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七
卷十七 第 1a 页 WYG0715-0764a.png
钦定四库全书
 中庸衍义卷十七    明 夏良胜 撰
  平天下之义(创业之治/中兴之治) (守成之治/经常之治)
咸彖曰天地感而万物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
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程颐曰天地二气交感而化生万物圣人至诚以感
 亿兆之心而天下和平天下之心所以和平由圣人
 感之也观天地交感化生万物之理与圣人感人心
卷十七 第 1b 页 WYG0715-0764b.png
 以致和平之道则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感通之理
 默而观之可也
系辞曰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
其中矣
 朱熹曰成位谓成人之位其中谓天地之中至
 此则体道之极功圣人之能事可以与天地参
 矣
 臣良胜曰圣人之生得天地理气之精也圣人之位
卷十七 第 2a 页 WYG0715-0765a.png
 代天地生成之位也而其所以参天地者一法天地
 简易之道也天以易知非徒易也以其无所为而为
 虽有所为犹谓之易也地以简能非徒简也以其有
 所因而成虽有所成犹谓之简也是故天地运化圣
 人成能其理一也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
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尹氏曰天道之大无为而成唯尧则之以治天下故
卷十七 第 2b 页 WYG0715-0765b.png
 民无得而称所可名者其功业文章巍然焕然而已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欤夫何为哉恭已正南面而
已矣
 朱熹曰无为而治者圣人德盛而民化不待其有所
 作为也独称舜者舜绍尧之后而又得人以任众职
 故尤不见其有为之迹也恭已者圣人敬德之容既
 无所为则人之所见如此而已
 臣良胜曰尧之则天舜之恭已即所谓简易之理也
卷十七 第 3a 页 WYG0715-0765c.png
 其感人心而天下和平犹天地也是则所谓性之也
 故杨时曰尧舜所以为万世法亦率是性而已所谓
 率性循天理也外边用计用数假饶立得功业只是
 人欲之私与圣贤作处天地悬隔
禹贡曰祗台德先不距朕行
 蔡沈曰禹平水土定土赋建诸侯治已定功已成矣
 当此之时惟敬德以先天下则天下自不能违越我
 之所行也
卷十七 第 3b 页 WYG0715-0765d.png
 臣良胜曰地平天成万世永赖禹所以治平天下盖
 有功之可言非若尧舜之可以无为而治也即如治
 水之事乃开辟以来未除之害鲧治之九年绩用弗
 成禹继之而八年于外三过门而不入胼手胝足乃
 克告成自非德为之先则民力之作劳民心之弗顺
 民言之胥动而距行者或亦未免也今而东渐于海
 西被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非盛德之感何以
 至此
卷十七 第 4a 页 WYG0715-0766a.png
太甲曰先王顾諟天之明命以承上下神祗社稷宗庙
罔不祗肃天监厥德用集大命抚绥万方
 蔡沈曰伊尹言成汤常目在是天之明命以奉天地
 神祗社稷宗庙无不敬肃故天视其德用集大命以
 有天下抚安万邦
大明诗曰维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厥
德不回以受方国
 朱熹曰小心翼翼恭慎之猊即前篇之所谓敬也文
卷十七 第 4b 页 WYG0715-0766b.png
 王之德于此为盛昭明怀来回邪也方国四方来附
 之国也
下武诗曰媚兹一人应侯顺德永言孝思昭哉嗣服
 朱熹曰言天下之人皆爱戴武王以为天子而所以
 应之惟以顺德是武王能长言孝思而明哉其嗣先
 王之事也
 臣良胜曰禹汤文武所以治天下者皆以德为之先
 也是所以为易简之道也
卷十七 第 5a 页 WYG0715-0766c.png
汉高祖不修文学而性明达好谋能听自监门戍卒见
之如旧初顺民心作三章之约天下既定命萧何次律
令韩信申军法张苍定章程叔孙通制礼仪剖符作誓
丹书铁劵金匮石室藏之宗庙虽日不暇给而规模弘
远矣
 班彪王命论曰盖在高祖其兴也有五一曰帝尧之
 苗裔二曰体猊多奇异三曰神武有徵应四曰宽明
 而仁恕五曰知人善任使加之以信诚好谋达于听
卷十七 第 5b 页 WYG0715-0766d.png
 受见善如不及用人如由已从谏如顺流趋时如响
 起当食吐哺纳子房之策拔足挥洗揖郦生之语悟
 戍卒之言断怀土之情高四皓之名割肌肤之爱举
 韩信于行阵拔陈平于亡命英雄陈力群策毕举此
 高祖之大略所以成帝业也
唐太宗问侍臣曰帝王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曰草
昧之初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徵曰自
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
卷十七 第 6a 页 WYG0715-0767a.png
