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八
卷八 第 549a 页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八

一名中印度那兰陀大道场经于灌顶部录出别行

大唐神龙元年岁次乙巳五月二十三日
天竺沙门般刺密帝于广州制止道场译
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
菩萨戒弟子前正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笔受
赵宋桐洲沙门思坦集注
明石盂后学比丘慧基重校订
明巡视漕河监察御史长安霍达参阅锓

「阿难。如是众生。一一类中亦各各具十二颠倒。犹如捏目乱华发生。颠倒妙圆真
净明心。具足如斯虚妄乱想。

汝今修證佛三摩提。于是本因元所乱想。立三渐次方得除灭。如净器中除去毒
蜜以诸汤水并杂灰香洗涤其器后贮甘露。」

【长水云。初辨渐次修行者。由前无明动彼静心。从细至粗遂成三相及二颠倒。
又由世界和合相涉。根尘相对成业性故。十二区分类生差别。流浪苦海。如汲
井轮。其犹空华于湛精明乱生乱灭。此皆尘劳烦恼污染真性不得清净。今欲
转染归净返流复源。故立渐次修行以为对治。故喻云如净器中除去毒蜜乃
至后贮甘露。由此渐次以立地位。
补遗云。此中指前十二类生。一一类中各
卷八 第 550a 页 X11-0550.png
具十二。取无明种子。正从思议一心流出说。虽云各具乃具足之具耳。次文真
净明心具足等者。方是不思议具。按止观记事理二造。今此亦各各具十二类
者。事造也。于事造中众生实造三世业果。也三世业果不出十界。于十界中十
二类生。别在欲界人道及以异趣。各具者各造也。所谓变造。犹如捏目乱华发
生。正显变造之相貌也。然此事造。并由理具。故云真净明心具足如斯虚妄乱
想。净觉云。净器喻伏惑行人。以上文令其立三渐次。除灭乱想。是则身器清净
也。除去毒蜜喻除其助因。及刳其正性也。汤水如正行。灰香如助行。甘露譬
所證之理。
补遗云。欲境可爱似蜜。令人堕狱如毒。正同四十二章刀蜜之
喻。】

「云何名为三种渐次。一者修习。除其助因。二者真修。刳其正性三者增进。违其现
业。」

【孤山云。言渐次者。事渐理圆。不同偏教之渐也。谓断辛持戒从粗至细。破惑入
位自浅由深。事虽有渐。而皆以菩提之心即理而修。无非圆行也。问此三渐次
于天台六即中属何位耶。答名字中修。能成观行。及发真似也。
长水云。前问
至何渐次得修行目。今此第二正明修行。故云真修以持声闻菩萨戒律。是无
漏之学。不同断辛但除荤食。故标真修简前修习。
长水云。五种辛菜名为助
因。以能资助烦恼业故。淫盗杀妄名为正性。以是生死根本解脱冤故。根尘隅
对流逸奔趣。正是无明现行业用。是故除而去之。刳而空之。违而背之。苟三行
卷八 第 551a 页 X11-0551.png
渐著。功用渐成。六用不行返流全一。妙圆平等身心快然。是人即获无生法忍。

熏闻云。除其助因。除即断也。五辛是淫恚助发之因。故先断之。刳其正性。刳
犹去也。淫杀等心是众生正业之性。故当去之。云胎卵湿化。皆因淫欲而正性
命。此义同焉。正助之正。性分之性。众生以淫杀是正业之性。彼五辛酒乃助业
之性。违其现业者。由前渐次助修正行。能破六根现前惑业。应知第三更无他
法。是故于此别名增进。】

「云何助因。

阿难。如是世界十二类生。不能自全。依四食住。所谓段食触食思食识食。是故佛
说一切众生皆依食住。」

【携李云。四食皆所资益为义。段谓形段。以香味触三尘为体。入腹变坏资益诸
根。古翻经律多云抟食。其义则局。如浆饮等不可抟故。触谓触对。取六识中相
应触。对前境时生喜乐故。思谓意思。取第六识相应思。于可意境生希望故。相
应触及相应思。皆心所遍行中法。思想饮食令人不死。亦名思食。冷煖等触亦
名触食。此乃分通。非正食义。识即第八执持之相。由前三食势分所资。今此识
增胜。能执持诸根大种故。若约三界辨之。段食唯在欲界。以色无色界无香味
二尘。馀之三食遍通三界。
谷响云。入腹变坏资益诸根乃名为食。若声尘望
于耳根。是离中知。不能亲资益。故不为体。色尘但为三尘所依。无资益义亦不
为体。故但三尘。
长水云。皆依食住者。食以资益诸根大种。心心所法能生喜
卷八 第 552a 页 X11-0552.png
乐相续执持。故有四种。段谓分段。以欲界香味触三正消变时有资益故。乃名
为食。触谓根境识三和合。能引意识相应触起。触对前境能生喜乐。资益诸根
及心心所故。思谓意识相应思。与欲俱转。于可意境希望偏胜。有资益义故。识
谓八识。由前三食缘助势力。令此第八体有增胜。故能执持诸根大种。能与诸
法为长养因。有摄益义。故名为食。
补遗云。成唯识论。一者段食。变坏为相。二
者触食。触境为相。三者思食。希望为相。四者识食。执持为相。段食香味触三。于
变坏时能为食事。以变坏时色无用故。触食谓有漏触。裁取境时能为食事。思
食谓有漏思。希可爱境能为食事。识食谓有漏识由段触思势力增长。能为食
事。增一佛告阿那律。一切诸法由食而住。眼以眠为食。乃至意以法为食。涅槃
以无放逸为食。皆所资养以为食义。
真际云。佛初出家。于外道边六年苦行。
日食麻麦。知其非道遂即舍之。于牧牛女边受乳糜食。外道闻之生谤。佛成道
后。为除自饿外道苦行。乃说一切众生皆依食住。正觉正说馀不能知。外道
嗤曰。愚者亦知。何言正觉正知。佛返问之。食有几种。外道不能答。因说四食。云
云。】

「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

【苕溪云。此举段食之损益。欲除五辛之助因。以五辛能发淫恚。犹毒死之食焉。
有资益义皆名为甘。不正消变。能坏身心。皆名为毒也。】

「是诸众生求三摩提。当断世间五种辛菜。是五种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
卷八 第 553a 页 X11-0553.png

【孤山云。五辛者。楞伽经云葱蒜韭薤兴渠也。兴渠正云兴宜。慈悯三藏云。根如
萝卜。出土辛臭。慈悯冬到彼土。不见其苗。则此方无。故不翻也。当知此五。辛而
复荤。是以制之。故请观音云。五辛能荤不得啖。若辛而不荤则非所制。如姜之
属。
苕溪云。应师云。兴渠出乌茶娑他那国。
长水云。此五性热气荤味辣。修
行者食能杀法身。如食毒也。故须断之。】

「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纵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诸饿鬼
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与鬼住。福德日销。长无利益。

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萨天仙十方善神不来守护。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现作佛
身来为说法。非毁禁戒赞淫怒痴。命终自为魔王眷属。受魔福尽堕无间狱。」

【孤山云。以修禅福故暂生魔天。以毁戒罪故终堕地狱。】

「阿难。修菩提者永断五辛。是则名为第一增进修行渐次。

云何正性。

阿难。如是众生入三摩地。要先严持清净戒律。永断淫心。不餐酒肉。以火净食。无
啖生气。」

【苕溪云。如律中五果之属。皆须净人以火净之。然后得食。防坏生故。
熏闻云。
五果。一核果。如枣杏等。二肤果。如荜苃桑椹梨奈等。三壳果。如椰子胡桃石榴
等。四𥢶果。如香茅苏荏等。五角果。如大小豆等。以比丘之法。不得自手坏生。若
有所须。语净人言。汝知是汝看是等。净人解者。以火触之。此名火净。律中更有
卷八 第 554a 页 X11-0554.png
瓜净揉净等。今且言火耳。以细况粗。生果尚须净食。何况食肉伤慈之甚。】

「阿难。是修行人。若不断淫及与杀生出三界者。无有是处。当观淫欲犹如毒蛇如
见怨贼。」

【长水云。涅槃经说。菩萨观爱有九种遇患。一如债有馀。二如罗刹女妇。三如妙
衣茎有毒蛇。四如恶食性所不便而强食之。五如淫女。六如摩楼迦子。七如疮
中息肉。八如暴风。九如彗星。
熏闻云。此中诫犯。于四重中略诫前二。又于二
中偏诫淫欲。是知刳性之意斯为本欤。法华云。诸苦有因贪欲为本。若灭贪欲
无所依止。智论云。世间无不爱乐五欲。于五欲中触为第一。能系人心。如人堕
在深泥难可救济。复次若受馀欲犹不失智慧。淫欲会时身心荒迷无所省觉。
深著自没。是故出家法中淫戒在初。今经最后垂范。序中起教以此为别缘。至
今修行此为偏诫。愿诸有学勿轻圣言。】

「先持声闻四弃八弃。执身不动。后行菩萨清净律仪。执心不起。」

【苕溪云。比丘四波罗夷。尼复加四波罗夷。谓第五不得染心男身相触。六不得
染心男捉手。捉衣。入屏处。屏处共立。共语。共行。身相倚。共期等八事。七不得覆
他重罪。八不得随举大僧供给衣食云云此无正译。义当弃也。从众法绝分为
名。如彼死尸众所不受。众法绝分者。四人巳上凡作羯磨不任僧用。故四分偈
云。诸作恶行者。犹如彼死尸众所不容受。以此当持戒。
资中云。如十轮经学
行次第。若不先学小乘即学大乘无有是处。乃至无力饮河池。讵能吞大海。后
卷八 第 555a 页 X11-0555.png
行菩萨清净律仪。即梵网所制也。亦应如地持及璎珞所说三聚戒相。谓摄律
仪戒十波罗夷。摄善法戒八万四千法。摄众生戒慈悲喜舍。】

「禁戒成就。则于世间永无相生相杀之业。偷劫不行无相负累。亦于世间不还宿
债。」

【苕溪云。不淫。故无相生。乃至不妄。故不还宿债。以大妄语贪其供养故。约位言
之。应在外凡观行之中。
不淫等。以相生相杀等如次配于四重。亦可无相负
累及不还宿债。皆由不偷劫也。但上句在因下句属果。并前淫杀不行。即无三
种相续。】

「是清净人修三摩地。父母肉身不须天眼。自然观见十方世界。睹佛闻法亲奉圣
旨。得大神通游十方界。宿命清净得无艰险。」

【资中云。比如法华现身所得六根清净。即相似位也。
熏闻云。得大神通游十
方果者。别而言之。此属身根。即如意通。若总说者。六根清净皆神通故。智者指
法华并普贤观及菩萨处胎经。皆以六根而为六通。然则佗心宿命漏尽同是
意根净也。】

「是则名为第二增进修行渐次。

云何现业。

阿难。如是清净持禁戒人。心无贪淫。于外六尘不多流逸。」

【应知此中蹑前六根净人。粗垢巳落。而细惑未除。故曰于外六尘不多流逸。】
卷八 第 556a 页 X11-0556.png

「因不流逸旋元自归。尘既不缘根无所偶。反流全一六用不行。十方国土皎然清
净。譬如琉璃内悬明月。身心快然妙圆平等获大安隐。一切如来密圆净妙。皆现
其中。」

【苕溪云。因不流逸由断客尘烦恼也。旋元自归渐入如来藏理也。尘既不缘下
此又进破根本无明。前属似位。但云不多流逸。今取真證。乃是根尘泯亡。逆无
明流纯一真性。微细生灭六用不行。十方下。先显依报净。有法有喻。次显正报
净。有自有他。自则三德圆證。他则诸佛同体。
熏闻云。琉璃譬国土。明月喻真
性。获大安隐即涅槃也。大经云。三德具足名大涅槃。皆现其中者。谓极果之德
入分真之性也。】

「是人即获无生法忍。」

【熏闻云。忍谓忍可印持决定无缪。即能證智也。无生法从所断惑得名。若约所
證。亦名寂灭忍。
补遗云。法华玄文明圆位断伏中云。就事为无生。就理为寂
灭。又方證为寂灭。让果为无生。记云惑是事法。故约惑灭得无生名。名为就事。
此惑若灭必證实理。故约所證名为寂灭。当知始从初住终至妙觉。一一无非
惑灭證理。维摩疏。因经初叹菩萨逮无所得不起法忍。释云。不起法忍即是大
无生忍。亦名寂灭忍。问下叹净名但言无生。当知不起法忍秪是无生。何用寂
灭释不起法忍。答在因让果说名无生。若通论无生。秪是寂灭之异名也。】

「从是渐修。随所发行安立圣位。」
卷八 第 557a 页 X11-0557.png

【长水云。夫论地位者。皆是诸佛菩萨亲證境界。约断伏次第发真妙用功用浅
深。以立位次。起信论云相似觉随分觉究竟觉。以分地前地上及究竟位。华严
经。智度论。约入大海。辨功用浅深。但迟速有异。分根性利钝。如涉长途非无里
数。诸大乘经若就平等法界无佛无生。则无地位可立。若依心生灭门有迷有
悟。炽然修證差别不同。
孤山云。华严最初顿说。位次宜委。方等部中则唯璎
珞。般若部中则唯此经。是则四味各有一经委悉明位也。前三经皆兼别圆。今
经唯圆。以开显故。当知下文结益虽借小果之名。论其妙行所阶同一圆位耳。
前云地位中间无诸委曲。斯之谓矣。
苕溪云。此中别指初住以上名为圣位。
若下文云。以三增进故能成五十五位真菩提路。则通取十信也。】

「是则名为第三增进修行渐次。」

【上二渐次。且约粗细前后分别。若圆修者。岂不以违其现业为创心发观之本
欤。夫现业之体既属无明。非中道正观无以违也。圆人所修尚无先空次假之
理。何有断辛而不持戒。岂有持戒而不修中。当知三种渐次说有先后。若得意
者同时而修也。故第一渐次。即云修菩提者永断五辛也。当知菩提无渐次。渐
次取菩提。菩提名觉。非中观而何。又下文总结诸位云。如是皆以三增进故。善
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以此明之。孤山云。事渐理圆犹是一往。譬如沧溟
太霄讵有涯量。由操舟举翮之异而里数生焉。此下乾慧地等。即后二渐次之
所阶也。
补遗云。三渐次乃入位方便。约位秪在名字即中。以下入位初是五
卷八 第 558a 页 X11-0558.png
品故也。又下云。由三渐次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经言真位。故五十五。若兼
似极。通五十七。皆目渐次也。而第二便云得通游界。第三即云获无生忍者。皆
将后所證显其功能。以示浅深之相耳。其实三种渐次秪在名字位中。观成方
入乾慧。】

