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八
卷八 第 877c 页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卷第八
师子林沙门 惟则 会解
天台山沙门 传灯圆通疏

「○(二明反妄归真立浅深次位三初总明渐次为入位之法二初结前生后二初结颠倒因)阿难如是众生一一类中亦各各具十二颠倒犹
如捏目乱华发生颠倒妙圆真净明心具足如斯虚
妄乱想。」

【【解】温陵曰十二颠倒即动颠倒欲颠倒至杀颠倒
也。孤山曰各具即互具也。以一一类心妄种皆具。
一则现起名事造。馀则冥伏名理具。以妄本无体
元是真心。是故妄具元是真具。具无具相一切皆
空。如是了知始可议道。

【疏】天台曰上犹如捏目乱华发生喻妄而不喻真。
下妙圆真净明心明真而不明妄盖。经文言简意
周。以喻影互乎法以法影互乎喻。若取法以足喻
则妙圆真净明心犹如睛空。应取色阴中譬如有
人以清明眼见晴明空惟一晴虚迥无所有。即名
为妙空圆空真空净空明空无所而不可。及乎其
人无故不动目睛瞪以发劳则见狂华无端乱起。
则先之睛空粗而非妙偏而非圆妄而非真染而
非净暗而非明矣。若以喻足法则众生亦然。妄为
明觉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
然成异等。则彼宝觉真空不得其妙圆真净明矣。
故曰颠倒妙圆真净明心具足如斯虚妄乱想。】
卷八 第 878a 页 X12-0878.png

「○(二生渐次法)汝今修證佛三摩地于是本因元所乱想立三渐
次方得除灭如净器中除去毒蜜以诸汤水并杂灰
香洗涤其器后贮甘露。

(二标列正明二初标列)云何名为三种渐次一者
修习除其助因二者真修刳其正性三者增进违其
现业。」

【【解】吴兴曰除去毒蜜喻除其助因及刳其正性也。
汤水如正行灰香如助行甘露譬所證之理。孤山
曰言渐次者事渐理圆不同偏教之渐也。问此三
渐次于天台六即中属何位邪。答名字中修能成
观行及发真似也。长水曰前问至何渐次得修行
目。今此第二正名修行故云真修。

【疏】天台曰或问三渐次浅深之相何如。答曰若一
往观其三节工夫。修习位但在名字。真修位在乾
慧观行纯熟。增进位在初信巳去。再往观后总结
如是皆以三增进故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
路是则三种浅深皆具。盖位位之中皆有伏道解
脱道。无论前位至如等觉后心金刚乾慧为妙觉
伏道。准璎珞经云等觉性中有一人名金刚幢慧
以大愿力住寿百劫倒修凡夫之行。岂不工夫亦
有微著浅深修习真修增进三种之差别乎。若论
三种所断。初除助因先断五辛。此名字初心即能
永断。若馀之助因恐亦多种。如下文云以火净食
无啖生气则凡助三毒之因悉宜敕断。若第二刳
其正性。夫身淫易制而正性难刳必须淫机俱断
卷八 第 878b 页 X12-0878.png
断性亦无。然观下文父母肉身不须天眼之言亦
位在内外从可知也。第三违其现业。若观现文则
始于乾慧终于初住。以此而知业岂易违哉。至于
菩萨有广求佛法之贪誓断无明之嗔不了佛性
之痴。声闻闻大树琴音而不安迦叶见法性五尘
而起舞。以初谅末岂能无之。则刳正性违现业亦
直齐乎等觉也。于是本因元所乱想者明所观之
境也。立三渐次者明能观之观也。论今经所观之
境同天台止观所明有妄有真。妄则阴入界境真
则三谛三如来藏。盖此经以破妄显真而为力用。
虽曰破妄意在即真。前经所明莫非其事。今但云
元所乱想立三渐次者顺文势约所破而言之也。
元所乱想不外六种识心。此又与天台初观六识
是同。岂非元所乱想立三渐次之语该括一经备
详始末乎。然若玄会同归固不必于重明。苟执筌
为鱼恐未究乎本指。是故释兹二句不避繁冗博
蒐全经用天台十乘观法通之。庶令增进五十五
位真菩提路者有以凭焉。言十乘者观不思议境。
若去丈就尺去尺就寸言之则以耳根为事境以
圆通常为理境。事理相即不可思议。作如此观于
耳识元所乱想得以灭除。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
脱。是为第一观不思议境颠倒不生入三摩地也。
若观此境想不得灭理不得入。应当悲巳悲人上
求下化。何者行人观此境时知由六乱妄想故必
卷八 第 878c 页 X12-0878.png
沉恶道有苦可悲。即圆通常故当成佛道有乐可
仰。悲巳故发一誓愿销我亿劫颠倒想希更审除
微细惑。悲人故发一誓愿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
于此取泥洹。慈巳故发一誓愿愿今得果成宝王。
慈人故发一誓愿还度如是恒沙众。由发此四弘
誓愿故六乱妄想得以灭除。华严所谓初发心时
便成正觉。是为第二真正发菩提心颠倒不生入
三摩地也。第三善巧安心定慧者。若真正发心于
三摩地犹不能入。当一一观察今于六乱妄想何
想为多。然六想虽多不出昏动。若动念多应用三
止而止息之。若昏沉多应以三观而照了之。夫昏
动病也止观药也。服药身安医则奏效。苟不得所
而药反为病。寂寂多则易生昏睡。惺惺多则易生
乱想。宜调停适候。故曰寂寂惺惺是乱想惺惺非。
惺惺寂寂是无记寂寂非。如是安心得所则净极
光通达寂照含虚空。是为第三善巧安心止观颠
倒不生入三摩地也。第四破法遍者。前乘止观向
上向下。向上应入三摩。向下应颠倒不生。若不入
不破何物为妨盖破法有所不遍。又须研破六乱
妄想三谛之境。本不即十法那忽即十法是故须
破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十界俱非以破法
遍本不离十法那忽离十法是故须即。以妙明不
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十界俱即要须即即而离即
离而即。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十界离即
卷八 第 879a 页 X12-0879.png
离非。是即非即以破法遍。不即不离菩提道成是
为第四破法遍颠倒不生入三摩地也。第五识通
塞者。三止既破六乱此心应与理会那犹不会。当
更细检一切诸法中皆有安乐性那忽并彼。故曰
知见无见斯即涅槃。一切诸法中皆是魔罗网那
忽并取。故曰知见立知即无明本。又曰为物所转
故于是中观大观小即通而塞也。若能转物即同
如来即塞而通也。是为第五识通塞颠倒不生入
三摩地也。第六善修道品者。行者既识通塞云何
于坦途中而修道品。首楞严定有正有助。正即密
因奢摩他等是也。助即万行圆顿四念处等是也。
经云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因
善修故六乱妄想得灭。是为第六善修道品颠倒
不生入三摩地也。第七对治助开者。既能善修道
品必能流入三解脱门。若未入而难起方救他而
难起云何对治。若悭弊难起当观悭即菩提受不
受亦受亦不受乃至五不受。不受即檀。檀义含于
六。资生无畏法此中一二三馀弊亦如是。又若淫
弊宿习难防佛令专诵神咒。是为第七对治助开
颠倒不生入三摩地也。第八善知次位者。行人若
不知位次则有未得谓得未證谓證增上慢之失。
当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理即也。能如此解名字
即也。所观契理观行即也。六根清净相似即也。常
心分显分真即也。圆满菩提究竟即也。是为第八
卷八 第 879b 页 X12-0879.png
知位次颠倒不生入三摩地也。第九安忍成就者。
行人行道时熟未熟多动障难每须安忍。如来无
问自说明五十重阴境即示以安忍之法。故曰成
就破乱由汝阴心。主人若迷客得其便。当处禅那
觉悟无咎。则彼魔事无奈汝何。是为第九能安忍
颠倒不生入三摩地也。第十离法爱者。能修诸乘
安于强软。必于常心有所相应若生法爱住而不
前是为将登而崩将过而坠。故曰众生狂迷不自
忖量。各以先习迷心而自休息。将为毕竟所归宁
地自言满足无上菩提。声闻缘觉不成增进。汝等
存心秉如来道。将此法门于我灭末传示末法令
其身心入佛知见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是为离顺
道法爱颠倒不生入三摩地也。又元所乱想即首
卷第一生死根本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修习真修
增进即第二根本菩提涅槃元清净体识精元明
能生诸缘缘所遗者。是则今文元所乱想乃广上
生死根本所生诸缘缘色缘声等六乱而无绪也。
至于真修之方正指六根圆通返闻闻乎自性复
此元明而巳矣。】

「○(二正明三初修习除其助因三初徵)云何助因。

(二释二初总明四食)阿难如是世界十二类生不能自全
依四食住所谓段食触食思食识食是故佛说一切
众生皆依食住。

(二别断五辛二初述意)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生食毒故
死。

(二正断二初劝断显助开)是诸众生求三摩地当断世间五种辛菜是五
种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

(二约人明过患二初说法人过患)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纵
卷八 第 879c 页 X12-0879.png
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诸
饿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与鬼住福德日消长
无利益。

(二坐禅人过患)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萨天仙十方善神
不来守护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现作佛身来为说法
非毁禁戒赞淫怒痴命终自为魔王眷属受魔福尽
堕无间狱。

(三结)阿难修菩提者永断五辛是则名为第
一增进修行渐次。」

【【解】温陵曰四食者人间段食谓所餐必有分段。鬼
神触食但歆触而饱。禅天思食食至或但思之而
饱。识天识食既无形色但以识想。此直明众生皆
依食住。而因食戒断五辛不必他引也。五辛内发
淫恚外引邪魅故名助因也。吴兴曰食甘等举段
食之损益欲除五辛之助因也。以五辛能发淫恚
犹毒死之食焉。孤山曰五辛者楞伽经云葱蒜韭
薤兴渠也。应法师云兴渠梵音讹也正云兴宜。慈
悯三藏云根如萝卜出土辛臭。慈悯冬至彼土不
见其苗则此方无故不翻也。

【疏】云间补遗云成唯识论一者段食变坏为相。二
者触食触境为相。三者思食希望为相。四者识食
执持为相。段食香味触三。于变坏时能为食事。以
变坏时色无用故。触食谓有漏触。裁取境时能为
食事。思食谓有漏思。希可爱境能为食事。识食谓
有漏识。由段触思势力增长能为食事。携李云四
食皆取资益为义。段谓形段以香味触三尘为体。
卷八 第 880a 页 X12-0880.png
入腹变坏资益诸根。古翻经律多云抟食其义则
局。如浆饮等不可抟故。触谓触对取六识中相应
触对前境时生喜乐故。思谓意思取第六识相应
思于可意境生希望故。相应触及相应思皆心所
遍行中法。思想饮食令人不死亦名思食。冷暖等
触亦名触食。此乃分通非正食义。识即第八执持
之相。由前三食势分所资。令此识增长胜能执持
诸根大种故。若约三界辨之段食惟在欲界。以色
无色界无香味二尘。馀之三食遍通三界。长水之
释义亦大同。天台曰四食之说本因佛破外道不
知食有几种故为说此四食。而惟识论又发明之。
携李等又解释之业有定论。若如温陵师说其义
甚局故不可依。食甘故生食毒故死者。吴兴所谓
凡一切食有资益故皆名为甘。不正消变能坏身
心皆名为毒。辛菜甚多但云五种者。然有辛而非
荤者如姜椒之属。今云辛而又荤惟此五种。食五
辛人有二种大过。一者内招灭善生恶过。盖此五
辛其性大热。熟食热毒攻之于内故发淫。生啖热
毒发宣于外故增恚。二者外招灭善生恶过。盖此
五辛极大臭秽。若说法者食之天仙嫌臭远离饿
鬼舐吻亲近。若修禅者食之善神嫌秽不护魔王
乘便说法。凡有如此过患是故如来殷勤敕断。嗟
夫世间人为不急事罹大罪愆莫甚于食五种辛
菜。清净好洁之士尚宜戒之。况三昧真修之士可
卷八 第 880b 页 X12-0880.png
食之耶。】

「○(二真修刳其正性三初徵)云何正性。

(二释二初以戒刳性二初持小乘戒二初正唱令断)阿难如是众生入三摩地要先严持
清净戒律永断淫心不餐酒肉以火净食无啖生气。

(二反显劝持)阿难是修行人若不断淫及与杀生出三界者无
有是处当观淫欲犹如毒蛇如见怨贼。

(二持大乘戒)先持声闻
四弃八弃执身不动后行菩萨清净律仪执心不起。」

【【解】温陵曰欲刳淫杀正性必持戒律。不饮酒防乱
之至也。不啖生防杀之至也。律中五果皆须火净
示不啖生气也。淫如毒蛇怨贼者能害法身杀慧
命故也。执身使无犯也。执心使无思犯也。

【疏】天台曰正性者欲界众生以淫欲而正性命也。
故前文明业果相续以欲贪而为之始。次继之以
食众生肉之盗贪。又进之以戕害生灵之杀贪。此
又食啖相酬杀伤相报牵生欲界之业因皆足以
资生死之正性。故真脩之士要先严持清净戒律。
于戒律中最所当断者又莫先于永断淫心次之
以不餐酒肉。盖酒虽不系于四重而能为乱性之
本犯重之原。而又云以火净食无啖生气者。以杜
致淫之渐伤慈之微耳。故律制比丘凡五果皆须
火净而然后食之意在乎此。律中更有爪净揉净。
今举一途且言火尔。当观淫欲犹如毒蛇如见怨
贼者。正言害法身杀慧命之贼有强软之不同。强
者易防而软者难制。清净比丘应先观破。如涅槃
经说菩萨观爱有九种过患。此即当第三种如妙
卷八 第 880c 页 X12-0880.png
华茎有毒蛇。又当准立云如巧言令色人为怨贼。
能如此观破自当畏罪远离也。先持小戒执身后
持大戒执心。以示比丘之戒进不躐等也。故十轮
经云若不先受小乘即学大乘无有是处。乃至云
无力饮河池讵能吞大海。犹此方儒宗先小学而
后大学亦必然之理也。】

「○(二戒净获益二初观行成就)禁戒成就则于世间永无相生相杀之业偷劫不
行无相负累亦于世间不还宿债。」

【【解】吴兴曰不淫故无相生。乃至不妄故不还宿债。
以大妄语贪其供养故。约位言之此应在外凡观
行之中。

【疏】天台曰相生即欲贪相杀即杀贪偷劫即盗贪
包得妄语。三者不行复何负累之有。而云禁戒成
就者。始虽执身莫犯未得名为成就。必至于执心
不起斯名成就禁戒也。】

「○(二因发似解)是清净人修三摩地父母肉身不须天眼自然观
见十方世界睹佛闻法亲奉圣旨得大神通游十方
界宿命清净得无艰险。

(三结)是则名为第二增进修行
渐次。」

【【解】资中曰此如法华现身所得六根清净即相似
位也。

【疏】天台曰五根为身根之所具。四眼又为肉眼之
所具。肉眼碍非通天眼通非碍。父母肉身不须天
眼者。由其持戒清净即碍能通也。盖破戒能为神
卷八 第 881a 页 X12-0881.png
通障。今戒根清净故即身能获神通。观见十方即
天眼通。睹佛闻法即天耳通。游十方界即身如意
通。宿命清净即宿命通。惟无他心与无漏通以其
未破惑故也。】

「○(三增进违其现业三初徵)云何现业。

(二释二初正违现业)阿难如是清净持禁戒人心无贪淫
于外六尘不多流逸。」

【【解】温陵曰流逸奔尘起现前业。由戒禁制得不流
逸斯能违远。

【疏】天台曰三业运用由根与尘偶起六乱妄想。今
此行者由心无贪淫返照自性旋元自归根无所
偶故能违其现业。】

「○(二因违入證二初明由违證似)因不流逸旋元自归尘既不缘根无所偶返流全
一六用不行。」

【【解】吴兴曰因不流逸由断客尘烦恼也。旋元自归
渐入如来藏理也。尘既不缘下此又进破根本无
明也。前属似位但云不多流逸。今取真證乃是根
尘泯亡逆无明流纯一真性微细生灭六用不行。

【疏】天台曰偶者对偶。世间之相皆有对偶。如阳以
阴偶天以地偶君以臣偶父以子偶夫以妻偶。此
人情之所共知者也。独根以尘偶为庸人之所略。
生死法中若父失其母夫失其妻人必以丧偶为
苦。惟涅槃之法则以尘既不缘根无所偶返流全
一六用不行为乐。此世出世间所以异也。】

「○(二明由似證真三初明德)十方国土皎然清净譬如琉璃内悬明月身心快
卷八 第 881b 页 X12-0881.png
然妙圆平等获大安隐一切如来密圆净妙皆现其
中。」

【【解】吴兴曰先显依报净有法有喻。次显正报净有
自有他。自则三德圆證他则诸佛同体。天如补注
曰密理也圆智也净妙行也。即法身等三德。

【疏】天台曰上文虽云无偶犹有乎根。未足以臻乎
涅槃安隐之至乐。必至于亡前尘尽内根空观智
灭谛理生灭既灭寂灭现前斯證乎三德之涅槃
乐。故曰十方国土皎然清净。譬如琉璃内悬明月
身心快然妙圆平等获大安隐。琉璃譬国土。明月
譬正报。安隐即大涅槃。言平等者众生未證涅槃
时依报则事理净秽彼此俱不平等。正报则真妄
生佛身心俱不平等。今證涅槃故此一切俱得妙
圆平等而获大安隐。惟其如此故一切如来密圆
净妙三德秘藏皆现其中。前不云乎。今汝诸根若
圆拔巳内莹发光如是浮尘及器世间诸变化相
如汤销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正此谓也。一切之
言该于自他。如来二字正言本觉。】

「○(二明位)是人即获无生法忍。

(三显功)从是渐修随所发行安立
圣位。」

【【解】温陵曰华严十忍第三曰无生法忍。谓不见有
少法生不见有少法灭。离诸情垢无作无愿安住
是道名之曰忍。吴兴曰此中别指初住以上名为
圣位。若下文云以三增进故能成五十五位真菩
卷八 第 881c 页 X12-0881.png
提路则通取十信也。

【疏】吴兴熏闻记云忍谓忍可印持决定无缪即能
證智也。无生法从所断惑得名。若约所證亦名寂
灭忍。云间补遗云法华玄义明圆位断伏中云就
事为无生就理为寂灭。又方證为寂灭让果为无
生。记云惑是事法故约惑灭得无生名名为就事。
此惑若灭必證实理故约所證名为寂灭。当知始
从初住终至妙觉一一无非惑灭證理。维摩疏因
经初叹菩萨逮无所得不起法忍。释云不起法忍
即是大无生忍亦名寂灭忍。问下叹净名但言无
生。当知不起法忍秪是无生。何用寂灭释不起法
忍。答在因让果说名无生。若通论无生秪是寂灭
之异名也。】

「○(三结)是则名为第三增进修行渐次。」

【【解】吴兴曰上三渐次且约粗细前后分别。若圆修
者岂不以违其现业为创心发观之本欤。故第一
渐次即云修菩提者永断五辛也。当知菩提无渐
次渐次取菩提。譬如沧溟太霄讵有涯量。由操舟
举翮之异而里数生焉。此下乾慧地等即后二渐
次之所阶也。孤山以璎珞五十二位对今辨之有
一合三开之相。一合者合十信为乾慧地也。三开
者开初住为十信心开十向为四加行开等觉出
金刚乾慧也。今详此说惟四加行开相则显馀不
应然。至下销文当见其义。
卷八 第 882a 页 X12-0882.png

【疏】天台曰三渐次文有正傍。正在除助因刳正性
违现业。傍则约能解脱世间三障能深入地位而
赞美之。意在举力用以寓劝修。然三种工夫极要
者在违现业。极致意者在四种律仪。于四种中又
极致意者在淫戒。谓果能如此除助因刳正性违
现业可谓世间极清净人。由清净故即于此身获
神通而无障隔。于进道而无阻碍。于入位而无雍
滞。故于初渐次彰其过则云天仙善神不来守护
魔王鬼神而得其便。二渐次显其德云是清净人
即肉身而具足神通。三渐次显其德云因不流逸
旋元自归等。皆言如是具德可以即生深入圆位。
刳正性入位功用犹浅但可阶信而巳。惟违业功
用甚深一生可阶初住。此皆总说不必拘拘配释
是何等位也。孤山开初住为十信心吴兴非之。交
光复是之云乾慧一位分明刺前渐次中所含十
信总成一位而孤山说合十信为乾慧理在不疑。
旧疏非之者秪因彼见通教乾慧名同务欲同之。
不知此名若同通教馀名当同别教。今馀位既皆
借别名圆此位亦应借通名圆。何得名实皆同于
通教乎。当知通教乾慧在于信前但对五品。此圆
乾慧乃在信后圆收十信。岂惟于文为顺而实于
理大通也。交光此说凡堕三种过。一不知总别略
广过。盖三种渐次是总说入位功能。地位是别明
所历阶级。而交光乃联翩解说。故其有曰分明束
卷八 第 882b 页 X12-0882.png
前十信成今一位一不可也。二不知名实不同过。
盖此经地位借三教名名圆教位。如初信前借通
教乾慧名名五品位。十向后借藏教四加行名名
初地伏道位。等觉后心借金刚乾慧名名妙觉伏
道位。名虽借之而义无不圆。而乃反诬吴兴名实
皆同于通教二不可也。三不知名同义异过。盖此
经信信之下皆约住名而结。其实名同义异。如吴
兴所引无著立一十八住判金刚经地位何必初
住方受住名以破孤山此说甚当。交光乃左袒孤
山仍同其判三不可也。】

