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
卷三 第 1a 页 WYG0714-0025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居业录卷三      明 胡居仁 撰
  圣贤第三
孔子教人忠信笃敬程子教人整齐严肃若著实做得
 自然心安体舒道理明滢今人多是无头脑之学
圣人教人只教以忠信笃敬使学者便立得个根基本
 领学问可次第进
孔子教人便要使人有诸己
卷三 第 1b 页 WYG0714-0025b.png
学为己方有着力处穷理则达力行则有诸己
学不为己虽有颜孟之聪明亦不济事
孔门之教只是求仁而尧舜事业尽在此
孔门学者以求仁为要真是好是教他在最切要处求
 非但自己一身好与天地万物血脉便相贯通
孔门以求仁为要程门亦然仁者心之德求仁所以全
 其心之德心德既全在我则有自然之生意在天地
 万物则亦流通无间故人之于仁最为亲切入圣人
卷三 第 2a 页 WYG0714-0026a.png
 气象于此最近如瓜仁桃仁杏仁此亦善形容仁字
 盖物之生意尽在于此某尝爱吃瓜仁桃仁吃着便
 有仁底意思求仁必先主敬者当体便要存得本心
 本心既存则生理自在
曾点虽见得道理分明然下学工夫有欠故无以有诸
 己若颜子便拳拳服膺邵康节见得道理分明又作
 弄得熟反成玩侮天理释氏未能真见但作弄自己
 精神
卷三 第 2b 页 WYG0714-0026b.png
颜子最好处是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孟子最好
 处是善端之发便能扩充以至其极今人见好事不
 肯做故不济事若因善端之发不肯放过直做到底
 真个难及便是颜孟复生
论德则颜子优于孟子论才只一般颜子之才密孟子
 之才大
孟子才高在心性源头处理会曰存心养性曰求放心
 扩充四端之类其曰操曰存曰养曰求曰扩充孟子
卷三 第 3a 页 WYG0714-0026c.png
 工夫便在此下手非有孟子天资便无可依据故孔
 子只教人忠信笃敬博文约礼便有依据持循而心
 性工夫亦无不尽矣河洛之教实祖孔子故主敬主
 一庄整严肃整衣冠齐容猊格物穷理益详益尽学
 者亦不患无依归下手处矣
孟子求放心集义养气内外本末交尽也
孔子以下才莫高于明道才莫大于孟子
孟子之高与后世之高不同孟子英气浑化未尽故有
卷三 第 3b 页 WYG0714-0026d.png
 此迹如泰山之高根脚甚大后世之高下无根基无
 实理空自高大
自孔孟以后道莫大于程朱故其所著作经传实能发
 明圣学切于学者今有一等溺于空虚者好简捷而
 厌其烦务记诵者反恶其多务训诂者不过借以为
 口说惟实穷理力行者能识其精切详明也
自孟子后千四百年无人见得此道分明董子见其大
 意孔明天资有暗合处韩退之揣见彷佛至程朱方
卷三 第 4a 页 WYG0714-0027a.png
 见得尽自朱子后无人理会得透彻真西山庶几
庄子邵子甚大若论反正之渐庄子就规矩准绳便到
 邵子邵子规矩准绳至可到孟子孟子完养纯熟可
 到孔子
孟子程子不曾枉做了工夫如孟子扩充四端程子主
 一无适真在心地上做
孟子朱子邵子天资俱极其大惜乎邵子稍偏而未尽
 下学工夫孟子朱子尽下学工夫所以能充实其大
卷三 第 4b 页 WYG0714-0027b.png
 也
周濂溪于道理本原处见得分明精切故异端害不得
 邵康节于先天图见得天理进退消长循环极分明
 故异端惑不得然观其所为有些意思张横渠工夫
 切实方脱异端然观其所见亦有些意思
周子有主静之说学者遂专意静坐多流于禅盖静者
 体动者用静者主动者客故曰主静体立而用行也
 亦是整理其心不使纷乱躁妄然后能制天下之动
卷三 第 5a 页 WYG0714-0027c.png
 但静之意重于动非偏于静也愚谓静坐中有个戒
 谨恐惧则本体已立自不流于空寂虽静何害