「阿难。是善男子。欲爱乾枯根境不偶。现前残质不复续生。执心虚明纯是智慧。慧
性明圆蓥十方界。乾有其慧。名乾慧地。欲习初乾。未与如来法流水接。」

【苕溪云。欲爱乾枯者。且从粗惑言之。若通说者。即圆修三观。顿伏五住。乃观行
成相也。根境不偶者。此与上文尘既不缘等名义虽同。粗细诚异。现前残质不
复续生者。由欲爱乾枯。则于世间永无相生相杀之业。故此身若谢来报不生。
人法二执了无实性。故曰执心虚明。即惑成智。体具寂照。故曰蓥十方界。蓥或
作莹。彻明也。大品十地初名乾慧。天台于圆教十信前立五品位。且曰义推如
大品乾慧地也。五品位者。一随喜。二读诵。三说法。四兼行六度。五正行六度。法
华分别功德品。格量后四品功德。随喜品格量初品功德。噫智者隋时此经未
至。而所立名位悬契佛心。非圣人孰能是哉。
补遗云。此乾慧文。正接前三渐
次。位前既持戒刳其正性。此言功成。故得欲爱乾枯耳。残质不生者言此行者
观力明著。必能入相似位。或證无生。故示此身乃分段末后之生。故言残质。必
入十信。故言不复续生也。例如家家。以由圣者起大加行。必无不断大品惑而
命终者。故下文云。即以此心中中流入。】
卷八 第 559a 页 X11-0559.png

「即以此心中中流入。」

【苕溪云。以观行心缘中道理。相续无间流入初信。
熏闻云。智者云实心系实
境。实缘次第生。实实迭相注。自然入实理。止观义例释此一偈。通于观行相似。
以入分證。
补遗云。彼释曰心若系境境必系心。心境相系名为实缘。复由后
心。心心相续。心心相系。名迭相注。即是心注于境。境注于心。心心境境念念相
注。如是次第刹那无间。自然从于观行相似以入分證。故云入实。】

「圆妙开敷。从真妙圆重发真妙。妙信常住。一切妄想灭尽无馀。中道纯真名信心
住。」

【苕溪云。圆妙开敷。即见惑先落三谛似显也。次三句妙圆等释成上句。谓从乾
慧真妙圆心。重发此位真妙信心。心与理冥。故曰妙信常住。
补遗云。次二句
初信。正断见惑。兼除四思。
苕溪云。信心住者。信为能住。理为所住。如无著立
十八住判金刚般若始终地位。亦何必初住方受住名。】

「真信明了一切圆通。阴处界三不能为碍。如是乃至过去未来无数劫中。舍身受
身一切习气皆现在前。是善男子皆能忆念得无遗忘。名念心住。」

【念心中舍身受身即分段生死。一切习气即思惑正使。下文明五不还天所断
欲惑亦名习气。又应通指二死为舍身。总目五住为习气。以上文云过去未来
无数劫中故。若尔则习气之义。不可取大论垢衣香器为喻。第三云二乘虽破
三毒不了了尽。譬如香在器中。香虽去馀气仍存。又第三云。如乳母衣久故垢
卷八 第 560a 页 X11-0560.png
著。以淳灰净浣。虽无有垢垢气犹存。】

「妙圆纯真真精发化。无始习气通一精明。唯以精明进趣真净。名精进心。」

【补遗云。至是乃出识阴区宇。精进心中。从真妙圆重发真妙明了诸妄。然后获
此妙圆纯真。进趣真净。
苕溪云。化变也。变诸妄习纯成真明言其精也。唯以
下示其进也。】

「心精现前。纯以智慧名慧心住。」

【补遗云。慧心中心精至智慧者。真精发化。精性成就。不待执心然后纯是智慧。】

「执持智明周遍寂湛。寂妙常凝。名定心住。」

【定心中执持至常凝者。前言智慧。此言智明。智受觉明。湛而不流故曰寂湛。妙
而无作故曰寂妙。此定心也故曰常凝。周遍寂湛谓定之用。寂妙常凝谓定之
体。】

「定光发明。明性深入。唯进无退。名不退心。

心进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来气分交接。名护法心。」

【获法心者。按圆位至此。断三界思尽。即六根清净之正位。配璎珞属七住。对大
品当佛地。约婆沙齐三十四心。智者云。三藏佛位。望六根清净位。有齐有劣。同
除四住此处为齐。若伏无明三藏即劣。既是发真断惑之大节。故特示云十方
如来气分交接。
补遗云。恐取六地齐罗汉。七地道观双流入假化物。故与如
来气分交接。若取断惑大节。秪成声闻气分交接。又颇合护法之名。
熏闻云。
卷八 第 561a 页 X11-0561.png
气分交接者。以似證之理即诸佛性。虽未真證。而觉了智与佛潜通。】

「觉明保持。能以妙力回佛慈光向佛安住。犹如双镜光明相对。其中妙影重重相
入。名回向心。」

【苕溪云。回向中觉明保持即护法心也。上气分交接。则自心他佛相应相冥。今
回佛慈光向于佛境。则与我智明相对相照。故曰犹如双镜等。回前觉明在佛
光中。所谓回因向果也。向佛安住释上句也。巳智佛光两法相对双镜义也。又
约十方如来对照亦然。故曰其中妙影等。】

「心光密回。获佛常凝无上妙净。安住无为得无遗失。名戒心住。」

【戒心中回向既成同佛常寂。常寂之体。即是无上妙净明心。安住此心。正防无
明微细之患。故得戒名。
荆公云。前言以妙力回。浅矣。此言心光密回。深矣。前
言妙影相入浅矣。此言获佛妙净深矣。所谓密回者。机括独运非粗浮所见。经
言因戒生定。因定发慧。今慧心在定心前。戒心在定心后。此所谓定非发慧定。
乃超过慧境。周遍寂湛寂妙常凝者也。此所谓戒非生定戒。乃获佛常凝无上
妙净。无为性戒者也。】

「住戒自在。能游十方。所去随愿。名愿心住。」

【愿心住。准天台圆教。未断无明生同居者名为愿生。正符此文。又说十信出假
利益众生。今游十方。亦合其义。真道应生同居未断无明。似道或愿或通来生
同居。今此随愿能游十方。止观诸教出假。圆教下根出假云。十信六根净时。即
卷八 第 562a 页 X11-0562.png
遍见十法界事。若是入空。尚无一物。既言六根互用。即是入假位也。】

「阿难。是善男子以。真方便发此十心。心精发晖十用涉入圆成一心。名发心住。」

【苕溪云。智者以璎珞十心对十乘观法。法华玄文。善修平等法界。乃至善修无
著。即入愿心。约圆初住具明十德。住三德一切佛法。乃至第十信心寂灭。自然
流入萨婆若海。章安云。应是转似为真一住具十。今云真方便者。谓真家之方
便。又真即方便。皆以中道心修。故十用涉入圆成一心乎。准本业璎珞经。欲入
初住。修前十信心。经一劫二劫三劫得入初住。是住中增长百法门。所谓十信
心心心有十。今云十用涉入即百法之谓矣。】

「心中发明。如净琉璃内现精金。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名治地住。」

【治地住中。如净下二句释治义。以前下二句释地义。心中发明。谓去惑染故得
如净琉璃内现精金之义。非治不至此也。以前妙心智也。智以照理。如履地然。
此释地义也。
苕溪云。能證心如琉璃。所显性如精金。治理也。依前心地。以观
治之。】

「心地涉知俱得明了。游履十方得无留碍。名修行住。」

【修行住者。上治地由境得名。今修行从智受称。境发于智。故云心地涉知等。以
智遍修。故云游履十方等。】

「行与佛同。受佛气分。如中阴身自求父母。阴信冥通入如来种。名生贵住。」

【孤山云。生贵住中。分真智与究竟智等。名行与佛同。分證理与究竟理等。名受
卷八 第 563a 页 X11-0563.png
佛气分。如中阴下以喻显之。究竟权智如父。实智如母。任运相合如自求父母。
密齐果德如阴信冥通。斯则禀佛遗体初托圣胎也。自求犹言自然求之也。中
阴非久居之地。其势必自然求之。不待教也。】

「既游道胎。亲奉觉胤。如胎巳成人相不阙。名方便具足住。」

【孤山云。具足住中如胎巳成等。此喻虽在真因而自行利他之相同佛不缺。】

「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

【正心住中。容貌喻应用。心相喻理智。
补遗云。左传曰。人心不同犹若面焉。心
不同面亦不同。由心之不正也。心同面同。由心之正也。】

「身心合成。日益增长。名不退住。」

【孤山云。不退住中。色心互融不相妨碍。故曰合成。】

「十身灵相一时具足。名童真住。」

【资中云。十身灵相即卢舍那也。声闻身。缘觉身。菩萨身。如来身。法身。智身。国土
身。业报身。众生身。虚空身。此十种身如随色珠。显现自在。菩萨虽未如佛。分得
此相。
熏闻云。彼谈十身。一一具十。乃成百身。荆溪以四身摄之。谓化摄业报。
智即报身。虚空属法。馀皆应摄。孤山复作三身收之。谓虚空即法。智即是报。馀
皆属应。又云若约空生大觉。国土依空。则虚空之身亦宜属应。彼文问。既属三
四。何故十身皆名舍那。答以别圆地住所现之身正是实报。馀身皆是此身转
变。从本受称。故曰舍那。又卢舍那者。宝梁经翻为净满。以诸患都尽。故称净。众
卷八 第 564a 页 X11-0564.png
德悉圆。故云满。十身虽异。净满是同。然于同中须知别相。不可三四混而无甄。
故荆溪云。彼通云身。故云十身卢舍那。别释如来。故不应云业报国土佛等。

补遗云。法华文句记云。若欲通收彼经十身。应开为四云云。虚空属法者。维摩
疏弟子品阿难章释空声。云空声者法身之声。如普贤观之所明也。然法身无
色。华严如何云现。此经如何云相。荆溪料简。法无应有。应即法身。何求异也。吾
今此身即是法身。若尔则何独虚空为法身耶。须知如虚空性遍一切故。故以
虚空为法身也。十身通云舍那。记主意谓一从本受称故。二净满义同故。十身
外相胜劣自分。既称舍那。名为净满。既净且满。宁非尊特。外相一一无分齐故。
起信所谓随所示现即无边。既名为报。岂非尊特。记主意隔而不融。四明意融
而不隔。得意失意不在兹乎。准华严八地方现十身。今八住具足者。正显今圆
巳齐彼别也。何以十身释童真名。良以十身舍那翻净满义。童真无染与净满
相当矣。】

「形成出胎。亲为佛子。名法王子住。」

【法王子住。从理起用。故云形成出胎。绍隆佛种。故曰亲为佛子。前第五住名入
胎。此云出胎。皆就名制义。非地位当然。自初住来巳入圣胎。就垂化边巳名出
胎也。前名生贵。故云入胎。此称王子。故曰出胎。】

「表以成人。如国大王以诸国事分委太子。彼刹利王世子长成。陈列灌顶。名灌项
住。」
卷八 第 565a 页 X11-0565.png

【灌顶住云。表以成人堪行佛事。华严云。转轮圣王所生太子。母是正后。身相具
足。坐白象宝妙金之座。张大网幔。奏诸音乐。取四大海水置金瓶内。王执此瓶
灌太子顶。是时即名受王职位。菩萨受职亦复如是。诸佛智水灌其顶故。名为
受大智职菩萨。彼法云地名灌顶菩萨。今此十住亦分得也。然圆教分真以来
悉有应用。论其智力不无优劣。故初住百佛世界现十界像利诱众生。位位竖
入。倍倍增胜。经中所明各就一义。若论一位具诸地功德。则十义俱遍。十住既
尔。下去皆然。
补遗云。太子出则抚军入则监国。即分委之义。表谓表仪。即弱
冠之义。男子二十有成人之礼。取譬灌顶。】

「阿难。是善男子成佛子巳。具足无量如来妙德。十方随顺。名欢喜行。」

【长水云。欢喜行有二义。一具足妙德故欢喜。二十方随顺故欢喜。随顺又二。谓
能化随顺及所化随顺也。】

「善能利益一切众生。名饶益行。

自觉觉他得无违拒。名无瞋恨行。」

【无瞋恨行者。自觉不为无明所违。故无恨。觉他不为众生所拒。故无瞋。】

「种类出生穷未来际。三世平等。十方通达。名无尽行。

一切合同。种种法门得无差误。名离痴乱行。」

【孤山云。无尽行中。种类出生。化十界身化复作化也。穷未来际益物无尽。竖遍
三世。横周十方。离痴乱中。妙智了达尘沙法门异名别说。同归一理。故离痴乱。】
卷八 第 566a 页 X11-0566.png

「则于同中显现群异。一一异相各各见同。名善现行。」

【善现行中。同中现异。达理即事故。异相见同。达事即理故。
同中现异达理即
事。于义巳足。何须更明异相见同。达事即理。须知并由理具方有事用。不明理
具。则非善达。
补遗云。于性中现相差别。则同中显现群异。于相中见性无二。
则异相各各见同。】

「如是乃至十方虚空满足微尘。一一尘中现十方界。现尘现界不相留碍。名无著
行。」

【苕溪云。界全是尘名现尘。尘容界相名现界。须弥芥子相入攸同。维摩涅槃皆
说菩萨不思议用。能以须弥之高广。纳芥子中。
荆溪云。须弥容芥谓容入于
芥。芥容须弥谓芥受须弥。今现尘现界其相亦尔。十方虚空于一微尘可满足
者。显十方不大也。一一尘中现十方界者。显一尘不小也。】

