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
卷二 第 12a 页

大佛顶首楞严经玄义卷第二
天台山幽溪沙门 传灯 述

次明智究竟者三智也。名义出大品般若及释论。所
谓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欲成此智必籍观因。空
观为因證一切智。假观为因證道种智。中观为因證
一切种智。若就理实论。则观之与智皆通因果。例如
佛性通于因果。别则因名佛性果名涅槃。今就别义。
一往分观因智果也。此之三智。在今经中。因名妙奢
摩他三摩禅那。若论其果出名则有多处。如首卷中
云。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云云)。二卷云此见及缘
元是菩提妙净明体等。此皆即因心以指果德也。七
卷初地云。于大菩提善得通达。此指分證果德也。十
卷云。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此指究竟果德也(云云)。今
例前三谛以分二种。一竖合十界三谛之三智。二横
合十界三谛之三智。初义者。释论明两种三智。初为
易解故分对三人。声闻对一切智。菩萨对道种智。佛
对一切种智。是则一切智竖合声闻缘觉法界之真
谛也。道种智竖合六凡法界之俗谛也。一切种智竖
合佛菩萨法界之中谛也。二横合十界三智之三智
者。论约三人对三智巳。复云。三智实在一心中。得秪
一观而三观。观于一谛而三谛。一谛三谛与今真。则
卷二 第 12b 页 X13-0012.png
十界三谛俱非义同。一观三观。与今妙奢摩他三摩
禅那义同。谛是智之所谛。观是智之所因。既有所谛
之境必有能谛之智。既有三止之因必有三智之果。
盖是经文总略。但云我以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耳。况
不灭即寂灭。不生即无生。寂灭忍是究竟三智之总
体。无生忍是分真三智之总体。以此义例。是则应云
我以不灭不生一切智合如来藏之真。而十界三谛
并非等(云云)也。辨此为三。初名义周足不周足。二智
体圆融不圆融。三名体俱转不俱转。初义者。藏通二
教因既单修空观。果智岂能周足。故释论唯用一切
智以对二乘。若别教次第修乎三观。登于十住空观
成證一切智。即释论分对声闻果也。登于十行假观
成證道种智。即释论分对菩萨果也。登于初地及妙
觉中观成證一切种智。即释论分对佛果也。如此次
第唯是竖合十界三谛之义耳。若今经三智则具足
横竖二义。如我以不灭不生合如来藏真谛。则十界
三谛并非。非六凡俗谛者一切智也。非二乘真谛者
道种智也。非佛菩萨中道者一切种智种类知也。约
竖义虽有三种。望横义秪是一切智耳。以一切并非
为主故。次我以不灭不生合如来藏俗谛。则十界三
谛并即。即六凡俗谛者道种智也。即二乘真谛者一
切智也。即佛菩萨中道者一切种智寂灭相遮二边
也。约竖义虽有三种。望横义秪是道种智耳。以一切
并即为主故。又次我以不灭不生合如来藏中道。则
卷二 第 12c 页 X13-0012.png
十界三谛俱非破立。六凡俗谛俱非破中道双照之
道种智也。俱非立中道双照之一切智也。双俱非破
立中道双遮之一切种智也。二乘真谛俱非破中道
双照之一切智也。俱非立中道双照之道种智也。双
俱非破立中道双遮之一切种智也。佛菩萨中道俱
非破一切种智双遮二边也。俱非立一切种智双照
二边也。双俱非破立一切种智寂灭相种种行类皆
知也。约竖义虽有三种。若望横义秪是一切种智耳。
以俱非破立为主故。此则秪一不灭不生合如来藏
三谛。而横竖二种三智悉得具足矣。二智体圆融不
圆融者。别教三智但今经三智中之一竖义耳。岂足
以称圆融。今经三智如上所论。若以横望竖则有三
三。以竖望横仍是一三。一三相即三亦无寄。一三三
三唯是一心。故经唯以一不灭不生而当之矣。盖三
谛者所合之境也。三智者能合之心也。谛既即一而
三。智亦即三而一矣。又谛如函底。智如函盖。岂唯际
畔相当。亦乃谛智冥泯。泯而无际独一常心。故经云。
我以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
法界。天台立境智四句云。智照于境。境照于智。智照
于智。境照于境。并此圆照法界其义善符。三名体俱
转不俱转者。前之三教。因行既昧性具三观皆成别
修。是故至果不唯名转体亦须转。今经圆止虽曰一
是性具二是修成。乃全性起修。修非别有。是故终日
修而无修。终日作而无作。盖以佛之自谛而为大定。
卷二 第 13a 页 X13-0013.png

圆融三智合圆融三谛图


卷二 第 14a 页 X13-0014.png


故天台释三般若云。般
若名实慧。实相般若非寂非照即一切种智。(文)与今
禅那寂照不二义同。又云。观照般若非寂而寂即一
切智。(文)与今奢摩他寂静义同。又云。方便般若非照
而照即道种智。(文)与今三摩观照义同。是则今之三
智。虽从胜而受大菩提圆满菩提等之称。其实体无
所转。盖因果皆不异于寂照义故。经云。是名妙莲华
金刚王宝觉此其是也。是名智究竟。

第三断究竟者。用前三种智慧以断三惑也。一见思
惑。从解等得名。即利钝十使。分品有八十八八十一
之夥。此障真谛理。二尘沙惑。从所障谛理得名。以法
门如尘沙之多一一不能了知故。此障俗谛理。三无
明惑。不了法界无所明也。大分有四十二品。此障中
谛理。此三惑名义。在今经中但出见思无明两惑。经
云。我等今者二障所缠良由不知寂常心性。解云。烦
恼所知名为二障。烦恼障谓根本及随。此即见思惑。
所知障亦云智障。障一切种智故。此即无明惑。又云。
