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252-B¶
252-B¶ 第 217a 页

圆觉经类解卷第四本


【经起净诸业障。】

「于是净诸业障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
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谓行人入前三观诸轮才有證便执著四相四相
者一我相二人相三众生相四寿命相谓證心不
忘曰我相悟心不忘曰人相了證了悟了心不忘
曰众生相前三相俱尽唯是一味觉照现前觉心
不忘曰寿命相然一切业障皆依四相而生今此
问答除之诸业自然清净故当此请问也。】

「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如是不思议事一切如来
252-B¶ 第 217b 页 X10-0217.png
因地行相令诸大众得未曾有睹见调御历恒沙劫
勤苦境界一切功用犹如一念我等菩萨深自庆慰。」

【前总明观行一向称理而修犹可领解今于一味
之中广张诸轮屈曲差别虽然差别不乖一味之
法此尤为难见故曰不可心思言议也因地行相
者此指文殊章问本起清净因地法行也睹见调
御历恒沙劫下此是悟因地所行之行也夫果德
称真约理可照因地治染体解是难今蒙佛开示
观门有所悟入其昔所修因地勤苦境界一念之
中备知炳然齐现如琉璃瓶盛多芥子故深庆慰
然楞严说众生洞观不过分寸阿那律见阎浮提
如掌中果菩萨见百千世界十方如来穷尽微尘
清净国土今既入观以观智之力所以彻见如来
因地恒沙劫中修行之事也问此之调御未审十
号之中当第几号耶答云当第七号也然十号者
一如来者髣同先迹号二应供者堪为福田号三
正遍知者达伪通真号四明行足者果从因得号
五善逝者妙往菩提号六世间解者穷尽法界号
七无上士调御丈夫者降生成道号八天人师者
应机说法号九佛者三觉圆明号十世尊者出世
独尊号以此證之是知调御二字当十号中第七
号也谓能调伏一切众生心猿意马也。】

「世尊若此觉心本性清净因何染污使诸众生迷闷
不入。」
252-B¶ 第 217c 页 X10-0217.png

【此中问意不说本来都迷意明巳知觉性圆明诸
法清净何得凡心宛在所作所为情犹憎爱未审
有何之法染污令我用心异于诸佛迷则不悟闷
则不證入本觉也。】

「惟愿如来广为我等开悟法性令此大众及末世众
生作将来眼说是语巳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
始。」

【唯以遮尽一切法为义愿以希求乐敬为义法性
者乃诸法之性若直谈本体则名觉性若推穷差
别之法皆无自体同于一性即名法性今此章破
四相豁融诸法皆同觉性故云开悟法性从前经
文但云觉性此段云法性意在兹矣。】

「尔时世尊告净诸业障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
等乃能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咨问如来如是方便
今谛听当为汝说时净诸业障菩萨奉教欢喜及诸
大众默然而听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
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认四颠倒为实我体。」

【此中说四相有二义一总叙过由二别释其相今
且先总叙其执中相之过由谓四生六道二乘菩
萨一切众生自从无始旷大劫来用妄想颠倒攀
缘分别之心执认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命相不
过是真我本有迷之为无妄我本空执之为实横
计此四是真实我之身体所以楞严云一切众生
无始以来迷巳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轮转苦
252-B¶ 第 218a 页 X10-0218.png
海丧本受轮皆由此也然此四相有二说一凡夫
迷识境四相二菩萨迷智境四相且识境四相者
谓执取自体为我相此妄认四大云是我也计我
转趣于馀趣为人相此谓我若作善得生人天若
作恶得生三途也计我盛衰苦乐种种变异为众
生相此谓我一身生在世上百岁之中或少壮或
衰败苦乐得失种种相续之事也计我一报命根
不断而住为寿相者谓我舍此一报之身死后便
生张三李四家常住不断灭也此乃金刚中说四
相也今此亦可总收在内下文别释四相方是菩
萨迷智境四相至文可见。】

「由此便生憎爱二境于虚妄体重执虚妄二妄相依
生妄业道有妄业故妄见流转厌流转者妄见涅槃。」

【谓因执四相为实我体所以于自他憎爱妄生执
著顺我者即爱之违我者即憎之所以道同我者
为是异我者为非如是憎爱是非不同者皆因反
合执我也既有憎爱之心未免于虚妄身上又生
一重妄想何故如是为这个四大五蕴百体九窍
乃是于过去本觉之上一念不觉背湛迷真之后
错撞入父母胞胎被色受想行识众缘假合在此
唤作托异物以成体借他家而权住只此一身巳
是虚妄了那堪今生又于此身之上执著我人四
相即是两重虚妄所以楞严云汝等皆是迷中倍
人既不知是两重虚妄未免就此二妄之中不过
252-B¶ 第 218b 页 X10-0218.png
是憎是爱于憎爱上或毁或谤更相杀害在为冤
雠雠家于爱上被形体坏男根为地狱种作无间
业生起造作种种无边之业牵入苦乐之趣譬如
道路能引人至地头故□曰既业成就即受生死
流转此谓之一念受染地狱门开瞥起姿心刀锋
耸立化书云至淫者化为妇人至暴者化为猛虎
楞严云多淫之人化为火聚此上皆是四生六道
因执我故轮转生死苦海之中不能解脱也其次
二乘之人厌三界无安犹如火宅希求出离如救
头然息缘断惑如獐独跳不顾后群才超出三界
后一向趣寂耽定灰身灭智妄见涅槃寂净之理
可證殊不知此正是化城未至宝所大钞云趣寂
缠定化城非实宝藏云譬如困鱼止泺病鸟栖芦
其二者不识于大海不识于丛林二乘之人趣乎
小道亦然以小安而自安不以大安安禅家到此
谓之纵饶脱得髑髅前未免堕在黑山下一向黑
雾罩定这个唤作焦谷芽败种子永不发生此一
段文总有十句初四句由迷起惑次二句造业次
二句受报后二句虽出三途却堕二乘之境然此
十句经文总当二乘宗中生灭四谛法门谓初由
此便生爱憎二境至二妄想依生妄业道者此当
集谛有妄业故妄见流转者此当苦谛厌流转者
此当道谛妄见涅槃者此当灭谛初二谛乃世间
之因果后二谛乃是出世间之因果也。】
252-B¶ 第 218c 页 X10-0218.png

「由此不能入清净觉非觉违拒诸能入者有诸能入
非觉入故。」

【由此不能入清净觉者此正是结答前问云若此
觉心本性清净因何染污使诸众生迷闷不入今
答云只应不合执认四相展转生过纵离六道复
堕二乘皆是执我故不能得證入圆觉也非觉违
拒诸能入者能入即信解行證前问云因何使诸
众生迷闷不入今答云不是本觉违背拒敌使令
不得證入自是一切众生因执我之故所以不入
譬如夜间梦见别有一身或往或来或于种种之
事然此梦身既然未忘毕竟不能合于本身亦非
是本身违背拒敌使之不合但是梦未醒所以僧
问龙牙云佛祖还解瞒人否牙云你道江湖还有
碍人心否又云江湖虽无碍人之心为时人过不
得佛祖虽无瞒人之意为时人透不得所以道自
是不归之便得五湖渡有谁争此则形无妨而人
自妨之物无滞而人自滞之悲文而诸能入非觉
入故者意谓若悟入圆觉之时自是因信解行證
之故所以得證入而圆觉本无出入入与不入初
不干本觉之事只如参禅之人或十年二十年处
处不悟明心地者此不干主人公事自是你不肯
做工夫一旦忽然悟道之时此亦不干主人公事
自是你因夜以继日坐以待旦策发进修加功练
行做工夫而悟若是与么人何愁与么事不是与
252-B¶ 第 219a 页 X10-0219.png
么人莫怨与么事此之谓也。】

「是故动念及与息念皆皈迷闷。」

【动念即前苦集二谛息念即前灭道二谛谓以是
上来所说道理因由所以之故动念是凡夫苦集
二谛之法息念又是二乘灭道二谛之法纵舍凡
夫境界又堕二乘境界所以皆归迷闷不悟圆觉
不入圆觉也。】

「何以故由有无始本起无明为巳主宰。」

【此徵云动念既是背觉息念即合契真今以何义
故俱称迷闷耶答云良由动念是我动息念是我
息我相既在动息俱迷所以不能證入此皆是无
始世来于最初根本所起独头无明此之无明不
待对境自然于无事平常中而起如天忽云如镜
忽尘以此无明作自巳主宰耽著我相主是无明
之体宰是无明之用有运用判宰之义也。】

「一切众生生无慧目身心等性皆是无明譬如有人
不自断命。」

【是此一段文却转释前文良由四生六道一切众
生有无始本起独头无明为巳主宰之故不能悟
入圆觉类如世上有一般人若是十岁二十岁之
后盲却其眼虽眼不见物说之则能了知若在胎
中便无目生出来便盲之时则对色之时种种为
说终无所益如涅槃云如盲不识乳色便问他言
乳色何似答曰色如白贝盲人复问是乳色者如
252-B¶ 第 219b 页 X10-0219.png
贝䩕耶答云不也复问贝色复何似耶答曰犹如
稻米末又问乳色柔软如稻米末耶稻米末者复
何所似答曰犹如雨雪复言彼稻米末冷如雨雪
雨雪复何所似答曰犹如鹄是生盲人闻说如是
四种譬喻终不能得识乳真色所以寒山诗云因
缘都未详盲人问乳色如是则盲人问乳跛者访
路与此同意身心等性皆是无明者前文殊章得
本起因地则所修之法皆是佛因今用本起无明
则所管一切法皆是魔业又前以觉圆明故根尘
普净所以经云一切是觉今以无明为本故云皆
是无明前如以金为千器千器皆金此如以土为
器器皆瓦也譬如有人不自断命者此之认我之
相不觉不知不能自断有似世间卑贱之人纵饶
卑陋六根不具衣不盖形食不充口曾肯自断著
性命否于是不肯此一喻又可喻于后段爱我之
言及养无明之语后段血脉连环故此通前后文
也。】

