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六
卷六 第 450a 页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六

一名中印度那兰陀大道场经于灌顶部录出别行

大唐神龙元年岁次乙巳五月二十三日
天竺沙门般刺密帝于广州制止道场译
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
菩萨戒弟子前正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笔受
赵宋桐洲沙门思坦集注
明石盂后学比丘慧基重校订
明巡视漕河监察御史长安霍达参阅锓

「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
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
地。」

【长水云。此门次第合次那律。以是六根之耳根故。释要云。最后说者凡有三义。
一以圆通义广正是此方便宜。故备显修證之门广化仪之相也。二以庆说相
继。意欲观音说后即便庆赞。以表正赞观音旁兼馀圣。若于那律次说。若不庆
赞。不彰观境最优。若便庆赞。后说诸圣应非。故留后说即庆赞正旁自然著矣。
三敕拣连环。观音说竟便敕文殊料简。连绵相接事无断绝故也。
熏闻云。證
真引天台云。西音阿那婆娄吉低输。此云观世昔。能所圆融。有无兼畅。照穷正
卷六 第 451a 页 X11-0451.png
性。察其本末。故称观世音。又梵语阿缚卢枳帝湿伐罗此云。观自在。唐三藏云观
有不住于有。观空不住于空。闻名不惑于名。见相不没于相。心不能动。境不能
随。动随不乱其真。可谓无碍智慧也。今观诸经标名。或单云观世音。或单云观
自在。唯大悲心陀罗尼经具云观世音自在。
孤山云。观谓能观之三观。世即
所观之三谛。以闻世间出世间殊音异说。皆了即空假中。故名观世音。然此义
与法华有殊。彼云一心称名。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则音在他机。此云
由我观听十方圆明。故观音名遍十方界。则音属自行。应知因中自行异上化
他二义毕备。两经所说各举一边耳。准下文云。由我不自观音以观观者。令彼
十方苦恼众生观其音声即得解脱。此亦同于法华释名之意。但彼为流通本
经。故偏对他机。今为伸叙昔證。故正约自行。
苕溪云。教即世音。
以初禀教
即是耳根所对之境故。
闻即耳根。
此从能闻边说。若约所闻。有通有局。取
彼佛音教。通取一切声尘之境。皆所观之境也。思修皆能观之观也。
闻非无
观。以观行成时正在思修故。应知三慧有横有竖。横则名字巳上位位有之。竖
则名字为闻。观行为思。相似为修。三慧具足。能得相似分真之定。故曰从闻思
修入三摩地。
然则观由境入。境实遍通。而特取音闻者。乃逗机之要也。昔佛
既尔。今佛同然。故文殊云。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实从闻中入。

抑又观音之三慧。乃詶阿难之三请也。一方便之请。二入门之请。三根本之
请。
涅槃云。證大涅槃有四因缘。一者近善知识。二者听闻正法。三者思惟其
卷六 第 452a 页 X11-0452.png
义。四者如说修行。若言若行是大涅槃近因缘者。无有是处。佛即善知识也。三
摩提是大涅槃也。当知此上虽有信法两行。而正在信行。又法行非全不闻。但
少从佗闻。多自思惟耳。若然则信法两行并由三慧者。方有所證。无闻慧如覆
器不能受水。无思慧如漏器虽受而失。无修慧如秽器不堪饮用。三慧备者。既
仰且完而复清净。所受之水足堪饮用。止渴除垢何莫由斯。又无三慧是理即
佛。有闻慧是名字即佛。有思慧是观行即佛。有修慧是相似即佛。是故备斯三
者能入三摩。成分真佛及究竟佛。然此观音所说三慧入道。正是灭后众生之
行门。向如来敕令诸圣各说圆通。正在观音行门。以酬阿难本根之请。而亦远
酬天王赐与华屋虽获大宅要因门入之请。大宅之门是三慧矣。】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
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

【孤山云。初五句明闻慧。次四句明思慧。后二句明修慧。明闻慧中先二句标。初
于闻中谓始闻言教也。入流谓体。言入理则是反观闻性也。亡所谓不滞名言
即是离缘尘也。次三句释。所入既寂即释上入流也。所入之理无文字相。故云
既寂。动静至不生。即释上亡所也。动谓有说。静谓无说。既达闻性唯一真寂。则
不得前尘有说无说动静二相。故曰了然不生。次明思慧。如是渐增者。明转闻
成思也。闻中亡所。故曰闻所闻尽。此则亡言达理。即结上闻慧也。尽闻不住者。
理无闻相故曰尽闻。亦不滞理故曰不住。此则言理俱亡。生后思慧也。觉所觉
卷六 第 453a 页 X11-0453.png
空者正示思慧也。所觉是尽闻之理。今觉知此理亦无。即是释上尽闻不住耳。
后明修慧。上思慧虽言理俱空。而有觉空之智。是则俱空成境。能觉成智。今境
智都泯。故曰极圆。以极圆故。能觉空智所觉空境悉不可得。故云空所空灭。当
知此明三慧。闻则亡言达理。思则言理俱亡。修则境智齐泯。以此寻文。文无不
晓。此皆住前修行也。
补遗云。初于闻中入流亡所者。流谓照理也。闻教则照
理。理明则亡诠。故曰亡所。所入者。所指能诠。入指所诠。闻所闻尽者。所闻是声
教。今亡能闻之根带所闻言之。尽闻不住者。指前空耳根之观为尽闻。不著此
能空故曰不住。由不住故。能空之觉皆空寂矣。所觉指前耳根相带言耳。空觉
等者。指前重空之观。故曰空觉。既空之又空。无以加也。故曰极圆。言极圆者。谓
前重空亡所冥理。理则圆极。今又亡其圆极之相。故曰空所空寂也。所空指空
智也。亦欲以所显能。相带言也。应云上句显前重空冥理。下句亡冥理之迹。】

「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生灭既灭。三慧俱亡也。以住前三慧是生灭相故。寂灭现前初住理显也。以分
證三谛无生灭故。又生灭既灭则二边亡。寂灭现前则中道显。】

「忽然超越世出世间。」

【孤山云。世谓六道。出世谓三乘。】

「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
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卷六 第 454a 页 X11-0454.png

【补遗云。此明登住实證。获二殊胜。一合修德之极。二合性德之具。与佛如来同
一慈力。于修德中别标三十二应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于性德中别标十四
无畏也。慈悲实通。此中别配二义者。良以三十二应说法与乐义强。故曰慈力。
十四无畏救众生苦。苦是悲境。依仰佛救。故曰悲仰。我有悲境。依仰圆通而得
离巳。今欲众生亦然。故曰同一悲仰。如下十四无畏曰。令诸众生于我身心获
十四种无畏功德。又曰我不自观音。以观观者。令彼十方苦恼众生观其音声
即得解脱。意言我巳离尘反性脱此悲境。今以智力冥资。同我昔日脱其悲苦。
汝亦依仰此理尔。下十四无畏。皆先言菩萨脱苦。复言众生耳。】

「世尊。由我供养观音如来。蒙彼如来授我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与佛如来同
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应入诸国土。」

【携李云。幻喻三慧体不可得。金刚喻摧坚之能。
熏闻云。熏谓熏习。从喻为名。
修兼于思。三慧备矣。起信云。如世间衣服。实无于香。若人以香而熏习故则有
香气。今亦如是。观音因中初无净用。由闻如幻金刚三昧而熏习故。能成三十
二应入诸国土。约四土论之。应六凡二乘及藏通菩萨。但入同居应。别圆菩萨
则入方便实报。或机在同居。亦入分段。寂光无相。三土由之而生。天器饭色。喻
意可解。】

「世尊。若诸菩萨入三摩地。进修无漏胜解现圆。我现佛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孤山云。若诸菩萨别圆机也。若入相似三摩地。进修中道无漏。则分真胜解现
卷六 第 455a 页 X11-0455.png
圆。乃至若进修金刚无漏。则究竟胜解现圆。大士皆现佛身为说顿法。令得分
真究竟解脱。问菩萨何能现佛身耶。答心性理显。高下无殊。如镜巳明形对像
现。臣家之镜。王苟临之岂无王像。王家之镜。臣苟对之岂无臣像。当知人有高
下镜无贵贱。然亦不妨明有优劣。臣家之镜下喻分真理能现佛身也。王家之
镜下。喻究竟理现菩萨身也。證真云。若初住能现妙觉。是本下迹高。若妙觉现
菩萨等像。是本高迹下。俱高俱下二句可知。此依天台四句分别。
补遗云。天
台普门品别行义疏。解即现佛身而为说法。明同居方便实报下之三土所现
佛身胜劣不同。维摩疏佛国八科第六说教。约土说教不同。准知现身有胜有
劣。
长水云。第十地菩萨坐华王座垂成正觉。亦须别佛说教闻熏。令断最后
微细无明。故观世音现第十重他受用身而为说法。
孤山云。问等觉菩萨岂
假初住现佛说法耶。答闻法得解何必求人。复假胜身弥增内慧。
资中云。胜
解现圆。将登正觉坐道场也。将登者蹑上修进无漏言之。秪为进修未登正觉。
是故现身而为说法。令其胜解现前圆满。
长水云。于决定境忍可印持。不为
异缘之所引转。此指最极根本无分别智将圆满时。故名胜解。菩萨登住巳去。
虽为因位。便能现上位身为彼说法。以此圆證。一位即诸位。更无深浅。故能现
耳。】

「若诸有学寂静妙明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独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若诸有学断十二缘缘断胜性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缘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
卷六 第 456a 页 X11-0456.png
脱。」

【长水云。麟觉独悟。出无佛世。厌喧乐静。独处山林。资加二位名为有学。此后断
惑便證无学。约自乘理智将證未證。名寂静妙明。菩萨现同类身。先称本习后
令近佛。
准诸文说独觉根性。能睹外境因缘。以悟内心生灭。推宿种本因。虽
闻十二因缘。其独觉时。恐不可云亦观十二因缘。推宿种与能观外境因缘。通
名缘觉可也。如诸文依大论。辟支迦罗此翻缘觉。亦云独觉。通翻一名。然后分
别值佛不值佛。大小不同。皆言胜妙现圆者。各约自乘理智将欲现前。得此名
也。】

「若诸有学得四谛空修道入灭胜性现圆。我于彼前现声闻身而为说法令其解
脱。」

【补遗云。是则胜性言当分自说。现谓现今。三果巳前贤位圣位俱属有学。见道
一十六心断四谛下惑。證生空理。故云得四谛空。初果后进断三界八十一品
俱生。品品皆證一分择灭无为。故云修道入灭。旧谓数缘灭。新云择灭。维摩疏
云。虚空无为。数缘灭非数缘灭无为。一是涅槃。二非涅槃。證一分择灭无为者。
断一品惑尽处。名为證一分择灭无为。涅槃择力所得灭名为择灭。谓断智推
令灭。故名择灭。孤山云。数缘即是择也。
孤山云。二乘藏通机也。虽有菩萨而
藏同人天。不断惑故。通同二乘。所證齐故。】

