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
卷二 第 1a 页 WYG0715-0293c.png
钦定四库全书
 中庸衍义卷二     明 夏良胜 撰
  率性之道之义(传道之统之体道之要之衍道之/实 明道 功 害道 防 杂)
   (道之辨/)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
 朱熹曰历数帝王相传之次第犹四时气节之先后
 也允信也中者无过不及之名
 胡一桂曰中者天下之大本事事物物莫不有一中
卷二 第 1b 页 WYG0715-0293d.png
 道举天下与人大事也而授受之际不过曰允执厥
 中圣经中之为义亦自尧发之然则开万世圣学之
 源者尧之功顾不钜乎
 臣良胜曰道者率性而已性中只有仁义礼智信未
 有所谓中也但人之有性皆禀天地阴阳五行之理
 阴阳愆伏而五行自有偏胜则人于性分岂得皆中
 故偏于阳而过刚偏于阴而过柔得木气多者偏于
 仁火气多者偏于礼金气多者偏于义水气多者偏
卷二 第 2a 页 WYG0715-0294a.png
 于智土气多者偏于信一属于偏虽不可不谓之性
 而不足以言道矣故于性分之理各得中而允执不
 移蕴之为德行发之为事叶道之大全也尧禅舜以
 天下示以膺历数保天禄之要一中之外无馀道矣
大禹谟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蔡沈曰心者人之知觉主于中而应于外者也指其
 发于形气者而言则谓之人心指其发于义理者而
 言则谓之道心人心易私而难公故危道心难明而
卷二 第 2b 页 WYG0715-0294b.png
 易昩故微惟能精以察之而不杂以形气之私一以
 守之而纯乎礼义之正道心常为之主而人心听命
 焉则危者安微者著动静云为自无过不及之差而
 信能执其中矣尧之告舜但曰允执厥中今舜命禹
 又推其所以而详言之盖古之圣贤将以天下与人
 未尝不以其治之之法并而传之其见于经者如此
 后之人君其可不深思而敬守之哉
 臣良胜曰道至尧舜而极本之为圣贤之学用之为
卷二 第 3a 页 WYG0715-0294c.png
 帝王之治而三圣相传守此一中而已矣盖天之生
 人一本也所以为尧舜者此心其为途人者亦此心
 存乎理则为道心交于欲则为人心其实只是一心
 也尧舜亦有人心而理胜乎欲途人亦有道心而欲
 夺乎理理欲之别天地之隔也自尧执中之训而后
 有建中建极之论自尧舜精一之传而后有协一纯
 一一贯之统皆不外乎一心故曰道学也者心学之
 谓也
卷二 第 3b 页 WYG0715-0294d.png
洪范曰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
 蔡沈曰洪范九畴原出于天禹能顺水之性地平天
 成故天出书于洛禹则之以为洪范九畴此彝伦所
 以叙也彝伦之叙即九畴之所叙者也
 臣良胜曰帝王兴道致治至简至易者也尧曰执中
 舜曰精一皆不外乎一心禹之彝伦攸叙则日用常
 行之道也九畴之列以建用皇极为主次居于五又
 在九数之中以一御八居中制外是亦一中而已易
卷二 第 4a 页 WYG0715-0295a.png
 曰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帝王
 之道之治岂在于高远难行之为哉
仲虺之诰曰王懋昭大德建中于民以义制事以礼制
心垂裕后昆
 蔡沈曰中者天下之所同有也然非君建之则民不
 能以自中而礼义者所以建中者也义者心之裁制
 礼者理之节文以义制事则事得其宜以礼制心则
 心得其宜内外合德而中道立如此则非特有以建
卷二 第 4b 页 WYG0715-0295b.png
 中于民而垂之后世亦绰绰乎有馀裕矣
周颂曰维天之命于穆不已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
 子思子曰维天之命于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
 也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
 也
 程颐曰天道不已文王纯于天道亦不已纯则无二
 无杂不已则无间断先后
泰誓曰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亶聪明作元
卷二 第 5a 页 WYG0715-0295c.png
后元后作民父母
 蔡沈曰天地生物而厚于人生人而厚于圣人其所
 以厚于圣人者亦惟欲其君长乎民而推天地父母
 斯民之心而已
 臣良胜曰天地父母斯民之心仁也人君父母斯民
 之心仁也武王誓师之词首及于此则其顺天应人
 以任斯道之责者亦救民之仁也
洪范曰凡厥庶民极之敷言是训是行以近天子之光
卷二 第 5b 页 WYG0715-0295d.png
曰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
 蔡沈曰天子之于庶民性一而已庶民于极之敷言
 是训是行则可以近天子道德之光华也曰者民之
 词也谓之父母者指其恩育而言亲之之意谓之王
 者指其君长而言尊之之意言天子恩育君长乎我
 者如此其至也
 臣良胜曰武王道德之光而民得近之建极敷极之
 效也
卷二 第 6a 页 WYG0715-0296a.png
孟子曰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
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
 朱熹曰三王者禹也汤也文武也时异势殊故其事
 或有所不合思而得之则其理初不异矣
 臣良胜曰思者圣功之本思则睿睿则圣矣周公所
 以圣者兼三王施四事制礼作乐有大勋于天下皆
 原于心之思也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
卷二 第 6b 页 WYG0715-0296b.png
 朱熹曰夫子之一理浑然而泛应曲当譬则天地之
 至诚无息而万物各得其所也盖至诚无息者道之
 体也万殊之所以一本也万物各得其所者道之用
 也一本之所以万殊也以此观之一以贯之之实可
 见矣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朱熹曰惟知言则有以明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
 所疑养气则有以配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惧
卷二 第 7a 页 WYG0715-0296c.png
 此其所以当大任而不动心也
 臣良胜曰心者性命道德之主也气者心之发也言
 者心之宣也知者以别取舍之几而气循所养养气
 以达刚大之体而心安于正此孟子所以闲先圣之
 道直以承三圣者自任皆由于不动心也岂特当齐
 卿相之任而已哉
周敦颐曰无极而太极
 朱熹曰伏羲作易自一画以下文王作易自乾元以
卷二 第 7b 页 WYG0715-0296d.png
 下皆未尝言太极也而孔子言之孔子赞易自太极
 以下未尝言无极也而周子言之先圣后圣岂不同
 条而共贯哉
河南程颢伯淳卒潞公文彦博题其墓曰明道先生其
弟颐正叔序之曰周公没圣人之道不行孟轲死圣人
之学不传道不行百世无善治学不传千载无真儒无
善治士犹得以明夫善治之道以淑诸人以传诸后无
真儒则天下贸贸焉莫知所之人欲肆而天理灭矣先
卷二 第 8a 页 WYG0715-0297a.png
生生乎千四百年之后得不传之学于遗经以兴起斯
文为己任辨异端辟邪说使圣人之道焕然复明于世
盖自孟子之后一人而已然学者于道不知所向则孰
知斯人之为功不知所至则孰知斯名之称情也哉
 臣良胜曰韩愈著原道而云孟轲死不得其传将以
 已有排斥佛老之言可当孟子之后故往往假借荀
 扬曰荀卿在轲雄之閒又曰孟氏醇乎醇荀与扬大
 醇而小疵其意谓荀扬可以班孟氏则已可以继孟
卷二 第 8b 页 WYG0715-0297b.png
 氏无疑也然不知三品之说既不识性序学止于诚
 意君子谓之无头学问而可以与道之统乎至朱熹
 序中庸亦曰再传得孟氏以承先圣之统及其没而
 遂失其传焉末则云虽于道统之传不敢妄议然初
 学之士或有取焉词若自谦而隐然以道统自任故
 论者有谓其集诸儒之大成但其自言曰熹觉于义
 理不敢胡乱说而𦂳要为已多不得力刘定之曰周
 之精程之正固非有待于熹而后能全其所缺中其
卷二 第 9a 页 WYG0715-0297c.png
 所偏斯定论也臣序传道之统孟氏之后继以周程
 而不及韩愈朱熹者愈止因文见道时或蔽焉熹之
 学出程门自杨时罗仲素李侗及熹号为闽学与张
 载称关中之学其实皆周程之绪也故有孔子在焉
 而颜曾不可以言统臣盖窃取于斯况学之道统治
 之正统其严一也敢易言哉
圣祖命儒臣书洪范揭于御座之右朝夕观览亲为之
注既成召太子赞善刘三吾曰朕观洪范一篇帝王为
卷二 第 9b 页 WYG0715-0297d.png
治之要道也所以叙彝伦立皇极保万民叙四时成百
谷本于王道而验于人事箕子为武王陈之武王犹自
谦曰五帝之道我未能焉朕每惕然遂疏其旨为注朝
夕省览三吾对曰陛下留心是书上明天道下福生民
为万世开太平者也
 臣良胜曰周公而上其道行也是为帝王传道之统
 周公而下其道明也是为圣贤传道之统然各举其
 盛亦非所以能兼也惟我圣祖建用皇极敛福锡民
卷二 第 10a 页 WYG0715-0298a.png
 会极归极已见荡荡平平之治道大行矣又肆馀力
 阐明宗旨以示万世真足以继二帝三王之治承孔
 孟濂洛之学作之君作之师统宗会元亘古一见顾
 金匮石室之藏日星隐曜云汉潜章草茅下士未获
 庄诵宸编而谕示三吾数语钩玄提要殆尽之矣三
 吾善赞字字实录愚臣何敢赞哉
文皇出一书示翰林学士胡广曰古人治天下皆有其
道虽生知之圣亦资学问由唐虞至宋其閒圣贤明训
卷二 第 10b 页 WYG0715-0298b.png
具著经传然简帙浩繁未易遽领其要帝王之学但得
其要笃信而力行之足以为治皇太子天下之本于今
当进学朕欲使其知要庶几将来太平之望秦汉以下
教皇太子者多以黄老申韩刑名术数皆非正道朕间
因閒暇悉录圣贤之言若执中建中建极之类切于脩身
治国平天下者今已成书卿等试观之有未善更为朕
言广等览毕奏曰帝王道德之要备载此书宜与典谟
训诰并传万世请刋印以赐文皇曰然遂名曰圣学心
卷二 第 11a 页 WYG0715-0298c.png

