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六 第 316c 页
《佛地经论》卷第六
亲光菩萨等造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经曰:又如世界,为诸众生广大受用。如是如
来妙观察智,示现一切诸佛众会雨大法雨,
为令众生受大法乐。
卷六 第 317a 页 T26-0317.png

论曰:
此中显示受用因相。如器世间随有情
业增上力故,阿赖耶识共相种子,变生种种
共相资具,为令有情广大受用。如是如来妙
观察智,助平等智为增上缘,击发镜智相应
净识,现受用身种种众会,威德炽盛雨大法
雨,为令地上诸大菩萨受大法乐,亦助如来
成所作智为增上缘。击发镜智相应净识,现
变化身种种众会,威德炽盛雨正法雨,为令
地前所化有情受用法乐。
经曰:如世界中五趣可得,所谓地狱,饿鬼,傍生,人趣,天趣。如是如来观察智上,无边因果
五趣差别具足显现。
论曰:
此中显示趣差别因相。如世界中随有
情业增上力故,阿赖耶识不共相种,变生种
种五趣因果差别可得。如是如来妙观察智,
五趣因果为境界故,似其五趣因果二相差
别显现,非生五趣。诸阿素洛种类不定,或天
或鬼,或复傍生,故不别说。五趣因者,谓中
有身,以与五趣为方便故。趣是所趣,中有能
趣故非趣摄。就生类别建立四生,是故中
有亦生所摄。有义中有趣方便故,说在趣中。
此言因者,业烦恼等,果即五趣。
经曰:如世界中,欲、色、无色诸界可得。如是如
来观察智上,无边因果三界差别具足显现。
论曰:
此中显示界差别因相。如世界中随有
情业增上力故,阿赖耶识共不共相种子,变
生三界因果差别可得。此中世界通情非情,
谓有情世界及器世界。若不尔者,不应于中
有无色界,以彼唯有定所生色,无业生色、无
卷六 第 317b 页 T26-0317.png

器世界中但有欲色情非情界。有情界中具
有三种,唯有情界以器世界通持有情及非
情界,有情世界唯能任持有情界故。如是如
来妙观察智,三界因果为境界故,似其三界
因果二相差别显现,非生三界因果,同前二
种分别。此中意说,妙观察智普能观察一切
境故,遍似一切诸界趣生,烦恼业等所感
诸行成熟所摄心心法等因果相现。谓诸如
来大圆镜智,增上所生妙观察智,虽无所取
能取执著,远离一切烦恼所知二垢障故,观
察一切因果等事,及能说故,如净圆镜现众
影像,一切境相皆现其中,然无镜智无差别
过。大圆镜智以于一切皆不愚故,虽能显现
一切影像任运转故而无分别。此智能现一
切境相亦有分别,若无分别则不能观因果
等事,及为众会说法断疑。此文定證无漏心
等亦有相分,如来智上五趣三界无边因果
具足现故。有说,如来智明净故,一切境相
虽现其中,而此境相非智所变,不清净故,但
是众生心等所变诸法影像。此不应理,如是
影像若是众生心等所变,云何在佛智上显
现?不可他因生他心相,违正理故。如馀心
相,此亦应尔。然此境相如来无漏心所变现,
如明镜中粪秽影像,虽似不净实非不净。心
及心法缘境法尔。若缘他境,非如钳灯,无动
作故,但如明镜性本净故,变似境相而能缘
虑。若诸境相非心上现,彼虽有力生心心
所,如五根等不名所缘,如馀处说。无分别
卷六 第 317c 页 T26-0317.png

