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 第 1a 页 WYG0715-0109a.png

二程子抄释卷一
明 吕楠 编
李吁传第一
伯淳先生尝语韩持国曰如说妄说幻为不好底性则
请别寻一个好底性来换了此不好底性著道即性也
若道外寻性性外寻道便不是圣贤论天德盖谓自家
元是天然完全自足之物若无所污坏即当直而行之
卷一 第 1b 页 WYG0715-0109b.png

盖为自家本质元是完足之物若合修治而修治之是
义也若不消脩治而不脩治亦是义也故常简易明白
而易行禅学者总是强生事至如山河大地之说是他
山河大地又干你何事至如孔子道如日星之明犹患
门人未能尽晓故曰予欲无言如颜子则便默识其他
未免疑问故曰小子何述又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
物生焉可谓明白矣若能于此言上看得破便信是会
卷一 第 2a 页 WYG0715-0109c.png

(释于此见人性之善与天同大故孔子之道欲以/不言而见佛氏之幻妄则以山河大地为见病也)
王彦霖以为人之为善须是他自肯为时方有所得亦
难强曰此言虽是人须是自为善然又不可为如此却
都不管他盖有教焉脩道之谓教岂可不脩(释虽中人/之资有被)
(明师指引而成者矣虽上智之/资有被燕友蛊惑而废者矣)
苏季明尝以治经为传道居业之实居常讲习只是空
言无益质之两先生伯淳先生曰脩辞立其诚不可不
卷一 第 2b 页 WYG0715-0109d.png

辞为心只是为伪也若脩其言辞正为立己之诚意乃
是体当自家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之实事道之浩浩何
处下手惟立诚才(一作/方)有可居之处有可居之处则可
以脩业也终日乾乾大事大事却只是忠信所以进德
为实下手处脩辞立其诚为实脩业处正叔先生曰治
经实学也譬诸草木区以别矣道之在经大小远近高
下精粗森列于其中譬诸日月在上有人不见者一人
卷一 第 3a 页 WYG0715-0110a.png

推之于事如国家有九经及历代圣人之迹莫非实学
也如登九层之台自下而上者为是人患居常讲贯空
言无实者盖不自得也为学治经最好苟不自得则尽
治五经亦是空言今有人心得识达所得多矣有虽好
读书却患在空虚者未免此弊(释伯淳谓讲习以诚体/经非空言也正叔谓治)
(经而不自得/亦空言也)
天地生一世人自足了一世事但恨人不能尽用天下
卷一 第 3b 页 WYG0715-0110b.png

佛学(一作/氏)只是以生死恐动人可怪二千年来无一人
觉此是被他恐动也圣贤以生死为本分事无可惧故
不论死生佛之学为怕死生故只管说不休下俗之人
固多惧易以利动至如禅学者虽自曰异此然要之只
是此个意见皆利心也吁曰此学不知是本来以公心
求之后有此弊或本只以利心上得之曰本是利心上
得来故学者亦以利心信之庄生云不恒者意亦如此
卷一 第 4a 页 WYG0715-0110c.png

小惟佛学今则人人谈之㳽漫滔天其害无涯旧尝问
学佛者传灯录几人云千七百人某曰敢道此千七百
人无一人达者果有一人见得圣人朝闻道夕死可矣
与曾子易箦之理临死须寻一尺布帛裹头而死必不
肯削发胡服而终是诚无一个达者禅者曰此迹也何
不论其心曰心迹一也岂有迹非而心是者也正如两
脚方行指其心曰我本不欲行他两脚自行岂有此理
卷一 第 4b 页 WYG0715-0110d.png

外者方何尝有内外如此则是道有隔断内面是一处
外面又别是一处岂有此理学禅者曰草木鸟兽之生
亦皆是幻曰子以为生息于春夏及至秋冬便却变坏
便以为幻故亦以人生为幻何不付与他物生死成坏
自有此理何者为幻(释此知天立命之意也/佛氏不知天安能立命)
先王之世以道治天下后世只是以法把持天下(释用/法只)
(是有政者喜/合己之人)
卷一 第 5a 页 WYG0715-0111a.png

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其体则谓之易其理则谓之道其
用则谓之神其命于人则谓之性率性则谓之道修道
则谓之教孟子于其中又发挥出浩然之气可谓尽矣
(一作/性)故说神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大小之事而只曰
诚之不可掩如此夫彻上彻下不过如此形而上为道
形而下为器须著如此说器亦道道亦器但得道不系
今与后己与人(释此君子所以自强/不息以造至诚也)
卷一 第 5b 页 WYG0715-0111b.png

若不能存养只是说话(释此非欲其/自得之也)
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欲人将己放之心约之使反复入
身来自能寻向上去下学而上达也(释真知死生荣辱/祸福贵贱之有定)
(则心不/外驰矣)
先生尝语王介甫曰公之谈道正如说十三级塔上相
轮对望而谈曰相轮者如此如此极是分明如某则戆
直不能如此直入塔中上寻相轮辛勤登攀逦迤而上
卷一 第 6a 页 WYG0715-0111c.png

在塔中去相轮渐近要之须可以至也至相轮中坐时
依旧见公对塔谈说此相轮如此如此介甫只是说道
云我知有个道如此如此只佗说道时己与道离佗不
知道只说道时便不是道也有道者亦(一作/言)自分明只
作寻常本分事说了孟子言尧舜性之舜由仁义行岂
不是寻常说话至于易只道个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则
知性字由字也不消道自已分明阴阳刚柔仁义只是
卷一 第 6b 页 WYG0715-0111d.png

