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二
卷十二 第 1a 页 WYG0096-0962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周礼全经释原卷十二
           明 柯尚迁 撰
冬官司空第六
 冬者四时之终终将复始万物胚胎于此不冬则无
 以为春矣故司空名之曰冬官司空掌土名为空者
 土欲其耕治以养民不欲其空者也故立官帅民耕
 治之曰司空郑氏曰冬闲藏万物天子立司空以掌
卷十二 第 1b 页 WYG0096-0962b.png
 邦事亦所以富充室家使民无空者也亦通自汉以
 后以司空专掌工作由刘德补以考工记故也夫工
 作之事已在庶职岂可以司空当之天官事职所谓
 富邦国养万民生百物何谓乎故今直去考工记而
 司空之职具在云
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乃
立冬官司空使率其属而掌邦事以佐王富邦国
 释曰此四十字临川吴氏仿五官之例而补之者也
卷十二 第 2a 页 WYG0096-0963a.png
 不曰邦土而曰邦事者司空治水土立民职所以为
 国兴事也邦国曰富者土有人力则财用出矣邦国
 所以富也
事官之属大司空卿一人(此十字愚依五官/之例而补之者也)遂人(即小/司空)
(也以主六遂田野/之事故更名遂人)中大夫二人遂师下大夫四人上士
八人中士十有六人旅下士三十有二人府四人史十
有二人胥十有二人徒百有二十人
 释曰小宰官属六曰冬官其属六十掌邦事今此大
卷十二 第 2b 页 WYG0096-0963b.png
 司空与遂人非冬官乎自遂师至旅下士非其属六
 十乎至于府史胥徒之数无一而不与五官同且诸
 官下士虽多无旅字惟此有之是六官所以别庶职
 之验也则知遂人以下为冬官无疑矣去籍之乱尚
 幸此章之不泯使百世之下得有所据以明乎战国
 乱经之非得有所考以复乎冬官之职用息乎牵合
 补赘之弊大典以复以经證经可无疑矣
遂大夫每遂中大夫一人县正每县下大夫一人鄙师
卷十二 第 3a 页 WYG0096-0963c.png
每鄙上士一人酂长每酂中士一人里宰每里下士一
人邻长五家则一人(酂作管反/)
 释曰在国中则为比闾族党州乡所以施行教事在
 四郊则为邻里酂鄙县遂所以施行养事在都鄙亦
 为邻里酂鄙但未成遂耳盖天下之民一也地有不
 同则事有不一故名亦随而异故曰野不踰国明于
 国野之辨则知乡遂都鄙之别矣是六乡虽统于司
 徒而教法必行于遂都鄙六遂虽为司空所统而治
卷十二 第 3b 页 WYG0096-0963d.png
 野之法亦行于六乡异其名者所以别其地别其地
 所以异其职
旅师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八人徒八
十人
 释曰旅犹行旅在野之官主敛三粟之入而春颁秋
 敛以行补助之政盖赋敛之外立通融之政也后世
 社仓实本诸此以其出于贫民故举为恤贫之制焉
稍人下士四人史二人徒十有二人
卷十二 第 4a 页 WYG0096-0964a.png
 释曰此官掌六遂都鄙之军制也盖四邱为甸出车
 一乘稍人掌其伍两卒旅之数平时教阅之出师则
 简稽之合其卒伍故曰掌丘乘之令
委人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徒四十人
 释曰主敛甸稍刍薪之赋以供委积者也与六乡遗
 人之职盖相通云
土均上士二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
四人徒四十人
卷十二 第 4b 页 WYG0096-0964b.png
 释曰均犹平也掌均平土地之政以施地守地事地
 贡也盖六乡有均人六遂有土均合二官而考之则
 司徒司空之职明矣
草人下士四人史二人徒十有二人
 释曰草人掌土化之法以教民粪种为农事而设也
稻人上士二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
十人徒百人
 释曰掌水利以润稻田故名稻人亦为农而设
卷十二 第 5a 页 WYG0096-0964c.png
 叶氏曰周人以农立国自后稷以来稼穑有教今观
 周礼则知周公之意矣太宰九职一曰三农司徒颁
 职一曰稼穑其重农可知矣小司徒之井牧立田制
 也遂人之沟洫兴水利也草人辨其地之刚泻坟垆
 辨壤粪也稻人掌其水之畜止均泻防旱潦也耕耨
 之事酂长既趣之里宰又趣之穜稑之种舍人既县
 之司稼又辨之美恶之地旅师既等之土均又均之
 凡可以佐百姓力农者无不设官劝导之盖以农者
卷十二 第 5b 页 WYG0096-0964d.png
 天下之大本食者民之天不耕则失业不给则伤生
 既厚其生又利其用既兴其利又除其害拳拳重农
 如此百姓岂有不勤耒耜而服田亩者哉
土训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史二人徒八人
 释曰训谓能训说土地善恶之势土训者知一方之
 地事者故以图焉
诵训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史二人徒八人
 释曰能通知天下土地之事者盖习地事之学者
卷十二 第 6a 页 WYG0096-0965a.png
山虞每大山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八
人徒八十人中山下士六人史二人胥六人徒六十人
小山下士二人史一人徒二十人
 释曰虞度也度知山之大小及所生之物与治山之
 宜者也
林衡每大林麓下士十有二人史四人胥十有二人徒
百有二十人中林麓如中山之虞小林麓如小山之虞
 释曰衡平也平林麓之大小及所生者竹木生平地
卷十二 第 6b 页 WYG0096-0965b.png
 曰林山足曰麓林衡官卑山虞一秩盖属之
川衡每大川下士十有二人史四人胥十有二人徒百
有二十人中川下士六人史二人胥六人徒六十人小
川下士二人史一人徒二十人
 释曰川流水也川衡者平知川之大小远近及物所
 生者盖鱼鳖菱芡之属可给用者
泽虞每大泽大薮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
胥八人徒八十人中泽中薮如中川之衡小泽小薮如
卷十二 第 7a 页 WYG0096-0965c.png
小川之衡
 释曰泽水所钟之处水乾则曰薮皆百物所产之区
 也谓之虞者以能度泽薮之事者尔雅有八薮之名
迹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史二人徒四十人
 释曰迹者迹之而知禽兽之处者也
卝人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胥四人徒四
十人
 释曰卝之言矿也亦读为耿矿金玉之在璞此亦山
卷十二 第 7b 页 WYG0096-0965d.png
 中之所出者故设官以司之
角人下士二人府一人徒八人
 释曰掌徵齿角以当邦赋者也
羽人下士二人府一人徒八人
 释曰掌徵百鸟之羽翮以当邦赋者也
掌葛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一人胥二人徒二十人
 释曰掌取葛以为絺绤以当邦赋者也
掌染草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二人徒八人
卷十二 第 8a 页 WYG0096-0966a.png
 释曰染草草之可染五色者如蓝以染青茜以染赤
 皂斗以染皂之类此所以待邦之用者
掌炭下士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
 释曰炭烧之而成取之亦以共邦之用也
掌荼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一人徒二十人
 释曰荼茅莠也以时聚之共丧事及徵野之疏材以
 共邦之用焉
掌蜃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一人徒八人
卷十二 第 8b 页 WYG0096-0966b.png
 释曰蜃大蛤能嘘气成楼台炼其壳可为灰洁白可
 以饰器与墙壁可以共闉圹亦聚之以待邦用此亦
 山泽之所出者
 原曰司空掌邦土如乡遂都鄙固为土地之本经制
 之法无不备矣若山林川泽乃土地之末而所以治
 之者未尝无法焉故立虞衡以司其政令掌其厉禁
 此财用之所出民之养生丧死必资焉者也迹人卝
 人虽所出有不同然皆财用所出而为之厉禁者也
卷十二 第 9a 页 WYG0096-0966c.png
 若角人羽人掌葛掌染草掌炭掌荼掌蜃皆取赋于
 山泽之官各司其物之出于山泽者是以羽革象犀
 之富珠贝奇珍之物充于王宫溢于天下者何莫而
 非山泽之出数官之司哉
囿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胥八人徒八十人
 释曰囿域之养牧四兽以备祭祀丧纪宾客之需且
 时可共游观也故曰囿游
场人每场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一人徒二十人
卷十二 第 9b 页 WYG0096-0966d.png
 释曰场谓场圃物之方生辟场为圃物之既成筑圃
 为场民之场圃以种菜茹官之场圃场人掌之
廪人下大夫二人上士四人中士八人下士十有六人
府八人史十有六人胥三十人徒三百人
 释曰藏米曰廪此官掌国之仓廪以待百官之禄乃
 在职之稍食也匪颁赒赐之米亦取于是舍人仓人
 司禄皆其属也舍人主宫中之稍食仓人掌在野之
 积谷司禄则均百官及庶人在官者之禄食多寡之
卷十二 第 10a 页 WYG0096-0967a.png
 数也
舍人上士二人中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
十人
 释曰舍宫中之次舍也主平宫中宿卫诸色人民稍
 食之榖内外严隔故特设舍人于王宫便给与也
仓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
十人
 释曰掌郊野畜积之榖即遗人之委积也