 臣良胜曰文皇圣学心法一书虽云以示太子乃所
 以示法天下而传后世也太子者治安天下之本也
 所以治安天下者道也故凡言道者皆以治安天下
 为至也若以执中建中建极为真传则有以继往圣
 之绝学以黄老申韩刑名术数为非道则有以辟末
 学之迷途道统之传固有所归矣
  右衍传道之统
卷二 第 11b 页 WYG0715-0298d.png
系辞传曰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程颐曰成性存存道义之门亦是万物各有成性存
 存亦是生生不已之意天只是以生为道成性存存
 道无体义无方也
 臣良胜曰天地只设位上下而变化流行生育之妙
 行乎其閒则天地本是虚位必有此人方成天地人
 必有性方成为人性必有存存之功不失其本成之
 性方谓之道既成乎道圣人所以效天法地而崇德
卷二 第 12a 页 WYG0715-0299a.png
 广业者在是矣
系辞下传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
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
 臣良胜曰天之道阴阳尽之矣地之道刚柔尽之矣
 人之所以为人者性也率性则谓之道性中有仁义
 礼知而此言仁义以立人道者仁者体也义者用也
 仁义未足以尽性而体用则足以尽道也体用一原
 隐显无閒则天地之道皆在圣人故曰兼三才而两
卷二 第 12b 页 WYG0715-0299b.png
 之也
文言曰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
和义贞固足以干事
 朱熹曰以仁为体则无一物不在所爱之中故足以
 长人嘉其所会则无不合礼使物各得其所利则义
 无不和贞固者知正之所在而固守之所谓知而弗
 去是也故足以为事之干
太甲曰有言逆于尔心必求诸道有言逊于尔志必求
卷二 第 13a 页 WYG0715-0299c.png
诸非道
 蔡沈曰鲠直之言人所难受巽顺之言人所易从于
 其所难受者必求诸道不可遽以逆于心而拒之于
 其所易从者必求诸非道不可遽以逊志而听之
 臣良胜曰人心之动言以宣也是君子之枢机也所
 以动天地感鬼神至赜而不可恶也至动而不可乱
 也岂惟立言以成志者必归诸道而听言以成己者
 亦归诸道伊尹召奭告其君者不出乎此人君之言
卷二 第 13b 页 WYG0715-0299d.png
 出乎身加乎民一言之道而天下之治存焉一言非
 道而天下之忽存焉可不慎乎
旅獒曰志以道宁言以道接
 蔡沈曰己之志以道而宁则不至于妄发人之言以
 道而接则不至于妄受存乎中者所以应乎外制乎
 外所以养其中古昔圣贤相授之心法也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朱熹曰人外无道道外无人然人心有觉而道体无
卷二 第 14a 页 WYG0715-0300a.png
 为故人能大其道道不能大其人也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程颐曰人不可以不知道苟得闻道虽死可也
 臣良胜曰道者一理也一理贯乎万事故事事有道
 也若朝闻道则夕以处死而可事有大于死生之际
 者乎此而可处则天下无难处之事矣苏辙曰苟今
 日闻道虽死而不乱自是一理
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
卷二 第 14b 页 WYG0715-0300b.png
易使也
 朱熹曰君子小人以位言子游所称盖夫子所尝言
 言君子小人皆不可以不学道也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程颐曰博学于文而不约之以礼必至于汗漫博学
 矣又能守之以礼则亦可以不畔道矣
 臣良胜曰礼者天理也即道也其节文仪则有载于
 文者故君子博学于文者乃所以约之礼也本末兼
卷二 第 15a 页 WYG0715-0300c.png
 该于道何背之有故颜子闻夫子博文约礼之教即
 所谓克己复礼也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
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
 朱熹曰君子务于深造而必以其道者欲其有所持
 循以俟夫默契心通自然而得之于己也自得于己
 则所以处之者安固而不摇处之安固则所藉者深
 远而无尽所藉者深则日用之閒取之至近无所往
卷二 第 15b 页 WYG0715-0300d.png
 而不值其所资之本也
孟子曰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人病不求尔子归而
求之有馀师
 朱熹曰道不难知若归而求之事亲敬长之閒则性
 分之内万理皆备随处发见无不可师
 真德秀曰世之言尧舜者往往失之过高故孟子直
 以一言断之曰孝弟而已矣谓其止于是也夫幼而
 爱亲长而爱兄人性所同为尧舜者尽此性而已矣
卷二 第 16a 页 WYG0715-0301a.png
 臣良胜曰尧舜之外无馀道矣孝弟之外无尧舜矣
 是孝弟者人之良知也人之良能也无不可为之者
 人君欲为尧舜又何以他求哉
学记曰虽有嘉榖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
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
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陈浩曰学然后知不足谓师资于人方知己所未至
 也教然后知困谓无以应人之求则自知困辱也自
卷二 第 16b 页 WYG0715-0301b.png
 反知反求而已自强则有黾勉倍进之意教学相长
 谓我之教人与资人皆相为长益也
乐记曰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
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
 陈浩曰君子之乐道犹小人之乐欲君子以道制欲
 故坦荡荡小人徇欲忘道故长戚戚
 臣良胜曰天理人欲同行异情而消长之几閒不容
 发故天理纯全人欲销尽天君泰然百体从令何乐
卷二 第 17a 页 WYG0715-0301c.png
 如之人欲日炽天理日消不火而热不冰而寒何惑
 如之故学而得其道者天下之至乐也昔汉光武讲
 论经理夜分乃寐太子见其勤劳谏曰陛下有禹汤
 之明而失黄老养性之福光武曰我自乐此不为疲
 也彼所事者章句之末耳犹乐而忘疲使有闻于大
 道之要其乐又当何如
周敦颐曰圣可学乎曰可有要乎曰有请问焉曰一为
要一者无欲也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则明明则通动
卷二 第 17b 页 WYG0715-0301d.png
直则公公则溥明通公溥庶矣乎
 朱熹曰周子只说一者无欲也这话头高率急难凑
 泊常人如何便得无欲故伊川只说敬字教人只就
 敬上挨去庶几执捉得定有个下手处
程颢曰昔受学于周茂叔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

