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钞第五
钞第五 第 85b 页

圆觉疏钞随文要解卷第七(钞四末)
沙门凊远 述

「〔疏心境空寂注境空心寂钞约唯识(云云)唯识颂〕」

【通性宗义演义(二十一)云既用真如为识体性明知天
亲亦用如来藏而成识体但后释者定言不变失随
缘义故云过归后辈然在彼云心寂意亦存识今云
寂者是实体谛即是真如也故知唯虽约唯识以释
取彼深义以成此经之宗也次约三性释心境俱空。】

「〔约遍计〕」

谓蛇与见蛇之妄识俱空也。】

〔心境俱寂
约依佗〕」

谓举体即是圆成真觉之性也如镜中影
像本空即是明镜。】

〔略而明之〕」

而字有本是不字或
钞第五 第 85c 页 X10-0085.png
云义当用不字今谓疏中既注空寂二字即此是略
而明之也当以而字为正。】

〔初静一身〕」

经具云如是
初静从于一身至一世界或云既文不然也。】

〔教义〕」

【即是诠旨劳苦宗经意在会旨是其趣也。】

〔其旨趣
者皆为离念归于真如〕」

理事舍诠论旨复有字理
约事缘有妨息妄以问约因缘显理以答约境行理
通能所观能观即无分别智所观即真理一味不必
宗以问约所观真理以显能观之观行以答行寂观
行有乖真理以问约意在绝观心寂为趣以答寂用
约绝观虚辨以问约内寂起用以答次约既泯功能
云何起用以问约垢尽明现法尔当然以答若大钞
唯约色观虚辨以问垢尽明现以答修證前五对中
第二巳自舍教四五二对绝观起用即此是忘證修
證又别立修證一门者钞云若上上根智即言忘言
即相忘相不假此门今为中下之机不能忘證故别
立此门问经流末世通被三根未立此门中下之根
应无益耶答疏恐学习之流滞于文相不能忘诠契
理而修故立此门未必约经所被机矣故次文结劝
云冀诸学者审而修之问谁是上根耶答即言忘言
者是是故达磨西来呵教劝离特为此滞相之流若
上达根机何滞相之有哉若是药山则不妨遮眼耳。】

「〔注令遇迦叶〕」

遇字误也大钞语(去声)字为正大疏然
初五师兼之三藏迦叶至鞠多止四代末田提是阿
难旁出故曰五师。】

〔佛陀难提第七〕」

此以佛陀难提
钞第五 第 86a 页 X10-0086.png
第七婆须密第二十六传灯却以婆须密为第七佛
陀难提却为第八次第参差直至二十六只如师子
尊者此为二十三彼为二十四然则所据不同夫何
太甚又达磨以前之二祖一云不如密多一云般若
多罗与此优婆掘及僧伽罗名字略不相似不可得
而考正也。】

〔迦那提婆第十四〕」

钞谓降伏邪党为弟
子为破腹而终传灯云说偈付法巳入奋迅定身放
八光而归寂灭又二祖可大师此云遭难非命传灯
云为筦城邑宰翟仲侃加以非法师怡然委顺识真
者谓之偿宿债又传灯云可见达磨断臂求法北山
录云为贼断臂慧洪师斥曰谤乎圣人罪莫大焉然
在通人何党之有盖与传灯所据付法藏传圣胄集
等别也如肇法师者关中四圣之一遭秦主非命师
子尊者有罽宾之难皆传灯明载亦谤圣人乎故传
灯云皓月供奉问长沙岑和尚云古德云了即业障
本来空未了应须还宿债只如师子尊者二祖大师
为什么偿宿债长沙云大德不识本来空皓云如何
是本来空长沙云业障是皓云如何是业障长沙云
本来空是皓无语然只此可除情执况所据之别乎。】

「〔注左眼〕」

有本云右眼。】

〔摩拿〕」

大钞云摩奴误也。】

「〔达磨〕」

传灯云师汎重溟三周寒暑梁普通八年至
广州武帝诏至金陵问法帝曰对朕者谁师曰不识
帝不领悟师知机不契遂渡江寓止于嵩山少林寺
面壁九年(云云)而偏局之量者睹师演道竞起害心
钞第五 第 86b 页 X10-0086.png
数加毒药至第六度传法得人遂不复救端坐而逝
即后魏太和十九年葬于熊耳山后三年宋云奉使
西域回遇师于葱岭见手提只履翩翩独逝宋归帝
启圹唯空棺只履存焉奉诏取遗履于少林寺供养。】

「〔慧可注邺都化导〕」

北齐建都于邺即今之相州在
北京之西。】

〔僧璨注晛(音演)山〕」

有本云岘山误也。】

〔弘
忍注冯墓山〕」

此山在蕲州黄梅县双峰之东师徒
众七百将付法传衣语众各述一偈若语意冥符则
衣法皆付时上座神秀书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
镜台时时勤拂拭莫遣有尘埃能在碓坊忽聆诵偈
乃门同学巳知其详曰能亦以一偈和之人皆相视
而笑至夜告一童子写一偈云菩提本无树心镜亦
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假拂尘埃大师既见此偈至夜
潜令人召能行者入室分付衣法能捧衣而出是夜
南迈慧俗姓卢氏其先是范阳人父在官于南海新
州三岁丧父其母守志家贫采樵闻忍大师有道直
造黄梅之东禅云云大钞云归岭南广州制止寺印
宗法师为之剃发若传灯云南海广州法性寺恐即
此寺后名法性耳印宗与缁白送归韶州宝林于大
梵寺转法轮其道盛行然返曹溪雨大法唐中宗神
龙元年敕请不入唐睿宗先天二年入灭于新州国
恩寺。】

〔神会〕」

传灯云西京荷泽禅师大钞云东京荷
泽寺以东京为正后入西京大伸正道姓高氏襄阳
人十四为沙弥见六祖。】

〔注杖试〕」

大钞云校试以杖
钞第五 第 86c 页 X10-0086.png
试为正。】

〔注乃滑台〕」

大钞云及滑台为正。】

〔注龙鳞
虎尾殉命亡躯〕」

言其与北宗普寂崇远等辨两宗
真伪也或云龙斗张鳞虎斗振尾今谓龙胫之鳞逆
生触之者必遭害如上谏书谓之膺鳞今与争法膺
鳞之谓也钞作麟者误也虎尾即庄子云撩虎尾而
编虎须几不免其虎口耳以人送死曰殉(辞峻切)。】

