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入漫荼罗具缘品第二之馀¶
入漫荼罗具缘品第二之馀¶ 第 648b 页


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卷第七

沙门一行阿阇梨记

* 入漫荼罗具缘品第二之馀

经云。复次秘密主。声闻众住有缘地。识生
灭除二边。极观察智得不随顺修行因。是名
声闻三昧道者。如阿毗昙。明九想八念背舍
胜处一切入三三昧等。皆名住有缘地。依此
等三昧为方便故。令其心恬然而静。得正观
察。觉世间出世间法。皆悉有因有缘。世间以
集为因。以苦为果。出世间以道为因。以灭
为果。如阿含中广明。毗尼中举要言之。所谓
诸法从缘起。如来说是因。彼法因缘尽。是大
沙门说也。以知因缘生灭故。灭有无见远离
断常二边。得真谛智生。故名极观察智。以能
极观察故不倒不谬。故名为谛也。从无明至
老死。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乃至轮回无
际。若随此而轮。名之为顺。既见四真谛已。
背生死流随行圣道。乃至能自记说我生已
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是名不随
顺。如是种种不随顺行。要三昧为因。故曰得
不随顺修行因。声闻三昧。虽复诸部异说种
种不同。但合如是法印者。即名正行。若无如
是印者。是名邪行也。

经云。秘密主。缘觉观察
因果。住无言说法不转无言说。于一切法證极灭语言三昧。是名缘觉三昧道者。因果即
入漫荼罗具缘品第二之馀¶ 第 648c 页 T39-0648.png
是十二因缘法。如声闻极观察智解了唯蕴
无我。以厌怖心重故。疾断烦恼自證涅槃。不
能分折推求十二因缘实相。辟支佛智慧深
利故。能以总别之相深观察之。见一切集法
皆是灭法。此与声闻异也。阿含云。十二因缘
法者。有佛无佛法位常住。龙树亦云。此中
法位即是如之别名。此是一切世间最难解
处。故世尊始成道时不乐说法。意在于此。
辟支佛所入渐深。故云住无言说法。言不转
者。谓住此第一义时无有声字。故不可转以
授人也。世尊得无碍知见于法自在。能于无
言说法中。为作名字转受众生。辟支佛智慧
有碍。是故不能演说。复次辟支佛。观一切集
法皆悉如涅槃相。于种种有为境界中。皆亦
戏论风息不知所云。故名證极灭语言三昧。
修瑜伽与此相应。是名缘觉三昧也。此二种
三昧。皆是菩提心难处。然但是所行道中一
种心相。非谓不思议心性。可有如是三乘定
相。是故行人。以此法印自印知已。便当直过
无碍。若不善知识知。则为所留碍也。

经云。
秘密主。世间因果及业若生若灭。系属他主
空三昧生。是名世间三昧道者。谓一切世间
三昧。以要言之。至于究竟之处。皆灭坏因果
及从因办果时所有作业。谓此三事若生若
灭。皆系属于他。他谓神我也。所以然者。若行
人不解正因缘义。而修證诸禅。必当计著自
心以为内我。彼见世间万法因心而有。则谓
由神我生。设令不依内我必依外我。即是自
在梵天等也。若深求此中至赜。自然拨除因
入漫荼罗具缘品第二之馀¶ 第 649a 页 T39-0649.png
业。唯我性独存。乃至无一法入心。而證空定。
最是世间究极之理。是故垂尽三有还堕
三途。虽于禅定中。发种种世间胜智具五神
通。研其宗趣终归是处。故以斯一印。统收一
切世间三昧道。若行者入此心时。当自觉
知也。经中佛说摄偈。就五种三昧道中。大分
为二。谓佛菩萨缘觉声闻四种。皆名出世三
昧。若诸天等所说真言法教道。皆属世间三
昧。出世间三昧皆有实益。故云摧害于诸过。
世间三昧但有权益。故云为利众生故也。如
馀经所说。求小乘人。当修行作观。即便于世
间法教深生厌离。求大乘人。又于声闻法教
深生怖畏。此皆为未知秘密藏者。作此方便
说耳。就此经宗。则五种三昧皆是开心实相
门。如行者初住有相瑜伽。则是世间三昧。但
于此中了知唯蕴无我。即是声闻三昧。若以
十缘生句观诸蕴无性无生。即是菩萨三昧。
馀如住心品中广明。不同馀教以心性之旨未
明故。五乘殊辄不相融会也。若更作深秘密
释者。如三重漫荼罗中五位三昧。皆是毗卢
遮那秘密加持。其与相应者。皆可一生成佛。
何有浅深之殊。今偈中所说。就彼等自所流
传法教而言耳。

经云。复次世尊。告执金刚秘
密主言。秘密主。汝当谛听诸真言支分也。大
判真言。略有五种。谓如来说。或菩萨金刚说。
或二乘说或诸天说。或地居天说谓龙鸟脩
罗之类。又前三种。通名圣者真言。第四名诸
天众真言。第五名地居者真言。亦可通名诸
神真言也。如圣者真言。亦说阿字或啰字等。
入漫荼罗具缘品第二之馀¶ 第 649b 页 T39-0649.png
彼诸世天乃至地居鬼神等。亦复说之。彼相
有何殊异者。阿阇梨言。若佛菩萨所说。则于
一字之中具无量义。且略言之。阿字自有三
义。谓不生义。空义。有义。如梵本阿字有本初
声。若有本初则是因缘之法。故名为有。又阿
者是无生义。若法揽因缘成。则自无有性。是
故为空。又不生者即是一实境界。即是中
道。故龙树云。因缘生法。亦空亦假亦中。又大
论明萨婆若。有三种名。一切智与二乘共。道
种智与菩萨共。一切种智是佛不共法。此三
智。其实一心中得。为分别令人易解故。作三
种名。即此阿字义也。又如啰字亦有三义。一
者尘义。二者以入阿字门故即是无尘义。又
有波罗密义。以究竟到彼岸故即是本初不
生。当知亦具三点。三点即摄一切法。如阿字
啰字者。馀诸字义皆然。又一切语言中带阿
声者。皆阿字门所摄。若带啰声者。皆啰字门
所摄。馀字亦尔。与大论语等字等中释义亦
同。下文不复广释也。若诸菩萨真言有阿字
者。当知各于自所通达法界门中。具一切义。
非于普门法界中具一切义。若二乘真言有
阿字者。当知只约尽无生智寂灭涅槃明不
生义。若梵天所说真言有阿字者。是约出离
五欲觉观不生明义。若帝释护世真言有阿
字者。是约十不善道及灾横不生明义。馀皆
以类可知也。如上所说皆是随他意语。明浅
略义耳。若就随自意语明深密义。随入一门。
皆具一切法界门。乃至诸世天等。悉是毗卢
遮那。何有浅深之别。若行者。能于无差别
入漫荼罗具缘品第二之馀¶ 第 649c 页 T39-0649.png
中解差别义。差别中解无差别义。当知是人
通达二谛议亦识真言相也。复次经中自说
