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六十七
卷六十七 第 1a 页 WYG1320-0600a.png
钦定四库全书
 西河集卷六十七
           翰林院检讨毛奇龄撰
  碑记(六/)
   两浙巡抚金公重修西江塘碑记
浙江为三江之一自姑蔑导坎历婺州睦州以迄章安而
陡作一折谓之浙江萧山西南偏则折流之冲也其水北
注浩涆抵所冲而诎而之西于是筑塘以捍之以其地之
卷六十七 第 1b 页 WYG1320-0600b.png
在县西也名西江塘明正统间魏公文靖躬修之历百馀年
逮天启改元秋潦水暴涨决塘而奔民之骴衣漂漂者相
望千里顾随决随筑不致大坏今则五年之间且两决矣先
是二十一年决二百馀丈山会萧三县尽成泽国乡官姚总制
捐赀修之至二十六年决二十馀丈急畚拥间复决三十馀丈
非前此障坚而今障疏也又非障之者不力也前此北注湱
湱以渐而杀其折也勾而不矩勾而不矩则水少力水少力则
增防易固今则折流之西抱者有沙生胁间水之循沙而
卷六十七 第 2a 页 WYG1320-0601a.png
折者沙转出则水转盓水转盓则向之挽彊以西者今
径矢而东而于是承之者以横亘尺土当长江径矢之
冲初如撞闛继如捣匼下穴而上颓欲其障之久难矣
大中丞开府金公视犹己溺一日檄三下举三县民生
嘻嘻处堂者而公悉惊为灼体㓤肤之痛先审料形势
若潭头若张家堰若上落埠若诸暨濆若于池若大小
门臼历求其受患之故且务极根柢必以筑老塘勿仅
筑备塘为断曰不见夫塞河者乎河之患未有减于江
卷六十七 第 2b 页 WYG1320-0601b.png
然而先之以石菑石菑者石锸也继以楗楗杙也下淇
园之竹以为楗是也而后加之以䈾䈾者捃木而横之
者也而后填之以竹落竹落者河堤使者刳大竹为落
实以石夹船而沈之是也夫如是而工亦几矣徒以老
塘柢深虚掷民间金仅筑备塘此黄叶止啼耳且弃民
田弃庐舍何益自今伊始毋怙旧毋惮烦毋补苴目前
而隳弃永久牍十上十反甚至集官民里老共议可否
必各使心伏令画押上乃众议噆然反谓筑备塘便何
卷六十七 第 3a 页 WYG1320-0601c.png
也以为河堤无正冲者旁决易补而正冲难塞一也且
河身高于堤其决也堤耳此则江深而堤高堤亘于地
抵冲者以地不以堤故当其冲时先齧其堤地而后堤
随之以倾方春水发堤地如蟂潭不特捧土难塞即填
以巨舟投以篰石随涛而捲等于飘蓬故菑楗之设但
施于堤而不施于筑堤之地所谓不与水争地其说二
也且水能决堤不能决地地藉堤以禦涨水耳能逊地
于水地不即渫则堤不即坏其说三夫江流有定而沙
卷六十七 第 3b 页 WYG1320-0601d.png
之迁徙有定乎沙徙西则西冲徙东则东冲筑一定之
塘不能抵数徙之冲保无东向之沙不仍徙而之西乎
其说四要之皆非公意也是何也则以公意在久远而
顺民之情则仍近于补苴也乃塘工所需有云得利民
田者民利之民自筑之萧山得利田计十六万亩而山
会二县计一百万亩有奇则其利六倍于萧然且萧山
地高而山会地下倾荡之害亦复不啻数倍天下未有
利奓而功悭祸重而救反轻者考之嘉靖间三县通修
卷六十七 第 4a 页 WYG1320-0602a.png
曾无氐邛今则山会合金仅足抵萧山之一似乎畸重