「○(二别明诸位显菩提之渐八初乾慧地二初正明地体二初明所灭之恶)阿难是善男子欲爱乾枯根境不偶现前残质不
复续生。」

【【解】吴兴曰是善男子指圆教外凡之人也。不可蹑
上安立圣位而为次第。以渐次是通明修行从微
至著。地位是别示凡圣自下升高。人未审之便将
此地作无生法忍释之者误矣。欲爱乾枯者且从
粗惑言之。若通说者即圆修三观顿伏五住乃观
行成相也。根境不偶者。此与上文尘既不缘等名
义虽同粗细诚异。现前下谓由欲爱乾枯则于世
间永无相生相杀之业。故此身若谢来报不生。准
天台以五浊轻重分同居净秽。今五浊既轻即当
舍秽而趣净矣。】

「○(二明所生之善)执心虚明纯是智慧慧性明圆蓥十方界乾有其
慧名乾慧地欲习初乾未与如来法流水接。」
卷八 第 882c 页 X12-0882.png

【【解】吴兴曰人法二执了无实性故曰执心虚明。即
惑成智体具寂照故曰蓥十方界。大品十地初名
乾慧。天台于圆教十信前立五品位。且曰义推如
大品乾慧地也。噫智者隋时此经未至。而所立名
位悬契佛心。非圣人孰能是哉。沇师亦谓此经乾
慧是天台五品位但不合兼通六根清净耳。问既
云未与如来法流水接岂非须指初住分真为法
流邪。答信之与住俱预法流。请以喻观自明两相。
故前文云如澄浊水贮于静器。静深不动沙土自
沉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去泥纯水名为
永断根本无明。斯则显以通别二惑为浊流真中
二理为清水。验今乾慧未入信心。】

「○(二依此进功)即以此心中中流入。

(二十信十初信心)圆妙开敷从真妙圆重发
真妙妙信常住一切妄想灭尽无馀中道纯真名信
心住。」

【【解】吴兴曰以观行心缘中道理。相续无间流入初
信。圆师云此下十信虽与诸经名同而于名下皆
结住名。故知即是初住分开也。况云中道纯真岂
是相似位邪。此说不然。夫如来设教被机不同。此
经以前权实未融地位多别。如璎珞所说先空次
假后中之相也。今既开权显实岂以昔经而为校
量乎。所以原始要终莫不皆用中道妙观观常住
妙理。苟不如是将何以显此经纯圆邪。但依一家
六即之义销诸圆妙之文无相滥矣。言圆妙开敷
卷八 第 883a 页 X12-0883.png
者即见惑先落三谛似显也。从真妙圆等释成上
句。谓从乾慧真妙圆心重发此位真妙信心。心与
理冥故曰妙信常住。涅槃明须陀洹所断见惑如
四十里水。其馀在者如一毛渧。今约此义云一切
妄想灭尽无馀也。名信心住者。信为能住理为所
住。如无著立一十八住判金刚般若始终地位。亦
何必初住方受住名。

【疏】天台曰即以此心者。依耳根圆通用三止大定
圆伏五住烦恼三如来藏观行现前之心也。此心
以常住中道而为之体。虽未接初住中道理水巳
与相似真理相接。亦可名为预于法流。从此法流
溯源以归故曰即以此心中中流入。犹言从中道
之中而流入。亦可云以中观观中道而流入也。与
前初于闻中入流亡所义同而位别。彼兼名字此
专观行故也。因此流入破去见惑而常住圆妙之
理如莲华之开敷。此乃从观行真妙圆理重发相
似真妙名见道位。相似见乎常住真心决然可信
故云妙信常住。八十八使悉皆净尽故一切妄想
灭尽无馀。中道纯真名信心住者正结成惑灭理
显受初信名也。馀如旧说。】

「○(二念心)真信明了一切圆通阴处界三不能为碍如是乃
至过去未来无数劫中舍身受身一切习气皆现在
前是善男子皆能忆念得无遗忘名念心住。」

【【解】吴兴曰舍身受身即分段生死也。一切习气即
卷八 第 883b 页 X12-0883.png
思惑正使也。故下文明五不还天所断欲惑亦名
习气。又应通指二死为舍身。总名五住为习气。以
上文云过去未来无数劫中故。若尔则习气之义
不可取大论垢衣香器为喻。

【疏】天台曰真信者指上初信心也。明了者此位进
断思惑故所有信心更加明了。惟其明了则一切
圆通。阴处界三不能为碍秪释成一切明了之相
耳。舍身受身习气即思惑法执也。此既现前故能
忆念无遗。名念心住也。】

「○(三精进心)妙圆钝真真精发化无始习气通一精明惟以精
明进趣真净名精进心。」

【【解】吴兴曰化变也。变诸妄习纯成真明言其精也。
惟以下示其进也。

【疏】天台曰妙圆指初信心也。纯真指二信心也。盖
言向之妙圆纯真至此而真精发化也。惟其所證
之理发化故无始习气现前者通一精明。言全惑
成智惟以精明之智而进趣后之真净妙理。以是
名为精进心焉。】

「○(四慧心)心精现前纯以智慧名慧心住。」

【【解】温陵曰妄习既尽故心精现前而进趣云为纯
智无无习矣。

【疏】天台曰既以精明而进趣乎真净则心精者得
现于前。则向之全惑成智者无惑惟智。无惑惟智
则纯以智慧名为慧心住焉。】
卷八 第 883c 页 X12-0883.png

「○(五定心)执持智明周遍寂湛寂妙常凝名定心住。」

【【解】温陵曰慧既纯明须定以持之。吴兴曰周遍寂
湛谓定之用。寂妙常凝谓定之体。

【疏】天台曰向之纯以智慧者。始获此智慧多而定
少。今则执持此之智明使其周遍寂湛久之则寂
妙者常凝深契首楞大定名为定心住焉。】

「○(六不退心)定光发明明性深入惟进无退名不退心。」

【【解】温陵曰以定持慧至于寂湛。故性光发明而深
入于道。

【疏】天台曰前之五心名为五根而以慧定为之主。
一经所说虽称大定而定即是慧。修此定慧非信
莫入故首之以信心。非念不成故次之以念心。非
精进不获故次之以精进心。三者既备而定慧可
阶故次之以慧心定心。五根生成五力排五障。入
三解脱门永无退转。故曰定光发明明性深入惟
进无退名不退心。此后位次一以定慧为之本。但
有先后之不同。如曰等觉照寂妙觉寂照。即前五
心先慧后定亦是此意。能知乎此斯会经意焉。】

「○(七护法心)心进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来气分交接名护法
心。」

【【解】吴兴曰按圆位至此断三界思尽即六根清净
之正位也。配璎珞属七住。对大品当佛地。约婆沙
齐三十四心。智者云三藏佛位望六根清净位有
齐有劣。同除四住此处为齐。若伏无明三藏即劣。
卷八 第 884a 页 X12-0884.png
既是发真断惑之大节故特示云十方如来气分
交接。

【疏】天台曰菩萨为心志存护法。虽有其心无法可
护不足称为真护法也。惟定慧现前惟进无退而
此心进者又安然保持不失与十方如来气分相
接方得名为真护法焉。前观行位中圆伏五住乾
有其慧故未与如来法流水接。今阶七信见思俱
尽见相似中道之理故与如来气分相接也。】

「○(八回向心)觉明保持能以妙力回佛慈光向佛安住犹如双
镜光明相对其中妙影重重相入名回向心。」

【【解】吴兴曰觉明保持即护法心也。上气分交接则
自他心佛相应相冥。今回佛慈光向于佛境则与
智明相对相照故曰犹如双镜等。又约十方如来
对照亦然故曰其中妙影等。

【疏】天台曰上言十方如来气分相接者。此位巳破
见思进破尘沙深伏无明与初住本觉相去无几
故得气分相接。今言能以妙力回佛慈光等者。前
则气分来接今则回而归之。特言慈光者以是出
假利他位有与乐义故。犹如双镜等者镜喻体影
喻用。妙用无尽功德藏现前故喻妙影重重相入。
然此特回向而巳犹未真得其体也。至下戒心住
心光密回获佛常凝无上妙净安住无为得无遗
失斯真得其体矣。又觉明即七信所护之法也。保
持即能护之心也。能以妙力回佛慈光向佛安住
卷八 第 884b 页 X12-0884.png
者。即向来全本觉以起始觉之修者今则回始觉
之修以向本觉之性而安住之。言慈光者盖八信
菩萨修出假之智期拔苦与乐也。犹如双镜光明
相对者。即始本二觉一合俱忘故使修性所具之
理重重相入而无尽焉。】

「○(九戒心)心光密回获佛常凝无上妙净安住无为得无遗
失名戒心住。」

【【解】吴兴曰回向既成同佛常寂。常寂之体即是无
上妙净明心。安住此心正防无明微细之患故得
戒名。

【疏】天台曰因上始觉心光密回而获本觉常凝无
上妙净。安住此无为之觉得无遗失。以是名为戒
心住焉。】

「○(十愿心)住戒自在能游十方所去随愿名愿心住。」

【【解】吴兴曰准天台圆教未断无明生同居者名为
愿生正符此文也。又说十信出假利益众生。今游
十方。亦合其义。

【疏】天台曰住戒成就而中道本觉虽未分显。然而
假理既巳现前。得乘此假而导利群生。则僧那始
心稍得以赴故名愿心住焉。】

「○(三十住十初发心住)阿难是善男子以真方便发此十心心精发辉十
用涉入圆成一心名发心住。」

【【解】吴兴曰璎珞初住增修十心彼乃别教之相也。
智者以璎珞十心对十乘观法约圆初住具明十
卷八 第 884c 页 X12-0884.png
德。章安云应是转似为真一住具十也。今云真方
便者谓真家之方便。又真即方便皆以中道心修
故十用涉入圆成一心岂非智者章安之意乎。横
开之说因无此理。

【疏】天台曰是善男子。指十种信心成就之人也。以
真方便者即最初方便。依耳根入流亡所乃通别
兼修正助并行。皆全性以起修全修而在性。所谓
真即方便皆以中道心修故。发此十心者。此虽在
信位亦可称之为发。发此十心巳更进破一品无
明则向之十心而心精发辉。辉即光也。十用涉入
者。因发辉故一一互相涉入如帝网珠重重相入。
即向之十信心每一心各各具足十心。转似为真
圆成初住之一心名发心住。可见登住巳去别无
他法莫不以十信心而为根本。十信心又以定慧
而为之根本。智者于法华玄义中释初住位功德
大略有二。一明入住之因二明发心之相。入住之
因即以从相似十信能入十住真中之智。此同今
文以真方便发此十心心精发辉十用涉入圆成
一心名发心住。发心之相初发心时有三种心发。
一缘因善心发即是住不思议解脱首楞严定。二
了因慧心发即是住摩诃般若毕竟之空。三正因
理心发即是住实相法身中道第一义。正因心发
即一经所明常住真心实相理体。缘了二因即一
经所明定慧。至于初住三皆现前故名发心住也。
卷八 第 885a 页 X12-0885.png
又云举要言之即是住三德一切佛法。又住清净
圆满菩提心无缘慈悲无作誓愿普覆法界。又住
一念中成就一切万行诸波罗蜜。又住一切种智
圆断法界见思无明。又住得佛眼。圆见十法界三
谛之法。又住圆入一切法门所谓二十五有王三
昧冥益众生。又住菩萨圆满业能显一切神通谓
三轮不思议化弥满法界显益众生。又能成就开
权显实入一乘道。又能严净一切佛土能起三业
供养一切十方佛得圆满陀罗尼受持一切佛法
如云持雨。又住能从一地具足诸地功德心心寂
灭自然流入萨婆若海。荆溪云證不思议名住一
切佛法。乃至證无法爱名住诸地功德。即是圆證
十乘观法也。然此初住文犹总略。若一一显示其
相当如观音所叙。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即是住三
德一切佛法。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上合诸佛同一
慈力下合众生同一悲仰即是住清净菩提心无
缘慈悲无作誓愿普覆法界。亦是住得佛眼圆见
十法界三谛之法。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即是住一
切种智圆断法界见思无明。与佛同慈力故令我
身成三十二应入国土身即是住菩萨圆满业能
显一切神通三轮不思议化弥满法界显益众生。
与诸众生同悲仰故令诸众生于我身心获十四
无畏功德即是住圆入一切法门二十五王三昧
冥益众生。不动道场涉入世间不坏世界能遍十
卷八 第 885b 页 X12-0885.png
方供养微尘诸佛如来。又云六根圆明明照无二
含十方界立大圆镜空如来藏承顺十方如来秘
密法门受领无失。即是住能严净一切佛土能起
三业供养如来得圆满陀罗尼受持一切佛法如
云持雨。若诸菩萨入三摩地进修无漏胜解现圆
我现佛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即是能成就开权
显实入一乘道。总前功德即是能从一地具足诸
地功德心心寂灭自然流入萨婆若海。亦是住一
念中成就一切万行诸波罗蜜。但观音所證不局
初住。然亦不妨以初住解释。初住既尔下去大定
现前无功用心断法界无量品无明。所有功德不
可称计。大分略为十品智断明十住位也。】

「○(二治地住)心中发明如净琉璃内现精金以前妙心履以成
地名治地住。」

【【解】吴兴曰能證心如琉璃所显理如精金。履治也。
依前心地以观治之。】

「○(三修行住)心地涉知俱得明了游履十方得无留碍名修行
住。」

【【解】吴兴曰上治地由境得名。此修行从智受称。境
发于智故云心地涉知等。以智遍修故云游履十
方等。

【疏】天台曰窃原从凡入圣地位虽浅深不同。要而
归之不出始觉契乎本觉。而此始本二觉有一合
俱忘之义。盖始不合本不称圆修。合而不忘犹存
卷八 第 885c 页 X12-0885.png
两相又不足以契菩提。教门有函盖相应水乳相
冥之喻意在乎此。今登住巳来所辨之相不过将
前乾慧与夫十信所有相似始本境智转为分真
始本境智。故自登初发心住所发本觉以为所观。
以起分真始觉而为能观。故二地云以前妙心履
以成地名治地住。三住云心地涉知俱得明了游
履十方得无留碍名修行住。心岂非初住所发始
觉之智乎。地岂非二住所发本觉之境乎。心地涉
知岂非始觉境智一合俱忘乎。以此充扩竖穷横
亘游履十方得无留碍方得名为修行住。方得与
佛同受佛气分入如来种生诸法家。故自此巳还
无复他法。惟以此始本二觉长之养之为方便具
足为正心为不退为童真为法王子为灌顶住。譬
如国王世子。既正号储贰。嗣后一惟以明德新民
之功立十妙行修十回向更修四种妙圆加行以
登十地然后可称亚圣名为等觉。然犹未可以正
大号也。以其还有微细无明缘影在。更须从始至
终以始本二觉破之断之。如是重重单复十二方
尽妙觉成无上道也。先知乎此庶不堕算砂之诮。
即种种玄妙千径万岐皆不失其本也。】

「○(四生贵住)行与佛同受佛气分如中阴身自求父母阴信冥
通入如来种名生贵住。」

【【解】温陵曰妙行密契则妙理冥感将生佛家为法
王子故名生贵。中阴喻冥感之理也。现阴巳谢后
卷八 第 886a 页 X12-0886.png
阴未生之中名曰中阴。孤山曰分真智与究竟智
等名行与佛同。分證理与究竟理等名受佛气分。
如中阴下以喻显之。究竟权智如父实智如母。任
运相合名自求父母。密齐果德如阴信冥通。斯即
禀佛遗体初托圣胎也。】

「○(五具足方便住)既游道胎亲奉觉胤如胎巳成人相不缺名方便
具足住。」

【【解】孤山曰此喻虽在真因而自行利他之相同佛
不缺也。温陵曰同妙行之气分冥妙理之中阴是
游道胎奉觉胤也。道胎既成故妙相不缺而修行
方便具矣。】

「○(六正心住)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

【【解】孤山曰容貌喻应用。心相喻理智。温陵曰容貌
外同心相内异非正心也。】

「○(七不退住)身心合成日益增长名不退住。」

【【解】孤山曰色心互融不相妨碍故曰合成。温陵曰
同佛之德有进无退。】

「○(八童真住)十身灵相一时具足名童真住。」

【【解】温陵曰具体而微故以童称。十身者菩提身愿
身化身力身庄严身威势身意生身福身法身智
身也。资中曰十身灵相即卢舍那也。声闻身缘觉
身菩萨身如来身法身智身国土身业报身众生
身虚空身。此十种身如随色珠显现自在。菩萨虽
未如佛分得此相。吴兴曰准华严八地方现十身。
卷八 第 886b 页 X12-0886.png
今八住具足者正显今圆巳齐彼别也。天如补注
曰温陵所解菩提身等。即是资中所解如来身中
之所开出者也。】

「○(九法王子住)形成出胎亲为佛子名法王子住。」

【【解】孤山曰出胎者喻破第九住无明。又从理起用
亦如出胎。绍隆佛种故云亲为佛子。温陵曰自发
心至生贵名入圣胎。自方便具足至童真名长养
圣胎至此长养功终故喻出胎王子。】

「○(十灌顶住)表以成人如国大王以诸国事分委太子彼刹利
王世子长成陈列灌顶名灌顶住。」

【【解】孤山曰表以成人堪行佛事也。太子世子异其
文耳。春秋曰会太子于首止。礼云文王世子。皆天
子之子也。陈列灌顶者。华严云转轮圣王所生太
子母是正后身相具足。坐白象宝妙金之座。张大
网缦奏诸音乐。取四大海水置金瓶内。王执此瓶
灌太子顶。是时即名受王职位。菩萨受职亦复如
是。诸佛智水灌其顶故名为受大智职菩萨。彼第
十法云地名灌顶菩萨。今此十住亦分得也。然圆
教分真以来悉有应用。论其智力不无优劣。故初
住百佛世界现十界像利祐众生。位位竖入倍倍
增胜。经中所明各就一义。若论一位具诸位功德
则十义俱遍。十住既尔下去皆然。

【疏】天台曰初住巳先名为缘修以未见佛性故。登
住巳来名为真修以真见佛性故。初住名发心此
卷八 第 886c 页 X12-0886.png
由第十愿心住破一品无明之功以发三德佛性
之心。此住但言其佛性现前而巳犹未加真修功
行也。至第二住以前妙心履以成地方以分真始
觉照乎分真本觉。修之治之名治地住。至第三住
心地涉知俱得明了。则始本一合始本俱忘方得
游履十方得无留碍名修行住。此之二住方是真
修上次第功夫。犹如世人先世行业既备然后入
父母胎。入胎之后不过长之养之充扩前功而巳
矣。故四住名生贵五住名具足六住名正心七住
名不退八住名童真九住名法王子皆言增长之
功。不复更言进修之事。即使有之亦不外乎二住
三住始本境智而巳。既出圣胎表以成人。分委化
道名灌顶住。譬如世人承先世行业得感为人。表
表丈夫堪付家业。至十行去方明法王子所作之
事也。】

