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277-A¶ 第 509c 页
* No. 277-A
首楞严经悬镜序
首楞严者大定之总名也。而世之受此经者有不定
之疑二焉。其一曰传经不定。唐神龙初般刺密谛三
藏潜将梵筴私入广州译而授房相国融。时本国责
其违制持筴遁去。融亦奏上不行。外则梵本无徵。内
则目录失载。巳不能无疑。而智升又谓沙门怀迪遇
梵僧于广州共译十卷。校之融本并不差异。岂迪与
融同时笔受耶。智升所记不详如此何以传信。及考
法显诵之于晋。法聪持之于梁。智者不得见之于隋。
而融等乃始受之于唐。或彼或此。或隐或显。其传经
不定起后世之疑一也。二曰判经不定。五时四教之
目摄一切经无不各从其判者。而独此经最为难判。
环师判入般若。璿师判入方等。智圆诸师判入法华
涅槃之间。夫不夭慧命未获法身非般若矣。楞伽山
上破外自然非方等矣。匿王父子生不逢受记之年
非法华涅槃间矣。非渐。非顿。非秘密。非不定。非藏通
别圆。如真觉百问所列。始终前后恍惚难凭。其判经
不定起后世之疑二也。宣洒常举秀师内道场之所
书悫师故相家之所得相质以释传经之疑。窃意世
人皆信二师亦皆信此经无惑也。乃今四众之信憨
师如二师则判以为非一时顿说也者顾不足信哉。
277-A¶ 第 510a 页 X12-0510.png
室罗筏城之说一时也。迦毗罗城之说又一时也。结
集者直欲显一心三观之指即十世古今不离当念
而例何足以拘之。虽然。师巳显真心明大定几无馀
蕴矣。又必名之曰悬镜者岂无其意欤。空中之镜悬
而照坛中之镜盖持心咒之轨仪也。昔者阿难与摩
登伽乘此咒心一念薰修超有漏而證无学。世尊将
欲敷演大陀罗尼。先顺其多闻之习种种开示。复铲
落其所闻于佛如语四众文殊大慧比丘等种种多
法。使之泰然荡然皎然了然而终则快然。于此金刚
三昧闻薰闻修之秘。此惟能说神咒。若观世音始为
当机。故历选圆通取其梵音潮音一形一咒可从中
修證者为法耳。如是修如是證获金刚心中初乾慧
地。地地皆以金刚观察。而此金刚心金刚观察乃金
刚三昧。自旦至暮音声相联从耳根入者也。因门而
入得陀罗尼入佛知见。不然。心有未通佛为妄语矣。
魔有未降咒为唐捐矣。独不观世尊自立之五名乎。
曰宝印。曰救护。曰密因。而终之曰陀罗尼咒灌顶章
句。所云灌顶者经中凡三四见焉。岳师判为天竺灌
顶部。诚有见于三藏所传必为密宗。此之圆圆果海
讵有时量而可以一时一教收之。耶或谓五密部中
无此显说。殊不知彼云夜[嘟-者+(看-目)]即如是我闻。我巳闻佛
金口诚言曰灌顶章句矣。而难信受奉行岂不谬哉。
是故憨师信受而标悬镜也。得此咒心。无论登刀入
火。虽安公破句读经圭公诋佛妄说无不可者。舍咒
集者直欲显一心三观之指即十世古今不离当念
而例何足以拘之。虽然。师巳显真心明大定几无馀
蕴矣。又必名之曰悬镜者岂无其意欤。空中之镜悬
而照坛中之镜盖持心咒之轨仪也。昔者阿难与摩
登伽乘此咒心一念薰修超有漏而證无学。世尊将
欲敷演大陀罗尼。先顺其多闻之习种种开示。复铲
落其所闻于佛如语四众文殊大慧比丘等种种多
法。使之泰然荡然皎然了然而终则快然。于此金刚
三昧闻薰闻修之秘。此惟能说神咒。若观世音始为
当机。故历选圆通取其梵音潮音一形一咒可从中
修證者为法耳。如是修如是證获金刚心中初乾慧
地。地地皆以金刚观察。而此金刚心金刚观察乃金
刚三昧。自旦至暮音声相联从耳根入者也。因门而
入得陀罗尼入佛知见。不然。心有未通佛为妄语矣。
魔有未降咒为唐捐矣。独不观世尊自立之五名乎。
曰宝印。曰救护。曰密因。而终之曰陀罗尼咒灌顶章
句。所云灌顶者经中凡三四见焉。岳师判为天竺灌
顶部。诚有见于三藏所传必为密宗。此之圆圆果海
讵有时量而可以一时一教收之。耶或谓五密部中
无此显说。殊不知彼云夜[嘟-者+(看-目)]即如是我闻。我巳闻佛
金口诚言曰灌顶章句矣。而难信受奉行岂不谬哉。
是故憨师信受而标悬镜也。得此咒心。无论登刀入
火。虽安公破句读经圭公诋佛妄说无不可者。舍咒
277-A¶ 第 510b 页 X12-0510.png
心而谈真心是增益多闻。非世尊意。亦非憨师之意
矣。
万历辛卯元旦狮子林居士虞淳熙书
* No. 277-B
首楞严经悬镜序
原夫首楞严经者。乃诸佛之秘藏修行之妙门迷悟
之根源真妄之大本。而其所谈。直指一味清净如来
藏真心为体。盖此心体本自灵明廓彻广大虚寂平
等如如绝诸名相圣凡一际生佛等同。然迷之则生
死无端。悟之则轮回顿息。是以吾佛證此悯物迷之
故假大权发启斯教。大开修證之门。曲示归家之路。
是以一部所诠从始洎终不出迷悟真妄二法。然迷
途万状悟有多门。若剋体穷源不无其要。至若从迷
至悟之方返妄归真之指端在楞严大定三观妙门。
若欲洞观法界彻见自心觌体还源莫斯为要。慨夫
文词简奥义理幽深。虽诸家注疏精畅发明。而学者
贪程罔知捷径。致使理观昧于陈言。修习失于正受。
清不揆固陋志尝刻意斯文。杜绝见闻穷历冰雪。顾
智识暗昧非敢妄拟圣心。每于一线通途粗述鄙意。
庶潜修之士若揽镜以照形。愿即事安心顿融藏性
者矣。
万历丙戌冬憨山头陀德清书于东海那罗延窟
矣。
万历辛卯元旦狮子林居士虞淳熙书
* No. 277-B
首楞严经悬镜序
原夫首楞严经者。乃诸佛之秘藏修行之妙门迷悟
