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总括群经录上之七¶ (自动笺注)
開元釋教卷第
公元730年
庚午歲西崇福寺沙門智昇
**總括群經錄上之七
宇文氏長安
公元555年
閔帝元年丁丑(依古無號直稱元年)至靖帝大定元年
丑。
凡經五帝二十五年。
沙門四人
所出經論
一十四部二十九卷(於中六部一十一卷見在八部一十八卷闕本)。
*周沙門攘那跋陀羅(一部一卷論)
*沙門闍那耶舍(六部一十五卷經)
*沙門耶舍崛多(三部八卷經論)
*沙門闍那崛多(四部五卷經)
*五明論合一卷(一聲論二醫方三工巧論四呪術五符論見長房錄)
右一一卷本闕。
公元558年
沙門攘那跋陀羅。
周云智賢
波頭摩國人
雖善達三藏偏精律部。
明帝二年戊寅
長安舊城婆伽寺共闍那耶舍譯五明一部
耶舍崛多闍那崛多傳譯
沙門智僊筆受(又長房等錄云周武帝天和四年己丑摩勒沙門達摩流支周言法希為大冢宰蕩公字文護譯婆羅門天文二十卷今以非三藏教故不存之)。
公元570年
*大乘同性二卷(亦名一切佛行入智毘盧遮那說經一名十地經或四卷天和五年上儀同城陽公蕭吉筆受初出與唐日照證契大乘經同本)
*大雲請雨一卷(內題云大雲請雨品第六十四房云品第一者非也天和五年沙門圓明筆受初出與大雲請雨大方大雲請雨二經並同本)
公元571年
*寶積三卷(天和六年沙門道[(工*凡)言]筆受)
*定意天子問經五卷(天和六年沙門圓明筆受大集今疑與善住意經同本)
公元572年
*入如來不思議經三卷(見翻經第二出與度諸佛境智光嚴經等同建德元年譯)
公元564年
*佛頂呪經并功一卷(保定四年學士鮑永筆受五部見長房錄)
右六部一十五卷(請雨經上二部三卷見在寶積經下四部十二卷闕本)。
沙門闍那耶舍。
周言藏稱。
亦曰勝名。
中印度摩伽國人
專修宴坐妙窮定業
二弟子耶舍崛多闍那崛多
武帝保定四年甲申
至建德元年壬辰
大冢宰蕩公宇文護
長安舊城四天王寺。
大乘同性經等六部
桂國平高公侯伏壽總監檢校
*金光明經廣壽量大陀羅尼五卷(於歸聖寺智僊筆受五卷金光明經非是今譯但於曇無讖四卷經中續壽量大二品今在刪繁錄)
*十一面觀世音神呪一卷(於四天王寺譯上儀同城陽公蕭吉筆受初出與唐譯十一面神呪心經等同本)
*須跋陀因緣二卷(於四天王寺譯沙門圓明筆受見長房錄)
三部八卷(前二六卷見在後一二卷闕本)。
沙門耶舍崛多。
言稱藏。
優婆國人
小同闍那崛多
武帝時大冢宰宇文護
四天王寺及歸聖寺
金光明經三部(靖邁經圖中又有大雲請雨一卷亦云稱藏所譯今以此經即是與前闍那耶舍共出之者不合別上二處俱存者誤也)。
*妙法蓮華經普門品重誦偈一卷(在益州龍淵寺譯今編入八卷普門品)
*種種雜呪經一卷(或無經字呪總二十三首益州龍淵寺譯)
*佛語經一卷(第二出與元魏菩提留支譯者同本在益州龍淵寺譯)
*金色仙人問經二卷(於長安舊城四天王寺譯蕭吉筆受見長房錄)
四部五卷(前二二卷見在後二三卷闕本)。
沙門闍那崛多
言志德。
印度揵達國人
師徒同遊來達茲境。
武帝時四天王寺。
金色仙人問經
後隨譙王宇文儉益州
龍淵寺復譯普門偈等三部
崛多入隨更廣翻譯
備如後述。
陳陳氏都建業
公元557年
武帝永定元年丁丑煬帝禎明三年
酉。
