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十五
卷二十五 第 1a 页 WYG0251-0628a.png
钦定四库全书
 班马异同卷二十五
             宋 倪思 编
平津侯主父列传第五十二 史记一百一十二
公孙弘传第二十八    汉书五十八
主父徐严列传第三十四  汉书六十四
丞相公孙弘者齐菑川国薛县人也字季少时为薛狱
吏有罪免家贫牧豕海上年四十馀乃学春秋杂说养
卷二十五 第 1b 页 WYG0251-0628b.png
后母孝谨建元元年天子武帝初即位招贤良文学之
士是时弘年六十徵以贤良徵为博士使匈奴还报不
合上意上怒以为不能弘乃移病免归元光五年有诏
复徵贤良文学菑川国复推上公孙弘弘让谢国人曰
臣前已尝西应命以用不能罢归愿更推选国人固推
弘弘至太常太常令所徵儒士各对上策诏诸儒制曰
盖闻上古至治画衣冠异章服而民不犯阴阳和五谷
登六畜蕃甘露降风雨时嘉禾兴朱中生山不童泽不
卷二十五 第 2a 页 WYG0251-0628c.png
涸麟凤在郊薮龟龙游于沼河洛出图书父不丧子兄
不哭弟北发渠搜南抚交趾舟车所至人迹所及跂行
喙息咸得其宜朕甚嘉之今何道而臻乎此子大夫脩
先圣之术明君臣之义讲论洽闻有声乎当世敢问子
大夫天人之道何所本始吉凶之效安所期焉禹汤水
旱厥咎何由仁义礼智四者之宜当安设施属统垂业
物鬼变化天命之符废兴何如天文地理人事之纪子
大夫习焉其悉意正议详具其对著之于篇朕将亲览
卷二十五 第 2b 页 WYG0251-0628d.png
焉靡有所隐弘对曰臣闻上古尧舜之时不贵爵赏而
民劝善不重刑罚而民不犯躬率以正而遇民信也末
世贵爵厚赏而民不劝深刑重罚而奸不止其上不正
遇民不信也夫厚赏重刑未足以劝善而禁非必信而
已矣是故因能任官则分职治去无用之言则事情得
不作无用之器则赋敛省不夺民时不妨民力则百姓
富有德者进无德者退则朝廷尊有功者上无功者下
则群臣逡罚当罪则奸邪止赏当贤则臣下劝凡此八
卷二十五 第 3a 页 WYG0251-0629a.png
者治民之本也故民者业之则不争理得则不怨有礼
则不暴爱之则亲上此有天下之急者也故法不远义
则民服而不离和不远礼则民亲而不暴故法之所罚
义之所去也和之所赏礼之所取也礼义者民之所服
也而赏罚顺之则民不犯禁矣故画衣冠异章服而民
不犯者此道素行也臣闻之气同则从声比则应今人
主和德于上百姓和合于下故心和则气和气和则形
和形和则声和声和则天地之和应矣故阴阳和风雨
卷二十五 第 3b 页 WYG0251-0629b.png
时甘露降五谷登六畜蕃嘉禾兴朱草生山不童泽不
涸此和之至也故形和则无疾无疾则不夭故父不丧
子兄不哭弟德配天地明并日月则麟凤至龟龙在郊
河出图洛出书远方之君莫不说义奉币而来朝此和
之极也臣闻之仁者爱也义者宜也礼者所履也智者
术之原也致利除害兼爱无私谓之仁明是非立可否
谓之义进退有度尊卑有分谓之礼擅杀生之柄通壅
塞之涂权轻重之数论得失之道使远近情伪必见于
卷二十五 第 4a 页 WYG0251-0629c.png
上谓之术凡此四者治之本道之用也皆当设施不可
废也得其要则天下安乐法设而不用不得其术则主
蔽于上官乱于下此事之情属统垂业之本也臣闻尧
遭鸿水使禹治之未闻禹之有水也若汤之旱则桀之
馀烈也桀纣行恶受天之罚禹汤积德以王天下因此
观之天德无私亲顺之和起逆之害生此天文地理人
事之纪臣弘愚戆不足以奉大对时对者百馀人太常
奏弘第居下策奏天子擢弘对为第一召入见状容貌
卷二十五 第 4b 页 WYG0251-0629d.png
甚丽拜为博士待诏金马门弘复上疏曰陛下有先圣
之位而无先圣之名有先圣之民而无先圣之吏是以
势同而治异先世之吏正故其民笃今世之吏邪故其