 臣良胜曰天理存则无欲也所以无欲则心有主也
 有主则虚无欲则静静虚则动直而公明至矣
卷二 第 18a 页 WYG0715-0302a.png
圣祖谓学士詹同曰古人为文章或以明道德或以通
当世之务如典谟之言皆明白易知无深怪隐辟之语
至如出师表亦何尝雕刻成文而诚意溢出至今使人
诵之自然忠义感激
 臣良胜曰文者道之著也圣祖所论因末以求本即
 小以知大故示人作文之意乃入道之方也有诸中
 者必形诸外道积于躬然后发之于文者皆道也道
 者塞乎天地贯乎古今既明于道德则时务罔有不
卷二 第 18b 页 WYG0715-0302b.png
 通蕴为盛德发为大业皆是物也傅说告于高宗曰
 人求多闻惟求建事是学道本以建事不足以建事
 者非学也亦非道也故为文明道以通当世之务道
 之备也大哉皇言愚臣佩服久矣深愧未能而愿学
 焉
文皇谓侍臣曰朕昨閒暇作书爱制笔精好甚称人意
因叹匠艺如此岂是生而能之亦由精学所致今之学
者不及古人皆由自怠之过前代大儒君子皆是精诚
卷二 第 19a 页 WYG0715-0302c.png
以造其极今人卤莽厌烦用力未至便谓求道之难譬
之耕而不勤可望有获乎
 臣良胜曰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古之贤君有以建
 屋弓矢喻治道者皆其末也仰惟文皇因笔制精妙
 而悟大道之学在于精勤精则择之审矣勤则守之
 固矣道岂远乎哉
  右衍体道之要
尧典曰粤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
卷二 第 19b 页 WYG0715-0302d.png
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
 蔡沈曰放勋者总言尧之德业也钦明文思安安本
 其德性而言也允恭克让以其行实而言也至于被
 四表格上下则放勋之所极也孔子曰唯天为大唯
 尧则之
舜典曰重华协于帝浚哲文明温恭允塞玄德升闻乃
命以位
 蔡沈曰尧既有光华而舜又有光华可合于尧因言
卷二 第 20a 页 WYG0715-0303a.png
 其目则深沈而有知文理而光明和粹而恭敬诚信
 而笃实有此四者幽潜之德上闻于尧尧乃命之以
 职位也
大禹谟曰禹曰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
 蔡沈曰惠顺迪道逆反道者也惠迪从逆犹曰顺善
 从恶也禹言天道可畏吉凶之应于善恶犹影响之
 出于形声也
 臣良胜曰道一也在天之为吉凶者此道也在人之
卷二 第 20b 页 WYG0715-0303b.png
 为顺逆者此道也惟人之道与天相为流通故天之
 道应人捷于影响也然若禹之惠迪非以要吉其不
 从逆非以避凶亦惟因其本然之理而尽其当然之
 道尔故其所以声为律身为度者道之顺于己者其
 当然也菲饮食而致孝鬼神恶衣服而致美黻冕卑
 宫室而尽力沟洫道之顺于事者其当然也地平天
 成六府三事允治道之行于天下者亦当然也夫岂
 以吉凶祸福而为之从违也哉
卷二 第 21a 页 WYG0715-0303c.png
思齐诗曰雍雍在宫肃肃在庙不显亦临无斁亦保肆
戎疾不殄烈假不瑕不闻亦式不谏亦入
 朱熹曰文王在闺门之内则极其和在宗庙之中则
 极其敬虽居幽隐亦常若有临之者虽无厌斁亦常
 有所守焉其纯一不已盖如此故其大难虽不殄绝
 而光大亦无玷缺虽事之无前闻者而亦无不合于
 法度虽无谏诤之者亦未尝不入于善所谓性与天
 合是也
卷二 第 21b 页 WYG0715-0303d.png
 臣良胜曰德者行道而有得之名尧之德上则于天
 舜之德上协于尧一本其性之自然者尔孟子所谓
 性之之圣也若大禹文王者其近于性之者与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朱熹曰盘沐浴之盘也铭铭其器以自警之词也汤
 以人之洗濯其心以去恶如沐浴其身以去垢故铭
 其盘言诚能一日有以涤其旧染之污而自新则当
 因其已新者而日日新之又日新之不可略有閒断
卷二 第 22a 页 WYG0715-0304a.png
 也
 臣良胜曰成汤克治之功至是密矣所以为顾諟明
 命之则也然日新之义仲虺尝以告汤曰德日新万
 邦惟怀伊尹又述以戒太甲曰始终惟一时乃日新
 则汤之铭词得于左右二相者多矣若人主自圣而
 废交脩之道其可乎哉
武王践祚三日召师尚父面问焉曰黄帝颛顼之道存
乎曰在丹书曰敬胜怠者吉怠胜敬者灭义胜欲者从
卷二 第 22b 页 WYG0715-0304b.png
欲胜义者凶凡事不强则枉弗敬则不正枉者灭废敬
者万世武王闻书之言惕若恐惧而戒书于席之四端
为铭
 真德秀曰武王之克商也访洪范于箕子其始践祚
 也又访丹书于太公可谓急于闻道者矣而太公望
 所告不出敬与义之二言盖敬则万善俱立怠则万
 善俱废义则理为之主欲则物为之主吉凶存亡之
 所由分上古圣人已致谨于此矣武王闻之惕若戒
卷二 第 23a 页 WYG0715-0304c.png
 惧而铭之器物以自警焉盖心斯须不存而怠与欲
 得乘其隙也其后孔子赞易于坤之六二曰敬以直
 内义以方外先儒释之曰敬立而内直义形而外方
 盖敬则此心无私邪之累内之所以直也义则事事
 物物各得其分外之所以方也自黄帝而武王自武
 王而孔子其皆一道欤
说命曰王人求多闻时惟建事学于古训乃有获事不
师古以克永世匪说攸闻惟学逊志务时敏厥脩乃来
卷二 第 23b 页 WYG0715-0304d.png
允怀于兹道积于厥躬
 真德秀曰王人所以求多闻者是惟立事而已学必
 施于事然后为有用之学不然则所闻虽多果何为
 哉
 臣良胜曰帝王之学与儒生异以之治已则积道以
 之治人则建事积道又建事之本也故高宗旁求得
 傅说欲其交脩以终甘盘之学说所告者求多闻以
 建事道积于厥躬而已盖多闻具于古训必资于学
卷二 第 24a 页 WYG0715-0305a.png
 典学务于逊敏乃裕于道道之所获则建之事者可
 以久安长治而监示先王成宪亦无愆矣是说于此
 将以成汤之道望之高宗高宗亦曰罔俾阿衡专美
 有商亦将以伊尹望说矣君臣志望若此是以上下
 交而德业成也
诗曰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成王不敢康夙夜基命宥
密于缉熙单厥心肆其靖之
 朱熹曰天祚周以天下既有定命而文武受之矣成
卷二 第 24b 页 WYG0715-0305b.png
 王继之又能不敢康宁而其夙夜积德以承藉天命
 者又宏深而静密是能继续光明文武之业而尽其
 心故今能安靖天下而保其所受之命也
 臣良胜曰成王幼冲嗣位德性未成流言偶惑致周
 公狼跋以东当时未必终为令主及其悔悟亲迎周
 公以归陈无逸歌豳风作立政所以交脩于成王者
 甚至故缉熙于学日有所就月有所将遂成文武之
 德有若此诗之所颂者及其顾命垂绝之际被冕服
卷二 第 25a 页 WYG0715-0305c.png
 见百官谆谆告谕嗣子无冒贡于非几皆圣贤切要
 之言保治经远之略先儒谓其有得于周公者深矣
 信哉
圣祖内殿成命博士熊鼎编类古人行事可鉴戒者书
于壁閒又问宋濂曰帝王之学何书最要对曰请读真
德秀大学衍义命侍臣书于两庑壁閒时睇观之谓濂
曰朕之为君上畏天地下畏兆民兢兢业业不敢自逸
濂曰陛下此心古先哲王之心也慎终如始天下幸甚
卷二 第 25b 页 WYG0715-0305d.png
 臣良胜曰汤武身之者也其乾乾惕若见于铭器者
 若此高宗于说成王于旦交脩以成亦庶几焉惟我
 圣祖典则日省即汤武之铭也兢业自畏即尧舜之
 心也咨于宋濂而启沃之者亦将以傅周之益望之也
 其殆同汤武之学而禀尧舜之性也欤
昔学士解缙进呈正心讲义文皇览之至再谕缙等曰
人君诚不可以有所好乐一有好乐泥而不返则欲必
胜理盖心能静虚事来则应事去如明镜止水自然纯
卷二 第 26a 页 WYG0715-0306a.png
是天理朕每退朝默坐未尝不以管束此心为切
 臣良胜曰人之所存者道道之所存者心心之所存
 者天理天理之存于心者而欲不得以胜之则明镜
 止水遇物之来应之有馀矣文皇谕解缙谓退朝默
 坐以管束此心是近里着已实际工夫体道之要舍
 此复何为哉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
 矣
  右衍行道之实
卷二 第 26b 页 WYG0715-0306b.png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程颐曰此道体也天运而不已故日往则月来寒往
 则暑来水流而不息物生而不穷皆与道为体运乎
 昼夜未尝已也是以君子法之自强不息及其至也
 纯亦不已焉
 臣良胜曰道器不相离也凡物可以喻道何必于水
 凡水可以喻道何必于川夫子于此示人之意微矣
 道之在天下犹水之行地中也水或澄而为渊蓄而
卷二 第 27a 页 WYG0715-0306c.png
 为渚停而为沼荡而为湖虽皆足以见道而道体无
 穷之象若有遗焉故惟川水之逝可以状之逝者去
 而不返之名故人死则谓之逝他水或流或返皆不
 可必而川水直急更无返者故指川之流曰其逝有
 如此夫不舍昼夜道体之无穷若是哉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张栻曰譬之五谷知者知其可食也好者食而嗜之
 者也乐者嗜之而饱者也知而不能好则是知之未
卷二 第 27b 页 WYG0715-0306d.png
 至也好之而不能乐则是好之未至也此古之学者
 所以自强而不息也与
 臣良胜曰学道一也知而后好好而后乐此入道之
 序有不可易也知则必好好则必乐此造道之妙有
 不能自已也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程颐曰孔子盛时梦寐常存行周公之道及其老也
 志虑衰而不可以有为也盖存道者心无老少之异
卷二 第 28a 页 WYG0715-0307a.png
 而行道者身老则衰也
 臣良胜曰圣人之心未尝一日忘天下故一息之存
 而志不懈也舜汤文武皆百岁犹汲汲皇皇于天下
 孔子归鲁在哀公十一年时年六十八矣而删述六
 经方所有事至七十三而卒岂谓志虑果衰遂无周
 公之梦耶无亦叹当时不能用而道终有不可行尔
子曰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
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卷二 第 28b 页 WYG0715-0307b.png
 朱熹曰圣人之心浑然天理虽处困极而乐亦无不
 在焉其视不义之富贵如浮云之无有漠然无所动
 于其中也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
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程颢曰昔受学于周茂叔每令寻仲尼颜子乐处所
 乐何事又尝作颜子所好何学论曰情既炽而益荡
 其性凿矣故学者约其情使合于中正其心养其性
卷二 第 29a 页 WYG0715-0307c.png
 而已矣然必先明诸心之所往然后力行以求至焉
 若颜子之非礼勿视听言动不迁怒贰过则其好之
 之笃学之之道也
 臣良胜曰尝闻程颐为讲官每于言外附已意以感
 动人主时讲此章同列问曰此则如何措意颐曰颜
 子大贤也其贫如此季氏不义而富于周公鲁君用
 舍如此则政事可知然则人君观孔颜之乐道者亦
 必有以槩于中矣
卷二 第 29b 页 WYG0715-0307d.png
曾子曰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
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
 朱熹曰道虽无所不在然君子所重者在此三事而
 已
 程颐曰动容貌举一身而言也周旋中礼暴慢斯远
 矣正颜色则不妄斯近信矣出辞气正由中出斯远
 鄙倍三者正身而不外求也
 臣良胜曰孔门之学惟曾氏之传得其宗以其切于
卷二 第 30a 页 WYG0715-0308a.png
 正身而不外求也盖其平生用力只在于此是以全
 归而免故启手足以示门人又以斯言告之敬子也
 意斯时虽寝疾而未至于甚及其既革闻童子华而
 睆之言易其箦而卒先儒谓其不以死生之变易其
 所守如此便使人有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
 不为之心
曾子居卫捉衿肘见纳履踵决曳踪而歌声满天地其
耕于鲁鲁公使人馈之邑不受曰吾闻受人之物者常
卷二 第 30b 页 WYG0715-0308b.png
畏人与人以物者常骄人纵君之赐不吾骄矣臣岂能
无畏乎
 臣良胜曰曾子之安贫守道若此皆只是内重而见
 外轻也
孟子曰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
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朱熹曰气质清明无物欲之累则性之四德根本于
 心其积之盛则发而著见于外不待言而无不喻也
卷二 第 31a 页 WYG0715-0308c.png
孟子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
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何叔京曰战国之时圣贤道否天下不复见其德业
 之盛但见奸巧之徒得志横行气燄可畏遂以为大
 丈夫不知由君子观之是乃妾妇之道尔何足道哉
 臣良胜曰景春之问盖将以仪衍为孟子望孟子之
 荅盖亦薄仪衍而不为是亦内重而外轻得深而诱
卷二 第 31b 页 WYG0715-0308d.png
 小故曰求观圣人之道必自孟子始
周敦颐养心亭说曰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
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
者寡矣予谓养心不止于寡而存耳盖寡焉以至于无
无则诚立明通诚立贤也明通圣也是圣贤非性生必
养心而致之养心之善有大焉如此存乎其人而已
 朱熹曰诚立谓实体安固明通则实用流行
 臣良胜曰周子平生力学只在养心养心只在无欲
卷二 第 32a 页 WYG0715-0309a.png
 作圣之功莫要于此或有问于朱子曰欲字如何曰
 不同此寡欲则是合不当如此者如私欲之类若是
 饥而欲食渴而欲饮亦岂能无但亦是合当如此者
 然则欲不能无若能制其非所欲而欲者正是无私
 欲凡其所欲皆可欲之谓善也但制欲甚难在人君
 尤难真德秀尝告君曰宫室之欲其安膳服之欲其
 美与夫妃嫔侍御之奉观逸游田之乐此人心之发
 也是心无主而无裁制则物日滋其去桀纣不远矣
卷二 第 32b 页 WYG0715-0309b.png
 知富贵之不可恃而将之以忧勤知骄侈之不可肆
 而节之以恭俭知旨酒厚味为迷心之鸩毒思所以
 御之知淫声美色为伐性之斧斤思所以远之此道
 心之发也是心为主而无以汩丧则理义日充其去
 尧舜不远矣私欲者人心也制欲者道心也制而寡
 寡而无惟圣人为然臣故敢以德秀之言为万一助
 云
黄庭坚曰舂陵周茂叔人品甚高胸中洒落如光风霁
卷二 第 33a 页 WYG0715-0309c.png

