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 第 1a 页 WYG0715-0057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张子抄释卷三
明 吕楠 撰
理窟周礼第一
周礼是周公之书然其间必有末世添入者如盟诅之
属必非周公之意盖盟诅起于王法不行人无所取直
故要之于神所谓国将亡听于神诗云侯诅侯咒靡届
靡究不与民究极则必至于诅咒(释诅咒在诗中亦/有之故周礼云)
张子抄释卷三
明 吕楠 撰
理窟周礼第一
周礼是周公之书然其间必有末世添入者如盟诅之
属必非周公之意盖盟诅起于王法不行人无所取直
故要之于神所谓国将亡听于神诗云侯诅侯咒靡届
靡究不与民究极则必至于诅咒(释诅咒在诗中亦/有之故周礼云)
卷三 第 1b 页 WYG0715-0057b.png
肉刑犹可用于死刑今大辟之罪且如伤旧主者死军
人犯逃走亦死今且以此比刖足彼亦自幸得免死人
观之更不敢犯今之妄人往往轻视其死使之刖足亦
必惧矣此亦仁术(释肉刑显明/能惩人为恶)
六官之职须襟怀洪大方看得盖其规模至大若不得
此心欲事事上致曲穷究凑合此心如是之大必不能
得也释氏锱铢天地可谓至大然不尝为大则为事不
得若畀之一钱则必乱矣至如言四句偈等必先曰人
人犯逃走亦死今且以此比刖足彼亦自幸得免死人
观之更不敢犯今之妄人往往轻视其死使之刖足亦
必惧矣此亦仁术(释肉刑显明/能惩人为恶)
六官之职须襟怀洪大方看得盖其规模至大若不得
此心欲事事上致曲穷究凑合此心如是之大必不能
得也释氏锱铢天地可谓至大然不尝为大则为事不
得若畀之一钱则必乱矣至如言四句偈等必先曰人
卷三 第 2a 页 WYG0715-0058a.png
所恐惧不可思议及在后则亦是小人所共知者事今
所谓死虽奴隶灶间岂不知皆是空彼实是小人所为
后有文士学之增饰其间或引入易中之意或更引他
书文之故其书亦有文者实无所依取庄子虽其言如
此实是畏死亦为事不得(释以周礼对佛庄而/言大小公私便明白)
一市之博百步之地可容万人四方必有屋市官皆居
之所以平物价收滞货禁争讼是决不可缺故市易之
政非官专欲取利亦所以为民百货亦有全不售时官
所谓死虽奴隶灶间岂不知皆是空彼实是小人所为
后有文士学之增饰其间或引入易中之意或更引他
书文之故其书亦有文者实无所依取庄子虽其言如
此实是畏死亦为事不得(释以周礼对佛庄而/言大小公私便明白)
一市之博百步之地可容万人四方必有屋市官皆居
之所以平物价收滞货禁争讼是决不可缺故市易之
政非官专欲取利亦所以为民百货亦有全不售时官
卷三 第 2b 页 WYG0715-0058b.png
则出钱以留之亦有不可买时官皆出而卖之官亦不
可失取利民亦不失通其所滞而应其所急故市易之
政止一市官之事耳非王政之事也(释汉曹参之齐便/以狱市为急市与)
(农亦相等故为政/虽市官亦要择)
井田之易行但朝廷出一令可以不笞一人而定盖人
无敢据土者又须使民悦从其多有田者使不失其为
富借如大臣有据土千顷者不过封与五十里之国则
已过旧所有其他者量多少与一官使有租税人不失
可失取利民亦不失通其所滞而应其所急故市易之
政止一市官之事耳非王政之事也(释汉曹参之齐便/以狱市为急市与)
(农亦相等故为政/虽市官亦要择)
井田之易行但朝廷出一令可以不笞一人而定盖人
无敢据土者又须使民悦从其多有田者使不失其为
富借如大臣有据土千顷者不过封与五十里之国则
已过旧所有其他者量多少与一官使有租税人不失
卷三 第 3a 页 WYG0715-0058c.png
故物治天下之术必自此始今以天下之土棋画分布
人授一方养民之本也后世不制其产止使其力又反
以天子之贵专利公自公民自民不相为计其术自城
起首立四隅一方正矣又增一表又治一方如是百里
之地不日可定何必毁民庐舍坟墓但见表足矣方既
正表自无用待军赋与治沟洫者之田各有处所不可
易旁加与井地是也百里之国为方十里者百十里为
成成出车一乘是百乘也然开方计之百里之国南北
人授一方养民之本也后世不制其产止使其力又反
以天子之贵专利公自公民自民不相为计其术自城
起首立四隅一方正矣又增一表又治一方如是百里
之地不日可定何必毁民庐舍坟墓但见表足矣方既
正表自无用待军赋与治沟洫者之田各有处所不可
易旁加与井地是也百里之国为方十里者百十里为
成成出车一乘是百乘也然开方计之百里之国南北
卷三 第 3b 页 WYG0715-0058d.png
东西各三万步一夫之田为方者万步今聚南北一步
之慱而会东西三万步之长则为方步者三万也是三
夫之田也三三如九则百里之地得九万夫也革车一
乘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以乘计之凡用七万五千
人今有九万夫故百里之国亦可言千乘也以地计之
足容车乘然取之不如是之尽其取之亦什一之法也
其间有山陵林麓不在数(释此亦活法不/泥但要乘时耳)
既使为采地其所得亦十一之法井取一夫之出也然
之慱而会东西三万步之长则为方步者三万也是三
夫之田也三三如九则百里之地得九万夫也革车一
乘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以乘计之凡用七万五千
人今有九万夫故百里之国亦可言千乘也以地计之
足容车乘然取之不如是之尽其取之亦什一之法也
其间有山陵林麓不在数(释此亦活法不/泥但要乘时耳)
既使为采地其所得亦十一之法井取一夫之出也然
卷三 第 4a 页 WYG0715-0059a.png
所食必不得尽必有常限其馀必归诸天子所谓贡也
诸侯卿大夫采地必有贡贡者必于时享天子皆庙受
之是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之义其贡亦有常限食
采之馀致贡外必更有馀此所谓天子币馀之赋也以
此观之古者天子既不养兵财无所用必大段富以此
知井田行至安乐之道后世乃不肯行以为至难复以
天子之威而敛夺人财汲汲终岁亦且不足(释此便是/上好仁下)
(好义处虽赋敛中有井/田法亦均但要用人)
诸侯卿大夫采地必有贡贡者必于时享天子皆庙受
之是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之义其贡亦有常限食
