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 第 79a 页
No. 267
首楞严经义疏释要钞卷第一并序
长水沙门 怀远 录
长水大师释楞严经曰义疏者盖直以一家要义而
消经也流通虽久而钞阙焉一日门弟子稽首于余
请制钞以辅疏余告之曰先师所作若文若义焕犹
日月何俟于记二三子曰于师虽明于某犹昧乃不
得巳集成钞文六卷既释疏之要义故以释要命题
云耳。
时钜宋四叶嘉祐辛丑十月望日序
将释此经依长水义疏消释疏文二节初题目二初
经疏通题二述作人号今初首楞严义疏注经此题
七字能所通别略有三重一首楞严经四字是所解
法题义疏注三字是能解疏目二首楞严是能诠法
题之别号经之一字是能诠之通号以通从别则非
馀经或云首楞严为所诠经之一字为能诠者盖取
绮互相收之义也意以所诠法界妙定摄理行二经
以能诠经字摄首楞严三字如世织绮互现其纹也
三首楞严唯局当部是能拣义疏注经通馀疏馀经
首楞严经义疏释要钞卷第一并序
长水沙门 怀远 录
长水大师释楞严经曰义疏者盖直以一家要义而
消经也流通虽久而钞阙焉一日门弟子稽首于余
请制钞以辅疏余告之曰先师所作若文若义焕犹
日月何俟于记二三子曰于师虽明于某犹昧乃不
得巳集成钞文六卷既释疏之要义故以释要命题
云耳。
时钜宋四叶嘉祐辛丑十月望日序
将释此经依长水义疏消释疏文二节初题目二初
经疏通题二述作人号今初首楞严义疏注经此题
七字能所通别略有三重一首楞严经四字是所解
法题义疏注三字是能解疏目二首楞严是能诠法
题之别号经之一字是能诠之通号以通从别则非
馀经或云首楞严为所诠经之一字为能诠者盖取
绮互相收之义也意以所诠法界妙定摄理行二经
以能诠经字摄首楞严三字如世织绮互现其纹也
三首楞严唯局当部是能拣义疏注经通馀疏馀经
卷一 第 79b 页 X11-0079.png
为所拣故标首楞严为经疏之别目也。
首楞严者竺方之语宋云一切事究竟坚固未修此
定一切事法宛尔差殊为法所缚得此定时山河大
地色空明暗一切事法当处寂灭即是常住心性故
云究竟坚固法华云世间相常住古人云心外无法
满目青山然今经一题凡二十字但标三字者以此
三字正示中道妙行显乎法界正体众生诸佛同此
一源故天台云法界寂然名止寂而常照名观既为
一经之宗要三世如来之所修疏取简要故以标题
问大佛顶三字正诠三德妙理是一经所显何不以
此标题耶答约言诠边在迷属事首楞严是行取理
为亲故然师云本虽久远圆顿虽实第一义虽理望
观属事故知首楞严为最要也然经之一字若取文
便令居首楞严三字之下今取义便故在于末谓以
义疏笺释经文故也亦是以下经字之通彰于上别
以上首楞严之别彰于下通(云云)。
△义者释名曰宜
也谓裁制事物使合宜故疏主意云我今直以圆实
之义而解经文不更广约五时诸教而消释也。
△疏
者条也条理经文之义趣也又文心雕龙云疏者布
也谓布置物端撮题近意也。
△注者或从水作或从
言作若从言则以言义注释经文故也若从水则如
一源之水若不流注则无以润物疏不流注何由益
生故今流注以利群情也又注者连环属著之义谓
以义笺于经下俾经下有义义上存科免致亢行令
首楞严者竺方之语宋云一切事究竟坚固未修此
定一切事法宛尔差殊为法所缚得此定时山河大
地色空明暗一切事法当处寂灭即是常住心性故
云究竟坚固法华云世间相常住古人云心外无法
满目青山然今经一题凡二十字但标三字者以此
三字正示中道妙行显乎法界正体众生诸佛同此
一源故天台云法界寂然名止寂而常照名观既为
一经之宗要三世如来之所修疏取简要故以标题
问大佛顶三字正诠三德妙理是一经所显何不以
此标题耶答约言诠边在迷属事首楞严是行取理
为亲故然师云本虽久远圆顿虽实第一义虽理望
观属事故知首楞严为最要也然经之一字若取文
便令居首楞严三字之下今取义便故在于末谓以
义疏笺释经文故也亦是以下经字之通彰于上别
以上首楞严之别彰于下通(云云)。
△义者释名曰宜
也谓裁制事物使合宜故疏主意云我今直以圆实
之义而解经文不更广约五时诸教而消释也。
△疏
者条也条理经文之义趣也又文心雕龙云疏者布
也谓布置物端撮题近意也。
△注者或从水作或从
言作若从言则以言义注释经文故也若从水则如
一源之水若不流注则无以润物疏不流注何由益
生故今流注以利群情也又注者连环属著之义谓
以义笺于经下俾经下有义义上存科免致亢行令
卷一 第 79c 页 X11-0079.png
人易晓拣异他疏与经别行。
△经者训法训常法乃
群机所轨常则万圣同宣故曰经也又经者径也此
经是三世如来趣实之通径也。
△卷者可捲舒也。
△
第者居也。
△一则建数之首。
二述作人名。
△长水者秀州之水名也。
△沙门具云沙
门那此云乏道由为良福田故能断众生馑乏因修
八正道故能断一切邪道故大经云断一切乏断一
切邪道是故修八正道者名沙门那亦翻勤息(云云)
合有释字今不著者以此方无外道故西国外道亦
称沙门故著释以拣之亦有释种不出家者著沙门
以拣之有此二患故曰沙门释也。
△子璿者即疏主
之高讳也本名子玄字仲微梓里在钱塘俗姓郑氏
投师落发于南山普门寺因受学于嘉兴僧判官洪
敏法师故以长水标号天禧中天台僧正崇教大师
慧恩奏请入山讲演此经敕赐紫衣天圣年中钱塘
府主胡侍郎请于祥符寺开讲道俗听众近一千人
荐赐徽号曰楞严大师然疏主天与其性妙悟兹经
早因诸方禅德虔命消经制单消经科一本现行于
世凡讲兹经迄三十遍后遇海监保寿院庆南大师
敦请制疏遂往彼院九旬秉笔一疏告成宇内僧英
朝中卿彦靡不钦奉而耽阅者也。
△集者聚也刘熙
云会集众䌽以成锦绣会集众字以成词义今疏主
会集众义以成此疏也亦谦也。
二偈文归请二初归命三宝然此一偈全是资中沆
△经者训法训常法乃
群机所轨常则万圣同宣故曰经也又经者径也此
经是三世如来趣实之通径也。
△卷者可捲舒也。
△
第者居也。
△一则建数之首。
二述作人名。
△长水者秀州之水名也。
△沙门具云沙
门那此云乏道由为良福田故能断众生馑乏因修
八正道故能断一切邪道故大经云断一切乏断一
切邪道是故修八正道者名沙门那亦翻勤息(云云)
合有释字今不著者以此方无外道故西国外道亦
称沙门故著释以拣之亦有释种不出家者著沙门
以拣之有此二患故曰沙门释也。
△子璿者即疏主
之高讳也本名子玄字仲微梓里在钱塘俗姓郑氏
投师落发于南山普门寺因受学于嘉兴僧判官洪
敏法师故以长水标号天禧中天台僧正崇教大师
慧恩奏请入山讲演此经敕赐紫衣天圣年中钱塘
府主胡侍郎请于祥符寺开讲道俗听众近一千人
荐赐徽号曰楞严大师然疏主天与其性妙悟兹经
早因诸方禅德虔命消经制单消经科一本现行于
世凡讲兹经迄三十遍后遇海监保寿院庆南大师
敦请制疏遂往彼院九旬秉笔一疏告成宇内僧英
朝中卿彦靡不钦奉而耽阅者也。
△集者聚也刘熙
云会集众䌽以成锦绣会集众字以成词义今疏主
会集众义以成此疏也亦谦也。
二偈文归请二初归命三宝然此一偈全是资中沆
卷一 第 80a 页 X11-0080.png
法师语疏主本宗资中疏文意不忘本故特存焉然
归三宝有其具阙不同有但归佛者有但归人者有
总不归者此乃各随作者之意今疏即具归也然由
六种义故所以归依三宝一是荷恩德谓佛大慈垂
教与僧令我于苦不至于乐有得即三宝于我有大
恩德为感荷故而归命之二请加护故谓将欲制疏
恐多魔娆有成难事故归命之三为生信故谓疏主
种智未圆所述疏文恐鲜有信今承佛力而作必信
无疑四作仪式故夫臣子之道欲有所作必先告于
君父今遗法子将有撰集必归三宝为后式故五表
尊胜故三宝尊崇首出庶物为世良田疏首归之表
殊胜故六为益物故三宝之能广益群品凡愚不觉
鲜有知者故特归之以显于物有大利也。
△稽首者
即能归志诚也稽者稽(鸡音)也以头至地稽留少时也
即九拜之最重也九拜者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以头
扣地也三曰空首以头至手即拜首也四曰振动即
变其颜色有似哀悔五曰吉拜即先拜而后稽颡谓
齐衰不杖巳下者六曰凶拜即先稽颡而后拜三年
服者七曰奇(基音)拜先屈一膝也八曰褒拜即再拜也
九曰肃拜但俯下手即介冑者不拜但揖而巳今云
稽首即至重之拜也然能归之人必具三业以身业
归显佛有天眼见以口业归显佛有天耳闻以意业
归显佛有他心知未归巳前三业悉皆不善归依之
后三业皆善也又因中以身业归果上获神通轮以
归三宝有其具阙不同有但归佛者有但归人者有
总不归者此乃各随作者之意今疏即具归也然由
六种义故所以归依三宝一是荷恩德谓佛大慈垂
教与僧令我于苦不至于乐有得即三宝于我有大
恩德为感荷故而归命之二请加护故谓将欲制疏
恐多魔娆有成难事故归命之三为生信故谓疏主
种智未圆所述疏文恐鲜有信今承佛力而作必信
无疑四作仪式故夫臣子之道欲有所作必先告于
君父今遗法子将有撰集必归三宝为后式故五表
尊胜故三宝尊崇首出庶物为世良田疏首归之表
殊胜故六为益物故三宝之能广益群品凡愚不觉
鲜有知者故特归之以显于物有大利也。
△稽首者
即能归志诚也稽者稽(鸡音)也以头至地稽留少时也
即九拜之最重也九拜者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以头
扣地也三曰空首以头至手即拜首也四曰振动即
变其颜色有似哀悔五曰吉拜即先拜而后稽颡谓
齐衰不杖巳下者六曰凶拜即先稽颡而后拜三年
服者七曰奇(基音)拜先屈一膝也八曰褒拜即再拜也
九曰肃拜但俯下手即介冑者不拜但揖而巳今云
稽首即至重之拜也然能归之人必具三业以身业
归显佛有天眼见以口业归显佛有天耳闻以意业
归显佛有他心知未归巳前三业悉皆不善归依之
后三业皆善也又因中以身业归果上获神通轮以
卷一 第 80b 页 X11-0080.png
口业归果上获正教轮以意业归果上获记心轮轮
能摧碾业烦恼故稽首通下法僧而转。
△我大师下
六句即所归三宝然有三种谓住持别相同体住持
者雕铸塑画名佛经律论教名法剃发染衣为僧别
相者佛即三身十身法即教理行果僧即三贤十圣
然亦五教浅深之异以三身等各别故故名别相耳
同体者即就一法之上有觉照义故名佛可轨持故
名法理智众德和合名僧今于三中此经是开权后
说即正归一体旁及馀二我字通于能所若属能归
即稽首我之大师若属所归即称佛为我也然佛法
无我何以称我谓拣彼此故即四我中能是世流布
所通真假。
△大师即十号中一也然兹一句唯属释
迦一佛以是此界化主故。
△十方调御尊即遍一切
以表诸佛同證故谓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也又
拣二乘不信有他方佛也唯许释迦一人。
△调御者
涅槃云如来有四善法调御众生。
△尊者天人所尊
重故具上九号故受尊称。
△佛顶下二句叹法宝法
有四种谓教理行果佛顶即教法下云虽蒙如来佛
顶神咒。
△首楞严是行法下云有大佛顶名首楞严
具足万行。
△大觉是果法即究竟觉也拣异相似分
真故云大觉。
△如来藏即理法又佛顶果也首楞严
行也大觉如来藏是理法下云空生大觉中诠此三
故名为教法藏者含藏为义体具众德故。
△圆明下
二句叹僧宝圆明即二十五圣尽證圆明之人也或
能摧碾业烦恼故稽首通下法僧而转。
△我大师下
六句即所归三宝然有三种谓住持别相同体住持
者雕铸塑画名佛经律论教名法剃发染衣为僧别
相者佛即三身十身法即教理行果僧即三贤十圣
然亦五教浅深之异以三身等各别故故名别相耳
同体者即就一法之上有觉照义故名佛可轨持故
名法理智众德和合名僧今于三中此经是开权后
说即正归一体旁及馀二我字通于能所若属能归
即稽首我之大师若属所归即称佛为我也然佛法
无我何以称我谓拣彼此故即四我中能是世流布
所通真假。
△大师即十号中一也然兹一句唯属释
迦一佛以是此界化主故。
△十方调御尊即遍一切
以表诸佛同證故谓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也又
拣二乘不信有他方佛也唯许释迦一人。
△调御者
涅槃云如来有四善法调御众生。
△尊者天人所尊
重故具上九号故受尊称。
△佛顶下二句叹法宝法
有四种谓教理行果佛顶即教法下云虽蒙如来佛
顶神咒。
△首楞严是行法下云有大佛顶名首楞严
具足万行。
△大觉是果法即究竟觉也拣异相似分
真故云大觉。
△如来藏即理法又佛顶果也首楞严
行也大觉如来藏是理法下云空生大觉中诠此三
故名为教法藏者含藏为义体具众德故。
△圆明下
二句叹僧宝圆明即二十五圣尽證圆明之人也或
卷一 第 80c 页 X11-0080.png
唯叹观音(云云)。
△诸圣众即普该听众也或可一切
诸圣皆圆明大士也。
△上首龙尊王即独赞文殊也
菩萨成道先劫号龙尊王今迹居因位弼辅能仁智
德超群为众纲领故云上首下云文殊师利而为上
首。
△常辟下总叹大慈辟开也谓常开大慈门度脱
苦恼众也门有能通无壅为义然有教门行门理门
之异慈能与乐悲能拔苦既云与乐拔苦必然或可
救即是悲谓佛以四摄法救拔苦众生也。
△者即指
三宝是救摄众生之者。
△愿垂下结愿利生愿即睎
欲义疏主将欲制疏恐多魔娆故乞威加也又此妙
难思法深而且隐谓教理行果俱不思议若匪三宝
助增智慧则无以解通幽旨故法华云假使满世间
皆如舍利弗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圣智尚难图
度凡岂不祈加护一言加护有冥有显冥即但求潜
应密助智力显即现身摩顶说法慰安今但祈冥加
耳然广论冥显有四句三十六句等(云云)。
△我即疏主
自称也。
△显说即疏主智也。
△妙难思即此教也谓
我欲以疏彰显宣说此妙难思之教也能诠所诠皆
不思议故称曰妙又将入末叶斗争坚牢恐异执者
多毁仰祈三宝护持必无所娆。
△普共下回向群灵
释经之意只为利生。
△含灵即众生之异目也又拣
相宗三无二有有不成佛者故特结云诸含灵也。
△
速證真如海者意云非谓令生證得人天声闻等宗
盖欲令众生同證真如究竟果海故也。
△言真如海
△诸圣众即普该听众也或可一切
诸圣皆圆明大士也。
△上首龙尊王即独赞文殊也
菩萨成道先劫号龙尊王今迹居因位弼辅能仁智
德超群为众纲领故云上首下云文殊师利而为上
首。
△常辟下总叹大慈辟开也谓常开大慈门度脱
苦恼众也门有能通无壅为义然有教门行门理门
之异慈能与乐悲能拔苦既云与乐拔苦必然或可
救即是悲谓佛以四摄法救拔苦众生也。
△者即指
三宝是救摄众生之者。
△愿垂下结愿利生愿即睎
欲义疏主将欲制疏恐多魔娆故乞威加也又此妙
难思法深而且隐谓教理行果俱不思议若匪三宝
助增智慧则无以解通幽旨故法华云假使满世间
皆如舍利弗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圣智尚难图
度凡岂不祈加护一言加护有冥有显冥即但求潜
应密助智力显即现身摩顶说法慰安今但祈冥加
耳然广论冥显有四句三十六句等(云云)。
△我即疏主
自称也。
△显说即疏主智也。
△妙难思即此教也谓
我欲以疏彰显宣说此妙难思之教也能诠所诠皆
不思议故称曰妙又将入末叶斗争坚牢恐异执者
多毁仰祈三宝护持必无所娆。
△普共下回向群灵
释经之意只为利生。
△含灵即众生之异目也又拣
相宗三无二有有不成佛者故特结云诸含灵也。
△
速證真如海者意云非谓令生證得人天声闻等宗
盖欲令众生同證真如究竟果海故也。
△言真如海
卷一 第 81a 页 X11-0081.png
者法喻双举也真者离诸伪妄如者无去无来法性
周遍如海广大离虚妄故如海清净无法不备如海
珍宝由此义故以海喻之。
将释下二分文解释二初分章。
△将者欲也且也。
△初
教起因缘者夫圣人设教必不徒然今经发兴有何
所以故授之以教起缘由兹经由十因缘故而得发
起名教既兴未知约法约人摄属何藏故次辩藏乘
分摄藏通于大小菩萨有权实不以义求罔知旨趣
既知此经菩萨藏摄经藏所收未审诠法分齐极至
于何故有第三教义分齐教所诠义巳知至极未委
何等机宜于此悟入故有第四所被机宜所诠所被
既巳冷然未审能诠之教以何为体故有第五能诠
教体教体既明其如教下所诠宗于何事宗之毕竟
为趣于何故有第六所诠宗趣既知此经以如来藏