后得俗智虽不离真,有分别故不證真体,但
自变作真相而缘,故不可难。如诸异生心
缘无漏心上所有无漏境相,虽似无漏实是
有漏。此亦应尔,唯识道理决定如是,心所变
相虽相似有而实无体。若不尔者,应有色等
如心心法,不成唯识。若彼实有但不离识名
唯识者,心及心法亦不离彼色等诸相,应名
唯境,便成大过。
经曰:如世界中苏迷卢等,大宝山王显现可
得。如是如来观察智上,诸佛菩萨威神所引,
广大甚深教法可得。
论曰:
此中显示雨大法雨因相。如器世间,由
诸众生业增上力起诸宝山。如是如来妙观
察智,由诸有情感正法业增上力故,起佛菩
萨威神所引深大教法,此教开示诸佛菩萨
自在威神,亦能引发彼威神力,是故说名诸
佛菩萨威神所引。此说如来妙观察智能发
镜智相应识上教法影像,或自能现教法影
像,由此为缘善根成熟所化有情自心变现。
经曰:如世界中,广大甚深不可倾动大海可
得。如是如来观察智上,一切天魔外道异论
所不倾动,甚深法界教法可得。
论曰:
此中显示降伏怨敌因相。如器世间,由
诸众生业增上力起诸大海,不可倾动。如是
如来妙观察智,由诸有情感正法业增上力
故,起法界教不可倾动。法界则是空无相理,
说法界理名法界教。诸外道等皆依诸见,法
界空理对治诸见离诸见趣,是故空教彼不
卷六 第 318a 页 T26-0318.png

山,此法界教法界甚深故喻大海,妙观察智
是能显照一切境因,故能起说一切法教,略
说胜者。是故契经说:「佛世尊名大智日,普能
照了一切法故。」
经曰:又如世界,大小轮山之所围绕。如是如
来妙观察智,不愚一切自相共相之所围绕。
论曰:
此中显示断一切疑因相。如器世界,一
妙高山、七大金山、八大海水、四大洲等,总于
其外有小轮山周匝围绕,如是为一,积数至
千,复总于外有次轮山周匝围绕,名小千界。
如是为一,复数至千,更总于外有次轮山周
匝围绕,名中千界。如是为一,复数至千,总于
其外有大轮山周匝围绕,有大风轮总持其
下,名一三千大千世界。如是名为大小轮山
之所围绕。如是如来妙观察智,遍知一切自
相共相,能断世间一切疑惑。自共相愚,是疑
惑因。知自共相,无此愚故。自无疑惑,能断他
疑。大圆镜智永离二障,不愚一切自相共相
能生此智,摄护此智故名围绕。镜智虽能知
一切法自相共相,无分别故,不能为他说法
断疑。此智能知。有分别故,能为一切说法断
疑。又此智体能知诸法自相共相二种行相
之所围绕,自相行相如小轮山,共相行相如
大轮山,镜智能持如风持下,如来净智现量
所摄。云何能知诸法共相?若共相境现量所
知。云何二量?依二相立。有义二量在散心
位依二相立,不说定位。若在定心缘一切相,
皆现量摄。有义,定心唯缘自相,然由共相
卷六 第 318b 页 T26-0318.png

名知共相,不如是者名知自相。由此道理,
或说真如名空无我诸法共相,或说真如二
空所显非是共相。如实义者,彼《因明论》立自
共相,与此少异。彼说一切法上实义,皆名自
相,以诸法上自相共相各附己体不共他故。
若分别心立一种类,能诠所诠通在诸法,如
缕贯花,名为共相。此要散心分别假立,是比
量境。一切定心离此分别,皆名现量。虽缘诸
法若无常等,亦一一法各别有故,名为自
相。真如虽是共相所显,以是诸法自实性故,
自有相故,亦非共相,不可以其与一切法不
一不异即名共相,自相亦与一切共相不一
异故,是故彼论说诸法上所有实义,皆名自
相。此经不尔,故无相违。
经曰:复次,妙生!成所作智者。
论曰:
成所作智,应知成立如来化身。此复
三种:一者身化;二者语化;三者意化。第一
身化复有三种:一、现神通化;二、现受生化;三、
现业果化。第二语化亦有三种:一、庆慰语化;
二方便语化;三、辩扬语化。第三意化复有四
种:一、决择意化;二、造作意化;三、发起意化;四、
受领意化。成所作智能起如是三业化用,此
化三业即是化身。应知此中以用显体,非此
三业即是智体,但是智上所现相分。成所作
智增上缘力击发镜智相应净识,令现如是
三业化用,自亦能现。当知四智一一能起一
切作用,就强多分说平等智起受用身;成所
作智起变化身;妙观察智观察一切自相共
卷六 第 318c 页 T26-0318.png