〔侠
客〕」

(沙滩五台之事也)。】

〔县官〕」

(白马卫南卢郑二县令之事抗北祖而争法之类也此
注大钞作大字书之讹也)天宝四载玄宗朝立秀为六祖普寂为
七祖。】

〔注宋鼎〕」

即宋宗鼎大钞阙宋此阙宗字。】

〔被
赞〕」

南宗被赞。】

〔乾元宝应〕」

皆肃宗朝。】

〔大历〕」

代宗
朝。】

〔贞元〕」

德宗朝敕立荷泽为七祖。】

「〔疏然所传〕」

下大钞云束宗就法但就顿渐悟修之
法和会自然会得诸宗诸宗不离此故于是略叙七
家一拂尘看净即北秀之宗普寂所弘也意云本有
觉性烦恼覆之如镜有明为尘所覆息灭妄念念尽
即本性圆明如磨拂尘镜尘尽镜明则能鉴照此但
染净缘起之相未见妄念本无心性本净悟既未彻
修岂称真二三句用心亦五祖下资州智诜之宗成
都金和尚所弘也三句者无忆无念莫妄也意今勿
追忆巳过勿预念虑未来荣枯等事常与此智相应
不昏不错名莫妄也三教行不拘而灭识亦五祖下
老安之宗为则天所师敬破灶堕等所弘也释门事
相一切不行剃发了便挂七条不受禁戒至于礼念
转读佛像经卷一切毁之所住之院不置佛事灭识
钞第五 第 87a 页 X10-0087.png
者意谓生死轮转都为起心心起即妄不论善恶不
起即真任饥任寒亦不求化亦不乞饭赞叹供养怪
责损害一切任佗但贵无心而为妙极四触类是道
而任心即南岳让和尚是六祖弟子居山修道不开
法有剑南道一俗姓马大弘此法起心动念弹指警
欬扬眉动目是佛性全体之用全体贪瞋痴造善恶
苦乐故一一皆性意以一念命终六根不能作用四
大骨肉都不解贪瞋并是佛性也任心者谓不起心
造恶修道道即是心不可将心还修于心恶亦是心
不可以心断心不断不造任运自在名为解脱人无
法可拘无佛可作何以故心性之外无一法可得故
故但任心为修也(此与第三家敌对相违前则一切是妄此则一切是真)五本
无事而忘情即四祖下旁出牛头融大师之宗鹤林
马素径山道钦禅师所弘融久精般若空宗于一切
法巳无计执后遇四祖显出绝待灵心故息缘忘情
修无相理谓心境本空非今始寂迷之谓有所以生
憎爱等情了达本来无事即须丧巳忘情情忘即度
苦厄故以本无事为悟以妄情为修行也(与前二家不同者此
则一切皆无也)此就悟理言也若就行说者第三伏心灭妄
第四纵任心性此则休心不起六藉传香而存佛亦
五祖下旁出法名宣什果州末和尚等所弘也欲授
法时以传香为师资之信正授法时先说法门道理
修行意趣后令念佛初引声口念从声渐微乃至无
声送佛至意意念犹粗又送至心念念存想佛恒在
钞第五 第 87b 页 X10-0087.png
心乃至无想想尽得道七寂知指体无念为宗即荷
泽所传谓万法既空心体本寂寂即法身寂而知知
即真智亦名菩提涅槃此是一切众生本源清净心
也是自然本有之法既悟此法本寂本知理须称本
用心不可还起妄念但无妄念即是修行故此一门
宗于无念今约拣收者谓一二及六滞于染净缘相
失天真本净性德三五阙于方便事行于中第三加
以毁教之失第七直指寂知不约诸缘比量然若一
向拣却缘虑妄心色相尘境等法偏立寂知为究竟
者亦未圆通圆通见者须会差别取舍等法同一寂
知之性寂知之性举体随缘作种种门方为真见寂
知如镜之净明诸缘如能现影像荷泽深意如此但
为当时渐教盛行顿宗沈废务在对治之说故唯宗
无念不立诸缘如对未识镜之人唯云净明是镜不
言青黄是镜耳然此七宗馀六皆绝唯第四南岳有
马大师下分临济沩仰至五代绝传又六祖下清原
有石头下分曹洞云门法眼法眼至三代化高丽此
方绝传悟修宗旨学者之急务故备录之。】

「〔定慧〕」

定因止而得慧因观而发然兹二行犹车之
二轮鸟之二翼阙一不可。】

〔顿渐是修之仪式〕」

大钞
云顿渐是悟修之仪式大钞为正。】

〔止观〕」

止能止息
诸缘不随佗去观能观照性相与心互相为用又止
观定慧料简者初修谓止观即定慧之初门成行谓
之定慧即止观之归超。】

〔疏顿渐悟修〕」

不约能诠言
钞第五 第 87c 页 X10-0087.png
教顿渐以论唯约所悟修之道以论能悟修之解行
有乎顿渐释馀两对次前疏云不出定慧悟修顿渐
是为三对初释定慧竟此即馀二对又悟有解證初
因解悟依悟修行行满證悟此即真正悟修之行次
约随根师友不定故有八对顿渐耳然大钞(六末)引清
凉云顿教者即约时竖论且约横论于顿谓顿悟渐
修等四句云云。】

〔各随根悟〕」

大钞云各随根性为正。】

「〔疏顿悟渐修为解悟〕」

注二喻初霜消喻断惑次孩
长喻證理下例此文殊章是顿解悟。】

〔疏渐修顿悟
为證悟〕」

即三观诸轮是渐證悟又三观一一首标
悟净圆觉初中为对是顿悟渐修中后为对是渐修
顿悟渐修顿悟有二意一即修前解悟极故成證二
即法华灵山授记成佛谓事同理成亦即北宗意见
问法华渐机渐教何云顿悟答此门不约机教唯论
能悟修之解行。】

〔疏顿修渐悟为證悟〕」

初磨镜喻巳
具断證次学射喻唯识也顿修者顿发大心顿绝诸
缘顿伏烦恼渐悟者如磨镜学射尘埃渐去久射渐
亲。】

〔信證圆法〕」

多却證字大钞但云信圆法。】

〔疏渐
修悟为證悟〕」

三期道场是亦即北宗渐教。】

〔疏先悟
后修为解悟〕」

即顿悟顿修悟在先故当解悟顿悟
者顿了身心尘境皆空故顿修者不著诸相不證心
性旷然合道又顿悟者顿了恒沙功德皆备故顿修
者念念与之相应故即普贤章知幻即离等是又净
慧章忘心顿證是。】

〔疏先修后悟为證悟〕」

即顿修顿
钞第五 第 88a 页 X10-0088.png
悟普眼观门是然普眼观通解證即修前解悟故又
观中作解故略疏且取顿同佛境悟在后故当顿證
悟顿修同前顿发大心等不用磨镜学射唯用服药
之喻者以根欲胜故顿绝诸缘豁然大悟犹妙药一
服百病顿瘳又此證解无二有异于前顿修渐悟。】

「〔疏修悟一时即通解證〕」

即顿修顿法同时相即无
有前后顿修即荷泽之宗一念不生前后际断等如
钞云云此经即文殊章拂迹入玄一念不生即名为
佛同六门成佛中第五门顿悟无妄成佛谓约理成
也疏悟修无碍亦通解證此本具一切佛德即六门
成佛中第六门圆教无迷无悟本来成佛之义谓无
碍也此经始知众生本来成佛之义亦当第六门但
此中不约教唯论解證然钞云此中言證但取观行
相应之时现量所见即名为證不必圣果此唯八门
顿渐若大疏又约楞伽地前信住行向四渐登地圣
位四顿则修行为渐證理名顿以为一对共前九对。】