「○(四十行十初欢喜行)阿难是善男子成佛子巳具足无量如来妙德十
方随顺名欢喜行。

(二饶益行)善能利益一切众生名饶益行。」

【【解】温陵曰具佛妙德故能十方随顺无适不可。自
他利备机应俱喜故名欢喜。善推妙德益以利人
故名饶益。

【疏】天台曰前十住位明法王子自觉巳圆。十行去
明导利群生也。或问曰据天台所明三观。从名字
来修从假入空观。至七信位破见思惑为自利行。
从八信去修从空出假观破尘沙惑为利他行。从
卷八 第 887a 页 X12-0887.png
十信去修中道观破无明惑登初住去名自利利
人觉行圆满行。今楞严所明地位至十行位方饶
益众生为出假行何也。答曰三观破惑以分自觉
觉他乃一往之说。况是次第之义非究竟之谈。何
者盖圆顿行人三观一心中修三惑一心中破三
觉一心中显。何有如此次第。如五品初心随喜读
诵虽是自利。中心说法后心兼行正行两种六度
岂非利他觉人乎。虽然而圆顿教中不无次第。如
曰理虽顿悟乘悟并消则圆修圆破之道彰。事非
顿除因次第尽则渐修渐破之义显。非渐无以阶
顿。非顿无以融渐。二者兼尽而圆顿之道始备。然
而有观行之次序焉五品是也。相似之次序焉七
信巳还破见思惑以證空理。八九信破尘沙惑以
證俗理。十信破无明惑入初住位證中理是也。分
真之次第焉。十住位破十品无明住真谛理。十行
位破二十品无明出俗谛理。十回向破三十品无
明更修四种妙圆加行登十地位證中道理是也。
究竟之次第焉。等觉菩萨證真理巳更住千劫倒
修凡夫之行破断微细尘沙缘影。一切法门无所
不尽。更破一品根本微细无明入于如来妙庄严
海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方为究竟。今是分真中不
次中之次序论。初住菩萨便能百界作佛导利群
生岂至十行方利益众生耶。成佛子巳具足无量
如来妙德结上灌顶住之功德也。十方随顺正明
卷八 第 887b 页 X12-0887.png
欢喜行之相也。如国之储君巳德既备。率天之下
莫不仰德餐风随之顺之。非惟人喜巳亦欢之。故
如是之行名欢喜行。即以是德用新其民。一切众
生咸受利益。名饶益行。】

「○(三无瞋恨行)自觉觉他得无违拒名无嗔恨行。」

【【解】温陵曰瞋恨生于违拒。长水曰自觉故无明不
能违智。觉他故有情不能拒化。二利兼成故无瞋
恨。

【疏】天台曰欢喜行自觉也。饶益行觉他也。始虽自
觉而无明未必不违其智。次虽觉他有情未必不
拒其化。今则不违不拒无瞋恨矣。】

「○(四无尽行)种类出生穷未来际三世平等十方通达名无尽
行。」

【【解】孤山曰种类出生者化十界身化复作化。也穷
未来际益物无尽竖遍三世横周十方。

【疏】天台曰种类出生者證性具之体德也。乃从是
体以起用。如摩尼珠王雨实不穷。十方处三际时
无非菩萨应化之所在。化复作化名无尽行也。】

「○(五离痴乱行)一切合同种种法门得无差误名离痴乱行。」

【【解】孤山曰妙智了达尘沙法门异名别说同归一
理故离痴乱。

【疏】天台曰上则从一体以起万用。自不同观之似
有差误。今则合一切以归体同。自俱同言之则无
痴乱矣。】
卷八 第 887c 页 X12-0887.png

「○(六善现行)则于同中显现群异一一异相各各见同名善现
行。」

【【解】孤山曰同中现异达理即事故。异相见同达事
即理故。温陵曰由无痴乱故能于种种法门互现
随应圆融自在所谓善现也。

【疏】天台曰前无尽行可谓于同中显现群异矣。然
虽现异未能现同。次离痴乱行可谓一一异相各
各见同矣。然而现同未必现异。今则既于同而现
异复于异而现同可谓即同而现异即异而现同。
于异于同无相妨碍故名善现行焉。】

「○(七无著行)如是乃至十方虚空满足微尘一一尘中现十方
界现尘现界不相留碍名无著行。」

【【解】温陵曰此由善现行充扩圆融也。尘中现刹名
现界。不坏尘相名现尘。

【疏】天台曰前无尽行以事法界言之也。离痴乱行
以理法界言之也。善现行以理事法界言之也。今
无著行于十界依报现界现尘不相留碍以事事
无碍法界言之也。此四种法界约天台三谛对之。
理法界当真谛。事法界当俗谛。事理法界事事法
界当中道双遮双照二边。忘缘时千如炳现。应物
处百界互融也。】

「○(八尊重行)种种现前咸是第一波罗蜜多名尊重行。」

【【解】温陵曰种种所现皆是般若性德无作妙力自
在成就故名尊重。金刚称第一波罗蜜即般若也。
卷八 第 888a 页 X12-0888.png
吴兴曰智慧轻薄般若尊重故此名焉。

【疏】天台曰种种现前即上四种示现。以无非法界
故咸是般若波罗蜜多。名尊重行焉。】

「○(九善法行)如是圆融能成十方诸佛轨则名善法行。

(十真实行)一一
皆是清净无漏一真无为性本然故名真实行。」

【【解】吴兴曰上善法行全性起修故成法则。此真实
行全修是性故皆无为。温陵曰总括前行无非真
性本然妙用。相虽万殊体性一真故名真实。如是
十行乃至后位不离前法。而皆相蹑别设者一使
行人随位增进开扩性觉净治惑障而成熟佛果
也。

【疏】天台曰轨则即善法也。盖出生有尽则不足以
为诸佛轨则。不能善现亦不足以为诸佛轨则。现
尘现界有所留碍亦不足以为诸佛轨则。种种现
前一落轻薄智慧亦不足以为诸佛轨则。惟其如
是圆融然后可为成佛之善法焉。若观四种法界
不达性具动成有作则不得以为真实之行。惟其
深證一一皆是清净无漏一真无为性本然故故
得名为真实行也。此十种行应有横竖二论。竖如
经之所说前后次第位位增胜不相踰越。横则十
法位位皆具。然非行布不足以尽法相。非圆融不
足以彰性具。故一一行相如连环之不可解。如列
宿之不可亏也。】

「○(五十回向二初十向正位十初救护众生离众生相回向)阿难是善男子满足神通成佛事巳纯洁精真远
卷八 第 888b 页 X12-0888.png
诸留患当度众生灭除度相回无为心向涅槃路名
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解】温陵曰前十住十行出俗心多大悲行劣。此须
济以悲愿处俗利生。回真向俗回智向悲使真俗
圆融悲智不二。是名十回向亦名十愿也。满足神
通至远诸留患牒前现尘现界不相留碍等事。谓
此行满足当修回向行也。回向之行悲愿最深故
职在度生。然见有可度即涉有为背涅槃路。故须
灭除度相回无为心向涅槃路也。

【疏】天台曰前十行虽说种种妙用要之皆菩萨将
度人而先办度人之具度故虽有度生但云善能
利益名饶益行而巳。今则满足神通成佛事巳而
所有佛事莫不纯洁精真远诸留患然后可曰当
度众生也。然若不达众生四相本空有众生之可
度堕于有相与无为性乖。涅槃路远。必须虽度众
生灭除度相。而又回此无为之心以向涅槃之路。
能如是修。名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也。思
大禅师云十方三世诸佛被我一口吞尽有何众
生可度正此意也。】

「○(二不坏回向)坏其可坏远离诸离名不坏回向。」

【【解】吴兴曰坏其可坏从所坏境说。远离诸离约能
坏智论。不见可坏之相是名不坏。

【疏】天台曰坏其可坏者有众生可度之情也。其不
可坏者当度众生之法也。远离诸离者住无为心
卷八 第 888c 页 X12-0888.png
背涅槃城之执也。其不可离者回无为心向涅槃
路之行也。始则回理而向事。终则回事而向理。存
然亡然不可得而名焉。名不坏回向。】

「○(二等一切佛回向)本觉湛然觉齐佛觉名等一切佛回向。

(四至一切处回向)精真发
明地如佛地名至一切处回向。」

【【解】吴兴曰上觉言智此地言理。皆因果体同故云
等也至也。

【疏】天台曰第十住灌顶菩萨自正储位以来以无
功用行修一切法门。既巳成就当度众生则自利
利人之道备。巳破二十二品无明所證本觉湛然
常住。此觉与佛相齐名等一切佛回向。此约能證
之智而言之也。所觉之觉而精真发明则地如佛
地名至一切处回向。此约所證之理以言之也。】

「○(五无尽功德藏回向)世界如来互相涉入得无挂碍名无尽功德藏回
向。」

【【解】天如补注曰准吴兴解则世界即理如来即智
也。

【疏】天台曰世界之理如来之智互相涉入则智照
于境境照于智。境智互融得无挂碍譬如双镜影
像光明重重无尽。故名无尽功德藏回向。】

「○(六随顺平等善根回向)于同佛地地中各各生清净因依因发挥取涅槃
道名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解】孤山曰于诸佛理地起万行真因。依此真因发
越挥散周遍法界以取究竟涅槃之道。行从理起
卷八 第 889a 页 X12-0889.png
名随顺平等。能生道果名为善根。

【疏】天台曰地中各生清净因即自證真巳来于一
性中所发万行功德。经云具足万行是也。天台明
初住缘因开发时一切万行功德一时显现。今于
回向位中追叙言之。依因发挥取涅槃道故名随
顺平等善根回向。】

「○(七随顺等观众生回向)真根既成十方众生皆我本性性圆成就不失众
生名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解】温陵曰平等善根性真圆融周遍法界。故十方
众生皆我本性。我善既成故能成就一切众生善
根无有遗失无有高下故名随顺等观。

【疏】天台曰真根既成十方众生皆我本性。可见前
地中各生清净之因一惟性具。天台明性具法门
有自有他。前平等前根且言其自。今云众生皆我
本性正言其他。性圆成就所以不失众生。不失众
生则于自于他平等而观名随顺等观一切众生
回向。】

「○(八真如相𢌞向)即一切法离一切相惟即与离二无所著名真如
相回向。」

【【解】孤山曰即一切法假也。离一切相空也。二无所
著中也。

【疏】天台曰即一切法者千如炳现也。离一切相者
百界互融也。惟即与离二无所著者无非妙性也。
故如来彰自證中而如来藏妙明元心等一切俱
卷八 第 889b 页 X12-0889.png
非一切俱即离即离非是即非即意同乎此。】

「○(九无缚解脱𢌞向)真得所如十方无碍名无缚解脱回向。

(十法界无量𢌞向)性德圆
成法界量灭名法界无量回向。」

【【解】孤山曰三德妙性于此圆成不见十界高下差
别故云法界量灭。温陵曰初證性德以为齐佛以
为如佛以为至一切处等。皆存量见则法界性未
离有量。及乎性德圆成乃灭量见乃得无量。此总
治前位限量情见。此性圆成可入十地矣。

【疏】天台曰即一切法离一切相惟即与离二无所
著可谓真得所如尚复何碍何缚是真解脱者也。
夫至于无碍无缚得真解脱则三德之性圆成法
界之量销灭矣。必至于法界量灭然后初地可登
矣。】

「○(二四种加行二初总标)阿难是善男子尽是清净四十一心次成四种妙
圆加行。」

【【解】温陵曰四十一心者。乾慧一信住行向各十。小
乘通教皆有四加而非妙非圆。故此特标妙圆加
行。[橘-矛+隹]李曰据璎珞等经皆不别列四加行位。若惟
识等论则以地前四十心为外凡资粮位。十回向
后别明煖等为内凡加行位。吴兴曰今四加行正
如惟识所说也。而彼于地前分内外凡位者乃别
教一涂之义。以登地是菩萨圣位。圣位难入故开
此加行耳。问今经圆教何用别位乎。答借别名圆
斯有其例。如仁王云三贤十圣住果报是也。敏师
卷八 第 889c 页 X12-0889.png
谓此经未必纯圆应兼别义其失甚哉。】

「○(二别示四初煖位)即以佛觉用为巳心若出未出犹如钻火欲然其
木名为煖地。」

【【解】长水曰佛觉果智也。天如补注曰前之佛觉虽
曰能齐未能正證。今将趋圣果。故即用佛觉为巳
因心复加功行以求正證。初入因位未即得果故
譬钻火方得煖相。】

「○(二顶位)又以巳心成佛所履若依非依如登高山身入虚
空下有微碍名为顶地。」

【【解】吴兴曰依煖地心修佛果智智观于心故如足
履地。心相垂尽故若依非依。高山喻当位之心虚
空喻所依之理。无明未尽故下有微碍。】

「○(三忍位)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怀非出名为忍
地。」

【【解】温陵曰巳心佛觉融为一体曰二同。因果两忘
二边不立曰中道。而此中道将證未證。故如忍事
人非怀非出。吴兴曰忍取信顺之义。今心佛二同
等即信顺也。如僧中办事忍则默然。既不怀疑亦
不出说也。】

「○(四世第一位)数量销灭迷觉中道二无所目名世第一地。」

【【解】吴兴曰若迷中道及觉中道皆是数量即世间
义也。今既消灭二无所目当出世间。然犹未入初
地故名世第一也。温陵曰若进十地极乎妙觉乃
出世第一也。
卷八 第 890a 页 X12-0890.png

【疏】天台曰尽是四十一心等者明登地要先以此
诸心为正因也。又须次成四种妙圆之行为加行
方可圆成十地之果。如三藏教人巳修三种资粮
可谓至矣。然而欲登见道以凡圣隔绝为难要须
更修四种加行。今之四心万万非小乘比。其三贤
十圣地位悬远意多似之。盖此四心即以初地佛
觉用为十向始觉巳心以为煖。又以始觉巳心成
佛本觉以为所履。于下地无明若依非依以为顶。
又以始觉之心本觉之佛二者相同善得中道将
證未證如忍事人以为忍。又以向之迷觉中道种
种数量悉皆销灭二无所目以为世间第一之地。
过此四心则初地可阶菩提可通矣。然此四心有
法有喻。第一加行即以佛觉用为巳心。若出未出
法也。以法合喻则初地佛觉菩提以为之火。今则
用为巳心以本觉为始觉研之究之。而彼之觉火
将出未出犹如近火先得煖气。故喻之犹如钻火
欲然其木名为煖地。若以喻寻法则有四义。一能
钻之钻以喻即以佛觉用为巳心之智。二所锁之
木以喻障初地第三十一品无明。三木中具有火
性以喻无明即是初地佛觉。所谓虽昏盲倒惑其
理即焉。四先得煖气以喻真觉将显先得似觉。而
法中正意惟在菩提馀义助成而巳。第二加行又
以巳心成佛所履。若依非依法也。以法合喻则以
初地所障生死以为之顶。解之脱之。而彼之生死
卷八 第 890b 页 X12-0890.png
若依非依犹如登山巳至其顶。故喻之如登高山
身入虚空下有微碍名为顶地。若以喻寻法亦有
四义。一能登之人以喻又以巳心成佛所履之智。
二所登之山通喻分段变易二种生死。三下有微
碍之顶别喻障初地一分微细变易生死。四身入
虚空以喻初地所證涅槃。然平地高山身常依空
可喻生死即是涅槃。所谓虽五无间皆解脱相是
也。而法中正意惟在涅槃馀皆助显而巳。第三加
行心佛二同。善得中道法也。以法合喻则以将證
初地菩提涅槃以为所忍之事。惟其巳心佛觉二
俱合同则善得乎中道。既无烦恼之怀疑亦无生
死之出说。故喻之如忍事人非怀非出名为忍地。
若以喻寻法亦有四义。一所忍之事以喻初地所
證菩提涅槃。二所怀之疑以喻障初地之烦恼。三
出说之言以喻缚初地之生死。四非怀非出以喻
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得者忍也。言忍可于心惟巳
独悟难向他人说也。而法中正意惟在非怀非出
馀皆助显而巳。第四加行数量销灭迷觉中道二
无所目法也。以法合喻则以顶位以前为迷中道
之数量。登忍位善得中道为觉中道之数量。皆世
间中下之流辈也。今则迷觉中道之数量悉皆销
灭而二无所目。乃世间第一流人故喻之世第一
也。若以喻寻法义亦有三。一世间第三流人可喻
迷乎中道。二世间第二流人可喻觉乎中道。三世
卷八 第 890c 页 X12-0890.png
间上上流人可喻迷觉中道二无所目。此为没量
好汉故名世第一地。惟其没量斯可以发初地也。
是则四种加行第一煖地约菩提为喻。第二顶地
约涅槃为喻。第三忍地约二法合明为喻。第四世
第一地约二法俱无所目为喻。菩提即始觉涅槃
即本觉。始则即以佛觉用为巳心全本为始也。次
则又以巳心成佛所履全始在本也。三则心佛二
同善得中道始本一合也。四则迷觉中道二无所
目如本俱忘也。惟其如是方能于大菩提善得通
达觉通如来尽佛境界名欢喜地也。】

「○(六十地十初欢喜地)阿难是善男子于大菩提善得通达觉通如来尽
佛境界名欢喜地。」

【【解】孤山曰觉通如来智同佛智也。尽佛境界理齐
佛理也。三谛圆融名佛境界。比前曰尽其实未尽。
以初得法喜故名欢喜。温陵曰十地者。蕴积前法
至于成实。一切佛法依此发生故谓之地也。自十
信巳还位皆蹑迹相资直趋妙觉。于中不无断證
是皆不断而断不證而證也。

【疏】天台曰是善男子指第十回向菩萨也。更修四
种加行故能于大菩提善得通达。大菩提有二义。
一能觉之智即智德菩提故曰觉通如来。一所觉
之理即断德涅槃故曰尽佛境界。智德如月之光
明断德如所灭之昏暗。光生处即暗灭处暗灭处
即光生处。是则菩提即涅槃涅槃即菩提无二境
卷八 第 891a 页 X12-0891.png
界。今文但云于大菩提善得通达。下文但云慈阴
妙云覆涅槃海。前后互见二法必俱也。】

「○(二离垢地)异性入同同性亦灭名离垢地。」

【【解】真际曰由前于大菩提善得通达名异性入同。
同性亦灭者若见于同即为垢矣。华严云譬如真
金置矾石中。如法鍊巳离一切垢。

【疏】天台曰未登地时不免有生佛性相之差别名
为异性。既登初地则会差别以归乎同故获无量
欢喜名欢喜地。然而妙觉之体本非同异。是则不
惟异性为垢。而同亦垢。今则同性亦灭方能离垢
名离垢地。又不独此也。即有欢喜是亦垢也。是垢
亦离复名离垢。】

「○(三发光地)净极明生名发光地。

(四𦦨慧地)明极觉满名𦦨慧地。」

【【解】温陵曰发光者情见之垢净则妙觉之明生也。
𦦨慧者明极觉满如大火聚一切缘影悉皆烁绝
故也。

【疏】天台曰既得离垢则涅槃之净极而菩提之明
生。惟其明生故名发光。至于明极而菩提之觉满
譬如金之离垢又发其光。光明圆满则𦦨慧生故
名𦦨慧地也。】

「○(五难胜地)一切同异所不能至名难胜地。」

【【解】吴兴曰发地智名同地前智名异。至犹及也。温
陵曰由前𦦨慧烁绝故一切同异所不能至。至尚
不能孰能胜哉。
卷八 第 891b 页 X12-0891.png

【疏】天台曰初欢喜地虽离异性二离垢地虽离同
性似犹有乎异同缘影者在。至于发光焰慧之后
则同异缘影悉皆销灭故一切所不能至。前之四
位岂能胜之名难胜地也。】

「○(六现前地)无为真如性净明露名现前地。

(七远行地)尽真如际名远
行地。」

【【解】温陵曰同异不至则真如净性明露现前矣。真
如现前分證则局尽际乃远。迥超极造故名远行。
吴兴曰尽真如际者斯是无际之际。理既无际行
岂近乎。

【疏】天台曰同异缘影既灭则无为真如性露名现
前地。然虽露矣犹未能尽。更加功以尽之名远行
地也。】

「○(八不动地)一真如心名不动地。」

【【解】温陵曰既尽其际乃全得其体一真凝常故名
不动。

【疏】天台曰真如性露之后复以远行之行而尽之
则惟一真如妙心。真得所如孰能动之名不动地。】

「○(九善慧地二初正释本名)发真如用名善慧地。」

【【解】温陵曰既得真体斯发真用。凡所照应无所不
真无所不如故名善慧。资中曰华严名此菩萨具
四无碍智作大法师。演说无量阿僧祇句义无有
穷尽故名发真如用。

【疏】天台曰从真如不动之体以起真如不动之用。
卷八 第 891c 页 X12-0891.png
体用相即其慧善矣名善慧地。】

「○(二更出异名)阿难是诸菩萨从此巳往修习毕功功德圆满亦
目此地名修习位。」

【【解】温陵曰此结前显后也。自初发信至于登地皆
修习之事。而此善慧巳超八地无功用道。智悲并
圆则修习之功终毕于此故名修习以结十地之
因。次后乃十地之果无复修习矣。华严十地以金
刚藏表因解脱月表果。亦以因地有修果地无修
也。问后位既无修习复有断障之事何邪。答此明
智悲功终得十地果而巳。若论断障则等觉之位
犹是修习。故至妙觉乃名无学。天如补注曰此一
节诸师有以连下法云地说。今详文义且顺环解。

