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七
卷七 第 1a 页 WYG0092-0350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周官总义卷七     宋 易韨 撰
  地官司徒第二
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
乃立地官司徒使帅其属而掌邦教以佐王安扰邦

教官之属大司徒卿一人小司徒中大夫二人乡师下
大夫四人上士八人中士十有六人旅下士三十有二
卷七 第 1b 页 WYG0092-0350b.png
人府六人史十有二人胥十有二人徒百有二十人
乡老二乡则公一人乡大夫每乡卿一人州长每州中
大夫一人党正每党下大夫一人族师每族上士一人
闾胥每闾中士一人比长五家下士一人
 天下达尊三乡老兼焉在朝称公在乡称老不列以
 职故上与天子坐而不为偪下与百姓相亲而不为
 亵惟道所在方其在乡称老则三年大比乃与乡大
 夫帅其吏与其众寡而行宾兴贤能之礼则三公北
卷七 第 2a 页 WYG0092-0351a.png
 面而州长百姓得与其列建外朝之位则三公面三
 槐而州长众庶亦在其后盖州长即乡大夫以下也
 百姓众庶即前日宾兴所帅之众寡也道之所在下
 亲乎民上亲乎君超众职之表而能宰制众职者乎
封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六人徒六
十人
鼓人中士六人府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
舞师下士二人胥四人舞徒四十人
卷七 第 2b 页 WYG0092-0351b.png
牧人下士六人府一人史二人徒六十人
牛人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二十人徒
二百人
充人下士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载师上士二人中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六人徒六
十人
闾师中士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
县师上士二人中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八人徒八
卷七 第 3a 页 WYG0092-0351c.png
十人
遗人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
十人
均人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
十人
师氏中大夫一人上士二人府二人史二人胥十有二
人徒百有二十人
保氏下大夫一人中士二人府二人史二人胥六人徒
卷七 第 3b 页 WYG0092-0351d.png
六十人
司谏中士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
司救中士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
调人下士二人史二人徒十人
媒氏下士二人史二人徒十人
司市下大夫二人上士四人中士八人下士十有六人
府四人史八人胥十有二人徒百有二十人
质人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二人徒二
卷七 第 4a 页 WYG0092-0352a.png
十人
廛人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二人徒二
十人
胥师二十肆则一人皆二史贾师二十肆则一人皆二
史司暴十肆则一人司稽五肆则一人胥二肆则一人
肆长每肆则一人
泉府上士四人中士八人下士十有六人府四人史八
人贾八人徒八十人
卷七 第 4b 页 WYG0092-0352b.png
 泉府宜列于天官今乃列于地官司徒之属者以其
 掌市之征布故尔
司门下大夫二人上士四人中士八人下士十有六人
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每门下士二人府一
人史二人徒四人
司关上士二人中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八人徒八
十人每关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二人徒四人
掌节上士二人中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二人徒二
卷七 第 5a 页 WYG0092-0352c.png
十人
遂人中大夫二人遂师下大夫四人上士八人中士十
有六人旅下士三十有二人府四人史十有二人胥十
有二人徒百有二十人
遂大夫每遂中大夫一人县正每县下大夫一人鄙师
每鄙上士一人酂长每酂中士一人里宰每里下士一
人邻长五家则一人
旅师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八人徒八
卷七 第 5b 页 WYG0092-0352d.png
十人
 旅如羁旅商旅之类皆托宿于外未安其居新氓亦
 然故以旅名
稍人下士四人史二人徒十有二人
委人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徒四十人
土均上士二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
四人徒四十人
草人下士四人史二人徒十有二人
卷七 第 6a 页 WYG0092-0353a.png
 掌土化之法而名官以草人者草乃所以为化也
稻人上士二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
十人徒百人
土训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史二人徒八人
