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总括群经录上之八¶
总括群经录上之八¶ 第 552c 页


开元释教录卷第八

庚午岁西崇福寺沙门智升

** 总括群经录上之八

*** 大唐李氏都长安

自高祖神尧皇帝武德元
年岁次戊寅。至开元神武皇帝开元十八年
庚午之岁。兼天后代凡经一百一十三载。传
译缁素已有三十七人。所出经律论及传录
等。总三百一部二千一百七十卷(于中二百八十一部二千一百
四十三卷见在一十部二十七卷访本未获)。


* (大唐)沙门波罗颇迦罗蜜多罗三部三十八卷经论
* 沙门释法琳一部一十卷集论
* 沙门释玄奘七十六部(一千三百四十七卷经律论记传)
* 沙门释道宣八部(八十一卷谱录传集)
* 沙门释玄应一部二十五卷经音义
* 沙门释靖迈一部四卷图记
* 沙门释智通四部五卷经
* 沙门伽梵达摩一部一卷经
* 沙门阿地瞿多一部一十二卷经
* 沙门释玄恽一部二十卷经集
* 沙门释彦悰一部六卷集议
* 沙门那提三部三卷经
* 沙门若那跋陀罗一部二卷经
* 沙门地婆诃罗一十八部三十四卷经论
总括群经录上之八¶ 第 553a 页 T55-0553.png
* 清信士杜行顗一部一卷经
* 沙门释复礼一部二卷集论
* 沙门释慧立一部一十一卷集传
* 沙门释怀素四部八卷戒本羯磨
* 沙门佛陀多罗一部一卷经
* 沙门佛陀波利一部一卷经
* 沙门提云般若六部七卷经论
* 沙门释慧智一部一卷赞颂
* 沙门释明佺一部一十五卷目录
* 沙门实叉难陀一十九部一百七卷经
* 婆罗门李无谄一部一卷经
* 沙门弥陀山一部一卷经
* 沙门释玄嶷一部三卷集论
* 沙门阿你真那七部九卷经
* 沙门释义净六十一部(二百三十九卷经律论传)
* 沙门菩提流志五十三部(一百一十一卷经论)
* 沙门释爱同一部一卷羯磨
* 沙门释慧苑一部二卷经音义
* 沙门释智严四部六卷经集
* 沙门跋日罗菩提四部七卷经
* 沙门释怀迪一部一十卷经
* 沙门输波迦罗四部一十四卷经
* 沙门释智升五部二十五卷经录忏仪等


* 宝星陀罗尼经十卷(或八卷见内典录贞观三年三月于兴善寺出四年四月讫沙门法琳制序佛于大集会中重说此经即大集宝幢分是非重译也)
* 般若灯论释十五卷(龙树菩萨本分别明菩萨释见内典录贞观四年六月于胜光寺出至六年十月十七日毕沙门慧赜制序)
* 大乘庄严经论十三卷(或十五卷无著菩萨造见内典录贞观四年夏于胜光寺
总括群经录上之八¶ 第 553b 页 T55-0553.png
右三部三十八卷其本并在。
沙门波罗颇迦罗蜜多罗。唐言作明知识。略云朋友。或一云波颇。唐言光智。中印度人也。本刹利王种。姓刹帝利。十岁出家随师习学。诵一洛叉大乘经可十万偈。受具已后便学律藏。既通戒网心乐禅思。又随胜德修习定业。因循不舍经十二年。末复南游摩伽陀国那兰陀寺。值戒贤论师盛弘十七地论。因复听采。以此论中兼明小教。又诵一洛叉偈小乘诸论。波颇识度通敏器宇冲邃。博通内外研精大小。传灯教授同侣所推。承化门人般若因陀罗跋摩等。学功树绩深达义纲。相继领徒本国匡化。为彼王臣之所钦重。但以出家释子不滞一方。六月一移任缘靡定。承北狄贪勇未识义方。法藉人弘敢欲传化。乃与道俗十人展转北行。达西面可汗叶护衙所。以法训勖。曾未浃旬。特为戎主。深所信伏。日给二十人料旦夕祗奉。同侣道俗咸被珍遇。生福增敬日倍于前。武德九年高平王出使入蕃因与相见。承此风化将事东归。而叶护君臣留恋不许。王即奏闻下敕徵入。乃与高平同来谒帝。以贞观元年岁次丁亥十一月二十日达京敕住兴善。释门英达莫不修造。自古教传词旨有所未喻者。皆委其宗绪括其同异。内计外执指掌释然。徵问相詶披解无滞。乃上简闻蒙引内见。躬传法理无爽对扬。赐䌽四十段并宫禁新纳一领。所将五僧加料供给。重频慰问劳接殊伦。至三年
总括群经录上之八¶ 第 553c 页 T55-0553.png
总括群经录上之八¶ 第 554a 页 T55-0554.png
* 破邪论二卷(或一卷见内典录)