「若诸众生欲心明悟不犯欲尘欲身清净。我于彼前现梵王身而为说法令其解
卷六 第 457a 页 X11-0457.png
脱。若诸众生欲为天主统领诸天。我于彼前现帝释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
众生欲身自在游行十方。我于彼前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
欲身自在飞行虚空。我于彼前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孤山云。梵王即色天主。名为尸弃。此云顶髻。
补遗云。梵王此翻离欲。亦称高
净尸弃。又外国唤火为树投尸弃。此王本修火光定。破欲界惑。从德立名。今此
依普门义疏作一人说。案法华文句并维摩疏作两人说。谓初禅二禅主也。若
依大论举位显名。目一人耳。
璎珞明四禅皆有王。今言梵王者。应是初禅之
顶。以有觉观语言之法。得为千界之主。
熏闻云。次第禅门云。佛于仁王经。说
十八梵亦应有民主之异。又云四禅中有大静王。而佛于三藏中但说初禅有
大梵王者。以初禅内有觉观心。外有语言法。主领下欲众生为便。上地无此。故
不别出。说法说出欲论。解脱令离欲尘。
帝释即欲界第二天主。彼横有三十
三天。而帝释统之。说法谓十善。金光明云。释提桓因种种善论。
长水云。欲身
自在游行十方。现二天身说法教化。即夜摩睹史天。
名自在者。智者释普门
品云。自在是欲界顶天。具云婆舍跋提。此云他化自在。假他所作以成巳乐。即
魔王也。慈恩云。得异熟果。随意所念。胜下二天。下二天果依树而得。今随欲得
名为自在也。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名大自在。不乐异熟果乐。自乐他变为乐具
而受用之。名大自在。然若止以化乐他化二天所配。即摄义不尽。故从慈恩摄
四天也。
孤山云。华严称为色究竟天。即摩醯首罗天。大论云。三目八臂骑白
卷六 第 458a 页 X11-0458.png
牛执白拂者是也。
智者云。有人以为第六天。而诸经多称大自在是色界顶
天。
释论云。过净居天有十住菩萨。号大自在。又十住经云。大自在天光明胜
一切众生。涅槃献供。大自在天最胜。故非第六天也。旧以前自在天为第五。大
自在天为第六。又慈恩以自在为夜摩兜率。大自在为化乐他化自在。】

「若诸众生爱统鬼神救护国土。我于彼前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
诸众生爱统世界保获众生。我于彼前现四天王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
生爱生天宫驱使鬼神。我于彼前现四天王国太子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金光明以散脂为大将。经云。八臂健提是天中力士。大论称鸠摩罗伽。此云童
子。骑孔雀。擎鸡持铎提赤幡。复有韦纽。此云遍闻。四臂。捉具持轮。骑金翅鸟。皆
是诸天大将。未知此中定是何等。虽未可定。何妨菩萨随机俱现。熏闻云。四天
王天者。上升之元首。下界之初天。居半须弥东黄金埵。王名提头赖吒。此云持
国。南琉璃埵。王名毗留勒又。此云增长。西白银埵。王名毗留博叉。此云杂语。北
水精埵。王名毗沙门。此云多闻。
长水云。各领鬼神。每王二部。共八部众。救护
国界。
释要云。持国所领二部。一名挞闼婆。二名富单那。增长所领。薜荔多鸠
盘茶。广目所领。毒龙毗舍阇。北方所领。即夜叉。罗刹。制此鬼神。不令恼人。故称
护世。
谷响云。国太子亦如世间太子。入则监国。出则抚军。
长水云。天王太
子即那吒之类。辅正统摄。跨握鬼物。护世益人。菩萨身同先令成就。后使厌离
也。】
卷六 第 459a 页 X11-0459.png

「若诸众生乐为人主。我于彼前现人王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爱主族
姓世间推让。我于彼前现长者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爱谈名言清净
自居。我于彼前现居士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爱治国土。剖断邦邑。我
于彼前现宰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爱诸数术。摄卫自居。我于彼前
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长水云。人王者。王往也。人皆归往故。四轮粟散皆人之主。
手鉴云。金银铜铁
四轮王。如次王四三二一天下。若中下品十善。报为粟散小王。众多如彼粟故。
从喻立名。又言粟散。如人把粟散置槃中各得分位。王喻亦尔。散字上去二音。
以上化下物无不从。以一人有庆兆民赖之。抑又佛法兴隆增长精气。大集经
云。国王护法。增长三种精气。一地精气。谓五谷丰熟。二众生精气。谓形貌端严。
无诸疾疫。三善法精气。谓脩施戒信等。
长水云。长者具十德。谓姓贵。位高。大
富。威猛。智深。年耆。行净。礼备。上叹。下归。
补遗云。爱主族姓等者。长者有德。士
族多归附之。博闻强识不求仕宦。居财大富。秉志廉贞。故名居士。
熏闻云。据
普门疏。以多积财贷居业丰盈。谓之居士。今经之意。有似郑康成云居士者道
艺处士。
孤山云。三台辅相州牧县长。悉号宰官。
熏闻云。三台亦曰三阶。每
台二星。凡六星。名泰阶六符。符者。星之验也。黄帝泰阶六符经云。泰阶者天之
三阶也。上阶谓天子。中阶谓公卿诸候大夫。下阶谓士庶人也。今通云三台。正
言其中耳。州牧者。牧养也。谓养于民也。婆罗门翻净行。四姓之一。劫初种族。山
卷六 第 460a 页 X11-0460.png
野自闲。故人以净行称之。
补遗云。爱诸数术。如此间方士。导养之法。如华陀
五禽之戏。怡神养性。故曰摄卫。又亦可数谓知阴阳之数。术为导养。】

「若有男子好学出家持诸戒律。我于彼前现比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女
人好学出家持诸禁戒。我于彼前现比丘尼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男子乐
持五戒。我于彼前现优婆塞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女子五戒自居。我于彼
前现优婆夷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孤山云。优婆塞云近事男。优婆夷云近事女。以五戒自守堪任近事出家二众
故。】

「若有女人内政立身以修家国。我于彼前现女主身及国夫人命妇大家。而为说
法令其成就。若有众生不坏男根。我于彼前现童男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
处女爱乐处身不求侵暴。我于彼前现童女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女主即天子之后。周礼天子之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
妻。
谷响云。六宫。前一宫。后五宫。五者。后一宫。三夫人一宫。九嫔一宫。二十七
世妇一宫。八十一御妻一宫。凡一百二十人。
国夫人如云邦君之妻。曰君夫
人。命妇谓妻因夫荣者也。大家如曹世叔妻师号大家。大家尊之称。似言家中
之尊大者。唐来宫掖并宦者呼皇帝为大家。
补遗云。处女藐姑射山有神人
居处。在家未嫁之女。】

「若有诸天乐出天伦。我现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诸龙乐出龙伦。我现龙
卷六 第 461a 页 X11-0461.png
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药叉乐度本伦。我于彼前现药叉身而为说法令其
成就。若乾闼婆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乾闼婆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熏闻云。龙有四种。一守天宫殿持令不落。二兴云致雨利益人间。三地龙。泱江
开渎。四伏藏龙。守转轮王及大福人藏。肇师但出三种不出天龙。
孤山云。药
叉云轻捷。
熏闻云。此有三处。海岛。空中。天上。传传相持不令食人。佛初成道
说法。传唱至天。乾闼婆云香阴。新翻寻香行。帝释乐神也。在须弥山南金刚窟
住。天欲作乐。身有异相。】

「若阿修罗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阿修罗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紧那罗乐脱
其伦。我于彼前现紧那罗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摩呼罗伽乐脱其伦。我于彼
前现摩呼罗伽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阿修罗云无端正。以女美而男丑故。从男彰名。新翻非天。以谄诈无天行故。

阿修罗有千头二千手。万头二万手。或三头六手。
苕溪云。准普门品八部。此
阙伽楼罗即金翅鸟。恐在下文杂类中收。
孤山云。紧那罗形似人而头有一
角。因呼为疑神。天帝丝竹乐神也。小劣乾闼婆。新翻云歌神。摩呼罗伽。什师云
地龙。肇公云大蟒腹行也。
长水云。蟒形田蚥。复行之类。
手鉴云。亦云莫呼
落伽。此云大腹田蚥。虾蟆蟒蛇等类。皆此所摄。田蚥蟾蜍别名。蟾蜍虾蟆也。张
衡赋曰。羿得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奔月。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抱朴
子云。蟾蜍寿三千岁者。头上有角。领下有丹书八字。玄中记云。蟾蜍头生角。食
卷六 第 462a 页 X11-0462.png
之寿千岁也。即虾蟆之类大者也。以多于田野。故名田蚥。】

「若诸众生乐人修人。我现人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非人有形无形有想无
想乐度其伦。我于彼前皆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补遗云。人者除上人伦之有名位者言之也。其或隐沦无位。穷而在下。固亦随
彼化之。然天龙等皆言乐出其伦而人谓乐人修人者。乐入其类或欲出其伦
皆随而应之。人非无出。天非无入。互现其文。
长水云。有形有色蕴。如下休咎
精灵等。无形无色蕴。如下空散消沉等。有想有四蕴。如下鬼神精灵等。无想无
四蕴。如下精灵化为草木金石等。此皆非人也。】

「是名妙净三十二应入国土身。皆以三昧闻熏闻修无作妙力自在成就。」

【苕溪云。三十二应。比普门品虽互有出没。大体是同。总而言之无越十界。于十
界中。两经俱无菩萨并地狱身者。或智者依正法华具现菩萨界身。又准释论
菩萨亦化地狱。故知十界不可阙。
补遗云。声教熏习。故曰闻熏。闻而复修。故
曰闻修。修必兼思。三慧具矣。修兼闻者。显耳根闻而复修也。然说法华圆顿之
法。此经随机大小者何耶。法华为流通本经。故说圆顿。今直谈体用。故说随机。】

「世尊。我复以此闻熏闻修金刚三昧无作妙力。与诸十方三世六道一切众生同
悲仰故。令诸众生于我身心获十四种无畏功德。

一者由我不自观音以观观者。令彼十方苦恼众生观其音声即得解脱。」

【资中云。由我不自观音以观观者。谓由我不观所听音声。但观闻性也。
真际
卷六 第 463a 页 X11-0463.png
云。由我不自观音。不循前尘也。以观观者。用无缘之慈。观彼世间观音者也。

苕溪云。圣人无巳。惟物是利。故以观音之智。加彼观声之机。于苦得脱不旋踵
矣。若夫止称名号。罔识闻熏。善应未臻。而责圣言之虚者。是犹洒一杯之水救
积薪之火。不熄则谓水不胜火。惑亦甚哉。
熏闻云。罔识闻熏者。谓无闻慧熏
习之力也。今顺经文以观观者。故须正取观慧为机。因此策其怠者。及遮其谤
者然有散心感应者。亦由过去积善。或是现在至诚之所招致。必非浅植轻念
者。能通圣应。传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菩萨利物岂不如之。
补遗云。对众生
之他。故云自行。既不循前尘。今以智加彼。良由十四无畏。与众生同一悲仰。推
巳昔日亦堕悲苦。依仰圆通之理而得解脱。今亦令众生同依此理脱其悲苦。
故十四无畏皆先推巳。然后及物。显与众生同一悲仰也。缘前尘为生死所缚。
悲苦也。今不自观音。反其闻性。仰依圆通之理也。】