【疏】天台曰准环师所说既云以结十地之因则从
此巳往宜但指前之九地。盖五十五位皆有四果
展转相望之义。如初住以十信为因十信以初住
为果。初地以四十四心为因四十四心以初地为
果皆其事也。又修习与断障之义一往则相齐。再
往则九地以前有即修习即断障之义。十地巳往
则惟断障而无修习。盖智悲功终惟在利人。而利
人之用未圆名为微细无明障盖。所以第十法云
地惟以慈阴妙云覆涅槃海者正在乎此。】

「○(十法云地)慈阴妙云覆涅槃海名法云地。」

【【解】吴兴曰以无缘慈普荫众生本涅槃相。如云覆
海。温陵曰慈阴妙云十地果德也。涅槃海妙觉果
卷八 第 892a 页 X12-0892.png
海也。十地果满智悲功圆无复自利纯是利他。故
大慈之阴充遍法界无心无缘而应彼心缘施作
利润。而本寂无作称合如来大寂灭海故云覆也。

【疏】天台曰岳师所解涅槃海义在生因。环师所解
涅槃海义在果德。二解虽俱通而岳解所得居多。
盖菩萨向以利人为心。惟智悲未圆不遂大愿。今
修习既毕则惟在利人。故纯以慈阴妙云以覆众
生本有涅槃之海与性乐而拔性苦也。】

「○(七等觉二初正明等觉)如来逆流如是菩萨顺行而至觉际入交名为等
觉。」

【【解】吴兴曰理无逆顺由权实智而得二名。如来权
智下随机感故谓之逆。菩萨实智上合觉心故谓
之顺。璎珞云等觉照寂妙觉寂照即其义焉。至此
位时当二智相交之际故名等觉。温陵曰十地菩
萨混俗利生与如来同。但所趋逆顺与如来异。盖
如来逆流出同万物。菩萨顺流入趋妙觉。巳至觉
际故名入交。与佛无间故名等觉。即解脱道前无
间道也。此虽齐等未极于妙。盖能顺能入而巳。须
于大寂灭海逆流而出妙同万物乃名妙觉也。

【疏】天台曰论觉海源流乃有二义。一者真流二者
妄流。约妄流为言则菩萨逆生死流而入众生顺
生死流而出。约真流为言则如来逆涅槃流而出
菩萨顺涅槃流而入。如来初入而方出菩萨欲入
而将入。一出一入觉际恰好入交则始本二觉与
卷八 第 892b 页 X12-0892.png
之相等。以是因缘名等觉义也。然而菩萨之入也
必自浅而之深。如来之出也必自深而之浅。是则
圆人位位皆有等觉之义。今独于此而名之者乃
始本皆约究竟而说也。】

「○(二金刚后心)阿难从乾慧心至等觉巳是觉始获金刚心中初
乾慧地。」

【【解】温陵曰此明等觉后心妙觉伏道。妙觉之道无
别行相。但从初乾慧至等觉巳。复起金刚心从初
重历诸位破断微细缘影最后无明使纤尘不立
乃可入妙。为其复从初位以始故名金刚心中初
乾慧地。识阴尽者能入菩萨金刚乾慧即此也。前
名乾慧以未与如来法流水接。此名乾慧以未与
如来妙庄严海接。名虽乍同义乃迥异。吴兴曰兴
福于等觉后别目此地以为一位。资中科此在妙
觉中。真际判属前等觉位。[橘-矛+隹]李亦然。至于孤山复
同兴福。惟长水所说节文有殊。从阿难至金刚心
中属等觉位。以初乾慧地连下如是重重等摄为
妙觉位也。意谓初乾慧地但是牒示前文耳。诸说
相戾人到于今莫知适从。余尝覈之当取节敏二
师所说为善。如璎珞云等觉性中有一人名金刚
幢慧。故知不可别开此地也。言初乾慧者由此菩
萨以大愿力住寿百劫修千三昧。今既始获岂非
初邪。若疑乾慧之名但在信前不合通后。只如伏
忍之名亦在外凡何人故王通金刚定。应知彼之
卷八 第 892c 页 X12-0892.png
伏忍即今之乾慧。以障妙觉无明初乾未与究竟
如来法流水接故也。天如补注曰金刚乾慧宜依
岳师所取判属等觉。且详味经文云至等觉巳是
觉始获金刚心中初乾慧地。既云是觉始获则知
金刚乾慧定属等觉。虽属等觉亦乃入妙之方也。
如环师所谓至等觉巳复起金刚心重历诸位破
断缘影乃可入妙此亦可取。然此但是等觉位中
复起此心而巳。不可目为后心别开一位。若据别
开则下单复十二乃至五十五位真菩提路恐难
配合。

【疏】天台曰金刚乾慧自古至今诸师皆无一定之
论。余谓当依环师别开一位为是。盖经文既云至
等觉巳。等觉岂不是一位。是觉始获金刚心中初
乾慧地。初乾慧地岂不又是一位。天如师只为下
文单复十二与夫五十五位真菩提路恐难配合
故不取之。不知别开一位配合极易。此须以理融
情弗以情碍理可也。配合之义具见下文。即复起
金刚心重历诸位以破缘影。不惟厥义甚正乃亦
證据非虚。如地持明九种大禅第九离一切见清
净净禅。佛證此禅一切通别惑累若正若习悉皆
净尽故言清净净禅。自下地去皆有馀习。金光明
经云如来游于无量甚深法性过诸菩萨所行清
净正在乎此。又如天台大师净名疏云圆教始从
初住终至法云圆断诸见犹有习在。等觉入重玄
卷八 第 893a 页 X12-0893.png
门千万亿劫重修凡事。见理分明习气犹薄事等
微烟。疏引地持故但明见习。若优婆塞经十地断
爱习。十地即等觉岂不入重玄耶。故知等觉后心
重历诸位破通别见思正之与习理在不疑。】

「○(八妙觉)如是重重单复十二方尽妙觉成无上道。」

【【解】温陵由独由信心以历诸位曰单。兼金刚心重
历诸位曰复。十二者乾信住行向煖顶忍世地等
金是也。十二为因妙觉为果。故单复十二方尽妙
觉。吴兴曰单复十二谓单十复十有二也。十信十
住十行十地即单十。十回向即复十。以四加行只
是十回向后心耳。并前乾慧及等觉位故有二也。
天如补注曰环师既谓以金刚心重历诸位。然则
金乃能历位乃所历。而又列金于十二位中此其
容有议也。故知重历之说理宜有焉。但单复十二
及下真菩提路则当以岳解为顺。

【疏】天台曰单复十二温陵师之说长。盖单如衣之
一重复如衣之两重。独由信心以历诸位为单。兼
金刚心重历诸位为复。岂非训诂与释义指数俱
明乎。天如师反以吴兴为是温陵为非。秪因以能
历之金又为所历之数为碍。不知温陵长多而短
少吴兴长少而短多。短多者一以十为复则训诂
不明。二以信住行地为单以回向为复。如来说此
了无义味则释义不切。三除去四加行则取数不
周。况如来立单复之意正如温陵师重历诸位破
卷八 第 893b 页 X12-0893.png
断微细缘影。即以能历为所历亦无大过。何必拘
拘舍大义而寻小数哉。近时讲者作者其说犹谬
不能枚举知大义者自别乎薰莸也。】

「○(三总结诸位由三渐次而成三初以止观结)是种种地皆以金刚观察如幻十种深喻奢摩他
中用诸如来毗婆舍那清净修證渐次深入。」

【【解】温陵曰此教其用金刚心成就妙觉之方也。种
种地单复十二位也。十喻者幻人阳𦦨水月空华
谷响乾城梦影像化也。了法如此则顿忘情解纤
尘不立故曰清净修證。奢摩他毗婆舍那云止观。
言如来者拣异小乘。

【疏】天台曰奢摩地此云止。毗婆舍那此云观。摩诃
止观所谓法性寂然名为止寂而常照名为观是
也。而特云奢摩他中者岂无意乎。盖此经行门虽
曰定慧均等。而当机既以多闻小慧为自咎宜以
楞严大定为请。孤山以三止消文诚得大旨。盖虽
定体融通止即是观乃是止中之观。故于明位之
后结成特云用诸如来奢摩他中毗婆舍那。言用
诸如来者。正以此经三止虽通初心所修乃全用
究竟佛智以为其本。所谓全性起修全修在性是
也。言清净修證者。所谓皆以金刚观察如幻十种
深喻而修。盖止乃伏结之初门复为爱养心识之
善资。故以如幻十种深喻而譬之。圆觉所谓知幻
即离不作方便。又云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以例知
是镜像乾城等则无取著。非以十喻以譬止能伏
卷八 第 893c 页 X12-0893.png
结养心乎。观是断惑之正要复为策发神解之妙
术。故以金刚观察以譬之。金刚略有二义一能摧
坏一能雨宝。非以金刚以譬观能断惑发解乎。以
止例观应亦有多喻。如师子筋弦如师子乳如金
刚槌如那罗延箭。经文略举故以一金刚当之。又
若合止观寂照不二又当如五卷是名妙莲华六
卷佛母真三昧以譬中道双遮双照寂照不二也。
而言渐次者位不躐等也。深入者直阶妙觉也。又
渐次者六即不紊也。深入者佛性不异也。六不妨
即即不妨六故曰清净修證渐次深入。或问十种
深喻云何观察。为即喻而观乎。为合法而观乎。对
曰观经大意正须约法。约法修观有通有别。通则
直观诸法悉如幻𦦨水月空华似有实无了无所
得则分别之心自止。别则各有配属。应观一切业
如幻一切法如𦦨一切性如水中月妙色如空中
华妙音如谷中响诸佛国土如乾闼婆城一切佛
事如梦佛身如影报身如像法佛如化。何则不可
取舍毕竟空故。若以喻为法亦有理焉。盖凡所分
别皆因著相。著相之病在于谓实。若对镜观像及
观水中月时而谓实之心自无著相之心亦息。是
以正对境而分别义疏。过去时而亦了罔陈习。即
未对时而心无预缘。如是了知三际本平等。虽有
心念如虚空。此可与观像得意者言。难与心粗浮
者说也。】
卷八 第 894a 页 X12-0894.png

「○(二以渐次结)阿难如是皆以三增进故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
菩提路。」

【【解】温陵曰信住行向地为五十。并金刚心四加等
妙有五十七位。独指五十五为菩提路者。等妙乃
菩提之果由是路以趣證也。吴兴曰三增进者即
渐次也。前三文下皆结示云是名增进修行渐次。
又云从是渐修随所发行安立圣位。或指金刚奢
摩毗婆为三者非也。五十五位者除前乾慧由信
至等觉是也。问何故除乾慧而又不取妙觉邪。答
既言真菩提路则显乾慧非真妙觉非路。天如补
注曰环师前解单复十二既云十二为因妙觉为
果。今解真菩提路乃兼等觉为果。而又以金刚心
路插于等妙之间。故余所谓难配合者此也。

【疏】天台曰五十五位当以岳解为正。环师以金兼
等妙为果诚如则师所驳。然而前取金为单复十
二数者重在功用有单之与复而不在地位也。今
不取金者重在地位之定数而不在单复之功用
也。是则单以初乾慧地为功用复以金刚乾慧为
功用。如天台之明圆位初信以前先修五品一随
喜品二读诵品三说法品四兼行六度品五正行
六度品。前之二品其用虽浅。后之三品其功至深。
即信住行向孰有不以六度为舟航乎。经云如是
皆以三增进故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正
此义也。】
卷八 第 894b 页 X12-0894.png

「○(三以邪正结)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解】吴兴曰五十五位既由三增进故而得成就。今
简邪正所以约观言之。须知圆教之外三乘所修
皆属邪观。孤山曰圆教地位以六即配之。则十信
为相似即初住以后为分真即妙觉为究竟即。问
六即之义云何。答请以镜喻。一理即如铜性本明
尘故不见。愚人不了惟谓尘暗。二名字即知尘非
实有暗体本明。三观行即由知本明方事磨莹也。
四相似即惟求明性而粗垢先落也。五分真即者
明性巳现也。六究竟即者明性虽现更假四十二
番磨莹然后本明之性乃得究竟显也。四十二番
谓由分真初住进至妙觉共有四十二位。盖从初
住至妙觉共破四十二品无明显四十二分中道
而真明之性得究竟显也。问今经开位既多则其
所破无明为只四十二品为更多邪。答大分只四
十二也。如第十回向虽开四加亦只一品无明细
开为五耳。问既从初住进破无明以至妙觉则其
间力用无优劣邪。答圆教分真始自初住终乎妙
觉悉能现十界像教化众生。论其力用不无优劣。
故初住止能百佛世界分身散影。作十界像利祐
众生。由此倍倍转深矣。

【疏】天台曰作是观者有二义。一者五十五位真菩
提路皆以三增进而修是为正观。外此皆邪观也。
二者当知菩提无渐次渐次取菩提。即菩提而渐
卷八 第 894c 页 X12-0894.png
次即渐次而菩提。如天台约六即明位。即不妨六
不生上慢。六不妨即不生退屈。若拨无地位一向
崇理此永嘉所谓不依地位修行总属天魔外道。
故曰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四承三法既备问名受持二初文殊问)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
佛足而白佛言当何名是经我及众生云何奉持。」

【【解】孤山曰此经发起为救阿难。是故先开圆解次
显圆行。行成入位极乎妙觉。垂范来世有始有终。
于是文殊请问经名及奉持法也。温陵曰上明證
果竟。自此以下名结经分。正宗未终而遽结经者
由初示密因次开修證而卒乎极果则经之正范
毕矣。结经后文尚属正宗。而名助道分者特助道
而巳。故于后别列乃正助之辨也。

【疏】天台曰大科第三依显密二行以分圆位竟。第
四承三法既备问名受持中。夫散说多门似难荷
负。总名归一易可受持。况名者实之宾无名无以
显实。实者名之体无实无以当名。名下之实巳蒙
开示。实上之名请乞标扬。庶因总而提别寻名而
得体也。言我及众生云何奉持者问受持之方。谓
此法为众生奉持乎而我奉持乎。准下佛答而云
汝当奉持。岂非欲令末代受持此经者顾名而思
义见贤而思齐乎。盖此经文玄理奥关涉多门。彻
性海之渊源括修途之显密。非多闻而莫能启教
非智德而莫能受持。是以假庆喜之多闻无功而
卷八 第 895a 页 X12-0895.png
扣发毕践殊勋。藉文殊之大智妙德而提携终归
大道。故受持此经者要以大智而为择法之眼妙
德而为造就之机。而文殊问云我及众生云何奉
持如来答云汝当奉持。砧槌相扣岂无意乎。】

「○(二如来答五初两从体用立名)佛告文殊师利是经名大佛顶悉怛多般怛啰无
上宝印十方如来清净海眼。」

【【解】温陵曰大佛顶白伞盖无上实印者。体极含覆
超情离见即如来藏之心印也。證佛心要必契于
此。十方如来清净海眼者。照穷刹海净绝纤尘即
烁迦罗之法眼也。开佛知见必资于此。实大事因
缘非小智之法故以文殊请问。

【疏】天台曰此名二十一字。大佛顶三字今题所存
者也。馀十八字皆隐。以隐彰存则悉怛多般怛啰
无上宝印正以密咒所诠之体。大白伞盖量周沙
界体绝妄染用覆一切三如来藏。以为无上宝印
印定诸法相相皆实法法全真。十方如来莫不以
此而为清净海眼鉴定诸法。此即海印三昧全体
大用之根源以为一经体宗力用之都召。则下文
所称如来密因菩萨万行莫不以此而为纲格而
为指南也。是则大佛顶三字的不可牵强约喻以
明。应当直就现事而辨。指释迦为大佛。而从顶发
挥化佛说咒以为大佛顶如来。以之而为无见顶
相以之而为无为心佛。理因事表事假理彰昭昭
手如挈左劵而行。即以之为三止之密因神咒之
卷八 第 895b 页 X12-0895.png
密因亦无所而不可。此一名乃从理体力用而立
称也。】

「○(二单从力用立名)亦名救护亲因度脱阿难及此会中性比丘尼得
菩提心入遍知海。

(三单从宗要立名)亦名如来密因修證了义。」

【【解】温陵曰阿难为亲摩登为因。举斯二者明有缘
皆度也。无上正觉由此经得一切智海由此经入。
亦名如来下谓如来正果藉此为因。权乘修證皆
不了义。

【疏】天台曰此名共二十四字。于今题则全隐而不
存。此从经之力用而立名。救护亲因总标也。庆喜
既是堂弟又为侍者故为亲。性比丘尼以淫术而
启教故为因。于亲于因皆救皆护。即敕命文殊将
咒往护恶咒销灭提奖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
是也。度脱阿难去乃别明。度脱明灭恶之功。得菩
提心入遍知海明生善之力。灭恶极至于破戒堕
狱之苦。生善极至于菩提遍知之果。经之力用岂
不大乎。亦名如来密因修證了义此八字则今题
全存。如来密因者无为心佛之显密二因也。神咒
则以秘密为密。大定则以微妙为密。菩萨依此而
修因如来依此而證果。即前文之大白伞盖清净
海眼为因果之所依。教诠圆顿理无不显行无不
彰。无惑不破无果不臻。可谓大乘中之大乘了义
中之了义此从宗要而立名兼圆诠而叹美也。】

「○(四两从体宗立名)亦名大方广妙莲华王十方佛母陀罗尼咒。」
卷八 第 895c 页 X12-0895.png

【【解】吴兴曰大方广所说之法也。大方是体广是其
用。即空如来藏具不空之用也。又常遍曰大轨持
曰方包博曰广。如次配法身般若解脱。亦如来藏
之三德也。温陵曰因果同彰染净不滞于法自在
名妙莲华王。出生十方一切诸佛总一切法持无
量义名十方佛母陀罗尼咒。

【疏】天台曰此名十五字今题则全隐。大方广法也。
即大白伞盖之异称。亦可得云常遍曰大轨持曰
白包博曰伞盖如次配三如来藏三德秘藏三谛
等。妙莲华王喻也。因果同彰喻包博之广。染净不
滞喻轨持之方。于法自在喻常遍之大。巳上法喻
皆显佛母陀罗尼咒之体。即前文十种咒心因此
执此得成无上正遍知觉降伏诸魔制诸外道等。
以是因缘故名十方诸佛之母。此从体德宗要二
法而立称也。】

「○(五单从宗要立名)亦名灌顶章句诸菩萨万行首楞严汝当奉持。」

【【解】吴兴曰此经从天竺灌顶部中流出。盖约密言
名灌顶章句。有诵持者则如来智水灌其心顶亦
如刹利之受职也。菩萨万行以首楞严为本。又修
此定者于一心中具足万行。故涅槃云首楞者一
切事竟。严者坚固。一切毕竟而得坚固名首楞严。
温陵曰菩萨由此受佛职位故名灌顶章句也。结
经分竟。下为助道分而有二科。一曰别明诸趣戒
备失错。始于下文而终于第九卷中。二曰详辨魔
卷八 第 896a 页 X12-0896.png
境深防邪误。始于第九卷中如来将罢法座处而
终于第十卷末。