诸真言相。初偈云正等觉真言。言名成立
相。如因陀罗宗。诸义利成就者。此明如来真
言通相也。今但约最初三昧耶真言说之。言
谓一一字。皆是一种入法界门。如言阿三迷
者。阿字是无生门。娑字是无谛门。么字是大
空门也。名谓此一一字门共成一名。阿名为
无。三迷名为等。若更合之。即是无等也。成立
为籍此众名。始终共成一义。如初句云无
等。次云三等。次云三昧耶。共相成立。即是无
等三平等三昧耶也。复次如以多名共成一
句。所谓诸行无常等。乃至综此多句共为一
偈。然后义圆。即是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
灭已寂灭为乐等。皆是真言所成立相。馀皆
放此。如因陀罗宗者。因陀罗是天帝释异
名。帝释自造声论。能于一言具含众义。故引
以为證。世间智慧犹尚如此。何况如来于法
自在耶。诸义利成就者。谓如来真言。于一一
言。皆具能成就一切义利。一一名中。亦具能
成就一切义利。一一成立相中。亦具能成就
一切义利。且举三昧耶真言。最初阿字。以本
不生义故。即有息灾用。以本不生故。一切
功德具足无缺。即有增益用。以本不生故。无
量过失殄灭无馀。即有降伏用。更无一法出
此本不生者。即有摄召用。如是本不生中无
所有功。即能成办一切诸事。如阿字者。馀一
一字亦如是。如一一字者。一一名句及成立
相。皆亦如是。是故当知即此真言中。具足
入漫荼罗具缘品第二之馀¶ 第 650a 页 T39-0650.png
一切功用也。已说真言通相竟。次明真言别
相。故云有增加法句。本名行相应。谓凡作真
言事业。当观此真言中。本所立名及所为意
趣。办其部类差别。随性相所应而行用之。若
真言名义与所用。或不相应。则当依法增加
语句。如真言中。法界法性大空不思议界种
种差别名言。与如来自證真体相应者。当知
是佛部真言。设令是馀部者。亦可作佛部用。
若有大悲普眼无染著等相应名义。当知是
莲花部用。若有金刚不坏无戏论等相应名
义。当知是金刚部用。如是等义无量无边。瑜
伽者当以意推之。不可详载也。复次经中。自
说名行相应之用。谓若诸真言中。有此(唵)
(𤙖)(发)(磔迦)(颉哩)(媲)等字者。当知是佛
顶名号也。若有(揭㗚很拿也)(是执取义)
(祛陀耶)(是食义)(畔阇)(是破坏义)(诃娜)(是打义)
(摩罗也)(是杀义)(钵吒也)(是扑义)如是等字义类。
当知是忿怒等诸奉教者真言。可作降伏摄
召用。如说啖食义者。啖食谓令诸忿怒等。吞
灭一切毗那也迦之类。果如所言。诸佛则有
杀众生罪。今此宗明义。所谓毗那也迦。即是
一切能为障者此障皆从妄想心生。若能啖
食如是重障。使心目开明。当知是名真忿怒
者。以此祛字门。啖食一切众生障。则是如来
所使。行如来事。馀以类推之可解也。复次若
真言中。有(纳么)(是归命义)(莎缚诃)(是摄取义)
字。当知是修三摩地。寂静相应真言也。或有
(扇多)(是寂义)(微成陀)(是清净义)等字。当知
是成满一切诸愿真言。又此扇多亦是息灾
入漫荼罗具缘品第二之馀¶ 第 650b 页 T39-0650.png
义。佛部相应。馀如苏悉地等详说也。如上所
说。皆是诸佛菩萨真言相。次云。若声闻所说。
一一句安布者。以声闻因他得解入法性未
深。不能于一言中具含众德。如说诸行无常
一四句偈。要令次第安布文义无缺。乃成真
言。不得以字门明义及增加名句。辟支佛虽
无言说。亦能以神通力现出真言。诸有受持
之者皆获义利。是中少有差别者。谓辟支佛
与声闻。漏尽则同而三昧有浅深之异。能以
神通利物。令其所愿皆得成就。除四大弟子
之外。馀声闻力所不能。又其真言唯说十二
因缘寂灭之理。故云。谓三昧分异净除于业
生也。经中次说真言如实相。故云。复次秘密
主。此真言相。非一切诸佛所作。不令他作。亦
不随喜。何以故。以是诸法法如是故。若诸如
来出现。若诸如来不出。诸法法尔如是住。谓
诸真言。真言法尔故者。以如来身语意毕竟
等故。此真言相。声字皆常。常故不流。无有变
易法尔如是。非造作所成。若可造成。即是生
法。法若有生。则可破坏。四相迁流。无常无
我。何得名为真实语耶。是故佛不自作。不令
他作。设令有能作之人。亦不随喜。是故此真
言相。若佛出兴于世。若不出世。若已说若未
说若现说。法住法位性相常住。是故名必定
印。众圣道同。即此大悲漫荼罗一切真言。一
一真言之相。皆法尔如是。故重言之也。若
如是者。则是诸真言相。毕竟寂灭不授与人。
何故有时出兴有时隐没。故经复释所由云。
秘密主成正等觉。一切智者一切见者。出兴
入漫荼罗具缘品第二之馀¶ 第 650c 页 T39-0650.png
于世。而自以此法。说种种道随种种乐欲。
乃至种种诸趣音声。而以加持说真言道。此
意言。如来自證法体。非佛自作非馀天人所
作。法尔常住。而以加持神力。出兴于世利益
众生。今此真言门秘密身口意。即是法佛平
等身口意。然亦以加持力故。出现于世利益
众生也。如来无碍知见。在一切众生相续中。
法尔成就无有缺减。以于此真言体相不如
实觉故。名为生死中人。若能自知自见时。即
名一切知者一切见者。是故如是知见。非佛
自所造作。亦非他所传授也。佛坐道场證如
是法已。了知一切世界。从本以来常是法界。
即时生大悲心。云何众生。去佛道甚近不能
自觉。故以此因缘。如来出兴于世。还用如是
不思议法界。分作种种道开示种种乘。随种
种乐欲心机。以种种文句方言。自在加持说
真言道。虽从机感因缘生。而不动实际。虽善
巧方便无所不为。然非佛所作。虽普门异
说。而但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若行者于此
真言十喻中。妄见有为生灭更增心垢。则非
如来之本意也。复次世尊。以未来世众生钝
根故。迷于二谛不知即俗而真。是故慇勤指
事。言秘密主。云何如来真言道。谓加持此书
写文字。以世间文字语言实义。是故如来即
以真言实义而加持之。若出法性外。别有世
间文字者。即是妄心谬见。都无实体可求。而
佛以神力加持之。是则随于颠倒。非真言也。
已知所加持处。如来以何法加持耶。故佛次
言秘密主。如来无量百千俱胝那庾多劫。积
入漫荼罗具缘品第二之馀¶ 第 651a 页 T39-0651.png
集修行真实谛语。四圣谛四念处。四神足十
如来力。六波罗蜜七菩提宝。四梵住十八佛
不共法。秘密主以要言之。诸如来一切智智。
一切如来自福智力。自愿智力。一切法界加
