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入如来大悲不思议品第四¶
入如来大悲不思议品第四¶ 第 539a 页



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卷第四

大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共牟尼室利=等【明】共牟尼室利译共牟尼室利译

* 入如来大悲不思议品第四

尔时文殊师利童子。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
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唯愿如
来应正等觉。为我宣说诸佛如来于诸众生
大悲随转。世尊如来大悲为有几种。以何为
相以何为因。以何为缘为何所住。善哉世尊
唯愿为我具足宣说。及说如来一切智智现
證事业。
入如来大悲不思议品第四¶ 第 539b 页 T19-0539.png

尔时佛告文殊师利童子言。善哉善哉善男
子。善能咨问如是深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吾当为汝分别解说诸佛如来大悲海门一
渧之相。善男子一切如来。于诸众生所有大
悲不生不灭。何以故如来大悲。常恒不断无
时不转。已于无量阿僧祇劫。积集圆满诸功
德故无去无来常恒不舍一切众生。皆悉护
念而摄受故。如来大悲无量无边无有穷尽。
甚深甚深不可思议。坚固猛利难解难入。非
是语言所能宣说。何以故。善男子。譬如如来
得大菩提。于诸众生起大悲心亦复如是。云
何如来得于菩提。善男子佛得菩提。无有根
本无有住处。云何根本云何住处。身见为根
本妄想为住处。而身见妄想及与菩提平等
平等故。说菩提无有根本无有住处。依于此
义佛得菩提。一切众生不觉不知无有根本
无有住处。为欲令其如实觉悟。是故如来普
缘众生而起大悲。

复次善男子。菩提寂静亲近寂静。言寂静者
即是于内。亲近寂静即是于外。何以故眼空
我空我所亦空。性如是故名为寂静。耳空鼻
空舌空身空意空我空我所亦空。性如是故
名为寂静。由眼空故不行色境。是故名为亲
近寂静。由耳鼻舌身意空。故不行声香味触
法境。是故名为亲近寂静。如是寂静亲近寂
静。众生不知欲令其知。是故如来于诸众生
大悲随转。

复次善男子。菩提本性清净光明。何以故。心
之实性本清净故。云何清净。性无合故。犹
入如来大悲不思议品第四¶ 第 539c 页 T19-0539.png
如虚空性清净故。亦如虚空无有相故。亦如
虚空性平等故。是故菩提名为最极清净光
明。此净光明童蒙凡夫不能觉知。客尘烦恼
之所覆故。欲令众生如实觉悟。是故如来于
诸众生大悲随转。

复次善男子菩提无取舍。何以故舍生死岸
横截瀑流。至于彼岸名为取舍。如来深入第
一义谛。不见此岸不见彼岸。以一切法无彼
此故。是故菩提无有取舍。凡夫不知无取无
舍。欲令其知是故。如来于诸众生大悲随转。

复次善男子。菩提无相亦无观察。云何无相。
所谓眼识不可得故。云何名为无有观察。眼
识于色无分别故。如是耳识不可得故名为
无相。耳识于声不分别故名无观察。鼻识不
可得故名为无相。鼻识于香不分别故名无
观察。舌识不可得故名为无相。舌识于味不
分别故名无观察。身识不可得故名为无相。
身识于触不分别故名无观察。意识不可得
故名为无相。意识于法不分别故名无观察。
如是无相无有观察是圣者境。出过三界故。
非凡小之所能知。为欲令其如实知觉。是故
如来于诸众生大悲随转。

复次善男子。菩提非过去非现在非未来故。
三际平等断绝三轮。云何名为断绝三轮。于
彼过去心不起故。于彼未来识不行故。于此
现在意不作故。此心意识无有住处。云何名
为三际平等。过去之事不可思量。未来之识
不可宣示。现在之意不可说故。如是甚深三
际平等三轮清净。众生不知。为欲令其如实
入如来大悲不思议品第四¶ 第 540a 页 T19-0540.png
觉悟。是故如来于诸众生大悲随转。

