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十九
卷二十九 第 1a 页 WYG0092-0650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周官总义卷二十九    宋 易韨 撰
陶人为甗实二釜厚半寸唇寸盆实二釜厚半寸唇寸
甑实二釜厚半寸唇寸七穿鬲实五觳厚半寸唇寸庾
实二觳厚半寸唇寸
 陶所以凝土而为器者也古之所尚者瓦器所谓有
 虞氏尚陶是已后世之文靡矣然陶复陶穴见于兴
 王之初泰尊山罍不忘反始之意此陶人所由设也
卷二十九 第 1b 页 WYG0092-0650b.png
 甗无底而用之以蒸者也盆分物而用之以盛者也
 甑有底而亦用以蒸者也鬲用以烹者所以通水火
 之气也庾用以量物所以共蒸烹之用也鬲献其气
 甗能受焉故无底以为用鬲通水火之气而甑能通
 火气焉故有底而为七穿其深浅厚薄陶人皆有定
 制釜者传以四区为釜则釜之所容六㪷四升也甗
 甑与盆皆实二釜则倍于六㪷四升矣觳者经以为
 豆实三而成觳则觳之所容三㪷也鬲实五觳则为
卷二十九 第 2a 页 WYG0092-0651a.png
 十五㪷庾实二觳则为六㪷矣惟庾之实经传多异
 据经庾实二觳为六㪷若孔子言与之庾而马注以
 为十六㪷申丰言粟五千庾而杜注亦以为十六㪷
 即尔雅所谓二釜有半谓之庾者也要之庾有二法
 不可以一律论
旄人为簋实一觳崇尺厚半寸唇寸豆实三而成觳崇

 簋以盛黍稷簠以盛稻粱稻粱加膳也而贵者用之
卷二十九 第 2b 页 WYG0092-0651b.png
 黍稷常食也而上下通用之掌客之待诸侯用簠有
 差而簋皆十有二其别如此此旊人所以独言为簋
 以其为常用之器故也簋实一觳继以豆实三而成
 觳者豆谓瓦豆非金木之豆周家金木之豆皆四升
 即齐晏子所言与醢人言四豆之实是也惟梓人之
 瓦豆为十升以旊人所言为梓人十升之瓦豆豆实
 三而成觳则簋实一觳为所容三㪷矣
凡陶旊之事髺垦薜㬥不入市器中膞豆中县膞崇四
卷二十九 第 3a 页 WYG0092-0651c.png
尺方四寸
 搏埴之功柔则坯刚则甈贵于刚柔得中而已髺如
 发之髺言其聚而乱垦如土之垦言其𤼵而分薜言
 其破裂而不全㬥言其坟起而不坚皆非刚柔之得
 中者也于是器欲中膞豆欲中县膞者植木于钧之
 旁既拊泥而转其钧则拟度以为法欲其与膞相应
 此器之所以为正若夫为豆则其本在柄县绳于其
 侧欲其柄之直与绳相应此豆之所以为善然中县
卷二十九 第 3b 页 WYG0092-0651d.png
 易见而中膞难知不可过于崇亦不可过于方故曰
 膞崇四尺方四寸
梓人为笋虡天下之大兽五脂者膏者裸者羽者鳞者
宗庙之事脂者膏者以为牲裸者羽者鳞者以为笋虡
外骨内骨却行仄行连行纡行以脰鸣者以注鸣者以
旁鸣者以翼鸣者以股鸣者以胸鸣者谓之小虫之属
以为雕琢厚唇弇口出目短耳大胸耀后大体短脰若
是者谓之裸属恒有力而不能走其声大而宏有力而
卷二十九 第 4a 页 WYG0092-0652a.png
不能走则于任重宜声大而宏则于钟宜若是者以为
钟虡是故击其所县而由其虡鸣锐喙决吻数目顅脰
小体骞腹若是者谓之羽属恒无力而轻其声清扬而
远闻无力而轻则于任轻宜其声清扬而远闻于磬宜
若是者以为磬虡故击其所县而由其虡鸣小首而长
抟身而鸿若是者谓之鳞属以为笋
 礼书曰植者为虡横者为笋笋之上有崇牙所以县
 之也虡之上设业以象业成于上而乐作于下也业
卷二十九 第 4b 页 WYG0092-0652b.png
 之上植羽以羽为南方之属而礼乐文明之象也诗
 所谓设业设虡崇牙树羽是已盖乐之在天下笙管
 之属其声尚鸟鼓镛之属其声尚兽非特其声也其
 形然也是故天下之大兽五脂者膏者裸者羽者鳞
 者脂凝而膏释即牛羊与豕之属其味可以祭故取
 以为牲而用之于宗庙梓人必先言脂与膏者所以