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及阿罗汉皆由客尘烦恼所误。
此说见思惑。又云。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去
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此说见思无明两惑。又
云。得须陀洹果巳灭三界见所断惑。然犹未知根中
虚习。彼习要因修所断得。何况此中分剂头数。见修
所断即见思惑。分剂头数即无明惑(云云)。所以经中
不言尘沙者。以克论谛理但有中真。则能障之惑亦
卷二 第 14b 页 X13-0014.png
只两种。故烦恼所召生死亦分段变易而巳。但此真
中遍在十界依正之上即此十界。名之为俗。以性具
故称为谛理。故诸佛二障既除二谛理显。神通妙用
皆从此发。故得名为无谋而应。华严一微尘中出大
千经卷。此之谓也。今经三谛所以不离十界而辨。亦
是此意。若然则惑秪有二。何得立三。答此有三意。一
因别人不知性具要须别学。是以十住菩萨知所入
空未是毕竟。乃从空入假。于无量劫遍习遍学导利
群品。故名尘沙。二圆人既知心性本具。则一切众生
不唯不见真中二理。亦复不得本有妙用。障真中者
是二惑矣。障妙用者岂不又是一惑。但圆人不须别
破此惑。初心直下称性观中。至于观成自然而断。故
种种法门称性施设。故止观云。圆教十信。六根净时
即能遍见十法界事。五品正行六度广能说法。皆是
入假之位。又初心之人能知如来秘密之藏。圆观三
谛。尚能即中。岂不能即假乎。三者例能观之观诸经
既立有三。则所破之惑亦依义立三矣。问若诸佛二
障除巳真中之理方显。神通妙用皆从此发名之为
俗。是则先应破见思无明然后断除尘沙。何故尘沙
先破方断无明。答若定理而论。诚宜破尽无明俗谛
之理方究竟显。今破见思惑便言破尘沙显俗谛者。
良由见思粗垢先落又侵界外无明粗垢。中理虽未
现前。俗谛亦得相似而显。化导之功亦得少分无谋
而应。菩萨既急在度生。即乘此以导利群品。以此少
卷二 第 14c 页 X13-0014.png
分见者得名尘沙惑断俗谛理显也。问见思以五利
五钝为体。尘沙无明以何为体。答无明无别体相。即
以见思为体。但粗细差殊。有界内界外之分故。天台
云。别教三十心断界内见思伏界外见思无明。十地
断界外见思无明。若圆教十信断界内见思圆伏界
外见思无明。发趣初心断界外见思无明。终至等觉
方尽。故地持明清净净禅云。离一切见清净净禅。大
涅槃云。十地菩萨为无我见论惑所转。又云。十地菩
萨虽见佛性而不了了。诸佛如来见于佛性而得了
了。此皆约见惑尽不尽故有了了不了了等殊也。问
界外见思。为只有四十二品。为更多耶。答今言四十
二品者。以大乘经论多说分真及究竟有四十二位
故。大约作此数耳。若论无明重数岂有品量。盖入位
转深。能断之智转利。于一位中难定断若干品惑。故
大师云。后心菩萨无功用道其疾如风。一日之间能
破无量品无明惑障。何况缨络经明等觉地于百千
万劫入重玄门报脩凡夫事乎。今例前谛智分二种
断义。一竖断障十界三谛无明。二横断障十界三谛
无明。辨此为三。初名义全不全。二伏断次不次。三无
明断不断。初义者。界内二教既不诠中道之理。无明
名字尚不得闻何况伏断。是故极至果头但只竖断。
阻二乘真谛见思惑而巳。若别教所诠虽名但中。能
覆之惑别圆不异。但彼要至初地才破一品。极至妙
觉破一十二品。只成一往竖义。非如圆家横竖具足。
卷二 第 15a 页 X13-0015.png
登于初住即破无明。竟至妙觉共四十二位须破四
十二品方名究竟故。今经初住即能十用涉入圆成
一心。如是重重单复十二方尽妙觉也。次伏断次不
次者。别人修因既先空次假后中。伏断之时岂能不
次。是故至于十信方伏界内见思。十住断界内见思
兼断界内上品尘沙。十行断中品尘沙。十向断下品
尘沙。至此方伏无明。登于初地方破无明。是为竖伏
竖断义也。今经外凡即能用一心三智圆伏障十界
三谛之惑。故乾慧地中即云。欲爱乾枯根境不偶现
前残质不复续生等。经叹弹指超无学。亦此意也。十
种信心名为内凡。界内见思自然先落。故初信即云。
圆妙开敷从真妙圆重发真妙等(云云)。若登初住。断
一品无明。證一分三德。十种大果分得现前。现十界
身百界作佛。故经云。是善男子以真方便发此十
心。心精发辉十用涉入圆成一心名发心住。从于此
去极至妙觉。无明转转破。功德转转胜。是为一断一
切断也。问既云一断一切断。云何信位先断见思及
以尘沙。答四教仪云。圆人本期不断见思及以尘沙。
意在入住断无明见佛性。虽不期断而见思粗垢自
然先落。譬如冶铁意在成器。器虽未成粗垢先落。虽
见先落其人无一念欣心。以未遂所期故。故妙玄云。
同除四住。此处为齐。若伏无明。三藏则劣。斯则名为
以横伏竖以竖破横。以横伏竖故初心五住顿伏。以
竖破横故见思粗垢先落。故阿难问云。又此五阴为
卷二 第 15b 页 X13-0015.png
并消除为次第尽。如来答云。此五阴元重叠生起。生
因识有。灭从色除。理则顿悟乘悟并消。事非顿除因
次第尽。问若横伏亦横破。而言圆胜于别可尔。既横
伏竖破。与别不异。又何贵于横伏乎。答若竖伏竖破
成功则难。横伏竖破奏勋则捷。如澄浊水。愚人则旋
取旋澄故迟回日久。智者总取置一大器。虽百千斛
日可顿得。以此喻知。则圆别胜劣较然矣。三无明断
不断者。别教但明断。无不断义。以常住佛性名为但
中。生死烦恼皆非性具。故空观破见思巳六凡法界
随坏。假观破尘沙巳二乘法界随坏。中观破无明巳
巳界菩萨亦坏。至于果地自谓萧然。是为缘理断九。
非今所论。今之圆教则具斯二义。谓亦断亦不断。言
不断者。以圆人悟一切法皆是性具。离菩提无烦恼。