周子不由师传默契道体是他天资高然开示下学工
 夫使圣学门庭晓然可入二程全之
邵康节说老子得易之体孟子得易之用是体用分为
 二矣体用一源岂有得其体而无其用者哉岂有无
 其体而有其用者哉老子体用皆无孟子体用皆有
 老子清净无为是易之体已无矣绝灭理义是无其
卷三 第 5b 页 WYG0714-0027d.png
 用也孟子存其心养其性立其体也集义养气扩充
 四端达其用也
康节本心清明造化之阖辟往来消长阅之熟而契之
 深故其所言无非此理卷舒作用无非此事然亦有
 侮玩不恭之意
张横渠言太虚不能不聚而为万物则可言万物不能
 不散而为太虚则不可聚则生散则尽物理之自然
 岂又散去为太虚者太虚亦不待万物散而为也
卷三 第 6a 页 WYG0714-0028a.png
横渠十五年做恭而安不成是横渠持身谨严少宽裕
 温柔之气亦可见其工夫亲切但未至自然终是些
 病痛
韩退之极聪明志大才高故程子言自孟子后能将许
 大见识寻求才见此人如原道等篇亦窥见圣人之
 用论性亦过于荀扬惜乎未得圣贤用功之要故用
 力虽勤多在文字言语之间自任虽重于义理本原
 终未有得其以博爱为仁行而宜为义虽能窥见仁
卷三 第 6b 页 WYG0714-0028b.png
 义之用于仁义之本体有所未睹也昔孔子言立人
 之道曰仁与义则人之道乃仁义之所为以见人之
 身全体是仁义命之于天全之于我而博爱与行而
 宜不足以尽之也子思曰仁者人也义者宜也以见
 仁即人身之理义即其理之宜也孟子曰仁人心也
 义人路也以见人心全体是仁义乃当行之理程子
 言心如榖种仁则其生之性则益亲切矣朱子曰仁
 者本心之全德是举仁而义在其中即程子所谓专
卷三 第 7a 页 WYG0714-0028c.png
 言之仁也又曰仁者心之德爱之理义者心之制事
 之宜是兼体用而言也盖孔子子思孟子程子之言
 极亲极切朱子之言尤详尤备惜退之未睹乎此
韩退之说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则是以记诵为主
 其说道理是其聪明揣度出来王介甫言读书万倍
 利是以功利为主其说道理亦是聪明想像出来皆
 非真知也然介甫利根尤深故其为政只被利字做
 出许多不好事
卷三 第 7b 页 WYG0714-0028d.png
明道先生本领纯察理精涵养熟故不动声色天下之
 事自治涵育薰陶而天下之心自化孔子以下第一
 人也
颜子明道邻于生知
明道天资高本领纯粹其学自大本上流出于细微处
 又精尽
明道才大德盛当时入朝建言若依他做三代之治可
 运于掌惜乎神宗惑于王安石功利之说而不能用
卷三 第 8a 页 WYG0714-0029a.png
 也当时神宗甚欲有为亦甚聪明安石亦才高故明
 道俱要格其心已被明道感动了明道虽去神宗眷
 眷怀之安石亦言感贤诚意当时被张天祺等攻击
 太过遂不能从故明道深惜此机会以为两分其罪
明道十事他便是要举一世而甄陶之此只是大纲目
 若下手做时想又精密
明道行状云狡伪者献其诚暴慢者致其恭闻风者诚
 服觌德者心醉其为政也道之而从动之而和不求
卷三 第 8b 页 WYG0714-0029b.png
 物而物应未施信而民信此圣人境界上事声色之
 于以化民末也
明道言邵尧夫之学难以治天下国家便是他放旷不
 可为法于天下惟修己以敬者可致笃恭而天下平
明道作康节墓志言七十子同尊圣人所因以入者门
 户亦众矣是未尝以圣学正门庭许他言先生之道
 可谓安且成矣是康节自成一家
程子言康节空中楼阁朱子言其四通八达须实地上
卷三 第 9a 页 WYG0714-0029c.png
 安脚更好
上蔡记明道语言既得后须放开朱子疑之以为既得
 后心胸自然开泰若有意放开反成病痛愚以为得
 后放开虽似涉安排然病痛尚小今人未得前先放
 开故流于庄佛又有未能克己求仁先要求颜子之
 乐所以卒至狂妄殊不知周子令二程寻颜子之乐
