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
卷三 第 1a 页 WYG0715-0325a.png
钦定四库全书
 中庸衍义卷三     明 夏良胜 撰
  脩道之教之义(立教之本/章教之风) (敷教之则垂教之典/尊教之制异教之流)
泰象曰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
以左右民
 程颐曰民之生必赖君为之法制以教率辅翼之乃
 得遂其养是左右之也
 臣良胜曰天以资始覆物也地以资生载物也天地
卷三 第 1b 页 WYG0715-0325b.png
 交而后生人与物其生生而不息者即天地之所以
 泰也然生人而不能使人人各得其愿生物而不能
 使物物各得其所故又生圣后为人物之主创为法
 制过者抑之不及者引之极财成之道得辅相之宜
 教之大行而人遂其生养礼义之正物全其形色变
 化之常天地之泰于是乎有成矣是则惟天地之泰
 而后有圣后之生有圣后之教而后成天地之泰天
 地有常生而圣后不世出此雍熙泰和之世必千载
卷三 第 2a 页 WYG0715-0326a.png
 而后有奇逢也
观彖曰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
天下服矣
 程颐曰天道至神故运行四时化育万物无有差忒
 至神之道莫可名言惟圣人默契体其妙用设为政
 教故天下之人涵泳其德而不知其功鼓舞其化而
 莫测其用自然仰观而戴服故曰以神道设教而天
 下服矣
卷三 第 2b 页 WYG0715-0326b.png
泰誓曰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其克相上帝宠绥
四方
 蔡沉曰天助下民为之君以长之为之师以教之君
 师者惟其能左右上帝以宠安天下也
顾命曰昔君文王武王宣重光奠丽陈教则肄肄不违
用克达殷集大命
 蔡沈曰武王宣布重明之德定民所依陈列教条则
 民皆服习而不违天下化之用能达于殷邦而集大
卷三 第 3a 页 WYG0715-0326c.png
 命于周也
 臣良胜曰人君万化之本也本正而天下从之武王
 陈列教条天下服之而化者以能宣重光之德而又
 以奠民所依则凡所以为教者无非一顺乎人心也
 民犹水也善布令者有若流水顺则行尔管仲持此
 犹足以治齐也使有逆民之令若壅水而决之者所
 伤不既多乎
洪范曰皇建其有极敛时五福用敷锡厥庶民
卷三 第 3b 页 WYG0715-0326d.png
 蔡沉曰极犹北极之极至极之义标准之名中立而
 四方之所取正焉者也言人君当尽人伦之至语父
 子则极其亲而天下之为父子者于此取则焉语夫
 妇则极其别而天下之为夫妇者于此取则焉语兄
 弟则极其爱而天下之为兄弟者于此取则焉以至
 一事一物之接一言一动之发无不极其义理之当
 然而无一毫过不及之差则极建矣极者福之本福
 者极之效极之所建福之所集也人君集福于上非
卷三 第 4a 页 WYG0715-0327a.png
 厚其身而已用敷其福以与庶民使人人观感而化
 所谓敷锡也当时之民亦皆拱君之极与之保守不
 敢失坠所谓锡保也言皇极君民所以相与者如此
 也
 臣良胜曰帝王之教所以立人极也本诸身徵诸庶
 民必若箕子陈于武王之极所谓自建其极也武王
 所以宣重光之德重民五教以成垂拱之治得于箕
 子者深矣
卷三 第 4b 页 WYG0715-0327b.png
王制曰无旷土无游民食节事时民咸安其居乐事劝
功尊君亲上然后兴学
 刘安世曰富而后教理势当然若救死恐不赡则必
 疾视其上而欲与偕亡矣虽欲兴学其可得乎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
曰富之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朱熹曰庶而不富则民生不遂故必制田里薄赋敛以
 富之富而不教则近于禽兽故必立学校明礼义以
卷三 第 5a 页 WYG0715-0327c.png
 教之
 臣良胜曰帝王施为气象自有次第必庶而后能富
 必富而后能教不可袭取而强为不能倒行而逆施
 也若汉武兵戈土木神仙逸游耗费无纪则刻民算
 商无所不至天下丧其乐生之志顾曰欲效唐虞之
 治不亦末乎
孔子閒居曰天有四时春夏秋冬风雨霜露无非教也
地载神气神气风霆风霆流形庶物露生无非教也
卷三 第 5b 页 WYG0715-0327d.png
 陈浩曰春夏之启秋冬之闭风雨之发生霜露之肃
 杀无非天道至公之教也载犹承也由神气之变化
 至风霆之显设顺承天施故能发育群品形犹迹也
 流行所以运造化之迹而庶物因之以生此地道至公之
 教也圣人之至德与天道之至教均一无私而已
坊记子曰上酌民言则下天上施上不酌民言则犯也
下不天上施则乱也
 陈浩曰上酌民言谓人君将施政教必酌斟参挹乎
卷三 第 6a 页 WYG0715-0328a.png
 舆论之可否如此则政教所施民尊戴之如天所降
 下者矣否则民必违犯也民不天上之所施则悖慢
 之乱作矣
 臣良胜曰天地生斯民立君以为司牧者正欲其有
 以教之也天地至公也民心亦至公也人君立教有
 若天地之公而合民心之公如此而有教化不行者
 无是理也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卷三 第 6b 页 WYG0715-0328b.png
 朱熹曰王者谓圣人受命而兴三十年为一世仁谓
 教化浃也
 或问三年必世迟速不同何也程颐曰三年有成谓
 法度纪纲有成而化行也渐民以仁摩民以义使之
 浃于肌肤沦于骨髓而后礼乐可兴此非积久何以
 能致
孟子曰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
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卷三 第 7a 页 WYG0715-0328c.png
 朱熹曰政谓法制禁令有以制其外教谓道德齐礼
 所以格其心得民财者百姓足君孰与不足也得民
 心者不遗其亲不后其君也
董仲舒曰夫万民之趋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
防之不能止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故南面而治天下莫
不以教化为大务
 臣良胜曰古之言教者尽吾所当然也至孟子则将
 责效于得民矣古之成教将以纳民于大道也至董
卷三 第 7b 页 WYG0715-0328d.png
 子则徒以防止其趋利矣世道日下人心日偷立教
 惇古深有望于圣明之治者刘向曰圣人不易民而
 治也臣何敢厚诬于斯世哉
丙午岁三月圣祖语太史令刘基起居注王祎曰丧乱
之后法度纵弛当在更张使纲纪正而条目举其要在
明义理正人心厚风俗以为之本祎对曰昔汤正桀之
乱而脩人纪武王正纣之乱而叙彝伦主上之言诚吻
合于前古也
卷三 第 8a 页 WYG0715-0329a.png
 臣良胜曰古之教者一也后之教者二也一则本而
 二则末也古之教者义也后之教者利也义以立身
 利以干禄也古之教者行也今之教者文也行以厚
 伦理文以工词章也议者恒谓后之人不及古之人
 者其所以学者异由其所以教者异也圣祖洞视往古
 以淑来今一以明义理正人心厚风俗为教之本真
 与成汤之脩人纪武王之叙彝伦者同一揆也商之
 教行遂衍七王之泽深入人心周历三世人犹思商
卷三 第 8b 页 WYG0715-0329b.png
 君子谓在周目之以叛民在商不失为义士周之教
 行深仁厚泽历五霸七雄而一假尊周尚足以召号
 天下卒延八百年之祚由是观之则圣祖之所以垂
 休有本延泽无疆盖肇基于此矣
  右衍立教之本
舜典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

 蔡沈曰五者之理出于人心之本然非有强而后能
卷三 第 9a 页 WYG0715-0329c.png
 者自其拘于气禀之偏溺于物欲之蔽始有昧于其
 理而不相亲爱不相逊顺者舜因禹之让而又申命
 契为司徒使其敬以敷教而宽裕以待之使其优游
 浸渍以渐而入则其天性之真自然呈露不能自已
 而无无耻之患矣
 臣良胜曰唐虞之时人人有君子之风比屋有可封
 之俗何以有不亲不逊者盖民性虽善而未有所教
 则固不能尽协于中故百姓容有不亲睦者非有暴
卷三 第 9b 页 WYG0715-0329d.png
 戻争夺之习也五品容有不逊顺者非有叛伦背逆
 之事也然而圣人欲不使一人不归于善也故设典
 教之官又示之以施教之则必敬一以启其衷宽裕
 以责其成民日迁善而不自知矣