「是故当知有爱我者我与随顺非随顺者便生憎怨
为憎爱心养无明故相续求道皆不成就。」

【此一道总结前文从无始来生此皆之障道之所
以有爱我经者我与随顺者此对顺境生爱心以
明有我非随顺者便生憎怨者此对违境以起憎
心以明有我也用上来憎爱二心长养无明种子
及现行种子所谓种子熏现行现行熏种子不过
252-B¶ 第 219c 页 X10-0219.png
是见不超色听不出声境起心随攀缘不息以至
念念憎爱念念取舍念念相续以此之心求悟圆
觉成就佛道者无有是处纵令勤苦经劫种种行
门但转助得无明所谓钻冰觅火掘地寻天缘木
求鱼蒙沙作饭狂用工夫终不能成此上经文皆
是总叙过由下文方别释四相也。】

「善男子云何我相谓诸众生心所證者。」

【此下文乃别释菩萨迷智境四相今且徵云如何
是菩萨犯著我相耶答云谓之一字乃评量之词
评量菩萨大心众生才入初地用第七识心證第
八识然第七末那识是能證第八阿赖识为所證
假令修道舍妄證真只此能證之心不忘便谓之
我相然第七识属见分第八识属相分也盖梵语
末那此云染污根四惑者我痴我慢我爱我见。】

「善男子譬如有人百体调适忽忘我身四支弦缓摄
养乖方微加针艾则知有我是故證取方现我体。」

【弦即紧急缓即慢此皆是支体不调手足失度之
状方法也针艾譬逆顺境界经云诸有智者以譬
喻得解如世上之人百骸调和顺适之时则暂忘
我身肢体紧慢之相此况境无违顺暂忘我相也
至于调摄保养乖失方法宜寒则遇热宜热则反
受寒其肢体弦缓之相宛然一朝医来或加以针
或炙以艾则肢体觉痛此况逆顺境来喜根心起
便是我相也今学道之人亦然或燕居静室或隐
252-B¶ 第 220a 页 X10-0220.png
处深山离物遗人颓然于吉凶之外心绝经营境
无违顺习闲成性暂得忘情不觉自他便谓我得
道巳无我相了也这般人假使世间高名厚利荣
华富贵酒色财气皆动此人不得但以赞叹其所
得之法所悟之法即便欢喜若毁谤无所得之法
即便嗔恨只此喜心怒心便是我相也以自谓舍
妄證真一时无我了才被人以逆顺之境来取之
我相依前在也。】

「善男子其心乃至證于如来毕竟了知清净涅槃皆
是我相。」

【上文并是粗相此结指细相也其心乃至證于者
此属能也如来毕竟了知者此属所也所中又如
来毕竟了知是能清净涅槃是所意谓非但了知
二乘涅槃为我相设使了知如来涅槃亦是我相
也然如来涅槃但是虚无圆照无为觉体非别可
證今既證得涅槃不忘能所即皆是我相所以古
德云纵饶穷到底犹是涉风波。】

「善男子云何大相谓诸众生心悟證者善男子悟有
我者不复认我所悟非我悟亦如是悟巳超过一切
證者悉为人相。」

【心悟證者此觉悟前證心不是也者之一字正名
人相意谓此之入地众生到此又悟知前来證心
是我相既知證心是我相更不肯再作證底道理
解会故谓之不复认我今来所悟之心更无我相
252-B¶ 第 220b 页 X10-0220.png
了殊不知只这所悟底心依前只是人相之我与
前我相一般前證心是粗底识此悟心是细底识
纵饶谓此之悟心超出过越前来一切證心未免
皆属人相何也尚有能绝能除之心存焉。】

「善男子其心乃至圆悟涅槃俱是我者心存少悟备
弹證理皆名人相。」

【不取能所故曰圆悟无非不尽故曰备弹意谓此
之众生用第七识心不取能所之相而前能所之
相俱是有我直饶圆悟涅槃备尽得證心之理不
取能所者此尚有少能悟之心不忘前故曰人相
何也为少悟之智不是差别之心故曰少也。】

「善男子云何众生相谓诸众生心自證悟所不及者。」

【此又徵云如何是众生相谓觉前能悟是所觉悟
既成所觉又名能展转无穷皆成能所能所及处
皆是相待了此无定故能所离前非计所不及谓
免诸过不觉此计又是众生众生者不定执一之
谓也谓前證心不及此心前悟心亦不及此心者
之一字便是了心不忘。】

「善男子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众生则知彼人说
众生者非我非彼云何非我我是众生则非是我云
何非彼我是众生非彼我故。」

【此举喻释通此一段文但借世人语词以为义势
以显众生相不妨义理至浅近而文且幽隐今为
子细分扸于慈世尊召净业云善男子要知众生
252-B¶ 第 220c 页 X10-0220.png
者譬如世上有一人口中自作如是之说问说道
如何说道云我此一身不是张三亦非李四若我
是张三则便有彼之李四为对待若我是李四则
便有彼之张三亦为对待今我自是色受想行识
众缘和合而生也则知彼人说众生者此却是佛
说也谓彼人既道我这一身自是众缘而和合生
之时而世尊便知彼说众生之人巳无自我了非
唯无自我亦无彼我也既不执是我即无彼我对
待之法上文徵释巳自可见了世尊又恐后代众
生不会再来将非我非彼一句分开为两段徵释
使其易晓今先徵起非我二字云上文说非我如
何是非我答云彼人适来自道我这一身自是众
缘和合而生既道我是众生即便无自我了又徵
起非彼二字云上文说非彼如何是非彼答云彼
人适来自道我这一身自是众缘和合而生既道
我是众生即便无彼我了虽然于自我彼我都无
了尚不合有执众生之心也无自我者即无初證
心无我相也无彼我者即无第二悟心无人相也
尚有众生者即此能了之心不忘也大凡佛书有
文易意难意易文难者有文意俱难者文意俱易
者此乃文难意易也。】

「善男子但诸众生了證了悟皆为我人而我人相所
不及者存有所了名众生相。」

【此合喻对辨也意谓但是地上众生虽然了达得
252-B¶ 第 221a 页 X10-0221.png
第一證心是我相又达得第二悟心是人相而了
心不忘便是众生相也了疏云了證者空则我不
及了悟者空则人不及不及之处存有一个所了
之心岂非众生相乎此谓之灵龟曳尾拂迹迹生
也。】

「善男子云何寿命相谓诸众生心照清净觉所了者
一切业智所不自见犹如命根。」

【才有證心證心不忘便谓之我相才有悟心悟心
不忘便谓之人相了得證心了得悟心了心不忘
谓之众生相前三相俱尽唯是一味照觉现前觉
心不忘谓之寿命相今且先徵起云如何是寿命
相答谓等觉位大心众生修行到此用即心之照
此之即心之照全是自巳光明里许离烦恼障离
所知障无一丝毫污染遂觉前来我相人相众生
相一切皆尽照彻真源于一切处一切时全是此
之一觉更无两个便拟将此作用之智修习一切
无漏之业业即业用或自利或利他种种等行此
之智照正是微细染识谓之细中之细一似人之
命根常常相续不能自断又不能自见之如楞严
云阿难此湛非真如急流水望如恬静流急不见
非是无流禅宗谓之命根不断不到牢关亦谓之
智照现前犹是真常流注又云万里不挂片云虚
空正好吃棒何故如是只为到此境界不合犹有
依倚在犹涉廉纤在唤作著得华鬘严身璎珞又
252-B¶ 第 221b 页 X10-0221.png
唤作百尺竿头未能放步万仞洪岸未能撒牛尚
有佛法存于胸中所以僧问古德云牛头未见四
祖时为什么百鸟衔华答云闻时富贵又云见后
为什么不衔华答云见后贫穷今此寿命相正是
牛头未见四祖时底时节又僧问赵州云朗月当
空时如何州云犹是阶下汉僧云请师一接州云
待月落了来相见只如古人有降龙伏虎诸天送
供百鸟献华者皆在此相中收也。】

「善男子若心照见一切觉者皆为尘垢觉所觉者不
离尘故。」

【若以此法门智照照见前前三相一切觉者皆是
尘劳垢污者只此能觉所觉之智依前不离尘劳
妄想何也为更有能觉之智未忘所以与前病一
般孟子所谓以五十步笑百步虽五十步未免是
亦走尔。】

「如汤消冰无别有冰知冰消者。」

【此举喻譬如世上之人用百沸汤泼水相似汤至
而冰即泮同成一水虽然冰消去了尚有能知冰
之人只如言尽便是不尽水喻真性水喻四相汤
喻智慧所以东坡云首断更无能断者冰消那复
更知冰。】

「存我觉我亦复如是。」

【今存能觉之我觉前三相所觉之相虽然遣除前
三相之我无别有我不合更存此能觉我尽者便
252-B¶ 第 221c 页 X10-0221.png
是寿命相喻中知冰反合更存知冰消者也若依
他教约地位说此四相者第一我相即初地菩萨
所犯第二第三人相与众生相即二地至十地菩
萨所犯最后寿命相即等觉位菩萨所犯此寿命
相谓之贴肉汗衫子最后方脱得此一相便入妙
觉位即佛矣。】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四相虽经多劫勤苦修道但
名有为终不能成一切圣果是故名为正法末世。」

【此下皆是明有我失道谓既将此四相立心修行
则行行皆带能所此皆是有为生灭之法故不成
圣果正同华严云多劫六度不名菩萨非唯不成
圣果亦谓正宗佛法中末世何以故夫正法一千
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且正法之时人不取
相修则皆證末世之时人多取相今既取著其證
相之时虽是正法亦同末世若遇此顿教了达病
源则虽末世还同正法庄子曰世丧道矣道丧世
矣。】

「何以故。」

【此一句徵起云前来修行之者劫数既多行又勤
苦以何义故不證圣果耶。】

「认一切我为涅槃故有證有悟名成就故。」

【此明认我为真答云谓只因不合认我以为涅槃
有悟有證有了有觉故所以虽多劫勤苦终无所
益譬如认梦身以为自巳勤于家业种种疲劳终
252-B¶ 第 222a 页 X10-0222.png
无一事益于资产。】

「譬如有人认贼为子其家财宝终不成就。」

【此举以显前文疏云贼若在外犹可堤防养之为
儿如何捡护又知贼是贼贼无能为认之为儿宇
免破败以喻六根取境犹可制禦藏识妄我难以
辨明所以楞严云阿难汝今现前眼耳鼻舌及与
身心六为贼媒自劫家宝由此无始众生世界生
缠缚故于器世间不能超越寿禅师云认妄贼为
真子劫尽家珍收鱼目以作骊珠空迷智眼又永
嘉云损法财灭功德莫不由斯心意识学人不了
用修行深成认贼将为子庄子云贼莫大于德有
心而心有眼故圣人去之。】