【疏】天台曰此名共十二字。灌顶章句四字今题则
隐馀八字则存。灌顶章句者中天竺国大乘秘典
而有五部。东方金刚部阿閦鞞佛以为部主。南方
宝生部宝生佛以为部主。西方莲华部无量寿佛
以为部主。北方羯磨部不空成就佛以为部主。中
央灌顶部毗卢遮那佛以为部主。此经从灌顶部
中流出一如吴兴师之所释。此虽从密咒而立称
而密与显等。即如来藏心常住真心如来密因菩
萨万行莫不资始乎此。而归极乎此。资始乎此则
因超果海。归极乎此则果彻因源。一切事法无不
究竟坚固故号之为首楞严。此单从宗要而立称
也。今题则存三隐二撮略成题。言有方分理亦具
焉。译经家之善巧也。但吴兴云修此定者一心具
足万行隐而未彰。今为引首楞严经释明此义。彼
经佛告坚意云何于一念中行于六度。答曰是菩
萨一切悉舍心无贪著名檀。心善寂灭毕竟无恶
名尸。知法尽相于诸尘中而无所伤名羼提。勤观
择心能知离相名毗梨耶。毕竟善寂调伏其心名
禅那。知心无心通达心相名般若。是则今之大定
如耳门三昧前尘内根观智谛理一切悉舍即檀
度。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即心善寂灭毕
竟无恶名尸度。了达阴入处界本如来藏妙真如
卷八 第 896b 页 X12-0896.png
性即知法尽相于诸尘中而无所伤名忍度。了达
圆通不为根尘所染念念流入即勤观择心能知
离相名精进度。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即毕竟善寂
调伏其心名禅度。了知耳根非因缘自然本如来
藏妙真如性即知心无心通达心相名智度。六度
为万行之本。六度既具则万行自该。论一经大途。
当机首以大定为请。如来先示之以依常住真心
以开圆解。次示之以依常住真心以修圆行。三示
之以依显密二因以分圆位。则解行相资目足兼
备直道而进入清凉池。一经大旨有始有卒。当机
所请能事毕矣。故文殊问名受持可谓名体尽善
而筌鱼尽美矣。今第五又继之以广辩七趣者。所
以戒备失错使不迷乎岐径也。但岐径有二一沉
坠即三恶道二清升即四善道。三恶而亦谓之修
行岐径者。如宝莲香比丘尼私行淫欲而妄言无
罪则见戒俱破。岂非大乘受菩萨戒者因一见之
邪一行之污即为阿鼻地狱之岐径乎。又如善星
比丘妄言诸法皆空无罪无福。但因一念之错一
见之邪即为无间地狱之岐径乎。循辙以求。狱毕
而为鬼鬼毕而为畜畜毕而为人皆乘宿习以为
类。虽得为人要非止因此修途失错之龟鉴也。圆
顿行者可不慎诸。次清升四善道者。第一堕仙道
之岐径。如受阴巳破想阴现前。三摩地中心爱长
寿辛苦研几贪求永岁。弃分段生顿希变易细相
卷八 第 896c 页 X12-0896.png
常住。又如行阴巳灭识阴现前。若于圆常固身常
住同于精圆长不倾逝。诸阿斯陀求长命者成其
伴侣。岂非圆修者堕仙道之岐径乎。至于天道又
为圆顿行者竖出三界次第升高在所不免之阶
级。苟于此一生取著岂非堕天道之岐径乎。至于
怀猜忌而行十善好斗诤以修三学。岂不堕阿修
罗道之岐径乎。以是而言则释经者科为戒备失
错深有得乎言外之意也。然则别明诸趣戒备失
错详辩魔境深防邪误乃正修之急务。直与前见
道修道證果结经而列为六大科可也。总为助道
恐非其然。如天台止观十乘中第九能安忍十境
中烦恼业相禅定诸见四境悉为止观之所策发
不预明之多致失错邪误。彼为正修之大节。今经
何可异乎。】

「○(五广辨七趣戒备失错二初疑问二初闻法增道)说是语巳即时阿难及诸大众得蒙如来开示密
印般怛啰义兼闻此经了义名目顿悟禅那修进圣
位增上妙理心虑虚凝断除三界修心六品微细烦
恼。」

【【解】温陵曰此结叙时众获益下乃赞谢也。开示密
印至增上妙理通指前经奥义也。修道所断之惑
小乘于三界分九地地各九品。断欲界前六品而
證二果。断后三品而證三果。断上二界各九品而
證无学。今此增上顿断故言三界六品。

【疏】天台曰得蒙如来开示密印般怛啰义者此叙
卷八 第 897a 页 X12-0897.png
建坛闻咒以来之开示也。今经有显密二印。三如
来藏名为显印。大白伞盖名为密印。此之二法皆
以实相而为心印。兼闻了义名目此超叙蒙示五
种经名之益也。顿悟禅那进修圣位此追叙蒙示
地位之益也。实相密印禅那圣位皆理极果人超
情躐等名增上妙理此所入之理也。随闻获證妙
定现前故曰心虑虚凝此能入之定也。始本相符
境观相契厥利如金厥坚如钢能顿断根本无明。
今且约示迹顿断枝末思惑故曰断除三界修心
六品微细烦恼。温陵师所谓增上顿断。此如斩一
握丝一断一切断。不惟断欲界前之六品即上二
界前各六品一时俱断故言三界六品。】

「○(二起礼疏疑二初起礼述益)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
世尊慈音无遮善开众生微细沉惑令我今日身心
快然得大饶益。

(二对佛疏疑二初正疏疑二初总疑诸趣)世尊若此妙明真净妙心本来遍
圆如是乃至大地草木蠕动含灵本元真如即是如
来成佛真体佛体真实云何复有地狱饿鬼畜生修
罗人天等道世尊此道为复本来自有为是众生妄
习生起。」

【【解】温陵曰前说真净妙心本来遍圆则法界一真
万动一体宜无诸趣之异。其如方今现有乃常情
所疑。故或执诸趣而迷妙圆之体。或执妙圆而拨
诸趣之业以至失错堕落。故特请问冀行人详明
而知所戒备也。吴兴曰前阿难问位后佛言妙性
卷八 第 897b 页 X12-0897.png
圆明离诸名相本来无有世界众生。因妄有生因
生有灭。生灭名妄灭妄名真等。于是先约因妄有
生明二种颠倒。后约灭妄名真明渐次诸位。然于
世界颠倒中所说十二类生一往且示欲界因果
之相。其实界趣说而未周。今答位既终故蹑前妙
性之义领其庶汇皆是真如。发起如来委谈诸趣。
以此观之犹是正宗之馀也。悫节二师从文殊问
名以来判入流通固未可也。

【疏】天台曰二师之解温陵则约当文释义吴兴则
约蹑前为解。虽二说相成缺一不可。而吴兴所得
似复居多。然而不特前说十二类生界趣未周。即
六乱妄想果报未彰。今于地狱备约十习因六交
报明之其六乱之义因果相符。如影随形如响应
声略无差忒。世间好事佛说尽非虚语也。】

「○(二别问地狱)世尊如宝莲香比丘尼持菩萨戒私行淫欲妄言
行淫非杀非偷无有业报发是语巳先于女根生大
猛火后于节节猛火烧然堕无间狱琉璃大王善星
比丘琉璃为诛瞿昙族姓善星妄说一切法空生身
陷入阿鼻地狱此诸地狱为有定处为复自然彼彼
发业各各私受。

(二请闻法)惟垂大慈发开童蒙令诸一切持
戒众生闻决定义欢喜顶戴谨洁无犯。」

【【解】温陵曰琉璃匿王太子。废父自立。挟宿嫌诛释
种。佛记其七日当入地狱。王泛海以避水中自然
烧灭。善星比丘能说十二部经获四禅果。因狎邪
卷八 第 897c 页 X12-0897.png
友妄言无佛无法无有涅槃故生陷无间。此皆谬
执妙圆拨无业趣者。吴兴曰问意有二谓别业同
报别业别报。初问淫杀妄三即别业也。为有定处
即同报也。为复自然下次问别业别报。据下答意
皆是别业同报耳。文云循造恶业虽则自招。众同
分中兼有元地。乃至云不断三业各各有私。因各
各私众私同分非无定处。

【疏】天台曰此中兼前凡致两问。一则通问六道为
复本来自有为是众生妄习生起。此则标一理而
为发端故曰若此妙明等。乃以理真不应有事妄
为问。一则别问地狱为有定处为复自然彼彼发
业各各私受。此则据现事而为发端故曰宝莲香
比丘尼等。乃以事妄中别业同报别业别报为问。
而特举三人者乃以贪嗔痴根本三毒而为罪魁
者以为问端也。如宝莲香以贪琉璃王以嗔善星
以痴。皆以上品惑造上品业。所以生身陷入阿鼻
地狱。言生身者馀罪轻惟神识坠落此罪重故不
待舍身。论宝莲香则见戒俱破。善星则但破其见
不闻破戒。岂非破戒之罪轻而破戒之罪重乎。若
琉璃者则非见非戒。直以宿憾一念之嗔畜多年
所恣威力以兴杀害。以下国而凭陵上国。以不善
而加诸善人。以区区凡愚而害诸三宝弟子。杀兼
乎弑而罪莫大焉。今之世人多有不明至理而恣
意讪谤圣道谓言无罪无福。与夫轻信佛理谓犯
卷八 第 898a 页 X12-0898.png
戒无罪读经至此能无寒心。】

「○(二开示二初赞许)佛告阿难快哉此问令诸众生不入邪见汝今谛
听当为汝说。

(二正说二初总别开示二初正明总别二初约情想总明二初总明二分二初约迷真双标)阿难一切众生实本真净因彼妄见
有妄习生因此分开内分外分。

(二约内外别示二初内分二初释相)阿难内分即是众
生分内因诸爱染发起妄情情积不休能生爱水是
故众生心忆珍羞口中水出心忆前人或怜或恨目
中泪盈贪求财宝心发爱涎举体光润心著行淫男
女二根自然流液。

(二结示)阿难诸爱虽别流结是同润湿
不升自然从坠此名内分。」

【【解】吴兴曰问怜由情爱生水可然恨由怨憎何以
流泪。答此中内分悉约情论。以爱为情且言少分。
如喜怒哀乐爱恶六者皆人之情也。是故怨恨亦
属于情。情重则悲悲乃成泪。内分之义当文难晓
须取下文外分显之。且外分云心持禁戒举身轻
清心欲生天梦想飞举等。应知从持戒善及修禅
定有人天乘者即属外分。降斯巳还皆属内分。问
下文云情想均等生于人间。若谓人乘即属外分
合是纯想何得均情邪。答只缘人间持毁相纷善
恶犹杂故言均等。至若情想多少并随善恶升沉。
惟纯想生天方越内分也。沇师以缘身起爱为内
欣彼胜事为外何其近哉。】

「○(二外分二初释相)阿难外分即是众生分外因诸渴仰发明虚想想
积不休能生胜气是故众生心持禁戒举身轻清心
持咒印顾盼雄毅心欲生天梦想飞举心存佛国圣
卷八 第 898b 页 X12-0898.png
境冥现事善知识自轻身命。

(二结示)阿难诸想虽别轻举
是同飞动不沉自然超越此名外分。」

【【解】温陵曰想能生胜而卵以想生者由染净异也。
吴兴曰且指人天想心名为外分非出世三乘之
智也。何者前文因阿难问于地狱乃至人天等道。
于是佛说妄习开为二分。次约二分以辨诸趣。诸
趣之后总结示云此等众生不识本心受此轮回
等。故知外分不出三界也。文中虽云心存佛国圣
境冥现斯盖汎举胜气之相。若约修论乃是十方
同居事想耳。

【疏】天台曰经云内分即是众生分内者。谓世之情
欲皆众生一身所受用物沇师所谓缘身起爱是
也。如下例明心忆珍羞心忆前人贪求财宝心著
行淫非身受用乎。然虽为诸内而实缘诸外。趣外
奔逸即其相也。论其缘外亦可谓之分外。想心因
情又无非情之内分。是故情欲之分内外者常相
反。为诸内而反求诸外。求诸外而反成乎内。故情
想俱情而外内俱内故谓之分内外分。即是众生
分外者谓修行慕道皆众生身外之事沇师所谓
欣彼胜事为外是也。如下例明心持禁戒心持印
咒心欲生天心存佛国非身外事乎。然虽缘诸外
而实存诸内。发明虚想即其相也。论其内缘。亦可
谓之分内。缘境而生又无非身之分外。是故想心
之分内外者常相反。为诸外而反得之内。得之内
卷八 第 898c 页 X12-0898.png
而反成乎外。故情化为想而内外俱外故谓之分
外。】

「○(二别示趣生二初总明二习)阿难一切世间生死相续生从顺习死从变流临
命终时未舍煖触一生善恶俱时顿现死逆生顺二
习相交。」

【【解】孤山曰生从顺习死从变流者以一切众生皆
爱生而恶死也。是故生则顺其习死则逆其习。故
复云死逆生顺二习相交此乃文辞互略耳。只是
生从存住故顺习死从变流故逆习也。未舍煖触
谓现阴之末中阴之初也。温陵曰逆顺相交谓方
死方生之间也。一切善恶之业即于是时随其情
想轻重而感变焉。

【疏】天台曰临命终时未舍煖触者。人秉识息煖三
法为命。生时识先投胎搏父精母血而为种子。次
有息而后有煖。三事和合而有生三事别离而有
死。死时先舍煖而后舍息舍息而后识去。所谓去
后来先作主翁者识也。今云未舍煖触则是将死
未死之间而一生所作善恶俱时顿现。夫贪生怖
死人之常情故死逆生顺。二习相交而死者不能
为之计。如人负债强者先牵。故随其情想多少以
判乎升沉也。】

「○(二别显受生五初纯想)纯想即飞必生天上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净
愿自然心开见十方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

【【解】吴兴曰必生天上者据下情少想多但在四天
卷八 第 899a 页 X12-0899.png
之下。验今纯想所生应是忉利以上。若单修善禅
则惟生上界。若兼诸福慧则随往十方。于飞心中
旁论福慧故皆云兼。

【疏】天台曰纯想中有二路一生天一生净土。生天
之想乃以上品十善而为业。准经则惟想而无福
慧与愿。据理生兜率内院亦有禅慧及以净愿。若
生色无色界亦兼乎禅定之福。生净土者则四义
俱备而云随愿往生者。盖净土法门要以信行愿
三法为之主。而三法中又以净愿为之约。若药师
弥陀二种净土皆有劝勉求生之方。惟极乐所宗
者多。苟有纯想福慧净愿临终净土自然现前莫
不随愿得往生也。】

「○(二情少想多)情小想多轻举非远即为飞仙大力鬼王飞行夜
叉地行罗刹游于四天所去无碍其中若有善愿善
心护持我法或护禁戒随持戒人或护神咒随持咒
者或护禅定保绥法忍是等亲住如来座下。」

【【解】温陵曰胜想不纯少滞邪情故感此类。其中下
谓虽滞邪情而有善愿斯感善缘即天龙八部类
也。真际曰情少想多此通举也。理宜等降四类分
之。一情九想即为飞仙。二情八想为大力鬼王。三
情七想为飞行夜叉。四情六想为地行罗刹。

【疏】天台曰情少想多四等中亦分二路。一无善愿
善心者但以下品十善为行。一有善愿善心者多
是乘急戒缓之人。故得亲住如来座下听闻大法
卷八 第 899b 页 X12-0899.png
也。】

「○(三情想均等)情想均等不飞不坠生于人间想明斯聪情幽斯
钝。」

【【解】孤山曰由昔情想感今聪钝。是知言均等者总
报之业也。言幽明者别报之业也。由所习情想各
在强弱致有聪钝之异。

【疏】天台曰情想均等亦分二路。想虽五分明暗不
同。明者斯聪故多睿智。情虽五分亦分轻重。重者
斯钝故多愚蒙。想暗虽近于情情犹想也。情轻虽
近于想想犹情也。】

「○(四情多想少)情多想少流入横生重为毛群轻为羽族七情三
想沉下水轮生于火际受气猛火身为饿鬼常被焚
烧水能害巳无食无饮经百千劫九情一想下洞火
轮身入风火二交过地轻生有间重生无间二种地
狱。」

【【解】真际曰情多想少亦合分四。六情四想流入横
生。七情三想坠为饿鬼。八情二想生有间狱。九情
一想生无间狱。温陵曰横生者情多故沦变带想
故飞举。而业重不能但为毛群耳。俱舍说大地最
下有金水风轮有八寒八热地狱在三轮之上。此
文说沉下水火风轮又似地狱在三轮之下。疑此
所指非地下三轮乃地狱三轮也。言水轮火际即
寒狱第八也。受气猛火谓受火气以为身故常被
火烧。或得水饮亦化为火故曰水能害巳也。下洞
卷八 第 899c 页 X12-0899.png
火轮即八热狱也。身入风火二交过地谓超寒狱
入热狱也。热狱第八名五无间。有间即馀七也。孤
山曰只就七热地狱自有轻重。而此无间非五无
间。下文阿鼻方是第八热狱名五无间也。

【疏】天台曰情多想少分四类。论其趣生但有三种。
于三种中各分轻重以论受报。二则明开一则义
隐。若分别者则轻为有财重为无财也。孤山又云
七热地狱谓八大狱中第七狱也。长阿含云此四
天下有八千天下围绕。其外复有大海周匝围绕。
八千天下复有大金刚山绕大海水。金刚山外复
有第二大金刚山。楼炭经云二金刚山亦名铁围
山。二山中间窈窈冥冥日月天神所不能照。彼有
八热地狱。每一地狱有十六地狱。第一大狱名想
二名黑绳三名堆压四名叫唤五名大叫唤六名
烧煮七者大烧煮八名无间。分别其相具如第十
九卷。又新译婆娑论问曰地狱在何处。答曰多分
在此赡部洲下。云何安立。有说从此洲下四万踰
缮那至无间地狱底。无间纵广高下各二万踰缮
那。次上一万九千踰缮那中安立馀七地狱。谓次
上有极热次上有热次上有大叫次上有嗥叫次
上有众合次上有黑绳次上有等活。此七地狱一
一纵广万踰缮那。有说无间地狱周回围绕如今
聚落围绕大城(云云)。秪就此狱自有轻重。而此无
间非五无间。亦应以第六为有间第七为无间。是
卷八 第 900a 页 X12-0900.png
则风火二交过地通于六七也。天台曰地狱处所
非所说不同但是彼此互出。应是金刚两山之间
者轻大地之下者重。又不独此也。即旷野深山亦
有鬼神治罪人处。如四川酆都东岳泰山是也。又
如城隍社令亦有如人间牢狱世人往往见之。不
知者便言曾见阎王及以地狱。又说某人死后得
做阎王。须知阎摩法王自有住处在铁围两山之
间。人不易见亦不易做。所见所做者但是阴间分
司耳。】

「○(五纯情)纯情即沉入阿鼻狱若沉心中有谤大乘毁佛禁
戒诳妄说法虚贪信施滥膺恭敬五逆十重更生十
方阿鼻地狱。

(二约业报别示七初地狱趣三初结前生后二初结前)循造恶业虽则自招众同分中兼有
元地。」

【【解】温陵曰阿鼻此云无间谓受罪苦具身量劫数
寿命五者皆无遮间名五无间。此惟情业最重者
坠入至劫坏乃出。若兼谤大乘等罪则此劫虽坏
更入十方阿鼻无有出期。以谤法毁戒令无穷人
堕邪见故。前问地狱为有定处为复自然。故答纯
情以造虽则自招。同业所感不无定处。元地者各
随元由。

【疏】天台曰纯情无间亦分二类。一不谤大乘等至
劫坏出可尽之无间也。一若谤大乘等劫坏不出
不可尽之无间也。谤大乘五逆十恶之为罪则事
兼道俗。毁佛禁戒去四罪则惟在于道。故在道之
卷八 第 900b 页 X12-0900.png
士未空乎想宜先空乎情。一涉乎情便为失足之
阶渐。况纯情至于不可尽之无间乎。又情想应作
四句分别。纯想无情则生天宫佛国。纯情无想则
堕地狱阿鼻。亦情亦想则分为九类。非情非想则
为出世真修。若首楞大定此又真修中之最上乘
者也。故知纯想犹未出乎凡圣同居净土也。又情
即恶也想即善也。不言善恶而言情想者。善恶之
业多约身口。故善恶之业身口居七心业但居其
三然而心为其总身口为别。总能兼别而别或不
兼总。今云情则无恶而不收。云想则无善而不摄。
故约十一情想以明多少则举其总而别可知矣。
前九情一想之无间乃举其轻者而言之。今阿鼻
之称无间乃因纯情以造是极重之无间也。是则
无间之狱有三曰轻曰重曰极重。极重者兼谤大
乘等罪之所感也。】

「○(二生后)阿难此等皆是彼诸众生自业所感造十习因受
六交报。」

【【解】温陵曰前略明情想感变此详明根境搆造也。
十习本于十惑以习成恶业。六交因乎六根而交
起恶报。天如补注曰六交者如造业因眼而馀五
为助。至受报时亦遍及也。

【疏】长水曰十习因者别指恶业。即由十使烦恼于
六根门发识造业。洎受其报从六根出。道钦手滥
引惟识云能招第八引异熟果故名引业。能招第
卷八 第 900c 页 X12-0900.png
六满异熟果名为满业。俱舍亦云一引业一生多
业纯圆满。犹如绘画先图形状后填众彩等。荆公
释要云牵生地狱是引业后受有轻重是满业。俱
是众生妄情习造耳。天台曰准止观发心简非显
是中明十种非心。一一类中有心有行。如地狱道
若其心念念专贪嗔痴即心也。起上品十恶即行
也。今文亦然。上明情想多少即心也。此去明十习
因即行也。下之六道亦然。十因皆言习者一一皆
约习以成性为义。苟惟一于是不足以发明其事。
必其所习于是者熟故垂终吸揽堕狱者成也。】