 别裸与鳞羽之为笋虡也裸者先儒以为虎豹貔𧴁
 之属或以为毛物而非裸物然以下经考之则正谓
卷二十九 第 5a 页 WYG0092-0652c.png
 虎豹貔𧴁之属以至羽者为禽鸟之属鳞者为龙鱼
 之属三者皆施之笋虡以致其饰又不特此三者而
 已凡天下之微而谓之小虫者外骨龟之属内骨鳖
 之属却行螾衍之属仄行蟹之属连行蚁之属纡行
 蛇之属脰鸣蛙黾之属注鸣精蛚之属旁鸣蜩蜺之
 属翼鸣𤼵皇之属股鸣蚣蝑之属胸鸣荣原之属皆
 极其工巧而见于雕琢之用亦足以见其乐之至和
 者无微而不备也此经既咏言笋虡之饰故复详言
卷二十九 第 5b 页 WYG0092-0652d.png
 所以为笋虡之制钟者乐器之重者也非其声之大
 而宏恒有力而任重者宜不足以称之故裸物以为
 钟虡磬者乐器之轻者也非其声之清扬而远闻恒
 无力而任轻者宜不足以称之故取羽物以为磬虡
 笋之横贯于虡之中者欲其纤而圆也非小首而长
 抟身而鸿者不足以称之故取鳞物以为笋夫笋虡
 之制既象鸟兽之形及击其所县则亦若鸟兽之声
 与之相应昔后夔之言乐曰鸟兽跄跄及乐之成则
卷二十九 第 6a 页 WYG0092-0653a.png
 又曰凤凰来仪百兽率舞虽至和所感如此亦其乐
 制之善以类感类宜尔哉
凡攫杀援簭之类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深其
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则于视必拨尔而怒苟拨尔而
怒则于任重宜且其匪色必似鸣矣爪不深目不出鳞
之而不作则必颓尔如委矣苟颓尔如委则加任焉则
必如将废措其匪色必似不鸣矣
 梓人之为笋虡必饰以鸟兽之形者取其形也亦取
卷二十九 第 6b 页 WYG0092-0653b.png
 其声焉盖鸟兽之声出于天机之自然而非人力之
 所能为今击其所县而由其虡鸣则虡之鸣与乐相
 应此攫杀援簭之类古人必审其形而不苟于制作
 也攫言其便捷而攫物杀言其纤利而杀物援言其
 力之攀而取簭言其吻之啮而食深其爪则爪必长
 而曲出其目则目必露而瞪作其鳞之而则颊𩑔之
 间其势起而直如是则勇敢挚速之状与夫踊跃奋
 迅之势盖已默寓于制作之间及其用之非特其力
卷二十九 第 7a 页 WYG0092-0653c.png
 足以任重且其匪然之色著见于文采则击其所县
 而必似鸟兽之鸣非果鸣也制作侔乎造化则物之
 无声者亦疑于有声者矣
梓人为饮器勺一升爵一升觚三升献以爵而酬以觚
一献而三酬则一豆矣食一豆肉饮一豆酒中人之食
也凡试梓饮器乡衡而实不尽梓师罪之
 饮器所以行礼也勺言其所受也故曰勺一升爵言
 资于尊者也故曰爵一升惟觚之说先儒以为觯盖
卷二十九 第 7b 页 WYG0092-0653d.png
 引韩诗之说曰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觯苟以
 为觚则一献三酬不足以当一斗之数故改觚为觯
 其说诚当且天下之礼主献宾宾酢主人主人复酬
 宾今止言一献三酬为一斗之实而不及酢者专以
 待宾为义且为中人之食设也盖中人之食以一献
 三酬为一斗不当言豆故先儒改豆为斗此却不必
 改也古之为豆有三有以金为之者有以木为之者
 有以瓦为之者以金为豆其实四升齐晏子所言是
卷二十九 第 8a 页 WYG0092-0654a.png
 也以木为豆其实亦四升醢人四豆之实是也惟考
 工记所言以瓦为豆者与金木不同其实乃至十升
 旊人言豆实三而成觳是也梓人之豆十升即瓦豆
 矣先儒不知瓦豆之制异于金木之豆而或者又泥
 于旊人十升之说且谓金木之豆皆十升尤非通论
 是知十升之瓦豆诚天下之中制所以为中人之食
 不可过也不可不及也凡试梓饮器乡衡而实不尽
 梓师罪之者梓师梓人之长也衡平也向口既平而