采之馀致贡外必更有馀此所谓天子币馀之赋也以
此观之古者天子既不养兵财无所用必大段富以此
知井田行至安乐之道后世乃不肯行以为至难复以
天子之威而敛夺人财汲汲终岁亦且不足(释此便是/上好仁下)
(好义处虽赋敛中有井/田法亦均但要用人)
卷三 第 4b 页 WYG0715-0059b.png
卿大夫采地圭田皆以为永业所谓世禄之家然古者
世禄之家必不如今日之官户也必有法盖舍役者惟
老者疾者贫者贤者能者服公事者舍此虽世禄之家
役必不免也明矣(释若但世禄不论老疾贫/贤而又免役殃民甚矣)
井田亦无他术始则因命为田官自后则是择贤欲求
古法亦先须熟观文字使上下之意通贯大其胸怀以
观之井田卒归于封建乃定封建必有大功德者然后
可以封建当未封建前天下井邑当如何为治必立田
世禄之家必不如今日之官户也必有法盖舍役者惟
老者疾者贫者贤者能者服公事者舍此虽世禄之家
役必不免也明矣(释若但世禄不论老疾贫/贤而又免役殃民甚矣)
井田亦无他术始则因命为田官自后则是择贤欲求
古法亦先须熟观文字使上下之意通贯大其胸怀以
观之井田卒归于封建乃定封建必有大功德者然后
可以封建当未封建前天下井邑当如何为治必立田
卷三 第 5a 页 WYG0715-0059c.png
大夫治之今既未可议封建只使守令终身亦可为也
所以必要封建者天下之事分得简则治之精不简则
不精今便封建不肖者复逐之又何害岂又以天下之
势不能正一百里之国使诸侯得以交结以乱天下自
非朝廷大不能治安得如此而后世乃谓秦不封建得
策此不知圣人之意也(释郡县选贤而久任亦类封建/地亩限分有定数亦类井田)
一亩城中之宅授于民者所谓廛里国中之地也家谓
之廛二十五家为里此无征其有未授閒宅区外有占
所以必要封建者天下之事分得简则治之精不简则
不精今便封建不肖者复逐之又何害岂又以天下之
势不能正一百里之国使诸侯得以交结以乱天下自
非朝廷大不能治安得如此而后世乃谓秦不封建得
策此不知圣人之意也(释郡县选贤而久任亦类封建/地亩限分有定数亦类井田)
一亩城中之宅授于民者所谓廛里国中之地也家谓
之廛二十五家为里此无征其有未授閒宅区外有占
卷三 第 5b 页 WYG0715-0059d.png
者征之什一使自赋也(释此如后世/罚侵官地)
五亩国宅城中授于士者五亩以其父子异宫有东宫
西宫联兄弟也亦无征城外郭内授于民者亦五亩于
公无征(释此皆/定居)
十亩场圃所任园地也诗十亩之间此也不独筑场纳
稼亦可毓草木也城在郭外征之二十而一盖中有五
亩之宅当受而无征者但五亩外者出税耳(释亦科其/过度耳)
二十五亩宅田士田贾田所任近郊之地也孟子曰馀
五亩国宅城中授于士者五亩以其父子异宫有东宫
西宫联兄弟也亦无征城外郭内授于民者亦五亩于
公无征(释此皆/定居)
十亩场圃所任园地也诗十亩之间此也不独筑场纳
稼亦可毓草木也城在郭外征之二十而一盖中有五
亩之宅当受而无征者但五亩外者出税耳(释亦科其/过度耳)
二十五亩宅田士田贾田所任近郊之地也孟子曰馀
卷三 第 6a 页 WYG0715-0060a.png
夫二十五亩此也宅田士之在郊之宅田也士田所受
圭田也兼宅田共五十亩贾田贾者所受之田孟子曰
卿以下有圭田五十亩此言士者卿士通言之(释亦类/家削之)
(赋/)
五十亩官田牛田赏田牧田者所任远郊之地也官田
庶人在官者之田牛田牧公家牛之田赏田赐之田牧
田有二牧六畜者一也授于乡民者一也此四者皆以
五十亩为区赏田以厚薄多寡给之
圭田也兼宅田共五十亩贾田贾者所受之田孟子曰
卿以下有圭田五十亩此言士者卿士通言之(释亦类/家削之)
(赋/)
五十亩官田牛田赏田牧田者所任远郊之地也官田
庶人在官者之田牛田牧公家牛之田赏田赐之田牧
田有二牧六畜者一也授于乡民者一也此四者皆以
五十亩为区赏田以厚薄多寡给之
卷三 第 6b 页 WYG0715-0060b.png
百亩乡民所受井田不易者也此乡田百亩兼受牧田
五十亩故其征二十而三(释同上/皆有征)
百五十亩田百亩莱五十亩遂人职曰夫廛馀夫亦如
之廛者统百亩之名也又有莱五十亩可薪者也野曰
莱乡曰牧犹民与氓之别其受田之家耕者之外犹有
馀夫则受二十五亩之田莱亦半之故曰亦如之其征
二十而三二百亩田莱百亩此在二十而三与十二之
征之间必更有法
五十亩故其征二十而三(释同上/皆有征)
百五十亩田百亩莱五十亩遂人职曰夫廛馀夫亦如
之廛者统百亩之名也又有莱五十亩可薪者也野曰
莱乡曰牧犹民与氓之别其受田之家耕者之外犹有
馀夫则受二十五亩之田莱亦半之故曰亦如之其征
二十而三二百亩田莱百亩此在二十而三与十二之
征之间必更有法
卷三 第 7a 页 WYG0715-0060c.png
三百亩田百亩莱二百亩者其征十二以莱田半见耕
之田通田莱三百亩都计之得十二也惟其漆林之征
二十而五者其上园地近郊远郊甸稍县都之漆林也
周制受田自一亩至三百亩计九等馀夫增减犹在数
外尔(释以上田皆以肥瘠厚薄分多寡故/有至三百亩者则井田亦甚均乎)
国中以免者多役者少故晚征而早蠲之野以其免者
少役者多故早征而晚蠲之贵者贤者能者服公事者
老疾者多居国中故免者多
之田通田莱三百亩都计之得十二也惟其漆林之征
二十而五者其上园地近郊远郊甸稍县都之漆林也
周制受田自一亩至三百亩计九等馀夫增减犹在数
外尔(释以上田皆以肥瘠厚薄分多寡故/有至三百亩者则井田亦甚均乎)
国中以免者多役者少故晚征而早蠲之野以其免者
少役者多故早征而晚蠲之贵者贤者能者服公事者
老疾者多居国中故免者多
卷三 第 7b 页 WYG0715-0060d.png
近郊疑亦通谓之国中十一使自赋之者盖迫近王城
未容井授故其税十一以为正
远郊二十而三谓远郊地宽虽上上地犹更给莱田五
十亩故其法二十而三馀夫则无莱田六遂然后馀夫
有莱田故遂人职云馀夫亦如之国宅无征则远郊之
宅有征可知(释大抵田/薄则加莱)
周制上田以授食多者下田以授食少者此天下之通
制也又遂人上田莱五十亩中百亩下二百上田莱五
未容井授故其税十一以为正
远郊二十而三谓远郊地宽虽上上地犹更给莱田五
十亩故其法二十而三馀夫则无莱田六遂然后馀夫
有莱田故遂人职云馀夫亦如之国宅无征则远郊之
宅有征可知(释大抵田/薄则加莱)
周制上田以授食多者下田以授食少者此天下之通
制也又遂人上田莱五十亩中百亩下二百上田莱五
卷三 第 8a 页 WYG0715-0061a.png
十亩比远郊井受牧田之民二十而税三者无以异中