* 辩正论八卷(见内典录)
右二部十卷其本见在。
沙门释法琳。姓陈氏。颖川人。远祖随官寓居襄阳。少而出家游猎儒释博综词义。金陵楚郢从道问津。自文苑才林靡不寻造。而意存纲梗不营浮绮。野栖木食于青溪等山。昼则承诲佛经。夜则吟览俗典。故于内外词旨经纬遗文。精会所归咸肆其抱。而风韵闲雅韬德潜形。气扬釆飞方陈神略。隋季承乱入关观化。流离八水顾步三秦。每以槐里仙宗互陈名实。昔在荆楚梗槩其文。而秘法奇章犹未探括。自非同其形服尘其本情。方可体彼宗师静兹纷结。乃权舍法服长发多年。外统儒门内希聃术。遂以义宁初岁。假被巾褐从其居馆。琳素通庄老谈吐清奇。道侣服其精华膜拜而从游处。情契莫二共叙金兰。故彼所禁文词并用咨琳取定。致令李宗奉释之典包举具舒。张伪葛妄之言铨题品录。武德
总括群经录上之八¶ 第 554b 页 T55-0554.png
总括群经录上之八¶ 第 554c 页 T55-0554.png
总括群经录上之八¶ 第 555a 页 T55-0555.png
总括群经录上之八¶ 第 555b 页 T55-0555.png
*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六百卷(见翻经图佛于四处十六会说显庆五年正月一日于玉华宫寺玉华殿译至龙朔三年十月二十日毕沙门大乘光大乘钦嘉尚等笔受)
总括群经录上之八¶ 第 555c 页 T55-0555.png
*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一卷(见内典录第四出与姚秦罗什等出者同本贞观二十二年十月一日于坊州宜君县玉华宫弘法台译直中书杜行顗笔受)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见内典录第二出与摩诃般若大明咒经等同本贞观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四日于终南山翠微宫译沙门知仁笔受)
* 大菩萨藏经二十卷(见内典录今编入宝积当第十二会贞观十九年五月二日于西京弘福寺翻经院译至九月二日毕沙门智證笔受道宣證文)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十卷(见内典录是大集第十三分与旧方广十轮同本永徽二年正月二十三日于西京大慈恩寺翻经院译至六月二十九日毕沙门大乘光等笔受)
* 显无边佛土功德经一卷(见内典录是华严经寿量品异译永徽五年九月二十八日于大慈恩寺翻经院译沙门大乘云笔受)
* 说无垢称经六卷(见内典录第七译与罗什维摩经等同本永徽元年二月八日于大慈恩寺翻经院译至八月一日毕沙门大乘光笔受)
* 解深密经五卷(见内典录全本第二译与深密解脱解节相续解脱等并同本贞观二十一年五月十八日于弘福寺译至七月十三日毕沙门大乘光笔受)
* 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二卷(见内典录第二出与隋笈多缘生经同本永徽元年二月三日于大慈恩寺翻经院译至八日毕沙门大乘询笔受)
*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一卷(见内典录第二出与隋笈多等出者同本永徽元年五月五日于大慈恩寺翻经院译沙门慧立笔受)
*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一卷(见内典录第三出与罗什阿弥陀经等同本永徽元年正月一日于大慈恩寺翻经院译沙门大乘光笔受)
* 甚希有经一卷(见内典录第三出与未曾有经等同本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十八日于终南山翠微宫译沙门大乘钦笔受)
* 最无比经一卷(见内典录第二出与隋译希有校量功德经同本贞观二十三年七月十九日于大慈恩寺翻经院译沙门大乘光笔受)