卷二十九 第 8b 页 WYG0092-0654b.png
 中之所实尚不尽则其制必不中乎度梓师罪之求
 其器之善而已矣
梓人为侯广与崇方参分其广而鹄居一焉上两个与
其身三下两个半之上纲与下纲出舌寻縜寸焉
 梓人为侯者三射之侯也古者天子之礼有燕射有
 宾射有大射而梓人所言者主乎大射之侯何以知
 之以其言鹄而知之也郑康成曰大射之侯用鹄宾
 射之侯用正燕射之侯用质不言宾射之正燕射之
卷二十九 第 9a 页 WYG0092-0654c.png
 质而独言大射之鹄举一以该三者也广与崇方谓
 侯中也以大射九十弓言之六尺为弓合九十弓则
 天子虎侯凡五丈四尺取弓之二寸以为侯中则凡
 丈有八尺高与广等故三分其广而鹄居一鹄栖侯
 中以为的者也以皮为之居侯中三分之一则鹄凡
 六尺矣上两个与其身三下两个半之者身即躬也
 个即干也乡射礼曰倍中以为躬倍弓以为左右舌
 下舌半上舌即所以为两个也身在中而居一分两
卷二十九 第 9b 页 WYG0092-0654d.png
 个在左右而居二分故曰与其身三倍中以为躬则
 躬之广凡三丈有六尺倍弓以为左右舌则上两个
 之广凡七丈二尺侯之制上广而下狭上两个各出
 丈八尺下两个半之各出九尺除两畔之丈八尺正
 合五丈四尺之制则躬夹中个夹躬在上下各一幅
 先儒谓用布三十六丈是已此以天子虎侯为言者
 也若夫糁侯七十弓则其中为丈四尺其躬为二丈
 八尺其两个为五丈六尺其鹄为四尺三分寸之二
卷二十九 第 10a 页 WYG0092-0655a.png
 豻侯五十弓则其中为丈其躬为二丈其两个为四
 丈其鹄为三尺三寸三分寸之一矣非特大射三侯
 为然虽宾射燕射之侯用正用质之不同而其广狭
 短长皆可以类推之若夫上纲与下纲出舌寻縜寸
 焉者此又三射之后与夫三侯二侯一侯之所同也
 纲所以持侯而系于植縜所以持纲而系于侯上纲
 与下纲出舌皆八尺者以象人张臂之义縜寸者以
 象人伸指之义盖臂为寻而指为寸皆近取诸身者
卷二十九 第 10b 页 WYG0092-0655b.png
 也至于侯制上广下狭后郑亦以为取象于人张臂
 八尺张足六尺是矣
张皮侯而栖鹄则春以功张五采之侯则远国属张兽
侯则王以息燕
 此正言三射之侯也大射谓之皮侯者司裘所谓熊
 虎豹之类是已宾射谓之五采之侯者射人所谓五
 正之类是已燕射谓之兽侯者乡射记所谓天子熊
 侯白质诸侯麋侯赤质之类是已于皮侯而栖鹄则
卷二十九 第 11a 页 WYG0092-0655c.png
 知五采之侯其中为朱兽侯之中为熊麋虎豹鹿豕
 之象方其春之择士于射宫也以观诸侯贡士之实
 其春以功欤方其行宾射以待诸侯之朝觐也以示
 吾文德洽四国之意其远国属欤至于燕射而用兽
 侯也以见去天下之害而享天下之乐其王以息燕
 欤馀见司裘大射义
祭侯之礼以酒酺醢其辞曰惟若宁侯毋或若女不宁
侯不属于王所故抗而射女强饮强食诒女曾孙诸侯
卷二十九 第 11b 页 WYG0092-0655d.png
百福
 侯之为侯非止射侯而已内能受矢外能蔽人者为
 射之侯屏蔽王室所忾者亦为天子之侯使诸侯而
 安其为侯则几矣其或不能安其为侯不能奉承乎
 王命则司马九伐之法在所必及故托其辞于祭侯
 曰抗而射女尔诸侯可不知所戒乎诚能安其为侯
 谨守臣节则富贵可以长守故曰强饮强食诒女曾
 孙诸侯百福然天子能与人以福而不能与人以非
卷二十九 第 12a 页 WYG0092-0656a.png
 所当福诸侯能𫉬福于天子而不能违分以求福此
 诒女百福虽曰诒之自上而所谓惟若宁侯者实诸
 侯之自求多福者也
庐人为庐器戈柲六尺有六寸殳长寻有四尺车戟常
酋矛常有四尺夷矛三寻
 兵有五而弓矢不与焉曰戈曰殳曰戟曰酋矛曰夷
 矛凡五也先王之军制五人为伍即一伍之中而五
 兵具焉若弓矢则夫人皆有之字说云凡伍用兵远
卷二十九 第 12b 页 WYG0092-0656b.png