乃公复如伤为念惟恐民力之或不足既己议输四千
金萧山半之山会二县共半之而公特倡率司道捐金
二千却三县之半计程立簿犹恐董之非人则其工不
固且或来中饱之患复简属吏之廉能而勤慎者共推
郡司马冯君会冯君以清军兼摄水利遂董其事塘距
水五丈底七丈额二丈高一丈五尺长二百一十丈有
奇馀悉增庳培薄内桓而外杀鼛之椓之谅工役勤惰
卷六十七 第 4b 页 WYG1320-0602b.png
而亲为之犒计楗若干土若干篰与石若干自二十五
年十月至二十六年三月凡六阅月工成夫方州大臣
兴利除害固属本分然往往视为故事遇修翰所关一
委之都水听其便宜从未有己溺己饥如公者且民利
民筑向有成例而公以冰清之操却苞绝匦然且惟恐
民力之或竭为之割腽而剖腊以资于成继此者可风
己公讳鋐字冶公别字悚存壬辰进士由内翰林起家
改祭酒历按察布政二司使进兵部侍郎巡抚福建调
卷六十七 第 5a 页 WYG1320-0602c.png
繁为今官颂曰
于越同利有如三江北流而折在馀暨傍冯修匌江
婔洄湟缦地逆阞民为鲤鲂我公仁爱宛如身创负土
作埭捐金捍防前者策堰龟山仲房我公嗣兴以颉以
颃公之功德煌煌版章祗此泽闿一何汪洋沙漫可泐
江颓可当公恩荡荡千秋勿忘
   重建宗慧堂记
法相寺在西湖南高峰下五代时长耳和尚旧道场也
卷六十七 第 5b 页 WYG1320-0602d.png
其傍有宗慧堂相传赵宋时所建而今亡矣尝考法相
所始不得其实或曰法相即长耳院又名宗慧禅院实
即定光佛寺也夫定光与宗慧长耳何与及按旧迹得
宋翰林侍讲范楷所撰碑文而碑燬于元即文亦阙失
不甚备惟明嘉靖中有苏州太守徐节所树一碑尚存
西楹其文为翰林庶吉士王谷祥所撰拂读之彷佛其
槩而惜其时月多未协也考师泉南人生于唐昭宗景
福之元其母梦吞日而生师生则两耳垂及肩名长耳
卷六十七 第 6a 页 WYG1320-0603a.png
儿长耳儿七岁不言忽一僧谓曰何钝置耶师答曰不
遇作家徒撞破烟楼耳当是时人早知其为应化身矣
其后游方外祝发金陵瓦棺寺而历参诸方至后唐同
光二年始至杭见西湖南山而乐焉依石筑室以乏水
咒而得水今名卓锡泉是也自同光二年居此阅二十
六年至后汉乾祐三年十一月二日永明禅师者圣僧
也居净慈寺吴越王生日饭僧问永明有真僧乎曰有
南山长耳和尚则定光佛应化身也王趣驾至山礼师
卷六十七 第 6b 页 WYG1320-0603b.png
直呼定光佛师不答但曰永明可信乎趺坐而化则是
法相之建或在此时或过此已往而碑云石晋时建则
石晋二主共十一年正当师所居二十六年之中是时
未尝知师也且即此二十六年中石晋多事大梁去此
远毋论不知师即知师必不能赐院至吴越境即或赐
院至吴越境或吴越王自知师当石晋时王自赐院不
必出石晋敕建则长耳之名己著南山何必待永明而
后闻也且夫宗慧之建何自也旧以为是寺所始本名
卷六十七 第 7a 页 WYG1320-0603c.png
长耳而宋始更名法相且赐长耳为宗慧大师则是宗
慧名堂必始于宋第不知在宋何代而碑云师遗蜕不
坏肤革津泽月必三净其爪发而金人侵境刃所伤处
皆流白血因于崇宁三年应僧司之请然后覆以髹漆
而锡以今名夫崇宁者徽宗年也其时天下稍安燕閒
所至表锡及此固未可知然而当其时金人未尝侵境
