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九
卷九 第 913c 页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卷第九
师子林沙门 惟则 会解
天台山沙门 传灯圆通疏

「○(二色界二初别明四初明初禅分二初正释三初梵众天)阿难世间一切所修心人不假禅那无有智慧但
卷九 第 914a 页 X12-0914.png
能执身不行淫欲若行若坐想念俱无爱染不生无
留欲界是人应念身为梵侣如是一类名梵众天。」

【【解】温陵曰前明六天虽出尘扰而未能绝欲故通
名欲界。自此而下明十八天。虽离欲染尚有色质
故通名色界。又通名梵世为巳离欲染也。通号四
禅为巳离散动也。欲天但十善感生此天兼禅定
感生。然特有漏禅观六事行耳。六行者厌欲界是
苦是粗是障。欣色界是净是妙是离。此则凡夫伏
惑超世间道也。不假禅那等者言虽非正修真三
摩地无真智慧。但修六行伏欲使爱染不生则不
留欲界粗惑不染净报现前故即生梵世。初名梵
众则众庶而巳。次名梵辅乃大梵宰辅。而终于大
梵其进有序。

【疏】天台曰不假禅那无有智慧但能执身不行淫
欲者。此拣但有事戒不能生大乘定慧也。意显世
间戒同小乘但执身无犯。非同大乘身心俱断。如
斯大戒能生大定。大定能生大慧。破烦恼出三界
罔不由斯。然此犹作次第而说。若圆顿教人发轸
即修大定。依此定而修戒修施修忍修进广大智
慧一以妙定而为之指南。温陵师释此初天凡有
三义以受三名。一离欲染尚有色质故通名色界。
巳离欲染故通名梵世。巳离散动故通号四禅。言
六行者俱舍论颂曰世无间解脱如次缘下上作
粗苦障行及净妙离三。论曰世俗无间及解脱道。
卷九 第 914b 页 X12-0914.png
如此能缘下地上地为粗苦障及净妙离。谓无间
道缘自次下诸有漏法作粗苦障三行相中随一
行相。非寂静故粗非美妙故苦非出离故障。净妙
离三翻此应知。谓若精进作此六行断结之道伏
却下地烦恼命终即受上二界生。又六行欣厌各
三。若所欣厌体则随何地各各不同。如欲恶不善
为初禅所厌。寻伺为二禅所厌。乃至无所有寂然
而住为有顶所厌。如次欣上亦例可知。又初禅为
下未至地心所欣为净妙离。为他二禅近分地心
所厌为粗苦障。则欲界法惟是所厌非欣。有顶地
法惟是所欣非厌。中间地法通可厌可欣。天台曰
欣厌者出尘之初门学道之捷径。苟微此法则烦
恼生死何由可离。菩提涅槃何因可證。亦求其所
厌之苦粗障所欣之净妙离何如耳。若约其至极
者言之。则等觉菩萨犹有一分微细烦恼变易生
死苦粗障者之可厌。妙觉如来菩提涅槃净妙离
者之可欣。惟圆人以乎等无欣厌者为欣厌。不二
而二。二而不二。即以元明为净妙离是可欣。识精
能生诸缘为苦粗障是可厌。则六行观非首楞严
王之助道乎。】

「○(二梵辅天)欲习既除离欲心现于诸律仪爱乐随顺是人应
时能行梵德如是一类名梵辅天。」

【【解】温陵曰初天但能执身伏欲。此天又得定共戒
以顺律仪行梵德故超之也。戒定相应名定共戒。
卷九 第 914c 页 X12-0914.png

【疏】天台曰温陵师谓此天又得定共戒者。夫戒以
防非止恶为义。初天但能执身伏欲犹有勉然防
止之事。今则欲习既除离欲心现。心现则初禅成
就心无邪动。非不防而自息恶不止而自无。此之
净戒与定俱发谓之定共戒。故得于诸律仪心爱
乐而体随顺也。】

「○(三大梵天)身心妙圆威仪不缺清净禁戒加以明悟是人应
时能统梵众为大梵王如是一类名大梵天。」

【【解】温陵曰由前净心威仪戒行而进至于妙圆清
净。又加以明悟超达则盛德之至故为梵王。孤山
曰上三天不显言修禅惟言持戒者。盖此经扶律
以励未来故也。资中曰大梵天劫末后去劫成先
来。外道不测故执为常也。

【疏】天台曰身心妙圆威仪不缺结上义也。清净禁
戒加以明悟正释此天也。定共禁戒故曰清净。】

「○(二结示)阿难此三胜流一切苦恼所不能逼虽非正修真
三摩地清净心中诸漏不动名为初禅。」

【【解】温陵曰巳离欲界八苦故曰苦恼不逼。巳离散
动欲心故曰诸漏不动。俱舍云此名离生喜乐地。
谓离欲界杂恶生得轻安乐也。孤山曰禅有四类。
一有漏禅即今四禅也。二无漏禅谓九想八背等。
三亦有漏亦无漏禅谓六妙通明等。四非有漏非
无漏禅即今经首楞严王中道理定。今云虽非正
修真三摩地此以第一简非第四。清净心中正指
卷九 第 915a 页 X12-0915.png
初禅也。

【疏】吴兴曰初禅修五法离五盖成五支具八触十
功德相。五法者欲念精进定慧一心。五盖者贪欲
嗔恚睡眠掉悔疑。五支者觉观喜乐一心。八触者
动痒凉暖轻重涩滑。复有八触掉猗冷热浮沉坚
软。此八虽与前触大同。若约分别不无小异。合而
言之名十六触。十功德者一定二空三明净四喜
悦五乐六善心七知见明了八无累解脱九境界
现前十心调柔软。前梵众天寿二十小劫身半由
旬。次梵辅天寿四十小劫身一由旬。今大梵天王
寿六十小劫身一由旬半。貌如童子。身白银色衣
黄金衣禅悦为食与前二天感报略同。】

「○(二明二禅二初正释三初少光天)阿难其次梵天统摄梵人圆满梵行澄心不动寂
湛生光如是一类名少光天。」

【【解】温陵曰此蹑大梵之行升进。资中曰二禅巳上
无有语言。但以定心发光光有胜劣分其高下。

【疏】天台曰其次二字为少光天之发辞。梵天下逆
指初禅之尊者统摄梵人之梵行既圆则澄心不
动而寂湛生光。澄心不动犹是梵天之行。至于寂
湛生光方是二禅功德。盖此天以光之多少而分
等级。其光尚少故名少光天。圆满梵行有二。一正
行即初根本禅。二加行即四无量心。交光谓寂湛
生光如水澄成映而静极发照用也。又设问曰此
与菩萨寂照何殊。答曰人法二执毫发未动。但以
卷九 第 915b 页 X12-0915.png
离欲得定定深生照而巳此其别也。不知文中但
云寂湛生光何曾云生照。即使生照又何必以菩
萨为妨。即使为妨又何必以二执动未动为解。要
知寂照功夫邪正凡圣小大偏圆皆有之。亦但问
其理之何如解之进不尔。至如圆人初修大定。人
法俱未伏断不得言寂照乎。鹦鹉强学人语。隔帘
幕以诳吓无知。三尺家僮亦知其谬。】

「○(二无量光天)光光相然照耀无尽映十方界遍成琉璃如是一
类名无量光天。」

【【解】温陵曰定力转明妙光迭发。境随光发遍成琉
璃。真际曰映十方界者约其定光随所受用东西
等言之。非遍十方世界也。

【疏】长水曰从前少光更发多光。光相转增名光光
相然。】

「○(三光音天)吸持圆光成就教体发化清净应用无尽如是一
类名光音天。」

【【解】温陵曰此天以圆光成音而发宣化法故名光
音。

【疏】真际曰教体即言诠也。以光为音表了无尽故
云发化清净等。长水曰以二禅界地无有五识。小
乘及凡夫若在定时俱不能起前五了境。但用光
明以为表诠。以光为音名光音天。孤山云旧解云
揽慧光之应用为表诠之教体以代言诠故名光
音发化清净者十四变化心也智欲圆光也。】
卷九 第 915c 页 X12-0915.png

「○(二结示)阿难此三胜流一切忧悬所不能逼虽非正修真
三摩地清净心中粗漏巳伏名为二禅。」

【【解】温陵曰二禅离忧得极喜乐故云忧悬不逼。初
禅方得漏心不动而未能伏。此天巳伏粗漏则业
渐劣行渐胜也。俱舍云此名定生喜乐地。谓有定
水润业忧悬不逼也。吴兴曰地持论目第二禅名
喜俱禅。此定生时与喜俱发故今说云一切忧悬
所不能逼。悬或作愁字之误也。

【疏】吴兴又设问曰初禅五支巳具于喜。何以二禅
方名喜俱。答初禅有觉有观犹带忧悬。今觉观俱
尽故别受斯称。又熏闻记曰此有四支谓内净喜
乐一心。此禅发时如人从暗室中出见日月光明
其心豁然明亮。八触十功德亦同初禅。但从内净
俱发为异。天台曰前少光天寿二大劫身二由旬。
无量光天寿四大劫身四由旬。光音天寿八大劫
身八由旬。】

「○(三明三禅二初正释二初少净天)阿难如是天人圆光成音披音露妙发成精行通
寂灭乐如是一类名少净天。」

【【解】温陵曰由上圆光教体披露妙理发成精行。离
前喜动而生净乐。是乐非境乃出乎净性恬泊寂
静名寂灭乐。而净犹劣则能通而巳未能成也。以
犹劣故名少净也。

【疏】云间补遗曰如是二句牒前也。披音露妙下正
明三禅也。披去光音之教迹露出妙性之正定。良
卷九 第 916a 页 X12-0916.png
以二禅有内喜之染。今则去之所以名净耳。进修
二禅故发成精行。證得少净故通寂灭乐。发成精
行者纯净之定也。通寂灭乐者一心支也。】

「○(二无量净天)净空现前引发无际身心轻安成寂灭乐如是一
类名无量净天。」

【【解】温陵曰净空者离诸喜动不缘物境之定相也。
由是充扩使净相无际恊乎妙性故身心轻安而
性乐成矣。以无际故名无量净也。吴兴曰望上未
遍望下则多故名无量。

【疏】天台曰准吴兴疏具足应云既得少净空相现
前复以定力引发少相令无边际。望上未遍望下
则多故名无量。】

「○(三遍净天)世界身心一切圆净净德成就胜托现前归寂灭
乐如是一类名遍净天。」

【【解】温陵曰净空无际故世界身心一切圆净。净德
成就则性乐归托于是矣。以一切圆净故名遍净。
吴兴曰上身心轻安且言其内。今世界等者总摄
于外。

【疏】天台曰世界指前净空为言。即圆光成音身通
寂灭乐之少净。此言其外也。身心指前身心轻安
成寂灭之无量净。此言其内也。今则合是内外二
法而融通之则世界身心一切圆净。此之净德既
巳成就。而吾之胜托者现前则三禅寂灭之乐有
所归矣。】
卷九 第 916b 页 X12-0916.png

「○(二结示)阿难此三胜流具大随顺身心安隐得无量乐虽
非正修真三摩地安隐心中欢喜毕具名为三禅。」

【【解】温陵曰具精行性乐名大随顺故安隐无量也。
欢喜毕具者此名离喜妙乐地。谓心虽离喜而喜
乐自具也。吴兴曰地持论目第三禅为乐俱禅。此
定功德与遍身乐俱发故。前二禅虽有乐支为喜
支所障。今灭喜纯乐故得其名。而云欢喜毕具者
名同体异。不以文害意。

【疏】天台曰此天具有五支功德谓舍念慧乐一心。
前有舍念慧。而后一心故身心安隐得无量乐。世
称乐之至者为如受三禅天之乐以此。少净天寿
十六大劫身十六由旬。无量净天寿三十二大劫
身三十二由旬。遍净天寿六十四大劫身六十四
由旬。】

「○(四明四禅二初四根本二初正明四初福生天)阿难复次天人不逼身心苦因巳尽乐非常住久
必坏生苦乐二心俱时顿舍粗重相灭净福性生如
是一类名福生天。」

【【解】吴兴曰复次下结三禅之德。乐非下显三禅之
过。苦乐下正示福生也。三禅无下界苦因虽名为
乐。乐久必坏坏亦成苦。今既舍乐苦则不生。地持
名此为舍俱禅其义同矣。温陵曰以舍苦乐名粗
重相灭。舍念清净故净福性生也。自此而下明四
禅凡有九天。然四禅报境但有三天。第四无想乃
第三广果别开皆凡夫报境。此四之上有五不还
卷九 第 916c 页 X12-0916.png
天。乃圣贤别修静虑与凡夫不同。

【疏】吴兴熏闻记又曰净福性生性谓体性亦约内
说。此禅与微妙舍受俱发故名舍俱禅。具有四支。
一不苦不乐支二舍支三清净支四一心支。福生
馀经或名无云天。第二福爱名福生天。无云者。下
虽空居依云而住。此无云首特号无云。业疏云第
四禅上云居轻薄如星散住。不同下天如云密合。】