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
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
夺伦
 臣良胜曰教百姓而属之司徒欲其逊于五品之伦
卷三 第 10a 页 WYG0715-0330a.png
 本之于养也教胄子而属之典乐欲其和于九德之
 行成之于乐也胄子者自天子以至公卿大夫之嫡
 子其养无累其教有素不若百姓有不亲逊于人伦
 者但养成中和之德使异日施之天下国家者有具
 尔
孟子曰人之有道也饱食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
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
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放勋曰劳之来之
卷三 第 10b 页 WYG0715-0330b.png
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
 朱熹曰人之有道言其皆有秉彝之性也然无教则
 亦放逸怠惰而失之故圣人设官而教以人伦亦因
 其固有者而导之尔书曰天叙有典自我五典五惇
 哉此之谓也放勋本史臣赞尧之词孟子因以为尧
 号也德犹惠也尧言劳者劳之来者来之邪者正之
 枉者直之辅以立之翼以行之使自得其性矣又从
 而提撕警觉以加惠焉不使其放逸怠惰而或失之
卷三 第 11a 页 WYG0715-0330c.png
 盖命契之词也
孟子曰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
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
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
 朱熹曰庠以养老为义序以习射为义校以教民为
 义皆乡学也学国学也共之无异名也伦序也父子
 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
 之大伦也庠序学校皆以明此而已
卷三 第 11b 页 WYG0715-0330d.png
祭义曰立爱自亲始教民睦也立敬自长始教民顺也
教以慈睦而民贵有亲教以敬长而民贵用命孝以事
亲顺以听命错诸天下无所不行
 陈浩曰君自爱其亲以教民睦则民皆贵于有亲自
 敬其长以教民顺则民皆贵于用上命爱敬尽于事
 亲敬长而德教加于百姓举而措之而已
王制曰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
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
卷三 第 12a 页 WYG0715-0331a.png
 陈浩曰此言国学教国子民俊及取贤才之法乐正
 掌其教司马则掌选法也术者道路之名诗书礼乐
 四者之教乃入德之路故言术也古人之教虽曰四
 时各有所习其实亦未必截然弃彼而习此恐亦互
 言耳非春秋不可教诗书冬夏不可教礼乐也
周礼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一曰六德知
仁圣义中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艺礼乐
射御书数
卷三 第 12b 页 WYG0715-0331b.png
 臣良胜曰二帝三王所以教者叙五品和九德立爱
 敬皆以敦本善俗而已至王制周礼而列四术三物
 之教且将以为造士宾兴之典后世之教日趋于末
 也有由然哉
晋侯始入而教其民二年欲用之子犯曰民未知义未
安其居于是乎出定襄王入务利民民怀生矣将用之
子犯曰民未知信未宣其用于是乎伐原以示之信民
易资者不求丰焉明徵其词公曰可以乎子犯曰民未
卷三 第 13a 页 WYG0715-0331c.png
知礼未生其共于是乎大蒐以示之礼作执秩以正其
官民听不惑而后用之出谷戍释宋围一战而霸文之
教也
 真德秀曰晋文之谲视齐桓之正又不逮焉本无义
 也而假一事示之义本无信也而假一事示之信本
 无礼也而假一事示之礼曰示云者表而扬之以誇
 众也
 臣良胜曰王霸之所以异者义利之谓也事必求其
卷三 第 13b 页 WYG0715-0331d.png
 所当然无所为而为之者义也虽所当然而有心利
 之者亦利也晋文之教固亦有当然者非特有所利
 盖因利而后为之者又何以言教乎齐桓公初任管
 仲作内政兴盐筴固亦有利但其休养民力二十年
 未尝轻动大众出征伐积三十年而后有葵丘之盛
 文公则择利而为为而必期于效不数年而用救宋
 释齐侵曹伐卫胜楚之威而召天子一朝而受策请
 盟皆在一岁之中其不及齐桓又远甚矣至于伐原
卷三 第 14a 页 WYG0715-0332a.png
 一事实俘天子近郊之民此悖乱之甚而云示之信
 左氏亦以教许之先儒谓左传祗论小巧识见而不
 识大体若此类是也
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如何
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
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
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
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取也不如小决使
卷三 第 14b 页 WYG0715-0332b.png
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然明曰今而后知吾子信可事
也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惟二三臣仲尼闻之曰
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韩愈颂曰我思古人伊郑之侨以礼相国人未安其
 教游于乡之校众口嚣嚣或谓子产毁乡校则止曰
 何患焉可以成美夫岂多言亦各其志善也吾行不
 善吾避维善维否我于此视川不可防言不可弭下
 塞上聋邦其倾矣既乡校不毁而郑国以理在周之
卷三 第 15a 页 WYG0715-0332c.png
 兴养老乞言及其已衰谤者使监成败之迹昭然可
 观维是子产执政之式惟其不遇化止一国诚率是
 道相天下君交畅旁达施及无垠于乎四海所以不
 理有君无臣谁其嗣之我思古人
 臣良胜曰春秋诸国未闻兴教者而子产之贤亦止
 于不毁乡校藉其自检而已韩愈恨其不能达于天
 下而以有君无臣自况则教之不行也久矣
汉文帝诏曰孝弟天下之大顺也力田为生之本也三
卷三 第 15b 页 WYG0715-0332d.png
老众民之师也廉吏民之表也朕甚嘉此二三大夫之
行今万家之县云无应令岂实人情是吏举贤之道未
备也其遣谒者劳赐三老孝者帛人五匹弟者力田二
匹廉吏三百石以上率百石者三匹及问民所不便安
而以户口率置三老孝弟力田常员俾各率其意以道
民焉
 臣良胜曰汉文此诏以三老力田孝弟廉吏为训且
 有劝赏之赐率教之员庶几彷古敦本之教然当时
卷三 第 16a 页 WYG0715-0333a.png
 万家之邑无应令者世教之衰可知矣
武帝诏曰盖闻道民以礼风之以乐婚姻者居室之大
伦也今礼坏乐崩朕甚闵焉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
荐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兴礼以为天下
先太常其议予博士弟子崇乡党之化以励贤才焉
 臣良胜曰汉武雄才大略举贤劝学文雅足称若此
 诏以礼乐之道乡党之化为先蔚然大义然究其本
 则多背戾是以教化无成焉夫礼者序也乐者和也
卷三 第 16b 页 WYG0715-0333b.png
 自居室始朝廷者乡党之化之原也卫后以讴者进
 李夫人以倡优进钩弋以尧母名门而奸邪有危皇
 后太子之心遂成巫蛊之祸所谓序和者果何有哉
 重征厚敛以耗海内至民欲杀子以避赋欲望乡
 党之化得乎
明帝御明堂朝群后登灵台以望云物飨郊礼毕正坐
自讲诸儒执经问难于前冠带缙绅之人圜桥门而观
听盖亿万计其后复为功臣子孙别立学舍搜选高能
卷三 第 17a 页 WYG0715-0333c.png
以授其业自期门羽林之士悉令通孝经章句丐奴亦
遣子入学焉
