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七
卷七 第 1a 页 WYG0714-0429a.png
钦定四库全书
 读书劄记卷七
             明 徐问 撰
礼经解言六经之教石梁王氏以为孔子时春秋笔削
 未出又曰加我数年卒以学易性与天道不可得而
 闻以此知决非孔子之言其论甚是纵使言及易与
 春秋亦不必槩及他经而悉数其学之得失文辞烦
 促如此也然其洁静精微等语亦得易之本旨宜
卷七 第 1b 页 WYG0714-0429b.png
 不可废
伊川先生以易传示门人曰只说得七分后人更须自
 体究盖造化道理无穷须如此说大抵伊川易传说
 尽物理易之本也晦翁本义则兼卜筮言之易之用
 也要之非卜筮无以观玩而知占非物理无以致用
 而成务二先生之言实相表里学者宜并观之
伊川曰看易要知时凡六爻人人有用圣贤众人学者
 君臣无所不通此正谓易者易也随时变易以从道
卷七 第 2a 页 WYG0714-0430a.png
 也
又曰作易自天地幽明至于昆虫草木微物无不合大
 抵理无大小其本一也邵子皇极以易大义在意言
 象数左传所谓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人物之/象滋多)
 滋而后有数亦此意也
易坤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盖西
 南阴方柔得从以类行然独阴不能成也东北阳方
 柔失类而从之然后可以利万物故曰乃有庆也然
卷七 第 2b 页 WYG0714-0430b.png
 以正合如震一索得男而坤以安正待求乃为得吉
 若姤之取女则非安贞矣观彖先迷失道后顺得常
 一节正意若与本义不同惟程传与彖义合当以
 传为定
遁小利贞本义以为小人利于守正不可以浸长之故
 而遂浸迫于阳遁义本为君子谋小人非能正者其
 浸长于下势犹未甚君子尚可小贞其道以维持之
 大象不恶而严之谓也若否之不利君子贞正利贞
卷七 第 3a 页 WYG0714-0430c.png
 之义质之程传较顺
明夷以明见伤利于正固圣人虽为垂世明道而作然
 其实岂非文王羑里之时乎周公诸爻之辞曲尽其
 义岂非克商之事乎用拯马壮赦西伯也得其大首
 商倒戈也获明夷心崇侯谮也箕子明夷微指其实
 至上六而言益深切矣孔子彖传亦以文王箕子为
 言厥有旨哉
涣九二阳居阴位宜有悔者然当涣二乃得中之位九
卷七 第 3b 页 WYG0714-0430d.png
 来居二而得其中是阳奔就机凭以为安不穷于上
 也故亡悔程传以初为机二为马二与初虽非正应而
 当涣时皆无应与但以阴阳亲比相求二急就于初
 以为安与本义不同然据彖之刚来而不穷则此爻
 之义从本义为是
六三传以为质阴柔才不中正虽有上九为应居无位
 之地岂能极时之涣止于其身可以出险而无悔耳
 不能及人者也愚以大凡有所树功立事非阳刚之
卷七 第 4a 页 WYG0714-0431a.png
 才德弗克如建侯之利于屯利涉大川于颐栋隆于
 大过朋来于蹇俱阳刚之爻本义以六三居得阳位
 志在济时能散其私而无悔然散财恐非阴柔不中
 之人所可能也又当以程传为定
夬以五阳去一阴上六居穷极之时为国家菑害去之
 不可以不决九四以阳居阴而不中正欲止则众阳并
 进于下而势不安欲进则居柔失刚而志不决本义
 谓若不与众阳竞进而安出其后则悔亡以释牵羊
卷七 第 4b 页 WYG0714-0431b.png
 之旨传以羊者群行之物牵者挽拽之义言能自强
 而牵挽以从群行可以亡其悔然既处柔必不能也
 虽使闻是言亦不能信用矣以戒不决之人为得去邪
 勿疑之义今当从之
易简之善配至德本义兼以为人事言之但此章本赞
 易之广大天地四时日月对待交举如云与天地合
 其德日新之谓盛德天地之大德曰生之类皆至德
 意与易易简同参诸本文颇顺
卷七 第 5a 页 WYG0714-0431c.png
吉凶贞胜盖刚柔变通之间则为人事之吉凶惟贞固
 常久之理则可胜理胜则凶变为吉矣与下天地贞
 观日月贞明天下之动贞夫一理皆以明贞胜所谓
 君子修之吉是也