之根源真妄之大本。而其所谈。直指一味清净如来
藏真心为体。盖此心体本自灵明廓彻广大虚寂平
等如如绝诸名相圣凡一际生佛等同。然迷之则生
死无端。悟之则轮回顿息。是以吾佛證此悯物迷之
故假大权发启斯教。大开修證之门。曲示归家之路。
是以一部所诠从始洎终不出迷悟真妄二法。然迷
途万状悟有多门。若剋体穷源不无其要。至若从迷
至悟之方返妄归真之指端在楞严大定三观妙门。
若欲洞观法界彻见自心觌体还源莫斯为要。慨夫
文词简奥义理幽深。虽诸家注疏精畅发明。而学者
贪程罔知捷径。致使理观昧于陈言。修习失于正受。
清不揆固陋志尝刻意斯文。杜绝见闻穷历冰雪。顾
智识暗昧非敢妄拟圣心。每于一线通途粗述鄙意。
庶潜修之士若揽镜以照形。愿即事安心顿融藏性
者矣。
万历丙戌冬憨山头陀德清书于东海那罗延窟
277-A¶ 第 510c 页 X12-0510.png
首楞严经悬镜
明东海那罗延窟海印沙门释德清述
将通大义总启二章(三分大义别具通议兹不繁列)。
* 初大开修證之门(从初启请至结经名)
* 次曲示迷悟差别(从精研七趣至五十重阴魔)
初中略有四意。
* 一示三观之体
* 二示三观之相
* 三示三观之用
* 四结三观之名
初开修證门中有四意者。良以真源湛寂绝生灭之
端。法界幽玄泯圣凡之迹。本无修證。岂属悟迷。今依
不迷之迷。故立无修之修。斯有无證之證矣。盖迷真
逐妄遂沈生死之流。今欲返妄归真须建依真之行。
而此经者盖以一味清净法界如来藏真心为体。依
此一心。建立三观。依此三观还證一心。故曰。无不从
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是以阿难示同未悟不
达此心。故一向多闻未得无漏。不能顿拔生死之根。
遂溺摩登淫舍之难。由是殷勤启请三观妙门。故我
世尊先示一心照明万法。而首告之曰。一切众生生
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又曰。有三摩
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
出妙庄严路。观此二语足见全经之旨。岂非欲令先
明东海那罗延窟海印沙门释德清述
将通大义总启二章(三分大义别具通议兹不繁列)。
* 初大开修證之门(从初启请至结经名)
* 次曲示迷悟差别(从精研七趣至五十重阴魔)
初中略有四意。
* 一示三观之体
* 二示三观之相
* 三示三观之用
* 四结三观之名
初开修證门中有四意者。良以真源湛寂绝生灭之
端。法界幽玄泯圣凡之迹。本无修證。岂属悟迷。今依
不迷之迷。故立无修之修。斯有无證之證矣。盖迷真
逐妄遂沈生死之流。今欲返妄归真须建依真之行。
而此经者盖以一味清净法界如来藏真心为体。依
此一心。建立三观。依此三观还證一心。故曰。无不从
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是以阿难示同未悟不
达此心。故一向多闻未得无漏。不能顿拔生死之根。
遂溺摩登淫舍之难。由是殷勤启请三观妙门。故我
世尊先示一心照明万法。而首告之曰。一切众生生
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又曰。有三摩
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
出妙庄严路。观此二语足见全经之旨。岂非欲令先
277-A¶ 第 511a 页 X12-0511.png
悟一心依之建立三观。修此三观还證一心者乎。洎
乎一往所答。虽多方决择委曲搜扬。无非显示一心。
之源。密陈三观之体。(从初卷至四卷中)因之起行造修。勾引
二十五圣旁通悟入之方。敕选耳根正是最初方便。
(从四卷半至六卷初)是使初心创志则知观相分明。然后任运
一心法尔浅深具有断惑證真高下之用。(从七卷初至八卷中)
修断巳极故结指观门。使始终一源不出楞严大定。
故以经名而系之终焉。此实通途之大旨也。
初示三观之体。而此体者所谓常住真心性净明体。
即一真法界如来藏心也。先示此体为所观之境。要
依此体启大智用故。然此藏心具有三意。一空如来
藏。二不空如来藏。三空不空如来藏。
一空如来藏者。谓此藏性其体本空一法叵得。如摩
尼珠其体空净了无色相。虽有随方之色色不离珠。
以即珠故。真心本净了绝妄缘。虽有随缘之妄妄不
离真。以即真故。名曰真空。故为观者先示真心以为
观体。能观此体名真空观。(经名奢摩他亦名体真止)此从经首阿
难启请世尊许说曰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
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起。一往七
徵八辩。始则决择真妄。且云妄不是真。以明五蕴身
心不有世界本空。破我法二执以显本觉真如。以至
三科七大会归藏性。然后真妄和融。方显妄即是真。
从浅洎深大段总显空如来藏理(从初卷启请至第三卷终)。
二不空如来藏者。谓此藏体虽空。具有恒沙称性功
乎一往所答。虽多方决择委曲搜扬。无非显示一心。
之源。密陈三观之体。(从初卷至四卷中)因之起行造修。勾引