诸法影像。如一一根取一切境非无强用,此
亦如是。
此中经文定證三业心心法等皆有
变化,如来智上现此粗相心心法等一切功
德,令诸下位能现了知。若不尔者,二乘异生
云何能知如来所有心心法等功德差别?云
何如来久已成佛,复能现作具贪瞋等种种
化身?馀经亦说化无量类皆令有心,又说化
身亦名有心亦名无心,有依他心无自依心,
故谓化心等依实心,现但实心上相分似有
缘虑等用。如镜中火无别自体,随众缘生如
馀心等。馀处虽说无化心等,以无实用如实
心等。变化色等有实作用,如实色等,故偏说
有。由化心等粗相显现易了知故,乃至猿猴
知如来心,若佛实心,诸大菩萨亦不能了。
经曰:如诸众生勤励身业,由是众生趣求种
种殉利务农勤王等事。如是如来成所作智
勤身化业,由是如来示现种种工巧等处,摧
伏诸伎傲慢众生,以是善巧方便力故,引诸
众生令入圣教成熟解脱。
论曰:
此中显示现神通化化身业相。令心勇
悍故名勤励。于善性中兼取精进,馀但作意,
由此发起勤励身业,就因为名。由此身业,世
间有情作三正事,等者等取其馀杂事。成所
作智精进相应起化身业,由此化业为菩萨
时,示现种种陶师等类工巧等处,此是智上
身业相现,为欲摧伏伎术傲慢,故现斯事
善巧方便,即是悲慧平等运道先现神通,初
令生信故名引生令入圣教。如现神通度迦
卷六 第 319a 页 T26-0319.png

养诸善根故,后令解脱三界恶趣有性无性。
如其次第故名解脱。由教化力,有种性者令
生圣道解脱三界。无种性者,令修世善常
生善趣。念彼善根为说正法,令脱三界,放
光息苦安立善趣。又令彼生闻思修慧次第
三句。又令彼生顺解脱分、顺决择分及生圣
道次第三句。又令彼入见道、修道及无学道
次第三句,如是等释应随相说,后亦如是。
经曰:又如众生受用身业,由是众生受用种
种色等境界。如是如来成所作智受身化业,
由是如来往诸众生种种生处,示同类生而
居尊位,由其示现同类生故,摄伏一切异类
众生,以是善巧方便力故,引诸众生令入圣
教成熟解脱。
论曰:
此中显示现受生化化身业相。世间有
情于诸生处,诸根领纳色等境界,故名受用;
身有运转,故名身业。成所作智一切生处,同
时现生受用境界,谓现化身于天人中一切
生处,示同类生,居刹帝利、婆罗门种,伏诸
下类令得利乐。此亦智上身业相现,或击镜
智、或自显现,馀例应尔。
经曰:又如众生领受身业,由是众生领受所
作善恶业果。如是如来成所作智领身化业,
由是如来示现领受本事本生难修诸行,以
是善巧方便力故,引诸众生令入圣教成熟
解脱。
论曰:
此中显示现业果化化身业相。身即是
业,故名身业。先业果故,果说因名。或身领受
卷六 第 319b 页 T26-0319.png