离烦恼无菩提。烦恼不能障菩提。菩提不能破烦恼
故。净名云。佛为增上慢人说断淫怒痴名为解脱。无
增上慢者淫怒痴名为解脱。无行经云。淫怒即是道。
又云。六十二见为如来种。即六根六尘而无限阂。只
眼中见色亦眼中入三解脱门。华严明十眼乃至六
眼。皆明于一尘中具十方三世诸佛八相成佛转法
轮度众生等事。涅槃云。谁有智慧。谁有烦恼。而言毗
婆舍那能破烦恼。今经云。五阴六入本如来藏常住
妙明。又彰自證中十界苦集皆即元明心妙。此等诸
经皆说不断而明了也。言断者。前不断之言。盖约至
理虚玄无明体相本自不有。以闲众生之情计耳。究
卷二 第 15c 页 X13-0015.png
论成佛。何处有天生弥勒自然释迦。且净名云若无
增上慢人淫怒痴即是解脱者。今人谁无增上慢乎。
若不增上慢者。终不应言巳即是佛。何以故。于淫怒
痴未得萧然无累故。六根六尘亦未得无限阂故。亦
不能如华严于一尘中成佛转法轮故。须知诸经言
即者理即也。若不知此即空所由而妄生取著。所谓
鼠唧鸟空矣。故华严等诸大乘经。皆明历位修行断
惑之相。涅槃云。暗时无明时。明时无暗时。有烦恼时
则无智慧。有智慧时则无烦恼。今经云。如澄浊水贮
于静器静深不动。沙土自沉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
尘烦恼。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又云。汝勖修
行欲得菩提要除三惑。又云。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心
中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不从人得。此则名为不
断而断断而不断。不断而断故十界三谛并非。断而
不断故十界三谛并即。断与不断两义俱时故十界
三谛俱非破立。故寂调音天子问文殊师利言宝相
如来世界以何说法。仁者乐彼。答云。彼所说法不为
生贪欲故。不为尽贪欲故。不为生嗔恚故。不为尽嗔
恚故。不为生愚痴故。不为尽愚痴故。不为生烦恼故。
不为尽烦恼故。所以者何。夫法本无生则无有尽。此
即不断而断断而不断之诚證也。是名断究竟。

次明行等究竟者。问前理智断三法皆论横竖二义。
后行位因果中亦得例否。答约义皆有。如初心修首
楞大定。以三智合三谛达此一境具足万行。至于初
卷二 第 16a 页 X13-0016.png
发心住。万行于一心中发。此即横也。初住二住至于
等妙。所发万行分极不同。此即竖也。五十五位以分
六即。六不妨即横也。即不妨六竖也。大乘因果皆是
实相横也。实相体通因果宛然竖也。今先明行究竟。
题中诸菩萨万行。经中三摩提具足万行也。经题经
首总标虽尔。洎乎下文未尝略言万行具足之义。然
则具足之义果何似乎。今以义求不出有三。曰本有
为具。该摄为具。积聚为具也。初本有者。众生心性法
尔具足过恒河沙性功德故。如天台释天行云。即是
第一义天。天然之理。理由行显。因理成行。故名理为
天行。次该摄者。但修首楞大定即能该摄万行。天台
所谓若巧修止观。即能一心具足万行矣。次积聚者。
众生旷劫以来所有善本皆积聚于如来藏中。若入
深位即得显现故。天台明圆教初住发三种心中缘
因开发云。众生无量劫来所有低头合掌弹指散华
发菩提心慈悲誓愿勤行六度等一切善根一时开
发。具足万行诸波罗密。是也。今经既云有三摩提具
足万行。此则正当第二该摄为义。虽是该摄。一必具
三。以依圆理而修大定故。旷劫善根因之而发故。故
天台明三因佛性。正因是一性。缘了属二修。虽是一
性全性起修。虽属二修非适今有。言正必具缘了。言
了必具正缘。言缘必具了正。举一即三。言三即一。不
纵不横。是妙三因。今之万行虽是缘因。既是妙缘必
具三义。初本有即正因也。次该摄即了因也。次积聚
卷二 第 16b 页 X13-0016.png
即缘因也。虽说具三。若望理三及以智三。今三但是
一中之三。前之二三望今之三亦各唯是一中之三。
故前理智及今万行以三因分之。理中虽名三谛但
属正因。智中虽名三智但属了因。行中虽具三义但
属缘因。是则虽有三三。只是一三。但三不定三而三
三宛然故。此三因在中谛中智本有名正因。是真性
妙境。在真谛空智该摄名了因。是观照如智。在俗谛
假智积聚名缘因。是资成圆行。此则万行中本有之
义在理为俗谛。该摄之义在智。为三摩。积聚之义在
今为万行。而经言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
足万行。又甚相当于此义矣。今辨此为三。初名义全
不全。二理体具不具。三显发次不次。初义者。藏通二
教虽有菩萨。其所庄严但是事理两种六度。而百八
三昧等万行尚不闻名。何况修习。若别教菩萨。诸大
乘经皆明经劫修行万行。及今圆经题目经文皆总
说万行。是则别圆二教万行名义俱名整足。但理体
具足及不具足有异耳。盖别人所修空假以非中故。
尚不云一三相即。况云具足万行。既不能一行一切
行。是故要须经劫一一历别次第脩习。今经既云有
三摩提具足万行。此则岂唯一行一切行。亦且无烦
别修。但能得此首楞大定。则一切诸三昧皆从禅定
生矣。言显发次不次者。大品般若明两种万行。今经
纯圆唯是一种。但万行名义佛说虽尔。次及不次唯
證乃知。證之之位复有真似。似位而證者。如南岳自
卷二 第 16c 页 X13-0016.png
言一夏亲證是也。真位而證者。如智者明初住缘因
善心开发云。一切善根登于初住一时显理。一心具
足万行诸波罗蜜。乃至即是住大慈大悲十力四无
所畏十八不共四无碍智大悲三念六神通四摄法
波罗蜜一切三昧陀罗尼等。此乃圆教一心具足一
时顿證。非比别教行向出假位中次第修證之义。是
