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276-A¶
276-A¶ 第 482a 页

* No. 276-A
楞严摸象记引

如经所言有诸盲人群手摸象其摸鼻者云象如箕
其摸股者云象如柱其摸尾者云象如帚其摸腹者
云象如石乃至摸眼则云如鼓风橐摸耳则云如倒
垂叶摸蹄则云如覆地杯人执所摸互相是非观者
捧腹今日谭经何以异是佛巳涅槃咨询无繇出情
识手为想像摸彼此角立如盲讥盲予实慨焉知巳
亦盲救毙为急因入盲侣与众同摸唯首楞严于诸
经中更多疑义由是诸盲竞共鼓噪交臂[打-丁+(兟/曰)]指莫可
谁何爰取是经百有馀则略为剖析以例全帙而于
馀经间附(一)二不复繁举昔佛弟子各陈巳见佛谓
众言汝等所说皆非我意然各当理足以利物则彼
群摸除悖理者以理而摸虽不得象未尝非象故不
患摸唯执是患若虚其中不主先入会文切理理恊
文顺厥旨自彰象之为象跃如卓如不于摸外别得
一象如执所摸坚壁自持摸之弥勤失之弥远秪增
戏论成谤法咎则何益矣此特教事其谭禅者为摸
尤甚或有摸马谓是象者或有摸空谓是象者或有
俱摸谓一切处咸是象者或于一切摸之不得谓无
象者种种异见未易更仆愿诸仁者反摸其眼得具
眼巳象不须摸。
276-A¶ 第 482b 页 X12-0482.png

万历三十年岁次壬寅千佛澡浴日后学云栖寺沙
门袾宏书于翠竹山房
276-A¶ 第 482c 页 X12-0482.png
楞严摸象记
明古杭云栖寺沙门袾宏述

* △楞严经

凡看后解先置经文于案上使前后贯穿庶可
寻讨又此本为偶论楞严而作故楞严稍详然
亦止是于大义未明处众说不同处或一段一
句一字发其未发而不复为全部销释至于馀
经仅举数部数部之中仅举一二条以见大意
庶几就正于有道非曰是巳而非人也有罪我
者乎我知明道而巳不知其他也

** ○第一卷

译经

此经般刺密帝称译弥伽释迦称译语丞相房融称
笔授而古本此后有罗浮沙门怀迪称證译不知今
本何以不载窃惟译者最初易梵为华也译语者成
其章句也笔授者润其辞致也而證译者总为参详
校正也夫参校之功胡可少也后刻经者宜增入之。

科经

此经序正流通三分温陵长水所定略同而正宗中
开为见修證结助五科亦甚当理初见道分从阿难
启请以至宣胜义中真胜义性使行人最初明见自
276-A¶ 第 483a 页 X12-0483.png
巳常住真心以为修行准的也二修道分从初心二
决定义以至宣说神咒使行人依真见而起真修不
于心外别有造作也三證道分从云何名为乾慧之
地以至方尽妙觉成无上道使行人知因真果正因
地不真果招迂曲也四结经分从何名此经至汝当
奉持使行人知五种名义摄今题二十字中也五助
道分从地狱七趣以至微细魔事使行人正助交资
乘戒双急则能速到萨婆若海也中间细科或小不
同亦无大碍后学只须遵古不必别立新科增益繁
碎。

「大佛顶。」

【大者法佛顶者喻法即常住真心佛顶者顶于人为
至尊无上佛顶则尤为至尊之至尊无上之无上如
悉达太子抱持之人欲见其顶弥仰弥高终莫能得
是也此心竖穷三际不可量其短长横亘十方不可
测其近远离诸相见亦复如是若悟此心则如来因
地菩萨行门一言尽之矣有谓此经由佛顶放光宣
咒故名佛顶此可乘带旁显而非正意又三字分释
即是三德大属法身真如平等故佛属般若智慧圆
满故顶属解脱即相离相故亦即三大如次而分体
相用故。】

「将毁戒体。」

【愚意此摩登伽将毁阿难之戒体也及观合论补义
先得我心此说甚为当理又令无赖僧不得藉口其
276-A¶ 第 483b 页 X12-0483.png
益大矣故下云心清净故尚未沦溺也然则何必神
咒往护盖阿难心虽清净道力尚微而摩登志既坚
强魔力偏炽相持既久无救无依则事或不测故须
护也圣既示凡法应如是。】

「佛敕文殊将咒往护。」

【佛咒威神无远弗届何俟文殊将之盖是一往且顺
法门仪式如天子诏亦假使臣赍告诸郡邑耳实则
梵音才举声遍十方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又文殊大
智表择魔归佛返邪从正惟智为先导故也。】

「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

【初菩提是果次三是因末最初方便是因中先务紧
要工夫也大意谓启请诸佛得成道果之奢摩他三
摩禅那其中最初方便门也方便断属耳根详辨在
后又此奢摩三摩禅那或有于经文中割截段落而
作配合云某处至某处为奢摩某处至某处为三摩
某处至某处为禅那意以从徵心至同别二见破妄
显真奢摩也从浮尘诸幻至十八界即妄明真三摩
也从请问中道至七大文毕即妄即真禅那也又一
说从徵心直至七大文毕总属奢摩其三摩禅那复
在向后虽各不同要之阐析三观所归发挥一经大
旨美则美也但恐初学闻此或便死执如是字眼名
目谓一部经妙专在是则不可也且三观之义随文
皆具故称曰妙假如以徵心等文属奢摩似矣矣细
玩之七处求心心不可得奢摩也其后复言色身外
276-A¶ 第 483c 页 X12-0483.png
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三摩也真心无处
而含大地山河大地有形而曰妙心中物禅那也岂
不三观具足以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属三摩似矣细
玩之诸相灭尽奢摩也诸相出生三摩也当处生随
处灭即生即灭禅那也岂不三观具足以阿难请求
中道了义属禅那似矣细玩之佛言故我今时为汝
开示第一义谛如何复将世间戏论云云则上文所
示无非中道明矣况既曰禅那必从空假融会具足
三观又不待论也若据初文如来将欲敷演三摩而
言汝于奢摩微密观照心犹未明因引此以證先说
空次说假之意而判初文为奢摩次为三摩空假而
中乃至为禅那等不知向后文中颇多单说三摩者
如此下便云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又云诸
三摩提妙修行路又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又云因
入流相得三摩提又云若诸菩萨入三摩地又云欲
摄其心入三摩地又云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又云纵
得心开似三摩地又云若大妄语则三摩地不得清
净又云令其身心入三摩地又云一切真实入三摩
地又云入三摩地修学法门又云修三摩地求大乘
者又云是清净人修三摩地又云复有从人不依正
觉修三摩地又云汝辈修禅饰三摩地又云若得妙
发三摩提者又云当住此处入三摩地又云圆定发
明三摩地中又云斯则如来真三摩地又云又三摩
中诸善男子如是单举三摩提处皆直以三摩为大
276-A¶ 第 484a 页 X12-0484.png
定岂拘局三观必对奢摩而名假观耶亦有一二处
单举奢摩他者例亦如是故知不必强割经文硬配
三观。】

「我见如来三十二相胜妙殊绝形体映彻犹如
琉璃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爱所生。」

【阿难以妙相非从欲生以此发心未为不是而不知
即此亦复正是病根盖内取巳见外取佛相相见对
待能所宛然岂非是妄夫如来之相摩登之相虽圣
凡迥异而其为相一也执幻妄不真之相昧常住不
迁之心是生灭为因而欲求不生灭之果也然般若
云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今
佛不以是直斥阿难之非顾诘其见与好乐生于心
目方乃渐次破其妄心除其妄见者何也盖善现解
空阿难著相故且就窠打劫锄其本根使彼之心逼
至于无处安放彼之见追至于无可奈何智竭计空
情穷理极而忽然自得其本心也化导之妙一至于
是。】

「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

【最初徵心阿难拟心在内佛未竟其答即曰有三摩
提等语者何也盖阿难本意为求三摩提最初方便
佛就其拟心在内处特为诘难当时若是皮底有血
汉才闻先见堂内便知须见身内不见身内便知心
不在内心不在内便知亦不在外亦不在中间亦不
在一切处又何待逐节推寻乃二乃三而至七耶故
276-A¶ 第 484b 页 X12-0484.png
答语未竟而先举此指阿难一个入处此处得入三
摩提最初方便一了百当矣而阿难大权示现若不
喻其旨然重重问答不厌频烦者为后人作则也。】

「爪生发长筋转脉摇。」

【旧解谓心胃内藏纵不能见爪脉外浮云何不知其
意良是但外浮二字不顺经文盖此正破心不在内
不宜说外良由爪发虽全体彰乎外实从内而生长
筋脉虽影现形乎外实于内而动摇则均之内物耳
特其有生有长有动有摇比心胃等稍异故心胃诚
为难见爪脉应可了知然终不能知心不在内明矣。】

「是诸比丘适来从我室罗筏城循乞抟食归祇
陀林我巳宿斋。」

【佛巳应匿王之请何又言诸比丘从我乞食解者曰
提奖阿难在赴请日为彼演法事应隔宵然经文斋
毕旋归提奖阿难至于佛所阿难见佛悲泣请法大
众俱时承受圣旨明是当日一会如何云是隔宵今
谓佛具千百亿化身一身受供王宫一身领众循乞
亦奚不可故宿斋古谓预斋于理无碍有说此据平
日乞食常仪其义亦通但适来二字不似平日。】

「若见眼者眼即同境不得成随。」

【琉璃笼眼眼见琉璃眼根笼心心不见眼设许见眼
眼乃成境但可根见境不可境见境汝前言彼根随
见随即分别今眼属境不能随见分别则随义不成
故曰不得成随如不见眼安得云心在根里乎又温
276-A¶ 第 484c 页 X12-0484.png
陵云事理俱违者事即是喻喻不当法于事不顺是
事违也理即是法法中心无潜根之理于理不顺是
理违也。】

「外不相知。」

【长水云不字当是又字此说甚正而合论补义谓为
不然则上下文义如何安顿此不字若是则下身心
相知须作身心不知矣有是理乎然止辨明其义而
不敢更易其文者古人慎重之意儒释皆然也。】

「兼二不兼二。」

【温陵初以根尘为物心为体末又以尘为物根为体
前后相背似失检点不必论矣一说首尾皆以尘为
物根为体似乎有理然天如谓佛明言此之心体则
体应专属心故一说首尾皆以根尘为物心为体虽
较稳顺而兼义不明又为后人驳云经亦明言眼有
分别有分别则非物故今融通以上诸说别解如左
兼二者谓双挟根尘而处其中也不兼二者谓两离
根尘而孤然中立也今言兼与不兼二俱不可以破
心不在中也云何兼二不可心体有知非无知汝既
言眼有分别色尘无知是眼同心体之有知而惟色
乃无知之物也则心止应兼眼而曰双兼眼色岂不
物体杂乱夫物非体之有知体非物之无知心体正
以有知敌对无知安得半有知半无知双挟根尘而
处其中耶云何不兼二亦不可汝既言眼有分别色
尘无知识生其中是心体依根尘而有也今兼二不
276-A¶ 第 485a 页 X12-0485.png
成不兼根则非知不兼尘则非不知非知非不知心
尚无有将何所指而曰此为在中之相耶故云心在
中间无有是处。】

「当由不知真际所诣。」

【旧解云因前徵发乃知迷妄求诣真际或谓阿难此
时尚未识妄今说真际亦属妄心以下文犹认能推
为心乍闻此不是心生惊怖故愚见谓阿难尚未识
妄此说诚然但谓真际亦妄则不可盖七徵之后阿
难计穷求佛开示心之真实际分此有何过或又谓
七徵文中并无妄字真字然最初文中独不曰皆由
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乎则真妄二字
在七徵以前显露多时了也设阿难云我今巳知真
际所诣则真际诚妄今云不知亦复何碍若拘执太
过则阿难前问菩提奢摩他亦应是妄。】

「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

【言此陀那识精虽名曰识而是识精实即本觉妙明
之体一切诸缘无不从此出生但众生随逐妄缘遗
此元明耳夫众生从无始来终日在此本元明中而
不自知乃成遗失如鱼在水而不识水是则名为可
怜悯者或谓不然以本有之明焉得遗失宁知迷其
本有即名为失如力士珠非失成失不见向下经文
佛言遗失真性颠倒行事。】

「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间犹为法尘分别
影事。」
276-A¶ 第 485b 页 X12-0485.png

【见闻觉知都巳灭却斯则外不随于流逸内独守乎
幽间此幽间处莫便道得自本心盖依然是法尘分
别影事也本心似镜法尘似物内之所守犹为明镜
中所现之影而巳先德云学道之人不识真秪为从
前认识神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世人
观此巳知见闻觉知为识神而既灭见闻觉知将谓
不落识神矣宁知质以今经亦复是识神窠窟生死
根本也虽然千百人中且无一二至此即至此十个
有五双坐定摆不脱放不下嗟乎此幽间处埋没古
今几许豪杰参禅秘要尽泄于是学人勉之哉。】

「汝观阿难头自动摇见无所动又汝观我手自
开合见无舒卷云何汝今以动为身以动为境
从始洎终念念生灭遗失真性颠倒行事。」

【此处文义甚难销会旧解双斥凡小言凡夫不知身
境有动见性无动无足论矣然身亦不动汝今云何
以动为身境亦不动汝今云何以动为境故曰于常
计无常也虽亦有理但如来此处方许其悟客尘二
字正应以动为身以动为境故两印以如是奈何忽
尔反斥其非况前后文了无照应似乎自语矫乱今
别为一解只顺经文略加点掇佛意谓今此大众以
摇动者名为尘以不住者名为客故观阿难头自动
摇动摇者尘也客也见无动也又观如来手自开合
开合者尘也客也见无动也云何如是明知以动为
身以动为境矣却乃自始洎终念念生灭既顺生灭
276-A¶ 第 485c 页 X12-0485.png
则迷性真而以巳随物既失性真复迷境空而认物
为巳甘受轮转岂不哀哉为顺经文作如是解未知
是否。】

