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钞第六¶
钞第六¶ 第 97a 页
圆觉疏钞随文要解卷第八
沙门凊远 述

「〔众生寂灭〕」

大钞云释亦一亦异示于亦差别无差
别之相众生寂灭即是法身生不异佛法身随缘即
是众生佛不异生则无差别矣寂灭非无等一对明
无差别不碍差别寂灭故无差别非无众生故不碍
差别。】

〔恒不异真〕」

者成上寂灭。】

〔而成立〕」

者成上非
无众生随缘等一对随随故佛不异生非有之法身
则不碍异生。】

〔恒不异事〕」

者成上随缘。】

〔而显现〕」


成上非有之法身。】

〔是故染净等〕」

经前所标凡圣平
等。】

〔况称性互收〕」

大钞云况出圆融上但事理无碍
巳是难思馀经容有此则事事无碍唯华严及此经
观成中意。】

〔疏一法性〕」

性法身土文出唯识相宗释
之唯据理说理智不即今家用之理智不分同佛地
论法性身土一切如来同證此经云一切如来光严
住持等三土三身开合自在巳具前文(三末)。】

〔注小乘
八微〕」

地水火风色香味触凡诸色法乃至微尘皆
具此八故小乘不达唯心计为实故此八皆以尘为
体言其坌污难觉故云微也。】

〔注权教唯心〕」

权教唯
心属有为四土中法性土属无为亦以唯心为体者
大钞云四土总出体故若四土各别出体分性相之
别法性土即以真如为体其自他受用及变化土以
次天无漏色蕴为体等。】

〔注实教融摄〕」

然融摄二字
恐误大疏云法性彼分二科总初出体权教唯心实
钞第六¶ 第 97b 页 X10-0097.png
教法性次科四土各别出体谓权教性相不即实教
性相融摄故知对权教唯心应云实教法性亦可略
钞只一科故云融摄。】

〔三严之方便注皆由佛应统
之故〕」

有本云此明土之净秽大钞云方便者是修
因义谓明有何因缘而有净土唯华严世界成就品
云十种因缘故次四唯净后三融通属下别辨今明
初三通相本起经标此十云所谓如来神力故法应
尔故一切众生行业故等大疏云此通净秽佛应统
之故皆称佛土辨疑误云佛应统之是出秽土得名
佛土之所以非是严之方便正意故不合如此经有
本云此明土之净秽者应注云若神力等则通净秽
议曰固如所辨但以其间亦未尽善试为辨之且方
便有十种因缘次四唯净前三通净秽合应如是注
但以注辞太简故也应注云方便有十种虽前三通
净秽皆由佛应统之故皆称佛土。】

〔若就行则〕」

则字
误也当从大钞致字为正大钞此下正属别辨与清
凉同引生公云行致净土非造之也谓因他而得故
名为致因万行而致于土必招净也。】

〔净有〕」

下别显
其相展转开之乃成四重皆以方便为因清净为果。】

「〔注世间净〕」

大钞云以六行为方便谓欣上净妙离
厌下苦粗障故以色无色界而为净土等具如前说
(三末)。】

〔注出世复二〕」

初二乘净土彼宗以释迦所化之
土为实报土以十方佛土为方便土(谓此方佛往彼化故)权教
说二乘无别净土即以变化土为净土若实教说二
钞第六¶ 第 97c 页 X10-0097.png
乘出三界外别有净土天台指方便土巳具前文(二末)。】

「〔注二乘菩萨净土〕」

谓出世间上上净即前十中第
八谓八地巳上菩萨胜解自在印持万境随心改变
故净名经云随其心净则佛土净直心是菩萨净土
又观经三种三心是净土之因等。】

〔注菩萨又二〕」


真极佛自受用相累兼忘而为方便。】

〔注二未极〕」


觉巳还仁王经云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
(双證极未极也)未极之中复有二种一八地巳上一向清
净以永绝色累(净无生忍得色自在舍于分段故)照体独立(世出世间心悉
不现前故)神无方所(称性普周故)二七地巳还未出三界(未舍分段
故)无漏观智有间断故(即六地巳前若至七地观智无有间断)非一向
净然约圆教十信菩萨即有净土始自发心事友终
至成佛皆严净国土之方便注一权二实实中又二
法身十种土亦随身显五重即大疏据实教广释身
土一异问法性身土为别不别别则不名法性性无
二故不别则无能所依耶答经论异说统收法身略
有十种土随身显乃有五重一依佛地论唯以清净
法界为法身二依无性摄论唯以大智而为法身三
依梁摄论又金光明亦智亦如为法身文云唯如如
及如如智独存名法身故土则唯如四境智双泯而
为法身身土无二显无能所故因依妄五此上四句
合为一无碍法身随说皆得土亦如之六此上总别
五句相融形夺泯兹五说迥然无寄以为法身土亦
如也(此上单就境智)七通摄五分及悲智愿等功德无不是
钞第六¶ 第 98a 页 X10-0098.png
此法身收八通报化色相功德无不皆是此法身收
故(然有三义一相即如故归理法身二智所现故属智法身三智相并是功德法故名为法身其所依土则
通性相。〔所现故属智法身三当相并是功德法此土净而汝不见众生见烧净土〕净秽无碍我此土净而汝不
见众生见烧净土不毁云云)上八门通诸大乘教即同教一乘义
九通摄三种世间皆为一大法身如华严说具十佛
故其三身等并是此中智正觉摄土亦如之十上分
权实唯以第九属于圆教若据融摄总前九义为一
总句是谓如来无碍身土上言土有五重者一唯法
(属前三身)二双泯(属于第四)三具性相(五六七八所依)四融摄三世
(属于第九)五总前诸义(即第十)与大经疏十四同。】

〔注慈
恩释云〕」

此注即清凉疏文(十四)钞云谓法性属佛下
是疏释论唯彼疏(慈恩论疏)云佛是相义为功德法所依
止故众德聚故二身自体故法是性义功德自性故
能持自性故诸法自性故体为土义相为身义此云
意云属佛是相属法是性直语所依名土故云体为
土义以能依(今钞于此多亦所依三字今依大钞削之加一名字古本演义多名土所依四
字俱未尽善)名为法身故云相为身义今疏意小异谓佛
有觉义故名属佛土无觉义但持自性故名为法。】

「〔性随相异〕」

者身土约相则有二差随所依性则无
差别今以无差别之性随有差之相故云性随相异
(上皆演义十七)今谓性随相异者清凉谓所依之性是一约
相则有佛法之别慈恩之意云性如所依之水相如
能依之波水随波异故云性随相异疏文解论是同
二宗释义意趣之异本慈恩疏意清凉用之据实教
钞第六¶ 第 98b 页 X10-0098.png
宗释有异彼也今注云慈恩释云者足见圭山意趣
深奥是故乍看则似违二大疏钞细详则不然何者
清凉既云此公意云属佛是相属法是性岂不是法
性为佛为法性身法性属法为法性土耶此公所释
是也但性随相异作权宗释之皆后人之过只如指
属佛是相属法是性岂是性随相异耶文理尚不知
决非圭山本注智者详焉议曰文相是同二宗所释
之异若非圭山本注后人焉敢特违二大疏钞而增
损耶。】

