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
卷三 第 1a 页 WYG0715-0148c.png
钦定四库全书
 二程子抄释卷三
             明 吕楠 编
  刘绚录第九
天则不言而信神则不怒而威(释学力当建诸/天地质诸鬼神)
学要信与熟(释惟信/则可熟)
敬胜百邪(释敬最难识识/敬后百邪自退)
欲当大任须是笃实(释为质而有/光辉方大)
卷三 第 1b 页 WYG0715-0148d.png
人贤不肖国家治乱不可以言命(释治身治世皆/在立志求贤)
大抵学不言而自得者乃自得也有安排布置者皆非
自得也(释自得者立/坐处皆可见)
人心莫不有知惟蔽于人欲则忘天德(一作/理)(释理欲/不并行)
皆实理也人知而信者为难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死生亦大矣非诚知道则岂以夕死为可乎(释须知至/于死重于)
(生/时)
乐天知命通上下之言也圣人乐天则不须言知命而
卷三 第 2a 页 WYG0715-0149a.png
信之者尔不知命无以为君子是矣命者所以辅义一
循于义则何庸断之以命哉夫圣人之知天命则异如
(释天与命并行/乐天即知命)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言为仁之本非仁之本也(释/为)
(犹行/也)
言天之自然者谓之天道言天之付与万物者谓之天
(释道命/一理)
治道在于立志责任求贤(释三者以立志/为先求贤为要)
卷三 第 2b 页 WYG0715-0149b.png
颜子不动声气孟子则动声气矣(释其究/一也)
学者须识圣贤之体圣人化工也贤人巧工也(释化工/天造巧)
(工人/为)
有有德之言孟子言已志者有德之言也言圣人之事
造道之言也(释言出/心见)
学至于乐则成矣笃信好学未如自得之为乐(造道/者也)
之者如游佗人园圃乐之者则已物尔然人只能信道
亦是人之难能也(释学至乐处/便是孔颜)
卷三 第 3a 页 WYG0715-0149c.png
学之兴起莫先于诗诗有美刺歌诵之以知善恶治乱
废兴礼者所以立也不学礼无以立乐者所以成德乐
则生矣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手之舞之足之
蹈之也若夫乐则安安则久久则天天则神天则不言
而信神则不怒而威至于如此则又非手舞足蹈之事
(释不知舞蹈/处方是熟)
有实则有名名实一物也若夫好名者则徇名为虚矣
如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谓无善可称耳非徇名也(释/学)
卷三 第 3b 页 WYG0715-0149d.png
(者止宜物实/实便能名)
人须学颜子有颜子之德则孟子之事功自有(一作/立)
子者禹稷之事功也(释圣贤体/用本同)
太玄中首中阳气潜萌于黄宫无不在乎中阳首一藏
心于渊美厥灵根测曰藏心于渊神不外也扬子云之
学盖尝至此地位也(释子云见至此/耳行恐未至也)
视听思虑动作皆天也人但于其中要识得真与妄尔
(释真处便/见践形)
卷三 第 4a 页 WYG0715-0150a.png
豮豕之牙吉不去其牙而豮其势则自善矣治民者不
止其争而教之护之类是也(释明性以制气观理以窒/欲尚义以抑利劝善以沮)
(恶立教养以息盗/皆豮豕之牙也)
易要玩索斋戒以神明其德夫(释至此/方是尽)
学只要鞭辟(一作/约)近里著已而已故切问而近思则仁
在其中矣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
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在舆则见
其倚于衡夫然后行只此是学质美者明得尽查滓便