* 称赞大乘功德经一卷(见内典录初出与决定业障经同本永徽五年六月五日于大慈恩寺翻经院译沙门大乘光笔受)
* 如来示教胜军王经一卷(见内典录第二出与谏王经等同本贞观二十三年
总括群经录上之八¶ 第 556a 页 T55-0556.png
* 缘起圣道经一卷(见内典录第六出与贝多树下经等同本贞观二十三年正月一日于西京北阙内紫微殿右弘法院译沙门大乘光笔受)
* 不空羂索神咒心经一卷(见内典录第二出与隋崛多等出者同本显庆四年四月十九日于大慈恩寺翻经院译沙门大乘光笔受)
* 十一面神咒心经一卷(见内典录第二出与周耶舍崛多等出者同本显庆元年三月二十八日于大慈恩寺翻经院译沙门玄则笔受)
* 咒五首经一卷(见翻经图麟德元年正月一日于玉华寺玉华殿译沙门大乘光笔受)
* 胜幢臂印陀罗尼经一卷(见内典录初出与妙臂印幢陀罗尼同本永徽五年九月二十九日于大慈恩寺翻经院译沙门大乘云笔受)
* 诸佛心陀罗尼经一卷(见内典录永徽元年九月二十六日于大慈恩寺翻经院译沙门大乘云笔受)
* 拔济苦难陀罗尼经一卷(见内典录永徽五年九月十日于大慈恩寺翻经院译沙门大乘光笔受)
* 八名普密陀罗尼经一卷(见内典录永徽五年九月二十七日于大慈恩寺翻经院译沙门大乘云笔受)
* 持世陀罗尼经一卷(见内典录永徽五年十月十日于大慈恩寺翻经院译沙门神察笔受)
* 六门陀罗尼经一卷(见内典录贞观十九年七月十四日于弘福寺翻经院译沙门辩机笔受)
* 佛地经一卷(见内典录贞观十九年七月十五日于弘福寺翻经院译沙门辩机笔受)
* 受持七佛名号所生功德经一卷(见内典录永徽二年正月九日于大慈恩寺翻经院译沙门大乘光笔受)
* 佛临涅槃记法住经一卷(见翻经图永徽三年四月四日于大慈恩寺翻经院译沙门大乘光笔受)
* 寂照神变三摩地经一卷(见翻经图龙朔三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于玉华寺玉华殿译沙门大乘光笔受)
总括群经录上之八¶ 第 556b 页 T55-0556.png
* 菩萨戒本一卷(见内典录第三译出瑜伽论本地分中菩萨地与昙无谶等出者同本贞观二十三年七月二十一日于大慈恩寺翻经院译大乘光笔受)
* 菩萨戒羯磨文一卷(见内典录出瑜伽论本地分中菩萨地贞观二十三年七月十五日于大慈恩寺翻经院译沙门大乘光笔受)
* 佛地经论七卷(见内典录亲光等菩萨造贞观二十三年十月三日于大慈恩寺翻经院译至十一月二十四日毕沙门大乘光笔受)
* 瑜伽师地论一百卷(见内典录弥勒菩萨说贞观二十年五月十五日于弘福寺翻经院译至二十二年五月十五日毕沙门灵会朗𤀹等笔受)
* 显扬圣教论二十卷(见内等录无著菩萨造贞观十九年十月一日于弘福寺翻经院译至二十年正月十五日毕沙门智證等笔受)
* 瑜伽师地论释一卷(见翻经图最胜子等菩萨造永徽元年二月一日于大慈恩寺翻经院译沙门大乘晖笔受)
* 显扬圣教论颂一卷(见内典录无著菩萨造贞观十九年六月十日于弘福寺翻经院译沙门辩机笔受)
* 王法正理论一卷(见内典录弥勒菩萨造贞观二十三年七月十八日于大慈恩寺翻经院译沙门大乘林笔受)
*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七卷(见内典录无著菩萨造永徽三年正月十六日于大慈恩寺翻经院译至三月二十八日毕沙门大乘光大乘云等笔受)
*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十六卷(见内典录安慧菩萨糅贞观二十年正月十七日于弘福寺翻经院译至𨳝三月二十九日毕沙门玄赜等笔受)
* 广百论本一卷(见内典录圣天菩萨造永徽元年六月十日于大慈恩寺翻经院译沙门大乘谌笔受)
* 大乘广百论释论十卷(见内典录护法菩萨释永徽元年六月二十七日于大慈恩寺翻经院译至十二月二十三日毕沙门敬明等笔受)
* 摄大乘论本三卷(见内典录无著菩萨造第三出贞观二十二年𨳝十二月二十六日于北阙紫微殿西弘法院译至二十三年六月十七日慈恩寺毕大乘巍笔受)
* 摄大乘论世亲释十卷(见内典录第三出与陈真谛隋笈多出者同本贞观二十
