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起第九卷¶
起第九卷¶ 第 761a 页

首楞严经集解熏闻记卷第五
吴兴沙门 仁岳 述

第八卷

阿难是善男子下二示地位分二一正示二总结初
为八一乾慧地。

▲注人未审之者长水也彼云无生
忍中义说乾慧所谓圆融不碍行布等经现前残质
不复续生孤山云不生同居长水云即生实报同居
犹近实报全疏然此一文甚难销会若不作舍秽趣
净而解亦须作离欲生天而释资中云今乾慧位能
起第九卷¶ 第 761b 页 X11-0761.png
乾欲爱不受欲生上二界身应未全离此亦沇师之
深见也。

▲蓥或作莹国语注云彻明也。

▲注五品位
者一随喜二读诵三说法四兼行六度五正行六度
法华分别功德品格量后四品功德随喜品格量初
品功德。

▲但不合兼通等者彼云若准天台释位此
乾慧合是观行相似即法华五品及六根清净證真
云此通六根太成混滥。

▲经中中流入智者云实心
系实境实缘次第生实实迭相注自然入实理止观
义例释此一偈通于观行相似以入分證今意如注。

△二圆妙下十信。

▲注见惑先落三谛似显者若诸
文云见思障俗无明障中今破见惑合显真谛此寄
次第大节而判也若圆说者见惑落处尘沙无明亦
微有破义真谛显时俗中二理亦微有明义今云见
惑先落且约粗分依次言之三谛似显乃兼微义从
圆而解此文既尔他皆例然。

▲一十八住者初发心
住乃至上求佛地。

▲始终地位者始十信终妙觉。


垢衣香器者论第三云二乘虽破三毒不了了尽譬
如香在器中香虽去馀气仍在又第三十云如乳母
衣久故垢著以淳灰净浣虽无有垢垢气犹在。

▲经
气分交接者以似證之理即诸佛之性虽未真證而
觉了之智与佛潜通矣。

▲注正防无明等韩康伯云
防患曰戒。

△三阿难下十住十心对十乘法华玄文
云善修平等法界即入信心乃至善修无著即入愿
心云云。

▲初住具十德者第一住三德一切佛法乃
起第九卷¶ 第 761c 页 X11-0761.png
至第十住心心寂灭自然流入萨婆若海云云。

▲声
闻身至虚空身者彼谈十身一一具十乃成百身荆
溪以四身摄之谓化摄业报智即报身虚空属法馀
皆应摄孤山复作三身收之谓虚空即法智即是报
馀皆属应又云若约空生大觉国土依空则虚空之
身亦宜属应(彼文)问既属三四何故十身皆名舍那答
以别圆地住所现之身正是实报馀身皆是此身转
变从本受称故曰舍那又卢舍那者宝梁经翻为净
满以诸患都尽故云净众德悉圆故云满十身虽异
净满是同然于同中须知别相不可三四混而无甄
故荆溪云彼通云身故云十身卢舍那别释如来故
不应云业报佛国土佛等。

▲太子世子异其文者谷
响云汉制天子之嫡嗣曰太子诸侯之嫡嗣曰世子
今译者依古二名互出不分尚卑。

▲会太子于首止
者谓僖五年会惠王太子郑也首止卫地也然春秋
作世子传云太子耳。

▲文王世子者礼记篇目也以
文王善为世子之礼故将[言*蓝]号命篇。

△四阿难下十
行。

▲注须弥芥子相入攸同维摩涅槃皆说菩萨不
起第九卷¶ 第 762a 页 X11-0762.png
思议用能以须弥之高广内芥子中古师作相容释
之荆溪云须弥容芥谓容入于芥芥容须弥谓芥受
须弥今现尘现界其相亦尔。

△五阿难下十回向为
二一十向正位二阿难下四种加行。

▲经妙圆加行
者简异偏小也若法华玄文取璎珞五十二位明别
教位则以十信为外凡住行向为内凡于内凡中分
四加行十住为煖十行为顶十向为忍及世第一皆
云义推如煖等今经于此别四加行秪是十向后心
注文见矣智者曰诸圣上位非凡能测岂可妄说粗
知大意为破行人增上慢心又为销经引物希向不
可偏执诤竞是非。

▲注如仁王下三十圣故别住果
报故圆无明未尽者问此四加行破几品无明答孤
山云应破四品大分言之总属第十回向一品耳今
谓不然位既开四惑何须合玄文云无明虽无所有
不有而有不无阶品一往大分为四十二品然其品
数无量无边由是观之须开四品设复不开秪合云
总属初地一品以十向后正破初地无明故经如忍
事人非坏非出节疏云如人含忍其事将说不说也
或忍以印可为义如人正领解印可前事自巳所證
言说未及非怀喻亡前微碍非出喻尚存中道孤山
云巳得初地似解如忍事人非不在怀而未得真證
如非出口然此二句诸说异端今别注之请详可否。

▲僧中辨事即羯磨也。

△六阿难下十地。

▲注以无
缘慈普覆众生等者慈无别体即上文与如之心也
起第九卷¶ 第 762b 页 X11-0762.png
菩萨与众生一如无二如约事暂分故以菩萨能證
之心覆众生所迷之理净名云一切众生即涅槃相
不复更灭今取因理无涯譬之如海果德遍覆喻之
如云以慈能与乐必对物机而说故作是释欤。

▲如
来下等觉分三一觉际入交。

▲注如来权智等问
如来岂无实智菩萨岂无权智耶答其实双具但佛
自行观理巳圆鉴物是正故用于权今自行未极化
他是旁故用于实也孤山作如来逆生死流菩萨顺
生死流释此文者于义全失。

△二阿难下金刚乾慧。

▲注莫知适从适读为的左传曰众谁适从覈者说
文云考事之实也。

▲金刚幢慧者乾慧取伏惑之义
幢慧取众伏之顶以高出诸地故法华玄文云等觉
位若望菩萨名等觉佛若望妙觉名金刚心菩萨又
仁王经说每一地有三心谓入心住心出心例知此
经觉际入交即入心也金刚乾慧即住心也出心可
解由此菩萨等文出璎珞。

△八如是下妙觉。

二是下总结又二一结行位。

▲经如幻十喻具在大
品。

▲注乾城者释论云日初出时见城门楼橹宫殿
行人出入日转高转灭眼见无实是名乾闼婆城或
指金刚等孤山疏也。

△二作是下简邪正沇疏云若
依此位修行真菩提路即是正观若不依者即是邪
观。

▲注须知下斯与沇意稍别兼之可矣。

三尔时下显经名分二一文殊问二佛告下如来答。

▲经汝当奉持者或曰据文殊所问合有二意一当
起第九卷¶ 第 762c 页 X11-0762.png
何名是经二我等云何奉持今答名则显而答持何
隐乎释曰问虽以二意秪是一盖欲知能诠之名为
我等所持之法良以若不知首题总名则不了一经
大旨若不了一经大旨将何以为众生发心受持之
法乎然则佛答五名名下五义法在其中故此但云
汝当奉持答无所遗也。

▲注撮要为名等广如说题
三说是下释疑分三一经家叙事。

▲经开示密印至
了义名目者五名之中有秘密咒题有显了经题云
云。

▲顿悟下却指前文五十五位增上下显今得益
及所断惑相节疏云修道智断故曰修心欲界前六
品惑体是俱生故言微细。

△二大威下阿难疑问为
三一叹佛蒙益二世尊下据理陈疑分二一通疑诸
趣长水云此由前文佛语阿难今汝诸根若圆拔巳
内莹发光如是浮尘及器世间诸变化相如汤销冰
应念化成无上知觉斯一人成佛器界有情一时成
佛如来今日成佛巳久不合更有器界趣类故云佛
体真实云何复有地狱等道今谓此有三失一者蹑
文太远文在第四岂至此中蹑为难势二者滥前满
起第九卷¶ 第 763a 页 X11-0763.png
慈所难之意前云若此妙觉明与如来心不增不减
无状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如来今得妙空明觉
山河大地有为习漏何当复生等三者今阿难所疑
盖疑凡夫本真云何造作诸趣非难如来巳成更有
斯事而云佛体真实者以上文云大地草木蠕动含
灵等即是佛体故此指迷中佛体安得认为果上佛
体耶孤山云此与满慈所疑其旨一揆但所因既别
故其辞小异前因佛说根尘等皆如来藏故起疑今
因佛说妙圆明本来无有世界众生故起疑皆为机
缘发斯问耳非实然也今注中取圆师所蹑文相仍
辨七趣来意。