二十五圣旁通悟入之方。敕选耳根正是最初方便。
(从四卷半至六卷初)是使初心创志则知观相分明。然后任运
一心法尔浅深具有断惑證真高下之用。(从七卷初至八卷中)
修断巳极故结指观门。使始终一源不出楞严大定。
故以经名而系之终焉。此实通途之大旨也。
初示三观之体。而此体者所谓常住真心性净明体。
即一真法界如来藏心也。先示此体为所观之境。要
依此体启大智用故。然此藏心具有三意。一空如来
藏。二不空如来藏。三空不空如来藏。
一空如来藏者。谓此藏性其体本空一法叵得。如摩
尼珠其体空净了无色相。虽有随方之色色不离珠。
以即珠故。真心本净了绝妄缘。虽有随缘之妄妄不
离真。以即真故。名曰真空。故为观者先示真心以为
观体。能观此体名真空观。(经名奢摩他亦名体真止)此从经首阿
难启请世尊许说曰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
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起。一往七
徵八辩。始则决择真妄。且云妄不是真。以明五蕴身
心不有世界本空。破我法二执以显本觉真如。以至
三科七大会归藏性。然后真妄和融。方显妄即是真。
从浅洎深大段总显空如来藏理(从初卷启请至第三卷终)。
二不空如来藏者。谓此藏体虽空。具有恒沙称性功
277-A¶ 第 511b 页 X12-0511.png
德。包含融摄纤悉不遗。如摩尼珠其体虽净。具有圆
照之用。而能随方现一切色。色即是珠。以珠现故。藏
性虽空。而能随缘显现十界依正之相。相即是性。以
性起故。名不真空。故为观者示此藏性以为观体。能
观此体名不空观。(经名三摩亦名方便随缘止)此从富那执相难
性。三种相续。深穷生起之由。委明循业发现之义。总
显不空之体(始从四卷初。至本卷故发真如妙觉明性。有半卷经文。计一千五百馀言)。
三空不空如来藏。谓此藏性其体清净能应能现。如
摩尼珠其体净圆。净故非色以即珠故。圆故能应非
不色以即色故。非色非珠。而此藏性其体净圆。净故
非相以即性故。圆故能现非不相以即相故。非相非
性。名空不空。非相故空。非性故不空。非即非离。平等
如如。名曰中道。故为观者示此藏性以为观体。能观
此体名中道观(经名禅那。亦名离二边分别止。亦名等持。此从四卷中。而如来藏非心等
起。至即常乐我净等。文有二章。几三百言)。
然上三谛。体虽不二。举一即三。终带名言。犹存历别。
未及一心之源。难契圆融之旨。必若离即离非是即
非即。则藏心妙性彻底穷源绝诸对待。良以双离则
双泯。双是则双存。存则三谛灵然。泯则一心无寄。寂
照同时。存泯无碍。唯在忘言者可以神会。绝虑者可
以心通。可谓妙契寰中泯同法界矣。圆融圆融。深思
深思。历然不昧。故佛开示巳毕乃总告之曰。上来所
说藏性之理如此深妙。如何汝等以所知心而能测
度世间语言而能入哉。且此妙理人人本具。然虽本
照之用。而能随方现一切色。色即是珠。以珠现故。藏
性虽空。而能随缘显现十界依正之相。相即是性。以
性起故。名不真空。故为观者示此藏性以为观体。能
观此体名不空观。(经名三摩亦名方便随缘止)此从富那执相难
性。三种相续。深穷生起之由。委明循业发现之义。总
显不空之体(始从四卷初。至本卷故发真如妙觉明性。有半卷经文。计一千五百馀言)。
三空不空如来藏。谓此藏性其体清净能应能现。如
摩尼珠其体净圆。净故非色以即珠故。圆故能应非
不色以即色故。非色非珠。而此藏性其体净圆。净故
非相以即性故。圆故能现非不相以即相故。非相非
性。名空不空。非相故空。非性故不空。非即非离。平等
如如。名曰中道。故为观者示此藏性以为观体。能观
此体名中道观(经名禅那。亦名离二边分别止。亦名等持。此从四卷中。而如来藏非心等
起。至即常乐我净等。文有二章。几三百言)。
然上三谛。体虽不二。举一即三。终带名言。犹存历别。
未及一心之源。难契圆融之旨。必若离即离非是即
非即。则藏心妙性彻底穷源绝诸对待。良以双离则
双泯。双是则双存。存则三谛灵然。泯则一心无寄。寂
照同时。存泯无碍。唯在忘言者可以神会。绝虑者可
以心通。可谓妙契寰中泯同法界矣。圆融圆融。深思
深思。历然不昧。故佛开示巳毕乃总告之曰。上来所
说藏性之理如此深妙。如何汝等以所知心而能测
度世间语言而能入哉。且此妙理人人本具。然虽本
277-A¶ 第 511c 页 X12-0511.png
具隐而未现。譬如琴瑟虽有妙音非妙指不能发。众
生虽具妙心非妙观不能显。且如我今證此真心安
住大定圆照法界。凡有动作皆是大用现前。汝等迷
之。举措云为皆是尘劳业用。故曰。如我按指海印发
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此无他故。盖由不肯勤求得
少为足耳。当机遂请何因有妄。要显妄元无因。使悟
妄不离真。亦似头非外得。然此天然妙性不假修成。
但能一念回光方悟神珠本有。故随结责戏论切劝
修持。乃曰。汝虽忆持十二部经。不如一日修无漏业
如何自欺尚留观听而不修之。是以阿难闻说疑惑
消除心悟实相。遂乃请入华屋摄伏攀缘冀得陀罗
入佛知见等。由是观之。大槩一往开示藏性。岂非欲
令先悟一心依之建立三观妙行。然后行成解绝顿
證一心者乎。
初示三观之体属见道分竟。