民薄政弊而不行令倦而不听夫使邪吏行弊政用倦
令治薄民民不可得而化此治之所以异也臣闻周公
旦治天下期年而变三年而化五年而定唯陛下之所
志书奏天子以册书答曰问弘称周公之治弘之材能
自视孰与周公贤弘对曰愚臣浅薄安敢比材于周公
卷二十五 第 5a 页 WYG0251-0630a.png
虽然愚心晓然见治道之可以然也夫虎豹马牛禽兽
之不可制者也及其教驯服习之至可牵持驾服唯人
之从臣闻揉曲木者不累日销金石者不累月夫人之
于利害好恶岂比禽兽木石之类哉期年而变臣弘尚
窃迟之上异其言是时方通西南夷道置郡巴蜀民苦
之诏使弘视之焉还奏事盛毁西南夷无所用上不听
弘为人恢奇多闻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
俭节弘为布被食不重肉后母死服丧三年每朝会议
卷二十五 第 5b 页 WYG0251-0630b.png
开陈其端令使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于是天子上
察其行敦慎厚辩论有馀习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
术上大说之一二岁中至左内史弘奏事有所不可不
肯庭辩之尝与主爵都尉汲黯请间汲黯先𤼵之弘推
其后天子上常说所言皆听以此日益亲贵尝与公卿
约议至上前皆倍背其约以顺上旨汲黯庭诘弘曰齐
人多诈而无情实始为与臣等建此议今皆倍背之不
忠上问弘弘谢曰夫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
卷二十五 第 6a 页 WYG0251-0630c.png
为不忠上然弘言左右幸臣每毁弘上益厚遇之弘为
人谈笑多闻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俭节
养后母孝谨后母卒服丧三年为内史数年元朔三年
张欧免以弘为迁御史大夫是时通西南夷又东置沧
苍海北筑朔方之郡弘数谏以为罢敝中国以奉无用
之地愿罢之于是天子上乃使朱买臣等难弘置朔方
之便发十策弘不得一弘乃谢曰山东鄙人不知其便
若是愿罢西南夷沧苍海而专奉朔方上乃许之汲黯
卷二十五 第 6b 页 WYG0251-0630d.png
曰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然为布被此诈也上问弘弘
谢曰有之夫九卿与臣善者无过黯然今日庭诘弘诚
中弘之病夫以三公为布被诚饰诈欲以钓名且臣闻
管仲相齐有三归侈拟于君桓公以霸亦上僣于君晏
婴相景公食不重肉妾不衣丝齐国亦治此亦下比于
民今臣弘位为御史大夫而为布被自九卿以下至于
小吏无差诚如汲黯言且无汲黯忠陛下安得闻此言
天子上以为有谦让愈益厚贤之元朔中卒以弘代薛
卷二十五 第 7a 页 WYG0251-0631a.png
泽为丞相先是汉常以列侯为丞相唯弘无爵上于是
下诏曰朕嘉先圣之道开广门路宣招四方之士盖古
者任贤而序位量能以授官劳大者厥禄厚德盛者𫉬
爵尊故武功以显重而文德以行褒其以高成之平津
乡户六百五十封丞相弘为平津侯其后以为故事至
丞相封自弘始也时上方兴功业娄举贤良弘自见为
举首起徒步数年至宰相封侯于是起客馆开东阁以
延贤人与参谋议(连下弘身/食一肉)弘为人然其性意忌外宽
卷二十五 第 7b 页 WYG0251-0631b.png
内深诸尝常与弘有郤隙者无近远虽详阳与善后竟
阴报其祸过杀主父偃徙董仲舒于胶西皆弘之力也
(连下后淮南/衡山王谋反)弘身食一肉脱粟之饭故人所善宾客仰
衣食弘奉禄皆以给之家无所馀(接上然其/性意忌)士亦以此
贤之后淮南衡山谋反治党与方急弘病甚自以为无
功而封侯居位至丞宰相位宜佐明主镇填抚国家使