△二世尊下别问地狱。

▲经琉璃为诛
瞿昙族姓者瞿云释迦前姓也初迦维罗卫国有舍
夷贵姓(舍夷即释迦别目)五百长者共为世尊造立讲堂自
相誓曰沙门梵志乃至群黎不得先佛妄升此堂若
有违者罪在不测舍卫太子名曰琉璃因省定外氏
入城见堂高广严饰顿止其上贵姓闻之遣使骂辱
催逐令去太子怀恚敕太史记之须吾为王当诛此
类于后即位领兵伐迦维国杀舍夷人三亿乃至佛
言彼琉璃王却后七日当入地狱王闻恐怖乘船入
海冀得自免水中自然出火烧灭广如本经。

▲善星
妄说一切法空者善星比丘是佛菩萨时子出家之
后受持解脱十二部经坏欲界结获得四禅而亲近
恶友退失此定生恶邪见言无佛无法无有涅槃后
在尼连河遥见佛来生恶邪心生身陷入阿鼻地狱
起第九卷¶ 第 763b 页 X11-0763.png
事载涅槃迦叶菩萨品三惟垂下为他求决。

三佛告下如来答释为二一垂许二阿难下正释分
二一广约因果以辨趣生二总结虚妄以劝除灭初
又二一约情想通明二约因果别示初又二一开妄
习以为二分二依二分以辨趣生初又二一双标二
阿难下别示为二一情为内分二想为外分初又二
一示相。

▲注喜怒等者白虎通云人禀阴阳气而生
故内怀五性(五常性之)六情性者阳之施情者阴之化。


六情者何谓喜怒哀乐爱恶若准礼运以乐为惧更
加于欲谓之七情也儒说既云情属于阴阴生于水
亦符此经之义。

△二阿难下结名。

▲注从持戒善及
修禅定者始自三归五戒十善乃至根本事定等悉
名外分问此等所修报在界内何名外分耶答今约
众生心行而分内外非出三界方名为外。

▲且内分
者犹云自分也以俱生烦恼不由他教从无始来自
尔而有如荀子曰饥而欲食寒而欲煖劳而欲息好
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杨倞
注不待学而知)今云内分即其义焉若戒善等必须由他所
教待学而成故曰外分诸疏秪据现文销释殊不明
情想分齐宁尽内外之意乎。

▲持毁相纷善恶犹杂
者持毁别言于戒善恶通语于业即十善十恶也当
知六道以三善三恶分之人属善道且约总报强分
而说至论心行岂得精纯法华疏云人者梵语摩㝹
奢此云意以诸有所作善恶惟故又人名为慢以五
起第九卷¶ 第 763c 页 X11-0763.png
道中人多慢故由是观之人之名义亦善恶著矣孟
子云人性善荀子云人性恶杨子云人性善恶混杂
三说各有其理唯善恶混稍同情想均等之义。

△二
阿难下想为外分又二一示相。

▲经心持咒印印谓
以手结印如瑜伽羂索所示或咒即是印如销伏毒
害咒是三世诸佛陀罗尼印故此举善法以验能生
胜气之相若咒龙等恶律仪事非其义也。

▲圣境冥
现者盖于想中冥密得见诸佛净土或于多中潜通
此相亦是冥现。

▲注毅得之貌尔雅云犯奢果毅郭
璞云皆得胜也。

△二阿难下结名。

▲经飞动不沉自
然超越此约不坠三涂名为超越例如人天俱得名
乘亦由戒善等能运载众生越于恶趣耳。

二阿下依二分以辨趣生为二一正辨二总结初又
二一明死生交际。

▲经临命终时未舍煖触者命是
息风连持不断故煖是身触住持不坏故识托其中
共成三事和合则生离散则死今文虽不言识而云
二习相交即识之习性也。

▲一生善恶俱时顿现者
善恶即内外二分也顿现即二分业相也下文情想
起第九卷¶ 第 764a 页 X11-0764.png
纯杂等即随其业力牵生诸趣也当知现前二分是
将来诸趣升坠之权衡昔圭峰密师云欲验临终自
在不自在但观日用自由不自由其言虽近可以喻
远二明诸趣差别为五一纯想。

▲经兼福兼慧者如
观无量寿佛经云欲生彼国当修三福云云慧即十
六观也此别就西方言之若通说者缘因为福了因
为慧随诸净愿取土往生应知福慧通于深浅今且
约初心未断见爱未出同居横截五道得生净土故
荆溪云未断惑者修安乐行是同居净土之气分其
义明矣。

▲注于飞心中旁论福慧者以纯想是秽土
上升之因福慧是净土往生之业事越外分故云旁
论。

△二情少想多。

▲经飞仙者准下文仙趣凡有十
种唯第二坚固草木而不休息药道圆成名飞行仙
其第一名地行仙乃至第十名绝行仙今云飞仙取
轻举之义总摄十种也以在人天中间与下文次第
不别故况地行罗刹尚属此类岂地行仙等而不逮
耶。

▲大力鬼王者如第七卷诸罗刹王富单那王等
是也。

▲保绥法忍者绥安也法忍谓于法得忍即诸
大菩萨也。

▲注以不持戒下据第六卷云汝修三昧
本出尘劳杀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
如不断杀必落神道上品之人为大力鬼中品则为
飞行夜叉诸鬼帅等下品当为地行罗刹今资中所
解与前文义一往相似然而前所说定自是楞严三
昧非此中之想也。

▲当知情少想多者但约十善十
起第九卷¶ 第 764b 页 X11-0764.png
恶强弱分之自显其义况有善愿善心护持佛法等
并是众生分外之事不须别取修定而为想也法华
玄义明若修十善兼修禅定得粗住细住者乃是兜
率天业验今所说犹属散善耳。

△三情想均等。

▲注
总报之业此约大分言之别报之业于大分中自分
强弱也当知均等且就不飞不坠一往校量至论幽
明理须甄别如仲尼云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中人以
下不可以语上又曰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岂非人间
三品不同耶今亦可以情想均等配于中人想明斯
聪其上智也情幽斯钝其下愚也。

△四情多想少。


经身入风火二交过地即地狱中猛风与火交相炽
盛也。

▲注近于地狱是饿鬼住处顺正理论云诸鬼
本住琰魔王国从此展转散趣馀方此瞻部洲南边
直下深过五百踰缮那有琰魔王都纵广亦尔俱舍
论大同而不云南边直下。

▲七热地狱者谓八大狱
中第七也长阿含云此四天下有八千天下围绕其
外复有大海周匝围绕八千天下复有大金刚山绕
大海水金刚山外复有第二大金刚山(楼炭经二金刚山名为二
铁围山)二山中间𥥆𥥆冥冥日月天神所不能照彼有
八大地狱每一地狱有十六地狱第一大狱名想二
名黑绳三名堆压四名叫唤五名大叫唤六名烧炙
七名大烧炙八名无间分别其相具如第十九卷又
新译婆沙论问曰地狱在何处答曰多分在此瞻部
洲下云何安立有说从此洲下四万踰缮那至无间
起第九卷¶ 第 764c 页 X11-0764.png
地狱底无间纵广高下各二万踰缮那次上一万九
千踰缮那中安立馀七地狱谓次上有极热次上有
热次上有大叫次上有嗥叫次上有众合次上有黑
绳次上有等活此七地狱一一纵广万踰缮那有说
无间地狱周回围绕如今聚落围绕大城云云。

▲秪
就此狱自有轻重者亦应以第六为有间第七为无
间是则风火二交过地通于六七也。

△五纯情。

▲经
阿鼻者观佛三昧海经云阿言无鼻言遮阿言无鼻
言救阿言无间鼻言无动云云。

△二脩造下总结。


注毛群羽族散在诸趣俱舍论云傍生住处谓水陆
空本住大海后流馀处今从后说也斯亦略训。

▲阿
难所问者以下文地狱趣后更有结詶之辞对此乃
成广略二意。

二阿难下约因果别示分七一地狱趣乃至七脩罗
趣初又三一蹑前总标二云何下依标别释为二一
十习因二六交报初文节疏以十习配属根随烦恼
根本有六谓贪瞋痴慢疑不正见(或开为五)随有二十谓
忿恨恼覆诳谄憍害嫉悭无惭无愧不信懈怠放逸
起第九卷¶ 第 765a 页 X11-0765.png
昏沈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今淫习即所发之业具
足贪痴诳习即谄怨习即恨见即五见枉谓逼压良
善害所摄也亦瞋之类也讼谓相论得失忿恨为先
恼之一法性相应故馀皆可见文有十科今不别列。

