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281-A¶ 第 688b 页
* No. 281-A
大佛顶首楞严经圆通疏序
天台遥礼楞严愿早至此土。既而迫于西迈则曰楞
严吾不得而见之矣。当有宰官菩萨以文章翻译。复
有肉身比丘以吾教释经。而房相国遂应宰官之记。
凡以青白之文赤青之章。染西线而烂然者皆得附
于宰官。而释经比丘若圆若岳似副天台之望又斥
山外杂传。果此土之菩萨非耶。迨交光之拨三观。舜
徵之混五灯。仪卿之赞聋莫。澄印之遇异人。宰官乎。
比丘乎。法师乎。禅师乎。禅则天台之天如。有会解矣。
中峰命木林和尚取魏静复小本手付天如。而曰楞
严一经禅者多取以为准的。吾徵心辨见略见指点
须成会解发明全经。删改多年。金声玉振。山家无尽
灯师證其能集大成行焉名圆通疏。非惟经之圆通
庶几进十人于二十五圆通之品。盖身为金城身为
汤池千秋不坏。而又于时味理行间崇赤城之堞亘
钱池之坊。细书密旨经纬纵横。斯殆菩萨所示。第二
十六圆通者乎。或者曰顗师西望而拜。目不及见此
经。而肉比丘辄云见佛谈经紏诸师之杂乱。斯特往
生净国之祥耳。见灵山未散之会者何人。追随南岳
于西竺者何人。先身后身亲依佛窟。得旋谈妙。久邻
圣阶。中品既生而肉身之五现床帷之顿空。人见其
281-A¶ 第 688c 页 X12-0688.png
从观音而来乃未见观音而證耳根之圆通犹勤西
望哉。表密义之难逢。导高足之深诣。天台之记良验
百年之数巳过。夫安知杂乱之非波旬语耶。波旬未
破全藉咒心。人但知佛顶经。不知灌顶部经者。咒之
序分。咒者经之正宗。本圆修佛乘也。青衿宿儒裂法
而独苾禅那。始拔魔登伽也。白衣女子混十人而将
犯淫戒。终陈五阴魔也。大力鬼王增六时而重加精
苦。此师所以建坛表法从俗从宜。虽金口瑕疵。必出
于三七日所见之佛。观镜光高下应照见数千年巳
老之魔。是以首出玄义汤若士常重其文句之清匪
错匪乱。后出坛仪僧孺弟重其创制之善书额书铭。
愧肉眼之宰官。护肉身之菩萨。悬应其记固千载之
一时矣。予往梦中峰作六梦记。中峰赞台教比四时
之夏。属天如扬盛德之光。或司徒百县雩祀衍期水
潦失时灯师调剂焉。于是天台天目兼山并峙。不图
雪谤书传愿超清磐而独出。如此疏者将苕城若培
而高龙池若而深。进中峰父子于圆通不增二菩
萨哉。至其剞厥则手眼神通磨勘则夙夜精敏。道林
卓峰何以加诸。如来见之当悬记月光说法后此经
此疏不先众经而灭。由摄流通诸人归无量寿土经
等无量寿故。
时
皇明天启元年季夏之哉生明受
菩萨戒天台宣洒虞淳熙和南谨序
望哉。表密义之难逢。导高足之深诣。天台之记良验
百年之数巳过。夫安知杂乱之非波旬语耶。波旬未
破全藉咒心。人但知佛顶经。不知灌顶部经者。咒之
序分。咒者经之正宗。本圆修佛乘也。青衿宿儒裂法
而独苾禅那。始拔魔登伽也。白衣女子混十人而将
犯淫戒。终陈五阴魔也。大力鬼王增六时而重加精
苦。此师所以建坛表法从俗从宜。虽金口瑕疵。必出
于三七日所见之佛。观镜光高下应照见数千年巳
老之魔。是以首出玄义汤若士常重其文句之清匪
错匪乱。后出坛仪僧孺弟重其创制之善书额书铭。
愧肉眼之宰官。护肉身之菩萨。悬应其记固千载之
一时矣。予往梦中峰作六梦记。中峰赞台教比四时
之夏。属天如扬盛德之光。或司徒百县雩祀衍期水
潦失时灯师调剂焉。于是天台天目兼山并峙。不图
雪谤书传愿超清磐而独出。如此疏者将苕城若培
而高龙池若而深。进中峰父子于圆通不增二菩
萨哉。至其剞厥则手眼神通磨勘则夙夜精敏。道林
卓峰何以加诸。如来见之当悬记月光说法后此经
此疏不先众经而灭。由摄流通诸人归无量寿土经
等无量寿故。
时
皇明天启元年季夏之哉生明受
菩萨戒天台宣洒虞淳熙和南谨序
281-A¶ 第 689a 页 X12-0689.png
* No. 281-B
楞严经圆通疏序
余生平有三不幸而获三大幸焉。生为楚人而乏楚
才。一不幸也。宦途多钝置。二不幸也。以直道交人而
横遭诬谤。三不幸也。然而因之获闻西来大教。于西
教获秉天台大师之宗。因台宗而悟明首楞严经旨。
岂非三不幸中而获三大幸欤。余始于是经之未悟
也。侧闻先达。搆以心师。发为八难。今悟之矣。而翻然
更为八易。此又不幸中之大幸也。试厓略言之。即以
是而为圆通疏序。谅亦师所印可者也。此经始秘中
印。累叶帝胄珍为镇国重宝。虑传持外国。防卫甚严。
而般刺密帝三藏入内道场。用薄素细腾。剖臂而寘
诸股中。潜持得出。非传来之难乎。因即附南海估舶。
得达五羊。将出之共房融宰相翻译。而苦为脂血所
凝。赖房妻黠慧。以铜盆盛水。浸而舒解。就之抄录。非
翻译之难乎。当时密帝正急于流通。实未及奏请。而
朝廷责违其制。乃畏而持经遁去。房虽奏入亦不及
颁行。后因神秀禅师入内道场。传写归于度门。慧振
法师访度门。得之经始传焉。非流通之难乎。自唐天
宝十年西京惟悫法师始作疏解。相沿至今凡十数
名家。孰不谓深契佛心得骨得髓。至于关键大意修
性境观。展卷则满目陈言。反照则修途罔指。非疏解
楞严经圆通疏序
余生平有三不幸而获三大幸焉。生为楚人而乏楚
才。一不幸也。宦途多钝置。二不幸也。以直道交人而
横遭诬谤。三不幸也。然而因之获闻西来大教。于西
教获秉天台大师之宗。因台宗而悟明首楞严经旨。
岂非三不幸中而获三大幸欤。余始于是经之未悟
也。侧闻先达。搆以心师。发为八难。今悟之矣。而翻然
更为八易。此又不幸中之大幸也。试厓略言之。即以
是而为圆通疏序。谅亦师所印可者也。此经始秘中
印。累叶帝胄珍为镇国重宝。虑传持外国。防卫甚严。
而般刺密帝三藏入内道场。用薄素细腾。剖臂而寘
诸股中。潜持得出。非传来之难乎。因即附南海估舶。
得达五羊。将出之共房融宰相翻译。而苦为脂血所
凝。赖房妻黠慧。以铜盆盛水。浸而舒解。就之抄录。非
翻译之难乎。当时密帝正急于流通。实未及奏请。而
朝廷责违其制。乃畏而持经遁去。房虽奏入亦不及
颁行。后因神秀禅师入内道场。传写归于度门。慧振
法师访度门。得之经始传焉。非流通之难乎。自唐天
宝十年西京惟悫法师始作疏解。相沿至今凡十数
名家。孰不谓深契佛心得骨得髓。至于关键大意修
性境观。展卷则满目陈言。反照则修途罔指。非疏解
281-A¶ 第 689b 页 X12-0689.png
之难乎。昔天台大师尝西望此经一十八载。既而入
灭期迫。不获寓目。乃预谶译入悬记。释者谓当有菩
萨宰官以文章翻译。复有肉身比丘以吾教判此经
归于中道。余遍观诸疏。皆无足以应圣谶。惟今大师
之圆通疏独可当之。非应谶之难乎。夫经之流通贵
在得旨。得旨又贵在建坛修进。此经自入支那海内。
未闻有建坛之者。惟今大师于幽溪兰若依经建立
莫不中规中矩。非建坛之难乎。然而建坛方是事相
庄严。进修又贵在见道修道。师自乙卯始岁岁引众
修持。莫不解行相资目足双运。非进修之难乎。又建
坛虽则为难。得地诚为不易。必在名山。离诸垢染。波
旬不得其便。斯可如意修为。否则障难孔多。未必成
就。非得地之难乎。昔也八难。今为八易。然而非后四
而莫成前四。而后四又触在吾师。微师悟入修證何
以作我导师。若师者可谓应大师之圣谶。传古佛之
心宗。即肉身而悟法身。即肉眼而具天眼。剖微尘而
出经卷。朗金錍而刮翳膜。发古今之所未发。决释迦
之所秘密。可以称楞严之中兴。可以满大师之久望。
而今而后读是疏而开解修證者。斯可以称见道而
后修道。修道而后證果矣。余广陵鹾使千里。迎师坐
夏。衙斋耳提。密授示明珠于衣阴。见见为先。赐华屋
于旅亭。闻闻居首。非惟得其门而入堂奥。抑亦识解
宝而雨珍。遂得饱饫醍醐住持圆觉。富有多宝藏。
作长者之子。贵为法王裔。悯贫乞之儿。岂非遇千生
灭期迫。不获寓目。乃预谶译入悬记。释者谓当有菩
萨宰官以文章翻译。复有肉身比丘以吾教判此经
归于中道。余遍观诸疏。皆无足以应圣谶。惟今大师
之圆通疏独可当之。非应谶之难乎。夫经之流通贵
在得旨。得旨又贵在建坛修进。此经自入支那海内。
未闻有建坛之者。惟今大师于幽溪兰若依经建立
莫不中规中矩。非建坛之难乎。然而建坛方是事相
庄严。进修又贵在见道修道。师自乙卯始岁岁引众
修持。莫不解行相资目足双运。非进修之难乎。又建
坛虽则为难。得地诚为不易。必在名山。离诸垢染。波
旬不得其便。斯可如意修为。否则障难孔多。未必成
就。非得地之难乎。昔也八难。今为八易。然而非后四
而莫成前四。而后四又触在吾师。微师悟入修證何
以作我导师。若师者可谓应大师之圣谶。传古佛之
心宗。即肉身而悟法身。即肉眼而具天眼。剖微尘而
出经卷。朗金錍而刮翳膜。发古今之所未发。决释迦
之所秘密。可以称楞严之中兴。可以满大师之久望。
而今而后读是疏而开解修證者。斯可以称见道而
后修道。修道而后證果矣。余广陵鹾使千里。迎师坐
夏。衙斋耳提。密授示明珠于衣阴。见见为先。赐华屋
于旅亭。闻闻居首。非惟得其门而入堂奥。抑亦识解
宝而雨珍。遂得饱饫醍醐住持圆觉。富有多宝藏。
作长者之子。贵为法王裔。悯贫乞之儿。岂非遇千生
281-A¶ 第 689c 页 X12-0689.png
罕遇之人。闻万劫难逢之法欤。所愿人人悟入各各
宣传。俾大法不雍滞于一隅。至道获流通于永劫。则
报恩之心庶少酬于万一也。
时
皇明万历泰昌天启
三圣继体郊天之岁。岁星在上章涒滩毕相月哉生
魄
钦差疏理两淮江广河南等处盐法道山东按察司
廉使宗天台教观菩萨戒幽溪宣洒沧孺居士蕲
州袁世振槃谈撰
* No. 281-C
大佛顶首楞严经圆通疏序
夫性觉妙明本觉明妙。清净本然而周遍法界。随众
生心而应所知量不生不灭无去无来。非空非有而
离即离非。即俗即真而是即非即。其惟如来藏性欤。
于性觉必明中而妄为明觉。向澄清大海内而弃海
认沤。因而为三细六粗。因而为众生业果。生生死死
死死生生。捏见闻幻翳以作华因。邀三界空华而结
空果。其惟九法界众生欤。我以不灭不生合如来藏
而如来藏惟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
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于一毛端现宝王刹
坐微尘里转大法轮。其惟释迦如来欤。以大权而启
无上之教。示堕淫室之中厌小慧以求成佛之因。得
宣传。俾大法不雍滞于一隅。至道获流通于永劫。则
报恩之心庶少酬于万一也。
时
皇明万历泰昌天启
三圣继体郊天之岁。岁星在上章涒滩毕相月哉生
魄
钦差疏理两淮江广河南等处盐法道山东按察司
廉使宗天台教观菩萨戒幽溪宣洒沧孺居士蕲
州袁世振槃谈撰
* No. 281-C
大佛顶首楞严经圆通疏序
夫性觉妙明本觉明妙。清净本然而周遍法界。随众
生心而应所知量不生不灭无去无来。非空非有而
离即离非。即俗即真而是即非即。其惟如来藏性欤。
于性觉必明中而妄为明觉。向澄清大海内而弃海
认沤。因而为三细六粗。因而为众生业果。生生死死
死死生生。捏见闻幻翳以作华因。邀三界空华而结
空果。其惟九法界众生欤。我以不灭不生合如来藏
而如来藏惟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
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于一毛端现宝王刹
坐微尘里转大法轮。其惟释迦如来欤。以大权而启
无上之教。示堕淫室之中厌小慧以求成佛之因。得
281-A¶ 第 690a 页 X12-0690.png
示庄严之路垂范千载弘益万方。其惟庆喜尊者欤。
直示常住真心总标二种根本。破七处妄心无所而
三处诘妄体元无。示十重真见有归而一道显元常
清净。圆开二种微妙三谛。俾当机顿获法身。直指一
乘寂灭道场使众会咸悟实相。圆解开而后修圆行。
常心显而方事圆修。二决定门重伸取舍之方。三无
漏学再决修行之渐。入道之要而独选乎耳门。破障
之功而兼诵乎神咒。可谓显与密而兼修正与助而
双运。遂得菩提之路亲到涅槃之家。举要言之教理
智断而无不皆圆。行位因果而无不皆妙。其惟首楞
严经欤。或怜孱弱析重以分科。或哀短胫派深而作
疏。或击蒙而为标月之指。或探玄而为指要之宗。其
惟诸师之疏解欤。合殊途而归一致汇大海以合众
流。同一咸味。失其本名。其惟天如师之会解欤。第大
成虽集玄意尚韬。当机首请三法漫不究其所因。如
来示以根本了不原其所自。显十见性主宾之理何
彰。破二见妄远离之言奚在。次第不次第二种三谛
圆融与行布不分。修成不修成平等法身众生与诸
佛罔辩。见道而后修道。见道有所未谛则修道何施。
修道而后證果。修道有所未获则證道安望。此为大
定之本。此为万行之源。雍而不通滞而不决。又何贵
乎智者之西望梵僧之悬谶密谛之持来房相之笔
受乎。灯。夙生庆幸获遇真诠。索隐研几积多寒暑。既
仰承乎本讲之面命。复资乎坛法之圆修。参同止观
直示常住真心总标二种根本。破七处妄心无所而
三处诘妄体元无。示十重真见有归而一道显元常
清净。圆开二种微妙三谛。俾当机顿获法身。直指一
乘寂灭道场使众会咸悟实相。圆解开而后修圆行。
常心显而方事圆修。二决定门重伸取舍之方。三无
漏学再决修行之渐。入道之要而独选乎耳门。破障
之功而兼诵乎神咒。可谓显与密而兼修正与助而
双运。遂得菩提之路亲到涅槃之家。举要言之教理
智断而无不皆圆。行位因果而无不皆妙。其惟首楞
严经欤。或怜孱弱析重以分科。或哀短胫派深而作
疏。或击蒙而为标月之指。或探玄而为指要之宗。其
惟诸师之疏解欤。合殊途而归一致汇大海以合众
流。同一咸味。失其本名。其惟天如师之会解欤。第大
成虽集玄意尚韬。当机首请三法漫不究其所因。如
来示以根本了不原其所自。显十见性主宾之理何
彰。破二见妄远离之言奚在。次第不次第二种三谛
圆融与行布不分。修成不修成平等法身众生与诸
佛罔辩。见道而后修道。见道有所未谛则修道何施。
修道而后證果。修道有所未获则證道安望。此为大
定之本。此为万行之源。雍而不通滞而不决。又何贵
乎智者之西望梵僧之悬谶密谛之持来房相之笔
受乎。灯。夙生庆幸获遇真诠。索隐研几积多寒暑。既
仰承乎本讲之面命。复资乎坛法之圆修。参同止观
281-A¶ 第 690b 页 X12-0690.png
法门会通圆觉了义。随文释义既不忍废于诸师之
雅言。立体标宗竟独挈乎一巳之心印。笔以成疏名
曰圆通。剞劂流通用酬法乳。大矣哉首楞严之为经
也。无法不具无教不收。狂心若歇歇即菩提胜净妙
明不从人得谓之华严圆顿可也。堕淫室无殊乎孩
提弱丧徵心目何异乎哆跢嘙和谓之阿含渐初可
也。四教并谈而三根普润一道直入而四门等开谓
之方等渐中可也。广辩三科备明七大以空慧水荡
二执情谓之般若渐末可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疑
惑消除心悟实相谓之法华非渐非顿可也。始明常
住真心终归三德秘藏四种律仪。珍重扶植三无漏
学恳切宣扬谓之涅槃扶律谈常可也。部类既不专
乎四时法门复兼通乎渐顿。收通归别以别摄通。诚
方等实相之真诠圆顿生酥之教相也。呜呼悟此理
者清净法身可即生而获。修此法者般若妙智可直
下以圆。解脱德由之而念念增明涅槃果因之而心
心成就。可谓明心见性之妙门成佛作祖之秘典也。
然而慧因定发定藉戒成。三无漏学事无躐等。仰冀
后贤于此法门而无惑者。内既资乎闻熏闻修之理
观外必藉乎佛力咒力之事修。宿习既驱现行不作。
便可饱餐甘露以延年不致过伤醍醐而早夭。以此
而续佛慧命以此而广佛化仪。使人人悟心地之无
生各各證菩提之不妄。庶不负如来频烦告诫之恩
当机慇勤启请之德云尔。
雅言。立体标宗竟独挈乎一巳之心印。笔以成疏名
曰圆通。剞劂流通用酬法乳。大矣哉首楞严之为经
也。无法不具无教不收。狂心若歇歇即菩提胜净妙
明不从人得谓之华严圆顿可也。堕淫室无殊乎孩
提弱丧徵心目何异乎哆跢嘙和谓之阿含渐初可
也。四教并谈而三根普润一道直入而四门等开谓
之方等渐中可也。广辩三科备明七大以空慧水荡
二执情谓之般若渐末可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疑
惑消除心悟实相谓之法华非渐非顿可也。始明常
住真心终归三德秘藏四种律仪。珍重扶植三无漏
学恳切宣扬谓之涅槃扶律谈常可也。部类既不专
乎四时法门复兼通乎渐顿。收通归别以别摄通。诚
方等实相之真诠圆顿生酥之教相也。呜呼悟此理
者清净法身可即生而获。修此法者般若妙智可直
下以圆。解脱德由之而念念增明涅槃果因之而心
心成就。可谓明心见性之妙门成佛作祖之秘典也。
然而慧因定发定藉戒成。三无漏学事无躐等。仰冀
后贤于此法门而无惑者。内既资乎闻熏闻修之理
观外必藉乎佛力咒力之事修。宿习既驱现行不作。
便可饱餐甘露以延年不致过伤醍醐而早夭。以此
而续佛慧命以此而广佛化仪。使人人悟心地之无
生各各證菩提之不妄。庶不负如来频烦告诫之恩
当机慇勤启请之德云尔。
281-A¶ 第 690c 页 X12-0690.png
时
皇明万历才四十有七年岁次巳未中安居日天台
山幽溪沙门传灯述于楞严坛之东方不瞬堂
281-A¶ 第 691a 页 X12-0691.png
* 圆通疏引用并曾所经目古今书疏
* 古师
* 孤山法师(讳智圆) 经疏 谷响钞
* 吴兴法师(讳仁岳) 说题 集解 熏闻记
* 法界庵主(讳可观) 补注
* 云间法师 补遗
* 长水法师(讳子璿) 义疏 经注
* 柏庭法师(讳善月) 玄览
* 桐洲法师(讳思坦) 集注
* 资中法师(讳弘沇) 经疏
* 携李法师(讳洪敏) 證真钞
* 真际法师(讳崇节) 删补疏
* 道钦法师(禀长水璿公之学而著是书) 手鉴
* 荆公王丞相(讳安石) 经解 补遗 纂注 释要
* 觉范禅师(讳德洪) 合论
* 天如禅师(讳惟则) 会解(现所承用)
* 福唐法师(讳咸辉) 义海(排长水泐潭吴兴三师注入经)
* 今师
* 鲁山讲主(讳普泰) 管见
* 妙峰法师(讳真觉) 百问
* 幻居法师(讳真界) 纂注
* 月川法师(讳镇澄) 别眼 正观疏
* 曾仪部(讳凤仪字金简) 宗通
* 憨山法师(讳德清) 镜悬 通议
281-A¶ 第 691b 页 X12-0691.png
* 中川法师(讳界澄) 经疏
* 交光法师(讳真鉴) 正脉
* 莲池法师(讳袾宏) 摸象
* 交光法师(讳真鉴) 正脉
* 莲池法师(讳袾宏) 摸象
281-A¶ 第 691c 页 X12-0691.png
* 圆通疏凡例(八条)
* 是疏乃合会解而为之。元无有科。今欲加之似与旧解相反。欲巳之复于经文章段无所发明。故用细字傍经而书谓之旁科。犹今人之旁注也。若不厌精细不妨从傍玩味。若以之为冗繁则竟读经文而是科可略。取舍随宜。亦一时之方便也。
* 今疏既以旁科而段乎经。即应经随科列。但会解旧有所分章段。况解随经置业有定式。不可更为之分割。故经有宜前四反在于后。科有宜后而反置于前。读者请以意得可也。
* 经文比解与疏。大而高书一字者所以尊金口也。会解让经一字而大书。今疏与解相并而细书者所以尊古人也。意欲读是经者经明而解可略。解明而疏亦可略。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亦无适而非可也。
* 会解中不无臧否。所以不敢妄有增损者。念古人草创间关天如师会解时巳沙汰其大半。今若更损之。似令后学全不知古人之用心处矣。
* 古师之释会解中犹有收之未尽者。然于经义实有所发明。今更为取之而亦用细书者不敢浇漓于会解之乳味也。著某师曰者知非蹈窃也。间有与巳解间错而入者文义有所连属也。
* 会解臧否处难可以一巳之意而妄为雌黄。若其间于时味或有相妨。理行或有乖戾然后明正其
281-A¶ 第 692a 页 X12-0692.png
* 是疏但取古师而不及今师者非曰是古而非今也。以诸师著述亦各自成一家言。苟尽取之则卷帙繁多。少取之又启人嫌隙。是故巳之。
* 是疏亦有与今师交论处者。所以为本宗坚金城为会解深汤池也。若夫本家之长江一曲异宗之美玉纤瑕。如公论何。如家法何。亦不妨或者之阳秋。其若吹毛求玼阳排阴取。明明三尺其肯逊诸。
* 是疏亦有与今师交论处者。所以为本宗坚金城为会解深汤池也。若夫本家之长江一曲异宗之美玉纤瑕。如公论何。如家法何。亦不妨或者之阳秋。其若吹毛求玼阳排阴取。明明三尺其肯逊诸。
281-A¶ 第 692b 页 X12-0692.png
* No. 281-D
大佛顶首楞严经会解叙
师子林沙门 惟则
首楞严经者诸佛之慧命众生之达道教网之宏
纲禅门之要关也。世尊成道以来五时设化无非
为一大事因缘。求其总摄化机直指心体发宣真
胜义性简定真实圆通使人转物同如来弹指超
无学者无尚楞严矣。释其名则一切事究竟坚固
即所谓彻法底源无动无坏而如来密因菩萨万
行靡不资始乎此而归极乎此耳。考其所诠则谈
圆理以明真性开圆行以示真修。其性也体用双
彰。其修也果因一契。原始要终了义之说也。良由
诸修行人背真向妄不成无上菩提。或爱念小乘
得少为足。或欲漏不除畜闻成过。故阿难以多闻
邪染为缘浚发大教。而世尊首告之曰一切众生
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
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又曰有三摩提名大佛顶
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
路。斯一经理行之大本也欤。由是破七处攀缘别
二种根本。因见显心因心显见。虽心见互显而正
显在心。如以盲人瞩暗喻见非眼。屈指飞光验见
不动。印观河之非变比垂手之无遗。辩于八还择
大佛顶首楞严经会解叙
师子林沙门 惟则
首楞严经者诸佛之慧命众生之达道教网之宏
纲禅门之要关也。世尊成道以来五时设化无非
为一大事因缘。求其总摄化机直指心体发宣真
胜义性简定真实圆通使人转物同如来弹指超
无学者无尚楞严矣。释其名则一切事究竟坚固
即所谓彻法底源无动无坏而如来密因菩萨万
行靡不资始乎此而归极乎此耳。考其所诠则谈
圆理以明真性开圆行以示真修。其性也体用双
彰。其修也果因一契。原始要终了义之说也。良由
诸修行人背真向妄不成无上菩提。或爱念小乘
得少为足。或欲漏不除畜闻成过。故阿难以多闻
邪染为缘浚发大教。而世尊首告之曰一切众生
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
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又曰有三摩提名大佛顶
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
路。斯一经理行之大本也欤。由是破七处攀缘别
二种根本。因见显心因心显见。虽心见互显而正
显在心。如以盲人瞩暗喻见非眼。屈指飞光验见
不动。印观河之非变比垂手之无遗。辩于八还择
281-A¶ 第 692c 页 X12-0692.png
于诸物。非舒非缩无是无非。使悟净圆真心妄为
色空及闻见耳。既悟妄为尚疑混滥。故又破自然
因缘示见见之非见。合别业同分指见妄之所生。
且以一人例多人以一国例诸国总显器界根身
同一妄耳。自浅而深自狭而广。虽多方显妄而所
显惟真。故又举阴入处界。广及七大融会入于如
来藏性。使悟物我同根是非一体妄无自性。全体
即真。凡十界依正之相皆循业发现而巳。既悟即
真尚迷循发。故又答山河大地之难深穷生起之
由。譬虚空不拒诸相发挥。显真妙觉明圆照法界。
一多互应。小大相容。即体即用非俗非真。至于离
即离非是即非即则藏心妙性不涉名言矣。复引
照镜狂走喻妄无因。结责多闻劝修无漏。通而言
之皆圆理也。理解虽圆非行莫證故又明二决定
义。初审因地发心伏断无明为修行之要。次审烦
恼根本意择圆根为发行之由。于是定六根优劣
令一门深入。击钟验常。绾巾示结。陈二十五圣所
證法门。敕选耳根为初心方便。而又教以摄心轨
则安立道场。遂闻四重律仪顶光神咒。通而言之
皆圆行也。乃至由三增进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
路。虽谈證位未尽行因。下而戒业习于七趣情想
防禅定于五阴魔邪无非行门之事。必期于圆满
菩提归无所得始得名为究竟坚固之證也。然则
依究竟坚固之理立究竟坚固之行。修究竟坚固
色空及闻见耳。既悟妄为尚疑混滥。故又破自然
因缘示见见之非见。合别业同分指见妄之所生。
且以一人例多人以一国例诸国总显器界根身
同一妄耳。自浅而深自狭而广。虽多方显妄而所
显惟真。故又举阴入处界。广及七大融会入于如
来藏性。使悟物我同根是非一体妄无自性。全体
即真。凡十界依正之相皆循业发现而巳。既悟即
真尚迷循发。故又答山河大地之难深穷生起之
由。譬虚空不拒诸相发挥。显真妙觉明圆照法界。
一多互应。小大相容。即体即用非俗非真。至于离
即离非是即非即则藏心妙性不涉名言矣。复引
照镜狂走喻妄无因。结责多闻劝修无漏。通而言
之皆圆理也。理解虽圆非行莫證故又明二决定
义。初审因地发心伏断无明为修行之要。次审烦
恼根本意择圆根为发行之由。于是定六根优劣
令一门深入。击钟验常。绾巾示结。陈二十五圣所
證法门。敕选耳根为初心方便。而又教以摄心轨
则安立道场。遂闻四重律仪顶光神咒。通而言之
皆圆行也。乃至由三增进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
路。虽谈證位未尽行因。下而戒业习于七趣情想
防禅定于五阴魔邪无非行门之事。必期于圆满
菩提归无所得始得名为究竟坚固之證也。然则
依究竟坚固之理立究竟坚固之行。修究竟坚固
281-A¶ 第 693a 页 X12-0693.png
之行證究竟坚固之理。楞严教旨大抵如是。是知
教行理三悉号楞严。了义之说莫此加矣。科经者
合理行为正宗。离正宗为五分。一见道。二修道。三
證果。四结经。五助道。谓见道而后修道修道而后
證果此常途之序固尔。究论上根修證如发明藏
性之后谓不历僧祇获法身。请入华屋之前谓疑
惑销除心悟实相之类。又岂局于常哉。大哉教乎。
夫欲发真归元明心见性者于此宜尽心焉。然是
经无教不收无机不摄。或言偏意圆。或名同体异。
昧劣之士有所不达。弘经者思所以达之从而为
之解。自唐而宋解者凡十馀家。始余见长水璿师
孤山圆师泐潭月师温陵环师之说。又阅吴兴岳
师之集。并得兴福悫资中沇真际节携李敏。诸师
之意无不大同。惟所见或各从一长乃不能不小
异。遂使行者泣岐莫辩良导。则不达之患不在彼
而在乎此矣。今余会诸家要解以通大途。异不公
乎众者节之。异而互通者互存之。互为激扬者审
其的据而取之。间有隐略乖隔处则又附巳意目
为补注若合殊流同归于海故谓之会解。噫。道本
无言非言不显佛不得巳而言矣。言有不达道无
以明则诸师之言亦不容其巳也。言既多而不同
去道转远则会解者又岂容其自巳哉。解既会矣
庶几览者因会解以知人之言因人言以知佛之
言。佛言知矣究竟坚固者得矣。曰行曰理曰教曰
教行理三悉号楞严。了义之说莫此加矣。科经者
