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五
卷五 第 312a 页

《佛地经论》卷第五

亲光菩萨等造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经曰:又如圆镜周莹其面,于一切处为诸影
像遍起依缘。如是如来大圆镜智,不断无量
众行善莹,为诸智影遍起依缘,谓声闻乘诸
智影像,独一觉乘诸智影像,无上大乘诸智
影像,为欲令诸声闻乘人依声闻乘而出离
故,独一觉人依独觉乘而出离故,大乘之人
依无上乘而出离故。

论曰:

云何一智于一切时,能生三乘一切智
等诸法影像?释此难言,又如圆镜周莹面等。
如世圆镜为遍于中现其面等一切影像,种
种加行周莹其面前后两边,于一切处普能
为缘现一切影。镜智亦尔,一切如来为菩萨
时,虽有种性而为障覆未能现起,为遍于
中生起三乘一切智等诸法影故,精勤修习
不断无量众行善莹,金刚喻定现在前时,离
一切障清净圆满,遍能生起三乘智等一切
影像。不断,就方,无分限故无量,就时,无量时
故。此言因位遍一切处,于无量时勤修众行,
除障善莹大圆镜智,能生三乘智等影像。又
即镜智遍处恒时离诸垢秽,种种行德圆满
庄严极圆净故,一切处时能起诸影。如说殊
胜金刚喻定断一切障,證得如来大圆镜智,
种种功德圆满庄严,于一切处及无量时能
起三乘一切影像。此中意说,各别善根成熟
卷五 第 312b 页 T26-0312.png
差别胜道生时,大圆镜智或近或远,随其所
应为作强缘,决定种性各依自乘而得出离,
不定种性或依大乘或依馀乘而得出离。言
出离者,即是涅槃。诸三乘人用自种性以为
因缘,如来镜智为增上缘,精勤方便修集资
粮引生圣道,除烦恼障及所知障,随其所应
各證涅槃。决定种性声闻独觉住无学位,乐
寂灭故发业润生,诸烦恼障永灭除故,先业
烦恼所感身心,任运灭已更不受生,无所依
故。一切有漏无漏有为诸行种子,皆随断灭,
唯有转依无戏论相离垢真如清净法界解
脱身在,名无馀依般涅槃界,常住安乐究竟
寂灭,不堕众数不可思议。同诸如来,但无有
为无漏功德所庄严故,无有更起利益安乐有
情事故。不同如来,不定种性声闻独觉住无
学位,虽无烦恼乐菩提故,由定愿力留身相
续修大乘行,乃至获得金刚喻定,一切障灭
證佛三身。虽有有为无漏功德,而无有漏身
心在故,證无馀依大涅槃界。依谓三界有漏
身心。若诸菩萨断二障尽得佛果时,即得说
名證无馀依大涅槃界。是故二乘先入有馀
依涅槃界,后入无馀依涅槃界。菩萨初證如
来地时,顿證二种大涅槃界,一切有漏身心
尽故,名无馀依。犹有变化似有漏相身心在
故,名有馀依。悲智无断所證得故,亦名无
住大涅槃界。涅槃即是真如体上障永灭义,
由无漏慧简择谛理,断诸杂染而證得故。亦
名择灭,如是择灭于真如上假施设有,无别
实物。至究竟位说名涅槃,无所趣故,无臭秽
卷五 第 312c 页 T26-0312.png
故,离编织故,离稠林故,名为涅槃。声闻独
觉有所知障习气未灭,云何證得究竟涅槃?
所知障习是无知故,非染污故,障菩提果不
障涅槃,非烦恼故,不能润生。若无愿力回
心趣大至无学位,尽其寿量必永寂灭。

经曰:如圆镜中大影可得,所谓大地大山大
树大宫舍影,而是圆镜不等彼量。如是如来
圆镜智上,从极喜地乃至佛地智影可得,及
与一切世出世法智影可得,而圆镜智非彼
分量。

论曰:

若圆镜智能起智影,应同彼量差别可
得。释此难言,如圆镜中大影可得,谓大地
等。如世圆镜,虽能为缘起地等影,而是圆镜
不等彼量,一小镜中众多山等大影可得,一
大镜中众多石等小影可得,虽有形碍而不同
影大小数量。镜智亦尔,虽起诸地世出世间
诸智影像无形碍故,而不同彼一切智影大
小数量,由是因缘诸佛镜智名大智藏,世出
世间智根本故,如说世尊成大智藏镜智,能
生一切智故。应知此中以智名说一切功德,由
是镜智相应净识具足一切自利利他功德
种子,能为因缘生自身中智等影像,为增上
缘生他身中智等影像。由此镜智能变现身
生智说法,展转生他智等影故,或悲愿力熏
修所成,任运为他智等善法增上缘故,令他
身中智等善法易得生长。是故经言:「一切众
生所有善法及殊胜果,皆是如来慈悲愿力
增上所起。」

经曰:又如圆镜,非处障质影像起缘。如是如
卷五 第 313a 页 T26-0313.png
来大圆镜智,非恶友摄闻不正法障碍众生
智影起缘,彼非器故。

论曰:

若圆镜智为令三乘得出离故生诸智
影,又悲愿力熏修所成为增上缘,生世出世
诸智影者,云何世间诸外道等正智不生?能
生因缘常和合故,诸外道等应无颠倒。释此
难言,又如圆镜非处障质影像缘等,如世圆
镜虽能为缘现诸影像,而非处在壁障等质
影像起缘。如来镜智亦复如是,虽能为缘生
智影像,而非处在恶知识摄、爱乐听闻邪法
障者智影生缘,以彼非是可加被器、闻正法
器。是故外道,圣道不生常怀颠倒,善法种子
被损伏故,恶法种子遇生缘故。一切众生无
始时来,习善时少造恶时多,是故善法虽遇
强缘亦难生长,恶法虽遇少小外缘则便炽
盛。

经曰:又如圆镜,非处闇质影像起缘。如是如
来大圆镜智,非处乐恶愚昧众生智影起缘,
彼非器故。

论曰:

如外缘障智影不生,如是内缘宿习乐
恶无明闇障智影不起。诸乐恶者,虽贪瞋等
一切烦恼悉皆炽盛,而痴偏重,以不了知善
恶因果胜劣事故。世间现有诸佛正法,利益
安乐一切众生,三宝良田生长一切世出世
间无量福聚,不欲听受不乐归依,而反听受
无利无乐外道邪法,归依生长能感众苦,无
量恶业种种邪神,岂非无明痴闇障力?是故
障善无明最重,当勤修习智慧光明,无明重
者非善器故。
卷五 第 313b 页 T26-0313.png

经曰:又如圆镜,非处远质影像起缘。如是如
来大圆镜智,非处不净感匮法业不信众生
智影起缘,彼非器故。

论曰:

如是内外二缘障力智影不生:一由先
世感匮法业,令于多时不闻正法,谓于前生
诽毁正法,由此业障经无量劫不闻佛法,即
此不闻诸佛正法,是彼业果障彼智影令不
得生不闻正法。其体是无,云何得名谤正法
果?云何能障可生智影?不即说彼不闻正法
为果为障,然说由彼感匮法业,所得不能听
受正法、不具根等愚钝身心为果为障。二由
不信,谓无种性无涅槃法,不乐涅槃,无有出
世圣道种子,于證真如有毕竟障,闻出世法
都不信受,毕竟不得三乘涅槃。如是一切身
心相续不清净故,非圣法器,暂时毕竟不生
出世功德智影,如浊秽水不能发生月等影
像。镜智亦尔,于彼不能生智影像。

如是略说大圆镜智有九种相,胜所馀智,谓
训词相、无分别相、障清净相、依止因缘生
智影相、无有我所无摄受相、不忘一切所知
境相、遍处恒时生智影相、能生一切智根本
相、于非法器不能生相。此有三种非圣法器:
一者、亲近不善知识闻不正法,暂时有障非
圣法器;二者、烦恼痴障所障非圣法器;三者、
极重业障所障,及无出世圣道种子,久时毕
竟非圣法器。如是三种总名第九于非法器
不能生相。