 处是要见得孔颜因甚有此乐所乐何事便要做颜
 子工夫求至乎其地岂有便求自己身上寻乐乎故
卷三 第 9b 页 WYG0714-0029d.png
 放开太早求乐太早皆流于异端
程子天资高其于义理不用甚穷索只优游涵泳以得
 之虽曰反求诸六经然亦不甚费力自孔颜以下所
 造精粹未有及之者
程子本原义理固受于周子然下学阶次精微曲折而
 全体圣人多所自得者故义理血脉固在于周子而
 承袭孔孟以继尧舜文武之绪直以程子当之
程子发主一之论与易斋戒以神明其德相同书曰惟
卷三 第 10a 页 WYG0714-0030a.png
 精惟一孟子曰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皆
 此意也
程子发明心有主一句真是学之要此便见虚中有实
 大本卓然彼徇于功利者杂扰而无主溺于空虚者
 寂灭而无主只收敛专一便是有主之道朱子所谓
 自作主宰自操自存今有一等学问常照看一个心
 在内里乃异教反观内视之法其无主一也
程子在主一无适上做工夫所以其心纯熟精明以造
卷三 第 10b 页 WYG0714-0030b.png
 夫圣也
程子曰凝然不动便是圣人理定也
程子有笃恭而天下平气象
程子教人静坐所以救学者之偏亦所以定其纷扰杂
 乱之心
程子曰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而已最是如曾点天资
 高所见大其言志处高迈不滞于迹已胜如颜子但
 不如颜子能诚敬存养既不能存养并与所见者而
卷三 第 11a 页 WYG0714-0030c.png
 失之矣此颜子所以进于圣曾点卒归于狂也上蔡
 言明道先使学者有知识却从敬上涵养亦是此意
 但说偏了此言识得后须更存养岂言未识前不涵
 养
程子曰有主于内则虚是内里洁净明滢无昏杂与无
 主而虚不同如人家主人在内杂乱人不入故虚异
 端言虚只是空屋无人矣
程子言横渠门人守礼节没滋味如吃木札相似言其
卷三 第 11b 页 WYG0714-0030d.png
 少穷理致知工夫于理不深造非以守礼为不善也
 苟能于礼节中深体密察而谨守之则知行两尽此
 理实有诸己矣
程子言敬则无己可克朱子言敬则仁在其中矣皆一
 意也
程子之学是内里本领极厚渐次廓大以致其极朱子
 之学是外面博求广取收入内里以克诸己譬如人
 家程子是田地基业充实自然生出财谷以致富朱
卷三 第 12a 页 WYG0714-0031a.png
 子是广积钱谷置立田地家业以致富用力虽异其
 富则一也但朱子吃了辛苦明道固容易伊川亦不
 甚费力
程子曰敬下驴不起只是谨密畏慎底意
朱子在孝宗时又与程子时不同程子之时只要修举
 先王之政南宋时大段弱削若不复仇讨罪则三纲
 不振人心沮丧而国非其国矣故修德用贤练兵举
 义此处做得起家国可振王道可
卷三 第 12b 页 WYG0714-0031b.png
朱子行状学问道理本末精粗详尽吾每令初学读之
 明道行状形容明道广大详密然浑化纯全非工夫
 积累久地位高者领会不得吾每欲学者先读朱子
 行状有规模格局方好读明道行状
心专则不放故程子主一为敬容庄则心自一故朱子
 庄敬涵养
朱子直是勇穷理便直是穷到底作事直是做彻底
朱子体段大相似孟子但孟子气英迈朱子气豪雄孟
卷三 第 13a 页 WYG0714-0031c.png
 子工夫直截朱子工夫周遍
看来朱子只任勇猛做向前去更不退缩朱子直是豪
 气
朱子注四书诗传先训释文义然后发明其正意又旁
 引议论以足言内之意或发明言外之意此深得释
 经之法
参同契阴符经朱子注之甚无谓使人入异端去调息
 箴亦不当作
卷三 第 13b 页 WYG0714-0031d.png
参同契阴符经皆能窥测造化之妙盗窃造化之机但
 不合他将来济一身之私故违乎圣贤大中至正之
 道反为学者心术之害
参同契欲关键耳目口三者使耳不用聪目不用明口