为宗首楞严定为趣弗审此经是何时说故第七明
教迹先后虽知是法华后涅槃前说未审传来东土
是何年代翻译为是何人故第八明传译时年既知
传翻时代建立此经首题何目以题是一部纲总不
得不预知悉故第九通释名题然科云通释名题者
释通名题也(云云)大纲虽识别中之义户牖千端若
不广解销义难知故有第十别解文义。
△别解文义
者解别文义也(云云)然十中前八是悬谈后二释经
此法贤首建此十门若约天台五重玄义即人法名
如来藏心体首楞严妙定宗破疑生信用醍醐为教
周遍如海广大离虚妄故如海清净无法不备如海
珍宝由此义故以海喻之。
将释下二分文解释二初分章。
△将者欲也且也。
△初
教起因缘者夫圣人设教必不徒然今经发兴有何
所以故授之以教起缘由兹经由十因缘故而得发
起名教既兴未知约法约人摄属何藏故次辩藏乘
分摄藏通于大小菩萨有权实不以义求罔知旨趣
既知此经菩萨藏摄经藏所收未审诠法分齐极至
于何故有第三教义分齐教所诠义巳知至极未委
何等机宜于此悟入故有第四所被机宜所诠所被
既巳冷然未审能诠之教以何为体故有第五能诠
教体教体既明其如教下所诠宗于何事宗之毕竟
为趣于何故有第六所诠宗趣既知此经以如来藏
为宗首楞严定为趣弗审此经是何时说故第七明
教迹先后虽知是法华后涅槃前说未审传来东土
是何年代翻译为是何人故第八明传译时年既知
传翻时代建立此经首题何目以题是一部纲总不
得不预知悉故第九通释名题然科云通释名题者
释通名题也(云云)大纲虽识别中之义户牖千端若
不广解销义难知故有第十别解文义。
△别解文义
者解别文义也(云云)然十中前八是悬谈后二释经
此法贤首建此十门若约天台五重玄义即人法名
如来藏心体首楞严妙定宗破疑生信用醍醐为教
卷一 第 81b 页 X11-0081.png
相(云云)。
二随释十初因缘中分文。
△总别者总总一代别别
此经。
二正释二初总中正示因缘。
△酬者酬报。
△因即因
地佛因地时欲析无上菩提遂启四弘誓愿烦恼誓
断法门誓学众生誓度佛道誓成然此四愿只是悲
智二门智则巳圆悲心未满众生誓度生且宛然今
虽證果不舍因门故现身说教济度含灵以答先愿
也故妙经云我本立誓愿欲令一切众如我等无异
如我昔所愿今者巳满足化一切众生普令入佛道。
△酬请者佛初成道梵释诸天请转法轮也经云尔
时诸梵王及诸天帝释护世四天王及大自在天并
馀诸天众眷属百千万恭敬合掌礼请我转法轮如
来默然受请故始自鹿苑终于鹤树说诸经法教化
众生也经云即于波罗奈转四谛法轮等故曰酬请。
△显理度生者说教显理良为度生然显理之言具
含总别若以一音说法随类各解即总若说四谛十
二因缘显生空理度凡夫外道说六波罗蜜法显二
空理度不定性二乘及利根众生令入大乘道说一
乘究竟法显实相理度定性不定性及圆菩萨并上
上根凡夫令入究竟佛道然此一期竖配若细论四
谛十二因缘六波罗蜜等各通大小权实显理亦异
且如四谛有生灭无生无量无作等(云云)天台说藏
通二教显真空理别圆二教显中道理真有即不即
二随释十初因缘中分文。
△总别者总总一代别别
此经。
二正释二初总中正示因缘。
△酬者酬报。
△因即因
地佛因地时欲析无上菩提遂启四弘誓愿烦恼誓
断法门誓学众生誓度佛道誓成然此四愿只是悲
智二门智则巳圆悲心未满众生誓度生且宛然今
虽證果不舍因门故现身说教济度含灵以答先愿
也故妙经云我本立誓愿欲令一切众如我等无异
如我昔所愿今者巳满足化一切众生普令入佛道。
△酬请者佛初成道梵释诸天请转法轮也经云尔
时诸梵王及诸天帝释护世四天王及大自在天并
馀诸天众眷属百千万恭敬合掌礼请我转法轮如
来默然受请故始自鹿苑终于鹤树说诸经法教化
众生也经云即于波罗奈转四谛法轮等故曰酬请。
△显理度生者说教显理良为度生然显理之言具
含总别若以一音说法随类各解即总若说四谛十
二因缘显生空理度凡夫外道说六波罗蜜法显二
空理度不定性二乘及利根众生令入大乘道说一
乘究竟法显实相理度定性不定性及圆菩萨并上
上根凡夫令入究竟佛道然此一期竖配若细论四
谛十二因缘六波罗蜜等各通大小权实显理亦异
且如四谛有生灭无生无量无作等(云云)天台说藏
通二教显真空理别圆二教显中道理真有即不即
卷一 第 81c 页 X11-0081.png
中有但不但若约今经开权之后普收大小咸会藏
心即是唯一实理。
▲二克论佛意。
△原者掬穷也若
穷佛本怀唯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也故妙经
云诸佛唯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开
佛知见所得清净故出现于世乃至入佛知见故出
现于世天长疏主解云佛之知见非三非五故云一
广博包含故云大诸佛仪式说此化生故云事机感
曰因佛应为缘故即所以也由此大事因缘所以出
现于世。
△开示悟入者法华论云开即双开菩提涅
槃二无上果示即别示法身显三身同体悟即别指
报身二乘不知说令知故八即因义修因契入也天
台作四位四智四门观心释之四位者开即十住初
破无明开如来藏见实相理谓性德之理为惑所染
难可了知初心虽能圆信圆伏未断不名为开必内
资观力外假法雨破除通别两惑性德知见朗然开
发也示即十行也惑障既除知见体显法界众德显
示分明也悟者十回向也障除体显法界理明故曰
悟也入者十地也事理既融自在无碍从阿及荼自
然流入也一位即一切位故不异而异作此释也馀
义详彼取要为言能知能见即圆顿妙智所知所见
即实相妙理令物修此智契此理是佛本怀。
△虽三
车通许等者三车即三乘也声闻缘觉菩萨此妙经
文彼云譬如长者有一大宅为火所烧其诸子等乐
著嬉戏不肯信受乃至云我今当设方便令免斯害
心即是唯一实理。
▲二克论佛意。
△原者掬穷也若
穷佛本怀唯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也故妙经
云诸佛唯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开
佛知见所得清净故出现于世乃至入佛知见故出
现于世天长疏主解云佛之知见非三非五故云一
广博包含故云大诸佛仪式说此化生故云事机感
曰因佛应为缘故即所以也由此大事因缘所以出
现于世。
△开示悟入者法华论云开即双开菩提涅
槃二无上果示即别示法身显三身同体悟即别指
报身二乘不知说令知故八即因义修因契入也天
台作四位四智四门观心释之四位者开即十住初
破无明开如来藏见实相理谓性德之理为惑所染
难可了知初心虽能圆信圆伏未断不名为开必内
资观力外假法雨破除通别两惑性德知见朗然开
发也示即十行也惑障既除知见体显法界众德显
示分明也悟者十回向也障除体显法界理明故曰
悟也入者十地也事理既融自在无碍从阿及荼自
然流入也一位即一切位故不异而异作此释也馀
义详彼取要为言能知能见即圆顿妙智所知所见
即实相妙理令物修此智契此理是佛本怀。
△虽三
车通许等者三车即三乘也声闻缘觉菩萨此妙经
文彼云譬如长者有一大宅为火所烧其诸子等乐
著嬉戏不肯信受乃至云我今当设方便令免斯害
卷一 第 82a 页 X11-0082.png
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希有难得汝若不取后必
忧悔如是种种羊车鹿车牛车今在门外可以游戏
汝等出来皆当与汝斯即通许(此喻法华前三乘权法也)。
△唯赐
白牛者喻一佛乘也文云尔时诸子闻父所说心各
勇锐争出火宅乃至云各赐诸子等一大车(此喻开权无权
唯一究竟佛乘)。
△无三及二者亦彼文也彼云唯有一乘法
无二亦无三天台解云无般若之二(通别二教)无方等之
三(藏通别之三也)意显法华巳前三乘权法但是名字引导
众生也。
二别三列释中十初示真定。
△克示真三昧者克的
显示也三昧云正受即首楞严定也然亦随处为名
有云一行三昧金刚如幻真如等。
△遭难者佛赴王
宫斋请阿难僧次不遑遂往城中平等行乞逢旃陀
罗女名摩登伽从彼求水女生染心因遭邪咒摄持
不觉入彼淫室如来天眼遥知遂乃归园说咒即遣
文殊持之往救方免兹难此则由无真定故受邪欺
也。
△故请诸佛等者阿难承佛咒力得归祇林见佛
之后顶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不全道力殷勤
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
方便奢摩他云止三摩云观禅那云静虑又云思惟
修等即止观双运也。
△言诸佛成菩提方便者举果
请因也意显非祈权浅之行也亦深證此经法华后
说也以声闻明请佛行故涅槃云复有一行名如来
行。
△一门超出妙庄严路者定为因行所履故名为
忧悔如是种种羊车鹿车牛车今在门外可以游戏
汝等出来皆当与汝斯即通许(此喻法华前三乘权法也)。
△唯赐
白牛者喻一佛乘也文云尔时诸子闻父所说心各
勇锐争出火宅乃至云各赐诸子等一大车(此喻开权无权
唯一究竟佛乘)。
△无三及二者亦彼文也彼云唯有一乘法
无二亦无三天台解云无般若之二(通别二教)无方等之
三(藏通别之三也)意显法华巳前三乘权法但是名字引导
众生也。
二别三列释中十初示真定。
△克示真三昧者克的
显示也三昧云正受即首楞严定也然亦随处为名
有云一行三昧金刚如幻真如等。
△遭难者佛赴王
宫斋请阿难僧次不遑遂往城中平等行乞逢旃陀
罗女名摩登伽从彼求水女生染心因遭邪咒摄持
不觉入彼淫室如来天眼遥知遂乃归园说咒即遣
文殊持之往救方免兹难此则由无真定故受邪欺
也。
△故请诸佛等者阿难承佛咒力得归祇林见佛
之后顶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不全道力殷勤
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
方便奢摩他云止三摩云观禅那云静虑又云思惟
修等即止观双运也。
△言诸佛成菩提方便者举果
请因也意显非祈权浅之行也亦深證此经法华后
说也以声闻明请佛行故涅槃云复有一行名如来
行。
△一门超出妙庄严路者定为因行所履故名为
卷一 第 82b 页 X11-0082.png
路。
二广引。
△再请者徵心之后重请行也故下文云尔
时阿难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我
是如来最小之弟虽今出家犹恃娇怜所以多闻未
得无漏不能折伏娑毗罗咒当由不知真际所指唯
愿世尊开示我等。
△责巳者恨无始来一向多闻不
全道力又云将谓如来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
代又云巳悉多闻不逮修习等皆责巳也。
△偈赞希
有者由佛约心约见脩历诸门一一广破从兹悟解
疑消于第三末经说偈赞曰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
严王世希有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
△
如来等者下云是名妙莲华金刚王宝觉如幻三摩
地弹指超无学此阿毗达磨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
门等。
△敕说圆通者由阿难请云我今犹如旅泊之
人忽蒙天王赐与华屋虽获大宅要因门入等如来
欲示行门理宜选择圆实要门令其悟入故询诸圣
入道观门故下经云若圆通根与不圆根日劫相倍
遂令二十五圣各说本初成道妙门后敕文殊拣显
唯取观音为要偏宜阿难及此界机也。
△指三世佛
同此一门者文殊云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过去
诸如来此门巳成就现在诸菩萨今各入圆明未来
修学人当依如是法。
△道场加行者他力离魔障即
令修行者建立道场围坛诵咒防禦魔障也。
△成就
圣位者即下所说地位皆由修此真定而成就也下
二广引。
△再请者徵心之后重请行也故下文云尔
时阿难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我
是如来最小之弟虽今出家犹恃娇怜所以多闻未
得无漏不能折伏娑毗罗咒当由不知真际所指唯
愿世尊开示我等。
△责巳者恨无始来一向多闻不
全道力又云将谓如来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
代又云巳悉多闻不逮修习等皆责巳也。
△偈赞希
有者由佛约心约见脩历诸门一一广破从兹悟解
疑消于第三末经说偈赞曰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
严王世希有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
△
如来等者下云是名妙莲华金刚王宝觉如幻三摩
地弹指超无学此阿毗达磨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
门等。
△敕说圆通者由阿难请云我今犹如旅泊之
人忽蒙天王赐与华屋虽获大宅要因门入等如来
欲示行门理宜选择圆实要门令其悟入故询诸圣
入道观门故下经云若圆通根与不圆根日劫相倍
遂令二十五圣各说本初成道妙门后敕文殊拣显
唯取观音为要偏宜阿难及此界机也。
△指三世佛
同此一门者文殊云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过去
诸如来此门巳成就现在诸菩萨今各入圆明未来
修学人当依如是法。
△道场加行者他力离魔障即
令修行者建立道场围坛诵咒防禦魔障也。
△成就
圣位者即下所说地位皆由修此真定而成就也下
卷一 第 82c 页 X11-0082.png
文于第三渐次始自乾慧终于妙觉不别而别成就
五十七位故。
△立此经名者即文殊请问经名如来
广答五种名目文云佛告文殊师利是经名大佛顶
悉怛多般怛罗无上宝印十方如来清净海眼亦名
救护亲因亦名如来密印亦名大方广妙莲华王亦
名万行首楞严汝当奉持。
△破灭七趣者妄念未蠲
升沈罔息真定一发七趣元空故下文云若得妙发
真三摩提则妙常寂有无二无无二亦灭等。
△辩识
诸魔者即第九第十如来无问自说五十境界此等
皆为显定胜功故曰皆为此也。
▲二破妄执执心七
处妄起三疑因缘自然其执非一故曰诸也执则确
然不舍迷则于理不明斯之二义决定相须若执妄
法必迷性明也。
△执常为断者匿王计身死后断灭
也文云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诸佛诲敕见
迦旃延毗罗胝子咸言此身死后断灭名为涅槃佛
即为约观河之见次显性常也。
△七处徵心者如来
欲破阿难心是虚妄先诘心在何处譬如国王为贼
所侵发兵讨除是兵要当知贼所在阿难遂计心在
身内身外潜根随合等悉被如来破无所在如下详
辩。
△三凝拒争者发心修行疑谤法退善疑无心土
木疑因佛斥咄此非汝心遂起三疑向佛拒争也。
△
佛再语云等者下云若汝执吝分别觉观所了知性
必为心者此心则应离诸一切色香味触诸尘事业
别有全性如汝今者承听我法此则因声而有分别
五十七位故。
△立此经名者即文殊请问经名如来
广答五种名目文云佛告文殊师利是经名大佛顶
悉怛多般怛罗无上宝印十方如来清净海眼亦名
救护亲因亦名如来密印亦名大方广妙莲华王亦
名万行首楞严汝当奉持。
△破灭七趣者妄念未蠲
升沈罔息真定一发七趣元空故下文云若得妙发
真三摩提则妙常寂有无二无无二亦灭等。
△辩识
诸魔者即第九第十如来无问自说五十境界此等
皆为显定胜功故曰皆为此也。
▲二破妄执执心七
处妄起三疑因缘自然其执非一故曰诸也执则确
然不舍迷则于理不明斯之二义决定相须若执妄
法必迷性明也。
△执常为断者匿王计身死后断灭
也文云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诸佛诲敕见