「〔注离四相〕」

相字误也大钞句字为正。】

** 钞第五

△释题

【大疏云诸经题目或佛自立或结集者立今此经目
是佛自立又诸经得名有其多种或以人为目或以
法为名人有请说等殊法有法喻等别或体或用或
果或因或能诠所诠或真妄境智乍单乍复其类不
(与清凉大同)问天台释题约通别两号七种得名谓单
(人法喻)复三(人法人喻法喻)具足者一(人法喻)不知贤首以何
钞第五 第 88b 页 X10-0088.png
义释题耶盖天台通别两号七种立题但约能诠得
名亦立别号以别拣通今家释题约十四法谓单九
复五单九者人四(能说所说所请所为)者四(体用因果)喻一复五者
(人法法喻人喻体用因果)十四法俱在所诠之别拣能诠之通也
(经之一字是能诠)且天台之通别但得以别拣通之功题中
有诠而阙旨今家约能所诠者一则有以别拣通之
功二则题中具乎诠有旨三则于文有据谓依佛地
论是故今家释题迥异天台矣又今家释题或从简
略止用人法二种喻对于人亦属法也金刚别记云
吾家虽以所诠释相通别与彼无异如云以别拣通
依主受称岂非约通别以结耶今谓以别拣通通亦
是别与彼双存通别不同耳。】

〔疏大方广是义〕」

问何
故华严疏云大方广者所诠之法耶答彼对能證人
义即是法今疏法义对拣故不同也。】

〔疏下六字属
能诠〕」

问今家既约所诠释题何故云下六字属能
诠耶答钞云六字中上五字缘叹此经殊胜结为题
目总属能诠句摄属于义用大等五字既属所诠经
为能诠能所诠义照然可见也。】

〔注云心即众生心〕」

【言众生者释论云众谓四衍众生谓四种生四衍众
者四圣也四种生者六凡也。】

〔经有五名〕」

大疏云大
者是体方广是用圆觉是果秘密王三昧是因又王
是喻三昧是法修多罗了义是叹能诠馀皆所诠如
来是能證人即当其智决定境界是境兼馀皆法如
来藏是在缠之名即真妄和合斯则人法总彰法喻
钞第五 第 88c 页 X10-0088.png
皆举具体具用有果有因诠旨双题真妄俱显方诸
经目莫备于斯问五名中既存二号陀罗尼亦二号
之数何故不著于题中耶答正宗中云有大陀罗尼
名为圆觉故题中略之唯用宗本体用诠旨功能耳
问此云方诸经目莫备于斯莫也华严之不及邪答
此经五名说故备于说故备于诸义华严一名七字
清凉各开十义说之况又多名其义犹广如云以数
彰名云百千经从喻受名为杂华经从法彰名为不
思议解脱经等。】

〔疏不同法相宗拣小之大〕」

问何故
华严疏亦拣小乘耶答彼约自宗当体义非可有拣
所言拣者即拣持一对谓大是拣方广是持即拣大
异小拣实异权拣果异因。】

〔别业所感〕」

大钞云别业
共业所感古今略钞与大钞同大钞为正。】

〔如八大
河〕」

孔目三云十住经云四河阿含婆沙云二十河
涅槃云八河谓阿耨池四面有四兽口出为四各出
至四十里外分为五河为二十言八河者佛在东面
恒伽河侧说法从名闻者说东面五何并三面本大
河故云八河如是八大河所流之水悉归大海古今
不易故以喻涅槃常义。】

〔生公疏云〕」

大钞云序云辨
疑误引大钞具文云义当序云然则是彼之序又恐
圭山二钞互举显是疏序若是彼疏序谓疏云义亦
可通大钞八云迷时有妄非是元真悟时见性性非
今有故生公但是本始会之非照今有照不在今即
是莫先为大既云大矣所以称常是知迷悟虽涅槃
钞第五 第 89a 页 X10-0089.png
之性三世不迁湛然常住会即符契同彼性常如始
觉同本其性广博连次文云犹如有人寿命无量名
大丈夫是人若能安住正法名人中胜故远公分此
一文便成二种大一广故名大二胜故名大今但取
广遍之义然彼更有大藏多故名大大山高故名大
大海深故名大等犹如虚空钞云复是别义由疏中
二句连续故特以复是别义四字拣别之显非一义
有本大钞云复有别义不若今钞。】

〔譬如虚空者〕」


却者字。】

「〔疏方者就法得名〕」

问三大言之方是相大何不云
就相得名耶答法是一切诸法即是体上之相。】

〔注
一一翻对妄染〕」

问注云翻对妄染多诸义属此经
若曰不然引之何用若然者何故大钞云此中大唯
克体方唯持性广阙事事相入及重重无尽耶答疏
中但用起信相大性上本有过恒沙妙用同此觉性
本之德缘钞中具引彼论下文故有翻对之言非此
经同彼翻对妄染之义也问起信三大是生灭门终
教也今经何故引證答或云彼三大虽生灭门义法
归真如亦属顿教或云终顿二教克体全相摄属故
今谓配属三大则同释义随宗则异如次前云不用
彼翻对妄染之义三大之说亦犹是矣。】

〔过恒沙等〕」

【大钞云如上所引过尘沙等文是论释相大中文今
于用大引者以德相是起应用所依之本故标本蹑
之以明妙用又文句相近便亦反證得相大之文免
钞第五 第 89b 页 X10-0089.png
两度重举甚为宜便矣然宜便二字属意在用大中
所引相大之文反更兼證相大故。】

〔能生一切世间
出世间善因果故〕」

即论立义分三大中用大之文
若前文拣异此经者是解释分中文故疏云然此用
大是报化二身粗细之用令诸众生始成世善终成
出世善也次文同此注问既言潜兴密应该于染净
善恶何故所引唯言善因果邪答钞注云不善违真
故非其用或者答云且引为證非馀法不是其用然
亦是一说。】

〔通论用无穷尽〕」

大钞于通论下有圆觉
二字有则为优。】

〔大般涅槃能建大义〕」

彼经迦叶难
佛若久远渡烦恼海者何缘复纳耶输生罗睺罗等
佛答云是大涅槃能建大义若有菩萨住大涅槃以
须弥山王令入芥子中结云菩萨住大涅槃则能示
现无量神通变化一切众生无能测量汝今云何能
知如来习近爱欲生罗睺罗等然此是果上权德是
故能现神通变化也问彼经即约果用今此即体之
用是本有之用何得引證耶答佛果有相用者皆由
本有故配属三大则同释义随宗则异具如前文(六半)。】

「〔广则能包能遍即入重重〕」

然今疏引普眼章根尘
遍满亦是此义但是分圆义以拣故大钞亦云此中
广阙事事相入重重无尽问今经属顿教即起信约
体绝相义何故说三大耶答或云彼真如门不说三
大如释论云耳或云顿具渐门或云真如门中不空
真如亦说四德故异说云云今谓顿教还依真如门
钞第五 第 89c 页 X10-0089.png
云否华严圆觉题云大方广义相照然也又此经云
顿机众生从此悟入名为顿教配同真如门而巳宁
以彼妨此乎。】

