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三
卷十三 第 1a 页 WYG0096-1005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周礼全经释原卷十三
            明 柯尚迁 撰
  乡遂
圣王有作必先制畿建侯以立民主别乡分遂以比民
居井牧田野以定民业然后设官分职以维持之是必
制定而后建官官定而后分职耳人知制畿封国者官
职之本而不知乡遂者又畿国之本也今夫比闾族党
卷十三 第 1b 页 WYG0096-1005b.png
州乡邻里酂鄙县遂者乡遂之制也卿大夫士者乡遂
之官也故乡遂虽有官矣而非在职之选也何以明之
一乡不过万二千五百家比长以下士为之一乡则二
千五百下士矣闾胥以中士为之一乡则五百中士矣
族师以上士为之一乡则二百二十五上士矣党正以
下大夫一乡则有二十五下大夫也州长中大夫一乡
又有五中大夫也而乡大夫则卿之秩也合一乡之官
已有三千二百五十五人矣六乡不过七万五千家而
卷十三 第 2a 页 WYG0096-1006a.png
官则有一万九千馀也又以禄言之下士视上农禄食
九人是五家则官赋一上家之食也中士倍下士禄食
十八人是二十五家而复赋七上家之食也上士倍中
士禄食三十六人是百家复赋其三十二上家之食也
推此言之积而至于一乡又积而至于畿内又以供朝
廷之百需又以供王之九赋是在官之禄反倍于在民
之耕则服南亩者其家皆不衣不食悉以供上犹为不
足矣然则乡遂天下根本法不可行于后世者其原皆
卷十三 第 2b 页 WYG0096-1006b.png
起于此先儒之说不曰此皆兼设之员则曰古今异宜
是古法果不可行于今矣夫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山
川民物无不同也习尚好恶无不同也今不可行古亦
不可行也安有可行于古而不可行于今哉愚谓万民
之中愚知不齐才德亦异故贵贱不侔贫富不一古之
时宜无以异于今之时也王者之治天下而皆使之无
智无愚无贫无富无贵无贱混然齐一不过受百亩之
田以给一家之衣食不亦难哉吾知必因万民不齐之
卷十三 第 3a 页 WYG0096-1006c.png
中而区别之使才德贤愚贫富贵贱各得其分而无侵
凌之患然后谓之平治决不为抑富伸贫笼智扰愚之
术也后世法制既废强凌弱众暴寡知诈愚勇苦怯富
者田连阡陌邑有公侯之尊里有人君之富贫者流离
饿殍而上不之恤不肖处上贤者在下皆乡遂之说不
明有以致之不专在于井田也今考司徒设官乡遂大
夫而下有爵秩名位而无府史胥徒者皆乡遂之民差
其等正其位职其教者也无官府之设故无府史胥徒
卷十三 第 3b 页 WYG0096-1006d.png
之役设官府以治乡遂者惟乡师遂师居司徒司空之
局以治六乡六遂载师闾师则居乡遂之中县师则居
于都鄙而专治焉故乡遂之中惟此四官各有府史胥徒
为受命天子操刑政之权以治民事之正官自乡大夫
至比长自遂大夫至邻长皆乡遂之民各为保伍各相
教治异其爵秩别其贵贱谓之教官谓之乡吏不受命
天子操刑政之权者也然则其禄何如比长虽统五家
即上农也闾胥受二家之田也为二十五家之长族师
卷十三 第 4a 页 WYG0096-1007a.png
虽统百家亦受四家之田又有士田以益之也此皆农
人之中人品不齐德行才能足兼五人二十五人百人
之上者为其田以处之为其秩以等之所谓下士即上
农中士倍之上士又倍者亦合其子弟受之土田令其
自耕以供一家之衣食耳固不如在职之上中下士食
民赋税以为倍也党正州长乡大夫则已尝为大夫者
其家既受田矣别有宅田官田以赋其禄或又有赏田
牛田牧田以益之乎夫自其能受二夫之田而至于能
卷十三 第 4b 页 WYG0096-1007b.png
受十夫之田则其家之殷富子孙从人之众多可知矣
自下士上士中士而至于秩当上大夫则其宫室之制
器用之度衣服之别礼乐之等可知矣其人可为五百
人二千五百人万二千五百人之长则德行之优裕又
可知矣贤者以次而升不贤者以次而降升者加其爵
秩益其田禄合其子弟备其臣妾降者下其爵秩减其
田禄分其子弟散其臣妾此小司徒所以岁终则考属
官之治而诛赏大比则平教治正政事考夫屋乡师岁
卷十三 第 5a 页 WYG0096-1007c.png
终则考六乡之治以诏司徒废置大比则考教察词稽
器展事以诏司徒诛赏是以古者之民贫富贵贱常与
人之德行才能相称故倖民不得逞而奸民不得肆易
直淳庞以从上令朝夕孜孜措心发虑未尝不欲勤其
事尽其职敏其行以听在上之旌举也成周之治其根
本尽在乎此王道失传后世未有能明之耳或曰比长
即上农也农夫而加以下士可乎曰遂中邻长无秩里
宰则二十五家一下士似为合宜然古者乡官皆以德
卷十三 第 5b 页 WYG0096-1007d.png
行而立之其实民也耕公田供贡赋则一而已所以有
上中下士之名者亦于庶人之中而差等之异其章服
礼节而已非敢与朝廷所命在职之上中下士同也况
六乡乃王城之内宜君子多也六遂与都鄙则通之天
下邻长无秩乃常制也何疑于六乡各尊一秩乎曰上
中下之大夫爵亦尊矣乡大夫州长党正既民中之官
安可授以如是之尊爵曰三等大夫其本皆宾兴所出
用事而任职则司乎百官府之治矣老而致其事则司
卷十三 第 6a 页 WYG0096-1008a.png
乡中之教及其既死子若孙则亦袭其爵为乡官所以
贵贵也然袭爵亦以功劳为等秩世禄之法实在于此
必其子孙德不称其位乃降之若身被降黜则亦不得膺
是爵矣况子孙乎然在职之官不时更代乡官少更代
者是以朝廷在位之爵反少而在乡之爵反多所谓以
贤制爵则民慎德又曰长以贵得民者此也尚书大传
曰大夫七十而致事老其乡里大夫为父师士为少师
岁事已毕馀子皆入学传农事上老坐右塾庶老坐左
卷十三 第 6b 页 WYG0096-1008b.png
塾此可以见大夫士致其事必司乡中之教矣夫所谓
乡遂之官大夫士之秩者皆常为大夫士者或为大夫
士之子孙而世禄者是以家世素为民之所服其子孙
亦思守其家法而不敢废是以宗法亦可常行而不坠
然后贵者不遽贱而贱者不遽贵故上下以辨民志以
定后世以科目取士无德行道艺之考无乡举里选之
法朝夕钻研徒资口说圣经贤传乃为利筌其取人也
据一日之长凭一人之见富贵贫贱只在须臾之间朝
卷十三 第 7a 页 WYG0096-1008c.png
为庶人夕登仕版及其废也朝为民表夕为匹夫其进
也无渐其退也无归是以屠沽贱𨽻皆萌侥倖之心夫
其进也无渐则居官者宁无充昔之念其退也无归则
当事者岂忘殖后之心忠赤之心日薄亦势有以驱之
故也是养贤之道既失于前驭官之法大缪于后矣乡
遂之法乃周礼之首务而礼乐兵刑井田次之三代而
下岂无愿治之君贤明之佐欲举行圣人之典以复中
古之治者乎特以其本不明而独行其末适足以坏天
卷十三 第 7b 页 WYG0096-1008d.png
下也故欲行周礼而兴王道者必自乡遂始
  封建
胡五峰有言封建者先圣王所以公天下之大端大本
也郡县者秦人所以私天下之大窦也此升其堂未睹
厥奥者欤就秦人而论之信有公私之判矣若以王道
言之固无非公天下之心无非封建之法而郡县亦行
乎其中矣但先王之法则俱得之后世则俱失之何也
治天下之大本大原起于乡遂五家为比必立之长五
卷十三 第 8a 页 WYG0096-1009a.png
比为闾必立之胥四闾为族必立之师斯皆民也辨其
等列异其章服颁其教法上下贵贱于是乎分劝率服
役于是乎始虽无封建之法其所以习民于等差阶级
之中而消其偪上无等之心则封建之意实原于此至
于五族为党党正下大夫五党为州州长中大夫五州
为乡乡大夫则卿也斯亦民也仍其官而世其禄立其
行而司其教是以上有定职而教可行下有常尊而服
以素虽无封建之实而封建之法则本于此至于分以
卷十三 第 8b 页 WYG0096-1009b.png
五十里七十里百里之土命以六命八命九命之爵人
于是始知其为封建矣是故公侯伯子男者爵也上大
夫中大夫下大夫及上中下士亦爵也五十里七十里
百里者禄也而大都小都家邑官田宅田士田者亦禄