迦旃延毗罗胝子咸言此身死后断灭名为涅槃佛
即为约观河之见次显性常也。
△七处徵心者如来
欲破阿难心是虚妄先诘心在何处譬如国王为贼
所侵发兵讨除是兵要当知贼所在阿难遂计心在
身内身外潜根随合等悉被如来破无所在如下详
辩。
△三凝拒争者发心修行疑谤法退善疑无心土
木疑因佛斥咄此非汝心遂起三疑向佛拒争也。
△
佛再语云等者下云若汝执吝分别觉观所了知性
必为心者此心则应离诸一切色香味触诸尘事业
别有全性如汝今者承听我法此则因声而有分别
卷一 第 83a 页 X11-0083.png
乃至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离尘无体斯则
前尘分别影事此心则同龟毛兔角则汝法身同于
断灭其谁修證无生法忍。
△约心见二门者以心为
群妄之源见为我执之本诸妄虽多不离此起然心
即是见为门不同故分别破初破妄心显真心即从
如来举臂为光明拳乃至云一切世间诸修学人不
得漏尽成阿罗汉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等
然亦非离现前一念别有真心但能妙体一念即空
假中三千具足即是真心但为情牢执重者彻底破
之须知破无所破无明即明真无别真一念即是如
斯方称今经圆旨故下会通只于一念而示意在此
矣次从佛告阿难汝先答我见光明拳云何成拳汝
将谁见直至第三卷末即破妄见明真见也。
△人法
者妄执虽多不过人法人法性相之执若忘二空妙
理圆显然亦须辩人法之执浅深方甄教之大小。
三显妙心四初约迷显。
△开显妙明心者盖为众生处
迷不悟本常心性故佛现身说教而点示之开示显
发一切众生不思议心性故曰开显妙明心也又心
性寂而常照曰明照而常寂曰妙寂照不二名妙明
心。
△审问发心者阿难悚巳随邪由无定力故归见
佛即请行门如来未即为说却约心见徵解意云解
若真正行可无邪故圆觉中文殊一章先明信解真
正为本起因正同此也故下经云汝我同气情均天
伦当初发心于我法中见何胜相顿舍世间深重恩
前尘分别影事此心则同龟毛兔角则汝法身同于
断灭其谁修證无生法忍。
△约心见二门者以心为
群妄之源见为我执之本诸妄虽多不离此起然心
即是见为门不同故分别破初破妄心显真心即从
如来举臂为光明拳乃至云一切世间诸修学人不
得漏尽成阿罗汉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等
然亦非离现前一念别有真心但能妙体一念即空
假中三千具足即是真心但为情牢执重者彻底破
之须知破无所破无明即明真无别真一念即是如
斯方称今经圆旨故下会通只于一念而示意在此
矣次从佛告阿难汝先答我见光明拳云何成拳汝
将谁见直至第三卷末即破妄见明真见也。
△人法
者妄执虽多不过人法人法性相之执若忘二空妙
理圆显然亦须辩人法之执浅深方甄教之大小。
三显妙心四初约迷显。
△开显妙明心者盖为众生处
迷不悟本常心性故佛现身说教而点示之开示显
发一切众生不思议心性故曰开显妙明心也又心
性寂而常照曰明照而常寂曰妙寂照不二名妙明
心。
△审问发心者阿难悚巳随邪由无定力故归见
佛即请行门如来未即为说却约心见徵解意云解
若真正行可无邪故圆觉中文殊一章先明信解真
正为本起因正同此也故下经云汝我同气情均天
伦当初发心于我法中见何胜相顿舍世间深重恩
卷一 第 83b 页 X11-0083.png
爱阿难答云我见如来三十二相胜妙殊绝形体映
彻犹如琉璃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爱所生何以故
欲气粗浊不能发生胜净妙明紫金光聚是以渴仰
从佛剃落阿难既申兹意即知以爱出家夫出家者
是无为法无利无功德是真出家既因爱见出家难
逃生死根本解既未逃生死真实之体安明故云全
迷真实下云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
△无始相续
者下云一切众生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
净明体。
△即是菩提等者下云二者无始菩提涅槃
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
者即指此真心也。
△自责等者下云将谓如来惠我
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我等今者二障所缠良由
不知寂常心性等。
△许可等者妙明性即许说如来
藏心也故下经云吾今为汝建大法幢亦令十方一
切众生获妙微密性净明心等。
▲二约破显。
△乍者
渐也或也。
△徵则七处徵心。
△显则八还显见然徵
显之义经中甚繁下文自见。
△三科七大者会诸妄
法当处绝待即是性常故文云汝犹未明一切浮尘
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
妙觉明体如是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生灭
去来本如来藏至第三经末尽是显会之文由前广
破不是真心恐愚法者不达破意离法求真故示法
法咸是真常各各周遍各各含摄此彼相容一多自
在斯乃微尘现土芥子纳须弥性本若斯难曾留碍
彻犹如琉璃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爱所生何以故
欲气粗浊不能发生胜净妙明紫金光聚是以渴仰
从佛剃落阿难既申兹意即知以爱出家夫出家者
是无为法无利无功德是真出家既因爱见出家难
逃生死根本解既未逃生死真实之体安明故云全
迷真实下云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
△无始相续
者下云一切众生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
净明体。
△即是菩提等者下云二者无始菩提涅槃
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
者即指此真心也。
△自责等者下云将谓如来惠我
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我等今者二障所缠良由
不知寂常心性等。
△许可等者妙明性即许说如来
藏心也故下经云吾今为汝建大法幢亦令十方一
切众生获妙微密性净明心等。
▲二约破显。
△乍者
渐也或也。
△徵则七处徵心。
△显则八还显见然徵
显之义经中甚繁下文自见。
△三科七大者会诸妄
法当处绝待即是性常故文云汝犹未明一切浮尘
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
妙觉明体如是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生灭
去来本如来藏至第三经末尽是显会之文由前广
破不是真心恐愚法者不达破意离法求真故示法
法咸是真常各各周遍各各含摄此彼相容一多自
在斯乃微尘现土芥子纳须弥性本若斯难曾留碍
卷一 第 83c 页 X11-0083.png
故龙树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空即假即中正同此
也。
▲三约悟显。
△众皆领悟者由佛约心见广破后
会法法全真大众悟解疑消自述悟心之相也。
△自
知心遍十方即下悟心广大益故下经云阿难大众
身心荡然得无挂碍各各自知心遍十方等诸所有
物至含裹十虚即了物咸真益下云一切世间诸所
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圆含裹十方等。
△
身土等者即反顾遗身益下云反观父母所生之身
犹彼虚空之中吹一微尘若存若亡等。
△唯一本妙
等者即妙获元心益下云了然自知获本妙心常住
不灭等。
△四约疑显。
△洎满慈等者满慈因闻佛说
诸所有物皆即菩提遂疑云既即菩提自前何故复
有山河大地诸有物象次第迁流流终而复始等如
来乃举性觉妙明本觉明妙以断彼疑也。
△再责因
缘者由佛结答满慈云汝但不随分别世间业果众
生三种相续三缘断故三因不生等遂即难云如来
现说三缘断故三因不生此则因缘皎然明白云何
如来顿弃因缘我从因缘心得开悟等前巳曾破因
缘今复重疑故云再责。
四断疑网。
△决即决了。
△断即断除疑事不一曰众
于理犹豫不明曰疑疑覆真理如网之罩蔽也。
△示
见者由佛显见本来常住遂请问云我虽识此见性
无还云何知是我真性佛借通力俾见初禅意显真
见周圆本来若此功过在人故见彰远迩由是佛则
也。
▲三约悟显。
△众皆领悟者由佛约心见广破后
会法法全真大众悟解疑消自述悟心之相也。
△自
知心遍十方即下悟心广大益故下经云阿难大众
身心荡然得无挂碍各各自知心遍十方等诸所有
物至含裹十虚即了物咸真益下云一切世间诸所
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圆含裹十方等。
△
身土等者即反顾遗身益下云反观父母所生之身
犹彼虚空之中吹一微尘若存若亡等。
△唯一本妙
等者即妙获元心益下云了然自知获本妙心常住
不灭等。
△四约疑显。
△洎满慈等者满慈因闻佛说
诸所有物皆即菩提遂疑云既即菩提自前何故复
有山河大地诸有物象次第迁流流终而复始等如
来乃举性觉妙明本觉明妙以断彼疑也。
△再责因
缘者由佛结答满慈云汝但不随分别世间业果众
生三种相续三缘断故三因不生等遂即难云如来
现说三缘断故三因不生此则因缘皎然明白云何
如来顿弃因缘我从因缘心得开悟等前巳曾破因
缘今复重疑故云再责。
四断疑网。
△决即决了。
△断即断除疑事不一曰众
于理犹豫不明曰疑疑覆真理如网之罩蔽也。
△示
见者由佛显见本来常住遂请问云我虽识此见性
无还云何知是我真性佛借通力俾见初禅意显真
见周圆本来若此功过在人故见彰远迩由是佛则
卷一 第 84a 页 X11-0084.png
穷尽法界菩萨见百千界乃至众生洞视不过分寸
等。
△缩断者由阿难旋归讲堂但见一室之事既适
见远而今见狭遂疑莫是缩大见为其小见为是墙
宇夹之令断故云缩断佛即以器空之喻喻之令知
空无规矩器自方圆以并见无舒缩也。
△离身者由
佛示云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巳为物若能转物即
同如来身心圆明不动道场遍能含受十方国土阿
难不了真见周圆绝于彼此却欲转前物象成我真
见在彼目前故疑云若此见精必我妙性现在我前
我今身心复是何物等意谓见性在前物上如来遂
于物象以即见非见而广破之。
△因缘自尔者由阿
难于物象上推求是见非见俱不可得如来皆印云
如是如是以此大众茫然失守于是文殊为众咨询
见性元是何物故无是非之相如来示云诸佛菩萨
于其自性三摩地中见与见缘如虚空华元是菩提
妙净明体云何于中有是非是又疑见性是因缘自
然之法故下云诚如法王所说觉缘遍十方界与彼
外道所谭神我遍十方界有何差别等既非自然必
是因缘是义云何合因缘性等。
△和合非合者由佛
示云见见之时见非是见不了此旨遂请问云和合
非合心由未明而今更闻见见非见重增迷闷故佛
一一随为破之。
△执相疑性者即富楼那闻如来说
性火真空性空真火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等由执缘
生之相差别遂疑性中不合相融故文云世尊若地
等。
△缩断者由阿难旋归讲堂但见一室之事既适
见远而今见狭遂疑莫是缩大见为其小见为是墙
宇夹之令断故云缩断佛即以器空之喻喻之令知
空无规矩器自方圆以并见无舒缩也。
△离身者由
佛示云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巳为物若能转物即
同如来身心圆明不动道场遍能含受十方国土阿
难不了真见周圆绝于彼此却欲转前物象成我真
见在彼目前故疑云若此见精必我妙性现在我前
我今身心复是何物等意谓见性在前物上如来遂
于物象以即见非见而广破之。
△因缘自尔者由阿
难于物象上推求是见非见俱不可得如来皆印云
如是如是以此大众茫然失守于是文殊为众咨询
见性元是何物故无是非之相如来示云诸佛菩萨
于其自性三摩地中见与见缘如虚空华元是菩提
妙净明体云何于中有是非是又疑见性是因缘自
然之法故下云诚如法王所说觉缘遍十方界与彼
外道所谭神我遍十方界有何差别等既非自然必
是因缘是义云何合因缘性等。
△和合非合者由佛
示云见见之时见非是见不了此旨遂请问云和合
非合心由未明而今更闻见见非见重增迷闷故佛
一一随为破之。
△执相疑性者即富楼那闻如来说
性火真空性空真火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等由执缘
生之相差别遂疑性中不合相融故文云世尊若地
卷一 第 84b 页 X11-0084.png
性遍云何容水水性周遍火则不生复云何明水火
二性俱遍法界不相凌灭耶佛即破云观相元妄无
可指陈犹邀空华结为空果观性元真唯妙觉明妙
觉明心先非水火云何复问相凌灭义。
△灭妄生妄
者满慈疑云一切众生与佛觉性本来清净无状忽
生山河大地如来今得妙空明觉何当复生如是诸
妄意云众生既本清净今忽妄生如来今虽灭妄何
时又生于妄耶如来举迷方空华金矿灰木四喻破
之。
△成真不真者下云一切诸法咸是成佛真体阿
难疑云佛巳成道今何得有地狱等七趣差别斯则
妄法融真之后再有不真也或可二句一意。
△修无
常因等者下经佛令行者因地发心须与果心相应
若不相应则无上菩提终不成就如种苦求甘烝沙
作饭阿难云如佛说言因地觉心要与果位名目相
应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
藏大圆镜智是七种名体性坚凝如金刚王若此见
听离于明暗毕竟无体云何将此毕竟断灭以为修
因欲获如来七常住果如来令罗睺撞钟以显心性
不灭用释彼疑也。
五辩修行。
△辩别分折也俾权实不滥邪正甄分也。
△门者行也以能通至果理故。
△深解现前者藏体
难知由佛善巧巳获明审若不修行空解何益虽有
多闻与不闻等遂请修行之方次作诣真之路故下
请云忽蒙天王赐与华屋虽获大宅要因门入天王
二性俱遍法界不相凌灭耶佛即破云观相元妄无
可指陈犹邀空华结为空果观性元真唯妙觉明妙
觉明心先非水火云何复问相凌灭义。
△灭妄生妄
者满慈疑云一切众生与佛觉性本来清净无状忽
生山河大地如来今得妙空明觉何当复生如是诸
妄意云众生既本清净今忽妄生如来今虽灭妄何
时又生于妄耶如来举迷方空华金矿灰木四喻破
之。
△成真不真者下云一切诸法咸是成佛真体阿
难疑云佛巳成道今何得有地狱等七趣差别斯则
妄法融真之后再有不真也或可二句一意。
△修无
常因等者下经佛令行者因地发心须与果心相应
若不相应则无上菩提终不成就如种苦求甘烝沙
作饭阿难云如佛说言因地觉心要与果位名目相
应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
藏大圆镜智是七种名体性坚凝如金刚王若此见
听离于明暗毕竟无体云何将此毕竟断灭以为修
因欲获如来七常住果如来令罗睺撞钟以显心性
不灭用释彼疑也。
五辩修行。
△辩别分折也俾权实不滥邪正甄分也。
△门者行也以能通至果理故。
△深解现前者藏体
难知由佛善巧巳获明审若不修行空解何益虽有
多闻与不闻等遂请修行之方次作诣真之路故下
请云忽蒙天王赐与华屋虽获大宅要因门入天王
卷一 第 84c 页 X11-0084.png
喻佛屋喻藏性欲入藏性安住必须行门而入故佛
为说止观两门为修行要三世如来因此而證菩提
也。
△逮及也。
△畴语词也无始时之迷妄故曰畴昔
攀缘。
△决定者三世诸佛决定须假也。