唐太宗大徵天下名儒为学官数幸国子监使之讲论
学生能明一经者皆得补官筑学舍增广生员自屯营
飞骑亦给博士使授以经能通经者听得贡举于是四
方学者云集京师乃至高丽百济新罗高昌土番酋长
亦遣子弟入国学升讲筵者至八千馀人
 胡安国曰明帝尊师重傅临雍拜老宗戚子弟莫不
卷三 第 17b 页 WYG0715-0333d.png
 受学唐太宗大召名儒增广生员教亦至矣然而未
 知所以教也三代之教天子公卿躬行于上言行政
 事皆可师法彼二君者其能然乎
 臣良胜曰三代之后每称明帝太宗能为兴学率教
 君子但责其无躬行之实恕之过矣佛教之兴自明
 帝始故先臣丘浚谓开辟以来异端之祸中国未有
 甚于此者以其败彝伦坏风教为万千世无穷之祸
 视之猾夏干纪于一时者为烈也太宗闺门惭德先
卷三 第 18a 页 WYG0715-0334a.png
 儒程颐谓其有禽兽之风以其三纲不正子弟皆不
 可使玄宗才使永王璘便反陵夷有五代之变是伤
 教失道无若驱天下于禽兽者乃欲自拟三代之隆
 何不思之甚也
宋神宗颁学令大学置八十斋斋容三十人外舍生二
千内舍生三百上舍生一百总二千四百月一私试岁
一公试补内舍生间岁一会试补上舍生如贡举法上
舍之试学官不与考校其上等命以官中等免礼部试
卷三 第 18b 页 WYG0715-0334b.png
下等免解试三年定国子生取清要官额二百人
 苏轼议曰得人之道在于知人知人之法在于责实
 使君相有知人之才朝廷有责实之政则胥史皂𨽻
 未尝无人而况于学校贡举乎虽因今之法臣以为
 有馀使君相无知人之才朝廷无责实之政则公卿
 侍从常患无人况学校贡举乎虽复古之制臣以为
 不足矣
 臣良胜曰轼之议允矣然引而不发之意欲救其弊
卷三 第 19a 页 WYG0715-0334c.png
 而诛其心也神宗锐意兴教而安石率假以济其私
 其颁学令非复古教也安石著新经欲行于世故假
 学令颁之而贡举率以取士矣其广生徒额取清要
 官非存古制也安石变法而攻击辨覈率制科中人
 故欲拔取其下以为私人而制使之矣是神宗本有
 崇教之志而安石误之其后奸邪若贾似道舞兹故
 智广贡举额增太学餐钱以为取媚群小掩塞腾口
 之具而已尚何以云教典哉
卷三 第 19b 页 WYG0715-0334d.png
元叶李为尚书令奏曰善政不可以徒行人才不可以
骤进必训以德义摩以诗书使知古圣贤行事方略然
后贤良辈出膏泽下流唐虞三代咸有胄学汉唐明主
数幸辟雍匪为美观也乃荐周砥等十人为祭酒等官
及凡庙学规制条具以闻世祖皆从之乃大起学舍始
立国子监官而增广弟子员
 臣良胜曰元起朔漠灭金与宋本战胜攻取以有天
 下宜若于教化之道之不讲矣其实不然天下可以
卷三 第 20a 页 WYG0715-0335a.png
 兵力取能以兵力治乎当是时中外既已混一顾不
 为子孙建至治垂为不拔之统乎李在宋时贬官漳
 州归至洛阳桥遇似道赠以词曰雷州户崖州户人
 生会有相逢处其人固亦浅夫也世祖尝命程文海
 搜贤江南曰此行须致叶李来李至而礼遇殊优至
 此乃用其言以兴学立教可见有为之君能知时务
 之所急也若圣贤相际成万世有道之模其为兴教
 化进人才者又岂特如是而已哉
卷三 第 20b 页 WYG0715-0335b.png
圣祖以戊申岁开国明年即诏天下府州县立学其太
学之立乃在未登极之前三年岁乙巳也方其初立学
也擢许存仁为博士以专学事四年升学为四品始设
祭酒即拜存仁为之
 臣丘浚曰窃观自古学制其规范皆自有司看详惟
 我朝学规出自圣祖所定凡师友之义分与所当为
 及不当为一切禁令无不委曲详尽圣祖之心真如
 日月之照临无处不到雨露之沾沛无一或遗也
卷三 第 21a 页 WYG0715-0335c.png
礼部奏增国子生圣祖曰须先择国子学官师得其人
则教养有效非其人增广徒多何益盖瞽者不能辨色
聋者不能辨声学者而无师授亦如聋瞽之于声色朕
观前代学者出为世用虽由其质美实亦得师以造就
之后来师不知所以教弟子不知所以学一以记诵为
能故卒无实用今民间俊秀子弟可以充选者虽众苟
无端人正士为之模范求其成材难矣故曰务学不如
务求师今祭酒乏人卿等宜为朕询采天下名士通今
卷三 第 21b 页 WYG0715-0335d.png
博古才德兼备宜为人师者以名闻
洪武二年圣祖谕中书省臣学校之教至元其弊极矣
使先王衣冠礼乐之教溷于异端上下之间波颓风靡
故学校之教名存实亡况兵变以来人习于战斗惟知
干戈莫识俎豆朕尝谓治国之要教化为先教化之道
学校为本京师虽有太学而天下学校未兴宜令郡县
皆立学礼延师儒教授生徒以讲论圣道使人日渐月
化以复先王之旧以革污染之习此最急务当速行之
卷三 第 22a 页 WYG0715-0336a.png
 臣良胜曰前代创业之主多任武勇以集大勋于文
 教之脩恒亦后时汉高祖听陆贾陈说多称其善而
 与之言曰乃公以马上得之安事诗书宋太祖虽在
 军中手不释卷而对武臣未尝文谈刘安世以为英
 雄驾驭之术方用其力无失其心故也若我圣祖开
 国之初既立国学又命择师又命天下兴学且曰讲
 论圣道使人日渐月化与帝舜敷教在宽之典同一
 轨辙又岂投兵讲艺息马问道如光武者可同日语
卷三 第 22b 页 WYG0715-0336b.png
 哉
洪武八年命御史台官选国子生分教北方圣祖谕曰
致治在于善俗善俗本乎教化教化行虽闾阎可使为
君子教化废虽中材或坠为小人近北方丧乱之馀人
鲜知学欲求方闻之士甚不易得今太学诸生中有年
长学优者卿宜选取俾往北方各郡分教庶使人知务
学人才可兴于是选国子生林伯云等三百六十六人
给廪食赐衣服而遣之
卷三 第 23a 页 WYG0715-0336c.png
 臣良胜曰大哉圣祖天地之心也覆帱之下凡有形
 气孰非生意之仁而丰沛故人南阳故乡虽哲后犹
 有所庇至如元祖欲尽屠江南以为牧地南人不得
 为守长不足言也从古创造区夏皆自北以南惟我
 圣祖自南而北视之一体无复町畦故遣教北方谆
 切如此大抵南渡以后北方风教沦入于辽辽而金
 金而元中华政教不闻久矣而人心理义无不可教
 而入于善者先臣杨士奇侍宣庙论科举之弊曰北
卷三 第 23b 页 WYG0715-0336d.png
 方学问不逮南人士奇曰长才大器多出北方如取
 百人南六十北四十南北人才皆就用矣士奇此言
 似能体圣祖之意于遣教北方之效有足徵焉
洪武三年诏徵江南诸郡县凡称大家者悉赴阙既集
阙下则造之于庭而亲训谕之凡天地阴阳性命仁
义古今治乱兴衰纪纲法度赋税供给政治得失之故
谆谆焉累数千言又恐其或遗忘而不能详也则刻而为
书以摹本分赐之
卷三 第 24a 页 WYG0715-0337a.png
洪武八年诏立社学谕中书省臣曰昔成周之世家有
塾党有庠故民无不知学是以教化行而风俗美今京
师及郡县皆有学而乡社未睹教化宜令有司更置社
学延师儒以教民间子弟庶可导民善俗也木铎老人
词曰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
理毋作非为大诰曰乡饮酒礼不过申明古先哲王教
令所以乡饮酒礼叙长幼论贤良别奸顽异罪人其坐
席年高有德者居于上高年淳笃者次之序齿而列其
卷三 第 24b 页 WYG0715-0337b.png
有曾违条犯法之人列于外坐同类者成席不许干于
良善之席
 臣良胜曰古之教也先于民后之教者先于士其归
 一也当圣祖初训江南大家时王祎有言曰自古帝
 王皆身兼君师之任君以治民师以教民三代而下
 为人主者知为治而不知为教陛下主天下为治之
 道已备又集凡民而训谕之耳提面命不啻严师之
 于弟子此正古昔帝王教民之意也呜呼治教一也
卷三 第 25a 页 WYG0715-0337c.png
 祎言三代而下知为治而不知为教臣谓不知为教
 正不知所以为治而我圣祖所以为教者正所以为
 治也不然何以曰周公既没百世无善治也我圣祖
 亲制学规亲教于士也面谕大家亲教于民也而社
 学之立有党庠术序之义木铎之词有遒人徇道之
 义大诰之训有饮射读法之义是宜礼让之风德教
 之意有比隆于三代者其或未然是必有司奉行之
 未至尔
卷三 第 25b 页 WYG0715-0337d.png
  右衍敷教之则
易系辞曰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
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朱熹曰此四者圣人作易之所由也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
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
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王昭素曰与地之间诸本多有天字俯仰远近所取
卷三 第 26a 页 WYG0715-0338a.png