凡經五主三十三年。
緇素三人所出
論及集傳等。
總四十部一百三十三卷
(於中二十六部八十九卷見在一十四部四十四卷闕本)。
*陳沙門拘羅那他(三十八部一百一十八卷經律論集)
*王子月婆首那(一部七卷經)
*沙門須菩提(一部八卷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一卷(第三譯與姚秦羅什元魏留支等出者同本)
*解節經一卷(是解深密經初五品異譯出第一卷此經非是全部真諦略出證義耳)
*遺教經一卷(釋遺教經)
*十八空論一卷
公元563年
*攝大乘論三卷(無著菩薩造第二出與元魏佛陀扇多譯者同本天嘉四年廣州制旨寺譯慧愷筆受)
*攝大乘論十五卷(世親菩薩釋亦云釋論或十二卷與隨笈多等出者同本第一譯天嘉四年廣州制旨寺出慧愷筆受)
*佛性四卷(天親菩薩造)
*中邊分別二卷(婆藪盤豆造或三卷臨川郡第一譯與唐譯辯中邊論同本)
*顯識論一卷(內題云顯識品從無相出題云真諦譯新附此)
*轉識論一卷(即出前顯識論中題云真諦譯新附此)
*唯識論一卷(天親菩薩造初云修道不共他在臨川郡第二出與元魏般若流支等出者同本)
*寶行王正一卷
*三無性二卷(出無相論或一卷)
*無相思塵論一卷(初出與唐譯觀所緣論同本見靖邁經圖及內典錄)
*解捲論一卷(初出與唐義淨掌中論同本見靖邁經圖及內典錄)
*廣義法門一卷(第三出與漢安所出普法義經等同本題云是中阿一品別譯天嘉四年十一月十日廣州制旨寺譯)
*佛阿毘曇二卷(亦云論錄云九卷今只二軸未詳所以內典中更載佛阿毘曇一卷非也)
公元568年
*律二十二明了一卷(亦直云明了論出正量部波羅提木叉論中覺護法師光大二年正月二十日廣州沙門慧愷筆受)
公元563年
*阿毘達磨俱舍釋論二十二卷(婆藪盤豆造第一譯與唐譯俱舍論同本天嘉四年正月二十五日於制旨寺出至閏十月十日訖至五年十二月二日更勘至光大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訖)
*隨相論一卷(或云求那摩諦隨相論德慧法師造或二卷)
公元559年
*立世阿毘曇十卷(題云立世毘曇藏無論字亦云天地記永定三年出錄十五卷未詳)
*四諦四卷(婆藪跛摩造)
*部執異論一卷(亦名部異執第二出與十八部論及宗輪論同本)
*婆藪盤豆法師一卷(此曰天親第二出)
*金七十論三卷(外道迦毘羅仙人造明二十五諦謂數論也或二卷長房等錄別存僧佉三卷者非也謂梵名僧佉此翻為數)
*金剛般若一卷
*大般涅槃經一卷(或無般第二出)
*反質論一卷(今疑即藏中如實是故彼題云如實論反質難品)
*墮負一卷
*成就三乘一卷
*正說道理一卷
*意業一卷
*大空三卷(於豫章栖隱寺出)
*僧澁多律一卷(陳言總攝)
公元563年
*俱舍論一卷(初出與唐譯俱舍頌同本天嘉四年於制旨寺出)
*俱舍論六卷(據其論本即前偈是今復言未詳所以)
*翻外國語七卷(一名俱舍論因緣一名雜事)
*修禪定法一卷(除四部外餘三十四部見長房錄)
右三十八部一百一十八卷(金七十論上二十五部八十二卷見在金剛論下一十三部三十六卷闕本)。
公元548年
沙門拘羅那他。
陳曰親依
或云波羅末陀
云真諦。
梵文名字也。
西印度優禪尼國人
梁武太清二年屆于建業
頃屬梁季崩亂不果宣傳