卷十二 第 10b 页 WYG0096-0967b.png
司禄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徒四十人
 释曰司禄阙其职然次于仓人之下盖主颁给能者
 在职之禄廪多寡之数经谓之稍食自大夫元士赋
 禄以田矣中下士与庶人在官皆有禄米如今之俸
 米也在乡遂则自乡遂大夫皆有田禄载师闾师以
 下皆给于司禄
司稼下士八人史四人徒四十人
 释曰主巡野观稼欲知岁之丰歉为敛之多寡然后
卷十二 第 11a 页 WYG0096-0967c.png
 积之以制国用也此官为税敛之本故次于此
舂人奄二人女舂枕二人奚五人(枕音由/)
 释曰此主舂宗庙粢盛者也
饎人奄二人女饎八人奚四十人
 释曰饎作饩主炊㸑者舂人精之饎人熟之
槁人奄八人女槁每奄二人奚八人
 释曰槁读为犒师之犒此官主内外朝冗食者之食
 盖内外朝所用之官与徒役不令之食于家特设槁
卷十二 第 11b 页 WYG0096-0967d.png
 人一职掌其饮食之事
 原曰观乡遂设官之意则司徒司空之职较然明矣
 是故司徒自载师闾师县师三官次于乡官之后其
 职则任民任地固兼乎乡遂都鄙矣司空则遂官而
 下有旅师稍人二官其职则敛三粟以济贫民主车
 赋以时校阅亦兼乎六乡都鄙也掌委积在乡则有
 遗人在遂则有委人均地政在乡则有均人在遂则
 有土均司教化则有师氏保氏司稼穑则有草人稻
卷十二 第 12a 页 WYG0096-0968a.png
 人劝纠德行则有司谏司救固宣司徒之教化于万
 民者而诵地图地志以知土地之利害则有土训诵
 训亦诲司空之事于王前也调人媒氏亦教民之事
 而廪人仓人司禄乃养人之职自封人至充人乃司
 徒掌礼乐祭祀之事者而舂人饎人槁人又非司空
 宗庙粢盛之事哉司市而下乃乡中之馀民不列比
 闾族党之伍而为商贾者别立官以治之取赋以给
 公上以其在乡也故属司徒山泽虞衡而下乃六遂
卷十二 第 12b 页 WYG0096-0968b.png
 都鄙之馀民不在邻里酂鄙之数而取业于山泽者
 别立官以掌之亦取赋以给公上以其野外也故属
 司空至于常产之外立通融之法以为补助周急之
 政在乡则有泉府在遂则有旅师焉合而观之遂人
 设官无一不与司徒相终始盖一教一养治民之大
 务孰谓遂人不足以当司空哉后儒纷纷移易取别
 书以补冬官岂知圣王之制明如日星固自然而不
 可紊矣
卷十二 第 13a 页 WYG0096-0968c.png
  冬官上
大司空之职掌建邦土地之图与其人民之数以佐王
富邦国
 释曰土地之图疆域之形制也人民之数夫家之众
 寡也凡王畿邦国都鄙各有图所谓周知九州地域
 广轮之数而辨其山林坟衍之名物也又辨其上家
 中家下家之人数以授三等之地也夫知土地之广
 狭则务兴其利知人民之多寡则务养其生以是佐
卷十二 第 13b 页 WYG0096-0968d.png
 王则野无旷土国无游民而财用可充国可使富矣
 故曰以佐王富邦国
 按此旧是大司徒之职今改徒作空改安扰作富依
 六典之文也夫土地之图人民之数正司空之事书
 载伯禹作司空平水土周官曰司空掌邦土居四民
 时地利王制曰司空执度度地居民时四时量地远近
 兴事任力以三书考之则土地人民之数司空之职
 无疑也去籍之后二官合之又以小司空改名遂人
卷十二 第 14a 页 WYG0096-0969a.png
 次地官之后则司空之职尽入于大司徒自汉以来
 皆以为冬官真亡矣后儒杂取五官水土之事工役
 之职以补之各持意见人自为编则五官皆乱矣谨
 因遂人序官之證取大司徒之职自土地之图至造
 都鄙尽归之大司空中揭十二教还为大司徒之职
 则大司空之职既备而大司徒之职亦备然后以遂
 人以下四十官继大司空之后则冬官一篇完整如
 旧而六官各得其职矣参以天官六典辨职六属无
卷十二 第 14b 页 WYG0096-0969b.png
 一不合更不待移易别官以乱圣经则周公开万世
 太平之意复明于千载之下矣岂不伟欤
以天下土地之图周知九州之地域广轮之数辨其山
林川泽邱陵坟衍原隰之名物
 释曰司空掌土故以天下地图为首务九州者扬荆
 豫青兖雍幽冀并也东西为广南北为轮积石曰山
 竹木曰林注渎曰川水钟曰泽土高曰邱大阜曰陵
 水厓曰坟下平曰衍高平曰原下湿曰隰辨其十等
卷十二 第 15a 页 WYG0096-0969c.png
 之名物者欲知其地之硗腴生物之美恶
 原曰司空掌土地之图者欲知九州地域广轮之数
 然后辨十等之地相其宜而行井牧之法也固无寸
 地尺土不在经制之中此所以为裁成辅相之道欤
 岂若后世图志之书只为人间之故物而天下土地
 在上不与知焉赋税之额一定或有污莱垦辟举不
 复辨是以豪强者得据之以为富而贫贱者有力无
 有于用则民安得而不劳盗贼安得而不蕃皆由土
卷十二 第 15b 页 WYG0096-0969d.png
 地之图不考司空之职不明故也
而辨其邦国都鄙之数制其畿疆而沟封之设其社稷
之壝而树之田主各以其野之所宜木遂以名其社与
其野
 释曰王畿有都鄙邦国有鄙邑邦国之数即职方之
 九服也国界曰畿都鄙之界曰疆或沟水以限之或
 封土以表之社土神稷谷神社稷不屋而坛坛外累
 土为壝田主田神也以所宜木而树之以依神也木
卷十二 第 16a 页 WYG0096-0970a.png
 如松柏枌榆之属若地宜松则名之曰松社之野
 既辨其土地之名物然后辨其邦国都鄙之数有邦
 国都鄙之制则必有畿疆之封既制其畿疆则必设
 其社稷之壝有社稷则必有依神之木凡此皆画之
 图天下之大如指诸掌矣
以土会之法辨五地之物生一曰山林其动物宜毛物
其植物宜皂物其民毛而方二曰川泽其动物宜鳞物
其植物宜膏物其民黑而津三曰邱陵其动物宜羽物
卷十二 第 16b 页 WYG0096-0970b.png
其植物宜覈物其民专而长四曰坟衍其动物宜介物
其植物宜荚物其民晢而瘠五曰原隰其动物宜裸物
其植物宜丛物其民丰肉而痹(会如字皂音早或作皂/专徒丸反覈音核荚古)
(协反裸力果/反痹音婢)
 释曰会者会合五土之性所生之物也动物天产也
 植物地产也毛物狐貉之属缛毛者也鳞物鱼龙之
 属羽物翟雉之属介物龟鳖之属裸物蛙蛙之属皆
 天产也皂物柞栎之属膏物桐漆之属覈核也李梅
卷十二 第 17a 页 WYG0096-0970c.png
 之类荚物荠荚之类丛物萑苇之类皆地产也山林
 之民得木之气多故毛而方毛者木之气方者曲直
 之义川泽之民得水之气多故黑而津黑者水之色
 津者润下之义邱陵之民得火之气多故专而长专
 圜也火之象也长者炎上之义得金之气者为坟衍
 之民故晢而瘠晢白也金之色也瘠者瘦劲之义得
 土之气者为原隰之民故丰肉而痹丰者土之体痹
 者下之义盖五行运于天而其气寓于土人物皆禀
卷十二 第 17b 页 WYG0096-0970d.png
 是以生也
 按王制云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异俗刚柔轻重
 迟速异齐五味异和器械异制衣服异宜修其教不
 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五方之民各有性也不可
 推移是知五土同地而异形五物同生而异类五人
 同性而异质辨其异所以别宜也约其同所以反本
 也同而异者囿乎气异而同者主乎理知乎此则物
 可齐俗可变性可复民可定而成相之道可致矣又
卷十二 第 18a 页 WYG0096-0971a.png
 按职方氏备述九州之山林川泽与民物之生及邦
 国之数盖此其纲而彼其目也
以土宜之法辨十有二土之名物以相民宅而知其利
害以阜人民以蕃鸟兽以毓草木以任土事(相息/亮反)
 释曰土宜者土之所宜有宜民居者廛里也有宜蕃
 鸟兽者薮牧也有宜毓草木者莱也有宜种稼穑者
 田也是谓土宜十二土者天有十二次日月之所缠
 地有十二野王公之所国故星纪为吴越分玄枵为
卷十二 第 18b 页 WYG0096-0971b.png
 齐娵訾为卫降娄为鲁大梁为赵实沈为晋鹑首为
 秦鹑火为周鹑尾为楚寿星为郑大火为宋析木为
 燕虽当时未有其国而司空之所辨殆亦以分野言
 也名所以命其土丘陵坟衍之属物所以色其土青
 黎赤埴黑坟之属相视也相其阴阳之向背尝其水
 泉之甘苦以奠民居利则使居之害则使避之也阜
 盛也蕃多也毓生也任谓任地所生因民所能也故
 居得其所则人民可阜生畜可蕃树木可毓然后可
卷十二 第 19a 页 WYG0096-0971c.png
 以任民以耕治土事矣此司空度地居民之事也
辨十有二壤之物而知其种以教稼穑树蓺
 释曰壤亦土也郑氏曰以万物所自生言则曰土土
 犹吐也以人所耕治言则曰壤壤和缓之意物即草
 人相地官而为之种有骍刚赤埴坟壤渴泽咸泻勃
 壤埴垆彊㯺轻爂九者之别而制其种以宜之也然
 后教民稼穑或树蓺此司空任土以教稼穑之事也
 原曰先王之于民其处之详而虑之周矣乎故其奠
卷十二 第 19b 页 WYG0096-0971d.png
 民居也必相其阴阳向背寒煖之宜以安其居又相
 其便于耕种树蓺畜牧以安其生其教稼穑也又辨
 其高下燥湿之不同以制其种则人民可阜鸟兽可
 蕃稼穑可生草木可毓安养有资民岂有不获其所
 哉先王尽为上之道其为民如此后世为君者此等
 事亦尝闻之乎任民之自为生而且扰动侵削之民
 始无以为生矣
以土均之法辨五物九等制天下之地征以作民职以
卷十二 第 20a 页 WYG0096-0972a.png
令地贡以敛财赋以均齐天下之政(政读为征/下仿此)
 释曰此制赋税之事均平也均其土之肥硗不等而
 使之平故谓之土均之法其法在下五物者土有五
 色之物如白壤赤埴坟垆之类肥瘠由是而分不过
 五色而已故曰五物辨其肥硗之差以多少配而成
 夫则为一夫之征其数有上中下之不同不过九等
 既成夫则令九职之民受之故曰作民职既成一夫
 之田其家受之则令出一夫之税故曰令地贡由是
卷十二 第 20b 页 WYG0096-0972b.png
 五亩之宅随以颁之而取其廛里之布故曰敛财赋
 通之天下不过此法而已故曰以此均齐天下之征
 司徒掌九比之法司空掌九等之征能通二法王制
 如指掌矣
 原曰何以辨五物九等制天下之地征也曰地有肥
 硗不同不过五物尽之辨其肥硗配而成夫其数不
 过九等而已及至成夫以授夫家征之以十一不假
 言矣故总谓之九等制天下之地征也今考其法曰
卷十二 第 21a 页 WYG0096-0972c.png
 六遂上地一夫田百亩莱五十亩中地一夫田百亩
 莱百亩下地一夫田百亩莱二百亩都鄙不易之地
 家百亩一易之地家二百亩再易之地家三百亩六