六位成章卦之六爻初刚二柔为地道三仁四义为人
 道五阳上阴为天道天地人之道既立迭相为用则
 天地人文灿然备矣
本义发挥卦体卦德卦象卦爻阴阳之位吉凶之占而
卷七 第 5b 页 WYG0714-0431d.png
 系以人事之得失言约而义精矣稍可疑者存之以
 俟知者辩焉
尧典钦明文思允恭克让是钦明在内而允恭在外也
 文思只如文理密察之谓舜典浚哲文明温恭允塞
 与赞尧义同通明为圣浚哲非圣之事乎言外温
 恭则内钦明可知矣圣人纯敬之德与传心之要万
 古如新要无有二义也近世学者忽于用敬之说可
 以自悟矣
卷七 第 6a 页 WYG0714-0432a.png
朱子曰古史之体可见者书春秋而已春秋编年通纪
 以见事之先后书则每事别记以具事之首尾意者
 当时史官既编年纪事至于事之大者则又采合而
 别记之愚谓五帝以前人主无甚失德故史臣大槩
 纪其一代事业与三王以下授受治水革命大事书
 而藏之如周之藏册金縢是也至春秋时王者迹息
 诸侯横恣孔子欲存天纲人纪乃具得失于各国各
 君之下以诏后世故不得不为书王及编年耳抑史
卷七 第 6b 页 WYG0714-0432b.png
 官至周礼始备天官之属太史御史以下多数十百
 人故列国诸侯皆有史官以掌记君臣政治得失如
 春秋传晋董狐书赵盾齐太史氏书崔杼弑君至兄
 弟争死以守其职可见
按孔子孙腾见始皇灭先代典籍始壁藏尚书孝经论
 语于夫子旧堂壁中济南伏生为秦博士亦壁藏尚
 书汉定天下伏生求尚书止得二十九篇孝文求能
 治尚书者伏生时年九十馀老不能行诏太常掌故
卷七 第 7a 页 WYG0714-0432c.png
 晁错往受之伏生使女传言齐人语多与颖川异错
 略以意熟读而已孔颖达以泰誓非伏生所传武帝
 时始出故云二十九篇也又鲁恭王好治宫室坏孔
 子旧壁其藏始出止得尚书至说命诸篇今书注称
 古文为孔氏所藏其字古𨽻今文无𨽻盖以汉书为
 今文也
凡读史先须看其道德而后及其功业如尧典首曰钦
 明文思克明峻德而后光被昭格以至睦族平章皆
卷七 第 7b 页 WYG0714-0432d.png
 自内及外也其治则天时为始人事继之故命羲和
 历象授时以允釐百工熙庶绩皆功用也舜典自浚
 哲文明温恭允塞至于慎徽五典咨四岳命九官惟
 亮天工以至明目达聪皆事业也盖其充积之久感
 通召验治臻于变时雍四方风动就是中庸言至诚
 无息久徵悠远博厚高明分明画出唐虞体信达顺
 笃恭而天下平之象及至禹谟世承极治水土平后
 专以民生食用为急故以德以政归于养民而修水
卷七 第 8a 页 WYG0714-0433a.png
 火金木土榖为六府惇教以正德器物以利用衣食
 以厚生为三事合而为九功使皆得理而不乱故曰
 惟叙而九功之德皆可歌也然其治则比唐虞固有
 间矣至于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治定之初立
 中建极以王天下汤誓惟有惭德曰恐来世以台为
 口实泰誓牧誓武成尤为费辞商奄启衅非有周
 公以圣匡救周鼎几摇盖遭其时之所难非二君得
 已也后世非无古建官立政纲纪规模只无本源流
卷七 第 8b 页 WYG0714-0433b.png
 出如剪彩为花画工绘像虽若可观而终不如他天
 然精采血脉观之诸史君臣言行治功可见
武王泰誓数纣罪恶辞意谆复若非圣人之言恐孔壁所
 亡之文而汉杂之也武成篇孟子时已有血流漂杵
 之语实为古文盖记事之过所不尽信者也至谓文
 王九年大统未集予小子其承厥志则是武王伐纣
 为利天下实非奉天讨罪以吊其民而文王之至德
 荒矣兹又可尽信乎
卷七 第 9a 页 WYG0714-0433c.png
箕子洪范以人君主天地民物而天时人事其理实相
 表里故先言五行而即继以君德五事其施莫先乎
 民故八政次之政以授时为要故五纪次之君道以
 正身为则故建极次之然用人行政须刚柔得中斯
 无折废故三德次之事必通于幽明合于鬼神而后
 可行故稽疑次之其得失感通效验各以类至故庶
 徵次之五福六极又指其徵验之实若有劝惩于其
 间感应几微如响斯答虽未必一一尽然要其理之
卷七 第 9b 页 WYG0714-0433d.png
 所有不可诬也人君致治注措之详莫切于此然皇