持力。随顺众生。如其种类开示真言教法者。
谓以如来无量阿僧祇劫所集功德。而作遍
一切处普门加持。是故随一一言名成立中。
皆如因陀罗宗。一切义利无不成就。又此一
一功德。即同真言之相。法性自尔非造作所
成。今且约阿字一言以辨其义。如行者自證
心时。了知世出世间因果本不生故。无苦集
灭道而有一实谛。见此一实谛已。必定师子
吼。广为众生说之。是名积集修行真实谛语。
又知八倒本不生故。成如来念处。知四如意
足本不生故。成法性神通。知是处非处智等
本不生故。成佛自然智力。知六蔽本不生
故。到于六度彼岸。知七菩提分本不生故。成
七种无师觉宝。知四梵住本不生故。成无缘
慈悲喜舍。知十八种法本不生故。是故出过
心量不与一切众生共。乃至种种法门。当自
在说之。复次如此经初品中义。若了知唯蕴
无我。乃至證寂然界时。当约我人众生寿者
本不生故。明种种法门。以五喻观察性空时。
当约诸蕴本不生。故明种种法门。观察蕴阿
赖耶。乃至觉心前后际不可得时。当约心之
影像本不生。故明种种法门。极无自性心生
时。当约净菩提心本不生。故明种种法门。乃
至如来地。当约大悲胎藏漫荼罗究竟不生
义明种种法门。如阿字不生门者。迦字无作
入漫荼罗具缘品第二之馀¶ 第 651b 页 T39-0651.png
门等皆应广说。如一一字者。乃至一一名一
一成立皆应广说。复次世尊于法自在。或以
一字摄菩提心等种种一法门。或以二字摄
止观等种种二法门。或以三字摄三空等种
种三法门也。或以四字摄念处等种种四法
门。或以五字摄根力等种种五法门。或以六
字摄六度等种种六法门。或以七字摄七菩
提宝等种种七法门。或以八字摄八直道等
种种八法门。或以九字摄九定等种种九法
门。或以十字摄十力等种种十法门。乃至以
无量字摄无量法门。诸名句等亦复如是。若
就真言通。相如行者持一阿字门时。随彼性
欲机缘。或悟四念处或悟四神通等。各各不
同。然随解了一法门时。即具诸馀法门。种种
法宝不求自至。若就别相。如以四字摄四念
处门。若如法修行时。虽自昔未曾正观身受
心法。自然悟念处门。而入法界诸法门。常途
名义如智度等广说也。复次如来以种种法
门。不可遍举故。复举要言之。初云一切智智
者。即是总举十方三世如来一切金刚智印。
以此同共加持。则无所不周。又一切如来本
行菩萨道时。所集无边福聚。发生无尽大愿。
至萨婆若中究竟圆满。是故皆得智名。言以
如是福愿智力。及一切法界本性加持力。随
顺世间。如其种类而作加持。是故于一切众
生种种身语意。皆可开示真言教法。

经云。秘
密主云何真言法教者。即谓阿字门等。是真
言教相。虽相不异体体不异相。相非造作修
成不可示人。而能不离解脱现作声字。一一
入漫荼罗具缘品第二之馀¶ 第 651c 页 T39-0651.png
声字即是入法界门故。得名为真言法教也。
至论真言法教。应遍一切随方诸趣名言。但
以如来出世之迹始于天竺。传法者且约梵
文。作一途明义耳。

经云。谓阿字门一切诸法
本不生故者。阿字是一切法教之本。凡最初
开口之音皆有阿声。若离阿声则无一切言
说。故为众声之母。凡三界语言皆依于名。而
名依于字。故悉昙阿字。亦为众字之母。当知
阿字门真实义。亦复如是。遍于一切法义之
中也。所以者何。以一切法无不从众缘生。从
缘生者。悉皆有始有本。今观此能生之缘。亦
复从众因缘生。展转从缘谁为其本。如是观
察时则知本不生际。是万法之本。犹如闻一
切语言时即是闻阿声。如是见一切法生时。
即是见本不生际。若见本不生际者。即是如
实知自心。如实知自心即是一切智智。故毗
卢遮那。唯以此一字为真言也。而世间凡
夫。不观诸法本源故。妄见有生。所以随生
死流不能自出。如彼无智画师自运众䌽作
可畏夜叉之形。成已还自观之。心生怖畏顿
躄于地。众生亦复如是。自运诸法本源画作
三界。而还自没其中。自心炽然备受诸苦。如
来有智画师既了知己。即能自在成立大悲
漫荼罗。由是而言。所谓甚深秘藏者。众生自
秘之耳。非佛有隐也。迦字门云一切诸法离
作业故者。梵音迦哩耶是作业义。如诸外道
计有作者使作者等。诸部论师。亦说有作有
作者。有所用作法。三事和合故有果报。若因
般若方便。谓有决定即堕无因。若堕无因一
入漫荼罗具缘品第二之馀¶ 第 652a 页 T39-0652.png
切法即无因果。能生法名因所生法名果。是
二法无故。作及作者所用作法。罪福果报及
涅槃道。一切皆无。复次作作者相因待生。若
定有作法。则当定有作者。皆是不异外道论
议。如中论观作作者品中广说。今正观察作
作者等。悉从众缘生。即入本不生际。本不生
际者。有佛无佛法尔如是。谁造作之首。是故
若见迦字。则知一切诸法皆是造作所成。名
为自相。若是作法者。当知毕竟无作。名为真
实义也。祛字门一切诸法等虚空不可得故
者。梵音祛字是虚空义。世间共许虚空是无
生无作法。若一切法本不生离诸作。是毕竟
如虚空相。今此空相亦复不可得也。何以故。
如世间无色处名虚空相。色是作法无常。若
色未生。色未生则无灭。尔时无虚空相。因
色故有无色处。无色处名空。中论观六种品
中广说。此中义亦如是。若色本来不生。何者
名为无色处。无色处不可说。则无虚空定相。
复次诸法如虚空相。是为不诳相涅槃。如经
说五阴灭更不生馀五阴。是涅槃义。若五阴
本来不生。今何所灭而名涅槃耶。是故如虚
空相亦不可得。是祛字门真实义。哦字门一
切诸法一切行不可得故者。梵云哦哆也(二合)
是名为行。行谓去来进退不住之义。今从阿
字门展转释之。以诸法本不生故无作。无作
故则无所待对可说为空。空者即是不行处。
不行处尚不可得。况行处耶。中论观去来品
明行止义。以相续故名行。如从谷子生牙
茎叶。及无明缘诸行等。以断故名止。如谷子
入漫荼罗具缘品第二之馀¶ 第 652b 页 T39-0652.png
灭故牙茎灭。无明灭故诸行等灭。若法已行
则无行。已行故未行亦无行。未有行法。故行
时亦无行。不离已行未行故。以如是等种种
门观察。毕竟无行。无行故则无所止。以无行
无止故。则是无有往来诸趣者。亦无住涅槃
者。复次若人。不动本处即是所诣处者。当知
是人无行无到。故云一切行不可得也。伽字
门一切诸法一合不可得故者。梵云伽那是
密合义。如众微相合成一细尘。诸蕴相合而
成一身等。中论观合品。诸论师言。以见可见
见者三事故。而有所见。当知有合闻可闻闻
者。乃至染可染染者等诸烦恼亦然。答者云。
