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四 第 567a 页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通议卷第四
唐天竺沙门般刺密帝译
乌苌国沙门弥迦释伽译语
菩萨戒弟子清河房融笔受
明南岳沙门憨山释德清述
【[○@●]二开不空如来藏以示假观之体分三。
[□@◇]初当机疑请。】
「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
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善
为众生敷演如来第一义谛。世尊常推说法人中我
为第一。今闻如来微妙法音。犹如聋人逾百步外聆
于蚊蚋。本所不见何况得闻。佛虽宣明令我除惑。今
犹未详斯义究竟无疑惑地。世尊。如阿难辈虽前开
悟习漏未除。我等会中登无漏者虽尽诸漏。今闻如
来所说法音尚纡疑悔。」
【议曰。将显不空藏性。满慈示疑以请。深穷生起之
卷四 第 567b 页 X12-0567.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j0687/buddhist/X12-0567.png)
故发启斯教。从前开示业巳了悟法身自信成佛
无疑矣。而满慈素推说法第一。既合闻开示尚未
至无疑之地。足见此法非口耳所能入也。
[□@◇]二正述疑情分二。
[○@◇]初疑真不容妄。】
「世尊。若复世间一切根尘阴处界等皆如来藏清净
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终而
复始。」
【[○@◇]二疑四大相陵。】
「又如来说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
世尊。若地性遍云何容水。水性周遍火则不生。复云
何明水火二性俱遍虚空不相陵灭。世尊。地性障碍。
空性虚通。云何二俱周遍法界。而我不知是义攸往。
惟愿如来宣流大慈。开我迷云及诸大众。作是语巳
五体投地。钦渴如来无上慈诲。」
【议曰。此呈疑致问也。满慈因前佛说根尘识界既
皆如来藏性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诸有
为相耶。是不知世界众生生起之由也。又闻七大
遍周而地水火风齐遍法界。且水火相陵地空相
夺。云何一一周遍耶。是不悟性真圆融之理也。此
问彻底穷源。非如来一切种智何以能究本始之
因哉。
[□@◇]三世尊窾启分五。
[○@◇]初许说诫听。】
「尔时世尊告富楼那及诸会中漏尽无学诸阿罗汉。
卷四 第 567c 页 X12-0567.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j0687/buddhist/X12-0567.png)
定性声闻及诸一切未得二空回向上乘阿罗汉等。
皆获一乘寂灭场地真阿练若正修行处。汝今谛听
当为汝说。富楼那等钦佛法音默然承听。」
【议曰。此许说也。胜义中真胜义性。成识论胜义有
四。一世间胜义谓蕴处界等。二道理胜义谓四谛
法。三證得胜义谓二空真如。四胜义胜义谓一真
法界。此后正穷法界缘起。故说胜义中真胜义性
也。阿练若此云寂灭处。华严说菩提场为阿兰若
处。是所谓一乘寂灭场也。以法界性为本修因故
是正修行处。下显不空空不空二种如来藏性。带
显圆融法界。故佛许说意有所归也。
[○@◇]二示妄依真起分五。
[△@△]初立一心为迷悟之本。】
「佛言。富楼那。如汝所言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
地。汝常不闻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富楼那
言。唯然世尊。我常闻佛宣说斯义。」
【[△@△]二双诘二门为生起之因。】
「佛言。汝称觉明。为复性明称名为觉。(诘心真如门)为觉不
明称为明觉(诘心生灭门)。」
【议曰。此两诘妄源以示生起之由也。满慈问如来
藏既清净本然则了无诸相矣。云何于清净界中
忽生此物耶。忽生谓无故而起也。此推车拄壁之
问最难措口。若在宗门只消一棒一喝便彻疑情。
卷四 第 568a 页 X12-0568.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j0687/buddhist/X12-0568.png)
启之。将明妄依真起。故先立一真法界之源以为
迷悟之本。特拈常谈性觉妙明本觉明妙二语双
启二门以诘满慈。谓汝称曰觉曰明。为是觉性本
明不假明而明之称为觉耶。此诘真如门。为是觉
性不明要将明以明之称为明觉耶。此诘生灭门。
此世尊立定双关要引满慈所明一语以为造妄
之端耳。佛性有三谓正因缘因了因。天然妙性本
自圆成不借功勋故名正因。要假知识师缘开发
所谓佛种从缘起故名缘因。修而后悟故名了因。
此中性觉妙明正因佛性也。本觉明妙了因佛性
也。以借始觉之功而显本有。盖属修而后成者也。
此二佛性总会一心故双举以立宗本。
[△@△]三认妄失真。】
「富楼那言。若此不明名为觉者则无所明。」
【议曰。佛意要引满慈所明一语以启迷妄之端。而
满慈果认生灭之觉。谓若不假明以明此觉者则
但有其明而无所明之觉矣。意要必有所明方为
明觉也。
[△@△]四生灭门中依无明不觉生三细。】
「佛言。若无所明则无明觉。有所非觉。无所非明。无明
又非觉湛明性(先纵夺遣妨)性觉必明(觉义)妄为明觉(不觉义)
觉非所明(业相)因明立所(现相)所既妄立生汝妄能(转相)。」
【议曰。此示生妄之始也。若无所明则无明觉此纵
卷四 第 568b 页 X12-0568.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j0687/buddhist/X12-0568.png)
之妄矣。岂不幸哉。下夺之曰。争奈有所则非真觉。
无所乃非妄明。若绝无本明又非觉湛明性之真
体矣。性觉必明者谓性觉必定妙明不须更以明
明之。此是本然佛性。当论觉义也。妄为明觉者谓
才动所明之一念则将本然觉性妙明失之矣。当
论不觉义也。觉非所明若有所明则属无明。此当
论三细之业相也。以因此妄明之无明迷覆绝待
之真心遂形对待之所相。此一所字则虚空世界
众生之相巳兆于此。故曰因明立所。当现相也。然
所相既巳妄立则对待是形。故将本然寂照妙明
之智光转为能见之妄见。故曰所既妄立生汝妄
能。当转相也。三细之相明见于此。
[△@△]五境界为缘长六粗分三。
[□@○]初总显六粗。】
「无同异中炽然成异。(明全真起妄)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
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上总出妄相下正明六粗)如是扰乱
相待生劳。(智相)劳久发尘(相续相)自相浑浊。(执取计名字相)由是
引起尘劳烦恼。(起业系苦相下总结妄相)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
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
【议曰。此原倒妄之由以显六粗相也。无同异中炽
然成异者。谓一真法界常住真心本无同异之相。
以一念妄动则真如随缘而有生灭遂为不觉成
阿赖耶识。由此即有微细三相而六粗巳兆。则世
界众生种种差别之相炳然现于藏识之中。是则
卷四 第 568c 页 X12-0568.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j0687/buddhist/X12-0568.png)
异下四句从一所字以拣迷中之同异将显六粗
之相也。所异即炽然成异。谓无明为能异世界等
为所异。今就异中拣有一法不同所异之世界乃
虚空也。所谓迷妄有虚空。因世界种种差别之异
而立虚空为同以恒一故。以虚空静而世界动动
静发明则又立一法为无同无异乃众生也。以众
生有色相不同虚空。有知觉不同世界。此则迷中
从三细现相而有虚空世界众生之异相。所谓依
空立世界。知觉乃众生。此一念圆具故。下文佛自
释之也。如是扰乱下明六粗相也。谓一真法界妙
圆心中湛然常寂。今既迷妄而有世界众生。于虚
空中动静相待扰乱生劳。劳则妄生分别当粗中
智相也。劳久则发尘。劳久当相续相也。自相浑浊
所谓自心取自心。当执取计名字相也。由是引起
尘劳烦恼业起而苦必随之当业系苦相也。盖因
动念一所字故于本然清净界中。妄有山河大地