翻經栖遑靡託
陳武永定二年七月還返豫章
又上臨川晉安諸郡。
真諦傳經論道缺。
離本意不申。
觀機遂欲汎舶往楞伽修國。
道俗虔請結誓留之。
不免物議遂停南越
便與前梁舊齒重覈所翻。
其有文旨乖競者。
鎔冶成範始末倫通。
至文帝天嘉四年
楊都建元沙門僧宗法准僧忍律師等。
建業標領欽聞新教
故使遠浮江表親承芳問。
諦欣其來意乃為翻攝大乘等論。
首尾兩載覆疏宗旨
而飄
無上依經二卷(准經後記梁代譯今編梁錄)又長房內典等錄。
有正釋義等一十三部一百八卷
今以並是經論義疏真諦所撰。
梵本翻故刪不錄
內典中梁二代俱載起信論者非也。
*勝天王般若波羅蜜七卷(初出與大般若第六會同本)
右一七卷其本見在
王子月婆首那。
陳言高空
中印度優禪尼國王之子
從魏之梁譯業無輟。
梁太清二年六月
于闐沙門求那跋陀(陳言德賢)齎勝天王般若經一部梵文凡十六品始洎建業
首那忽見德賢有此經典
敬戀冥懷如對真佛
因從祈請畢命弘宣。
德賢嘉其雅操虛心授與
那得保持以為希遇。
侯景作亂未暇翻傳。
負戴東西諷持供養
民之所欲天必從焉。
遂屬陳朝霸於建業
首那負笈懷經自遠而至。
江州刺史儀同黃法氍。
渴仰大乘護持正法
文帝天嘉六年歲次乙酉七月辛巳朔二十三日癸卯
勸請首那於州廳事開題序設無遮大會
四眾雲集五千餘人
匡山釋僧果遠邇名德
並學冠百家博通五部
各有碩難紛綸靡不渙然氷釋
其月二十九日興業伽藍
揵搥既響僧徒咸萃。
首那躬執梵文譯為陳語。
楊州阿育王寺釋智昕暫遊彭匯。
伏膺至教耳聽筆疏
一言敢失再三循環
撰為七卷
其年九月十八日文句乃盡。
江州僧正釋慧恭博通三學始末監掌。
具經前序及長房等錄。
那雖一身而備經涉歷元魏梁陳相宣譯
不測其終。
*大乘寶雨藏八卷(第二出與梁世曼陀羅七卷寶雲及唐譯十卷寶雨並同本見一乘寺藏錄)
右一八卷本闕。
沙門須菩提
陳言善現。
或云善吉
亦云善業
扶南國人
解悟超群詞彩逸俗
化物倦遊
楊氏都大
公元581年
文帝開皇元年辛丑
至恭帝義寧二年
寅。
相承三帝三十八年。
緇素九人所出經論
傳錄等。
總六十四部三百一卷(於中六十二部二百八十
七卷見在二部一十四卷闕本)。
*洋川郡瞿曇法智(一部一卷經)
*沙門毘尼多流支(二部二卷經)
*沙門那連提黎耶舍(八部二十三卷經)
*沙門闍那崛多(三十九部一百九十二卷經)
*沙門釋法經等(二部一十二卷錄目)
*沙門釋寶貴(一部八卷)
*沙門菩提登(一部二卷)
*翻經學士費長房(一部一十五卷三寶錄)
*沙門達摩笈多(九部四十六卷經論)
公元582年
*業報差別一卷(開皇二年三月譯房云第二出與罪業報應大同小異者全乖也見長房錄及續高僧傳)
右一一卷其本見在
優婆塞達磨闍那。
隋云法智
姓瞿曇氏
元魏般若流支長子
中印度婆羅痆斯國人
婆羅門種。
流滯東川遂鄉華俗。
父子相承祖習傳譯
高齊之季為昭玄都
齊國既平佛法同毀。
因僧職轉任俗官。
冊授洋州洋川郡
隋受周禪梵牒即來勅召還使掌翻譯
妙善隋梵二言
執本自翻無勞傳度
開皇二年壬寅
業報差別一部
成都
*大乘方廣總持一卷(或無乘字開皇二年七月第二出與西晉法護諸方等學經同本見長房錄)
*象頭精舍一卷(開皇二年二月第三出與羅什文殊菩提等同本見長房錄)
右二二卷其本並在。
沙門毘尼多流支。