为行究竟。

第五位究竟者。修行所历浅深阶级也。有人言。顿悟
即佛。无复位次之殊。引思益云。如此学人不从一地
至一地。又有师言。顿悟初心即究竟圆极。而有诸位
次者。是化钝根方便立浅深之名耳。引楞伽云。初地
即二地。二地即三地。寂灭真如有何位次。天台云。今
谓诸说悉是偏取。然平等法界尚不论悟与不悟。孰
辨浅深。而今既得论悟与不悟。何妨论于浅深。究竟
大乘无过华严。大集大品法华虽明法界平等无说
无示。而菩萨行位终自炳然。普贤观经云。大乘因者
诸法实相是。大乘果者诸法实相是。虽俱实相。因果
历然。若有因果即有浅深。不得一向云无位次也。今
辨此为三。初名义圆足不圆足。二位次相即不相即。
三位次超入不超入。初义者。藏有七贤四果声闻辟
支菩萨佛果共一十五位。通有乾慧及辟支菩萨佛
果共一十位。此是界内巧拙之位。比于今经岂唯證
殊亦乃名异。若缨络经明五十二位。一十信。二十住。
三十行。四十向。五十地。六等觉。七妙觉。仁王明五十
卷二 第 17a 页 X13-0017.png
一位。五与前同。合等妙二觉为一佛地。故云三贤十
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今经五十二位名同缨
络。但于十信之前更立乾慧。于十向中更开四种加
行。共五十七位。而经云五十五位真菩提路者。苕溪
所谓乾慧非真。妙觉非路也。此则三经位次莫不大
同。但彼兼别多诸委曲。非若今经心言直故乃至始
终地位无委曲相也。二明位次相即不相即为二。初
正明相即不相即。次约六即以判今位。初义者。天台
大师于四教四念处中。一一皆辨六即之相。故四念
处问云。大乘生死即涅槃。得有理即乃至究竟。三藏
等亦得作六即判否。答欲作亦得。如三乘同有偏真
之理是理即。三藏中习学名字语言是名字即。五停
心别总念处是观行即。四善根是相似即。苦忍真明
至九无碍道是分真即。三十四心断烦恼及习气是
究竟即。乃至通别圆六即(云云)。问若四教皆有六即。
则偏圆大小之道胡以区别。答三教皆判六即。此盖
名同义异之说。若以偏圆大小之义而定此名。能使
纤毫不滥。如尔雅训即者合也。若依此训。似如两物
相合名之为即。今圆教即名不依此训。但约义解。谓
即者是也。直下便是名之为即。是则前之三教皆称
即者。正如尔雅所训两物相合名之为即。非同今之
生死烦恼直下便是涅槃菩提也。今当更立四句以
拣此义。庶俾始学不滥教旨。一即而不六。二六而不
即。三亦六亦即。四非六非即。即而不六者凡夫。所谓
卷二 第 17b 页 X13-0017.png
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故。六而不即者藏通别三教。所谓不知二种根本错
乱修习不能得成无上菩提故。亦六亦即者今经五
十五位。所谓是种种地皆以金刚观察如幻十种深
喻奢摩他中用诸如来毗婆舍那清净修證故。非六
非即者如来。所谓入妙庄严海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故。次约六即以判今位者。此之即义出净名经。大士
呵弥勒云。佛知一切众生即涅槃相不可复灭。一切
众生即菩提相不可复得。故天台约烦恼即菩提生
死即涅槃以明六即之义。是则能即者烦恼生死。所
即者菩提涅槃。烦恼生死以何义故即是菩提涅槃。
此义须约十界修性善恶言之。方见的旨。如本有佛
界名为性善。本有九界名为性恶。缘起佛界名为修
善。缘起九界名为修恶。性之善恶不可异趣。同是一
切种智性净涅槃。修之善恶既名缘起善恶须分。九
界修恶名烦恼生死。佛界修善名二种修成菩提涅
槃。即一切智道种智菩提圆净方便净涅槃也。是则
净名之云即者。乃九界修恶当体即是性恶。性恶融
通无法不趣。任运摄得佛界性善。以全性起修全修
在性。如全水为波波还即水。故云烦恼即菩提生死
即涅槃。故天台解净名经明六即。则云生死即涅槃。
等理即也。能如此解与修多罗合名字即也(云云)。至
解观经佛字。则云理即佛名字即佛(云云)。解金光明
经。则云理即金光明(云云)。乃至理即三道三识等十
卷二 第 17c 页 X13-0017.png
种三法六即(云云)。此即妙宗所谓六即之义不专在
佛。一切假实三乘人天下至蛣蜣地狱色心皆须六
即。辨其初后以论十界。皆理性故无非法界一不可
改。故名字去不唯显佛九亦同彰。至于果成十皆究
竟。然则今经圆位六即。于天台诸判必何所属。若依
经首示二种根本云。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
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槃
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
又云。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又云。一切世间
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斯则正与净名生死
即涅槃等宛合。及乎如来彰自證三谛。则遍历十界。
而云而如来藏元明心妙即心即空。乃至即常乐我
净。斯又与妙宗至于果成十皆究竟宛合。是故此经
六即。于智者诸判无斯不在。今啚言约义尽。唯取如
来藏判之。盖一经所明十界迷悟因果曾不外乎如
来藏故也。明此为六。初理即如来藏。二名字即如来
藏。乃至第六究竟即如来藏。初理即如来藏者。自徵
心辨见去讫于四卷。发明圆理。无非理即如来藏义。
若就文便以阴入处界本如来藏之文。判作理即。其
义弥显。阴入处界虽三谛中文局六凡。义实通乎十
界。以界外有法性五阴等故。如来藏依宝积经则有