也即谓金人侵境后此之事是时但赐号则又不得谓
僧师上其事而后得之盖上即上其侵境事矣予谓是
卷六十七 第 7b 页 WYG1320-0603d.png
寺所始必始于五代之汉宋仅易名耳若堂所由建必
在南宋而世误以崇宁实之事当因革即基构见存尚
多倪㐳而为文不慎致有以己成之记为谬误者此兴
复之所当亟而为之文者倍不可不为之审也予重诣
法相寺求所为宗慧堂者而不得因考其故碑而重为
辨定若此若夫师之应化所在皆有天台文殊囊山之
辟支佛池之金地藏鹤林之布袋和尚灵岩之智积菩
萨皆有显迹而师在生时杭人以水旱疾疫及祷生求
卷六十七 第 8a 页 WYG1320-0604a.png
嗣曳其长耳无不立应今遗蜕岿然尚能趋四方之士
碑不云乎苏州徐使君以祷而生所为三致意而报以
碣也世之有事于堂者可知已康熙己巳住僧方谋兴
复因丐斯文为劝缘之举越一年堂成寺僧请书碑乃
即书其文于石某月日
   两浙提督学政右春坊王公试士碑文
自昔无学使之制明始出曹郎为提督学政分𨽻诸道
而以两京为首善地特遣侍御有声者升为院使赐笳
卷六十七 第 8b 页 WYG1320-0604b.png
鼓开辕建纛设丞令官属视诸三巡特未尝举词臣而
懋其选也
大清兴专以直𨽻用院使而盛京则但令京兆兼之乃
敕词臣自讲读以下编检以上充直𨽻督学院官而盛
京及他道使皆不与焉岁乙丑
天子念学使任重非词臣莫承而江南两浙人文蔚兴
宜破格升道为院群臣循例列衔者纷纷上
天子独慎简先生谓先生品誉高当拔诸方局越资俸
卷六十七 第 9a 页 WYG1320-0604c.png
使任两浙凡一切幕府行事与直𨽻埒可谓重矣乃自
乙丑至丁卯三年之间一岁一类合八十郡县文人学
士甲乙而差次之无不頫观仰息狂欢剧謼谓称量之
精去取之公真
国朝四十馀年所未有事嗟乎亦何道而得此夫士人
生平攻苦力学祇期得当乎主文而一旦出我所学斥
拔人类极一时英俊皆得厕我门下斯已快矣乃甄镕
搜剔必欲使璠玙金锡并收之筐篚而后己故有谓国
卷六十七 第 9b 页 WYG1320-0604d.png
家旁求锁厅之得人百不如案学之造士为有要而先
生皆有以几之尝观其两试吾越每一榜出士人争来
观辄群相指曰某贫士某名士某迟暮士始而惊继而
庆又继而咨嗟感叹且有至涕泣而不止者自兵戈相
仍诵读少又户口多薄瘠
功令定限入学岁无几志灰败渐有舍此改他业者其
一二学究不得志课塾为生计自视无色而有司狃习
俗更有相因为请托者夫是以特达者罕今一旦反是
卷六十七 第 10a 页 WYG1320-0605a.png
皆曰世亦有至公如是者事固未可料也则又曰人亦
患不学尔学则得之今此可验也则又曰语有之力田
不如逢年此非有年乎虽然吾惧其不易逢也于是吾
越之士进三字以颂先生曰穷通翁穷通翁何也曰先
生所取皆穷士也然而皆通人夫文至今日而变甚矣
纵横之家纷纷竞起而先生一以矩错绳之涵溶隽永
悉准乎度岂非通乎然而齿亦稍进焉夫日暮途远将
老死牖下日与乾萤枯蠹相为因缘而先生骤起而祓
卷六十七 第 10b 页 WYG1320-0605b.png
濯之如颠蘖之生而蛰虫之振矍铄哉翁乎夫天下未
有穷而不通者也夫能通虽翁犹通也夫至翁而公至
矣翁者公也因而天下之人亦稍稍相传为穷通翁者
予承乏史馆忝与先生为先后进而请急归里则正值