** ○第二卷

「垂手正倒。」

【旧解竖手为倒垂手为正一说垂手是倒以后文如
我垂手等无有异为据然经文虽止是如我垂手四
字意则通该前文若云如我上来垂手示众一段因
缘非专指垂手也请以喻明头以下垂为倒故时时
上竖手既亦以下垂为倒何不亦时时上竖乎又一
说手无正倒一时首尾相换世人妄见生正倒想以
后文名字何处号为颠倒为据此说亦佳但非经正
意良由下文弃海取沤认沤为海本末翻覆故名颠
倒则知海者喻真沤者喻妄妄身在于心内如一沤
至微真心遍乎身外如海水至广弃真取妄认妄为
真身心颠倒所在正在此耳与观手者正倒错乱何
以异哉或谓合论亦云垂手是倒曰合论何可尽从
也如前七徵中文外不相知古人谓不字当是又字
其理甚正合论云当是不字而文义毕竟不通下文
辨见展转五重合论非之亦不当理。】

「晦昧为空(云云)趍外奔逸。」

【长水以晦昧为空至结暗为色配三细次聚缘内摇
配前二粗次趍外奔逸配后二粗为烦恼道毕有非
之者然此配合三细多说不同今长水所配下文因
276-A¶ 第 486a 页 X12-0486.png
明立所等处阴入界大等处迷妄有虚空等处皆如
是说前后经文语意符合盖渠从清净本然忽生山
河大地中悟入故认取如是而孤山以文殊觉海性
澄圆偈文与此相对而释意颇合亦显长水非无据
而云然前后文义互为照应未可非也又愚意三细
六粗本出起信而将论合经不必拘拘逐句逐字的
配但取大意可也良由佛为法王于法自在或随时
增减开合辞不必同而理实无二太拘则反成龃龉
况本论中三细六粗共成九相既而明血脉则又成
八既而原染起则又成六开合增减彼论自不拘死
法引之者独可拘死法乎。】

「一迷为心。」

【一迷为心者明此不是心迷惑无知错认此虚妄以
为我心也则知我自有真心也何者上文晦昧为空
空结暗而为色色杂想而为身内摇外趍昏昏扰扰
即于此时认为巳心自此一迷为心便生执著决定
惑为心在此身方寸之中牢不可破宁复知此心广
大圆满含裹虚空周遍法界乎颠倒如是故名为可
怜悯者有人谓此处是一迷为心下文某处文是二
迷为心又至某处文是三迷为心其说甚谬。】

「此见虽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

【第二月者非真月也何故不还盖第二虽非真月然
真月外更无二月此第二月即从真起明眼人固直
下见真月矣见精虽非真见全体即真亦复如是。】
276-A¶ 第 486b 页 X12-0486.png

「若不见吾不见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

【长水展转五重合论直说本意要其归结总是见既
非物云何非汝真性耳二说一意何必相非。】

「若实我心令我今见见性实我而身非我何殊
如来先所难言物能见我。」

【此即重蹑上文而断之也温陵所解极明言既此在
前之见实是我心而能见物则彼见乃我而此身非
我见在物而不在我是物来见我而非我去见物矣
有是理乎。】

「指非指。」

【或谓指非指是庄子语非也何不看文中连有十处
指字一云非无指示二云举手指陈三云确实指陈
四云指陈示我五云举手所指六云指皆是物七云
则汝所指八云受汝所指九云应有所指然后十云
出指非指盖佛令阿难指点何者是见何者非见故
曰出指非指可指者是物非见不可指者是见非物
出者是非双泯也问庄子不可用乎肯綮亦庄子语
也答用固无害但此指不是庄子一马一指之意何
可扭摼强合其肯綮等自非此例故用无害盖经本
梵语译为华言不用此间文字则终成梵语矣何名
为译有阐提人言佛经剽猎老庄果尔则译佛以觉
伊尹早巳曰予天民之先觉矣译修多罗以经易诗
书等早巳名经矣则觉字经字亦是剽猎儒典乎其
说不通无俟多辨。】
276-A¶ 第 486c 页 X12-0486.png

「诸外道种说有真我遍满十方有何差别。」

【此疑佛说见性周遍十方外道亦说我遍十方差别
安在下文惟广说因缘自然不剖此疑者何也盖外
道所计不出断常二见今说缘因自然两非则断见
常见双破而又非和合生非不和合则情穷理极诸
计消亡真我自显故云圆满菩提不生灭性清净本
心本觉常住是佛之所谓周遍也岂外道妄见执有
实我遍十方者可同日而语哉。】

「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

【见见古有正解言能见即今见物之见也则下之见
字成所见矣见见之时是见也非寻常见物之见也
故曰见非是见一说谓岂有真见复见妄见之理二
见字平看一真见一妄见此说似是而非二见平看
则之时二字无所著落又下文云此实见见云何复
名觉闻知见如何销会试以本经语例之经云将闻
持佛佛何不自闻闻今例云将见见如来何不自见
见又经云不自观音以观观者今例云不自见物以
见见者如是则其义不辨而自明矣。】

「别业妄见同分妄见。」

【旧解别者一人妄见也同者多人妄见也混而不明
隐而不畅未有发挥者然温陵有说云别业者起惑
之异同分者感妄之同会解失录故讲者忽焉但温
陵略出其意而止今更为详言之譬如世人造种种
罪人各殊科喻之如别后罹王法共入一狱喻之如
276-A¶ 第 487a 页 X12-0487.png
同今曰起惑者随心而造妄业也造业别其因由故
名别业曰感妄者随业而受妄报也受报同其剂限
故名同分近又一说别者见根同者见境亦异旧说
览者详焉。】

「进退合明。」

【经云吾今以此二事进退合明而旧解从此处过经
文一百馀字直至如彼众生处方曰进同例别一病
目人处方曰退别例同进退虽显而隔前大远似为
不妥温陵以法喻互举为进退合明颇觉稳当但合
明则得进退未恊近索隐谓且置同分而举别喻次
以法合复置别业而举同喻次以法合举者进也置
者退也兼此二说其义甚备。】

「譬如有人(云云)其人无故瞪以发劳。」

【有谓上有人人字属菩萨下其人人字属众生此说
非是上下即是一人。】

「取频伽瓶塞其两孔满中擎空千里远行用饷
他国。」

【温陵孤山皆以瓶喻妄身空喻识阴净觉乃添出譬
如有人之人喻业合论非之是也合论又云空喻识
者无分别为真空有分别为识阴也瓶内之空局故
有分别与外空异也塞其两孔温陵谓妄分同异不
知何名同异今谓塞孔者恐物出瓶外也而瓶有两
孔两孔俱塞者保护之极其至也空非出入之物而
慎塞之喻识本虚幻而保持虚幻命根惟恐其失也
276-A¶ 第 487b 页 X12-0487.png
千里用饷者喻多劫飘零死此生彼也。】


** ○第三卷

「前瞩尘象归当见根。」

【此破见不从空生也若从空生则空必前瞩尘象乃
名为见盖空为能见尘象为所见今此眼根实在我
面则我乃尘象矣空应反归而见我之眼根如其不
能见眼则前瞩尘象之义不成矣安得见从空生。】

「见闻逆流流不及地。」

【依孤山解稳当见闻逆流者五根顺流惟意能旋其
见闻逆流而缘五尘以其逆流故揽尘而为忆也流
不及地者如是逆流所不及之分际则阒然懵然而
无所缘以流不及故失忆而为忘也。】

「声来耳边。」

【耳之有听经明言非声来耳边矣今以事證之有可
疑者假如钟鼓楼介乎城南北之中央南风作则北
城闻之而南不闻北风作则南城闻之而北不闻风
送声而人得闻如何道不是声来耳边人多于此草
草看过无发难者愚意佛言宁有错乎声定不来耳
边心定遍周法界但诸众生粘湛发听失本妙圆局
而碍之束而小之是以风顺则闻风逆则否反为境
使而不得自在耳之过也非声之故也以是推之隔
垣听音响遐迩皆可闻亦复可难既垣不碍音何为
城内一人面城而语城外一人附城而听乃杳尔无
276-A¶ 第 487c 页 X12-0487.png
闻乎此亦同前盖耳之过也非垣与城之故也是以
耳通者彻听或听一世界乃至恒沙世界而无尽也。】

「此摩所知谁为能触。」

【凡物须一能一所彼此相感然后成触则一有知一
无知也今以手摩头手与头各各有知将以谁为能
触乎若手为能触头则木石也今头亦有知何得名
触若头为能触手则木石也今手亦有知何得名触
此明身之觉触皆虚妄也问手摩头固不成触矣若
手摩外物岂不成触答是亦妄分能所也然此意人
所难明故借头手引起毕竟身触虚妄皆如头手耳。】

「从变则变界相自无不变则恒既从色生应不
识知虚空所在。」

【上文言此识若从色生色灭应与俱灭识既俱灭则
空独存谁识空者若色灭时识不俱灭则识独存无
色为侣谁界空者今又重申上意言不但识存无界
假使随色变灭则识巳变灭亦谁与空为界者不但
识灭不应识空假使识不变灭则恒常与色一体与
空无干谁识空者反覆较量眼识不生于色明矣。】

「合则中离离则两合。」

【承上文眼识不从眼生不从色生矣既不分二处而
各生得无兼二处而合生乎然汝欲合之彼则中离
矣盖眼自属有知色自属无知有知无知两相敌对
如之何其可合也若汝欲离之彼则两合矣盖眼根
必合色色尘必合眼而后识生其中两相和会如之
276-A¶ 第 488a 页 X12-0488.png
何其可离也合之则离离之则合此之体性浑然杂
乱将于何处立共生之界乎前明眼色虚妄今言识
亦虚妄故曰三处俱无。】

「又汝识心与诸思量兼了别性为同为异。」

【旧解初句识心是意次二句是识但初句明标识心
何得作意今谓仍以初句为识下二句为意以意属
思量亦能了别也盖云今此识心与彼意之思量义
乃了别义同乎异乎若识同意则识即意何得云意
之所生若识异意则识乃无知与意判隔何得云意
之所生若识异意而又能思量了别则意无知而识
有知应当反识乎意而为识意又何得云意之所生
同之不可异之不可识非意生何疑焉而谓以意为
界者非也一说识心与思量之意俱能了别既俱能
了别则同矣何得又问为同为异既俱能了别则有
识矣何得又问无识有识或谓意思量识了别今说
意兼了别何也盖心意识三古称义可通用如金光
明言意根分别一切诸法则意兼了别有何不可。】

「了然自知获本妙心常住不灭(此节当在空则同无后)。」

【如上微妙开示自决择心见以至发明五阴六根六
尘六识七大皆即如来藏心因此了知自心常住不
灭此是一经大旨趣大眼目诚得此心则我常为主
万法为客长安虽闹我国晏然彼摩登伽犹如妖狐
忽遇明镜窜伏无地尚安所施其魔力耶。】

「自汝整衣云何倒拂。」
276-A¶ 第 488b 页 X12-0488.png

【此文因自汝整衣四字故解者不一今只依文顺释
其意自显盖此是明风不生彼面也言风若生于彼
面则当从彼至此拂汝阿难然今此风自汝整衣现
拂于彼既风生彼面何为不顺拂汝而倒拂彼耶故
知风决不生彼面也若以倒拂属阿难则非明风不
生于彼面乃明风不生于阿难袈裟矣。】

「见觉无知因色空有。」

【或谓此言见觉无知下文举见觉空顽作对则觉乃
有知上下矛盾宜以上觉字属身根下觉字属知觉
虽似有理然不应一觉两解今谓无知者非实无知
也以此引起因色空有一句盖色空不现时见觉寂
然宛似无知因色空现而后见觉有知也孔子曰吾
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问我者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孔
子实无知谁答问者两无知相比意极痛快。】

「性见觉明觉精明见。」

【时解七大作一例看初地大云性色真空性空真色
言真妄本同一性全性之色即空全性之空即色犹
言全湿之波即水全湿之水即波也今此见大云性
见觉明觉精明见照上一例文小异而意实同也言
全性之见即明全性之明即见也乃至识大云性识
明知觉明真识亦言全性之识即知全性之知即识
也真俗交互七大一例温陵后二大与前五不同时
解为是又地等四大用空字粗细之谓也空大用觉
字无情有情之谓也见大用明字见乃妄明明者真
276-A¶ 第 488c 页 X12-0488.png
明也识大用知字识乃妄知知者真知也。】

「空则同无有非同物纵发汝识欲何分别。」

【此明识必不生于空也若生于空则非相非见夫识
应在相见之中今乃处此相见两非之地将顽然一
空欤空则毕竟同无既无矣识何由发将实然有是
识欤有则同于何物既非物矣识何由发纵许发识
而空本自无分别则其所发之识应与空同岂有分
别乎识不生于空审矣。】

「不历僧祇获法身。」

【获法身吴兴谓是实證其说甚详长水温陵孤山诸
师皆同此说盖是分證法身不言五分究竟也即不
通指大众言阿难證亦复何碍其以阿难后卷文中
仅證二果为碍而曰是解非證又是佛神力故暂俾
得见今皆不必作如是解只依前来诸师言證法身
后卷仅證二果至文自有详辨。】

「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

【舜若多空也此有二义其一空决不可销亡今欲极
言心无动转取以相形言空尚可销心必不动如虚
空可量风可系无能尽说佛功德之类也其二一人
发真归元虚空消殒则实说空可消殒心不可消殒
如海水可竭须弥可倾之类也劫坏之时海涸山崩
非喻说也。】


** ○第四卷
276-A¶ 第 489a 页 X12-0489.png

「善为众生敷演如来第一义谛。」

【即上四科七大皆如来藏心不空不有即性即相超
三界过二乘至妙至玄最尊最上名第一义谛彼四
加亦有第一之名而多世字故通小乘。】

「犹如聋人逾百步外聆于蚊蚋本所不见何况
得闻。」

【文有三转世间洪音人所易闻蚊蚋之音音之至微
一也至微之音自近听之则犹可闻今远百步二也
远听蚊蚋聪耳之人犹或难之今复聋者三也如是
则蚊蚋之形且不能见蚊蚋之音又何能闻乎以法
合之微妙谛理旨趣幽玄如蚊蚋音一也地位辽隔
如越百步二也根性狭劣犹如聋人三也如是则此
妙谛尚不能知其所在况能与之默契乎只顺理顺
文其意自明有人谓蚊蚋身表真谛蚊蚋音表中道
第一义谛夫声闻见真谛成果何云本所不见又音
从身出亦何得分属二谛于理不通。】