受先业爱非爱果。成所作智现似化身领受
化业,由此业故示受一切本事本生难修诸
行。先世相应所有馀事,名为本事。先世所受
生类差别,名为本生。如毗湿、饭怛啰等一切
本生事。依此本生先所修行种种苦行,名难
修行。或于今世依变化身,先修苦行后舍彼
行,修处中行方得菩提,名难修行。谓诸众生
计修苦行止恶起善方得菩提,为化彼故先
示同彼修诸苦行,为显非但持戒得净,要由
定慧方得净故,现舍苦行修处中行方得菩
提。有契经说:「如来先世迦叶佛时,作是骂言:
『何处沙门剃须发者?有大菩提无上菩提极
难得故。』由彼恶业,今受如是难行苦果。」此
言亦是为止恶行现化所作。若不尔者,何有
系属一生菩萨,已曾亲事无量如来殖诸善
本,性忆宿命更起如是重语恶行?当知此言
为欲化度,宜闻此言而得度者,令于佛所离
此言故。
经曰:又如众生庆慰语业,由是众生展转谈
论递相庆慰。如是如来成所作智庆语化业,
由是如来宣畅种种随所乐法,文义巧妙,小
智众生初闻尚信,以是善巧方便力故,引诸
众生令入圣教成熟解脱。
论曰:
此中显示庆慰语化化语业相。庆慰
即是喜悦差别,语能生彼,故名庆慰。闻此语
言,展转发生大欢喜故。谓诸有情由发语心
增上力故,各别识上语业相现为增上缘,令
馀识变似语业相,各谓闻他语言生喜。成所
卷六 第 319c 页 T26-0319.png

变,谓闻佛语生欢喜故。随所乐法者,随彼因
力所应乐闻,人天三乘诸差别法。文巧妙者,
字句显美令乐闻故。义巧妙者,理趣分明易
解了故。小智众生初闻尚信者,谓佛言音具
六十德,诸凡愚慧暂时得闻尚生信解,何况
其馀聪悯者慧。成所作智名庆慰者,能现化
语宣说一切巧妙文义,生诸有情欢喜心故,
亦能加被善现等辈,以佛言音宣说甚深难
测量法,如是此智能加被他一切论者,一切
色类乃至虚空,亦能发起化语说法,当知此
事不可思议。
经曰:又如众生方便语业,由是众生展转指
授务专所作,毁恶赞善更相召命。如是如来
成所作智,所起方便语变化业,由是如来立
正学处,毁诸放逸、赞不放逸,又复建立随
信行人、随法行等,以是善巧方便力故,引诸
众生令入圣教成熟解脱。
论曰:
此中显示方便语化化语业相。如诸世
间方便语业更相教示,诸所应作、不应作事,
利益亲友放逸众生加行起作,故名方便。如
是如来由大悲故,为诸有情安立学处,令伏
诸恶、修世间善,安立圣道分位差别,令入正
道出离三界,成所作智能发化语,成办斯事,
谓息诸恶、发起诸善,是此语用。
经曰:又如众生辩扬语业,由是众生展转
开示所不了义,宣讽诸论。如是如来成所作
智辩语化业,由是如来断诸众生无量疑惑,
以是善巧方便力故,引诸众生令入圣教成
卷六 第 320a 页 T26-0320.png

论曰:
此中显示辩扬语化化语业相。成所作
智随诸众生意乐差别现化语业,说种种义
断诸疑惑,谓发一音表一切义,令诸有情随
类获益。如契经言:「佛以一音演说诸法,众生
随类各得开解,或有怖畏,或有欢喜,或生厌
离,或复断疑。」此是如来本愿所引不思议力
所发化语,一音能断一切众疑,若作化身亦
令众生一质异见利乐事成。
经曰:又如众生决择意业,由是众生决择
可作及不可作。如是如来成所作智决意
化业,由是如来决择众生八万四千心行差
别,以是善巧方便力故,引诸众生令入圣教
成熟解脱。
论曰:此中显示决择意化化意业相。成所作
智相应意业能起化故,名化意业。此能决择
所化众生八万四千心行差别,或复此智相
分中现变化意业似,能决择众生八万四千
心行,令彼了知得胜义利。云何八万四千
心行?谓诸有情八万四千诸垢尘劳心行差
别,此能障碍八万四千波罗蜜多、陀罗尼门、
三摩地等,如《贤劫经》广说其相,所谓最初修
习行法波罗蜜多,乃至最后分布佛体波
罗蜜多,三百五十一一皆具六到彼岸。如是
总有二千一百,对治贪瞋痴及等分有情心
行八千四百,除四大种及六无义所生过失,
十转合数八万四千。修习此故复得成就八
万四千陀罗尼门、三摩地等,此犹略说广则
无量。
卷六 第 320b 页 T26-0320.png

