
空寂修于灭尽迹是藏教空门那律乐见炤明金
刚三昧迹是通教有门周利调出入息迹是藏教
有门憍梵一味清净心地法门迹是通教亦有亦
空门毕陵无痛痛觉迹是通教非有非空门须菩
提旷劫知空迹是通教空门舍利弗心见清净迹
是通教有门普贤心闻发明是圆教有门孙陀观
鼻端白迹是通教有门满慈法音降魔遍用四教
四门波离持戒修身迹是藏教有门目连心光发
宣迹是通教有门乌刍瑟摩观火初是通教有门
持地初勤苦行是藏教事度亦属有门月光修习
水观是圆教有门琉璃观群动性是圆教亦有亦
空门虚空藏观察虚空无边是圆教空门弥勒初
修唯心识定是别教非有非空门大势至都摄六
根念佛三昧是圆教有门观音从闻思修亦是圆
教有门故曰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也。
三总
示入门观者若信行利根闻说即悟得悟方法难
可示人经云狂心顿歇歇即菩提譬如利刀截纸
一下千张何容分别若约法行观门则四四十六
第二显体 第 214b 页 X13-0214.png
各须十意今不具述且约观音耳门圆通圆教有
门以示其概言十意者第一观不思议境第二真
正发菩提心第三善巧安心止观第四破法遍第
五识通塞第六道品调适第七对治助开第八知
位次第九能安忍第十离法爱此之十意上根唯
用一中根用二至七下根具用十上根用一者但
观不思议境即能圆具十法不俟传传用耳非无
下九意也中根用二至七亦复如是今此观音法
门通被三根方是常修学浅深同说之法仍作二
意分别一约上根二约下根约上根者始终但观
不思议境而十意圆收谓此现前一念闻性即是
不思议境具足十界五阴诸法既具十界五阴即
是具足百界千如三千性相理具事造无不炳然
今总云入流亡所者入十界道灭之流亡十界苦
集之所也别云动静二相了然不生者即是观色
阴不可思议圆超劫浊破佛界中九界妄色显九
界中佛界真善妙色也闻所闻尽者即是观受阴
不可思议圆超见浊破佛界中九界邪受显九界
中佛界正受也觉所觉空者即是观想阴不可思
议圆超烦恼浊破佛界中九界妄想显九界中佛
界妙想也空所空灭者即是观行阴不可思议圆
超众生浊破佛界中九界妄行显九界中佛界不
思议行也忽然超越者即是观识阴不可思议圆
超命浊破佛界中九界妄识显九界中佛界真识
第二显体 第 214c 页 X13-0214.png
也于此不思议观圆具下九意者破佛界中九界
五阴是拔自他苦集显九界中佛界五阴是与自
他道灭即菩提心由圆止观方有破显即善巧安
心破惑无不尽即破法遍知佛界即九界悉有苦
集名塞知九界即佛界悉有道灭名通是识通塞
闻性是圆心念处一念处一切念处法尔具足正
勤如意根力觉道等是道品调适修时三业必皆
精进是对治助开于五阴境虽复乘悟并销仍是
灭从色除次第不乱即知位次善得圆通法门非
复内外强软诸魔所能扰动即是安忍超越世出
世间即离法爱上根如此中根从二至七各该十
意例亦可知二约下根者第一观不思议境即指
现前一念闻性本圆本通本常不可思议心佛众
生三无差别若迷此本闻循声流转则十界苦集
浩然无涯若弃于生灭守此真常则十界道灭宛
尔无缺故知三千性相理具事造总不离此现前
一念闻性经云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闻
即是境从此思修是观等十意也第二真正发菩
提心者谓既知此圆通常性十界无殊迷则苦集
浩然悟则道灭宛尔故兴同体慈悲愿作无缘与
拔经云我于彼佛发菩提心菩提心秪是悲智双
运上求自性佛道名智下化自性众生名悲也问
曰经文先发心后受教今胡次第颠倒答曰菩提
心者非止一发自有受教前之发心发心方可受
第二显体 第 215a 页 X13-0215.png
教自有受教后之发心即是依教重发大愿岂受
教前许有发心而观境后反不许更发心耶特以
先有发心之文故不更赘耳第三安心止观者入
流是三止止于三谛亡所是三观破于三惑乃至
别就五阴破惑显谛皆是善巧止观也第四破法
遍者即以圆顿止观破五阴诸法无有不尽也第
五识通塞者动静二相是塞了然不生是通尽闻
而住是塞不住即通空觉不极是塞极圆即通生
灭未灭是塞既灭即通寂灭现前精妙未圆是塞
忽然超越是通也第六道品调适者复为二一约
横具二约竖历横具者圆念处观能灭恶生善即