「○(三福爱天)舍心圆融胜解清净福无遮中得妙随顺穷未来
际如是一类名福爱天。」

【【解】温陵曰苦乐二忘故舍心圆融。心无所累故胜
解清净。由是福无遮碍而得妙随顺。吴兴曰得妙
随顺即随顺下文二岐路也。由此净福体性无遮
爱乐修习胜妙之法。是则福资二路非止当天故
云穷未来际。

【疏】云间曰前福生天以舍乐为福。今舍心转胜爱
乐此福故名福爱。与前福生深浅之别。】

「○(三广果天)阿难从是天中有二岐路若于先心无量净光福
德圆明修證而住如是一类名广果天。」

【【解】温陵曰从福爱分二岐也。一直往道趣广果。一
迂僻道趣无想。资中曰此广果天以四无量心熏
禅福德离下地染广福所感名广果天。】

「○(四无想天)若于先心双厌苦乐精研舍心相续不断圆穷舍
道身心俱灭心虑灰凝经五百劫是人既以生灭为
因不能发明不生灭性初半劫灭后半劫生如是一
卷九 第 917a 页 X12-0917.png
类名无想天。」

【【解】温陵曰先心虽能伏惑修禅而涉妄带异。以有
心为生灭以无想为涅槃。于是双厌苦乐专研舍
心以趣无想。由物洎身以至心想一切皆舍名圆
穷舍道。心虑灰凝即无想定也。以是感报生无想
天寿五百劫。俱舍说初生此天未全无想经半劫
始无。及报将尽复经半劫有想然后报谢。资中曰
是人不了妄性体空乃执生灭以为劳累。厌此生
灭永不生灭非真不生也。但见第六识不行如冰
夹鱼。不知微细生灭妄谓涅槃。

【疏】吴兴熏闻记曰百法论名为无想报属不相应
行。彼疏云由欲界修感彼天果名无想报。亦云无
想异熟。此有三义一变异而熟要因成熟方能招
果。二异时而熟过去造因今现得果。三异类而熟
由善恶因感无记果。携李曰然此四禅总报别业
但有三品感下三天。其无想天秪是广果天中别
报。凡夫境界上极于此。后五不还亦是圣人杂修
静虑资广果天业令五品殊胜生彼受乐。与凡夫
不同。】

「○(二结示)阿难此四胜流一切世间诸苦乐境所不能动虽
非无为真不动地有所得心功用纯熟名为四禅。」

【【解】温陵曰四禅不为三灾所动名不动地。然彼器
非真常。情俱生灭。虽非无为真境而有为功用至
此巳纯熟矣。
卷九 第 917b 页 X12-0917.png

【疏】天台曰四禅具足四支功德。一不苦不乐支二
舍支三念清净支四一心支。福生天寿百二十五
大劫身百二十五由旬。福爱天寿二百五十大劫。
身二百五十由旬。无想天广果天寿皆五百大劫
身五百由旬。】

「○(二五不还三初总示)阿难此中复有五不还天于下界中九品习气俱
时灭尽苦乐双忘下无卜居故于舍心众同分中安
立居处。」

【【解】温陵曰第三果人断欲界九品修惑尽即生此
天不复欲界受生故曰不还。亦名五净居谓离欲
净身所居也。习气惑也。与现行皆灭故曰俱尽。此
指欲界无续生业也。苦乐双忘兼指四禅巳下无
续业也。故云下无卜居。此五天自四禅别立通名
舍念清净地故曰舍心同分。资中曰俱舍云杂修
静虑有五品不同故生五净居。杂修者以有漏无
漏间杂而修也。静虑者定慧均等之谓也。五品者
下中上上胜上极也。

【疏】集注曰梵语阿那含此云不还亦名不来。俱舍
论色界有五种那含。
○颂曰此中生有行无行般
涅槃上流若杂修能至色究竟。言五种者一中般
谓往色界住中有位便般涅槃。二生般谓生色界
巳不久便般涅槃。三有行般谓生色界巳长时加
行不息由多功用方般涅槃。四无行般谓生色界
巳经久加行懈怠不多功用而般涅槃。此有二种
卷九 第 917c 页 X12-0917.png
由因与果异故。因异者有杂修无杂修也。果异者
至色究竟及有顶也。前是观行后是止行乐慧乐
行不同故。今五不还天即乐慧者所生也。初二三
禅皆有九品修惑俱名为染。
○颂曰由杂修五品
生有五净居。论曰由杂熏修。第四静虑有五品故
净居唯五。如是五品杂修静虑如其次第感五净
居。有馀师言由信等五次第增上感五净居(云云)
道欢曰五净居者正理论云离欲诸圣以圣道永
濯烦恼垢故名为净。净身所止故名净居。或住于
此穷生死边如还债尽故名为净。净者所住故名
净居。或此无异生杂纯圣所止故名净居。五品者
谓以有漏无漏杂资广果故业。令其殊胜转生五
净居天故有五品。然何故须杂耶。谓五净居无别
引业。一切有情法尔第四禅中秪有三品总报引
业生彼三天。圣人既无烦恼故须杂下三天故业
生五属也。然所资故业是一。由能资因行相有五
故感五天五品之义下文五天更当引释。】

「○(二明别五初无烦天)阿难苦乐两灭斗心不交如是一类名无烦天。


(二无热天)机括独行研交无地如是一类名无热天。」

【【解】温陵曰前于苦乐有舍有厌则心与境斗不能
无烦。惟心境两释烦恼斯断。盛热曰烦微烦曰热。
上虽斗心不交疑若犹有交地。方灭粗相得无烦
而巳。此复增胜心机无对研交无地能灭缘影故
得无热也。
卷九 第 918a 页 X12-0918.png

【疏】天台曰初无烦天即下品心资也。谓行人先入
四禅定巳于此定中先起多念无漏心相续现前。
次起多念有漏心相续现前。又起多念无漏心相
续现前。如是渐渐减至二念无漏二念有漏二念
无漏时名杂修加行成满。次起一念无满一念有
漏一念无漏至此名为根本成满。由此有漏无漏
间杂修故名为杂修。亦名夹熏禅。以用无漏夹熏
有漏色定转明果报转胜。由此资故业故从广果
没便生无烦天也。稍离定障名为无烦。烦即是障
也。障即苦乐两斗也。次无热天即中品有六心用。
前下品三心为加行更引三心一念无漏有漏无
漏为根本资其故业。从广果没能超无烦生于无
热天。盖前斗心虽不交于苦乐犹有苦乐之境在。
虽曰无烦不能无热。今则机括独行研交者无地
则其热亦无。】

「○(三善见天)十方世界妙见圆澄更无尘象一切沉垢如是一
类名善见天。

(四善现天)精见现前陶铸无碍如是一类名善
现天。」

【【解】资中曰尘象沉垢即定慧之障也。定慧精明融
鍊自在故云陶铸无碍。

【疏】天台曰三善见即杂修上品有九心。用前六心
为加行更起三心为根本资故业故。从广果没生
善见天。无漏功著定慧障亡故能十方世界妙见
圆澄名善见天。盖前天虽无热然而犹有机括独
卷九 第 918b 页 X12-0918.png
行者在。不得称为善见。今则独行机括亦无。十方
世界惟一妙见故名善见天也。四善现即上胜品
有十二心。用前九心为加行更引三心为根本资
于故业超三生四。盖前虽善见现前未能转变自
在。今既无尘象沉垢。若陶家师著少泥于轮上一
拨便转大小器具随行施设无适而不可。能起十
四变化自在故名善现天。】

「○(五色究竟天)究竟群几穷色性性入无边际如是一类名色究
竟天。」

【【解】吴兴曰究竟研穷之义也。几者动之微也。研穷
多念至于一念故曰究竟群几。以杂修五品初用
多念无漏熏多念有漏。乃至最后用一念无漏熏
一念有漏名上极品。故俱舍云成由一念杂是也。
穷色性性者穷亦究竟变其文耳。心既熏多至少。
色亦穷粗至微。粗细不同故曰性性。入无边际即
色界与无色界二边之交际也。俱舍云从此向上
无复所居。此处最高名色究竟。

【疏】天台曰五色究竟天。即上极品有十五心。用前
十二心为加行。更引三心为根本资于故业能超
四天生色究竟。无烦天寿一千大劫身一千由旬。
无热天寿二千大劫身二千由旬。善见天寿四千
大劫身四千由旬。善现天寿八千大劫身八千由
旬。色究竟天寿一万六千大劫身一万六千由旬。
化乐他化二天所著衣服随心大小轻重。色界天
卷九 第 918c 页 X12-0918.png
不著衣服。如著不异。头虽无髻如著天冠。无男女
相形惟一种。巳上寿量身量出起世因本经。】

「○(三结示)阿难此不还天彼诸四禅四位天王独有钦闻不
能知见如今世间旷野深山圣道场地皆阿罗汉所
住持故世间粗人所不能见。」

【【解】温陵曰下天修有漏凡定此天修无漏圣业。粗
细有异故不能见。】

「○(二总结)阿难是十八天独行无交未尽形累自此巳还名
为色界。」

【【解】孤山曰独行无交俱无情欲故。未尽形累尚有
色质故。】

「○(三无色界二初正明二初明感报二初简回心不入)复次阿难从是有顶色边际中其间复有二种岐
路若于舍心发明智慧慧光圆通便出尘界成阿罗
汉入菩萨乘如是一类名为回心大阿罗汉。」

【【解】温陵曰色究竟天居有色顶与无色邻名色边
际四禅皆依舍念修定。此言舍心指有顶因心也。
吴兴曰色究竟天第三果人根有利钝故分二路。
其利根者发无漏智断尽修惑即出三界。其钝根
者复由定心欣上厌下生无色界。应知慧光圆通
且约尽无生智圆满而言。入菩萨乘正约出三界
后胜进而说。斯亦今经破定性之明文也。名为回
心者圆师指同涅槃五人发心之义。今谓不尔。彼
是界外发心即入初住。此是界内回心方成四果。
安得五人为同年邪。
卷九 第 919a 页 X12-0919.png

【疏】天台曰有顶色边际中即色界第四禅天为三
种人之所住处。一修凡夫禅即广果。二修外道禅
即无想。三修出世间禅即五那含。今云二种岐路
一往不以圣凡为分但以厌色不厌色为异。不厌
色者即若于舍心发明智慧等乃回心大阿罗汉。
厌色有三种一钝根那含二凡夫三外道。观今现
文似但指圣人利钝以分岐路。其实厌色不厌色
约义应有四人。今且明圣人根分利钝有二义。一
觉身碍不碍二立心回不回。若觉身不碍即色究
竟天发明智慧慧光圆通便出尘界此不碍之利
根也。子缚既断则自利巳竟便于此世回心向大
入菩萨乘从空入假导利群生此回心之利根也。
若觉身为碍销色入空等。待子果俱尽方出尘界
此色碍之钝根也。既出尘界如焦芽败种不复堪
用此不回之钝根也。须知回心有二义。一先小后
大二始终皆大。先小后大复有二义。一宿种成熟
故二教令发心故。始终皆大亦有二义。一先求自
利回巳向他故。二假理现前欣赴夙心故。经之明
意亦有二义。一为大乘竖出三界者寄此以明道
不躐等故。一为小乘竖出三界者寄之策发令发
大心故。】

「○(二明生者类殊二初别明四天四初空处天)若在舍心舍厌成就觉身为碍销碍入空如是一
类名为空处。」

【【解】温陵曰自此而下明无色界四天也。无色者无
卷九 第 919b 页 X12-0919.png
业果色有定果色依正皆然。乃灭身归无定性声
闻所居。或舍厌天人杂处。其类不一皆无色蕴也。
四天皆依偏空修进。初厌色依空。二厌空依识。三
色空识等都灭而依识性。四依识性以灭穷研而
不得真灭。是皆有为增上善果未出轮回不成圣
道者也。今此初天厌巳形碍坚修空观灭身归无
即厌色依空者也。名空处定故报生空处也。长水
曰舍心有二。一者若于有顶用无漏道断惑入空
即乐定那含也。二者若于广果用有漏道伏惑入
空即凡夫外道也。

【疏】天台曰长水师言无漏道即圣种观。观五阴如
病如痈如疮如刺无常苦空无我。有漏道即六行
观厌下苦粗障欣上净妙离也。】

「○(二识处天)诸碍既销无碍无灭其中惟留阿赖耶识全于末
那半分微细如是一类名为识处。」

【【解】温陵曰诸碍既销而无则不依于色。无碍之无
亦灭则不依于空。惟留阿赖末那即厌空依识者
也。名识处定故报生识处。赖耶第八识。末那第七
识也。而末那所缘色空识三。此位厌色空而依识。
则色空粗缘巳无故惟全半分微细也。