有为迁流之相由是而生起也。起为世界下释上
迷中同异之所以。谓上所言同异者。以起而动者
为世界。一而静者为虚空。则彼无同异恐滥于真
乃指之曰真有为法是众生也。此上总明由一迷
妄遂有三细六粗以成世界众生业果之相。下示
轮回不断之义。故别说三种相续之所因四大互
生之所以也。
卷四 第 569a 页 X12-0569.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j0687/buddhist/X12-0569.png)
[□@○]二别示相续分三。
[?︽]发世界相续。】
「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执持世界。因空生摇
坚明立碍。彼金宝者明觉立坚故有金轮保持国土。
坚觉宝成摇明风出。风金相摩故有火光为变化性。
宝明生润火光上蒸故有水轮含十方界。火腾水降
交发立坚。湿为巨海乾为洲潬。以是义故。彼大海中
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水势劣火结为高山。
是故山石击则成𦦨融则成水。土势劣水抽为草木。
是故林薮遇烧成土因绞成水交妄发生递相为种。
以是因缘世界相续。」
【议曰。此明世界相续之因也。初言因明立所以所
字当现相指世界众生等。今言世界乃唯识所变
之相分。始因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故推觉明
之无明以对顽然之虚空而为世界生起之本。以
空晦暗中结暗为色。此正结色之始也。以世界乃
四大种正儒家所推先天之五行。谓由无明而成
四大之世界。则天地以之而位。由四大而为五行。
以生成故万物以之而育。然世界即吾人所居之
天地非别有一世界也。说者但于经中约文字以
作解。从来未有发明于目前者。故因经文乃设问
以明之。不但决二氏之疑。而吾徒亦知唯识之旨
矣。幸无厌其烦。
问云何而有风轮执持世界耶。
答经云觉明空昧
等。谓由迷一真法界妙明真心而为觉明之无明。
卷四 第 569b 页 X12-0569.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j0687/buddhist/X12-0569.png)
所相待明暗相倾既久而成妄想。此想鼓动心体
积虚成气充满空中遂有风相。如虚室生风又如
鼓扇生风也。积想不休而风力愈大。故曰一切世
界风力所持。又一切世间境界皆依无明妄心而
得住持。故有风轮执持世界。此风大种也。(老氏指觉明之
无明为道体。故曰杳杳冥冥其中有精。又以空体为虚无大道。指此风相为冲气。故专气致柔。又曰天地
之间其犹橐籥乎。此老氏之道源也。儒氏以识神为天命之性。指空大为太极。指此风大为混元一气。由
一气以生成万物。是皆不知唯识所变也。故太极图黑白相参。然白即觉性。黑即无明。正不生灭与生灭
和合成阿赖耶识为生万法之始以此识有三分。而虚空世界乃相分耳)。
问云何世界
而以金宝为体耶。
答经云因空生摇等。谓由顽空
体中而生摇动妄想之风。返吹藏识体中无知之
明觉。一动一静生灭不停相摩相荡摩荡。既久而
明体愈坚遂结为色。即成相分无知之外色。故曰
结暗为色。彼金宝者乃明觉所成之坚。故宝有光
明以得坚觉之性也。由是故有金轮保持国土。此
性色为地大种。指体而言故曰金宝。以须弥巳下
地底为金刚际(此儒家所言一阴一阳之谓道。以为生天地之本也。此中空静也。暗幽也。
故为阴。摇动也。觉明也。故为阳。故曰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此由动静以成金轮为地大种。即天地初成之
始也以动为乾体。静为坤体。故形而上者为天。形而下者为地。所谓乾坤成列而易位乎其中矣。斯则阴
阳未形而动静刚柔巳具所谓先天之易也)。
问云何而有火光为变化
性耶。
答经云坚觉宝成等。谓由前坚觉之宝既成
摇明之风既出。二者相对。一刚一柔相摩相荡。故
有火光为变化性。此火大种也(此易所言刚柔相摩而成变化。以形
卷四 第 569c 页 X12-0569.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j0687/buddhist/X12-0569.png)
后天五行巽为风为木。故钻木取火。以得先天之性也。此四象中日也)。
问云何而有
水轮含十方界耶。
答经云宝明生润等。此句文倒。
应云火光上蒸宝明生润。谓由火光上𦦨而蒸坚
觉之宝。宝被火蒸故生润而水出。故有水轮含十
方界也。此句经义极难理会。且宝为地体何以火
蒸而为空中雨露之水耶。以金宝为地体须弥山
亦名金刚山。大论云。须弥山四宝所成。山顶帝释
所居三十二天。是则上界宜乎金刚为地体也。况
须弥山形如细腰鼓。是则上界地而覆于下者亦
相若。日月行于山腰照临一四天下。足知仰视苍
苍而碧色者皆上界宝地之体也。而为下方众生
业火所蒸而生润。即空中雨露霜雪之类皆宝所
生之水也。是则众生常居宝界之中。而宝中有水
岂非水轮含十方界耶(此即易所谓形而上者在天成象。月。太阴之精。为星
辰形而下者为江河湖海流注之状。此四象具矣)此前因觉明空昧相待
而有风金二大。因风金相摩而有火大因火蒸宝
润而有水大。是则因四大而成天地阴阳日月星
辰之四象。此正易经所说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
象。以为八卦之体。故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
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在天成象在
地成形变化见矣。此上且说天地生成之相。后方
说万物本末之由。以此而推世界从觉明唯识所
变皎然不爽。予昔遇一梵宿谓予楞严经谈五行
卷四 第 570a 页 X12-0570.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j0687/buddhist/X12-0570.png)
问云
何而有江河湖海洲潬乾湿流注之状耶。
答经云
火腾水降等。前言乾坤巳成阴阳既分而天地位
矣。由四大种而为后天之五行以生成万物。此火
金生水水火生土也。谓由火光上蒸宝明生润。故
火光上炎水势下降。交合于半空之中。水火既济
阴阳和而生子。故水火俱坚实而成形。其本源湿
性流为四大海水。其本源火性遂结成土。大者为
洲。小者为潬。故有四大部洲诸小洲等。以是义故
水含父之性故海中火光常起。土得母之性故洲
潬中江河常注也。以水火乃称性之水火。故在天
成象有日月星辰。在地成形。有江河湖海四大部
洲之状。故云变化见矣。此交发立坚以水火相敌
乃水火既济谓相生也。下水势劣火故有山石草
木乃相剋以成物也。
问云何而有山川高下不平
耶。
答经云水势劣火等。以前水火既济而势相敌
故为洲为海。今水火未济水势劣火势不相敌而
火上炎遂结为高山巨石。以其受父之性故山石
击则成𦦨。得母之性故融则成水。即今石中有火
山顶有水石根多润类可见矣。此犹属先天性火
但性不相敌故成有形之山石耳。
问云何而有草
木之类耶。
答经云土势劣水等。此五行水土生木
也。以其受父之气分故林薮遇烧成土也。以其受
母之气分故草木遇绞成水也。由觉明空昧二妄
卷四 第 570b 页 X12-0570.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j0687/buddhist/X12-0570.png)
海山川草木。而一气流行。阴阳错综。五行相生。八
卦流变。至六十四。故易卦始于乾坤而终于既济
未济也。故曰交妄发生递相为种。以是因缘世界
相续也。昔大慧禅师云。楞严世界相续说五行极
详。举此示众。但未细分别耳。
[?︽]二明众生相续。】
「复次富楼那。明妄非他觉明为咎。所妄既立明理不
踰。以是因缘听不出声。见不超色。色香味触六妄成
就。由是分开见觉闻知。同业相缠。合离成化。见明色
发。明见想成。异见成憎。同想成爱。流爱为种。纳想为
胎。交遘发生吸引同业。故有因缘生羯罗蓝遏蒲昙
等。胎卵湿化随其所应。卵唯想生。胎因情有。湿以合
感。化以离应。情想合离更相变易。所有受业逐其飞
沈。以是因缘众生相续。」
【议曰。此明众生相续之因也。明妄非他乃至合离
成化等者。盖言四生受形之因而身为苦本也。清
净界中本无众生。但因无始一念妄动而有无明
遂为众生之本。故曰明妄非他觉明为咎。觉明指
无明也。因此无明遂形四大之所相。吸揽四大以
为身。故使真明之理不能踰越于色身。复取外色
所造之六尘而为受用之境。以是因缘故听不出
声见不超色因色香味触六种妄尘既就则根尘
和合而发六识。圆湛之体由是分为见闻觉知。根