「种种现前。咸是第一波罗蜜多。名尊重行。」

【尊重行中第一波罗蜜多。即般若度也。大品云智慧轻薄。般若尊重。故此名焉。】

「如是圆融。能成十方诸佛轨则。名善法行。」

【法名轨则。诸佛所师。】

「一一皆是清净无漏。一真无为。性本然故。名真实行。」

【善法行全性起修。故成轨则。真实行全修是性。故皆无为。】

「阿难。是善男子。满足神通成佛事巳。纯洁精真远诸留患。当度众生灭除度相。回
卷八 第 567a 页 X11-0567.png
无为心向涅槃路。名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长水云。十行位中。即依体起用。且论神通化物。未言灭除度相。今此摄用归体。
顺寂灭义。故除度相。约义虽异。为行必同。若不然者。岂有證真大士犹怀度生
之相耶。】

「坏其可坏。远离诸离。名不坏回向。」

【苕溪云。坏其可坏从所坏境说。远离诸离约能坏智论。不见可坏之相。是名不
坏。傥存度生之能所。则有无明留碍之患。不见所坏无明。不存能坏中智。故名
不坏。】

「本觉湛然。觉齐佛觉。名等一切佛回向。

精真发明。地如佛地。名至一切处回向。」

【觉齐佛觉言其智也。地如佛地言其理也。皆因果礼同。故云等也至也。】

「世界如来互相涉入得无挂碍。名无尽功德藏回向。」

【补遗云。言本觉性智。齐十方大觉理性之地。遍一切处也。世界能容如来。则是
诸法具足性净功德。此藏义也。】

「于同佛地。地中各各生清净因。依因发挥取涅槃道。名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孤山云。于同佛地至取涅槃道者。谓于诸佛理地起万行真因。依此真因发越
挥散周遍法界。以取究竟涅槃之道。行从理起。名随顺平等。能生道果。名为善
根。】
卷八 第 568a 页 X11-0568.png

「真根既成。十方众生皆我本性。性圆成就不失众生。名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十方众生皆我本性。非有众生也。性圆成就不失众生。非无众生也。非有非无。
名为性圆成就。所谓我皆令入无馀涅槃而灭度之。不失众生也。所谓实无众
生得灭度者。皆我本性故。盖性圆成就生佛体同。不失众生唯识各别。】

「即一切法。离一切相。唯即与离二无所著。名真如相回向。」

【孤山云。即一切法假也。离一切相空也。二无所著中也。】

「真得所如。十方无碍。名无缚解脱回向。

性德圆成。法界量灭。名法界无量回向。」

【性德圆成者。三德妙性于此圆成。不见十界高下差别。故云法界量灭。】

「阿难。是善男子。尽是清净四十一心。次成四种妙圆加行。」

【携李云。据璎珞等经。皆不别列四加行位。若唯识等论。则以地前四十心为外
凡资粮位。十回向后别名煖等为内凡加行位。今四加行正如唯识所说。彼于
地前分内外凡位者。乃别教一途之义。以登地是菩萨圣位。圣位难入。故开此
加行耳。今经借别名圆。如仁王云三贤十圣住果报。妙圆加行简异偏小也。若
法华玄文。取璎珞五十二位明别教位。则以十信为外凡。住行向为内凡。于内
凡中分四加行。十住为煖。十行为顶。十向为忍及世第一。皆云义推如煖等。今
经于此别加四行。秪是十向后心。
长水云。大小乘经论明于五位。谓资粮。加
行。通达。修习。究竟位也。然有开有合。不定明说诸小乘论及大乘法相。即显说
卷八 第 569a 页 X11-0569.png
四位名四善根。是顺决释分。若璎珞仁王华严等经。即合而不论。摄在第十回
向。唯此经中具显四位。盖以圆融之教一多无碍。秪于一忍。圆开诸位。不开则
巳。开则具明。故于十向后备论四种妙圆加行。】

「即以佛觉用为巳心。若出未出。犹如钻火欲然其木。名为煖地。」

【长水云。佛觉果智也。巳心因心也。将发此智。故云若出。犹在其因。故云未出。犹
如钻火热相先现火出不久。火喻果智。木喻因心。钻喻加行。火出则木尽。智发
则因亡。】

「又以巳心成佛所履。若依非依。如登高山身入虚空下有微碍。名为顶地。」

【顶谓依煖地心。修佛果智。智观于心。故如足履地。心相垂尽。故若依非依高山
喻当位之心。虚空喻所依之理。无明未尽。故下有微碍。】

「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怀非出。名为忍地。」

【忍取信顺义。今心佛二同等即信顺也。如僧中办事忍则默然。既不怀疑。亦不
出说。】

「数量销灭。迷觉中道二无所目。名世第一地。」

【若迷中道及觉中道皆是数量。即世间义耳。今既消灭二无所目。当出世间然
犹未入初地。故名世第一。
盖经文四位。前后相望为言。初煖位用佛观心。顶
位以巳齐佛。煖中心能即佛。故云若出。无明所覆。故云未出。顶中佛依心显。故
云若依。无明未破。故曰非依。如云下有微碍。即无明未破而非依者也。所以二
卷八 第 570a 页 X11-0570.png
位自他用与不同者。申煖取钻火之喻。故取佛智研心也。顶喻登山。以巳从佛。
佛实高妙。若登而履焉。忍位观力进胜于前。故曰心佛二同。得其中道。以煖用
佛同心。顶乃以心同佛。似有所偏。今能总用二同。则不偏心佛。为中道也。言善
得中道者反显前二。偏于心佛未善者也。如忍事人者。忍事之人未能无心于
可不之间。尚有欲说不说之念。譬此忍位。虽忍心佛不偏。中道之善。犹未能亡
心佛之相。似得未得也。非出谓不说。似得其忍也。世第一中数量消灭者。能亡
忍位心佛之迹也。迷觉中道者心迷佛觉也。忍位于此心佛迷觉善得中道。但
未能亡其迷觉之迹。今能亡遣。故曰二无所目也。良由中道非心非佛。迷悟安
有哉。虽则能亡心佛之迹。无明未破。破在密迩。故于世间为第一焉。应科云煖
位用佛同心观。顶位用心同佛观。忍位总揽二同观。第一亡遣三同观。问此四
加行破几品无明。答位既开四。惑亦何合。玄文云。无明虽无所有。不有而有。不
无阶品。一往大分为四十二。然其品数无量无边。由是观之。须开四品。设复不
开。秪合云总属初地一品。以十向后一破初地无明故。】

「阿难。是善男子。于大菩提善得通达。觉通如来。尽佛境界。名欢喜地。」

【孤山云。觉通如来智同佛智也。尽佛境界理齐佛理也。三谛圆融名佛境界。比
前曰尽。其实未尽。以初得法喜。故名欢喜。】

「异性入同。同性亦灭。名离垢地。」

【真际云。离垢地中。由前于大菩提善得通达。名异性入同。同性亦灭者。若见于
卷八 第 571a 页 X11-0571.png
同即为垢矣。华严云。譬如真金置矾石中如法鍊巳离一切垢。】

「净极明生。名发光地。

明极觉满。名𦦨慧地。」

【补遗云。发光虽名为光。但是智光。焰慧虽名为慧。乃觉慧也。智水也。故言净极
明生。焰火也。故言明极觉满。】

「一切同异所不能至。名难胜地。」

【苕溪云。难胜地。登地智名同。地前智为异。至犹及也。】

「无为真如性净明露。名现前地。

尽真如际。名远行地。」

【远行地尽真如际。斯是无际之际。理既无际行岂近乎。】

「一真如心名不动地。」

【补遗云。不动地一故。不为二边所动。】

「发真如用。名善慧地。」

【资中云。善慧地华严明。此菩萨具四无碍智作大法师。演说无量阿僧祇劫句
义无有穷尽。故名发真如用。】

「阿难。是诸菩萨。从此巳往修习毕功。功德圆满。亦目此地名修习位。慈阴妙云覆
涅槃海。名法云地。」

【苕溪云。是诸菩萨。近指初地而下。远指乾慧以来。从此以往谓九地后入第十
卷八 第 572a 页 X11-0572.png
地。修习毕功等对前得名也。亦因此地正示第十。名修习位者望后为称也。以
无缘慈普荫众生本涅槃相。如云覆海。然慈无别体。即上文真如之心。菩萨与
众生一如无二如。约事暂分。故以菩萨能證之心。覆众生所迷之理。净名云。一
切众生即涅槃相。不复更灭。今取因理无涯。譬之如海。果德遍覆。喻之如云。以
慈能与乐。必对物机而说。故作是释耳。慈荫妙云覆涅槃海者。云智也。海理也。
法合而妙。故名妙云。能荫一切除其热恼。故名慈荫。慈荫福德。妙云智慧。福智
两足。然未能入佛大寂灭海与为一体。故云覆也。】

「如来逆流。如是菩萨顺行而至。觉际入交名为等觉。阿难。从乾慧心至等觉巳。是
觉始获金刚心中初乾慧地。」

【苕溪云。理无逆顺。由权实智而得二名。如来权智下随机感。故谓之逆。菩萨实
智上合觉心。故谓之顺。至此位时当二智相交之际。故名等觉。其实双具二智。
但佛自行观理巳圆。鉴物是正。故用于权。今自行未极。化他是旁。故用于实也。

长水云。从真起应。反入生死。从果入因之始。故云如来逆流。果法圣智即法
流也。从因入果。从生死入涅槃。故名顺行而至。起应之始。行因之极。顺逆交际
只一刹那。故云觉际入交。此即解脱道前无间道也。只于此处立为等觉。华严
合在第十地便明受职。唯识亦但破十一种障。
苕溪云。璎珞云等觉性中有
一人。名金刚幢慧。言初乾慧者。由此菩萨以大愿力住寿百劫修千三昧。今既
始获。岂非初耶。若疑乾慧之名但在信前。不合通后。秪如伏忍之名亦在外凡。
卷八 第 573a 页 X11-0573.png
何故仁王通金刚定。应知彼之伏忍即今之乾慧。以障妙觉无明初乾。未与究
竟如来法流水接。故乾慧取伏惑之义。幢慧取众伏之顶。以高出诸地故。法华
玄文云。等觉位。若望妙觉名金刚心菩萨。若望菩萨名等觉佛。又仁王经说。每
一地有三心。谓入心住心出心。例知此经觉际入交即入心也。金刚乾慧即住
心也。出心可解。上卷六种性。等觉性摩尼。谓等觉性中有一人其名金刚幢慧
菩萨。住顶寂定。以大愿力住寿百劫修千三昧。巳入金刚三昧。复住寿千劫。学
佛威仪。修佛无量不可思议神通化导之法。】

「如是重重单复十二。方尽妙觉成无上道。」

【长水云。始从乾慧。终至妙觉。单复相兼总有十二。单则有七。谓乾慧煖顶忍世
第一等觉妙觉。复即有五。谓信住行向地。以一一位中自具于十。故名为复。第
十二位即是妙觉。名无上士。无上士者无所断故。方尽妙觉成无上道。体即大
涅槃。三德具足名秘密藏。
苕溪云。单复十二。谓单十复十有二也。十信十住
十行十地即单十。十回向即复十。以四加行秪是十回向后心耳。并前乾慧及
等觉位故有二也。他解甚异。今不烦云。
或谓凡修四十一心四加行。各有单
四见复四见具足四见。此一十二见。行人修止观时。单破三四。复破三四。具足
单复破三四。各各十二重。此所谓重重单复十二方尽妙觉也。大论云。始从初
心至金刚心顶。皆破无明显法性。馀一品在。除此一品即名为佛。与此同意。此
经由乾慧地而入十信。由四加行而入十地。由金刚心中而尽妙觉。与诸经不
卷八 第 574a 页 X11-0574.png
同。学者思之。】

「是种种地。皆以金刚观察如幻十种深喻。奢摩他中用诸如来毗婆舍那清净修
證渐次深入。阿难。如是皆以三增进故。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

【孤山云。借事匹理。以晓迷情。故以十事喻观察之体。谓如幻如焰水月虚空如
响乾城如梦如影镜像如化也。列大品净名等喻。泡沫芭蕉云电。三藏五喻也。
焰幻梦影响。衍门五喻也。大小相参而说。以方等被四教故也。大小用喻各有
宗途。三藏教旨诠生灭实有。故用泡沫有体相物为喻。衍门教旨诠无生性空。
故用焰幻无体相物为喻。在方等大教虽说泡沫。为被三藏。于三藏小教说如
幻者。为被利人。若不然。则秪约大小分途。此从多说。若从少说。亦可互通。如小
般若六喻有为。亦说如泡。乾闼婆城此云寻香城。谓十宝山间有音乐神。名乾
闼婆。忉利诸天须音乐时。此神身有异相。即知天意往彼娱乐。因此西域谓诸
乐儿亦曰乾闼婆。然西域乐儿多善为幻彼幻化城郭须臾如故。因即谓其所
现城郭为乾闼婆城。言寻香者。此类寻逐食之香气。往彼设乐。以求食者也。若
释论云。日初出时。见城门楼橹宫殿行人出入。日转高转灭。眼见无实。是名乾
闼婆城。
苕溪云。三增进者。即三渐次也。前三文。下皆结云是名增进修行渐
次。五十五位者。于前单复十二除于乾慧。问何故除乾慧。而又不取妙觉耶。答
既言真菩提路。则显乾慧非真。妙觉非路。然十信亦非真。何独拣乾慧。恐取断
见思以来通得名真。不同常途真似之义也。】
卷八 第 575a 页 X11-0575.png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五十五位。既由金刚观察三增进故而得成就。今简邪正。所以约观言之。须知
圆教之外三乘所修皆属邪观。
补遗云。金刚观察。以摧坏诸有为义。自初发
心乃至妙觉无非观察。彼无所有一切心现。虽复深入亦无所得。但如幻等十
种深喻。所谓深喻者。则应观一切业如幻。一切法如焰。一切性如水中月。妙色
如空。妙音如响。诸佛国土如乾闼婆城。佛事如梦。佛身如影。报佛如像。法佛如
化。何则。不可取舍毕竟空故。若但如金刚般若观有为法如幻如梦。非深喻也。
深入此空乃名实相。此非作法无坏灭故。若异此观即生灭法。】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当何名是经。我
及众生云何奉持。」