「性觉妙明本觉明妙。」

【旧解以妙明明妙为寂照照寂其意虽正但明可云
照而妙字云寂觉未稳盖妙者通有无兼体用而圆
融不测之谓也何专以属寂今助一解性觉妙明者
言此性觉是极妙之明盖寂而常照之明故称妙明
也本觉明妙者言此本觉是明之极妙者盖明虽照
而未尝不寂故称明妙也则妙明二字既不敌训寂
照而寂照之意自在其中矣又性觉本觉小异大同
276-A¶ 第 489b 页 X12-0489.png
性者性分所具不可迁改故本者本来自有不烦造
作故或作真妄对说者非。】

「汝称觉明(云云)性觉必明妄为明觉。」

【此文大意为欲发明本清净心所以出生山河大地
诸有为法者皆由妄起明觉而致然也故先举平日
所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之语而问富楼那言此明
觉义汝作么生会为是性本自明不须再觉而称为
明觉耶为是性体有所不明必待觉之而后为明觉
耶富楼那意以觉不明者为是因言不明须觉方有
所明若便以不明为觉则无所明矣佛乃顺其辞而
示之曰汝谓不明为觉则无所明矣无所明则无明
觉矣汝言似是然汝但知明不可无犹未知无明之
与有明两俱非也良由若有所明则非真觉矣不可
也若无所明则正属无明矣亦不可也盖无明又非
觉湛明性故也有明亦非无明亦非必如何而可因
断之曰性觉本自必明特因起妄而为明觉故不可
耳如不起妄则觉明正妙湛明性也亦有何过一说
性觉之体以其必明因此成妄则病在必字于义亦
得于文不通或又引下文觉明为咎以證其妄不知
觉明本无咎因起妄故非咎成咎则两说异而不异。】

「觉非所明(云云)无同无异。」

【此处配三细亦复多说不同会解载吴兴评断谓资
中长水等以炽然成异至无同无异配三细其说非
是而以因明为业立所为现妄能为转然起信所言
276-A¶ 第 489c 页 X12-0489.png
业相能所未分而今有能所二说俱有未安况由明
而所而能则不应所先能后不曰业转现而曰业现
转其说亦有所碍若云业相中不妨说有同异则资
中长水等说亦是若云能所同时不妨说有先后则
吴兴所说亦是今依温陵以妄为明觉为业相而后
不尽用之乃融诸说为一说曰性觉必明此一法界
真心也妄为明觉巳属业相而下曰所曰能曰异曰
同曰无同无异俱是表显业相一动以后有如是种
种差别却不必板定编排次第等级则三细之意隐
然在中而又不犯如上两说碍处愚见如是更俟高
明裁之。】

「交妄发生递相为种。」

【温陵谓妄觉感于五行故交妄发生递相为种如土
水生木而曰相待成摇木土生金而曰坚明立碍等
虽甚有理但经止言四大恐不必入以五行又言我
尅为妻必夫劣妻胜而后生子虽日者家有据之论
然此等语经中罕言及之不如只用四大为正盖四
大所该者广举四大而五行在其中矣更有略说载
竹窗随笔中。】

「彼太虚空日照则明云屯则暗。」

【富那疑诸大势不俱遍故佛即虚空为喻知虚空不
拒诸相则知识性不碍诸大矣诸相泛论一切有人
谓日照则明下七句的指前文七大而云日照是火
大云屯是空大霁澄是见大气凝是识大等凑合而
276-A¶ 第 490a 页 X12-0490.png
成七大夫日配火大犹可其空见识三者配合甚为
无理太虚空一句巳是空大如何又有空大则成二
空况云屯与日照相对盖言此空中日照则明此空
中云屯则暗此空中霁澄则清此空中气凝则浊云
也霁也气也皆空中物与日风一例何得云配空霁
配见气配识也若言晦昧为空故以云屯则暗属空
此甚不通既是云屯则暗必然云散则明是虚空本
不暗矣何得云晦昧为空又引经言识动见澄故以
澄属见则佛何不直说是见而以霁喻见凡此七大
何不都取一喻乎又言识动则气凝夫凝者定也定
则不动如何以气凝喻识动此断断乎不可者也又
引吴兴注云譬前藏性本非七大而不拒彼七大以
此为据故配七大不知吴兴明说是喻汝今云何作
实法会经意盖言即彼空中不碍诸相如我性中不
碍七大也是举一空大中所有之物而作喻也便泥
此文硬作配合圭峰所谓岂识喻焉者也不唯不达
经意亦不达注意矣又以下文中宵云雾表佛涅槃
不见明曜表入涅槃时火大不现夫云雾为涅槃则
涅槃乃昏暗不明之相矣涅槃而火大不现则藏性
乃拒彼火大发挥矣有是理乎况向后佛自合法云
真觉妙明亦复如是(云云)其说甚显何须此处穿凿
扭捏。】

「而如来藏本妙圆心(云云)是即非即。」

【温陵带上文灭尘合觉故发真妙妙觉明性接下而
276-A¶ 第 490b 页 X12-0490.png
如来藏本妙圆心最得经旨言虽灭尘合觉一多小
大相摄相入起大神用而实如来藏中纤尘不立非
一切也虽非一切又万法悉备即一切也虽即一切
又互泯互存不可思议也尚何疑七大之周遍法界
而不相陵夺也哉其本妙圆心元明心妙妙明心元
三句旧解初真次俗次中其说相承巳久唯合论补
注以本妙圆心为总次非一切则如来藏元明心妙
也次即一切则如来藏妙明心元也一是空如来藏
一是不空如来藏而云不必定配三谛其说甚当盖
元明心妙妙明心元不差一字而文略转换空假之
意便隐然可见言此本妙圆心中一切俱非者则元
明心妙本如是照而常寂也此本妙圆心中一切俱
即者则妙明心元本如是寂而常照也故二句皆结
属上文但离即离非是即非即八字似上下无交觉
孤别耳今云即一切也妙明心元又双离双是者也。】

「非明无明明无明尽。」

【诸经十二缘生灭止曰无无明无无明尽今每句多
一明字遂众说纷然温陵谓明无明者缘觉欲翻无
明而为明也一说二明字属观智观此无明生观此
无明尽也一说上明字属真从真出生无明也下明
字属智以智还灭无明也今融会而折衷之二明字
俱作真明之明明无明者由真明而起之无明也而
言非者如来藏中本无如是由真明而起之无明也
明无明尽者由真明而起之无明尽也而言非者如
276-A¶ 第 490c 页 X12-0490.png
来藏中本无如是由真明而起之无明尽也虽多二
明字原只是无明无无明之意耳。】

「汝但不随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三缘
断故三因不生。」

【诸说不同今直据经文其义自显经明言以是因缘
世界相续以是因缘众生相续以是因缘业果相续
而鞠其因缘则觉明空昧相待成摇等为世界因缘
明妄非他觉明为咎等为众生因缘欲贪杀贪盗贪
等为业果因缘因亲缘疏一如常说又总结云皆是
觉明明了知性因了发相从妄见生则均之无明妄
见而巳或疑文中云杀盗淫业三缘断故三因不生
似因缘正属三业然杀盗淫三乃业果一因缘耳文
虽止此一句而意该世界众生若曰如杀盗淫等也。】

「菩提涅槃尚在遥远非汝历劫辛勤修證。」

【旧解菩提涅槃果位尚远苟非历劫辛勤何以能得
今解不尔谓承上文极谈生灭因缘自然和合皆为
戏论直饶做尽伎俩不出戏论二字必至情亡惑罄
见谢执空死尽伦心方堪凑泊由是而知菩提涅槃
尚遥远在非恃汝历劫辛勤所可修證虽有多闻广
学将安用之徒增戏论而巳狂心歇处戏论亡时无
意求之妙果自获故前云何藉劬劳肯綮修證也庶
与上文融贯照应。】

「流变三叠。」

【此中合数诸说不一有以三世积累重加根本为说
276-A¶ 第 491a 页 X12-0491.png
者有以五根五尘为说者有以十善十恶为说者而
温陵吴兴直以一十百千增倍合之较于诸说似为
明白简便盖界四世三彼此相涉以三乘四以四乘
三俱成十二是一叠也即此十二一各变十则成一
百二十是二叠也即此一百二十十各变百则成一
千二百是三叠也而人在世界之中身所居止前后
左右其数亦四身所经历巳历今历当历其数亦三
三四四三亦两相涉而成千二百也世界虚幻互互
发生故云织妄世界世界曰器世界我身所有世界
曰众生世界咸以妄成而自然有此千二百功德六
根各具然六根性中本同而以对六尘用分全阙良
由时方选择圆通似有优劣耳若夫豪杰之士根根
功德无不具足。】

「前方全明后方全暗左右旁观三分之二。」

【三分之二谓三分中止得二分也盖前二百后二百
共成四百左二百右二百共成四百四方之隅共成
四百是三分也后方不见少其二百后二隅不见少
其二百千二百中共少四百故曰三分之二。】

「虽得六销犹未亡一如太虚空(云云)说空为一。」

【温陵谓须陀洹人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六销其
未亡一谓是法执孤山谓是未亡涅槃资中谓是尚
迷六根而为一体今谓只消用本色语经云元依一
精明分成六和合兹乃巳销六和合却守一精明也
然下言除器观空宁欲除空耶盖不病其空病执有
276-A¶ 第 491b 页 X12-0491.png
一空也执有一精明亦犹是也并一俱亡方證心体。】

「不由前尘所起知见明不循根寄根明发由是
六根互相为用。」

【向也粘妄发光是由前尘所起知见也则其觉明明
觉必循乎根由是六根各成违碍今也脱粘内伏伏
归元真是不由前尘所起知见也则其本明耀性不
循彼根特寄根以发其明性而巳由是六根互相为
用是则向之于根乃是实依今之于根不过权寄实
依则赖根而根为王故非眼不见非耳不闻无眼无
耳便成聋瞽权寄则无赖于根而心为主故眼能作
耳耳能作眼无眼无耳视听宛然。】


** ○第五卷

「真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无为无起灭不实如
空华。」

【凡重颂多体贴长行长行云根尘同源缚脱无二识
性虚妄犹如空华吴兴即真即俗之解欲影射下文
真妄而稍涉牵强掌珍论前二句破有为后二句破
无为意亦影下然味经文上下语意总是发明有为
本空其妄真同妄之语盖以真尚不立何况于妄极
言妄之必空耳解此当以温陵为正而会解失录今
略记于此温陵曰真性之中有为之法皆空则根尘
亦空此颂根尘同源也缘生之法皆幻则缚脱亦幻
此颂缚脱无二也起灭无则妄识亦无此颂识性虚
276-A¶ 第 491c 页 X12-0491.png
妄犹如空华也今更为贯串其义真性之中有为悉
空所以然者以有为皆因缘所生故如幻也如幻故
无为无为故无起灭无起灭故如空华也。】

「言妄显诸真(云云)是故若交芦。」

【此承上文言有为皆幻将无为则真乎然言妄秪为
显真言真姑以对妄妄真同妄耳而别真别妄所谓
辨空华之浓淡争兔角之短长者也故真与非真两
非则能见所见安在能见根也所见尘也中间识也
若相若见俱无实性岂不若交芦之互为依倚而其
中实空者哉一说即交为空非芦中空今兼用之又
显诸真有人解曰显众真以真有多种故不知诸者
犹乎也于也其也文理不通自不必论况止可众妄
归一真安有一妄对众真乎其不通尤甚。】

「当于结心。」

【诸说多指中道为结心盖以文中左右牵掣为断常
二边故也然前后文都无此意唯温陵谓是狂心其
说似胜今更为阐之左右者解于结之末也故劳而
无功结心者解于结之本也故逸而有成良由虚妄
狂心迷而取境因此成结此结心也若不于此结心
中解其馀解法左之右之舍一取一终莫能得则所
谓断常空有等种种诸法又尽摄于其中矣。】

「结不同时则结解时云何同除佛言六根解除
亦复如是(此属上文)此根初解先得人空(此属下文)。」

【结解次第非眼结解巳次解耳结次解鼻结之谓也
276-A¶ 第 492a 页 X12-0492.png
良由六结不能一时齐解必须一根先解次五根者
任运而解也又有以人法为结解次第者其意虽佳
但与上文意不相恊文中佛言六根解除亦复如是
此一句当属上文是允可阿难之辞原在根上而分
次第此根初解二句当属下文应别是一意盖上明
结解次第巳竟下明结解所得之功能也或又难云
结之解也纵许次第结之成也宁有次第而经称巾
以一绾得一结名二绾得二结名则今日成眼明日
成耳乎成结不喻六根何疑于解不知喻非死法有
尅实喻者有彷佛喻者六结不同时彷佛喻六根不
同位也结不能一时并解彷佛喻根不能一时尽消
也试玩经中一则曰斯第六名终非第一二则曰如
何令此六结乱名三则曰六结不同四则曰此结非
彼彼结非此根之异位意可见矣若据母腹受胎则
六根生起亦有次第可言而非今正意也若据发通
者或既得天眼乃得天耳或既得神足乃得他心则
六根神用亦有次第可言而与此略同也是故譬喻
不应胶泥死法若泥死法则经云六解一亡而六结
解巳一巾俨然安得亡一况佛明言随汝心中选择
六根曰随曰择非泛举也正一根在先次及其馀而
以是知六结定配六根何缘更立他说其人空法空
自是六根上之人法也根根有人法二执亦根根有
人法二空也前辈释此其旨皆然但不点破上下文
段落后人将佛言如是一句联串读下致斯难耳愚
276-A¶ 第 492b 页 X12-0492.png
故以此根初解二句为起下文别是一意也先得人
空等虽有先后而法尔如然非其本意故欲先此后
彼也注引浊水沙土其意自明盖菩萨本意在断无
明自然粗垢先落无先后中之先后也。】

「若复因此际会道成所得密言还同本悟则与
未闻无有差别惟垂大悲惠我秘严。」

【承上赐与华屋请乞入门佛巳指陈二决定义今于
决定义中又复蒙佛开示慧觉圆通虽巳悟知一六
亡义犹未的晓圆通本根乃思多劫飘零何意今得
值佛如失乳儿忽逢慈母可谓奇际良会实大幸矣
若复因此际会之道终成不虚而使所得密言但只
同于向所悟之一六亡义则圆通本根依然不知与
未闻开示有何差别故愿佛大悲更惠秘严以成就
最后开示也上云悟知下云本悟上云蒙佛开示下
云最后开示前后照应明白。】