卷四 第 570c 页 X12-0570.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j0687/buddhist/X12-0570.png)
业相缠而有胎卵之形。合离成应而有湿化之类。
此四生众生始因一念无明而有也。见明色发以
至遏蒲昙等者此言投胎之状也。六道升沈不一。
此就人道而言。谓众生既造妄业死后得中阴身
所谓游魂也。鬼无色身而有五通。眼见最远。以爱
染习气必寻所爱之境。极其见而求之。虽数千里
外而可爱之境遂现。故曰见明色发。既见其境而
识神必趋其所。以明见可爱而想形之。故曰明见
想成。当其男女交遘之际而识神守之。若本是男
则爱母而憎父。若本是女则爱父而憎母。故曰异
见成憎同想成爱。乘其交遘而渴随随之。吸爱涎
而流入母胎。而为受形之种子。故曰流爱为种。想
揽父母一点精血纳想于中遂执为我。故曰纳想
为胎。此入胎受形之始盖从交遘发生也。若其男
女之辩又因憎爱吸引同业而有别也。由爱业为
因。爱境为缘。而胎中一七日而为羯罗蓝。(此云凝滑)遏
蒲昙。(此云疱二七之状)蔽尸。(此云软肉三七之状)健南。(此云坚肉四七之状)钵
罗奢。(此云形位谓六根方具五七之状也)上言投胎之所以也。至若
胎卵湿化四生之不一者特随其所造之业而应
之。所谓当业流转也。卵唯想生。胎因情有。湿以合
感。化以离应。想轻举而情重浊。由想而爱随之故
卵为首。附合湿气而生曰湿生。转脱易形曰化生。
由情想合离故更相变易。随因感果所有受业逐
卷四 第 571a 页 X12-0571.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j0687/buddhist/X12-0571.png)
[?︽]三明业果相续。】
「富楼那。想爱同结爱不能离。则诸世间父母子孙相
生不断。是等则以欲贪为本。贪爱同滋贪不能止。则
诸世间卵化湿胎随力强弱递相吞食。是等则以杀
贪为本。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
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是
等则以盗贪为本。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
百千劫常在生死。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
百千劫常在缠缚。唯杀盗淫三为根本。以是因缘业
果相续。」
【议曰。此明业果相续之因也。想爱同结爱不能离。
父母子孙相生不断。此言众生所以不能出生死
而受轮回之苦果者欲贪为本也。贪爱同滋贪不
能止。谓贪众生身分血肉取以为食滋养巳身故
曰同滋。以强陵弱取而食之。故曰杀贪为本也。以
人食羊等为盗贪者。以本不与而取之。强杀其命
而食其肉。故为盗也。汝负我命杀贪也。我还汝债
盗贪也。汝爱我心我怜汝色欲贪也。故此历劫牵
缠三业为本。以是因缘业果相续也。
[□@○]三结显妄相。】
「富楼那。如是三种颠倒相续。皆是觉明明了知性因
了发相。从妄见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因
此虚妄终而复始。」
卷四 第 571b 页 X12-0571.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j0687/buddhist/X12-0571.png)
【议曰。此结三种妄元也。谓三种颠倒之相本来不
有。但因无始一念妄动而有无明。故曰觉明。由此
无明而生妄见。故曰明了知性。因无明而发所相
是从无明而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也。是知初言
因明立所。只一所字而三种之相巳具其中矣。以
妄见不泯则轮回不息。故终而复始也。
上约迷以示妄依真起竟。
[○@◇]三示本无生灭分二。
[△@△]初执妄疑真。】
「富楼那言。若此妙觉本妙觉明与如来心不增不减。
无状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如来今得妙空明觉。
山河大地有为习漏何当复生。」
【议曰。满慈巳蒙开示从悟至迷因依妙觉明心迷
妄而生山河大地。遂疑如来巳證妙空明觉而山
河大地何当复生耶。要显觉不生迷本无生灭之
义故兴此问。
[△@△]地球本无生灭。】
「佛告富楼那。譬如迷人于一聚落惑南为北。此迷为
复因迷而有因悟而出。富楼那言。如是迷人亦不因
迷又不因悟。何以故迷本无根云何因迷。悟非生迷
云何因悟。佛言。彼之迷人正在迷时。倏有悟人指示
令悟。富楼那于意云何。此人纵迷。于此聚落更生迷
不。不也世尊。富楼那。十方如来亦复如是。此迷无本。
性毕竟空。昔本无迷似有迷觉。觉迷迷灭觉不生迷。
亦如翳人见空中华。翳病若除华于空灭。忽有愚人
卷四 第 571c 页 X12-0571.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j0687/buddhist/X12-0571.png)
富楼那言。空元无华。妄见生灭。见华灭空巳是颠倒。
敕令更出斯实狂痴。云何更名如是狂人为愚为慧。
佛言。如汝所解。云何问言诸佛如来妙觉明空何当
更出山河大地。又如金矿杂于精金。其金一纯更不
成杂。如木成灰不重为木。诸佛如来菩提涅槃。亦复
如是。」
【议曰。满慈此问要显迷悟同源本无生灭。故如来
连以四喻答之。迷方一喻使知昔本不迷今亦无
悟。空华一喻使知真元无妄悟不生迷。金喻觉性
不变。灰喻果德无生。
上答云何忽生。下答四大相陵。
[○@◇]四显理事无碍。】
「富楼那。又汝问言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疑
水火性不相陵灭。又徵虚空及诸大地俱遍法界不
合相容。富楼那。譬如虚空体非群相而不拒彼诸相
发挥。所以者何。富楼那。彼太虚空日照则明。云屯则
暗。风摇则动。霁澄则清。气凝则浊。土积成霾。水澄成
映。于意云何。如是殊方诸有为相为因彼生为复空
有。若彼所生。富楼那。且日照时既是日明。十方世界
同为日色。云何空中更见圆日。若是空明空应自照。
云何中宵云雾之时不生光耀。当知是明非日非空
不异空日。观相元妄无可指陈。犹邀空华结为空果。
云何诘其相陵灭义。观性元真唯妙觉明。妙觉明心
卷四 第 572a 页 X12-0572.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j0687/buddhist/X12-0572.png)
汝以空明则有空现。地水火风各各发明则各各现。
若俱发明则有俱现。云何俱现。富楼那。如一水中现
于日影。两人同观水中之日东西各行则各有日随
二人去。一东一西先无准的。不应难言此日是一云
何各行。各日既双云何现一。宛转虚妄无可凭据。」
【议曰。此下喻显事理无碍以示不空藏性也。满慈
疑水火性不相陵灭。又疑虚空大地本不相容。如
来举虚空之喻以显事理无碍。故曰譬如虚空体
非群相而不拒彼诸相发挥。以喻妙觉性空体绝
诸妄而不妨随业发现也。且空中明暗等相本非
虚空而不异虚空是知妙觉明心发现诸相本非
妙明而不异妙明。此则不空之义显矣。观相元妄。
观性元真。唯一妙心。元非水火。云何复问不相容
者。盖真妙觉心具有广大业用故循业发现。而地
水火风各各发明则各各现。若俱发明则一时俱
现。然俱现者如水中日影随人东西各行不可作
一异会也。知此四大各遍之疑泮然冰释矣。
上喻显理事无碍。
[○@◇]五显迷悟同源以结事理无碍。】
「富楼那。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而如来藏随
为色空周遍法界。是故于中风动空澄日明云暗。众
生迷闷背觉合尘故发尘劳有世间相。我以妙明不
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是
卷四 第 572b 页 X12-0572.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j0687/buddhist/X12-0572.png)
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毛端现
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灭尘合觉故发真如妙
觉明性。」
【议曰。此结显事理无碍带显事事无碍也。谓如来