二示三观之相者。由前开示一真法界如来藏心。而
此心体具有广大智慧光明义故说名为智。今以即
体之智还照寂灭之体。理智一如离念离相名一心
源了无说示。今约真妄生灭之门会取返妄归真之
路。方便施设亦有三重。以智照理故单以观名。约妄
相以明故曰观相。
且先略示观门。
* 一奢摩他空观
* 二三摩钵提不空观
* 三禅那中道观
生虽具妙心非妙观不能显。且如我今證此真心安
住大定圆照法界。凡有动作皆是大用现前。汝等迷
之。举措云为皆是尘劳业用。故曰。如我按指海印发
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此无他故。盖由不肯勤求得
少为足耳。当机遂请何因有妄。要显妄元无因。使悟
妄不离真。亦似头非外得。然此天然妙性不假修成。
但能一念回光方悟神珠本有。故随结责戏论切劝
修持。乃曰。汝虽忆持十二部经。不如一日修无漏业
如何自欺尚留观听而不修之。是以阿难闻说疑惑
消除心悟实相。遂乃请入华屋摄伏攀缘冀得陀罗
入佛知见等。由是观之。大槩一往开示藏性。岂非欲
令先悟一心依之建立三观妙行。然后行成解绝顿
證一心者乎。
初示三观之体属见道分竟。
二示三观之相者。由前开示一真法界如来藏心。而
此心体具有广大智慧光明义故说名为智。今以即
体之智还照寂灭之体。理智一如离念离相名一心
源了无说示。今约真妄生灭之门会取返妄归真之
路。方便施设亦有三重。以智照理故单以观名。约妄
相以明故曰观相。
且先略示观门。
* 一奢摩他空观
* 二三摩钵提不空观
* 三禅那中道观
277-A¶ 第 512a 页 X12-0512.png
一奢摩陀名空观者。谓了一真法界如来藏心本无
生灭亦无诸相。盖因一念不觉而有无明。因此无明
生起三细六粗四大六根种种诸法。而此诸法唯心
所现本无所有。但是一心。心体圆明离一切相。如珠
中色本来不有。以即空故。故曰色即是空。以色非色
故。色不异空。故名真空。作是观者名真空观。
二三摩钵提名不空观者。谓了根身器界一切诸法
既是一心。心体圆明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缘显现。
此则诸法当体虚假如幻不实。如珠中色分明显现
全珠即色。以即色故。故曰空即是色。以空非空故。空
不异色。故名不空。作是观者名不空观。
三禅那名中道观者。谓依此寂灭一心照明诸法。诸
法法尔当体寂灭。寂故名空。照故不空。如珠与色非
色非珠。名空不空。非寂非照。如如平等。唯一心源。湛
然不动。离即离非。是即非即。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心
心无间。任运流入萨婆若海。作是观者名中道观。
次正示观相文中大科为四。
* 初总示迷悟之根
* 二正示一心三观之相
* 三略示解结之方
* 四广示最初方便
初总示迷悟之根者。由前阿难闻佛开示巳悟如来
藏性妙觉明心圆满周遍备在于巳不假外求。良以
一向徒事攀缘不能摄伏。今将思而修之不知造进
之方。故有请入华屋之问。冀得直捷之门即可乘便
而入。因相而修故此科名三观之相。然世尊所示别
277-A¶ 第 512b 页 X12-0512.png
无其方。先令决择真妄分明。然后随宜调治。故欲返
妄归真造端不出二决定义。意者。盖原迷此圆明湛
寂之真心。结为四大。妄分六根。根尘和合虚妄生灭。
引起五浊业用烦恼。使妙圆之体隔越而不通若群
器参乎太虚。湛渊之心浑浊而失照似尘沙投于清
水。此则本不分而分元不浊而浊矣。今欲即生灭以
證真常。旋虚妄而复妙觉。要先以此不生灭心为本
修因照破生灭之原。次审所结之根谁是烦恼之本。
若生灭入照则当下真常。若烦恼知根则迎刃而解。
斯则能照之一心心心寂灭。所照之万法法法圆通。
是以顿超五浊旋复一元。若依此为因心可圆成于
果證。然则所迷之一心虽是本圆周遍。能迷之六根
现前力用不齐。今若即迷返悟。就路还家。固尔门门
皆可穷源。处处尽堪合辙。良以初心昧劣不解圆观。
必须直指当阳要在一门深入。由是备显六根优劣
令审谁浅谁深。浅则逆离而难通。深则顺合而易入。
果能入一无妄则六湛圆明。诸妄消忘而一心清净。
如是则吾家之故物可归诸佛之涅槃可證矣。
此后重徵一六。意显粘湛而妄发。深穷生灭之根元。
再起断见之疑。验出真常之妙性。斯巳密拣耳根以
为初心方便。若一心守真常而弃生灭。则无上知觉
应念圆成。得一旦常光显现。而生灭圆离。则根尘识
心应时消落。此实圆观之秘诀。破妄之神符。还元之
旨始在兹乎。是所谓返妄归真无出二决定义也。
妄归真造端不出二决定义。意者。盖原迷此圆明湛
寂之真心。结为四大。妄分六根。根尘和合虚妄生灭。
引起五浊业用烦恼。使妙圆之体隔越而不通若群
器参乎太虚。湛渊之心浑浊而失照似尘沙投于清
水。此则本不分而分元不浊而浊矣。今欲即生灭以
證真常。旋虚妄而复妙觉。要先以此不生灭心为本
修因照破生灭之原。次审所结之根谁是烦恼之本。
若生灭入照则当下真常。若烦恼知根则迎刃而解。
斯则能照之一心心心寂灭。所照之万法法法圆通。
是以顿超五浊旋复一元。若依此为因心可圆成于
果證。然则所迷之一心虽是本圆周遍。能迷之六根
现前力用不齐。今若即迷返悟。就路还家。固尔门门
皆可穷源。处处尽堪合辙。良以初心昧劣不解圆观。
