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一
卷十一 第 1a 页 WYG0714-0205a.png
钦定四库全书
 东溪日谈录卷十一
             明 周琦 撰
  经传谈下
  大学
大学中庸自成书之后无人识是论治论道之书至经
秦火系在礼记中大学在儒行篇下冠义篇上为第四
十二篇中庸在坊记篇下表记篇上为第三十一篇汉
卷十一 第 1b 页 WYG0714-0205b.png
儒亦只混与礼乐二经同行不识其间有许大道理岂
礼乐二记比哉不有程子提出殆湮晦矣
虽孟子亦谓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孔子则自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说来此所以圣贤之别
我之与民同是一个明德我学大人之道则能明此明
德民不能明此德者我所以明之使自新焉故我之德
与民之德不至其极不止也
极是德之至明处即所谓太极
卷十一 第 2a 页 WYG0714-0206a.png
格物之物即君臣父子长幼夫妇朋友之物也格物之
格即推致君臣父子长幼夫妇朋友之理也诚意亦是
诚此君臣父子长幼夫妇朋友之道而发之于意也正
心亦不过正此君臣父子长幼夫妇朋友之道而闲其
邪心也岂独修齐治平有君臣父子长幼夫妇朋友之
道哉此谓体用一原
格物致知此是始学工夫人之所易忽者朱子因传之
脱简用程子之意补之使始学用工有下手处而身如
卷十一 第 2b 页 WYG0714-0206b.png
君臣有君臣之身父子有父子之身修此于大学之年
乃是未为君未为臣未为父时将以立其体而冀其用
故朱子曰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
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
已治人之道其如是矣
一家之内有父子长幼夫妇之伦而君臣朋友若缺焉
然我尽其所以事君者一家之人皆知事君之道而无
不臣之心我尽其所以交友者一家之人皆知交友之
卷十一 第 3a 页 WYG0714-0206c.png
道而无不信之心教之于家者也岂直有君有友而后
尽其忠与信哉
圣贤体用之学莫详于大学故修身以上为体以下为
用自格物致知至于平天下只是一理贯通体用相须
不是两截事
大而天地万物小而一身耳目口鼻皆物也皆所当格
者也是故天地万物吾性之所同耳目口鼻吾性之所
用于此乎格之便能知性充而至于无所不知知性便
卷十一 第 3b 页 WYG0714-0206d.png
能尽性故格物致知功效甚大
大学中庸只是一个道理明德是尽已之性新民是尽
人之性人已之性尽便是止于至善
人之善恶全在诚意上分别
周子几善恶之说正是诚意界上
诚意是修身𦂳关处
几之一字是诚意谨守去处
偏之一字是修身为害的物件
卷十一 第 4a 页 WYG0714-0207a.png
絜矩是平天下之绳墨故曾子论平天下之道节节不
敢外絜矩说
聚人心在义故上好义则下亦好义散人心在利故上
好利则下亦好利义不可失失则人心不聚利不可夺
夺则人心散矣是故平天下之道莫大乎谨义利
修身之前在谨善恶故诚意传内专言善恶治平之后
在谨义利故平天下传内深辨义利曾子之学谨悫而
传得心法也如是哉
卷十一 第 4b 页 WYG0714-0207b.png
义利之别与善恶之别只在毫发间各有其几但善恶
之几较密义利之几较粗
天地万物只是一个性中庸言道道固此性大学言德
德亦此性修身以上是明已德明已之德即明已之性
齐家以下是明人德明人之德即明人之性格物致知
是求其性之所自诚意正心是谨其性之所发修身是
性率而为道者也齐家则又以一已之性明一家之性
治国平天下又以一人之性明千万人之性参天地赞
卷十一 第 5a 页 WYG0714-0207c.png
化育其功不外是矣
  论语