 则弓矢射之近则矛者勾之勾之矣然后殳者击之
 戈戟刺之则弓矢为五兵之用可知矣夫弓矢之官
 在夏官则有司弓矢掌之在考工则有弓人矢人为
 之其兵车则又舆人轮人辀人等为之其五兵则又
 有攻金之工冶氏等为之今庐人虽言五兵六建然
 庐器非兵车亦非专言五兵也特为五兵之庐器而
 巳庐器谓柲也柲柄也序言秦无庐而郑氏谓秦多
 细木善作矜柲贾氏亦谓柄之长短皆通刃为尺数
卷二十九 第 13a 页 WYG0092-0656c.png
 而言八尺曰寻倍寻曰常皆约车有六等之数以四
 尺为差而知之也凡利兵莫短于戈莫长于夷矛故
 戈柲六尺有六寸车戟常则丈有六尺矣矛所以勾
 则宜长于戟故酋矛常有四尺则其长二丈矣夷矛
 三寻则其长二丈四尺矣殳持以击则长短宜适中
 故长寻有四尺酋言就也以夷矛三寻为长之极酋
 矛之长则近而就之矣故曰酋矛夷言伤也以夷矛
 极长句则有及而伤物为易故曰夷矛此有夷矛而
卷二十九 第 13b 页 WYG0092-0656d.png
 不言车轸故舆人同谓之六建序言车轸而不言夷
 矛故舆人同为六等之数是序言其用而庐人言其
 制也惟庐人言其制故五兵无一之不备惟序言其
 用故迤其戈柲以寓止戈之意去其夷矛以示无伤
 人之心由是推之先王岂乐于用五兵哉
凡兵无过三其身过三其身弗能用也而无已又以害
人故攻国之兵欲短守国之兵欲长攻国之人众行地
远食饮饥且涉山林之阻是故兵欲短守国之人寡食
卷二十九 第 14a 页 WYG0092-0657a.png
饮饱行地不远且不涉山林之阻是故兵欲长
 五兵之制必其器有便于人而安于其用也故人长
 八尺自戈柲既建而迤之上皆以四尺为差至夷矛
 三寻而后三其身故云无过三其身此定制也不及
 乎此则人不便于器过乎此则器反为人之害其长
 短不可易矣今此言攻国守国复有长短之制非于
 定制之中而复有增损于其间也兵莫短于戈与殳
 故攻国者用之兵莫长于戟与矛故守国者用之各
卷二十九 第 14b 页 WYG0092-0657b.png
 欲其器之便于人而已
凡兵句兵欲无弹刺兵欲无蜎是故句兵椑刺兵抟𣪠
兵同彊举围欲细细则校刺兵同彊举围欲重重欲傅
人傅人则密是故侵之
 句兵指矛而言也刺兵指戈戟而言也𣪠兵指殳而
 言也郑氏以戈戟为句兵以矛为刺兵复谓𣪠兵为
 改句言𣪠其失甚矣字说曰矛者句之殳者𣪠之戈
 戟者刺之盖举此经所谓句兵𣪠兵刺兵而言之也
卷二十九 第 15a 页 WYG0092-0657c.png
 句兵欲无弹弹谓掉也掉则不能引之使来故欲无
 弹刺兵欲无蜎蜎谓挠也挠则不能中之使深故欲
 无蜎惟欲无弹故句兵椑谓方而隋圆者也惟欲无
 蜎故刺兵搏谓圆而不滞者也至于殳则又谓之𣪠
 兵以长丈有二尺而上无刃焉止可以𣪠人故曰𣪠
 兵𣪠兵同彊者谓上下及中央皆同于坚劲也所谓
 举围者又自人之所操用者言之操细以𣪠则便而
 能敌校者能敌之谓也操重以刺则着而无失傅言
卷二十九 第 15b 页 WYG0092-0657d.png
 其着也密言其无失也是故侵之侵之者胜之也庐
 器至此可谓其制精其用利矣
凡为殳五分其长以其一为之被而围之参分其围去
一以为晋围五分其晋围去一以为首围凡为酋矛参
分其长二在前一在后而围之五分其围去一以为晋
围参分其晋围去一以为刺围
 此经言殳与酋矛而不言戈戟夷矛以类推之而已
 郑氏以庐器为矜柲柲言其柄而矜言所执之地也
卷二十九 第 16a 页 WYG0092-0658a.png
 凡为殳五分其长以其一为之被而围之正其所执
 之地以手所被故曰被其实矜也以殳之被为所执
 之地则酋矛之三分其长二在前一在后而围之者
 亦所执之地也围之者圜之也于此圜之则非所执
 之地其不圜也明矣非所执之地而不圜即郑氏所
 谓凡矜八觚是也举殳与酋矛之圜则戈也戟也夷
 矛也其圜亦可知即郑氏所谓戈戟之矜所围如殳
 夷矛如酋矛是也殳之被围二尺四寸矣三分去一