先生试士时也邑之人士谋勒石颂德而谒予以文因
为书所见而应之如此先生名掞字藻儒
日讲官起居注右春坊右赞善兼翰林院检讨奉使为
今官世为江南太仓人自曾祖文肃后历世显仕三传
卷六十七 第 11a 页 WYG1320-0605c.png
至先生皆以文章名迹称于时
   创建羊山石佛寺大悲殿碑记
越有二石佛一柯山一羊山也二山产石石工取石者
割剥垒块周刳其四围而留砫于中就其形抚坳凸而
刻之为佛高五丈六尺相传隋开皇间有石工发愿为
此毕生石不成以禅之子子复禅孙凡三世讫工或曰
石工死而生生而死死而又生以愿力之坚而假胚此
乡者三世矣乃就其石窞而袤延之以甍以筑名石佛
卷六十七 第 11b 页 WYG1320-0605d.png
寺康熙二十三年大树禅师从京师还卓锡于其寺募
金造大悲大殿于旧寺之侧址之树之上陶而下甓减
木增漆䫉大悲像而索予为记予乃拱笔作偈且诵之

如此大慈悲无处无祗陀乃假憩于此以与垒块俱是
为大悲力千手千眼目照鉴此一方无福不翔备我今
作庆赞劝此十方众惟是石龙龛石幢石钟磬凿石与
镂木妙相无有二谓石为大悲谓大悲即石是殿是石
卷六十七 第 12a 页 WYG1320-0606a.png
龛藉此大悲力
   冯太傅适志堂记
太傅引年时
天子念元臣复辟无以命宁于其行也
御制五字诗洒之
宸翰中有元臣适志之句维时同
颁者有螭领文石复锓适志东山四箸篆于上太傅感
焉遂于归田之暇筑室藏弆即以适志二字颜其堂且
卷六十七 第 12b 页 WYG1320-0606b.png
属宫詹学士沈君为之书纪
圣恩也人各有志当其入居槐厅时志在致君即其统
宅百揆平章军国出与斯世建平成之业志在安民而
今则杜门却谒逍遥桑苧日与刳瓢荐芰者优游出入
以自明其志此其间有何一之不自适而事有不尽然
者夫居优总方第为所得为己矣乃或中有未靖在当
日机务纬繣未之或觉迨习静思之而无以自安又或
朱组绣裳徒取尊荣一旦退居晏閒则晃日之目难于
卷六十七 第 13a 页 WYG1320-0606c.png
烛幽乡人有市归而縬然若自失者何则寂扰之势殊
也且夫人境未有尽也富贵己至当复进冀所未有者
餐芝茹蕊不能即效则复转而觊人世之宠或造庐特
存或起家再入未免元纁白璧安车蒲轮之想皆足以
扰而太傅均不尔也太傅尝自叙矣七十老人生平无
不可自示之心然且澹泊宁静出处一辙
圣天子既以明农许之而优游岁月皆足自适浩浩乎
盖乐天知命先忧后乐志有在焉境固不得而限也故
卷六十七 第 13b 页 WYG1320-0606d.png
萧条高寄往往于执政之时每寓其意于东田西塞之
间致
圣天子赐诗犹以平泉绿野为辞而太傅自若也太傅
之所适者此一堂而已矣堂五倍之而十凡两层旁
无挟庑每以左右两为藏书之所而左则别为重屋
如书楼然堂除广甃皆以文砖相亚次高敞燥洁可坐
千人高轩过者䃔䃔然欲一投止而不得也有当事扫
门拒勿入太傅曰盍记之谨记
卷六十七 第 14a 页 WYG1320-0607a.png
   重建宣城徐烈妇祠碑记
宣城徐烈妇生而许字其同乡儿施氏稍长邑豪汤一
泰者艳其色倚从子官翰林烜赫谋之徐之无赖者而
委之禽烈妇父拒之勿受然虑有变立趣施娶女去豪
大怒汤族居洪林独翰林以贵故郡居会翰林从郡还