「何以故。」

【前徵何以多劫不證答云由认我取證故此又徵
云涅槃是万法之真性即我体性亦是涅槃纵使
认我取證以何因由所以之故便妨于道耶。】

「有我爱者亦爱涅槃伏我爱根为涅槃相有憎我者
亦憎生死不知爱者真生死故别憎生死名不解脱。」

【疏云夫生死轮回本由憎爱欲求解脱须尽二源
今憎生死亦是本憎弃苦欣乐虽殊憎爱元是本
习带之修道佛果岂成伏我爱根为涅槃者由调
伏之故爱根不起之处相似涅槃之相以似为真
本爱涅槃拟除生死爱心既在即生死根爱根憎
苗岂名解脱谓只此爱涅槃心便是生死之心又
252-B¶ 第 222b 页 X10-0222.png
却安用别生一个憎生死之心只此一心在两处
用既用此心憎生死又用此心爱涅槃也。】

「云何当知法不解脱。」

【法之一字即涅槃因前云爱涅槃者名不解脱故
此又徵起云若爱生死即是系缚今悟涅槃是寂
灭一心之法以何相状得知云不解脱耶。】

「善男子彼末世众生习菩提者以巳微證为自清净
由未能尽我相根本。」

【以巳微證为自清净者佛法大海无量无穷其能
入之者渐入渐深今彼众生方且外知根尘假合
内觉性体寂然殊未有大彻大悟之门而我相根
本必不能尽除何以知之下文用境验之即知也。】

「若复有人赞叹彼法即生欢喜便欲济度若复诽谤
彼所得者便生瞋恨则知我相坚固执持潜伏藏识
游戏诸根曾不间断。」

【只如庄子云宋荣之为道也举世而誉之而不加
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今彼众生未能臻乎此
境遇赞则喜遇毁则嗔以此验知我相犹在何也
然世境违顺粗重易明唯就法门最难觉察但言
为法真彼度此不知此心元是我相此之我相暂
时潜伏藏在第八阿赖耶识中若触著逆顺境界
依前于六根门头炽然发现常常永不曾有间断
休歇古德云聊将柱杖轾轾拨烧印□手与大千
□□□□者属第八识种子诸根者即属眼识耳
252-B¶ 第 222c 页 X10-0222.png
识鼻识舌识第六意识第七末那识现行种子重
现行熏种子常无间断若约此中赞毁者乃属八
风称利衰毁誉讥苦乐也。】

「善男子彼修道者不除我相是故不能入清净觉。」

【此结前所说至是存我失道所以不能得悟入清
净圆觉也。】

「善男子若知我空无毁我者有我说法我未断故众
生寿命亦复如是。」

【此下乃是说病为法此恐闻前佛说赞之则喜毁
之则嗔嗔喜未忘便是我相今此便拟忍受不嗔
用为无我以谓我今一身自是众缘和合而成毕
竟无我我巳空了汝毁何人念汝无知之故今为
汝种种说我空之法只此见有无毁之人便是未
得我空只此为彼说法便是未断我相然我人众
生寿者亦复如是疏云毁者是彼说者是我经文
于毁者言无此是反明过也于说法者言有此是
顺明过。】

「善男子末世众生说病为法是故名为可怜悯者虽
勤精进增益诸病。」

【此结成存我失道所以不能悟入圆觉病者即四
相也四相若存总名为病今彼众生皆是以四相
之病作十方诸佛一心圆觉之法门所谓认鸡作
凤拾砾为玉诚可哀怜然虽勤苦精进转增其病
譬如将薪投火以水助冰。】
252-B¶ 第 223a 页 X10-0223.png

「是故不能入清净觉。」

【此结障道谓彼修道之人不合以上来所说之病
为法故遂不能證入清净圆觉也。】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四相以如来解及所行处为
自修行终不成就。」

【此下文说将凡夫以滥圣人先抑圣同巳疏云佛
说了义称理法门皆言心境本空惑业本净凡圣
不异因果皆圆就佛见之理实如此且众生迷倒
巳久种习根深纵令信解法门现用元来随念但
以分别心识解他无碍言教谓言佛意亦秪如此
便乃叹天同地拨无因果不信有修有證若作如
此见解者永寿所谓豁达空拨因果莽莽荡荡招
殃祸又譬如贫人数他财宝自无半钱分不能成
就圆觉方便也。】

「或有众生未得谓得未證谓證。」

【上文抑圣同自巳此乃是聘自巳齐圣人或者不
定之称谓有一般聘巳齐圣之人未曾得圣入所
谓之理巳谓得了未曾證圣人所證之智巳谓證
了若未證而言證者根本戒中犯大妄语罪所以
佛于楞严会上告阿难言我教比丘直心道场于
四威仪一切行中尚无虚假云何自称得上人法
譬如贫人妄号帝王自取诛灭况复法王如何妄
窃因地不直果招迂曲庄子云是今日适越而昔
至也。】
252-B¶ 第 223b 页 X10-0223.png

「见胜进者心生嫉妒。」

【疏云夫圣人用心他巳无二见他胜进或教法流
行以念念欢喜必能随顺自验内心如此或即證
悟不虚何以故十方诸佛日夜常放毫光伺候一
切众生断恶修善若有一人发菩提心学佛法者
十方诸佛则生无量欢喜若自觉巳衰他盛则生
嫉妒巳盛他衰则生欢喜者纵令深解妙境但是
心之所缘勿错认之谓得谓證者也。】

「由彼众生未断我爱是故不能入清净觉。」

【此结成障道谓皆因前抑圣同巳及聘巳齐圣两
类众生皆是未曾断去我爱由我爱故所以不能
悟入清净圆觉此净业菩萨前问若此觉心本性
清净因何染污使诸众生迷闷不入今答云有三
过咎一不合认我为真不能入清净觉二不合说
病为法不能入清净觉三不合将凡滥圣不能入
清净觉观此之意是谁之过欤。】

「善男子末世众生希望成道无令求悟唯益多闻增
长我见。」

【此明趣果迷因希望成道者此即趣果唯益多闻
者此即迷因大凡顿教宗旨先须了悟觉性然后
方可多闻广其智慧不妨如龙得水似虎靠山序
云医方万品宜选对治海宝千般先求如意然末
世之人多迷此意唯宗名句一向徇文寻枝摘叶
不务了心心既不了假饶记得河沙会书尘墨于
252-B¶ 第 223c 页 X10-0223.png
巳何益楞严云欲漏不先除畜闻成过误则所见
所闻尽是增长一切诸恶论云多闻无智慧是不
知实相譬如暗中有宝而无目诸教说声闻人唯
观于果不观于因如狗逐块不逐于人又如列子
说大道以多岐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庄子亦云
夫道不欲多多则杂杂则扰扰则忧忧则不救此
皆责不先了心然后多闻列子说(符篇)云扬子之邻
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扬子之竖追之扬子曰噫
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岐路既返问获羊
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岐路之中文有岐焉吾
不知所之所以返也扬子戚然变容不言者移时
不笑者竟日门人怪之请曰羊贱畜又非夫子之
有而损言笑者何哉扬子不答门人不获所命弟
子孟孙阳出以告心都子心都子他日与孟孙阳
偕入而问曰昔有昆弟三人游齐鲁之间同师而
学进仁义之道而皈其父曰仁义之道若何伯曰
仁义使我爱身而后名仲曰仁义使我杀身以成
名叔曰仁义使我身名并全彼三术相反而同出
于儒孰是孰非耶扬子曰人有滨河而居者习于
水勇于泅操舟鬻渡利供百口裹粮就学者成徒
而溺死者几半本学泅不学溺而利害如此若以
为孰是孰非心都子默然而出孟孙阳让之曰何
吾子问之迂夫子答之僻吾惑愈甚心都子曰大
道以多岐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学非本不同非
252-B¶ 第 224a 页 X10-0224.png
本不一而末异若是唯皈同反一为亡得丧子长
先生门习先生之道而不达先生之况也哀哉芙
蓉颂云休将闻见学玄宗学得徒劳狂用工争似
无为闲放旷廓然豁尔自圆通。】

「但当精勤降伏烦恼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断令断
贪瞋爱慢谄曲嫉妒对境不生彼我恩爱一切寂灭
佛说是人渐次成就求善知识不堕邪见。」

【此劝断惑方成正因意谓世尊劝诫一切众生欲
成就十方诸佛广大圆觉者但当如我所说降伏
烦恼起大勇猛增胜之心若未得圆觉真实境中
大智慧光明义遍照法界义真实识知义清凉不
变义常乐我净义一切妙用者当使令克擭成就
得之若未断去凡夫颠倒境中贪嗔爱慢谄曲嫉
妒一切障碍虚妄之法者当使令断除一切恩爱
悉皆空寂则无上佛果自然成就更须求善知识
以为證明导师不堕落邪见何也疏云商人入海
须假导师学者修行必资善友所以禅宗云威音
王巳前无师自悟威音王巳后无师自悟者尽是
天魔外道贪嗔爱慢者此即根本烦恼中生也爱
无别性贪数所摄谄曲嫉妒即小随烦恼也。】

「若于所求别生憎爱则不能入清净觉海。」

【上文乃顺释此文乃反释反明不生憎爱则得證
入圆觉憎爱者于自生爱于他生憎所以道但莫
憎爱洞然明白。】
252-B¶ 第 224b 页 X10-0224.png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净业汝当知一切诸众生皆由执我爱无始妄流转
未除四种相不得成菩提爱憎生于心谄曲存诸念
是故多迷闷不能入觉城若能皈悟刹先去贪瞋痴
法爱不存心渐次可成就我身本不有憎爱何由生
此人求善友终不堕邪见所求别生心究竟非成就。」

【觉成者以城喻觉即法喻收举也城有三义一防
外敌二养人众三开门引摄谓一了心性众惑不
入如防外敌二见恒沙功德万行圆增如养人众
三道无不通自他引摄如开门引摄也若能归悟
刹者刹即梵语刹那此云世界此如率土之滨无
非王土行人既悟法法属悟如云邪人说正法正
法亦成邪正人说邪法邪法亦成正法爱者即涅
槃也我身本不有者我身即憎爱之本欲除憎爱
莫执妄身所依既空能依何立其由皮既不存毛
将安附。】