其三。所谓一空如来藏。离不解脱一切烦恼。二不空
如来藏。具河沙不思议法。三空不空如来藏。随为色
空普应一切。今经虽单云如来藏。而第四卷中则备
卷二 第 18a 页 X13-0018.png
出三义。如云而如来藏本妙元心非心非空等。此空
如来藏也。即如来藏元明心妙即心即空等。此不空
如来藏也。即如来藏妙明心元离即离非是即非即。
此空不空如来藏也。言本如来藏者。谓圣凡色心本
来圆净。与如来藏平等无差。大师所谓此是圆智圆
觉诸法遍一切处无不明了。虽五无间皆解脱相。虽
昏盲倒惑其理存焉。斯理灼然。世间常住。无佛不能
损。有佛不能益。得之不为高。失之不为下。故曰阴入
处界本如来藏。今更释其义。经言性色真空。此阴入
处界本空如来藏也。性空真色。此阴入处界本不空
如来藏也。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此阴入处界本空不
空如来藏也。以本代即其义弥显。二名字即如来藏
者。修德之始闻前理性能诠名也。然有收简。收则耳
历法音。不问明昧。异全不闻。俱在此位。简则未得圆
闻。齐别内凡。尚属理即。以七方便未解首楞严究竟
之名故。不知如来藏常住之理。经云。一切众生生死
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此之谓也。三观行即如来
藏者。经云。汝今修證佛三摩地于是本因元所乱想
立三渐次方得除灭(云云)。三渐次者。一者修习除其
助因。二者真修刳其正性。三者增进违其现业。此乃
名字升进之位。不独解名又能修观。但未入品非观
行位。若此三种修之不巳。近能伏五住而入乾慧。远
能破三惑。以登真似。故经云。因不流逸旋元自归。尘
既不缘根无所偶。返流全一六用不行(云云)。乃至是
卷二 第 18b 页 X13-0018.png
人即获无生法忍。然三渐次中。除助因刳正性。经固
明言矣。且第三违其现业。果以何法而违之乎。须知
违之之法散在一经。括而行之正在乎此。夫一经所
诠者解行證也。解喻如目。行喻如足。目足相假能到
凉池故。天台大师释法华。先演十妙为玄义以开圆
解。次立十乘为止观以明圆行。推此二途目足备矣。
今仿彼意。取一经所诠八法以释首楞。虽曰行之与
證亦在其中。然于行门修造之法犹未大备。故须复
采所诠例立十乘。以为违现业入地位之本。其中名
义或与八法多有肖类。然彼详此略。意不徒然。言十
乘者。第一观不思议境。第二真正发菩提心。第三善
巧安心止观。第四破法遍。第五识通塞。第六道品调
适。第七对治助开。第八知次位。第九能安忍。第十离
顺道法爱。此十乘法于今经中文义甚备。若搆空心
立似难取信于人。故节节须引成文出之于先。然后
援经以为證据。亦所以彰天台建立名言善符于此
经之深旨也○第一观不思议境者。止观大意云。境
为所观。观为能观。所观者何。谓阴入处界。不出色心。
色从心造全体是心。故经云。三界无别法唯是一心
作。(文)此经云。阴入处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云云)。又
云。此之能造具足诸法。若漏无漏非漏非无漏等。若
因若果非因非果等。故经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
别。(文)此经明如来藏十界俱非俱即俱非破立等。皆
此义也。又云。众生理具。诸佛巳成。成之与具。莫不性
卷二 第 18c 页 X13-0018.png
等。谓一一心中一切心。一一尘中一切尘。一一心中
一切尘。一一尘中一切心。一一心中一切刹。一一刹
尘亦复然。(文)此经云。如来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
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七大之性莫不咸尔。前五大尘
也。后二大心也。此是众生理具。一一心中一切尘等。
下云。一中无量无量中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一微
尘里转大法轮。于一毛端现宝王刹。此是诸佛巳成。
一一心中一切心等。迷悟因果。同一如来藏性。即成
之与理莫不性等也。又云。诸法诸尘诸刹身。其体宛
然无自性。无性本来随物变。所以相入事恒分。故我
身心尘刹遍。诸佛众生亦复然。(文)此经云。汝以生灭
之心合如来藏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遍法界。我以
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惟妙觉明圆照法界。
会文可知。又云。一一身土体恒同。何妨心佛众生异。
异故分终染净缘。缘体本空空不空。(文)此经明三谛
中。以由异故十界俱即。以由同故十界俱非。空故故
云性色真空。不空故云性空真色。又云。三谛三观三
非三。三一一三无所寄。谛观名别体复同。是故能所
二非二。(文)此经三谛同一如来藏故谛三非三。妙奢
摩他三摩禅那故观三非三。全如来藏起于三止。全
三止在于三谛。所谓惟妙觉明圆照法界。故体同非
二也。又云。如是观者名观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
(文)此经阴入处界即生死烦恼。本如来藏故即涅槃
菩提。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即观生死即涅
卷二 第 19a 页 X13-0019.png