莱百亩以肥瘠倍上莱下莱二百亩以肥瘠倍中莱此
二等盖折衷之均矣然授上莱者税二十而三受下莱
者乃多至十二盖田均则食少者优不得不加之税尔
周道如砥此之谓也(释此分田有等且计肥/瘠达近可谓仁至义尽)
周礼惟大宰之职难看盖无许大心胸包罗记得此复
忘彼其混混天下之事当如捕龙蛇虎豹用心力看方
可故议论天下之是非易处天下之事难孔子常语弟
莱百亩以肥瘠倍上莱下莱二百亩以肥瘠倍中莱此
二等盖折衷之均矣然授上莱者税二十而三受下莱
者乃多至十二盖田均则食少者优不得不加之税尔
周道如砥此之谓也(释此分田有等且计肥/瘠达近可谓仁至义尽)
周礼惟大宰之职难看盖无许大心胸包罗记得此复
忘彼其混混天下之事当如捕龙蛇虎豹用心力看方
可故议论天下之是非易处天下之事难孔子常语弟
卷三 第 8b 页 WYG0715-0061b.png
子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其他五官便易看止一职也(释/太)
(宰兼五官之事皆有脉络纲维/必有仁心周至方能有条不紊)
理窟诗书第二
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但仪刑文王则可以取信万邦言
当学文王者也(释学文王/即是学天)
圣人文章无定体诗书易礼春秋只随义理如此而言
李翱有言观诗则不知有书观书则不知有诗亦近之
(释圣人之言固事/因人而立如化工)
(宰兼五官之事皆有脉络纲维/必有仁心周至方能有条不紊)
理窟诗书第二
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但仪刑文王则可以取信万邦言
当学文王者也(释学文王/即是学天)
圣人文章无定体诗书易礼春秋只随义理如此而言
李翱有言观诗则不知有书观书则不知有诗亦近之
(释圣人之言固事/因人而立如化工)
卷三 第 9a 页 WYG0715-0061c.png
文王之于天下都无所与焉文王陟降在帝左右只观
天意如何耳观文王一篇便知文王之美有君人之大
德有事君之小心(释以大德而有小心/便纯亦不已与天合)
万事只一天理舜举十六相去四凶尧岂不能尧固知
四凶之恶然民未被其虐天下未欲去之尧以安民为
难遽去其君则民不安故不去必舜而后因民不堪而
去之也(释只是/时耳)
高宗梦傅说先见容貌此事最神夫梦不必须圣人然
天意如何耳观文王一篇便知文王之美有君人之大
德有事君之小心(释以大德而有小心/便纯亦不已与天合)
万事只一天理舜举十六相去四凶尧岂不能尧固知
四凶之恶然民未被其虐天下未欲去之尧以安民为
难遽去其君则民不安故不去必舜而后因民不堪而
去之也(释只是/时耳)
高宗梦傅说先见容貌此事最神夫梦不必须圣人然
卷三 第 9b 页 WYG0715-0061d.png
后梦为有理但天神不间人入得处便入也万顷之波
与污泥之水皆是受天之光但放来平易心便神也若
圣人起一欲得灵梦之心则心固已不神矣神又焉有
心圣人心不艰难所以神也高宗只是正心思得圣贤
是以有感(释有感必有应/如鹤鸣子和)
尚书难看盖难得胸意如此之大只欲解义则无难也
书称天应如影响其福祸果然否大抵天道不可得而
见惟占之于民人所悦则天必悦之所恶则天必恶之
与污泥之水皆是受天之光但放来平易心便神也若
圣人起一欲得灵梦之心则心固已不神矣神又焉有
心圣人心不艰难所以神也高宗只是正心思得圣贤
是以有感(释有感必有应/如鹤鸣子和)
尚书难看盖难得胸意如此之大只欲解义则无难也
书称天应如影响其福祸果然否大抵天道不可得而
见惟占之于民人所悦则天必悦之所恶则天必恶之
卷三 第 10a 页 WYG0715-0062a.png
只为人心至公也至众也民虽至愚无知惟于私已然
后昏而不明矣至于事不干碍处则是公明大抵众所
向者必是理也理则天道存焉故欲知天者占之于人
可也(释人众处便/是上天耳)
稽众舍己尧也与人为善舜也闻言则拜禹也用人惟
己改过不吝汤也不闻亦式不谏亦入文王也皆虚其
心以为天下也(释此最易知此最难/行圣学大要在此矣)
诗序必是同时所作亦有后人添入者则极浅近自可
后昏而不明矣至于事不干碍处则是公明大抵众所
向者必是理也理则天道存焉故欲知天者占之于人
可也(释人众处便/是上天耳)
稽众舍己尧也与人为善舜也闻言则拜禹也用人惟
己改过不吝汤也不闻亦式不谏亦入文王也皆虚其
心以为天下也(释此最易知此最难/行圣学大要在此矣)
诗序必是同时所作亦有后人添入者则极浅近自可
卷三 第 10b 页 WYG0715-0062b.png
辨也如言不肯饮食教载之只见诗中云饮之食之教
之诲之命彼后车谓之载之便云教载绝不成言语也
又如高子曰灵星之尸分明是高子言更何疑也(释此/与程)
(氏之论合然其大/义则有所受矣)
七月之诗计古人之为天下国家只是豫而已(释忧勤/生豫)
理窟宗法第三
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
系世族与立宗子法宗法不立则人不知统系来处古
之诲之命彼后车谓之载之便云教载绝不成言语也
又如高子曰灵星之尸分明是高子言更何疑也(释此/与程)
(氏之论合然其大/义则有所受矣)
七月之诗计古人之为天下国家只是豫而已(释忧勤/生豫)
理窟宗法第三
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
系世族与立宗子法宗法不立则人不知统系来处古
卷三 第 11a 页 WYG0715-0062c.png
人亦鲜有不知来处者宗子法废后世尚谱牒犹有遗
风谱牒又废人家不知来处无百年之家骨肉无统虽
至亲恩亦薄(释谱系有/仁义之道)
宗子之法不立则朝廷无世臣且如公卿一日崛起于
贫贱之中以至公相宗法不立既死遂族散其家不传
宗法若立则人人各知来处朝廷大有所益或问朝廷
何所益公卿各保其家忠义岂有不立忠义既立朝廷
之本岂有不固今骤得富贵者止能为三四十年之计
风谱牒又废人家不知来处无百年之家骨肉无统虽
至亲恩亦薄(释谱系有/仁义之道)
宗子之法不立则朝廷无世臣且如公卿一日崛起于
贫贱之中以至公相宗法不立既死遂族散其家不传
宗法若立则人人各知来处朝廷大有所益或问朝廷
何所益公卿各保其家忠义岂有不立忠义既立朝廷
之本岂有不固今骤得富贵者止能为三四十年之计
卷三 第 11b 页 WYG0715-0062d.png
