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四 第 761a 页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卷第四
师子林沙门 惟则 会解
天台山沙门 传灯圆通疏
「○(二对满慈明从真起妄约次而不次说三谛酬三止以开圆解四初疑请二初叙敬)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
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
○(二叹述二初叹教)而白佛言大威德世
尊善为众生敷演如来第一义谛。
○(二述请三初述俱疑二初述巳他未晓二初述巳未详)世尊常推说法
人中我为第一今闻如来微妙法音犹如聋人逾百
步外聆于蚊蚋本所不见何况得闻佛虽宣明令我
除惑今犹未详斯义究竟无疑惑地。
○(二述他得失)世尊如阿难
辈虽则开悟习漏未除我等会中登无漏者虽尽诸
漏今闻如来所说法音尚纡疑悔。」
【【解】长水曰如来藏心不空不有即性即相名第一
义。是佛所證决定无妄审实名谛。吴兴曰聋人聆
卷四 第 761b 页 X12-0761.png
蚋等譬小乘根性远第一义谛。虽承如来微妙法
音。本不似见何况真闻。孤山曰虽则开悟习漏未
除者初果巳破见惑思惑全在。阿难向悟常心实
登圆位。欲汲引小机令归大道故举其初果以为
请端也。资中曰虽尽诸漏至尚纡疑悔者罗汉虽
断烦恼障而所知障在。
【疏】天台曰经自首卷至下云何自欺尚留观听止
皆依常住真心以开圆解。有两翻问答。初对庆喜
依常住真心约不次而次说三谛开圆解以答三
止竟。今对富那依常住真心约次而不次说三谛
开圆解以答三止。独对二人而辩者明三谛三如
来藏圆融之理非上根利智人而卒莫能问莫能
解也。盖阿难多闻第一善知法相。但惑未全破故
以不次而次者为说。是以虽为指识精元明而所
破者缘尘分别居多。富楼那说法第一善说法相
见思全破故以次而不次者为说。是以的指识精
能生诸缘者为说。妄为明觉即其事也。交光正脉
疏此下科为审除细惑说后二藏。于惑则失之粗
于理则得之偏。大碍圆融其失非细也。若夫富那
自喻如聋人等者皆示迹逊辞以为众声闻之发
起。谓二乘空智去佛乘三种第一义谛者远不啻
宵壤相悬。本非似见何况真闻。又云阿难开悟习
漏未除。罗汉漏尽而尚纡疑悔者。亦示谓阿难信
行人久积多闻恨多闻而一闻便悟。我辈法行人
音。本不似见何况真闻。孤山曰虽则开悟习漏未
除者初果巳破见惑思惑全在。阿难向悟常心实
登圆位。欲汲引小机令归大道故举其初果以为
请端也。资中曰虽尽诸漏至尚纡疑悔者罗汉虽
断烦恼障而所知障在。
【疏】天台曰经自首卷至下云何自欺尚留观听止
皆依常住真心以开圆解。有两翻问答。初对庆喜
依常住真心约不次而次说三谛开圆解以答三
止竟。今对富那依常住真心约次而不次说三谛
开圆解以答三止。独对二人而辩者明三谛三如
来藏圆融之理非上根利智人而卒莫能问莫能
解也。盖阿难多闻第一善知法相。但惑未全破故
以不次而次者为说。是以虽为指识精元明而所
破者缘尘分别居多。富楼那说法第一善说法相
见思全破故以次而不次者为说。是以的指识精
能生诸缘者为说。妄为明觉即其事也。交光正脉
疏此下科为审除细惑说后二藏。于惑则失之粗
于理则得之偏。大碍圆融其失非细也。若夫富那
自喻如聋人等者皆示迹逊辞以为众声闻之发
起。谓二乘空智去佛乘三种第一义谛者远不啻
宵壤相悬。本非似见何况真闻。又云阿难开悟习
漏未除。罗汉漏尽而尚纡疑悔者。亦示谓阿难信
行人久积多闻恨多闻而一闻便悟。我辈法行人
卷四 第 761c 页 X12-0761.png
惟务小行耽小果而尚怀犹豫。岂非根有利钝而
种有熟否乎。故长水引正理论云或有于境智不
及愚所论。凡夫善通三藏。罗汉不识赤盐。以所知
障障法界理。罗汉烦恼障轻故得无漏。所知障重
故尚纡疑悔。阿难所知障轻故先开悟。烦恼障重
故未除习漏此先哲之知言也故并录之。】
「○(二述性相俱疑二初疑妄之所起)世尊若复世间一切根尘阴处界等皆如来藏清
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终
而复始。」
【【解】温陵曰清净则宜无诸相。本然则宜无迁流。资
中曰从初至第二卷破心见二执以显人空。从汝
犹未明一切浮尘至第三卷破阴处界等以显法
空。故知前破人法二执显空如来藏。今显不空如
来藏故富那有此问也。
【疏】天台曰温陵清净则宜无诸相本然则宜无迁
流之释。与下答文似不相应。要知富那问意谓七
大既清净本然而随心应量。方其随缘之始且云
何忽然而生。既生矣云何无有巳时次第迁流终
而复始。如来下文答以妄为明觉正答生起之由。
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明妄非他觉明为咎想爱同
结爱不能止正答次第迁流终而复始。虽然而意
在言外。问昔日而意在于今。正以圆融三止绝待
妙定。动念即差无穷生死由之而始。分别皆谬三
种迁流由之而续。故如来建言即以性觉妙明本
种有熟否乎。故长水引正理论云或有于境智不
及愚所论。凡夫善通三藏。罗汉不识赤盐。以所知
障障法界理。罗汉烦恼障轻故得无漏。所知障重
故尚纡疑悔。阿难所知障轻故先开悟。烦恼障重
故未除习漏此先哲之知言也故并录之。】
「○(二述性相俱疑二初疑妄之所起)世尊若复世间一切根尘阴处界等皆如来藏清
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终
而复始。」
【【解】温陵曰清净则宜无诸相。本然则宜无迁流。资
中曰从初至第二卷破心见二执以显人空。从汝
犹未明一切浮尘至第三卷破阴处界等以显法
空。故知前破人法二执显空如来藏。今显不空如
来藏故富那有此问也。
【疏】天台曰温陵清净则宜无诸相本然则宜无迁
流之释。与下答文似不相应。要知富那问意谓七
大既清净本然而随心应量。方其随缘之始且云
何忽然而生。既生矣云何无有巳时次第迁流终
而复始。如来下文答以妄为明觉正答生起之由。
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明妄非他觉明为咎想爱同
结爱不能止正答次第迁流终而复始。虽然而意
在言外。问昔日而意在于今。正以圆融三止绝待
妙定。动念即差无穷生死由之而始。分别皆谬三
种迁流由之而续。故如来建言即以性觉妙明本
卷四 第 762a 页 X12-0762.png
觉明妙为问。末言乃以汝但不随分别三种相续
为诫。中间又示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之方。
要使富那全体担荷此寂照不二之旨。果能如此
则惟一清净本然何生起相续之有哉。故阿难前
请希更审除微细惑。惑之微细其意在此。然此亦
与首卷二种根本相照映。性觉妙明本觉明妙菩
提涅槃元清净体也。妄为明觉三种相续之因生
死根本也。前生死根本有二。一根本。识精是也。一
枝末。缘尘分别是也。今亦有二。妄为明觉即是根
本。相续之因即是枝末。前断之之方则以吾不见
时则以见见之时。今断之之方则以性觉妙明本
觉明妙。则以妙明不灭不生。则以不随分别三种
相续。前后相资始终互用。首楞大定不在兹乎。然
有从根本而截之者见见是也。譬犹伐木一断根
本而枝𠏉俱枯。有从枝末而截之者汝但不随分
别是也。譬犹劈竹先开其尾而乘风皆裂。是则两
种皆此经妙明不灭不生所观之境。而交光独取
八识而大非六识。何足称为正脉与知法相哉。此
经具三如来藏即三谛也。自初卷至三卷约不次
而次明三如来藏。四卷约次而不次明三如来藏。
若如资中所说尚失次第矧不次乎。下文更为明
之今且示其大略尔。昔长水法师问琊琊禅师。清
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之旨。琊琊厉声曰清
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长水于言下大有省
为诫。中间又示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之方。
要使富那全体担荷此寂照不二之旨。果能如此
则惟一清净本然何生起相续之有哉。故阿难前
请希更审除微细惑。惑之微细其意在此。然此亦
与首卷二种根本相照映。性觉妙明本觉明妙菩
提涅槃元清净体也。妄为明觉三种相续之因生
死根本也。前生死根本有二。一根本。识精是也。一
枝末。缘尘分别是也。今亦有二。妄为明觉即是根
本。相续之因即是枝末。前断之之方则以吾不见
时则以见见之时。今断之之方则以性觉妙明本
觉明妙。则以妙明不灭不生。则以不随分别三种
相续。前后相资始终互用。首楞大定不在兹乎。然
有从根本而截之者见见是也。譬犹伐木一断根
本而枝𠏉俱枯。有从枝末而截之者汝但不随分
别是也。譬犹劈竹先开其尾而乘风皆裂。是则两
种皆此经妙明不灭不生所观之境。而交光独取
八识而大非六识。何足称为正脉与知法相哉。此
经具三如来藏即三谛也。自初卷至三卷约不次
而次明三如来藏。四卷约次而不次明三如来藏。
若如资中所说尚失次第矧不次乎。下文更为明
之今且示其大略尔。昔长水法师问琊琊禅师。清
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之旨。琊琊厉声曰清
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长水于言下大有省
卷四 第 762b 页 X12-0762.png
发。此如善角扑者借势为力。使长水机关活人一
拨便转。又如楞严本多四四成句。而安楞严乃三
五错读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
槃。因有悟入。此如行路人因蹉路而反得捷经归
家。此三师者可谓若九方皋之相马略玄黄牡牝
而直标神骏者也。然经常而纬变又不可执纬变
而为经常。即文字以显总持正今日释经者事。若
夫以纬变而为经常则有宗通在。余所不得专也。】
「○(二疑大性俱遍)又如来说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湛然常
住世尊若地性遍云何容水水性周遍火则不生复
云何明水火二性俱遍虚空不相陵灭世尊地性障
碍空性虚通云何二俱周遍法界而我不知是义攸
往。
○(二请开示)惟愿如来宣流大慈开我迷云及诸大众作是
语巳五体投地钦渴如来无上慈诲。」
【【解】温陵曰二问皆蹑前四科七大之文起疑也。意
以性相相违理事相碍。实常情疑滞。故致此问庶
获决通。
【疏】天台曰此虽问理而实问行。问行而实问惑。乃
不随分别三种相续之一揆。如曰汝以生灭之心
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遍法
界非惑乎。我以不灭不生妙明合如来藏而如来
藏惟妙觉明圆照法界非行乎。祇此二语而如来
藏能随染净缘具造十法界之理俱明。可谓善乎
问答者也。】
拨便转。又如楞严本多四四成句。而安楞严乃三
五错读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
槃。因有悟入。此如行路人因蹉路而反得捷经归
家。此三师者可谓若九方皋之相马略玄黄牡牝
而直标神骏者也。然经常而纬变又不可执纬变
而为经常。即文字以显总持正今日释经者事。若
夫以纬变而为经常则有宗通在。余所不得专也。】
「○(二疑大性俱遍)又如来说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湛然常
住世尊若地性遍云何容水水性周遍火则不生复
云何明水火二性俱遍虚空不相陵灭世尊地性障
碍空性虚通云何二俱周遍法界而我不知是义攸
往。
○(二请开示)惟愿如来宣流大慈开我迷云及诸大众作是
语巳五体投地钦渴如来无上慈诲。」
【【解】温陵曰二问皆蹑前四科七大之文起疑也。意
以性相相违理事相碍。实常情疑滞。故致此问庶
获决通。
【疏】天台曰此虽问理而实问行。问行而实问惑。乃
不随分别三种相续之一揆。如曰汝以生灭之心
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遍法
界非惑乎。我以不灭不生妙明合如来藏而如来
藏惟妙觉明圆照法界非行乎。祇此二语而如来
藏能随染净缘具造十法界之理俱明。可谓善乎
问答者也。】
卷四 第 762c 页 X12-0762.png
「○(二许宣三初叹法)尔时世尊告富楼那及诸会中漏尽无学诸阿罗
汉如来今日普为此会宣胜义中真胜义性。
○(二显益)令汝
会中定性声闻及诸一切未得二空回向上乘阿罗
汉等皆获一乘寂灭场地真阿练若正修行处。
○(三诫听)汝
今谛听当为汝说。
○(三钦承)富楼那等钦佛法音默然承听。」
【【解】温陵曰有世俗谛。有胜义谛。脱俗冥真超情离
妄世间三有出世二乘以所知心不能测度。是谓
胜义谛中真胜义性。即下文由觉明以辩真觉因
了发以穷诸妄。至于山河不复出水火不相陵身
含十方毛现尘刹。皆胜义谛中真胜义性也。阿练
若云无諠杂。孤山曰未得二空者。未得大乘人法
二空亦未得大乘性相二空。吴兴曰灭场指得果
之地。练若指修因之处。因果所依皆是实相故曰
寂曰真也。
【疏】天台曰向开阿难三谛之解不次中说乎次第。
常住妙明不动周圆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可谓胜
义矣。下更示以圆融三谛次第中说乎不次。性觉
妙明本觉明妙无三惑愦闹离二边喧杂是为胜
义中真胜义性也。即此为寂灭道场。即此为真阿
练若。今夫行人欲获一乘正修行处者宜尽心焉。
特言定性声闻与回向上乘阿罗汉者。以声闻所
證全是业识执为究竟故定性不回。或有虽回而
未获者亦未知业识为生死之根本。今闻性觉妙
明本觉明妙妄为明觉因明立所。是令未回者回
卷四 第 763a 页 X12-0763.png
巳回者知所取舍皆获一乘寂灭场地焉。】
「○(四正说二初答妄之所起三初牒所疑直指二初正牒所疑)佛言富楼那如汝所言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
大地。
○(二指说标宗二初问闻否)汝常不闻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
○
(二答巳领)富楼那言唯然世尊我常闻佛宣说斯义。」
【【解】孤山曰本亦性也。变其文耳。以本元自性既能
所双绝而寂照互融。即寂而照曰妙明。即照而寂
曰明妙。寂则三谛俱寂。照则三谛俱照。只是本性
之觉妙明互融故作两句说耳。吴兴曰性觉本觉
中道之体也。妙明明妙空假之用也。体用不二空
假相即。如来藏性彷佛在兹。又若复疏显妙当如
圆师云三谛俱寂三谛俱照。亦应更云俱非寂俱
非照。盖是文略。然此句义与前性色真空性空真
色辞异意同。上云忽生山河大地下云无同异中
炽然成异即循业发现之谓也。由当机未悟。故满
慈发起如来重示。又前文正明破妄显真。此下多
说从真起妄。故资中以空不空二藏收之颇得其
旨。天如补注曰性觉妙明本觉明妙二家之释皆
通。此盖佛意欲显山河大地由妄觉生。故且先标
真觉体用互显而初无能所者以立本也。下文乃
举真妄二觉诘其所解。方便勾引以显妄觉耳。
【疏】天台曰性觉妙明本觉明妙二师所说同显一
义但是辞异。意言性觉本觉之体即是前文所明
圆融三谛之理举体寂照双融体用不二。下文如
来自显所合三谛更不如前别明为有此性本之
「○(四正说二初答妄之所起三初牒所疑直指二初正牒所疑)佛言富楼那如汝所言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
大地。
○(二指说标宗二初问闻否)汝常不闻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
○
(二答巳领)富楼那言唯然世尊我常闻佛宣说斯义。」
【【解】孤山曰本亦性也。变其文耳。以本元自性既能
所双绝而寂照互融。即寂而照曰妙明。即照而寂
曰明妙。寂则三谛俱寂。照则三谛俱照。只是本性
之觉妙明互融故作两句说耳。吴兴曰性觉本觉
中道之体也。妙明明妙空假之用也。体用不二空
假相即。如来藏性彷佛在兹。又若复疏显妙当如
圆师云三谛俱寂三谛俱照。亦应更云俱非寂俱
非照。盖是文略。然此句义与前性色真空性空真
色辞异意同。上云忽生山河大地下云无同异中
炽然成异即循业发现之谓也。由当机未悟。故满
慈发起如来重示。又前文正明破妄显真。此下多
说从真起妄。故资中以空不空二藏收之颇得其
旨。天如补注曰性觉妙明本觉明妙二家之释皆
通。此盖佛意欲显山河大地由妄觉生。故且先标
真觉体用互显而初无能所者以立本也。下文乃
举真妄二觉诘其所解。方便勾引以显妄觉耳。
【疏】天台曰性觉妙明本觉明妙二师所说同显一
义但是辞异。意言性觉本觉之体即是前文所明
圆融三谛之理举体寂照双融体用不二。下文如
来自显所合三谛更不如前别明为有此性本之
卷四 第 763b 页 X12-0763.png
觉在故也。交光不知吴兴所言俗谛是性觉中性
具妙有。乃非之云此中无有俗谛。又不知谛之与
观同称空假中。乃非之云此非功夫。又不知有性
中本有体用。乃云此中非涉事用。此亦法相不明
之过也。大率要知此经所明大定。以大圆觉性为
体。寂照双融为相。纤情不立为用。既即此以为性
亦即此以为修。苟于是而不动寂场即为菩提为
涅槃。其或妄为明觉则为烦恼为生死。可不慎诸。
然经但言妙明明妙。何尝言寂照照寂。而诸师竞
以寂照释之。对曰盖明巳是照义。照而不寂明则
非妙。寂而不照妙则非明。约义对翻故知非谬。言
性觉而又言本觉者谓性中之觉不加强觉而本
有其觉。下言性觉必明者以此。一离乎性虽有其
觉便是强觉。下言妄为明觉者以此。交光谓依起
信论前章明心真如门此下明心生灭门。此门有
二。一觉义即所依真理。二不觉义即能依无明。今
谓一往似之。】
「○(二举其义令通二初如来举问)佛言汝称觉明为复性明称名为觉为觉不明称
为明觉。」
【【解】温陵曰促举前义问之定其解惑也。夫汝所谓
觉所谓明意作何解。为复性本自明灵然不昧故
称之为觉邪。为复性自不明用心觉之故称之为
明觉邪灵然不昧者真觉也。用心觉之者妄觉也。】
「○(二满慈缪通)富楼那言若此不明名为觉者则无所明。」
具妙有。乃非之云此中无有俗谛。又不知谛之与
观同称空假中。乃非之云此非功夫。又不知有性
中本有体用。乃云此中非涉事用。此亦法相不明
之过也。大率要知此经所明大定。以大圆觉性为
体。寂照双融为相。纤情不立为用。既即此以为性
亦即此以为修。苟于是而不动寂场即为菩提为
涅槃。其或妄为明觉则为烦恼为生死。可不慎诸。
然经但言妙明明妙。何尝言寂照照寂。而诸师竞
以寂照释之。对曰盖明巳是照义。照而不寂明则
非妙。寂而不照妙则非明。约义对翻故知非谬。言
性觉而又言本觉者谓性中之觉不加强觉而本
有其觉。下言性觉必明者以此。一离乎性虽有其
觉便是强觉。下言妄为明觉者以此。交光谓依起
信论前章明心真如门此下明心生灭门。此门有
二。一觉义即所依真理。二不觉义即能依无明。今
谓一往似之。】
「○(二举其义令通二初如来举问)佛言汝称觉明为复性明称名为觉为觉不明称
为明觉。」
【【解】温陵曰促举前义问之定其解惑也。夫汝所谓
觉所谓明意作何解。为复性本自明灵然不昧故
称之为觉邪。为复性自不明用心觉之故称之为
明觉邪灵然不昧者真觉也。用心觉之者妄觉也。】
「○(二满慈缪通)富楼那言若此不明名为觉者则无所明。」
卷四 第 763c 页 X12-0763.png
【【解】天如补注曰上文兼举真妄二觉以诘富那。性
明者真觉也。觉不明者妄觉也。不明即是无明。若
谓觉了无明称为明觉则有能觉与所明矣。既有
能所非妄而何。而富那未解诘意。乃以觉不明者
为是。故此答云若此不明名为觉者则无所明。意
谓必有所明方名为觉。殊不知才有所明即堕明
觉。无穷妄业由是而生。故下文云觉非所明因明
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
「○(三乘缪领正释二初牒领缪结显)佛言若无所明则无明觉有所非觉无所非明无
明又非觉湛明性。」
【【解】天如补注曰若无所明则无明觉者。如云若得
果无所明则无明觉矣岂不幸哉。盖明觉之妄由
所明起也。孤山曰有所非觉者。若有所明则非真
觉。以真觉之性离能所故。无所非明者。若无所明
则无妄明。以因妄明立能立所故。非明之明指妄
明也。无明又非觉湛明性者。无明即妄明也。以无
觉湛之真明故曰无明。
【疏】天台曰近日有师讲有所非觉无所非明。谓有
所固非真觉。即无所亦非真明。乃有无双遣。不知
此中正遣有所之不暇。何暇为重空之计乎。故此
说甚非也。】
「○(二据正义宣示二初明众生迷真故起妄二初起妄因四初显根本无明二初总明迷真为妄)性觉必明妄为明觉。」
【【解】吴兴曰本性之觉必具湛明之性。以不了故妄
为能明之明所觉之觉。
卷四 第 764a 页 X12-0764.png
【疏】天台曰又一师解性觉必明必字同母意母必
之必。谓性觉必要去明他则有意有必故妄为明
觉此亦曲为穿凿非佛本意也。】
「○(二别示妄立能所二初妄立所)觉非所明因明立所。
○(二妄立能)所既妄立生汝妄能。」
【【解】吴兴曰性觉之体本非所明。但因妄明对能立
所。此即因惑立所见之相也。所见之相既立能见
之相即生能所同时前后异说耳。】
「○(二明起枝末无明二初结细相)无同异中炽然成异。
○(二明粗相)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
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
【【解】吴兴曰此明所立境界。后文虚空为同世界为
异者显示其相也。炽然成异等三义资中以起信
论业转现三细配之。乃至长水等亦复承用。洎乎
孤山别以惑性具九界执执有执空及取中道三
相释之。余研此文窃所不韪。若论三细。应在因明
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此三句中巳有三相。明
即业相。能即转相。所即现相。斯由不生不灭与生
灭和合非一非异而分三相。微而未著故曰三细。
今文既云炽然成异又云同异发明。合是六粗境
界耳。况将三细配属同异等其义甚迂不烦叙引。
又若以惑性所具亦应须在性觉必明及觉非所
明二句中摄。其犹木具火性未有烧相。今炽然发
明岂性具邪。良由诸师见下文云如是扰乱相待
生劳乃至引起尘劳烦恼等。便谓此中未涉粗事
抑为细惑。今谓不尔。盖此经所说迷真起妄。多是
卷四 第 764b 页 X12-0764.png
先说无情世界。次说有情因果。如前文云晦昧为
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
内摇趣外奔逸等。又下文明三种相续。先世界次
众生后业果耳。如是若将起信粗细次第对之则
并成颠乱矣。】
「○(三总结根本枝末)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
起尘劳烦恼。」
【【解】吴兴曰指前因明立所动杂真性故曰扰乱。所
既妄立生汝妄能即相待生劳。无同异中炽然成
异等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也。上言劳者且属无
明下云尘劳正谓见思烦恼。】
「○(四单释枝末情器二初无情空界)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
○(二有情众生)彼无
同异真有为法。」
【【解】吴兴曰空界属依。有为属正。界是器界色相差
别故云起云异也。空是顽空不动常一故云静云
同也。彼指上之辞。真犹实也。上云无同无异名滥
于理。今指其体实有为耳。何者。众生正报兼乎色
心造作善恶靡不由此。以有心性故非如世界之
异。以有色相故非如虚空之同。相待立之故云无
同异也。然有为之法实通依正。既以世界为异则
知别就众生得名。如满慈所问云何忽生山河大
地诸有为相。岂独问依而不问正。故华严云何等
名有为法所谓三界众生。况下文云精研七趣皆
是昏沉诸有为相。岂非显以正报名有为邪。又如
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
内摇趣外奔逸等。又下文明三种相续。先世界次
众生后业果耳。如是若将起信粗细次第对之则
并成颠乱矣。】
「○(三总结根本枝末)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
起尘劳烦恼。」
【【解】吴兴曰指前因明立所动杂真性故曰扰乱。所
既妄立生汝妄能即相待生劳。无同异中炽然成
异等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也。上言劳者且属无
明下云尘劳正谓见思烦恼。】
「○(四单释枝末情器二初无情空界)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
○(二有情众生)彼无
同异真有为法。」
【【解】吴兴曰空界属依。有为属正。界是器界色相差
别故云起云异也。空是顽空不动常一故云静云
同也。彼指上之辞。真犹实也。上云无同无异名滥
于理。今指其体实有为耳。何者。众生正报兼乎色
心造作善恶靡不由此。以有心性故非如世界之
异。以有色相故非如虚空之同。相待立之故云无
同异也。然有为之法实通依正。既以世界为异则
知别就众生得名。如满慈所问云何忽生山河大
地诸有为相。岂独问依而不问正。故华严云何等
名有为法所谓三界众生。况下文云精研七趣皆
是昏沉诸有为相。岂非显以正报名有为邪。又如
卷四 第 764c 页 X12-0764.png
文殊云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
觉乃众生。此与今文三义符合但空界有先后之
异耳。适时之说理在不疑。天如补注曰此章问答
良有以焉。前佛举地水火风空见识以该万法则
世界虚空众生业果皆在其中矣。惟其谈七大之
相则曰如来藏中循业发现。谈七大之性则曰周
遍圆融本如来藏。富那至是未达其循发遍融之
义。因此二疑而兴二问。初问清净本然云何忽生
山河大地诸有为相等。清净本然即如来藏性也。
山河大地即世界及虚空也。诸有为相即众生及
业果也。以其未达循发之义故曰云何忽生。此四
字为要紧问也。如来遂指性觉之中妄为明觉者
论之。而断之曰因明立所。此四字为要紧答。也盖
明即妄明。妄明即无明也。所即山河大地诸有为
相发现之由也。要而言之。因明立所者即是因无
明而生起世界虚空众生业果也。然则循业发现
之疑云何忽生之问。一答俱销不劳馀说。立所以
后。虽复隐显发扬总别开示特不过铺陈世界众
生业果之说以终其说耳。今复逐节明之。因明立
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此一节且指无明也。无同
异中炽然成异至因此复立无同无异。此一节谓
因上无明而成世界虚空及众生也。如是扰乱相
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者。上二句重指因明
立所等。下二句重指炽然成异等。尘即世界众生。
觉乃众生。此与今文三义符合但空界有先后之
异耳。适时之说理在不疑。天如补注曰此章问答
良有以焉。前佛举地水火风空见识以该万法则
世界虚空众生业果皆在其中矣。惟其谈七大之
相则曰如来藏中循业发现。谈七大之性则曰周
遍圆融本如来藏。富那至是未达其循发遍融之
义。因此二疑而兴二问。初问清净本然云何忽生
山河大地诸有为相等。清净本然即如来藏性也。
山河大地即世界及虚空也。诸有为相即众生及
业果也。以其未达循发之义故曰云何忽生。此四
字为要紧问也。如来遂指性觉之中妄为明觉者
论之。而断之曰因明立所。此四字为要紧答。也盖
明即妄明。妄明即无明也。所即山河大地诸有为
相发现之由也。要而言之。因明立所者即是因无
明而生起世界虚空众生业果也。然则循业发现
之疑云何忽生之问。一答俱销不劳馀说。立所以
后。虽复隐显发扬总别开示特不过铺陈世界众
生业果之说以终其说耳。今复逐节明之。因明立
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此一节且指无明也。无同
异中炽然成异至因此复立无同无异。此一节谓
因上无明而成世界虚空及众生也。如是扰乱相
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者。上二句重指因明
立所等。下二句重指炽然成异等。尘即世界众生。
卷四 第 765a 页 X12-0765.png
由世界众生而有业果。故复云由是引起尘劳烦
恼。此一节蹑括前义而且隐然示三种之情状也。
起为世界至真有为法。乃牒合上文异同等义而
显示三种之名相矣。然此犹是总显。自觉明空昧
以后始别开三节详叙三种之相续。详叙既终复
云如是三种颠倒相续皆是觉明明了知性因了
发相从妄见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因
此虚妄终而复始者。此又总结一章答意以牒示
之也。第二问答后文别释。
【疏】天台曰文自汝称觉明来。诸师所释无不精到。
今复赘以汇解使经意与诸师释义愈加彰显。汝
称觉明者。上觉字指前性觉本觉之觉为问。下明
字指前明妙妙明之明为问。为复性明称名为觉
者谓汝称觉称明为性体本明不加明了独称为
觉耶。此性中本有之觉第一义也。为觉体本自不
明必加能明之明以明所觉之觉耶。此离性强觉
第二门头事也。富那乃以第二门者为是反以第
一义为非。故反难世尊曰若此不加明而独称为
觉者则无所明岂真觉哉。如来因而反责曰汝谓
无所明不名为觉。殊不知若无所明则性中之觉
迥然独脱了无能所。故曰则无明觉。谓无能明之
明所觉之觉。果能如此岂不幸哉。盖有所者非真
觉。无所者非妄明。汝之有能明之明明其所觉之
觉不过无明而巳。无明又非觉湛明性。岂可执为
恼。此一节蹑括前义而且隐然示三种之情状也。
起为世界至真有为法。乃牒合上文异同等义而
显示三种之名相矣。然此犹是总显。自觉明空昧
以后始别开三节详叙三种之相续。详叙既终复
云如是三种颠倒相续皆是觉明明了知性因了
发相从妄见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因
此虚妄终而复始者。此又总结一章答意以牒示
之也。第二问答后文别释。
【疏】天台曰文自汝称觉明来。诸师所释无不精到。
今复赘以汇解使经意与诸师释义愈加彰显。汝
称觉明者。上觉字指前性觉本觉之觉为问。下明
字指前明妙妙明之明为问。为复性明称名为觉
者谓汝称觉称明为性体本明不加明了独称为
觉耶。此性中本有之觉第一义也。为觉体本自不
明必加能明之明以明所觉之觉耶。此离性强觉
第二门头事也。富那乃以第二门者为是反以第
一义为非。故反难世尊曰若此不加明而独称为
觉者则无所明岂真觉哉。如来因而反责曰汝谓
无所明不名为觉。殊不知若无所明则性中之觉
迥然独脱了无能所。故曰则无明觉。谓无能明之
明所觉之觉。果能如此岂不幸哉。盖有所者非真
觉。无所者非妄明。汝之有能明之明明其所觉之
觉不过无明而巳。无明又非觉湛明性。岂可执为
卷四 第 765b 页 X12-0765.png
是哉。性觉必明者释上第一义。何故性明称名为
觉不加能明之明。盖性觉之觉全体发现未涉乎
妄。如前所谓性觉本妙明本觉必明妙何假明之
乎。又释成第二义。何故觉不明称为明觉。盖一离
乎性觉即不明而强觉忽生故加能明之明以明
所觉之觉。既有能所非妄而何。故曰妄为明觉。觉
非所明者又转释性觉必明。以性觉必然自明故
非所明也。因明立所者转释妄为明觉。以因明而
立所故也。惟其所相当情真觉即隐。真觉既隐妄
情则立。无穷生死因之而始。故曰所既妄立生汝
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自上文富那所答若此
不明来。皆如来展转释成真妄二义。至因明立所
一句为真源之末妄流之始。清净本然云何忽生
不在兹乎。故此一句为一经所诠楞严大定大主
意。不徒为众生昔日生妄之始。正为今时修定者
破妄之功。学者诚宜于此常明心以照性。见性者
虽事乎修。莫非全性以起修。全修而在性法尔绝
能所离待对。如所谓性觉妙明本觉明妙何妄之
有哉。吴兴以明能所三字配业转现三细。余深是
之。近阅交光正脉疏云此惟三细中之前二尚缺
第三。旧解三细全该转现颠倒。今解顺序惟是业
转二相。首二句即业相自證分也。盖上文明觉二
字明为能明之妄明觉为所明之妄觉。虽能所皆
妄俱属无明。而尅体分别但能明之妄明是为无
觉不加能明之明。盖性觉之觉全体发现未涉乎
妄。如前所谓性觉本妙明本觉必明妙何假明之
乎。又释成第二义。何故觉不明称为明觉。盖一离
乎性觉即不明而强觉忽生故加能明之明以明
所觉之觉。既有能所非妄而何。故曰妄为明觉。觉
非所明者又转释性觉必明。以性觉必然自明故
非所明也。因明立所者转释妄为明觉。以因明而
立所故也。惟其所相当情真觉即隐。真觉既隐妄
情则立。无穷生死因之而始。故曰所既妄立生汝
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自上文富那所答若此
不明来。皆如来展转释成真妄二义。至因明立所
一句为真源之末妄流之始。清净本然云何忽生
不在兹乎。故此一句为一经所诠楞严大定大主
意。不徒为众生昔日生妄之始。正为今时修定者
破妄之功。学者诚宜于此常明心以照性。见性者
虽事乎修。莫非全性以起修。全修而在性法尔绝
能所离待对。如所谓性觉妙明本觉明妙何妄之
有哉。吴兴以明能所三字配业转现三细。余深是
之。近阅交光正脉疏云此惟三细中之前二尚缺
第三。旧解三细全该转现颠倒。今解顺序惟是业
转二相。首二句即业相自證分也。盖上文明觉二
字明为能明之妄明觉为所明之妄觉。虽能所皆
妄俱属无明。而尅体分别但能明之妄明是为无
卷四 第 765c 页 X12-0765.png
明。而所明之妄觉即此科业相。在上科但是带言
非本位也。(云云)余谓此师释经独于相宗最为精
熟。但今对起信论三细六粗终带是非之心故多
牵强。谓妄为明觉明字。但属起信无明不觉故未
是业相。不知妄为明觉一句巳具无明及与二种
细相。盖妄之一字巳是起信不如实知真如法一
故不觉心起而有其念。既有此瞥然不觉之念故