藏性本圆周遍。若以色空倾夺则随色空周遍法
界。且事遍即理遍也。但众生迷闷不悟背觉合尘
故发尘劳有世间相。以显事理无碍也。我以妙明
不生不灭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
界。故能一多相含。小大摄入。毛端现刹。尘里转轮。
良以灭尘合觉故发真如妙觉明性。此带显事事
无碍也。
上示不空藏性竟。
[○@●]三开空不空如来藏示中道观体分。
[□@◇]初约遮照以显圆分四。
[○@◇]约双遮以显圆。】
「而如来藏本妙圆心。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风非火。
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声香味触法。非眼识界
如是乃至非意识界。非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
非老非死非老死尽。非苦非集非灭非道。非智非得。
非檀那非尸罗非毗梨耶非羼提非禅那非般剌若。
非波罗蜜多。如是乃至非怛闼阿竭(此云如来)非阿罗诃
(此云应供)三耶三菩。(此云正遍知)非大涅槃。非常非乐非我非
净。」
【[○@◇]二约双照以显圆。】
卷四 第 572c 页 X12-0572.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j0687/buddhist/X12-0572.png)
「以是俱非世出世故。即如来藏元明心妙。即心即空。
即地即水即风即火。即眼即耳鼻舌身意。即色即声
香味触法。即眼识界如是乃至即意识界。即明无明
明无明尽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尽。即苦即集
即灭即道。即智即得。即檀那即尸罗即毗梨耶即羼
提即禅那即般剌若。即波罗蜜多。如是乃至即怛闼
阿竭即阿罗诃三耶三苦。即大涅槃。即常即乐即我
即净。」
【[○@◇]三约同时以显妙。】
「以是俱即世出世故。即如来藏妙明心元。离即离非
是即非即。」
【[○@◇]四结示离言。】
「如何世间三有众生及出世间声闻缘觉以所知心
测度如来无上菩提。用世语言入佛知见。譬如琴瑟
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汝与众生
亦复如是。宝觉真心各各圆满。如我按指海印发光。
汝暂举心尘劳先起。由不勤求无上觉道。爱念小乘
得少为足。」
【议曰。此约遮照以显圆也。而如来藏清净本然纤
尘不立离一切法十法界相了不可得。此约双遮
以显圆也。以是俱非世出世故。而如来藏即一切
法。世出世间一法不舍。此约双照以显圆也。若言
非言即犹是遮照未极一心。必离即离非是即非
即遮照同时心言路绝方显一心之妙耳。此则圆
卷四 第 573a 页 X12-0573.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j0687/buddhist/X12-0573.png)
世语言而入之哉。是须圆悟圆修方契一心之妙
耳。故譬琴瑟虽具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妙指
喻观行也。然汝与众生宝觉真心各各圆满与我
无异。如我按指则海印发光。汝暂举心则尘劳先
起者。何也。良由爱念小乘不肯勤求得少为足耳
上开空不空如来藏为中道观体竟。
从初卷至此通开三种藏性为三观体。
[□@◇]二示一心以显顿悟顿得。】
「富楼那言。我与如来宝觉圆明真妙净心无二圆满。
而我昔遭无始妄想久在轮回今得圣乘犹未究竟。
世尊诸妄一切圆灭独妙真常。敢问如来一切众生
何因有妄。自蔽妙明受此沦溺。佛告富楼那。汝虽除
疑馀惑未尽。吾以世间现前诸事今复问汝。汝岂不
闻室罗城中演若达多忽于晨朝以镜照面。爱镜中
头眉目可见。瞋责巳头不见面目。以为魑魅无状狂
走。于意云何。此人何因无故狂走。富楼那言。是人心
狂更无他故。佛言。妙觉明圆本圆明妙。既称为妄云
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自诸妄想展转相因。从
迷积迷以历尘劫。虽佛发明犹不能返。如是迷因因
迷自有。识迷无因妄无所依。尚无有生欲何为灭。得
菩提者如寤时人说梦中事。心纵精明。欲何因缘取
梦中物。况复无因本无所有。如彼城中演若达多。岂
有因缘自怖头走。忽然狂歇头非外得。纵未歇狂亦
卷四 第 573b 页 X12-0573.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j0687/buddhist/X12-0573.png)
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则汝
心中演若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胜净明心本周
法界。不从人得。何藉劬劳肯綮修證。譬如有人于自
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觉知。穷露他方。乞食驰走。虽实
贫穷。珠不曾失。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愿从心。致大
饶富。方悟神珠非从外得。」
【议曰。前巳开示三种藏性虽为三观之体。然且犹
属修證不无渐次。故满慈复问何因有妄。要明妄
元无因。以显顿悟顿得。方见天然妙性本自圆成。
不借功勋非从外得耳。满慈何因有妄一问最为
彻底穷源。学人日用但将此句时时参究。莫谓教
中无祖师意也。世尊难以措口聊借演若迷头之
事发明。以示妄元无因。亦见头非外得。以妙觉明
心本来无妄。既称为妄云何有因。有因则不名妄。
但自诸妄想相因从迷积迷耳。如是迷因乃因迷
自有若知迷无因则妄无所依。尚无有生云何有
灭。如寤时人说梦中事耳。妄性如此因何为在。汝
但不随分别三种相续。三缘断故则三因不生矣。
三缘即杀盗淫。三因乃发业润生二种无明为三
缘之因。谓若了三缘本空而根本无明当下不生。
则妙觉明心本来不迷。一旦顿得。正若演若狂心
若歇头非外得也。又何藉劬劳修證乎。故如贫子
衣珠元不曾失非从外得也。顿悟之旨于兹见矣
卷四 第 573c 页 X12-0573.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j0687/buddhist/X12-0573.png)
[□@◇]三示真妄双绝以显妙分二。
[○@◇]初当机执迷犹疑因缘自然。】
「即时阿难在大众中顶礼佛足起立白佛。世尊现说
杀盗淫业。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心中达多狂性自歇。
歇即菩提不从人得。斯则因缘皎然明白。云何如来
顿弃因缘。我从因缘心得开悟。世尊。此义何独我等
年少有学声闻。其此会中大目犍连及舍利弗须菩
提等。从老梵志闻佛因缘。发心开悟得成无漏。今说
菩提不从因缘。则王舍城拘舍梨等所说自然成第
一义。惟垂大悲开发迷闷。」
【议曰。阿难闻说妙心顿得不假修行。犹蹑因缘之
疑以启自然之问也。向以佛性借因缘而显。今则
本有不修自得。是说佛性自然。则彼外道神我自
然成第一义矣。此约佛性不假功勋为自然。非前
妄见分别之自然也。
[○@◇]二世尊曲借旁通即事以显真心绝待分六。
[△@△]初总显迷悟俱非。】
「佛告阿难。即如城中演若达多狂性因缘若得灭除。
则不狂性自然而出。因缘自然理穷于是。」
【[△@△]二显真妄双绝分二。
[□@○]初例真绝分二。
[?︽]初绝自然。】
「阿难。演若达多头本自然。本自其然无然非自。何因
缘故怖头狂走。」
卷四 第 574a 页 X12-0574.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j0687/buddhist/X12-0574.png)
【[?︽]次绝因缘。】
「若自然头因缘故狂。何不自然因缘故失。本头不失
狂怖妄出。曾无变易何藉因缘。」
【[□@○]二例妄绝分二。
[?︽]初绝自然。】
「本狂自然本有狂怖未狂之际狂何所潜。」
【[?︽]次绝因缘。】
「不狂自然。头本无妄何为狂走。」
【[△@△]三结妙绝言思。】
「若悟本头识知狂走。因缘自然俱为戏论。」
【[△@△]四遣妄缘。】
「是故我言三缘断故即菩提心。菩提心生生灭心灭。
此但生灭。」
【[△@△]五观智双泯。】
「灭生俱尽。无功用道若有自然。如是则明自然心生
生灭心灭。此亦生灭无生灭者名为自然。犹如世间