 极则曰敛福锡民无作好恶三德则曰臣无作福作
 威休咎徵则曰卿士惟月家用平康不宁又君臣民
 庶之所同也可不慎哉
书周官先儒疑周礼六官无三公三孤意方条治事之
 官而未及师保之责今按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谓
 之三公论道明曰官不备惟其人少师少傅少保曰
 三孤贰公弘化而后及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
卷七 第 10a 页 WYG0714-0434a.png
 空明曰六卿分职是三公无定位而六卿有定职也
 惟冢宰如曰冢子曰统百官盖为六官之长纲纪百
 司自当推重也又疑司空为周公未成之书今既曰
 司空掌邦土居四民时地利固当一时并建岂得先
 立此空名独于官属未置乃遽适当周公之没哉恐
 无是也是知司空一册亦经秦火亡失无疑汉儒补
 以考工记惟以工人造作为言殊非设官之意又谓
 法制有未施用恐或然耳朱子曰汉自古文尚书出
卷七 第 10b 页 WYG0714-0434b.png
 方有周官篇伏生口授二十九篇无周官故汉制太
 尉司徒司空为三公而无周之三公三少本以师道
 辅佐天子只是加官周公以太师兼冢宰召公以太
 保兼冢宰是以加官而兼宰相之职也其说为得之
 愚又按汉初置左右丞相亦三公之任太尉为秦官
 当时所重汉兴因而袭之又以司徒司空参用杂置
 已非其法惟唐六典亦得周六官之遗而知政事参
 议朝政参议政事参知政事参知机务同平章事并
卷七 第 11a 页 WYG0714-0434c.png
 宰相之任已变公孤之制矣赵宋因用翰林承旨陶
 榖谓唐有参知政事之说乃以直学士薛居正侍郎
 吕馀庆参知政事遂使一代官方变易名义疑舛元
 有中书令国初因之寻复釐革专重六部而省其属
 之多员内阁如中书省多以卿衔而兼学士久则以
 公孤为加官乃得周制云
按苏氏以书顾命康王冕服事为非礼朱子但引太甲
 元祀以见康王当然亦不言苏之非是愚以天子传
卷七 第 11b 页 WYG0714-0434d.png
 受天位上承宗庙百神之主兼以顾命而系天下臣
 民之望中杜睥睨非常之隙所以代统向离以新庶
 听君臣之分定于厥初数言非以为一身之图而已
 故太保承介圭太史秉书俱由阼阶隮御王册命王
 三祭三咤上宗曰飨以告神也王出在应门之内曰
 王义嗣德答拜盖以丧礼见成为后者以著代也既
 而群公听命趋出王反丧服于天子变礼未为失也
 胡氏春秋例人君嗣立逾年必改元臣民之心不可
卷七 第 12a 页 WYG0714-0435a.png
 旷年无君改元以著新君即位之始故曰大居正若
 授册受戒俱于丧次则何以承天受代正统定分以
 一众庶之耳目哉况召毕诸公皆当时贤辅必能审
 酌先王礼义之中而察于社稷相传之重决不以草
 率而废礼也又周制期丧达乎大夫则诸侯亦在所
 略安得引庶人将冠子齐衰大功之丧而例之天子
 乎非谓天子之尊不行势有不可耳惟三年之丧达
 乎天子此古今贵贱不易常经而汉文乃有以日易
卷七 第 12b 页 WYG0714-0435b.png
 月之制后世踵而行之则可憾已
按穆王吕刑之可取者折狱则曰两造具备师听五辞
 简孚有众惟貌有稽用法则曰上刑适轻下服下刑
 适重上服轻重诸罚有权刑罚世轻世重如大禹谟
 所谓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周官所谓刑新国用轻典
 刑乱国用重典刑平国用中典是也至于赎刑则本
 虞书金作赎刑之说不谅其系于鞭朴之下情轻而
 为之若墨劓剕宫大辟有疑自当末减岂有罚自百
卷七 第 13a 页 WYG0714-0435c.png
 锾(六两/曰锾)以至千锾是使杀人大憝皆可不死货利充
 盈而人命如草菅(音/奸)矣况疑之一字又足以启污吏
 高下出入之门作法于贪而欲救末流之弊其将能
 乎此周室所以遂不竞也
汉毛享作毛诗训诂以授毛苌故史记谓之大小毛诗
 然多随文训解或断章取义不能考究时代推明大
 意以得诗人之心得朱子解而始著
孔子尝谓伯鱼学诗其教门人亦以兴诗为始盖不知
卷七 第 13b 页 WYG0714-0435d.png