(之说言约理明/实可折其私也)
嘉礼不野合野合则秕稗也故生不野合则死不墓祭
盖燕飨祭祀乃宫室中事后世习俗废礼有踏青藉草
饮食故墓亦有祭如礼望墓为坛井墓人为墓祭之尸
亦有时为之非经礼也后世在上者未能制礼则随俗
未免墓祭既有墓祭则祠堂之类亦且为之可也(释此/亦缘)
(情而起/之义也)
卷一 第 7a 页 WYG0715-0112a.png

之礼者盖中间有问安之事故也事死如事生诚意则
当如是至如死而问安却是渎神若祭祀有告谢神等
事则自当有四拜六拜之礼(释此须从/时制可也)
凡人家法须令每有族人远来则为一会以合族虽无
事亦当每月一为之古人有花树韦家宗会法可取也
然族人每有吉凶嫁娶之类更须相与为礼使骨肉之
意常相通骨肉日疏者只为不相见情不相接尔(释此/孝子)
卷一 第 7b 页 WYG0715-0112b.png

吁问每常遇事即能知操存之意无事时如何存养得
熟曰古之人耳之于乐目之于礼左右起居盘盂几杖
有铭有戒动息皆有所养今皆废此独有理义之养心
耳但存此涵养意久则自熟矣敬以直内是涵养意言
不庄不敬则鄙诈之心生矣貌不庄不敬则怠慢之心
生矣(释此君子之所以/戒惧不睹不闻也)
汉儒如毛苌董仲舒最得圣贤之意然见道不甚分明
卷一 第 8a 页 WYG0715-0112c.png

(释董仲舒似分明矣然仲舒遇骄王而化毛苌遇献王/而行杨雄当王莽而仕其说性若不错亦难与毛董伦)
(也/)
汉策贤良犹是人举之如公孙弘者犹强起之乃就对
至如后世贤良乃自求举耳若果有曰我心只望廷对
欲直言天下事则亦可尚矣若心在富贵则得志便骄
纵失志则放旷与悲愁而已(释此耻恶衣恶食/夫子不与议也)
有人劳正叔先生曰先生谨于礼四五十年应甚劳苦
卷一 第 8b 页 WYG0715-0112d.png

也(释君子不安于纵犹小人不/安于礼盖皆习与性成也)
忧子弟之轻俊者教以经学念书不得令作文字(释经/学念)
(书则轻俊者日威重解/作文字便长傲飘荡矣)
子弟凡百玩好皆夺志至于书札于儒者最近然一向
好著亦自丧志如王虞颜柳辈诚为好人则有之曾见
有善书者知道否平生精力一用于此非惟徒废时日
于道便有妨处足知丧志也(释子弟初有识若知先立/乎其大则其后他好难换)
卷一 第 9a 页 WYG0715-0113a.png

伯淳近与吴师礼谈介甫之学错处谓师礼曰为我尽
达诸介甫我亦未敢自以为是如有说愿往复此天下
公理无彼我果能明辨不有益于介甫则必有益于我
(释就与师礼之言亦可以化介/甫之自是然而不化真下愚也)
吁言赵泽尝云临政事不合著心惟恕上合著心是否
曰彼谓著心勉而行恕则可谓著心求恕则不可盖恕
自有之理举斯心加诸彼而已不待求而后得然此人
卷一 第 9b 页 WYG0715-0113b.png

持国曰道家有三住心心住则气住气住则神住此所
谓存三守一伯淳先生曰此三者人终食之顷未有不
离者其要只在收放心(释既收放心则神气自/在非谓住之以延年也)
持国常患在下者多欺伯淳先生曰欺有三有为利而
欺则固可罪有畏罪而欺者在所恕事有类欺者在所
察(释此三欺之处/临政之方也)
人于外物奉身者事事要好只有自家一个身与心却
卷一 第 10a 页 WYG0715-0113c.png

先不好了也(释此不愿文绣膏粱/之意也必须实见得)
人患乎慑怯者盖气不充不素养故也(释只在/集义)
忿懥怒也治怒为难治惧亦难克己可以治怒明理可
以治惧(明释理苟明/ 已亦可克)
吕大临东见录第二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此是彻上彻下语圣人元无二
语(正释作则为学者/ 熟则为圣人)
卷一 第 10b 页 WYG0715-0113d.png

理中自有缓急不容如是之迫观天地之化乃可知(正/)
(释迫切犹是/有为人意)
教人之术若童牛之牿当其未能触时己先制之善之
大者其次则豮豕之牙豕之有牙既已难制以百方制
之终不能使之改惟豮其势则性自调伏虽有牙亦不
能为害如有不率教之人却须置其槚楚别以道格其
心则不须槚楚将自化矣(释近其正路则邪径自不肯/由开其可美则可耻自不肯)
卷一 第 11a 页 WYG0715-0114a.png

事君须体纳约自牖之意人君有过以理开谕之既不
肯听虽当救止于此终不能回却须求人君开纳处进
说牖乃开明处如汉祖欲废太子叔孙通言嫡庶根本
彼皆知之既不肯听矣纵使能言无以易此惟张良知
四皓素为汉祖所敬之人使事太子汉祖知人心归太
子乃无废立意及左师触詟事亦相类(释仁之至/者智必周)
天下善恶皆天理谓之恶者非本恶但或过或不及便
卷一 第 11b 页 WYG0715-0114b.png