呵于途汤族传豪者佯闻而唾之曰止家有妇而不能
庇而第呵族人何耶翰林初不解及询知亦怒使讼之
郡郡太守张君直施则复讼之台使者使下郡覆谳当
卷六十七 第 14b 页 WYG1320-0607b.png
是时两造各诣县解豪张甚麾仆捽击施徐之在解者
血胾濩落甚至篡取其媒氏匿之勿令解及解而施之
父诸生也诸生有不平者哗而起各执词诣郡亭豪亦
赂诸生相持太守见诸生者各有直然未分也令曰诸
生直施者居墀左直汤者右则多居左者豪益怒麾仆
伺郡亭击居左者烈妇时就解既己怖甚至是泣曰汤
横如此吾不终为施妇矣万一暴篡之如之何其姑闻
其言不省夜同祖母寝逮曙忽失烈妇所时四月晦日
卷六十七 第 15a 页 WYG1320-0607c.png
雨后迹之则遗一履在青鱼塘傍既明出其尸以告太
守太守方坐厅事闻之仰而曰有是哉贤乎得死所矣
趣驾亲验则自领巾而衵而襦而缣袜连纫不解太守
与观者数百人皆掩泣既而谋所以停棺者近塘有张
睢阳祠众欲殡于祠而祝不可请卜之神卜袭吉祝犹
难之众曰然则惟祝卜之耳俗卜剖篿以取向背其象
衡拂神则纵祝掷之篿纵于是众閧然𧒒拥而入万历
二十七年郡太守张君德明请于督学御史陈君子贞
卷六十七 第 15b 页 WYG1320-0607d.png
操江都御史耿君定力旌之建烈女祠未几督学御史
熊君廷弼者翰林门下士也其按宣城则尽反前事毁
祠褫诸生之左施徐者而箠之人凡六易箠(汉制箠令/即今之竹)
(板也当箠者箠臀/每箠五数为一易)箠竟内之狱有瘐死者既而督学御
史贾君继善踵至则又反前事旌瘐死者题以官而给
廪饩于诸生之未死者使得按年贡其按年自被害日
始崇祯元年巡按御史田君惟嘉闻于廷复祠名不泯
香名祠在迎春巷东至康熙二十年侍读施君闰章属
卷六十七 第 16a 页 WYG1320-0608a.png
某为记记曰予至宣城宣城人多能言烈妇事者云烈
妇名领姑其父子仁与诸生施大德者同里闬相爱不
能已遂为婚姻汤故名阀然施徐亦不相下时徐尚有
司寇君名元太者乡居当烈妇之死盛暑桐棺如苴而
蝇不敢近众奇之吊之者垛其香路傍如丘山司寇君
亦冠大布受吊祠下时以为荣然且汤徐之争其势力
不敌如此祠此者可鉴矣重为词曰
惟此祠以烈名岂与势争毁成祠再成名不毁祠此者
卷六十七 第 16b 页 WYG1320-0608b.png
以世世
   创建古越乡祠碑记
古难于出乡非谓五土异宜迁于地而弗能良也夫既
各君其国则百里内外亦遂有分疆别族之思况传餐
委积建亭筑馆皆君国者事而下此无有今则天下一
家沟涂四达民之梯航而至止者所在辐辏然而上无
赠劳下罕餈给即至往来揭椟犹且盱盱伥伥徘徊乎
中衢其能振颠踣而收暴弃鲜矣予居京师窃怪诸州
卷六十七 第 17a 页 WYG1320-0608c.png
入仕皆设会馆为栖沐之地独吾乡阙然每思倡兴之
而未有便也人有从大梁来者告予以汴渠之阴乡祠
落成将书事于石而谒予以文夫大梁固畿辅以南一
都会也乡人之萃斯土者京朝而外以此为最其为之
鸠度而周居之亦固其所顾谁则载事而浸至于是前
此姚江王君为中州观察记室其同邑余君曾挟长桑
术以悬壶市门而溘焉长逝其妇寡且贫复无嗣也然
而矢志不可二王君怜之为之立募簿募于吾乡之宦
卷六十七 第 17b 页 WYG1320-0608d.png