经曰:复次,妙生!平等性智者,由十种相圆满
成就。
卷五 第 313c 页 T26-0313.png

论曰:

平等性智由十种相圆满成就,应知即
是十地修果,一一地中略说各證一平等性,
修习圆满成就佛地平等性智,是故说言,平
等性智由十种相圆满成就。若广说者,一一
地中各證无量平等法性,修习圆满成就佛
地平等性智。

经曰:證得诸相增上喜爱,平等法性圆满成
故。

论曰:

诸相者,谓诸大士相及诸随好,相差别
故,皆名为相。如是诸相,远离遍计所执自性,
说名平等。故契经言:「诸大士相,如来即说以
为非相,是故说名诸大士相。」增上者,谓富贵
自在,色等诸蕴,各别皆非富贵自在,和合亦
非富贵自在,即别性故,诸法合时不舍自性,
离此无实补特伽罗。是故一切富贵自在,远
离遍计所执自性,说名平等。故契经言:「世尊!
我今解了一切以无我故无贫无富。」喜爱者,
谓所有喜爱。由遍计力,于顺彼法发生欢喜,
于违彼法发生忧戚。遍计所执诸法无故,于
彼一切遍计所执喜爱亦无,说名平等。达解
如是所说诸相增上喜爱平等法性,故名證
得。初地菩萨最初證得,后后地中渐渐方便
修令增长,最后佛地圆满成就,从此已后更
无增长。由此證得圆满成故,平等性智圆满
成就。应知此中圆满成故,于第三处说第五
转,一切应说由圆满成,义类相似言词便故
作如是说。

经曰:證得一切领受缘起,平等法性圆满成
卷五 第 314a 页 T26-0314.png
故。

论曰:

缘起有二:谓内及外。内缘起者,谓无明
等十二有支。外缘起者,谓种芽等一切外物。
内者应以杂染清净二分行相顺逆观察;外
者应以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行相观察,
谓种等有故、种等生故,芽等得有、芽等得生。
此二缘起一切皆由因有故果有、因生故果
生。无作用义是缘起义,空无我义、无补特伽
罗义是缘起义。如是等义缘起自相,是所领
受,故名领受。或假有情能领受故,名为领受。
缘起诸法是所领受,如是一切领受缘起,无
作用故、空无我故、无补特伽罗故,远离遍
计所执自性,说名平等。达解如是所说一切
领受缘起平等法性,故名證得。由此證得,如
前修习圆满成故,平等性智圆满成就。如是
缘起平等法性,即一切法平等法性。如说梵
志一切法性即是缘生缘起法性,悟解此故
名为菩提。如佛所见,一切法性如此,即是缘
起法性。又契经言:「不见少法离缘起性,此
中缘起平等法性名缘起性。」依此密意说如
是言,若见缘起即见法性,若见法性即见诸
佛,缘起实性即胜义法、胜义佛故。平等法
性于一切处皆无差别,故作是说。

经曰:證得远离异相非相,平等法性圆满成
故。

论曰:

色等诸法变坏等相不相似故,名为异
相。远离如是各别异相,即是共相。如是共相
以何为相?非相为相。如契经言:「一切法性
卷五 第 314b 页 T26-0314.png
唯有一相,所谓非相。」非相即是平等法性。
达解如是遍计所执一切法性,毕竟永无平
等法性。故名證得。由此證得,如前修习圆满
成故,平等性智圆满成就。复有义者,远离
异相即无有相,远离非相即无无相,无有无
无名平等性,馀如前说。

经曰:弘济大慈,平等法性圆满成故。

论曰:

慈有三种:一有情缘;二者法缘;三者
无缘。初发心位诸菩萨等,多分修习有情缘
慈,多是有漏,以世俗有为境界故。修正行
位诸菩萨等,多分修习法缘之慈,亦多有漏,
大乘教法为境界故。得无生忍诸菩萨等,多
分修习无缘之慈,虽有所缘,缘法界故。譬如
眼等异熟诸法,无有分别、不作加行任运转
故,说名无缘平等性智相应大慈。或有义
者,唯缘法界,所缘分别永无有故,不缘有情
及诸法故,名无缘慈。复有义者,亦缘诸法。
如实义者,亦缘有情但无分别,平等行相了
知一切假立有情性平等故,缘生等法性平
等故,无我真如性平等故,名平等智。此智相
应就所缘境得具三慈,但无分别平等行故,
说名无缘。如来地中平等性智相应大慈,众
相成满恒常现行,如来既有无缘大慈,馀二
不说自然成就。如来由此三种慈故,平等救
济一切有情,非但于彼少分与乐,普于一切
有情诸法无我真如平等性转,恒常现行救
度一切,故名大慈。非如声闻及异生等,暂时
少分与乐行转,不能救度一切有情。以胜一
卷五 第 314c 页 T26-0314.png
切声闻等故,救度一切诸有情故,长时积集
福慧资粮所成满故,说名弘济。如是所说弘
济大慈,遍一切处无差别转,故名平等,即此
平等说名法性。或即所说弘济大慈平等法
性为所缘故,就境说名平等法性。由此大
慈,如前修习圆满成故,平等性智圆满成就。

经曰:无待大悲,平等法性圆满成故。

论曰:

声闻等悲不能拔济一切有情,唯缘欲
界少分行相暂时而转。如来大悲普能拔济
一切有情,通缘三界遍满行相恒时而转。言
无待者,无所观待恒救不舍,谓无所待,随其
所应拔济三苦,所苦有情恒转不舍,犹如长
者怜爱一子。于诸有情平等而转,以有情界
无边际故。成熟有情时无暂废,成熟有情曾
不过时,如来常与大悲相应,不可说言暂起
暂转。如经言:「善男子!不应说言诸佛世尊
所有大悲,于诸有情暂起暂转。何以故?恒常
转故。诸佛世尊乃至大悲无根未立,终不證
得无上菩提。如来證得大菩提已,恒作是念:
『我当安立一切有情诸善根本。若有未悟一切
法者,我当开悟。』如来如是于诸有情常起大
悲。」乃至广说。如契经说:「如来昼夜恒于六
时观察世间。」云何今言大悲恒转?此说作用
六时相续恒无间断,故不相违。大慈大悲,无
瞋不害无痴善根以为自性,与乐拔苦行相
有异,俱有三种有情缘等。慈是无瞋、悲是不
害,慈缘无乐欲与其乐,悲缘有苦欲拔其苦,
无待大悲无差别转,故名平等,此即法性或
卷五 第 315a 页 T26-0315.png
缘平等法性为境。由此大悲,如前修习圆满
成故,平等性智圆满成就。

经曰:随诸众生所乐示现,平等法性圆满成
故。

论曰:

随诸有情乐见如来色身差别,如来示
现如是色身。如来虽居无戏论位,由平等智
增上力故,大圆镜智相应净识,现琉璃等微
妙色身,令诸有情善根成熟,自心变似如
是身根,谓自心外见如来身。如契经言:「由
诸如来慈善根力有所示现,令天人等自心
变异见如来身,如金色等。」又如经言:「若所应
化无量有情,宜见琉璃末尼宝色,如来即能
无碍示现种种琉璃末尼宝色,令彼自心亦
如是变。」乃至广说。如是示现一切如来形相
平等,如是平等即是法性,是故说名平等法
性。谓诸如来随同所化有情乐见色身形相,
即各示现同处同时同类形相,令彼自心如
是变现,作利乐事。如诸有情阿赖耶识共相
种熟,各各变现世界等相,同处相似不相妨
碍。此亦如是。如色身相,馀事亦尔。由此示现,
如前修习圆满成故,平等性智圆满成就。

经曰:一切众生敬受所说,平等法性圆满成
故。

论曰:

若有如是种类语业,能令有情善根成
熟,闻生欢喜得净信乐,如来便现如是语业
令彼得闻。如来虽无戏论分别,由悲愿力如
是示现,所化有情自胜解力如是变异,谓自
心外闻佛音声。如来所出一切语言称机宜
故,诸人天等皆无违逆,故名敬受。若不称机
卷五 第 315b 页 T26-0315.png
则不示现,故说诸佛语不唐捐。虽有众生不
顺佛语,此是化作或当有益,后必信受。就总
为语,故言一切敬受所说,如是语言,由前道
理诸佛同现,故名平等。如是平等即名法性。
由此示现,如前修习圆满成故,平等性智圆
满成就。

经曰:世间寂静皆同一味,平等法性圆满成故。

论曰:

有漏五蕴说名世间,念念对治二种坏
故,即彼息灭名为寂静。由此于此而寂静故,
即是圣道及以涅槃依他起性,世间寂静同
归真如,圆成实性故名一味。又世间者,遍计
所执,此本性无说名寂静,如是寂静所显真
如无差别故,名为一味,此即名为平等法性。
由此一味,如前修习圆满成故,平等性智圆
满成就。

经曰:世间诸法苦乐一味,平等法性圆满成
故。

论曰:

世间诸法略有八种:一、利;二、衰;三、毁;四、
誉;五、称;六、讥。七、苦;八、乐。得可意事名利,失
可意事名衰,不现诽拨名毁,不现赞美名誉,
现前赞美名称,现前诽拨名讥,逼恼身心名
苦,适悦身心名乐。如是八种总有二品:四违
名苦、四顺名乐,生欣戚故。或复此中略说
最后苦乐一对,圣者居中恒常一味,得利不
高、遇衰不下,如是乃至乐而无爱、苦而无恚。
如契经言:「圣处世间平等一味犹如虚空,凡
愚在世计有差别。由彼远离遍计所执,世间
八法于一切处皆同一味。」即此说名平等法
性。由此一味,如前修习圆满成故,平等性智
卷五 第 315c 页 T26-0315.png
圆满成就。

经曰:修殖无量功德究竟,平等法性圆满
成故。

论曰:

功德即是菩提分等诸功德法。熏种长
养成熟解脱,说名修殖。平等性智虽无分别,
由佛菩萨智增上力如如意珠,令异身中功
德生长成熟解脱。言究竟者,能得三乘般涅
槃故。既令解脱,令得世乐不说自成。如是智
名平等法性,远离遍计所执性故。或诸菩萨
修殖无量菩提分等殊胜功德,乃至究竟,
即此名为平等法性。由此功德,如前修习圆
满成故,平等性智圆满成就。

经曰:复次,妙生!妙观察智者。

论曰:

依十种因,应知分别妙观察智。十种因
者:一、建立因;二、生起因;三、欢喜因;四、分别
因;五、受用因;六、趣差别因;七、界差别因;八、
雨大法雨因;九、降伏怨敌因;十、断一切疑因。

经曰:譬如世界持众生界。如是如来妙观察
智,任持一切陀罗尼门、三摩地门,无碍辩说
诸佛妙法。

论曰:

此中显示建立因相。譬如世界持众生
界者,如诸有情自心所变下风轮等诸世界
相,能持自心所变眼等诸有情界。如是如来
妙观察智,能持一切陀罗尼门,广说乃至诸
佛妙法,与彼相应及能引故。陀罗尼者,增上
念慧,能总任持无量佛法令不忘失,于一法
中持一切法,于一文中持一切文,于一义中
持一切义,摄藏无量诸功德故,名无尽藏。此
陀罗尼略有四种:一、法陀罗尼;二、义陀罗尼;
卷五 第 316a 页 T26-0316.png
三、咒陀罗尼;四、能得菩萨忍陀罗尼。如瑜伽
论广说其相。云何唯于一法等中普能任
持一切法等?谓佛菩萨增上念慧不思议力,
自心相分一法相中现一切法,文义亦尔。又
能示现无量无尽功德法门,见分自体亦具
无边胜功能故,任持一切令不忘失,如是念
慧不思议力,名陀罗尼。三摩地者,谓增上定,
即健行等诸三摩地,能胜一切世出世间诸
三摩地,馀不能胜,故名健行。又佛菩萨健士
所行,故名健行。唯第十地菩萨及佛得此定
故。馀三摩地。随经所说应释其名。即陀罗尼
及三摩地俱说名门,如空无愿无相三门,以
能通生无量同类异类德故。无碍辩说即四
无碍:法、义、词、辩,由此四种能为众生辩说妙
法,故名辩说。诸佛妙法即是如来力无畏等
无量佛法、一切之言、一一应说,妙观察智转
意识得作用宽广,故能任持一切功德。此智
相应第六意识,普与一切功德相应,及能引
发诸功德故,说能任持。