 乡曰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九等
 之征见于三法之中矣盖平原广野则谓之易丘陵
 坟衍则谓之莱衍沃之地则谓之井井者以田之成
 数举之固不拘其形制如棋砰之画也田有九夫则
 谓之一井耳然则地有肥硗何自而成夫也故衍沃
卷十二 第 21b 页 WYG0096-0972d.png
 之地百亩为一夫邱陵隰皋之地或谓之莱或谓之
 牧则自五十亩而至三百亩平旷之地虽无高下亦
 自百亩而至三百亩中间制之配而成夫数不过九
 等耳上地有三等中地有三等下地有三等也夫是
 之谓制地征征者百亩之征一夫之税耳固不随地
 之多少而为之税如后世之法也然则所谓井邑邱
 甸县都亦举其税法之实数言之非以是为制田之
 法也以此而均齐天下可以无一地而非井田无一
卷十二 第 22a 页 WYG0096-0973a.png
 水而非沟浍无一夫而非什一耳苟不知九等制夫
 为征之法则天下之地万有不同何自而言井田之
 法哉
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日南则景短多
暑日北则景长多寒日东则景夕多风日西则景朝多

 释曰此建王国也王国必建于天地之中岂洛邑既
 成乃作周礼与土圭长尺有五寸其法所用下可以
卷十二 第 22b 页 WYG0096-0973b.png
 测土深上可以正日景测景者凡日月之行分同道
 也至相过也景晷相过则有可候之理故致日必以
 冬夏今测景建国必以夏至者以冬至景长三尺未
 若夏至之日昼漏之半立八尺之表北尺有五寸正
 与土圭等则为地中故于此时植之以表测之以圭
 苟立表之地大南近日则景短不及五寸其地多暑
 立表之地大北远日则景过尺五寸其地多寒立表
 处太东近日则日中时其景已如夕其地多风立表
卷十二 第 23a 页 WYG0096-0973c.png
 处太西远日则日中时其景尚如朝其地多阴凡此
 皆未得其中故寒暑阴风偏而不和也凡日景在地
 千里而差一寸
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
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然则百物阜安
乃建王国焉制其畿方千里而封树之
 释曰夏至日正中时量以土圭其日景长一尺五寸
 与土圭合乃地之中也则地无偏倚与天合矣寒暑
卷十二 第 23b 页 WYG0096-0973d.png
 有定而四时交矣风雨时至而不愆阴阳和调而不
 戾百物之产于此有生者遂有形者育可以建立王
 国焉于是制为王畿千里不惟沟封之且树木以为
 阻固也王畿千里之制国中为六乡四郊为六遂五
 十里为近郊六乡之田百里为远郊六遂之田共四
 同二百里曰甸地为公邑田共十二同三百里曰稍
 地为家邑田共二十同四百里曰县地为小都田共
 二十八同五百里曰畺地为大都田共三十六同是
卷十二 第 24a 页 WYG0096-0974a.png
 为百同此王畿所以为千里也 郑氏曰畿方千里
 取象于日一寸为正景与土圭等惟颖川阳城为然
凡建邦国以土圭土其地而制其域诸公之地封疆方
五百里其食者半诸侯之地封疆方四百里其食者参
之一诸伯之地封疆方三百里其食者参之一诸子之
地封疆方二百里其食者四之一诸男之地封疆方百
里其食者四之一
 释曰此建侯国之制也土犹度也制其域者凡土圭
卷十二 第 24b 页 WYG0096-0974b.png
 尺五寸之景千里而差一寸假令上公五百里国北
 畔立八尺之表夏至昼漏半得尺四寸五分景与王
 畿南畔土圭等南畔得尺四寸其中减五分百里得
 一分减五分则五百里减四分则四百里封侯减三
 分则三百里封伯减二分则二百里封子减一分则
 一百里封男此土圭制域之度也封疆自其统治之
 国言食者自其所封之域食其租税言之诸公食者
 半则二百五十里其半则属国也诸侯诸伯食者三
卷十二 第 25a 页 WYG0096-0974c.png
 之一则侯二百伯一百五十其二皆属国也诸子诸
 男食者四之一则子食五十里男食二十五里其馀
 附庸也
 原曰尚书云州十有二师咸建五长司马职曰建牧
 立长以维邦国王制曰五国以为属十国以为连以
 此言之则凡大国必有统治之小国可知矣鲁颂曰
 锡之山川土田附庸孔子曰夫颛臾在邦域之中是
 社稷之臣由此言之侯伯又有附庸之小国在邦域
卷十二 第 25b 页 WYG0096-0974d.png
 之中也然则孟子王制皆言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
 男五十里武成亦曰列爵惟五分土惟三今周礼曰
 公封疆五百里食者半侯四百里伯三百里食者三
 之一子二百里男百里食者四之一则与武成王制
 不合矣孟子又曰周公太公之封于齐鲁也地非不
 足而俭于百里今诸公之有五百里其故何哉盖爵
 有五等食只三等以爵而系其统治之属国言之则
 有五百里也是故公之德足治五百里之诸国百里
卷十二 第 26a 页 WYG0096-0975a.png
 其所食之土也侯伯之德足治四百里三百里之属
 国七十里其所食之土也子之德足治二百里之附
 庸五十里其所食之土也男虽无所治然亦有相属
 焉故各以封疆言之也曰诸公食者半犹二百五十
 里侯伯食者三之一犹百里之上也亦过于七十里
 何哉曰此公侯附庸臣属之国也盖有功加地而后
 特锡之孟子所谓不能自达于天子而附于诸侯孔
 子所谓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是社稷之臣此皆在
卷十二 第 26b 页 WYG0096-0975b.png
 百里之外故谓之附庸若百里之内则三乡三遂之
 外为鄙邑矣岂能容小国哉可见司马所谓大小相
 维天设其牧者建国之定制周礼备其全诸书举其
 一而遗其二者也圣经其可议哉
凡造都鄙制其地域而封沟之以其室数制之
 释曰畿外建邦国畿内制都鄙既建邦国矣乃造都
 鄙也侯国但有鄙邑无大都故曰大都耦国乱之本
 也制其地域者载师云以公邑任甸地以家邑任稍
卷十二 第 27a 页 WYG0096-0975c.png
 地以小都任县地以大都任畺地皆都鄙之地也公
 邑在遂之外不颁与人者家邑二十五里大夫采地
 小都五十里卿采地大都百里三公及亲王子母弟
 之采地外有封疆沟树之固内有城郭市朝宗庙之
 别使之朝夕涖事王朝而退食于家食其租税其家
 不出王城而都鄙乃在三百里四百里五百里之内
 天子使吏治之县师是也受采地者不过食其禄耳
 治法皆属六官有赐则之权焉以室数制之者室城
卷十二 第 27b 页 WYG0096-0975d.png
 郭之宅制之亦如乡遂之法在城郭则为比闾族党
 在郊野则为邻里酂鄙但鄙邑则五百家而止大都
 不过万家而止以其未成乡遂故谓之都鄙此室数
 之略也
 原曰都鄙之制经未明言先儒亦无论著愚意以室
 数制之者岂特以颁授田制哉盖室即廛也夫妇所
 居谓之室数者即五家为比五比为闾五家为邻五
 邻为里之数也法既详于乡遂故但言室数理可推
卷十二 第 28a 页 WYG0096-0976a.png
 矣且鄙之名何自而立乎五百家为鄙有五百家之
 聚则鄙邑之形成矣都之名何自而立乎四县谓之
 都都则万家也鄙有公邑家邑都有小都大都不过
 依比闾族党之法与邻里酂鄙县遂之名而以多寡
 大小制之耳五百家为鄙或未及五百家亦为小邑
 四县为都或二千五百家为县则为大邑或二县则
 为小都五千家也大都百里内可为乡遂都鄙也而
 节之内为比闾族党至州而止外为邻里酂鄙至县
卷十二 第 28b 页 WYG0096-0976b.png
 而止可为乡遂而不与其成乡遂者大都不可耦国
 也鄙邑在野只依遂法至鄙县而止不能成遂也其
 所以治之之法则备于司徒司空县师推行之观之
 八则可见矣是故乡遂之法治天下之大本大原也
 岂可以都鄙而别为异制乎故曰王制大同使天下
 无一家而非比闾无一民而非卒伍无一地而非井
 田乃可以言圣王之经制也
不易之地家百亩一易之地家二百亩再易之地家三
卷十二 第 29a 页 WYG0096-0976c.png
百亩
 释曰此都鄙授地之制也易者互换之义一年耕种
 于此一年耕种于彼故谓之易不易者岁种之地美
 故一亩当一亩授之一易者耕一岁休一岁乃复种
 故二亩当一亩授之再易者一岁耕之二岁休之故
 三亩当一亩以地硗故也六遂言田都鄙言地者田
 则有高下下者为田高者为莱地则无高下只观其
 肥硗而制夫耳六遂不成莱者为牧都鄙不成易者
卷十二 第 29b 页 WYG0096-0976d.png
 亦为牧牧只可养畜鸟兽不耕之也六遂言夫都鄙
 言家者夫指田成百亩而言所居有廛里二亩半在
 田二亩半在邑家则兼田地廛里言之一家受田百
 亩其常制也以法既详于遂故略言之耳是故先
 王经野处民之道一井一牧比柝而行则天下岂有
 一地而非井田一易一莱相兼授地则天下岂有一
 夫而非百亩乡遂都鄙因地而制则天下岂有一民
 而非比伍沟洫浍川因地而修则天下岂有一水而
卷十二 第 30a 页 WYG0096-0977a.png
 非沟浍一教一养相须而行则天下岂有一职而非
 为民哉
乃分地职奠地守制地贡而颁职事焉以为地法而待
政令
 释曰上言制法此言行法也地职因其地宜分以九
 职奠定也地守经界既正夫数一定令夫家守而业
 之不得侵紊也地贡既授之地必责其贡闾师载师
 徵之制之者有三征也颁职事太宰分职司徒司空
卷十二 第 30b 页 WYG0096-0977b.png
 颁之任之也地法者地职地守土地之事各有成法
 令民行之待政令者司空经理之司徒教治之故不
 曰施政令而曰待政令也
 原曰大司空不见全经矣今自大司徒取之至此而
 止耳夫六官大者司其纲小者行其法自太宰小宰
 以及四官考之犁然见矣今观大司空之职何者而
 非天下地事之纲乎故土地之图土会之法邦国都
 鄙之数天下之大具于此矣至于辨土宜以相民宅
卷十二 第 31a 页 WYG0096-0977c.png
 辨土壤以教树蓺以土均而制贡赋则居四民时地
 利者曷尝不尽乎又以土圭而建邦国以室数而造
 都鄙则司空之职掌可无遗矣六典所谓富与任辨
 职所谓生与养曷尝有一之不合哉所阙者独正月
 始和而县象布法及祭祀丧纪六联之掌岁终改法
 正岁颁法则诚阙耳若夫遂人六遂之政令颁田治
 野之法守皆行大司空之事者也不为小司空之职
 而何哉
卷十二 第 31b 页 WYG0096-0977d.png
遂人掌邦之野以土地之图经田野造县鄙形体之法