是邦者约得若干金将以设官舍置园田而并以处于
茕婺之以鞠而以居者也乃垂成而婺辞之以为众惠
多宠非婺所受稠房杂阁婺不以息王君嘉其志分婺
别居使自食其力而以所既募之金自捐若干悉置为
乡祠义田且旁及瘗狸之地按簿而稽自别驾大尹以
及丞簿尉幕无不列其名而纪其数即他省宦此与夫
肇牵远服之操赢者皆合细成钜各有记载遂于东城
外割亩顷之半而中庐之旷可掩骼而于城中济渎庙
卷六十七 第 18a 页 WYG1320-0609a.png
街购宅之有厅事者凡三楹祠乡神其中然后增屏门
置廊旁可以居乡人之至止者夫以王君之好义厚于
乡人而乐于成善而茕婺之矢志者复能坚持苦节不
受宠恤以迫成其事皆可感也遂因乡人请而记之如
此王君名安夫字复古馀姚人余君妇胡氏与之同邑
   曼殊回生记
曼殊以壬戌十月十一日死死而有息顾僵噤不内药
眼鼻血迸出医者谓中死法不治会十五日入朝同朝
卷六十七 第 18b 页 WYG1320-0609b.png
官藉藉称高邮葛先生国工在孙黄门家盍诊之既诊
曰是气蹶也肝冲以逆极愤不得泄拥周身之涎与血
而填之肺俞之间故气不下接窍不上辟五藏八会皆
结轖而不得其通是非汤液所能攻也然而何以致此
先是予来京相国冯公予师也怜予无子择取曼殊为
小妻及予室南至以屋窄徙居曼殊右安门而冯公怜
之惟恐曼殊终失所嘱予遣曼殊而迎曼殊至其家亲
劝之去曼殊执不可座有旗下妇辫发晓譬甚至曼殊
卷六十七 第 19a 页 WYG1320-0609c.png
谢之泣公亦泣既而公乃推按起曰贤哉请月致米石
薪蔬银五金以佐不给曼殊归诎两膝躇地丐勿遣予
慰之既而予戚媪有居京者假予言遣之不信重强之
且曰汝之去就何足关而坚拗乃尔曼殊闻其言大愤
且误以为果予意号咷曰命至此耶㩳身而掷之其婢
持救之不得踯躅气绝曼殊之死以是也葛先生曰有
是哉有人如此而吾不为之急救吾负吾术矣乃治匜
钵理锜鬲湔木燖石手研而指调之先以物刷眉间绞
卷六十七 第 19b 页 WYG1320-0609d.png
桑皮蘸末探鼻窍中焚石炭于盎浇以醯用巾覆首接
盎沿使臭沸而腾入于鼻初不为动而迟久而眉小皱
又既而鼽嚏曰可治矣乃以酢梅刷其齿挢锥齿间研
丸子咽之不内再咽之且挦鸡翎之翘者探喉间忽涎
涌如泄乃濩药注之涎尽然血尚未下当是时病者拳
手坼目稍开动而日己逾午葛先生饥乃就邻人买不
托食之于是和齐市众香杂煮令咽时日已坠地曰吾
去但煮渣食当能言预贮茗汁和他丸待之闻邻庙钟
卷六十七 第 20a 页 WYG1320-0610a.png
声若有唏嘘在床者急取火视大哭己而服臆果能言
初曼殊善病尝梦奶奶唤之去不肯曰俟汝三年奶奶
者大士称也至是复见奶奶至曰吾怜汝饮汝葛婆水
一啜而醒葛婆者疑葛陂之讹也然而先生果葛姓方
子下朝时卜前门武安王祠其卜词有碧玉生来字碧
玉者小妻也生来生之也又曰正是人间第一仙则在
武安已呼先生为仙矣尝读仓公传叹古有圣儒能起
死人令之生今无是矣葛先生非耶先生名天荫国子
卷六十七 第 20b 页 WYG1320-0610b.png
生淑承其字也父寅谷以医仙去十月二十记
 
 
 
 
 
 
 西河集卷六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