凡物皆以异故有合。而今一切法异相不可
得。是故无合。如彼广说。以字门展转相释故。
且以行义明之。凡有所行。当知必有行可行
行者三事相合。今一切法。本不生故则无所
行。若无所行。云何行可行行者得合耶。复次
若诸法各各异相。终无合时。若至本不生际。
则无异相亦不可合。是故一切法毕竟无合
也。遮字门一切诸法离一切迁变故。梵云遮
(二合)底即是迁变义。又梵音遮哩耶是诸行
义。如见遮时。即知诸行迁变不住。中论观
行品云。诸行名五阴。以从诸行生故。是五阴
皆虚妄无有定相。如婴儿时色乃至老年时
色。中间念念不住。分别决定性不可得。性名
决定有。不可变异如。真金不变。今诸法虽生
不住自性。是故当知无性。如彼广说。若无性
者即是本初不生。本初不生者即是如来之
身。常恒安住无有变易。故云离迁变也。复次
入漫荼罗具缘品第二之馀¶ 第 652c 页 T39-0652.png
若一切法是和合所成。则有迁变。今诸法无
生无作乃至无所行故。则无和合。无和合故
则离一切迁变。凡诸字门。皆当逆顺旋转相
释使无挂碍。今且约次第相承耳。车字门一
切诸法影像不可得者。梵音车(上声)野是影
义。如人影像皆依自身。如是三界万法唯是
识心。因缘变似众境。是事如密严经广说。乃
至修瑜伽者有种种不思议事。或能面见十
方诸佛普现色身。亦皆是心之影像。以心本
不生故。当知影像亦无所生。无所生故乃至
心无迁变故。影像亦无迁变。所以然者。如影
自无定性行止随身。心影亦尔。以心动作戏
论。无一念住时故。世间万用亦复为之流转。
若了心如实相时。影亦如实相。故不可得也。
惹字门一切诸法生不可得故者。梵云惹哆
也是生义。如泥团轮绳陶师等和合故。有瓶
生。缕绳机纻织师等和合故。有叠生。持地筑
基梁椓泥草人功等和合故。有舍生。酪酪器
钻人功等和合故。有苏生。种子地水火风虚
空时节等和合故。有牙生。内法因缘亦如是。
无明行等。各各生因而复生。是故若见惹字
门。即知一切诸法无不从缘生。如说偈言。众
因缘生法是即无自性。若无自性者云何有
是法。是故生不可得也。外道论师。说种种邪
因缘或无因缘生一切法。佛法中人。亦有失
般若方便故。取著因缘生灭相。如中论广破。
复次阿字门是诸法本性不生。惹字门以十
喻观生。虽从缘有而不可得。若生毕竟不可
得。则不异无生际。又十喻是心之影像。不出
入漫荼罗具缘品第二之馀¶ 第 653a 页 T39-0653.png
法界。故生亦不出无生际也。社字门一切诸
法战敌不可得故者。梵云社么攞是战敌义。
若见社字。则知一切诸法皆有战敌。如世间
善不善法。逆生死流顺生死流法。布施悭贪。
持戒乃至智慧无明等。更相待对胜负无常。
乃至如来出世。以一切智力破魔军众。亦名
为战。然一切法中。义不成故。智慧烦恼
竟为属谁。而言毗婆舍那能破烦恼耶。若言
明生时暗灭故名为破者。为已生故破。未生
故破耶。已生则无暗。更何所破。未生则自无
有体。又何能破。若生时名为半已生半未生。
故明暗毕竟不相及。又一切法本不生。乃至
无影像故。便同一相不出于如。云何佛界如
与魔界如战。故佛坐道场时。但了知诸法无
对。而世间谈议自立战胜之名耳。吒字门一
切诸法慢不可得故者。梵音吒迦啰是慢义。
谓见彼法卑下此法高胜。如三界六趣种种
优劣不同。所起慢心无量差别。略说有七种
相。如毗昙中广明。乃至求三乘人。犹有上地
下地不平等见。今观诸法无生乃至无待对
故。则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法平等无
有高下。是故如来亦名一切金刚菩萨。亦名
四果圣人。亦名凡夫外道。亦名种种恶趣众
生。亦名五逆邪见人。大悲漫荼罗正表此义
也。咤字门一切诸法长养不可得故者。梵音
毗咤钵那是长养义。如世间种子为因五大。
时节为缘。渐次滋长得成果实。内法亦尔。于
业田中下识种子。无明所覆爱水所润。而得
滋长。如稻芋经中广明。今此经违世顺世八
入漫荼罗具缘品第二之馀¶ 第 653b 页 T39-0653.png
心。相续增长亦有因缘。乃至净菩提心。以五
字门为缘生大悲根。佛娑罗树增长弥布满
于法界。然一切法。即由此五字门。本不生离
言说自性净无因缘如虚空相故。长养不可
得。复次从阿迦字以来展转相释。乃至诸法
毕竟平等无有高下。以无高下故。当知即无
有增长也。拿字门一切诸法怨对不可得故
者。梵音云拿么啰是怨对义。如世间仇雠更
相报复故名为对。又前云战敌是彼此相加。
此中怨对是避仇之义。梵音各自不同。毗尼
中。佛说以怨报怨怨终不绝。唯有无怨怨乃
息耳。又说女人是梵行者怨。无量义经。亦说
生死怨敌自然散坏。證无生忍半佛国宝。是
故行者见拿字门时。则知一切法悉有怨对。
名为了知字相。又以诸法本不生。乃至长养
不可得故。当知怨对亦复本来不生。乃至无
有长养。是故如来毕竟无有怨对。名为字门
真实义也。荼字门一切诸法执持不可得故。
梵音㻛迦是执持义。以荼字上安置点。是故
转声为㻛。其体则同。又云檗哩何者。亦是
此别名。

经云。鬼魅所著。或云非人所持。智度
云著襄。皆是檗里何鬼所作。以著人不相
舍离故。以为名。其日月五星等。亦以终始相
随故。梵语名檗哩何。翻为九执。正相会一
处。天竺历名正著时。此执持义。与陀罗不同
也。见此荼字门。即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为
四魔所著不能舍离。是名字相。今以阿字等
种种门。展转观一切法。皆不可得故。当知一
切法无有怨对。以怨对本不生故。终不以平
入漫荼罗具缘品第二之馀¶ 第 653c 页 T39-0653.png
等法界执著平等法界。故云一切诸法执持
不可得也。多字门一切诸法如如不可得故
者。梵云哆他多是如如义。语势中兼有得声。
證得如如即是解脱义。如谓诸法实相。种种
不如实见戏论皆灭。常如本性不可破坏。若
见多字门。即知一切诸法皆是如如相。名为
字相。然有一类外道。计有如如之性。若知见
此有名为解脱。虽作此说。只是于我见上转
作异名。龙树以为声闻经中言法住者。亦是
诸法如如义。以所入未深故。而生灭度之想
谓證涅槃。然生死涅槃是相待法。若知生死
从本际已来。常自如涅槃相。复待谁故说为
涅槃。是故一切法。毕竟非实非虚非如非异。
中论亦云。涅槃之实际及与世间际。如是二
际者釐毛无别。以无差别故。一切法无怨
对。无怨对故无执持。无执持故亦无如如解
脱也。他字门一切诸法住处不可得故者。梵