【疏】天台曰三界惟心一切惟识。二十五有罔匪八
识之所变造。所造之三界尽则能造之八识现。故
知六道众生虽终日用八识而未尝见八识。然其
所用八识特为其主而巳。若其用者则七识为之
卷九 第 919c 页 X12-0919.png
使。故第七谓之传送识。此识内缘第八即缘心而
为分别者。外缘第六即缘尘而为分别者。虽曰能
缘要由所缘之境在。境在则能缘之识存。境亡则
能缘之识灭。然缘境本由乎六识。要由七识之所
使。虽分能所皆一体而异名异用而同体也。今者
色空既尽则六识无用而七无所使故去末那半
分粗浮者。而阿赖耶识既全在故全于半分微细
也。云惟留者正以三界之识三其所去者半而留
者亦半。非曰此天巳见第八也。然此天有三人。约
那含言之则前半此巳断尽。约凡夫与外道言之
但可言伏而不得言断也。】

「○(三无所有处天)空色既亡识心都灭十方寂然迥无攸往如是一
类名无所有处。」

【【解】温陵曰前位虽亡空色而未灭识心。此则都灭
故十方寂然迥无攸往。以寂无攸往故名无所有。
然此虽亡识心未亡识性。今之行人见性不深多
滞于此。虽能洞了色空灰灭心虑逮无所有。而终
于识性幽幽绵绵不能自脱。生死窟穴实存乎此。】

「○(四非非想处天)识性不动以灭穷研于无尽中发宣尽性如存不
存若尽非尽如是一类名为非想非非想处。」

【【解】温陵曰识性者识心幽本也。不动者寂无攸往
也。既能不动复研穷使灭。然依识灭之竟非真灭。
是强于无尽中发宣尽性。所以似存不存似尽不
尽。似存不存故非想也。似尽不尽又非非想也。此
卷九 第 920a 页 X12-0920.png
又幽幽绵绵至微之相也。】

「○(二总辨二类)此等穷空不尽空理从不还天圣道穷者如是一
类名不回心钝阿罗汉若从无想诸外道天穷空不
归迷漏无闻便入轮转。」

【【解】吴兴曰此等穷空通指凡圣欣厌未尽故云不
尽空理。纵是圣人修八圣种观亦有四阴细惑未
亡。以未得灭受想定故。从不还天下明圣人有生
此处者是钝根那含耳。言罗汉者约后为名也。若
从无想下明外道有不生此处者。谓穷空不归也。
外道穷空凡有二种。一穷至四禅以无想为极。二
穷至无色以非想为极。今既入无想则迷于有漏
无闻四空。故五百劫满自当轮转。有解此文作外
道从无想天来者非也。请观不归二字。归犹来也。
岂非无想穷空不来乎。高丽麻谷普幻师曰。其那
含天除其利根回心罗汉。其馀钝根贪寂定者修
空增胜入四空处。其凡夫禅次第修者成四禅后
次从广果入四空处。然则根本天中第三广果能
摄无想及五那含。今云有顶色边际者通指广果
圣凡杂地也。天如补注曰观长水前解舍心有二
及吴兴所解穷空不归等。与麻谷之说略同。今参
而言之钝根那含广果凡夫皆能趣入四空。而外
道亦有入者惟除无想之外道耳。

【疏】天台曰此等穷空谓既以空而灭色复以识而
灭空。又以无所有而灭识以非想非非想以灭无
卷九 第 920b 页 X12-0920.png
所有。则于无色界之空可谓穷矣。此扬德也。不尽
空理抑过也。空理有二但空不但空。不但空此空
即有。能尽此理者即前回心大阿罗汉从空以出
假矣。但空者色即是空非色灭空。是等既以空灭
色乃至非想非非想。于无尽中发宣尽性岂能尽
其空理哉。前义可破圣人穷者。后义可破外道穷
者。穷空不归者。归复也。众生始从涅槃之空以出
有。圣人则从生死之有以还空。今之凡夫与外道
虽能穷空而不能归空故曰穷空不归。前云厌色
不厌色应有四人。不厌色一人。于色边际巳出尘
界回心向大。厌色三人。一穷空归者即钝根那含。
一穷空不归即若从无想诸外道天来者。一修凡
夫四禅八定为世间禅。不知修出世间灭受想定。
心因则以非想非非想为极则。报果则亦以非想
非非想处为究竟。经虽不言约义须有。】

「○(二辨王民)阿难是诸天上各各天人则是凡夫业果酬答答
尽入轮彼之天王即是菩萨游三摩地渐次增进回
向圣伦所修行路。」

【【解】温陵曰通指欲色无色天也。其众乃随业感报
未出轮回。其王乃随行权应寄位升进。华严谓初
地菩萨多作阎浮提王。二地轮王乃至六欲三梵
天王是也。此竖论巳终故通结指。

【疏】天台曰温陵师引华严经初地作人间王等者
以其皆法身大士故也。论圆教初住巳證法身。华
卷九 第 920c 页 X12-0920.png
严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所有慧身不由他悟。清
净妙法身湛然应一切应以何身说法即皆应之。
则初住多作阎浮提王矣。今云初地岂华严兼别
之言乎。孤山曰游三摩提者以菩萨善入出住百
千三昧。故住此定而为天主。九次第定名善入师
子奋迅名善出超越名善住。一一皆能深达实相
号首楞严。】

「○(二结示)阿难是四空天身心灭尽定性现前无业果色从
此逮终名无色界。

(二总结虚妄)此皆不了妙觉明心积妄发生
妄有三界中间妄随七趣沉溺补特伽罗各从其类。」

【【解】温陵曰身心灭尽者无色蕴及粗识也。孤山曰
无业果色者显有定果色也。补特伽罗此云数取
趣。谓诸有情起惑造业随诸趣受生也。天如补注
曰定果色者显扬论名定自在所生色。谓由胜定
故于一切色皆得自在即以定变起五尘境也。数
取趣者能取当来诸趣即中有也。涅槃云中有五
阴非肉眼见天眼所见。

【疏】天台曰成论明极善极恶皆不经中阴如䂎矛
离手故也。今七趣中三途则属极恶天仙则属极
善。善恶相杂惟人与修罗耳。今既总结虚妄其可
以中阴以释数取趣乎。应是取其义相明众生七
趣往来数数舍此生彼通名补特伽罗也。】

「○(七修罗趣)复次阿难是三界中复有四种阿修罗类若于鬼
道以护法力乘通入空此阿修罗从卵而生鬼趣所
卷九 第 921a 页 X12-0921.png
摄若于天中降德贬坠其所卜居邻于日月此阿修
罗从胎而出人趣所摄有修罗王执持世界力洞无
畏能与梵王及天帝释四天争权此阿修罗因变化
有天趣所摄阿难别有一分下劣修罗生大海心沉
水穴口旦游虚空暮归水宿此阿修罗因湿气有畜
生趣摄。」

【【解】温陵曰修罗此云非天。福力等天而无天行为
多瞋故也。随业轻重而有四生之异。水穴即尾闾
也。吴兴曰俱舍四生颂但云鬼通胎化二。今卵生
修罗鬼趣所摄。则世亲之言似未详矣。问法华所
列四种修罗与今四种为同为异。答资中云同。今
谓彼四只可摄在此四之中。不可次第分属其类。
荆溪师云法华四种皆与帝释斗战。一往观之但
同今经第三类耳。问此四修罗既为四趣所摄应
无别报同分之处耶。答虽属四趣非无别报。今云
卜居邻于日月等即同分之处也。又长阿含云南
洲有金刚山中有修罗宫。所治六千由旬栏楯行
树等。然一日一夜三时受苦。苦具自来入其宫中。
是知此趣且取一分善报谓之人天。若论受苦实
在人趣之下。故正法念经惟以鬼畜二种收之良
由于此。

【疏】孤山曰若依七趣优劣则修罗在人趣之下。今
为摄属不定故在其后。天台曰六道摄属各有定
处惟修罗摄属四趣者。经意不特显果报四种属
卷九 第 921b 页 X12-0921.png
乎四趣。将是每一种中亦杂具四因。惟观其何因
为多以堕其趣。如中品十恶为鬼道因。下品十恶
为畜道因。下品十善为人道因。上品十善为天道
因。若善恶之业纯则随之以受四生之报。其或倏
焉而为善矣倏焉而又为恶。倏焉而上矣倚焉而
又为其下。或善恶交战于一生或上下交攻于一
念。况心怀猜忌事欲胜他。故垂终受报强者先牵。
或为鬼道而卵生以至或为畜道而湿生。如虽为
鬼道矣而又能乘通入空。虽为畜道矣而又能旦
游虚空。非兼人天之福乎。至于人天二趣所摄者
虽居邻日月力洞无畏日夜苦具三时自来。非兼
鬼畜之罪乎。故诸天与修罗战时每以人间善恶
多少为胜负卜。善多则天胜不善多则修罗胜。一
日方相战而天帝乍胜乍负者再。正缘世有一人
欲为善而忽为恶念间之。欲为恶而又为善念间
之。持疑未决间故令天帝如此。每见今之为行者
是非美恶杂糅神襟。猜忌之念不无。好胜之心常
在亦当以是而为戒焉。】

「○(二结示劝断二初结示迷妄二初迷真有相)阿难如是地狱饿鬼畜生人及神仙天洎修罗精
研七趣皆是昏沉诸有为相妄想受生妄想随业于
妙圆明无作本心皆如空华元无所著但一虚妄更
无根绪。

(二随妄轮回)阿难此等众生不识本心受此轮回经无
量劫不得真净皆由随顺杀盗淫故反此三种又则
出生无杀盗淫有名鬼伦无名天趣有无相倾起轮
卷九 第 921c 页 X12-0921.png
回性。

(二举悟劝断二初明真修无著)若得妙发三摩提者则妙常寂有无二无无
二亦灭尚无不杀不偷不淫云何更随杀盗淫事。」

【【解】温陵曰前问妙心遍圆何有狱鬼人天等道。故
此结示由杀盗淫三为根本。有是业则名鬼伦言
必坠也。无是业则名天趣言必升也。出生无杀盗
淫即天趣也。七趣举二以善恶通摄也。因有而坠
因无而升故曰有无相倾起轮回性。若得正定则
妙性常寂无复轮回矣。有无二无言相倾业断。无
二亦灭言分别情忘也。业断情忘则三种妄本名
迹双泯矣。故欲断妄轮须修正定也。孤山曰有无
二无无生死之俗也。无二亦灭灭涅槃之真也。尚
无于善况随于恶。亦应云尚无无二云何随二。中
道无著其旨惟明。天如补注曰有无相倾者鬼趣
业尽或修善而升。天趣报衰或转恶而坠。此名相
倾起轮回性也。

【疏】荆公曰有对则有代有执则有释。执有以为乐
则与苦对其释也苦代之故人乐终于坏。执无以
为净则与染对其释也染代之故天净终于堕堕
则所无更有坏则所有更无。】

「○(二举三业劝断三初明妄因)阿难不断三业各各有私。

(二牒答前总问)因各各私众私同分
非无定处自妄发生生妄无因无可寻究。」

【【解】温陵曰前问地狱为有定处为复自然彼彼发
业各各私受。故此牒答。三业即杀盗淫也。

【疏】天台曰不断三业各各有私者明别业也。因各
卷九 第 922a 页 X12-0922.png
各私众私同分者业虽各别不妨别业而同报。虽
然同报而各有元由。故曰非无定处。】

「○(三劝修行断除)汝勖修行欲得菩提要除三惑不尽三惑纵得神
通皆是世间有为功用习气不灭落于魔道虽欲除
妄倍如虚伪如来说为可哀怜者汝妄自造非菩提
咎作是说者名为正说若他说者即魔王说。」

【【解】温陵曰杀盛淫为惑业之本故名三惑。上明诸
趣戒备失错。而终于劝断三业劝除三惑乃戒备
真要也。下文即助道分中第二科名详辨魔境深
防邪误也。魔即魔罗此云杀者。亦云夺者。能杀慧
命夺善法。开之有五。曰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天魔
鬼魔。合之惟阴魔天魔而巳。阴魔即生死烦恼依
五阴而起者也。天魔因修邪定好害正道者也。未
发心者常与随顺则无寇敌。惟正修者违而不顺
偏致恼害故须辨识也。】

「○(六无问自说预明禅境二初正明发相三初结前生后二初结前正修二初经家叙事)即时如来将罢法座于师子床揽七宝几回紫金
山再来凭倚普告大众及阿难言。

(二如来正告)汝等有学缘觉
声闻今日回心趣大菩提无上妙觉吾今巳说真修
行法。

(二生后发相二初述意许宣二初述意二初总明)汝犹未识修奢摩他毗婆舍那微细魔事魔
境现前汝不能识洗心非正落于邪见。

(二别示)或汝阴魔
或复天魔或著鬼神或遭魑魅心中不明认贼为子
又复于中得少为足如第四禅无闻比丘妄言證圣
天报巳毕衰相现前谤阿罗汉身遭后有堕阿鼻狱。

(二许宣)汝应谛听吾今为汝子细分别。

(二时众伫诲)阿难起立并其
卷九 第 922b 页 X12-0922.png
会中同有学者欢喜顶礼伏听慈诲。」

【【解】温陵曰前法既终当机无问故将罢法座。而又
揽宝几回金容无问自说者。真止观中微细魔事
非一切智莫能辨识。能隳宝觉破法王家故须特
告。乃最后深慈也。四禅无闻者比丘无多闻慧但
勤小行得生四禅便谓巳證阿罗汉。及乎天报将
毕见有生处。遂谤佛妄说阿罗汉不受后有。因此
坠堕。乃邪误之咎也。

