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钞第五 (自动笺注)
圓覺疏鈔隨文要解卷第七(鈔四末)
沙門凊遠述
「〔疏心境空寂注境空心寂鈔約唯識(云云)唯識頌〕」
通性義演義(二十一)云既用真如識體明知
親亦用如來藏而成識體但後釋者定言不變失隨
義故云過後輩然在彼云心意亦存識今云
寂者是實體即是真如故知唯雖約唯識以釋
取彼深義以成此經之宗也次約三性心境俱空。】
「〔約遍計〕」
謂蛇與見蛇之妄識俱空也。】
心境俱寂
約依佗〕」
謂舉體即是圓成真覺之性也如鏡中
像本空即是明鏡。】
〔略而明之〕」
而字有本是不字
云義當用不字今謂疏中既注空寂二字即此是略
而明之也當以而字為正。】
〔初靜一身〕」
經具云如是
初靜從於一身一世界或云既文不然也。】
教義〕」
即是詮旨勞苦經意在會旨是其趣也。】
〔其旨趣
者皆為離念歸於真如〕」
理事詮論旨復有字理
約事緣有妨息妄以問約因緣顯理以答約境行理
能所觀能觀即無分別智所觀即真一味不必
宗以問約所觀真理顯能觀之觀行以答行寂觀
行有乖真理以問約意在絕觀心寂為趣以答寂用
約絕觀虗辨以問約內寂起用以答次約既泯功能
云何起用以問約垢盡明現法爾當然以答若大
唯約色觀虗辨以問垢盡明現以答修證前五對中
第二巳自捨教四五二對絕觀起即此是忘證修
證又別立修證一門者鈔云若上上根智即言忘言
相忘不假此門今為中下之機不能忘證故別
立此門問經流末通被三根未立此門中下之根
應無益耶答疏恐學習之流滯於文相不能忘詮契
理而修故立此門未必約經所被機矣故次文結
云冀學者審而修之問誰是上根耶答即言忘言
是是達磨西來呵教勸離特為此滯相之流
上達根機何滯相之有哉若是藥山則不遮眼耳。】
「〔注令遇迦葉〕」
遇字誤也大鈔語(去聲)字為正大疏然
初五師兼之三藏迦葉至毱多止四代末田提是阿
旁出故曰五師。】
佛陀難提第七〕」
此以佛陀難提
第七婆須密第二十六傳燈却以婆須密為第七佛
陀難提却為第八次第參差直至二十六只如師子
尊者此為二十三彼為二十四然則所據不同夫何
太甚達磨以前二祖一云不如密多一云般若
多羅與此優婆掘及僧伽羅名字不相不可得
考正也。】
〔迦那提婆第十四〕」
鈔謂降伏邪黨為弟
子為破腹而終傳燈云說偈付法巳入奮迅定身
八光歸寂滅又二祖可大師此云遭難非命傳燈
云為筦城邑宰翟仲侃加以法師怡然委順識真
者謂之償宿債傳燈可見達磨斷臂求法北山
云為斷臂慧洪師斥曰謗乎聖人罪莫大焉
通人何黨之有蓋傳燈所據付法藏傳聖胄集
等別也如肇法師關中四聖一遭秦主非命
尊者罽賓之難皆傳燈明載亦謗聖人乎故傳
燈云皓月供奉長沙岑和尚古德云了即業障
本來未了應須宿債只如師子尊者祖大師
為什麼宿債長沙大德不識本來空皓云如何
本來長沙業障是皓云如何業障長沙
本來空是皓無語只此可除情執況所據之別乎。】
「〔注左眼〕」
有本云右眼。】
〔摩拏〕」
大鈔云摩奴誤也。】
「〔達磨〕」
公元527年
傳燈云師重溟三周寒暑梁普通八年
廣州武帝詔至金陵問法帝曰對朕者誰師曰不識
帝不領悟知機不契遂渡江寓止嵩山少林寺
面壁九年(云云)而偏局之量者覩師演道競起害心
數加毒藥至第六度傳法得人不復端坐而逝
公元495年
後魏太和十九年葬於熊耳山後三年宋雲奉使
西域迴遇師於葱嶺見手提隻履翩翩獨逝宋歸帝
啟壙唯空棺隻履存焉奉詔遺履少林寺供養。】
「〔慧可鄴都化導〕」
北齊建都於鄴即今相州
北京之西。】
僧璨注晛(音演)山〕」
有本云峴山誤也。】
〔弘
忍注馮墓山〕」
山在蘄州黃梅縣雙峰東師
眾七百將付法傳衣語眾各述一偈語意冥符
衣法皆付時上神秀書偈云身是菩提樹心如明
鏡臺時時拂拭莫遣有塵埃能在碓坊忽聆誦偈
乃門同學巳知其詳曰能亦以一偈和之人皆相視
而笑至夜告一童子寫一偈菩提本無樹心鏡亦
臺本來無一物何假拂塵大師既見此偈至夜
令人召能行者入室分付衣法能捧衣而出是夜
南邁俗姓盧氏其先范陽人父在官南海
三歲喪父其母守志家貧采樵忍大師有道
黃梅東禪云云大鈔云歸嶺南廣州制止寺
宗法師為之鬀髮傳燈云南廣州法性寺恐即
此寺後名法性印宗緇白送歸韶州寶林於大
梵寺轉法輪道盛行然返曹溪大法唐中宗
公元713年
元年敕請不入唐睿宗先天二年入滅新州
恩寺。】
神會〕」
傳燈西京澤禪師大鈔東京
澤寺以東京正後西京大伸正道高氏襄陽
人十四為沙彌六祖。】
〔注杖試〕」
大鈔校試以杖
試為正。】
〔注乃滑臺〕」
大鈔云及滑臺為正。】
〔注龍鱗
虎尾殉命亡軀〕」
其與北宗普寂崇遠等辨兩宗
真偽也或云龍鬬張鱗虎鬬振尾今謂龍脛之鱗逆
生觸之者遭害如上諫書謂之膺鱗今與爭法膺
鱗之謂也鈔作麟者誤也虎尾莊子撩虎尾而
虎鬚不免虎口耳以人送死曰殉(辭峻切)。】
〔俠
客〕」
(沙灘五臺之事也)。】
縣官〕」
(白馬衛南鄭二縣令之事抗北祖而爭法之類也此
公元745年
大鈔作大字書之訛也)天寶四載玄宗朝立秀為六祖普寂
七祖。】
〔注宋鼎〕」
即宋宗鼎大鈔闕宋此闕宗字。】
〔被
讚〕」
南宗被讚。】
乾元寶應〕」
肅宗朝。】
大曆〕」
代宗
朝。】
貞元〕」
德宗朝敕立荷澤七祖。】
「〔疏然所傳〕」
下大云束就法但就頓漸修之
法和會自會得諸宗諸宗不離此故於是略敘七
一拂塵看淨即北秀之宗普寂所弘也意云本有
覺性煩惱之如有明為塵所覆息滅妄念念盡