人由臣子之道今诸侯有畔叛逆之计此皆宰相大臣
奉职不称也恐窃病死无以塞责乃上书曰臣闻天下
卷二十五 第 8a 页 WYG0251-0631c.png
之通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父子兄弟夫妇长幼
朋友之序交此五者天下之通道也仁智知仁勇此三
者天下之通德所以行之者也故曰力行近乎仁好问
近乎智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此三者则知所
以自治知所以自治然后知所以治人天下未有不能
自治而能治人者也此百世不易之道也今陛下躬行
大孝弟鉴监三王建周道兼文武招徕四方之士任厉
贤予禄序位量能授官将以厉百姓劝贤材也今臣弘
卷二十五 第 8b 页 WYG0251-0631d.png
罢愚驽之质无汗马之劳陛下过意擢臣弘卒伍之中
封为列侯致位三公臣弘行能不足以称素加有负薪
之病疾恐先狗马填沟壑终无以报德塞责愿归侯印
乞骸骨避贤者路天子上报曰古者赏有功褒有德守
成尚上文遭遇右武未有易此者也朕宿夙昔夜庶几
获承至尊位惧不能宁惟所与共为治者君宜知之盖
君子善善及后世恶恶君宜知之君若谨兹行常在朕
躬君不幸罹霜露之病疾何恙不已乃上书归侯乞骸
卷二十五 第 9a 页 WYG0251-0632a.png
骨是章朕之不德也今事少閒君其存精神止念省思
虑一精神辅助以医药以自持因赐告牛酒杂帛居数
月病有瘳视事元狩二年弘病凡为丞相御史六岁年
八十终竟以丞相终位其后李蔡严青翟赵周石庆公
孙贺刘屈氂继踵为丞相自蔡至庆丞相府客馆丘虚
而已至贺屈氂时坏以为马厩车库奴婢室矣唯庆以
惇谨复终相位其馀尽伏诛云弘子度嗣为平津侯度
为山阳太守十馀岁诏徵钜野令史成诣公车度留不
卷二十五 第 9b 页 WYG0251-0632b.png
遣坐法失侯论为城旦元始中修功臣后下诏曰汉兴
以来股肱在位身行俭约轻财重义未有若公孙弘者
也位在宰相封侯而为布被脱粟之饭奉禄以给故人
宾客无有所馀可谓减于制度而率下笃俗者也与内
富厚而外为诡服以钓虚誉者殊科夫表德章义所以
率世厉俗圣王之制也其赐弘后子孙之次见为适者
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主父偃者齐国临菑人也学长短纵横之术晚乃乃学
卷二十五 第 10a 页 WYG0251-0632c.png
易春秋百家之言游齐诸生子间莫能厚遇也齐诸儒
生相与排摈不容于齐家贫假贷贷无所得乃北游燕
赵中山皆莫能厚遇为客甚困孝武元光元年中以为
诸侯莫足游者元光元年乃乃西入关见卫将军卫将
军数言上上不召省资用乏留久诸公侯宾客多厌之
乃上书阙下朝奏暮召入见所言九事其八事为律令
一事谏伐匈奴其辞曰臣闻明主不恶切谏以博观忠
臣不敢避重诛以直谏是故事无遗策而功流万世今
卷二十五 第 10b 页 WYG0251-0632d.png
臣不敢隐忠避死以效愚计愿陛下幸赦而少察之司
马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天下既
平天子大凯恺春蒐秋狝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
忘战也且夫怒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末节也古
之人君一怒必伏尸流血故圣王重行之夫务战胜穷
武事者未有不悔者也昔秦皇帝任战胜之威蚕食天
下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务胜不休欲攻匈奴
李斯谏曰不可夫匈奴无城郭之居委积之守迁徙鸟