△湛即止也。
△旋即伏也以定伏其虚妄之心不起成不生灭即
止观也。
△审详即观也谓审谛观察无始妄想头数
分剂一一明知也如人识贼方可捉获。
△一根等者
下云一根既反源六根成解脱诸既泯觉性圆彰冰
泮水显天理斯然故曰诸妄消亡不真何待。
六分别邪正者行人起行行有正邪若不广辩无以
得知故须辩识方免邪歧。
△巳悟修行者由佛广示
行门巳审修行之理故下经云我今巳悟成佛法门
是中修行得无疑惑等末代行人匪示令知如何甄
辨洗心非正往往随邪于是庆喜悯众故申兹请。
△
漏卮无底之杯器也。
△四种明诲者根本戒也欲趣
菩提须于四事无犯故下经云汝修三昧本出尘劳
淫心不除尘不可脱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
必落魔道是名如来第一决定清净明诲乃至盗杀
妄语皆作此说三世如来皆须决定持斯四戒戒器
若完定水可贮。
△切即谨切也。
△洪大也。
△逭逃也
书云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
△祈求也。
△却
退也欲求速届前所退步岂可及乎欲得速至菩提
果所而却戒步其可及乎进步喻持戒也。
七显咒功正咒才宣淫难即脱讵非咒之功乎。
△承
为说止观两门为修行要三世如来因此而證菩提
也。
△逮及也。
△畴语词也无始时之迷妄故曰畴昔
攀缘。
△决定者三世诸佛决定须假也。
△湛即止也。
△旋即伏也以定伏其虚妄之心不起成不生灭即
止观也。
△审详即观也谓审谛观察无始妄想头数
分剂一一明知也如人识贼方可捉获。
△一根等者
下云一根既反源六根成解脱诸既泯觉性圆彰冰
泮水显天理斯然故曰诸妄消亡不真何待。
六分别邪正者行人起行行有正邪若不广辩无以
得知故须辩识方免邪歧。
△巳悟修行者由佛广示
行门巳审修行之理故下经云我今巳悟成佛法门
是中修行得无疑惑等末代行人匪示令知如何甄
辨洗心非正往往随邪于是庆喜悯众故申兹请。
△
漏卮无底之杯器也。
△四种明诲者根本戒也欲趣
菩提须于四事无犯故下经云汝修三昧本出尘劳
淫心不除尘不可脱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
必落魔道是名如来第一决定清净明诲乃至盗杀
妄语皆作此说三世如来皆须决定持斯四戒戒器
若完定水可贮。
△切即谨切也。
△洪大也。
△逭逃也
书云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
△祈求也。
△却
退也欲求速届前所退步岂可及乎欲得速至菩提
果所而却戒步其可及乎进步喻持戒也。
七显咒功正咒才宣淫难即脱讵非咒之功乎。
△承
卷一 第 85a 页 X11-0085.png
力虽至等者获益虽为至极但令文殊暗诵阿难未
得亲闻咒词故曰密言阙闻至第七卷中始来重请
说咒下云虽蒙如来佛顶神咒冥获其力尚未亲闻
唯愿大悲重为宣说等阿难再请意欲传通。
△况能
等者意云何须重请流通以有大利益故以此神咒
妙力密护六根之门六尘恶贼莫之能入无明业惑
可庶消亡矣。
△防堤也。
△闲禦也无始习漏种子为
定击发难为制止故假咒力堤防闲禦无隳正行俾
现行之惑消伏未起之种不起。
△斋戒不禀而自备
者由持咒力不曾禀持斋戒之人自然禀持斋戒故
下云能令破戒之人戒根清净未得戒者令其得戒
乃至云不持斋者自持斋等。
△果證不远而可得者
下云诵持我咒三七日后瑞坐安居经一百日有利
根者不起于座得须陀洹又云决定自知成佛不谬。
△消难获利者当知如是诵持众生火不能烧水不
能溺大毒小毒所不能害乃至设有众生非三摩地
心忆口持金刚藏王精心阴速发彼神诚是人应时
心能记忆八万四千恒河沙劫周遍了知得无疑惑
又云十方如来所得功德悉与是人。
△自行者下云
十方如来因此咒心得成无上正遍知觉降伏诸魔
制诸外道等。
△化他者经云十方如来含此咒心于
微尘国转大法轮能于十方摩顶授记等。
△事者自
行化他修證菩提之事。
八明行位理绝修證者寂灭真如有何位次岂有行
得亲闻咒词故曰密言阙闻至第七卷中始来重请
说咒下云虽蒙如来佛顶神咒冥获其力尚未亲闻
唯愿大悲重为宣说等阿难再请意欲传通。
△况能
等者意云何须重请流通以有大利益故以此神咒
妙力密护六根之门六尘恶贼莫之能入无明业惑
可庶消亡矣。
△防堤也。
△闲禦也无始习漏种子为
定击发难为制止故假咒力堤防闲禦无隳正行俾
现行之惑消伏未起之种不起。
△斋戒不禀而自备
者由持咒力不曾禀持斋戒之人自然禀持斋戒故
下云能令破戒之人戒根清净未得戒者令其得戒
乃至云不持斋者自持斋等。
△果證不远而可得者
下云诵持我咒三七日后瑞坐安居经一百日有利
根者不起于座得须陀洹又云决定自知成佛不谬。
△消难获利者当知如是诵持众生火不能烧水不
能溺大毒小毒所不能害乃至设有众生非三摩地
心忆口持金刚藏王精心阴速发彼神诚是人应时
心能记忆八万四千恒河沙劫周遍了知得无疑惑
又云十方如来所得功德悉与是人。
△自行者下云
十方如来因此咒心得成无上正遍知觉降伏诸魔
制诸外道等。
△化他者经云十方如来含此咒心于
微尘国转大法轮能于十方摩顶授记等。
△事者自
行化他修證菩提之事。
八明行位理绝修證者寂灭真如有何位次岂有行
卷一 第 85b 页 X11-0085.png
之可修位之可證菩提涅槃同空华故故经云若有
一法胜过涅槃我亦说为如梦如化净名云众生如
诸佛如草木如等圆觉云始知众生本来成佛起信
云从本巳来离言说相毕竟平等斯约真如泯相显
实门说。
△事存阶渐者此约生灭览理成事门说即
有观可修有菩提涅槃可證有烦恼生死可断位次
阶渐可历反妄旋真法尔涉于阶位如人习文取仕
及第之后须有升陟之次也。
△偏一则病空有者若
一向执无地位修證则堕空病龙树云宁起有见如
须弥山不起空见如芥子许若一向执有则堕有见
执断则拨无因果绝化群生成恶取空执常则不了
法空利成爱见因果相辽难容进趣也。
△圆通则融
者不生二边之执即契中道妙理由即真而俗故凡
圣不滥慈济群品即俗而真故自他平等无生可度。
△不损等者寂照平等也照体即寂故不损灭定寂
体即照故建立诸位也净名云不起灭定现诸威仪
下经云当处出生随处灭尽等楞伽云初生即有灭。
△知机为请者下云如是修證佛三摩地未到涅槃
云何名为乾慧之地四十四心至何渐次得修行目
诣何方所名入地中等。
△就行开示者经云尔时世
尊赞阿难言善哉善哉汝等乃能普为大众及诸末
世求大乘者悬示无上正修行路等即于无生忍中
不别而别明五十七位以为行履之阶渐也。
△不断
等者虽断惑而无惑可断方为真断以无明即明故
一法胜过涅槃我亦说为如梦如化净名云众生如
诸佛如草木如等圆觉云始知众生本来成佛起信
云从本巳来离言说相毕竟平等斯约真如泯相显
实门说。
△事存阶渐者此约生灭览理成事门说即
有观可修有菩提涅槃可證有烦恼生死可断位次
阶渐可历反妄旋真法尔涉于阶位如人习文取仕
及第之后须有升陟之次也。
△偏一则病空有者若
一向执无地位修證则堕空病龙树云宁起有见如
须弥山不起空见如芥子许若一向执有则堕有见
执断则拨无因果绝化群生成恶取空执常则不了
法空利成爱见因果相辽难容进趣也。
△圆通则融
者不生二边之执即契中道妙理由即真而俗故凡
圣不滥慈济群品即俗而真故自他平等无生可度。
△不损等者寂照平等也照体即寂故不损灭定寂
体即照故建立诸位也净名云不起灭定现诸威仪
下经云当处出生随处灭尽等楞伽云初生即有灭。
△知机为请者下云如是修證佛三摩地未到涅槃
云何名为乾慧之地四十四心至何渐次得修行目
诣何方所名入地中等。
△就行开示者经云尔时世
尊赞阿难言善哉善哉汝等乃能普为大众及诸末
世求大乘者悬示无上正修行路等即于无生忍中
不别而别明五十七位以为行履之阶渐也。
△不断
等者虽断惑而无惑可断方为真断以无明即明故
卷一 第 85c 页 X11-0085.png
虽證位而无位可證方为真證以本成佛故。
△金刚
观察者即首楞严定也此定能观察一切诸法皆不
可得能破一切无明如金刚坏物也令于一一位中
断无断證无證也。
△十喻者如影响阳炎水月镜像
虚空化乾城幻。
△奢摩他中用毗婆舍那者止中用
观也既云渐次深入故知位地不无也虽非作意任
运自彰譬犹浣衣垢落先后天理斯然。
九示魔境。
△靡无也。
△鲜少也。
△克能也此诗语也
此是如来无问自说盖为深矜末叶行人不了一实相
相外馀皆魔事恐彼误生取著失正堕邪故不待请
回坐自宣故下经云即时如来将罢法座回紫金山
再来凭几普告大众今日回心趣大菩提吾今巳说
真实修行汝犹未明修奢摩他微细魔事等俾令行
人一一明辩使内外魔不得便也然其辨魔有其三
法一以定研磨二以智慧观察三依本修治(云云)。
十折妄源。
△源者本也经经皆说五阴虚妄而不说
是五种妄想所成独有今经示之最显也破色阴出
坚固妄想受出虚明妄想想出融通妄想行出幽隐
妄想识出罔象虚无颠倒妄想梵语塞健陀此云阴
阴即阴覆真性蕴即蕴积有为烦恼故也起则始迷
成识终结为色故云从细至粗破则反之然则起亦
顿起非有先后义说始终断亦圆断法尔粗垢先除
若其不然恐乖圆旨但是欲明行相须以次第显不
次第也。
△识阴无体者不了一真成兹妄识若究其
△金刚
观察者即首楞严定也此定能观察一切诸法皆不
可得能破一切无明如金刚坏物也令于一一位中
断无断證无證也。
△十喻者如影响阳炎水月镜像
虚空化乾城幻。
△奢摩他中用毗婆舍那者止中用
观也既云渐次深入故知位地不无也虽非作意任
运自彰譬犹浣衣垢落先后天理斯然。
九示魔境。
△靡无也。
△鲜少也。
△克能也此诗语也
此是如来无问自说盖为深矜末叶行人不了一实相
相外馀皆魔事恐彼误生取著失正堕邪故不待请
回坐自宣故下经云即时如来将罢法座回紫金山
再来凭几普告大众今日回心趣大菩提吾今巳说
真实修行汝犹未明修奢摩他微细魔事等俾令行
人一一明辩使内外魔不得便也然其辨魔有其三
法一以定研磨二以智慧观察三依本修治(云云)。
十折妄源。
△源者本也经经皆说五阴虚妄而不说
是五种妄想所成独有今经示之最显也破色阴出
坚固妄想受出虚明妄想想出融通妄想行出幽隐
妄想识出罔象虚无颠倒妄想梵语塞健陀此云阴
阴即阴覆真性蕴即蕴积有为烦恼故也起则始迷
成识终结为色故云从细至粗破则反之然则起亦
顿起非有先后义说始终断亦圆断法尔粗垢先除
若其不然恐乖圆旨但是欲明行相须以次第显不
次第也。
△识阴无体者不了一真成兹妄识若究其
卷一 第 86a 页 X11-0086.png
源毕竟无体全是一心故圭山云识如幻梦但是一
心。
△湛入合湛者上湛是识下湛是真谓以定伏于
湛识合归真如寂湛之理也斯乃真如是识边际也。
△何所不该者以五阴摄于百法但除六无为馀皆
摄尽故颂云色摄十一全受想各当一八王识蕴收
七十三行摄无为非积聚不在蕴门摄故知五阴摄
有为尽。
△论即起信论也文意可见。
二藏乘分摄初藏摄上来巳知说此经之大意未悉
兹经三二藏中当何藏摄故次辨也梵云俱舍此云
藏谓能含藏故称曰藏。
△三藏者经律论也梵言修
多罗宋云契经即契当法义契合机心也经即贯穿
所说义理令不散失摄持所化物机令无坠故又杂
心论有五义谓出生徵发绳墨结鬘涌泉等梵云毗
奈耶此云律谓明持犯法则大似斯方条法或翻云
调伏谓调练三业制伏过非调则通于止作伏则唯
明止恶或翻云清凉或云灭等梵云阿毗达磨此言
对法法即所对对即能对然有对向对观之异若以
实智对理名对向若以后得对事名对观今于三中
即经藏摄然经必备诠三字但就胜得名。
△二藏者
菩萨声闻约人立名也但于前三藏诠示大乘理行
果故名菩萨藏诠示小乘理行果故名声闻藏庄严
论云人有三乘则合有三藏以缘觉人理果同故但
立二也若据教行有别亦可为三(云云)。
△若此摄彼
者即今经为能摄二三为所摄也。
△持戒證果有小
心。
△湛入合湛者上湛是识下湛是真谓以定伏于
湛识合归真如寂湛之理也斯乃真如是识边际也。
△何所不该者以五阴摄于百法但除六无为馀皆
摄尽故颂云色摄十一全受想各当一八王识蕴收
七十三行摄无为非积聚不在蕴门摄故知五阴摄
有为尽。
△论即起信论也文意可见。
二藏乘分摄初藏摄上来巳知说此经之大意未悉
兹经三二藏中当何藏摄故次辨也梵云俱舍此云
藏谓能含藏故称曰藏。
△三藏者经律论也梵言修
多罗宋云契经即契当法义契合机心也经即贯穿
所说义理令不散失摄持所化物机令无坠故又杂
心论有五义谓出生徵发绳墨结鬘涌泉等梵云毗
奈耶此云律谓明持犯法则大似斯方条法或翻云
调伏谓调练三业制伏过非调则通于止作伏则唯
明止恶或翻云清凉或云灭等梵云阿毗达磨此言
对法法即所对对即能对然有对向对观之异若以
实智对理名对向若以后得对事名对观今于三中
即经藏摄然经必备诠三字但就胜得名。
△二藏者
菩萨声闻约人立名也但于前三藏诠示大乘理行
果故名菩萨藏诠示小乘理行果故名声闻藏庄严
论云人有三乘则合有三藏以缘觉人理果同故但
立二也若据教行有别亦可为三(云云)。
△若此摄彼
者即今经为能摄二三为所摄也。
△持戒證果有小
卷一 第 86b 页 X11-0086.png
乘者登伽證第三果阿难證二果等即摄声闻四种
明诲即律藏阿难被徵匿王设难互相辩折即论藏
问此有彼义故摄彼彼亦有此义何不摄此耶答以
此能全摄彼彼但能分摄斯故故疏不论也。
▲一乘
摄诸乘者三五九一等乘也斯经所谈诸法实相声
闻缘觉皆获一乘寂灭场地故唯一乘摄得此经也。
△亦该诸乘者下明五戒十善因果报应即人天登
伽阿难證果及诸圣观门即摄小乘及权菩萨也斯
则逐器方圆无机不被蚊虻脩罗饮其水者皆获充
足故总摄也三分摄。
△十二分者因缘本生本事未
曾有譬喻祇夜伽陀授记无问自说论议方广契经。
△方广摄此经者方者遍也广者大也今经唯显法
性广大周遍平等故得摄也又下五名中一名大方
广妙莲华经契经可知若以彼为所摄此经为能摄
则总摄十二分也一以阿难示遭淫难为因如来说
教为缘即因缘分又下广明因缘之义二下五名亦
名大方广经即方广分又一经备明法性方广之义
三下云令汝会中定性声闻皆获一乘寂灭场地虽
无劫国记号其奈授记作佛即授记分四下云如来
将罢法座再来凭几普告大众汝犹未识奢摩他中
微细魔事等即无问自说分五下云我今犹如旅泊
之人忽蒙天王赐与华屋要因门入一经之内备有
譬喻不能具书即譬喻分六下文匿王设难庆喜再
责因缘七处徵心三疑拒诤即论义分七下云妙湛
明诲即律藏阿难被徵匿王设难互相辩折即论藏
问此有彼义故摄彼彼亦有此义何不摄此耶答以
此能全摄彼彼但能分摄斯故故疏不论也。
▲一乘
摄诸乘者三五九一等乘也斯经所谈诸法实相声
闻缘觉皆获一乘寂灭场地故唯一乘摄得此经也。
△亦该诸乘者下明五戒十善因果报应即人天登
伽阿难證果及诸圣观门即摄小乘及权菩萨也斯
则逐器方圆无机不被蚊虻脩罗饮其水者皆获充
足故总摄也三分摄。
△十二分者因缘本生本事未
曾有譬喻祇夜伽陀授记无问自说论议方广契经。
△方广摄此经者方者遍也广者大也今经唯显法
性广大周遍平等故得摄也又下五名中一名大方
广妙莲华经契经可知若以彼为所摄此经为能摄
则总摄十二分也一以阿难示遭淫难为因如来说
教为缘即因缘分又下广明因缘之义二下五名亦
名大方广经即方广分又一经备明法性方广之义
三下云令汝会中定性声闻皆获一乘寂灭场地虽
无劫国记号其奈授记作佛即授记分四下云如来
将罢法座再来凭几普告大众汝犹未识奢摩他中
微细魔事等即无问自说分五下云我今犹如旅泊
之人忽蒙天王赐与华屋要因门入一经之内备有
譬喻不能具书即譬喻分六下文匿王设难庆喜再
责因缘七处徵心三疑拒诤即论义分七下云妙湛
卷一 第 86c 页 X11-0086.png
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又云我等平常未闻
五阴五妄相成等即未曾有分八明摩登伽历劫爱
缠又述二十五圣本昔之事又云如我马麦等无有
异即本事分九下云自忆受生如恒河沙等即本生
分说佛及弟子往昔之事名本事说佛及弟子往昔
受身名本生十下云譬如人静居十方俱击鼓十处
一时闻等即伽陀分十一下云良哉观世音入微尘
佛国得大自在力等即祇夜分十二契经如常故云
摄彼如前。
三教义分齐二初标章教为能诠义为所诠今以所