汉儒专以论语名门或曰鲁论或曰齐论北宋之时赵
普犹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南宋以后始以学庸论孟为
四书而破汉儒之陋也
故训诂穿凿坏论语文气者亦汉儒也
三不亦皆论学故朱子以明善复初言之首不亦是后
觉之人效先觉者明吾性本然之善以复其初习熟于
卷十一 第 5b 页 WYG0714-0207d.png
已故说次不亦是后觉者性得于已同类之人同有此
性者皆从之以见吾性与先觉者等故乐终不亦是同
类者违之而吾之性亦无以挠其情故德成焉孔子言
人为学如此故以为首冠
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此四句皆小学
之事
为政以德是读至北辰是句居其所以下是发上取譬
北辰之意
卷十一 第 6a 页 WYG0714-0208a.png
先行其言之言是未出口之言言在口而未发于声不
言犹言也故孔子曰言朱子释之曰未言
古人不止祭宗庙设主迎尸祭五祀亦设主迎尸但五
祀之礼废而尸不可考朱子膳夫之说亦是臆度之耳
然祭五祀何必用尸也
孔子告曾子一贯曾子告门人忠恕略如舜益三言以
告禹者但一贯忠恕是互换说三言是增益说
四代礼乐是春秋大义孔子非颜子不告
卷十一 第 6b 页 WYG0714-0208b.png
师有师之仁我有我之仁师不得让之于我我不得让
之于师盖非外物也
有教无类须玩有无二字方见
人皆有仁非我有而彼无者故当任之于已不当让之
于人而为之亦由乎已于人何预哉
当仁不让于师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为人由已而由
人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同是一样说话
孔门教人只在仁字上用功盖仁乃四德之首人而能
卷十一 第 7a 页 WYG0714-0208c.png
仁则本心不坏无适而非天理矣
孔氏之后有录孔门问仁等语自为一篇可见孔子以
此教而弟子以此学孔子既没犹不忘仁之为教也观
此则学重在为仁可见
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
之言说得痛切处无踰于此人不可以不猛省
仁者之人以其先难后获故谓之仁
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是因上文何事于
卷十一 第 7b 页 WYG0714-0208d.png
仁说来解仁字之义
取譬在立人达人上见之
束修以上无不诲者孔子见其性之同而不见其礼之
薄也
以富贵为心者以用舍为荣辱见物而不见道也不以
富贵为心者用舍无预于已于荣辱乎何有见道而不
见物也惟有道者能之
孔子不是说蔬食曲肱可忧之日可乐是说虽蔬食曲
卷十一 第 8a 页 WYG0714-0209a.png
肱亦乐无不在只争些子转换便见圣人气象之别
不知老之将至不知二字当细玩
仁之不远以其在我故不远然既在我何远之有民可
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非不欲使之知也不能使之知也
使民由之则易使民知之则难
乡党一篇见孔子弟子学孔子之用心处若非用心何
体验如此之实
孔子初以道之所托者颜子也颜子存则道存若孔子
卷十一 第 8b 页 WYG0714-0209b.png
存也颜子死道无托焉故曰天丧予天丧予
周公以王室至亲历仕两朝有大勋劳成王锡予又厚故
富耳非若后世横取之所致者则无嫌焉周公乃天子
之卿季氏特诸侯卿耳其富过之故用比拟
夫子许点非特许其言志之高并其动静从容皆许之
如骞仍旧贯何必改作之说皆然
克已之已是已私复礼之礼是天理天理复在克私之
后若止说克得一分私复得一分礼非颜子之克复也
卷十一 第 9a 页 WYG0714-0209c.png
质直以下是言达字之义色取人以下是言闻字之义