▲经二习相然谓烧然此取欲火义说故也沈疏云
能触所触皆是自心互相熏习结成淫业因此业种
后感其报从能触现地狱身从所触现诸苦具下准
此释孤山云亦是男女相望互为能所乃成二习共
感诸文皆尔。

▲注八寒地狱者并居瞻部洲下大地
狱傍具如俱舍论第十一卷。

▲如此方之贪泉谷响
云晋书吴隐之为广州刺史行经于岭南有水名贪
泉饮之令廉者贪隐之至取而饮之作诗曰岭南有
一水世号贪泉深试令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经衔
冤者谷响引颜师古注汉书曰衔含也苞含在心以
为过也。

▲注古五刑者谓墨劓剕宫大辟郑注周礼
云墨谓刻其额而涅之以墨劓谓截其鼻剕谓刖其
足宫谓男子则割去其势女子则幽闭之大辟即死
刑也。

▲经相调去声犹戏諕也以此诱引而造诸恶。

▲注屦校灭趾荷校灭耳者在足曰屦在肩曰荷灭
没也。

▲郭璞下见尔雅注彼又云身广三寸头大如
人擘指。

▲史记下谷响备引秦始皇有伏怒于太后
群臣谏而死者以十数茅焦谏曰陛下车裂假父有
嫉妒之心囊扑两弟有不慈之名迁母咸阳有不孝
之行臣窃为阶下危之言毕乃解衣趋镬始皇下殿
起第九卷¶ 第 765b 页 X11-0765.png
左手接之曰先生起矣即迎太后遂为母子如初。


酖须者经本皆作鸩孤山依左传注故从酉也广志
云其鸟如鸮食蛇蝮雄名运日雌名阴谐以其毛历
饮食则杀人。

▲经萨迦耶竦疏曰具云萨迦耶达利
瑟致此翻身见百法疏谓于五蕴执我我所等。

▲碾
硙耕磨者郭五对切郭璞注方言云硙即磨也今文
言磨者应分旋转纵横之异。

▲霹雳者尔雅云疾雷
为霆为电注曰雷之急激者谓霹雳抱朴子云雷天
鼓也王充论衡云图画之工图雷之状如连鼓形又
图一人若力士谓之雷公左手引连鼓右手椎之(彼文)
是知先儒但言阴阳薄激而为雷霆者未尽理也必
有神物主而行之如庶女叫天齐台遭击岂阴阳二
气偏其感验乎况世有恶人震铭其身者多矣又论
衡云盛夏之时迅雷击折树木破败室屋俗以为天
取龙也。

▲其犯杀人者谓有阴过斯可信焉。

▲阴贼
者谷响引汉书注曰以阴气贼害也。

▲注应云二习
相争有本作二习相陈恐后人擅加耳。

△二云何下
六交报分二一总示。

▲经所招恶报从六根出出犹
生也现也果自因生境非他现。

▲注报多约色者以
六报中唯思报属心故此约能受根说若约所受境
说则六皆是色。

▲如法华中如是报者荆溪唯以色
法收之二云何下别释为六科节可见。

▲经此见业
交者问业即是因既招恶果岂非因与果交何故上
文不许璿师之义答凡云业者不独在因住持善恶
起第九卷¶ 第 765c 页 X11-0765.png
从因至果皆业力也今明现报临终之业望于乎昔
所作之业亦是果时眼根与恶报交非璿义也。

▲亡
者神识飞坠乘烟等孤山引成论明极善极恶不经
中阴现阴才谢即受生阴如䂎予离手即时到地今
堕无间故无中阴若堕馀狱则容有其相故俱舍中
阴颂云地狱头归下是也。

▲煽式连切火盛貌。

▲注
六报互通證真云以造业时一根为正馀根为助故
今受报虽眼根为首还遍六根也此与注异讲者裁
之。

▲经愗乱者篇韵皆云怐愗愚貌上音寇下音贸
沇疏以愗为怕者非。

▲为馁者谷响云馁奴罪反经
文或作餲于介反论语曰食饐而餲孔曰饐餲臭味
变又曰鱼馁而肉败何晏曰鱼败曰馁义可通用故
两存之。

▲为承为忍者经本或依为烝者非或作为
认者孤山云亦通此义谓招认罪名也。

▲注观谓狱
王之阙谷响引中华古今注阙者观也古者每门树
两观于其前所以标表宫门也其上可居登之则可
远观故谓之观人臣将朝至此则思其所阙故谓之
阙。

▲汉书作事者颜师古曰事音侧吏反字本作倳
起第九卷¶ 第 766a 页 X11-0766.png
周官考工记又作菑音义皆同。

▲经迷极则荒夏书
注云迷乱曰荒。

▲为霿者或作霜字之误也霿与雺
同音蒙又莫弄切尔雅云天气下地不应曰雺注云
蒙昧也。

▲为土者约雨言之即霾也。

▲注智论明四
大等彼文具云地有色香味触重故自无所作水少
香故动作胜地火少香味故胜于水风少色香味故
动作胜火心无四事故所为力大。

△三阿难下结释
显詶分三一结因果问据六交报所堕之狱皆云无
间然则十习因悉是无间之业耶答不然如贪习所
感八寒地狱非无间也乃至讼习所感业镜火珠等
此是受报前事岂不鉴照有间之人乎故知六交报
中且举无间为首其中不无前七地狱并诸小狱之
相请寻阿含楼炭俱舍婆沙等备晓其事。

△二若诸
下示轻重。

▲经八无间狱智论云八大地狱复有十
六小狱而为眷属谓八寒冰八焰火八寒冰与俱舍
大同八焰火者一炭坑二沸尿三烧林四剑林五刀
道六铁刺林七咸河八铜橛注火狱有八应是小狱
寒狱有十则与论文不同馀经或说十八寒水地狱
十八热地狱十八刀轮地狱乃至八万四千地狱故
知狱相差别多品。

▲经三业者即杀盗淫也。

▲见见
一根者长水音上见字为现义恐不然。

▲注能见所
见等问如犯杀时必须作意或复发言乃至身根断
彼物命方结正罪云何单从眼根能犯一业耶答此
约六根偏重者言之然于馀根非不相带有异前文
起第九卷¶ 第 766b 页 X11-0766.png
兼境兼根所作皆重故罪从轻也。

△三由是下詶疑
问前阿难问云此诸地狱为有定处为复自然彼发
业各各私受故今答曰于世中入同分地又前问云
此道为复本来自有为是众生妄习生起故今答曰
妄想发生非本来有。

二复次下鬼趣分三一总标。

▲经非破律仪谓声闻
戒也拨无曰非违犯曰破后还罪毕受诸鬼形者不
经地狱直堕鬼趣则如前文七情三想沈下水轮生
于火际受气猛火身为饿鬼也下文畜趣人趣例此
说之。

△二若于下别显。

▲注夔魍魉者据切韵夔是
兽名一足无角今恐魍魉似之故抱朴子曰山精形
如小儿独足足向后善犯人或云独足蝄蜽好学人
声而迷惑人越人谓之山魈是也。

△三阿难下结示
孤山云纯情坠落者爱水下流也。

▲业火烧乾者烧
乾爱水也。

三复次下畜趣为三一总标二物怪下别显。

▲注还
遭鬼附谷响引说文云孤妖兽也鬼所乘也有三德
其色中和小前大后死则首丘郭氏玄中记曰千岁
之狐为淫妇百岁之孤为美女。

▲服类谓牛马等沇
疏云蚕茧之类者非。

▲社燕者广雅云玄鸟也今俗
作燕左传少皞以玄鸟氏司公注云春分来秋分去
此当春秋二社之际故云社燕。

▲宾鸿者礼记曰季
秋之月鸿雁来宾司晨者谷响云鸡主晨鸣易林曰
巽为鸡鸡鸣节时家乐无忧警露鹤也周处风土记
起第九卷¶ 第 766c 页 X11-0766.png
云白鹤性警至八月露降流于草木叶上滴滴有声
则鸣。