〔注相之与性岂有边耶〕」

此佛身土等文连前
唯识论文故华严疏释普贤身相如虚空云身相如
空法性身也依真而住法性土也于是广说十种法
性身土故引前文属佛法性相异故释巳连次云如
虚空者唯识论云此之身土俱非色摄(云云同今钞)结云
如虚空言通喻身土演义释云三身三土事既无边
与之为性云云次云案经文但言身相如虚空案唯
识云此之身土皆喻如空今谓法性身土如空非色
身摄难说大小也变化等事相身土既无边量法身
土与事相身土为性亦无边量故云随事相其量无
边大钞亦云与之为性当以大钞为正辨疑误虽不
出意亦云当依大钞成就三身之下三个就字大钞
皆云成就大疏亦然彼正依论文或云今钞之误或
云大疏钞约权教今钞约实教权实义别故然大经
疏钞亦用就字故不可云权实义别往往本论二译
不同。】

〔注初地见三千界〕」

脱一百字演义三云初地
钞第六¶ 第 98c 页 X10-0098.png
见百叶华化百佛刹合云百三千界。】

〔注法乐增〕」


字下脱一义字。】

〔立变化名〕」

下脱法乐义微四字宜
依大钞。】

〔开三为四义如上疏大钞〕」

上字误也当云
大疏大钞(次文释文殊名亦指云大疏大钞)良由今钞释本疏三土
义相虽用唯识文兼用佛地论作实教释通若大疏
开为四门谓释义相出体性严之方便身土一异一
异中又约权实初约权教释四土后约实教广释十
种法性身土是故大钞二欲引唯识文今钞不释四
土义相指大疏钞初约权教释四土义以彼唯用唯
识文义释故是以今钞所释法性身土便指同大疏
钞实教所释法性身土同普贤身相如虚空等与约
权教释法性身土不同有云多上疏二字辨疑误云
当改疏字为说字又多大钞二字者不然有异馀宗
本演义十七唯华严有异馀宗在此谓华严等及此
经意者圆顿合论也然有等字亦可通后三教皆云
融摄。】

〔疏一质不成〕」

即质难之质大疏释文殊云屡
质本师。】

〔东安庄公〕」

今钞与演义同大钞云东晋安
庄公莫知取与也或云即东安寺庄公耳。】

〔然释中
一亦约理〕」

其释中一者指一理齐平之一对上一
质之一故云亦以俱理故。】

〔实则〕」

下释通事一谓难
约理言一以遣异亦约事言一诸佛同有净土事亦
齐平故新本大钞无一亦无字(却显一质之一是事一也)。】

〔八地
巳上三细未除〕」

大疏严之方便中云八地巳上一
向清净永绝色累今云三细未除者彼约八地巳上
钞第六¶ 第 99a 页 X10-0099.png
无漏观智无间断故七地巳还观智有间断故未舍
分段故今云未除者约无明生相直至等觉后心方
尽故又大疏有三一真极未极对一真极如仁王经
云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今约此义二
未极中又分一向净未净一向清净属八地巳上即
所难意。】

「〔经摩诃萨〕」

起信疏云杂集论云由与七大性相应
故名为大通赞引显扬论云大乘性者菩萨与七大
性相应一法二发心三胜解四意乐五资粮六时七
成满与杂集名小异上二论约拣二乘说问若尔起
信同始教对小显大耶答且约大小对拣耳如最胜
业等不共功德释论亦集拣二乘杂染未分权实金
刚经别译本云善付烛诸菩萨摩诃萨无著论云摩
诃者大也具七大性故一法二心三信解四净心五
资粮六时七果报(与显扬论同此云净心即彼意乐)今疏无意乐资
粮时大之三加證大道行大行之二唯六义耳问此
是地上菩萨称摩诃萨金刚是地前菩萨何故亦称
摩诃萨耶答华严大疏云大菩萨有四义一愿大(求大
菩提故)二行大(二行成就故)三时大(经三无数劫故)四德大(具足一乘
诸功德故)前二通地前后二唯地上更有诸大亦不出此
义。】

〔疏趣大果〕」

约浅深次第正当第六大疏无著
论等皆然今为第四者约蹑故如三圣观此下三十
五字辨疑误云后人妄加当削之却于前文起行愿
之解下加数字云今妙吉祥是即解之行议曰若如
钞第六¶ 第 99b 页 X10-0099.png
所辨则文义宛润诚可依也。】

〔言即解之行〕」

者乃真
谛所释云怨亲平等是行也乃即解之行。】

〔次下即
释〕」

者所谓二圣互相融即二而不二耳文殊即能
信之心问前文十信会中十菩萨皆同名首何得唯
举文殊表能信耶答文殊居于东方是群方之首故
举一例诸故。】

〔注智照无二相〕」

清凉云五十五友显
五相故一切初四十一人名寄位修行相寄于五位
显修行故初见文殊一人寄十信馀四十寄三贤十
地二摩耶等十一人名会缘入实相会差别缘入幻
智故三弥勒一人名称德成因相如上二义为补处
因当得成佛故四文殊一人名智照无二相般若照
极返照初心无二相故五普贤一人名显因广大相
證法界一一行门皆称法界无边涯故今云再见文
殊不见身相为智照无二相与清凉不别谓初见文
殊表信由未忘能所故见其身相后见文殊表證智
能所无二故不见身相。】

「〔经弥勒〕」

补处之尊位居等觉列于第四者约表法
次第故。】

〔疏称性之众必具主伴〕」

而此十万各有眷
属即外徒众内法行也内法行谓智度菩萨母等问
探玄云若一乘初唯列菩萨众于中有二一虽唯菩
萨主伴不具是同教一乘如十一面经辨二若主伴
具足即别教一乘如此经说(华严)若尔此经还属何义
若属初义应是同教若属次义是别教耶答尔疏既
云称性之众必具主伴亦可知疏主之意耳问或云
钞第六¶ 第 99c 页 X10-0099.png
疏指如华严说非此经具主伴也此理如何答作是
说者大似与圭山不相识(由此经义虽具而文略故指广于彼疏钞此义比比皆尔)
问此经经既具主伴与华严别教一乘有何异耶答
配之则同拣之则异配之者如钞云良由此经亦是
称性真身说圆满觉性故人法仪式悬符华严拣之
者此经主伴但一重而巳华严则重重无尽彼经每
举一法必具一切即以佛刹微尘数光明而为眷属
或说一脩多罗即一切脩多罗为眷属事事皆尔以
性无分限一一融通故由是云唯华严迥异馀宗别
教一乘耳。】