学者须敬守此心不可急迫当栽培深厚涵泳于其间
然后可以自得但急迫求之只是私己终不足以达道
(释栽培不深厚/只是不为己也)
订顽一篇意极完备乃仁之体也学者其体此意令有
诸己其地位已高到此地位自别有见处不可穷高极
远恐于道无补也(明释人若见得订顽正/ 如醉而醒后景象)
医书言手足痿痹为不仁此言最善名状仁者以天地
卷一 第 12a 页 WYG0715-0114c.png

已自不与己相干如手足不仁气己不贯皆不属己故
博施济众乃圣人之功用仁至难言故止曰己欲立而
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己欲令
如是观仁可以得仁之体(明释此言可玩尧舜之心是/ 故亲而嚚讼不欲登庸疏)
(而顽谗则/欲并生也)
尝喻以心知天犹居京师往长安但知出西门便可到
长安此犹是言作两处若要诚实只在京师便是到长
卷一 第 12b 页 WYG0715-0114d.png

知天(一作性/便是天)当处便认取更不可外求(释此之/谓易简)
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三事一时并了元无次序不可将
穷理作知之事若穷得理即性命亦可了(释此知行并/进之旨故不)
(行即不知若曰先知而后行等到几/时行也则其知殆后世博洽之类矣)
学者识得仁体实有诸己只要义理栽培如求经义皆
栽培之意(释亲正/人亦是)
昔受学于周茂叔每令寻颜子仲尼乐处所乐何事(释/要)
卷一 第 13a 页 WYG0715-0115a.png

真知与常知异常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
众莫惊独田夫色动畏于众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
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真知须如田夫乃是故人知不
善而犹为不善是亦未尝真知若真知决不为矣(释格/物者)
(至于/物也)
尝言郑戬作县定民陈氏为里正既暮有姓陈人乞分
居戬立笞之曰安有朝定里正而夕乞分居既而察之
卷一 第 13b 页 WYG0715-0115b.png

人所未知其母必不能知之然不至误认其意者何也
诚心爱敬而已若使爱敬其民如其赤子何错缪之有
故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释郑戬知求义/而不知求仁)
欲知得与不得于心气上验之思虑有得中心悦豫沛
然有裕者实得也思虑有得心气劳耗者实未得也强
揣度耳尝有人言比因学道思虑心虚曰人之血气固
有虚实疾病之来圣贤所不免然未闻自古圣贤因学
卷一 第 14a 页 WYG0715-0115c.png

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
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而已不须防检不须穷索若心
懈则有防心苟不懈何防之有理有未得故须穷索存
久自明安待穷索此道与物无对大不足以名之天地
之用皆我之用孟子言万物皆备于我须反身而诚乃
为大乐若反身未诚则犹是二物有对以己合彼终未
有之(一本下更有/未有之三字)又安得乐订顽意思乃备言此体以
卷一 第 14b 页 WYG0715-0115d.png

未尝致纤毫之力此其存之之道若存得便合有得盖
良知良能元不丧失以昔日习心未除却须存习此心
久则可必夺旧习此理至约惟患不能守既能体之而
乐亦不患不能守也(释学者课燕识此当日就/到颜子欲罢不能之境)
昔见称介甫之学对曰王安石之学不是王愕然问曰
何故对曰臣不敢远引止以近事明之臣尝读诗言周
公之德云公孙硕肤赤舄几几周公盛德形容如是之
卷一 第 15a 页 WYG0715-0116a.png

(称介甫颢对曰王安石博学多文斯其有之守约则未/也 释安石只是博辩惊动主上其实非真博学也使)
(有人只以当时事问之/彼便不知手足无措)
圣人即天地也天地中何物不有天地岂尝有心拣别
善恶一切涵容覆载但处之有道若善者亲之不善者
远也则物不与者多矣安得为天地故圣人之志止欲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释学到无私处始可语/此初学而然易丧所守)
胡安定在湖州置治道斋学者有欲明治道者讲之于
卷一 第 15b 页 WYG0715-0116b.png

果为政皆兴水利有功(释此必先有本/以主之始可)
大学乃孔氏遗书须从此学则不差(明释学到能平天/ 下出不过诚意)
居今之时不安今之法非义也若论为治不为则已如
复为之须于今之法度内处得其当方为合义若须更
改而后为则何义之有(释此中有夏时殷/辂周冕韶舞意)
克己则私心去自然能复礼虽不学文而礼意已得(明/)
(释人只有一个己私既克矣/便与天相似文在其中矣)
卷一 第 16a 页 WYG0715-0116c.png

掩蔽不若推诚心与之共治有所不逮可教者教之可
督者督之至于不听择其甚者去一二使足以警众可
也(释必实有为国为民之心始能/如此此事在君相鼓舞之耳)
孟子才高学之无可依据学者当学颜子入圣人为近
有用力处(明释收放心及/ 集义亦可据)
谈经论道则有之少有及治体者如有用我者正心以
正身正身以正家正家以正朝廷百官至于天下此其
卷一 第 16b 页 WYG0715-0116d.png

意(释若不及治体亦非谈经/论道者也经道又有权)
凡立言欲涵蓄意思不使知德者厌无德者惑(释此便/见是有)
(德者/之言)
且省外事但明乎善惟进诚心其文章虽不中不远所
守不约泛滥无功(明释此修身/ 知本之说)
学者须学文知道者进德而已有德则不习无不利未
有学养子而后嫁盖先得是道矣学文之功学得一事
卷一 第 17a 页 WYG0715-0117a.png