隋言滅喜。
印度烏萇國人
不遠五百由旬振錫巡方來觀盛化
至止便召入令翻經
文帝開皇二年壬寅
方廣總持等經二部
給事道寶般若流支次子曇皮二人傳語。
安沙門釋法筆受為隋言。
整比文義
沙門彥琮並皆製序(長房等錄亦云於興善寺出此亦不然過如前述)。
公元584年
*大方大集藏經十卷(或十二卷十五卷題云大乘大方等日分經大集日密分同本當四出開皇四年五月起翻五年二月沙門智鉉費長房筆受)
公元585年
*大雲請雨二卷(開皇五年正月沙門慧獻筆受大雲第六十四品第二出與周世闍那耶舍大雲請雨經及隨崛多方請雨並同本)
公元583年
*大莊嚴法門二卷(一名文殊師利神通力經亦名勝金色光明德女經開皇三年正月第三譯與法護大淨法門等同沙門智鉉筆受)
*德長者二卷(一名尸利崛多長者開皇三年六月沙門僧琨筆受第四譯與法護月光童子等同本)
公元582年
*百佛名經一卷(開皇二年十二月沙門慧獻筆受第二出)
公元585年
*力莊嚴三昧三卷(開皇五年十月費長房筆受)
公元584年
*蓮華面經二卷(開皇四年三月沙門慧獻筆受)
公元582年
*堅固女經一卷(開皇二年十二月沙門慧獻筆受亦云牢固女上八部並見長房錄)
八部二十三卷其本並在。
公元584年
沙門那連提黎耶舍
隋言尊稱
印度烏萇國人
先於齊國昭玄統。
昭玄沙門法智譯經七部
在齊錄。
建德之季武克齊。
佛教與國一時平殄
耶舍外假俗服內襲三衣
避地東西不遑寧息
五眾彫窘投厝無所
儉餓溝壑者減食施之。
老病扶力隨緣濟益。
事力匱薄拒諫行之。
神志強說無倦
屯負留難便歷四年
有隋御㝢重興三寶
開皇之始梵經遙應
爰降璽書請來弘譯。
二年七月子道密等。
侍送入京住大興善寺
其年季冬草創翻業。
昭玄沙門曇延三十餘人令對翻傳。
主上禮問殷繁供奉隆渥
年雖朽邁行轉精勤
曾依舍利弗陀羅尼具依修業
夢得境界自當作佛。
如此靈祥雜沓其例非一
移住廣濟寺(煬帝改為弘濟今復避諱為崇濟焉)為外國僧主
存撫羈客得物心。
一旦弟子曰。
年老力微不久去世
及今明了誡爾門徒
佛法難逢宜勤修學
人身難獲慎勿空過
言訖就枕奄爾而化。
時滿百歲
開皇九年八月二十九日
初耶舍先逢善相者云。
必至百亦合登仙
中壽果終其言驗矣。
登仙冥理猶難測之。
然其形貌瓌奇
頂如肉髻
耳長而聳。
目正處中
異常特為殊相
固是傳法碩德也。
法主既傾哀驚道俗
紹隆之事將漸墜焉。
凡於隋代譯經八部
大集日藏大雲輪大莊嚴法門等經是也
沙門僧琛明芬給事李道寶學士曇皮等。
僧俗四人更遞度語。
沙門道邃慧獻僧琨奉朝請庾質學士費長房筆受
昭玄沙門
*護國菩薩二卷(見內典錄今編入寶積當第十八會)
公元591年
*移識經二卷(今編入寶積第三十九會改名賢護長者會初出與唐譯顯識經同本開皇十一年十月十二月學士費長房筆受長房錄)
公元595年
*發覺淨心二卷(初出與寶積發勝志樂會同本開皇十五年九月十月沙門僧琨等筆受長房錄)
公元587年
*虛空菩薩二卷(大集第十六分第四出虛空藏經及虛空藏神呪等同開皇七年正月三月沙門僧曇筆受彥琮製序見長房錄)
公元594年
*大方大集賢護五卷(或六卷題云大方大集賢護分亦云賢護菩薩經第七譯與般舟三昧等同開皇十四年十二月十五年二月沙門明芬筆受)
公元595年