也公掌五百里之诸国侯掌四百里之属国伯掌三百
里之属国子掌二百里之附庸男掌百里之属邑此职
也乡大夫掌其乡之政教禁令州长掌其州之教治政
令党正掌其党之教治族师掌其族之戒令政事闾胥
卷十三 第 9a 页 WYG0096-1009c.png
掌其闾之徵令比长掌其比之治此亦职也是则乡遂
之法与封建同故乡遂者封建之小者也封建者乡遂
之大者也乡遂行于封建之中封建出于乡遂之外故
不知乡遂何以知封建也胡子所言无乃未达其本乎
揆厥所原盖由贤能二科不明故乡遂封建莫能辨也
夫有德行则谓之贤有道艺则谓之能贤能必本于德
行道艺人固知之矣至于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则未必
知之也在位在职人固或知之矣有在位之职有在职
卷十三 第 9b 页 WYG0096-1009d.png
之位则未必知之也夫何以贤者在位也有德行则以
爵位处之矣自乡大夫而至比长自天子而至公侯伯
子男此皆贤者之位故有德行者居之居其位必思久
其位盖以国为已土众皆我民民安已受其利国伤家
婴其祸此天子诸侯之心无不同也乡官必思德以称
位位以彰德德行尊则能化下而人服故位可久德行
不修则大比废置而降黜随之故秩进则禄益而富自
来秩降则禄削而贫自至故前人欲以垂后后嗣思其
卷十三 第 10a 页 WYG0096-1010a.png
堂搆在位者之心无不同也是以三代之人惟患德行
之不修无忧爵禄之未至风俗淳美盖有此具矣何以
能者在职也王朝六乡之长与属下及都鄙治事之吏
皆职也有德行道艺之全者宾兴之以进于王入于太
学教养之司马辨论官材内史策命之以治王朝六官
之事此职之大者然必著其功绩而爵秩随之故王朝
虽有大夫公卿之贵皆谓之能与公侯伯子男之贤为
对此大贤大能之分也若夫乡遂之中德行道艺未能
卷十三 第 10b 页 WYG0096-1010b.png
兼全者则为次贤次能不以乡饮之礼礼之宾之止以
乡射之礼观之询之贤者则进其秩如闾胥进为族师
党正进为州长此亦贤者之位也能者则视其所习之
道艺令为乡遂都鄙治事之职如均人遗人之类凡六
官所列微职不由朝廷所命司徒司空举之乡师遂师
任之此亦能者之职也故曰使民兴贤出使长之使民
兴能入使治之此之谓也若夫在位之职则公侯伯子
男之教其属国乡大夫以下之各教其所治而谓之曰
卷十三 第 11a 页 WYG0096-1010c.png
方伯连帅谓之曰乡吏教官盖皆不恃其政刑以威之
贵于脩其德行以服之是故行高则服众德高则位崇
故侯伯不得专征伐有奉命讨罪而无兴废之权乡官
有乡刑而无府史胥徒之设教人贵德故也夫是之谓
在位之职而在职之位则王朝有公卿大夫士之爵乡
遂庶职有上中下士之秩是也盖大贤大能天子所用
自下士而可至于公卿大夫然必建其勋庸政绩然后
以次而升功名居先爵禄居后盖爵以授德禄以酬功
卷十三 第 11b 页 WYG0096-1010d.png
不可苟也夫是之谓在职之位亦有居其职不加其爵
者以德位称故也亦有有其爵不称其职者则改其职
依其本秩退为乡官则有过者黜辱不至于极而去职
亦有其所是以在职之人皆尽心职业而无后虑进有
忠孝之心退有礼让之实此王者处得其当故使之在
职则美政在位则美俗三代所以泰和长久者以有此
具也虽其身死之后子孙亦当其禄但爵则视其德耳
夫是之谓大公夫是之谓封建故不明乎乡遂之法在
卷十三 第 12a 页 WYG0096-1011a.png
位在职之分而论封建终无以得圣人之意也若夫郡
县之法后世所不能废者盖亦有由天子王畿千里畿
内设乡遂都鄙畿外建侯伯子男诸侯之国亦设乡遂
都鄙但其大止于百里耳后世不建邦国而立郡县而
徵其贡赋亦犹畿内采地公卿大夫王子母弟身居王
朝而收其贡税以为禄天子使吏治之故畿内之制后
世郡县之法也故以治王畿之法治天下则为郡县以
邦国九倍王畿之制分天下英贤共之则为封建以郡
卷十三 第 12b 页 WYG0096-1011b.png
县之法治天下是以天下为王畿也以天下为王畿是
修身齐家以平天下而无治国也无治国是以天下为
已国也以天下为已私分而封建不行则圣人大公之
意亡矣夫乡遂不立则天下贤者不在于位偏用能者
在职以治天下矣惟贤者不在于位故教法不行礼让
不著而乡法坏乡法坏则宾兴无本贫富无制故不得不
取以科目既取以科目又设在职之官以教之不过使
之读书为文以取科第而已利之所在程式存焉虽不
卷十三 第 13a 页 WYG0096-1011c.png
设官教之何患其不能为举业也故教官为虚设科目
为虚法不知古之教官即乡官之有德行者为之今日
之教者以德行道艺则明日之举者必以德行道艺矣
教之初已为兴之之地则用之也尚何负于宾礼之隆
哉孟子曰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此之谓也以治
王畿之法治天下者岂惟以天下为己国而谓之私哉
万里之外朝觐述职之礼贺庆考绩之事无不同于王
畿一命不命之官至微细也无不入冢宰之铨选使之
卷十三 第 13b 页 WYG0096-1011d.png
往还万里或数千里要荒之地终年旷职其视先王公
天下以为心度远近分英贤以共之何如也是故冢宰
施典于邦国施则于都鄙五命赐则六命赐官七命赐
国五百里外为侯服岁一见千里之外为甸服二岁一
见二千里外为男服三岁一见三千里外为采服四岁
一见四千里外为卫服五岁一见五千里外为要服六
岁一见是朝觐述职以地远近而分疏数之期建官授职
以命多少为权轻重之别岂有如后世地无远近之限
卷十三 第 14a 页 WYG0096-1012a.png
事必出自朝廷官无大小之差权皆出自冢宰哉若夫
公侯伯子男之分土分民在今之时诚不可与古同何
也三代之王天下皆自诸侯而为天下之所推戴自
宜以爵土分天下英贤共之而权未尝不存也后世之君
天下者无尺土一民之资以除暴救民而得之势与三
代不同固不宜踵三代之封建然而圣人公天下之意
亦未尝不存也是宜于郡县之中而寓封建之法必乡
遂必井牧郡县各有所治之民大小各有三等之别以
卷十三 第 14b 页 WYG0096-1012b.png
相统属官必久任以功最加爵而不徙其治职以禄赏
功而不以官赏功地分远近为朝觐述职之期官分大
小为朝廷岳牧除授之柄千里为省省设方伯连帅以
为监有分职无分民有加爵无专土此古封建之法后
世变而通之者也使圣王复作必不踵三代之封建因
时制法而道未尝不存焉不考封建之本原不推郡县
之至理徒曰郡县私也封建公也先王之意荒矣
  郊庙
卷十三 第 15a 页 WYG0096-1012c.png
天之胙君实为神主君之受命惟典神天明天位由天
所命鬼神飨佑然后为天子也故曰天之历数在尔躬
是天神地示人鬼三者接之以其道则天清地宁鬼神
降福天位尊而安矣然先儒于天地之祭南郊北郊之
分祀合祀天子七庙九庙三昭三穆考论纷纭靡不质
据经传然卒未之能定云夫谓天地有分合祀者孔子
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天轻清而
浮阳在上上天之载无声无臭然万物之赋形受质者
卷十三 第 15b 页 WYG0096-1012d.png
莫不本焉故陟降厥士日监在兹体物而不可遗者以
不著形迹而神行于其间故感应之妙捷于景响耳地
则属乎质而块然奠体于下虽曰万物非地不生然物而非
神也质而非气也不得天之一气运行其间地亦何自
而有生物之功乎故地体虽大而不可与天配矣既
不可与天配况可与天合祀乎吾知物之与神既不相
同卑之与高贵贱自别耳今以周礼考之大宗伯曰禋
祀昊天上帝血祭社稷五岳以苍壁礼天以黄琮礼地与
卷十三 第 16a 页 WYG0096-1013a.png
圭璋琥璜礼四方小宗伯曰右社稷左宗庙兆五帝于
四郊典瑞曰四圭无邸以祀天旅上帝两圭有邸以祀
地旅四望司裘曰祀昊天上帝则大裘而冕祀五帝亦
如之宗伯又曰国有大故则旅上帝及四望王大封则
告后土稽之经文盖天有分祀合祀地亦有分祀合祀
非言天与地有分合之云也夫言祀昊天上帝则合祀
于南郊言旅上帝则分祀于四郊言祭社稷则祭地于
大社言旅四望则分祀于五岳何也四郊各有坛以分