诠义之浅深判能诠教之优劣也。
△贤首者即华严
宗主藏法师灭后敕谥贤首大师。
▲二正辨中初约
教诠法通局显分齐三初标。
△通局者通即终顿圆
三教以能广博包含故以被机广故诠义深故显理
实故破惑妙故鲜圆顿故初后等故局即小乘及始
教也诠义浅故被机狭故解不圆融故又深必该浅
故通浅不该深故局亦可后四教为通愚法小乘为
局。
△教者教也圣人被下之言教凡成圣教愚成智
故。
初小乘教。
△小乘者运小机至小果故曰小乘何意
须说小耶以圣人演教为度物机若不逗机说教何
益若但说深谤之堕恶是故如来不动寂场而游鹿
苑十二年间说小乘法而教导之此是愚法之人但
得无我犹不知五蕴之法当体即空如亡拳相五指
五阴五妄相成等即未曾有分八明摩登伽历劫爱
缠又述二十五圣本昔之事又云如我马麦等无有
异即本事分九下云自忆受生如恒河沙等即本生
分说佛及弟子往昔之事名本事说佛及弟子往昔
受身名本生十下云譬如人静居十方俱击鼓十处
一时闻等即伽陀分十一下云良哉观世音入微尘
佛国得大自在力等即祇夜分十二契经如常故云
摄彼如前。
三教义分齐二初标章教为能诠义为所诠今以所
诠义之浅深判能诠教之优劣也。
△贤首者即华严
宗主藏法师灭后敕谥贤首大师。
▲二正辨中初约
教诠法通局显分齐三初标。
△通局者通即终顿圆
三教以能广博包含故以被机广故诠义深故显理
实故破惑妙故鲜圆顿故初后等故局即小乘及始
教也诠义浅故被机狭故解不圆融故又深必该浅
故通浅不该深故局亦可后四教为通愚法小乘为
局。
△教者教也圣人被下之言教凡成圣教愚成智
故。
初小乘教。
△小乘者运小机至小果故曰小乘何意
须说小耶以圣人演教为度物机若不逗机说教何
益若但说深谤之堕恶是故如来不动寂场而游鹿
苑十二年间说小乘法而教导之此是愚法之人但
得无我犹不知五蕴之法当体即空如亡拳相五指
卷一 第 87a 页 X11-0087.png
犹存然准经论亦破界内法执(云云)。
△但说我空者一
切凡夫执有我相执一切法为我所有故此教中破
有我故若谓有我五蕴所成应有多我如一色蕴自
有一十种色应有十一种我作此推捡故知无我。
△
小说法空者阿含云无是老死无谁老死既云无是
老死即法空义更不广明所以故曰小也。
△六识三
毒者前六识也贪瞋痴三能损法身慧命故贬之云
毒若以三毒为能熏现在色心为所熏即造业受生
轮转六道名染根本若以不贪瞋痴为能熏色法为
所熏即断烦恼出三界名净根本染之与净因三有
无除此别无根本故云但也。
△未尽法源者未极二
无住本也。
△故多诤论者诠识不至七八诠理不及
中道实相故诸宗师各执一见分成二十馀部互相
诤论如群盲摸象纷然是非由不极源故也。
二大乘始教始者即法空教也分教法相教也始即
初也入大之初门也分即支分也分得佛故谈未终
极故得始分之名也。
△大乘者运大机至大果故虽
四教权实有殊对前愚法通受大名法空者始自色
心终于种智皆如幻化空华也故般若云无色无受
想行识乃至无智亦无得等又云若有一法胜过涅
槃我亦说为如梦如化。
△未尽法理者大乘法理不
空不有而空而有中实圆妙今但说空将知未尽也
法鼓经云一切空经是有馀说中论云空是大乘初
门又云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然般若备谈三教
△但说我空者一
切凡夫执有我相执一切法为我所有故此教中破
有我故若谓有我五蕴所成应有多我如一色蕴自
有一十种色应有十一种我作此推捡故知无我。
△
小说法空者阿含云无是老死无谁老死既云无是
老死即法空义更不广明所以故曰小也。
△六识三
毒者前六识也贪瞋痴三能损法身慧命故贬之云
毒若以三毒为能熏现在色心为所熏即造业受生
轮转六道名染根本若以不贪瞋痴为能熏色法为
所熏即断烦恼出三界名净根本染之与净因三有
无除此别无根本故云但也。
△未尽法源者未极二
无住本也。
△故多诤论者诠识不至七八诠理不及
中道实相故诸宗师各执一见分成二十馀部互相
诤论如群盲摸象纷然是非由不极源故也。
二大乘始教始者即法空教也分教法相教也始即
初也入大之初门也分即支分也分得佛故谈未终
极故得始分之名也。
△大乘者运大机至大果故虽
四教权实有殊对前愚法通受大名法空者始自色
心终于种智皆如幻化空华也故般若云无色无受
想行识乃至无智亦无得等又云若有一法胜过涅
槃我亦说为如梦如化。
△未尽法理者大乘法理不
空不有而空而有中实圆妙今但说空将知未尽也
法鼓经云一切空经是有馀说中论云空是大乘初
门又云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然般若备谈三教
卷一 第 87b 页 X11-0087.png
正意在圆如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等今偏约不得意
边斥也。
△一切法相者法相虽多不过五位一白法
纵说真如无为是诸法性亦堕法相之数故云但说
法相。
△有不成佛者彼说五性之人三分半人不得
成佛唯一分半人得成佛也既有不成故说名分终
等三教则不然下云定性声闻无性阐提皆获一乘
寂灭场地又云若有一人发真归元诸器世间应念
化成无上智觉无情尚咸成觉讵有不成有情者哉
问此始教与愚法小乘优劣如何答前是正说我空
今此正说法空但未能见空实相故受始名既能体
法即空不为法缚可从此门通达实相故是大乘初
门故大论云为小乘钝根弟子说我空为大乘利根
弟子说法空然但舍旁取正而说有执法者皆由著
我我执若亡我所自遣故正说我空始教既是衍门
故正说法空也此正同天台通教体法见空空含不
空号含中真前通三藏后入别圆故曰通教但深观
此空能见不空受别圆接故知此教是入实之初门
也问始教断證分剂与小何别答二教惑理是一观
智全殊惑理一者愚法断执取计名二粗之惑是我
执分别我执俱生即见思惑也若其始教今家则无
明文若以义求亦只断我执分别俱生之惑但空六
凡法界之法證真谛理与小不殊故云惑理一也观
智殊者以其所修观智体折有异故云观智全殊问
起信论中断智相相续相名断法执还与今始教断
边斥也。
△一切法相者法相虽多不过五位一白法
纵说真如无为是诸法性亦堕法相之数故云但说
法相。
△有不成佛者彼说五性之人三分半人不得
成佛唯一分半人得成佛也既有不成故说名分终
等三教则不然下云定性声闻无性阐提皆获一乘
寂灭场地又云若有一人发真归元诸器世间应念
化成无上智觉无情尚咸成觉讵有不成有情者哉
问此始教与愚法小乘优劣如何答前是正说我空
今此正说法空但未能见空实相故受始名既能体
法即空不为法缚可从此门通达实相故是大乘初
门故大论云为小乘钝根弟子说我空为大乘利根
弟子说法空然但舍旁取正而说有执法者皆由著
我我执若亡我所自遣故正说我空始教既是衍门
故正说法空也此正同天台通教体法见空空含不
空号含中真前通三藏后入别圆故曰通教但深观
此空能见不空受别圆接故知此教是入实之初门
也问始教断證分剂与小何别答二教惑理是一观
智全殊惑理一者愚法断执取计名二粗之惑是我
执分别我执俱生即见思惑也若其始教今家则无
明文若以义求亦只断我执分别俱生之惑但空六
凡法界之法證真谛理与小不殊故云惑理一也观
智殊者以其所修观智体折有异故云观智全殊问
起信论中断智相相续相名断法执还与今始教断
卷一 第 87c 页 X11-0087.png
法执同否答不同彼是界外根本无明法执也彼论
六染文云二者不断相应染(即相续相)依信相应地修学
方便渐渐能舍得净心地究竟离故三者分别相应
染(即智相也)依具戒地渐离乃至无相方便地究竟离故
藏师判相续相是法执分别初地究尽智相是法执
俱生二地至七地究尽岂非此二粗是破无明位正
属界外法执耶始教但断界内法执若破无明即非
当分与后三教不殊若巳破无明即入秘藏即不可
言始教是大乘初门但见空理故知始教不断无明
法执须善分别不可雷同问下疏云法相极于三细
岂非始教断界外无明耶答此明分教了诸法生起
以赖耶为本纵说次第破十品无明證妙觉者皆是
教道之说为引机入證故也若实破證则与后三教
同分教之义即泯故天台明别教破无明是教道说
若实破无明则无历别故彼文云入地自證权门自
开岂有亲證而存隔历又云初地即初住故当恁之
时无权可存或说有妄外真如不受熏变如云外月
破尽三细究竟證得此理教道明矣。
三大乘终教终实二名但唯一体对前始分义立两
名耳。
△随缘者即真如不守自性成妄法也起信云
心生灭者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所谓心性不生不
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阿梨耶识等缘起之法
全有而成无性可得即是真如如水成波波即水故
从真起妄故曰随缘妄即全真故云无性如金成器
六染文云二者不断相应染(即相续相)依信相应地修学
方便渐渐能舍得净心地究竟离故三者分别相应
染(即智相也)依具戒地渐离乃至无相方便地究竟离故
藏师判相续相是法执分别初地究尽智相是法执
俱生二地至七地究尽岂非此二粗是破无明位正
属界外法执耶始教但断界内法执若破无明即非
当分与后三教不殊若巳破无明即入秘藏即不可
言始教是大乘初门但见空理故知始教不断无明
法执须善分别不可雷同问下疏云法相极于三细
岂非始教断界外无明耶答此明分教了诸法生起
以赖耶为本纵说次第破十品无明證妙觉者皆是
教道之说为引机入證故也若实破證则与后三教
同分教之义即泯故天台明别教破无明是教道说
若实破无明则无历别故彼文云入地自證权门自
开岂有亲證而存隔历又云初地即初住故当恁之
时无权可存或说有妄外真如不受熏变如云外月
破尽三细究竟證得此理教道明矣。
三大乘终教终实二名但唯一体对前始分义立两
名耳。
△随缘者即真如不守自性成妄法也起信云
心生灭者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所谓心性不生不
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阿梨耶识等缘起之法
全有而成无性可得即是真如如水成波波即水故
从真起妄故曰随缘妄即全真故云无性如金成器
卷一 第 88a 页 X11-0088.png
器即是金。
△定性等者三聚五性一切众生悉成佛
也涅槃云凡有心者皆得作佛圆觉云有性无性齐
成佛道。
△方尽等者对前辨果也诠法穷源故云至
极非同于权故云实理也。
四大乘顿教不谈委曲直示心源故曰顿也然有约
部论顿即华严也逐机明顿即不定也如圆觉观无
量寿等。
△不说法相者不说偏计依他色心等法也
此约真如门泯相说也。
△唯辩真性者独显圆成实
性也一实性外更无别法照体独立物我皆如。
△八
识者是法相之源今此教中亦且不立菩提涅槃尚
不可立况妄谙乎。
△呵教者斥其无实也肇公云名
无得物之功圆觉云修多罗教如标月指起信云一
切言说假名无实但随妄念不可得故此皆破众生
执言滞教成生死本。
△劝离者起信云从本巳来离
言说相离名字相等净名云无有名字语言是真入
不二法门又云文字性离即是解脱达磨云我法以
心传心等。
△毁相者金刚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下
云当处出生随处灭尽。
△泯心者楞伽云心生则种种
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般若云无智亦无得起信云
非色非心非智非识等故知有念即凡夫无念即诸
佛下云歇即菩提何藉劬劳肯綮修證是知刹那登
妙觉等佛于一朝如斯之论讵非顿乎。
△不依地位
者真如寂理何位次可及圆觉云知幻即离不作方
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思益云不从一地至一地等
△定性等者三聚五性一切众生悉成佛
也涅槃云凡有心者皆得作佛圆觉云有性无性齐
成佛道。
△方尽等者对前辨果也诠法穷源故云至
极非同于权故云实理也。
四大乘顿教不谈委曲直示心源故曰顿也然有约
部论顿即华严也逐机明顿即不定也如圆觉观无
量寿等。
△不说法相者不说偏计依他色心等法也
此约真如门泯相说也。
△唯辩真性者独显圆成实
性也一实性外更无别法照体独立物我皆如。
△八
识者是法相之源今此教中亦且不立菩提涅槃尚
不可立况妄谙乎。
△呵教者斥其无实也肇公云名
无得物之功圆觉云修多罗教如标月指起信云一
切言说假名无实但随妄念不可得故此皆破众生
执言滞教成生死本。
△劝离者起信云从本巳来离
言说相离名字相等净名云无有名字语言是真入
不二法门又云文字性离即是解脱达磨云我法以
心传心等。
△毁相者金刚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下
云当处出生随处灭尽。
△泯心者楞伽云心生则种种
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般若云无智亦无得起信云
非色非心非智非识等故知有念即凡夫无念即诸
佛下云歇即菩提何藉劬劳肯綮修證是知刹那登
妙觉等佛于一朝如斯之论讵非顿乎。
△不依地位
者真如寂理何位次可及圆觉云知幻即离不作方
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思益云不从一地至一地等
卷一 第 88b 页 X11-0088.png
五一乘圆教此之一教该收前四性相俱融含摄无
碍乃至草叶皆即真如即华严宗也。
△所说唯是法
界者谓心境理事染净等法皆是实相故云唯是法
界或可此句总标性海圆融等是别列四种法界。
△
性界圆融理法界理性深广常住无迁故曰性海理
体周遍无法不容故曰圆融。
△缘起即事法界谓众
缘所造心境染净等法各不同故。
△无碍即理事无
碍法界缘起事法皆理所成缘起无性不碍于理理
能随缘不碍于事故知理事二无障碍也。
△相即相
入等即事事无碍法界谓一入一切一切入一互为
主伴如天网珠光影互入无碍无尽不可思议自在
若此以一事法全理所成理既本性周遍事亦称理
周遍故得一事法能遍入一切事中故云一入一切
又一切事法既同一理所成周遍之理既全在一事
法中故得一切事法亦随理同入一事法中故云一
切入一以一一事称理成故如百千灯光照一室其
光各遍一室其光互互相入也界者性也分也事言
界者即三科五蕴一一事法分限别故理言界者以
一切法当处寂灭唯一性故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具
性分两义(云云)然此四种法界举一即具四言四体
即一一四无碍方曰圆融问楞严大师尝于笔削记
中将此五教对天台化法四教但开合之异彼则开
前合后此乃开后合前未审约但明开以何论合矧
彼双遮双照遮照相须三义一时方称圆教讵容支
碍乃至草叶皆即真如即华严宗也。
△所说唯是法
界者谓心境理事染净等法皆是实相故云唯是法
界或可此句总标性海圆融等是别列四种法界。
△
性界圆融理法界理性深广常住无迁故曰性海理
体周遍无法不容故曰圆融。
△缘起即事法界谓众
缘所造心境染净等法各不同故。
△无碍即理事无
碍法界缘起事法皆理所成缘起无性不碍于理理
能随缘不碍于事故知理事二无障碍也。
△相即相
入等即事事无碍法界谓一入一切一切入一互为
主伴如天网珠光影互入无碍无尽不可思议自在
若此以一事法全理所成理既本性周遍事亦称理
周遍故得一事法能遍入一切事中故云一入一切
又一切事法既同一理所成周遍之理既全在一事
法中故得一切事法亦随理同入一事法中故云一
切入一以一一事称理成故如百千灯光照一室其
光各遍一室其光互互相入也界者性也分也事言
界者即三科五蕴一一事法分限别故理言界者以
一切法当处寂灭唯一性故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具
性分两义(云云)然此四种法界举一即具四言四体
即一一四无碍方曰圆融问楞严大师尝于笔削记
中将此五教对天台化法四教但开合之异彼则开