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魏
徵与吾共安天下尝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匆
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与
诸公慎之
 曾巩曰太宗有天下之志有天下之才又有治天下
 之效而不得与先王并者法令之行拟之先王未纯
 也礼乐之具田畴之制庠序之教拟之先王未备也
 躬行战阵之间战必胜攻必取天下莫不以为武而
卷十七 第 6b 页 WYG0715-0767b.png
 非先王之所尚也四裔万古所未及以致者莫不服
 从天下莫不以为盛而非先王之所务也太宗之为
 政于天下得失如此
 臣良胜曰唐太宗创业之主也而迹兼守成汉光武
 中兴之主也而志同创业才略相当亦有惭德而太
 宗甚焉
宋太宗既诛李筠李重进等诏赵普曰天下自唐季以
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十二君僣窃相踵斗战不
卷十七 第 7a 页 WYG0715-0767c.png
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兵建国家久长之
计其道何如普对曰陛下之言及此天地神人之福也
此无他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欲治之宜稍夺其
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臣良胜曰宋祖所以建天下之治赵普所以辅天下
 之治莫大于收藩镇之权前可以洗五季之弊后可
 以肇四百年之基自是一兵一民贯钱斛谷皆朝廷
 主之文吏掌之君子谓其始也足以戢奸雄之变而
卷十七 第 7b 页 WYG0715-0767d.png
 其后也亦渐无以禦外敌之骄持衡之势轻重然也
 若其深长之虑尤有见于迁都之议其初幸洛阳都
 民垂白者曰我辈少经乱离不图今日复见太平天
 子仪卫帝欲留都而晋王谏止太祖曰迁河东未已
 终当都长安且曰据榆山之胜而去省冗兵循用汉
 故事以安天下呜呼此策果行则南渡之祸必免矣
 盖天下利害每慎于切身西都则迩敌迩敌则有惧
 心惧则善心生而所以为谋者日密惟其远敌是以
卷十七 第 8a 页 WYG0715-0768a.png
 缓祸缓而怠怠而忘之故曰待尔家议论定吾已过
 河矣是亦死地而后生亡地而后存不独兵家之法
 为然臣幸其收兵之谋成于赵普而恨迁都之议阻
 于晋王也
元世祖召史天泽问治道天泽具疏言当立省部以正
纪纲设监司以督诸郡霈恩泽以安反侧退贪婪以任
贤能颁俸禄以养廉禁贿赂以防奸悉听之次第举行
 臣丘浚曰呜呼世道极变之大有三曰臣而僭君之
卷十七 第 8b 页 WYG0715-0768b.png
 位也妇而当阳之刚也小人而败君子之成功也自
 秦汉以来僭君之位有莽温焉然其恶犹显著也当
 阳之位有武照焉然其罪犹共见也至于国家大计
 所赖一二公忠体国之君子相与谟谋于庙堂之上
 而彼小人者阴贼险诐或忌其勋名或虑其不便于
 已乃从中而挠败之致事偾于崇朝而祸延于百
 世呜呼有国者可不慎哉
圣祖谓侍臣曰前代庸君暗主莫不以垂拱无为藉口
卷十七 第 9a 页 WYG0715-0768c.png
纵恣荒宁不亲政事孰不知治天下者无逸然后可逸
若以怠惰荒宁为垂拱无为帝舜何以曰耄期倦于勤
大禹何以惜寸阴文王何以日昃不食且人君日理万
几怠心一生则庶事壅滞贻患不可胜言朕即位有年
常以勤励自勉达旦则临朝晡时而后还宫夜卧不能
安席披衣而起或仰观天象见一星失次即为忧惕或
量民事有当速行者即次第笔记待旦发遣朕非不欲
暂安但祗畏天命不敢故尔朕言及此者但恐群臣以
卷十七 第 9b 页 WYG0715-0768d.png
天下无事便欲逸乐股肱既堕元首丛脞民何所赖书
曰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尔群臣但能以此为勉朕无忧

 臣良胜曰天何为哉而四时行焉百物生焉日月星
 辰之运风雷雨露之施何莫而非乾健不息者为之
 也惟有所不为而后可以有为惟有所为而后可以
 无为圣人之言如天也臣也饮江河止于知足绘天
 地难于为容也
卷十七 第 10a 页 WYG0715-0769a.png
圣祖御东阁宋濂王祎进讲大学傅之十章至有土有
人濂等反覆言之圣祖曰人者国之本德者身之本德
厚则人怀人安则国固故人主有仁厚之德则人归之
如亲父母人心既归则有土有财自然之理也君德不
足以怀众虽有财亦何用哉
 臣良胜曰濂等反覆于有人有土者后非众罔与守
 邦民为天下本也陈谟之意臣道之当然也圣祖归
 重于修德者何以守位曰仁德为天下先也正己之
卷十七 第 10b 页 WYG0715-0769b.png
 意君道之当然也此上下交而德业成也
大明日历序略曰太祖挺生于南服而致一统华裔之
盛自天开地辟以来惟上为然其功高万古一也元季
绎骚奋起于民间以图自全初无黄屋左纛之念继闵
生民涂炭始取土地于群雄之手而安辑之较之于古
如汉高帝其得国之正二也平生用兵百战百胜未尝
挫䘐以至继天出治经纶大经皆由一心运量文臣武
将不过仰受成算而已其独秉全智三也钦畏天命一
卷十七 第 11a 页 WYG0715-0769c.png
动一静森若神明在上及至郊祀存于心目有赫其临
甚至不敢仰视惠鲜小民复恐一夫不获其于贪墨吏
及豪黠之徒有加害者必威之以刑其敬天勤民四也
后妃居内不预一发之政外戚循理畏法无敢恃宠以
病民貂珰之辈惟给扫除之役此皆古昔所深患今绝