槃烦恼即菩提也。下去九乘皆用此句以为纲格○
第二真正发菩提心者。起无缘慈悲发四弘誓愿也。
知涅槃即生死。此苦可度。未度苦者我令度之。故誓
云众生无边誓愿度。此依苦谛境发。知菩提即烦恼。
此集可解。未解集者我令解之。故誓云烦恼无数誓
愿断。此依集谛境发。知烦恼即菩提。此道易安。未安
道者我令安之。故誓云法门无量誓愿学。此依道谛
境发。知生死即涅槃。此灭易得。未得灭者我令得之。
故誓云佛道无上誓愿成。此依灭谛境发。如是慈悲
无缘无念。普覆一切犹如大云。不加功用如磁石吸
针。是名真正发菩提心。(文)此经当机悟如来藏不思
议境巳。乃说偈赞佛。并发誓云。愿今得果成宝王还
度如是恒沙众。又云。五浊恶世誓先入如一众生未
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成宝王即佛道誓成一愿。摄
得法门誓学。必学法门而后得果故。还度沙众即众
生誓度一愿。摄得烦恼誓断。必断烦恼方能度生故。
当机既悟阴入处界本如来藏巳。而发此愿。即真正
发菩提心也。但发此誓。位有深浅。若肇论云。发僧那
于始心终大悲于赴难。此名字位发心也。仁王云。十
善菩萨发大心长别三界苦轮海。此相似位发心也。
华严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此分證位发心也。今当
机所发。位在分真。纵非分真亦登相似矣○第三善
巧安心止观者。初乘名上求。次乘名下化。乘何等法
向上向下。所谓善修止观。观生死即涅槃生死心息。
卷二 第 19b 页 X13-0019.png
秪此心性名大涅槃深禅窟穴。即善修止也。观烦恼
即菩提烦恼心破。只此心性名实相智慧。即善修观
也。如阴阳调适万物长成。若巧修止观即能一心具
足万行。法华云。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岂非乘止
观而上求下化乎。故名善巧安心止观。(文)此经正宗
之始。殷勤启请一心止观首楞大定。天如云。虽以大
定为请。然如来下文所示别无其方。始则决择真妄。
次则真妄和融。乃至第四卷中皆是发明圆理而巳。
盖此圆理乃大定之本也。圆理即阴入处界本如来
藏。依此圆理以修大定。与观生死即涅槃等义同。而
云善修止观即能一心具足万行。又与此经有三摩
提具足万行。宛若符契也○第四破法遍者。前乘止
观向上向下。向上应得果。向下应得度。今不果不度
何物为妨。盖破法有所不遍也。又须研生死即涅槃。
横破十法界梗塞。研烦恼即菩提。竖破十法界梗塞。
本不即十法。那忽即十法。是故须破。本不离十法。那
忽离十法。是故须破。不即不离菩提道成。譬如转轮
圣王能破一切强敌亦不有所破。般若波罗蜜亦复
如是能破一切亦不有所破也(文)此经云。我以不灭
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非心非空等。十界岂非不
即十法那忽即十法是故须破耶。又云。而如来藏即
心即空等。十界岂非不离十法那忽离十法是故须
破耶。又云。而如来藏离即离非是即非即。岂非不即
不离菩提道成耶。若云此是如来果地之事。非关因
卷二 第 19c 页 X13-0019.png
心破法遍者。云何合下文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
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之果无有是处之语乎。请
以理求。弗以情阂可也○第五识通塞者。三观破法
既遍。此心应与理会。那犹不会。当更细检。一切诸法
中皆有安乐性。那忽并破。一切诸法中皆是魔罗网。
那忽并取。须明识通塞。若迷生死非涅槃。迷烦恼非
菩提。则十界俱塞。若达生死即涅槃。达烦恼即菩提。
则十界俱通。故名识通塞。(文)此经云。汝以色空相倾
相夺于如来藏。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遍法界。此由
迷生死烦恼即涅槃菩提故。以烦恼生死色空相倾
相夺。致十界俱塞。亦是不解一切诸法中皆是魔罗
网。而皆并取之过也。又云。我以不灭不生合如来藏
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此即达生死烦恼即
涅槃菩提故十界俱通。亦是悟一切诸法中皆有安
乐性而不并破之功也。又十界三谛俱非俱即等。皆
不并取并破之义。又知见立知即无明本。即通而塞
也。知见无见斯即涅槃。即塞而通也。为物所转故于
是中观大观小。即通而塞也。若能转物即同如来。即
塞而通也○第六善修道品者。行者既识通塞。云何
于坦途中而修道品。当观身不净。即不净修于净非
净非不净。乃至即无常修于常非常非无常。此是非
荣非枯。于其中间入于涅槃。乃至种种道品亦复如
是。涅槃经云。从初发心常观涅槃。行道具百句解脱
名百觔金烦恼即菩提。名为首楞严三昧。修治于心
卷二 第 20a 页 X13-0020.png
犹如虚空。亦名二十五有王三昧。是名善修道品。(文)
此经云。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正
是观烦恼即菩提名首楞严三昧修治于心等(云云)
之意也○第七对治助开者。既善修道品。必能流入
三解脱门。若未入而难起。方救他而难起。云何对治。
若悭敝难起。当观悭即菩提。受不受亦受亦不受乃
至五不受。不受即檀。檀即法界。檀义含于六。资生无
畏法。此中一二三。馀敝亦如是。又对治转治不转治
等。(云云)。是名对治助开。(文)此经先说一心定慧中明
四种律仪。三学既备。馀度在其中矣。尚云具足万行。