孔子言为政有近悦远来之效无非发叶公之问然后
告其政使行之之力也惜乎叶公不能再问故但知其
效而不能知其所以得是效者修何政以致之也
惟易事难悦方见其为君子
刚毅木讷非惟近仁而已
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三代之时尚尔况后世

卷十一 第 9b 页 WYG0714-0209d.png
为人之学恐人不知亦如为人之廉恐人之不知也学
与廉皆吾分内事耳人之知不知何预哉学与廉皆当
为已不当为人故无预于人也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章是孔子作春秋之
初意四代礼乐章是孔子作春秋之笔法孔子作春秋
之志亦先见之矣
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君
子出处体用相须于此可见
卷十一 第 10a 页 WYG0714-0210a.png
阳货馈孔子豚小人致君子之奸也孔子时其亡而往
拜君子待小人之法也
孔子之于阳货亦壮于頄之意
坚之磨而不磷白之涅而不缁非圣人不能
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是孔子见佛肸之召有
欲往之意非以佛肸可仕则仕可止则止也
君子之仕行其义之义是于可否去就处见之非行义
达道之义也
卷十一 第 10b 页 WYG0714-0210b.png
君子三变是望之即之听之有此三者不同非一见之
间有此三者之变态也
得其情勿喜圣贤闵世之言大禹泣罪人之意也
赐以夫子之不可及方之天不可阶且天固难阶而圣人
则可阶矣赐以难阶者方亦以见赐之学能为其大不能
为其化自止而不进也与颜子之卓尔孟子之跃如者
异矣故颜孟皆亚于圣赐止于贤而已
不知命之命与乐天知命之命同非五十而知天命之
卷十一 第 11a 页 WYG0714-0210c.png
命也
  孟子
孟子七篇秦汉以来无人识为圣贤之言皆以子书视
之与老子庄子荀子列子扬子之书等耳独韩子一人
能识是书称其醇而又醇及功不在禹下轲之死不得
其传等语亦未尝表白之也虽宋儒犹有系于扬子法
言之末者神宗以后程子始表章之以发其意朱子复
为集注而大义微旨始明焉
卷十一 第 11b 页 WYG0714-0210d.png
孟子在战国之时人固知其为贤然亦不过视与常贤
等耳惠王以东败于齐庞涓太子申死南败于楚西丧
地于秦故三十五年大召贤者其意在富国强兵以雪
齐与秦楚之耻非行王道之意故孟子至梁一见惠王
备言求利之害与不贤者有此不乐等语非惠王召贤
初意是以为迂远不用当时之人安知其为亚圣之才

未有仁而遗其亲是仁有自然之利未有义而后其君
卷十一 第 12a 页 WYG0714-0211a.png
是义有自然之利惠王欲求富国强兵之利与此利不
同所期者利在目前以雪齐与秦楚之耻岂求仁义自
然之利为王道谋哉
古者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一夫一妇受田百
亩故朱子曰无不受田之家男子有家则授之以田故
不当夺其受田之时矣
老吾老幼吾幼是举一家之老幼而言之以及人之老
以及人之幼是举天下之老幼而言之故曰天下可运
卷十一 第 12b 页 WYG0714-0211b.png
于掌
诸候本无明堂惟天子有明堂然齐有明堂者周天子
巡守东方朝诸侯之所也宣王之时天子不复巡守故
宣王毁之孟子劝之不毁者存王政之意耳非欲诸侯
僣天子行在而行其事也抑以发王政之问焉
孟子性理之言惟养气与性善等语且理气只是一事
不是两事动静是气其动静的骨子是理有理即有气
有气即有理气在而理亦在理在而气亦在李延平所
卷十一 第 13a 页 WYG0714-0211c.png
谓一滚出来是已
孟子气配义理之说不可以理气说得支离其实气与
道义非各为一事故此章训义难在配字上朱子解配
字作合而有助之意云峰谓集注合字本延平一滚出