** 钞第六

「〔顿悟渐修〕」

文殊一章为顿悟即是信解普贤下十
章为渐修谓依解修行随根證入普贤下五章上根
威德下四中根圆觉一章下根问前明八门今唯此
顿悟渐修何耶答或云前约横论此约竖说今谓前
文通说此就当经科节经文一经大槩不出此二科
而巳问此约顿悟渐修二科大疏又约信解行證四
科一信即文殊章二解即当普贤下五章三行即威
德下四章四證即圆觉若此科经如何消释文相耶
答大钞云以经义意深远钩锁血脉从始至终委细
分明故如文殊章前科云信解今约此解乃信家之
解总属信故普贤等五章备明修真断惑方便證入
行相方名实解若消释经文但用前科又复机非一
等故大疏约通局科之前约通说若利根于普贤等
钞第六¶ 第 100a 页 X10-0100.png
章證入故曰随根證入此约局说未證入者前章但
是圆顿信解起行在威德等章證入在圆觉章是故
胜机不假后后钝机必历前前由是两势科之方尽
经旨虽约两势俱不出信解行證或云大疏是竖论
兼意略疏乃约根之科利者證入不假后也然知见
有殊在人取与权宗多云先且渐修此约顿渐一分
以文云若华严此经教相仪式先须顿同佛解方能
修證故大钞次文释了觉性中圣凡下四句云超终
教故十信位满便成正觉此经观成同佛即华严信
满成佛亦当起信根成就初发心住成正觉大疏三
末大钞十七注通妨难云若成佛巳何复历位修行
故如贵人子孙没落成贱多年巳后却还得顿成贵
人渐学礼乐德行及孙子顿生云云。】

〔疏不认妄念〕」

【拣妄也不同凡夫认妄念不认妄念是真信解。】

〔疏
不执异见〕」

拣邪也不同异宗及外道执异见不执
异见正信解若约究竟离圆觉之外俱是异见爱是
钝使即前五使见是利使即后五使。】

〔疏成本起因〕」

【约地位则是十信位。】

〔疏最初发起之因〕」

即一切如
来最初亦即十万人最初。】

〔疏顿教因地〕」

即第四顿
教亦可圆教亦在其中以是顿渐一分故大疏亦引
清凉顿教因地故彼释华严正取第五今正取第四。】

「〔初谓四大非我〕」

初谓即初重了觉性大疏云了觉
性者四大非我云云大钞云遣凡迷之执巳超人天
乘虽但举四大意兼四蕴亦皆非我。】

〔五蕴皆空〕」


钞第六¶ 第 100b 页 X10-0100.png
小乘之执五蕴当体即空非唯蕴中无我巳超小乘。】

「〔空病亦空了然自觉〕」

巳超空相二空彼皆未显本
有真觉故亦空之言有三一但遣执空之病无别所
显二空即色故不唯空三体是真知本觉元不是空
今意在第三圣凡下四句巳超终教终教虽显真性
尚有在缠出缠之异在缠即凡出缠即圣顿教显烦
恼之缠本空何在何出见生可度即非菩萨故云异
则不真唯如如及如如智独存故云生佛体同上俱
大钞正显顿悟妄空真有之行相终始无殊发心毕
竟二不别。】

〔元是结业〕」

返显不悟之非下文云多劫
修行不成圣果不成圣不离业报也即以顿拣渐终
教亦属所拣若约位论拣终教地前不拣地上。】

〔引
二文證〕」

引华严二文返显證了悟觉性一證不了
有损二證迷修无益若闻下悟修有益大威德法门
在此经则云若不闻此圆觉了义法门或时闻巳不
悟不入多劫权行即假名菩萨。】

〔大愿是总悲智是
别〕」

下文以大智为本与此不同者大钞云华严乃
性相融摄本末平等之宗故发悲智愿之三心。】

〔然
有心体心相心德〕」

初明心体云愿者乐欲乐欲何
事唯发心愿乐通达诸法(智也)救度众生故(悲也)以乐为
总贯通悲智悲智正是所愿乐之心也次文云此经
宗于会相归性迥显真觉故偏举大智为本以摄大
悲大愿谓虽有悲愿须假智导若无智导成爱见故。】

「〔六波罗蜜〕」

波罗蜜有三翻一云事究竟能究竟二
钞第六¶ 第 100c 页 X10-0100.png
种因果二行之事故二云到彼岸从二种生死到三
种涅槃故三云度无极能度事理诸法之旷远故三
名虽别义意同也今云度者即第三义唐言之略称
若晓疏云度是略梵语然六度者对治六蔽六蔽者
一悭贪二造恶三瞋恚四懈怠五散乱六愚痴或云
五行合定慧为止观一门故十度者对治十障證十
真如故于六度后加方便愿力智之四。】

「〔疏论中先开示二觉〕」

引论总證三重因解释分略
明二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等乃至不觉心源故非究
竟觉次分别发趣道相中明发三心等然了二觉即
此经了悟觉性俱顿教故修證仪云起信信门还顿
(约信成位与华严同故释论二)大钞二华严圆觉起信皆顿悟渐
修故问起信论贤首判为终教那得亦具三重因耶
答贤首唯据起信立题及翻对妄染义故(彼疏云兼顿而圭山
移注依之)盖取宗经深妙生灭门宽通终顿故不妨正终
兼顿良由经是论之所宗论是经之能解既宗百部
大乘了义之经所造兹论了二觉发三心修五行悬
符华严圆觉顿悟渐修之旨笔削一云兼顿者(真如门显
法体故人多不从今谓判教约法体)又龙树题云摩诃衍论者盖义宽
通故如论通宗不二摩诃衍法(通赞判云当第十圆明具德宗)别宗
一体摩诃衍法(当第九相想俱绝宗)彼论虽不判教释义多约
顿门古今有多异说或虽然引證非全同故或云虽
是终教才悟性处便属顿教故或云终教直进人顿
悟故亦名顿教或云顿渐二机取之不同故若渐机
钞第六¶ 第 101a 页 X10-0101.png
取之即终教顿机取之即顿教或云虽约真如生灭
二门分终教亦大分言之二门不妨义互通故生灭
门互具顿教义然各一家之说耳。】

〔唯修本性唯欲
度生方名发心〕」

此经但有请问发心无答发心之
文疏于远离诸病下注云佛答有无俱离觉照亦泯
即离诸病此乃不发一切心名真发心也钞云但与
觉性随顺便是发心若义取者即此章有无俱遣净
觉随顺也前一节经文偈云菩萨于此中能发菩提
心注云长隐偈显也次前钞云此经说因地其意甚
深其文甚略若不会通诸教以为例證则管见之者
信解难生由是广引华严发菩提心文相例證之耳
凡疏钞引华严例證处极多实缘此经义深文略故
然今人才见指广如华严说便谓自是华严说不干
此经事者请详此文疏指注之辞指前平等法会如
贞元释。】