卷二十五 第 11a 页 WYG0251-0633a.png
举难得而制也轻兵深入粮食必绝踵运粮以行重不
及事得其地不足以为利也遇得其民不可役调而守
也胜必杀弃之非民父母也靡敝中国快甘心匈奴非
长策完计也秦皇帝不听遂使蒙恬将兵而攻胡辟却
地千里以河为境地固泽咸卤不生五谷然后发天下
丁男以守北河暴兵露师十有馀年死者不可胜数终
不能踰河而北是岂人众之不足兵革之不备哉其势
不可也又使天下蜚飞刍挽粟起于东黄腄琅琊邪负
卷二十五 第 11b 页 WYG0251-0633b.png
海之郡转输北河率三十钟而致一石男子疾耕不足
于粮饟饷女子纺绩不足于帷幕百姓靡敝孤寡老弱
不能相养道路死者相望盖天下始畔叛秦也及至高
皇帝定天下略地于边闻匈奴聚于代谷之外而欲击
之御史成进谏曰不可夫匈奴之性兽聚而鸟散从之
如抟影景今以陛下盛德攻匈奴臣窃危之高帝不听
遂北至于代谷果有平城之围高皇帝盖悔之甚乃乃
使刘敬往结和亲之约然后天下忘亡干戈之事故兵
卷二十五 第 12a 页 WYG0251-0633c.png
法曰兴师十万日费千金夫秦常积众暴兵数十万人
虽有覆军杀将系虏单于之功亦适足以结怨深雠不
足以偿天下之费夫上虚府库下敝百姓甘心于外国
非完事也夫匈奴难得而制非一世也行盗侵驱驱所
以为业也天性固然上及自虞夏殷周固弗不程督禽
兽畜之不属比为人夫不上不观虞夏殷周之统而下
脩循近世之失此臣之所以大忧恐百姓之所疾苦也
且夫兵久则变生事苦则虑易乃使边境之民靡敝愁
卷二十五 第 12b 页 WYG0251-0633d.png
苦而有离心将吏相疑而外市故尉佗章邯得以成其
私也夫而秦政之所以不行者权分乎二子此得失之
效也故周书曰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用愿陛下详察
孰计之少加意而熟虑加察焉是时赵人徐乐齐人严
安亦俱上书言世务各一事(史文连下汉书接严安傅/内书奏上召见至末别起)
(徐乐/傅)
徐乐燕郡无终人也上书曰臣闻天下之患在于土崩
不在于瓦解古今一也何谓土崩秦之末世是也陈涉
卷二十五 第 13a 页 WYG0251-0634a.png
无千乘之尊尺土之地身非王公大人名族之后无乡
曲之誉非有孔曾墨曾子之贤陶朱猗顿之富也然起
穷巷奋棘矜偏袒大呼而天下从风此其故何也由民
困而主不恤下怨而上不知也俗已乱而政不脩此三
者陈涉之所以为资也是此之谓土崩故曰天下之患
在于乎土崩何谓瓦解吴楚齐赵之兵是也七国谋为
大逆号皆称万乘之君带甲数十万威足以严其境内
财足以劝其士民然不能西攘尺寸之地而身为禽于
卷二十五 第 13b 页 WYG0251-0634b.png
中原者此其故何也非权轻于匹夫而兵弱于陈涉也
当是之时先帝之德泽未衰而安土乐俗之民众故诸
侯无境竟外之助此之谓瓦解故曰天下之患不在瓦
解由是此观之天下诚有土崩之势虽布衣穷处之士
或首恶难而危海内陈涉是也况三晋之君或存乎天
下虽未有大治也诚能无土崩之势虽有彊国劲兵不
得旋还踵而身为禽矣吴楚齐赵是也况群臣百姓能
为乱乎哉此二体者安危之明要也贤主之所留意而
卷二十五 第 14a 页 WYG0251-0634c.png
深察也间者关东五谷数不登年岁未复民多穷困重
之以边境之事推数循理而观之则民且宜有不安其
处者矣不安故易动易动者土崩之势也故贤主独观
万化之原明于安危之机脩之庙堂之上而销未形之
患也其要期使天下无土崩之势而已矣故虽有彊国
劲兵陛下逐走兽射蜚飞鸟弘游燕之囿淫纵从恣之
观极驰骋之乐自若也金石丝竹之声不绝于耳帷帐
幄之私俳优侏朱儒之笑不乏于前而天下无宿忧名
卷二十五 第 14b 页 WYG0251-0634d.png
何必汤武夏子俗何必成康虽然臣窃以为陛下天然
之圣质宽仁之资而诚以天下为务则禹汤武之名不