本性圓明磨拂塵鏡塵盡鏡明能鑒照此但
染淨緣起之相未見妄念本無心性淨悟既未徹
修豈稱真二三句用心五祖資州智詵宗成
金和尚所弘也三句者無憶無念莫妄也意今勿
追憶巳過勿預念慮未來榮枯等事常與此智相應
不昏不錯名莫妄也三教不拘而滅識亦五祖
老安之宗為則天師敬破竈墮等所弘也釋門
相一不行鬀髮了便掛七條不受禁戒至於禮念
轉讀佛像經卷一切毀之所住之院不置佛事滅識
意謂生死輪轉都為起心心起即妄不論善惡
即真任飢任寒亦不求化亦不乞飯讚歎供養
損害一切任佗但貴無心而為妙極觸類是道
任心南岳讓和尚六祖弟子居山修道不開
法有劒南道俗姓大弘此法起心動念彈指
揚眉動目佛性全體之用全體貪瞋癡善惡
苦樂故一一皆性意以一念命終六根不能作用
骨肉不解貪瞋竝是佛性任心者謂不起心
造惡修道即是不可將心還修於心惡亦是心
不可以心斷不斷不造任運自在名為解脫人無
法可拘無佛可作何以故心之外一法可得故
故但任心為修也(此與第三敵對相違前則一切是妄此則一切是真)五本
無事忘情四祖旁出牛頭融大師之宗鶴林
馬素徑山道欽禪師所弘久精般若空宗一切
法巳無計後遇四祖顯出絕待靈心故息緣忘情
無相理謂心境本空非今始寂迷之謂有所以
憎愛等情達本無事即須喪巳忘情情忘即度
苦厄故以本無事為悟以妄情為修行也(與前二不同者此
一切皆無也)此就悟理言也若就行說者第三伏心滅妄
第四縱任心性此則休心不起六藉傳香而存佛亦
五祖旁出法名宣什果州和尚等所弘也欲授
法時傳香師資之信正授法時說法道理
修行意趣後令念佛引聲口念從聲漸微乃至
送佛至意意念猶麤又送至心念念存想佛恒在
乃至無想想盡得道七寂知指無念為宗即
澤所傳謂萬法空心本寂寂即法身寂而知知
即真智亦名菩提涅槃此是一切眾生本源清淨
也是自然本有之法既悟此法本本知理須稱本
用心不可還起妄念無妄即是修行故此一門
宗於無念今約揀收者謂一二及六滯於染淨緣相
天真本淨性德三五闕於方便事行中第三加
以毀教之失第七直指寂知不約諸緣比量然若一
向揀却緣慮妄心色相塵境等法偏立寂知為究竟
者亦未圓通圓通見者須會差別取捨等法同一
知之性寂知之性舉體隨緣種種門方為真見寂
知如鏡之淨明諸緣如能現影荷澤深意如此
為當漸教盛行頓宗沈廢務在對治之說故唯宗
無念不立諸緣如對未識鏡之人唯云淨明是鏡不
青黃是鏡耳然此七宗餘六皆絕唯第四南岳
馬大師下分臨濟溈仰五代絕傳六祖清原
石頭分曹洞雲門法法眼三代高麗
絕傳悟修宗旨學者急務備錄之。】
「〔定慧〕」
定因止而得慧因觀而發然茲二行猶車之
二輪鳥之二翼闕一不可。】
頓漸修之儀式〕」
大鈔
頓漸是悟修之儀式大鈔為正。】
止觀〕」
止能止息
諸緣不隨佗去觀能觀照性相與心互相為用又止
定慧料簡者初修謂止觀定慧之初門成行謂
定慧即止觀之歸超。】
〔疏頓漸悟修〕」
不約能詮言
頓漸以論唯約所悟修之道以論能修之解行
有乎頓漸釋餘兩對次前疏云不出慧悟頓漸
是為三對釋定竟此即餘二對又悟有解證初
解悟依悟修行行滿證悟即真正悟修之行次
約隨根師友不定故有八對頓漸耳然大鈔(六末)引清
涼云頓教者即約時竪論且約橫論於頓謂頓悟
修等四句云云。】
〔各隨根悟〕」
大鈔云各隨根性為正。】
「〔疏頓悟修為解悟〕」
注二喻初霜消喻斷惑次孩
長喻證理下例文殊章是頓解悟。】
疏漸頓悟
證悟〕」
三觀諸輪是漸證悟三觀一一首
淨圓初中為對是頓悟修中後為對是漸修
頓悟漸修頓悟二意一即修前解悟極故成證二
法華靈山授記成佛事同理成亦即北宗意見
問法華漸機漸教何云頓悟答此門不約機教唯論
能悟修之解行。】
〔疏頓修漸悟證悟〕」
磨鏡喻巳
具斷證次學射唯識頓修者頓發大心頓絕
頓伏煩惱漸悟者如磨鏡學射塵埃漸去久射漸
親。】
〔信證圓法〕」
多却證字大鈔但云信圓法。】
疏漸
修悟為證悟〕」
三期道場是亦即北宗漸教。】
〔疏先悟
後修解悟〕」
頓悟頓修在先故當解悟頓悟
頓了身心塵境皆空故頓修不著諸相不證心
曠然合道頓悟頓了恒沙功德皆備故頓修
念念與之相應故即普賢知幻即離等是又淨
慧章忘心頓證是。】
〔疏先修後悟證悟〕」
頓修
悟普眼觀門是然普眼觀通解證即修前解悟故又
中作解故略疏且取頓同佛境在後故當頓證
頓修同前頓發大心不用磨鏡學射唯用服藥
之喻者以根欲勝故頓絕諸緣豁然大悟妙藥
百病頓瘳又此證解無二有異於前頓漸悟。】
「〔疏修悟一時通解證〕」
頓修頓法同時即無
前後頓修荷澤宗一念不生前後際斷等如
云云此經即文殊章拂迹入玄一念不生即名為
佛同六門成佛第五頓悟無妄成佛謂約理成
疏悟無礙通解證此本具一切佛德即六門
成佛中第六門圓教無迷無悟本來成佛之義謂無
礙也此經始眾生本來成佛之義亦當第六門但
此中不約教唯論解證然鈔云此中言證但取觀行
相應之時現量所見即名為證不必聖果此唯八門
頓漸若大疏又約楞伽地前信住行向四漸登地
位四頓則修行為漸證理名以為一對共前九對。】
「〔注離四相〕」
相字誤也大鈔句字為正。】
**鈔第五
△釋題
【大疏云諸經題目或佛自立結集者立今此經目
是佛自立又諸經得名有其多種或以人為目或以
法為名人有請等殊有法等別或體或用或
果或因或能詮所詮真妄境智乍單乍複其類不
同(與清涼大同)問天台釋題約通別兩號七種得名謂單
三(人法喻)複三(人法人喻法喻)具足者一(人法喻)不知賢首以何
義釋題耶蓋天台通別兩號七種立題但約能詮得