强用能明之心以明不觉之觉。故曰妄为明觉。则
明之一字巳是业相。起信所谓以依不觉故心动
说名为业。心动岂非明乎。觉之一字即是现相。起
信所谓以依能见故境界妄现离见则无境界。今
文如来又释成上义云觉非所明等。觉非所明一
句释性觉必明无能所也。因明立所释因无明不
觉心动生所相也。所既妄立生汝妄能者。上句结
上所觉境界相。下句生下转相。起信所谓以依动
故能见不动则无见。经文先明所见境界相而后
说能见相者。明因所彰能也。上明之一字为业相。
虽说为能妄相犹细。至于所既妄立则能相逾彰。
但此三相说虽次第。生在一时。如一念心初生即
灭两间名住。一刹那间三相具足。起信从义便故
初业次转次现。今经从文势故先现次转。吴兴约
义释文故似颠倒。读者无以文害意可也。此中既
具三相。则交光谓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属起信境
界现相。亦非不知此文前后传释互为博换。若以
非本位也。(云云)余谓此师释经独于相宗最为精
熟。但今对起信论三细六粗终带是非之心故多
牵强。谓妄为明觉明字。但属起信无明不觉故未
是业相。不知妄为明觉一句巳具无明及与二种
细相。盖妄之一字巳是起信不如实知真如法一
故不觉心起而有其念。既有此瞥然不觉之念故
强用能明之心以明不觉之觉。故曰妄为明觉。则
明之一字巳是业相。起信所谓以依不觉故心动
说名为业。心动岂非明乎。觉之一字即是现相。起
信所谓以依能见故境界妄现离见则无境界。今
文如来又释成上义云觉非所明等。觉非所明一
句释性觉必明无能所也。因明立所释因无明不
觉心动生所相也。所既妄立生汝妄能者。上句结
上所觉境界相。下句生下转相。起信所谓以依动
故能见不动则无见。经文先明所见境界相而后
说能见相者。明因所彰能也。上明之一字为业相。
虽说为能妄相犹细。至于所既妄立则能相逾彰。
但此三相说虽次第。生在一时。如一念心初生即
灭两间名住。一刹那间三相具足。起信从义便故
初业次转次现。今经从文势故先现次转。吴兴约
义释文故似颠倒。读者无以文害意可也。此中既
具三相。则交光谓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属起信境
界现相。亦非不知此文前后传释互为博换。若以
卷四 第 766a 页 X12-0766.png
此方作文体式比之。承上章而来此为嗟叹之辞。
加呜呼二字。博换而下自然显焕。如云性觉必明
妄为明觉所既妄立生汝妄能呜呼无同异中炽
然成异矣。不如此看则文势孤起无有接续。何以
成贯华之妙乎。但古人见有炽然二字。故不许释
作细相。交光既许为现相岂不许上之二相乎。但
境界现相似亦有粗细之分。如论既以此为三细
矣。而转下六粗云以有境界缘故复生六种相。云
何为六。一者智相依于境界心起分别爱与不爱
故。二者相续相依于智故生其苦乐觉心起念相
应不断故。三者执取相依于相续缘念境界住持
苦乐心起著故。四者计名字相依于妄执分别假
名言相故。此之四粗非今经依世界相续立众生
相续乎。五者起业相依于名字寻名取著造种种
业故。六者业系苦相以依业受报不自在故。此之
二粗岂非今经业果相续乎。盖细粗境界之相如
一念梦心栩栩百年。苦乐忧喜万状顿具。是则炽
然成异之后而粗境随立。异彼所异因异立同是
也。粗境既彰六粗由之以生。同异发明因此复立
无同无异是也。下如是扰乱相待生劳结成上妄
为明觉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明不觉
生三细是也。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
烦恼结成上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
复立无同无异。境界为缘长六粗是也。下起为世
加呜呼二字。博换而下自然显焕。如云性觉必明
妄为明觉所既妄立生汝妄能呜呼无同异中炽
然成异矣。不如此看则文势孤起无有接续。何以
成贯华之妙乎。但古人见有炽然二字。故不许释
作细相。交光既许为现相岂不许上之二相乎。但
境界现相似亦有粗细之分。如论既以此为三细
矣。而转下六粗云以有境界缘故复生六种相。云
何为六。一者智相依于境界心起分别爱与不爱
故。二者相续相依于智故生其苦乐觉心起念相
应不断故。三者执取相依于相续缘念境界住持
苦乐心起著故。四者计名字相依于妄执分别假
名言相故。此之四粗非今经依世界相续立众生
相续乎。五者起业相依于名字寻名取著造种种
业故。六者业系苦相以依业受报不自在故。此之
二粗岂非今经业果相续乎。盖细粗境界之相如
一念梦心栩栩百年。苦乐忧喜万状顿具。是则炽
然成异之后而粗境随立。异彼所异因异立同是
也。粗境既彰六粗由之以生。同异发明因此复立
无同无异是也。下如是扰乱相待生劳结成上妄
为明觉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明不觉
生三细是也。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
烦恼结成上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
复立无同无异。境界为缘长六粗是也。下起为世
卷四 第 766b 页 X12-0766.png
界静成虚空等又退去三细单释成上粗现相与
六粗中同异无同异之相。暗指上无同异为真如
无为法极是分明。大率自性觉妙明来凡有九节
文。犹堪舆家轮风水法相似。若是好地自然先结
胚胎。五行博换得好。并有回龙顾祖之势。善堪舆
者正在无中取有有中取无窝突钳乳其状千出
而应变无穷。无中取有喻返妄以归真。有中取无
喻以真而破妄。下云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
藏。汝但不随分别三种相续。皆产法王之真穴俗
眼凡师所不得拟也。】
「○(二感妄果二初别示果相三初世界相续二初释相二初释相二初正示二初成四大)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执持世界因空生
摇坚明立碍彼金宝者明觉立坚故有金轮保持国
土坚觉宝成摇明风出风金相摩故有火光为变化
性宝明生润火光上蒸故有水轮含十方界。
○(二成诸相)火腾
水降交发立坚湿为巨海乾为洲潬以是义故彼大
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水势劣火结为
高山是故山石击则成焰融则成水土势劣水抽为
草木是故林薮遇烧成土因绞成水。
○(二总显)交妄发生递
相为种。
○(二结示)以是因缘世界相续。」
【【解】温陵曰万法自五行变起。五行由妄觉发生。故
世界起始肇于觉明而依风金火水以生成万物
也。真觉妙空本非明昧。由妄为明觉遂有昧空。明
昧相倾则不觉心动故曰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
有风轮。世界最下依风轮住故曰执持世界。因空
六粗中同异无同异之相。暗指上无同异为真如
无为法极是分明。大率自性觉妙明来凡有九节
文。犹堪舆家轮风水法相似。若是好地自然先结
胚胎。五行博换得好。并有回龙顾祖之势。善堪舆
者正在无中取有有中取无窝突钳乳其状千出
而应变无穷。无中取有喻返妄以归真。有中取无
喻以真而破妄。下云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
藏。汝但不随分别三种相续。皆产法王之真穴俗
眼凡师所不得拟也。】
「○(二感妄果二初别示果相三初世界相续二初释相二初释相二初正示二初成四大)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执持世界因空生
摇坚明立碍彼金宝者明觉立坚故有金轮保持国
土坚觉宝成摇明风出风金相摩故有火光为变化
性宝明生润火光上蒸故有水轮含十方界。
○(二成诸相)火腾
水降交发立坚湿为巨海乾为洲潬以是义故彼大
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水势劣火结为
高山是故山石击则成焰融则成水土势劣水抽为
草木是故林薮遇烧成土因绞成水。
○(二总显)交妄发生递
相为种。
○(二结示)以是因缘世界相续。」
【【解】温陵曰万法自五行变起。五行由妄觉发生。故
世界起始肇于觉明而依风金火水以生成万物
也。真觉妙空本非明昧。由妄为明觉遂有昧空。明
昧相倾则不觉心动故曰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
有风轮。世界最下依风轮住故曰执持世界。因空
卷四 第 766c 页 X12-0766.png
生摇等者。因空昧动念觉明坚执而立碍感金也。
大地最下依金轮起故曰保持国土。土水生木。木
土生金。金木生火。火金生水。水火生土。世界初由
觉明发识为水。空昧结色为土。相待成摇为风为
木即土水生木也。又因空昧之土生摇为木而坚
明立碍即木土生金也。馀文甚明。土繇水火所生。
若子受父母气分。故海中火起潭中水注也。五行
以我尅为妻。夫劣然后阴阳和而生子。故水劣火
为山。土劣水为木。𦦨融明水火气分。烧绞明土水
气分也。此世界相续之繇也。孤山曰四轮持世。其
实土轮金轮水轮风轮也。此不言土者土与金同
是土性俱属地大。故此但言四大则巳摄四轮矣。
然此四大风金则繇妄心而起。火水复繇风金而
起。或曰爱心外感于水者则违经文。递相为种者。
如觉明空昧相待成摇为风轮种。因摇立碍为金
轮种。风金相摩为火大种。金火复为水大种。火水
又为海洲种。水土复为草木种。应了此诸妄法于
一真性如空中华。华处空处本无有异。故观妄具
惟见真具。具无具相彼此谁名。世界相续既然。下
二相续其旨亦尔。吴兴曰俱舍论谓诸有情业增
上力。先于最下依止虚空有风轮生。风轮之上次
有水轮。水轮之上方有金轮。谓诸有情业增上力。
起大云雨澍风轮上滴如车轴积水成轮。复有别
风搏击此水上结成金。此与彼异者。彼约安立世
大地最下依金轮起故曰保持国土。土水生木。木
土生金。金木生火。火金生水。水火生土。世界初由
觉明发识为水。空昧结色为土。相待成摇为风为
木即土水生木也。又因空昧之土生摇为木而坚
明立碍即木土生金也。馀文甚明。土繇水火所生。
若子受父母气分。故海中火起潭中水注也。五行
以我尅为妻。夫劣然后阴阳和而生子。故水劣火
为山。土劣水为木。𦦨融明水火气分。烧绞明土水
气分也。此世界相续之繇也。孤山曰四轮持世。其
实土轮金轮水轮风轮也。此不言土者土与金同
是土性俱属地大。故此但言四大则巳摄四轮矣。
然此四大风金则繇妄心而起。火水复繇风金而
起。或曰爱心外感于水者则违经文。递相为种者。
如觉明空昧相待成摇为风轮种。因摇立碍为金
轮种。风金相摩为火大种。金火复为水大种。火水
又为海洲种。水土复为草木种。应了此诸妄法于
一真性如空中华。华处空处本无有异。故观妄具
惟见真具。具无具相彼此谁名。世界相续既然。下
二相续其旨亦尔。吴兴曰俱舍论谓诸有情业增
上力。先于最下依止虚空有风轮生。风轮之上次
有水轮。水轮之上方有金轮。谓诸有情业增上力。
起大云雨澍风轮上滴如车轴积水成轮。复有别
风搏击此水上结成金。此与彼异者。彼约安立世
卷四 第 767a 页 X12-0767.png
界自下升上以成其次。此约生起世界繇内感外
以成其次。然大小义别不须会通。
【疏】天台曰三种相续而始于世界者。界为众生之
所安立。必有界而后有生也。业果居后者。业为众
生所造故也。然众生生死之大患虽同本于昏动。
而细能所。又以昏为之始。如曰妄为明觉岂非因
昏而生强觉之明乎。粗能所以动为之始。如曰觉
明空昧相待成摇岂非因动而生世界乎。故反妄
归真者莫先于止观。止观莫先于性体。能悟性体
明静则止观不劳施设而后成。即昏动亦不烦肯
綮而后灭。前云性觉妙明本觉明妙。暗相照映此
文不可不知也。初世界中温陵之释中理。而或者
非之。大率要知吾宗与儒宗论性理有收有简。收
之则本同而末异。本同者以其皆谈心性也。末异
者为教有所不同也。简之则本异而末同。本异有
二。如论一真法性之原。吾宗则云含生本有心性
称为性觉妙明本觉明妙清净本然周遍法界。而
儒宗但云天命之谓性。至于明德之释亦但云人
之所得乎天而巳。未尝一言性具乎天。此之所以
为异一也。论天地人物生起之由。儒宗则云无极
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两
仪即天地。乃云天之生物惟人最灵。言天生乎人
不言天地阴阳悉由人心之所生可知矣。吾宗如
此经所明则云性觉必明妄为明觉等(云云)。又云
以成其次。然大小义别不须会通。
【疏】天台曰三种相续而始于世界者。界为众生之
所安立。必有界而后有生也。业果居后者。业为众
生所造故也。然众生生死之大患虽同本于昏动。
而细能所。又以昏为之始。如曰妄为明觉岂非因
昏而生强觉之明乎。粗能所以动为之始。如曰觉
明空昧相待成摇岂非因动而生世界乎。故反妄
归真者莫先于止观。止观莫先于性体。能悟性体
明静则止观不劳施设而后成。即昏动亦不烦肯
綮而后灭。前云性觉妙明本觉明妙。暗相照映此
文不可不知也。初世界中温陵之释中理。而或者
非之。大率要知吾宗与儒宗论性理有收有简。收
之则本同而末异。本同者以其皆谈心性也。末异
者为教有所不同也。简之则本异而末同。本异有
二。如论一真法性之原。吾宗则云含生本有心性
称为性觉妙明本觉明妙清净本然周遍法界。而
儒宗但云天命之谓性。至于明德之释亦但云人
之所得乎天而巳。未尝一言性具乎天。此之所以
为异一也。论天地人物生起之由。儒宗则云无极
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两
仪即天地。乃云天之生物惟人最灵。言天生乎人
不言天地阴阳悉由人心之所生可知矣。吾宗如
此经所明则云性觉必明妄为明觉等(云云)。又云
卷四 第 767b 页 X12-0767.png
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至于今文明世界
生起之由乃云觉明空昧相待成摇等(云云)。则天
地阴阳五行万物悉由吾妙明心性一念俄然晦
昧之所生。此之所以为异者二也。末同者自有天
地以来则五行阴阳具。东西为教虽不同物理之
论能异乎哉。如云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
岂非无极而太极而两仪乎。色杂妄想想相为身
岂非中间为人杂乎万类乎。至于五行相生之理
与今文大同。相尅之理又与满慈第二问大同。故
凡为释经之师于他宗同异处悉须甄别分明。宜
拣则拣。宜收则收。俾后学知所适从。如温陵师释
今文约五行生尅而论。在末同亦自有理。若释法
华以八卦论八方成佛之号则谬矣。交光疏谓不
合以外教相滥。余谓此师分别太重。恐无足以服
物论也。】
「○(二众生相续二初释相二初总成六入)复次富楼那明妄非他觉明为咎所妄既立明理
不踰以是因缘听不出声见不超色色香味触六妄
成就由是分开见觉闻知。
○(二别成四生三初总标四生)同业相缠合离成化。」
【【解】吴兴曰明妄即妄明也。非他者言此妄明之体
更非他法所成全是真觉起于妄明而为过咎。觉
明为咎巳是妄能。故今但言所妄既立。即前文云
因明立所。由妄明之性非局而局故曰明理不踰。
听不出声等示不踰之相也。下文云元依一精明
分成六和合。温陵曰真明妙理本无能所元一圆
生起之由乃云觉明空昧相待成摇等(云云)。则天
地阴阳五行万物悉由吾妙明心性一念俄然晦
昧之所生。此之所以为异者二也。末同者自有天
地以来则五行阴阳具。东西为教虽不同物理之
论能异乎哉。如云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
岂非无极而太极而两仪乎。色杂妄想想相为身
岂非中间为人杂乎万类乎。至于五行相生之理
与今文大同。相尅之理又与满慈第二问大同。故
凡为释经之师于他宗同异处悉须甄别分明。宜
拣则拣。宜收则收。俾后学知所适从。如温陵师释
今文约五行生尅而论。在末同亦自有理。若释法
华以八卦论八方成佛之号则谬矣。交光疏谓不
合以外教相滥。余谓此师分别太重。恐无足以服
物论也。】
「○(二众生相续二初释相二初总成六入)复次富楼那明妄非他觉明为咎所妄既立明理
不踰以是因缘听不出声见不超色色香味触六妄
成就由是分开见觉闻知。
○(二别成四生三初总标四生)同业相缠合离成化。」
【【解】吴兴曰明妄即妄明也。非他者言此妄明之体
更非他法所成全是真觉起于妄明而为过咎。觉
明为咎巳是妄能。故今但言所妄既立。即前文云
因明立所。由妄明之性非局而局故曰明理不踰。
听不出声等示不踰之相也。下文云元依一精明
分成六和合。温陵曰真明妙理本无能所元一圆
卷四 第 767c 页 X12-0767.png
融清净宝觉。由所妄既立遂成隔碍故明理不踰。
以不踰故听见六根于是妄局。色香六尘于是妄
染。觉知六识于是妄分。根尘识三为业性故发起
妄业。于是同业相缠合离成化此六道四生之始
也。同业即胎卵类。因父母巳三者业同故相缠著
而有生。合离即湿化类不因父母但由巳业。或合
湿而成形即蠢蠕也。或离异而托化如天狱鬼等
类也。
【疏】天台曰明妄非他。明之一字正指当章众生相
续六受用根各有见色闻声之妄明故曰明妄。非
他者循流以溯源一以无明中觉明为之本。由是
从妄而出流所谓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
故曰所妄既立明理不踰。此原细能所之相也。以
是因缘者泛而言之犹云以此之故。的而言之有
多因缘。始则无明为因明觉为缘。次则能明为因
所觉为缘。又次则所妄为因明理为缘。虽通三释
正在后之一种。故曰以是因缘听不出声见不超
色。何故如此。故释出所以云色香味触六妄成就
由是分开见觉闻知。盖粗能所从细能所根本上
影互出来。前文余释现相粗细虽分前后所相其
实同时正在乎此。然须了知此经了义凡谈一事
莫不原始要终而说。如此文正明众生相续虽谈
过去而正在方今目前。故下文明四生之始即云
同业相缠合离成化。若专无始岂有业哉。故环师
以不踰故听见六根于是妄局。色香六尘于是妄
染。觉知六识于是妄分。根尘识三为业性故发起
妄业。于是同业相缠合离成化此六道四生之始
也。同业即胎卵类。因父母巳三者业同故相缠著
而有生。合离即湿化类不因父母但由巳业。或合
湿而成形即蠢蠕也。或离异而托化如天狱鬼等
类也。
【疏】天台曰明妄非他。明之一字正指当章众生相
续六受用根各有见色闻声之妄明故曰明妄。非
他者循流以溯源一以无明中觉明为之本。由是
从妄而出流所谓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
故曰所妄既立明理不踰。此原细能所之相也。以
是因缘者泛而言之犹云以此之故。的而言之有
多因缘。始则无明为因明觉为缘。次则能明为因
所觉为缘。又次则所妄为因明理为缘。虽通三释
正在后之一种。故曰以是因缘听不出声见不超
色。何故如此。故释出所以云色香味触六妄成就
由是分开见觉闻知。盖粗能所从细能所根本上
影互出来。前文余释现相粗细虽分前后所相其
实同时正在乎此。然须了知此经了义凡谈一事
莫不原始要终而说。如此文正明众生相续虽谈
过去而正在方今目前。故下文明四生之始即云
同业相缠合离成化。若专无始岂有业哉。故环师
卷四 第 768a 页 X12-0768.png
云以不踰故听见六根于是妄局色香六尘于是
妄染觉知六识于是妄分。(云云)盖顺界三文势故
为此说。岂有不知先所后能。而交光乃非之。生起
颠倒过矣过矣。】
「○(二别示胎生二初揽尘起惑)见明色发明见想成异见成憎同想成爱。
○(二由感受生)流爱
为种纳想为胎交遘发生吸引同业故有因缘生羯
罗蓝遏蒲昙等。
○(三总明四类)胎卵湿化随其所应卵惟想生胎
因情有湿以合感化以离应情想合离更相变易所
有受业逐其飞沉。
○(二结示)以是因缘众生相续。」
【【解】孤山曰妄心见妄境故云见明色发。即于中阴
见其父母也。明见想成者依妄境起妄惑也。异见
谓父是所憎境。同想谓母是所爱境。女子托胎反
此。流爱为种者注爱于母识托其中。故涅槃明十
二因缘无明有二。一润业无明谓过去烦恼也。二
润生无明即托胎时于父母起憎爱也。纳想为胎
者有福之人想其母胎如华林殿堂。薄福之者惟
棘树圊厕。交遘发生谓男女会合染心成就。吸引
同业谓吸引过去同业而入胎也。俱舍明胎中凡
有五位。一七名羯刺蓝此云凝滑。二七名頞部昙
此云疱状如疮疱。三七名闭尸此云软肉。四七名
健南此云坚肉。五七名钵罗奢祛此云形位。今略
举前二等取馀三。温陵曰四生之类卵应于想。胎
应于情。湿应于合。化应于离。故曰随其所应也。乱
思曰想。结爱曰情。气附曰合合湿而生也。形遁曰
妄染觉知六识于是妄分。(云云)盖顺界三文势故
为此说。岂有不知先所后能。而交光乃非之。生起
颠倒过矣过矣。】
「○(二别示胎生二初揽尘起惑)见明色发明见想成异见成憎同想成爱。
○(二由感受生)流爱
为种纳想为胎交遘发生吸引同业故有因缘生羯
罗蓝遏蒲昙等。
○(三总明四类)胎卵湿化随其所应卵惟想生胎
因情有湿以合感化以离应情想合离更相变易所
有受业逐其飞沉。
○(二结示)以是因缘众生相续。」
【【解】孤山曰妄心见妄境故云见明色发。即于中阴
见其父母也。明见想成者依妄境起妄惑也。异见
谓父是所憎境。同想谓母是所爱境。女子托胎反
此。流爱为种者注爱于母识托其中。故涅槃明十
二因缘无明有二。一润业无明谓过去烦恼也。二
润生无明即托胎时于父母起憎爱也。纳想为胎
者有福之人想其母胎如华林殿堂。薄福之者惟
棘树圊厕。交遘发生谓男女会合染心成就。吸引
同业谓吸引过去同业而入胎也。俱舍明胎中凡
有五位。一七名羯刺蓝此云凝滑。二七名頞部昙
此云疱状如疮疱。三七名闭尸此云软肉。四七名
健南此云坚肉。五七名钵罗奢祛此云形位。今略
举前二等取馀三。温陵曰四生之类卵应于想。胎
应于情。湿应于合。化应于离。故曰随其所应也。乱
思曰想。结爱曰情。气附曰合合湿而生也。形遁曰
卷四 第 768b 页 X12-0768.png
离离此生彼也。情想合离有生皆具此以多分言
之。卵生居首者。想念初动情爱后起。又兼胎湿化
故也。此文论想乃内分染想非外分净想。论化乃
转蜕业化非意生妙化也。情想合离更相变易者
或情变为想合变为离无定业也。卵易为胎湿易
为化无定质也。故所受业报或升或沉无定趣也。
此众生相续之由也。
【疏】天台曰见明色发孤山师谓妄心见妄境即于
中阴见其父母。此虽在今日不异昔时。境在先而
见在后。盖言见之明因父母交感之色而发之也。
明见想成谓依妄境起妄惑。妄惑即下异见同想
憎境爱境也馀如文。】
「○(三业果相续二初释相二初别示三初欲食果)富楼那想爱同结爱不能离则诸世间父母子孙
相生不断是等则以欲贪为本。
○(二杀贪果)贪爱同滋贪不能
止则诸世间卵化湿胎随力强弱递相吞食是等则
以杀贪为本。
○(三盗贪果)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
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
来际是等则以盗贪为本。」
【【解】吴兴曰欲贪通乎四生。今正约胎生言之。又胎
生复通。今多就人伦辩之以其易见故也。以强杀
弱因食成贪。不滋口腹则属瞋恚。以人食羊下。问
此与杀贪何异。答杀贪未论酬偿先债。今约过去
于身命财非理而取故互来相啖以责其盗也。温
陵曰不与而取曰盗。又阴取曰盗。以人食羊不与
之。卵生居首者。想念初动情爱后起。又兼胎湿化
故也。此文论想乃内分染想非外分净想。论化乃
转蜕业化非意生妙化也。情想合离更相变易者
或情变为想合变为离无定业也。卵易为胎湿易
为化无定质也。故所受业报或升或沉无定趣也。
此众生相续之由也。
【疏】天台曰见明色发孤山师谓妄心见妄境即于
中阴见其父母。此虽在今日不异昔时。境在先而
见在后。盖言见之明因父母交感之色而发之也。
明见想成谓依妄境起妄惑。妄惑即下异见同想
憎境爱境也馀如文。】
「○(三业果相续二初释相二初别示三初欲食果)富楼那想爱同结爱不能离则诸世间父母子孙
相生不断是等则以欲贪为本。
○(二杀贪果)贪爱同滋贪不能
止则诸世间卵化湿胎随力强弱递相吞食是等则
以杀贪为本。
○(三盗贪果)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
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
来际是等则以盗贪为本。」
【【解】吴兴曰欲贪通乎四生。今正约胎生言之。又胎
生复通。今多就人伦辩之以其易见故也。以强杀
弱因食成贪。不滋口腹则属瞋恚。以人食羊下。问
此与杀贪何异。答杀贪未论酬偿先债。今约过去
于身命财非理而取故互来相啖以责其盗也。温
陵曰不与而取曰盗。又阴取曰盗。以人食羊不与
卷四 第 768c 页 X12-0768.png
取也。羊死为人互来相啖阴取也。世间相啖皆盗
贪也。淫杀盗三为业果根本。
【疏】天台曰论轮回三界之业。有定散白黑之不同。
今业果中惟论散而不论定。论黑而不论白。于黑
业论身三而不论口意。于盗贪论食盗而不论财
盗。窃原如来为人之意有二深故焉。一为当时与
末世闻是经者多士君子。财盗易戒而食盗难持。
且以盗财为士君子之羞。而食生啖肉禀法于先
王蠢蠢之物相应为吾口奉者也又乌足戒。不知
形殊而生不殊。六道轮环互为高下。以人食羊羊
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
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是则不徒为一日
之羞而有生生之耻。不与之食而强取为食盗莫
大焉。具信君子宜早戒也。一以截流当遏其源。盖
盗贪之本而资始乎杀。杀贪之本又资始乎欲。何
也。盖欲贪之本固为想爱同结。爱不能离则诸世
间父母子孙相生不断矣。孰不知贪爱同滋贪不
能止。又为诸世间卵化湿胎随力强弱递相吞食
之杀资焉。又为以人食羊羊死为人等之盗资焉。
故欲修寂定出三界者莫先于戒盗贪。戒盗贪莫
先于戒杀贪。戒杀贪又莫先于绝欲贪。故欲贪而
特云爱不能离。杀贪而特云贪不能止。故能离爱
而止贪则定业散业白业不足持。且将逆彼无始
织妄业流入于如来妙庄严海矣。经之深故不在
贪也。淫杀盗三为业果根本。
【疏】天台曰论轮回三界之业。有定散白黑之不同。
今业果中惟论散而不论定。论黑而不论白。于黑
业论身三而不论口意。于盗贪论食盗而不论财
盗。窃原如来为人之意有二深故焉。一为当时与
末世闻是经者多士君子。财盗易戒而食盗难持。
且以盗财为士君子之羞。而食生啖肉禀法于先
王蠢蠢之物相应为吾口奉者也又乌足戒。不知
形殊而生不殊。六道轮环互为高下。以人食羊羊
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
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是则不徒为一日
之羞而有生生之耻。不与之食而强取为食盗莫
大焉。具信君子宜早戒也。一以截流当遏其源。盖
盗贪之本而资始乎杀。杀贪之本又资始乎欲。何
也。盖欲贪之本固为想爱同结。爱不能离则诸世
间父母子孙相生不断矣。孰不知贪爱同滋贪不
能止。又为诸世间卵化湿胎随力强弱递相吞食
之杀资焉。又为以人食羊羊死为人等之盗资焉。
故欲修寂定出三界者莫先于戒盗贪。戒盗贪莫
先于戒杀贪。戒杀贪又莫先于绝欲贪。故欲贪而
特云爱不能离。杀贪而特云贪不能止。故能离爱
而止贪则定业散业白业不足持。且将逆彼无始
织妄业流入于如来妙庄严海矣。经之深故不在
卷四 第 769a 页 X12-0769.png
是乎。】
「○(二总显)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
死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
缚。
○(二结示)惟杀盗淫三为根本以是因缘业果相续。」
【【解】温陵曰上明业果之本。此明相续之由。负债杀
盗由也。爱怜欲贪由也。惟杀下结显也。天如补注
曰命债二句文义互见。如云汝负我命汝还我命。
我负汝债我还汝债。爱怜二句亦应互见。此即相
续之由也。
【疏】天台曰总显应有三段。一杀。二盗。三欲。省文影
互故合杀盗为一股以成对偶之便。且生死缠缚
偶外无奇。说者当以意衍可也。】
「○(二总结元由)富楼郡如是三种颠倒相续皆是觉明明了知性
因了发相从妄见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
因此虚妄终而复始。」
【【解】温陵曰总牒前文结答世界众生业果皆觉明
为咎也。觉明明了知性即妄为明觉者也。了发相
即因明立所者也。妄见即生汝妄能者也。此虚妄
指觉明也。前问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至终而复始。
此全牒其辞而指觉明以答也。
【疏】天台曰三种相续生起之由有世界而后有众
生有众生而后有业果。其来旧矣。然前之二种皆
原根本。后之一种惟论枝末。岂非前二虽分前后
实无前后乎。但有无始生起之相。中间生起之相。
「○(二总显)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
死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
缚。
○(二结示)惟杀盗淫三为根本以是因缘业果相续。」
【【解】温陵曰上明业果之本。此明相续之由。负债杀
盗由也。爱怜欲贪由也。惟杀下结显也。天如补注
曰命债二句文义互见。如云汝负我命汝还我命。
我负汝债我还汝债。爱怜二句亦应互见。此即相
续之由也。
【疏】天台曰总显应有三段。一杀。二盗。三欲。省文影
互故合杀盗为一股以成对偶之便。且生死缠缚
偶外无奇。说者当以意衍可也。】
「○(二总结元由)富楼郡如是三种颠倒相续皆是觉明明了知性
因了发相从妄见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
因此虚妄终而复始。」
【【解】温陵曰总牒前文结答世界众生业果皆觉明
为咎也。觉明明了知性即妄为明觉者也。了发相
即因明立所者也。妄见即生汝妄能者也。此虚妄
指觉明也。前问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至终而复始。
此全牒其辞而指觉明以答也。
【疏】天台曰三种相续生起之由有世界而后有众
生有众生而后有业果。其来旧矣。然前之二种皆
原根本。后之一种惟论枝末。岂非前二虽分前后
实无前后乎。但有无始生起之相。中间生起之相。
卷四 第 769b 页 X12-0769.png
未来无穷生起之相。无始生起巳如经说。中间之
相且论劫初。三灾之后世界空洞无物是为空劫。
起世经云自过去庄严劫坏空之后。至今贤劫初
成时。光音天空中布金色云遍覆梵天。注大洪雨
犹如车轴积风轮上结为水轮增长至天住界。雨
断水退有大风起。吹水生沫掷置空中。作梵天宫
殿七间成。水复退下。如前风起。吹掷水沫。成魔罗
波旬宫殿。次造它化自在天展转至夜摩天宫殿。
水复退下。大风吹沫。造须弥山四宝所成。复吹水
沫造三十三天。七宝宫殿。复于山腹造四天王宫
及日月宫天。七宝宫殿。及造空居夜叉颇梨宫殿。
又于须弥四面作修罗城。七宝庄严。又吹水沫。作
七金山四大洲八万小洲。周匝安置小轮回山。金
刚所成。如是大风吹掘大地渐渐深入置大水聚
成七香水海及大咸水海。又于地下造阎摩罗宫
殿地狱住处。如是三千世界一时同成。此外更造
大轮回山包裹此大千界。其中六欲须弥日月四
洲乃至小铁围山各有万亿。此约经历二十增减
次第而成。今经明生起之根本由于觉明空昧。相
待生摇等。交妄发生递相为种故本详而末略。彼
经明生起之枝末。但云光音布云大风吹沫。故本
略而末详要须二经参互而看不独得世界生起
本末之详。抑以知无情依报。悉由众生无明变造。
心外无法华处全空矣。
○长阿含经云。过去劫坏
相且论劫初。三灾之后世界空洞无物是为空劫。
起世经云自过去庄严劫坏空之后。至今贤劫初
成时。光音天空中布金色云遍覆梵天。注大洪雨
犹如车轴积风轮上结为水轮增长至天住界。雨
断水退有大风起。吹水生沫掷置空中。作梵天宫
殿七间成。水复退下。如前风起。吹掷水沫。成魔罗
波旬宫殿。次造它化自在天展转至夜摩天宫殿。
水复退下。大风吹沫。造须弥山四宝所成。复吹水
沫造三十三天。七宝宫殿。复于山腹造四天王宫
及日月宫天。七宝宫殿。及造空居夜叉颇梨宫殿。
又于须弥四面作修罗城。七宝庄严。又吹水沫。作
七金山四大洲八万小洲。周匝安置小轮回山。金
刚所成。如是大风吹掘大地渐渐深入置大水聚
成七香水海及大咸水海。又于地下造阎摩罗宫
殿地狱住处。如是三千世界一时同成。此外更造
大轮回山包裹此大千界。其中六欲须弥日月四
洲乃至小铁围山各有万亿。此约经历二十增减
次第而成。今经明生起之根本由于觉明空昧。相
待生摇等。交妄发生递相为种故本详而末略。彼
经明生起之枝末。但云光音布云大风吹沫。故本
略而末详要须二经参互而看不独得世界生起
本末之详。抑以知无情依报。悉由众生无明变造。
心外无法华处全空矣。
○长阿含经云。过去劫坏
卷四 第 769c 页 X12-0769.png
一切有情久集光音天中。天众既多。居处迫窄。诸
福减者应下居世间。最初一天子从光音没来生
大梵宫殿之中。是为梵王。经一增一减。念言无有
梵子来生我处。时光音天来生梵世者为梵辅天。
复有来生梵世者名梵众天。渐渐下生六欲诸天
人趣。时光音诸天福尽来下化生为人。或乐观新
地者光明远照。飞行自在。无有男女之相。众共生
故故名众生。地涌甘泉味如酥蜜。以指试尝遂生
味著。失其神足及以身光世间大闇。黑风吹海飘
出日月置须弥山腹照四天下。时诸人辈。见出则
喜见入则惧。自兹之后乃有昼夜晦朔。春秋岁数。
终而复始。由耽地味颜色粗悴。地味既隐乃生林
藤。楼炭经云两枝蒲萄。复共耽食林藤复隐。便生
自然粳稻。无有糠𥢶备众美味。此食稍粗残秽在
身为欲蠲除。便生二道成男女根。情欲多者便为
女人。宿习力故便生淫欲。夫妻共住。光音诸天后
来生者入母胎中。遂有胎生。此为劫初众生生起
之由先化生而后胎生。计此尚未有卵湿二生。以