复次善男子。菩提无身菩提无为。云何无身。
所谓眼识不可知故。如是耳鼻舌身意识不
可知故。云何无为。无生无灭亦无住故。故说
无为远离三相。如无为相有为之相亦复如
是。何以故一切诸法性如是故。无性之性此
性不无。此二无二是菩提性。如是无身及无
为相。童蒙凡夫不觉不知。欲令知觉。是故如
来于诸众生大悲随转。

复次善男子。菩提不可坏无所證迹。云何所
證及不可坏。所谓真如是所證迹。由无住处
故不可坏。法界是所證。由无种种故不可坏。
实际是所證。由不可动故不可坏。空门是所
證。由不可得故不可坏。无相是所證。由无分
别故不可坏。无愿是所證。由不可求故不可
坏。无众生是所證。由无本性故不可坏。虚空
是所證。由不可取故不可坏。无生是所證。由
无有灭故不可坏。无为是所證。由无诸行故
不可坏。菩提是所證。由于寂静亲近寂静故
不可坏。涅槃是所證。由本无生故不可坏。如
是所證迹及不可坏。众生不知。欲令觉悟。是
故如来于诸众生大悲随转。

复次善男子。菩提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
何以故身无知故心如幻故。如是正知名得
菩提。随顺世谛说有菩提。当知菩提体不可
得无能说者。于何不可得。若身若心若理非
理。若无若有若实若虚皆不可得。云何不可
说。一切诸法种种方便。无能显说此菩提故。
无有少分而住于法。以无住故。非是文字言
入如来大悲不思议品第四¶ 第 540b 页 T19-0540.png
说境界。譬如虚空无有住处不可宣说。菩提
亦尔无住无说。如来如是如实观察一切诸
法皆不可说。何以故一切法中无有语言。诸
语言中亦无法故。如此妙法一切众生不觉
不知。欲令觉知。是故如来于诸众生大悲随
转。

复次善男子。菩提不可取无有依处。云何不
可取云何无依处。如来如实知见法故。所谓
眼不可得故不可取。色不可得故无依处。耳
不可得故不可取。声不可得故无依处。鼻不
可得故不可取。香不可得故无依处。舌不可
得故不可取。味不可得故无依处。身不可得
故不可取。触不可得故无依处。意不可得故
不可取。法不可得故无依处。如来如是无取
无依。故于菩提现正等觉。由眼无取色无依
处故识无所依。由耳无取声无依处故识无
所依。由鼻无取香无依处故识无所依。由舌
无取味无依处故识无所依。由身无取触无
依处故识无所依。由意无取法无依处故识
无所依。由无所依故识无住处。一切众生虚
妄横执识有住处。云何众生识心住处。此有
四种。所谓色蕴受想行蕴。即是众生识之住
处。如来了知众生住处即无住处穷无住际。
一切众生不觉不知。欲令觉知。是故如来于
诸众生大悲随转。

复次善男子。言菩提者名体性空。由体空故
则菩提空。由体空故一切法空。如来如是如
其体空。于一切法现正等觉。以是义故不以
空觉而觉于空。此即名一三菩提智。谓若空
入如来大悲不思议品第四¶ 第 540c 页 T19-0540.png
若菩提少分无二。空与菩提不可分别。与一
切法亦复如是无二无二相。审谛观察一切
诸法无名无相。无有能行亦无所行无所趣
向。无言无说无执无取。是名为空。第一义中
空亦叵得但有言说。如说虚空但有空言空
非言境。如是说空名不可说。是名为入一切
法门。谓一切法无有名字。于无名中强以名
说。如是名字于一切法无有住处。何以故依
一切相假立其名。相本性空名依何立。如来
如是以如实智知一切法。此云何知。知从本
来不生不出不起不灭。无障无碍无相无为。
离心意识无有名字无有音声。如是知见而
得解脱。如是解脱不缚不解。何以故性平等
故。而诸凡夫不觉不知。欲令于彼如实知觉。
是故如来于诸众生大悲随转。