必须直指当阳要在一门深入。由是备显六根优劣
令审谁浅谁深。浅则逆离而难通。深则顺合而易入。
果能入一无妄则六湛圆明。诸妄消忘而一心清净。
如是则吾家之故物可归诸佛之涅槃可證矣。
此后重徵一六。意显粘湛而妄发。深穷生灭之根元。
再起断见之疑。验出真常之妙性。斯巳密拣耳根以
为初心方便。若一心守真常而弃生灭。则无上知觉
应念圆成。得一旦常光显现。而生灭圆离。则根尘识
心应时消落。此实圆观之秘诀。破妄之神符。还元之
旨始在兹乎。是所谓返妄归真无出二决定义也。
277-A¶ 第 512c 页 X12-0512.png
二正示一心三观之相。
阿难闻前第二义门生灭即常之说遂起何名结解
之疑。意谓生灭不常可说为结。今既常矣将何物而
名结。结既尚无从何物而名解耶。盖前以常为断。此
则执妄为真。皆由不了迷悟同根真妄一体故致斯
问。此实初心所混故须甄明。令其观相分明不堕空
有之见。要显中道之旨方契一心之源。故尔诸佛因
而同告之曰。使汝生死涅槃者皆汝六根所致也。岂
又更容他物哉。直由迷悟之分故有结解之异耳。如
此明言当机犹自未悟。世尊因而解之曰。根尘识性
同一真源。缚脱两途元无二致。盖因迷一真而妄见
六根知见立知即名生死。了六根而本同一体知见
无见斯即涅槃。此实结解之元。岂可更容他物。然此
虽明空有未极一心。何则。盖一真之性不属生死涅
槃。如来藏中。本无去来迷悟。至若有为起而无为灭。
俱是缘生如目前之幻化。无为起而有为灭尽为不
实若眼底之空华。况非真与非真。何有能见所见。(能见
六根所见六尘)然而根尘之间元无实体。虚有其相故若交
芦。是以结解同根圣凡无二。汝试但观交中识生(即第
八阿黎耶识)空有何名。盖由明昧因依真妄互立。迷之而
六妄同生。悟之而一真何寄。良由此体甚深微细熏
变难思。执之则真巳非真。取之则非幻成幻。苟不取
而非幻尚无。不执而幻法何立。如是则六根圆湛空
有双袪。三谛圆观是非齐泯。妙圆之旨尽在兹乎。此
277-A¶ 第 513a 页 X12-0513.png
则是名金刚三昧如幻摩提。修之而一念顿超。拟之
而诸佛同證。此所谓十方婆伽梵一路涅槃门。若欲
径登彼岸。直造妙严。唯此大定法门。故应修而證入
也。
三略示解结之方。
上来巳示一心三观之相。乃佛佛成道之门。今将思
而修之。争奈初心不知直捷之方。故有六解一亡之
问远启选择之谈。故我世尊精宣妙旨巧示玄机。聊
绾华巾将成六结。以明依一巾而有六结结若解而
巾亦不存。要显依一真而分六妄妄若消而真亦不
立。何则。良以真净界中本无此事。生死涅槃皆即狂
劳颠倒华相。故须真妄两忘。方可会归中道。直造一
心之源耳。故随请解结之方。审明下手之处。除结当
心以显二边无力。当阳直入必须中道收功。斯实入
圆之要术。破惑之利具。唯其法门甚深恐难谛信。世
尊因而矢之曰。我此说者。乃出世微妙之因缘。非世
俗和合之粗相。况我世出世法一一皆了元因。矧此
修行岂不知其节要。加兹功用不劳弹指而顿證无
生。不涉途程而径登佛地。是故阿难随汝心中选择
凭在何根。用此妙术解之诸妄何愁不灭。恐汝不能
圆观顿脱。是须次第销镕。先且选择一根。以为最初
方便。若得此根初解五粘随脱而先得人空。从此观
智增明然后成法解脱。若所观人法双空则能空观
智亦泯。斯实药病俱遣。真俗两融。三谛灵然。一心无
而诸佛同證。此所谓十方婆伽梵一路涅槃门。若欲
径登彼岸。直造妙严。唯此大定法门。故应修而證入
也。
三略示解结之方。
上来巳示一心三观之相。乃佛佛成道之门。今将思
而修之。争奈初心不知直捷之方。故有六解一亡之
问远启选择之谈。故我世尊精宣妙旨巧示玄机。聊
绾华巾将成六结。以明依一巾而有六结结若解而
巾亦不存。要显依一真而分六妄妄若消而真亦不
立。何则。良以真净界中本无此事。生死涅槃皆即狂
劳颠倒华相。故须真妄两忘。方可会归中道。直造一
心之源耳。故随请解结之方。审明下手之处。除结当
心以显二边无力。当阳直入必须中道收功。斯实入
圆之要术。破惑之利具。唯其法门甚深恐难谛信。世
尊因而矢之曰。我此说者。乃出世微妙之因缘。非世
俗和合之粗相。况我世出世法一一皆了元因。矧此
修行岂不知其节要。加兹功用不劳弹指而顿證无
生。不涉途程而径登佛地。是故阿难随汝心中选择
凭在何根。用此妙术解之诸妄何愁不灭。恐汝不能
圆观顿脱。是须次第销镕。先且选择一根。以为最初
方便。若得此根初解五粘随脱而先得人空。从此观
智增明然后成法解脱。若所观人法双空则能空观
智亦泯。斯实药病俱遣。真俗两融。三谛灵然。一心无
277-A¶ 第 513b 页 X12-0513.png
寄。如斯圆照。任运冥枢。是名从三昧以契无生。即六
根而證常乐。直捷之指无尚此矣。初心方便妙在兹
乎。
四广示最初方便(二十五圣。一一皆是最初方便但观音耳根一门。堪合此
方之机。故曰广示)。
阿难闻前开示观相分明。巳悟随根皆可證入。然犹
不知随处下手做作之方。抑又未达的指何根堪作
此界当机最初方便。且将刻志进修冀成道果。庶不
失此嘉会辜负密言。亦为远益未来成就最后开示。
故有请惠秘严之问。然此秘严之旨乃吾佛自證根
本法门。甚深微妙难解难思。果海离言了无说示。今
兹曲垂指示须藉旁通。故假二十五圣各说最初方
便。意显三科七大随处皆可还源。大小三乘远近一