△三阿难下结示。

▲经业火乾枯即前文云情
与想二俱成空也。

▲如汝所言宝莲香等问此事本
是地狱恶业之相那于畜趣后结示耶答前阿难所
举三人且约恶趣极重者问之今佛于畜趣后说者
盖显三恶同其流类如上明鬼畜皆是地狱业火烧
乾出生其趣宝莲香等岂免斯报耶故于此中示之
非无所以。

四复次下人趣为二一正显二结示初又二一酬偿
先债。

▲注修定学慧者应取兼有福德一句为持戒
则三学备矣又布施忍辱精进悉名福德则六度备
矣。

△二汝今下酬足复形。

▲注梼杌如第四记。

▲皂
隶民之贱者也脂韦以柔顺人也。

△二阿难下结示。

▲经业计颠倒计犹执也有作系者声之误矣。

五阿难下仙趣为三一总标。

▲注抱朴子谷响云东
晋葛洪自号也若抱朴子内篇凡二十章皆秦汉以
来方术之道非老庄之道也其词可釆者唯此耳。


二阿难下别显沇疏释十仙四与真际有异余亦大
起第九卷¶ 第 767a 页 X11-0767.png
同唯不解坚固交遘耳今略录其异。

▲伏饵者食麻
仁之类也。

▲金石者能化骨成仙也。

▲通行者应有
五通即神仙通人。

▲绝行者变化不息如尸解之类。

▲言觉悟圆成者谓绝于视听令如槁木等(彼疏)问所
谓尸解者何耶答案道家真诰云道有阴广阳若鍊
形道合呼吸纯阳秪自肉身次第变蜕蜕而俞妙身
入无形所蜕之皮宛同蝉壳解变之后因无骸骨纵
葬坟冢唯剑写履杖存焉此阳度也。

▲若阴度者即
为陆仙也通慧有楞严七趣钞备引其书并升无九
真等经以明仙趣事多虚诞未敢闻命。

▲注点石为
金者予恐此释不逮沇师何则以坚固金石亦约服
饵言之良由十仙皆是存想固形而得成就若言恤
贫哀苦斯乃外事何名固形耶。

▲如天无异者沇疏
解天行云此天不是六欲天如张骞至昆崙山上得
见天宫也未能顿异。

▲且依古释者此是孤山引真
际释十仙后总结之文盖谓节疏未全当也又谷响
据崔玄山濑卿记曰老子为十三圣师养性得仙各
自有法凡三十六或以五行六甲陈或以服食度骨
筋乃至或以去欲但存神此三十六与此十仙颇有
符合者(钞文)今谓玄山之言传自缪俗圆师引用乃与
前来采葛洪之词意甚不类予窃骇之案刘协灭惑
论云道家立法厥品有三上标老子次述神仙下袭
张陵太上为宗寻柱史嘉遁实惟大贤著书论道贵
在无为理归静一化本虚柔然而三世弗纪慧业靡
起第九卷¶ 第 767b 页 X11-0767.png
闻斯乃导俗之良书非出世之妙典然则玄山以神
仙之道诬老子之道也明矣又道安二教论云灵升
羽蜕尸解形化尤乖老庄立言本理而濑卿记中有
云或以歔歙游天山或以清净飞淩云复有癸祀药
石之记其大乖矣问神仙之道有长生不死之理合
居老子之上何故刘协抑为中品答有名无实君子
不取何抑之有故牟子曰王乔赤松等神仙之书听
之则洋洋盈耳求其效犹握风而捕影耳又曰尧舜
周孔各不能百载而末世愚惑欲服食辟谷求无穷
之寿者。

▲哀哉昔高僧昙服食辟谷求无穷之寿者
哀哉昔高僧昙鸾欲求仙方以益其寿乃往江南陶
隐居处求之得书十卷将至洛下见中国三藏菩提
留支鸾曰佛法中有此长生不死之法乎支唾地曰
是何言欤非相此也此方何处有生不死之门因焚
其书若尔今经云存想固形寿千万岁亦虚妄耶答
此土虽无西天或有以彼外道学四毗陀修诸禅定
得五神通如金头仙恐身死故往自在天问云云应
知前文所说迦毗罗仙斫迦罗仙等诸大幻师不可
以此方外道同日而语况今十仙并由鍊心其道圆
成多是舍生趣生乃获斯寿昔人一向作即生而解
往往疑松乔而惑黄老矣又谷响云节疏释精行仙
全误且交遘者非是交互第一经云腥臊交遘第四
经云交遘发生即周易云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是
也神仙传云彭祖治房中之术盖此类矣七趣钞云
起第九卷¶ 第 767c 页 X11-0767.png
张陵劝人行房中术而真诰中再三诃赤白之气秽
恶之事今谓精行仙若是其类应如下文云于邪淫
中心不流逸者方预斯趣由所习既劣故在天趣之
下。

△三阿难下结示。

▲注昆崙者水经云昆崙之墟
在西北方去嵩高五万里地之中高一万一千里河
水出东北陬野古文野字。

▲见卵而求时夜者出庄
子内篇下句云见弹而求鸮乐时夜犹云司晨谓鸡
也彼喻瞿鹊子方闻孟浪之言而便以为妙道之行
无异见卵而责司晨之功见弹而求鸮乐之实也。


黄帝至张陵者皇览云黄帝冢在峤山老子冢在扶
风槐里即其地也又安法师云老子死扶风葬槐里。

▲刘安伏钺事载汉书曹子建辨道论云刘安王诛
于淮南道家谓之尸逝柩空其为虚妄甚矣哉魏志
曰张陵造作道书以惑百姓从受道者出米五斗世
号米贼李膺蜀记曰张陵避𤷡于丘社中得咒鬼之
书为是遂解使鬼后为大蟒所噏弟子妄述升。

六天趣为二一正显界趣二结成妄有初又三一欲
界二色界三无色界初又二一别示二总结初又六
起第九卷¶ 第 768a 页 X11-0768.png
一四天王天智者云上升之元首下界之初天居半
须弥云云。

△二忉利天。

▲经于净居时不得全味沇
疏云欲爱渐微故曰不得全味今谓不尔上文巳云
淫爱微薄何须再言斯盖于净居时不得净法滋味
也智论有三种味一出家味二读诵味三坐禅味今
净居犹坐禅也。

▲忉利者梵音讹略正言多罗夜登
陵舍此云三十三佛地论曰妙高山顶四面各有八
大天王帝释居中故有此数。

△三须燄摩天。

▲经人
间世庄子有人间世篇译者润文取其语耳。

▲动少
静多者动谓欲散静谓寂静此带欲界定言之但未
得粗住细住以此验前净居之人合是创修欲定者
也。

△四兜率陀天。

▲注此云知足佛地论名为喜足
谓后身菩萨于中教化多修喜足故。

△五乐变化天。

▲经生越化地珙钞云诸天用异熟境此天不尔虽
有异熟五尘乐自变化以受用也是则越下而化故
云越化。

△六他化自在天。

▲经了然超越者亦无嚼
蜡之味也问小乘果位尚因欲事喜生退失凡夫何
得临境无心答实如所问讨诸疏钞阙论此义予尝
究之须约一分修禅定者伏惑坚固乃能如是或依
佛教修无漏通即九想等不净观慧方有斯力经中
一往且说离欲之相而未显示离之所以苟无定慧
但令散心凡夫无世间心同世行事者是犹使饥渴
之人于饮食无味其可得乎诸有智者一为思之。


二阿难下总结。

▲注俱舍颂六受欲谓六天受欲事
起第九卷¶ 第 768b 页 X11-0768.png
也交抱等六字是欲事差别之相淫字是六欲总名。

* 起第九卷

二色界为二一别示二总结初又四一初禅乃至四
四禅初又二一示二结初又三一梵众天。

▲注资中
下意谓四禅是根本定以四无量心神通变化及无
漏观慧等悉从四禅中出故不修此禅则无有智慧
也。

▲携李下孤山亦取此义。

▲六行者厌下苦粗障
欣上胜妙出云云若据仙趣之初云不依正觉修三
摩地及下文总结诸禅皆云虽非正修真三摩地等
当依敏说为善。

△二梵辅天。

▲经能行梵德者如世
大臣出纳王命也。

△三大梵天。

▲注无寻唯伺论明
三摩地有三种一有寻伺谓初禅及未至定也二无
寻无伺谓二禅近分乃至非想等今大梵天即中间
定力所感劫末后去劫成先来者證真云劫初成时
梵王先独住一劫未有梵侣后起念云愿诸有情来
生此处作是念巳梵子即生外道不测便执梵王是
常梵子无常。