无之其家法之严五也兵戎国之大权悉归之朝廷有
事征伐则诏大帅佩将印领之既旋则上章绥归士卒
单身还第其兵政有统六也
卷十七 第 11b 页 WYG0715-0769d.png
 臣良胜曰史臣赞汉祖之兴有五是以其取天下者
 言也先儒谓宋祖家法度越古今者五是以其守天
 下者言也我圣祖以汉祖所以取者取之以宋祖所
 以守者守之殆恐日历所记所序尚有不尽名言者
 也圣子神孙苟思所以取之之难则知所以守之之
 不易祖述宪章又何事于他求哉归而求之有馀师
 矣
  右衍创业之治
卷十七 第 12a 页 WYG0715-0770a.png
廿誓曰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
予惟恭行天之罚
 蔡沈曰威暴殄之也侮轻忽之也鲧汩五行而殛死
 况于威侮之者乎三正子丑寅之正也夏正建寅怠
 弃者不用正朔也有扈氏暴殄天物轻忽不敬废弃
 正朔虐下背上获罪于天用剿绝其命今我伐之惟
 敬行天之罚而已
 臣良胜曰孟子言启贤能敬承继禹之道而初立即
卷十七 第 12b 页 WYG0715-0770b.png
 有有扈之师史记谓启立有扈不服而孔颖达附会
 其说谓尧舜受禅启独继父故不服是大不然舜初
 受禅之时亦有有苗之伐又岂以受禅而不服耶盖
 天下治乱每每相寻尧舜禹三圣继治且数百年而
 有扈之逆命适在启立之初启能奉天行罚是即克
 诘戎兵迹禹方夏此继治之大者也能胜乎此则其
 率旧章守先业乃所优为者尔
太甲曰皇天眷祐有商俾嗣王克终允德实万世无疆
卷十七 第 13a 页 WYG0715-0770c.png
之休
 蔡沈曰太甲不义有若性成一旦翻然改悟是岂人
 力所至盖天命眷商阴诱其衷故嗣王能终其德向
 也汤绪几坠今其自是有永岂不为万世无疆之休
 乎
 臣良胜曰天地之道为大矣阴阳之气为正矣然而
 清宁或不能恒愆伏时有所倚故豳风七月之诗言
 藏冰之道而周官凌人之职藏周用遍亦能燮调愆
卷十七 第 13b 页 WYG0715-0770d.png
 伏以和阴阳之气以顺天地之道也然则人君不能
 无过亦在大臣调燮而改之则复于无过矣成汤圣
 人也亦曰改过不吝太甲既曰欲败度纵败礼而伊
 尹正之翻然改过君子谓其如日月昏蚀一复其旧
 光采炫耀万景俱新不在成王之下然则人君不可
 自弃于过而不知图改人臣亦不可委君于过而谓
 其不及改也故曰吾君不能谓之贼
闵予小子诗曰念兹皇祖陟降庭止维予小子夙夜敬
卷十七 第 14a 页 WYG0715-0771a.png
止于乎皇王继序思不忘
 朱熹曰承上文言武王之孝思念文王常若见其陟
 降于庭犹所谓见尧于墙见尧于羹也皇王兼指文
 武也言我之所以夙夜敬止思继此序而不忘尔
康王之诰曰乃命建侯树屏在我后之人今予一二伯
父尚胥继顾绥尔先公之臣服于先王虽尔身在外乃
心罔不在王室用奉恤厥若无遗鞠子羞
 蔡沈曰天子称同姓诸侯曰伯父康王言文武所以
卷十七 第 14b 页 WYG0715-0771b.png
 命建侯邦植立藩屏者意盖在我之后人也今我一
 二伯父庶几相与顾绥尔祖考所以臣服于我先王
 之道虽身守国在外乃心当常在王室用奉上之忧
 勤其顺承之毋贻我稚子之耻也
 臣良胜曰创业之治君用乎臣者也守成之治君资
 乎臣者也创业之主重于法天守成之主重于法祖
 法祖亦所以法天也盖祖之所法以为治者天也其
 理一也成康继治汲汲访咨于臣一则曰继绪皇王
卷十七 第 15a 页 WYG0715-0771c.png
 一则曰服先王无一毫自圣而轻臣下之心是以四
 方宾服海内晏然百姓兴于礼乐刑措不用有唐虞
 之风呜呼文武成康圣贤相继二百馀年重熙累洽
 卜年七百之历宜其过矣
汉文帝躬修渊默而将相皆旧功臣少文多质惩亡秦
之政论议务在宽厚耻言人之过失化行天下告讦之
俗易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畜积岁增户口浸息风流笃
厚禁网疏阔罪疑者轻是以刑罚太省至于断狱四百
卷十七 第 15b 页 WYG0715-0771d.png
有刑措之风焉
 叙传曰太宗穆穆允恭渊默化民以躬率下以德农
 不供贡罪不收孥宫不新馆陵不崇墓我德如风民
 应如草国富刑清登我汉道
汉书曰孔子称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信哉
周秦之弊网密文峻而奸轨不胜汉兴扫除烦苛与民
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
至于移风易俗庶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
卷十七 第 16a 页 WYG0715-0772a.png
 胡寅曰文景养民厚矣稽诸仲尼之言则亦庶富而
 已未有以教之也班固谓孝文恭俭景帝遵业周云
 成康汉言文景美矣窃以为不然文帝宽厚长者以
 德化民无事则谦抑如不能有难则英气奋发景帝
 刻薄任数以诈力下御平居则诛赏肆行缓急则懦
 惧失措其大致悬绝如此独节俭不妄费育民以致
 丰富一事为克遵前业矣夫岂可与成康同德美称
 哉
卷十七 第 16b 页 WYG0715-0772b.png
胡安国曰尝反覆真宗首末论之景德以前足为继世
之贤君祥符以后不过为矫诬上天之主吕氏云景德
以前之相吕端张齐贤李沆吕蒙正毕士安寇准王旦
皆君子而沆之贤为最祥符以后之相王钦若陈尧叟
丁谓曹利用皆小人而钦若之奸邪为最虽有向
敏中李迪二贤已不逾时而去矣吁以数君子成之不
见其有馀以一小人败之不见其不足相道有关于君
德之成败如此夫
卷十七 第 17a 页 WYG0715-0772c.png