 兴诗意思终不和畅古诗温淡和平庄重典则虽感
 时托物不失性情善恶可感可创讽咏之久自有以
 潜消湮郁渣滓归于动荡性情和平之真畅于道德
 之意程子云兴于诗是兴起人善意汪洋浩大可谓
 善得诗人之旨味者
朱子云先儒所谓删后无诗非谓不复作也但谓夫子
 不取耳康节云自从删后更无诗亦此意苏氏云陈
 灵以后未尝无诗之说似可取失之大快无先儒敦
卷七 第 14a 页 WYG0714-0436a.png
 厚气象不奈咀嚼愚谓周盛时采录及制作皆列之
 乐官或用于郊庙朝廷或用于房中闾巷邦国以达天
 下所以风化天下者也王迹熄则化不行而诗响绝
 矣春秋传燕享间歌多古诗知后虽有作盖亦不复
 采矣
又曰孟子谓诗亡然后春秋作先儒谓东迁后黍离降
 为国风而雅亡矣要识此诗便知周南召南当在丰
 镐之时其诗为二南后来在洛邑之时其诗为黍离
卷七 第 14b 页 WYG0714-0436b.png
 只是自二南进而为二雅自二雅退而为王风是也
夫子删诗以二南正家化国之始故列之于首程子谓
 二南犹易之乾坤龟山以为一体而成是也与邶鄘
 卫十三国并存以寓感发监戒之意抑诸侯采之以
 贡于天子天子受之以列于乐官于以考其俗尚美
 恶而知政治为得之
左传吴季子札聘鲁见叔孙穆子请观周乐十五国风
 咸有讥评二南曰始基之矣犹未也然勤而不怨邶
卷七 第 15a 页 WYG0714-0436c.png
 鄘卫曰忧而不困王曰思而不惧豳曰乐而不淫齐
 秦称其大魏唐称其远郑陈知其亡自郐以下无讥
 焉愚按朱子以二南为正风十三国为变风季子犹
 未慊于二南之化至于邶鄘卫齐秦以下有处变怨
 思之怀有惰曼淫靡之习有超轶悍强之气有鄙啬
 急蹙之情若此者顾犹亟称之何哉盖以文王之化
 止于江汉南国其幽冀济兖青梁之间皆为纣地犹
 未洽也下比列国季世虽多失德而姜姬内媛变而
卷七 第 15b 页 WYG0714-0436d.png
 知常情以止义其臣尚思西周宗社播迁其民犹知
 兴复桑田大夫感怀离黍则以先王教化礼义之泽
 宛然如存齐秦本无可称而推表太公原其功也曰
 周之旧原其地也魏唐俭啬忧思原其遗也豳风虽
 在君臣疑惧之时而俗本先公辞出圣理其美信矣
 郑陈靡曼荡蔑礼法国步斯蹙理固宜然情之邪正
 道之污隆俗之美恶皆于是乎见之可以兴矣至于
 二雅小大本出于朝廷贤臣硕辅礼乐之懿冠冕之
卷七 第 16a 页 WYG0714-0437a.png
 词而燕飨会朝或通于下或专于上时代升降正变
 因之孔子删而兼取焉可以观治也然小雅则曰周
 德之衰岂以其制作皆出于代商之后大雅则美文
 王之德岂因其诗多追述文王者乎孔子尝谓武未
 尽善而称文为至德季子或得诸此矣三颂歌辞特
 称曰至自直而不倨至于五声和八风平以为盛德之
 所同也今观商周之颂辞庄义邃音律和平鲁祀
 后帝已非其礼而誇艳太过古风寖微意者归重商
卷七 第 16b 页 WYG0714-0437b.png
 周兹可略已
伊川先生序春秋传以为抑扬予夺乃制事之权衡揆
 道之模范盖三代盛时天经人纪既明夷夏大防复
 正班爵等威皆有定制而不可易其有陵犯僣叛则
 王者诛讨之而已春秋之时诸侯虽知有周而王政
 不纲贸乱滋甚其间得失小大又自有不相掩者故
 春秋因鲁史之旧各微辞以书之其抑扬予夺微阐
 寓于一字之间如持权衡以定轻重而所存以不坠
卷七 第 17a 页 WYG0714-0437c.png
 者实天地之常经百王之大法故曰揆道之模范也
伊川云诗书载道之文春秋圣人之用诗书如药方春
 秋如用药治病盖药方是人无病时但知有此可治
 病用药盖因人病危急而治之所以保全命脉也此
 喻极切
又曰五经之有春秋犹法律之有断例也春秋传为案
 经为断又答黄声曰以传考经之事迹以经别传之
 真伪
卷七 第 17b 页 WYG0714-0437d.png
延平云春秋且将诸家熟看以胡文定解为准玩味当
 必自有会心处又曰春秋一事各自发明一例如观
 山水徙步而形势不同不可拘以一法然所以难言
 者盖以常人之心推测圣人未到圣人洒然处岂能
 无失邪
 
 
 读书劄记卷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