*大集譬喻王經二卷(或無大集字是大集別品開皇十五年五月六月沙門道密筆受兼前賢護並見長房錄)
*佛華嚴如來德智不思境界二卷(第三出與度諸佛境智光等同見內典錄)
公元593年
*四童三昧三卷(或直名四童子經第二出與法護方等泥洹同本開皇十三年五月七月沙門僧琨筆受長房錄)
公元601年
*妙法蓮華經添品七卷(或八卷二十七品寶塔天授連之為一故二十七仁壽元年因普曜寺沙門上行所請崛多笈多二法師重勘梵本闕者添之具前序)
公元591年
*善思童子二卷(第四出大方等頂王經大乘王經等同開皇十一年七月九月學士費長房筆受沙門彥琮製序見長房錄)
公元606年
*金光明經銀主陀羅尼品囑累品一卷(曇無讖四卷真諦七卷周世崛多五卷並無此二品梵本有故復出之見長房後十七年沙門寶貴前後合成八卷故不別存)
*大方大雲請雨一卷(內題云大方大雲請雨品第六十四第三出與大雲請雨大雲請雨二經竝同本異譯見內典錄)
公元595年
*諸法本無經二卷(第三出與諸法無行等同開皇十五年六月七月學士劉憑筆受長房錄)
公元586年
*大威燈光仙人問疑一卷(第二出與第一義法勝經同本開皇六年正月二月沙門道邃筆受沙門彥琮製序見長房錄)
公元595年
*入法界體性一卷(或無體性字第二出與寶積三昧文殊問法身經同本開皇十五年七月八月沙門道密筆受長房錄)
公元586年
*希有希有校量功德一卷(或云希有校量功德經初出與唐譯最無比經同本開皇六年六月出其月訖沙門僧曇筆受沙門彥琮製序見長房錄)
*善敬經一卷(亦名善恭敬一名恭敬師經第二出與正恭敬同本開皇六年七月八月沙門僧曇筆受彥琮製序見長房錄)
*文殊尸利行經一卷(第二出與文殊巡行同本開皇六年三月四月沙門僧曇筆受沙門彥琮製序見長房錄)
*八佛名號一卷(第五出與八吉祥神呪八陽神呪等同開皇六年五月六月沙門道邃筆受彥琮製序見長房錄)
公元587年
*不空羂索呪經一卷(亦云不空羂索觀世音心呪初出與唐譯不空羂索神呪心經等同開皇七年四月五月僧曇筆受彥琮序見長房錄)
*十二佛名神呪一卷(題云十二佛名神呪校量功德除障滅罪初出與唐譯稱讚如來功德神呪同本開皇七年五月出其月訖僧琨等筆受彥琮序見長房錄)
公元585年
*一向生菩薩一卷(第十譯與無量微密等同開皇五年十一月十二月沙門僧曇筆受沙門彥琮製序見長房錄)
公元587年
*金剛陀羅尼一卷(第二出與金剛上味陀羅尼同本開皇七年六月八月沙門僧琨等筆受沙門彥琮製序見長房錄)
*如來方便善巧呪經一卷(第二出與虛空藏菩薩佛經同本開皇七年正月二月沙門僧曇筆受沙門彥琮製序見長房錄)
*東方最勝燈王如來一卷(題云東方最勝燈王如來遣二菩薩送呪奉釋
公元592年
*大法陀羅尼二十卷(開皇十二年四月十四年六月沙門道邃筆受長房錄)
公元595年
*大威陀羅尼二十卷(開皇十五年七月十六年十二月沙門僧琨等筆受長房錄)
公元593年
*五千五百佛名經八卷(開皇十三年八月十四年九月沙門僧曇筆受長房錄)
公元595年
*觀察法行四卷(開皇十五年四月二十四日五月二十五日學士費長房筆受長房錄)
*無所菩薩四卷(見內典錄)
公元591年
*月上女經二卷(開皇十一年四月六月學士劉憑筆受沙門彥琮製序見長房錄)
公元595年
*出生菩提心經一卷(開皇十五年十月出其月訖學士劉憑筆受長房錄)
*商主天子問經一卷(或無所問字開皇十五年八月九月學士費長房筆受長房錄)