【疏】天台曰洗心有二义。一凡修禅定先须洗涤先
心从前所有邪恶知见悉从忏断净尽无馀。如前
净器除去毒蜜复以灰香荡涤习气后贮甘露。一
有不尽便为致魔入魔之端。二者所修三止皆是
洗惑之慧水。如体真洗见思方便洗尘沙禅那洗
无明。一不合法便为洗心非正是故即落魔道。魔
境现前者摩诃止观广明十境。一阴入二烦恼三
病患四业相五魔事六禅定七诸见八上慢九二
乘十菩萨。惟初阴入是初心常所观境。馀之九境
待发方观不发不观。又初心所观先须拣却界入。
复于五阴又除前四。的取识阴为所观境。如去丈
就尺去尺就寸。亦如伐树得根灸病得穴。千枝百
病自然销殒。此与今经前文广约三科七大以开
解。次约二十五门以明行。佛命文殊拣择惟取耳
门为所观境同。今明五十重境虽总名阴境。若观
现文与下别开惟少病患与菩萨两境。盖病境易
卷九 第 922c 页 X12-0922.png
知故略不言。偏教菩萨亦可合于二乘境中。馀之
六境若寻文配合。如想阴中为魔所附发贪嗔痴
是烦恼境。慢过慢及增上慢是上慢境。总为魔事
境。总示中云得少为足四禅无闻是禅定境。行阴
所发俱是邪见境。又复示以当处禅那岂非待发
方观止观工夫乎。】

「○(二总别开示二初总述意三初明魔动因由二初生佛理同)佛告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当知有漏世界十二类
生本觉妙明觉圆心体与十方佛无二无别。

(二明迷悟事别二初迷真起妄)由汝
妄想迷理为咎痴爱发生生发遍迷故有空性化迷
不息有世界生则此十方微尘国土非无漏者皆是
迷顽妄想安立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
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

(二悟理动魔二初明归元妄灭)汝等一人发真归元此
十方空皆悉销殒云何空中所有国土而不振裂。」

【【解】温陵曰觉圆心体所谓真元。由迷理背真化迷
立妄成有漏界为魔所依。化迷者随迷转变也。空
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又喻片云以明世界虚幻
微芒易以销殒也。惟真元之体本自廓然而虚空
国土皆是迷顽妄想安立。若汝等一人发真不迷
则无安立者故自殒裂也。此并下文皆叙魔所起。
盖有漏空界为魔所依今若殒裂则魔不安矣。或
曰有漏空界乃众生同感云何一人而能销殒。矧
古今发真者众而空界依然。安在其销殒耶。曰同
业所感不离晦昧。发真返明故可销殒。然众生不
可尽世界不可尽。故虽一人发真而众复感结所
卷九 第 923a 页 X12-0923.png
以依然。使同业之人同能发真则山河器界应念
化成无上知觉而为净妙佛土矣。天如补注曰迷
则转觉体为虚空。悟则全虚空是觉体。故一人发
真归元则一人所见虚空悉皆销殒而为觉体矣。
即所谓心精通㳷当处湛然。彼之未见消殒者是
其未能发真归元也。吴兴曰前微尘国土且约同
居而说。究论归元振裂之义须通三土。若发偏真
归小涅槃之元则同居振裂。若发圆真归大涅槃
之元则方便实报振裂。今巳开小显大则真元之
理无非寂光。但有相似分极之异耳。

【疏】天台曰此下明为一人发真归元十方虚空悉
皆销殒大地振坼为致魔之由。欲明发真归元是
以先明从真起妄。是故以生佛体同而为理本。次
明迷悟事别以为魔因。初迷真起妄喻中。太清者
犹虚空也。前以海喻觉心之大以沤喻虚空之小。
故曰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今则以太清喻本
觉之不动以片云喻顽空之易销。故曰当知虚空
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于虚
空若浮云之末其易销殒从可知也。次悟理动魔
中言汝等一人发真归元十方虚空悉皆销殒。正
犹慧风一扇而殊云自消惟一真空迥无所有。或
曰国土有相而云销殒可也。虚空无作不闻烂坏
其销殒何在哉。对曰迷时则化觉为空悟时则复
空为觉。复空为觉则惟觉无空。虚空销殒理固然
卷九 第 923b 页 X12-0923.png
矣。矧虚空犹捏目之狂华世界为狂华之非相。易
可销殒又可知也。】

「○(二明将归动魔二初明圣凡通㳷以释伏难)汝辈修禅饰三摩地十方菩萨及诸无漏大阿罗
汉心精通㳷当处湛然。

(二明凡魔不同以显魔觉二初示魔天见动)一切魔王及与鬼神诸凡
夫天见其宫殿无故崩裂大地振拆水陆飞腾无不
惊慑。

(二明馀趣不觉)凡夫昏暗不觉迁讹。

(二明魔恼本意二初因悟动魔二初正明)彼等咸得五种神通
惟除漏尽。

(二反显)恋此尘劳如何令汝摧裂其处。

(二正为留难)是故
神鬼及诸天魔魍魉妖精于三昧时佥来恼汝。」

【【解】温陵曰魔以晦昧为依。今修禅饰定妙心精明
故能振裂魔界遂致恼害也。凡夫天魔王天也。吴
兴曰饰犹庄严也。谓修禅定功德庄严本有真三
摩地。以修饰故彼菩萨罗汉所證心性通同㳷合。
此动魔之由。由三摩地将出其境故魔等宫殿自
然崩裂。斯亦归元之前相也。问大地无情水陆异
类何以同魔亦皆振慑。答三昧威神不可思议。如
大树紧那罗王弦歌一动声震大千。须弥山王为
之踊没。况菩萨首楞严力岂以情无情异而为责
邪。凡夫昏暗不觉迁讹者此释伏疑也。恐疑者曰
魔及诸天既见其相。凡夫何事都不觉知。故此释
云。】

「○(三明指益劝诫二初示悟者唯益二初引喻广明)然彼诸魔虽有大怒彼尘劳内汝妙觉中如风吹
光如刀断水了不相触汝如沸汤彼如坚冰暖气渐
邻不日消殒徒恃神力但为其客成就破乱由汝心
中五阴主人主人若迷客得其便。

(二结劝降伏)当处禅那觉悟
卷九 第 923c 页 X12-0923.png
无惑则彼魔事无奈汝何阴消入明则彼群邪咸受
幽气明能破暗近自消殒如何敢留扰乱禅定。

(二示不悟致损二初不悟同魔)
不明悟被阴所迷则汝阿难必为魔子成就魔人。


(二校量劝悟二初明彼唯毁汝一戒)如摩登伽殊为眇劣彼惟咒汝破佛律仪八万行中
只毁一戒心清净故尚未沦溺。

(二明此则隳汝全身)此乃隳汝宝觉全
身如宰臣家忽逢籍没宛转零落无可哀救。」

【【解】温陵曰五阴主人真心也。阴消入明指发真者。
登伽眇劣只毁戒体。诸魔炽恶能隳宝觉固宜深
防也。宰臣籍没喻几于觉位而沦恶趣。孤山曰以
淫女比天魔人眇劣也。以一戒比全身事眇劣也。
举劣况胜勖彼深防。初果道共戒力自然无犯故
云心清净等。籍没汉书云除其属籍是也。

【疏】天台曰次示悟者惟益中有三喻。初如风吹光
乃以不动而胜动。次如刀断水乃以柔而胜刚。共
喻妙觉照而常寂之体。方魔境现前果能寂然不
动其奈我何哉。故曰了不相触。第三喻汝如沸汤
彼如坚冰乃以阳而胜阴。喻妙定寂而常照之力。
下文云彼等群魔咸受幽气。明能破暗故曰煖气
渐邻不日销殒。当处禅那二义。一任彼魔来现怪
我心寂尔如空。然魔有强软。强来以寂软来以照。
若慈云之赞智者华顶降魔云强软消磨寂照功
是也。又如首楞三昧经云观魔界如佛界如。若魔
界如即佛界如一如无二如。则魔界无所舍佛界
无所取。不取不舍所谓当处禅那也。
卷九 第 924a 页 X12-0924.png

汉书云除其属籍。应邵曰籍者为二尺竹牒记其
年纪名字物色。】

「○(二别显相五初色阴二初结前生后二初结前正行)阿难当知汝坐道场销落诸念其念若尽则诸离
念一切精明动静不移忆忘如一。

(二生后发相二初示二相二初不尽相)当住此处入三
摩地如明目人处大幽暗精性妙净心未发光此则
名为色阴区宇。」

【【解】天如补注曰离念精明心未发光等色阴未破
之相也。孤山谓在名字位中。则似抑之太低。温陵
谓得元明觉无生灭性。则似升之太高。当依吴兴
指属观行。此盖禅那得力之处尘势暂息之时也。
定力虽尔而色阴未破。故如明目处幽暗。阴以覆
蔽为义。区局性真故名区宇。

【疏】天台曰销者销镕。销而后落故云销落。今经妙
定于染不滞于净不著。一切结惑拟之即销。即为
无为亡情绝解如大火𦦨不可凑泊故喻之如销。
亦妙玄云譬如冶铁意在成器。器虽未成而粗垢
先落。今修禅定志在成佛。将破色阴而销落诸念。
喻实似之。其念若尽即圆伏五住也。离念精明即
观行现前也。观行现前之人居静固无所移。涉动
亦无所失。忘之而观智明明。忆之而寂体了了。故
曰动静不移忆忘如一。此正寂灭道场之先容真
阿练若之前阵。当住此处入三摩地。繇斯而往则
直道无雍。第为色阴区局精性妙净心未发光故
如明目人处大幽暗。五受阴皆云区宇者。区者寰
卷九 第 924b 页 X12-0924.png
区宇者宇宙。人居屋舍皆取象于人身。人身又取
象于寰宇。故人心妙明一自晦昧为空空晦暗中
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来。为识为行为想
为受为色。其区局者而有是五重。各以一妄想而
为其本。色阴坚固妄想而为五妄想之末。其区局
之相最为粗重。居生死长夜之方沉。故取喻如明
目人处大幽暗也。】

「○(二尽相)若目明朗十方洞开无复幽黯名色阴尽是人则
能超越劫浊。

(二显妄源)观其所由坚固妄想以为其本。」

【【解】温陵曰五阴尽相非灭身归无。乃观力洞照不
为迷碍而巳。故譬若目明朗十方洞开也。色阴始
因父母巳三妄伦交结故曰坚固妄想为本。五种
妄本经末自释。天如补注曰前解五浊云劫浊依
于色阴。故今色尽则能超之馀四例此。

【疏】天台曰为色阴区局真性故如明目人处大幽
暗。色阴若尽故若目明朗十方洞开。劫浊以无记
为性。根尘相对之间未生分别不起缘尘进非见
性退非六识。观其所由父母巳三妄伦交结坚固
妄想以为其本。是以欲破此妄要以不落缘尘不
堕无记见见闻闻冥乎止观之道乃能破之。破此
妄想则色阴之本亡。色阴尽则此浊超。此浊超则
无记之区宇揭。如狱出重辟幽囚虽未解脱逍遥
其明爽轻清亦可乐也。】

「○(二正明发相二初正明十相十初身能出碍二初指相摇源)阿难当在此中精研妙明四大不织少选之间身
卷九 第 924c 页 X12-0924.png
能出碍此名精明流溢前境斯但功用暂得如是非
为圣證。

(二用心邪正)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解】温陵曰此中者定中也。妙体本融由妄质成碍。
故精穷妙明则四大不织而身能出碍也。然此特
定力所逼使精妙流溢暂而不常故非圣證。孤山
曰凡诸境发虽是善相取著成邪。任是恶相若不
取著邪亦成正。以境随心转故。

【疏】天台曰当在此中者。离念精明动静不移忆忘
如一寂照现前五住初伏之中也。更加止观精研
此之寂照妙明之体于色阴将破未破之间而坚
固妄想欲解其体。故能使四大不织。盖人之托胎
因父母巳三妄伦交结。如组织为锦而坚不可解。
今也精研妙明则坚固妄想寂而色阴之经纬离。
故能使四大不织。此之四大非独正报而巳凡为
根尘皆其事也。惟其不织故少选之间身能出碍。
出碍者言墙壁由之直度也。巳上明其定中境界
也。此名精明流溢前境者出其功能也。言特不过
性之妙明者为止观精研之力使其流溢前境而
身能出碍也。斯但下指其功过。言此之境界有功
用有圣證。圣證如前所明色阴巳尽之相。若今之
出碍但功用而巳。圣證则一證永阶不退。功用不
过暂得如是。此境现前如将入海预见初平之相
则色阴破在不久故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
解则狂愚由之以生群邪因之以受矣。】
卷九 第 925a 页 X12-0925.png