名亦立別號以別揀通今家釋題約十四法謂單九
複五單九者人四(能說所說所請所為)者四(體用因果)喻一複五者
(人法法喻人喻體因果)十四法俱在所詮之別揀能詮之通也
(經之一字是能詮)且天台之通別但得以別揀通之功題中
有詮而闕旨今家約能所詮者一則有以別揀通之
二則題中具乎詮有旨三則於文有據謂依佛地
是故今家釋題逈異天台矣又今家釋題或從簡
略止用人二種對於人亦屬法也金剛別記云
吾家雖以所詮相通別與彼無異如云以別揀通
依主受稱豈非約通別以結耶今謂以別揀通通
是別與彼雙存通別不同耳。】
〔疏大方廣是義〕」
問何
華嚴疏云大方廣者所詮之法耶答彼對能證人
即是法今疏法義對揀故不同也。】
〔疏下六字
能詮〕」
問今家既約所詮釋題何故云下六字屬能
詮耶答鈔云六字中上五字緣歎此經殊勝結為題
總屬能詮句攝屬於義用大五字既屬所詮
為能詮能所詮義然可見也。】
〔注云心眾生心〕」
【言眾生者釋論云眾謂四衍眾生四種生四衍眾
四聖四種生者六凡也。】
〔經有五名〕」
大疏云大
者是體方廣是用圓覺是果祕密三昧是因又王
是喻三昧是法修多羅了義是歎能詮餘皆所詮
來是能證人即當其智決定境界是境兼餘皆法如
來藏是在纏之名即真和合斯則人法總彰法喻
皆舉具體具用有果有因詮旨雙題真妄俱顯方諸
經目莫備於斯五名中既存二號陀羅尼二號
之數何故不著於題中耶答正宗中云有大陀羅尼
名為圓覺故題中略之唯用宗本體用詮旨功能
問此云方諸經目莫備於斯莫也華嚴不及邪答
此經五名說故備於說故備於諸華嚴一名七字
清涼各開十義說之況又多名其義猶廣如云以數
彰名云百千經從喻受名為雜華經從法彰名為不
思議解脫經等。】
〔疏不同法相宗揀小之大〕」
何故
華嚴疏亦揀小乘耶答彼約自宗當體義非可有揀
所言揀者即揀持一對謂大是方廣是持即揀大
異小揀實異權揀果異因。】
別業所感〕」
大鈔別業
共業所感古今略鈔與大鈔大鈔為正。】
〔如八大
河〕」
孔目三云十住經云四河阿含婆沙云二十河
涅槃云八河阿耨四面有四獸口出為四各出
至四十里外分為五河為二十言八河者佛在東面
恒伽河側說法名聞者說東面何并三面本大
河故云八河如是大河所流之水悉歸大海古今
不易故以喻涅槃常義。】
生公疏云〕」
大鈔云序云辨
疑悞大鈔具文云義當序云然則是彼之序又恐
圭山二鈔互舉顯是疏序若是彼疏序謂疏云義亦
可通大鈔云迷時有妄非是真悟時見性性非
今有故生公但是本始會之非照今有照不在今即
是莫先為大既云大矣所以稱常是知迷悟雖涅槃
之性三世不遷湛然常住會即符契同彼性常如始
覺同本其性廣博連次文云猶如有人壽命無量
大丈夫是人若能安住正法名人中勝遠公分此
一文便成二種大一廣故名大二勝故名大今但取
廣遍之義然彼更有大藏多故大大山高名大
大海深故名大等猶如虗空鈔云復是別義由疏中
二句連續故特以復是別義四字揀別之顯非一
有本大鈔云復有別義不若今鈔。】
譬如虗空者〕」
却者字。】
「〔疏方就法得名〕」
三大言之方是相大何不云
相得名耶答法是一切諸法即是體上之相。】
〔注
一一翻對妄染〕」
問注云翻對妄染多諸義屬此經
若曰不然引之何用若然何故大鈔云此中大唯
克體方唯持性廣闕事相入重重無盡耶答疏
中但用起信相大性上本有過恒沙妙用同此覺性
本之德緣鈔中具引彼論下文故有翻對之言非此
經同彼翻對妄染之義也問起信三大生滅門終
教也今經何故引證答或云彼三大生滅義法
歸真如亦屬頓教或云終頓二教克體全相攝屬
今謂配屬三大則同釋義隨宗則異如次前云不用
彼翻對妄染之義三大之說亦猶是矣。】
〔過恒沙等〕」
大鈔如上引過塵沙等文是論釋相大中文今
用大引者以德相是應用所依之本故標本
之以明妙用文句相近便亦反證得相大之文免
兩度重舉甚為宜便矣然宜便二字屬意用大
所引相大之文反更兼證相大故。】
〔能生一世間
出世間因果故〕」
即論立義三大中用大之
前文揀異此經者是解釋分中故疏云然此用
大是報化二身麤細之用令諸眾生始成世善終成
出世善也次文同此注問既言潛興密應該於染淨
善惡何故所引唯言善因果邪答鈔注云不善違真
故非其用或者答云且引為證非餘法不是其用然
亦是一說。】
通論無窮盡〕」
大鈔通論下有圓覺
二字有則為優。】
〔大般涅槃能建大義〕」
彼經迦葉
佛若久遠煩惱海何緣復納耶輸生羅睺羅
佛答云是大涅槃能建大義若有菩薩住大涅槃以
須彌山王令入芥子中結菩薩住大涅槃則能示
無量神通變化一切眾生無能測量汝今云何能
如來習近愛欲羅睺羅等然此是果上權德是
故能現神通變化也問彼經即約果用今此即體之
用是本有之用何得引證耶答佛果有相用者皆由
有故配屬三大則同釋義隨宗則異具如前文(六半)。】
「〔廣則能包能徧即入重重〕」
然今疏引普眼章根塵
徧滿亦是此義但是圓義以揀故大鈔亦云此中
闕事相入重重無盡問今經屬頓教起信
體絕相義何故三大耶答或云彼真如門不說三
大如釋論云耳或云頓具漸門或云真門中不空
真如亦說四德異說云云今謂頓教依真如門
云否華嚴圓覺題云大方廣義相照然也又此經云
頓機眾生從此悟入名為頓教配同真如門而巳寧
以彼妨此乎。】
「〔疏生滅門中本覺〕」
生滅門中本覺次第翻對
妄染所顯之終教如何以之出頓教覺體
不覺出纏究竟便是本覺依幻說。】
「〔若說有無覺者〕」
辨疑悞云此三覺字乃約同
幻之覺此是所拂之覺非是所目法體一期引之
宜加思忖矣議曰但拂對待之病豈拂其法體耶苟
不然試問此覺還是見聞覺知之覺耶虗明靈照