「〔疏生灭门中本觉〕」

问生灭门中本觉是次第翻对
妄染所显之觉即终教义如何以之出顿教觉体耶
答不觉出缠究竟之体便是本觉之体依幻说觉。】

「〔若说有觉说无觉者〕」

辨疑误云此三觉字乃约同
幻之觉此是所拂之觉非是所目法体此一期引之
宜加思忖矣议曰但拂对待之病岂拂其法体耶苟
曰不然试问此觉还是见闻觉知之觉耶虚明灵照
之觉耶若云是觉知之觉者即是病也何故云依幻
说觉亦名为幻亦名二字何所用乎。】

〔疏不共二乘
方为了义〕」

具云定说三乘不一亦非了义若会归
一极无二无三不共二乘方为了义或问云不共二
乘应别教耶答不共之言唯是华严具如原人论议
曰此真虽曰于文有据奈何与疏主相违何者此经
应非了义耶应知疏主特以不共二乘以明了义耳。】

「〔注西域两种三时〕」

辨疑云此失捡对大疏广叙二
三时及性相十别故作此指今疏既削之又移十别
在始终二教中辨岂得亦如是指耶只合云在前性
相十别中议曰性相十别中亦说二三时义亦可通
也然指大疏钞为前文处颇多理亦可通不必泥也。】

「〔小乘一藏唯说俗谛〕」

若小乘自宗云四真谛或取
灭谛是真谛若望大乘俱是俗也。】

〔胜义胜义即是
钞第五 第 90a 页 X10-0090.png
圆觉〕」

唯识八谛前七并是俗谛安立真如对此还
成俗谛即圆觉所流真如也问下云真如即圆觉如
何和会耶答此约以教拣权说以彼谛不融故下文
约此经自宗说问唯识宗权教岂得胜义胜义便是
圆觉答以性宗取彼故若彼宗取此不可也。】

〔了义〕」

【问了义拣馀经者法华等经应不了义耶答大钞七
云法华云妙涅槃圆寂华严万行之华严饰法体各
从增胜之义而占一名不可难云法华之外馀经岂
皆不妙华严之外馀经不说万行等。】

「〔北印度〕」

亦云天竺亦云身毒亦云身笃亦云贤豆
并翻为月常称天竺国即月国也北印度者四方及
中为五印度此是北也今钞云未详开元释教录云
贤豆彼国之讹也身毒天竺此方讹也言诸群生无
明长夜莫有司晨其犹白日既隐宵烛斯继虽有星
光之照岂如朗月之明苟缘斯致因而譬月良以其
土贤圣继轨导凡御物如月照临由是义故谓之印
度辨疑误曰疏既引开元目录何不见此文却云印
度未详今谓恐据佗引事相琐末故弗检对。】

〔罽宾〕」

【晋译华严云罽宾唐译云迦叶弥罗即新旧梵语也
又云羯湿弥罗并翻为阿谁入此国周七千里四境
负山本龙池也阿难弟子末田底迦阿罗汉至彼乞
容膝地龙王缩水奉施罗汉展身极大龙王令施于
西北留一池百馀里为之居止龙王请五百罗汉常
受我供末田底迦运大神通立五百伽蓝于异国买
钞第五 第 90b 页 X10-0090.png
鬻贱人以充役使后诸人民渐而增广遂成一国自
立君长治化于国咸曰此地若非罗汉神通阿谁能
入由此得名也(演义五十一)今钞云未详辨疑误云诠师
云羯湿弥罗与释教录同也何故疏主破云不合孟
浪又华严疏钞既翻名释义何云未详又云长寿年
当则天之朝何必云更待检寻议曰钞云有释云者
指诠师有释也。】

〔龙集癸巳〕」

者龙星亦曰岁星岁行
一次集者居也言此星居癸巳也却云高宗飞龙一
非也长寿年乃则天朝而云高宗二非也既据释教
录何得證义等别在一处三非也译经图纪贞元目
录既无此说不知何据四非也故云孟浪且非破其
羯湿弥罗事有偶忘故曰未详表非孟浪后既检据
明白至修證仪方曰长寿二年白马寺则天皇后统
中原七月乙酉朔问月建是丙甲何不用耶答或用
月建者误也设用月建不可云朔今云乙酉者言其
朔日至十五日云巳亥即此为正如楞严译经年月
云五月己卯朔亦与此同或疑不然宁知月管三十
日于三十日各有所属。】

〔姜遁恪〕」

大钞云遁俗误也。】

「〔慧全〕」

大钞云慧命误也。】

〔宝證〕」

大钞云宝澄为正。】

「〔道议〕」

大钞云道脉误也。】

「〔阿泥楼豆〕」

或云阿尼卢豆或云阿㝹楼驮(音堕)或云
阿那律并翻云无灭或云如意或云无贫先世曾施
辟支佛神饭故九十一劫无贫众。】

〔起三疑〕」

问小乘
唯许悉达成佛何疑佗方佛来邪答唯萨婆多部谓
钞第五 第 90c 页 X10-0090.png
佗方无佛馀部不定至相疏云馀部云佗方有佛是
此方佛往化也然萨婆多部谓佗方无佛不妨疑有
佛来馀部疑则可知声闻无成佛之期今疑阿难成
佛与佗方无佛类例无别。】

〔阿忧〕」

大钞用优字引百
论云外道云阿优为吉提婆菩萨立佛教功用初云
上恶善行外道难云初有恶字最初恶故中后亦恶
是不祥也我经首云阿优初首吉故中后皆吉由是
敌对阿优故云如是又阿优亦云阿呕梵语轻重耳
阿之言无优之言有万法虽众不出有无此则外道
断常之计故钞引智论云昔梵王以七十二字训世
后时众生转薄梵王因慈吞之留阿优二字于口角
耳。】

〔六缘不具教则不兴〕」

演义二云六中后四兼是
说经之缘问若尔此应非说经缘耶答或云此是结
集之缘今谓不然文云必须具六方得教起故云成
就即一代教兴之缘后四兼是十缘之数者清凉云
依时依处依主等十即当经教兴之缘耳。】

「〔疏指法之辞次云如是之法我从佛闻〕」

科云直消
文钞云标指此圆觉是我亲从佛闻又引佛地论云
如是当说如我所闻又大钞云云光云将传所闻之
法先当标举一部谓如是经教我于佛闻然疏主与
佛地论及云光其意一也谓如是二字属意在当经
后以我从佛闻一句缴之其义甚明不须异说也若
慈恩弥陀疏云前来未说法何谓指法耶由前有标
题具下经义指此题云我闻贞元云佛地论(即指前题目今
钞第五 第 91a 页 X10-0091.png
钞不然乃依华严大疏)。】

〔疏在净土说故论释结集者云是菩
萨〕」

问疏次引慕灵记止云菩萨结集摩诃衍藏若
言在净土说故结集是菩萨者法华涅槃秽土所说
应非菩萨结集耶答佛地经是净土说故结集者云
菩萨大疏举之为例云此经亦尔虽然亦言其大槩
也大钞则云净土所说之经故结集兼于菩萨又云
然此总指巳含实教若尔故无惑也。】