业果未成故也。
○又云。是时先造瞻婆大城乃至
一切城郭。自然粳稻朝刈暮熟。刈后随生。米长四
寸。时众生并取二日粮。乃至取五日粮。渐生糠𥢶
刈巳不生。众怀忧恼。各封田宅。造作田种。其后多
有盗他田稻。便相拳斗无能决者。议立一平等王
赏善罚恶。便有刀仗杀戮。众共供给号刹帝。(此云田主)
福减者应下居世间。最初一天子从光音没来生
大梵宫殿之中。是为梵王。经一增一减。念言无有
梵子来生我处。时光音天来生梵世者为梵辅天。
复有来生梵世者名梵众天。渐渐下生六欲诸天
人趣。时光音诸天福尽来下化生为人。或乐观新
地者光明远照。飞行自在。无有男女之相。众共生
故故名众生。地涌甘泉味如酥蜜。以指试尝遂生
味著。失其神足及以身光世间大闇。黑风吹海飘
出日月置须弥山腹照四天下。时诸人辈。见出则
喜见入则惧。自兹之后乃有昼夜晦朔。春秋岁数。
终而复始。由耽地味颜色粗悴。地味既隐乃生林
藤。楼炭经云两枝蒲萄。复共耽食林藤复隐。便生
自然粳稻。无有糠𥢶备众美味。此食稍粗残秽在
身为欲蠲除。便生二道成男女根。情欲多者便为
女人。宿习力故便生淫欲。夫妻共住。光音诸天后
来生者入母胎中。遂有胎生。此为劫初众生生起
之由先化生而后胎生。计此尚未有卵湿二生。以
业果未成故也。
○又云。是时先造瞻婆大城乃至
一切城郭。自然粳稻朝刈暮熟。刈后随生。米长四
寸。时众生并取二日粮。乃至取五日粮。渐生糠𥢶
刈巳不生。众怀忧恼。各封田宅。造作田种。其后多
有盗他田稻。便相拳斗无能决者。议立一平等王
赏善罚恶。便有刀仗杀戮。众共供给号刹帝。(此云田主)
卷四 第 770a 页 X12-0770.png
自后诸王。以此为首。时阎浮提天下富乐安隐。八
万郡国人民聚落。鸡鸣相闻。无有病患大寒大热。
正行十善正法治国。人民爱敬。寿极大久。此为劫
初业果生起之由。计此时虽有三业。论淫。淫犹未
炽。论杀虽有刀仗杀戮。但诛无道未尝屠割生灵。
论盗虽有盗他田稻。未尝有盗名器盗财帛与盗
啖血肉也。人寿八万四千岁身长八丈。百年减一
年。身减一寸。减至人寿二万岁始入劫浊。四浊炽
盛聚在此时。是则今经所说三种相续。前二虽原
无始后一正在方今。盖释迦出当减劫寿百岁时。
对机说法不得不然。是以众生相续极言四生六
道。业果相续极言人畜相食。然虽今日不异当时。
故根本枝末二种烦恼。生则与之俱生。灭则与之
俱灭。生生不离。劫劫同住。前满慈问清净本然云
何忽生者乃求原其生生之本。又问次第迁流终
而复始者乃求原其生生之末。盖末以根生。根以
末养。故伐树有二道焉。披其枝者伤其心。刳尽其
枝则根无所养。摇其根者损其干。尽伐其根则枝
无所生。故业归元者莫先于断三业莫大于绝三
细。三业断则善果不复续。三细绝则众生世界不
复联。所谓一人发真归元十方虚空悉皆销殒。何
况空中所有国土诸有为相而不振裂耶。】
「○(二明如来證真故无妄二初领义起疑)富楼那言若此妙觉本妙觉明与如来心不增不
减无状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如来今得妙空明
万郡国人民聚落。鸡鸣相闻。无有病患大寒大热。
正行十善正法治国。人民爱敬。寿极大久。此为劫
初业果生起之由。计此时虽有三业。论淫。淫犹未
炽。论杀虽有刀仗杀戮。但诛无道未尝屠割生灵。
论盗虽有盗他田稻。未尝有盗名器盗财帛与盗
啖血肉也。人寿八万四千岁身长八丈。百年减一
年。身减一寸。减至人寿二万岁始入劫浊。四浊炽
盛聚在此时。是则今经所说三种相续。前二虽原
无始后一正在方今。盖释迦出当减劫寿百岁时。
对机说法不得不然。是以众生相续极言四生六
道。业果相续极言人畜相食。然虽今日不异当时。
故根本枝末二种烦恼。生则与之俱生。灭则与之
俱灭。生生不离。劫劫同住。前满慈问清净本然云
何忽生者乃求原其生生之本。又问次第迁流终
而复始者乃求原其生生之末。盖末以根生。根以
末养。故伐树有二道焉。披其枝者伤其心。刳尽其
枝则根无所养。摇其根者损其干。尽伐其根则枝
无所生。故业归元者莫先于断三业莫大于绝三
细。三业断则善果不复续。三细绝则众生世界不
复联。所谓一人发真归元十方虚空悉皆销殒。何
况空中所有国土诸有为相而不振裂耶。】
「○(二明如来證真故无妄二初领义起疑)富楼那言若此妙觉本妙觉明与如来心不增不
减无状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如来今得妙空明
卷四 第 770b 页 X12-0770.png
觉山河大地有为习漏何当复生。」
【【解】温陵曰众生觉体与佛无别。无端忽生诸有为
相。则如来既證空觉。何时复生诸有耶。此固常情
所惑故富楼那特反难也。孤山曰无状犹言无故
也。
【疏】天台曰若此妙觉指众生本有常住真心也。本
妙觉明者。盖言众生常住真心称妙称觉。乃本来
妙本来觉本来明不假修證。即前性觉妙明本觉
明妙也。与如来心指果上所證本妙本明常住真
心也。谓此心在诸佛亦不增。在众生亦不减。平等
无差者也。满慈先立此句。以为反难之本。意谓在
众生之不减。既无状而忽生。在如来今得妙空明
觉之不增者山河大地何当复生乎。此之问意要
显成佛法门悟修證三门。缺一不可。曷为悟门。前
见道分是也。曷为修證门。后修道分与證道分是
也。下如来答中凡有四喻。前二显开悟义后二显
修證义。文昭昭矣。满慈见如来开圆解将竟预为
大众。于修门聊通一线故有是问焉。交光正脉疏
谓此问。全同圆觉金刚藏章。均是执众生因性之
有始。而疑如来果德之有终。至释下答文云。今合
不生不变皆惟且破后一有终之疑以后文另起
何因有妄之问方破前一。勿至混滥。反诬经之重
繁也。若果如所释则显如来与满慈问答。有不相
应之过。以满慈既问其二。如来但答其一。岂非问
【【解】温陵曰众生觉体与佛无别。无端忽生诸有为
相。则如来既證空觉。何时复生诸有耶。此固常情
所惑故富楼那特反难也。孤山曰无状犹言无故
也。
【疏】天台曰若此妙觉指众生本有常住真心也。本
妙觉明者。盖言众生常住真心称妙称觉。乃本来
妙本来觉本来明不假修證。即前性觉妙明本觉
明妙也。与如来心指果上所證本妙本明常住真
心也。谓此心在诸佛亦不增。在众生亦不减。平等
无差者也。满慈先立此句。以为反难之本。意谓在
众生之不减。既无状而忽生。在如来今得妙空明
觉之不增者山河大地何当复生乎。此之问意要
显成佛法门悟修證三门。缺一不可。曷为悟门。前
见道分是也。曷为修證门。后修道分与證道分是
也。下如来答中凡有四喻。前二显开悟义后二显
修證义。文昭昭矣。满慈见如来开圆解将竟预为
大众。于修门聊通一线故有是问焉。交光正脉疏
谓此问。全同圆觉金刚藏章。均是执众生因性之
有始。而疑如来果德之有终。至释下答文云。今合
不生不变皆惟且破后一有终之疑以后文另起
何因有妄之问方破前一。勿至混滥。反诬经之重
繁也。若果如所释则显如来与满慈问答。有不相
应之过。以满慈既问其二。如来但答其一。岂非问
卷四 第 770c 页 X12-0770.png
处则剩答处则欠。直待满慈再问何因而如来方
答其始。又彰如来大师王搏兽。有贾馀勇之愆矣。
大凡问处要在答处。究其根因即如金刚藏章如
来先截其问端云。未出轮回而辩圆觉。彼圆觉性
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则知两处答文空
华幻翳销金等意莫不大同也。】
「○(二举喻答释二初别明妄因妄果其体本真二初迷方喻妄因本空二初别喻二初别喻二初喻迷因无本)佛告富楼那譬如迷人于一聚落惑南为北此迷
为复因迷而有因悟所出富楼那言如是迷人亦不
因迷又不因悟何以故迷本无根云何因迷悟非生
迷云何因悟。
○(二喻觉不生迷)佛言彼之迷人正在迷时倏有悟人
指示令悟富楼那于意云何此人纵迷于此聚落更
生迷不不也世尊。
○(二总合)富楼那十方如来亦复如是此
迷无本性毕竟空昔本无迷似有迷觉觉迷迷灭觉
不生迷。」
【【解】天如补注曰昔本无迷似有迷觉。谓本无有迷
亦无有觉觉即悟也。然今既因迷而得悟则似有
觉迷之觉矣。觉乃始觉也。觉至始本不异惟一妙
觉则不复生迷此显既觉不迷也。】
「○(二空华喻妄果非有二初喻妄果元空)亦如翳人见空中华翳病若除华于空灭忽有愚
人于彼空华所灭空地待华更生汝观是人为愚为
慧富楼那言空元无华妄见生灭见华灭空巳是颠
倒敕令更出斯实狂痴云何更名如是狂人为愚为
慧。
○(二明印合结责)佛言如汝所解云何问言诸佛如来妙觉明空
何当更出山河大地。」
答其始。又彰如来大师王搏兽。有贾馀勇之愆矣。
大凡问处要在答处。究其根因即如金刚藏章如
来先截其问端云。未出轮回而辩圆觉。彼圆觉性
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则知两处答文空
华幻翳销金等意莫不大同也。】
「○(二举喻答释二初别明妄因妄果其体本真二初迷方喻妄因本空二初别喻二初别喻二初喻迷因无本)佛告富楼那譬如迷人于一聚落惑南为北此迷
为复因迷而有因悟所出富楼那言如是迷人亦不
因迷又不因悟何以故迷本无根云何因迷悟非生
迷云何因悟。
○(二喻觉不生迷)佛言彼之迷人正在迷时倏有悟人
指示令悟富楼那于意云何此人纵迷于此聚落更
生迷不不也世尊。
○(二总合)富楼那十方如来亦复如是此
迷无本性毕竟空昔本无迷似有迷觉觉迷迷灭觉
不生迷。」
【【解】天如补注曰昔本无迷似有迷觉。谓本无有迷
亦无有觉觉即悟也。然今既因迷而得悟则似有
觉迷之觉矣。觉乃始觉也。觉至始本不异惟一妙
觉则不复生迷此显既觉不迷也。】
「○(二空华喻妄果非有二初喻妄果元空)亦如翳人见空中华翳病若除华于空灭忽有愚
人于彼空华所灭空地待华更生汝观是人为愚为
慧富楼那言空元无华妄见生灭见华灭空巳是颠
倒敕令更出斯实狂痴云何更名如是狂人为愚为
慧。
○(二明印合结责)佛言如汝所解云何问言诸佛如来妙觉明空
何当更出山河大地。」
卷四 第 771a 页 X12-0771.png
【【疏】温陵曰翳喻妄见。华喻山河。空华灭地喻妙空
明觉佛言下谓既了所喻何复前疑。】
「○(二总明真智真断不重起妄二初以金灰喻)又如金矿杂于精金其金一纯更不成杂如木成
灰不重为木。
○(二以智断合)诸佛如来菩提涅槃亦复如是。」
【【解】温陵曰金喻菩提果觉无变灰喻涅槃果德无
生。果至无变无生则习漏不生可知矣。前以聚落
喻既觉不迷。复以空华喻妙空无习。然四喻之意。
前二明昔本无迷迷由妄起。后金灰二喻明习漏
妄缘證乃永断。若但举前二。恐谓妄不妨真惑能
自灭成拨无执。但举后二。恐谓觉本非净性本有
生成杂染见。所以四喻兼举。使知迷悟虽妄而不
废修證也。天如补注曰。此卷之初富那有二问。一
问清净本然何生诸相。二问四大各遍云何相容。
此下答第二问也。
【疏】天台曰温陵释四喻之意说得极好。只须将此
意以释修證二字。圆义自显。固不当修性抗分。有
乖大定之旨。然此四喻。前二意在修證。先须开悟。
后二意在开悟。必当修證。要知众生但有性具之
德故山河大地而无始忽生。诸佛兼有修證之功
故一成正觉而不复生死轮回。又前二喻有虚有
实。后二喻有真有妄。第一喻方实而迷虚。如虚空
无背面何有南北东西。有之者人情之所计也。以
是而言。迷悟皆情非理也。然而空虽无方而方体
则实。可喻性虽离名相而理体不无。迷虚故忘之
卷四 第 771b 页 X12-0771.png
即遣。理实故体之即神。第二喻华虚而空实。如晴
明空本无有华。有之者瞪以发劳。无翳为翳使之
然也。以是而言。去留皆情。非理也。然而空虽无华
而空体则实。可喻心虽无生死而妙性非虚。华幻
故知之即离。理实故触事而真。是以能了二喻之
意则当下销镕不烦施设天真独朗凡圣情空。第
有无始习气若阴云之蔽日去而复来。旷劫业缘
如浊雾之霾空散而又聚。非假夫锻鍊之功烧然
之力。烦恼何由而截。生死何由而断。故又有后二
喻焉。言有真有妄者以初喻为言则金真而矿妄。
以后喻为言则灰真而木妄。金真所以体坚而不
变。木妄所以弃其生理之蔓延。一喻智德。一喻断
德。故曰菩提涅槃亦复如是。更当以温陵之意而
融通之。使悟矿木之妄了无实体同彼迷情华翳。
金灰之真本自凝常同彼方体晴空。是则四喻所
结虽云觉不生迷华不复生与夫金钝不杂灰断
不生。而言外之意又正在觉迷除翳销金然木。岂
非一期问答不徒重乎开悟。要必一翻修證方为
了手乎。故庆喜前翻问修。而如来乃答乎性。满慈
此中问性而如来乃答乎修。开悟修證之意了然
可别矣。】
「○(二答大性俱遍二初正答前问二初牒疑问)富楼那又汝问言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
疑水火性不相陵灭又徵虚空及诸大地俱遍法界
不合相容。
○(二正答释二初约喻略释二初举喻推徵二初举喻显相容二初总示)富楼那譬如虚空体非群相而不拒彼
明空本无有华。有之者瞪以发劳。无翳为翳使之
然也。以是而言。去留皆情。非理也。然而空虽无华
而空体则实。可喻心虽无生死而妙性非虚。华幻
故知之即离。理实故触事而真。是以能了二喻之
意则当下销镕不烦施设天真独朗凡圣情空。第
有无始习气若阴云之蔽日去而复来。旷劫业缘
如浊雾之霾空散而又聚。非假夫锻鍊之功烧然
之力。烦恼何由而截。生死何由而断。故又有后二
喻焉。言有真有妄者以初喻为言则金真而矿妄。
以后喻为言则灰真而木妄。金真所以体坚而不
变。木妄所以弃其生理之蔓延。一喻智德。一喻断
德。故曰菩提涅槃亦复如是。更当以温陵之意而
融通之。使悟矿木之妄了无实体同彼迷情华翳。
金灰之真本自凝常同彼方体晴空。是则四喻所
结虽云觉不生迷华不复生与夫金钝不杂灰断
不生。而言外之意又正在觉迷除翳销金然木。岂
非一期问答不徒重乎开悟。要必一翻修證方为
了手乎。故庆喜前翻问修。而如来乃答乎性。满慈
此中问性而如来乃答乎修。开悟修證之意了然
可别矣。】
「○(二答大性俱遍二初正答前问二初牒疑问)富楼那又汝问言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
疑水火性不相陵灭又徵虚空及诸大地俱遍法界
不合相容。
○(二正答释二初约喻略释二初举喻推徵二初举喻显相容二初总示)富楼那譬如虚空体非群相而不拒彼
卷四 第 771c 页 X12-0771.png
诸相发挥。」
【【解】吴兴曰。譬前如来藏性。本非七大而不拒彼七
大发生。
【疏】天台曰一经大旨不出见道而后修道。见道分
中不外二种根本。修道分中不外二决定义。今见
道分前云清净本然。即二根本菩提涅槃元清净
体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即能生诸缘。反是则见见
非见随净缘生佛法界也。满慈第一问清净本然
云何忽生正问能生诸缘生起之相云何而忽生
之耶。如来答以妄为明觉等。则知清净本然不必
高推旷劫。云何忽生不必远咎当时。即吾曹念念
之间皆是物也。第二问疑水火性不相凌灭等。观
下答意亦正欲显向说清净本然能生诸缘不变
随缘随缘不变之旨。凡开二义一随染缘不变二
随净缘不变。故知满慈虽问随染不变而正意欲
如来明随净不变以显圆融三止合圆融三谛了
开圆解一段公案尔。文中先喻次法。喻有二一不
拒喻喻不变随缘。二各现喻喻随缘不变。合法不
拒中则先喻后法。各现中则先法后喻。皆傍合非
正合也。】
「○(二别示)所以者何富楼那彼太虚空日照则明云屯则暗
风摇则动霁澄则清气凝则浊土积成霾水澄成映。
○(二推徵示虚妄三初徵)于意云何如是殊方诸有为相为因彼生为复空
有。
○(二难)若彼所生富楼那且日照时既是日明十方世
【【解】吴兴曰。譬前如来藏性。本非七大而不拒彼七
大发生。
【疏】天台曰一经大旨不出见道而后修道。见道分
中不外二种根本。修道分中不外二决定义。今见
道分前云清净本然。即二根本菩提涅槃元清净
体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即能生诸缘。反是则见见
非见随净缘生佛法界也。满慈第一问清净本然
云何忽生正问能生诸缘生起之相云何而忽生
之耶。如来答以妄为明觉等。则知清净本然不必
高推旷劫。云何忽生不必远咎当时。即吾曹念念
之间皆是物也。第二问疑水火性不相凌灭等。观
下答意亦正欲显向说清净本然能生诸缘不变
随缘随缘不变之旨。凡开二义一随染缘不变二
随净缘不变。故知满慈虽问随染不变而正意欲
如来明随净不变以显圆融三止合圆融三谛了
开圆解一段公案尔。文中先喻次法。喻有二一不
拒喻喻不变随缘。二各现喻喻随缘不变。合法不
拒中则先喻后法。各现中则先法后喻。皆傍合非
正合也。】
「○(二别示)所以者何富楼那彼太虚空日照则明云屯则暗
风摇则动霁澄则清气凝则浊土积成霾水澄成映。
○(二推徵示虚妄三初徵)于意云何如是殊方诸有为相为因彼生为复空
有。
○(二难)若彼所生富楼那且日照时既是日明十方世
卷四 第 772a 页 X12-0772.png
界同为日色云何空中更见圆日若是空明空应自
照云何中宵云雾之时不生光耀。
○(三结)当知是明非日
非空不异空日。
○(二指法例合二初指法结责)观相元妄无可指陈犹邀空华结
为空果云何诘其相陵灭义观性元真惟妙觉明妙
觉明心先非水火云何复问不相容者。」
【【解】温陵曰所以下示诸相。于意下明相容也。观相
元妄陵灭亦妄。观性一真无不容者。随处而发故
曰殊方彼指日云等也。天如补注曰诸相之妄既
无可指。何况更诘相陵灭义。是犹邀空华而结空
果也。】
「○(二例合向喻二初正合前文)真妙觉明亦复如是汝以空明则有空现地水火
风各各发明则各各现若俱发明则有俱现。」
【【解】资中曰以真如不守自性随缘所现有种种相。
温陵曰此如虚空非相而不拒发挥也。
【疏】天台曰初不拒中先标本。虚空喻真如也。体非
群相喻不变也。而不拒彼诸相发挥。喻随缘也。次
徵释彼太虚空指不变之体。日明云暗等八事指
所随之缘。如是殊方诸有为相者。殊方则反显空
体不殊。有为则反显空体无为。为因彼生徵他生。
为复空有徵自生。徵虽惟二破则具四。若彼所生
去破他生。若是空明去破自生。当知是明非日非
空破共生。不异空日破无因生。方虽万殊而空恒
不变。空虽不变而不拒万殊。不变随缘随缘不变
如斯而巳。二合法中先合随染不契真实观相下
照云何中宵云雾之时不生光耀。
○(三结)当知是明非日
非空不异空日。
○(二指法例合二初指法结责)观相元妄无可指陈犹邀空华结
为空果云何诘其相陵灭义观性元真惟妙觉明妙
觉明心先非水火云何复问不相容者。」
【【解】温陵曰所以下示诸相。于意下明相容也。观相
元妄陵灭亦妄。观性一真无不容者。随处而发故
曰殊方彼指日云等也。天如补注曰诸相之妄既
无可指。何况更诘相陵灭义。是犹邀空华而结空
果也。】
「○(二例合向喻二初正合前文)真妙觉明亦复如是汝以空明则有空现地水火
风各各发明则各各现若俱发明则有俱现。」
【【解】资中曰以真如不守自性随缘所现有种种相。
温陵曰此如虚空非相而不拒发挥也。
【疏】天台曰初不拒中先标本。虚空喻真如也。体非
群相喻不变也。而不拒彼诸相发挥。喻随缘也。次
徵释彼太虚空指不变之体。日明云暗等八事指
所随之缘。如是殊方诸有为相者。殊方则反显空
体不殊。有为则反显空体无为。为因彼生徵他生。
为复空有徵自生。徵虽惟二破则具四。若彼所生
去破他生。若是空明去破自生。当知是明非日非
空破共生。不异空日破无因生。方虽万殊而空恒
不变。空虽不变而不拒万殊。不变随缘随缘不变
如斯而巳。二合法中先合随染不契真实观相下
卷四 第 772b 页 X12-0772.png
一节是也。犹邀空华结为空果重设譬喻以明不
实二合净缘方合如如观性一节是也。言先非者。
先本也。谓性水性火非同相水相火有相凌灭。又
如字亦通。谓先在性时无相凌灭。若谓性中一总
无有水火即非此经性具之旨也。】
「○(二譬显俱现)云何俱现富楼那如一水中现于日影两人同观
水中之日东西各行则各有日随二人去一东一西
先无准的不应难言此日是一云何各行各日既双
云何现一宛转虚妄无可凭据。」
【【解】孤山曰日喻真性。水喻妄心。水中之日喻妄境。
两人喻妄业。各行则循业俱发。随去则妄境俱现。
同观是一知二是虚。各行既二验一是妄。故云宛
转虚妄。
【疏】天台曰二俱现中先法。言真妙觉明亦复如是
者。承上不拒所合之法便为第二俱现之本。盖谓
非独不拒其一虽无量法来亦所不拒。故曰汝以
空明则有空现等如出土一尺则见一尺虚空即
其事也。次喻。如一水中观于日影比随染缘。两人
同观去比应所知量。言一东一西先无准者无双
一之决定相也。惟无决定故不应难言此日是一
云何各行而成乎双。此一不定一也。东西各日既
双云何先时但现乎一。此双不定双也。宛转虚妄
无可凭据者。喻皆是众生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
无实义也。盖空中之日一为水中之影便无准的
实二合净缘方合如如观性一节是也。言先非者。
先本也。谓性水性火非同相水相火有相凌灭。又
如字亦通。谓先在性时无相凌灭。若谓性中一总
无有水火即非此经性具之旨也。】
「○(二譬显俱现)云何俱现富楼那如一水中现于日影两人同观
水中之日东西各行则各有日随二人去一东一西
先无准的不应难言此日是一云何各行各日既双
云何现一宛转虚妄无可凭据。」
【【解】孤山曰日喻真性。水喻妄心。水中之日喻妄境。
两人喻妄业。各行则循业俱发。随去则妄境俱现。
同观是一知二是虚。各行既二验一是妄。故云宛
转虚妄。
【疏】天台曰二俱现中先法。言真妙觉明亦复如是
者。承上不拒所合之法便为第二俱现之本。盖谓
非独不拒其一虽无量法来亦所不拒。故曰汝以
空明则有空现等如出土一尺则见一尺虚空即
其事也。次喻。如一水中观于日影比随染缘。两人
同观去比应所知量。言一东一西先无准者无双
一之决定相也。惟无决定故不应难言此日是一
云何各行而成乎双。此一不定一也。东西各日既
双云何先时但现乎一。此双不定双也。宛转虚妄
无可凭据者。喻皆是众生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
无实义也。盖空中之日一为水中之影便无准的
卷四 第 772c 页 X12-0772.png
凭据。虽千万人各行便有千万影各随人去。矧惟
二人乎。故善观日者无如弃影以观天。喻善观法
者无如弃相而观性。能观乎性则义天慧日昭昭
乎。心目之间尚不计乎一。矧有乎一与多哉。此中
二喻大有旨归。初不拒所以彰无畏也。二俱现所
以显权干也。无畏则般若之体深。权干则沤和之
用广。能随净净缘具造十法界盖本乎此。然须了
知所随之缘。虽有染净之殊。能随之性岂有升沉
之异。是则终日随缘而不碍乎不变。终日不变而
不妨乎随缘。能知此者可以即染而净全惑即智。
楞严大定圆通妙门称究竟坚固亦本乎此。】
「○(二约法广合二初明随九界不变心应所知量三初明能背之理)富楼那汝以色空相倾相夺。
○(二明所背之理)于如来藏。
○(三明随染功能三初明染用之体)而如
来藏随为色空周遍法界。
○(二明染用之相)是故于中风动空澄日
明云暗。
○(三结染过归宗)众生迷闷背觉合尘故发尘劳有世间相。」
【【解】吴兴曰色摄四大对空成五。前满慈问地水火
风本性圆融疑水火性不相陵灭即相倾也。虚空
大地不合相容即相夺也。温陵曰迷失真体分别
缘影名背觉合尘。了相元妄观性元真名灭尘合
觉。
【疏】天台曰正合法中有二。初明随九界心应所知
量。二明随佛界心应所知量。二文各为三段。初染
中三。一能背之心二所背之理三随染功能。次净
中三。一能合之心二所合之体三随净功能。于功
能中又各有三。初用体二用相三结归。故二文科
二人乎。故善观日者无如弃影以观天。喻善观法
者无如弃相而观性。能观乎性则义天慧日昭昭
乎。心目之间尚不计乎一。矧有乎一与多哉。此中
二喻大有旨归。初不拒所以彰无畏也。二俱现所
以显权干也。无畏则般若之体深。权干则沤和之
用广。能随净净缘具造十法界盖本乎此。然须了
知所随之缘。虽有染净之殊。能随之性岂有升沉
之异。是则终日随缘而不碍乎不变。终日不变而
不妨乎随缘。能知此者可以即染而净全惑即智。
楞严大定圆通妙门称究竟坚固亦本乎此。】
「○(二约法广合二初明随九界不变心应所知量三初明能背之理)富楼那汝以色空相倾相夺。
○(二明所背之理)于如来藏。
○(三明随染功能三初明染用之体)而如
来藏随为色空周遍法界。
○(二明染用之相)是故于中风动空澄日
明云暗。
○(三结染过归宗)众生迷闷背觉合尘故发尘劳有世间相。」
【【解】吴兴曰色摄四大对空成五。前满慈问地水火
风本性圆融疑水火性不相陵灭即相倾也。虚空
大地不合相容即相夺也。温陵曰迷失真体分别
缘影名背觉合尘。了相元妄观性元真名灭尘合
觉。
【疏】天台曰正合法中有二。初明随九界心应所知
量。二明随佛界心应所知量。二文各为三段。初染
中三。一能背之心二所背之理三随染功能。次净
中三。一能合之心二所合之体三随净功能。于功
能中又各有三。初用体二用相三结归。故二文科
卷四 第 773a 页 X12-0773.png
目大数相齐。但用相中句数多少不同。若相望为
言初则妄相广发前巳详喻日照则明等八句。今
以略准广故云风动空澄日明云暗。次则妙用繁
兴故曰一为无量等。准例随染。亦应同二卷为物
所转故于是中观大观小。故在众生分中则一为
一无量为无量小为小大为大而巳。又以妙明不
灭不生合如来。准释相倾相夺之义。妙明寂照不
二之智。倾夺昏动差别之心。不灭不生则依常心
以修常行。相倾相夺则依妄想以逐纷驰。一则背
觉以合尘。一则灭尘而合觉。譬如二人。一人方舍
父逃逝竛竮辛苦之不暇。一人乃还家付财欢喜
之无量。同一如来藏性迷悟相去之状不啻霄坏
之相悬也。如此吾辈众生甘心流浪于生死是为
真可怜悯者也。然须了知。相虽有异而性本不殊。
盖全性以为相则全相而在性。性犹湿也。相犹水
也。水相虽有动静之不同湿性岂有波澄之差别。
不变之旨此喻最亲。故知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
如来藏非弃波而观湿。乃即相以观性。境风若息
性水自澄。百千澄清大海。海印发光三昧。全体大
用现前原不异乎众生界也。】
「○(二明随佛界心应所知量五初明能合之心)我以妙明不灭不生。
○(二明所合之理)合如来藏。
○(三明随净功能三初明净用之体)而如来藏惟
妙觉明圆照法界。
○(二明净用之相)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
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
无尽虚空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
言初则妄相广发前巳详喻日照则明等八句。今
以略准广故云风动空澄日明云暗。次则妙用繁
兴故曰一为无量等。准例随染。亦应同二卷为物
所转故于是中观大观小。故在众生分中则一为
一无量为无量小为小大为大而巳。又以妙明不
灭不生合如来。准释相倾相夺之义。妙明寂照不
二之智。倾夺昏动差别之心。不灭不生则依常心
以修常行。相倾相夺则依妄想以逐纷驰。一则背
觉以合尘。一则灭尘而合觉。譬如二人。一人方舍
父逃逝竛竮辛苦之不暇。一人乃还家付财欢喜
之无量。同一如来藏性迷悟相去之状不啻霄坏
之相悬也。如此吾辈众生甘心流浪于生死是为
真可怜悯者也。然须了知。相虽有异而性本不殊。
盖全性以为相则全相而在性。性犹湿也。相犹水
也。水相虽有动静之不同湿性岂有波澄之差别。
不变之旨此喻最亲。故知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
如来藏非弃波而观湿。乃即相以观性。境风若息
性水自澄。百千澄清大海。海印发光三昧。全体大
用现前原不异乎众生界也。】
「○(二明随佛界心应所知量五初明能合之心)我以妙明不灭不生。
○(二明所合之理)合如来藏。
○(三明随净功能三初明净用之体)而如来藏惟
妙觉明圆照法界。
○(二明净用之相)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
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
无尽虚空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
卷四 第 773b 页 X12-0773.png
○(三结净德归宗)灭尘合觉故发真如妙觉明性。」
【【解】吴兴曰妙明谓寂照之智。不灭不生谓智体真
常此皆能合。如来藏即所合也。而如来藏牒所合
之理。惟妙觉明牒能合之智。圆照法界示鉴物之
用。以譬言之如来藏如镜之体。妙觉明如镜之光。
圆照法界如鉴现像。虽三而一虽一而三。一为无
量等皆显此义也。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
大中现小者总列四义。不动下别示其相。不动道
场遍十方界者一为无量也。道场指寂灭之地。依
此起应应遍十方。亦如华严中不动不离而升而
游。身含十方无尽虚空者无量为一也。身即法体
故能含爱十方虚空。虚空必摄世界则一切法趣
一也。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者
小中现大也。毛端现刹即正中现依。尘里转轮即
依中现正也。大中现小易明故略之。灭尘合觉等
者总结前义也。不思议用非修所成故曰发。今不
言用而云性者并由理具方有事用。
【疏】天台曰妙明等能合之智如来藏所合之理者。
此彰大定境观两门常相资也。盖智不自智由照
境以成智。境亦不自境。由智照而成境。如均一如
来藏理。凡夫迷之以为世俗。二乘破之以为偏空。
菩萨息之以为但中。如来照之以为实相。解资教
起。理藉解融。智因性发。而理由智證。盖此圆理乃
大定之本。孤山师之言得矣。故所合如来藏备括
卷四 第 773c 页 X12-0773.png
开解始末。有事有理。事则三科七大十界。理则三
谛三如来藏。而此事理皆可以为总别。如二十五
圣各依一事以为境而照三谛之理则事总而理
别。一一谛理性具诸法则理总而事别。能知乎此
则无理而不彰无事而不摄。天台三谛法门贤首
四种法界不用穿凿义自明显。即下一为无量等
净用之相亦得其本也。而如来藏下明随净功能
有三节。初明净用之体。二明净用之相。三结净德
功能。吴兴以智用释初二句。余谓惟妙觉明圆照
法界犹言智而未涉乎用。不特言智亦兼乎理。如
来之意谓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而如来
藏全一理以起万事。故随为色空周遍法界。我以
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全万事以为一理
更无他物惟妙觉明圆照法界而巳。言不特言智
亦兼乎理者。以圆人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则智照
于境。境照于智。智照于智。境照于境。离能所绝对
待。故曰圆照法界。是故下明净用之相。于中。指所
合如来藏中一与无量数也。小大量也。道场与身
为身心对。毛刹尘轮为依正对。此四为妙用之法
体。小大为法体之限量。一与量又为法体限量之
数目也。身心毛端即天台所明性具五阴实法。微
尘宝刹即性具依报国土。小大即此性具二法分
齐。或一尘为小。法轮为大。毛端为小。王刹为大。一
与无量即性具二种实法上之假名。或举小分为
谛三如来藏。而此事理皆可以为总别。如二十五
圣各依一事以为境而照三谛之理则事总而理
别。一一谛理性具诸法则理总而事别。能知乎此
则无理而不彰无事而不摄。天台三谛法门贤首
四种法界不用穿凿义自明显。即下一为无量等
净用之相亦得其本也。而如来藏下明随净功能
有三节。初明净用之体。二明净用之相。三结净德
功能。吴兴以智用释初二句。余谓惟妙觉明圆照
法界犹言智而未涉乎用。不特言智亦兼乎理。如
来之意谓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而如来
藏全一理以起万事。故随为色空周遍法界。我以
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全万事以为一理
更无他物惟妙觉明圆照法界而巳。言不特言智
亦兼乎理者。以圆人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则智照
于境。境照于智。智照于智。境照于境。离能所绝对
待。故曰圆照法界。是故下明净用之相。于中。指所
合如来藏中一与无量数也。小大量也。道场与身
为身心对。毛刹尘轮为依正对。此四为妙用之法
体。小大为法体之限量。一与量又为法体限量之
数目也。身心毛端即天台所明性具五阴实法。微
尘宝刹即性具依报国土。小大即此性具二法分
齐。或一尘为小。法轮为大。毛端为小。王刹为大。一
与无量即性具二种实法上之假名。或举小分为
卷四 第 774a 页 X12-0774.png
一。或举全体为无量。或指一界为一。十界百界为
无量。或指一事为一一理为无量等。此三对中。后二
既著现字。固是其用。乃他受用境界。初一但著为
字。犹是其体。为自受用境界。惟其自受用者一不
以为一乃无量以为一。无量不以为无量无量即
为一。故能妙用繁兴小中现大大中现小等。正以
十界依正微尘刹海皆吾一性所具之法。尘刹虽
有小大一性岂有差别。故一尘乃刹海之一尘故
一尘法界不小。刹海乃一尘之刹海故刹海不大。
其馀准说可知。以至多亦三德小亦三德。则下文
三如来藏义炳然彰著矣。】
「○(四广所合之理三初真谛二初标能非之体)而如来藏本妙圆心。
○(二示所非之相二初正明空藏三初破俗谛)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风
非火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声香味触法非眼
识界如是乃至非意识界(二破真谛)非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
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尽非苦非集非灭非道非智
非得(三破中谛二初因)非檀那非尸罗非毗梨耶非羼提非禅那非般
刺若非波罗密多(次果)如是乃至非怛闼阿竭非阿罗诃
三耶三菩非大涅槃非常非乐非我非净。」
【【解】温陵曰虽灭尘发真于一多小大能一切如。而
本妙圆体初无变异。故非心非空乃至非世出世
法也。非心至非火谓非七大五阴也。心即识大而