诸相杂和成一体者名和合性。非和合者称本然性。
本然非然。和合非合。合然俱离。」
【[△@△]三泯同果海。】
「离合俱非。此句方名无戏。」
【[□@◇]四结责劝修以发行。】
「菩提涅槃尚在遥远。非汝历劫辛勤修證。虽复忆持
十方如来十二部经清净妙理如恒河沙祇益戏论。
汝虽谈说因缘自然决定明了。人间称汝多闻第一。
以此积劫多闻熏习不能免离摩登伽难。何须待我
卷四 第 574b 页 X12-0574.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j0687/buddhist/X12-0574.png)
成精进林。爱河乾枯令汝解脱。是故阿难。汝虽历劫
忆持如来秘密妙严。不如一日修无漏业远离世间
憎爱二苦。如摩登伽宿为淫女。由神咒力销其爱欲。
法中今名性比丘尼。与罗睺母耶输陀罗同悟宿因。
知历世因贪爱为苦。一念熏修无漏善故或得出缠。
或蒙授记。如何自欺尚留观听。」
【议曰。此即事例显真心绝待也。阿难向执因缘自
然之见特常情耳。安可以入绝待真心哉。故世尊
以演若迷头之事责之曰。即演若迷头之事。若狂
性因缘灭时则有自然头之见。但观未狂巳前何
有因缘自然哉。故曰理穷于是。下示本无因缘自
然。故双辩其相。谓汝以离诸因缘便为自然者。且
如演若头本自然则毕竟自然。又何因缘故怖头
狂走则非自然矣。此绝自然也。若自然头以因缘
故狂。何以不自然头假因缘而失耶。虽狂而头本
不失乃狂怖妄出耳。纵狂而头无变改。何藉因缘
耶。此绝因缘也。上辩头不因自然因缘而有得失。
足知真性不属因缘自然也。下辩狂。谓不但头不
属因缘自然。即狂亦无因缘自然。若狂是自然于
未狂之先狂何所潜耶。此狂非自然也。若狂不自
然而头本无妄何为狂走。此狂亦非因缘也。足知
妄亦不属因缘自然矣。总而言之凡因缘自然之
说皆妄计名言习气。但未一悟本头耳。若悟本头
卷四 第 574c 页 X12-0574.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j0687/buddhist/X12-0574.png)
知天然妙性不属因缘自然明矣。故下合显果海
妙绝言思。是故我言三缘断故即菩提心者。此但
妄缘断而觉性生但是生灭边事。若此灭生俱尽
至于无功用道。此虽观智而对待未亡。若有自然
则名自然心生生灭心灭。此犹属生灭边收。又指
无生灭者名为自然。岂非妄见耶。智虽泯而理未
忘。宗门到此但名法身边事。未是法身向上事。犹
如世间调和成味而指非和合者称本然性耳。此
非绝待真心也。必若本然非本然。和合非和合。和
合本然。一切俱离。离合俱非至此则观智俱泯。心
境两忘。圣凡情尽。迷悟双祛不堕法身。泯同果海。
迥出言思。此句方名无戏论法也。前阿难陈悟谓
不历僧祗获法身矣。至此又以因缘自然为疑。正
是多闻名言习气未忘。岂可以戏论名言取菩提
涅槃哉。故如来大慈结责劝修曰。菩提涅槃尚在
遥远非汝历劫勤修无以取證。纵汝忆持十二部
经祇益戏论耳。且汝多闻乃积劫熏习。何以不免
摩登伽难。只须待我神咒令汝解脱耶。是故汝虽
历劫忆持不如一日修无漏业。且摩登淫女也。耶
输妇人也。祇一念熏修无漏善故。或得出缠。或蒙
授记。而汝丈夫何不勇猛熏修而返留滞于见闻
观听之迹耶。
上开三种藏性以为三观之体。末后切劝修持。故
卷四 第 575a 页 X12-0575.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j0687/buddhist/X12-0575.png)
△二详陈众行以示三观之相分二。
[○@●]初特请行门。】
「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疑惑销除心悟实相。身意
轻安得未曾有。重复悲泪顶礼佛足。长跪合掌而白
佛言。无上大悲清净宝王善开我心。能以如是种种
因缘方便提奖。引诸沈冥出于苦海。世尊。我今虽承
如是法音。知如来藏妙觉明心。遍十方界含育如来
十方国土清净宝严妙觉王刹。如来复责多闻无功
不逮修习。我今犹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赐与华屋。
虽获大宅要因门入。惟愿如来不舍大悲。示我在会
诸蒙暗者捐舍小乘。毕获如来无馀涅槃本发心路。
令有学者从何摄伏畴昔攀缘。得陀罗尼。入佛知见。
作是语巳。五体投地。在会一心。伫佛慈旨。」
【议曰。此当机请行也。古德判为修道分。愚判此为
示观相。以阿难初请三观。前但约所显理以为观
体。今阿难发心修行。远取菩提。非观行不能入。以
观妄相为行。故向下十方如来同声说偈正示观
相。而二十五圣圆通乃示各人随宜观相之方便
耳。阿难蒙佛开示巳悟法身真体。自信妙觉明心
本圆周遍。含育十方诸佛刹土矣。如来现今结责
谓菩提涅槃尚在遥远。非历劫修行而不能證。殊
非多闻可得。此则譬如天王赐与华屋要因门入。
故此请行。以三观乃入法界之门。今剋约本经旨
卷四 第 575b 页 X12-0575.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j0687/buddhist/X12-0575.png)
[○@●]二世尊委示行相分二。
[□@◇]初示自利妙圆理行分四。
[○@◇]初通示迷悟之根分四。
[△@△]初总示发觉初心。】
「尔时世尊哀悯会中缘觉声闻于菩提心未自在者。
及为当来佛灭度后末法众生发菩提心开无上乘
妙修行路。宣示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决定发菩提心。
于佛如来妙三摩提不生疲倦。应当先明发觉初心
二决定义。」
【[△@△]二别示二决定义分二。
[□@○]初以不生灭心为本修因分三。
[?︽]初示能观之心。】
「云何初心二义决定。阿难。第一义者。汝等若欲捐舍
声闻修菩萨乘入佛知见。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
地觉为同为异。阿难。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
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以是义故。汝当照明
诸器世间可作之法皆从变灭。阿难。汝观世间可作
之法谁为不坏。然终不闻烂坏虚空。何以故。空非可
作。由是始终无坏灭故。」
【[?︽]二示所观之境分三。
◎初示生灭源。】
「则汝身中坚相为地。润湿为水。煖触为火。动摇为风。
由此四缠。分汝湛圆妙觉明心。为视为听为觉为察。
从始入终五叠浑浊。」
【◎二喻生灭相。】
卷四 第 575c 页 X12-0575.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j0687/buddhist/X12-0575.png)
「云何为浊。阿难。譬如清水清洁本然。即彼尘土灰沙
之伦本质留碍。二体法尔性不相循。有世间人取彼
土尘投于净水。土失留碍水亡清洁。容貌汩然名之
为浊。汝浊五重亦复如是。」
【议曰。此下正示生灭之元。先立二决定义为发觉
初心也。将示不生灭心为本修因。先示五浊生灭
之相。意在即生灭以證无生。即五蕴以證法身也。
众生所以迷倒者。良由迷一心而为业识。依见相
而为色心。依色心而成五蕴。由是妄分根尘识界。
唯以五蕴为生死之本也。今将返妄归真。若离此
五蕴身心更无可修之地。故以观五蕴为入道之
门。若因地倒还因地起也。前徵心辩见以破者破
此五蕴身心是妄耳。会归藏性必从五蕴为首也。
众生相续则以五蕴为苦本也。故今修行必观五
蕴妄相以发轫也。即末后开示阴魔盖由观五蕴
不得其妙故堕魔属也。结会总示五蕴边际使知
归宿也。此佛出世说法之本意专为打破众生五
蕴身心耳。独于此经周备。故使观者必先得其要。
则若理若观皆有所归矣。世尊许说之初乃曰于
佛如来妙三摩提不生疲倦者以最初许曰有三
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今先诫令于此大定勿
生疲倦耳。以此證之则前显理为观体今说行门
为观相无疑矣。二决定义谓决定而不可易者。一
审因地发心。二审烦恼根本。意谓若生灭入照则
卷四 第 576a 页 X12-0576.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j0687/buddhist/X12-0576.png)
莫切于此。故令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
异。意使以果地觉为本因心。殆非生灭心可契不
生灭。果也。故令照明世间诸生灭法皆可坏相。独