〔肇公云〕」

肇公
宝藏论大钞云故肇公云然有故字知文义有来历
也。】

〔建立者〕」

大钞于建立下无者字以无为妙又大
钞次文无后加二字略之耳文云信则所言之理顺
顺则师资之道成即肇公之言但以此二句为主上
下加之言无惑矣。】

〔疏我即文殊及阿难海五蕴假
者〕」

辨疑误云问文殊结集例如迦叶然皆阿难升
座唯阿难称我华严大疏但云我即阿难闻谓亲自
听闻今谓文殊及阿难称我有二失以正为兼失文
殊称我失议曰今疏依探玄第二准智论是文殊师
利称我以彼论云文殊与阿难海在馀清净处结集
摩诃衍藏既有明据可胸臆而识乎。】

〔疏云何称我〕」

【辨疑误云五蕴假者即先释所以又徵云云何称我
以重繁也华严疏云云何称我即诸蕴假者故知五
蕴假者是释所以不应更徵今观疏意在徵成四我
释以后二然亦不合先出所以应可安五蕴假者一
句于云何称我之下亦可但除去云何称我四字议
曰疏主之意以前科约假名直指此之徵起意云一
钞第五 第 91b 页 X10-0091.png
切经證无我阿难圣人云何同凡夫称我次科总列
邪正以答云非四中初二凡夫外道之我也正缘先
云五蕴假者即是无我徵意云既巳无我云何阿难
称我答意虽无凡夫外道之人我而有诸教法执中
细我又此经与华严约本而言乃菩萨阿难结集即
是法身真我若尔则何重繁之有哉。】

「〔三通大小贤圣〕」

此通大小乘法相四唯实教又此
通三乘。】

〔四唯菩萨〕」

又此是地前四是地上又此中
分三一邪二慢三名字初凡夫二地前三地上今是
地上圣人称我无过。】

〔大小乘各有三说〕」

小乘三者
一法救师谓耳闻二妙音师谓识闻三成实师谓根
识和合闻大乘三者一杂集论云耳闻二梁摄论云
识闻三佛地论云和合能闻并以第三为正谓耳根
发识也。】

〔四缘八缘〕」

小乘具四缘方闻谓空根境作
意大乘八缘于小乘上加四云五根本依即第八识
六染净依即第七识七分别依即第六识八种子种
子为因缘依诸有为法皆托此依离自因缘必不生
故如有偈云眼识九缘生(加明)耳识唯从八鼻舌身三
(除空此三合中知故)后三五三四后三即六七八识谓第六
识五缘(更除染净及分别)第七识或四(更除根本)或四(更除境)第八
唯三(种子作意及根)。】

〔疏非邪慢心而有所说〕」

此二句出智
论论中通二意一拣邪二通妨随世假我大疏取初
义科在拣邪中今疏取次义科在通妨中又大疏我
与闻开为二科各别通妨虽因下三句通妨于闻非
钞第五 第 91c 页 X10-0091.png
邪下二句虽拣亦是通妨假名之我今疏双通妨我
闻虽因下三句依地论通妨于我闻非邪下二句依
智论通妨于我取与不同耳无相宗含于三教。】

「〔疏云若无相宗我既云云〕」

钞云约空宗等释等于
三教(大钞云含于三教)谓始顿实虽含三教无相义强故偏
标也(大钞云故云空宗也)华严疏与此疏同彼钞云若无下第
二无相宗含于三教谓始顿终(无虽含三教无相义强故偏标之言亦无
故云空宗之言)然此颇多异说余游历师亲承指教者略有
七焉一云以宗等教即无相宗含三教文云随缘空
故以空为门是遮诠之实故属无相宗不妨是终顿
耳一云破相宗不唯始教偏在大乘经中如释我闻
处说一云性空含于三教非无相宗含疑曰清凉云
因缘性空通始终顿恐非此义意一云纵彼空宗故
云含于二教如云相宗通终顿圆教空宗密谈顿旨
通于顿也疑曰纵之密谈顿旨通于顿教不通终教
夺之唯是始教一云圭山空宗唯始教由次科约实
教释即终顿故若清凉次科约性宗释即圆教故无
相宗含于三教疑曰圭山次科约实亦含圆教前科
亦云含三教与清凉无别一云若约别宗般若心经
属实教性宗(无相宗唯始教)若约通宗清凉云无相宗含于
三教谓始教顿教实教心经正当顿实疑曰连珠正
意空宗唯始教自终顿巳去并属性宗岂应尔说自
通宗巳下宜削之庶拔本塞源以绝其词耳不然则
未免致诤一云圭山义含三教清凉宗含三教今谓
钞第五 第 92a 页 X10-0092.png
无相宗但是始教不通后教以终教属性故空宗若
通后教如何分性宗权实耶。】

〔言含三教〕」

者此两行
疏文含三教义虽通三教唯科为空宗终顿二教俱
兼配属而巳故云无相义强故偏标空宗也若曰不
然圭山既云虽含三教无相义强故偏云标空宗者
若空宗果通三教岂作是说耶圭山深得清凉之旨
但加数言以助显之未尝不同也。】

〔不闻闻〕」

大钞云
天台作四句谓闻闻闻不闻不闻不闻不闻闻如次
配四教此句即圆教也今作终教者以彼圆教即今
家终教耳。】

〔耳根无觉〕」

此即胜义根岂曰无觉耶今
望识说不约胜义根。】

〔顾命所因〕」

周书成王将崩命
召公毕公率诸俟相康王作顾命孔氏云临终之命
曰顾命郑玄云临将死而回顾为语(今谓如来入灭之时也)。】

「〔疏真俗无碍〕」

问前云顿无二谛之殊今云真俗无
碍何耶答前但遣二谛之病不妨双融双泯显第一
义谛。】

〔阿难请如来重说〕」

请如来重说是小乘义得
深三昧自通等是大乘义。】

〔疏时者随世假立〕」

科云
出体辩疑误云此只科得六字如来下大疏连前文
并属正释其出体自在据实之后又云又字是连前
释一时义之文势今疏合应在通妨之后妨之后恐
修略疏者移之亦恐后人误书此六字于正释之中
隔断正释及引證之文也议曰一往观之此说颇有
理细评则不然何者设云疏设岂科钞俱误耶纵云
是后人以科钞就疏是亦可疑岂敢如此其大疏在
钞第五 第 92b 页 X10-0092.png
据实后出体者乃总出体也(随相据实二义无碍故云又俱出一与时故云
总)既总出体故云一与时皆无自体但随世假立以
假从实以五蕴为体云云(又云各别出体者就不相应行中数是一体时是时
体)是故大疏当在据实之后出体今疏唯出随相一
科之体又唯时体故钞云时无定体约色心分位以
明故云假也即不相应行为体例之大疏今合就通
妨后出体却在正释中出体者乃本大经疏彼六字
及上下之文并为正释其云一时者时成就也亦随
世假立时分一者拣异馀时。】

〔如来说经云云〕」

(问此疏文)
演义云亦随世假立者谓佛法中时不可得因物故
有时离物何有时物尚无所有何况当有时今随世
俗说有一时然今疏则附于正释便为出体意兼两
(清凉唯作正释)若云此误彼亦误耶。】

〔六时〕」

西域一岁分
六时正月十六至三月十五为渐热时三月十六至
五月十五为盛热时五月十六至七月为雨时七月
十六至九月十五为茂时九月十六至十一月十五
为渐寒时十一月十六至正月十五为盛寒时。】