卷三 第 4b 页 WYG0715-0150b.png
浑化却与天地同体其次惟庄敬持养及其至则一也
(释切已处便是/诚诚便能通也)
人最可畏者是便做要在烛理(一本以下云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释此孔子无不/知而作之者也)
知至则便意诚若有知而不诚者皆知未至尔知至而
至之者知至而往至之乃几之先见故曰可与几也知
终而终之则可与存义也(知至至之主始/知终终之主终)
为政须要有纲纪文章先有司乡官读法平价谨权量
卷三 第 5a 页 WYG0715-0150c.png
皆不可阙也人各亲其亲然后能不独亲其亲仲弓曰
焉知贤才而举之子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便见仲弓与圣人用心之大小推此义则一心可以丧
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释告仲弓者乃为/政之本纲纪文章)
(其推/也)
   右师训
纯亦不已天德也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三月不违
仁之气象也又其次则日月至焉者也(释功夫只/在无间)
卷三 第 5b 页 WYG0715-0150d.png
杨子出处使人难说孟子必不肯为杨子事(释杨子造/其极则老)
(子/耳)
孔子与点盖与圣人之志同便是尧舜气象也诚异三
子者之撰特行有不掩焉者真所谓狂矣子路等所见
者小子路只为不达为国以礼道理所以为夫子笑若
达为国以礼之道便却是这气象也(释若达则甲兵赋/税童冠歌游其义)
(一/也)
人之学当以大人为标垛然上面更有化尔人当学颜
卷三 第 6a 页 WYG0715-0151a.png
子之学(释颜子/近乎化)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
不可得而闻也子贡盖于是始有所得而叹之以子贡
之才从夫子如此之久方叹不可得而闻亦可谓之纯
矣观其孔子没筑室于场六年然后归则子贡之志亦
可见矣佗人如子贡之才六年中待作多少事岂肯如

凡人才学便须知着力处既学便须知得力处(释知着/力处定)
卷三 第 6b 页 WYG0715-0151b.png
(向也知得力/处安虑也)
   右戊巳冬见伯淳洛中所闻
杨墨之害甚于申韩佛老(一无/老字)之害甚于杨墨杨氏为
我疑于仁墨氏兼爱疑于义申韩则浅陋易见故孟子
则辟杨墨为其惑世之甚也佛老(一作/氏字)其言近理又非
杨墨之比此所以害尤甚杨墨之害亦经孟子辟之所
以廓如也(释程氏辟佛老与/孟氏辟杨墨同功)
礼云惟祭天地社稷为越绋而行事似亦太早虽不以
卷三 第 7a 页 WYG0715-0151c.png
卑废尊若既葬而行之宜亦可也盖未葬时哀戚甚人
有所不能祭尔(释此议/的当矣)
艮其止止其所也八元有善而举之四凶有罪而诛之
各止其所也释氏只曰止安知止乎(吴本罪作恶诛作/去 释此惟至明)
(至健者/能然)
曾子易箦之意心是理理是心声为律身为度也(释曾/子可)
(与立/命矣)
   右于洛中所闻
卷三 第 7b 页 WYG0715-0151d.png
绚问先生相别去求所以教曰人之相爱者相告戒必
曰凡事当善处然只在仗忠信只不忠信便是不善处
(释此当参/前倚衡)
有人治园圃役知力甚劳先生曰蛊之象君子以振民
育德君子之事惟有此二者馀无佗为二者为已为人
之道也(为已为人吴本作治已治人/释此大学之道在明德新民)
佛言前后际断纯亦不已是也彼安知此哉子在川上
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自汉以来儒学皆不识此义
卷三 第 8a 页 WYG0715-0152a.png
此见圣人之心纯亦不已也诗曰维天之命于穆不已