前合后此乃开后合前未审约但明开以何论合矧
彼双遮双照遮照相须三义一时方称圆教讵容支
卷一 第 88c 页 X11-0088.png
开被三根器乎答约义对论不无其理但由彼斯学
人专守一边互成诤诘其中更有绵历年纪听此五
教都不明五教义者臆说云云今略以彼此文意粗
试通之且此云愚法小乘同彼三藏于理不疑也二
此云大乘始教属诸法空经同彼通教修体法观破
六凡法界證即空真其义颇齐若始教中分义属法
相宗备说八识差别之修次第修證历位浅深因果
殊隔同彼别教历别渐修备学法门经无量劫修习
取證破尽十二品无明方显佛界但中之理理非具
法绝待之中但有教道权谈非是究竟实说天台云
有教无人既说佛界但理在九界外正同相宗说真
如在诸法外坚如玉石不受熏变其义一揆问彼何
以开为通别此何以合为一始答彼约理真中故开
此以俱衍权故合也三此云终教谈真如随缘成一
切法诸法无性当处即真同彼天台双照空有之义
也四此云顿教明呵教泯相不著二边直契圆成同
彼天台双遮空有五此云圆教者包融性相该括始
终虽泯空有空有炳然虽示色空色空都寂法界圆
融无碍自在同彼天台非寂非照而寂而照义也斯
上终等三教即是不思议照不思议遮不思议遮照
一时也若达观之士闻不思议言义自照著不俟更
陈其未了者直更细明然要先知斯终顿圆三教但
为门有异圆实无殊对彼之义方可冷然应知斯三
皆以不思议中道实相为体所诠之体既实诠体之
人专守一边互成诤诘其中更有绵历年纪听此五
教都不明五教义者臆说云云今略以彼此文意粗
试通之且此云愚法小乘同彼三藏于理不疑也二
此云大乘始教属诸法空经同彼通教修体法观破
六凡法界證即空真其义颇齐若始教中分义属法
相宗备说八识差别之修次第修證历位浅深因果
殊隔同彼别教历别渐修备学法门经无量劫修习
取證破尽十二品无明方显佛界但中之理理非具
法绝待之中但有教道权谈非是究竟实说天台云
有教无人既说佛界但理在九界外正同相宗说真
如在诸法外坚如玉石不受熏变其义一揆问彼何
以开为通别此何以合为一始答彼约理真中故开
此以俱衍权故合也三此云终教谈真如随缘成一
切法诸法无性当处即真同彼天台双照空有之义
也四此云顿教明呵教泯相不著二边直契圆成同
彼天台双遮空有五此云圆教者包融性相该括始
终虽泯空有空有炳然虽示色空色空都寂法界圆
融无碍自在同彼天台非寂非照而寂而照义也斯
上终等三教即是不思议照不思议遮不思议遮照
一时也若达观之士闻不思议言义自照著不俟更
陈其未了者直更细明然要先知斯终顿圆三教但
为门有异圆实无殊对彼之义方可冷然应知斯三
皆以不思议中道实相为体所诠之体既实诠体之
卷一 第 89a 页 X11-0089.png
教无不圆妙所被之机同是圆顿所起之行皆悉无
作但由宜闻真如不守自性成一切法缘起无性一
切皆如之义而得入者即以终教接之其实于终教
双照入者即达顿教双遮圆教非遮非照而遮而照
义也以是不思议照故宜闻顿教双遮圆教遮照同
时亦然入一达三了三即一如一王都入门异尔以
此而知入门异故须三修證同故只一一三相资方
被圆机足矣名偏意圆宜善知悉与彼天台三义一
时无相违也亦如天台于一圆教机宜异故横开四
门四门之机虽异皆是圆机或宜空门入者馀三悉
趣空门入一达四王都不殊故知彼从圆有门入者
同此终教得入从圆空门入者同此顿教得入从圆
双亦双非门入者同此圆教得入应知此乃只一圆
实义开三教之殊彼亦唯一圆教义设四门之异此
由不开四门义开三教接物设既备设四门但受一
圆之目大抵而论三教四门只为便宜故设故今三
教即彼四门更无异也不可谓终教入故失于顿圆
之旨不可谓彼从有门入故失于空等门意苟执终
教定双照者非独实教上乘成可思议抑亦但得俗
谛之义尚不如分教分教虽理在事外不谈相即无
碍而且二谛具明又但得用而阙于体何者照有照
空是用非有非空是体又双照双遮俱是用非遮非
照方为体若坚执不融翻成但俗但用粗浅之法如
斯弘教诚为他宗取笑自谓禀贤首宗讲长水疏焉
作但由宜闻真如不守自性成一切法缘起无性一
切皆如之义而得入者即以终教接之其实于终教
双照入者即达顿教双遮圆教非遮非照而遮而照
义也以是不思议照故宜闻顿教双遮圆教遮照同
时亦然入一达三了三即一如一王都入门异尔以
此而知入门异故须三修證同故只一一三相资方
被圆机足矣名偏意圆宜善知悉与彼天台三义一
时无相违也亦如天台于一圆教机宜异故横开四
门四门之机虽异皆是圆机或宜空门入者馀三悉
趣空门入一达四王都不殊故知彼从圆有门入者
同此终教得入从圆空门入者同此顿教得入从圆
双亦双非门入者同此圆教得入应知此乃只一圆
实义开三教之殊彼亦唯一圆教义设四门之异此
由不开四门义开三教接物设既备设四门但受一
圆之目大抵而论三教四门只为便宜故设故今三
教即彼四门更无异也不可谓终教入故失于顿圆
之旨不可谓彼从有门入故失于空等门意苟执终
教定双照者非独实教上乘成可思议抑亦但得俗
谛之义尚不如分教分教虽理在事外不谈相即无
碍而且二谛具明又但得用而阙于体何者照有照
空是用非有非空是体又双照双遮俱是用非遮非
照方为体若坚执不融翻成但俗但用粗浅之法如
斯弘教诚为他宗取笑自谓禀贤首宗讲长水疏焉
卷一 第 89b 页 X11-0089.png
知宗师妙旨顿被沈废痛哉痛哉又若三教不皆圆
实者何以行愿钞明渐顿义云若法相宗行位地前
伏惑登地断惑乃至金刚喻定解脱道中方成妙觉
名渐无相宗一向不说地位为顿然此并非称性圆
證圆修今就此宗直谈真界非渐非顿随缘修證则
具渐具顿若终顿二教不同是圆融者何不指终顿
二教为非圆修圆證而秪将始教对拣权实耶又圆
觉疏将圆觉顿教与华严对辨齐平义巳即云终教
与此正同若然岂不三教义等耶问终等三教有优
劣否答虽俱圆实不异而异义分三品从双照入者
为下双遮入者为中遮照俱时入者为上若得此意
研覈教旨众滞自消问华严疏说此经明事事无阂
指事全理名别教一乘终顿融事归理至于法华会
三归一名同教一乘如何谓言三教义一耶答且如
终教为拣异始教唯空教理俱权分教教权理实皆
是权浅特立终极称实之教名为终教既实且极岂
得未究竟耶况终教既谈理事无碍岂不达事全理
耶法华世间相常楞严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非
事全理耶譬犹波水无碍岂得不晓全波是水耶又
华严顿为菩萨说圆顿法名别教一乘法华为前三
时巳调熟者会归一乘名同教一乘同别虽殊一乘
岂异若言异者更为可笑具教眼者如指诸掌盖为
浅学执固之者须至备括一家教旨委而示之也问
人师立教各是一途何须强会答通论判教悉准一
实者何以行愿钞明渐顿义云若法相宗行位地前
伏惑登地断惑乃至金刚喻定解脱道中方成妙觉
名渐无相宗一向不说地位为顿然此并非称性圆
證圆修今就此宗直谈真界非渐非顿随缘修證则
具渐具顿若终顿二教不同是圆融者何不指终顿
二教为非圆修圆證而秪将始教对拣权实耶又圆
觉疏将圆觉顿教与华严对辨齐平义巳即云终教
与此正同若然岂不三教义等耶问终等三教有优
劣否答虽俱圆实不异而异义分三品从双照入者
为下双遮入者为中遮照俱时入者为上若得此意
研覈教旨众滞自消问华严疏说此经明事事无阂
指事全理名别教一乘终顿融事归理至于法华会
三归一名同教一乘如何谓言三教义一耶答且如
终教为拣异始教唯空教理俱权分教教权理实皆
是权浅特立终极称实之教名为终教既实且极岂
得未究竟耶况终教既谈理事无碍岂不达事全理
耶法华世间相常楞严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非
事全理耶譬犹波水无碍岂得不晓全波是水耶又
华严顿为菩萨说圆顿法名别教一乘法华为前三
时巳调熟者会归一乘名同教一乘同别虽殊一乘
岂异若言异者更为可笑具教眼者如指诸掌盖为
浅学执固之者须至备括一家教旨委而示之也问
人师立教各是一途何须强会答通论判教悉准一
卷一 第 89c 页 X11-0089.png
代之经经既不殊讵可天隔又此和会盖为表明所
禀起信钞中之说非无由也。
三教摄。
△正唯终教者既三教圆实不殊故但约诠
义多小以判兼正今经多说迷真逐妄诸法生起本
末次第返妄旋真皆圆实故如下经云一切世界因
果微尘因心成体又云无同异中炽然成异所既妄
立生汝妄能等又云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其性真为
妙觉明体等一经始终多谈斯义故云正是终教也。
△兼顿圆者如云金刚王宝觉如幻三昧提弹指超
无学又云歇即菩提性净明心等即顿教也若云地
水火风皆遍法界性火真空性空真火不相妨碍又
云离一切相即一切法又云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
微尘里转大法转等又云一为无量无量为一等皆
圆义也此文既少故判为兼若约一往诠言圆融胜
妙以立一经尊极应判云正唯圆教兼于顿终今既
三教齐致故但约文多少以判正旁则无咎也若约
五判应云此经分齐正唯终顿圆三兼于愚始二教
以下明五比丘所悟法及根境如空华等。
二约法生起本末显分齐中初一心为本源。
△一心
源者谓此一心是染净诸法之根本故论云摩诃衍
者一法二义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则摄一切世
间出世间法依于此心显示摩诃衍义等故知一心
是诸法本其犹水源为万流之本此约因法显故云
众生心若圆觉经中约果法显即云无上法王有大
禀起信钞中之说非无由也。
三教摄。
△正唯终教者既三教圆实不殊故但约诠
义多小以判兼正今经多说迷真逐妄诸法生起本
末次第返妄旋真皆圆实故如下经云一切世界因
果微尘因心成体又云无同异中炽然成异所既妄
立生汝妄能等又云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其性真为
妙觉明体等一经始终多谈斯义故云正是终教也。
△兼顿圆者如云金刚王宝觉如幻三昧提弹指超
无学又云歇即菩提性净明心等即顿教也若云地
水火风皆遍法界性火真空性空真火不相妨碍又
云离一切相即一切法又云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
微尘里转大法转等又云一为无量无量为一等皆
圆义也此文既少故判为兼若约一往诠言圆融胜
妙以立一经尊极应判云正唯圆教兼于顿终今既
三教齐致故但约文多少以判正旁则无咎也若约
五判应云此经分齐正唯终顿圆三兼于愚始二教
以下明五比丘所悟法及根境如空华等。
二约法生起本末显分齐中初一心为本源。
△一心
源者谓此一心是染净诸法之根本故论云摩诃衍
者一法二义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则摄一切世
间出世间法依于此心显示摩诃衍义等故知一心
是诸法本其犹水源为万流之本此约因法显故云
众生心若圆觉经中约果法显即云无上法王有大
卷一 第 90a 页 X11-0090.png
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
及波罗蜜等。
二依一心开二门。
△二门者论云依一心法有二种
门然真如门中有离言真如依言真如依言中有空
不空真如等。
云依后门明二义科云后门即生灭门也。
△二义者
彼论云此识有二种义能生一切法摄一切法云何
为二一者觉义二者不觉义等。
△心体离念等者论
云所言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即是
如来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说名本觉等一言其觉有
始觉本觉本觉复有随染本觉性净本觉之异不觉
中有根本枝末之别四依后义生三细谓依不觉故
起业等三相也一是业相业者为因义动作义论云
一者无明业相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觉则不
动动则有苦果不离因二者转相即转前业相为能
见故论云二者能见相以依动故能见不动则无见
三是现相由能缘心带所缘境故论云三者境界相
以依能见故境界妄现离见则无境界等此三属本
识对后事识粗位通称曰细故论云复次依不觉故
生三种相与后不觉相应不离等。
△五依最后生六
粗最后即现相也论云以有境界缘故复生六种动
相等斯六属事识位涉于外境其相显著故称曰粗。
△智相者执境外生起智分别爱与不爱等。
△相续
相者依前分别遂起苦乐觉心念念相应不断等。
▲
及波罗蜜等。
二依一心开二门。
△二门者论云依一心法有二种
门然真如门中有离言真如依言真如依言中有空
不空真如等。
云依后门明二义科云后门即生灭门也。
△二义者
彼论云此识有二种义能生一切法摄一切法云何
为二一者觉义二者不觉义等。
△心体离念等者论
云所言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即是
如来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说名本觉等一言其觉有
始觉本觉本觉复有随染本觉性净本觉之异不觉
中有根本枝末之别四依后义生三细谓依不觉故
起业等三相也一是业相业者为因义动作义论云
一者无明业相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觉则不
动动则有苦果不离因二者转相即转前业相为能
见故论云二者能见相以依动故能见不动则无见
三是现相由能缘心带所缘境故论云三者境界相
以依能见故境界妄现离见则无境界等此三属本
识对后事识粗位通称曰细故论云复次依不觉故
生三种相与后不觉相应不离等。
△五依最后生六
粗最后即现相也论云以有境界缘故复生六种动
相等斯六属事识位涉于外境其相显著故称曰粗。
△智相者执境外生起智分别爱与不爱等。
△相续
相者依前分别遂起苦乐觉心念念相应不断等。
▲
卷一 第 90b 页 X11-0090.png
二正显分齐初通指诸教。
△通诠本末者一心为本
九相为未。
▲二别显今经则此经常住真心等者上
来通约诸教明生起义未知此经对彼其义云何谓
今经即以常住真心为一心源也下云一切众生从
无始来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等一切世界
因果等法皆以此心为本而生起也。
△二根本者一
者无始生死根本即汝今者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
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即汝今者识精元明能
生诸缘缘所遗者等。
△咸言妙真如性者下云如是
五阴六入等皆如来藏妙真如性等斯乃法法当处
绝待全是真实即真如门也。
△瞪目者喻真妄和合
故则有法生如清净眼观睛明空由目劳动见空有
华华实不曾生起。
△合手者文云其人无故以二手
掌于空相摩等又云如人以一冷手触于热手若热
势多冷者从热等皆喻妄生也。
△眚见等者文云如
世间人目有赤眚夜见灯光别有圆影五色重叠等
此约不了一真忽然妄起成生灭门也。
△性明圆等
者一真之性本自明圆因不了元明故有妄法发于
性上故曰因明发性然实全性成妄非如树发于华。
△识精元明者约体指妄也斯识无体本是元常故
曰元明。
△性一切心者谓一切法以心为体性也。
△满
慈致疑者因闻佛说清净本然遂疑云何得有世界
山河也经文备如前引。
△本觉不觉者性觉必明即
本觉也妄为明觉即不觉也。
△了然自知者始觉也。
△通诠本末者一心为本
九相为未。
▲二别显今经则此经常住真心等者上
来通约诸教明生起义未知此经对彼其义云何谓
今经即以常住真心为一心源也下云一切众生从
无始来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等一切世界
因果等法皆以此心为本而生起也。
△二根本者一