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酂五酂为鄙五鄙为县五
县为遂皆有地域沟树之使各掌其政令刑禁以岁时
稽其人民而授之田野简其兵器教之稼穑
 释曰遂人即小司空也更名遂人者以其掌六遂田
 野之事也观其职掌皆行大司空之法可见矣野者
 旷大之名郊外谓之野土地之图受于大司空者经
 画也经田野者井牧莱易并行沟洫道路相间而田
卷十二 第 32a 页 WYG0096-0978a.png
 野经矣言县鄙举中以见上下此定民居也疆域有
 高卑大小谓之形酂鄙有左右前后谓之体司徒只
 曰令民五家为比使之相保不言形体之法不言地
 域沟树但曰相保相葬相救相赒以成其礼俗云耳
 司空度地居民故有形体之法则六乡比闾族党亦
 司空所造也乡遂同其法变其名者国郊之别也比
 则亲之邻则相近也闾则同门里则同居族则相葬
 酂则相赞助而已鄙之名卑于党县之名小于州凡
卷十二 第 32b 页 WYG0096-0978b.png
 遂之制皆依于乡乡以国中民廛接比行保伍之法
 易遂之民居野处行保伍之法难此遂人所以必造
 县鄙之形体也其地有广狭其域有界限浚沟以分
 之树木以囿之使各有疆界也惟在野故酂鄙县遂
 各分疆界政令刑禁使各掌之者遂师则各掌其遂
 县师则各掌其都鄙而遂大夫以下则各掌其所治
 也稽人民即小司徒上地家七人可任者家三人之
 法授之田野即下文颁田里上地夫一廛田百亩馀
卷十二 第 33a 页 WYG0096-0978c.png
 夫亦如之是也简兵器使禦患有备即车赋之事也
 教稼穑使生养有资遂官职事也
凡治野以下剂致氓以田里安氓以乐昏扰氓以土宜
教氓稼穑以兴锄利氓以时器劝氓以疆予任氓以土
均平政
 释曰比八者治野之法也剂犹等也下剂役民力以
 下家为率只取其二人重农事也田一夫百亩里田
 中之庐舍诗曰中田有庐所以安息耕事也乐昏者
卷十二 第 33b 页 WYG0096-0978d.png
 男女人之大欲诗云思媚其妇有依其士七月曰嗟
 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故夏耘秋收之时妇子
 偕往田中之庐所以乐其昏顺其欲以扰之也土宜
 教氓如草人掌土化之法司稼辨穜稑之种与其所
 宜地为法以教之也兴锄即里宰岁时合耦于锄以
 治稼穑旅师锄粟谓不合耦以耕公田则罚一夫之
 粟盖独耕则难成功故合众人为耦而并耕所谓通
 力合作计亩均收彻法亦如此诗曰十千维耦是也
卷十二 第 34a 页 WYG0096-0979a.png
 利谓合众力则功易成时器劝氓即遂大夫简稼器
 酂长与有司岁时数器所以劝其勤耕诗曰二之日
 于耜疆予谓疆壮有力者虽未登夫家亦予之以田
 任之耕事下文馀夫亦如之是也土均掌平土地之
 征以地美恶为轻重之法行之是也
 原曰治野致之以下剂所以宽其役安之以田里所
 以遂其生扰之以乐昏所以顺其欲教之以土宜所
 以兴其利任之以疆予所以作其勤平之以土均所
卷十二 第 34b 页 WYG0096-0979b.png
 以均其赋八者之政举则生遂而欲得力勤而利成
 用利而情协所以厚之者无不至矣又时使而薄敛
 之则其致力以供上先公而后私盖有不俟督责之
 劳而自趋事赴功之不暇矣七月之风可想见矣
辨其野之土上地中地下地以颁田里上地夫一廛田
百亩莱五十亩馀夫亦如之中地夫一廛田百亩莱百
亩馀夫亦如之下地夫一廛田百亩莱二百亩馀夫亦
如之
卷十二 第 35a 页 WYG0096-0979c.png
 释曰此颁田里之法也遂法通之天下故六乡不言
 受田都鄙不言廛里法备于此故也上地中地下地
 以地之肥硗而分也司马所谓上地食者三之二中
 地食者半下地食者三之一是也颁授也廛邑居之
 宅所谓二亩半在邑也里田中之庐所谓二亩半在
 田也田平地可耕者莱草莱高不可为田而可树蓻
 者馀夫每家一夫一妇为正登夫家之数如有子与
 弟未娶同居则不成夫家为馀夫也亦名羡卒是故
卷十二 第 35b 页 WYG0096-0979d.png
 廛则一而授田则有一家受二三夫者故曰馀夫亦
 如之即疆予任氓是也是馀夫多则受田多故为上
 家此专以地之肥硗多寡分为上中下司徒谓之上
 家受上地是也易法亦如此故观馀夫受田亦如之
 之说则上家受上地可知矣
凡治野夫间有遂遂上有径十夫有沟沟上有畛百夫
有洫洫上有涂千夫有浍浍上有道万夫有川川上有
路以达于畿(畛之忍反/洫况域反)
卷十二 第 36a 页 WYG0096-0980a.png
 释曰司徒言井邑丘甸者田之实数积而为名耳若
 夫制土之法只论其肥硗配而成夫以夫而定授田
 起征税耳夫有二百亩三百亩之差则井之形可复
 成乎然必谓之井者亦以腴田百亩为例耳遂人固
 未尝言制井田形体之法但上文言每夫有百五十
 亩者二百亩者三百亩者合九夫独不可以言井乎
 此只云夫间有遂遂上有径十夫有沟积至万夫有
 川固未尝合以丘甸县都也而邱甸县都只积其田
卷十二 第 36b 页 WYG0096-0980b.png
 数为都鄙之名而已以此言之则先儒以丘甸县都
 皆为井田形体之说决不可通矣何氏曰自一夫之
 田至千夫之田为遂沟洫浍所以通水于川自夫间
 之遂至万夫之川有径畛涂道路所以通道于畿深
 广各三尺曰遂倍遂曰沟倍沟曰洫广深二仞曰浍
 至于川则不可计以丈尺矣遂上有径可容牛马沟
 上有畛可容大车洫上有涂可容乘车一轨浍上有
 道可容乘车二轨川上有路可容乘车三轨通道至
卷十二 第 37a 页 WYG0096-0980c.png
 此则天下无不达矣制田之法非水与道则经界何
 自而成乎
 原曰九夫为井四井为邑而至四县为都者井田之
 实数也田不能皆上地夫不能皆百亩然制田之通
 法不可不以是为准焉故必以九百亩为九夫九夫
 为一井以起数然后水与道可以制其数矣王制言
 三分去一为田之实数三分益一为水与道及山川
 城郭是也若以易与莱牧皆在其中则不止于三分
卷十二 第 37b 页 WYG0096-0980d.png
 去一矣司马法曰亩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井
 十为通则九十夫旁加十夫则百夫每旁则十夫矣
 故曰十夫有沟沟上有畛十通为成成九百夫旁加
 百夫则千夫每旁则百夫矣故曰百夫有洫洫上有
 涂十成为终带旁加则千井万夫矣每旁则千夫故
 曰千夫有浍浍上有道十终为同同万井十万夫每
 旁则万夫矣故曰万夫有川川上有路以达于畿匠
 人曰九夫为井井间广四尺深四尺谓之沟方十里
卷十二 第 38a 页 WYG0096-0981a.png
 为成成间广八尺深八尺谓之洫方百里为同同间
 广二寻深二仞谓之浍专达于川夫井间有沟则十
 夫也十里为成旁则百夫也百里为同旁则万夫也
 然皆以百亩为夫起数故相吻合如此邱氏曰井邑
 邱甸以四起数言田之实数司马法通成终同则以
 十起数兼水与道及山川城郭而言也以此合三分
 去一之说似矣若以中地每夫一百亩下地每夫三
 百亩及七等之田言则三分益一旁加十里皆不能
卷十二 第 38b 页 WYG0096-0981b.png
 足矣故愚谓司空度地五沟五涂之制大抵以夫为
 定数而不计其成井与否曰井邑邱甸者亦以九夫
 起数积而成邑鄙县都之名非田制必欲如棋枰之
 画也井田以夫而定则通之天下古今皆可行矣
以岁时登其夫家之众寡及其六畜车辇辨其老幼废
疾与其施舍者以颁职作事以令贡赋以令师田以起
政役若起野役则令各帅其所治之民而至以遂之大
旗致之其不用命者诛之
卷十二 第 39a 页 WYG0096-0981c.png
 释曰此小司空之职事也惟掌野故不会政致事不
 颁比法不诏诛赏只是岁登夫家辨施舍颁职事治
 政令令贡赋起政役而已其馀则系教法司徒掌之
 六畜者马牛鸡豚狗彘也贡者夫布之贡赋谓财赋
 车赋征役则力役之征凡此皆登其籍而上之于大
 司空也野役亦谓师田或功作之役遂之大旗熊虎
 也以致民者以掌众庶与大司徒同也
凡国祭祀共野牲令野职凡宾客令脩野道而委积大
卷十二 第 39b 页 WYG0096-0981d.png
丧帅六遂之役而致之掌其政令及葬帅而属六綍及
窆陈役凡事致野役而师田作野民帅而至掌其政治
禁令
 释曰野牲以六牲出于野者野职薪炭疏材之属令
 委人以时敛之修野道委积则令野庐与遗人也致
 之致于司徒也綍举棺之索遂人帅野役属六綍及
 窆而陈役以畚辇复土之役野人供之也凡事功役
 之事致野民而役之也师田大役必遂人帅之而掌
卷十二 第 40a 页 WYG0096-0982a.png
 其禁权各有专事各有所司也
 原曰司徒司空职异而事同者耶知其所辨则知周
 公设官分职详审精密各有攸当矣是故一教一养
 其职异也共治民事其事同也今以二职之同异考
 之岁时稽人民辨施舍同也六畜车辇之稽同也军
 旅田役之致民同也祭祀宾客之供给同也岁终之
 会政致事同也其不同者司徒则司乡司空则司遂
 其同民而异治者耶以其异言之则司徒以乡三物
卷十二 第 40b 页 WYG0096-0982b.png
 教民也以乡八刑纠民也以乡饮酒之礼宾兴贤能
 也颁比法于六乡大夫也大比则考六乡四郊之教
 治政事夫屋以诏诛赏也受邦国之比要也岁时邦
 法之读德行道艺之考友弟睦姻任恤之书此司徒
 之乡法所以通于天下也其所谓掌邦教扰万民者
 耶司空则曰土地之图也土会土宜土均之法也建
 邦国造都鄙也造县鄙形体之法也授民职颁田里
 辨地守制地贡也稼穑教氓兴锄合耦简田器四达
卷十二 第 41a 页 WYG0096-0982c.png
 戒功事也大比之兴有功者掌治讼趣稼事令野役
 简车赋修野道入野牲令野职此司空之遂法亦所
 以通于天下也其所谓掌邦野生万民者耶其所以
 同者异民而同治不害其为同其所以异者同民而
 异治不害其为异是故能知同而有异异而能同则
 司徒司空之职辨矣一教一养既具而周公之六典
 备矣孰谓地官掌土而司空专掌百工耶
遂师各掌其遂之政令戒禁以时登其夫家之众寡六
卷十二 第 41b 页 WYG0096-0982d.png
畜车辇辨其施舍与其可任者经牧其田野辨其可食
者周知其数而任之以徵财征作役事则听其治讼巡
其稼穑而移用其民以救其时事
 释曰遂师居司空之职秉刑政以治六遂之民者也
 有民事而无教法故职曰事职政令者辨夫家以授
 田稽六畜车辇简器之政徵召贡赋行役之令戒禁
 治之也登进也遂大夫稽之上于遂师登而进于司
 空也经牧谓经制其牧地与田之肥硗而辨可食之
卷十二 第 42a 页 WYG0096-0983a.png
 多少以为上中下之地也又遍知其多寡之数而使
 民任之徵财征者徵其九赋之财力役之征也若有