况六度乎。又若淫敝宿习难防。佛令专诵神咒。此又
对治之胜法也。淫敝难防。诵咒既能除灭。馀敝轻薄。
藉神力以销镕。最为容易。是故行者。若敝难起时。宜
好取意用度对治。其或守文封意不识变通而饱伤
甘露。斯则名为欲遐龄而弱丧矣。可不慎哉○第八
善知次位者。行人若不识位次。则有未得谓得未證
谓證增上慢之失。当知生死即涅槃。理即也。能如此
解与修多罗合。文字涅槃也。所观合文经文合观。观
行涅槃也。见思初破六根清净。相似涅槃也。无明分
破佛性分显。分真涅槃也。智齐诸佛断同大觉。究竟
涅槃也。当自观察筹量。今所得者于六即中属何位
次。慎勿抚臆论心欺自欺他。是名善知位次。(文)今经
所明位次即其事也○第九安忍成就者。行人行道。
时熟未熟多动障难。每须安忍。若知生死。即涅槃。即
卷二 第 20b 页 X13-0020.png
不为阴入处界境病患境业相境魔事境禅心境二
乘境菩萨境得便。若知烦恼即菩提。即不为烦恼境
诸见境增上慢境得便。能忍此无作苦集。则生死不
能罗。烦恼不能染。十法界见爱皆为侍者。分段变易
以为给使。是名安忍成就。(文)此经明阴入处界本如
来藏即阴入界境。十习因六交报并诸天等即业相
境。色无色界天即禅心境。二乘境亦在其中。又识阴
后二种亦二乘境。又摄得菩萨境。五十种阴魔通是
魔事境。烦恼诸见增上慢亦在其中。唯病患一境不
出大归。一经一论所明诸境虽数有存略。要之皆不
出生死烦恼。如诸见烦恼上慢属烦恼。其馀皆属生
死。故天台安忍之法。唯云达生死烦恼即涅槃菩提
则不为诸境罗染。今经则云。成就破乱由汝心中五
阴主人。主人若迷客得其便。当处禅那觉悟无咎。则
彼魔事无奈汝何。当处禅那即天台观生死即涅槃
也。亦首楞三昧经云。知魔界如佛界如一如无二如
之谓也○第十离法爱者。既能修前诸乘。又能安于
强软必与法性有所相应。于此若生爱著住而不前。
是为将登而崩将过而坠。岂不大失。故云涅槃即生
死贪著涅槃故。生死即涅槃进而不退故。是故当观
生死即涅槃。生一切禅定三昧种种功德。观烦恼即
菩提。生诸陀罗尼四无所畏十八不共四无碍智一
切种智等佛法。若能如是。是名顺爱不生而生般若。
故云离法爱。(文)此经云。众生狂迷不自忖量。逢此现
卷二 第 20c 页 X13-0020.png
前各以所爱先习迷心而自休息。将为毕竟所归宁
地。自言满足无上菩提。声闻缘觉不成增进。汝等存
心秉如来道。将此法门于我灭后传示末世。普令众
生觉了斯义。令其身心入佛知见。从始至终不遭邪
岐。乃至入妙庄严海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是为离顺
道法爱也。大师云。此十重法横竖收束微妙精巧。初
则简境真伪。中则正助相添。后则安忍无著。意圆法
巧。该括周备。规矩初心将送行者至彼萨云。非闇證
禅师文字法师所能知也。譬如毗首羯磨造得胜堂。
不疏不密。间隙容綖。巍巍昂昂峙于上天。非拙匠所
能揆则。又如善画图其匡廓。写像偪真。骨法精巧。生
气飞动。岂填彩人所能点缀(云云)。若欲周知当启摩
诃止观。知彼则知此。知此经然后以知如来及智者
矣。此法修之始于名字。成之登于观行。观行即五品
也。此经名乾慧地。经云。执心虚明纯是智慧。慧性明
圆蓥十方界。乾有其慧名乾慧地。盖以不思议观观
不思议境。达阴入处界本如来藏。人法二执了无实
性。故云执心虚明纯是智慧。而如来藏惟妙觉明圆
照法界。故云慧性明圆蓥十方界。此皆圆伏五住观
行即如来藏初成之相。所谓欲爱初乾未与如来法
流水接也。第三相似即如来藏者十信位也。言相似
者。观空如来藏得相似相应。观不空如来藏得相似
相应。观空不空如来藏得相似相应。天台云。相似者
二物相类。如鍮似金。若瓜比匏。犹火先煖。涉海初平。
卷二 第 21a 页 X13-0021.png
水性至冷饮者乃知。渴不掘井听说何为。略举其要。
如法华六根清净即是其相。其位有十。一信心。二念
心。乃至第十愿心。天台于法华圆位十信。以十乘对
缨络经别住十心云。以修平等法界即入信心。善修
慈悯即入念心。乃至善修无著即入愿心。此约竖对
故以一乘对一信。若横论者。一一信中皆具十乘。故
缨络经云。一信有十。十信有百。百法为一切法之根
本也。荆溪云。一一信中言善修者。由缘实相行于五
悔策勤精进。至第五品得入十信。名为善修。由善修
故相似解起。是故十法在相似位转名信心。乃至愿
心亦复如是。何者。不思议境以信为本。慈悲弘誓藉
念力持。心安止观功由精进。破于三惑由决定力。于
通无塞方称妙慧。元修道品为求不退。正助无阙回
因向果。不滥位次方能护法。内外不动由善防非。于
法无爱由大愿力。故得至此名为信心乃至愿心。十
法既许初心具修。当知信信皆具十法。是则十信有
百明矣。普贤观经。无生忍前有十境界。即此位也。入
此十信能破界内见思。又破界外尘沙。及伏无明住
地之惑。初信云。一切妄想灭尽无馀。此之谓也。第五
分真即如来藏者。亦名分證即。分破无明分證真理
也。除四加行共四十一位。谓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
等觉。此四十一位既俱称分真。是则位位具诸位功
德。分分皆真也。大品明四十二字语等字等。若闻阿
字门则解一切义。所谓诸法初不生故。乃至第四十
卷二 第 21b 页 X13-0021.png
二荼字入诸边境不终不生。过茶无字可说。一一字
皆入四十二字四十二字皆入一字南岳师云何必
不表四十二位。以圆初住获无生忍。与阿字初不生
义同。妙觉终穷究竟。与荼字不终不生义同。位位具
诸位功德。与一字入多字多字入一字义同。故华严
云。从初地具足诸地功德。今准此义。但略解初发心
住所證功德以明分真之义。诸位功德例此可知。初