 臣良胜曰宋太宗削平海内功烈炳然继世之君斯
 亦贤者但其负兄篡国不可以言继统矣故有取于
 真宗仁宗也
宋仁宗遗制下日虽深山穷谷莫不奔走悲号而不能

 吕仲曰我仁祖四十二年深仁厚泽刑以不杀为威
 财以不畜为富兵以不用为功人才以不作聪明为
 贤以宽厚待民以恩礼待士夫而以至诚待异国此
卷十七 第 17b 页 WYG0715-0772d.png
 苏文忠公谓社稷长远终必赖之
元仁宗天性慈孝聪明恭俭通达儒术平居服御质素
澹然无欲不事游畋不喜征伐不崇货利有司奏大辟
为之惨怛者久之
 臣良胜曰蒙古之性素习以惨戮为恒若是可以言
 仁者固有取也
文皇外严内仁而雄才大略条理精密知人善任使推
诚待下听言之际明睿所照不待其尽洞见底蕴临机
卷十七 第 18a 页 WYG0715-0773a.png
刚果裁制大事数语而决与下人言开心写诚表里明
白盖唐虞三代以来若汉之高帝世祖唐之文皇宋之
太祖其宽明大度聪明文武闳远之规乾刚之用皆兼
而有之
  右衍守成之治
夏少康有田一成有众一旅能布其德而兆其谋以收
夏众而抚其官职夏有旧臣靡自有鬲氏收二国之烬
举兵灭浞立少康少康使其臣女艾灭浇于过使其子
卷十七 第 18b 页 WYG0715-0773b.png
后杼灭豷于戈乃归故都于是夏道复兴诸侯来朝
 胡一桂曰少康崎岖乱离之间复禹迹还旧都祀夏
 配天不失旧物而有夏中兴焉后之言中兴者当自
 少康始少康其中兴之贤君靡其中兴之贤臣乎
 胡安国曰在易之困曰困亨因困穷而致亨也夫困
 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徵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此正愤
 悱自强之时而夏少康卫文公越勾践燕昭王四君
 子者由此其选也
卷十七 第 19a 页 WYG0715-0773c.png
无逸曰其在高宗时旧劳于外爰暨小人作其即位乃
或亮阴三年不言其惟不言言乃雍不敢荒宁嘉靖殷
邦至于小大无时或怨肆高宗之享国五十有九年
 蔡沈曰高宗武丁也未即位之时其父小乙使久居
 民间与小民出入同处故于小民稼穑艰难备尝之
 也雍和也发言和顺当于理也嘉美靖安也嘉靖者
 礼乐教化蔚然于安居乐业之中也汉文帝与民休
 息谓之靖则可谓之嘉则不可小大无时或怨者万
卷十七 第 19b 页 WYG0715-0773d.png
 民咸和也乃雍者和之发于身嘉靖者和之发于政
 无怨者和之著于民也高宗无逸之实如此故亦有
 享国永年之效也
周宣王时召公周公辅王修政法文武成康之遗风王
命方叔征伐猃狁申伯仲山甫顺天下更失理喻德教
举遗士海内翕然向风诸侯复宗周
 臣良胜曰宣王侧身修行兴衰拨乱王化复行诚中
 兴之令主也但其不藉千亩虢公谏之弗纳也料民
卷十七 第 20a 页 WYG0715-0774a.png
 太原仲山甫谏之弗纳也杀杜伯非罪左儒争之曰
 尔别君而异友也儒曰君道友逆则顺君以诛友友
 道君逆则顺友以违君率并左儒杀之夫其愎谏而
 至于杀其臣仅免于身子幽王嗣立遂罹犬戎之祸
 是亦宣王有以遗其忧者也
赞曰孝宣之治信赏必罚综核名实政事文学法理之
士咸精其能至于技巧工匠器械自元成间鲜能及之
亦足以知吏称其职民安其业也遭值羌戎乖乱推亡
卷十七 第 20b 页 WYG0715-0774b.png
固存伸威北讨呼韩慕义稽颡称藩功光祖宗业垂后
裔可谓中兴侔德殷宗周宣矣
 吕祖谦曰观宣帝之为君综核名实信赏必罚其所
 以功光祖宗业垂后嗣者盖励精之效初非申韩之
 功也至于用恭显而启元帝之信宦者贵许史而启
 成帝之任外戚杀赵盖韩杨而启哀帝之诛大臣开
 三大衅终以亡国此岂非择术不审之流弊乎故论
 其功则为中兴之君论其罪则为基祸之主其功罪
卷十七 第 21a 页 WYG0715-0774c.png
 相半盖失于欲速而用申韩也
光武虽以征伐济大业及天下既定乃退功臣而进文
吏明慎政体总揽权纲量时度力举无他事故能恢复
前烈身致太平
 苏轼曰世祖上惩韩彭之难中鉴七国之变下悼王
 氏之祸于是尽侯诸将而不以任事裁减同姓之封
 而黜三公之权以为前世之弊尽去矣及其衰也宦
 官之权盛而党锢之难起士大夫相与扼腕而游谈
卷十七 第 21b 页 WYG0715-0774d.png
 者以为天子一日诛宦官而解党锢则天下犹可以
 无事于是外召诸将而内胁其君宦官既诛而董卓
 曹操之徒亦因以亡汉汉之所以忧者凡六变而其
 乱与亡辄出于其所不忧而终不可备由此观之治乱
 存亡之势其皆有以取之抑将不可推如江河之推
 移其势自有以相激而不可救与其所可以理推力
 救而莫为之也
昭烈章武元年蜀中传言汉帝已遇害于是汉中王发
卷十七 第 22a 页 WYG0715-0775a.png
丧制服谥曰孝悯皇帝夏四月即位于武担之南大赦
改元以诸葛亮为丞相许靖为司徒立宗庙祫祭高皇
帝以下
 臣良胜曰昭烈之所以能中兴者大端见于草庐之
 言曰奸臣窃命欲信大义于天下自是帝王器度所
 谓他人千言万语说不尽只此两言而决之无遗蕴
 矣且尝于刘表坐中流涕曰平常身不离鞍马髀肉
 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如流老将至矣而功
卷十七 第 22b 页 WYG0715-0775b.png
 业不建是以悲尔有如是之才有如是之志安得不
 兴然于此益见封建为有道之长而高祖贻谋之善
 也惩秦孤立大封同姓文景继而行之光武之兴出
 于长沙定王之后昭烈之兴出于中山靖王之后仆
 者虽在人之所共知而兴者乃出于人之所不见故
 奸雄窥窃神器垂涎染指卒莫敢动盖惧宗室之胄