卷十三 第 16b 页 WYG0096-1013b.png
祀五帝故春夏秋冬迎气而礼之四类附焉祭日于东
祭月于西日为坛而月为坎司中司命阳也祀于南风
师雨师阴也祀于北国有灾害则以类随方而旅祭焉
旅众也分也郑氏训合非矣又于南郊总立圜丘之坛
以祀昊天上帝后稷配焉凡天神皆合祭焉大司乐曰
冬日至于地上之圜丘奏之若乐六变则天神皆降可
得而礼矣郊特牲曰兆于南郊就阳位也礼运曰祭帝
于郊所以定天位也此之谓也曷尝有地在其中乎以
卷十三 第 17a 页 WYG0096-1013c.png
祭地言之盖于五岳之下各有方丘以祀五岳凡山川
丘陵薮渎坟衍之在其六者配之天子巡狩诸侯各朝
于方岳之下则望于山川遍于群神此地之分祀也于
王宫之右为方泽方丘以祭名之曰社曰后土神之也
以稷配焉名曰大社大稷盖以稷能养人功与地并也
然后以五祀五岳及山林川泽俱合配于社而夏至祭
焉大司乐曰夏日至于泽中之方丘奏之若乐八变则
地示皆出可得而礼矣礼运曰祀社于国所以列地利
卷十三 第 17b 页 WYG0096-1013d.png
也此之谓也今言既有社稷又有祭地何也若社稷之
外又有地之祭则大宗伯以社稷对昊天上帝而不言
地何也盖社者从土从示神其地故变其名犹天而言
昊天上帝者也岂既有社又有地者哉后儒有言南郊
祭天北郊祭地又何所本也故社则诸侯卿大夫之有
分地者皆得祭之而乡遂都鄙之间民皆立社以祭焉
所以神地之道而教民美报也天则惟天子得以祭之
以天有帝非为臣者所得对也昔者鲁用郊禘孔子叹
卷十三 第 18a 页 WYG0096-1014a.png
曰周公其衰也祀之郊也禹也宋之郊也契也皆二王
之后也故得郊焉鲁侯国而郊禘非礼也故曰天子祭
天地诸侯祭社稷君臣之分凛不可犯矣或曰孔子云
天地不合万物不生又曰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是
地合祭于郊亦可见也故分祀者所以使阴阳各得其
位合祀者所以使阴阳合而万物生此世道所以泰欤
曰孔子不云乎天尊地卑而贵贱所以位也天地之合
者以地气上跻天气下降而后合也奠位者天地之常
卷十三 第 18b 页 WYG0096-1014b.png
体合者阴阳循环之气非天地之常也阴阳升降道之
自然非合祭天地而能使之合也故分祭天地者欲使
阴阳各得其职卑高各奠其位而君臣父子夫妇各安
其分之道在是此世道所以泰也岂可尊母以抗父崇
地以抗天是乱其常也又岂以道接三才之奥者乎夫
谓郊社以祀上帝者便于立文也非并宗伯之三礼而
为二也众言殽乱折之圣经可矣若夫人鬼之享刘歆
云天子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宗不在此数中郑
卷十三 第 19a 页 WYG0096-1014c.png
玄云后稷始封文武受命三庙不迁与四亲庙而七朱
子云祧庙之主藏于太庙之东西夹室及文武二世室
既立为不迁而三昭三穆之上有祧主则藏于二世室
之夹室窃意三年之丧达乎天子四代之祭达乎庶人
庙数虽别而四亲则同别以明礼同以称情也虽天子
九庙四亲则一而已春官有守祧之职辨庙祧之昭穆
者存庙为庙毁庙为祧盖高曾二庙之上一昭一穆为
祧庙祧之主藏焉天子备礼也故曰三昭三穆君子之
卷十三 第 19b 页 WYG0096-1014d.png
泽五世而斩故服以五世为断若天子七世则高曾之
上又何称也是知三昭三穆并二祧而数之诸侯祧主
藏于太庙夹室而已故五庙大夫则昭穆各一庙士则
五代同一庙庶人无庙祭于寝夫礼有隆杀情无贵贱
天下之大义也诸儒不知有祧庙故有天子六世之说
也曰其祭如之何曰天子之祭一年有四诸侯之祭一
年有三大夫士有田则祭无田则荐庶人有荐无祭天
子春犆礿夏祫祠秋祫蒸冬祫尝三年大祫五年大禘
卷十三 第 20a 页 WYG0096-1015a.png
故犆礿则各祭二昭二穆之庙三时之祫则合祭太祖
之庙祧庙之主不与焉大祫三年一举则祧庙亲庙之
主与焉五年则大禘禘也者禘其祖之所自出夫天子
之祭自始祖而止矣始祖之上更无可推其所自出之
帝而以始祖配之汉唐宋之君每以始祖无可推其所
自出故废大禘之祭窃谓禘字从示从帝谓天帝也生
民诗明言姜嫄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而育后稷閟宫
诗亦言赫赫姜嫄上帝是依此则始祖之所自出也后
卷十三 第 20b 页 WYG0096-1015b.png
稷既配天矣周公之意以为未足以尽其意之委曲故
有大禘之礼焉当五年天下大朝觐之时为明堂大飨
之礼以文王配上帝盖文王之德与天同运故孔子曰
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四
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又曰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
而不曰禘尝之礼所以配乎其先可见禘为明堂之祭
矣然所以当天下大朝觐之时而行明堂大禘之祭者
明位天位也职天职也庆赏刑威皆奉天也岂敢以已
卷十三 第 21a 页 WYG0096-1015c.png
意参之哉既祭之后乃大行朝会之礼而黜陟之典行
焉是故禘则以德足配帝之祖父明仁人事天如事亲
事亲如事天之义也必天下诸侯及王朝公卿大夫皆
与祭者广仁孝之道于天下明孝治也诸侯礿则不祠
祠则不尝尝则不蒸犆一祫二非诸侯不大祫非天子
不大禘鲁禘于太庙孔子曰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
之矣故明乎郊社禘尝之义治国岂不如示诸掌已乎
  乐本
卷十三 第 21b 页 WYG0096-1015d.png
乐之所以为乐者何也和之至也以和召和故鬼神虽
幽而可格万民虽众而可谐远人虽戾而可悦动物虽繁
而可作也曰和有本有用故天地虽大日月虽高道并
行而不相悖和也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和也人群聚处
而不相逆和也此和之用非和之本也乐之以和召和
也则如之何夫乐始也审声以气终也召气以声天地
之间声与气常相随也以和声召之则和气应矣曰夫
声大而至于雷霆细而至于蠛蠓皆声也夫气阴阳寒
卷十三 第 22a 页 WYG0096-1016a.png
暑皆气也固无待于感召也今以和声召和气则亦有
本乎曰其本起于神乎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也故不
疾而速不行而至司马氏迁曰神使气气就形神生于
无形成于有形然后数成而成声此乐之本也夫何以
谓之神也不依于形而妙于形不著于气而妙于气常
存于虚无之中气不得则不能为气形不得则不能为
形故曰神者物受之而不能知及其去来圣人畏而欲
存之故神自虚无之中而生气气非气也清通妙应非
卷十三 第 22b 页 WYG0096-1016b.png
常气也是气也其神之所依乎然则神气之在天地间
何由而得之曰冬至者气之始也邵子所谓子之半天
心未移一阳方动未动之间其气神气也在易谓之元
谓之天地之心在人谓之仁谓之未发之中纯粹精者
也圣人则此神气以为乐本名曰黄钟之宫故以九寸
九分之管准之由黄钟而生十一律由黄钟而生八十
四声由此而自立阴阳由此而再生造化数始于一成
于九三三而九之成二十七而八十一极于一十七万
卷十三 第 23a 页 WYG0096-1016c.png
奇而数终焉无非黄钟之用也而无凡声异气杂于其
间是之谓和乐由是以此气而感天地之气则和气应
矣故可动天地感鬼神悦远人作动物也或曰黄帝命
伶伦取竹于嶰溪之谷以听凤凰之鸣其雄鸣六其雌鸣
亦六截竹为筒以应之乃得九寸九分为黄钟之宫比
之十一律皆可以生之是为律本何也曰黄帝圣人也
定律作乐何不自用其神知而为之乃命官听凤鸣以
为乐本者盖以凤为神鸟具天地中和之神气故其声
卷十三 第 23b 页 WYG0096-1016d.png