是学不是德有德者不如是此言可为知道者言不可
为学者言如心得之则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譬如
学书若未得者须心手相应而学苟得矣下笔便能书
不必积学(释存乎默识/不言而信)
有有德之言有造道之言有述事之言有德者正言己
分事造道之言颜子言孔子孟子言尧舜止是造道之
深所见如是(释言心/声也)
卷一 第 17b 页 WYG0715-0117b.png

心劳力小任重恐终败事(释量力有渐/从克己处作)
某接人多矣不杂者三人张子厚邵尧夫司马君实(释/皆)
(取其/诚也)
致知在格物格至也穷理而至于物则物理尽(释此亦/用心苦)
(而力行/切乎)
正叔言不当以体会为非心以故有心小性大之说圣
人之心与天(一有/地字)为一安得有二至于不勉而中不思
卷一 第 18a 页 WYG0715-0117c.png

(一作/若或)将心滞在知识上故反以心为小(时本注云横渠/云心御见闻不)
(弘于性体释体即心/也能会 即心大矣)
行礼不可全泥古须视当时之风气自不同故所处不
得不与古异如今人面貌自与古人不同若全用古物
亦不相称虽圣人作须有损益(释此便是/一贯之道)
伯淳言学者须守下学上达之语乃学之要(释下学处/便是上达)
(更别无/上也)
卷一 第 18b 页 WYG0715-0117d.png

(疏兄/弟也)
师不立服不可立也当以情之厚薄事之大小处之如
颜闵于孔子虽斩衰三年可也其成己之功与君父并
其次各有浅深称其情而已下至曲艺莫不有师岂可
一概制服(释此以恩/义断也)
子厚以礼教学者最善使学者先有所据守(释礼行处/敬自生)
朋友讲习更莫如相观而善工夫多(释此以友/辅仁之义)
卷一 第 19a 页 WYG0715-0118a.png

自苦人都来多少血气若此则几何而不摧残以尽也
其后告人曰近得一术常以中为念则又是为中所乱
中又何形如何念得佗只是于名言之中拣得一个好
字与其为中所乱却不如与一串数珠及与他数珠他
又不受殊不知中之无益于治心不如数珠之愈也夜
以安身睡则合眼不知苦苦思量个甚只是不与心为
主三更常有人唤也(诸本无此八字之释此/知止而后有定 意)
卷一 第 19b 页 WYG0715-0118b.png

骎然入于其中矣颜渊问为邦孔子既告之以五帝三
王之事而复戒以放郑声远佞人曰郑声淫佞人殆彼
佞人是佗一边佞耳然而于己则危只是能使人移故
危也至于禹之言曰何畏乎巧言令色巧言令色直消
言畏只是须著如此戒慎犹恐不免释氏之学更不消
言常戒到自家自信后便不能乱得(释心无所定/见者易惑)
以书传道与口相传煞不相干见而言因事发明则并
卷一 第 20a 页 WYG0715-0118c.png

观秦中气燄衰边事所困累岁不稔昨来馈边丧亡今
日事未可知大有可忧者以至士人相继沦丧为足妆
点关中者则遂化去吁可怪也凡言王气者实有此理
生一物须有此气不论美恶须有许大气燄故生是人
至阙里有许多气燄故此道之流以至今日昔横渠说
出此道理至此几乎衰矣只介甫一个气燄大小夫伯
淳尝与子厚在兴国寺曾讲论终日而曰不知旧日曾
卷一 第 20b 页 WYG0715-0118d.png

伯淳自谓只得佗人待做恶人敬而远之尝有一朝士
久不见谓伯淳曰以伯淳如此聪明因何许多时终不
肯回头来伯淳答以盖恐回头后错也(释回头后错者/便陷流俗也)
今语道则须待要寂灭湛静形便如槁木心便如死灰
岂有直做墙壁木石而谓之道所贵乎智周天地万物
而不遗又几时要如死灰所贵乎动容周旋中礼又几
时要如槁木论心术无如孟子也只谓必有事焉(一本/有而)
卷一 第 21a 页 WYG0715-0119a.png

(人/)
君实之能忠孝诚实只是天资学则元不知学尧夫之
坦夷无思虑纷扰之患亦只是天资自美尔皆非学之
功也(释谓君实尧夫非学恐/大过但学非圣人耳)
持国尝论克已复礼以谓克却不是道伯淳言克便是
克之道持国又言道则不须克伯淳言道则不消克却
不是持国事在圣人则无事可克今日持国须克得已
卷一 第 21b 页 WYG0715-0119b.png

游酢杨时是学得灵利高才也杨时于新学极精今日
一有所问能尽知其短而持之介甫之学大抵支离伯
淳尝与杨时读了数篇其后尽能推类以通之(释学不/先立乎)
(其大者终/有差也)
新政之改亦是吾党争之有大过成就今日之事涂炭
天下亦须两分其罪可也当时天下岌岌乎殆哉介甫
欲去数矣其时介甫直以数事上前卜去就若青苗之
卷一 第 22a 页 WYG0715-0119c.png