之覺耶若云是覺知之覺者即是病也何故云依幻
說覺亦名為幻亦名二字何所用乎。】
〔疏不共二乘
方為了義〕」
具云定說三乘不一亦非了義會歸
一極無二無三不共二乘方為了義或問不共
乘應別教耶答不共之言唯是華嚴具如原人論議
曰此真雖曰於文有據奈何與疏主相何者此經
應非了義耶應知疏主特以不二乘以明了義耳。】
「〔注西域兩種三時〕」
辨疑云此失撿對大疏廣敘二
三時性相十別故作此指今疏既削之又移十別
始終二教中辨豈得如是指耶只合云在前性
相十別中議性相十別中亦說二三時義亦可通
也然指大疏鈔為前文頗多理亦可通不必泥也。】
「〔小乘一藏唯說俗諦〕」
小乘自宗云四真諦或取
滅諦是真諦若望大乘俱是俗也。】
勝義勝義即是
圓覺〕」
唯識八諦前七竝是俗諦安立真如對此還
成俗諦即圓覺所流真如也問下云真如即圓覺
和會耶答此約以教揀權說以彼諦不融下文
約此經自宗說問唯識宗權教豈得勝義勝義便是
圓覺答以性宗取彼故若彼宗取此可也。】
了義〕」
【問了義餘經法華等經應不了義耶答大鈔
法華云妙涅槃圓寂華嚴萬行華嚴飾法體各
增勝之義而占一名不可難云法華之外餘經
不妙華嚴之外餘經不說萬行等。】
「〔北印度〕」
亦云天竺亦云身毒亦云身篤亦云賢豆
竝翻為月常稱天竺國即月國也北印度四方
中為五印度此是北也今鈔云未詳開元釋教錄云
賢豆彼國之訛也身毒天竺此方訛也言諸羣生
長夜有司晨其猶白日既隱宵燭斯繼雖有星
光之照豈如朗月之明苟緣斯致因而譬月良以其
賢聖繼軌導凡御物如月照臨由是義故謂之印
辨疑悞曰疏既引開元目錄何不見此文却云印
未詳今謂恐據佗引事相瑣末故弗檢對。】
罽賓〕」
【晉譯華嚴云罽賓唐譯迦葉彌羅即新舊梵語
羯溼彌羅竝翻為阿誰入此國周七千里四境
負山龍池阿難弟子末田底迦阿羅漢至彼乞
容膝地龍王縮水奉施羅漢展身極大龍王令施
西北留一池百餘里為之居止龍王五百羅漢
受我供末田底迦運大神通立五百伽藍異國
賤人以充役使諸人民漸而增廣遂成一國
立君長治化于國咸曰此地若非羅漢神通阿誰能
由此得名也(演義五十一)今鈔云未詳辨疑悞云詮師
云羯溼彌羅釋教錄同也何故疏主破云不合
浪又華嚴疏鈔既翻名釋義何云未詳云長壽年
則天之朝何必更待檢尋議曰鈔云有釋云
指詮師有釋也。】
龍集癸巳〕」
龍星亦曰歲星歲行
一次集者居也言此星居癸巳也却云高宗飛龍
非也長壽年乃則天朝而云高宗二非也既據釋教
何得證義等別一處三非也譯經圖紀貞元
錄既無此說不知何據四非也故云孟浪且非破其
羯濕彌羅事有偶忘故曰未詳表非孟浪後既檢
公元693年
明白至修證儀方長壽二年白馬寺則天皇后
中原七月乙酉朔月建是丙甲何不用耶答或用
月建者悞也設用月建不可云朔今云乙酉者言其
朔日十五日云巳亥即此為正如楞嚴譯經年月
五月己卯朔亦與此同或疑不然寧知月管三十
日於三十日各有所屬。】
〔姜遁恪〕」
大鈔遁俗悞也。】
「〔慧全〕」
大鈔慧命悞也。】
〔寶證〕」
大鈔云寶澄為正。】
「〔道議〕」
大鈔道脉悞也。】
「〔阿泥樓豆〕」
或云阿尼盧豆或云阿㝹樓䭾(音墮)或云
阿那律竝翻云無滅或云如意或云無貧先世曾施
辟支佛神飯故九十一劫無貧眾。】
〔起三疑〕」
小乘
唯許悉達成佛何疑佗方佛來邪答唯薩婆多部謂
佗方無佛餘部不定至相疏云餘部云佗方有佛是
此方佛往化也然薩婆多部謂佗方無佛不妨疑有
佛來餘部疑則可知聲聞無成佛之期今疑阿難
佛與佗方無佛類例無別。】
〔阿憂〕」
大鈔用優字引百
云外云阿優為提婆菩薩立佛功用初云
上惡善行外道難云初有惡字最初惡故中後亦惡
不祥也我經首云阿優初首吉故中後皆吉由是
敵對阿優故云如是又阿優亦云阿梵語重耳
阿之言無優之言有萬法雖眾不出有無此則外道
斷常之計故鈔引智論云昔梵王以七十二字訓世
後時眾生轉薄梵王因慈吞之留阿優二字口角
耳。】
〔六緣不具則不興〕」
演義二云六中後四兼是
說經之緣問若爾此應非說經緣耶答或云此是結
集之緣今謂不然文云必須六方得教起故云成
就即一代教興之緣後四兼是十緣之數者清涼
依時依處依主等十即當經教興之緣耳。】
「〔疏指法之辭次云如是之法我從佛聞〕」
科云直消
文鈔云標指此圓覺是我親從佛聞又引佛地論云
如是當說如我所聞大鈔云雲云將所聞
法先當標舉一部謂如經教我於佛聞然疏主與
佛地論及雲光其意一也謂如二字屬意在當經
後以我從佛聞一句繳之其義甚明不須異說也若
慈恩彌陀疏云前來說法何謂指法耶由前有標
題具下經義指此題云我聞貞元佛地論(即指前題目今
不然乃依華嚴大疏)。】
〔疏在淨土說故論釋結集者云是
薩〕」
問疏次引慕靈記止云菩薩結集摩訶衍藏若
言在淨土說故結集菩薩法華涅槃穢土所說
應非菩薩結集耶答佛地經是淨土說故結集者云
菩薩疏舉之為例云此經亦爾雖然亦言其大槩
大鈔云淨所說之經故結集兼於菩薩又云
然此總指巳含實教若爾故無惑也。】
肇公云〕」
肇公
寶藏大鈔云故肇公云然有故字知文義有來
也。】
建立者〕」
大鈔建立下無者字以無為妙又大
鈔次文無後加二字略之耳文云信則所言之理順
順則師資之道成即肇公之言但以此二句為主
下加之言無惑矣。】
〔疏我即文殊阿難五蘊
者〕」
辨疑誤云問文殊結集例如迦葉然皆阿難
唯阿難稱我華嚴大疏但云我即阿難聞謂親自
聽聞今謂文殊阿難稱我有二失以正為兼失文
殊稱我失議曰今疏依探玄第二準智論是文殊
利稱我以彼論云文殊與阿難海在餘清淨結集