摄五阴也。非眼非耳至非意识界谓非十八界亦
摄十二处。此上为世间法也。非明无明至非老死
尽谓非缘觉法也。缘觉观十二缘有生起相有修
无量。或指一事为一一理为无量等。此三对中。后二
既著现字。固是其用。乃他受用境界。初一但著为
字。犹是其体。为自受用境界。惟其自受用者一不
以为一乃无量以为一。无量不以为无量无量即
为一。故能妙用繁兴小中现大大中现小等。正以
十界依正微尘刹海皆吾一性所具之法。尘刹虽
有小大一性岂有差别。故一尘乃刹海之一尘故
一尘法界不小。刹海乃一尘之刹海故刹海不大。
其馀准说可知。以至多亦三德小亦三德。则下文
三如来藏义炳然彰著矣。】
「○(四广所合之理三初真谛二初标能非之体)而如来藏本妙圆心。
○(二示所非之相二初正明空藏三初破俗谛)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风
非火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声香味触法非眼
识界如是乃至非意识界(二破真谛)非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
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尽非苦非集非灭非道非智
非得(三破中谛二初因)非檀那非尸罗非毗梨耶非羼提非禅那非般
刺若非波罗密多(次果)如是乃至非怛闼阿竭非阿罗诃
三耶三菩非大涅槃非常非乐非我非净。」
【【解】温陵曰虽灭尘发真于一多小大能一切如。而
本妙圆体初无变异。故非心非空乃至非世出世
法也。非心至非火谓非七大五阴也。心即识大而
摄五阴也。非眼非耳至非意识界谓非十八界亦
摄十二处。此上为世间法也。非明无明至非老死
尽谓非缘觉法也。缘觉观十二缘有生起相有修
卷四 第 774b 页 X12-0774.png
断相此兼举之。自缘觉至涅槃皆为出世法也。孤
山曰非心至非意识界总非六凡界也。非明无明
等非缘觉界也。非苦非集等非声闻界也。非智非
得者非二乘理智。得即理也。非檀那等非菩萨界。
先非能趣行。非波罗蜜多者总非所趣理也。非怛
闼阿竭下非佛界。先非能證人三号是也。次非所
證法涅槃四德是也。怛闼阿竭云如来。阿罗诃云
应供。三耶三菩云正遍知。即十号之三也。涅槃是
总四德是别。】
「○(二结上起下)以是俱非世出世故。」
【【解】孤山曰世结六凡也。出世结四圣也。藏性即空
无有十界故并非之。温陵曰结上起下也。】
「○(俗谛二初标能即之体)即如来藏元明心妙。
○(二示所即之相二初正明不空藏三初立俗谛)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风
即火即眼即耳鼻舌身意即色即声香味触法即眼
识界如是乃至即意识界(二立真谛)即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
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尽即苦即集即灭即道即智
即得(三立中谛二初因)即檀那即尸罗即毗梨耶即羼提即禅那即般
刺若即波罗蜜多(次果)如是乃至即怛闼阿竭即阿罗诃
三耶三菩即大涅槃即常即乐即我即净。」
【【解】温陵曰体虽无变用乃如如故即心即法即法
即心也。孤山曰上文俱非约真谛示如来藏。此文
俱即约俗谛示如来藏。以藏理即无而有十界宛
然故也。】
「○(二结上起下)以是俱即世出世故。
○(三中谛二初标双非双即之体)即如来藏妙明心元。
○(二示离即离非之相)离
山曰非心至非意识界总非六凡界也。非明无明
等非缘觉界也。非苦非集等非声闻界也。非智非
得者非二乘理智。得即理也。非檀那等非菩萨界。
先非能趣行。非波罗蜜多者总非所趣理也。非怛
闼阿竭下非佛界。先非能證人三号是也。次非所
證法涅槃四德是也。怛闼阿竭云如来。阿罗诃云
应供。三耶三菩云正遍知。即十号之三也。涅槃是
总四德是别。】
「○(二结上起下)以是俱非世出世故。」
【【解】孤山曰世结六凡也。出世结四圣也。藏性即空
无有十界故并非之。温陵曰结上起下也。】
「○(俗谛二初标能即之体)即如来藏元明心妙。
○(二示所即之相二初正明不空藏三初立俗谛)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风
即火即眼即耳鼻舌身意即色即声香味触法即眼
识界如是乃至即意识界(二立真谛)即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
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尽即苦即集即灭即道即智
即得(三立中谛二初因)即檀那即尸罗即毗梨耶即羼提即禅那即般
刺若即波罗蜜多(次果)如是乃至即怛闼阿竭即阿罗诃
三耶三菩即大涅槃即常即乐即我即净。」
【【解】温陵曰体虽无变用乃如如故即心即法即法
即心也。孤山曰上文俱非约真谛示如来藏。此文
俱即约俗谛示如来藏。以藏理即无而有十界宛
然故也。】
「○(二结上起下)以是俱即世出世故。
○(三中谛二初标双非双即之体)即如来藏妙明心元。
○(二示离即离非之相)离
卷四 第 774c 页 X12-0774.png
即离非是即非即。」
【【解】温陵曰此文似乎矫乱而各有所主初曰本妙
圆心自体言也。次曰元明心妙自用言也。终曰妙
明心元合体用言之也。长水曰本妙圆心非心非
空等约非相以明真谛也。元明心妙即心即空等
约即相以明俗谛也。妙明心元离即离非是即非
即者约遮照以明中道谛也。此约二门不二惟是
一心。双遮真俗故曰离即离非。双照真俗故曰是
即非即。三谛一体故皆云即如来藏。且法界一如
本无名相。因迷有妄对妄说真。真妄相形名言不
息。随名执相颠倒何穷。是故因言遣言以至无遣。
初且以非遣相。次乃以即遣非。终带名言未极一
真之旨。离即非即无非不非。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方显一真法界如来藏心。故维摩经三十一菩萨
说不二法门皆以言遣相。文殊师利以言遣言。维
摩大士以无言遣言方为究竟。此之三义亦复如
是。天如补注曰是即非即者如云不离即不离非
也。
【疏】天台曰四广所合之理。即净用之体。有理而后
有事。有体而后有用。但前所合之理欲形随染所
背与夫随染功能趋便易晓故其辞不得不略。若
论所合理体即圆融三谛。亦名三如来藏。苟不广
明则令闻者见性不深起修不妙。故如来加此广
所合之理一科经文以扩充之则事无不圆理无
【【解】温陵曰此文似乎矫乱而各有所主初曰本妙
圆心自体言也。次曰元明心妙自用言也。终曰妙
明心元合体用言之也。长水曰本妙圆心非心非
空等约非相以明真谛也。元明心妙即心即空等
约即相以明俗谛也。妙明心元离即离非是即非
即者约遮照以明中道谛也。此约二门不二惟是
一心。双遮真俗故曰离即离非。双照真俗故曰是
即非即。三谛一体故皆云即如来藏。且法界一如
本无名相。因迷有妄对妄说真。真妄相形名言不
息。随名执相颠倒何穷。是故因言遣言以至无遣。
初且以非遣相。次乃以即遣非。终带名言未极一
真之旨。离即非即无非不非。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方显一真法界如来藏心。故维摩经三十一菩萨
说不二法门皆以言遣相。文殊师利以言遣言。维
摩大士以无言遣言方为究竟。此之三义亦复如
是。天如补注曰是即非即者如云不离即不离非
也。
【疏】天台曰四广所合之理。即净用之体。有理而后
有事。有体而后有用。但前所合之理欲形随染所
背与夫随染功能趋便易晓故其辞不得不略。若
论所合理体即圆融三谛。亦名三如来藏。苟不广
明则令闻者见性不深起修不妙。故如来加此广
所合之理一科经文以扩充之则事无不圆理无
卷四 第 775a 页 X12-0775.png
不极。释此为三。先会名二指讹三正释。先会名者
仁王缨珞二经与大智度论皆明三谛。一者有谛
二者无谛三者中道第一义谛。此经名三如来藏。
一空如来藏二不空如来藏三空不空如来藏。若
论今经。但有空如来藏一名。今云三者乃准义而
立。此有二意。一准本文既曰而如来藏一切俱非
即空如来藏也。而如来藏一切俱即。即不空如来
藏也。而如来藏离即离非是即非即即空不空如
来藏也。一准宝积经空如来藏离不解脱一切烦
恼。不空如来藏具河沙佛不思议法。空不空如来
藏随为色空普应一切。或问曰此三如来藏。本是
温陵师所引。释云。后二藏随用得名。独空如来藏
为真体故为果号。与师所说何相反耶。答曰此系
温陵一时销文之语。若随语生解都不顾名思议
则名义两失。祇如不空藏。而云具河沙佛不思议
法。明是性具妙有岂可一向属用。若空不空藏曰
随曰应。似属乎用。但此藏名合二法以为体。空即
初藏不空即次藏。不空纵然属用空非属体乎。须
知空不空皆体。今合二体以为藏岂可判属为用。
况中道有双遮双照之功。空不空语双遮也。普应
一切语双照也。中道如如终日不变而终日随缘
故宝积言之如此。又问曰若三藏皆可称体何故
当机但举空藏为问。答曰此亦有二义。一者尊者
虽开圆解犹居昔證故以所證空体为问。二者若
仁王缨珞二经与大智度论皆明三谛。一者有谛
二者无谛三者中道第一义谛。此经名三如来藏。
一空如来藏二不空如来藏三空不空如来藏。若
论今经。但有空如来藏一名。今云三者乃准义而
立。此有二意。一准本文既曰而如来藏一切俱非
即空如来藏也。而如来藏一切俱即。即不空如来
藏也。而如来藏离即离非是即非即即空不空如
来藏也。一准宝积经空如来藏离不解脱一切烦
恼。不空如来藏具河沙佛不思议法。空不空如来
藏随为色空普应一切。或问曰此三如来藏。本是
温陵师所引。释云。后二藏随用得名。独空如来藏
为真体故为果号。与师所说何相反耶。答曰此系
温陵一时销文之语。若随语生解都不顾名思议
则名义两失。祇如不空藏。而云具河沙佛不思议
法。明是性具妙有岂可一向属用。若空不空藏曰
随曰应。似属乎用。但此藏名合二法以为体。空即
初藏不空即次藏。不空纵然属用空非属体乎。须
知空不空皆体。今合二体以为藏岂可判属为用。
况中道有双遮双照之功。空不空语双遮也。普应
一切语双照也。中道如如终日不变而终日随缘
故宝积言之如此。又问曰若三藏皆可称体何故
当机但举空藏为问。答曰此亦有二义。一者尊者
虽开圆解犹居昔證故以所證空体为问。二者若
卷四 第 775b 页 X12-0775.png
约三谛分乎体用则真中为体俗谛为用。此皆就
一性明体。非果上从体起用。故三藏在性若体若
用俱判为体。今举一偏易明者为问故曰空如来
藏也。二指讹者近交光正脉释此前后文其讹有
二。一承袭讹。彼准资中师所判前三卷破人法二
执显空如来藏。自四卷来显不空藏。更加巳意判
答水火不相容讫三如来藏为空不空藏。余谓如
此判释有二种失。一彰应机有问答不相应失。盖
阿难既以三法为问如来必以三法为答。则三止
所止三谛即三如来藏。故一期问答巳竟叙悟说
偈有始有卒。若总判为空如来藏。反显问处有三
答处惟一。岂非堕问答不相应失乎。二彰不空如
来藏有污染生灭之过。盖宝积既云不空如来藏
具恒沙佛不思议法。应是性具功德了无虚妄污
染。若判因明立所与三相续为不空如来藏。岂非
彰污染生灭之过乎。三彰空不空如来藏有立名
收义不尽之过。盖此藏以随为色空普应一切立
名。若如所判则但收得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一节
经文馀文则非其类。岂非收义不尽乎。此一讹也。
须知此经有两处说三如来藏。自初卷至二卷见
见非见明空如来藏即真谛境。继此说阴入处界
明不空如来藏即俗谛境。后说七大随众生心应
所知量明空不空如来藏即中谛境。此约不次而
次说三如来藏也。自四卷一翻问答。虽承上章以
一性明体。非果上从体起用。故三藏在性若体若
用俱判为体。今举一偏易明者为问故曰空如来
藏也。二指讹者近交光正脉释此前后文其讹有
二。一承袭讹。彼准资中师所判前三卷破人法二
执显空如来藏。自四卷来显不空藏。更加巳意判
答水火不相容讫三如来藏为空不空藏。余谓如
此判释有二种失。一彰应机有问答不相应失。盖
阿难既以三法为问如来必以三法为答。则三止
所止三谛即三如来藏。故一期问答巳竟叙悟说
偈有始有卒。若总判为空如来藏。反显问处有三
答处惟一。岂非堕问答不相应失乎。二彰不空如
来藏有污染生灭之过。盖宝积既云不空如来藏
具恒沙佛不思议法。应是性具功德了无虚妄污
染。若判因明立所与三相续为不空如来藏。岂非
彰污染生灭之过乎。三彰空不空如来藏有立名
收义不尽之过。盖此藏以随为色空普应一切立
名。若如所判则但收得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一节
经文馀文则非其类。岂非收义不尽乎。此一讹也。
须知此经有两处说三如来藏。自初卷至二卷见
见非见明空如来藏即真谛境。继此说阴入处界
明不空如来藏即俗谛境。后说七大随众生心应
所知量明空不空如来藏即中谛境。此约不次而
次说三如来藏也。自四卷一翻问答。虽承上章以
卷四 第 775c 页 X12-0775.png
起二问。而正意欲显不次第三如来藏以为圆修
定慧所观之境。故建言即以性觉妙明本觉明妙
为辞。则三如来藏早巳举似。及答释既竟即以如
来自巳因中所合果上所證圆极三藏而为敷演
以为后学圆修之本。盖非前三次第之义不显。若
非后一圆顿之理不彰。今二义并明则常住真心
清净实相圆融三止首楞大定双举而圆得也。二
指谪讹。彼疏又云此中酷似三谛三观心粗浮而
不沉玩者辄立谛观。不知详佛深旨但是直指众
生现具本来之心便是如此圆融妙极。众生迷时
诸佛證后常只如此了无增减也。良由此师不知
谛观二字一属性一属修。古师如孤山吴兴长水。
皆约三谛释者言性不言修。且三谛之理乃天然
性德。与交光所说直指众生现具之心。与诸佛證
后了无增减。者何异此巳如前茅中广破。须者往
检。此二讹也。
○三正释为二。初分释二汇释。初分
释又三。明真谛中初标能非之体。而言本妙元心
者此以心字为主。韶公所谓心外无法也。惟心外
无法故十界俱非。二所非之相分二。初正明空藏
不出十界。二结上生下俱非世出世结上也。以是
故生下也。教门所谓忘缘时千如炳现是也。二俗
谛中标能即之体云即如来藏元明心妙者此以
妙字为主。诸法皆妙。韶公所谓满目青山也。惟诸
法皆妙故十界俱即。正明不空亦不出十界。结上
定慧所观之境。故建言即以性觉妙明本觉明妙
为辞。则三如来藏早巳举似。及答释既竟即以如
来自巳因中所合果上所證圆极三藏而为敷演
以为后学圆修之本。盖非前三次第之义不显。若
非后一圆顿之理不彰。今二义并明则常住真心
清净实相圆融三止首楞大定双举而圆得也。二
指谪讹。彼疏又云此中酷似三谛三观心粗浮而
不沉玩者辄立谛观。不知详佛深旨但是直指众
生现具本来之心便是如此圆融妙极。众生迷时
诸佛證后常只如此了无增减也。良由此师不知
谛观二字一属性一属修。古师如孤山吴兴长水。
皆约三谛释者言性不言修。且三谛之理乃天然
性德。与交光所说直指众生现具之心。与诸佛證
后了无增减。者何异此巳如前茅中广破。须者往
检。此二讹也。
○三正释为二。初分释二汇释。初分
释又三。明真谛中初标能非之体。而言本妙元心
者此以心字为主。韶公所谓心外无法也。惟心外
无法故十界俱非。二所非之相分二。初正明空藏
不出十界。二结上生下俱非世出世结上也。以是
故生下也。教门所谓忘缘时千如炳现是也。二俗
谛中标能即之体云即如来藏元明心妙者此以
妙字为主。诸法皆妙。韶公所谓满目青山也。惟诸
法皆妙故十界俱即。正明不空亦不出十界。结上
卷四 第 776a 页 X12-0776.png
生下中。俱即世出世间结上也。以是故生下也。非
先双俱离而不能成双俱是。教门所谓应物处百
界互融是也。三中谛中初标双非双即之体。言妙
明心元者此以元字为主。本元佛性情无不尽理
无不极也。二示双非双即之相。离即离非是即非
即者。离乃非之异名。是为即之殊称。上离俗谛十
界俱即。下离真谛十界俱非。此显中道双遮二边
也。上是俗谛十界俱即。下是真谛十界俱非。此显
中道双照二边也。盖十界本妙。情执为粗。欲破粗
情故十界俱遣。粗情既破妙理自彰。法法真常故
十界俱即。但惑情易破。法执难除。初虽以理遣情
后或执情为理。执情为理则情理皆粗。是以妙得
中道者而情理俱遣。然情非理外之情。理非情外
之理。故失之则情理皆情。得之则情理皆理。是故
妙明心元既离即以离非。又是即而非即。二汇释
为三。初竖约十界明三谛。二横约十界明三谛。三
会二义以归今经。初竖者此之名义出仁王缨珞
二经。彼云一者有谛二者无谛三者中道第一义
谛。初有谛者谓二十五有众生妄情所见名之为
有。如彼情见审实不虚名之为谛。亦名俗谛虚假
凡俗故。亦名世谛涅槃所谓如世人之所见者名
为世谛。此以六凡法界为俗也。二无谛者三乘圣
人所见真空之理无名无相故名为无。审实不虚
目之为谛。亦名真谛真实不虚故。亦名第一义谛
先双俱离而不能成双俱是。教门所谓应物处百
界互融是也。三中谛中初标双非双即之体。言妙
明心元者此以元字为主。本元佛性情无不尽理
无不极也。二示双非双即之相。离即离非是即非
即者。离乃非之异名。是为即之殊称。上离俗谛十
界俱即。下离真谛十界俱非。此显中道双遮二边
也。上是俗谛十界俱即。下是真谛十界俱非。此显
中道双照二边也。盖十界本妙。情执为粗。欲破粗
情故十界俱遣。粗情既破妙理自彰。法法真常故
十界俱即。但惑情易破。法执难除。初虽以理遣情
后或执情为理。执情为理则情理皆粗。是以妙得
中道者而情理俱遣。然情非理外之情。理非情外
之理。故失之则情理皆情。得之则情理皆理。是故
妙明心元既离即以离非。又是即而非即。二汇释
为三。初竖约十界明三谛。二横约十界明三谛。三
会二义以归今经。初竖者此之名义出仁王缨珞
二经。彼云一者有谛二者无谛三者中道第一义
谛。初有谛者谓二十五有众生妄情所见名之为
有。如彼情见审实不虚名之为谛。亦名俗谛虚假
凡俗故。亦名世谛涅槃所谓如世人之所见者名
为世谛。此以六凡法界为俗也。二无谛者三乘圣
人所见真空之理无名无相故名为无。审实不虚
目之为谛。亦名真谛真实不虚故。亦名第一义谛
卷四 第 776b 页 X12-0776.png
涅槃所谓如出世人之所见者名第一义谛。此以
声闻缘觉两法界为真谛也。三中道第一义谛者
遮二边说名为中。此理虚通无壅无塞称之为道。
最上无过故名第一。深有所以目之为义。诸佛菩
萨之所證见审实不虚命之为谛。故言中道第一
义谛。此以佛菩萨两法界为中谛也。次横约十界
明三谛者此三谛义出中观论。论云因缘所生法
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十法界皆
因缘生法以佛种从缘起故。我说即是空十界缘
起皆真也。亦名为假名十界缘起皆俗也。亦名中
道义十界缘起皆中也。三会二义归此经者以今
经三谛备兹二义故也。如云而如来藏非心非空
乃至非十八界。此所非者即缨络仁王所谓二十
五有妄情所见之俗谛也。非无明至非智非得。此
所非者即仁王缨络出世圣人所见之真谛也。非
檀那至非常乐我净。此所非者即仁王缨络诸佛
菩萨所见之中谛也。此是十界竖义。若横义者如
十界并非。此则通以十界为真谛也。云何并非。以
如来藏本妙元心体绝情伪故。次十界并即。此通
以十界为俗谛也。云何俱即。以元明心妙性具十
界故。次离即离非是即非即。此通以十界为中道
第一义谛也。云何俱即俱非。以如来藏妙明心元
虽即二边而无二边如异故。初以心字为主者真
空也。自一心而观何有万法之殊故一切并非。而
声闻缘觉两法界为真谛也。三中道第一义谛者
遮二边说名为中。此理虚通无壅无塞称之为道。
最上无过故名第一。深有所以目之为义。诸佛菩
萨之所證见审实不虚命之为谛。故言中道第一
义谛。此以佛菩萨两法界为中谛也。次横约十界
明三谛者此三谛义出中观论。论云因缘所生法
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十法界皆
因缘生法以佛种从缘起故。我说即是空十界缘
起皆真也。亦名为假名十界缘起皆俗也。亦名中
道义十界缘起皆中也。三会二义归此经者以今
经三谛备兹二义故也。如云而如来藏非心非空
乃至非十八界。此所非者即缨络仁王所谓二十
五有妄情所见之俗谛也。非无明至非智非得。此
所非者即仁王缨络出世圣人所见之真谛也。非
檀那至非常乐我净。此所非者即仁王缨络诸佛
菩萨所见之中谛也。此是十界竖义。若横义者如
十界并非。此则通以十界为真谛也。云何并非。以
如来藏本妙元心体绝情伪故。次十界并即。此通
以十界为俗谛也。云何俱即。以元明心妙性具十
界故。次离即离非是即非即。此通以十界为中道
第一义谛也。云何俱即俱非。以如来藏妙明心元
虽即二边而无二边如异故。初以心字为主者真
空也。自一心而观何有万法之殊故一切并非。而
卷四 第 776c 页 X12-0776.png
云本妙元心者犹言即中俗之真也。次以妙字为
主者妙有也。自万法俱妙而观则十界宛然故一
切并即。而云元明心妙者犹言即中真之俗也。三
以元字为主者本元中道佛性也。自本元心性而
观则双遮二边真俗俱遣。双照二谛真俗炳然。而
云妙明心元者犹言即俗真之中也。今经三谛既
具二义。以横融竖则无竖不横。以竖列横则无横
不竖。无横不竖则三三宛然。无竖不横则皆名一
实妙谛。三谛俱实只一十界。十界绝待独一妙心。
斯则复名无谛之谛。故说真谛时则十界并非此
名一空一切空。无有无中而不空。以六凡俱非。有
亦空也。二乘俱非空亦空也。佛菩萨俱非。中亦空
也。说俗时则十界并即。此名一有一切有。无空无
中而不有。以六凡俱即。有亦有也。二乘俱即。空亦
有也。佛菩萨俱即中亦有也。说中道时则十界俱
非破立。此名一中一切中。无空无有而不中。以六
凡俱非破立。有亦中也。二乘俱非破立。空亦中也。
佛菩萨俱非破立。中亦中也。是故若言真谛者泯
诸法名无相。而六凡被泯之且言无相矣。二乘既
亦泯岂非真非真而真即俗乎。真谛者泯情不泯
法孰谓真谛无相乎。若言俗谛者立诸法是有相。
而六凡被立之且言有相矣。所立二乘真谛者有
相乎。佛菩萨中道者有相乎。俗谛者立法不立情
孰谓俗谛有相乎。若言中谛者双遮二边法是伹
主者妙有也。自万法俱妙而观则十界宛然故一
切并即。而云元明心妙者犹言即中真之俗也。三
以元字为主者本元中道佛性也。自本元心性而
观则双遮二边真俗俱遣。双照二谛真俗炳然。而
云妙明心元者犹言即俗真之中也。今经三谛既
具二义。以横融竖则无竖不横。以竖列横则无横
不竖。无横不竖则三三宛然。无竖不横则皆名一
实妙谛。三谛俱实只一十界。十界绝待独一妙心。
斯则复名无谛之谛。故说真谛时则十界并非此
名一空一切空。无有无中而不空。以六凡俱非。有
亦空也。二乘俱非空亦空也。佛菩萨俱非。中亦空
也。说俗时则十界并即。此名一有一切有。无空无
中而不有。以六凡俱即。有亦有也。二乘俱即。空亦
有也。佛菩萨俱即中亦有也。说中道时则十界俱
非破立。此名一中一切中。无空无有而不中。以六
凡俱非破立。有亦中也。二乘俱非破立。空亦中也。
佛菩萨俱非破立。中亦中也。是故若言真谛者泯
诸法名无相。而六凡被泯之且言无相矣。二乘既
亦泯岂非真非真而真即俗乎。真谛者泯情不泯
法孰谓真谛无相乎。若言俗谛者立诸法是有相。
而六凡被立之且言有相矣。所立二乘真谛者有
相乎。佛菩萨中道者有相乎。俗谛者立法不立情
孰谓俗谛有相乎。若言中谛者双遮二边法是伹
卷四 第 777a 页 X12-0777.png
中。而六凡二乘之真俗被遮之且言不即矣。佛菩
萨既亦遮岂非中非中而即二边乎。中谛者统诸
法孰谓中道不圆乎。良由常住真心具足诸法。即
此诸法充塞太虚。彼彼互具名如来藏。彼彼互遍
名无尽灯。虽一尘而十界三谛不少。刹海而十界
三谛不多。所谓如捣万种香为丸若烧一尘具足
众气。亦如剖栴檀析碧玉若多若少片片皆真。故
曰九界徒欲言之言则伤其实。徒欲思之思则丧
其真。所以如来掩室于摩竭。净名杜口于毗耶。法
华三请而不说。今经委曲而后谈。胎经云佛法如
大海不说有是非。凡夫贤圣人平等无高下。法华
云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又云是法非思量分
别之所能解。今经云一切众生皆由不知常住真
心性净明体皆此谓也。此之妙法乃诸佛如来所
谛。故法华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今文
云我以不灭不生合如来藏。惟如来因中能循末
以归本。故果上能从体而起用。是故于中一为无
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于一毛端现宝
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体中自非圆證性具焉
令妙用自在若斯。佛今说之欲令行者全以此谛
为修首楞大定之本。得此为本。则心心法界事事
圆融常住妙果。即法圆成观音智门当念具足。此
所谓以不生不灭为本修因以求不生不灭之果
者也。问依圆融三谛修大定者为具足观为随分
萨既亦遮岂非中非中而即二边乎。中谛者统诸
法孰谓中道不圆乎。良由常住真心具足诸法。即
此诸法充塞太虚。彼彼互具名如来藏。彼彼互遍
名无尽灯。虽一尘而十界三谛不少。刹海而十界
三谛不多。所谓如捣万种香为丸若烧一尘具足
众气。亦如剖栴檀析碧玉若多若少片片皆真。故
曰九界徒欲言之言则伤其实。徒欲思之思则丧
其真。所以如来掩室于摩竭。净名杜口于毗耶。法
华三请而不说。今经委曲而后谈。胎经云佛法如
大海不说有是非。凡夫贤圣人平等无高下。法华
云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又云是法非思量分
别之所能解。今经云一切众生皆由不知常住真
心性净明体皆此谓也。此之妙法乃诸佛如来所
谛。故法华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今文
云我以不灭不生合如来藏。惟如来因中能循末
以归本。故果上能从体而起用。是故于中一为无
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于一毛端现宝
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体中自非圆證性具焉
令妙用自在若斯。佛今说之欲令行者全以此谛
为修首楞大定之本。得此为本。则心心法界事事
圆融常住妙果。即法圆成观音智门当念具足。此
所谓以不生不灭为本修因以求不生不灭之果
者也。问依圆融三谛修大定者为具足观为随分
卷四 第 777b 页 X12-0777.png
观。答圆顿行人既开圆解具足随分无适不可。虽
然若依现文多约随分观乎具足。如二十五圣各
依一门即随分也。观音势至等上流菩萨则即随
分而观具足。其馀或偏或小乃即随分而观随分。
约境既然论观亦尔。有随分之随分。有随分之具
足。又有具足之具足。应同圆觉二十五轮。但得圆
解之人如转丸于千仞之岗无适而非自在也。】
「○(五责凡小不了三初法)如何世间三有众生及出世间声闻缘觉以所知
心测度如来无上菩提用世语言入佛知见。」
【【解】孤山曰所以但斥凡小而不言菩萨者。正对满
慈是二乘故。其实偏教菩萨亦不能测。故法华云
不退诸菩萨亦所不能知。
【疏】天台曰如何二字正责之之辞。世间等去举不
了之人。所知心世语言指不了之心。言菩提等即
不了之佛法也三有众生则滞于有。声闻缘觉则
著于空。不知所滞之有即真空所著之空即妙有。
不达中道动成戏论。是为以所知心测度如来无
上菩提用世语言入佛知见也。菩提与佛皆翻为
觉。特梵音在右耳。测度言心。入之言行。心行皆非。
去道实远。佛之知见有二。一能知见即我以不灭
不生。二所知见即所合三如来藏。】
「○(二喻)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
发。
○(三合)汝与众生亦复如是宝觉真心各各圆满如我
按指海印发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由不勤求无上
然若依现文多约随分观乎具足。如二十五圣各
依一门即随分也。观音势至等上流菩萨则即随
分而观具足。其馀或偏或小乃即随分而观随分。
约境既然论观亦尔。有随分之随分。有随分之具
足。又有具足之具足。应同圆觉二十五轮。但得圆
解之人如转丸于千仞之岗无适而非自在也。】
「○(五责凡小不了三初法)如何世间三有众生及出世间声闻缘觉以所知
心测度如来无上菩提用世语言入佛知见。」
【【解】孤山曰所以但斥凡小而不言菩萨者。正对满
慈是二乘故。其实偏教菩萨亦不能测。故法华云
不退诸菩萨亦所不能知。
【疏】天台曰如何二字正责之之辞。世间等去举不
了之人。所知心世语言指不了之心。言菩提等即
不了之佛法也三有众生则滞于有。声闻缘觉则
著于空。不知所滞之有即真空所著之空即妙有。
不达中道动成戏论。是为以所知心测度如来无
上菩提用世语言入佛知见也。菩提与佛皆翻为
觉。特梵音在右耳。测度言心。入之言行。心行皆非。
去道实远。佛之知见有二。一能知见即我以不灭
不生。二所知见即所合三如来藏。】
「○(二喻)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
发。
○(三合)汝与众生亦复如是宝觉真心各各圆满如我
按指海印发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由不勤求无上
卷四 第 777c 页 X12-0777.png
觉道爱念小乘得少为足。」
【【解】长水曰琴等喻众生。妙音喻藏性。妙指喻实智。
发喻起用。汝与众生合前琴等。宝觉真心合前妙
音。按指即智契于理。发光即大用现前。汝暂举心
等合前无妙指也。资中曰海印者。大集云阎浮所
有色像大海皆有印文。此喻如来法身性海普现
一切世间之相也。此文大意为释伏难。难云。若一
切即真我等云何与如来不同妙用。故今释云。汝
虽具有宝觉真心未得妙用。以尘劳妄念未清净
故。孤山曰由不勤求下释尘劳先起之由也。虽别
指小乘意该馀界。故向云汝与众生等。
【疏】天台曰长水云琴等喻众生妙音喻藏生非也。
应以琴等喻宝觉真心妙音喻无方大用妙指喻
楞严大定。下云如我按指海印发光。以经释经。义
极分明。然按指虽贴上喻实为下举心之偶。盖喻
寂体为照用之本。显举心为尘劳之源。正言佛得
妙定而大用现前。如阎浮所有色像大海俱有印
文。海有三种德湛然清净印现色像。不动周圆近
喻我以不灭不生合如来藏惟妙觉明圆照法界。
十界三谛俱非十界三谛俱即。十界三谛俱离即
离非是即非即。远喻阿难赞佛妙湛总持不动三
法亦甚分明。今文三谛既举一而即三前文三谛
亦言三而即一。其相云何如约见性而辩。湛然清
净即真谛。六凡四圣皆可即见根而辩即俗谛。周
【【解】长水曰琴等喻众生。妙音喻藏性。妙指喻实智。
发喻起用。汝与众生合前琴等。宝觉真心合前妙
音。按指即智契于理。发光即大用现前。汝暂举心
等合前无妙指也。资中曰海印者。大集云阎浮所
有色像大海皆有印文。此喻如来法身性海普现
一切世间之相也。此文大意为释伏难。难云。若一
切即真我等云何与如来不同妙用。故今释云。汝
虽具有宝觉真心未得妙用。以尘劳妄念未清净
故。孤山曰由不勤求下释尘劳先起之由也。虽别
指小乘意该馀界。故向云汝与众生等。
【疏】天台曰长水云琴等喻众生妙音喻藏生非也。
应以琴等喻宝觉真心妙音喻无方大用妙指喻
楞严大定。下云如我按指海印发光。以经释经。义
极分明。然按指虽贴上喻实为下举心之偶。盖喻
寂体为照用之本。显举心为尘劳之源。正言佛得
妙定而大用现前。如阎浮所有色像大海俱有印
文。海有三种德湛然清净印现色像。不动周圆近
喻我以不灭不生合如来藏惟妙觉明圆照法界。
十界三谛俱非十界三谛俱即。十界三谛俱离即
离非是即非即。远喻阿难赞佛妙湛总持不动三
法亦甚分明。今文三谛既举一而即三前文三谛
亦言三而即一。其相云何如约见性而辩。湛然清
净即真谛。六凡四圣皆可即见根而辩即俗谛。周
卷四 第 778a 页 X12-0778.png
遍法界体无动摇即中谛。此真谛言三即一也。阴
入处界。莫非性具即妙有。本非因缘自然即真空。
不动周圆妙真如性即圆中。此俗谛言三即一也。
七大性色真空性空真色即妙有。清净本然即真
空。周遍法界即圆中此中。谛言三即一也。谈性本
为观设。谛既圆融互具止亦微妙难思。愿读者先
屏是非之心共入和合性海一照本真果相符否。
由不勤求。虽释尘劳先起之由实最勤修。以为入
道之渐。】
「○(二因答前疑二初满慈重徵妄因二初疑问)富楼那言我与如来宝觉圆明真妙净心无二圆
满而我昔遭无始妄想久在轮回今得圣乘犹未究
竟世尊诸妄一切圆灭独妙真常敢问如来一切众
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受此沦溺。」
【【解】温陵曰蹑上各各圆满之言发问也。既悟无二
益显妄沦。而不知妄之所由故请穷其因。天如补
注曰近则蹑上。远则蹑前。盖前文未达循业发现
之义遂有云何忽生之问。如来乃以妄为明觉因
明立所等答之。富那既知其妄。但不知何因有妄
故有此问也。孤山曰犹未究竟此有二意。若就外
现。则无学小圣无明全在故未究竟。若就内秘。则
分真大士有上地惑。故未究竟。诸妄圆灭即极果
断德。独妙真常即究竟智德。
【疏】天台曰宝觉圆明真妙净心者。趣举前文如来
所證惟妙觉明圆照法界乃大宝法王究竟本觉
入处界。莫非性具即妙有。本非因缘自然即真空。
不动周圆妙真如性即圆中。此俗谛言三即一也。
七大性色真空性空真色即妙有。清净本然即真
空。周遍法界即圆中此中。谛言三即一也。谈性本
为观设。谛既圆融互具止亦微妙难思。愿读者先
屏是非之心共入和合性海一照本真果相符否。
由不勤求。虽释尘劳先起之由实最勤修。以为入
道之渐。】
「○(二因答前疑二初满慈重徵妄因二初疑问)富楼那言我与如来宝觉圆明真妙净心无二圆
满而我昔遭无始妄想久在轮回今得圣乘犹未究
竟世尊诸妄一切圆灭独妙真常敢问如来一切众
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受此沦溺。」
【【解】温陵曰蹑上各各圆满之言发问也。既悟无二
益显妄沦。而不知妄之所由故请穷其因。天如补
注曰近则蹑上。远则蹑前。盖前文未达循业发现
之义遂有云何忽生之问。如来乃以妄为明觉因
明立所等答之。富那既知其妄。但不知何因有妄
故有此问也。孤山曰犹未究竟此有二意。若就外