经曰:又如众生造作意业,由是众生造作种
种诸所起业。如是如来成所作智造意化业,
由是如来观诸众生所行之行,行与不行、若
得若失,为令取舍造作对治,以是善巧方便
力故,引诸众生令入圣教成熟解脱。
论曰:
此中显示造作意化化意业相。随所观
察一切有情所行之行,若诸恶行,不行有得、
行即有失;若诸善行,行即有得、不行有失。
如是观察为欲令彼取得舍失,于德造作
任持对治,于失造作远离对治。成所作智
相应意业能起化故,名化意业。虽诸如来于
一切事无有功用,而令众生心等变现似有
造作,故名造作。或复此智相分中现变化意
业,似能观察一切有情诸行得失,令彼了知
得胜义利。
经曰:又如众生发起意业,由是众生发起诸
业。如是如来成所作智发意化业,由是如来
为欲宣说彼对治故,显彼所乐名句字身,以
是善巧方便力故,引诸众生令入圣教成熟
解脱。
论曰:
此中显示发起意化化意业相。成所作
智相应意业,能发身语二种业故,就用说名
发起意业。或此意业由智发起,是故说名发
起意业,能起化故,或智相分现似彼故。此
化意业为欲宣说彼对治者,为说有情诸行
对治,此所说法名句字身以为自性,是故显
示名句字身。如来随彼有情所乐说名身等,
令起爱乐发生对治,是则如来成所作智相
分中现变化意业发名身等,宣说有情诸行
卷六 第 320c 页 T26-0320.png

法。深生爱乐发起对治,是故说名发起意业。
经曰:又如众生受领意业,由是众生受领苦
乐。如是如来成所作智受意化业,由是如来
于定不定反问置记,为记别故,随其所应受领
去来现在等义,以是善巧方便力故,引诸众
生令入圣教成熟解脱。
论曰:
此中显示受领意化化意业相。受相应
思能动其心令受苦乐,是故说名受领意业。
成所作智受相应思能起化故,名化意业。成
相分中现化意业,名化意业。于四记问为记
别故,随其所应如实了知一切问已,领三世
等无量法义如实了知,一一自体如实知已,
随其所应一一记别无有颠倒。
言四记者:一、
一向记;二、分别记;三、反问记;四、默置记。一
向记者,如有问言:「一切生者决定灭耶?佛法
僧宝良福田耶?」如是等问应一向记,此义决
定。分别记者,如有问言:「一切灭者定更生
耶?佛法僧宝唯有一耶?」如是等问应分别记,
此义不定。反问记者,如有问言:「菩萨十地
为上为下?佛法僧宝为胜为劣?」如是等问应
反问记,汝望何问?默置记者,如有问言:「实
有性我为善为恶,石女儿色为黑为白?」如是
等问应默置记,不应记故,长戏论故。
应知此中身语化业,或自身相应,或他身相
应,或不相应;意化业唯自他相应。由此即释
三种神变,谓神通、教诫、记说神变。此佛化业
于一切种恒时随逐不可思议,作用数量国
土差别不思议故,利有情用无休息转不思
卷六 第 321a 页 T26-0321.png