「最初发心悟十八界谁为圆通从何方便入三
摩地。」

【方便断属耳根盖此经自阿难几陷淫室如来神咒
摄还中间始则曰得成菩提最初方便次曰最初方
便谁为圆通次曰汝今各说最初方便次曰从何方
便入三摩地次曰何方便门得易成就次曰方便有
多门次曰询我诸方便次曰自馀诸方便次曰方便
易成就如是重重所说方便其文义皆与耳根圆通
照应体贴无可疑者又华屋之喻阿难言要因门入
276-A¶ 第 492c 页 X12-0492.png
门者方便也随后便说二决定义其一则审因心谓
不生灭心也即闻性也其二则审业本谓六根中谁
为圆通也即耳根也意甚明显。】

「既不洗尘亦不洗体。」

【尘字一说不洗垢尘一说不洗水尘体字一说胜义
根一说浮尘根浮尘可洗胜义不可洗一说初尘次
根次识三皆空寂为悟水因今谓言尘是垢亦不妨
言体是浮尘根亦不妨不配根尘识亦不妨只重在
悟水因耳因者由也本也此水洗尘乎尘自无体随
洗随失何尘被洗此水洗体乎体属四大彼自洗地
及水火风何体被洗外尘内体内外既无安有中间
为水洗者夫触之为义本为水之与我两相交涉而
得触名今皆无之触果安在无触而触触实无触非
因非缘及与自然本如来藏妙真如性故曰妙触宣
明也虽然此亦义解将此当悟尚未尚未。】

「乐见照明金刚三昧。」

【乐见者深切好乐而愿见乎照明之相也略似修净
土之作日观也夫瞽人目虽不自照明而今以心目
乐见乐见之极忽得照明此之照明体无时昏物莫
能蔽不失不坏故云金刚也。】

「我念有知知此深痛(云云)宁有双觉。」

【方足痛时心作是念木石无知则刀割香涂了无所
知矣我今有知知此深痛盖痛者吾足而吾更有知
此深痛者在也如是虽有觉知之心以觉此深痛而
276-A¶ 第 493a 页 X12-0493.png
求吾本原清净觉心不见有痛者不见有觉痛者虽
然我又重思惟之现今有痛者有觉痛者夫痛者一
觉也觉痛者又一觉也则我一身宁有双觉真疑既
起摄念反观理极情亡忽然之间身心空寂也紧要
在宁有双觉上正禅宗参究工夫身心忽空则是悟
处身空故无痛者心空故无觉痛者纯觉遗身身心
俱遗不言心者省文也。】

「说多淫人成猛火聚。」

【大三灾水从贪致火因嗔生今以多淫为猛火者何
也良以法无定相请以喻明彼多淫者自其淫心渐
溃润生死根则喻如水自其淫心昌炽枯清净种则
喻如火无不可也例嗔亦尔自其嗔心猛烈炎炎不
可灭则喻如火自其嗔心汹涌滔滔不可禦则喻如
水亦无不可也又不必将冷煖气三事配水火风以
重在火大故盖人身气有冷煖以多淫心酝酿薰蒸
诸冷煖气悉皆成煖今以正念周遍审察气从何来
因何成火观力所注此诸气者化为神光神光内凝
向之欲火今成智火向之火者爇功德藏今之火者
烧烦恼薪故曰火光三昧。】

「窥窗观室惟见清水(云云)我后出定身质如初。」

【月光正入水观童子以瓦砾投之遂致心痛难者曰
幸是瓦砾止令心痛脱其时投以刀剑宁不破肢体
碎肠胃乎是不知经言初成此观未得亡身以身存
故因有小苦以观成故虽有小苦终无大害纵投刀
276-A¶ 第 493b 页 X12-0493.png
剑亦止心痛不能伤也又身未亡者身水犹二有我
之身同彼水也身巳亡者身水为一求于我身不可
得也既无身矣复谁能苦之经义分明无俟多难。】

「心重世名好游族姓。」

【只消说求世名利游世族炷不必配以名相等盖人
唯不悟唯识故背心逐境若了唯识则摄境归心视
世间名闻利养一切万法如梦如幻尚何惑著者哉
而名相等在其中矣故不必配。】


** ○第六卷

「入流亡所。」

【入流二字诸说不同一说流者法性流一说流者生
死欲流一说流者三心中等流一说众人随流而出
今此反流而入反流而入似合反闻自性但前偈中
入流成正觉彼意应是入法性流以法性对声尘不
入声尘而入法性即反流意故从第一说。】

「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一说菩萨观众生苦恼故悲观众生即佛故仰一说
悲属菩萨下悯仰属众生上慕二说俱未稳只依古
解悲仰皆属众生悲者悲巳沉沦仰者仰他救度众
生悲菩萨与同悲众生仰菩萨与同仰所谓以万物
为一体又云痌瘝切身又云象忧亦忧象喜亦喜意
正相似。】

「如幻闻薰闻修。」
276-A¶ 第 493c 页 X12-0493.png

【万法虚妄唯是一心声尘本空闻性常住于常住心
中一切声尘及与万法悉皆如幻以此如幻法门始
于闻中薰习终于闻中修證无作而作作实无作随
缘应用本体如如不动不摇不失不坏此三昧者名
如幻闻薰闻修金刚三昧也。】

「若诸菩萨入三摩地(云云)是名妙净三十二应
入国土身。」

【此三十二应与法华大同小异彼俱称得度平等无
二此则种种差别初菩萨独觉缘觉声闻梵天则云
解脱解脱者即彼经得度也次帝释诸天等则云成
就成就者各满其本所欲也梵亦天类而例居解脱
者以离欲也又天等以下云出伦脱伦者厌本伦而
欲超之也又众生乐人修人者承上天龙八部中有
乐生人道者也上言欲出未委出此乐生何所故今
曰乐人也所以乐人者经云诸天尝自思我何时当
得人身生释迦如来法中受比丘戒裴相国亦云可
以整心虑趣菩提者唯人道耳人之为贵明矣故乐
生也或疑均之三十二应何得两经不同不知菩萨
利生有百千万亿种种方便况此小不同乎。】

「一者由我不自观音以观观者令彼十方苦恼
众生观其音声即得解脱。」

【自犹独也凡人听音只观其音今不独观音而复观
其能观音者如是旋倒闻机反观自性则了无诸妄
惟是一真觅乐尚不可得有何苦恼所谓照见五阴
276-A¶ 第 494a 页 X12-0494.png
皆空度一切苦厄者是也以此神力加被众生故众
生闻菩萨圣号之音而一心观之专注不舍皆于苦
恼而得解脱观者即持念之谓也而有二义但以事
观专持名号解脱世间苦恼而获安隐兼以理观反
闻自性解脱三界苦恼而得涅槃此与法华不同彼
属菩萨观此属众生观也一说菩萨以反观自性之
力能令众生脱苦则观其音声一句似无著落。】

「犹如割水亦如吹光性无摇动。」

【上言刀断断坏次言割水吹光夫割水不能坏刀似
与上意不合何也盖此各为一义上明能斫之刀反
招自损此明所斫之体曾无所损云何无损如割水
而水不痕吹光而光不动是也故与上文语若相悖
而意实相成也。】

「我从耳门圆照三昧缘心自在因入流相得三
摩提。」

【由从耳根圆照三昧缘心自在因此入法性流得三
摩地也圆照者一照一切照即圆通也以从观音故
不曰圆闻而曰圆照缘心自在者凡夫心为缘碍而
不自在今缘随乎心心任乎缘无不如意触处自在
所谓他人被十二时使老僧使得十二时也因此三
昧自在力故入法性流得三摩地。】

「觉海性澄圆(云云)知觉乃众生。」

【觉海者以觉性澄湛圆融喻之如海元妙者以圆澄
性绝诸对待不可思议故曰元妙合而言之是名圆
276-A¶ 第 494b 页 X12-0494.png
澄元妙大觉海也此觉本自常明无照无不照是真
照也所谓本来无有世界众生者也无端于真照体
上忽生一念妄起照用局为所照此照立而真照隐
矣真照既隐遂成妄想妄想未起空觉不分今因妄
想乃有虚空即此空中妄想之澄凝不动也则成国
土妄想之灵明有知也则成众生圆澄元妙之觉海
于是乎失其初矣故必假方便门入归元路而复其
初也。】

「明前不明后四维亏一半。」

【以四正方言之全不见后是明前不明后也依天如
正方各具二百功德则三方止具六百矣以四隅方
言之见前二隅不见后二隅是四维亏一半也依天
如隅方各具一百功德则二隅止具二百矣故成八
百维者方隅之总名对方则维者隅也。】

「神通本宿因何关法分别。」

【目连神通从旋湛生今拣之谓神通本于宿因非关
依法分别修习而成彼其旋意识而复妙湛亦法分
别也况始闻迦叶谈说因缘深义由之发心既属因
缘则不离物不离物则有所著而安得为圆通也。】

「诸行是无常念性元生灭因果今殊感云何获
圆通。」

【佛明言不知常住真心是以流转又明言生灭为因
无由得不生灭果则念佛乃无常生灭法也薄净土
而不修者不亦宜乎此势至念佛因缘弥陀疏钞中
276-A¶ 第 494c 页 X12-0494.png
巳发大意而专销彼经无暇及此此义若不辨明初
学必成疑阻有不容终嘿者昔吴兴谓势至都摄六
根则所念之佛必通三身然其子母相忆多就应身
故指同无常生灭也意谓法身念佛者自證真常不
生灭法今是应身念耳此意固善而尚未尽如来法
王于法自在时当耳根则一切法趍耳而眼等诸根
皆在所拣时当眼根则一切法趍眼而耳等诸根复
在所拣四科七大万法皆然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而
巳彼耳根所以为常为不生灭者以声有声无闻性
不随之而有无也独不曰念起念灭念性不随之而
起灭乎恶得谓念佛为无常生灭法也且据此方教
体则云然耳故世人徒知今经独贵耳根不知他经
云此五根者意为之主则耳根不圆通欤世人徒知
此经独尚观音不知他经云正法眼藏惟付迦叶则
观音不得正法欤持百千万亿观音名号不如一称
地藏则观音不足称念欤喻如夫子云吾与点也未
闻颜闵之见弃也又云君哉舜也未闻尧禹之不君
也敬母而慢父誉日而毁月拘人曲士之僻见耳尚
何足以语圆通哉。】

「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
因戒生定因定发慧。」

【三决定指戒定慧莫见下文杀盗淫妄各云决定明
诲便谓是杀盗淫况妄语亦曰决定明诲则四决定
矣又决定字亦不必泥前文云有二决定义岂亦指
276-A¶ 第 495a 页 X12-0495.png
杀盗淫耶然必曰毗奈耶中者何盖言律中所明三
决定义者决定戒为最先决定定依戒生决定慧依
定生也所谓二字紧紧接下良由以戒为本故曰毗
奈耶中。】

「求佛菩提如噬脐人欲谁成就。」

【噬脐一说用庄子如麝噬脐喻悔之无及也一说经
云如噬脐人不曰兽而曰人则指人不能自噬其脐
喻趁之莫及也而上云求佛菩提下云欲谁成就则
第二说较切。】


** ○第七卷

「要先持此四种律仪皎如冰霜自不能生一切
枝叶心三口四生必无因。」

【身口意三意乃其主今心与口同名枝叶者何也盖
为门不同故也语生起而原其内外则意为根本内
起意业外发身口故语罪垢而断其重轻则四重为
根本重乃最急轻可稍缓故一是生起次第门一是
罪垢较量门也又四种律仪巳有妄语何以又曰口
四上四种中是大妄语故下口四中是小妄语故。】

「建立道场云何结界合佛世尊清净轨则。」

【当以清净轨则四字为主而分四段第一坛场清净
轨则从大力白牛至纯烧沉水无令见火止第二享
献清净轨则从取白牛乳至烧令烟尽享佛菩萨止
第三像设清净轨则从四外悬幡至使其形影重重
276-A¶ 第 495b 页 X12-0495.png
涉入止第四礼诵清净轨则从七日顶礼至汝问道
场建立如是止皆取其洁净精微整齐严肃而巳所
有表法且依自古诸师其中或一二牵强者亦不必
尽依也有人更以巳意别立表法牵扯附会硬配天
台十乘观法理极不通况无旨趣著甚来由费此心
力只如第五知通塞中以莲华表塞以香炉表通夫
莲华出污泥而不染自古取其清净解脱自在虚通
乃以为塞理云何通其一如是馀可知矣何况此之
坛仪次第又恰恰与彼之十乘同一次第乎智者时
楞严未至十乘之说非为楞严设也何扭捏如是。】

「取白牛乳。」

【前文乳酪皆禁今取乳供养者何也此有二意一者
心异二者物异心异者前是奉巳今乃奉佛如绢帛
等比丘禁服然亦奉佛故物异者前是常牛今乃白
牛白牛之乳最洁净故又此牛虽出雪山雪山亦不
恒有盖瑞物也故其粪可用涂地。】

