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百四
卷一百四 第 1a 页 WYG0405-0771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尚史卷一百四      志十二
           镶白旗汉军李锴撰
  田赋志
昔者神农氏斲木为耜揉木为耒始教耕民知一母百
子之利乃粒食土生食食生民王者宝土生民宝食盖
不可一日离矣及禹为司空任土作贡弃为稷播百榖
驯至于周作平土之制任三壤班五土火变水行而井
卷一百四 第 1b 页 WYG0405-0771b.png
田立限法昭然备矣盖赋取乎下田操乎上授受有节
公私有程乡闾州党勤董督之是以野无废土国无游
民公田稼不善则罪民私田稼不善则罪吏兴利除害
民用以给是治之有道也暴秦堕则令民得自占田夫
然后大权逆移纵弛以逞董子所谓富者连阡陌贫者
无立锥如此而求治譬废楫以济川必无繇矣夫春秋
之法诸侯不得专封大夫不得专地舆台臧获举有执
焉何以为治百一而赋祗益淫氓而已摭拾旧规述田
卷一百四 第 2a 页 WYG0405-0771c.png
赋志
井田之制莫考其所始洎商略得其详然少康逃奔有
虞有田一成有众一旅成为六十四井之甸岂夏时已
有其制与商之为制以六百三十亩之地画为九区区
七十亩中为公田公田之中以十四亩为庐舍其外八
家各授一区但借其力以助耕公田一夫实耕公田七
亩周时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公田之中以
二十亩为庐舍八家皆耕百亩同养公田一夫实耕公
卷一百四 第 2b 页 WYG0405-0771d.png
田十亩
 按王制古者以周尺八尺为步今以周尺六尺四寸
 为步是周尺每步少古尺一尺六寸则亩少百六十
 尺百亩少万六千尺以六尺四寸而一得二千五百
 步为二十五亩以商之七十亩加二十五亩得九十
 五亩是每井裁少周五亩
以小司徒经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为井四井为邑
四邑为邱四邱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周/礼)
卷一百四 第 3a 页 WYG0405-0772a.png
所谓九夫为井者井方一里九夫所治之田也四井为
邑方二里四邑为邱方四里四邱为甸方八里旁加一
里则方十里为一成积百井九百夫其中六十四井(甸/方)
(八里八八开方之得六/十四井此正田之数)五百七十六夫(井九夫积五百/七十六夫此正)
(农之/数)出田税三十六井(此一甸旁加/一里之数)三百二十四夫治
洫四甸为县方二十里四县为都方四十里四都方八
十里旁加十里乃得方百里为一同也积万井九万夫
其四千九十六井(同方六十四里开方之得四/千九十六井此正田之数)三万六
卷一百四 第 3b 页 WYG0405-0772b.png
千八百六十四夫(此正农/之数)出田税二千三百四井(同实/方六)
(十四里旁加十六里乃得方/八十里此旁加十六里之数)二万七百三十六夫治洫
三千六百井(同方八十里旁加二十里乃得/方百里此旁加二十里之数)三万二千
四百夫治浍井田之法备于一同
 贾公彦疏四都方八十里开方之为六千四百井就
 里除四千九十六井馀二千三百四井井有九夫为
 二万七百三十六夫不出税使之治洫四成为县县
 方二十里更加五里方二十五里四县是小都五十
卷一百四 第 4a 页 WYG0405-0772c.png
 里四都方百里一同开方之为万井就内除六千四
 百井馀三千六百井井有九夫为三万二千四百夫
 不出税使之治浍
司马法曰六尺为步步百为亩(汉时二百四十步为亩/是古百二十亩当汉五)
(十/亩)亩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井十为通通十为成
成百井十成为终终千井十终为同同方百里万井(郑/玄)