△二阿难下结。

▲经一切苦恼所不能
逼沇疏云离欲界八苦也。

▲注有漏禅等略如法界
次第广如禅门。

▲修五法者欲念精进巧慧一心也。

▲离五盖者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也。

▲成五支者
觉观喜乐一心也。

▲具有八触者动痒凉煖轻重涩
滑复有八触曰掉猗冷热浮沉坚软此八虽与前触
大同若累分别不无小异合而言之名十六触。

▲十
功德者一定二空三明净四喜悦五乐六善心生七
起第九卷¶ 第 768c 页 X11-0768.png
知见明了八无累解脱九境界现前十心调柔软云
云。

△二二禅分二一示二结初又三一少光天二无
量光天三光音天馀经或以少光为光音此天名极
光义亦可解。

△二结。

▲注喜俱禅此有四支谓内净
喜乐一心也此禅发时如人从闇室中出见日月光
明其心豁然明亮八触十功德亦同初禅但从内净
俱发为异。

▲悬或作愁出行瑫经音今谓悬者系也
以离觉观故无所系著。

△三三禅分二一示二结初
又三一少净天二无量净天三遍净天皆如文。

△二
结。

▲经具大随顺沇疏云意地异熟乐随顺自在故
證真曰异熟乐者彻于意地遍身适悦与五识相应
不可分别也。

▲注乐俱禅此有五支谓舍念慧乐一
心也。

△四四禅分二一四根本二五不还初又二一
示二结初又四一福生天馀经或名无云天第二福
爱名次福生。

▲经净福性生性谓体性亦约内说此
禅与微妙舍受俱发故名舍俱禅具有四支一不苦
不乐二舍三念清净四一心。

△二福爱天有本作福
受天字之误。

△三广果天。

▲经修證而住且约不生
起第九卷¶ 第 769a 页 X11-0769.png
无想言之若厌色穷空亦复无住以四无量心熏禅
福德即广果之因也。

△四无想天。

▲经灭为因即于
先心双厌苦乐等初半劫下明果时生灭證真云然
此四禅总报别业但有三品感下三天其无想天秪
是广果天中别报凡夫境界上极于此后五不还亦
是圣人杂修静虑资广果天业令五品殊胜生彼受
乐与凡夫不同。

▲注无想异熟百法论名为无想报
属不相应行彼疏云由欲界修感彼天果名无想报
亦云无想异熟此有三义一变异而熟要因成熟方
能招果二异时而熟过去造因今现得果三异类而
熟由善恶因感无记果。

△二结。

△二五不还分三一
标梵语阿那含此云不还亦名不来准俱舍论色界
有五种那含颂曰此中生有行无行般涅槃上流若
杂修能至究竟言五种者一中般谓往色界住中有
位便般涅槃二生般谓生色界巳不久便般涅槃三
有行般谓生色界巳长时加行不息由多功用方般
涅槃四无行般谓生色界巳经久加行懈息不多功
用而般涅槃五上流谓往色界要转生上方般涅槃
此有二种由因与果异故因异者有杂修也果异者
至色究竟及有顶也前是观行后是上行乐慧乐定
不同故广如论释今五不还天即乐慧者所生也。


注又能进断第三禅染者初二三禅皆有九品修惑
俱名为染。

▲俱舍下颂曰由杂修五品生有五净居
论曰由杂熏修第四静虑有五品故净居唯五何谓
起第九卷¶ 第 769b 页 X11-0769.png
五品如注所列初品三心谓初无漏次起有漏复起
无漏第三品六第三品九第四品十二第五品十五
如是五品杂修静虑如其次第感五净居有馀师言
由信等五次第增上感五净居云云。

△二示为五一
无烦天二无热天。

▲注箭括者谷响云箭末曰括家
语云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又庄子齐物篇曰其发若
机括其司是非之谓也文如海注云机弩牙括箭括。

△三善见天。

△四善现天。

▲经陶铸无碍孤山云如
陶师之为器炉冶之铸像言其作用自在也。

△五色
究竟天。

▲注初用多念无漏等略示初后二品杂修
之相如第四禅先修得巳更以多念无漏相续而起
从此引生多念有漏然复起多念无漏即初品三心
也如是后后渐渐减少乃至二念名加行成唯有一
念名根本成。

△三结。

△二总结如文。

三复次下无色界分二一别示二总结初又二一别
示二总结初又二一分两歧。

▲注尽无生智谓见苦
巳断乃至道巳修名尽智不复更断乃至不复更修
名无生智。

▲破定性之明文者以第四卷初云今汝
定性皆获一乘故。

▲涅槃五人者现病品云有五种
人于是大乘有病行处非如来也一须陀洹是人未
来过八万劫当得菩提二斯陀含过六万劫三阿那
含过四万劫四阿罗汉过二万劫五辟支佛过十千
劫云云。

▲彼是界外发心即入初住者辅行云言须
陀洹等从本为名经七生巳任运入般生彼复经八
起第九卷¶ 第 769c 页 X11-0769.png
万劫竟方发大心乃至支佛一万劫比说可知从根
利钝故使出界经劫长短发心巳后修中道观断无
明惑得见佛性此是界内回心方成四果者亦从本
为名此若出界则与涅槃中第四果人经二万劫者
齐也。

△二若在下明四处为四。

△一空处。

▲注无漏
道谓八圣种观。

▲有漏道即六行观也。

▲八圣种观
者观五阴如病如㿈如疮如刺无常苦空无我云云。

△二识处。

▲经全于末那半分微细沇疏两解一云
末那第七与四惑俱谓痴爱见慢凡夫全在圣断未
尽凡圣合论故云全于末那半分微细又解末那全
在半分微细谓第六识也此与真际义同證真曰凡
圣合论此亦非理今乍取第二解虽销经不便且于
教理无违。

△三无所有处。

△四非非想处前观识处
有想无所有处是非想今双违之又凡夫外道得此
定谓證涅槃断一切想故言非想佛弟子如实知有
细想依四阴而住故云非非想此约得失合而名之。

△二此等下总结为三一生通凡圣。

▲注欣厌未尽
欣即穷空之心厌是舍苦之行此四空处生灭犹在
起第九卷¶ 第 770a 页 X11-0770.png
真空不明故云未尽也。

▲纵是圣人下谓五不还人
修八圣种观虽至有顶亦不免生灭。

▲四阴惑者具
有十种心心数法谓受想行触思欲解念定慧云云
灭受想定如迦叶说圆通中。

▲圣人有生至外道有
不生者前回心中巳说圣人不生。

▲此等穷空下巳
明外道生者。

▲是故从不还天下复示圣人有生此
处及外道有不生此处者也。

▲旧解下沇疏云从无
想天来者应是广果与无想同地是外道数故云无
想天来准经论释无想外道业尽必堕无生上义孤
山云然人根不同诸教偏说一分耳况今明云从想
来岂可违经今谓广果之说固违现文无想而来岂
顺经旨若许私释则两疏之非相去何远问无想天
心虑灰凝宁有穷空之意耶答初半劫灭必由穷空
方入无想如前所解。

△二阿难下处有王民。

▲经菩
萨者沇疏云准严经皆是登地菩萨示为天王然则
别圆二教法身大士方能为也。

▲注善入出住者九
次第定善入师子奋迅善出超越三昧善住云云圆
师又云若达禅实相即号楞严。

△三阿难下果无色
质。

▲注定果色出百法论若显扬论名定自在所生
色谓胜定力故于一切色皆得自在即以定变起五
尘之境也。

二此皆下结成妄有。

▲注补特伽罗瑜伽论说八种
人执第六名补特伽罗谓数数取诸趣故我死于此
能生于彼正能生者即是人执。
起第九卷¶ 第 770b 页 X11-0770.png

七复次下修罗趣翻名如第六卷。

▲注孤山云若依
七趣优劣则修罗在人趣之下今为摄属不定故在
其后。

▲经能与梵王等争权此斗战修罗广如正法
念经所说彼云若阎浮提人须法修行孝事父母供
养沙门及婆罗门恭敬耆旧天众则胜若诸世人不
顺法教修罗则胜。

▲注法华四种者一婆稚(此云被缚)
祛罗骞驮(广肩胛)三毗摩质多罗(净心)四罗睺(障持)