当此事大抵上意不欲抑介甫要得人担当了而介甫
之意尚亦无必伯淳尝言管仲犹能言出令当如流水
以顺人心今参政须要做顺人心事何故介甫之意只
恐始为人所沮其后行不得伯淳却道但做顺人心事
人谁不愿从也介甫道此则感贤诚意却为天祺其日
于中书大悖缘是介甫大怒遂以死力争于上前上为
之一以听用从此党分矣莘老受约束而不肯行遂坐
卷一 第 22b 页 WYG0715-0119d.png

见上上言有甚文字伯淳云今咫尺天颜尚不能少回
天意文字更复何用欲去而上问者数四伯淳每以陛
下不宜轻用兵为言朝廷群臣无能任陛下事者以今
日之患观之犹是自家不善从容至如青苗且放过又
且何妨伯淳当言职苦不曾使文字大纲只是于上前
说了其他些小文字只是备礼而已大抵自仁祖朝优
容諌臣当言职者必以诋讦而去为贤习以成风惟恐
卷一 第 23a 页 WYG0715-0120a.png

是为则是为己尚有私意在却不在朝廷不干事理(释/伯)
(淳论介甫事可/以观仁智矣)
今日朝廷所以特恶忌伯淳者以其可理会事只是理
会学这里动则于佗辈是所不便也故特恶之深(释此/谓一)
(薛居/州也)
以吾自处犹是自家当初学未至意未诚其德尚薄无
以感动佗天意此自思则如此然据今日许大气燄当
卷一 第 23b 页 WYG0715-0120b.png

笑也据当时事势又至于今日岂不是命(释小人能乱/人国家亦天)
(意/乎)
人能放这一个身公共放在天地万物中一般看则有
甚妨碍虽万身曾何伤乃知释氏苦根尘者皆是自私
者也(释孔氏无我佛氏有/我故其道不相为谋)
要修持佗这天理则在德须有不言而信者言难为形
状养之则须直不愧屋漏与慎独这是个持养底气象
卷一 第 24a 页 WYG0715-0120c.png

养心者且须是教佗寡欲又差有功(释理欲不并立/此少则彼多)
大凡利害祸福亦须致命须得致之为言直如人以力
自致之谓也得之不得命固己定君子须知佗命方得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盖命苟不知无所不至故君子于
困穷之时须致命便遂得志其得祸得福皆已自致只
要申其志而已(释志立处/便是命也)
尧夫豪杰之士根本不帖帖地伯淳尝戏以乱世之奸
卷一 第 24b 页 WYG0715-0120d.png

仁己犹不认以为人不曾来学伯淳言尧夫自是悠悠
(释尧夫/狂也)
须是大其心使开辟譬如为九层之台须大做脚须得
(释人须思如何/能大其心方得)
元亨者只是始而亨者也此通人物而言谓始初发生
大概一例亨通也及到利贞便是各正性命后属人而
言也利贞者分在性与情只性为本情是性之动处情
卷一 第 25a 页 WYG0715-0121a.png

是正也(释性情一理识情者/识性识性者识情)
医家以不认痛痒谓之不仁人以不知觉不认义理为
不仁譬最近(释医言不仁其气血/滞人言不仁其心死)
横渠教人本只是谓世学胶固故说一个清虚一大只
图得人稍损得没去就道理来而人又更别处走今日
且只道敬(释敬则清/虚自存)
圣人之德行固不可得而名状若颜子底一个气象吾
卷一 第 25b 页 WYG0715-0121b.png

今学者敬而不见得又不安者只是心生亦是太以敬
来做事得重此恭而无礼则劳也恭者私为恭之恭也
礼者非体之礼是自然底道理也只恭而不为自然底
道理故不自在也须是恭而安今容貌必端言语必正
者非是道独善其身要人道如何只是天理合如此本
无私意只是个循理而已(释安在定/静之后)
公琰昨在洛有书室两旁各一牖牖各三十六隔一书
卷一 第 26a 页 WYG0715-0121c.png

中处之此意亦好(释此亦是分天人为/二又分已为三也)
人多言天地外不知天地如何说内外外面毕竟是个
甚若言著外则须似有个规模(释惟无我者/能知无外)
学者用了许多工夫下头须落道了是入异教只为自
家这下元未曾得个安泊处那下说得成熟世人所惑
者鬼神转化佗总有说又费力说道理又打入个无底
之壑故一生出不得今日须是自家这下照得理分明
卷一 第 26b 页 WYG0715-0121d.png

有默识有难名状处然须说尽心知性知天亦须于此
留意(释学至知/天则不惑)
孟子论王道便实徒善不足为政徒法不能自行便先
从养生日说将去既庶既富然后以饱食煖衣而无教
为不可故教之也孟子而后却只有原道一篇其间语
固多病然要之大意尽近理若西铭明是原道之祖宗
也原道却只说到道元未到得西铭意思据子厚之文
卷一 第 27a 页 WYG0715-0122a.png

(君贤相/之业也)
圣人之教以所贵率人释氏以所贱率人(初本无此十/六字卷末注)
(云又学佛者难吾言章一本首/有云下同馀见昨日之会章)学佛者难吾言谓人皆
可以为尧舜则无仆𨽻正叔言人皆可以为尧舜圣人
所愿也其不为尧舜是所自贱也故以为仆𨽻(释虽仆/𨽻亦有)
(尧舜之道小/德川流也)
游酢杨时先知学禅已知向里没安泊处故来此却恐
卷一 第 27b 页 WYG0715-0122b.png