*諸法最上王經一卷(開皇十五年五月七月沙門明芬筆受長房錄)
*大乘三聚懺悔一卷(見內典錄)
*起世經十卷(第五譯是長阿含記世經異出見經題上云崛多笈多二法師出新編入)
公元587年
*佛本行集經六十卷(開皇七年七月十一年二月沙門僧曇學士費長房劉憑筆受沙門彥琮製序見長房錄)
公元595年
*聖善住意天子問經四卷(第六出與如幻三昧經及寶積善住意會等同開皇十五年四月沙門道邃筆受長房錄)
公元594年
*諸佛護念十卷(開皇十四年十月十二月沙門僧曇筆受長房錄)
右三十九部一百九十二卷(本行上三十七部一百七十八卷見在聖善下二一十四卷闕本)。
沙門闍那崛多
隋云志德。
賢豆(賢豆本音因陀羅娑陀那。
此云主處。
天帝釋所護故也。
賢豆之音彼國之訛略耳。
身毒天竺此方之訛稱也。
而彼國人總言聖豆而已
約之以為五方也。
西域記云。
正音印度印度者。
唐翻為月。
月有多名。
斯其一稱言諸群生輪迴不息
無明長夜有司晨其猶白日
*眾經目七卷(開皇十四年五月十日興善寺翻經所撰至七月十四日別錄六卷總錄一卷總別成七見長房錄)
公元602年
*眾經目五卷(仁壽二年勅請興善寺翻經沙門學士等撰見續高僧傳)
右二一十二卷其本並在。
公元594年
沙門釋法經等。
大興善寺翻經大德也。
開皇十四年甲寅
文帝勅撰一切經錄。
法經等二十大德緝撰成之。
總標綱記位為九錄。
區別品類有四十二分。
合有二千二百五十七部五千三百一十卷
揚化寺沙門明穆。
區域條分指蹤紘絡。
日嚴沙門彥琮
覶縷緝維考校同異
長房錄。
又至仁壽二年所司
興善寺大德翻經沙門學士等。
披檢法藏詳定錄。
隨類區辯總為五分
單本第一重翻。
第二別生。
第三賢聖集傳。
四疑偽。
第五見闕。
都合二千一百九部五千五十八卷
生疑不須抄寫
已外三分
入藏見錄。
沙門彥琮綜理裁定
見續高僧傳
公元597年
*合金光明經八卷(二十四品開皇十七年合當四本長房沙門彥琮製序)
右一八卷其本見在
沙門釋寶貴
大興善寺僧也。
開皇十七年丁巳金光明經一部
周世智度論師道安神足
翫閱群典見昔晉世沙門支敏度合兩支兩竺一白五家首楞嚴為一部八卷(今准祐錄及合經記四本合成無白延也)又合一支兩竺三家維摩一部五卷
沙門就合四家大集六十卷
諸此合經文義宛具。
斯既先哲遺蹤
遂依承以為規矩
遂合涼世法豐(四卷十八品者)周朝稱藏(續演壽量大二品分為五卷)梁時真諦(更出四品三身分別業障滅品陀羅尼最淨地品依空滿願品通前十八成二十四分成七卷)隋代志德(復出銀主陀羅尼品及囑累品)前後所出
二十四品分為八卷
沙門彥琮重覆勘校品部究足。
始自于斯文號
義稱深妙願言幽顯
頂戴護持(又長房錄云招提寺沙門僧就開皇六年合大集經成六十卷者今尋就所合經難為憑准中有差舛後大乘錄及刪繁錄中具述故此錄中存其
*占察善惡業報二卷(云出六根聚經亦云大乘義經亦名地藏菩薩經亦直云占察經)
右一二卷其本見在
公元593年
沙門菩提登。
外國人也。
不知何代譯占察一部
長房錄云。
此經檢錄無目
經首題云。
菩提登在外國譯。
近代出。
今諸藏內並寫流傳
廣州一僧行塔懺法
以皮作二枚帖子
一書善字一書惡字
令人擲之。
得善者好得惡者不好
又行自撲法以為滅罪。
青州亦有一居士同行此法。