 役政之事则作之而听其不平之讼巡稼穑春秋巡
 省以行补助之政也移用其民者若有灾沴如水潦
 暴至民不能胜则移用他民以助之时事荒政之事
 皆遂师设法以救之故曰救其时事
凡国祭祀审其誓戒共其野牲入野职野赋于玉府宾
客则巡其道修庀其委积大丧使帅其属以幄帟先道
卷十二 第 42b 页 WYG0096-0983b.png
野役及窆抱磨共邱笼及蜃车之役军旅田猎平野民
掌其禁令比叙其事而赏罚(庀又作庇匹/尔反磨音历)
 释曰野职野赋若角人之齿角羽人之毛羽掌葛之
 絺苧皆所以当邦赋者故入之玉府修治庀具也省
 道致洁也具委积致备也委积掌之遗人而遂师令
 之也幄帟掌之幕人遂师使幕人帅其胥徒以幄帟
 先行至墓以张神坐也道野役者帅野之徒役以往
 也磨适历执綍者之名抱磨持板巡行而校录之丘
卷十二 第 43a 页 WYG0096-0983c.png
 笼竁后复土也蜃车郑氏曰蜃车柩路也柩路载柳
 四轮迫地而行有似于蜃因取名焉行至圹乃说更
 复载以龙輴役谓执綍者愚谓蜃蛤灰可以筑坟圹
 蜃车载蜃之车遂师掌其役也平者正其行列部伍
 也比校比也叙事官府次第之事也掌遂中之事各
 有计簿岁终校之以叙其事而行赏罚此遂师治遂
 之权也
 原曰遂官在野各卑乡官一秩而遂师则未尝降也
卷十二 第 43b 页 WYG0096-0983d.png
 可见其为司空之职与乡师同矣遂之所以必属司
 空者以其在野而民之所事皆田野生养之事也犹
 今外府之各属其上司云耳曰与司徒不相治乎曰
 司徒以教法稽国中四郊都鄙夫家九比之数大比
 六乡四郊之吏平教治正政事以待政令所谓四郊
 非六遂而何司空掌建邦土地之图人民之数遂人
 掌邦野之土地则六乡固在其中是司徒司空之职
 各及于天下矣故国野之辨不可无而凡民之生教
卷十二 第 44a 页 WYG0096-0984a.png
 养则不可偏废是遂官之职言野者重而教法则详
 于司徒乡官之职言教者重而治野之法则详于司
 空盖以六乡君子多而生养之事寓于教六遂野人
 多而教法寓于养故也管仲曰农之子恒为农野处
 而不匿其秀民之能为士者必足赖也然则遂中之
 秀民必举以入司徒宾兴之典可知矣
  冬官下
遂大夫各掌其遂之政令以岁时登其夫家之众寡六
卷十二 第 44b 页 WYG0096-0984b.png
畜田野辨其可任者与其可施舍者以教稼穑以稽功
事掌其政令戒禁听其治讼令为邑者岁终则会政致
事正岁简稼器脩稼政
 释曰遂大夫中大夫也降一秩野不踰国也登上其
 数于籍也夫家众寡则辨其可任与可施舍田野则
 稽其耕治之勤否功事女工之事教稼穑稽功事男
 服事乎外女服事乎内也稽女工者以布缕之征所
 出也 班固曰春令民毕出在野冬则毕入于邑冬
卷十二 第 45a 页 WYG0096-0984c.png
 民既入馀子皆在序室妇人同巷相从夜绩女工一
 月得四十五日必相从者所以省费燎火同巧拙合
 习俗也此言可以发明遂中男女服事内外之意馀
 子在序室者遂亦有学民之俊秀居之于此而学焉
 立意固美但民俗不同要亦窥测之言也为邑者遂
 之所属群吏也自里酂以上皆谓之邑民居所聚也
 四井亦谓之邑三十六夫也会政遂中一年稽考之
 政事既会则致其事于司空改岁之始则预简阅稼
卷十二 第 45b 页 WYG0096-0984d.png
 器耒耜镃䥓之属诗七月三之日于耜稼政如月令
 云善相邱陵阪险原隰土地所宜五谷所植以教民
 躬亲之是也
三岁大比则帅其吏而兴氓明其有功者属其地治者
凡为邑者以四达戒其功事而诛赏废兴之
 释曰氓野人之称兴之者野人之中亦有邻长里宰
 酂长之秩必于野人之中举之其礼如此帅其吏自
 里宰而上司稼之属所谓与其众寡也明举而扬之
卷十二 第 46a 页 WYG0096-0985a.png
 属集而别之有功劝教农功尽力于民事者治地如
 草人之土化稻人之水利司稼辨土所宜之类有功
 如贤者治地如能者兴之不饮酒不乡射只进其秩
 而已能者用其治事而已其有俊秀者司谏则辨其
 可任国事举而入宾兴焉四达者不专一方周其所
 属之邑治而戒其民功地事也郑氏曰治民之事大
 通有四夫家众寡也六畜车辇也稼穑耕耨也旗鼓
 兵革也功以所成而言事以所理而言亦通既举之
卷十二 第 46b 页 WYG0096-0985b.png
 后又令凡为邑者有在位在职之不同皆以四达戒
 其功事勤而有功则赏而兴进之怠则诛让而退废
 之也
 原曰六遂都鄙皆郊野也都鄙则掌于县师矣六遂
 为司空所掌而大比兴氓不过曰明其有功属其治
 地而已固未尝献贤能之书于王以登天府也盖掌
 教者执兴举之权而掌野者课农事之功职各有专
 主也曰然则乡皆君子而宾兴悉取于是遂皆野人
卷十二 第 47a 页 WYG0096-0985c.png
 教法不及宾兴无取乎苟有耕历山之舜筑傅岩之
 说伯夷太公之隐海滨皆不入宾兴之典乎曰司徒
 掌教法固曰稽国中四郊都鄙矣大比则六乡四郊
 之吏平教治正政事矣四郊都鄙不在所教之中乎
 至于考校德行道艺以入宾兴则六遂都鄙之权又
 执于司谏司救也何以明之司谏掌纠万民之德巡
 问而观察之书其德行道艺辨其能可任国事者不
 言六乡而曰考乡里之治以诏废置曰乡里则国中
卷十二 第 47b 页 WYG0096-0985d.png
 四郊都鄙皆在矣司救掌万民之邪恶过失亦不言
 六乡岁时以节巡国中及郊野以王命施惠郊野非
 六遂都鄙而何哉又况治都鄙之八则曰禄位以驭
 其士废置以驭其吏礼俗以驭其民可见司徒教法
 宾兴之典皆及于四郊都鄙矣今遂官所职无教法
 意者乡遂异治其兴举诛废之权俱司谏司救有以
 辨定于平时及大比之年然后于六遂都鄙之中举
 而入于六乡以行宾兴之礼其德行道艺可任国事
卷十二 第 48a 页 WYG0096-0986a.png
 皆以司谏所书为定欤若今乡试必合于省中入试
 之人必由提学所定也六遂进秩之事固在于有功
 治地如贤能之法以入废兴之典耳
县正各掌其县之政令徵比以颁田里以分职事掌其
治讼趋其稼事而赏罚之若将用野民师田行役移执
事则帅而至治其政令既役则稽功会事而诛赏
 释曰政令谓政教号令徵比谓徵发校比颁田里授
 以百亩之田五亩之宅也分职事相地宜令九职之
卷十二 第 48b 页 WYG0096-0986b.png
 人业之也趣稼事谓东作方兴则督率之使及岁时
 合耦之事也赏罚别其勤惰也趣读为促将用野民
 以行师畋猎功役及移徙用民执事则各帅其县之
 民而致役事既毕则考其功之成否计其事之勤怠
 而施劝惩之政也
鄙师各掌其鄙之政令祭祀凡作民则掌其戒令以时
数其众庶而察其美恶而诛赏岁终则会其鄙之政而
致事
卷十二 第 49a 页 WYG0096-0986c.png
 释曰祭祀亦如党禜之祭政事以治人祭祀以事神
 也师田行役用民之事则掌其教戒令其赴功也一
 鄙之众有美恶鄙师以时数之又从而察之能从司
 徒之教法与否也美谓成于乡之三物恶谓丽于乡
 之八刑者司谏司救巡问而观察之美则司谏书而
 赏之恶则司救纠而诛之岁终则会计其鄙之功事
 即所谓有功与治地者而上之于司空
 丘氏曰周官校登稽比之政皆言众寡而鄙师独言
卷十二 第 49b 页 WYG0096-0986d.png
 众庶盖至于五百家则利足以同营害足以同禦斯
 可以言庶矣众至于庶则有美有恶鄙师以时而数
 之又从而察之美谓成于乡三物者因民之好而兴
 之非有心于赏之也恶谓陷于乡之八刑者因民之
 所恶而惩之非有心于诛之也其终至杀之而不怨
 利之而不庸民日迁善远罪而不知为之者孰谓遂
 官果专于耕而无教耶
酂长各掌其酂之政令以时校登其夫家比其众寡以
卷十二 第 50a 页 WYG0096-0987a.png
治其丧纪祭祀之事若作其民而用之则以旗鼓兵革
帅而至若岁时简器与有司数之凡岁时之戒令皆听
之趋其耕耨稽其女功
 释曰丧纪之器祭祀之品酂盖有当共者校其夫家
 比其众寡岂惟颁职事辨施舍亦所以治其吉凶之
 礼也旗以致民鼓以作众兵则戈戟之属革则甲胄
 之属师田行役而用民则以旗鼓兵革帅而听于司
 马先王寓兵于农者如此简器稼器兵器也有司遂
卷十二 第 50b 页 WYG0096-0987b.png
 师也简之则器无不精数之则器无不备岁时戒令
 之出于遂大夫小司空者躬往听之归而宣之以齐
 其民也趋其耕耨酂长躬亲诣田以劝趋之诗所谓
 田畯是也稽其女功蚕绩之事亦有时与法式酂长
 稽之以布缕之征由女功所出也班固所谓妇人同
 巷相从月得四十五日者亦得稽女工之意遂大夫
 修稼政县正趋稼事酂长趋耕耨是男服事乎外者
 遂人以下无不稽之女工之事至酂长乃稽之盖民
卷十二 第 51a 页 WYG0096-0987c.png
 弥亲者事弥密女服事乎内必亲近者然后稽之也
里宰掌比其邑之众寡与其六畜兵器治其政令以岁
时合耦于锄以治稼穑趋其耕耨行其秩叙以待有司
之政令而徵敛其财赋
 释曰里二十五家耳亦以邑言也比其众寡则户口
 之登耗可知比其六畜则牲畜之多寡可考比其兵
 器则金革之备具可见有欲用之者不待按籍而见
 矣使非同居之人安能如是耦两人合耦而耕其常
卷十二 第 51b 页 WYG0096-0987d.png
 也亦有合数十耦而耕者至今犹然合耦来锄者耕
 公田也当耕时里宰往即锄室帅八家共耦以耕公
 田诗曰雨我公田或合一川之众而并耕诗曰骏发
 尔私终三十里亦服尔耕十千维耦见众心竞劝也
 上勉其下故曰骏发尔私其实合耦于锄帅之耕公
 田也其不至者旅师有锄粟之罚焉秩叙者耦耕公
 田之次序谓相更轮也及当耕耨始合耦使非公田
 何秩叙之有待有司之政令上自遂人下至酂长皆
卷十二 第 52a 页 WYG0096-0988a.png
 有政令也财赋者取贿泉也盖公田之粟为百官之
 禄廛里与莱牧则出泉为赋以入九赋故曰财赋是
 知九赋九功出于廛里莱牧如官田园税纳于天子
 是也邱氏曰财赋之事非里宰所专必待有司之政
 令见先王取民有制也
 丘氏曰周家以农开国诚知夫熟耕冻耘沾体涂足
 人所甚劳激昂振励不可不极其至故教稼穑则有
 遂人巡稼穑则有遂师简稼器修稼政则有遂大夫
卷十二 第 52b 页 WYG0096-0988b.png
 既教之又巡之无不曲致其意则民不敢不勉矣犹
 未也至于合耦之锄与夫趣其耕耨邻长里宰复有
 以尽其职县正又有以趣其稼事而诛赏之以旌其
 勤而秩其不勉者则知先王设官为农如此其详而
 官与民日周旋乎袯襫耒耜之中其情无间所谓馌
 彼南亩田畯至喜七月之风亦可想矣(按吉甫论周/家重农之意)
 (甚美但曰遂官皆设官为/农是不知遂官皆乡官也)
邻长掌相纠相受凡邑中之政相赞徙于他邑则从而
卷十二 第 53a 页 WYG0096-0988c.png
授之