 朱熹曰延平先生每诵此言以为善形容有道者气
 象
程颢言于朝曰其道必本乎人伦明乎物理其教自小
学洒扫应对以往脩其孝弟忠信周旋礼乐其所以诱
掖激励渐磨成就之道皆有节序其要在于择善脩身
至于化成天下自乡人而可至于圣人之道
 程颐撰行状曰先生资禀既异而充养有道纯粹如
卷二 第 33b 页 WYG0715-0309d.png
 精金温润如良玉宽而有制和而不流忠诚贯于金
 石孝弟通于神明视其色其接人也如阳春之温听
 其言其入人也如时雨之润胸怀洞然彻视无閒测
 其蕴则浩乎若沧溟之无际极其德美言盖不足以
 形容
圣祖与学士陶安等论学术曰邪说之害道犹美味之
悦口美色之眩目自非豪杰之见不能决去之也战国
之时纵横之徒肆为邪说游说诸侯急于功利者多从
卷二 第 34a 页 WYG0715-0310a.png
其说往往事未就而国随亡此诚何益夫邪说不去则
正道不兴正道不兴天下乌得而治安对曰陛下所言
深探其本圣祖曰仁义治天下之本也贾生论秦之亡
不行仁义之道夫秦习战国之馀弊又安得知此也
 臣良胜曰莠生于苗而害苗者莠也莠不除苗其病
 矣故农夫是蓘是藨闵闵焉望苗之长而莠之不去
 也邪说害道而思以去之何以异此故孟子一辟杨
 墨而功配于禹韩愈一辟佛老而功追于孟谓其去
卷二 第 34b 页 WYG0715-0310b.png
 邪庶几以存正也圣祖论学而深辟邪说而拔本塞
 源谓治必本之仁义之正道也正道明而邪说无所
 容入矣明道之功岂特韩孟之伦已哉
永乐二年杨士奇进呈文华殿讲义文皇览之称善因
曰先儒谓尧典克明峻德一章一部大学皆具士奇对
曰诚如圣谕尧舜禹汤文武数圣人凡修诸躬施于家
国天下皆大学之理文皇曰孟子道性善必举尧舜尔
等于讲说道理必举前古为證庶几明白易入又曰帝
卷二 第 35a 页 WYG0715-0310c.png
王之学贵切己实用讲说之际一切浮泛无益之语勿