「二者知见旋复。令诸众生设入大火火不能烧。三者观听旋复。令诸众生大水所
漂水不能溺。」

【携李云。准天台释火难有三种。一果报火。下从地狱上至初禅。二恶业火。通三
界。三烦恼火。通三乘。火难既然。他皆仿此。
他皆仿此者。水难三种。果报水至
二禅。馀二同上。彼罗刹难中以黑风为难。亦由有三种。果报风至三禅。馀二同
上。乃至七难。皆有观行。三义须者寻之。
补遗云。涅槃云。迦叶白佛。彼第四禅
以何因缘风不能吹。水不能漂。火不能烧。佛告迦叶。内外过患一切无故。初禅
卷六 第 464a 页 X11-0464.png
过患。内有觉观外有火灾。二禅过患。内有欢喜外有水灾。三禅通患。内有喘息
外有风灾。彼第四禅。内外过患一切悉无。是故三灾不能及之。然四明因释消
伏三毒。引例三火云。应知三种毒害。舍傍从正。受名不同。如普门别行疏分别
火难等相。报火至初禅。岂下诸有全无惑业。盖苦报为正也。烦恼火通四教。岂
三乘人全无业报。以烦恼为正也。岳师云。所引三火例今三毒。舍旁从正受名
不同者。不尔。以谓三障不可皆受报名。乃至三障皆受烦恼名也。业报亦是四
教所诠。烦恼亦是三界所起。两师各据方圆共凿。今谓若乃三障。通而论之。三
界六道四教三乘。降佛极果以还无不有之。今普门疏所解三火。别取三界六
道四教三乘被烧害善之义而说。所以别取此义者。为欲见当界当位有所难
于此故也。又复帖文举事所说。直指下界烧物之火故也。消文释义自有来由。
虽作三种。约观行解。必须随顺帖文举事。难字去声。
补遗云。此下一一文中
并须先明菩萨悲仰。次同众生。必须求其自他悲仰同意。知见旋复者。见属眼
根。知属意根。今从一根既脱六用同旋。故虽耳根圆通。亦通明知见旋复也。知
见属心。心属火。自行知见旋复。则心体寂灭之火。火无能为也。如诸论所明。初
禅不能免火难。内有觉观即心也。言是心声。并能致火灾矣。
孤山云。达声无
声。水声岂溺。
长水云。声能漂荡如水腾波。观听旋真尘相不起。虚明湛寂何
物能漂。故令念者大水不溺。
补遗云。今谓五行言之。水属肾。肾主耳。耳根能
复其听。闻水亦不能为害矣。良由内根消。则外水亦伏。体性同故也。】
卷六 第 465a 页 X11-0465.png

「四者断灭妄想。心无杀害。令诸众生入诸鬼国鬼不能害。五者闻熏成闻。六根销
复。同于声听。能令众生临当被害刀段段坏。使其兵戈犹如割水。亦如吹光。性无
摇动。」

【九道众生莫非妄想。其虚诈不实乃鬼之因。妄想之尤者。内灭其因。虽入其国
故不能害我矣。
孤山云。闻熏成闻者。熏于妄闻。成真闻性。耳根既复。五根咸
同。具举言六也。
补遗云。熏妄闻成真闻。六用俱复。耳鼻舌身巳成清净。纵遭
横逆。无如我何。
苕溪云。割水吹光等。淮南子云。光可见不可握。水可循不可
坏。今云吹割。性无摇动。喻意不殊。】

「六者闻熏精明。明遍法界。则诸幽暗性不能全。能令众生药叉罗刹鸠槃茶鬼及
毗舍遮富单那等。虽近其傍目不能视。七者音性圆销。观听返入。离诸尘妄。能令
众生禁系枷锁所不能著。八者灭音圆闻。遍生慈力。能令众生经过险路贼不能
劫。」

【补遗云。闻熏精明者。见真如理无幽不烛。彼诸幽冥固为我所破。故曰性不能
全。
苕溪云。药叉有三种。一在地。二在虚空。三在天。
孤山云。罗刹云可畏。鸠
槃茶厌魅鬼。毗舍遮啖精气鬼。富单那热病鬼。
补遗云。音性圆销。六用返入
言观听者且举其二耳。六用返入六尘俱消。尘缚巳超。则禁系之事成锁梦关
空耳。灭音圆闻得体也。遍生慈力起用也。慈能摄物。彼偷儿辈如何陆梁。】

「九者熏闻离尘。色所不劫。能令一切多淫众生远离贪欲。十者纯音无尘。根境圆
卷六 第 466a 页 X11-0466.png
融无对所对。能令一切忿恨众生离诸瞋恚。十一者销尘旋明。法界身心犹如琉
璃朗彻无碍。能令一切昏钝性障诸阿颠迦永离痴暗。」

【苕溪云。准天台释三毒。通界内外。内谓思惑。外谓无明。二乘以欣涅槃名贪。厌
生死为瞋。迷中道即痴。菩萨广求佛法。诃恶二乘。未了佛性。皆是三毒。
补遗
云。六用既脱色尘消亡。岂能劫我常心耶。故曰色不能劫。纯音中道法音也。无
尘者。非同世间音声有尘染相也。中道法音。不落根境。故对待巳亡。外之嫌恨
无从生也。阿颠迦痴暗人也。我以销六尘复真明。推巳及之。令离暗钝也。

山云。阿颠迦亦云阿阐底迦。此翻无欲。不乐欲涅槃也。】

「十二者融形复闻。不动道场涉入世间。不坏世界能遍十方供养微尘诸佛如来。
各各佛边为法王子。能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男者。诞生福德智慧之男。十三者
六根圆通。明照无二。含十方界。立大圆镜空如来藏。承顺十方微尘如来。秘密法
门受领无失。能令法界无子众生欲生女者。诞生端正福德柔顺众人爱敬有相
之女。」

【智者引阿含。明地狱巳上乃至欲天。皆有无子之苦。令所求者悉令满心。

李云。上云涉入世间不坏世界。即方便智。方便属权。权能干事。故生于男。次云
立大圆镜空如来藏。即属实智。实智诣理。理能含育。故生于女。如净名云。智度
菩萨母。方便以为父。即其义焉。携李云。以方便实智用配二文。固有眉目。今更
作内外以销其文。融形复闻。只是因耳复闻六根俱脱。形即身根。俱脱中别言
卷六 第 467a 页 X11-0467.png
耳。内既复性。外身自在。故能依中现正等。游历十方供养诸佛。此言男子外事
也。古者生男。悬弧于门。表男子有四方志。故今以形身自在。应彼求男也。六根
圆通。明照无二。此言内心明也。含十方界心具三千也。大圆镜智空如来藏。此
言内心冥三谛也。含十方俗也。镜智空也。如来藏中也。内心冥理应彼求女也。
言含言藏。皆欲表女子生育之事。言镜亦女子所览。言空若处子时也。承顺若
有三从之义。秘密法明。如在闼中受领无失。中馈之职也。经文既欲推巳證以
应彼求。则句句不徒然。如天台明表法之义也。
融通形碍。旋复真闻。所以不
动道场涉入世界。身无限量遍至十方。绍继法王种姓不断。六根圆遍融通照
明。含现十方无二无别。唯一宝观名大圆镜。复能承顺微尘诸佛。受领含容无
量法门。不失不坏名为空藏。】

「十四者此三千大千世界百亿日月。现住世间诸法王子有六十二恒河沙数。修
法垂范教化众生。随顺众生方便智慧各各不同。由我所得圆通本根。发妙耳门。
然后身心微妙含容周遍法界。能令众生持我名号。与彼共持六十二恒河沙诸
法王子二人福德正等无异。世尊。我一名号与彼众多名号无异。由我修习得真
圆通。是名十四施无畏力福备众生。」

【孤山云。法华疏云。圆人唯一。偏人则多。格六十二亿偏菩萨也。又别行疏云。一
多性不可得。无有二相。一则非多。同入实际。实际正等是故无异。法华论云。毕
竟决定知法故。法即法性真如法身。是故六十二亿与观音无别。尝试议之。法
卷六 第 468a 页 X11-0468.png
华为流通本经。故智者二疏。约待绝二妙之义互显其文。格偏等圆相待义也。
实际正等绝待义也。况复本论。以法性释等。今经为对诸圣说圆通本根。校量
胜劣。然则两经义趣不可全同。傥或一向将此例彼。岂唯见智者未晓抑亦观
天亲弗明。五品四依便成虚说。
盖此方众生耳根利故受道者多。所以观音
化胜。馀根钝故受道者少。所以诸圣化劣。是知行位虽齐。对机有异。总彼恒河
沙数但敌观音一人。故使持名二福正等。
补遗云。此中以一敌多意者。乃是
偏圆之义。观音用圆。六十二恒河沙用偏。偏教益物岂能敌圆。此皆从用偏用
圆益物以为比挍。欲彰观音圆实为胜。若六十二恒河沙用实。无以为优劣。故
经云。修法垂范教化众生。随顺众生方便智慧各各不同。岂非指其用偏耶。由
我所得圆通本根。乃至能令众生等。岂非用实益物耶。文中虽有发妙耳门之
言。非直指耳根对诸根简优劣义。此中因明耳根圆通。故言发妙耳门为圆通。
对彼用偏为拣耳。修法垂范之言。方便智慧之语。岂指馀根钝劣耶。法华文句
约偏对以为比挍。盖暗与此经合。以耳根对馀根简。却疑智者不见此经。吴兴
亦是此说。噫吾祖可谓无远孙矣。今仰窥经旨。必含二途。一约化用。二约实本。
若就诸菩萨化用言之。乃有偏圆之异。如善财参文殊弥勒普贤。乃用圆以接
之。中道知识。其馀用偏。俗谛知识。辞云不知彼法门也。今观音没偏用圆。故假
设六十二亿恒沙用偏。以为比校。观音固胜矣。经文正意虽如此。必兼含平等
之意。若乃从诸菩萨实本。则无优劣。彼六十二虽多。观音一人虽少。实际平等。
卷六 第 469a 页 X11-0469.png
所以一能等多也。经中正等无异亦具二意。以一圆敌多偏。功德正等。故言正
等无异。虽云正等。一固巳胜矣。若从实本。多非多。一非一。同入实际。故言正等。
此不分胜劣也。虽有二向。比校显圆为正。所以大师于文句中。依入大乘论以
法应比校。作偏圆消之也。应色之多偏教也。法身之一圆意也。次义不可缺。却
于别行疏出之。盖欲两出而彰互有也。又文句只用初义。其旁正可见也。然法
华论何故只作后义。须知一卷之文务在简略。其偏圆比校在文可见。是以无
说。第恐亡本者起分别想。招罪不浅。故用此义以除疑想耳。然何以知偏圆比
校。是经正意。须知法华玄赞引十轮经云。假使于弥勒妙吉祥观自在普贤之
类而为上首。殑伽沙等诸大菩萨。于百劫中至心归依。称名念诵。不如有人于
念顷至归依礼拜供养地藏菩萨。云云。既云不如。乃比胜劣也。故知凡偏赞之
文比校为正。而意含平等耳。然何以知必含次意。须知以楞严文。显彼普门品
可也。楞严既云诸法王子。又曰随顺众生。则知六十二亿行位巳高。自證巳深。
经为比校化用优劣。其实本之义固无优劣。故知经文密含此意也。是则今楞
严偏圆化用。实本体同。二义最显。符合智者。颇同天亲。而长水携李。失其正途
而用次意。孤山虽从初义释义乖违。兴福疏中颇知正辙。但其科目略存。文理
不说。故彼疏曰。初彰群智劣。次显巳功圆。三校福齐诸四叹名圆敌(彼文)
熏闻
云。百亿日月。准俱舍颂云。四大洲日月。苏弥卢欲天。梵世各一千。说名小千界。
此小千千倍。说名一中千。此千倍大千。皆同一成坏。是则小千界有一千日月。
卷六 第 470a 页 X11-0470.png
中千界有十亿日月。大千界有万亿日月。故南山云。三千世界其中四洲山王
日月等则有万亿之数是也。今大千云百亿者。恐西天数有大小。应以一百小
亿为一大亿。乃成百亿日月。修法垂范者。修法约自行。除耳根外。随于何根修
习行法也。垂范约化他。即以自行垂为模范。转化于他也。
补遗云。大论云此
河是佛生处。游行处。弟子眼见。故以为喻。问恒河中沙为有几许。答一切算数
所不能知。唯有佛法身菩萨能知其数。】