总括群经录上之八¶ 第 556c 页 T55-0556.png
* 摄大乘论无性释十卷(见内典录贞观二十一年三月一日于弘福寺翻经院译至二十三年六月十七日于大慈恩寺翻经院译毕沙门大乘巍大乘林等笔受)
* 辩中边论颂一卷(见内典录弥勒菩萨造龙朔元年五月一日于玉华寺嘉寿殿译沙门大乘基笔受)
* 辩中边论三卷(见内典录世亲菩萨造第二出与中边分别论同本龙朔元年五月十日于玉华寺嘉寿殿译至三十日毕沙门大乘基笔受)
* 大乘成业论一卷(见内典录世亲菩萨造第二出与业成就论同本永徽二年𨳝九月五日于大慈恩寺翻经院译沙门大乘光笔受)
* 因明正理门论本一卷(见内典录大域龙菩萨造初出与义净出者同本贞观二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于大慈恩寺翻经院译沙门知仁笔受)
* 因明入正理论一卷(见内典录商羯罗主菩萨造贞观二十一年八月六日于弘福寺翻经院译沙门知仁笔受)
* 唯识二十论一卷(见翻经图世亲菩萨造第三出与元魏智希陈真谛出者同本龙朔元年六月一日于玉华寺庆福殿译沙门大乘基笔受)
* 唯识三十论一卷(见内典录世亲菩萨造贞观二十二年五月二十九日于弘福寺翻经院译沙门大乘光笔受)
* 成唯识论十卷(见内典录护法等菩萨造显庆四年闰十月于玉华寺云光殿译沙门大乘基笔受)
* 大乘掌珍论二卷(见内典录清辩菩萨造贞观二十三年九月八日于大慈恩寺翻经院译至十三日毕沙门大乘晖笔受)
* 大乘五蕴论一卷(见内典录世亲菩萨造第二出与五阴论同本贞观二十一年二月二十四日于弘福寺翻经院译沙门大乘光等笔受)
* 观所缘缘论一卷(见内典录陈那菩萨造第二出与无相思尘论同本显庆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于东都大内丽日殿译沙门大乘光笔受)
* 大乘百法明门论一卷(见内典录世亲菩萨造贞观二十二年十一月十七日于北阙弘法院译沙门玄忠笔受)
总括群经录上之八¶ 第 557a 页 T55-0557.png
* 缘起经一卷(见翻经图出增一阿含第四十六卷异译龙朔元年七月九日于玉华寺八桂亭译沙门神皎笔受)
* 本事经七卷(见内典录永徽元年年九月十日于大慈恩寺翻经院译至十一月八日毕沙门静迈神昉等笔受)
* 天请问经一卷(见内典录贞观二十二年三月二十日于弘福寺翻经院译沙门辩机笔受)
* 阿毗达磨发智论二十卷(见内典录迦多衍尼子造第二出与旧八揵度论同本显庆二年正月二十六日于西京大内顺贤阁译至五年五月七日于玉华寺毕沙门玄则等笔受)
* 阿毗达磨法蕴足论十二卷(见内典录大采菽氏造显庆四年七月二十七日于大慈恩寺翻经院译至九月十四日毕沙门大乘光等笔受)
* 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二十卷(见内典录舍利子说显庆五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于玉华寺明月殿译至龙朔三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毕沙门弘彦译诠等笔受)
* 阿毗达磨识身足论十六卷(见内典录提婆设摩造贞观二十三年正月十五日于北阙弘法院译至八月八日于慈恩寺毕沙门大乘光等笔受)
* 阿毗达磨品类足论十八卷(见内典录筏苏蜜多罗造第二出与众事分阿毗昙同本显庆五年九月一日于玉华寺云光殿译至十月二十三日毕大乘光等笔受)
* 阿毗达磨界身足论三卷(见翻经图筏苏蜜多罗造龙朔三年六月四日于玉华寺八桂亭译毕沙门大乘基笔受)
*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二百卷(见内典录五百大阿罗汉等造显庆元年七月二十七日于大慈恩寺翻经院译至四年七月三日毕毕沙门嘉尚大乘光等笔受)
* 阿毗达磨俱舍论本颂一卷(见内典录世亲造第二出与真谛出者同本永徽二年于大毕恩寺翻经院译沙门元瑜等笔受)