得也吕进伯可爱老而好学理会直是到底天祺自然
有德气似个贵人气象只是却有气短处规规太以事
为重伤于周至却是气局小景庸则只是敏须是天祺
与景庸相济乃为得中也(释切磋琢磨之意故/君子无友则佩弦韦)
人之于患难只有一个处置尽人谋之后却须泰然处
之有人遇一事则心心念念不肯舍毕竟何益若不会
处置了放下便是无义无命也(释义命/是处)
卷一 第 28a 页 WYG0715-0122c.png

他人无缘做得孟子已后未有人及此得此文字省多
少言语且教他人读书要之仁孝之理备于此须臾而
不于此则便不仁不孝也(释西铭是/大心之方)
诗前序必是当时人所传国史明乎得失之迹者是也
不得此则何缘知得此篇是甚意思大序则是仲尼所
作其馀则未必然要之皆得大意只是后之观诗者亦
添入(释由是知小/序不可改也)
卷一 第 28b 页 WYG0715-0122d.png

古无人如此说只孟子分别出来便知尧舜是生而知
之汤武是学而能之文王之德则似尧舜禹之德则似
汤武要之皆是圣人(释孟子几/乎圣矣)
今志于义理而心不安乐者何也此则正是剩一个助
之长虽则心操之则存舍之则亡然而持之太甚便是
必有事焉而正之也亦须且恁去如此者只是德孤德
不孤必有邻到德盛后自无窒碍左右逢其原也(释此/犹有)
卷一 第 29a 页 WYG0715-0123a.png

得此义理在此甚事不尽更有甚事出得视世之功名
事业甚譬如闲视之仁义者甚煦煦孑孑如匹夫匹妇
之为谅也自是天来大事处以此理又曾何足论若得
这个义理便有进处若不得则何缘仰高钻坚在前在
后也竭吾才则又见其卓尔(释天下惟/义理耳)
德者得也须是实到这里才得(释要在默识/不言而信耳)
人于天理昏者是只为嗜欲乱著他庄子言其嗜欲深
卷一 第 29b 页 WYG0715-0123b.png

今天下之士人在朝者又不能言退者遂亡之又不肯
言此非朝廷吉祥虽未见从又不曾有大横见加便岂
可自绝也君臣父子也父子之义不可绝岂有身为侍
从尚食其禄视其危亡曾不论列君臣之义固如是乎
(释此岂惟是/义亦是仁)
所务于穷理非道须尽穷了天下万物之理又不道是
穷得一理到只是要积累多后自然见去(释此亦存/久自熟之)
卷一 第 30a 页 WYG0715-0123c.png

当春秋战国之际天下小国介于大国奔命不暇然足
以自维持数百年此势却似稻塍各有界分约束后世
遂有土崩之势道坏便一时坏陈涉一叛天下遂不支
吾今日堂堂天下只四方一败朝廷遂震何也盖天下
之势正如稻塍各有限隔则卒不能坏今天下却是一
个万顷波要起卒起不得及一起则汹涌遂奈何不得
以祖宗德泽仁厚涵养百馀年间一时柔了人心虽有
卷一 第 30b 页 WYG0715-0123d.png

亦散兵却斗特(一本无/特字)此中国之福也(一本此字下有/非字 释封建)
(郡县要在/得人耳)
不愧屋漏便是爽特气象(释勤亦/慎也)
孔孟之分只是要别个圣人贤人如孟子若为孔子事
业则尽做得只是难似圣人譬如剪䌽以为花花则无
不似处只是无他造化功绥斯来动斯和此是不可及
处(释孔孟之所以/分亦其学力乎)
卷一 第 31a 页 WYG0715-0124a.png

亦未知果能终不疑不知佗既已不疑而终复有疑何
故伯淳言何不问佗疑甚不如剧论(释疑即是/心不定也)
和叔任道担当其风力甚劲然深潜缜密有所不逮于
与叔蔡州谢良佐虽时学中因议州举学试得失便不
复计较建州游酢非昔日之游酢也固是颖然资质温
厚南剑州杨时虽不逮酢然煞颖悟林大节虽差鲁然
所问便能躬行刘质夫久于其事自小来便在此李端
卷一 第 31b 页 WYG0715-0124b.png

也(释于数子/独许与叔)
介甫当初只是要行己志恐天下有异同故只去上心
上把得定佗人不能摇以是拒绝言路进用柔佞之人
使之奉行新法今则是他已去不知今日却留下害事
(释才要行己志便/是私才私便害事)
新进游杨辈数人入太学不惟议论须异且动作亦必
异故为学中以异类待之又皆学春秋愈骇俗矣(释拔/乎流)
卷一 第 32a 页 WYG0715-0124c.png

尧夫诗雪月风花未品题佗便把这些事便与尧舜三
代一般此等语自孟子后无人曾敢如此言来直是无
端又如言文字呈上尧夫皆不恭之甚须信画前元有
易自从删后更无诗这个意思古元未有人道来(释尧/夫近)
(乎生知/语多精)
行已须行诚尽处正叔谓意则善矣然言诚尽则诚之
为道非能尽也尧夫戏谓且就平侧(释此尧夫微讽/正叔之泥耳)
卷一 第 32b 页 WYG0715-0124d.png

伯淳昔在长安仓中闲坐后见长廊柱以意数之已尚
不疑再数之不合不免令人一一声言而数之乃与初
数者无差则知越著心把捉越不定(释用意太/过反差)
吕与叔以气不足而养之此犹只是自养求无疾如道
家修养亦何伤若须要存想飞升此则不可(释气不足/而不自养)
(是自/贼也)
徐禧奴才也善兵者有二万人未必死彼虽十万人亦
卷一 第 33a 页 WYG0715-0125a.png