难侔而成康之俗未必不可复兴也此二体者立然后
处尊安之实扬名广誉于当世亲天下而服四夷馀恩
遗德为数世隆南面负背扆依摄袂而揖王公此陛下
之所服也臣闻图王不成其敝足以安安则陛下何求
而不得何为威而不成何奚征而不服乎哉(史文连下/汉书徐傅)
(止此下别/起严安傅)
卷二十五 第 15a 页 WYG0251-0635a.png
严安者临菑人也以故丞相史上书曰臣闻邹子曰政
教文质者所以云救也当时则用过则舍之有易则易
之故守一而不变者未睹治之至也今天下人民用财
侈靡车马衣裘宫室皆竞脩饰调五声使有节族杂五
色使有文章重五味方丈于前以观欲天下彼民之情
见美则愿之是教民以侈也侈而无节则不可赡民离
本而侥末矣末不可徒得故缙绅者不惮为诈带剑者
夸杀人以矫夺而世不知愧故奸轨浸长夫佳丽珍怪
卷二十五 第 15b 页 WYG0251-0635b.png
固顺于耳目故养失而泰乐失而淫礼失而采教失而
伪伪采淫泰非所以范民之道也是以天下人民逐利
无已犯法者众臣愿为民制度以防其淫使贫富不相
耀以和其心心既和平其性恬安恬安不营则盗贼销
盗贼销则刑罚少刑罚少则阴阳和四时正风雨时草
木畅茂五谷蕃熟六畜遂字民不夭厉和之至也臣闻
周有天下其治三百馀岁成康其隆也刑错四十馀年
而不用及其衰也亦三百馀岁年故五伯更起五伯者
卷二十五 第 16a 页 WYG0251-0635c.png
常佐天子兴利除害诛暴禁邪匡正海内以尊天子五
伯既没贤圣莫续天子孤弱号令不行诸侯恣行彊陵
弱众暴寡田常篡齐六卿分普并为战国此民之始苦
也于是彊国务攻弱国备脩守合从连横衡驰车击毂
击介胄生虮虱民无所告愬及至秦王蚕食天下并吞
战国称号曰皇帝主一海内之政坏诸侯之城销其兵
铸以为钟虡示不复用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逢明天
子人人自以为更生向乡使秦缓其刑罚薄赋敛省繇
卷二十五 第 16b 页 WYG0251-0635d.png
役贵仁义贱权利上笃厚下智佞巧变风易俗化于海
内则世世必安矣秦不行是风而脩循其故俗为智巧
权利者进笃厚忠信正者退法严政峻令苛谄谄谀者
众日闻其美意广心轶逸欲肆威海外乃使蒙恬将兵
以北攻彊胡辟地进境戍于北河蜚飞刍挽粟以随其
后又使尉佗屠睢将楼船之士南攻百越使监禄凿渠
运粮深入越地越人遁逃旷日持久粮食乏绝乏越人
击之秦兵大败秦乃使尉佗将卒以戍越当是时秦祸
卷二十五 第 17a 页 WYG0251-0636a.png
北构于胡南挂于越宿兵于无用之地进而不得退行
十馀年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
者相望及秦皇帝崩天下大叛畔陈胜吴广举陈武臣
张耳举赵项梁举吴田儋举齐景驹举郢周市举魏韩
广举燕穷山通谷豪士并起不可胜载也然本皆非公
侯之后非长官之吏也无尺寸之势起闾巷杖棘矜应
时而皆动不谋而俱起不约而同会壤长地进至于乎
霸伯王时教使然也秦贵为天子富有天下灭世绝祀
卷二十五 第 17b 页 WYG0251-0636b.png
者穷兵之祸也故周失之弱秦失之彊不变之患也今
欲招徇南夷朝夜郎降羌僰略濊秽州建城邑深入匈
奴燔其茏龙城议者美之此人臣之利也非天下之长
策也今中国无狗吠之惊警而外累于远方之备靡敝
国家非所以子民也行无穷之欲甘心快意结怨于匈
奴非所以安边也祸结拿而不解兵休而复起近者愁
苦远者惊骇非所以持久也今天下锻甲砥摩剑桥矫
箭累控弦转输运军粮未见休时此天下之所共忧也
卷二十五 第 18a 页 WYG0251-0636c.png
夫兵久而变起事烦而虑生今外郡之地或几千里列
城数十形束壤制旁带胁诸侯非公宗室之利也上观
齐普之所以亡者公室毕削六卿大盛也下观览秦之
所以灭者刑严法文刻深欲大无穷也今郡守之权非