虚空不坏者以无作故。此则的指无作妙行为根
本也。且不生灭者即圆湛妙明清净真心也。祇因
最初一念妄动而为无明。遂形所相而成四大之
妄色。因起妄见抟取四大而为身。因此四缠即将
圆明妙心分为见闻觉知而成五蕴之众生。譬如
清冷之水投之以灰沙尘土浑浊不分。此五蕴秽
浊之因从此而有也。
◎三别明生灭。】
「阿难。汝见虚空遍十方界空见不分。有空无体。有见
无觉。相织妄成。是第一重名为劫浊。汝身现抟四大
为体。见闻觉知壅令留碍。水火风土旋令觉知。相织
妄成。是第二重名为见浊。又汝心中忆识诵习。性发
知见。容现六尘。离尘无相。离觉无性。相织妄成。是第
三重名烦恼浊。又汝朝夕生灭不停。知见每故留于
世间。业运每常迁于国土。相织妄成。是第四重名众
生浊。汝等见闻元无异性。众尘隔越无状异生。性中
相知用中相背。同异失准相织妄成。是第五重名为
命浊。」
【议曰。上总显五浊生灭之元。下别示五浊生灭之
相。然五浊依五蕴而立者。意谓清净界中本无众
卷四 第 576b 页 X12-0576.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j0687/buddhist/X12-0576.png)
结为色心而为五蕴之众生即浑浊真心故有五
种之妄相也。见空相织为劫浊者此约色蕴以明
劫浊也。劫者梵语劫波此云时分。长时之称也。且
此明依色蕴应云四大相缠。今以空见而言者以
迷妄最初有虚空而为色体。乃妄见先所揽者。故
因顽空以浑浊真心而成妄见。此见吸取空相久
结为色而成色心。由此盖覆真心故约空以明色
蕴也。此中相织约义而言但取绵密相缠不分。盖
约生灭不停有织成义。非若世之经纬为织也。空
见不分者。谓迷。妙空而为顽空则空本遍也。迷妙
明而为妄见则见亦遍也。二妄混合而为一故云
不分。且空本是真如之实体。见本是圆明之妙觉。
今既迷而混为一。正似投灰土于清水。则两失之
矣。故但有空而无真体。但有见而无真觉。由此二
妄生灭相缠乃有色心故为色蕴之始也。名劫浊
者。以清净界中本无有时。今由色心初集之时便
为长时之本。故依色蕴名为劫浊。汝身现抟四大
等为见浊者指受蕴为见浊也。此见乃五识执受
之妄见也。指四大六根而为见浊者盖妄认四大
为自身相为妄见也。意谓汝之色身本非有也。乃
现抟取四大以为体。遂将圆明妙心壅令留碍。分
为见闻觉知隔越而不通。且彼四大本无知觉。今
壅识心于内。旋无知而令有知。遂执受为我。以无
卷四 第 576c 页 X12-0576.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j0687/buddhist/X12-0576.png)
浊生灭不停。妄见执此为受用根。以于清净心中
妄见有此执受之色根。故依受蕴名为见浊。又汝
心中意识诵习等名烦恼浊者此依想蕴而立也。
想乃六识之妄想。烦恼性空此妄想本非有也。由
汝心中寻常诵习惯熟之往事习气内鼓忽然起
念欲有所知所见之境。引起宿习故曰性发知见。
随其妄想而所念之尘境即分明形容于妄想心
中。此所谓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故曰容现六
尘。然此妄想缘尘而有。离尘则无实体。离觉则了
无自性。以此妄想生灭不停。扰乱于清净心中。故
依想蕴名烦恼浊。又汝心中朝夕不停等名众生
浊者此依行蕴而立也。谓此众生本非有也。由汝
妄想生灭不停。知见每欲留于世间故念念造业。
而善恶业力念念流变于十二类生。以去留生灭
为众生本。浑浊真心。故依行蕴名众生浊。汝等见
闻元无异性等名命浊者此依识蕴而立也。然此
命根本非有也。由汝元一妙圆真心本无同异之
相。良由四大壅分识性而为见闻觉知。则众尘隔
越故无状异生。性中本为一体故相知。用中六根
割据故相背。故同无一定之同。异无各各之异。两
失其准。此识连持色心而为命根。同异浑浊相织
妄成。故依此识蕴名为命浊。原此五浊于妙圆心
中本无所有。但由五蕴生灭浑浊真心故为浊耳。
卷四 第 577a 页 X12-0577.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j0687/buddhist/X12-0577.png)
[?︽]三示观行之因分三。
◎初明因真果正。】
「阿难。汝今欲令见闻觉知远契如来常乐我净。应当
先择死生根本。依不生灭圆湛性成。以湛旋其虚妄
灭生伏还元觉。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然后
圆成果地修證。」
【◎二喻断惑浅深分二。
[□@(?(○/(○*○)))]初喻渐断。】
「如澄浊水贮于净器。静深不动沙土自沈。清水现前
名为初伏客尘烦恼。」
【[□@(?(○/(○*○)))]二喻顿断。】
「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
【◎三结真穷惑尽。】
「明相精纯。一切变现不为烦恼。皆合涅槃清净妙德。」
【议曰。此略示观行之相也。意谓欲令浑浊之觉远
契涅槃清净之妙德。应先择死生之根本。择犹摘
也。专依不生灭性以旋生灭。旋犹漩也。如水之漩
澓也。谓念念漩妄以归真也。伏还元觉得元明觉
为因地心。如此方能圆成果地修證。故如澄浊水
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此渐断也。去泥纯
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此顿断也。当等觉后心将
入妙矣。真穷惑尽则合涅槃清净妙德矣。斯由不
生灭心观行之功也。
[□@○]二审烦恼根本意择圆根分六。
[?︽]初敕令详审。】
卷四 第 577b 页 X12-0577.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j0687/buddhist/X12-0577.png)
「第二义者。汝等必欲发菩提心。于菩萨乘生大勇猛
决定弃捐诸有为相。应当审详烦恼根本。此无始来
发业润生谁作谁受。阿难。汝修菩提。若不审观烦恼
根本。则不能知虚妄根尘何处颠倒。处尚不知云何
降伏取如来位。」
【[?︽]二正指结根。】
「阿难。汝观世间解结之人不见所结云何知解。不闻
虚空被汝隳裂。何以故。空无形相无结解故。则汝现
前眼耳鼻舌及与身心六为贼媒自劫家宝。由此无
始众生世界生缠缚故于器世间不能超越。」
【议曰。此审烦恼根本也。发业是根本无明。润生是
爱取二惑。生死实由此二而有。通名烦恼。然此二
种依根而辩者。谓此二法元无实体。但依六识妄
想为用。故于六根门头缘尘取境纯是无明用事
以资爱取。故念念爱取处处贪著。生死结于根尘
之中。故令审知虚妄根尘何处颠倒。以根尘相交
结处即颠倒处。乃生死结根之所在也。若欲解结
当就结根而解之。故审六根优劣。意取圆根虚而
易解。所以用其选择耳。将选圆根先示六根之优
劣欲令知所选耳。
[?︽]三显根因妄织。】
「阿难。云何名为众生世界。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
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
未来现在为世。方位有十。流数有三。一切众生织妄
卷四 第 577c 页 X12-0577.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j0687/buddhist/X12-0577.png)
可明世间祇目东西南北。上下无位。中无定方。四数
必明与世相涉三四四三宛转十二。流变三叠一十
百千总括始终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
【[?︽]四显力用不齐分六。
◎初眼根。】
「阿难。汝复于中克定优劣。如眼观见后暗前明。前方
全明。后方全暗。左右旁观三分之二。统论所作功德
不全。三分言功。一分无德。当知眼唯八百功德。」
【◎二耳根。】
「如耳周听十方无遗。动若迩遥。静无边际。当空耳根
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二鼻根。】
「如鼻嗅闻通出入息。有出有入而阙中交。验于鼻根
三分阙一。当知鼻唯八百功德。」
【◎四舌根。】
「如舌宣扬尽诸世间出世间智。言有方分理无穷尽。
当知舌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五身根。】
「如身觉触识于违顺。合时能觉。离中不知。离一合双
验于身根三分阙一。当知身唯八百功德。」
【◎六意根。】