 不以言以完养神气于内此但能养一身之私而弃
 天下之理世之自私者多好之故害道尤甚
阴符经之言奇怪盖圣王之道不明奇怪之士欺世之
 无人纵其异说而无所忌惮说者以参同契阴符经
卷三 第 14a 页 WYG0714-0032a.png
 与易同用非也易虽精微而坦夷明白中正广大周
 遍详悉非二书可拟
人以朱子调息箴为可以存心此特调气耳只恭敬安
 详便是存心法岂假调息以存心以此存心害道甚矣
朱子曰静而常觉似说重了些子只说常惺惺常精明
 则可说常觉便有心分为二底意思朱子于中庸或
 问言至静之时但有能知能觉者而未有所知觉也
 此为至论
卷三 第 14b 页 WYG0714-0032b.png
朱子曰人才敬时心便在身上了又曰敬则万理具在
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朱子说得尽
礼义人心固有朱子去远而小学家礼好之者甚众今
 被陈公甫辈务为高远厌礼节之卑近烦细不屑为
 之可胜叹哉
范文正公作事必要尽其方曰为之自我者当如是其
 成与否则有不在我者虽圣贤不能必吾岂苟哉此
 范公有吻合圣贤处故其进退出处超然无累行藏
卷三 第 15a 页 WYG0714-0032c.png
 卷舒过于他人
范希文之正气不待养而刚大是天姿正大非学力也
 若能深造则王佐矣
杨龟山言王荆公离内外判心迹使道常无用于天下
 此最说出荆公学术偏处
扬子云之言沈晦见道不明也辞不厉所守不确也
韩退之说上下之交只说得一个事势成得一个私意
 天理之当然则不知也
卷三 第 15b 页 WYG0714-0032d.png
陆子说道理多不条畅说仁说心亦偏枯其作敬斋记
 亦疏盖形容敬中工夫不出可见其学之偏
象山天姿高力量大用力甚切但其见理过于高大存
 心过于简易故入于禅其自幼与伊川不合者伊川
 收敛谨密其言平实精确象山必有凌虚驾空之意
 故闻伊川之言似有伤其心其晚年身在此处能知
 民间事又预知死期则异学无疑其门人扬简以问
 答之间忽省此心之清明忽省此心之无始末忽省
卷三 第 16a 页 WYG0714-0033a.png
 此心之无所不通此非儒者之传授其行状言四时
 之变化先生之变化也天地之广大先生之广大也
 鬼神之不可测先生之不可测也亦过高之言矣每
 读象山之文笔力精健发挥议论广大刚劲有悚动
 人处故其遗风馀烈流传不泯然细推之则于圣贤
 细密工夫不甚分明故规模腔壳虽大未免过于空
 虚也
东莱先生谓所以诈为良心又谓天理存于人欲之中
卷三 第 16b 页 WYG0714-0033b.png
 所论太巧而凿盖东莱聪明才高多为过巧之论反
 失了平正道理盖人之良心天理根于秉彝之性虽
 小人丧灭之馀终有灭不得者但其为人欲所胜耳
东莱又谓有事是而心非者此说固善然论其极则内
 外一致本末一事未有心非而事是者荀林父伯宗
 不能陈示天理之当然不过为谋利计功之私谓之
 是可乎五霸假仁义事虽似是然谓之假则不是矣
许鲁斋天姿纯正所行自不苟惜乎未能深造吴草庐
卷三 第 17a 页 WYG0714-0033c.png
 甚聪明早年甚英锐惜乎力行未能终其学
鲍鲁斋作天原发微虽欲穷深极微只是不能有诸己
 马氏作文献通考虽欲博通古今但杂而不精胸中
 元无权度故断制多差
庄孔旸观其诗只是一个豪旷之士此风既成则天下
 学者皆流于旷阔狂妄之地为害亦不细
黄宪天姿甚美当时士大夫无不心服其德量但未见
 其为学工夫又未见其言论道理故今无以考究所
卷三 第 17b 页 WYG0714-0033d.png
 造之浅深想只是姿质纯粹度量深广风致高迈底
 人所谓质美而未学者
世道之所赖有二一则降衷秉彝不可泯灭二则赖圣
 贤遗训尚存有志之士尚可因以感发用功无此二
 者生民之道熄矣后世教化全不可恃
圣贤教人恕上求仁恕则物我之私不立天理流通也
天地圣人只一个诚私意间处便不诚诚实理也不可
 以人伪杂之君实虽无伪然与圣人之诚不同者于
