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七
卷七 第 1a 页 WYG1320-0046a.png
钦定四库全书
 西河集卷七
          翰林院检讨毛奇龄撰
  议(二/)
   增定乐章议(康熙二十年副都御史疏请釐定/乐章播扬功德敇定嘉名以光大)
    (典奉翰林院礼部会同详议具奏/旨著)
礼记曰王者功成乐作又曰其功大者其乐备今大功
既定乐律未备自宜速为釐定以扬功德第查顺治年
卷七 第 1b 页 WYG1320-0046b.png

世祖皇帝曾命词臣制郊祀庙祀诸乐诗工歌已久但
未能遍及此外尚有大飨四郊太庙诸室四孟朝会燕
飨上尊册立中宫东宫诸礼俱宜有乐即郊祀庙祀中
已有乐章者如未全备则迎神登歌三献望燎诸节次
再加查理虽其中责任有三安排乐次礼臣之事釐定
乐词词臣之事宣布钟律太常之事然要须有儒臣统
之如魏杜夔晋荀勖宋范镇明乐韶凤等方有要领且
卷七 第 2a 页 WYG1320-0047a.png
殷因夏礼损益可知虽曰五帝不沿乐然因革损益多
袭前代如魏初权用汉乐晋初权用魏乐其中相沿不
改历历可指故及今釐定除所已制不更制外相应照
明乐先饬礼臣开列乐次如燕飨九奏有九乐曲五舞
曲类继饬词臣谱造乐词如九乐曲有炎精曲皇风曲
是诗词五舞曲有四边静殿前欢是曲子类终饬太常
准被乐律如乐曲是何宫何调用几麾几箫几笙几瑟
舞曲是文舞武舞用舞士几人歌者几人类且应会推
卷七 第 2b 页 WYG1320-0047b.png
一监定官总领其事以便稽覈至若
祖功
宗德武烈文谟宜谱乐章者限有四处一郊祀配位一
庙祀列室一文武二舞一卤簿鼓吹配位列室但颂
列祖功德惟二舞鼓吹则兼谱
当今功德在内此则酌古准今不泥不随庶几如台臣
所言者若夫立乐定名则诸曲诸舞自有杂名但恐无
特立一名如大濩大武者或概名之曰大清乐而已臣
卷七 第 3a 页 WYG1320-0047c.png
愚浅陋未敢擅越第据妄臆附议如右谨议
   封禅巡狩不相袭议(康熙二十三年同馆官疏/请封禅而吏掌科员有谓)
    (当行巡狩不当行封禅者予/以为两俱不然乃为之议)
愚闻古王不袭法圣德不袭治一代之兴必有一代之
制作以明创建矧时移势易沿变不一断无有包牺之
政可行今日者言者谓
皇上圣德神功远迈前代当法古封禅之举以纪功德
而或则非之谓封禅非古仅见之司马氏七十二君之
卷七 第 3b 页 WYG1320-0047d.png
言且其时行之者则始皇帝与汉武也秦与汉不足取
法当上法尧舜直以虞书五载巡狩之制及春举行其
言颇辨然愚谓两不然者封禅之可疑夫人而知之矣
然犹有书之封十二山周诗之嶞山乔岳为之左验特
信从者鲜耳至煌煌巡狩杂见尚书周礼王制以及后
汉元和北巡之诏唐开元礼所定巡狩之仪与夫宋真
宗时有司斟酌省方告至之文似古今重典莫此为最
而愚谓亦不必袭其名者三代以前皇帝清问无日不
卷七 第 4a 页 WYG1320-0048a.png
与民相见而不称为巡狩其正称为巡狩者惟舜以相
尧觐后与春秋所载周之后王车辙马迹一二语耳外
此而禹幸会稽文入西落无巡狩名即东汉贤主岁有
游幸而实非巡狩晋议巡狩礼而未尝一行唐太宗每
行幸则并巡幸之名而去之然则古制之当行不必巡
狩即行之而或得或失亦不止封禅也且夫巡狩之名
何为乎王者以为封建既行则各君其国各子其民保
无有犯文奸制私渎礼常者以故考正朔较时日审律
卷七 第 4b 页 WYG1320-0048b.png
度权量以与群后讲五礼于方岳之下孟子所谓巡所
守班固所谓循行守牧画一远近者于是乎在此所名
为巡也今则天下奉一人为共主而一人亦视天下为
一家车书文物曾无同异毋论三载考绩户口年齿皆
得而周知之而即其东渐西被自日出之乡以至日入
咸池蒙谷相距数万里其中言语侏离踵趾不通者无
不梯山航海来享来王日崩题蹶角以修职贡又安有
律礼之未同与守牧之当循者是虽欲行之而非其义
卷七 第 5a 页 WYG1320-0048c.png