诵训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史二人徒八人
山虞每大山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八
人徒八十人中山下士六人史二人胥六人徒六十人
小山下士二人史一人徒二十人
卷七 第 6b 页 WYG0092-0353b.png
林衡每大林麓下士十有二人史四人胥十有二人徒
百有二十人中林麓如中山之虞小林麓如小山之虞
川衡每大川下士十有二人史四人胥十有二人徒百
有二十人中川下士六人史二人胥六人徒六十人小
川下士二人史一人徒二十人
泽虞每大泽大薮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八
人徒八十人中泽中薮如中川之衡小泽小薮如小川之衡
迹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史二人徒四十人
卷七 第 7a 页 WYG0092-0353c.png
卝人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胥四人徒四
十人
 金玉之函于石者谓之卝取玉则破卝而得取金则
 煅卝而成怪石黄金非卝所出总名以卝人举其类
 言之也
角人下士二人府一人徒八人
羽人下士二人府一人徒八人
掌葛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一人胥二人徒二十人
卷七 第 7b 页 WYG0092-0353d.png
掌染草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二人徒八人
掌炭下士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
掌茶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一人徒二十人
掌蜃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一人徒八人
囿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胥八人徒八十人
场人每场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一人徒二十人
廪人下大夫二人上士四人中士八人下士十有六人
府八人史十有六人胥三十人徒三百人
卷七 第 8a 页 WYG0092-0354a.png
舍人上士二人中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
十人
仓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
十人
司禄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徒四十人
司稼下士八人史四人徒四十人
舂人奄二人女舂抭二人奚五人
饎人奄二人女饎八人奚四十人
卷七 第 8b 页 WYG0092-0354b.png
槁人奄八人女槁每奄二人奚五人
大司徒之职掌建邦之土地之图与其人民之数以佐
王安扰邦国以天下土地之图周知九州之地域广轮
之数辨其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之名物而辨其邦
国都鄙之数制其畿疆而封沟之设其社稷之壝而树
之田主各以其野之所宜木遂以名其社与其野以土会
之法辨五地之物生一曰山林其动物宜毛物其植物
宜皂物其民毛而方二曰川泽其动物宜鳞物其植物
卷七 第 9a 页 WYG0092-0354c.png
宜膏物其民黑而津三曰丘陵其动物宜羽物其植物宜
覈物其民专而长四曰坟衍其动物宜介物其植物宜荚
物其民晰而瘠五曰原隰其动物宜裸物其植物宜丛物
其民丰肉而庳因此五物者民之常而施十有二教焉一
曰以祀礼教敬则民不苟二曰以阳礼教让则民不争三
曰以阴礼教亲则民不怨四曰以乐礼教和则民不乖五
曰以仪辨等则民不越六曰以俗教安则民不愉七曰
以刑教中则民不暴八曰以誓教恤则民不怠九曰以
卷七 第 9b 页 WYG0092-0354d.png
度教节则民知足十曰以世事教能则民不失职十有
一曰以贤制爵则民慎德十有二曰以庸制禄则民兴功
 有宫室坟墓衣服之俗有兄弟师儒朋友之俗安于
 本俗人伦自厚
以土宜之法辨十有二土之名物以相民宅而知其利
害以阜人民以蕃鸟兽以毓草木以任土事辨十有二
壤之物而知其种以教稼穑树艺
 鸟兽则土会所谓动物草木则土会所谓植物土会
卷七 第 10a 页 WYG0092-0355a.png
 辨之而已土宜则各因其宜而后可以蕃毓之也
以土均之法辨五物九等制天下之地征以作民职以
令地贡以敛财赋以均齐天下之政
 均之者何以颁田之法推之上地家百亩中地家二
 百亩下地家三百亩是中地倍于上地下地两倍于上地
 而地之所获皆与上地等五物九等之所以制地征
 者亦然
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日南则景短多
卷七 第 10b 页 WYG0092-0355b.png
暑日北则景长多寒日东则景夕多风日西则景朝多
阴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时
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然则百物阜
安乃建王国焉制其畿方千里而封树之凡建邦国以
土圭土其地而制其域诸公之地封疆方五百里其食
者半诸侯之地封疆方四百里其食者参之一诸伯之
地封疆方三百里其食者参之一诸子之地封疆方二
百里其食者四之一诸男之地封疆方百里其食者四之
卷七 第 11a 页 WYG0092-0355c.png

 此所谓土其地者特依仿王国之法以定东西南北
 之势然后为之制其小大广狭之封如是而已非谓
 百里至五百里而别测日景之长短
凡造都鄙制其地域而封沟之以其室数制之不易之
地家百亩一易之地家二百亩再易之地家三百亩乃分
地职奠地守制定贡而颁职事焉以为地法而待政令
以荒政十有二聚万民一曰散利二曰薄征三曰缓刑
卷七 第 11b 页 WYG0092-0355d.png