「一百八遍。」

【经云一时常行一百八遍是行道旋绕数非诵咒数
也有谓跢侄他唵下九句方是咒故一时可诵此数
然经说常行不说常诵又不曾明言咒止此九句故。】

「十方如来因此咒心(云云)悉得清净。」

【悉怛多般怛啰华言白伞盖是全咒之名题谓之咒
心者以此是无为心佛所说心咒故经中或曰心咒
或曰咒心其义一也又此咒密藏中之精要如人身
276-A¶ 第 495c 页 X12-0495.png
百体之统乎心也有说此六字在一咒之正中而谓
之咒心然以前后文约之又非正中谬可知矣因此
执此乘此以下十段所重在咒言咒有广大神异功
德故十方如来无不因此执此乘此乃至传此以成
种种妙用佛且然况凡夫乎今略为十喻因此咒心
者此咒诸佛之母是出生如来之真种子也故佛必
因之以得菩提执此咒心者此咒具大威神是断邪
惑之金刚王宝剑也故佛必执之以制魔外乘此咒
心者此咒运载众生脱离生死是出火宅之大白牛
车也故佛必乘之以应尘国含此咒心者此咒包罗
万德是具足法财之真宝藏也故佛必含之以转法
轮持此咒心者此咒总持一切善恶诸法是无上觉
皇之正印也故佛必持之以受记记人依此咒心者
此咒为安隐功德之所住处是离怖畏之尊胜幢也
故佛必依之以救苦济厄随此咒心者此咒随顺觉
性是从心满愿之如意珠王也故佛必随之以遍供
恒沙圣贤行此咒心者此咒通达无碍是千圣万贤
所共适之通衢也故佛必行之以摄亲因而开秘藏
诵此咒心者此咒究竟圆满是法王诏告万国之严
敕也故佛必诵之以成正觉而入涅槃传此咒心者
此咒永存不灭是普照世出世间无尽之大明灯也
故佛必传之以垂化万世以上十种如华严十十法
门十者数之成故举十以表无尽也有人将此十咒
心辏合法数如因此则云是正缘了三佛性执此则
276-A¶ 第 496a 页 X12-0496.png
云是实相观照方便三般若乘此则云是理随得三
乘以下共配十个三法恐初学信受递相传流不得
不辨何者佛本教人持咒今都派作别法本所持咒
反成无用以客为主其过一也咒是密教今成显教
教体违反其过二也试以咒文从头点检何处是正
因何处是缘因何处是了因如不能派则成亏论其
过三也经言书写此咒贮于香囊或于宅中或带身
上明是秘章如王密语不得宣泄若果三佛性等何
不直说使人解义其过四也因此乘此属三因三乘
犹有两字相同其他执此之为三般若持此之为三
菩提等殊无意况其过五也依此咒心谓是苦惑业
三道然此三是恶法却牵扯三善法以除灭之迥异
馀九于理不通其过六也若云有文字咒有实相咒
此指实相既指实相只宜以楞严大定当之不宜妄
立为十盖咒本是一持诵之功有十而咒未尝十也
其过七也既云十个三法则其梵语应一一别岂得
一种梵语而成十类华言其过八也若言经有七常
住果夫经文止云七果何得扭而为十每果浑成一
语何必劈而为三经自经咒自咒何乃割经附咒其
过九也此之十法分属出何经论何佛所说及何菩
萨之所阐析若其无据安得杜撰匹夫矫诏罪在不
原如何法王容可僭拟其过十也慎之哉。】

「二十八大恶星而为上首。」

【大集经佛明二十八宿摄护国土养育众生如何旧
276-A¶ 第 496b 页 X12-0496.png
解以今所说二十八大恶星当之假如第二亢宿云
主出家求圣道者则是吉祥福德之大善星矣又八
大恶星中如罗孛诚为凶曜彼五行未必皆凶故知
今二十八等或别有所指佛未明言不敢强为之说。】

「云何名为乾慧之地。」

【上文赞叹神咒功德如是广大阿难闻巳不云我当
一心持咒乃问乾慧四十四心而至等觉者何也盖
经言或有宿习不能灭除应持此咒则知咒为修道
之助乾慧而至等觉是正修成佛之大纲大要也。】

「云何名为众生颠倒。」

【或见此文结处云由此建立世界众生谓此统论二
种颠倒其云何名为众生颠倒之文当在后段今不
须尔盖世界众生两不相离众生必依世界而居世
界后因众生而起言众生不妨先说世界喻如言草
木亦不妨先说大地也况下文世界颠倒亦带说十
二类生两相交互其义明甚又见下文世界中有十
二类生复疑此世界是众生分中世界亦非也由性
明心者言众生何所由由性明心也性明心者一法
界真心也此性明心本非凝然之物其体圆融而能
随缘是以因明故发性性妄故见生而从无成有矣
此能有所有实非因所因言能有无能因所有无所
因也既无因所因自无住所住即此无住建立世界
众生此处未有世界众生由此为建立之根本也故
曰从无住本立一切法。】
276-A¶ 第 496c 页 X12-0496.png

「将欲复真欲真巳非真真如性非真求复宛成
非相非生非住非心非法(云云)故有众生颠倒。」

【承上文性明圆故而言迷自本性圆明乃生虚妄虽
云生妄妄实无体妄既无体妄即是真更将谁复汝
欲复真欲巳成妄故曰非真真如既知非真犹自求
复如知是幻犹自求幻终竟无有故曰非相何名非
相凡所有相不过生住异灭身受心法而巳非生非
住异灭可知非心非法身受可知于本无中虚妄成
有展转发生此之生力起惑造业造业感果生灭相
因无有穷巳是则名为众生颠倒有配三细者不如
只取大意如前所说不须逐句逐字相配又有以非
真求复配七识八识者尤为不通。】

「是故世界因动有声因声有色(云云)为一旋复。」

【因动而声而色而香而触而味而法次第历然而诸
解不出其由有谓六中随举其一馀五从之则经中
次第似为浪说何不曰色声香味触法乎惟长水引
前文觉明空昧等释之颇于次第相恊惜前文止有
从声至触而味与法无文可引耳然差胜诸说也穷
十二变为一旋复者上言因味知法换一知字便接
意根次接六乱妄想则六境六情共成十二十二周
巳更动有声而至味法名一旋复则循环无巳也。】

「枯槁乱想。」

【枯稿则无想曰枯槁乱想者何也又次云精神化为
土木金石既化土石为有轮回为无轮回若有轮回
276-A¶ 第 497a 页 X12-0497.png
世间土石皆当受身六趣若无轮回何云无想羯南
流转国土盖枯槁云者特其妄想暂遏不行如草乍
枯根本未绝时至复生则知彼之妄想潜伏于中未
尝无也精神之为土石亦是以顽定力而成顽物顽
定力过缘触情生依旧流转。】


** ○第八卷

「是人即获无生法忍。」

【此方渐次便曰无生如何乾慧之前巳齐八地之位
盖所称圆顿行人者正谓此也前云颠倒妙圆真净
明心具足乱想次云于是本因元所乱想立三渐次
则知最初便于本原心体以为因地从真如而出乱
想从即真如之乱想而入真如念念巳在真如虽无
生法忍今未即获而势在必获无足疑者故违现业
文中不但曰禁制使不流逸而曰旋元自归旋元自
归者一旋转力何藉劬劳旋何所归还归自巳圆顿
法门四字之中摄尽无馀矣孤山之言曰渐次者事
渐理圆不同偏渐于六即中乃名字中修能成观行
乃发真似也从名至真一以贯之妙哉言乎。】

「名信心住。」

【十信位多结住字孤山谓是初住分开则信即是住
吴兴非之是矣然不必泥此住字盖此经四字成文
故信心念心慧心定心皆有住字中间精进心不退
心获法心回向心皆无住字至第九戒心第十愿心
276-A¶ 第 497b 页 X12-0497.png
复有住字随句长短加减住字其理明甚不然既初
住分开句句应有住字何或有而或无也盖此住即
是位分之意非信住行向地之住也又瑜伽师地论
以地前诸位共为一位十地等觉为十一住如来为
一住共十三住均结住名足可为證。】

「是觉始获金刚心中初乾慧地。」

【不必苦苦与前之乾慧究同究异盖同而异异而同
者也但顺经文看去其义自显今逐字释之是觉者
等觉也始获者言前之乾慧但发其端倪而未获其
全体今始获也金刚心者言是大乘心中之慧也乾
慧者言未与如来妙庄严海接也乾慧而必曰初者
正明最初之慧历信住行向地至此而始获其全体
也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则异而同而因非是果果非
是因则同而异也。】

「如是重重单复十二。」

【诸说不一温陵以乾信至等金为十二天如谓其既
以金为能历又以金为所历于义不顺吴兴以信住
行及地为单十回向为复十加乾慧等觉为十二天
如取之然其凑合未甚安妥而单复义亦不快唯长
水以乾慧暖顶忍世等妙各各独一为单信住行向
地各各有十为复合之十二而乾慧之单次以信住
行向之复此复后又次以四加行之单此单后又次
以十地之复此复后又次以等觉之单乃至妙觉故
曰重重其说甚妙。】
276-A¶ 第 497c 页 X12-0497.png

「五十五位真菩提路。」

【此五十五亦有多说惟吴兴谓除前乾慧不叙但由
信位至等觉为五十五又自辨云经言真菩提路则
显乾慧非真妙觉非路此说最当。】

「是经名大佛顶悉怛多般怛啰无上宝印十方
如来清净海眼(云云)亦名灌顶章句诸菩萨万
行首楞严。」

【此五名者随取其一皆可名经译人撮略捃摭会其
大意而立今名庶几该括五义矣有人谓此一部经
从一至十挨次配合经题某卷至某处为大佛顶某
卷至某处为如来密因乃至某处为修證了义某处
为菩萨万行是不知五名皆可名经也使译人昔取
第一为题则将曰某卷至某处为悉怛多乎某处为
无上宝印某处为如来清净海眼乎或取第二三等
亦复如是而向来挨次配合皆失之矣岂理也哉。】

「断除三界修心六品微细烦恼。」

【合论谓阿难及诸大众得第二果故言断除修心六
品烦恼其言虽合教相但楞严一经至此五十五位
而入妙觉上文巳结经名自后皆名助行则亦至矣
尽矣而所證方止于此何名此经大乘了义教耶惟
温陵谓是增上顿断不同小乘其九品之中所馀三
品佛地方断似得其旨盖三界九地地地各有九品
烦恼今经文不曰欲界六品而曰三界不但曰烦恼
而曰微细烦恼盖尽三界而言之乃最后一地之六
276-A¶ 第 498a 页 X12-0498.png
品矣若曰世尊灭后阿难为迦叶呵责方得无漏今
此应在二果是则是矣亦有二义可辨一者阿难下
有大众二字不宜以一人之故例抑群圣二者阿难
大权示现前后出没无定亦不可一途而取也。】

「想明斯聪情幽斯钝。」

【情想均则为人类矣而人有聪钝之不同者盖想属
明情属幽明主聪幽主钝想虽等于情而想之明有
力则明胜而为聪情虽等于想而情之幽有力则幽
胜而为钝又聪钝且举其一推而广之想正斯善情
偏斯恶想平斯慈情陂斯刻想高斯刚情卑斯柔例
皆然也有说想与情各得五分是为均等其五分以
上为聪其五分以下为钝则不均等矣。】

「从地涌出。」

【六报俱云入于地狱独此从地涌出而入地狱则似
先在地狱又涌出而复入矣盖六根惟鼻具出入息
吸则下入呼则上出故其神识觉得从地涌而上又
从上坠而下方入地狱也从地之地非地狱也。】

「恶业同造入阿鼻狱受无量苦经无量劫(云云)
见见一根单犯一业是人则入一百八地狱。」

【此分五等其一同造者六根十习具足兼造而造又
同时也其二各造者虽具足而先后不同时也其三
身口意三业造杀盗淫三恶也其四三业中二犯三
恶中二也其五三业中一犯三恶中一也故地狱从
重而渐轻也曰造曰作二事何别造者始于六根发
276-A¶ 第 498b 页 X12-0498.png
起恶业也作者次于六境成就恶业也见见一根稍
难销会且依吴兴谓能见之眼及眼所见专在一根
也一说上见字作现现见一根也其意亦通但现字
见字俱无谓。】

「参合柔类。」

【或疑以恨为因从地狱毕而蛊鬼而毒类而至人中
为狼类则因果相似矣何傲因者从地狱出展转至
人乃为柔类傲与柔反今为柔类者何盖报有多种
有宿习报有反对报则凶狠者化为虎狼贪婪者化
为羊犬是名宿习报奢侈太过者化为贫穷狡猾罔
人者化为愚蠢是名反对报今属反对盖傲者昔藐
视乎人柔者今为人所藐也柔非温和善顺之谓乃
怯弱委靡人人得而易之者也。】

「坚固服饵(云云)坚固草木。」

【服饵草木二事似同而异服饵曰食道胡麻莲芡之
类也食所常用故草木曰药道黄精松柏之类也药
所常用故食道止可延年药道乃能轻举温陵不应
以药饵代服饵药是第二种中事。】

「坚固交遘而不休息。」

【十种仙始于服饵终于变化盖后后深于前前者也
其第九交遘不可如古解以内坎离外男女为说此
交遘纯是内事彼书所谓取坎填离抽铅添汞乃至
龙虎乌兔婴姹黄婆等皆喻也尚不许以心肾为离
坎何况男女房术乃下品之下清庵所谓贪淫男女
276-A¶ 第 498c 页 X12-0498.png
嗜利者为之是大乱之道也安得巳当第九超前思
念邻后变化而反作鄙陋猥亵之邪功耶经云此等
亦于人中鍊心但不修正觉三昧故不离妄想不出
轮回耳使其得遇如来正法一点化之当必有了悟
者如吕岩真人之于黄龙是也。】

「寿千万岁。」

【南岳大师发愿文其中一则曰作长寿仙见弥勒二
则曰得长命力求佛道三则曰为求大乘入深山愿
速成就大仙人南岳应化圣贤何所求乃楞严所不
取良由彼之本愿为见弥勒为求佛道为学大乘非
为长年故又言不贪身命发此愿也岂世人宝惜幻
躯希冀长生之比哉然其中又有外丹内丹之说愚
人见之或起邪见初学但宜笃信今经佛语南岳所
云姑置之可也。】

「于邪淫中心不流逸。」

【非谓不断邪淫但弗流逸而巳盖谓于邪淫法中能
制其心不邪淫也不得错会经文助发邪见。】

「上升精微(云云)三灾不及。」

【兜率欲界四天曰上升精微曰不接下界曰三灾不
及说者谓俱指内院似矣然本天无竟不言及之理
今细味之当是意在言外言正当本天分位者不待
论矣其有超越伦类上升精微乃至三灾不及者虽
云内院总之皆号兜率陀天也。】

276-A¶ 第 499a 页 X12-0499.png

** ○第九卷

「加以明悟。」

【经言清净禁戒加以明悟虽云明悟非明心悟道之
谓也特悟欲之不足贪好而巳下文若于舍心发明
智慧成阿罗汉入菩萨乘此之发明方是正悟。】

「无量净天(云云)名遍净天。」

【无量则遍今分前后浅深者何也盖前言身心轻安
则外之形骸内之思想二处皆净故云无量乃遍身
心之无量身心之外未净也后言世界身心身心正
报世界依报依正咸净方名遍净。】

「其中惟留阿赖耶识全于末那半分微细。」

【合论及长水疏谓半分微细属六识而上二句接下
稍难温陵诸师皆以半分微细属末那而温陵判此
处无复六识则下文识心都灭须通八识不然既六
识巳无当灭何识予向据温陵谓都灭识心未亡识
性故通八识无碍今思终是未妥乃取前论疏意更
为贯穿其说言此中六识粗分巳灭唯留根本赖耶
全体末那与六识不缘色空但内缘之微细半分而
巳至下识心都灭方灭此半分也虽然半分微细上
须得与彼六识四字方好或者有脱文乎一说六识
流注亦未尽灭且据大分而云灭实似灭而非灭也。】