也得天地中和之声也惟黄帝伶伦乃能知之故准以
制器作乐张于洞庭之野其始也奏之以人徵之以天
行之以礼义建之以太清四时迭起万物循生其中也变
化齐一不主故常其卒也五官皆备鬼神无不合会动
植飞潜无不来格者以其本凤鸣而制律吕神之至也
今人以意见揣度能得此神气乎又有欲于人身之指
寸以定黄钟者果神气所在乎或曰虽黄帝之圣犹必
听凤鸣以定钟律今无圣人无凤鸣则乐终不可作乎曰
卷十三 第 24a 页 WYG0096-1017a.png
孟子云圣人既竭耳力继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胜用
也圣人虽亡制数法度存则乐存矣但律本非圣人之
旧耳故乐本虽亡然神气之在天地间终古不息一刻
而无神气则乾坤毁而天地不立也人无此气则不能
成人物无此气则不能成物是所谓先天之气也而神藏
于其中矣惟于冬至之时可以取之一阳将至未至之
间圣人谓之天地之心天地无心神即其心也惟此时
可以见之过此则著于气而非神之所存矣故截竹为
卷十三 第 24b 页 WYG0096-1017b.png
筒以验之气至则灰飞此气非后天之气至精至纯之
气也故以此管为至神之管律得此气而为律吹之以
为声则天地之和声也由是以生十二律由是以正五
音而黄钟未尝不存焉故黄钟之管神管也神管体也
故曰理如类有可类言此神管之理有可类而为用者
耳又曰或未形而未类或同形而同类言分者当律之
数则同形而同类其分而存者则未形而未类皆黄钟
之体也又曰类而可班类而可识圣人知天地识别之
卷十三 第 25a 页 WYG0096-1017c.png
故从有以至未有以得夫器数既成则人皆可识矣然
气数虽形至有也而神存其中则无有也非圣人其孰
能识别之是故至细而难见者先天之气也至微而难
审者黄钟之声也圣人知天地之妙用而识别之故因
神而得其气因气而得其声由是可以和天地由是可
以洽神人而乐之妙著矣故曰细若气微若声圣人因
神而存之虽𦕈必效史迁之言乃世世相传而得乐之
大本者也故其发黄钟神气之理微妙如此后人不知
卷十三 第 25b 页 WYG0096-1017d.png
而区区于器数之间求之不亦远乎自此而下则数存
而法备会而通之则前千万世之既往后千万世之未
来其理莫不形见于乐以子贡之明达犹能闻乐而等
百世之王之德况于孔子由文王之操以求之岂不宛
然见文王哉故乐之道弘矣乐之理妙矣苟能取神气
以定黄钟依黄钟而作乐必能使人耳目聪明血气和平
移风易俗天下皆宁者也故乐惟汉为近唐宋则有得
有失然皆施之议论耳近世有李文利者倡为黄钟三
卷十三 第 26a 页 WYG0096-1018a.png
寸九分之说以律准易一阴一阳相为循环同天地之
大气焉是不知有神气而再立阴阳之道也蔡元定曰易
者尽天地之变善与恶无不备也律者致中和之用止
于至善也是理也在声为中声在气为中气在人则为
喜怒哀乐未发之中与发而中节者也西山此言可以
破李文利贼经之妄矣又有泥史迁之言者曰九寸三
分之管为神管不用而虚之再生之黄钟为气管倍长
倍广之管为形管惟使气管形管对吹之神气形皆立
卷十三 第 26b 页 WYG0096-1018b.png
管焉既非矣虚神管不用而又倍之则黄钟安在哉黄
钟之管而可倍则声入雷霆矣又有执吕氏春秋三寸
九分吹之名曰函少之说以为遂孔不过当合字之谱
而已固非黄钟之元声也各出意见声气之元愈不可
见矣
  兵制
兵与民一人也文与武一体也人之赋质固有仁者矣
固有勇者矣然必仁勇备乃为全德文武备斯为全才
卷十三 第 27a 页 WYG0096-1018c.png
古之时兵民不分春夏合民以耕秋冬合民以田诗曰
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故时虽无事犹不忘战也欲兵
常强则莫若选民为兵使有勇力者得致于用欲食常
足则莫若兵民不分有事选之入行阵无事使之归农
亩是以兵不久其人则老弱不杂食不专于给则民用
可需周家选兵之法上地家七人可任用者家三人中
地家六人可任用者二家五人下地家五人可任用者
家二人凡起徒役无过家一人以其馀为羡惟田与追
卷十三 第 27b 页 WYG0096-1018d.png
胥竭作夫家出一人为正卒此徒役之大数也若有大
师旅大戍役则有简稽之法焉小宰之八成曰听师田
以简稽其制具于逸司马法其曰四井为邑四邑为丘
出马一疋牛三头四丘为甸甸六十四井出长毂一乘
马四疋牛十二头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戈盾具谓
之乘马此乃司马以田令赋之法也盖于一甸六十四
井之中五百一十有二家之内可任用者一千二百八
十人之中择七十五人籍于司马是于三等之家正卒
卷十三 第 28a 页 WYG0096-1019a.png
七人之中选一人为兵以备征伐是必生而有勇力可
当禦侮之寄者然后选而教之也乡遂之中又辨施舍
老者幼者疾者则舍之是兵非长为兵其选之也不可
谓不精其舍之也不可谓不预矣苟无征伐则长在民
伍及用之乃合其卒伍族师所谓若师田行役则合其
卒伍简其兵器以鼓铎旗物帅而至乡师所谓四时之
田脩其卒伍是也然此亦四时之田教戒之法耳及军
旅调发乂不尽用之也逸司马法又曰井十为通通疋
卷十三 第 28b 页 WYG0096-1019b.png
马三十家士一人徒二人通十为成三百家士十人徒
二十人前之田赋以四起数总籍民兵之数此之田赋
以十起数调发民兵之数也以夫井中家计之百井八
十家约为丁四千八百人可任用者二千人籍于司马
者百二十人有奇调发者三十三人耳是四分当兵之
数调发者一分之强故八百家止言三百家番休者常
五百家诗曰其军三单单之言番也谓简稽者三也成
周制兵之法如此选之岂有不精教之岂有不预用之
卷十三 第 29a 页 WYG0096-1019c.png
岂有不均以战则胜以攻则取食随取而随足而民不
罢劳盖得其道矣先儒称成周军制之美必曰处则为
比闾族党州乡出则为伍两卒旅师军且曰士不待选
皆吾民也将不改置皆吾吏也如使天子起六军征伐
则六乡偕行国中遂空可乎是不知有简稽之法故也
但曰有事帅以征伐无事归之田里兵无廪给之费将
无拥兵之患则先王之法所以为美者是为得之以兵
食言之六官之中朝觐会同祭祀宾客军旅田役与丧
卷十三 第 29b 页 WYG0096-1019d.png
荒七事也皆小宰令百官府共其财用夫军旅之用至
多也官府何以能供之哉盖所谓兵赋者非止赋其车
与卒也如八家之中出一人为兵籍于司马凡有资用
八家供之矣若有调发五百家共出三十三人则五百
家共出三十人之资粮岂有不给哉然此非常屯之兵
行则给之耳而遗人所掌郊里野鄙之间皆有委积以
待会同师役宾客之用矣委人又敛野之赋敛薪刍以
式法共军旅之委积薪刍疏财充军旅之宾客馆焉而
卷十三 第 30a 页 WYG0096-1020a.png
廪人掌九谷凡邦有会同师役之事则治其粮与其食
则成周委积之多随处皆有曷尝有转输漕挽之事哉
至于春秋列国征伐无岁无之其兵食亦皆取用于所
过之国若齐师还自召陵申侯请道出陈郑之间供其
资粮屝屦是矣亦未尝有馈饷之后盖周公之遗法也
或曰周之田税尽以赋禄矣又安得委积如是之多也
盖凡受地者三之一食其在公者尽为委积以须七事之
用平时不以给坐食之兵故随在有备无转输之苦也
卷十三 第 30b 页 WYG0096-1020b.png
及至秦人始飞刍挽粟以给河北率三十钟而致一石
天下之民始困矣自此而后兵民既分天下田税太半
给军不耕而食者遍于天下郊野县鄙之间安得委积
之备哉一有师旅之兴故不得不为漕挽之扰漕挽之
困民又倍于养兵之苦率暴秦之辙行之不废欲求天
下无乱不可得矣揆厥所原自汉而下王者不阶尺土
专以兵力定天下故遂以兵守其国由是详府卫镇戍
之制设居重驭轻之权及其后也兵以尺籍为定而子
卷十三 第 31a 页 WYG0096-1020c.png
孙不移将以世禄袭官而才艺不选始无挑选之精终
无老疾之舍在伍者率多庸羸苟备名数以坐索禄粮
竭生民之膏血养无用之老羸肆其骄矜急莫为用大
敌未至望风先奔彼习为常此竭国力一有不副怨叛