「○(二拾出蛔蛲二初指相推源)阿难复以此心精研妙明其身内彻是人忽然于
其身内拾出蛲蛔身相宛然亦无伤毁此名精明流
溢形体斯但精行暂得如是非为圣證。

(二用心邪正)不作圣心
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解】温陵曰真精妙明流溢前境则外无所隔。流溢
形体则内无所障。故能身内拾出蛲蛔此亦暂尔。

【疏】天台曰前则其身外彻乎色阴故身能出碍。今
则其身内彻于色阴故拾出蛲蛔。然考其所由莫
不因精研妙明使精而明者流溢于内外使之然
也。始则身能出碍而无所隔。次则拾出蛲蛔而无
所伤。有以见色阴虚妄犹如空华相虽似有而其
体本虚也。】

「○(三空中闻法二初指相推源)又以此心内外精研其时魂魄意志精神除执受
身馀皆涉入互为宾主忽于空中闻说法音或闻十
方同敷密义此名精魄递相离合成就善种暂得如
是非为圣證。

(二用心邪正)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
群邪。」

【【解】吴兴曰除执受身馀皆涉入谓除其色身而内
魂魄等六互相涉入也。互为宾主者馀五入魂则
魂为主五为宾。乃至入神则神为主馀为宾也。递
相离合即精离本位而合于魄。或魄离本位而合
于精等。温陵曰前之精研初能外虚次能内彻。此
复内外精研俱虚彻故。其魂魄等皆失故常迭互
相涉。故夙昔闻熏自能发挥而忽有所闻也。今夫
卷九 第 925b 页 X12-0925.png
刻意凝神讨论之极则奇文丽藻未尝经意者往
往焕然得于梦寐。则精研激发神者偶现类可知
也。

【疏】天台曰始则精研乎外。次则精研乎内。今则内
外而俱研。正以今经止观以阴入而为所观境。达
境惟心触事而观初无定谓。以能了一即一切一
切即一。矧耳根为境圆洞十虚。眼见为观普穷三
际。恒遍而局恒局而遍也。意志者言其体也。精神
者言其气也。魂魄者言其用也。共是六处识心之
异名五种妄想之光影。互为宾主递相离合者。谓
我为主则彼五为宾各离本位而合于我。我为宾
则五为主我离本位而合于彼。如列国将亡未亡
之间或合从以为一或离从以为诸。与首楞严王
争为胜负之时成之败之职由乎人。成之则为善
种败之即受群邪故也。言忽于空中闻说法音或
闻十方同敷密义者。乃色阴中耳根与声尘所现
之相。即无情说法之先兆。亦耳根三昧之昧之遗
勋也。】

「○(四见佛踞台二初指相推源)又以此心澄露皎彻内光发明十方遍作𨶒浮檀
色一切种类化为如来于时忽见毗卢遮那踞天光
台千佛围绕百亿国土及与莲华俱时出现此名心
魂灵悟所染心光研明照诸世界暂得如是非为圣
證。

(二用心邪正)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解】温陵曰净秽之境常随心感。故澄彻之极则心
卷九 第 925c 页 X12-0925.png
魂染于灵悟佛境现于心光。资中曰若修念佛三
昧斯境现前与修多罗合者名为正相。若修馀观
设见佛形亦不为正。以心境不相应故。况观真如
不取诸相而有所著岂非魔邪。

【疏】天台曰澄露皎彻者谓以止而澄之以观而露
之使此心皎洁清彻。以是之故而内光发明。十方
遍作阎浮檀色者依报净也。一切种类化为如来
者正报净也。于时忽见报佛踞台出现者见华藏
世界也。或问此为巳力所至乎佛力所至乎魔力
所至乎。对曰巳力所至也。盖此娑婆原居华藏。则
一土一石莫非浮幢。一种一类莫非觉体。良为色
阴之所弊馀阴之所封故盲无所见。今也澄露皎
彻内光发明为心魂灵悟之所染。心光研明照诸
世界使之发现如此。比前功用似为更胜。若不受
不著则色阴尽在不久也。熏闻记曰毗卢遮那此
翻遍一切处。斯是法身。若见踞天光台是合卢舍
那报身之相以唐时译经法报不分故也。】

「○(五空成宝色二初指相推源)又以此心精研妙明观察不停抑按降伏制止超
越于时忽然十方虚空成七宝色或百宝色同时遍
满不相留碍青黄赤白各各纯现此名抑按功力逾
分暂得如是非为圣證。

(二用心邪正)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
圣解即受群邪。」

【【解】吴兴曰抑按降伏制止超越应对四分烦恼。或
如下文排四大性。此名等从略而结也。温陵曰精
卷九 第 926a 页 X12-0926.png
研妙明抑伏杂想。制心胜托力用过越。故妙明逼
极焕散而现也。

【疏】天台曰抑按制止者止也。降伏超越者观也。谓
精研妙明时以止观法门观察不停功力过分故
忽然见十方虚空成七宝色等。此亦于一显色将
化顽空为宝觉真空故现如斯。只不作圣心即善
境界也。】

「○(六暗室见物二初指相推源)又以此心研究澄彻精光不乱忽于夜半在暗室
内见种种物不殊白昼而暗室物亦不除灭此名心
细密澄其见所视洞幽暂得如是非为圣證。

(二用心邪正)不作
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解】温陵曰人固有不明自发暗不能昏者。惟微细
定心澄使不乱而后能见。暗物不除。言皆实境不
随定变也。

【疏】天台曰夫精真妙明光逾日月岂假白昼而能
显遇黑月而能弊乎。惟人者一为色阴所局精真
者隐而晦昧者得其所。非假之光明则冥然长夜。
今也研究澄彻精光不乱。彼妙明者将启其窦而
有未然之兆故居夜不昏旧物不除也。】

「○(七烧斫无碍二初指相推源)又以此心圆入虚融四肢忽然同于草木火烧刀
斫曾无所觉又则火光不能烧爇纵割其肉犹如削
木此名尘并排四大性一向入纯暂得如是非为圣
證。

(二用心邪正)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解】温陵曰定力虚融则五尘并消四大排遣纯觉
卷九 第 926b 页 X12-0926.png
遗身故无伤触。定力所持故火不烧也。世之端居
丧我者尚能使形槁木心死灰。况真定之力哉。

【疏】天台曰色阴以五妄想为体四大为相。见闻觉
知雍令留碍。水火风土旋令觉知。此阴若破则各
各返元。如人之垂终必先四大分离。人之成道亦
四大复本。今圆入虚融能并排四大使之一向入
纯。非惟各归其根抑且以无化有。以无化有则其
体虚融先得其兆故烧之斫之曾无所觉也。】

「○(八遍观诸界二初指相推源)又以此心成就清净净心功极忽见大地十方山
河皆成佛国具足七宝光明遍满又见恒沙诸佛如
来遍满空界楼殿华丽下见地狱上观天宫得无障
碍此名欣厌凝想日深想久化成非为圣證。

(二用心邪正)不作
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解】温陵曰厌粗浊之质碍欣妙净之虚融名成就
清净。凝想日深久而自化。故能洞观得无障碍也。

【疏】天台曰论此经圆修以中道而为观体深达一
切诸法无非佛法又何净之可欣垢之可厌。然而
以之融心可也。以之慕道而初学将有以理为情
之失。则三界之家何由而出涅槃之家何路而归
乎。第虽欣厌又非舍秽以求净乃即惑以成智。是
以凝想日深想久化成。故曰忽见大地十方山河
皆成佛国。此即秽而净以彰乎不垢不净又可见
也。】

「○(九夜见远方二初指相推源)又以此心研究深远忽于中夜遥见远方市井街
卷九 第 926c 页 X12-0926.png
巷亲族眷属或闻其语此名迫心逼极飞出故多隔
见非为圣證。

(二用心邪正)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
群邪。」

【【解】温陵曰研心穷远逼迫精神。遗身而出冥有所
至。故能见闻远方事也。上皆未离色阴。徒因定力
而能出碍见闻远及。若色阴尽则十方洞开无复
幽暗。六通纵任无为山壁由之直度固无疑矣。

【疏】天台曰多隔能见性体遍也。多隔不见妄体局
也。性体之见果位方彰。今未登圣而遽然能多隔
见。乃由真修迫之飞出是故然也。或问曰心无去
来何为迫出。对曰无去来者体也。有去来者用也。
如下若魇咎歇其心离身反观其面去住自由。非
用有去来乎。然是即体之用虽去来而无去来。如
全海为沤沤还匝海。如此会得斯可言道。】

「○(十知识迁变二初指相推源)又以此心研究精极见善知识形体变移少选无
端种种迁改此名邪心含受魑魅或遭天魔入其心
腹无端说法通达妙义非为圣證。

(二用心邪正)不作圣心魔事
消歇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解】资中曰此人曾有邪心种子。合外魔境相因而
来。此则非善境界纯是魔娆。不同前九皆称善境
起心作證方乃成魔者。温陵曰所见知识乃魔变
现也。前九但明定力。独此乃明魔事者定力未成
不能动魔。研究精极乃渐发魔事也。故下文魔事
愈甚。
卷九 第 927a 页 X12-0927.png

【疏】天台曰夫邪道与正道常相反真心与妄心常
互违。前之九境虽非亲證其现也正。以境而验其
心必真。后之一境变幻无端其现也邪。以境而验
其心必妄。祖师云佛之与魔相去几何。邪之与正
有何欠剩。不作圣心魔事消歇。若作圣解即受群
邪是知成之败之职由乎人。】

「○(二结过劝示)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皆是色阴用心交互故
现斯事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缘迷不自识谓
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汝等当依如来灭后于
末法中宣示斯义无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护成
无上道。」

【【解】吴兴曰用心交互者。用禅那心与色阴坚固妄
想交互故现斯事。乃至识阴例此明之。何则。以五
妄想各于本阴区宇之中为禅所观。将破未破。如
灯欲灭其光复炽。乃与定力交战其功。故成之败
之则魔佛之道于是乎辩。孤山曰大妄语成堕无
间狱此约名字位中修禅定者及五品观行位中
不能安忍俱有堕义。以俱未得位不退故。然五阴
尽相不同。在色阴未尽之中即名字位也。色阴尽
者犹居观行。受阴尽则在相似初二两信。想阴尽
则在三四两信。行阴尽则在五六两信。识阴尽则
诸根互用。此在相似七信巳去。正是粗垢先落六
根清净位也。而其五阴各为十魔种子所依共五
十重。皆在观行初心所发故有退堕。若入相似堕
卷九 第 927b 页 X12-0927.png
义不成。故佛次第细辩相状令初心识其所发气
分。譬如色阴未破之中或现天魔此即想阴气分
之所发也。问受阴尽时既入相似何故想等中复
发十种魔境邪。答若论阴破岂应发魔。但文中说
相似巳前观行心中所发耳。令知所依故历五阴
次第说之。又只作相似位中发境亦应可耳。何者。
魔尚能恼深位岂不能恼相似浅位邪。但相似位
人发之终不将为圣解。又如阿罗汉人回心入大
按位虽当相似进入即破无明故不为所动也。若
名字观行位人观智强者则寂尔如空亦不将为
圣解。观力弱者则为所惑堕落魔道更受轮回。若
相似位或生法爱则名顶堕菩萨。

【疏】天台曰孤山师明五阴尽相并为五十魔种所
依。其所发明可谓详矣。然有横竖二义。约五阴尽
相其义则竖。故曰在色阴未尽之中即名字位。色
阴尽者犹居观行。乃至识阴尽此在七信巳去。约
魔种所发成堕其义则横。故曰皆在观行初心所
发故有退堕。又曰如来次第细辩相状令初心识
其所发气分(云云)。盖言五十重阴境皆在观行中
发。验是何等相状。何为色阴气分。何为受阴气分。
乃至何为识阴气分。一一了知分明无谬。犹如将
发其药先知其病。知病识药应病与药然后服行。
或问病巳知矣药将云何。对曰境虽五十大约为
言不出强软。强则寂尔如空软则照之叵得。慧风
卷九 第 927c 页 X12-0927.png
既扇定水又澄。千魔将褫魄于无何有之乡。百病
将潜踪于不萌枝之地矣。又问五阴尽相既深该
乎十信。五阴发相独浅在于观行。横竖之相其义
云何。对曰圆修行人三止于一心中修三谛于一
境中照则三惑于一念中伏。虽一念中伏。而当情
者又有乎次第。则见思粗惑适居其首。而见惑九
十八使并欲界前六品思惑正为魔种所依。破此
二惑则魔罗不得其便。而五种妄想为见思之异
称者正在观行中互相对垒。故五十种气分为正
为奇为显为伏。出没无恒胜负不定。取决于一时
尅功于当念也。】