也且典礼璅屑彼此周章当时所传有大不足为今取
法者虽曰古昔繁重后人简易不必仿明堂之制习职
方之戒修讲德问道捐租赐粟之令而坐而言之起即
可行然犹有必不可已者试问圭璧牲帛梐枑蕃捍帷
宫帟禁笋簴坫洗诸礼既名巡狩何一可阙推之而千
乘万骑电掣雷动禁戒储措置非一他不具论即孝
经称宗祀文王于明堂而开元礼设高祖神尧皇帝神
座于圜坛之东是一举告而有司戒备逾于郊祀即考
卷七 第 5b 页 WYG1320-0048d.png
之载主妥位之仪注而有未详者然则典礼虽可行实
不必也夫古无袭事前人所为有不可行于今者结绳
之后必易书契针砭之馀自有汤熨井田不行于郡县
之日车战不讲于彍骑之年白圭仿疏凿而邻于曲防
魏晋法受禅而流为攘窃先王陈迹其不宜袭也久矣

国家开天受命事事创辟驱除海宇而无征诛之名樔
蔑诸畔悖而不必有声讨之迹日留心穑事而无藉于
卷七 第 6a 页 WYG1320-0049a.png
亲耕虽安不忘简阅而未尝曰春必蒐而秋必狝亲贤
礼儒进能绌不肖而四门寂然无所于辟如溺如湛较
劳于神禹然而舟车橇樏不烦进御鸡号入讲昧爽负
斧扆而不设万几无旷之一言虔事
两宫日屏息伺志气而并省文王世子问寝视膳之节
服俭减赉予而浣衣不矫弊裤不饰亲发水衡赈畿内
饥馑而不足者不必曰补不给者不必曰助登西台北
镇升中告虔而初不以旅平望秩遍记升平既已河清
卷七 第 6b 页 WYG1320-0049b.png
海晏神物屡见于四裔而未尝改元声名洋溢天下人
颂圣文神武而不必上尊号威行薄海内外蛮貊君长
日朝贡
阙下而不立明堂王会之文召学士以制科亲试振兴
文教而不泥于璧雍授经含元策士之数
翠华时出历郊圻封守并缮垣塞而曾无有幸回中幸
甘泉幸东都西京勒功纪德铺张扬厉之事则夫今之
所行又何一非开辟未有巍然为万世所法式者而必
卷七 第 7a 页 WYG1320-0049c.png
饰巡行之名仿燔瘗之制问登封告至之礼摹秦汉之
规以蹈于唐高宋真之陋愚窃为言者不取也
   拟不许武官起复议(康熙二十四年言官疏请/武职大小内外诸臣当一)
    (如文臣守制不令起复奉/旨下议)
武官起复仿于周制金革之事无避一语然当时称为
权礼故临军事始起复事毕即否孔子答子夏金革之
问有云君子不夺人丧亦不可夺丧可验也但其事沿
革不可复考隋唐以后惟李愬为慈母议服萧希甫为
卷七 第 7b 页 WYG1320-0049d.png
死母追服夫慈母尚议服死母尚追服则凡父母之必
制服与在当时之无不服更无论矣近即不然金革重
大则恩以义掩所由来久自今伊始或临军或在汛宜
起复者必令统之者如将军提督辈题令夺情则方许
起复否则如文臣一体守制且即其守制者亦必新旧
交代明白始听去若身有公事若部军押仗旂官转餫
诸务非事竣不行则庶几忠孝两全恩义各得古所称
弁绖从事不减苴麻者此之谓与谨议
卷七 第 8a 页 WYG1320-0050a.png
   拟北郊配位尊西向议(康熙二十四年太常卿/疏奏现行事典中)
    (方泽坛位北向而设西向为一配近南西设/三祖配位仍以东)
    (东向为二配近南又东设西向为三配近北/于是从坛四位五岳五镇以次分设亦始于)
    (西向而讫于东向是穆昭右左不无未安奉/旨下议时翰林院掌院已有专议某以为仍)
    (行旧事不宜更/易拟议如左)
议见经集卷
   拟丧制以日易月议(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恭/逢)
    (太皇太后上宾年丧持服二十七月且独行/皇上特谕行三)
卷七 第 8b 页 WYG1320-0050b.png
    (宫中不令臣民持服下/诸王大臣各官集议)
(臣/)请急在籍未读全
谕且原无议礼之责即本衙门同官亦未尝私相咨决
以备采择特(臣/)闻诸臣所奏援古证今执为不可就其
说非不甚善然尚有未竟其义者按三年之丧古皆三
十六月自汉文遗令以日易月遂改为三十六日其令