「彼之天王即是菩萨游三摩地。」

【非彼天王决定尽是菩萨也华严经云初地菩萨多
作阎浮提王二地轮王乃至六欲天王及大梵天王
276-A¶ 第 499b 页 X12-0499.png
等多之一字言多分如是则亦有时乎不然矣。】

「一人发真归元。」

【真对妄言元对末言真虽本具隐而不发逐妄流逸
迷不还元今则发起真心复归元本也真元之地纤
尘不立如何虚空不成消殒。】

「此十方空皆悉消殒。」

【前言终不闻烂坏虚空矣今云虚空消殒前后语似
矛盾何也此有二义一是虚实相对门世间实法有
生必有灭虚空无形不生则不灭故虚空未闻烂坏
也二是真妄相对门以万物对虚空则万物皆妄以
虚空对真如则虚空亦妄迷妄有虚空复真无虚空
矣故虚空亦可消殒也是知虚空本无存泯存泯由
乎自心迷心成境者虚空历然即境惟心者虚空安
在故一人之虚空消殒多人之虚空不消殒两无碍
也长安虽闹我国晏然则一人之国土晏然多人之
长安自闹亦两无碍也。】

「见其宫殿无故崩裂大地振折水陆飞腾无不
惊慑凡夫昏暗不觉迁讹。」

【行人入禅之际诸魔自然见其宫殿崩裂大地振折
本陆飞腾群物惊慑而凡夫昏暗不觉迁讹然此境
界惟魔见而人不觉者固以其昏暗矣人虽昏暗比
物为灵物既各惊人反不觉岂以人而不如物乎今
谓不觉者非全不觉如木石也特不觉是行人三昧
神力之迁讹耳彼世间山崩地震等人亦与物同怖
276-A¶ 第 499c 页 X12-0499.png
惧故又迁者动转讹者怪异以三昧时乃凡圣变易
之秋正邪交战之候故转动不宁怪异不测也。】

「如摩登伽殊为眇劣彼惟咒汝破佛律仪八万
行中秪毁一戒心清净故尚未沦溺此乃隳汝
宝觉全身。」

【律仪者戒也八万行中之一行也此逐句与下文相
对摩登眇劣对诸魔炽盛只毁贪欲一戒对堕汝宝
觉全身未尽有漏之小果对发真归元之大心小果
而失其本有如民庶之家凋败犹未足言大心而丧
其成功如阀阅之门籍没良可叹也。】

「当在此中精研妙明。」

【色阴中曰精研妙明曰内外精研曰究竟澄彻曰研
究深远曰研究精极如是数语直揭参禅紧要真实
工夫不厌重叠学人所当凝神殚思猛著精彩处也
色阴若尽虽四阴宛然于佛菩提全未全未而实破
竹之势巳张倒峡之机莫禦斩关夺门进入有路秪
恐得少为足自画不前耳然破此色阴大不容易非
是说了便休行人须努力死战一番始得。】

「其时魂魄意志精神除执受身馀皆涉入互为
宾主。」

【医经以魂属肝魄属肺意属脾精属肾神属心今曰
互为宾主与道家所云三华聚五气朝水火交金木
并如是等语何别此有二义一者彼由作如是因得
如是果今经则惟是精研自性无心求之而自得之
276-A¶ 第 500a 页 X12-0500.png
者也二者彼方以为玄妙耽著不舍今经则不作圣
解虽有之而漠然若无者也此其所以异也。】

「观察不停抑按降伏制止超越。」

【不须以抑按等对四分烦恼只就文顺说义自明显
初观察者审究妄心之起处也次抑按者于其起处
而遏捺之也然我固抑之彼未必伏次降伏者随其
所抑皆从顺也又恐暂时降伏后复跳梁次制止者
更为防范使不动也今为一喻观察者如访贼也抑
按如巳捉获降伏如巳服辜制止如又加约束也如
是重重处分超越过甚故妙明逼极焕散发见致虚
空成宝色也虚空宝色即自巳心光也。】

「其心离身反观其面去住自由无复留碍。」

【神仙家出神与今所说意略相似而实不同彼有心
求之此无心得之彼自谓妙用此不作圣心与前同
也初色阴中少选之间身能出碍者欲出也次色阴
中遥见远方逼极飞出者渐出也今受阴中去住自
由无复留碍者妙于出也复想阴中其心离形如鸟
出笼者妙之又妙而能上历圣位得意生身也彼书
有阴神阳神之说色中二处未别阴阳受阴所说彷
佛阳神想阴所说则非彼阳神所及矣虽彼属妄想
精魂此修正觉三昧根源自殊然总之止是破得色
受二阴想行识三居然未破亦何足奇而生奇想便
言證圣鼓发魔事不亦宜乎。】

「前无新證归失故居。」
276-A¶ 第 500b 页 X12-0500.png

【此言前无新證归失故居忆魔生焉下言新證未获
故心巳亡忧魔生焉此二何别盖境同而所以当之
者异也一是见其前后双脱不欲守前不欲向后从
中别求一路是以昼夜撮心悬思挂念而忆魔入也
一是见其前后双脱又欲守前又欲退后二念交发
不知何从是以计无所定徬徨愁闷而忧魔入也。】

「于精明中圆悟精理。」

【此言于精明中圆悟精理次下于明悟中得虚明性
此二悟字乃是破色阴而见受阴受阴将空觉得胸
中精一虚朗是受阴中之悟耳馀后三阴尚尔迷昧
而行人有至此便谓得悟大事了毕盖不知此。】

「从是凡身上历菩萨六十圣位得意生身。」

【六十圣位依孤山三渐次乾慧十信十住十行十向
四加十地等妙共六十位此于诸说似为稳当又孤
山泥经言虽未尽漏四字遂以七信八信十信判意
生身然经言从此凡身上历圣位得意生身正明圆
顿行人即凡身而历圣果耳况历者圣位之阶级途
路言从此定然證圣不曰今即是圣也亦何碍焉准
楞伽三种意生身初在三地四地五地次在八地终
在九地以往何必疑其太高而判以信位耶例如无
生法忍八地方名正得而不妨初住即曰悟无生忍
亦犹是也。】

「贪求契合。」

【此想阴中求善巧求经历求辨析求冥感求静谧求
276-A¶ 第 500c 页 X12-0500.png
宿命求神力求深空求永岁此九或非急务至于求
契合者乃欲融会妙理何故亦起魔事要之病在求
之一字及贪之一字耳善乎先德之解曰忘机寂照
理自玄会希求契合拟心即差从是天魔得其便故
至哉言也虽然若忘机失照则沉死水又宜辨之。】

「赞叹行淫不毁粗行。」

【想阴文云赞叹行淫不毁粗行此颇难解有谓赞彼
行淫不毁坏粗行何况细行则以粗行属善边事文
义不通盖毁字二用一是毁誉之毁讥谤也一是成
毁之毁废灭也古训毁为隳隳者废也灭也如仲尼
隳三都是也此二句是二事一者于淫欲法反加赞
叹二者于诸粗行安意为之不复隳灭粗行者粗陋
鄙亵之事稍次于淫欲即僧残之类皆恶边事也。】


** ○第十卷

「梦想消灭。」

【般若心经五阴皆空方曰远离颠倒梦想今此仅空
想阴亦曰梦想消灭者何也盖语同而义之浅深异
也今此且据想之一阴而言经云昼则想心寐为诸
梦故想灭则梦灭梦想灭故寤寐恒一也而所灭者
本阴之融通妄想耳行阴之幽隐想识阴之微细想
未灭也彼经五阴皆空其云颠倒梦想则不止融通
而幽隐微细毕尽矣故此经识阴中独曰颠倒微细
精想颠倒字正与彼经颠倒吻合是可为證又彼经
276-A¶ 第 501a 页 X12-0501.png
究极而言凡夫于无常计常此梦想颠倒也二乘于
常计无常此梦想颠倒也菩萨多劫修六度万行而
不入华严大威德法门此梦想颠倒也乃至一念之
无明流注一念之梦想颠倒也岂独梦寐云乎哉此
经则梦乃实梦何以故以正较量五阴则五重次第
有剂限故。】

「如波澜灭化为澄水。」

【此澄水为对波澜而言澜大波也波澜虽息水未停
流流似不流暂名澄水如后文识阴妄想中言此湛
非真如急流水望如恬静流急不见非是无流其明
證也然不妨亦可唤作澄水但贵知之莫起上慢未
得谓得。】

「死后俱非起颠倒论(云云)死后俱非心颠倒论。」

【此下二节吴兴谓前节双亦后节双非双亦则俱是
矣经始终言俱非何得添入俱是又自救云文义且
寄双亦夫文义双非甚明何必为且寄之说盖前节
以三阴对行阴明言三阴有而非有行阴无而非无
结尾云死后有相无相者省文也有相则非无无相
则非有也是第一个俱非也次节推广从色受想以
及世间一切万法皆悉迁讹有而非有无而非无者
也于此尽能晓了故曰通悟非无则虚失其虚非有
则实失其实是第二个俱非也如是望于后际冥冥
沉沉渺渺漠漠道有不得道无不得莫知所之故曰
后际昏瞢无可道故。】
276-A¶ 第 501b 页 X12-0501.png

「内外湛明(云云)内外明彻。」

【前文识阴区宇中诸本云内外湛明一本云内内湛
明长水谓内之又内犹深而又深也且向内言至识
阴尽方曰内外明彻此亦有理而前后都云内外亦
自无碍盖识阴未尽故止曰湛明是虽明而未彻至
识阴尽方曰明彻也湛明仅如止水澄清明彻方似
琉璃含宝月也宜从诸本内外。】

「合开成就。」

【古解根合而不分界开而不隔义犹未快今谓合开
是敌对语如总别阖辟之例也向也行阴虽尽识阴
未尽则六门具在特制伏而不驰逸耳今识尽则源
竭水乾炭灰火灭始得消磨六根如冰巳消浑化而
无质碍也如镜巳磨莹净而无垢类也六门消磨故
合开成就合者此之根门虽行布成六六处未尝不
一返流归源则精明独存更无馀物喻如鉼镮钗钏
为一金也是之谓合开者此六根门虽圆融成一一
处未尝不六从体起用则门门相通无有隔碍喻如
一金而为鉼镮钗钏也是之谓开合开自在名成就
也然下节方在识中何亦曰能令巳身根隔合开乎
盖止曰合开不曰成就犹属乍合乍分乍开乍隔如
何便得互用故第五节亦但是六根互用中巳得随
顺而巳随顺者向而不逆将得而未得之称也。】

「广化七珍多增宝媛恣纵其心生胜解者。」

【七珍曰广宝媛曰多是穷奢极欲也又中虽云自巳
276-A¶ 第 501c 页 X12-0501.png
所化然亦不应恣纵其心如何四阴巳尽之人更作
如是去就盖求菩萨乘利他心切亦有留惑润生者
但留惑润生非是小事乃深智弘愿过量大人方优
为之其或智慧稍疏愿力稍弱则其端一开其势莫
禦始犹有主终遂沉酣尚自不知执为胜解谓巳恒
与欲俱不受欲染喻似久沉厕溷秽恶浸淫过者掩
鼻却道身在旃檀楼阁如李赤然岂非魔哉。】

「声闻缘觉不成增进。」

【五十种魔终之以声闻缘觉夫罗汉辟支圣果也何
为亦与魔列耶吴兴谓是二乘违中道理起界外邪
见夫违中则皆堕于偏界外之邪是亦邪也故等之
以魔而实与前之魔异经云外道邪魔所感业终堕
阿鼻狱其在声闻缘觉则但曰不成增进而巳盖得
少为足不复求进而安于小果者也梵网不受菩萨
戒者皆名为恶习学二乘者皆名为邪其意亦犹是
也所谓同条而异致者也。】

「识阴若尽(云云)入于如来妙庄严海。」

【经谓识阴若尽则汝现前诸根互用从互用中能入
菩萨金刚乾慧如是乃超信住行向以至等觉入于
如来妙庄严海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此极则语也孤
山泥能入二字乃以七信配位愚谓经意盖言金刚
乾慧也从何处入从此六根中入也即此便入非循
次渐入也此数语禅宗直指阐露巳竟如云但尽凡
心别无圣解又云一超直入如来地正此意耳与前
276-A¶ 第 502a 页 X12-0502.png
受阴若尽上历六十圣位其意各别彼言历此言入
从下望上之谓历和身巳到之谓入也。】

「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圆满菩提则似有所得故即继以归无所得也菩提
原未曾失今云何得菩提原未曾残缺今云何圆满
菩提原无处今欲何归归无所得而巳是之谓真得
真归真圆满也。】

「知妄所起说妄因缘(云云)元无所有。」

【上言彼虚空性犹实妄生因缘自然岂得非妄所以
然者由其知万法皆从妄起故于妄中说妄因缘而
此妄者若其本有则因缘亦有若妄元无彼因缘者
元无所有因缘亦是假立何况不知诸法从因缘生
求其生而不得推而委之自然是益增其妄计矣。】

「汝心非想则不能来想中传命。」

【合论补注云儒曰知命道曰复命佛曰传命其意盖
谓三者义同然此三实异不可不察也夫子曰不知
命无以为君子又曰死生有命孟子曰知命者不立
乎岩墙之下则穷通夭寿之谓命非今所谓命也若
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则理性之原于穆不巳之天
命亦非今所谓命也道家或以脐轮为命蒂或以丹
田为命宫或对性而言则元神为性元气为命亦非
今所谓命也今所谓命识暖息三事相依而成命也
息依暖暖依识息绝然后暖灭暖灭然后识去识也
者暖之元息之本而命之所由立也全举则三约言
276-A¶ 第 502b 页 X12-0502.png
则一识尽之矣故此经言纵汝形销命光迁谢命而
曰光正识之谓也识之动为想因我心属想故受生
之际随彼当生父母之想而以我之想合彼之想两
想相投由是入胎则前阴之命转而为后阴之命如
嗣续然不至断绝故名传命若心非想则为类既殊
气味各别宁有水传火火传水牛传马马传牛之理
乎是以妄想尽则生死尽。】