先,说名第一方便善巧。是故契经说:「佛世尊
名大智药,能除一切烦恼病故。」
经曰:尔时,妙生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为
独如来于净法界受用和合一味事智?而诸
菩萨亦能如是?」佛告妙生:「菩萨亦能受用和
合一味事智。」
论曰:
今依受用和合一味事智为问。前辩佛
地但说如来清净法界体唯一味,佛镜智等
于中受用和合一味无动无作。妙生菩萨意
疑此事,为唯如来?亦通菩萨?故作此问。或前
但说有五种法摄大觉地,清净法界体唯一
味,镜智依此缘此而生无分别故,亦唯一相。
平等性智通缘真如离二分别,亦唯一相。其
馀二智为饶益他,亦依真如无异分别,亦唯
一相。如是唯佛受用和合一味事智,应不通
馀,为欲审定故作此问。此中既言,于净法界
受用和合一味事智,證知于馀无有受用和
合一味智。能受用、所应受用和合一味真如
境界,故名受用。共同一事,故名为和。虽同一
事或复离别,为显于中常不离别,故复言合。
所缘能缘平等平等,毕竟和合不离别故。味
者坚实,即所受用所缘法界真如一味。事谓
事用,智者即是能受用智。正取镜智、平等性
智,兼取馀二,多缘真故。或一味者,能受用
智无分别故。事者是果,缘净法界而生起故。
或能受用即是舍受,无苦无乐平等一类,故
名一味。事者果也,即此相应圆镜智等,由彼
力生故名彼果。或是行舍无功用相,于一切
卷六 第 321b 页 T26-0321.png

领受己体,故名受用,自他二种分别无故,说
名一味,事者果也,从众因缘,远离二想恒
时转故。
菩萨亦能等者,此中意说,受用和
合一味事智非独如来,若诸菩萨亦能如是。
云何但言有五种法摄大觉地?此中意说,佛
地唯是五法所摄,不说五法唯摄佛地,亦能
摄诸菩萨地故。
经曰:妙生菩萨复白佛言:「何等菩萨受用和
合一味事智?」佛告妙生:「證得无生法忍菩萨。
由彼菩萨无生法中,得忍解时对治二想,由
遣自他二种想故,得平等心。从此已上彼诸
菩萨,自他异想不复现前,受用和合一味事
智。」
论曰:
为显示得大乘无生法忍菩萨,或住功
用有加行道菩萨,未有受用和合一味事智,
故复问言:「何等菩萨受用和合一味事智?」證
得无生法忍菩萨,谓从初地已上菩萨,證得
二空所显真如,观一切法遍计所执本性无生
亦无有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受用和合一
味事智。非如二乘见道现观,但證生空所显
真如,未證法空所显真理,未能现观诸法平
等受用和合一味事智。地前菩萨亦未能證,
未见真如,和合一味平等性智未现行故。有
义,初地已上菩萨复有三种:一、初发心,谓在
初地,已入见道正性离生,真无漏心创现行
故;二、已修行,谓上六地,已得修道,进修行
故;三、不退转,谓上三地,修道已满,离诸功
用无加行道任运现前,一切烦恼毕竟不起,
卷六 第 321c 页 T26-0321.png

一切法本来无生今亦不起,得上品忍一向
清净,恒起无漏任运而转,由得此故说名證
得无生法忍。如契经言:「八地已上诸菩萨众,
离法想故无我我所,观一切法非常无常,无
生无起、自他平等。」乃至广说。由得任运二
想对治,于一切处得平等心。从此已上离二
想故,离诸功用及加行故,一向无漏极清净
故,无分别智已得自在任运转故,方得说名
受用和合一味事智。初地菩萨虽已證得自
他平等,而有功用加行作意,未清净故而未
建立。
经曰:妙生菩萨复白佛言:「唯愿如来,广说
譬喻,令诸菩萨悟甚深义,随所化缘广宣流
布,令诸众生闻已疾悟无生法忍。」
论曰:
妙生菩萨为令上义因譬喻门明了易
见,诸菩萨等闻是法已悟甚深义悟无生忍,
故复请问。
经曰:佛告妙生:「譬如三十三天未入杂林,终
不能于若事若受无我我所和合受用。若入
杂林,即无分别随意受用。由此杂林有如是
德,能令诸天入此林者,天诸果报若事若受,
无所思惟和合受用。如是菩萨若未證得无
生法忍,终不能得平等之心、平等之舍,乃与
一切声闻独觉无有差别,有二想故,彼不能
住受用和合一味事智。若已證得无生法忍,
遣二想故得平等心,遂与声闻独觉差别,由
平等心而能住舍受用和合一味事智。」
论曰:
三十三天有一杂林,诸天和合福力所
卷六 第 322a 页 T26-0322.png