来意说助字本延平衬贴起来意说此语固有所授初
看一滚出来固好及看衬贴起来却似又为二事看之
良久然后无弊理气说到此等去处只宜心悟用言语
便难形容若言语形容却又支离了
卷十一 第 13b 页 WYG0714-0211d.png
气本集义以生方见效验却又不可预期其效但于气
未充时只可不忘集义之事不可有所作为助长方得
养气节度黄氏以炼丹文武火譬之极得节度之意
孟子为学全在养气上做工夫观此便可见为学是求
于内而无所事于口耳记诵之功何止曰读书而已
孟子论不忍人之心因说仁义礼智四端孔子亦说四
端但各因一事而发未尝合而言之至孟子方才合说
则孟子体认性情亲切得洙泗正传于此可见
卷十一 第 14a 页 WYG0714-0212a.png
功利之世仁义道芜故孟子塞功利之门开仁义之源
与齐王言者必以仁义齐人安知为敬王哉孟子于此
不得不自言也
滕世子未陟位之时宜其心未尽丧孟子与言性善必
引尧舜以实其说心苟未丧能自尧舜之道以充其性
何为而不可奈何位未陟而功利先昏其心不复知有
性善惜哉逮致疑而复问焉孟子又以成覸颜渊之言
晓之毕竟不知尧舜可学而至只有为国井田之问性
卷十一 第 14b 页 WYG0714-0212b.png
善何及哉
滕世子聘孟子问为国之道乃陟位之后孟子既以三
代之养民教民者告之及其去滕又使毕战问井地之
法孟子又以分田制禄之常法及常法之外与周之助
法井田形体之制告之滕公之问固至而孟子之答亦
详盖滕公为世子时有所起发而然也惜乎不能从事
于性善有王政之心无王政之本滕止于滕何怪哉
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事孔子之礼事之
卷十一 第 15a 页 WYG0714-0212c.png
然虽非礼亦可见古人慕道之切
公孙衍张仪乃苏秦之俦战国之贤惟是取耳故一怒
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破六国之从以为衡沽大丈
夫之名也安知孟子之所谓大丈夫者三子不得而跻

去孔子未远大义已乖故孟子之时杨墨益纵是以辞
而辟之然所辟于杨墨者阴以孔子作春秋自况也
读养气章见孟子为学之工夫读好辨章见孟子处世
卷十一 第 15b 页 WYG0714-0212d.png
之事功其刚大之气塞乎天地而邪僻之说自不容于
心目诚可谓得孔子之真传而功不在禹下也
王政仁政仁心仁闻与不忍人之政古无是言惟孟子
始倡此说盖列国兵争世乱民疲非有仁政固不足以
收人心非有仁心又何足以行仁政故孟子于此之时
用仁之一字以医当世之不仁也尧舜之道不以仁政
不能平治天下盖言平治天下必以仁政不以仁政必
不能平治也
卷十一 第 16a 页 WYG0714-0213a.png
天下之事皆有法度无法度则不能成其事故曰规矩
者方圆之法度明莫过于离娄巧莫过于公输子而能
成方圆者不能外规矩也六律者正五音之法度聪莫
过于师旷而能正五音者不能外六律也仁政者治天
下之法度道莫大于尧舜而能平治天下者奚能外仁
政哉孟子以离娄公输子师旷尧舜之规矩六律仁政
并言者非为规矩六律也为仁政平治天下发也
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者人人是尽天下之人而言天下
卷十一 第 16b 页 WYG0714-0213b.png
之人各亲其亲各长其长便自平了其道只在各人之
身何近也为人亦各人之所自为何易也天下之平不
难矣此言天下平非平天下南轩似说平天下未详
善战者服上刑连诸侯者次之辟草莱任土地者次之
战国所尚之人才如此孟子安与之俦邪不遇于时宜

孙膑吴起苏秦张仪李悝商鞅凡此皆战国之士孟子
肯为是哉
卷十一 第 17a 页 WYG0714-0213c.png
古井田之制中界井字有阡陌一纵一横为之界限阡
陌乃耕夫馌妇牛具往来之道战国之时商鞅辟而为
田世谓井田之制废于秦而不知实废于战国始也
五世而斩之世乃父子相继之世非三十年一世之世