「〔疏心境泯理智融〕」

等此四义与金刚疏何异者此
是楞严悫疏所说虽通诸经不妨随宗义别大钞云
谓此四说听皆入三昧观此二法皆从缘无性俱是
一心故云一也(馀文同钞)今经科云据约就一心即显实
性金刚科云会法释但显法空故刊定释凡圣如云
由心分别故见圣见凡心既不生谁凡谁圣相本自
尽故言如也馀例此可知。】

〔净名楷疏〕」

大疏云此义
钞第五 第 92c 页 X10-0092.png
不然故不用之今何用者疏中不用钞中不妨引之
评量然今疏约凡圣如等义何异彼约真体不殊一
味如如者彼约理上言一故不能定说经时也今疏
约就事要见当此说经之时凡圣是一亦不妨以事
显理故与彼异是故大钞评曰若以本性为一则一
切皆一何唯时一应云听众一人贤圣一德经有一
义等略钞引之评量不妨弹彼说听不二一味法故。】

「〔婆伽婆〕」

信闻时义通诸经唯此就当经以是一经
之主故婆伽婆涅槃经翻释通三身三德随何经中
所宗不同在此经即当法身断德(由断烦恼方显出故)在权渐
教中即当化身恩德是故不妨馀经亦云婆伽婆大
钞云华严等圆顿宗教是理智不分之真身此经是
净土说故化主是真身是以经云婆伽婆然正翻云
如来释论亦云世尊晓疏馀经亦云婆伽婆者如金
刚别译之本八关斋戒等经义如佛字名随经宗所
释有异(如钞约就当经释自觉觉佗觉满之义异馀权渐之经)六义则义翻亦
随宗异谓自在炽盛与端严等就此经则意生身端
严即妙三十二相所严饰故就金刚即化身具三十
二相故至相疏指云化身也问前入寂光土凡圣一
源指自受用至现受用身释云约应机是佗受用身
今云是法报不分之真身下文垢尽对除处云法身
说经义在斯矣既四处不同何义为正耶答此经主
佛既是称性圆融之身随说皆得修證仪云能仁演
说又此下文云不妨还是释迦所说者彼约随机所
钞第五 第 93a 页 X10-0093.png
见故非此经说主然约相而言此经能应之佛即华
冠璎珞之舍那不即释迦与彼相即之义不同三义
之中第二正义是也所被之机即华冠璎珞之大菩
萨馀经能应之佛即释迦蠃髻之相若对地上机于
蠃髻佛现舍那之形谓佛地显报报即化身随地前
地上机见之别(第三圆了义是也然据彼论亦用正义是彼经说主但以彼宗真应双通
故与此宗异)地前大众见佛化身居此秽土为其说法故
云不妨还是释迦所说问法华涅槃秽土所说与佛
地经何别又此经与华严俱法报不分真身说有何
优劣耶答法华涅槃随地前人见结集云化身秽土
佛地经随地上人见结集云报身净土又涅槃云吾
今此身即是常身法身然皆即化显报报即应身但
三身相即非真身说此经从真起应应即报身谓佗
受用应机说华严亦法报不分真身从真起应佗受
用身应机说但十身无碍耳故探玄此释迦身即为
实报受用之身如佛地经初说等若三乘教中但为
化身若别教一乘以为究竟十佛之身问若依顿宗
唯一真性但显一实性身何故却有应机之佛耶答
下文拂迹云对机之佛亦不可得方见法身法身说
经义在斯矣谓应机亦不可得故云法身即此是唯
一真性义不妨即法报不分之真身从真起应对机
说法是故终教理智即而双存顿教理智泯而双绝
不妨有对机之佛又一实性身者约拣教而说故若
约圆顿宗则三身融即随说皆得问佛地经即化显
钞第五 第 93b 页 X10-0093.png
报是同教引彼例释此经莫是同教耶答但取彼经
净土仪式彼论所释净土之相也然不用馀本释相
者余无论释故。】

〔断智恩三德〕」

此三德与般若解脱
法身三德何别者能显所显不同如住法记释此三
德唯果般若等三德通因。】

〔疏最清净觉〕」

此即报身。】

「〔极于法界〕」

即法身钞云此四句是真身殊胜功德。】

「〔疏一切性相〕」

疏依彼论钞云一切法相者依演义
释云以一切智总相观法之性故云法也。】

〔疏睡梦
觉莲华开〕」

钞云结二觉之相上句能自开觉次句
亦能开觉一切有情演义云以一切智(根本)觉法之性
(真谛)破无明烦恼如睡梦觉故以一切种智(后得)觉法之
(俗谛)开悟法门如莲华开得见莲实故。】

〔疏华严十
佛〕」

佛地经圆觉华严佛字随宗义别详疏可知然
三世间十身中如来身上自具菩提愿化等十身与
此十佛何别者愿钞三云其义是同但名有小异依
真而住非国土今證说处依真谓所依净土以说此
经大钞云举普贤例佛也普贤尚尔佛岂不然然引
此證此经所依净土与华严如何料拣者玄文云依
处者夫智穷真际能所两亡(拂迹)假说依真而非国土
(显实)况刹尘即入染净参融圆满教之普周难以分其
处所谓染净融通也故修證仪云华严净秽融通境
别是圆宗不可思准此同异下知唯标变化身土。】

「〔钞注云即法相及破相及显性等经〕」

又修證仪云
净土所谈为了义阎浮所说是权宜问法华秽土所
钞第五 第 93c 页 X10-0093.png
说应是权耶答且就仪式不同净秽一分故作是说
非以此为判教只如渐顿分异顿经无三可会名为
实教所被之机发足是一不从三来故判顿教独为
一乘终教为三乘者所被三乘渐机故若取会所归
是一即是实教祖师亦曰法华是渐圆故知秽土中
亦有了义亦由此经在净土说故结集者云是菩萨
皆言其大槩馀文大同今疏大疏无此一句今钞多
却或云照大钞引下经文配释故云大同今谓即指
大疏之馀文同于今疏言文有二者指今说处依真
科文也。】

〔深密经〕」

问此经既在净土说岂得是三乘
始教耶等为戒贤判此经为发趣一切乘者说故探
玄据彼宗释义故辟之为始教清凉圭山因修之若
教章据经三轮之义判为终教或云与佛地经大同
谓通地前地上所见耳。】

〔密严经〕」

此即二十馀部顿
经之类。】

〔与诸邻极〕」

即等觉。】

〔意生身〕」

即地上。】

「〔疏心印经〕」

大疏云诸佛心印经注云如来境界众
宝道场辨疑误云大疏钞有此及兴显经略钞却不
引之及至馀经更引广文加之注配不应将今经法
性土凡圣同源之相注配于诸经受用之相中如大
钞不注配不妨以此證净土所说以袪疑情此应修
略钞弟子妄加也况于中又不全是智境纯净之土
亦即识智圆通之土也议曰失引二经恐文脱妄加
注配之说独恐未然但大槩注配此等之经皆非山
地国邑与此经相类俱净土所说又谓此下经不全
钞第五 第 94a 页 X10-0094.png
是智境纯净之土亦即识智圆通之土者疏主明言
十五本经外别有俱通染净之经即等目菩萨所问
等三经此皆疏主意也岂得尽归过于后人乎(大钞云又
有四本经亦在净土说在别卷中)。】