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曰
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此乃天德也有天德便
可语王道其要只在慎独(释独处易能间/断慎之则不已)
人之学不进只是不勇(释有志者/方可教)
   右过汝所闻
志气之帅不可小观
敬即便是礼无已可克
卷三 第 8b 页 WYG0715-0152b.png
安有识得易后不知退藏于密(密是甚处释/密是用)
古之学者优柔厌饫有先后次序今之学者却只做一
场话说务高而已常爱杜元凯语若江海之浸膏泽之
润涣然冰释怡然理顺然后为得也今之学者往往以
游夏为小不足学然游夏一言一事却总是实如子路
公西赤言志如此圣人许之亦以此自是实事后之学
者好高如人游心于千里之外然自身却只在此(释人/惟实)
(方有立处/方有行处)
卷三 第 9a 页 WYG0715-0152c.png
人皆称柳下惠为圣人只是因循前人之语非自见假
如人言孔子为圣人也须直待已实见圣处方可信(释/此)
(便是/论世)
曾子传圣人学其德后来不可测安知其不至圣人如
言吾得正而毙且休理会文字只看他气象极好被他
所见处大后人虽有好言语只被气象卑终不类道(释/此)
(之谓有/德之言)
养心莫善于寡欲不欲则不惑所欲不必沉溺只有所
卷三 第 9b 页 WYG0715-0152d.png
向便是欲(释有所向便不/合天理人情)
人恶多事或人悯(一作/欲简)之世事虽多尽是人事人事不
教人做更责谁何(释人事/是学问)
要息思虑便是不思虑(释只看如何思虑若/安而能虑亦自妙也)
人苟有朝闻道夕死可矣之志则不肯一日安于所不
安也何止一日须臾不能如曾子易箦须要如此乃安
人不能若此者只为不见实理实理者实见得是实见
得非凡实理得之于心自别若耳闻口道者心实不见
卷三 第 10a 页 WYG0715-0153a.png
若见得必不肯安于所不安人之一身尽有所不肯为
及至他事又不然若士者虽杀(一作/教)之使为穿窬必不
为其佗事未必然至如执卷者莫不知说礼义又如王
公大人皆能言轩冕外物及其临利害则不知就义理
却就富贵如此者只是说得不实见及其蹈水火则人
皆避之是实见得须是有见不善如探汤之心则自然
别昔曾经伤于虎者他人语虎则虽三尺童子皆知虎
之可畏终不似曾经伤者神色慑惧至诚畏之是实见
卷三 第 10b 页 WYG0715-0153b.png
得也得之于心是谓有德不待勉强然学者则须勉强
古人有捐躯陨命者若不实见得则乌能如此须是实
见得生不重于义(一作义/重于生)生不安于死也故有杀身成
仁者只是成就一个是而已(释天下事果能实见则/何畏水与火古与今)
学者患心虑纷乱不能宁静此则天下公病学者只要
立个心此上头尽有商量(释不知你心/虑纷扰甚事)
语高则言远言约则义微大率六经之言涵蓄无有精
粗欲言精微多则愈粗凡物有本末不可分本末为两
卷三 第 11a 页 WYG0715-0153c.png
段事洒扫应对是其然必有所以然(释由下学/即上达)
若谓既返之气复将为方伸之气必资于此则殊与天
地之化不相似天地之化自然生生不穷更何复资于
既毙之形已返之气以为造化近取诸身其开阖往来
见之鼻息然不必须(一本无此四/字有岂字)假吸复入以为呼气
则自然生人气之生生(一作人/之无)于真元天之气亦自然
生生不穷至如海水因阳盛而涸及阴盛而生亦不是
(一作/必是)已涸之气却生水自然能生往来屈伸只是理
卷三 第 11b 页 WYG0715-0153d.png
也盛则必有衰昼则必有夜往则便有来天地中如洪
炉何物不销铄了(释此亦可解/轮回之说)
天子七庙亦恐只是一日行礼考之古则戊辰同祀文
武考之今则宗庙之祀亦是一日(释诗有祭文王诗祭/成王诗恐因事举也)
历象之法大抵主于日日一事正则其他皆推洛下闳
作历言数百年后当差一日其差理必然何承天以差
遂立岁差法其法以所差分数摊在所历之年着一岁
差著几分其差后亦不定独邵尧夫立法冠绝古今却