四正勤能成神足即四如意能生善根即五根能
摧五障即五力能分别道用即七觉能安隐道中
行即八正则有观行道品相似道品分證道品浅
深不同二约竖历者从闻思修是念处所入既寂
是从正勤得如意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即五根五
力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去即七觉八正也第七对
治助开者或正道多障亦须用下文道场持咒等
事文虽不说理必不无且因中若不用咒助修果
上何乃现形说咒较他菩萨独为盛乎第八知位
次者如渐增不住等皆由明识位次故不起增上
慢自谓满足以滥极圣也第九能安忍者若被强
软诸魔所动何以有进无退第十离法爱者亦即
尽闻不住之不住字空觉极圆之极字生灭既灭
第二显体 第 215b 页 X13-0215.png
之灭字皆于相似顺道法爱无贪著也有门既尔
馀三门悉有十意亦复如是观闻性境既尔馀二
十四境悉可以此圆妙十意修入亦复如是善学
者贵在得意不俟言之多也明入体门竟。

** 八明如来藏性遍为众经体者
夫此藏性乃众生
本有性德诸佛出世种种说法无非欲令悟此藏
性一切别圆诸教纵有种种异名如前所陈究竟
终无异体但根利者即令速悟根钝者亦令渐悟
耳一切藏通诸教虽且约如实空义令出生死而
空义亦实不离此体但根利者即令于空而见藏
体根钝者先令證于偏空而密入此体耳故不惟
一实相印即是此体而小乘三印亦依此体而得
成就但远近纡直巧拙永异如甸服侯服要服荒
服其去天子处有近远其来朝觐路有夷险而普
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故得遍为
诸经体也。

** 九遍为诸行体者
又三意初泛明诸行同异二别
明依经修行三独显此经行法。
初意者夫秉教
修行不出信法两行两行并通四教三藏信法以
藏性中空义为体通教信法以藏性空义兼含不
空为体别圆二教并以如来藏性全体为体又横
论诸行即是六度四摄等各就当教论体若竖论
诸行藏通外内凡位以相似空义为体分證以去
以如实空义为体别三十心圆五品十信皆以相
第二显体 第 215c 页 X13-0215.png
似藏性为体别地圆住以上皆以如实藏性为体
横行有体故广竖行有体故高法华经云其车高
广此之谓也。
二别明依经修行者诸经多有别
明行法尅日制时勤身策苦以期果證此经亦然
今先约诸经所明不出四种所谓常行常坐半行
半坐非行非坐也常行名佛立三昧出贤护经常
坐名一行三昧出文殊般若经半行半坐如方等
法华二种三昧出方等法华二经非行非坐即前
三种三昧之所不摄悉入此中此复有二一者依
经所制三昧如大悲心咒行法等二者随自意三
昧即是历法观察如觉意三昧等此四三昧惟约
大乘引證而藏通教中亦明常行等方法若藏教
四三昧但用偏空义为体通教四三昧用即空义
为体别圆四三昧均如来藏性为体别行次第观
于三义圆行直下知其一体是为异也若三昧无
体便同无益苦行纵使缘三宝境孱有灭恶生善
功能而为益则微为因则远然行者虽不达此行
体而种种诸行并不出于藏性之外若无藏性何
处得有诸行如无虚空何处得有染净世界故此
藏性遍为诸行体也。
三独显此经行法者泛明
信法二行即是二十五圆通门离此藏性决定无
体别明安立道场者三七不寐即是制令常行百
日安居即是制令常坐四种清净明诲即五缘中
持戒清净然香閒居即閒居净处及息缘务选持
第二显体 第 216a 页 X13-0216.png
戒清净者第一沙门为师即令亲近教授知识同
会有一不清净者道场多不成就即令亲近同行
知识著新净衣即衣具足但略不言饮食外护理
决不无也心灭贪淫即诃五欲及灭五盖贪为上
首故独说之端坐安居必调五事求最上乘发菩
萨愿即行五法如此二十五种方便各有事义及
以观法具如止观广明而坛仪供具皆表不思议
境亦表圆具十乘若不达此如来藏体则诸行徒
施况端坐百日尤为正修要务乃一经宗体茫然
不辨所秉戒律未必成就徒事观美将欲何为亦
可叹也然藏性威力不可思议如来教法不可思
议密咒功能不可思议庶几见闻随喜聊种远因
云耳明遍为诸行体竟。

** 十明遍为一切法体者
既如来藏性清净本然不