「于是普觉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坐起顶礼佛足右绕
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行人前有我相未可施功到此前诸过巳离四相
既除方堪修习于修习用意中复有是非既有是
非觉犹未普故此令依师免溺四病既除觉性无
瑕觉方普矣又云普觉本末普觉粗细普觉浅深
故当请问也。】

「大悲世尊快说禅病令诸大众得未曾有心意荡然
252-B¶ 第 224c 页 X10-0224.png
获大安隐。」

【禅病即前说四相乃是行人入禅观中之病也荡
然者如水之荡荡深远之貌大安隐者对二乘与
菩萨分證分断分觉此乃小安稳也唯佛满證般
若为大安稳耳。】

「世尊末世众生去佛渐远贤圣隐伏邪法增炽使诸
众生求何等人依何等法行何等行除去何病云何
发心令彼群盲不堕邪见作是语巳五体投地如是
三请终而复始。」

【此明请问之意如人有子病者偏忧菩萨大悲先
哀末世贤圣隐没正法将沈而外道邪法攘臂于
其间如火炽然盛行于世正当佛种累卵危及天
伤之际未审使一切众生求何等人前云善知识
故令问也二依何等法三行何等行四除去何病
使末世群盲无目众生依此诸法不堕六师邪见
然群盲者但是不见道之人皆谓之群盲如瞽却
两眼不见一切纵有谈说亦非真实涅槃经云譬
如有王告不臣言汝牵一象以示盲者时大臣受
敕乃集众盲以象示之时彼众盲各以手触触巳
而大臣即还而白王言臣巳以象示群盲竟大王
即唤众盲各各问言汝见象耶众各言我巳得见
王言象是何类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
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
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触脊者言象
252-B¶ 第 225a 页 X10-0225.png
如状其触腹者言象如瓮其触尾者言象如绳所
谓群盲摸象各说异端若使群盲开眼分明照境
验象真体终不说其尾牙等也今经举群盲即此
类矣问前云发心与此发心何异答前发信心此
发住心故不同也。】

「尔时世尊告普觉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
能咨问如来如是修行能施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
眼令彼众生得成圣道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普觉
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善男子末世众
生将发大心求善知识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
人心不住相不著声闻缘觉境界虽现尘劳心恒清
净示有诸过赞叹梵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求如是
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答指示明师令伏事之也将发大心者拣二乘
之人发小心也此属正因求善知识者此属正缘
然因亲缘疏譬如种子即因水土等即缘因在内
缘在外而种子虽自有之若不假水土则不发生
水土虽能发生若无种子之时而水土亦不能使
有今行人学法亦然虽内有佛性若不假师教开
导则佛性亦不能发显如土木瓦砾等本无佛性
则为师之者亦能使之有是知因亲缘疏今此行
人内既发大心外求善知识者乃是因缘具备因
缘既备佛道方成何以知之华严经中文殊告善
财云亲近供养诸善知识是具一切智最初因缘
252-B¶ 第 225b 页 X10-0225.png
故光赞般若经云欲学六度波罗蜜者当与真善
知识相随常当承事正知见人也当求一切知见
人者谓善解深法空无相无作无生无灭了达一
切诸法从本巳来离言说相离心缘相离能所相
究竟平等不可破坏无业无报无因无果性相如
如住于实除然后于毕竟空中不妨炽然建立一
切诸法此名正知见人也心不住相者此离凡夫
烦恼境界也不著声闻缘觉境界者此离二乘滞
寂境界也经云宁在地狱经百千劫终不发二乘
之心法华云若以小乘化我则堕悭贪此事为不
可谓此正知见人于十二时中常远离凡夫及二
乘境界虽然示现贪嗔痴在三界尘劳深境之中
而心不曾染著也亦同华严说婆须女爱水而不
溺无厌足王嗔火而不烧胜热婆罗门痴邪而不
惑又云菩萨在家与妻子俱未曾舍离菩提之心
示有诸过赞叹梵行谓此正知见人以无量劫来
愿力欲度有过众生之故遂假以同事相摄爱令
其心不相疑等与相亲近心既相亲方堪受教可
以教之当告之曰若起淫怒痴等者此是过当堕
三涂若修戒定慧者此是超梦幻出轮回真实清
净之行如是种种赞叹梵行常当使一切众生入
佛法律仪轨则中来不使他从魔邪外道凡夫无
律仪轨则中去大底有轨则者谓之佛法无轨则
者是外道法问今佛法未审有何轨则耶答有真
252-B¶ 第 225c 页 X10-0225.png
空轨则之法此之轨则之法能令行人断障破疑
證体起用若求如此正知见人受教者即便克获
成就无生正觉也。】

「末世众生见如是人应当供养不惜身命。」

【此举内财之难舍尚当舍之谓若决择真实正见
之人便当舍身巳泡幻之躯以贸金刚不坏之质
如将瓦器以换金瓶即雪山童子是也涅槃经云
我念过去作婆罗门在雪山中修菩萨行时无佛
亦无经法时天帝释观见即下试之以变身作罗
刹像甚可怖畏住菩萨前口说半偈云诸行无常
是生灭法菩萨闻偈心生欢喜即从座起以手举
发四向顾观唯是罗刹即便往问云大士何处得
是半偈义乃是三世诸佛正道罗刹言汝不须问
我不食来经多日饥渴苦恼心乱谬语非我本心
之所知也菩萨曰若能为我说是偈竟我当终身
为汝弟子刹言汝智大过但自爱身都不见念我
今饥逼实不能说菩萨曰汝食何食答曰我所食
者唯人暖肉血菩萨曰但为我具足说是偈竟我
当以身奉施刹言谁信汝为八字故弃所爱身菩
萨曰我今释梵四王为我作證刹即许之遂脱皮
衣为数法座白言和尚愿坐此座善为我说刹即
说云生灭灭巳寂灭为乐说是偈巳菩萨深思然
后于处处石壁遂书写此偈竟即上高树投身而
下未至地顷时空中出种种声时刹复帝释身接
252-B¶ 第 226a 页 X10-0226.png
取菩萨安置平地忏悔顶礼而去。】

「彼善知识四威仪中常现清净乃至示现种种过患
心无憍慢。」

【四威仪者即行住坐卧也常现清净者即前顺行
也种种过患者即前逆行也所以永嘉云或是或
非人不识逆行顺行天莫测疏云夫菩萨化现权
道难测但依法门莫疑其迹不以顺行即虔处诚
或睹逆行便生憍慢禅家亦云但摘取果莫问其
树故智度论云于诸师尊如世尊想若有开释深
义解散疑结者于我有益则当尽心敬之不念馀
恶如弊囊盛宝不得以囊恶故不取其宝又如夜
行险道弊人执炬不得以人恶故不取其壬照菩
萨亦复如是于师得智慧光明亦不计其恶然为
师之难为徒不易勿因此诫错敬粗人欲验真虚
如前拣择依此遵承又此药治徒师勿错服服之
增病无药可治只如经云剃头著袈裟持戒及毁
戒天人常供养常令无所乏如是供养彼名为供
养我又云破戒诸比丘犹胜精进诸外道此乃俗
徒所服之药佛弟子不得服之即入地狱又云破
戒之人五百大鬼常遮其前扫其脚迹不得于国
王地上行不得饮国王水宁以铁磓碎其身如尘
及热铁缠身种种诸苦破戒身口不得受信心檀
越衣服饮食卧具此乃比丘所服之药俗徒不得
服之服之亦入地狱后代缁白切宜善解佛语也。】
252-B¶ 第 226b 页 X10-0226.png

「况复抟财妻子眷属。」

【此例外财之易舍也此抟字圭峰注云此译人之
讹略古来西天不使匙箸以手抟而食之谓之抟
食后唐时义净三藏以谓此抟收法不尽只如水
浆湿物且抟之不得遂改抟字作段字谓如此方
一分一段之食楞严亦用此段字今经用古抟者
乃是讹略也当更添一食字云况复段食此方不
讹略也今只有抟字是略也食有四种一段食二
触食三思食四识食然段食以变化为相触食以
触为相思食以希望为相识食以增胜为相不离
前三食也财即钱财疋帛也妻子即最亲眷属即
仆从等意谓若遇前之知真识妄知病识药正知
见人者而自巳一身难舍之物尚自能舍而供养
之岂况身外分段之食及钱财疋帛妻子仆从易
舍之物而不布施者哉。】

「若善男子于彼善友不起恶念即能究竟成就正觉
心华发明照十方刹。」

【此显亲近善友有大利益谓若于善友处或逆顺
不得起憍慢之心若起恶念便生障覆自心于法
不能得入自古为师不等闲受法非容易法句经
云若善知识诸有所作不应起于毛发疑心不得
正受甚深法句庄子渔父篇尚云遇长不敬失礼
也见贤不尊非仁也彼非至人不能下人下人不
精不得其真故长伤身惜哉不仁之于人也祸莫
252-B¶ 第 226c 页 X10-0226.png
大焉既无恶念障覆则得善友欢喜诱喻无上妙
道依彼之教究竟法门克获成就十方诸佛无上
正觉此之正觉不离一心觉心既明慧光开发触
处无染朗然明白如百华开敷尽十方世界中无
所不照无所不烛从此反本还源超凡入圣一得
永常尽来际受用无尽是知亲近善友岂小补哉。】

「善男子彼善知识所證妙法应离四病云何四病。」

【此下分别四病令除四病者一者作病二者止病
三者任病四者灭病此且先总标起云彼善知识
所證妙法此法是所依之体上脱离作止任灭四
病然心病无边要唯此四随有其一即不堪为师
又徵起云如何是四病下文答之一一辨示其相
也。】

圆觉经类解卷第四本
圆觉经类解卷第四末


「一者作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于本心作种种行
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作得故说名为病。」

【疏云谓或思惟揣度计校筹量兴心运为拟作行
相造塔起寺供佛供僧持咒持经僧讲端然宴坐
种种施为止息深山俗讲游历世界勤忧衣食谓
252-B¶ 第 227a 页 X10-0227.png
是道缘故受饥寒将为功德观空观有爱身厌身
于多行门随执其一托此一行欲契觉心既是造
作生情岂合无为寂照之理此病从前幻观中来
彼云一切菩萨从此起行至诸轮中皆云度生起
行今失彼文意成此作病也。】

「二者任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断生死
不求涅槃涅槃生死无起灭念任彼一切随诸法性
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任有故说名为病。」