 臣良胜曰帝王言治道者自尧典始也圣贤言治道
 者自大学始也二书相为表里皆本诸身以施之天
 下也非圣人聪明睿知而达治道何能察识而直示
 宗旨若此且命讲臣援古为證又命必切己实用即
 所谓徵而信信而从博厚高明悠久以配天地皆是
 理也一时儒雅仰承道教亦何幸逢兹盛哉
卷二 第 35b 页 WYG0715-0310d.png
  右衍明道之功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范浚曰异端非圣人之道而别为一端如杨墨是也
 其率天下至于无父无君专治而欲精之为害甚矣
 臣良胜曰天下之道一则纯二则杂纯则同杂则异
 所谓异者以其异于同也大同之道若闭门造车出
 门合辙推之天下无所不通一有异制则通都一轨
 自有不可行者此其所以为害也如杨氏亦欲为义
卷二 第 36a 页 WYG0715-0311a.png
 而非大同之义故卒以害义墨氏亦欲为仁而非大
 同之仁故卒以害仁非特自害且将蔓延天下后世
 而害无已也君子救世卫道之心必有以攻治之以
 已其害尝闻程颢有曰道之不明异端害之也是皆
 正道之蓁芜圣门之闭塞辟之而后可以入道深有
 得于夫子言外之意
孟轲曰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朱熹曰邪说害正人人得而攻之不必圣贤如春秋
卷二 第 36b 页 WYG0715-0311b.png
 之法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讨之不必士师也圣人救
 世立法之意其切如此
 臣良胜曰战国之时处士横议若游士鼓辩谈天雕
 龙坚白同异炙毂过髡纵横开阖为害亦烦而孟子
 独严于杨墨者何也凡是非善恶相反有如黑白水
 火夫人能别之纵有误者十一于千百害犹浅也若
 杨墨者以为学仁义也仁义夫岂不善而似是之非
 贤者亦且惑之故当时杨墨塞途将率天下为禽兽
卷二 第 37a 页 WYG0715-0311c.png
 孟子辞而辟之自以承于三圣韩愈推其功不在禹
 下而著孔墨之论曰孔子必用墨子墨子必用孔子
 以愈之贤且有惑焉况其下乎由是观之益见孟子
 之功为大矣
葛玄道德经序曰老聃托神李母剖左腋而生生即皓
然号曰老子老子之号因玄而出在天地之先无衰老
之期大道不行西游天下关令尹喜曰大道将隐乎愿
为著书作道德二篇五千文上下经焉
卷二 第 37b 页 WYG0715-0311d.png
 司马迁曰世之学老子者则黜儒学儒学亦黜老子
 道不同不相为谋
 韩愈曰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坐井
 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彼以煦煦为仁孑孑为
 义其小之也则宜其所谓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谓道
 也其所谓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谓德也凡吾所谓道
 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所谓
 道德云者去仁与义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
卷二 第 38a 页 WYG0715-0312a.png
圣祖御西庑大臣皆坐侍指大学衍义中言司马迁论
黄老事令宋濂讲析俾在坐者听之濂既如诏设言曰
汉武嗜神仙之术好四夷之功民力既竭重刑罚以震
服之臣以为人主能以义理养性则邪说不能侵兴学
校以教民则祸乱无从而作矣
 臣良胜曰异端之说易于惑人而最深者莫若老子
 盖以仁义为说以道德为名而一以简便从事夫谁
 不惑且曹参以收宁一之效汉文以成富庶之功虽
卷二 第 38b 页 WYG0715-0312b.png
 史迁亦以与儒并论而莫为之上下也惟我圣祖省
 观衍义则于真德秀直指其弊至于惑乱世主斲丧
 生民者已洞然不惑于中又令宋濂讲析以谕大臣
 盖不欲独善一身而欲兼善于众也濂又能仰承德
 意推及以辟神仙申韩之术有是君则有是臣矣
史记曰庄子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阅然
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馀万言大抵率寓言