〔疏灭三道等诸有三数〕」

三道即惑业苦言
等者回向三处成就三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得三菩提(实相
方便实智)證三涅槃(性净方便净圆净)住三德秘藏(般若解脱法身)钞指
威德三观。】

〔后疏中具释〕」

然大疏有之今疏不释辨
疑误云钞中既多。】

〔疏安危不易〕」

小乘比丘胡跪(右膝
著地)尼及耆年比丘长跪(两膝著地)若大乘则互跪长跪其
义无别皆属膝下地至敬之仪兰盆曲解云胡跪者
讹谬也若大疏云长跪者表安危不易释曰谓所表
若安若危顺觉性之心不易故所表既然能表之仪
即两膝著地长跪不易也又智论三种礼之中品云
钞第六¶ 第 101b 页 X10-0101.png
屈膝头不至地即长跪也此二义除重担即离过住
法性即成德。】

「〔经世尊〕」

十号善逝善者好也逝者去也谓不向馀
三界二乘去唯向大菩提去即直往菩提号世间解
明解世间故即权智逾明号无上士谓士夫偏于众
圣于众圣中更无过上故即位超诸圣号调御丈夫
调谓调练御谓控御即巧摄有情号上四或合前二
为一乃成十号或合后二为一开前为二还成十号
贞元孔目演义十六。】

〔悉持四佛所与欲来〕」

四方菩
萨共持四方佛语虚空因法行大钞云自法行或曰
经本云白法行今谓因字颇优。】

〔埏埴〕」

上音𩍕和也
下音植土也谓和土调泥置之轮上耳。】

「〔经及说菩萨〕」

前云如来约本而言今云菩萨约终
而说。】

〔经于大乘中〕」

即约所诠亦拣权渐。】

〔疏金刚
三昧经〕」

即顿教前文列在二十馀部顿经中今钞
云不同渐教事须先小次权后方说实大钞云金刚
三昧经顿为末世凡夫直宣一味究竟深法不同法
华涅槃对渐悟分修大小乘行滞权之机也说仪圆
顿与此宗同故。】

〔疏恣心五欲〕」

色声香味触色者男
女等恣媚之态及金宝等珍宝贵之物红紫鲜妙之
色能令遇痴凡夫贪爱作业声者谓男女歌咏等声
如五百仙人在雪山住闻甄迦罗女歌声起贪爱心
即失禅定随于恶道香者种种饮食及一切兰芷等
香味者一切美味如沙弥爱酪命终为酪中虫触者
钞第六¶ 第 101c 页 X10-0101.png
男女身分柔软细滑此五欲者得之转剧如火益薪
其𦦨转盛又欲有二种一事欲即所贪之境如上五
欲是也二烦恼欲即能贪之爱心于中又分三种一
贪欲二淫欲三善欲下文爱有三种一恶爱即此贪
欲淫欲二善爱即此善欲三法爱即著事修行然修
證仪引智论云五欲无益如狗咬枯骨五欲增诤如
乌兢肉五欲烧人如逆风执炬五欲害人如践恶蛇
五欲伤人如舐刀头蜜若欲修定皆应弃之乃至若
贪此五欲与畜生无异一切众生常为五欲所使然
此凡夫位中最难断者即修行之大魔不可不知。】

「〔六师〕」

断见常见苦行外道等大钞三委。】

〔疏不唯
拜手〕」

周礼有九品之拜一曰稽首拜谓臣拜君之
拜稽者稽也谓以头至地稽留少久二曰顿首拜以
头向下虚摇而不至地三曰空手拜此君答臣下之
一拜即以头至手四曰振动拜谓敬重之战标动变
之拜五曰吉祥稽颡颡额也以额触地无容仪也六
曰凶拜谓先稽颡而后顿首三年服者之拜七曰奇
拜屈一膝但一拜以答卑下之拜八曰褒拜谓今时
持节之拜即再拜于神尸也九曰肃拜谓俯下手今
时揖者是亦指妇人拜。】

「〔经三请〕」

疏云过三则烦乱问十地经三家五请清
凉云馀经只三请此经是一乘圆别之教故有五请
如何和会耶答彼刚藏说十地名巳默然无言解脱
月三请大众一请佛加被一请然后说之表法不同
钞第六¶ 第 102a 页 X10-0102.png
故不相违若解脱月过于三请亦曰烦乱。】

〔疏且默
斯要〕」

大疏钞皆用久字指云与法华文同义异文
云此经但以未说之时为久略钞亦然若尔久字为
正念疏且默义亦可通不同渐宗约时久默之谓故
云且默辨疑误云既略疏改为且默合应改。】

〔钞素
以为绚兮〕」

本文无此一句即逸句也论语具之硕
人四章之二序云硕人闵庄姜色卫庄公惑于嬖妾
使骄上僭庄姜贤而不答终以无子国人闵而忧之
章七句云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颔如蝤蛴齿如瓠犀
螓首峨眉巧笑倩兮美目盻兮若论语具云素以为
绚兮。】

〔我等亦如是愿闻甘露法〕」

初句合能求次句
合所求所求通法喻谓法字是法甘露是喻具前四
喻之义故以此总合前四喻前四句是喻者文云经
说乐闻之喻故大疏五十四大钞三十七。】

〔宛受贫
苦〕」

今钞云大富长者穷子也大钞云受贫苦者不
得尘经无博学法财之富不得宝藏无福慧法财之
富故受贫苦。】

〔无字〕」

陀罗尼圆通体中持尘沙德用
名曰总持是故无字是此之体问宝积经无字陀罗
尼其义但了言说性空即名无字若尔随求大佛顶
之类何妨了之性空亦名无字多字一字多字约言
證而得名彼经无字约佛智摄诸善巧即总持义无
有少法可得皆归于空即无字义故名无字陀罗尼
但以佛智为体无形无相与觉体同故指之也与能
诠言教之陀罗尼迥然别矣随求大佛顶之类此皆
钞第六¶ 第 102b 页 X10-0102.png
广咒即多字陀罗尼门。】

〔出入义〕」

出通染净。】

〔流出
一切〕」

清净真如等出净法也种种幻化生于觉心
出染法也八唯约净若从本起末为出摄末归本为
入并约染论。】

「〔疏有过恒沙等〕」

翻妄染终教义今何用之者但取
彼一心不动则有如是功德示现非别有法从中流
出于外以證非别有法从圆觉流出但依觉性显示
名为流出不用彼翻对妄染之义如钞释题处所引
与此无别(七初)大钞评曰彼论是释所示大乘三大之
义大位在果唯辨于净今此圆觉标以无上法王亦
唯说果流出净法故有云今此顿教点化法即净而
翻故然此示一说也。】