卷二十九 第 16b 页 WYG0092-0658b.png
 以为晋围则一尺六寸矣矛与戈戟虽长短不同皆
 可以是推焉所谓晋围者指其在下言之也所谓首
 围者指其在上言之也所谓刺围者指其上锐者言
 之也于殳言首以其上无刃直指其首而已于矛言
 刺以上有所入故以锐名之郑氏以矛为刺兵其误
 正本诸此晋之为言进也其用在下故以为名记曰
 进戈者前其鐏进矛戟者前其镦不以刃向人也锐
 底曰鐏平底曰镦其实皆晋也知此则五兵皆可知矣
卷二十九 第 17a 页 WYG0092-0658c.png
凡试庐事置而摇之以视其蜎也灸诸墙以视其桡之
均也横而摇之以视其劲也六建既备车不反覆谓之
国工
 考工言车有六等之数而后言察车之道庐人言六
 建既备言试庐之事其实一也置犹植也植于地而
 以手摇之所以审其体之桡也灸犹柱也柱诸两墙
 之间所以审其体之匀也横执其首而摇之所以审
 其体之坚劲与否也五兵与人既建于车而无反覆
卷二十九 第 17b 页 WYG0092-0658d.png
 之患非常工之所能为也故曰国工与轮人所谓国
 工同
匠人建国水地以县置槷以县视以景为规识日出之
景与日入之景画参诸日中之景夜考之极星以正朝夕
 匠人建国主王国而言也大司徒之建国以土圭之
 法测土深以正日景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
 此则赞大司徒求地中而已水地以县置槷以县者
 此二县字有先后之序先于造成之处以求平地于
卷二十九 第 18a 页 WYG0092-0659a.png
 四旁立四柱以绳县之其绳附柱不偏量其四旁适
 均则其地平矣方于中立八尺之表表即槷也复以
 绳县之其绳附柱不偏而后视表之景又于四旁之
 地为规圜之势画以识之日出于东其景在西则识
 其出景之端日入于西其景在东则识其入景之端
 景之两端既定中屈其所量之绳而两者相合则地
 中可验又虑其所规之不正也复以出入之景与日
 中之景三者相参故曰参又虑其所参之或偏也复
卷二十九 第 18b 页 WYG0092-0659b.png
 以日中之景与极星之度两者相考且极星之度何
 与于日中之景凡以验日景之中而已盖夏至日在
 南陆躔于东井去极六十六度有奇而其景尺有五
 寸冬至日在北陆躔于牵牛去极一百一十六度有
 奇而其景丈有三尺春分日在西陆躔于娄秋分日
 在东陆躔于角去极九十一度有奇而其景均焉观
 日躔去极之远近以验四时考四时日影之短长以
 求地中则东西可正故曰以正朝夕朝夕东西也经
卷二十九 第 19a 页 WYG0092-0659c.png
 所谓行人之仪不朝不夕记所谓为朝夕必因日月
 是已东西既正然后度日景两交之间屈其绳之半
 以指槷而求合乎规圜之势则南北亦正矣
匠人营国方九里
 匠人建国者建城于始也匠人营国者营宫室于后
 也皆所以相成也方九里则总言王国之制皆开方
 之九里然成周天子制度无适而非十二之数天子
 用十二则上公九命其数用九典命曰上公九命为
卷二十九 第 19b 页 WYG0092-0659d.png
 伯其国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皆以九为节则营国
 方九里者乃上公之制非天子之制也何谓非天子
 之制诗言文王曰筑城伊淢笺谓方十里曰成淢其
 沟也文王为西伯筑城丰邑其方十里与淢同其制
 大于诸侯小于天子言小于天子则知天子为十二
 里言大于诸侯则知上公为九里郑氏亦谓公之城
 盖方九里侯伯七里子男五里并据文王有声诗笺
 差之天子当十二里此云九里者按下经有夏殷则
卷二十九 第 20a 页 WYG0092-0660a.png
 此九里通异代也然殷之季世文王之城十里言小
 于天子之制则殷天子之制亦十二里或者禹卑宫
 室而九里其夏后氏之制乎要之考工记出于秦火