造作一区及其所有既死则众子分裂未几荡尽则家
遂不存如此则家且不能保又安能保国家(释此以宗/法存亡论)
(利害甚/明白)
天子建国诸侯建宗亦天理也譬之于木其上下挺立
者本也若是旁枝大段茂盛则本自是须低摧又譬之
于河其正流者河身若是径流泛滥则自然后河身转
而随径流也宗之相承固理也及旁支昌大则须是却
为宗主至如伯邑考又不闻有罪只为武王之圣顾伯
遂不存如此则家且不能保又安能保国家(释此以宗/法存亡论)
(利害甚/明白)
天子建国诸侯建宗亦天理也譬之于木其上下挺立
者本也若是旁枝大段茂盛则本自是须低摧又譬之
于河其正流者河身若是径流泛滥则自然后河身转
而随径流也宗之相承固理也及旁支昌大则须是却
为宗主至如伯邑考又不闻有罪只为武王之圣顾伯
卷三 第 12a 页 WYG0715-0063a.png
邑考不以承太王之绪故须立武王所以然者与其使
祖先享卿大夫之祭不若享人君之礼至如人有数子
长者至微贱不立其间一子仕宦则更不问长少须是
士人承祭祀古所谓支子不祭也者惟使宗子立庙主
之而已支子虽不得祭至于斋戒致其诚意则与祭者
不异与则以身执事不可与则以物助之但不别立庙
为位行事而已后世如欲立宗子当从此义虽不与祭
情亦可安若不立宗子徒欲废祭适足长惰慢之志不
祖先享卿大夫之祭不若享人君之礼至如人有数子
长者至微贱不立其间一子仕宦则更不问长少须是
士人承祭祀古所谓支子不祭也者惟使宗子立庙主
之而已支子虽不得祭至于斋戒致其诚意则与祭者
不异与则以身执事不可与则以物助之但不别立庙
为位行事而已后世如欲立宗子当从此义虽不与祭
情亦可安若不立宗子徒欲废祭适足长惰慢之志不
卷三 第 12b 页 WYG0715-0063b.png
若使之祭犹愈于己也(释说重宗所以敬祖之义昭/然至一子仕宦承祭又明)
礼言祭毕然后敢私祭为如父有二子幼子欲祭父来
兄家祭之此是私祭祖有诸孙适长孙祭者祭于长孙
之家是为公祭(释公祭便/是有宗道)
理窟礼乐第四
礼反其所自生乐乐其所自成礼别异不忘本而后能
推本为之节文乐统同乐吾分而已礼天生自有分别
人须推原其自然故言反其所自生乐则得其所乐即
礼言祭毕然后敢私祭为如父有二子幼子欲祭父来
兄家祭之此是私祭祖有诸孙适长孙祭者祭于长孙
之家是为公祭(释公祭便/是有宗道)
理窟礼乐第四
礼反其所自生乐乐其所自成礼别异不忘本而后能
推本为之节文乐统同乐吾分而已礼天生自有分别
人须推原其自然故言反其所自生乐则得其所乐即
卷三 第 13a 页 WYG0715-0063c.png
是乐也更何所待是乐其所自成(释同异只/是仁义)
周礼言乐六变而致物各异此恐非周公之制作本意
事亦不能如是确然若谓天神降地祗出人鬼可得而
礼则庸有此理(释六变亦/大略言耳)
问角徵羽皆有主出于唇齿喉舌独宫声全出于口曰
以兼五声也徵恐只是徵平或避讳为徵仄如是则清
浊平仄不同矣齿舌之音异矣(释五声恐亦关五藏并/达五行到律吕调和处)
(便是阴阳适均故/能感天地格鬼神)
周礼言乐六变而致物各异此恐非周公之制作本意
事亦不能如是确然若谓天神降地祗出人鬼可得而
礼则庸有此理(释六变亦/大略言耳)
问角徵羽皆有主出于唇齿喉舌独宫声全出于口曰
以兼五声也徵恐只是徵平或避讳为徵仄如是则清
浊平仄不同矣齿舌之音异矣(释五声恐亦关五藏并/达五行到律吕调和处)
(便是阴阳适均故/能感天地格鬼神)
卷三 第 13b 页 WYG0715-0063d.png
声音之道与天地同和与政通蚕吐丝而商弦绝正与
天地相应方蚕吐丝木之气极盛之时商金之气衰如
言律中太簇律中林钟于此盛则彼衰方春木当盛却
金气不衰便是不与天地之气相应(释声是气所为故/天人原是一气一)
(心一声故有/此感彼应)
郑卫之音自古以为邪淫之乐何也盖卫之地滨大河
沙地土不厚其间人自然气轻浮其地不苦费耕耨物
亦能生故其人偷脱怠弛惰慢颓靡其人情如此其声
天地相应方蚕吐丝木之气极盛之时商金之气衰如
言律中太簇律中林钟于此盛则彼衰方春木当盛却
金气不衰便是不与天地之气相应(释声是气所为故/天人原是一气一)
(心一声故有/此感彼应)
郑卫之音自古以为邪淫之乐何也盖卫之地滨大河
沙地土不厚其间人自然气轻浮其地不苦费耕耨物
亦能生故其人偷脱怠弛惰慢颓靡其人情如此其声
卷三 第 14a 页 WYG0715-0064a.png
音同之故闻其乐使人如此懈慢其地平下其间人自
然意气柔弱怠惰其土足以生古所谓息土之民不才
者此也若四夷则皆据高山溪谷故其气刚劲此四夷
常胜中国者此也(释地气带/得天性)
礼非止著见于外亦有无体之礼盖礼之原在心礼者
圣人之成法也除了礼天下更无道矣欲养民当自井
田始治民则教化刑罚俱不出于礼外五常出于凡人
之常情五典人日日为但不知耳今之人自少见其父
然意气柔弱怠惰其土足以生古所谓息土之民不才
者此也若四夷则皆据高山溪谷故其气刚劲此四夷
常胜中国者此也(释地气带/得天性)
礼非止著见于外亦有无体之礼盖礼之原在心礼者
圣人之成法也除了礼天下更无道矣欲养民当自井
田始治民则教化刑罚俱不出于礼外五常出于凡人
之常情五典人日日为但不知耳今之人自少见其父
卷三 第 14b 页 WYG0715-0064b.png
祖从仕或见其乡闾仕者其心止欲得利禄纵欲于义
理更不留意有天生性美则或能孝友廉节者不美者
纵恶而已性元不曾识磨砺(释礼行则/性自存)
能答曾子之问能教孺悲之学斯可以言知礼矣进人
之速无如礼(释不止礼也道在其/中矣故能答不答)
学者行礼时人不过以为迂彼以为迂在我乃是径捷
此则从吾所好文则要密察心则要洪放如天地自然
从容中礼者盛德之至也(释洪放而又/密察便是道)
理更不留意有天生性美则或能孝友廉节者不美者
纵恶而已性元不曾识磨砺(释礼行则/性自存)
能答曾子之问能教孺悲之学斯可以言知礼矣进人
之速无如礼(释不止礼也道在其/中矣故能答不答)
学者行礼时人不过以为迂彼以为迂在我乃是径捷
此则从吾所好文则要密察心则要洪放如天地自然
从容中礼者盛德之至也(释洪放而又/密察便是道)
卷三 第 15a 页 WYG0715-0064c.png
理窟气质第五
变化气质孟子曰居移气养移体况居天下之广居者
乎居仁由义自然心和而体正更要约时但拂去旧日
所为使动作皆中礼则气质自然全好礼曰心广体胖
心既弘大则自然安舒而乐也若心但能弘大不谨敬
则不立若但能谨敬而心不弘大则入于隘须宽而敬