四曰弛力五曰舍禁六曰去几七曰𤯝礼八曰杀哀九
曰蕃乐十曰多昏十有一曰索鬼神十有二曰除盗贼
 缓刑若朝士于邦凶荒则虑刑贬是也
以保息六养万民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
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
 息有生生不穷之义保其息而使之有所养者圣人
 也
以本俗六安万民一曰美宫室二曰族坟墓三曰联兄
卷七 第 12a 页 WYG0092-0356a.png
弟四曰联师儒五曰联朋友六曰同衣服正月之吉始
和布教于邦国都鄙乃县教象之法于象魏使万民观
教象挟日而敛之乃施教法于邦国都鄙使之各以教
其所治民令五家为比使之相保五比为闾使之相受
四闾为族使之相葬五族为党使之相救五党为州使
之相赒五州为乡使之相宾颁职事十有二于邦国都
鄙使以登万民一曰稼穑二曰树艺三曰作材四曰阜
蕃五曰饬材六曰通材七曰化材八曰敛材九曰生材
卷七 第 12b 页 WYG0092-0356b.png
十曰学艺十有一曰世事十有二曰服事以乡三物教
万民而宾兴之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二曰六行孝
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六德蕴于内六行形于外随所寓而见皆可得而指
 言之惟道隐于六艺之中不可以指言故总而名之
 曰道艺所谓六德者非曰六乡万民之众皆可以为
 圣知为仁义为忠和也取其明而不惑者谓之知公
 而不私者谓之仁通变能化者谓之圣制变得宜者
卷七 第 13a 页 WYG0092-0356c.png
 谓之义诚实不欺者谓之忠喜怒中节者谓之和此
 六德为天下之全德由是推之于六行则自孝而友
 自友而睦自睦而姻以至任于朋友恤于乡闾而皆
 得乎亲疏内外远近之序则此德之所𤼵见也若夫
 五礼六乐之见于玉帛钟鼓者为六艺之首五射六
 御之见于弓矢绥策者为六艺之次六书九数之见
 于文字筹算者为六艺之末是虽艺成而下寔有形
 而上者之道充之以德行则为天下全才之士然先
卷七 第 13b 页 WYG0092-0356d.png
 王以全才望天下而不以全才律天下或以德进或
 以事举或以言扬曲艺皆誓之苟有一善之可名无
 不抚而纳诸程度绳墨之中
以乡八刑纠万民一曰不孝之刑二曰不睦之刑三曰
不姻之刑四曰不弟之刑五曰不任之刑六曰不恤之
刑七曰造言之刑八曰乱民之刑以五礼防万民之伪
而教之中以六乐防万民之情而教之和凡万民之不
服教而有狱讼者与有地治者听而断之其附于刑者
卷七 第 14a 页 WYG0092-0357a.png
归于士祀五帝奉牛牲羞其肆享先王亦如之大宾客
令野修道委积大丧帅六乡之众庶属其六引而治其
政令大军旅大田役以旗致万民而治其徒庶之政令
若国有大故则致万民于王门令无节者不行于天下
大荒大札则令邦国移民通财舍禁弛力薄征缓刑岁
终则令教官正治而致事正岁令于教官曰各共尔职
修乃事以听王命其有不正则国有常刑
 大司徒以旗致民致之于比闾族党州乡之联也大司
卷七 第 14b 页 WYG0092-0357b.png
 马以旗致民致之于平列陈之际也
小司徒之职掌建邦之教法以稽国中及四郊都鄙之
夫家九比之数以辨其贵贱老幼废疾凡征役之施舍
与其祭祀饮食丧纪之禁令
 稽国中及四郊都鄙者举王畿千里言之也不言六
 乡六遂邦甸者举上下以见其中夫谓上地中地下
 地皆一廛举其凡也家谓上地七人中地六人下地
 五人则其目也
卷七 第 15a 页 WYG0092-0357c.png
乃颁比法于六乡之大夫使各登其乡之众寡六畜车
辇辨其物以岁时入其数以施政教行徵令
 六畜以备公家之用车辇以待师田之役亦且登之
 以籍而辨其可用之物入其数则众寡六畜车辇皆
 有一定之数施政教则据其数而举饮射之类行徵
 令则据其数而起师旅之类
及三年则大比大比则受邦国之比要乃会万民之卒
伍而用之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
卷七 第 15b 页 WYG0092-0357d.png
旅为师五师为军以起军旅以作田役以比追胥以令
贡赋
 会聚也小司徒以军制聚万民自伍两以至师军咸
 在焉独言会万民之卒伍者先王之军制调兵必五
 数出兵必百数不五数不足以调兵故积数起于五
 人之伍不百数不足以出兵故积数起于百人之卒
 以百人之卒成一小阵五百人之旅成一中阵二千
 五百人之师成一大阵万二千五百人之军成五大
卷七 第 16a 页 WYG0092-0358a.png
 阵
乃均土地以稽其人民而周知其数上地家七人可任
也者家三人中地家六人可任也者二家五人下地家
五人可任也者家二人凡起徒役毋过家一人以其馀
为羡唯田与追胥竭作凡用众庶则掌其政教与其戒
禁听其辞讼施其赏罚诛其犯命者
 用众庶者正之以政导之以教则无殃民之失饬之
 以戒止之以禁则无视成之暴如是不服而有辞讼
卷七 第 16b 页 WYG0092-0358b.png
 则为之听其辞讼用命者有功而不共命者有过又
 为之施其赏罚焉
凡国之大事致民大故致馀子乃经土地而井牧其田
野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
四县为都以任地事而令贡赋凡税敛之事乃分地域而
辨其守施其职而平其政
 六乡六遂公邑都鄙之地域皆有山林川泽丘陵坟
 衍原隰之地守既分其域必奠其守然后施之以职
卷七 第 17a 页 WYG0092-0358c.png
 王畿如此邦国亦然如是皆以贡赋税敛令之则远
 近轻重各得其均故曰平其政
凡小祭祀奉牛羞其肆小宾客令野修道委积大军旅
帅其众庶小军旅巡役治其政令大丧帅邦役治其政
教凡建邦国立其社稷正其畿疆之封凡民讼以地比
正之
 即大宰八成比居之法
地讼以图正之
卷七 第 17b 页 WYG0092-0358d.png
 即大宰八成版图之法
岁终则考其属官之治成而诛赏令群吏正要会而致

 小司徒致事致之于大司徒大司徒致事致之于冢
 宰
正岁则帅其属而观教象之法徇以木铎曰不用法者
国有常刑令群吏宪禁令修法纠职以待邦治及大比
六乡四郊之吏平教治正政事考夫屋及其众寡六畜
卷七 第 18a 页 WYG0092-0359a.png
兵器以待政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