变随缘随缘不变则一切世出世法何非全体如
来藏性经云如水成冰喻佛界即九界也又云冰
还成水喻九界即佛界也冰水虽异性何殊十界
虽分藏性奚别经云譬如虚空体非群相而不拒
彼诸相发挥今谓诸相决定不从虚空外来空无
外故则知诸相即是虚空虚空即是诸相既虚空
体非群相则诸相亦体非群相矣既虚空不拒诸
相发挥则诸相亦不拒诸相发挥矣虚空喻藏性
诸相喻七大等即当以法合云藏性体非七大即
七大亦体非七大矣藏性不拒七大发挥即七大
第二显体 第 216b 页 X13-0216.png
亦不拒七大发挥矣是故藏性即十界七大也十
界七大即藏性也是故精研七趣详辨五魔皆是
如来藏性循业发现随缘之用皆即如来藏性清
净本然不变之体设无如来藏性则无世出世间
一切诸法设有微尘许法当知即是如来藏性全
体大用经云乃至大地草木蠕动含灵本元真如
即是如来成佛真体普贤观云毗卢遮那遍一切
处此之谓也二显体竟。

* 第三明宗
宗者修行之纲领显体之要枢释此为
四一简宗体二正明宗三诸教同异四结成因果。

** 一简宗体者
妙玄云有人言宗即是体体即是
宗今所不用何者宗致既是因果因果即二体非
因非果体即不二体若是二体即非体体若不二
体即非宗宗若不二宗即非宗宗若是二宗即非
体云何而言体即是宗宗即是体如梁柱是屋之
纲维屋空是梁柱所取不应以梁柱是屋空屋空
是梁柱宗体若一其过如是又宗体异者则二法
孤调宗非显体之宗宗则邪倒无印体非宗家之
体则体狭不周离法性外别有因果宗体若异其
过如是今言不异约非因非果而论因果故有宗
体之别耳。
** 二正明宗者
有云圆通妙定为宗有
云楞严妙定为宗一则别指耳门通该诸圣一则
泛指三止总成一名虽复理皆可通而实文无的
又虽复通因彻果而因果之义未彰今所不用复
第二显体 第 216c 页 X13-0216.png
有以佛之知见为宗者若指知见本体即是体非
宗若取能知见用既系之以佛复无开示等文则
与众生何与纵令佛通六即不隔众生将何以显
从因至果一期修證要途又彼虽引经中三处明
言入佛知见然既云入佛知见则佛知见的属于
体入之一字方为宗致而所以入之之要何不拈
出今亦不用今据第一决定义云应当审观因地
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
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又云依不
生灭圆湛性成以湛旋其虚妄灭生复还元觉得
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證
此则明文彰灼岂有异途的的当取不生不灭因
果为宗又经初即云一切众生生死相续皆由不
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
轮转第二卷云若能远离诸和合缘及不和合则
复灭除诸生死因圆满菩提不生灭性第四卷云
若弃生灭守于真常常光现前乃至云何不成无
上知觉第七卷云颠倒不生斯则如来真三摩地
如此明文不一而足皆显示经宗之诚證也盖因
若生灭则不能该于果海果若生灭则不能彻于
因源今以二决定义为初心方便令其去浊以就
清从心以解结方为修證了义方得毕竟坚固又
耳根圆通即是不生不灭因果谓此众生现前闻
性本圆本通本常名为不生灭因依此修證便成
第二显体 第 217a 页 X13-0217.png
不生灭果若别就时机则独有耳门称胜若通论
至理则二十五门并同但取别则似遗通取通则
必该别今云不生不灭因果任运摄得圆通妙定
矣又首楞严定即是一心圆妙止观称性之修故
阿难首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
那最初方便佛即首告之曰有三摩提名大佛顶
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
路夫明首楞严王三昧而必先冠之以大佛顶者
正显全依性德而修止观方称三昧中王惟其性
中无法不具故称性所起妙修亦无法不具又万
行既皆性具则万行一一皆王三昧一行一切行
一切行一行一门一切门一切门一门故名一门
超出妙庄严路也所以必须先悟大佛顶不生灭