▲一往
观之下据正法念中毗摩质多罗及罗睺阿脩罗亦
住水底以属第四今约争权而论以同第三类耳然
今第四既云下劣应是别就一类不能与天斗战者
言之。

▲非无别报者起世经云脩罗所居宫殿城郭
器用降地居天一等亦有婚姻男女法式略如人间
故正法念下彼第十八云阿脩罗略有二种一者鬼
道所摄魔身饿鬼有神通力二者畜生所摄住大海
底须弥山侧云云。

二阿难下总结虚妄以劝除灭为三一结虚妄二劝
除灭三显邪正初又二一明妄相二明妄业如文。


二若得下劝除灭分二一约悟论灭二约修劝除初
又二一正明。

▲注亦应下此文外之旨也谓尚无于
真云何随俗二阿难下反显。

△二汝勖下约修劝除
又二一正明二不尽下反显。

▲经神通谓五神通习
气即三惑也。

▲落于魔道者且约不断淫者言之若
复杀盗则落神道邪道。

△三作是下显邪正可解。


注诸家并以辨魔之文犹属正宗唯竦疏云吾今巳
起第九卷¶ 第 770c 页 X11-0770.png
说等是结前正宗。

▲汝犹未识下虽是通后以皆是
正修行相故属正说也予观竦意似是而非故私谓
中作教行二门分于流通此其大节也恐来学未练
今更以五义评之夫首楞严法正说有三初开解次
显行后示位自凡至圣原始要终尽在此矣是以文
殊问名实流通之能事悫节所判非无一涂但由示
位之初对迷显悟而于迷中所说十二类生界趣未
周恐妨地位故且存略至说位毕问名之后阿难重
问地狱人天等道于是如来广谈七趣盖释正宗
馀疑耳故知此下合入流通其义一也复次前解行
位文皆因阿难请问而答洎辨魔境文相孤起验乎
当机事竟故庆喜缄言垂裕意殊故如来自说其义
二也又经家叙事云如来将解法座于师子床揽七
宝几回紫金山再来凭倚普告大众岂非将罢是正
说之终再来是流通之始其义三也又下文欲辨魔
事佛自结云吾今巳说真修行法若正宗未讫何名
巳说乎其义四也又辨魔中具有付嘱宣传之语如
色阴末云汝等当依如来灭后于末法中宣示斯义
起第九卷¶ 第 771a 页 X11-0771.png
无令天魔得其方便乃至五阴节节付嘱其旨惟勤
诸经流通岂过于此其义五也问孤山准天台止观
所说魔事皆是正修所发之境例今魔事合是正宗
予既祖于天台而违于止观无乃不可乎答夫流名
下注通名不壅使正法之水从今以注当也此经魔
事正被于当令持法者如教而示此观魔境自被于
现今修禅者随发而观当知祇桓之流通即是玉泉
之正说佛世灭后安得例同于戏集解者凡有异说
虽私于众而实公于心何敢辄拒先贤自速来祸苟
趣舍之失将有罪我者愿无阴乎。

三流通分为二一经家叙事二汝等下如来示诲分
二一结前生后二兴慈演说初又二一结前行法。


经吾今巳说真修行法此应二义一者通指正宗分
解行位三科俱名真修行法如初卷中即云有三摩
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汝今谛听等二者
别指正助两行及五十五位名为行法以诸位中皆
是用奢摩他毗婆舍那清净修證故前义通上根后
义局中下二汝犹下生后示诲又二一防非正落邪
经魔事者梵语魔罗此翻杀者能杀人法身慧命故
亦名夺者能夺人善法故辅行云古译经论魔字从
石自梁武来谓魔能恼人字宜从鬼又云天魔正以
顺生死贪五欲退菩提嫉眷属为事行者宿行魔业
今违宿因宿事来遮故曰魔事魔境现前者魔有四
种谓五阴天子烦恼死也今所现者皆是于五阴中
起第九卷¶ 第 771b 页 X11-0771.png
为天子烦恼之所惑乱唯受阴中云心不欲活有同
死魔亦天魔使然耳。

▲注因观五阴而发九境者止
观中凡列十境一阴入二烦恼三病患四业相五魔
事六禅定七诸见八上慢九二乘十菩萨初境现馀
九待发云云。

▲不出九境者且约大槩言之若病患
及菩萨境其相则隐。

△二又复下恐得少为足。

二汝应下兴慈演说为三一诫听二受旨三佛告下
正说分二一辨修禅所现魔事流通行门二示持经
所得福业流通教门初又二一辨魔二释疑初又三
一通论迷悟二正辨群魔三总结垂范初又二一明
生佛理同。

▲经本觉妙明寂照之用也觉圆心体中
道之性也。

△二由汝下迷悟事异为二一迷生空界
二汝等下悟归殒裂。

▲注但有相似分极之异者若
以寂光对破三土从界外次第而说则相似销同居
分證殒方便极果裂实报。

二汝辈下正辨群魔分二一总明二别示初又四一
修禅契静。

▲经心精通㳷㳷与泯同由唐太宗讳民
故此易之。

△二一切下因静发魔为二一动境界。


注将出其境者近指欲界远指非想。

▲大树紧那罗
王有经四卷初卷中云王与无量紧那罗等从香山
中来诣佛所作八万四千伎乐王复自鼓琉璃之琴
时大千世界须弥山王乃至草木丛林悉皆涌没如
人醉酒不能自持云云。

△二彼等下兴烦乱。

▲经鬼
神者止观云一切鬼神属六天管当界防戌故来致
起第九卷¶ 第 771c 页 X11-0771.png
恼。

▲佥者皆也尔雅云佥同也方言云自关而东五
国之都谓皆为佥。

△三然彼下对魔明悟。

▲经五阴
主人者通举五阴别指意识心王以为主人。

△四若
不下不悟招损分二一落魔属二如下坏法身为二
一举劣事二彰大损如文。

二阿难下别示分五一色阴乃至五识阴初又三一
示区宇二辨魔事三嘱流通初又三一指前离念。


注欲界粗定者对今妙定贬之为粗准禅门说欲界
定从数息入略有三相一粗住二细住三證相證此
定时定法持心任运不动云云。

▲诃欲离盖等止观
皆用三谛三昧为能观之法此与正观其体不殊但
所离犹近故属方便也。

△二当住下显今色阴为二
一正显阴相。

▲经区宇者谷响云犹言限域也。

△二
若目下悬示超相。

▲经黯字或作默者误色阴尽位
在相似下文备解。

△三观其下结妄元后四阴例此。

△二阿难下辨魔事分十一身能出碍。

▲经四大不
织者因毕竟空亡坚固执故见四大无交织之相下
文其身内彻等大意并同。

△二拾出蛲蛔三空中闻
起第九卷¶ 第 772a 页 X11-0772.png
法。

▲经魄魂意志精神谷响引白虎通云魂魄者何
谓也魂犹沄沄也行不休于外而主于情也魄者迫
然著人主于性也魂者芸也情以除秽魄者白也性
以治内精神者何谓也精者静也太阳施化之气也
象火之化任生也神者恍惚太阴之气也今谓意即
心王志即心所如云在心为志各言尔志皆所志不
同正属于想也长水云主肝曰魂主肺曰魄主脾曰
意主肾曰志主心曰精神未详。