 不一然不过以验阴阳消息两端而已神明之德如
 健顺动止之性万物之情如雷风山泽之象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
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朱熹曰四者皆变化之道神之所为也
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
配至德
 朱熹曰易之广大变通与其所言阴阳之说简易之
卷三 第 26b 页 WYG0715-0338b.png
 德配之天道人事者如此
 臣良胜曰易之道广矣大矣臣举系辞之四段一言
 天地示圣人所以作易之理二言圣人体天地所以
 作易之事三言作易之用四言作易之妙呜呼尽之
 矣易非圣人不能作亦非圣人不能言欧阳脩尝谓
 系辞非圣人作韩琦与之同政府终日相聚无事不
 言独不及此刘安世云文忠公论系辞有失若与之
 同则又是一文忠若议论不同或至忿争故魏公存
卷三 第 27a 页 WYG0715-0338c.png
 之不论前辈于谈经慎重若此臣何敢易言哉
书经集注序
 蔡沈曰二帝三王之治本于道二帝三王之道本于
 心得其心则道与治固可得而言矣何者精一执中
 尧舜禹相授之心法也建中建极商汤周武相传之
 心法也二帝三王存此心者也夏桀商纣亡此心者
 也太甲成王困而存此心者也存则治亡则乱治乱
 之分顾其心之存不存何如耳后世人主有志于二
卷三 第 27b 页 WYG0715-0338d.png
 帝三王之治不可不求其道有志于二帝三王之道
 不可不求其心求心之要舍是书何以哉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
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朱熹曰学诗之法此章尽之读是经者所宜尽心也
 诗序曰诗者人心之感物而形于言之馀也心之所
 感有邪正故言之所形有是非惟圣人在上则其所
 感无不正而其言皆足以为教其感之杂而所发不
卷三 第 28a 页 WYG0715-0339a.png
 能无可择者则上之人必思所以自反而因有以劝
 惩之是亦所以为教也昔周盛时上自郊庙朝廷而
 下达于乡党闾巷其言粹然无不出于正者圣人固
 已协之声律而用之乡人用之邦国以化天下至于
 列国之诗则天子巡狩亦必陈而观之以行黜陟之
 典自昭穆而下寖以陵夷至于东迁而遂废不讲矣
孟子曰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
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卷三 第 28b 页 WYG0715-0339b.png
 胡安国曰仲尼作春秋以寓王法厚典庸礼命德讨
 罪其大要皆天子之事也知孔子者谓此书之作遏
 人欲于横流存天理于既灭为后世虑至深远也罪
 孔子者谓无其位而托二百四十二年南面之权使
 乱臣贼子禁其欲而不得肆则戚矣
 程颐传序曰春秋大义数言其义虽大炳如日星为
 易见也惟其微词奥义时措从宜者为难知也或抑
 或纵或予或夺或进或退或微或显而得乎礼义之
卷三 第 29a 页 WYG0715-0339c.png
 安文质之中宽猛之宜是非之公乃制事之权衡揆
 道之模范也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
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朱熹曰言二代之礼我能言之而二国不足取以为
 證以其文献不足故也文献若足则我能取之以證
 吾言矣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卷三 第 29b 页 WYG0715-0339d.png
 尹惇曰三代之礼至周大备夫子美其文而从之
 陈浩集说序曰前圣继天立极之道莫大于礼后圣
 垂世立教之书亦莫先于礼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孰
 非精神心术之所寓故能与天地同其节四代损益
 世远经残其详不可得闻矣仪礼十七篇戴记四十
 九篇先儒表章庸学遂为千万世道德之渊源其四
 十九篇之文虽纯驳不同然义之浅深同异诚未易
 言也
卷三 第 30a 页 WYG0715-0340a.png
经解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
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
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词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
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疏通知远而
不诬则深于书者也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乐者也
洁静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也恭俭庄敬而不烦则
深于礼者也属词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也
卷三 第 30b 页 WYG0715-0340b.png
 方悫曰六经之教善矣然务温柔敦厚而溺其志则
 失于自用矣故诗之失愚务疏通知远而趋于事则
 失于无实矣故书之失诬务广博易良而徇其情则
 失于好大矣故乐之失奢务洁静精微而蔽于道则
 失于毁则矣故易之失贼务恭俭庄敬而忘其体则
 失于过当矣故礼之失烦务属词比事而作其法则
 失于犯上矣故春秋之失乱夫六经之教先王所以
 载道也其教岂有失哉由其所得者浅深之异耳
卷三 第 31a 页 WYG0715-0340c.png
缁衣曰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人以行故言必虑其所终
而行必稽其所敝则民谨于言而慎于行
 真德秀曰空言不可以禁人惟实行乃足以禁人也
 夫言出于口至易也然不虑其所终则一言之祸贻
 患于不胜救行出于身亦至易也然不稽其所敝则
 一行之差流祸或至于无穷不善者固不足言善矣
 而虑之不深稽之不远未有不反而为不善者矣老
 庄非善言乎其终为浮虚之害夷惠非善行乎其敝
卷三 第 31b 页 WYG0715-0340d.png
 有隘不恭之失况尊居人上言行所关安危自出故
 必谨之审而不苟则民亦从其化而不苟于言行矣
 臣良胜曰六经以言教人圣人之不得已也学之不
 善乃亦有愚有诬有奢有贼有烦有乱之失是亦诵
 言之不虑其终致行遂有所敝也学者其自慎之无
 以累圣人之教典已乎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臣良胜曰朱熹以大学之书乃古之大学所以教人
卷三 第 32a 页 WYG0715-0341a.png
 之法然则教之之法尽于此而已矣其渊源所自则
 在尧典曰明德者即所谓克明峻德则致知格物诚
 意正心而脩身矣曰亲民即所谓亲九族平章百姓
 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则家齐国治而天下平矣明德
 亲民有若帝尧斯止于至善矣
程颐曰论语之书成于有子曾子之门人故其书独二
子以子称又曰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
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
卷三 第 32b 页 WYG0715-0341b.png
史记列传曰秦用商鞅楚魏用吴起齐用孙子田忌天
下方务于合纵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
代之德是以所如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
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杨时曰孟子一书只是要正人心教人存心养性收
 其放心至论仁义礼智则以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