摩訶衍既有明據胸臆而識乎。】
〔疏云何稱我〕」
辨疑誤云五蘊假者即先釋所以又徵云云何稱
重繁華嚴云云何稱我即諸蘊假者故知
蘊假者是釋所以不應更徵今觀疏意在徵成四我
以後二然亦不合先出所以應可安五蘊假者一
句於云何稱我之下亦可但除去何稱四字
曰疏主之意以前科約假名直指此之徵起意云一
切經證無我阿難聖人云何凡夫稱我次科總列
邪正以答云非四中初二凡夫外道之我也正緣先
五蘊假者即是無我徵意云既巳無我云何阿難
稱我答意雖無凡夫外道人我而有諸教法執中
細我又此經與華嚴約本而言乃菩薩阿難結集
法身真我若爾則何重繁之有哉。】
「〔三通大小賢聖〕」
此通大小乘法相四唯實教又此
通三乘。】
〔四唯菩薩〕」
又此是地前四是地上又此中
分三一邪二慢三名字初凡夫二地前三地上今是
地上人稱我無過。】
大小乘各有三說〕」
小乘三者
一法救師謂耳聞妙音師謂識聞三成實師謂根
和合大乘三者一雜集論云耳二梁攝論云
識聞三佛地云和合能聞竝以第三為正謂耳根
發識也。】
四緣八緣〕」
小乘四緣方聞謂空根境
意大乘八緣於小乘上加四云五根本依即第八
六染淨依即第七識七分別依即第六八種子種
為因緣依諸有為法皆託此依離自因緣必不生
故如有偈云眼九緣生(加明)耳識唯從八鼻舌身三
七(除空此三合中知故)後三五三四後三即六七八識謂第六
識五緣(更除染淨及分別)第七識或四(更除根本)或四(更除境)第八
唯三(種子作意及根)。】
〔疏非邪慢心而有所說〕」
二句出智
論論中通二意一揀邪二通妨隨世假我大疏取初
義科在揀邪中今疏取次義科在通妨中又大疏我
與聞開為二科各別通妨雖因下三句通妨於聞非
下二句雖揀亦是通妨假名之我今疏雙通妨我
聞雖因下三句依地論通妨於我聞非邪下二句依
智論通妨於我取與不同無相宗含於三教。】
「〔疏云若無相宗我既云云〕」
鈔云約空宗等釋等於
三教(大鈔云含於三教)謂始頓實雖含三教無相義強故偏
標也(大鈔云故云空宗也)華嚴疏與此疏同彼鈔云若下第
無相宗含於三教謂始頓終(無雖含三教無相義強故偏標之言亦無
云空宗之言)然此頗多異說遊歷師親承指教者略有
七焉一云以宗等教即無相宗三教文云隨緣
故以空為門是遮詮之實故屬無相不妨是終頓
一云破相宗不唯教偏大乘經中如釋我聞
處說一云性空含於三教非無相宗含疑曰清涼
因緣性空始終頓恐非此義意一云縱彼空宗
云含於二教如云相宗通終頓圓教空宗密談頓旨
通於頓也疑曰縱之密談旨通頓教不通終教
奪之唯是始教一云山空宗唯始教由次科約
教釋即終頓故若清涼科約性宗釋即圓教故無
相宗含於三教疑曰圭山次科約實亦含圓教前科
亦云含三教清涼無別一云若約別宗般若心經
屬實性宗(無相宗唯始教)若約通宗清涼無相宗含於
三教謂始教頓教實教心經正當頓實疑曰連珠
空宗唯始教自終頓巳去竝屬性宗豈應爾說自
通宗巳下宜削之庶拔本塞源以絕其詞耳不然則
未免致諍一云圭山義含三教清涼宗含三教今謂
無相但是始教不通後教終教屬性空宗
後教如何性宗權實耶。】
〔言含三教〕」
者此兩行
疏文含三教義雖通三教唯科為空宗終頓二教
兼配屬而巳故云無相義強故偏標空宗若曰
然圭山既云雖含三教無相義強故偏云標空宗
空宗通三教豈作是說耶圭山深清涼之旨
加數言以顯之未甞不同也。】
〔不聞聞〕」
大鈔
天台四句聞聞聞不聞不聞不聞不聞聞如次
四教此句即圓教也今作終教者以彼圓教即今
終教耳。】
耳根無覺〕」
此即勝義根豈曰無覺耶今
望識說不約勝義根。】
顧命所因〕」
周書成王將崩命
召公畢公率諸俟相康王顧命孔氏云臨終之命
顧命鄭玄云臨將死而迴顧為語(今謂如入滅之時也)。】
「〔疏真俗無礙〕」
問前云頓無二諦之殊今云真俗無
礙何耶答前但遣二諦之病不妨雙融雙泯第一
義諦。】
阿難如來重說〕」
如來說是小乘義得
三昧自通等是大乘義。】
〔疏時者隨世假立〕」
科云
出體辯疑誤云此只科得六字如來下大疏連前文
竝屬正釋其出體自在據實之後又云又字是連前
一時義之文勢今疏合應在通妨之後之後
修略疏者移之亦恐後人誤書六字於正釋之中
隔斷正釋及引證之文也議曰一往觀之此說頗有
理細評則不何者云疏設豈科鈔俱悞耶縱云
是後人以科鈔就疏是亦可疑豈敢如此其大疏在
據實後出體者乃總出體也(隨相據實二義無礙故云又俱出一與時故云
總)既總出體故云一與時皆無自體但隨世假立以
從實五蘊為體云云(又云各別出體者就不相應行中數一體是時
體)是故大疏當在據實之後出體今疏唯出隨相一
科之體又唯時體故鈔云時無定體約色心分位
明故云假也即不相應行體例之大疏今合就通
後出體却在正釋中出體者乃本大經疏彼六字
上下之文竝為正釋其云一時時成就也亦隨
世假立時一者揀異餘時。】
如來說經云云〕」
(問此疏文)
義云亦隨世假立者謂佛法中時不可得物故
有時離物何有時物無所有何況當有時今隨世
俗說一時然今疏則附於正釋便為出體意兼兩
勢(清涼唯作正釋)若云此悞彼亦悞耶。】
六時〕」
西域一歲
六時正月十六三月十五為漸熱時三月十六
五月十五盛熱五月十六七月雨時七月
十六至九月十五為茂時九月十六十一月十五
為漸寒時十一月十六正月十五盛寒時。】
「〔疏心境泯理智融〕」
等此四義與金剛疏何異者此
是楞嚴慤所說雖通諸經不妨隨宗義別大鈔
謂此四說聽皆入三昧觀此二法皆從緣無性俱是
一心故云一也(餘文同鈔)今經科云據約就一心即顯實