卷二 第 39a 页 WYG0715-0312c.png
 苏轼曰庄子作渔父盗蹠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
 明老子之术此知庄子之粗者余以为庄子盖助孔
 子者要不可以为法耳其论天下道术自墨翟禽滑
 釐
彭蒙慎到田骈关尹老聃之徒以至于其身皆以
 为一家而孔子不与其尊之也至矣
 苏辙曰圣人之道处于可不可之际遂从而实之是
 以其说万变而不可穷老聃庄周从而虚之是以其
 说汗漫而不可语今将辨夫仲尼老庄之是非者惟
卷二 第 39b 页 WYG0715-0312d.png
 能知夫虚实之可用与否而已矣盖天下固有物者
 有物而相遭则固亦有事矣是故圣人从其有而制
 其御有之道以治其有实之事则于天下夫亦何事
 之不可为至区区焉求其有而纳之于无则其用力
 不已甚劳矣哉仲尼有言曰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
 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夫老聃庄周
 亦近于中庸而无忌惮者哉
马迁曰申子卑卑施之于名实韩子引绳墨切事情(阙/)
卷二 第 40a 页 WYG0715-0313a.png

卷二 第 41a 页 WYG0715-0313c.png
汉武帝幸泰山脩封禅祀明堂见群臣乃曰朕即位以
来所为狂悖使天下劳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害于百
姓者悉罢之田千秋曰方士言神仙者甚众而无显功
请皆罢遣之上曰大鸿胪言是也于是悉罢方士侯神
人者自后上每对群臣自叹向时愚惑为方士所欺天
下岂有神仙尽妖妄耳节食服药差可少病而已
 真德秀曰神仙之说自战国始燕齐之君尝求之不
 验矣而秦始皇复求之秦皇求之不验矣而汉孝武
卷二 第 41b 页 WYG0715-0313d.png
 复求之以孝武之高明英爽而长生不死之欲一动
 于中遂为方士所愚犹玩婴儿于股掌之上岂不异
 哉然迷而能复犹贤于秦皇之终不悟云
汉明帝闻西域有神其名曰佛因遣使之天竺求其道
得其书及沙门以来于是中国始传其术图其形像而
王公贵人独楚王英最先爱之后魏世祖时道士寇谦
之自言遇神人李君授以图录真经其中数编李君手
笔也献于上朝野多未信崔浩独以师事之
卷二 第 42a 页 WYG0715-0314a.png
崔浩劝魏主尽诛天下沙门毁诸经像从之塔庙之(阙/)
卷二 第 43a 页 WYG0715-0314c.png
 受戒时宣政殿奉旨殴西僧者截其手詈之者断其
 舌故毁道经以佛灭道之终事也夫其异说惑人求
 利益也楚王英首奉佛者乃以反逆诛崔浩首崇道
 者以诋讦刑所谓利益果安在哉其自为道不生不
 灭也魏之道胜则灭僧元之僧胜则灭道自相吞噬
 所谓不生灭者果安在哉审乎此其说不攻而破矣
 但明帝尊师讲学崔浩研精经术魏世祖元世祖亦
 英杰之主迷惑不悟若此故先儒云异端之说何以
卷二 第 43b 页 WYG0715-0314d.png
 惑人以其愚暗今之惑人因其高明臣之举此亦责
 备贤者为后世虑者深且远也
圣祖谓宋濂曰帝王当晏安之时多好神仙以朕言之
使国治民安心神怡康即神仙也濂对曰汉武好神仙
而方士至梁武好佛而异僧集使移此心以求贤辅天
下其有不治乎
 臣良胜曰神仙之说其来久矣德秀谓始于战国本
 汉郊祀志叙齐威燕昭求蓬莱方丈瀛洲三山而言
卷二 第 44a 页 WYG0715-0315a.png
 但列禦寇著穆天子传云周穆王乘八骏欲使天下
 皆有车辙马迹焉升昆崙之丘遂宾西王母觞于瑶
 池之上作天子谣春秋传亦云楚子革(阙/)
卷二 第 45a 页 WYG0715-0315c.png
保而敬以奉天勤以守业仁以临民使万物得所四裔
咸宾光昭祖业传之子孙可以为孝何必事佛乃为孝

 臣良胜曰人君卓然有见不惑异道惟唐太宗与我
 文皇而已太宗所言虽正而尧舜周孔之道惭德为
 多文皇于敬以奉天勤以守业仁以临民允蹈实践
 之矣以言教者讼以身教者从则文皇有功于斯道
 其大矣哉自夫邪说惑人甚于洪水猛兽之灾惨于
卷二 第 45b 页 WYG0715-0315d.png
 夷狄相残之祸而佛教又邪说之著者程氏谓其比
 之杨墨尤为近理故其害为尤甚是也老聃著道德
 经假之关尹之占曰紫气浮关应有圣人应之其后
 庄周列禦寇从而宗之其养生之术则神仙方技宗
 之阴谋之术则申商韩非宗之矫厉之言而放荡者
 宗之缪愆之言而清谈者宗之若天书云篆又其粗
 迹者尔佛经初至才二十三章缄之兰台石室其像
 绘之清凉台而已灵帝始祠之宫中至石勒于佛图
卷二 第 46a 页 WYG0715-0316a.png
 澄苻坚于沙门道安姚兴之于鸠摩罗什遂尊以师礼
 梁武设无遮大会舍身为厮役矣唐代宗于禁中饭
 僧宪宗迎佛骨至京入宫不忌元之帝师遂干大政
 至发宋陵以足珍玩截理宗颅为饮器不可言矣夫老
 氏之祸也博而广佛氏之祸也专而深君子不知斯
 祸之为烈何以知文皇斯言之为功哉
前辉光谢嚣奏武功长孟通浚井得白石丹书著石文
曰告安汉公莽为皇帝符命之起自此始矣
卷二 第 46b 页 WYG0715-0316b.png
汉光武召冯异问四方动静异曰更始必败宗庙之忧
在于大王会儒生疆华自关中奉赤伏符来诣曰刘秀
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遂即
位由是信谶多以决定嫌疑桓谭上疏曰凡人之情忽
于见事而贵于异闻观先王之所记述咸以仁义正道
为本非有奇怪虚诞之事今诸巧慧小才技数之人增
益图书矫称谶记以欺惑贪邪诖误人主可不远抑之