 有如光武昭烈者出于其间是故英雄犹有所辅而
 奸邪盖有所惮也
卷十七 第 23a 页 WYG0715-0775c.png
唐宪宗时李师道所养客说师道曰天子所以锐意诛
蔡者武元衡赞之也请密往刺之元衡死则他相不敢
主其谋争劝天子罢兵矣师道资给遣之六月天尚未
明元衡入朝所居靖安坊东门有贼自暗中杀之取其
颅骨而去又入通化坊击裴度伤其首度毡帽厚得不
死京城大骇宰相出入加金吾骑士或请罢度官以安
恒郓之心上怒曰若罢度官是奸谋得成朝廷无复纪
纲吾用度一人足破二贼以度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
卷十七 第 23b 页 WYG0715-0775d.png
度上言淮西腹心之疾不得不除且朝廷业已讨之两
河藩镇跋扈者将视此为高下不可中止上以为然悉
以用兵事委度
 臣良胜曰唐宪宗所以称中兴者只此平淮蔡一事
 而淮蔡所以平者用裴度一人昔韩愈上言曰淮西
 三小州残弊困剧之馀而当天下之全力其破败可
 立而待然则未可知者在陛下断与不断尔今观用
 一度足破二贼之言则淮蔡功惟断乃成有信然者
卷十七 第 24a 页 WYG0715-0776a.png
 矣未几而皇甫镈程异以言利得幸裴度以朋党见
 疑求仙迎佛卒以弑终分明为两截人利令智昏有
 如是哉
宋高宗谓赵鼎曰近将士致勇争先诸路守臣亦翕然
自效乃朕用卿之力也鼎谢曰皆出圣断臣何力之有
焉或问鼎曰金人倾国来攻众皆汹惧公独言不足畏
何也鼎曰敌众虽盛然以刘豫邀而来非其本心战必
不力以是知其不足畏也帝语张浚曰赵鼎真宰相天
卷十七 第 24b 页 WYG0715-0776b.png
使佐朕中兴可谓社稷之幸
 臣良胜曰高宗为康王时质于金左右惊震而意思
 安闲射命连中金疑其将家子还之及汴京失守复
 遣往质亦不辞此其器略足称中兴之任有李纲张
 浚赵鼎之相宗泽韩世忠刘锜岳飞之将竟不能建
 中兴之绩者前阻于迁议则黄潜善汪伯彦为之也
 后阻于和议则秦桧为之也高宗首杀陈东欧阳彻
 以失天下士大夫之心张浚杀曲端秦桧杀岳飞以
卷十七 第 25a 页 WYG0715-0776c.png
 失天下将士之心故桀纣之失天下失其心也如此
 而谓天佐中兴为社稷之幸乃为不幸也
  右衍中兴之治
系词曰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朱熹曰乾坤变化而无为
 臣良胜曰易之制器尚象此最大者以其器御而制
 治也然则伏羲时已作易矣衣裳之制犹有未立历
 神农至黄帝尧舜而后垂衣裳以治天下盖创制变
卷十七 第 25b 页 WYG0715-0776d.png
 制在圣人犹以为难也故必通变而民不倦神化而
 民宜之乃能变通以垂久然则伏羲神农未变衣裳
 之制亦时未可变尔程颐谓据如此事只是一个圣
 人都做得了然必须数圣人然后成亦因时而已衣
 裳之制上下之辨天地之位也元黄之采天地之色
 也君臣上下尊卑贵贱皆于是乎辨是以定民志而
 天下治也是衣裳制于黄帝至舜乃观古人之象日
 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以
卷十七 第 26a 页 WYG0715-0777a.png
 五采章施于五色作服是神农以前非不能为黄衣
 元裳之制也必至黄帝而后制尧以前非不能为五
 采五色之服也必至舜而后备是皆神化之道亦至
 是而后适变通之宜尔后世人君动有制作其亦审
 于宜民之意而后可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朱熹曰为政以德则无为而天下归之其象如此
 范氏曰为政以德则不动而化不言而信无为而成
卷十七 第 26b 页 WYG0715-0777b.png
 所守者至简而能御烦所处者至静而能制动所务
 者至寡而能服众
礼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
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
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
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
闭是谓大同
卷十七 第 27a 页 WYG0715-0777c.png
 臣良胜曰天地无为而气自运也圣人无为而化自
 成也故大同之治主治于上从治于下皆非有所为
 而为之者也说者以五帝为大同禹汤文武成王周
 公为小康为非圣人之言也然天地气运愈厚则愈
 长愈长则愈生愈生则愈薄伯之不迨于王王之不
 迨于帝帝之不迨于皇自然节限邵雍于经世书推
 算有不能易者也洪荒之世譬之沃土土而生木而
 根荄而枝叶而畅茂而花实实而繁繁而稀稀而小
卷十七 第 27b 页 WYG0715-0777d.png
 小而枝叶先瘁瘁而枯枯而根伤地力且尽即如天
 地其初混沌既而开辟而生人物穷极而天地亦有
 蔽塞是故古今有不相及亦气数使然其最可见者
 于文义间识之观唐虞之书则三代训诰不可并也
 观孔孟之文则先秦两汉不足言矣观唐史不若汉
 史宋史不若唐史元史不若宋史岂人性禀学术有
 异乎哉天地之气得于人者亦自渐薄岂独治道为
 然哉虽然君子任治以理不可委之数也
卷十七 第 28a 页 WYG0715-0778a.png
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
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