 心为之端论邪说之害则曰生于其心害于其政论
 事君则曰格君心之非一正君而国定千变万化只
卷三 第 33a 页 WYG0715-0341c.png
 说从心上来人能正心则事无足为者矣
或问曰述而不作玄何以作曰其事则述其书则作
 宋咸曰扬子作太玄经所谓玄者一也天地阴阳参
 比一生三取其三数故有三方三生九故有九州九
 生二十七故有二十七部二十七生八十一故有八
 十一家遂为八十一首故有三百四十三表七百二
 十九赞每二赞一日七百二十九赞而当周天之度
 一岁之纪节候钟律星斗五行咸著焉
卷三 第 33b 页 WYG0715-0341d.png
 吴秘曰扬子以经莫大于易故作太玄自子辰申子
 冠之以甲分二十七章为一会八十一章为一统从
 子至辰自辰至申自申至子凡四千六百一十七岁
 为一元与泰初历相应亦有颛顼历焉此其事则述
 也作二百四十三表七百二十九赞十一篇此其书
 则作也
 司马光曰仁义先王之事也方州部家扬子所作也
 言扬子虽作太玄之书其所述者亦先圣之道尔
卷三 第 34a 页 WYG0715-0342a.png
 苏洵曰太玄者雄之所以自附于夫子而无得于心
 者也使雄有得于心吾知太玄之不作君子之为书
 犹工人之作器也见其形以知其用有鼎而加柄焉
 是无问其工之材不材与其金之良苦而其不可以
 为鼎也固已明矣况乎加踦与羸而不合二十八宿
 之度是柄而不任操吾无取也已
宋咸进广注法言表曰惟彼法言准夫论语文高而绝
义秘而渊虽李郁亭解之于前柳宗元裁之于后然多
卷三 第 34b 页 WYG0715-0342b.png
疏略犹或误遗凡坦然易别之条则五行俱下而诠释
洎卓尔难明之意则一词不指而阙亡遂使十三篇之
旨趣未融数百年之驾说犹昧
 司马光曰孟子之文直而显荀子之文富而丽扬子
 之文简而奥惟其简而奥也故难知学者多以为诸
 子而忽之
 苏洵曰圣人之言得之天而不以人参焉故夫后之
 学者可以天遇而不可以人得也方其为书也犹其
卷三 第 35a 页 WYG0715-0342c.png
 为言也方其为言也犹其为心也书有以加乎其言
 言有以加乎其心圣人以为自欺后之不得乎其心
 而为言不得乎言而为书吾于扬雄见之矣疑而问
 问而辨问辨之道也扬雄之法言辨乎其不足问也
 问乎其不足疑也求闻于后世而不待其有得君子
 无取焉尔
王通曰汉之诏册则几乎典诰矣又曰五帝之典三王
之诰两汉之制灿然可见矣
卷三 第 35b 页 WYG0715-0342d.png
 朱熹曰三代之训诰誓命皆根源学问敷陈义理灿
 然可为后世法秦汉以下诏令何所发明惟高帝之
 诏差愈然已不纯如曰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此
 岂所以待天下士耶
 真德秀曰以二帝三王律之则诚如文公之说自后
 世言之则两汉诏令犹有恻怛忧民之意而词气霭
 然深厚尔雅盖有古之风烈故去其可去者录其所
 可录者以为代言之法
卷三 第 36a 页 WYG0715-0343a.png
 臣良胜曰尝考通之言曰志以成道言以宣志诏其
 见王者之志乎其恤人也周其志用也悉一言而天
 下应一令而不可易非仁智博达则天明命其孰能
 诏天下乎然则通谓汉之诏册几于典诰几之一字
 自有分限后世缘朱熹之言遂有僭经之议与扬雄
 等夫诏制非通作也而文义纯杂与时升降正自不
 免商周之书方之典谟已觉不伦且如誓师禹之征
 苗止曰尔尚一乃心力其克有勋至启则曰用命赏
卷三 第 36b 页 WYG0715-0343b.png
 于祖不用命戮于社予则孥戮汝至汤则益以朕不
 食言罔有攸赦然其词裕而恭至武王泰誓则词迫
 以傲矣以此观世之变正孔子序书大意至如吕刑
 一篇乃穆王巡游无度财匮民劳无以为计为一切
 权宜之术以敛民财此何足为世法君子谓其哀矜
 恻怛犹可想见三代忠厚之遗意焉耳秦誓又霸者
 之馀智亦在收录取其悔过于此乃见圣人天地之
 心无弃人也无弃言也真德秀取两汉诏册为代言
卷三 第 37a 页 WYG0715-0343c.png
 法盖亦有取于通其于熹有师门之分不敢尽异之
 也且熹尝云古今之诗凡有三变欲抄取经史诸书
 所载韵语及文选古诗以尽乎郭景纯陶渊明之
 作自为一编附于三百篇楚词之后以为诗之根本
 准则是亦续诗犹通续书志也若其纲目之作则尽
 取春秋义例而出入真作经也不特续之而已愚臣
 浅陋何敢妄议哉
汉司马迁父谈为太史公卒迁为太史令十年遭李陵
卷三 第 37b 页 WYG0715-0343d.png
之祸乃述陶唐以来迄于麟趾变春秋编年为本纪为
八书为世家为列传自黄帝始迁死后其书始出宣帝
时乃宣布焉
 班固曰自古书契之作而有史书其载籍久矣故司
 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接其后
 事讫于大汉言秦汉详矣至于探经摭传分散数家
 之事甚多疏略或有牴牾亦有涉猎者广博贯穿经
 传驰骋古今上下数千载间斯已勤矣又其是非颇
卷三 第 38a 页 WYG0715-0344a.png
 谬于圣人论道德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叙游侠则退
 处士而进奸雄道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贫贱此其所
 蔽也然则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有良史之才服
 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
 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呜呼以迁之博物洽闻而
 不能以智自全既陷极刑幽而发愤书亦信矣迹其
 所自伤悼小雅巷伯之伦夫惟大雅既明且哲以保
 其身难矣哉
卷三 第 38b 页 WYG0715-0344b.png
班固以窦氏宾客收捕固尝著汉书尚未就固女弟曹
寿妻昭踵而成之
 华峤论曰固之叙事不激诡不抑抗赡而不秽详而
 有体使读之者亹亹而不厌信哉其能成名也固议
 司马迁是非颇谬于圣人然其论议常排死节否正
 直而不叙杀身成仁之美则轻仁义贱守节甚矣
 臣良胜曰汉书班固未成之书成之者女弟昭也峤
 所论者昭之书也非固之书也夫死节正直杀身成
卷三 第 39a 页 WYG0715-0344c.png
 仁此有血气者之所共予也固于汉号为通儒独非
 人心而好恶乃大谬若是哉意者固不择所因以窦
 宪宾客而遭祸大为正直之玷徒杀其身而于节于
 仁甚有愧焉昭之意盖欲掩其兄之丑耳司马光谓
 太史公欲私张汤并杜周而贷之与子产欲安伯有
 而并后子孔皆是一类识见然万世人心公论岂私
 意所能夺哉
孙盛作晋春秋直书时事大司马桓温见之怒谓盛子
卷三 第 39b 页 WYG0715-0344d.png
曰枋头诚为失利何至乃如尊君所言若此史遂行自
是关君门户事其子遂请谢改之时盛年老家居性方
严有轨度至是诸子乃共号泣稽颡请为百口计盛大
怒不许诸子遂私改之
 臣良胜曰君之赏罚一世之大公也史之褒贬万世
 之大公也故臣之于君有不得而私之也子之于父
 有不得而私之也若其有所窜易虽君有不行于臣
 也虽父有不行于子也桓温以门户之祸挟盛子私
卷三 第 40a 页 WYG0715-0345a.png
 易其史小人威权至是无所不行矣夫史之作所以
 忧小人也故楚史曰梼杌四凶名之也春秋之作以
 惧乱臣贼子也小人肆恶并史而可易则亦复何所
 惮而不为然其威胁之由亦并得存于史而不泯小
 人又何以为策哉
唐太宗谓监国史房玄龄曰前世史官所记皆不令人
主见之何也对曰史官不虚美不隐恶若人主见必怒
故不敢献也上曰朕之为心异于前世帝王欲自观国
卷三 第 40b 页 WYG0715-0345b.png
史知前日之恶为后来之戒公可撰次以闻玄龄与给
事中许敬宗等删为高祖今上实录书成上之上见书
六月四日事语多微隐谓玄龄曰昔周公诛管蔡以安
周季友鸩叔牙以存鲁朕之所为亦类是矣史官何讳
焉即命削浮词直书其事
 臣良胜曰此人君夺史职之始事也太宗之所歉于
 心者正以六月四日事也先是尝语起居注褚遂良
 欲观其史不得曰朕有不善卿亦记之邪对曰臣职
卷三 第 41a 页 WYG0715-0345c.png
 当载笔不敢不记黄门侍郎刘洎曰借使遂良不记
 天下亦皆记之二人皆正对故已至是以谕玄龄玄
 龄首谋与事者也岂惟欲为君讳于己亦欲讳之也
 乃反其词而附之周公季友之例虽太宗之心不能
 自欺矣又何以欺万世乎自后文宗复欲踵此而魏
 谟以为前代人君得观其史皆史官之失职故也谟
 不失为魏徵之后玄龄何所逃其罪哉
范祖禹初从司马光脩资治通鉴在洛十五年著唐鉴
卷三 第 41b 页 WYG0715-0345d.png
 程颐曰吾晚年几案间置唐鉴一部盖三代以后无