者无始生死根本即汝今者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
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即汝今者识精元明能
生诸缘缘所遗者等。
△咸言妙真如性者下云如是
五阴六入等皆如来藏妙真如性等斯乃法法当处
绝待全是真实即真如门也。
△瞪目者喻真妄和合
故则有法生如清净眼观睛明空由目劳动见空有
华华实不曾生起。
△合手者文云其人无故以二手
掌于空相摩等又云如人以一冷手触于热手若热
势多冷者从热等皆喻妄生也。
△眚见等者文云如
世间人目有赤眚夜见灯光别有圆影五色重叠等
此约不了一真忽然妄起成生灭门也。
△性明圆等
者一真之性本自明圆因不了元明故有妄法发于
性上故曰因明发性然实全性成妄非如树发于华。
△识精元明者约体指妄也斯识无体本是元常故
曰元明。
△性一切心者谓一切法以心为体性也。
△满
慈致疑者因闻佛说清净本然遂疑云何得有世界
山河也经文备如前引。
△本觉不觉者性觉必明即
本觉也妄为明觉即不觉也。
△了然自知者始觉也。
卷一 第 90c 页 X11-0090.png
△三相即异同非同非异之三相也下云所既妄立
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等。
△四轮即经云觉
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执持世界因空生摇坚
明立碍故有金轮保持国土坚觉宝成摇明风出风
金相磨故有火光为变化生宝明生润火光上蒸故
有水轮含十方界等。
△晦昧即业相亦即赖耶四分
中自證分證自證分也。
△为空即转相四分中见分
也。
△结暗为色即现相四分中相分也故晦昧等即
三相也。
△引起等者下云如是扰恼相待成劳劳久
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起为世界静成
虚空虚空为同世界成异等。
△聚缘内摇者集聚外
境于内分别也由有境界缘故起心分别念念不断
也。
△趣外奔逸者由念不断故遂成分离取六尘境
下云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
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
外洎山河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等。
△业果众生
等者六粗中造业受报二相也合云三种今但约正
报为言也下云汝但不随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
相续等。
▲由是下二总叹学人披阅此经始自一性
终至九界无不备谈无不当处真实不是隐覆真相
而说足显此经终实圆妙故也。
四所被机宜中初标章上来巳悉此经深妙且大圣
设化或说或默无不为机未审何机于此得入故须
辨之。
▲二随辩中初料拣。
△乐著名相者有一类机
卷一 第 91a 页 X11-0091.png
但乐名言法相者也且此经非相故不可思非名故
不可议是故著名相者不堪受此经也下文云见与
见缘如虚空华等。
△以文为解即文字法师不能忘
情合理者也。
△滞行位者计佛居果上我处凡夫行
位遥远如何得臻上果心著有为遂生劳怠。
△情尚
等者尔雅云宾者服也凡有所皆言服在空也宾者
客也主既立无故客有所言皆向主故。
△自恃等者
天真即自然义也本来自然是佛何用更求于佛烦
恼本无更何所断凡见进修之人即轻厌之也圆觉
云不断生死不求涅槃任彼一切随诸法性欲求圆
觉彼圆觉性非任有故说名为病等。
△固执者斯人
先闻小教便执在心坚守不舍后闻说大不肯信受
如人元担于麻后遇金藏不能总担又惜前功不肯
弃麻遂舍金去经云所未闻法闻之不疑是为希有。
△皆非器者如上诸过中随落一过即非是堪受此
经之根器也。
△反上者谓虽寻文而文字性离虽睹
相而常照自心反上著名相也因该果海果彻因源
即反滞行位者也虽空不断而中道了然反情尚于
空也理顿悟而事渐修反轻厌进习也精勤求法无
暂懈怠反弃金也。
▲二。
△普收凡有心者皆得作佛
有性无性齐成佛道又云饮其水者皆获充足等此
约结缘下种故普收一切也。
▲二。
△益者浅深悟入
者證悟契入也俱无则因此熏成远种也。
△金刚喻
者彼云譬如丈夫食少金刚要穿其身出在于外何
不可议是故著名相者不堪受此经也下文云见与
见缘如虚空华等。
△以文为解即文字法师不能忘
情合理者也。
△滞行位者计佛居果上我处凡夫行
位遥远如何得臻上果心著有为遂生劳怠。
△情尚
等者尔雅云宾者服也凡有所皆言服在空也宾者
客也主既立无故客有所言皆向主故。
△自恃等者
天真即自然义也本来自然是佛何用更求于佛烦
恼本无更何所断凡见进修之人即轻厌之也圆觉
云不断生死不求涅槃任彼一切随诸法性欲求圆
觉彼圆觉性非任有故说名为病等。
△固执者斯人
先闻小教便执在心坚守不舍后闻说大不肯信受
如人元担于麻后遇金藏不能总担又惜前功不肯
弃麻遂舍金去经云所未闻法闻之不疑是为希有。
△皆非器者如上诸过中随落一过即非是堪受此
经之根器也。
△反上者谓虽寻文而文字性离虽睹
相而常照自心反上著名相也因该果海果彻因源
即反滞行位者也虽空不断而中道了然反情尚于
空也理顿悟而事渐修反轻厌进习也精勤求法无
暂懈怠反弃金也。
▲二。
△普收凡有心者皆得作佛
有性无性齐成佛道又云饮其水者皆获充足等此
约结缘下种故普收一切也。
▲二。
△益者浅深悟入
者證悟契入也俱无则因此熏成远种也。
△金刚喻
者彼云譬如丈夫食少金刚要穿其身出在于外何
卷一 第 91b 页 X11-0091.png
以故金刚不与肉身杂秽而同止故于如来所种少
善根亦复如是要穿有为烦恼身过到于无为智处
等纵谤堕恶由历耳故终须醒悟如人因地而倒因
地而起也悟入等即种熟脱也。
△兼为馀性等者定
性声闻定性缘觉及无种性人也二乘之人实不定
性但闻斯教决定回心且无性之人但无善性傥闻
今教善种自成遇缘发起必当成佛楞伽说二种阐
提一大悲菩萨二断善根众生佛说永不入者虽大
悲菩萨应知无信之但得闻教后必悟入也。
△三聚
者聚犹众也每类非一故称众也然有三乘不同若
以五无间业众生为邪定学无学人为正定馀漏无
漏人为不定即小乘说若以无种性人为邪定菩萨
性人为正定不定性人为不定即权教说若以一切
异生为邪定三贤巳去为正定十信为不定即实教
说今经即唯实也。
五能诠体性中初标章上虽巳明教所被机未委一
代教法以何为体而能诠辩无量事理耶故以四门
辨之然今辩体不同天台五重玄义辨体彼明所诠
之体如今经以如来藏心为体维摩不思议为体法
华实相为体等今此是显能诠之体即当体体然据
归性门亦摄所诠之体则此通彼局也。
▲初随相门。
△声名句文者声是教主言音名句文是声上屈曲
诠表然有三义一唯以声为教体二唯以名句文为
体三通四法为体若但取声唯是径捷之声且无诠
善根亦复如是要穿有为烦恼身过到于无为智处
等纵谤堕恶由历耳故终须醒悟如人因地而倒因
地而起也悟入等即种熟脱也。
△兼为馀性等者定
性声闻定性缘觉及无种性人也二乘之人实不定
性但闻斯教决定回心且无性之人但无善性傥闻
今教善种自成遇缘发起必当成佛楞伽说二种阐
提一大悲菩萨二断善根众生佛说永不入者虽大
悲菩萨应知无信之但得闻教后必悟入也。
△三聚
者聚犹众也每类非一故称众也然有三乘不同若
以五无间业众生为邪定学无学人为正定馀漏无
漏人为不定即小乘说若以无种性人为邪定菩萨
性人为正定不定性人为不定即权教说若以一切
异生为邪定三贤巳去为正定十信为不定即实教
说今经即唯实也。
五能诠体性中初标章上虽巳明教所被机未委一
代教法以何为体而能诠辩无量事理耶故以四门
辨之然今辩体不同天台五重玄义辨体彼明所诠
之体如今经以如来藏心为体维摩不思议为体法
华实相为体等今此是显能诠之体即当体体然据
归性门亦摄所诠之体则此通彼局也。
▲初随相门。
△声名句文者声是教主言音名句文是声上屈曲
诠表然有三义一唯以声为教体二唯以名句文为
体三通四法为体若但取声唯是径捷之声且无诠
卷一 第 91c 页 X11-0091.png
表若唯名句文又文等无所依故以名句文但是声
上用故若无所依之声则名等何有故须通取。
△体
用假实者声是实即不可见有对色名句文是假属
不相应行法非色非心但约分位假立论云名诠自
性句诠差别(云云)亦可通取一切法为教体但能生
物解即为教体如灵云见桃华得道等净名云有以
光明作佛事有以菩提树作佛事乃至云八万四千
尘劳众生为之疲劳诸佛即以此法而作佛事楞伽
云有佛国土直视不瞬口无言说有佛国土动身名
为说法且香积世界餐香饭而三昧成极乐国土听
风歌而正念圆丝竹可以传心目击以之存道只如
今经二十五圣于十八界七大性皆获悟入此讵唯
名句文耶天台师云手不执卷常读是经口无言声
遍读众典佛不说法常闻梵音心不思惟遍照法界。
△若不等者如世功韵玉篇不属诗书礼乐故不可
以教化下民移风易俗是故挟所诠义俱为教体天
台明教行理三种经旨于此。
▲二唯识门前二等者
能诠所诠也此二教体下离识所变也经云三界唯
心万法唯识故知能所诠法皆从识变。
△本质影像
之异者谓以众生为缘故于妙观察智净识演出八
音四辨之声教名本质教众生由佛声教为缘故于
自心变起影像而缘名影像教斯乃众生诸佛互为
增上缘也唯识云展转增上力二识成决定若对五
教通以四句拣之谓唯本非影愚法小乘唯影非本
上用故若无所依之声则名等何有故须通取。
△体
用假实者声是实即不可见有对色名句文是假属
不相应行法非色非心但约分位假立论云名诠自
性句诠差别(云云)亦可通取一切法为教体但能生
物解即为教体如灵云见桃华得道等净名云有以
光明作佛事有以菩提树作佛事乃至云八万四千
尘劳众生为之疲劳诸佛即以此法而作佛事楞伽
云有佛国土直视不瞬口无言说有佛国土动身名
为说法且香积世界餐香饭而三昧成极乐国土听
风歌而正念圆丝竹可以传心目击以之存道只如
今经二十五圣于十八界七大性皆获悟入此讵唯
名句文耶天台师云手不执卷常读是经口无言声
遍读众典佛不说法常闻梵音心不思惟遍照法界。
△若不等者如世功韵玉篇不属诗书礼乐故不可
以教化下民移风易俗是故挟所诠义俱为教体天
台明教行理三种经旨于此。
▲二唯识门前二等者
能诠所诠也此二教体下离识所变也经云三界唯
心万法唯识故知能所诠法皆从识变。
△本质影像
之异者谓以众生为缘故于妙观察智净识演出八
音四辨之声教名本质教众生由佛声教为缘故于
自心变起影像而缘名影像教斯乃众生诸佛互为
增上缘也唯识云展转增上力二识成决定若对五
教通以四句拣之谓唯本非影愚法小乘唯影非本
卷一 第 92a 页 X11-0092.png
终教亦本亦影始教非本非影顿教具足四句圆教
(云云)。
▲三归性门前收差别之教但唯一识今明此
识但是一心一心即真如也如水成波波全归水故
圭山云识如幻梦但是一心。
▲四无碍门即事事无
碍法法相融生死真如夷齐一贯方为极唱。
△心境
下正显无碍之相也心即唯识门境即随相门理即
归性门事即重指随相唯识二门要成句故重言之
也此之三门即一论三即三而一互相依倚互相无
碍应知言色时一切皆色一切是经举识时一切皆
识全识是经故得动止纵横无非教体也。
△以一心
法有二门故者出所以也故者所以义如上心境理
事无碍者由一切法不离真如生灭二门故又此二
门全即一心故归性即真如门随相唯识即生灭门
二门不二即是一心故得交彻无碍也。
六所诠宗趣初标章一部所崇曰宗宗之所归曰趣
然今家明宗若望天台五重玄义即含体宗用三科
如来藏是体非因非果修首楞严妙定能取于体通
因通果是宗惑业消灭起大神用是用若欲会者圆
融之教开合颇齐彼以即一而三故体宗用分以彰
修性之殊此以即三而一故三法合说乍似相反其
实相成。
▲初统论诸教。
△统论等者吾教自浅之深
皆以因缘为宗儒即宗于五常道则宗于自然佛则
宗于因缘一言因缘有内有外外即如以种子为因
水土人时为缘而芽得生又如泥团为因轮绳陶师
(云云)。
▲三归性门前收差别之教但唯一识今明此
识但是一心一心即真如也如水成波波全归水故
圭山云识如幻梦但是一心。
▲四无碍门即事事无
碍法法相融生死真如夷齐一贯方为极唱。
△心境
下正显无碍之相也心即唯识门境即随相门理即
归性门事即重指随相唯识二门要成句故重言之
也此之三门即一论三即三而一互相依倚互相无
碍应知言色时一切皆色一切是经举识时一切皆
识全识是经故得动止纵横无非教体也。
△以一心
法有二门故者出所以也故者所以义如上心境理
事无碍者由一切法不离真如生灭二门故又此二
门全即一心故归性即真如门随相唯识即生灭门
二门不二即是一心故得交彻无碍也。
六所诠宗趣初标章一部所崇曰宗宗之所归曰趣
然今家明宗若望天台五重玄义即含体宗用三科
如来藏是体非因非果修首楞严妙定能取于体通
因通果是宗惑业消灭起大神用是用若欲会者圆
融之教开合颇齐彼以即一而三故体宗用分以彰
修性之殊此以即三而一故三法合说乍似相反其
实相成。
▲初统论诸教。
△统论等者吾教自浅之深
皆以因缘为宗儒即宗于五常道则宗于自然佛则
宗于因缘一言因缘有内有外外即如以种子为因
水土人时为缘而芽得生又如泥团为因轮绳陶师
卷一 第 92b 页 X11-0092.png
为缘而器得成内因缘者然有世间因缘出世间因
缘世间者十二因缘也无明为因行支为缘名色等
方得生起若出世因缘者即自性本觉内熏为因师
教善友外熏为缘则能成就佛果是知吾教浅深虽
异因缘是同如佛以愿力为因须假度生为缘若无
众生佛不说法然有四种不同一因缘故生死成坏
涅槃云我观诸行生灭无常云何得知以因缘故知
二因缘故即空故龙树云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
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三因缘故即假如镜像水
月等缘会不得不现四因缘故即中若言不从因缘
即是定有定无则堕断常之过故中论云因缘所生
法即空即假即中然因缘是一由四人观之有异下
智观故得声闻菩提中智观故得缘觉菩提上智观
故得菩萨菩提上上智观故得佛菩提故知佛教因
缘收尽。
△宗途五者一随相法执宗即小乘诸师依
阿含等经以造婆沙俱舍等论二真空无相宗即龙
树提婆依般若等经以造中观等论三唯识法相宗
即天亲无著依深密等经以造唯识等论四如来藏
缘起宗即马鸣坚慧依楞伽等经以造起信等论五
圆融具德宗即华严宗天亲菩萨造论解释今经约
文广略当四约义尊胜应五。
二别显今经中初拟他解初总。
△注偏计等者如夜
见绳迷谓为蛇蛇岂有实但是情有夜见杌木谓之
为鬼亦复如是偏计妄法亦尔情中则有理上元无
缘世间者十二因缘也无明为因行支为缘名色等
方得生起若出世因缘者即自性本觉内熏为因师
教善友外熏为缘则能成就佛果是知吾教浅深虽
异因缘是同如佛以愿力为因须假度生为缘若无
众生佛不说法然有四种不同一因缘故生死成坏
涅槃云我观诸行生灭无常云何得知以因缘故知
二因缘故即空故龙树云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
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三因缘故即假如镜像水
月等缘会不得不现四因缘故即中若言不从因缘
即是定有定无则堕断常之过故中论云因缘所生
法即空即假即中然因缘是一由四人观之有异下
智观故得声闻菩提中智观故得缘觉菩提上智观
故得菩萨菩提上上智观故得佛菩提故知佛教因
缘收尽。
△宗途五者一随相法执宗即小乘诸师依
阿含等经以造婆沙俱舍等论二真空无相宗即龙
树提婆依般若等经以造中观等论三唯识法相宗
即天亲无著依深密等经以造唯识等论四如来藏
缘起宗即马鸣坚慧依楞伽等经以造起信等论五
圆融具德宗即华严宗天亲菩萨造论解释今经约
文广略当四约义尊胜应五。
二别显今经中初拟他解初总。