现。则无学小圣无明全在故未究竟。若就内秘。则
分真大士有上地惑。故未究竟。诸妄圆灭即极果
断德。独妙真常即究竟智德。
【疏】天台曰宝觉圆明真妙净心者。趣举前文如来
所證惟妙觉明圆照法界乃大宝法王究竟本觉
卷四 第 778b 页 X12-0778.png
圆满光明如十五月不妄不染清净解脱与我相
同圆满无二者为问。不徒为在缠佛性若矿中金
木中灰也。虽无二圆满而升沉自殊者。我辈昔遭
无始妄想久在轮回。世尊诸妄一切圆灭独妙真
常。据二者观之而足知其妄。如世尊所谓妄为明
觉此领解也。特不知生妄之初何因而有故愿为
决之。此一问极好。虽问生妄之因正显息妄之因。
下云汝但不随分别三种相续是也。第生妄既无
其因息妄又何因之有。此正以无因之因以为真
因。下云识迷无因妄无所依不随分别狂心自歇
尚何因之有哉。若必为因则汝狂正发又何足称
为歇狂哉。】
「○(二答释二初明妄本无因三初标示)佛告富楼那汝虽除疑馀惑未尽。
○(二正释三初举事徵辩)吾以世间现
前诸事今复问汝汝岂不闻室罗城中演若达多忽
于晨朝以镜照面爱镜中头眉目可见瞋责巳头不
见面目以为魑魅无状狂走于意云何此人何因无
故狂走富楼那言是人心狂更无他故。」
【【解】温陵曰演若达多云祠授从神乞得故也。孤山
曰照镜喻妄心推画分别。爱镜中头喻取著妄境。
妄事易著如眉目可见。真理难知如瞋责巳头等。
背悟向迷如无状狂走也。四趣则背善向恶。人天
则背苦向乐。二乘则背有向空。菩萨则背边向中。
悉名狂走。心狂者喻九界取舍悉由妄心。天如补
注曰引达多照境为喻而言其无故狂走。使知狂
同圆满无二者为问。不徒为在缠佛性若矿中金
木中灰也。虽无二圆满而升沉自殊者。我辈昔遭
无始妄想久在轮回。世尊诸妄一切圆灭独妙真
常。据二者观之而足知其妄。如世尊所谓妄为明
觉此领解也。特不知生妄之初何因而有故愿为
决之。此一问极好。虽问生妄之因正显息妄之因。
下云汝但不随分别三种相续是也。第生妄既无
其因息妄又何因之有。此正以无因之因以为真
因。下云识迷无因妄无所依不随分别狂心自歇
尚何因之有哉。若必为因则汝狂正发又何足称
为歇狂哉。】
「○(二答释二初明妄本无因三初标示)佛告富楼那汝虽除疑馀惑未尽。
○(二正释三初举事徵辩)吾以世间现
前诸事今复问汝汝岂不闻室罗城中演若达多忽
于晨朝以镜照面爱镜中头眉目可见瞋责巳头不
见面目以为魑魅无状狂走于意云何此人何因无
故狂走富楼那言是人心狂更无他故。」
【【解】温陵曰演若达多云祠授从神乞得故也。孤山
曰照镜喻妄心推画分别。爱镜中头喻取著妄境。
妄事易著如眉目可见。真理难知如瞋责巳头等。
背悟向迷如无状狂走也。四趣则背善向恶。人天
则背苦向乐。二乘则背有向空。菩萨则背边向中。
悉名狂走。心狂者喻九界取舍悉由妄心。天如补
注曰引达多照境为喻而言其无故狂走。使知狂
卷四 第 778c 页 X12-0778.png
走无故则知妄元无因矣。
【疏】天台曰夫喻本合法。喻明而后法明。故未合法
先须消喻。喻有三义。曰头曰镜曰狂。头义又有四。
未照镜时之头。正照镜时之头。怖畏狂走时之头。
忽然狂歇时之头。未照镜时头本在身。则头与不
头了无情念。狂之与歇无地安名。喻性觉妙明本
然清净帖然无事迷悟俱无。一自性觉必明中而
妄为明觉。何异祠授晨朝之觅镜照头乎。因明立
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何异
爱镜中头眉目可见嗔责巳头不见面目乎。亦下
文所谓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忘也。异彼所异因
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异由是生起三
种业果。何异以为魑魅无状狂走乎。我以不灭不
生合如来藏而如来惟妙觉明圆照法界。何异忽
然狂歇头非外得乎。通而言之三细六粗皆镜也。
分而言之。三细则以现相为镜业转为祠授为狂。
六粗则世界为镜众生为祠授业果为狂走。了兹
喻法庶不失其本也。孤山师云背悟向迷如无状
狂走此是也。下云四趣则背善向恶四句义释不
精。盖背善背苦背有背边皆迷也非悟也。白圭微
玷一为磨之以空法眼之尘。非故无吹毛以求疵
也。然则以何辞而易之则可。应曰六道则背真空
而向幻有。二乘则背妙有而向偏空。菩萨则背圆
顿而向偏渐则辞无不顺义无不圆矣。】
【疏】天台曰夫喻本合法。喻明而后法明。故未合法
先须消喻。喻有三义。曰头曰镜曰狂。头义又有四。
未照镜时之头。正照镜时之头。怖畏狂走时之头。
忽然狂歇时之头。未照镜时头本在身。则头与不
头了无情念。狂之与歇无地安名。喻性觉妙明本
然清净帖然无事迷悟俱无。一自性觉必明中而
妄为明觉。何异祠授晨朝之觅镜照头乎。因明立
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何异
爱镜中头眉目可见嗔责巳头不见面目乎。亦下
文所谓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忘也。异彼所异因
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异由是生起三
种业果。何异以为魑魅无状狂走乎。我以不灭不
生合如来藏而如来惟妙觉明圆照法界。何异忽
然狂歇头非外得乎。通而言之三细六粗皆镜也。
分而言之。三细则以现相为镜业转为祠授为狂。
六粗则世界为镜众生为祠授业果为狂走。了兹
喻法庶不失其本也。孤山师云背悟向迷如无状
狂走此是也。下云四趣则背善向恶四句义释不
精。盖背善背苦背有背边皆迷也非悟也。白圭微
玷一为磨之以空法眼之尘。非故无吹毛以求疵
也。然则以何辞而易之则可。应曰六道则背真空
而向幻有。二乘则背妙有而向偏空。菩萨则背圆
顿而向偏渐则辞无不顺义无不圆矣。】
卷四 第 779a 页 X12-0779.png
「○(二约法正明二初约名反责)佛言妙觉明圆本圆明妙既称为妄云何有因若
有所因云何名妄自诸妄想展转相因从迷积迷以
历尘劫虽佛发明犹不能返。
○(二指相正明二初因迷自有)如是迷因因迷自有
识迷无因妄无所依尚无有生欲何为灭。
○(二悟违元无)得菩提
者如寤时人说梦中事心纵精明欲何因缘取梦中
物况复无因本无所有。
○(三提喻合显)如彼城中演若达多岂有
因缘自怖头走忽然狂歇头非外得纵未歇狂亦何
遗失。
○(三总结)富楼那妄性如是因何为在。」
【【解】温陵曰妙觉明圆指我与如来无二圆满者。本
圆明妙言本无亏欠本无迷妄此人人本来面目
也。柰何以妄二之亏之遂分物我强起憎爱。诸妄
相因迷轮不返。识迷下因富那自恨昔遭妄想而
称世尊诸妄圆灭。似谓迷有所因妄有可灭故告
以此。如彼城中下牒喻重显。令了妄无因无可灭
者。资中曰自诸妄想展转相因者如初一人忽然
妄说递递相承乃至多人。及推其本了无所实。
【疏】天台曰妙觉明圆指生佛均有之觉性也。本圆
明妙非修之始妙者也。本圆明妙宜乎无妄。既妄
为明觉矣又何有乎因。盖妄则无因因则无妄亦
形待之必然。然则真有因乎曰有。如曰真因曰实
相因果非因乎。然则又何谓无因之因。盖圆家行
人依水月道场修如幻三昧无因之因是为真因。
然则生死之法何以又称之十二因缘。所谓自诸
妄想展转相因也。妄想即无明根本。前文妄为明
卷四 第 779b 页 X12-0779.png
觉也。展转相因者所谓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
妄能也。一有妄种子果不息。因三细以成六粗。复
由六粗以润三细。如一果种植之于地生根布枝
开华结果果复为子子复成果。惑业苦三无有穷
时。故曰从迷积迷以历尘劫。虽佛发明犹不能返
者此责佛世得闻法要之人知故乡而尚流浪生
死者也。复结归前问而的指其要曰如是迷因因
迷自有。本问迷之何因不知因其迷而自有。是则
因即迷也迷即因也。犹言自即巳也巳即自也。果如
是知迷妄何因哉。识迷无因等者凡有因即有依。
有依即有生。有生即有灭。有生灭则为烦恼。有烦
恼则有生死。今既识迷无因则妄无所依。无依则
无生。无生则无灭。无生无灭则烦恼生死空菩提
涅槃现。故知人之生死烦恼本空。有之者生灭使
之然也。生灭之法亦本空。不空者不识迷无因妄
无依也。故学道者能达迷妄了无因依则大定之
旨思过半矣。得菩提者去约喻明因之不可得。盖
妄之有因犹梦之有物。如人正在梦时功名富贵
似有所得。及其寤也梦体尚空欲何因缘取梦中
物乎。喻今在迷似有生灭因依一切妄法。及其悟
也妄体本空欲何因缘取迷妄因依以似人哉。况
复无因下提喻贴合。此喻极贴体。厥旨有二。一喻
迷妄无因。二喻真无得失。在文可见。论祠授以照
镜狂走是即因也何谓无因。然世人晨兴孰不照
妄能也。一有妄种子果不息。因三细以成六粗。复
由六粗以润三细。如一果种植之于地生根布枝
开华结果果复为子子复成果。惑业苦三无有穷
时。故曰从迷积迷以历尘劫。虽佛发明犹不能返
者此责佛世得闻法要之人知故乡而尚流浪生
死者也。复结归前问而的指其要曰如是迷因因
迷自有。本问迷之何因不知因其迷而自有。是则
因即迷也迷即因也。犹言自即巳也巳即自也。果如
是知迷妄何因哉。识迷无因等者凡有因即有依。
有依即有生。有生即有灭。有生灭则为烦恼。有烦
恼则有生死。今既识迷无因则妄无所依。无依则
无生。无生则无灭。无生无灭则烦恼生死空菩提
涅槃现。故知人之生死烦恼本空。有之者生灭使
之然也。生灭之法亦本空。不空者不识迷无因妄
无依也。故学道者能达迷妄了无因依则大定之
旨思过半矣。得菩提者去约喻明因之不可得。盖
妄之有因犹梦之有物。如人正在梦时功名富贵
似有所得。及其寤也梦体尚空欲何因缘取梦中
物乎。喻今在迷似有生灭因依一切妄法。及其悟
也妄体本空欲何因缘取迷妄因依以似人哉。况
复无因下提喻贴合。此喻极贴体。厥旨有二。一喻
迷妄无因。二喻真无得失。在文可见。论祠授以照
镜狂走是即因也何谓无因。然世人晨兴孰不照
卷四 第 779c 页 X12-0779.png
镜。馀人不狂独祠授狂。故知照镜非狂因也。合法
可知。应知此喻有泛有的。泛喻九界众生。的喻偏
教菩萨与夫二乘外道。不知性体本有由来向外
驰求如爱镜中头眉目可见嗔责巳头不见面目。】
「○(二示真元无得二初法二初劝息妄缘)汝但不随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三缘断
故三因不生则汝心中演若达多狂性自歇。
○(二显自真实)歇即
菩提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何藉劬劳肯綮
修證。」
【【解】吴兴曰三缘即业果中杀盗淫也。三因即杀等
三种贪也。即指此因名为狂性也。温陵曰世间业
果众生皆妙心影明。如镜中头分别则妄。故不随
分别则狂性自歇也。以世间业果众生为三缘者
妄心缘之而起也。以杀盗淫为三因者妄心因之
而有也。所谓自诸妄想展转相因。故断而不生则
狂性自歇也。歇即菩提等者所谓但离妄缘即如
如佛。骨间肉曰肯。筋肉结处曰綮。庄子技经肯綮
之未尝。今以肯綮譬微细惑结。盖劬劳修證只为
妄惑。妄因既息惑结自除故不劳肯綮修證也。天
如补注曰汝但不随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
续三缘断故三因不生者。三缘三因即指三种相
续之因缘也。相续因缘即无明能所等也。故前文
云以是因缘世界相续等是也。无明能所即微细
惑结也即肯綮之所喻者也。此之因缘既断而不
生则菩提心得矣。盖富那于前相续文中巳闻妄
可知。应知此喻有泛有的。泛喻九界众生。的喻偏
教菩萨与夫二乘外道。不知性体本有由来向外
驰求如爱镜中头眉目可见嗔责巳头不见面目。】
「○(二示真元无得二初法二初劝息妄缘)汝但不随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三缘断
故三因不生则汝心中演若达多狂性自歇。
○(二显自真实)歇即
菩提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何藉劬劳肯綮
修證。」
【【解】吴兴曰三缘即业果中杀盗淫也。三因即杀等
三种贪也。即指此因名为狂性也。温陵曰世间业
果众生皆妙心影明。如镜中头分别则妄。故不随
分别则狂性自歇也。以世间业果众生为三缘者
妄心缘之而起也。以杀盗淫为三因者妄心因之
而有也。所谓自诸妄想展转相因。故断而不生则
狂性自歇也。歇即菩提等者所谓但离妄缘即如
如佛。骨间肉曰肯。筋肉结处曰綮。庄子技经肯綮
之未尝。今以肯綮譬微细惑结。盖劬劳修證只为
妄惑。妄因既息惑结自除故不劳肯綮修證也。天
如补注曰汝但不随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
续三缘断故三因不生者。三缘三因即指三种相
续之因缘也。相续因缘即无明能所等也。故前文
云以是因缘世界相续等是也。无明能所即微细
惑结也即肯綮之所喻者也。此之因缘既断而不
生则菩提心得矣。盖富那于前相续文中巳闻妄
卷四 第 780a 页 X12-0780.png
为明觉因明立所之说。至此但问何因有妄。是亦
要紧一问穷到最深最微处矣。如来欲示妄元无
因自无藉口故引达多照镜无因狂走以喻之。引
喻将终即复劝曰汝但不随等。如云汝但不随妄
见分别三种相续。并其能所无明断而不生则狂
性自歇。歇即菩提胜净明心本周法界复何藉肯
綮修證哉。上所谓忽然狂歇头非外得者义显于
此。环师乃指杀盗淫三业为三因。岳师又指三业
为缘三贪为因。二师之意皆为下文阿难一语之
所碍耳。阿难云世尊现说杀盗淫业者此乃就三
种相续中略举业果而世界众生在其间矣。是则
举一该三本非独指杀盗淫也。且杀等三贪尚属
粗浮之惑。此惑才断而便谓不藉肯綮修證可乎。
古人指歇即菩提为顿教者。盖以其顿断细惑而
不藉修證也。详味佛语厥旨甚明。
【疏】天台曰此总结文有远有近。远结三种相续次
第迁流终而复始之问。终而复始即首尾相续义。
故世尊答以三种相续。今总结文示以断之之方
故下一断字。谓不随分别则能断其续也。故如此
问答敷演极长意趣极远照映极密。问中全要紧
在次第迁流终而复始八字。答中全要紧在三种
相续四字。总结中全要紧在断之一字。一翻问答
究竟指归。全要紧在不随分别四字。能知乎此则
纲可提而领可挈矣。近结者满慈前问妄想之因。
要紧一问穷到最深最微处矣。如来欲示妄元无
因自无藉口故引达多照镜无因狂走以喻之。引
喻将终即复劝曰汝但不随等。如云汝但不随妄
见分别三种相续。并其能所无明断而不生则狂
性自歇。歇即菩提胜净明心本周法界复何藉肯
綮修證哉。上所谓忽然狂歇头非外得者义显于
此。环师乃指杀盗淫三业为三因。岳师又指三业
为缘三贪为因。二师之意皆为下文阿难一语之
所碍耳。阿难云世尊现说杀盗淫业者此乃就三
种相续中略举业果而世界众生在其间矣。是则
举一该三本非独指杀盗淫也。且杀等三贪尚属
粗浮之惑。此惑才断而便谓不藉肯綮修證可乎。
古人指歇即菩提为顿教者。盖以其顿断细惑而
不藉修證也。详味佛语厥旨甚明。
【疏】天台曰此总结文有远有近。远结三种相续次
第迁流终而复始之问。终而复始即首尾相续义。
故世尊答以三种相续。今总结文示以断之之方
故下一断字。谓不随分别则能断其续也。故如此
问答敷演极长意趣极远照映极密。问中全要紧
在次第迁流终而复始八字。答中全要紧在三种
相续四字。总结中全要紧在断之一字。一翻问答
究竟指归。全要紧在不随分别四字。能知乎此则
纲可提而领可挈矣。近结者满慈前问妄想之因。
卷四 第 780b 页 X12-0780.png
如来既以演若达多怖头因缘明狂本无因。今复
示以歇狂工夫故曰汝但不随分别(云云)。此一节
诚歇狂之至教入道之妙门也。盖生死之患莫大
于妄想。妄想莫大于分别。分别苟无则狂心自歇。
歇即菩提不加勉强。言不随分别三种相续三缘
断故三因不生者盖妄虽一而义实有三。一者无
明也。三者妄为明觉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
能也。原其始既由三细之三因以生乎三种相续
之三缘。要其终复由三缘以润乎三因。然徒缘而
不能润能润者分别。譬如树木虽能生叶叶又能
润木。若未秋而遽披其叶则木不得其所润而先
枯。然亦徒叶不能润润其叶者雨露为之滋。故学
道者贵绝乎分别。绝分别则三缘遗。三缘遗则三
因不得其所润而生死孽种枯菩提妙种得其所
矣。第分别妄想不易歇又当原其所自起。然后得
其所自灭。所自起既以随三相续分别为之本。故
所自灭要当以不随分别为之本。言不随者非曰
杜见闻远声色。正须即见闻声色而了达乎体虚。
能体乎虚则物自无。物自无则见闻寂分别空矣。
害马既去真常独露故曰狂心自歇歇即菩提。肯
綮二字虽用文而不用意。然亦可借庖丁解牛之
事以为譬喻。直须将大地山河内身外境作一个
所解之牛看得玲珑剔透。不但目无全牛要须连
牛也无。所谓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
示以歇狂工夫故曰汝但不随分别(云云)。此一节
诚歇狂之至教入道之妙门也。盖生死之患莫大
于妄想。妄想莫大于分别。分别苟无则狂心自歇。
歇即菩提不加勉强。言不随分别三种相续三缘
断故三因不生者盖妄虽一而义实有三。一者无
明也。三者妄为明觉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
能也。原其始既由三细之三因以生乎三种相续
之三缘。要其终复由三缘以润乎三因。然徒缘而
不能润能润者分别。譬如树木虽能生叶叶又能
润木。若未秋而遽披其叶则木不得其所润而先
枯。然亦徒叶不能润润其叶者雨露为之滋。故学
道者贵绝乎分别。绝分别则三缘遗。三缘遗则三
因不得其所润而生死孽种枯菩提妙种得其所
矣。第分别妄想不易歇又当原其所自起。然后得
其所自灭。所自起既以随三相续分别为之本。故
所自灭要当以不随分别为之本。言不随者非曰
杜见闻远声色。正须即见闻声色而了达乎体虚。
能体乎虚则物自无。物自无则见闻寂分别空矣。
害马既去真常独露故曰狂心自歇歇即菩提。肯
綮二字虽用文而不用意。然亦可借庖丁解牛之
事以为譬喻。直须将大地山河内身外境作一个
所解之牛看得玲珑剔透。不但目无全牛要须连
牛也无。所谓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
卷四 第 780c 页 X12-0780.png
所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又岂独技经
肯綮之未尝乎。若分别二字照映前文则根原于
二种根本。第一用攀缘心为自性者。第二能生诸
缘二字二卷为物所转四卷因明立所汝以色空
相倾相夺皆其事也。不随分别者总而言之楞严
大定。别而言之有无分别之理有无分别之行。无
分别理者圆融三如来藏性觉妙明本觉明妙是
也。无分别行者则吾不见时见见之时若能转物
不灭不生合如来藏是也。然又有无分别之行。有
有分别之行。有无分别与分别俱忘而俱存之行。
无分别之行即奢摩他寂静义。如初二两卷破妄
心显真性一归于无分别而巳。有分别之行即三
摩观照义。如历阴入处界以四性推检。此以无分
别而为分别。永嘉所谓分别亦非意是也。无分别
与分别俱忘而俱存即禅那寂照不二之旨。如七
大性色真空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是也。今云不随
分别则三义俱该。楞严大定于是乎在。】
「○(二喻)譬如有人于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觉知穷露他
方乞食驰走虽实贫穷珠不曾失忽有智者指示其
珠所愿从心致大饶富方悟神珠非从外得。」
【【解】吴兴曰衣喻五阴。珠喻藏性。由无明故不觉。乏
妙用故穷露。佛界如本国。九界如他方。求人天乐
取偏小益犹乞食驰走。妄情暂失真性本圆犹虽
贫珠在。佛如智者。教如示珠。證理起用则致大饶
肯綮之未尝乎。若分别二字照映前文则根原于
二种根本。第一用攀缘心为自性者。第二能生诸
缘二字二卷为物所转四卷因明立所汝以色空
相倾相夺皆其事也。不随分别者总而言之楞严
大定。别而言之有无分别之理有无分别之行。无
分别理者圆融三如来藏性觉妙明本觉明妙是
也。无分别行者则吾不见时见见之时若能转物
不灭不生合如来藏是也。然又有无分别之行。有
有分别之行。有无分别与分别俱忘而俱存之行。
无分别之行即奢摩他寂静义。如初二两卷破妄
心显真性一归于无分别而巳。有分别之行即三
摩观照义。如历阴入处界以四性推检。此以无分
别而为分别。永嘉所谓分别亦非意是也。无分别
与分别俱忘而俱存即禅那寂照不二之旨。如七
大性色真空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是也。今云不随
分别则三义俱该。楞严大定于是乎在。】
「○(二喻)譬如有人于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觉知穷露他
方乞食驰走虽实贫穷珠不曾失忽有智者指示其
珠所愿从心致大饶富方悟神珠非从外得。」
【【解】吴兴曰衣喻五阴。珠喻藏性。由无明故不觉。乏
妙用故穷露。佛界如本国。九界如他方。求人天乐
取偏小益犹乞食驰走。妄情暂失真性本圆犹虽
贫珠在。佛如智者。教如示珠。證理起用则致大饶
卷四 第 781a 页 X12-0781.png
富也。温陵曰得珠之喻。亦喻妄息真现不劳修證也。
【疏】天台曰此系珠喻与法华不同。彼明十六王子。
为三乘人覆讲法华结大乘缘种喻以亲友系了
因珠。今经于自衣中系正因珠。喻本有佛性虽穷
不失。一解一性自不同年。若差之毫厘则谬以千
里。】
「○(二庆喜再执缘起二初疑请二初叙疑三初引所说反难)即时阿难在大众中顶礼佛足起立白佛世尊现
说杀盗淫业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心中达多狂性自
歇歇即菩提不从人得斯则因缘皎然明白云何如
来顿弃因缘。
○(二明巳他从悟)我从因缘心得开悟世尊此义何独
我等年少有学声闻今此会中大目犍连及舍利弗
须菩提等从老梵志闻佛因缘发心开悟得成无漏。
○(三结今义同邪)今说菩提不从因缘则王舍城拘舍梨等所说自
然成第一义。
○(二请说)惟垂大悲开发迷闷。」
【【解】温陵曰递蹑上文起难为后学决疑也。上称缘
断而因不生斯正因缘之义。何前言顿弃邪。今弃
因缘则外道自然之说为当矣。富那之后复以阿
难问难者。诸法既明则进修无滞。将示修證之门
故又以当机之人发起。
【疏】天台曰或曰经自二卷来破因缘自然者数矣。
阿难尊者宜其久荡执情高超悟表。今复以因缘
为难何惑情若是之难袪平。对曰非尊者执情之
难袪乃之子驾说之太易。何也。盖因缘自然之言
虽一而义涉多门。有在缠理事之因缘自然出缠
【疏】天台曰此系珠喻与法华不同。彼明十六王子。
为三乘人覆讲法华结大乘缘种喻以亲友系了
因珠。今经于自衣中系正因珠。喻本有佛性虽穷
不失。一解一性自不同年。若差之毫厘则谬以千
里。】
「○(二庆喜再执缘起二初疑请二初叙疑三初引所说反难)即时阿难在大众中顶礼佛足起立白佛世尊现
说杀盗淫业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心中达多狂性自
歇歇即菩提不从人得斯则因缘皎然明白云何如
来顿弃因缘。
○(二明巳他从悟)我从因缘心得开悟世尊此义何独
我等年少有学声闻今此会中大目犍连及舍利弗
须菩提等从老梵志闻佛因缘发心开悟得成无漏。
○(三结今义同邪)今说菩提不从因缘则王舍城拘舍梨等所说自
然成第一义。
○(二请说)惟垂大悲开发迷闷。」
【【解】温陵曰递蹑上文起难为后学决疑也。上称缘
断而因不生斯正因缘之义。何前言顿弃邪。今弃
因缘则外道自然之说为当矣。富那之后复以阿
难问难者。诸法既明则进修无滞。将示修證之门
故又以当机之人发起。
【疏】天台曰或曰经自二卷来破因缘自然者数矣。
阿难尊者宜其久荡执情高超悟表。今复以因缘
为难何惑情若是之难袪平。对曰非尊者执情之
难袪乃之子驾说之太易。何也。盖因缘自然之言
虽一而义涉多门。有在缠理事之因缘自然出缠
卷四 第 781b 页 X12-0781.png
理事之因缘自然。在缠又有障真谛之因缘自然
障俗谛之因缘自然障中谛之因然自然。此皆前
三卷所破之事也。若今重以为问者乃出缠之因
缘自然。虽单问因缘实兼自然。是以世尊答中双
破二义。原其问意而备在答中。将谓性门巳竟当
辩修途。圆因搆造有似于因缘。分果冥契有似于
自然。苟不双遣必堕二非。故冀如来有以明之庶
不堕于偏修偏證之失。如曰若悟本头识知狂走
因缘自然俱为戏论。乃至云合然俱离离合俱非
此句方为无戏论法。其事理修證之殊了然可别
矣。】
「○(二开示二初破疑二初寄事推破二初立二执)佛告阿难即如城中演若达多狂性因缘若得灭
除则不狂性自然而出因缘自然理穷于是。」
【【解】温陵曰狂因既灭则自然性出。不狂之前二皆
本无。由是观之。凡所谓因缘自然本皆不有。悉因
狂妄而立故曰理穷于是。】
「○(二破二执二初正破两执二初双破因缘自然二初以因缘破自然)阿难演若达多头本自然本自其然无然非自何
因缘故怖头狂走。」
【【解】温陵曰此以因缘破自然也。自然者本自天然
不假因缘也。若本自然则或狂不狂无所然而非
自矣。夫何又假照镜因缘而后狂走。此自然之计
堕矣。】
「○(二以自然破因缘)若自然头因缘故狂何不自然因缘故失本头不
失狂怖妄出曾无变易何藉因缘。」
障俗谛之因缘自然障中谛之因然自然。此皆前
三卷所破之事也。若今重以为问者乃出缠之因
缘自然。虽单问因缘实兼自然。是以世尊答中双
破二义。原其问意而备在答中。将谓性门巳竟当
辩修途。圆因搆造有似于因缘。分果冥契有似于
自然。苟不双遣必堕二非。故冀如来有以明之庶
不堕于偏修偏證之失。如曰若悟本头识知狂走
因缘自然俱为戏论。乃至云合然俱离离合俱非
此句方为无戏论法。其事理修證之殊了然可别
矣。】
「○(二开示二初破疑二初寄事推破二初立二执)佛告阿难即如城中演若达多狂性因缘若得灭
除则不狂性自然而出因缘自然理穷于是。」
【【解】温陵曰狂因既灭则自然性出。不狂之前二皆
本无。由是观之。凡所谓因缘自然本皆不有。悉因
狂妄而立故曰理穷于是。】
「○(二破二执二初正破两执二初双破因缘自然二初以因缘破自然)阿难演若达多头本自然本自其然无然非自何
因缘故怖头狂走。」
【【解】温陵曰此以因缘破自然也。自然者本自天然
不假因缘也。若本自然则或狂不狂无所然而非
自矣。夫何又假照镜因缘而后狂走。此自然之计
堕矣。】
「○(二以自然破因缘)若自然头因缘故狂何不自然因缘故失本头不
失狂怖妄出曾无变易何藉因缘。」
卷四 第 781c 页 X12-0781.png
【【解】温陵曰此以自然破因缘也。若本自不狂假因
缘故狂。则本自不失盍假因缘故失。头既不失特
由狂妄则因缘之计堕矣。天如补注曰达多不见
巳头将谓失其头矣故狂走。今头本在初不曾因
照镜而失。又况他人照镜亦不曾狂。然则汝自然
狂非关因缘矣。】
「○(二单破转计自然)本狂自然本有狂怖未狂之际狂何所潜不狂自
然头本无妄何为狂走。」
【【解】温陵曰若狂怖本于自然则是本有狂怖。然既
无所潜非本狂矣。若狂怖不本于自然则头本无
妄何为狂走非本不狂矣。非本狂非不本狂足知
自然因缘之说皆妄立矣。】
「○(二悟本俱非)若悟本头识知狂走因缘自然俱为戏论。
○(二合显结归二初结归前说)是故
我言三缘断故即菩提心。
○(二类事合显三初单空因缘)菩提心生生灭心灭此
但生灭灭生俱尽无功用道。
○(二单空自然)若有自然如是则明
自然心生生灭心灭此亦生灭无生灭者名为自然。
○(三双空因缘自然二初喻显所空)犹如世间诸相杂和成一体者名和合性非和合
者称本然性。
○(二法显能空)本然非然和合非合合然俱离离合
俱非此句方名无戏论法。」
【【解】温陵曰菩提心中本无生灭亦无自然。若谓菩
提心生生灭心灭此但生灭非菩提也。若谓灭生
俱尽无功用道有自然者。因是则明自然心生生
灭心灭此亦生灭非菩提也。而又反指无生灭者
名为自然。皆则戏论。譬如因有杂和故说和合。而
卷四 第 782a 页 X12-0782.png
又反指非和合者称本然性。皆是对待妄立戏论
之法。直使然与非然合与非合一切远离亦无远
离之心。乃真无功用道无戏论法也。
【疏】天台曰阿难尊者重以因缘影乎自然而问。如
来欲为答之自无藉口。乃乘前喻之便而为发明
故曰即如演若达多(云云)。盖按其问端道理如此
如此不过同祠授狂性因缘者以为因缘。若得灭
除则不狂性自然而出者以为自然。世间执因缘
自然者义趣尽于此矣故曰理穷于是。若然即此
二者可以互破而因缘自然之计自无。故下互破
中初以因缘破自然。次以自然破因缘。三单破转
计自然。温陵师释之详矣。破之既竟然后指悟本
俱非故曰若悟本头识知狂走因缘自然俱为戏
论。要知因缘自然之计皆中间狂迷之事。若原其
始则清净本然何因缘自然之有。及要其终惟妙
觉明圆照法界。又何因缘自然之有。既寄事而推
破复合显以结归曰是故我言三缘断故即菩提
心。三缘即世人狂走因缘也。断即歇也。所谓狂心
若歇歇即菩提也。此正结归前问。乃大休歇大彻
悟一歇永歇更不复迷之人只须此处截断不烦
下文再下注脚。但世尊复虑细惑不除动成戏论
者要当绝其后念。故又有单空之辞二重空之辞
亦二以遣之。于单空中各有一是一非莫不因是
以成非破非以成是。初一非从三缘断故即菩提
之法。直使然与非然合与非合一切远离亦无远
离之心。乃真无功用道无戏论法也。
【疏】天台曰阿难尊者重以因缘影乎自然而问。如
来欲为答之自无藉口。乃乘前喻之便而为发明
故曰即如演若达多(云云)。盖按其问端道理如此
如此不过同祠授狂性因缘者以为因缘。若得灭
除则不狂性自然而出者以为自然。世间执因缘
自然者义趣尽于此矣故曰理穷于是。若然即此
二者可以互破而因缘自然之计自无。故下互破
中初以因缘破自然。次以自然破因缘。三单破转
计自然。温陵师释之详矣。破之既竟然后指悟本
俱非故曰若悟本头识知狂走因缘自然俱为戏
论。要知因缘自然之计皆中间狂迷之事。若原其
始则清净本然何因缘自然之有。及要其终惟妙
觉明圆照法界。又何因缘自然之有。既寄事而推
破复合显以结归曰是故我言三缘断故即菩提
心。三缘即世人狂走因缘也。断即歇也。所谓狂心
若歇歇即菩提也。此正结归前问。乃大休歇大彻
悟一歇永歇更不复迷之人只须此处截断不烦
下文再下注脚。但世尊复虑细惑不除动成戏论
者要当绝其后念。故又有单空之辞二重空之辞
亦二以遣之。于单空中各有一是一非莫不因是
以成非破非以成是。初一非从三缘断故即菩提
卷四 第 782b 页 X12-0782.png
心上生起。谓有菩提心之可生生灭心之可灭要
须遣之。故曰此但生灭。初一是即灭生俱尽至于
无功用道方为是者。次一非又从无功用道上生
起。谓无功用道是自然而然不加勉强者。不知若
有自然如是则明自然心生生灭心灭亦须遣之。
故曰此亦生灭。次一是即无生灭者名为自然。此
中二句初句显是。次句又为下三双非中作案。次
喻显中乃以世间有作无作之法以此出世间修
之与性。犹如世间诸相杂和成一体者名和合性。
此可喻圆修之因有似于因缘也。非和合者称本
然性。此可喻圆證之性有似于自然也。喻明既毕。
复以二种重空遣之。本然既非本然。和合亦非和
合。要须合与然两者俱离。此重空者一也。即离然
离合者又俱非之。此重空者二也。如是重重单复
者四。遣之又遣之直至于无遣则情无不尽理无
不圆故曰此句方名无戏论法。此又如来于修證
门中开示阿难中道了义无戏论法也。】
「○(二诫劝二初总述)菩提涅槃尚在遥远非汝历劫辛勤修證。
○(二别示二初诫虚解)虽复
忆持十方如来十二部经清净妙理如恒河沙只益
戏论。」
【【解】天如补注曰此责阿难之妄计也。前文佛说缘
断狂歇歇即菩提。阿难遂疑菩提从因缘得。若弃
因缘即属自然。故佛重举狂喻反覆破之而复结
曰。若悟本头识知狂走因缘自然俱为戏论。是故
须遣之。故曰此但生灭。初一是即灭生俱尽至于
无功用道方为是者。次一非又从无功用道上生
起。谓无功用道是自然而然不加勉强者。不知若
有自然如是则明自然心生生灭心灭亦须遣之。
故曰此亦生灭。次一是即无生灭者名为自然。此
中二句初句显是。次句又为下三双非中作案。次
喻显中乃以世间有作无作之法以此出世间修
之与性。犹如世间诸相杂和成一体者名和合性。
此可喻圆修之因有似于因缘也。非和合者称本
然性。此可喻圆證之性有似于自然也。喻明既毕。
复以二种重空遣之。本然既非本然。和合亦非和
合。要须合与然两者俱离。此重空者一也。即离然
离合者又俱非之。此重空者二也。如是重重单复
者四。遣之又遣之直至于无遣则情无不尽理无
不圆故曰此句方名无戏论法。此又如来于修證
门中开示阿难中道了义无戏论法也。】
「○(二诫劝二初总述)菩提涅槃尚在遥远非汝历劫辛勤修證。
○(二别示二初诫虚解)虽复
忆持十方如来十二部经清净妙理如恒河沙只益
戏论。」
【【解】天如补注曰此责阿难之妄计也。前文佛说缘
断狂歇歇即菩提。阿难遂疑菩提从因缘得。若弃
因缘即属自然。故佛重举狂喻反覆破之而复结
曰。若悟本头识知狂走因缘自然俱为戏论。是故
卷四 第 782c 页 X12-0782.png
我言三缘断故即菩提心。如云戏论断故即菩提
心也。菩提心生下复与详示无戏论法。至此乃责
其妄计戏论。戏论未断即狂心未歇难契菩提故
云菩提涅槃尚在遥远。苟非历劫修證。虽持多经
妙理只益戏论也。
【疏】天台曰论狂心若歇歇即菩提而菩提岂远。正
以阿难不能当下歇狂尚滞于因缘自然名相之
域。虽非遥远而成乎遥远。苟非历劫辛勤修證曷
能妙契圜中乎。此责阿难解不胜修。以为下请行
门之开端也。或问既曰歇即菩提而又曰历劫修
證。何数语之间顿渐相乖之若是乎。答曰非相乖
也。将以顿而融乎渐以渐而阶乎顿。顿渐双忘以
成圆融之道也。譬若观天而一目斯尽。云梯万级
又何妨取次而升。然而脩途托至于初步足方离
碍身巳入空。云梯有庠序天何庠序乎。谓之渐可
也顿可也即渐即顿可也非顿非渐可也。智者请
以喻解则泥于佛言也。】
「○(二劝修行二初斥显二初斥解无功)汝虽谈说因缘自然决定明了人间称汝多闻第
一以此积劫多闻熏习不能免离摩登伽难。
○(二显咒有力)何须
待我佛顶神咒摩登伽心淫火顿歇得阿那含于我
法中成精进林爱河乾枯令汝解脱。」
【【解】长水曰问阿难尚在初果。登伽何以却證第三。
答一约权实。阿难示迹现多闻无功尚在初果。登
伽实人显咒力功大速證第三。二约根行。阿难圆
心也。菩提心生下复与详示无戏论法。至此乃责
其妄计戏论。戏论未断即狂心未歇难契菩提故
云菩提涅槃尚在遥远。苟非历劫修證。虽持多经
妙理只益戏论也。