 释曰邻里皆言邑者明在邑之宅非田中之庐也相
 纠则过失可以相规相受则患难可以相保里宰酂
 长有政令则帅五家之民助之贡赋税敛相与赞其
 财师田行役相与赞其力徙迁于他处也一邻徙则
 一伍废不可自徙必有故而后徙则随而授之明其
 人自官而徙非私迁也
 叶氏曰易曰安土敦乎仁故能爱先王必使民安其
卷十二 第 53b 页 WYG0096-0988d.png
 土而不失其本心之仁则有相亲相爱之意是以司
 徒令民五家为比使之相保相爱孟子曰乡田同井
 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其即比长之相爱
 相和亲邻长之相纠相受邑中之政相赞者与亦足
 以见成周井邑之内乡邻之中无非安土敦仁之民
 也比长又有若徙于他邦则为之旌节而行之邻长
 有徙于他邑则从而授之胡为听其迁徙也盖司空
 度地居民虽曰邑地民居必参相得然而生齿日繁
卷十二 第 54a 页 WYG0096-0989a.png
 馀夫日衍必有不便其居者不从其徙将何所容哉
 汉人议徙宽大地者听唐人自狭乡徙宽乡者亦听
 皆此意也
旅师掌聚野之锄粟屋粟閒粟而用之以质剂致民平
颁其兴积施其惠散其利而均其政令
 释曰锄粟里宰合耦于锄以耕公田若有不合耦不
 耕公田者使出一夫之税粟此助法之罚也屋粟载
 师田不耕者出屋粟谓田不耕故粟不出于田而出
卷十二 第 54b 页 WYG0096-0989b.png
 于屋亦一夫之税粟此贡法之罚也閒粟即闾师民
 无职事者出夫家之征谓閒民无常职转移众职之
 间所入不下于耕者故罚之使出一夫税粟故曰閒
 粟也此三粟本皆贫民所出故立旅师之职为仓于
 野以聚之又以济贫乏之用焉质剂致民者质以人
 剂以券谓赊贷于民以质剂为信也兴取也积聚也
 谓此粟取于贫民而聚之故平颁以贷贫民不取其
 息也所以不取息者以每年有此三粟之入也惟不
卷十二 第 55a 页 WYG0096-0989c.png
 取其息而平颁之惟贫民得之谓之施其惠兴积矣
 而复颁之谓之散其利均其政令者非此三等贫民
 则不颁之谓之均盖三等之民不取其税则逐末者
 侥倖怠惰者无罚既取之苟不恤之则贫民转于沟
 壑故特立旅师以聚之而还以颁之也
凡用粟春颁而秋敛之凡新氓之治皆听之使无征役
以地之美恶为之等
 释曰又定敛散之法颁必于春以春耕之时贫民不
卷十二 第 55b 页 WYG0096-0989d.png
 给则不能耕故助之也敛必于秋以收成之时饶裕
 故取之也又有此三等之罚则复取之新氓者新来
 徙于此里者三粟之聚本以待三等之贫民又有新
 来徙者以其无素畜故亦贷之及秋敛之不取息与
 贫民等故曰皆听之使无征役者新氓既受田则有
 征役新来遽征之则不堪故贷粟于旅师使有征役
 若无征役焉以地美恶为等者上家八口馀夫多则
 受田亦多故上家受上地中家受中地下家受下地
卷十二 第 56a 页 WYG0096-0990a.png
 上地美下地恶受田多则征役多受田少则征役少
 故贷粟视受田美恶多少为之等也
 原曰旅师之设先王爱民何其曲尽也盖民之离本
 逐末则必至于贫而贫者亦起于怠惰故逐末与怠
 惰不抑槩以贫民周恤之则无所劝戒侥倖成风矣
 故于閒民有罚谓其逐末也不耕公田与受田不耕
 有罚谓其怠惰也故皆令其出百亩之税而不免焉
 所以抑之然抑之而不恤之非仁也故又立旅师聚
卷十二 第 56b 页 WYG0096-0990b.png
 三粟春颁秋敛而不取息焉盖取之也所以为义而
 颁之也所以为仁仁义兼至民安有不得其所哉然
 在乡有泉府在野有旅师皆先王立通融之法为仁
 民之政者泉府以国服为息所以惩贪旅师无息所
 以补助岂为多寡谋哉郑康成乃曰旅师亦以国服
 为息则国服二字既误解于泉府又移于旅师遂致
 王莽下赊贷之诏王安石立青苗之法春放十千半
 年则出息二千秋再放十千年终又出息二千乃以
卷十二 第 57a 页 WYG0096-0990c.png
 国服籍口不问其所欲而槩予谓旅师之平颁不问
 其远近而强责谓泉府之赊贷何莫非康成之作俑
 哉后世常平社仓亦得泉府旅师之意然必合之古
 制乃为无弊也
稍人掌令丘乘之政令若有会同师田行役之事则以
县师之法作其同徒輂辇帅而以至治其政令以听于
司马大丧帅蜃车与其役以至掌其政令以听于司徒
 释曰稍人所掌六遂与都鄙之军制也丘即四邑为
卷十二 第 57b 页 WYG0096-0990d.png
 丘也丘十六井百四十四家共出车一乘而稍人掌
 其政令时校阅之若有师田行役则随多寡而行简
 稽之法焉同徒同井而耕同里而居也有军旅会同
 田役之戒县司受法于司马随所调多少会车人之
 卒伍稍人以其法帅六遂之同徒亦会车人之卒伍
 帅而听司马之号令县帅都鄙稍人帅六遂也国有
 大丧则帅遂之蜃车与六遂之役者以听于司徒盖
 蜃车及役遂人共之而稍人帅之也兵之号令临时
卷十二 第 58a 页 WYG0096-0991a.png
 制变故听于司马曰治民之政令宣布有常故听于
 司徒曰掌
 原曰稍人之设独掌六遂之军政者乎军政也者会
 万民之卒伍而用之者也故家出一人为正卒以其
 馀为羡卒其曰掌丘乘之令者丘十六井百四十四
 夫每乘用七十二人则一丘乃二乘之数也如调发
 以征役则依司马法简稽之甸出长毂一乘甸六十
 四井也五百七十六夫共出七十五人其馀未调发
卷十二 第 58b 页 WYG0096-0991b.png
 者可以应八次调发之数此其大要也大扺三代寓
 兵于农之法家出一人为正卒其常数也如用之则
 随时依司马所发多少之数或十人取一人或二三
 十人取一人焉则随见在之人或用輂辇或用兵车
 则会其车之卒伍或用步卒则会其人之卒伍故曰
 以县师之法帅而听于司马也县师之法会其车人
 之卒伍而已故军政者都鄙则县师自掌之六乡则
 寓兵不以调发征行故惟小司徒乡师掌之六遂则
卷十二 第 59a 页 WYG0096-0991c.png
 有调发征行之举故特设稍人之职无事司其政有
 事帅以行三代制兵之法大略如此而已岂不至易
 至简哉
委人掌敛野之赋敛薪刍凡疏材木材凡畜聚之物以
稍聚待宾客以甸聚待羁旅凡其馀聚以待颁赐
 释曰野谓远郊以外掌敛野之赋谓野之园圃山泽
 之赋下文薪刍木材皆是也疏材草木之有实者畜
 聚之物凡物可畜以给用者如瓜匏葵菽之类是也
卷十二 第 59b 页 WYG0096-0991d.png
  委人与遗人相通职遗人掌米谷为食之本委人
 掌敛疏材畜聚之物以供薪蒸菜殽然后可以待宾
 客也稍聚即遗人之郊里也甸聚即遗人之野鄙也
 颁赐即遗人之施惠也如赐食之类皆用委其他不
 用委故不言也然曰稍甸而不及县都者以大都亦
 有遗人委人也
以式法共祭祀之薪蒸木材宾客共其刍薪丧纪共其
薪蒸木材军旅共其委积薪刍凡疏材共野委兵器与
卷十二 第 60a 页 WYG0096-0992a.png
其野囿财用凡军旅之宾客馆焉
 释曰式法故事之多少也薪蒸可以供炊燎木材可
 以供张事疏材可以供殽俎可以饲马牛古者师行
 日三十里必有路室之委即此之野委路室必有籓
 篱之囿即此之野囿兵器以共其守卫之用财用以
 给其道路之需自委积以下皆共军旅也军旅之宾
 客谓诸侯举兵助王征讨或敌国遣兵使以修好也
 馆舍也必舍此者以就牛马之用
卷十二 第 60b 页 WYG0096-0992b.png
土均掌平土地之政以均地守以均地事以均地贡以
和邦国都鄙之政令刑禁与其施舍礼俗丧纪祭祀皆
以地美恶为轻重之法而行之掌其禁令
 释曰丘氏曰自农圃至薮牧皆谓之地守自耕植至
 畜养皆谓之地事自九谷草木鸟兽至山泽之材皆
 谓之地贡均之则高下美恶轻重适其平矣丘氏曰
 和之者如何以地之美恶为轻重之法而行之政令
 缓急刑禁之宽猛施舍之宜否礼俗之沿革丧纪祭
卷十二 第 61a 页 WYG0096-0992c.png
 祀之丰约宜者令之不宜者禁之使适于和而已司
 空以土会之法总其大纲而斟酌䌤缝其间使万目
 不遗者土均之职也
草人掌土化之法以物地相其宜而为之种凡粪种骍
刚用牛赤缇用羊坟壤用麋渴泽用鹿咸潟用貆勃壤
用狐埴垆用豕疆㯺用蕡轻爂用犬(相去声缇音低坟/符粉反糜音眉渴)
(其列反潟音昔貆音丸埴时力反/垆音卢㯺音槛蕡扶云反爂音浮)
 释曰化犹变也变恶为美变瘠为肥也以土之色与
卷十二 第 61b 页 WYG0096-0992d.png
 性度地谓之物地相其宜而为之种者九谷之种各
 有所宜之地如黄白宜以种术之属粪种者皆取九
 物之骨煮取汁以渍种也今江南之俗犹然而用牛
 用蕡者尤多或曰烧九物之骨灰以粪种赤缇縓色
 也渴泽故水处也潟卤也貆猿也勃壤粉解也埴垆
 黏疏者疆㯺强坚者轻爂轻脆者天下之地土色不
 同有骍而性刚者有赤而变縓缇者有坟起而壤解
 之者有旧为泽而今则竭者有咸苦而泻卤有勃壤
卷十二 第 62a 页 WYG0096-0993a.png
 则粉解而黏者有埴垆则黏疏而不坟者有疆㯺则
 坚强而不和柔者有轻爂而不厚重者凡此九等物
 其色知其性或用牛羊或用麋鹿或用猿狐或用豕
 犬或用麻蕡皆可以变恶为美易瘠而肥则地无不
 可种矣土化之法如此
稻人掌稼下地以猪畜水以防止水以沟荡水以遂均
水以列舍水以浍写水以涉扬其芟作田凡稼泽夏以
水殄草而芟荑之泽草所生种之芒种旱暵共其雩敛
卷十二 第 62b 页 WYG0096-0993b.png
丧纪共其苇事(潴张如反荡吐党反/列音例芟所衔反)
 释曰稼种谷也下地水泽之地盖谷必以水泽之地
 种之故设稻人以司水利潴积也积水于陂塘以备
 旱也防堤防也筑以止水也又为之沟引所潴水播
 荡诸遂也遂者均布沟水俾盈于列也列即一亩三
 畎为之町畦也以列舍停亩中之水以养禾也浍者
 会通诸沟致之于川也夫上有陂塘堤防以储水下
 有沟浍以泄水则旱潦皆有备矣遂人所谓遂沟洫
卷十二 第 63a 页 WYG0096-0993c.png
 浍川者其用如此云作犹治也涉扬其芟者前年所
 芟之草在于亩中故开遂舍水于列中因泄水而扬
 去之则治田种稻也稼泽者耕稼于泽中也泽者草
 之所生故以去草为先盛夏水热如汤可以殄草而
 芟荑之芒种稻之有芒者草既芟荑则稻可种矣上
 潴水之法此治田之法雩敛雩祭所须之物泽田畏
 旱故共祷雨之物苇泽所生可以闉圹禦湿故丧纪
 共之稻人焉
卷十二 第 63b 页 WYG0096-0993d.png
 原曰观草人稻人二官之职则知先王之于农事审
 矣是故土化之法所以别地宜而治种之法详矣潴
 水之法所以养禾苗而畜泄之事周矣去草之法所
 以毓稼穑而作田之事备矣农事之至微无不经营
 于圣心设官以司之盖欲尽人力之助以辅相天地
 之宜者也传称周公一饭沐而吐握者三岂欲以此