中所云大红十五日小红十四日纤七日谓持大功之
服十五日小功之服十四日禅七日合之则三十六日
卷七 第 9a 页 WYG1320-0050c.png
故翟方进为丞相遭继母忧亦三十六日而后除服应
劭所谓三年者三十六月当易以三十六日是也嗣后
魏晋唐宋皆遵其制则宜皆遵其月日然不知何故又
有二十五日二十七日十三日之异如后唐庄宗三日
改惨十三日除服此为太简而班固王肃皆有二十五
日之说故王彪之谓三年丧止二十五月即改日亦当
十三日而练二十五日而除服以致唐张柬之谓古制
惟二十五日反以王元感所争三十六日为谬独颜师
卷七 第 9b 页 WYG1320-0050d.png
古主郑康成王淮之说谓当以二十七月改二十七日
而于是著为功令三日听政十三日小祥二十五日大
祥二十七日除服则自唐迄今未之有改惟宋制小异
仁宗英宗皆二十七月释服然犹七日入临至七七而
止至于即吉则临朝释服而宫中不然故世谓汉景以
后其不以日易月者惟北魏文帝北周武帝二人而实
则有宋二宗能阴持其服较之魏周之终丧者更有通
变此
卷七 第 10a 页 WYG1320-0051a.png
皇上孝思所极不得已而出乎此虽曲折苦心未尝欲
效夫二宗之所为而迹偶类之而不之顾也第不知三
代以前人君之居丧果属何等即或谓三年通丧不指
持服谅阴之制与心丧同又或谓既葬除服多至七月
卒哭致事不越百日则易日之制自古有然而究之诸
儒臆说不可为据盖三代以前天子丧礼原无成说周
公著仪礼但有士丧礼而无天子诸侯之礼故周礼有
五二曰凶礼而唐初诸臣以为天子凶问非臣下所宜
卷七 第 10b 页 WYG1320-0051b.png
定因删去国恤一篇而于是易日诸文益无可考矣
皇上纯孝性成超越前代其于礼文尤复淹贯惟恐三
年终制则上下均服有妨民业而一人独持又失臣道
诚有如傅元裴秀魏舒杜预所云故稍更其说以为既
非同持又非独服则二者之病宜皆无有因有宫中阴
行之说而群臣复引裴傅之所言而又争之宜乎
皇上之坚执不许也(臣/)以为三年终丧不可行于外朝
者皆不必言而即其阴行宫中者而试思之夫所谓卒
卷七 第 11a 页 WYG1320-0051c.png
哭而复王事者正谓王者之亲视事也庸常之主名为
视事而实同居摄是以持服宫中皆得以隐閟自行鲜
拘碍耳我
皇上宵衣旰食何事不经于
宸历而内凶外吉势有不可夫国之大事在祀祀与丧
不并行也世主端居宫中未尝亲飨六祈九祭不戒禁
籞故吉凶内外可以互举
皇上明禋昭事亲捧祼鬯浸假大祀中祀礼当斋戒而
卷七 第 11b 页 WYG1320-0051d.png
其所斋处正在宫中一如汉之所谓斋房唐之所称斋
大同殿者其间明衣礼帔应绝缟素则其所谓散斋四
日致斋三日者于此七日中将易服而后以斋乎抑即
以齐疏入斋宫也况臣下私忌不得与祭故卢迈摄祠
但处期功之丧即听还舍以为飨德绝所忌也今在庭
期功尽斥陪祀而一人之主鬯者升坛告至甫改忧服
何以飨德且朝会甚重世主经时经月祗一御门而大
朝则旷然未之举也
卷七 第 12a 页 WYG1320-0052a.png
皇上每日御门经旬莅殿则当鸡人三号之际䌽仗陈
庭鸾驭与百兽齐列阙下群臣方黼裳待漏鱼贯而进
而当其时宫中尚栾栾高处其所间隔者祗此重门而
忻惨异致诸臣纵无道岂敢自安况更衣而出足未离
阖而鼓钟噌既已先闻不俄顷间而中和之乐作于
上丹陛之乐作于下则耳之所受与身之所被何不伦
也况夫饮食宴飨赏功劝善廷臣加膳重译劳酺其间
赐衣锡䌽授筵陈鼎或在北宫或行西苑皆非宫中所
卷七 第 12b 页 WYG1320-0052b.png
能避者故臣谓三年终制三代可行而
今日必不可行以为幅员之广狭君国之分合政治之
烦简有不同也若宫中行服则世主可行而尧舜必不
可行则以
皇上即尧舜其亲政亲事与世主之所为亲政事者断
有别也然则以日易月使尧舜在今日亦未有不若是
(臣/)管见无状不知进退但据臆所及而陈之如此(臣/)
昧死顿首谨议
卷七 第 13a 页 WYG1320-0052c.png
   湘湖私筑跨水横塘补议(康熙二十八年八月/湖民孙氏私筑一堤)