性以为修因则正行助行事仪理观若显若密一
一皆不生灭若未悟妙体那成妙修今以不生不
灭因果为宗又任运摄得楞严妙定矣。
** 三诸教
同异者
藏教依生灭四谛修析空观成灰断果则
因果皆属生灭通教依无生四谛修体空观成偏
真果则因果虽皆无生亦非不生不灭别教依无
量四谛修次第三观成报身果则因带生灭果方
分證不生不灭若以教道夺之涅槃为了因所了
可云不生不灭菩提为生因所生便非不生灭性
则果中犹是半生半不生耳圆教初心悟此不生
不灭之理即名字不生不灭以湛旋其虚妄灭生
第二显体 第 217b 页 X13-0217.png
复还元觉即观行及相似不生不灭得元明觉无
生灭性为因地心即分證不生不灭圆成果地修
證即究竟不生不灭今经正是圆教妙宗也。
** 四
结成因果者
有局有通局者初发心住以真方便
发此十心心精发晖十用涉入圆成一心名之为
因重重单复十二方尽妙觉成无上道名之为果
从二住乃至等觉中间诸位名为亦因亦因因亦
果亦果果位位用无碍道伏一分无明名之为因
用解脱道断一分无明名之为果约此解脱复修
无碍故云因因从此无碍复得解脱故言果果又
十住为因十行为果十行为因十向为果十向加
行为因十地为果十地为因等觉为果等觉为因
妙觉为果妙觉惟果惟解脱不得名因名无碍初
住惟因性无碍不得名果名解脱何以故初住见
真以真为因住前相似非是真因故不取也通者
正取性德以为初因经云譬如人静居十方俱击
鼓十处一时闻此则圆真实隔垣听音响遐迩俱
可闻是则通真实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生灭
二圆离是则常真实皆就吾人现前闻性本自如
此此即不生不灭真因又通者闻性既尔见性亦
然盲人睹暗观河不迁筑墙非断穿窦无续入室
非缩观日非舒又通者见闻既尔六用并同根性
既尔尘识亦然故曰阴入处界本如来藏性无生
灭又曰十方如来于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圆满
第二显体 第 217c 页 X13-0217.png
无上菩提于其中间亦无优劣又曰彼等修行实
无优劣又曰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也略明宗
竟。

* 第四辨用
用者力用也即如来之妙能此经之功
德灭恶名力生善名用灭恶名功生善名德此皆
偏举具论必备复为三意一简宗用二出旧解三
正明用。
** 一简宗用者
妙玄云宗亦有用用亦有
宗宗用非用用用用非宗用用宗非宗宗宗宗非
用宗宗有用者因果是宗因果各有断伏为用用
有宗者慈悲为用宗断疑生信为用用若论于宗
且置伏断但论因果今明于用但论断疑生信且
置慈悲也。
** 二出旧解者
或以破疑生信为用今
问法华断权疑生实信断近疑生远信得作此名
今经破何等疑生何等信若云破小疑生大信者
阿难先巳信大故开章即问得成菩提方便安得
更有小疑可破若云阿难小惑未忘大理未悟则
应名破惑生解若但生解则止成前三卷半经力
用后经力用宁复竟无可论又或以返妄归真为
用或以断妄显真为用二意无别今谓此是宗家
之用非是用章正意又或以破妄知见显真知见
为用即同破惑生解不摄全经力用若云破妄知
见是灭恶直至等觉显真知见是生善直至妙觉
则仍与断妄显真义同还是宗用非用用也。
** 三
正明用者
此经显密二说俱以离爱得脱为用离
第二显体 第 218a 页 X13-0218.png
爱故言力得脱故言用离爱故言功得脱故言德
经云敕文殊师利将咒往护恶咒消灭提奖阿难
及摩登伽归来佛所又云何须待我佛顶神咒摩
登伽心淫火顿歇得阿那含爱河乾枯令汝解脱
又云由神咒力销其爱欲法中今名性比丘尼又
云彼尚淫女无心修行神力冥资速證无学皆是
密说之用又云不如一日修无漏业远离世间憎
爱二苦又云离苦得解脱良哉观世音又云性比
丘尼闻说偈巳成阿罗汉又云我今度汝巳出生
死又云令识虚妄深厌自生知有涅槃不恋三界
皆是显说之用又云亦名救护亲因度脱阿难及
此会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偏知海又云阿难
得蒙如来开示密印般怛啰义兼闻此经了义名