 之馀非周家之全书或取异代之法似未可信
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城之一旁为三门四旁凡十二门也每旁之门各有
 涂则男由左女由右车从中央每门又有三涂焉每
 门三涂则旁之三门凡九涂矣南北之道为经则其
卷二十九 第 20b 页 WYG0092-0660b.png
 涂为九经东西之道为纬则其涂为九纬九经九纬
 言四旁之道路纵横皆九也所谓经涂九轨者轨即
 辙之广也盖六尺有六寸之轮其崇与舆广同车舆
 外旁出舆两箱各七寸则取于轸轛七寸之数两箱
 共尺有四寸则轨广凡八尺九轨则积七丈二尺矣
 言经涂九轨则纬涂亦九轨可知涂而度以轨者车
 从中央亦因其车之行而定其制者也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卷二十九 第 21a 页 WYG0092-0660c.png
 左右前后据王宫而言也古者建国王宫居中左者
 人道所亲故立祖庙于王宫之左右者地道所尊故
 立国社于王宫之右朝者义之所在必面而乡之故
 立朝于王宫之南市者利之所在必后而背之故立
 市于王宫之北左右前后之位皆建国之定法也若
 夫市朝一夫则方各百步以开方言之则四方各百
 步为百亩此固一夫之地而为市朝之制然朝者官
 吏之所会市者商贾之所集处以一夫之地则为太
卷二十九 第 21b 页 WYG0092-0660d.png
 狭矣或曰此经既言夏后氏之制则禹之卑宫室而
 尽力乎沟洫是一夫之地在沟洫为甚利在市朝不
 为不足是固然也不亦几于太卑乎盖尝谓王朝有
 三市亦有三朝燕朝在路门之内治朝在路门之外
 外朝在库门之外此三朝之别也大市居中则日昃
 而市朝市居东则朝时而市夕市居西则夕时而市
 此三市之别也以三朝三市各一夫之地庶乎可矣
夏后氏世室堂修二七广四修一五室三四步四三尺
卷二十九 第 22a 页 WYG0092-0661a.png
九阶四旁两夹窗白盛门堂三之二室三之一殷人重
屋堂修七寻堂崇三尺四阿重屋周人明堂度九尺之
筵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五室凡室二筵
 明堂之中有世室有重屋夏曰世室殷曰重屋周曰
 明堂各举其一而言之先儒徒见记之言曰鲁公之
 庙文世室也武公之庙武世室也以鲁之世室为夏
 之世室遂谓世室为宗庙又谓重屋为王居正堂之
 路寝明堂为布政教之堂说者亦谓世室以事神为
卷二十九 第 22b 页 WYG0092-0661b.png
 尚重屋以安身为尚明堂以接人为尚抑不思三代
 之制一也岂于事神安身接人而有异尚乎故尝以
 世室重屋考之二者皆有所谓堂则知其为明堂也
 于夏言堂修广而不言崇于殷言堂修崇而不言广
 夏周不言四阿殷周不言阶窗白盛互明其制而巳
 然屋则不止乎室也堂则不止乎屋也夏之世室殷
 之重屋周之明堂其地弥大故也且夏度以步则步
 凡六尺也所谓堂修二七者为十有四步是堂之南
卷二十九 第 23a 页 WYG0092-0661c.png
 北其修为八丈四尺也所谓广四修一者以十有四
 步四分而增一为十有七步半是堂之东西其广为
 十丈五尺也所谓五室三四步者言五室南北之修
 其中为四步其旁各三步也所谓四三尺者言五室
 东西之广其中四步则增四尺其旁各三步则各增
 三尺也盖五室所以象五行木室于东北火室于东
 南金室于西南水室于西北土室于中央惟土室居
 中央号大室其制为最大四旁之室皆于土室外接
卷二十九 第 23b 页 WYG0092-0661d.png
 四角而为之其中四步而旁各三步为十步是南北
 之三室其修为六丈也若五室东西之广其中四步
 增四尺其旁各三步各增三尺共增十尺是东西之
 三室其广为七丈也所谓九阶者非九等之阶盖世
 室以南面为正如明堂位所谓中阶之前阼阶之东