复次善男子。菩提虚空平等平等。而其虚空
无等无不等。菩提亦尔无等不等。何以故诸
法如实无生无灭故。一切法无等不等。如来
如是如实知见无等不等。故于诸法现等正
觉。是故于中无有少法说等不等。于一切法
如实而知。当云何知。知一切法无有根本无
生无灭。一切诸法本无今有已有还无。彼无
生者亦无灭者。如是生灭从因缘生从因缘
转。此中无有少法可转。如来为断生死长远
危险道故。故说如是如实之法。一切众生不
觉不知断生死道。亦复不知法性平等及不
平等。欲令于彼如实知觉。是故如来于诸众
生大悲随转。

复次善男子。菩提所證即是如如。如菩提如
入如来大悲不思议品第四¶ 第 541a 页 T19-0541.png
色亦如是。于第一义不即不离。如菩提如。于
受想行识如亦不即不离。如菩提如于地界
如水火风界如亦不即不离。如菩提如。于眼
界色界眼识界如亦不即不离。如菩提如。于
耳界声界耳识界如。乃至意界法界意识界
如亦不即不离。如是诸蕴及界处等。一切诸
法不离于如。如来称如知一切法。是故现前
成等正觉。称于性相等正觉故。如现在如过
去未来亦复如是。前际不生后际未至中际
寂静。如是平等即是菩提真实所證。如是所
證一法不异一切法。一切法不异一法。以如
实中若一若二若复多法俱不可得。如是所
證凡夫众生不觉不知。我当令觉。是故如来
于诸众生大悲随转。

复次善男子。菩提无相善入诸相。云何为相
云何无相。此中相者谓始修起一切善法。言
无相者谓一切法皆不可得。又复相者是无
住心所住之处。言无相者即是无相三昧解
脱。又复相者心心所法。称量观察一切诸法。
言无相者过于称量随识作业。又复相者于
有为法审细观察。言无相者于无为法现證
相应。如是甚深相无相门。凡夫不觉我当令
觉。是故如来于诸众生大悲随转。

复次善男子。菩提无漏无烦恼蕴。此中云何
为漏无漏。漏有四种谓欲漏有漏无明漏见
漏。于此四漏皆悉远离故名无漏。云何名为
无烦恼蕴。远离四种烦恼蕴故。所谓远离欲
蕴远离邪见蕴。远离我见蕴远离戒禁取蕴。
此四烦恼皆为无明黑暗所覆。盲无智眼。欲
入如来大悲不思议品第四¶ 第 541b 页 T19-0541.png
贪渴爱使令乾燋。积集建立故名为蕴。如来
知此我见等惑无有根本本来清净。亦随顺
知众生清净。若我清净若众生清净无二无
二相。此无二相即无生义。此无生义即无灭
义。于此无生无灭之中。心意识等皆悉不转。
此心意识不转之处分别不生。若有分别即
生死法生。若无分别即解脱法生。若解脱法
生即无明不起。若无明不起即十二有支不
生。若十二有支不生。即是无生。若无生者即
是解脱。若解脱者即是了义。了义即是第一
义谛。云何名为第一义谛。所谓无我。若无我
者即不可说。若不可说即是因缘和合之义。
如是因缘和合之义即一切法义。一切法义
即如来义。以是义故。若见因缘和合之法即
见诸法。若见诸法即见如来。如是真见第一
义中。审谛观察不见少分。云何少分所谓观
察。随观察心见其真实名真实见。如是而知
诸法平等。是故如来现等正觉。此之无漏无
烦恼蕴。凡夫众生不觉不知。我当令觉。是故
如来于诸众生大悲随转。