金剛云會法釋但顯法空刊定凡聖如云
由心分別故見聖見凡心既不生誰凡誰聖相本自
盡故言如也餘例此可知。】
淨名楷疏〕」
大疏云此義
不然不用之今何用者疏中不用鈔中不妨引之
評量然今疏約凡聖如等義何異彼約真體不殊
如如者彼約理上言一故不能定說經時也今疏
就事要見當此說經之時凡聖是一亦不妨以事
顯理故與彼異是故大鈔曰若本性一則
切皆一何唯時一應聽眾一人賢聖一德經有一
義等略鈔引評量不妨彈彼說聽不二一味法故。】
「〔婆伽婆〕」
信聞時義通諸經唯此就當經以是一經
主故婆伽婆涅槃經翻釋通三三德隨何經中
所宗不同在此經即當法身斷德(由斷煩惱顯出故)在權漸
教中即當化身恩德是故不妨餘經亦云婆伽婆大
云華嚴等圓頓宗教理智不分真身此經是
淨土說故化主真身是以經云婆伽婆然正翻云
如來釋論亦云世尊曉疏餘經亦云婆伽婆者如金
剛別譯之本八關齋戒等經義如佛字名隨經宗所
釋有異(如鈔約就當經釋自覺覺佗覺滿之義異餘權漸之經)六義則義翻亦
宗異自在熾盛端嚴就此經則意生身端
嚴即妙三十二相嚴飾故就金剛化身具三十
二相故至相疏指云化身也問前入寂光土凡聖
源指自受用至現受用釋云應機是佗受用
云是法報不分真身下文垢盡對除處法身
說經在斯矣既四處不同何義為正耶答此經主
既是稱性圓融之身隨說皆得修證儀云能仁
說又此下文不妨還是釋迦所說者彼約隨機
見故非此經說主然約相而言此經能應之佛即華
瓔珞之舍那不即釋迦與彼相即之義不同三義
中第正義是也所被之機即華冠瓔珞之大菩
餘經能應之佛即釋迦蠃髻相若地上機於
蠃髻佛現舍那之形謂佛地顯報報即化身隨地
地上機見之別(第三了義是也然據彼論亦用正義是彼經說主但以彼宗真應雙通
故與此宗異)地前大眾佛化身居此穢土為其說法
不妨還是釋迦所說問法華涅槃穢土所說與佛
地經何別又此經與華嚴俱法報不分真身有何
優劣耶答法華涅槃隨地前人結集化身穢土
佛地隨地上人結集報身淨土又涅槃云吾
今此身即是身法身然皆即化顯報報即應身
三身相即非真身說此經從真起應應即報身謂佗
受用應機華嚴亦法報不分真身從真起應佗受
用身應機說但十身無礙耳故探玄釋迦身即為
實報受用之身如佛地經初說等若三乘教中但為
化身若別教一乘以為究竟十佛之身問若依頓宗
唯一真性但顯一實性身何故却有應機之佛耶答
下文拂迹云對機之佛亦不可得方見法身法身
經義在斯矣謂應機不可得故云法身即此是唯
一真性義不妨即法報不分真身從真起應對
說法是故終教理智即而雙存頓教理智泯而雙絕
不妨有對機之佛又一實性身者約揀教而說故若
約圓頓宗則三身融即隨說皆得問佛地經即化顯
報是同教引彼例釋此經莫是同教耶答但取彼
淨土儀式彼論所釋淨土之相也然不用餘本釋相
者余無論釋故。】
〔斷智恩三德〕」
三德般若解脫
法身三德何別者能顯所顯不同如住法記釋此三
德唯果般若三德通因。】
〔疏最清淨覺〕」
此即報身。】
「〔極於法界〕」
法身鈔云此四句真身殊勝功德。】
「〔疏一切性相〕」
疏依彼論鈔云一切法相者演義
釋云一切智總相觀法之性故法也。】
〔疏睡夢
蓮華開〕」
鈔云結二覺之相上句能自開覺次句
能開一切有情義云一切智(根本)覺法之性
(真諦)破無明煩惱睡夢故以一切種智(後得)覺法之
相(俗諦)開悟法門蓮華開得見蓮實故。】
疏華嚴十
佛〕」
佛地經圓覺華嚴佛字隨宗義別詳疏可知
三世十身如來身上自具菩提願化等十身
此十佛何別者願鈔三云其義是同但名有小異
真而住非國土今證說處依真謂所依淨土以說此
大鈔云舉普賢例佛也普賢尚爾豈不然然
此證此經所依淨土華嚴如何料揀玄文云依
處者夫智窮真際能所兩亡(拂迹)假說依真而非國土
(顯實)況剎塵即入染淨參融圓滿教之普周難以分其
處所謂染淨融通也故修證儀云華嚴淨融通
別是圓宗不可思準同異下知唯標變化身土。】
「〔鈔注云即法相破相顯性等經〕」
又修證儀云
淨土所談為了義閻浮所說權宜問法穢土
應是權耶答且就儀式不同淨穢一分故作是說
以此判教只如漸頓分異頓經無三可會名為
實教所被之機發足是一不從三來故判頓教獨為
一乘終教三乘者所被三乘漸機故若取會所歸
是一即是實教祖師亦曰法華是漸圓故知穢土
亦有了義由此經在淨土說故結集云是菩薩
皆言其大槩餘文大同今疏大疏無此一句今鈔多
却或云照大鈔下經文配釋故云大同今謂即指
大疏之餘文同於今言文有二者指今說處依真
科文也。】
深密經〕」
問此經既在淨土豈得三乘
始教耶等為戒賢判此經為發趣一切乘者說故探
玄據彼宗釋義故闢之為始教清涼圭山因修之
教章據經三輪之義判為終教或云與佛地大同
謂通地前地上所見耳。】
密嚴經〕」
此即二十餘部頓
經之類。】
〔與諸隣極〕」
即等覺。】
意生身〕」
地上。】
「〔疏心印經〕」
大疏云諸佛心印經注云如來境界
道場辨疑悞云大疏鈔有此及興顯經略却不
引之及至餘經更引廣文加之注配不應將今經法
性土凡聖同源之相注配於諸經受用之相中如大
鈔不注配不妨以此淨土所說以袪疑情此應修
略鈔弟子妄加也況於中又不全是智境純淨之土
亦即識智圓通之土也議曰失引二經恐文脫妄加
注配之說獨恐未然但大槩注配此等之經皆非山
國邑與此經相類淨土所說又謂此下經不全
是智境純淨之土亦即識智圓通之土者疏主明言
十五本經外別有俱通染淨之經即等目菩薩所問
三經此皆疏主意豈得歸過後人乎(大鈔云又
有四本經亦在淨土說在別卷中)。】