【孤山云。此经发起为救阿难。是故先开圆解。次显圆行。行成入位极于妙觉。垂
范来世有始有终。于是文殊请问经名及奉持法。长水云。文殊智德。此会率先。
阿难遭难登伽。佛令持咒往救。大众茫然失守亦为旁问见元。诸圣各说圆通
如来敕其慎选。洎及解行圆毕因果充周。故问经名以流后代。】

「佛告文殊师利。是经名大佛顶悉怛多般怛啰无上宝印十方如来清净海眼。亦
名救护亲因度脱阿难及此会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亦名如来密因
修證了义。亦名大方广妙莲华王十方佛母陀罗尼咒。亦名灌顶章句诸菩萨万
行首楞严。汝当奉持。」
卷八 第 576a 页 X11-0576.png

【资中云。大佛顶者。如来无见顶相放大智光之所说也。悉怛多等。相传云是白
伞盖。喻如来藏性本无染遍覆有情也。
荆公云。白以实相纯净为义。伞盖以
圆成阴覆众生为义。法王实相楷定众圣。故名宝印。清净妙体照用无涯。故名
海眼。
孤山云。密因谓圆融定慧。非偏小所知故。了义谓究竟显说。非方便之
谈故。涅槃云。依了义教不依不了义教是也。
苕溪云。大方广者所说之法也。
常遍曰大。轨持曰方。包博曰广。如次配法身般若解脱。亦如来藏之三德也。妙
莲华王能说之人也。即佛顶光中涌出宝莲有化如来坐宝莲华中者也。十方
佛母即所说咒。能生诸佛一切种智譬如母焉。陀罗尼翻遮持。遮二边之恶。持
中道之善。此从慧立名。若首楞严从定为目。乃左右之称耳。
补遗云。大方广
所證理也。莲华喻权实法能诠教也。诠不纵横中道之理。曰妙曰不也。
苕溪
云。此经从天竺灌顶部中流出。盖约密言耳。有诵持者。则如来智水灌其心顶。
亦犹刹利之受职也。菩萨万行以首楞严为本。又修此位者。于一心中具足万
行。故涅槃云。首楞严者一切事竟。严名坚固。一切毕竟而得坚固名首楞严。佛
说五名。意存四悉。故寄妙德而施众生。问既有五名。何故经家删取一十九字
为其首题。答撮要为名。以略收广也。如大佛顶即是大方广妙莲华王。馀皆易
了。
熏闻云。或曰据文殊所问合有二意。一当何名是经。二我等云何奉持。今
答名则显。而答持何隐乎。释曰。问虽似二意秪是一。盖欲知能诠之名。为我等
所持之法耳。若不了一经大旨。将何以为众生发心受持之法乎。然则佛答五
卷八 第 577a 页 X11-0577.png
名。名下五义。法在其中。故此但云汝当奉持。答无所遗矣。
长水云。上来一会
巳终。合云大众闻佛所说作礼而去。以庆喜再有请益。时虽隔越。问且连环。故
集经者约问从义合成一部。由是未结耳。】

「说是语巳。即时阿难及诸大众。得蒙如来开示密印般怛啰义。兼闻此经了义名
目。顿悟禅那脩进圣位增上妙理。心虑虚凝。断除三界修心六品微细烦恼。」

【长水云。获真三昧。故云顿悟禅那。得斯陀含。故曰修进圣位。深證灭谛。故云增
上妙理。渐明智照。故云心虑虚凝。俱生难除。故云微细。依大乘说。俱生烦恼三
界九地虽各九品。若智增者。入地永伏至佛方断。若悲增者。故意令生。
手鉴
云若末那识有四俱生。谓俱生烦恼障。俱生烦恼习气。俱生所知障。俱生所知
习气。三界九地各三十六品。作佛地障。九地共成三百二十四品。若前六识俱
生有六。谓贪瞋慢无明身见边见。有四俱生。一俱生烦恼障等四。历三界九地
各有九品。合成八十一品。入佛地障。由是智增入地伏而至佛断。然得入地由
断分别。谓贪等十使有四分别。一分别烦恼障。二分别烦恼习气。三分别所知
障。四分别所知习气。三界九地各有三十六品。作初地异生性障。都合三百六
十品。若依小乘。亦于九地各分九品。然约四果地地别断。故初果身中断欲界
一地九品中前六品惑。證第二果。二果身中断下三品。證第三果。三果身中断
上二界七十二品。即得罗汉。然此四果复有四向。于四果中初为见道。次二修
道。后一无学道。且初入见道。谓十六心。断三界四谛下八十八使分别粗惑。得
卷八 第 578a 页 X11-0578.png
初果證。修道所断俱生细惑即贪瞋痴慢。三界九地各有九品。唯欲界一地难
断。以此九品共润七生。谓上上品润两生。次三品各一生。次三品共一生。下三
品共一生。今断六品者。初果身中断一至五品尽名二果向。断至第五品名家
家。次断六品尽名證二果。故俱舍云。断惑三四品止断六一来果。谓于初果九
品中断上上品损二生。次断三品各损一生。次断二品共损一生。犹残下三品
润惑。故一来天上。一来人间。于此身中断尽馀三。便得那含果。谓前九中馀三
断至八品名三果向。断九尽名第三果。故俱舍云。断惑七八品名第三果向。九
品全断尽即得不还果。不还者。谓欲惑尽故不还来欲界。次断初禅初品至非
想九品。凡七十二品。断至七十一品。悉名罗汉向。断七十二尽成阿罗汉果。名
无学道。今證二果。故断六品也。
苕溪云。所断惑相者应有二义。一者阿难内
證实深而示同二果。二者或约一番得益之众大分言之。今虽自他兼举。下文
即云善开众生微细沉惑。反显此中通叙大众耳。次云令我今日身心快然得
大饶益。方是阿难自述之辞。】

「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慈音无遮。善开众生微细
沉惑。令我今日身心快然得大饶益。」

【长水云。修道所断行相难了。故曰微细。无始俱生。故曰沉惑。疑网消除。故曰快
然。增进圣位。故曰饶益。】

「世尊。若此妙明真净妙心本来遍圆。如是乃至大地草木蠕动含灵本元真如。即
卷八 第 579a 页 X11-0579.png
是如来成佛真体。佛体真实。云何有复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天等道。世尊。此道
为复本来自有。为是众生妄习生起。」

【文徵此道为本有耶。为妄起耶。意欲如来广明因果虽皆虚妄。善恶业缘受报
好丑终不差忒。令诸众生明信因果不入邪见。
苕溪云。前阿难问位后。佛言
妙性圆明离诸名相。本来无有世界众生。因妄有生因生有灭。生灭名妄。灭妄
名真等。于是先约因妄有生。明二种颠倒。后约灭妄名真。明渐次诸位。然于世
界颠倒中所说十二类生。一往且示欲界因果之相。其实界趣说而未周。今答
位既终。故蹑前妙性之义领其庶汇。皆是真如发起。如来委谭诸趣。以此观之。
犹是正宗之馀也。
孤山云。此与满慈所疑其旨一揆。但前因佛说根尘等皆
如来藏。故起疑。今因佛说妙性圆明本来无有世界众生。故起疑。皆为机缘发
斯问耳。
长水云。即俗而真。唯一妙觉。即真而俗。因果不亡。此义双融名为圆
了。】

「世尊。如宝莲香比丘尼。持菩萨戒。私行淫欲。妄言行淫非杀非偷无有业报。发是
语巳。先于女根生大猛火。后于节节猛火烧然堕无间狱。琉璃大王。善星比丘。琉
璃为诛瞿昙族姓。善星妄说一切法空。生身陷入阿鼻地狱。此诸地狱为有定处。
为复自然。彼彼发业各各私受。」

【熏闻云。瞿昙释迦前姓。初迦维罗卫国有舍夷贵姓。舍夷则释迦别目。五百长
者共为世尊造立讲堂。自誓曰沙门梵志乃至群黎。不得先佛妄升此堂。若有
卷八 第 580a 页 X11-0580.png
违者罪在不测。舍卫太子名曰琉璃。因省定外氏。入城见堂广高严饰。顿止其
上。贵姓闻之。遣使骂辱。催逐令出。太子怀恚。敕太史记之。须吾为王当诛此类。
于后即位。领兵伐迦维国。杀舍夷人三亿。乃至佛言彼琉璃王。却后七日当入
地狱。王闻恐怖。乘舡入海冀得自免。水中自然出火烧灭。善星比丘是佛菩萨
时子。出家之后。受持解说十二部经。坏欲界结获得四禅。而亲近恶友退失此
定。生恶邪见。言无佛无法无有涅槃。后在尼连河遥见佛来。生恶邪心。生身陷
入阿鼻地狱。
长水云。问意有六。文见于三。六者谓有定处。无定处。自然。因缘。
私受。同受。下文结云。不断三业各各有私。因各各私众私同分。非无定处。

鉴云。净名云说法不有亦不无。以因缘故诸法生。无我无造无受者。所作之业
亦不亡。中论云。虽空而不断。虽有亦不常。罪福亦不失。是名佛所说。皆此义也。
谓业虽如幻。一念幻恶长劫沉沦。一念幻善远阶佛果。】

「惟垂大慈开发童蒙。令诸一切持戒众生闻决定义。欢喜顶戴谨洁无犯。

佛告阿难。快哉此问。令诸众生不入邪见。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阿难。一切众生实本真净。因彼妄见有妄习生。因此分开内分外分。

阿难。内分即是众生分内。因诸爱染发起妄情。情积不休能生爱水。是故众生心
忆珍羞。口中水出。心忆前人或怜或恨。目中泪盈。贪求财宝心发爱涎。举体光润。
心著行淫。男女二根自然流液。」

【长水三。爱染之情。正是众生生死根本。名为内分。分亦因义。情爱沉下。能润业
卷八 第 581a 页 X11-0581.png
受生。故如水。外由内感。故有水轮遍十方界。忆即是念。明记为性。念有憎爱。故
分怜恨。由爱起增不离情染。内有情染外现其事。故皆流水。苕溪云。此中内分
悉约情论。以爱为情且言少分。如喜怒哀乐爱恶六者皆人之情也。是故怨恨
亦属于情。情重则悲。悲乃成泪。】

「阿难。诸爱虽别流结是同。润湿不升自然从坠。此名内分。」

【长水云。所爱之境虽别。能爱之心是一。流谓沉下。结诸缚著。因既不升果亦沦
坠。
荆公云。趣身而入。故名内分。】

「阿难。外分即是众生分外。因诸渴仰发明虚想。想积不休能生胜气。是故众生心
持禁戒举身轻清。心持咒印顾盻雄毅。心欲生天梦想飞举。心存佛国圣境冥现。
事善知识自轻身命。」

【长水云。众生生死本分由情。情著染境因是从坠。今以净境为所欲处。但由其
想不属于情。乃是众生分外之事。故云外分。身轻清。顾雄毅。梦飞举。圣境现。轻
身命。此五皆是殊胜气色。由想故有。
苕溪云。内分沉下。故生爱水。外分上升。
故生胜气毅。得胜之貌。
熏闻云。谓以手结印。如瑜伽羂索所示。或咒即是印。
如销伏毒害咒。是三世诸佛陀罗尼。印故此举善法。以验能生胜气之相。若咒
龙等恶律仪事。非其义也。圣境冥现。盖于想中冥密得见诸佛净土。惑于梦中
潜通此相。】

「阿难。诸想虽别轻举是同。飞动不沉自然超越。此名外分。」
卷八 第 582a 页 X11-0582.png

【长水云。欣外胜境不由情染。相既轻清自然飞动。报当超越也。
熏闻云。此约
不坠三涂名为超越。例如人天俱得名乘。亦由戒善等能运载众生越于恶趣
耳。
荆公云。遗身而出故名外分。】

「阿难。一切世间生死相续。生从顺习。死从变流。临命终时未舍煖触。一生善恶俱
时顿现。死逆生顺二习相交。」

【孤山云。生从顺习死从逆流者。以一切众生皆爱生而恶死。是故生则顺其习
死则逆其习。故下云死逆生顺二习相交。此乃文辞互略。秪是生从存住故顺
习。死从变流故逆习耳。未舍煖触。谓现阴之末中阴之初。
熏闻云。命是息风。
连持不断故。煖是身触。任持不坏故。识托其中共成三事。和合则生。离散则死
也。今文虽不言识。而云二习相交。即识之习性。善恶即内外二分。顿现即二分
业相。下文情想纯杂等。即随其业力牵生诸趣也。当知现前二分是将来诸趣
升坠之权衡。昔圭峰密师云。欲临验终自在不自在。但观日用自由不自由。其
言虽近可以喻远。曰善恶之业所自作时。一生之中何不见自。至舍受时方始
顿现者。人生如梦。方作梦时岂能自知是梦非梦。要须觉时梦中之事了然自
现。不待寻绎。亦复如是。】

「纯想即飞必生天上。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净愿。自然心开见十方佛。一切净
土随愿往生。」

【苕溪云。据下情少想多。但在四天之下。验今纯想所生。应是忉利以上。若单修
卷八 第 583a 页 X11-0583.png
善禅则唯生上界。若兼诸福慧则随往十方。于飞心中旁论福慧。故皆云兼。以
纯想是秽土上升之因。福慧是净土往生之业。事越分外。故曰旁论。
熏闻云。
观无量寿佛经云。欲生彼国当修三福云云。慧即十六观。此别就西方言之。若
通说者。缘因为福。了因为慧。随诸净愿取土往生。应知福慧通于深浅。今且约
初心。未断见爱。未出同居。横截五道得生净土。故荆溪云。未断惑者修安乐行。
是同居净土之气分。其义明矣。】

「情少想多轻举非远。即为飞仙。大力鬼王。飞行夜叉。地行罗刹。游于四天所去无
碍。其中若有善愿善心护持我法。或护禁戒随持戒人。或护神咒随持咒者。或护
禅定保绥法忍。是等亲住如来座下。」

【真际云。情少想多。理宜分之。一情九想即为飞仙。二情八想为大力鬼王。三情
七想为飞行夜叉。四情六想为地行罗刹。
熏闻云。今云飞仙取轻举义。总摄
十种。以在人天中间。与下文次第不别故。况地行罗刹尚属此类。岂地行仙等
而不逮耶。法忍谓于法得忍。即诸大菩萨。当知情少想多且约十善十恶强弱
分之。况有善愿善心护持佛法等。并是众生分外之事。法华玄义明。若修十善
兼修禅定得粗住细住者。乃是兜率天业。验今所说。犹属散善耳。】