「湛入合湛归识边际。」

【上湛字是行不流逸下湛字则湛了之体如前文言
以湛旋其虚妄又曰反流全一又曰伏归元真意正
如此而此湛非真如急流水望如恬静正八识之边
涯分际也又前行阴中如波澜灭化为澄水此水非
真即此湛尔此湛合湛乃识境界而行人乍获轻安
尚谓得道何况至此四阴巳灭惟识独存岂不畅然
自谓巳證涅槃宁知此湛正生死微细根本此之不
尽暗长潜滋由微而著由细而巨依旧再为蝼蚁从
头复作蚊虻直须澄之又澄净之又净如万丈清潭
水天一色方是到家消息耳得少为足乌可哉。】

「理则顿悟乘悟并消事非顿除因次第尽。」

【此在禅宗所谓顿悟而渐修者也四句二义皆上一
句指示下一句重明言此五阴之灭有可顿者有不
可顿者可顿者理也盖理无二致人自迷源故乘此
一悟合并消尽更无遗馀如持火炬入于暗室一明
尽明宁有次第乎不可顿者事也盖事有万殊势难
276-A¶ 第 502c 页 X12-0502.png
兼举故从浅至深次第而尽如治垢衣重重浣练渐
渐莹洁宁可顿尽乎然顿悟之理是即事之理非二
乘断空之理也渐除之事是即理之事非凡夫著有
之事也顿悟即冰之水渐除即水之冰岂判然二物
哉故善财巳发无上菩提之心而必遍参五十三善
知识沩山谓行人虽从缘得一念顿悟自理犹有无
始习气未能顿净皆理悟事除顿渐之说也此十六
字乃千佛相传之的训万世不易之宏规也参学者
宜尽心焉。】

「知有涅槃不恋三界。」

【知有二义其一知者闻见之知也闻说涅槃为归依
处念念趋之何恋三界喻如穷子知有故乡自不贪
恋异乡而欲久居之也其二知者了悟之知也巳悟
涅槃真乐在我何恋三界喻如穷子既返故乡岂复
追恋异乡而欲更居之也今人口诵三界火宅之文
而心实孳孳焉耽著不舍者不知有涅槃故也不患
不出三界唯患不知涅槃知之时大矣哉。】

「能以一念将此法门于末劫中开示未学。」

【经言将此法门开示未学能使垂入阿鼻地狱者即
成极乐净邦供养恒沙如来者不及少分功德知解
狂流一见此文生大我慢不复精进宁知佛之一言
自利利他义实双具今但知将此法门开示人之未
学曾不知将此法门开示巳之未学何其不明一至
于是。】
276-A¶ 第 503a 页 X12-0503.png

* 附诸经


** △般若心经

「般若心。」

【贤首疏云般若是法心是喻一说非喻云是般若智
心二各有旨今依贤首良以心为百体之主而此经
以少文摄般若之全义有心象故。】

「观自在菩萨。」

【据施护译是大士所说若然菩萨下应有言字今谓
佛说为是什师奘师二译皆可證。】

「是诸法空相。」

【空本无相欲人识空故于无相中特出其相言无有
生灭垢净增减者是空相也空相如是而无相之意
益显矣。】

「揭谛。」

【疏先云神咒秘密不翻次言亦可强翻因云梵语揭
谛华言去也度也盖揭谛二字合成梵语而其义则
为去为度非以去训揭而谓揭去惑障也夫既曰强
翻强之为言不得巳而然非出乎自然也曷若巳之。】


** △圆觉经

「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云云)
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华相亦不
可说无知觉性。」
276-A¶ 第 503b 页 X12-0503.png

【疏中知是二句无生死之法亦无二句无免轮回之
人彼知二句拂观智知虚二句泯拂心亦不二句遮
断灭其说甚精万世不可易者一说知是空华便脱
轮回有何人法彼知觉者是我真性犹如虚空起心
知空乃是空华如是任意而说亦似省便但以经文
照应体贴上云知是空华次云彼知觉者次云知虚
空者次云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末复结云如来藏中
无知见故以五知字前后融贯读之方知疏之不苟。】

「种种取舍皆是轮回。」

【圭峰以忻彼极乐为取厌此娑婆为舍盖为上根遣
著而执之者遂生疑障不愿往生然今人止据圭峰
略疏未见诸家诠释苕水云经言始终等相举世间
法皆然只如一人之身始终生灭或前有后无或前
无后有四大之聚散心识之起止烦惑相续苦报循
环种种境界或取或舍非指取极乐舍娑婆也鄣南
云取舍约道业言圭峰何意以舍秽取净销经耶愚
按此言种种取舍下文弥勒章中即问轮回有几种
性而佛答以种种贪欲故有轮回其种种字前后相
应则取舍乃重有贪欲欲顺则取欲违则舍取舍不
休所谓烦惑相续也岂以往生净土为贪欲乎或疑
慕羡彼土而愿往生宁非贪欲不知求仁求其在我
尚谓欲而不贪净土净其自心何得名为贪欲故下
文所开贪欲初云贪者谓乐五欲次云贪者谓乐十
善次云贪者谓乐四禅八定曾不言乐净土为贪欲
276-A¶ 第 503c 页 X12-0503.png
也如必尽理而言乐求圆觉亦贪欲也岂独净土乎
须玩疏云又于根身器界厌此忻彼又之一字是正
解经文巳竟而发其馀意耳非专指净土也故特会
苕鄣二师之说而详辨之。】

「但诸声闻所圆境界身心语言皆悉断灭终不
能至彼之亲證所现涅槃何况能以有思惟心
测度如来圆觉境界。」

【但诸声闻者言无论如来大道但诸声闻修习所圆
满之境界其身心语言纵皆断灭终不能至彼亲證
所显现之涅槃夫无心尚不能至小乘之涅槃况有
心乃能入如来之圆觉乎以理反覆较量而知其必
不然矣或疑身心等既巳断灭正谓涅槃何云不至
又既曰声闻则声闻涅槃乃其本分中事何云不至
此之文义稍难销会今详彼之身心虽云巳灭若作
是念我今能灭身心巳證涅槃即不名證故金刚经
云实无有法名阿罗汉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
著我人众生寿者彼经无得此经不至意正同也言
亲證者谓身亲證之也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岂
有自身至自身所證之涅槃乎且涅槃何物其住何
所而欲至之譬如虚空有人于中竭力驰走欲至空
之极处而为亲證穷历十方备经多劫终不能至亦
犹是耳一说声闻不能至佛之涅槃如果指佛不合
云彼彼之亲證是声闻所亲證也妄得云佛一说金
刚藏不能至声闻之涅槃如果指刚藏则所圆境界
276-A¶ 第 504a 页 X12-0504.png
下当云汝今身心语言皆悉断灭方可不然是何人
身心断灭又须于终不能至处文便毕方可不然后
语重前不成文理请从但诸声闻一气读至所现涅
槃自知上下语意血脉贯穿明指声闻何得扭捏而
云刚藏且初心菩萨犹可谓心虽广大趋寂證果未
至声闻而刚藏何如人哉是十地位或等觉流文殊
普贤之等侣也不应劣之反赞小乘为大菩萨所不
能至故宜专就声闻于理极当疏中以百官宰相庶
民天子巧为比喻精确明快无劳异说矣。】

「一切众生皆證圆觉。」

【圭峰谓此译人之讹当云證诸众生皆有圆觉真净
骂斥谓众生若止有圆觉而不證者畜生常为畜生
人亦不须求解脱矣古今相承咸病圭峰然圭峰亦
自有见盖经文若云一切众生能證圆觉而圭峰以
为讹则其说诚谬今经文语局意圆其意实谓一切
众生皆有證圆觉分非谓众生见前悉巳證圆觉也
圭峰恐狂人据此便拟安坐成佛则上文所云勒断
二障二障永灭即入如来微妙圆觉者果何为哉其
真净骂斥亦自有见亦恐狂人由此擅以巳意窜易
经文也然则真净不骂圭峰圭峰不改圆觉两得之
矣不然自知心是佛心定当作佛圭峰何以有是语。】

「非性性有。」

【圆觉本非诸性而诸性必有圆觉喻如金体本非钗
钏鉼镮而钗钏鉼镮必有金体也不必更为异说。】
276-A¶ 第 504b 页 X12-0504.png

「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

【三毒本空即是法性如坚冰本空即是澄水故淫怒
痴与戒定慧同名梵行非谓见前淫怒痴便是梵行
可安意为之也任运三毒之场逍遥成佛是谓腰缠
骑鹤岂不美哉而宁有是理乎故此文唯如来随顺
觉性中有之上文凡夫随顺未入地菩萨随顺巳入
地菩萨随顺曾有此文否又凡夫文中但教永断劳
虑又后文云但当精勤降伏烦恼淫怒痴既是梵行
则劳虑烦恼自应任之何须更要永断更要降伏。】

「云何人相谓诸众生心悟證者善男子悟有我
者不复认我所悟非我悟亦如是悟巳起过一
切證者悉为人相。」

【心悟證者一句总标言證是我悟此證者是人也下
乃申明其义言何故悟證者名人悟證是我自不认
我所悟之證既非我则能悟者亦非我矣如是则悟
巳超过一切證者非人相而何一切證恐泛说为是
以證有能所及浅深也疏云绝能悟之累夫人相正
属悟处今非绝悟绝其为悟之累者我相是也。】

「无令求悟惟益多闻。」

【圭峰谓无人教其求悟惟崇尚多闻而巳慈室云无
令者禁止辞也戒以心待悟也二说俱通今细玩之
据上文心存少悟皆是我相则禁止之义长据问中
开悟法性颂中若能归悟刹则无人教令之义胜以
前后悟字不妨文同而意异故故从圭峰。】
276-A¶ 第 504c 页 X12-0504.png


** △法华经

「迦楼罗王。」

【梵语迦楼此云金翅文句言世书以金翅为大鹏大
鹏一名凤凰凤凰唯食竹实不食生物金翅啖龙故
知非鹏金翅非鹏文句之论明矣未辨鹏之非凤也
鹏亦曰朋即古凤字字虽同而鹏实非麒麟凤凰之
凤也舜典所载文纪所称有若所举以及诸书凡言
凤者并非是鹏鹏凤自二鸟耳且凤身高不过仞故
能仪虞廷鸣岐山栖梧桐若大鹏则庄生谓翼如垂
天之云齐谐谓于扶摇而上九万里岂虞之廷岐之
山梧桐之树所能容乎鹏既非凤则以比金翅不必
啖龙与不食生物为别但较形之大小其义自显经
云金翅两翼相去三百六十万里则何止垂天之云
奋翼而飞百千万亿无数由旬尚不足恣其翱翔又
何止九万里而巳哉。】

「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巳成
佛道。」

【初云散心次云一称散则不专一则不久不专不久
胡遽成佛有说虽止一称由其恳切故少胜多如张
善和临终十念之类是也其说亦是然非经旨况既
云恳切何名散心当知此处全重悟解一乘自性故
散心尚尔况至心者一称尚尔况久称者圆机入道
与不圆人日劫相倍正此意也又此乃正作何言巳
276-A¶ 第 505a 页 X12-0505.png
成盖有二义就事则往昔劫中如是称佛之人皆巳
成佛就理则才举口时成佛巳竟何待三祇熏鍊抑
岂有佛新成者哉。】

「若草木及笔。」

【此笔字人多作笔砚之笔讹也笔从竹笔从草彼音
毕此音委笔者草木华始生也故曰若草木及笔文
义极明无可疑者经中种种譬喻皆从胜至劣极劣
之善皆成佛道况其胜者乎故上自金银下至草木
又下而至草木始生之华也诸刻本有作笔者有作
笔者然读笔者少读笔者多凡为五种法师当正其
是非毋令初学展转讹误。】

「其祖轮转圣王(云云)头面礼足。」

【大通智胜如来既成佛巳父率臣民头面礼足有人
引此以破予正讹集中父母反拜之辨因再辨于竹
窗随笔犹恐诵法华经者但见彼说不见辨辞倘为
所惑为害不浅何者佛言必依于忠孝而执其僻见
作此逆理败伦之语又引经以證何怪乎世儒谤佛
氏为无父无君也兹不惮烦再为剖析大通巳成佛
道佛者大千世界三圣六凡之慈父也其父虽贵极
轮王亦只是四天下之父而巳此何等境界而蠢尔
凡夫才堕僧数便拟如佛有是理乎故云待汝成佛
受父母拜未晚若言三宝一体者佛具三十二相汝
今几相佛见父王顶礼涌身高七多罗树汝今涌身
几树以是较之云何一体况涌身虚空者正示不受
276-A¶ 第 505b 页 X12-0505.png
父礼而汝犹未悟也哀哉。】

「还著于本人。」

【东坡谓咒咀毒药还著本人则失佛慈悲当云两家
总没事吾不意东坡之高明而作此鄙俗语也或记
录者讹也此还著一言有事有理事则邪不胜正慈
能制凶今以正念观音大悲神力自然还著譬如含
血喷天还污巳身将头触火反焦巳额不期然而然
非观音加罚于彼而行人亦不宜起心愿彼还著也
理则三毒十恶皆出当人菩提妙心今以正念观音
智照神力旋流返闻复归元真彼毒恶等应念化成
无上知觉不还著本人而谁著耶。】


** △佛遗教经

「谄曲之心与道相违是故汝等宜应质直其心。」

【疏云离边观中舍事求理皆名谄曲夫寻常言质直
者乃质实无伪正直无邪而巳今所明即起信直心
正念真如之谓也何谓离边观中盖执有执无固边
非中离有无之二边而处乎其中者亦非也故有但
中不但中但者独也独中之为中而边非中也不但
则无边而非中矣先德云拈来无不是又云大福德
人执石成宝又云一色一香无非中道又云咳唾掉
臂无不是祖师西来意是之谓即边观中也彼事与
理例此可知如是则何等明白简易真率径捷法尔
如然无假造作名之质直不亦宜乎回视拘拘然离
276-A¶ 第 505c 页 X12-0505.png
边而后中舍事而后理者秪见其牵合迁就迂回委
宛出乎造作而非自然矣名之谄曲不亦宜乎大哉
斯经佛所遗嘱言近旨远不可忽也。】


** △金刚般若经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应当也应当无住而生心不当有住而生心也无住
而生者清净心也若疑心本不生不得言生但看下
文云应生无所住心又云不应住色生心前言应后
言不应正反覆明之也无所住而生者生即无生也。】

「四句偈等。」

【四句诸说不一唯中峰谓经中凡言四句偈必上有
乃至字下有等字言于此经中受持一句二句乃至
四句以及十百千句等此说最为稳当况下文云随
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随之一字义更明显。】