音萨他娜是住处义。亦是住义。如人从此住
处升上某处。其所依处所说名为住。诸贤圣
地位亦如是。约诸行道人心迹所依所止息
处故。说种种名。若见他字时。即知一切诸法
无不待缘成故。当知悉有所依住处。是为字
相。然诸法本来不生。乃至如如解脱亦不可
得。则无去无来无行无住。如是寂灭相中。当
有何次位耶。复次入多字门时。了知诸法皆
空故。不住生死中。即此如如亦不可得故。不
住涅槃中。尔时行处尽息诸位皆尽。遍一切
处的无所依。是名以不住法住于如来大住
也。娜字门一切诸法施不可得故者。梵云檀
入漫荼罗具缘品第二之馀¶ 第 654a 页 T39-0654.png
那是舍施义。若见娜字。即知一切诸法皆是
可舍相。所以者何。以一切法离合在缘。无有
坚住。若于中执著生爱。必为所焚。乃至十地
诸菩萨。于自地所生净妙功德。未到舍彼岸。
故犹有不思议退失。不名第一安乐处。今观
诸法不生故。施者施处及所施物。皆悉本来
不生。乃至一切法无住处。无住处故。即此三
事亦无住处。是故佛坐道场。都无所得亦无
所舍。于虚空藏中无所蕴积。而普门流出遍
施群生。是名见檀实相。亦名具足檀波罗蜜。
又如来秘宝之藏。皆是法然。所谓不可授人。
若施他时。还就众生心室中开出之耳。是故
经云。一切诸法施不可得。名为字门真实义
也。驮字门一切诸法法界不可得故者。梵云
达摩驮都。名为法界。界是体义分义。佛之舍
利亦名如来驮都。言是如来身分也。若见驮
字门。即知一切诸法悉皆有体。谓以法界为
体。所以者何。若离诸法实相。则一切法体义
不成故。夫法界者。即是心界。以心界本不生
故。当知法界亦本不生。乃至心界无得无舍
故。当知法界亦复无得无舍。舍尚自无。无法
可舍。况可得乎。若法界是可得相者。即是从
众因缘生。若众因缘生。当知自无本体。何况
为诸法体。故法界者。唯是自證常心。无别法
也。复次如来大施者。所谓大悲漫荼罗。法界
者。即是普门实相。如是实相。不可以加持神
力示人。是故无法可得。波字门一切诸法第
一义谛不可得故者。梵云波罗么他。翻为第
一义。或云胜义。萨底也此翻为谛。谛义于娑
入漫荼罗具缘品第二之馀¶ 第 654b 页 T39-0654.png
字门说之。今此波字门正明第一义相。龙树
云第一义名诸法实相。不破不坏故。复次诸
法中第一。名为涅槃。如阿毗昙云。云何无上
法。谓智缘尽。智缘尽即是涅槃。若见波字。即
知一切法不离第一义。第一义不离诸法实
相。是为字相。若字门真实义者。第一义亦不
可得。何以故。无爱无著故。智论又云。以众生
著涅槃音声。而作戏论若有若无。以破著故
说涅槃空。是名第一义空。不破圣人心中所
得。以圣人于一切法中不取相故。复次一切
法。皆入平等法界则无高下。岂欲令无生法
中有胜劣相耶。是故第一义不可得也。颇字
门一切诸法不坚如聚沫故者。梵云沛奴译
云聚沫。如大水中波涛鼓怒。相激而成聚沫
有种种相生。乃至固结相持遂有坚固。然
从粗至细一一观察。只是缘。复从缘不可撮
摩。都无实性。至其本际。则举体是水都无所
生。今世间种种五阴。亦复如是。今摄末归本
去丈就尺观之。乃至如丝忽之际个然微
动。皆是展转从缘。若是从众缘生则无自性。
若无自性。当知是生即不生至。至于本不生际。
但是心性海耳。而随六趣妄情。遂有世界之
目。夫心性海者。即是法界。法界者即是胜义
涅槃。若能如是见时。虽复洪波震荡作种种
普现色身。亦不坏澄清之性也。么字门一切
诸法缚不可得故者。梵云满驮此翻为缚。如
人为缧绁所拘不可得动转。是缚义。若以方
便解是结时。则名解脱。若离身绳。无别缚解
法。如天帝释。以微细缚缚阿脩罗王。置忉利
入漫荼罗具缘品第二之馀¶ 第 654c 页 T39-0654.png
天上。起念欲还时。五缚已在其身。若息念
时缚自除解。若波旬羂网。复过于此百千倍
数。何况业烦恼无为缚等耶。以要言之。若离
诸因缘不堕诸法数者。乃谓无缚。是为字义。
中论云。离五阴别有众生者。则应以阴缚众
生。而实离五阴无众生。若离五阴别有烦恼
者。别应以烦恼缚五阴。而实离五阴无别烦
恼。以如是等种种因缘。当知无缚。无缚则无
解。无缚解故涅槃即生死。生死即涅槃。如观
缚解品中广说。复次若诸法本来不生乃至
如聚沫者。是中谁为能解谁为所缚。是故诸
缚不可得也。婆字门一切诸法一切有不可
得故者。梵云婆嚩此翻为有。有谓三有乃至
二十五有等。若见婆字。即知一切诸法皆悉
有因缘。众缘合故说名为有。无决定性。所以
者何。若法定有有相。则终无无相。是即为常。
如说三世者。未来中有法相。是法来至现在
转入过去。不舍本相。则堕常见。若说定有无。
是无必先有今无。是则为断灭见。因是二见
故。远离佛法。如中论破有无中广明。今观诸
有。从缘即是本不生义以本不生故。无作无
行乃至无缚无脱。是故婆字门。以从缘有故
具足一切字门。若具一切字门。即是三昧王
三昧。能破廿五有释迦牟尼。由此义故名为
破有法王也。野字门一切诸法一切乘不可
得故者。梵云衍那此翻为乘。亦名为道。如人
乘驭舟车。则能任重致远有所至到。若见野
字门。则知一切众生以种种因缘。趣向生死
果报及趣涅槃者。各有所乘。亦知无量诸乘
入漫荼罗具缘品第二之馀¶ 第 655a 页 T39-0655.png
悉是佛乘。名为字相。今观诸法本不生故。即
是无行无住不动不退。是中谁为乘者当乘
何法耶。复次是乘。从三有中出至萨婆若。五
百由旬无非实处者。欲行何道往诣何处乎。
是故一切乘不可得。乃名摩诃衍道。啰字
门一切诸法离一切尘染故者。梵云啰逝是
尘染义。尘是妄情所行处。故说眼等六情行
色等六尘。若见啰字门。则知一切可见闻触
知法皆是尘相。犹如净衣为尘垢所染。亦如
游尘纷动。使太虚昏浊日月不明。是为字相。
中论以种种门谛求见法。无有见者。若无见
者。谁能用见法分别外色。见可见见法无故。
识触受爱四法皆无。以无爱故。十二因缘分
亦无。是故眼见色时即是涅槃相。馀尘例尔。
复次以阿字门。展转观察诸尘。以其本不生
故。无造作故。乃至无所乘法及乘者故。当知
所可见闻触知法。悉是净法界。岂以净法界。
染污如来六根耶。鸯掘摩罗经。以佛常眼具
足无灭。明见常色。乃至意法亦如是。是啰字
门真实义也。逻字门一切诸法一切相不可
得故者。梵云逻吃洒此翻为相。有人言性相
无有差别。如说火性即是热相。或言少有差
别。性言其体。相言可识。如释子受持禁戒。是
其性。剃发割截染衣。是其相。若见逻字门。即