故自高祖以至元孙乃五世也高祖以上元孙以下皆
无服焉而泽亦微矣故曰斩
朱子谓天下言性之性乃人物所得以生之理其理即
性人之性本善也而恶则非性矣水之性本下也而逆
卷十一 第 17b 页 WYG0714-0213d.png
亦非性矣故善言性者于人而指其本善之故迹于水
而指其顺下之故迹岂不为易明哉人以善为利水以
下为利故迹皆以利为本自然之势也岂矫揉为哉非
智者不能也
天下言性章首节言人物之性皆有故迹而故亦自然
之势耳次节言不智者凿其故惟智者顺其故也末言
虽千岁之历亦不外求其故迹而得之何止于性哉皆
非智者不能故程子曰专为智而发
卷十一 第 18a 页 WYG0714-0214a.png
朱子曰嚣嚣无欲自得之貌无欲是无所欲于富贵自
得是自有得于道义也
始条理是始其条理终条理是终其条理揭乐始终而
言之非谓其间之节奏也
古者仕本为道而非为贫虽有时乎为贫而道未尝离
焉后世仕不为道借以为贫故其仕也道无闻焉惟求
富贵而已天下安得无贪官邪
一乡善士章无名公传似之
卷十一 第 18b 页 WYG0714-0214b.png
不可误指义以方外之说为告子义外之义
孟子仁人心也一句最说得亲切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此便是孟子心学工夫
其用功只在求上
当道在事上说志仁在心上说若只事当于理而心未仁
如梁惠王不嗜杀之心亦曲从而已内无以为之体者也
若只心在于仁而事不合理如齐宣王虽不忍觳觫之牛
而人不被其泽心亦徒仁而已必事当于道心志于仁乃
卷十一 第 19a 页 WYG0714-0214c.png
尽心知性知天只一理相贯
强恕而行即能近取譬之意
驩虞可以强为皞皞乃自然而无造作于其间民之风
俗君之影迹也观驩虞则霸功可见皞皞则王道可
故霸者之民未有久而不变王者之民久则与之化也
良知良能者性也本然者未坏也
耳目口鼻是形俨温厉是色皆天之性人所不能无者
也惟圣人然后充此形色故视听言动之著于形者皆
卷十一 第 19b 页 WYG0714-0214d.png
根于性而不纵于欲俨温厉之生于色者皆发于性而
不丧其情
舜居深山与野人等至闻善言见善行却又与野人异故
谓之出乎其类
合仁与人则谓之道仁亦人之所固有者是以人之理
合于人而言之也
引而不发待学者之自得中道而立待学者之自从若
引而发之学者所得亦浅俯而就之学者所从是亦强
卷十一 第 20a 页 WYG0714-0215a.png
之而已岂知中所在哉
大是可用力处化是不可用力处化即颜子仰钻瞻忽
不容力的地头
神是出圣一等乃圣人极至的地位
  中庸
中庸言形而上者之道非形而下者之器如鬼神之类
是皆无形影的道理故学者难理会
不先读大学论语孟子之书却读中庸不得先读三书
卷十一 第 20b 页 WYG0714-0215b.png
其义理启发胸次后读中庸方得贯通
朱子中庸六大节第一节天命之谓性以首章说中和
第二节君子中庸以下十章说中庸第三节君子之道
费而隐以下八章说费隐第四节哀公问政以下七章
说诚第五节大哉圣人之道以下六章说大德小德第
六节末章复申首章之义愚尝依此得读中庸之法
孔子之子鲤鲤之子伋鲤早死伋得家传于孔子故述
尧舜禹孔子所传心法之意以立言作为中庸盖尧以
卷十一 第 21a 页 WYG0714-0215c.png
此中传舜舜以此中传禹孔子去尧舜禹之世既远得
此中之载于经者曰允执厥中是尧传于舜之心法人
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是舜传于禹之
心法以为洙泗之教其间中之一字乃此道本体之字
馀十五字乃维持此中的道理孔子教于洙泗亦以此
中一退之以抑其过一进之以扶其不及皆维持之者

第一节首章朱子曰言中和天命之性即中之谓体也
卷十一 第 21b 页 WYG0714-0215d.png
率性之道即和之谓用也戒惧是存养此中慎独是省
察此和喜怒哀乐未发是实指此中是天命之性故为
天下之大本乃道之体其发而皆中节是实指此和即