開皇十三年有人廣州官司云是其妖。
官司推問
其人引證云。
懺法占察經。
自撲法依諸經中。
五體投地太山崩。
廣州司馬郭誼來京向歧州具狀聞奏
不信占察道理
令內史侍郎李元操共郭誼就寶唱寺問諸大德
沙門法經等報云。
占察目錄無名及譯處。
懺法與眾復異不可依行
勅云。
諸如此者不須流行
今謂不然
豈得以己管窺不許博見之士耶。
法門八萬理乃多途。
自非金口所宣何得顯斯奧旨
大唐天后天冊萬歲元年
東都授記沙門明佺等。
刊定一切經錄以編入正經訖。
後諸覽者幸無惑焉。
公元597年
*開皇三寶十五卷(開皇十七年十二月十三日上內題云歷代三寶見內典錄及續高僧傳)
右一一十五卷見在
翻經學士費長房
成都人也。
本出家。
周廢僧侶
及隋興復仍習白衣
預參筆受詞義
歷代群錄多惟編經至於佛僧紀述
*大方等善住意天子問經四卷(第七譯與如幻三昧聖善住意經等同見內典錄今編入寶積第三十六會)
*大方大集菩薩念佛三昧十卷(第二出與宋功德菩薩念佛三昧經同本是大集別分見內典錄)
公元616年
*緣生初勝分法本經二卷(初出與唐譯分別緣起經同本亦直云緣生經見內典大業十二年十月出至十三年九月兼論並訖見經前序)
公元615年
*藥師如來本願一卷(第二出與灌頂十二卷及唐譯藥師本願功德等同見內典錄大業十一年十二月八日翻經館譯訖沙門行矩製序)
*金剛般若二卷(無著菩薩造見內典錄)
*菩提資糧六卷(聖者龍樹比丘自在見內典錄)
*攝大乘論釋論十卷(第二出與真諦譯者及唐譯世親攝論並同世親菩薩見內典錄)
*緣生一卷(聖者楞伽造與緣生同時出見內典錄)
*起世因本經十卷(第六出與長阿含第四分世經及樓炭經等同本亦直云起世經見內典錄)
九部四十六卷其本並在。
公元695年
沙門達摩笈多
隋云法密
亦云法藏
本南印度羅囉(力加反)國人也(內典錄及翻經圖並云北天竺烏場國人者非也)剎帝利種。
姓弊邪伽囉(隋云虎氏)有弟四人
身居長子
父母留戀不聽出家
然以篤愛法門深願離俗
年二十三往中印度界鞬挐究撥闍城(隋云耳出)於究牟地(隋云黃華色)僧伽囉磨(隋云眾園舊云僧伽藍訛略也)。
多於此寺中方落髮
改名法密
年二十五方受具戒。
其郁波弟耶名佛馱笈多。
(隋云覺密)阿遮利夜名舊拏達多(隋云德施)又一阿遮利夜名為普照
大小經論咸能誦說
行賓荼夜法(謂行乞食者舊為分訛略也)入第耶那隋云念修舊為禪那及持訶那並訛僻=辭【】【元】僻也(隋云念修舊為禪那及持訶那並訛僻也)。
恒入此觀以為常業
多受之後
仍住三年
師學問。
師之所得略窺戶牖
後以普照師為吒迦國王所請。
從師至彼經停一載還本國。
笈多更留四年。
於提婆鼻何囉(隋云天遊也。
天謂國王遊謂僧處其所王立故名天遊舊以寺代之。
寺乃此土公院之名所謂司也廷也。
又云招提者亦訛略也。
世依字解。
招謂招引
提謂提携
浪語也。
此乃西言耳。
正音云招鬪奢。
此云四方
處所四方眾僧之所依住也)。
於是歷諸大小乘國及以僧寺聞見倍多
北路商人至於彼。
遠傳東域大支那國焉(舊名真丹振旦並非正音無義可譯惟知是此神州總名也)初雖傳述不甚明信未作來心。
但以志在遊方無所繫。
開元釋教卷第七(總錄之七)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