 西阶之西是南面三阶而馀三面各二阶也所谓四
 旁两夹窗者窗助户以为明每室四户每户夹以两
 窗则凡八窗也所谓白盛者以蜃灰垩其墙壁而饰
卷二十九 第 24a 页 WYG0092-0662a.png
 之也所谓门堂三之二者言门侧之堂取数于正堂
 之制正堂之南北其修为十有四步三分取二则门
 侧之堂其修为九步二尺正堂之东西其广为十七
 步半三分取二则门侧之堂其广为十一步四尺此
 门堂之制也所谓室三之一者言门堂之室取数于
 正室之制正室之南北其修为十步三分取一则门
 堂之室其修为三步二尺正室之东西其广为十一
 步有四尺三分取一则门堂之室其广为三步五尺
卷二十九 第 24b 页 WYG0092-0662b.png
 三寸三分寸之一此门室之制也夏后氏之制如此
 而殷人则仿而为之殷人度以寻则寻凡八尺也世
 室之制大抵南北狭东西长知堂之南北其修七寻
 为五丈六尺则知堂之东西其广九寻为七丈二尺
 也所谓堂崇三尺者言其等之高也所谓四阿重屋
 者言重屋之四柱皆重也殷人之制如此而周人则
 又仿而为之周人度以筵则筵凡九尺也东西九筵
 则堂之广为八丈一尺南北七筵则堂之修为六丈
卷二十九 第 25a 页 WYG0092-0662c.png
 三尺堂崇一筵则其高凡九尺五室凡室二筵则每
 室深广皆方丈有八尺与夏殷异也夏之世室殷之
 重屋周之明堂虽深浅广狭之不同而其大概则堂
 室阶窗其制则一然其丈尺广袤之制则有可疑者
 且一夫受五亩之宅以二亩半为庐舍以二亩半为
 保城是二亩半之地为二百五十步凡一百有五十
 丈一夫所居其制如此何世室重屋明堂曾不及其
 数今言夏之世室其中为二丈四尺其旁为丈八尺
卷二十九 第 25b 页 WYG0092-0662d.png
 东西所加者亦不过一尺至周人明堂则每室修广
 皆丈有八尺夫宗庙所以行祼献之礼丈有八尺之
 地其不能容也必矣郑氏但执禹卑宫室之说谓明
 堂崇九尺重屋崇三尺世室崇一尺无所经见抑何
 卑宫室之甚耶案书传云周人路寝南北七雉东西
 九雉室居二雉以雉长三丈言之则南北之修为二
 十一丈东西之广为二十七丈矣此路寝之制也古
 人寝不踰庙则世室重屋明堂之制固宜大于路寝
卷二十九 第 26a 页 WYG0092-0663a.png
 之制今路寝之制且极六丈孰谓世室重屋明堂之
 室而止于丈八尺乎此郑氏诸儒所以不能无疑至
 陆氏则欲广三代之制谓周人明堂东西九筵南北
 七筵言其一面也即堂之内左右各取二筵为室内
 虚五筵其说非经之明文要之考工一编非周之全
 书在他经无所验不可臆说
室中度以几堂上度以筵宫中度以寻野度以步涂度
以轨庙门容大扄七个闱门容小扄参个路门不容乘
卷二十九 第 26b 页 WYG0092-0663b.png
车之五个应门二彻参个
 此一节据周而言故其文备于周而略于夏殷盖夏
 殷尚质夏度以步殷度以寻无他制也至周人尚文
 则各因其物之宜以为度之所起凭几而坐者宜于
 室故室中度以几用筵而行礼者宜于堂故堂上度
 以筵人之张臂为八尺此八尺之寻宜于宫中故宫
 中度以寻人之举足为六尺此六尺之步宜于野故
 野度以步涂有三道车从中央而车轨广八尺故涂
卷二十九 第 27a 页 WYG0092-0663c.png
 度以轨大扃者牛鼎之扃先儒约以汉制其长三尺
 庙门宜于大扃故容大扃七个则其广凡二丈一尺
 也小扃者膷鼎之扃先儒约以汉制其长二尺闱门
 宜于小扃故容小扃参个则其广凡六尺也路门者
 大寝之门乘车行焉乘车广六尺六寸五个则为三
 丈三尺言不容乘车之五个则路门不及三丈三尺
 也应门者正朝之门乘车行焉乘车二彻之内其广
 凡八尺言二彻三个则应门为二丈四尺也然尝疑
卷二十九 第 27b 页 WYG0092-0663d.png
 之明堂之室止于丈八尺而庙门乃二丈一尺应门
 乃至二丈四尺路门乃几于三丈三尺则其制为大