合理行为正宗。离正宗为五分。一见道。二修道。三
證果。四结经。五助道。谓见道而后修道修道而后
證果此常途之序固尔。究论上根修證如发明藏
性之后谓不历僧祇获法身。请入华屋之前谓疑
惑销除心悟实相之类。又岂局于常哉。大哉教乎。
夫欲发真归元明心见性者于此宜尽心焉。然是
经无教不收无机不摄。或言偏意圆。或名同体异。
昧劣之士有所不达。弘经者思所以达之从而为
之解。自唐而宋解者凡十馀家。始余见长水璿师
孤山圆师泐潭月师温陵环师之说。又阅吴兴岳
师之集。并得兴福悫资中沇真际节携李敏。诸师
之意无不大同。惟所见或各从一长乃不能不小
异。遂使行者泣岐莫辩良导。则不达之患不在彼
而在乎此矣。今余会诸家要解以通大途。异不公
乎众者节之。异而互通者互存之。互为激扬者审
其的据而取之。间有隐略乖隔处则又附巳意目
为补注若合殊流同归于海故谓之会解。噫。道本
无言非言不显佛不得巳而言矣。言有不达道无
以明则诸师之言亦不容其巳也。言既多而不同
去道转远则会解者又岂容其自巳哉。解既会矣
庶几览者因会解以知人之言因人言以知佛之
言。佛言知矣究竟坚固者得矣。曰行曰理曰教曰
281-A¶ 第 693b 页 X12-0693.png
禅曰达道曰慧命皆剩语矣。况所谓解与会哉。
时
至正二年壬午佛成道日。庐陵沙门惟则述于姑
苏城中之师子林。
* No. 281-E
昔天台智者大师闻西域有是经夙夜西望愿
见而未及见也。唐武后长安末般剌密帝三藏
始持梵本自南海至广州。会宰相房融知南铨
在广请就制止寺译出而笔受之。中宗神龙元
年乙巳五月念三日经成誊写入奏。适朝廷多
故未遑颁行。有神秀禅师入内道场见所奏本
传写归荆州度门寺。时慧振法师访度门而得
之经始传。天宝十年西京兴福寺惟悫法师复
于故相房融家得其笔受之本始作疏解而广
传之。继是则有长水孤山吴兴诸公递相发明
而解益详矣。然学者或困于详而莫能遍探。今
师子林天如禅师会解一出则不待遍探而众
美具在。不劳辩覈而群疑自消。诵习之便。莫便
于是矣。愚与师游从既久。自其搜括诸家参酌
去取凡三年而会解成。皆愚所目击。盖亦颇知
其深有功于是经者也。兹因募众梓以流通。乃
复记经来之岁月云。
临川沙门克立题。
* 会解所引教禅诸师名目(年代未详姑据所闻而刻)
时
至正二年壬午佛成道日。庐陵沙门惟则述于姑
苏城中之师子林。
* No. 281-E
昔天台智者大师闻西域有是经夙夜西望愿
见而未及见也。唐武后长安末般剌密帝三藏
始持梵本自南海至广州。会宰相房融知南铨
在广请就制止寺译出而笔受之。中宗神龙元
年乙巳五月念三日经成誊写入奏。适朝廷多
故未遑颁行。有神秀禅师入内道场见所奏本
传写归荆州度门寺。时慧振法师访度门而得
之经始传。天宝十年西京兴福寺惟悫法师复
于故相房融家得其笔受之本始作疏解而广
传之。继是则有长水孤山吴兴诸公递相发明
而解益详矣。然学者或困于详而莫能遍探。今
师子林天如禅师会解一出则不待遍探而众
美具在。不劳辩覈而群疑自消。诵习之便。莫便
于是矣。愚与师游从既久。自其搜括诸家参酌
去取凡三年而会解成。皆愚所目击。盖亦颇知
其深有功于是经者也。兹因募众梓以流通。乃
复记经来之岁月云。
临川沙门克立题。
* 会解所引教禅诸师名目(年代未详姑据所闻而刻)
281-A¶ 第 693c 页 X12-0693.png
* 与福法师讳惟悫
* 资中法师讳弘沇
* 真际法师讳崇节
* 携李法师讳洪敏
* 长水法师讳子璿
* 孤山法师讳智圆
* 吴兴法师讳仁岳
* 泐潭禅师讳晓月
* 温陵法师讳戒环
281-A¶ 第 694a 页 X12-0694.png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證了义诸菩萨
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一
(一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于灌顶部录出别行)。
师子林沙门 惟则 会解
天台山沙门 传灯圆通疏
【【解】温陵曰如来果体其体本然何假密因。菩萨道用
其用无作孰为万行。无因无行无修无證无了不
了。大小名相一切不立此真首楞严究竟坚固者
也。特以众生如来隐于藏心非密因不显。众生菩
萨沦于七趣非万行不修。觉皇于是示之以大法
使不迷于小道而默得乎无外之体。喻之以佛顶
使不滞于相见而妙及乎无上之致。指如来密因
使明本妙心知三世诸佛皆依此为初因。明修證
了义使悟究竟法知一切圣人皆依此而證果。乃
至具足菩萨万行。一切事法无不究竟至于实相
坚固不坏。故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證了义诸菩
萨万行首楞严经。经即能诠之文而巳。诠犹筌也。
知经为筌则从而释之者皆筌也。非鱼也。学者慎
勿执筌为鱼。然后首楞真经可得矣。天如补注曰。
梵语首楞严乃大定之总名也。此翻一切事究竟
坚固。古师云未修此定一切事法宛尔差殊为法
所缚。得此定时山河大地明暗色空一切事法当
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一
(一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于灌顶部录出别行)。
师子林沙门 惟则 会解
天台山沙门 传灯圆通疏
【【解】温陵曰如来果体其体本然何假密因。菩萨道用
其用无作孰为万行。无因无行无修无證无了不
了。大小名相一切不立此真首楞严究竟坚固者
也。特以众生如来隐于藏心非密因不显。众生菩
萨沦于七趣非万行不修。觉皇于是示之以大法
使不迷于小道而默得乎无外之体。喻之以佛顶
使不滞于相见而妙及乎无上之致。指如来密因
使明本妙心知三世诸佛皆依此为初因。明修證
了义使悟究竟法知一切圣人皆依此而證果。乃
至具足菩萨万行。一切事法无不究竟至于实相
坚固不坏。故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證了义诸菩
萨万行首楞严经。经即能诠之文而巳。诠犹筌也。
知经为筌则从而释之者皆筌也。非鱼也。学者慎
勿执筌为鱼。然后首楞真经可得矣。天如补注曰。
梵语首楞严乃大定之总名也。此翻一切事究竟
坚固。古师云未修此定一切事法宛尔差殊为法
所缚。得此定时山河大地明暗色空一切事法当
281-A¶ 第 694b 页 X12-0694.png
处寂灭即是常住心性。故云究竟坚固。如法华云
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韶国师云心外无法满
目青山亦此义也。上略释经题竟。若其翻译笔受
等来历。及分门科判之类。诸师既有明文兹不繁
引。
【疏】天台曰此经以人法为名。佛所知见常住真心
为体。佛能知见了了见于佛性为宗。破九法界妄
知见显佛法界真知见为力用。圆顿生酥为教相。
初人法为名者。人有果人因人如来菩萨是也。法
有果法因法大佛顶密因万行是也。修證了义首
楞严则总该因果。初人法为名者。此经题目首标
大佛顶而异说多途。或有单从法释。如义海师云
大即法身佛即般若顶即解脱。作此解说在理或
当未惬人情。以逐字分释破句读故。或单从喻说。
如温陵师所谓喻之以佛顶使不滞于相见。作如
此说虽谓善巧不合经文。以经文不云犹如佛顶
故。又有单以顶法解说。如觉范等诸师谓此经尊
无上顶法故。善则善矣终带牵强。今直作事释。以
事该理还摄得诸家一偏之义。盖大佛顶如来者
本指世尊顶中所现化佛也。阿难方遭邪染心虽
明了而力不自由。于义为著相故遭系缚。下文云
阿难纵强记不免落邪思是也。如来设救顶中化
佛说咒。于义为无为故能解脱。下文云何须待我
佛顶神咒令汝解脱是也。阿难见佛顶礼悲泣启
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韶国师云心外无法满
目青山亦此义也。上略释经题竟。若其翻译笔受
等来历。及分门科判之类。诸师既有明文兹不繁
引。
【疏】天台曰此经以人法为名。佛所知见常住真心
为体。佛能知见了了见于佛性为宗。破九法界妄
知见显佛法界真知见为力用。圆顿生酥为教相。
初人法为名者。人有果人因人如来菩萨是也。法
有果法因法大佛顶密因万行是也。修證了义首
楞严则总该因果。初人法为名者。此经题目首标
大佛顶而异说多途。或有单从法释。如义海师云
大即法身佛即般若顶即解脱。作此解说在理或
当未惬人情。以逐字分释破句读故。或单从喻说。
如温陵师所谓喻之以佛顶使不滞于相见。作如
此说虽谓善巧不合经文。以经文不云犹如佛顶
故。又有单以顶法解说。如觉范等诸师谓此经尊
无上顶法故。善则善矣终带牵强。今直作事释。以
事该理还摄得诸家一偏之义。盖大佛顶如来者
本指世尊顶中所现化佛也。阿难方遭邪染心虽
明了而力不自由。于义为著相故遭系缚。下文云
阿难纵强记不免落邪思是也。如来设救顶中化
佛说咒。于义为无为故能解脱。下文云何须待我
佛顶神咒令汝解脱是也。阿难见佛顶礼悲泣启
281-A¶ 第 694c 页 X12-0694.png
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
方便。此实睹胜以兴怀仰果以求因。故阿难所宗
者解脱。即对病之妙药救苦之良津莫尊于顶中
化佛。如来得成菩提岂非题称如来密因乎。故如
来者于三德为解脱。言大佛者即释迦报智微妙
色身也。盖佛是觉义于三德为般若。特言大者谓
即法身之报也。能获法身故在佛名大佛在菩萨
名大菩萨在人名大人初无间然者。故此首题建
言即称为大。盖示阿难解脱之本也。何则。以解脱
由般若而證般若又由法身而成。故慕解脱者莫
先于修般若。修般若者莫先于悟法身。故此经前
之三卷无非明众生本有法身边事。其曰则汝法
身终成断灭其谁修證无生法忍厥旨显然。故阿
难叙悟特云不历僧祇获法身非示解脱之本乎。
四卷至六卷无非明般若边事。七卷至十卷无非
明解脱边事。盖般若属于修解脱属乎證故也。但
三法相即经亦映带而说。如二卷云于奢摩他微
密观照心犹未了。五卷云空性圆明成法解脱。解
脱法巳俱空不生。非法身兼般若。般若兼解脱言
之乎。至于论切要工夫则又三法必俱。如曰见见
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第一见字般
若也。第二见字法身也。见犹离见见不能及解脱
也。又曰随拔一根脱粘内伏。则诸暗相永不能昏。
随拔一根般若也。内伏法身也。永不能昏解脱也。
方便。此实睹胜以兴怀仰果以求因。故阿难所宗
者解脱。即对病之妙药救苦之良津莫尊于顶中
化佛。如来得成菩提岂非题称如来密因乎。故如
来者于三德为解脱。言大佛者即释迦报智微妙
色身也。盖佛是觉义于三德为般若。特言大者谓
即法身之报也。能获法身故在佛名大佛在菩萨
名大菩萨在人名大人初无间然者。故此首题建
言即称为大。盖示阿难解脱之本也。何则。以解脱
由般若而證般若又由法身而成。故慕解脱者莫
先于修般若。修般若者莫先于悟法身。故此经前
之三卷无非明众生本有法身边事。其曰则汝法
身终成断灭其谁修證无生法忍厥旨显然。故阿
难叙悟特云不历僧祇获法身非示解脱之本乎。
四卷至六卷无非明般若边事。七卷至十卷无非
明解脱边事。盖般若属于修解脱属乎證故也。但
三法相即经亦映带而说。如二卷云于奢摩他微
密观照心犹未了。五卷云空性圆明成法解脱。解
脱法巳俱空不生。非法身兼般若。般若兼解脱言
之乎。至于论切要工夫则又三法必俱。如曰见见
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第一见字般
若也。第二见字法身也。见犹离见见不能及解脱
也。又曰随拔一根脱粘内伏。则诸暗相永不能昏。
随拔一根般若也。内伏法身也。永不能昏解脱也。
281-A¶ 第 695a 页 X12-0695.png
又曰入流亡所。入般若也。流法身也。亡所解脱也。
故此大字为一经之主意。其曰百千澄清大海见
性周圆遍十方国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清净本然
周遍法界各各自知心遍十方。皆从此大字上演
出。盖此经所宗者秘藏。涅槃经云安置诸子秘密
藏中我亦不久自入其中不其是乎。故大佛者的
指说经教主也。顶释迦无见顶相也。如来顶中所
现化佛也。大即法身佛即般若顶即解脱如来则
解脱之中极胜解脱。如此解说则义海之义成。不
滞于相见而独尊乎顶法则二师之义亦足。此固
不涉譬喻而文义俱符亦可谓释题之一快事也。
言密因者即阿难恨多闻而厌系缚仰解脱以请
修方。虽属乎修此修即性。照性成修此之谓欤。故
经初二两卷约眼以辩性。普门大士约耳以明修。
特言密者不过对迷以言。若约悟者全密是显。如
见性十义堂堂独露。法身妙性舍此而谁。今借喻
释字令义易显密如蜂蜜之蜜。蜜味至甘藏之于
华。人独见华而忽其蜜。惟彼黠蜂缘华而歃。蜜名
甘露人得而食之愈病延年。如帝释天园生树产
甘露。诸天同食皆获不死长生。众生六受用根亦
复如是。浮尘根相显露如华。识精元明其犹甘露。
能悟乎此即获无生。大集经云怜悯为茎智慧叶
三昧为须解脱敷菩萨蜂王食甘露我今敬礼佛
莲华。亦得證此意也。言修證者一往而言修时非
故此大字为一经之主意。其曰百千澄清大海见
性周圆遍十方国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清净本然
周遍法界各各自知心遍十方。皆从此大字上演
出。盖此经所宗者秘藏。涅槃经云安置诸子秘密
藏中我亦不久自入其中不其是乎。故大佛者的
指说经教主也。顶释迦无见顶相也。如来顶中所
现化佛也。大即法身佛即般若顶即解脱如来则
解脱之中极胜解脱。如此解说则义海之义成。不
滞于相见而独尊乎顶法则二师之义亦足。此固
不涉譬喻而文义俱符亦可谓释题之一快事也。
言密因者即阿难恨多闻而厌系缚仰解脱以请
修方。虽属乎修此修即性。照性成修此之谓欤。故
经初二两卷约眼以辩性。普门大士约耳以明修。
特言密者不过对迷以言。若约悟者全密是显。如
见性十义堂堂独露。法身妙性舍此而谁。今借喻
释字令义易显密如蜂蜜之蜜。蜜味至甘藏之于
华。人独见华而忽其蜜。惟彼黠蜂缘华而歃。蜜名
甘露人得而食之愈病延年。如帝释天园生树产
甘露。诸天同食皆获不死长生。众生六受用根亦
复如是。浮尘根相显露如华。识精元明其犹甘露。
能悟乎此即获无生。大集经云怜悯为茎智慧叶
三昧为须解脱敷菩萨蜂王食甘露我今敬礼佛
莲华。亦得證此意也。言修證者一往而言修时非
281-A¶ 第 695b 页 X12-0695.png
證證不关修。再往而求今之密因全是佛性。照此
名修无别有修。是则修时即證證时即修。圆觉经
云一切众生皆證圆觉此之谓也。又證者證验證
明。如无生常住之理即众生六受用根或不动或
无迁等皆可即事證验證明故。若如温陵师之释
修證与题相违者二。如来本以修證为首楞严。温
陵乃以无修无證为真首楞严。经意本以即修證
而无修證为首楞严。如因果名目决定相应。如妄
性无体非有所依。将欲复真欲真巳非真真如性
皆其义意。温陵乃以有修有證为非真首楞严。既
非圆旨今所不用。经显此义是大乘中之大乘圆
顿中之圆顿。所谓宣胜义中真胜义性故云了义。
言诸菩萨万行者。上虽曰如来密因要知即众生
密因。盖迷之为众生證之即如来无别如来也。例
今迷此为众生修之即菩萨无别菩萨也。上密因
乃万行之正体今万行乃密因之助用。体用互具
正助兼备。盖此密因是首楞严定。举一全该无俟
别修。虽或别修亦未尝出定。所谓不动寂体现诸
威仪。而经云有三摩提具足万行岂假别修哉。首
楞严两译不同。一译健相分别则义属乎行。一译
一切事究竟坚固则义属乎理。并是两者以言说
而诠辩之则义属乎教。古师所谓教行理三悉号
楞严。信而有徵矣。以此而求则一题总号一部别
诠教理智断行位因果无非究竟坚固者也。又此
名修无别有修。是则修时即證證时即修。圆觉经
云一切众生皆證圆觉此之谓也。又證者證验證
明。如无生常住之理即众生六受用根或不动或
无迁等皆可即事證验證明故。若如温陵师之释
修證与题相违者二。如来本以修證为首楞严。温
陵乃以无修无證为真首楞严。经意本以即修證
而无修證为首楞严。如因果名目决定相应。如妄
性无体非有所依。将欲复真欲真巳非真真如性
皆其义意。温陵乃以有修有證为非真首楞严。既
非圆旨今所不用。经显此义是大乘中之大乘圆
顿中之圆顿。所谓宣胜义中真胜义性故云了义。
言诸菩萨万行者。上虽曰如来密因要知即众生
密因。盖迷之为众生證之即如来无别如来也。例
今迷此为众生修之即菩萨无别菩萨也。上密因
乃万行之正体今万行乃密因之助用。体用互具
正助兼备。盖此密因是首楞严定。举一全该无俟
别修。虽或别修亦未尝出定。所谓不动寂体现诸
威仪。而经云有三摩提具足万行岂假别修哉。首
楞严两译不同。一译健相分别则义属乎行。一译
一切事究竟坚固则义属乎理。并是两者以言说
而诠辩之则义属乎教。古师所谓教行理三悉号
楞严。信而有徵矣。以此而求则一题总号一部别
诠教理智断行位因果无非究竟坚固者也。又此
281-A¶ 第 695c 页 X12-0695.png
经题一十九字究其旨归不无傍正要之皆为密
因而设。谓以性显修以果显因以教显行以人显
法以助显正。以性显修者大即法身佛即般若顶
即解脱。用此三性以显三修。法身即禅那般若即
奢摩解脱即三摩。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大佛顶密
因也。以果显因者。法身如来即禅那报身如来即
奢摩应身如来即三摩。因超果海果彻因源如来
密因也。以教显行者。非了义之教不诠了义之理。
非了义之理不起了义之行。教行理三悉号楞严
了义密因也。以人显法者。彰此密因是圆顿菩萨
所修。所谓我亦从中證非惟观世音诸菩萨密因
也。以助显正者。若能正修密因即能具足万行万
行密因也。首楞严正叹密因是究竟大定总谓之
首楞严密因。故此一十九字是傍正相显宾主互
严。览别为总一经大旨于是乎尽故曰大佛顶云
云。巳上是别题经是通号。梵语修多罗此称契经。
谓上契佛理下契物机。又训法训常是贯是摄。常
则道轨诸佛法则德模万灵。摄谓集斯奥义贯谓
持理不失。由如来金口所宣故称经也。觉范师引
说文曰织有经集丝为之经常而纬变。夫经之所
为经而巳纬以成之则经所不能言也。故孔子贵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第二佛所知见常住真心为体者凡有四意。一是
经之张本。经初发轸即云一切众生皆由不知常
因而设。谓以性显修以果显因以教显行以人显
法以助显正。以性显修者大即法身佛即般若顶
即解脱。用此三性以显三修。法身即禅那般若即
奢摩解脱即三摩。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大佛顶密
因也。以果显因者。法身如来即禅那报身如来即
奢摩应身如来即三摩。因超果海果彻因源如来
密因也。以教显行者。非了义之教不诠了义之理。
非了义之理不起了义之行。教行理三悉号楞严
了义密因也。以人显法者。彰此密因是圆顿菩萨
所修。所谓我亦从中證非惟观世音诸菩萨密因
也。以助显正者。若能正修密因即能具足万行万
行密因也。首楞严正叹密因是究竟大定总谓之
首楞严密因。故此一十九字是傍正相显宾主互
严。览别为总一经大旨于是乎尽故曰大佛顶云
云。巳上是别题经是通号。梵语修多罗此称契经。
谓上契佛理下契物机。又训法训常是贯是摄。常
则道轨诸佛法则德模万灵。摄谓集斯奥义贯谓
持理不失。由如来金口所宣故称经也。觉范师引
说文曰织有经集丝为之经常而纬变。夫经之所
为经而巳纬以成之则经所不能言也。故孔子贵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第二佛所知见常住真心为体者凡有四意。一是
经之张本。经初发轸即云一切众生皆由不知常
281-A¶ 第 696a 页 X12-0696.png
住真心故。二是经之盛谈。如屈指飞光验见不动。
观河之见童耄无迁。讫第四卷皆明常住真心故。
三以智验谛。体是如来妙智究尽之法既云我以
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能究尽者既是常住。所究尽
者安得不常。四以宗验体。盖体是宗之所归宗常
体亦宜常。经云若于因地以生灭之心为本修因
而求不生不灭之果无有是处。因果之宗既须常
住。所归之体安得不常。又当机发行之由具圆通
常三义。弥须以常住真心为体也。
第三佛能知见了了见于佛性为宗者。盖用此为
宗非惟摄法周备文义亦复显然。如经初首告之
曰不知常住真心盖以不知显知。徵心之初惟心
与目今何所在。当机请云发妙明心开我道眼如
来许云获妙微密性净明心得清净眼。四卷云用
世语言入佛知见。请入华屋云得陀罗尼入佛知
见。如来答云修菩萨乘入佛知见。五卷云知见立
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复次知见乃是
略举备必六根。故云生死结根安乐妙常同是六
根更非他物。然根必对境对必发识。故经云十方
如来于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菩提。此皆显诠佛
之知见也。言摄法周备者。如知见既备六根则耳
根在其中矣。既曰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此则六根
通须首楞大定为本方成佛之知见。佛命文殊选
择耳根者。盖入道虽有多门初心岂能遍入故令
观河之见童耄无迁。讫第四卷皆明常住真心故。
三以智验谛。体是如来妙智究尽之法既云我以
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能究尽者既是常住。所究尽
者安得不常。四以宗验体。盖体是宗之所归宗常
体亦宜常。经云若于因地以生灭之心为本修因
而求不生不灭之果无有是处。因果之宗既须常
住。所归之体安得不常。又当机发行之由具圆通
常三义。弥须以常住真心为体也。
第三佛能知见了了见于佛性为宗者。盖用此为
宗非惟摄法周备文义亦复显然。如经初首告之
曰不知常住真心盖以不知显知。徵心之初惟心
与目今何所在。当机请云发妙明心开我道眼如
来许云获妙微密性净明心得清净眼。四卷云用
世语言入佛知见。请入华屋云得陀罗尼入佛知
见。如来答云修菩萨乘入佛知见。五卷云知见立
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复次知见乃是
略举备必六根。故云生死结根安乐妙常同是六
根更非他物。然根必对境对必发识。故经云十方
如来于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菩提。此皆显诠佛
之知见也。言摄法周备者。如知见既备六根则耳
根在其中矣。既曰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此则六根
通须首楞大定为本方成佛之知见。佛命文殊选
择耳根者。盖入道虽有多门初心岂能遍入故令
281-A¶ 第 696b 页 X12-0696.png
但于一门深入。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然
于所入之门又必有要。苟得其要则与不圆根日
劫相倍。此方众生惟耳根最利。故文殊顺机选此
耳根圆通为入佛之知见之要门。非谓圆通但只
耳根而巳。此与摩诃止观初心修观必先内心。故
于三科拣却界入。复于五阴又除前四。的取识阴
为所观境。如去丈就尺去尺就寸。伐树得根灸病
得穴。千枝百病自然消殒大同小异耳。言了了见
于佛性者。一经所诠常住真心。如见性十义耳根
三法皆众生本有佛性。在于根门莫不了了分明
见了了分明闻。能体会乎此是为佛能知见了了
见于佛性无别佛知见可显也。
第四破九界妄知见显佛法界真知见为力用者。
此经破显力用至大。破妄极至等觉显真直齐妙
觉。又复应知非谓别有等妙可破可显。直指众生
日用见闻之际。一尘不立便名破妄极至等觉。见
性昭然便名显真直齐妙觉。以众生成佛时秪乾
尽此现前见闻上情识。秪显此见闻上佛性故也。
如云见见之时见非是见。秪一见见即见佛性即
破无明力用岂不大乎。然此犹就宗之力用言之。
若用之力用要显佛说此经功用极大。能破众生
如此疑情。能显众生如此佛性能使众生悟佛性
修行破妄显真至极者如此与宗俱大也。
第五圆顿生酥为教相者。此经说在方等。方等四
于所入之门又必有要。苟得其要则与不圆根日
劫相倍。此方众生惟耳根最利。故文殊顺机选此
耳根圆通为入佛之知见之要门。非谓圆通但只
耳根而巳。此与摩诃止观初心修观必先内心。故
于三科拣却界入。复于五阴又除前四。的取识阴
为所观境。如去丈就尺去尺就寸。伐树得根灸病
得穴。千枝百病自然消殒大同小异耳。言了了见
于佛性者。一经所诠常住真心。如见性十义耳根
三法皆众生本有佛性。在于根门莫不了了分明
见了了分明闻。能体会乎此是为佛能知见了了
见于佛性无别佛知见可显也。
第四破九界妄知见显佛法界真知见为力用者。
此经破显力用至大。破妄极至等觉显真直齐妙
觉。又复应知非谓别有等妙可破可显。直指众生
日用见闻之际。一尘不立便名破妄极至等觉。见
性昭然便名显真直齐妙觉。以众生成佛时秪乾
尽此现前见闻上情识。秪显此见闻上佛性故也。
如云见见之时见非是见。秪一见见即见佛性即
破无明力用岂不大乎。然此犹就宗之力用言之。
若用之力用要显佛说此经功用极大。能破众生
如此疑情。能显众生如此佛性能使众生悟佛性
修行破妄显真至极者如此与宗俱大也。
第五圆顿生酥为教相者。此经说在方等。方等四
281-A¶ 第 696c 页 X12-0696.png
教并谈此经纯谈佛性。狂心若歇歇即菩提。故约
教判为圆顿约味判属生酥。巳如前茅与玄义中
所说。兹不重辩。
○会解云若其翻译笔受等来历
及分门科判之类诸师既有明文兹不繁引。则知
天如师亦不废于科判等说。今仍顺古师备释翻
译笔受来历及随经科判云。】
「一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于灌顶部录出别行」
【【疏】长水曰此别目也。印度月名具云印特伽此云
月邦。以此大国形诸小国如星中月。彼有五印此
当中也。即一境之都名。一境之中有多国别。最尊
大者号摩竭提此云大体以总摄故。或云不害皆
义翻也。那烂陀此云施无厌即龙名也。西域记云
庵摩罗国有池池中有龙名施无厌。寺近彼池故
以标号大道场者沙门体心修道之地也。佛灭度
后六帝缉兴。遐竦绀宇园林普合都建一门主客
万僧住持增峻。印度名寺莫先于此故名曰大。灌
顶部者彼有五部此当其一毗卢为主。既标部处
寻验可凭。无谓近翻疑非正说。】