知一切法皆悉有相。相复二种。一者总相。谓
无常苦空无我相。别谓诸法虽无常无我。而
有各各相。如地坚水湿火热风动等。舍为施
相。不悔不恼为持戒相。心不变异为忍相。发
勤为精进相。摄心为禅相。无所著为慧相。能
入漫荼罗具缘品第二之馀¶ 第 655b 页 T39-0655.png
成事为方便相。织作生死为世间相。无织为
涅槃相等。今观有为无为法体性皆空。此相
与谁为相耶。如中论三相品及十二门中广
说。复次净法界中。百六十心等种种诸相本
不生。则无造作。无造作故乃至毕竟无尘。无
尘故离一切相。以离一切相故。名为诸佛自
證三菩提也。嚩字门一切诸法语言道断故
者。梵音嚩劫跛名为语言。若见嚩字时。即知
一切诸法不离语言地。以是诸法无不有因
有缘故。若法本来不生。则是离诸因缘。是故
语言道断。复次若法是作相。则可宣说。无作
则语言道断。若虚空相是有相者。则可宣说。
以诸法如虚空相亦复无相。是故语言道断。
若法有行有迁变有影像。则可宣说。若无行
无迁变无影像。则语言道断。乃至诸法若是
有相者。则可宣说。今一切法离一切相。故不
可表示不可授人。是故语言道断。复次无相
亦无定相。当知一切法即相无相。即非相非
无相。如彼三目不可思议。是故语言道断。馀
法门例此可知也。奢字门一切诸法本性寂
故者。梵云扇底此翻为寂。如世间凡夫。获少
分恬泊之心止息諠动。亦名为寂。乃至二乘
人等。永断诸行轮回得涅槃證。亦名为寂。然
非本性常寂。所以然者。诸法从本来常自寂
灭相。三界六道何者非是涅槃。无漏智生时。
复与凡夫何异。而今独于其中作灭度想。岂
非颠倒耶。又若诸法本性寂者。于四十二地
中。何者非是如来地。何者非是凡夫地。若弥
勒菩萨以本性寂故。得一生记者。一切众生
入漫荼罗具缘品第二之馀¶ 第 655c 页 T39-0655.png
皆亦应得记。若一切众生于本性寂中。不妨
修学凡夫事者。弥勒菩萨亦应修学凡夫事。
而今作差别想。岂非戏论耶。若入奢字门时。
则知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常无所动而无所
不为。故云解脱之中多所容受。大般涅槃能
建大义。皆以此也。沙字门一切诸法性钝故
者。若梵本存质。当云性同于顽。顽谓犹如木
石无所识知无触受之义。所云同者是兴喻
之言。非一向即同于彼也。又大品云。般若无
知自性钝故。即与此字门义合。故饰文者存
古译之辞耳。夫自性钝者。即是极无分别心。
不愚不智不慧。无识无智无妄无觉。乃至一
切诸法不能动摇。但是一纯固金刚地耳。所
以然者。如世间人以取舍不妄故。尚智慧而
弃愚痴。尊涅槃而贱生死。而今一概本不生。
乃至一概本性寂。则谁利谁钝耶。如彼金刚
利刃。以对不坚物故。以偏用一边故。则名为
利。若令所向之处悉是金刚。举体皆圆不可
偏用。则利相同归于钝矣。娑字门一切诸法
一切谛不可得故者。梵云萨跢也。此翻为谛。
谛谓如诸法真相而知不倒不谬。如说日可
令冷月可令热。佛说苦谛不可令异。集真是
因更无异因。因灭则果灭。灭苦之道即是真
道更无馀道。复次涅槃云。解苦无苦是故无
苦。而有真谛馀三亦尔。乃至分别四谛。有无
量相及一实谛。如圣行品中说之。是为字门
之相。然一切法本不生。乃至毕竟无相故语
言断故。本性寂故自性钝故。当知无见无断
无證无修。如是见断證修。悉是不思议法界。
入漫荼罗具缘品第二之馀¶ 第 656a 页 T39-0656.png
亦空亦假亦中。不实不妄无定相可示。故云
谛不可得。中论四谛品中。亦广辨其义也。诃
字门一切诸法因不可得故者。梵云系怛嚩
即是因义。因有六种。及因缘义中因有五种。
如阿毗昙广说。若见诃字门。即知一切诸法
无不从因缘生。是为字相。以诸法展转待因
成故。当知最后无依。故说无住为诸法本。所
以然者。如中论。以种种门观诸法因缘。悉不
生故。当知万法唯心。心之实相即是一切种
智。即是诸佛法界。法界即是诸法之体。不得
为因也。以是言之。因亦是法界。缘亦是法界。
因缘所生法亦是法界。前说阿字门。从本归
末毕竟到如是处。今亦诃字门。亦从末归本
毕竟到如是处。阿字从本不生生一切法。今
亦以无因待为诸法因。终始同归。则中间旨
趣皆可知矣。复次此中旋陀罗尼字轮相者。
谓以一字释一切字义。以一切字释一字义。
以一字义成立一切字义。以一切字义成立
一字义。以一字义破一切字义。以一切字义
破一字义。如一字一切字者。逆顺旋转例此
可知。云何以一字释一切字。如释迦字时。但
以种种因缘观本不生。即见无所作义。乃至
释诃字时。亦以种种因缘观本不生。即见无
因义。云何以一切字释一字。如释阿字门时。
以种种因缘观无造作。即见本不生义。乃至
以种种因缘观诸法无因。即见本不生义。馀
字例尔。当广说之。云何一切字成立一字。谓
一切法本不生。以无作故。如虚空无相故。无
行故无合故乃至无因故。云何一字成一切
入漫荼罗具缘品第二之馀¶ 第 656b 页 T39-0656.png
字。谓一切法无作。以其本不生故。乃至一切
法无因。以其本不生故。云何以一切字破一
字。如人执诸法有本有生。应破彼言。若诸法
离于造作而云有生者。是义不然。乃至若诸
法因不可得而云有生者。是义不然。云何一
字破一切字。如人执有造作。应破彼言。若诸
法本不生义已成立而云有作。是义不然。乃
至执有因者。亦破彼言。若诸法本不生义已
成立而云有因。是义不然。云何逆顺旋转。
所谓若法本来不生则无造作。若无造作。则
如虚空无相。若如虚空无相。即无有行。若
无所行。则无有合。若无有合则无迁变。乃
至若无因者当知法本不生。是名为顺。若法
无因。则谛不可得。若谛不可得则自性钝。若
是自性钝者当知本性寂。若本寂者当知无
相。乃至若本不生者当知无因。如是八种义
门。自在旋转说之。复次今言一切法者。是总
相耳。若依摩诃般若经。色乃至一切种智。一
一别异说之。义则无量。又一一门。当约真言
住心品中浅深之相。次第分别。以字门转故
义亦不同。以是义故。能出生百千万亿旋陀
罗尼也。复次如来一切言说。无非真言故。当
以如是字义。普入一切脩多罗。是故智度论
云。菩萨若一切语中闻阿字。即时随义。知所
谓一切法从初来不生相(阿提秦言初。阿耨波陀秦言不生)若闻
罗字。即随义知一切法离相(罗字秦言垢)若闻波
字。即时知一切法入第一义中(波罗末陀秦言第一义)
闻遮字。即时知一切行皆非行(遮利夜秦言行)若闻那
字。即知一切法不得不失不来不去(那秦言不)。如