〔注彰自行体〕」

体字误也大钞
相字为正。】

〔若法性宗至不分三界种现之殊〕」

教章
终教亦分种现之殊今云法性宗不分者或云法性
宗通后三教今就顿教说故今谓此明有漏法体不
论断惑大钞云若约法性宗出体则同今钞云云即
指起信以根本枝末不觉是有漏法体迷则有悟则
无故云性宗不分三界之异有异相宗又大钞云若
约圆顿二教者云云故知如上所释非以顿教对彼
相宗矣。】

〔疏圆觉自性云云〕」

此下十四字辨疑误云
大疏本无此疏多却真谓下方是略释对下细释以
经意指合应别为一科此既科在略释中不应细释
中拣云但真实未出心体又略释中标云伪妄牒云
虚妄细释既拣伪妄别于虚妄则三处文各不相管
钞第六¶ 第 102c 页 X10-0102.png
议曰今疏此十四字正不多也何者若大疏既列四
科此当释名不当便出体略疏但直释经文义含四
科是故于释名科便以经意直指即指心体亦名略
释以真如即是圆觉不同相宗分能所流故却以唯
识义附于略释科中若大钞独以唯识义为略释随
疏主便也若约能所者圆觉是能流真如等是所流
圆觉是法真如等是义用今以实教会释便云圆觉
自性常如其性等。】

〔真谓真实〕」

下约法相释名若性
宗释名则不变曰真随缘曰如也问既取彼常如其
性即圆觉自性注中那云仍未出体耶答却不取此
义约彼唯识真谓真实等文不出体耳。】

〔此诸法胜
义〕」

大钞云前诸偈辨识相巳此偈明识性云此诸
法实性此者此圆成性也长行释云此经即诸法胜
义是一切法胜义谛故然胜义略有四种一世间胜
义谓蕴处界等二道理胜义谓苦等四谛三證得胜
义谓二空真如四胜义胜义谓一真法界此中胜义
依最后说议曰彼长行所释胜义即證得胜义亦即
是真如也所释真如谓安立真如真谓真实等大钞
复就疏外依胜义胜义非安立真如作性宗义释彼
偈之初二句清凉云彼亦说真如是识体性释义者
定言不变过归后辈耳具如前文(七中)。】

〔九相观〕」

一胀
二青瘀三坏四血涂五脓烂六啖七散八骨九烧然
大钞云九想观孔目及智者法界次第亦同评曰想
约能观相约所观。】

〔注前约唯识至仍未出体〕」

以性
钞第六¶ 第 103a 页 X10-0103.png
拣相故云未出体文云但提虚妄是彼论所释也疏
云本无伪妄改异约性宗显觉性本离四过故与细
释离四过义同若你各不相管之疑何有哉。】

〔注前
陈〕」

是有法三支比量具如前文(三初)。】

〔注分此横竖各
有二义〕」

将横竖约改异各分横竖二义。】

〔疏云未来
常如过去〕」

即约三世竖论无改不妨通色中常如
受中亦是多物横论无改色中常如受中即约多物
横说无异不妨通未来常如过去亦是三世竖说无
异即是百法中六无为六无为不若大疏云真如无
为颇切当无为者大钞云为之言作一切有生灭法
皆是造作称之曰为今此六种寂寞冲虚湛然常住
无彼为作故名无为所言六者一虚空(空即无为)二择灭
(因慧拣择得惑断灭谓无漏智起断诸障染所显真如名择灭)三非择灭(不因慧择)四不
(出八灾患)五想受灭六真如。】

〔依起信一心为体悬谈
第四门巳释〕」

辨疑误云前文竟无大钞有之略钞
应亦有之恐后人削去议曰略钞第四云心真如者
乃至唯是一心故名真如文相与此是同何谓竟无。】

「〔注文云或唯一〕」

大疏云或唯一如体中说或唯二
谓安立非安立等。】

〔七种十种真如〕」

深密经七种真
如一流转真如二相真如三了别真如四安立真如
五邪见真如六清净真如七正行真如大钞具释(九末)
十种者对十重障辨其德一断异生性障證遍行真
如住初欢喜地二断邪行障證最胜真如住离垢地
等。】

〔空宗〕」

谓烦恼即菩提前文性宗引此文谓烦恼
钞第六¶ 第 103b 页 X10-0103.png
即菩提今空宗亦引者文出智论随空性二宗用空
宗用则了烦恼本空即名为菩提以空故名即但就
空说与性宗迥异无所滥矣如次文引是也摄论双
取相宗智论合取大钞云文异义同若作小异解者
摄论双取智论合取双取可见即相宗合取者以能
所俱为菩提体不开二智二断故即空宗法性宗如
理如量智即本始二觉为菩提体依今经即始觉为
菩提体合本始本不二究竟觉为体大钞说前二论
之智但是今之始觉以相宗根本无分别智亲證真
如之理二智是转识所成故既属有为与无为之理
不即性宗则断證对待其体亦空无能所證本源觉
智究竟真实故是故论云始本不二名究竟觉以见
道之智即是真如不分能所故云始本不二。】

〔三乘
人各有其智〕」

大钞云如十地论说或云声闻一切
智菩萨道种智佛一切种智是为二智菩提若无著
金刚论云何故唯问菩萨发菩提心耶心为三种菩
提差别故谓菩提心通三乘今问菩萨拣异二乘。】

「〔起信本觉始觉究竟觉〕」

前云唯一究竟觉是菩提
今分三种者大钞云上是出体是克实故泯二显出
究竟觉为体今辨种类是约名义故三种俱存。】

〔发
心等五种菩提〕」

智论云一发心菩提即十信二伏
心菩提即三贤三明心菩提即初地四出到菩提即
八九十地五无上菩提即佛地华严十种菩提出现
品疏(八十)。】

〔印群机〕」

出现品云如海印现众生身是故
钞第六¶ 第 103c 页 X10-0103.png
说名为大海菩提普印(云云如钞)。】

〔现万像〕」

大钞云且如
镜现影像亲能现者是名真性现于诸法亲能现者
是觉智故唯识释镜智云能现能生身土智影。】

〔该
动寂〕」

应现种种差别作用一一皆如即该动也万
缘俱息湛然无为亦自体常如即该寂也。】

〔通因果〕」

【大经云如来成正觉时于其身中普见一切众生成
正觉等问既通因果何故前云菩提涅槃是果法耶
等前云是果法对波罗蜜是因故今约克体因果觉
智同一体故。】

〔妙绝于有为〕」

心言罔及曰妙故绝作
为。】

〔大患永灭超度四流〕」

大患永死灭超度烦恼四
流四流者一欲流谓贪欲流注即欲界烦恼二有流
谓依彼有身而度流转即上二界烦恼三谓邪慧推
求名之为见即遍三界烦恼四无明流谓自恼愚痴
于境不了名曰无明亦通三界一分通界外。】

