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
卷一 第 1a 页 WYG0714-0004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居业录卷一      明 胡居仁 撰
  心性第一
今人言心学者便要说静时无心居仁问之设若无心
 亦须有理彼又应曰静无而动有彼信以为静时真
 无心与理矣夫天命之性与生俱生不可须臾离故
 静而未有事接之时则此心未动此理未发然此时
 此心寂然在内此理全具于中故戒谨恐惧以存养
卷一 第 1b 页 WYG0714-0004b.png
 之若真无心与理又戒惧做甚又存养个甚必有物
 在内故须主敬须存养故程子以为静中有物静中
 虽无所知觉亦有知觉在又有因程子说静中有物
 遂要察见本体看未发以前气象此又非也静中只
 有个操存涵养曷尝有看见察见或问周子言静无
 而动有何也曰周子言无以未形而言非真无也乃
 无中含有也故朱子解之曰静非无也以未形而谓
 之无
卷一 第 2a 页 WYG0714-0004c.png
今人言心便要求察而见其心之体则内里自相扰乱
 反无主矣然则古人言提撕唤醒非与曰才提撕唤
 醒则心惕然而在非察见之谓也
人心万理咸备无所不有只要修省得到
理无形而具于心心具是理而无迹故可谓之虚不可
 谓之无不可谓之空空则无矣心不虚不能涵具众
 理所以心体本虚也
心与理本一心虽虚理则实心中无他物只有此理全
卷一 第 2b 页 WYG0714-0004d.png
 具在内
所以为是心者理也所以具是理者心也故理是处心
 即安心存此理即在非但在己如此在人亦然所行
 合理人亦感化归服非但在人如此在物亦然苟所
 行合理庶物亦各得其所先儒言人之为学心与理
 而已三代之治顺理者也心与理本不相离逐物欲
 则离矣异端则离矣圣人则心与理一也贤者合于
 一也
卷一 第 3a 页 WYG0714-0005a.png
心体本全元无亏欠或为昏气隔塞或为旧习斲丧所
 以要涵养者只要养完此本体则天德自全
身行一日不过百里所历不过十二时心则顷刻千万
 里顷刻千万岁盖身则梏于形气心则通乎神也
心理不相离心存则理自在心放则理亦失理明则心
 必明心明则理亦著存心穷理交致其功方是
心虽主乎一身体之虚灵足以管乎天下之理理虽散
 在万事用之微妙实不外乎一人之心知此则内外
卷一 第 3b 页 WYG0714-0005b.png
 体用一而二二而一也
离内外判心迹此二本也盖心具众理众理悉具于心
 心与理一也故天下事物之理虽在外统之在吾一
 心应事接物之迹虽在外实吾心之所发见故圣人
 以一心之理应天下之事内外一致心迹无二异端
 虚无空寂此理先绝于内以何者而应天下之事哉
 由其专事乎内而遗其外不考诸迹而专求诸心厌
 弃事物之理专欲本心之虚灵是分内外心迹为二
卷一 第 4a 页 WYG0714-0005c.png
 本矣愚尝思之内外心迹终二他不得空则内外俱
 空实则内外俱实有则内外皆有无则内外皆无是
 则心迹皆是非则心迹皆非正则心迹皆正邪则心
 迹皆邪固未尝二也
吾儒则心与理为一故心存则理明心放则理昏释氏
 则心与理二故心虽存亦无理儒者用戒谨恐惧而
 心存是敬以直内万理俱在而遇事尤加敬慎故心
 与理不离释氏则屏绝思虑事理使不挠吾心以为
卷一 第 4b 页 WYG0714-0005d.png
 存惟无事时如此做得事来一挠便乱了是他心存
 时已与理离而为二因心与理二故一动便乱或谓
 释氏有体无用予以为正是他无体故无用
理与气不相离心与理不二心存则气清气清则理益
 明理明气清则心益泰然矣故心与气须养理须穷
 不可偏废或曰修养家之养气同否曰修养家所养
 乃一身之私气私则邪矣恶人气亦盛何也恶人乃
 恶浊粗暴之气血气之私也若清纯刚直乃正气也
卷一 第 5a 页 WYG0714-0006a.png
 尝验之存心密则粗暴昏浊之气自消理直则刚大
 之气自生心也理也气也二而一也正则俱正邪则