目顿悟禅那修进圣位增上妙理心虑虚疑断除
三界修心六品微细烦恼即是双彰显密二说之
用然所离者有三界果报之爱有偏真涅槃之爱
有出假神通之爱有中谛似道法爱而所得者有
圆净涅槃之脱有方便净涅槃之脱有性净涅槃
之脱今经显密二说能令众生圆离诸爱圆得诸
脱即是大力用也。

* 第五明教相者
教是圣人被下之言相是分别异
同之致智者大师以五时八教判释如来一代所
说法门昭如日月今先略述纲要次乃正判此经。

** 言纲要者
即是化仪四教化法四教以历五时有
第二显体 第 218b 页 X13-0218.png
通有别化仪四教者一顿二渐三秘密四不定化
法四教者一藏二通三别四圆别五时者一华严
时初成道说二阿含时起道树说三方等时次阿
含说四般若时又次方等而说五法华涅槃合为
一时法华次般若说涅槃为最后说通五时者如
华严入法界品非局在三七日说又无量义经云
次说般若历劫修行华严海空则华严通至般若
之后明矣阿含通至后者现见四阿含经从初鹿
苑至涅槃夜所说诸法无不备载而毗尼藏亦复
如是此易可知方等通前后者如方等陀罗尼经
云先于王舍城授诸声闻记即指法华在先岂非
通后又十二年前岂遂一向不说大法故知必应
通前般若通前后者经云从得道夜至泥洹夜常
说般若即诚證也涅槃通至前者释论云从初发
心常观涅槃行道前来诸教岂无发心菩萨观涅
槃耶又涅槃经云我坐道场初成正觉尔时无量
恒沙世界菩萨亦曾问我如是深义然其所问句
义功德亦皆如是等无有异如是问者则能利益
无量众生当知涅槃通至前也法华通至前者约
显露边则无约秘密边亦有故舍利弗云我昔从
佛闻如是法见诸菩萨授记作佛岂非指妙法为
如是法乎知此五时通别意巳以前化仪化法二
种四教历时分别则无错谬初华严时于化仪为
顿于化法为圆兼别次鹿苑时于化仪为渐始于
第二显体 第 218c 页 X13-0218.png
化法为但藏次方等时于化仪为渐中于化法为
对藏说通别圆次般若时于化仪为渐终于化法
为带通别正明圆教次法华时于化仪为非顿非
渐非秘密非不定于化法惟圆涅槃于化仪同法
华于化法仍具四教然与方等四教同而不同有
二分别一者方等是对半教以说满教涅槃是借
三权以扶一实二者方等中四教藏通初后俱不
知常住佛性别教初不知后方知惟圆教初后俱
知涅槃中四教皆初后知是为异也复次顿有二
义一顿教部所谓如日出先照高山则专指华严
二顿教相所谓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则方等般若
法华涅槃皆悉有之渐亦二义一渐教部所谓曲
引二乘循循善诱则专指阿含方等般若二渐教
相所谓历劫修行积因尅果则华严法华涅槃亦
皆有之秘密二义一秘密部则专指一切陀罗尼
灌顶诸部二秘密相所谓闻小法而密證大闻大
法而密證小彼此互不相知则华严阿含方等般
若皆得有之惟法华是显露教但有密咒更无密
相然约一分最钝根人始终不见佛说大法亦可
称密而五千退席方乃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
故一席中决无彼此异闻之相非秘密也不定义
者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或闻大教
得小益或闻小教得大益或闻顿教得渐益或闻
渐教得顿益则前四时亦皆有之惟法华是决定
第二显体 第 219a 页 X13-0219.png
义无不定义巳上略述天台判教纲要竟。
** 次正
判此经
复为三意初且申五时八教言外之旨二
正以此经结属教部三略破群疑以息诤论初意
者原夫诸佛出世教必逗机机有万殊教亦何定
故五时必须兼论通别八教必须互相组织方收
万有不齐之机而智者大师语意俱圆后人承用
不免偏执知五时之别不知五时之通知开显之
必待醍醐不知毒发之通前四味所以纷纷诤论
无有了期今更略出其意以为判教纲维盖群机
虽复无量大约惟有四种一者最利始终皆见于
大二者最钝始终皆见于小三者利而仍钝虽不
终于小證然必备历五时方于法华入实四者钝
而仍利虽不即见华严然于般若方等便得悟入
或于阿含便能密入又复应知若未入大者但见
于小必不见大若巳入大者既见于大必兼见小
至于十大弟子等助转法轮之人皆是法身大士