〔镜像
之所归绝称之幽宅也〕」

镜喻涅槃像喻生死生死
本空涅槃离相故绝称也冲深包博曰幽众圣所归
曰宅。】

〔泥洹尽谛乃至尽矣〕」

泥洹义翻圆寂尽谛即
灭谛。】

〔结尽〕」

者谓九结灭尽方显圆寂。】

〔生死永灭〕」

【者谓烦恼所知亡则二种生死果灭岂字寂字宗本
论无岂字加之颇当寂字多却九结者谓爱恚慢无
明疑见邪悭嫉。】

〔即寂之照为般若〕」

如珠之明。】

〔即
照之寂为解脱〕」

如珠之净。】

〔寂照之体为法身〕」


珠之圆体即此三德是涅槃体故大疏云然此三德
不离一如如一明净圆珠矣即约融通无碍然此经
钞第六¶ 第 104a 页 X10-0104.png
涅槃但是体非别有可證是故下文云了知如来涅
槃亦是我相生是證得涅槃不忘能所故云亦是我
相。】

「〔不纵不横不并不别如梵伊字〕」

大钞(九末)引天台释
云纵即竖谓法身本有次修般若后得解脱则是纵
义…(纵三点如此)横者三法异体同时如三烈火…并乃
合为一体别乃各在一处即但取一法圭山意云经云
摩诃般若亦非涅槃等…此通纵并谓竖明此三曰
纵举一摄二曰并经云三德若异亦非涅槃…此通
横别谓二异体曰别异体同时曰横亦可横即是并
对纵为横对别为并故经但有三句于义成四今三
俱不可思议焉可纵横并别意云即一而三即三而
一非三为正由此见异古德解义取舍不同或一德
在上二德在下或二德在上一德在下并不得意如
来恐人谓作此解故以天目转喻伊字则不得定二
上下但取不可纵横及并别耳若定说言一上二下
非唯义理不得圆妙致令二喻自互相违谓伊字样
者∵天目样者∴此其状也诸公何惑故经具云犹
如伊字三点若并则不成伊纵亦不成伊纵亦不成
如摩醯首罗面上三目乃得成伊。】

〔翻三杂染〕」

大钞
云出所以所以三者翻三杂染故翻烦恼为般若烦
恼即菩提是涅槃中般若德馀二同钞然翻三杂染
成涅槃三德者此三杂染即性净三德但迷悟似异
故云相翻法身即如如摩诃般若即是一切馀障究
钞第六¶ 第 104b 页 X10-0104.png
竟尽故法身为所證般若为能證解脱为离障能證
所證及与离障十地分得故得通因也。】

「〔自性涅槃注中通染净〕」

等者如大钞云若但云真
应则自性合真二皆约净今开为三则自性通于染
净亦可自性即上性净真应皆上方便净从方便显
得性净性净即名真也證真巳后随机方便利物即
名应也故真应皆有方便之义。】

〔自性清净〕」

大疏注
云通凡者约至圣有之亦通凡故唯识论云一切有
情皆有初一故今钞云通凡圣者约凡圣真如平等
故。】

〔无馀依〕」

大疏注通二乘约大乘无馀通二乘故
今钞云通三乘约通相说故又约佛无馀通三乘故
又云上二者有馀亦通三乘故金刚经入无馀涅槃
无馀既通大小乘故圭山以无住处拣异小乘无馀
意云是大乘无住处之无馀又显是佛之无馀同本
发菩提心之意故通论破之智解有殊故。】

〔无住处〕」

【大钞引唯识云一所显得谓大涅槃此虽本有自性
清净而由客障覆令不显真圣道生断彼障故令其
相显名得涅槃此依真如离障施设故体即是清净
法界然涅槃义别略有四种如上所列一即诸法真
如二即真如出烦恼障三即真如出生死苦四即真
如出所知障言无住处者即悲之智故不住涅槃即
智之悲故不住生死故云无住处问唯识不许一切
有情有佛性何故云一切有情皆有自性清净涅槃
耶答彼宗虽不许一切成佛一切有情不离此性故
钞第六¶ 第 104c 页 X10-0104.png
又唯识亦说一切有佛性过归后辈故。】

〔注唯佛具
四〕」

问与无住处唯佛自具如何和会耶答佛总具
四三乘前三亦显唯佛有第四问何故孔目第四云
无住处通因果耶答此约究竟说故唯佛具之彼约
智悲相导无住著故亦通因位次前云十地分得故
得通因即是此义问有馀无馀通大小乘及佛知何
说耶答小乘义者结惑巳除苦依在名有馀灰身灭
智名无馀大乘义者尚馀变易生死名有馀无二乘
馀说过患名无馀又智论云四住地烦恼尽名有馀
依五住地烦恼尽名无馀依刊定四云耳佛者虽无
实依而现似有名曰有馀然非苦依在说有馀依又
示现故非实有馀故孔目分三种一小乘涅槃有馀
无馀有馀者有馀身智无馀者无馀身智二三乘涅
槃有五种如钞所列之四加方便净为五总摄今之
种类但尽前之二三不出此五故三一乘涅槃谓别
教具十门一体性真常门二德用圆备门三出没常
湛门四虚盈不迁门五示灭妙存门六随缘起尽门
云云具如大钞(八十三)。】

〔注不为说永灭〕」

彼疏云约人
显实不为菩萨明说永灭乃为二乘。】

〔注迹尽双林〕」

【不为菩萨示现涅槃乃为凡夫二乘以彼认前永灭
为灰断故不知此乃示现迹尽非是灰断故云拣灰
断何以故徵释有二义一令菩萨称实见自受用身
同法身常在其前即合自受用归法身二令菩萨见
三际应用亦即是常故如现在乃合他受用归化身
钞第六¶ 第 105a 页 X10-0105.png
化见法身常彼疏引涅槃云吾今此身即是常身法
身后义例前应云令菩萨实见化同他受用等今注
云令见三际等者谓三际化及受用身同法身皆如
现在问自受用身不容机见何故云见邪答法性宗
即化显法无施不可故三身皆通机见今见自受用
身约普贤行成满故见或云约胜机普眼所见自巳
受用身非见佛之自受用身然亦是一说。】