随生天下大患孰过于此夫创业之初既用此辈以取
天下则承平之日禄此辈以报功可也籍此辈以守国
卫民不可也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故君虽
至贵必依民而后成其贵也后世之王天下也得国之
卷十三 第 31b 页 WYG0096-1020d.png
始必曰藉此辈以取天下亦当养此辈以与国咸休又
以不可徒养之遂藉之以卫民焉故府卫兵将率多创
业之人也陆贾有言以马上得天下宁能以马上治之
乎是故诚不宜以此辈守天下矣夫王者之兴以除暴
救民故天命归焉非由此辈善战之力也其善战者以
能除此殃民之贼矣天下既定爵禄金帛既足以偿之
其心亦自以为足矣如有贤才岂遂弃哉故报功之与守
国诚不可以一途而论也夫国之所以长久者以能教
卷十三 第 32a 页 WYG0096-1021a.png
养其民而为之立命故天命不解而祚运悠长矣君不
为民则天位未必其尊且安也师旷曰天之爱民甚矣
岂使一人肆于民上以从其淫以贼天地之性必不然
矣况一时立功之士可不问其德行才艺而世禄百世
乎如养此辈无益于民徒曰报功云尔则所谓皮之不
存毛将安附者也司勋曰国功曰功王功曰勋战功曰
多此三者今之府卫之功也民功曰庸事功曰劳治功
曰力此三者承平致治之功也先王皆有世禄之法然
卷十三 第 32b 页 WYG0096-1021b.png
世禄之人居其位赋其田矣必有德行道艺之教有月
书季考之法苟德不称位位不称职三年大比一观一询
黜陟随之岂惟世禄治国处民之道皆如此矣是公天
下以为心报功守国卫民之道并行而不相悖者也岂
如后世崇私之极至于坐困吾民而自蹶其本也哉是
宜复先王之法藏兵于民家出一人为正卒所以联其
人以供贡赋以听田役以比追胥又八家选一人为兵
而储之及有调发则于储兵之中四人而选一人以行
卷十三 第 33a 页 WYG0096-1021c.png
则兵何有不精天子亲征不过六军七万五千人而已
诸侯不过三军卿大夫可知矣是以兵精则数寡而足
用平时无养兵之费故郊里野鄙皆有委积师行不赍
粮随在取给焉以兵精而数寡也师止则各归田里而
安本业兵无常屯之戍将无拥兵之患天子有大封之
役若城齐城谢之类则以他国之人力为后以本国之
人给饷不并用之也其在边疆及要害之地则更番戍
守今年春暮行明年夏代者至又留备秋至十一月而
卷十三 第 33b 页 WYG0096-1021d.png
归其卒以简稽调发之数其馈饷以乡井不调之家先
王处兵之制大略如此至简而易行立可以救生民之
困丰国家之财富强之术孰过于此盖所谓对病之剂
夫岂三年之艾乎有天下国家者留意焉
  肉刑
昔尝慨唐太宗之读周礼曰不封建不井田不肉刑而
欲行周公之道不可得也古今以为名言予谓封建井
田大事也肉刑岂可比哉使天子行法于上大臣议法
卷十三 第 34a 页 WYG0096-1022a.png
于下颁方尺之书于天下则肉刑复矣若封建井田则
必裂天下之土宇析天下之田畴明君贤臣继出未之
能复太宗三言无乃失其伦乎今而思之肉刑之复信
乎其难也何哉人怀恻隐之心士习近易之见皆曰先
王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应死而死耳肉刑者
断肢体去生本残伤酷虐乃暴秦之淫威岂圣人好生
之心哉愚细考之自古刑法以五刑为本五刑者墨劓
宫刖杀也故周礼司刑每刑各五百是文武之时刑条
卷十三 第 34b 页 WYG0096-1022b.png
不过二千五百至穆王作吕刑墨罚之属千劓罚之属
千剕罚之属五百剕即刖也宫罚之属三百大辟之属
二百轻刑比旧加密重刑加疏者世变使然也孔子曰
五刑之属三千亦据后王刑条为言耳则肉刑为墨劓
宫刖自古帝王未之有改也虽尧舜之圣皋陶为士亦
岂能舍肉刑为法守哉曰何以知唐虞亦肉刑也舜典
曰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
眚灾肆赦此万世刑法之祖也有流有宥有鞭有扑有
卷十三 第 35a 页 WYG0096-1022c.png
赦有赎乃入五刑故命皋陶曰五刑有服五服三就说
者谓五服五刑之罪三就肉刑所就之处也则成周五
刑本于唐虞承于夏商可知矣后世除墨劓宫刖而以
笞杖徒流配大辟为五刑则有其故焉周礼司徒曰以
刑教中则民不暴此乡之八刑乃虞廷鞭作官刑扑作
教刑也然止于鞭扑及议罪乃入士师此笞杖之所由
始也司寇曰嘉石平罢民有罪过而未丽于法者桎梏
而坐诸嘉石役诸司空司空掌地事者也又以圜土聚
卷十三 第 35b 页 WYG0096-1022d.png
教罢民凡害人者寘之圜土施职焉其刑人也不亏体
其罚人也不亏财此徒流之所由始也然嘉石上罪旬
有三日坐而期役使州里任之则宥而舍之圜土上罪
三年耻以明刑能改者反于中国不齿三年此皆收教
之使复为平人未入五刑也入五刑则毁其肢体不得
复为平人矣自隋唐来以笞杖徒流当五刑之数是古
五刑其属三千今只存大辟五百也若以吕刑之属言
之则只存二百也何以惩奸虽然肉刑终不可废也孔
卷十三 第 36a 页 WYG0096-1023a.png
子曰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
易曰屦校灭趾无咎又曰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
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是以恶积不可掩罪大不
可解易曰何校灭耳凶是必以其罪而当其刑矣死与
不死之间其别有五然则五刑之等亦协乎天地之自
然者也汉之文帝信一女子之言轻变帝王相传之刑
法以笞箠而易肉刑当劓刖者笞五百而卒多死不如
肉刑尚可免其死也至景帝定箠令而笞者得全自是
卷十三 第 36b 页 WYG0096-1023b.png
笞罪日而轻后世遂以笞杖为五刑其原又出于
此夫谓死者不可复生先王大辟之法盖杀一人而
后生其欲死者矣断者不可复续先王宫刖之法盖断
一人而后续其欲断者矣不原其罪之所当而概以当
刑之可哀而悯之是岂制刑之意哉是故肉刑求其完
而不可得也故杀之所谓天讨有罪五刑五用也肉刑
其可去哉今夫墨者使其恶不可洗劓者使其形不复
完刖者断其恶使不能肆此三刑人所易知复固不难
卷十三 第 37a 页 WYG0096-1023c.png
也至于宫刑者男子去势女子幽闭是去人之生本而
绝其种类也好生圣人之大德绝人种类中智犹难之
况上德之士全恻隐之心者乎此肉刑所以更千百年
历明君贤臣无敢复之者也愚反覆思之古圣帝明王
何必制此肉刑哉岂古圣之心不若后世中主之心而
好生之德不若今中智之士哉必有故矣盖圣人为天
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必欲久安而后长治是以有裁成
辅相之道是以有扶阳抑阴之法是以有遏恶扬善顺
卷十三 第 37b 页 WYG0096-1023d.png
天休命之良规故制为此刑也夫虎狼终身不再孕猛
兽有角去其齿天地生物不能绝其恶必有以损其恶
亦自然之理也至于草木亦有长善去恶之理焉诗曰
作之屏之其菑其翳脩之平之其权其栵启之辟之其
柽其椐攘之剔之其檿其柘故恶不去则善不长况于
恶人而可使之滋蔓乎且天地之生生无穷而所以养
人者有限生多而无以养之势必大乱善恶俱伤及至
人类消缩然后天命至人除暴救民成平定之功乃复
卷十三 第 38a 页 WYG0096-1024a.png
生之养之此一治一乱世之所以常相寻也与其善恶
并生而易乱孰若植善去恶使善人多恶人少世治长
久而不乱乎后世不推帝王所以设肉刑之心辄曰圣
人好生不肯轻绝人类是不知圣人法行于不可不用
刑加乎自犯之罪且不失乎裁赞之道者也况肉刑之
人先王既待以不死然犹不弃其用也掌戮曰墨者使
守门劓者使守关宫者使守内髡者使守积不废其生
不枉其材用之食之圣人何仁之至也夫宫者使守内
卷十三 第 38b 页 WYG0096-1024b.png
则通乎内外之间必用奄奚可知矣天官奄人皆属内