〔疏兴显经入印法门经〕」

辨疑误
云贤首华严传云兴显经即华严性起品无量颂俱
乃将十忍品后文续之元康二年竺法护译经云普
见枰阁即普光明殿也又大周目录云入印法门经
昙摩流支于洛阳译即华严支流经也经云如来住
持境界处去寂灭道场不远普光法殿然此二经即
识智圆通也议曰此经二经既是华严支流经恐难
与疏主出意若如其说则果不可云纯净之土矣又
入印经下亦不当注云不二随顺犹恐疏主必有明
据亦俟来哲取与之。】

〔进力入印法门经〕」

大钞云信
力今钞误也。】

〔渺然难测〕」

彼论云其量离测如来所
睹大钞云如来所都都字为正大钞中更列四本大
钞又指在别卷此例甚多或云宛转指也。】

「〔又有经〕」

等大钞列三本经一等目菩萨所问三昧
经二文殊宝藏陀罗尼经(在净居天说)三大集经一品(在欲
色二界中说)等目菩萨所问三昧经者辨疑误云此经有
三节一标佛初成相二说法相三入定相唯是秽土
不见净土之相况华严大钞诸家目录华严传等皆
云是十定品别行文亦与十定品相类彼即普眼菩
萨请问今云等目即普眼也即非双标净秽之相议
曰大钞注释随识随智巳见净秽之相何谓不然况
钞第五 第 94b 页 X10-0094.png
经标信闻时主巳摩竭境界巳下正当说处净秽之
相岂当作三节如此科释又既是十定品别行正当
净秽双标识智融通何为而不可乎。】

〔光明藏〕」

金刚
通论云序分或直从事或直从法直从事如此经给
孤独园直从法如圆觉经光明藏佗宗诸经或在净
土说或在秽土说随识智所见土既不同身亦有异
在净土说切恐未然但事法不同随机所见分地前
地上而巳如此经净心地人见之岂止祇园而巳耶
又手鉴云(亦观公作)圆觉不言住处有人云此经大乘顿
教不落住处只今无非光明藏然则楞严非大乘顿
教乎须知三世诸佛随所住处无非常寂无非光明
藏诸经所说有所不同事则皆事法则皆法皆事则
必有所在经处皆法则无非大光明藏但随本经唱
名不同义从事法何所据乎诸佛住处无非常寂光
光明藏者若尔教无浅深机无利钝法无所表土无
净秽耶亲光佛地论明言指示而不遵依不知其可
也且净土所说之经十五本佛地经即其一也经云
住最胜光曜七宝庄严放大光明普照一切无边世
界无量方所超过三界所行之处是极自在净识为
相如来所都此是从事耶从法耶若云从事如何不
说山城国邑若云从法何故佛地论云是净土所说
又光曜庄严宫殿岂非住处即是净土耶最极自在
净识为相如来所都岂非真智所造之境耶谓之从
法于理可乎论又云说此经时地前大众见佛化身
钞第五 第 94c 页 X10-0094.png
居秽土(随识所见)地上大众见舍那居净土(随智所见)随机所
见不同传法菩萨就胜结集故云婆伽婆住光曜宫
殿如来所都然此由是渐经所被渐机故随地前地
上识智所见不同(与深密经俱在净土所说皆是渐教)若圆觉顿经为
十万登真大士上根凡夫所说故众无三乘之机岂
非随智所见纯净国土独不可与随前地上机见不
同比也于此亦足以见吾宗未尝以净秽之上分乎
顿渐休错领解又随本经唱名不同者说阿含小教
时何不唱云婆伽婆入神通光明藏耶又云净心地
人见之岂止祇园而巳者意谓不异圆觉所见光明
藏也且无著论立三地初信行地配三贤燸顶忍二
净心地配初地三具足地配二地上至妙觉同诸经
建立地位通论行人浅深若以立三地以定被机者
岂经论学者乎其金刚所被地前之机二论明言也
决谓被地前地上二机者传法者何不就胜结集却
就劣耶就胜结集论有明文就劣结集焉有理思之。】

「〔注亿世之过〕」

大钞是遇字或云当从大钞今调大
钞具云亿世之遇时还此定佛定无量但今钞脱还
定二字然若取亿世之过时还此定其过字义亦可
通若连上文义势遇字理长。】

〔注此下但无名者即
钞也〕」

此字指宝性论下字指佛性胜鬘彼二不别
名者即今钞中所列宝性论五名是也(彼四名五名与钞所列大
同故)然但字恐是俱字之误其义亦可通耳或云多却
此九字者非也。】

〔或四种〕」

胜鬘经无第五法界藏合
钞第五 第 95a 页 X10-0095.png
在如来藏中。】

〔或五种〕」

宝性论如钞所列佛性论五
种但改第五法界藏为第二正法藏故曰其文小异
其义不殊(大疏二末)次五即事法界心真如光明藏通染
净真如门唯净何得指同者以是总相该收别尽摄
染净法无所遗故然真如生灭二相具皆各总三义
且就各摄法言之不摄随缘生灭法故谓之净具如
前文(五中)。】

〔注依生圣法〕」

诸有圣法依此生故即菩提
涅槃等是圣人所證所得之法故名圣法中边论云
法界者圣法因义故因义者法即圣法界即是因能
生圣法故云法界笔削二末。】

〔天台四土〕」

辨疑误云
钞指云玄谈第三广释彼第三钞俱略指而巳若大
钞全录演义亦不广释全同第二钞只合指云如第
二钞释入寂光处说议曰略钞所指前文多是通相
指之不分大小钞别此例非一。】

「〔疏息诸分别智与理冥名为入矣〕」

问婆伽婆入神
通光明藏那有分别可息耶或答云非是惑之分别
即所行化生假分别也或云示轨后徒今谓入通凡
圣通相而说言息诸分别者谓分别本息非有分别
可息亦犹起信心体离念谓念本自离非有念可离
也若尔方显顿宗无妄可息是为息诸分别耳。】

〔面
门众齿之间〕」

面门即是口也昔有解云即面之正
容非其口也又曰即鼻下口上以梵音呼面及口并
门并云因伽是故释为面门今以众齿之间则口为
定解演义十六六通天眼天耳宿住佗心神足(说凡外)
钞第五 第 95b 页 X10-0095.png
漏尽(唯圣)十通一佗心智通二天眼智通三宿住随念
智通四智尽未来际劫通五语无碍清净天耳通六
无碍体性广大神足通七善分别众生言音通八无
数色身智通九一切法无量名字智通十一切法三
昧智通(以大钞及演义十六参详增损列之)。】