〔能建大
事〕」

前云能建大义具如前文(七初)经及以前疏照之
应云一简因果义别二集义非但等(云云如疏)前文巳具
今从略耳。】

「〔经波罗蜜〕」

大疏云若就修习分位说者要七最胜
之所摄受大钞引唯识云一安住最胜要安住菩萨
种性二依止最胜要依止大菩提心三意乐最胜要
悲悯一切有情四事业最胜要具行一切事业五方
便最胜要无相智之所摄受六回向最胜要回向无
上菩提七清净最胜要不为二障间杂即三时无悔
若七随阙非到彼岸今释曰安住最胜若依五性则
简馀四性唯取菩萨种性今法性宗约习以成性非
约本有平等故故摄论中但有六种最胜或云菩提
心摄即知唯约习成(上智钞文)。】

〔般若是诸波罗蜜三轮
净因体故注云不念自身不念受者不念施果皆由
慧故〕」

若大钞云无相智者即三轮空也故离世间
品云三轮清净施施者受者所施物正念观察如虚
空故然今约慧是三轮净因体大钞约因说三轮清
钞第六¶ 第 105b 页 X10-0105.png
净因能感无为果故。】

〔十障十如如常所释后亦有
之〕」

者通相而指辨疑误云略钞不释不当如是指
也。】

「〔疏无佛不尔〕」

释诸佛皆依之义相唯问如来本起
因地答云一切如来皆依圆照等显佛佛道同故。】

「〔疏但以初悟能所未忘故云相也〕」

或曰大疏唯约
能所释故有此文今疏作三科次直约就法体释何
必此此十二字今谓相字初作能所之相释次作净
觉之相释非关能所三引例双證尘劳因缘至下当
释。】

〔八万尘劳〕」

略钞八释十二因缘大钞十七释略
钞不释今云至下当释亦通相指也辨疑误点之。】

「〔明是择法〕」

谓择法之慧明也至登地方显。】

〔注前
对众生自巳〕」

然彼以无明妄染为自巳今以本觉
为自巳故云所对不同。】

〔疏迷自认他〕」

华严起信云
迷自此经云认他。】

〔二文互举〕」

此经起信疏中巳明
华严经者彼云于第一义谛不了故云无明疏(六十二)
云十二支皆因真起无有自性迷东为西也辨疑误
云当于也字下注不当注于西字下又疑也字皆注
语云妄即是他也传写误作大字尽之耳今谓凡取
义注之间隔文句处颇多只如当文引起信不了真
如法一故其故字义属上句本疏于故字下注今于
故字上注又如今钞如来藏九喻之末举论云无始
世界来亦于来字之上注其例是同何不疑耶况也
字若是注语者下文所注宁不紊乱今既上下注之
钞第六¶ 第 105c 页 X10-0105.png
巳有备理不必疑也。】

〔约大小乘法相宗〕」

出体前科
约性相释名此科出体性宗以觉性为无明体今大
小乘依俱舍论云明有实体谓不了四谛明所对治
故名无明与明相违方是无明非离明外皆是无明
亦非明无之处名无明拣滥云若离明外皆是无明
者如耳鼻等应是无明耶又如不善法名非法不善
义名非义此与善法等相违名非法等皆明有体非
无故论结云别有实体若无有体何能与行为缘经
说无明能染于慧等即别有闇法名为无明非但遮
證无明无而巳是故无明体是不了知其三宝四谛
善恶业果良由即是了知所治差别法问义今钞约
大小乘法相说以俱舍为小乘出体引唯识与法相
宗出体若大钞于俱舍下云二相宗论文二一对真
出体二对用出体初对真出体又二初约俱舍出体
次约唯识出体其次对用出体依慈恩云发业无明
以行蕴中无明为体与今钞释义大同不知何故指
俱舍为相宗论耶答或云恐大钞之误今谓俱舍以
四谛为明能对治诸法故无明者不了所治诸法故
谓明治者是无明体虽曰小乘其义亦通是故大钞
作大乘义释也如大经云于第一义谛不了故名无
明彼疏云十二支皆因真起无有自性故下偈云观
诸因缘实义空也而无明最初亲迷谛理而起于行
(即行支也)即横从空起不可复源故令无明特受迷称论
经云诸谛第一义者即四谛也故对法云真实愚者
钞第六¶ 第 106a 页 X10-0106.png
谓迷四圣谛所迷即是实义能迷即愚(愚即无明)钞四十
三云上云实义空则以真空为第一义准论经意乃
是四谛为第一义即四重胜义中道理胜义故次引
对法證成论经亦顺涅槃我昔与汝等不识四真谛
是故久流转生死大苦海故瑜伽中广说无知(智论说七
无知亦云七愚真实愚七愚之一也大钞列名并是无明支)历一切法相若内若
外若业若果佛法僧等皆是无明今略举四谛则无
所不摄议曰亲迷第一义谛为无明者同今性宗以
觉性为无明体次引对法瑜伽又引俱舍通释四谛
明所治者为无明即通约大乘而说今钞云无明体
是不了知等不妨亦约□□□□故知俱舍等义通
约大乘非大钞之误。】

「〔三宝四谛〕」

或云若约大乘三宝四谛皆了知所治
之法若约小乘说以四谛明所对治为无明体今谓
此正约小乘而说故云四谛明所对治为无明体。】

「〔诸有情〕」

即诸异生大钞拣见道圣人即地前通名
异生。】

〔恃我类性至覆蔽真实〕」

恃我类性即六七识
中无明第七识中恒行无明亦云不共无明不与六
识相应故微细常行行相难知故曰恒行覆无我理
蔽无漏智故云覆蔽真实若无此识彼应非有恒行
通四惑谓我痴我见我慢我爱俱为我执第七识有
此俱生中四惑四中唯取我痴为无明体即迷理无
明迷于理事。】

〔第六识中根本六烦恼〕」

者谓贪瞋痴
慢疑不正见于中取痴为无明体谓独头无明迷理
钞第六¶ 第 106b 页 X10-0106.png
者令无漏智行不起故亦名覆业无明独头者无因
而起故同起信根本无明演义云此无明约人迷理
横从空起亦名独行无明不与贪等俱故或不与馀
俱起无明独迷谛理故亦名不相应无明亦不共无
明此即独行不共通小乘前即恒行不共唯大乘上
即迷理无明言。】

〔相应等亦迷事〕」

者由迷理故与贪
等相应故云亦迷事亦名共无明。】

〔若取发业〕」

即对
用出体发业无明以行蕴中无明为体者大钞十注
云业即是行故发业者指行蕴中然性宗以真心不
觉为因馀十一支并为果是故行支即无明所作之
业果相宗释行支云即造作也谓起善恶业能发是
无明支所发是行支然发福非福不动三种业由无
明发业故即以无明为十二支之本虽诸烦恼皆能
发润业依无明力增故正取所发行支位中无明为
发业无明体起信依无明为因方生阿赖耶识性宗
根本无明在八识之前谓生灭与不生灭和合非一
非异名阿梨耶识有觉不觉依不觉生三细故云方
生阿赖耶即以三细六粗为枝末无明若相宗依六
七二识方有无明以彼说第八无覆故。】