特六卿之重也地几千里非特闾巷之资也甲兵器械
非特棘矜之用也以遭逢万世之变则不可称胜讳也
后以安为骑马令(汉书严安傅止此/下文入主父傅)书奏天子天子上
召见三人谓曰公等皆安在何相见之晚也于是上乃
卷二十五 第 18b 页 WYG0251-0636d.png
拜主父偃徐乐严安皆为郎中偃数见上疏言事诏拜
偃迁为谒者中郎迁乐为中大夫一岁中四迁偃偃说
上曰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彊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
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彊
而合从以逆京师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
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馀虽骨肉无
尺寸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
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
卷二十五 第 19a 页 WYG0251-0637a.png
国不削而必稍自销弱矣于是上从其计又说上曰茂
陵初立天下豪杰并兼并之家乱众之民皆可徙茂陵
内实京师外销奸猾此所谓不诛而害除上又从其计
之尊立卫皇后及发燕王定国阴事偃有功焉大臣皆
畏其口赂遗累千金人或说偃曰太横矣主父偃曰臣
结发游学四十馀年身不得遂亲不以为子昆弟不收
宾客弃我我阨阸日久矣且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则
五鼎烹耳吾日暮途远故倒行暴逆施之偃盛言朔方
卷二十五 第 19b 页 WYG0251-0637b.png
地肥饶外阻河蒙恬筑城之以逐匈奴内省转输戍漕
广中国灭胡之本也上览其说下公卿议皆言不便公
孙弘曰秦时常发三十万众筑北河终不可就已而弃
之主父偃盛言其便朱买臣难诎弘上竟用主父计遂
置立朔方郡本偃计也元朔二年中主父偃言齐王内
有淫佚失之行僻上拜主父偃为齐相至齐遍召昆弟
宾客散五百金予之数之曰始吾贫时昆弟不我衣食
宾客不我内门今吾相齐诸君迎我或千里吾与诸君
卷二十五 第 20a 页 WYG0251-0637c.png
绝矣毋复入偃之门乃使人以王与姊奸事动王王以
为终不得脱罪恐效燕王论死乃自杀有司以闻主父
偃始为布衣时尝游燕赵及其贵𤼵燕事赵王恐其为
国患欲上书言其阴事为偃居中不敢发及其为齐相
出关即使人上书告言主父偃受诸侯金以故诸侯子
弟多以得封者及齐王以自杀上闻上大怒以为主父
偃劫其王令自杀乃徵下吏治主父偃服受诸侯之金
实不劫齐王令自杀上欲勿诛是时公孙弘为御史大
卷二十五 第 20b 页 WYG0251-0637d.png
夫乃言争曰齐王自杀无后国除为郡入汉主父偃本
首恶陛下不非诛主父偃无以谢天下乃遂族主父偃
主父偃方贵幸时宾客以千数及其族死无一人视收
者唯独洨孔车收葬之焉天子上后闻之以为孔车为
长者也
太史公曰公孙弘行义虽脩然亦遇时汉兴八十馀年
矣上方乡文学招俊乂以广儒墨弘为举首主父偃当
路诸公皆誉之及名败身诛士争言其恶悲夫
卷二十五 第 21a 页 WYG0251-0638a.png
 
 
 
 
 
 
 
 
卷二十五 第 21b 页 WYG0251-0638b.png
 
 
 
 
 
 
 
 班马异同卷二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