卷三 第 12a 页 WYG0715-0154a.png
于日月交感之际以阴阳亏盈求之遂不差大抵阴常
亏阳常盈故只于这(一作/张)里差了历上若是通理所通
为多尧夫之学大抵似扬雄然亦不尽如之常穷味有
二万八千六百此非人所合和是自然也色二万八千
六百又非人所染画得亦是自然也独声之数只得一
半数不行尽声只是于日出地上数得到日入地下遂
数不行此皆有理譬之有形斯有影不可谓却收以为
来日之影(据皇极经世色味皆一万七千二百/十四疑此记者之误 释尧夫历活)
卷三 第 12b 页 WYG0715-0154b.png
修养之所以引年国祚之所以祈天永命常人之至于
圣贤皆工夫到这里则有此应(释学可/变气质)
颜孟之于圣人其知之深浅同只是颜子尤温淳渊懿
于道得之更渊(一作/深)粹近圣人气象(释亦资/之美)
率气者在志养志者在直内(释内直则/充塞天地)
老子言甚杂如阴符经却不杂然皆窥测天道之未尽
者也(释老子小/其天而学)
圣人之道更无精粗从洒扫应对至精义入神通贯只
卷三 第 13a 页 WYG0715-0154c.png
一理虽洒扫应对只看所以然者如何(释下学便/是上达)
切要之道无如敬以直内(释能此则心有/主可以方外)
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但穷得自知死生之说不须
将死生便作一个道理求(释凡论通昼夜之道/质鬼神无疑亦然)
仁之道要之只消道一公只是仁之理不可将公便唤
做仁(一本/有将)公而以人体之故为仁只为公则物我兼照
故仁所以能恕所以能爱恕则仁之施爱则仁之用也
(释公而以人体/之便有生意矣)
卷三 第 13b 页 WYG0715-0154d.png
学者为气所胜习所夺只可责志(释志可/帅三军)
释氏之说若欲穷其说而去取之则其说未能穷固已
化而为佛矣只于迹上考之其设教如是则其心果如
何固难为取其迹有是心则有是迹王通言心迹之判
便是胡说不若且于迹上断定不与圣人合其言有合
处则吾道固已有有不合者固所不取如是立定却省
(一作力偏释见中/正后别 邪甚易)
儒者其卒必(一作/多)入异教其志非愿也其势自然如此
卷三 第 14a 页 WYG0715-0155a.png
盖智穷力屈欲休又知得未安稳休不得故见人有一
道理其势须从之譬之行大道坦然无阻则更不由径
只为前面逢著山逢著水行不得有窒碍则见一邪径
欣然从之儒者之所以必有窒碍者何也只为不致知
知至至之则自无事可夺今夫有人处于异乡元无安
处则言某处安某处不安须就安处若有家人言他人
为安已必不肯就彼故儒者而卒归异教者只为于已
道实无所得虽曰闻道终不曾实有之(释中无主/百感皆至)
卷三 第 14b 页 WYG0715-0155b.png
有谓因苦学而至失心者学本是治心岂有反为心害
某气本不盛然而能不病无倦怠者只是一个慎生不
恣意其于外事思虑悠悠(释治心而失/心者未治心)
梦说之事是傅说之感高宗高宗感傅说只思得圣贤
之人方始应其感若傅说非圣贤自不相感如今卜筮
蓍在手事在未来吉凶在书策其卒三者必合矣使书
策之言不合于理则自不验(释虽则傅说亦/未尝忘天下)
医者不谙理则处方论药不尽其性只知逐物所知不
卷三 第 15a 页 WYG0715-0155c.png
治合和之后其性又如何假如诃子黄白矾白合之而
成黑黑见则黄白皆亡又如一二合而为三三见则一
二亡离而为一二则三亡既成三又求一与二既成黑
又求黄与白则是不知物性(一作/理)古之人穷尽物理则
食其味嗅其臭辩其色知其某物合某则成何性天有
五气故凡生物莫不具有五性居其一而有其四至如
草木也其黄者得土之性多其白者得金之性多(释此/便见)
(五脏生/尅之意)
卷三 第 15b 页 WYG0715-0155d.png
宗子法废后世谱牒尚有遗风谱牒又废人家不知来
处无百年之家骨肉无统虽至亲恩亦薄(释宗法存亡/系国家之盛)
(衰/)
五祀恐非先王之典皆后世巫祝之(一作诬祀无之/字诬又作淫)