入漫荼罗具缘品第二之馀¶ 第 656c 页 T39-0656.png
彼论四念处品中广说。复次一切名言中有
阿声者。悉入阿字门。有迦声者悉入迦字门。
乃至有诃声者悉入诃字门。是故一字门中
具无量义。非从诃字门中但有无因义也。馀
字门当知例尔。且如娑哆也是谛义。是故经
云。娑字门一切诸法谛不可得。又娑哆是著
义。是故供养法中云。娑字门一切诸法无染
著。又如婆嚩是有义。是故经云。婆字门一切
诸法有不可得。又婆嚩娜是观义。是故供养
法中云。婆字门一切法离诸观。馀皆放此。
所以大品经。及花严入法界品。皆说四十二
字门。涅槃文字品。文殊所问经。大集陀罗尼
自在王品。各释悉昙字母。与此经所说其义
或同。若得此意。则诸经冷然悬会。无所违妨
也。复次一一字门皆言不可得者。为明中道
义故。今且寄车字门说之。如观镜中面像。以
本质为因净镜为缘。有影复现为见。为是
所生之法。妍蚩之相现前不谬。故名为有。以
种种方便推求都不可得。是名为空。此有此
空皆不出镜体。即一名中。三相不同而同不
异而异。是故世间论者不能思议。今真言门
亦尔。以观心为因三密为缘。普门海会现前
不谬。故名为有。以种种门推求都不可得。是
名为空。此有此空皆不出法界。故说为中。三
谛不同而同不异而异。一切方便乘人不能
思议。馀法门例皆如此。不可遍举也。

经云。秘
密主仰壤儜曩莽。于一切三昧。自在速能成
办诸事。所为义利皆悉成就者。于迦遮吒多
波五类声中。复各有五字。其第一至第四字
入漫荼罗具缘品第二之馀¶ 第 657a 页 T39-0657.png
皆是慧门。已如前说。第五字皆是證门。今合
说之。梵书以此五字皆同圆点。且如迦祛哦
伽四字。增加至第十一声。皆于首上安点。若
欲除去此点。而于次后字上累加仰字等。其
字即与有点不殊。又梵字十二声中。第一是
本体故。即次第二字是行。第三以去以诸画
增加者。皆名三昧。第十一其上安点是證。第
十二傍置二点是般涅槃。若此仰字。能遍智
慧三昧声故。当知即是大空义。是故别说。不
与前字相合论也。涅槃经此五字亦具明字
义。今毗卢遮那宗。寄此五字以明大空。大空
是證处无法可说。故但以圆点表之。又此圆
点虽自体无门。而遍一切法门。如虚空远离
众相而含万像。是故一切字门若加空点者。
具自在之用。悉能成办诸事也。且如阿字门
无生妙慧。一切众生等共有之。但以不自證
知故。如贫女宝藏不能得其势力。发行时如
方便开发。入證时如宝藏现前。尔时随意受
用所求必获。故云加此空点者。诸有义利皆
得成就也。次世尊说偈中。真言三昧门。圆满
一切愿者。具存梵本应于真言之下更加道
字。加行人一缘住于阿字。即名阿字三昧。此
阿字三昧。即是开心明道门。馀一切字亦如
是。一切愿者。梵云萨嚩奢。是心所祈愿之愿。
谓诸众生修此三昧门者。一切志求皆得圆
满。此愿圆满时。即是诸如来不思议果也。常
住之果无师之慧。犹能给与众生。何况世间
悉地之愿耶。复次如来一一三昧门声字实
相。有佛无佛法如是故。即是故不流即是如
入漫荼罗具缘品第二之馀¶ 第 657b 页 T39-0657.png
来本地法身。为欲以此法身遍施众生故。还
以自在神力。加持如是法尔声字。故此声字。
是诸佛加持之身。此加持之身。即能普作
随类之身。无所不在。当知加持声字亦复如
是。是故行者。但一心谛缘观此声字。自当见
佛加持身。若见加持身即见本地法身。若见
本地法身时。即是行者自身。故此一一门。
即是如来不思议果。不从别处来也。具足众
胜愿。真言决定义者。具存梵本。当云具一切
所有胜愿。真言决定实义。此中胜愿。梵云嚩
嚧。是具足种种功德。所谓三昧总持力无畏
等。所愿已满所求悉备之义。与前愿字梵音
各殊。所云决定者。且如阿字门。若声若字举
体不生。声字之义即全举体不生。若證时。还
只證此不生。中间更无间杂亦无异路。若见
此真实义时。假使十方诸佛同时现前。说种
种相似波罗蜜。欲令改易其心。然亦不生疑
惑。故云决也。复次具足众胜愿者。是如来
十世界微尘数内證功德。以决定故。一一皆
成金刚印。从此自證身复起加持身故。云超
越于三世。无垢同虚空者。即是净无垢不思
议心地也。以大方便。于此地上画作普门漫
荼罗。故经次云。住不思议心。起作诸事业。梵
本具云心地。以偈中五字成句不可累书。然
地即是心体。故但云住不思议心也。真言三
味门中。虽有如是不思议果德。堪能周给一
国等赐众生。若诸众生。不能生难遭想供养
修行。譬如王膳盈前无心饮啖则诸佛其若
云何。故经次云。若到修行地。授不思议果。此
入漫荼罗具缘品第二之馀¶ 第 657c 页 T39-0657.png
修行地。即是净菩提心初法明门。例如声闻
见谛以后复入修道位也。此菩萨于百字明
门中。各见莲花胎藏漫荼罗世界海。其庄严
相皆悉不同。先从祛字门大空轮中。以诃字
门起大风轮。次于其上以嚩字门起香水海。
次于其上以阿字门起金刚地金刚轮山。馀
如花严经说。于此百莲花藏一一世界菩提
漫荼罗。各有十世界诸菩萨金刚等。以为眷
属。此瑜伽者能不起于座。悉至如是诸佛会
中。亦能次第询求诸善知识。故云初地菩萨
化满百佛国也。非起见之而已。亦能以此百
莲花藏转作自身。至于初地牙茎花庖等十
心满时。一明门中开出十解脱门成千世界。
皆是随分蒙授不思议果。至十一地畔。于虚
空云海明门中。一一皆见莲花藏庄严世界
性相形类展转不同。用作自身自在无碍。是
名不思议果满也。次有二偈。劝信印成故云。
是第一真实。诸佛所开示。此中开示。即是佛
之知见。与法花义同。次半偈云。若知此法教
者。当获诸悉地。是引诸佛道同劝信世谛。若
真言行者。明解此法教中次第方便。以必定
信如说修行。当得成就一切悉地。若为此说
不然。是十方三世佛。有违负本誓欺诳众生
罪也。次一偈劝住真谛。然此悉昙字母。幼
童皆亦诵持。至于护摩供养等。韦陀世仙亦
皆共作。而今此真言门。所以独成秘密者。以
真实义所加持耳。若但口诵真言而不思惟
其义。只可成世间义利。岂得成金刚体性乎。
故偈云。最胜真实声。真言真言相行者谛思
入漫荼罗具缘品第二之馀¶ 第 658a 页 T39-0658.png
惟。得成不坏句。此声即是真言门。语密之体。
如阿声中第一真实义。所谓本不生也。初云
真言。梵本以多声呼之即是。即是总指百字
门世谛字轮之相。次云真言相者。是此真言
实相也。即此真言实相。由谛思惟故。一一皆
入莲花台。句是迹息之处也。

经云。尔时执金