大抵有诸中者必形外故君子心和则气和心正则气
正其始也固亦须矜持古之为冠者以重其首为履以
变化气质孟子曰居移气养移体况居天下之广居者
乎居仁由义自然心和而体正更要约时但拂去旧日
所为使动作皆中礼则气质自然全好礼曰心广体胖
心既弘大则自然安舒而乐也若心但能弘大不谨敬
则不立若但能谨敬而心不弘大则入于隘须宽而敬
大抵有诸中者必形外故君子心和则气和心正则气
正其始也固亦须矜持古之为冠者以重其首为履以
卷三 第 15b 页 WYG0715-0064d.png
重其足至于盘盂几杖为铭皆以慎戒之(释洪大敬谨/固是调气亦)
(是养/性)
人之气质美恶与贵贱夭寿之理皆是所受定分如气
质恶者学即能移今人所以多为气所使而不得为贤
者盖为不知学古之人在乡闾之中其师长朋友日相
教训则自然贤者多但学至于成性则气无由胜孟子
谓气壹则动志动犹言移易吾志壹亦能动气必学至
于如天则能成性(释既成性其气皆变/矣气变后便与天通)
(是养/性)
人之气质美恶与贵贱夭寿之理皆是所受定分如气
质恶者学即能移今人所以多为气所使而不得为贤
者盖为不知学古之人在乡闾之中其师长朋友日相
教训则自然贤者多但学至于成性则气无由胜孟子
谓气壹则动志动犹言移易吾志壹亦能动气必学至
于如天则能成性(释既成性其气皆变/矣气变后便与天通)
卷三 第 16a 页 WYG0715-0065a.png
天本无心及其生成万物则须归功于天曰此天地之
仁也仁人则须索做始则须勉勉终则复自然人须当
存此心及用得熟却恐忘了若事有汩没则此心旋失
失而复求之则才得如旧耳若能常存而不失则就上
日进立得此心方是学不错然后要学此心之约到无
去处也立本以此心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是亦从
此而辨非亦从此而辨矣以此存心则无有不善(释存/心熟)
(只是/仁熟)
仁也仁人则须索做始则须勉勉终则复自然人须当
存此心及用得熟却恐忘了若事有汩没则此心旋失
失而复求之则才得如旧耳若能常存而不失则就上
日进立得此心方是学不错然后要学此心之约到无
去处也立本以此心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是亦从
此而辨非亦从此而辨矣以此存心则无有不善(释存/心熟)
(只是/仁熟)
卷三 第 16b 页 WYG0715-0065b.png
古人耕且学则能之后人耕且学则为奔迫反动其心
何者古人安分至一箪食一豆羹易衣而出只如此其
分也后人则多欲故难能然此事均是人情之难故以
为贵(释学之难易只/在欲之多少)
孔子文王尧舜皆则是在此立志此中道也更勿疑圣
人于此上别有心人志所以不立非才之罪也善取善
者虽于不若已采取亦有益心苟不求益则虽与仲尼
处何益君子于不善见之犹求益况朋友交相取益乎
何者古人安分至一箪食一豆羹易衣而出只如此其
分也后人则多欲故难能然此事均是人情之难故以
为贵(释学之难易只/在欲之多少)
孔子文王尧舜皆则是在此立志此中道也更勿疑圣
人于此上别有心人志所以不立非才之罪也善取善
者虽于不若已采取亦有益心苟不求益则虽与仲尼
处何益君子于不善见之犹求益况朋友交相取益乎
卷三 第 17a 页 WYG0715-0065c.png
人于异端但有一事存之于心便不能至理其可取者
亦尔可取者不害为忠臣孝子(释此只/是虚)
如是心不能存得牢固操则存舍则亡道义无由得
生如地之安静不动然后可以载物生长以出万物若
今学者之心出入无时记得时存记不得时即休如此
则道义从何而生(释只是定耳譬/之地甚明白)
后生可畏有意于古则虽科举不能害其志不如绝利
一源(释论科举优于程子/但人鲜不为其所夺)
亦尔可取者不害为忠臣孝子(释此只/是虚)
如是心不能存得牢固操则存舍则亡道义无由得
生如地之安静不动然后可以载物生长以出万物若
今学者之心出入无时记得时存记不得时即休如此
则道义从何而生(释只是定耳譬/之地甚明白)
后生可畏有意于古则虽科举不能害其志不如绝利
一源(释论科举优于程子/但人鲜不为其所夺)
卷三 第 17b 页 WYG0715-0065d.png
学者有息时一如木偶人牵搐则动舍之则息一日而
万生万死学者有息时亦与死无异是心死也身虽生
身亦本物也天下之物多矣学者本以道为生道息则
死也终是伪物当以木偶人为譬以自戒知息为大不
善因设恶譬如此只欲不息(释息便是人欲/故曰人心惟危)
君子不必避他人之言以为太柔太弱至于曕视亦有
节视有上下视高则气高视下则心柔故视国君者不
离绅带之中学者先须去客气其为人刚行则终不肯
万生万死学者有息时亦与死无异是心死也身虽生
身亦本物也天下之物多矣学者本以道为生道息则
死也终是伪物当以木偶人为譬以自戒知息为大不
善因设恶譬如此只欲不息(释息便是人欲/故曰人心惟危)
君子不必避他人之言以为太柔太弱至于曕视亦有
节视有上下视高则气高视下则心柔故视国君者不
离绅带之中学者先须去客气其为人刚行则终不肯
卷三 第 18a 页 WYG0715-0066a.png
进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盖目者人之所常用且
心常记之视之上下且试之已之敬傲必见于视所以
欲下其视者欲柔其心也柔其心则听言敬且信人之
有朋不为燕安所以辅佐其仁今之朋友择其善柔以
相与拍肩执袂以为契合一言不合怒气相加朋友之
际欲其相下不倦故于朋友之间主其敬者日相亲与
得效最速仲尼尝曰吾见其居于位也与先生并行也
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则学者先须温柔温柔则可
心常记之视之上下且试之已之敬傲必见于视所以
欲下其视者欲柔其心也柔其心则听言敬且信人之
有朋不为燕安所以辅佐其仁今之朋友择其善柔以
相与拍肩执袂以为契合一言不合怒气相加朋友之
际欲其相下不倦故于朋友之间主其敬者日相亲与
得效最速仲尼尝曰吾见其居于位也与先生并行也
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则学者先须温柔温柔则可
卷三 第 18b 页 WYG0715-0066b.png
以进于学诗曰温温恭人惟德之基盖其所益之多多
闻见适足以长小人之气君子庄敬日强始则须拳拳
服膺出于牵勉至于中礼却从容如此方是为已之学