 尽天下之能为万世之法乎
土训掌道地图以诏地事道地慝以辨地物而原其生
卷十二 第 64a 页 WYG0096-0994a.png
以诏地求王巡守则夹王车(慝他得反/守去声)
 释曰图山川形势之图地事农圃薮泽九职之事也
 慝恶也地慝如硗确之地不宜稼穑潟卤之地不宜
 果蓏之类辨地物者辨其地所生之物如江南宜稻
 粱江北宜黍稷之类原其生者物之所生各有其地
 如岭南之钟乳湖南之丹砂之类诏地求者欲求其
 物必于其地也王巡守于四方正欲知天下山川之
 形势民生之利害则土训夹王车而行备王顾问诏
卷十二 第 64b 页 WYG0096-0994b.png
 王土地也土训之掌地图乃知一方土地之事者其
 所知者详其诏王也近盖王畿之内也
诵训掌道方志以诏观事掌道方慝以诏辟忌以知地
俗王巡守则夹王车
 释曰方志者四方侯国之志书地图则王畿山川田
 野涂巷之图也侯国远故有志而已故土训知一方
 之地事诵训知天下之地事者也诏观事王巡守以
 观察政俗则诵训诏之平时亦诏王以天下利病形
卷十二 第 65a 页 WYG0096-0994c.png
 胜焉方慝谓一方之瘴烟疠气王巡守则道之使王
 有所避忌且知土俗之美恶如志淫好僻之类王制
 所谓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正诵训之职也二训盖
 知天下地理民风土俗异物阨塞之利害者也故王
 巡守必以二官夹车焉
 原曰予观土训诵训二职而知先王所以能使天下
 民物各得其所者盖有其本矣夫天子深居法宫之
 中堂下远于万里土地之淑慝生物之宜忌民俗之
卷十二 第 65b 页 WYG0096-0994d.png
 邪正山川之险易民害之有无漠然无所知则将何
 以行政致事修教易俗哉是故设土训以诏一方之
 地事设诵训以诏天下之地事也近则以图远则以
 志居则以时诏王出则夹王车而指视如此则天下
 之利害民隐何者不日陈于王前而王心安得而肆
 逸也夫治常生于敬畏而乱常起于骄纵使二官常
 不离王之左右而尽其职则敬畏安得不生先王所
 以治隆俗美者以有此具也孰谓缓而不切耶
卷十二 第 66a 页 WYG0096-0995a.png
山虞掌山林之政令物为之厉而为之守禁仲冬斩阳
木仲夏斩阴木凡服耜斩季材以时入之令万民时斩
材有期日凡邦工入山林而抡材不禁春秋之斩木不
入禁凡窃木者有刑罚
 释曰山有虞林有衡此兼言掌山林之政令者林衡
 受法于山虞也物为之厉者每物皆有籓界也别其
 地以限之然后命其人以守之设其法以禁之也
 邱氏曰利之出山林川泽者先王与民共之而周人
卷十二 第 66b 页 WYG0096-0995b.png
 皆有其禁何哉盖利之所在人所竞趋官不为之守
 禁则分争力夺何时而已虽山林川泽各置虞衡之
 官而有以示其禁焉则兼并者不得逞而利可均及
 于民矣阳木生山南必斩以仲冬者欲其濡也阴木
 生山北必斩以仲夏者欲其坚也服车材耜农器季
 材小木也小木则以时伐而入之盖车以致用耜以
 利农二者为民务之至重且用小木也故不待春夏
 开禁当用之时则入而伐之也虽春夏开禁令万民
卷十二 第 67a 页 WYG0096-0995c.png
 斩材亦必限以期日恐其过取而童其山也邦工国
 之梓匠也抡犹择也朝廷命工入山择木之可为宫
 室车舆器用者以命出于朝且择材之中用必不乱
 斩故不敢禁也春秋亦有斩木济用者不可入所禁
 之山林盖冬夏乃开禁也有犯禁而窃木者加以刑
 罚焉 夫冬斩阳而夏斩阴一年山木之伐者一民
 用之取者二可以见爱养之道焉可以见足用之方
 焉小木所伐者数服耜所用者多虽冬夏之斩木有
卷十二 第 67b 页 WYG0096-0995d.png
 期日而春秋之斩木不入禁邦工抡材则不禁非邦
 工而窃木则有罚何往而非樽节爱养之道足民利
 用之方哉是故观山虞之于木则先王仁民爱物之
 道昭然矣
若祭山林则为主而修除且跸若大田猎则莱山田之
野及弊田植虞旗于中致禽而珥焉(珥如/志反)
 释曰山虞山神之所依也故祭山林则为主办护其
 祭事修道修除坛场跸行人皆为主之道也大田猎
卷十二 第 68a 页 WYG0096-0996a.png
 四时之蒐苗狝狩也莱除其草莱也田之野山之旷
 空可田处也弊止也植树也虞人之旗画熊虎也珥
 当作衈四时大田则虞人于所田之处除其草莱及
 田既止则立虞人之旗于中令获者皆致其禽于旗
 下取禽耳以计所获之多少也
林衡掌巡林麓之禁令而平其守以时计林麓而赏罚
之若斩木材则受法于山虞而掌其政令
 释曰巡行也木生平地曰林木生山足曰麓巡其禁
卷十二 第 68b 页 WYG0096-0996b.png
 令巡察而行山虞之禁令也平其守平分其所守林
 麓之籓界也计林麓者会计其守护之功若林木蕃
 茂民无盗窃则有赏竹木秃阙盗窃肆行则有罚受
 山虞之法如万民斩木以时邦土抡材不禁之类若
 斩木材而用之时则受山虞之法而掌其斩木之政
 令也盖有山必有林林不出于山也故林衡为山虞
 之属
川衡掌巡川泽之禁令而平其守以时舍其守犯禁者
卷十二 第 69a 页 WYG0096-0996c.png
执而诛罚之祭祀宾客共川奠
 释曰川衡亦只巡察川泽之禁令而已流水曰川水
 钟曰泽禁令如泽不伐夭鱼禁鲲鲕之类平其守均
 平其所守之分界也舍其守獭祭鱼之后则舍其守
 禁令民采取也犯禁者如数罟不入污池非时而取
 鱼鳖之类川奠谓笾豆之实鱼鱐蜃蛤之类川衡亦
 受法于泽虞者也
泽虞掌国泽之政令为之厉禁使其地之人守其财物
卷十二 第 69b 页 WYG0096-0996d.png
以时入之于玉府颁其馀于万民凡祭祀宾客共泽物
之奠丧纪共其苇蒲之事若大田猎则莱泽野及弊田
植虞旌以属禽
 释曰国泽如扬之具区荆之云梦豫之圃田青之望
 诸兖之大野雍之弦蒲幽之貕养冀之杨纡并之昭
 馀祁皆国之大泽财用所出有厉禁而不以封者也
 故属于国惧民因之以致争也使其地之人守其财
 物者泽薮之利在官居于其地之人亦不敢以之为
卷十二 第 70a 页 WYG0096-0997a.png
 生业虽令其捕取鱼利必择其美者进于官府取其
 珍贵之物以入王府然后以其馀颁于万民焉盖皮
 角珠贝非民所得有者鱼鳖蜃蛤则与民同其利焉
 先王处泽薮之方不使民专其利以为业亦不蔽其
 利于上而不与民同惟上为之厉禁下为之守财所
 以公其利贵者献上贱颁于民所以均其利也先王
 于泽薮处之曲当如此泽物之奠亦边豆之实芹茆
 菱芡之属也苇以闉圹蒲以为席泽野泽之高圹可
卷十二 第 70b 页 WYG0096-0997b.png
 田处也泽虞有旌以其掌泽有鸟羽故得注析羽属
 禽亦致禽于旌下也泽虞与山虞同总掌川泽川衡
 其属也
 程子曰圣人奉天理物之道在乎六府六府之任治
 于五官山泽虞衡各有常禁故万物阜丰而财用不
 乏今五官不脩六府不治用之无节取之不时岂惟
 物失其性林木所资天下皆已童赭斧斤焚荡尚且
 侵寻不禁而川泽渔猎之繁暴殄天物亦已耗竭则
卷十二 第 71a 页 WYG0096-0997c.png
 将若之何惟修虞衡之职使将养之则有变通长久
 之势矣
迹人掌邦田之地政为之厉禁而守之凡田猎者受令
焉禁麛卵者与其毒矢射者
 释曰邦田之地即山虞所谓山田之野泽虞所谓莱
 泽野之地是也盖视山泽之中旷空之野禽兽所聚
 之处为籓界立迹人守之谓之迹者以其迹知禽兽
 之处也凡田猎者谓不特天子之民田三时务农一
卷十二 第 71b 页 WYG0096-0997d.png
 时讲武习田事则天下皆有田猎之处各立迹人也
 故曰凡田猎者受其戒令焉麛鹿子也卵鸟卵也谓
 杀孩夭夭也禁毒矢射毒矢射物则物必死谓杀物
 太重无不忍之心也夫禁杀兽儿禁取鸟卵则有以
 蕃其始禁毒矢射则有以全其终而万物不咸若不
 致驺虞之盛未之有也
 易氏曰田之义有三大田之时虞人莱所田之野教
 民以战阵之事天子乘革路建太常以田见于司马
卷十二 第 72a 页 WYG0096-0998a.png
 是也其次牧畜于囿设囿游之禁以时取其兽而不
 废乎祭祀宾客之用天子载斿车之旌见于囿人是
 也若夫邦田之地政非囿人所禁之地亦非大司马
 所莱之野平田之地迹其禽兽之所萃者故谓之迹
 迹人者掌其地政则为之厉禁以守之当邦田之时
 天子载木路巾车所谓木路以田者此也
丱人掌金玉锡石之地而为之厉禁以守之若以时取
之则物其地图而授之巡其禁令
卷十二 第 72b 页 WYG0096-0998b.png
 释曰石珷玞之类金锡之在矿玉石之在璞所产各
 有其地利之所在奸人窥窃故必设厉禁以守护之
 若王朝欲取之以饰器用必视其土色以别其所产
 图而授之使取者知所向也既设禁令又从而巡之
 防窃取也然后丱人取之而入于职金职金受之而
 入其金锡于兵器之府入其玉石丹青于受藏之府
 所以待邦之大用而玉府又所以供王之玩好也
角人掌以时徵齿角凡骨物于山泽之农以当邦赋之
卷十二 第 73a 页 WYG0096-0998c.png
政令以度量受之以共财用
 释曰象之齿犀兕之角驼马诸兽之骨皆可以制器
 用凡此数者不出于山则出于泽故以时徵其齿角
 骨物于山泽之农盖平地之农以稼穑为事而莱牧
 所敛为邦赋山泽之农亦以稼穑有暇则射猎亦输
 其所收以当邦赋盖山泽之地亦当莱牧故也以量
 度受之然后知其长短多寡之数以共国家之用焉
羽人掌以时徵羽翮之政于山泽之农以当邦赋之政
卷十二 第 73b 页 WYG0096-0998d.png
令凡受羽十羽为审百羽为抟十抟为縳(抟徐/转反)
 释曰翮羽本也山泽之间禽鸟所萃其羽翮可以为
 旌旄弓箭之用故以时徵之以当邦赋审抟縳羽之
 名数也与诸物不同故特言其例
掌葛掌以时徵絺绤之材于山农凡葛征徵草贡之材
于泽农以当邦赋之政令以权度受之
 释曰言其物则曰葛言其服治之功则曰絺绤草贡
 者如䔛苧之类可缉绩者出于泽以权度受之权以
卷十二 第 74a 页 WYG0096-0999a.png
 知其轻重度以知其长短
掌染草掌以春秋敛染草之物以权量受之以待时而
颁之
 释曰染草若蓝以染青茜以染赤皂斗以染黑之类
 或生于春或成于秋故以时敛之也权度受之知其
 轻重多少也颁之者颁于染人以共染物之用时如
 春暴夏纁玄之类
掌炭掌灰物炭物之徵令以时入之以权量受之以共
卷十二 第 74b 页 WYG0096-0999b.png
邦之用凡炭灰之事
 释曰炭物灰物皆山泽之农所出者灰以饰宫室给
 浣练炭以共薰炽皆国用之不可阙者不言当邦赋
 者以其所用者博不特邦赋也
掌荼掌以时聚荼以共丧事徵野疏材之物以待邦事
凡畜聚之物
 释曰既夕礼茵用荼未入圹之时缝浅黑之布厕荼
 于中先铺于棺下缩二横三下圹之时以茵藉之以