【疏云前则驱驰觅佛此乃放纵身心也意谓生死
是空更何所断涅槃本寂何假修求不厌不忻无
作止念但于一切法上任真自然如天高地厚火
热水湿风摇土静松直棘曲鹄白乌玄各各差别
之类此是其性自然今时有一般人云妄从他妄
真任他真各称其心何必改作作亦任作好闲任
闲逢饥即餐遇衣即著好事恶事一切不知任运
而行信缘而活睡来即卧兴来即行东西南北何
定去住谓言闲即契道殊不知是病所以腾腾和
尚云不用广学多闻不要辨才听俊不知月之大
小不管岁之馀𨳝人来问我若为不能共伊谈论
寅朝用粥充饥齐时更餐一顿今日任运腾腾明
日腾腾任运此病因前辨音章文云圆觉清净本
无修习及修者失彼文意自谓巳觉何必作幻故
成任病也。】

「三者止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诸念
252-B¶ 第 227b 页 X10-0227.png
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止合故
说名为病。」

【疏云前则生心恐非次则随情虑失今但止息其
妄妄尽则自然平等即真何须别照由息念故离
相离相故得性此性是诸法无性性非即觉性也
此病从前静观中来迷彼取静为行及澄诸念之
言因成此止病也。】

「四者灭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断一切烦恼
身心毕竟空无所有何况根尘虚妄境界一切永寂
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寂相故说名为病。」

【疏云前但止息心念令寂此则计于身心根尘本
来空寂又则前不妨见有根尘但不随念爱染故
云止息此则根尘亦无坚持空寂之相由见空无
故云除灭意云烦恼之本即是身心若执身心烦
恼何断故标断烦恼释以身空又断烦恼空却身
心身心尚空根尘何有身等本空故名永寂诸相
既泯寂相现前拟将此心求證圆觉夫觉体灵明
不唯寂灭今灭惑住寂岂得相应况圆觉体非动
非静双融动静恒沙妙用无碍难思住寂之心何
能契合言即似近理即全乖与理相违故成灭病
此病从前寂观中来彼诸轮中皆云寂灭及断烦
恼迷彼成此此之四病皆缘不以圣教为绳墨不
以师友为指南但自举心作如是意所以经首皆
云若复有人作如是言也。】
252-B¶ 第 227c 页 X10-0227.png

「离四病者则知清净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
名为邪观。」

【此总结前四病真伪也离四病者则知清净者疏
云但将前四行自验其心随落一门则知是病故
言离者则知清净然其四门皆是诸经劝赞况前
三观具有斯文今此以为病者有其二意一者四
门中皆无观慧二者但以率心偏住一行不穷善
友圆意不究佛教圆文才悟一门之义便不能久
事明师才见一经妙文便不能广穷圣意但贪单
省执一为圆是以经文总呵为病也作是观者离
四病也故名正观若他观者取四病也故名邪观
外典有曰适尧舜之道者正道也非尧舜之道他
与此同意然此四门但除其病不除其法若未见
道之时此四皆成执病若见道之后此四皆可入
道自然终日作而未尝作终日止而未尝止终日
灭而未尝灭禅宗唤作不改旧时人只改旧时行
履处只如昔释迦在于僧中演无上道与僧不异
维摩在俗说解脱果与俗无殊胜鬘女说大乘法
与女人形不改善星比丘行阐提行僧相不移又
如世间仕官之人为迁职改官官高岂即貌别服
此诸说但去内之执心何关色身男女相貌衣服
好丑等事耶若言形随證改貌逐悟迁是圣人者
则瞿昙改形方成释迦维摩迁相乃成金粟若不
达此理纵是脚蹈莲华亦同魔作问此之四病为
252-B¶ 第 228a 页 X10-0228.png
说拣师师离四病耶为说学人自离四病耶若说
师病者何以问中别举并又结云作是观者名为
正观若说学人病者云何标中云彼善知识所證
妙法应离四病答二皆不异既闻经识病须求离
病之师既事此师即修离病之行若师若徒病无
别相也。】

「善男子末世众生欲修行者应当尽命供养善友事
善知识彼善知识欲来亲近应断憍慢若复远离应
断瞋恨现逆顺境犹如虚空了知身心毕竟平等与
诸众生同体无异如是修行方入圆觉。」

【此办事师心答前问行何等行何以知之后结云
如是修行方入圆觉然法句经说善知识有二十
十种譬喻一知父母二眼目三脚足四梯橙五饮
食六宝衣七桥梁八财宝九日月十身命等乃结
云善知识者有如是无量功德是故教汝亲近大
众闻巳举声号哭自念旷劫巳来常为善知识之
所陶铸守护保庇摄受种种恩德言欲来亲近者
此现顺也若复远离者此现逆也夫善友种种方
便俯就物机相亲相近愚者无识憍慠怠慢之心
便生或遇异缘相去相离便生嗔恨云疏我亲彼
说爱说憎既一念才瞋百万障起非唯失道亦堕
三涂也胜鬘经云应摄受者而摄受之应折伏者
而折伏之则佛法久住也意谓末世众生希求乐
欲修圆觉妙行者合当尽其身命恭敬供养承事
252-B¶ 第 228b 页 X10-0228.png
善友知识若彼善友知识或来亲近或有远离此
乃是现逆顺之境相试不得起憍慢乃嗔恨之心
况诸佛用心或慈或威或定或慧救拔众生得大
自在此时用心犹如虚空湛然常住廓尔无私更
无改变当以观智了达彼善知识身心之中具广
大灵明佛性此之性上有如此坚通有如此横遍
有如此真常有如此绝迹有如此不变有如此随
缘有如此普天匝地有如此逼塞虚空非唯善友
身心之中如是且自巳与一切众生身心中亦有
如此竖通如此横遍如此真常如此绝迹如此不
变如此随缘如此普天匝地如此填沟塞壑自巳
不二彼我无差同体平等更无有别此谓之发同
体大悲心故华严云若有欲知佛境界当净其意
如虚空远离妄想及诸取令心所向皆无碍脱或
不然则虽知菩提之道世间所尊可进可求而不
能折伏我慢不能屈节事师虽知萨埵众生可悲
而不能忘躯弘道故所以世尊于此痛言教示之
若能依此教示修此所说之行方许證入圆觉反
明若不如是修行则不能入圆觉也。】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得成道由有无始自他憎爱一
切种子故未解脱。」

【此明除病之行也自他憎爱者前巳频明今复说
者是种子故即入道之微细病也谓舍此取彼憎
妄爱真盖现行粗而易觉种子细而难明故偏指
252-B¶ 第 228c 页 X10-0228.png
之夫四之与三而众担妄生喜怒非之与是而世
人竞起爱憎悲夫。】

「若复有人观彼怨家如巳父母心无有二即除诸病。」

【此等自巳之心观一切之人若将上怨同上亲观
之者即得无上法乐也。】

「于诸法中自他憎爱亦复如是。」

【此等自巳之心观涅槃之法前既云怨家父母无
二例此观法应云涅槃生死不殊不殊则无自他
憎爱故知诸病只由爱真憎妄见自见他故不肯
久事宗师但自生情起行今既断种子则诸病自
除所以前云即除诸病此文亦复如是由与能观
人除病之意一同也。】

「善男子末世众生欲求圆觉应当发心作如是言。」

【此下经文答显发心深广答前问云何发心也谓
十方诸佛本起因地皆发此四心依愿修行方成
正觉若无愿力策发则所修之行亦不成就四心
者一广大心二第一心三常心四不颠倒心弥勒
颂云广大第一常其心不颠倒此之四心与金刚
经发四心同也故下依颂节释也。】

「尽于虚空一切众生。」

【此发广大心也金刚云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
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至若非无想此是三界
四生九类今经云尽于虚空一切众生与彼同也。】

「我皆令入究竟圆觉。」
252-B¶ 第 229a 页 X10-0229.png

【此发第一心也金刚云我皆令入无馀涅槃而灭
度之谓三界四生九类菩萨之人不择怨亲发第
一心皆以真如寂灭之理而普便修行同證入十
方诸佛不生不灭涅槃之理若不如此即与二乘
无异今此经云我皆令入究竟圆觉者各随其经
宗旨以举法也。】

「于圆觉中无取觉者。」

【此发常心也金刚云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
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谓此真如寂灭之理普度
三界四生九类了不见有能度之人亦不见有所
度众生能所俱忘若见有能度所度即不平等既
不平等岂能常常运如是心耶常之一字即平等
之义今经云于圆觉中无取觉者疏云我入觉时
我即圆觉众生亦尔意谓我證圆觉即以此圆觉
度脱一切众生皆入圆觉众生既圆觉我即不见
一切众生因我度之而入圆觉若见有众生因我
度之而入圆觉者乃是取著相即非平等之心也。】

「除彼我人一切诸相如是发心不堕邪见。」

【此发不颠倒心也金刚云何以故须菩提菩萨有
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谓设或见有
能度之人所度之者又有何因由所以之故便妨
于道耶由若见有能度与所度者须菩提此菩萨
之人即著我人众生寿者四相即不是菩萨用心
乃是凡夫用颠倒之心反明不见有能度与所度
252-B¶ 第 229b 页 X10-0229.png
者须菩提此菩萨之人方无我人众生寿者四相
此乃是菩萨用不颠倒心今经云除彼我人一切
诸相者谓若不见有众生因我入圆觉者方除我
人众生寿者四相并一切能所之相若离四相即
是菩萨不颠倒心前发五问今垂五答一问求何
等人答云当求一切正知见善知识二问依何等
法答云当依倚圆觉妙法三问行何等行答云应
当尽命供养善友辨事师之心不见逆顺境界不
得憍慢及起嗔恨如是修行四问除去何病答云
当除去自他憎爱一切种子五问云何发心答云
当如前发广大心第一心常心不颠倒心其次序
来历对文一一可见。】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普觉汝当知末世诸众生欲求善知识应当求正见
心远二乘者法中除四病谓作止任灭亲近无憍慢
远离无瞋恨见种种境界心当生希有还如佛出世
不犯非律仪戒根永清净度一切众生究竟入圆觉
无彼我人相常依止智慧便得超邪见證觉般涅槃。」