(注终井十为通成十为终者横以十贯而为长通十为/成 十为同者纵以十联而为方也此与周官以四递)
(加之法算/各不同)此都鄙井田之法所谓八家同井者也
卷一百四 第 4b 页 WYG0405-0772d.png
 案井田之制周官文明甚郑氏引司马法一同方百
 里万井之说而设旁加之法夫一甸既已旁加一里
 矣合为一同又旁加十里遂使一同之中正田裁四
 千九十六井正农裁三万六千八百六十四夫治田
 出税而旁加之田且至五千九百四井人至五万三
 千一百三十六夫不出税而治洫与浍是旁加之田
 反溢于公田而旁加之夫反溢于正夫矣周之本制
 未必若是也考大司徒不易之地家百亩一易之地
卷一百四 第 5a 页 WYG0405-0773a.png
 家二百亩再易之地家三百亩又有馀夫口受田二
 十五亩凡此诸田不附一井之旁将安从取给哉夫
 莱田者岁更月易必不能越井而耕也馀夫者一户
 之子弟必不能别宅而居也郑氏谓六乡以九等受
 地皆以一夫为计其地则尽馀夫无地可受并出耕
 遂地之中百里之外其于事理有必不可者又若司
 马法之井十为通通为匹马三十家士一人徒二人
 此盖三分取一尔而贾疏云井有九夫十井为九十夫
卷一百四 第 5b 页 WYG0405-0773b.png
 之地宫室涂巷三分去一唯有六十夫地在不易一
 易再易通率三夫受六夫之地三十夫受六十夫之
 地唯三十家使出马一匹士一人徒二人此亦度一
 井九百亩之中当有馀亩以补莱田遂乃减夫以求
 其合是一井名为九夫而实则六夫矣夫求合百里
 万井之说而设旁加求合一通三十家之说而减正
 夫牵率调停均非通论也今画井定方用附馀田意
 之所儗理或然尔一井正田之外当附馀田五百六
卷一百四 第 6a 页 WYG0405-0773c.png
 亩二分有半一邑合计馀田二千二十五亩一邱合
 计馀田八千一百亩一甸合计馀田三万二千四百
 亩开方之四周各一里三十六井得甸方十里百井
 矣一县合计馀田十二万九千六百亩开方之四周
 各二里一百四十四井得县方二十里四百井矣一
 都合计馀田五十一万八千四百亩开方之四周各
 四里五百七十六井得都方四十里一千六百井矣
 一同今计馀田二百七万三千六百亩开方之四周
卷一百四 第 6b 页 WYG0405-0773d.png
 各八里二千三百四井得同方八十里六千四百井
 矣再加馀田三百二十四万亩开方之四周又十里
 三千六百井得同方百里万井矣田不外授农不越
 井平土之制盖不外此乎(附图/于后)
遂人掌邦之野以土地之图经田野造县鄙形体之法
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酂五酂为鄙五鄙为县五
县为遂皆有地域沟树之凡治野夫间有遂遂上有径
十夫有沟沟上有畛百夫有洫洫上有涂千夫有浍浍
卷一百四 第 7a 页 WYG0405-0774a.png
上有道万夫有川川上有路以达于畿(周/礼)
十夫二邻之田百夫一酂之田千夫二鄙之田万夫四
县之田遂沟洫浍皆所以通水于川也遂广深各二尺
沟倍之洫倍沟浍广二寻深二仞径畛涂道路皆所以
通车徒于国都也径容牛马畛容大车涂容乘车一轨
道容二轨路容三轨都之野涂与环涂同可也(诸侯环/涂五轨)
(其野涂与都/环涂皆三轨)万夫者方三十三里少半里
 贾疏从西北隅北畔至东头有十洫一洫百夫十洫
卷一百四 第 7b 页 WYG0405-0774b.png
 千夫千夫万步万步自三十三里馀百步是少半里
 以九浍总而言之则万夫矣
九而方一同以南亩图之则遂纵沟横洫纵浍横九浍
而川周其外焉(康成/注)
 贾疏按诗有今适南亩故以南亩图之其田南北细
 分者是以行隔为一夫十夫则于首为横沟十沟即
 百夫于东畔为南北之洫十洫则于南畔为横浍九
 浍则于四畔为大川此川人造广深盖倍浍此川与
卷一百四 第 8a 页 WYG0405-0774c.png
 匠人浍水所注川者异彼百里之间一川谓大川也
此乡遂沟洫之法所谓十夫有沟者也
 贾疏此与井田异制以九而方一同则百里之内九