复次善男子。菩提清净无垢无有处所。此中
何法名为清净。云何无垢云何复名无有处
所。所谓空即清净。无相即是无垢。无愿即无
处所。无生即是清净。无行即是无垢。无起即
无处所。诸法本性即是清净。穷究清净即是
无垢。本性光明即无处所。体不可说即是清
净。体无分别即是无垢。离言寂默即无处所。
真谛清净法性无垢真实之际即无处所。知
蕴清净知界本性即是无垢。知入远离即无
入如来大悲不思议品第四¶ 第 541c 页 T19-0541.png
处所。知于过去尽智清净知于未来无生之
智即是无垢。知于现在法界住处即无处所。
有如是等清净无垢无处所义。皆悉入于一
所證中。言所證者即是寂静。寂静者即是寂
灭。寂灭者即是亲證。亲證者即是无相。无相
者即胜义谛。胜义谛者即虚空相。如虚空相
则菩提相亦复如是。如菩提相一切法相亦
复如是。如一切法一切众生亦复如是。如诸
众生一切佛刹亦复如是。如一切刹大般涅
槃亦复如是。是故我说一切诸法即涅槃相。
此为究竟实际之相无对之相。无始清净本
来无垢。从本已来无有处所。如来如是于如
是等种种色相见无色相。故于诸法现等正
觉。等正觉已遍观十方。见诸众生住不清净。
起于垢秽执著处所。便于众生普皆发起游
戏大悲。以善方便欲转法轮。而念梵王未来
诚请。

尔时尸叶大梵天王知佛所念。与梵眷属
八十亿天。前后围绕。于梵宫没现如来前。
顶礼佛足而白佛言。唯愿世尊转于法轮。
唯愿善逝转于法轮。即说偈言。

「 如来所證最寂静
 清净无垢妙光明
 不可宣说无名言
 佛净智慧方穷究
 为此经于多亿劫
 难行苦行靡不经
 无始痴爱我随眠
 颠倒众生令觉悟
 此会众生多善利
 昔于佛所已修因
 唯愿广开甘露门
 转最胜轮利含识
 彼当觉悟最上法
 摧破魔军无有馀
 引导邪径诸众生
 令住如来真正道
入如来大悲不思议品第四¶ 第 542a 页 T19-0542.png
 如来大悲为最上
 为利一切不思议
 我今劝请天人师
 转于最上微妙法
 如拘留孙佛所转
 亦如拘那含牟尼
 迦叶善逝转法轮
 今请世尊如是转
 譬如大云降甘雨
 药草卉木皆发生
 愿佛兴大慈悲云
 遍降难思妙法雨
 如来初生师子吼
 誓普解脱诸有情
 愿澍法水应其时
 以满人天深渴仰」


善男子尸叶梵王说偈请已。我于尔时受梵
王请。不舍如来游戏大悲。于波罗奈城仙人
堕处施鹿林中。最初转于无上法轮。若沙门
若婆罗门若天魔梵一切世间所不能转。转
法轮时其无常声。普闻三千大千世界。时阿
若憍陈如最初闻法悟解得果。我于尔时而
说偈言。

「 不可说甚深
 胜义无文字
 我说非无果
 陈如初悟解」


善男子我转法轮时。复有无量无数众生。皆
于如来游戏大悲而得调伏。复有无量无数
众生发菩提心。是故如来于诸众生大悲常
转。

善男子是为如来具足圆满十六大悲。常住
其中不假功用任运恒转。为一众生经恒沙
劫。于大地狱具受众苦。而此众生或有调伏
或未调伏。要令调伏置于如来正法之中。如
为一众生为一切众生悉亦如是。如是经于
无量劫中。受地狱苦无有疲厌。大悲之心亦
无减少。是故如来于诸众生。大悲深重不可
思议。二乘之悲如割皮肤。菩萨悲心如割脂
入如来大悲不思议品第四¶ 第 542b 页 T19-0542.png
肉。如来大悲深彻骨髓。又复随顺佛智是声
闻悲。劝诸众生发菩提心是菩萨悲。授当佛
记是如来悲。因慈心起是声闻悲。因化众生
是菩萨悲。因于究竟成熟众生是佛大悲。求
断生死是声闻悲。运度众生至于彼岸是菩
萨悲。普能度脱一切生死一切烦恼至于彼
岸是佛大悲。是故当知如来大悲最为尊胜。
为欲调伏诸众生故。或经一劫或复百劫。或
百千劫久住于世。不入究竟无馀涅槃。