「如意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间出世间法。唯圣与凡
无不包容尽其涯际。当知意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五诫选圆根。】
卷四 第 578a 页 X12-0578.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j0687/buddhist/X12-0578.png)
「阿难。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穷流根至不生灭。当验
此等六受用根谁合谁离。谁深谁浅。谁为圆通。谁不
圆满。若能于此悟圆通根。逆彼无始织妄业流得循
圆通。与不圆根日劫相倍。我今备显六湛圆明本所
功德数量如是。随汝详择其可入者。吾当发明令汝
增进。」
【[?︽]六使一门深入。】
「十方如来于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圆满无上菩提。
于其中间亦无优劣。但汝下劣。未能于中圆自在慧。
故我宣扬。令汝但于一门深入。入一无妄。彼六知根
一时清净。」
【议曰。此示六根优劣也。上云由此众生世界生缠
缚故于器世间不能超越。故知众生世界但就正
报之身而言。所云世界者世约妄念迁流界约一
身而有左右前后故为界也。以一念才兴居然迁
流便有三世。方虽有十祇言四方。此三世四方只
就一身而观。故曰身中贸迁。以界与世互相交涉
所谓织妄相成也。三四四三宛转十二者。谓一念
法尔具该三世全遍于一身。不出于左右前后之
四方。则每方各有三世此三四以成十二也。其四
方全被一念之所融贯则每世皆有四方此四三
以成十二也。以此相织故曰宛转。初则一念为一
叠但有十二耳。妄念重变前念巳灭后念续生最
极微细。以初起一念无本。即此一念巳包三世流
卷四 第 578b 页 X12-0578.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j0687/buddhist/X12-0578.png)
三世每世各有一根本共成三十。则四方合一百
二十故曰百。第二叠也。第三叠者就百二十上各
各有十则成千二百。此三叠也。此以世涉方其界
例此可知。最初一念不立本者以从无住本立一
切法故。然生灭妄念微细流注。谓一念中有九十
刹那。一刹那中有九百生灭。其实刹那刹那穷劫
不尽。今但以三叠而言者。谓约生灭一念法尔迁
流具该三世。虽穷劫亦只言三世耳。故就生灭根
身以明六根之业用。各各本该一千二百之功能。
但约遍不遍处圆不圆根定其力用优劣耳。若眼
根见前不能见后约功能不到处则三分阙一只
具八百。耳则圆闻十方故全具千二。鼻则约出入
息阙于中交亦只八百。舌则宣扬妙理圆满千二。
身以离合离则不知亦只八百。意则默容十方三
世无不周遍故千二百。此全约功能以论也。六根
优劣巳示于此。众生颠倒于生死之中而不能超
越者。但依六根缘尘取境无明发业爱取润生起
惑造业结成生死之根故长劫沉沦。今若逆生死
流返妄归真。只就此六根门头返穷流根至不生
灭地耳。不必舍此别求也。以此六根本是妙明真
心中所现之物。故根根尘尘皆可还源。今但就圆
根取其易入功用易成。故须选择令于一门深入。
果能入一无妄则六知根一时清净矣。
卷四 第 578c 页 X12-0578.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j0687/buddhist/X12-0578.png)
[△@△]三略示妄尽还源分二。
[□@○]初当机疑请。】
「阿难白佛言。世尊。云何逆流深入一门。能令六根一
时清净。」
【[□@○]二世尊的示分十。
[?︽]初总明机浅法深。】
「佛告阿难。汝今巳得须陀洹果。巳灭三界众生世间
见所断惑。然犹未知根中积生无始虚习。彼习要因
修所断得。何况此中生住异灭分齐头数。」
【[?︽]二令观六一虚妄。】
「今汝且观现前六根为一为六。阿难。若言一者。耳何
一见。目何不闻。头奚不履。足奚无语。若此六根决定
成六。如我今会与汝宣扬微妙法门。汝之六根谁来
领受。阿难言。我用耳闻。佛言。汝耳自闻何阙身口。口
来问义身起钦承。是故应知非一终六。非六终一。终
不汝根元一元六。」
【[?︽]三的示真妄两忘。】
「阿难。当知是根非一非六。由无始来颠倒沦替故于
圆湛一六义生。」
【[?︽]四责迷执一。】
「汝须陀洹虽得六销犹未亡一。」
【[?︽]五喻出形名。】
「如太虚空参合群器。由器形异名之异空。除器观空
说空为一。彼太虚空云何为汝成同不同。何况更名
是一非一。则汝了知六受用根亦复如是。」
【[?︽]六别示妄源分二。
◎初别显妄源分六。
卷四 第 579a 页 X12-0579.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j0687/buddhist/X12-0579.png)
[□@(?(○/(○*○)))]初眼根。】
「由明暗等二种相形。于妙圆中黏湛发见。见精映色
结色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眼体如蒲萄朵。
浮根四尘流逸奔色。」
【[□@(?(○/(○*○)))]二耳根。】
「由动静等二种相击。于妙圆中黏湛发听。听精映声
卷声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耳体如新卷叶。
浮根四尘流逸奔声。」
【[□@(?(○/(○*○)))]三鼻根。】
「由通塞等二种相发。于妙圆中黏湛发嗅。嗅精映香
纳香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鼻体如双垂爪。
浮根四尘流逸奔香。」
【[□@(?(○/(○*○)))]四舌根。】
「由恬变等二种相参。于妙圆中黏湛发尝。尝精映味
绞味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舌体如初偃月。
浮根四尘流逸奔味。」
【[□@(?(○/(○*○)))]五身根。】
「由离合等二种相摩。于妙圆中黏湛发觉。觉精映触
抟触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身体如腰鼓颡。
浮根四尘流逸奔触。」
【[□@(?(○/(○*○)))]六意根。】
「由生灭等二种相续。于妙圆中黏湛发知。知精映法
揽法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意思如幽室见。
浮根四尘流逸奔法。」
卷四 第 579b 页 X12-0579.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j0687/buddhist/X12-0579.png)
【◎二总结虚妄。】
「阿难。如是六根。由彼觉明有明明觉。失彼精了黏妄
发光。是以汝今离暗离明无有见体。离动离静元无
听质无通无塞嗅性不生。非变非恬尝无所出。不离
不合觉触本无。无灭无生了知安寄。」
【[?︽]七指归观心。】
「汝但不循动静合离恬变通塞生灭明暗。如是十二
诸有为相。随拔一根脱黏内伏。」
【[?︽]八智起惑忘。】
「伏归元真发本明耀。耀性发明。诸馀五黏应拔圆脱。
不由前尘所起知见。」
【[?︽]九略显大用。】
「明不循根寄根明发。由是六根互相为用。阿难。汝岂
不知今此会中阿那律陀无目而见。跋难陀龙无耳
而听。殑伽神女非鼻闻香。骄梵钵提异舌知味。舜若
多神无身觉触。如来光中映令暂现。既为风质其体
元无。诸灭尽定得寂声闻如此会中摩诃迦叶久灭
意根圆明了知不因心念。」
【[?︽]十显妄尽还源。】
「阿难。今汝诸根若圆拔巳。内莹发光。如是浮尘及器
世间诸变化相如汤消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阿难。
如彼世人聚见。于眼。若令急合暗相现前。六根黯然
头足相类。彼人以手循体外绕。彼虽不见。头足一辩
知觉是同。缘见因明暗成无见。不明自发则诸暗相
卷四 第 579c 页 X12-0579.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j0687/buddhist/X12-0579.png)
【议曰。此略示妄尽还源也。阿难闻入一无妄六根
一时清净之说未悟。故兴此问以启本无一六之
谈。因示六妄本源以明所归之地耳。故世尊先审
此根为一为六者意显此本元非一六义也。但由
无始颠倒于圆湛体中一六义生。故譬虚空参合