* 阿毗达磨俱舍论三十卷(见内典录世亲造第二出与真谛出者同本永徽二年五月十日于大慈恩寺翻经院译至五年七月二十七日毕沙门元瑜笔受)
*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八十卷(见内典录众贤造永徽四年正月一日于大慈恩寺翻经院译至五年七月十日毕沙门元瑜笔受)
* 阿毗达磨显宗论四十卷(见内典录众贤造永徽二年四月五日于大慈恩寺翻经院译至三年十月二十日毕沙门慧朗嘉尚等笔受)
总括群经录上之八¶ 第 557b 页 T55-0557.png
* 入阿毗达磨论二卷(见内典录塞建地罗造显庆三年十月八日于大慈恩寺翻经院译至十三日毕沙门释诠嘉尚笔受)
* 五事毗婆沙论二卷(见翻经图法救造龙朔三年十二月三日于玉华寺玉华殿译至八日毕沙门释诠等笔受)
* 异部宗轮论一卷(见翻经图世友造第三出与十八部论部异执论并同本龙朔二年七月十四日于玉华寺庆福殿译沙门大乘基笔受)
* 大阿罗汉难提蜜多罗所说法住记一卷(见内典录永徽五年闰五月十八日于大慈恩寺翻经院译沙门大乘光笔受)
* 胜宗十句义论一卷(见翻经图慧月造贞观二十二年五月十五日于弘福寺翻经院译沙门灵隽笔受)
* 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见内典录贞观二十年奉敕于弘福寺翻经院撰沙门辩机承旨缀缉秋七月绝笔)
右七十六部一千三百四十七卷其本并在。
沙门释玄奘。本名祎。俗姓陈氏。陈留人也。汉太丘长仲弓之后。曾祖钦后魏上党太守。祖康北齐国子博士食邑周南子孙因家。又为缑氏人也。父惠英洁有雅操早通经术。形长八尺美眉明目。拜江陵令解缨而返。即大业年。识者以为尅终。隐沦之候故也。有四男奘最小。幼而圭璋特达聪悟不群。年八岁父坐于机侧口授孝经。至曾子避席忽整襟而起问其故。对曰。曾子闻师命尚犹避席。某今奉慈训岂宜安坐。父甚悦知其必成。召宗人语之。皆贺之曰。此公之扬乌也。其早慧如此。自后备通经奥。次兄长捷先出家住东都净土寺。以奘少罹穷酷携以奖之。日授精理旁兼巧论。年十一诵维摩法华。东都恒度便预其次。自尔卓然梗正不偶朋流。口诵目
总括群经录上之八¶ 第 557c 页 T55-0557.png
总括群经录上之八¶ 第 558a 页 T55-0558.png
总括群经录上之八¶ 第 558b 页 T55-0558.png
总括群经录上之八¶ 第 558c 页 T55-0558.png
总括群经录上之八¶ 第 559a 页 T55-0559.png
总括群经录上之八¶ 第 559b 页 T55-0559.png
总括群经录上之八¶ 第 559c 页 T55-0559.png
总括群经录上之八¶ 第 560a 页 T55-0560.png
总括群经录上之八¶ 第 560b 页 T55-0560.png
总括群经录上之八¶ 第 560c 页 T55-0560.png
总括群经录上之八¶ 第 561a 页 T55-0561.png
总括群经录上之八¶ 第 561b 页 T55-0561.png
总括群经录上之八¶ 第 561c 页 T55-0561.png
* 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一卷(序题云昙无德部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见内典录)
* 释迦氏略谱一卷(或无略字见内典录麟德二年九月十八日于西明寺撰讫)
* 释迦方志二卷(见内典录永徽元年撰)
* 大唐内典录十卷(见内典录麟德元年于西明寺撰)
总括群经录上之八¶ 第 562a 页 T55-0562.png
* 集古今佛道论衡四卷(见内典录前三卷龙朔元年于西明寺撰第四卷麟德元年撰或二卷)
* 东夏三宝感通录三卷(亦云集神州三宝感通录见内典录麟德元年夏六月于清官精舍集)
* 续高僧传三十卷(见内典录)
* 广弘明集三十卷(见内典录)
右八部八十一卷其本并在。