【戒根永清净者此颂前能治也以所治憎爱见犯
戒因故云未得解脱。

證觉般涅槃者梵语此云入證觉者即唐言也涅
槃者即梵语此云灭度即唐梵并举也。

通前纶贯于此一部经文大意血脉者盖第一文
殊一章经文通上中下三根之人开解第二普贤
252-B¶ 第 229c 页 X10-0229.png
经文通为上中下三根之人开行为文殊是能證
之智普贤是所起之行遍周法界若唯有解而无
行者一似沙井而无润若有行而无解者似空有
云而无雨唯是解行相应方可进修入道譬如结
网而终是取鱼裹粮而必须前进故有普贤开行
其次第三普眼一章经文依文殊之解及普贤之
行修我法二空观兼仿修华严三重法界观既入
观门恐有疑情故有第四刚藏菩萨起三疑请问
第一疑云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莫
是从真起妄否第二疑众生无明本有何因缘故
复说本来成佛莫是说妄为真否第三疑云十方
异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
切烦恼莫是先真后妄否故牒而纵之责无穷过
既刚藏有此三疑而世尊将空华一喻通答三疑
以金矿一喻别答第三疑然刚藏有此情者皆由
无始轮回根本未曾断也故疑有第五弥勒菩萨
请问云何当断轮回根本审审如何是轮回根本
世尊遂告云轮回根本莫不皆由贪爱二字使令
断去贪爱贪爱既断即便有證入既證入必有
差别不同故有第六清净慧菩萨请问一切众生
及诸菩萨如来世尊所證所得云何差别世尊遂
告之以凡贤圣果四位阶降当时会中有一类上
根之人闻佛如是广开方便种种法门便能如是
信如是行如是證一时超梦幻出轮回直趣无上
252-B¶ 第 230a 页 X10-0230.png
佛果菩提所谓良马见鞭影而行其次在座更有
一类中根之人虽于前六章经文中闻佛如是开
解了但以根劣故不能證入二空之观于是有威
德菩萨请问于佛譬如大城外有四门随方来者
非止一路且如上根之人巳證入二空及法身观
而中根之人未审更有何方便而得證入世尊遂
示之以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静幻寂三观行相
既知此三观行相之后而尚未知一人具修三观
三人各修三观为复有次第故有辨音菩萨请问
云此诸方便于圆觉门云何修习世尊遂告之以
单修复圆修共有二十五轮被二十五种机行人
既入三观诸轮必有所悟既有所悟便犯我相人
相众生相寿者相故有净业菩萨一章经文持为
行人除去四相四相既除方可用心修习而用心
之处觉由未普复有是非若不依师指教即随四
病故有普觉一章经文为行人除去作止任灭四
病四相既除四病亦遣其觉方普当时于佛会中
在座有一类中根之人闻佛开示如是四章经文
便能依如是信如是解如是行如是證入圆觉其
次在座更有一类下根之人虽巳于初六章经文
中闻佛说二空等观并其次四章经文中三观诸
轮于观中断障遣惑除病破疑种种法门悉皆开
解但障重习深不能證入由此经若只接得上根
之人接中根之人不得时不谓之圆觉若接得上
252-B¶ 第 230b 页 X10-0230.png
根及中根之人不得不能接得下根之人亦不谓
之圆觉唯是上中下三根之人一时普被是觉之
圆故曰圆觉于是故有圆觉菩萨为下根之人请
问佛云我等今者巳得开悟若佛灭后末世众生
未得悟者云何安居修此圆觉世尊遂告之以上
中下三期道场于道场中加功练行策发进修不
过亦是修前静幻寂三观也当时在座一类下根
之人闻佛宣示道场加行法门能依如是信如是
解如是行如是證入所以云一法巧被三根经云
譬如大海不让小流乃至蚊虻及阿修罗饮其水
者皆得充满方谓之圆觉也然大科云初四问答
通明观行上根修證次四问答别明观行中根修
證后一问答道场加行下根修證也。】

「于是圆觉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
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此当后一问答道场加行下根修證疏云然此正
宗中诸菩萨等与佛问答发扬本意欲显圆觉但
缘节节过患未尽义意未圆收机未普故表法菩
萨未标圆觉之名今此有其三意得名圆觉一前
虽病尽理圆仍恐下根难入此又曲开方便三期
道场即上中下根普得圆觉二由前节缘行解巳
圆至此名为證极證极之境更无别体唯是圆觉
三最初标指圆觉为陀罗尼门者此乃是从本起
生也今显法义巳圆还标圆觉者此乃摄末皈本
252-B¶ 第 230c 页 X10-0230.png
表此三意故当此菩萨请问也。】

「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净觉种种方便令末世众
生有大增益。」

【此指前二空观及三观诸轮种种方便法门也。】

「世尊我等今者巳得开悟若佛灭后末世众生未得
悟者云何安居修此圆觉清净境界此圆觉中三种
净观以何为首惟愿大悲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施
大饶益作是语巳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此有二问初问道场经云未得悟者云何安居修
此圆觉次问加行经云此圆觉中三种净观以何
为首是也。】

「尔时世尊告圆觉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
能问于如来如是方便以大饶益施诸众生今谛听
当为汝说时圆觉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
听善男子一切众生若佛住世若法末时有诸众生
具大乘性信佛秘密大圆觉心欲修行者若在伽蓝
安处徒众有缘事故随分思察如我巳说。」

【先答道场也若法末世者即末法一万年具大乘
性者即宿有闻熏种也缘事者即利他之事也随
分思察如我巳说者此指前普眼法门及三观诸
轮所说谓圆机菩萨不滞空闲种种施为作诸利
益广度群品备学法门随其闲暇无事时分之中
则便思察三观故云随分非是见解未圆为随分
也。】
252-B¶ 第 231a 页 X10-0231.png

「若复无有他事因缘即建道场当立期限若立长期
百二十日中期百日下期八十安置净居。」

【此即道场期限也无有他事因缘谓菩萨之人但
是逢著有益于人之事即便为之遇著善缘即趣
之也今无此二事故曰无有他事既无利他之事
当入三期尅志加功以期圣果为自行边事此三
期者若太过则行人情生疲倦若少则行人功行
未圆所谓敏则伤于太过钝则愧乎不及故量三
尅期亦无别义然约三根配之有其二意一约障
尽难易者长期乃下根中期乃中根下期乃上根
二约精进懈怠者即反于此盖根有利钝期有远
近对病设药斯之谓欤安置净居者此欲内外清
净身心洁白事理称可也。】

「若佛现在当正思惟若复灭后施设形像心存目想
生正忆念还同如来常住之日悬诸幡华经三七日
稽首十方诸佛名字求哀忏悔遇善境界得心轻安。」

【此明道场行相然行相之中又有二意一随相用
心二离相用心今乃是随相用心若佛现在当正
思惟者只如此经十方之人皆是佛现在之时当
机之者既有此机又遇在世亲闻佛所说法即正
念思惟一切诸法不离一心当知唯心之内则无
境界若佛灭后施设形像者此明如来大师巳入
涅槃不睹真仪但设以形像谛观引心入法相即
无相即见如来亦可想佛真身常住不灭也此是
252-B¶ 第 231b 页 X10-0231.png
约事说若约理说者行人若观行无间断名为佛
现在若观行间断之时名为佛灭后也断后复作
观者名为施设形像也所以大珠和尚云身口意
清净是名佛出世身口意不清净是名佛灭度今
既为下根之人设教且从初事相释也悬诸幡华
下即礼忏之仪式也三七日者此但是去其久近
无别所表方等经说极少七日矣稽首者谓以头
稽留于地少时方起故曰稽首忏即梵语忏摩悔
即唐言悔过谓忏则陈露先罪悔则改往修来若
离垢慧菩萨所问礼佛法僧中说总有八重一供
养二赞佛三礼佛四忏悔五劝请六随喜七回向
八发愿今略唯有其二者即礼佛忏悔也然文虽
略法中亦具也遇善境界得心轻安者此感应也
或见仙像或睹光明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
解即受群邪故下文云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
可取也若天台之意只许与信解行證相应。

境界如楞严云又以此心成就清净净心初极忽
见大地十方山河皆成佛国具足七宝光明遍满
又有恒沙诸佛如来遍满空界楼殿华丽下见地
狱上观天宫得无障碍此名忻厌凝想日深想久
化成非为圣證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
受群邪。】

「过三七日一向摄念。」

【此明离相用心摄念者起信云若修止者住于静
252-B¶ 第 231c 页 X10-0231.png
处端坐正意乃至心若驰散即当摄来住于正念
正念者当知唯心无外境界也。】

「若经夏首三月安居当为清净菩萨止住心离声闻
不假徒众至安居日即于佛前作如是言。」

【为清净菩萨止住者此指大乘菩萨也声闻即小
乘也徒众即六和之众也六和众者一身和二口
和三意和四戒和五利和六见和长芦祖照颂云
身和共住非所勿去诸上善人同会一处口和无
诤非礼勿听同气相求同声相应意和同知勿受
便宜不善厌作心不可欺戒和同修慎勿贪求防
非止恶莫结冤雠利知同均平等最亲你分八两
我得半斤见和同作莫生轻薄不恃巳长大家安
乐今则依大乘而修不假须此徒众也。】

「我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某甲踞菩萨乘修寂
灭行同入清净实相住持以大圆觉为我伽蓝身心
安居平等性智涅槃自性无系属故今我敬请不依
声闻当与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三月安居为修菩萨
无上妙觉大因缘故不系徒众。」