「世尊。我又获是圆通修證无上道故。又能善获四不思议无作妙德。

一者由我初获妙妙闻心。心精遗闻。见闻觉知不能分隔成一圆融清净宝觉。故
我能现众多妙容。能说无边秘密神咒。其中或现一首三首五首七首九首十一
首。如是乃至一百八首。千首万首八万四千烁迦罗首。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
十二臂。十四十六十八二十至二十四。如是乃至一百八臂。千臂万臂八万四千
母陀罗臂。二目三目四目九目。如是乃至一百八目。千目万目八万四千清净宝
目。或慈或威。或定或慧。救护众生得大自在。」

【兴福云。妙妙闻心者。初妙则脱粘声境。后妙圆听无遗。
孤山云。根境圆融无
能无所。故曰妙妙。心精遗闻者一根脱粘也。见闻觉知不能分隔者五根圆拔
也。
孤山云。首表法身。超出二边。臂表解脱。提拔众苦。目表般若。照了万境。或
慈或威结现首也。或定或慧结臂目也。其容慈故摄中道之善。其容威故折二
边之恶。法身明矣。或定则手以止散。解脱著矣。或慧则目以观昏。般若显矣。三
卷六 第 471a 页 X11-0471.png
德圆融。既内无滞碍。故外益众生而得自在。
以人之首只一。故从畸数以增。
臂乃有二。故从耦以辨。人眼二。天或三。故兼畸耦以明。
真际云。烁迦罗类拔
折罗。即金刚也。
携李云。母陀罗或云印义。】

「二者由我闻思脱出六尘。如声度垣不能为碍。故我妙能现一一形。诵一一咒。其
形其咒能以无畏施诸众生。是故十方微尘国土。皆名我为施无畏者。

三者由我修习本妙圆通清净本根。所游世界。皆令众生舍身珍宝求我哀悯。

四者我得佛心證于究竟。能以珍宝种种供养十方如来。傍及法界六道众生。求
妻得妻。求子得子。求三昧得三昧。求长寿得长寿。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

【苕溪云。此四不思议。前二属应。后二对机。应中备显形声二益。初文虽云说咒。
而正示形益。即应身功用也。次文虽复现形。而正示声益。即名称普闻也。机中
具明因果二相。光明修因。则六度之中略举布施。俾求福故。后明感果。则世出
世愿靡不成就。令得乐故。
此之四段经文。乃明现身说法。拔苦与乐为次第
耳。前三十二应十四无畏。虽亦明现身说法。拔苦与乐乃是总相示之。今委明
随机之相靡所不现。故四皆曰不思议也。如一首至八万四千等。乃至与乐。盖
亦如此之多。非不思议能如此乎。第三既云求我哀悯。即是拔苦也。舍身珍宝
者。乃明求拔苦人用为祷请耳。然拔苦文所以甚略者。以现身说法显之也。八
万四千首臂等现差别身者。为拔苦故也。现身说法能救如此。所救之苦固亦
如之。所以得略也。】
卷六 第 472a 页 X11-0472.png

「佛问圆通。我从耳门圆照三昧。缘心自在。因入流相得三摩提。成就菩提斯为第
一。」

【补遗云。耳识初缘音声。故曰缘心。不循前尘。故曰自在。反闻观性。故曰入流。

圆照三昧即一行三昧。谓初缘实相。造境即中无不真实。系缘法界。一念法界。
故云缘心自在。此一经所宗首楞严定。文殊所赞得真圆通。诸佛交光同庆此
说。】

「世尊。彼佛如来。叹我善得圆通法门。于大会中授记我为观世音号。由我观听十
方圆明。故观音名遍十方界。」

【苕溪云。按观音三昧经及大悲经。并云此菩萨过去久巳成佛号正法明。又悲
华经说。往昔宝藏如来授不瞬太子记名观世音。
熏闻云。彼云往昔过恒河
沙阿僧祇劫。此佛世界名删提岚。劫名善持。有转轮王名无诤念。有一大臣名
曰宝海。是梵志种。生一子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出家成佛。号曰宝藏。轮王千
子。第一太子名曰不瞬。请佛及僧。终竟三月奉诸供养。太子愿言。我所有一切
善根。尽回向佛道。愿我行菩萨道时。有众生受诸苦恼怖畏等事。退失正法。堕
大闇处。忧愁孤穷无有救获。若能念我称我名字。我天耳所闻天眼所见。是诸
众生若不免苦者。我终不成阿耨菩提。时宝藏佛即为授记。汝观天人及三恶
道一切众生。生大悲心。欲断诸苦住安乐故。今当字汝为观世音。乃至云无量
寿佛般涅槃巳。第二恒河沙阿僧祇劫后分。初夜分中。正法灭尽。夜后分中。彼
卷六 第 473a 页 X11-0473.png
土转名一切珍宝所成世界。所有种种庄严。安乐世界所不能及。汝于后夜成
等正觉。号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来应供等。然则悲华与今经。皆覆本垂
迹之名。今得圆通。即太子后身也。
补遗云。今谓此正释出观音之名。于闻听
中用观观其闻性。方成圆明。从德立名。故不云闻而云观也。是则云观巳兼其
听矣。由我以观为听。故能圆明。前云观听旋复亦此意。】

「尔时世尊。于师子座。从其五体同放宝光。远灌十方微尘如来及法王子诸菩萨
顶。彼诸如来亦于五体同放宝光。从微尘方来灌佛顶。并灌会中诸大菩萨及阿
罗汉。林木池沼皆演法音。交光相罗如宝丝网。是诸大众得未曾有。一切普获金
刚三昧。」

【孤山云。宝光交照表自他之理互融。林木演音显依正之性不二。印前所證。尽
契佛心。初住巳上能破坚惑。皆号金刚三昧。
此应通指圆定名为金刚。亦首
楞严之异名也。如下文明位中云。是种种地皆以金刚观察等。孤山别指初住
以上能破坚惑。盖约多分说之。
长水云。耳根圆通五根总摄。称可诸佛。说證
皆同。及大菩萨阿罗汉者。即前二十五圣说圆通人。印说皆是无非圆通。故放
宝光流灌其顶。林木池沼演法音者。既号圆音。彼我同唱。智周万物。何法不宣。
交光如网。圆张大教也。
释要云。初诸佛交光。林木演法者。法法尘尘无非智
体。故智光及处无不演妙也。五体放光者。表馀五根一时解脱。圆张大教者。大
教之网圆张。漉十界鱼。出生死河至菩提岸也。
耳闻圆观。顶触智光。观音三
卷六 第 474a 页 X11-0474.png
昧一时同获。此则二十四圣同会观音一门。皆得名为金刚三昧也。
补遗云。
彼此特云五体放光。證前十八界皆圆通也。林沼演法。表下文殊谈国土皆一
心变也。】

「即时天雨百宝莲华。青黄赤白间错纷糅。十方虚空成七宝色。此娑婆界大地山
河俱时不现。唯见十方微尘国土合成一界。梵呗咏歌自然敷奏。」

【苕溪云。此表大众于第一义天以四十位真因之华而严果德也。又表发真归
元空界殒裂唯一寂光土。是事希有。故咏歌之。
补遗云。天雨百宝华表百界
千法均一理。四色表四位。间错纷糅表一位具足诸位功德。虚空成七宝色表
七觉理遍一切法。娑婆不现唯一佛土。吴兴表空界殒裂唯一寂光可也。亦可
云表上十八界差别巳破圆通一理现前。
长水云。法身体素。天龙之所忽劣。
今将显现如空。宝严万行集成。故华间错。根尘消复。法界圆成。山河不现。合成
一界也。
释要云。百宝华者。万行因华庄严本有法身。方彰妙果也。山河不现。
九界依正一念全空合成一界。佛界圆显也。
谷响云。梵呗咏歌者。具言呗匿。
或曰婆师。此翻赞叹。乃是以梵天之音赞叹咏歌于三宝也。
手鉴云。善见云
听汝等作呗。呗者言说之辞也。佛虽言说。未知说何等法。诸比丘问佛。佛听从
修多罗至优婆提舍随意所说。今此方梵音。准宣验记。魏陈王居鱼山。夜间闻
岩岫门响韵记忆。因经中伽陀。教僧作梵呗。陈思王即曹子建魏武帝第四太
子。十岁属文。下笔便成。初不曾改。每读佛经辄留连嗟玩。以为至道之宗极也。
卷六 第 475a 页 X11-0475.png
因游鱼山。忽闻空中梵天音响。清雅哀婉。独听良久。从者咸闻。乃模其声即写
为梵呗。撰文制音。赞叹三宝。传为后式也。
如僧护比丘。向树下坐高声作呗。
群仙闻之證不还果。又诸天闻之悉生欢喜。】

「于是如来告文殊师利法王子。汝今观此二十五无学诸大菩萨及阿罗汉。各说
最初成道方便。皆言修习真实圆通。」

【长水云。若以三科七大专门独善。随根各入。此皆方便。若于此界。现在未来设
教通方。上中下机咸得悟入。永为众生方便成道者。于二十五何门为胜。由先
所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三摩提最初方便。故今令选通途法门。使其成就。

补遗云。成道方便者。方便乃善巧之名。
又云。二十五无学。从其叙昔證言
之。有小乘四果之无学。菩萨地位之无学。从其叙圆通言之。既巳开显俱菩萨
之无学耳。】

「彼等修行。实无优劣前后差别。

我今欲令阿难开悟。二十五行谁当其根。」

【补遗云。此中实无优劣。会同诸圣圆通理齐也。谁当其根。从土顺机彰别义也。
须知十八界门。根根通。根根别。入道皆通。顺土皆别。下文以耳根当此土机为
别。乃别义之规模耳。须知佛意欲显根根皆别。方是尽理。如香积土。必以味尘
别为圆通门。使文殊在彼。则观音耳根固为所拣。今仰窥佛意。先列二十五圣
并云入圆通门。佛印定云实无优劣显十八界皆圆通门。此通意也。又令拣选
卷六 第 476a 页 X11-0476.png
当机易得成就取耳根者。显十八界根根皆别。顺土义也。则知取耳根圆通。欲
彰十八界根根顺土皆别之义。非特只为显观音之胜耳。须知通处常别。别处
常通也。】