 广郑氏疑其说以为路门不容乘车五个乃两门共
 容三丈三尺则是路门为丈有六尺五寸其制反小
 于应门且非经之明文是必有差学者略其长短之
 数而取其因物拟物之度斯可矣
内有九室九嫔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
 内外之九室指王宫后宫相对而言也在后宫则九
卷二十九 第 28a 页 WYG0092-0664a.png
 嫔上赞三夫人以佐后下则帅世妇以及女御故九
 嫔居于内之九室在王宫则九卿上赞三公以佐王
 下则帅大夫以及士故九卿居于外之九室言九嫔
 而不及三夫人言九卿而不及三公以三公三夫人
 在周官皆不列于职事此所以独言九卿九嫔也九
 室之义于经未详
九分其国以为九分九卿治之
 周制王之三公八命其卿六命而不言三孤是三孤
卷二十九 第 28b 页 WYG0092-0664b.png
 与六卿同谓之九卿故同于六命然六卿分六职三
 孤无正职贰公宏化而已安得分九卿而且言九分
 其国耶以经之文意考之恐有衍文要之考工非成
 周之全书取其营国之大槩可也
王宫门阿之制五雉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经
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
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
以为都经涂
卷二十九 第 29a 页 WYG0092-0664c.png
 此总言营国之制也盖诸侯之制降于天子都鄙之
 制降于诸侯而其降杀皆以两焉尝以天子之制考
 之雉高一丈王宫门阿之制五雉则其高凡五丈矣
 以至宫隅之七雉为七丈城隅之九雉为九丈高下
 之制也轨广八尺经涂九轨则其广凡七丈二尺矣
 以至环涂之七轨为五丈六尺野涂之五轨为四丈
 广狭之制也此天子之制曰五曰七曰九各适其宜
 而已若夫诸侯之国降乎天子故有取乎数之七以
卷二十九 第 29b 页 WYG0092-0664d.png
 宫隅之七雉为诸侯之城制则知诸侯之宫隅为五
 雉以环涂之七轨为诸侯之经涂则知诸侯之环涂
 为五轨此诸侯之制兼五而止于七也至于公卿大
 夫之都鄙则又降乎诸侯故有取乎数之五以门阿
 之五雉为都之城制以野涂之五轨为都之经涂此
 都鄙之制所以止于五也然亦有可疑者周制天子
 之数皆用十二而此何以言九雉九轨之制典命曰
 上公九命侯伯七命而此何以例言七雉七轨之制
卷二十九 第 30a 页 WYG0092-0665a.png
 又曰三公八命卿六命大夫四命而此何以例言五
 雉五轨之制若然则天子之九雉九轨反下同于上
 公之命数乎五命之子男用七雉七轨则其数反过
 于八命之三公六命之孤卿乎八命之三公用五雉
 五轨则其数反下于七命之侯伯五命之子男乎先
 儒疑之皆不得其说以天子既用九为数遂谓七为
 上公之制而非侯伯子男之制五为大都之制而非
 小都之制且言诸侯则侯伯子男与焉何止于上公
卷二十九 第 30b 页 WYG0092-0665b.png
 言都则小都与焉何止于大都其说亦非经见不足
 据也盖尝谓古者之制近君者其势屈远君者其势
 伸都鄙在王畿之中近乎君者也虽有八命六命四
 命之不同而其制例以五诸侯在王畿之外远乎君
 者也虽有九命七命五命之不同而其制例以七虽
 然此亦异代之制而已若夫成周之制则上公九命
 侯伯七命子男五命其国家宫室各视其命之数三
 公八命孤卿六命大夫四命其宫室亦视其命之数
卷二十九 第 31a 页 WYG0092-0665c.png
 其制与匠人不合益信其非成周之全书也若夫天
 子之九雉九轨则见于上经营国方九里之义详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