 俱邪
为物欲所胜者皆是心不能做主也处事不得其宜者
 亦是心失其职也此涵养省察之功当尽也
心具众理所患者纷乱放逸惰慢故须主敬主一无适
 所以整其纷乱放逸整齐严肃所以救其惰慢此存
 心之要法也
卷一 第 5b 页 WYG0714-0006b.png
涵养本原与穷索义理实交相涉盖人心只有许多义
 理更无别物涵养既至则天理自明穷理既精本心
 愈安也
心精明是敬之效才主一则精明二三则昏乱矣
心在重处发熟处难忘若利禄重则心在利禄上发功
 业重则心在功业上发那边熟心只从放那边是恋
 著旧习也若非勇猛奋发择善固执改革旧习虽欲
 勉强操持心未易收尝谓学专为己心自少至外驰
卷一 第 6a 页 WYG0714-0006c.png
 更加主敬其有不存者乎
心有主虽在闹中亦静故程子以为金革百万与饮水
 曲肱一也然必知之深养之厚心方不动
心有存主即能宰制万物孟子求放心是本原工夫释
 氏置心于无用之地曷尝有主
满腔子是恻隐之心则满身都是心也如刺着便痛非
 心而何然知痛是人心恻隐是道心
无事时不教心空有事时不教心乱
卷一 第 6b 页 WYG0714-0006d.png
心无主宰静也不是工夫动也不是工夫静而无主不
 是空了天性便是昏了天性此大本所以不立也动
 而无主若不猖狂妄动便是逐物徇私此达道所以
 不行也己立后自能了当得万事是有主也
放心是逐物于外惕然警惧则即此而在矣是知戒谨
 恐惧乃存心之要也
用心不可太过过则生疾心为神明之舍过苦则神枯
 惟主一无适优游涵泳自然义理畅明
卷一 第 7a 页 WYG0714-0007a.png
容庄则心正
未有外猊不庄心能一者
人庄敬体即立大本即在不然则昏乱无本
敬是庄严畏谨之意程子说主一是直截在心地上做
 工夫
言者心之声事者心之迹心正时言必不差事亦顺理
人心公便与天地同体才私便与天地万物暌隔释氏
 以自私之心强包括天地万物故背逆天地绝灭人
卷一 第 7b 页 WYG0714-0007b.png
 物
吾儒是随事尽理以存其心所谓敬者只是专一谨慎
 无事时心专一在此不敢怠惰有事时心亦专一在
 此事上不敢怠惰所以无事时心湛然在内有事时
 即是这个心去应察处置所以动静表里本末共此
 心只是个专一畏敬佛氏只是硬把捉系缚这个心
 方其无事时把捉系缚得住有事时便乱了
观鼻端是取至近一物以羁系其心使动不得呜呼心
卷一 第 8a 页 WYG0714-0007c.png
 至灵至贵为万事主宰而受制系于一物可哀也
朱子曰孟子说存其心虽是𦂳切却添事不如孔子只
 说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立定规矩与学者守使之
 心自存
今之学道者多入异教是他做存心工夫上差了程朱
 辟异端甚详今被他反引其言入异教去因此风已
 盛鼓惑后学陷溺人心世道必愈衰岂天意如此柰
 何柰何
卷一 第 8b 页 WYG0714-0007d.png
释氏要无心终无不得故在空中见出一个假物事以
 为识心见性以为不生不灭其实未尝识心未尝见
 性也
天理有善而无恶恶是过与不及上生出来人性有善
 而无恶恶是气禀物欲上生出来
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性如水之源感动是水
 之流也如源本清流出来便有清浊清者是不为沙
 尘所溷浊者为所溷也用力之道当浚其源澄其流
卷一 第 9a 页 WYG0714-0008a.png
理无不善所以发而为阴阳五行以生人物者气也其
 交感错综益参差不齐而清浊偏正于是焉分而贤
 愚善恶出矣虽有贤愚善恶之分然本然之善未尝
 不存乎其中但贤者因其气之清而能明其理有其
 善愚者因其气之浊以蔽其理而失其善流于恶矣
 故孟子言性善是就所生所禀之理而言孔子言性
 相近指气禀而言韩退之言性有三品是专就气禀
 而言程子言善固性也恶亦不可不谓之性是兼理
卷一 第 9b 页 WYG0714-0008b.png