「兼我灭后。此界众生入菩萨乘求无上道。何方便门得易成就。」

【苕溪云。上从證性会同圆通。今为逗根令简方便。性如华屋。根如入门。若得其
门方受其赐。世人以解为證。请思最初入道方便。与二十五圣孰为其伦乎。】

「文殊师利法王子奉佛慈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承佛威神说偈对佛。」

【此下欲简圆通。先明觉性。次辨迷妄。后示归元。于归元中选耳根为易。文殊既
与观音同證。故奉佛慈旨有自来矣。】

「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

【真觉之性譬如大海。澄湛圆融。皆喻寂而常照也。复牒圆澄所喻之觉。示其本
来照而常寂。故曰元妙。此类前文性觉妙明本觉明妙。但法喻相参耳。
澄圆
二字皆喻。须知澄取定义。圆取动义。水之为物逐器大小。乘流遇坎无所不可。
圆融不拘之义。故对于照。有应物之义也。圆澄喻也。觉元妙法也。觉而元妙。照
而寂也。上句觉性二字。亦约二法明寂照。但与喻相。参欲成句逗故不次耳。】

「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

【真际云。圆明照生所等者。于彼元明性上。妄生照用。而形所相。
熏闻云。照即
能见相。所即境界相。
有相当情。无相则隐。故照性亡。
苕溪云。照字义通真
卷六 第 477a 页 X11-0477.png
妄。犹明觉二义也。故前文云。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
立生汝妄能。迷妄有虚空等。此乃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
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是知虚空为同。世界国土为异。众生即有为法无
同无异。
熏闻云。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谓情与无情皆妄想所成。如天亲
说。有分别及无分别皆名为识。有分别名识。识无分别。名似尘识。今想澄成国
土即似尘识也。知觉乃众生即识识也。宗唯识者。但谓此识不与真如同。以一
心为源。故说真如无觉无知凝然不变。不许随缘。唯谈八识生起诸法由是与
法性宗义同水火若晓今家破四性巳。随宜而说。情通妙契。诤计咸失。
纂注
云。由无明迷乎觉性。遂乃变成顽空。所有世界皆依空立。又妄想澄凝则成三
土染碍。妄想知觉则成九界纷扰。】

「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

【苕溪云。有漏兼有情。
熏闻云。漏谓漏失。属烦恼故。律云痴人造业开诸漏门
是也。】

「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

【三有含情器。
有因有果。故婆沙以苦集二谛为三有体。
妄元无本。毕竟不
生。故虚空如沤不灭而灭。三有如幻不无而无。】

「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

【补遗云。上句言所入圆通。下句指十八界七大。
得涅槃之心则易。明差别之
卷六 第 478a 页 X11-0478.png
智为难。】

「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

【上句指二十五圣无施不可。下句约机顺土。故逆顺之义生焉。如此土耳根入
道则顺。馀根入道则逆。他土例说。虽有逆顺皆方便门。如此土亦有馀根入道。
但迟而不速。亦方便也。
苕溪云。应亦以声闻所修为逆。菩萨所修为顺。又菩
萨中渐次为逆。圆顿曰顺。下文云浅深同说法。其义例然。】

「初心入三昧。迟速不同伦。」

【苕溪云。当根则速。差机则迟。日劫相倍。是不同类。
补遗云。此土凡夫入道之
人。欲入三昧。于一十八界七大有迟速之义。耳根入道则速。所以下取之。馀根
入道则迟。所以去之。如来上文以诸圣修行实无优劣。又言二十五行谁当其
根。只是将十八界七大法相。对此土机宜拣选。不能拣诸圣圆通也。历观下文。
并将十八界七大法相对此土凡夫根境。拣宜不宜。更无一言指斥诸圣圆通
为失也。如初色尘则曰。尘染不明彻。如何获圆通。且优波尼沙陀。析色至空。又
曰妙色密圆。岂不于色精了明彻。拣声尘云。音声杂语言。一非含一切。且陈那
于声明悟。又曰妙音密圆。如何却云杂语言。不含一切。是知诸圣虽得圆通。若
以声色对今初心。只成尘碍杂相。不能入圆通也。】

「色想结成尘。精了不能彻。如何不明彻。于是获圆通。」

【苕溪云。初色尘。色由妄想结成诸尘。尘质留碍。故于精明了别之性不能通彻。】
卷六 第 479a 页 X11-0479.png

「音声杂语言。但伊名句味。一非含一切。云何获圆通。」

【孤山云。声尘中杂。谓种种语言。而此语言但唯名句味耳。新翻皆云名句文。

释要云。名诠自性。如云火。秪诠得火。更不含水风等并是何火等。句诠差别。即
言炭火艾火等。文即是字。为二所依。古以文为味者。字能显二。如味能显食中
之咸淡也。问陈那悟声尘与观音耳根相类。今简以为非者。盖声是佛语。根乃
自身。认尘则著他语言。观根则了巳心性。是心声尘亦为所简。】

「香以合中知。离则元无有。不恒其所觉。云何获圆通。

味性非本然。要以味时有。其觉不恒一。云何获圆通。

触以所触明。无所不明触。合离性非定。云何获圆通。」

【熏闻云。香味触尘皆合中知。离则不觉。简意大同。】

「法称为内尘。凭尘必有所。能所非遍涉。云何获圆通。」

【真际云。独散遍缘。不依五根所取。称为内尘。
补遗云。法尘为所缘。意为能缘。
但心无并虑。如缘善心数则不能缘恶。故曰非遍涉。既非遍涉。于凡夫法尘岂
获圆通。若在迦叶圆通。则曰妙法开明。岂可斥曰能所非遍涉乎。】

「见性虽洞然。明前不明后。四维亏一半。云何获圆通。」

【携李云。初眼根纵其见性虽云洞然。夺其见相故不明后。
长水云。前方全明。
后方全暗。左右傍观三分之二。故云四维亏一半。补遗云此只就凡夫眼根见
物亦有洞然不昧者。欲以不明后夺之。故以洞然纵之耳。前文自将四隅以明
卷六 第 480a 页 X11-0480.png
凡夫所观只得一半。若四维即同四方。不成一半矣。此中欲将一半夺之。特指
四隅耳。】

「鼻息出入通。现前无交气。支离匪涉入。云何获圆通。

舌非入无端。因味生觉了。味亡了无有。云何获圆通。」

【苕溪云。舌根为识所依。亦名舌入。今文语倒。但是舌入非无端耳。】

「身与所触同。各非圆觉观。涯量不冥会。云何获圆通。」

【内身外物能所相触。方有觉观。离中则无。故云各非等。若谓合中有者。其如物
非体知。成敌两立。故云涯量等。】

「知根杂乱思。湛了终无见。想念不可脱。云何获圆通。」

【湛了终无见。如前精了不能彻也。以杂乱思。于湛了性终不能见。
补遗云。此
亦就凡夫根境以辨圣人。明前不明后乃凡夫。那律半头天眼十方俱明。方是
神通之相耳。如上自叙曰。我不因眼观见十方。岂有神通但明前邪。鼻根通利
方有出入之息。若出入息支分之时。则缺于中交。两相涉入乃是中交。六根中
唯鼻舌身三乃合中知。此三中鼻根闻气。似不待其香入。身遇寒暑冷煖。似不
待触入。唯舌根非味入。则舌无知。言舌非味入。则无端由知为舌根也。故下句
便云因味生觉了也。身根中各言身触两离。非不也。圆成也。身触两离。则不成
觉观。身触二物虽合。各有边畔。非能冥会涯量犹言边畔。凡夫意根多有乱思
不能照理。岂可入圆通耶。若在空生从旷劫来心得无碍。顿入如来宝明空海。
卷六 第 481a 页 X11-0481.png
如何斥云杂乱思不见湛了耶。】

「识见杂三和。诘本称非相。自体先无定。云何获圆通。」

【携李云。论云二和生识。谓根境和合识生其中。今言三和者。能所合说也。根境
乖时识自无体。故云无定。】

「心闻洞十方。生于大因力。初心不能入。云何获圆通。」

【孤山云。耳识中唯以心闻。不由根听。斯是分真所得。故非初心能入。
长水云。
普贤菩萨。本用心闻分别众生所有知见得大自在。今拣太高收机不尽。既法
界为体心闻为用故洞十方。此由普贤因修大行之所感。故中下之机于斯绝
分。故云不能入。以众生心中发明普贤行者方现其身。非同观音触物随现。】

「鼻想本权机。秪令摄心住。住成心所住。云何获圆通。」

【狐山云。数息乃调心方便。故曰权机。机谋也。亦方便之异名耳。
资中云。若心
有住则为非住。有所住著也。非观也。真则无住。
补遗云。此亦就此方凡夫言
之。若使凡夫初心依此数息守心于鼻端。乃成有相缚心之法。圆通安在。如世
之痴禅兀坐。安能入道。若在难陀见息化为光明。乃至云息久发明明圆灭漏。
安得斥云只令摄心住而巳耶。】

「说法弄音文。开悟先成者。名句非无漏。云何获圆通。」

【说法弄音文。因斥末俗讲者。不务谈理趣。衒其音声。杂以外典以为文华。若玩
弄然。若欲于此说法。舌根中求开悟。必资先有师教开解。或宿有善种。则或有
卷六 第 482a 页 X11-0482.png
之。不则无也。良由能说法者必先学习亦善种宿成。今日开悟之功不独在舌
根矣。况所说名句。非入无漏之器。故今拣之。】

「持犯但束身。非身无所束。元非遍一切。云何获圆通。」

【上首先以小乘束身。次以大乘束心。然后身心一切通达。今言今日初心欲以
持戒执身从身识入道。则不可。何则徒能束身。心不能束。言非身则心是也。元
非遍一切。谓不能遍束身之与心也。然则今云身识。岂不是心。须知大乘菩萨
所戒单心。小乘所治身口兼意。若望单心。只成身口。】

「神通本宿因。何关法分别。念缘非离物。云何获圆通。」

【熏闻云。六神通中漏尽通是意识内證。前五通是意识外用。斯由目连宿因成
熟。从三迦叶边闻法而发。且非初心入道轨则。是故简之。
苕溪云。目连神通
由宿习所得。虽云旋湛心光发宣。非关于法分别而现。又小乘神通皆是作意。

熏闻云。谓一心秪能作一。不同大乘无记化化通也。
缘物则有。离物则亡。

谷响云。小乘修通天眼则缘障外色。修之天耳。则缘障外声。修之馀通皆然。

今谓身如意通中。转变他身。及世间所有随心自在。亦是念缘。非离物相。

补遗云。目连得通。盖由闻法得道。然后于意识禅定发于神通。非独意识而巳。
法谓法尘分别。即意识。举所显能耳。今欲对此土初心之人。只从意识入道者。
意识必有缘念。不能离所缘尘物。如何可得圆通耶。】

「若以地性观。坚碍非通达。有为非圣性。云何获圆通。」
卷六 第 483a 页 X11-0483.png

【初地大。持地菩萨观身微尘与世界微尘等无差别。乃至刀兵亦无所触。岂可
斥令坚碍非通达耶。验知此中。全以大地法相对初心以简。】

「若以水性观。想念非真实。如如非觉观。云何获圆通。」

【熏闻云。水大中如如非觉观。谓如如之理。非由水之觉观所能契会。
补遗云。
初心欲用寻伺心。想念水性。岂能契如如圆通耶。觉观即寻伺也。言能所不合。
故曰非如如。】

「若以火性观。厌有非真离。非初心方便。云何获圆通。」

【火大厌有。乌刍瑟摩厌欲观火。非真解脱。初心欲学火头厌欲火之有。只成取
舍事行。不能淫欲即是道之真离欲火也。抑又若依火头遍观火大。化淫心成
智慧火。此又非初心所宜。若初心治欲自有方便。如五停心不净是也。火头发
大心后。生大宝焰。巳成真离。但初心非及耳。】