报则遗其重者井人所重行宁廊也其功几何(释五祀/之设但)
(主有家而言/故属大夫)
虽庶人必祭及高祖比至天子诸侯止有疏数耳(释礼/注适)
(士一庙止祭父是亡祖也/故予尝谓一庙祭五世)
卷三 第 16a 页 WYG0715-0156a.png
凡物之散其气遂尽况既无复归本原之理天地间如
洪炉虽生物销铄亦尽况既散之气岂有复在天地造
化又焉用此既散之气其造化者自是生气至如海水
潮日出则水涸是潮退也其涸者已无也月出则潮水
生也非却是将已涸之水为潮此是气之终始开阖便
是易一阖一辟谓之变(释只生生之/谓易其明仁)
春秋传为案经为断(释左氏/传也)
治道亦有从本而言亦有从事而言从本而言惟从格
卷三 第 16b 页 WYG0715-0156b.png
君心之非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若从事而
言不救则已若须救之必须变大变则大益小变则小
(释纵从事亦/不能外乎本)
学者好语高正如贫人说金说黄色说坚软道他不是
又不可只是好笑不曾见富人说金如此(释有金者/多不言)
仲尼于论语中未尝说神字只于易中不得已言数处
而已(释论语易之/用其行处也)
律历之法今亦粗存但人用之小耳律之遗则如三命
卷三 第 17a 页 WYG0715-0156c.png
是也其法只用五行支干纳音之类历之遗则是星算
人生数(一作/处)然有此理苟无此却推不行(释历之学/近在指掌)
近取诸身百理皆具屈伸往来之义只于鼻息之间见
之屈伸往来只是理不必将既屈之气复为方伸之气
生生之理自然不息如复言七日来复其间元不断续
阳已复生物极必返其理须如此有生便有死有始便
有终(释损益盈虚皆自然/之理不得已而然也)
说书必非古意转使人薄学者须是潜心积虑优游涵
卷三 第 17b 页 WYG0715-0156d.png
养使之自得今一说尽只是教得薄至如汉时说下帷
讲诵犹未说书(释说意优/于说书)
学者先务固在心志有谓欲屏去闻见知思则是绝圣
弃智有欲屏去思虑患其纷乱则是须坐禅入定如明
鉴在此万物毕照是鉴之常难为使之不照人心不能
不交感万物亦难为使之不思虑若欲免此(一本无/此四字)
是心(一作/在心)有主如何为主敬而已矣有主则虚虚谓邪
不能入无主则实实谓物来夺之今夫瓶罂有水实内
卷三 第 18a 页 WYG0715-0157a.png
则虽江海之浸无所能入安得不虚无水于内则停注
之水不可胜注安得不实大凡人心不可二用用于一
事则他事更不能入者事为之主也事为之主尚无思
虑纷扰之患若主于敬又焉有此患乎所谓敬者主一
之谓敬所谓一者无适之谓一且欲涵泳主一之义一
则无二三矣(一作不一/则二三矣)言敬无如圣人之言(一本无圣/人之言四)
(字/)易所谓敬以直内义以方外须是直内乃是主一之
义至于不敢慢尚不愧于屋漏皆是敬之事也但存此
卷三 第 18b 页 WYG0715-0157b.png
涵养久之自然天理明(释敬有甚样子只是主/一主一甚活动不泥也)
闲邪存诚闲邪则诚自存如人有室垣墙不脩不能防
寇寇从东来逐之则复有自西入逐得一人一人复至
不如脩其垣墙则自不至故欲闲邪也(释如疾泻/便是补也)
学禅者尝谓天下之忙者无如市井之人答以市井之
人虽日营利然犹有休息之时至忙者无如禅客何以
言之禅之行住坐卧无不在道存无不在道之心此便
是常忙(释此数珠念也/不如主一法)
卷三 第 19a 页 WYG0715-0157c.png
严威俨恪非敬之道但致敬须自此入(释外不肃/则心放)
墨子之书未至有兼爱之意及孟子之时其流浸远乃
至若是之差杨子为我亦是义墨子兼爱则是仁虽差
之毫厘缪以千里直至无父无君如此之甚(释兼爱为/我初亦不)
(甚差后至无父无/君况初差者乎)
与叔季明以思知闻见为患某甚喜此论邂逅却正语
及至要处世之学者大敝正在此若他折难坚叩方能
终其说直须要明辨(释有辨难/方是学问)
卷三 第 19b 页 WYG0715-0157d.png