乡党说孔子之形色之谨亦是敬此皆变化气质之道
也(释人知谦/虚方有进)
求养之道心只求是而已盖心弘则是不弘则不是心
大则百物皆通心小则百物皆病悟后心常弘触理皆
在吾术内睹一物又敲点着此心临一事又记念着此
闻见适足以长小人之气君子庄敬日强始则须拳拳
服膺出于牵勉至于中礼却从容如此方是为已之学
乡党说孔子之形色之谨亦是敬此皆变化气质之道
也(释人知谦/虚方有进)
求养之道心只求是而已盖心弘则是不弘则不是心
大则百物皆通心小则百物皆病悟后心常弘触理皆
在吾术内睹一物又敲点着此心临一事又记念着此
卷三 第 19a 页 WYG0715-0066c.png
心常不为物所牵引去视灯烛亦足以警道大率因一
事长一智只为持得术博凡物常不能出博大之中(释/心)
(存则自能开悟能/开悟则自能博大)
求心之始如有所得久思则茫然复失何也夫求心不
得其要钻研太甚则惑心之要只是欲平旷熟后无心
如天简易不已今有心以求其虚则是已起一心无由
得虚切不得令心烦求之太切则反昏惑孟子所谓助
长也孟子亦只言存养而已此非可以聪明思虑力所
事长一智只为持得术博凡物常不能出博大之中(释/心)
(存则自能开悟能/开悟则自能博大)
求心之始如有所得久思则茫然复失何也夫求心不
得其要钻研太甚则惑心之要只是欲平旷熟后无心
如天简易不已今有心以求其虚则是已起一心无由
得虚切不得令心烦求之太切则反昏惑孟子所谓助
长也孟子亦只言存养而已此非可以聪明思虑力所
卷三 第 19b 页 WYG0715-0066d.png
能致也然而得博学于文以求义理则亦动其心乎夫
思虑不违是心而已尺蠖之屈以求伸也龙蛇之蛰以
全身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此交
相养之道夫屈者所以求伸也勤学所以修身也博文
所以崇德也惟博文则可以力致人平居又不可以全
无思虑须是考前言往行观昔人制节如此以行其事
而已故动焉而无不中理(释只是定后/便能有进)
立本既正然后修持修持之道既须虚心又须得礼内
思虑不违是心而已尺蠖之屈以求伸也龙蛇之蛰以
全身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此交
相养之道夫屈者所以求伸也勤学所以修身也博文
所以崇德也惟博文则可以力致人平居又不可以全
无思虑须是考前言往行观昔人制节如此以行其事
而已故动焉而无不中理(释只是定后/便能有进)
立本既正然后修持修持之道既须虚心又须得礼内
卷三 第 20a 页 WYG0715-0067a.png
外发明此合内外之道也当是畏圣人之言考前言往
行以畜其德度义择善而行之致文于事业而能尽义
者只是要学晓夕参详比较所以尽义惟博学然后有
可得以参校琢磨学博则转密察钻之弥坚于实处转
笃实转诚转信故只是要博学学愈博则义愈精微舜
好问好察迩言皆所以尽精微也舜与仲尼心则同至
于密察处料得未如孔子大抵人君则有辅弼疑丞中
守至正而已若学者则事必欲皆自能又将道辅于人
行以畜其德度义择善而行之致文于事业而能尽义
者只是要学晓夕参详比较所以尽义惟博学然后有
可得以参校琢磨学博则转密察钻之弥坚于实处转
笃实转诚转信故只是要博学学愈博则义愈精微舜
好问好察迩言皆所以尽精微也舜与仲尼心则同至
于密察处料得未如孔子大抵人君则有辅弼疑丞中
守至正而已若学者则事必欲皆自能又将道辅于人
卷三 第 20b 页 WYG0715-0067b.png
舜为人君犹起于侧微(释精微只在广大中故/好问好察巨细一道)
学者所志至大犹恐所得浅况可便志其小苟志其小
志在行一节而已若欲行信亦未必能信自古有多少
要如仲尼者然未有如仲尼者颜渊学仲尼不幸短命
孟子志仲尼亦不如仲尼至如乐正子为信人为善人
其学亦全得道之大体方能如此又如漆雕开言吾斯
之未能信亦未说信甚事只是谓于道未信也(释仲兄/只是好)
(古敏求/过人)
学者所志至大犹恐所得浅况可便志其小苟志其小
志在行一节而已若欲行信亦未必能信自古有多少
要如仲尼者然未有如仲尼者颜渊学仲尼不幸短命
孟子志仲尼亦不如仲尼至如乐正子为信人为善人
其学亦全得道之大体方能如此又如漆雕开言吾斯
之未能信亦未说信甚事只是谓于道未信也(释仲兄/只是好)
(古敏求/过人)
卷三 第 21a 页 WYG0715-0067c.png
慎喜怒此只矫其末而不知治其本宜矫轻警惰若天
祺(公之弟/御史)气重也亦有矫情过实处(释矫在偏处用则/可不然则过实)
人多言安于贫贱其实只是计穷力屈才短不能营画
耳稍动得恐未肯安之须是诚知义理之乐于利欲也
乃能(释到乐处则真/知矣除是孔颜)
天资美不足为功惟矫恶为善矫惰为勤方是为功人
必不能便无是心须使思虑但使常游心于义理之间
立本处以易简为是接物处以时中为是易简而天下
祺(公之弟/御史)气重也亦有矫情过实处(释矫在偏处用则/可不然则过实)
人多言安于贫贱其实只是计穷力屈才短不能营画
耳稍动得恐未肯安之须是诚知义理之乐于利欲也
乃能(释到乐处则真/知矣除是孔颜)
天资美不足为功惟矫恶为善矫惰为勤方是为功人
必不能便无是心须使思虑但使常游心于义理之间
立本处以易简为是接物处以时中为是易简而天下
卷三 第 21b 页 WYG0715-0067d.png
之理得时中则要博学素备(释易简只是无私曲心博/学便知太过不及非谓泛)
(观/也)
理窟义理第六
学未至而好语变者必知终有患盖变不可轻议若骤
然语变则知操术已不正(释此未能立而言/权鲜不仆矣之意)
人到向道后俄顷不舍岂暇安寝然君子向晦入燕处
君子随物而止故入燕处然其仁义功业之心未尝忘
但以其物之皆息吾兀然而坐无以为接无以为功业
(观/也)
理窟义理第六
学未至而好语变者必知终有患盖变不可轻议若骤
然语变则知操术已不正(释此未能立而言/权鲜不仆矣之意)
人到向道后俄顷不舍岂暇安寝然君子向晦入燕处
君子随物而止故入燕处然其仁义功业之心未尝忘
但以其物之皆息吾兀然而坐无以为接无以为功业
卷三 第 22a 页 WYG0715-0068a.png
须亦入息(释只是随时动静如天之春冬然/不道冬全无生意亦自藏在里面)
此学以为绝耶何因复有此议论以为兴耶然而学者
不博孟子曰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孔子曰天之未