「○(二受阴二初结前生后二初结前正行)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奢摩他中色阴尽者见
诸佛心如明镜中显现其像。

(二生后发相二初示二相二初不尽相)若有所得而未能用
犹如魇人手足宛然见闻不惑心触客邪而不能动
此则名为受阴区宇。」

【【解】温陵曰受以领纳前境为义。巳破色阴内外虚
融故见诸佛心如镜现像。诸佛心即我妙觉明心
也。如镜现像谓清净虚凝了非形碍也。虽具妙体
而未能运用盖为受所覆。故如魇寐人支体宛具
六根明了而不能运动。此受阴之相也。

【疏】天台曰夫受以领纳为义。但受不自受由色故
而为受。然色亦不自色由受故而为色。二相为偶
其来久矣。前色阴既破则受巳丧其偶。然而不能
无机栝独行者以有受阴在也。故色阴尽相取譬
卷九 第 928a 页 X12-0928.png
明镜显现其像。谓如古镜重磨巳去一番粗垢。见
诸佛心如显现其像矣。惟其犹有受阴在似有所
得而未能用。盖为受阴区宇之所掩弊。故又取喻
犹如魇人手足宛然见闻不惑心触客邪而不能
动。手足宛然见闻不惑此以喻释喻。即如明镜中
显现其像也。心触客邪而不能动即若有所得而
未能用也。然此二喻似各喻一阴。以明镜现像喻
色尽。以魇人心触客邪而不能动喻受在。若通喻
者皆可取像于色去受存之相也。】

「○(二尽相)若魇咎歇其心离身反观其面去住自由无复留
碍名受阴尽是人则能超越见浊。

(二显妄源)观其所由虚明
妄想以为其本。」

【【解】温陵曰色阴尽者巳离形碍。然为受所魇而未
能用。故受阴消歇即能离身反观去住无碍也。因
违顺之幻境生损益之妄受。则受阴无体虚有所
明故名虚明妄想。

【疏】天台曰心之不能去住自由者外为色阴之所
碍内为受阴之所留。二阴既尽故能其心离身反
观其面也。前五浊文以见闻觉知壅令留碍水火
风土旋令觉知相织妄成以为见浊。正以见闻抟
色色杂见闻情与无情和合以生妄受。故受阴尽
即能超之。】

「○(二虚明发相二初正明十相十初见物生悲二初指相推源)阿难彼善男子当在此中得大光耀其心发明内
抑过分忽于其处发无穷悲如是乃至观见蚊虻犹
卷九 第 928b 页 X12-0928.png
如赤子心生怜悯不觉流泪此名功用抑摧过越。


(二用心邪正)悟则无咎非为圣證觉了不迷久自消歇若作圣解
则有悲魔入其心腑见人则悲啼泣无限失于正受
当从沦坠。」

【【解】温陵曰既破色阴无复幽黯故得大光耀。知受
阴为咎故内自抑伏而破之。抑伏太过失于慈柔。
故多悲悯以致悲魔附焉。吴兴曰其心发明即下
文见色阴消受阴明白也。有以狂慧释之者非。

【疏】天台曰夫慈能与乐悲能拔苦乃菩萨益物之
隹怀如来度人之盛事。然亦取其中道而巳矣。故
为其说者而有三焉。曰假慈空慈中慈。三者阙一
而不可。今因内抑以生悲。与而言之属于生缘。夺
而言之落于爱见。生缘假谛之悲固不可无。苟无
法缘空心以制之无缘中道以统之鲜不落于爱
见也。爱见属贪分烦恼所摄。故悲魔乘便入其心
腑。】

「○(二勇智齐结二初指相推源)阿难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胜
相现前感激过分忽于其中生无限勇其心猛利志
齐诸佛谓三僧祇一念能越此名功用陵率过越。


(二用心邪正)悟则无咎非为圣證觉了不迷久自消歇若作圣解
则有狂魔入其心腑见人则誇我慢无比其心乃至
上不见佛下不见人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解】温陵曰色尽受现为定之胜相。因喜成功故感
激勇动。以为佛果可齐功行易致。陵率之过故狂
卷九 第 928c 页 X12-0928.png
魔附焉。今夫以少为足骄狂犯分自视无前者皆
陵率之过也。吴兴曰陵率谓勇心高率也。

【疏】天台曰前因内抑过分以生悲。病在止多而堕
乎愚。今因感激过分以生勇。病在观多而堕乎狂。
一落爱见之悲一成我慢之种。大师云狂愚之过
虽小不同。邪见轮转盖无差别此之谓也。然而勇
猛精进居六度之首。以之诣道则无道而不前。因
之成狂斯为过矣。志齐诸佛为万行之先。以之坚
誓则无誓而不圆。因之生慢斯为过矣。契经有调
弦之喻。祖诰有御马之箴。苟得其从容中道魔罗
其如予何。】

「○(三渴心沉忆二初指相推源)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前无新
證归失故居智力衰微入中隳地迥无所见心中忽
然生大枯渴于一切时沉忆不散将此以为勤精进
相此名修心无慧自失。

(二用心邪正)悟则无咎非为圣證若作
圣解则有忆魔入其心腑旦夕撮心悬在一处失于
正受当从沦坠。」

【【解】温陵曰凡修观行须定慧等持乃能无失。今此
定强智微而受阴未尽故进无新證。色阴巳消故
退失故居。进退之间杳无所依名中隳地。以无依
无见故枯渴沉忆而忆魔附焉。忆心妄系故如有
撮悬也。

【疏】天台曰夫修心以慧解而为之主。若导师之明
慧聪达善知险难恶道通塞之相。应去者去之应
卷九 第 929a 页 X12-0929.png
度者度之。如今也见色阴消受阴明白前无新證
归失故居智力衰微入中隳地亦一时之险难恶
道也。苟以慧解而临之若淮阴之阵于背水。归幸
失其故居畏死地而不退。前虽无乎新證临险道
而思危。冒毒矢而无前被金创而不畏。则受阴破
在不久又何必以区区枯渴沉忆而为事哉。】

「○(四疑是舍那二初指相推源)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慧力过
定失于猛利以诸胜性怀于心中自心巳疑是卢舍
那得少为足此名用心亡失恒审溺于知见。

(二用心邪正)悟则
无咎非为圣證若作圣解则有下劣易知足魔入其
心腑见人自言我得无上第一义谛失于正受当从
沦坠。」

【【解】温陵曰前以定强智微此又慧力过定。皆互有
所失故欲等持也。长水曰定力微故亡失恒审。慧
力过故溺于知见。

【疏】天台曰今经当机虽以多闻小慧为自咎楞严
大定为启请。而定体圆融止即是观。故结位中云
奢摩他毗婆舍那。必须止观以双修定慧以均等
方能證入深位。今也慧力过定则失于猛利。谓巳
均圣得少为足。岂非定少慧多之过乎。如来为行
人斥指其过云亡失恒番失于知见。盖修禅贵乎
知见知见功在恒审恒审又积在博闻。如辅行云
昔有禅僧居阿兰若。久修禅定不得悟彻。忽于中
夜出外经行仰睹明星豁然大悟。身心轻快万虑
卷九 第 929b 页 X12-0929.png
冰消。便谓證迹相同巳成佛道。第俟其明相出时
梵王帝释请转法轮。及至其时寂无见闻。即自思
惟以事而验惟罗汉果。尔后入城乞食遇违境而
生嗔逢顺情而兴贪。展转取印再谓三果再谓二
果。洎邪解僻兴知其未證初果。由是惭愧自悔修
进如初。此即不亡恒审不溺知见不受魔入不从
沦坠之功德也。】

「○(五生无尽忧二初指相推源)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新證未
获故心巳亡历览二际自生艰险于心忽然生无尽
忧如坐铁床如饮毒药心不欲活常求于人令害其
命早取解脱此名修行失于方便。

(二用心邪正)悟则无咎非为
圣證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常忧愁魔入其心腑手执
刀剑自割其肉欣其舍寿或常忧愁走入山林不耐
见人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解】温陵曰进退失守故心生艰险。以成邪忧自致
患害也。

【疏】天台曰破阴转深则阴现转僻。所谓道高一尺
则魔高一丈是也。前之四境犹近乎正。今则历览
艰险忽然生忧以求舍命为解脱。然此境状即佛
世亦自有之。彼以不净观成生大厌离以求速死
为快。魔因附人而杀之。此以历览二际自生艰险
以求取尽为乐。魔因入心而自害之。愚事虽同愚
心稍异也。】

「○(六生无限喜二初指相推源)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处清净
卷九 第 929c 页 X12-0929.png
中心安隐后忽然自有无限喜生心中欢悦不能自
止此名轻安无慧自禁。

(二用心邪正)悟则无咎非为圣證若作
圣解则有一分好喜乐魔入其心服见人则笑于衢
路傍自歌自舞自谓巳得无碍解脱失于正受当从
沦坠。」

【【解】吴兴曰轻安七觉支中其体属定。定若兼慧正
道可通。今所发者既无慧自持。则定翻成散魔得
其便喜乐附焉。

【疏】天台曰此名轻安无慧自禁者。谓入道之方要
以智慧调停得所也。盖禅病有沉浮而法药有止
观。如七种菩提之分不外乎止之与观。若心沉将
堕于愚则以念择进喜四觉支以起之。心浮将堕
于狂则以轻安定舍三觉支以伏之。能如是以慧
自禁则病无不除而药无不效矣。然其中亦有似
是而非以病为药者则药反为病矣。如曰心安隐
后非轻安支乎。忽然自有无限喜生非喜支乎。轻
安属于定而喜支属于慧岂不定慧调均止观得
所乎。然而有无限喜生。喜多则又属于浮。应以定
舍而止之则不失其正。乃曰心中欢悦不能自止
岂非无慧自禁而为堕狂之阶乎。故悟则无咎不
悟则魔入心肺毕竟沦于大狂而不可挽也。】

「○(七起大我相二初指相推源)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自谓巳
足忽有无端大我慢起如是乃至慢与过慢及慢过
慢或增上慢或卑劣慢一时俱发心中尚轻十方如
卷九 第 930a 页 X12-0930.png
来何况下位声闻缘觉此名见胜无慧自救。

(二用心邪正)悟则
无咎非为圣證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大我慢魔入其
心腑不礼塔庙摧毁经像谓檀越言此是金铜或是
土木经是树叶或是叠华肉身真常不自恭敬却崇
土木实为颠倒其深信者从其毁碎埋弃地中疑误
众生入无间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解】温陵曰慢名有七。恃巳凌他名我慢。同德相傲
但名曰慢。于同争胜名过慢。于胜争胜名慢过慢。
未得谓得名增上慢。以劣自矜名卑劣慢。不礼塔
庙等即邪慢也。今之妄人不礼不诵皆慢魔也。

【疏】孤山云夫假像知真因言体道。于是严其像以
生其敬。写其言以悟其心。住持三宝理在于兹也。
苟生邪见岂达中庸。惟自敬身轻毁经像。邪风一
扇愚者悦随。昔卫元嵩谏周武帝。不造曲见伽蓝
以四海为延平大寺。和夫妻为圣众。即皇帝是如
来。树令德为纲维。尊耆年为上座。而周武惑其言
遂灭佛法。凡此说者将非天魔外道入佛法中肆
其奸谋倾毁我教耶。天台曰夫心之受道以虚为
满。非如器之受物以满为满也。故曰入于如来妙
庄严海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夫圆满菩提固为满
矣而曰归无所得何尝以满为满乎。故道之在人
以满为满者则慢人。以虚为满者则敬人。故曰沧
海能为百谷王者以其能下之也。矧入于妙庄严
海乎。矧以未满而为满乎。矧慢至于七乎。大我慢
卷九 第 930b 页 X12-0930.png
魔入其心肺宜矣。疑误众生入无间狱非不幸也。】

「○(八轻安自在二初指相推源)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于精明
中圆悟精理得大随顺其心忽生无量轻安巳言成
圣得大自在此名因慧获诸轻清。

(二用心邪正)悟则无咎非为
圣證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好轻清魔入其心腑自谓
满足更不求进此等多作无闻比丘疑误众生堕阿
鼻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解】温陵曰以色消为精明以精明为圆悟。遂以为
得大随顺轻清自在。皆得少为足无闻之俦也。吴
兴曰轻安者名虽同前其义则异。以云因慧获诸
轻清故。此由受阴于诸尘境无重浊之惑便言成
圣得大自在也。

【疏】天台曰此经历诋多闻宜以无闻为是矣。然而
自谓满足更不求进者多作无闻比丘疑误众生
堕无间狱岂以无闻为是哉。然则何为而斯可。要
亦不失其正而巳矣。若以多闻为功住之而不前
斯无功矣。其若闻教观心离指见月多闻为道助
不可无也。】