「大唐神龙元年龙集乙巳五月己卯朔二十三日辛
丑」
【【疏】长水曰长安三年则天罢政中宗嗣位。是岁改
为神龙元年。龙集者。龙星亦曰岁星岁行一次也。
集居也。乙巳即所舍之次。朔稣也。月死复稣。稣生
也。】
教判为圆顿约味判属生酥。巳如前茅与玄义中
所说。兹不重辩。
○会解云若其翻译笔受等来历
及分门科判之类诸师既有明文兹不繁引。则知
天如师亦不废于科判等说。今仍顺古师备释翻
译笔受来历及随经科判云。】
「一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于灌顶部录出别行」
【【疏】长水曰此别目也。印度月名具云印特伽此云
月邦。以此大国形诸小国如星中月。彼有五印此
当中也。即一境之都名。一境之中有多国别。最尊
大者号摩竭提此云大体以总摄故。或云不害皆
义翻也。那烂陀此云施无厌即龙名也。西域记云
庵摩罗国有池池中有龙名施无厌。寺近彼池故
以标号大道场者沙门体心修道之地也。佛灭度
后六帝缉兴。遐竦绀宇园林普合都建一门主客
万僧住持增峻。印度名寺莫先于此故名曰大。灌
顶部者彼有五部此当其一毗卢为主。既标部处
寻验可凭。无谓近翻疑非正说。】
「大唐神龙元年龙集乙巳五月己卯朔二十三日辛
丑」
【【疏】长水曰长安三年则天罢政中宗嗣位。是岁改
为神龙元年。龙集者。龙星亦曰岁星岁行一次也。
集居也。乙巳即所舍之次。朔稣也。月死复稣。稣生
也。】
281-A¶ 第 697a 页 X12-0697.png
「中天竺沙门般刺密谛于广州制止道场译」
【【疏】长水曰天竺亦云乾竺乾豆身毒印度等。沙门
云勤息取生善灭恶之称。般剌密谛此云到彼岸。
译者以有才智通四方语。名曰象胥之学。四方各
有其名。今取北方掌语者也。】
「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
【【疏】长水曰国名未详。弥伽释迦此云能降伏。翻梵
为华故云译语。其中證义应有别录。馀如翻译时
年中说。】
「菩萨戒弟子前正谏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清河
房融笔授」
【【疏】长水曰虽为宰官而授大乘戒者。经云欲受国
王位时乃至百官受位时应先受菩萨戒。一切鬼
神救护王身百官之身也。资于师长以父兄之道
事之故云弟子。正谏者今之谏议也。举贤达能大
扶进人故曰大夫。中书门下二省之名。平和章明
国政之事曰平章事。笔授或云笔受。谓以此方文
体笔其所授梵本。缉缀润色令顺物情不失正理
也。初密帝割膊藏经至融所苦血浸。融妻以水清
之方得就笔。
天台曰随经科判准常为三。初序分始于如是我
闻终于归来佛所。第二正宗分始于阿难见佛终
于不恋三界此后皆属第三流通分也。】
「○(初序分二初通序六初指法体)如是。
○(二显能闻)我闻。
○(三明机感)一时。
○(四称化主)佛。
○(五述住处)在室罗筏城祇桓精
281-A¶ 第 697b 页 X12-0697.png
舍。
○(六引同闻三初声闻五初明类)与大比丘众。
○(二示数)千二百五十人俱。」
【【解】温陵曰如是之法我从佛闻。此集者因佛立言
證法有所授而巳不必他说。一时之语亦因佛立。
诸经通用故不定指也。孤山曰室罗筏或云舍卫
新翻丰德。以国丰四德。一货财。二欲境。三多闻。四
解脱。祇具云祇陀正云逝多此翻战胜太子之名
也。生时父王与外国战胜因立美号。即须达为之
买园造立精舍以施佛者。桓即林也。比丘含三义。
乞士破恶怖魔也。长水曰千二百五十人者。初度
陈如等五人。次度三迦叶兄弟兼徒一千。次度舍
利弗目犍连各兼徒一百。次度耶舍长者等五十
人。经举大数故减五人。此众并先事外道勤苦累
劫一无所證。才遇佛即得上果。故感佛恩常随佛
化为常随众也。天如补注曰会解之例不以人品
年代先后为次第。盖于诸家之解互有去取。但以
所取之解随经文先后而插入焉。解之同者不重
取。贵在一路贯通如出一人之口而巳。
【疏】天台曰不必他说者如自古释经有六成就四
阿难离合等说。皆护法菩萨之所建立马鸣龙树
之所宗尚。盖通序文通其义亦通而意在于别。环
师解经多从要略故其言如此。然以略该广可也。
若以略斥广此恶乎可。学者当两存之庶不倍乎
圣经。今一往顺长水所解伸通其义。如是者若兼
我闻合释即指法之辞也。如是之法我从佛闻。佛
○(六引同闻三初声闻五初明类)与大比丘众。
○(二示数)千二百五十人俱。」
【【解】温陵曰如是之法我从佛闻。此集者因佛立言
證法有所授而巳不必他说。一时之语亦因佛立。
诸经通用故不定指也。孤山曰室罗筏或云舍卫
新翻丰德。以国丰四德。一货财。二欲境。三多闻。四
解脱。祇具云祇陀正云逝多此翻战胜太子之名
也。生时父王与外国战胜因立美号。即须达为之
买园造立精舍以施佛者。桓即林也。比丘含三义。
乞士破恶怖魔也。长水曰千二百五十人者。初度
陈如等五人。次度三迦叶兄弟兼徒一千。次度舍
利弗目犍连各兼徒一百。次度耶舍长者等五十
人。经举大数故减五人。此众并先事外道勤苦累
劫一无所證。才遇佛即得上果。故感佛恩常随佛
化为常随众也。天如补注曰会解之例不以人品
年代先后为次第。盖于诸家之解互有去取。但以
所取之解随经文先后而插入焉。解之同者不重
取。贵在一路贯通如出一人之口而巳。
【疏】天台曰不必他说者如自古释经有六成就四
阿难离合等说。皆护法菩萨之所建立马鸣龙树
之所宗尚。盖通序文通其义亦通而意在于别。环
师解经多从要略故其言如此。然以略该广可也。
若以略斥广此恶乎可。学者当两存之庶不倍乎
圣经。今一往顺长水所解伸通其义。如是者若兼
我闻合释即指法之辞也。如是之法我从佛闻。佛
281-A¶ 第 697c 页 X12-0697.png
地论云谓结集时众共请言如汝所闻当如是说。
传法菩萨便许可言如是当说如我所闻。离释如
是者信成就也。智度论云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
为能度。信者言是事如是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
肇公亦云信顺之辞也。信则所言之理顺顺则师
资之道成。故万行中以信为首故云如是。又契理
契机曰如永离过非曰是。如理而说如理而信故
言如是。若约今经如来藏心体性不动曰如。真实
义故曰是。又一切诸法本无生灭皆如来藏故名
为如。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故称为是。更有馀义繁
而不论。我闻者闻成就也。我即阿难自指五蕴假
者。然一切法佛说无我。今称我者我有四种。一凡
夫遍计。二外道宗计。三诸圣随世假立宾主。四法
身真我。经指后二非邪慢心而有所说故无过矣。
闻谓耳根发识听受。虽因耳处废别从总故称我
闻。无相宗说我既无我闻亦无闻。从缘生故不坏
假名即不闻闻也。若约法性此经旨趣传法菩萨
以我无我不二之真我根境非一异之妙耳闻真
俗无碍之法门。一时者时成就也。师资合会说听
究竟总言一时。一者拣异馀时。时者随世假立。如
来说经有无量时不能别举。一言略周但云一时。
涅槃经云一时在恒河岸等。又诸方时分延促不
定故但言一时。若约法义释者即说听之时心境
泯理智融凡圣如本始会。此诸二法皆一之时。不
传法菩萨便许可言如是当说如我所闻。离释如
是者信成就也。智度论云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
为能度。信者言是事如是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
肇公亦云信顺之辞也。信则所言之理顺顺则师
资之道成。故万行中以信为首故云如是。又契理
契机曰如永离过非曰是。如理而说如理而信故
言如是。若约今经如来藏心体性不动曰如。真实
义故曰是。又一切诸法本无生灭皆如来藏故名
为如。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故称为是。更有馀义繁
而不论。我闻者闻成就也。我即阿难自指五蕴假
者。然一切法佛说无我。今称我者我有四种。一凡
夫遍计。二外道宗计。三诸圣随世假立宾主。四法
身真我。经指后二非邪慢心而有所说故无过矣。
闻谓耳根发识听受。虽因耳处废别从总故称我
闻。无相宗说我既无我闻亦无闻。从缘生故不坏
假名即不闻闻也。若约法性此经旨趣传法菩萨
以我无我不二之真我根境非一异之妙耳闻真
俗无碍之法门。一时者时成就也。师资合会说听
究竟总言一时。一者拣异馀时。时者随世假立。如
来说经有无量时不能别举。一言略周但云一时。
涅槃经云一时在恒河岸等。又诸方时分延促不
定故但言一时。若约法义释者即说听之时心境
泯理智融凡圣如本始会。此诸二法皆一之时。不
281-A¶ 第 698a 页 X12-0698.png
标春夏秋冬日月岁时。但是佛说法时。佛者主成
就也。具云佛陀此云觉者。谓觉了真妄性相之者
即究竟觉也。论云以觉心源故名究竟觉。未觉心
源故非究竟觉。然具三义。一自觉。觉知自心本无
生灭。二觉他。觉一切法无不是如。三觉满。二觉理
圆称之为满。佛地论中具有十义。谓具一切智一
切种智出烦恼障及所知障觉了一切诸法性相
能自开觉亦能开觉一切有情如睡梦觉如莲华
开故称为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者处成就也。
处有二种。一所化处即筏城。二所住处即祇园。具
云室罗筏悉底此云丰德。或云闻物或云好道。此
乃城名非是国号。以其城中多财物好欲境饶多
闻丰解脱。道德名称五天共闻故。或云闻者城。昔
有老仙于此修道。后有少仙从其受学。厥号闻者。
老仙殁后少仙于此建城而住故以名焉。国都号
憍萨罗。但以就胜易彰。故举城号。祇桓者具云祇
陀或云逝多制多此云战胜即太子名。林主是彼
故云胜林。桓即林也。精舍者即沙门精行所舍处
也。谓须达买园置舍太子舍树造门二人共建以
延佛僧。与大比丘众者众成就也。与者并兼共及
也。佛与阿难及大比丘等證非虚谬。梵云摩诃此
具三义谓大多胜也。器量尊重天王大人之所恭
敬故云大。遍知内外经书故云多。胜出九十五种
外道故言胜。比丘名含三义乞士怖魔破恶。谓出
就也。具云佛陀此云觉者。谓觉了真妄性相之者
即究竟觉也。论云以觉心源故名究竟觉。未觉心
源故非究竟觉。然具三义。一自觉。觉知自心本无
生灭。二觉他。觉一切法无不是如。三觉满。二觉理
圆称之为满。佛地论中具有十义。谓具一切智一
切种智出烦恼障及所知障觉了一切诸法性相
能自开觉亦能开觉一切有情如睡梦觉如莲华
开故称为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者处成就也。
处有二种。一所化处即筏城。二所住处即祇园。具
云室罗筏悉底此云丰德。或云闻物或云好道。此
乃城名非是国号。以其城中多财物好欲境饶多
闻丰解脱。道德名称五天共闻故。或云闻者城。昔
有老仙于此修道。后有少仙从其受学。厥号闻者。
老仙殁后少仙于此建城而住故以名焉。国都号
憍萨罗。但以就胜易彰。故举城号。祇桓者具云祇
陀或云逝多制多此云战胜即太子名。林主是彼
故云胜林。桓即林也。精舍者即沙门精行所舍处
也。谓须达买园置舍太子舍树造门二人共建以
延佛僧。与大比丘众者众成就也。与者并兼共及
也。佛与阿难及大比丘等證非虚谬。梵云摩诃此
具三义谓大多胜也。器量尊重天王大人之所恭
敬故云大。遍知内外经书故云多。胜出九十五种
外道故言胜。比丘名含三义乞士怖魔破恶。谓出
281-A¶ 第 698b 页 X12-0698.png
家者上于诸佛求法以内资令慧命增长下于檀
越离邪正命乞食以外资令色身无损故云乞士。
又出家者最初发出家心或发菩提心或至成佛
皆令魔怖失人众故名为怖魔。又能破断身口七
支九十八使业烦恼故称为破恶。四人巳上能作
说恣羯磨法故名为众。】
「○(三显位)皆是无漏大阿罗汉。
○(四叹德二初自行)佛子住持善超诸有。
○(二化他二初现在助佛扬化)能
于国土成就威仪从佛转轮妙堪遗嘱严净毗尼弘
范三界。
○(二未来垂应益物)应身无量度脱众生拔济未来越诸尘累。」
【【解】孤山曰无漏者内冥中道不漏落二边也。准涅
槃四依品十地菩萨名阿罗汉。温陵曰华严叹众
住一切菩萨智所住境护持诸佛正法之轮所谓
佛子住持也。法华叹众尽诸有结心得自在所谓
善超诸有也。能于国土成就威仪者。随刹现身正
容悟物也。从佛转轮妙堪遗嘱者。道能助化德足
利生也。而又严毗尼而作范示应身而度生。意非
利彼一时直欲拔济未来使皆超诸有尘累耳。此
阿难同列之德也。凡经序众皆随缘起。此经以阿
难起教示堕淫室。疑若未能住持佛法善超诸有。
亏威仪污戒律不堪遗嘱度生拔济未来。故因叹
同列之德以显阿难示迹实无亏污意在拔济也。
【疏】天台曰。二师释叹德[改-己+易]之太高者。以孤山判归
法华温陵判归般若法华两间故也。不知如是等
六事名经前序居一经之首故。亦名经后序结集
越离邪正命乞食以外资令色身无损故云乞士。
又出家者最初发出家心或发菩提心或至成佛
皆令魔怖失人众故名为怖魔。又能破断身口七
支九十八使业烦恼故称为破恶。四人巳上能作
说恣羯磨法故名为众。】
「○(三显位)皆是无漏大阿罗汉。
○(四叹德二初自行)佛子住持善超诸有。
○(二化他二初现在助佛扬化)能
于国土成就威仪从佛转轮妙堪遗嘱严净毗尼弘
范三界。
○(二未来垂应益物)应身无量度脱众生拔济未来越诸尘累。」
【【解】孤山曰无漏者内冥中道不漏落二边也。准涅
槃四依品十地菩萨名阿罗汉。温陵曰华严叹众
住一切菩萨智所住境护持诸佛正法之轮所谓
佛子住持也。法华叹众尽诸有结心得自在所谓
善超诸有也。能于国土成就威仪者。随刹现身正
容悟物也。从佛转轮妙堪遗嘱者。道能助化德足
利生也。而又严毗尼而作范示应身而度生。意非
利彼一时直欲拔济未来使皆超诸有尘累耳。此
阿难同列之德也。凡经序众皆随缘起。此经以阿
难起教示堕淫室。疑若未能住持佛法善超诸有。
亏威仪污戒律不堪遗嘱度生拔济未来。故因叹
同列之德以显阿难示迹实无亏污意在拔济也。
【疏】天台曰。二师释叹德[改-己+易]之太高者。以孤山判归
法华温陵判归般若法华两间故也。不知如是等
六事名经前序居一经之首故。亦名经后序结集
281-A¶ 第 698c 页 X12-0698.png
家后安故。今正意在经前。岂以未闻楞严而遽叹
功德超胜如此。即法华称最圆顿而未经开显叙
众亦从小释。楞严辄以过之恐无此理。今既判归
方等则无漏者内冥真谛不漏落三界也。罗汉三
种一慧解脱二俱解脱三无疑解脱。今拣非慧俱
故称为大。以大乘言之菩萨称佛真子二乘犹子
而巳。住一切智所住境护持诸佛正法之轮所谓
佛子住持也。法华叹众尽诸有结心得自在所谓
善超诸有也。能于国土成就威仪者。随物现通正
容悟物也。馀如旧说。若应身无量度脱众生亦须
约小乘无漏神通而释。惟其如此具德方堪受别
请而事远游行等慈而不择微贱能转邪而不为
邪转。如其未然无有蹈大人之迹而不颠倒错乱
若阿难者。经家叙意不在兹乎。是则叹德出当机
一筹足矣。经前之序胡必拘拘以涅槃华严为较
哉。】
「○(五累名)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拘絺罗富
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优波尼沙陀等而为上首。
○(二缘觉众 三菩萨众列在别序)复有无量辟支无学并其初心同来佛所。」
【【解】长水曰舍利此云鹙也。弗即子也。其母名舍利。
以其眼黑白分明转动流利如之故连母为名。目
犍连姓也此云釆菽氏。名拘律陀此云无节树。摩
诃拘絺罗此云大膝乃舍利弗之舅。常论胜姊。姊
怀鹙子。论即不胜。知怀智人寄辩母口。遂往南天
功德超胜如此。即法华称最圆顿而未经开显叙
众亦从小释。楞严辄以过之恐无此理。今既判归
方等则无漏者内冥真谛不漏落三界也。罗汉三
种一慧解脱二俱解脱三无疑解脱。今拣非慧俱
故称为大。以大乘言之菩萨称佛真子二乘犹子
而巳。住一切智所住境护持诸佛正法之轮所谓
佛子住持也。法华叹众尽诸有结心得自在所谓
善超诸有也。能于国土成就威仪者。随物现通正
容悟物也。馀如旧说。若应身无量度脱众生亦须
约小乘无漏神通而释。惟其如此具德方堪受别
请而事远游行等慈而不择微贱能转邪而不为
邪转。如其未然无有蹈大人之迹而不颠倒错乱
若阿难者。经家叙意不在兹乎。是则叹德出当机
一筹足矣。经前之序胡必拘拘以涅槃华严为较
哉。】
「○(五累名)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拘絺罗富
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优波尼沙陀等而为上首。
○(二缘觉众 三菩萨众列在别序)复有无量辟支无学并其初心同来佛所。」
【【解】长水曰舍利此云鹙也。弗即子也。其母名舍利。
以其眼黑白分明转动流利如之故连母为名。目
犍连姓也此云釆菽氏。名拘律陀此云无节树。摩
诃拘絺罗此云大膝乃舍利弗之舅。常论胜姊。姊
怀鹙子。论即不胜。知怀智人寄辩母口。遂往南天
281-A¶ 第 699a 页 X12-0699.png
学十八经无暇剪爪号长爪梵志。学毕还家而甥
巳为佛弟子。起大憍慢往佛所夺之。佛令立论义
堕负愧得法眼净成阿罗汉获四辩才。富楼那父
名此云满。弥多罗尼母名此云慈。今连父母名召
云满慈子。须菩提云空生。生时库藏皆空占者云
既善且吉故亦云善现善吉。优波尼沙陀此云尘
性空。孤山曰诸经列名不同。尚年腊则先陈如。尚
声德则先鹙子。今从尚德之例也。长水曰辟支具
云辟支迦罗。此云独觉亦云缘觉。独但自悟缘依
教悟。独觉自分二类。其利根者曰麟喻。喻麟之独
出无佛世。观物变易。自觉无生。其钝根者曰部行
亦出无佛世。部党而行师徒训化也。缘觉依佛教
观十二缘作流转还灭二种观法者也。资中曰此
是部行遇佛回向者。吴兴曰并其初心正似师徒
共集实部行也。
【疏】天台曰二序分文通序巳竟下属别序。论此经
亦具三乘及以俗众。第二乘内众常随侍佛。王臣
等外众出没不定。菩萨居两间辅弼扬化而隐显
无恒。发起缘由既属休夏自恣。菩萨随机化导必
自远方而来。王臣设斋延佛要须随佛而至。经家
欲避重复故于别序而插入焉。】
「○(一别序二初发起远由二初夏终演法)属诸比丘休夏自恣十方菩萨咨决心疑钦奉慈
严将求密义即时如来敷坐宴安为诸会中宣示深
奥法筵清众得未曾有迦陵仙音遍十方界恒沙菩
巳为佛弟子。起大憍慢往佛所夺之。佛令立论义
堕负愧得法眼净成阿罗汉获四辩才。富楼那父
名此云满。弥多罗尼母名此云慈。今连父母名召
云满慈子。须菩提云空生。生时库藏皆空占者云
既善且吉故亦云善现善吉。优波尼沙陀此云尘
性空。孤山曰诸经列名不同。尚年腊则先陈如。尚
声德则先鹙子。今从尚德之例也。长水曰辟支具
云辟支迦罗。此云独觉亦云缘觉。独但自悟缘依
教悟。独觉自分二类。其利根者曰麟喻。喻麟之独
出无佛世。观物变易。自觉无生。其钝根者曰部行
亦出无佛世。部党而行师徒训化也。缘觉依佛教
观十二缘作流转还灭二种观法者也。资中曰此
是部行遇佛回向者。吴兴曰并其初心正似师徒
共集实部行也。
【疏】天台曰二序分文通序巳竟下属别序。论此经
亦具三乘及以俗众。第二乘内众常随侍佛。王臣
等外众出没不定。菩萨居两间辅弼扬化而隐显
无恒。发起缘由既属休夏自恣。菩萨随机化导必
自远方而来。王臣设斋延佛要须随佛而至。经家
欲避重复故于别序而插入焉。】
「○(一别序二初发起远由二初夏终演法)属诸比丘休夏自恣十方菩萨咨决心疑钦奉慈
严将求密义即时如来敷坐宴安为诸会中宣示深
奥法筵清众得未曾有迦陵仙音遍十方界恒沙菩
281-A¶ 第 699b 页 X12-0699.png
萨来聚道场文殊师利而为上首。」
【【解】孤山曰自恣律开三日七月十四十五十六也。
温陵曰自有愆失恣任僧举曰自恣。九旬禁足。莫
由觐佛。故于休夏咨决心疑。自恣决疑皆所以考
九旬德业也。钦奉如来而称慈严者。慈以恩言严
以威言。宣示深奥所以为楞严发起。如法华以无
量义为发起也。迦陵频伽仙禽也。其音和雅佛音
如之。文殊此云妙德。表根本智楞严会上为择法
眼。故居上首也。
【疏】天台曰深奥为此经发起者即菩萨所求密义
也。楞严所说妙在密因。开佛知见莫尚乎此。是则
菩萨与佛砧槌相扣。于楞严未举齿先巳聊通一
线。又此一段经文应通别两属文殊师利而为上
首属通序列众。属诸比丘休夏自恣一段属别序。
盖此经所说最严者戒律戒律所重者休夏自恣。
欲叙菩萨咨决心疑而集。不得不以休夏自恣而
为发端。则恒沙菩萨来聚道场者为咨决心疑而
集也。古师知此经以阿难邪染为缘浚发大教不
知邪染之缘正根于此。经家意明阿难大小威仪
俱失两门作略俱无。而欲行大人事且曰方行等
慈不择微贱。摩登伽女所以得乘其间矣。何谓大
小威仪俱失。休夏自恣此小乘之威仪也而阿难
方受别请。咨决心疑此大乘之威仪也而阿难方
远游不还。何谓两门作略俱无。藏乘极果犹谆谆
【【解】孤山曰自恣律开三日七月十四十五十六也。
温陵曰自有愆失恣任僧举曰自恣。九旬禁足。莫
由觐佛。故于休夏咨决心疑。自恣决疑皆所以考
九旬德业也。钦奉如来而称慈严者。慈以恩言严
以威言。宣示深奥所以为楞严发起。如法华以无
量义为发起也。迦陵频伽仙禽也。其音和雅佛音
如之。文殊此云妙德。表根本智楞严会上为择法
眼。故居上首也。
【疏】天台曰深奥为此经发起者即菩萨所求密义
也。楞严所说妙在密因。开佛知见莫尚乎此。是则
菩萨与佛砧槌相扣。于楞严未举齿先巳聊通一
线。又此一段经文应通别两属文殊师利而为上
首属通序列众。属诸比丘休夏自恣一段属别序。
盖此经所说最严者戒律戒律所重者休夏自恣。
欲叙菩萨咨决心疑而集。不得不以休夏自恣而
为发端。则恒沙菩萨来聚道场者为咨决心疑而
集也。古师知此经以阿难邪染为缘浚发大教不
知邪染之缘正根于此。经家意明阿难大小威仪
俱失两门作略俱无。而欲行大人事且曰方行等
慈不择微贱。摩登伽女所以得乘其间矣。何谓大
小威仪俱失。休夏自恣此小乘之威仪也而阿难
方受别请。咨决心疑此大乘之威仪也而阿难方
远游不还。何谓两门作略俱无。藏乘极果犹谆谆
281-A¶ 第 699c 页 X12-0699.png
乎结制。小乘初心当谨谨乎伴侣。而阿难方破夏
而独行。大乘菩萨如文殊虽三处度夏至休夏未
尝不住佛所而咨决心疑。阿难果何人斯而独异
乎是耶。故经家暗紏阿难之失而有此五焉。一破
夏远游。二独受别请。三不来自恣。四不咨决心疑。
五强学大人作略。要知正为末世比丘与白衣居
士学虚头禅无真实慧亏威仪蔑戒律。强学大人
作用其过有甚于误堕淫舍将毁戒体者设岂阿
难之实然乎。】
「○(二王臣营斋二初佛应王宫)时波斯匿王为其父王讳日营斋请佛宫掖自迎
如来广设珍羞无上妙味兼复亲延诸大菩萨。」
【【解】孤山曰波斯匿此云胜军。温陵曰匿王舍卫国
王也。宫掖王之内庭也。于内庭延佛敬之至也。
【疏】中川曰仁王经波斯匿名月光德行十地也。讳日
者。曲礼云卒哭而讳。谓诸候既葬七月有祭于庭
庙谓之卒哭。乃命于中宫舍故而讳新。无敢称名。
故匿王以其日设斋恭延圣众所以资先王之灵
也。又讳日亦云忌日。祭义云忌日必哀称讳如见
亲。宫掖者按唐志及宋元宫殿录掖皆为掖垣掖
门而非内庭。盖云宫城也。若按班固西都赋云后
宫则有掖庭椒房。吕向注曰掖庭宫名在天子左
右如肘掖也。】
「○(二僧应臣舍二初敕文殊领众)城中复有长者居士同时饭僧伫佛来应佛敕文
殊分领菩萨及阿罗汉应诸斋主。
○(二阐阿难他行)惟有阿难先受
而独行。大乘菩萨如文殊虽三处度夏至休夏未
尝不住佛所而咨决心疑。阿难果何人斯而独异
乎是耶。故经家暗紏阿难之失而有此五焉。一破
夏远游。二独受别请。三不来自恣。四不咨决心疑。
五强学大人作略。要知正为末世比丘与白衣居
士学虚头禅无真实慧亏威仪蔑戒律。强学大人
作用其过有甚于误堕淫舍将毁戒体者设岂阿
难之实然乎。】
「○(二王臣营斋二初佛应王宫)时波斯匿王为其父王讳日营斋请佛宫掖自迎
如来广设珍羞无上妙味兼复亲延诸大菩萨。」
【【解】孤山曰波斯匿此云胜军。温陵曰匿王舍卫国
王也。宫掖王之内庭也。于内庭延佛敬之至也。
【疏】中川曰仁王经波斯匿名月光德行十地也。讳日
者。曲礼云卒哭而讳。谓诸候既葬七月有祭于庭
庙谓之卒哭。乃命于中宫舍故而讳新。无敢称名。
故匿王以其日设斋恭延圣众所以资先王之灵
也。又讳日亦云忌日。祭义云忌日必哀称讳如见
亲。宫掖者按唐志及宋元宫殿录掖皆为掖垣掖
门而非内庭。盖云宫城也。若按班固西都赋云后
宫则有掖庭椒房。吕向注曰掖庭宫名在天子左
右如肘掖也。】
「○(二僧应臣舍二初敕文殊领众)城中复有长者居士同时饭僧伫佛来应佛敕文
殊分领菩萨及阿罗汉应诸斋主。
○(二阐阿难他行)惟有阿难先受
281-A¶ 第 700a 页 X12-0700.png
别请远游未还不遑僧次。
○(二发起近由四初独还无供)既无上座及阿阇黎途
中独归其日无供。
○(二乞食遭摄二初乞食运怀三初俯运等慈)即时阿难执持应器于所游城
次第循乞心中初求最后檀越以为斋主无问净秽
刹利尊姓及旃陀罗方行等慈不择微贱发意圆成
一切众生无量功德。」
【【解】温陵曰此叙其误堕淫室之由也。律制僧远出
侣须三人一上座一轨范师所以严行止防误失
也。钵曰应器。最后檀越谓未饭僧者。平等之慈于
巳等心而化使彼等心而施。于食等者于法亦等。
所以能成无量功德。若摩登者即秽而微贱。阿难
既无拣择所以误堕也。刹帝利王族。旃陀罗云杀
者即屠脍淫酒之家。
【疏】熏闻云饭僧者谓以食请僧饭之。四分律明请
僧有二种谓僧次请别请也。虽律开别请而诸文
中多斥别请偏赞僧次。十诵律云别请佛及五百
罗汉不如僧次请一似像极恶比丘。成论云僧次
请僧如饮海水即饮众流也。梵网经中亦作此说。
天竺以积财巨亿为长者。守道居正为居士。阿阇
黎有五种一出家。二受戒。三教授。四受经。五依止。
受戒及依止多巳十夏者为之。馀皆多巳五夏者
为之。】
「○(二仰遵诃戒)阿难巳知如来世尊诃须菩提及大迦叶为阿罗
汉心不均平钦仰如来开阐无遮度诸疑谤。
○(三威仪如法)经彼
城隍徐步郭门严整威仪肃恭斋法。」
○(二发起近由四初独还无供)既无上座及阿阇黎途
中独归其日无供。
○(二乞食遭摄二初乞食运怀三初俯运等慈)即时阿难执持应器于所游城
次第循乞心中初求最后檀越以为斋主无问净秽
刹利尊姓及旃陀罗方行等慈不择微贱发意圆成
一切众生无量功德。」
【【解】温陵曰此叙其误堕淫室之由也。律制僧远出
侣须三人一上座一轨范师所以严行止防误失
也。钵曰应器。最后檀越谓未饭僧者。平等之慈于
巳等心而化使彼等心而施。于食等者于法亦等。
所以能成无量功德。若摩登者即秽而微贱。阿难
既无拣择所以误堕也。刹帝利王族。旃陀罗云杀
者即屠脍淫酒之家。
【疏】熏闻云饭僧者谓以食请僧饭之。四分律明请
僧有二种谓僧次请别请也。虽律开别请而诸文
中多斥别请偏赞僧次。十诵律云别请佛及五百
罗汉不如僧次请一似像极恶比丘。成论云僧次