亦不足恃昔者袁绍以十万阻官渡而曹操只以万卒
取之王莽百万之众而光武昆阳之众有八千仍有在
城者然则只是数千人取之苻坚下淮百万而谢玄才
二万人一麾而乱以此观之兵众则易老适足以资敌
人一败不支则自相揉践至如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普
军之至则是自相残也譬之一人躯干极大一人轻捷
两人相当则拥肿者迟钝为轻捷者出入左右之则必
卷一 第 33b 页 WYG0715-0125b.png

前古未之闻也其源在不任将帅不慎任人阃外之事
将军处之一一中覆皆受庙算上下相徇安得不如此
(元丰元年永洛城事/释用兵惟在得士心)
杨定鬼神之说只是道人心有感通如有人平生不识
一字一日病作却念得一部杜甫诗却有此事天地间
事只是一个有一个无既有即有无即无如杜甫诗者
是世界上实有杜甫诗故人之心病及至精一有个道
卷一 第 34a 页 WYG0715-0125c.png

心之感通也死者托梦亦容有此理有人过江其妻堕
水意其为必死矣故过金山寺为作佛事方追荐次忽
其婢子通传堕水之妻意度在某处作甚事是诚死也
及三二日有渔人撑舟以其妻还之乃未尝死盖旋于
急流中救活之然则其婢子之通传是何也亦是心相
感通既说有感通更说甚生死古今之别(释理起处即/心动动即理)
(应/)
卷一 第 34b 页 WYG0715-0125d.png

规于事为重也昔在司竹常爱用一卒长及将代自见
其人盗笋皮遂治之无少贷罪己正待之复如初略不
介意观其德量如此(释天祺亦其认/理而行者乎)
正叔谓子厚越狱以谓卿监以上不追摄之者以其贵
朝廷有旨追摄可也又请枷项非也不已太辱矣贵贵
以其于近君子厚谓若终不伏则将奈何正叔谓宁使
公事勘不成则休朝廷大义不可亏也子厚以为然(释/义)
卷一 第 35a 页 WYG0715-0126a.png

(阙/)
卷一 第 36a 页 WYG0715-0126c.png

(西/事)须有议论如苻坚寿春之役其朝廷宗室固多有言
者以至宫女张夫人者犹上书谏西晋平吴当取也主
卷一 第 36b 页 WYG0715-0126d.png

亦不能无言又唐师取蔡州此则在中国容其数十年
恣睢然当时以为不宜取者固无义理然亦是有议论
今则庙堂之上无一人言者几何不一言而丧邦也(释/程)
(子窥见宋室后/来削弱之患矣)
胎息之说谓之愈疾则可谓之道则与圣人之学不干
事圣人未尝说著若言神住则气住则是浮屠入定之
法虽谓养气犹是第二节事亦须以心为主其心欲慈
卷一 第 37a 页 WYG0715-0127a.png

又不如此今若言存心养气只是专为此气又所为者
舍大务小舍本趋末有济甚事今言有助于道者只为
柰过何心不下故要得寂湛而已又不似释氏摄心之
术论学若如是则大段杂也亦不须得道只闭目静坐
为可以养心坐如尸立如斋只是要养其志岂知待为
养这些气来又不如是也(释佛孟养气之/说一名而二义)
浮屠之术最善化诱故人多向之然其术所以化众人
卷一 第 37b 页 WYG0715-0127b.png

主心术处加功故今日靡然而同无有异者所谓一正
君而国定也此学极有害以介甫才辨遽施之学者谁
能出其右始则且以利而从其说久而遂安其学今天
下之新法害事处但只消一日除了便没事其学化革
了人心为害最甚其如之何故天下只是一个风风如
是则靡然无不向也(释孟子正人心息/邪说意正如此)
关中学者以今日观之师死而遂倍之却未见其人只
卷一 第 38a 页 WYG0715-0127c.png

馈运之术虽自古亦无不烦民不动摇而足者然于古
则有兵车其中载糗粮百人破二十五人然古者行兵
在中国又不远敌若是深入远处则决无省力且如秦
运海隅之粟以馈边率三十钟而致一石是二百倍以
来今日师行一兵行一夫馈只可供七日其馀日必俱
乏食也且计之须三夫而助一兵仍须十五日便回一
日不回则一日乏食以此校之无善术故兵也者古人
卷一 第 38b 页 WYG0715-0127d.png

目畏尖物此事不得放过便与克下室中率置尖物须
以理胜他尖必不刺人也何畏之有(释欲岂便能诱/人在自窒耳)
自古治乱相承亦常事君子多而小人少则治小人多
君子少则乱然在古亦须朝廷之中君子小人杂进不
似今日剪截得直是齐整不惟不得进用更直憔悴善
类略去近道则须憔悴旧日交游只改节者便于世事
差遂此道理不知为甚正叔近病人有言之曰在他人
卷一 第 39a 页 WYG0715-0128a.png

(乎/)
介甫今日亦不必诛杀人人靡然自从盖只消除尽在
朝异己者在古虽大恶在上一面诛杀亦断不得人议
论今便都无异者(释才欲同/已便非)
今日杂信鬼怪异说只是不先烛理若于事上一一理
会则有甚尽期须只于学上理会(释学明则/百事不差)
师巫在此降言在彼只是抛得远决无此理又言留下
卷一 第 39b 页 WYG0715-0128b.png