 陈浩曰非意之谓非以私意臆度而为之也必是知
 其有此七情也故开辟其十义之途而使之忠之明
 达其利与患之所在而使之知所趋知所避然后能
 使之为一家为一人也
 臣良胜曰天下中国亿兆其人其生于天地则一心
 也心之属气则为情属理则为义徇情而失义则利
卷十七 第 28b 页 WYG0715-0778b.png
 害昏矣否则无不自明者圣人知天下中国之心犹
 已也以己之情度人之情以己之义达人之义以己
 之所利知人之利而聚之以己之所害知人之害而
 远之则天下中国运之一心而有馀矣
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
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
在格物
卷十七 第 29a 页 WYG0715-0778c.png
 臣良胜曰自天子至于公卿大夫元士嫡子与凡民
 之俊秀者皆有天下国家之责故其所以为学者皆
 以明明德于天下为极致也然其用力之地则自格
 物致知始盖天下国家与吾身皆物也天与人心之
 知足以具众理而天下国家与吾身运之一心之知
 皆吾心之知也惟不能格此物则不能致吾之知而
 所以治身以施之天下国家者皆自昧矣若此物理
 皆明而心之全知独秉则所以诚意正心以修吾身
卷十七 第 29b 页 WYG0715-0778d.png
 而施之国家天下举而措之尔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
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
运之掌上
 朱熹曰天地以生物为心而所生之物因各得天地
 所生之心以为心所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也众人
 虽有不忍人之心然物欲害之存焉者寡故不能察
 识而推之政事之间惟圣人全体此心随感而应故
卷十七 第 30a 页 WYG0715-0779a.png
 其所行无非不忍人之政也
孟子曰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朱熹曰仁政者治天下之法度也
 臣良胜曰孟子七篇无非仁义之说而仁义所以用
 者无非治天下之道也所谓仁者不忍人之心也推
 之以为政者义也然是心夫人之所必有推而极之
 则尧舜之治亦不过善推此心之所为而已矣然恐
 人不尽知又指所易见者示之曰乍见孺子入井而
卷十七 第 30b 页 WYG0715-0779b.png
 有怵愓恻隐之心是不忍也若视天下犹夫孺子也
 又安有一夫不被其泽一物不得其所者哉
国语曰兴王赏谏臣逸王罚之古之王者德政既成又
听于民于是乎使工诵谏于朝在列者献诗使勿兜风听
胪言于市辨妖祥于谣考事于朝问谤誉于路有邪有
正之尽戒之术也
 臣良胜曰唐虞君臣相与都俞吁咈未有谏之名也
 至禹而后悬器以待天下之士曰教寡人以道者击
卷十七 第 31a 页 WYG0715-0779c.png
 鼓谕以义者击钟告以事者振铎语以忧者击磬有
 狱颂者摇鼗然尚未有谏之官也然则古者谏无官
 欲其人皆有谏而无所限又赏之而使谏夫安得不
 兴后世以谏名官则固限之以职谏复不听而或罚
 之夫安得不逸善乎唐高祖语杜正伦等曰我闻神
 龙可扰以驯然颔下有逆鳞婴者死人君亦有之卿
 等遂犯吾鳞裨阙失朕岂虑有危亡哉思卿至此故
 举酒以相乐呜呼人臣进谏亦难矣而人主每以受
卷十七 第 31b 页 WYG0715-0779d.png
 谏为难亦独何哉
贾谊曰为人主计者莫如先审取舍取舍之极定于内
而安危之萌应于外矣
 臣良胜曰天下之道二出乎此则入乎彼矣于事则
 有善恶于人则有忠邪于极则有安危治乱而已如
 其所举者善而所用者忠虽未必治而所以治者正
 在也所举者恶而所用者邪虽未必乱而所以乱者
 在是也与治同道罔不安与乱同道罔不危明者睹
卷十七 第 32a 页 WYG0715-0780a.png
 于未萌是故有重于取舍之审也然而所以审而决
 之非苟然也亦必有道也臣闻程颐有言曰君道稽
 古正学明善恶之归正忠邪之分趋道之正又在君
 志先定定志者以圣人之训为必当从先王之政为
 必可法而已呜呼由贾谊之言则有以决取舍之几
 由程颐之言斯有以端取舍之本
董仲舒曰王者欲有所为宜求其端于天天道之大者
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阳常居
卷十七 第 32b 页 WYG0715-0780b.png
大夏而以生育长养为事阴长居大冬而积于空虚不
用之处此见天之任德而不任刑也
 臣良胜曰仲舒之意重于端之一字端者事之初也
 事行于末视其初意固有违之者矣王者德刑以象
 阴阳虽若并用及其用也而刑胜于德者居多是以
 求其端于天则制刑之物皆不使胜于德故曰刑期
 于无刑也春秋传曰爵赏以类天之生育刑罚以类
 天之震曜夫震曜者非以杀物也雷行天曰无妄先
卷十七 第 33a 页 WYG0715-0780c.png
 王以茂对时育万物雷之动和之极而万物皆甲拆
 也是故刑以禁暴以行仁也刑以治恶以安善也刑
 以靖乱以制治也于刑之之中恒存德之之意此则
 大冬严寒成物之终为生物之始德刑之大用也王
 道之大成也仲舒谓积于空虚无用之地臣故思以
 广其说
刘向曰道之所在天下归之德之所在天下贵之仁之
所在天下爱之义之所在天下畏之
卷十七 第 33b 页 WYG0715-0780d.png
 臣良胜曰汉之宗向为最贤者也向之言斯为最粹