「若以风性观。动寂非无对。对非无上觉。云何获圆通。」

【风是动性。由动有寂。动寂相对。不成圆通。故为所简。】

「若以空性观。昏钝先非觉。无觉异菩提。云何获圆通。」

【先非觉。从迷空。是无明。故属昏钝。望今妄心。故先非觉。】

「若以识性观。观识非常住。存心乃虚妄。云何获圆通。」

【熏闻云。非常。初心以识为境则。念念流动。入道良难故。
孤山云。心本无心。存
之则妄。
补遗云。弥勒唯心识观。岂不达常住耶。验知就初心观识。不能即阴
卷六 第 484a 页 X11-0484.png
是真耳。】

「诸行是无常。念性元生灭。因果今殊感。云何获圆通。」

【诸行是无常等者。盖言今日初心欲依念根通则不可。初心动念即属行阴无
常。此念性既在凡位。元是生灭。如何以生灭因尅圆通果耶。
苕溪云。巳上二
十四圣。皆由所得圆通本根。非此土当根。乃为所简。岂文殊之有慢心。诸圣之
有惭德。文殊所简去者。既而下交所取耳根当此土机。须约十八界在迷阴境
而说。但其中拣六识。有约高位。有约宿习。为非初心能入。此外为所拣去。文殊
必先立以耳根当此土机故也。不然。一十八界皆可以起众生根。诸圣本初随
缘撞著。虽在文殊。谅不可拣。今此自循六尘六根六识七大诸法相而拣。何曾
干涉诸圣边事。若云须知拣圣。全是拣机未为尽理。须知拣法全是拣机。】

「我今白世尊。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离
苦得解脱。」

【长水云。娑婆世界。耳根最利。故用音声以为佛事。手鉴云。由前问云。何方便门
得易成就。故今对曰。实以闻中入。谓此土初心。依乎耳根。悟道则速。三昧易成。
以馀根钝故。悟道则迟。观行难就。
由从耳根发识闻声。引生第六识中闻慧。
缘名句闻熏成解心种子。纳为教体。教体既成。然后思惟修习。入三摩提。成大
解脱。
苕溪云。教体应具声名句文。今言音闻者。以声是实法。馀三是假。摄假
从实。故但云音。音即所闻之境。闻即能闻之根。举所显能。而正示闻性。故云欲
卷六 第 485a 页 X11-0485.png
取等。又音即一切音声。盖本性之音耳。相宗之义。音即声识。闻性即耳识。即见
相二分。故音声不出自之本性。前文由我不自观音以观观者。即反闻也。下文
云圆真实。通真实。常真实。乃显音闻之性反闻故即空观空则清净。故名梵音。
以音闻之性闻声救苦。故即假。故名海潮音。以正反闻时。不失寻声救苦。应众
机时。不离反闻自性。则即中。故名为妙音也。】

「良哉观世音。于恒沙劫中。入微尘佛国。得大自在力。无畏施众生。妙音观世音。梵
音海潮音。救世悉安宁。出世获常住。」

【长水云。初句总标叹。次二句叹三十二应。次二句叹十四无畏。兼四不思议。次
二句叹德号。补遗云。书曰股肱良哉。良善也。观音补处安养。而助化娑婆。皆股
肱义。
孤山云。智冥妙理。故曰妙音。悲化群生。故观世音。此约法叹也。智冥理
故无二边染污。如梵音清净。悲化生故赴十界机感。如潮不过限。此约吁叹也。
救世结潮音赴机。出世结梵音冥理。亦是令众生先得世乐后获常乐。】

「我今启如来。如观音所说。

譬如人静居。十方俱击鼓。十处一时闻。此则圆真实。」

【长水云。此解脱德也。
熏闻云。居坐也。如礼记燕居闲居然。
前观音所陈三
昧。所得殊胜。赴感不差。周遍皆应。十方十界也。击鼓机动也。一时闻者应不失
也。应身无量即圆真实也。】

「目非观障外。口鼻亦复然。身以合方知。心念纷无绪。隔垣听音响。遐迩俱可闻。五
卷六 第 486a 页 X11-0486.png
根所不齐。是则通真实。」

【长水云。此般若德也。
孤山云。口鼻身俱合中知。若将以合方知句居上。其义
则顺。盖语倒耳。
熏闻云。心念纷无绪。说文云。绪丝端也。言心念纷乱如丝之
无端。补遗云。心之乱思。多失念健忘如丝之失绪也。以此明意根有障隔之义。

苕溪云。此明圆通。且寄耳用。以显闻性异于五根也。用有时方远近以量。恐
未达者谓之无常。故有下文明常真实以显也。】

「音声性动静。闻中为有无。无声号无闻。非实闻无性。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生
灭二圆离。是则常真实。」

【长水云。此法身德也。
真际云。如罗睺罗击钟。声于闻中自有动静。说为有无。
非谓闻性是有无也。世人若以不闻声时号无闻者。闻性巳灭。声尘更起遣谁
更闻。是知声有闻性不生。声无闻性不灭。生灭既而遍离。由是得名常真实也。】

「纵令在梦想。不为不思无。觉观出思惟。身心不能及。」

【如前重睡心想不行。闻舂捣声别作他物。此时岂忆静摇。应知闻性不断。故云
不为不思无。觉观出思惟者。此既不与念想相应。即出觉观思惟之表。译人回
文不尽。故令语倒。觉观即寻伺也。思惟即是遍行思也。俱是心所。皆不相应。故
名为出。又觉是本觉。即闻性也。观即是照。此即顺文。
梦闻舂捣之声。虽不思
惟闻性不灭。及乎觉观尽闻不住。觉所觉空。则身心岂能及乎。
因粘上句不
为不思无。故言觉观出于思惟耳。】
卷六 第 487a 页 X11-0487.png

「今此娑婆国。声论得宣明。众生迷本闻。循声故流转。阿难纵强记。不免落邪思。岂
非随所沦。旋流获无妄。

阿难汝谛听。我承佛威力。宣说金刚王。如幻不思议。佛母真三昧。」

【孤山云。金刚空也。如幻假也。佛母中也。】

「汝闻微尘佛。一切秘密门。欲漏不先除。畜闻成过误。将闻持佛佛。何不自闻闻。」

【补遗云。畜积乃自外而入。非中有者也。留滞言诠逐外而巳。
孤山云。将汝循
声之妄闻。以持诸佛之言教。何不反观自性而求解脱乎。上闻能观之智。下闻
所观之理。】

「闻非自然生。因声有名字。旋闻与声脱。能脱欲谁名。」

【苕溪云。上既儆其自闻。今乃略示修相。先指妄闻非无缘生。生必藉因。因即声
教。当以三慧旋此根境俱令脱黏。所执若销则能脱之慧复何名状。能脱亦亡
也。谁名之言。即责其能亡之相也。】

「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

见闻如幻翳。三界若空华。闻复翳根除。尘销觉圆净。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

【熏闻云。复其本闻。分破无明。故名为除。觉净即分真智。净极光通达。谓真智究
竟。若心起见则有不见之相。心既离见即是光明遍照之义。
长水云。净极谓
满净。解脱圆也。光通达谓满觉。般若备也。寂照谓真理。法身极也。三德既圆。三
障永尽。如大梦寤。如莲华开。返观世界。欲谁留碍。】
卷六 第 488a 页 X11-0488.png

「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摩登伽在梦。谁能留汝形。

如世巧幻师。巧作诸男女。虽见诸根动。要以一机抽。息机归寂然。诸幻成无性。」

【苕溪云。幻师譬真如。幻作喻随缘。真妄和合变成六根。如诸男女。一机即耳根
也。应以旋闻声脱为抽。
熏闻云。如于木人。抽断耳根转动之机。则诸根动作
一时俱息。
又应知要以一机抽。机谓机关。虽转动如人。元无主宰。故智论云。
佛所说法皆无有我。亦无我所。但诸法和合假名众生。如机关木人。虽能动作
内无有主。若观上文云幻作诸男女。似非木人。恐是幻术使其木人。故见诸根
机动之相。
补遗云。幻者假为之名。非必如幻师幻药化成男女。但是假作木
人即名幻师幻作耳。】

「六根亦如是。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一处成休复。六用皆不成。」

【苕溪云。元依一精明。合前幻师。妄为能依。真伪所依。分成等合文可见。
谷响
云。休善也。善复其性也。又休歇也。歇脱粘合而复其性也。】

「尘垢应念销。成圆明净妙。馀尚尘诸学。明极即如来。」

【苕溪云。上二句登圆初住。下二句从力至极。】

「大众及阿难。旋汝倒闻机。及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圆通实如是。」

【熏闻云。今谓机者。亦应怗前抽机之喻。
补遗云。反闻不循尘也。闻自性者。却
以耳闻之性为所闻。能闻是观也。前云何不自闻闻亦然。上闻字是能观。下闻
字是耳根。闻性照其闻性。寂然归真耳。】
卷六 第 489a 页 X11-0489.png

「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过去诸如来。斯门巳成就。现在诸菩萨。今各入圆明。未
来修学人。当依如是法。我亦从中證。非唯观世音。

诚如佛世尊询我诸方便。以救诸末劫。求出世间人。成就涅槃心。观世音为最。自
馀诸方便。皆是佛威神。即事舍尘劳。非是长修学。浅深同说法。」

【苕溪云。谓此方所有于诸方便而得悟者。由佛之力苟他土以馀根为利。耳根
为钝者。反显可知。
长水云。前四句颂佛令拣成就。下二句正指圆门。显是雅
当。自馀下五句。明二十四圣各随所因事相而成观行。皆是佛之威神方便令
其得道。非是久长修学浅深二机同入之法门也。足显观音即是浅深二机同
说同入长修学之法门耳。
释要云。即事舍尘劳者。因权小而入实也。又因淫
因刺因水等事也。
补遗云。唯自馀下五句。方是拣诸圣圆通之文。意云除耳
根圆通之外。其馀根入圆通之人。乃是佛威神。就馀根尘之事。亦能舍尘劳。但
非久远永则也。盖非正逗此土机宜。故曰非是长修学也。前历法相拣。则曰非
圆通。此拣能入人亦是圆通。但不可为此土永则耳。前二十四圣叙昔所證。在
小则浅。在大则深。此浅深者。于馀根尘得入者。不可与耳根闻说法为同。故曰
浅深同说法。以上非是二字冠下故也。相倍迟速不同伦又亦可。凡此土于馀
根尘得入者。必先同闻说法。以声教为本。方能入道。故曰皆是佛威神。及经浅
深同说也。所以荆溪云。此土入者不假馀尘。虽有灭后色经。净名香饭及以法
行思惟悟等。并以金口声教为本。】
卷六 第 490a 页 X11-0490.png