请僧如饮海水即饮众流也。梵网经中亦作此说。
天竺以积财巨亿为长者。守道居正为居士。阿阇
黎有五种一出家。二受戒。三教授。四受经。五依止。
受戒及依止多巳十夏者为之。馀皆多巳五夏者
为之。】
「○(二仰遵诃戒)阿难巳知如来世尊诃须菩提及大迦叶为阿罗
汉心不均平钦仰如来开阐无遮度诸疑谤。
○(三威仪如法)经彼
城隍徐步郭门严整威仪肃恭斋法。」
281-A¶ 第 700b 页 X12-0700.png
【【解】温陵曰此叙平等行慈之意也。须菩提舍贫从
富大迦叶舍富从贫。一谓富者易施。一为贫者植
因。如来诃之欲其心无遮限而息不均之疑谤。故
阿难钦仰以肃恭斋法。斋法者。齐整严重次第行
乞之谓也。或局维摩经谓非如来诃责。安知如来
不诃独净名诃哉。
【疏】中川曰分卫经明一切贤圣欲济贫苦故入聚
落。当乞食时乃至入无城想见无人想。阿难严整
威仪肃恭斋法即此谓也。】
「○(二经历遭摄)尔时阿难因乞食次经历淫室遭大幻术摩登伽
女以娑毗迦罗先梵天咒摄入淫席淫躬抚摩将毁
戒体。」
【【解】长水曰摩登伽义翻本性。下经云性比丘尼是
也。温陵曰摩登伽妓女也。娑毗迦罗此云黄发外
道。所传幻咒名先梵天实妖术耳。淫躬抚摩将毁
戒体者。以身逼近将毁净戒之体也。后云心清净
故尚未沦溺则将毁而巳。
【疏】柏庭曰夫是经之设特以阿难摩登一缘。盖其
意有二。一以后世其过遍甚。宜先示教以为之防。
一以有慧无定为未足恃。虽果位犹且不免。以为
未全道力之戒故权设迹以救世焉。非谓圣贤实
蹈其过也。而经云将毁戒体亦权为之辞焉。
天台曰戒体即无作戒体也。谓授戒之时三白四
结身口承受心不异缘。一作之后更不复作。戒疏
281-A¶ 第 700c 页 X12-0700.png
所谓不起则巳起则性无作假色是也。今之将毁
即四根本中第一淫戒。言将毁者非谓当机将欲
毁之。盖谓摩登之淫躬抚摩将欲毁伊之戒体也。
后云八万行中但毁一戒。心清净故尚未沦溺。以
当机初果巳断邪淫不入欲流故不沦溺。】
「○(三如来慈救三初在王宫密知)如来知彼淫术所加。
○(二归精舍演法二初斋罢归园)斋毕旋归王及大臣长者
居士俱来随佛愿闻法要。
○(二现通演咒)于时世尊顶放百宝无
畏光明光中出生千叶宝莲有佛化身结跏趺坐宣
说神咒。
○(三敕将咒往护)敕文殊师利将咒往护恶咒消灭。
○(四护归佛所)提奖
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
【【解】资中曰如来常仪受请斋毕皆为说法。今既速
归必有所为故王臣大众随而来也。温陵曰顶门
为无上果。光有百宝色谓之无畏者。能摄魔外物
无以胜也。世尊不自说咒而于顶光化佛说者。示
此咒乃无为心佛无上心法也。孤山曰登伽得益
而经家不叙者下文显故。然约实行则机熟得道
之时。由阿难牵以欲钩故使后入佛智也。若是大
权则同阿难。发起斯教以益群机耳。
【疏】天台曰如来知彼淫术所加。正明佛界机兴感
应道交也。知之一字。即如来鉴机之智寂而常照
无缘慈悲也。淫术所加正明得机。此之机感有乎
冥显。淫术所加人天机显。未即起数佛界机冥。如
地隐好坚人无知者。惟佛天眼乃能知之。然此知
字与下知常之知。各各自知心遍十方之知同是
即四根本中第一淫戒。言将毁者非谓当机将欲
毁之。盖谓摩登之淫躬抚摩将欲毁伊之戒体也。
后云八万行中但毁一戒。心清净故尚未沦溺。以
当机初果巳断邪淫不入欲流故不沦溺。】
「○(三如来慈救三初在王宫密知)如来知彼淫术所加。
○(二归精舍演法二初斋罢归园)斋毕旋归王及大臣长者
居士俱来随佛愿闻法要。
○(二现通演咒)于时世尊顶放百宝无
畏光明光中出生千叶宝莲有佛化身结跏趺坐宣
说神咒。
○(三敕将咒往护)敕文殊师利将咒往护恶咒消灭。
○(四护归佛所)提奖
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
【【解】资中曰如来常仪受请斋毕皆为说法。今既速
归必有所为故王臣大众随而来也。温陵曰顶门
为无上果。光有百宝色谓之无畏者。能摄魔外物
无以胜也。世尊不自说咒而于顶光化佛说者。示
此咒乃无为心佛无上心法也。孤山曰登伽得益
而经家不叙者下文显故。然约实行则机熟得道
之时。由阿难牵以欲钩故使后入佛智也。若是大
权则同阿难。发起斯教以益群机耳。
【疏】天台曰如来知彼淫术所加。正明佛界机兴感
应道交也。知之一字。即如来鉴机之智寂而常照
无缘慈悲也。淫术所加正明得机。此之机感有乎
冥显。淫术所加人天机显。未即起数佛界机冥。如
地隐好坚人无知者。惟佛天眼乃能知之。然此知
字与下知常之知。各各自知心遍十方之知同是
281-A¶ 第 701a 页 X12-0701.png
一体。王及大臣等。俱来随佛愿闻法要者。明此大
机不为一巳独得灭度而发。即佛之大应亦不为
一人开佛知见而兴。归园演咒虽为析邪拔苦之
方。实是摄机与乐之渐。殷勤启请十方如来楞严
大定慕果以求因仰胜以兴怀不由之而致乎。故
此一节。为一经之深脉。全题之都召也。佛敕文殊
将咒往护等者。论区区恶咒焉用牛刀。如师子搏
兽亦尽其力而巳。然有二因缘焉。一以摩登淫俗
之舍目连虽具大神通所不得往。一以阿难佛界
之机富那等虽善巧说法所不得预。惟文殊为实
智之母权智之父。泯是非一境智鉴机宜知顺逆
具大体大用将欲因之而开佛知见故偏遣之。
【解】天如补注曰一经大分准常为三。一序分。二正
宗分。三流通分。序分齐此。下文为正宗分。盖阿难
返省前非启请妙奢摩他等政是正宗之发端也。
环师于正宗一分又科为五。初见道分始于此而
止于第四卷中。二修道分始于第四卷中而止于
第七卷。三證果分始于第七卷末而止于第八卷
中四结经分在證果分后。五助道分始于第八卷
中。而止于第十卷末。正宗文竟遂入流通而卷终
焉。
【疏】天台曰准桐洲集解正宗分科为六与温陵所
判大同。初依常住真心以开圆解即见道分也。二
依常住真心以起圆行即修道分也。三依正助两
机不为一巳独得灭度而发。即佛之大应亦不为
一人开佛知见而兴。归园演咒虽为析邪拔苦之
方。实是摄机与乐之渐。殷勤启请十方如来楞严
大定慕果以求因仰胜以兴怀不由之而致乎。故
此一节。为一经之深脉。全题之都召也。佛敕文殊
将咒往护等者。论区区恶咒焉用牛刀。如师子搏
兽亦尽其力而巳。然有二因缘焉。一以摩登淫俗
之舍目连虽具大神通所不得往。一以阿难佛界
之机富那等虽善巧说法所不得预。惟文殊为实
智之母权智之父。泯是非一境智鉴机宜知顺逆
具大体大用将欲因之而开佛知见故偏遣之。
【解】天如补注曰一经大分准常为三。一序分。二正
宗分。三流通分。序分齐此。下文为正宗分。盖阿难
返省前非启请妙奢摩他等政是正宗之发端也。
环师于正宗一分又科为五。初见道分始于此而
止于第四卷中。二修道分始于第四卷中而止于
第七卷。三證果分始于第七卷末而止于第八卷
中四结经分在證果分后。五助道分始于第八卷
中。而止于第十卷末。正宗文竟遂入流通而卷终
焉。
【疏】天台曰准桐洲集解正宗分科为六与温陵所
判大同。初依常住真心以开圆解即见道分也。二
依常住真心以起圆行即修道分也。三依正助两
281-A¶ 第 701b 页 X12-0701.png
行以分圆位即證果分也。四承三法既备问名受
持即结经分也。五因释馀疑广辩七趣即助道分
也。六无问自说预明禅境与之小异。盖彼合禅境
为助道此开助道为禅境尔。正宗文竟遂入流通
焉。今依集解惟开圆解起圆行多有更治。盖前经
三卷酬当机三止之请。虽曰开解行随解进。常心
虽圆而三谛宛尔。随闻入观妙行斯立。第开解有
两翻问答。初对庆喜明破妄显真约不次而次说
三谛酬三止以开圆解。始于初卷终第三卷。次对
满慈明从真起妄约次而不次说三谛酬三止以
开圆解。始于第四卷终请入华屋之前。初次第中
始于阿难见佛顶礼悲泣至无得疲怠妙菩提路
约真谛酬奢摩。始敷演大陀罗尼至意识界约俗
谛酬三摩。始开示中道了义至说偈赞佛约中谛
酬禅那。经叙阿难。即解即行即證一期酬三止之
请巳竟。次答满慈不过释馀疑以尽三谛之妙。洎
乎请入华屋去又不过重为末世众生。曲施方便
以开行门尔。】
「○(二正宗分六初依常住真心以开圆解二初对庆喜明破妄显真约不次而次说三谛酬三止以开圆解三初阿难悔请)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
力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
那最初方便。
○(二大众愿闻)于时复有恒沙菩萨及诸十方大阿
罗汉辟支佛等俱愿乐闻退坐默然承受圣旨。」
【【解】天如补注曰奢摩他等三名乃楞严大定之名
也。昔孤山尝用天台三止配之。一曰体真止止于
持即结经分也。五因释馀疑广辩七趣即助道分
也。六无问自说预明禅境与之小异。盖彼合禅境
为助道此开助道为禅境尔。正宗文竟遂入流通
焉。今依集解惟开圆解起圆行多有更治。盖前经
三卷酬当机三止之请。虽曰开解行随解进。常心
虽圆而三谛宛尔。随闻入观妙行斯立。第开解有
两翻问答。初对庆喜明破妄显真约不次而次说
三谛酬三止以开圆解。始于初卷终第三卷。次对
满慈明从真起妄约次而不次说三谛酬三止以
开圆解。始于第四卷终请入华屋之前。初次第中
始于阿难见佛顶礼悲泣至无得疲怠妙菩提路
约真谛酬奢摩。始敷演大陀罗尼至意识界约俗
谛酬三摩。始开示中道了义至说偈赞佛约中谛
酬禅那。经叙阿难。即解即行即證一期酬三止之
请巳竟。次答满慈不过释馀疑以尽三谛之妙。洎
乎请入华屋去又不过重为末世众生。曲施方便
以开行门尔。】
「○(二正宗分六初依常住真心以开圆解二初对庆喜明破妄显真约不次而次说三谛酬三止以开圆解三初阿难悔请)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
力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
那最初方便。
○(二大众愿闻)于时复有恒沙菩萨及诸十方大阿
罗汉辟支佛等俱愿乐闻退坐默然承受圣旨。」
【【解】天如补注曰奢摩他等三名乃楞严大定之名
也。昔孤山尝用天台三止配之。一曰体真止止于
281-A¶ 第 701c 页 X12-0701.png
真谛。二曰方便随缘止止于俗谛。三曰息二边分
别止止于中道第一义谛。以止属于定故也。今复
释而明之。奢摩他者寂静之义也。三摩者观照之
义也。禅那者寂照不二之义也。义立三名体惟一
法。举一具三言三即一三一互融故谓之妙。如是
妙修方曰楞严大定。此乃一经之要旨趣理之玄
门。阿难昧之是以遭难。至是始以多闻小慧为恨
而以楞严大定为请。然如来下文所示别无其方。
始则决择真妄次则真妄和融乃至会通藏性深
穷万法直至第四卷中。皆是发明究竟之圆理而
巳。盖此圆理乃大定之本也。吴兴曰最初方便者。
阿难所请有通有别。通谓奢摩他等。是诸佛成道
之法也。别谓最初方便即当机发行之由也。应知
下文从破心见以去酬其通请。如佛告阿难有三
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
门超出妙庄严路汝今谛听等。至辩诸圣圆通本
根酬其别请。如佛告大众吾今问汝最初发心悟
十八界谁为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等。举要言
之。惟观音所观耳根圆通是此经最初方便。旧有
多说今无取焉。
【疏】天台曰阿难持法藏人示迹恒为魔娆。此独悲
泣者盖泪出痛肠有所含恨而发。非恨佛救之不
疾也登伽邪染之所困也。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
全道力耳。苟全道力也摩登柰我何哉。道言体也
别止止于中道第一义谛。以止属于定故也。今复
释而明之。奢摩他者寂静之义也。三摩者观照之
义也。禅那者寂照不二之义也。义立三名体惟一
法。举一具三言三即一三一互融故谓之妙。如是
妙修方曰楞严大定。此乃一经之要旨趣理之玄
门。阿难昧之是以遭难。至是始以多闻小慧为恨
而以楞严大定为请。然如来下文所示别无其方。
始则决择真妄次则真妄和融乃至会通藏性深
穷万法直至第四卷中。皆是发明究竟之圆理而
巳。盖此圆理乃大定之本也。吴兴曰最初方便者。
阿难所请有通有别。通谓奢摩他等。是诸佛成道
之法也。别谓最初方便即当机发行之由也。应知
下文从破心见以去酬其通请。如佛告阿难有三
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
门超出妙庄严路汝今谛听等。至辩诸圣圆通本
根酬其别请。如佛告大众吾今问汝最初发心悟
十八界谁为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等。举要言
之。惟观音所观耳根圆通是此经最初方便。旧有
多说今无取焉。
【疏】天台曰阿难持法藏人示迹恒为魔娆。此独悲
泣者盖泪出痛肠有所含恨而发。非恨佛救之不
疾也登伽邪染之所困也。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
全道力耳。苟全道力也摩登柰我何哉。道言体也
281-A¶ 第 702a 页 X12-0702.png
力言用也。有道而后有力有体而后有用。如来巳
成菩提故能从体起用说咒伏魔。阿难方證初果
未全道力故为魔力所转。远追其咎过在多闻。多
闻能为道助今为道障者。永嘉所谓分别名相不
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也。小慧巳自为障矧一向
乎。矧无始乎。法华经云我与阿难同于空王佛所
发菩提心我常勤精进故成道果阿难惟乐多闻
故未得无漏。则无始来一向多闻诚矣。夫人之居
恒孰能内疚。惟其临难方事悔责。既以多闻小慧
自咎宜以首楞大定为请故经叙殷勤启请云云。
经文照应有道而后有力。道体属果有因而后有
果。菩提翻道阿难仰果以求因是故请三。盖菩提
有真性实智方便三种之异。故于因行亦请其三。
一一主对函盖相应。昔孤山法师。尝用天台三止
配之此说甚符经旨。今用圆觉三法释成。经云若
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取静为行。静即真也。
取静即体之之义也。此与今文屈指飞光验见不
动。观河之见童耄无迁。吾不见时何不见吾不见
之处。见见之时见非是见等义同皆体真意也。又
云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以
根尘皆因幻化。即起诸幻以除幻者。变化诸幻而
开幻众。此与今文推阴入处界非因缘自然义同
皆方便随缘止意也。又云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
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了知身心皆为挂碍。
成菩提故能从体起用说咒伏魔。阿难方證初果
未全道力故为魔力所转。远追其咎过在多闻。多
闻能为道助今为道障者。永嘉所谓分别名相不
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也。小慧巳自为障矧一向
乎。矧无始乎。法华经云我与阿难同于空王佛所
发菩提心我常勤精进故成道果阿难惟乐多闻
故未得无漏。则无始来一向多闻诚矣。夫人之居
恒孰能内疚。惟其临难方事悔责。既以多闻小慧
自咎宜以首楞大定为请故经叙殷勤启请云云。
经文照应有道而后有力。道体属果有因而后有
果。菩提翻道阿难仰果以求因是故请三。盖菩提
有真性实智方便三种之异。故于因行亦请其三。
一一主对函盖相应。昔孤山法师。尝用天台三止
配之此说甚符经旨。今用圆觉三法释成。经云若
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取静为行。静即真也。
取静即体之之义也。此与今文屈指飞光验见不
动。观河之见童耄无迁。吾不见时何不见吾不见
之处。见见之时见非是见等义同皆体真意也。又
云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以
根尘皆因幻化。即起诸幻以除幻者。变化诸幻而
开幻众。此与今文推阴入处界非因缘自然义同
皆方便随缘止意也。又云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
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了知身心皆为挂碍。
281-A¶ 第 702b 页 X12-0702.png
无知觉明不依诸碍。永得超过碍无碍境。受用世
界及与身心相在尘域。如器中锽声出于外。即中
道也。不取幻化及诸静相即息二边分别也。此与
今文观七大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净本然周遍
法界义同。皆息二边意也。孤山又曰虽以大定为
请然如来下文所示别无其方始则决择真妄次
则真妄和融乃至会通藏性深穷万法直至第四
卷中皆是发明圆理而巳。盖此圆理乃大定之本
也。盖止不自止由观理以成止。修不自修由见性
以起修。如来答之以开解当机照之以成观。故圆
觉三观一一皆云悟净圆净以净觉心与此甚相
契合。天台所谓全性起修全修在性是也。最初方
便者。古今议论是否无定。如长水所说有二方便。
一信解真正为本起因。如圆觉普贤下五章约教
门明解为教方便。则经初四卷皆其事也。一此方
当机发行之由。即文殊所选耳根圆通为行方便。
则经六卷是也。若吴兴惟是后说。以耳根圆通为
最初方便。余则并存之复足一以为三。乃通指初
心所修首楞大定为最初方便。即此经与圆觉所
说初心皆可修之是也。以对夫首楞三昧经十地
所修者为最后真修。故此经十住位云以真方便
发此十心。非初心所修大定为最初方便乎。然余
后之一种但是前之二种。前之二种合而修之但
成后之一种。盖行非解不导解非行不进。目足双
界及与身心相在尘域。如器中锽声出于外。即中
道也。不取幻化及诸静相即息二边分别也。此与
今文观七大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净本然周遍
法界义同。皆息二边意也。孤山又曰虽以大定为
请然如来下文所示别无其方始则决择真妄次
则真妄和融乃至会通藏性深穷万法直至第四
卷中皆是发明圆理而巳。盖此圆理乃大定之本
也。盖止不自止由观理以成止。修不自修由见性
以起修。如来答之以开解当机照之以成观。故圆
觉三观一一皆云悟净圆净以净觉心与此甚相
契合。天台所谓全性起修全修在性是也。最初方
便者。古今议论是否无定。如长水所说有二方便。
一信解真正为本起因。如圆觉普贤下五章约教
门明解为教方便。则经初四卷皆其事也。一此方
当机发行之由。即文殊所选耳根圆通为行方便。
则经六卷是也。若吴兴惟是后说。以耳根圆通为
最初方便。余则并存之复足一以为三。乃通指初
心所修首楞大定为最初方便。即此经与圆觉所
说初心皆可修之是也。以对夫首楞三昧经十地
所修者为最后真修。故此经十住位云以真方便
发此十心。非初心所修大定为最初方便乎。然余
后之一种但是前之二种。前之二种合而修之但
成后之一种。盖行非解不导解非行不进。目足双
281-A¶ 第 702c 页 X12-0702.png
假。斯可以成真家之方便。是则余后一种祇是长
水中之二种。岂非二解长水所得居多乎。虽然如
来所答要必以解而济乎行。若阿难所请但在行
而不在解。则吴兴所说亦不违乎经旨。第解行證
三为经家之常途。惟此经与馀经者异。盖此经所
诠者秘藏而开解意在法身。修行意在般若。證果
意在解脱。以阿难仰解脱而请般若得成菩提妙
定是也。如来答中先以法身之解者。示般若之照
非法身而不圆。解脱之果非法身而不满。故慕解
脱者莫先于修般若。修般若者莫先于悟法身。能
悟法身则修般若證解脱如取物而持左劵。故善
照法身者即般若即解脱。一举而两得。天台云直
法身非法身法身必具般若解脱。即今经三谛而
一谛也。又云直般若非般若般若必具法身解脱。
即今经三止而一止也。又云直解脱非解脱解脱必
具法身般若。即今经三涅槃而一涅槃也。以是而
知。今此三止即三般若。直通十地及以等妙。无谓
止观但被初机而巳。故缨珞经云等觉照寂妙觉
寂照。寂照非止观乎。交光正脉悬解中大非天如
会解。谓如来所答前四卷皆明奢摩他性定道理。
只言性而未言修。会解硬配三止甚违经旨。不知
会解此文但云前之四卷皆是发明圆理。盖此圆
理乃大定之本何曾硬配三观。余所深服天如者
无论馀文。只此数言可以定一经修性解行之大
水中之二种。岂非二解长水所得居多乎。虽然如
来所答要必以解而济乎行。若阿难所请但在行
而不在解。则吴兴所说亦不违乎经旨。第解行證
三为经家之常途。惟此经与馀经者异。盖此经所
诠者秘藏而开解意在法身。修行意在般若。證果
意在解脱。以阿难仰解脱而请般若得成菩提妙
定是也。如来答中先以法身之解者。示般若之照
非法身而不圆。解脱之果非法身而不满。故慕解
脱者莫先于修般若。修般若者莫先于悟法身。能
悟法身则修般若證解脱如取物而持左劵。故善
照法身者即般若即解脱。一举而两得。天台云直
法身非法身法身必具般若解脱。即今经三谛而
一谛也。又云直般若非般若般若必具法身解脱。
即今经三止而一止也。又云直解脱非解脱解脱必
具法身般若。即今经三涅槃而一涅槃也。以是而
知。今此三止即三般若。直通十地及以等妙。无谓
止观但被初机而巳。故缨珞经云等觉照寂妙觉
寂照。寂照非止观乎。交光正脉悬解中大非天如
会解。谓如来所答前四卷皆明奢摩他性定道理。
只言性而未言修。会解硬配三止甚违经旨。不知
会解此文但云前之四卷皆是发明圆理。盖此圆
理乃大定之本何曾硬配三观。余所深服天如者
无论馀文。只此数言可以定一经修性解行之大
281-A¶ 第 703a 页 X12-0703.png
旨。后世所说岂能过之。然则谓其未尽经旨可也。
斥其尽非故不可也。巳如前茅广破。细玩彼文自
知大途。】
「○(三如来演说二初酬请开示以发圆解三初约真谛明破妄显真以酬奢摩二初约七处妄计破妄心无所密示真心五初审问发心二初问)佛告阿难汝我同气情均天伦当初发心于我法
中见何胜相顿舍世间深重恩爱。
○(二答)阿难白佛我见
如来三十二相胜妙殊绝形体映彻犹如琉璃常自
思惟此相非是欲爱所生何以故欲气粗浊腥臊交
遘脓血杂乱不能发生胜净妙明紫金光聚是以渴
仰从佛剃落。」
【【解】温陵曰阿难此云庆喜斛饭王之子。如来成道
夜生。净饭既闻太子成道斛饭又奏宫中生男。举
国欣庆因名庆喜。是佛堂弟。故云同气。同气共本
也。天伦兄弟也。吴兴曰阿难既厌多闻。而欣妙定。
如来欲谈是义。先诘妄缘。故问发心见相之由。为
止散入寂之本。迷解之要并在于兹。孤山曰见相
实有。生灭宛然。缘此发心安趋常果。故下经云若
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
无有是处。天如补注曰阿难见相乃缘尘分别之
见。其所发心即妄想攀缘之心。后文七徵八辩重
重逐破者此也。
【疏】天台曰如来问阿难发心见相之由先叙俗中
至亲故曰情均天伦。次叙法中至亲故曰于我法
中。意问俗亲则以恩爱为深重。今舍深重而趣乎
法必有胜于父母妻子恩爱之深重者。特不知见
斥其尽非故不可也。巳如前茅广破。细玩彼文自
知大途。】
「○(三如来演说二初酬请开示以发圆解三初约真谛明破妄显真以酬奢摩二初约七处妄计破妄心无所密示真心五初审问发心二初问)佛告阿难汝我同气情均天伦当初发心于我法
中见何胜相顿舍世间深重恩爱。
○(二答)阿难白佛我见
如来三十二相胜妙殊绝形体映彻犹如琉璃常自
思惟此相非是欲爱所生何以故欲气粗浊腥臊交
遘脓血杂乱不能发生胜净妙明紫金光聚是以渴
仰从佛剃落。」
【【解】温陵曰阿难此云庆喜斛饭王之子。如来成道
夜生。净饭既闻太子成道斛饭又奏宫中生男。举
国欣庆因名庆喜。是佛堂弟。故云同气。同气共本
也。天伦兄弟也。吴兴曰阿难既厌多闻。而欣妙定。
如来欲谈是义。先诘妄缘。故问发心见相之由。为
止散入寂之本。迷解之要并在于兹。孤山曰见相
实有。生灭宛然。缘此发心安趋常果。故下经云若
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
无有是处。天如补注曰阿难见相乃缘尘分别之
见。其所发心即妄想攀缘之心。后文七徵八辩重
重逐破者此也。
【疏】天台曰如来问阿难发心见相之由先叙俗中
至亲故曰情均天伦。次叙法中至亲故曰于我法
中。意问俗亲则以恩爱为深重。今舍深重而趣乎
法必有胜于父母妻子恩爱之深重者。特不知见
281-A¶ 第 703b 页 X12-0703.png
何胜相顿舍世间深重恩爱也。阿难所答。则以相
好从清净之所生。恩爱从粗浊之所得。一升一降
自不为伦由是顿舍世间恩爱。亦可谓挹流而得
源。闻香而得根矣。然而孤山云见相实有。生灭宛
然。缘此发心安趣常果者。此原阿难分别事识生
起之因从六尘而有。如黠师子先除块本。虽似破
相。原是破识。而交光辄斥之云尽将破识之旨转
为破相之宗。此不徒吹毛求疵抑且不知妄本矣。
然不能无失者。不可以阿难一人之非而槩非佛
之相好。如般若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
行邪道不能见如来。相好果何过哉。过在以色以
声求之也。若天如分明指出为分别之见攀缘之
心作下文重重徵破之本。可谓提纲挈领深见旨
归而交光特掩人之善。亦独何哉。】
「○(二直示常心)佛言善哉阿难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
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
想不真故有轮转。」
【【解】孤山曰常住真心。即下文如来藏心圆融三谛
也。用诸妄想谓九界众生不达此三本惟一念于
是六趣见其俗。二乘见其真。菩萨见其中。皆由不
了圆融。妄生取著。故致轮转二种生死。
【疏】天台曰善哉阿难者如来将示第一义谛先以
大慈哀悯之辞与而进之也。常住真心即圆融三
谛之体。要而言之下文所显真心真见所谓则汝
好从清净之所生。恩爱从粗浊之所得。一升一降
自不为伦由是顿舍世间恩爱。亦可谓挹流而得
源。闻香而得根矣。然而孤山云见相实有。生灭宛
然。缘此发心安趣常果者。此原阿难分别事识生
起之因从六尘而有。如黠师子先除块本。虽似破
相。原是破识。而交光辄斥之云尽将破识之旨转
为破相之宗。此不徒吹毛求疵抑且不知妄本矣。
然不能无失者。不可以阿难一人之非而槩非佛
之相好。如般若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
行邪道不能见如来。相好果何过哉。过在以色以
声求之也。若天如分明指出为分别之见攀缘之