   右入关语录(伊川/语)
赵景平问子罕言利与命与仁所谓利者何利曰不独
财利之利凡有利心便不可如作一事须寻自家稳便
处皆利心圣人以义为利义安处便为利如释氏之学
皆本于利
   右己巳冬所闻(伊川/语)
  说易第十(伊川语不/知何人录)
先生尝说某于易传今却已自成书但逐旋修改期以
卷三 第 20a 页 WYG0715-0158a.png
七十其书可传韩退之称聪明不及于前时道德日负
于初心然某于易传后所改者无已不知如何故且更
期之以十年之功看如何春秋之书待刘绚文字到却
用功亦不多也今人解诗无意思此却待出些文字中
庸书却已成今农夫祁寒暑雨深耕易耨播种五榖吾
得而食之今百工技艺作为器用吾得而用之甲胄之
士被坚执锐以守土宇吾得而安之却如此闲过了日
月即是天地间一蠹也功泽又不及民别事又做不得
卷三 第 20b 页 WYG0715-0158b.png
惟有补辑圣人遗书庶几有补尔(陈长方见尹子于姑/苏问中庸解尹子云)
(先生自以为不满意焚之矣/ 释此伊川道不行之叹)
致知在格物格物之理不若察之于身尤切(释此方是/壹是皆以)
(修身为/本之意)
常见伯淳所在临政便上下响应到了人众后便成风
成风则有所鼓动天地间只是一个风以动之也(释明/则动)
传经为难如圣人之后才百年传之已差圣人之学若
非子思孟子则几乎息矣道何尝息只是人不由之道
卷三 第 21a 页 WYG0715-0158c.png
非亡也幽厉不由也
人或劝先生以加礼近贵先生曰何不见责以尽礼而
责之以加礼礼尽则已岂有加也(释尽礼便/是孔子)
圣人之语因人而变化语虽有浅近处即却无包含不
尽处如樊迟于圣门最是学之浅者及其问仁曰爱人
问知曰知人且看此语有甚包含不尽处他人之语语
近则遗远语远则不知近惟圣人之言则远近皆尽(释/圣)
(人言如/化工)
卷三 第 21b 页 WYG0715-0158d.png
今之为学者如登山麓方其迤逦莫不阔步及到峻处
便逡巡(一本无便止二字云或以峻而遂止或以难而/稍缓苟能遇难而益坚闻过则改何远弗至也)
先代帝王陵寝不多有闲田推其后每处只消与田十
顷与一闲官世守之至如唐狄仁杰颜杲卿之后朝廷
与官一人死则却绝不若亦如此处之亦与田五七顷
后世骨肉之间多至仇怒忿争其实为争财使之均布
立之宗法官为法则无所争(释此兴灭/继绝之意)
后世人理全废小失则入于夷狄大失则入于禽兽(人/理)
卷三 第 22a 页 WYG0715-0159a.png
(一作/礼)
大凡礼必须有意礼之所尊尊其义也失其义陈其数
祝史之事也(释礼/后乎)
人或以礼官为闲官某谓礼官之责最大朝廷一有违
礼皆礼官任其责岂得为闲官(释礼官得人/庶官可省责)
陈平虽不知道亦知学如对文帝以宰相之职非知学
安能如此(释平有/远识)
曹参去齐以狱市为托后之为政者留意于狱者则有
卷三 第 22b 页 WYG0715-0159b.png
之矣未闻有治市者(释市平/则狱平)
学者所贵闻道执经而问但广闻见而已然求学者不
必在同人中非同人又却无学者(释同处为/力易见效)
或问如何学可谓之有得曰大凡学问闻之知之皆不
为得得者须默识心通学者欲有所得须是笃志诚意
烛理上知则颖悟自别其次须以义理涵养而得之(释/诚)
(便/明)
古者家有塾党有庠故人未有不入学者三老坐于里
卷三 第 23a 页 WYG0715-0159c.png
门出入察其长幼揖让之序如今所传之诗人人讽诵
莫非止于礼义之言今人虽白首未尝知有诗至于里
俗之言尽不可闻皆系其习也以古所习安得不善以
今所习安得不恶(释师道/甚重)
唐太宗后人只知是英主元不曾有人识其恶至如杀
兄取位若以功业言不过只做得个功臣岂可夺元良
之位至如肃宗即位灵武分明是篡也(释此桓/文功扁)
 
卷三 第 23b 页 WYG0715-0159d.png
 
 
 
 
 
 
 
 二程子抄释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