卷二 第 47a 页 WYG0715-0316c.png
唐太宗密问李淳风秘记所云信有之乎对曰臣仰稽
天象俯察历数其人已在陛下宫中为亲属不过三十
年当王天下杀唐子孙殆尽其兆既成矣曰疑似者尽
杀之如何对曰天之所命人不能违也王者不死徒多
杀无辜且自今已往三十年其人已老庶几颇有慈心
为祸或浅今借使得而杀之天或生壮者肆其怨毒陛
下子孙无遗类矣上乃止
周世宗一日于宫中箧笥得一木牌题曰检点为天子
卷二 第 47b 页 WYG0715-0316d.png
世宗每见臣下方面大耳者必杀之而宋太祖为检点
日侍傍而不之觉
 臣良胜曰昔张衡以谶记之说起于汉哀平之閒即
 指莽贼石文符命之事也然莽之作伪又祖胜广鱼
 帛之书实奸雄欺世之拙谋也儒生奉赤伏符者无
 亦西汉逸民遭乱自匿知光武以帝胄中兴复汉长
 安故假是说以坚其志尔遂深信表章有同圣典命
 三公定郊祀断封禅议灵台率以是决桓谭一言谶
卷二 第 48a 页 WYG0715-0317a.png
 之非经遂大怒以为非圣无法至唐太宗以谶杀李
 君羡非淳风善言则喋血何止禁门已也世宗无能
 忌于检点如其方面大耳之见杀者独何辜哉推原
 其端则俗儒之罪也史氏文胜而诬以稷契之生有
 异牵合附会遂以文王之生有赤爵衔书之瑞武王
 之兴有白鱼火鸟之符马融辈引以释经谬妄殊甚
 刘歆因之致名公孙述因之僣乱启篡夺之萌阶杀
 戮之惨可胜痛哉欧阳脩尝乞诏儒臣悉取群经之
卷二 第 48b 页 WYG0715-0317b.png
 疏删去识纬之文可谓忧深虑远矣
唐宪宗诏天下求方士皇甫鏄荐山人李泌能治长生
药其后服药日加躁渴起居舍人裴邻上言药以愈疾
非朝夕常饵之物况金石酷烈有毒又益以火气殆非
五脏所能胜也古者君饮药臣先尝之乞令制药者先
饵一年则真伪可辨矣上怒贬邻江陵令上服丹多躁
怒左右宦者往往获罪有死者人人自危一日上暴崩
人以为内侍陈志弑逆云
卷二 第 49a 页 WYG0715-0317c.png
永乐十五年通政司言瓯宁人进金丹及方书谕之曰
此妖人也秦皇汉武一生为方士所欺求长生不死之
药此又欲欺朕朕无所用金丹令自食之方书亦与毁
之无令更欺人也
 臣良胜曰尊居人主富贵已极无求不得无欲不遂
 惟有不死之说足以动之若神仙鬼神道佛无有形
 影功效弗彰能远之者犹或疑贰至于丹砂服食旦
 夕著效自非至达鲜不溺之故先世惑于方士何止
卷二 第 49b 页 WYG0715-0317d.png
 百十而独举宪宗者以皇甫鏄之奸投隙以进裴邻
 之谏明切以尽宪宗立致躁暴罹弑逆之祸可为明
 戒故也若我文皇拒绝奸徒丹令自食正得裴邻止
 惑之要而又毁方书以拔祸本真超出千古之见也
 盖死生之际人所甚难程颐曰吾受气甚薄正以偷
 安忍死为可愧尔朱熹曰刀圭一入口白日生羽翰
 但曰偷生讵能安终不以为无是理也惟真德秀乃
 曰春夏不能长春夏而有秋冬旦昼不能长旦昼而
卷二 第 50a 页 WYG0715-0318a.png
 有暮夜阖辟之循环往来之更代此天地之性也荣
 必易之以瘁盛必继之以衰有终则有始有杀则有
 生此万物之情也人在天地閒是亦一物尔而神仙
 之学者曰吾能长生而不死有是理乎呜呼尽之矣
 愚复何言哉
羊祜从甥王衍诣祜论事词甚清辨祜不然之衍拂衣
去祜顾谓宾客曰王夷甫方当以盛名处大位然败俗
伤化必此人也王衍为尚书令善清谈宅心事外名重
卷二 第 50b 页 WYG0715-0318b.png
当世朝野之人多慕效之与弟澄好品评人物举世以
为仪准少时山涛见之嗟叹良久曰何物老妪生此宁
馨儿然误天下苍生未必非此人也
桓温自江陵北伐与僚属登平乘楼望中原叹曰遂使
神州陆沈百郡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
 苏辙曰汉之儒者虽不闻道而能守礼故在朝廷则
 危言在乡党则危行皆不失其正至魏武好法术而
 天下贵刑名魏文慕通达而天下贱守节相乘不已
卷二 第 51a 页 WYG0715-0318c.png
 而虚无放荡之论盈于朝野何晏邓飏导其源阮籍
 父子涨其流而王衍兄弟卒以乱天下要其终皆以
 济邪佞成淫欲恶礼法之绳其奸也
 臣良胜曰晋亡于外裔而自亡于无礼中国之异于
 外裔有礼也晋之无礼清谈者废之也清谈之流如
 庾如何如殷如阮何可胜责臣独详于衍者山涛识
 之尚在晋未平吴之先桓温责之已在汉已迁晋之
 后羊祐兴晋之人未死而王衍灭晋之人已生明者
卷二 第 51b 页 WYG0715-0318d.png
 睹于未萌况已著乎易曰履霜坚冰至辨之早也及
 其流风播荡寝已成俗虽贤者未免受变而不之觉
 若王导谢安江东之望导置艳姬别室悍妻窘辱自
 执玉麈操短辕车以往驰驱周道不以为愧谢安挟
 妓登山自任为达期功不废丝竹故人之谏有不受
 也当时学者以老庄为宗而黜六经谈者以虚荡为
 辨而贱名实居身以放浊为通仕进以苟得为贤当
 官以地坐为最独傅咸一纠邪正遂以俗夫哗之而
卷二 第 52a 页 WYG0715-0319a.png
 怀悯昏愚其何以挽末流之弊臣谓横议之祸交于
 七国清谈之祸遍于六朝其归一也衍之罪岂特亡
 晋已哉
  右衍害道之防
孟子曰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
 赵岐曰五霸齐桓晋文宋襄秦穆楚庄也
戊辰诸侯盟于葵丘
 胡安国曰会盟同地再言葵丘何也书之重词之复
卷二 第 52b 页 WYG0715-0319b.png
 其中必有大美恶焉葵丘之盟美之大者也初命曰
 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再命曰尊贤育才以
 彰有德三命曰敬老慈幼无忘宾旅四命曰士无世
 官官事无摄取士必得无专杀大夫五命曰毋曲防
 毋遏籴无有封而不告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
 言归于好以是为尽禁矣诸侯咸谕乎桓公之志盖
 束牲载书而不歃血也是故会盟同地再言葵丘美
 之也
卷二 第 53a 页 WYG0715-0319c.png
 臣良胜曰五霸齐桓为盛齐桓之霸葵丘为盛观其
 当宰孔赐胙而将后命曰毋下拜曰天威不违颜咫
 尺下拜登受雍容礼节且不敢以盟词渎孔何其盛
 也宰孔归遇晋侯则曰可无会也齐侯不务德而勤
 远略故北伐山戎南伐楚西为此会也东略之不知西
 则否矣未几而叛者九国卒如所料何也王道之所
 以吹弹不破只是有本也故文王南国之化自刑于
 寡妻始桓公三王姬徐嬴祭姬皆无子内嬖如夫人
卷二 第 53b 页 WYG0715-0319d.png
 者六人长卫姬生武孟少卫姬生惠公郑姬生孝公
 葛嬴生昭公密姬生懿公宋华生雍桓公属孝公于
 宋襄以为嗣而雍巫有宠卫共姬因寺人貂荐羞亦
 许之立武孟闺门本原之地溃乱若此而固欲以易
 树子妾为妻为诸侯禁是犹木拔其本虽枝叶蔽亏
 人固知其不日以瘁矣至其寝疾求食不得蒙袂以
 死曰何面目见仲父殓葬且不如期兵戈交乱其国
 岂但不及东略与九国之叛而已乎
卷二 第 54a 页 WYG0715-0320a.png
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师败绩
 胡安国曰泓之战宋襄公不阨人于险不鼓不成列
 先儒以为至仁大义虽文王之战不能过也而春秋
 不与何哉物有本末事有终始顺事恕施者王政之
 本也不仁非义襄公敢为而独爱重伤于二毛则亦
 何异盗蹠以分均出后为仁义陈仲子以避兄离母
 居于陵为廉乎
 谷梁传曰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
卷二 第 54b 页 WYG0715-0320b.png
 为人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为言信
 之所以为信者道也信而不道何以为信道之贵者
 时其行势也
 臣良胜曰尝考襄公之素其初让国于目夷曰长且
 仁目夷曰能以国让仁孰大焉其母既归思之而弗
 敢迎作河广之诗亦守母出庙绝之礼本原之地似
 亦可观兹以假言仁义取兵败身伤之辱谷梁子盖
 矜其时势之阻于道也不然襄于尊王攘裔之功一
卷二 第 55a 页 WYG0715-0320c.png
 莫之建君子侪之桓文之列岂无谓哉
公会晋侯齐侯宋公蔡侯郑伯卫子莒子盟于践土
 胡安国曰周室东迁所存者号与祭尔其实不及一
 小国之诸侯晋文之爵虽曰侯伯而号令天下几于