「顶礼如来藏。无漏不思议。愿加被未来。于此门无惑。方便易成就。堪以教阿难。及
末劫沉沦。但以此根修。圆通超馀者。真实心如是。」

【长水云。如来藏即一体三宝。具足无漏性功德故。】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身心了然。得大开示。观佛菩提及大涅槃。犹如有人因事远
游未得归还。明了其家所归道路。」

【文殊指巳选圆通心。一会之众根器各异大小不同。前文观音说竟。即感诸佛
放光互来灌顶。兼灌大菩萨及阿罗汉。受彼光者。一时俱获金刚三昧。此即显
会二十四圣诸别观门。一时圆入观音修證。今此阿难及诸初心。闻说偈巳。随
其位次悟入有异。阿难等方悟圆通从耳根入。犹未有證。故云明了其家所归
道路。手鉴云。最初语云不知常住真心乃至不知七大圆融。洎乎知者即解中
之悟也。次请云。示我本发心路。复云未达圆通本根。佛令诸圣各说初门。又敕
文珠选令易入。遂领云是中修行得无疑惑。即行中之悟也。斯则于解于行坦
然明白。可举而行。故有了家归路之喻也。未證明矣。】

「普会大众天龙八部有学二乘。及诸一切新发心菩萨。其数凡有十恒河沙。皆得
本心。远尘离垢获法眼净。」

【资中云。庄严论法眼净初地见道也。若依圆教即十住初心。
补遗云。以小乘
法眼净乃初果见道。故别圆拟之初地初住也。若据天台破尘沙为法眼净。当
在圆家八信巳上。】
卷六 第 491a 页 X11-0491.png

「性比丘尼闻说偈巳。成阿罗汉。」

【孤山云。阿罗汉其名虽小。其證乃圆。准涅槃四依品。第四依人名阿罗汉。

溪云。四卷指登伽方得三果。约圆位收之即七信巳前也。此中若用四依判位。
恐升之太高。以第四依之住第十地故。秪应示作声闻。同除四住證阿罗汉。如
涅槃中闻常取果之比也。
涅槃解圆行渐。权用小果苏息。即自入圆也。登伽
若以圆位配之。前得三果圆七信巳前。今云罗汉正入七信。所谓名偏义圆耳。】

「无量众生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按天台释法华分别功德品。发菩提心初入十信也。故仁王般若云。十善菩萨
发大心。长别三界苦轮海。
补遗云。发心者必以真如妙理平等其心。盖无等
而论等耳。良由心佛无二。何所论等乎。】

「阿难整衣服。于大众中合掌顶礼。心迹圆明。悲欣交集。欲益未来诸众生故。稽首
白佛。」

【补遗云。心迹。犹言心境也。
苕溪云。悲昔不闻。欣今得悟。又念未来众生未悟
故悲。观现在大众得益故忻。
团明即是心所行路。故云心迹。领悟既深。故下
云无疑惑。】

「大悲世尊。我今巳悟成佛法门。是中修行得无疑惑。

常闻如来说如是言。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自觉巳圆能觉他者如来应
世。我虽未度愿度末劫一切众生。」
卷六 第 492a 页 X11-0492.png

【菩萨四誓以度人为先。如来十号以应世为本。当知五住究尽二死永亡。方云
得度。】

「世尊。此诸众生去佛渐远。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欲摄其心入三摩地。云何令其安
立道场远诸魔事。于菩提心得无退屈。」

【长水云。前虽广说圆通修證。凡夫始学障难尤深。况末代邪宗纷然竞起。邪言
惑正。魔辨逼真。滥迷既多。朋流者众。若不甄辨。妨正修行。故以戒定慧验之。邪
元自露。故九十六种外道皆能修禅。而无戒德。涅槃经云。魔尚能变身为佛。岂
不能为四依菩萨。
释要云。住前名初依五品十信位也。初住至五住名二依。
六七二住名三依。八九十住名四依。通言依者。以内有道法。堪受人天依止也。
此约圆教配也。恐惑乱世间。故佛不说。若言听畜八不净物者。一田宅。二种殖
根栽。三贮聚稻谷居监求利。四奴婢人民。五养群畜。六金银财宝。七象牙刻镂
诸宝大床等。八铜铁釜镬等物。是魔所说。身外之物尚不许畜。何况淫盗杀妄
根本贪嗔。世有愚人为魔所惑。诽毁戒律言是小乘自称大乘无碍自在。下经
广破此等并是魔业。故佛深诫。是称必定大乘明了之教。阿难大权。悯我将来
必陷魔难。故殷勤毁请。永为真诫耳。
熏闻云。邪师说法者。如梁肃止观统例
云。去圣久远贤人不出。庸昏之徒含识而巳。致使魔邪诡惑诸党并炽。空有云
云为坑为阱。有胶于文句不敢动者。有流于渀浪不能住者。有太远而甘心不
至者。有太近而我身即是者。有枯木而称定者。有窍号而称慧者。有奔走非道
卷六 第 493a 页 X11-0493.png
而言权者。有假于鬼神而言通者。有放心而言广者。有罕言而为密者。有齿舌
潜传而为口诀者。凡此之类。自立为祖继祖。为家。反经非圣。昧者不觉。今阿难
请意。谓当尔之时。恐诸众生为彼所惑。云何令其摄心入定等。】

「尔时世尊于大众中称赞阿难。善哉善哉。如汝所问安立道场。救护众生末劫沉
溺。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阿难大众唯然奉教。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柰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
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长水云。此总明三学。下别示戒学。以定慧二门前巳说故。扶律谈常同涅槃矣。

定慧二门前巳说者。从初至第四半经总是开解。即慧学。从阿难举喻譬
如天王赐与华屋至此。是明定学。故此下唯明戒学。扶律谈常者。意明今经唯
显圆顿。合明大乘持戒。何以但明四根本戒。以符合小乘律制为最后诫勖。摄
心为戒。断性亦无。即大乘持戒。故知名虽同小。持心永殊。
孤山云。毗奈耶此
云律。
谷响云。以此方法律之名。翻彼土奈耶之语。律者诠也。诠量轻重犯不
犯等。风俗通曰。皋陶谟虞造律。律训诠。又尚书大传曰。丕天之大律。注云。奉天
之大法。法亦律也。
补遗云。应知此中扶小律故淫戒居初。部属实故摄心为
戒。不同小乘治身口而巳。】

「阿难。云何摄心我名为戒。
卷六 第 494a 页 X11-0494.png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孤山云。大乘则杀戒居初。慈心为本故。小乘则淫戒居初。人多喜犯故。今扶小
律以淫为初。又小乘四重唯制杀人。犯者既稀。故居盗后。今制杀畜。须居盗先。
又四重制僧。五戒制俗。亦复不同。大论淫欲虽不恼众生。心心系缚。故为大罪。
是以戒律中淫欲为初。白衣不杀戒在前。为求福故。】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
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熏闻云。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应知此约比丘等修正定者。
借使得入观行位中。若不断淫。正翻为邪。即同魔业。杀戒亦尔。但随定力三品
分之暂得生天。天报若终还堕地狱。下云受魔福尽。堕无间狱。】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行贪淫为善知识。令诸众生落爱见
坑失菩提路。」

【落爱见坑者。爱义可知。见者如为众生说行淫欲非障道法。或复错说淫欲是
道等。】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淫。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

【戒虽与小乘名同。而持随有异。此则一一内防心念轻重等持。彼则事逐缘成。
轻重随戒。故先断心淫。故论云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故与小乘
持戒全别。
补遗云。即律中受随二戒也。初誓受于师。后随而行之也。
熏闻
卷六 第 495a 页 X11-0495.png
云。今谓先断心淫。乃防萌杜渐之意。非谓起心便同初萹一例结罪。如大经云。
言语嘲调。壁外钏声。男女相追。皆污净戒。天台菩萨戒疏指此为污定共戒。又
称叹摩触等。皆是淫戒方便。悉犯轻垢。当知大经云菩萨持遮制戒与性重戒
等无差别者。盖慎小过。如护夷愆耳。】

「是故阿难。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砂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只名热砂。何以故。
此非饭本。砂石成故。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纵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轮转三
涂必不能出。如来涅槃何路修證。

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

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彼旬说。」

【长水云。正云波卑夜。此翻恶者。
熏闻云。或言杀者。断人善根故名杀。违佛乱
僧。罪莫之大。故名恶。波旬讹也。】

「阿难。又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杀。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杀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杀必落神
道。上品之人为大力鬼。中品则为飞行夜叉诸鬼帅等。下品当为地行罗刹。彼诸
鬼神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带杀修禅。报为神道。功深福厚。为大力鬼。即五岳四渎系祠祀者。功浅福劣。列
在中下八部所管及大海边罗刹国类。因修定故。皆有业通迅疾无碍。不断杀
故。受此恶趣为天驱役。若不修禅及不修福但行杀害。直入地狱。无此差降。】
卷六 第 496a 页 X11-0496.png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鬼神炽盛世间。自言食肉得菩提路。

阿难。我令比丘食五净肉。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无命根。汝婆罗门。地多蒸湿。加
以砂石。草菜不生。我以大悲神力所加。因入慈悲。假名为肉。汝得其味。」

【携李云。涅槃迦叶问佛。云何如来先许比丘三种净肉。佛言。为随事渐制故。言
三种者。除人蛇象马驴狗狮子狐猪猕猴十种之外。若不见不闻不疑。即名为
净。今云五者。加自死鸟残二也。涅槃复有九种净肉。即于三净各开正罪及前
后方便也。
谷响云。于见闻疑中各说三相。且见中三者。见谓牵畜去时。乃至
见彼持刀临杀时。名方便。见正杀时。即根本正罪。见杀巳欢喜。名后方便。不见
此三。名为净肉。闻三亦尔。疑中三者。初瞥尔举心。名前方便。分别思忖疑为巳
杀。名根本正罪。疑巳欢喜。名后方便。无此三疑。名为净肉。
然诸律并明鱼肉
为食。唯楞伽涅槃及以今经悉唱断肉。盖说被机。事有顿渐。定慧既尔。戒律亦
然。故梵网顿制。对别圆之机久断食肉。但鹿苑以来毗尼渐制。对藏机故开三
净。化道将终。则取渐归顿。于是三经俱唱断肉。楞伽且制藏通菩萨。此经则兼
制三乘。洎至涅槃更独制声闻。殷勤告示云云。汝婆罗门。西方四姓以婆罗门
为上。故彼五天悉号婆罗门国。僧亦号为婆罗门僧。华备西域记。】

「奈何如来灭度之后。食众生肉名为释子。汝等当知。是食肉人。纵得心开似三摩
地。皆大罗刹。报终必沉生死苦海。非佛弟子。如是之人。相杀相吞相食未巳。云何
是人得出三界。」
卷六 第 497a 页 X11-0497.png

【长水云。似三摩地鬼神定也。亦能令知过去未来事。与善定相似。如起信说。】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次断杀生。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二决定清净明诲。

是故阿难。若不断杀修禅定者。譬如有人自塞其耳高声大叫求人不闻。此等名
为欲隐弥露。

清净比丘及诸菩萨。于岐路行不蹋生草。况以手拔。云何大悲取诸众生血肉充
食。」

【熏闻云。草本无情。外计云有。佛遮其谤。故制坏生。清净戒者尚兢持之。况有情
之类乎。】

「若诸比丘。不服东方丝绵绢帛及是此土靴履裘毳乳酪醍醐。如是比丘。于世真
脱。酬还宿债不游三界。何以故。服其身分皆为彼缘。如人食其地中百谷足不离
地。必使身心于诸众生若身身分身心二涂不服不食。我说是人真解脱者。」