世俗所谓鬼神何也聪明如邵尧夫犹不免致疑在此
尝言有人家若虚空中闻人马之声某谓既是人马须
有鞍鞯之类皆全这个是何处得来尧夫言天地之间
亦有一般不有不无底物某谓如此说则须有不有不
无底人马凡百皆尔深不然也(释此足/破惑)
人心作主不定正如一个翻车流转动摇无须臾停所
感万端又如悬镜空中无物不入其中有甚定形不学
卷一 第 40a 页 WYG0715-0128c.png

则与人成就得个甚好见识(一作无意于学则皆不之/察暨用心自观即觉其为)
(害存此纷杂竟/与人成何见识)心若不做一个主怎生柰何张天祺昔
常言自约数年自上著床便不得思量事不思量事后
须强把他这心来制縳亦须寄寓在一个形象皆非自
然君实自谓吾得术矣只管念个中字此则又为中系
缚且中字亦何形象若愚夫不思虑冥然无知此又过
与不及之分也有人胸中常若有两人焉欲为善如有
卷一 第 40b 页 WYG0715-0128d.png

此正交战之验也持其志便气不能乱此大可验要之
圣贤必不害心疾其他疾却未可知他藏府只为元不
曾养养之却在修养家(一作持其志使气不能乱此大/可验要之圣贤必不病心疾他)
(藏府有患则未尝专志于养/焉 释必定而后能静也)
仁祖时北使进言高丽自来臣属北朝近来职贡全缺
殊失臣礼今欲加兵又闻臣属南朝今来报知仁祖不
答及将去也召而前语之曰适议高丽事朕思之只是
卷一 第 41a 页 WYG0715-0129a.png

屠戮百姓北使遂屈无答不觉汗流浃背俯伏于地归
而寝兵他都不言彼兵事势只看这一个天地之量亦
至诚有以格他也(释此亦宋仁/祖之智乎)
问古者百亩今四十一亩馀若以土地计之所收似不
足以供九人之食田百亩九人固不足以天下计之则
亦可家有九人只十六已别受田其馀皆老少也故可
供有不足者又有补助之政又有乡党赒救之义故亦
卷一 第 41b 页 WYG0715-0129b.png

使人谓之哑御史犹可且只是格君心(释此与孟子同耳/若孔子更有法)
正叔尝为葬说有五事相地须使异日决不为路不置
城郭不为沟渠不为贵人所夺不致耕犁所及此大要
也其穴之次设如尊穴南向北首陪葬者前为两列亦
须北首各于其穴安夫妇之位坐于堂上则男东而女
西卧于室中则男外而女内也推此为法观之葬须为
坎室为安若直下便以土实之则许大一块虚土压底
卷一 第 42a 页 WYG0715-0129c.png

胜许多土头有失比化者无使土亲肤之义(释论葬法/惟此为的)
礼言惟天地之祭为越绋而行事此事难行而言越绋
则是犹在殡宫于时无由致得斋又安能脱丧服衣祭
服此皆难行纵天地之祀为不可废则消使冢宰摄尔
昔者英宗初即位有人以此问先生答曰古人居丧百
事皆如常特于祭祀废之则不若无废为愈也子厚正
之曰父在为母丧则不敢见其父不敢以非礼见也今
卷一 第 42b 页 WYG0715-0129d.png

如无祭(释废丧祭天地/天地为至尊也)
勿谓小儿无记性所历事皆能不忘故善养子者当其
婴孩鞠之使得所养全其和气乃至长而性美教之示
以好恶有常至如养犬者不欲其升堂则时其升堂而
朴之若既朴其升堂又复食之于堂则使孰从虽日挞
而求其不升不可得也养异类且尔况人乎故养正者
圣人也(释此若生子罔/不在初之意)
卷一 第 43a 页 WYG0715-0130a.png

只是且以眼定视所极处不见遂以为尽然向曾有于
海上见南极下有大星十则今所见天体盖未定虽似
不可穷然以土圭之法验之日月升降不过三万里中
故以尺五之表测之每一寸当一千里然而中国之到
鄯善莎车已是一万五千里若就彼观日尚只是三万
里中也天下之或寒或暖只缘地形高下如屋阴则寒
屋阳则燠不可言于此所寒矣屋之西北又益寒伯淳
卷一 第 43b 页 WYG0715-0130b.png

并州则知数百里间气候争三月矣若都以此差之则
须争半岁如是则有在此冬至在彼夏至者虽然又没
此事只是一般为冬为夏而已(释以地势辩/寒暑见大雅)
贵姓子弟于饮食玩好之物之类直是一生将身伏事
不懈如管城之陈醋瓶洛中之史画匣是也更有甚事
伯淳与君实尝问观史画犹能题品奈烦伯淳问君实
能如此与佗画否君实曰自家一个身犹不能事持得
卷一 第 44a 页 WYG0715-0130c.png

神农作本草古传一日食药七十死非也若小毒亦不
当尝若大毒一尝而死矣安得生其所以得知者自然
视色嗅味知得是甚气作此药便可攻此病须是学至
此则知自至此(释此与伏羲仰/观俯察同功)
英宗欲改葬西陵当是时潞公对以祸福遂止其语虽
若诡对要之却济事(释事有可用/智者此也)
父子异宫者为命士以上愈贵则愈严故父子异宫犹
卷一 第 44b 页 WYG0715-0130d.png

二程子抄释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