【疏】天台曰论狂心若歇歇即菩提而菩提岂远。正
以阿难不能当下歇狂尚滞于因缘自然名相之
域。虽非遥远而成乎遥远。苟非历劫辛勤修證曷
能妙契圜中乎。此责阿难解不胜修。以为下请行
门之开端也。或问既曰歇即菩提而又曰历劫修
證。何数语之间顿渐相乖之若是乎。答曰非相乖
也。将以顿而融乎渐以渐而阶乎顿。顿渐双忘以
成圆融之道也。譬若观天而一目斯尽。云梯万级
又何妨取次而升。然而脩途托至于初步足方离
碍身巳入空。云梯有庠序天何庠序乎。谓之渐可
也顿可也即渐即顿可也非顿非渐可也。智者请
以喻解则泥于佛言也。】
「○(二劝修行二初斥显二初斥解无功)汝虽谈说因缘自然决定明了人间称汝多闻第
一以此积劫多闻熏习不能免离摩登伽难。
○(二显咒有力)何须
待我佛顶神咒摩登伽心淫火顿歇得阿那含于我
法中成精进林爱河乾枯令汝解脱。」
【【解】长水曰问阿难尚在初果。登伽何以却證第三。
答一约权实。阿难示迹现多闻无功尚在初果。登
伽实人显咒力功大速證第三。二约根行。阿难圆
卷四 第 783a 页 X12-0783.png
顿根发前经悟解或入信住。登伽小机虽得第三
望圆信住霄坏有异也。孤山曰令汝解脱得离淫
室也。问此经惟圆。登伽何證小果。答以接引小乘
故重施小而皆解圆。今云那含即圆教相似位也。
登伽实行乃證那含。阿难权人示居初果。若以登
伽惟作小释者则使此经全同阿含。纵异阿含岂
殊方等。
【疏】天台曰此中显咒有力者有二意。一以现事斥
夺多闻无功故曰何须待我佛顶神咒。二以显下
进修不徒圆通法门要须显密兼举。是则摩登断
證全神咒力。阿难同闻尚在初果。益显多闻之为
障也。长水师判二人證位浅深诚合如之。孤山师
判属法华。故曰以接引小乘故重施小。重施小三
字大有病。巳如楞严百问中所破。又云纵异阿含
岂殊方等不知此经正属方等也。】
「○(二正劝二初约法劝修行)是故阿难汝虽历劫忆持如来秘密妙严不如一
日修无漏业远离世间憎爱二苦。
○(二举他劝修行二初举他得道)如摩登伽宿为
淫女由神咒力销其爱欲法中今名性比丘尼与罗
睺母耶输陀罗同悟宿因知历世因贪爱为苦一念
熏修无漏善故或得出缠或蒙授记。
○(二劝莫自欺)如何自欺尚
留观听。」
【【解】孤山曰修无漏业者。圆修止观则不漏落二种
生死。亦不漏失三谛义理。无漏既深。憎爱非浅。舍
妄取真去事就理悉名憎爱。温陵曰如摩登伽下
望圆信住霄坏有异也。孤山曰令汝解脱得离淫
室也。问此经惟圆。登伽何證小果。答以接引小乘
故重施小而皆解圆。今云那含即圆教相似位也。
登伽实行乃證那含。阿难权人示居初果。若以登
伽惟作小释者则使此经全同阿含。纵异阿含岂
殊方等。
【疏】天台曰此中显咒有力者有二意。一以现事斥
夺多闻无功故曰何须待我佛顶神咒。二以显下
进修不徒圆通法门要须显密兼举。是则摩登断
證全神咒力。阿难同闻尚在初果。益显多闻之为
障也。长水师判二人證位浅深诚合如之。孤山师
判属法华。故曰以接引小乘故重施小。重施小三
字大有病。巳如楞严百问中所破。又云纵异阿含
岂殊方等不知此经正属方等也。】
「○(二正劝二初约法劝修行)是故阿难汝虽历劫忆持如来秘密妙严不如一
日修无漏业远离世间憎爱二苦。
○(二举他劝修行二初举他得道)如摩登伽宿为
淫女由神咒力销其爱欲法中今名性比丘尼与罗
睺母耶输陀罗同悟宿因知历世因贪爱为苦一念
熏修无漏善故或得出缠或蒙授记。
○(二劝莫自欺)如何自欺尚
留观听。」
【【解】孤山曰修无漏业者。圆修止观则不漏落二种
生死。亦不漏失三谛义理。无漏既深。憎爱非浅。舍
妄取真去事就理悉名憎爱。温陵曰如摩登伽下
卷四 第 783b 页 X12-0783.png
明熏无漏业之速效也。宿因即历世贪爱苦因也。
出缠登伽也。授记耶输也。如何下结责阿难。令舍
苦本修无漏道无以贪爱存于心目也。自初决择
真妄发明觉性。乃至深穷万法决通疑滞。使其信
解真正为因地心。因心既真斯可圆成果地修證。
故前经为见道分者止此。下文别起为修道分也。
盖虽见性真非修莫證。故即前了义示修行门。吴
兴曰依诸师以解行分经。前开解竟后示行也。然
则上根利器随闻获證楞严大体亦巳备矣。其有
中下之器更俟谈行思而修之。故假阿难等请入
华屋。于是广示三摩提路。
【疏】天台曰无漏业者即不随分别也。盖世间轮回
由憎爱生。憎爱因分别起。分别则漏落于世间业
果众生三种相续。故以不随分别者为无漏业。此
因中说果举果标因也。劝修中始云历劫次云一
日又次云一念。非曰重一念而轻历劫。亦非曰重
历劫而轻一念。要显无漏业不修则巳。苟一念修
则一念胜。一日修则一日胜。历劫修则历劫胜。一
念尚胜矧多念乎。一日尚胜矧多日乎。一劫尚胜
矧历劫乎。如来之意贵在积多念以为一日积多
日以为一劫。正须顿渐相资圆嚝劫之果。非徒以
一念胜而巳于一念也。又若以人定法则无漏在
小。今以法定人故无漏在圆。正同华严一念普观
无量劫无去无来亦无住如是了知三世事超诸
出缠登伽也。授记耶输也。如何下结责阿难。令舍
苦本修无漏道无以贪爱存于心目也。自初决择
真妄发明觉性。乃至深穷万法决通疑滞。使其信
解真正为因地心。因心既真斯可圆成果地修證。
故前经为见道分者止此。下文别起为修道分也。
盖虽见性真非修莫證。故即前了义示修行门。吴
兴曰依诸师以解行分经。前开解竟后示行也。然
则上根利器随闻获證楞严大体亦巳备矣。其有
中下之器更俟谈行思而修之。故假阿难等请入
华屋。于是广示三摩提路。
【疏】天台曰无漏业者即不随分别也。盖世间轮回
由憎爱生。憎爱因分别起。分别则漏落于世间业
果众生三种相续。故以不随分别者为无漏业。此
因中说果举果标因也。劝修中始云历劫次云一
日又次云一念。非曰重一念而轻历劫。亦非曰重
历劫而轻一念。要显无漏业不修则巳。苟一念修
则一念胜。一日修则一日胜。历劫修则历劫胜。一
念尚胜矧多念乎。一日尚胜矧多日乎。一劫尚胜
矧历劫乎。如来之意贵在积多念以为一日积多
日以为一劫。正须顿渐相资圆嚝劫之果。非徒以
一念胜而巳于一念也。又若以人定法则无漏在
小。今以法定人故无漏在圆。正同华严一念普观
无量劫无去无来亦无住如是了知三世事超诸
卷四 第 783c 页 X12-0783.png
方便成十力故曰或得出缠或蒙授记。】
「○(二依常住真心以起圆行二初庆喜叹领述请二初经家叙相)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疑惑销除心悟实相身
意轻安得未曾有重复悲泪顶礼佛足长跪合掌而
白佛言。
○(二庆喜陈辞二初叹领)无上大悲清净宝王善开我心能以如是
种种因缘方便提奖引诸沈冥出于苦海。」
【【解】吴兴曰疑惑销除心悟实相者。第三卷末说偈
述益。若作證悟此则增道也。设作解悟今岂无證
乎。故知请行权为发起耳。
【疏】天台曰初依常住真心以开圆解竟。下去依常
住真心以开圆行。然解乃行家之解。行乃解家之
行。前开圆解。行门巳备。今行门中。不过明发觉初
心二种决定。显示二十五门最初方便以为修前
解门之方便尔。是知古师如温陵孤山吴兴长水。
大判莫不相同。孰有不知先解后行如交光悬示
中之所驳乎。交光又判从初至此答阿难奢摩他
巳竟。向下开行门乃答三摩之请。作如此说。非但
佛法不会。即作文体式亦有所不通。盖凡为作文
之式有起有讲有结。阿难首请三法起也。如来七
处徵心去讲也。阿难得悟赞佛三法结也。满慈首
开二问又一起也。性觉妙明去又一讲也。经叙领
悟又一结也。如此两番开次第不次第三法。何谓
之但答奢摩他乎。须知前开解门是谈奢摩他等
三法所照三谛。后开行门乃开三法中决定烦恼
根本。与夫选择一门深入因果名目相应。故知开
「○(二依常住真心以起圆行二初庆喜叹领述请二初经家叙相)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疑惑销除心悟实相身
意轻安得未曾有重复悲泪顶礼佛足长跪合掌而
白佛言。
○(二庆喜陈辞二初叹领)无上大悲清净宝王善开我心能以如是
种种因缘方便提奖引诸沈冥出于苦海。」
【【解】吴兴曰疑惑销除心悟实相者。第三卷末说偈
述益。若作證悟此则增道也。设作解悟今岂无證
乎。故知请行权为发起耳。
【疏】天台曰初依常住真心以开圆解竟。下去依常
住真心以开圆行。然解乃行家之解。行乃解家之
行。前开圆解。行门巳备。今行门中。不过明发觉初
心二种决定。显示二十五门最初方便以为修前
解门之方便尔。是知古师如温陵孤山吴兴长水。
大判莫不相同。孰有不知先解后行如交光悬示
中之所驳乎。交光又判从初至此答阿难奢摩他
巳竟。向下开行门乃答三摩之请。作如此说。非但
佛法不会。即作文体式亦有所不通。盖凡为作文
之式有起有讲有结。阿难首请三法起也。如来七
处徵心去讲也。阿难得悟赞佛三法结也。满慈首
开二问又一起也。性觉妙明去又一讲也。经叙领
悟又一结也。如此两番开次第不次第三法。何谓
之但答奢摩他乎。须知前开解门是谈奢摩他等
三法所照三谛。后开行门乃开三法中决定烦恼
根本。与夫选择一门深入因果名目相应。故知开
卷四 第 784a 页 X12-0784.png
解三法必俱。行门三法亦必俱。第有修性之分智
境之殊尔。前云销我倒想顿获法身。今云疑惑销
除心悟实相。若约真證今则增道。若约解悟今则
愈明。又前曰希更审除微细惑令我早登无上觉。
故今蒙开示而得疑惑销除心悟实相。亦经家一
番照映也。赞佛无上大悲清净宝王者。知佛悟妄
如迷方空华本无所有。證真如精金湿灰更不重
生。位无有上。万累都捐。无心无缘而能拔苦与乐。
故又叙法叙益云善开我心云云等也。】
「○(二述请二初述有解无行二初正述)世尊我今虽承如是法音知如来藏妙觉明心遍
十方界含育如来十方国土清净宝严妙觉王刹如
来复责多闻无功不逮修习。
○(二喻显)我今犹如旅泊之人
忽蒙天王赐与华屋虽获大宅要因门入。
○(二明正请行门)惟愿如
来不舍大悲示我在会诸蒙暗者捐舍小乘毕获如
来无馀涅槃本发心路今有学者从何摄伏畴昔攀
缘得陀罗尼入佛知见作是语巳五体投地在会一
心伫佛慈旨。」
【【解】温陵曰失性如旅泊见性如华屋。见性不修如
获屋不入。故请如来本发心路冀入佛知见也。无
馀涅槃圆果也。本发心路圆因也。既巳见性又求
入佛知见者。见方开示。修乃悟入。周称天子曰天
王简诸王也。孤山曰法华明三陀罗尼即空假中
三义也。今请一心三观襵伏妄想行门。欲入初住
三智一时开发故云入佛知见。
境之殊尔。前云销我倒想顿获法身。今云疑惑销
除心悟实相。若约真證今则增道。若约解悟今则
愈明。又前曰希更审除微细惑令我早登无上觉。
故今蒙开示而得疑惑销除心悟实相。亦经家一
番照映也。赞佛无上大悲清净宝王者。知佛悟妄
如迷方空华本无所有。證真如精金湿灰更不重
生。位无有上。万累都捐。无心无缘而能拔苦与乐。
故又叙法叙益云善开我心云云等也。】
「○(二述请二初述有解无行二初正述)世尊我今虽承如是法音知如来藏妙觉明心遍
十方界含育如来十方国土清净宝严妙觉王刹如
来复责多闻无功不逮修习。
○(二喻显)我今犹如旅泊之人
忽蒙天王赐与华屋虽获大宅要因门入。
○(二明正请行门)惟愿如
来不舍大悲示我在会诸蒙暗者捐舍小乘毕获如
来无馀涅槃本发心路今有学者从何摄伏畴昔攀
缘得陀罗尼入佛知见作是语巳五体投地在会一
心伫佛慈旨。」
【【解】温陵曰失性如旅泊见性如华屋。见性不修如
获屋不入。故请如来本发心路冀入佛知见也。无
馀涅槃圆果也。本发心路圆因也。既巳见性又求
入佛知见者。见方开示。修乃悟入。周称天子曰天
王简诸王也。孤山曰法华明三陀罗尼即空假中
三义也。今请一心三观襵伏妄想行门。欲入初住
三智一时开发故云入佛知见。
卷四 第 784b 页 X12-0784.png
【疏】天台曰述请有解无行中。重在知之一字。知即
解也。若巳真證何必更请行门。总之阿难示迹发
起此教以为末世进修之方也。心遍含育前经恒
谈与今不同者净秽有殊。生佛成异。表所领解如
来藏心乃性觉妙明本觉明妙惟妙觉明圆照法
界清净本然者也。喻显中。天王喻如来大宝法王。
华屋喻如来所證圆融三德。如来全以巳所證法
转入他心是为天王赐以华屋也。正请行门中。无
馀涅槃本发心路者正重伸别请最初方便此为
总请。下从何摄伏畴昔攀缘别请开第二决定审
详烦恼根本。得陀罗尼入佛知见别请开第一决
定因果名目相应也。总是依一圆通本根。即断烦
恼根本。即获圆通常三德之性。是为得陀罗尼入
佛知见。当机初请则先通而后别而正意在通。故
如来先从通请正意而明之。今请则先别而后通
而正意在别。故如来从别请正意而明之。初云如
来菩提。今云佛之知见。经文照映宛然可见。孤山
今请三观之言与前通请何异。应须消通归别方
见的旨。】
「○(二如来宣示行门二初经家叙)尔时世尊哀悯会中缘觉声闻于菩提心未自在
者及为当来佛灭度后末法众生发菩提心开无上
乘妙修行路宣示阿难及诸大众。
○(二正宣示二初为当机阿难明最初方便二初发觉初心二初正明二义二初总述)汝等决定发菩
提心于佛如来妙三摩提不生疲倦应当先明发觉
初心二决定义。
○(二别明二初徵起)云何初心二义决定。
○(二正释二初审观因地发心二初总劝审观二初叙来意正劝)阿难第一
卷四 第 784c 页 X12-0784.png
义者汝等若欲捐舍声闻修菩萨乘入佛知见应当
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
○(二示须审所以)阿难若于因
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
处。
○(二正示审观二初指事喻审观)以是义故汝当照明诸器世间可作之法皆从
变灭阿难汝观世间可作之法谁为不坏然终不闻
烂坏虚空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终无坏灭故。」
【【解】吴兴曰空假离中皆名生灭。中即空假是谓佛
乘。法华明声闻缘觉不退菩萨不测佛智良由于
此。法皆变灭喻妄体无常。空无烂坏喻真性常住。
【疏】天台曰前当机以陀罗尼为请。今答中云妙三
摩提者。须知二名俱有总别二义。如二卷于陀罗
尼微密观照则别在于方便总持。今文陀罗尼则
总举一心三止。此皆从行立名也。若有大陀罗尼
门名为圆觉此又从理而立名也。三摩亦然。若首
请三法之三摩。则别在观照。今云妙三摩提亦三
止观之总称也。又如二十五圣陈圆通云入三摩
地亦总称也。交光乃拘此文妙三摩提一言辄判
前为奢摩今为三摩若果如所判则首卷有三摩
提名大佛顶岂七徵以来诸义。亦尽属三摩观照
乎。此又迷名失义不通之甚也。发觉者始觉最初
始发之觉也。决定有二义。一者如来圣人决而方
定故谓之决定。一者巳受决于如来定不可易。亦
谓之决定。同是一义但有机应授受之殊尔。或问
二决定义与前二种根本为同为异。答曰同而复
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
○(二示须审所以)阿难若于因
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
处。
○(二正示审观二初指事喻审观)以是义故汝当照明诸器世间可作之法皆从
变灭阿难汝观世间可作之法谁为不坏然终不闻
烂坏虚空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终无坏灭故。」
【【解】吴兴曰空假离中皆名生灭。中即空假是谓佛
乘。法华明声闻缘觉不退菩萨不测佛智良由于
此。法皆变灭喻妄体无常。空无烂坏喻真性常住。
【疏】天台曰前当机以陀罗尼为请。今答中云妙三
摩提者。须知二名俱有总别二义。如二卷于陀罗
尼微密观照则别在于方便总持。今文陀罗尼则
总举一心三止。此皆从行立名也。若有大陀罗尼
门名为圆觉此又从理而立名也。三摩亦然。若首
请三法之三摩。则别在观照。今云妙三摩提亦三
止观之总称也。又如二十五圣陈圆通云入三摩
地亦总称也。交光乃拘此文妙三摩提一言辄判
前为奢摩今为三摩若果如所判则首卷有三摩
提名大佛顶岂七徵以来诸义。亦尽属三摩观照
乎。此又迷名失义不通之甚也。发觉者始觉最初
始发之觉也。决定有二义。一者如来圣人决而方
定故谓之决定。一者巳受决于如来定不可易。亦
谓之决定。同是一义但有机应授受之殊尔。或问
二决定义与前二种根本为同为异。答曰同而复
卷四 第 785a 页 X12-0785.png
异异而复同。先同者。一往而观第一生死根本同
第二审详烦恼根本。第二智断根本同第二因果
俱契无生。异则有二。一名谓异。一名根本。令人明
生死涅槃元由而知所择从。一名决定。令人决定
二途为能择从。二义理异。一明生死根本即攀缘
烦恼心。一明烦恼根本乃六受用根。一明菩提涅
槃是性德。一明因果名目相应是修德。异而复同
者。前生死根本则滥漫而说遍于阴入处界及以
七大十界。智断根本亦随生死之法所遍而无非
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今二决定义则决
生死根本烦恼而定在六根。即菩提涅槃亦决而
定之在于六根。故下文云生死结根与菩提寂常
同是六根更非他物。如是二法。自非如来有以决
之终莫能定。故名二决定义。事喻审观中然终不
闻烂坏虚空者。意明空非可作。以喻六根妙性依
之而修是为因果名目相应也。】
「○(二约法正审观二初拣浊妄二初指妄总标)则汝身中坚相为地润湿为水煖触为火动摇为
风由此四缠分汝湛圆妙觉明心为视为听为觉为
察从始入终五叠浑浊。
○(二约义别释二初通释浊义二初立喻)云何为浊阿难譬如清水
清洁本然即彼尘土灰沙之伦本质留碍二体法尔
性不相循有世间人取彼土尘投于净水土失留碍
水亡清洁容貌汩然名之为浊。
○(二略合)汝浊五重亦复如
是。」
【【解】孤山曰由此四缠至五叠浑浊者四大缠缚总
第二审详烦恼根本。第二智断根本同第二因果
俱契无生。异则有二。一名谓异。一名根本。令人明
生死涅槃元由而知所择从。一名决定。令人决定
二途为能择从。二义理异。一明生死根本即攀缘
烦恼心。一明烦恼根本乃六受用根。一明菩提涅
槃是性德。一明因果名目相应是修德。异而复同
者。前生死根本则滥漫而说遍于阴入处界及以
七大十界。智断根本亦随生死之法所遍而无非
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今二决定义则决
生死根本烦恼而定在六根。即菩提涅槃亦决而
定之在于六根。故下文云生死结根与菩提寂常
同是六根更非他物。如是二法。自非如来有以决
之终莫能定。故名二决定义。事喻审观中然终不
闻烂坏虚空者。意明空非可作。以喻六根妙性依
之而修是为因果名目相应也。】
「○(二约法正审观二初拣浊妄二初指妄总标)则汝身中坚相为地润湿为水煖触为火动摇为
风由此四缠分汝湛圆妙觉明心为视为听为觉为
察从始入终五叠浑浊。
○(二约义别释二初通释浊义二初立喻)云何为浊阿难譬如清水
清洁本然即彼尘土灰沙之伦本质留碍二体法尔
性不相循有世间人取彼土尘投于净水土失留碍
水亡清洁容貌汩然名之为浊。
○(二略合)汝浊五重亦复如
是。」
【【解】孤山曰由此四缠至五叠浑浊者四大缠缚总
卷四 第 785b 页 X12-0785.png
成五阴也。以四大成五根而心王居中。能令眼视
耳听鼻舌身觉心意则察。因随色声而有受想行
识故成五阴。色为始识为终。五阴翳彼湛圆故有
劫等五重浑浊也。今文五浊永异馀经。馀经所明
者。见以五利为体。烦恼以五钝为体。利钝共十使
也。众生但揽见慢果报立此假名。命以连持一期
色心为体。摧年促寿故曰命浊。劫无别体。但以四
浊聚在其时故名劫浊。今文不然。盖约五阴妄想
为五浊也。故下文色阴有坚固妄想。受阴有虚明
妄想等也。天如补注曰诸师以三细六粗释五浊。
莫若圆师释作五阴妄想为易通。且与辩魔中色
阴尽则超劫浊等辞义无碍也。
【疏】天台曰前指事喻。审观可作之法皆从变坏。空
非可作终无坏灭。则世间之法未常离空。则可作
不可作恒为一体。今约法正审观亦然。则汝身中
地水火风可作者也。湛圆妙觉明心非可作者也。
由此四缠分汝妙心为视听等。则可作不可作恒
与之俱。此即因世界相续以成众生相续。是则分
汝之言该前明妄非他觉明为咎所妄既立明理
不喻。而诸师三细六粗之释可以原其始也。至于
今日五浊之事。则宜以孤山师所说为当。若从始
入终五叠浑浊则有二始。下文云生从识有灭从
色除。今正论生起则宜以识阴为之始。现文以色
为初者自巳成五阴者言之也。盖有五根五尘之
耳听鼻舌身觉心意则察。因随色声而有受想行
识故成五阴。色为始识为终。五阴翳彼湛圆故有
劫等五重浑浊也。今文五浊永异馀经。馀经所明
者。见以五利为体。烦恼以五钝为体。利钝共十使
也。众生但揽见慢果报立此假名。命以连持一期
色心为体。摧年促寿故曰命浊。劫无别体。但以四
浊聚在其时故名劫浊。今文不然。盖约五阴妄想
为五浊也。故下文色阴有坚固妄想。受阴有虚明
妄想等也。天如补注曰诸师以三细六粗释五浊。
莫若圆师释作五阴妄想为易通。且与辩魔中色
阴尽则超劫浊等辞义无碍也。
【疏】天台曰前指事喻。审观可作之法皆从变坏。空
非可作终无坏灭。则世间之法未常离空。则可作
不可作恒为一体。今约法正审观亦然。则汝身中
地水火风可作者也。湛圆妙觉明心非可作者也。
由此四缠分汝妙心为视听等。则可作不可作恒
与之俱。此即因世界相续以成众生相续。是则分
汝之言该前明妄非他觉明为咎所妄既立明理
不喻。而诸师三细六粗之释可以原其始也。至于
今日五浊之事。则宜以孤山师所说为当。若从始
入终五叠浑浊则有二始。下文云生从识有灭从
色除。今正论生起则宜以识阴为之始。现文以色
为初者自巳成五阴者言之也。盖有五根五尘之
卷四 第 785c 页 X12-0785.png
色而后有受。受而后有想。想而后有行。行而后有
识故也。是则孤山师色始识终。又深有理焉。立喻
中水喻湛圆真心。灰砂喻四大缠缚。一清一碍自
不相循。取土投水各失其性。以是之故名之为浊。
然则水虽浊而清体不忘。浊遍之处即是清遍。五
根四大亦然。故圆修者非拨浊以求清乃即湛而
复湛。孤山又云今文五浊永异馀经者。如云人寿
万岁方入劫浊。见以五利。烦恼以五钝。众生合利
钝为假名。命以摧年促寿。四浊聚在此时故名五
浊恶世。今则自空劫以来便有此浊。见以六受。烦
恼以六想。众生以六行。命以六识。皆就当体而辩。
一真一妄。从嚝劫来恒与之俱。使人即见闻而返
妄归真。非惟粗细成异即事理大小。亦与之悬绝
也。】
「○(二别示五相五初劫浊)阿难汝见虚空遍十方界空见不分有空无体有
见无觉相织妄成是第一重名为劫浊。」
【【解】孤山曰此浊依于色阴。夫四大五根五尘同名
色阴。今以眼根见空尘而说者以浑浊义显故。何
故名劫浊邪。以成住坏空四皆名劫故指见空名
为劫浊。有空无体者空无体质故。有见无觉者以
见空时无好丑违顺可觉故。相织妄成者以无体
之空织无觉之见。以无觉之见织无体之空。乃妄
见空而两无其实。此即土失留碍也。浑浊真性过
在兹乎。此则如来方便巧示。即指阿难目所对空
识故也。是则孤山师色始识终。又深有理焉。立喻
中水喻湛圆真心。灰砂喻四大缠缚。一清一碍自
不相循。取土投水各失其性。以是之故名之为浊。
然则水虽浊而清体不忘。浊遍之处即是清遍。五
根四大亦然。故圆修者非拨浊以求清乃即湛而
复湛。孤山又云今文五浊永异馀经者。如云人寿
万岁方入劫浊。见以五利。烦恼以五钝。众生合利
钝为假名。命以摧年促寿。四浊聚在此时故名五
浊恶世。今则自空劫以来便有此浊。见以六受。烦
恼以六想。众生以六行。命以六识。皆就当体而辩。
一真一妄。从嚝劫来恒与之俱。使人即见闻而返
妄归真。非惟粗细成异即事理大小。亦与之悬绝
也。】
「○(二别示五相五初劫浊)阿难汝见虚空遍十方界空见不分有空无体有
见无觉相织妄成是第一重名为劫浊。」
【【解】孤山曰此浊依于色阴。夫四大五根五尘同名
色阴。今以眼根见空尘而说者以浑浊义显故。何
故名劫浊邪。以成住坏空四皆名劫故指见空名
为劫浊。有空无体者空无体质故。有见无觉者以
见空时无好丑违顺可觉故。相织妄成者以无体
之空织无觉之见。以无觉之见织无体之空。乃妄
见空而两无其实。此即土失留碍也。浑浊真性过
在兹乎。此则如来方便巧示。即指阿难目所对空
卷四 第 786a 页 X12-0786.png
成劫浊义。
【疏】天台曰梵语劫波此云时分。无生则巳。生当其
时即以成浊。时有成住坏空故无论古今淳漓皆
此浊也。然时不自时因色处以成时。故此浊依于
色阴四大五根五尘而有。今以眼根对空尘而说
者孤山所谓以浑浊义显故。是则以见而例馀四
根。以空而例馀三大。根尘相对日用之间而无非
浊义。惟此浊以无记为体。故云以无体之空织无
觉之见。以无觉之见织无体之空。是第一重名为
劫浊。或问曰善恶无记皆属妄想。若独以无记为
浊善恶非浊乎。答曰今以根尘相对未起分别即
见精闻精等以为无记。若善恶之念浊义愈甚又
在下四浊中明之也。然既曰有空无体有见无觉
织以成浊。若见见之时见非是见则空有其体见
有其觉不织不妄则劫浊可超矣。以是而例乎下
四。见色与盲等受不受亦受亦不受非受非不受。
乃至五不受。了知三际心本无心生灭去来本如
来藏。即六受而返乎同。即同而照乎异。皆诸经超
浊之捷径也。】
「○(二见浊)汝身现抟四大为体见闻觉知壅令留碍水火风
土旋令觉知相织妄成是第二重名为见浊。」
【【解】孤山曰此浊依于受阴。夫领纳所缘名之为受。
而有六种。谓六触因缘生于六受。但境有违顺非
违非顺之别。故六受亦各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
【疏】天台曰梵语劫波此云时分。无生则巳。生当其
时即以成浊。时有成住坏空故无论古今淳漓皆
此浊也。然时不自时因色处以成时。故此浊依于
色阴四大五根五尘而有。今以眼根对空尘而说
者孤山所谓以浑浊义显故。是则以见而例馀四
根。以空而例馀三大。根尘相对日用之间而无非
浊义。惟此浊以无记为体。故云以无体之空织无
觉之见。以无觉之见织无体之空。是第一重名为
劫浊。或问曰善恶无记皆属妄想。若独以无记为
浊善恶非浊乎。答曰今以根尘相对未起分别即
见精闻精等以为无记。若善恶之念浊义愈甚又
在下四浊中明之也。然既曰有空无体有见无觉
织以成浊。若见见之时见非是见则空有其体见
有其觉不织不妄则劫浊可超矣。以是而例乎下
四。见色与盲等受不受亦受亦不受非受非不受。
乃至五不受。了知三际心本无心生灭去来本如
来藏。即六受而返乎同。即同而照乎异。皆诸经超
浊之捷径也。】
「○(二见浊)汝身现抟四大为体见闻觉知壅令留碍水火风
土旋令觉知相织妄成是第二重名为见浊。」
【【解】孤山曰此浊依于受阴。夫领纳所缘名之为受。
而有六种。谓六触因缘生于六受。但境有违顺非
违非顺之别。故六受亦各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
卷四 第 786b 页 X12-0786.png
受之异也。相织妄成者。六受为四大所壅故令留
碍。所以见不超色闻不出声。四大为六受所旋故
令觉知也。二法交织妄为受阴。以其见境领纳浑
浊真性故名见浊。】
「○(三烦恼浊)又汝心中忆识诵习性发知见容现六尘离尘无
相离觉无性相织妄成是第三重名烦恼浊。」
【【解】长水曰忆过去境。识现在尘。诵习未来境界。孤
山曰此浊依于想阴。能取所领之缘相名为想。而
有六种。谓取所领六尘之相为六想也。性发知见
谓能取六想。容现六尘谓所取六尘之相也。以此
相织妄成想阴。既取著所领则扰乱甚前。既浑真
性故名烦恼浊。】
「○(四众生浊)又汝朝夕生灭不停知见每欲留于世间业运每
常迁于国土相织妄成是第四重名众生浊。」
【【解】孤山曰此浊依于行阴造作之心能趣于果名
为行。行有六种。大品经中说为六思。思即是业。谓
于六想之后各起不善业善业无动业也。知见即
六思。业运即随善恶迁移。国土亦世间也。如私心
虽恋乡井以官事须往他郡。例六道往还义亦如
是。相织妄成者知见欲留业运常去妄成行阴。而
去留假合浑浊真性名众生浊。】
「○(五命浊)汝等见闻元无异性众尘隔越无状异生性中相
知用中相背同异失准相织妄成是第五重名为命
浊。」
碍。所以见不超色闻不出声。四大为六受所旋故
令觉知也。二法交织妄为受阴。以其见境领纳浑
浊真性故名见浊。】
「○(三烦恼浊)又汝心中忆识诵习性发知见容现六尘离尘无
相离觉无性相织妄成是第三重名烦恼浊。」
【【解】长水曰忆过去境。识现在尘。诵习未来境界。孤
山曰此浊依于想阴。能取所领之缘相名为想。而
有六种。谓取所领六尘之相为六想也。性发知见
谓能取六想。容现六尘谓所取六尘之相也。以此
相织妄成想阴。既取著所领则扰乱甚前。既浑真
性故名烦恼浊。】
「○(四众生浊)又汝朝夕生灭不停知见每欲留于世间业运每
常迁于国土相织妄成是第四重名众生浊。」
【【解】孤山曰此浊依于行阴造作之心能趣于果名
为行。行有六种。大品经中说为六思。思即是业。谓
于六想之后各起不善业善业无动业也。知见即
六思。业运即随善恶迁移。国土亦世间也。如私心
虽恋乡井以官事须往他郡。例六道往还义亦如
是。相织妄成者知见欲留业运常去妄成行阴。而
去留假合浑浊真性名众生浊。】
「○(五命浊)汝等见闻元无异性众尘隔越无状异生性中相
知用中相背同异失准相织妄成是第五重名为命
浊。」
卷四 第 786c 页 X12-0786.png
【【解】孤山曰此浊依于识阴。了别所缘之境名为识。
识有六种即是六识也。元无异性者了别之心惟
一故。众尘隔越者六尘不同故。牵生六识故云无
状异生。性中相知释上元无异性也。用中相背释
上无状异生也。眼不别声耳不别色是相背也。同
异失准者。适言其同则用相背适言其异则性相
知故无定准。以此交织妄成识阴。识住命存识去
命谢浑浊真性故名命浊。
【疏】天台曰初浊重在于劫言为时分所浊也。次浊
重在于见言为六受根所浊也。三浊重在烦恼言
为六想所浊也。四浊重在众生言为去留假合所
浊也。五浊重在于命言为识之命根所浊也。又初
浊以识精为之本。四浊以所生诸缘为之本。诸缘
语宽。自见精而生诸受。受而想。想而行。行而识。皆
名所生诸缘。故五浊不外第二根本识精能生诸
缘也。若澄浊之方有从最初劫浊而澄之者依六
根而入道者之事也。有从末后命浊而澄之者依
六识而入道者之事也。若琉璃光之依风而入道
则从众生浊而澄之。至于水想火想则澄诸烦恼。
妙香密圆妙触宣明则澄诸见浊。以义而推各当
其类。】
「○(二显常用二初约法正明二初正示常因二初简妄依真)阿难汝今欲令见闻觉知远契如来常乐我净应
当先择生死根本依不生灭圆湛性成。
○(二以真了妄)以湛旋其
虚妄灭生伏还元觉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
卷四 第 787a 页 X12-0787.png
○(二能成常果)然后圆成果地修證。
○(二喻显修證)如澄浊水贮于静器静深
不动沙土自沉精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去泥
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明相精纯一切变现不为
烦恼皆合涅槃清净妙德。」
【【解】温陵曰见闻觉知六受用根也。常乐我净涅槃
妙德也。死生根本五浊业用也。夫欲返妄契真先
当择去生死妄本依不生灭圆湛之性以成其功。
如澄浊水必于静器也。吴兴曰以圆湛之性旋虚
妄之心。斯盖修三止观照三谛境。伏断生灭證无
生灭也。伏还下因该十信。然后下果通分满。静器
即止观之心也。信前犹浅入信渐深。沙土自沉粗
垢先落也。清水现前三谛似显也。携李曰客尘烦
恼诸经论皆说名烦恼障。天台目为界内见思等。
根本无明诸经论皆说为所知障智障等。天台目
为界外见思。言永断者且约从因至果通相而说。
理实妙觉方名永断故曰明相精纯。孤山曰一切
变现即随机所感十界现形也。俱是净用故云不
为烦恼。即用是体故云皆合涅槃。
【疏】天台曰前开解明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指汝
等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盖性相近也。今
立行则云非汝历劫辛勤修證又云远契如来常
乐我净盖习相远也。意令即近性以修远果。故有
初决定事。此则即近而远即远而近以契非远非
近。天台约六即辩佛意在乎此。应当先择者。择去
卷四 第 787b 页 X12-0787.png
也。依取也。凡事圆修应当先识去取。前根本门方
识乎去取。今决定门正当去取之时。盖前文巳示
由此四缠分汝圆湛。则一真一妄遍乎五浊。今当
于此先择去死生根本之浊者而不用。竟取乎不
生灭圆湛性之清者而成之。即以此湛而旋其虚
妄灭生乃乾慧十信位也。伏还元觉者伏与复问。
前皆缘修。至初住方为真修亦谓之真因。故曰得
元明觉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證。吴兴谓静
器即止观之心。此亦通而未的。应当消通归别。谓
依六根圆湛以修止观也。下文所谓净极光通达
寂照含虚空是也。明相精纯一切变现二师所说
皆当。即前文我以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
惟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一为无量无量为一
等也。】
「○(二审详烦恼根本二初总劝审详二初叙来意正劝)第二义者汝等必欲发菩提心于菩萨乘生大勇
猛决定弃捐诸有为相应当审详烦恼根本此无始
来发业润生谁作谁受。
○(二示须审所以)阿难汝修菩提若不审观
烦恼根本则不能知虚妄根尘何处颠倒处尚不知
云何降伏取如来位。」
【【解】吴兴曰发业润生者此指烦恼也。谁作谁受者
此推根本也。意显六根自作自受。天如补注曰初
义审因地发心。故指五浊业用为生死根本即虚
妄灭生者也。令其择之旋之而依圆湛不生灭性
以成其功也。次义令审烦恼根本兼含选择圆根
识乎去取。今决定门正当去取之时。盖前文巳示
由此四缠分汝圆湛。则一真一妄遍乎五浊。今当
于此先择去死生根本之浊者而不用。竟取乎不
生灭圆湛性之清者而成之。即以此湛而旋其虚
妄灭生乃乾慧十信位也。伏还元觉者伏与复问。
前皆缘修。至初住方为真修亦谓之真因。故曰得
元明觉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證。吴兴谓静
器即止观之心。此亦通而未的。应当消通归别。谓
依六根圆湛以修止观也。下文所谓净极光通达
寂照含虚空是也。明相精纯一切变现二师所说
皆当。即前文我以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
惟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一为无量无量为一