「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即不名菩萨。」

【菩萨不庄严佛土奈何法藏比丘四十八愿庄严极
乐此有二义一者为门不同故般若是实际理地不
受一尘法藏是佛事门中不舍一法也二者空有不
二故经云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
化诸众生是故发阿耨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假使云菩萨作是言我不庄严佛土即不名菩萨亦
可也如是灭度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则终
日庄严而未尝庄严也。】
276-A¶ 第 506a 页 X12-0506.png

「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云云)于法不说
断灭相。」

【佛身非相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善现既巳了
悟今问不异上而答反似迷顾云可以相观如来者
何也古有二说天台以此答为邪答下答为领会意
云时情谓然我解不尔则此答时情所拟为邪下答
善现自解为领也但于问同答异义尚未明贤首据
大云谓前言不以相见是悟色身今言可以相见是
犹迷法身盖善现巳知色身从法身流出则即色身
可观法身如苗从根出即苗可以观根也故言如是
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而佛诘以轮王相不异佛
宁可即是如来善现便会佛意谓佛相起于法身而
轮王相虽同佛起于福德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
来乎佛既𠃔之而复恐其沦于无相不知即色即空
故又云莫作是念如来不以相得菩提乃至云发菩
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是则恐彼著相佛即遣相
恐彼著空佛即遣空直至色空双泯亦复双存存泯
两忘遣无可遣而后为般若真空也。】

** △维摩经

「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莫见此心净土净之说便欲拨无净土盖据理则即
心即土心净是名土净何须更愿往生据事则上之
随字下之则字因果相应随心净则土由以净随心
秽则土由以秽也下文舍利弗心作是念世尊为菩
276-A¶ 第 506b 页 X12-0506.png
萨时意岂不净而是佛土不净若此则知心净为因
土净为果必有净土明矣。】

「不起灭定现诸威仪是名宴坐。」

【不是身入灭定而又外有一身以现威仪也依然一
念不生自尔万行具足盖不以心应物而以形应物
故肇法师云心智永灭而形克八极也是外弥现而
内弥寂也。】

「唯舍利弗。」

【唯字不可圈上声圈则音当作委应诺声也不圈则
音如本字助语辞也彼人有语此方应诺今舍利弗
无语维摩诘何所闻而诺之也。】


** △观无量寿佛经

「九品往生。」

【有言经列九品教令作观正为普度利钝诸根俱得
往生盖易行道也而知礼法师之钞此经也全重一
心三观其旨深玄则反成难行之道予初亦以为然
今知彼钞原以妙宗为名是欲往生者皆发最上之
心以副如来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之本意其不能者
任彼但修事观而巳亦利钝俱收也。】

「欲生彼国当修三福一曰孝养父母(云云)如是
三事名为净业。」

【经以十六观为往生正因而此乃言当修三福谓孝
养父母等下文上上品中又说三种心谓至诚心等
276-A¶ 第 506c 页 X12-0506.png
又说三种众生谓慈心不杀等不言修观其故何也
盖往生多门不必尽修十六观而生也六度万行皆
可回向西方而此十六观为因特切故佛苦口开示
以普度有情耳末又会事归理则三福等俱入实相
即是妙观。】


** △大弥陀经

「观音补佛。」

【经云弥陀般泥洹时观音次补佛处夫既有泥洹安
得为寿命无量此有二义一者弥陀原是有量之无
量以寿虽有量然无能知其量处则有量而无量也
二者经云观音补佛及势至则永无泥洹岂势至独
胜观音兼胜弥陀耶明是观音势至即弥陀一身势
至永存即弥陀永存也妙宗云菩萨机忘如来应息
名补佛处非前佛实灭后佛定生为补处也又云观
音补处无量之无量则观音亦永无泥洹况彼佛乎。】

「其上辈者舍家离俗而作沙门。」

【或疑论道不论迹何为以僧俗别上下辈此有事有
理事则僧者与三宝流号众中尊先僧而后俗亦自
然之分也理则岂必越门阃而后为舍家弃眷属而
后为离俗哉超出于烦恼之外而何家不舍解脱于
结缚之表而何俗不离俗名而僧行是真舍家而离
俗者也但能如是舍离岂不即为上辈。】

276-A¶ 第 507a 页 X12-0507.png

** △盂兰盆经

「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

【疏中引父母恩重经而间以巳意观者宜善分别使
经疏了然又所云凡夫年长唯贪妻爱顿忘母恩曲
尽人情恳切苦到孝子读之当哽咽不能为情其忤
逆辈亦恻然激发其久蔽之良心矣讲者须力为开
导毋谓此经文浅而忽之也。】

「皆同一心受钵和罗饭。」

【同者圣凡同会也则知设兰盆者不是专供过去圣
僧当普供现在凡僧也一心疏开五种心今不若以
定心释一心为妙若非定心受食何能遽拔饿鬼经
劫之苦下文愿七世父母当属上文行禅定意当属
下文盖先咒愿彼父母而后行禅定意以受彼食也
若愿彼父母行禅定恐理不通二愿字若省一字文
更稳顺钵和罗圭峰云当是钵多罗和字讹也遇荣
钞云钵和罗此云自恣食二说俱通自恣食载翻译
名义未据出何经律如有所出后义为正。】


**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直过入菩萨位中。」

【经意须菩提问学般若菩萨诸善功德无事不得亦
得声闻辟支佛功德否佛答皆得但不于中住以智
观巳直过入菩萨位中莫错会直过二字便谓菩萨
轻藐三乘跳越而过夫二乘圣人断三界见思惑尽
276-A¶ 第 507b 页 X12-0507.png
所作巳办不受后有是人天福田安可忽也菩萨虽
志在断无明成佛道然理势自然必先断见思故二
乘功德皆悉得之但不住著而直过耳直过之义今
以喻明譬如三人同欲涉远计其所至路经千里一
人步行一人乘马一人乘千里马三人虽殊必皆从
近而远一里二里十里百里乃至千里特步行最迟
马行稍速千里马者为尤速耳菩萨直过亦复如是
于彼二乘之位盖径直速过而不留非脱然不过也
留故止宿草庵卒限于二乘位中不留故前达宝所
径入于菩萨位中也永嘉之言曰二乘何过而欲不
为者哉有明训矣。】


** △大宝积经

「不听闻菩萨藏微妙法门。」

【佛言有乐定菩萨不曾听闻菩萨藏微妙法门于三
摩中生知足相是人起增上慢不能解脱生老病死
或见此文谓定不当习不知佛意为彼住定自足无
复求进徒守偏空而大法不明祖关不透定力过时
还沉生死耳故极言菩萨微妙法门须听闻也非谓
习定为不可也。】

「虽观如来相好而不生爱著之心。」

【念佛求生净土正谓笃好深愿而宝积十心其最后
云虽念如来相好而又不生爱著者何也盖此事理
二念中理念佛也知佛相好从因缘生因缘即空因
276-A¶ 第 507c 页 X12-0507.png
缘既空即我自心心本不生何所爱著不生爱著是
真善观如来相好者也故下文云于无念中常念彼
佛无念之念是真念佛者也若事念者于佛相好必
须深生好乐念兹在兹观始成就泥不可爱著之文
悠悠扬扬似念不念观何由成今经盖为执事迷理
者言恐其发起魔事故也。】

** △般舟三昧经

「慈心比丘终不中毒中兵(云云)亦复如是。」

【佛言慈心比丘终不中毒终不中兵火不能烧入水
不死帝王不能得其便行般舟三昧者亦复如是此
须善会经意所以者何以如是善人万一中毒如孔
雀经有比丘为蛇所螫万一中兵如善友太子为弟
剌其双目万一中王难如歌利割截乃至三武灭僧
安在帝王不能得其便也凡夫邪见人便谤佛经为
妄语矣应知此中有事有理事则慈能制凶实有是
事如佛言我以无量劫来修慈忍力于五指端出金
师子而伏醉象是慈力也如持金刚经者逢遇强寇
刃三下而体不伤是三昧力也佛何妄语之有理则
其心普慈恶心永所不兴是毒不能施也其心大悲
杀心永所不起是兵不能刃也其心恬寂嗔心永所
不生是火不能烧也其心净洁贪心永所不染是水
不能溺也其心坚固犹如金刚最剧诸缘强力妄想
无间得入是帝王不能得其便也佛何妄语之有。】

276-A¶ 第 508a 页 X12-0508.png

** △楞伽经

「佛在南海滨楞伽山中。」

【楞伽此云不可往山在海中非神通莫能至故异域
僧谓有宝八楞故云楞伽其说无考从古为正。】

「彼名及相是妄想自性(云云)名成自性。」

【此明三性入五法也五法名相妄想正智如如也三
性遍计依他圆成也名相对妄想妄想即遍计也妄
想对分别分别即依他也正智如如对成成即圆成
也此宋译也魏唐二译文小不同而义一也有人谓
不然以名相应对依他妄想应对遍计而无奈三译
经文炳如杲日则遁而归之唯识然唯识云五法三
性诸圣教说相摄不一故有三说其一依他摄名相
分别正智四法圆成摄真如一法遍计不摄是第一
说无彼人所说也其二依他摄相及分别二法遍计
摄名一法圆成摄正智真如二法是第二说无彼人
所说也其三依他摄分别一法遍计摄名相二法圆
成摄正智真如二法正今经义是第三说无彼人所
说不待言也三说皆无何引唯识为證即唯识诚有
之亦无是论非经之理何以故论必宗经违经立论
成邪外故。】


** △弥陀经

「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
阿弥陀。」
276-A¶ 第 508b 页 X12-0508.png

【经意盖云彼佛及其人民所有之寿命悉无量无边
阿僧祇劫也亦可云佛之寿命及其人民之寿命悉
无量无边阿僧祇劫也置人民于寿命之下是倒语
法补寿命于人民之下是含语法随用二法销文无
不可者有人谓不然言彼佛则诚寿命久远佛之人
民则其数众多而无量无边也非其寿久远而无量
无边也审尔则劫之一字如何解释既取数多何不
曰阿僧祇数而曰阿僧祇劫也为此说者文理不通
故耳不达二种语法文不通也不思法藏本愿云我
作佛时我刹中人皆寿命无量无有能计其数者而
欲将极乐寿命同于娑婆理不通也恐误初学疑沮
往生不得不辨。】

** △华严经

「世主妙严品。」

【或疑世尊成道诸菩萨诸天诸神皆来集会如一人
御极而百辟咸辅也何为适合信住行等法门诸位
此恐寓言非为实事今请以喻明之既知一人百辟
之交相成也则一人御极百辟之中法尔职文职武
职礼乐职刑罚职财用等共佐一人以成一代之治
功也一佛出世而诸圣贤之同时下生者亦法尔为
信为住为行为向为地为等共佐一佛以成一代之
时教也又如一心为主亦法尔内之五脏六腑外之
四肢百骸相与共为一心之佐孰主张是孰造作是
孰施行是例而观之彼诸圣凡幽显佐佛扬化适与
276-A¶ 第 508c 页 X12-0508.png
法门吻合者皆不期然而然所谓不可思议者也但
当信受无容致疑。】

「华藏世界品。」

【或疑世界焉得浮处虚空重重无尽此恐寓言非为
实事然尘沙刹海渺漠难明日月晨辰显明易见试
观日月等上无绳系下无根生岂不浮处虚空而又
前无所引后无所催谁为之运行者凡此亦皆不可
思议又何疑于华藏世界乎。】

「净行品。」

【先德有以此品令莲社中人各各持诵盖是即尘劳
而为佛事不离秽土而巳成净邦者也人各持诵不
亦宜乎。】

「十住品。」

【四教仪注云华严十住前无十信位或以十梵行当
之以梵行在十住前故也然经中十住第十五梵行
第十六而晋经亦十住第十一梵行第十二何名梵
行在前又问明品不出十信之名巳具十信之事注
者盖未察耳。】

「随好光明功德品。」

【阿僧祇品明出世间广大算数菩萨尚不能知必佛
自说固矣随好光明菩萨亦不能知者何也盖佛有
无量相今姑就足言相有无量好今姑就一好言好
有无量光今姑就一光言即此一光不特菩萨声闻
天人等蒙其利益而下被地狱众生又不特脱离地
276-A¶ 第 509a 页 X12-0509.png
狱生于人世而径生于天又不特生天而直登十地
如是至神至妙至广至大超情越量不思议事非佛
金口俦能言之。】

「普贤行愿品。」

【华严所说十方法界如是广大不可思议圆顿法门
如是广大不可思议普贤菩萨为华严长子如是广
大不可思议所发十愿如是广大不可思议而要其
归宿乃曰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
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夫不曰见遮那不曰
生华藏而所愿在见弥陀生安乐果何为而然哉又
继之以愿于胜莲华生又继之以愿于佛前授记又
继之以普愿沉溺众生悉得往生彼刹噫诵是经可
以深长思矣。】

「愿我临欲命终时。」

【十愿长行俱曰善男子则知是普贤劝发众生今颂
中曰愿我临欲命终故清凉大师谓应以愿我二字
作是人读之则文义明显矣人有因此疑普贤劝人
非其自愿遂以往生专为凡夫不知菩萨自利利人
曾无二心劝人如是则自愿亦如是又何疑乎经云
佛告弥勒此世界有七百二十亿菩萨如弥勒者皆
生彼国乃至无量佛刹菩萨往生普贤何独不愿。】
276-A¶ 第 509b 页 X12-0509.png

** △永嘉集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
恰无。」

【此四句先出心体为下文惺寂张本言心体本来如
是故惺寂工夫不可偏废也恰恰两解一云恰恰者
用心也依此解亦得但恰恰即是用心何须句句入
此二字一云恰恰者适当也今用此解则常言所谓
恰好也恰好正用心时恰好正无心用不是用心巳
过方乃无心即时用心即时无心适当一时之顷也
下二句反覆申明而巳先言无心恰恰用者上明恰
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今明恰恰无心时恰恰有心
用也末句又重申之言此不独一念为然如是恰恰
常用而常无即影射如是恰恰常无而常用也故知
心体本自有无不二下文惺惺寂寂不过复其本体
而岂有所加损哉然此非永嘉语融禅师偈也偈有
八句永嘉截取其四耳偈云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
用曲谈名相劳直说无繁重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
无今说无心处不与有心殊至哉言也非真了了何
能及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