△注偏计等者如夜
见绳迷谓为蛇蛇岂有实但是情有夜见杌木谓之
为鬼亦复如是偏计妄法亦尔情中则有理上元无
卷一 第 92c 页 X11-0092.png
如病目见华华实无故故唯识云由彼彼遍计偏计
种种物此偏计所执自性无所有金刚云凡所有相
皆是虚妄起信云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
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等未审今经之中还有
此文否故注云如虚空等下云见与见缘如虚空华
本无所有等。
△妄为色空等者下云本是妙明无上
菩提妄为色空及以闻见如第二月谁为是月又谁
非月注依他等者前约脱体无故云空今乃假有本
自寂然如日中见影影本自寂虽依身有身实不尝
现影如镜中像非从内出非从外入见时不是新生
不见亦非灭去故寂如依麻有绳绳全假立麻虽做
绳麻性不变依他之性亦尔不待破除本自寂也唯
识云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妙经云诸法从本来
常自寂灭相又云世间相常住等。
△注当处等者下
云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
等。
△藏性圆满者计蛇之绳谓鬼之木做绳之麻此
三俱喻藏性也既知心境元寂则显藏性本圆一切
众生不能空寂心境故藏性弗及显现若能空寂则
得藏性圆彰也。
△注此见等者下云此见及缘元是
菩提妙净明体云何于中有是非是又云见与见缘
似现前境元我觉明。
△凡圣平等者由圆满故平等
也圆觉云始知众生本来成佛净名云众生如弥勒
如草木如。
△迷悟等者下经云殊不能知生灭去来
本如来藏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死生
种种物此偏计所执自性无所有金刚云凡所有相
皆是虚妄起信云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
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等未审今经之中还有
此文否故注云如虚空等下云见与见缘如虚空华
本无所有等。
△妄为色空等者下云本是妙明无上
菩提妄为色空及以闻见如第二月谁为是月又谁
非月注依他等者前约脱体无故云空今乃假有本
自寂然如日中见影影本自寂虽依身有身实不尝
现影如镜中像非从内出非从外入见时不是新生
不见亦非灭去故寂如依麻有绳绳全假立麻虽做
绳麻性不变依他之性亦尔不待破除本自寂也唯
识云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妙经云诸法从本来
常自寂灭相又云世间相常住等。
△注当处等者下
云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
等。
△藏性圆满者计蛇之绳谓鬼之木做绳之麻此
三俱喻藏性也既知心境元寂则显藏性本圆一切
众生不能空寂心境故藏性弗及显现若能空寂则
得藏性圆彰也。
△注此见等者下云此见及缘元是
菩提妙净明体云何于中有是非是又云见与见缘
似现前境元我觉明。
△凡圣平等者由圆满故平等
也圆觉云始知众生本来成佛净名云众生如弥勒
如草木如。
△迷悟等者下经云殊不能知生灭去来
本如来藏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死生
卷一 第 93a 页 X11-0093.png
了不可得。
△圣凡无二路者中间无实性是故若交
芦结解同所因圣凡无二路迷晦即无明发明便解
脱。
△生死涅槃等者下云一切世间山河大地生死
涅槃皆即狂劳虚妄华相等。
△忘情者行人由达心
境空寂故自然丧巳妄情一念不生即同于佛也。
△
则汝心中者下云则汝心中演若达多狂性自歇歇
即菩提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等。
△旋流无
妄者下文拣圆通文也彼云今此娑婆界声论得宣
明众生迷本闻循声故流转旋流获无妄等。
△等佛
者只为情生智隔想变体殊若乃忘情与佛平等。
△
即同如来者下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身心圆明不
动道场于一毛端现宝王利坐微尘里转大法轮。
△
方便易成就者下云顶礼如来藏无漏不思议方便
易成就堪与教阿难及末劫沈沦等。
△三缘等者下
云汝但不随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三缘断
故三因不生等。
△永绝轮回等者业惑才消轮回自
绝故圆觉云知彼如空华即能免流转。
△若得妙发
等者下云若得妙发三摩提者则妙常寂尚无不杀
不盗不淫云何更随杀盗淫事。
△有无二无者即有
杀盗淫无杀盗淫俱无也下云有名鬼伦无名天趣
有无二无无二亦灭等。
△起大神用者三惑二死既亡
三智五眼圆发性德妙用自此而彰也。
△不须天眼
等者三渐次文文云是修行人先持声闻四弃八弃
执身不动后行菩萨清净律仪执心不起禁戒成就
△圣凡无二路者中间无实性是故若交
芦结解同所因圣凡无二路迷晦即无明发明便解
脱。
△生死涅槃等者下云一切世间山河大地生死
涅槃皆即狂劳虚妄华相等。
△忘情者行人由达心
境空寂故自然丧巳妄情一念不生即同于佛也。
△
则汝心中者下云则汝心中演若达多狂性自歇歇
即菩提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等。
△旋流无
妄者下文拣圆通文也彼云今此娑婆界声论得宣
明众生迷本闻循声故流转旋流获无妄等。
△等佛
者只为情生智隔想变体殊若乃忘情与佛平等。
△
即同如来者下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身心圆明不
动道场于一毛端现宝王利坐微尘里转大法轮。
△
方便易成就者下云顶礼如来藏无漏不思议方便
易成就堪与教阿难及末劫沈沦等。
△三缘等者下
云汝但不随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三缘断
故三因不生等。
△永绝轮回等者业惑才消轮回自
绝故圆觉云知彼如空华即能免流转。
△若得妙发
等者下云若得妙发三摩提者则妙常寂尚无不杀
不盗不淫云何更随杀盗淫事。
△有无二无者即有
杀盗淫无杀盗淫俱无也下云有名鬼伦无名天趣
有无二无无二亦灭等。
△起大神用者三惑二死既亡
三智五眼圆发性德妙用自此而彰也。
△不须天眼
等者三渐次文文云是修行人先持声闻四弃八弃
执身不动后行菩萨清净律仪执心不起禁戒成就
卷一 第 93b 页 X11-0093.png
乃至云是清净人修三摩提父母肉身不须天眼自
然观见十方世界睹佛闻法得大神通。
△安乐者得
禅定乐也又得涅槃常乐我净之乐。
△身心快然等
者下云阿难与诸大众蒙佛开示慧觉圆通得无疑
惑俱白佛言我等今日身心皎然快得无碍等。
△自
在者不著涅槃生死也。
△一为等者下云我以不生
不灭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
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等。
▲二。
△别五对者一以
说教为宗义意为趣二事法为宗显理为趣事即义
中所诠三科五蕴破妄显真等事也诠此事者为显
理故三理境为宗修行为趣境即所观真理为对能
观智故称之曰境四以修行为宗藏体寂灭为趣五
以藏性寂灭为宗起大神用为趣。
△相由者由教故
有义由义故显理显理故修行修行故趣寂趣寂故
起用起用故出假利生其犹于镜垢尽明彰物对像
现尔。
二随要释中初约解行。
△许示者经云有三摩提名
大佛顶具足万行等。
△徵解者却反徵问出家本怀
也经云汝我同气情均天伦当初发心于我法中见
何胜相顿舍世间深重恩爱直至第三卷经终尽是
开示阿难圆解一约修證。
△虽获等者即下请行之
文下云我今犹如旅泊之人虽获大宅要因门入等
然据今文总有三重谓解行證今示下经但引解行
之文而不引趣證文者意云行成必證事可知也又
然观见十方世界睹佛闻法得大神通。
△安乐者得
禅定乐也又得涅槃常乐我净之乐。
△身心快然等
者下云阿难与诸大众蒙佛开示慧觉圆通得无疑
惑俱白佛言我等今日身心皎然快得无碍等。
△自
在者不著涅槃生死也。
△一为等者下云我以不生
不灭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
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等。
▲二。
△别五对者一以
说教为宗义意为趣二事法为宗显理为趣事即义
中所诠三科五蕴破妄显真等事也诠此事者为显
理故三理境为宗修行为趣境即所观真理为对能
观智故称之曰境四以修行为宗藏体寂灭为趣五
以藏性寂灭为宗起大神用为趣。
△相由者由教故
有义由义故显理显理故修行修行故趣寂趣寂故
起用起用故出假利生其犹于镜垢尽明彰物对像
现尔。
二随要释中初约解行。
△许示者经云有三摩提名
大佛顶具足万行等。
△徵解者却反徵问出家本怀
也经云汝我同气情均天伦当初发心于我法中见
何胜相顿舍世间深重恩爱直至第三卷经终尽是
开示阿难圆解一约修證。
△虽获等者即下请行之
文下云我今犹如旅泊之人虽获大宅要因门入等
然据今文总有三重谓解行證今示下经但引解行
之文而不引趣證文者意云行成必證事可知也又
卷一 第 93c 页 X11-0093.png
入通能所行證双该也。
△若欲具明者应云解如来
藏为宗谓佛许示真修却约心见徵解行首楞严定
为趣故下请云虽获大宅要因门入等次修此真定
为宗證彼藏体为趣下云我以不生不灭合如来藏等
七教迹前后。
△集者即结集此经之人也。
△约类总
为一部者虽非一含所谈而其所诠法义相同故合
为一也如人说事闻者有疑遇他事故不遑咨问及
后再面方获咨询以决前疑也今亦如是时虽不同
只是一经之事如华严七处九会但一经耳。
△匿王
致疑者叙外道之说疑身死后断灭也下云我闻迦
旃延毗罗胝子咸言此身死后断灭名为涅槃等。
△
阿难疑问者下经佛云一人成道依正咸真今佛成
道何故复有地狱饿鬼畜生等道乃至举琉璃王善
星比丘生身陷狱为有定处为无定处等。
△诛释种
者琉璃幼岁于释摩南家学射其家新建一堂欲请
佛琉璃幼孩入中作剧由是释种以言骂之曰汝是
何人辄污我堂琉璃大怒告左右曰待我为王必须
语我我得报之后为王果诛释种忖为此恶必招祸
报遂乘舶入海至中流间业火四焚直入地狱今此
大意云第二卷中匿王在座请问及匿王崩琉璃为
王方诛释种今既举琉璃陷狱为问验知隔矌时遥
非一会一时说也。
▲二定文之部属。
△耶输受记者
引文證是法华后也下云或得出缠或蒙授记出缠
即登伽證第三离欲果授记即耶输巳曾于法华会
△若欲具明者应云解如来
藏为宗谓佛许示真修却约心见徵解行首楞严定
为趣故下请云虽获大宅要因门入等次修此真定
为宗證彼藏体为趣下云我以不生不灭合如来藏等
七教迹前后。
△集者即结集此经之人也。
△约类总
为一部者虽非一含所谈而其所诠法义相同故合
为一也如人说事闻者有疑遇他事故不遑咨问及
后再面方获咨询以决前疑也今亦如是时虽不同
只是一经之事如华严七处九会但一经耳。
△匿王
致疑者叙外道之说疑身死后断灭也下云我闻迦
旃延毗罗胝子咸言此身死后断灭名为涅槃等。
△
阿难疑问者下经佛云一人成道依正咸真今佛成
道何故复有地狱饿鬼畜生等道乃至举琉璃王善
星比丘生身陷狱为有定处为无定处等。
△诛释种
者琉璃幼岁于释摩南家学射其家新建一堂欲请
佛琉璃幼孩入中作剧由是释种以言骂之曰汝是
何人辄污我堂琉璃大怒告左右曰待我为王必须
语我我得报之后为王果诛释种忖为此恶必招祸
报遂乘舶入海至中流间业火四焚直入地狱今此
大意云第二卷中匿王在座请问及匿王崩琉璃为
王方诛释种今既举琉璃陷狱为问验知隔矌时遥
非一会一时说也。
▲二定文之部属。
△耶输受记者
引文證是法华后也下云或得出缠或蒙授记出缠
即登伽證第三离欲果授记即耶输巳曾于法华会
卷一 第 94a 页 X11-0094.png
中授记作佛也。
△持地等者下云我闻如来宣妙莲
华佛知见地我先證明等即妙经普门品终云尔时
持地菩萨即从座起前白佛言世尊若有众生闻是
观世音菩萨品时众中八万四千众生皆发无等等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应身无量者既云应身
无量斯即是入无记化化禅能普现色身也经云以
佛道声令一切闻也。
△显露入实者下云了然自知
获本妙心常住不灭等又云不历僧祇获法身又请
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等既请佛行开权后
经理无惑也。
△尽證圆妙者如最初陈如云妙音密
圆得阿罗汉优波尼沙陀云尘色既尽妙色密圆等
此皆住持如来三德秘藏圆妙可知也。
△俱醍醐者
今经既在法华后说故知以醍醐为教相也若时若
部若教若人悉圆极也若不明终顿圆三俱是圆极
并无优劣而作浅深解者即疏主判云正唯终教大
乖经旨及法华后意也明教者悉之。
八传译时中初明翻译。
△制止道场者道场即寺也
汉世名寺隋朝敕改天下寺字为道场改道观为玄
坛。
△边境者边方戍遏之人也。
△中宗者庐陵太子
也高宗之子则天亲毓一十八上登大宝之位后被
则天毁位贬于房州庐陵郡后得狄相犯谏遂陵却
诏回荐升宝位恰当长安三年中宗即改为神龙元
年也正月升位二月即贬房融于岭南知铨同五月
遇此三藏对译兹经。
▲二叙流传。
△大通即北神秀
△持地等者下云我闻如来宣妙莲
华佛知见地我先證明等即妙经普门品终云尔时
持地菩萨即从座起前白佛言世尊若有众生闻是
观世音菩萨品时众中八万四千众生皆发无等等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应身无量者既云应身
无量斯即是入无记化化禅能普现色身也经云以
佛道声令一切闻也。
△显露入实者下云了然自知
获本妙心常住不灭等又云不历僧祇获法身又请
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等既请佛行开权后
经理无惑也。
△尽證圆妙者如最初陈如云妙音密
圆得阿罗汉优波尼沙陀云尘色既尽妙色密圆等
此皆住持如来三德秘藏圆妙可知也。
△俱醍醐者
今经既在法华后说故知以醍醐为教相也若时若
部若教若人悉圆极也若不明终顿圆三俱是圆极
并无优劣而作浅深解者即疏主判云正唯终教大
乖经旨及法华后意也明教者悉之。
八传译时中初明翻译。
△制止道场者道场即寺也
汉世名寺隋朝敕改天下寺字为道场改道观为玄
坛。
△边境者边方戍遏之人也。
△中宗者庐陵太子
也高宗之子则天亲毓一十八上登大宝之位后被
则天毁位贬于房州庐陵郡后得狄相犯谏遂陵却
诏回荐升宝位恰当长安三年中宗即改为神龙元
年也正月升位二月即贬房融于岭南知铨同五月
遇此三藏对译兹经。
▲二叙流传。
△大通即北神秀
卷一 第 94b 页 X11-0094.png
和尚也。
△灌涛即县名也。
▲二叙异同然据译场中
有證梵义證梵文读梵本有传语證译證义今般刺
密帝是传语之人云峰是翻梵为华之人房相与迪
公即受其语以书之也必润其辞也。
▲二会通可见。
首楞严经义疏释要钞卷第一
△灌涛即县名也。
▲二叙异同然据译场中
有證梵义證梵文读梵本有传语證译證义今般刺
密帝是传语之人云峰是翻梵为华之人房相与迪
公即受其语以书之也必润其辞也。
▲二会通可见。
首楞严经义疏释要钞卷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