等也。】
「○(二审详烦恼根本二初总劝审详二初叙来意正劝)第二义者汝等必欲发菩提心于菩萨乘生大勇
猛决定弃捐诸有为相应当审详烦恼根本此无始
来发业润生谁作谁受。
○(二示须审所以)阿难汝修菩提若不审观
烦恼根本则不能知虚妄根尘何处颠倒处尚不知
云何降伏取如来位。」
【【解】吴兴曰发业润生者此指烦恼也。谁作谁受者
此推根本也。意显六根自作自受。天如补注曰初
义审因地发心。故指五浊业用为生死根本即虚
妄灭生者也。令其择之旋之而依圆湛不生灭性
以成其功也。次义令审烦恼根本兼含选择圆根
卷四 第 787c 页 X12-0787.png
之意。故下即指六根贼媒劫家为烦恼根本。而继
以世界相涉之义备显六根功德数量。定其优劣
次第发扬令知所择耳。既得无生灭性为因地心。
又审烦恼根本知所降伏。复择圆根为一门深入。
然则六根清净乃至圆成果地修證者无出二决
定义也。
【疏】天台曰论发业润生正是烦恼。然而烦恼又有
使之然者即所谓谁作谁受也。下又云虚妄根尘
何处颠倒则烦恼根本是六根而不是六根。下文
论结元结心方是烦恼之根本。经文影互诚不易
知也。】
「○(二正示审详二初指喻审详)阿难汝观世间解结之人不见所结云何知解不
闻虚空被汝隳裂何以故空无相形无结解故。
○(二约法正审详二初委示颠倒处所二初总示过患)则
汝现前眼耳鼻舌及与身心六为贼媒自劫家宝由
此无始众生世界生缠缚故于器世间不能超越。」
【【解】温陵曰汝观下释上须知其处也。引空义者谓
除无结则无解而孰能无结哉。则汝下示虚妄根
尘颠倒也。眼等六媒妄根也。媒引六贼妄尘也。自
劫真性颠倒也。吴兴曰外之六尘内之六识皆由
眼等引发和合故云六为贼媒。所起烦恼害如来
藏故云自劫家宝。由六根所起烦恼故发业润生
乃有无始众生世界等。孤山曰众生世界是正报。
器世界是依报。以由正报缠缚故于依报不能超
越。故下但约正报而明也。
以世界相涉之义备显六根功德数量。定其优劣
次第发扬令知所择耳。既得无生灭性为因地心。
又审烦恼根本知所降伏。复择圆根为一门深入。
然则六根清净乃至圆成果地修證者无出二决
定义也。
【疏】天台曰论发业润生正是烦恼。然而烦恼又有
使之然者即所谓谁作谁受也。下又云虚妄根尘
何处颠倒则烦恼根本是六根而不是六根。下文
论结元结心方是烦恼之根本。经文影互诚不易
知也。】
「○(二正示审详二初指喻审详)阿难汝观世间解结之人不见所结云何知解不
闻虚空被汝隳裂何以故空无相形无结解故。
○(二约法正审详二初委示颠倒处所二初总示过患)则
汝现前眼耳鼻舌及与身心六为贼媒自劫家宝由
此无始众生世界生缠缚故于器世间不能超越。」
【【解】温陵曰汝观下释上须知其处也。引空义者谓
除无结则无解而孰能无结哉。则汝下示虚妄根
尘颠倒也。眼等六媒妄根也。媒引六贼妄尘也。自
劫真性颠倒也。吴兴曰外之六尘内之六识皆由
眼等引发和合故云六为贼媒。所起烦恼害如来
藏故云自劫家宝。由六根所起烦恼故发业润生
乃有无始众生世界等。孤山曰众生世界是正报。
器世界是依报。以由正报缠缚故于依报不能超
越。故下但约正报而明也。
卷四 第 788a 页 X12-0788.png
【疏】天台曰解结贵先见结。非徒见结要须见其结
元。不见所结正论结起之初。犹云当初从何处结
起如今方好依此样而解。此巳暗指下文结元结
心矣。不闻虚空被汝隳裂等者。盖有结即有相有
相即应解。若果无相又何须解。故曰空无相形无
结解故。下文指出所结云则汝现前诸根(云云)。言
六为贼媒自劫家宝者。若首卷认贼为子乃指六
分别识。六识元是贼不是子。众生认六识作主人
翁是为认贼为子。今云六为贼媒乃指六受用根。
六根有识精元明者在元是子不是贼。第本觉之
父无始觉之功失于调御故稚小无知反为贼媒
而自劫家宝。如来举此为喻。意欲以慈严而训之
使改恶而迁善。前三相续生起则因所妄而成能
妄故曰所妄既立明理不喻。今正明妄住则因能
妄而不能超乎所妄故曰因众生缠缚故于器世
间不能超越。何谓缠缚。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
扰相者是也。何谓不能超越。众生洞视不过分寸
隔皮肤不见五脏隔纸膜不见外物是也。云何解
缠缚云何越世界。下文所谓今汝诸根若圆拔巳
内莹发光如是浮尘及器世间诸变化相如汤销
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是也此去正明解缚之方。】
「○(二别示行相二初约众生以明世界二初释名辩体二初释名)阿难云何名为众生世界世为迁流界为方位。
○
(二辩体二初指相示数)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
过去未来现在为世方位有十流数有三。
○(二结归众生)一切众
卷四 第 788b 页 X12-0788.png
生织妄相成身中贸迁世界相涉。
○(二简定变叠二初简四涉三)而此界性设虽
十方定位可明世间只目东西南北上下无位中无
定方。
○(二流变增数)四数必明与世相涉三四四三宛转十二流
变三叠一十百千。
○(二约世界以历六根二初约流变法示)总括始终六根之中各各功德
有千二百。」
【【解】温陵曰众生世界亦具四方。即左右前后是也。
世者三际迭迁。界者各从定位。界位有十世数有
三。一身所具理自互涉故曰身中贸迁世界相涉。
界方虽十常数惟四。三四互涉故曰宛转。三世流
变故有三叠。自一叠十十叠百百叠千成千二百。
六根各具。然此权依世论以显妙用大略耳。若夫
六解一亡互用圆照则何数量所及哉。吴兴曰此
约十二迁流变易共成三重也。一十百千者通举
增数之法耳。谓增一为十增十为百等。今且以方
涉世明三叠者。第一约四方各论三世共成十二
也。第二于东方三世变一为十成三十。南西北方
亦复如是。四方各三十成一百二十也。第三于东
方三十变十为百成三百。三方亦尔。四方各三百
成一千二百也。以世涉方其例可解。斯盖如来只
指凡夫六根根尘相织世界相涉从粗至细且至
三叠以彰厥德。大意令知现前见闻觉知刹那刹
那皆涉方世粗细之相也。此据六根了别之性是
同故云各各功德有千二百。下对六尘了别之用
有异所以功德全阙不等。前文云性中相知用中
○(二简定变叠二初简四涉三)而此界性设虽
十方定位可明世间只目东西南北上下无位中无
定方。
○(二流变增数)四数必明与世相涉三四四三宛转十二流
变三叠一十百千。
○(二约世界以历六根二初约流变法示)总括始终六根之中各各功德
有千二百。」
【【解】温陵曰众生世界亦具四方。即左右前后是也。
世者三际迭迁。界者各从定位。界位有十世数有
三。一身所具理自互涉故曰身中贸迁世界相涉。
界方虽十常数惟四。三四互涉故曰宛转。三世流
变故有三叠。自一叠十十叠百百叠千成千二百。
六根各具。然此权依世论以显妙用大略耳。若夫
六解一亡互用圆照则何数量所及哉。吴兴曰此
约十二迁流变易共成三重也。一十百千者通举
增数之法耳。谓增一为十增十为百等。今且以方
涉世明三叠者。第一约四方各论三世共成十二
也。第二于东方三世变一为十成三十。南西北方
亦复如是。四方各三十成一百二十也。第三于东
方三十变十为百成三百。三方亦尔。四方各三百
成一千二百也。以世涉方其例可解。斯盖如来只
指凡夫六根根尘相织世界相涉从粗至细且至
三叠以彰厥德。大意令知现前见闻觉知刹那刹
那皆涉方世粗细之相也。此据六根了别之性是
同故云各各功德有千二百。下对六尘了别之用
有异所以功德全阙不等。前文云性中相知用中
卷四 第 788c 页 X12-0788.png
相背不其然乎。悫师约三世四方具有五根五尘
成百二十。一一根尘熏成十类众生为千二百。沇
公非之。节公是之。而敏师又谓十二中一一皆具
十善成百二十。一一善中具十如是成千二百。然
佛旨难测人情异端。苟无的据谁为至当。至于资
中孤山长水但合数而巳皆变叠不同。余虽别解
亦未敢配其法相。来哲无党惟善是从。天如补注
曰上下无位者指著上下皆是四方之上下也。除
此别无上下故曰无位。中无定方者谓四隅之中
也。隅以两方交接而得名。既一隅而属两方故曰
无定方也。
【疏】天台曰流变三叠吴兴所说为当。但第二叠于
东方三世变一为十成三十。第三叠东方三十变
十为百成三百。变数欠明。今为释成兼系以图。第
一约四方各论三世三四共成十二。第二于东方
三世变一为十者此约刹那九世言之也。如根本
中过去一世既变三世矣。各各又成三世三三九
世。盖所变三世中。有过去过去过去见在过去未
来。见在未来亦然。加前根本中过去一世故成十
世。所谓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也。见在未来
二世亦然共三十世。第三叠于东方三十。变十为
百亦然。佛意盖言众生世界必有方位迁流。方方
有世。世世有方。一念十方刹那九世。世位生灭法
尔如斯。此约一刹那顷功德之数如此。若一念一
成百二十。一一根尘熏成十类众生为千二百。沇
公非之。节公是之。而敏师又谓十二中一一皆具
十善成百二十。一一善中具十如是成千二百。然
佛旨难测人情异端。苟无的据谁为至当。至于资
中孤山长水但合数而巳皆变叠不同。余虽别解
亦未敢配其法相。来哲无党惟善是从。天如补注
曰上下无位者指著上下皆是四方之上下也。除
此别无上下故曰无位。中无定方者谓四隅之中
也。隅以两方交接而得名。既一隅而属两方故曰
无定方也。
【疏】天台曰流变三叠吴兴所说为当。但第二叠于
东方三世变一为十成三十。第三叠东方三十变
十为百成三百。变数欠明。今为释成兼系以图。第
一约四方各论三世三四共成十二。第二于东方
三世变一为十者此约刹那九世言之也。如根本
中过去一世既变三世矣。各各又成三世三三九
世。盖所变三世中。有过去过去过去见在过去未
来。见在未来亦然。加前根本中过去一世故成十
世。所谓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也。见在未来
二世亦然共三十世。第三叠于东方三十。变十为
百亦然。佛意盖言众生世界必有方位迁流。方方
有世。世世有方。一念十方刹那九世。世位生灭法
尔如斯。此约一刹那顷功德之数如此。若一念一
卷四 第 789a 页 X12-0789.png
时一日功德讵有涯量哉。谓之功德者功言力德
言用。谓六根各有竖穷横遍之力用也。意言界虽
贸变世虽迁流而有不变不迁者在。即首卷屈指
飞光验见不动。十科反覆显性周圆。又如下击钟
验常莫非其事。此为下选圆通本根极吃紧事。而
交光乃云非即真性胜用。此何异叶公好龙至于
天龙下窥则远走而去乎。
言用。谓六根各有竖穷横遍之力用也。意言界虽
贸变世虽迁流而有不变不迁者在。即首卷屈指
飞光验见不动。十科反覆显性周圆。又如下击钟
验常莫非其事。此为下选圆通本根极吃紧事。而
交光乃云非即真性胜用。此何异叶公好龙至于
天龙下窥则远走而去乎。
卷四 第 790a 页 X12-0790.png
以方涉世之图
卷四 第 791a 页 X12-0791.png
以世涉方之图
卷四 第 792a 页 X12-0792.png
「○(二据优劣的显二初总标)阿难汝复于中克定优劣。
○(二别简六初眼根)如眼观见后暗前明
前方全明后方全暗左右旁观三分之二统论所作
功德不全三分言功一分无德当知眼惟八百功德。」
【【解】温陵曰先显织妄欲明根结之始。次辩优劣欲
明耳根圆通使知所选也。天如补注曰若以一方
三百言之则前与左右合成九百。义不通也。当知
四方各二百。四隅各一百。今眼所见前及左右三
方巳成六百。并前二隅二百共成八百。惟后方二
百及后二隅二百不见故云三分之二也。
【疏】天台曰论功德有约方约时二义。克定优劣中
惟言方而不言时。以有方而后有时。方既遍而决
不逐乎时之所迁故也。】
「○(二耳根)如耳周听十方无遗动若迩遥静无边际当知耳
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解】温陵曰能周听故功全也。动若等者随彼之动
则似有远近。在我之静则周听无边。】
「○(三鼻根)如鼻嗅闻通出入息有出有入而阙中交验于鼻
根三分阙一当知鼻惟八百功德。」
【【解】温陵曰出能取香。入能闻香。出入之中无能故
阙中交。长水曰出入中交共成三分。一分四百。阙
于中交故惟八百。】
「○(四舌根)如舌宣扬尽诸世间出世间智言有方分理无穷
尽当知舌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解】温陵曰世出世智所知之境惟舌诠显。其言虽
卷四 第 792b 页 X12-0792.png
局其理不穷。孤山曰取能言说不论尝味。若取尝
味其功则劣。以合中知故。
【疏】天台曰舌之功德极大以能宣扬世出世间智
故。故华严云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譬如大夜
中非灯无所见。即舌之造罪亦大。此皆舌之能事。
今举宣扬显舌之能。非曰不宣扬而不具德也。交
光乃约愚智简而又为之通曰愚谈世智亦通至
理繁词强辩何其[宋-木+儿]哉。】
「○(五身根)如身觉触识于违顺合时能觉离中不知离一合
双验于身根三分阙一当知身惟八百功德。」
【【解】温陵曰离阙一分合全二分曰离一合双。孤山
曰离一合双者。离中不知是阙一分。合时能觉有
违有顺故具二分。】
「○(六意根)如意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间出世间法惟圣与
凡无不包容尽其涯际当知意根圆满一千二百功
德。」
【【解】真际曰意识独生遍缘诸法故云默容。孤山曰
此经明六根功德与法华不同。今示发觉初心令
知颠倒处所故辩六根优劣之用。意在阿难择于
耳根以为修證之本。彼明依经修行巳发相似之
解。而六根清净互用无方。虽眼八百亦具馀五根
功德。乃至意根亦复如是。即同今文一根既返元
六根成解脱。
【疏】天台曰意根独称默容者。谓此根性具功德法
味其功则劣。以合中知故。
【疏】天台曰舌之功德极大以能宣扬世出世间智
故。故华严云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譬如大夜
中非灯无所见。即舌之造罪亦大。此皆舌之能事。
今举宣扬显舌之能。非曰不宣扬而不具德也。交
光乃约愚智简而又为之通曰愚谈世智亦通至
理繁词强辩何其[宋-木+儿]哉。】
「○(五身根)如身觉触识于违顺合时能觉离中不知离一合
双验于身根三分阙一当知身惟八百功德。」
【【解】温陵曰离阙一分合全二分曰离一合双。孤山
曰离一合双者。离中不知是阙一分。合时能觉有
违有顺故具二分。】
「○(六意根)如意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间出世间法惟圣与
凡无不包容尽其涯际当知意根圆满一千二百功
德。」
【【解】真际曰意识独生遍缘诸法故云默容。孤山曰
此经明六根功德与法华不同。今示发觉初心令
知颠倒处所故辩六根优劣之用。意在阿难择于
耳根以为修證之本。彼明依经修行巳发相似之
解。而六根清净互用无方。虽眼八百亦具馀五根
功德。乃至意根亦复如是。即同今文一根既返元
六根成解脱。
【疏】天台曰意根独称默容者。谓此根性具功德法
卷四 第 792c 页 X12-0792.png
尔如斯不假思量拟议。如来掩室净名杜口皆从
此默字上得来。天台明一念性具百界千如诸法
实相亦得乎此。一切世间出世间惟圣与凡则所
具之法无不该。十方三世则所具之法无不遍。举
大多以彰意根之独胜。无不包容尽其涯际者。涯
言处而际言时。即常住真心竖穷横遍之义。意根
为总馀根为别。馀根功德皆从此根本中生。上文
一为无量无量为一等妙用亦依此根之所发挥。】
「○(二正劝详择降伏二初劝简略明二初正劝简根修行三初劝简圆通)阿难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穷流根至不生灭当
验此等六受用根谁合谁离谁深谁浅谁为圆通谁
不圆满。
○(二校量优劣)若能于此悟圆通根逆彼无始织妄业流
得循圆通与不圆根日劫相倍。」
【【解】温陵曰流根即妙湛不动者也。决之而出流逸
奔境名生死流。逆之而入反流全一名不生灭。六
受用根即上所明者。循圆则合性而深。不圆则离
性而浅。深浅相辽故迟速之功日劫相倍。夫欲速
返须择圆根也。
【疏】天台曰众生迷真而逐妄则自性觉必明妄为
明觉等。如从源以出流。谓之顺生死流。今返妄以
归真则自不随分别三种相续。如溯流以归源。谓
之逆生死流。根即根底前文性觉妙明本觉明妙
是也。虽曰根底亦未尝离乎六根。故令验此六受
用根谁合此性而深谁离此性而浅。合离二字温
陵所说者当。不必用交光离中知合中知之说。盖
此默字上得来。天台明一念性具百界千如诸法
实相亦得乎此。一切世间出世间惟圣与凡则所
具之法无不该。十方三世则所具之法无不遍。举
大多以彰意根之独胜。无不包容尽其涯际者。涯
言处而际言时。即常住真心竖穷横遍之义。意根
为总馀根为别。馀根功德皆从此根本中生。上文
一为无量无量为一等妙用亦依此根之所发挥。】
「○(二正劝详择降伏二初劝简略明二初正劝简根修行三初劝简圆通)阿难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穷流根至不生灭当
验此等六受用根谁合谁离谁深谁浅谁为圆通谁
不圆满。
○(二校量优劣)若能于此悟圆通根逆彼无始织妄业流
得循圆通与不圆根日劫相倍。」
【【解】温陵曰流根即妙湛不动者也。决之而出流逸
奔境名生死流。逆之而入反流全一名不生灭。六
受用根即上所明者。循圆则合性而深。不圆则离
性而浅。深浅相辽故迟速之功日劫相倍。夫欲速
返须择圆根也。
【疏】天台曰众生迷真而逐妄则自性觉必明妄为
明觉等。如从源以出流。谓之顺生死流。今返妄以
归真则自不随分别三种相续。如溯流以归源。谓
之逆生死流。根即根底前文性觉妙明本觉明妙
是也。虽曰根底亦未尝离乎六根。故令验此六受
用根谁合此性而深谁离此性而浅。合离二字温
陵所说者当。不必用交光离中知合中知之说。盖
卷四 第 793a 页 X12-0793.png
此中虽约根辩正明根性圆与不圆。不说根用离
之与合也。合性而深是为得循圆通。则步步是归
家之路。譬如得神足而还乡则指日可到。离性而
浅是为不得圆满。譬南辕而适燕虽乘良马而行
未免迟延乎岁月。日劫相倍自非侈言。故学道者
莫贵乎选根见性而修也。】
「○(三许为发明)我今备显六湛圆明本所功德数量如是随汝详
择其可入者吾当发明令汝增进。
○(二约示须简所以)十方如来于十
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圆满无上菩提于其中间亦无
优劣但汝下劣未能于中圆自在慧故我宣扬令汝
但于一门深入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
【【解】吴兴曰六湛圆明等。指六根妄明功德全是真
明本性所具。由真具故所以妄具。温陵曰得圆自
在慧则十八界。无非圆通。然下劣初机未能圆得。
且自一门而入。一根无妄则六皆清净。不惟悟十
八界。尘尘刹刹皆圆通矣。
【疏】天台曰向约六根明千二八百数量皆六湛圆
明本所功德无一毫增损者。因无修成之功此量
尚狭。随汝选择其圆通可入者世尊许重为发明。
依而修行增之进之。下云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即
其事也。本所功德则有量。增之进之则没量。法华
六根功德虽清净互用尚亦有量。若生灭既灭寂
灭现前则无量矣。十方如来于十八界修行。皆圆
满觉道无有优劣者。此约最上乘根器言之。无非
之与合也。合性而深是为得循圆通。则步步是归
家之路。譬如得神足而还乡则指日可到。离性而
浅是为不得圆满。譬南辕而适燕虽乘良马而行
未免迟延乎岁月。日劫相倍自非侈言。故学道者
莫贵乎选根见性而修也。】
「○(三许为发明)我今备显六湛圆明本所功德数量如是随汝详
择其可入者吾当发明令汝增进。
○(二约示须简所以)十方如来于十
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圆满无上菩提于其中间亦无
优劣但汝下劣未能于中圆自在慧故我宣扬令汝
但于一门深入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
【【解】吴兴曰六湛圆明等。指六根妄明功德全是真
明本性所具。由真具故所以妄具。温陵曰得圆自
在慧则十八界。无非圆通。然下劣初机未能圆得。
且自一门而入。一根无妄则六皆清净。不惟悟十
八界。尘尘刹刹皆圆通矣。
【疏】天台曰向约六根明千二八百数量皆六湛圆
明本所功德无一毫增损者。因无修成之功此量
尚狭。随汝选择其圆通可入者世尊许重为发明。
依而修行增之进之。下云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即
其事也。本所功德则有量。增之进之则没量。法华
六根功德虽清净互用尚亦有量。若生灭既灭寂
灭现前则无量矣。十方如来于十八界修行。皆圆
满觉道无有优劣者。此约最上乘根器言之。无非
卷四 第 793b 页 X12-0793.png
是道则不必择根。既曰十方。则娑婆亦在其类。故
知选根全为下劣。即他方以众香以天衣亦下劣
也。其不下劣。则无适而不可。此方古人之入道者
亦各有其门。如达磨之直指人心天台之专观六
识未必皆依耳根也。须知人心六识为之总。馀根
馀尘为之别。或以总而观别。或观别而得总。圆会
同归初无二道。此可与入门者说。难与竞路者道
也。虽然。今为初机未得圆满自在智慧者是不可
不选。其于选之之方以情无情言之则六尘无情
为劣。根识有情为胜。以根识言之则识堕分别为
劣。根无分别为胜。以六根言之则馀五圆通常不
全者为劣。耳根全者为胜。教门亦有云初心入道
岂能遍观。故于三科拣却界入。复于五阴又除前
四的取识阴为所观境。如去丈就尺去尺就寸。如
伐树得根灸病得穴千枝百病自然销殒。此又佛
祖应病与药大机会处不求合而自无不合也。】
「○(二因疑广说二初疑请)阿难白佛言世尊云何逆流深入一门能令六根
一时清净。
○(二广示二初约研破总示三初法三先寄人明一六)佛告阿难汝今巳得须陀洹果巳灭三
界众生世间见所断惑然犹未知根中积生无始虚
习彼习要因修所断得何况此中生住异灭分剂头
数。」
【【解】温陵曰湛圆因惑而分。一六因惑而生。将告一
六之义。先与辩惑也。孤山曰见谛所断之惑即八
十八使也。修道所断之惑即八十一思也。生住异
知选根全为下劣。即他方以众香以天衣亦下劣
也。其不下劣。则无适而不可。此方古人之入道者
亦各有其门。如达磨之直指人心天台之专观六
识未必皆依耳根也。须知人心六识为之总。馀根
馀尘为之别。或以总而观别。或观别而得总。圆会
同归初无二道。此可与入门者说。难与竞路者道
也。虽然。今为初机未得圆满自在智慧者是不可
不选。其于选之之方以情无情言之则六尘无情
为劣。根识有情为胜。以根识言之则识堕分别为
劣。根无分别为胜。以六根言之则馀五圆通常不
全者为劣。耳根全者为胜。教门亦有云初心入道
岂能遍观。故于三科拣却界入。复于五阴又除前
四的取识阴为所观境。如去丈就尺去尺就寸。如
伐树得根灸病得穴千枝百病自然销殒。此又佛
祖应病与药大机会处不求合而自无不合也。】
「○(二因疑广说二初疑请)阿难白佛言世尊云何逆流深入一门能令六根
一时清净。
○(二广示二初约研破总示三初法三先寄人明一六)佛告阿难汝今巳得须陀洹果巳灭三
界众生世间见所断惑然犹未知根中积生无始虚
习彼习要因修所断得何况此中生住异灭分剂头
数。」
【【解】温陵曰湛圆因惑而分。一六因惑而生。将告一
六之义。先与辩惑也。孤山曰见谛所断之惑即八
十八使也。修道所断之惑即八十一思也。生住异
卷四 第 793c 页 X12-0793.png
灭即同体无明也。分剂头数谓初住以上至于妙
觉四十二品也。虚习犹云妄惑也。
【疏】天台曰孤山云。生住异灭即同体无明者。若考
其差别应依起信论说。十信凡夫觉灭相。三贤觉
异相。十地觉住相。位满觉生相。若准仁王经明五
忍。初住得无生忍。妙觉證寂灭忍。则生相在前灭
相在后。又如观音生灭既灭寂灭现前。亦灭相在
后。法相难知。不敢强配。若论大意则生住异灭于
刹那心一时具足。故楞伽经云初生即有灭不为
愚者说。则言生灭细相难明如此。学者惟当知其
大槩而巳。】
「○(二约理无一六三初徵)今汝且观现前六根为一为六。
○(二破三初破一)阿难若言一者
耳何不见目何不闻头奚不履足奚无语。
○(二破六)若此六
根决定成六如我今会与汝宣扬微妙法门汝之六
根谁来领受阿难言我用耳闻佛言汝耳自闻何关
身口口来问义身起钦承。
○(三释转难)是故应知非一终六非
六终一终不汝根元一元六。
○(三结)阿难当知是根非一
非六由无始来颠倒沦替故于圆湛一六义生。
○(三责人未忘一)汝
须陀洹虽得六销犹未亡一。」
【【解】孤山曰。金刚般若云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
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此即六销也。犹未亡一者
执有涅槃也。以小乘所證全是无明故。资中曰不
因六尘所造新业名得六销。尚迷六根而为一体
故未亡一。吴兴曰沇师所解一体之义异乎涅槃。
觉四十二品也。虚习犹云妄惑也。
【疏】天台曰孤山云。生住异灭即同体无明者。若考
其差别应依起信论说。十信凡夫觉灭相。三贤觉
异相。十地觉住相。位满觉生相。若准仁王经明五
忍。初住得无生忍。妙觉證寂灭忍。则生相在前灭
相在后。又如观音生灭既灭寂灭现前。亦灭相在
后。法相难知。不敢强配。若论大意则生住异灭于
刹那心一时具足。故楞伽经云初生即有灭不为
愚者说。则言生灭细相难明如此。学者惟当知其
大槩而巳。】
「○(二约理无一六三初徵)今汝且观现前六根为一为六。
○(二破三初破一)阿难若言一者
耳何不见目何不闻头奚不履足奚无语。
○(二破六)若此六
根决定成六如我今会与汝宣扬微妙法门汝之六
根谁来领受阿难言我用耳闻佛言汝耳自闻何关
身口口来问义身起钦承。
○(三释转难)是故应知非一终六非
六终一终不汝根元一元六。
○(三结)阿难当知是根非一
非六由无始来颠倒沦替故于圆湛一六义生。
○(三责人未忘一)汝
须陀洹虽得六销犹未亡一。」
【【解】孤山曰。金刚般若云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
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此即六销也。犹未亡一者
执有涅槃也。以小乘所證全是无明故。资中曰不
因六尘所造新业名得六销。尚迷六根而为一体
故未亡一。吴兴曰沇师所解一体之义异乎涅槃。
卷四 第 794a 页 X12-0794.png
但一义未明耳。应知下文见精乃至知精元是一
体。
【疏】天台曰前当机问行实兼问理。盖由不达理无
一异故于六根生一异执。是以执行全是迷理故
曰云何逆流深入一门能令六根一时清净。意谓
六根成结。要须次第一一而解方得解脱。云何但
入一门馀根皆得清净耶。世尊下文则全约理答。
盖理明而行疑自消故答理全是答行。有法有喻
有合。法中先寄人明一六。二约理无一六。三责人
未忘一。汝今巳得须陀洹果巳灭三界众生见所
断惑者。盖须陀洹名为入流不入色声香味触法。
此言巳忘六也。然犹未知去至分剂头数。此明未
忘一也。二约理无一六中。今汝下先徵。阿难下破
一。若此下破六。是故下结非一六。阿难下释转难。
难云。若理无一六者云何众生有六而我有一。故
释之云。由无始颠倒沦替故于圆湛一六义生。次
喻中。如太虚空参合群器由器异形名之异空。喻
一六义生也。除器观空说空为一。喻须陀洹虽得
六销犹未忘一也。彼太虚空云何为汝去。喻理无
一六也。则汝了知六受用根亦复如是。合法可知。
以此而知。则理本无一六。一六由惑生。故其生也。
由理无而始生乎一。一者何。根中生住异灭与夫
积生虚习也。由一而生乎六。六者六根也。故其灭
也要由六而返乎一。由一而返乎理之无。惟其由
体。
【疏】天台曰前当机问行实兼问理。盖由不达理无
一异故于六根生一异执。是以执行全是迷理故
曰云何逆流深入一门能令六根一时清净。意谓
六根成结。要须次第一一而解方得解脱。云何但
入一门馀根皆得清净耶。世尊下文则全约理答。
盖理明而行疑自消故答理全是答行。有法有喻
有合。法中先寄人明一六。二约理无一六。三责人
未忘一。汝今巳得须陀洹果巳灭三界众生见所
断惑者。盖须陀洹名为入流不入色声香味触法。
此言巳忘六也。然犹未知去至分剂头数。此明未
忘一也。二约理无一六中。今汝下先徵。阿难下破
一。若此下破六。是故下结非一六。阿难下释转难。
难云。若理无一六者云何众生有六而我有一。故
释之云。由无始颠倒沦替故于圆湛一六义生。次
喻中。如太虚空参合群器由器异形名之异空。喻
一六义生也。除器观空说空为一。喻须陀洹虽得
六销犹未忘一也。彼太虚空云何为汝去。喻理无
一六也。则汝了知六受用根亦复如是。合法可知。
以此而知。则理本无一六。一六由惑生。故其生也。
由理无而始生乎一。一者何。根中生住异灭与夫
积生虚习也。由一而生乎六。六者六根也。故其灭
也要由六而返乎一。由一而返乎理之无。惟其由
卷四 第 794b 页 X12-0794.png
一而六。故一根既返元六根成解脱。盖在六莫不
异在一莫不同。向在六矣故众生之人执不得不
谓之异。今由一根而返一矣故须陀洹之法执在
不得不谓之同。苟人法二执俱忘。则一六同异俱
泯。故曰今汝但于一门深入入一无妄彼六知根
一时清净。第犹未忘一之言其法相有三。曰小乘
涅槃。曰根本无明。曰世间数法。古今诸师未尝玄
会而竞执纷纷。又不得不为之一辩。孤山师云犹
未忘一者执有涅槃也。以小乘所證全是无明故。
此则兼二而有之失乎数法者也。资中师云不因
六尘所造新业名得六销。尚迷六根而为一体故
未亡一。此则得数法而失乎一之法体者也。至于
吴兴则左袒孤山云。沇师所解一体异乎涅槃。但
一义未明耳。应知下文见精乃至知精元是一体。
此则吴兴师不惟失乎数法而又执数法而不忘
也。因为之断曰。孤山之释理顺。而资中之释名正。
余则敩渔人兼二而利之曰。一六者世间之数也。
同异者一六之效也。理本无一六。一六由惑生。既
于一门深入。不但入一无妄。而六与之俱净。且将
与一六而俱忘矣。喻不云乎。如太虚空参合群器。
乃至云。何况更名是一非一。以此而知。则资中之
说名得其正矣。但数本数乎法。法体既形则一之
与六不可混名。须陀洹六用不行则六之数与法
体而俱销。无明未破执有涅槃之可證则一之数
异在一莫不同。向在六矣故众生之人执不得不
谓之异。今由一根而返一矣故须陀洹之法执在
不得不谓之同。苟人法二执俱忘。则一六同异俱
泯。故曰今汝但于一门深入入一无妄彼六知根
一时清净。第犹未忘一之言其法相有三。曰小乘
涅槃。曰根本无明。曰世间数法。古今诸师未尝玄
会而竞执纷纷。又不得不为之一辩。孤山师云犹
未忘一者执有涅槃也。以小乘所證全是无明故。
此则兼二而有之失乎数法者也。资中师云不因
六尘所造新业名得六销。尚迷六根而为一体故
未亡一。此则得数法而失乎一之法体者也。至于
吴兴则左袒孤山云。沇师所解一体异乎涅槃。但
一义未明耳。应知下文见精乃至知精元是一体。
此则吴兴师不惟失乎数法而又执数法而不忘
也。因为之断曰。孤山之释理顺。而资中之释名正。
余则敩渔人兼二而利之曰。一六者世间之数也。
同异者一六之效也。理本无一六。一六由惑生。既
于一门深入。不但入一无妄。而六与之俱净。且将
与一六而俱忘矣。喻不云乎。如太虚空参合群器。
乃至云。何况更名是一非一。以此而知。则资中之
说名得其正矣。但数本数乎法。法体既形则一之
与六不可混名。须陀洹六用不行则六之数与法
体而俱销。无明未破执有涅槃之可證则一之数
卷四 第 794c 页 X12-0794.png
与法体而未忘。以此而观岂非孤山之理顺乎。学
者宜先名正而后理顺。庶不失此中文与意也。】
「○(二喻三初喻一六义生)如太虚空参合群器由器形异名之异空。
○(二喻六销一存)除器
观空说空为一。
○(三喻理无一六)彼太虚空云何为汝成同不同何
况更名是一非一。
○(三合)则汝了知六受用根亦复如是。」
【【解】温陵曰虚空本非同异。喻圆湛本非一六。合器
除器喻一六义生之由也。知虚空之同异是非了
无所立则一六并亡而圆湛不分矣。一六既无而
现有六根者由粘湛妄发耳。故下原其妄发之源
以示之。天如补注曰前以阿难未明一入六净之
说。故佛欲与明之始则辩惑。谓其积生虚习等尚
未修断宜其未知一入六净之说也。次则难以一
六令知两无定趣。乃直示之曰。当知是根非一非
六。由颠倒故一六义生也。今文如太虚空下喻一
六义生。彼太虚空下喻本非一六。例合后文由明
暗等至见精映色结色成根等即一六义生也。汝
但不循下至随拔一根五粘圆脱即本非一六也。
即正释阿难一入六净之疑也。】
「○(二约行相别示二初明从真起妄六用偏局二初别示生起之由六初眼根)由明暗等二种相形于妙圆中粘湛发见见精映
色结色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眼体如蒲萄
朵浮根四尘流逸奔色。」
【【解】吴兴曰粘湛发见者由明暗等尘染起净性也。
他皆放此。携李曰见精映色下胜义根也。虽用能
造所造八法为体。是不可见有对色能照境发识。
者宜先名正而后理顺。庶不失此中文与意也。】
「○(二喻三初喻一六义生)如太虚空参合群器由器形异名之异空。
○(二喻六销一存)除器
观空说空为一。
○(三喻理无一六)彼太虚空云何为汝成同不同何
况更名是一非一。
○(三合)则汝了知六受用根亦复如是。」
【【解】温陵曰虚空本非同异。喻圆湛本非一六。合器
除器喻一六义生之由也。知虚空之同异是非了
无所立则一六并亡而圆湛不分矣。一六既无而
现有六根者由粘湛妄发耳。故下原其妄发之源
以示之。天如补注曰前以阿难未明一入六净之
说。故佛欲与明之始则辩惑。谓其积生虚习等尚
未修断宜其未知一入六净之说也。次则难以一
六令知两无定趣。乃直示之曰。当知是根非一非
六。由颠倒故一六义生也。今文如太虚空下喻一
六义生。彼太虚空下喻本非一六。例合后文由明
暗等至见精映色结色成根等即一六义生也。汝
但不循下至随拔一根五粘圆脱即本非一六也。
即正释阿难一入六净之疑也。】
「○(二约行相别示二初明从真起妄六用偏局二初别示生起之由六初眼根)由明暗等二种相形于妙圆中粘湛发见见精映
色结色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眼体如蒲萄