「○(九拨无因果二初指相推源)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于明悟
中得虚明性其中忽然归向永灭拨无因果一向入
空空心现前乃至心生长断灭解。

(二用心邪正)悟则无咎非为
圣證若作圣解则有空魔入其心腑乃谤持戒名为
小乘菩萨悟空有何持犯其人常于信心檀越饮酒
啖肉广行淫秽因魔力故摄其前人不生疑谤鬼心
卷九 第 930c 页 X12-0930.png
久入或食屎尿与酒肉等一种俱空破佛律仪误入
人罪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解】温陵曰因得虚明误执断空成诸邪咎。凡为此
者皆空魔也。资中曰此从邪见种生引此空魔入
其心腑。大般若云魔能入一切众生心令归依魔
党如胶如漆。断手截臂不以为难。

【疏】天台曰于明悟中得虚明性虚明固正受也。于
虚明中归向永灭巳不得其正矣。又因之而拨无
因果因之而一向入空生长断灭解。由是空魔得
便入其心腑以邪空一槩平等为所宗。以饮酒啖
肉等广行淫秽等。甚至屎尿与酒肉等。谓之一种
俱空。斯人于解则空于行则不空焉能获果报空。
故破佛律仪误入人罪失于正受当从沦坠也。孤
山云嗟乎叔世。尊合杂为大道排持操为小乘。戒
律轨仪弃为他物。画魑魅以为巧。扇无检以为风。
及夫阴阳拘忌流俗妄说一皆信受畏若严刑。未
审戒律之教与阴阳之书孰愈。流俗之说与如来
之谈孰优。背正向邪颠乱之甚。怀道大士一为思
之。或为宗师愿以训众。斯乃震法雷于迷蛰耀慧
灯于永夜。夫如是则涅槃之嘱斯经之诫得其人
而其道举矣。又何待于四依出世乎。战国策云画
鬼神易为巧图狗马难为工。今以排去律检妄谭
无碍如画鬼神耳。】

「○(十爱极发狂二初指相推源)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味其虚
卷九 第 931a 页 X12-0931.png
明深入心骨其心忽有无限爱生爱极发狂便为贪
欲此名定境安顺入心无慧自持误入诸欲。

(二用心邪正)悟则
无咎非为圣證若作圣解则有欲魔入其心腑一向
说欲为菩提道化诸白衣平等行欲其行淫者名持
法子神鬼力故于末世中摄其凡愚其数至百如是
乃至一百二百或五六百多满千万魔心生厌离其
身体威德既无陷于王难疑误众生入无间狱失于
正受当从沦坠。」

【【解】温陵曰爱心多因顺起故定境顺心即邪爱成
咎。吴兴曰此如天台止观烦恼境欲发之相。智者
云生来欲色抑制可停。今所发者其惑炽盛。若见
外境心狂眼暗。如睡师子触之哮吼。若不识者则
能牵人作大重罪。今文既云魔入其心。则是烦恼
与魔二境俱发。

【疏】天台曰虚则静明则照。照则虚明以昭然。静则
纤情而不立。尚何虚明之足味。惟其虚明。各不得
其正而即生味著。味为爱之根。内味虚明而不觉
其非而外巳成乎贪爱。爱心一萌则深入心骨。因
之而无限爱生。因之而爱极发狂。因之而便为贪
欲。又岂止自行而巳哉。因之而说欲为菩提。因之
化人而行淫。总根之于味其虚明。复资之以魔入
心肺。今之白衣假白莲为社化诸白衣平等行欲
其行淫者名为法子。皆魔罗之所使然。欲化其弟
子悉为魔属故也。】
卷九 第 931b 页 X12-0931.png

「○(二结过劝示)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皆是受阴用心交互故
现斯事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缘迷不自识谓
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汝等亦当将如来语于
我灭后传示末法遍令众生开悟斯义无令天魔得
其方便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解】温陵曰诸阴结文皆云保持覆护等。即深防邪
误助道之意也。】

「○(三想阴二初结前生后二初结前受尽)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地受阴尽者虽未漏尽心
离其形如鸟出笼巳能成就。

(二生后想相二初示相二初不尽相)从是凡身上历菩萨
六十圣位得意生身随往无碍譬如有人熟寐寱言
是人虽则无别所知其言巳成音韵伦次令不寐者
咸悟其语此则名为想阴区宇。」

【【解】孤山曰始三渐次终乎妙觉其间有贤有圣。皆
是三世诸佛所历之位故通称圣位。今受阴既破
即入相似圣位故云得意生身也。意生者喻如意
去速疾无碍。而有三种。一入三昧乐意生身谓心
寂不动。即相似初信至七信入空位也。二觉法自
性意生身。谓普入佛刹以法为自性。即相似八信
出假位也。三种类俱生无作意生身谓了佛所證
法。即九信十信修中位也。长水曰未破想阴故如
熟寐寱言也。有成圣位分故如音韵伦次也。令不
寐者咸悟其语。如證圣人则知彼有圣位之分。故
般若云如来悉知悉见是人皆得成就阿耨菩提。

【疏】天台曰夫人之致烦恼生死而莫大于识。即𦿔
卷九 第 931c 页 X12-0931.png
菩提涅槃与神通妙用亦莫大于识。然识无行不
立行无想不成想无受不全。故三阴者以受而为
致妄之本也。是以教门之设于檀而特云不受。于
三昧而特云正受。果能于法无所受而归乎正受
则想无所施其巧。行无所用其力。而识亦无所致
其功矣。然而受必依根根必对境。故色阴者为受
阴之苑囿。受阴者色阴之园主也。今色阴早巳先
破则受亦无所依。受既次忘则想亦无所用。故受
阴尽者生死烦恼巳外决其藩篱。独有内之根本
者在。将不久而乾枯其生死烦恼之根本。今则受
破而心无所弊故虽未得无漏心能离其形如鸟
出笼。巳能决定成就从凡入圣浅深阶位得意生
身随往无碍也。前色阴尽犹如魇人手足宛然见
闻不惑。心触客邪而不能动。盖取喻受阴未破其
生死长夜之昏寐也重。今想阴现前譬如有人熟
寐寱言等。盖取喻受阴巳破其生死长夜之昏寐
也轻。亦一番譬喻之照映也。】

「○(二尽相)若动念尽浮想消除于觉明心如去尘垢一伦生
死首尾圆照名想阴尽是人则能超烦恼浊。

(二显妄源)观其
所由融通妄想以为其本。」

【【解】孤山曰觉明如镜浮想如尘。想尽心明犹居相
似首尾犹始终也。若悟真常无始终生死之异故
云圆照。温陵曰想能融变使心随境使境随心。如
想酢梅能通质碍故名融通妄想。
卷九 第 932a 页 X12-0932.png

【疏】天台曰前色阴尽立喻如镜。受阴在立喻如寐。
今则受尽立喻如寱。想阴尽取象乎于觉明心如
去尘垢。若以法对喻亦如古镜更去一番尘垢重
发一番明净矣。】

「○(二正明发相二初正明十相十初贪求善巧二初虚受定明)

○阿难彼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


(二想心发相三初由心贪)三摩地中心爱圆明锐其精思贪求善巧。

(二致魔附二初魔来显异)尔时天
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不觉是其魔
著自言谓得无上涅槃来彼求巧善男子处敷座说
法其形斯须或作比丘令彼人见或为帝释或为妇
女或比丘尼或寝暗室身有光明是人愚迷惑为菩
萨信其教化摇荡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口中好
言灾祥变异或言如来某处出世或言劫火或说刀
兵恐怖于人令其家资无故耗散此名怪鬼年老成
魔。

(二魔去招殃)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
王难。

(三劝先觉)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解】温陵曰得受阴尽曰虚妙。巳无受魔曰不遭。圆
定等者想阴定中也。爱圆明求善巧者因其虚妙
生爱思于圆明之体以发沤和之用也。天魔变现
教化者是沤和善巧也。附人附他人也。其人所附
人也。彼人是人皆指修定人也。想阴十段皆初举
天魔次明鬼魔而旧科不分。今按经分之。前总叙
云或汝阴魔或复天魔或著鬼神或遭魑魅。后总
结曰是十种魔或附人体或自现形魔师淫淫相
传邪精魅其心腑。如受阴中举悲等十魔即阴魔
卷九 第 932b 页 X12-0932.png
也。想阴初举十类即天魔也。文云潜行贪欲即魔
师淫淫相传也。次举口中好言等即鬼神魑魅兼
附之。所谓邪精魅其心腑也。怪鬼魃鬼皆前所举
者。吴与曰飞精附人斯必附其可附之人亦修定
习慧者耳。弟子与师即求巧之子说法之师。下皆
例此。

【疏】天台曰夫善巧沤和之妙用也。苟能圆修定慧
破去五阴粗垢先落。更进八九十信。假理现前而
沤和之用自彰。何故中途因依锐精思而贪求善
巧。不知贪心一萌而天魔候得其便竟附人以善
巧之事惑之令行人竟入其彀。不至于陷王难入
轮回堕无间狱而不巳。魔之害人若此而行者可
不慎其念哉。】

「○(二贪求经历二初虚受定明)阿难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


(二想心发相三初由心贪)三摩地中心爱游荡飞其精思贪求经历。

(二致魔附二初魔来显异)尔时天
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亦不觉知魔
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游善男子处敷座说
法自形无变其听法者忽自见身坐宝莲华全体化
成紫金光聚一众听人各各如是得未曾有是人愚
迷惑为菩萨淫逸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口中好
言诸佛应世某处某人当是某佛化身来此某人即
是某菩萨等来化人间其人见故心生倾渴邪见密
兴种智消灭此名魃鬼年老成魔。

(二魔去招殃)恼乱是人厌足
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

(三劝先觉)汝当先觉不
卷九 第 932c 页 X12-0932.png
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疏】天台曰夫经历非今之所谓游方乎。古人以道
眼未明虽八十犹事行脚。第出处各有其时。今于
百日坐禅安心于定慧。苟尅期未果则誓不起坐。
若遽焉而心爱游荡贪求经历天魔得以乘其间
矣。如曰某人是某佛化身来此非魔以欲钩牵其
经历以参承乎。】

「○(三贪求契合二初虚受定明)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

(二想心发相三初由心贪)三摩
地中心爱绵㳷澄其精思贪求契合。

(二致魔附二初魔来显异)尔时天魔候
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实不觉知魔著亦
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合善男子处敷座说法其
形及彼听法之人外无迁变令其听者未闻法前心
自开悟念念移易或得宿命或有他心或见地狱或
知人间好恶诸事或口说偈或自诵经各各欢娱得
未曾有是人愚迷惑为菩萨绵爱其心破佛律仪潜
行贪欲口中好言佛有大小某佛先佛某佛后佛其
中亦有真佛假佛男佛女佛菩萨亦然其人见故洗
涤本心易入邪悟此名魅鬼年老成魔。

(二魔去招殃)恼乱是人
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

(三劝先觉)汝当先
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解】温陵曰爱绵㳷者欲密契妙理也。希契合故魔
与开悟。自开悟下皆密契之事也。资中曰夫亡机
寂照理自玄会。若希求契合拟心即差。于是天魔
得其便也。
卷九 第 933a 页 X12-0933.png

【疏】天台曰绵密也。㳷合也。即前心精通㳷之㳷。夫
我之因觉湛然。能与诸佛果觉㳷合亦求其任运
而巳。若心爱绵㳷澄精思而贪契合天魔得其便
矣。令闻法者心自开悟至于他心宿命。皆以契合
之事而应之也。长水曰男女佛者贵引行人行贪
欲事无妨成佛。约教固有偏圆之殊。而本同末异
岂果有小大乎。邪人灼然谓之大小。如来本迹岂
易知之。邪人辄判某在先而某在后。又乃恣其不
逊有真伪之分何其愚哉。洗涤本心者反以邪见
除去正见也。】

「○(四贪求辩析二初虚受定明)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

(二想心发相三初由心贪)三摩
地中心爱根本穷览物化性之终始精爽其心贪求
辩析。

(二致魔附二初魔来显异)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
人先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元善
男子处敷座说法身有威神摧伏求者令其座下虽
未闻法自然心伏是诸人等将佛涅槃菩提法身即
是现前我肉身上父父子子递代相生即是法身常
住不绝都指现在即为佛国无别净居及金色相其
人信受亡失先心身命归依得未曾有是等愚迷惑
为菩萨推究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口中好言眼
耳鼻舌皆为净土男女二根即是菩提涅槃真处彼
无知者信是秽言此名蛊毒魇胜恶鬼年老成魔。


(二魔去招殃)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

(三劝先觉)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卷九 第 933b 页 X12-0933.png

【【解】温陵曰爱穷万化之本故爽其心以辩析。将佛
涅槃等者以肉身为果德。以幻生为常住。而拨无
净土报体皆因其辩析化元而妄为混融之说也。
以秽染为真净。亦意引媟欲也。吴兴曰夫性海圆
澄森罗自现。苟偏求俗理翻益漏心。违本禅那邪
鬼斯入。