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今欲功及天下故必多栽培
学则道可传矣(释此子厚以孔/孟自处之实)
人不知学其任智自以为人莫及以理观之其用智乃
痴耳棋酒书画其术同均无益也坐寝息其术同差近
有益也惟与朋友燕会议论良益也然大义大节须要
此学以为绝耶何因复有此议论以为兴耶然而学者
不博孟子曰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孔子曰天之未
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今欲功及天下故必多栽培
学则道可传矣(释此子厚以孔/孟自处之实)
人不知学其任智自以为人莫及以理观之其用智乃
痴耳棋酒书画其术同均无益也坐寝息其术同差近
有益也惟与朋友燕会议论良益也然大义大节须要
卷三 第 22b 页 WYG0715-0068b.png
知若细微亦不必知也(释程子又曰两相/观为善功夫多)
凡人为上则易为下则难然不能为下亦未能使下不
尽其情伪也大抵使人常在其前已尝为之则能使人
凡事蔽盖不见底只是不求益有人不肯言其道义所
得所至不得见底又非于吾言无所不说(释此只是不/肯真学故表)
(里不/一)
人虽有功不及于学心亦不宜忘心苟不忘则虽接人
事即是实行莫非道也心若忘之则终身由之只是俗
凡人为上则易为下则难然不能为下亦未能使下不
尽其情伪也大抵使人常在其前已尝为之则能使人
凡事蔽盖不见底只是不求益有人不肯言其道义所
得所至不得见底又非于吾言无所不说(释此只是不/肯真学故表)
(里不/一)
人虽有功不及于学心亦不宜忘心苟不忘则虽接人
事即是实行莫非道也心若忘之则终身由之只是俗
卷三 第 23a 页 WYG0715-0068c.png
事(释无事/无心)
今人自强自是乐己之同恶己之异便是有固必意我
无由得虚学者理会到此虚心处则教者不须言求之
书合者即是圣言不合者则后儒添入也(释虚心见理/便真无窒故)
也
尊其所闻则高明行其所知则光大凡未理会至实处
如空中立终不曾踏着实地性刚者易立和者易达人
只有立与达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然则刚与
今人自强自是乐己之同恶己之异便是有固必意我
无由得虚学者理会到此虚心处则教者不须言求之
书合者即是圣言不合者则后儒添入也(释虚心见理/便真无窒故)
也
尊其所闻则高明行其所知则光大凡未理会至实处
如空中立终不曾踏着实地性刚者易立和者易达人
只有立与达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然则刚与
卷三 第 23b 页 WYG0715-0068d.png
和犹是一偏惟大达则必立大立则必达(释大立大达/只是义与仁)
闻见之善者谓之学则可谓之道则不可须是自求已
能寻见义理则自有旨趣自得之则居之安矣(释因闻/见有得)
(亦不可/谓非道)
道德性命是长在不死之物也已身死此则常在(释此/道之)
(常在即已/身亦常在)
释氏之言学以心役物使物不役心周孔之道岂是物
能役心虚室生白(释虚生白只/是诚则明矣)
闻见之善者谓之学则可谓之道则不可须是自求已
能寻见义理则自有旨趣自得之则居之安矣(释因闻/见有得)
(亦不可/谓非道)
道德性命是长在不死之物也已身死此则常在(释此/道之)
(常在即已/身亦常在)
释氏之言学以心役物使物不役心周孔之道岂是物
能役心虚室生白(释虚生白只/是诚则明矣)
卷三 第 24a 页 WYG0715-0069a.png
此道自孟子后千有馀岁今日复有知者若此道天不
欲明则不使今日人有知者既使人知之似有复明之
理志于道者能自出义理则是成器(释张子自/任类孟子)
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曰能者是今日不
能而能之若以圣人之能而为不能则狂者矣终身而
莫能得也
学贵心悟守旧无功(释心悟便/是心常存)
知德斯知言已尝自知其德然后能识言也人虽言之
欲明则不使今日人有知者既使人知之似有复明之
理志于道者能自出义理则是成器(释张子自/任类孟子)
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曰能者是今日不
能而能之若以圣人之能而为不能则狂者矣终身而
莫能得也
学贵心悟守旧无功(释心悟便/是心常存)
知德斯知言已尝自知其德然后能识言也人虽言之
卷三 第 24b 页 WYG0715-0069b.png
已未尝知其德岂识其言须是已知是德然后能识是
言犹曰知孝之德则知孝之言也(释知德后已/行过故识言)
为学大益在自能变化气质不尔卒无所发明不得见
圣人之奥故学者先须变化气质变化气质与虚心相
表里(释岂止/表里)
学不能推究事理只是心粗至如颜子未至于圣人处
犹是心粗(释未化/故也)
学者言不能识得尽多相违戾是为无天德今颦眉以
言犹曰知孝之德则知孝之言也(释知德后已/行过故识言)
为学大益在自能变化气质不尔卒无所发明不得见
圣人之奥故学者先须变化气质变化气质与虚心相
表里(释岂止/表里)
学不能推究事理只是心粗至如颜子未至于圣人处
犹是心粗(释未化/故也)
学者言不能识得尽多相违戾是为无天德今颦眉以
卷三 第 25a 页 WYG0715-0069c.png
思已失其心也盖心本至神如此则已将不神害其至
神矣(释至神处/思亦已)
且滋养其明明则求经义将自见矣又不可徒养须观
他前言往行便畜得已德若要成德须是速行之(释明/行一)
(理/)
当自立说以明性不可以遗言附会解之若孟子言不
成章不达及四体不言而喻此非孔子曾言而孟子言
之此是心解也(释才能立说便是/学过不是袭取)
神矣(释至神处/思亦已)
且滋养其明明则求经义将自见矣又不可徒养须观
他前言往行便畜得已德若要成德须是速行之(释明/行一)
(理/)
当自立说以明性不可以遗言附会解之若孟子言不
成章不达及四体不言而喻此非孔子曾言而孟子言
之此是心解也(释才能立说便是/学过不是袭取)
卷三 第 25b 页 WYG0715-0069d.png
读书少则无由考校得义精盖书以维持此心一时放
下则一时德性有懈读书则此心常在不读书则终看