【资中云。西国指此方为东。彼尚不许杂野蚕绵作新卧具。况有家蚕。律中若有
犯者。斩剉涂埵。终不衣也。
补遗云。似若取犯者。绵绢斩剉。用涂漫泥埵。示无
用也。
酬还宿债。即此生身。舍此则迥别三界矣。
释要云。物理论云。梁者黍
稷之总名。稻者粳糯之总名。菽者众豆之总名。三谷各二十。合六十。蔬果之实
合二十。合为百谷。
荆公云。此为凡夫求解脱者说。所谓凡地修圣行者也。若
果地所习。非凡夫法。非圣人法。苟可与彼为缘。乃将所以度脱之。】

「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卷六 第 498a 页 X11-0498.png

阿难。又复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偷。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偷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偷必落邪
道。上品精灵中品妖魅。下品邪人诸魅所著。彼等群邪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
上道。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炽盛世间。潜匿奸欺称善知识。各自谓巳得上人
法。詃惑无识恐令失心。所过之处其家耗散。」

【熏闻云。潜匿奸欺则怀偷贼之心。称善知识则盗圣贤之名。若据各自谓巳得
上人法。此则巳是犯大妄语。今且用为取财之缘耳。證真引十诵律有六种盗
心。谓苦切取(谓乞怜状)轻慢取(有现威状)以他名字取(谓我是善知识)抵突取(谓慢骂使伏巳)受寄取(谓昏
昧他寄附)出息取(谓以钱责人之息者)五分律有四种。谓谄心曲心瞋心恐怖心。四分律有十
种。谓黑暗心(谓不知因果)邪心(谓不识正理)曲戾心(谓谄附)恐怖心(谓惟恐失之)常有盗他物心
(既言常有则不问多寡必欲盗耳)决定取(若以力强取不问可否)寄物取。恐怖取(谓以言恐之。如谈他地狱受报。摇憾之事而取财)
见便取(谓伺其可取之便而盗之)倚托取(谓假借权势。经云恐令失心。即恐怖取失心即令前人失巳正念俱堕邪见)今谓此经
潜匿奸欺等。其言虽略。足以蔽诸。而偏指称善知识者。将非如来悬鉴末世其
徒实繁耶。持此经者当以自省。】

「我教比丘循方乞食。令其舍贪成菩提道。诸比丘等不自熟食。寄于残生旅泊三
界。示一往还去巳无返。」

【梵网经自手作食犯轻垢罪。律文犯堕。】
卷六 第 499a 页 X11-0499.png

「云何贼人假我衣服裨贩如来造种种业。皆言佛法。却非出家具戒比丘为小乘
道。由是疑误无量众生堕无间狱。」

【裨附也。谓附佛法以自活命。
又裨增也。如贩卖人加增其价。自无实德。而加
增之以贩卖。而求为之师。乃贩卖佛法耳。
资中云。涅槃邪正品云。我灭后是
魔波旬渐当坏乱我之正法。乃至作比丘比丘尼像及阿罗汉等形。以此有漏
之身称是无漏。乃至说言无四波罗夷。十三僧残。二不定法。三十舍堕。九十堕。
四忏悔法。众多学法。七灭诤等。无偷兰遮。亦无五逆等罪乃一阐提。乃至若犯
如是等罪亦无有报。如是说者并是魔说。云云。
常闻冷齐夜话云。曾于夏月
道逢禅者。问所从。曰闽中饫生荔技而还。又问此复何之。曰欲到卢山读未见
碑耳。予曰。子何破夏而出。曰夏制岂为我辈设耶。(彼文)呜呼。何无识之甚乎。岂有
轻佛制而口腹是急。尚欲称之哉。往往无识蹈其迹而轻佛制者多矣。疑误堕
狱可弗信欤。】

「若我灭后。其有比丘。发心决定修三摩地。能于如来形像之前。身燃一灯。烧一指
节。及于身上爇一香炷。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长揖世间永脱诸漏。虽未
即明无上觉路。是人于法巳决定心。」

【孤山云。盗者取他依报资于巳身。今损正报以供上圣。故能翻破无始盗业。

补遗。荆公。苕溪。释要云。法华药王本事品中云。有人问律制。烧身得兰。烧指得
吉。此中赞烧其事如何。今为答之。大小开制教法不同。小制结遇。大制令烧。故
卷六 第 500a 页 X11-0500.png
梵网中若不烧者非出家菩萨。岂独令俗而不制道。故知顺小行易。不烧何难。
从大乘难。烧乃不易。世以不持为大。则小大俱倾。手著𦚾曰揖。郦食其初见沛
公。方以两女洗足。郦生长揖不拜。长揖谓似欲揖而去也。今云长揖世间。亦取
谢绝之意。】

「若不为此舍身微因。纵成无为。必还生人酬其宿债。如我马麦正等无异。」

【苕溪云。马麦缘在兴起行经云。
佛昔于迦叶佛时为婆罗门。博通典籍。教五
百童子。因王设会请佛及僧。有一比丘病不能赴。佛及大众食巳还时。为病比
丘请食。过梵志山。梵志闻食香美。便与嫉妒曰。此髡头沙门。正应食马麦。不应
食此甘馔之供。告诸童子。童子曰。此等师主亦应食马麦。佛告舍利弗。尔时婆
罗门则我身是。五百童子今五百罗汉是。病比丘即弥勒菩萨是。以是因缘。我
与卿等。经历地狱无数千岁。今虽成道。尔时残缘。故于毗兰邑食马麦九十日
也。又中本起经明。舍卫国随兰郡。有婆罗门名阿耆达多。请佛与五百比丘三
月供食。时婆罗门为天魔所惑。耽荒五欲退入后宫。其郡既饥。人不好道。佛与
比丘各且分卫。三日空还。时有马师减麦饭佛。及比丘等。云云。
长水云。前云
摩登伽在梦。谁能留汝形。今云纵成无为必酬宿债者。此示业报不亡。成无为
后。现有为身尚还宿债。况全未离有为。而欲妄逃业果。其可得乎。】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断偷盗。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三决定清净明诲。

是故阿难。若不断偷修禅定者。譬如有人。水灌漏卮欲求其满。纵经尘劫终无平
卷六 第 501a 页 X11-0501.png
复。」

【谷响云。卮饮酒器也。】

「若诸比丘。衣钵之馀分寸不畜。乞食馀分施饿众生。于大集会合掌礼众。有人捶
詈同于称赞。必使身心二俱捐舍。身肉骨血。与众生共。不将如来不了义说回为
巳解以误初学。佛印是人得真三昧。」

【熏闻云。宝云经云。凡乞食分为四分。一分奉同梵行者。一分与穷乞人。一分与
诸恩神。一分自食。上有人等二句是舍心。下身肉等二句是舍身。亦可舍身之
际须亡能舍之心。故智论云舍身易舍心难。
苕溪云。法华以前。圆教之外皆
不了义。盖权实未融故也。今既开显。同法华圆。岂将不了以误初学。若乃去实
取权诱物从巳者。亦佛法之大盗欤。
长水云。不将佛方便说回作自巳心中
独悟之法。以此詃惑无识初学。得食净肉。必至了教一切皆断。不了义教将为
究竟说也。执楞伽云。愚痴凡夫恶见所噬。邪曲迷醉妄称一切智说。晖解云。无
智之人。不了如来方便说法。而乃妄称一切智人。作究竟说。】

「如我所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阿难。如是世界六道众生。虽则身心无杀盗淫三行巳圆。若大妄语。即三摩提不
得清净。成爱见魔。失如来种。」

【孤山云。内贪名利。欲他重巳。则成爱魔。内起邪见。以巳均圣。则成见魔。】

「所谓未得谓得。未證言證。或求世间尊胜第一。谓前人言。我今巳得须陀洹果。斯
卷六 第 502a 页 X11-0502.png
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道。辟支佛乘。十地。地前。诸位菩萨求彼礼忏。贪其供养。」

【熏闻云。未得三果。未證无学。此似见魔。或求下正是爱魔。
长水云。涅槃邪正
品云。若有说言我巳得成阿耨菩提。何以故。以有佛性故。有佛性者。必定得成
阿耨菩提。当知是人犯波罗夷罪。何以故。虽有佛性。以未修习诸善方便。是故
未见。以不见故。不得成就阿耨菩提。故知略不修断。自称即是佛者皆大妄语。
犯波罗夷。非佛弟子。】

「是一颠迦销灭佛种。如人以刀断多罗木。佛记是人永殒善根无复知见。沉三苦
海。不成三昧。」

【孤山云。大妄语罪同于阐提。
熏闻云。多罗树形如棕榈。高者七八十尺。】

「我灭度后。敕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轮转。或作沙
门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淫女寡妇。奸偷屠贩。与其同事。称赞
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泄佛密因。轻言未学。」

【长水云。四摄利人。作种种化。初同其道。后劝佛乘。尽为益化非贪利巳。释要云。
四摄者。一布施以财法二施。令彼附巳也。二爱语。以软顺之语慰彼受道。三利
行。三业利他令生恭敬。四同事。以种种形同其事业。
补遗云。泄佛密因者。凡
应化同凡。乃作佛之密因耳。】

「唯除命终阴有遗付。」

【孤山云。非公灼惑众。但私示于人耳。南岳之言铁轮。天台之示五品。功德铠说
卷六 第 503a 页 X11-0503.png
偈。真观师屈指。即其事焉。谷响云。南岳临终谓其徒曰。吾一生望入铜轮。领徒
太早。损巳利他。今但铁天轮耳。璎珞以十轮喻位。铁信。铜住。银行。金向。水精地。
摩尼等。南岳六根清净。即圆十信位也。智者临灭谓智朗曰。吾不领众。必净六
根。以损巳益他但居五品。求那跋摩此云功德铠。罽宾国王之子。宋文帝时来
于建康。临终作梵语说偈。付弟子何沙罗寄归西土。文帝令译乃言于阇婆林
邑。證得须斯两果。至死反屈二指以表之。真观钱塘天竺寺僧。当隋文帝时。及
死及屈三指表證三果。】

「云何是人惑乱众生成大妄语。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复断除诸大妄语。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四决定清净明
诲。

是故阿难。若不断其大妄语者。如刻人粪为旃檀形。欲求香气无有是处。我教比
丘直心道场。于四威仪一切行中尚无虚假。云何自称得上人法。譬如穷人妄号
帝王自取诛灭。况复法王如何妄窃。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求佛菩提。如噬脐人。欲
谁成就。」

【果招纡曲三涂报也。
携李云。噬脐喻求菩提不可及也。
熏闻云。鲁庄公六
年楚文王伐申过邓。邓祁侯曰。吾甥也。止而享之。骓甥聃甥养甥请杀楚子。邓
侯弗许。三甥曰。亡邓国者必此人也。若不早图。后君噬脐。言若齧腹脐。喻不可
及。】
卷六 第 504a 页 X11-0504.png

「若诸比丘。心如直弦一切真实入三摩提永无魔事。我印是人。成就菩萨无上知
觉。

如我所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六
卷六 第 505a 页 X11-0505.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