 与气禀而言如清者为水而浊者亦为水盖水之源
 本清流出去便有清有浊理之源本善禀于人便有
 善有恶故论性至周程张朱始备若荀子言性恶剔
 子性善恶混失之远矣
荀子只性恶一句诸事坏了是源头已错末流无一是
 处故其以礼义教化为圣人所造作伪为以矫人之
 性而化人之恶殊不知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
 行矣此皆吾性中所具之礼圣人因而品节制作之
卷一 第 10a 页 WYG0714-0008c.png
 礼义教化既成又足以正其情养其性节其欲成其
 德此足见礼乐教化自吾性中出圣人因而成之则
 性善无疑矣孟子言性善在本源上见得是故百事
 皆是荀子在本源上见错故百事皆错
荀子不知性之为理只在情欲上看故曰性恶遂以礼
 义教化刑政皆圣人伪为其罪大矣盖礼义教化政
 刑皆天理之当然人性之固有圣人因而裁制之惟
 伊川程子言性即理也真实精切发明孟子性善最
卷一 第 10b 页 WYG0714-0008d.png
 尽朱子又曰性者人心所禀之天理则又曲而详矣
朱子曰未感物时若无主宰则亦不能安其静只此便
 自昏了天性不待外物之引然后差也李延平曰人
 固有无所喜怒哀乐之时然谓之未发则不可言无
 主也
定性无内外无将迎明道不惟所见端的又工夫完纯
 非去圣不远不能如此尝验之无内外工夫犹可能
 无将迎非心性已定无一毫牵引之私不能也
卷一 第 11a 页 WYG0714-0009a.png
虽昏乱之世公论犹存此见人性之善处此见秉彝之
 不可泯处
善乃人性之固有人之所当为故张南轩曰为己者无
 所为而然者也董子曰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
 计其功此南轩董子心术之正也不然是以私意为
 学固已与道离矣
韩子以博爱为仁虽不是犹胜以觉言仁者故朱子训
 心之德爱之理又曰仁者本心之全德中庸曰仁者
卷一 第 11b 页 WYG0714-0009b.png
 人也朱子曰人指人身而言具此生理自然便有恻
 隐慈爱之意孟子曰仁人心也程子曰心如谷种仁
 则其生之性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朱子曰天
 地以生物为心而所生之物因各得夫天地生物之
 心以为心故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合此数说而体验
 之仁可得矣
仁则天理浑然万物皆有生意
人心若仁则万物皆在吾生育之中
卷一 第 12a 页 WYG0714-0009c.png
本心之生理便是仁不仁戕其心生理也
涵养得本心熟到清明和畅处仁可得矣
心如谷种仁则其生之性古今说仁字惟此最亲切
医书以手足风顽为不仁程子善之盖人而不仁私意
 蔽隔天理不能贯通天地万物漠然与己无干如风
 顽之人手足疾痛不相管摄也
程子说鸡雏可以观仁切脉可以观仁是无时无处不
 体验鸡雏是生意醇粹处切脉是生理贯通处程子
卷一 第 12b 页 WYG0714-0009d.png
 用心熟方见
天地人物分虽不同同此一理形虽不同同此一气故
 圣人所以真实恳恻以仁民爱物乃其心之自然非
 强而为之也其所以民安物阜而上下与天地同流
 者亦其效之自然非有一毫增益于性分之外也民
 之所以仰瞻感化者亦其心之自然而不容遏非有
 强也所以然者理一气一故也
欲生于气是气为主而灭乎理须使理为主而气顺焉
卷一 第 13a 页 WYG0714-0010a.png
人之知识才能本于性然亦不能不蔽于气故性与气
 皆当养之以复初
不可自恕盖恕者求仁之方施于人之事也若施于己
 则自治不严偷惰苟简进修必倦改过必不勇矣
为善最乐即是心广体胖也
 
 
 
卷一 第 13b 页 WYG0714-0010b.png
 
 
 
 
 
 
 
 居业录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