「情想均等不飞不坠。生于人间。想明斯聪。情幽斯钝。」

【补遗云。人报所以聪明者。由昔戒善之想。所以不能飞举上升者。由情爱幽暗。
由想故不沉。由情故不飞。正出均等之义。】
卷八 第 584a 页 X11-0584.png

「情多想少流入横生。重为毛群。轻为羽族。七情三想。沉下水轮生于火际。受气猛
火身为饿鬼常被焚烧。水能害巳。无食无饮经百千劫。九情一想。下洞火轮。身入
风火二交过地。轻生有间。重生无间。二种地狱。」

【真际云。情多想少亦合分四。六情四想流入横生。七情三想坠为饿鬼。八情二
想生有间狱。九情一想生无间狱。
孤山云。生于火际者。近于地狱。是饿鬼居
处。顺正理论云。诸鬼本住琰魔王国。从此展转馀方。此赡部州南边直下深过
五百踰缮那。有琰魔王都。纵广亦尔。
受身于猛火中。故云受气猛火。纵遇于
水亦变成火。故云水能害巳。
七热地狱谓八大狱中第七也。长阿含云。此四
天下。有八千天下围绕其外。复有大海周匝围绕八千天下。复有大金刚山绕
大海水。金刚山外复有第二大金刚山。楼炭经云。二金刚山亦名二铁围山。二
山中间窈窈冥冥。日月天神所不能照。彼有八大地狱。每一地狱有十六地狱。
第一大狱名想。二名黑绳三名堆压。四名叫唤。五名大叫唤。六名烧炙。七名大
烧炙。八名无间。分别其相具如第十九卷。又新译婆沙论问曰。地狱在何处。答
曰多分在此赡部州下。云何安立。有说从此州下四万踰缮那。至无间地狱底。
无间纵广高下各二万踰缮那。次上一万九千踰缮那中安立。馀七地狱。谓次
上有极热。次上有热。次上有大叫。次上有嗥叫。次上有众合。次上有黑绳。次上
有等活。此七地狱一一纵广万踰缮那。有说无间地狱周回围绕。如今聚落围
绕大城云云。秪就此狱自有轻重。而此无间非五无间。亦应以第六为有间第
卷八 第 585a 页 X11-0585.png
七为无间。是则风火二交过地。通于六七也。
熏闻云。身入风火二交过地。即
地狱中猛风与火交相炽盛也。】

「纯情即沉入阿鼻狱。若沉心中有谤大乘。毁佛禁戒。诳妄说法。虚贪信施。滥膺恭
敬。五逆十重。更生十方阿鼻地狱。」

【此言阿鼻即五无间。无间有二。一身无间。二苦无间。以五逆所感。故名五无间。
或云无间有五。谓受罪。苦具。身量。劫数。寿命也。此文亦分二类。纯情造恶。则唯
堕此界狱中。若加谤大乘等。则此界坏时转生他方。
长水云。谤大乘罪最重。
由是更生十方阿鼻。法华云。若谤此经。其人命终入阿鼻狱具足一劫。劫尽更
生。如是展转至无数劫。俱舍论说。阿鼻地狱寿命中劫。二十增减为一中劫。既
言无数。此世界坏即往十方阿鼻。以谤法罪断佛种令无量人堕邪见故。

鉴云。大般若说。谤法罪堕阿鼻狱。此土劫坏罪犹未毕移置他方。又经劫坏复
移他方。如是巡历劫尽还生阿鼻。千佛出世救之诚难。若说所受身。闻者当吐
热血而死。】

「循造恶业虽则自招。众同分中兼有元地。」

【苕溪云。此结情多想少及纯情之类。然横生者非有元地。以毛群羽族散在诸
趣故。
熏闻云。俱舍论云。傍生住处谓水陆空。本住大海。后流馀处。今从后说。
是则正言鬼狱二道。斯亦略酬阿难所问。
长水云。众名不一同是一义。众有
相似同立分名。造业同者共中共变。
释要云。山河大地地狱等是众生共业
卷八 第 586a 页 X11-0586.png
共变。唯识有四句。一共中共变。即山河地狱等。二共中不共。即田园产业等。三
不共中共。即妻妾男女等。四不共中不共。即正报身。俱舍论说。有差别同分无
别同分。同业共感众生苦具同受此苦。名无差别同分。同受此苦。谓彼同受镬
汤等。若随轻重受报不同。名差别同分。虽同感地狱而受苦各异。谓彼铁床此
刀山等。又彼八塞此八热等。今云元地。即差别也谓本造铁丸因。即受铁丸若
等。】

「阿难。此等皆是彼诸众生自业所感。造十习因。受六交报。」

【十习因者别指恶业。即由十使烦恼于六根门发识造业。洎受其报从六根出。
报与业交。故有交报。同受地狱即引业招。六根别受即满业致。
手鉴云。唯识
云能招第八引异熟果。故名引业。能招第六满异熟果。名为满业。俱舍亦云。一
引业一生。多业纯圆满。犹如绘画。先图形状后填众采等。
释要云。牵生地狱
是引业。后受有轻重是满业。俱是众生妄情习造耳。】

「云何十因。」

【真际云。十习配属根随烦恼。根本有六。谓贪。瞋。痴。慢。疑。不正见。或开为五。随有
二十。谓忿。恨。恼。覆。诳。谄。憍。害。嫉。悭。无惭。无愧。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念。不
正知。散乱。今淫习即所发之业。具足贪痴。诈习即谄。怨习即恨。见即五见。枉谓
逼压良善。害所摄。亦瞋类。讼谓相论得失。忿恨为先恼之一法。性相应故。】

「阿难。一者淫习交接发于相磨。研磨不休。」
卷八 第 587a 页 X11-0587.png

【手鉴云。淫者荡逸也。耽著也。如耽书名淫书。久雨名淫雨。今于色境爱著也。律
中名不净行。亦名非梵行。故智论云淫欲虽不恼众生。心心系缚。故为大罪。大
罪者能发业润业。故招生死。】

「如是故有大猛火光于中发动。」

【长水云。发业有二。一正发即无明。二助发即馀惑。俱分别也。今此十因。除淫习
是所发之业。馀九皆是能发之惑。惑有根如下文。
补遗云。内分淫生爱水。今
十习中淫生火而贪生水者。淫有二义。一者贪爱。故亦生水。二者男女二根相
磨生煖。故受火报。上文内分通取爱义。故淫生爱水。今十习义淫取研磨。则生
火报。
荆公云。淫习研磨不休。自耗其精。则火果炽然。其生尚有消渴内热痈
疽等疾。则其死淫习以摩生火。则贪习以及生水。此与阳盛梦火。阴盛梦水。亦
无以异。虽彼以是复我。然我所见非彼所成。皆以我所习起。是故众生当慎所
习。】

「如人以手自相摩触煖相现前。

二习相然。故有铁床铜柱诸事。」

【熏闻云。二习相然。然谓烧然。此取欲火义说故也。
孤山云。亦是男女相望互
为能所。乃成二习共感。诸文皆尔。
荆公云。铜柱铁床。则是抱持𥨊卧。坚觉妄
想馀习。】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行淫同名欲火。菩萨见欲如避火坑。」
卷八 第 588a 页 X11-0588.png

【补遗云。形容而名目之。
荆公云。如来了法平等。得念失念无非解脱。但为众
生色目行淫为欲火耳。菩萨或尚有烦恼习气。故见欲如避火坑。如淫贪等亦
尔。】

「二者贪习交计发于相吸。吸揽不止。」

【长水云。贪即是爱。根本之数。正能润生。于有有具染著为性。
手鉴云。能障无
贪生苦为业。谓由爱力五取蕴生。有即取蕴三有之果。有具即能生三有之因
相顺之因唯是有漏中有。业惑及器世间缘起贪故。皆是有具摄。
释要云。有
有具者。于种种物上生贪。】

「如是故有积寒坚冰。于中冻冽。

如人以口吸缩风气有冷触生。

二习相陵。故有吒吒波波罗罗青赤白莲寒冰等事。」

【补遗云。二习相陵。取二人贪习交相校计而有相陵夺义。贪者如吸物。吸故生
寒。爱故生水。贪之不巳如水成冰。
苕溪云。吒波罗三寒声也。青赤白三寒色
也。更有疱裂二相。即八寒地狱。
熏闻云。并居赡部州下大地狱傍。具如俱舍
论第十一卷。】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多求同名贪水。菩萨见贪如避瘴海。」

【释要云。瘴海气也。人呼即病。】

「三者慢习交陵发于相恃。驰流不息。」
卷八 第 589a 页 X11-0589.png

【长水云。恃巳陵他高举为性。故名为慢。今云交陵相恃驰骋流逸。慢之相也。】

「如是故有腾逸奔波。积波为水。」

【补遗云。慢者心有所恃。慢必凌物。如水腾波。】

「如人口舌自相绵味。因而水发。

二习相鼓。故有血河灰河热沙毒海融铜灌吞诸事。」

【荆公云。爱巳掉动。故积波为水。令彼伤恼。故有血河热沙等事。】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我慢名饮痴水。菩萨见慢如避巨溺。」

【孤山云。或云西土有水。饮之则痴。如此方贪泉。
补遗云。然慢属于痴。痴则不
明。故同爱属水。水者阴之气故。】

「四者瞋习交冲发于相忤。忤结不息。心热发火铸气为金。」

【释要云。冲突也忤触也逆也。火能铸物。由瞋火故。铸成种种金若具也。
补遗
云。热烦不息。气分成坚。故感金石等事。
荆公云。瞋能起阳。于五性属木。木起
阳则发火。火尅金则铸气。气虽属金。要待火力成体。又从火革乃能兵伤物。】

「如是故有刀山铁橛剑树剑轮斧钺鎗锯。」

【长水云。于诸苦具增恚身心。热恼居怀。性不安隐。巳上皆根本惑摄。橛系罪人
𣏾也。
手鉴云。智论云铜橛。律云龙牙𣏾。曲如龙牙。可以挂物。如劫末时人。起
猛利瞋心。所执草木皆成刀剑。非内心之所惑乎。】

「如人衔冤。杀气飞动。」
卷八 第 590a 页 X11-0590.png

【谷响云。古注汉书。衔含也。苞含在心以为遇。】

「二习相击。故有宫割斩斫剉刺槌击诸事。」

【孤山云。宫割古五刑之一。
熏闻云。五刑谓墨劓剕宫大辟。墨谓刺其额而涅
之以墨。劓谓截其鼻。剕谓刖其足。宫谓男子则割去其势。女子则幽闭之。大辟
即死刑。斩斫剉皆新之死刑。刺即古之墨刑。今流罪有之。槌击皆新刑之笞杖
类。】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瞋恚名利刀剑。菩萨见瞋如避诛戮。

五者诈习交诱发于相调。引起不住。」

【长水云。诈谓谄曲。罔[曰/月]于他。矫说异疑。险曲为性。或取他意。或藏巳失。不任师
友正教诲故。此随数也。
熏闻云。相调犹戏谑也。以此诱引而造诸恶。】

「如是故有绳木绞校。」

【孤山云。校枷也。易曰屦校灭趾。荷校灭耳。在足曰屦。在肩曰荷。
荆公云。诈习
信性劣智。即是土性劣水。故抽为木。而有绳木绞校。然信性劣智以造恶。故受
此恶报。若以善权方便。能摄众生与之利乐。虽亦信劣。更当以此受宫殿园林
福报。非此恶故。】

「如水浸田草木生长。」

【补遗云。既言发于相调。乃以男女奔逃诈妄成事。以奔逃必习诈伪也。非一朝
一夕故。如水浸田。】
卷八 第 591a 页 X11-0591.png

「二习相延。故有杻械枷锁鞭杖挝棒诸事。」

【谓相延纳。】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奸伪同名谗贼。菩萨见诈如畏豺狠。」

【以诈伪人其言必谗贼害正理。】

「六者诳习交欺发于相罔。诬罔不止飞心造奸。」

【长水云。此亦随数。诳谓矫诳。心怀异谋多现不实。矫现有德。诡诈为性。邪命为
业。
初虽欺诳。于事犹近。串习诬罔。则其心飞空。造弥天之奸。甚至以圣德自
严。以无根陷众。】

「如是故有尘土屎尿秽污不净。」

【诬罔者。以恶名加于良善。陷人于罪。故受屎溺之报没溺沦坠之殃。】

「如尘随风各无所见。」

【孤山云。诬罔暗蔽如尘随风。】

「二习相加。故有没溺腾掷飞坠漂沦诸事。」

【荆公云。诳习屎尿秽污如尘随风。信性坏散智不净故。没溺漂沦。智胜信故。腾
掷飞坠。飞心造奸故。诈引起不住故能有所生。诳诬罔不止故能坏而巳。凡此
造因受报各以类应。如见业先见猛火。闻业先见波涛。触业先见大山来合。思
业先见吹坏国土。】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欺诳同名劫杀。菩萨见诳如践蛇虺。」
卷八 第 592a 页 X11-0592.png

【长水云。刀兵劫时人互杀害。虺蝮虺也。博三寸。首如擘山。郭璞云。自一种蛇名
为蝮虺。头大如人擘指。】

「七者怨习交嫌发于衔恨。」

【长水云。怨即恨也。由忿为先怀恶不舍。结怨为性。不能含忍常热恼故。】

「如是故有飞石投礰匣贮事槛瓮盛囊扑。」

【孤山云。囊扑者囊贮而扑杀之。或作幞者字之误也。史记秦始皇囊扑两弟。】

「如阴毒人怀抱畜恶。」

【畜恶在怀。其犹匣贮车槛等。阴毒伤人。如飞石投礰等。】

「二习相吞。故有投掷擒捉击射抛撮诸事。」

【补遗云。抛谓抛掷。撮谓捉撮。】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怨家名违害鬼。菩萨见怨如饮鸩酒。」