「○(二指相别示二初明十习因二初总徵)云何十因。

(二别示十初淫习二初虚妄发生二初造因)阿难一者淫习交接发于相磨研磨
不休。

(二感果二初自感二初正明)如是故有大猛火光于中发动。

(二类显)如人以手
自相摩触煖相现前。

(二共感)二习相然故有铁床铜柱诸
事。

(二圣贤诃弃)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行淫同名欲火菩萨
见欲如避火坑。」

【【解】温陵曰恶业起于情惑而淫为情惑之最故前
后皆首明之。十习之业皆先言所感之境次言所
报之事。淫感火业由惑心炽盛相摩而发也。故所
感之境见大猛火。舒王云淫习研磨不休自耗其
精则火界炽然。于其生也尚有痟渴内热等疾。则
其死也见大猛火宜矣。能所交炽名二习相然。故
有铁床铜柱之报乃应其习业也。如来为导师故
色目以警之。菩萨为行人故深怖以避之。色目犹
詺目也。
卷八 第 901a 页 X12-0901.png

【疏】长水曰发业有二一正发即无明。二助发即馀
惑俱分别也。今此十因除淫习是所发之业馀九
皆是能发之惑。天台曰准此则所发之业应具身
三口四。今于淫业则显馀业则隐。略如贪习交计
则具足淫杀盗等馀可类推矣。淫业偏显者为生
死之本发起之由也。云间曰内分淫生爱水。今十
习中淫生火而贪生水者。淫有二义一者贪爱故
亦生水。二者男女二根相磨生煖故受火报。上文
内分通取爱义故淫生爱水。今十习义淫取研磨
则生火报。】

「○(二食习二初虚妄发生二初造因)二者贪习交计发于相吸吸揽不止。

(二感果二初自感二初正明)如是故有
积寒坚冰于中冻冽。

(二类显)如人以口吸缩风气有冷触
生。

(二共感)二习相陵故有吒吒波波罗罗青赤白莲寒冰
等事。

(二圣贤诃弃)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多求同名贪水菩
萨见贪如避瘴海。」

【【解】温陵曰贪习感水由爱心计著吸取而发也。吸
积风为塞风结水为冰故有积寒冻冽之事。吒吒
等寒冰之报即寒冰狱也。俱舍云吒波罗等忍寒
声青赤白莲寒冰色也。吴兴曰吒波罗三青赤白
三更有疱裂二相即八寒地狱。】

「○(三慢习二初虚妄发生二初造因)三者慢习交陵发于相恃驰流不息。

(二感果二初自感二初正明)如是故有
腾逸奔波积波为水。

(二类显)如人口舌自相绵味因而水
发。

(二共感)二习相鼓故有血河灰河热沙毒海融铜灌吞
诸事。

(二圣贤诃弃)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我慢名饮痴水菩
卷八 第 901b 页 X12-0901.png
萨见慢如避巨溺。」

【【解】温陵曰慢习骄逸由轻陵恃巳而发。以腾逸驰
流故感腾逸奔波之境。积致恶毒故有血河灌吞
之报。孤山曰痴水者或云西土有水饮之则痴。如
此方之贪泉也。】

「○(四瞋习二初虚妄发生二初造因)四者瞋习交冲发于相忤忤结不息心热发火铸
气为金。

(二感果二初自感二初正明)如是故有刀山铁梱剑树剑轮斧钺鎗锯。

(二类显)如人衔冤杀气飞动。

(二共感)二习相击故有宫割斩斫
剉刺槌击诸事。

(二圣贤诃弃)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瞋恚名
利刀剑菩萨见瞋如避诛戮。」

【【解】温陵曰心属火气属金。瞋者由心作气而反动
其心。加之冲击抵忤则心火转盛气金转刚。故曰
心热发火铸气为金也。断刑曰宫肉刑曰割。

【疏】孤山曰宫割古五刑之一。吴兴曰五刑谓墨劓
剕宫大辟。墨谓刺其额而涅之以墨。劓谓截其鼻。
剕谓刖其足。宫谓男子则割去其势。女子则幽闭
之。大辟即死刑。斩斫剉皆新之死刑。刺即古之墨
刑槌击皆新刑之笞杖类。】

「○(五诈习二初虚妄发生二初造因)五者诈习交诱发于相调引起不住。

(二感果二初自感二初正明)如是故有
绳木绞校。

(二类显)如水浸田草木生长。

(二共感)二习相延故有
杻械枷锁鞭杖挝棒诸事。

(二圣贤诃弃)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
目奸伪同名谗贼菩萨见诈如畏豺狼。」

【【解】温陵曰诈习依奸智起恶而渐滋蔓故如水浸
田草木生长。由调引相延故感绳木延引之事。谗
卷八 第 901c 页 X12-0901.png
贼奸诈败正者也。孤山曰校枷也。易云屦校灭趾
荷校灭耳。】

「○(六诳习二初虚妄发生二初造因)六者诳习交欺发于相罔诬罔不止飞心造奸。


(二感果二初自感二初正明)如是故有尘土屎尿秽污不净。

(二类显)如尘随风各无所
见。

(二共感)二习相加故有没溺腾掷飞坠漂沦诸事。

(二圣贤诃弃)
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欺诳同名劫杀菩萨见诳如
践蛇虺。」

【【解】温陵曰诳者以狂言欺人其志诬罔其心飞扬。
如风鼓尘使人无见。故感尘土秽恶之境没溺腾
坠之报。】

「○(七冤习二初虚妄发生二初造因)七者冤习交嫌发于衔恨。

(二感果二初自感二初正明)如是故有飞石投礰
匣贮车槛瓮盛囊扑。

(二类显)如阴毒人怀抱畜恶。

(二共感)二习
相吞故有投掷擒捉击射抛撮诸事。

(二圣贤诃弃)是故十方一
切如来色目冤家名违害鬼菩萨见冤如饮鸩酒。」

【【解】温陵曰冤习衔恨阴隐为伤故如阴毒畜恶。而
感飞石囊扑之境投掷抛撮之报。飞石投掷车匣
牢栅皆阴隐事也。孤山曰囊扑者囊贮而扑杀之。
史记秦始皇囊扑两弟。

【疏】孤山又曰鸩鸟名其羽有毒以画酒饮之则死。
其鸟如鸮食蛇蝮雄名运目雌名阴谐。】

「○(八见习二初虚妄发生二初造因)八者见习交明如萨迦耶见戒禁取邪悟诸业发
于违拒出生相反。

(二感果二初自感二初正明)如是故有王使主吏證执文籍。

(二类显)如行路人来往相见。

(二共感)二习相交故有勘问权诈
考讯推鞠察访披究照明善恶童子手执文簿辞辩
卷八 第 902a 页 X12-0902.png
诸事。

(二圣贤诃弃)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恶见同名见坑菩
萨见诸虚妄遍执如临毒壑。」

【【解】温陵曰见习有五一萨迦耶此云身见。谓执身
有我种种计著。二边见。于一切法执断执常。三邪
见。邪悟错解拨无因果。四见取。非果计果如以无
想为涅槃之类。五戒禁取。非因计因如持牛狗等
戒为生天因之类。此五总名恶见。顺邪反正故云
发于违拒出生相反。由其违反故感王吏證执之
境权诈鞠推之报。路人相见一往一回喻所见违
反也。是五恶见能陷法身故名见坑。能致业苦故
名毒壑行人当疾灭之。】

「○(九枉习二初虚妄发生二初造因)九者枉习交加发于诬谤。

(二感果二初自感二初正明)如是故有合山合石
碾硙耕磨。

(二类显)如谗贼人逼枉良善。

(二共感)二习相排故有
押捺槌按蹙漉衡度诸事。

(二圣贤诃弃)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
目怨谤同名谗虎菩萨见枉如遭霹雳。」

【【解】温陵曰于不宜曲而曲之曰枉。枉非真情由诬
诱发逼压于人故感报如之。排挤挫也。押捺亦其
义也。漉沥也。衡横也。谓迫蹙其体沥漉其血。又于
迫隘苦具横冲而度所谓下透桂网倒悬其头者
皆衡度类也。谗能伤人故名谗虎以可惊怖故名
霹雳。】

「○(十讼习二初虚妄发生二初造因)十者讼习交諠发于藏覆。

(二感果二初自感二初正明)如是故有鉴见照烛。

(二类显)如于日中不能藏影。

(二共感)二习相陈故有恶友业镜
火珠披露宿业对验诸事。

(二圣贤诃弃)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
卷八 第 902b 页 X12-0902.png
目覆藏同名阴贼菩萨观覆如戴高山履于巨海。」

【【解】温陵曰讼非官讼。公发其覆之谓也。此正覆习
也。此覆彼讼曰交諠。故感鉴见照烛之境恶友对
验之报。阴贼覆藏发则自害。覆罪适足以自压自
坠故如戴山履海也。十习发于十惑。通根本而兼
随。随烦恼二十初曰忿恨恼覆诳谄憍害。今诈习
即谄也。冤即恨也。枉即害也。讼即覆也。略例而巳。

【疏】吴兴曰十习配属根随烦恼。根本有六谓贪瞋
痴慢疑不正见。或开为五。随有二十谓忿恨恼覆
诳谄憍害嫉悭无惭无愧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
举失念不正知散乱。今淫习即所发之业具足贪
痴。诈习谄。怨习即恨。见即五见。枉谓逼压良善害
所摄亦慎类。讼谓相论得失恨为先。恼之一法性
相应故。】

「○(二明六交报二初总明)云何六报阿难一切众生六识造业所招恶报从
六根出。」

【【解】吴兴曰造业招报根识必俱。今以识为业而报
从根者。盖业并由心报多约色故也。所名六交报
者。璿师云因与果交。今则不尔。但是果时六根与
恶报相涉也。

【疏】天台曰一切众生六识造业。所招恶报从六根
出此固然也。而下文一一各明中一根受报而五
根与之同受者六乱妄想使之然也。前不云乎。是
故世界因动有声因声有色因色有声因声有香
卷八 第 902c 页 X12-0902.png
因香有味因味有触因触知法六乱妄想成业性
故十二区分由此轮转。彼明成十二类生之根本。
故曰是故世界声香味触穷十二变为一旋复。今
六交报乃彼化生之一类。方其造十习因时必一
根造罪而六乱妄想趣外奔逸而与之同造。故一
根受报而五根与之同受。但互为主宾不同以明
六交差别。今且总释下当各明。俾修奢摩他路者
识其岐径以为简非显是之水镜也。】

「○(二别示二初徵)云何恶报从六根出。

(二示六初见报二初标)一者见报招引恶果。

(二释二初临终见相)
见业交则临终时先见猛火满十方界。

(二乘业受生二初明入狱初相)亡者神识
飞坠乘烟入无间狱。

(二明入狱后相二初发二相)发明二相一者明见则能遍
见种种恶物生无量畏二者暗见寂然不见生无量
恐。

(二交六根)如是见火烧听能为镬汤洋铜烧息能为黑烟
紫𦦨烧味能为焦丸铁糜烧触能为热灰炉炭烧心
能生星火迸洒煽鼓空界。」

【【解】温陵曰见觉属火故感猛火。畏见于境恐藏于
心。六交皆直入无间者就重言耳。成论云极善极
恶皆无中阴所以直入。闻听属水故烧听能为镬
汤洋铜。鼻嗅主气故烧息能为黑烟紫𦦨。舌主味
丸糜味类也。身主触灰炭触类也。心正属火烧之
转炽故迸洒煽鼓。吴兴曰一者下标示。临终下释
相。先见猛火等即现报也。亡者神识等即生报也。
发明下就眼根明二相。如是下对诸根明交报。他
皆放此。然一根恶报而五根遍受者难可了知。理
卷八 第 903a 页 X12-0903.png
而推之必由六识造业之时性中相知用中相背。
从业受报法尔如斯。以相知故六报互通。以相背
故诸相差别。惟识发现信其不诬。问下五报中悉
有当根受报之相。今眼根见火后便云烧听者何
邪。答以烧见易明故。况下黑烟紫𦦨星火迸洒等
皆眼根所交之报故不别云。

【疏】天台曰此约眼根见色造罪为之主。牵引馀五
同造为之宾。若约眼缘色尘造六乱妄想。则以因
动见色为本然后因色闻香因香尝味因味觉触
因触知法因法闻声。且约造一杀业为言。如因畜
动而见畜即妄想缘畜可食而行杀为因动有色。
或又缘畜有香而行杀为因色有香。或又缘畜有
味而行杀为因香有味。或又缘畜乘热可食而行
杀为因味有触。或又缘畜内心思惟而行杀为因
触有法。或又缘畜炮炙割截之声而行杀为因法
有声。故受地狱恶报时有正受有傍受不同。眼根
属火故临终时先见猛火满十方界发明二相此
当根正报也。烧听烧息等馀根傍报也。一根之报
如此馀根之报例然。下文云由是众生别作别造
于世界中入同分地妄想发生非本来有。信六乱
妄想之所发非本来有也。】

「○(二闻报二初标)二者闻报招引恶果。

(二释二初临终见相)此闻业交则临终时先见
波涛没溺天地。

(二乘业受生二初明入狱初相)亡者神识降注乘流入无间狱。


(二明入狱后相二初发二相)发明二相一者开听听种种闹精神愗乱二者闭听
卷八 第 903b 页 X12-0903.png
寂无所闻幽魄沉没。

(二交六根)如是闻波注闻则能为责为
诘注见则能为雷为吼为恶毒气注息则能为雨为
雾洒诸毒虫周满身体注味则能为脓为血种种杂
秽注触则能为畜为鬼为粪为尿注意则能为电为
雹摧碎心魄。」

【【解】吴兴曰上云见火此云闻波。今以近义详之。如
易云离为目为火坎为耳为水。将恐见闻本乎水
火之性故发烧注之相也。又其闻波所注诸根循
业各变难尽销会。如注见则能为雷为吼等似非
眼根所入之相。乃至下文多此义例。圣言叵测也。
温陵曰闻听属水故观听旋复则水不能溺。依之
造业则能感波涛。注闻发声故为责罪诘情之事。
注见能为雷吼者闻波属阴见火为阳阴阳相薄
而成雷故也。注息为雨雾水随气变也。注味为脓
血水随味变也。注触为畜鬼水随形变也。注意为
电雹意出于心水火交感也。一切物理莫不因五
行乘阴阳以变化。故此随根转变之事皆不出此。】

「○(三嗅报二初标)三者嗅报招引恶果。

(二释二初临终见相)此嗅业交则临终时先见
毒气充塞远近。

(二乘业受生二初明入狱初相)亡者神识从地涌出入无间狱。


(二明入狱后相二初发二相)发明二相一者通闻被诸恶气熏极心扰二者塞闻
气掩不通闷绝于地。

(二交六根)如是嗅气冲息则能为质为
履冲见则能为火为炬冲听则能为没为溺为洋为
沸冲味则能为馁为爽冲触则能为绽为烂为大肉
山有百千眼无量𠯗食冲思则能为灰为瘴为飞沙
卷八 第 903c 页 X12-0903.png
礰击碎身体。」

【【解】资中曰鼻根造业贪嗅诸香故招毒气以受其
报。孤山曰鱼败曰馁羹败曰爽。温陵曰质碍也。履
通也。嗅业所依不离通塞故冲息能为质履也。冲
见为火炬。冲听为没溺洋沸。则见觉属火闻听属
水明矣。饥馁乖爽由味随气变也。绽折烂坏由体
随气变也。冲思为灰沙依土感也。】

「○(四味报二初标)四者味报招引恶果。

(二释二初临终见相)此味业交则临终时先见
铁网猛𦦨炽烈周覆世界。

(二乘业受生二初明入狱初相)亡者神识下透挂网倒
悬其头入无间狱。

(二明入狱后相二初发二相)发明二相一者吸气结成塞冰
冻裂身肉二者吐气飞为猛火焦烂骨髓。

(二交六根)如是尝
味历尝则能为承为忍历见则能为然金石历听则
能为利兵刃历息则能为大铁笼弥覆国土历触则
能为弓为箭为弩为射历思则能为飞热铁从空雨
下。」

【【解】孤山曰准眼耳鼻云见闻嗅此应云尝报。言味
报者从所尝为名也。贪味则网捕烧野以取禽兽
故见铁网猛𦦨之相。为承为忍谓发言承领忍声
甘受也。温陵曰舌啖生命使彼承忍故历尝发苦
使巳承忍。依见贪味故能为然金石。依听发恶故
能为利兵刃。依嗅恣贪笼取群味故能为大铁笼。
触味伤物故感弓箭以自伤。缘味思物故感飞铁
以充味。】

「○(五触报二初标)五者触报招引恶果。

(二释二初临终见相)此触业交则临终时先见
卷八 第 904a 页 X12-0904.png
大山四面来合无复出路。

(二乘业受生二初明入狱初相)亡者神识见大铁城火
蛇火狗虎狼狮子牛头狱卒马头罗刹手执鎗槊驱
入城门向无间狱。

(二明入狱后相二初发二相)发明二相一者合触合山逼体
骨肉血溃二者离触刀剑触身心肝屠裂。

(二交六根)如是合
触历触则能为道为观为厅为桉历见则能为烧为
热历听则能为撞为击为剚为射历息则能为括为
袋为考为缚历尝则能为耕为钳为斩为截历思则
能为坠为飞为煎为炙。」

【【解】孤山曰合山刀剑并由贪著男女身分而感也。
温陵曰大山来合及铁城火狗等皆恶触杂感也。
触业所依不出离合。屠裂即离相也。道趣狱路也。
观狱王门阙两观也。厅桉皆治罪之处皆身触所
依也。括袋所以收气也。思业飘荡故感飞坠之事。
剚插刀于肉也。剚射考缚则相因旁举也。】

「○(六思报二初标)六者思报招引恶果。

(二释二初临终见相)此思业交则临终时先见
恶风吹坏国土。

(二乘业受生二初明入狱初相)亡者神识被吹上空旋落乘风堕
无间狱。

(二明入狱后相二初发二相)发明二相一者不觉迷极则荒奔走不息
二者不迷觉知则苦无量煎烧痛深难忍。

(二交六根)如是邪
思结思则能为方为所结见则能为鉴为證结听则
能为大合石为冰为霜为土为雾结息则能为大火
车火船火槛结尝则能为大叫唤为悔为泣结触则
能为大为小为一日中万生万死为偃为仰。」

【【解】温陵曰思属土而飘荡故先见恶风吹坏国土
等事。思业所依不出迷觉。荒奔迷思也。知苦觉思
卷八 第 904b 页 X12-0904.png
也。思必有所故结思则为受罪方所。见能鉴證故
结见则为證罪人事。结听则能为大合名等水土
交感也。车船槛乃息气乘乱思所变也。尝即舌根
声所自发也。大小巳下皆言其身乃触业乘乱思
所变也。】

「○(三总结显妄二初由妄所成二初总结妄由)阿难是名地狱十因六果皆是众生迷妄所造。


(二别显轻重五初无间地狱因)若诸众生恶业圆造入阿鼻狱受无量苦经无量劫。」

【【解】资中曰六根十因具足同造。入阿鼻狱大无间
也。】

「○(二八无间狱因)六根各造及彼所作兼境兼根是人则入八无间
狱。」

【【解】吴兴曰此亦六根具造十因。但前后异时故云
各耳。如一根对境必与意识同起是名各造。若加
二三等则名兼境兼根也。入无间狱应同前狱。既
非经无量劫故知此罪次重于前。复恐通举八狱
以轻从重总云无间。是则十因或不具者当堕前
七也。】

「○(三十八地狱因)身口意三作杀盗淫是人则入十八地狱。」

【【解】吴兴曰十恶业中惟犯杀盗淫罪虽云口意盖
助成身业也。十八泥犁经云火狱有八寒狱有十。
温陵曰大狱只有八寒八热。而有十八鬲子地狱
及八万四千眷属等狱皆大狱所分者也。】

「○(四三十六地狱因)三业不兼中间或为一杀一盗是人则入三十六
地狱。」
卷八 第 904c 页 X12-0904.png

【【解】温陵曰三业不兼谓具二阙一也。吴兴曰三十
六狱并下一百八狱未详名数。】

「○(五一百八地狱因)见见一根单犯一业是人则入一百八地狱。」

【【解】温陵曰上具二阙一此犯一阙二故又轻也。吴
兴曰能见所见单境单根于杀盗淫单犯一业故
罪从轻。然经文甚略罪相多品。如身业三罪各有
根本方便不同。岂可一例判入诸狱。今应且约根
本示之。其诸方便若同此狱必有劫数长短差别。