 九八十一浍为井田则一同为一浍既沟浍稀稠不
 同又沟浍法以为贡子就夫税之十一而贡井田则
 九夫为井井税一夫美恶取于此不税民之所自治
 是沟洫井田异也
匠人为沟洫耜广五寸二耜为耦一耦之伐广尺深尺
卷一百四 第 8b 页 WYG0405-0774d.png
谓之𤰝
 郑注古者耜一金两人并发之其垄中曰𤰝𤰝上曰
 伐伐之言发也𤰝𤰝也今之耜岐头两金象古之耦
 也汉书后稷始𤰝田以二耜为耦𤰝长终亩一亩三
 𤰝一夫三百𤰝而播种于𤰝中苗生叶以上稍耨陇
 草因隤其土以附苗根比陇尽根深而能风与旱也
田首倍之广二尺深二尺谓之遂九夫为井井间广四
尺深四尺谓之沟方十里为成成间广八尺深八尺谓
卷一百四 第 9a 页 WYG0405-0775a.png
之洫方百里为同同间广二寻深二仞谓之浍专达于
川各载其名凡天下之地埶两山之间必有川焉大川
之上必有涂焉(考工记川此是自然之川与/九浍而 周其外之川异)
此畿内采地之制异于乡遂及公邑采地者在三百里四百
里五百里之中畿内用夏之贡法邦国用殷之助法(康成/注)
地有九等上中下各有三等也又别有三等谓不易一
易再易之地也食人有九等自二人至十人亦各有三
等也(下地食二人三人四人中地食五人六人七人/上地食八人九人十人各有三等 康成注)
卷一百四 第 9b 页 WYG0405-0775b.png
大司徒造都鄙制其地域而封沟之以其室数制之不易
之地家百亩一易之地家二百亩再易之地家三百亩(周/礼)
都鄙王子弟公卿大夫采地也(采地者公在大都卿在/小都大夫在家邑其亲)
(王子母弟与公同在大都次疏者与卿/同在小都次更疏者与大夫同在家邑)不易之地岁种
之地美故家百亩一易之地休一岁乃复种地薄故家
二百亩再易之地休二岁乃复种故家三百亩(康成/注)
遂人掌六遂之地辨其野之土上地中地下地以颁田
里上地夫一廛(廛百亩/之宅)田百亩莱五十亩(莱谓休/不耕者)馀夫
卷一百四 第 10a 页 WYG0405-0775c.png
亦如之中地夫一廛田百亩莱百亩馀夫亦如之下地
夫一廛田百亩莱二百亩馀夫亦如之(周/礼)
郑司农云户计一夫一妇而赋之田其一户有数口者
馀夫亦受此田也(康成/注)
 贾疏馀夫年二十九以下未有妻受口田二十五亩
 若三十有妻则受夫田百亩
士工商家受田五口乃当农夫一人此谓平土可以为
法者若山林薮泽原陵淳卤之地各以肥硗多少为差
卷一百四 第 10b 页 WYG0405-0775d.png
民年二十受田六十归田七十以上上所养也十岁以
上上所长也十一岁以上上所强也(汉/志)
若王制所谓百亩之分上农夫食九人其次食八人其
次食六人下农夫食五人则又以人之勤惰为言不在
受田之限也
 案内则云三十受田给征役乡大夫注有夫有妇乃
 成家何休云一夫一妇受井田百亩并与郑说合而
 朱子集注云一夫上父母下妻子以五口八口为率
卷一百四 第 11a 页 WYG0405-0776a.png
 受田百亩如有弟是馀夫年十六别受二十五亩俟
 其壮而有室然后受百亩之田常制之外又有馀夫
 之田以厚野人也此说为独得然有未尽者夫地有
 九等户亦如之论其中者经有上地家七人中地家
 六人下地家五人之文是一夫上父母下妻子旁兄
 弟谓之家其七六五人之外又有弟年十六以上乃
 受馀夫田二十五亩如有数弟则各受馀夫之田以
 养其妻子逮至夫与弟各生子则身又为父其冢子
卷一百四 第 11b 页 WYG0405-0776b.png
 为夫次子为馀夫夫之冢子受原田弟之冢子受百
 亩之田所谓馀夫亦如之是也若如众说一夫一妇
 与七六五人同受百亩显与经倍而制且不均矣
尧平水土为九州九州之地凡二千四百三十万八千
二十四顷定垦者九百二十万八千二十四顷不垦者
千五百一十万民口千三百五十五万三千九百二十
三人至于涂山之会诸侯执玉帛有万国四海之内东
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出水者八千里受水
卷一百四 第 12a 页 WYG0405-0776c.png
者八千里男女耕织不夺其时故公家有三十年之积