朵浮根四尘流逸奔色。」
【【解】吴兴曰粘湛发见者由明暗等尘染起净性也。
他皆放此。携李曰见精映色下胜义根也。虽用能
造所造八法为体。是不可见有对色能照境发识。
卷四 第 795a 页 X12-0795.png
乃圣人所知之境其义深远非同尘境粗浅故名
清净。此是染中说净非无漏妙明之净也。因名眼
体下浮尘根也。亦名世俗根。以粗浅易知故翻前
立名。亦用能所八法为体。今言四尘但举所造也。
问浮尘但与胜义为所依处。不能照境发识。何言
流逸奔色。答理实胜义。然浮尘是所依处。举所依
显能依也。又连上清净四大为言义亦无失。能造
者地水火风四大也。所造者色香味触四尘也。馀
五例此。】
「○(二耳根)由动静等二种相击于妙圆中粘湛发听听精映
声卷声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耳体如新卷
叶浮根四尘流逸奔声。
○(三鼻根)由通塞等二种相发于妙
圆中粘湛发嗅嗅精映香纳香成根根元目为清净
四大因名鼻体如双垂爪浮根四尘流逸奔香。
○(四舌根)由
恬变等二种相参于妙圆中粘湛发尝尝精映味绞
味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舌体如初偃月浮
根四尘流逸奔味。
○(五身根)由离合等二种相摩于妙圆中
粘湛发觉觉精映触抟触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
因名身体如腰鼓颡浮根四尘流逸奔触。
○(六意根)由生灭
等二种相续于妙圆中粘湛发知知精映法揽法成
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意思如幽室见浮根四
尘流逸奔法。」
【【解】孤山曰粘湛发知者妄虑知也。根元下此取肉
团心根为虑知之所托也。故胜义根还是清净四
清净。此是染中说净非无漏妙明之净也。因名眼
体下浮尘根也。亦名世俗根。以粗浅易知故翻前
立名。亦用能所八法为体。今言四尘但举所造也。
问浮尘但与胜义为所依处。不能照境发识。何言
流逸奔色。答理实胜义。然浮尘是所依处。举所依
显能依也。又连上清净四大为言义亦无失。能造
者地水火风四大也。所造者色香味触四尘也。馀
五例此。】
「○(二耳根)由动静等二种相击于妙圆中粘湛发听听精映
声卷声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耳体如新卷
叶浮根四尘流逸奔声。
○(三鼻根)由通塞等二种相发于妙
圆中粘湛发嗅嗅精映香纳香成根根元目为清净
四大因名鼻体如双垂爪浮根四尘流逸奔香。
○(四舌根)由
恬变等二种相参于妙圆中粘湛发尝尝精映味绞
味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舌体如初偃月浮
根四尘流逸奔味。
○(五身根)由离合等二种相摩于妙圆中
粘湛发觉觉精映触抟触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
因名身体如腰鼓颡浮根四尘流逸奔触。
○(六意根)由生灭
等二种相续于妙圆中粘湛发知知精映法揽法成
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意思如幽室见浮根四
尘流逸奔法。」
【【解】孤山曰粘湛发知者妄虑知也。根元下此取肉
团心根为虑知之所托也。故胜义根还是清净四
卷四 第 795b 页 X12-0795.png
大。如幽室见即浮尘根为意思托附如处幽室。正
法念经云如莲华开合者是也。
【疏】天台曰今经明六根生起之相凡有四处。一云
色杂妄想想相为身。一云由明暗二尘发见居中
吸此尘象名为见性。此犹略而未广适足为后二
之发端。三曰明见非他觉明为咎所妄既立明理
不逾。此可以之原其始也。四曰由明暗等二种相
形等。此可以之要其终也。合而明之则始终之事
彰。是则由明暗等二种相形即所妄既立。于妙圆
中粘湛发见即明理不踰。见精映色之语则前文
未暇详言也。黏字宜从黍从占。从米者俗。若约喻
说正如黐胶之黏物一著便来。初受胎时由明暗
二尘黏性觉中圆湛之性以为见精。一有根后又
无时不为色尘所黏。故此黏字一篇主意。与下脱
黏内伏相照映。色既黏见感而遂通故见精亦即
映色。映者如镜之鉴物。见精即第八见分。色即第
八相分。由能见故境界妄现。由相织故结成眼根。
下去例此。根元目为清净四大者明胜义根也。有
能造四大所造四尘。今但云四大者色香味触自
无体性全以地水火风而为之体。但言能造即摄
得所造。下浮根四尘亦然。言清净者乃八法中至
精之物故谓之清净。所谓染中说净也。因名眼体
如蒲萄朵则上通胜义亦通下浮尘。盖胜义如形。
浮尘如影。无有影不类形者。经文省约故以此句
法念经云如莲华开合者是也。
【疏】天台曰今经明六根生起之相凡有四处。一云
色杂妄想想相为身。一云由明暗二尘发见居中
吸此尘象名为见性。此犹略而未广适足为后二
之发端。三曰明见非他觉明为咎所妄既立明理
不逾。此可以之原其始也。四曰由明暗等二种相
形等。此可以之要其终也。合而明之则始终之事
彰。是则由明暗等二种相形即所妄既立。于妙圆
中粘湛发见即明理不踰。见精映色之语则前文
未暇详言也。黏字宜从黍从占。从米者俗。若约喻
说正如黐胶之黏物一著便来。初受胎时由明暗
二尘黏性觉中圆湛之性以为见精。一有根后又
无时不为色尘所黏。故此黏字一篇主意。与下脱
黏内伏相照映。色既黏见感而遂通故见精亦即
映色。映者如镜之鉴物。见精即第八见分。色即第
八相分。由能见故境界妄现。由相织故结成眼根。
下去例此。根元目为清净四大者明胜义根也。有
能造四大所造四尘。今但云四大者色香味触自
无体性全以地水火风而为之体。但言能造即摄
得所造。下浮根四尘亦然。言清净者乃八法中至
精之物故谓之清净。所谓染中说净也。因名眼体
如蒲萄朵则上通胜义亦通下浮尘。盖胜义如形。
浮尘如影。无有影不类形者。经文省约故以此句
卷四 第 795c 页 X12-0795.png
通上而贯下也。吴兴师则释为浮尘根。岂胜义果
无其状耶。故云间师准显宗论为之辩云。眼根极
微居眼星上。体清彻故如秋泉池。耳根极微居耳
穴内旋还而住如。卷桦皮。又旧婆娑论云舌根邻
虚居舌中央如半月形。鼻根极微居鼻頞内背上
面下如双爪甲。据此等文岂属浮根耶。又准婆娑
说人身根如腰鼓颡。颡鼓筐也。上下阔中间小。汉
宫女谓之细腰。正与相类。若男人身根。应取熏闻
记引他经说身如立戟槊此则居然有丈夫之状。
意根言幽室见者此正言胜义托于浮尘之内如
人处于暗室之中。七徵初执心在内不见脏腑正
在乎此。若考其状亦应同浮尘根。如正法念经形
如莲华上有七叶。朝开暮合色法所摄。前云寤寐
二相随身开合亦是此意。若以用状形。经文立言
各有其义。如耳如新卷叶而特云卷。鼻如双垂爪
而特云纳。状爪之纳取也。舌如初偃月特云绞。以
偃月有卷舒之用也。眼之云结。身之云抟。意之云
揽。或以义以类皆有取之之义又不可槩论。独眼
根既谓之如蒲萄朵又谓之如秋泉池。正以眼根
四微圆转光洁如水晶萄。映彻照物如秋泉池。是
亦体用立称之不同也。】
「○(二总结偏局之相二初明因尘而有)阿难如是六根由彼觉明有明明觉失彼精了粘
妄发光。
○(二明离尘无体)是以汝今离暗离明无有见体离动离静
元无听质无通无塞嗅性不生非变非恬尝无所出
无其状耶。故云间师准显宗论为之辩云。眼根极
微居眼星上。体清彻故如秋泉池。耳根极微居耳
穴内旋还而住如。卷桦皮。又旧婆娑论云舌根邻
虚居舌中央如半月形。鼻根极微居鼻頞内背上
面下如双爪甲。据此等文岂属浮根耶。又准婆娑
说人身根如腰鼓颡。颡鼓筐也。上下阔中间小。汉
宫女谓之细腰。正与相类。若男人身根。应取熏闻
记引他经说身如立戟槊此则居然有丈夫之状。
意根言幽室见者此正言胜义托于浮尘之内如
人处于暗室之中。七徵初执心在内不见脏腑正
在乎此。若考其状亦应同浮尘根。如正法念经形
如莲华上有七叶。朝开暮合色法所摄。前云寤寐
二相随身开合亦是此意。若以用状形。经文立言
各有其义。如耳如新卷叶而特云卷。鼻如双垂爪
而特云纳。状爪之纳取也。舌如初偃月特云绞。以
偃月有卷舒之用也。眼之云结。身之云抟。意之云
揽。或以义以类皆有取之之义又不可槩论。独眼
根既谓之如蒲萄朵又谓之如秋泉池。正以眼根
四微圆转光洁如水晶萄。映彻照物如秋泉池。是
亦体用立称之不同也。】
「○(二总结偏局之相二初明因尘而有)阿难如是六根由彼觉明有明明觉失彼精了粘
妄发光。
○(二明离尘无体)是以汝今离暗离明无有见体离动离静
元无听质无通无塞嗅性不生非变非恬尝无所出
卷四 第 796a 页 X12-0796.png
不离不合觉触本无无灭无生了知安寄。」
【【解】孤山曰由彼觉明真明也。有明明觉妄明也。迷
彼真明故云失彼精了。成此妄明故云粘妄发光。
温陵曰是以汝今下释上因妄发故六皆虚妄。若
离六尘悉无自体。
【疏】天台曰上别示生起之由巳竟。此总结偏局之
相分二。初明因尘有相。二明离尘无体。由彼觉明
有明明觉言其始也。失彼精了粘妄发光语其成
也。前云黏湛今云黏妄。所谓单真不立独妄难成。
光字总该六根。即黏色黏湛而发见者。惟其生起
因尘而有是以现用离尘无体。故眼见因色而有
离色无体。耳听因声离声无体。乃至意根亦复如
是谚所谓躄者命在杖失杖则颠是也。】
「○(二明反妄归真六根互用二初明圆修不由前尘以起知见)汝但不循动静合离恬变通塞生灭明暗如是十
二诸有为相。
○(二明圆證明不循根而得互用二初明因修获證)随拔一根脱粘内伏伏归元真发本
明耀耀性发明诸馀五粘应拔圆脱。
○(二明由證起用二初举互用况显二初举六根互用)不由前尘所
起知见明不循根寄根明发由是六根互相为用。」
【【解】温陵曰粘妄则由尘而循根故成隔碍。脱粘则
不由不循特寄根而巳故能互用。吴兴曰寄二种
根觉明开发。故千二百功德根根互用也。孤山曰
用有真似。似如法华。真如华严。
【疏】天台曰二明反妄归真六根互用中云汝但不
循等者明圆修不由前尘以起知见。随拔一根去
则圆證不循根而得互用。前循所常而失真常。今
【【解】孤山曰由彼觉明真明也。有明明觉妄明也。迷
彼真明故云失彼精了。成此妄明故云粘妄发光。
温陵曰是以汝今下释上因妄发故六皆虚妄。若
离六尘悉无自体。
【疏】天台曰上别示生起之由巳竟。此总结偏局之
相分二。初明因尘有相。二明离尘无体。由彼觉明
有明明觉言其始也。失彼精了粘妄发光语其成
也。前云黏湛今云黏妄。所谓单真不立独妄难成。
光字总该六根。即黏色黏湛而发见者。惟其生起
因尘而有是以现用离尘无体。故眼见因色而有
离色无体。耳听因声离声无体。乃至意根亦复如
是谚所谓躄者命在杖失杖则颠是也。】
「○(二明反妄归真六根互用二初明圆修不由前尘以起知见)汝但不循动静合离恬变通塞生灭明暗如是十
二诸有为相。
○(二明圆證明不循根而得互用二初明因修获證)随拔一根脱粘内伏伏归元真发本
明耀耀性发明诸馀五粘应拔圆脱。
○(二明由證起用二初举互用况显二初举六根互用)不由前尘所
起知见明不循根寄根明发由是六根互相为用。」
【【解】温陵曰粘妄则由尘而循根故成隔碍。脱粘则
不由不循特寄根而巳故能互用。吴兴曰寄二种
根觉明开发。故千二百功德根根互用也。孤山曰
用有真似。似如法华。真如华严。
【疏】天台曰二明反妄归真六根互用中云汝但不
循等者明圆修不由前尘以起知见。随拔一根去
则圆證不循根而得互用。前循所常而失真常。今
卷四 第 796b 页 X12-0796.png
则不循所常而得真常。言随拔一根说黏内伏者。
向明性为尘黏以成根。则根为尘结而永固。今反
妄归真则不循尘而不用根。不用根谓之拔根。根
一拔而其黏亦脱。既不缘尘又不用根。但内伏其
元真而巳矣。元真一伏则本明发现。诸馀五黏根
则应手而俱拔尘则圆满而皆脱。不前不后一时
顿得。功效速疾有如此者。而今而后则不由前尘
以起知见。此句正结答前云何入一门而六门俱
净之问。与下观音修證亡前尘等四节功用同。亦
一部之大关要也。何则。盖一部所诠不外三德。今
拔根即般若之圆修。脱黏即解脱之妙用。元真即
法身之本体。应拔圆脱则不纵不横之道彰。修行
之要莫要于此。读者闻者可不遵诸。不由前尘下
六句结成六根互用亦是释难之辞。难者曰不由
前尘以起知见则无六根。岂成佛时但證儱侗真
如乎。况诸世尊皆有六根。岂一向不起知见乎。故
释之曰明不循根寄根明发。明不循根则不由前
尘以起知见。寄根明发则圣人非无六根。惟其如
此故六根互相为用。盖明若循根则根为主巳为
仆。仆随主使则我劳而根逸。我劳故能一而不能
诸。在彼而不在此。寄根明发则我为主根为仆。亦
仆随主使则我逸而根劳。我逸故能一而能诸。即
诸而即一。在彼而即在此。在此而即在彼。故曰由
是六根互相为用。】
向明性为尘黏以成根。则根为尘结而永固。今反
妄归真则不循尘而不用根。不用根谓之拔根。根
一拔而其黏亦脱。既不缘尘又不用根。但内伏其
元真而巳矣。元真一伏则本明发现。诸馀五黏根
则应手而俱拔尘则圆满而皆脱。不前不后一时
顿得。功效速疾有如此者。而今而后则不由前尘
以起知见。此句正结答前云何入一门而六门俱
净之问。与下观音修證亡前尘等四节功用同。亦
一部之大关要也。何则。盖一部所诠不外三德。今
拔根即般若之圆修。脱黏即解脱之妙用。元真即
法身之本体。应拔圆脱则不纵不横之道彰。修行
之要莫要于此。读者闻者可不遵诸。不由前尘下
六句结成六根互用亦是释难之辞。难者曰不由
前尘以起知见则无六根。岂成佛时但證儱侗真
如乎。况诸世尊皆有六根。岂一向不起知见乎。故
释之曰明不循根寄根明发。明不循根则不由前
尘以起知见。寄根明发则圣人非无六根。惟其如
此故六根互相为用。盖明若循根则根为主巳为
仆。仆随主使则我劳而根逸。我劳故能一而不能
诸。在彼而不在此。寄根明发则我为主根为仆。亦
仆随主使则我逸而根劳。我逸故能一而能诸。即
诸而即一。在彼而即在此。在此而即在彼。故曰由
是六根互相为用。】
卷四 第 796c 页 X12-0796.png
「○(二约凡小泛显)阿难汝岂不知今此会中阿那律陀无目而见跋
难陀龙无耳而听殑伽神女非鼻闻香骄梵钵提异
舌知味舜若多神无身觉触如来光中映令暂现既
为风质其体元无诸灭尽定得寂声闻如此会中摩
诃迦叶久灭意根圆明了知不因心念。」
【【解】温陵曰那律尊者因精进失明而能见。贤喜龙
王无耳能听。恒河之神无鼻闻香。骄梵受牛哨报
故曰异舌。舜若多神主空神也。其质如风而能觉
触。修灭尽定得空寂者意根斯灭。如大迦叶虽灭
意根而能了知。孤山曰殑伽河名。此云天堂来。以
其自雪山顶无热恼池流出故也。那律等六人或
是凡夫业报。或是小圣修得。斯皆妄力。尚不依根。
何况圆脱岂无互用。】
「○(二明互用所以二初明反妄即真常)阿难今汝诸根若圆拔巳内莹发光如是浮尘及
器世间诸变化相如汤销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
○
(二明依真故互用二初约劣喻以显互用)阿难如彼世人聚见于眼若令急合暗相现前六根
黯然头足相类彼人以手循体外绕彼虽不见头足
一辩知觉是同。
○(二因释疑以显真常)缘见因明暗成无见不明自发则
诸暗相永不能昏根尘既销云何觉明不成圆妙。」
【【解】吴兴曰真智如汤。妄境如水。了妄即真化成知
觉。前明真觉不由于根故举那律无目能见等。今
示真觉不假于缘故指世人暗中有辩也。彼人即
指合眼之人。循体谓绕他人之体。知觉是同言暗
中知觉与明中所见不殊。凡夫尚有不假明缘而
卷四 第 797a 页 X12-0797.png
能有辩。况圣人真觉何藉缘发乎。终见下指妄。不
明下显真。略示明暗诸缘例尔。
【疏】天台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者。化乃变化当体
改转为义。盖根身器界元是妙圆真心。由无始从
清净本然中随心应量成九界染碍色心。如水成
冰非碍而碍。今诸根圆拔内莹发光如汤销冰冰
还成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当体改转不遗馀力。
故曰应念化成。如彼世人下约劣喻以显互用。缘
见因明下因释疑以显真常。疑者云世人合眼循
体头足虽然一辩终非眼根明了之境。何足以喻
互用之相。因释之曰缘见因明暗成无见。即前因
明而黏发者明则能见暗则不见。脱黏内伏发本
明耀。故不明自发暗不能昏。众生境界由尘发知
因根有相。故触处昏迷尘尘系缚。今也尘既不缘
根无所偶根尘既销云何觉明不成圆妙。】
「○(二决通疑滞二初明因果并常决通初义二初庆喜疑因异果二初按定佛言)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说言因地觉心欲求常住
要与果位名目相应。
○(二叙自疑异二初汎明因果不齐二初明果常住)世尊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
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是七种名称
谓虽别清净圆满体性坚凝如金刚王常住不坏。
○
(二明因无常)若此见听离于明暗动静通塞毕竟无体犹如念心
离于前尘本无所有。
○(二正疑因不克果三初正疑)云何将此毕竟断灭以为修
因欲获如来七常住果。」
【【解】温陵曰离幻复真常住不坏名常住果。而见听
六用离尘无体是断灭法。依断灭因求常住果乌
明下显真。略示明暗诸缘例尔。
【疏】天台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者。化乃变化当体
改转为义。盖根身器界元是妙圆真心。由无始从
清净本然中随心应量成九界染碍色心。如水成
冰非碍而碍。今诸根圆拔内莹发光如汤销冰冰
还成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当体改转不遗馀力。
故曰应念化成。如彼世人下约劣喻以显互用。缘
见因明下因释疑以显真常。疑者云世人合眼循
体头足虽然一辩终非眼根明了之境。何足以喻
互用之相。因释之曰缘见因明暗成无见。即前因
明而黏发者明则能见暗则不见。脱黏内伏发本
明耀。故不明自发暗不能昏。众生境界由尘发知
因根有相。故触处昏迷尘尘系缚。今也尘既不缘
根无所偶根尘既销云何觉明不成圆妙。】
「○(二决通疑滞二初明因果并常决通初义二初庆喜疑因异果二初按定佛言)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说言因地觉心欲求常住
要与果位名目相应。
○(二叙自疑异二初汎明因果不齐二初明果常住)世尊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
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是七种名称
谓虽别清净圆满体性坚凝如金刚王常住不坏。
○
(二明因无常)若此见听离于明暗动静通塞毕竟无体犹如念心
离于前尘本无所有。
○(二正疑因不克果三初正疑)云何将此毕竟断灭以为修
因欲获如来七常住果。」
【【解】温陵曰离幻复真常住不坏名常住果。而见听
六用离尘无体是断灭法。依断灭因求常住果乌
卷四 第 797b 页 X12-0797.png
得相应邪。此误认缘尘迷失常住也。由失常性故
难契常果。实修證大患故须难明也。诸佛所得曰
菩提。寂静常乐曰涅槃。不妄不变曰真如。离过绝
非曰佛性。分别一切而无染著曰庵摩罗识。一法
不立烦恼荡尽曰空如来藏。洞照万法而无分别
曰大圆镜智。庵摩罗此云无垢。即第九白净识也。
此巳成智而名识者以能分别故。楞伽经曰分别
是识无分别是智。有空如来藏有不空如来藏有
空不空如来藏。宝积经曰空如来藏离不解脱一
切烦恼。不空如来藏具河沙佛不思议法。空不空
如来藏随为色空普应一切。后二随用得名。独空
如来藏为真体。故为果号。
【疏】天台曰因果名目相应中当机特引七种名目
为问者。此是修门中大关节要处。盖修道分中依
常住真心以修圆行而为之本。常住真心即前经
所显如来藏性。要而言之屈指飞光验见不动观
河之见童耄无迁来无非发明此心。正欲显此因
性即是果性。故以不相应之语而为反难。冀如来
有以发明。盖首卷所指众生识精中所有元明寂
而常照慧鉴昭然。照而常寂荡无纤情。即是如来
果位所證菩提涅槃元清净体。不妄不异名为真
如。不坏不变名为佛性。分别一切而无染著名庵
摩罗识。一法不立烦恼荡尽名空如来藏。洞照万
法而无分别名大圆镜智。向下击钟验常圆通本
难契常果。实修證大患故须难明也。诸佛所得曰
菩提。寂静常乐曰涅槃。不妄不变曰真如。离过绝
非曰佛性。分别一切而无染著曰庵摩罗识。一法
不立烦恼荡尽曰空如来藏。洞照万法而无分别
曰大圆镜智。庵摩罗此云无垢。即第九白净识也。
此巳成智而名识者以能分别故。楞伽经曰分别
是识无分别是智。有空如来藏有不空如来藏有
空不空如来藏。宝积经曰空如来藏离不解脱一
切烦恼。不空如来藏具河沙佛不思议法。空不空
如来藏随为色空普应一切。后二随用得名。独空
如来藏为真体。故为果号。
【疏】天台曰因果名目相应中当机特引七种名目
为问者。此是修门中大关节要处。盖修道分中依
常住真心以修圆行而为之本。常住真心即前经
所显如来藏性。要而言之屈指飞光验见不动观
河之见童耄无迁来无非发明此心。正欲显此因
性即是果性。故以不相应之语而为反难。冀如来
有以发明。盖首卷所指众生识精中所有元明寂
而常照慧鉴昭然。照而常寂荡无纤情。即是如来
果位所證菩提涅槃元清净体。不妄不异名为真
如。不坏不变名为佛性。分别一切而无染著名庵
摩罗识。一法不立烦恼荡尽名空如来藏。洞照万
法而无分别名大圆镜智。向下击钟验常圆通本
卷四 第 797c 页 X12-0797.png
根即其證也。诚为修门之大本。弗效贫人而数他
宝可也。】
「○(二重难三初明因定无常)世尊若离明暗见毕竟空如无前尘念自性灭进
退循环微细推求本无我心及我心所将谁立因求
无上觉。
○(二显顿乖昔说)如来所说湛精圆常违越诚言终成戏论。
○(三请佛开决)云何如来真实语者惟垂大慈开我蒙吝。」
【【解】温陵曰复揣六用疑若断灭。而反以佛说湛常
为不诚。而近乎戏论不得为真实语者。
【疏】天台曰二重难又二初明因定无常。进退循环
者谓进以眼根而推之。若离明暗见毕竟空。退以
意根而推之。如无前尘念自性灭。又进推于前尘
退推于内根皆本无我心及我心所。心即心识。心
所即六根亦即七处所徵者。二显顿乖前说中如
来前说不循六尘拔根脱黏则伏归元常岂不违
越诚言乎。此阿难执如来所破而疑所显。如进退
循环无心心所之说。皆禀首卷破妄心无所无体
之言而为之难。即湛精圆常之理亦前经曾所示
者。第此二法混居于六根之中。决择定当亦难为
之精。故设此为问冀如来有以决之。然在当时之
机虽然得悟。虑今之阅者未得其要。因为之阐曰
此经以佛之知见而为宗体。若缘尘以起知见因
根而有分别皆妄也。毕竟归于断灭者也。下云知
见立知即无明本是也。不由前尘以起知见之知
见脱黏内伏诸根圆拔时之知见者真也。伏还元
宝可也。】
「○(二重难三初明因定无常)世尊若离明暗见毕竟空如无前尘念自性灭进
退循环微细推求本无我心及我心所将谁立因求
无上觉。
○(二显顿乖昔说)如来所说湛精圆常违越诚言终成戏论。
○(三请佛开决)云何如来真实语者惟垂大慈开我蒙吝。」
【【解】温陵曰复揣六用疑若断灭。而反以佛说湛常
为不诚。而近乎戏论不得为真实语者。
【疏】天台曰二重难又二初明因定无常。进退循环
者谓进以眼根而推之。若离明暗见毕竟空。退以
意根而推之。如无前尘念自性灭。又进推于前尘
退推于内根皆本无我心及我心所。心即心识。心
所即六根亦即七处所徵者。二显顿乖前说中如
来前说不循六尘拔根脱黏则伏归元常岂不违
越诚言乎。此阿难执如来所破而疑所显。如进退
循环无心心所之说。皆禀首卷破妄心无所无体
之言而为之难。即湛精圆常之理亦前经曾所示
者。第此二法混居于六根之中。决择定当亦难为
之精。故设此为问冀如来有以决之。然在当时之
机虽然得悟。虑今之阅者未得其要。因为之阐曰
此经以佛之知见而为宗体。若缘尘以起知见因
根而有分别皆妄也。毕竟归于断灭者也。下云知
见立知即无明本是也。不由前尘以起知见之知
见脱黏内伏诸根圆拔时之知见者真也。伏还元
卷四 第 798a 页 X12-0798.png
常者也。下云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是也。至于击钟
验常亦必取斯而巳矣。】
「○(二如来示因本常三初斥迷许说)佛告阿难汝学多闻未尽诸漏心中徒知颠倒所
因真倒现前实未能识恐汝诚心犹未信伏吾今试
将尘俗诸事当除汝疑。」
【【解】温陵曰倒因即疑妄分别也。真倒即执常为断
也。
【疏】天台曰缘尘而有分别是为颠倒所因。离尘而
有知见即是真常反谓之无常。是为真倒现前。阿
难未尽诸漏之多闻徒知乎彼而不知乎此也。】
「○(二指事除疑二初结根尘显迷倒二初结根尘二初结根二初结有无)即时如来敕罗睺罗击钟一声问阿难言汝今闻
不阿难大众俱言我闻钟歇无声佛又问言汝今闻
不阿难大众俱言不闻时罗睺罗又击一声佛又问
言汝今闻不阿难大众又言俱闻。
○(二结所以)佛问阿难汝云
何闻云何不闻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钟声若击则我
得闻击久声销音响双绝则名无闻。」
【【解】温陵曰此但无声。非谓无闻。必再击叠问者欲
令审辩而有悟也。】
「○(二诘尘二初诘有无)如来又敕罗睺系钟问阿难言汝今声不阿难大
众俱言有声少选声销佛又问言尔今声不阿难大
众答言无声有顷罗睺更来撞钟佛又问言尔今声
不阿难大众俱言有声。
○(二诘所以)佛问阿难汝云何声云何
无声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钟声若击则名有声击久
声销音响双绝则名无声。」
验常亦必取斯而巳矣。】
「○(二如来示因本常三初斥迷许说)佛告阿难汝学多闻未尽诸漏心中徒知颠倒所
因真倒现前实未能识恐汝诚心犹未信伏吾今试
将尘俗诸事当除汝疑。」
【【解】温陵曰倒因即疑妄分别也。真倒即执常为断
也。
【疏】天台曰缘尘而有分别是为颠倒所因。离尘而
有知见即是真常反谓之无常。是为真倒现前。阿
难未尽诸漏之多闻徒知乎彼而不知乎此也。】
「○(二指事除疑二初结根尘显迷倒二初结根尘二初结根二初结有无)即时如来敕罗睺罗击钟一声问阿难言汝今闻
不阿难大众俱言我闻钟歇无声佛又问言汝今闻
不阿难大众俱言不闻时罗睺罗又击一声佛又问
言汝今闻不阿难大众又言俱闻。
○(二结所以)佛问阿难汝云
何闻云何不闻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钟声若击则我
得闻击久声销音响双绝则名无闻。」
【【解】温陵曰此但无声。非谓无闻。必再击叠问者欲
令审辩而有悟也。】
「○(二诘尘二初诘有无)如来又敕罗睺系钟问阿难言汝今声不阿难大
众俱言有声少选声销佛又问言尔今声不阿难大
众答言无声有顷罗睺更来撞钟佛又问言尔今声
不阿难大众俱言有声。
○(二诘所以)佛问阿难汝云何声云何
无声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钟声若击则名有声击久
声销音响双绝则名无声。」
卷四 第 798b 页 X12-0798.png
【【解】温陵曰上答为倒。此答为正。盖声有生灭闻性
常在迷情不了以闻同声。是以常为断也。】
「○(二斥矫乱)佛语阿难及诸大众汝今云何自语矫乱大众阿
难俱时问佛我今云何名为矫乱。
○(二就闻性示因常二初破执正明三初破无常执)佛言我问汝闻
汝则言闻又问汝声汝则言声惟闻与声报答无定
如是云何不名矫乱。
○(二显闻性常二初正示)阿难声销无响汝说无闻若
实无闻闻性巳灭同于枯木钟声更击汝云何知知
有知无自是声尘或无或有岂彼闻性为汝有无闻
实云无谁知无者。
○(二结显)是故阿难声于闻中自有生灭
非为汝闻声生声灭今汝闻性为有为无。」
【【解】温陵曰声尘或有或无闻性未尝有无。所谓声
无亦无灭声有亦非生。此即不生不灭真常性也。
夫知无者亦因闻根。不可谓无声则无闻也。是故
阿难下牒上显常也。吴兴曰前阿难通疑六根离
尘无体。云何将此断灭以为因欲获常果。如来所
以别显闻性为常者诚欲发耳根圆通之机也。
【疏】天台曰上文诱答巳定然后斥其矫乱。惟声与
闻报答无定即矫乱也。云何无定声销无响吾问
声不汝言无声此正也。初问闻不汝言无闻非倒
乎。若从前答。无声无闻钟声再击不应更闻。若从
后答。声虽有无非无闻者。如此报答无定非矫乱
乎。故责之云声销无响汝说无闻若实无闻闻性
巳灭同于枯木钟声更击汝云何知。要知知有知
无自是声尘或有或无。非彼闻性为汝有无(云云)。
卷四 第 798c 页 X12-0798.png
此段文意显闻常住。展转结归其序有四曰声曰
闻曰知曰性。盖初以声而显闻。即但是声尘或有
或无岂彼闻性为汝有无。然闻虽显矣犹未足为
真。次以闻而显知。即闻实云无谁知无者。然知虽
显矣亦未足为真。次以知而显性。即声于闻中自
有生灭非为汝闻声生声灭令汝闻性为有为无。
此为闻之本理之极。故知显常非徒曰遗尘而巳
要闻者知者俱遗独有不可遗者。如水中咸味色
里胶青。虽睡梦之不昏造次之不忘必具清净海
眼者有以见之。不则当面蹉过者多矣。即认末为
本亦多矣。然此四序一往与耳根法门四节同。再
往言之彼文竖在四修今文横在一性。】
「○(三比斥结劝)汝尚颠倒惑声为闻何怪昏迷以常为断终不应
言离诸动静闭塞开通说闻无性。
○(二引例结示二初引睡倒显性常)如重睡人眠熟
床枕其家有人于彼睡时捣练舂米其人梦中闻舂
捣声别作他物或为击鼓或为撞钟即于梦时自怪
其钟为木石响于时忽寤遄知杵音自告家人我正
梦时惑此舂音将为鼓响阿难是人梦中岂忆静摇
开闭通塞其形虽寐闻性不昏。
○(二结示形销不灭)纵汝形销命光迁
谢此性云何为汝销灭。」
【【解】吴兴曰所举寐事验妄识至昏而真性不昧也。
复恐惑者谓寐虽不昏死岂不灭邪。故重示云纵
汝形销等。
【疏】天台曰惑舂捣声别作他物此睡梦颠倒也。即
闻曰知曰性。盖初以声而显闻。即但是声尘或有
或无岂彼闻性为汝有无。然闻虽显矣犹未足为
真。次以闻而显知。即闻实云无谁知无者。然知虽
显矣亦未足为真。次以知而显性。即声于闻中自
有生灭非为汝闻声生声灭令汝闻性为有为无。
此为闻之本理之极。故知显常非徒曰遗尘而巳
要闻者知者俱遗独有不可遗者。如水中咸味色
里胶青。虽睡梦之不昏造次之不忘必具清净海
眼者有以见之。不则当面蹉过者多矣。即认末为
本亦多矣。然此四序一往与耳根法门四节同。再
往言之彼文竖在四修今文横在一性。】
「○(三比斥结劝)汝尚颠倒惑声为闻何怪昏迷以常为断终不应
言离诸动静闭塞开通说闻无性。
○(二引例结示二初引睡倒显性常)如重睡人眠熟
床枕其家有人于彼睡时捣练舂米其人梦中闻舂
捣声别作他物或为击鼓或为撞钟即于梦时自怪
其钟为木石响于时忽寤遄知杵音自告家人我正
梦时惑此舂音将为鼓响阿难是人梦中岂忆静摇
开闭通塞其形虽寐闻性不昏。
○(二结示形销不灭)纵汝形销命光迁
谢此性云何为汝销灭。」
【【解】吴兴曰所举寐事验妄识至昏而真性不昧也。
复恐惑者谓寐虽不昏死岂不灭邪。故重示云纵
汝形销等。
【疏】天台曰惑舂捣声别作他物此睡梦颠倒也。即
卷四 第 799a 页 X12-0799.png
于梦中怪钟为木石响此闻性不昏也。是人梦中
岂忆静摇开闭者。静摇言声尘。开闭通塞言耳根。
正明闻性常然不关于根尘也。关根尘而有知即
属无常。不关根尘而有知即是真常。所以此文显
性闻之极易会之至难。】
「○(三通会结示二初明远故常即无常)以诸众生从无始来循诸色声逐念流转曾不开
悟性净妙常不循所常逐诸生灭由是生生杂染流
转。
○(二明悟故无常即常)若弃生灭守于真常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时
销落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
清明云何不成无上知觉。」
【【解】温陵曰不悟性常故逐诸生灭。能守常性常果
可冀矣。前令审择常性为因地心。而阿难牒难故
此结告也。吴兴曰通别二惑俱名尘垢。真似所證
皆号法眼。此眼具五方曰清明。
【疏】天台曰此科通会结示。以诸众生去明迷故常
即无常。若弃生灭去明悟故无常即常。是则常无
常性居于六根之中如二鸟之同游。若循色声以
分别即杂染流转。苟弃生灭而守常即常光现前。
故知化性觉为根尘我也非他也。即变根尘为觉
性亦我也非他也。升沉染净只在迷悟之间可不
务返妄归真哉。想相为尘即法尘。识情为垢即意
识。此且就阿难缘尘分别者而言。但此尘垢关乎
粗细则吴兴通别之言深有理焉。盖若破通惑但
證慧眼。今云法眼要知通别俱破斯可以言法眼
岂忆静摇开闭者。静摇言声尘。开闭通塞言耳根。
正明闻性常然不关于根尘也。关根尘而有知即
属无常。不关根尘而有知即是真常。所以此文显
性闻之极易会之至难。】
「○(三通会结示二初明远故常即无常)以诸众生从无始来循诸色声逐念流转曾不开
悟性净妙常不循所常逐诸生灭由是生生杂染流
转。
○(二明悟故无常即常)若弃生灭守于真常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时
销落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
清明云何不成无上知觉。」
【【解】温陵曰不悟性常故逐诸生灭。能守常性常果
可冀矣。前令审择常性为因地心。而阿难牒难故
此结告也。吴兴曰通别二惑俱名尘垢。真似所證
皆号法眼。此眼具五方曰清明。
【疏】天台曰此科通会结示。以诸众生去明迷故常
即无常。若弃生灭去明悟故无常即常。是则常无
常性居于六根之中如二鸟之同游。若循色声以
分别即杂染流转。苟弃生灭而守常即常光现前。
故知化性觉为根尘我也非他也。即变根尘为觉
性亦我也非他也。升沉染净只在迷悟之间可不
务返妄归真哉。想相为尘即法尘。识情为垢即意
识。此且就阿难缘尘分别者而言。但此尘垢关乎
粗细则吴兴通别之言深有理焉。盖若破通惑但
證慧眼。今云法眼要知通别俱破斯可以言法眼
卷四 第 799b 页 X12-0799.png
清明成无上觉也。】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卷第四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