齐趋入。且令谛信不疑。托此将为證据。是以诸圣奉
敕用解先登。或析色体色以取单真。或即俗离俗要
归中道。偏圆互焕星月交罗。深浅齐驱牛羊共渡。斯
则门门总是圆通。法法尽成解脱。苟能入此三昧。證
是妙门。随处而常光普照。应念而诸佛现前。水流风
动共演圆音。世界山河普现三昧。至此始知自他不
二。依正互融。消习漏于刹那。廓众尘于一念。无作之
行芬披。真常之乐自现。然此秘严利器付之勇猛丈
夫。有何坚而不破又何结而不解哉。然虽正偏兼到。
顺逆皆通。不知此界当根谁为要妙。若是尘中作主
非大智无以潜眸。闹里夺尊非大悲不能下手。故敕
根而證常乐。直捷之指无尚此矣。初心方便妙在兹
乎。
四广示最初方便(二十五圣。一一皆是最初方便但观音耳根一门。堪合此
方之机。故曰广示)。
阿难闻前开示观相分明。巳悟随根皆可證入。然犹
不知随处下手做作之方。抑又未达的指何根堪作
此界当机最初方便。且将刻志进修冀成道果。庶不
失此嘉会辜负密言。亦为远益未来成就最后开示。
故有请惠秘严之问。然此秘严之旨乃吾佛自證根
本法门。甚深微妙难解难思。果海离言了无说示。今
兹曲垂指示须藉旁通。故假二十五圣各说最初方
便。意显三科七大随处皆可还源。大小三乘远近一
齐趋入。且令谛信不疑。托此将为證据。是以诸圣奉
敕用解先登。或析色体色以取单真。或即俗离俗要
归中道。偏圆互焕星月交罗。深浅齐驱牛羊共渡。斯
则门门总是圆通。法法尽成解脱。苟能入此三昧。證
是妙门。随处而常光普照。应念而诸佛现前。水流风
动共演圆音。世界山河普现三昧。至此始知自他不
二。依正互融。消习漏于刹那。廓众尘于一念。无作之
行芬披。真常之乐自现。然此秘严利器付之勇猛丈
夫。有何坚而不破又何结而不解哉。然虽正偏兼到。
顺逆皆通。不知此界当根谁为要妙。若是尘中作主
非大智无以潜眸。闹里夺尊非大悲不能下手。故敕
277-A¶ 第 513c 页 X12-0513.png
文殊拣选谁合此方之机。唯独观音耳根可作最初
方便。何则。原夫觉海澄圆。圆澄元妙。本无世界及与
众生。直以一念才兴空沤顿起诸缘不息三有齐生。
是以六处妄分。诸尘妄隔。使圆通妙体不得而圆通。
常住真心莫得而常住矣。若约妄法全真斯则归元
之性不二。奈何根机不一是以方便之路多门。在乎
圣性顺逆皆通。属之初心不无迟速。今者若就六尘
而入六尘之体本非常住。若依五根而入五根之性
匪涉圆融。若凭六识而六识生灭宛然。若假五大而
五大无知昏钝。若据见性虽则都摄六根然尚在能
所未能忘照。若观识性虽则包含万法犹存分别难
以契真。今若剋合此方教体的示机宜速取三摩实
从闻入。何者。良以闻根圆妙十处周闻。闻处虚融墙
垣莫隔。音声生灭闻性恒常。寤寐一如身心不及。此
则可由闻性以證真常。从耳根而入妙觉矣。况复此
界众生此根最利。投机之指莫尚于兹。良由迷本循
声故此流转生死。果能旋流无妄岂不顿契无生。此
是金刚三昧如幻妙门。如斯秘密绝要真修。何不将
闻以自闻闻。岂肯畜闻而成过误。况闻非有体因声
以名。若旋妄遗尘则性何名状。此所以一根既返源
六根成解脱也。其如六根幻翳。三界空华。今闻复而
翳除。则尘消而觉净。净极光达寂照含虚。根境皆空
犹如梦事。安有梦中之境而能留汝形骸耶。大槩世
间男女皆如幻以幻成。虽见摇动全一机抽。由机息
方便。何则。原夫觉海澄圆。圆澄元妙。本无世界及与
众生。直以一念才兴空沤顿起诸缘不息三有齐生。
是以六处妄分。诸尘妄隔。使圆通妙体不得而圆通。
常住真心莫得而常住矣。若约妄法全真斯则归元
之性不二。奈何根机不一是以方便之路多门。在乎
圣性顺逆皆通。属之初心不无迟速。今者若就六尘
而入六尘之体本非常住。若依五根而入五根之性
匪涉圆融。若凭六识而六识生灭宛然。若假五大而
五大无知昏钝。若据见性虽则都摄六根然尚在能
所未能忘照。若观识性虽则包含万法犹存分别难
以契真。今若剋合此方教体的示机宜速取三摩实
从闻入。何者。良以闻根圆妙十处周闻。闻处虚融墙
垣莫隔。音声生灭闻性恒常。寤寐一如身心不及。此
则可由闻性以證真常。从耳根而入妙觉矣。况复此
界众生此根最利。投机之指莫尚于兹。良由迷本循
声故此流转生死。果能旋流无妄岂不顿契无生。此
是金刚三昧如幻妙门。如斯秘密绝要真修。何不将
闻以自闻闻。岂肯畜闻而成过误。况闻非有体因声
以名。若旋妄遗尘则性何名状。此所以一根既返源
六根成解脱也。其如六根幻翳。三界空华。今闻复而
翳除。则尘消而觉净。净极光达寂照含虚。根境皆空
犹如梦事。安有梦中之境而能留汝形骸耶。大槩世
间男女皆如幻以幻成。虽见摇动全一机抽。由机息
277-A¶ 第 514a 页 X12-0514.png
而幻消。则情忘而执谢。圆明妙体当下现前。诸佛众
生应时平等矣。如斯妙利真实圆通。何不旋倒妄之
闻机返自闻于真性以成无上之道哉。此是微尘诸
佛一路妙门。三世圣贤修行捷径。非但观音独擅。我
亦从中證入。是若将救末劫求出生死之人欲速成
就菩提无过耳根为最。斯乃大小共由之门。浅深同
说之法。但依此修超乘馀根。真实心要莫斯为妙者
矣。于是当机闻说自心了然。明见还家归真道路。斯
则观相分明现前无惑。奈何未来末法邪道乱真。其
有依教信行之辈。如何摄心轨则得正熏修。安立道
场远诸魔事。故发度人之请。远益未来之机。通会长
途犹属行门之事。然世尊所答别无其方。直以毗奈