卷三 第 18a 页 WYG0714-0034a.png
 实理未尽也乃无私之私无伪之伪也子路之欺亦
 然
圣人只在天理上行无所损益
圣人与贤人之分只是一个生与熟间断与不间断识
 得如何未熟如何间断从此勉励不息此是希圣工
 夫久而圣可至矣
圣贤见道分明故于天下之事只是顺理以应之未尝
 用一毫智计之私然动中机会自然顺治虽非智计
卷三 第 18b 页 WYG0714-0034b.png
 而智计在其中后世智计之士虽极其智计终是见
 理不明会错了
付此身于天理中不作聪明不以造为挠之即尧舜气
 象
人皆可以为尧舜是吾心之理与圣人一也吾之理既
 与圣人一又何圣人之不可学乎不学者皆自弃也
今人有聪明皆不会用只去杂驳上学或记诵辞章或
 涉猎史传或泛观诸子百家用心一差其聪明反为
卷三 第 19a 页 WYG0714-0034c.png
 心害其聪明反为不聪明矣善用聪明者潜心积累
 先从小学大学近思录论语孟子精思熟究体验得
 圣贤心事义理工夫瞭然得之于心然后循序渐进
 博学群书王勃等聪明与圣贤聪明不同者是做向
 外面去故适足为心之害也
学只是修身功业是修身之效不可以功业为心以功
 业为心非惟失本末先后之序心亦难收程子曰有
 颜子之德自有孟子之事功
卷三 第 19b 页 WYG0714-0034d.png
天下人只一个心如克己在我天下归仁岂非同此心
 乎人心不同处只是私心因有所蔽而然也
学者先当理会身心此是万事之根本
学要来身上做
慊于己者不使萌于再此真能修身者进于圣人不远
 矣
孟子中庸多开示道理本原使人知所信向方肯下工
 夫大学论语就教人直截做工夫圣人教人手段与
卷三 第 20a 页 WYG0714-0035a.png
 贤人手段不同圣人德盛人肯信向就教他做工夫
 自能下学上达到本原上上下俱了子思孟子先将
 义理大原与效验都开肚破肠说了方能使人踊跃
 去做工夫但中庸工夫又更细密切实
读书一边读一边体验做做得一两处到身上来然后
 诸处亦渐凑得来久则尽凑得到身上来此则是大
 贤
有聪明识义理不能持守而丧其本心者多矣虽曰知
卷三 第 20b 页 WYG0714-0035b.png
 之未真然皆因气偏欲汩故也此持养之功所以贯
 乎学之始终不可须臾舍也
今人有小可才能也干些事圣贤道理充足如何不做
 出事来达而在上如尧舜文武穷而在下如孔子得
 时行道如伊傅周召不得时如颜孟程朱其德业事
 功侔乎天地以此知黄宪之流只是一介善夫也
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学者以此立心便
 广大高明充之则是纯儒推而行之即纯王之政
卷三 第 21a 页 WYG0714-0035c.png
人做得切己工夫自无许多闲思虑
当然处即是天理
尽天理不以一毫私意智力挠之便是尧舜气象
道理只是这个道理功名事业是偶然
万物各有自然之理圣人只是顺之不曾加得一毫
理明后又持守坚固力行纯熟此是大贤
圣贤只依天理做事所以极其大与天地参霸者以智
 计处事便小
卷三 第 21b 页 WYG0714-0035d.png
欲为天下第一等人当做天下第一等事
做当今一个好人须壁立千仞
道不行百世无善治学不传千载无真儒然欲道之行
 治之善非真儒不能
古人老而德愈进者是持守得定不与血气同衰也今
 有才气之人到年老便衰是无持养之功也
学至圣人地位方了一生事
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古人云盖棺吾事毕又曰存
卷三 第 22a 页 WYG0714-0036a.png
 吾顺事没吾宁也
 
 
 
 
 
 
 
卷三 第 22b 页 WYG0714-0036b.png
 
 
 
 
 
 
 
 居业录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