胜劣有异,有我我所差别受用。若在此林,若
事若受都无胜劣,皆同上妙无我我所,和合
受用能令平等,和合受用故名杂林。此由诸
天各修平等和合福业增上力故,令彼诸天
阿赖耶识变现此林,同处同时同一相状。由
此杂林增上力故,令彼转识亦同变现,虽各
受用而谓无别。如是地前菩萨、二乘,未證二
空所显真如无生法忍,有见道断差别执故,
未离自他差别二想,未得无漏平等性智相
应之心平等受舍,或复行舍,故不能住受用
和合一味事智。有义,七地已下菩萨,犹有功
用有加行道,犹有微细烦恼现行,未清净故,
未得任运无生法忍、妙观察智相应平等,若
心若舍,故不能住受用和合一味事智。
经曰:「复次,妙生!譬如种种大小众流未入大
海,各别所依异水少水,水有增减,随其水业
所作各异,少分依持水族生命。若入大海
无别所依,水无差别、水无限量、水无增减、
所作业一,广大依持水族生命。如是菩萨若
未證入如来清净法界大海,各别所依异智
少智智有增减,随其智业所作各异,少分众
生成熟善根之所依止。若已證入如来清净
法界大海,无别所依,智无差别、智无限量、
智无增减,受用和合一味事智,无量众生成
熟善根之所依止。」
论曰:
大众流者,谓殑伽等四种大河。小众流
者,谓馀小河。未入大海各别所依者,种种地
方为所依故。异水者,清浊灰美,水差别故。少
卷六 第 322b 页 T26-0322.png

别故。随其水业所作各异者,种种气味势力
成熟有差别故。少分依持水族生命者,少数
少量水族有情所依持故。若入大海无别所
依等者,与前所说一切相违,应知其相。广大
依持者,此依数广量大而说。如是菩萨未證
如来法界大海者,未證诸佛清净法界。各别
所依者,别别如来为所依故。异智者,各别胜
解所修成故。少智者,望佛智故。智有增减
者,诸地相望有胜劣故,及定相望有胜劣故。
随其智业所作各异者,诸菩萨定数量别故,
所作各异,随诸菩萨胜解势力,缘有情界能
有所作。过此不转,是故各异。少分众生等
者,少数少量成熟善根所依止故,由诸菩萨
增上力故,随分令他善根成熟。诸菩萨定望
如来定,数量少故,化诸有情利乐亦少。若
證如来法界大海者,已證诸佛清净法界。无
别所依者,清净真如为所依故,无漏界中不
可建立诸佛有异,何况菩萨。智无差别者,圆
镜智等皆相似故,无有自他分别异故。智无
限量者,了达无边所知境故。智无增减者,等
清净故,遍知境界无少多故。受用和合一味
事智者,平等智等一切所作皆相似故。无量
众生等者,若数若量皆无量故,福德智慧无
尽资粮皆平等故。由得法身,穷生死际一切
有情成熟善根所依止故。
前后二喻有差别者,有义,前喻说诸菩萨未入
已入或欢喜地或不动地;后大海喻,说诸菩
萨未入已入或不动地或如来地。有义,二喻
卷六 第 322c 页 T26-0322.png

德稠密喻如杂林,后说菩萨功德无尽喻如
大海。
《佛地经论》卷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