△四见佛踞台。

▲经
毗庐遮那此翻遍一切处寂斯是法身若见踞天光
台合是卢舍那报身之相以唐时译经法报不分故
也法华疏记曾破此义。

△五空成宝色六闇室见物
七烧斫无觉如文。

△八遍观诸界经欣厌者当约净
秽凡圣二义分之。

△九夜见远方。

▲经市井者谷响
引管子曰处商必就市井尹知章注云立市必四方
若造井之制故曰市井。

△十知识迁变。

▲经无端说
法此是行人自能说法或闻前知识说法令其行人
通达妙义应以藏通别教所诠之义称之为妙荆溪
云前教中权魔亦能说。

△三阿难下嘱流通后四阴
例此。

二受阴分三一示区宇二辨魔事三嘱流通初又三
一指前色尽二若有下显今受阴为二一正显阴相。

▲经魇本作厌后人加鬼字苑云厌眠内不祥也苍
颉篇云伏合人心曰厌。

△二若下悬示超相。

△二阿难
下辨魔事分十一见物生悲二勇志齐佛。

▲注陵率
起第九卷¶ 第 772b 页 X11-0772.png
谓勇心高率者陵即高也世说云刘麟之为性高率。

▲淩谇者庄子杂篇云察士无淩谇之事则不乐释
文曰淩轹谇问也。

△三渴心沈忆四疑是舍那。

▲经
亡失恒审谓失于平审谛之心也。

△五生无尽忧六
生无限喜。

▲注七觉支谓念择进喜轻安定舍初通
定慧次三属慧后三属定。

△七起大我慢。

▲注七慢
者出显扬论。

▲昔卫元嵩者谷响云本亡名门人也
因法起见罢道为儒而仕于后周见唐高僧传。

▲周
武帝姓宇文讳邕。

▲不造下皆元嵩谏辞孤山又云
世有细人滥学其语心非邪见内唯饕餮遂影附邪
魔之踪荧惑无知之俗率多背佛像以说巳法轻佛
经而崇巳语及贵有位者奴召隶役颐柱气使则兢
兢战慄趋走不暇及得其言或刻之琬琰或写之简
牍奢夸珍贵惟日不足及睹佛像佛经轻若草芥以
此验其心进非达道退非邪见唯苟求利养诳惑愚
俗欲彼尊崇于巳耳呜呼执政者果以儒道治国则
当知此辈乃乱臣贼子之俦安可容也果以佛教治
心则当遵佛遗嘱且大涅槃经付嘱国王大臣笃信
檀越见毁法者当苦治之使正法久住即长寿之因
也惟执政者从吾之言而正之可矣非从吾之言遵
佛之嘱也非遵佛之嘱行儒之道巳昔郑子产问政
于然明对曰视民如子见不仁者诛之若鹰鹯之逐
鸟雀也移于此政以及吾教则佛日重明矣真风再
扇矣则是救无量众生无间狱之苦也其利岂不大
起第九卷¶ 第 772c 页 X11-0772.png
哉。

△八轻安自在。

▲经无闻比丘亦得少为足反同
不学无知资中云无闻此丘触地皆是以今验昔信
其不诬。

△九拨无因果。

▲经一向入空密严经云宁
起有见如须弥不起空见如芥子。

▲注叔世者谷响
云末世也持操犹云捡节也。

▲画魑魅者战国策云
画鬼神易为巧图狗马难为工今以排去律检妄谈
无碍如画鬼神耳。

▲阴阳拘忌者太史公曰尝观阴
阳之术太讳使人拘而多畏。

▲流俗妄说者此又阴
阳家流之讹者也。

▲孰愈者谁胜也。

▲迷蛰者如虫
藏蛰闻雷乃发得其人下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
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又
何待下夫圣贤不生其间必有命世者出焉苟能行
斯经之道以训世其亦命世之俦欤(上皆谷响)

△十爱极
发狂。

▲经陷于王难此是华报当从沦坠果在地狱
三想阴分三一示区宇二辨魔事三嘱流通初又三
一指前受尽。

▲经得意生身楞伽第四明三种意生
身一入三昧乐意生身三种类俱生无作意生身法
华玄义以第一拟二乘入空第二拟通教出假第三
起第九卷¶ 第 773a 页 X11-0773.png
拟别教修中通中意者初作空意次作假意后作中
意又云别圆似解犹未发真皆名作意当知今经意
生即第三种类也。

▲注始三渐次等问第八卷中五
十五位真菩提路既不取三渐次义今六十圣位何
故取之答前据别论今从通说何则若通说者三渐
次中义含外凡相似分真之位若别论者从乾慧去
方是正明地位之相实而言之但有五十七位(五十五位
便加乾慧妙觉)今通别兼举故云六十圣位。

▲譬如意去下
此与玄义释意不同玄义从因楞伽约果谓舍分段
生变易时速疾无碍也若尔智者违经文耶答不违
盖取三昧乐意等谓之作意是则经存两义前后互
出耳。

△二譬如下显今想阴为二一正显阴相。

▲经
寝言者通俗文云梦语谓之寱说文云眠言也。

△二
若动下悬示超相。

△二阿难下辨魔事分十一求善
巧。

▲经口中好言者亦飞精所附之人余九亦尔。


此名怪鬼者问前云天魔侯得其便今何忽云怪鬼
等耶答前举其主今言其党又前是通名此是别目。

△二求经历三求契合。

▲经绵㳷者谷响云绵微㳷
合也。

△四求辨析乃至九求深空皆如文十求永岁。

▲经研几读曰机微也易系辞云极深研几。

▲如遮
文茶旧云嫉妒女又曰怒神即役使鬼也。

▲或不因
师者或时天魔不附人师为其说法也。

△三嘱流通
为二一举过别劝。

▲注付法藏传彼第二云阿难欲
入涅槃往恒河中流入风奋迅三昧分身为四分一
起第九卷¶ 第 773b 页 X11-0773.png
分与释提桓一分与娑伽龙王一分与毗舍离子一
分与阿阇世王云云。

△二同前付嘱。

* 起第十卷

四行阴分三一示区宇二辨魔事三嘱流通初又三
一指前想尽。

▲注准智论下彼第九十二云眠有二
种一者眠而梦二者眠而不梦阿罗汉非为安隐著
乐故眠但受四大身法应有食息眠觉是故少许时
息名为眠不为眠不为梦眠。

△二生灭下显今行阴
为二一正显阴相二悬示超相可解。

△二辨魔事分
十一入无因论。

▲注如智论下彼第十一云佛在祇
洹舍利弗从佛经行是时有鹰逐鸽飞来佛边佛语
舍利弗汝观此鸽宿世因缘舍利弗入宿命智三昧
观见此鸽一二三世乃至八万大劫常作鸽身过是
巳往不能复见从三昧起佛又令观未来世此鸽何
时得脱舍利弗入愿智三昧观见此鸽一二三世乃
至八万大劫未脱鸽身过是巳往亦不能知从三昧
起白佛不审此鸽何时当脱佛言复于恒河沙等劫
中常作鸽身罪讫得出轮五道云云。

▲二入遍常论。

▲注并执受心即第八识也。

▲本元由处者沇疏具
云于此八种本元由处其义既失者若言第三于八
种本元由处其义既失者若言第三于八种本元由
处计以为常岂可第四又于行阴计常耶所以亦非
谓前计巳细后计复粗故。

△三入一分常论。

▲经我
遍十方智论明外道神我即是六识更无异事今于
起第九卷¶ 第 773c 页 X11-0773.png
行阴中起计亦是分别事识妄认行阴不动为我。


恒沙国土者此非恒沙佛刹秪于一大千界内见诸
国土耳。

△四入有边论。

▲经于分位中分去声犹云
齐限如计过未相续及八万劫等是也。

△五入遍计
虚论。

▲注准婆沙下此但似其流类未可全同。

▲计
天常住等节疏云外道计无想天为不死天。

△六入
死后有相。

▲注百论家以识阴为初等如第三记此
中与彼不同盖以五阴为五浊约所破说故前粗而
后细也。

△七入死后无相论八入死后俱非论九入
死后断灭论。

▲经现前销灭死巳无复此通指七处
也。

△十入五现涅槃论。

▲经转依者如第七卷解但
此中妄认五处转生死依涅槃也。

▲注此计应从第
六外道流出者既不同死后断灭似同死后有相以不
见五处微细生灭便谓安隐现得涅槃。

▲横竖摄属
者摄前横相属今竖义一往属欲界二往通四禅。


三嘱流通。

▲经自起深[萨/女]说文云禽兽虫蝗之怪谓
之[萨/女]今言心魔自损如彼之怪销息犹云除灭也。


注前色受想等且据大节判属天魔。

▲其间不无烦
起第九卷¶ 第 774a 页 X11-0774.png
恼之相心见不出见爱二惑者此约通论不可将二
惑分对两阴以行识中除定性二乘外皆邪见故既
有见惑任运有背上使即爱惑也若以止观十境收
之正属见境亦兼禅境。