义理不见书须成诵精思多在夜中或静坐得之不记
则思不起但通贯得大原后书亦易记所以观书者释
己之疑明己之未达每见每知所益则学进矣于不疑
处有疑方是进矣(释须有疑/后方明)
孔子适周诚有访乐于苌弘问礼于老𣆀老𣆀未必是
今老子观老子薄礼恐非其人然不害为两老子犹左
下则一时德性有懈读书则此心常在不读书则终看
义理不见书须成诵精思多在夜中或静坐得之不记
则思不起但通贯得大原后书亦易记所以观书者释
己之疑明己之未达每见每知所益则学进矣于不疑
处有疑方是进矣(释须有疑/后方明)
孔子适周诚有访乐于苌弘问礼于老𣆀老𣆀未必是
今老子观老子薄礼恐非其人然不害为两老子犹左
卷三 第 26a 页 WYG0715-0070a.png
丘明别有作传者也(释言亦有为而发不/可道老子是二人)
家语国语虽于古事有所證明然皆乱世之事不可以
證先王之法
观书且勿观史学理会急处亦无暇观也然观史又胜
于游山水林石之趣始似可爱终无益不如游心经籍
义理之间(释读经后/看史易)
心解则求义自明不必字字相校譬之目明者万物纷
错于前不足为害若目昏者虽枯木朽株皆足为梗(释/觉)
家语国语虽于古事有所證明然皆乱世之事不可以
證先王之法
观书且勿观史学理会急处亦无暇观也然观史又胜
于游山水林石之趣始似可爱终无益不如游心经籍
义理之间(释读经后/看史易)
心解则求义自明不必字字相校譬之目明者万物纷
错于前不足为害若目昏者虽枯木朽株皆足为梗(释/觉)
卷三 第 26b 页 WYG0715-0070b.png
(思后始/自得)
观书且不宜急迫了意思则都不见须是大体上求之
言则指也指则所视者远矣若只泥文而不求大体则
失之是小儿视指之类也常引小儿以手指物示之而
不能求物以视焉只视于手及无物则加怒耳(释言为/大人之)
(学不当如/小儿识见)
博大之心未明观书见一言大一言小不从博大中来
皆未识尽既闻中道不易处且休会归诸经义已未能
观书且不宜急迫了意思则都不见须是大体上求之
言则指也指则所视者远矣若只泥文而不求大体则
失之是小儿视指之类也常引小儿以手指物示之而
不能求物以视焉只视于手及无物则加怒耳(释言为/大人之)
(学不当如/小儿识见)
博大之心未明观书见一言大一言小不从博大中来
皆未识尽既闻中道不易处且休会归诸经义已未能
卷三 第 27a 页 WYG0715-0070c.png
尽天下之理如何尽天下之言闻一句语则起一重心
所以处得心烦此是心小则百物皆病也今既闻师言
此理是不易虽掩卷守吾心可矣凡经义不过取證明
而已故虽有不识字者何害为善易曰一致而百虑既
得一致之理虽不百虑亦何妨既得此心复因狂乱而
失之譬诸亡羊者挟策读书与饮酒博塞其亡羊则一
也可不监(释明博大之心亦/只是会本穷源)
人之迷经者盖已所守未明故常为语言可以移动已
所以处得心烦此是心小则百物皆病也今既闻师言
此理是不易虽掩卷守吾心可矣凡经义不过取證明
而已故虽有不识字者何害为善易曰一致而百虑既
得一致之理虽不百虑亦何妨既得此心复因狂乱而
失之譬诸亡羊者挟策读书与饮酒博塞其亡羊则一
也可不监(释明博大之心亦/只是会本穷源)
人之迷经者盖已所守未明故常为语言可以移动已
卷三 第 27b 页 WYG0715-0070d.png
守既定虽孔孟之言有纷错亦不须思而改之复锄去
其繁使词简而意备(释只是极/高明便见)
经籍亦须记得虽有舜禹之智吟而不言不如聋盲之
指麾故记得便说得说得便行得故始学亦不可无诵
数(释自是切实次序若记得止/为说得不为行得便不是)
某观中庸义二十年每观每有义已长得一格六经循
环年欲一观观书以静为心但只是物不入心然人岂
能长静须以制其乱(释观书亦制心乱之一方大抵/古人言行多是治心病的方子)
其繁使词简而意备(释只是极/高明便见)
经籍亦须记得虽有舜禹之智吟而不言不如聋盲之
指麾故记得便说得说得便行得故始学亦不可无诵
数(释自是切实次序若记得止/为说得不为行得便不是)
某观中庸义二十年每观每有义已长得一格六经循
环年欲一观观书以静为心但只是物不入心然人岂
能长静须以制其乱(释观书亦制心乱之一方大抵/古人言行多是治心病的方子)
卷三 第 28a 页 WYG0715-0071a.png
发源端本处既不误则义可以自求
尝谓文字若史书历过见得无可取则可放下如此则
一日之力可以了六七卷书又学史不为为人对人耻
有所不知意只在相胜医书虽圣人存此亦不须大段
学不会亦不甚害事会得不过惠及骨肉间延得顷刻
之生决无长生之理若穷理尽性则自会得如文集文
选之类看得数篇无所取便可放下如道藏释典不看
亦无害既如此则无可得看唯是有义理也故六经则
尝谓文字若史书历过见得无可取则可放下如此则
一日之力可以了六七卷书又学史不为为人对人耻
有所不知意只在相胜医书虽圣人存此亦不须大段
学不会亦不甚害事会得不过惠及骨肉间延得顷刻
之生决无长生之理若穷理尽性则自会得如文集文
选之类看得数篇无所取便可放下如道藏释典不看
亦无害既如此则无可得看唯是有义理也故六经则
卷三 第 28b 页 WYG0715-0071b.png
须着循环能使昼夜不息理会得六七年则自无可得
看若义理则尽无穷待自家长得一格则又见得别
语道断自仲尼不知仲尼以前更有古可稽虽文字不
能傅然义理不灭则须有此言语不到得绝(释道自开/辟便有人)
(能言只至仲/尼宏精耳)
由学者至颜子一节由颜子至仲尼一节是至难进也
二节犹二关然而得仲尼地位亦少诗礼不得孔子谓
学诗学礼以言以立不止谓学者圣人既到后直知须
看若义理则尽无穷待自家长得一格则又见得别
语道断自仲尼不知仲尼以前更有古可稽虽文字不
能傅然义理不灭则须有此言语不到得绝(释道自开/辟便有人)
(能言只至仲/尼宏精耳)
由学者至颜子一节由颜子至仲尼一节是至难进也
二节犹二关然而得仲尼地位亦少诗礼不得孔子谓
学诗学礼以言以立不止谓学者圣人既到后直知须
卷三 第 29a 页 WYG0715-0071c.png
要此不可阙不学诗直是无可道除是穿凿任已知诗
礼易春秋书六经直是少一不得(释六经如饮食衣服/人当于中尽所以耕)
(耘织纴/之方)
礼易春秋书六经直是少一不得(释六经如饮食衣服/人当于中尽所以耕)
(耘织纴/之方)
卷三 第 29b 页 WYG0715-0071d.png
张子抄释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