卷十二 第 75a 页 WYG0096-0999c.png
 其乾软可禦湿也野疏材谓茅莠蒿艾之类可给用
 者皆掌荼聚之以入于委人以待用焉
掌蜃掌敛互物蜃物以共闉圹之蜃祭祀共蜃器之蜃
共白盛之蜃
 释曰互物蚌蛤之属收其壳炼之为灰色白如垩也
 闉塞也盛成也葬则以蜃灰涂圹以其禦湿也祭则
 以蜃灰饰器以其洁白也为宫室则以蜃灰饰墙壁
 取其素洁也白盛者以蜃饰墙壁之名也 陈及之
卷十二 第 75b 页 WYG0096-0999d.png
 曰先王之时凡民于田税之外至有趋末作者一切
 徵其物大意欲抑末重本故耳
 叶氏曰山林川泽民之所取材用利至博也不公其
 财则是山海天地之藏而为一人之私有是与民争
 利也不为之禁是纵民趋利也先王不与民争利亦
 不纵民趋利是以太宰有九职以作山泽之材又有
 九赋以敛山泽之赋则官不得而私民不得而擅矣
 今山虞令民斩材泽虞颁其馀于万民至于金玉锡
卷十二 第 76a 页 WYG0096-1000a.png
 石羽翮齿角絺绤草贡之材皆万民所得有染草灰
 炭疏材互蜃之物皆万民所得为此之谓与民共财
 也又山虞有山林之守禁泽虞掌国泽而为之厉禁
 迹人禁邦田之地而丱人角人羽人掌葛各取其物
 于山泽之农以当邦赋以至掌染草掌炭掌茶掌蜃
 无不以时而徵其物此之谓禁民趋利也盖乡遂之
 民惟知有田之可业不知有利之可趋独山泽之民
 不专资田亩之业往往资山泽之利利多而民必竞
卷十二 第 76b 页 WYG0096-1000b.png
 末重而农必轻故先王既许其共财又禁其逐末并
 行不悖所以无旷土无游民与
囿人掌囿游之兽禁牧百兽祭祀丧纪宾客共其生兽
死兽之物
 释曰囿游苑囿游观之处也兽禁者取用有节蕃息
 有时侵盗有罚也牧畜也百兽者脂膏羽鳞之属皆
 可谓之兽也所以畜养百兽者以为生兽死兽之共
 尔如冬献狼夏献麋春秋献鹿豕皆所以备祭祀宾
卷十二 第 77a 页 WYG0096-1000c.png
 客之须又非特为游观而设也
场人掌国之场圃而树之果蓏珍异之物以时敛而藏
之凡祭祀宾客共其果蓏享亦如之
 释曰国之场圃场人掌之民之场圃闾师任之物生
 之时辟场为圃及物之成筑圃为场果枣李之属蓏
 瓜匏之属珍异蒲桃之属时者果蔬成熟之期也收
 而藏之以供祭祀宾客之须也
廪人掌九谷之数以待国之匪颁赒赐稍食以岁之上
卷十二 第 77b 页 WYG0096-1000d.png
下数邦用以知足否以诏谷用以治年之凶丰
 释曰藏米曰廪即九谷之数以知米廪之数匪读为
 分匪颁随其数而出入也赒赐贫乏凶荒以王命施
 惠也赐予也稍食能者在职之禄廪也在位之禄则
 谓之曰禄赋田以予之在职之禄则谓之稍食给于
 廪人舍人也上谓丰年下谓歉岁数犹计也以岁之
 丰歉计国之用度量入为出以知足否也于是告所
 司为用谷多少之制也以治年之凶丰者年适丰虽
卷十二 第 78a 页 WYG0096-1001a.png
 粒米狼戾不侈于有馀年适凶虽饥馑荐臻不苦于
 不足者以有治之之术也
凡万民之食食者人四釜上也人三釜中也人二釜下
也若食不能人二釜则令邦移民就谷诏王杀邦用凡
邦有会同师役之事则治其粮与其食大祭祀则共其
接盛(釜音辅杀/色界反)
 释曰釜与釜同六斗四升也以民数计度本年所收
 之榖四釜三釜二釜每人一月之食也上丰年中常
卷十二 第 78b 页 WYG0096-1001b.png
 年下歉年不能人二釜则荒年也移民就榖以不足
 就其有馀也杀省也凶年邦用宜从减省故以诏于
 王也行道曰粮止居曰食接读为扱舂也盛粢盛也
 共接盛者盖为糙米以授舂人使精凿之为粢盛也
舍人掌平宫中之政分其财守以法掌其出入凡祭祀
共簠簋实之陈之宾客亦如之共其礼车米筥米刍禾
丧纪共饭米熬榖以岁时县穜稑之种以共王后之春
献种掌米粟之出入辨其物岁终则会计其政
卷十二 第 79a 页 WYG0096-1001c.png
 释曰廪人之设主百官之稍食舍人之米榖主王宫
 之稍食者宿卫之稍食则宫正均之后宫之稍食则
 内宰均之所以主其藏稽其数而平其给则舍人之
 职也财守米榖之数也分分于宫正内宰以每职给
 用多寡之数也以法出入米榖之法式也簠以盛稻
 粱簋以盛黍稷既实之又陈列之也宾客如之亦实
 于簠簋而陈之也宾客之礼有筥米陈于中庭车米
 陈于门外刍禾以共其马牛皆舍人具之也饭米饭
卷十二 第 79b 页 WYG0096-1001d.png
 含之米熬榖错于棺之旁也每岁之春后帅六宫献
 种于王舍人预县其种使风气燥达以共献也出谓
 以时颁之入谓以时敛之辨其物者去皮曰米存皮
 曰粟粟榖之总名也九榖之中黍稷稻粱菰秫六者
 有米麻菽麦三者无米故曰粟米而必辨其六粟三
 米之物也岁终则总计一年所用米粟多寡之政
仓人掌粟入之藏辨九榖之物以待邦用若榖不足则
止馀法用有馀则藏之以待凶而颁之凡国之大事共
卷十二 第 80a 页 WYG0096-1002a.png
道路之榖积食饮之具
 释曰仓所以储粟也九榖皆藏焉而曰粟入者九榖
 皆不为米也物犹名也辨九榖之名物以待邦国之
 用也仓主藏粟与廪人舍人不同止杀也馀法用不
 急之共用也盖榖不足则减省用度不求丰焉有馀
 不敢妄用藏之以待凶荒之贷予大事师役与丧也
 故共道路之榖积食饮之具焉观此则仓以储榖郊
 野处处皆有矣
卷十二 第 80b 页 WYG0096-1002b.png
 原曰廪人之所掌百官之稍食舍人之所掌宫中之
 稍食仓人之所掌即遗人所谓乡里门关郊里野鄙
 县都之委积也故廪人舍人之掌者米仓人之所掌
 者榖米以给能者在职之禄每月颁给必以米者在
 官之食也曰粟者麻菽麦之不可为米者共粢盛则
 授舂人精凿之若夫恤艰阨养老孤备凶荒待宾客
 羁旅必纯以榖者藏久而后用也至六宫穜稑之种
 则不藏而县之故知三官米榖之掌则知百官之禄
卷十二 第 81a 页 WYG0096-1002c.png
 之所出而司禄之所掌则给禄差等之法也职虽亡
 意可推矣
司禄(阙/)
 叶氏曰北宫锜问周室班爵禄孟子告以其详不可
 得闻周官当有禄秩多寡之制内史掌王制禄则赞
 为之以方出之是禄秩必有定数今司禄之官独缺
 意者诸侯恶其害己而去其籍与然散见于他书者
 尚可考也古者赋禄以田公卿大夫有功德者皆有
卷十二 第 81b 页 WYG0096-1002d.png
 采地如百里七十里五十里是也无采地者亦分以
 田如载师官田士田宅田是也王制曰公侯田方百
 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天子三公之田视诸侯卿
 视伯大夫视子男元士视附庸孟子亦然此分田制
 禄之等也庶人在官者之禄孟子曰耕者之所获一
 夫百亩上农夫食九人上次食八人中食七人中次
 食六人下食五人庶人在官者其禄以是为差而下
 士则与庶人在官者同禄禄足以代其耕中士则倍
卷十二 第 82a 页 WYG0096-1003a.png
 下士上士则倍中士是以王宫之宿卫则宫正均其
 稍食后宫之人民则内宰均其稍食至于士庶子及
 众庶在外任职治事者则其长均其稍食与夫守城
 郭沟池者则掌固均其稍食驭夫圉师府史之在宫
 中者则校人等其稍食内外朝留治文书者则槁人
 共其冗食若此者所须有常数所给有定员其禄则
 出于廪人舍人之所藏以待匪颁赒赐稍食者司禄
 取而颁之与内宰宫正等官使之相均给与审乎此
卷十二 第 82b 页 WYG0096-1003b.png
 则司禄虽阙而班禄之意可得而言矣
司稼掌巡邦野之稼而辨穜稑之种周知其民与其所
宜地以为法而县于邑闾巡野观稼以年之上下出敛
法掌均万民之食而赒其急而平其兴(县音悬/)
 释曰巡行视也郊外曰野春而巡野以观其耕之勤
 惰秋而巡野以观其稼之美恶春省耕而五榖之种
 有先种后熟者有后种先熟者既辨其种又遍知其
 名与其所宜种之地以为稼者之法而县于邑闾使
卷十二 第 83a 页 WYG0096-1003c.png
 众皆知之也秋省敛而观其稼之善恶上下谓丰歉
 也丰年则赋如常凶年则敛其薄视其丰歉以为税
 敛之差此贡法也 邱氏曰周之井田借民力以耕
 非复有所敛司稼所谓以年之上下出敛法者盖年
 之上则为民敛而藏之年之下则为民出而赈之此
 即仓人所谓有馀则藏之以待凶而颁之之义也愚
 谓周人贡助并行虽公田不无敛入之数以稽勤惰
 均平也犹廪人所谓四釜三釜二釜之差也赒者赈
卷十二 第 83b 页 WYG0096-1003d.png
 其艰阨平者均其征役兴谓兴其所积之粟也
 李氏曰司稼巡野观稼以年之上下出敛法者丰年
 从正凶年则损也廪人以岁之上下数邦用以诏榖
 用以治年之丰凶谓以岁之丰凶得税多少之数计
 国用之足否乃诏上用榖之法也夫什一而税天下
 中正故谓之彻彻者通也然耕穫之事丰俭无常凶
 旱水溢农虽尽力榖有不登而有司必欲如法于理
 安乎孟子道龙子之言曰贡者乐岁寡取凶年取盈
卷十二 第 84a 页 WYG0096-1004a.png
 使民盻盻然故圣人设官必于榖之将熟巡于田野
 观其丰凶而后制税敛焉丰年不多取也凶荒则损
 何取盈之有哉王制曰冢宰制国用必于岁之杪五
 榖皆入然后制国用视年之丰耗以三十年之通量
 入为出由此道也后世除租减敛法则既闻之矣至
 于邦用其可忽诸
舂人掌共米物祭祀共其齍盛之米宾客共其牢礼之
米凡飨食共其食米掌凡米事(食音嗣/)
卷十二 第 84b 页 WYG0096-1004b.png
 释曰齍盛者黍稷在器之名齍盛之米以实簠簋则
 授之饎人而炊之牢礼之米以实筐筥则共之掌客
 以致之食米饭食之米也凡米事舂榆簸蹂之事也
饎人掌凡祭祀共盛共王及后之六食凡宾客共其簠
簋之实飨食亦如之
 释曰饎人主炊者六食六榖之饭也祭祀宾客飨食
 皆有饭舂人舂其米而积之饎人炊其米而熟之也
 此二官皆在王宫之内廪人之属也
卷十二 第 85a 页 WYG0096-1004c.png
槁人掌共外内朝冗食者之食若飨耆老孤子士庶子
共其食掌豢祭祀之犬
 释曰冗散也冗食散职服事于内外朝者天子有三
 朝此特言内朝外朝不及路寝之朝者非冗吏文书
 之所也士庶子卿大夫之子弟宿卫王宫者也养犬
 豕曰豢不于𩟄人言者其共至尊虽其潘澜浅馀不
 可亵也澜鲁且反
 陈氏曰内外朝冗食者之食见于槁人之职而主之
卷十二 第 85b 页 WYG0096-1004d.png
 奄人意者如后世所谓赐食或取之内厨者是也颖
 考叔为封人有献于庄公而公赐之食以此类推之
 亦所以示其隆礼爱贤之意而槁人共冗食者之食
 其犹汉世之所谓主熟食者乎
 
 
 
 周礼全经释原卷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