宰其间掌后服位下士四人虽曰刑馀其才有可用者
亦命以下士之秩不过四人而止岂若后世无罪而自
奄著青紫者千人乎或曰世妇掌女宫之宿戒果宫刑
之女否曰男去势而为奄女幽闭而为奚盖女子去其
生本则幽阴闭塞矣犹男子之去势也汉儒训幽闭为
幽而闭于宫中后儒遂不考幽闭之法故释女宫为宫
中之女而不知为宫刑之女也天地一阴一阳而生万
卷十三 第 39a 页 WYG0096-1024c.png
物今男子有去势之法而女子独无岂圣人扶阳抑阴
之意乎尝观礼曰大夫七十而老适四方乘安车行役
以妇人又曰八十非人不煖矣则古人养老必用此宫
刑之女可知矣春官世妇掌女宫天官内宰掌奄人宫
刑男女各有司存则宫中充用必以是人可知矣酒正
而下执役女奚无虑七百人皆幽闭之妇人也不然则
外官执役女人之多何处取之岂不乱男女之别乎自
此而诸侯之国自此而卿大夫之家所以用奄奚为不少
卷十三 第 39b 页 WYG0096-1024d.png
矣以随处皆有是人也是以三代之时家法各正奸慝
不生娼优不行风俗淳美至治长久者肉刑存焉耳有
志之君欲复三代之治肉刑其最先也岂在封建井田
之后乎
  井田
井田致治之本也舍此不可以言三代之治矣法制莫
详于周礼乃圣王为治之迹也儒先之论或有以为终
不可行者或有以为可行于古而不可行于今者皆未
卷十三 第 40a 页 WYG0096-1025a.png
明乎至当之理通变宜民之道焉耳夫山川邱陵与天
地相终始万古不易者也人生天地之中三十年为一
世与时消长焉者也故一夫受田百亩井田之法也必
以百亩授之一夫则人之生生无穷而田之区域有定
人多田少之处又何所给授乎井法之不可行者以此
也是宜以田为经以人为纬田有定制量人而授固不
限以人皆百亩亦不使之无业务閒知乎此则周家井
田之法可得而推矣司徒曰四井为邑四邑为邱四邱
卷十三 第 40b 页 WYG0096-1025b.png
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此井田之法也孟子曰方里
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
此井田之制也又曰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
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由方里而井言之是夏
以五百亩制井殷人乂更为七百亩至周又为九百亩
焉苏洵有言圣人迭起必以五百亩七百亩九百亩而
制井则必塞沟渠移丘墓造涂路定疆界穷天下民力
更数十年他务未遑然后可为但井田未成民已老死
卷十三 第 41a 页 WYG0096-1025c.png
而天下困矣可以为圣人之法乎此言井田终不可行
盖泥于制井之形体故耳先儒又曰井田始自黄帝而
大备于成周是更数十圣人又千数百载始成也若必
曰中公外私八家同井虽再更数十圣人又安可成乎
盖天下之地岂皆沃衍膏腴而无淳卤硗确之等乎岂
无山林薮泽丘陵偃猪之限乎岂皆平土上地必可为
井邑丘甸之制乎圣人必有通融之法执其权衡以制
乎不齐之地使天下无一地而非井田无一水而非沟
卷十三 第 41b 页 WYG0096-1025d.png
浍无一民而非有职乃见圣人之制但未之考耳请详
之遂人曰凡治野夫间有遂遂上有径十夫有沟沟上
有畛为一井之田一井九夫今曰十夫可知非井字之
制矣孟子又曰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先儒
曰都鄙用助法八家同井乡遂用贡法十夫有沟于经
文信合矣愚观都鄙之间亦有比闾族党邻里酂鄙亦
有山川城郭宫室涂巷岂乡遂皆此地井法不可行都
鄙皆平原广野必可行助乎今国门之外固有膏腴平
卷十三 第 42a 页 WYG0096-1026a.png
原画井而行助山林川泽多居野外宜行贡也定为乡
遂用贡都鄙用助可乎惟邱葵曰邱甸亦可用之于乡
遂及公邑县都用之于稍畺似矣而叶时则曰言井则
通天下皆井矣井邑邱甸县都之制无往不同可谓得
先王之大意矣未必能推详之也考之王制有云山陵
川泽林麓沟渎城郭涂巷三分去一为田之实数三分
益一为水与道及山川城郭若以司马法经制之则亦
有可通者矣夫有田必有水也故遂沟洫浍必环于井
卷十三 第 42b 页 WYG0096-1026b.png
邑邱甸之中有水必有道也故径畛涂道必作于经界
之际水与道既不可离于田则制夫之馀岂无羡衍之
处可为田而不成夫者乎又岂无莱牧错杂之处而不
可以数定者乎故司马法曰十井为通通方四井共沟
其旁则一里十夫故曰十夫有沟沟上有畛十通为成
成方十里则百井千夫共洫其旁则百夫故曰百夫有
洫洫上有涂十成为终终千井万夫共浍其旁则千夫
故曰千夫有浍浍上有道十终为同同万井十万夫共
卷十三 第 43a 页 WYG0096-1026c.png
川其旁则万夫故曰万夫有川川上有路皆兼乎水与
道言之考工记匠人职曰九夫为井井间广四尺深四
尺谓之沟方十里为成成间广八尺深八尺谓之洫方
百里为同同间广二寻深二仞谓之浍专达于川夫井
间有沟则十夫也十里为成则百夫也百里为同则万
夫也盖井邑邱甸以四起数言田之实数以税敛而言
也司马法与匠人以十起数兼水与道以里数远近而
言也以此合王制三分去一之说亦可矣愚又以为圣
卷十三 第 43b 页 WYG0096-1026d.png
人制为规矩以教天下也固欲人由规矩以得方圆非
欲使天下必法吾方圆以合规矩也故规矩有不尽之
方圆而方圆无不尽之规矩此自然之势也今观六乡
曰井邑丘甸县都固以实田之数言也六遂曰上地夫
一廛田百亩莱五十亩中地夫一廛田百亩莱百亩下
地夫一廛田百亩莱二百亩馀夫皆如之都鄙不易之
地家百亩一易之地家二百亩再易之地家三百亩而
不言馀夫何也九百亩为一井矣今一夫有二三百亩
卷十三 第 44a 页 WYG0096-1027a.png
上地夫百亩矣六遂又加莱五十亩焉则中公外私八
家同井既不能成而易法上地亦加莱牧五十亩都鄙
馀夫皆如之未可知也大抵圣人制为三等之法非必
曰六乡用井邑丘甸六遂用莱都鄙用易也盖平原广
野田无高下而有肥硗也则易法见焉丘陵坟衍田有
高下而莱杂焉者则以佐田之肥硗而莱法用焉膏沃
之地田皆腴也则井地成焉井法虽曰可成然亦不拘
于形体也先王以是三法因地利自然之势而施之犹
卷十三 第 44b 页 WYG0096-1027b.png
执其规矩可随处而得其方圆耳夫莱易之法既以益
田之肥硗则虽有二百亩三百亩之不同然亦不过定
百亩之税为一夫之征耳周家贡助并行未尝限以乡
遂都鄙也六乡之地城池道路所占必多以夫数而定
井邑丘甸之制不成夫者则为宅田士田贾田而行贡
法焉六遂之地亦行邱甸之制也其不成夫者则为官
田牛田赏田牧田而行贡法焉故贡法所以厚君子税
有轻重之不同助法所以别野人则取以什一也百里
卷十三 第 45a 页 WYG0096-1027c.png
之外为都鄙公邑则明言甸地即四丘而成甸也民居
则或成酂焉或成鄙焉鄙之名本于此至于稍地则田
或数甸居则大邑也故谓之家邑地之大田之多而四
甸之聚也则县之形成矣民居则合万家而谓之小都焉
至于畺地则田积成同或数同焉内亦可制乡遂都鄙
也以大都不可偶国不与其成乡遂而谓之大都焉郊
甸县都虽本于井地而都鄙之名实指而言耳然都鄙之
中亦有比闾族党在邑中邻里酂鄙在郊外亦有七等
卷十三 第 45b 页 WYG0096-1027d.png
之田以厚君子故贡助并行无间于乡遂都鄙也孟子
曰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此通率而言耳
其曰野助而国中贡者盖言都鄙非无贡也而助法多
乡遂非无助也而贡法多战国之时惟以贡法专行而
助法不复存矣人思助法之善故龙子之言如此孟子
为救时之论以贡法未可尽废而助法不可不行请野
助所以宽野人国中贡所以厚君子此因当时所急而
言非谓圣人定制如此也或曰先王立法既因时宜则
卷十三 第 46a 页 WYG0096-1028a.png