应物现形遍为四类众生而作弄引岂可执迹而
昧本哉且如央掘魔罗一事据大乘所见则是佛
果现权据小乘所闻则是酬昔恶愿又即今摩登
伽女一事据此经佛顶放光文殊将咒则是一类
大机所见据摩邓伽经佛自说咒及说二人夙世
因缘则是一类小机所见此皆一席异闻之明證
也。
二正以此经结属教部者谓此经为华严部
耶华严说在初成道时今佛与波斯匿王同生巳
第二显体 第 219b 页 X13-0219.png
年六十二岁既非其时又华严惟为大根众生说
圆别教今经乃为阿难等诃小说大复非其味谓
此经为阿含耶则阿含正说小乘此经正诃小乘
尤非其类谓此经为般若耶则般若带通别二教
正说圆教会一切法皆摩诃衍不复诃斥声闻缘
觉今经惟有如来藏三义中普收十界与般若同
而前后诃小乘处不一而足与般若异又般若有
共与不共二种而此经惟明不共又般若专明共
不共二种般若而此经总明一切诸法故虽与般
若同时决不与般若同部味也谓此经为法华耶
则法华开权显实此经破妄显真法华举手低头
皆成佛道此经不知二本不成菩提时之与味一
向不同谓此经同涅槃耶则既非中夜唱灭之时
复非借三助一之旨尤难联络既此四部不可浪
收不归方等而归何部且弹偏斥小叹大褒圆正
是方等法门故知于通别二时中是通时方等也
于四种机中即钝而仍利者所见也于四种化仪
中是顿教非顿部也是渐时非渐教也大机所见
小机不见是秘密相也放光说咒亦是秘密部也
别题云一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灌顶部录
出别行此之谓也阿难悟大登伽證小亦是不定
义也于四种化法中正诃藏教傍诃通别二教独
明圆教也结属竟。
三略破群疑以息诤论者问
曰此经若在法华之前何故叹声闻德胜于法华
第二显体 第 219c 页 X13-0219.png
答曰法华为引利而仍钝之机方将开权显实故
且据迹浅叹此经自引钝而仍利之机意显圆通
不殊故得据本深叹也问曰此经若在法华之前
何故阿难今巳发心誓入五浊至法华中反畏五
浊发愿异国持经答曰此经大众是钝而仍利故
根性勇猛彼经大众是利而仍钝故怯习尚存导
首虽同是阿难大众则各是一类也且此经有学
者悟无学仍迷故云如阿难等虽则开悟习漏未
除我等虽尽诸漏尚纡疑悔彼经发愿通于有学
无学设许此经在法华后由闻胜法改愿入五浊
者岂法华时巳成无学之人今反退而成有学耶
尤不可也问曰此经若在法华之前何云耶输得
蒙授记答曰或如阿含中以罗汉为第一尊记或
方等般若别有密记何必专指法华问曰此经若
不同于法华何故佛告满慈令汝会中定性声闻
及诸回向上乘阿罗汉等皆获一乘寂灭场地答
曰虽与说法未与授记正同般若付财之意仍兼
方等弹斥之旨的是法华先容安得反云在法华
后又法华之后安得更有定性声闻又此辈无学
亦指根稍利者故不必俟至法华方获悟耳问曰
孙陀罗难陀自云得菩提记又云何通答曰亦是
二酥密记也问曰持地證明法华复云何通答曰
既云闻诸如来则或指过去或指十方岂必定指
释迦问曰如须菩提舍利弗等各言旷劫深因自
第二显体 第 220a 页 X13-0220.png
非法华开显之后何敢辄自发本答曰既是善权
引物别为大机何必不说问曰观音三十二应与
普门示现何殊答曰彼经说法单指流通圆教此
经众应遍用权实法门问曰经初波斯匿王营斋
经后琉璃大王陷狱应非一时所说答曰说经不
必一时判义必归方等然此经与他部方等同而
不同有三种殊胜不可不知一者他部但对斥三
藏兼用通别圆理此经则兼斥藏通别理惟用圆
理一殊胜也二者他部方等明位兼用通别圆位
此经明位虽用四教之名实惟圆教之义如乾慧
地借通教名四加行借藏教名信住行向地等别
圆名同而十信初心便云即以此心中中流入乃
至后位节节深妙故知惟圆义也三者文中虽有
菩提涅槃尚在遥远历劫辛勤修證之最虽有事
非顿除因次第尽之语而总是全性起修全修在
性所谓圆家之渐不同历别法门然则教相虽在
方等而方等中圆即与醍醐同味奚必强置法华
经后方称最胜哉五重玄义竟。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玄义卷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