心作下文重重徵破之本。可谓提纲挈领深见旨
归而交光特掩人之善。亦独何哉。】
「○(二直示常心)佛言善哉阿难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
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
想不真故有轮转。」
【【解】孤山曰常住真心。即下文如来藏心圆融三谛
也。用诸妄想谓九界众生不达此三本惟一念于
是六趣见其俗。二乘见其真。菩萨见其中。皆由不
了圆融。妄生取著。故致轮转二种生死。
【疏】天台曰善哉阿难者如来将示第一义谛先以
大慈哀悯之辞与而进之也。常住真心即圆融三
谛之体。要而言之下文所显真心真见所谓则汝
281-A¶ 第 703c 页 X12-0703.png
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是也。用诸妄
想要而言之下文所破妄心妄见所谓则汝今者
用攀缘心为自性者是也。为下文开圆解作张本。
不知正为显知为下文开圆行作张本。盖能知此
体则用诸真如。不知此体则用诸妄想。一经大体
大用尽于此也。若论文意生起。阿难既忻妙定如
来前文问以发心者。盖万行以发心为之始。发心
正凡所修行无不皆正。阿难既答缘相发心。如来
继此而示之以常心者。盖发心以开解为之本。开
解妙则心无不真。故天台家所立十乘观法以观
不思议境为之始以真正发心为之次然后示之
以善巧安心止观。与此甚相符合。如来之意。谓阿
难所请三止既以如来得成菩提者为言。不可谓
之不善巧。所发之心既缘如来相好而起亦不可
谓之不正。特未知其真乎不真乎。果真乎。即当进
之以真。则妙奢摩他不数言而足。果不真乎。即当
首破其妄然后进之以真。但如来大慈不欲人蹈
之于妄。不欲人蹈妄不若先聊示之以真。使上根
利智一言之下心地开通。则楞严妙定亦不烦数
言而足岂不伟哉。故如来嗣发心而告之曰善哉
阿难(云云)。此不知字。与下第三卷阿难闻法领悟
中。各各自知心遍十方知字相照应。此中不知。是
知见立知即无明本之知。下文之知。是知见无见
斯即涅槃之知。所谓正遍知也。须知此经明阿难
想要而言之下文所破妄心妄见所谓则汝今者
用攀缘心为自性者是也。为下文开圆解作张本。
不知正为显知为下文开圆行作张本。盖能知此
体则用诸真如。不知此体则用诸妄想。一经大体
大用尽于此也。若论文意生起。阿难既忻妙定如
来前文问以发心者。盖万行以发心为之始。发心
正凡所修行无不皆正。阿难既答缘相发心。如来
继此而示之以常心者。盖发心以开解为之本。开
解妙则心无不真。故天台家所立十乘观法以观
不思议境为之始以真正发心为之次然后示之
以善巧安心止观。与此甚相符合。如来之意。谓阿
难所请三止既以如来得成菩提者为言。不可谓
之不善巧。所发之心既缘如来相好而起亦不可
谓之不正。特未知其真乎不真乎。果真乎。即当进
之以真。则妙奢摩他不数言而足。果不真乎。即当
首破其妄然后进之以真。但如来大慈不欲人蹈
之于妄。不欲人蹈妄不若先聊示之以真。使上根
利智一言之下心地开通。则楞严妙定亦不烦数
言而足岂不伟哉。故如来嗣发心而告之曰善哉
阿难(云云)。此不知字。与下第三卷阿难闻法领悟
中。各各自知心遍十方知字相照应。此中不知。是
知见立知即无明本之知。下文之知。是知见无见
斯即涅槃之知。所谓正遍知也。须知此经明阿难
281-A¶ 第 704a 页 X12-0704.png
观境发心立行有两番。初番观境既执心在内在
外不知妄心无所无体。心既妄矣则发心立行无
非是妄。次番既示以妙境而各各开悟。然后说偈
赞佛。而云妙湛总持不动尊等(云云)。又继之以发
四弘誓愿而云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
众。发愿既竟释疑既毕。请入华屋重开行门则若
观境若发心若止观至于破法遍识通塞等十乘
莫不皆正矣。噫。智者所立十乘。岂果有意求合于
此经。盖契理契机之教不求合而自无不合有如
此也。】
「○(三劝进直心二初劝令直答)汝今欲研无上菩提真发明性应当直心酬我所
问。
○(二引佛明益)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心言
直故如是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
【【疏】长水曰诸佛同道脱苦得乐皆由直心者此有
二种。一发言无虚假。二向理之心无别岐路。今此
经意须具二焉。始令发言无妄终成向理心绝。方
为十方道同。孤山曰言者心之声。由心直故所言
直。三谛真常。名心直。了义顿说。名言直。由此心言
乃能趣道。】
「○(四勘定直否二初问将何见乐二初问)阿难我今问汝当汝发心缘于如来三十二相将
何所见谁为爱乐。
○(次答)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是爱乐用
我心目由目观见如来胜相心生爱乐故我发心愿
舍生死。」
【【解】泐潭曰此正陈妄体也。目即眼根。心即意识。根
外不知妄心无所无体。心既妄矣则发心立行无
非是妄。次番既示以妙境而各各开悟。然后说偈
赞佛。而云妙湛总持不动尊等(云云)。又继之以发
四弘誓愿而云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
众。发愿既竟释疑既毕。请入华屋重开行门则若
观境若发心若止观至于破法遍识通塞等十乘
莫不皆正矣。噫。智者所立十乘。岂果有意求合于
此经。盖契理契机之教不求合而自无不合有如
此也。】
「○(三劝进直心二初劝令直答)汝今欲研无上菩提真发明性应当直心酬我所
问。
○(二引佛明益)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心言
直故如是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
【【疏】长水曰诸佛同道脱苦得乐皆由直心者此有
二种。一发言无虚假。二向理之心无别岐路。今此
经意须具二焉。始令发言无妄终成向理心绝。方
为十方道同。孤山曰言者心之声。由心直故所言
直。三谛真常。名心直。了义顿说。名言直。由此心言
乃能趣道。】
「○(四勘定直否二初问将何见乐二初问)阿难我今问汝当汝发心缘于如来三十二相将
何所见谁为爱乐。
○(次答)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是爱乐用
我心目由目观见如来胜相心生爱乐故我发心愿
舍生死。」
【【解】泐潭曰此正陈妄体也。目即眼根。心即意识。根
281-A¶ 第 704b 页 X12-0704.png
识虚妄犹如空华。若执有体。能见能乐。岂惟迷于
法空亦起我人见爱。故后文云六为贼媒。自劫家
宝。无始虚习住地无明皆由根识更非他物。想相
为尘识情为垢。生死轮转莫不由斯。故下推徵令
知虚妄。
【疏】天台曰观诸师之释遽欲于见相发心以正阿
难之妄。不知如来大慈辞不逼迫且放过一著。又
且方便真实开示。常住真心。要使阿难依常心以
进乎解。依圆解以发乎心。依圆誓以造乎行。则首
楞大定不俟多辞而入矣。盖发心自有多种。如止
观说有见种种相好而发心者。有闻种种法而发
心者。乃至第十(云云)。见相又有四种。有见父母生
身而发心者。有见胜应而发心者。有见报身而发
心者。有见法身而发心者。今阿难所见即父母生
身。然四教虽有不同莫不同以一父母生身为境。
解圆则圆解偏则偏。故如来先标常心以为张本
然后诲敕阿难。当以直心酬我所问。使阿难果能
依常住而发心一以直心酬佛所问。如柏庭所谓
我以心见见佛惟心。我心遍于佛身。佛身现我心
内。心不自知心佛不自见佛。心有想则痴。无想则
泥洹。是真见佛。如般舟所云者。又能了知如来之
身。前际不来后际不去今亦不住。不观色不观色
如不观色性等。如维摩经所谓者。是则依于佛慧
不以二相见于如来。惟依心现不离真如。能如是
法空亦起我人见爱。故后文云六为贼媒。自劫家
宝。无始虚习住地无明皆由根识更非他物。想相
为尘识情为垢。生死轮转莫不由斯。故下推徵令
知虚妄。
【疏】天台曰观诸师之释遽欲于见相发心以正阿
难之妄。不知如来大慈辞不逼迫且放过一著。又
且方便真实开示。常住真心。要使阿难依常心以
进乎解。依圆解以发乎心。依圆誓以造乎行。则首
楞大定不俟多辞而入矣。盖发心自有多种。如止
观说有见种种相好而发心者。有闻种种法而发
心者。乃至第十(云云)。见相又有四种。有见父母生
身而发心者。有见胜应而发心者。有见报身而发
心者。有见法身而发心者。今阿难所见即父母生
身。然四教虽有不同莫不同以一父母生身为境。
解圆则圆解偏则偏。故如来先标常心以为张本
然后诲敕阿难。当以直心酬我所问。使阿难果能
依常住而发心一以直心酬佛所问。如柏庭所谓
我以心见见佛惟心。我心遍于佛身。佛身现我心
内。心不自知心佛不自见佛。心有想则痴。无想则
泥洹。是真见佛。如般舟所云者。又能了知如来之
身。前际不来后际不去今亦不住。不观色不观色
如不观色性等。如维摩经所谓者。是则依于佛慧
不以二相见于如来。惟依心现不离真如。能如是
281-A¶ 第 704c 页 X12-0704.png
见如是答者。则七处徵心八还辩见之说无从生
起亦何有于是经。惟阿难将发起是教。特閟其妙
解姑以缘心酬其所问。则曰如是爱乐用我心目。
安能契本有常住真心哉。】
「○(二问心目所在二初问四初法)佛告阿难如汝所说真所爱乐因于心目若不识
知心目所在则不能得降伏尘劳。
○(二譬)譬如国王为贼
所侵发兵讨除是兵要当知贼所在。
○(三合)使汝流转心
目为咎。
○(四问)吾今问汝唯心与目今何所在。」
【【解】孤山曰王譬真心贼譬妄想真为妄转如国被
贼侵。发兵讨除。喻修大定。汝合国王心目合贼。
【疏】天台曰此喻设得极好。总喻得下文七翻破心
无所。三处破心无体。盖有贼。必有所居巢穴。初攻
其内则逃遁于外。次攻其外则遁于潜根。以至攻
其中间则漫散四方而无所著。至攻无所著则巢
倾穴破以为流贼。夫贼至于流。则绝之必矣。故下
三处破心无体皆所以设正设奇降伏尘劳之良
策。至于因见显心因心显见去。此又抚字之嘉谟
用文之仁圣也。】
「○(二答)阿难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间十种异生同将识心
居在身内纵观如来青莲华眼亦在佛面我今观此
浮根四尘秪在我面如是识心实居身内。」
【【解】温陵曰谓心在内目在外自众生至如来。阿难
皆然文互见也。异生有十二类除土木空散。非心
眼伦也。天如补注曰浮根四尘。言眼也。详见第四
起亦何有于是经。惟阿难将发起是教。特閟其妙
解姑以缘心酬其所问。则曰如是爱乐用我心目。
安能契本有常住真心哉。】
「○(二问心目所在二初问四初法)佛告阿难如汝所说真所爱乐因于心目若不识
知心目所在则不能得降伏尘劳。
○(二譬)譬如国王为贼
所侵发兵讨除是兵要当知贼所在。
○(三合)使汝流转心
目为咎。
○(四问)吾今问汝唯心与目今何所在。」
【【解】孤山曰王譬真心贼譬妄想真为妄转如国被
贼侵。发兵讨除。喻修大定。汝合国王心目合贼。
【疏】天台曰此喻设得极好。总喻得下文七翻破心
无所。三处破心无体。盖有贼。必有所居巢穴。初攻
其内则逃遁于外。次攻其外则遁于潜根。以至攻
其中间则漫散四方而无所著。至攻无所著则巢
倾穴破以为流贼。夫贼至于流。则绝之必矣。故下
三处破心无体皆所以设正设奇降伏尘劳之良
策。至于因见显心因心显见去。此又抚字之嘉谟
用文之仁圣也。】
「○(二答)阿难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间十种异生同将识心
居在身内纵观如来青莲华眼亦在佛面我今观此
浮根四尘秪在我面如是识心实居身内。」
【【解】温陵曰谓心在内目在外自众生至如来。阿难
皆然文互见也。异生有十二类除土木空散。非心
眼伦也。天如补注曰浮根四尘。言眼也。详见第四
281-A¶ 第 705a 页 X12-0705.png
卷中。
【疏】熏闻云青莲华眼。天竺有青莲华其叶修而复
广青白分明。有大人目相故以为喻。
天台曰阿难是多闻人佛有所问而言不乱答。故
内则审定其所见外则引同乎众人。识心在内既
均乎有情。佛属有情。理岂不然。故曰一切世间十
种异生同将识心居在身内。眼根在面既同乎善
逝生侔佛相。事非顿异。故曰纵观如来青莲华眼
亦在佛面。引同巳成然后结归自巳云我今观此
浮根四尘秪在我面。如是识心实居身内。要知阿
难尊者其犹惯窃偷儿。岂肯一鞫成招。释迦世尊
其犹法家老吏须假三翻成案。初问发心乃以见
相为答。夫发心出家。孰不因相。遽正其妄诚心未
服。次问将何所见谁为爱乐。答云用我心目。凡厥
有生无问圣凡孰不因眼而见因心而知。遽正其
妄诚心亦未肯服。惟问心目何在。则答之云心在
身内眼在其面。阿难到此情尽辞穷赃物毕露。而
一力成招。如来下文七翻重重逐破。得以藉口矣。】
「○(三广破心眼二初正破妄心之所二初立例三初定内外)佛告阿难汝今现坐如来讲堂观祇陀林今何所
在世尊此大重阁清净讲堂在给孤园今祇陀林实
在堂外。
○(二定先后)阿难汝今堂中先何所见世尊我在堂中
先见如来次观大众如是外望方瞩林园。
○(三定因由)阿难汝
瞩林园因何所见世尊此大讲堂户牖开豁故我在
堂得远瞻见。」
【疏】熏闻云青莲华眼。天竺有青莲华其叶修而复
广青白分明。有大人目相故以为喻。
天台曰阿难是多闻人佛有所问而言不乱答。故
内则审定其所见外则引同乎众人。识心在内既
均乎有情。佛属有情。理岂不然。故曰一切世间十
种异生同将识心居在身内。眼根在面既同乎善
逝生侔佛相。事非顿异。故曰纵观如来青莲华眼
亦在佛面。引同巳成然后结归自巳云我今观此
浮根四尘秪在我面。如是识心实居身内。要知阿
难尊者其犹惯窃偷儿。岂肯一鞫成招。释迦世尊
其犹法家老吏须假三翻成案。初问发心乃以见
相为答。夫发心出家。孰不因相。遽正其妄诚心未
服。次问将何所见谁为爱乐。答云用我心目。凡厥
有生无问圣凡孰不因眼而见因心而知。遽正其
妄诚心亦未肯服。惟问心目何在。则答之云心在
身内眼在其面。阿难到此情尽辞穷赃物毕露。而
一力成招。如来下文七翻重重逐破。得以藉口矣。】
「○(三广破心眼二初正破妄心之所二初立例三初定内外)佛告阿难汝今现坐如来讲堂观祇陀林今何所
在世尊此大重阁清净讲堂在给孤园今祇陀林实
在堂外。
○(二定先后)阿难汝今堂中先何所见世尊我在堂中
先见如来次观大众如是外望方瞩林园。
○(三定因由)阿难汝
瞩林园因何所见世尊此大讲堂户牖开豁故我在
堂得远瞻见。」
281-A¶ 第 705b 页 X12-0705.png
【【解】温陵曰定内外境欲明在内之心当次第见。定
先后见欲破在内之心不先见内。汝瞩等。皆且引
事辩定下乃牒破。
【疏】天台曰阿难所计心在内而眼在面。如来则先
破在内之心七处之文是也。若破在面之眼则寄
在显示见性之先而说。今疏则约阿难双计心眼
以为之科云初正破妄心之所。二寄破妄见之所。
及至下文则又顺顿示见性常住妙明之义而更
为追破见性是心非眼。以二文破显各有傍正故
也。】
「○(次正破二初慰许)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摩阿难顶告示阿
难及诸大众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
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汝今谛听阿难顶
礼伏受慈旨。」
【【解】温陵曰三摩提亦云三摩地亦云三昧。此云正
定。首楞三昧千圣共由故曰一门。妙庄严海由此
而至故谓之路。孤山曰阿难向以三名为请。今如
来但举三摩提者。圆融三止举一即三。故下文奢
摩他路。其意亦尔。
【疏】天台曰此段经文有谓倒置合移于问发心之
前。此说非也。盖此经以破妄显真为力用。前问发
心等为破妄作序。示常心为显真作序。但显真为
傍破妄为正。妄贼巳露方事逐破。故知七徵为妙
定之正文。如来于此许说诫听。文不为倒。先摩顶
281-A¶ 第 705c 页 X12-0705.png
者。以七处所徵皆当机寻常所守。今将逐破恐其
怖畏失守故安慰之。又将开示无上顶法故摩顶
以表之。有三摩提等者举全题以示也。三摩即密
因。大佛顶题之始。首楞严王题之终。具足万行备
举中间。一门超出即修證也。不言菩萨以如来该
之前以三止释密因义得于此。门之与路皆三摩
也。盖总指一经所说三止大定最尊无上能健相
分别至坚至固。但修此法而自具万行。三世诸佛
莫不由斯以成正觉也。故知七处虽曰破妄密巳
显真。所谓妄贼既除。真王得显。无生之理于此见
矣。】
「○(次正说为二初破正计在内二初正破二初立例按定)佛告阿难如汝所言身在讲堂户牖开豁远瞩林
园亦有众生在此堂中不见如来见堂外者阿难答
言世尊在堂不见如来能见林泉无有是处。
○(次循例正破二初牒执)阿难
汝亦如是汝之心灵一切明了若汝现前所明了心
实在身内。
○(二例破二初双难二初无内见二初立)尔时先合了知内身。
○(二破)颇有众生先见
身中后观外物。
○(二无内知二初立二初纵无内见)纵不能见心肝脾胃。
○(二应有内知)爪生发长
筋转脉摇诚合明了。
○(二破)如何不知。
○(二反责)必不内知云何
知外。
○(二结破)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无
有是处。」
【【解】温陵曰心在身内。合见身中。颇犹可也。引众以
问决不能也。心胃内藏纵不能知。爪脉外浮云何
不晓。既不内知。果非在内矣。天如补注曰前文双
呈心目所在。今乃先破妄心。虽曰破妄心。而但言
怖畏失守故安慰之。又将开示无上顶法故摩顶
以表之。有三摩提等者举全题以示也。三摩即密
因。大佛顶题之始。首楞严王题之终。具足万行备
举中间。一门超出即修證也。不言菩萨以如来该
之前以三止释密因义得于此。门之与路皆三摩
也。盖总指一经所说三止大定最尊无上能健相
分别至坚至固。但修此法而自具万行。三世诸佛
莫不由斯以成正觉也。故知七处虽曰破妄密巳
显真。所谓妄贼既除。真王得显。无生之理于此见
矣。】
「○(次正说为二初破正计在内二初正破二初立例按定)佛告阿难如汝所言身在讲堂户牖开豁远瞩林
园亦有众生在此堂中不见如来见堂外者阿难答
言世尊在堂不见如来能见林泉无有是处。
○(次循例正破二初牒执)阿难
汝亦如是汝之心灵一切明了若汝现前所明了心
实在身内。
○(二例破二初双难二初无内见二初立)尔时先合了知内身。
○(二破)颇有众生先见
身中后观外物。
○(二无内知二初立二初纵无内见)纵不能见心肝脾胃。
○(二应有内知)爪生发长
筋转脉摇诚合明了。
○(二破)如何不知。
○(二反责)必不内知云何
知外。
○(二结破)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无
有是处。」
【【解】温陵曰心在身内。合见身中。颇犹可也。引众以
问决不能也。心胃内藏纵不能知。爪脉外浮云何
不晓。既不内知。果非在内矣。天如补注曰前文双
呈心目所在。今乃先破妄心。虽曰破妄心。而但言
281-A¶ 第 706a 页 X12-0706.png
此心无有处所却不显言此心是妄。要引阿难处
处推呈令其情尽而理穷也。由是直至七处徵心
之后始告之曰此非汝心等。然则七处逐破者且
破妄心无所在也。
【疏】孤山曰欲破执心在内故汎指其人以例之按
定阿难之答也。身喻内心堂喻人身。林喻外物。
天台曰心在内此当机之正计也。一切凡夫莫不
皆然。经云决定惑为色身之内是也。若后之六徵
乃是转计非本心也。故今总科为二。初破正计在
内次破转计六处庶令读者知其大途。】
「○(二破转计六处六初破在外三初转计三初因破转计)阿难稽首而白佛言我闻如来如是法音悟知我
心实居身外。
○(二立喻例显二初喻例)所以者何譬如灯光然于室中是灯
必能先照室内从其室门后及庭际。
○(二合法)一切众生不
见身中独见身外亦如灯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
○
(三结意请政)是义必明将无所惑同佛了义得无妄耶。
○(二正破二初立例按定)佛告阿
难是诸比丘适来从我室罗筏城循乞抟食归祇陀
林我巳宿斋汝观比丘一人食时诸人饱不阿难答
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是诸比丘虽阿罗汉躯命不同
云何一人能令众饱。」
【【解】温陵曰因破非内复生妄计。谓心在外彼食不
能饱此则外心不能知身矣。宿。预也。食有四种。抟。
即段也。有形段可抟取。拣非思食识食等也。孤山
曰前云受请。今言从我乞食者。提奖阿难。在赴请
日。为彼演法。事应隔宵。故指即日循乞为例。我巳
处推呈令其情尽而理穷也。由是直至七处徵心
之后始告之曰此非汝心等。然则七处逐破者且
破妄心无所在也。
【疏】孤山曰欲破执心在内故汎指其人以例之按
定阿难之答也。身喻内心堂喻人身。林喻外物。
天台曰心在内此当机之正计也。一切凡夫莫不
皆然。经云决定惑为色身之内是也。若后之六徵
乃是转计非本心也。故今总科为二。初破正计在
内次破转计六处庶令读者知其大途。】
「○(二破转计六处六初破在外三初转计三初因破转计)阿难稽首而白佛言我闻如来如是法音悟知我
心实居身外。
○(二立喻例显二初喻例)所以者何譬如灯光然于室中是灯
必能先照室内从其室门后及庭际。
○(二合法)一切众生不
见身中独见身外亦如灯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
○
(三结意请政)是义必明将无所惑同佛了义得无妄耶。
○(二正破二初立例按定)佛告阿
难是诸比丘适来从我室罗筏城循乞抟食归祇陀
林我巳宿斋汝观比丘一人食时诸人饱不阿难答
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是诸比丘虽阿罗汉躯命不同
云何一人能令众饱。」
【【解】温陵曰因破非内复生妄计。谓心在外彼食不
能饱此则外心不能知身矣。宿。预也。食有四种。抟。
即段也。有形段可抟取。拣非思食识食等也。孤山
曰前云受请。今言从我乞食者。提奖阿难。在赴请
日。为彼演法。事应隔宵。故指即日循乞为例。我巳
281-A¶ 第 706b 页 X12-0706.png
宿斋者。即我一人巳饱也。
【疏】孤山又云斋乃经宿方食故曰宿斋。谷响云谓
待明相。故加宿之一字。足显斋义。纂谓今日明相
现时方可得食。】
「○(二循例破执二初牒执)佛告阿难若汝觉了知见之心实在身外。
○(二例破三初以理定其相外)身心
相外自不相干则心所知身不能觉觉在身际心不
能知。
○(二约见验其相知)我今示汝兜罗绵手汝眼见时心分别不阿
难答言如是世尊。
○(三约相知难其在外)佛告阿难若相知者云何在外。
○(三结破)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无有是
处。」
【【解】温陵曰身心相外下。辩其非外也。我今示汝下
验非外也。兜罗此云细香。其绵色如霜佛手柔软
如之。】
「○(二破潜根三初转计二初领破转计)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见内故不居身内
身心相知不相离故不在身外我今思惟知在一处。
○(二因徵广叙二初佛徵其处)佛言处今何在。
○(二叙义立例二初正叙立)阿难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内而
能见外如我思忖潜伏根里犹如有人取琉璃碗合
其两眼虽有物合而不留碍彼根随见随即分别。
○
(二翻前难)然我觉了能知之心不见内者为在根故分明瞩外
无障碍者潜根内故。」
【【解】长水曰琉璃喻根眼喻于心。眼根色净。不碍于
心同琉璃碗不碍于眼。随照一境心随根知。】
「○(二逐破二初立例按定)佛告阿难如汝所言潜根内者犹如琉璃彼人当
以琉璃笼眼当见山河见琉璃不如是世尊是人当
【疏】孤山又云斋乃经宿方食故曰宿斋。谷响云谓
待明相。故加宿之一字。足显斋义。纂谓今日明相
现时方可得食。】
「○(二循例破执二初牒执)佛告阿难若汝觉了知见之心实在身外。
○(二例破三初以理定其相外)身心
相外自不相干则心所知身不能觉觉在身际心不
能知。
○(二约见验其相知)我今示汝兜罗绵手汝眼见时心分别不阿
难答言如是世尊。
○(三约相知难其在外)佛告阿难若相知者云何在外。
○(三结破)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无有是
处。」
【【解】温陵曰身心相外下。辩其非外也。我今示汝下
验非外也。兜罗此云细香。其绵色如霜佛手柔软
如之。】
「○(二破潜根三初转计二初领破转计)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见内故不居身内
身心相知不相离故不在身外我今思惟知在一处。
○(二因徵广叙二初佛徵其处)佛言处今何在。
○(二叙义立例二初正叙立)阿难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内而
能见外如我思忖潜伏根里犹如有人取琉璃碗合
其两眼虽有物合而不留碍彼根随见随即分别。
○
(二翻前难)然我觉了能知之心不见内者为在根故分明瞩外
无障碍者潜根内故。」
【【解】长水曰琉璃喻根眼喻于心。眼根色净。不碍于
心同琉璃碗不碍于眼。随照一境心随根知。】
「○(二逐破二初立例按定)佛告阿难如汝所言潜根内者犹如琉璃彼人当
以琉璃笼眼当见山河见琉璃不如是世尊是人当
281-A¶ 第 706c 页 X12-0706.png
以琉璃笼眼实见琉璃。
○(二循例破执二初牒执)佛告阿难汝心若同琉璃
合者。
○(二例破)当见山河何不见眼若见眼者眼即同境不
得成随若不能见云何说言此了知心潜在根内如
琉璃合。
○(三结破)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潜伏根里
如琉璃合无有是处。」
【【解】真际曰此责阿难有法喻不齐之过。喻见琉璃
法不见根。纵许见根根即是境。若是境者不得言
随。以前文云彼根随见随即分别故。温陵曰事理
俱违非潜根矣。】
「○(三破内外三初转计二初陈执)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是众生身
腑脏在中窍穴居外有藏则暗有窍则明今我对佛
开眼见明名为见外闭眼见暗名为见内。
○(二请裁)是义云
何。」
【【解】吴兴曰初计心在身内佛以不见腑脏为破。次
计在外复招身心相离之难。又计潜根且乖琉璃
笼眼之喻。今立内外欲免前三之过也。何者良以