 此议论
 臣良胜曰唐史自太宗文宗欲自观之史官失守预
 防取视所记多从讳婉自祖禹论著有隐而彰有直
 而宽有简而明有微而切事词本迁固而义理是非
 粹然一出于正而唐史之弊殆一洗之故朱熹诗曰
 侃侃范太史受说伊川翁春秋二三策万古开群蒙
 盖定论也
卷三 第 42a 页 WYG0715-0346a.png
绍圣元年蔡京请重脩神宗实录从之成安置元祐史
臣范祖禹赵彦若黄庭坚于永澧黔州
隆祐太后生辰置酒宫中后谓帝曰宣仁太后之贤古
今母后未有其比者皆奸臣肆为谤诬虽尝下诏明辨
而国史尚未删定岂足传信吾意在天之灵不无望于
帝也帝竦然乃诏范冲重脩冲乃为神宗考异明示去
取旧文以墨书删去者以黄书新脩者以朱书世号朱
墨史又为哲宗辨诬录由是二史得其正而奸臣情状
卷三 第 42b 页 WYG0715-0346b.png
益著矣
 臣良胜曰宋史之变至是极矣方绍圣群奸秘谋鬼
 测岂徒专当时之利又欲全当世之名至实录史册
 任意改窜无非欲诬人之善掩己之恶孰意发脩正
 之端者乃其所废之孟后秉脩正之笔者又其所逐
 祖禹之子脩纂有法邪正并存有目者所共见有人
 心者所自明使奸邪复生何所容喙是唐史之正赖于
 祖禹宋史之正赖于冲视司马谈迁为有光矣其后
卷三 第 43a 页 WYG0715-0346c.png
 秦桧监于惇卞而益深其术自当史馆以养子熺孙
 埙并列实录院既禁野史又罪李光小史自谓国史
 可徵而天下无复敢立私议者孰意李焘起双流作
 百官表桧遣人谕意欲一通问而不可得李心传又
 脩高孝光宁实录于理宗朝故今所书桧恶如许必
 非当时三世所作史矣呜呼公论之在天下不能一
 日废也不在史亦在人心奸邪得能为哉
  右衍垂教之典
卷三 第 43b 页 WYG0715-0346d.png
汉惠帝四年除挟书律
 陈李雅曰秦人重禁文学不得挟书无道极矣高祖
 入关约法三章悉除苛法而挟书之律独承秦弊至
 惠帝始除是高祖恶闻诗书之习不减于秦也使入
 关之初天下既平之后能弛此禁则遗书散没往往
 复出孔壁虽坏而全书不亡然则高帝不事诗书其
 害乃甚于秦之焚书也
汉武帝建元五年置五经博士
卷三 第 44a 页 WYG0715-0347a.png
 臣丘浚曰秦焚诗书惟存博士官汉初仍其旧置五
 经博士始见于此呜呼五经自秦火之后为世大禁
 汉兴稍稍复出然皆私相传习于其家至是官始置
 五经博士然后天下之人靡然向风公相受授以为
 业武帝有功于儒学岂小小哉
汉宣帝诏诸儒讲五经同异于石渠阁亲制临决
 臣良胜曰帝初立时尝诏曰朕不明六艺郁于大道
 博举厥身脩正通文学明于先王之术者至临崩之
卷三 第 44b 页 WYG0715-0347b.png
 岁乃诏诸儒讲经同异而亲决焉盖将自谓浚明而
 通于道矣但其语太子谓德教不可任周政不可用
 而所尚者多申韩之学故用恭显而启元帝之信宦
 者贵许史而启成帝之任外戚杀赵盖韩杨而启哀
 帝之戮大臣虽有中兴之功卒为基祸之主明于经
 而通于道与诸儒之所讲议果若是哉
汉光武初起太学车驾还宫幸太学稽式古典脩明礼
乐焕然文物可观矣后命桓荣为议郎授太子经车
卷三 第 45a 页 WYG0715-0347c.png
驾幸太学会诸博士论难于前荣论明辨儒者莫之及
 朱黼曰帝方披甲跃马以平寇乱乃首建学校以复
 三代之盛可谓得致治之本矣终汉之衰学校脩设
 儒士半天下独以清议扶持王室奸夫大盗环视九
 鼎而不敢动者盖权舆于此矣
 臣良胜曰光武早为儒生晚益好学虽朝会辄令桓
 荣敷奏经义又令以授太子尊宠既极虽荣亦自侈
 以示诸生曰今日所蒙稽古之力也惜乎荣所稽者
卷三 第 45b 页 WYG0715-0347d.png
 章句而已使有得于孔孟之传必行其格心之学则
 光武安得有废后易树子之过为盛德之累哉
汉明帝自制五经要说令桓郁校定于宣明殿其后临
辟雍自讲所制已复令郁说一篇谓郁曰我为孔子卿
为子夏起予者商也
 臣良胜曰明帝十岁通春秋为光武所奇其天资绝
 出而肆力群经制说论难可谓大成矣然以孔子自
 任君子未之许也孔子之学率性为道脩道为教尔
卷三 第 46a 页 WYG0715-0348a.png
 帝之学亦若是乎则史称帝褊察以耳目隐察为明
 公卿数被诋毁尚书亦见提曳所谓性道实大有戾
 则帝所学者文义自矜辨博崇饰虚文而已乃欲自
 方孔子可乎
汉章帝永平四年校书郎杨终言宣帝博徵群儒论定
五经于石渠阁方今天下少事学者得成其业而章句
之徒破坏大体宜如石渠故事为后世则从之诏太常
博士郎官及诸儒会白虎观议五经同异帝亲制临决
卷三 第 46b 页 WYG0715-0348b.png
作白虎奏议
 臣良胜曰尝考章帝之诏曰三代道人教学为本而
 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其后更选
 高才生受学而诏之曰五经剖判去圣弥远章句遗
 词乖疑难正恐先圣微言将遂废绝非所以重稽古
 求道真也若斯词令汉世所无而其意欲以求仁求
 道真圣门之遗教也惜当时帝所师如张酺者本章
 句之习议经者班固贾逵之流所谓求仁与道之学
卷三 第 47a 页 WYG0715-0348c.png
 未之闻焉不然何以章帝之好学尊师见之治者一
 无所就史称其优柔不断之故也匡衡曰治性之道
 必审其所有馀而强其所不足寡闻少见者戒于壅
 蔽慈爱温良者戒于无断沈静安舒者戒于后时若
 帝有如匡衡者与居当必有以变化气质而成就有
 可观者虽然司马光谓孝和以后可谓乱矣而绵绵
 不至于亡者上则有公卿大夫如李杜辈公义以扶
 其危下则有布衣之士如郭范辈私论以救其败至
卷三 第 47b 页 WYG0715-0348d.png
 触冒斧钺僵仆于前忠义奋发继起于后随踵就戮
 视死如归夫岂特数子之贤亦光武明章之遗化
 也臣于是益知教化为大务也故敢备载司马之言
 为圣世献
唐太宗于弘文殿聚四部书二十馀万卷置弘文馆于
殿侧精选天下文学之士虞世南褚亮姚思廉欧阳询
蔡允恭萧德言等以本官兼学士令更日宿直听朝之
隙引入内殿讲论前言往行商确政事或至夜分乃罢
卷三 第 48a 页 WYG0715-0349a.png
唐玄宗谓宰相曰朕每读书有所疑滞无从质问可选
儒学之士使入内侍读卢怀慎荐太常卿马怀素与褚
无量更日侍读
 臣良胜曰好学聚书前古人君盖多有之至于殿侧
 置馆更宿内侍则自太宗始也玄宗踵而行之盖未
 逮已太宗尝有言曰人主惟有一心而攻之者甚众
 或以勇力或以口辨或以谄谀或以奸诈或以嗜欲
 辐辏攻之各求自售人主少懈而受其一则危亡随
卷三 第 48b 页 WYG0715-0349b.png
 之惟其知攻心之有害故思治心之有术而从事于
 学学不止于昼访而兼之以夜直太宗亦自量其聪
 明才识他不足以致惑最所易溺者嗜欲之私也知
 其易溺故设是以防之盖大廷广论朝绅肃然其守
 也易深宫静夜盛丽纷华其养也难能知事此亦省
 察克治者矣然而太宗惭德正在闺门武才人之惑
 卒基移鼎之祸玄宗太真之嬖遂蒙播迁之辱譬则
 守堤者然所防在此所决亦在此则夫不知所防者
卷三 第 49a 页 WYG0715-0349c.png
 其溃决之患又何以为之所哉
宋太祖徵处士王昭素为国子博士昭素有学行著易
论三十三篇太祖召见便殿令讲乾卦至九五飞龙在
天敛容对曰此爻正当陛下今日之事引援證据因示
讽谏微旨太祖大悦问以治世养身之术对曰治世莫
若爱民养身莫若寡欲太祖爱其言书于屏几
 臣良胜曰君子常言五代无士亦无学即如桑维翰必
 穿铁砚苦志于学及其谋国则割地臣辽为从古中
卷三 第 49b 页 WYG0715-0349d.png
 夏之大耻冯道稽古宏才而事五朝八姓朝仇暮主
 为从古君臣之大罪此诚不足以言士亦不足以言
 学故欧阳脩作五代史志节之人十有五皆武夫也
 宋祖既兴乃有深明易理如昭素者出若爱民寡欲
 二言宋廷诸臣所未及盖其愤世厌乱独学自脩应
 时一出足表五代之儒陈抟后见于太宗朝中书宋
 琪等从容问曰先生玄默脩养之道可以教人乎抟
 曰假令白日冲天亦无益于世君臣协心同德兴化
卷三 第 50a 页 WYG0715-0350a.png
 致治之秋勤行脩炼无出于此种放又见于真宗朝
 幅巾命坐曰明王之治爱民而已惟徐而化之若此
 均为有道之士不为浊世所用孰曰五代真无学乎
 太祖创业之主表章若此此宋世所以多学士也有
 益教化无踰于此
宋太宗谓侍臣曰教化之本治乱之原苟无书籍何以
取法今三馆所贮遗逸尚多乃诏募中外有以书来上
及三百卷当议甄录酬奖馀第卷帙之数等给优赐不
卷三 第 50b 页 WYG0715-0350b.png
愿送官者借其本写之尝幸太学命直讲孙奭讲尚书
至事不师古以克永世匪说攸闻帝曰此至言也高宗
得贤相如此博士李觉讲周易之泰卦觉述天地感通
君臣相应之理帝大悦
宋真宗幸国子监召学官崔偓佺讲尚书大禹谟后赐
六经于州县学校及聚徒讲诵之所
 臣良胜曰太宗真宗视学讲经或购遗书贮于禁中
 或颁经书布于天下皆盛事也其源流所自则太祖