 者也初以望之荐引给事于中而成帝方以宏恭石
 显明习朝章专宠无比所谓刑馀周召法律诗书而
 道德仁义之言宜乎枘凿之不入矣未几望之下狱
 而向亦无以自容故又有言曰大道容众大德容下
 圣人寡为而天下理是皆有为言之也而成帝竟不
 知悟其不足以有为可知矣君子谓王政君之宠成
 于成帝之世而王莽篡汉由于政君是故亡汉者成
卷十七 第 34a 页 WYG0715-0781a.png
 帝非哀平也
扬雄曰天下为大治之在道不亦小乎四海为远治之
在心不亦近乎
 臣良胜曰扬雄见道之言此其最者也然道者心所
 具之理而行之者也心即道道即心也言心不言道
 则无政矣言道不言心则无本矣故曰以仁心仁闻
 而行先王之道是也
诸葛亮曰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
卷十七 第 34b 页 WYG0715-0781b.png
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臣良胜曰读出师二表而不为之流涕者其为人必
 不忠也盖亮之平生大节惟见于二表表之肯綮大
 义惟在于此数言非特以决汉之兴亡殆往古之断
 案后世之龟鉴也然此特其言尔若开诚心布公道
 集众思广忠益又其事业之本先儒谓其有王佐之
 心不独以其言已也
陆贽曰君天下者以天下之心为心而不私其心以天
卷十七 第 35a 页 WYG0715-0781c.png
下之耳目为耳目而不私其耳目故能通天下之志尽
天下之情
 臣良胜曰苏轼尝言陆贽奏议论深切于事情言不
 离乎道德若斯言是也盖天之立君非为君也为天
 下也则天之心本以公也人君视天下为公乃所以
 奉天之公也若使天下志有不通而情有不尽皆自
 私其耳目也私其耳目由私其心也私其心由以天
 下为己私也此盖荡荡平平之道贽何以语德宗也
卷十七 第 35b 页 WYG0715-0781d.png
 人君而不以王道自任非君也人臣而不以王道望
 其君非臣也德宗以苛刻为能而贽之言则忠厚也
 德宗以猜忌为术而贽之言则推诚也德宗好用兵
 而势之言则消兵也德宗善畜积而贽之言则散财
 也有臣如此而忠州之行一斥不复势亦何负于学
 何负于天子也哉
韩愈曰善医者不视人之肥瘠察其脉之病否而已矣
善计天下者不计天下之安危察其纪纲之治乱而已
卷十七 第 36a 页 WYG0715-0782a.png

 臣良胜曰尝闻苏轼上书神宗曰世有尪羸而寿考
 亦有盛壮而暴亡若元气犹存则尪羸而无害及其
 已耗则盛壮而愈危是以善养生者慎起居节饮食
 导引关节吐故纳新不得已而用药则择其品之上
 性之良可以久服而无害者则五脏和平而寿命长
 不善养生者薄节慎之功持吐纳之效厌上药而用下
 品伐真气而助彊阳根本已危僵仆无日天下之势
卷十七 第 36b 页 WYG0715-0782b.png
 与此无殊噫味愈之言则有以审死生治乱之几矣
 味轼之言则有以制死生治乱之道矣
刘蕡曰为君者所发必正言所履必正道所近必正人
 臣良胜曰蕡之试策直节正论冠绝古今其切要之
 论则在近正人也正人得近则所以正君者自有其
 道而正言正道相因而善故曰一正君而国定矣蕡
 之意盖在于劝主远绝宦竖有司畏惮意以抑之是
 以当时有刘蕡下第我辈登科宁无颜厚之叹噫斯
卷十七 第 37a 页 WYG0715-0782c.png
 言一开流布万世荣于状元宰相多矣后以指蕡为
 戒而迎合新法和议以取上第者所得能几何哉
欧阳修曰为人君者以细务而责人专大事而独断此
致治之要术也纳一言而可用虽众说不得以阻之此
力行之果断也知此二者天下无难治矣
 臣良胜曰天下之治非一人之治也天下之言非一
 人之言也修之事宋当仁宗英宗之时庸有主威未
 断事或阻于众议如濮王典礼者是修乃一人之言
卷十七 第 37b 页 WYG0715-0782d.png
 非所以为天下之治也尧之禅舜事孰有大于此而
 咨四岳既荐舜而复试之岂以独断为贤乎谋及卿
 士谋及庶人谋及龟筮岂不以阻众说者为是乎唐
 太宗征辽似独断矣而终悔不从魏徵之言宋神宗
 之新法似无阻矣卒有误于安石之僻故臣未敢以
 修之言为然
邵雍曰圣人所以能立无过之地者以其善事乎心者

卷十七 第 38a 页 WYG0715-0783a.png
 臣良胜曰心者天君也天君泰然百体从令故善事
 乎心则身之无过也必矣然无身过易无心过难恒
 人之无过易人君之无过难恒人之过辱于一身人
 君之过播及于天下矣宴安肇荒淫之迹珍异启奢
 泰之端沾词辟侥倖之途顾语来谗贼之口名器导
 僭偪之防威福移陵替之渐是故人主立无过之地
 视恒人万倍其难所以善事乎心者必万倍其功而
 后可也
卷十七 第 38b 页 WYG0715-0783b.png
程颢曰先王之世以道治天下后世只是以法把持天

 臣良胜曰治道公案历千万世只此两言断决无遗
 议矣所谓道者即得天理之正极人心之安无所为
 而为之者王者之道也法者假仁义之偏建事为之
 末有所为而为之者霸者之术也若颢者诚有得于
 圣贤之学欲效于时以为帝王之治者故常陈十事
 于朝曰师傅曰六官曰经略曰乡党曰贡士曰兵役
卷十七 第 39a 页 WYG0715-0783c.png
 曰民食曰四民曰山泽曰分数且言曰无古今无治
 乱如生民之理有穷则圣人之法可改苟若徒知泥
 古而不能施之于今姑欲徇名而遂废其实此则陋
 儒之见何足以论治道哉呜呼以周程而不得行于
 北宋以孔孟而不得行于东周岂非天未欲平治也
 哉
程颐曰治身齐家以至平天下者治之道也建立治纲
分正百职顺天时以制事至于创制立度尽天下之事
卷十七 第 39b 页 WYG0715-0783d.png
治之法也圣人治天下之道在此二端而已矣