有藏则暗。故见暗时即名为内何必须见内之物
耶。有窍则明。故见明时即名为外岂应更责外不
相干耶。内外若成自显此心不在一处亦异潜根
也。然则虽云见外所执心体还成在内。以开眼见
明不同灯在室外故。泐潭曰白虎通云五脏即肝
心肺肾脾。六腑者即五脏之宫府也。胃为脾之府
膀胱为肾之府三焦为命之府胆为肝之府大小
肠为心府肺府也。温陵曰复计心在内故以见暗
○(二循例破执二初牒执)佛告阿难汝心若同琉璃
合者。
○(二例破)当见山河何不见眼若见眼者眼即同境不
得成随若不能见云何说言此了知心潜在根内如
琉璃合。
○(三结破)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潜伏根里
如琉璃合无有是处。」
【【解】真际曰此责阿难有法喻不齐之过。喻见琉璃
法不见根。纵许见根根即是境。若是境者不得言
随。以前文云彼根随见随即分别故。温陵曰事理
俱违非潜根矣。】
「○(三破内外三初转计二初陈执)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是众生身
腑脏在中窍穴居外有藏则暗有窍则明今我对佛
开眼见明名为见外闭眼见暗名为见内。
○(二请裁)是义云
何。」
【【解】吴兴曰初计心在身内佛以不见腑脏为破。次
计在外复招身心相离之难。又计潜根且乖琉璃
笼眼之喻。今立内外欲免前三之过也。何者良以
有藏则暗。故见暗时即名为内何必须见内之物
耶。有窍则明。故见明时即名为外岂应更责外不
相干耶。内外若成自显此心不在一处亦异潜根
也。然则虽云见外所执心体还成在内。以开眼见
明不同灯在室外故。泐潭曰白虎通云五脏即肝
心肺肾脾。六腑者即五脏之宫府也。胃为脾之府
膀胱为肾之府三焦为命之府胆为肝之府大小
肠为心府肺府也。温陵曰复计心在内故以见暗
281-A¶ 第 707a 页 X12-0707.png
为见腑脏也下约三节破之。】
「○(二逐破二初约外见破二初明眼对非内二初明在前非内)佛告阿难汝当闭眼见暗之时此暗境界为与眼
对为不对眼若与眼对暗在眼前云何成内。
○(次显成内有过)若成
内者居暗室中无日月灯此室暗中皆汝焦腑。
○(二明不对非见)若
不对者云何成见。」
【【解】温陵曰汝当下问之若与下难之若不下结也。】
「○(二约内对破二初牒执)若离外见内对所成。
○(二逐破二初正破二初例难)合眼见暗名为身中开眼
见明何不见面。
○(二结责)若不见面内对不成。」
【【解】温陵曰眼前之境名外见身内之境名内对。前
以对眼为外不得成内。今纵离外见而成内对即
是眼能返观。且合能返观身中则开应返观巳面。
若不尔者义不成矣。】
「○(二纵破三初见面则心应在空)见面若成此了知心及与眼根乃在虚空何成在
内。
○(二在空则自他相混二初在空非自过)若在虚空自非汝体。
○(次我见同汝过)即应如来今见汝面亦
是汝身。
○(三在空则眼非身觉二初直破眼觉非身)汝眼巳知身合非觉。
○(二转计两觉有异)必汝执言身眼两
觉应有二知即汝一身应成两佛。
○(三结破)是故应知汝言
见暗名见内者无有是处。」
【【解】温陵曰展转辩明无返观理也。汝眼巳知身合
非觉者。既在虚空自非汝体也。若执两皆有知则
成两体矣。吴兴曰是故应知下不言见明为外者
略也。又见外为成见内今从正计结也。
【疏】补遗云次破外二。初纵。经云见面若成且纵汝
成于见面之义。恐他计云虽不灼然见面既心识
在眼根中巳与面作对即是见面外对之义故今
「○(二逐破二初约外见破二初明眼对非内二初明在前非内)佛告阿难汝当闭眼见暗之时此暗境界为与眼
对为不对眼若与眼对暗在眼前云何成内。
○(次显成内有过)若成
内者居暗室中无日月灯此室暗中皆汝焦腑。
○(二明不对非见)若
不对者云何成见。」
【【解】温陵曰汝当下问之若与下难之若不下结也。】
「○(二约内对破二初牒执)若离外见内对所成。
○(二逐破二初正破二初例难)合眼见暗名为身中开眼
见明何不见面。
○(二结责)若不见面内对不成。」
【【解】温陵曰眼前之境名外见身内之境名内对。前
以对眼为外不得成内。今纵离外见而成内对即
是眼能返观。且合能返观身中则开应返观巳面。
若不尔者义不成矣。】
「○(二纵破三初见面则心应在空)见面若成此了知心及与眼根乃在虚空何成在
内。
○(二在空则自他相混二初在空非自过)若在虚空自非汝体。
○(次我见同汝过)即应如来今见汝面亦
是汝身。
○(三在空则眼非身觉二初直破眼觉非身)汝眼巳知身合非觉。
○(二转计两觉有异)必汝执言身眼两
觉应有二知即汝一身应成两佛。
○(三结破)是故应知汝言
见暗名见内者无有是处。」
【【解】温陵曰展转辩明无返观理也。汝眼巳知身合
非觉者。既在虚空自非汝体也。若执两皆有知则
成两体矣。吴兴曰是故应知下不言见明为外者
略也。又见外为成见内今从正计结也。
【疏】补遗云次破外二。初纵。经云见面若成且纵汝
成于见面之义。恐他计云虽不灼然见面既心识
在眼根中巳与面作对即是见面外对之义故今
281-A¶ 第 707b 页 X12-0707.png
且纵此计也。何以知其然邪。准下破文既云此了
知心及与眼根乃在虚空。意云若作此计须是心
眼在空可也。若附在面外对不成也。次夺又三。一
约心眼在空夺。若欲立见面外对之义须是心眼
在空方许此义。既无是理见面不成。故曰此了知
心等也。言何成在内者。由阿难虽计通内外心体
实在于内。由窍明故由内外见故心亦有在外之
义。今既心眼在空则向云在内义亦堕矣。二约心
眼同他夺。若计在空巳非巳有全同他体矣。则是
现今如来见汝之面即是汝身之眼矣故曰若在
虚空等也。三约一身无两觉夺。若心眼离身身合
非觉知。若欲身眼各自觉知应有两心至成佛时
须有两人成佛。此意且就凡迷一人无成两佛纵
夺其执不可以悟中果地一佛遍应恒沙谬解也。】
「○(四破随合三初转计二初依经起执)阿难言我常闻佛开示四众由心生故种种法生
由法生故种种心生我今思惟即思惟体实我心性
随所合处心则随有。
○(二翻前四计)亦非内外中间三处。」
【【解】孤山曰心生法生境从心起也。法生心生心逐
境迁也。温陵曰以心法相生则随境思惟即是心
体心法合处即为心在。】
「○(二逐破二初牒执)佛告阿难汝今说言由法生故种种心生随所合
处心随有者。
○(二例破二初直明无体)是心无体则无所合若无有体而能
合者则十九界因七尘合是义不然若有体者如汝
以手自挃其体汝所知心为复内出为从外入若复
知心及与眼根乃在虚空。意云若作此计须是心
眼在空可也。若附在面外对不成也。次夺又三。一
约心眼在空夺。若欲立见面外对之义须是心眼
在空方许此义。既无是理见面不成。故曰此了知
心等也。言何成在内者。由阿难虽计通内外心体
实在于内。由窍明故由内外见故心亦有在外之
义。今既心眼在空则向云在内义亦堕矣。二约心
眼同他夺。若计在空巳非巳有全同他体矣。则是
现今如来见汝之面即是汝身之眼矣故曰若在
虚空等也。三约一身无两觉夺。若心眼离身身合
非觉知。若欲身眼各自觉知应有两心至成佛时
须有两人成佛。此意且就凡迷一人无成两佛纵
夺其执不可以悟中果地一佛遍应恒沙谬解也。】
「○(四破随合三初转计二初依经起执)阿难言我常闻佛开示四众由心生故种种法生
由法生故种种心生我今思惟即思惟体实我心性
随所合处心则随有。
○(二翻前四计)亦非内外中间三处。」
【【解】孤山曰心生法生境从心起也。法生心生心逐
境迁也。温陵曰以心法相生则随境思惟即是心
体心法合处即为心在。】
「○(二逐破二初牒执)佛告阿难汝今说言由法生故种种心生随所合
处心随有者。
○(二例破二初直明无体)是心无体则无所合若无有体而能
合者则十九界因七尘合是义不然若有体者如汝
以手自挃其体汝所知心为复内出为从外入若复
281-A¶ 第 707c 页 X12-0707.png
内出还见身中若从外来先合见面。」
【【解】温陵曰以即思惟体为心特浮想耳故难其体
之有无也。设若无体则空有其名云何随合。如十
九界七尘特空名耳。设若有体。当何所在。令挃身
而验明体实无在也挃犹触也。】
「○(二委难有体二初约内外出入破二初救)阿难言见是其眼心知非眼为见非义。
○(二破)佛言若
眼能见汝在室中门能见不则诸巳死尚有眼存应
皆见物若见物者云何名死。」
【【解】温陵曰阿难言下解上难也。谓心但能知不可
言见。曾不悟能见在心徒眼不见也。佛言下。举门
喻能见在心举死明徒眼不见。】
「○(二约一多遍局破二初定)阿难又汝觉了能知之心若必有体为复一体为
有多体今在汝身为复遍体为不遍体。
○(二破)若一体者
则汝以手挃一支时四支应觉若咸觉者挃应无在
若挃有所则汝一体自不能成若多体者则成多人
何体为汝若遍体者同前所挃若不遍者当汝触头
亦触其足头有所觉足应无知今汝不然。
○(三结破)是故应
知随所合处心则随有无有是处。」
【【解】温陵曰当知真心非一非多非遍不遍四义既
非则不可谓随所合处心随有也。
【疏】天台曰约一多体局破先定中初二句言心未
言身。故但云又汝觉了能知之心。次二句身心合
言。故云今在汝身为复遍体为不遍体。次破中则
四句皆约身相依而破。然虽有四句但成三义。以
【【解】温陵曰以即思惟体为心特浮想耳故难其体
之有无也。设若无体则空有其名云何随合。如十
九界七尘特空名耳。设若有体。当何所在。令挃身
而验明体实无在也挃犹触也。】
「○(二委难有体二初约内外出入破二初救)阿难言见是其眼心知非眼为见非义。
○(二破)佛言若
眼能见汝在室中门能见不则诸巳死尚有眼存应
皆见物若见物者云何名死。」
【【解】温陵曰阿难言下解上难也。谓心但能知不可
言见。曾不悟能见在心徒眼不见也。佛言下。举门
喻能见在心举死明徒眼不见。】
「○(二约一多遍局破二初定)阿难又汝觉了能知之心若必有体为复一体为
有多体今在汝身为复遍体为不遍体。
○(二破)若一体者
则汝以手挃一支时四支应觉若咸觉者挃应无在
若挃有所则汝一体自不能成若多体者则成多人
何体为汝若遍体者同前所挃若不遍者当汝触头
亦触其足头有所觉足应无知今汝不然。
○(三结破)是故应
知随所合处心则随有无有是处。」
【【解】温陵曰当知真心非一非多非遍不遍四义既
非则不可谓随所合处心随有也。
【疏】天台曰约一多体局破先定中初二句言心未
言身。故但云又汝觉了能知之心。次二句身心合
言。故云今在汝身为复遍体为不遍体。次破中则
四句皆约身相依而破。然虽有四句但成三义。以
281-A¶ 第 708a 页 X12-0708.png
一体与遍体破义同故。】
「○(五破中间三初转计二初叙经起执)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亦闻佛与文殊等诸法王子
谈实相时世尊亦言心不在内亦不在外如我思惟
内无所见外不相知。
○(二翻前所难)内无知故在内不成身心相
知在外非义今相知故复内无见当在中间。」
【【解】温陵曰以为在内则不见腑脏。以为在外则身
不相知。二义不成当在根境之中。长水曰外不相
知合云外又相知恐字之误也。】
「○(二逐破二初约身处破二初按定)佛言汝言中间中必不迷非无所在今汝推中中
何为在为复在处为当在身。
○(二推破二初破在身)若在身者在边非中
在中同内。
○(二破在处)若在处者为有所表为无所表无表同
无表则无定何以故如人以表表为中时东看则西
南观成北表体既混心应杂乱。」
【【解】温陵曰此且各就根境辩定中位。身即根处即
境也。若在身者下谓身有中边二义。在边则不得
为中。在中则同前在内应见内矣。若在处者下亦
辩中位无定也。表者标物以表显也。混乱则无所
取中矣。】
「○(二约根境破二初救)阿难言我所说中非此二种如世尊言眼色为缘
生于眼识眼有分别色尘无知识生其中则为心在。
○(二破二初先定)佛言汝心若在根尘之中此之心体为复兼二为
不兼二。
○(二破二初破兼)若兼二者物体杂乱物非体知成敌两立
云何为中。
○(二破不兼)兼二不成非知不知即无体性中何为
相。
○(三结破)是故应知当在中间无有是处。」
「○(五破中间三初转计二初叙经起执)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亦闻佛与文殊等诸法王子
谈实相时世尊亦言心不在内亦不在外如我思惟
内无所见外不相知。
○(二翻前所难)内无知故在内不成身心相
知在外非义今相知故复内无见当在中间。」
【【解】温陵曰以为在内则不见腑脏。以为在外则身
不相知。二义不成当在根境之中。长水曰外不相
知合云外又相知恐字之误也。】
「○(二逐破二初约身处破二初按定)佛言汝言中间中必不迷非无所在今汝推中中
何为在为复在处为当在身。
○(二推破二初破在身)若在身者在边非中
在中同内。
○(二破在处)若在处者为有所表为无所表无表同
无表则无定何以故如人以表表为中时东看则西
南观成北表体既混心应杂乱。」
【【解】温陵曰此且各就根境辩定中位。身即根处即
境也。若在身者下谓身有中边二义。在边则不得
为中。在中则同前在内应见内矣。若在处者下亦
辩中位无定也。表者标物以表显也。混乱则无所
取中矣。】
「○(二约根境破二初救)阿难言我所说中非此二种如世尊言眼色为缘
生于眼识眼有分别色尘无知识生其中则为心在。
○(二破二初先定)佛言汝心若在根尘之中此之心体为复兼二为
不兼二。
○(二破二初破兼)若兼二者物体杂乱物非体知成敌两立
云何为中。
○(二破不兼)兼二不成非知不知即无体性中何为
相。
○(三结破)是故应知当在中间无有是处。」
281-A¶ 第 708b 页 X12-0708.png
【【解】温陵曰若兼二者下破兼二不得为中也。物根
尘也。体心体也。物非体知者物不同体之有知则
根尘与心两立无中位矣。兼二不成下破不兼不
得为中也。不兼根则非知。不兼尘则非不知。二义
既非中云何定。天如补注曰环师解物非体知则
曰根尘无知心体有知。及解非知不知则又以根
为有知语似未顺。今应仍以知属心体不知属根
尘。盖谓若不兼二则非心又非根尘即无体性矣
中何相哉。物非体知古人有以体知为根者非也。
盖佛明言此之心体故。
【疏】天台曰温陵解体字前非后是。天如则反以是
者为非。不知自有心体之体根体之体。佛言此之
心体从能破边随自意语。根体之体从所破边随
他意语。以阿难执云眼有分别故且就所执而破
之。适时之语须识大途。】
「○(六破无著三初转计二初依经起执)阿难白佛言世尊我昔见佛与大目连须菩提富
楼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转法轮常言觉知分别心
性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俱无所在一切无
著名之为心。
○(二问佛可不)则我无著名为心不。」
【【解】泐潭曰既非内外中间即知心无所著。而不知
佛意破妄无体令识本真。如云三际求心心不有
心不有故妄元无。妄心无处即菩提生死涅槃本
平等不了此意谬引佛言妄立无著。】
「○(二逐破二初牒执按定)佛告阿难汝言觉知分别心性俱无在者世间虚
281-A¶ 第 708c 页 X12-0708.png
空水陆飞行诸所物象名为一切汝不著者为在为
无。
○(二双破有无二初正破一初无则丧体)无则同于龟毛兔角云何不著。
○(二有则乖名)有不著者不
可名无。」
【【解】天如补注曰七徵之文皆且破其妄心无所依
处。阿难前云随所合处心即随有佛即难其心体
是有是无是一是多是遍不遍。虽似破其随有之
心然既令其挃身以验则意在破其随所合处也。
今指一切无著名之为心。佛乃难其世间虚空水
陆飞行一切物象为在为无等者亦是就其所依
之处破也。温陵曰为在为无问汝心不著而彼物
象为存在耶为空无耶。若彼空无则同龟毛。云何
可著而说不著。若有不著者则为有物故曰不可
名无此皆牒难下乃结破。】
「○(二重责)无相则无非无则相相有则在云何无著。
○(三结破)是故
应知一切无著名觉知心无有是处。」
【【解】温陵曰物果无相则同龟毛。物果非无即自有
相。知相有则心有在云何得为无著也。吴兴曰夫
相不自有由心在故有。心不自无由相尽故无。是
以有相而言无著者理不可也。孤山曰总此七翻
似破四性。在内潜根见内似自性。在外似他性。中
间似共性。随合无著似无因性。故龙树云诸法不
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说无生。是知
如来七翻逐破使介尔妄心无逃避处。妄贼既除
真王得显。无生之理于兹见矣。利根上智巳合潜
无。
○(二双破有无二初正破一初无则丧体)无则同于龟毛兔角云何不著。
○(二有则乖名)有不著者不
可名无。」
【【解】天如补注曰七徵之文皆且破其妄心无所依
处。阿难前云随所合处心即随有佛即难其心体
是有是无是一是多是遍不遍。虽似破其随有之
心然既令其挃身以验则意在破其随所合处也。
今指一切无著名之为心。佛乃难其世间虚空水
陆飞行一切物象为在为无等者亦是就其所依
之处破也。温陵曰为在为无问汝心不著而彼物
象为存在耶为空无耶。若彼空无则同龟毛。云何
可著而说不著。若有不著者则为有物故曰不可
名无此皆牒难下乃结破。】
「○(二重责)无相则无非无则相相有则在云何无著。
○(三结破)是故
应知一切无著名觉知心无有是处。」
【【解】温陵曰物果无相则同龟毛。物果非无即自有
相。知相有则心有在云何得为无著也。吴兴曰夫
相不自有由心在故有。心不自无由相尽故无。是
以有相而言无著者理不可也。孤山曰总此七翻
似破四性。在内潜根见内似自性。在外似他性。中
间似共性。随合无著似无因性。故龙树云诸法不
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说无生。是知
如来七翻逐破使介尔妄心无逃避处。妄贼既除
真王得显。无生之理于兹见矣。利根上智巳合潜
281-A¶ 第 709a 页 X12-0709.png
悟。但为中下之辈更广说耳。天如补注曰虚妄浮
心缘尘而有。本无实体亦无定所。上文七翻破其
妄所意在显真。而阿难未悟故于下文重请开示。
世尊乃复放光现端示以二种根本。次则举拳验
见重诘其心。引其复认能推然后咄而告之。乃至
令其微细揣摩离尘无体等。始是破其妄心无实
体也。
【疏】苕溪云若四性未破此觉了心世而非谛破性
执巳乃名世谛。世谛虚假犹存于相。若破此相方
名真谛亦曰第一义谛。故天台智者大师云世谛
破性真谛破假。假破即相空性破即性空。由是言
之经文七翻义含二空也。长水曰凡情所计虽复
万差。因依之处不过此七。欲推妄体先破所依。其
犹城陷则贼亡巢倾则卵覆。徵虽有七处则成五。
第五第七无别处故。随合无著似破能依正意在
所。见内同破在内随合同破无著。
天台曰如来上文先示以二种心一常住心一妄
想心意令领其上者。而阿难不能顾名思常住真
心之义是以无住而为其住竟堕其次者以为之
答。曰心在内在外潜根以至无著。不知此七皆有
住处。住成心所住岂所谓常住真心哉。然妄心无
体随所住以显其体。初在内所执甚局。次在外差
宽。三潜根又局。四内外又宽。五随合六中间则随
境而遍。七无著秪不著于前六则其体亦宽。皆
心缘尘而有。本无实体亦无定所。上文七翻破其
妄所意在显真。而阿难未悟故于下文重请开示。
世尊乃复放光现端示以二种根本。次则举拳验
见重诘其心。引其复认能推然后咄而告之。乃至
令其微细揣摩离尘无体等。始是破其妄心无实
体也。
【疏】苕溪云若四性未破此觉了心世而非谛破性
执巳乃名世谛。世谛虚假犹存于相。若破此相方
名真谛亦曰第一义谛。故天台智者大师云世谛
破性真谛破假。假破即相空性破即性空。由是言
之经文七翻义含二空也。长水曰凡情所计虽复
万差。因依之处不过此七。欲推妄体先破所依。其
犹城陷则贼亡巢倾则卵覆。徵虽有七处则成五。
第五第七无别处故。随合无著似破能依正意在
所。见内同破在内随合同破无著。
天台曰如来上文先示以二种心一常住心一妄
想心意令领其上者。而阿难不能顾名思常住真
心之义是以无住而为其住竟堕其次者以为之
答。曰心在内在外潜根以至无著。不知此七皆有
住处。住成心所住岂所谓常住真心哉。然妄心无
体随所住以显其体。初在内所执甚局。次在外差
宽。三潜根又局。四内外又宽。五随合六中间则随
境而遍。七无著秪不著于前六则其体亦宽。皆
281-A¶ 第 709b 页 X12-0709.png
不过以宅方实寸有一物身中往来者以之为心。
此即轮回本生死根。而曰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
有轮转非此之故乎。又前四自计后三引经。前第
一旧计后三转计。虽有四计正意惟在于内。而第
二在外不过计穷乍窜非本心也。潜根见暗等适
足为在内作解纷耳。后三引经乃巧慧分别又以
寓根尘者为言。故随合中间皆约根尘而说。即无
著而云一切亦其事也。是又兼内外以尽生平之
学问耳。圆觉文殊章云永断无明方成佛道。云何
无明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至
普眼章令依如来奢摩他行。先约四大检身了身
无身相。次约六尘推心了心无心相。今经先约七
处徵心无所次约三义破心无体。与圆觉次义同
皆奢摩他之流例也。故知二经大意相合。第当机
之执当时虽破。今之毛道凡夫冰碍犹存。然七徵
之处最坚锐难攻者在乎首尾。盖在内久为世人
所守而无著又为佛学初机所宗。能熟向下经文
自然随文通达。其若不然多成谤法之咎。若斯人
者余见之矣。今试立问答晓之不无奢摩他之一
助云。问曰心之在内生佛咸然。儒释共宗何言非
是。不专在内可尔。而言决非在内殊违先达之格
言。如子程子曰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
弥六合则显此心无所而不遍。藏于密则显此心
在内者昭然。又法界颂曰若人欲识真空理身内
此即轮回本生死根。而曰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
有轮转非此之故乎。又前四自计后三引经。前第
一旧计后三转计。虽有四计正意惟在于内。而第
二在外不过计穷乍窜非本心也。潜根见暗等适
足为在内作解纷耳。后三引经乃巧慧分别又以
寓根尘者为言。故随合中间皆约根尘而说。即无
著而云一切亦其事也。是又兼内外以尽生平之
学问耳。圆觉文殊章云永断无明方成佛道。云何
无明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至
普眼章令依如来奢摩他行。先约四大检身了身
无身相。次约六尘推心了心无心相。今经先约七
处徵心无所次约三义破心无体。与圆觉次义同
皆奢摩他之流例也。故知二经大意相合。第当机
之执当时虽破。今之毛道凡夫冰碍犹存。然七徵
之处最坚锐难攻者在乎首尾。盖在内久为世人
所守而无著又为佛学初机所宗。能熟向下经文
自然随文通达。其若不然多成谤法之咎。若斯人
者余见之矣。今试立问答晓之不无奢摩他之一
助云。问曰心之在内生佛咸然。儒释共宗何言非
是。不专在内可尔。而言决非在内殊违先达之格
言。如子程子曰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
弥六合则显此心无所而不遍。藏于密则显此心
在内者昭然。又法界颂曰若人欲识真空理身内
281-A¶ 第 709c 页 X12-0709.png
真如还遍外。既曰身内真如外亦显遍此心在内
而能遍外也。况以事验我今身心分别有实。彼物
无别分辩我身。今不见内者譬犹灯焉。光明固洞
烛于十方。焦炷不妨漆然于其内。不以焦炷不明
而无破暗之用。如是则事理俱不相违法喻两无
过咎也。况诸佛祖虽曰成道。莫非体内而用外本
一而末诸。不起寂定而现诸威仪。一放心光而六
门洞达。心之在内又明矣。答曰子但求诸末而忘
诸本知乎一而未知乎二也。何者。盖有真心焉妄
心焉有带妄以明真焉有纯真而无妄焉有从真
而应妄焉。曷为真心即起信论所称本觉是也。论
云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
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常住法身。依此法
身说名本觉。亦即此经性觉妙明本觉明妙清净
本然周遍法界等也。如是真心无有情器之异亦
无内外之分。曷为妄心。如经所谓性觉必明妄为
明觉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
然成异。情器斯立内外由分。一念识心揽赤白色
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
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者是
也。曷为带妄以明真。盖佛祖设教多依迷而破迷
因倒而因起。如曰身内真如还遍外乃一时解缚
之言不足指为究竟之说。若曰妄性无体非有所
依。如虚空华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
而能遍外也。况以事验我今身心分别有实。彼物
无别分辩我身。今不见内者譬犹灯焉。光明固洞
烛于十方。焦炷不妨漆然于其内。不以焦炷不明
而无破暗之用。如是则事理俱不相违法喻两无
过咎也。况诸佛祖虽曰成道。莫非体内而用外本
一而末诸。不起寂定而现诸威仪。一放心光而六
门洞达。心之在内又明矣。答曰子但求诸末而忘
诸本知乎一而未知乎二也。何者。盖有真心焉妄
心焉有带妄以明真焉有纯真而无妄焉有从真
而应妄焉。曷为真心即起信论所称本觉是也。论
云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
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常住法身。依此法
身说名本觉。亦即此经性觉妙明本觉明妙清净
本然周遍法界等也。如是真心无有情器之异亦
无内外之分。曷为妄心。如经所谓性觉必明妄为
明觉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
然成异。情器斯立内外由分。一念识心揽赤白色
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
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者是
也。曷为带妄以明真。盖佛祖设教多依迷而破迷
因倒而因起。如曰身内真如还遍外乃一时解缚
之言不足指为究竟之说。若曰妄性无体非有所
依。如虚空华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
281-A¶ 第 710a 页 X12-0710.png
明体。如指沤而即海乃带妄以明真。曷为纯真而
无妄。即如来所證法身体性心弥法界身裹虚空。
此身即心此心即身。随其心遍而此身亦遍。无身