私家有九年之储逮汤受命其能存者三千馀国方于
涂山十损其七民离毒政将亦如之至周克商制五等
之封凡千七百七十三国又减汤时千三百矣民众之
损将亦如之及周公相成王致治刑错民口千三百七
十一万四千九百二十三人多禹十六万一千人至庄
王之十三年五千里内非天王九嫔之御自世子公侯
以下至于庶民凡千一百八十四万七千人除有土老
卷一百四 第 12b 页 WYG0405-0776d.png
疾定受田者九百万四千人其后诸侯相并当春秋时
尚有千二百国至于战国存者十馀然考苏张之说计
秦及山东六国戎卒尚存五百馀万推此尚当千馀万
(帝王/世纪)
赋者上之所取也役者下之所供也然皆因地制赋因
民定役赋贵薄征役取下剂过则毒民太古尚矣至禹
任土作贡始别九州田辨九等赋亦如之冀州厥土惟
白壤厥赋惟上上错(赋第一等而/错出第二等)厥田惟中中兖州厥
卷一百四 第 13a 页 WYG0405-0777a.png
土黑坟厥田惟中下厥赋贞(赋第九等贞正也/以薄赋为正也)青州厥
土白坟海滨广斥厥田惟上下厥赋中上徐州厥土赤
埴坟厥田惟上中厥赋中中扬州厥土惟涂泥厥田惟
下下厥赋下上上错(赋第七等杂/出第六等)荆州厥土惟涂泥厥
田惟下中厥赋上下豫州厥土惟壤下土坟垆厥田惟
中上厥赋错上中(赋第二等杂/出第一等)梁州厥土青黎厥田惟
下上厥赋下中三错(赋第八等杂出/第七第九等)雍州厥土惟黄壤
厥田惟上上厥赋中下(孔氏曰田下而赋上者人功脩/也田上而赋下者人功少也)
卷一百四 第 13b 页 WYG0405-0777b.png
五百里甸服(畿内之地去王城/四面各五百里)百里赋纳总(禾本全/曰总)
百里纳铚(刈禾曰铚/半藁也)三百里纳秸服(半藁去皮曰秸服/者三百里内去王)
(城为近非惟纳总铚秸/又使之服输将之事也)四百里粟五百里米(尚/书)
夏制当亦如此而其详与商制皆莫可得闻孟子云夏
后氏五十而贡(一夫受田五十亩每夫/计其五亩之入以为贡)殷人七十而助
(殷始为井田之制画地为九区区七十亩中为/公田八家各授一区但借其力以助耕公田)周人百
亩而彻(周时一夫授田百亩乡遂用贡法十夫冇沟都/鄙用助法八家同井耕则同力而作收则计亩)
(而分故/谓之彻)其实皆什一也龙子曰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
卷一百四 第 14a 页 WYG0405-0777c.png
于贡贡者较数岁之中以为常乐岁粒米狼戾多取之
而不为虐则寡取之凶年粪其田而不足则必取盈焉
诗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由此观之虽周亦助也周之
赋有二都鄙用助法乡遂用贡法其小司徒井牧其田
野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邱四邱为甸四甸为县
四县为都此都鄙井田而用助法者也其大司徒建邦
国以土圭土其地而制其域诸公之地封疆方五百里
其食者半诸侯之地封疆方四百里其食者参之一诸
卷一百四 第 14b 页 WYG0405-0777d.png
伯之地封疆方三百里其食者参之一诸子之地封疆
方二百里其食者四之一诸男之地封疆方百里其食
者四之一(公之地自食其半半贡入天子侯伯之地三/之一贡入天子子男之地四之一贡入天子)
载师掌任土之法以物地事授地职而待其政令以廛
里任国中之地(廛里若今邑里廛民/居之区域里居也)以场圃任园地(圃/树)
(果蓏之属季秋于中/为场樊圃谓之园)以宅田士田贾田任近郊之地(宅/田)
(致仕者之家所受田士读为仕仕者亦受田/所谓圭田也贾田在市贾人其家所受田)以官田牛
田赏田牧田任远郊之地(官田庶人在官者其家所受/田牛田牧田畜牧者之家所)
卷一百四 第 15a 页 WYG0405-0778a.png
(受田赏田/赏赐之田)以公邑之田任甸地(公邑六遂馀地天/子使大夫治之)以家
邑之田任稍地(家邑大/夫采地)以小都之田任县地(小都卿/之采地)