 臣良胜曰颐之言即颢之意也体用贵于一原道法
 须于兼备治非以道为本则行于法者将无以信天
 下矣治非以法为用则深于道者将无以济天下矣
 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有关睢麟
 趾之化而行周官之法度其于治也何有
张载曰能通天下之志者为能感人心圣人同乎人而
无我故能和平天下莫盛于感人心
卷十七 第 40a 页 WYG0715-0784a.png
 臣良胜曰生民有欲所谓欲者我之根也夫惟视天
 下为我有也则有我之为害也深矣如以天下为天
 下有也则无我之为感也深矣是故天下之患常生
 于有我天子以天下为我诸侯以一国为我大夫以
 一家为我士庶人以一身为我我则私私则利利则
 害随之矣若推其极尧之禅舜舜之禅禹其有天下
 而不与也皆无我也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有我之
 为害哉
卷十七 第 40b 页 WYG0715-0784b.png
范祖禹曰圣人顺天理而感人心敛天下之贤而聚之
于朝使之施其所有为国之有则贤者无不得其所而
民物亦无不得其所矣
 臣良胜曰天之立君以为民也天之生贤以为君也
 故为天养民者天子之职也为天子治民者贤者之
 职也故人君用贤非为贤也为民也为民所以自为
 也贤者之见用非自为也为民也为民所以为君也
苏轼曰古之人君收天下之英雄而不失其心故天下
卷十七 第 41a 页 WYG0715-0784c.png
皆争归之
 臣良胜曰伯夷太公一归西伯则曰天下之父归之
 而其子焉往英雄之才虽未可云二老其足以系天
 下之望一也所以收之者何道也哉所谓英雄者非
 常之才非常之才必有非常之主而后能用之亦必
 有非常之礼而后能尽其用彼常人者禄之可富也
 位之可贵也予之可宠也夺之可辱也招之而可来
 麾之而可去也故随能而置列程功而叙赏皆可以
卷十七 第 41b 页 WYG0715-0784d.png
 为之制也非常之才富贵非其所欲也宠辱非其所
 惊也来去无期而死生之际有不可夺者也故礼不
 备不足以致之遇之不殊不足以使之知不深不足
 以结之恩不隆不足以感之譬之养鹰则一雉一鼠
 而饫以依人千里之骥非食之充其量而策之通其
 意能尽其才也哉故汉高于韩彭黥布未见尺寸之
 功裂数千里而王之其殆几于此矣
苏轼曰圣人之为天下不务逆人之心人心之所向因
卷十七 第 42a 页 WYG0715-0785a.png
而顺之人心之所去因而废之故天下乐从其所为
 臣良胜曰佑贤辅善显忠遂良圣人非有心命之也
 五服五章天命之也兼弱攻昧取乱侮亡圣人非有
 心讨之也五刑五用天讨之也然而天道冥冥何所
 依据观诸人心而已人心顺天意得矣天之所助者
 顺而况人乎谢安之用诸桓未必是而众之所乐则
 国以乂安庾亮之召苏峻未必非而众谓不可适以
 召辱是故君子立事未论物理之是非先观人情之
卷十七 第 42b 页 WYG0715-0785b.png
 向背王安石以新法为人阻挠为恨而程子曰相公
 何故欲作此拂人心事安石无以为应意辙之言是
 亦有为而发也
朱熹曰王者知有天而畏言行必信政教必立喜怒必
公用舍必当黜陟必明赏罚必行
 臣良胜曰人君至尊无上者也上之者惟天尔天下
 无足畏也畏之者亦惟天尔然非徒畏也动与天惟
 一尔一有愆违则与天不相似非肖子矣所以付托
卷十七 第 43a 页 WYG0715-0785c.png
 之者有所负所以责望之者有所孤则所以谴告之
 者至矣可不畏哉
胡寅曰人君莫大乎修身修身莫先于寡欲欲诚不行
则心虚而善入气平而理胜动无非礼事无不善唐虞
之治不越此矣
 臣良胜曰唐虞之治古今以为极隆而伯益致戒亦
 曰儆戒无虞罔失法度罔游于逸罔淫于乐则致盛
 治保盛治如唐虞者修身寡欲之外无馀事矣夫人
卷十七 第 43b 页 WYG0715-0785d.png
 之身一人之身也人君则天下恃以为治乱者则天
 下之身也夫人之欲一人之欲也人君一心则天下
 之求遂其欲者皆思以中之则天下之欲也是人君
 修身乃以正天下之身而其寡欲乃以绝天下之欲
 致治之原孰大于此
圣祖谓礼部侍郎曾鲁曰朕求古帝王之治莫盛于尧
舜观其授受其要在允执厥中后之儒者讲之非不精
及见诸行事往往背驰鲁对曰尧舜以此道宰制万事
卷十七 第 44a 页 WYG0715-0786a.png
如执权衡物之轻重长短自不能逆而皆得其常所以
致雍熙之治后世鲜能此道处事之际欲求其至当难
矣圣祖曰人君一心治化之本存于中者无尧舜之心
欲施于政者有尧舜之治决不可得也
戊戌十二月辟儒士叶祖干叶仪既至祖干持大学以
进圣祖问治道何先对曰不出乎此书命剖析其义祖
干以为帝王之道自修身齐家以至治国平天下必上
下四旁均齐方正使万物各得其所而后可以言治圣
卷十七 第 44b 页 WYG0715-0786b.png
祖曰圣人之道所以为万世法吾自起兵以来号令赏
罚一有不平何以服众夫武定祸乱文致太平悉此道

 臣良胜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是故
 欲求尧舜之治必先尧舜之心圣祖自得之师心得
 之言也至谓大学之道惟在于平一言以蔽之矣是
 故论治之本惟存于心之一字论治之效惟在于平
 之一字古今言治理者只此二字可以集大成矣
卷十七 第 45a 页 WYG0715-0786c.png
 故以为终卷献焉
  右衍经常之治
 
 
 
 
 
 
卷十七 第 45b 页 WYG0715-0786d.png
 
 
 
 
 
 
 
 中庸衍义卷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