土之异无情器之分无生灭去来无内外明暗。卷
舒之蠃所不能测。命令之气所不能拘。至于实报
庄严之身称实感报无有障碍。虽分身土实非情
器。四句圆离百非具遣。此二种身方与真心契本
觉齐。今经首破七处识心意令返妄以归真循末
而反本。證此法身究竟本觉也。若夫如来应身者
虽应同万物而有身莫非依体以起用。即用而即
体法报之体既绝情量。应身之用岂类凡庸。虽有
六根不过寄根明发而暗不能昏。是则焦炷之喻
可譬妄而不可譬真。光明之用可喻佛而不可喻
妄以众生执在内之心尚不能照内而焉能照外。
以是而言惑妄心在内可也。而真心遍诸内亦可
也。惑在内则彼主我客而自照力微故不能见内。
遍诸内者则我主彼客而洞照无馀。但妄无自性
全体即真。而人者自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
内。彼即妄全真之心岂受汝迷哉。故凝伸日久者
则长夜不昏。习定得力者而达旦不昧。况五阴皆
空而归无所得者明如杲日之行空无幽不烛。静
若澄潭之鉴物有像斯涵。其可以内外大小群器
而局彼太虚之量哉。或又问曰内外等六固为虚
妄浮心所依之处。凡夫执之成见如来破斥可尔。
无妄。即如来所證法身体性心弥法界身裹虚空。
此身即心此心即身。随其心遍而此身亦遍。无身
土之异无情器之分无生灭去来无内外明暗。卷
舒之蠃所不能测。命令之气所不能拘。至于实报
庄严之身称实感报无有障碍。虽分身土实非情
器。四句圆离百非具遣。此二种身方与真心契本
觉齐。今经首破七处识心意令返妄以归真循末
而反本。證此法身究竟本觉也。若夫如来应身者
虽应同万物而有身莫非依体以起用。即用而即
体法报之体既绝情量。应身之用岂类凡庸。虽有
六根不过寄根明发而暗不能昏。是则焦炷之喻
可譬妄而不可譬真。光明之用可喻佛而不可喻
妄以众生执在内之心尚不能照内而焉能照外。
以是而言惑妄心在内可也。而真心遍诸内亦可
也。惑在内则彼主我客而自照力微故不能见内。
遍诸内者则我主彼客而洞照无馀。但妄无自性
全体即真。而人者自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
内。彼即妄全真之心岂受汝迷哉。故凝伸日久者
则长夜不昏。习定得力者而达旦不昧。况五阴皆
空而归无所得者明如杲日之行空无幽不烛。静
若澄潭之鉴物有像斯涵。其可以内外大小群器
而局彼太虚之量哉。或又问曰内外等六固为虚
妄浮心所依之处。凡夫执之成见如来破斥可尔。
281-A¶ 第 710b 页 X12-0710.png
若末言无著亦可为见道之言离系之渐。金刚般
若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住即无著也。四果阿
罗汉称为无著大沙门。正以其心无著而登大果。
佛亦破之何耶。答曰据名求义万无一得。以义定
名。万无一失。盖金刚之言无住者以菩萨先达万
法本空我心无相能所一如待对斯绝。所未尽者
特情念未空尔。佛欲菩萨行深般若者忘情而会
道悟理而行檀。故曰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
法布施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如活机阙一拨便转。
所谓入理般若名为住。以无住法而住般若波罗
蜜中。无著四沙门亦深得乎此。须菩提宜其久入
无住。佛令无住而生心是欲进其技尔。若阿难尊
者之示同凡夫执著之心既有能依之体复有所
依之处。一蒙佛所徵逐即多方逃避。直逼拶到无
逃避处乃妄引佛言以宗无著岂所谓真无著哉。
佛今且约所破未破其能。故曰汝不著者为在为
无。盖凡言著与不著因于物也。若果无物则同龟
毛兔角之无本自无之云何而言不著。若有物在
早巳著矣又不可名无著也。此文破意应有二义。
一傍破所宗无体。故下释成云无相则无。一正破
所宗不成故释成云非无即相相有则在云何无
著。然此奢摩他路之前阵不论有物无物著与不
著有体无体无非是妄悉所不许。以未达此心无
所故无体故未真见道故。要知此经以真见道而
若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住即无著也。四果阿
罗汉称为无著大沙门。正以其心无著而登大果。
佛亦破之何耶。答曰据名求义万无一得。以义定
名。万无一失。盖金刚之言无住者以菩萨先达万
法本空我心无相能所一如待对斯绝。所未尽者
特情念未空尔。佛欲菩萨行深般若者忘情而会
道悟理而行檀。故曰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
法布施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如活机阙一拨便转。
所谓入理般若名为住。以无住法而住般若波罗
蜜中。无著四沙门亦深得乎此。须菩提宜其久入
无住。佛令无住而生心是欲进其技尔。若阿难尊
者之示同凡夫执著之心既有能依之体复有所
依之处。一蒙佛所徵逐即多方逃避。直逼拶到无
逃避处乃妄引佛言以宗无著岂所谓真无著哉。
佛今且约所破未破其能。故曰汝不著者为在为
无。盖凡言著与不著因于物也。若果无物则同龟
毛兔角之无本自无之云何而言不著。若有物在
早巳著矣又不可名无著也。此文破意应有二义。
一傍破所宗无体。故下释成云无相则无。一正破
所宗不成故释成云非无即相相有则在云何无
著。然此奢摩他路之前阵不论有物无物著与不
著有体无体无非是妄悉所不许。以未达此心无
所故无体故未真见道故。要知此经以真见道而
281-A¶ 第 710c 页 X12-0710.png
为其本。果真见道则同十方诸佛与诸大菩萨于
其自住三摩地中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
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云何于
中有是非是则无著二字向何处安。】
「○(三约二种根本破妄心无体显示真心二初悔过)尔时阿难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
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我是如来最小之弟蒙佛慈
爱虽今出家犹恃憍怜所以多闻未得无漏不能折
伏娑毗罗咒为彼所转溺于淫舍当由不知真际所
诣。
○(二请法)惟愿世尊大慈哀悯开示我等奢摩他路令诸
阐提隳弥戾车作是语巳五体投地及诸大众倾渴
翘伫钦闻示诲。」
【【解】温陵曰因前徵发乃知迷妄。而责躬请教求诣
真际。真际者真心实际也。奢摩他路乃所以诣真
际也。长水曰阐提即拨无之人。隳坏也。弥戾车恶
见也。
【疏】天台曰当机悔过展转追咎而有七重。溺淫舍
过由不能伏邪。不能伏邪过由有漏。有漏过由多
闻。多闻过由恃佛憍怜。恃佛憍怜过由为佛最小
堂弟。此六犹其小者最其大者当由不知真际所
诣。苟知所诣早巳證入馀皆无足恃者娑毗罗咒
柰我何哉。真际之家以奢摩他为能诣故请世尊
为我开示。言令诸阐提隳弥戾车者。盖拨无根于
恶见。恶见根于妄想。妄想根于不知妄心体虚。故
能达体虚即是得奢摩他路令诸阐提隳弥戾车
其自住三摩地中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
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云何于
中有是非是则无著二字向何处安。】
「○(三约二种根本破妄心无体显示真心二初悔过)尔时阿难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
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我是如来最小之弟蒙佛慈
爱虽今出家犹恃憍怜所以多闻未得无漏不能折
伏娑毗罗咒为彼所转溺于淫舍当由不知真际所
诣。
○(二请法)惟愿世尊大慈哀悯开示我等奢摩他路令诸
阐提隳弥戾车作是语巳五体投地及诸大众倾渴
翘伫钦闻示诲。」
【【解】温陵曰因前徵发乃知迷妄。而责躬请教求诣
真际。真际者真心实际也。奢摩他路乃所以诣真
际也。长水曰阐提即拨无之人。隳坏也。弥戾车恶
见也。
【疏】天台曰当机悔过展转追咎而有七重。溺淫舍
过由不能伏邪。不能伏邪过由有漏。有漏过由多
闻。多闻过由恃佛憍怜。恃佛憍怜过由为佛最小
堂弟。此六犹其小者最其大者当由不知真际所
诣。苟知所诣早巳證入馀皆无足恃者娑毗罗咒
柰我何哉。真际之家以奢摩他为能诣故请世尊
为我开示。言令诸阐提隳弥戾车者。盖拨无根于
恶见。恶见根于妄想。妄想根于不知妄心体虚。故
能达体虚即是得奢摩他路令诸阐提隳弥戾车
281-A¶ 第 711a 页 X12-0711.png
也。】
「○(二现瑞开示二初现瑞表法)尔时世尊从其面门放种种光其光晃耀如百千
日普佛世界六种震动如是十方微尘国土一时开
现佛之威神令诸世界合成一界有世界中所有一
切诸大菩萨皆住本国合掌承听。」
【【解】温陵曰将显本明故先现此瑞。言面门放种种
光即口眼耳鼻眉间之光并放。示此本明于诸根
门无所不现也。以无所不现故齐彰并照如百千
日。普佛世界即法界也。六震者表破六识无明感
结妄境也。微尘国土一时开现者。本明洞照妄尘
不隔也。十方世界合成一界者智境圆现情量不
碍也。菩萨听众皆住本国者。心量本周心闻本洞
也。了兹光瑞则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得矣。天如补
注曰六种震动者即动踊震起吼击也。摇飏不安
曰动。[嶙-山+土]垄凹凸曰踊。隐隐有声曰震。自下升高曰
起。砰磕发向曰吼。打抟警物曰击。然各有三直动
名动。四天下动名遍动。尽大千动名等遍动。馀五
例此。
【疏】天台曰此经放光现瑞至多此当其首是为总
瑞。盖将开示奢摩他路先以形似也。形似也顿。上
根利智目击而道存。声似也渐。中下之机耳提而
方悟。今经形声双似顿渐兼施。无法不融无机不
摄。今先以形似文有三节。初六根瑞为下文显真
见作张本。次诸法瑞为阴入处界七大显如来藏
「○(二现瑞开示二初现瑞表法)尔时世尊从其面门放种种光其光晃耀如百千
日普佛世界六种震动如是十方微尘国土一时开
现佛之威神令诸世界合成一界有世界中所有一
切诸大菩萨皆住本国合掌承听。」
【【解】温陵曰将显本明故先现此瑞。言面门放种种
光即口眼耳鼻眉间之光并放。示此本明于诸根
门无所不现也。以无所不现故齐彰并照如百千
日。普佛世界即法界也。六震者表破六识无明感
结妄境也。微尘国土一时开现者。本明洞照妄尘
不隔也。十方世界合成一界者智境圆现情量不
碍也。菩萨听众皆住本国者。心量本周心闻本洞
也。了兹光瑞则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得矣。天如补
注曰六种震动者即动踊震起吼击也。摇飏不安
曰动。[嶙-山+土]垄凹凸曰踊。隐隐有声曰震。自下升高曰
起。砰磕发向曰吼。打抟警物曰击。然各有三直动
名动。四天下动名遍动。尽大千动名等遍动。馀五
例此。
【疏】天台曰此经放光现瑞至多此当其首是为总
瑞。盖将开示奢摩他路先以形似也。形似也顿。上
根利智目击而道存。声似也渐。中下之机耳提而
方悟。今经形声双似顿渐兼施。无法不融无机不
摄。今先以形似文有三节。初六根瑞为下文显真
见作张本。次诸法瑞为阴入处界七大显如来藏
281-A¶ 第 711b 页 X12-0711.png
作张本。又次远闻瑞为圆通本根作张本。表本明
开发时。一切见是真见一切法是佛法不劳施设
一一现成了此光瑞楞严大旨思过半矣。】
「○(二正为开示二初标释二种根本二初指迷总斥)佛告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
然如恶叉聚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
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
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
劫终不能得。
○(二设徵别示)云何二种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
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
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
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
枉入诸趣。」
【【解】温陵曰众生业种成聚行人不成正果皆由不
知二本错乱修习故须决择也。业种者颠倒妄惑
也。恶叉果一枝三子生必同科。喻惑业苦三生必
同聚也。攀缘心即前七处妄认者。清净体即今正
与决择者。不染烦恼名菩提不涉生死名涅槃。不
染不涉故号元清净体。识精陀那性识也。元明本
觉妙明也。根身器界一切缘法依此而生。而人者
认缘失真故曰缘所遗者。由遗此故无明不觉枉
入诸趣。言元体元明又言本明者。自本而出曰元
直指当体曰本。
【疏】天台曰示以二种根本者令当机知所去取也。
一有不知悉皆倒置。岂不以所当去者而取之所
开发时。一切见是真见一切法是佛法不劳施设
一一现成了此光瑞楞严大旨思过半矣。】
「○(二正为开示二初标释二种根本二初指迷总斥)佛告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
然如恶叉聚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
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
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
劫终不能得。
○(二设徵别示)云何二种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
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
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
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
枉入诸趣。」
【【解】温陵曰众生业种成聚行人不成正果皆由不
知二本错乱修习故须决择也。业种者颠倒妄惑
也。恶叉果一枝三子生必同科。喻惑业苦三生必
同聚也。攀缘心即前七处妄认者。清净体即今正
与决择者。不染烦恼名菩提不涉生死名涅槃。不
染不涉故号元清净体。识精陀那性识也。元明本
觉妙明也。根身器界一切缘法依此而生。而人者
认缘失真故曰缘所遗者。由遗此故无明不觉枉
入诸趣。言元体元明又言本明者。自本而出曰元
直指当体曰本。
【疏】天台曰示以二种根本者令当机知所去取也。
一有不知悉皆倒置。岂不以所当去者而取之所
281-A¶ 第 711c 页 X12-0711.png
当取者而去之。今之行者一皆倒置。此学佛道者
之大患故如来于是告之。能缘之心为攀所攀之
境为缘。凡夫则攀缘乎六尘。外道天魔则攀缘乎
邪见顽空。二乘则攀缘乎偏空。菩萨则攀缘乎缘
假。迭论不无胜劣入道须分倒正。前云别成声闻
缘觉外道天魔盖系乎此。元清净体体亦根本变
其文耳。识精即第八识。元明即第九识。诸缘的指
分别事识。上文用攀缘心为自性者是也。要而言
之见情闻精至于心精皆真妄混融金砂未辩。剖
之判之存乎其人。下文见见非见以例闻闻非闻
则为菩提为涅槃。若缘尘分别则为烦恼为生死
是则生死涅槃备于日用见闻之际可不知所选
择哉。】
「○(二的示二种根本二初约妄心无体示生死根本三初劈头斥夺二初举拳审定)阿难汝今欲知奢摩他路愿出生死今复问汝即
时如来举金色臂屈五轮指语阿难言汝今见不阿
难言见佛言汝何所见阿难言我见如来举臂屈指
为光明拳曜我心目佛言汝将谁见阿难言我与大
众同将眼见。
○(二据目徵心三初徵其心体)佛告阿难汝今答我如来屈指为光
明拳曜汝心目汝目可见以何为心当我拳曜。
○(二答以能推)阿
难言如来现今徵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穷寻逐即能
推者我将为心。」
【【解】温陵曰金拳举处直下要识本明。尘相未除依
旧认贼为子。
【疏】天台曰如来大慈欲示阿难奢摩他路。既先以
之大患故如来于是告之。能缘之心为攀所攀之
境为缘。凡夫则攀缘乎六尘。外道天魔则攀缘乎
邪见顽空。二乘则攀缘乎偏空。菩萨则攀缘乎缘
假。迭论不无胜劣入道须分倒正。前云别成声闻
缘觉外道天魔盖系乎此。元清净体体亦根本变
其文耳。识精即第八识。元明即第九识。诸缘的指
分别事识。上文用攀缘心为自性者是也。要而言
之见情闻精至于心精皆真妄混融金砂未辩。剖
之判之存乎其人。下文见见非见以例闻闻非闻
则为菩提为涅槃。若缘尘分别则为烦恼为生死
是则生死涅槃备于日用见闻之际可不知所选
择哉。】
「○(二的示二种根本二初约妄心无体示生死根本三初劈头斥夺二初举拳审定)阿难汝今欲知奢摩他路愿出生死今复问汝即
时如来举金色臂屈五轮指语阿难言汝今见不阿
难言见佛言汝何所见阿难言我见如来举臂屈指
为光明拳曜我心目佛言汝将谁见阿难言我与大
众同将眼见。
○(二据目徵心三初徵其心体)佛告阿难汝今答我如来屈指为光
明拳曜汝心目汝目可见以何为心当我拳曜。
○(二答以能推)阿
难言如来现今徵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穷寻逐即能
推者我将为心。」
【【解】温陵曰金拳举处直下要识本明。尘相未除依
旧认贼为子。
【疏】天台曰如来大慈欲示阿难奢摩他路。既先以
281-A¶ 第 712a 页 X12-0712.png
形似于面门放种种光。次以声似又示二种根本。
然后举拳审定徵其心体如温陵师所谓金拳举
处直下要识本明。柰阿难尘相未除依旧认贼为
子故如来悯其太迷叱以醒之。】
「○(三显示惟妄二初斥非)佛言咄阿难此非汝心。
○(二惊问)阿难矍然避座合掌起
立白佛此非我心当名何等。」
【【解】孤山曰佛言咄者嗟其迷重故叱以语之。矍惊
愕貌。】
「○(二方便物色)佛告阿难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无
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
○(三穷细蒐罗四初疑请二初惊疑二初明起善恶由心)阿难
白佛言世尊我佛宠弟心爱佛故今我出家我心何
独供养如来乃至遍历恒沙国土承事诸佛及善知
识发大勇猛行诸一切难行法事皆用此心纵令谤
法永退善根亦因此心。
○(二显无心同土木)若此发明不是心者我乃
无心同诸土木离此觉知更无所有。
○(三结彼我皆惊疑)云何如来说
此非心我实惊怖兼此大众无不疑惑。
○(二致请)惟垂大悲
开示未悟。」
【【解】吴兴曰阿难以对境觉知异乎土木封为我心。
此则正当人执之相。忽闻诃斥故以无情为难。而
不知真我无我灵知无知。妙净明心何所不在。斯
由大权起教岂庆喜之实然乎。】
「○(二开示二初经家叙意)尔时世尊开示阿难及诸大众欲令心入无生法
忍于狮子座摩阿难顶而告之言。
○(二如来正示二初示真妄二初明真体由妄二初正明真体)如来常说诸法
所生惟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
○(二举妄沅真二初举妄事)阿
然后举拳审定徵其心体如温陵师所谓金拳举
处直下要识本明。柰阿难尘相未除依旧认贼为
子故如来悯其太迷叱以醒之。】
「○(三显示惟妄二初斥非)佛言咄阿难此非汝心。
○(二惊问)阿难矍然避座合掌起
立白佛此非我心当名何等。」
【【解】孤山曰佛言咄者嗟其迷重故叱以语之。矍惊
愕貌。】
「○(二方便物色)佛告阿难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无
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
○(三穷细蒐罗四初疑请二初惊疑二初明起善恶由心)阿难
白佛言世尊我佛宠弟心爱佛故今我出家我心何
独供养如来乃至遍历恒沙国土承事诸佛及善知
识发大勇猛行诸一切难行法事皆用此心纵令谤
法永退善根亦因此心。
○(二显无心同土木)若此发明不是心者我乃
无心同诸土木离此觉知更无所有。
○(三结彼我皆惊疑)云何如来说
此非心我实惊怖兼此大众无不疑惑。
○(二致请)惟垂大悲
开示未悟。」
【【解】吴兴曰阿难以对境觉知异乎土木封为我心。
此则正当人执之相。忽闻诃斥故以无情为难。而
不知真我无我灵知无知。妙净明心何所不在。斯
由大权起教岂庆喜之实然乎。】
「○(二开示二初经家叙意)尔时世尊开示阿难及诸大众欲令心入无生法
忍于狮子座摩阿难顶而告之言。
○(二如来正示二初示真妄二初明真体由妄二初正明真体)如来常说诸法
所生惟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
○(二举妄沅真二初举妄事)阿
281-A¶ 第 712b 页 X12-0712.png
难若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叶缕结诘其根
元咸有体性纵令虚空亦有名貌。
○(二况真体)何况清净妙净
明心性一切心而自无体。」
【【解】温陵曰因其怖谓无心故举常所说引物以證
示有真心使知所措也。心入无生法忍者。令悟实
相不生灭心也。三界惟心万法惟识故曰诸法所
生惟心所现。一切因果指十界正报也。世界微尘
指十界依报也。既无不因心成体。安得谓之无心
同土木哉。以本自无染曰清净染而不染曰妙净。
孤山曰诸法所生惟心所现者。因心本具随缘能
造。故所造法。全能造心。依正既是一心一心实无
能所。譬如水具波性方能造波。全所造波即能造
水故观所造惟见本具。此则实相真心法尔具足
诸法诸法法尔性本无生。故虽本具有而不有共
而不杂离亦不分。虽一一遍亦无所在。性一切心
者。即常住真心能为九界妄心之本性也。
【疏】天台曰无生法约生佛无殊之性而言之也。忍
约地位而言之也。入约修證而言之也。经从初卷
至第四卷明常住真心皆无生法义。奢摩他等即
修入之法。下明菩提路即證之之位。首悟此法不
见有一法可生。亦不见一法可灭。了一切事法无
不究竟坚固。依而修行照了乎此。终极證入究竟
乎此一经之正脉也。】
「○(二示妄心无体二初明离尘无体)若汝执吝分别觉观所了知性必为心者此心即
元咸有体性纵令虚空亦有名貌。
○(二况真体)何况清净妙净
明心性一切心而自无体。」
【【解】温陵曰因其怖谓无心故举常所说引物以證
示有真心使知所措也。心入无生法忍者。令悟实
相不生灭心也。三界惟心万法惟识故曰诸法所
生惟心所现。一切因果指十界正报也。世界微尘
指十界依报也。既无不因心成体。安得谓之无心
同土木哉。以本自无染曰清净染而不染曰妙净。
孤山曰诸法所生惟心所现者。因心本具随缘能
造。故所造法。全能造心。依正既是一心一心实无
能所。譬如水具波性方能造波。全所造波即能造
水故观所造惟见本具。此则实相真心法尔具足
诸法诸法法尔性本无生。故虽本具有而不有共
而不杂离亦不分。虽一一遍亦无所在。性一切心
者。即常住真心能为九界妄心之本性也。
【疏】天台曰无生法约生佛无殊之性而言之也。忍
约地位而言之也。入约修證而言之也。经从初卷
至第四卷明常住真心皆无生法义。奢摩他等即
修入之法。下明菩提路即證之之位。首悟此法不
见有一法可生。亦不见一法可灭。了一切事法无
不究竟坚固。依而修行照了乎此。终极證入究竟
乎此一经之正脉也。】
「○(二示妄心无体二初明离尘无体)若汝执吝分别觉观所了知性必为心者此心即
281-A¶ 第 712c 页 X12-0712.png
应离诸一切色香味触诸尘事业别有全性。
○(二显起念全尘)如汝
今者承听我法此则因声而有分别纵灭一切见闻
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
【【解】温陵曰此依六尘辩无自性也。分别觉观即能
推心也。此心离尘无性不应执以为真。觉知灭则
意幽闲。然彼幽闲者犹是法尘影事亦无自性也。
真际曰诸尘事业即色等六尘皆有牵心为缘业
用。】
「○(二敕揣摩二初叙意总劝)我非敕汝执为非心但汝于心微细揣摩。
○(二正教揣摩二初纵离尘有体则真)若离
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
○(二夺离尘无体则妄二初示妄无体)若分别性离尘无体斯
则前尘分别影事。
○(二执妄成失)尘非常住若变灭时此心则同
龟毛兔角则汝法身同于断灭其谁修證无生法
忍。」
【【解】天如补注曰我非敕汝执为非心等者暂纵之
辞也。盖上巳破其执吝分别觉观非真心矣。恐其
固执而未悟乃复暂纵之曰我非敕汝所执定非
真心。汝且试将此心微细揣摩以自验其真邪妄
邪。孤山曰但汝下劝其揣摩分别之心为当离尘
有体为复离尘无体。若此妄心离尘有体则容是
真心。既离尘无体非妄而何。应知即真汝心亦暂
纵之语非显真也。盖六尘如形分别如影。影由形
有故无自体。心因尘有岂有体邪。
【疏】天台曰此经明言法身者三。此中及二卷如来
清净法身三卷阿难自叙不历僧祇顿获法身。若
○(二显起念全尘)如汝
今者承听我法此则因声而有分别纵灭一切见闻
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
【【解】温陵曰此依六尘辩无自性也。分别觉观即能
推心也。此心离尘无性不应执以为真。觉知灭则
意幽闲。然彼幽闲者犹是法尘影事亦无自性也。
真际曰诸尘事业即色等六尘皆有牵心为缘业
用。】
「○(二敕揣摩二初叙意总劝)我非敕汝执为非心但汝于心微细揣摩。
○(二正教揣摩二初纵离尘有体则真)若离
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
○(二夺离尘无体则妄二初示妄无体)若分别性离尘无体斯
则前尘分别影事。
○(二执妄成失)尘非常住若变灭时此心则同
龟毛兔角则汝法身同于断灭其谁修證无生法
忍。」
【【解】天如补注曰我非敕汝执为非心等者暂纵之
辞也。盖上巳破其执吝分别觉观非真心矣。恐其
固执而未悟乃复暂纵之曰我非敕汝所执定非
真心。汝且试将此心微细揣摩以自验其真邪妄