耶中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以戒定慧是生。三者圆明
可超诸漏。然前见道明心巳开慧性。修道方便定相
圆明。至其戒为基本尚未明言。今若得正熏修须凭
定慧。若欲违制行业必禀戒轮。且夫生死之海滔天
始于滥觞之念。烦恼之林翳日生于萌蘖之根。今若
绝末停流。端在塞源拔本。戒虽多品四重为根。根本
不生枝流自绝。然而真修以离欲为本故先淫欲首
惩。生死以冤负相牵故次杀盗随举。妄言矜俗贪爱
潜滋。委论酬偿杀盗相若。为其永殒善根不成三昧。
故例量重尤是须并断。若欲圆成修学必先持此冰
清。果能四事不遗自然远诸魔事。正行可成。正定可
入。然而现行易制。宿习难除。是须诵我无上佛顶心
生应时平等矣。如斯妙利真实圆通。何不旋倒妄之
闻机返自闻于真性以成无上之道哉。此是微尘诸
佛一路妙门。三世圣贤修行捷径。非但观音独擅。我
亦从中證入。是若将救末劫求出生死之人欲速成
就菩提无过耳根为最。斯乃大小共由之门。浅深同
说之法。但依此修超乘馀根。真实心要莫斯为妙者
矣。于是当机闻说自心了然。明见还家归真道路。斯
则观相分明现前无惑。奈何未来末法邪道乱真。其
有依教信行之辈。如何摄心轨则得正熏修。安立道
场远诸魔事。故发度人之请。远益未来之机。通会长
途犹属行门之事。然世尊所答别无其方。直以毗奈
耶中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以戒定慧是生。三者圆明
可超诸漏。然前见道明心巳开慧性。修道方便定相
圆明。至其戒为基本尚未明言。今若得正熏修须凭
定慧。若欲违制行业必禀戒轮。且夫生死之海滔天
始于滥觞之念。烦恼之林翳日生于萌蘖之根。今若
绝末停流。端在塞源拔本。戒虽多品四重为根。根本
不生枝流自绝。然而真修以离欲为本故先淫欲首
惩。生死以冤负相牵故次杀盗随举。妄言矜俗贪爱
潜滋。委论酬偿杀盗相若。为其永殒善根不成三昧。
故例量重尤是须并断。若欲圆成修学必先持此冰
清。果能四事不遗自然远诸魔事。正行可成。正定可
入。然而现行易制。宿习难除。是须诵我无上佛顶心
277-A¶ 第 514b 页 X12-0514.png
咒。此则显密双修三慧并运。庶几三障可破三惑可
除。而三界可超三身可證矣。况此神咒功力速疾冥
资。但能依教加持破惑如霜遇日。是以略陈轨则令
依清净之师。若要详悉坛场必使众缘具足。身心俱
净。事理齐修。庶指日以取菩提。刻期而成圣果。妙圆
之行诚在斯矣。归真之要妙在兹乎。是故宣扬神咒
使众咸闻。广显功能策令谛信。方尽修道之门。统收
妙圆之行耳。
二示三观之相属修行分竟。
三示三观之用者。上来所说观相分明得倚圆根即
可乘便直捷而入。依之造修任运一心。法尔不无断
惑浅深證真高下之用。是故阿难闻前显密开示得
正熏修。身心快然获大饶益。然犹不知如是修證未
到涅槃。始从凡夫终至佛地。中间渐次名目以何而
至。是故请问五十五位真菩提路。要显圆妙观行。有
此能断能證之力用。转凡成圣之功能。故名三观之
用也。然世尊所示。先明二种颠倒妄类之因。后示五
十五位真家之路。所以然者何也。良以妙性圆明。真
源湛寂。本无迷悟。安有圣凡。盖由一念才兴则三有
之空华乱起。寸心方歇。则一真之幻影全消。是所谓
生灭名妄迷之则生死无端。灭妄名真悟之则轮回
顿息。然且生死界宽总之不出一十二类。涅槃道远
要之不过五十五程。实由迷一真而为六想则二种
颠倒相因。悟六想而本一真则二种转依是号。是故
除。而三界可超三身可證矣。况此神咒功力速疾冥
资。但能依教加持破惑如霜遇日。是以略陈轨则令
依清净之师。若要详悉坛场必使众缘具足。身心俱
净。事理齐修。庶指日以取菩提。刻期而成圣果。妙圆
之行诚在斯矣。归真之要妙在兹乎。是故宣扬神咒
使众咸闻。广显功能策令谛信。方尽修道之门。统收
妙圆之行耳。
二示三观之相属修行分竟。
三示三观之用者。上来所说观相分明得倚圆根即
可乘便直捷而入。依之造修任运一心。法尔不无断
惑浅深證真高下之用。是故阿难闻前显密开示得
正熏修。身心快然获大饶益。然犹不知如是修證未
到涅槃。始从凡夫终至佛地。中间渐次名目以何而
至。是故请问五十五位真菩提路。要显圆妙观行。有
此能断能證之力用。转凡成圣之功能。故名三观之
用也。然世尊所示。先明二种颠倒妄类之因。后示五
十五位真家之路。所以然者何也。良以妙性圆明。真
源湛寂。本无迷悟。安有圣凡。盖由一念才兴则三有
之空华乱起。寸心方歇。则一真之幻影全消。是所谓
生灭名妄迷之则生死无端。灭妄名真悟之则轮回
顿息。然且生死界宽总之不出一十二类。涅槃道远
要之不过五十五程。实由迷一真而为六想则二种
颠倒相因。悟六想而本一真则二种转依是号。是故
277-A¶ 第 514c 页 X12-0514.png
汝今欲修三昧直诣涅槃。先当识此颠倒之因。斯可
圆成真三摩地。何则。良由迷真觉而成不觉故号无
明。迁无生而作众生是称颠倒。此则本不生而生斯
有无生之众生。本无住而住故有无住之世界。是以
迷轮不息则生死之业何穷。妄念不休则迁流之世
何巳。且既能以一念之迷妄动而六想横发轮回于
十二类生。则可以一念之悟无生而三观齐修證取
于五十五位。由是观之。则众生实约四蕴之心。世界
端指色蕴之质。此则全凭正报以显悟迷。总属众生