善男子乃往久远过阿僧祇劫。尔时有佛出
现于世。名栴檀舍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
三佛陀。世界名有香。劫名最胜香。佛寿十
六八万四千岁。声闻弟子其数十六八万四
千之所集会。彼如来身诸毛孔中恒流妙香。
遍满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普熏无诸秽恶。垣
墙舍宅树木山河。种种色相无不皆香。故此
世界名为有香。其中众生遇斯香者。三业清
净具足众善。舍家修道深入四禅。此世界中
一万如来相续出现。皆同一号名栴檀舍。是
故此劫名最胜香。栴檀舍如来作佛事已涅
槃时至。复以出过一切人天净妙天眼。遍观
众生何等众生馀佛调伏。何等众生我当调
伏。乃见非想非非想天有一众生。过去世中
曾种善根。乐闻大乘心得清净我应调伏。而
此众生尚经八万四千劫住彼天中。过是已
后方从天下。生于人间未知五欲。闻赞大乘
便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于大菩提永
不退转。尔时栴檀舍如来。方便大悲遍观察
已告诸比丘。我于今夜当入涅槃。便入大悲
入如来大悲不思议品第四¶ 第 542c 页 T19-0542.png
怜悯三昧。入三昧已示现涅槃。佛灭度后分
布舍利。十方人天恭敬供养。正法住世八万
四千岁。利益安乐无量众生。纯以正法一味
化人。无复像法流行于世。彼佛世尊虽示涅
槃。以其大悲怜悯三昧神通力持。复住于世
八万四千劫。隐相好身世无能睹。过于八万
四千劫已。彼一众生住非想者。方生人中大
豪贵家。年始八岁。时彼如来从三昧起至童
子家。现相好身住童子前。唯此童子及万二
千天子。应调伏者得见如来馀无能睹。时彼
如来先为童子发起大乘。复为演说五欲过
患。而告之言善男子。五欲过恶甚可怖畏。譬
如高大五聚毒蛇。随一毒蛇即便害人。况于
五聚。亦如积集五聚毒药。若尝少分便能害
人。况食五聚。是故汝应勿生贪著。尔时童子
闻是语已。观其舍宅资生之具。若男若女一
切所有。皆如毒蛇深生厌离。便于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发深重心得不退转。佛知童子
身心澄净具足众善。便与授记告诸天子言。
今此童子过七十二阿僧祇劫。当得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名最胜宝如来应正等觉出现
于世。佛授记时馀人不闻。唯此童子及万二
千天子。堪住法器皆悉得闻。时诸天子皆发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作是愿言彼最胜
宝如来若成佛时。我等当生彼佛国土。时栴
檀舍如来告诸天子当得往生。彼最胜宝如
来皆当与汝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尔
时栴檀舍如来。与彼菩萨授记别已。然后
究竟入于涅槃。一切人天供养舍利。善男子
入如来大悲不思议品第四¶ 第 543a 页 T19-0543.png
以是义故。一切如来大悲深重具足圆满。非
诸声闻缘觉境界。善男子如是法门。能令汝
等佛种不断。若有众生闻此法门。受持读诵
书写解说。乃至一字一句一偈所得善根。未
入涅槃相续不断。何以故因不断故。如来于
此众会之中。说是大悲深法门时。有一恒河
沙数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二恒
河沙菩萨得随顺忍。三恒河沙菩萨得于如
来十六大悲。及一切佛灌顶法忍。尔时一切
大众闻此法门。踊跃欢喜清凉悦泽倾竭身
心。合掌向佛而白佛言。善哉如来善哉善逝
快说斯义。即以人天种种供具以申供养。或
以种种妙宝璎珞。或以种种上妙衣服。或以
种种珍膳饮食。或以法服幢幡伞盖。持如是
等种种供具。恭敬尊重供养于佛。
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