〔疏其业用〕」

【大疏更有种类一科又释论云根本无明有六一明
无明二暗无明三俱是无明四俱非无明五空无明
六具足无明不如实知是暗无明业用是具足无明
显无明本空是空无明。】

〔科显意〕」

辨疑误云此一科
合应于按定其非之下作二科初显意二释文与次
钞第六¶ 第 106c 页 X10-0106.png
科正释其相文势全同故然此所评颇有理应传写
之误也。】

「〔经一切众生疏云除了圆觉性者其馀悉该〕」

除了
悟觉性者其馀悉该谓二乘权教菩萨皆曰众生亦
通终教地前以未了觉性故登地證真方不属拣此
约地證分齐说或云此经唯拣地前华严地上俱拣
今谓不然探玄判假名菩萨云文无定判义当三贤
若拣前四约教道说耳。】

〔注四种倒〕」

二乘有无我等
四种颠倒以不了无我等法中有真我等故大钞云
权教中积行菩萨亦有以染净相为有以真性为空
之倒故云悉该然此四倒终教方离以涅槃四德正
是渐中终极故彼是渐修取顿悟入圆故若约圆顿
合论亦可拣终教地前以未闻此圆顿称性之教故
又以真性为空是地前故以有所得故非真住唯识
者是也。】

〔我执〕」

旧云人执生执过犹不及新云我执
三名虽通我执最亲今家多用能执是我见即六七
识所执是我体具主宰义主即我体宰即我用又主
是俱生宰是分别能执我见有即蕴离蕴非即非离
计我三种不同一即蕴计我如金刚多云四我智论
说十一我我是总有情等为别谓有情者意生者摩
纳缚迦者数取趣者命者生者士夫者受者知者见
者大疏(三初)或加养盲者为十二种以有情者为总十
一为别或十七我等皆能执之人华严一一云想谓
有情想等有情即众生意生者是意种类能有思量
钞第六¶ 第 107a 页 X10-0107.png
胜作用故作者手足能有所作故受者受报计受罪
福果报故知者分别见者能睹士夫即人摩纳迦此
云儒童一一有者字取者字为主宰义以释我具如
大钞(十二)离蕴计我自有三宗一数论胜论二种外道
计我体常住谓我有偏之义不断相续遍五趣居止
不定造业受苦等二无惭外道即尼健子此云离系
以露形不耻故名为无惭本师称系是彼之子计我
量不定大小无恒如牛皮乾湿卷舒等三兽主及遍
出外道即出家外道计我体极微潜转身中作诸事
业随我胜用三非即非离计我即犊子部立五法藏
为我虽胜前有情等所计我相未尽故若小乘则离
此三种故我相巳尽。】

〔圣教谓预流等〕」

圣教下脱我
字大钞有之又彼云谓预流者一来者不来者不生
者大乘者信解者證者等又云圣教我者谓预流等
三乘圣者问预流等三乘圣人岂当有我耶答于蕴
中假建立故称之为我唯识云世间圣教说有我法
但由假立非实有情假有二义一无体随情假自执
情名我法故即世间我二有体施设假随位随缘强
施设故即圣教所说我又瑜伽释云补特伽罗此云
数取趣谓能数数往取诸趣受生而无厌故诸贤亦
名此者从未得道旧身上说故。】

〔翳喻见分〕」

问世亲
般若论标释云星喻见分翳喻相分灯喻识体今以
翳喻见分岂不违彼耶答今据彼论释处意然彼标
中以翳喻相分者同于毛轮无体故并喻有为诸法
钞第六¶ 第 107b 页 X10-0107.png
皆空即彼经论正意古德释义并以翳喻见分故清
凉破云不顺天亲意唯大云所释以翳喻相分清凉
许之然本论次文以翳与毛轮作能所释结配法喻
云如目有翳则见毛轮等色观有为法亦尔以颠倒
见故然此释意不妨还以翳为能见以毛轮等为所
见相分故今疏云。】

〔据彼论释处之意取所见之华
为相分次大云云此喻执若在意见实我法亦以翳
配第七识〕」

为见分故今引彼为例證义无舛也只
如今经云譬如病眼见空中华岂非翳喻见分耶故
知圭山之释不妨各顺经意刊定以三意出彼所标
翳喻相分之意意亦唯取翳喻见分此亦古德之谓
也清凉引无著释云一自性相即星喻见分翳喻相
分灯喻自證分又云眼若有翳妄见空华心有妄见
妄取我法若尔与此疏钞义意无别正不相违不须
异说。】

〔执若在意〕」

即第七意识是第八也第八即识
体谓自證分第七意识即第八见分毛轮等即第八
相分故相见二分皆第八之用由是指云是第八也。】

「〔经非唯惑此虚空自性〕」

大疏云非唯惑此者帖义
牒前成其转倒(今疏削之以从略故)惑空性者虚空自性乃至
妄见虚空无生而生今疏云妄见空华无生而生然
空华是能生虚空是所生能所互举显疏文之巧妙
非误也。】

〔逆顺观十二支灭处即缘觉涅槃〕」

通流转
还灭二义于中各具逆顺初顺观十二流转门谓无
明缘行行缘识等次逆观十二流转门谓老死缘生
钞第六¶ 第 107c 页 X10-0107.png
生缘有有缘取等上二门约染说顺生死故名流转
门二顺观十二支还灭门谓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
识灭等次逆观十二还灭门谓老死灭则生灭生灭
则有灭有灭则取灭等上二门约净说逆生死故名
还灭门问二乘不能了无明空观十二支灭尽得道
应了无明空耶答了枝末无明未了根本无明根本
无明不润生死故又行愿钞唯观后十一支空即斯
意也以根本无明未断故又十二支通诸乘所观故。】

「〔声闻涅槃是灭谛〕」

小乘观生灭四谛逼迫名苦即
有漏色心增长名集即业烦恼寂静为灭即涅槃出
离名道谓止观等并上句释名下句出体巳具前文
(四初)。】

「〔经如来因地修圆觉者〕」

亦可通当机及末世众生。】

「〔疏还丹一粒点铁成金〕」

神仙会液还丹太上所服
歌云七还七反三五一龙虎相交入鬼室灰池焰灼
天地精金液还丹功了毕六门成佛当第五顿悟无
妄成佛之义亦当第六门圆教无迷悟本来成佛之
义疏亦释因不异果约位言之即十信满心初发心
住云云。】

〔如第六阴等〕」

止五阴第六阴是无也等者
谓十九界等。】

〔拂有四重〕」

钞一中乃至前段所知无
轮转之智亦如空无有大钞云前段所说知无轮转
之智亦如虚空无有或云今钞阙说虚二字以大钞
为正谓今钞义亦不阙。】
圆觉疏钞随文要解卷第八
钞第六¶ 第 108a 页 X10-0108.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