「〔经三昧正受〕」

诸经或云正受或云三昧或云定若
如幻经云其三昧定光赞般若云所行三昧正受晋
译净行品云三昧正受当愿众生云云晋经贤品云
眼根入正受色尘三昧起(正受三昧)如幻经云离心三昧
而为正受大哀经云三昧极正受又云以法性定三
昧正受智彼德经云以一心三昧正受定然晋魏以
来所译诸经以三昧正受定三名互举随称皆得贤
首释三昧正受云三昧翻为等持谓离沈故定慧均
故名等也心不散故住一境故名持也纳法在心名
为正受清凉释云平等持心趣一境故义翻为定今
疏云三昧翻为正受安住藏中不受诸受名为正受
即唐梵双彰耳又云又三昧此云正思钞引晓师所
据瑜伽论释云谓在定时于所缘境审正思察故正
拣寻伺思拣惛沈等天台翻云观又云正受又云调
直定论云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调直定慈恩
百法钞云三昧翻正受讹也言讹者谬也翻为正受
其义错谬以正受唯定非散唯善非染若言等持即
善染及通定散不遣论说即七种定中第二名也七
种定者一三摩呬多此云等至二三摩地(亦云三昧亦名三摩
钞第五 第 95c 页 X10-0095.png
提)此云等持三三摩钵底(亦云三摩钵提)此云等至四厌那
演多(亦云禅那)此云静虑此即四禅根本定五质多医迦
阿羯罗多此云心一境性定心前后相似不易故云
心一得境之自性故名境性正唯第四禅根本定六
奢摩佗此云止七现法乐住即四禅根本正定住此
定中受现法乐故林间录引楞伽涅槃经宝积品證
云三昧及正受非翻三昧为正受也辨疑误云清凉
云正翻为等持义翻为定又十地论云菩萨皆悉入
此一切三昧善知三昧方便乃至三昧所作正受以
此證之决知非唐梵双彰乃三昧所作之用也于是
异论纷然余游学于诸方亲承师友指教有三说焉
一云宝积经体用不即此经体用自在故意云三昧
是体正受是用引贤首释频申三昧云体用无碍等
疑曰贤首释师子频申三昧云以定业用从用为名
者盖言师子频申是也又贤首释如来藏身三昧云
无分别智證平等性是定体广大如空是定相影像
法为胜用又释海印三昧云以佛智为空体今以三
昧为定体正受为定用恐无所据况光赞般若亦云
三昧正受岂亦体用自在耶十地论云三昧所作正
受亦体用不即耶适足以助成辨疑误所谓三昧所
作之用非唐梵双彰之号耳一云宝积经约拣别义
乃正受之三昧拣非馀者今经取合集义三昧即正
受疑曰今疏次文云及有二义一拣别义显是二门
二合集义非但请说因地亦及请说发心故知合集
钞第五 第 96a 页 X10-0096.png
者即兼并之义既云三昧即正受恐难承用合集何
者合集义亦同宝积经及字义耳一云三昧是总正
受正思调直定皆得定中之别义并是义翻宝积经
则约总别不同译今经则以总就别译疑曰译师约
总别不同以总就别译必有意焉莫是如前所谓体
用即不即宗旨有异欤今谓晋经云东方入正受西
方三昧起唐经云东方入正定西方从定出故知三
昧正受但华梵之别耳若云正受是用三昧是体岂
可云东方入正定西方三昧起从用起体恐无是理
又清凉释唐经入定从定出即用晋经入正受三昧
起之义以释又知晋经云入正受唐经云入正定正
受正定其义一也圭山深得此善乃云三昧翻云正
受即定相也然初习方便翻云调直终成究竟翻云
正受三昧作用翻云正思等及者至也谓三昧至正
受大哀经三昧极正受之谓也又及者拣别义但云
三昧正受不加及字亦拣非约习亦拣非等持正思
等用或加不加及字随译师之意慈恩云翻为正受
讹谬者圭山宁不见百法钞往往不取彼说耳岂晋
魏以来所译诸经皆讹谬耶问清凉云诸经入定有
四句谓事入事起理入理起理入事起事入理起又
不在出定说经亦四句或在定说如第九会或出定
说如十住品或说后入定如无量义经或但不入定
如馀经今经在定中所说良由今经是理定不必出
定然后起用故维摩经云不起灭定现诸威仪是为
钞第五 第 96b 页 X10-0096.png
宴坐罗什云虽入灭定而能现无量变化以应众生
肇公云小乘入灭尽定则形犹枯木无运用之能大
士入实相定心智永灭而形充入极顺机而作应会
无方举动进止不舍威仪其为宴坐也亦以极矣。】

「〔称性清净〕」

谓出世三乘因果等然三乘未达真性
今云称性者谓各称根性如我空理称二乘根性耳
此属圣也。】

「〔疏云凡圣同体〕」

凡即众生圣唯是佛今云三乘属
圣者如说十界云四圣六凡若望六凡三乘皆圣望
佛亦曰众生圣唯佛也。】

〔注别明染性〕」

云性字误也
本相字。】

〔诸佛五蕴亦然〕」

问五蕴悉从心生注云别
明染法又云诸佛五蕴亦然之五蕴岂是染法耶答
如钞次前引论注云如是染净皆是真如随缘显现
似有而无体故通名幻也今亦尔矣应机随染故皆
名染法如来不断性恶亦犹阐提不断性善如来应
机随染故无恶可断故名不断性恶阐提有佛性故
机熟感佛故名不断性善玄文云即凡心而见佛心
钞云若约如来不断性恶亦可言即佛心而见凡心
谓佛即众生故云不断性恶。】

〔注树提长者父之知
识赞佛云如来〕」

大钞云父之亲友其义无别而古
大钞佛字之下加令问父三字云字之下加长者二
字然今钞义亦不阙其所加本反隐晦难见。】

〔转法
轮论云〕」

探玄云地持论云然则义同故各据其一
耳成实论云乘如实道通六度六度通理事故云大
钞第五 第 96c 页 X10-0096.png
同若探玄直云乘六波罗蜜来成正觉。】

〔四离相说〕」

【清凉约大品通三义一理无去来故无所从来亦无
所去二智无去来三理智俱无去来。】

〔若智注当第
二义〕」

前第二义约行何故作是注者行是智本故
加当字拣异其馀直就摄耳。】

〔注开即四义各说〕」


依今钞前之四义各别说之名之为开若大钞云开
即第四义若尔应多各说二字此应后人增损故尔
然若云前之四义如其所列各为一义说之名为各
说理极显然。】

〔经不二随顺〕」

或云不回文者译师有
意谓随顺不二似有能所故。】

〔本有今无〕」

涅槃经四
处说之今即第十卷纯陀见同相不见异相文殊见
异相不见同相佛答云本有今无本无今有三世有
法无有是处诸佛菩萨声闻缘觉亦有差别亦无差
别文殊腾纯陀疑云世尊今得涅槃正性而为常者
本未见时应是无常若本无常后亦应尔如世间物
本无今有有巳还无如是等物悉是无常以是义故
凡圣无有差别故云纯陀见同相文殊举纯陀疑巳
即就佛意疑曰纵佛答有差别何故复言涅槃之性
生佛平等故云文殊见异相是何故佛答具此差别
无差别二义唐真一法师举此一以问荷泽曾答龙
藏有本有今无偈一卷大钞摄备举大疏十一演义
十五。】
圆觉疏钞随文要解卷第七
钞第五 第 97a 页 X10-0097.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