【梵语比丘此贪三义谓一怖魔二乞士三净戒比
丘尼即尼师也尼者女也优婆塞此云近事男即
行者学法之人也优婆夷此云近事女即学法女
也然小乘局于二众大乘道俗俱沾也某甲则各
称其名踞者居也菩萨乘者拣羊鹿车也修寂灭
行者拣四谛也实相住持者非事相住持也伽蓝
252-B¶ 第 232a 页 X10-0232.png
此云众园园是众所居之处故圆觉为万德之所
依此一段文据圭峰疏云意乃转八识为四智也
问何谓之八识耶答眼耳鼻舌身即前五识也第
六意识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也然前五识
属外即用也后三识属内即体也又前五识属后
得智后三识属根本智也何谓四智答一成所作
智二妙观察智三平等性智四大圆镜智也今转
者谓菩萨之人才登初地方转得第六意识成妙
观察智此智善达诸法也然此第六识中具善性
不善性无记性为三性乃分别一切法也其次入
二地至十地方转得第七末那识成平等性智此
智乃是翻因得名盖因执我不平等故须翻之也
然末那此云染污根谓此识内执我痴我慢我爱
我见外执有凡有圣有高有下有彼有此不能平
等也然上二识乃是菩萨之人因地于十地之中
转也其次于等妙二觉果位上方转得第八阿赖
耶识成大圆镜智此智乃是从果得名然此第八
识执内身外境山河大地根身器界种子也今则
譬如大圆镜光明圆满也如第十七祖一日遇一
童子手持一鉴祖问曰汝手中以何所表童子曰
诸佛大圆镜内外无瑕两人同得见心眼皆相似
此是果上转也第八识成大圆镜智而前五识只
就果上一道转成成所作智此智作诸佛事也所
以祖师云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妙
252-B¶ 第 232b 页 X10-0232.png
观察智是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五八六七果因
转但用名言无实性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
那伽定虽云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圆但转其名
不转其体也今经身安即成所作智也心安即妙
观察智也此以四惑相应妄计赖耶为自内我于
平等理中起不平等见今既所缘性寂能缘七识
自如如性皆同故成平等性智也次大圆觉者此
大圆镜智也岂不见乎普融示众云德山入门便
捧此岂不是成所作智玄沙与天龙游山见虎此
岂不是平等性智临济示众云有一无位真人在
汝等面门入出未證据者看看此岂不是妙观察
智雪峰示众云我这里似一面古镜相似胡来胡
现汉来汉现此岂不是大圆镜智意谓用一圆觉
为我一个住处既以圆觉为所住之处则一切识
性尽成圆觉之智即是十方诸佛生死本涅槃自
性此之涅槃自性以顺理故六通四辟大小精粗
其运无乎不在更无方所可系著不似小乘系著
方所也大菩萨者地上大乘菩萨也大因缘者不
指小节之谓也。】

「善男子此名菩萨示现安居过三期日随往无碍。」

【道场三期巳满小乘夏限未终以本非小乘安居
故不妨随往无碍也。】

「善男子彼末世修行众生求菩萨道入三期者非彼
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252-B¶ 第 232c 页 X10-0232.png

【此总标于加行境所證境中诚观不得取著邪谬
境界故般若经云魔能入一切众生心令皈依魔
党如漆身断手截臂不能为难魔力之故人皆信
伏又法华云深著虚妄法坚受不可舍此皆非是
观中所闻所见若夫信解行證虽然阶级不同而
所信所解所行所證之法始终无别若不是最初
根本了悟觉性三重因地之法不应取著也谓解
则解其所信修则修其所解證则證其所修也下
文方列三观谓静幻寂也。】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奢摩他先取至静不起思念静
极便觉如是初静从于一身至一世界觉亦如是。」

【众生念者世界既全成觉而众生全在觉中故所
起之念无不了达如影入镜镜照无遗如像入壶
壶应无惑。】

「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此诫取邪境也天台教云凡在定中若见善相者
当以三法验之一以定研磨二依本修治三以智
慧观察譬如世上之人欲知真金以三法试之一
烧二打三磨也如楞严钞中说昔有禅师在山中
坐禅忽见一孝子擎一死尸来向师前著便哭云
如何杀我阿母师知是魔思之此是魔境我将斧
斫却可不解脱便于拄上取斧遂斫一斧孝子走
去后觉服上湿便看之乃见血出不期自斫也亦
有一禅师坐禅时忽见一猪来在面前师谓是魔
252-B¶ 第 233a 页 X10-0233.png
则捉擎猪鼻唱叫把火来小师来看乃见和尚自
把其鼻唱叫斯乃皆是正坐禅时心中起见遂感
外魔来入也所以楞严经中于五阴说有五十种
魔者良由此也。】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三摩钵提先当忆想十方如来
十方世界一切菩萨依种种门渐次修行勤苦三昧
广发大愿自熏成种。」

【此幻观也前至静观不假外缘今于幻观门中须
凭圣境前威德章幻观即约大悲化生今道场之
内且自尅修故约大智求佛也发愿者谓策励运
意为发希求乐欲为愿谓众生无始巳来念念希
求五尘境今巳了悟故发心念念乐欲悲智六度
等境熏心成习也。】

「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此诫取邪境也。】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于禅那先取数门心中了知生
住灭念分剂头数如是周遍四威仪中分别念数无
不了知。」

【此寂观也数门者数字上声呼此即数息观也谓
调和气息令不涩不滑若数则从一至十想心在
数不令驰散也良由数息之故息调心净遂乃了
达知觉心中生住异灭四相粗细妄念本末分剂
头绪数量无有不知者何也为心静则觉动也今
经无异字者即脱略也以论中所说十信凡夫觉
252-B¶ 第 233b 页 X10-0233.png
灭相三贤觉异相十地觉住相位满觉生相也生
相者动念都尽唯是一心也上文则坐时觉智非
唯坐时觉知是妄幻乃于行住坐卧四威仪中四
相之念粗细本末头绪数量一时知之知则无患
譬如妖魅所欲著人若知其名自然消灭所谓知
贼是贼贼无能为此数门者乃五停心中之一门
也何谓五一多贪众生佛令入不净观二多瞋众
生入慈悲观三多散乱众生入数息观四多痴众
生入因缘观五多障众生入念佛观。】

「渐次增进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犹如目睹
所受用物。」

【谓净心是圆觉自体而世界本在其中观行成就
全合根源知雨滴数固宜本分非唯雨滴万物皆
然举一例诸且标雨滴也然凡夫之类迷此真心
随念所知故失其用也荀子尚云君子。
一之微
处一之危危微之机君子能知之尚书云人心惟
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华严经说龙王
行雨摩醯首罗尚知滴数况行人入观乎若究竟
者直到佛位方知之今约观中妙慧发生故许所
见同佛耳。】

「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是名三观初首方便。」

【是名三观初首方便者前圆觉菩萨问云三种净
观以何为首故此结答云单修静幻寂为初首方
便也。】
252-B¶ 第 233c 页 X10-0233.png

「若诸众生遍行三种勤行情进即名如来出现于世。」

【此即遍修也何谓遍修乃圆修静幻寂三种观也
良由三观既备万行巳圆故就此行人分上便是
诸佛出世也又即此人本觉离念名为佛出佛即
觉义圭峰云我心元与佛心齐旷劫沈沦只为迷
菩萨乃梵语也唐言觉觉心寂照即菩提也。】

「若后末世钝根众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

【此下互修也互修即复修也今初明钝根之人修
观未成也。】

「由昔业障当勤忏悔常起希望先断憎爱嫉妒谄曲
求胜上心。」

【此重发誓愿决心欲證加功励志忏业断惑也。】

「三种净观随学一事此观不得复习彼观心不放舍
渐次求證。」

【此正明互修也序云别遍互习者指此及上文也
疏云有人被色相所碍空静之观难成先观色幻
幻即全空静观方成复有执定实色碍于心识难
修幻观先知其体本无而不妨睹相方成假幻复
有修中难成绝待先知假全空而无假空全假而
无空空假俱无绝于对待方成寂灭其中又有人
直见心源方知诸法即性故空不坏相故假或但
从性现故假无别所现故空今意若修静观不得
者却许修幻观若修幻观不得者却许修静观二
观皆修不得者却许修寂观也只如天台教云破
252-B¶ 第 234a 页 X10-0234.png
一切惑莫甚乎空建一切法莫甚乎假究竟一切
性莫甚乎中故一空一切空无假无中无不空一
假一切假无空无中无不假一中一切中无假无
空无不中反意可类。】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圆觉汝当知一切诸众生欲求无上道先当结三期
忏悔无始业经于三七日然后正思惟非彼所闻境
毕竟不可取奢摩他至静三摩正忆持禅那明数门
是名三净观若能勤修习是名佛出世钝根未成者
常当勤心忏无始一切罪诸障若消灭佛境便现前。」

【于此上十一章经文并属正宗分竟其顿渐悟修
者盖此经文殊一章是顿解悟普眼观成是顿證
悟三观诸轮是渐證悟圆觉一章道场加行是渐
修悟耶尝考禅家有二句之义一者最初句二者
末后句初句即初发明之谓也须得末后句始到
牢关今经亦然初文殊章顿解悟即最初句也普
观成顿證悟即末后句也如善财初见文殊与未
再见文殊其意一同。】

【第三流通分谓正宗分中法义巳周欲使广益他
方远沾来世流传通泰展转无穷故有此分而来
若都无人传是不流流则不住不滞或传之遇其
障难是不通通则不壅不塞如水之流无碍也。】

「于是贤善首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
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252-B¶ 第 234b 页 X10-0234.png

【贤则亚圣谓地前三贤位次十圣位地上菩萨也
善则顺理首是头首然欲便万善齐与俱顺真理
成因正位上次圣果者必藉经教流通经教流通
是贤善之首故流通分当此菩萨请问也。】

「大悲世尊广为我等及末世众生开悟如是不思议
事。」

【不思议事者近庆道场远庆一部也谓一部经内
世尊为上根人开示二空观为中根人开示三观
诸轮为下根人开示道场加行如是种种法门离
于精粗之域出于形质之外脱于言意之表故云
不可思议之事而儒典尚云夫子之道上有出乎
天之高下有入乎地之深瞻之在前忽然在后不
可以形貌求不可以聪明□□□此不思议同意
也。】

「世尊此大乘教名字何等云何奉持众生修习得何
功德云何使我护持经人流布此教至于何地作是
语巳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然正宗分中但问所诠法义虽巳圆备凡心难可
任持闻□□时领会分明过后恐还遗忘事须持
教贯穿文既不遗随文解义依义起观方成真正
修行故此问经名字也云何奉持者前虽巳说即
持法也今此问所者即持教也谓自遵奉行为人
持说也流布此教者此行十法行也谓若人一向
于此了义经教供养写施听受读诵说释思修如
252-B¶ 第 234c 页 X10-0234.png
是分布流传末代未审此人智慧功德毕竟至于
何位地有菩萨地有佛地也。】

「尔时世尊告贤善首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
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经教功
德名字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贤善首菩萨奉教欢
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善男子是经千万亿恒河沙
诸佛所说三世如来之所守护十方菩萨之所皈依
十二部经清净眼目。」