【疏】天台曰物化性之终始即五卷如来发明世出
世法知其本因随所缘出。如知雨滴之头数松棘
之曲直鹄乌之白玄皆了缘由是也。然此由佛之
假智法眼鉴物宜然功至自至。又何必预为之计
爱根本览化元贪辩析哉。魔王乘便以遂心之法
而囿之令人沦于猥亵而后巳也。】

「○(五贪求冥感二初虚受定明)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

(二想心发相三初由心贪)三摩
地中心爱悬应周流精研贪求冥感。

(二致魔附二初魔来显异)尔时天魔候
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元不觉知魔著亦
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应善男子处敷座说法能
令听众暂见其身如百千岁心生爱染不能舍离身
为奴仆四事供养不觉疲劳各各令其座下人心知
是先师本善知识别生法爱粘如胶漆得未曾有是
人愚迷惑为菩萨亲近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口
中好言我于前世于某生中先度某人当时是我妻
妾兄弟今来相度与汝相随归某世界供养某佛或
言别有大光明天佛于中住一切如来所休居地彼
无知者信是虚诳遗失本心此名疠鬼年老成魔。


卷九 第 933c 页 X12-0933.png
(三魔去招殃)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

(三劝先觉)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解】吴兴曰悬应在圣冥感在巳。于未證理前求其
休验也。

【疏】天台曰夫感应之道有二说焉。一以始觉为感
本觉应之。修首楞大定者之事也。一以诚求为感
身通为应。修念佛法门者之事也。然此二者行布
则分门。玄会则一体。未有始觉无功而他佛能应
之者也。今于三摩地中心爱悬应始觉未有其功
也。周流精研贪求冥感出于有心而求。安能契合
无缘之应天魔是以得乘其隙而悬应之矣。】

「○(六贪求静谧二初虚受定明)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

(二想心发相三初由心贪)三摩
地中心爱深入尅巳辛勤乐处阴寂贪求静谧。

(二致魔附二初魔来显异)
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本不觉
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阴善男子处敷
座说法令其听人各知本业或于其处语一人言汝
今未死巳作畜生敕使一人于后蹋尾顿令其人起
不能得于是一众倾心钦伏有人起心巳知其肇佛
律仪外重加精苦诽谤比丘骂詈徒众讦露人事不
避讥嫌口中好言未然祸福及至其时毫发无失此
大力鬼年老成魔。

(魔去招殃)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
弟子与师俱陷王难。

(三劝先觉)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
知堕无间狱。」

【【解】温陵曰爱深入幽静以澄养通力也。邪定能具
卷九 第 934a 页 X12-0934.png
五通。本业宿业也。畜生后报也。此二宿命通也。知
肇他心通也。讦露眼耳通也。发人私事曰讦露。

【疏】天台曰夫悟净圆觉取静为行非静谧乎。溯流
者必造其源非深入乎。是亦求其若空华如幻化
而巳。若以有心爱其深入尅巳辛勤乐处阴寂。一
涉贪求则修心不得其正。虽小乘偏空犹不能得
矧真空乎。以有心冀空法境智相违天魔得便非
不幸也。】

「○(七贪求宿命二初虚受定明)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

(二想心发相三初由心贪)三摩
地中心爱知见勤苦研寻贪求宿命。

(二致魔附二初魔来显异)尔时天魔候
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殊不觉知魔著亦
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知善男子处敷座说法是
人无端于说法处得大宝珠其魔或时化为畜生口
衔其珠及杂珍宝简策符牍诸奇异物先授彼人后
著其体或诱听人藏于地下有明月珠照耀其处是
诸听者得未曾有多食药草不餐嘉馔或时日餐一
麻一麦其形肥充魔力持故诽谤比丘骂詈徒众不
避讥嫌口中好言他方宝藏十方圣贤潜匿之处随
其后者往往见有奇异之人此名山林土地城隍川
岳鬼神年老成魔或有宣淫破佛戒律与承事者潜
行五欲或有精进纯食草木无定行事。

(二魔去招殃)恼乱是人
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

(三劝先觉)汝当先
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解】温陵曰好知潜匿异事及宿命也。珠宝简策皆
卷九 第 934b 页 X12-0934.png
潜匿异事。吴兴曰宿命者六通之一也。小乘修成
大乘发得。今进不待发退不从修。作念求之故招
魔事。

【疏】天台曰宿命能知见过去之事为六通之一。此
亦功至自至不可强求。若有强求之心巳非真实
之因况心爱乎贪求乎。又加之以勤苦研求惟以
是为念天魔岂不候其便耶。】

「○(八贪求神力二初虚受定明)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

(二想心发相三初由心贪)三摩
地中心爱神通种种变化研究化元贪取神力。

(二致魔附二初魔来显异)
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诚不觉
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通善男子处敷
座说法是人或复手执火光手撮其光分于所听四
众头上是诸听人顶上火光皆长数尺亦无热性曾
不焚烧或水上行如履平地或于空中安坐不动或
入瓶内或处囊中越牖透垣曾无障碍惟于刀兵不
得自在自言是佛身著白衣受比丘礼诽谤禅律骂
詈徒众讦露人事不避讥嫌口中常说神通自在或
复令人旁见佛土鬼力惑人非有真实赞叹行淫不
毁粗行将诸猥媟以为传法此名天地大力山精海
精风精河精土精一切草木积劫精魅或复龙魅或
寿终仙再活为魅或仙期终计年应死其形不化他
怪所附年老成魔。

(二魔去招殃)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
弟子与师多陷王难。

(三劝先觉)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
知堕无间狱。」
卷九 第 934c 页 X12-0934.png

【【解】温陵曰化元万化之本也。欲乘之以发神变。以
爱神变故现撮火履水等事。若真神变则不惧刀
兵。

【疏】天台曰夫神力用也。道果体也。未尝见有无体
之用亦未尝见有无用之体。是则欲求其神力之
用者当务乎道果之体。即道果之体亦须其功至
自至。今也以心爱而研究化元贪求而冀乎神力。
遽兴魔念所以致魔。】

「○(九贪求深空二初虚受定明)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

(二想心发相三初由心贪)三摩
地中心爱入灭研究化性贪求深空。

(二致魔附二初魔来显异)尔时天魔候
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终不觉知魔著亦
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空善男子处敷座说法于
大众内其形忽空众无所见还从虚空突然而出存
没自在或现其身洞如琉璃或垂手足作栴檀气或
大小便如厚石蜜诽毁戒律轻贱出家口中常说无
因无果一死永灭无复后身及诸凡圣虽得空寂潜
行贪欲受其欲者亦得空心拨无因果此名日月薄
蚀精气金玉芝草麟凤龟鹤经千万年不死为灵出
生国土年老成魔。

(二魔去招殃)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
弟子与师多陷王难。

(三劝先觉)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
知堕无间狱。」

【【解】温陵曰欲入灭定以趣空寂也。从空出没等因
其好空故依空詃惑。口中常说下皆乘其空见而
发也。近世邪宗。妄谓参须实参见须实见。遂以因
卷九 第 935a 页 X12-0935.png
果后身天堂地狱非亲见者一皆拨无。故得其说
者咸谓善恶渺茫浮生不再。于是忘戒检恣淫乐
饮啖昏荒以自断送。侥倖显处掊尅侵虐。真谓无
天堂地狱矣。愚每痛之。因笺释及此感发奋笔。冀
悟魔说无自陷溺也。日月薄蚀精气流注能为金
玉之类。孤山曰薄蚀者经史皆作食。韦昭云气往
迫之曰薄亏毁曰食。

【疏】天台曰此中入灭深空与前阴寂静谧同。所以
异者彼以静谧为之主其求也浅。此以入灭为之
宗其求也深。故著之以入灭以深空此之所以不
同也。夫入灭深空要以一念不生前后际断为之
本。今也心爱而贪求之非魔邪而何哉。以魔召魔
非不幸也。】

「○(十贪求变易二初虚受定明)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

(二想心发相三初由心贪)三摩
地中心爱长寿辛苦研几贪求永岁弃分段生顿希
变易细相常住。

(二致魔附二初魔来显异)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
说经法其人竟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
彼求生善男子处敷座说法好言他方往还无滞或
经万里瞬息再来皆于彼方取得其物或于一处在
一宅中数步之间令其从东诣至西壁是人急行累
年不到因此心信疑佛现前口中常说十方众生皆
是吾子我生诸佛我出世界我是元佛出世自然不
因修得此名住世自在天魔使其眷属如遮文茶及
四天王毗舍童子未发心者利其虚明食彼精气或
卷九 第 935b 页 X12-0935.png
不因师其修行人亲自观见称执金刚与汝长命现
美女身盛行贪欲未逾年岁肝脑枯竭口兼独言听
若妖魅前人未详多陷王难未及遇刑先巳枯死。


(二魔去招殃)恼乱彼人以至殂殒。

(三劝先觉)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
知堕无间狱。」

【【解】孤山曰变易者断见思尽生法性土故受变易。
今顿欲变粗身为细质易短寿为长龄从此分段
延入彼土也。自在天即欲界第六天上别有魔王
居处亦他化自在天摄。温陵曰万里瞬息乃得变
易者之事也。陀罗尼经有遮文茶天。毗舍童子即
毗舍遮鬼隶四天王。巳发心则护人未发心则害
人。以彼定力虚明为利故食其精气。或不因师者
不因魔附之师而亲见魔现也。口兼独言间出异
语也。

【疏】天台曰夫分段变易三界内外粗细之果报也。
分段则由不净种子之所生。变易则由清净业因
之所感。虽皆生死苦乐天渊。亦求其瓜熟蒂悬而
巳。今也心爱长寿顿希变易。岂惟寿者之相未空
抑且邪见之宗尚炽。此则纯涉异宗毫无正念。今
之带异修禅者欲先求仙道后入空宗。称为性命
双修仙佛兼事。是以贪生之士翕然从之。习以成
风至死不改。岂天魔遣使遍于人间化佛民为道
民变道民成魔民乎。】

「○(二广略结劝二初广结劝二初结过)阿难当知是十种魔于末世时在我法中出家修
卷九 第 935c 页 X12-0935.png
道或附人体或自现形皆言巳成正遍知觉赞叹淫
欲破佛律仪先恶魔师与魔弟子淫淫相传如是邪
精魅其心腑近则九生多逾百世令真修行总为魔
眷命终之后必为魔民失正遍知堕无间狱。」

【【解】温陵曰涅槃经云末世魔属现比丘罗汉等像
混坏正法非毁戒律。其意同此也。

【疏】天台曰巳上十种禅那现境皆依想阴而立。退
比受境其相则细。进比行境其相则粗。故此十境
想在则有。想空则无。是知毫有希冀皆属想心。尽
此想心然后十类天魔不得其便。岂非想阴者为
召天魔之本乎。若夫受阴虽云魔著但云悲魔狂
魔等。是亦杂处人间鬼魔而巳。然而有阴魔天魔
等之分者。要知召魔一以阴魔为之主。但众生自
有色身巳来常依阴魔而住。今修禅那将破阴境。
室主见去故作留难。岂不于三昧时多方设计将
留连之不力伸救于十四有之欲王乎。】

「○(二劝示)汝今未须先取寂灭纵得无学留愿入彼末法之
中起大慈悲救度正心深信众生令不著魔得正知
见我今度汝巳出生死汝遵佛语名报佛恩。

(二略结劝二初重示迷因)阿难
如是十种禅那现境皆是想阴用心交互故现斯事
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缘迷不自识谓言登圣
大妄语成堕无间狱。

(二再勖流布)汝等必须将如来语于我灭
后传示末法遍令众生开悟斯义无令天魔得其方
便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卷九 第 936a 页 X12-0936.png

【【解】温陵曰始以阿难起教终复嘱令弘宣。足知大
教源流浚发遐被无非阿难之力。则示遭魔事徵
心辩见皆为末法起大慈悲令不著魔得正知见
也。当知昔虽四派示灭。今之法化常存与夫在处
影响无非留愿之身也。

【疏】天台曰凡菩萨弘法度生如大舟航。全以愿舵
为之拨正。然有浅深不同。居深位者随机应化无
所施而不可。若浅位者要以愿力留此身心在于
末世流通正法。但道力之心易留而生死之身难
𩣪。非有大神通力安能于分段界中易短寿以为
长龄。如南岳之愿为五通仙人不过欲假身通延
寿弘法。然又有身可留而缘不可留者。如阿难尊
者之闻法句偈而遽云仙化。非虽有通力而缘不
我留。此与南岳事多相类。今云纵得无学留愿度
生。盖言巳得无学而身固可忘。还当以愿力持之
使其智虽灭而身不可灰。留之以救末劫诸沉沦
尔。温陵师云昔虽四派示灭今之法化常存与夫
在处影响无非留愿之身。正以生缘可尽而愿力
不可尽也。】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卷第九
卷九 第 936b 页 X12-0936.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