【孤山云。鸩鸟名。其羽有毒。以画酒饮之则死。其鸟如鸮。食蛇蝮。雄名运日。雌名
阴谐。以其毛历饮食则杀人。
补遗云。违害鬼。宿有相违今为祸害。身子曾遭
其事。】

「八者见习交明。如萨迦耶见戒禁取邪悟诸业。发于违拒。出生相反。」

【长水云。见谓恶见。于诸谛理颠倒推度。染慧为性。能障善见。招苦为业。
孤山
云。萨迦耶见即身见。谓执身有我。戒禁取谓非因计因。如持牛狗等戒为生天
因。此于五利使中略举其二。邪悟诸业即总收馀见。竦疏云。具云萨迦耶达利
卷八 第 593a 页 X11-0593.png
瑟致。此翻身见。百法疏谓于五蕴执我我所等。补遗云。发于违拒出生相反者。
谓邪见者各封巳见。故彼此相戾。
荆公云。有身见则物亦自我。故发于违拒。
有禁戒取邪悟诸业。则起轮回性。故出生相返。是非善恶既有所在。则辨鞫随
之矣。】

「如是故有王使主吏證执文籍。

如行路人来往相见。」

【主吏必使二人相对而问之。如行路人乍得相见而无情。如彼邪见相反虽见
无情也。】

「二习相交。故有勘问权诈考讯推鞫察访披究。照明善恶童子手执文簿辞辩诸
事。」

【以考讯者必用权数。如钩距之类。皆由邪见生此之报。】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恶见同名见坑。菩萨见诸虚妄遍执。如入毒壑。

九者枉习交加发于诬谤。」

【长水云。枉则逼压良善损恼于他。心无悲悯。害所摄也。
补遗云。然前诳习发
于诬罔。与此何别。恐前轻此重也。前但诳言诬以恶名陷入不义。今云诬谤。以
直为曲。逼压至于死地。如前诳习。喻以随风之尘。使人不见而巳。今枉习则曰
如谗贼人逼枉良善也。】

「如是故有合山合石碾硙耕磨。」
卷八 第 594a 页 X11-0594.png

【熏闻云。硙五对切硙捣硙又言磨者。应分旋转纵横之异。】

「如谗贼人逼枉良善。

二习相排。故有押捺槌按蹙漉衡度诸事。」

【长水云。既以枉押良善抑捺无辜令称有罪。故感合山等事。蹙谓逼迫。漉谓振
动。衡权衡也。度丈尺也。亦可漉谓涝漉。蹙迫涝漉皆捉取之貌。
孤山云。权衡
尺度以定轻重长短。狱王前有之。】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怨谤同名谗虎。菩萨见枉如遭霹雳。」

【长水云。谗能害善。虎能食人。
熏闻云。疾雷为霆霓。雷之急激者谓之霹雳。抱
朴子云。雷天鼓也。王充论衡云。图画之工图雷之状如连鼓形。又图一人若力
士谓之雷公。左手引连鼓。右手椎之。彼文。是知先儒但言阴阳薄激而为雷霆
者。未尽理也。必有神物主而行之。如庶女叫天齐台遭击。岂阴阳二气偏其感
验乎。况世有恶人。震铭其身者多矣。又论衡云。盛夏之时。迅雷击折树木。破坏
室屋。俗以天取龙也。其犯杀人者谓有阴过。斯可信焉。】

「十者讼习交諠发于藏覆。」

【长水云。此是覆习而言讼者。由覆发讼故。所言覆者。于自作罪恐失利誉隐藏
为性。悔恼为业。谓覆罪者后必悔恼不安隐者。既有罪不能自发。遂招他讼。此
讼即是恼之一法。忿恨为先。追触暴热恨悷为性。蛆螫为业。谓追往恶触。现违
缘心。便恨悷多发嚣暴凶鄙粗言蛆螫也。故乃名为讼。
手鉴云。既作大罪常
卷八 第 595a 页 X11-0595.png
怀怖畏。悔箭入心坚不可拔。如偈云。不应作而作。应作而不作。悔恼火所烧。后
世堕恶道。谓此覆其过。彼说有罪。更互諠诤。欲隐弥露。故发于覆藏也。】

「如是故有鉴见照烛。

如于日中不能藏影。

故有恶友业镜火珠披露宿业对验诸事。」

【孤山云。应云二习相争。或阙或略耳。
兴福云。恶友则證明人意。言同类恶人
證其讼事也。业镜火珠皆能照其是非。】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覆藏同名阴贼。菩萨观覆如戴高山履于巨海。」

【补遗云。阴贼谓阴谋贼害。】

「云何六报。阿难。一切众生六识造业。所招恶报从六根出。云何恶报从六根出。」

【苕溪云。造业招报根识必俱。今以识为业而报从根者。盖业并由心。报多约色
故也。
熏闻云。以六报中唯思属心。故心约能受根说。若约所受境说。则六皆
是色。如法华如是报。荆溪唯以色法收之。
长水云。造业既从六根而出。受报
还归六根。因与果交。故云交报。又下一根受报备历六根。根根皆尔故云交报。
经文六报。并先云业交。则知取造业之因循业发现因果交也。又一一根交相
涉入。只就果中说交。此云六识造业者且据总相。业者招感为义。然通总别。若
能为引业善不善思招感当来第八无记果者。是即总报业。若为满业三性思
种招感当来苦乐等果者。名别报业。其第六识通造总别报业。若前五识但为
卷八 第 596a 页 X11-0596.png
助发别报。不能发总。以强盛随转二差别故。从六根出。六根是彼造具故。造既
从根。受亦根受。故从根出。
手鉴云。业望于识有二。一本识。业是能依。识是所
依。二约六识。业是所造。识是能造。第八无记者。谓七趣皆以第八异熟识而为
自体。无覆无记性摄故。唯识云。此第八识是界趣生施设本故。前五助发者。谓
五识无执不能发润。无推度故不能造业。虽造满业亦非自能。但由意引方能
作故。若第六识我执无明迷真实义。以善不善相应思造业熏于赖耶。能感五
趣。故六识强盛五识随转也。六识造业者。六根但是造业之具。如鱼鸟之网。然
六识造复有正助。第六正造。前五识是助造。总报业者引业也。以此业于诸业
中最胜故。即能引生诸趣故。善不善思者正是业体。善思即为善报之因。恶思
即是恶报之因。由前六造因。第八无记受报。强盛随转者。前五不能造引。但随
六转。第六造善强盛。前五即随造善。造恶强盛。前五即随造恶。
熏闻云。所招
恶报从六根出。出犹生也现也。果自因生。境非他现。】

「一者见报。招引恶果。此见业交。则临终时先见猛火满十方界。」

【眼根造罪是见业。临终见境是报与业交。以眼根取色色能役心造种种业。故
见猛火满十方界。神识随火入狱受报。】

「亡者神识飞坠乘烟入无间狱发明二相。一者明见。则能遍见种种恶物生无量
畏。二者暗见。寂然不见。生无量恐。如是见火烧听能为镬汤洋铜。烧息能为黑烟
紫𦦨。烧味能为焦丸铁麋。烧触能为热灰炉炭。烧心能生星火迸洒煽鼓空界。」
卷八 第 597a 页 X11-0597.png

【明暗二尘是眼所取。明可辨别。故见恶相。暗无分别。但生恐惧。如是下遍历六
根。然有旁正。正由眼根发识造业。故先历眼。今此不明。文略故耳。下文即具。此
中以火为苦具主。及历馀根。随根转变为不可意境也。
苕溪云。问下五报中
悉有当根受报之相。今眼见火后便云烧听者何耶。答以烧见易明故。况下黑
烟紫焰星火迸洒等。皆眼根所交之报。故不别云。
熏闻云。六报互通。證真以
造业时一根为正馀根为助。故今受报虽眼根为首。还遍六根也。
补遗云。心
思迅疾。所见星火迸洒。亦取迅疾烧其心虑。下去五根中说心并取疾义。如云
为电为雹为飞砂等。】

「二者闻报。招引恶果。此闻业交。则临终时先见波涛没溺天地。」

【长水云。声能鼓动心海如波如涛。取此造业。故临终时先见此也。】

「亡者神识降注乘流入无间狱。发明二相。一者开听。听种种闹精神愗乱。二者闭
听。寂无所闻幽魄沉没。如是闻波注。闻则能为责为诘。注见则能为雷为吼为恶
毒气。注息则能为雨为雾。洒者毒虫周满身体。注味则能为脓为血种种杂秽。注
触则能为畜为鬼为粪为尿。注意则能为电为雹摧碎心魄。」

【降注下流也。耳根所取动静二境造种种业。今受其报亦缘此二。开即动也。闭
即静也。
熏闻云。乱者怐愗。上音寇。下音贸。愚貌。
苕溪云。上云见火。此云闻
波。诸说弗明。今以近义详之。如易云。离为目为光。坎为耳为水。将恐见闻本乎
水火之性。故发烧注之相也。
补遗云。耳根之报。并从波涛注雨。凡雨时雷吼
卷八 第 598a 页 X11-0598.png
恶气。乃天地暗塞之相。是眼之境。此以意求。不可泥雷吼之声。又雨雾毒虫皆
有其气。固为注息之义。】

「三者嗅报。招引恶果。此嗅业交。则临终时先见毒气充塞远近。」

【长水云。鼻根造罪。贪嗅诸香众生身分及男女等香。作种种业。故招毒气以受
其报。】

「亡者神识。从地踊出入无间狱。发明二相。一者通闻。彼诸恶气熏极心扰。二者塞
闻。气掩不通闷绝于地。如是嗅气。冲息则能为质为履。冲见则能为火为炬。冲听
则能为没为溺为洋为沸。冲味则能为馁为爽。冲触则能为绽为烂。为大肉山有
百千眼无量𠯗食。冲思则能为灰为瘴。为飞砂礰击碎身体。」

【通塞是彼鼻所取境。依此造业。依此受苦。故有二相。如是下历根别受。质碍也。
履犹通也。
孤山云。质应依踬。踬蹋也。通俗文云事不利曰踬。鱼败为馁。羹败
为爽。
补遗云。鼻根先见毒气充塞。凡气自下升上。神识从之从地踊出也。】

「四者味报。招引恶果。此味业交。则临终时先见铁网猛𦦨炽烈周覆世界。」

【长水云。舌根作罪。其罪最广。一贪味为罪杀戮必多。二发语造业其罪又广。以
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比于馀根。此最广博。故感铁网周覆世界也。
孤山云。准
眼耳鼻云见闻嗅。此应云尝报。言味报者。从所尝为名也。贪味则网捕烧野以
取禽兽。故见铁网猛𦦨之相。
荆公云。先见铁网等者。以坚觉著味。罔害众生
令无所逃。】
卷八 第 599a 页 X11-0599.png

「亡者神识下透挂网。倒悬其头入无间狱。发明二相。一者吸气。结成寒冰冻裂身
肉。二者吐气。飞为猛火焦烂骨髓。如是尝味。历尝则能为承为忍。历见则能为然
金石。历听则能为利兵刃。历息则能为大铁笼弥覆国土。历触则能为弓为箭为
弩为射。历思则能为飞热铁从空雨下。」

【舌识属火。故神识下透挂网倒悬其头。以当纳味时受想随之故。
长水云。吸
气则取味所招。吐气则发气所致。凡吸则寒。吐则热。如是下历根别受。承领忍
受一切恶味。造业之时。先是舌根受食知味。然后始益诸根大种。舌不领味诸
根不益。受报亦然。
孤山云。为承为忍。谓发言承领忍声甘受。或作为认。谓招
认罪名。
补遗云。为利兵刃。取其利兵相击声。为大铁笼弥覆国土。取其笼闭
不通为息之患。】

「五者触报。招引恶果。此触业交。则临终时先见大山四面来合无复出路。」

【长水云。身根为罪。多因男女淫爱等触。贪著细滑随时冷煖。故受合山等事。】

「亡者神识见大铁城。火蛇火狗虎狼师子。牛头狱卒马头罗刹。手执鎗槊驱入城
门向无间狱。发明二相。一者合触。合山逼体骨肉血溃。二者离触。刀剑触身心肝
屠裂。如是合触。历触则能为道为观为厅为案。历见则能为烧为爇。历听则能为
撞为击为倳为射。历息则能为括为袋为考为缚。历尝则能为耕为钳为斩为截。
历思则能为坠为飞为煎为炙。」

【身之所取唯合与离。从之造罪。感果亦尔。如是下历根别受。道观厅案皆治罪
卷八 第 600a 页 X11-0600.png
处。
孤山云。合山刀剑。并由贪著男女身分而感。道谓趣狱之路。观谓狱王之
阙。
谷响云。古者每门树两观于其前。以标表宫门也。其上可居。登之则可远
观。故谓之观。人臣将朝。至此则思其所阙。故谓之阙。厅案皆狱吏所有。倳插刃
也。东方人以物插地中为倳。侧吏反。括结也。皆取其结缚袋包不通息之义。飞
举之。坠压之。煎之。炙之。皆所以恼其心神。】

「六者思报。招引恶果。此思业交。则临终时先见恶风吹坏国土。」

【资中云。思是意业。无质如风。故见风相。
真际云。意思生灭迅疾。故先感业风。
亦其思致。
补遗云。既云思业。此乃生灭[跳-兆+参]动之心。】

「亡者神识被吹上空。旋落乘风堕无间狱。发明二相。一者不觉迷极则荒。奔走不
息。二者不迷觉知则苦。无量煎烧痛深难忍。如是邪思。结思则能为方为所。结见
则能为鉴为證。结听则能为大合石为冰为雾为土为雾。结息则能为大火车火
船火槛。结尝则能为大叫唤为悔为泣。结触则能为大为小。为一日中万生万死。
为偃为仰。」

【长水云。意之所缘生灭二尘。复能随五明了取境。不觉则荒独散所感。不迷觉
苦明了所致。皆是邪思造业故尔。
补遗云。前六根中。明意根缘生灭二尘。意
地能记其前尘为生。忘失为灭。今思业亦受此二报。不觉谓迷闷不知所以然。
即意地忘失之报。不迷则知苦。即意缘尘生境。思以分别为义。知其方所分别
成矣。结听下。先举大合石。取相击声也。可以例下。皆取其声耳。冰霜履之则有
卷八 第 601a 页 X11-0601.png
声。土雾风鼓之则声矣。
熏闻云。雾与雺同。天气下地不应曰雺。蒙昧也。为土
者约雨言之。即霾也。
补遗云。结息下。如上烧息。能为黑烟焰。今举火车等。皆
取烟焰臭气耳。结尝下。准舌根中乃有二义。或取尝味。或取说法。今六根交报
亦存二向。如上或馁或爽等舌尝味也。或云耕钳等舌之触也。今云叫唤等取
语言也。言悔泣者必有词。亦舌根之事。邪思属心。心能变触。属身根。大身小身
偃形仰形。皆身触受苦之相。】