大都之田任畺地(大都公之采地王子弟所/食邑畺五百里王畿界也)凡任地国
宅无征园廛二十而一近郊十一远郊二十而三(轻近/而重)
(远者近多役也园廛亦轻/之者廛无谷园少利也)甸稍县都皆无过十二唯其
漆林之征二十而五(漆林之税特重以其自/然所生非人力所作也)凡宅不毛
者有里布(不树桑麻罚以一/里二十五家之泉)凡田不耕者出屋粟(罚以/三家)
(之/税)凡民无职事者出夫家之征(夫税者百亩之税家税/者出士徒车辇给繇役)
卷一百四 第 15b 页 WYG0405-0778b.png
以时徵其赋此乡遂公邑而用贡法者也其小司徒均
土地以稽其人民而周知其数上地家七人可任也者
家三人(给地有九等此据中地三等而言中地之上所/养者七人七人之中一人为家长馀六人在强)
(弱半强而可任/使者家三人)中地家六人可任也者二家五人下地
家五人可任也者家二人凡起徒役毋过家一人以其
馀为羡唯田与追胥竭作(田田猎追/追寇贼也)其大司马令赋以
地与民制之上地食者参之二其民可用者家三人中
地食者半其民可用者二家五人下地食者参之一其
卷一百四 第 16a 页 WYG0405-0778c.png
民可用者家二人(周礼之赋给军用者令/邦国 赋制如六遂)
此则乡遂邦国役民之制也至周东迁其法滋坏而鲁
宣公十五年初税亩公羊传曰讥履亩而税也古者什
一而藉(谓藉民力/耕公田)过于什一大桀小桀减于什一大貊
小貊什一者天下之中正也成公元年作邱甲杜预注
曰邱十六井出戎马一匹牛三头甸六十四井出长毂
一乘戎马四匹牛十二头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与/司)
(马法/异)此甸所赋鲁使邱出之讥重敛(详见/兵志)哀公十二年
卷一百四 第 16b 页 WYG0405-0778d.png
用田赋公羊传曰田者一井之田赋者敛取其财也若
今敛民钱以田为率矣礼税民公田不过什一军赋十
井不过一乘哀公空尽国储用田赋过什一而左氏传
曰季孙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不对而私于
冉有曰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于厚事取其中敛从
其薄如是则以邱亦足矣(邱出戎马一匹牛/三头是赋之常法)若不度于
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又将不足哀公问于有若
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对曰盍彻乎公曰二吾犹不足
卷一百四 第 17a 页 WYG0405-0779a.png
如之何其彻也由此观之周之末季彻法不行赋尝什
二矣至秦孝公十二年初为赋用商鞅法以三晋地狭
人贫秦地广人寡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地复三代
无知兵事废井田开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既而无
所稽考则舍地而税人洎始皇三十一年始使黔首自
实田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官或耕豪民之田
则见税十五(十分以五/输田主)于是乎井田什一之赋绝不复
行而民力日困矣若夫太宰以九赋敛财贿所谓邦中
卷一百四 第 17b 页 WYG0405-0779b.png
之赋(在城/郭者)四郊之赋(去国/百里)郊甸之赋(邦甸二/百里)家削之赋
(家削三/百里)邦县之赋(邦县四/百里)邦都之赋(邦都五百里/此平民也)关市
之赋山泽之赋(关市山泽谓/占会百物)币馀之赋(币馀谓占卖国/中之斥币皆末)
(作当增/赋者)此则计民口率出泉异乎田野之税也
卷一百四 第 18a 页 WYG0405-0779c.png
 