刚秘密主。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不思议真
言相道法者。如声闻法。解脱之中无有文字。
而维摩诘。不离文字说解脱相。故名不思议
解脱。今此字轮亦尔。即以无相法身。作种种
声字。种种声字作无相法身。故名不可思议
真言相也。不共一切声闻缘觉。亦非普为一
切众生者。此经是法王秘宝。不妄示卑贱之
人。如释迦出世四十馀年。因舍利弗等慇勤三
请。方为略说妙法莲花义。今此本地之身。又
是妙法莲花寂深秘处。故寿量品云。常在灵
鹫山。及馀诸住处。乃至我净土不毁。而众见
烧尽。即此宗瑜伽之意耳。又因补处菩萨慇
勤三请。方为说之。苟无顿悟之机。则不入其
手。故不普为于一切众生。亦是领前偈中。到
修行地方授不思议果。次云领解劝信印成
二偈。故云。若信此真言道者。诸功德法皆当
满足。若满足时。即是具足众胜愿也。已上广
说真言支分竟。执金刚复承蹑上文。请佛次
说入漫荼罗所须次第。世尊说偈中。先答奉
食香花等及与众宝瓶二句。总名供养支分
也。就诸供养具中。先明献花。凡所奉献。各随
诸尊性类及漫荼罗方位等。一一善分别之。
当令色香味触适悦人心。其水陆不祥诸花。
入漫荼罗具缘品第二之馀¶ 第 658b 页 T39-0658.png
但可作折伏用耳。白黄赤三色中。如来部类
当用白色。莲花眷属以黄色。金刚眷属以赤
色。复次当如漫荼罗方位。圆坛者以白。方坛
者以黄。三角坛者以赤。复次诸佛用白。诸菩
萨以黄。诸世天以赤。其馀香等亦当准傍此
意。兼采苏悉地瞿醯等文用之。不可备载也。
钵头摩是红莲花。凡青赤白莲等水生诸花。
皆可通献诸尊也。龙花奔那伽者。此奔那伽
是龙树花。弥勒世尊于此树下成佛。其直云
龙花者。是龙中所尚之花。西方颇有其种。其
计萨啰花末利花。得檗罗花瞻卜花。无忧花
底罗剑花。钵吒罗花娑罗树花。皆是天竺所
有。此方不可具识。

经云。是等鲜妙花者。梵本
兼有或声。谓此等诸花皆可通用。故举以为
例。然或馀方所有彼方所无。但使人心所好
世间以为吉祥者。皆可供养。当一一存意善
分别之。采集以为鬘者。谓错杂庄严。或缀或
结。以行人慇净淳厚心故。则令诸尊欢喜护
念也。次明涂香。其旃檀青木郁金妒路婆
草。是西方苜蓿香。与此间苜蓿香稍异也。及
馀妙涂香。如沈水甘松丁香桂心西方豆蔻
香附子等。如苏悉地瞿醯中说。又云。其涂香
中勿用众生身分及与紫矿并虫食等。当取
净好者以水研之。若献佛。当用新好郁金或
黑沈香。和以龙脑。莲花眷属当以白檀。金刚
眷属亦当以白檀。自馀诸尊随意而合用之。
随所合香皆置龙脑也。次明焚香。当用沈水
香松香嚩蓝香龙脑香。白檀香西方名为么
啰庾。是山名。即智论所云除摩梨山。更无
入漫荼罗具缘品第二之馀¶ 第 658c 页 T39-0658.png
出旃檀处是也。白胶香是娑罗树汁。室利嚩
塞迦香者似此方薰陆香。室利是具德吉祥
义。言此香乃至天神皆悉爱乐。故以为称也。
及馀焚香类。芬馥世称美者。亦如上说。瞿醯
云。烧香用白檀沈水相和。供养佛类。其树汁
香。供养莲花类。黑沈及安悉供养金刚类。或
依彼法作香。普遍和合以献诸尊。应当随法
教者。谓以真言密印去垢加持等。如供养次
第中说。自馀涂香及花等。例此可知。次云依
教献诸食者。如经大本中。诸食供等各有修
治方便。至于深密之意。一一与法门相应。此
方既不具。但依苏悉地等。如法造作结护加
持。即名依教也。乳糜者。西方粥有多种。或以
乌麻汁。或以诸豆并诸药味。如十诵药法等
文广明。然最以乳糜为上。凡献食时。当更加
以苏沙糖等。令色味兼具而先奉之也。又西
方饭有多种。亦以酪饭为上。献此食时。应配
以沙糖盐姜诸味。又当奉羹。依彼方造食之
法。或随国俗所用也。欢喜丸。应以苏煮诸饼。
糅以众味及三种辛药等令种种庄严。漫荼
迦是此方薄饼。其叶饼是天竺饼法。以糖蜜
诸味和面苏油煮之至为甘美。沙糖饼者。此
沙糖名为蹇荼。状如益洲所出者。而色甚鲜
白。触之便碎用此和水。先以面作饼。数渍其
中。然后食之。净妙谓务令精洁。使色香兼备
也。布利迦译云著[饥-几+监]饼。以种种上味和合。为
鉴作之。间穴饼有二种。或刺为孔穴。或状
如乱丝重重间穴。加以众味也。末涂失啰饼。
亦著[饥-几+监]。兼以糖密涂之。媲诺迦饼。用起面作
入漫荼罗具缘品第二之馀¶ 第 659a 页 T39-0659.png
之著鉴。以苏油煮。状如水上浮泡甚可爱也。
无忧是卷缘沙糖饼。播钵吒食是不起面𩛞𩜶。
如是诸肴膳者。又谓随诸方国。所有上味
及珍妙果。随意献之也。其白糖石蜜沙糖苏
密。又各别置之。种种诸浆饮者。西方浆法甚
多。皆杂以香药。美而愈疾。及蒲陶等诸非时
浆。如毗尼所说。其食乳酪。亦用毕拨或龙脑
等。如医明食法为之。大抵西方造食及饮啖
先后次第。多依药术。有养性防身之功故。多
尽其天年鲜夭死之患也。凡置食处。当以涂
香周遍涂之置食院内遍布莲荷叶或芭蕉
叶等令使周遍。无应用新净白叠或净布。极
以净水浣濯以香遍涂。布食时。上首诸尊当
增加之。谓中胎藏毗卢遮那。第二院观音金
刚手。次院文殊等四菩萨。外院释迦牟尼及
所奉本尊等。假令馀位置一分者。上首诸尊
当二分。或馀位置二分瞿醯云。漫荼罗主当
数倍加之。虽有此阶降不同。然上自诸佛下
至世间鬼神。皆应等心供养。务令丰厚均等
也。乃至不办者。但当供养部主。或置食内院。
运心供养一切诸尊。所奉香花等例此可知
也。次说奉献灯明者。香油之类甚多。谓薝卜
香油苏摩那花香油等。凡作香油法。当取新
花如作鬘法穿之。悬置日中承以油器。以物
取油。于花上灌之。令还堕油中。又复取而
灌之。如是周而复始。从日出至日入乃停。明
日又取新花作之如前。令此油香气。与此花
香气均等然后止也。其献食及灯明等诸器。
以众宝为上。若不能办用银铜等。乃至新净
入漫荼罗具缘品第二之馀¶ 第 659b 页 T39-0659.png
瓦器亦得充事也。四方缯幡盖者。若有财力。
当于一一尊所各别置之。亦以杂宝为上。若
不能办。䌽乃至绘画画时当用净物。不得用
胶等也。若不能广造者。下至四方各置一盖。
门标铃铎等。皆随力分作种种庄严。兼准约
入秘密漫荼罗品中所示之相。
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卷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