卷三 第 51a 页 WYG0715-0350c.png
 垂统之善政可继也太祖最好读书每夜于寝殿中
 看历代史但心知口亦不言在周世宗时平淮甸载
 书数车有谮之者世宗曰何用书为对曰臣无奇谋
 上赞圣德所以聚书广见闻增智虑也故在军中手
 不释卷闻人间有奇书不吝千金购之君子谓宋朝
 家法最正此其本也
宋仁宗庆历四年诏天下州县立学遂更定科举法诏
曰夫儒者通天地人之理明古今治乱之原可谓博矣
卷三 第 51b 页 WYG0715-0350d.png
然学者不得骋其说有司务先章句声病以拘之则吾
豪巂奇伟之士何以预焉士有纯明朴茂之美而无教
学养成之法其饬身励节者使与不肖之人杂而并进
则懿德敏行之人何以见焉
 臣良胜曰天下设学既久而州县无不设学则自仁
 宗著为令也故今天下之学考载志典尚多庆历时
 立者儒者记文若李泰伯于袁州学举为臣死忠为
 子死孝以训为古今冠矣仁宗深厚之泽流布海宇
卷三 第 52a 页 WYG0715-0351a.png
 其馀波尚及后世无若此者且当时有孙明复起泰
 山胡瑗起苏湖石介起徂徕相并为师又济一时之
 盛有君如此有师如此故元祐人才之盛皆仁宗时
 所成就者也刘安世曰祖宗时于人才长养成就之
 意甚勤但在爱惜保全之尔譬如富家养山林不旦
 旦伐之乃可以为栋梁之具若非理摧折之及至造
 屋无材可用也是爱惜人才乃人主自为社稷计也
 臣观安世此言殆为仁宗而发亦所以告后世之为
卷三 第 52b 页 WYG0715-0351b.png
 人君者
宋神宗时司马光上资治通鉴帝谕辅臣曰前代未尝
有此书过荀悦汉纪远矣欧阳修卒于颍诏求其所作
五代史以进
 臣刘定之曰神宗置司马光于散地而俾其脩资治
 通鉴自为之序弃欧阳脩于未老之年及其卒也乃
 求其所作五代史其意以脩与光但能撰述经国实
 用非其所能吾自有安石也何其量人之薄哉厥后
卷三 第 53a 页 WYG0715-0351c.png
 光起而究其用于元祐之初脩之不究其用君子盖
 惜之然所尤惜者脩亦有以取之也何也惟恐其不
 究于用而有意于究是乃用之所以不究濮议是也
 岂非脩久参大政当补相位略萌觊觎之心稍为迎
 合之计以致此乎功名富贵之念一动而用以之不
 究美之不全是以君子无慕乎其外者惧累乎其内
 无冀乎其所未得者惧丧乎其已能也乃若光则免
 乎此矣所以免者光之学以诚为主自不妄语入故
卷三 第 53b 页 WYG0715-0351d.png
 也
宋理宗嘉熙元年诏经筵进讲朱熹纲目
 臣刘定之曰宋时诸帝之不废讲学盖唐所未能及
 者故其时悖德虐政不若汉唐叔季之尤甚汉唐有
 篡弑之臣而宋无之有贼民崛起几危社稷如张角
 黄巢者而宋无之皆由于上之人未尝悖虐尤甚以
 激之也讲学之效岂可诬哉或者谓治鉴纲目虽历
 涉司马温公朱文公两大贤之笔削而成然贤而已
卷三 第 54a 页 WYG0715-0352a.png
 尔非出于圣也史而已尔难侔于经也人主亦留心
 于圣人所作之经而足矣于贤人所述之史未之及
 焉似未有害也是不然尚书纪传史之出于圣笔者
 也春秋编年史之出于圣笔者也治鉴纲目尚书春
 秋之子孙而尚书春秋治鉴纲目之祖父也祖父子
 孙一气之相传圣经贤史一理之相续孰云其未之
 及焉似未为害也哉
元顺帝二十六年圣祖求遗书
卷三 第 54b 页 WYG0715-0352b.png
 臣丘浚曰创造之初其所以建制者多矣皆不之书
 而独书求遗书者何也曰记圣祖所以为天下万世
 虑者也夫岂为一时建一事者之可伦哉秦之所以
 无道以其专尚法律而焚诗书汉之所以杂霸以其
 徒收图籍而弃坟典我圣祖于庶事草创日不暇给
 之际已留神及此呜呼所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
 命为继往圣开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端在此欤
洪武十四年颁五经四书于北方学校圣祖谓廷臣曰
卷三 第 55a 页 WYG0715-0352c.png
道之不明由教之不行也夫五经载圣人之道者也譬
之菽粟布帛家不可无人非菽粟布帛则无以为衣食
非五经四书则无由知道理北方自丧乱以来经籍残
缺学者虽美质而无讲明何由知道今以五经四书颁
赐之使其讲习夫君子而知学则道兴小人而知学则
俗美他日收效亦本于此也
永乐十五年颁五经四书性理大全书于六部并两京
国子监及天下郡县学文皇谓礼部臣曰此书学者之
卷三 第 55b 页 WYG0715-0352d.png
根本而圣贤精义悉具矣自书成朕旦夕宫中批阅不
倦所益多矣古人有志于学者苦难得书籍如今之学
者得此书而不勉力是自弃也尔礼部其以朕意晓谕
天下学者令尽心讲明无徒视为虚文也
 臣良胜曰书契以来载籍代益不可胜纪臣所录颛
 颛于经史者尝闻真德秀曰书籍虽多其切于君德
 治道者六经而已尔论孟而已尔六经大义人主皆
 所当闻然一日万几无遍读博通之理苟专精于一
卷三 第 56a 页 WYG0715-0353a.png
 二而兼致力于论孟大学中庸之书间命儒臣敷陈
 历代之得失则其开聪明而发智识者亦岂少哉德
 秀此言诱掖奖劝足成人君之美者臣亦敢窃取焉
  右衍章教之风
汉高祖过鲁以大牢祀孔子诏诸侯王卿相至郡先谒
孔子庙而后从政
 尹起莘曰自尧舜禹汤文武既没天生孔子为万代
 仁义礼乐之宗主生民之类不致糜烂灭绝圣贤扶
卷三 第 56b 页 WYG0715-0353b.png
 持之功用也自秦焚诗书坑学士天下大乱至于陈
 项极矣汉高之兴以马上得天下不事诗书嫚骂溺
 冠其视儒道不啻枘凿之不相入然过鲁祀孔子乃
 见于兵戈倥偬之日故纲目特笔予及之以见天理
 之在人心自有不可得而泯灭者汉世四百年基业
 其精神命脉盖在于此
 臣良胜曰自古论者皆以高帝为不事诗书之主也
 臣察其微恐亦未然其初破楚时鲁独不下至其城
卷三 第 57a 页 WYG0715-0353c.png
 犹闻弦诵声谓其守礼义之国今其过鲁而祀孔子
 之隆比于天子且令侯王以下必谒而后从政盖将
 以孔子为政教之宗也夫岂不事诗书者所为哉惟
 其对陆贾之言则曰安事诗书及贾陈说每奏一篇
 未尝不称善夫岂真不事诗书者然则何为有是言
 也昔刘安世谓宋太祖最好读书对群臣未尝文谈
 盖欲激励将士之气若自文谈则将士以武健为耻
 不肯用命此高祖溺儒冠意也高帝心事千古无人
卷三 第 57b 页 WYG0715-0353d.png
 道破安世及此与司马光看曹操遗令相类皆以诚
 也臣故表而出之以列崇教之首
汉元帝徵高密相孔霸为师霸上书求奉孔子祭祀下
诏曰其令师褒成君关内侯以所食邑八百户祀孔子

 臣按此孔子之后列侯奉祀之始
汉明帝东巡过鲁幸孔子宅祀孔子及七十二弟子
 臣按此祀孔子而并祀弟子之始
卷三 第 58a 页 WYG0715-0354a.png
汉章帝东巡幸阙里以太牢祀孔子及七十二弟子作
六代之乐兰台令史孔僖因自陈谢帝曰今日之会宁
于卿家有光荣乎对曰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
今陛下亲屈万乘辱临敝里此乃崇礼先师增辉圣德
至于光荣非所敢承帝大笑曰非圣者子孙焉有此言
遂拜僖郎中褒成侯及赐孔氏男女钱帛
 臣按此祀而用乐及优赐孔氏之始
后魏孝文帝幸鲁城亲祀孔子庙拜孔氏四人颜氏二
卷三 第 58b 页 WYG0715-0354b.png
人为官诏兖州为孔子起园脩饰坟垄更建碑铭
 臣按此孔子起园并官颜子之后之始
唐太宗诏左丘明卜子夏公羊高谷梁赤伏胜高堂生
戴圣毛苌孔安国刘向郑众杜子春马融卢植郑康成
服子慎何休王肃王辅嗣杜元凯范宁等二十有一人
并用其书垂于国胄既行其道理合崇褒自今有事于
太学可并配享庙堂
 臣按此诸儒从祀之始
卷三 第 59a 页 WYG0715-0354c.png
唐玄宗谥孔子为文宣王衣衮冕二京及州县学孔子
皆南面十哲七十二贤及从祀诸儒皆赠爵有差又从
司业李元瓘之言诏颜子以下为坐像
 臣按此以王礼祀孔子之始
宋太祖诏增葺祠宇塑绘先圣先师之像自为赞书于
孔颜之座端令文臣分撰馀赞屡临幸焉
宋真宗封泰山次兖州曲阜县谒文宣王庙近臣分奠
七十二弟子遂幸孔林加谥孔子曰至圣文宣王
卷三 第 59b 页 WYG0715-0354d.png
 臣按此孔子加谥之始
宋理宗诏曰朕惟孔子之道自孟轲不得其传至我朝
周惇颐张载程颢程颐真见实践深探圣域千载绝学
始有指归中兴以来又得朱熹精思明辨表里混融使
中庸大学语孟之书本末洞彻孔子之道益以大明于
世朕每观五臣论著启沃良多今视学有日其令学官
列之从祀以示崇奖之意王安石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
足法人言不足恤为万世罪人岂宜从祀孔子其黜之
卷三 第 60a 页 WYG0715-0355a.png
 臣良胜曰褒崇道祀屡有涣颁臣独详具理宗之诏