 
 
 
 
 
 
 
卷一百四 第 18b 页 WYG0405-0779d.png
井田图
 井方一里 正田九百亩
           郑氏以甸方十里百井同
           方百里万井求其数而不
           得故设为旁加之法以旁
           加之夫为治洫治浍说误
 正农九夫
 馀田五百六亩二分有半(增入馀田/以代旁加)
卷一百四 第 19a 页 WYG0405-0780a.png
四井为邑方二里
正田二千六百亩
 
 
 
 
正农三十六夫
馀田二千二十五亩
卷一百四 第 19b 页 WYG0405-0780b.png
四邑为丘方四里十六井
 
 
           正田一万四千四百亩
           正农一百四十四夫
 
 
馀田八千一百亩
卷一百四 第 20a 页 WYG0405-0780c.png
四丘为甸方八里六十四井
正田五万七千六百亩
正农五百七十六夫    郑氏旁加法四周各加
            一里馀三十一井三百
            二十四夫治洫并前数
            为百井九百夫
馀田三万二千四百亩以馀
田开方之四周各一里得甸
方十里百井
卷一百四 第 20b 页 WYG0405-0780d.png
四甸为县方十六里二百五十六井
正田二十三万四百亩
正农二千三百四夫     郑氏旁加法县方二
             十里(实十六里每甸/旁加一里得今)
             (数/)又曰更加五里方
             二十五里(此于县内/旁加则都)
馀田十二万九千六百亩以  (方五十里同方百里/同之内更不复旁加)
馀田开方之四周各二里得
县方二十里四百井
卷一百四 第 21a 页 WYG0405-0781a.png
四县为都方三十二里一千二十四井
正田九十万三千六百亩 正农九千三十六夫
 
 
 
 
馀田五十一万八千四百亩开方之四周各四里得
都方四十里一千六百井
卷一百四 第 21b 页 WYG0405-0781b.png
四都为同方六十四里四千九十六井
正田三百六十八万六千四百亩 正农三万六千八百六十四夫
馀田二百七万三千六百亩开方之四周各八里得同方八十里再加
馀田三百二十四万亩开方之四周各十里得同方百里万井
卷一百四 第 22a 页 WYG0405-0781c.png
 
 
 
 
 
郑氏旁加法四都方八十里(实六十四里□加/十六里得今数)为六千四百井就里除四千九十
六井(此方六十/四里之井)馀二千三百四井(此旁加十/六里之井)二万七百三十六夫治洫县方二
十里更加五里四县是小都五十里四都为一同方百里万井就里除六
卷一百四 第 22b 页 WYG0405-0781d.png
千四百井(此方八十/里之井)馀三千六百井(此旁加二/十里之井)三万二千四百夫治浍
司马法井田图
卷一百四 第 23a 页 WYG0405-0782a.png
 
 
 
 
 
 
 
 
卷一百四 第 23b 页 WYG0405-0782b.png
 
 
 
 
 
 
 
 尚史卷一百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