【疏】天台曰诸少乘经多谈事相故一一狱各有主
执典狱之人。如阎摩罗王牛头阿旁诸鬼卒等。不
知者以为轻重诸狱皆阎王所设以之而苦治罪
人若今陛牢之为然。此经多谈理性故地狱种种
诸相从罪人六根出。不知者以为阎王治罪皆佛
经故为此说以恐畏下愚。若合此二说又将以事
而攻乎理以理而乎攻事总置之于虚无。而天堂
地狱一皆为荒唐而不信。不知事乃即理之事理
乃即事之理。二说相须偏废不可。秪如见习交明
故有王使主吏證执文籍。讼习交諠故有恶友业
镜火珠披露宿业对验诸事。非即理之事与小乘
经所说同乎。无论地狱即诸天感报见有精粗。饭
色不同以分胜劣。以例六道莫不皆然。谓之天设
可也谓之自取可也。即今文狱数名目亦与他经
不同。他如新婆沙论所出八寒八热十六游增等。
今文所出则于大无间外有八无间十八三十六
卷八 第 905a 页 X12-0905.png
一百八之称。若约义为言将是准八邪十八界六
根各六及百八烦恼。以至他经八万四千鬲子地
狱亦是准八万四千尘劳门而立。世间孰有一法
不从众生惟心所造而成。如一根造罪馀根助成
至感报时牵连受苦亦六根也。一根返闻六根解
脱一一圆通互用清净亦六根也。呜呼因之而倒
因之而起可不知所择从哉。】

「○(二非真本有)由是众生别作别造于世界中入同分地妄想发
生非本来有。」

【【解】吴兴曰上文五节恶业不同即别作别造也。所
感狱报各从其类即入同分地也。妄想发生等并
酬阿难前所疑问。】

「○(二鬼趣三初总标)复次阿难是诸众生非破律仪犯菩萨戒毁佛涅
槃诸馀杂业历劫烧然后还罪毕受诸鬼形。」

【【解】温陵曰非破律仪无正范也。犯菩萨戒无正因
也。毁佛涅槃无正果也。三者不正诸馀皆邪。故堕
狱罪毕即入鬼趣。此类乃惑习杂相所谓诸馀杂
业不必局配十因文义不循。】

「○(二别显)若于本因贪物为罪是人罪毕遇物成形名为怪
鬼贪色为罪是人罪毕遇风成形名为魃鬼贪惑为
罪是人罪毕遇畜成形名为魅鬼贪恨为罪是人罪
毕遇虫成形名蛊毒鬼贪忆为罪是人罪毕遇衰成
形名为疠鬼贪傲为罪是人罪毕遇气成形名为饿
鬼贪罔为罪是人罪毕遇幽为形名为魇鬼贪明为
卷八 第 905b 页 X12-0905.png
罪是人罪毕遇精为形名魍魉鬼贪成为罪是人罪
毕遇明为形名役使鬼贪党为罪是人罪毕遇人为
形名传送鬼。」

【【解】温陵曰贪物则吝著不释故附物为怪。贪色则
惑于妖邪故堕妖魃。贪惑为魅贪恨为毒固其理
也。魅精魅也。忆者常怀奸虐故遇灾衰处为疠虐
鬼。傲者虚骄恃气故乘饥虚气为饿鬼。贪罔者潜
心阴昧遇幽为魇皆阴昧事也。贪明者妄意高明
故阴附精明为魍魉鬼。贪成者希意曲从故影附
明灵为役使鬼。即依灵庙为驱使者。贪党者阿附
邪佞故遇人成形为传送。即附巫祝而传吉凶者
也。

【疏】王荆公补遗曰传云惟是风马牛不相及也。曰
马牛其风。注云风放也。牡牝相诱谓之风。然则牛
马风佚因牡牝相逐而遂至放佚。今淫习之馀言
遇风成形者乃遇放佚成形故受魃鬼。魃乃女鬼
亦曰女妖。女子多淫故成魃。然则此鬼感淫佚受
身故曰遇风成形耳。天台曰七趣生起自下以升
高。鬼道报轻于狱故承馀习以为之报。然有神道
有鬼道。申者为神故于字从示从申。人死精神不
散英烈者以示其灵故谓之神。合情而言同于鬼
道。合想而言则八想二情为大力鬼王。七想三情
为飞行夜叉。四情六想为地行罗刹。方今天下称
五岳四渎凡是一切土谷神祇城隍社稷或王或
卷八 第 905c 页 X12-0905.png
臣或民或役使之属皆其类也。屈者为鬼于字从
甶音勃。从几音人。古称田神为鬼即附土而有神
者是也。故凡鬼类自无色质必附物而为之质。近
见一渔者网一鲤重数斤持归则化为棺木板劈
之有鲜血。盖水鬼附木而厌人久故有生气。今文
十鬼或遇物遇风以至遇人为形。皆附物为之质
也。此犹鬼报之轻者。若其重者则七情三想沉下
水轮生于火际受气猛火身为饿鬼常被焚烧水
能害巳无食无饮经百千劫则为饿鬼趣摄也。温
陵师谓十鬼诸馀杂业之所召感不必局配十因
乃云文义不循。而资中师又尝配之矣。彼云由前
十因馀报不同故下鬼趣分成十类。今为释而明
之。第一怪鬼贪物为罪为盗习者。盖盗必窃人之
物故贪物是第二盗习。第二魃鬼贪色为罪为淫
习恰与相当。第三魅鬼贪惑为罪为诈习者。盖诈
习依奸智起恶惑人故贪惑是第五许习。第四蛊
毒鬼贪恨为罪为恐习者。盖冤习交嫌发于衔恨
故贪恨是第七怨习也。第五疠鬼贪忆为罪为嗔
习者。盖嗔习交冲发于相忤忤结不息。忤结即怀
忆不忘故贪忆是第四嗔习也。第六饿鬼贪傲为
罪为慢习者。盖慢习交陵发于相恃恃巳傲慢故
贪傲是第三慢习也。第七魇鬼贪罔为罪为诳习
者。盖诳习交欺发于相罔故贪罔是第六诳习也。
第八魍魉鬼贪明为罪为见习者。盖见习交明发
卷八 第 906a 页 X12-0906.png
于违拒出生相反著邪智明故贪明是第八见习
也。第九役使鬼贪成为罪为枉习者。盖枉则以曲
而措他人之直而枉使人从。故为鬼亦希意曲从
于人。故贪成是第九枉习也。第十传送鬼贪党为
罪为讼习者。盖公发人之覆藏必树党固。是以为
鬼亦朋党于人为传送鬼故贪党成是第十讼习
也。】

「○(三结示)阿难是人皆以纯情坠落业火烧乾上出为鬼此
等皆是自妄想业之所招引若悟菩提则妙圆明本
无所有。

(三畜趣三初总标)复次阿难鬼业既尽则情与想二俱成空
方于世间与元负人冤对相值身为畜生酬其宿债。」

【【解】吴兴曰情即地狱之纯情想即鬼趣之妄想。此
想亦情非前文外分之想也。

【疏】天台曰此本鬼趣而结云是人者展转推原感
报之所自也。盖鬼从狱来狱又从人道之所来。岂
非人道既为清升之善首又为讼坠之元魁乎。自
其心而言之如绘事后素。绘而为地狱为饿鬼为
畜生为修罗亦此素也。绘而为仙为天为声闻为
缘觉为菩萨为如来亦此素也。故华严经云心如
工画师造种种五阴。一切世间中无不从心造。自
其形骸而言之。头圆法天足方法地五根法五脏
五藏法五行。故头顶天而足履地。以奇数而有之
者四。头也鼻也舌也身生也。偶数而有之者四。目
也耳也手也足也。自人而升之仙同此形骸也。自
卷八 第 906b 页 X12-0906.png
仙而升之天升之出世间曰声闻曰缘觉曰菩萨
曰佛。大小相好虽胜劣不同其所法于奇偶凡为
形骸之内者无以异也。不幸而为三毒为五逆为
十恶。堕之狱堕之鬼堕之畜。为大身八万由旬多
人亦满一人亦满。为一日一夜万生万死。为偃为
仰为大肉山有百千眼无量𠯗食为合山逼溃。为
刀剑屠裂。为青莲华白莲华。为腹如泰山咽似针
锋。为头东尾西背驼日月。为多头多眼。为四足多
足。为一足无足。为蚯蚓蟋蟀蠛蠓蠮螉。小而身殆
邻虚。其丑陋之状卑污之形不可殚述。呜呼昔为
清升之善首一失足于此便为沉坠之元魁。一入
永入而卒莫能出。古德所谓一失人身万劫难复。
又云莫教一日换了皮总令千佛难救汝。兴言及
此能无寒心。故诸佛现身说法多于人道之中。若
能背尘合觉便可齐圣齐贤。所谓人道不修他道
难修。又云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皆
先贤之格言后人之龟鉴也。】

「○(二别显)物怪之鬼物销报尽生于世间多为枭类风魃之
鬼风销报尽生于世间多为咎徵一切异类畜魅之
鬼畜死报尽生于世间多为狐类虫蛊之鬼蛊灭报
尽生于世间多为毒类衰疠之鬼衰穷报尽生于世
间多为蛔类受气之鬼气销报尽生于世间多为食
类绵幽之鬼幽销报尽生于世间多为服类和精之
鬼和销报尽生于世间多为应类明灵之鬼明灭报
卷八 第 906c 页 X12-0906.png
尽生于世间多为休徵一切诸类依人之鬼人亡报
尽生于世间多为循类。

(三结示二初正结虚妄)阿难是等皆以业火乾枯
酬其宿债旁为畜生此等亦皆自虚妄业之所招引
若悟菩提则此妄缘本无所有。

(二引向重示)如汝所言宝连香
等及琉璃王善星比丘如是恶业本自发明非从天
降亦非地出亦非人与自妄所招还自来受菩提心
中皆为浮虚妄想凝结。」

【【解】温陵曰土枭附块即邪著馀习也。魃鬼昔为妖
孽故馀习复为咎徵。咎徵者凶事前验。如鼯鼠呼
人啇羊舞水类也。为魅凭畜故馀习为狐。蛇虺蝮
蠍皆名毒类。蛔者昔为疠鬼袭人今为蛲蛔附人。
昔于鬼中饥虚今为充馈之畜曰食类也。服者昔
著幽魇人今亦绵著于人即蚕虫牛马类也。应者
以合精馀习能应节序即社燕寒鸿蟋蟀类也。明
而不幽故为休徵即嘉凤祥麟类也。昔依人故循
服于人即猫犬鸡豚类也。凡诸异物性妙乎神灵
迈于人。若龟善考祥马能知道乃至寒雁蟋蟀之
类不假历数冥知节序皆馀习也。各言多者约业
习多分言之未必尽然也。

【疏】天右曰众生自无始造业蕴于八识藏海中。若
有状貌其积聚也不啻山高海深。此用烦恼火以
厝业薪之下。苟非地狱猛火之所烧然则此业薪
何由而尽。故此猛火非从天降亦非地出亦非人
与。自烦恼火以烧业薪从后受称故谓之业火。若
卷八 第 907a 页 X12-0907.png
悟菩提则转烦恼火而为智慧火以烧业薪。乃以
悟空而为烧。故曰则此妄缘本无所有。是则迷之
则以无相之业火烧无相之业薪。悟之则以无相
之智火烧无相之业薪。等一无相为用不同而升
沈苦乐若天渊之相隔。清修之士以悟为本。宁容
以瞬息间乎。】

「○(四人趣三初总标分行初反徵其剩)复次阿难从是畜生酬偿先债若彼酬者分越所
酬此等众生还复为人反徵其剩如彼有力兼有福
德则于人中不舍人身酬还彼力若无福者还为畜
生偿彼馀直。」

【【疏】温陵曰为畜正酬。酬过其分则为人反徵过分。
谓非理苦役食啖无度悉皆反徵。然则凡所食取
宜无过分也。孤山曰如彼有力谓修定学慧之力。
不舍人身则为彼奴婢或遭其劫杀等。】

「○(二偿报难息)阿难当知若用钱物或役其力偿足自停如于中
间杀彼身命或食其肉如是乃至经微尘劫相食相
诛犹如转轮互为高下无有休息除奢摩他及佛出
世不可停寝。」

【【解】温陵曰偿足自停则无交雠。偿足不停则交雠
不巳。自非正修正力莫之遏绝。吴兴曰奢摩他及
佛出世此约修定破惑见佛得道方免相害。纵有
宿业所作不亡。至果偿之若幻化之非实也。

【疏】天台曰负钱偿足自停则业识所记两皆释然。
似默默有主宰不期然而然也。若不期然而不然。
卷八 第 907b 页 X12-0907.png
或杀命则尘劫相诛。或食肉则长时相食。尔高我
下若汲井轮之为然。苟非修奢摩他悟道之力贾
勇出于尘界。又非得值佛世仗神通之力提拔离
于畏途。则生死何由可息业报何由可停哉。】

「○(二别显)汝今应知彼枭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顽
类彼咎徵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异类彼狐伦
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于庸类彼毒伦者酬足复
形生人道中参合狠类彼蛔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
中参合微类彼食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柔
类彼服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劳类彼应伦
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于文类彼休徵者酬足复
形生人道中参合明类彼诸循伦酬足复形生人道
中参于达类。

(三结示)阿难是等皆以宿债毕酬复形人道
皆无始来业计颠倒相生相杀不遇如来不闻正法
于尘劳中法尔轮转此辈名为可怜悯者。」

【【解】天如补注曰枭以附块相食故馀习顽嚚不义。
咎徵本于妖淫故馀习复为妖异。狐以宿因贪惑
乃遇畜成魅。魅尽为狐故今为人则庸鄙无识。毒
伦为狠亦其习之馀也。蛔以衰气附物故衰微不
齿。食伦出于饿啖故柔怯不勇。服伦出于绵著故
劳役不息。应伦出于精明故文物不陋。休徵出于
灵知故聪明不昏。循伦宿涉世事故晓达不昧。是
等皆非正报乃馀习所偶故云参合。后三皆便巧
杂伎世智辩聪者。非贤达文明之事也。
卷八 第 907c 页 X12-0907.png

【疏】天台曰夫人道者夙昔以五戒十善为因此世
以三纲五常为道。进之可以升济神明出超生死。
苟独持此而弗失则生生居于中国世世不失人
身。此得彝伦之正者也。若今文之明十类不过皆
以宿债毕酬复形人道要知皆非正报。惟后之三
种珷玞美玉似是而非。第观其于是而三纲正五
常全是真再来人。不然则如温陵师所谓皆便巧
杂伎世智辩聪非贤达文明之事。以此而为鹤睫
以验举世间人乎非人乎而无遗策矣。】

「○(五仙趣三初总标)阿难复有从人不依正觉修三摩地别修妄念存
想固形游于山林人不及处有十种仙。」

【【解】温陵曰仙迁也。人之形神能迁而不死者也。故
曰存想固形。然终归败坏。比天为劣比人为优故
别开也。孤山曰抱朴子云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
顺仁信为本。若德不修而但务方术终不得长生
也。】

「○(二别显)阿难彼诸众生坚固服饵而不休息食道圆成名
地行仙坚固草木而不休息药道圆成名飞行仙坚
固金石而不休息化道圆成名游行仙坚固动止而
不休息气精圆成名空行仙坚固津液而不休息润
德圆成名天行仙坚固精色而不休息吸粹圆成名
通行仙坚固咒禁而不休息术法圆成名道行仙坚
固思念而不休息思忆圆成名照行仙坚固交遘而
不休息感应圆成名精行仙坚固变化而不休息觉
卷八 第 908a 页 X12-0908.png
悟圆成名绝行仙。」

【【解】温陵曰以药饵驻一期之寿而不能轻举者地
行仙也。行去声功行也。餐黄精松柏之类久而身
轻者飞行仙也。炼金石还丹之类化骨易形撮土
点石以游戏人间者游行仙也。乘阴阳运止以调
气固精遗形涉空者空行仙也。鼓天池咽津液冰
雪婥约不交世欲与天无异者天行仙也。吞吸精
色服虹饮雾粹气潜通者通行仙也。能以术法述
道自然者道行仙也。澄凝精思久能照应者照行
仙也。或存想顶门而出神系心脐轮而炼丹皆思
忆圆成也。内以坎男离女匹配夫妻外即采阴助
阳摄卫精气者精行仙也。存想化理心随邪悟能
大变化其行绝世者绝行仙也。

【疏】真际云地行者以服饵丹砂存形久固。道虽成
就身不能飞。飞行者餐松啖柏闲澹冲和。其体轻
清故能飞举。游行者精穷变化察物性元。点石为
金恤贫哀苦游于人世。空行者运用神气想化为
功。其德圆成履空自在。天行者咽津固质摄卫持
精。欲境不交如天无异。沇疏云此天不是六欲天
如张骞至昆崙山上得见天是也。通行者吸乎日
气润益姿容。吞彼霞光将延世表。其道玄著故曰
通行。道行者习诸咒术禁彼异缘。术力既成流功
益物。照行者用其思念审度境心。忆想功成能知
彼境即世间他心宿命通耳。】
卷八 第 908b 页 X12-0908.png

「○(三结示)阿难是等皆于人中炼心不修正觉别得生理寿
千万岁休止深山或大海岛绝于人境斯亦轮回妄
想流转不修三昧报尽还来散入诸趣。」

【【解】长水曰言人中者以仙趣无别总报。即于人身
总报之上加于前来十种修炼转成仙也。吴兴曰
前文情少想多轻举非远即为风仙。盖约命终随
业受生而说。下文云精研七趣皆是昏沉诸有为
相妄想受生妄想随业。而云仙趣无别总报者此
义不然。况复今云深山海岛绝于人境岂非别乎。
应知人中炼心者非止服饵养生而巳。必兼戒善
方曰炼心。别得生理者正由人中之业别感仙趣
之报也。以其业种之性经生不失故曰生理。纵于
人间现得长生久视之理其数几何。若生仙趣则
千万岁信有之矣。如山海经云昆崙之山广都之
野轩辕之丘不死之国气不塞暑人皆数千岁。此
亦众私同分非无定处。若但固形而不炼心便希
千岁。是犹见卵而求时夜不太早计乎。