 改物实行天子之事此春秋之名实也与其名存实
 亡犹愈于名实俱亡是故天王下劳晋侯于践土则
 削而不书去其实以全名所谓君道也父道也晋侯
 以臣召君则书天王狩于河阳正其名以统实所谓
卷二 第 55b 页 WYG0715-0320d.png
 臣道也子道也而天下之大伦尚存而不灭矣
 臣良胜曰晋文之业最盛于践土之盟而礼文可述
 与齐桓葵丘之盟等方其献楚之捷而王享之锡之
 策命词曰重耳敢再拜稽首奉扬天子之丕显休命
 出入三觐以成礼焉东迁之后王命不行于天下而
 桓文之霸又为最盛桓之赐级文之策命成君臣统
 体春秋以尊王为本故不得已而与桓文也至于襄
 王下劳之事臣窃疑焉按传作王宫于践土乡役之
卷二 第 56a 页 WYG0715-0321a.png
 三月四月有城濮之战五月而有践土之盟岂襄王
 逆知晋捷而预作王宫以待劳乎且晋侯初志曰欲
 求诸侯莫如勤王岂敢恃功而要王亲劳以徼宠荣
 若是乎意者王宫既成而王在焉晋文有楚捷即王
 宫以献王享之锡之策命名实固存焉尔然则襄王
 实无下劳之嫌非春秋削之也
秦誓曰昧昧我思之如有一个臣断断猗无他技其心
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已有之人之彦圣其
卷二 第 56b 页 WYG0715-0321b.png
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是能容之以保我子孙黎民
亦职有利哉
 蔡沈曰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
 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曰不可
 公辞焉使孟明西乞白乙伐郑晋襄公率师败秦师
 于殽囚其三帅穆公悔过誓告群臣史录为篇昧昧
 而思者深潜而静思休休易直好善之意容有所受
 也
卷二 第 57a 页 WYG0715-0321c.png
黄鸟诗曰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惟此
奄息百夫之特临其穴惴惴其慄彼苍者天歼我良人
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朱熹曰秦穆公卒以子车氏之三子为殉皆秦之良
 也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君子曰秦穆公之不为盟
 主也宜哉死而弃民先王违世犹贻之法而况夺之
 善人乎今纵无法以贻后嗣而又收其良以死难以
 在上矣君子是以知秦之不复东征也按史记秦武
卷二 第 57b 页 WYG0715-0321d.png
 公卒初以人从死从者六十六人至穆公遂用百七
 十七人而三良与焉盖其初特出于夷狄之俗而无
 明王贤伯以讨其罪于是习以为常虽以秦穆公之
 贤而不免论其事者亦徒闵其三良之不幸而叹秦
 之衰至于王政不纲诸侯擅命杀人不忌至于如此
 则莫知其为非也呜呼俗之弊也久矣其后始皇之
 葬后宫皆令从死工匠生闭墓中尚何怪哉
 臣良胜曰秦穆于桓文之功一无见于中国然得称
卷二 第 58a 页 WYG0715-0322a.png
 为伯者止以秦誓之作能悔过改图而思得休休容
 善之大臣也孔子遂书与帝王述作并传不特名列
 霸统而已至读黄鸟之诗则其收三良以殉罪通天
 矣当时从者百七十七人使非三良在数则黄鸟之
 诗无作穆之罪隐与武公等尔呜呼善人天地之纪
 也一思容之则进之不已一或虐之则罪之不贷圣
 贤之意微矣惟圣明有以察之
楚子入陈
卷二 第 58b 页 WYG0715-0322b.png
 胡安国曰按左氏传楚子为夏氏乱故谓陈人无动
 将讨于少西氏遂入陈杀徵舒辕诸栗门而经先书
 杀后书人者予楚子之能讨贼故先之也讨其贼为
 义取其国为贪舜蹠之相去远矣其分乃在善与利
 尔楚庄以义讨贼勇于为善舜之徒也以贪取国急
 于为利蹠之徒矣为善与恶特在一念须臾之閒而
 书法若此春秋传心之要典不可不察也
 臣良胜曰楚庄之伯在此举尔而义之不终已不足
卷二 第 59a 页 WYG0715-0322c.png
 贵虽名为伯而会盟征伐之权一归之晋而不少假
 之者春秋之微意也桓文之霸有所从事皆假尊周
 为名楚庄则假威以蓄窥周之志尔先是数年尝伐
 陆浑之戎遂观兵周疆问鼎之大小轻重焉王孙满
 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
 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
 山林川泽不逢不若魑魅魍魉莫能逢之用能协于
 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
卷二 第 59b 页 WYG0715-0322d.png
 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
 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底止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
 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
 轻重未可问也夫以庄之桀黠伐随之后既僣称王
 其问鼎之言隐然寇周之志矣春秋不得已而与伯
 以其犹知尊王也若庄无王之甚而与之以霸权可
 乎哉
董仲舒曰夫仁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卷二 第 60a 页 WYG0715-0323a.png
是以仲尼之门五尺童子羞称五伯为其先诈力而后
仁义也
 真德秀曰孟子之后能深辟五伯者惟仲舒为然
汉宣帝太子仁柔好儒尝侍燕从容言曰陛下持刑太
深宜用儒生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
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司马光曰王霸无异道皆本仁祖义任贤使能赏善
 罚恶禁暴诛乱顾名位有尊卑德泽有深浅功业有
卷二 第 60b 页 WYG0715-0323b.png
 钜细耳非若黑白甘苦之相反也
 张栻曰王道如精金美玉岂容杂也杂之则是亦霸
 而已矣
程颢曰得天理之正极人伦之至者尧舜之道用其私
心仿仁义之偏者伯者之事也王道如砥本乎人情出
于礼义若履大路而行无复回曲伯者崎岖反侧于曲
径之中而卒不可以入尧舜之道
 真德秀曰颢之言与孟子仲舒之言相表里
卷二 第 61a 页 WYG0715-0323c.png
圣祖御白虎殿阅汉书侍臣宋濂孔克仁在侧上顾谓
濂等曰汉之治道不能纯乎三代者其故何也克仁对
曰王霸之道杂故也上曰高祖创业之君遭秦灭学之
后干戈争战之馀斯民憔悴甫就苏息礼乐之事固所
未讲独念孝文为汉令主当制礼作乐以复三代之旧
乃逡巡未遑使汉家之业终于如是夫贤如汉文而犹
不为将谁为之乎帝王制作贵于及时三代之主盖有
其时而能为之若汉文之有其时而不为也可不惜哉
卷二 第 61b 页 WYG0715-0323d.png
 臣良胜曰伏读圣谕云汉之治道不能纯乎三代则
 不满于杂霸之治可以仰见纯之一字提出王道之
 纲如指诸掌即荀况所谓粹而王杂而伯之别也是
 以创业垂统凡所制作已足继三代之隆无遗虑者
 圣子神孙恪遵成宪足保熙洽之治而轻议变法者
 不容于清明之朝矣若夫宅心广渊待时以举而未
 克尽臻于隆古者固亦有望于孝文之足汉治也孔
 子称武王周公为达孝而曰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
卷二 第 62a 页 WYG0715-0324a.png
 事者也圣祖之心即孔子之言也故曰礼乐积德百
 年而后兴又圣祖不言之懿训也哉
  右术杂道之辨
 
 
 
 
 
卷二 第 62b 页 WYG0715-0324b.png
 
 
 
 
 
 
 
 中庸衍义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