【说此经佛既是真身无碍尘沙同体故一说即一
切说三真身世一时说无说无不说如华严经云
我不见有佛国土不说此经若不知了义教者则
随方有说不说也三世如来之所守护者如法华
云我等诸佛护持此法令未来世一切菩萨未曾
闻者皆悉得闻十方菩萨之所皈依者谓因行之
中无不从此法而成佛十二部经清净眼目者良
以推穷迷本照彻觉源是以理贯群经义无不尽
于此若解则诸教焕然可见如指诸掌眼目者如
人有眼一切境界历历可见也十二部经者亦谓
之十二分教一契经二应颂三授记四讽诵五因
缘六自说七本事八本生九方广十未曾有十一
譬喻十二论议此谓之十二部经也今此经即属
契经及方广二分所摄也前诸佛所说如来守护
菩萨归依者此即定圆觉之法也十二部经眼目
者此印定为一切经之宗也所以序云印定之法
252-B¶ 第 235a 页 X10-0235.png
为一切经之宗也即指此文也问此经对三时五
时之教否答顿教不论先后处所但遇顿机即说
故不对三时五时之教也又难云既不对教者法
华经云是法华经诸佛神力之所守护此又如何
分耶答法华诸佛神力守护者即属正宗也此经
诸佛守护者即属流通分也若彼经守护在流通
分者即许不可拣之彼既属正宗分是知不同也。】

「是经名大方广圆觉陀罗尼亦名修多罗了义亦名
秘密王三昧亦名如来决定境界亦名如来藏自性
差别汝当奉持。」

【前问此大乘教名字何等云何奉持此答之有五
名也然此经题者乃佛自立也且诸经得名有七
种或体或用或果或彼人为目或以法为名人有请
说等殊法有法喻等别或体或用或果或因或能
诠或真或妄或境或智乍复乍单不同今经五名
巳含多种大者体也方广者用也圆觉者果也秘
密者因也王者喻也三昧者法也修多罗了义者
是叹能诠也馀皆所诠如来是能證人也决定境
界者即所證境也如来藏者即属总乃在缠之名
则真妄和合也又自性即空如来藏也差别即不
空如来藏也斯则人法总彰法喻皆举具体具用
有果有因诠旨双题真妄俱显方诸经目莫备于
斯了义之名题显然矣而世尊遂敕令依此名法
而持谓巳悟而持谓巳悟明心地者文字性离即
252-B¶ 第 235b 页 X10-0235.png
是解脱不妨满纸放光而持也若不悟明心地者
迷一切诸法真实之性向心外取法而起文字之
见见还将文字对治示其本来之性如以声止声
以橛出橛以机夺机以毒攻毒无离文字如说修
行而持义也。】

「善男子是经唯显如来境界唯佛如来能尽宣说。」

【前云是诸众生清净觉地又说无明贪爱四病四
相今云唯显如来境界者既云唯显佛之妙觉不
思议境界独佛方能尽其所说其所说者何耶谓
说众生无明皆无所有止是佛境佛境若不显现
众生岂得皆空生若不空岂彻觉地故华严信位
即佛境皆是此意也然后代浅识劣解之人以谓
佛法止此此者□观是说也。】

「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渐次增进至于佛
地。」

【前问流布此教至于何地今答云良由此经唯显
佛境故修十法行之者必至佛地佛地即妙觉位
也所谓不住化城便跻宝所在禅家谓之不动凡
夫便登佛位。】

「善男子是经名为顿教大乘顿机众生从此开悟亦
摄渐修一切群品。」

【贤首国师以一大藏教深浅之义判为五教五教
者一小乘教即四阿含经是二大乘始教即八部
般若是三大乘终教即楞严涅槃宝积等是四大
252-B¶ 第 235c 页 X10-0235.png
乘顿教即圆觉楞伽等是五大乘圆教即华严是
今经乃属顿教独被顿机众生于顿机中又分为
上中下三根也疏云宗门是顿教事具渐门既顿
渐俱收则迟速皆益会与不会入与不入皆可留
心所以修山主云会得甚奇特不会也相许。】

「譬如大海不让小流乃至蚊虻及阿修罗饮其水者
皆得充满。」

【此举喻也大海喻顿教小流喻渐教蚊虻喻二乘
阿修罗喻菩萨饮其水等者喻二乘之人受持此
经皆得悟入疏云大海有无量之水而饮之者则
量腹多小圆觉有无边之法门而受持之者随器
顿渐。】

「善男子假使有人纯以七宝积满三千大千世界以
用布施不如有人闻此经名及一句义。」

【此显福也法会既终所谈上中下三根及谈因果
法义复恐后代众生不信修如是因感如是果遂
于此流通分中一道较量功德叹使后人生信忻
乐也如金刚经中两重因果三番较量之意梵语
檀波罗蜜此云布施谓运心宽广曰布辍巳惠人
曰施此布施一度众行皆摄华严经说有十度一
布施谓财法无畏无不皆舍二持戒谓防非止恶
内外无瑕三忍辱违顺不干谛察忍可四精进离
身心相万法增修五禅定念虑皆忘安理境六般
若□无分别善达心空七方便涉有常空施为无
252-B¶ 第 236a 页 X10-0236.png
□八愿度上求下化穷尽未来九力度思修成功
万境不动十智度决断无惑證法颐神今以布施
一度以较量经福也一句义者此显胜七宝也意
谓虽以金银琉璃赤珠等宝不为自巳求安乐之
故普施与一切众生者是有为有漏之因感得人
天果报譬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
生不如意今若闻此经一句合宜之义如说修行
断惑遣疑是无漏最上之因便能超梦幻出轮回
直趣无上佛果菩提所以此功德胜过前七宝布
施功德也疏云世珍盈刹能为漏果之宝妙法一
字必获菩提之报禅家亦云识得一句一生参学
事毕在教家亦云教典千文一心能贯之在书云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在记云通于一万事毕在说
云吾道一以贯之古诗云学虽不多可齐止□如
是则归同反一一处既通千处万处一时透脱所
以道一叶落天下秋一尘起大地收一华开天下
春一事寂万法真与此一句义同意也。】

「善男子假使有人教百恒沙众生得阿罗汉果。」

【此显劣智也梵语阿罗汉此有三义谓不生应供
无贼也恒河者方四十里其沙细如面假饶教得
一百个恒沙中许多数之人尅获成就小果圣人
者其福非是究竟故乃劣也。】

「不如有人宣说此经分别半偈。」

【上文举劣此显胜也意谓使教百恒沙众生得阿
252-B¶ 第 236b 页 X10-0236.png
罗汉果所得功德不如有人代佛宣扬此经半偈
之功德也疏云凡全偈者所谓四句句有二种一
文句二义句若约文句即两句为半偈若约义句
即说一切法本来空寂是半偈也显空体不空是
全偈他。】

「善男子若复有人闻此经名信心不惑。」

【此明闻信也不惑即不疑惑也然大乘教法无量
劫来难见难闻或时闻巳不信不顺不悟不入者
有之矣所以论语云人无信不知其可也夫圆觉
深旨一心妙门非大智而不能观非大根而不能
信观即举佛智也信之即入圆觉但恳志无疑决
取于成办也。】

「当知是人非于一佛二佛种诸福慧如是乃至尽恒
河沙一切佛所种诸善根闻此经教。」

【此验宿因也金刚经云当知是人等于一佛二佛
三四五佛如而种善根巳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
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诸善根者不
过是贪嗔痴三毒发闻思修三慧也然此经宗信
者必是即解之信信该果海不是小缘故验其宿
因曾积信种。】

「汝善男子当护末世是修行者无令恶魔及诸外道
恼其身心令生退屈。」

【前问云何护持今答云但莫令恶魔外道恼其身
心者即是护持也近有人撰其偈词添入经中盖
252-B¶ 第 236c 页 X10-0236.png
不知此是流通分故阅者幸勿疑焉。】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贤善首当知是经诸佛说如来善护持十二部眼目
名为大方广圆觉陀罗尼现如来境界依此修行者
增进至佛地如海小流水饮者皆充满假使施七宝
积满三千界不如闻此经若化河沙众皆得阿罗汉
不如宣半偈汝等于来世护是宣持者无令生退屈
尔时会中有火首金刚摧碎金刚尼蓝婆金刚等八
万金刚并其眷属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
尊若后末世一切众生有能持此决定大乘我当守
护如护眼目乃至道场所修行处我等金刚自领徒
众晨夕守护令不退转其家乃至永无灾障疫病消
灭财宝丰足常不乏少。」

【此下禀命加卫外护流通也火首者此神头有火
焰手中执金刚杵也。】

「尔时大梵王二十八天王并须弥山王护国天王等
礼佛足右绕三匝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护是持经
者常令安隐心不退转。」

【大梵王者即初禅天主也二十八天王者即三界
主也须弥山王者即帝释也护国天王者即别指
四天王也。】

「尔时有大力鬼王名吉槃茶与十万鬼王即从座起
顶礼佛足右绕三匝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护是持
经人朝夕侍卫令不退屈其人所居一由旬内若有
252-B¶ 第 237a 页 X10-0237.png
鬼神侵其境界我当使其碎如微尘。」

【吉槃茶者亦鸠槃茶此鬼食人精气其疾如风管
林野诸鬼众一由旬者即四十里也。】

「佛说此经巳一切菩萨天龙鬼神八部眷属及诸天
王梵王等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疏云良由文殊所问经说有三种义欢喜奉行一
能说者清净不取著名利所染故二所说法清净
以如实知法体故三得果清净即说益也问经首
信成就与此信是同是别耶答前信浅此信深何
以知之大智度论云如是我闻生信也信受奉行
生智也信为能入智为能度又云信为入法之初
机智为究竟之至要虽深浅之不同在智信一贯
则无别也。】

圆觉经类解卷第四末(终)
* No. 252-B

应辰伏闻性均一天本无间断识昧六尘遂分迷
悟赖有圆觉性海明顿渐之所归了义真乘混圣
凡而同际指众生要径示诸佛真源是故一切众
252-B¶ 第 237b 页 X10-0237.png
生闻所未闻得所未得然理藏于隐则闻者晦妙
入于玄则得者艰故曰圆觉未尝圆觉应辰□分
湔薄资性愚蒙周尝览圭峰之微言波翻巨海得
复庵之类解雾廓晴天敬勤诸版愿广其传庶几
口诵目击意悟心开咸住大光明藏共登妙圆觉
场所期妙利恭愿祝奉两宫无疆之寿报双亲罔
极之恩凡在见闻悉沾馀润。

淳熙巳亥长至日 承信即沈 应辰 谨识


「 稽首十方佛
 经法并僧众
 愿以书写力
 广度于一切
 先报亡亲恩
 及酬师匠德
 普济诸群品
 同證于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