〔疏興顯經入法門經〕」
疑悞
賢首華嚴云興顯經即華嚴性起無量頌俱
乃將十忍品後文續之元康二年竺法護譯經云普
見枰閣即普光明殿也又大周目錄云入印法門
曇摩流支洛陽譯即華嚴支流經也經云如來
境界處去寂滅道場不遠普光法殿然此二經
識智圓通也議曰此經二經既是華嚴支流經恐難
與疏主出意若如說則不可純淨之土矣又
入印經下亦不當注云不二隨順猶恐疏主必有明
據亦俟來哲取與之。】
進力入印法門經〕」
大鈔云信
力今鈔誤也。】
渺然難測〕」
彼論云其量離測如來
大鈔如來所都都字為正大中更四本
鈔又指在別卷此例甚多或云宛轉指也。】
「〔又有經〕」
大鈔三本一等菩薩所問三昧
二文寶藏陀羅尼經(在淨居天說)三大集經一品(在欲
二界中說)等目菩薩所問三昧經者辨疑悞云此經有
三節一標佛初成相二說法相三入定相唯是穢土
不見淨土相況華嚴大鈔諸家目錄華嚴傳等皆
云是十定品別行文亦與十定品相類彼即普眼菩
請問今云等目即普眼也即非雙標淨穢之相議
大鈔注釋隨識隨智巳見淨穢之相何謂不然
經標信聞時主摩竭境界巳下正當說處淨穢
相豈當作三節如此科釋又既是十定品別正當
淨穢雙標識智融通何為不可乎。】
光明藏〕」
金剛
通論序分或直從事或直從法直從事如此經給
孤獨園直從法如圓覺光明藏佗宗諸經或在淨
土說或在穢土說隨識智所見土既不同身亦有異
淨土切恐未然但事法不同隨機所見分地
地上而巳如此淨心地人見之豈止祇園而巳耶
又手鑑云(亦觀公作)圓覺不言住處有人云此經大乘
不落住處只今無非光明藏然則楞嚴非大乘
教乎須知三世諸佛隨所住處無非常寂無非光明
藏諸經所說所不同事則皆事法則皆法皆事則
必有所在經處皆法則無非光明藏但隨本經
不同從事何所據乎諸佛住處無非常寂
光明藏若爾教無淺深機無利鈍無所表土
淨穢耶親光佛地明言指示不遵不知其可
也且淨土所說之經十五本佛地經即其一也經云
住最勝光七寶莊嚴大光普照一切無邊
無量方所超過三界所行之處是極自在淨識為
相如來所都此是從事從法耶若云從事如何
說山國邑云從何故佛地云是淨土所說
光曜莊嚴宮殿豈非住處即是淨土耶最極自在
淨識為相如來所都豈非真智所造之境耶謂之從
法於理可乎論又云說此經時地前大眾見佛化身
穢土(隨識所見)地上大眾見舍那居淨土(隨智所見)隨機
不同傳法菩薩就勝結集故云婆伽婆住光曜
殿如來都然由是漸經所被漸機故隨地前地
識智所見不同(與深密經俱在淨土所說皆是漸教)若圓覺頓經為
十萬登真大士上根凡夫所說故眾三乘之機豈
非隨智所見純淨國土不可與隨前地上機見
同比也於此足以吾宗未甞淨穢上分
頓漸休錯領解又隨本經唱名不同者說阿含小教
何不唱云婆伽婆入神光明藏耶又云淨心地
人見之豈止祇園而巳者意謂不異圓覺所見光明
藏也且無著論三地信行地配三賢燸頂忍二
淨心地配初地具足地配二地上至妙覺同諸經
建立地位通論行人淺深以立三地以定被機者
經論學者乎其金剛所被地前之機二論明言
決謂被地前地上二機者傳法何不就勝結集
就劣耶就勝結集有明文就劣結集有理思之。】
「〔注億世之過〕」
大鈔是遇字或云當從大鈔今調
鈔具云億世之遇時還此定佛定無量但今鈔脫還
二字然若取億世之過時還此定其過字義亦可
通若連上文義勢遇字理長。】
〔注此下但無名者即
鈔也〕」
字指寶性下字佛性勝鬘彼二不別
名者即今鈔中所列寶性五名是也(彼四名五名與鈔所列大
同故)然但字恐是俱字之誤其義亦可通耳或云多
九字者非也。】
〔或四種〕」
勝鬘經無第五法界藏合
如來藏中。】
〔或五種〕」
寶性論如鈔所列佛性論五
種但改第五法界藏為第二正法藏故曰其文小異
其義不殊(大疏二末)次五即事法界真如光明藏通染
淨真如門唯淨何得指同者以是總相該收別盡攝
染淨法無所故然如生二相具皆各總三義
且就各攝法言之不攝隨緣生滅法故謂之淨具如
前文(五中)。】
〔注依生聖法〕」
諸有聖法此生故即菩提
涅槃等是聖人所證所得之法故名聖法中邊論云
法界者聖法因義故因義者法即聖法即是因能
聖法故云法界筆削二末。】
天台四土〕」
辨疑悞云
指云玄談第三廣釋彼第三鈔俱略指而巳若大
全錄演義不廣釋全同第二只合指云如第
二鈔釋入寂光處說議曰略鈔所指前文多是通相
指之不分大小鈔別此例非一。】
「〔疏息諸分別智與理冥名為入矣〕」
問婆伽婆入神
光明藏那有分別可息耶或答云非是惑之分別
即所行化生假分別也或云示軌后徒今謂入通
聖通相而說言息諸分別者謂分別本息非有分別
可息亦猶起信心體離念謂念本自離非有念可離
若爾方顯頓宗無妄可息是為息諸分別耳。】
〔面
門眾齒之間〕」
面門即是口也昔有解云即面之正
容非其口也又曰即鼻下口上以梵音呼面及口并
門竝云因伽是故釋為面門今以眾齒之間則口為
定解演義十六六通天天耳宿住佗心神足(說凡外)
漏盡(唯聖)十通一佗心智通二天智通三宿住隨念
智通四智未來際劫通五語無礙清淨天耳通
無礙體性廣大神足七善分別眾生言音通八無
色身智通九一切法無量名字智通十一切法三
智通(以大鈔演義十六參詳增損列之)。】
「〔經三昧正受〕」
諸經或云正受或云三昧或云定若
如幻經云其三昧定光般若云所行三正受
淨行品云三昧正受當願眾生云云晉經賢品云
眼根正受色塵三昧起(正受三昧)如幻經云離心三昧
而為正受大哀經云三昧正受又云以法性定三
正受智彼德經云以一心三昧正受定然晉魏以
來所譯諸經以三昧正受三名互舉隨稱皆得賢