井田贡助今亦可行乎曰何不可行也山川原隰邱陵
坟衍古今同也宫室城池沟洫涂道古今同也但经界
不同耳孟子曰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
均谷禄不平矣今欲行先王之法惟正经界为先耳古
之百亩今之四十亩(古今尺不同/今约言之耳)也一夫受田百亩今
亦以四十亩为一夫而定一夫之税田有肥硗之不同
如平地如莱牧以九等制之或一倍或再倍如今世等
则之差而定为一夫之税夫以界定井以夫定由是以
卷十三 第 46b 页 WYG0096-1028b.png
夫起税以税起数则井邑邱甸县都皆如古矣田制既
定以家而授通之以士农工商固不限以人受百亩亦
不必制为中公外私或二家共一夫或数家共一夫或
一家受二三夫焉所谓上中下家者亦以受地多少而
分之此九比之大本也又有野地民居密旷不同者则
自狭乡而徙宽乡比邻之长从而授之入乡无授出乡
无节则唯圜土纳之游手务閒者不得恣于其间地之
与民必参相得也乃以成夫之田为民田或助或彻而
卷十三 第 47a 页 WYG0096-1028c.png
贡则以年之上下出敛法以七等之田为官田使野人
耕以养君子或自耕而食皆行贡焉则税无轻重之差
田无欺罔之弊而吾夫定也税定也役均也惟一正经
界而天下之井田成矣由是而行比闾族党于邑中邻
里酂鄙于郊外以德行授秩随赋以官田以成夫为民
田稽丁配之丁少田多者分之以给无田者略为限田
之法则先王之治期年可复矣安有古今之异哉是故
制而用之存乎法推而行之存乎通文武之政布在方
卷十三 第 47b 页 WYG0096-1028d.png
策有君有臣举而行之成周之治夫岂远乎
  财赋
周礼一书理财居半先儒有是言也夫财者家国之本
以之调均庶政以之维系人伦苟不经制使之饶裕则
兵刑礼乐岂能独行哉是理财乃六典之本何止居半
耶大学论平天下之道止于理财用人而用人之实不
过欲其理财以得民也今举其要曰有人此有土有土
此有财夫土以人治财以土生必然之理也盖人必得
卷十三 第 48a 页 WYG0096-1029a.png
土而后可以施锄耰之力土必得人而后可以成生物
之功人之与土相须不离则财由之以出故圣人经制
天下必于二者是务焉此所以能致雍熙太和之治也
后王之处民也立法虽详防虑虽周惟不知人土相须
之理是以民之生生无穷而土之荒莱日甚欲天下无
乱不可得矣今观太宰六典所以治天下之大纲固无
不备然其要在于先设司徒司空以立足国之本而人
莫之知也司徒司人者也司空司土者也自今观之二
卷十三 第 48b 页 WYG0096-1029b.png
官尊于百僚之上与细民耕稼之务何啻相去千里耶
然载稽其职大司徒曰颁十二职以登万民也狱讼治
地者听而断之荒札移民通财小司徒稽国中四郊都
鄙之夫家九比之数颁比法于六卿之大夫使各登其
乡之众寡六畜车辇而辨其老幼废疾征役之施舍何
者而非民间之细务耶大司空之职曰知九州之地域
辨其山林川泽邱陵坟衍原隰之名物以教稼穑树蓺
分地职奠地守而须职事小司空即遂人也稽人民而
卷十三 第 49a 页 WYG0096-1029c.png
授之田野教之稼穑岁时登其夫家之众寡及其六畜
车辇辨其老幼废疾之施舍以颁职作事何者而非帅
人治土之事耶是司徒司空同民异治一教一养无非
使天下人土相配而财用由是出也故人知乡遂天下
根本而不知乡遂之设乃行司徒司空之职耳其稽夫
家辨施舍教戒劝勉皆欲民务本业以出财也若后世
则以为民事之末务为守令者任一胥史可办也孰肯
留心于此耶今之所以财乏之故与古异者由司空之
卷十三 第 49b 页 WYG0096-1029d.png
法先坏而司徒之职不举也夫司空掌邦土居四民时
地利后世地利之不尽其大端有四焉一曰经界不正
古者一夫之界甚严六遂上地百𤱔亦加菜五十𤱔中
地二百𤱔当百𤱔下地三百𤱔当百𤱔虽曰因土宜而
倍之然耕治之法则在乎人粪多而力勤则中下之地
可变为膏腴粪少而力怠则虽上地亦变为硗瘠矣故
先王必倍分中下之地而不欲弃之者欲人各尽其力
使天下硗瘠之处无不垦辟则财用出矣后世经界不
卷十三 第 50a 页 WYG0096-1030a.png
行上地人争趋之又令得买卖焉中下之地举而弃之
是以土无定限而赋税不均三等莫辨而多寡无别故
中下之地蒿莱千里人莫肯用力者皆古人出财之处
也昔商鞅治秦定垦田之令将中下之地立法耕垦然
不合决裂阡陌以坏先王之经界故一时虽致富强然
井田之法终不可复而得罪万世耳今能依三等之地
而制其经界亦定垦田之令而井法行焉则天下之田
皆可垦财岂有不出者哉二曰沟洫不制古者必为井
卷十三 第 50b 页 WYG0096-1030b.png
田之制何也盖将作沟洫使旱涝有备田乃可成也遂
人曰夫间有遂遂上有泾以至万夫有川川上有路是
为田必有遂沟洫浍以通其水径畛途道以严其界沟
洫不制终无成田之理矣今南方水田遂沟洫浍势所
必成但无经界之限故径畛途道不合于法三等之田
不定而赋税不均北方之田土厚水深水则千里瀰漫
旱则大地涸竭此不制井之害沟洫不通之故也莫若
以南北之田莱牧之外尽经界之差三等之地稽夫家
卷十三 第 51a 页 WYG0096-1030c.png
而授之必为五沟五涂之制虽硗确僻陋之处经制必
及焉是沟洫者所以备旱涝又所以定经界也所系不
亦重哉孔子称大禹曰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则禹贡之
咸则三壤成赋中邦者皆尽力沟洫之明验也欲财之
出岂不以此为本乎三曰授地无法遂人定三等之田
而为助载师制七等之田而为贡皆因天地之自然而
画为之制一定而不可易者也乡遂辨夫家之众寡以
授之故受田多则为上地馀夫多则为上家盖随时损
卷十三 第 51b 页 WYG0096-1030d.png
益稽授务使参互相得盖欲土无硗瘠皆人力所及人
无游手皆有业可依故令之俱出粟米之征也今田不
经画惟定其税额人不稽授惟任其买卖富者田连千
顷据膏腴之土贫者不得下地以耕欲天下之平何可
得也昔管仲治齐分四民使各有定业作内政使人有
定等窃先王之绪馀而假以行之且获富强之效若能
稽夫家辨施舍授地职奠地守实以先王之法行之财
岂有不出者哉四曰劝课不勤夫经界制矣沟洫明矣
卷十三 第 52a 页 WYG0096-1031a.png
民职授矣使不勤于劝课行秩叙赏罚之政则怠惰废
弛中下之地谁肯尽力也故里宰合耦于锄不合耦者
有罚粟邻长简稼器趋耕耨稽女工县正趋稼事行秩
叙而赏罚之鄙师察美恶而诛赏然则古之所以劝课
者如此之备也诗人称禾易长𤱔曾孙不怒农夫克敏
又曰同我妇子馌彼南𤱔田畯至喜其一时上下之情
劝课之风可想也故民职不分则多游手不授地职则
民不土著不奠地守则民业不定不行劝课则人力不
卷十三 第 52b 页 WYG0096-1031b.png
尽而土不治数者皆为虚文矣故田野不辟则货财不
聚司空失其职故也以司徒言之司徒司人者也分其
人民使各有定职稽其生业使各有定所司徒之职不
举故人土不相配其大病又有四焉一曰游手后世田
既在民富者积财买田数千𤱔驱贫民以耕而收其大
半之入是以子弟僮仆皆不耕而食之徒一如在位之
居养所占尽天下膏腴之田瘠薄之土无人耕治则是
富室子弟进不耕农退不士商乃游手之大者况有专
卷十三 第 53a 页 WYG0096-1031c.png
事浮巧鼓惑吾民以为生者乎若乡法之行则自比长
闾胥族师皆富室之类其子弟无不受田以耕而党正
州长乡大夫则今乡官之家也既有七等之田以优之
其子弟僮仆亦皆授其田分其职事岂游手者哉欲人
各有定业先颁十二职无使一人逸于颁职之外而财
用不出未之有也二曰僧道韩愈曰农之家一而食粟
之家六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商之家一而资焉之
家六柰之何民不穷且盗也盖儒者之学教人耕而食
卷十三 第 53b 页 WYG0096-1031d.png
织而衣此生人之本也故有父母妻子之养仰事俯育
之劳古称治平之极必曰出作入息帝力何有又曰民
之质矣日用饮食不识不知顺帝之则今二氏之教绝