「阿难。是名地狱十因六果。皆是众生迷妄所造。」

【熏闻云。问据六交报所堕之狱。皆云无间。然则十习因悉是无间之业耶。答如
贪习所感八寒地狱非无间也。乃至讼习所感业镜火珠等。此是受报前事。岂
不鉴照有间之人乎。故知六交报中且举无间为首。其间不无前七地狱。并诸
小狱之相。请寻阿含楼炭俱舍婆沙等备晓其事。】

「若诸众生恶业同造。入阿鼻狱受无量苦经无量劫。六根各造。及彼所作兼境兼
根。是人则入八无间狱。身口意三作杀盗淫。是人则入十八地狱。三业不兼。中间
或为一杀一盗。是人则入三十六地狱。见见一根单犯一业。是人则入一百八地
狱。」

【资中云。六根十因具足同造。入阿鼻狱大无间也。
苕溪云。六根各造等者。此
亦六根具造十因。但前后异时。故云各耳。如一根对境。必与意识同起。是名各
造。若加二三等。则名兼境兼根也。
荆公云。若所造恶缘事非心。则境不兼根。
卷八 第 602a 页 X11-0602.png
缘心非事。则根不兼境。八无间狱者应同前狱。既非经无量劫。故知此罪次重
于前。复恐通举八狱。以轻从重总云无间。是则十因或不具者当堕前七也。

熏闻云。智论云八大地狱复有十六小狱而为眷属。谓八寒冰。八焰火。八寒冰
与俱舍大同。八𦦨火者。一炭坑。二沸尿。三烧林。四剑林。五刀道。六铁刺林。七咸
河。八铜橛。
补遗云。此上既同入无间。所以两节不同。但约六根十因具不具
等为异耳。若十因并六根一时具造。则入无间经无量劫。若不具起。或兼九八
而下。或五根境来。则曰兼境。前后异时亦具六根十因。亦入无间。但不经无量
劫也。例同止观观阴发下九境。有一时具发九境者。杂沓前后发者也。初句云
六根各造者。先举前后单造也。身口意三等者。十恶业中唯犯杀盗淫罪。虽云
口意。盖助成身业也。十八泥犁。经云火狱有八。寒狱有十。火在地下。寒在天际。

熏闻云。火狱有八应是小狱。寒狱有十则与论文不同。馀经或说十八寒冰
地狱。十八热地狱。十八刀轮地狱。乃至八万四千地狱。故知狱相差别多品。

补遗云。此单约三业造杀盗淫。不具十因。故不入无间。然前十因亦须造五逆
方入无间。今三业只造杀盗淫。故入十八狱也。
苕溪云。三业不兼等者。上明
具三必含复义。今云不兼。兼即复也。亦合云一淫。但是文略耳。三十六狱并下
一百八狱。未详名数。
补遗云。约此则知前三业有兼复。杀盗淫亦有单复也。
如身口二业重。意但助成。正作淫杀而无盗事等类也。今此三业单杀盗淫。亦
单入三十六狱也。然身口意必能相离。前复者须以二业为重一业轻助。今云
卷八 第 603a 页 X11-0603.png
不兼。乃约一业为重二业轻助耳。若淫杀盗。可直言单复也。见见一根等者。能
见所见单境单根。于杀盗淫单犯一业。故罪从轻。
熏闻云。问如犯杀时。必须
作意或复发言。乃至身根断彼物命方结正罪。云何单从眼根能犯一业耶。答
此约六根偏重者言之。然于馀根非不相带。有异前文兼境兼根所作皆重。故
罪从轻也。
补遗云。前三业虽单。犹属复义。如身兼眼耳鼻。意业贪瞋痴也。今
此直从六根中眼根。乃身之单义矣。能见之根所见之境。或杀或淫。乃入百八
狱也。虽云眼根。亦须约口意并身馀业助成方能造业。眼根乃从重者为言耳。
眼根既尔。耳根应云闻闻一根等。】

「由是众生别作别造。于世界中入同分地。妄想发生。非本来有。」

【上文五节恶业不同。即别作别造也。所感狱报各从其类。即入同分地也。妄想
发生等。并酬阿难前所疑问。
熏闻云。前阿难问云此诸地狱为有定处。为复
自然彼彼发业各各私受。故今答曰于世界中入同分地。又前问云。此道为复
本来自有。为是众生妄习生起。故今答曰妄想发生非本来有。】

「复次阿难。是诸众生。非破律仪。犯菩萨戒。毁佛涅槃。诸馀杂业。历劫烧然。后还罪
毕受诸鬼形。」

【资中云。由前十因馀报不同。故下鬼趣分成十类。贪物盗习。贪色淫习。贪惑诈
习。贪恨怨习。贪忆嗔习。贪傲慢习。贪罔诳习。贪明见习。贪成枉习。贪党讼习。

熏闻云。非破律仪谓声闻戒也。拨无曰非。违犯曰破。后还罪毕受诸鬼形者。若
卷八 第 604a 页 X11-0604.png
不经地狱直堕鬼趣。则如前云七情三想沉下水轮生于火际受气猛火身为
饿鬼。畜趣人趣例此说之。】

「若于本因贪物为罪。是人罪毕遇物成形。名为怪鬼。贪色为罪。是人罪毕遇风成
形。名为魃鬼。贪惑为罪。是人罪毕遇畜成形。名为魅鬼。贪恨为罪。是人罪毕遇虫
成形。名蛊毒鬼。贪忆为罪。是人罪毕遇衰成形。名为疠鬼。贪慠为罪。是人罪毕遇
气成形。名为饿鬼。贪罔为罪。是人罪毕遇幽为形。名为魇鬼。贪明为罪。是人罪毕
遇精为形。名魍魉鬼。贪成为罪。是人罪毕遇明为形。名役使鬼。贪党为罪。是人罪
毕遇人为形。名传送鬼。」

【补遗云。本因贪求财物。馀习还附草木为怪鬼。凡草木为妖者曰怪。传云。唯是
风马牛不相及也。曰马牛其风(注云)风放也。牝牡相诱谓之风。然则牛马风佚。因
牝牡相逐而遂至放佚。今淫习之馀言遇风成形者。乃遇放佚成形。故受魃鬼。
魃乃女鬼。亦曰女妖。女子多淫。故成魃鬼。然则此鬼感淫佚受身。故曰遇风成
形耳。畜若狐狸之类。凭之惑人。故曰魅鬼。媚惑之鬼。故曰魅。岂非诈之习乎。鬼
附蛇虺以害人。亦怨之习。是则遇之者。宿有其怨乎。瞋其人必录其可恨。故曰
忆。虽欲加之疫疠以骋其私。必得其衰运可济。故曰遇衰等。鬼附疠病以害人。
瞋恨之馀矣。遇气成形者。以饿鬼居金刚际受猛火气成身。慠气之人。故受馀
习之身落其类也。贪罔之因。乃以无为有。故为鬼受形幽暗以魇魅为事。起见
之习。欲其甄明。落鬼道中为魍魉鬼。亦鬼中之精明者也。言遇精为形者。附彼
卷八 第 605a 页 X11-0605.png
精露之物为崇故。枉逼良善为成其恶。落鬼为役使。凡枉人者必有所附。故为
役使之鬼。说者必有党。为鬼附人传送。如世之师巫。所谓神降而凭附之也。毛
诗云。旱既太甚。涤涤山川。旱魃作矣。神异经说。长二三尺。目在顶上。其走如飞。
打之不杀。入水则死。
苕溪云。蛊者血虫为蛊。注腹中虫也。魍魉。家语木石之
怪曰夔魍魉。据切韵。夔兽名。一足无角。今恐魍魉似之。故抱朴子曰。山精形如
小儿。独足。足向后。善犯人。或云独足魍魉好学人声而迷惑人。越人谓之山魈
是也。】

「阿难。是人皆以纯情坠落。业火烧乾上出为鬼。此等皆是自妄想业之所招引。若
悟菩提。则妙圆明本无所有。」

【孤山云。纯情坠落者爱水下流。业火烧乾者烧乾爱水也。
补遗云。孤山谓烧
乾爱水则地狱业谢也。业火炎上。故随想心上出为鬼。又下鬼业既尽。则情与
想二俱成空。又云是等皆以业火乾枯。酬其宿债旁为畜生。应知但约业因酬
果巳足。故云烧乾爱水乃至情想成空等。非谓爱情巳除灭也。但烧爱心中所
感业水耳。下业火乾枯亦然。酬鬼报足。业火自息。故曰乾枯。】

「复次阿难。鬼业既尽。则情与想二俱成空。方于世间与元负人怨对相值。身为畜
生酬其宿债。」

【资中云。情即地狱之纯情。想即鬼趣之妄想。此想亦情。
长水云。地狱治情。鬼
中治想。情想既尽。故云成空。然所空者即依情想所发之业也。】
卷八 第 606a 页 X11-0606.png

「物怪之鬼。物销报尽。生于世间多为枭类。风魃之鬼。风销报尽。生于世间多为咎
徵一切异类。畜魅之鬼。畜死报尽。生于世间多为狐类。虫蛊之鬼。蛊灭报尽。生于
世间多为毒类。衰疠之鬼。衰穷报尽。生于世间多为蛔类。受气之鬼。气销报尽。生
于世间多为食类。绵幽之鬼。幽销报尽。生于世间多为服类。和精之鬼。和销报尽。
生于世间多为应类。明灵之鬼。明灭报尽。生于世间多为休徵一切诸类。依人之
鬼。人亡报尽。生于世间多为循类。」

【孤山云。枭类昔为鬼则附物为质。今为禽则附块成形。咎类。如鸺鹠鹏鸟。出表
凶衰为其祸验。狐类附畜为魅。死受狐身还遭鬼附。
谷响云。狐妖兽也。鬼所
乘。有三德。其色中和。小前大后。死则首丘。郭氏玄中记曰。千岁之狐为淫妇。百
岁之狐为美女。
补遗云。狐色黄故曰中和。丰后故曰大后。不忘本故曰首丘。
毒类即蛇蠍之属。蛔类即身内蛲蛔。食类谓猪羊等可充庖者。服类谓牛马等。
应类能应节候。即社燕宾鸿司晨警露者也。
熏闻云。传云少皞以玄鸟氏司
分。注曰。春分来秋分去。此当春秋二社之际。故云社燕。季秋之月。鸿雁来宾。来
之不久。若宾客然。露下则鸣。春秋繁露曰。鹤知半夜。注曰。鹤水鸟也。夜半水位
感其生气则喜而鸣。鸡主晨鸣。巽为鸡。鸡鸣节时。家乐无忧。周处风土记云。白
鹤性警。至八月露降流于草木叶上。滴滴有声则鸣。休类有道则现。若麟凤等。
循类从人养育。如猫犬等。十并云多者。取其业因相类多分为之。未必皆尔。】

「阿难。是等皆以业火乾枯酬其宿债傍为畜生。此等亦皆自虚妄业之所招引。若
卷八 第 607a 页 X11-0607.png
悟菩提。则此妄缘本无所有。

如汝所言宝莲香等及琉璃王善星比丘。如是恶业。本自发明。非从天降。亦非地
出。亦非人与。自妄所招还自来受。菩提心中。皆为浮虚妄想凝结。」

【熏闻云。问此事本是地狱恶业之相。那于畜趣后结示耶。答前阿难所举三人。
且约恶趣极重者问之。今佛于畜趣后说者。盖明鬼畜皆是地狱业火烧乾出
生其趣免斯报耳。故于地狱鬼畜三趣受罪。本因十习。故畜生文中云。酬其宿
债旁为畜生等。则知宝莲香等。一业备历三趣。故佛于此结示言酬债巳足也。
自报不因前业。但以畜生为类。故佛不于人报中说之。所以人报十类。皆云酬
足复形是也。又下经结示人报云。皆无始来业计颠倒。则非近指二三生来矣。
乃是酬足十习巳毕。复得本形。却论无始之业。生熟多少。而于顽类等形复造
相生相杀之业也。】

「复次阿难。从是畜生酬偿先债。若彼酬者分越所酬。此等众生还复为人返徵其
剩。如彼有力兼有福德。则于人中不舍人身酬还彼力。若无福者。还为畜生偿彼
馀直。」

【孤山云。越所酬。谓驱役则昼夜不息。烹炮则杀害过分也。如彼有力。谓有修定
学慧之力也。应取兼有福德一句为持戒。则三学备矣。又布施忍辱精进悉名
福德。则六度备矣。不舍人身。则为彼奴婢。或遭其劫杀等。】

「阿难当知。若用钱物或役其力偿足自停。如于中间杀彼身命。或食其肉。如是乃
卷八 第 608a 页 X11-0608.png
至经微尘劫相食相诛。犹如转轮。互为高下无有休息。除奢摩他及佛出世。不可
停寝。」

【苕溪云。奢摩他及佛出世。此约修定破惑。见佛得道方免相害。纵有宿业所作
不亡。至果偿之。若幻化之非实也。】

「汝今应知。彼枭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顽类。彼咎徵者。酬足复形生人道
中。参合愚类。彼狐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很类。彼毒伦者。酬足复形生人
道中。参合庸类。彼蛔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微类。彼食伦者。酬足复形生
人道中。参合柔类。彼服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劳类。彼应伦者。酬足复形
生人道中。参于文类。彼休徵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明类。彼诸循伦。酬足复
形生人道中。参于达类。」