首釋三昧正受三昧翻為等持謂離沈故定慧
故名等也心不散故住一境故名持也納法在心
正受清涼釋云平等持心一境故義翻為定今
三昧翻為正受安住藏中不受受名正受
即唐梵雙彰耳又三昧正思鈔引曉師所
瑜伽釋云謂在定時所緣審正思察故正
揀尋伺思揀惛沈等天台云觀正受調
定論善心一處住不動是名三昧調直慈恩
百法三昧正受訛也言訛者謬也翻為正受
其義錯謬正受唯定非散唯善非若言等持即
善染及通定散不遣論說七種中第二名也七
定者一三摩呬多此云等至二三摩地(亦云三昧亦名三摩
提)此云等持三三摩鉢底(亦云三摩鉢提)此云等至四厭那
演多(亦云禪那)此云靜慮此即四禪根本五質多醫迦
阿羯羅多云心一境定心前後相似不易故云
一得境之自性故名境性正唯第四禪根本定六
奢摩佗此云止七現法樂住即四禪根本正定住此
定中受現法樂故林間錄引楞伽涅槃經寶積品證
三昧正受非翻三昧正受辨疑悞云清涼
云正翻為等持義翻為定又十地論云菩薩皆悉
一切三昧善知三昧方便乃至三昧所作正受
此證之決知非唐梵雙彰乃三昧所作之用也於是
異論紛然遊學於諸方親承師友指教三說
一云寶積體用不即此經體用自在故意三昧
是體正受是用引賢首釋頻申三昧體用無礙
疑曰賢首師子頻申三昧以定業用從用為名
者蓋言師子頻申是也賢首如來藏三昧
無分別智證平等性是定體廣大如空是定相影像
法為勝用又釋海印三昧云以佛智為空體今以三
昧為定體正受為定用恐無所據況光贊般若亦云
三昧正受豈亦體用自在十地論云三昧所作正
體用不即適足助成辨疑所謂三昧
作之用非唐梵雙彰之號耳一云寶積經約揀別義
正受三昧揀非餘者今經取合集義三昧即正
疑曰今疏次文云及有二義揀別義顯二門
二合集義非但請說因地亦及請說發故知合集
者即兼并之義既云三昧正受恐難承用合集何
者合集義亦同寶積及字義耳一云三昧是總正
正思調直定皆得定中之別義竝是義翻寶積
則約總別不同譯今經則以總就別譯疑曰譯師
總別不同以總就別譯必有意莫是前所謂體
用即不即宗旨有異歟今謂晉經云東方正受西
三昧起唐經云東方入正西方從定出故知
正受華梵之別耳若云正受是用三昧是體豈
可云東方入正西方三昧起從用起體恐無是理
清涼釋唐經入定從定出即用經入正受三昧
起之義以釋又知晉經云入正受唐經云入正定正
正定其義一也圭山深得此善乃云三昧翻云正
定相也然初習方便翻云調直終成究竟翻云
正受三昧作用翻云正思等及者至也謂三昧至正
大哀經三昧正受之謂也又及揀別但云
三昧正受不加及字亦揀非約習亦揀非等持正思
等用或加不加及字譯師之意慈恩云翻正受
訛謬者圭山寧不見百法往往不取彼說耳豈晉
以來所譯諸經皆訛謬耶問清涼云諸經入定有
四句謂事入事起理入理起理入事起事入理起又
不在出定說經四句或在定說如第九會出定
說如十住品或說後入如無義經或但不入定
餘經今經在定中所說良由今經是理定不必
定然後起用故維摩經不起滅定現諸威儀是為
宴坐羅什云雖入滅定而能現無量變化以應眾生
肇公小乘入滅定則形猶枯木運用之能大
士入實相定心智永滅而形充入極順機而作應會
無方舉動進止不捨威儀其為宴坐也亦以極矣。】
「〔稱性清淨〕」
出世三乘因果等然三乘未達真性
今云稱性者謂各稱根性如我空理稱二乘根性
此屬聖也。】
「〔疏云凡聖同體〕」
凡即眾生聖唯是佛今云三乘
聖者如說十界四聖六凡若望六凡三乘皆聖望
佛亦曰眾生聖唯佛也。】
〔注別明染性〕」
云性字誤也
本相字。】
〔諸佛五蘊亦然〕」
五蘊從心生注云別
染法又云諸佛五蘊亦然五蘊豈是染法耶答
如鈔次前引論注云如是染淨皆是真如隨緣顯現
似有而無體通名幻也今亦爾矣應機隨染故皆
染法如來不斷性惡亦猶闡提不斷性善如來
機隨染故無惡可斷故名不斷性惡闡提佛性
機熟感佛故名不斷性善玄文云即凡心而見佛心
云若如來不斷性惡亦可言即佛心而見凡心
謂佛即眾生故云不斷性惡。】
〔注樹提長者父之知
讚佛如來〕」
大鈔云父之親友其義無別而古
大鈔佛字之下加令問三字云字之下加長者
字然今鈔義亦不闕其所加本反隱晦難見。】
〔轉法
輪論云〕」
探玄云地持論云然義同故各據其一
成實論乘如實道通六度六度通理事故云大
同若探玄直云乘六波羅蜜來成正覺。】
四離相說〕」
清涼大品通三一理去來無所從來亦無
所去二智去來三理俱無去來。】
〔若智注當第
二義〕」
第二義約行何故作是注者行是智本
加當字揀異其餘直就攝耳。】
〔注開即四義各說〕」
依今鈔前之四義各別說之名之為開若大云開
即第四義若爾應多各說二字此應後人增損故爾
然若云前之四義如其所列各為一義說之名為各
說理顯然。】
〔經不二隨順〕」
或云不迴文者譯師
意謂隨順不二似有能所故。】
〔本有今無〕」
涅槃經
處說之今即第十卷純陀見同相不見異相文殊
異相不見同相佛答云本有今無本無今有三世
無有是處諸佛菩薩聲聞緣覺亦有差別亦無差
文殊純陀疑云世尊今得涅槃正性而為常者
未見時應無常本無常後亦應爾如世間
本無今有有巳還無如是等物悉是無常以是義故
凡聖無有差別故云純陀見同相文殊純陀疑巳
即就佛意疑曰縱佛答有差何故復言涅槃之性
生佛平等云文見異相是何故佛答具此差別
差別二義真一法師舉此一以問荷澤曾答龍
藏有本有今無偈一卷大鈔備舉大疏十一演義
十五。】
圓覺疏鈔隨文要解卷第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