发心住者。仁王云。入理般若名之为住。所谓以不住
法住秘藏中。天台释此大略有二。一明入住之因。二
明发心之相。入住之因者。如妙玄云。以从相似十信
能入十住真中智也。发心之相者。初发心时有三种
心发。一缘因善心发。即是住不思议解脱首楞严定。
二了因慧心发。即是住摩诃般若毕竟之空。三正因
理心发。即是住实相法身中道第一义。举要言之。即
是住三德一切佛法。又住清净圆满菩提心。无缘慈
悲无作誓愿普覆法界。又住一念中成就一切万行
诸波罗蜜。又住一切种智圆断法界见思无明。又住
得佛眼圆见十法界三谛之法。又住圆入一切法门。
所谓二十五有三昧冥益众生。又住菩萨圆满业能
显一切神通。谓三轮不思议化弥满法界显益众生。
又能成就开权显实入一乘道。又能严净一切佛土。
能起三业供养一切十方佛。得圆满陀罗尼。受持一
切佛法如云持雨。又住能从一地具足诸地功德。心
心寂灭自然流入萨婆若海。荆溪云。證不思议名住
卷二 第 21c 页 X13-0021.png
一切佛法。證三种菩提名住慈悲普覆。證寂照止观
名住一心三智。證(破三惑名住一切种智。證于通无塞名住佛眼圆见。)證无作
道品名住法身冥益。證助道万行名住神通显益。證
圆门实位名住开显二乘。證安忍内外名住严净佛
土。證无诸法爱名住诸地功德。此初住證转似为真
也。此经云。是善男子以真方便发此十心。心精发辉
十用涉入圆成一心名发心住。十心前之十信心也。
言以真方便发此十心者。正天台明十住之因。以从
相似十信能入真中智也。心精发辉十用涉入圆成
一心者。正天台明发心之相转似为真发十种德也。
然此初住文犹总略。若一一显示其相当如观音所
叙。经云。生灭灭巳寂灭现前。即是住三德一切佛法。
经云。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
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
众生同一悲仰。即是住清净圆满菩提心无缘慈悲
无作誓愿普覆法界。亦是住得佛眼圆见十法界三
谛之法。经云。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即是住一切种智
圆断法界见思无明。经云。与佛同慈力故令我身成
三十二应入国土身。即是住菩萨圆满业能显一切
神通三轮不思议化弥满法界显益众生。经云。与众
生同悲力故令诸众生于我身心获十四无畏功德。
即是住圆入一切法门二十五有三昧冥益众生。经
云。不动道场涉入世间不坏世界能遍十方供养微
尘诸佛如来。又云。六根圆明明照无二含十方界。立
卷二 第 22a 页 X13-0022.png
大圆镜空如来藏。承顺十方如来秘密法门受领无
失。即是住能严净一切佛土能起三业供养如来得
圆满陀罗尼受持一切佛法如云持雨。经云。若诸菩
萨入三摩地进修无漏胜解现圆。我现佛身而为说
法令其解脱。即是能成就开权显实入一乘道。总前
功德。即是能从一地具足诸地功德。心心寂灭自然
流入萨婆若海。亦是住一念中成就一切万行诸波
罗密。但观音所證不局初住。然亦不妨以初住解释。
初住既尔。下去三观现前无功用心断法界无量品
无明所有功德不可称计。大分略为十品智断明十
住位也。如经。次十行者。即于佛性第一义谛无漏真
明一心具一切行。念念进趣流入平等法界。破十品
无明。成十品智断。一切诸行波罗蜜不可思议增长
出生。自行化他功德与虚空等。故名十行如经。三十
回向者。无功用不思议无漏真明念念开发。增长一
切法界愿行。事理和融。心心寂灭。自然回入平等法
界萨婆若海。又进破十品无明。證十品智断。故名十
回向如经。四十地者。无漏真明入无功用道。犹如大
地。能生一切佛法。能荷负法界众生。普入三世佛地。
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又进破十品无明。成就十
品智断。约此以明十地也如经。五等觉者。观达无始
无明源底。边际智满毕竟清净。断最后穷源微细无
明。登中道出顶。与无明父母别。是名有所断者。名有
上士。如经。此上四十一位同名分真即如来藏也。第
卷二 第 22b 页 X13-0022.png
六究竟即如来藏者。第四十二妙觉位究竟解脱无
上佛智故。言无所断者。名无上士。此即三德不纵不
横究竟后心大涅槃也。一切大。理大。誓愿大。庄严大。
智断大。遍知大。道大。用大。权实大。利益大。无住大。即
是前十观成乘圆极竟在于佛。过茶无字可说故。卢
舍那佛名为净满。一切皆满也。荆溪云。妙觉位中名
大涅槃。十法至此俱名为大。是故文云。御车达到犹
名为车。自尔巳前虽具诸法未究竟显不名为大。虽
有慈悲为无明隔故不名大。虽常寂照所严未穷能
严非大。虽破三惑智未周穷故智非大。虽知通塞塞
仍未尽故知非大。虽得道品道未至极故道非大。虽
用正助正行未满故用非大。虽复开权理未穷终故
开非大。虽忍二边犹有馀惑故益非大。虽不著位位
未至极故位非大。是故妙觉十皆名大。名究竟乘。今
经首题称为大佛。盖此谓也。是名究竟即如来藏。三
位次超入不超入者。此六即所判之位。一往约钝根
位不躐等故。作此五十七翻修證智断。若利根捷智
自有一生超入十地等觉后心者。亦未必定拘此限。
故经云。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菩
萨所行金刚十地等觉圆明。入于如来妙庄严海。圆
满菩提归无所得。又前之三教。教教俱有超不超之
异。以分利钝。但偏小与今为异耳。是名位究竟。

大佛顶首楞严经玄义卷第二
卷二 第 22c 页 X13-0022.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