率性之道故为天下之达道乃道之用自戒惧而存养
之则极其中天地于此乎位自谨独而省察之则极其
和万物于此乎育始则推原于天中则存省于人又终
则推极于造化中庸之全体妙用其大矣乎
中庸一书撮其大要只是言道故首章三句将言道第
卷十一 第 22a 页 WYG0714-0216a.png
一句先推吾道之本原说性以见道率于性非老佛者
比到第三句却说道之谓教于天下者皆圣人品节是
理而行之非徒立为万世法也
君子戒惧是承道也者两句说来故有是故字君子慎
独是承隐微两句说来故亦有故字道也者以下乃戒
慎谨独两节总头也
喜怒哀乐是情中节处方是和
第二节自仲尼曰君子中庸至惟圣者能之凡十章朱
卷十一 第 22b 页 WYG0714-0216b.png
子曰言中庸以明首章之义变和言庸者以德行言之
也二章言君子时中是释君子中庸小人而无忌惮是
释小人反中庸三章言中庸之教不兴以发不明不行
之端四章言中庸之道不行因太过不及之弊五章言
中庸之道不行由其不明之故六章言中庸之道如舜
之知无过不及然后能行七章承舜言不知之弊以举
不明之端八章言中庸之道如回之行无过不及然后
能明九章承回言中庸为易而难之理非三者为难而
卷十一 第 23a 页 WYG0714-0216c.png
易故民鲜能以起下章子路之勇十章言中庸之道不
行于血气之勇而行于德义之勇十一章言中庸之道
有索隐行怪者乃知之太过有半途而废者乃行之不
及惟依乎中庸然后知尽仁至无所赖于勇则有以见
中庸之明与行有大舜之知颜渊之仁子路之勇然后
能明能行也
朱子道不可离是说人莫不饮食人自不察是说鲜能
知味
卷十一 第 23b 页 WYG0714-0216d.png
两端是善之两端其恶者已知为恶何复执乎
智兼二义亦如贞兼二义不特理耳凡属北方者其物
曰玄武亦兼二物理与物皆然也
能择是知正之所在能守是固守之必知正之所在而
固守之然后尽智之义
回虽说仁择乎中庸是能择也服膺勿失是能守也即
知也合舜之知与由之勇方谓之仁大扺仁知之道自
不相离
卷十一 第 24a 页 WYG0714-0217a.png
可均可辞可蹈非知仁勇之道乃知仁勇之事皆不得
为中庸者也
第三节自君子之道费而隐至其如示诸掌乎凡八章
朱子曰言费隐以明首章道不可离之意第十二章全
章费隐以下皆发此章之旨故第十三章十四章十五
章此三章皆以费之小者而言如道不远人丘未能一
素位而行行远自迩凡此皆费也其所以然者隐也十
六章十八章十九章此三章皆以费之大者而言如舜
卷十一 第 24b 页 WYG0714-0217b.png
之大德以及位禄名寿文王之父作子述以及追崇之
典武王周公善继善述以及宗庙之制凡此皆费也所
以然者亦隐也十六章不见不闻隐也体物如在费也
则又兼费隐包小大而言者也中庸之道岂但用之广
邪亦有隐而难见者耳鸢飞戾天道之著于上鱼跃于
渊道之著于下鸢鱼即道非喻道也与子在川上指水
曰道义同
忠恕违道不远便见道不远人
卷十一 第 25a 页 WYG0714-0217c.png
弗见弗闻体物不遗是言造化鬼神洋洋如在是言祭
祀鬼神
位禄名寿皆指舜
大德即大孝非外是孝而别有所谓德也
文王以三分有二之天下而犹不取者不欲有汤惭德
也必至武王缵太王王季文王之绪然后一戎衣以伐
纣者周之德至是而极商之恶至是而稔武王于是未
尝身亲臣之故不失天下之显名也
卷十一 第 25b 页 WYG0714-0217d.png
禘是一庙二主之祭祭之大者尝是四时之祭祭之小
者大祭有祫有殷中庸独举禘小祭有礿有祠有烝中
庸独举尝盖中庸非言祭祀之礼是举祭祀之义以发
中庸之旨也
大祭举禘小祭举尝盖一时之顺言耳然亦要小大之
极者而言之也
第四节自哀公问政以下至纯亦不已凡七章朱子曰
说诚二十章哀公问政至所谓行之者一以下以发诚
卷十一 第 26a 页 WYG0714-0218a.png
字为下六章枢纽其实一章之义又包上八章费隐二
十一章以天道人道言诚二十二章以天道言诚二十
三章以人道言诚二十四章又以天道言诚二十五章
又以人道言诚二十六章又言天道之诚终焉中庸之