 者洙泗道源尚表章于异代而濂洛儒雅乃仪范于
 本朝主张道教莫盛于斯且自韩侂胄之奸邪得志
 伪学名禁贤者无以自容道教否塞从古所无今有
 奇逢增辉俎豆安石误国惇卞辅邪初祀孔庭已为
 优人所笑崇斥兼行劝惩益远理宗之谥信有徵矣
辽义宗幼聪敏好学为太子时太祖问侍臣曰受命之
君当事天敬神其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皆以佛
卷三 第 60b 页 WYG0715-0355b.png
对太祖曰佛非中国教帝曰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
太祖大悦即建孔子庙诏皇太子春秋释奠
 臣按此孔庙行春秋祭祀之始
金熙宗方兴礼乐立孔子庙于上京求孔子后得四十
九代孙承奉郎孔璠袭封衍圣公
 臣按此孔氏之后端友以奉圣公改封衍圣公避师
 南去金复封璠仍宋名爵以至于今焉
元武宗诏曰先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明后孔子而
卷三 第 61a 页 WYG0715-0355c.png
圣者非孔子无以法所谓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仪范百
王师表万世者也朕纂承丕绪敬仰休风循绍古之良
规举追封之盛典加号大成至圣文宣王呜呼父子之
亲君臣之义仰惟圣教之尊天地之大日月之明莫罄
名言之妙尚资神化祐我皇元
 臣良胜曰辽也金也元也皆非起于诸夏深有得于
 圣贤之教者也然于孔道之尊有加无已至元之诏
 词美号至矣尽矣无复有加矣尝玩易之剥复方其
卷三 第 61b 页 WYG0715-0355d.png
 阳明盛长万物繁鲜所谓生气皆天地之常至于五
 阴剥尽阳气已微而硕果未食尚启一阳之后进而
 三阳为泰故曰复其见天地之心乎道教至辽金元
 之主而尊礼犹然臣亦曰复其见圣人之道乎
国朝洪武三年诏略曰历代史臣烈士皆当时初封以
为实号后世谥美之称皆与革去其孔子善明先王之
要道为天下师以济后世非有功于一方一时者可比
所有封爵宜仍其旧是年十一月更定孔子释奠祭器
卷三 第 62a 页 WYG0715-0356a.png
礼物正位犊一羊一豕一笾豆各十豋一铏一簠簋各
二酒尊三爵三初孔子之祀像设高座而器物陈于座
下弗称其像其来已久至是定拟各为高案其豆笾簠
簋悉代以磁器
文皇将视学敕礼部臣曰朕惟孔子帝王之师帝王为
生民之主孔子立生民之道三纲五常之礼治天下之
大经大法皆孔子明之以教万世朕皇考太祖皇帝膺
君师亿兆之任正中夏文明之统复衣冠礼乐之旧渡
卷三 第 62b 页 WYG0715-0356b.png
江之初首建学校亲祀孔子御筵讲书守帝王之心法
继圣贤之道学集其大成以臻至治朕承鸿业惟成宪
是遵今当躬诣大学释奠先师以称崇儒重道之意其
合行礼仪礼部详议以闻礼部尚书郑赐言宋制谒孔
子服靴袍再拜文皇曰见先师礼不可简必服皮弁行
四拜礼
 臣良胜曰尊道谒圣至敬也至敬则无文而圣祖之
 心必循先代之制而成其尊文皇之心又体圣祖之
卷三 第 63a 页 WYG0715-0356c.png
 心而臻于极亘古所无者也郑赐举宋制为对是始
 仁宗初有司亦议上肃揖仁宗特再拜然拜礼之行
 亦久宋有司未之考而以肃揖议也周太祖祀曲阜
 将致敬左右曰仲尼人臣也无致敬之文太祖曰文
 宣百代帝王师也得无敬乎拜奠祠下是拜始于周
 太祖再拜始于宋仁宗四拜始于文皇而尊道之礼
 为至我仁皇而赐第京师以礼其后纯皇又以礼官
 周洪谟之言加八佾而天子之礼乐备矣臣尝谓圣
卷三 第 63b 页 WYG0715-0356d.png
 道在元犹剥之复恭遇列圣其当泰运之极乎
  右衍崇教之制
梁武帝幸同泰寺设四部无遮大会释御服持法衣行
清净大舍身素床瓦器亲为四众讲涅槃经其后侯景
百道攻城昼夜不绝梁武闻城已陷叹曰自我得之自
我失之亦复何恨俄而景入见于太极中堂以甲士五
百人自卫所求多不遂志饮膳亦为裁制忧愤成疾口
苦索蜜不得再曰荷荷遂殂
卷三 第 64a 页 WYG0715-0357a.png
 朱熹曰佛行有五要舍其一也梁武为帝王享大地
 内蓄姬妾外列官师富贵之崇子孙之众宫室城池
 守卫之密犹以为未足又命将出师争夺于外惟恐
 失之安在其能舍乎不惟君子非之为佛之道如达
 摩者亦不取也或曰然则达摩之言亦可取与曰为
 佛之道浅深精粗所得不同要其极致归于殄灭伦
 理以之为己则逆而不祥以之为人则偏而不公以
 之为天下国家无所处而得其当儒者弃而绝之可
卷三 第 64b 页 WYG0715-0357b.png
 也
 尹起莘曰甚哉梁武之愚也人生天地间有此生则
 有此身生不可灭则身不可舍亦不知梁武所谓舍
 者以何为舍尔若以屏富贵弃妻子为舍耶则是为
 舍物而非曰舍身也若以委其身于佛氏为舍耶则
 为佛者当取其身而用之可也今既曰舍而其身犹
 在则是初未尝舍也身未尝舍而强名曰舍则固已
 昧其心于不诚矣他时诸臣又以金而赎其身不知
卷三 第 65a 页 WYG0715-0357c.png
 当其舍之之时孰从而受之而赎之之时又孰从而
 归之也梁武身非卖僮而可舍可赎此不惟愚诳其
 民愚诳其身且愚诳其所谓佛者末年荷荷之时又
 复恋恋而不能舍何哉
宋徽宗讽道箓院曰朕乃上帝元子为大霄帝君悯中
夏被金人之教遂恳上帝愿为人主令天下归于正道
卿等可上表章册朕为教主道君皇帝于是群臣及道
箓院上表册之
卷三 第 65b 页 WYG0715-0357d.png
金斡哩雅布自汴迁道君太上皇帝及太上皇后如金与
亲王皇孙驸马公主妃嫔及康王母韦贤妃康王夫人
邢氏等北去张邦昌率百官遥辞于南重门外众恸哭
有仆绝者既渡河谓曹勋曰我梦四日并出此中原争
立之象不知中原之民尚肯推戴康王否因出御衣绢
半臂书其领中曰便可即真来救父母后金迁置五国
城自离汴与渊圣及后妃族属极被窘辱临崩遗言欲
归葬内地金主不许
卷三 第 66a 页 WYG0715-0358a.png
 臣刘定之曰佛本西夷之人而其徒谓佛之身体面
 貌皆若金色徽宗所谓中华被金人之教者指佛教
 而言也然其言可谓妖矣未几完颜起自长白建号
 大金荡覆中华斯言若为之先兆也唐僖宗纪年为
 广明时黄巢初起曰唐去君而存黄此黄当代唐之
 徵后之论者谓天启民主以告亡于世徽宗之言岂
 不类此徽宗者下愚之主也经箓斋醮之是务设幄
 座于林灵素之侧听其嘲诙媱笑之言而自号为教
卷三 第 66b 页 WYG0715-0358b.png
 主道君皇帝此何异于沭猴而冠者哉谓之教而不
 言何教以见此教之外无他教谓之道而不言何道
 以见此道之外无他道人能主此教君此道而天下
 之能事毕矣昔日为神霄玉清主长生大帝君于天
 今日为教主道君皇帝于宋何其尊也以此欺愚暗
 众不自知他日将为昏德公于金而不胜卑屈矣可
 胜叹哉
 臣丘浚曰呜呼人君受命于天以为天子践祖宗之
卷三 第 67a 页 WYG0715-0358c.png
 位继先君之体以为臣民中外之主称之曰皇帝盖
 无以加矣徽宗承神宗之遗体而自谓上帝之元子
 为中国之帝王而自谓大霄之帝君不知徽宗夙生
 而幼悟此欤或得之梦寐也抑亦方士辈之言乎堂
 堂万乘之主巍巍九重之尊乃受方士之册不为儒
 学之主而主异端之教不为万乘之君而为道士之
 君本欲自尊自大而不知适以自卑自小也但其所
 谓中华被金人之言遂成完颜氏之谶岂非神鉴昏
卷三 第 67b 页 WYG0715-0358d.png
 浊鬼或使之以儆天下后世欤
元成宗元贞二年授嗣汉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才为太
素凝神广道真人领江南诸路道教
 臣丘浚曰汉张道陵之后世守其法前此未有赐以
 号也赐以号始于宋真宗凡嗣世者皆赐以先生号
 然无阶品至乎元乃封为真人以银印视三品始有
 阶品矣
元顺帝时樊轨敬擢授经郎尝见帝师不拜或谂之曰
卷三 第 68a 页 WYG0715-0359a.png
帝师天子素重王公大人见必俯伏作礼公独不拜何
也轨敬曰吾孔氏之徒知尊孔氏而已何拜异教乎
 臣良胜曰异端之教亦多矣臣独详于佛老者天下
 方将以释道配儒为三教则病儒教者莫甚于佛老
 其他支馀流裔不足道也古之帝王崇异教者多矣
 臣独详于梁武帝宋徽宗者崇佛而至于舍其身崇
 道而至于易其号古所无者其身死国亡之独异亦
 古所无者足以解惑也然徽宗所论者老之教也至
卷三 第 68b 页 WYG0715-0359b.png
 元成宗并老之徒亦加以真人之号矣武帝所言者
 佛之教也至元顺帝并佛之徒亦加以帝师之号百
 官尊礼之矣彼皆闇主也已不足责而成宗绝英宗
 明宗遇弑英宗绝泰定继统又绝顺帝又奔沙漠以亡
 是皆足以为戒矣
  右衍异教之流
 
 中庸衍义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