    (西至至湖岭东至窑里吴横跨湖/面水利衙报县申府府发公议)
湘湖灌田一县之国课九乡之民命均赖之自明初迄
今著为令甲载在志典并无许丝毫增损诚重之也顷
者湖民孙氏擅为筑堤以截湖水蒙发公议尔时某在
会城调治痹疾原不曾与然渐查东城旧宅亦并无阴
阳生到门相传豪党贿赂阻抑甚为可怪夫以湖之利
害关系重大在当事先贤则有杨顾张赵为之主持在
卷七 第 13b 页 WYG1320-0052d.png
乡官先贤则有魏文靖张尚书辈为之恢复岂有身列
荐绅实生其地而漠然不相闻者然且奸邪众多反驾
党论以为公呈其为黑白尤宜早辨此所以扶病捉笔
急为补议者也按此堤之筑否百可一第所否者祗云
非制而可之者妄谓无碍故纷纷耳愚谓是举有四害
有五不可何谓四害按湘湖之水通管九乡田一十四
万六千八百六十八亩每亩止得水六丝八忽一抄水
面多寡所争在毫釐之间故凡放水时即湖外之竹笱
卷七 第 14a 页 WYG1320-0053a.png
土埂皆令撤去以为截一笱则阻水三寸截一埂则阻
水九寸今公然蔽湖而截之则九寸之水势必加倍其
害一也湖之有跨湖桥也即湖民先辈孙学思强筑之
者尔时当事乡官不与之争以为湖有上下上湖南泄
下湖北泄彼此可分而桥适当分界之间似乎无患然
而筑桥之后父老痛恨切齿至今尝为谣曰孙学思筑
湖堤湖堤长害九乡盖以一湖虽分上下而上湖为孙
氏淘土塼埴其水深下湖为葑茭年远壅积其水浅以
卷七 第 14b 页 WYG1320-0053b.png
浅身倒注之水而又横堤以截之则下湖之水咽而难
泄况堤之又堤是一埂之阻将不止九寸而下湖水常
少上湖水常多其害二也放水则例惟恐偏枯故凡为
湖纳粮之田当按其时候均其缓急以便赢缩旧制下
湖之水分为数等如第三放东斗门溉昭名由化等乡
得水七釐二毫一丝一忽放二十一时六刻止第二放
金二穴溉夏孝寺庄等村得水一釐三毫二忽放三时
一刻止夫开放之时如此其促而出堤之水如此其缓
卷七 第 15a 页 WYG1320-0053c.png
则不特下湖上湖水有多寡而即下湖之中其时刻多
者尚可望堤内之水纡徐而下若三时一刻而即行闸
止则水未出堤而湖口之防已闭矣将见得利之田竟
成虚受其害三也且水流则葑草不生前此下湖之葑
以跨湖一截致之今又加一截则渟蓄不行葑与土胶
而孙氏复取埴于湖如淘浚然淘浚右涵则葑土左露
窞污所止既鲜潆洄而奔注不能即反生轇轕又况秋
前推草秋后放水孙吴二姓皆互立竹签以为界限彼
卷七 第 15b 页 WYG1320-0053d.png
此盘冱使其阏处不得竟泄迟久不疏遂为平地其害
四也且夫孙吴之为害也自明初以来历历可指在洪
宣时有吴子信之害在成弘时有孙全吴瓒之害在正
嘉时有孙肇五之害初则文靖清之既则何御史清之
又既则张尚书清之然且御史父子以身为殉其祸烈
如此今其族富其丁繁沿湖而居易为侵蚀稍一疏纵
奸占百出不可者一旧制湖址以金线为界一交青土
皆为湖身而今则孙氏竟住于青土之中豢鱼畜凫种
卷七 第 16a 页 WYG1320-0054a.png
荷采芰已非一所稍欠者无倚傍耳一有堤可倚则以
渔以佃渐次成势不可者二且恶不可长也涓涓不绝
将成江河其言甚可鉴也此湖利弊自嘉靖以后平安
至今乱法一形将酿大患据水利报文已称石岩诸处
竟有效尤相继起者此变乱之兆不可者三况湖豪奸
宄不测而又加之以势家大族有风水于湖中者阴为
指使而阳竟助之如驾为公呈之杨氏蔡氏皆风水家
也湖中两山无非坟墓此端一开将东圈西锸无剩地
卷七 第 16b 页 WYG1320-0054b.png
矣不可者四况中尊至公洞析水利而郡尊甫莅即有
非常之誉起于四境此真东南幸逢之一会岂可使贤
守贤令相际之时而旧章之变自今日始不可者五具
此四害五不可其宜存宜废宜筑宜毁当事荐绅必有
能辨之者若夫专擅之罪变制之罚旧有定例未敢擅
及兹但补申臆议以俟裁择某月某日
 
 西河集卷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