沙门释道宣。俗姓钱氏。吴兴人也。彭祖之后胤。宣少寻教相长慕寻师。关之东西河之南北。追访贤友无惮苦辛。外傅九流内精三学。戒香芬洁定水澄漪。存护法城著述无辍。尤工律藏删补章仪常于终南山以坚其志。凡所修撰并行于代。护法纲要此录载之。馀别行门在于内典。贞观末年方事修缉。撰四分删补羯磨等八部。内典录中更有后续高僧传十卷。寻本未获故阙。
* 一切经音义二十五卷(见内典录)
右一部二十五卷其本见在。
沙门释玄应。大慈恩寺翻经沙门也。博闻强记镜林苑之宏标。穷讨本支通古今之互体。故能雠校源流勘阅时代。删稚古之野素。削浇薄之浮杂。悟通俗而显教。举集略而腾美。真可谓文字之鸿图言音之龟镜者也。以贞观之末敕召参传综经正纬咨为实录。因译寻阅捃拾藏经为之音义。注释训解援引群籍。證据卓明焕然可领。昔高齐沙门释道慧为一切经音。依字直反曾无追顾。致失教义寔迷匡俗。应所作者全异恒伦。徵覈本据务存实录。即万代之师宗。亦当朝之难偶也。
总括群经录上之八¶ 第 562b 页 T55-0562.png
* 古今译经图纪四卷
右一部四卷其本见在。
沙门释靖迈。简州人也。以博学驰誉。大唐三藏翻译众经。召充缀文大德。后大慈恩寺翻经堂中。壁画古来传译缁素。靖迈于是缉维其事。撰成图纪题之于壁。但略费长房录续逮皇朝。直述译经馀无所纪。
* 千眼千臂观世音菩萨陀罗尼神咒经二卷(或一卷贞观中在内译初出与唐流志千眼千手身经同本沙门波崙制序)
* 千啭陀罗尼观世音菩萨咒经一卷(或无经字永徽四年于总持寺译)
* 观自在菩萨随心咒经一卷(亦云多哩心经永徽四年于总持寺译)
* 清净观世音普贤陀罗尼经一卷(永徽四年于总持寺译见大周录)
右四部五卷其本并在。
沙门释智通。律行清苦兼明经论。于总持门特所留意。通以隋大业年中出家。住京大总持寺。有游方之志。遂于洛京翻经馆。学梵书语早通精奥。唐贞观中有北天竺僧。赍千臂千眼经梵本奉进。文帝敕通共梵僧相对译出。勒成二卷。后于天皇永徽四年癸丑于总持寺又出千啭等经三部。
*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一卷
右一部一卷其本见在。
沙门伽梵达摩。唐云尊法。西印度人也。译千手千眼大悲心经一卷。然经题云西天竺伽梵达摩译不标年代。推其本末似是皇朝
总括群经录上之八¶ 第 562c 页 T55-0562.png
* 陀罗尼集经十二卷(见大周录永微四年三月十四日于慧日寺译至五年四月十五日毕沙门玄揩笔受)
右一部一十二卷其本见在。
沙门阿地瞿多。唐言无极高。中印度人。学穷满字行洁圆珠。精练五明妙通三藏。加以大士利生无吝乡国。志弘像教罔惧艰险。遂西踰雪岭东越沙河。载历艰难来仪帝阙。以天皇永徽三年壬子正月。广将梵本来届长安。敕令慈恩寺安置。沙门大乘琮等一十六人。英公鄂公等一十二人。请高于慧日寺浮图院。建陀罗尼普集会坛。缘坛所须并皆供办。法成之日屡降灵异。京中道俗咸叹希逢。沙门玄揩等遂固请翻其法本。后以四年癸丑至五年甲寅于慧日寺。从金刚大道场经中撮要钞译。集成一十二卷。沙门玄揩等笔受。于时有中印度大菩提寺僧阿难律木叉师迦叶师等。于经行寺译功德天法。编在集经第十卷内故不别存也。
* 诸经要集二十卷(显庆年西明寺撰)
右一部二十卷其本见在。
沙门释玄恽。本名世道。律学高誉慕重前良。缀缉为务兼有钞疏注解众经。西明创居召为大德。显庆年中读一切经。钞诸要事撰成一部。名诸经要集。馀如内典录载。
* 集沙门不拜俗议六卷(见内典录)
总括群经录上之八¶ 第 563a 页 T55-0563.png
右一部六卷其本见在。
沙门释彦悰。识量总敏博晓群经。善属文华尤工著述。天皇龙朔二年壬戌有诏令拜君亲。恐伤国化令百司遍议。于时沙门道宣等共上书启闻于朝廷。众议异端所司进入。圣躬亲览下敕罢之。悰恐后代无闻故。纂斯事并前代故事及先贤答对。名为集沙门不拜俗议。传之后代永作楷模。墙堑法城玄风不坠也。兼撰大唐京师寺录。行于代。
开元释教录卷第八(总录之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