经曰:又如世界,是诸众生顿起一切种种无
量相识因缘。如是如来妙观察智,能为顿起
一切所知无碍妙智种种无量相识因缘。

论曰:

此中显示生起因相,妙观察智能作顿
起一切所知相识因故。世界即是诸器世间。
如器世间能为众生种种地上无量空中相识
生因。如是如来妙观察智,一时顿于一切境
界,犹如虚空能了无碍,能为一切种种世间、
无量出世所缘境界相识生因。此义意言,一
切如来妙观察智,能顿了知一切境界,似所
卷五 第 316b 页 T26-0316.png
知境有众多相,如彩画色有种种相,见分智
体能为如是相识生因。此能现彼说为生因,
非亲生因,从种生故。此即缘因说名因缘,由
见起相或体起用,虽无异体,由不一故亦得
为因。如从相分生见分等,此亦如是。

经曰:又如世界,种种可玩园林池等之所庄
严,甚可爱乐。如是如来妙观察智,种种可玩
波罗蜜多、菩提分法、十力、无畏、不共佛法之所
庄严,甚可爱乐。

论曰:

此中显示欢喜因相。如器世间种种可
玩园林池等,绮饰间列威光炽盛,令诸有情
欢喜爱乐。如是如来妙观察智,种种可玩波
罗蜜多、菩提分等,绮饰间列威光炽盛,令诸
菩萨欢喜爱乐。波罗蜜多略有六种,谓布施
等。或开为十,更足方便、善巧等四。或复开为
八万四千,如经广说。若别分别,其数无量。菩
提分法略三十七,广亦无量。言十力者,谓处
非处智力等,如来身中慧根所摄,及具知
根。言无畏者,谓四无畏,五根所摄,及具知根
即信等五。不共佛法有十八种。如经广说。如
是功德多分此智所摄、相应及能引发,是故
一切庄严此智。

经曰:又如世界,洲渚、日月、四天王天、三十三
天,及夜摩天、睹史多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
天、梵身天等,妙饰间列。如是如来妙观察
智,世及出世衰盛因果,声闻、独觉、菩萨圆證
无馀观察妙饰间列。

论曰:

此中显示分别因相。如器世间无量洲
等,妙饰间列不相杂乱。洲谓四大洲,则赡部
卷五 第 316c 页 T26-0316.png
洲等。渚谓八小渚,则遮末啰等。略举日月,
摄诸星宿。四天王天,谓妙高山第四层级,四
面各住。三十三天,谓此山顶四面各有八大
天王,帝释居中故有此数。夜摩天者,谓此天
中随时受乐,故名时分。睹史多天,后身菩萨
于中教化,多修喜足,故名喜足。乐变化天,
乐自变化,作诸乐具以自娱乐。他化自在,乐
令他化作诸乐具,显己自在。梵身天者,离欲
寂静,故名为梵,身者众也,等者等取此上
诸天。如是如来妙观察智,普能观察世及出
世衰盛因果、三乘圆證,妙饰间列不相杂乱。
恶趣因果名世间衰,善趣因果名世间盛。又
世间坏及世间成,如其次第名为衰盛。又损
减名衰,增长名盛。二乘因果名出世衰,大
乘因果名出世盛。又退名衰,进名为盛。言圆
證者,即是果位,前三乘名显其因位。又圆證
者,唯说佛果。妙观察智观此诸法法相异
故,智如其境行相不杂分明显现,是故说名
妙饰间列。
《佛地经论》卷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