人伦去四大以同于太虚于世务若将浼然如使天下
皆离人出世矣则三才何自而立又何人耕稼以资其
身而立道本耶故今僧道不资土者满天下庙宇之崇
徒众之盛则以为向道之人多也然皆鼓惑耕稼之民
以为生其次云游访真遍于天下乂其下则乞食求施
卷十三 第 54a 页 WYG0096-1032a.png
者沿门载道此皆不耕而食为财之蠹者是宜脩宗伯
之法立太祝之职以司之丧祝辨乎丧礼商祝辨乎祭
礼以需民用男巫女觋各统于礼官凡以神仕者以其
艺为进退之等令天下僧道尽改为巫祝则既不失其
本艺为吾民要用矣其无艺者斥遣归耕而治于有司
财岂有不出者哉三曰兵众今天下坐食之兵何止百
万每一兵之家可任者三人或二人既为不耕之徒一
兵之原派下子孙多者数百岂能尽籍于官而受土乎
卷十三 第 54b 页 WYG0096-1032b.png
又军祖之家有不得开籍之禁中藏间民十而未登其
一况正军亦养无用之人乎此则时制之相违人土不
相配之大者是宜脩司马之法寓兵于农严简稽之制
立挑选之度有事置之行阵无事归之田里以时教阅
以备民患驱此无用者以归农业天下岂有旷土耶四
曰逐末古者任民分为九职九职之内又离为士农工
商故民皆有业管仲曰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
而迁焉又曰农之子恒为农野处而不匿其秀民之能
卷十三 第 55a 页 WYG0096-1032c.png
为士者必有赖也是以民获本业各得其职然士与工
商亦必兼农又有旅师聚三粟以资耕本无不欲其受
土无逐末之念也今天下士农工商肆而为之耕者利
少而商者或获倍蓰故民多去农而为商诗人刺如贾
三倍君子是识晋之富商韦番木键不敢与士君子齿
所以厚风俗抑末作也今则士君子亦为商贾之事居
焉而不耻至于工技亦多为奇华淫巧以滋侈俗閒民
无故奔走天下无有以农为本之意故天下大半皆逐
卷十三 第 55b 页 WYG0096-1032d.png
末之夫也是宜脩市关之法与虞衡之禁山泽者出材
之地市关者聚材之处行其政令使商贾各有定业閒
民无职者严比长之法入无授出无节惟圜土纳之则
人自有惩戒务本必多矣脩是四者司徒治人之道已
备天下可以无游民矣生之者众财安有不出耶然既
知所以生财之道又必知所以取民之方则赋税可均
而无巧夺民利之失矣今以周礼赋民之大端言之载
师曰宅不毛者有里布闾师曰无职者出夫布故民受
卷十三 第 56a 页 WYG0096-1033a.png
五𤱔之宅而不种桑麻则必出此一夫廛里之布不以
不毛而免之无职閒民虽不受廛里必有嫔妇治丝枲
也亦出此一夫之布故里布夫布皆一布也是民之有
职无职曾受廛里与否夫里之布皆不可免此之谓布
缕之征人人有之载师又曰田不耕者出屋粟民无职
事者出夫征是受田不耕故于屋而取粟不以无获于
野而免之閒民不事耕农而必有生业亦令出此夫征
之税不以不受田而免之则是凡有身家可任之人一
卷十三 第 56b 页 WYG0096-1033b.png
夫征税皆所不免也此之谓粟米之征人人有之均人
均人民之力政载师无职者出家征力政之法丰年则
公旬用三日焉中年则用二日焉无年一日焉公旬者
公上役作之旬也公役无定以旬而计日数不同丰歉
异度此力役之征亦人人不免也孟子曰有布缕之征
有粟米之征有力役之征君子用其一缓其二盖深明
乎先王之法者惟三征之制明故天下之人虽众举不
能逃公家之征役其赋敛之则多端亦不能出三征之
卷十三 第 57a 页 WYG0096-1033c.png
外矣或曰田不耕出屋粟宅不毛出里布则凡受地者
必出公上之征是也若閒民既无田宅之受自为生理
之资而令出此布缕粟米之征非虐政乎曰此先王所
以杜逐末抑游手驱閒民以著业令财用有出之源而
人莫知也盖所谓閒民亦必有夫妇也能不丝枲乎是
入嫔妇之职矣故令之出夫布也閒民能坐食乎必有
事于仰事俯育之资也故转移于众职之间而众职亦
须閒民以济所入不下于耕者若不令其出此粟米之
卷十三 第 57b 页 WYG0096-1033d.png
征则人皆学为閒民以免公上之赋矣此其必取布缕
粟米之征一也又闾师任民农耕之外任圃以树事贡
草木任工以饬材事贡器物任商以市事贡货贿任牧
以畜事贡鸟兽任虞以山事贡其物任衡以泽事贡其
物则三农九谷之外民所事以为业不出此数者而凡
所贡之物皆当粟米之征则天下万民粟米之征亦尽
于此矣此其二也其有居国野不为士农工贾圃牧虞
衡者则为游手矣必取以三征者欲其务本也故司徒
卷十三 第 58a 页 WYG0096-1034a.png
司空必稽夫家辨施舍者谓此民不可使之閒也在国
而居者有泉府焉以市官五布敛市之不售者物揭而
书之其有贫而无资为商贾者与其有司辨而授之以
服役国之公事为息以其贫也既归其业则以原授之
数纳焉此处在国之閒民也在野而居者有旅师焉聚
屋粟锄粟閒粟皆出于贫民也故春颁秋敛还以给之
使为耕本焉平颁而不取息者以每年有三粟之入无
不欲民之归本业也故取之者所以为义而还以贷之
卷十三 第 58b 页 WYG0096-1034b.png
者所以为仁此閒民所以必取粟米之征三也或曰閒
民粟米之征必取以百亩税额则无业者固所不堪若
不限以百亩之征则有资者又丰约无稽侥倖必多矣
曰司空辨五物九等制天下之地征故王畿千里定为
百同之田是天下土田皆画经界夫井一定赋税不易
矣至于人之耕与不耕则在乎乡遂之职稽夫家众寡
而授之民既授田则税必出矣其夫井虽具无人可授
而未尝耕者则虚之而已非若后世赋税不失原额令
卷十三 第 59a 页 WYG0096-1034c.png
民有屈陪之虐也其曰一夫百亩之征亦为之中制而
已若一家之众力勤粪多耕至三四夫焉则亦出此三
四夫之税不限以百亩也若田少人多之处其家有工
商薮牧相兼者或三四家共一夫焉亦只出百亩之税
耳然工商薮牧又有取之之法以益其业皆为粟米之
征也故土田耕治之多赋税之广而府有馀财则为民
牧之尽其职苟稽授之法不严施舍之辨不审使荒莱
日多而赋入不广则是民牧之失职故巡狩之典必以
卷十三 第 59b 页 WYG0096-1034d.png
田野辟与土地荒芜而行庆让焉则此夫征百亩之税
亦略为之限耳閒民取以粟米之征亦即此其准也固
不使有资者苟免于甚寡亦不至因其无职而必取盈
焉则三征之行又有通融之法四也由是言之则周礼
取民之制尽于三征王朝九赋之取侯国九贡之法皆
于三征而均制之耳出三征之外以取于民则为暴征
横敛而君非其君矣不出三征或二征一征以为生则
为游手逐末而民非其民矣乃知孟子王佐之才其济
卷十三 第 60a 页 WYG0096-1035a.png
世之权衡又在乎此世岂能知之哉至于用财之方则
九赋之取不出乎郊甸县都所取之物不外乎金玉祀
嫔器币材货而所用之式只在乎稍秣匪颁工事币帛
祭祀丧纪赐予分其财物配式法之用大府总其要以
受天下贡赋之入内置九府以异其藏是以冢宰执其
式百官承其式王后不得外式而妄取官府不得违式
而妄供则大府者乃唐宋之大司农今之户部是也又
有玉府内府藏其宝玉与良货贿以备国实外府掌泉
卷十三 第 60b 页 WYG0096-1035b.png
布之入出以给邦之时用皆统于大府然后立司会以
会计之知盈缩之数司书以版籍之防遗逸之患则王
朝之上财用之制节已极严明安有不足之患哉至于
畿甸之内祭祀朝觐会同军旅田役丧荒七事皆小宰
令百官府供其财用治其施舍其百官府之稍食则廪
人掌之宫中之稍食则舍人掌之野鄙之米榖则仓人
掌之故遗人掌委积者也于乡里门关郊里野鄙县都
各有委积以待乎恤艰阨养老孤待羁旅备凶荒之用
卷十三 第 61a 页 WYG0096-1035c.png
矣是以有宾客会同师役之事自朝廷而至乡国天下
道路皆有委积以待之其事简其用便朝令而夕给财
满国中富满天下所以然者出财皆人土相配之理取
财皆人人三征之法也是故能明乎孔门曾孟传授之
旨以行王道岂不跻世道于唐虞哉
 
 
 
卷十三 第 61b 页 WYG0096-1035d.png
 
 
 
 
 
 
 
 周礼全经释原卷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