【疏】天台曰六趣之文业有定论。故见如来金口宣
[改-己+易]莫不信受奉行。惟仙趣一门与道教近。而道之
为教旧与二氏抗衡。而神仙既附之为宗不独同
之且欲胜之。故今释此凡立二科以辨其旨趣别
其是否。庶令入佛道者有所适从不为仙宗所惑。
云辨其旨趣者。文中备明因果各有抑扬。初明因
中人中炼心扬也。论前明种类中云坚固服饵坚
卷八 第 908c 页 X12-0908.png
固草木等是皆炼形。而言炼心者。以坚固于服饵
等则志趣不移而心无异念虽炼形而实炼心。况
有坚固思念等者在。即举多分为言亦无不可。然
不云修而特云炼者。此正神仙家所谓修炼也。不
修正觉者抑也。人心虽妄而有正觉佛菩提者在。
修之可以作佛。彼则舍正觉而不修。徒安其臭身
悦其痴心以性命双修为自负。故抑之曰不修正
觉。次明果中别得生理下扬也。生理者即世间生
生之理儒门所称理气是也。如云天以五行阴阳
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是也。论佛教虽
不云天生即气以成形。岂能异之。是以人之有生
寿数脩短必随理气之盛衰。如劫初人心淳朴并
修十善。气运也盛故有八万四千岁之寿。自后日
就浇漓渐沦于不善。释迦化世时当减劫之将末
而八十归真。古人云人生七十古来稀。而人之生
理止是而巳。今于人中炼心获现果报寿千万岁
非别得生理乎。故训诂者曰仙者迁也。或迁短寿
为长龄。或迁地行为飞行。或迁人界为琼居。此理
之固然事之不妄故曰寿千万岁休止山林或大
海岛绝于人境。斯亦轮回下抑也。所以轮回者由
逐妄想之所流转不修正觉三昧故也。前文所谓
别修妄想存想固形。不过内存忠孝和顺仁信为
之本外以妄想固形为之末惩私欲历清苦以感
报。心非常住宁能不尽。行非寂灭岂获无生。故长
卷八 第 909a 页 X12-0909.png
生者对短寿为言。如张弓射空力尽则坠。报尽还
来随先所造诸业而散入诸趣矣。二别其是否者。
若尅论主教于人间世者厥品有三。曰生生之教
长生之教无生之教。生生之教中天竺国四轮十
善是也。与此方儒教同。以生生不绝为之本故曰
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又曰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以养生为之主故曰有土此有财有财
此有用。又曰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百亩之田勿夺
其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黎民不饥不寒然
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长生之教十仙是也。与此方
道教同。以长生为之本故曰天长地久天地所以
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
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
成其私。以摄生为之主故曰出生入死。生之徒十
有三。死之徒亦十有三。民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
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
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
其瓜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耶。无生
之教即吾佛道是也。以无生为之本故曰诸法寂
灭相不可以言宣。又曰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
不共不无因是故说无生。又曰一切众生生死相
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以融生为之主
故曰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此
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云何于中有是非是。
卷八 第 909b 页 X12-0909.png
故养生者必厚其生。摄生者必薄其生。融生者必
轻其生。故三教之设施于人间世不能无养惟厚
薄之不同尔。然则生生者命也。有生者性也。犹形
声之于影响不能相远也。夫声和则响顺形直则
影端。观夫世之为教者徒于浊响以求夫声。曲影
以求夫形。其于性命之学亦以远矣。今之谈仙宗
者务为高远不甘列名于十仙之数。谓楞严之十
仙非吾道之天仙。至欲凭陵释教而上之。谓释氏
修性不修命。吾教则性命双修称为形神俱妙。鸣
呼形神俱妙惟佛能之。除佛巳还孰无变易生死。
况学仙者欲于父母所生之身不净分段种子。纵
使获一二还丹点化轻举延年别有生理信固是
之。不过暂为守尸之鬼终落空亡之果。欲过大道
不亦谬乎。因晓之曰有真性真命焉妄性妄命焉。
真性真命之阶一。妄性妄命之阶五。真性真命之
阶一者佛也。佛有三身。一法身。梵语毗卢遮那此
云遍一切处。一切诸法无非佛法。穷三际时。亘十
方处。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得其后。此生佛均有
之妙性也。尅论真證惟佛与佛乃能究尽。此即所
谓真性也。惟论證悟不假修为。谓之素法身佛未
有庄严。以常寂光净土为依报。二报身如来。从无
量劫广行六度备修万行。行真实因称实感报。此
身与法身称。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好有无量
光明。一一相好无量无边。此即所谓真命也。然虽
卷八 第 909c 页 X12-0909.png
论修乃称性而修修即无修。以实报无障碍净土
而为依报。色心不相妨身土不相碍。亦谓之命者
随俗而立名也。此以报智为识以有去来运止为
息以和畅为煖。所谓因灭是色获得常色等是也。
三应身。应同众生而有身也。此随国土净秽所应
身相大小不同寿命延促有异。如弥陀之应极乐
净土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具足八
万四千相好光明。所有寿命无央数劫。是故称为
无量寿佛。以彼国土众生生者寿命无量皆具三
十二相故也。又如释迦之应此娑婆秽土但丈六
紫金之身。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而巳。及其寿命
亦但八十一岁即示归真际。以此秽土人身粗劣
寿命短促故也。有二义故应灭一者机薪既尽应
火当亡。二者秉遗体于父母返四大于本原是故
应亡。夫法报者本也。应同者迹也。达者知本而略
迹昧者执迹以疑本。谓释迦虽成正觉亦同灰断。
以此讪佛性妙而形不妙何其惑哉。妄性妄命之
阶有五者。一菩萨道二二乘道三天道四仙道五
人道而三途恶道弗与焉。一菩萨道者论圆别登
住地者亦證三身。今判为妄者以其还源未臻于
妙觉断惑未尽乎无明虽无分段粗重生死犹有
变易微细生灭。若除此少妄馀者皆真亦可称为
真性真命也。二二乘道者即声闻缘觉小乘之人。
此有二种。若未出三界者性虽證乎空寂身同分
卷八 第 910a 页 X12-0910.png
段凡夫毕竟归于灰断。虽未證乎真空与而言之
亦可称为性妙。身灰断故形则非妙。若巳出三界
生法性土受法性身。虽无分段生死尚有变易生
死。以未臻极果故亦判为妄性妄命。虽有变易生
死非如分段实有生灭。但于法性身变粗形为细
质易短寿为长龄故其寿命无有边量。三天道有
三种。一无色界四天二色界四天三欲界六天。各
有寿量增减不同如下天趣中明之。四仙道即今
经十仙。是等皆于人中炼心不修正觉别得生理
寿千万岁休止深山或大海岛绝于人境。如山海
经云昆崙之山广都之野轩辕之丘不死之国气
不寒暑人皆千岁。又如庄子藐姑射之山有神人
居焉。肌肤若冰雪婥约如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
(云云)。又如道书所载人间有三十六洞天皆神
仙所居寿千万岁有之。此类既无别总报即于人
身总报之上而受用有别。而经云别有生理良有
以也。五人道有四洲不同。一须弥山南有天下名
阎浮即今所居是也。人寿百岁中夭者多。身长七
八尺减五六尺。饮食衣服随富贵贫贱不同。生老
病死等八苦皆所不免。二须弥山东有天下名弗
于逮。人寿二百岁食自死鱼肉不杀生身量同南
洲。须弥山西有天下名俱邪尼。人寿三百岁同南
洲食肉杀生。三须弥山北有天下名郁单越。其地
比馀三洲最为胜乐。诸寰浴池华果丰茂众鸟和
卷八 第 910b 页 X12-0910.png
鸣。无有沟坑荆棘蚊虻毒虫。自然粳米众味具足。
有摩尼珠名曰𦦨光。置自然釜鍑下饭熟光灭。有
树名曲躬。叶叶相次天雨不漏。彼诸男女止宿其
下。有诸树果熟之时自然裂出身衣或器或食。河
中宝船乘载娱乐。入中浴时脱衣岸上。乘船渡水
遇衣便著不求本衣。次至香树手取乐器并以妙
声和弦而行。其人无有众病颜貌同等。发绀青色
齐眉而止。人起欲时熟视女人彼女随诣园林。若
是父亲母亲不应行欲者树不曲荫各自散去。若
非亲者树则曲荫随意娱乐一日至七日尔乃舍
去。彼人怀妊七八日便产。随生男女置于四衢。有
诸行人出指含𠻳。指出甘乳𠃔遍儿身。过七日巳
其儿长成与彼人等。男向男众女向女众。彼人命
终不相哭泣。以人寿定千岁故不吊死。庄严死尸
置四衢道。有鸟名忧尉禅伽接置他方。其地柔软
随足隐起。大小便时地为开坼利巳还合。其人前
世修十善行来生此洲。寿命千岁不增不减命终
之后生天善处。人定千岁故死不哭吊。佛不出生
故不闻佛法此所以为八难之一也。南洲有佛法
可学。故大乘根器多生其中。以寿命短促众苦逼
迫故怖畏发心勤修道行。此其所以为四洲之胜
也。如上所引上至于佛下至于色界四禅天。虽真
妄有殊皆务修性而不修命。虽不修命而诸报命
寿量长久身相殊好。盖性犹形声。命犹影响。性之
卷八 第 910c 页 X12-0910.png
形声既端且和。而命之影响目直而顺。若欲界诸
大但修上品十善。其所感报亦超胜诸仙。岂假修
命之所得耶。至于北郁单越本为人道。论品位在
诸仙之下。而报命胜乐反乃过之。因修十善之所
感亦修命之所致乎。故知欲冀形神俱妙者莫贵
乎佛之真性真命。欲證真性真命者莫先乎明心
见性。其次莫大乎称性而修。又其次莫要乎功德
资成。此之三法修佛道者缺一而不可。谓之务修
性而不修命。虽不修命而真命自然果报不忒。犹
响之应声影之随形。有智之者惟务乎形端声和
而巳。何必区区以炼精气神而谓之性命双修形
神俱妙哉。或问曰精气命也。神性也。释氏虽修性
不修命而神之为性亦修之。何总排斥三者俱非
乎。况曰成佛形神俱妙。苟不炼神何以臻乎。对曰
所言成佛性命兼美形神俱妙者乃就神仙之言
以为超胜之说。其实佛果不可以性命名形神召。
盖凡可言形神性命者以有精气神故也。佛之法
报二身不从父母胞胎生故不可言精。从胞胎精
气之所生则秉形于气。既不秉此故不可以言气。
夫秉精气者以有识神故也。佛久转人识以成四
智故不可以言神。神仙家之言性命者不过以识
神为性以精气为命。佛无此三寄世俗以谈性命
亦寄世俗以言形神。岂世间精气神之所形容哉。
或又问曰仙家谈性命。命固精气神也。其所修性
卷八 第 911a 页 X12-0911.png
亦与释氏同何总排为神识耶。对曰据彼所谈情
性极妙者而曰东三南二同成五。北一西方四共
之。戊巳还从生数五。三家相见结婴儿。谓东三木
也我之性也。西四金也我之情也。南二火也我之
神也。北一水也我之精也。性乃心之主心乃神之
(云云)。是皆不出五行非识神而何。又问曰据南
岳思大禅师发愿文欲学五通仙人延寿以弘末
法。夫思大乃台宗一大祖师。现生證入圆家十信
与佛地位相去非遥尚欲学仙。则知仙道位同于
佛。何乃反云仙不及之。对曰南岳大师深入圆位
不可测量。以迹求之具两种心。一丈夫心一老婆
心。志公和尚寄声于南岳云。老和尚终日间灰头
土面何不向红尘中度众生去。南岳答云十方诸
佛被我一口吞尽有何众生可度。此丈夫心也。若
发愿文愿学五通神仙者乃南岳老婆心切。冀延
寿命在于末劫佛法将灭之时流通般若。使佛法
慧命不绝度诸刚强浊恶众生。盖此婆心有所感
激而发。因当时诸恶论师见大师道德隆盛孜孜
流通般若横生嫉妒。以种种毒药数来害命。以道
力故绝而复苏。故发心造金字般若毕而发弘誓
愿。有正意别意。正意愿留经及身以待弥勒。别意
欲求五通延寿。然虽有其心而无其事。是以报满
亦取圆寂。黄金锁子骨尚留南岳山三生塔下。盖
可验也。今之学者带异事佛。每援此以为口实。因
卷八 第 911b 页 X12-0911.png
诫之曰有南岳两种心则可。一丈夫心上求佛道
心也。尚不见一众生可度即佛道在南岳有所不
取况仙道乎。一老婆心下化众生心也。尚欲垂形
九界虽三途有所不避矧仙道乎。若此两心或阙
一种皆名半边汉。若择其宜所从事宁可具于前
心不可有于后意。盖今末法道心难得其正。一涉
此念便为贪生怕死汉堕落见爱邪魔之网。如是
师僧吾见之矣。一萌此念则无所而不至。仙道既
无所成。佛道又所不收。竟堕魔罗之网泥犁劫寿
何辞。学佛道者其诫之哉其慎之哉。或又问曰仙
宗云精有真精非交遘之精。气有真气非血气之
气。神有真神非神识之神。故三家相见结婴儿者
盖化精气神三者以为大丹。所谓鍊精化气鍊气
化神鍊神还虚。乃以天地为[日/析]炉日月为水火阴
阳为化机。取后天坎男离女互相交遘复还先天
乾坤父母。谓之乾宫交点落黄庭岂可以精气神
为言乎。对曰据尔所言任谈玄妙。灼然未离乾坤
阴阳造化五行。不过煅炼识神坚固妄想。以生灭
妄想为因焉能契合真常性命哉。又曰释氏修性
不修命但炼阴神。如捕风捉影无有真实。神仙家
性命双修是炼阳神形神兼妙。如青天白日无所
不丽。昔者一僧一仙同约出神。去赏琼华各各袖
华而归以为之验。僧则袖取无华仙则华在非虚。
以此为證则仙胜于释多矣何乃斥之以为虚妄
卷八 第 911c 页 X12-0911.png
乎。对曰入定出神佛门呵为播弄精魂鬼家活计。
小乘教中尚所不取况大乘乎。若果有此僧乃释
门外道。高尚之人以涕唾视之不足挂人齿牙。不
则乃道流妄为此说以诬僧尔。或又问曰近见道
书合三教以为一家。谓神仙之金丹同释氏之圆
觉。则何彼何此而苦斥之。对曰彼果能会金丹为
圆觉以圆觉为所宗舍神仙而为金仙。此余菩萨
愿之本心也又何拒之。但恐此说有言无旨。不过
援圆觉以为巳助。虽曰同之实欲胜之。还以形器
上下为辞形神俱妙为说。不徒以劣均胜且将以
胜为劣。所谓无上醍醐遇此等人翻成砒霜鸩毒
者也。】

「○(六天趣二初别示诸天三初欲界二初正标六初四天王天)阿难诸世间人不求常住未能舍诸妻妾恩爱于
邪淫中心不流逸澄莹生明命终之后邻于日月如
是一类名四天王天。」

【【解】温陵曰未能离欲且能窒欲使爱水不流则湛
性澄莹故能初天托生也。六天由修五戒十善而
致。今但约欲微增胜者。爱欲为轮回根本。前明沦
坠亦始于此。此明超腾亦始于此。意使初心未能
成就禅定智慧且疾断根本则轮回可出也。

【疏】天台曰经明诸天位次有旁正二意。正则备明
天趣以为圆修行人竖出三界失错之戒备。盖生
天受福虽非本意惑之伏断厚薄而报有精粗。苟
未出三界而清升焉免。一不知此则随禅生著中
卷八 第 912a 页 X12-0912.png
途因依未證谓證成增上慢失。且三禅之乐其乐
无央。认为涅槃住而不前。小乘之极果尚无大乘
之实报何在。是不可不知故备明之也。旁则寄勖
圆修行人要须三学毕备。如清升元首巳云心不
邪淫。忉利天人加以正淫微薄。以至六天乃云了
然超越。非以四重之初分轻重以阶粗妙乎。至于
空居四天必修未到之定。矧四禅四空从定得名。
而无欲无染乃出欲界。圆修行者其可以无戒定
破惑能出三界乎。此二则意在言外者也。若其明
勖则曰诸世间人不假禅那无有智慧。合而言之
岂非三学缺一而不可乎。今之言大乘者则一以
慧学为高尚。而曰定不必修戒不必急。请以经意
试著思之。经文凡为两科。初别示诸天二总结虚
妄。别示为三。初欲界二色界三无色界。法华疏云
天者天然。自然胜乐胜身胜。故论云清净光洁最
胜最尊故名为天。苟非最胜之因岂生最胜之处。
言最胜因者所谓十善。由其三业防止过非。有顺
理义即名十善。以兹十善运出五道。故此十戒名
曰天乘。若单修上品十善乃欲界二天。一四天王
天二忉利天。若修十善兼坐未到定乃生三夜摩
天四兜率天五化乐天六他化自在天。由禅定力
故使四天皆悉居空不依于地。若修根本四禅离
欲粗散则生色界。若厌色笼修四空定生四空天
名无色界。今初欲界一天为清升之元首。居须弥
卷八 第 912b 页 X12-0912.png
山半去地高四万二千由旬。东方黄金埵城名上
贤持国天王所居。南方琉璃埵城名善见增长天
王所居。西方白银埵城名周罗广目天王所居。北
方水晶埵城名天敬多闻天王所居。身长半里衣
重半两寿五百岁以人间五十岁为一昼夜。今经
则惟以十善中持邪淫戒心不流逸澄莹生明为
因。以居邻日月为果。夫日月人间世之光明至圆
满者也。苟无戒明焉能与邻。庆喜以邪淫致堕而
启教盖有由也。】

「○(二忉利天)于巳妻房淫爱微薄于净居时不得全味命终之
后超日月明居人间顶如是人类名忉利天。」

【【解】孤山曰忉利此云三十三帝释统焉。温陵曰此
爱薄于前故报居其上。后递然也。净居谓清净自
居之时。未全清净之味为有微爱故也。日月居须
弥腰忉利居顶。以澄莹增明故能超之。

【疏】天台曰前名地居初天此名地居二天。盖三十
三天居须弥之极顶去地高八万四千由旬。善见
大城周万由旬。极世间之庄严。身长一里衣重六
铢寿一千岁以人间百岁为一昼夜。今经以正淫
微薄为因以超日月明为果。前适与邻今则超之。
可见淫欲之情为沉坠之本。净戒之想为升济之
因也。】

「○(三须𦦨摩天)逢欲暂交去无思忆于人间世动少静多命终之
后于虚空中朗然安住日月光明上照不及是诸人
卷八 第 912c 页 X12-0912.png
等自有光明如是一类名须𦦨摩天。」

【【解】温陵曰欲心不作故动少静多也。六欲下二名
地居天上四名空居天。不须日月而常明以莲华
开合分昼夜故名时分。

【疏】天台曰此天为空居之首。身长一里半衣重三
铢寿二千岁以人间百岁为一昼夜。今经以逢欲
暂交去无思忆动少静多为因。身有光明不假日
月为果。谓欲情又薄于前也。此天加修未到定由
其未入根本定故。如止观云若端坐摄身调和气
息泯然澄静。身如云影虚豁清净。而犹见有身心
之相是则名为欲界定也。从此巳去忽然不见欲
界定中身首衣服床铺等事。犹如虚空囧囧安隐。
身是事障事障未来。障去身空未来得发。如是名
为未到定相。以此而言则前之二天巳有欲界之
定。故初天云澄莹生明。次天云于净居时不得全
味。岂非约一分俗人好修禅者渐渐窒欲而然乎。
今天则云动少静多岂非欲界定巳成兼坐未到
定将成之相乎。第四天云一切时静则兼下二天
巳成未到定而根本之禅亦兼修之也。】

「○(四兜率天)一切时静有应触来未能违戾命终之后上升精
微不接下界诸人天境乃至劫坏三灾不及如是一
类名兜率陀天。」

【【解】温陵曰虽静心愈多亦未免应触。此能少欲未
能无心也。兜率天有内院外院。三灾至三禅而此
卷八 第 913a 页 X12-0913.png
言不及者约内院言之。精微不接皆内院之事也。

【疏】天台曰此为空居二天。身长二里衣重一铢半
寿四千岁以人间四百岁为一昼夜。今经则以一
切时静有应触来未能违戾为因。以上升精微不
接下界为果。有内院外院宜是约求生内院者言
之也。若然则凡求生内院者不可单约事善。应修
禅定至未到定然后可生。故求生内院欲见弥勒
菩萨者当修三法。一上品十善二大乘禅定三发
往生深愿。如此三法缺一不可。苟以片善而欲往
生是犹见弹而求鹗炙也。或问何必禅定及以发
愿。答曰若无未到或恐不及。不及则或生下天及
以外院若无深愿或恐过之生于上天。】

「○(五乐变化天)我无欲心应汝行事于横陈时味如嚼蜡命终之
后生越化地如是一类名乐变化天。」

【【解】温陵曰此无心而境自至曰横陈。嚼蜡言味甚
薄也。诸天皆有报境而此天乐自变化以受用。越
于下天故名越化。

【疏】天台曰此为空居三天。身长二里半衣重一铢
寿八千岁以人间八百岁为一昼夜。此经以欲情
味如嚼蜡为因以乐境自变化受用为果。盖欲情
更薄定力转胜故因果皆越于下天也。横陈字乃
译经者用宋玉讽赋而润色之。彼云怵愓之心兮
徂之床横自陈兮君之傍。】

「○(六他化自在天)无世间心同世行事于行事交了然超越命终之
卷八 第 913b 页 X12-0913.png
后遍能出超化无化境如是一类名他化自在天。」

【【解】温陵曰了然超越言全无味也。化即第五天无
化即下天也。诸欲乐境不劳自化皆由他化而自
在受用名他化自在也。吴兴曰准天台说六欲天
业皆以十善为本。若兼护法心是四天王业。若兼
慈化人是忉利天业。若兼不恼众生善巧纯熟是
𦦨摩天业。若兼修禅定粗住细住是兜率天业。欲
界定是变化天业。未到定是他化天业。今经止约
欲事轻重而分六天者。应有二义一是阿难发起
之缘故二是欲界受生之本故。

【疏】天台曰此为空居四天。身长三里衣重半铢寿
一万六千岁以人间一千六百岁为一昼夜。此经
以欲情于行事交了然超越为因谓超越其蜡味
也。以遍能超化无化境为果。前三天皆坐未到定
或深或浅俱未成就。至于此天方乃成之。此中应
有二天。一正一邪。正则未到定成更加修根本能
生色界初禅。邪则魔罗波旬寿三万二千岁耽著
欲境住而不前报尽还来散入诸趣。或问诸天寿
命长短定耶不定耶报尽定散入诸趣耶。答曰经
论多约一分住果报不更进修者而言。若进修者
随禅上生寿应无定。若不上生散入诸趣何疑。】

「○(二结示)阿难如是六天形虽出动心迹尚交自此以还名
为欲界。」

【【解】吴兴曰形虽出动此对人仙二趣得出动之名。
卷八 第 913c 页 X12-0913.png
心迹尚交谓欲心事迹犹有交合之相。故俱舍颂
曰六受欲交抱执手笑视淫。此言地居两天则形
交𦦨摩则勾抱兜率则执手变化则对笑他化则
相视。须知彼文各据六天受欲而说。今经只就人
中辨欲事轻重用显六天感报不同也。

【疏】吴兴又曰应作四句料简。一形交心不交即此
经第六亦通第五也。二心交形不交即俱舍后二
也。三心形俱交即经俱舍皆前四也。四心形俱不
交如初禅以上也。道欢法师引楼炭经云欲界诸
天具有十法。一飞来无限数。二飞去无限数。三去
无碍。四来无碍。五天身无有皮肤筋脉血肉。六身
无不净大小便利。七身无疲极。八天女不产。九天
目不睡。十身心随意好青则青好黄则黄馀色皆
然。】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卷第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