道虽在于中而行之则本乎诚故此七章特为诚发得
无意欤
中庸之达道五达德三行之者一盖亦要博约而言之
者也自根博约而言达道博矣而约之以达德达德博
卷十一 第 26b 页 WYG0714-0218b.png
矣而约之以一诚原用于其体也自约推博而言一诚
约矣充之而为达德之博达德约矣充之而为达道之
博体发于其用也入中庸之道行之必践其实此所以
无过高不实之弊也
九经者治天下国家之常理故修身尊贤亲亲敬大臣
体群臣子庶民来百工柔远人怀诸侯其道皆无过不
及乃中之谓其事皆经常之道乃庸之谓故治天下国
家者中庸之道也
卷十一 第 27a 页 WYG0714-0218c.png
达道本于达德达德本于一诚皆治乎已者也天下本
于国国本于家皆治乎人者也人已之间非诚不立故
达道九经皆曰所以行之者一也
修身为九经之首而修之于身者亦不过以五达道耳
诚无不一其不一者惟天道人道圣人贤人有别耳故
下文发之
诚则明是由天命之性而入者圣人也天道也明则诚
是由修道之教而入者贤人也人道也二则字略有轻
卷十一 第 27b 页 WYG0714-0218d.png
重之别
天下至诚以下全说圣人极则至于参赞造化其次致
曲以下全说贤人极则至于圣人之域亦以诚而然后
化也
诚以心言是君臣父子之实心道以理言是君臣父子
之实理故实心曰本而实理曰用也
天有此实理则成天地有此实理则成地恐说得宽了
至诚无息以下又言圣人之诚与天地同其体用
卷十一 第 28a 页 WYG0714-0219a.png
第五节自大哉圣人之道至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凡六
章朱子曰言大德小德第二十七章发育峻极言道之大
而无外礼仪威仪言道之小而无内尊德性以下亦分
九小节大德小德以言人道二十八章愚而自用以下
承上章为下不倍亦言人道二十九章王天下三重以
下又承上章居上不骄亦言人道三十章仲尼祖述以
下直指大德小德又以言乎天道三十一章天下至圣
以下以天道言小德之川流三十二章天下至诚以下
卷十一 第 28b 页 WYG0714-0219b.png
以天道言大德之敦化德有大小之殊其为中庸之道
者一也
发育峻极言道之大以尊德性为纲而致广大极高明
温故敦厚极乎道体之大三百三千言道之小以道问
学为纲而尽精微道中庸知新崇礼尽乎道体之细中
庸入德有大小之殊其实莫详于此
居上不骄为下不倍此二句是下二章题目故愚而自
用以下属为下不倍天下三重以下属居上不骄
卷十一 第 29a 页 WYG0714-0219c.png
伋见尧舜文武之后有中庸之德者莫如孔子故直言
仲尼祖述宪章而辟之天地日月四时也
第六节自衣锦尚絅至无声无臭至矣凡一章朱子曰
复申首章之义所谓君子之道闇然日章与淡简温者
皆言小学立心之始其间潜虽伏矣之诗申首章言下
学谨独之事相在尔室之诗申首章言下学戒惧之事
奏假无言之诗结戒惧之效不显惟德之诗言中庸之
极功未尽其妙故又引予怀明德之诗言上天之事以
卷十一 第 29b 页 WYG0714-0219d.png
尽其妙焉中庸推致于此极矣
前章言至诚之道非至圣不能知故言至诚之道必先
言至圣之德至圣之德非至诚不能为故言至圣之德
必终之以至诚之道夫圣至于至圣诚至于至诚中庸
成德至此极矣故自下学立心之始言之则人有所措
手而至圣至诚不托之空言子思必推至于极立言之
旨何其至欤
远近风自微显此六者皆相对说各为一事其理则一
卷十一 第 30a 页 WYG0714-0220a.png

小人之道道犹事也虽小人之所为岂无道哉但道非
君子之道耳
首章先言戒惧后言谨独先存养而后省察末章先言
谨独后言戒惧先省察而后存养首章是言用功末章
是言下学非用功也故但言存省而不复论其序之先
后矣
 
卷十一 第 30b 页 WYG0714-0220b.png
 
 
 
 
 
 
 
 东溪日谈录卷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