邪。孤山曰但汝下劝其揣摩分别之心为当离尘
有体为复离尘无体。若此妄心离尘有体则容是
真心。既离尘无体非妄而何。应知即真汝心亦暂
纵之语非显真也。盖六尘如形分别如影。影由形
有故无自体。心因尘有岂有体邪。
【疏】天台曰此经明言法身者三。此中及二卷如来
清净法身三卷阿难自叙不历僧祇顿获法身。若
281-A¶ 第 713a 页 X12-0713.png
夫法身之义则处处宣说。要知常住即法身无生
忍亦即法身例奢摩他等亦即法身。是则以法身
修法身圆證乎法身。涅槃经云安置诸子秘密藏
中我亦不久自入其中。义见此经盖昭昭矣。】
「○(三默领)即时阿难与诸大众默然自失。」
【【疏】天台曰破妄无体文有三段。初擘头斥夺即咄
而告之云此非汝心。如狮子吼狐兔褫魄。次方便
物色即此是前尘虚妄相想等如发其隐微丑态
毕露。三穷细蒐罗。即若汝执吝云云。如枭其元戎
首领俱丧。故阿难与诸大众默然自失。】
「○(四结过)佛告阿难世间一切诸修学人现前虽成九次第
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
实是故汝今虽得多闻不成圣果。」
【【解】长水曰四禅四空及灭受想名为九定。从一禅
入一禅次第而修。然修此定能成无漏。今言不得
成阿罗汉者此明不得大乘阿罗汉也。灭受想亦
云二乘灭尽定。天如补注曰上文破妄心此下破
妄见。以至会见归心渐显真性也。原夫妄心本无
自性依真发现全体即真。所谓破无所破无明即
明。真无别真一念即是。如镜现像全像是镜。此乃
今经之圆旨也。世尊前云一切众生不知常住真
心用诸妄想。今云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然则
妄想果非真心邪。当知法无得失迷悟在人。若根
利惑薄者了达妄想之体直下便是真心。是犹因
忍亦即法身例奢摩他等亦即法身。是则以法身
修法身圆證乎法身。涅槃经云安置诸子秘密藏
中我亦不久自入其中。义见此经盖昭昭矣。】
「○(三默领)即时阿难与诸大众默然自失。」
【【疏】天台曰破妄无体文有三段。初擘头斥夺即咄
而告之云此非汝心。如狮子吼狐兔褫魄。次方便
物色即此是前尘虚妄相想等如发其隐微丑态
毕露。三穷细蒐罗。即若汝执吝云云。如枭其元戎
首领俱丧。故阿难与诸大众默然自失。】
「○(四结过)佛告阿难世间一切诸修学人现前虽成九次第
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
实是故汝今虽得多闻不成圣果。」
【【解】长水曰四禅四空及灭受想名为九定。从一禅
入一禅次第而修。然修此定能成无漏。今言不得
成阿罗汉者此明不得大乘阿罗汉也。灭受想亦
云二乘灭尽定。天如补注曰上文破妄心此下破
妄见。以至会见归心渐显真性也。原夫妄心本无
自性依真发现全体即真。所谓破无所破无明即
明。真无别真一念即是。如镜现像全像是镜。此乃
今经之圆旨也。世尊前云一切众生不知常住真
心用诸妄想。今云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然则
妄想果非真心邪。当知法无得失迷悟在人。若根
利惑薄者了达妄想之体直下便是真心。是犹因
281-A¶ 第 713b 页 X12-0713.png
像悟镜则无像而不是于镜。因镜悟像则无镜而
不具于像也。今阿难示同于迷大似不识镜体却
认去来之像而执以为镜不亦误哉。故假重重破
斥。扫荡执情。使其是非明白然后始可会妄全真
也。会通之文备见于第二第三卷中。
【疏】张无尽曰九次第定即第九卷四禅天人。四空
天有二岐路。若不能发明智慧即不得成阿罗汉。
经文明白不必广引他教。
天台曰两家之说俱不害经旨。第徐六担板各
见一边尔。盖前示第二根本则汝今者识精元明
能生诸缘缘所遗者。此虽示智断根本其实兼明
二种生死根本。所生诸缘即第六识为界内生死
根本。能生识精即第八识为界外生死根本。若言
不得无明漏尽成大阿罗汉则执识精妄想误为
真实。若言不得见思漏尽成小阿罗汉则执六识
妄想误为真实。然虽通两意后意为正。以前文正
对当机发明六识无体故也。】
「○(二约真见有体示智断根本二初追破见性是心非眼二初领旨哀请二初领旨悔过)阿难闻巳重复悲泪五体投地长跪合掌而白佛
言自我从佛发心出家恃佛威佛常自思惟无劳我
修将谓如来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
心虽身出家心不入道譬如穷子舍父逃逝今日乃
知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
饱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缠良由不知寂常心性。
○
(二哀请开示)惟愿如来哀悯穷露发妙明心开我道眼。」
不具于像也。今阿难示同于迷大似不识镜体却
认去来之像而执以为镜不亦误哉。故假重重破
斥。扫荡执情。使其是非明白然后始可会妄全真
也。会通之文备见于第二第三卷中。
【疏】张无尽曰九次第定即第九卷四禅天人。四空
天有二岐路。若不能发明智慧即不得成阿罗汉。
经文明白不必广引他教。
天台曰两家之说俱不害经旨。第徐六担板各
见一边尔。盖前示第二根本则汝今者识精元明
能生诸缘缘所遗者。此虽示智断根本其实兼明
二种生死根本。所生诸缘即第六识为界内生死
根本。能生识精即第八识为界外生死根本。若言
不得无明漏尽成大阿罗汉则执识精妄想误为
真实。若言不得见思漏尽成小阿罗汉则执六识
妄想误为真实。然虽通两意后意为正。以前文正
对当机发明六识无体故也。】
「○(二约真见有体示智断根本二初追破见性是心非眼二初领旨哀请二初领旨悔过)阿难闻巳重复悲泪五体投地长跪合掌而白佛
言自我从佛发心出家恃佛威佛常自思惟无劳我
修将谓如来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
心虽身出家心不入道譬如穷子舍父逃逝今日乃
知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
饱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缠良由不知寂常心性。
○
(二哀请开示)惟愿如来哀悯穷露发妙明心开我道眼。」
281-A¶ 第 713c 页 X12-0713.png
【【解】资中曰烦恼所知名为二障。烦恼障谓根本及
随也。所知障亦云智障障一切种智故。吴兴曰前
破妄心但离粗执故今请云发妙明心也。将破妄
见欲显真见故复请云开我道眼也。又则眼见必
由识心故心眼双举。扣佛音教其旨甚微。问何故
先破妄心后破妄见。答应有三义。一者心为迷妄
之元复是人执之本须先破之。二者心属王数通
乎三性故在前破。见惟眼识但属无记故在后破。
三者所破妄心且离缘尘分别想相而未能知心
性常住。今破妄见则引盲人瞩暗等以彰见性不
灭乃至举。手飞光皆显性无摇动。当知如来从粗
至细自浅而深开示阿难奢摩他路也。
【疏】天台曰本觉如父始觉如子。舍父逃逝则本始
俱失。思父还家则始本俱得。不知寂常心性是无
本觉。多闻不修是无始觉。始觉得立全本觉功。故
反妄归真以知常始。知常以发妙心开道眼始。彼
二障者如浮云翳太清其能蔽妙心障道眼乎。然
妙心道眼元非二物。下文盲人瞩暗是心非眼。是
知显见即是显心。以至屈指飞光验见不动皆发
妙心开道眼之事。即下妙微密微密观照与夫首
题密因亦无非发妙心开道眼事也。】
「○(二正为开示二初现瑞许说二初现瑞)即时如来从胸卐字涌出宝光其光晃昱有百千
色十方微尘普佛世界一时周遍遍灌十方所有宝
刹诸如来顶旋至阿难及诸大众。」
281-A¶ 第 714a 页 X12-0714.png
【【解】温陵曰将明真见而从胸卐字放宝光者。表由
宝明妙心发正知见也。佛胸有卐字。表吉祥万德
所集。其光晃然明昱然盛有百千色。亦表妙心照
用具足万德也。光遍佛界者示清净本然也。遍灌
佛顶者表极果所同也。旋及大众者示群灵共有
也。此即妙心道眼之真光在圣不增处凡不减但
随量应现耳。】
「○(二许说)告阿难言吾今为汝建大法幢亦令十方一切众
生获妙微密性净明心得清净眼。」
【【解】温陵曰幢表摧邪立正也。下明妙心净眼使摧
伏邪异得正知见是谓建大法幢。异邪既摧知见
既正则妙心可获净眼可得矣。生佛等有而不可
测知曰妙微密。垢不能染暗不能昏曰性净明。见
离眚病廓然照了曰清净眼。】
「○(二破执辩性二初定其常情四初问因)阿难汝先答我见光明拳此拳光明因何所有云
何成拳汝将谁见。
○(二答由)阿难言由佛全体阎浮檀金赩
如宝山清净所生故有光明我实眼观五轮指端屈
握示人故有拳相。
○(三类定)佛告阿难如来今日实言告汝
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开悟阿难譬如我拳若无
我手不成我拳若无汝眼不成汝见以汝眼根例我
拳理其义均不。
○(四例执)阿难言唯然世尊既无我眼不成
我见以我眼根例如来拳事义相类。」
【【解】温陵曰阎浮檀树果汁入水沙石成金。赩赤焰
也。眼根例拳事义不类而阿难示同未悟故答言
281-A¶ 第 714b 页 X12-0714.png
类。】
「○(二夺其妄执三初斥非纵夺)佛告阿难汝言相类是义不然。
○(二点示不齐)何以故如无手
人拳毕竟灭彼无眼者非见全无。
○(三正明见性二初引盲睹黑显见性常二初引盲睹黑)所以者何汝试
于途询问盲人汝何所见彼诸盲人必来答汝我今
眼前惟见黑暗更无他瞩。
○(二显见性常)以是义观前尘自暗见
何亏捐。」
【【解】温陵曰见暗即见矣。是知盲非无见特无眼耳。
【疏】天台曰此前尘义与前此是前尘虚妄相想不
同。前言五尘今言浮尘眼根用能所八法合成均
是前尘。失其眼根是为前尘自暗。下还于前尘见
种种色亦然。】
「○(二因疑举类显心非眼二初睹黑非见疑)阿难言诸盲眼前唯睹黑暗云何成见。
○(二处暗类同释二初反质类同二初举处暗反质)佛告阿
难诸盲无眼唯观黑暗与有眼人处于暗室二黑有
别为无有别。
○(二约类同顺答)如是世尊此暗中人与彼群盲二黑
校量曾无有异。
○(二约同并释二初并释同二初并难显同)阿难若无眼人全见前黑忽得眼
光还于前尘见种种色名眼见者彼暗中人全见前
黑忽获灯光亦于前尘见种种色应名灯见若灯见
者灯能有见自不名灯又则灯观何关汝事。
○(二结成眼见)是故
当知灯能显色如是见者是眼非灯。
○(二结归见性)眼能显色如
是见性是心非眼。」
【【解】温陵曰若灯见者下牒上结明见不由眼也。资
中曰心为其主馀是助缘。既知见性属心渐明真
见矣。
【疏】天台曰此经以常住真心为张本。一经解行悉
「○(二夺其妄执三初斥非纵夺)佛告阿难汝言相类是义不然。
○(二点示不齐)何以故如无手
人拳毕竟灭彼无眼者非见全无。
○(三正明见性二初引盲睹黑显见性常二初引盲睹黑)所以者何汝试
于途询问盲人汝何所见彼诸盲人必来答汝我今
眼前惟见黑暗更无他瞩。
○(二显见性常)以是义观前尘自暗见
何亏捐。」
【【解】温陵曰见暗即见矣。是知盲非无见特无眼耳。
【疏】天台曰此前尘义与前此是前尘虚妄相想不
同。前言五尘今言浮尘眼根用能所八法合成均
是前尘。失其眼根是为前尘自暗。下还于前尘见
种种色亦然。】
「○(二因疑举类显心非眼二初睹黑非见疑)阿难言诸盲眼前唯睹黑暗云何成见。
○(二处暗类同释二初反质类同二初举处暗反质)佛告阿
难诸盲无眼唯观黑暗与有眼人处于暗室二黑有
别为无有别。
○(二约类同顺答)如是世尊此暗中人与彼群盲二黑
校量曾无有异。
○(二约同并释二初并释同二初并难显同)阿难若无眼人全见前黑忽得眼
光还于前尘见种种色名眼见者彼暗中人全见前
黑忽获灯光亦于前尘见种种色应名灯见若灯见
者灯能有见自不名灯又则灯观何关汝事。
○(二结成眼见)是故
当知灯能显色如是见者是眼非灯。
○(二结归见性)眼能显色如
是见性是心非眼。」
【【解】温陵曰若灯见者下牒上结明见不由眼也。资
中曰心为其主馀是助缘。既知见性属心渐明真
见矣。
【疏】天台曰此经以常住真心为张本。一经解行悉
281-A¶ 第 714c 页 X12-0714.png
从此中流出。故下文显见性常住与夫三科七大
从真起妄会妄归真莫非发挥此一段道理。故如
来先示之以盲人瞩暗是心非眼。然后以次而臻
乎底蕴。实举千钧重𣇄之一臂发万石巨弩之一
机于斯会得则奢摩他路不举步而悟故乡也。】
「○(二顿示见性常住妙明十初示见性主空不动义二初默请)阿难虽复得闻是言与诸大众口巳默然心未开
悟犹冀如来慈音宣示合掌清心伫佛悲诲。」
【【解】真际曰大众默然伫诲良由真妄未明。若认见
境之心前来巳夺若谓本真之见岂假根尘。口既
默然心希开悟。】
「○(二正示三初徵名验解三初问)尔时世尊舒兜罗绵网相光手开五轮指诲敕阿
难及诸大众我初成道于鹿园中为阿若多五比丘
等及汝四众言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及阿罗汉皆由
客尘烦恼所误汝等当时因何开悟今成圣果。」
【【解】长水曰五比丘者初佛入山修道王命父族三
人一阿湿婆二跋提三摩诃男拘利母族二人一
憍陈如二十力迦弃随而卫之。后合舍佛去在鹿
苑修异道。佛得果巳乃往为三转四谛法轮。问言
解不。陈那先答巳解巳知。故佛命名。阿若多者解
也。憍陈那姓也。此云火器。其先事火因以命族也。
资中曰客尘烦恼即见思二惑非无始无明也。吴
兴曰此中所问且约昔时小乘所悟耳。意令答出
客尘是动主空不动。欲将动以譬妄不动喻真。下
文屈指飞光义亦如是。或曰此教既经开显故今
从真起妄会妄归真莫非发挥此一段道理。故如
来先示之以盲人瞩暗是心非眼。然后以次而臻
乎底蕴。实举千钧重𣇄之一臂发万石巨弩之一
机于斯会得则奢摩他路不举步而悟故乡也。】
「○(二顿示见性常住妙明十初示见性主空不动义二初默请)阿难虽复得闻是言与诸大众口巳默然心未开
悟犹冀如来慈音宣示合掌清心伫佛悲诲。」
【【解】真际曰大众默然伫诲良由真妄未明。若认见
境之心前来巳夺若谓本真之见岂假根尘。口既
默然心希开悟。】
「○(二正示三初徵名验解三初问)尔时世尊舒兜罗绵网相光手开五轮指诲敕阿
难及诸大众我初成道于鹿园中为阿若多五比丘
等及汝四众言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及阿罗汉皆由
客尘烦恼所误汝等当时因何开悟今成圣果。」
【【解】长水曰五比丘者初佛入山修道王命父族三
人一阿湿婆二跋提三摩诃男拘利母族二人一
憍陈如二十力迦弃随而卫之。后合舍佛去在鹿
苑修异道。佛得果巳乃往为三转四谛法轮。问言
解不。陈那先答巳解巳知。故佛命名。阿若多者解
也。憍陈那姓也。此云火器。其先事火因以命族也。
资中曰客尘烦恼即见思二惑非无始无明也。吴
兴曰此中所问且约昔时小乘所悟耳。意令答出
客尘是动主空不动。欲将动以譬妄不动喻真。下
文屈指飞光义亦如是。或曰此教既经开显故今
281-A¶ 第 715a 页 X12-0715.png
问答客尘二字即是根本无明者非也。
【疏】天台曰如来示常住真心必假乎同类而说者
此寄人以明圆融之法也。盖常住真心虽不当有
无而有无自尔。故初寄憍陈如次寄匿王又次寄
文殊。示此法在真则真妙在俗则俗妙在中则中
妙。初无间然也。或疑此明奢摩他当寂静义而遽
云假中恐不然者不知人虽三异而寂静不殊。况
圆融三谛举一即三。作如是说斯会经旨适足以
彰其妙。】
「○(二答二初总述)时憍陈那起立白佛我今长老于大众中独得解
名因悟客尘二字成果。
○(二别陈二初解客义)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
或宿或食食宿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
自无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明主人以不住者
名为客义。
○(二解尘义)又如新霁清晹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
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虚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
空摇动名尘以摇动者名为尘义。
○(三印可)佛言如是。」
【【解】吴兴曰小乘客尘。喻见思生灭。主空喻真谛寂
然。真谛理一以喻从法则主之与空不可分二。见
思或异则客之与尘应有二义。何则客义粗故喻
迷事之惑。尘义细故喻迷理之惑。
【疏】天台曰前文约妄心以破妄性则客尘之义具
而未彰。此去约见性以显真心则主空之义辩而
方的。然主空之理虽一而非多。第言不顿彰须藉
下文十科而辩。是则屈指飞光验见不动观河之
【疏】天台曰如来示常住真心必假乎同类而说者
此寄人以明圆融之法也。盖常住真心虽不当有
无而有无自尔。故初寄憍陈如次寄匿王又次寄
文殊。示此法在真则真妙在俗则俗妙在中则中
妙。初无间然也。或疑此明奢摩他当寂静义而遽
云假中恐不然者不知人虽三异而寂静不殊。况
圆融三谛举一即三。作如是说斯会经旨适足以
彰其妙。】
「○(二答二初总述)时憍陈那起立白佛我今长老于大众中独得解
名因悟客尘二字成果。
○(二别陈二初解客义)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
或宿或食食宿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
自无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明主人以不住者
名为客义。
○(二解尘义)又如新霁清晹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
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虚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
空摇动名尘以摇动者名为尘义。
○(三印可)佛言如是。」
【【解】吴兴曰小乘客尘。喻见思生灭。主空喻真谛寂
然。真谛理一以喻从法则主之与空不可分二。见
思或异则客之与尘应有二义。何则客义粗故喻
迷事之惑。尘义细故喻迷理之惑。
【疏】天台曰前文约妄心以破妄性则客尘之义具
而未彰。此去约见性以显真心则主空之义辩而
方的。然主空之理虽一而非多。第言不顿彰须藉
下文十科而辩。是则屈指飞光验见不动观河之
281-A¶ 第 715b 页 X12-0715.png
见童耄无迁去皆主空所喻之法。阿难愈疑而愈
精如来愈谈而愈妙。即客尘之义始则屈指飞光
以为客次则头有摇动以为尘。又次恒河之水以
为客身中贸迁以为尘。以至见见非见四义成就
以为客。见不能及以为尘。显见性则从疏以洎亲。
辩客尘则自粗以至细。诚奢摩他路了义之剧谈
也。古今注疏但谓客尘主空尽此一节不知如来
文外巧思以总冠别请玩佛意自见旨归。】
「○(二现相證成三初开合宝掌三初现相审定)即时如来于大众中屈五轮指屈巳复开开巳又
屈谓阿难言汝今何见阿难言我见如来百宝轮掌
众中开合。
○(二徵其所解二初显性非开合)佛告阿难汝见我手众中开合为是我
手有开有合为复汝见有开有合阿难言世尊宝手
众中开合我见如来手自开合非我见性有开有合。
○(二显性非动静)佛言谁动谁静阿难言佛手不住而我见性尚无
有静谁为无住。
○(三證其所见)佛言如是。
○(二左右飞光三初现相审定)如来于是从轮掌中
飞一宝光在阿难右即时阿难回首右盻又放一光
在阿难左阿难又则回首左盻。
○(二徵其所解二初显头自摇动)佛告阿难汝头今
日因何摇动阿难言我见如来出妙宝光来我左右
故左右观头自摇动。
○(二显性非摇动)阿难汝盻佛光左右动头为
汝头动为复见动世尊我头自动而我见性尚无有
止谁为摇动。
○(三證其所见)佛言如是。」
【【解】长水曰前明手有开合见无动静对外境以辩
也次于内身自分动静动中有不动也。】
「○(三结会责失二初结会二初牒其所答)于时如来普告大众若复众生以摇动者名之为
精如来愈谈而愈妙。即客尘之义始则屈指飞光
以为客次则头有摇动以为尘。又次恒河之水以
为客身中贸迁以为尘。以至见见非见四义成就
以为客。见不能及以为尘。显见性则从疏以洎亲。
辩客尘则自粗以至细。诚奢摩他路了义之剧谈
也。古今注疏但谓客尘主空尽此一节不知如来
文外巧思以总冠别请玩佛意自见旨归。】
「○(二现相證成三初开合宝掌三初现相审定)即时如来于大众中屈五轮指屈巳复开开巳又
屈谓阿难言汝今何见阿难言我见如来百宝轮掌
众中开合。
○(二徵其所解二初显性非开合)佛告阿难汝见我手众中开合为是我
手有开有合为复汝见有开有合阿难言世尊宝手
众中开合我见如来手自开合非我见性有开有合。
○(二显性非动静)佛言谁动谁静阿难言佛手不住而我见性尚无
有静谁为无住。
○(三證其所见)佛言如是。
○(二左右飞光三初现相审定)如来于是从轮掌中
飞一宝光在阿难右即时阿难回首右盻又放一光
在阿难左阿难又则回首左盻。
○(二徵其所解二初显头自摇动)佛告阿难汝头今
日因何摇动阿难言我见如来出妙宝光来我左右
故左右观头自摇动。
○(二显性非摇动)阿难汝盻佛光左右动头为
汝头动为复见动世尊我头自动而我见性尚无有
止谁为摇动。
○(三證其所见)佛言如是。」
【【解】长水曰前明手有开合见无动静对外境以辩
也次于内身自分动静动中有不动也。】
「○(三结会责失二初结会二初牒其所答)于时如来普告大众若复众生以摇动者名之为
281-A¶ 第 715c 页 X12-0715.png
尘以不住者名之为客。
○(二印其所是)汝观阿难头自摇动见无
所动又汝观我手自开合见无舒卷。
○(二斥失二初责逐末忘本)云何汝今以
动为身以动为境从始洎终念念生灭遗失真性颠
倒行事。」
【【解】天如补注曰只一身境所计不同。凡夫则计其
身境以为实有是于无常而计常也。二乘虽知身
境无常而尚未悟其真常之理是于真常而计无
常也。故佛因普告大众而总责之。语意浅深随机
各解。吴兴曰此因阿难。谓身境有动见性不动。寄
斥大众迷真常而见无常也。智论明无常有二种
谓相续法坏及念念生灭。今云从始泊终盖言从
生至死即相续法坏也。既失真性唯造妄业故曰
颠倒行事。】
「○(二责弃本循末)性心失真认物为巳轮回是中自取流转。」
【【解】吴兴曰前云颠倒行事但是为物所转正斥能
迷之心。今言认物为巳又斥认所迷之境为我我
所也。如圆觉云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
自心相。若如是则尘劳之境何由可出邪。故曰轮
回是中自取流转。巳上经文虽明见性不动。然犹
未论此见亦妄离见乃真。资中曰此寄粗相密谈
真见。分别显了并在后文。
【疏】天台曰如来将示阿难见性克体不动之义乃
以客尘主空之义问憍陈如。客尘喻生灭之法也。
主空喻不生灭常住真心也。陈如之答既巳了然。
○(二印其所是)汝观阿难头自摇动见无
所动又汝观我手自开合见无舒卷。
○(二斥失二初责逐末忘本)云何汝今以
动为身以动为境从始洎终念念生灭遗失真性颠
倒行事。」
【【解】天如补注曰只一身境所计不同。凡夫则计其
身境以为实有是于无常而计常也。二乘虽知身
境无常而尚未悟其真常之理是于真常而计无
常也。故佛因普告大众而总责之。语意浅深随机
各解。吴兴曰此因阿难。谓身境有动见性不动。寄
斥大众迷真常而见无常也。智论明无常有二种
谓相续法坏及念念生灭。今云从始泊终盖言从
生至死即相续法坏也。既失真性唯造妄业故曰
颠倒行事。】
「○(二责弃本循末)性心失真认物为巳轮回是中自取流转。」
【【解】吴兴曰前云颠倒行事但是为物所转正斥能
迷之心。今言认物为巳又斥认所迷之境为我我
所也。如圆觉云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
自心相。若如是则尘劳之境何由可出邪。故曰轮
回是中自取流转。巳上经文虽明见性不动。然犹
未论此见亦妄离见乃真。资中曰此寄粗相密谈
真见。分别显了并在后文。
【疏】天台曰如来将示阿难见性克体不动之义乃
以客尘主空之义问憍陈如。客尘喻生灭之法也。
主空喻不生灭常住真心也。陈如之答既巳了然。
281-A¶ 第 716a 页 X12-0716.png
即此可以亲示阿难客尘主空之义。是故经云即
时如来云云。阿难所答我见如来手自开合即客
义也。非我见性有开有合即主义也。我头自动尘
义也。而我见性尚无有止谁为摇动空义也。当机
领解既巳亲切。于是如来普告大众云云。盖曰汝
观阿难头自摇动岂非尘乎。见无所动岂非空乎。
如来手自开合岂非客乎。阿难见无舒卷岂非主
乎。是则主之与空不生灭之义阿难既然人固有
之。诚宜即此非动而体悟真常。云何汝今以动为
身。以动为境从始洎终念念生灭遗失真性颠倒
行事乎。且有动之身非真身也。有动之境非真境
也。今人者以之为身以之为境。所谓性心失真认
物为巳。轮回是中。自取流转矣。此中及下文观河
之见童耄无迁悉是明见性不生灭义。然下文虽
约六十年观河之见验其不迁。而于直指之义犹
似大缓。不若此中屈指飞光验见不动。乃目前对
[改-己+易]之事而常住深旨易为领略。学人于此切宜目
验。弗效贫人数他财宝。古师云此寄粗相密谈真
见。分别显了并在下文。此言似太容易智者勘之。】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卷第一
时如来云云。阿难所答我见如来手自开合即客
义也。非我见性有开有合即主义也。我头自动尘
义也。而我见性尚无有止谁为摇动空义也。当机
领解既巳亲切。于是如来普告大众云云。盖曰汝
观阿难头自摇动岂非尘乎。见无所动岂非空乎。
如来手自开合岂非客乎。阿难见无舒卷岂非主
乎。是则主之与空不生灭之义阿难既然人固有
之。诚宜即此非动而体悟真常。云何汝今以动为
身。以动为境从始洎终念念生灭遗失真性颠倒
行事乎。且有动之身非真身也。有动之境非真境
也。今人者以之为身以之为境。所谓性心失真认
物为巳。轮回是中。自取流转矣。此中及下文观河
之见童耄无迁悉是明见性不生灭义。然下文虽
约六十年观河之见验其不迁。而于直指之义犹
似大缓。不若此中屈指飞光验见不动。乃目前对
[改-己+易]之事而常住深旨易为领略。学人于此切宜目
验。弗效贫人数他财宝。古师云此寄粗相密谈真
见。分别显了并在下文。此言似太容易智者勘之。】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卷第一
281-A¶ 第 716b 页 X12-0716.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