【孤山云。今谓宿昔之世谁无善恶。如人欠债强者先牵。故三途业尽。乘其宿善
还复人中。宿善有优劣。故人有高下。复自畜中馀习。故其类颇殊。此亦如来大
约而言。令知因果不败亡耳。其业种差别岂可一槩。
长水云。夫人道受报善
因所招。总报虽同。满业各异。故分十种。今此从畜来者乃是馀业旁受。非正善
业所招。然亦顺后业感。由不正故。故言参合。他皆仿此。
苕溪云。顽如梼杌。愚
谓颛蒙。很即𢤱戾不调。庸乃鄙俗无识。微同皂隶。柔若脂韦。皂隶民之贱者。脂
韦以柔顺人也。农工之民服其劳也。
手鉴云。柔类。若诗云。夸毗体柔。蘧篨口
柔。戚施面柔。
补遗云。今观经文。人中十类并近从畜类为因。良由业因巳经
卷八 第 609a 页 X11-0609.png
地狱鬼界烧治巳空。馀业为畜。今受人报只从畜明可也。传曰心不则德义之
经。谓之顽。从枭来者则真顽矣。动为人凶幸灾者矣。非愚谓何。很者𢤱戾性不
调也。狐之犹豫性不调矣。庸鄙之俗固多毒害不仁。微贱皂隶亦蛔蛲之等类。
猪羊之畜柔而弗刚。牛马之伦实生劳悴。和阴阳之度。识旦暮之变。固有文思
矣。阴阳之文如阴阳家流是也。知有道而休徵。乃为明矣。明识善恶。如奴恋颖
士。婢识王敦是也。达犹通也。循类能顺人情。为人固能达于人事。如刍荛之言
是也。文也。明也。达也。非博文明识达道君子。是三者乃其苗裔而巳。故曰参合
也。】

「阿难。是等皆以宿债毕酬。复形人道。皆无始来业计颠倒。相生相杀。不遇如来。不
闻正法。于尘劳中法尔轮转。此辈名为可怜悯者。

阿难。复有从人。不依正觉脩三摩地。别修妄念存想固形。游于山林人不及处。有
十种仙。」

【孤山云。老而不死曰仙。仙迁也。迁入山也。故制字人傍也。抱朴子云。求仙者要
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不修而但务方术。终不得长生也。】

「阿难。彼诸众生。坚固服饵而不休息。食道圆成名地行仙。坚固草木而不休息。药
道圆成名飞行仙。坚固金石而不休息。化道圆成名游行仙。坚固动止而不休息。
气精圆成名空行仙。坚固津液而不休息。润德圆成名天行仙。坚固精色而不休
息。吸粹圆成名通行仙。坚固咒禁而不休息。术法圆成名道行仙。坚固思念而不
卷八 第 610a 页 X11-0610.png
休息。思忆圆成名照行仙。坚固交遘而不休息。感应圆成名精行仙。坚固变化而
不休息。觉悟圆成名绝行仙。」

【真际云。地行者。以服饵丹砂。存形久固。道虽成就身不能飞。飞行者。餐松啖柏。
闲澹冲和。其体轻清故能飞举。游行者。精穷变化。察物性元。点石为金。恤贫哀
苦游于人世。空行者。运用神气。想化为功。其德圆成履空自在。天行者。咽津固
质。摄卫持精。欲境不交如天无异。沇疏云。此天不是六欲天。如张骞至昆崙山
上得见天宫也。通行者。吸乎日气润益姿容。吞彼霞光将延世表。其道玄著。故
曰通行。道行者。习诸咒术。禁彼异缘。术力既成流功益物。照行者。用其思念审
度境心。忆想功成。能知彼境。即世间他心宿命通耳。
资中云。服饵者食麻仁
之类也。金石者能化骨成仙也。以坚固金石亦约服饵言之。良由十仙者皆是
存想固形而得成就。通行者应有五通。即神仙通人。绝行者。变化不息如尸解
之类。按道家真诰云。道有阴度阳度。若鍊形道合。呼吸纯阳。秪自肉身次第变
蜕。蜕而愈妙。身入无形。所蜕之皮宛同蝉壳。解变之后。因无骸骨。纵葬坟冢。唯
剑舄履杖存焉。此阳度也。若阴度者即为陆仙也。言觉悟圆成者。谓绝于视听
令如槁木等。
谷响云。坚固交遘者。易云。男女遘精万物化生是也。神仙传云。
彰祖治房中之术。盖此类矣。七趣钞云。张陵劝人行房中术。而真诰中再三诃
赤白之气秽恶之事。今谓精行仙若是其类。应如下文云于邪淫中心不流逸
者方预斯趣。由所习既劣。故在天趣之下。
补遗云。服饵乃丹砂麻仁。所以地
卷八 第 611a 页 X11-0611.png
行不飞。草木但餐松柏。所以轻举。鍊金石可以化骨。所以游行人间飘然若寄
耳。动止谓神动形止。久而能履空也。固津闲精不交欲境。近类于天。通行既云
吸粹乃通幽玄。道行乃咒术之道。照行乃宿命他心。精行用术房中。绝行乃绝
于情想。然外道亦能修禅得通。若十仙中地行飞行等。乃身如意通。若照行仙。
既云坚固思念。乃是禅定。则照行中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皆有照义。
荆公云。
地行仙能寿而不能飞。飞行仙能飞而不能游。游行仙能转化而游也。空行仙
能固气精遗形焉。天行仙出动不淫。与天同德。通行仙能自通于二精者也。道
行仙能以术法述道自然。照行仙能以思觉默存照应。精行仙能以精摄自固。
绝行仙与十二类以类应者同化。
熏闻云。按刘协灭惑论云。道家立法厥品
有三。上标老子。次述神仙。下袭张陵太上为宗。寻柱史嘉遁宝。惟大贤著书论
道。贵在无为。理归静寂。化本虚柔。然而三世弗纪。慧业靡闻。斯乃道俗之良书。
非出世之妙典。问神仙之道有长生不死之理。合居老子之上。何故刘协抑为
中品。答有名无实君子不取。何抑之有。故牟子曰。王乔赤松等神仙之书。听之
则洋洋盈耳。求其效犹握风而捕影耳。又曰尧舜周孔各不能百载。而末世愚
惑。欲服食辟谷求无穷之寿者哀哉。昔高僧昙鸾。欲求仙方以益其寿。乃往江
南陶隐君处求之。得书十卷将至洛下。见中国三藏菩提留支。鸾曰。佛法中有
此长生不死之法乎。支唾地曰是何言欤。非相比也此方何处有长生不死之
门。因焚其书。若尔今经云存想固形寿千万岁。亦虚妄邪。答此土虽无。西天或
卷八 第 612a 页 X11-0612.png
有。以彼外道学四毗陀修诸禅定得五神通。如金头仙恐身死故往自在天。应
知前文所说迦毗罗仙斫迦罗仙等诸大幻师。不可以此方外道同日而语。况
今十仙。并由鍊心。其道圆成。多是舍生趣生乃获斯寿。昔人一向作即生而解。
往往疑松乔而惑黄老矣。】

「阿难。是等皆于人中鍊心。不修正觉。别得生理寿千万岁。休止深山或大海岛绝
于人境斯亦轮回妄想流转。不修三昧。报尽还来散入诸趣。」

【苕溪云。前文情少想多轻举非远即为飞仙。盖约命终随业受生而说。下文云
精研七趣。皆是昏沉诸有为相。妄想受生。妄想随业。今云深山海岛绝于人境。
即别绝报也。应知人中鍊心者。非止服饵养生而巳。必兼戒善方曰鍊心。别得
生理者。正由人中之业。别感仙趣之报也。纵于人间现得长生久视之理。其数
几何。若生仙趣。则千万岁信有之矣。如山海经云。昆崙之山。广都之野。轩辕之
丘。不死之国。气不寒暑。人皆数千岁。此亦众私同分。非无定处。若但固形而不
鍊心便希千岁。是犹见卯而求时夜。太早计也。世暮神仙。不亦惑乎。
手鉴云。
人中鍊心者。斯不知人命不停过于流水。壮色不停犹如奔马。遂守梦幻之质。
认为坚固长龄。
长水云。生理谓长生之理。经中正指仙业有生理。即上十种
修鍊之法也。
三乘行法皆佛所教。今经尚斥二乘云不识生死根本错乱修
习。况修仙道耶。固形存心在于长生不死。俾此形骸坚固不坏。所修妄念。即上
十种修鍊之法。此皆有漏。进不如天。退又胜人。故居山林人不及处名为仙趣。
卷八 第 613a 页 X11-0613.png
然此趣馀经不出。以总报同人故。今经开者。约所修行别故。人天二趣所不摄
故。此皆外道类收。然亦禁防非佛正戒。但禁粗浮。即戒禁取也。妄想不真。终随
业坠。】

「阿难。诸世间人不求常住。未能舍诸妻妾恩爱。于邪淫中心不流逸。澄蓥生明。命
终之后邻于日月。如是一类名四天王天。」

【孤山云。邪欲心息。故澄蓥。戒支清净。故生明。
熏闻云。智者云。上升之元首。下
界之初天。居半须弥云云。】

「于巳妻房淫爱微薄。于净居时不得全味。命终之后。超日月明居人间顶。如是一
类名忉利天。」

【于净居时不得全味。斯盖于净居时不得净滋味也。智论有三种味。一出家味。
二读诵味。三坐禅味。今净居犹坐禅也。忉利正言多罗夜登陵舍。此云三十三。
佛地论曰妙高。
孤山云。顶四面各有八大天王帝释居中。故有此数。
荆公
云。忉利此云能主。以帝释为能主。
补遗云。第四兜率方修欲定。此忉利天亦
言净居者。则知忉利巳上并修欲定。而成在兜率。故云不得全味。所以须焰称
静多。至兜率方云一切时静。乃欲定粗细住成相也。】

「逢欲暂交。去无思忆。于人间世动少静多。命终之后。于虚空中朗然安住。日月光
明上照不及。是诸人等自有光明。如是一类名须𦦨摩天。」

【熏闻云。动谓欲散。静谓寂静。此带欲界定言之。但未得粗住细住。以此验前净
卷八 第 614a 页 X11-0614.png
居之人合是创修欲定者也。
孤山云。须𦦨摩此云时分。时时唱快乐故。

公云。此云善时。以莲华开合知时分。】

「一切时静。有应触来未能违戾。命终之后。上升精微。不接下界诸人天境。乃至劫
坏三灾不及。如是一类名兜率陀天。」

【长水云。应谓相应。触即欲境。尚犹顺而从之。故云未能违戾。准生兜率尚有执
手。在人修因。故未免欲。
孤山云。兜率陀此云知足。于五欲知止足故。佛地论
名为喜足。谓后身菩萨于中教化多修喜足故。此天是补处菩萨所居。三灾不
及此约弥勒居处说。馀凡夫天还受三灾坏也。
长水云。一生补处者有二义。
一约化相。此复有三。一人中一生。二天中一生。三下降一生。二约实报一生。谓
于四种变易生死中。唯有末后一种。名无有生死一位所系也。如上生疏说。】

「我无欲心。应汝行事。于横陈时味如嚼蜡。命终之后生越化地。如是一类名乐变
化天。」

【无心于境境自横来。境自有心巳何所味。故云味如嚼蜡等。以乐变化五欲之
境而受用故。
补遗云。在因未免有横陈相交。生彼方能对笑而巳。但于形交
之时味如嚼蜡耳。第六天之因。于形交中薄味亦无。故曰了然超越。言横陈者。
宋玉讽赋云。怵惕之心兮狙之床。横自陈兮君之旁。乐变化乐字去呼。
熏闻
云。生越化地。洪钞云诸天用异熟境。此天不尔。虽有异熟五尘。乐自变化以受
用也。是则越下而化。故曰越化。】
卷八 第 615a 页 X11-0615.png

「无世间心。同世行事。于行事交了然超越。命终之后遍能出超化无化境。如是一
类名他化自在天。」

【孤山云。乐受用他所变化五欲境故。以有自在力。遣他变化而受用之。第五天
是化境。下四天是无化境。以上四天悉空居。
长水云。行事交者此亦横陈也。
前虽亡味。会境犹起欲心。此则无心。故云了然超越。上之六天。皆因欲心渐轻
得。报渐胜。若情欲重者。必不生天。
熏闻云。了然超越者。亦无嚼蜡之味也。问
小乘果位。尚因欲事喜生退失。凡夫何得临境无心。答实如所问。予尝究之。须
约一分修禅定者。伏惑坚固乃能如是。或依佛教修无漏道。即九想等不净观
慧。方有斯力。经中一往且说离欲之相。而未显示离之所以。苟无定慧。但令散
心凡夫无世间心同世行事者。是犹使饥渴之人于饮食无味。其可得乎。苕溪
云。准天台师说。六欲天业皆以十善为本。若兼护法心。是四天王业。若兼慈化
人。是忉利天业。若兼不恼众生善巧纯熟。是𦦨摩天业。若兼修禅定粗住细住。
是兜率天业。欲界定是变化天业。未到定是他化天业。今经止约欲事轻重而
分六天者。应有二义。一是阿难起教之缘故。二是欲界受生之本故。意令持戒。
亦扶律之微旨也。】

「阿难。如是六天。形虽出动。心迹尚交。自此巳还名为欲界。」

【对人仙二趣。得出动之名。欲心事迹。犹有交合之相。故俱舍颂曰。六受欲交抱
执手笑视淫。此言地居两天则形交。焰摩则勾抱。兜率则执手。变化则对笑。他
卷八 第 616a 页 X11-0616.png
化则相视。须知彼文各据六天受欲而说。今经秪就人中辨欲事轻重。用显六
天感报不同。以是应作四句料简。一形交心不交。即此经第六。亦通第五也。二
心交形不交。即俱舍后二也。三心形俱交。即经与俱舍皆前四也。四心形俱不
交如初禅以上也。对下人仙二趣。故云出动。动谓飞举。则人不能。出谓出离。则
仙虽飞行求出。然仙趣未出人界。应是人界收耶。矧既能飞行。过人远矣。亦天
界收可也。如上情少想多中收四王并飞行等是也。今独未能报生天界。故云
未出。虽在人寰亦与人隔。长水云。人趣杂类寿命短促迁变不常。天之福命卒
难摇动。尚有欲境相遘。故云心迹尚交。若至定地。永无欲对矣。
手鉴云。楼炭
经说欲界诸天具有十法。一飞来无限数。二飞去无限数。三去无碍。四来无碍。
五天身无有皮肤筋脉血肉。六身无不净大小便利。七身无疲极。八天女不产。
九天目不睡。十身心随意。好青则青。好黄则黄。馀色皆然。】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八
卷八 第 617a 页 X11-0617.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