群器遂名为异。除器观空又说空为一。且虚空岂
因器以成同异。同尚强名云何更说是一非一耶。
了知此义则六受用根如此而巳。不可作一六解
也。问六根本是妙湛圆明之真心。何以成此六根
之妄想耶。答由明暗等下正示初成六根之妄相
以示六妄之源也。由明暗等者意显六根本非有
也。但由迷妙圆之真心妄成阿赖耶识谓之识精。
以因明立所遂有四大之妄尘。由明暗相形以击
湛明之真体。因此黏湛而发妄见。见精映色久而
取著。故结色成根。而根初成之时乃四大之净色
以笼识精。及粗而为浮尘根于外故识精从此流
逸而奔于色等尘。此眼根之所以成也。由动静二
尘以发耳根。由通塞二尘以发鼻根。由恬变二尘
以发舌根。用离合二尘以发身根。由生灭二尘以
发意根。皆例如眼根。此六根之所以成也。意根属
心无形。而根元亦名清净四大者。谓初由妄见吸
取父母之精血而识栖托于中。及五根既就而初
结肉团居中名肉团心。故此属四大名浮尘根。而
卷四 第 580a 页 X12-0580.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j0687/buddhist/X12-0580.png)
清净四大名胜义根以裹藏识。意根处此杳冥之
中故如幽室见。圣人之心有七窍言其虚而明耳。
巳上通示六根生起之妄源。故总结之曰如是六
根由彼觉明妄有明明之觉故失彼真精黏妄而
发其精光耳。皆以缘尘而有离尘则无体矣。故曰
无灭无生了知安寄。初以不知是妄故认无明为
主宰爱取为受用故依之而造业也。下示观心。故
曰汝今若欲返妄归真。但不循六尘随拔一根脱
黏内伏伏归元真。则本有真心光明一旦发耀。若
从一根耀性发明则五黏随脱不随前尘所起知
见尽是真光独露耳。由此真明则不循六根之妄
但寄根以明疑。由是六根开通互相为用。此所以
令汝速證安乐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也。下引
不循六根之人岂不信哉。阿难下正示还源。谓今
汝诸根若圆拔巳则内莹发光。如是浮尘根身及
器世间如汤消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矣。如水成
冰冰还成水岂假于外哉。且妄知妄见皆借前尘。
今不由前尘不因明而自然开发本有之真见则
诸暗相永不能昏矣。所以障蔽妙明者根尘之过
也。若根尘既消云何觉明之无明不成圆明之妙
觉哉。是知真妄还源总不出六根之外也。
上略显妄尽还源。
[△@△]四密示最初方便分二。
卷四 第 580b 页 X12-0580.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j0687/buddhist/X12-0580.png)
[□@○]初当机重疑断灭分二。
[?︽]初以真疑妄。】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说言因地觉心欲求常住。要
与果位名目相应。世尊。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
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是七种名称谓虽
别。清净圆满体性坚凝。如金刚王常住不坏。若此见
听离于明暗动静通塞毕竟无体。犹如念心离于前
尘本无所有。云何将此毕竟断灭以为修因。欲获如
来七常住果。」
【[?︽]二以妄疑真。】
「世尊。若离明暗见毕竟空。如无前尘念自性灭。进退
循环微细推求本无我心及我心所。将谁立因求无
上觉。如来先说湛精圆常。违越诚言终成戏论。云何
如来真实语者。惟垂大慈开我蒙吝。」
【议曰。此将示闻性真常以密拣耳根为最初方便
故当机先设断灭之疑也。阿难闻说六根离尘无
体遂疑为断灭。故问佛果七种皆是常住。若果念
心离于前尘本无所有则断灭矣。云何将此毕竟
断灭以为修因欲获如来七常住果耶。故进退循
环求而不知。遂起如来自语相违之疑。
[□@○]二巧示真常分五。
[?︽]初责许除疑。】
「佛告阿难。汝学多闻未尽诸漏。心中徒知颠倒所因。
真倒现前实未能识。恐汝诚心犹未信伏。吾今试将
尘俗诸事当除汝疑。」
【[?︽]二击钟以验。】
卷四 第 580c 页 X12-0580.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j0687/buddhist/X12-0580.png)
「即时如来敕罗睺罗击钟一声。问阿难言汝今闻不。
阿难大众俱言我闻。钟歇无声。佛又问言汝今闻不。
阿难大众俱言不闻。时罗睺罗又击一声。佛又问言
汝今闻不。阿难大众又言俱闻。佛问阿难。汝云何闻
云何不闻。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钟声若击则我得闻
击久声销音响双绝则名无闻。如来又敕罗睺击钟。
问阿难言尔今声不。阿难大众俱言有声。少选声销。
佛又问言尔今声不。阿难大众答言无声。有顷罗睺
更来撞钟。佛又问言尔今声不。阿难大众俱言有声。
佛问阿难。汝云何声云何无声。阿难大众俱白佛言。
钟声若击则名有声。击久声销音响双绝则名无声。」
【[?︽]三正显真常分五。
◎初拣定。】
「佛语阿难及诸大众。汝今云何自语矫乱。大众阿难
俱时问佛。我今云何名为矫乱。佛言。我问汝闻汝则
言闻。又问汝声汝则言声。唯闻与声报答无定。如是
云何不名矫乱。阿难。声销无响汝说无闻。若实无闻。
闻性巳灭同于枯木。钟声更击汝云何知。知有知无
自是声尘或无或有。岂彼闻性为汝有无。闻实云无
谁知无者。」
【◎二正示。】
「是故阿难。声于闻中自有生灭。非为汝闻声生声灭
令汝闻性为有为无。」
【◎三责迷。】
「汝尚颠倒惑声为闻。何怪昏迷以常为断。终不应言
卷四 第 581a 页 X12-0581.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j0687/buddhist/X12-0581.png)
【◎四喻显。】
「如重睡人眠熟床枕。其家有人于彼睡时捣练舂米。
其人梦中闻舂捣声别作他物。或为击鼓。或为撞钟。
即于梦时自怪其钟为木石响。于时忽寤遄知杵音。
自告家人我正梦时惑此舂音将为鼓响。阿难。是人
梦中岂忆静摇开闭通塞。其形虽寐闻性不昏。」
【◎五显结。】
「纵汝形销命光迁谢。此性云何为汝销灭。」
【[?︽]四总结颠倒。】
「以诸众生从无始来循诸色声逐念流转。曾不开悟
性净妙常。不循所常逐诸生灭。由是生生杂染流转。」
【[?︽]五指归观心分三。
◎初灭尘同觉。】
「若弃生灭守于真常。」
【◎二智起惑亡。】
「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时销落。」
【◎三尘消觉净。】
「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
云何不成无上知觉。」
【议曰。此下世尊巧示真常也。阿难因疑此心离尘
无体将为断灭。世尊试将俗事以验令其除疑。故
令罗睺击钟以验。初击钟时问曰闻否意在验闻
性也。如来又敕罗睺击钟乃问声否是约声尘以
验也。先巳报言无闻矣。次又击时再问而报有声。
卷四 第 581b 页 X12-0581.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j0687/buddhist/X12-0581.png)
之曰报答无定。以知有知无自是声尘或有或无
耳。岂彼闻性为汝有无哉。若实无闻谁知无者。以
此足徵闻恒真常也。乃正示之曰声于闻中自有
生灭。非汝闻性为有为无。乃责之曰。汝尚惑声为
闻。何怪以常为断。故不应言离彼动静前尘便说
闻无性也。故说睡梦之人形寐而闻性不昏。以此
足知纵汝形消命光迁谢此性云何为汝消灭耶。
此结显真常之义也。下示颠倒。以诸众生循诸色
声逐念流转。不循所常逐诸生灭。故生生杂染流
转。下指归观心。若弃生灭守于真常。一旦常光现
前。则根尘识心应时消落矣。想相识情二俱远离。
则根尘顿消而汝法眼应时清明。云何不成无上
知觉耶。此巳巧示真常。意显耳根可为最初方便。
次下指结根元将明下手功夫耳。
上总示迷悟之根竟。】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通议卷第四
卷四 第 581c 页 X12-0581.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j0687/buddhist/X12-058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