以明真妄。是所谓使汝流转生死速證妙常皆汝六
根更非他物。意此岂非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
见斯即涅槃者乎。细寻大旨讵不信哉。然全妄即真
颠倒具于妙圆真心。全真即妄修證本于元所乱想。
故三种渐次因之而建立。五十五位由是而进趣。何
也。盖六根相续端由淫杀为因。诸苦长沦直以盗妄
为本。今将长揖三界。永越四生。必痛绝助因使正性
刳而不发。制止现行令根境偶而不行。如是则根尘
泯合。心境俱空。身土皎然。自他圆證。此则始从观行
以至分真。永断无明而跻妙觉。然重重观察。位位研
穷。莫不皆以首楞大定三观妙门单复圆修渐次證
入者矣。三观之用无尚此耳。一生取办其在兹乎。修
断巳极故结归观心以终其请。故曰是种种地皆以
金刚观察如幻十种深喻奢摩他中用诸如来毗婆
舍那清净修證渐次深入者也。
圆成真三摩地。何则。良由迷真觉而成不觉故号无
明。迁无生而作众生是称颠倒。此则本不生而生斯
有无生之众生。本无住而住故有无住之世界。是以
迷轮不息则生死之业何穷。妄念不休则迁流之世
何巳。且既能以一念之迷妄动而六想横发轮回于
十二类生。则可以一念之悟无生而三观齐修證取
于五十五位。由是观之。则众生实约四蕴之心。世界
端指色蕴之质。此则全凭正报以显悟迷。总属众生
以明真妄。是所谓使汝流转生死速證妙常皆汝六
根更非他物。意此岂非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
见斯即涅槃者乎。细寻大旨讵不信哉。然全妄即真
颠倒具于妙圆真心。全真即妄修證本于元所乱想。
故三种渐次因之而建立。五十五位由是而进趣。何
也。盖六根相续端由淫杀为因。诸苦长沦直以盗妄
为本。今将长揖三界。永越四生。必痛绝助因使正性
刳而不发。制止现行令根境偶而不行。如是则根尘
泯合。心境俱空。身土皎然。自他圆證。此则始从观行
以至分真。永断无明而跻妙觉。然重重观察。位位研
穷。莫不皆以首楞大定三观妙门单复圆修渐次證
入者矣。三观之用无尚此耳。一生取办其在兹乎。修
断巳极故结归观心以终其请。故曰是种种地皆以
金刚观察如幻十种深喻奢摩他中用诸如来毗婆
舍那清净修證渐次深入者也。
277-A¶ 第 515a 页 X12-0515.png
三示三观之用属證果分竟。
四结三观之名者。由前一往开示。令其先悟妙圆心
体。依之建立圆妙行门。藉此妙行圆修。还證妙圆之
体。此则背尘合觉之行既终。返妄归真之路明矣。故
文殊请问经目意在结指观名。何者。盖约世谛而谈
则名无得物之功是即有名无实。若就胜义而论则
理有当名之实斯即有实有名。良以上来所诠之义
若理行因果俱属圆融。然则能诠之文若教相名言
皆归究竟。由其理趣深玄故一言难尽。偏圆互焕五
目方周。意者前来开示要妙法门。若剋体而名乃是
如来藏心一实相印海眼真经。故名大佛顶萨怛多
钵怛啰无上实印十方如来清净海眼。若就用而言
则凡在有缘皆堪受度惑无不断真无不穷。故名救
护亲因度脱阿难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佛知见。若
的指因果皆真则佛佛资成之始无非究竟指归。故
名如来密因修證了义。若合论体用广大因果同时。
则含染净而不易自在难思。具性德而无遗出生无
量。故名大方广妙莲华王十方佛母陀罗尼况。若据
法身所演中道名言契之而顿绍佛家修之而不出
大定。故名灌顶章句诸菩萨万行首楞严。斯皆称实
以彰名。随德以立号。要之不出一心。统之不离三观。
此所谓言虽请问经目。意在结指观名。是则教理行
果皆归大定之源。真妄悟迷总入如来藏心者矣。大
事因缘莫过于此。开示悟入无尚兹乎。
277-A¶ 第 515b 页 X12-0515.png
四结三观之名竟。
上来七轴半文通科判为大开修證之门。开此四章
良有所以。顾初心草创诚昧细详。若论宏纲略题大
要。冀潜修之士。同志高人。先请熟读经文。然后安心
观法。览斯文而通会。忘言象以冥符。愿一旦常光显
现使根尘识消。则佛法身心皆为馀事。矧此妄识依
通岂非剩语者哉。
巳上大开修證之门竟。
次曲示迷悟差别。
上来开示一心真源巳彻。三观妙旨大通。迷悟之状
悉陈。凡圣之情尽矣。然迷唯一念因情想乱发而取
七趣之升沈。悟止一心因妄见横生而取五阴之魔
扰。所谓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故我世尊真慈痛
发。摘胆剜心。精研七趣因情想而分内外多少之不
同。详辩阴魔约妄见而显心观浅深之不一。所以然
者。直欲吾人思地狱苦发菩提心。知有涅槃不恋三
界。嗟乎人者苟能执此金刚宝剑如幻定门。斩爱根
于当下则三有之空华影灭世界平沈。拔见剌于刹
那则一心之幻翳全消虚空纷碎。直使纤尘不立。一
念不存。成佛果于今生。消习漏于旷劫。此所谓圆满
菩提归无所得矣。如是信受如是奉持。是真精进。是
名真法供养。可谓雄猛丈夫大自在安乐人也。有何
恩而不报有何德而不酬耶。不然。则堕复堕矣。岂不
痛哉。
277-A¶ 第 515c 页 X12-0515.png
首楞严经悬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