五识阴分三一示区宇二辨魔事三嘱流通初又三
一指前行尽。

▲注不牵来报者不感分段生死也。


经如鸡后鸣有本作候鸣沇疏两解今唯取后。

△二
六根下显今识阴为二一正显阴相。

▲经内外湛明
入无所入谓内根外尘无相涉入又根尘不为识之
所入。

△二悬示超相。

△二辨魔事分十一因所因执。

▲注正取后义者问何故不取资中之说答以其直
指真常而为冥谛于义不便但此执见与冥谛相滥
耳上因指体即圆元也下因对用既真为妄本能生
诸法故对诸法之用立所因之名也。

△二能非能执。

▲注彼皆所生即非能也以彼众生不能生我故。


三常非常执四知无知执五生无生执。

▲经求妄冀
果冀亦希望之义谓求外道妄冀之果。

△六归无归
执七贪非贪执八真非真执。

▲经宝媛者尔雅云美
女为媛。

△九定性声闻十定性支佛此即止观二乘
境相。

△三嘱流通为二一同前付嘱。

▲注亦可别指
下谓前七是外道第八是邪魔。

△二如是下约證结
成又二一显果人巳證二识阴下示因人当證。

▲注
天台下法华玄文云圆教肉身于一生中有超登十
地之义如金光明中十地有虎狼等怖云云。
起第九卷¶ 第 774b 页 X11-0774.png

三此是下总结垂范为二一结前境以劝谙识。

▲经
褫魄者褫音雉。

▲注惊也者张平子东京赋云夺气
褫魄注曰褫惊也谓夺移神气惊散魂魄。

△二若诸
下示末世以劝恭钦。

▲注行之大略下信法二行出
多论及德宗广如止观第五嘻叹声也。

▲亡子谓逃
亡之子。

▲前春者谷响云即明年二月也前去之春
故曰前春非巳过之春也。

二阿难下释疑为三一经家叙二阿难问又二一问
三义二惟愿下请开示。

▲经清明心目者心有馀疑
如目有微昧今请开示故曰清明。

▲作将来眼者亦
恐末世同今所疑故。

三佛告下如来答分二一正答二付嘱初又三一示
五阴妄想二示因界浅深三示销除顿渐初又三一
总示二别释三结成初又二一迷真起妄二知妄无
因初又二一明真妄二妄无下斥性计。

▲经迷因缘
者迷犹背也。

△二阿难下知妄无因又二一正违妄
因。

▲经何况等谓不知因缘是妄而复推度自然为
实也亦可不知自然是妄故起推计。

△二是故下结
归阴本。

△二汝体下别释分五一色。

▲经先因父母
想生谷响云世有不因交合而因想有胎是知体因
想生弥为可验案于宝搜神记曰汉末零陵太守有
女悦郡门下书佐而因于间乃使婢取佐与水而饮
之有娠既而生子至能行太守乃见椽更抱儿众中
使求其父儿直上书佐腋推之化为水众大惊遂以
起第九卷¶ 第 774c 页 X11-0774.png
女聘书佐焉以是明之虽有因合不因合之异莫不
皆由想乎人见儿化为水之说以为诡谲而不顾百
年在世亦同此儿矣揽遗体而成遗体亦水也一旦
死灭怀烂仍是水矣果零陵小儿之可惊则众人尽
可惊也彼既诡谲此安得不诡谲乎妄想而生大哉
佛说。

△二即此下受三由汝下想。

▲经身非念伦下
正明融通妄想之义谓身之与念色心两殊且非伦
类。

▲汝身何因至与念相应者诚由妄想融通使之
然耳又非但融于色身亦乃通诸梦寐故曰窹即想
心等。

△四化理下行五又汝下识为二一正明妄想。

▲注诸解下沇节圆璿所说皆尔。

▲秪就阿难等现
前而示者如受阴中云汝今现前顺益违损岂是离
色之受耶乃至此中皆云汝等其例可解。

▲即以见
闻为精明者以今文云于身不出见闻觉知若实精
真不容习妄斯乃正破阿难用见闻觉知而为精真
也那分用动体常之异乎然若云受熏纳种在识须
指第八若其真精湛不摇处则通前六。

△二阿难下
重辨微细。

▲经中串习几者串穿也亦习也几谓几
起第九卷¶ 第 775a 页 X11-0775.png
微。

▲注无明所熏亦见思种子者且约通惑未除凡
有有所熏皆见思家种子也如荆溪云未净六根巳
来所有王数名见思家王数此其例焉。

▲正是粗相
者既有忆忘复名妄想非粗而何况至六根净位此
相则灭粗义愈彰矣。

▲住人下诸疏之中唯孤山作
相似位释馀皆说为真六根净真似不辨如雷之发
声同时而应故曰雷同。

△三阿难下结成。

二汝今下示因界浅深。

▲注孤山下此唯约正报释。

▲长水下以依对正释问二说孰愈答长水为愈准
第四云汝见虚空遍十方界空见不分有空无体有
见无觉相织妄成名为劫浊又第九云若色阴尽能
超劫浊故知今言色者须对依报外色示之。

▲记忆
忘失者亦可云记如寤忘如寐。

▲识体同者如前文
云内外湛明入无所入。

三此五下示销除顿渐。

▲注但此并销有尽未尽者
问夫五阴妄想不出见思且初信断见二信至七信
断思此圆教粗垢先落之位也今乘悟并销为是先
见后思为复思为复见思双断答应有二义若先见
后思亦名并销以此二惑皆遍五阴故当知初信则
并销五阴中迷理之惑二信至七信则并销五阴中
迷事之惑若见思双断义亦有凭如璎珞本业云舍
利弗于第六住值恶因缘退入凡夫外道乃至千劫
作大邪见及五逆等荆溪云身子于十住中第六心
退恐是尔前见思俱断至六心时见犹未尽今以圆
起第九卷¶ 第 775b 页 X11-0775.png
信例彼别住见思俱断故曰并销。

▲古云下此出后
汉列传鱼丕之文丕字叔陵关东号之曰五经复兴
鲁叔陵。

▲一往相类者如云此五阴元重叠生起即
次第而结也事非顿除因次第尽即次第而解巳。

二汝应下付嘱。

二阿难下示持经所得福业流通教门为二一佛劝
流通二众喜会散初又二一校量施宝福多二显示
持经业胜初又二一问此有三意一遍满下举种子
多二持以下示福田多三承事下明敬心多以此三
多为校量本。

△二答于三多中略举种子福田自摄
敬心施佛七钱田种俱少也。

△二佛告下显示持经
业胜分二一灭恶。

△经能以一念将此法门等真际
曰一念者一刹那间心也又一念者始终不移前心
后心皆相似故又一念者谓无念耳业障本空万德
元具此约理释前据事论理事相融善自通会今准
仁王云一念中有九十刹那故知一念言其少时也
然则佛意显持经力胜亦可俟前心后心始终不移
者耶又若约理释者乃是自行之义非此中利他之
意幸哉一念之顷灭恶尚尔况多时乎况终身乎既
云诸佛如来语无虚妄不可以别时意趣销遣斯文
般若受持四句胜舍三恒之全身圆觉分别半偈超
化百恒之小果用彼详此不亦如是句偈尚尔况全
章乎况尽经乎。

▲愿诸见闻励力敷赞成安乐国者
以果显因也即地狱因成安乐因。

△二得福下生善
起第九卷¶ 第 775c 页 X11-0775.png
又二一利他得福。

▲注教理行果等此用沇疏之义
彼云此经有四不思议谓教理行果皆殊胜故且如
来藏体理不思议次辨圆通行不思议及说神咒教
不思议后明地位果不思议。

△二阿难下自利成道。

▲经能诵此经能持此咒即显密二教也依我教言
如教行道谓依显教行正助二道亦可依显教行正
道依密教行助道又依显密二教皆行正道。

二佛说下众喜会散。

▲经皆大欢喜谷响引大论三
义故喜一能说人清净二所说清净三依法得果清
净今谓前二属应后一属机又如次配三宝三皆清
净机应事毕是故欢喜然论释般若义该三教今唯
圆顿粗妙可知。

予集解经毕累载覆读来学相继似有缘于此经乎
所患前解文节尚疏将恐后昆义路犹壅更欲补助
为之乎记庆历四年赴请永喜住西山兰若初讲法
华至五年复讲斯典林泉既僻香火多暇因是捉笔
以酬先志记成凡数万言折为五卷庶记者听者不
忘圆通简要之道故题曰熏闻。
首楞严经集解熏闻记卷第五(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